« 上一篇下一篇 »

# 3592多重均衡框架下的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研究

湖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多重均衡框架下的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研究
姓名:胡煦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周鸿卫
20080901
硕十学位论文
!I,_ I II_-- I皇曼皇曼曼曼曼
摘要
农村金融是支持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农村信用社是农村
金融的重中之重,农村信用社历经几次改革,却仍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一方面,
农村信用社自身陷入经营困境,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单位的支持效
果不显著,那么,究竟农村信用社改革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只有找出
问题的关键,我们才能对农村信用社的下一步改革做出正确的选择。
本文首先提出一种新的多重均衡分析框架,认为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难以实
现均衡发展的情况下,实现不同发展状态下经济单位经济增长与其对应的金融发
展之间的“多重均衡”是次优的选择。但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表明农村经济单位经
济增长与其对应的金融发展之间并没有向“多重均衡"收敛,然后本文进一步分
析我国农村没能朝“多重均衡’’收敛的主要原因。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
用社,其改革一直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都是把金融因素看成是外生变
量,导致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安排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单位的内生需求,没能朝实现
“多重均衡"的方向发展,影响了改革的效果。进而本文指出农村信用社的下一
步改革思路应有所转变,农村信用社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改革总是滞后于外部环
境的变化,之间的时间差导致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效果不显著,政府部门只能
被动地调整改革方略,因而应该从农村经济单位的内生金融需求出发,实行自下
而上的改革思路。当前我国农村实体经济单位的内生金融需求使得农村必须在长
期内同时存在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由此,本文得出如果在农村建立起了其他合
作或商业金融机构,则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与商业性可以分离开来,农村信用社
可以走商业化发展之路;而只要农村只存在农村信用社一类金融机构,则农村信
用社必须兼顾合作性与商业性。
关键字:农村信用社;多重均衡;内生需求;商业性;合作性

