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882金融资源开发配置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金融资源开发配置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
姓名:袁永春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傅康生
20080530
摘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对现代市场经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完
整的金融发展理论包括宏观金融发展理论、微观金融发展理论和中观盒融发展理
论,国内外的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宏观金融发展理论和微观金融发展理论方
面,中观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由于区域金融是中观金融的最主要
表现形式,对区域金融的分析就是对中观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拓展和推动。而目
前我国区域金融存在的非均衡发展现象,不利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
研究如何提高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促进我国区域经济、I,街发腱,不仅具有
巨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以协调我国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为Il的,Iy『先从金融
资源角度出发,在区域经济增长理论、金融经济发展理论的指导卜.分析食融资源
开发配置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其次根据会融资源丌发配代对lx.域纶济增长的
影响机理,运用江苏省苏南苏北金融运行数据,分析了会|f逄I!资i|6{JI:发眦霄差异与
区域经济差异的关系,接着根据Harrod.Domar经济增长模J弘及村I火舯彳标选择分
析,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金融资源丌发配置差异对区域经济篪异的影响,
最后根据模型结论及金融资源丌发配置差异原因提出政策建议,捉高市场化程
度,改善金融环境,促进盒融资源的开发配置水平的提高,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
济发展速度,促使区域经济均衡增长。
关键词:金融资源开发金融资源配置区域金融区域经济
经济差异影响
Abstract
Finance iS the core of modem economy,financial development iS playing very
important role in modem market economy.Integrated theory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cludes macro theory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micro theory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mid.scale theory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Most studies are about
macro theory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micro theory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but
studies about mid.scale theory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re too scare.Because
regional finance is the most form of mid-scale theory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SO
analyse of re西onal finance will drive studies about mid·scale theory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But now lopsided financial development among different region in our
country go against.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our rcgional economy.Therefore,study
how to improve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undeveloped rc西on and promote
balanccable development in regional economy of our country have not only immense
meaning in theory,but also important realistic significatio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the Paper firstly try to analyse the relation between
exploitation and configure of regional financial resources with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0rder to harmonize different regional economy of our country in
guide of the theory of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theory of finance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from the view of financial resources.The paper secondly use
the financial data of the southem cities and the northern cities of j iangsu province to
analyse the 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ce in exploitation and configure of rc百onal
financial resources with difference in regional economy by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that exploitation and configure of regional f'mancial resources have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Thirdly,the thesis establish panel data model to study the
impact that difference in exploitation and configure of regional financial resources
have on difference in regional economy at the basis of th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of Harrod.Domar and the analysis of choice of interrelated index.Eventually,the
paper bring forward the political proposal such as promote the degree of
marketization and improve 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 based on conclusion of the
model and the cause of difference in exploitation and configure of regional financiaI
resources in order to heighten the level of exploitation and configure of regional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quicken undeveloped regional economy and harmonize
lopsid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Key word:Exploita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configure of financial
regional finance regional economy difference in economy

reSOUrces
impact
附表索引
表3.1 2000--2006年苏南苏北各城市储蓄率.........25
表3.2 2000--2006年苏南苏北各城市存贷化率.........27
表3.3 2000--2006年苏南苏北各城市LTG值.........28
表3.4 2000--2006年苏南苏北各城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0
表3.5 2000、2005、2006年苏南苏北各城市资本产业配张:状况...31
表3.6 2002--2006年苏南苏北各城市FrG值.........33
表3.7 2000、2005、2006年苏南苏北各城市非国有经济I:、Ik产值农...35
表3.8 2000--2006苏南苏北各城市对外贸易比率表.......36
表3.9 2000--2006苏南苏北各城市外商直接投资比率农.....37
表4.1 模型回归结果...............45
表4.2 回归方程(2)中苏南苏北各城市截距项.....。...45
表4.3 回归模型II中苏南各城市截距项...........46
表4.4 回归模型IIl中苏南各城市截距项...........47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i、坚持以“求实、创新一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塞必
日期:一22旦互:茎:墨竺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由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讫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翊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苤』Σ羞
日期: 兰§垒置玉:墨2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1章绪论
1.1.1选题背景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丌创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麦金农帛.随J^分:Iju提出了
“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这些理论主要从宏观们J『!{:州i述了‘州金融发展
中的资产、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数量化增长,并对经济发Jl延-,I-的企触发展,提
出了一系列诸如金融自由化和放松管制的理论和政策观点,收得了i醍人的成效。
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和莫迪格利安尼、米勒的公司金融结构理论分别开
创了现代微观金融理论的两个核心理论基础——资本市场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
这些理论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处
理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金融决策问题,如企业和家庭的金融决策、金融中介、资本
市场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完整的金融发展理论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宏观金融发展理论、中观金融发
展理论和微观金融发展理论。国内外的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宏观金融发展理
论和微观金融发展理论方面,中观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却少之又少。因为区
域金融是中观金融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对区域金融的分析就是对中观金融发
展理论研究的拓展和推动。另外,区域经济理论主要是对实体经济的区域化运行
与配置规律进行研究,对金融活动的区域化问题探讨不多,米形成体系,成为完
整的区域金融理论。因此,由于区域金融理论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都处于不
断地摸索和创立中,这就构成了本文选择研究区域金融问题的理论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迅猛提高,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
值达到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6%,年均增长10.6%,居民收入较快增
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应该注意到的是,近年来,区域经济的
发展差距和不平衡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达地区经济
实力的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还有加大的趋势。由此党的十六大
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我国今后的重要工作方向朝缩小地
区间的社会经济差异转移。金融经济理论认为金融对经济有极大的影响作用,缩
小区域经济差异的关键是协调区域间的金融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对金融机构
的管制及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模式,金融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再加上我
国大部分改革措施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区域金融差异因素的存在,导致了经济金融
矛盾,影响到了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金融宏观政策的执行,更影响到国民经济
的持续均衡发展,在此情况下,研究区域金融发展问题,探索适合不同区域金融
发展的路径显得十分必要,这就构成了研究区域金融问题的现实动因。
1.1.2选题意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和不平衡问题同渐突出,协调我
国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最主要的目标。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
用于经济,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盒融在经济
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在理论研究上,区域金融资源的概念、范围有所发
展和扩充,但不够系统、规范,在一些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没7J.充分认识到
金融资源的开发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有必要对_Ji;进行深入细致
的研究,运用相关理论和实际的数据指标进行系统性分析,为I x.域经济发展提供
决策参考和依据。同时,对于一个资源稀缺的地区来说,研究fcIlO,I JI:发小地区潜
在的金融资源,有效引进其他地区闲置的金融资源,并将】I;仃效地进iJ:配置,促
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f力分析I x.域I’日J金融
资源丌发配置的差异,促进区域I.日J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成果
1.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Scott是最早研究区域金融的,其在{The Regional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1955)中估计了公开市场操作从纽约到其余地区
传递的时滞,得出结论公开市场操作从中央市场到其余各州的传递有重要的时滞
1。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区域金融问题逐渐成为欧美学者研究的重心。
Fishkind(1977)建立了一个短期出口基地模型2分析1958-1973年的印第安那经
济:Garrison和Chang(1979)运用区域凯恩斯主义模型,根据1969年1月
1Scott 1 0.The Regional impact of monetary pol icy[J].The Quarterl 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5(69):269—284.
2Fishkind Henry H.The Regional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An Ecommetric Simulation
Study of Indiana 1958—1973[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Apri I 1977.
2
-1976年1月的季度数据分析了美国八个地区,最后得出结论:货币变量和财
政变量影响经济活动3。Miller(1979)在{(The Regional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一书中根据货币主义的思路运用充分就业模型
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4。Carlino和Lang(1989)从区域金融市场角度入手
用金融交易代替商品交易决定美国各地区的经济关系5。Rodriguez—fuentes
(1998)研究了区域信贷的可得性与区域发展问题,发现区域金融成长方式差异
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具有重要的影响6。Luigi Guiso和Luigi Zingales(2002)
研究了一体化金融市场条件下,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影响。结论
表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对个人创办企业的概率有重要影响,区域会融发展水平
较高的地区,金融对区域竞争和区域公司的成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7。
2.关于金融资源配置的研究。新凯恩斯主义者把信贷配给扩展到区域信贷
市场可用性的研究上,把不完全信息模型用到区域研究中,主要研究不对称信息
和不完全信息如何引起区域资本流动性降低,进一步引起金融资源的错误配置和
区域信贷配给。他们指出,由于信贷市场的区域分割存在,地方银行的财富决定
其扩大贷款的能力,影响了区域信贷配给。Sheila C.Dow认为地方银行与区外
银行相比,具有投资机会的信息优势,同时地方银行监督成本较低,因此,其容
易收到地方投资者的依赖,而区域金融机构的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区域资金配置
的规模与效率的差异8。Katherine A.Samolyk(1989)认为,区域银行结构差异
导致了资金区域配置的不平衡性9。
。Garrison Charles B.&Chang Hui S.The Effects of Monetary Forces in Regional Economic
Activity[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79(19):15—29.
“Randall J.Miller.The Regional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in Ihe Uni ted States[/]
。The Journal of Finance,V01.34.No.4(Sep.1979):1071—1073。
4Carl ino Gerald&Lang Richard.1989.Interregional flows of I.un(Is“s扎measure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Urban I;.conomiCS,msevier,
v01.26(1):20—29.
6Rodriguez—fuentes.C.J.1998,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gion{iI 1)evelopmcnt[M].
Papers in Regional Sc ience.V.77:63—75.
7Luigi GuiSO,Luigi Zingales.2002,Does Local Financia]DevcIopment№l te)’?[M].
Nber working paper.
笃heila.C.DOW.1982,The regional Composition of the Bank MuII il'I icr I’rocess[M].
In:BOW S.C.(ed.),Money and the Economic Process.Aldershot:IjIg,tl’.
