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6082信用以及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经济学分析

复旦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信用以及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经济学分析
姓名:蔡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罗汉
20070502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
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
意。
作者签名:掮日期:j趋幸么盖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复旦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
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名:蜱⋯名:翌
内容摘要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征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我国改革开展二
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但信用缺失日益严重,已经成为经
济进一步发展和接轨世界经济的“绊脚石”,也凸显出加强征信体系建设的紧迫
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
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更加
详细描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近期目标,即“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
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本
文首先从离清信用、征信和征信体系的概念入手,以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经济交易
中经济主体的信用行为策略。为建设征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我
国经济生活各领域的信用缺失现象其危害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我国经济主体
信用缺失行为的因素进行剖析,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
矛盾,指出加快建立和完善征信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文章进一步介绍了世界
各国特别是征信发达国家征信体系建设的经验,总结其对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启
示意义,进而立足国情,就我国征信体系的发展模式.架构和实施规划提出相关
建议。
文章共分导论和四个章节。导论部分对信用、征信和征信体系的概念、内容
和相互关系进行了概述;第一章对经济主体信用策略行为进行经济学的成本效益
分析,提出征理论依据;第二章阐述我国当前信用缺失的具体表现,对经济社会
发展的危害性,并分析我国经济主体信用缺失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三章介绍我国
征信体系建设现状和征信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第四章提出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
模式和发展规划。
关键词;菲对称信息、信用、征信、征信体系
分类号:F830.5
Abstract
Credit is the base-stone of market economy,and credit reporting system is the COre of the
social credit system.Since more than twenty、years’opening-up and development,the social
market economic system has become better gradualiy.However,lack of credi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It has become a“stumbling-block"’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ng with
wodd economy and it shows all urgency to strengthen the credit reporting system.“It is a
necessity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social credit system and form social credit institution suppertmJ
by moral,based 011 property right and ensured by law,in order to establish modern market
system’’And this Was put forward in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teen Party Central
Committee.Suggestions on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approved in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teen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describes the immediate objective of social credit system,that is,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and perfecting the lack·of-eredit punishment system based Oil the key points
of perfecting the ere,dit records of credit,paying taxes,canying out the contract,atxl the
productions’quality.Firstly,the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concepts of clear credit,eredit reporting
and credit reporting system.Then it analyzes the credit behavior strategy of economic subject in
the economic trade from the view of economics,whioh pro“de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establishing the cmtit reporting system.On the basis of this,it also completely elaborates the
harmfulness of the lake-of.oredit phenomena that exist in every field of economic life,explores
the lack-of-eredit factors in the economic subject,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exist in the c砖dit reporting system constriction,and points out the neoessity and ilrgenoy tO speed
up and perf鳅the credit reporting system co--on∞well.Furthermore,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xpc“ence of establishing the reference system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d正espenia.y the
countries with advanced credit repor衄system,summarizes its cI-lightem meaning to Our
“哇b职髓∞system construction,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relative sugges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mode,structure,and plan of our credit reporting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introduction and four chapters.The introduction summarizes the
仞掘印t1咖h翘魄mⅫh砌乞部暑dir阳挥嘶前刮lit_I'eporting system and their relationship.The
first chapter makes a cost effectiveness arialysis by economies for the economic subject's credit
strategy behavior and puts forward theoretical foondatiom 11∞second chapter explains concrete
phenomenon of present lack of credit and its hannfmnms to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it
also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Our economic SUbjoct’S lack of credit.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prosent situ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redit reporting system and the
2
enlightenment from countries with advancod credit reporting system.The fourth chapter puts
forwards the mode and development plan ofour credit reporting system construction.
Key words:dissymm商cal informationt credit,credit reporting·credit reporting system
导论:信用,征信,以及征信体系
、’、-—,‘、_·。’--_--—_-·‘’‘—’’___--··。-_.-——.‘一
信用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是一稚意识形态,一种行为准则,是根植于人们
内心的观念和意识。自从人类社会最原始的经济形态一—物物交换产生以来,信用
就与之相生相伴相发展,从此种意义上来说,信用属于经济交易的范畴,但在不
同经济体制下信用的内容和在经济运行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大相径庭。
第一节信用的含义、要素、职能和作用
一、信用的含义和要素
信用1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通常表现为一个伦理学范畴。
主要是指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问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道德基础
的践约行为,郎通常所说的“讲信用”、“守信誉”、“一诺干金”,它是一种普遍
的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
狭义的信用,主要是一个经济学、法律学的范畴。信用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
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市场交易的一个必备的要素。早期的“信用”是指在社