多币均衡框架下的我同农村信用礼改革与发展研究
Abstract
Rural finance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that supports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nd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rural area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After several reforms,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re still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On the one hand,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find
themselves in financial difficulties,on the other hand,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did not
support rural economic units effectively.Then,what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unsatisfied reforms?Only to find out the key of the problem Can we make the right
choice of the next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This thesis first introduces a new multi-equilibrium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thinks on the condition that China’S rural economy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balanced
development,it is the second best choice to achieve the”multiple equilibrium”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unit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financial
development under different states of growth.However,the real fact of China’S rural
areas shows that there is no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unit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financial development to”multiple equilibrium”.The
paper then analysis that the reason why China’S rural areas failed to achieve”multiple
equilibrium”.Previous reforms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were l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it is the government who decide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seeing financial factors as exogenous variables.This resulted
disharmony between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nd the
endogenous financial needs of rural economic units.So it failed to achieve¨multiple
equilibrium”and impacted the effect of the reforms.Then it indicates that the next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should change.The government—leading innovation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lways fall behind change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Time
differences lead to indistinctively effects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supporting to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The Government has to change the strategy of
reform passively.So the reform should perform from down to top,starting with
endogenous financial needs of rural economic units.At present,the endogenous
financial needs of rural economic units cause it demands cooperative finance and
commercial finance in rural areas.If other cooperative or commercial financial
institutes were established in rural areas,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could separate their
III
硕f:学位论文
cooperative and commercial business,and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can transform into
commercial institutions.If only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exist in rural areas,
cooperative and commercial business should be considered both sides.
Key Words: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multi—equilibrium,endogenous demand,
cooperative business,commercial business
IV
多审均衡杼架下的我同农村信用{f:改节与发展研究
插图索引
图1.1 文章的技术路线图⋯⋯⋯⋯⋯⋯⋯⋯⋯⋯⋯⋯⋯⋯⋯⋯⋯⋯⋯⋯⋯⋯⋯9
图2.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机制⋯⋯⋯⋯⋯⋯⋯⋯⋯⋯⋯⋯⋯⋯.11
图2.2 资本积累和凯恩斯.拉姆齐曲线⋯⋯⋯⋯⋯⋯⋯⋯⋯⋯⋯⋯⋯⋯⋯⋯⋯13
图2.3金融发展的演变路径⋯⋯⋯⋯⋯⋯⋯⋯⋯⋯⋯⋯⋯⋯⋯⋯⋯⋯⋯⋯⋯.14
图2.4农业与非农业的二元对比系数⋯⋯⋯⋯⋯⋯⋯⋯⋯⋯⋯⋯⋯⋯⋯⋯⋯。16
图2.5 农村经济单位与其内生金融需求⋯⋯⋯⋯⋯⋯⋯⋯⋯⋯⋯⋯⋯⋯⋯⋯一17
图2.6多重均衡的产生机制⋯⋯⋯⋯⋯⋯⋯⋯⋯⋯⋯⋯⋯⋯⋯⋯⋯⋯⋯⋯⋯。18
图3.1 农户金融支持度与其人均总产值增长率⋯⋯⋯⋯⋯⋯⋯⋯⋯⋯⋯⋯⋯⋯24
图3.2农户金融支持度与其经济增长效率⋯⋯⋯⋯⋯⋯⋯⋯⋯⋯⋯⋯⋯⋯⋯.25
图3.3 乡镇企业金融支持度与其人均总产值增长率⋯⋯⋯⋯⋯⋯⋯⋯⋯⋯⋯.26
图3.4 乡镇企业金融支持度与其经济增长效率⋯⋯⋯⋯⋯⋯⋯⋯⋯⋯⋯⋯⋯.26
图4.1 各年度农村经济单位总产值⋯⋯⋯⋯⋯⋯⋯⋯⋯⋯⋯⋯⋯⋯⋯⋯⋯⋯.29
图4。2 1 985年和1 996年农村人口结构⋯⋯⋯⋯⋯⋯⋯⋯⋯⋯⋯⋯⋯⋯⋯⋯~3l
图4.3 农信社发放各类贷款的数额⋯⋯⋯⋯⋯⋯⋯⋯⋯⋯⋯⋯⋯⋯⋯⋯⋯⋯.32
图4.4农村各经济单位发展状况⋯⋯⋯⋯⋯⋯⋯⋯⋯⋯⋯⋯⋯⋯⋯⋯⋯⋯⋯.34
图4.5 1985.2002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率⋯⋯⋯⋯⋯⋯⋯⋯⋯⋯⋯⋯⋯⋯⋯..35
图4.6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演变⋯⋯⋯⋯⋯⋯⋯⋯⋯⋯⋯⋯⋯⋯⋯⋯⋯⋯⋯⋯.38
VlI
硕f:学位论文
附表索引
表4.1农村从业人员分布⋯⋯⋯⋯⋯⋯⋯⋯⋯⋯⋯⋯⋯⋯⋯⋯⋯⋯⋯⋯⋯⋯⋯29
表4.2农村信用社各类贷款结构⋯⋯⋯⋯⋯⋯⋯⋯⋯⋯⋯⋯⋯⋯⋯⋯⋯⋯⋯.29
表4.3各经济单位总产值⋯⋯⋯⋯⋯⋯⋯⋯⋯⋯⋯⋯⋯⋯⋯⋯⋯⋯⋯⋯⋯⋯.3l
表4.4农村信用社农户存贷款余额增长变动表⋯⋯⋯⋯⋯⋯⋯⋯⋯⋯⋯⋯⋯.32
表4.5农村信用社各类贷款结构⋯⋯⋯⋯⋯⋯⋯⋯⋯⋯⋯⋯⋯⋯⋯⋯⋯⋯⋯.35
VIII
湖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
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勃刁魍日期:2.oog年I z-H/El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
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l、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口。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胡煦
导师签名:冈;殇乍
日期:3009 f三月J日
日期: ∥谚年,≯月,日
硕十|学位论文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农村经济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不可逾越的根本性问题。我国是一个
处于经济转轨,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6%,农村的国土面积超过总国
土面积的90%以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状况。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区域差距,全面构
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
经营、社会化服务、高度市场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开始大量涌现出来。农产品收
购价格的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经济日益货币化;
近百万农村社区集体和两亿多农户家庭变为农村中最基本的财产主体和生产核算
单位,农户拥有了生产经营决策权和财产支配权,成为市场经济主体;迫于就业
的压力和机会收益的吸引,一大批农民转入非农产业,更多农户从事兼业生产。
同时,区域性、专业性的农村合作组织迅速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起飞。农村
经济对金融业的服务要求日益多样化,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乡镇企业和个
体工商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力量。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要求农村金融部门除提供传统信贷资金外,还要在农村地区开办新业务,创新金
融工具,丰富业务种类,以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
面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巨大变化,农村金融体系尽管也在不断改革,但远不适
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那种和谐与相互促进的关
系远没有建立。关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国家曾明确作过规划,1996年出台的
《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
础,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分工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的目标。但实际的发展趋
势越来越偏离甚至背离预期设计轨道,使分工合作成为一句空话,造成农村地区
实际金融服务的空白,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商业性金融(中国农业银行)
与政策性金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没有起到应有作用,一直被排斥在正规金融
之外的农村合作金融——农村信用社实际独立担当起了支持“三农”的主力军作
用,成为农村金融的主体。所以,农村信用社的改革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信用社
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事关国家金融的安全和稳定,其改革势在必行。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过程实际上是商业化和合作化力量相互较量的过程。农村
多币均衡杼架下的我国农村信用补改革弓发展研究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舅曼舅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量曼鼍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鼍曼!I I皇曼曼曼曼量曼曼曼曼
信用社作为农村正规合作金融组织,在其发展历程中,曾几度走上官办的道路,
没能始终坚持合作制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信用社呈现出商业化
的特点,合作性与商业性两性并存,因此面对不同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时,农村
信用社很难摆脱集合作性与商业性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命运,一部分经济单位会选
择技术水平较高的服务,竞争性地获取资金,而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
缺乏资产风险管理的能力,导致无能力满足其需求。同时,农村地区的弱小群体
需要资金互助,而又由于农村信用社追逐商业利益,不愿向其提供金融服务。这
些矛盾一直困扰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合作化、商业化还是两者并存,农
村信用社到底往哪条路径改革,是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首要面对的问题,只有明
确了发展的方向,农村信用社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才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
有力的支持。
关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问题,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2006年召开的
全国合作金融监管暨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合作金融应坚持服务“三农”的方
向,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以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为契机,争取用5至10
年时间分期分批逐步过渡到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的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机
构。周小川也认为,除少数经济很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发展问题需要
研究外,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要坚持走商业化道路。银监会分管农村金融的副主
席蒋定之在2008年赴浙江、宁夏等地调研时明确指出农信社改革要坚持股份制的
改革方向,这表明农信社的产权改革方向由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三大模
式并存,变更为股份化为最终改革方向。农村信用社实际上明确地开始了一场以
市场化、商业化为导向的改革和制度变迁。现实的问题是,在商业化改革的同时,
农村地区广大的弱小群体如农户应该怎么办?显然,在其他合作金融组织不可能
一蹴而就的情况下,完全的商业化改革会排挤农村的弱势群体,使得这部分群体
的金融需求更加得不到满足,那么,农村信用社到底往哪条路径改革,才能更适
于农村经济单位的内生需求,本文将对此问题做出解答。
农村信用社经历了由国家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央银行主导的过程,纵观
其改革发展历程,都是把金融因素作为一种外生的变量考虑。2003年的农信社改
革,国家已经注意到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提出了“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的原则,要求各地充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实事求是、积极稳妥
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但实际上,这次改革还是把金融因素作为经济发展的外生
变量,没有从农村基本经济单位的内生金融需求出发考虑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将
金融因素作为外生变量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金融供给的灵活性有限,难以跟随农
村经济单位的内生需求自主变迁,因此,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金融内生角度
考虑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问题无疑是具有启发作用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可能
会导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多重均衡,当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时,经济体系
2
硕Ij学位论文
会选择“简单”的金融中介形式,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整体经济能够发展更“复
杂”的金融中介形式。而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多重均衡的表现形式
十分复杂,不仅在区域间同时存在多重均衡,即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经济与金融均
衡,中等发达地区农村与金融的均衡,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均衡。而且
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期也可能存在“多重均衡”,即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经济单位与
其对应金融发展的均衡,以及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经济单位与其对应金融发展的
均衡。而在我国农村地区短期内各经济单位难以均衡发展,因而可以转而实现同
一时段同一地区的“多重均衡”,以达到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要实现这种“多重均
衡”,从金融支持的角度,就应该给予各农村经济单位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因此,
作为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其改革思路应依据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
平,考虑到经济主体的内生金融需求,由内在的经济环境决定所需的金融发展内
容和政策。本文试图提出一种新的多重均衡分析框架,从金融内生角度分析影响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效果的主要原因,进而给出农信社改革应遵循的思路,然后
按此思路选择农信社的发展路径。
1.2文献综述
1.2.1有关金融内生发展的理论综述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Romer、Locus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
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组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论
文,探讨了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掀起了一股“新增长理论”的研究潮流。进入20
世纪9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在汲取内生增长理论的重要成果的基础上,直接对金
融变量建模,解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2.1.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作用方面,Greenwood和Smith(1997)tlJ以及
Levine(1993)t2】在各自的模型中引入了固定的进入费或固定的交易成本,借以说明
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是如何随着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的增加而发展的;在金融发
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方面,早期的金融变量的内生模型是以研究金融中介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为主,如Greenwood和Jovanovie(1 990)i31,在他们的模型
中,资本可被投资于安全但收益低的技术或风险但收益高的技术,拥有大量资本
组合的金融中介体(financial Intermediary)可以完全化解总体生产率冲击,这样,
就可以选取最适于当前所实现冲击的技术,从而使资本配置效率提高,而更高的
资本生产率导致更高的增长率。在随后的内生增长模型中,又转向了金融市场或
是同时考察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financial Intermediaries)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如
King和Levine(1993)t41,Pagano(1993)151。King和Levine(1993)t41放弃了既有金融
多苇均衡杼架下的我同农村信用科改革与发展研究
发展理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传统,转而寻求建立一种包括发展中国家和
发达国家在内的一般金融发展理论。他们发现,金融中介(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的规模和功能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中资本的形成,而且刺激了全要素生产力的
增长和长期经济增长。Pagano(1993)[5】构建了简单的AK模型考察金融市场和金
融中介(financial Intermediaries)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
在研究方法和实证结果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国外兴起的经验研究验
证了金融发展确实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而且明确区分了金融中介(financial
Intermediaries)和金融市场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理,以及决定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
的制度因素。经济学家们分别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了实证分析,
King和Levine(1993)在Goldsmith(1969)[6J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四个用于测度金融
中介体(financial Intermediary)的服务质量指标(Depth指标、Bank指标、Private指
标以及Privy指标)来表示金融发展水平,然后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80个国家
1960.1989年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会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与Levine等人直接计量金融功能对全要素生产力的作用不同,Rajan和Zingales
(1998)[。7】细致地分析了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微观作用机制,运用时间序列方法对一
国金融发展水平和产业增长水平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来说明金融发展
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他们认为,金融发展降低了企业实施外源融资的成本,新
企业的建立在意味着产业增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创新得到了促进,经济
因此得以增长,而金融发展水平是决定产业的规模构成及产业集中度的因素之一。
Neusser和Kugler(1 998)[8】设定了一个包含所有金融中介体(financial Intermediary)
活动的金融深化指标,运用多元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经合组织中13个国家的制造
业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中对这些国家近30
年间的经过平稳性检验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金融部门的
发展不仅与制造业产出相关,而且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关。Fisman和Love
(2003)[9】运用Rajan和Zingales(1998)[7】等的数据重新检验了金融市场对整个社会
的资源在部门间配置中所起的作用。他们指出,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
各产业之间有着越高的相互关联的增长率。Demirgtic—Kunt和Maksimovic(1998)¨叫
从更为微观的企业层面分析了金融发展的作用,他们根据公司财务理论建立了财
务计划模型,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30多个国家1984.1991年间的企业层面的数据
进行了计量分析,他们发现能够从发达的股票市场融资的企业比不具备这一条件
的企业增长得快。
1.2.1.2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可能存在多重均衡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一种线性关系,然而,这种关系
有可能是非线性的,因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两重甚至多重均衡。关于金融发展与
4
硕{j学位论文
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两重甚至多重均衡的问题,目前,已经有少量文献对此进
行了分析。
Saint.Paul(1992)lll】分析了金融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多重均衡的机制。在经
济发展初期,缺乏金融机构,风险多元化只能通过选择缺乏专业化,从而缺乏生
产性的技术来实现。由于项目缺乏生产性,使得人均收入增长很慢。而缺乏专业
化的生产技术也使得金融体系的发展可有可无。这样就导致一种“低均衡”:由于
金融体系的不发达,人们选择缺乏专业化也缺乏生产性的技术进行生产,而这又
导致低收入和不发达的金融体系的继续存在。相反,如果存在发达的金融体系,
那么,人们就会选择更有生产性的技术进行生产,而利用金融规避由此而增加的
风险。由于更有生产性的技术的采用,收入得以提高,从而支付得起金融体系发
展的固定成本,使得金融体系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高均衡”。
Zilibotti(1994)/12l用市场的外部性来解释多重均衡。其基本思想是,资本生产
率主要取决于中介资源的数量,而中介的成本又取决于金融市场的规模,即中介
成本取决于中介机构可能获得的资本存量。如果一个经济拥有的资本存量多,那
么它就有一个较“密”的金融市场,从而通过固定成本分摊降低企业利用金融体系
的成本,这会激励企业更多的利用金融体系,从而提高生产率和保持一定的经济
增长速度。另一方面,没有足够可用资本的经济,其有着“稀”的金融市场。企业
利用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成本就较高,高成本限制了投资者使用中介资源,这也
使得金融市场难以摆脱欠发达的现状,阻碍了经济起飞。
Berthelemy和Varoudakis(1994)t13】在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框架中指出,由于经
济生活中金融和实际经济部f-J2.间的相互作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可能存
在多重均衡。这一模型表明,在经济不发达国家,由于金融部门极度不发达,可
能产生一个贫困陷阱,使得金融部门消失,经济停滞。相反,如果金融市场规模
发展到一定程度,比如,超过某个l临界点,则可能进入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良
性循环。
我国已有部分学者将金融内生发展理论运用到我国农村地区,他们引用帕加
诺模型即AK模型说明金融中介(financial Intermediaries)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机
制,如董晓林和王娟(2004)【14】运用金融内生发展理论对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
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应进一
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安翔(2005)u副
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应用于我国农村金融领域,在
对内生增长理论中的帕加诺模型作适当变换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
示:在农村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业的发展对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
文献仅仅是就我国农村整体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还没有
深入到经济的微观层面,探讨我国农村内部的多重均衡。
多苇均衡杼架下的我同农村信用礼改苹与发展研究
1.2.2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研究综述
关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问题,本文侧重于讨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方
向。合作化还是商业化,不仅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争论的核心,也是不同改
革理念的一个分水岭。关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目前认识上还存在很大分歧,
争论主要集中体现为三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坚持合作化改革方向;另一种观点
则强调商业化取向股份制改革;第三种观点认为以多元化模式推进农村信用社的
改革。
1.2.2.1主张以合作制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观点
郭晓鸣(1998)¨6J进一步指出,农村信用社未同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尽管农
村信用社在法律上属于集体所有,但信用社在国家控制下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已否
认了其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实际上处于所有者缺位的状态,为形成经理人控制提
供了机会。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直接利益大部分为信用社系统自身占有,形成一
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只有农民真正参与了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且得到了制度保证,
农村合作金融才能规范发展。应宜逊(2000)【17l认为农村信用社要坚持走合作制道
路,因为走“纯商业化”道路,会使其脱离为“三农”服务的轨道。他还指出合作制
和商业化经营是可以调试的,关键在于市场定位的次序不能颠倒。阎庆民,向恒
(2001)t18J指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是确立真正的合作金融产权制度。何广文
(2003)i憎l认为合作金融本身是一种产权制度,不能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代替合
作制。汲长虹、刘仲生、lit国强(2003)t20】认为农村信用社应回到合作金融上来,
规范的合作制是当前农村经济的现实需求,对农村信用社而言,合作制是规范约
束农村信用社经营行为的制度保证以合作金融作为农村金融的主要形式。邱禹嘉,
徐炜(2005)[2l】认为合作制在国外的成功实践表明,合作制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
来,是有其制度上的合理性的。合作制在当前中国暴露出的问题,不是在中国合
作制不能成功,也不是合作制自身存在问题,而是制度结构中其他制度安排阻碍
了合作制的建立。合作制仍是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农村信用
社应按照合作制原则规范。
1.2.2.2强调以商业化取向股份制方式对农村信用社实施改造的观点
i扪z(2001)[22】认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不符合合作制原则的历史已经表明,
这些原则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是行不通的,因此,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应
转向组建和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潘志刚,许湘平(2003)123】指出合作制制度设计
不尽科学,存在诸多内在矛盾和缺陷。其特殊的制度安排决定社员缺乏参与和监
督组织的积极性,组织信息供给严重不足、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难以建立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突出问题,是造成我国农村信用社长
6
硕}:学位论文
! z _ .--曼曼曼皇曼曼曼曼皇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鼍曼曼曼量曼曼曼曼鼍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鼍曼曼舅舅曼曼曼蔓曼曼量
期经营发展困难,难以摆脱困境的重要制度原因,因此,应该对农村信用社进行
股份制改造。周曙东,李3镰(2004)[24】认为对农村信用社进行合作制原则规范和
改造,并不是完善的制度选择。应该承认现实,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存量,
可以走市场化、商业道路化,农村信用社不能满足的合作金融服务由增量来满足,
或新设规范的合作金融组织,或规范民间金融;陆磊,丁俊峰(2006)【25】也表达了
类似的观点。张乐柱(2005)【26】从动态的角度分析认为,事实上农村信用社的现存
形态是股份合作制,其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康东亮(2007)[27]
指出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是规模化、股份化、市场化和商业化。从金融业
的发展历史,从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准,从金融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现实来分
析,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标模式是股份制而不是合作制,即重组为“农村商业银
行”。
1.2.2.3主张以多元化模式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观点
该观点认为是否坚持合作制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信用社的经营
状况决定,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汪今朝(2002)犯8】指出试图用
一种制度安排解决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所有问题,只能陷入“股份制”和“合
作制”旷日持久的争论,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陈雪飞(2003)口9】认为在以农户为主
要生产单位的广大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进行合作制改革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合
作制的农村信用社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兼顾了效率与公平;而合作制的农村信用社
存在的可能性在于他们已经存在。不应该把合作制原则或合作金融特征作为合作
制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标准,互助融资是合作金融的基本目的,同时也应该是衡量
合作制的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标准:在不以农户为主要生产单位的非农产业发达的
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进行合作制改革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必须进行股份制改
革。陈峰(2004)t30】认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
任何一种单一模式都不可能解决农村金融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只有根据各地农村
经济发展和农村信用社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客观实际的改革模
式,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
后的地区,应坚持把规范的合作制作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在我国东南海沿
海等一部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可以把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成为商业化
经营的农村商业银行;在我国一部分虽然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导经济成分,但非
农经济、非弱势产业已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地区,可以积极探讨股份合作制农村
合作银行的改革模式(宋磊、刘桂芝,2006t3l】;杨羽飞、梁山,2005[321;龙海明、
林胜,2006ljjJ)。
除以上三种观点外,还有一部分学者主张兼容合作性与商业性推进农村信用
社改革。方贤IjfJ(1998)/34J主张应按照兼容合作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认为现有我
7
多重均衔杼架下的我同农村信用科改革与发展研究
国农村信用社基本上按照商业性经营,已不是原有意义上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把
它们拉回合作金融组织既不可能,又无必要。孙昌兴,温云爱(2007)p5J不赞成将
农信社改为社区银行的意见,因为盈利性的社区银行很难适应中国农村金融市场
的特定环境,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对合作金融有更强烈的需求,而且将农信社
改为社区银行尚缺乏可行的改造路径。他们认为股份合作制适合于中国绝大多数
农村地区的信用合作社,而不仅仅适用于少数经济发达地区。
现有的研究涉及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多个层面,对于促进农村信用社体制的
改革无疑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第一种观点是基于农村是落后地区的整体判断,
需要规范的合作金融组织提供合作性金融服务,而忽视了农村也同样需要商业金
融的客观事实。第三种观点虽然考虑到地区的差异性,但将欠发达地区农信社改
革为规范的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自身亏损得不到补偿,难以实现可持续发
展。从目前银监部门的态度和改革实战来看,似乎基本上认可了第二种观点,即
农村信用社改革走向是市场化和商业化经营。但是在农村缺乏其他合作金融组织
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股份制改造会使得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更加
得不到满足,这样国家支持“三农”的目标将难以达成。农村信用社的出路在何方?
本文认为,在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农村经济单位的不同发展水平必然
导致金融需求的差异性,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必须结合农
村实际情况才能真正适应实体部门,达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
环。
1.3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本文试图提出一种新的多重均衡分析框架,从金融内生角度分析影响我国农
村信用社改革效果的主要原因,进而给出下一步改革的路径。本文的研究思路是
首先构建一个新的多重均衡分析框架,接着分析我国农村的多重均衡特征,重点
分析农村是否朝实现同时期同地区的“多重均衡”发展,然后从内生金融的角度分
析政府介入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实现这种“多重均衡”的影响,最后指出农村信用社
下一步改革的路径及发展对策(见图1.1)。鉴于以上研究思路,本文的结构安排
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
路以及结构安排;第二部分在吸收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多重均衡
的分析框架,指出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难以实现均衡发展的情况下,实现同一地
区同一时段的“多重均衡”是次优的选择。第三部分分析农村的多重均衡特征,并
且运用数据观察农村经济单位经济增长与其对应的金融发展之间是否向实现“多
重均衡”发展;第四部分分析政府介入农村信用社改革对我国农村实现同一地区同
一时段的“多重均衡”的影响,指出农村信用社改革应遵循的思路;第五部分在前
8
硕十学位论文
文分析的基础上给出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路径,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信用
社发展的政策建议。
重均衡”的影响分析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路径及发展对策
图I.1 文章的技术路线图
9
多荤均衡桴架下的我同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研究
第2章一种新的多重均衡分析框架
本章在总结金融内生发展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多重均衡分析框架,
认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复杂性可能导致同一时段同一地区的“多重均衡”,以为后文
分析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2.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生作用机制
2.1.1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
金融中介体的发展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在人均收入很低时,
人们无力支付固定的进入费,从而没有激励去使用金融中介体,而当经济发展到
~定程度时,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由于其收入达到上述的临界值,所以有激励去
利用金融中介体,金融中介体因此能不断发展(Greenwood&Javanovic,1990)[:¨。
Levine(1993)1:z】还认为经济增长会影响到实体经济所能承担得起的金融中介体系
的类型。当人均收入很高时,当事人就会选购包括调查厂商、论证项目和调动资
源等在内的金融服务以充分利用投资机会。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整体经济能
够发展到更“复杂”的金融中介形式。如果人均收入不高,当事人就会发现支付这
些金融服务的成本过高,从而不去购买这些金融服务,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中介
体自然得不到发展。
2.1.2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金融内生发展理论最核心的部分在于对金融发展作用与经济增长的机制作出
全面规范的解释。有关文献相当多,综合起来金融体系的重要功能有动员储蓄、
提高储蓄一投资转化率和提高资本生产率,金融体系通过这些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Levine(1997)1:Ⅺ】扩展了这些功能,他认为金融系统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体现在五种
功能上,这些功能包括:风险交易的便利,资本的配置,经理人员监督,储蓄的
积累,以及商品、服务和金融合同交易的简便。具备以上五种功能的金融机构的
出现源于市场摩擦,其中任何一项功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通过“资本积累”和
“技术创新”两条途径实现的。
2.1.3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
金融体系通过发挥其功能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内生出对金融的需求,
从而拉动金融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
了收入与储蓄水平的提高,而金融发展提高了储蓄率与储蓄一投资转化率及资本
lO
硕f:学位论文
生产率,从而增加了投资,这样又扩大了生产增加产出,并通过金融的发展使生
产效率得以提高,从而促进经济更快地发展。整个经济就处于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之中(见图2.1)。
经济增长
收入增加
储蓄增加
产生对金融广—一
服务的需求l金融
—————叫发展
砑F吲资本衾生产广嚣—一提高l l一一
储蓄率提高
储蓄.投资转化率提高
投资扩大
生产扩大
图2.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机制
金融内生发展理论把金融发展看成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认为金融发展既
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又受到经济增长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的是简
单的线性回归关系(如King&Levine,1993)t41,但金融部门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
的正面的因果关系可能会导致多重均衡。在这种情况下,估算一个线性方程也许
会产生误导。
2.2多重均衡的内涵
2.2.1多重均衡的定义
作为金融内生发展理论中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已有部分学者对多重均衡进
行了研究。Saint.Paul(1992)‘111,Zilibotti(1994)t121,Berthelemy和Varoudakis(1994)113】
分别从国家层面研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多重均衡的可能性,认为在
长期内同时存在经济与金融都得到良好发展的“高均衡”状态和金融与经济发展水
平都低下的“低均衡”状态,在“高均衡”状态中,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会支持金融体
系的充分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又反过来为进一步的经济增长提供条件;在“低
均衡”状态中,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使金融体系的发展受到限制,金融体系的不到发
展又反过来限制了经济增长,从而使金融与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中。当经济发
展水平很低时,经济体系会选择“简单”的金融中介形式,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
得整体经济能够发展更“复杂”的金融中介形式,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趋向于
“高均衡”还是“低均衡”取决于经济体系的发展水平以及正确金融发展政策的实
施。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来说,市场力量薄弱,政府在建立较为完善的金融体
系方面作用重大,而对于经济较发达国家,政府不合理政策的实施会使得经济增
。对金融部门这一概念仅限定于银行系统,对于金融市场本文不进行任何分析。
ll
多苇均衡框架下的我同农村信用社改革卜了发展研究
长与金融发展良好的互动关系向“低均衡”水平收敛。
上述多重均衡有两种典型的状态,一是时间序列的多重均衡,二是截面的多
重均衡。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情
况,彭文平(2004)p 7】根据时间序列将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在
发展初期,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都处于低发展水平阶段,随着经济和金融的不断
发展作用,两者会逐渐过渡到高发展阶段。他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
在两个稳定均衡,即金融体系极度不发达的低层次均衡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良
性循环的高层次阶段,从低均衡跳跃到高均衡,必须使金融体系的规模超过临界
点,以达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好互动。另外,同一时点不同地区的金融发
展与经济增长也可能存在多重均衡,Berthelemy和Varoudakis(1994)t13】从理论和
实证两方面证明了不同国家在同一时点存在多重均衡,不同国家经济发展和金融
发展的差异,导致他们趋向于不同的均衡水平。在初始金融体系发展良好的国家
和金融体系有一定发展的国家,金融体系规模的扩大有效地改善了经济增长的状
况;相反,在初始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金融体系规模的扩大却使经济增长
速度下降。这表明,如果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发达,经济处于贫困陷阱中,金融体
系的发展要耗费更多的资源,而又因为金融体系没有发挥规模效应,因而不能改
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和资本配置效率,金融体系的发展反而会占用实体经济
部门的资源,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而如果一国的金融体系较发达,金融体系
可以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和资本配置效率得以提高,
因而金融发展可以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两者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2.2.2金融发展的演变路径
多重均衡的存在意味着金融发展的演变路径并不唯一,它有向低发展层次收
敛的路径,也有向高水平发展的路径。
Berthelemy和Varoudakis(1994)1131在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框架中指出,由于经
济生活中金融和实际经济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可能存
在多重均衡。这一模型表明,在经济不发达国家,由于金融部门极度不发达,可
能产生一个贫困陷阱(C),使得金融部门消失,经济停滞。相反,如果金融市场
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比如,超过某个临界点(v·),则可能进入经济增长和金融
发展的良性循环(A)(见图2.2)。
12
硕十学位论文
g
O
C
K