9Katherine A.Samolyk,1989,The role of banks in influencing regionaI I‘IOWS of funds
[J].Working Pape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3
目前分析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区域金融理论实证的国外研究成果
已经不少,但对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地区差距方面的探讨还远远无法满足制定
政策的理论需求。
1.2.2国内研究成果
1.关于区域金融问题的研究。张军洲首先对中国区域<i)=融I'uJ巡j2f行了系统
性的研究,他在其《中国区域会融分析》(1995)一书中捉{¨了I x.域金融的概念内
涵:“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I’日J上的分自j状况,农现为具有
不同形态、不同层次和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余融区域。”他系统分析了区域
经济发展与金融成长相关性、区域资会流动、区域融资机制构造、I)(域经济和盒
融运行特征等问题。唐旭博士在其文章《货币资金流动与区域绐济发腱》(1995)
中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类型出发讨论了区域经济发展弓I起的资金流动的
原因、途径、趋势、效果,以及资金流动引起的经济效果的实证分析。他认为计
划经济体制的转变放松了资金流动管制,加大了区域资金的流动。张杰(1994)
对中国经济的区域差异状况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金融结构的区域趋同
将不利于区域的健康快速均衡发展,建议政府应该积极地推进“趋异”过程10。
张绍基(2000)研究了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差异,认为缩小区域经济
发展差距,必须解决以社会资金配置不均衡为特征的区域金融非均衡问题¨。殷
得生和肖顺喜(2000)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我国东西部区域金融的差异,并运用
相关原理,提出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一些措施12。沈国兵(2001)等从以金融
中心为核心的区域金融非均衡性发展出发,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区域非
均衡推进策略,进而促进西部等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13。支大林在他的博士论文
《中国区域金融研究》(2002)中分别从区域金融及区域金融成长、区域间货币资
金流动、西部开发与金融深化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的区域金融问题。他得出结
论:区域金融成长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大致平行和制约的关系。刘仁伍在《区
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2002)中从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实证角
度,运用实证的方法讨论了区域金融的均衡、区域金融调控、区域金融风险控制
10张杰.经济的区域差异与金融成长[J].金融与经济,1994(6)
11张绍基.我国区域经济金融习}均衡与金融深化[J].武汉金融,2000(8)
12殷德生,削顸喜.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3沈国兵.利率市场化的地区非均衡推进战略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2001(6)
4
的问题。麦勇(2004)在戈德史密斯比较金融理论的基础上运川衡m金融发展的
相关分析指标,来探讨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特征,并运用金融发展的功能观点来
探讨东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特征、趋势和规律“。杨德勇等在《区域金融发展问
题研究》(2006)一文中运用区域金融理论的分析工具,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和
北京市两个典型地区的案例进行分析,最后以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实证结
果,试图建立健全区域金融结构和可持续金融发展的理论模式。赵伟、马瑞永
(2006)依据泰尔指数测度方法,分析了1978-2001年间中国区域金融增长的差
异,并对总体差异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区域金融增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
金融增长差异,区域内金融增长差异只构成金融增长总体差异中小部分。因此,
根据区域金融增长差异的特征,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应着重降低区域间金融增
长的差异临。
纵观以上有关区域金融的文献,区域金融发展、资金流动、区域金融结构、
区域金融成长等问题学者们都作了相关探讨,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2.对于金融资源配置的研究。相关文献认为在金融发J埏支持经济发展的过
程中,金融资源是支持度的关健性约束条件,其中,资源存;l::胍于蚀{,E约束,利
用程度和效率属于软性约束。金融资源存量及其利用程度和效率决定了支持度的
大小。崔满红在《金融资源理论研究》(2002)中运用fj{!lI纵系统,l!沦对金融资
源丌发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金融资源的丌发主体包括政腑嗣I企触叫,IJI.j、金融企
业和社会公众(企业和个人),依据会融资源的不同属性,小IIijf;',j Jl:发1i体具有不
同的开发对象。曾康霖在《试论我国金融资源的配霄》(2005)·II认为我Iq目前金
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基本上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他JfJ m2/(;DI,的比值
研究分析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杨涤(2004)分别从商业性企融与政策性金融的
关系与比例、金融产权结构、金融机构等角度对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作了
系统研究16。任亚军17运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对江苏南北差异、城乡差
别进行分析,重点对影响地区间金融发展的因素进行纵向研究,进而剖析了制约
经济欠发达地区信贷资金有效配置、造成金融资源配置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沈能
14麦勇.全融白由化进科中的区域全融比较研究[C].西北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04
15赵伟,马瑞永.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成因及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6(2)
16杨涤.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途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4(2)
17任亚军.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差异性研究[J].上海金融,2007(3)
5
和刘凤朝州利用相关计量方法对我国地区资本配置效率差趴进i J:了l狰态和动态的
实证研究,并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砖异进行了因素分
解。得出结论:造成地区差距扩大的原因主要是地区市场化、政府干预水平、对
外开放程度等存在非均衡性。中国人民银行潍坊市中心支行从个例来实证分析该
区域金融资源配置问题,得出结论:金融在信用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的同时,该
区域存在金融资源配置失衡、信贷资源配置期限结构失衡、信贷资源配置大企业
和中小企业剪刀差、金融供给单一化与需求差异化错位、异地信贷资源竞争挤出
效应等问题旧。李娟在论文《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地区配置状况研究》
(2003)中借鉴产业组织经济学判断产业结构地区趋同程度大小的模型对我国国
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地区配置的状况进行实证,发现在地区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
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具有高度的地区趋同性。接着对国有商业银
行信贷资金配置出现地区趋同主要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改进地区配置效率的
思路。郭松在《金融资源优化配置解析与江苏的实际考察》(2005)硕士论文中
详细分析了金融资源配置理论模式,对我国当前金融资源配置现状及效率分别从
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方面进行了评析,进而分析了江苏金融资源配置现状及原
因,探寻对区域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改革建议。何风隽在其博士论文《中国转型
经济中的金融资源配置研究》(2005)中通过对转型经济中金融资源不同配置方
式的内在机理(包括政府配置、产权配置、价格配置)的分析,进一步勾勒出政府
主导金融资源配置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张晓燕在其硕士论文《山东省金融资源
的配置和经济分析》(2006)中对金融资源的概念和范畴进行了新的定义,并运
用山东省金融数据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中国人民银行
郑州中心支行课题组(2007)建立金融资源配置的一般理论模型,认为金融分布
的差异主要是初始条件、市场机制、政府作用、生态环境等因素直接或间接综合
作用的结果20。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课题组(2007)侧哐从企触资源的角
度出发,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方面,来探析区域会融资源分砷i的lE均衡与
墙沈能,刘风朝.我国地区资本配置效率著异的实证研究:1980.2003[.11.财经论从.2006(3)
19中国人氏银行潍坊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十五”区域金融资源配胃潍坊案例分析[J].济南
金融,2006(2)
加中国人K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课题组.我国金融资源区域分柿不-、1‘撕的机理分析技政策建议
[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9)
6
经济增长不平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作用途径21。
上述关于我国区域金融问题的研究,可分析借鉴的不少,但也存在些许不足:
1.对于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性的原因的分析。以往大部分文献大多从区域
金融发展、区域间资金流动、区域金融结构、区域金融成长角度分析区域经济增
长差异,而从区域金融资源角度分析的文献却少之又少,如.|Il『J此f雌’I:实iiE分析了
资金流动所引起的经济效果;张杰从区域金融结构角度分析褂.区域金融结构趋
异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结论。而曾康霖、杨涤、何风隽、张晓燕等址然都从金
融资源角度进行了分析,但无一例外的都未对金融资源进行lK域化比较.更没有
说明金融资源区域差异与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关系。因此,小艾试从金融资源开发
配置角度分析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并运用实证分析金融资源Jl:发眦代差异与区
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
2.关于区域金融资源丌发配置的分析。对区域会融资源分析的文献虽然不
少,但分析内容较为片面,且不够深入。如任亚军用模型只研究分析了影响区域
金融资源配置的因素,沈能和刘凤朝也只是用实证方法分析了区域l’日J资本资源配
置效率差异,李娟则从国有银行的信贷资金方面入手研究区域信贷资金配置。郭
松也只是从银行信贷角度对江苏整体金融资源配置进行案例分析,缺少区域间的
差异化比较,没有说明区域间金融资源的流动性问题。以上研究成果它们都单从
资本、信贷等盒融资源进行相关的分析,未对其他金融资源进行探讨。本文将不
光通过对信贷、资本、金融机构、金融制度等金融资源进行全面研究,还将运用
案例数据分析比较区域间金融资源开发配置差异。
1.3文章结构及创新
1.3.1文章结构
本文共分五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概括如下:
第一章绪论:讲述本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对关于金融资源丌发配置差异
对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的相关理论文献进行综述,归纳了区域会融方面及金融资源
方面的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第二章金融资源开发配置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简要介绍了区域经济增长
21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与金融资源分布之间的关系
EJ3.金融研究,2007(10)
7
理论及金融经济发展理论,探讨了金融资源涵义,重点研究了金融资源丌发配置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第三章区域金融资源开发配置差异分析:运用江苏省苏南荪北企融运行数据
分析说明区域金融资源开发配置差异,分析了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研究了金融
资源开发配置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关系。
第四章金融资源开发配置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的实证分析:根据
Harrod.Domar经济增长模型及相关指标选择分析,建立面板数据计量经济模型,
运用2002—2006年《江苏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实证分析金融资源丌发配置差异
对区域经济差异影响。
第五章政策建议:从金融资源角度分析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欠发达地区
发展水平,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方法即提高市场化程度,优化盒融环境。
1.3.2可能的创新之处
1.赋予了金融资源开发配置新的内容,金融资源开发包括货币、资本资源
的开发、金融制度资源的开发和金融工具的开发。金融资源配置包括资本资源的
配置和盒融制度资源的配置。
2.提出了金融资源丌发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金融资源Jl:发通过资
本积累、金融机构升级、金融深化等三条途径影响经济增长,金融资源配置通过
金融效率、资本使用效率等二条途径影响经济增长。
3.根据金融资源丌发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运用}l:力:竹办I村坊:北会融运
行数据分析了金融资源丌发配置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8
第2章金融资源开发配置对区域22经济增长
的影响
2.1理论基础
2.1.1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分为区域平衡增长理论和区域不平衡增长理论。区域平衡
增长理论以美国的普雷顿詹姆斯为代表,其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下,区域
非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即使由于区域间的初始条件不同,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存
在差异,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出现差距,这种差距也会因区域问要素的流动而消
除,这种差距是短期的,最终区域会得以均衡发展。他认为如果非均衡状态长期
存在,一定是由于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受到了阻碍,只要疏通流动阻碍,就会
使区域经济向平衡方向发展。之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开始朝区域不平衡增长理论
发展,这一理论以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科洛索夫斯基为代表,】e认为山于各经济
区域的客观性和独立的利益性,不同地区在地理环境、经济规模、交易能力和经
营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着各个地区创新能力的不同,创新能力的差异最终导致
了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20世纪5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
进一步深化了区域不平衡增长理论,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
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
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6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靠代维尔把佩鲁的
增长极概念扩大到更广泛的区域范围,提出了区域增长极概念。他认为,“一个
区域增长极是指区位在一个城市区,并在影响范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的
一系列推进型产业。"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进一步明确了区域间是不平衡增长的,他认为,经济动力不会同
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处,将会使经济增长围绕最新的增长点集
中,任何一个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经济都是由一个或几个Ⅸ域实力·I-心首先发
22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认3J,“区域,是基丁描述、分析、僻雕、计划或制
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川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区域经济就地桀‘特定经济区域
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羊¨诸种经济要素相且犬系的总和,是地域性综介绛济体系”。
9
展。一旦增长点形成以后,通过对周围资源和经济动力的集中来不断发展,核心
区高效率企业或生产者同外围地区低效率的企业或生产者竞争,使外围地区经济
逐渐萎缩,扩大了区域间差异,加大了非均衡性。这种作用被其称之为“极化效
应"船。
2.1.2金融经济发展理论
早期的金融经济理论研究探讨的主要是货币是否中性,著私的萨伊定理是货
币中性论的代表,其认为供给创造需求,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对实物:经济活动产
生任何影响,只是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另一方面货币II:-q.'fl-论的主要代
表凯恩斯却认为货币对于经济有巨大作用,他认为失业和经济腑条的楸源就在于
货币经济的不确定性,而克服危机的有效措施是国家的货币政策。
20世纪50,60年代后,研究会融对经济影响的文献||a茳增多.1960年,格
利和肖发表了《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他们建立基本模?锼水分析金融订:绛济中的
角色与作用,最后得出会融对经济的巨大影响。在《金融结构o』金『触发展》一书
中,戈德史密斯详细考察了近百年盒融结构变化史,通过金融射I火比牢指标将一
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得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K是同步的。
1973年,肖和麦金农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情况,提出了金融抑制、金融深化
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根本原因是制度上的缺陷和政府的错误决策。
赫尔曼等人提出金融约束理论,该理论认为给定宏观经济环境稳定、通货膨胀率
较低且可预测、金融发展水平低等前提条件下,由存款监管、市场准入限制等组
成的一整套金融约束政策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内生增长模型
被引入到金融发展理论中,进而重新阐释了金融体系的内生形成和发展机理以及
金融体系如何作用于经济增长机制。1998年,莱姜和任格尔斯验证金融发展的
确有助于经济增长,提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理论。
在国内,对于金融对经济的影响研究,大多学者运用实证的方进行分析,谈
儒勇(2002)对中国1994年至1998区间内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父关系做了实
证研究24。米建国、李建伟(2002)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父系着重从金融发
展与经济增长的总量关系、经济结构转变与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金融适
23八0.Hirshman.”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ew Haven,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PP.50·75.
24谈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0
度发展的内在均衡机制进行了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认为金融适度发展是经济实
现最优增长的必要条件,金融抑制和金融过度均会损害经济增长衢。林毅夫(2003)
以全球制造业1980-1992年数据分析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经济发展
的过程中,金融结构的演变要取决于实体经济活动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及不同
的金融中介在企业融资中相应的比较优势26。胡亮(2006)分析了<i;=融深化对区
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影响机制,说明恰当的金融深化政策能够造就以资金为纽带的
横向经济联合体的生成和发展,引导经济主体冲破地域间的历#障,实现跨区域发
展,促进区域经济按比较优势原理实行区域分工与优势互补,实行自愿互利联合
发挥规模效应27。
2.2金融资源涵义
2.2.1概念
白钦先认为金融资源是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以及整体
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的总称。它涵盖一切金融运行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一切有利
于金融发展的经济因素。其中“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就是广义的货币资本或资金;
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包括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以及与这两个体系有关
的规则制度、金融意识与专门人才;整体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主要是货币资金运
动与金融体系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朋。”l『Ij张1:洲认为区域
金融资源主要是区域范围内的金融结构与金融运行的分布状念及je舭{=lc的总和。
实际上,狭义上说,金融资源是指社会物质产品的价值彤念,址以货币或货
币资本形式存在的资源。广义上说,金融资源包括服务于货币嗣J货币资本交易的
经济资源,如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金融制度安排等。n:脱代绐济条件下,对
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支配是通过对货币与货币资本的分眦。爻脱的,符利·资源的
动员都必须靠货币或货币资本去推动。比如当人们建立食、Ik从。Jf化J缸活动时,首
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股份资本或债权资本作为启动资<i)=:叫1人们j脑嘤企业生
产出的商品与劳务时,需要借助货币媒介交换;当政府需要兴缱公J£j Ii程时,需
25米建国,李建伟.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J].金融保险.