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中“对特定交易对象和交易物品的信任”,作为流通手段和借
贷对象的货币出现以后,信用的范畴就被认定为借贷活动。在经济学和经济活动
中,信用被定义为:受信人承诺事后按照约定的期限和其他条件还款而先行获取
授信人的商品和服务,或者承诺事后按照约定的期限和其他条件交付商品和提供
服务而先行获取授信人的款项的经济关系。简单的说,是交易双方关于债权债务
关系履行的承诺和实践。信用的要素包括授信、受信、付款期限、信用工具和信
用风险等。从受信人的角度看,信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履约意愿,二是履约能
力;从授信人的角度看,信用也包括授信人所期望的未来付款和授信人对受信人
的信任两个方面。在商品货币经济中,根据发出信用的主体和表现形式不同,信
用可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政府信用和消费信用等。
现代信用还具有社会性、制度性、专业性和商业性的特点,信用不再仅限于
相识相知的两人之间的个人评价,而扩展为事先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们
之间的社会评价;不再仅依靠道德规范,而更多地依靠法律规范和制度规范;不
再仅来源于交易双方对另一方的直接了解。丽扩展为来自专业化的第三方对交易
对手的间接了解、分析和判断;不仅只为交易双方所利用,而成为一种商品,具
-我国<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指出信用有三种含义:其一为“信任使用”:其二为“遵
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其三为“信贷,即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
动的特殊形式,多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的赊销或预付之中,其主要形式包括国家信用、
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
4
有其他商品共有的属性。
二、信用的职能和作用
(一)信用的一般职能
信用是商品货币经济的组成部分,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联结。在经济发展的
不同阶段,信用所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但均具有流通和分配两种职能。
(二)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
深刻的阐述,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l、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的保
证,是现代经济金融正常运行的根基。良好的社会信用状况可以使政府社会公平
的政策意图得以有效的贯彻实施。就启动消费需求而言,信用具有创造购买力的
功能,同时对于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有着不
可低估的作用。
2、在微观主体经济活动中,良好的社会信用状况可以方便交易行为,降低
交易成本,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和金融机构信贷规模,保证信用主体的行为具有长
期性和可预测性。对个人信用的消费者来讲,良好的个人信用意味着扩充个人财
富的潜在可能。反之,缺乏足够的信用意识而滥用信用,也会给微观主体的生产
活动、融资和消费带来阻碍。
第二节征信的定义、特征及其与信用的关系
一、征信的定义
“征信”一词溯源,最早见之于《左传》;“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
其身”,大意是君子言而有信,信可验证,因此不会招人怨恨。“征信”一词对应
的英文为“credit reporting”或“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s”。
广义的“征信”是指贷款人(债权人)对借款人(债务人)能否还款情况的调查,
是信用交易过程的一个环节。最初的征信是由某一授信人在进行授信活动时,独
自对受信人的交易和履约能力进行调查,其缺限是随机性强、客观真实性较差,
征信结果的使用范围狭窄。单个贷款人主体征信可追溯千年之前。
随着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交易的地域、规模不断扩大和信用结算方
式的普及和创新,为了解决经济活动中日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大家共
同认可并可随时查询信用信息的独立的专业化征信机构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因
此,现代意义的征信,也称“第三方征信或征信所征信”,是指为了满足从事信
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专业化的征信机构依法采集、调
查、保存、整理、提供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活动。第三方征信也是本文研究的
5
主要对象。
二、征信的特征
(一)独立性。征信机构是第三方巾介机构,独立于信用交易关系之外,它在
采集、整理和分析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资料,并以此为基础对外
提供信用信息咨询、调查和信用评估等服务时都处于独立的地位。这种独立性能
确保征信活动结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二)信息性。征信活动以信用信息为原料,它源于信用信息,也止于信用信
息,不参与具体的经济活动,只参与价值的分配过程。
(三)客观公正性。征信活动涉及国家安全、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信用
信息的加工、整理、保存或出售,都必须基于客观中立的立场,根据真实的材料,
按照一定的评估程序和方法,提供规范的征信产品和服务。
(四)时效性。由于征信对象的信用状况处于个断变化之中,征信评估的结果
反映的只是一定时期内的情况,只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因此征信数据必须时时更
新,以确保征信结果的时效性。
三、信用和征信的关系
(一)两者的范畴不同。信用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其所包涵的诚信、信任
的含义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经济活动中的信用主要指借贷和赊销,强调的是债
权和债务并系,属于经济学和经济管理范畴,此时信用以一种可度量的信用信息
的形式表现出来。信用信息是市场微观主体经济信用活动情况的客观记载,具有
信用直接相关性、客观性和文书上的可追溯性等特点,征信的本质就是对信用信
息的依法采集、保存、整理、分析、加工和使用,是一种事后和预测的概念。
(二)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在经济生活中,虽然信用产品和征信产品最终的
服务对象都是个人、企业或其他机构,但是它们的表现形式却不同。信用产品和
服务由信用发放机构提供,征信服务和产品由专业性的征信机构提供。信用的形
式主要有四种:国家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和其他信用(如投资信用);相对
应的信用产品有国债,商业赊销、商业票据、信用卡、商品特别是住房和酎用消
费品信贷等。征信的形式主要也有四种:个人信用调查、企业资信调查、资信
评级和商业市场调查;相对应的征信产品有信用报告、信用咨询、信用评分、信
用评级等。
第三节征信体系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一、征信体系的含义
征信是市场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征信行业产生至今也只有一百多年
的历史,也经历了从小到大、从边缘到主流的发展过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
6
前,无论是征信行业的发展现模,还是人们对征信的认知程度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随着全球经济~体化以及消费信贷日益成为消费的主导模式,征信业的地位迅速
上升,征信成果在经济各领域应用的范围逐步扩大,许多专家和学者也开始对征
信的理论进行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但目前人们对证信的理论研究尚不成
熟,征信理论还处于草创阶段,对征信以及征信体系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并被普
遍接受的定义。
笼统的说,征信体系是“包括征信法律、机构,市场、业务、标准、管理和
科研等方面的总和”2。具体来说,征信体系指由与征信活动有关的法律规章、
组织机构、市场管理、文化建设、宣传教育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体系。征信体系的
主要功能是为借贷市场服务,但同时具有较强的外延性,也服务于商品市场和劳
动力市场。征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内容。
二、征信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征信体系的参与对象。主要包括征信信息的收集者、征信信息的使用者
和征信业务的监管者。
l、征信体系中的主体和客体;征信体系中的主体和客体是相对的。对于征
信业务和信息服务而言,征信中介机构是主体,政府、企业,个人等信用信息的
提供者和需求者是客体;对于征信管理而言,政府监管部门、征信监管机构是主
体,征信中介机构等被监管对象是客体.
2、征信中介机构;指依法设立的独立于信用交易双方、专门面向市场从事
信用信息服务业务的第三方机构,它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也可以是某独立法
人的专业部门。征信中介机构一般可从事下列部分或全部征信业务:(1)采集、
保管和存储信用信息。(2)加工、整理、分析信用信息,提供信用评估报告。(3)
利用信用信息提供信用评分模型设计、信用调查和资信评级服务。
征信中介机构是征信活动的组织载体,是一个国家征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征信体系整体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随着征信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种类
繁多的征信中介机构不断涌现,征信产品也从初期为客户提供黑名单发展成为由
低端到高端的系列产品组合。根据投资主体和征信中介机构经营目的的不同,可
划分为公共征信机构和商业征信机构两类。从业务侧重点划分,又可以分为以收
集、整理和销售征信信息为主体业务的征信机构和以信用评级为主要业务的征信
机构。前者一般拥有庞大的征信信息数据库,在征信市场上主要出售征信的低端
产品;后一类机构借助前者的征信数据进行信用评级,在征信市场上主要出售高
端征信产品。
3、征信监管机构:指由政府可政府部门授权,依法对征信中介机构运营、
2参见杜金富张新泽:‘征信理论与实践》.
7
征信业务开展和征信市场秩序进行监督管理的机构。征信监管的目的是保护信用
信息主体(企业和个人)的利益丽实旌征信法规,并以此促进信息共享,规范征信
机构的行为,维护征信市场的正常秩序?促进征信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征信监管的主要范围和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对征信中介机构实行严格的
市场进入管理。(2)对征信中介机构数据采集、披露程序和手段的合规性进行监
管,处罚各种违规行为。(3)对征信信息安全性的监管,包括对征信数据库的安
全性和征信数据的跨国流动进行严格的监管。(4)对由于征信信息真实性问题引
起的纠纷,进行行政裁决,为征信法律纠纷的司法裁定提供帮助。
(二)征信工具和产品
l、征信行业标准。指征信信息采集、交换、识别和产品等方面的统一格式
和标识。征信行业标准一般由征信监管机构或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是征信数据库
建设和信用产品生产的基础。
制定征信行业标准的目的是保证征信行业的运作高度统一和协调,避免重复
建设和资源浪费,降低行业建设与运营成本、促进行业的高效率发展,提升征信
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征信行业标准主要包括三项内容3:(1>信息标识标准.包括
企业身份标识代码选择和个人身份标识代码选择,保证不同系统问信息主体的惟
一性,便于信息的整合和信息共享。(2)信息分类及编码标准,包括有关企业与
个人所有信息的分类与编码标准。在征信行业内部,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信息命
名、定义、分类和编码的混乱现象,提高信息共享效率。(3)网络通信标准,包
括网络通信中的链路层和网络层应采用的标准.