/V
图2.2资本积累和凯恩斯-拉姆齐曲线
图2.2中L线表示金融发展的规模经济性,随着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
增长有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K曲线表示资本累积。其中,点C是一个低层次
的稳定均衡,在点C,金融部门处于极度不发达状态,金融的从业人员和吸收的
储蓄资源都很低。金融部门的规模很小,使得金融中介媒介资金流通的成本很高,
而经济的负增长又使得金融部门可以吸纳的储蓄资源有限,这样,经济与金融发
展就陷入恶性循环中。而点A表示的是经济与金融都得到良好发展的高均衡状态。
要使经济达到点A的良性循环,经济的规模必须超过临界点B所代表的临界规模
V●o
在Berthelemy和Varoudakis(1994)t13】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金融部门投入
一定量的资本,生产率低的经济部门的产出值相对于生产率高的经济部门的产出
值要低,实际部门的生产率随金融规模的变化关系呈现出来就是图2.3中的L线。
从一般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来说,随着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部门的生产率
单调递减,但是如果考虑了金融部门的边学边干效应而引起的规模经济,那么生
产率有可能随规模递增。由于金融部门的规模经济只有在金融部门规模超过临界
规模v奉之后才存在,在临界规模之前,生产率随规模增大而递减,越过临界规模
后,随规模增大而增大,如果金融规模发展过度,超过了实际部门的需求,就会
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情况,表现出来就是图2.3中的M线。当两部门的生产率相同
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达到均衡。如图2.3所示,两条曲线有三个均衡点,A
多币均衡杼架下的我同农村信用利改苹弓发展研究
是稳定的低均衡点,C是稳定的高均衡点,B是不稳定的均衡点,因为它能向A
或C点收敛。这表明金融发展的路径不只一条,它有向低发展层次收敛的路径,
也有向高水平发展的路径。而到底往哪条路径发展,取决于经济部门的发展水平
以及金融发展政策实施的正确与否。
L