2002(8)
26林毅大.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J].世界经济,2003(1)
27胡亮.金融深化与区域经济发展[C].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勰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导论[M].中国金融出版,2001
要动员其财政能力或发行政府债券来筹集资金;等等。
2.2.2属性
金融资源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资源,具有社会经济资源的J占小槭1,Ii,即有用
性、贮藏性、开发性、有限性。其次金融资源还具籀其他特性。一址·I·介性。金
融资源是一种中介性的社会经济资源。金融资源的形成决定J:社会财谢的累积过
程和累积程度,而金融资源的丌发和配置过程实际上是通过社会财寓的利用,实
现政府意愿和提高社会成员福利的过程,所以,金融资源作为一种中介性资源,
连接着社会和经济发展。二是社会性。金融资源的开发和配置是在复杂多变的经
济状态和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其适度合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其不仅仅
是一个金融问题实质上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三是层次性。金融资源共分四层次,
第一层次为货币资源,是经济生活中的货币总量,是基础性的会融资源。第二层
次为资本资源,指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货币资本资源,是由货币资源转化形成的。
第三层次为制度资源,为功能性金融资源,是提高货币资源、资本资源配置效率
的关键。第四层次为金融商品资源,是货币资本籍以流动和提升流动效率的载体。
四是流动性。金融就是货币、资金、资本的融通,其中货币的融通是指货币作为
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在商品流通中所发挥作用的表现。货币的流通提高了交易各
方的交易效率,促进了商品交换方式的发展。资本的融通是指资本运营、资本流
动等过程。资本的运营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同
时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提高了资本产出的效率。资本在区域问的流动,有利于区
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2.3构成
不同学者从各自研究视角出发,对金融资源进行了不同划分。白钦先从金融
社会功能来划分金融资源,将金融资源分为基础性金融资源、实体性中间金融资
源以及整体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王振山认为金融资源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而
且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频繁发生,金融资源的形式也在不断推陈出
新。就现阶段来看,金融资源主要是以商业银行存款负债、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
政府公共负债、企业的银行负债等形式表现出来的29。何风隽认为企融资源是金
融资金、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三个相互联系的层面。三个层1『I『f内仓融资源不仅具
29干振山.金融效率论[C].尔北财经人学博十学位论文,1999
12
有不同的资源属性,而且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其作用力也不一样。制度资源提供的
是资源配置的制度环境,它决定着金融配置主体的地位和性质,以及金融资金的
流向和规模,也决定着金融资源帕累托改进的程度。
本文分析金融资源是基于崔满红的划分方法,其将金融资源分为货币资源、
资本资源、制度资源及商品资源。货币资源是中央银行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
要发行后储存于经济生活和再生产之中的货币总量。资本资源是为满足生产和流
通的需要对货币资源开发形成的再生性金融资源。金融商品资源(工具)是金融资
源丌发的“产品",是货币资本籍以流动和提升流动效率的载体Ⅲ’。制度资源是金
融机构、金融政策、金融法规、金融市场、金融文化等制度性喽鬃的彳r机综合体,
金融制度(资源)通过有关金融交易的规则、惯例和组织安排抖定人们住金融交
易过程中的选择空间、约束和激励人们的金融行为,降低金融交易.;61}川和竞争中
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金融JxL险,进而保护债权债务关系,促进企融交埸的顺利进行
和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其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引导卒I:会资源从低收益组织
向高收益组织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商品、生,缸嘤索交埸'0t JlJ的支付、
结算、代理交易成本;传播市场信息、发挥专业组织信息优协、减少俯息成本和
信息不对称性分布;分散市场风险。
2.3金融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
2.3.1金融资源开发涵义
1.金融资源开发概念
它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包括新的余融工具、新
的融资方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清算手段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
法等内容31。
2.金融资源开发内容
金融资源开发的范围十分广泛,从金融机构业务的开发,管理方式的创新,
到基础的金融制度开发,金融体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
内容主要包括:一是货币、资本资源开发如银行开发个人存款新产品业务,
用于吸收社会个人存款,提高储蓄存量;开发个人消费、住宅贷款业务,促进储
30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1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蓄货币向投资资本的转化,提高转化率。二是金融制度资源丌发,其不仅包括开
发新的金融机构如开发设置银行保险机构,让银行参与保险业务,实行混业经营;
还包括金融市场,融资方式,金融监管等制度开发。三是金融商品(工具)资源
开发如金融保险机构开发新的保险理财产品,金融市场设置新的交易工具如各种
金融工具的期权交易等。
3.金融资源开发主体
由于金融资源开发包括货币、资本资源开发和制度资源、金融商·锅资源开发。
因此,金融机构作为货币、资本资源开发、金融商品资源丌发的主体包括银行和
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以及国有和非国有的金融机构,在金融资源JI:发t11起着关键作
用。而作为金融制度资源开发的主体——政府,可分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国家主
要包括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管理机构,如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其开发领域
主要是基础货币和一系列金融制度,其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和
制度实施保持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在制定本地适合的政策和在地
方性金融机构如地方商业银行市场准入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地区非国有金融机
构的数量反映了不同地区政府的开发能力。
2.3.2金融资源开发32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根据以上对金融资源开发的分析,本节将对金融资源开发作用于经济增长的
影响机制做理论推导。金融资源开发主要从三条途径影响经济增长,如图3.1:
图3.1 金融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逻辑关系图
圈兰圈一日
32此处分析金融资源开发对经济增K的影响有个假设前提即金融资源Jl:发足适度开发,冈为
“金融资源的开发利川对经济、社会的运行既具有巨人推动功能义岁}彳J-极人阻抗的基本特
性”,适度开发,就发挥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人功能;过度开发.则会引起社会和经济
环境及经济结构的扭曲,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14
影响机制一:金融资源开发——资本积累——经济增长
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jlI!.绛济j宁}K模型和新
经济增长理论都对经济增长中资本要素的作用进行了衡互£,从模型·II町以看出资
本投入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证实I,资本对经济增长
的促进作用。Romer(1986,1990)建立的资本外溢内生经济增K饭J}lI.认为资本投
资的增长通过“边干边学”效应促进了技术进步,避免了资小边际J托:lj递减,从
而实现经济内生增长。
1.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系统地论述了增加资小移!累址扩人再生产
的重要途径。而金融资源丌发特别是资本资源开发实现国民收入从那些用于无生
产性用途的人手中转移到那些用于有生产性用途的人手里并进行投资,将潜在储
蓄变成现实的投资,促进了资本的形成,提高了资本产出能力,增加了资本积累;
同时大量有效资本的积累有利于实现技术的革新与升级,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
推动作用。
2.资本形成机制是指金融通过提高要素投入的绝对水平,推动国民经济总
量的增长。完善的资本形成机制有利于提高地区资金转化为现实资本的能力,金
融资源大量积聚,投资规模不断扩张,从而极大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环境不
断改善,聚集更多金融资源,形成良性循环。反之,机制落后,资本转化能力不
足,金融资源难以积累,进而投资减少,产量低下,经济发展减慢,金融资源更
加难聚积,资本形成能力进一步弱化,陷入恶性循环。而资本形成机制的建立依
赖于政府的政策制定即金融制度开发。另外,根据金融经济理论,迎过制度的创
新,环境的设置,居民金融文化的提高及投资意识的增强等制度资源的丌发,储
蓄率会得到不断提高,可用于经济发展的资金也随之增加,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这点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得到了经验的支持。
3.金融工具的出现能使储蓄和投资分离成两个相互独立的职能,从而克服
特定经济单位资金运动中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一方面使一个单位的投资可以大于
或小于其储蓄,摆脱自身储蓄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为储蓄者带来增值,使得储
蓄不仅是财富的贮藏,还能增加收益。可见,金融工具的出现为经济单位进行储
蓄和投资提供了一种机制,有利于全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另一方面金融融资工
具的不断创新开发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保值、增值手段,使投资者根据风
险收益原则自由地进行投资选择,因此,可吸引社会闲散资:《;;=,将它们转化为投
资资本,投入到实业中去,不断扩大规模,增加产量,促进经济的增长。如相关
金融机构开发的理财产品,通过其向社会筹集富余货币资金,投入到相关高收益
的企业,推动企业规模的扩大,投资的增长,进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货币、资本,金融,商品等金融资源开发都能增加资本积累,
扩大经济规模,推动经济增长。
影响机制二:金融资源开发——金融结构升级——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金融结构就是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区域金融资源丌发不仅包括
在货币、资本层面,还包括在制度、商品(工具)层面,而在制度、商品(工具)
方面的开发极大的改变了区域金融结构。
1.金融商品(工具)开发使金融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结构发,E了橄人的改变,
运作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银行业的主要收益来源——仃贷欺利差,在总
收益所占的比重正逐步下降,而运用金融工具的相关中间业务.农外、Ik务的收益
规模正逐渐增大,增长幅度惊人。
2.盒融商品(工具)开发改变了企业的融资方式。金融¨L的J『:发使投资
渠道更加丰富,投资方式更加灵活,从而资本市场发生了楸小rli的结构变化。在
企业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的比重逐渐缩小,在外源融资Il-,以锹iJ:货欺为主的
间接融资的比重和重要程度也在逐渐降低,而以股票和侦券融资为1:的“接融资
的比重在逐步增大。
3.按Levine(1997)的观点,影响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资本在其融通
过程中遇到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时会产生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随着经
济的发展,这种成本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而金融制度丌发使金融市场更
完善,信息传递及交易成本更低,使难以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问接融资的企
业可以上市融资,解决高成长企业的发展瓶颈,提高经济活力,进而加快区域性
金融市场的建立,优化金融结构。
4.金融制度开发使金融机构改变了传统的分工格局,扩展了业务相互交叉
的领域范围,逐渐形成全能化、综合化的混业经营格局。如相关银行金融机构被
允许进入保险行业经营,逐步跨出混业经营的第一步。另外,根据按照戈德史密
斯的观点,在大多数国家,金融制度的开发使银行系统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的
16
比例会趋于下降,新型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储蓄银行,建房协会、抵押银行、保
险公司、政府与私人退休基金、投资公司和金融公司等)在全部会融机构的资产
以及金融资产总额中的比重会有所提高。
吴翔江在其博士论文《中国金融结构研究与区域差异分析》中认为金融结构
变化通过4种途径影响经济增长:一是金融结构变化诱发资本形成和规模扩大,
增加促进经济增长要素的投入量。二是金融结构的优化引致就业劳动力增长,促
进劳动就业率提高和经济增长。三是金融结构变动推动技术变迁,实现边际生产
率提高和经济增长。四是以金融结构变化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发展通过促进资源再
配置和规模节约,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
根据金融结构的概念及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发展》一jBq-所提出的“金
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金融结构的升级变化促进了金融的发展。依据金
融经济理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确存在极大的正相关关系。且Iji『人的研究成
果还实证说明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金融资源丌发促进了金
融结构升级进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影响机制三:金融资源开发——金融深化——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金融资源的适度开发特别是金融制度创新有助于金融深化,促进金融发展。
1.金融资源开发特别是金融制度、金融技术的创造与革新,可充分动员储
蓄,加快储蓄向投资转化速度,降低转化成本。另外,这样的变革满足融资者多
种多样金融需要,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增加金融服务品种、改善金融服务条
件,进而加速金融深化过程,推动金融经济的发展。
2.金融制度资源开发可通过法律、行政法规、政府行政管制等方式取消市
场问各种屏障,促进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通过对金融机构设沈、、lk务范围、业
务活动等管制的放松,逐步增强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推进II,场化、I,l II|化的金
融交易制度的形成,促进金融深化和发展,进而加快经济增K。
胡亮在其博士论文《金融深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中认为“金融深化II丁以使人
才、资源、资金等要素在区域间充分流动,引起区域产业结构删帷.-叮以利用区
位优势,形成区域特色产业,从而加剧区域分工,区域分I:进I『Inlj.以使符个区域
产业更具比较优势,区域经济特色凸现,从而促使区域经济增K。”
金融深化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根本原洲址企触制J业l:的缺陷和
17
当局的错误政策,特别是政府对利率的管制,使其未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因
此,金融制度资源的开发弥补原先制度上的缺陷,纠J下错误的政策妇I放松存款监
管、市场准入限制等组成的一整套金融约束政策将有助于促进经济蜥长。
2.3.3金融资源开发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
根据区域不平衡增长理论代表人物科洛索夫斯基的观点,小Iid地IK侄地理环
境、经济规模、交易能力和经营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决定苻择个地I x.金础资源丌发
水平的不同,金融资源丌发水平即创新能力的差异最终导敛了IX域经济的非均衡
增长。另外金融约束论也指出政府要平衡协调地区问经济发腱,:肟舣损·:/1i同地区
金融制度资源丌发程度,实行差别金融政策,平衡地【基资源JI:发水’It。I闰此,区