2、征信数据库。又称为征信数据仓库,指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存
储和使用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信用信息的数据信使。其所收集和存储的信
用具有客观性、连续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按照其设计模式和功能不同,可分为:(1)信用信息登记系统。其信息主要
来源于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也主要向这些机构提供服务和授信决策的技
术支持、而不面向大量的工商企业开放共信用信息。(2)负面信息报告系统。仅
收集企业和个人负面信息,而不允许征信机构利用正面信息来评价企业或个人的
信用价值。(3)全面信息报告系统。数据库向所有机构或个人开放。
3:‘信用报蔷■宿雨报告是最重要的信用产品。是被征信者信用活动的客观
历史记录。信用报告包括消费者信用报告和企业资信报告。消费者信用报告主要
记录反映消费者信用价值、信用历史、信用能力的综合性信用信息。企业资信报
告则不仅记录企业的信用活动信息,而且还根据一定信用模型分析,以一套符号
或检索系统的逻辑排列后,表述企业的信用评价结论。
’参见杜金富张新泽:‘征信理论与实践k
8
(三)征信法律法规体系。指直接或问接与征信行为和征信机构有关的法律法
规,是规范征信活动主体权利义务关系的有关法律规范的总称,一般由征信主体
法律和若干关联法律法规组成。如美国与征信有关的法律有17部之多,都以不
同的形式规范征信活动。征信法律法规是征信中介机构合法运营、征信监管机构
有效监管,征信产品合规使用和征信市场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征信教育和市场培育。征信教育在征信体系中发挥着培养征信专业人
才、开发征信新产品的作用。市场培育是推动征信市场的基本动力源泉,通过政
府的相关政策扶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信用意识等多种举措,积极
培育有秩序、快速发展的征信市场。
9
第一章征信的理论依据:以经济学为视角
按照经济学理论,经济交易是一种契约安排,交易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交易
双方能否诚实守信地履行契约约定的责任和义务。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
是经济交易中的常态,在无其他约束的条件下,交易中的一方往往可能利用自身
的信息优势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但这种超额利益的取得是以交易中的另一方
利益受损为代价,因此必须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减少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以确保契约得到有效履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征信系统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征
信体系记录经济主体历史信用信息,评估和预测经济主体未来的信用状况,为交
易各方提供参考依据,从而起到约束交易行为的作用,同时征信系统还兼具惩诫
和教育的功能,因此征信体系建设也是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本章将从
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对微观经济主体在经济交易中的信用缺失行为进行分析。
第一节信息经济学理论概述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一个重要的基本假设是“完全信息”,即经济活动中的
所有当事人都拥有充分的和相同的信息,而且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在
这种情况下中,经济活动的所有当事人都清楚地了解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和后
果,因而经济活动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市场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实现自动均
衡。而信息经济学认为,实际的经济活动中更普遍的是非对称信息现象,市场中
的价格只能反映过去的和公布于众的信息,不可能完全反映公开的和未公开的、
历史的和现实的信息,也就是说市场通常只是一种半强式有效市场,而不能实现
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非对称信息是指某些参与人拥有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
息,尤其是其他参与人无法验证的信息。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广泛存在,因此经济
交易中就总是存在着“委托一代理”的关系‘。所谓信息经济学“是有关非对称
信息下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理论”5,其研究的重点就是在各种委托一代理模
型框架下,委托人应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减少信息不对称,有效消除代理人的代
理风险。
基于信息巫对箍的交易过程可能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交易发生前的交易主
体的“特征隐瞒”或“隐藏知识”,即代理方事前知道自身的信息状况而委托方
无法知道,即产生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二是在交易发生后交易主体的“行
4经济学上的委托一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信息优势的一方是代理人,信息
劣势的一方是委托人。或简单的说.知情者是代理人.不知情者是委托人.且知情者的私人信息影响不知
情者的利益.或者说不知情者不得不为知情者承担风险。参见张维迎z‘詹姆斯,莫里斯教授与信息经济学》
5参见张维迎:‘詹姆斯莫里斯教授与信息经济学).
10
动隐瞒”,即代理方并不完全按照事前的约定采取行动。即产生所谓的“道德风
险”问题。
逆向选择最经典的例子是阿克洛夫豹旧车市场模型6。道德风险比较典型的
例子是关于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关系的模型7。在现实的经济交易中,逆向
选择和道德风险往往紧密联系在一起,一种交易行为经常同H于存在着逆向选择问
题和道德风险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8。
为避免逆向选择问题的产生,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最主要的是通过信
息显示或信号甄别的方式向市场传递自身质量的相关信息.减少信息的不对称程
度。如在旧车市场上质量好的旧车卖者可以承诺试用期限或通过保修条款来显示
车质量的优越性,从而获得买者较高的报价;在就业市场上应聘者可以通过教育
获得高层次的学历或者执业资格证书等信号将自身同其他应聘者区别开来。降低
道德风险的基本途径在于采取激励相容的手段减少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
差异或目标背离。如公司所有者可采取股权激励、分层激励的方式促使经营者用
心经营。对于同时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经济交易,必须采取更多的事后弥
补性措施对相应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订。如保险市场上承保人可要求投保人事先
出具有关投保物价值真实性的证明,在保险合同中加入激励投保人妥善保管投保
物的优惠条款等。
总而言之,要解决经济交易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提高市场交易效
率,就必须改善交易双方的非对称信息状况,加强对交易双方的监督约束,促使
交易主体讲求“诚信”。
第二节信用缺失的成本效益分析
信用是一种经济契约的关系。如果每个经济主体都能够守信,即每个经济主
6乔治.阿克洛夫(G倒驾oAAkcrloO于19'70年发表了‘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毒4’,开拓了信息经
济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以旧车市场为例分析市场机制不完备为核心的逆向选择理论。在旧车市场模型
中,委托人是买者,代理人是卖者。假设市场上有M部旧车,每辆旧车的质量为f(-),El,2⋯3.M。买者
事前不知道每部车的具体质量,只知道整个市场旧车的平均质量E[f(m)l。因此他只能根据这一质量水平对
车进行定价。对于那些坟mPE【坟m)】的卖者来说,买者的出价低于自身能承受的价格,因此就退出市场,
面对于蜢m><巳阻mm慷者面吉.妥者的出价能使自己获利.就会成交留在市场上.最终的结果就是市场
上只剩下劣质商品一低质量旧车,从而造成消费者社会福利的损失。
7对于一个两权分立的公司,委托人是所有者,代理人是经营者,在经营者所有的经营行为并不能为所有者
全部观察到的情况下,经营者有可能采取“怠工”等不利于所有者的行为。
‘在保险市场上,由于承保人对投保人的信息难以全部掌握,只能针对不同类型的潜在投保人制定不同的保
险合同,投保人可能在事前隐藏自身的信息,选择与自己风险特征和类型不相匹配的保险合同获益.而承
保人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在事后,由于投保人己进行了投保,其对投保物的保管程度可能下降,风险程度
也就上升,承保人则必须承担更多的风险.在资本市场上,由于贷款者无法先验地了解到每个借款者和经
营项目的风险水平及其特征,也将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产生.道德风险的形成在于个别借款者将按
照较高的贷款利率选择经营风险较高的项目.ifii逆向选择的形成在于较高贷款利率下某些借款者的相对安
全的投资变得无利可图.从而变相提高了其他贷款申请者的风险水平.
体都能够诚实地公开自身的信息,那么在交易中就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
问题.相反,如果隐藏自身的真实信息能带来额外的收益,“不讲信用”就会成
为经济主体的最优选择,从而加重社会朐非对称信息状况。为了保证契约得到履
行,经济主体间必然要采取尽可能的手段了解对方的信息状况,造成交易成本的
上拜和经济效率的降坻。
在一个市场交易中,经济主体的失信行为可能发生在交易的各个阶段,其中
在交易前的失信选择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在交易过程中和交易后的失信选择都
有可能形成道德风险问题9。根据经济学成本收益理论。经济主体是否守信,取
决于其对提供真实或虚假信息期望获得的效用水平的比较。
关于分析的几个假设:
q:提供虚假信息被发现的概率。在一定的市场监督条件下,虚假程度越高,
被发现的概率越大。
q。:守信导致有利结果的概率。
q2:失信导致有利结果的概率。
n:提供虚假信息被发现后受到处罚的数量。
k:提供真实信息带来的正常收益。
k:提供虚假信息并交易成功后带来的收益。
r:失信而获得交易之外的收益。
f:提供虚假信息带来的自我谴责感。
Z:交易过程中经济主体选择守信的策略。
W:交易过程中经济主体选择失信的策略。
G:交易后出现有利的结果,
B:交易后出现不利的结果.
U:效用函数。
一、交易前和交易后的信用策略分析
在经济交易开始前或交易完成后,.经济主体均有两种策略选择。~种是选择
守信的策略(z),提供真实信息,以此获得正常的收益k和效用水平u(k):另一种
是选择失信的策略(w),提供虚假信息,试图获得非正常收益Ⅳ和效用水平u(Ⅳ),
此外失信还可熊获得交易之钤的收益r和效用水平U(r>”.根据前述假定,k<Ⅳ“。
但如果提供虚假信息被识破,则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收益为0,可能还要受到
一定数量的处罚n,其效用水平为-U(n)。同时也会因失信行为带来自我谴责感f。
’在交易过程中的失信行为台导致事后无法真正判别耀美责任,其与交易岳代理A不潼实守信地承担喜身
的责任一样.会增加委托人的风险水平,从而形成道德风险.
”如在公司经营中,经营者的“怠工”行为会降低经营效益.但却能从中获得高于正常水平的闲暇效用等.
“只有在k’>k的条件下,代理人才有可能发生失信的行为.