图2.3 金融发展的演变路径
从金融发展的角度,正确的金融发展政策能够促使金融发展朝高水平发展,
从而进一步地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规模在临界点以前,由于其规模过小,规模经
济效应难以发挥,因此无法降低交易成本,收入较低的经济部门无法支付起金融
部门发展的成本,因而经济得不到发展。要突破金融与经济发展都低的恶性循环,
金融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做大金融部门的规模,使金融发展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
用。对于这个问题,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办法是金融自由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
【38】,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金融体系较脆弱,难以承担金融自由化可能
带来的金融危机,因此,应当另辟蹊径,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
就是,要达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单纯依靠市场内生力量的作用难
以做到,这就需要借助政府等外生力量,实现外生推动与内生需要的结合。金融
发展超过了临界点后,金融部门的规模经济能够发挥作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又为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此时,扩大金融规模
不再是首要的任务,要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保持良性互动并向“高均衡”转化,
就必须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使得资源达到有效配置,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增
长的促进功能。提高金融部门的效率的最好方法,目前的基本结论是金融部门进
行市场化改革。
14
硕十学位论文
2.3多重均衡的拓展
经济结构二元化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的经济现象。也就是在一个国家内,
落后甚至原始的经济成份与先进的,甚至现代化的经济成份并存。前者以传统农
业为主,生产规模小,工具简单,产品用于自我消费;后者以工业为主,生产规
模大,工具先进,采用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都较高,
产品主要进入市场销售。这种在同一国家内同时存在两个相互割裂、反差强烈的
经济结构的现象,在完全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中是不存在的,它只能出现于正从传
统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源的限制,难
以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因而出现经济的二元分化是必然的。相对于传统农业经
济,二元化的经济结构是一种进步,但是这种产业之间的非均衡不能无限拉大,
否则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意味着经济系统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一种均衡,因而,可以转而追求不同发展状态下的均衡,将多重均衡作为最终实
现一种均衡的手段。面对已经造成的差异,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保持各经济部门
协调发展,而不要使这种差距更加扩大。
二元经济通常可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二元对比系数变动作为二元经济转换
的测度指标@。二元对比系数在理论上的最大值是100(百分数),在现实经济中
通常总是低于100。就目前来看,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在30左右,发达国家
在80.90之间,越接近100说明各部门经济发展之间的差异越小【4们。我国作为发展
中国家也不例外,建国后,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非均衡发展
战略,使得城乡、地区和产业之间形成巨大的收入差距。即使在我国农村地区,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农业和非农产业的二元分化(李
静霞,2001t4l】;高敏,2007t421)。如图2.4所示,农业和非农产业的二元对比系数
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下降的趋势,由1985年的30%降低到2005年的不到10%。由
此可见,农村内部的二元分化明显,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部门的收入比重(或产值比重)同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
创造的收入比重。一个部门的相对收入比重越高,劳动力相对比重越低,比较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农业和
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别越大,二元性就越强。二元对比系数是二元经济中农业和非农业比较劳
动生产率的比率。显然,二元对比系数越小,就表明两部门的差别越大,即二元性越强,反之则反是(陈
宗盛,1994)139】。
15
曼量皇曼皇曼曼曼皇曼量曼曼量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多曼南曼曼均曼衡曼曼杼曼量架曼下曼!的!曼我曼曼同曼皇农曼村曼曼信曼曼用!!社!曼改曼曼节曼与曼皇发曼!展!!曼研曼究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量!曼曼II⋯
图2.4农业与非农业的二元对比系数
资料来源: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农村经济的二元分化必然导致农村经济单位金融需求的差异性,从而导
致农村金融的二元分化@。农村经济起初发展低下,内部经济单位主要是传统农
户和集体经济组织,他们的金融需求几乎没有差异,合作性的业务就能满足其经
济需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按照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方式从事与农业相关经济
以及非农经济的农村企业大量涌现,他们可以选择较高的技术进行生产,其金融
需求特征主要是专业化、技能型、规模化生产贷款需求,借款金额较大,由于一
定时期内农村资金总量是有限的,因此,他们需要以竞争性价格到金融市场竞争
获取该类资金,需要金融中介体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体现为商业资金。而农户
生产技术较低,其金融需求主要是生活开支、中小规模种养生产贷款,对资金需
求是小额短期,在一定时期内,选择金融中介是为了获取资金增加家庭的流动性,
这种金融中介体实际只起着分配资金的作用,体现为合作资金。这样,农村经济
单位的内生需求客观上要求农村金融体系能够同时提供两类金融服务(见图2.5)。
e这里所指的金融二元性不同于以往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划分标准,而是指农村同时存在合作金融与
商业金融两种金融形式。
16
硕1:学位论文
图2.5农村经济单位与其内生金融需求
同一时期内农村各经济部门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对于金融发展的要求
也会有所不同,两者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多重均衡”的存在。当整体经济发展
水平很低时,经济体系会选择“简单”的金融中介形式,其主要目的是动员储蓄以
及管理流动性,而随着经济发展的分化,经济体系中出现了一部分经济收入和生
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经济单位,他们需要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对资金数额的需
求较大,他们能承受更高的融资成本,业务涉及到投资项目的监控和帮助识别投
资机会等,这促进了金融中介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相对“复杂”的金融中介有
能力识别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单位,并能帮助这些经济单位将资本配置到最有生
产力的用途上,从而提高了生产率和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将导致金融部
门和经济单位都得到发展的较高均衡;而另一部分收入较低的群体,他们进行的
是简单再生产,只能承担较低的融资成本,金融部门只需简单的起到分配资金的
作用就能够满足较低发展水平经济单位的金融需求,这同样也能促进该部分群体
的经济增长,达到相对较低的均衡。在同一时期,各经济单位处于不同的发展状
态,较低发展水平的经济单位需要相对“简单”的金融中介形式,而较高发展水平的
经济单位需要相对“复杂”的金融中介形式,“复杂”的金融机构有规模上的优势,
17
多重均衔杼架下的我同农村信用社改芊与发展研究
在资源配置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简单”的金融机构同样具有独特的长处,其
作用和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当各经济单位的金融需求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各经
济单位经济增长与其对应的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就能收敛到各自的均衡,从而达到
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多重均衡”,即经济系统达到了这个时期内各部门协调发展
的最优状态(见图2.6)。
选择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
促进经济发展
图2.6多重均衡的产生机制
在这种“多重均衡”中,达到各自发展状态的均衡后,一旦状态变量突破某一
门槛,经济系统会变换到另一个更高的均衡水平【431。经济与金融的发展就是在这
一由较低水平的均衡达到较高水平的均衡的反复循环中完成的。对于“多重均衡”
的评价应该是中性的,不能因为“多重均衡”中存在“低均衡”就判定“多重均衡”是
不好的,它是发展中国家在特定时期不能实现均衡发展的次优选择。这样,从金
融支持的角度,就应该根据经济单位所处的发展水平给予他们所需要的金融服务,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中介形式,使得各经济单位经济增长与其对应的金融发展
之间首先达到各自发展状态的均衡,然后促进较“低均衡”向较“高均衡”转变,实
现经济的全面发展,最终在长期实现各经济单位的均衡发展。
18
硕一f:学位论文
第3章我国农村金融与经济的多重均衡分析
在上章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多重均衡分析框架,那么,我国农村有没有
朝实现这种“多重均衡”发展?我国农村的多重均衡关系如何?本章将对我国农村
的多重均衡进行分析。
3.1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关于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多重均衡关系,已有部分学者对此进行
了实证研究。战明华(2004)Ⅲ】运用邹氏断点检验方法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
关系模型的参数估计值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确
存在着多重均衡的现象,因此在一个较长的样本区间内对我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
增长的关系用单一方程进行测定是不可取的。李洪慈(2006)[45J首先在理论上证
明了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两重均衡”的关系,然后对这种“两重均
衡’’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与分析,结果发现以1990年为分界点分别进行回归的
拟合程度要好于整个样本区间,因此,我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多重
均衡。那么,在我国农村地区是否也存在时间序列的多重均衡呢?下文将对我国
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3.1.1实证模型与变量选取
帕加诺模型(Pagano,1993)t5】是现代金融理论中说明金融中介促进经济增长机
制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是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理论为基础,
假设总产出是总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扩大资本存量,就一定能
实现经济的增长。根据帕加诺(1993)【5】的观点,可以得出内生增长模型的以下基本
形式:
g=彳秒s一万(3.1)
这里g表示经济增长率;A表示社会边际资本生产率;s是储蓄率;0是储蓄
一投资转化率0;万表示每期的资本折旧率。方程3.1表明,社会边际资本生产率A,
储蓄一投资转化率和储蓄率S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影响这三个变量的任何因
素都将进而影响经济的内生增长。
结合我国农村经济运行的特点,我们选取以下的指标来衡量我国农村的金融
发展程度。
首先,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秒代表了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部门的效率。金融
发展水平用金融资产的总量与GDP的比率来衡量,具体到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用
19
多重均衡框架下的我同农村信用丰I改节与发展研究
农村贷款与农村GDP的比率来衡量。另外,虽然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收益率也
是影响金融部门效率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国农村生产中通过股票和债券融资的比
重极少,本文在此不予考虑。即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p的行为影响因素表示为:
, 让Oo+q高-I-M 02)
其中/a是随机扰动项
其次,资本边际生产率A的行为直接受资本产值率的影响,因此有
彳=厶+^(詈)+心(3.3)
式(3.3)中的导为资本产值率,该式表明社会的边际资本生产率是资本产值率
的函数。
最后,储蓄率受银行利率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表示为:
S=Po+岛,.+岛x+鸬(3.4)
其中r为市场利率,x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
基于上述分析,将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选择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
农村资本产值率、信贷市场的实际收益率三个部分;并以农村投资占农村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重石每代替农业资本产值率志。由此得出:
L I g=ao+%石而+%面+%r+鸭x+s (3·5)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率与农村贷款与GDP的比
重、农村投资与GDP的比重以及利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有关。
本文的数据在选择过程中做了如下处理: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文章选择1985年到2005年的相关数据。农村经济增长
率本文运用农村社会总产值进行衡量。农村社会总产值以1985年为基期,剔除了
价格因素,g:学,Y即为农村社会总产值。农村社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农、
林、牧、渔总产值)+非农业总产值(包括农村商业、建筑业、工业、运输业等),
由于统计口径在1997年以后发生改变,所以1997后的农村总产值=农业总产值+
乡镇企业总产值代替。
贷款与GDP的比率本文用农村贷款与社会总产值的比率来进行检验。农村贷
款也以1985年为基期,剔除了价格因素。农村贷款=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
投资与GDP的比率在本文中用农村投资与农村社会总产值代替。农村投资以
曼曼曼曼曼曼皇量皇I—I l—I 硕十学位论文一一I皇曼曼曼!曼曼曼曼寰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量曼皇曼曼曼曼皇皇曼曼皇曼曼曼曼笪曼曼曼鼍曼曼皇
1985年为基期,剔除了价格因素。农村投资=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个人固
定资产投资+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农村更新改造投资。
r在本文中为实际利率,即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剔除了通货膨胀
率等因素。
x在本文中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以1985年为基期,剔除了价格影响等因素。
以上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中国金融
年鉴》。
3.1.2实证检验结果与意义
将各个变量的数据带入式(5),通过最d,-乘法(Least square method)对式
(5)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括号中数字表示T值和显著水平):
I Ij g=0.472121-0.046高+0.181高+0D05HL43斛s (3.6)
GDP GDP
⋯”
(1.87)(-o.029) (1.9) (0.72) (3.99)
(O.06) (0.97) (0.07) (O.47) (0.00 1 2)
R2=O.87,F统计值为8.29,DW检验值为2.1l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拟合度较好,该式反映出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率与金
融发展之间成线性关系,可以看出,农村地区贷款额与经济增长成显著的正相关
关系。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经济增长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当农村地区贷款
增加,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当农民收入增加时,对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提高作用。
但是,“农村投资占经济增长”这一指标没有通过检验。这可能是因为该指标
同一年份的数值在不同时期的统计年鉴中经常发生变动,统计口径也不完全一致,
所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存在问题。并且该指标只是资本产值率的替代指标,
所以不能就此得出农村资本产值率与农村GDP的增长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的结
论。本文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寻求更为科学、可靠的指标和数据完善这一分析过程。
实际利率对经济增长也存在一个正相关关系,但是统计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这主
要是因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够,利率并不能完全反应出资金借贷的价格,不
能反应出资金供求的状况,所以统计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基本上呈
一个线性关系,农村整体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在所考察期间并没有产生多重均衡。
农村地区的贷款与人均收入都与农村经济增长率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农村贷款投放的增加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增
加储蓄从而使得资本积累和总产出上升,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因此,我们应继续增加农村经济中的金融投入,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同
时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农村贷款利率浮动的改革力度。
21
多币均衡框架下的我同农村信用{}改革与发展研究皇曼曼罡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量曼曼曼量量曼曼曼曼!皇皇I皇曼鼍曼曼曼曼曼曼皇曼皇曼!曼量曼曼曼皇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蔓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皇璺曼
3.2农村内部多重均衡分析
3。2。l存在截面的多重均衡
由上文可知,农村地区在不同时点上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是线性相关的,
但仅仅从全国整体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出发,单纯的整体经济和金融发展指标掩
盖了农村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事实。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不同地
区在同一时点可能存在多重均衡。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这种关系为经验所证实,
柳沙玲,龙海明(2007)[46】在分析我国正规金融发展初始条件对金融发展和经济
增长的影响时从经验上证实了这一点。以临界点v·为界,在临界点以前,金融体
系处于不发达状态,金融体系规模小,而超过临界点之后,金融体系处于发达状
态,金融规模大,效率高。这个基本特征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会产生显著的影
响。柳沙玲,龙海明(2007)[461借Berthelemy乘lVaroudakis(1994)[13J的计量模
型,将其应用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验证上,他们将我国30个省
根据它们各自在1994年的金融发展水平由小到大排序,然后对全部样本进行连续
的稳定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金融发展指标介于0.112164和0.11313之间,样本有
一个明显的断点。由此将我国各省分成两组,第一组处于临界点之前,第二组处
于临近点之后,然后对这两组样本分别拟合,结果表明,处于临界点之前的各省,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并没有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而超过临界点的各省,农
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对农村经济有正的显著影响,两者达到了良性循环。所以,
对于不发达地区,可以通过政府财政支持促使农村正规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力度
达到临界水平;而对于较发达的地区,政府应在为农村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方面
发挥作用,而农村金融机构则应该进·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效率。
3.2.2同时期同地区的多重均衡分析
不同经济部门的经济增长与其对应的金融发展之间也可能存在“多重均衡”,
前文已经提到,实现这种“多重均衡”是我国经济单位在某一特定时期不能均衡发
展的次优选择,那么,我国农村经济单位的经济增长与其对应的金融发展是不是
朝着实现“多重均衡”的方向发展呢?下文将对此进行分析。由于目前没有关于这
种“多重均衡”的衡量指标,再加上微观经济单位数据获取的不全面,本文只能结
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运用相关数据简单分析我国农村是否朝实现“多重均衡”的
方向发展。
由上文可知,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农业和非农产业的二元分化,农业
部门主要包括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但鉴于农户在我国农村分布的广泛性与普遍
性及在农业部门的重要地位,以农户代表我国农村较低发展水平的经济单位。非
农产业部门主要包括乡镇企业,因而以乡镇企业代表我国农村较高发展水平的经
m—ill 硕士学何论文I 一一一i i_I. i I鼍曼舅量曼曼曼曼皇曼鼍!曼曼曼鼍曼
济单位。至此,可将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大致划分为农户和乡镇企业。我国农村金
融市场供求不平衡,呈现出供小于求的状况。庞明川(2006)④通过测算指出,
自1995年起,我国农村金融缺口每年都在5000亿元以上,并且呈逐年扩大的趋
势。从农户、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及其被满足程度来看,西南财经大学研究中心
2006年对我国农村金融现状的调查显示,尽管2001年底以来,农村信用社创新
了贷款发放方式,向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大大提高了农户贷款需
求的满足程度。但是,由于单笔贷款的额度小、期限短,加之农村信用社资金实
力有限,所以,农户的资金需求满足度仍然较低,农户金融需求的满足率只有40%
多一点,也就是说50%以上的农民的金融需求无法满足。调查显示农村确实存在
生活性需求大于生产性需求的状况,小额贷款虽然满足了一部分农民婚丧嫁娶的
生活性需求和生产性需求,但农村县、乡、村小企业的贷款满足率不到10%的水
平,这意味着90%以上的农村生产性需求没有正规金融支持1461。另外,据农业部
乡镇企业统计分析,2005年乡镇企业的融资渠道来源于以下几个层面:正规金
融机构9766.5亿元,资本市场120亿元,政府扶持资金147.5亿元,民间融资4800
亿元,引进外资2016.3亿元,自有资金9479.4亿元,其他资金是2000亿元,总
共28329.7亿元;据测算,乡镇企业资金需求8万亿元,资金缺口是51670.3亿
元。乡镇企业创造了国民生产总值30%的份额,但在金融机构贷款份额逐年下滑,
原来贷款份额达40%,现在下滑到5%左右甄。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来看,可以大致得出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结论,说
明农村经济单位存在着外部融资的极大需求,但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却没有给予
他们充分的支持。这必然会对农村经济造成不良的影响,影响“多重均衡”的实现,
进一步地采取一些指标来衡量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程度。对于经济发展指标,
可以用人均总产值增长率衡量农户和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程度。此外,农村经济
单位的发展差异主要体现在其生产率水平上,运用经济效率指标更能体现出不同
经济部门的发展水平。经济效率通常使用增加的产出——资本比率来代表,即各
单位相隔两期总产值差额/固定资产投资。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可以用一国全部资
产价值与其GDP之比或金融货币化比(M2/GDP)来衡量,鉴于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采用农村信用社@对各经济单位的贷款额与各单位的总产值之比来衡量金融
深化程度,即每单位产出有多少贷款投放,这项指标可以反映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
的支持力度。本节数据均来自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
首先,农户经济增长与其对应的金融支持状况。由图3.1所示,从所考察时
间段整体来看,农户金融深度呈上升趋势,但其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明显的提高。
圆资料来源:http://www.jgny.net/news/200604/41424.htm。
@资料来源:http://www.chinanews.eom.cn/cj/gncj/news/2006/11-06/816010.shtml。
@鉴于农信社在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地位,这里只采用农信社的数据衡量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
23
多苇均衡框架下的我国农村信用}}改革与发展研究
分段来看,在1994年以前,对农户的金融支持水平较低,之后,对农户的金融支
持增长显著,但是农户的经济增长却没有表现出与金融发展相一致的发展趋势,
即使1999年后农户经济增长有所回升,但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如果朝均衡
方向发展,金融发展应该逐渐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力应该逐
渐扩大。但是,从图3.1可以看出,尽管加大了支农力度,却仍然没有有效地满
足农户的金融需求,金融发展并没有很好地起到支持农户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且
也看不出这种状况在好转之中,金融发展与农户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关系远没有
建立起来。同时,对农户的金融支持没有使得农户的经济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如图3.2所示,在所考察的期间,农户的经济效率不高,甚至在2000年为负值,
这可能与农户并没有将全部贷款用于生产以及农业生产效率没得到显著提高有
关。由于农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低效性,在各产业经济增长相同的情况下,农业
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因而,要使得农户经济增长与其对应的金融发展达到均衡,
从金融支持的角度,还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满足农户的融资需求。由于农
业的弱势性,从金融的角度来看仍然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促使农户经济增长
与其对应的金融发展之间达到均衡水平。
图3.1农户金融支持度与其人均总产值增长率
硕十学伊论文
图3.2农户金融支持度与其经济增长效率
其次,乡镇企业经济增长与其对应的金融支持状况。如图3.3所示,在20世
纪中期以前,乡镇企业在其中几年发展迅猛,但是这种高的增长率却难以维持,
在中期之后,乡镇企业的经济增长率迅速回落,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尽管金融
机构在促进乡镇企业的增长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
后金融中介功能出现弱化趋势,并且在最近几年稳定于一个较低水平之上。乡镇
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扩大再生产,但是金融机构却没有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影响
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乡镇企业资金供给不足主要是因为1996年农村信用社按合
作制原则规范,压缩了对乡镇企业的资金投入。从图3.4中,我们可以看到,1996
年以前,农村信用社较好地发挥了资本配置功能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边际资本
生产率逐步上升;之后,乡镇企业的边际资本生产率迅速回落到期初水平,并且
在近几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金融发展并没有使得资金更多地投向回报率
较高的项目上,没有使那些最具有潜力的投资者得到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革新和
产品生产。这与农村信用社没有能力经营商业性业务有关,随着经济的发展,集
体所有制不是乡镇企业的唯一形式,众多乡镇企业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个体、
私营经济得到蓬勃发展,乡镇企业的形式开始多元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滞后于经
济主体的改革,造成其资源配置功能不能完全发挥,因而不能有效的支持农村经
济主体的发展需要。乡镇企业的金融深度逐年降低,人均总产值增长率和经济效
率也逐渐变缓,说明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对金融中介有较强的依赖性,由于乡镇
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造成乡镇企业经济增长与其对应的金融发展
偏离了较高的均衡,要防止乡镇企业经济增长与其对应的金融发展向较低水平收
敛,需要进一步提高金融效率,促进金融部门的经营水平。
茎耋窒錾耋茎三呈耋星三垒墓璺!.鏊王::耋量錾耋
图3.3乡镇企业金融支持度与其人均总产值增长率
r—————i222222225。2==55222222222=2====2r——————一【+乡镇企业人均边际资本产出率+乡镇企业金融深度l