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区问金融资源丌发干I!度1i同,经济落
后地区金融资源开发程度或者未能满足经济的需求,或者到达过度刀:发,阻碍经
济的发展。如上所述的三个影响机制,由于地区间金融资源丌发水平不尽相同,
因而资金积累存在区域问的不平衡,同时区域间金融结构升级程度、快慢也有很
大差别,金融深化程度、过程也存在差异,进而区域间经济增长出现快慢之分,
形成不均衡发展。
2.4金融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
2.4.1金融资源配置涵义
1.金融资源配置涵义
金融资源配置包括资本资源配置和金融制度资源配置。资本资源配置又分为
增量资本配置和存量资本配置。前者是指资本在其用途上的第一次分配与使用,
它以要素增量为主要特征;后者是指资本在其用途间的转移,它以婴素存量流动
为主要特征。金融制度资源配置是指金融制度对经济环境的适应程度,当金融制
度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时即当期发挥良性作用的,可以将其理解为前期金融
资源(金融制度)的有效配置,同时这一制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次被作为金
融资源来重新配置;但当这一制度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效应时,则被称为
未有效配置,在下期根据需要对其重新配置。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系统要素之间的配置状态将发生质的变化,为适应不断变化中的社会、经济
18
环境,金融制度资源也将不断被重新配置33。
2.金融资源配置主体
金融资源配置其实质是对一系列交易权利的安排。因此,企融资源配置主体
就是“依据金融资源自身特有的属性而对资源开发利用所拥有的使用权、配置权、
处分权和让渡权所作的安排,从而形成的行为主体34。"不同的配置主体对金融资
源的开发和利用因其配置权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资源配置领域。这就客观要
求不同配置主体在发挥分工产生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相互协调,以实现资源配
置效率的提高。
3.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也称为金融制度效率,即指能够使金融资源在不同生产
要素、不同区域或不同行业中有效的分配并达到最佳经济效益的制度安排。
资本配置效率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指将稀缺的资本配置
到边际效率最高的企业、行业部门或地区的有效程度,资本乔己霄效牢的提高意味
着在社会资本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使货币资金能更有效的在符食qk、ir、|k和地区
间流动,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王少Ⅲ(20()6){乜出资本
配置效率的提高,意味着资源配置向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巡近”。
何风隽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分为会融资金配置效率、企触机构眦肖:效率和金
融制度配置效率,而盒融资金配置效率又可分为债权资金眦*!效率承I股权资金配
置效率,金融机构配置效率包括金融机构经营效率,储篙投资牟叠化效牢.产权效
率,而金融制度效率包括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进而影响尚、Ik锹ij:派化能力的调
控效率,也包括其他金融监管部门的法律政策和监管效率等锋_‘。
2.4.2金融资源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基于以上金融资源配置的涵义,本节将对金融资源配置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影
响机制做理论推导。相关文献曾做过县域经济增长和信贷总量的数量关系的实证
分析,结论说明县域内金融资源配冕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盒融资源配置主要从二条途径影响经济增长,如图3.2:
33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4何风隽.《中国转型经济中的金融资源配置研究[C].两北大学博士学fi7=论文,2005
35千少国.‘金融发展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分析[J].商业研究,2006(10)
36何风隽.‘中国转型经济中的金融资源配置研究[C].西北大学博士学化论文.2005
19
图3.2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逻辑关系I铡
影响机制一: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效率——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金融效率是指包括政府、企业、个人和银行支配与使用的全部金融资源配置
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反映为利用有限的金融资源推动尽可能多的网民产出。因
此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就是提高金融效率。
1.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提高金融机构效率。在体制改革进样中,作为全社会
资金分配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将信贷资仓投入到机制坏,
效益差的国有企业,对渐具活力的民营、中小企业只保持极少量的信贷资金,结
果导致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逐渐提高、金融风险不断积累。随着体制的不断完善,
金融机构根据收益角度对资金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增加对中小企业,高成长企业
的信贷支持,近年来,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逐年下降,金融机构效率得到大幅
提升。
2.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提高金融体系效率。我国金融机构高效节约配置有限
金融资源,政府对金融制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我国金融机构经营机制逐步灵
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金融业务不断创新,金融人才增长迅猛;金融市场逐渐
规范。我国金融体系效率快速提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3.金融制度资源有效配置消除“信息不对称’’,减小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
率。基于金融制度资源配置涵义,其有效配置即适合经济环境的金融制度的创新
及发展,将促进金融体制和市场体系逐步健全,金融机构的纰织结构逐步完善,
金融中介的逐步成熟。托宾指出金融中介专门从事资金触通的j^动.规模巨大,
在资金借入和借出过程中能够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能够{7约变埸成小。Diamond
(1984)指出金融中介集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降低了I丫11个投资疗的信息搜集
≥慕


成本,更利于搜集信息,便利了对各类投资机会的发现,使投资更有可能流向实
现其最高价值的地方。博伊德和布鲁斯(Boyd and Bruce.1992)建立模型实证说明
金融中介信息获取上的比较优势缓解了信贷配给现象并缩小了利率差异和收益
率差异,从而提高了投资资本的配置效率。因此金融制度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
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并扩大覆盖范围,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交埸效率。另外,作
为金融制度资源配置内容之一的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也有影l咖。李站在-je硕士论
文《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中金融中介贡献度的比较分析》中分析丁氽融-I·介对经济
增长的影响机制,他认为金融中介通过四条途径影响经济埔K: ‘址影I响社会储
蓄率,二是提高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率,三是提高生产率和资源眦肖:效率,四
是金融自身产业的发展。
4.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增强JxL险管理功能。根据资企阳I:’矗收8是地l×=流动的逐
利原理,金融机构容易在高回报率地区汇集,进而促进和推动企融领域的竞争和
改革,一定程度上将推动银行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中国资小Il,场体制创新的速
度,为市场化的风险控制机制和风险投资体制的建立提供基础设施和条件。
影响机制二:金融资源配置——资本使用效率——经济结构——经济增长
资本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可以使资本资源从低收益率地区向高收益地区流
动,同时还影响储蓄率、投资决策。因为其一“资本的本性就是追求价值增值,
同样资本的增值本性决定了资本与资本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竞争的目的是追求
取得高利润率,使得资本从利润低的地区、行业或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地区、行
业或部门37。’’其二商业性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根据金融市场资会供求关系
所决定的收益水平和资金价格进行金融活动,按照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
对竞争行业的投资性项目进行评估,促使资金从低效部门向如效部门转移。
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赴抛高牛产要素产出
率,其中生产要素产出率的提高也可以理解为资本配置效率的抛高,因为资本资
源的有效配置带动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库兹涅茨、月·尼森等人
的研究也表明,现代经济增长中,有大约一半的因素是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引致的,
而促使要素生产效率提高的最主要因素是资源配置。
因此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即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在社会资本总量不
37刘赣州.中国资本配置优化研究[C].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1
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使资本能按“资本最大化’’的原则在各部门和企业之间高效
流动,使资本配置到效益好、效率高的部门中去,提高资本效益和要素生产率,
确保储蓄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金融制度资源的有效配置即适应经济环境的金融制度丌发提高资
本的形成和产出能力,加速资金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提高资本的边
际产出,并带动劳动与资源的转移,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与升级埘。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他的《各国的经济增长》(1966年)著
作中,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变化趋势作过详细的研究,尤其对伴随着经济
增长的产业结构变化作过很好的描述。结论表明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经济的增
长。因此,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还将通过升级经济结构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2.4.3金融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
1.金融资源配置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
金融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决定着各经济主体对金融资源的拥有量以及
由此所形成的组合生产能力对产出的贡献。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那么经济体拥有
的金融资源总量以及金融资源的单位产出能力就决定了GDP增长的}f{;在边界,
经济体实际所利用的金融资源规模和金融资源所实现的产出能力就决定了GDP
实际水平靼。
不同地区由于金融发育程度的不一,金融政策分配的不统‘,他金融政策资
源配置存在区域差别,因此,各地区金融效率如金融市场的完辫,金融I二具的创
新,会融机构的设置,信贷分配政策等都不尽棚同。而19】5l!:企蒯:政策资源配置更
有利于发达区域的金融效率的提高,进而地区问会触发腱科J12:1‘川.经济结构存
在差异,直接影响到区域问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区域间金融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
众所周知,资本资源的流动必然引起不同区域社会财富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和
自然资源的重新配冕,金融资源和资金流的汇聚对流入、流出资会地区的生产和
经济活动产生极大影响。
根据赫希曼的“极化效应’’的原理,要素流动会促使流入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38其核心内容是新的效率更高的生产部门的建立和现有生产要素向这些高效率生产部门的
转移。这种转移的结果是一国经济在同样的投入下获得更多的或者具有更人价值的产出。
39董止青.金融释放论[M].经济研究,2003(7)
而流出地区的金融创新能力和基础减弱,进而使地区『fIJ金触发J心科艘/f‘一,经济
发展不平衡。另外,经济发展和资本配置理论认为市场经济/fi充辫的发腱中国家
存在地区间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和有效利用程度的差别,l列此.4:je绛济发展过
程中必然出现生产要素在地区间流动。由于发达地区比落后地I x.有於蜓高的资本
回报率,因而这样的资本再配置往往使发达地区资本更加富余,资本积累更多,
而落后地区资金的流出,更使其不足以支持本地区快速发展,赶超发达地区,区
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第3章区域金融资源开发配置差异分析
——以江苏省苏南、苏北40为例
本章主要运用江苏省苏南、苏北金融资源开发配置的差异化数据说明区域金
融资源开发配置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之间的关系。
3.1区域金融资源开发配置差异
在差异比较中各个区域都是开放性的,金融资源是自I}I流动的。以F一些数
据中不仅包括本区域内自身产生的金融资源,还包括了从Jl;他l×I域流入的会融资
源:如某区域的货币存款可能包括其他地区在该地的存款。m.jr.仃小氍节比较
的是区域问的金融资源丌发配置,进而分析其对区域经济始”f内_;;!;11柚,IE何来自
非该区域的金融资源都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贡献,因此自然嘤将je他地Ix-流入的金
融资源统计在内考虑,当然还有国外的直接投资额。
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课题组在《区域经济增长的4i’严衡‘j愈融资源
分布之间的关系》中认为金融资源推动经济增长的途径从宏jl!Il上看主要是提高储
蓄率、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以及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因此,金融资源开发差
异可从地区储蓄率差异、储蓄向投资转化率差异角度分析,而资本资源配置差异
可由地区资本配置效率差异分析。
3.1.1货币资源开发差异
金融资源开发中货币资源开发是最基本形式,是资本资源丌发的前提和基
础,其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存款的增加。相关数据表明,2000年,苏南地区金
融机构存款为5485.37亿元,其中南京最多,为1963.44亿元:而苏北地区金融
机构存款只有1300.73亿元,其中宿迁最少,为91.75亿元。接着6年苏南苏北
地区金融机构存款都稳步上升,到2006年,苏南地区金『触机构存款增长为
18274.43亿元,苏北金融机构存款增长为3432.92亿元,还1i剑苏南的1/5。所
以苏南的货币资源明显要多于苏北地区,且两地区差距有扩大之势。
根据投资来源于储蓄的一般理论看,一国的总储蓄可以分为个人储蓄、企业
柏本文按照江苏统计年鉴(2000)对苏南、苏北的划分进行分析;其中苏南包括南京、苏州、
无锡,常州、镇江;苏北包括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
储蓄和政府储蓄,三者各自又依赖于居民的个人收入和储蓄倾向,企业利润和分
配制度,政府财政税收、支出和国有企业盈利。由于数据的欠缺,本文从个人储
蓄侧面说明总储蓄的地区差异。另外,考虑到地区人口数量的差异,为显示不同
区域真实及准确的储蓄差异,采用人均储蓄存款进行分析。如图3.1,20∞年苏
南地区人均储蓄存款20562元,其中苏州最高,入均24883元;苏北地区入均储
蓄存款4303元,其中宿迁最低,人均嬲7元;之后几年苏南苏北人均储蓄都快
速增长。到2006年苏南地区人均储蓄存款变为32317元,其中仍然苏州最高
39401元;苏北地区人均储蓄存款变为6455元,其中宿迁最低3490元。苏南的
苏州与苏北的宿迁有11倍差距之多,苏南储蓄明显要强于苏北。
图3.1 2003--2006年苏南、苏北各城市人均储蓄存款
熬锯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3--2006)
居民的个人收入和储蓄倾向可用储蓄率表示,其是储莆ii|i{m.j旧K收入的比
率,本文采用城乡储蓄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盼比率来替代。舣批表3.1所示,苏
南地区储蓄率从瑚O到加06年较为平稳,维持在0.55 A.4i,其IIl南京市储蓄