其收益和效用情况如下图所示: [二)_一田—+[丑
从上图可以看出,经济主体提供真实信息的期望收益为k,其效用水平为
U(k):提供虚假信息的期望收益为(卜q)(kf+r)一qn,其效用水平为(卜q)[u(k
’)+U(r)]-qU(n)一f”。
当U(k)>(1-q)[u(k)+u(r)]-qU(n)一f时。经济主体会守信。
当u(k)<O-q)[U(Ⅳ)+U(r)]-qU(n)一f时,经济主体则会失信。
二、交易一般过程中的信用策略分析
在经济交易过程中,经济主体也可以选择守信的策略(z)或失信的策略(1||『),
两种策略导致的结果均可能是有利的结果(G)或不利的结果(B),其收益可组合成
四种情况,即kz。、k。‰、kn,其中:①在选择守信的策略下得到有利的结果,
经济主体能获得正常的收益k和效用水平u(k),即kzc:k,U(‰)=u(k);②在选择守
信的策略下得到不刹的结果,其原因可能在于交易中的另一方未侦测到该守信行
为或自然因素造成了一定的收益损失,设此项收益k:B-c<k,U(c)<u(k);③在选
择失信的策略下得到有利的结果,经济主体可能获得非正常收益k’和交易之外
的收益r,其效用水平分别为u(W)和u(r),即k。=(留+r)。u(k)-U似)+u(r);④
在选择失信的策略下得到不利的结果,经济主体的失信行为被识破必须要承担责
任,其获得的收益为0,此时k=O,同时可能还要受到一定数量的处罚n,其效用
水平为一U(n)。其收益和效用情况如下图所示;
”交易主体提供信息的期望收益问题转化为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模型。提供真实信息:P(x=k产1)、P(x=0)=O,
其数学期望E气I)k+0(O)=k.提供虚假信息:P(x-k’竹)=《l_q)’P(x=.n,=q,其数学期望E=(I.q肚h,+《-n)=
(1.q)(k,竹冲.
13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一般交易过程中如果经济主体守信,其获得的期望收益
是q,k+(1-q,)c,效用水平为q1U(k)+(1-q,)U(c);如果经济主体失信。其获得的期
望收益是q2(Ⅳ+r)+(1-q。)k,当k,6=O时即q:(Ⅳ+r).同时失信行为会带来自我谴
责感f’因此其效用水平为q2[U(硭)+u(r)卜f。
当q。U(k)+(卜q。)U(c)>q2[U(硭)+u(r)卜f时,经济主体会守信。
当q。U(k)+(卜q。)U(c)<m[U(K)+u(r)卜f时,经济主体会失信,采取道德风险
行为。
以上分析表明,在守信获得的正常收益k一定的情况下,q、q。、q2、k、c、
n、芏.和f是影响市场交易各阶段经济主体信用行为的主要因素。如果在交易中提
供虚假信息被发现的概率越小或得到有利结果的概率越大、获得的非正常收益和
效用越高、受到的处罚越轻、自我谴责感越小,其失信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
必须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守信者的效用水平高于失信者的效用水
平,才能确保经济主体在交易中诚实守信。
第三节构建征信体系的必要性
根据影响经济主体信用行为的因素分析,信用缺失的校正也要通过采取诸如
降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加快推进企业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市场监管机制、
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和加强信用宣传教育等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而征信体系作
为这些措旌的重要联接必须加快构建和完善。
一、构建征信体系的一般意义
构建征信体系搭建了对信用主体的长效约束与激励机制。其目的就是要通过
提高经济活动中的信息共享程度,缓解经济交易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状况,降低
交易双方收集信息的成本,提高市场效率,有效防范风险,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
诚信水平的提高。
(一)征信系统可以客观系统地记录经济主体的信用活动情况,使交易双方在
赊销、信贷活动中能够比较充分地了解对方的真实资信状况和如期还款能力,降
低信用信息不对称的困境,有效地起到约束市场交易各方行为的作用。
(二)独立于第三方的征信机构在征信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开展征信活动,保证
了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各类信用产品具有更高的专业
性和权威性,不仅能更好地满足信用主体的多方面需求,提高授信主体对受信人
资信状况和履约能力调查评估的准确性,增强其控制信用风险的能力,而且能够
发挥集约效应,节约信用交易的成本,提高社会运行的效率。
(三)征信网络的建立加快了信用信息和信用结果的传播速度,扩大了覆盖
面,可以为市场监督提供良好的监测平台,提高失信者的失信风险。同时,失信
14
记录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也会使失信者在后续的经济活动中陷入“寸步难行”的
境地,失信惩戒机制的作用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使经济主体认识到守
信的重要并迸一步规范自身的信用行为a
(四)征信活动的存在使信用变成一种潜在的经济资源,良好的信用记录可以
成为政府、企业或个人进入信用社会的一种资格证明,成为从事契约活动的通行
证。
二、构建征信体系的现实意义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信用缺失问题丛生,信用体
系建设己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对于我国具有更加重要
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在征信体系建设中,政府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政府是征信体系
建设的推动者,另一方面,政府又是征信体系中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因此,
征信体系将政府信用纳入管理范围,促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并恪守信用,不仅可
以有力地推动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行政的规范化、制度化,而且还
可以规范政府各部门的行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对强
化政府信用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执政水平具有直接的
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疏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宏观调控效果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和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问题,推动消费贷款
业务发展,人民银行曾多次向银行机构下达窗口指导意见,督促其加大信贷投入
力度,但效果均不太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各家银行都建立严格的贷款审批
条件和贷款终身负责制,信贷人员由于对贷户各方面的资信情况不太了解,借贷
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信贷人员为规避停职、下岗的责任风险,宁可不放贷
款。所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开展征信体系建
设,实现客户的信用信息共享,使贷款人充分了解借款人的所有负债情况,可以
降低银行逆向选择的风险,增大银行对经济的信贷投入力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
机制,增强宏观调控效果,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三y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化解金融风险,实现金融稳定,最终促进
经济的发展
金融是经济生活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部分,同时也是最敏感、最脆弱的环节。
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长期以来一直是令人关注又困惑的焦点。在市场经济
从计划经济脱胎、生长,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始终处于业务拓展和贷款风险的矛
盾之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日益发展、商业贷款面日益扩大,借款企
15
业成分日益多元化的条件下。更是如此。目前我国银行部门不良贷款比重偏高,
逃废债现象严重,企业多头借款,整体负债水平偏高。征信体系建设滞后造成银
行信息不共享,是近年来我国银行资产质量差风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
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征信体系,可以有效降低银行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
险,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进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信用意识,增加企业的诚信度,维护信用市场的秩序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征信体系建设通过对企业各种信贷、经营、交易信息
的采集、加工、披露,形成一种“守信奖励,失信惩戒”的机制,加大企业失信
成本,使企业从自身长远利益出发,自觉规范自身市场行为,维护信用市场秩序。
征信体系的建立,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信用风险意识,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信
用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诚信度。
<五)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
发展征信体系,建立个人信用记录,以制度的约束促使个人养成按时履约的
习惯,促进个人重视自己的诚信行为,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
16
第二章我国信用缺失的现状分析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法治硅会的内在品质,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和健全的征信制度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本章将对当前我国信
用缺失状况、影响因素及其危害进行分析.明确提出加强征信体系建设的迫切性。
第一节信用缺失的表现形式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经
济条件的发展变化,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用问题日益突出,信用缺失现象已
严重影响到市场经济良性运转。据测算,近几年由于信用缺失每年给国家带来的
经济损失至少在3000-4000亿元之间”。2002年10月,商务部、中国外经贸企
业协会信用评估部组织专家对全国上万家企业进行了信用调研,结果中国企业因
信用问题导致损失达5855亿元,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减少大约两个百分点。
从信用的主体分析,我国信用缺失的类别、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千差万别。
一、商业信用缺失的表现形式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严格履约是经济个体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和交易规则,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这一规则就没有市场。商业信用缺失从本质上说就是x寸“契
约”违反,破坏了交易信用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合同违约。合同是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法律规范。但据工商部门不
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每年订立合同有40亿份左右,合同标的140万亿元。1990年
以前的合同履约率是80%-90%,1990年以后的十年,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
有些地区的履约率甚至才3096左右。有的专家估计,市场交易中的无效成本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至少为1096-20%15。合同违约现象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问题的一大
顽症。有资料显示,在经济活动中有50%的经济合同带有欺诈性,利用合同进行
诈骗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大毒瘤。一些企业为了防止受骗,在市场交易中只好
采用“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的最原始手段。典型的事例表现在近几年几次全国
性的商品交易会上,部分国内企业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也不肯采取客户提
出的信用结算方式”.