图3.4乡镇企业金融支持度与其经济增长效率
综上所述.农村整体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线性关系,表明农村金融支持对
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今后还应继续增加农村经济中的金融投入,以促进
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但由于我国农村内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我国农村内部金
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难以实现种均衡。已有的研究已经证明农村存在截面的
多重均衡,即不同地区余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在同时刻作用关系存在差异。本章的
0
5
O
5
0
5
O
5
硕一{:学位论文
重点在于分析农村是否朝实现同时段同地区的“多重均衡”发展,数据表明由于我
国农村经济单位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我国农村没有形成向“多重均衡”收
敛的良好的发展态势。较高发展水平的经济单位没有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而较
低发展水平的经济单位也未能与金融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仍需要政府的政
策扶持,这说明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多莺均,衡杼:架下的我同农村信用社改苹弓发展研究
第4章政府介入农信社改革对多重均衡的影响分析
由上章的分析,我国各经济单位经济增长与其对应的金融发展之间并没有朝
着各自均衡的状态发展,从金融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农户和乡镇企业都没有得
到充足的金融支持,说明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我国的
农村金融是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村信用社一直是农村金融的主力
军,因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至关重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信用社历经
了三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是未能很好的满足农村经济的内生
发展需求。那么,“多重均衡”并未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国农村信用社改
革一直以来都是政府主导的改革,将金融因素作为外生变量,而没有或较少考虑
内生需求,这种人为的扭曲破坏了“多重均衡”,影响了“多重均衡”的实现,因而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思路应该有所转变。本章将结合农村信用社的历次改革对此进
行深入的分析。
4.1政府介入是不发达时期的必然选择
1984年以前,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传统农业在农村占据重要的地位,
由于政策上的限制因素,农村企业所有制形式单一,全部是集体经济性质,经济
体制的巨大惯性使中国农村这一时期不可能出现非集体经济性质的企业,农村商
业化经济尚处于萌芽状态,乡镇集体企业对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如图4.1所示,
在1984年以前,农业总产值远远高于乡镇企业总产值,工商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
农村大部分劳动力仍然集中在农业生产上(见表4.1)。农村经济单位生产力水平
普遍低下,经济货币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农村金融的需要基本局限于一些简单的
业务,主要是存款贷款业务,用于满足生活生产中的流动性,以资金的可获性为
目的,交易金额较小,对金融中介的要求程度不高,农村信用社在这一时期对农
村经济单位的贷款没有明显的偏好(见表4.2),农村信用社只用发挥简单的资金
分配功能就能满足要求。农村经济没有产生商业性需求,自然商业金融机构也没
有存在的必要。
■鼎丽陆
图4 l 各年度农村经济单位总产值(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
表4 1农村从业人员分布(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异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
表4.2农村信用社各娄赞款结构(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再年度《中国金融年鉴》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弱的情况下,由政府实施制度安排在客观E对农村
多苇均衡框架下的我同农村信用社改芊与发展研究
信用社的有效运转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这种制度供给体制能够节约制度生成和制
度实施的成本,较短时间内就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如果由农村
信用社自发形成合作制度,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有效满足经济单位的发
展需要。因此,在经济不发达时期,由政府主导农村信用社改革是一种必然的选
择,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1984年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强调恢复合作制是符
合当时经济环境的,农村经济单位自身实力有限,需要借助合作金融实现资金互
助。这段时期,农村经济主体与其对应的金融发展之间还未出现“多重均衡”的特
征。因此,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此次
改革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农村信用社成为合作金融组织,比如,吸收农民入
股,取消入股数量限制,按盈余对股民分红,恢复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及干部选举
制。但是改革将农村信用社隶属于农业银行会使得农村信用社失去独立性,不可
避免的会受到农业银行的干预,难以发挥合作制的组织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会影
响改革的效果。
4.2外生制度安排与内生需求的不协调
4.2.1经济单位内生需求差异显现
1985年之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使农
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日益庞大的待业群体,乡镇企业得
到迅速发展。如图4.2所示,在1985年,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占乡村人口的比例仅
为8%,到1996年这一比例已达到15%。同时,乡镇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巨
大变化,乡镇集体企业在1984年以前是农村企业的惟一表现形式,1984年后,
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组建企业集团
等等,根据农业部的相关统计数据,1993年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已达
到乡村集体企业总数的10%【4引。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
村第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非农产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村经济单
位开始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之后逐
渐与农户经济水平拉开差距(见表4.3)。农村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造成农村经济单
位金融需求的差异性,农村经济单位的金融需求开始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农
户的金融需求主要是生活开支、中小规模种养生产贷款;而按照现代企业生产经
营方式从事与农业相关经济以及非农经济的农村企业,其金融需求特征主要是专
业化、技能型、规模化生产贷款需求,借款金额较大。合作金融显然已经不能满
足所有经济单位的金融需求,农村产生了对商业金融的需求。
●《nMm^#自m
口☆女^口自&
图4.2 1985年和1996年农村人口结构
资料来源:1986年、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
衰4.3各经济单位总产值(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并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
4 2 2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二元分化
在经济单位的内生需求下,虽然农村信用社组织结构上仍然保持合作经济的
性质,但业务上开始出现商业化倾向。上一次改革后农村信用社由农业银行全面
接管,成为农业银行的基层附属机构,这种既是合作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附属
机构的管理体制使得农村信用社不可避免受到外部干预。农业银行和农信社的利
多亏均衡栝架下的我同农村信用针改革与发展研究
益有偏差,农业银行出于自身的利益,将农村信用社资金大量投入效益性高的乡
镇企业,农民失去了对农信社经营活动的控制权,社员民主管理从内容到形式上
已基本不存在。所有权缺位导致经营管理权落入农村信用社主任、职工及主管部
门等内部人手中,内部人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也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投向乡
镇企业。如图4.3所示,1980年农信社的乡镇企业贷款额为31.1亿元,同期农户
贷款为16.0亿元,两者差额为15.1亿元,到1996年,农信社的乡镇企业贷款达
到3264.4亿元,农户贷款为1486.6亿元,两者差额扩大到1777.8亿元。农村信
用社经营行为倾向比较利益选择,在盈利动机的驱动下,开始追求贷款额度较大、
回报较高的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而不是为农民社员提供小额、便利的贷款服务,
致使农村信用社贷款中农户贷款的增长速度低于其存款数量的增长速度,农村信
用社贷款构成中,农户存贷比呈下降趋势(见表4.4),大量农户的需求得不到满
足。
·农户贷款·乡镇企业贷款f
鼍UUU
3000
2000
霎一。.≤Z≥毳1000 篷-⋯鳜一。曼曼篡誓{一。篝三三曼⋯:锄:黝渤=。二锄锄。鬟0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农户贷款194 258 348 372 416 518 631 758 770 808 1095 1487 +乡值仑、II,贷款164 266 359 456 572 761 9lO 1295 1890 2279 2779 3265
图4.3农信社发放各类贷款的数额(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各年度《中国金融年鉴》。
表4.4农村信用社农户存贷款余额增长变动表(单位:亿元)
4816
108l
0.22
767l
1487
0.19
资料米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整理。
32