率最高,丽苏北地区储蓄率从2000年的0.43增长到2006 q-的0.50,其中宿迁
储蓄率最低;总体面言,苏北储蓄率6年闯都低于苏南地区。l_lI此从货币存款、
人均储蓄存款及储蓄率方面,苏南地区都强予苏北地区即货币资源开发水平要高
于苏=l匕地区。
表3.1 2000--2006年苏南苏北各城市储蓄率
城乡储蓄余额/地区生产总值
分市名称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苏南平均O.52 0.54 0.58 0.58 ().55 O.56 O.55
南京市0.58 0.62 0.70 0.72 (】.67 0.66 O.66
苏州市0.52 0.53 0.56 O.52 0.5() 0.5l O.50
无锡市0.46 O.47 O.51 O.52 0.49 O.50 O.50
常州市O.59 O.6l O.66 O.69 O.66 O.66 O.65
镇江市O.45 0。47 O.50 O.53 0.50 0.53 0.51
苏北平均0.43 O.45 O.48 0.5l 0.50 O.52 0.50
徐州市O.47 O.50 0.53 O.53 0.5l O.54 0.51
淮安市0.37 O.37 0.40 0.42 0.42 0.44 0.44
盐城市0.48 O.51 O.55 0.57 0.59 0.58 O.54
连云港市O.39 0.41 0.44 0.51 0.51 O.54 O.53
宿迁市0.30 0.32 O.35 0.38 0.38 0.4l O.41
数据米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0-2006)计算所得
3.1.2资本资源开发差异
根据金融资源开发涵义,资本资源开发是金融资源开发内容之一。其包括增
加信贷资金,提高储蓄货币向投资资本的有效转化率,增加上市公司直接融资额
和国外直接投资。
1.人均信贷数量及存贷比率差异
资本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指将金融存款等货币资源转变为投资资本,而这一有
效途径就是金融机构贷款。根据图3.2,2000年到2006年,苏南苏北地区金融
机构人均贷款余额都呈稳步上升之势。2000年苏南地区金融机构人均贷款余额
为1861 1元,其中南京最大31317元;苏北地区金融机构人均贷款余额只3169
元,相当于苏南的1/6,其中宿迁最低1460元;到2006年苏南地区金融机构人
均贷款余额为61517元,其中南京为83957元,苏北地区金融机构人均贷款余额
5953元;只相当于苏南的1/10,其中宿迁3693元。由此可j^!.,苏I臼苏北人均贷
款余额差距越来越大,苏南的资本资源明显要多于苏北地区。
图3.2 2000--2006年苏南苏北各城市金融机构人均贷款余额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2006)
表3'2 20∞--2006年苏南苏北各城市存贷化.率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分市名称2000 200l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苏南平均O.73 0.71 0.73 O.79 0.8l 0.76 0.78
.j..jI一-罔o..-尿币0.87 0.86 0.88 O.93 O.9t; O.88 O.88
苏州市0.66 0.61 0.67 O.75 0.76 0.74 O.76
无锡市0.66 0.64 0.64 0.67 O.70 0.68 O.70
常州市O.62 O.60 o.62 0.68 0.70 0.67 0.68
镇江市0.75 0.73 0.72 0.73 0.72 0.70 O.72
苏北平均0.77 0.75 0.69 0.韶O.眈O.56 0.57
徐州市0.70 0.7l O.64 0._63 O.弱O.49 0.47
淮安市o.84 0.81 0.77 o.74 0.7l 0.64 O.65
盐城市O.80 0.76 0.68 0.66 O。∞ 0.56 0.57
连云港市O.79 O.76 O.72 0.72 0.66 0.62 0.64
宿迁市m 80 0.79 0.73 0.7l O.68 O.64 0.69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0-2006)计算所得
存贷比例就是储蓄向资本的有效转化率,其高低直接影响资本积累,在这里
用地区贷款余额与地区存款余额的比率来表示。根据以上表3.2数据可以发现。
苏南地区存贷比例除2001,2005年比例比去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都是增长
的,且总体趋势是向上的,而苏北地区存贷比例自2000年0.77持续减少到2006
年的0.57,并稳定于此:总体而言,苏南地区的存贷比例要高于苏北地区,因
此,存款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即资本资源的开发水平要高于苏北地区。
由于资金是自由流动的,会随着地区收益高低而随之流动,因此。分析地区
资本外逃也可测量地区的资本资源开发水平,这里,采用银行贷款年均余额与
GDP的比值(简称LTO)进行分析。由表3.3数据,苏南地区LTG位f1 2000年开
始不断增长,从0.84增长到1.05;而苏北地区LTG值却不断F降,从O.51降
为O.46。因此,说明苏南地区用于投资,增加本地区GDP的银行贷款从2000年
开始不断增加,而苏北地区正好相反,用于投资,增加本地区GDP的银行贷款不
断减少;而苏北地区的银行存款却在不断增加;进而得出结论,苏北地区的银行
存款存在外逃现象,即苏北对本地区的资本资源开发水平较苏南差。
表3.3 2000--2006年苏南苏北各城市LTG值
分市名称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苏南平均0.84 0.84 O.94 1.07 1.07 1.03 1.05
..-.—L—.-
阐尿币1.67 1.71 1.89 2.14 2.13 1.85 1.84
苏州市O.63 O.60 0.72 O.84 0.85 0.86 O.92
无锡市O.59 0.60 O.66 0.76 O.77 O.78 O.80
常州市0.65 0.66 0.74 0.89 0.87 0.85 0.86
镇江市0.56 0.56 0.58 O.66 0.63 O.64 O.65
苏北平均0.5l 0.51 0.49 0.52 0.48 0.16 0.46
徐州市0.50 0.52 0.50 0.51 0.,1:{ 0./Il O.40
淮安市O.52 0.49 O.49 0.53 0.5() ().19 0.5l
盐城市O.55 0.54 O.52 0.54 ().5() (J.17 0.45
连云港市0.52 O.52 O.5l 0.60 0.57 0.58 O.62
宿迁市0.37 0.38 O.39 0.40 0.:j9 0.:j9 0.43
数据爿∈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0-2006)
2.资本市场融资差异
资本资源开发除金融机构贷款外,还有资本市场的融资。I町苏I钉坊:北在直接
融资增加资本积累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2004年,全省新螬}j垃铎爿:保、天奇股
份、江苏琼花、宝胜股份、苏宁电器、江苏纺织等6户企、I匕,岽计钏彳J.境内上市
公司90户。苏南地区共有70户,比上年新增4户,其qI,I}J丘i 30 J'I,无锡20
户,苏州11户,常州6户,镇江3户;苏北地区7户,连2÷港3,“、舱城2户,
徐州2户,淮安和宿迁0户,未新增。而到2006年,江苏地I×.t2,删,fr 99户境内
上市公司,苏南地区变为78家,其中,南京32家、无锡20家、扔:州16家、常
州6家、镇江4家户;苏北地区7家,连云港3家,徐州2家、盐城2家,淮安
和宿迁仍然0户。2007年江苏境内上市公司新增11家,融资额达剑117亿元,
而苏北地区仅新增一家“连云港”上市公司,募集资金7.5亿元,仅占总融资额
的6.4%;另外2007年有11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再融资,筹集资金达70多个亿,
但苏北未有一家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除境内上市外,还有境外上
市融资,2005年江苏省有12家企业成功在境外上市,这12家企业主要集中在
苏南地区,其中南京有2家,苏州3家,常州3家,无锡2家。苏北仅一家宿迁
的中国玻璃控股公司在香港上市。2007年苏南地区无锡市全年新增境外上市公
司lO家,首发募集资金折合人民币106亿元,而苏北地区仅宿迁有一上市公司
在境外上市。以上资料说明,苏南苏北在上市直接融资方面存在极大差距,苏南
明显要强于苏北,不光上市公司几倍于苏北,融资额也是苏北的好几十倍;因此,
苏南地区融资水平即资本资源开发水平要强于苏北地区。
3.国外的直接投资
如今已是资本全球化,资金可根据收益高低来选择投资国家及产业。地区吸
引多少国外资金直接投资本地说明了资本资源开发水平的高低。江苏省自改革开
放以来是吸引国外资本直接投资大省,然而不同地区资本资源开发水平的不同决
定了其吸引外资的数量。如表3.4数据显示,除2003年数据特殊外,自2000
年到2006年苏南、苏北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呈上升趋势。苏南从2000年的
56.27亿元上升为2006年的123.58亿元,苏北地区从2000年的4.85亿元上升
为2006年的10.79亿元:其中苏州利用外资数量最多,2006年利用61.05亿元;
宿迁最少,2006年利用O.49亿元。因此,苏南利用外资金额是苏北的近10倍,
且多年比值保持不变,所以苏南的外资资本资源开发水平要强于苏北地区。
表3.4 2000--2006年苏南苏北各城市实际利用外资余额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亿美元)
分市名称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苏南合计56.27 62.27 91.18 133.75 92.04 98.68 123.58
.—●一_l一..-
陶尿巾8.13 9.02 15.02 22.09 15.12 14.18 15.19
苏州市28.83 30.22 48.14 68.05 46.48 51.16 61.05
无锡市10.82 13.57 17。4 27.01 19.48 20.07 27.52
常州市5.6 6.2 5.61 8.55 5.36 7.31 12.51
镇江市2.89 3.26 5.01 8.06 5.6 5.96 7.3
苏北合计4.85 4.98 5.76 9.12 7.8 7.98 10.79
徐州市2.08 2.18 2.5 3.41 3.04 2.6I 2.44
淮安市O.28 0.18 0.47 l O.92 ‘).6牲1.16
盐城市1.93 1.94 1.66 2.39 1.42 1.62 3.25
连云港市0.48 0.58 1 2.12 2.2H 2.75 3.46
宿迁市0.08 0.1 O.13 O.2 0.I 4 f).:{:{ 0.49
数据米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0--2006)
根据上章分析,资本形成确实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凶豢。-F纠光和胡鞍钢
(2000)估算了1978.1995年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址55%41。类淑志、
张耿庆(2003)1均研究认为:资本形成对我国现阶段乃至将来的经济增长都会发挥
举足轻重的作用42。依据以上数据,苏南地区在信贷资金,储蓄货币向投资资本
的有效转化率,上市公司直接融资额和国外直接投资额等四方面都强于苏北地
区,造成了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
3.1.3资本资源配置差异
1.资本的产业配置差异
不同地区各个产业资本配置不同,资本产业配置失衡会造成地区资本配置效
率低下,如严重背离地区经济的比较优势、向投资少、见效快的加工工业加大资
41干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M].中国计划出版礼。2000
42类淑志,张耿庆.资本形成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J].生产力研究,2003(5)
本配置,都会致使资本配置缺乏效率。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05)以
北京市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在26个主要行业的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信
贷资配置效率与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呈现较高的相关性。
表3.5 2000、2005、2006年苏南苏北各城市资本产业配置状况
资本资源产业配置(亿元)
2000 2005 2006
分市名称
农业工业商业农业工业商业农业工业商业
苏南合计78.12 771.93 491.84 182.02 1710.78 560.33 197.29 2510.36 665.78
南京市16.37 293.15 228.32 45.75 400.24 266.32 41.6 465.2 289.81
苏州市23.53 159.II 94.44 42.46 392 72.74 48.23 772.58 119.26
无锡市15.69 181.97 76.18 40.23 547.32 118.57 40.18 764 152.05
常州市13.09 77.98 52.97 27.2 262.17 65.83 32。05 350.57 67.26
镇江市9.44 59.72 39.93 26.38 109.05 36.88 35.23 158.Ol 37.4
苏北合计82.5 182.65 307.2 288.89 193.36 264.7l 334.58 297.32 26&1l
徐州市17.29 65.75 81.13 68.76 63.26 66.62 77.65 93.“ 68.14
淮安市8.65 32.22 51.21 41.82 29.99 43.78 48.87 40.7 47.78
盐城市32.2l 44.89 98.2l 95.45 55.48 84.81 103.71 98.26 75.48
连云港市15.81 28.16 47.01 45.05 27.89 40.96 53.33 41.7 44.27
宿迁市8.54 11.63 29.64 37.82 16.74 28.55 51.0l 23.22 32.44
图3.3苏南、苏北2000,2006年资本产业配置状况图
3l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0--2006)
由表3.5数据,及图3.3所知,苏南2000年用于农业,.1:业、商:’l配的瓷本
分别为6%,57%,37%:而到2006年用于商业的资本减少为20%,而用于工
业的资本增加为74%,农业不变:同样,苏北20∞年用于农业、工业、商业的
资本分别为14%,32%,54%;而到2006年用于农业的资本增加为37%,用于
商业的资本减Z珍为30%,工业基本不变。对比苏南、苏北,2006年用于农业的
资本比例苏北要骧显多出苏南31%,而用于工业的资本比例苏北要少于苏南。
因此,资本的产业配置方面,苏北比较重视农业,这也与苏北的农业在GDP中
所占比重较高有关;而苏南在资本配置方面更倾斜于工业。由于政府制定的一套
以全面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为内容的宏观政策环境,人为地压低了资本和劳动
力、及农业产品的价格,因此农业资本的回报率要低于工业,苏南苏北地区资本
使用效率出现差异。
2.资本资源配置效率差异
吕宙(2000膨资本的配置效率分为企业、行业和国民经济三三个层次。他认为
企业资本的有效配置,指的是一定经济环境条件下,使资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
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行业资本配置是指资本在行业之间的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层
次的资本配置指的是资本在全社会的合理分配,获得全社会资本产出的最大化警。
因此,如果资本配置是有效率的,那么同样的资本就可以推动GDP增长的更快。
在这里,我们使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金额代替投资资本,用其与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比值(FrG---脚)作为衡量资本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其中,FIG越低,
单位投资资本产生的产值越多,资本资源配置效率越高。
柏吕宙.中国宏观资本配置与均衡研究[c].中央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32
表3.6 2002--2006年苏南苏北各城市FrG值"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地区生产总值
分市名称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苏南平均0.23 0.35 O.35 0.35 0.34
南京市O.38 O.50 0.52 O.46 0.44
苏州市O.21 O.31 O.29 O.3l O.30
无锡市O.18 0.31 O.32 0.32 O.3l
常州市O.19 O.34 O.38 O.4l 0.39
镇江市0.20 0.24 O.27 0.30 0.29
苏北平均0.22 0.30 0.30 0.36 0.4l
徐州市0.22 O.32 0.29 O.37 0.42
淮安市0.24 0.35 O.39 0.42 0.,17
盐城市0.12 O.19 O.22 0.26 ().:,0
连云港市O.38 0.46 0.42 0.48 0.57
宿迁市0.20 0.24 O.26 0.33 0.4 l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2-2006)计算所得
根据表3.6所示,苏南FrG值自2002年的O.23变为2003"1-的0.35之后,
连续几年稳定在0.35左右,而苏北在2002--2004年fIIJ FrG仇比∞:I臼婴低,但
2005年后却高于苏南,且比值自2002年的0.22一直增K为2006印的0.41。FrG
值不断变大,说明苏北地区的单位资本产出越小,资本资源眦代效牢越低:2006
年,苏北FrG值O.41明显高于苏南的0.35;且苏北的FrG值有不断上升之势,
因此,苏南、苏北的资本配置效率有扩大之势:总之,苏南的资本资源配置效率
要明显好于苏北地区。
由于资本资源通过不断从利润低的地区、行业或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地区、
行业或部门,提高资本使用效率,金融机构及金融体系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
长。因此,由于苏南地区有比苏北更高的资本资源的配置效率,造成了苏南的经
“由于2002年开始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原来统计的是全社会同定资产投资.白2002年开始
只统计显示城镇吲定资产投资。
济增长要快于苏北。
3.1.4金融制度资源开发配置差异
金融制度资源开发配置属于金融资源开发配置的重要内容。其水平高低可从
区域(金融)政策、市场化程度、金融开放程度、金融组织体系等方面进行衡量。
1.区域政策差异
根据金融资源开发涵义,金融制度资源开发主体之一为地方政府。改革开放