(二)债务拖欠。由于经营的不确定性,货款逾期支付是任何经济体制下都难
以避免的现象,但当相互拖欠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种“风气”时,就有必要对此
‘3参见王建中李一文:‘转型时期的经济信用》。
“崔砺金:“企业信用不再是海市蜃棱一‘中国经济导刊,2001年第2I期。
1铡国光:‘中国经济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参见王建中李一文;‘转型时期的经济信用》。
17
进行反思。始于80年代中期的企业“三角债、连环债”现象,虽经多次治理.却
从未得到根除。反而愈演愈烈,到九十年中后期达到顶锋。据国家经贸委统计,
到1996年底,全国39万户工业企业应收款达到9269亿元。比上年增加1273亿元,
增长15.9%,远超过工业企业同期销售额的增长幅度”。2001年,据有关部门村全
国57469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拖欠引发企业信用缺失的调查显示,在企业的应
收账款7887亿元中,属于拖欠的应收账款约有5500亿元。占70%,在应收账款中,
属于被拖欠的占65%,而且账龄已在3年以上,事实一k难以收回的约占24%”。“赖
账成性”成为某些企业的生财之道,企业讨债过程中“黄世仁给杨自劳拜年”的
怪现象也屡见不鲜。
(三)虚假账表。相当部分企业把做假账作为拖欠货款、偷逃税款、套取资金
和逃废债务的一个主要手段,特别是在少数会计师事务所等经济中介机构的推波
助澜下,企业做假账更呈泛滥之势。2000年底,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信息质景抽查
报告显示:在对159户企业的抽查中,发现资产不实的有147户,虚增资产18.48
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利润总额不实的有157户,虚增利润14.72亿无、虚
减利润19.45亿元。2002年初审计署公布对1290户国有企业的审计结果显示,会
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财务状况和成果的占60.46%。一些所谓仓Ⅱ造财富神话的“明
星企业”,如郑百文、银广厦等,通过假账包装上市后骗取了大量资金,严重打
击了股民信心,阻碍了证券市场有序发展。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已成为企业的致
命毒瘤。
此外,企业产品假冒伪劣、以次充好、虚假广告、专利侵权等现象十分普遍,
央视《焦点访谈》、《每周产品质量报告》等权威栏目播出的内容让人触目惊心,
人们不禁要问:“现在我们还能吃什么?”。
二、金融信用缺失的表现形式
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之间的作用关系是我国信用的基础。信用缺失在金融
领域的蔓延,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金融业的安全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信用缺失也
是近年来出现的“企业贷款难、银行放贷难”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有以下
几种表现形式。
(一)逃废银行债务。在银行资金营运中,信贷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选
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发生在企业和消费者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借改制之机,通
过不规范的破产、分立、兼并、合资、股份合作、承包租赁、拍卖出售等方式逃
避银行监督,拒还银行贷款,逃废债务,严重损害了银行债权人的利益。甚至有
些企业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继续拖欠金融机构贷款。少数企业正常经营时还
"谢渡扬:‘我国信用秩序与法律保障》,‘中国金融财政研究'2001年第1期。
”‘经济月刊).2001年10期。
18
比较守信,一旦遇有市场风险,往往以“跑户”的形式躲避银行监管或逃废债务。
人民银行曾于2000年出台了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认定办法,其中涉及到的企业
透废债手法多达15种之多。据统计,截止2000年末,在工、农、中、建和交行等
5家商业银行开户的62653户改制企业,涉及贷款本息5792亿元,其中经金融债权
管理机构认定的逃废债企业32140户,占改制企业的51.290,6,逃废债银行贷款本
息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9606。另一方面,在银行开办的个人住房
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和不指定用途贷款等消费性款业务中,部分消费者利
用无信用记录、银行间信息不共享等漏洞,多头贷款、超能力贷款并恶意欠贷不
还,也给银行机构造成了很大损失,曾促使国家几次修改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很
多地方银行机构~度停办不指定用途消费贷款和汽车贷款业务。
巨额的逃废债导致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速度的进一步加剧。2000年末,
全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已占总资产的40%以上,农业银行等高达50%;E右。不
良资产的急剧增加已严重威胁到了我国银行业的安全,进而对经济稳定发展造成
重大影响。鉴于此,国家通过采取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推
行贷款五级分类细化坏账计提比例、增加商业银行资本金、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市
场化改革等多种措施,使银行资产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二)银行借贷。“追求效益最大化”是银行经营的重要目标。客观的说,银
行惜贷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如果因为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银行难以挖掘效
益增长点,惜贷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而如果银行借贷是信用环境混乱引起的,
就不能不给予足够的重视。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巨额的不良资产
和大量的逃废债,迫使各银行在防范风范方面采取各种对策,如通过不断提高信
贷“门槛”,上收分支机构信贷权限”,阻止一部分所谓低信用等级客户的进入;
制定严格的贷款责任考核制度,少数银行机构甚至提出了“零风险”目标,试图
以此来防范信贷风险。这些措施的实施直接表象为“惜贷”,造成的不良后果主
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机构的大量存差只能上存,无法用于当地经
济建设,使本就稀缺的资金资源更加稀缺。笔者所在地区近年来新增贷款贷存比
基本只有50%2E右,个别机构新增贷存比只达塑J30%。二是一些有发展前景但亟待
资金扶持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达不到信贷条件,而难以得到银行
贷款,“贷款难“呼声持续不断。三是由于贷款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对称、风险和
收益不挂钩,严重削弱了贷款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为防止被误划为道德风险,信
悖以安徽省工行系统现行的信贷政策为例:①AAA级企业经报批省行后,可发放信用贷款.目前工行AAA
级企业仅黄山旅游发展股份公司一家.《淞A+级企业经报批省行后,原则上可发放信用贷款,但企业必须
做出诸如不对外担保等贷款承诺。@An级(包括A+、从一)企业单户贷款存量在3000万元以内的,二
级分行可自主审批,超过3000万元的,报省行审批后。二级分行在授信范围内发放贷款。④A级企业贷款
均需报省行审批.@A级以下企业实行信贷退出。@新企业的授信准入一律需经省行审批.