2
7

蹦2



5
m
2

m


l
3
0



7
2
m


m
4
l
0





A





硕卜学位论文
鉴于合作制出现了异化,农户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考虑到1994年成立中国
农业发展银行承担政策性业务,商业性需求由四大国有银行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
行补足,国家为改善农户融资难的局面,在1996年8月对农村信用社再次改革,
改革目标是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按合作制的原则来规范。这次改革,虽
然农信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剩余控制权下放到农信社,但农信社所
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剩余控制权没有回到农信社真
正所有者的手中,仍然落入农信社主任、职工及主管部门等内部人手中,社员的
民主管理无从实现,三会流于形式,农信社并没有按照政府的期望恢复成为真正
的合作组织。农村信用社在业务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承担合作性业务和商业
性业务。1997年后国有银行为了节约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大规模撤并地、县以
下基层机构,将服务对象瞄准城镇客户,
有限贷款,农信社主力军地位开始显现,
政策性金融又仅限于粮棉油采购等几项
农信社成为了农户和乡镇企业面对的唯
一的正规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分工合作的局面没有实现。九十年代以来,农村经
济发展的不平衡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农村内部二元分化显著,农户与乡镇企业的
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剪刀差”,两者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见图4.4)。在缺乏其他金
融机构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业务二元分化的需求不断强化。农户借贷多半并不
是以改良生产条件及保证良好的生产过程为目的,很多都是用于家庭生活中的大
型开支,如住房修缮、疾病治疗,以及婚丧嫁娶等方面【491。农户在很长时期仍然
停留在生存层面,面对农户的生活性贷款占有相当比重的特点,商业性金融“嫌贫
爱富”的本质必然排斥他们,农户依然需要合作金融。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
面展开,根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的相关统计资料,1997年全国乡镇集体企业改制
进程加快,其中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乡镇集体企业达52万个,占到乡镇集体企业
总数的33.5%。1998年,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大约有80%的乡镇集体企业实行
了产权制度和经营方式的改革,到2002年底,股份合作企业达到了集体企业总数
的20%,股份企业也占有4.3附4引,乡镇企业对商业性金融的需求愈发强烈。在
缺乏其他类别金融机构的情况下,农村经济单位的内生需求使得农村信用社在客
观上难以按合作制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的二元化局面仍然很难改变。
33
多苇均衡框架下的我同农村信用卒}.改节与发展研究
l+农户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l
lbUUUU
140000 雾7 覆
120000 霪广应7。l 100000
80000 § / 霪
60000
餮⋯⋯.7’..▲▲·-趟霪40000
200000镰笈●●.●.●.●.●.一-.⋯.一‘.‘.1.‘‘·‘·‘●。41●一‘—⋯●“:“=⋯=,⋯刎,蚴二黝,黝:“。⋯⋯⋯蝴。黝。黝。黝涵煳
擎葶孛妒擎≯掌≯妒擎$萨笋
图4.4农村各经济单位发展状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
4.2.3外生制度安排滞后于业务发展需要
尽管农村信用社发展出两类业务,但政府拥有农信社改革的最高话语权,一
直将农信社按照合作制来规范,使得农村信用社没有能力开展商业性业务,外生
的制度安排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单位内生发展的要求,造成农信社自身经营困难和
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效果的不显著。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自身陷入了经营的困境。
农村信用社承担了政府的支农政策性业务,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补偿,因此,农村
信用社投入到非农业务以弥补亏损,但由于农信社缺乏资产风险管理的能力,没
有能力识别不同乡镇企业的风险,开展商业性业务的能力不足,累积了大量乡镇
企业的不良贷款,农信社亏损严重,处于“实质上的破产境地”。2002年末,农信
社不良贷款余额达N514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7%,共有亏损社11901家,占机构
总数的33.5%,共有资不抵债社19542家,占机构总数的55%,历年亏损挂账达
1313.92亿元1501。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对各经济单位的支持程度有限。乡镇企业
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一是资金供给不足,随着国有商业收缩营业网点,而政
府对农村金融的准入又有严格的限制,其他商业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困难,农村商
业金融的缺失导致乡镇企业得不到足够的贷款支持,同时1996年国家将农村信用
社按合作制规范,农信社开始加大支农力度,将服务重心调整,也压缩了对乡镇
企业的资金投入。如表4.5所示,农村信用社在1996年以后对乡镇企业的贷款比例
逐年下降,即使在2003年对乡镇企业贷款有所回升,但依然没有超过1996年的水
平。二是其他商业机构的缺失,造成农信社承担起大量商业性业务,但是由于农
信社的运作机制一直是按合作制来设计和规范,还只能发挥简单的资源分配功能,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没有能力经营商业性业务,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乡镇企业得
硕fj学位论文
不到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乡镇企业陷入发展的低谷期(见图4.5)。同时,尽管加
大了支农力度,但农户经济发展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说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
长未能达到均衡,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而且政府部门一旦放弃了对农户的政
策扶持,这种情况将更加恶化。
表4.5农村信用社各类贷款结构(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各年度《中国金融年鉴》。
图4.5 1985.2002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率
资料来源:各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
综观农村信用社的前两次改革,农村信用社演变为今天的状况(同时承担两
类业务),既有制度上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农村经济发展内生的原因。农村经济单
位内生需求使得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生了变化,但由于农村信用社改革是政府主
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外生的制度安排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制度跟不上业务发展的
35
多苇均衡框絮下的我同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研究
需要,不能跟随内生需求自主变迁,造成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的普遍亏损以及支
农效果的不显著。政府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干预扭曲了“多重均衡”,要使得各经
济单位经济增长与其对应的金融发展朝各自的均衡发展,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应该
从农村经济单位的内生需求出发,制定相应的金融发展政策,以实现各经济单位
经济增长与其对应的金融发展之间在同一时期内达到“多重均衡”的状态。
4.3经济发展引致农信社制度变革
农村信用社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政府主导的改革,在经济环境变化后,外生的
制度安排不能跟随经济单位的内生需求自主变迁,影响了改革的效果,迫使政府
不断调整改革方案。经济发展至今,1996年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安排已经不
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迫切需要变革。
因此,针对农信社自身经营机制的转换、治理结构的改善以及为“三农”服务的效
果方面离国家的预期目标都有偏离的情况,2003年6月,国务院出台《深化农村信
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本着“花钱买机制”的原则,中央决定以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
和产权改革为核心,开始全国范围内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这次改革的亮点是承认
部分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趋势,允许经济发达、具备条件的地区在农村信用社的
基础上改成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坚持合作制的农村信用社则可以设置资格
股和投资股来深化产权改革。政府允许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倾向有利于农村信用
社转换经营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在缺乏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情况下,有
利于适应乡镇企业的商业性金融需求。同时,为帮助消化历史包袱,决定由央行
拿出总计1656亿元资金,以专项票据或再贷款形式帮助消化农信社截止至U2002年
底的资不抵债的一半。这为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其能够实施有效的治
理结构改善创造了物质准备。国家的支持和补贴政策有利于弥补农村信用社开展
合作性业务的一部分成本,有利于促进农村信用社为农村弱势经济群体服务。由
于农村信用社的运作机制一直是按合作制来设计和规范,要在合作制的基础逐渐
向转向商业化经营,在产权模式和治理结构上必须有相应的改变,所以这轮农村
信用社改革都集中在农村信用社内部产权模式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产权改革
可以增强股东与信用社之间的利益关系,强化了股东参与信用社管理的动力,可
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困扰农村信用社多年的外部性问题;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
善对于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意义重大。因此,这次改革国家在改革方案设计上更
加完整,使得农村信用社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但是,这次改革还
是没有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单位的内生需求,因而,在改革中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
这次改革,国家已经注意到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提出了“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分类指导”的原则,要求各地充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实事求是、
硕卜学位论文
积极稳妥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肯定商业化的趋势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实际上,
这次改革是分地区的改革,在地区内部也有可能产生一刀切的局面,而忽略了农
村基本经济单位的内生金融需求。一般来说,发达地区对商业性金融服务的需求
更加强烈,欠发达地区对合作性金融服务的需求比较强烈,但是,发达的农村地
区同样也存在着弱势群体,也需要合作金融,而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要实现经济的
腾飞,同样也存在对商业金融的需求。深入到微观层面,农村内部出现了股份制
的现代企业,这些经济单位对农村金融产生了更高的需求,经济发展好的经济单
位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金融服务,他们会选择包括调查厂商、论证项目和调动资源
等在内的金融服务以充分利用投资机会,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农村金融产
生了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而且基于农业在我国的基础性,这种状况还将持续。
同时,在上一次改革之后,农村金融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7年后国有银行
为了节约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大规模撤并地、县以下基层机构,逐步从农村金
融市场特别是乡以下地区淡出,将服务对象瞄准城镇客户,政策性金融又仅限于
粮棉油采购等几项有限贷款,邮政储蓄则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农村信用社主
力军地位显现,农村信用社成为了农户和乡镇企业面对的唯一的正规金融机构,
农村金融分工合作的局面没有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倾向容易厚此薄彼,较
高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单位能够朝相对均衡状态发展,但合作金融的淡化,会使
得农户经济发展与其对应的金融发展之间难以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农村经济单
位的差距将不断扩大,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在缺乏其他合作金融组织的
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在商业化的同时必须要保证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以满足
农户的融资需求,农村经济单位的内生金融需求使得农村信用社在长期内必须同
时从事合作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见图4.6),从而需要相应的制度供给。经济单
位内生需求的变化会对金融组织的制度产生新的要求,如果农村经济内生需求变
化了,而金融制度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那么金融机构就难以满足经济单位的内
生需求,容易导致改革的又一次失败,因此,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
构的制度也要能够随之变化。总之,任何金融制度的产生均依托于经济单位内在
的融资需求,经济单位的内生需求会引致金融制度的相应变迁,从另一个侧面看,
任何善意的制度设计或许均不如自发的制度变迁——毕竟,在供求之间,需求是
第一性、决定性的因素【2引。
37
多蕈均衡杼!架下的我国农村信用朴改革与发展研究
图4.6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演变
4.4小结
纵观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史,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国家在为农村信
用社构建健康有序的制度环境,将制度供给和制度实施相结合,在客观上对农村
信用社的有效运转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这种制度供给体制虽然能节约制度生成和
制度实施的成本,短期内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但却不能必然地
满足对制度需求的有效供给,同时也遏制了相关团体的创新动力和活力,这种强
制性制度变迁是在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有限、合作金融主体组织化程度
不高和市场竞争无序状态下的必然选择【511。但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对
农村信用社改革实施的制度供给不能有效满足经济主体的内生金融需求,造成各
经济单位经济增长与其对应的金融发展之间并没有形成向“多重均衡”收敛的良好
的发展态势,影响了“多重均衡”的实现。有什么样的金融需求,就应该有什么样
的金融体制供给,否则,就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农村金融制度不
能脱离金融运行的内在规律,一定要基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需求。农村信用社
改革的关键是看由谁来选择新机制,如果改革仅仅局限于农村信用社外部管理体
制的改革,即决策权由中央下放到省,并且由省级决策单位统一决定选择何种改
革模式,那么改革思路的转变会受到限制,很有可能会重蹈过去农村改革成效不
硕f:学位论文
显著的覆辙。农信社改革应依据农村经济主体的发展水平,由内在的经济环境决
定所需的金融发展内容和政策,以达到不同发展状态的“多重均衡”,使得农村信
用社更好地支持农村的经济发展。
39
多节均衡框架下的我同农村信用补改节与发展研究
第5章我国农信社的改革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
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史来看,农村信用社总是在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之间
摇摆,向哪方倾斜则受经济单位内生需求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自上而下政府
主导的改革总是滞后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之间的时间差导致农信社支持“三农”效
果不显著,政府部门只能被动地调整改革方略。因而转变思路,从农村经济单位
的内生金融需求出发,实行自下而上的改革思路,对未来后续的农村金融改革无
疑是具有启发作用的。本章将根据这一思路提出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路径以及
相应的政策建议。
5.1多重均衡条件下的农信社发展路径
由第三章的分析,我们得出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已经走出了单纯依靠人力、物
力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模式,而逐步转为依靠金融要素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式。农村
整体经济水平朝着现代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很不均衡,
一方面表现在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发达地区对金融的需求更高,对商业性
的金融机构的需求更加强烈,欠发达地区一般对合作性金融服务有需求。另一方
面表现在农村内部农业和非农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农业投入期限长、回报低的特
点客观上要求能以合作制方式得到低成本的信贷支持;弱势群体的农民需要以合
作制方式扩大贷款覆盖面【2l】;而一部分已规模化、市场化的现代企业需要扩大再
生产,对以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的较“复杂”的金融服务有需求。这样,客观上要
求农村金融体系在长期内能同时提供两类金融服务,即合作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
鉴于此,农村信用社改革可以选择以下两条路径。
5.1.1走商业化发展之路
已有大量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农村信用社走商业化发展之路,而合作金
融的空白由增量来满足的观点。根据金融内生发展理论,这条路径也完全具有可
行性。农村经济单位的内生需求决定了农村金融体系在长期内必须同时存在合作
金融和商业金融,如果合作金融由新的合作组织来填补,那么,农村信用社完全
可以走商业化发展之路,致力于转化经营机制,满足农村经济单位的商业性需求,
而不必担心农户等弱势群体得不到金融服务。
另外,从金融内生的角度,如果农村建立起了其他商业金融机构,农村信用
社还可选择恢复合作制,但鉴于以下几点因素,农村信用社难以恢复纯粹的合作
制,一是亏损沉重的约束条件下,农信社恢复合作性质难以弥补历史亏损;二是
硕t:学位论文
目前的信用社在农民心目中与商业银行无甚差别,农民已很难接受它为自己的银
行,农民对政府组织的所谓“合作”已经失去了信任;三是农村信用社目前规模已
较大,社员同质性已经变化。合作基金会的经验也表明,村级以下可以形成较好
的合作制,但乡镇以上要想合作就难一些。此外,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已经表现
出十分明显的商业化倾向,实行商业化多种经营,是农村信用社的求生本能。一
是在缺乏资本市场融资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社员的股金是无法确保其扩大资产业
务的同时保证资本充足率的;二是在缺乏必要政府财力支持的前提下,仅仅依靠
单一的小额农贷无法确保机构的可持续经营。因而可以顺应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
趋势,将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农村商业银行,而合作金融的空白可以通过培植新的
合作组织来填补。
农村信用社改革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后,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一些
问题。首先,股份制具有明晰产权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信用社所有者缺位问
题。实行股份制改造后,可以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的分离。股东大会选
举产生能够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组成董事会,负责重大决策,创造的利润由股东
按出资比例分享,风险则由股东根据入股数量多少承担有限责任,这样就很好地
解决了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其次,股份制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有效解
决农村信用社民主管理难以落实的问题。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后,股东的
决策权大小取决于出资额占总股本的比例,农村信用社的决策者、经营者都是由
股东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的,并且拥有较大决策权的股东素质普遍高于农民,管理
能力更强。再次,股份制具有与生俱来的吸纳资本的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信
用社抗风险能力薄弱的问题。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必须实行股份可以
转让、股金不得抽回的原则,利润由股东共享,风险由股东同担,可以确保发起
人股份的稳定。最后,股份制天生具有权利制衡的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信用