后,地方政府获得了指导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能根掘本地区的实际情
况作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决策,因此,地区间地方政府行为的差异,决定了地区间
金融制度资源开发配置水平的高低。
首先在改革开放方面,苏南苏北就存在着巨大差距。苏南利用紧邻上海国际
化大都市的优势区位,建立工业园区,接受国际市场的辐射,在产业困际化、高
新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方面寻求突破,全面推进苏南经济发展过程q-的技术进步,
推进苏南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截至2005年,苏南地区建。讧国家级,『:发区10
家,省级开发区38家,而光苏州就拥有4家国家级开发区,9家省级丌发区。
而苏北改革发展滞后,发展意识不强,制度供给严重不足。
其次在市场化改革方面,苏南苏北的进程也不一。苏南对乡镇集体企业进行
产权制度改革,并帮助其在原材料、信贷资金、土地和劳动力方面获得较大优惠,
努力培养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提高效率。同时苏南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也
向市场化调整,如:①帮助企业解决资金、技术、人才、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供
给问题;②推动龙头企业和行业性市场的建立,组建企业集团,增强企业的竞争
能力;③统筹安排地方基础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④努力向上争取改革特许
权,获得更多的制度创新的余地;⑤组织招商引资,吸引外部要素流入;⑥召开
产品展示会,组建行业性商品流通市场45。而苏北地方政府市场意识较差,受计
划经济思想影响比较深,市场化改革进程滞后。
苏南地方政府针对相关市场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满足m场化需求;而
苏北处于计划向市场过渡阶段,地方政府还未完全摆脱经济々々邶彬‘的们色,对待
市场化需求仍没服务意识,制定的政策不足,效率不高。IIj此,功:I幻地I《的金融
制度资源开发水平要高于苏北地区。《区域产业靠局优化的金触支持研究》中作
帖资料来源千正明.苏南模式中的政府行为探析[J].研究与探索.1999(6)
34
者认为金融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区域资本形成中金融政策
有其特殊的聚合功能,而且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有显著的结构调整功能。因此,
地区的金融政策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存在长期影响。
2.市场化程度差异
周民良认为某地区非国有经济份额越高,表明其受计划体:洲控制嗣I影响的范
围越小,经济的市场程度也就越高46。栗树和的研究也表明,咐q仃化Il丁以加速
经济增长,从而非国有化进程越快的地区,经济增长率越商47。Ikilt,+IH场化程
度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程度即地lK II-公订:叫经济发展程
度越高,其市场化程度也越高。
表3.7 2000、2005、2006年苏南苏北各城市非I司机约济l:、lkJ叫也衷
2000 2005 2006
非国有经济T业非困有经济T业I¨14仃绝济T业
分市名称占比占比占比
产值(亿) 产值(亿) 产f1.((亿)
苏南合计4900.94 O.68 20708.38 O。88 26094.1 0.89
南京市1255.12 O.78 2386.69 O.59 2797.15 0.60
苏州市18lO.11 O.76 9692.04 O.98 12236.84 0.98
无锡市1006.88 O.57 5209.99 O.91 6566.01 O.92
常州市597.81 0.68 2307.44 O.92 3102.76 O.94
镇江市231.02 0.42 11 12.22 0.84 1391.34 O.85
苏北合计916.01 O.60 2680.05 0.78 3695.69 O.81
徐州市280.74 O.60 741.26 0.60 1078.84 O.66
淮安市137.98 O.60 419.98 0.74 639.6 0.81
盐城市328.25 0.66 1046.83 0.95 l:t35.44 0.97
连云港市104.93 O.46 300.07 O.88 394.89 0.85
宿迁市64.“ 0.70 171.92 O.88 246.92 O.85
数据米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0,2005,2006)计算所得
由于经济成分的非国有化改革集中体现在工业领域,因此非国有化率可以用
46周民良.论中国区域差异与区域政策[J].管理世界,1997(1)
47栗树和.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和潜力[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工业总产值(或增加值)中非国有工业的总产值(或增加值)代表,即非国有工业总
产值(或增加值)/全部工业总产值(或增加值)。如表3.7所示,2000年苏南地区非
国有经济创造的工业产值4900.94亿元,占当年工业总值的68%:苏北地区非
国有经济创造的工业产值916.01亿元,占当年工业总值的60%。而到2006年,
苏南地区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工业产值26094.1亿元,占当年:1:业总值的89%,
其中苏州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占当年工业总值LLY,]最高,为98%;苏北地区非
国有经济创造的工业产值3695.69亿元,占当年工业总值的81%,其中徐州非
国有经济工业产值占当年工业总值比例最低,为66%。由此可见,苏南非国有
经济无论在产值还是在工业中比值都比苏北要多,且近年来差距保持稳定。另外,
还有资料显示2002年苏南五市民营经济注册资金达739.9亿儿,占全省的55.53
%。因此,苏南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程度要高于苏北地区。
3.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
金融对外开放程度是衡量金融制度开发配置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随经
济对外开放程度提高而增加的涉外经济交往,其都反映在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
资规模中。因此,在这里采用对外贸易比率(地区对外贸易与地区【l寸内生产总值
的比值),外商直接投资比率(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地区国内小产总{l!【的比值)
来衡量区域金融对外开放程度。
表3.8 2000--2006苏南苏北各城市对外贸易比率&懈
对外贸易总额/地区国民生产总值
分市名称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苏南合计0.59 0.68 0.82 1.08 1.:纠I.18 1.51
南京市O.33 0.69 0.64 O.77 0.89 ().9l 0.89
苏州市1.08 1.“ 1.44 1.94 2.47 2.82 2.82
无锡市0.41 0.40 0.51 0.62 0.77 0.84 O.93
常州市0.39 0.40 0.43 O.48 0.52 O.52 O.52
镇江市O.27 O.24 O.31 0.34 O.37 0.37 O.36
苏北合计O.06 O.07 0.07 O.09 O.11 0.12 0.14
钙由丁.地区国吣生产总值数据以人民币计量,所以需换算成以美元计鼙,2005年,2006年
的地区国比生产总值数据按其年底人民币与美元的牌价换算。
徐州市0.04 0.04 0.05 O.07 0.07 0.07 O.10
淮安市O.07 0.07 0.06 O.07 0.1l O.10 0.12
盐城市0.06 0.05 0.06 O.09 0.11 O.1l O.12
连云港市0.14 0.18 0.18 O.22 O.31 O.36 0.40
宿迁市O.01 0.Ol 0.02 0.02 O.03 0.03 0.04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0-2006)计算所得
如上表3.8所示,2000年,苏南地区对外贸易比率为0.59,其中苏州最高,
为1.08;苏北地区对外贸易比率为O.06,其中宿迁最低,为O.01;苏南的外贸
易比率是苏北的近10倍:而到2006年,苏南地区对外贸易比率增长为1。5l,
其中苏州仍然最高,为2.82;苏北地区对外贸易比率变为0.14,其中宿迁仍然
最低,为0.04;此时苏南的外贸易比率是苏北的10.8倍。综观六年,苏南苏北
各城市的对外贸易比率都呈上升趋势,但苏南城市除镇江外其余增长速度都远超
苏北城市。由此可见,苏南的对外开放程度水平要明显高于苏北地区,且差距还
有扩大之势。
表3.9 2000--2006苏南苏北各城市外商直接投资比率表
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地区国民生产总值
分市名称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苏南平均O.10 0.09 0.12 0.14 0.08 0.07 0.07
..-.—L..k
甯尿巾0.07 O.06 0.10 0.12 0.07 0.05 0.04
苏州市0.15 0.14 O.19 0.20 0.1l 0.10 0.10
无锡市0.07 0.08 O.09 0.12 O.07 O.06 0.07
常州市0.08 0.08 O.06 0.08 O.04 0.05 0.06
镇江市0.05 0.05 0.07 0.10 0.06 0.06 0.06
苏北平均0.02 0.02 O.02 0.03 0.02 0.02 0.02
徐州市0.03 0.03 O.03 0.03 O.02 0.02 0.01
淮安市0.01 0.005 0.01 0.02 0.02 0.0l 0.0l
盐城市0.03 0.03 0.02 0.03 0.0l O.0l 0.02
连云港市0.01 0.02 O.02 0.05 0.05 O.05 0.05
37
宿迁市I o.003 I o.004 l o.004 I o.01 I o.003 I o.01 l o.01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0--2006)计算所得
表3.9显示,苏南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比率自2000年的O.10逐步增长到
2003年的O.14,之后快速下降为2006年的0.07;可见外商在苏南的直接投资
出现很大的波动;而苏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比率除2003年为0.03外,其余年份
较稳定,比值基本保持O.02;尽管苏南的数值波动较大,但其外商直接投资比
率仍是苏北地区的3倍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苏南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明显要高
于苏北。因而,苏南的金融制度资源开发配置水平也要高于苏北地区。现有的理
论研究表明,开放度不同即会融制度资源丌发水平不同,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不同,
其基本态势是外向化进程越快的地区.其经济增长率也就越高。
4.金融组织体系差异
苏南地区现行的金融组织体系制度安排能满足资金多样化需求,因为该地区
金融组织体系比较健全,商业金融、政策金融、民间借贷合理化分工、金融机构
种类齐全,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众多,截至2002年,除国有银行、股份制银
行和农村信用社外,另有7家外资银行、3家县级农村商业银行、4家信托投资
公司,另外,12家外资银行机构,205家证券营业部,24家省级保险公司,99
家专业保险中介结构的绝大部分处于苏南地区49。而苏北地区仍以国有银行和农
村信用社为主,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数量相对还较少,其中淮安、盐城、
宿迁市还未设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同时证券机构较少,宿迁市还没有证
券营业部。
另一方面,苏南地区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较快。至2002年末,苏南非
国有银行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40%,比苏北高10个百分点。因此,
苏南地区金融组织体系比苏北地区更趋完善,金融制度资源配置效率更高。
以上数据表明,凡是市场制度发育快,市场机制发挥好的地区,由于制度供
给速度快、方向对,致使这个地区金融管制更少,金融发展更快,进而经济发展
的速度就快;反之,由于制度创新慢,制度效率低,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逐渐落
后。可见,制度差异是造成区域经济差异众多因素中较为重要的因素。
钾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课题组.深化金融改革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共同发展[J].中国金融半
月刊,2003(17)’ .
3.2区域金融资源开发配置差异的原因
一是区域收入水平。在低收入经济发展时期,居民的收入几乎全部用于消
费,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居民的储蓄倾向提高,储蓄数量逐步增长。由
于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由于苏南苏北地区在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起
点和给予政策的不同,各区域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增长差异较大,苏南地区收入
水平明显要高于苏北地区,因此,苏南地区的储蓄余额多于苏北地区。另外,储
蓄的边际收入倾向是递增的,地区经济越发达,储蓄水平就越高,因此,苏南地
区储蓄的基数,增速都高于苏北地区,造成区域间储蓄不平衡。
二是商业银行布局。由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全国性的大银
行,采用的是总分行制,其按行政区域布局。而区域性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和贷款
基本上都在本区域内,因此出于资金效益最大化的考虑,其会将分支机构多安排
在贷款收益更高的苏南地区,同样的布局还有外资银行,其也主要集中在苏南。
正是因为这样的银行布局,使苏北信贷资本资源不断通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流
至苏南地区,加大了资本资源的苏南苏北差距。
三是金融政策的支持。为从整体上提高投资效益,改革开放后,江苏省率先
发展苏南,增加了苏南地区的投资比例,而且在体制和政策上给予优惠,使基础
较好的苏南地区更加加速发展:另外在支持苏北发展时更多的是采用非经济性手
段,使苏北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我资源积累机制难以形成,因此苏南比苏北积累
了更多的金融资源。
四是金融制度结构不同。我国的金融制度呈现出计划金融与市场金融并存的
二元金融制度结构,苏南地区的市场金融较多,计划金融较少,而苏北地区则正
好相反。因此,这种现状将不利于苏北欠发达地区资本资源根据市场进行有效配
置,提高配置效率。
五是统一金融政策下的不平等。在我国统一的金融政策表面上看似平等,但
置于苏南苏北不同的要素环境,平等的政策却带来了巨大的不平等,加剧了苏南
苏北地区的金融资源开发配置的不平衡。如我国实行统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由
于苏北地区的货币信用化水平较苏南地区低,同时苏北地区存在向苏南地区的资
金流出,因而苏北地区的货币乘数要低于苏南地区,造成信贷资本资源的开发水
平不平衡。另外,统一的金融企业市场准入规则也将不利于欠发达地区,因为欠
发达地区设立金融企业的成本、条件和发达地区比较均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
将进一步加剧苏南苏北金融资源开发水平的差距。
六是非正式制度的长期固化∞。欠发达地区非正式制度的长期固化,思想守
IEl,良好有序的人才机制和市场投资环境难以形成,地方政府的长官意志凌驾于
制度之上,导致了金融制度资源开发主体缺乏制度创新的勇气,阻碍了金融制度
创新。因此从制度变迁角度来说,成功的非正式制度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强力
剂”,推动制度创新;失效的非正式制度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绊脚石一,阻碍制
度创新。由于非正式制度比金融制度更加根深蒂固、更加深入人心,在社会生活
起的作用更加久远,因此欠发达地区长期存在的思想守旧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
区域『白J金融资源开发配置水平。
七是信用环境。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关系都
表现为信用关系,社会信用缺失是金融风险滋生最深刻的社会原因,信用环境对
区域金融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各区域信贷资金良性流动的信用环境尚未形成,
且苏南苏北地区对信用环境的建设存在很大差距。苏南发达地区比苏北较早开始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因此,信用环境和征信建设要强于苏北,进而苏南银行在
了解客户资信状况和有效担保的基础上拓展了信贷领域,提高了本地区的资本转
化效率。
3.3金融资源开发配置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综上所述,江苏区域金融资源开发配置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状态,储蓄率、
存贷比率、直接融资额、国外投资额、资本配置效率、政府有效干预度、市场化
程度、对外开放度、金融组织体系效率,均是苏南强于苏北地区。
储蓄率、存贷比率的高低直接决定资本形成机制的完善与否,完善的资本形
成机制有利于提高地区资金转化为现实资本的能力,金融资源大量积聚,投资规
模不断扩张,从而极大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环境不断改善,聚集更多金融资
源,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苏南地区的资本形成机制要强于苏北地区,造成了两
地的经济发展差距。金融组织体系效率越高,金融结构越完善,金融机构竞争将
越激烈,进而商业性金融机构将根据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按照收益性、安全
50窦玲认为非正式制度包括市场经济观念、文化观念、习俗等,非正式制度的固化主要表现
在人们的心理状态较为封闭、保守,不能打破自我封闭的和自我循环的旧天地,在市场竞争
面前畏首畏尾蹒跚不前。.