19
贷人员最优的选择便是不放贷款。四是导致非法集资等各种违法金融活动猖獗,
大量资金体外循环,严重冲击和威胁着金融秩序。上述银行惜贷的种种措施和的
后果,诚然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不可否认信用环境不佳也是一个重
要因素。
(三)资金黑幕。金融机构在资金交易中也存在着信用缺失的现象。在信贷市
场上以贷谋私,由于企业资金短缺,有求于银行,这就给银行某些人提供了以不
正当手段牟取利益的条件,如非全额发放贷款、与申贷企业共谋利润分成、伪造
凭证截取资金,还有的银行利用国有金融机构的实力和吸存便利以平价利率将资
金拆给非银行金融机构,利差入小金库。为个人和小集团谋福利等。在证券市场
上内幕交易,少数人违背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利用其特殊地位牟取不正
当利益,最终给广大小股民造成巨大损失。内幕交易泛滥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
面临的一个严重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社会中介机构信用缺失的表现形式
社会中介机构是指那些介于政府、市场、企业、个人之间,专为市场主体提
供各种协调、评价和咨询等服务活动的机构或组织。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自主协
调机制,社会中介是信任道德机制和信任外部强制机制的有机结合,提供介于私
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间的半公共产品。目前,社会中介机构城信用缺失集中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虚假的财务鉴证。如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发布虚假的财务信息,协助
不够条件的企业包装上市“圈钱”。帮助企业骟取银行资金和逃避税收,掩盖企
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在国企改制和土地有偿转让中故意低估国有资产,成为腐
败分子假公济私、化公为私的帮凶。
(二)操纵招投标。如在建设工程招标和政府采购中,与供应商、承包商和采
购单位、业主单位及监管机构人员互相勾结,恶意串通,搞假招标,进行腐败交
易。
(三)在司法与公证领域提供虚假鉴证,为腐败交易提供程序性和技术性支
持。
(四)依仗权力背景和垄断地位,大搞强制服务和乱收费,甚至只收费不服务
等。
四、政府信用缺失的表现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从行政行为分析
和归纳,政府信用缺失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政府功能错位,过度干预经济活动,“透支”政府信用。如一些地方政
府利用政府信誉,为扶持所谓的重点企业搞社会集资,或为企业向银行担保干预
银行信贷审批,~旦企业生产经营出现问题,政府集资或为企业担保而无法兑现
时,政府信誉也大打折扣。
(二)制定政策随意性较大,难以持续,导致政府信用缺失。有些基层政府在
发展规划、行政许可和审批过程中,政策缺乏连续性一届政府一套政策,甚至朝
令夕改,使得企业特别是外来投资者无所适从,这样的行为使政府信用直接受到
损害。
(三)地方保护与腐败现象助长了政府失信之势。某些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
发,人为制造失信,进一步加剧政府信用的缺失。如一些地方的国民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指标和统计数据失实,而且往往是被有意拔高。有些地方政府无视中
央决策施行地方保护主义,抬高外地商品进入本地的“门槛”,强制推销本地企
业商品,默许甚至纵容制假售假、盗版走私、骗税套汇等违法违规行为。一些政
府工作人员腐败堕落,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极大地败坏了政府形象等等。地方
政府种种失信行为的普遍存在,客观上加剧了政府信用缺失的严重程度,从而为
其他领域的社会信用提供不良的参照系。
第二节信用缺失的成因分祈
现阶段我国信用缺失的根源是什么,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剖析。一
种是从文化的角度,认为传统的儒家文化关于人性“性本善”的伦理先验假定是
导致中国缺乏普遍信用与合作的文化“原罪”,因为它诱发了虚伪关系和专治主
义,并导致了信用合作关系发展所必需的强制约束力的空缺。新中国成立后,极
左的文化大革命和引入市场经济后利己主义思潮的泛滥,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了人
们的文化、心理支柱,导致社会道德失范和法治变形。“一旦市场既失去了法律
约束,又失去了文化制约,那么‘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就将在一切领域发生””。
一种是从产权制度的角度,认为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主
体产权不明晰是导致当前信用普遍缺失的主要原因。“中国企业不讲信誉的根本
原因在于企业的产权不清楚,没有明确有私人所有者”1。“我们周围所出现的许
多问题者与产权主不到位相关。私人产权明晰,但产权保护程度不足,短期行为
屡屡发生;集体产权模糊,国有产权归属清楚,但企业内所有者缺位,使得一些
经营者热衷于短期彳亍为,不讲信誉”2(陈清泰)。还有一_种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
通过对世界各国信用度与经济发展程度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一个社会在人均
GDP处于较低水平的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信用状态通常是很不稳定。我国目前人
3渗见姚明龙:(信用成长环境研究》。
21参见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
22参见(200l中国担保论坛》陈清察:培育信用体系夯实市场经济基础.
21
均GDP收入2000—3000美元,在法制和文化交互失衡的背景中最易诱发信用秩序的
混乱,而经济交易关系本身在此阶段又无力消除普遍性的信用缺失。
以信息经济学的视角,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完善的过程
中,市场机制在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其“外部性”23这一固有的缺陷
也充分体现出来。在信息不对称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每个经济主体都只
考虑自身的效益,在经济交易中采取失信的行为必然成为其最优选择策略,最终
导致整个社会信用道德的滑坡和“信用危机”“的产生。
一、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信息弱势方上当受骗和失信者能频频得逞的客观基础。在
我国由于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记录不完善、获得信息的渠
道不畅通、信息传播的速度慢,使得企业、企业与消费者、债权人与债务人等交
易主体之问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提供虚假信息被识破的概率(q),
加大了失信和欺诈的可能性,使交易主体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或通过隐瞒真
实信息甚至信息造假谋取“超额收益”。
二、产权制度不完善,有效的激励兼容机制不到位
根据著名的科斯定理”,只要明确产权就可以解决经济交易中的外部性问题。
而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尚未真正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外部性”问题较为严重,
经济主体在交易中隐瞒自身真实信息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韬>k)。同时,企
业内部股权激励等有助于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企业经营效
益的好坏同经营者个人的经济利益关系并不密切,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有可能采
取消极怠工等行为获得额外的收益(r),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产生道
德风险行为。
三、市场监督机制缺乏,保障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制度性缺陷一直是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
素。当前在法律机制、行业监督机制、企业内控机制和社会中介监督机制等方面
存在的诸多空白点和执行力度的不足,无法有效地对经济主体的真实行为和真实
信息进行监测,客观上也为信用缺失提供了生存土壤,经济主体提供虚假信息被
识破的概率(q)难以提高,违反信用规则后获得较好收益的可能性(q2)仍然较大。
∞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
价格之中.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
又无须付出代价;负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自身却不承担成本。此处专指负外部
性,经济主体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有可能损害社会的整体效益,造成社会福利水平的损失.参见
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
甜信用危机是指社会孛谴信道簿严重缺乏的状态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参见王建中李一文:‘转型时期的
经济信用》。
D科斯定理:只要法定权利可以自由交换.且交易成本为o.那么法定权利的最初状态对于资源配置效率
而言足无关紧要的。参见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
同时,由于一些有助于延长经济主体商业生命周期的外部保障机制如保险制度等
尚不健全.企业讲求诚信经营也有可能难以得到更好的经营成果(q.)。在此情况
下经济交易中违反信用规则的“一锤子买卖”现象就十分普遍,进而形成一种逆
向选择,导致市场信用问题的恶性循环。
四、惩戒机制缺失,社会责任感日益下降
规范经济主体的信用行为,还可以通过加大失信惩处力度(n)来实现。但目
前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和相关惩罚机制的不完善,惩罚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行
政命令而不是健全的惩戒机制来实行,当行政命令的执行者出现信用缺失行为
(如发生腐败行为)时,惩处的力度就会降低甚至取消,而难以达到惩戒的效果。
同时,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利益导向的驱动下,追逐利润最大化成为每个经济主
体的惟一目标,加之对社会道德责任感的教育宣传弱化,致使经济主体的社会责
任感(f)日益下降,很难对规范信用行为实施有效的道德性约束。
第三节信用缺失的危害分析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生命和灵魂。信用缺失的严重后果,不仅会造成普遍的“信
用危机”,而且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综合起来,主要表现
在以下方面。
一、信用缺失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基础,严重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严重的信用缺失直接威胁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契
约经济和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
信用原则、契约精神和法治方针,放弃诚实守信的信用原则,就等于放弃市场经
济体制改革自身。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信守诺言。到期偿还债务,对一个企业来
说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必备的通行证。如果企业可以不按时履约,并且
在较大范围内经常得到保护,受到照顾,企业就会对自身的经济活动后果不负责
任。因此,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短期化、市场秩序的混乱、经济秩序的失范就成