社难以规避的不合理行政干预的问题。
5.1.2继续兼顾合作性与商业性
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农村信用社要兼顾合作性与商业性,根据金融内生发展
理论,该观点也具有可行性。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合作金融与商业金融互补的金融
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由于真正体现合作性质的民间金融一直受到抑制,原来的
专业银行全部改制为商业化银行,实行商业化经营逐步淡出农村金融市场。合作
金融与商业金融分工合作的局面还没有实现,国家已经注意到构建和谐的金融体
系,引入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补充农村金融体系,但是这些机构目前还在探索
及试点阶段,还没有在全国广泛开展开来,在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
仍然是最主要的金融供给机构。在其他类别金融机构不能补给的情况下,经济单
位的内生金融需求使得农信社必须同时发挥合作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功能,导致农
4l
多莆均衡框架下的我国农村信用补改革与发展研究
村信用社必须同时兼顾合作性与商业性。
在农村地区只存在农村信用社一类正规金融机构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在长
期内必须兼顾合作性与商业性,其改革为纯合作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都是不合适
的。如果完全按照合作制原则,农村信用社作为互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但
由于其面对弱小经济群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们是很脆弱的,在经济危机到
来时,它们受到的冲击往往最大,因此,农村信用社面对的是一个风险较大的群
体,其只有加大自身积累才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而积累的增强有赖于增大经
营利润,这就要求发展壮大,将业务范围扩大到非农区域,以非农养农。而如果
将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导致其不愿向成本
高、利润小的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这与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定位不符。从产权
设置来看,目前的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几乎没有区别,都有资格权和投资
权。原来主要区别在于注册资本金,农村信用社不低于100万元,农村合作银行
不低于2000万元,但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新的规定出台后,农村合作银行
的注册资本限额降为1000万元,这样大部分统一法人的县联社注册资本都会达到
此标准。从国际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趋势来看,在具备管理规范、服务高效、民
主管理、公司治理和内控制度健全、外部法律和监管体系完善等基础,合作金融
组织正在从社区互助性,主要为社员服务,走向开放性、商业化的合作银行。对
我国来说,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合作银行,首先可以扩大自有资金,拓宽经营领域,
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盈利模式;其次仍然不放弃为农村弱势群体服务,最后农村
合作银行比农村信用社有更大的品牌优势。农村合作银行不仅包括了信用社的合
作性质,又可按照股份制的运作性质、管理模式运行,有利于信用社充实资本金,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改善经营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还可理顺盈利和
为“三农”服务双重目标的关系。因此,在缺乏其他类别金融机构的情况下,农村
信用社改革为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合作银行成为其最优的选择。
选择合作银行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由于农村合
作银行的资格股追求资金的可获性,投资股追求盈利性,这种所谓的股份合作制
产权模式与合作制和股份制两种产权模式相比,产权关系比较模糊,合作性金融
与商业性金融常发生冲突,要确保合作银行稳健运行,这就需要更完善的治理结
构来规范。首先,要继续保持民主参与的合作制管理特色。合作性金融业务不能
以盈利为目标,而以资金的可获性为目标,体现资金再分配的公平性,要保证资
金再分配的公平性必须实行民主管理,让社员充分参与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与决策。
其次,要实行自上而下的经营权强化,经营机构的设置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全面
实行授权经营和“扁平化”管理,充分发挥商业化的比较优势,大力推进经营专业
化,扩大经营领域。
42
硕卜学位论文量皇量曼皇曼曼曼曼曼II E_m Eli 一⋯ 一=曼量曼曼曼曼量曼曼曼曼曼!蔓曼皇曼鼍曼寰
5.2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政策建议
根据金融内生发展理论,上述两种路径都是可行的,那么,如何使得农村信
用社更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内生发展理论中找到一些启示。要
点有三:一是要充分界定政府在农信社改革中的作用,政府应该由强制性制度变
迁转变为诱致性制度变迁,逐渐起到引导的作用,这是保证农村信用社改革成功
的一个重要前提;二是要提高农村信用社对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经济单位的资源配
置效率,使其具备经营商业金融的能力,从而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单位的商业性需
求;三是对于农信社的支农业务,政府应该对其进行风险补偿,以弥补农村信用
社开展支农业务的一部分成本,从而可以建立支农的导向激励机制,激发农信社
开展支农业务的热情。在当前,农户经济增长和其对应的金融发展之间还没有形
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有限,因此,政府对支农的风险补偿
和导向作用尤为重要。下面结合以上三点给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5.2.1充分界定政府在农信社改革中的作用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过程,应以市场为主要发展方向,并逐渐完善治理机制,
是一个发展市场力量、减少计划控制和政府干预的过程。当然,农村信用社的行
为必须受到政府的监管和法规的约束,但是政府必须认识到,农村信用社内部的
行为不是政府干预的行为。也就是说,政府要发挥作用,但并不是决定农村信用
社要进入哪个市场,为谁贷款,开展什么业务,政府应进行宏观调控,完善农村
金融环境,逐渐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强制性的作用。政府应该由强制性制度
变迁转变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变迁是在政府强制推动下进行的,主要满足
政府及其代理人的利益和偏好。由于政府主要将农村金融作为支农工具而不是将
其作为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因而只注重金融量的粗放扩张,而不注重质的
提高,同时,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外生金融体制容易因权力介入产生金融寻租行为
和内部人控制现象;而诱致性制度变迁是由众多的群体和个人为追求自身利益而
自发相互谈判、实现利益均衡的结果,农村内生金融组织能够反映各经济单位的
利益和偏好,富有效率。因此,政府应在不发达时期给与第一推动力之后,转而
保护内生金融的创新性,自下而上地推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政府可在以下几个
方面有所作为,其一,政府应通过加快完善农村金融的立法,维护改革后“农村信
用社”的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发展:其二,政府可通过税收等经济手段达到引导
金融组织支农的目标,而不应将支农业务强加给农村信用社;其三,政府还应降
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鼓励发展新型中小金融机构,如资金互助组织、中
小型社区商业银行等,以打破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垄断地位,形成与农村
信用社互补或竞争的良性机制,增强农村金融活力,促进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率的
43
多苹均衡框架下的我同农村信用科改节与发展研究
皇曼曼皇曼曼曼鼍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II o曼曼曼曼舅曼曼曼曼曼曼曼量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皇曼曼曼
提高。
在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下放到省级政府之后,我们还需要对省级政府的权
利进行界定。地方政府为支持当地发展一般会通过各种方式攫取农村信用社的金
融资源,这就会出现省级政府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行业管理,同时又左右农村信用
社的经营和人事的现象。双重身份使省联社无法将违规农村信用社清出市场,真
正履行监管者的职责。因而,地方政府机构的职责必须从管理向监管转变,将农
村信用社的管理权真正交给股东,由股东产生董事会、监事会,信用社基本决策
权交给所有者、理事会和其任命的经营管理层。具体说来,一是不要干预农信社
正常的经营活动。政府可以进行政策引导,但必须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按照
客观规律办事,不得用行政手段直接介入农信社的经营决策、授信活动。二是不
要插手农信社的人事安排。农信社的高管人员由股东选举产生,任职资格由银行
监管机构按规定审查。三是不能把农信社当成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
5.2.2提升商业性业务的效率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运作机制一直以来是按合作制来设计和规范,还只能发挥
简单的资源分配功能,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没有能力经营商业性业务,这造成了
农村经济单位的商业性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农村信用社自身难以实现可持
续发展。因而,这就需要农村信用社通过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加强风险管理
水平来提高农信社的经营管理水平。
5.2.2.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法人治理重点在于增强所有权约束力和对经营管理权的制衡能力,核心
是一个管治问题。
其一,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关系,明确具体的产权规则,解决“谁投资、谁管理,
出了风险谁负责”的问题。改革后的“信用社”要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各类股金必
须承担自有资本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还要提高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将信用
社的效益同个人利益紧密结合,这样能提高高级管理人员经营的主观能动性和责
任感。
其二,要增强农信社自身的权力制衡机制,形成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
层的权责制衡机制,严格按议事规则办事,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各司其职。董事
会作为投资人的代表,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承担因决策失误造成经营损失的直
接责任,董事会要充分发挥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对银行重大经营活动进行
科学决策。监事会主要负责监督农村信用社经营决策的科学性、经营成果的真实
性以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等,董事长、行长、副行长以及财务部门负责人不得担
任监事,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部门由监事会领导。以行长为中心的经营班子通
曼鼍曼皇_——一⋯ 硕}学位论文i-m iN舅!曼皇曼曼曼曼
过设立贷款审批、财务管理、内控管理等委员会及各职能部门,建立起一套高效
的运行系统。
其三,要建立良性的增资扩股机制,引进战略性投资者,规范控制权和改善
法人治理结构。一方面,信用社可以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达到增资扩股的目的,
改变当前所有权结构不完备的事实;另一方面,引进战略投资者,可以弱化内部
人控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有效的防范风险。战略投资者通过参股获得对
农村信用社的部分控制权,战略投资者理性决定了其对投入的资本必须要求获取
相应的利润,他可以以其自身的股本金规模影响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决策过程,
反对任何有损资本增值的外部因素。
5.2.2.2强化风险管理水平
管理层应从追求眼前利益转向对长期发展的追求,更加注重风险的防范,树
立审慎经营理念,建立一系列风险管理政策、程序,以及监测、计量控制操作风
险的程序、制度和方法,以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强有力的外部监督,实现农村信用
社的稳健发展。这就需要:
一是提高风险管理认识水平,树立科学发展观。实行风险管理,首先要求农
村信用社从观念上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要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发展
与管理的关系;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股东利益、存款人利益与员工利益
的关系。从过分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粗放型、外延式的发展方式逐渐转变为以效益
为目的,以质量为前提,以规模为手段的安全运营、持续发展的内涵式发展模式
上来。通过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科学转型,树立正确的风险观,把风险管理作
为经营管理的重心,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
二是要强化资本概念,强化资本约束和资本监管。一定的资本充足率是金融
机构生存的基础,是进行资产规模扩张的安全依据,是对社会负债规模的“警戒
线”。资本作为抵补风险损失的最后手段,对农村信用社的稳健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在强化资本约束,理念,建立健全资本补充机制的同时,还需建立全面风险管理
模式。应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风险、市场风险及其他风险以及包括这些
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
中,依据统一的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测算,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进行全面的控
制和管理。
三是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整合业务操作流程,严格职业操守,规范业务行
为。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内控机制进行全面梳理,查遗补缺,充实完
善,真正做到“一个业务品种,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的要求,并建立健
全考核处罚制度,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使每项业务
环节都纳入监控范围。在风险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的基础上,全面提高金融服
45
多荦均衡杼架下的我同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研究
务水平。
5.2.3建立支农资金的风险补偿机制
由于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支农的风险补偿机制,农信社在市场竞争中可持续发
展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应该注意的是,农信社改革必须在其自身得到良好的有效
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再考虑让农村信用支持“三农”,农村信用社不应成为
财政支农的无偿工具,它可以承担这部分业务,但政府应该给其成本进行补贴,
否则,不仅农村信用社缺乏支农的动力,而且会造成农信社自身的负担,只会导
致改革的又一次失败。运用财政资金,建立涉“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可以从
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建立直接风险补偿机制。政府部门应该对农村信用社过多的政策性业
务和过高的金融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补偿措施,进行合理补偿。可以分别建立中
央和省级财政金融支农风险基金。省级财政涉农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每年按
一定比例提取拨付,市、县两级财政再配套拨出相应比例,对省级基金进行补充。
从国外经验看,政府的作用不在于通过行政力量干预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强迫
其服务于“三农”,而在于通过多种措施降低服务“三农”的交易成本,运用利益机
制引导农村信用社自愿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政府对涉“三农”贷款风险进行补偿
无疑能够起到激励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作用。具体来说,财政补贴的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对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的增量进行风险补贴;对
涉农贷款风险控制较好的农村信用社进行奖励;对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业务,提
供利差补贴和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呆账贷款损失进行弥补。二是对应由国家承担自
然灾害造成支农贷款的损失和支农实行基准利率造成的让利损失,实行财政贴息
予以弥补。三是对用于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欠发达地区以及受灾地区的支
农贷款,应降低或减免其税金;对农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以上的农村信用社,可
以适当减免营业税、降低或返还所得税。对信贷支农力度大的农村信用社,应实
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和差别利率政策,增加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
农村信用社拓展“三农”业务。四是加大财政资金对涉农贷款的担保力度,建议专
门切出一块资金,建立财政贷款担保基金,明确规定涉农贷款财政担保范围、担
保条件、担保流程等,这样既可以加快农信社贷款流程,放大“三农”贷款规模,
还可以帮助农信社控制风险,使其愿意为“三农”提供贷款。
其次是建立间接风险补偿机制。就目前来看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和农业贷款担保体系。可以通过财政拨款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也可在农业
保险基础较好的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积极开发农业贷款保险新品种。
对商业性保险公司按照农业保险的业务比重给予相应的保费补贴,免交涉农保险
营业税。为防止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保险公司造成损害,建议由财政、保险公司
硕十学位论文
和农村信用社共同出资成立农业保险基金,或创造条件组建再保险公司以实行再
保险,以增强农业保险抗风险能力。此外,政府可以出资或多方筹资组建农业贷
款担保中心和农户融资担保公司,强化涉农贷款担保业务,以转移农村信用社的
一部分经营风险。
47
多荤均衡杼架下的我同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研究
结论
本文尝试提出一种新的多重均衡分析框架,认为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难以实
现均衡发展的情况下,实现不同发展状态下经济单位经济增长与其对应的金融发
展之间的“多重均衡”是次优的选择。但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单位经
济增长与其对应的金融发展之间并没有朝着“多重均衡”收敛,这其中很大程度是
因为农村经济单位没有获得充足的金融支持。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虽然历经几次改革,但仍然没能够很好地发挥支持农村经济的作用,农村信用社
的改革效果不理想。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政府主导的改革,将金
融因素作为外生变量,而没有或较少考虑内生需求,这种人为的扭曲破坏了“多重
均衡”,因而,要促进这种“多重均衡”的实现,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必须从农村经济
单位的内生金融需求出发,实行“自下而上”的改革。农村经济单位的内生金融需
求使得农村在长期内必须同时存在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因此,如果在农村建立
起了其他合作或商业金融机构,则农信社的合作性与商业性可以分离开来,鉴于
农信社难以恢复纯粹的合作制,农信社可以走商业化发展之路;而只要农村只存
在农村信用社一类金融机构,则必须兼顾合作性与商业性。由此,本文得出以下
结论:
1.对于“多重均衡”的评价应该是中性的,不能因为“多重均衡”中存在“低均衡”
就判定“多重均衡”是不好的,它是发展中国家在特定时期不能实现均衡发展的次
优选择。这样,从金融支持的角度,就应该根据经济单位所处的发展水平给予他
们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中介形式,使得各经济单位经济增
长与其对应的金融发展之间首先达到各自发展状态的均衡,然后促进较“低均衡”
向较“高均衡”转变,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
2.我国政府一直把金融因素看成是外生变量,导致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安排难
以适应农村经济单位的内生需求,没能朝“多重均衡"收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效果不显著。要实现“多重均衡”,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思路应有所转变,应该从农
村经济单位的内生金融需求出发,实行自下而上的改革思路。
3.农村经济单位的内生金融需求要求农村金融必须同时发挥合作金融与商业
金融的功能。一方面农业投入期限长、回报低的特点客观上要求能以合作制方式
得到低成本的信贷支持,弱势群体的农户需要以合作制方式扩大贷款覆盖面;另
一方面,一部分已经规模化、市场化的现代企业,对已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的较“复
杂”的金融服务有需求。这样,客观上要求农村金融体系能同时提供两类金融服务。
4.在没有其他类别金融机构补足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在长期内必须兼顾合
硕fj学位论史