性、流动性原则对竞争行业的投资性项目进行评估,加速资金从低效率部门向高
效率部门转移,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并带动劳动与资源的转移,实现经济结构
的转换与升级。另外根据托宾理论,金融组织体系效率越高,金融中介越成熟,
其处理资金融通的活动越具规模经济效应,进而节约交易成本,加快经济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安排支配公众及私人的行为,从而影响资源配置的效
率,导致经济绩效的差异。因此,金融制度资源的开发即通过市场化程度、对外
开放程度的提高等制度资源的开发,储蓄投资转化率会得到不断提高,资本配置
效率也会迅速上升,可用于经济发展的资金也随之增加,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另外通过对金融机构设立、业务范围、业务活动等管制的放松,逐步增强金融市
场的竞争机制,推进了市场化、自由化的金融交易制度的形成,将促进金融深化
和发展,进而加快经济增长。因此,金融制度资源开发差异导致了苏南苏北经济
的差异。
综上所述,苏南地区金融资源(货币、资本、金融制度)开发配置明显优于
苏北,促进了苏南地区经济增长快于苏北。所以地区问金融资源开发配置差异是
导致经济增长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因而要协调地区间经济增长,需从地区金融资
源开发配置角度入手,提高经济落后地区金融资源开发水平,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41
第4章金融资源开发配置差异对区域经济
差异影响的实证分析
4.1指标选择
既然要研究金融资源开发配置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那么如何衡量金
融资源开发配置差异,使用什么样的指标,就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如前文所述,金融资源开发差异包括货币、资本资源开发差异和金融制度资
源开发差异。货币、资本资源开发差异可用地区储蓄率、储蓄向投资转化率差异
表示,金融制度资源丌发差异可由市场化程度差异(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比率差
异)和对外发放程度差异(对外贸易率差异)表示。金融资源配置差异可由地区
资本配置效率差异分析。
由于数据资料的欠缺,目前的数据无法满足做时间序列模型的要求,故改为
做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分别对苏南地区、苏北地区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进而根
据两模型分析苏南苏北地区金融资源开发配置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1.储蓄率S。现代的经济观点认为,一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储蓄和投
资,投资数量及投资效率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
需要高水平的储蓄与投资,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以及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无疑
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由于储蓄率的高低直接决定地区货币资源开发水
平,因此用储蓄率作为解释变量,可分析地区货币资源开放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
响。储蓄率是储蓄额与国民收入的比率,由于数据的欠缺,本文采用城乡储蓄余
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来替代。
按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影响储蓄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有居民收入水平、实际
利率水平、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社会贫富差距、预期、风
俗习惯等。一般来说,居民收入水平、实际利率水平、经济货币化程度与储蓄率
正相关。
2.储蓄投资转化率InS(Invest/S)。储蓄投资转化率是城乡储蓄存款与固定
资产投资的比率,其中Invest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在这里,由于数据的欠缺,采
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金额表示invest;S表示城乡储蓄存款;其值反映储蓄存款
42
转化为增长GDP的投资资本的能力,体现了该地区资本资源开发水平。
影响储蓄投资转化率的因素非常多,主要有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系统
的效率,以及金融制度的合理性、金融资产的收益率、经济系统的投资收益率、
经济主体对经济发展的预期和社会法制、信用环境的完善程度等51。
3.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比率PrT(地区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与地区工业总
总值的比值)。衡量市场化程度的指标是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但
由于我们无法得出历年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数值,因此用地区非
国有经济工业产值与地区工业总总值的比值进行替代,其也体现了该地区金融制
度资源丌发水平。
4.对外贸易比率TrG(Trade/GDP)(地区对外贸易总额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值)。其中Trade表示地区对外贸易总额;GDP表示地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
两者的比值反映了该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体现了该地区金融制度资源开发水平。
5.资本配置效率。我们选取FrG(I/GDP)值(地区投资资本与地区国内生
产总值比值)来衡量。其中I表示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由于相关数据的欠缺,本
文采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代替投资资本;GDP表示地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
FrG值反映了每单位国内产出所需的投资资本,其值越大,则单位产出所需投资
资本越多,资本效率越低;体现了该地区资本资源配置效率。
因此,自变量指标包括:储蓄率、储蓄向投资转化率、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
比率、对外贸易率、资本配置效率。
4.2模型建立
Harrod-Domar经济增长模型:g一了dY一面dY了dK一象多一象等=ESs
其中g为经济增长率;Y为GDP;K为资本存量;I为实际投资量;S为总储
蓄:E=dY/dK是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或投资效率);0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即
I--0S),代表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s(=s/v);O储蓄率。上式表示经济增长
由一国经济中的储蓄率、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以及资本的产出比率决定。资本资
源的开发配置(包括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发展及金融制度的演进)可通过
储蓄率、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以及投资的生产效率进行衡量。
本文在应变量的选取上,采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LNGDP;同时运
· 5.1吴翔江.中国金融结构研究与区域差异分析[C].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43
用面板数据52(横截面和时间序列的混合数据)增加样本数目。面板数据模型是
一类利用合成数据分析变量间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变化趋势的计量经济模型。其能
够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
单元的特性。面板数据模型综合利用样本信息.使研究更加深入,同时可以减少
多重共线性带来的影响。
本文数据根据2002—2006年《江苏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而来。因此,
根据Harrod.Domar经济增长模型及相关指标选择分析,对金融资源开发配置与
区域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使用面板数据应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INGDPit=Ci+asit+BlnSit+7PrT豇+dTrG/t+eFrGit+U/t模型I
其中j表示区域,城市;t表时阃年份;Cf表示某区域、城市除解释变量以
外的其他影响因素;U/t是随机误差项。
4.3模型结果及结论
运用Eviews(Econometric Views)计量经济学软件,根据苏南苏北2002—2006
年的数据分别对五个经济变量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关系进行分析,得以
下五个回归方程:
INGDP=Ci.1.530s (1) INGDP'-Ci+1.67498InS:(2)
INGDP=Ci 4-2.67435PrT;(3) 小GDP=Cf+0.81983T埝:(4)
INGDP=Ci+2.90758FrG;(5)
其中各方程中的Cf截距数值都不同,其都与各方程自变量相关:以上五个
回归方程除储蓄率方程未通过t检验外,其余四个方程的拟和程度都很高,且通
过检验。
52选择面板数据模型建立同归方程,是因为数据库显示地区之间一般存在差异,而单独的时
间序列和横截面并不能有效反映这种差异,如果只是简单使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分析就可能
获得有偏结果。此外,面板数据分析能够控制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研究中不能控制的涉及地
区和时间为常数的情况。.
表4.1模型回归结果
解释变量(1) (2) (3) (4) (5)
S -1.53038674
IIlS 1.674985475
PrT 2.674358974
TrG 0.819832
FrG 2.907580
R—’squared 0.943846089 0.98043 1525 0.991 374 148 0.966672 0.97632
t-Statistic —0.866673621 9.48826368 4.681462 5.784153 8.138583
P。。value 0.390523957 0.000l 0.0001 0.0001 0.0001
表4.1显示,方程2、3、4、5的可决系数R.square都超0.96,拟合程度很
高;且他们的P值都小于0.01,通过t检验,说明4个解释变量与应变量之间显
著相关。
根据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储蓄率方程未通过检验并不能说明储蓄率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
根据上章表3.1(2000--2006年苏南苏北各城市储蓄率),苏南地区储蓄率保持
稳定,苏北地区略有增长,而苏南苏北在2000--2006年间经济增长迅速;因此,
回归方程未通过检验说明在2000--2006年期间苏南苏北经济快速增长时没有储
蓄率增长对经济影响的作用。
第二,储蓄投资转化率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某地区储蓄
投资转化率变大,资本资源开发水平提高,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加快;根据回归
方程(2),我们知道不同地区(城市)其回归方程中的截距也不同,根据表4.2,
苏南地区(8.181)要高于苏北地区(7.017)。
表4.2回归方程(2)中苏南苏北各城市截距项53
SN-C NJ——C SZ-C WX-C CZ-C ZJ——C SB—C XZ—C }队~C YC—C LY6-C SO——C
8.181 6.424 7.180 6.971 6.131 5.785 7.017 5.926 4.736 6.136 4.502 4.565
由此,在剔除储蓄投资转化率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后,苏南的经济增长
也快于苏北。
53sN:苏南NJ:南京sZ:苏州WX:无锡CZ:常州刁:镇江SB:苏北XZ:徐州HA:淮YC:盐城LYG:
连云港SQ:宿迁一
第三,根据表4.1回归结果,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比率、对外贸易比率与地
区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对经济的促
进作用越大即金融制度资源开发配置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另
外,由于模型采用变截距的面板数据回归,则Cf根据不同城市其数值不同,根
据结论,方程3,4中苏南地区的常数项都高于苏北地区。
‘第四,根据回归方程5,资本产出比率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显著影响。根据
表4.1,资本产出比率的弹性系数较高,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要大于其他
三个指标,即资本配置效率在所有自变量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最大,这与国
内一些学者的结论一致。另外,对外贸易比率的系数在4个解释变量中最小,不
到1,说明对外贸易额的增长即金融制度资源开发水平的提高没有对区域经济增
长起成倍放大作用,即在3个解释变量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小。
根据以上结论,计量模型I修正为:
INGDPit=Ci+B InSit+Y PrTit+6 TrGit+£FIGit+Uit 模型I’
其中i表示区域,城市;t表时间年份;Ci表示某区域、城市除解释变量以外
的其他影响因素;Uit是随机误差项。
苏南地区:
根据苏南地区2002—2006年的数据运用Eviews计量经济学软件对上述计量
模型I’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定量分析四个经济变量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作用,
得到如下计量模型:
INGDP=Ci+4-36IIlS+4.46PrT+0.7TrG+6.02FrG 模型II
(1.98)0.97) (2.4) (1.9)
R 2=0.997 D.W=2.8 F=813
表4.3回归模型II中苏南各城市截距项
SN-C NJ——C SZ-C WX-C CZ-C ZJ——C
3.76 4.32 1.26 2.45 2.47 2.11
模型II的可决系数R-square达0.997,拟合程度很高,各解释变量均通过t
检验,即储蓄投资转化率、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资本配置效率同时对经
济增长起显著正影响;其中资本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大,每提高1
个单位的资本配置效率,将促使经济增长率增加6.02个单位;对外开放程度对
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最低,增加1单位对外贸易率,只提高0.7个单位经济增长
率。根据表4.3,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南京的截距项最大,说明在剔除以上4个解
释变量后,南京的经济增长最快。
苏北地区:
运用Eviews(Econometric Views)计量经济学软件,运用苏北地区2002—2006
年的数据对上述计量模型I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如下计量模型:
烈GDP=Cf+1.991nS+0.76PrT+1.141粥+2.05FrG 模型III
(3.5) (1.97) (1.83) (1.72)
R2:0.995 D.W=2.01 F=1461.03
表4.4回归模型III中苏北各城市截距项
SB—C XZ-C HA—C YC-C LYG-C SQ—C
6.8 5.9 4.6 5.6 ’4.25 4.23
模型III的可决系数R.square达0.995,拟合程度很高,各解释变量也都通过
了t检验。根据表4.4,徐州的截距项最大,宿迁的最小,因此说明模型在剔除
以上4个解释变量后,徐州的经济增长最快,宿迁的最慢。
根据以上计量结果,本文解释如下:
1.模型II、ⅡI说明储蓄投资转化率、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资本配
置效率同时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这与模型I结论相同,说明四个解释变量
并不存在线形相关。同时这一实证结论也与文章理论推导相一致。因此,如果不
同区域、城市的以上四个解释指标存在差异即金融资源开发配置存在差异,则区
域间、城市间的经济增长必不平衡。
2.模型II中,四个解释变量只有对外贸易率的弹性系数小于1,其他解释
指标的弹性系数都大于1,说明除对外开放程度,储蓄投资转化率、市场化程度、
资本配置效率的变化都成倍的影响苏南的经济增长,显然苏南经济在慢慢降低对
外依存度,通过自身的金融资源开发配置提高经济发展速度。模型III中,只有非
国有经济工业产值比率弹性系数小于1,其他都大于1,因此,对于苏北地区,
四个解释变量中只有市场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小,每提高一个单位的非国
有经济工业产值比率,仅增加0.76个单位的经济数量,显然苏北通过提高市场
47
化程度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尚不完善。两个模型中资本配置效率指标的弹性系数
都最大,所以其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比其他三个解释变量都大,这与理论分析相
同,因为根据金融资源配置涵义,其包括资本资源配置和金融制度资源配置,而
金融制度资源配置通过影响资本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因此,资本配
置效率对经济增长有双重影响。
3.对比模型II、III,模型II除对外贸易比率弹性系数小于模型Ⅲ外,其他
三个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都大于模型IⅡ。说明苏南地区储蓄投资转化率,市场化
程度,资本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苏北地区更大;而对外开放程度对经济
的影响却比苏北小54。因此,苏北地区要加快自身经济的增长,缩小与苏南的经
济差距,应重视对外丌放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苏南苏北地区不仅因为具有不同的金融资源开发配置水平,更
因为其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导致了苏南苏北如今的区域
经济增长不平衡。
54模型II、III各解释指标弹性系数的不同说明苏南苏北存在的其他差异如区位、信用环境等
差异影响了解释变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5章政策建议
通过第三、四章对江苏金融资源开发配置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可以得
知,对于苏南发达地区和苏北欠发达地区的不同经济和金融状况,其金融资源开
发配置水平不同,进而其经济增长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发金融资
源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欠发达地区既要努力实现存置状
态的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又要努力推动金融资源的合理开发。而随着市场经济
的不断发展,传统行政手段配置金融资源已越来越难以奏效,金融资源的开发配
置将主要取决于市场和金融环境两个方面。哪里的市场化程度高、金融环境好,
资源的开发量就大,配置效率就高。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
政策支持,首先完成了计划向市场的成功转制,市场机制运行顺利,资金回报率
高,使得具有趋利性的资金不断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入东部发达地区;同时,
因为金融政策环境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东部地区也明显强于中西部。
5.1提高市场化程度
欠发达地区提高金融资源开发配置水平,需完善金融组织结构,优化商业金
融结构,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等提高市场化程度的手段。
5.1.1完善金融组织结构
根据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
形成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互为补充,“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金融+民间借贷一
的市场化合理分工、各机构多样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加大市场化融资份额,打
破国有银行独大的格局,继续发展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保险公司、
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完善民间借贷机制,满足非公有
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降低其设置金融分支机构在资本金、营运规模等方面的条
件,实行对外开放,引进一定数量的外资金融机构,建立起产权多元化的金融组
织体系,提高其金融资源的开发和配置能力。
5.1.2优化商业金融结构
我国欠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金融资产和业务的绝大部分,由于欠发
达地区资金回报率较低,国有银行出于资金效益最大化的考虑,必然会统一调度
其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到发达地区,进而对经济落后的信贷资金产生“虹吸"
晒效应,进一步加剧了其资金的匮乏。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针对于
国有企业,而使资金利用效率更高的大量中小非公有制企业遇到融资瓶颈而发展
不前,损害了资金的配置效率。而设立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其组织的资金可大部分用于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其严格按照公司法的
法人治理结构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制运作,没有传统的政策包袱,经营方式灵活、
便捷,创新能力较强,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竞争,进而使资金合理配置,提高效
益。因此,需优化商业金融结构,提高区域性、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比重。
5.1.3发展区域金融市场
一方面,发展和完善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市场,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扩大企
业债券市场,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有效吸纳本、外地资金。另一方面,加大欠
发达地区股票及债券发行政策的倾斜力度。在符合上市条件的情况下,优先考虑
欠发达地区的企业上市,扶持与培育一批具有增长潜力的公司上市,进一步加大
欠发达地区的资本市场筹资规模及提高欠发达上市公司数量在全国总数中的比
重,促进其金融资源开发水平的提高。
5.2优化金融环境
5.2.1实行差别利率
正如第三章的分析,我国存在统一金融政策下的不平等,因为利率,存款准
备金由国家统一规定,而地区间经济社会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统一的利率,
存款准备金对于不同地区的影响也不同,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因为统一
的利率而资本外流,因为发达地区有更高的资金回报率。因此,为促进欠发达地
区资金回流,国家应根据地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承受能力进行区别化设定,对于
欠发达地区,应对采取与发达地区不同的存贷款利率,实行利率倾斜政策,即允
许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在人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浮动范围内适度提高其储蓄利率,
降低企业的贷款利率,同时对其金融机构在利润留成上给予适当优惠,实行特殊
的利润留存办法,以弥补降低贷款利率所带来的利润减少。
55指本来急需资金的欠发达地区的资金通过大型银行的分支机构网络,被转移到资金已较为
充裕的发达地区。.