为~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信用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广泛的信用缺失,使经济
活动难以受到市场有效调节,降低了市场调节的功能和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
信用缺失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障碍。
二、信用缺失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严重阻碍宏观经济健康发展
一方面,普遍的信用缺失放大了市场机制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
缺陷,加剧了经济秩序的混乱,正常的市场信号受到扭曲,在此情况下,经济宏
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有可能出现偏差,其引导作用也会因此大打折扣,难以达到调
控预期目的(如拉动内需政策)。另一方面,在投融资领域存在的信用缺失行为,
造成了资金资源浪费,影响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宏观经济效益。从本质上看,投
资迎一个笑J:现n:和将来做交易的契约,一个地IxJ如果f,i川秩序混乱,该遵勺:的
合间没有信,H,f};贷可以吖:还,签订的承谱如一纸窄文,其结果必然是投资行信
心硅乏失,原本想投资的人望斯却步.己投资的人人心思迁.最终受影响的足地办
经济的发展。
三、信娜缺,犬增加j,交易成本,酶低了微观身I织经济活动的效率
从企业行为看,信川缺失增大了交易的4i确定性,为保证及时有效履约,交
易双方之间不得不想尽力去获取对方尽W能多的信息.从丽大大增加了额外的交
易费用和经营风险。同时仓业陷入“三角债”泥潭带来的商接后果是,大髭资金
被应收账款占用,生产成本.1二升,资金沉淀呆账增加。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严重
不符,实际利润下降。从消费者个人行为看,信用缺失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人们
心理上的安全预期,加剧了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使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
向递减,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这也正是我国近年来尽管实旖一系列拉动内需、
促进消费政策,但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原因。
四、信用缺失降低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加剧了金融风险
在信贷市场上,企业大量逃废银行债务,以及银行部门内部少数人利用特权
以贷谋私等失信行为,使银行呆坏账增加。资产质量严重恶化,经营风险日益增
大,而其风险最终会转嫁到广大储户身上。在证券市场上,那些以“圈钱”为目
的企业,通过业务数字造假包装上市的,必然会将潜在风险转移到证券市场上,
受损的是广大股民,最终又会把风险转嫁给社会。
以上分析表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信用缺失的范围之广、危害之深,
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的信用缺失己演变
成一场广泛的“信用危机”,迫切需要加强信用制度建设,而征信体系建设作为
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必须尽快加以完善。
第三章我闷征信体系的建设以及国际经验
建设征信体系是改善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促进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诚实
守信的重要手段,也是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所在。目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已陆续
开展了各类征信系统建设,其中最富成果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各银行机构共
同参与开发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但由于起步较晚,征信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诸
多问题,有必要借鉴国外特别是征信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更好地促进我国征信
体系的建设。
第一节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状况
一、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现状
中国的征信机构可以追溯至1932年由当时的浙江实业银行、中国银行、浙江
兴业银行、上海银行和新华银行共同发起、在上海设立的会员制征信机构中华征
信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征信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N1993年6月宏观调控之前。大多以银
行为发起人,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其它单位为发起人,在~些大中城市及多数省份,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并颁发许可证,成立了一批资信评估公司,从事企业债券、
“内部股票”和借款企业的资信评估工作。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经济过
热时期,资信评估业扩张较快。
第二个阶段:1993年下半年到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这段时期加强宏观调
控,对征信市场的某些混乱情况进行了整顿。同时由于各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业务
的发展,市场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下降。这段时期很少有新的中介机构进入征信服
务业。
第三个阶段: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至今。在此时期,中国经济一方面面
临加强金融监管、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率、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的压力,另一方面
又面临改善金融服务、增加贷款、扩大内需、缓解通货紧缩的挑战。为了有效解
决银行增加贷款与防范信用风险的矛盾,2002年国务院成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
牵头单位、共有国务院17个部、委、办和5家国有商业银行参与的、建立企业和
个人征信体系专题工作小组。2003年,国务院在中国人民银行职责和编制调整通
知中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在职责调整中“强化的职责”有“推动社会信用制度及
体系建设,规范和促进信贷征信业的健康发展”,将“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
立社会信用体系”作为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并批准在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征
信管理局,在分行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也相应成立了征信管理处,在地市一级的
中心支行也有专岗专人从事征信管理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征信市场的垂直
监管体制已经形成。
为推动征信业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筹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
统,通过政府投资建立数据库,将全国400多万户银行贷款企业的信用信息纳入
其中,于2002年实现全国联网运行,满足银行监管和商业银行贷款查询的需要(该
系统目前已升级为企业征信系统)。2004年7月,央行组织商业银行建设的全国统
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个人征信系统)实现了全国联网。截止2006年底,
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己收集了全国lll6万户企业、5.33亿自然人的信用信贷信
息。目前,通过系统查询贷款人信用报告已成为银行机构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的
必备环节,同时经过单位和本人的授权,企业和自然人还可获得银行机构出具信
用报告的免费服务。两大系统的建成在我国征信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主体过多,征信业务交叉重叠而又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目前我国的信用监管呈现“诸侯割据、多头监管”的状况(见下表),更严
重的是各部门基于安全和部门利益等方面的考虑,对自己所拥有的信用信息采取
垄断式“保密”,信用信息分散而相互屏蔽。如工商部门信用管理系统只有企业
身份、资产等社会层面的静态信息,没有把企业最重要的信用信息—信贷信息包
括进去,缺乏动态信息,数据开放仅局限于工商系统;而央行的企业征信系统只
有反映企业信贷变化情况的动态信息,没有企业与其他部门往来的信用信息,信
息服务仅局限于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对企业进行基本的贷前查询和贷后管理。
这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缺乏共享的局面若不能尽快得到扭转,势
必造成信用信息画地为牢,低水平重复建设,尤其是系统软件互不兼容,标准互
不统一,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影响全国征信市场的建立。
监管主体批准设立机构及其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与银行业务有关的企业资信评估业务
证监会证券资信评佑业务,证券公司、可转换债券、
基金
财政部资产评估业务.对政府出资融资担保机构进行
风险管理
经贸部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
工商部门按照商务服务业标准进行注册登记管理
发改委企业债券发行的评级管理
人民银行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的评级管理
保监会保险公司
统计局民问和社会调查管理赴企业资信机掏
统计局授予外资企业征信公司调查许可证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财政部门会计师事务所
建设部门和房地产协会房产评估公司
国地资源厅和土地估价师协会土地评估公司
人民银行.民政.电信.供电.供水, 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税务,社会劳动保障部门
人民银行.工商部门.税务部门,海关企业信用信息
(二)信用评级机构独善其事,缺乏统一的征信行业标准
由于缺乏统一规则、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信息编码、统一数据报告规范等问
题,各机构评级方法自成体系,往往造成多家机构对一家企业进行重复评级、一
家企业存在多种评级结果的现象。即使是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标准也不统一,同一
企业在不同银行的评级结果互不一致,没有可比性,甚至差距很大。而且各行间
评级结果互不承认。至于哪些个人信息可以进入征信系统、哪些信息不能进入以
及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使用等.也没有明确的界定。特别是信用担保机构雨后春笋
般的发展所引发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信用机构自身的形象,致使该行业很难获
得社会广泛的认可。
(三)信用中介机构数量多、规模小,市场运作不规范,缺乏行业自律
以天津为例,目前该市共有征信中介机构135家,其中资产资信评估机构就
有58家,占征信中介机构总数的43%,这些机构过去主要依附于银行和政府部门,