m !i m m _ m m曼!曼
作性与商业性,改革为农村合作银行是最佳的选择。农村合作银行不仅包括了信
用社的合作性质,又可按照股份制的运作性质、管理模式运行,有利于信用社充
实资本金,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改善经营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还可
理顺盈利和为“三农”服务双重目标的关系。此外,农村合作银行比农村信用社有
更大的品牌优势。但是,由于农村合作银行的产权模式是股份合作制,它与合作
制和股份制两种产权模式相比,这种产权模式中产权关系比较模糊,合作性金融
与商业性金融容易发生冲突,这就需要更完善的治理结构来规范。
5.政府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应逐渐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强制性的作用。也
就是说,政府应致力于完善农村金融环境,而不是决定农村信用社要进入哪个市
场,为谁贷款,开展什么业务。鉴于农业的弱势地位,政府应继续对农村金融机
构开展此类服务进行政策扶持。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提供资金扶持时应尽量不
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
本文在以下方面出现创新之处:一是视角比较新颖,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问题
从内生角度进行考察,从农村基本经济单位的内生金融需求出发,考虑农村信用
社的改革。二是认为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难以实现均衡发展的情况下,实现不同
发展状态下经济单位经济增长与其对应的金融发展之间的“多重均衡”是次优的选
择。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将理论运用于实际金融改革中,仅仅是给出了农村信用
社发展的路径,对于农村信用社如伺发展,如何在市场化、商业化方向发展的同
时坚持服务“三农”,在具体操作方面还需要加强。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如
何操作,这是今后本文继续努力的方向。
多苇均衡挥架下的我国农村信用补改革与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I】Greenwood,Jeremy,and Bruce D.Smith.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s.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1997,21(1):145—81
【2】Levine,Ross.Financial Structur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Revista de
Analisis Ecomomico,1993,8(1):113-129
【3】Greenwood,Jeremy&Boyan,Jovanovic.Financial Developmend,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1 076.1 07
【4】King,R.,Levine,R.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i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 993,l 08:71 7-38
【5】Pagano,Marco.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An Overview.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 993,37(4):6 1 3.22
[6】[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4,12.30
[7】Rajan,R.&Zingales,L.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i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 998,88:559—86
[8】K.Neusser,M.Kugler.Manufacturing Growth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8,80(4):638—646
[9】Raymond Fisman and Inessa Love.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 Revisited.
Working Paper 9582,2003,(03):l一22
【l 0]Demirgfic—Kunt,Asli and Ross Levine,Financial Structures Across Countnes:
Stylized Facts,Washington,D.C.World Bank,mimeo,1999:8·30
【1 1]Saint—Paul,G Technological Choice, Financial Marke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 992,(36):763—81
[1 2]Zillibotti,E Endogenous Growth and Intermediation in an “Archipelago”
Economy.Economic Journal,1 994,103:462—73
【13]尼尔斯·赫米斯,罗伯特·伦辛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地区)
的理论与经验.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65.93
【14】董晓林,王娟.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生增长模型分析.南
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12):44-48
【15]安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基于帕加诺模型的
50
硕fj学f节论文
实证检验.经济问题,2005,(10):49.51
【16】郭晓鸣.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评价.经济学家,1998,(05):18.23
[17]应宜逊.农村信用社要坚持走合作制道路.浙江金融,2000,(01):40.42.
[18】阎庆民,向恒.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研究.金融研究,2001,(07):67.75
【19】何广文.把握农村金融需求特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国金融,
2003,(11):9-l 1
【20]汲长虹,刘仲生,田国强.合作制:满足农村弱势群体融资需求的制度保证.
金融研究,2003,(12):129.134
【21]邱禹嘉,徐炜.欠发达地区农信社改革应主要在完善合作制上下功夫.农村金
融,2005,(12):38.39
【22]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1,(01):1.13
【231潘志刚,许湘平.合作金融制度效率研究及启示.南方金融,2003,(01):25.35
【24]周曙东:李文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几点思考与构想.金融研究,
2004,(1 1):91—97
【25]陆磊,丁俊峰.中国农村合作金融转型的理论分析.金融研究,2006,(06):1.14
【26]张乐柱.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57.158
【27]康东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标模式:农村商业银行.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06):20—22
【28]汪今朝.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应走多元化之路.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2,(02):2 1—23
【29]陈雪飞.合作制与股份制:不同经济背景下的农村信用社的制度选择.金融研
究,2003,(06):1 15.120
[30]陈峰.多元化制度安排:我国农村信用社体制选择.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4,(03):75.78
。[31]宋磊,刘桂芝.构建农村信用社新型产权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讨.山东农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47.50
【32]杨羽飞,梁山.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金融研究,
2005,(03):1 69—1 76
【33]龙海明,林胜.农村信用社产权结构及治理机制改革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6,(03):38—42
【34]方贤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金融研究,
1998,(03):33—36
【35]孙昌兴,温云爱.农村信用社何去何从:合作制还是商业化?时代经贸,
2007,(06):131-133
【36]Levine,Ross,Finanic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
SI
多苹均衡框架下的我同农村信用÷}改苹’j发暖研究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2):323-339
【37]彭文平.金融发展二阶段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1 1.50
【38]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32.45
[39]陈宗盛.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45.60
【40]周振等.内生金融发展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8,(0 1):20-23
【41]李静霞.中国二元经济演化进程分析.财经研究,2001,(08):35.39
【42]高敏,耿柳娜.论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条件下的农民分化.商业时代,
2007,(23):9-1 0
【43]彭方平等.我国经济增长的多重均衡现象——基于动态门槛面板数据模型的
研究.经济学,2007,(07):l 041.1 052
【44]战明华.多重均衡条件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与中国的实证.
统计研究,2004,(04):2 1.26
[45]李洪慈.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两重均衡”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东北师
大学报,2006,(06):83.88
【46]柳沙玲,龙海明.多重均衡条件下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一
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第四届中国金融学会论文,2007,(1 0)
【47]RU锡良.我们应如何解除农村金融压抑.中国金融,2006,(14):71
【48]姜春海.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历史回顾.乡镇企业研究,2002,(02):9—12
【49]张杰.解读中国农贷制度.金融研究,2004,(02):1.8
【50]何广文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10·11
[51]张乐柱.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0.50
[52]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12-60
【53】刘民权.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0.40
【54]张余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5.20
【55]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50
【56]盛松成,应柏荣,黄翔.我国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金融研究,
2001,(10):42-49
[57]:F醒男.基于需求与发展视角的农村金融改革逻辑再考.金融研究,
2006,(07):53-63
【58】曾康霖等.农村金融改革值得探讨的几个理论问题——基于重庆市农村信用
社改革成效的跟踪调查.金融研究,2006,(08):93.102
硕十学位论文
致谢
伴随着论文的完成,心中感慨万千,一时难以平静,有完成论文的喜悦,也
有即将离开校园的感伤。回想两年前考上研究生的种种这般,仿佛只是一瞬间的
事。这两年多的时间我收获颇丰,研究生的生活让我在思想上更加成熟,更能积
极面对人生的挑战,而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给予我无限关怀的良师益友们。每
当我彷徨无助时,是你们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让我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在此,
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周鸿卫副教授,可以说没有周老师的耐心指导,本
论文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周老师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
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周老师
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周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
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
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彭建刚教授、易传和副教授、龙海明教授、张学陶副教授、周再
清副教授、邵新力副教授给予我论文和专业知识的指导,还有亲切和蔼的邓利华
老师,罗俊杰老师,潘新玲老师,以及王莎老师,谢谢你们你们的关心和鼓励。
在两年多的学习期间,我还要感谢我的同门李颖、张志刚、刘新军,谢谢他们在
学习和生活中对于我的帮助,特别是与李颖的讨论使我受益匪浅,愿同窗之间的
友谊永远长存。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研究生生活的302室友们,正是由于你
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在
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有太多太多的人让我铭记于心,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
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
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1
53
胡煦
2008一09
多币均衡杼架下的我国农村信用}}改革与发展研究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ZHOU Hongwei,HU Xu.A Study of Banking Behavior in Optimal Structure of
Banking Assets.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ustralia:Orient Academic Forum,2007:256-259.(美国
科技信息所社科人文与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