5。2。2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金融当局控制商业银行贷款的重要手段,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可以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商业银行可贷资金数量成倍减少;同理,降低则使数
量成倍增加。正如上文所说,统一政策导致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断扩大,对于欠
发达地区,原本的金融资源开发水平已不及发达地区,而实行了统一的存款准备
金政策后,欠发达地区的可用资金数量更加无法与发达地区相比。因此,为促进
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数量的增长,进而地区间协调发展,金融当局应按区域经济
发展状况、经济货币化程度制定不同类别、不同档次的存款准备金率,即发达地
区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高一些,而欠发达地区可以低一些。
5.2.3加大政策性金融投入力度
要协调不同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需优化欠发达地区金融环境。其中,政
策性金融仍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政策性金融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
政策为出发点,以优惠的利率水平,贷款期限和融资条件为国家支持发展的产业
和地区提供资金支持,间接地吸引商业金融机构从事符合政策意图或国家长远发
展战略目标的高风险新兴产业或重点产业的贷款,充分发挥倡导、引导性功能,
以较少的资金推动更多的资金投入需要扶持的领域和项目,对逆向资源配置、资
金流向引导、落后地区开发等领域有巨大支持作用。政策性金融主要使不同发展
程度的地区享受均质和等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达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的。而市
场化金融多倾向于经济发达的地区,使资金配置由低收益地区流向高收益地区,
加剧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对于落后地区,要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政策
投入力度,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欠发达地区的金融资源开发。
5.2.4实行优惠政策
一是对于在欠发达地区投资的企业实行比发达地区更优惠的税收政策,通过
市场鼓励资金向欠发达地区流入。对于资金过剩的发达地区,逐步清理直至取消
各类经济区域名目繁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欠发达地区的国家政策鼓励类的企
业,减征企业所得税,对在欠发达地区新办交通运输、电力、水利、邮政、特色
农产品加工等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实行更优惠的产业税收政策。二是增
加欠发达地区外资利用额,解决区域内资金不足。目前欠发达地区外商直接投资
51
总量小,效率低,大多数外商投资集中于低水平建设上,真正高技术含量、高附
加值以及能够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先进投资项目比较少,资金利用效率低
下。因此,从欠发达地区实际出发,我国需对外商直接投资实行一定的政策优惠,
增加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同时,引导其投资结构,鼓励其投资欠发达地区的农业、
水利、交通、矿产、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5.2.5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
政府应为民间资本的使用创造有利的体制环境和经营环境,吸引民间企业参
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项目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营企业直接收购
或注资入股现有的国有和集体企业.提供与其他所有制性质企业同等的竞争机
会,配套出台一些办法和操作规程,加强指导和规范。允许民营企业注资地方中
小金融机构,对城乡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鼓励民间资金进
入,充实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增强抵御胍险能力,增强金融机构竞争,提高金融
机构效率,进而在一些资金严重不足的欠发达地区开发更多金融创新工具,融通
更多的资金,为改变落后地区面貌作出重要贡献。
5.2.6完善信用环境建设
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信用缺失严重,导致银行贷款审批手
续繁琐,耗时长,效率低,与企业融资需求形成鲜明反差,限制了资金的有效配
置,提高了交易成本。因此,提高欠发达地区资本配置效率,需加快信用体系建
设。一方面支持建立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基础的企业征信管理体系,另外
成立专门机构,建立健全个人征信管理体系,为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的资信调查
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另一方面支持建立健全各类贷款担保、保险机构,分散银
行的风险,促进各类贷款健康发展。最后培育诚实守信的市场主体,严厉打击贷
款诈骗、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不法行为,强调经济金融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52
参考文献
[1l A.0.Hirshman.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New H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50—75.
[2]Boyd J.and Bruce S.Inte蛐ediation and the Equilibrium Allocation
of Investment Capital:Implication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J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2,(30):409—432.
[3]Carlino Gerald&Lang Richard.1989.Interregional flows of funds as
a measure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Elsevier,v01.26(1),pages 20—29,July.
[4]Diamond D.W.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M].Re
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4,51(3):393—414.
[5]Fishkind Henry H.The Regional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An
EconometriC Simulation Study of Indiana 1958—1973[J].Journal of Regional
Sci ence,Apri 1 1977.
[6]Garri son Charles B.&Chang Hui S.The Effects of Monetary Forces in
Regional Economic Activity[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79,
V19:15-29.
[7]Goldsmi th,Raymond.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834—836.
[8]Katherine A.Samolyk,1989,The role of banks in influencing regional
flows of funds[M].Working Paper 8914,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9]Levine R.Stock markets,Growth and Tax Ploicy[J].Journal of
finance,1991,46(4):1445—146.
[10]Luigi GuiSO,Luigi Zingales.2002,Does Loc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M
atter?[M3.Nber working paper.
[11]Nicholas R Lardy. China’S Unfinished Economic Revolution[M].
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8:69—75.
[12]Nicholas R Lardy.When wi 1l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meet China’S
needs?[Z].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9:89—96.
[13]Patrick,Hugh T. Fi nanc 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 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19
66,14(2):174—189.
[14]P.C.Hartland(1949).Interregional payments with International
Paymen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63):392—407.
[15]Randall J.Miller.The Regional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Uni tedStates[J].TheJournalofFinance,V01.34.No.4(Sep.1979):1071—1073.
[16]Rodriguez—fuentes.C.J.1998,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砌.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77):63—75.
[17]Scott 1 0.The Regional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5(69):269—284.
[18]Sheila,Carlos.Regional Finance:A Survey[J].Regional Studies,1997
(1):903—920.
[19]Sheila.C.DOW.1982,The regional Composition of the Bank Multiplier
Process[M].In:DOW S.C.(ed.),Money and the Economic Process.Aldershot:
Elgar.
[20]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4
[21]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1993
[22]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3]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4]唐旭.货币资金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C].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博士学位论
文,1995
[25]张杰.经济的区域差异与金融成长[J].金融与经济,1994(6)
[26]张绍基.我国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与金融深化[J].武汉金融,2000(8)
[27]殷德生,肖顺喜.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8]沈国兵.利率市场化的地区非均衡推进战略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2001(6)
[29]支大林.中国区域会融研究[C].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30]刘仁伍.区域金融结构和会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31]麦勇.全融自由化进程中的区域全融比较研究[C].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32]杨德勇,吕素香等.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3]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4]曾康霖.试论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J].金融研究,2005(4)
[35]杨涤.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途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4(2)
[36]任亚军.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差异性研究[J].上海金融,2007(3)
[37]沈能,刘凤朝.我国地区资本配置效率差异的实证研究.1980—2003[J].财经
论丛,2006(3)
[38]中国人民银行潍坊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十五”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潍坊案例
分析[J].济南金融,2006(2)
[39]李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地区配置状况研究[C].暨南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3
[40]郭松.金融资源优化配置解析与江苏的实际考察[C].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5
[4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1993
[42]约翰·格利,爱德华·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4
[43]谈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44]米建国、李建伟.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J].
金融保险,2002(8)
[45]林毅夫.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J].世界经济,2003(1)
[46]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导论[M].中国金融出版,2001
[47]王振山.金融效率论[C].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48]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49]西蒙·库茨涅兹.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50]西蒙·库茨涅兹.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66
[51]钱纳里,鲁宾逊,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
店,1989
[52]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商务印书馆,1992
[53]吕鹏博.中国区域金融政策分析[C].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54]何文举.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C].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55]孙书仙.区域金融主体的经济行为分析[C].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56]肖洪广.商业银行信贷效率研究[C].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7]王正华.东北地区区域金融成长研究[C].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8]李细枚.我国区域金融非均衡性发展的测度及原因分析[C].湖南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7
[59]刘赣州.中国资本配置优化研究[C].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60]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0)[M].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4
[61]刘薇.金融资源配置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2(6)
[62]潘建状.金融对我国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C].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3]李蕊.我国区域金融结构统计研究[C].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4]赵志华,贺光明,杨海平.内蒙古地区金融效率及其对经济增长支持的实证
研究[J].金融研究,2005(6)
[65]王世豪.不平衡增长理论的资源配置效率实证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
2005(1)
[66]李至斌.我国股票市场资本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3(8)
[67J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北京市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研究
[J].金融研究,2005(2)
[68]赵伟,马瑞永.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成因及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
学,2006(2)
[69]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课题组.我国金融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的机理分
析及政策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9)
[70]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与金融资源
分布之间的关系[J].金融研究,2007(10)
[71]李文龙.M/GDP比值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C]。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72]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73]类淑志,张耿庆.资本形成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J].生产力研究,2003(5)
[74]章宁宁.我国金融发展优化资本配置效率区域比较的实证研究[C].浙江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6
[75]何风隽.中国转型经济中的金融资源配置研究[C].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76]张晓燕.山东省金融资源的配置和经济分析[C].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77]胡亮.金融深化与区域经济发展[C].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8]吴翔江.中国金融结构研究与区域差异分析[C].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79]李靖.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中金融中介贡献度的比较分析[C].山东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6
55
[80]吕宙.中国宏观资本配置与均衡研究[C].中央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81]窦玲.制度供给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C].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后记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几年来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老师、同学以及一直默
默给予我无尽关怀的家人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文是在导师傅康生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两年的硕士生学习期间,
傅康生教授为我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一贯以其高度的责任心、渊博的学识、
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学术思想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给予我许多培养和教导,使我得
到了许多有益的灵感和启发。同时,傅康生教授也在为人处世方面给予我诸多言
传身敦的教诲,必将使我终身受益。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尊敬的导师致以最
衷心的感i身}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商学院的全体老师。他们的悉心教导将让我获益终身。
感谢我的师兄孙昂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关-15、'和鼓励。
感谢我的室友徐鑫、冯国民、王峰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母,感谢他f1"1--十多年对我的养育和关怀。我将用一生
报答他们的恩情!
最后,向百忙中抽出时间审稿及参加论文答辩的老师表示感谢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