数量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独立性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隶属于各
级政府管理部门的评级机构纷纷走向市场,但受市场环境的影响,评级市场处于
供大于求的状态。引发个别评级机构采用低价格、高回扣、高评等级的手段来抢
夺市场,使评级结果成为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出现了部分评估机构出于拉业务
需要,人情评估、行政评估,造成市场分割,恶性竞争。这种市场竞争不仅严重
地阻碍了资信评级的发展,而且也难以树立评级机构的权威性。
(四)信息数据源头的电子化程度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信息可采性低
信息的电子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由于地区、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一些发达地区,或者是信息化进程较快的行
业,基本已经实现了本行业、本信息联网共享(如银行、保险等部门),但有的
行业全系统信息化程度较低,甚至在部分地区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如质检和
税务部门。这种情况在基层的政府部门表现尤为突出,这种差别影响信息的集中
联网共享,电子化和集中化程度较低,难以做到连续、及时更新。因此,从现代
征信的角度而言,目前这些数据基本不具备可采性。另外,放贷机构中,农村信
用社的电子化程度很低,许多还基本处于手工操作阶段,从现代征信的角度而言,
这些数据也基本上不可采集。
(五)与征信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滞后
由于征信体系建设直接涉及到公民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等问题,必须以法律
法规作为制度保障,而目前我国有关征信的法律法规属于“真空”地带,尚没有
一项法律或法规为征信活动提供直接的依据,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披露关
键环节上无法可依,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方面缺乏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如果
无视个人隐私保护和企业商业秘密,盲目公开或提供信息,又会损害企业和个人
利益,影响企业和个人参加征信体系的积极性,给征信体系建设造成新的困难。
第二节征信发达国家的经验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征信业发展十分迅速,一些征信发达国家根据不同的
国情和立法传统也发展出不同的征信模式,但基本内涵方面没有根本的区别,一
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一种是以欧洲为代表的政府和中央
银行为主导的模式;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会员制模式。
一、美国的信用管理模式一纯市场化模式
(一)建立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目前,美国信用管理的法律框架是以《公正
信用报告法》和《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为核心,以《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
务催收作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诚实租赁法》、《信用卡发行法》、《电子资
金转账法》、《格雷姆一里齐一比利雷法》、《平等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等其他相关
法律为辅助,共同构成了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法律环境,并且几乎每~项法律都
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进行不断地修改。在美国生效的信用管理相关的基本法
律中,直接规范的目标都集中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
(二)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信用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完善的信用制度必须有
健全的信用服务机构作为组织保障。美国有许多专门从事征信、信用评级、商账
追收、信用管理等业务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一般说来,这些信用中介机构属私
人部门所有,每一家信用中介机构都是以一种业务为服务核心,同时提供咨询和
增值信息服务。美国消费者征信行业被“最大三家”征信公司所主导,即艾奎法
克斯(Equifax)、益百利(Experian)和环联(Trans Union)。在资信评级领域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and
Poor’s)、菲奇公司(Fith)和达夫公司(Duff&Phelps)。在信用管理服务领
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信用管理协会(NAclD和联合信用局(AcB)。
(三)市场主体具有较强的信用意识。在美国,信用交易十分普遍,缺乏信用
记录或信用历史很差的企业很难在业界生存和发展,而信用记录差的个人在信用
消费、求职等方面会受到很大制约。因此,不论是企业还是普通的消费者,都有
很强的信用意识。美国的企业中普遍建立了信用管理制度,在较大的企业都有专
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为有效防范风险,企业~般不愿与没有资信记录的客户打交
道。由于信用交易与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美国的消费者都十分重视自身信
用状况,并定期向信用局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尽可能避免在信用局的报告中出
现自己的负面信息。
(四)注重对征信行业的管理。由于美国有比较完备的信用法律体系,征信数
据的取得和使用等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政府在对信用行业管理中所起的作
用比较有限。但荚围的有关政府部门和法院仍然起到信用髓督和执法的作用。其
中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是对信用管理行业的主要监管
部门,司法部、财政部、货币懿理局和联邦储备系统等在监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
作用。另外,美国信用管理协会、信用报告协会、美国收账协会等民间机构在信
用行业的自律管理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在信用制度建设方面同美国的做法比
较接近。这些国家的信用中介机构也是私人部门所有,都有一部直接规范信用行
业的基本法。
二、欧洲大陆国家的信用管理模式一中央银行模式或公共管理模式
(一)信用信息服务机构是由中央银行的一个部门建立,而不是由私人部门设
立。在法国,中央银行的信用部门按月从银行采集向公司客户发放贷款累计超过
50万法郎的信息。在比利时,信用信息办公室依据一个记录有关分期付款协议、
租赁和公司借款中的不履约信息的皇家条令建立,并作为比利时中央银行(比利
时国家银行National Bank of Belgium)的一个部门。
(二)银行依法向信用信息局提供相关信用信息。在比利时、德国、法国这些
国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信用风险办公室或信用信息局提供所要求的信息是
一种强制行为。比如德国联邦银行(German Federal Bank)要求银行和金融服
务机构向中央银行报告负债总额超过300万德国马克借款者的详细资料。
(三)中央银行承担主要的监管职能。以比利时、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一些欧
洲国家,由于信用信息局被作为中央银行的一部门,因而对信用信息局的监管通
常主要由中央银行承担,有关信息的搜集与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也由中央银行
提供并执行。
(四)个人数据的法律保护
欧盟个人数据的保护主要有欧盟数据保护指令,以协调其15个成员国间的个
人数据流动,对个人数据流出欧盟国家做了较严格的限制。指令对个人数据保护
主要体现在下列八项原则上:①质量相关准则。个人数据的处理必须公正、合法,
并与其收集和处理的目的相关、匹配,且不得超出该范围。②数据处理的合法标
准。除法定例外情形,个人数据的处理必须经数据主体明确同意。③处理数据的
特别种类。禁止对有关种族、血统、出身、政治观点、宗教或哲学信仰,行业协
会成员身份及健康等敏感数据进行处理,除非数据主体明确表示同意以及法定的
例外情形(包括对新闻、艺术、文学的特别例外规定)。④对数据主体的通知准
则。除法定其它例外情形,数据管理者或其代理人在处理数据前,必须向数据主
体提供包括管理者或其代理人身份、该数据的计划使用目的等信息。⑤数据主体
有权使用数据。数据管理者必须保证给予数据主体下列权利:不受限制,不被耽
搁、无需额外费用,在合理期间内知晓其个人数据是否在被处理及其处理目的、
数据接收方类型、数据来源等信息;数据主体有权纠正,删除不正确和不完整的
信息。⑥例外及限制性规定。在对涉及国家安全、防卫、公共安全、刑事犯罪的
调查,起诉或国家重要经济利益等的数据进行处理时,可限制数据主体的权利范
围。⑦数据主体反对处理其数据的权利。除法定例外情形,数据主体有权在任何
时候拒绝对其数据进行处理.当该反对意见被证明是正当时,数据管理者在进行
数据处理时不得再包括该数据。⑧数据处理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数据管理者和处
理者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数据的秘密性和安全性。
法国、德国、比利时等一些欧洲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主要采取中央银行模式
或公共管理模式,
三、日本的信用管理模式一会员制模式
(一)企业征信系统
日本的企业信用管理发展最早,在亚{!}f{行业产值排行最高,其最大的征信公
司是“帝国数据银行”,拥有亚洲最大的企业资信数据库,有4000家上市公司和
230万家非上市企业资料,占70%以上的日本征信市场。另一家主要的征信公司是
东京商工所。服务范围主要包括:企业资信调查、信用管理咨询、个人或法人财
产征信。
(二)消费者(个人)征信系统
日本的消费信用调查发展较晚,并主要以行业协会的形式为主。通过信息互
换实现。日本消费者征信最大的组织是日本银行协会下属的银行个人信用信息管
理中心,金融系统信用卡协会的信用保障公司及票据交换中心。
(三)日本对个人信用信息保护的法律规定
日本对个人信用信息法律保护的主要特点有:①限定个人信用报告中信息的
范围,包括消费者的身份识别信息,如姓名、年龄,依据、出生年月等,个人经
济情况信息,如个人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及以往债务偿还状况,可间接推论
个人经济状况的信息,如工作单位、家庭成员、居住状况等,与该信用授信合同
有关的信息,如授信金额、交易账户、该债务的偿还状况等;②限定行为对象的
范围,包括信用征信机构及与其进行信息交流的授信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
贷款业者、信用卡公司、分期销售商及有关保证公司、讨债公司等:③个人信息
泄露的早期发现及防范;④行政机关的监督。其它方面的法律制度与欧美国家类
似。
第三节征信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
30
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征信体系必须立法先行。因为收集、处理和提供
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涉及到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完备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
是信用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的基础和必然要求。
二、完善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是征信体系建设必备的基础设施
征信体系采集和共享的信息应包括银行的信贷信息和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开
记录等,信用信息包括正面数据(positive data)和负面数据(negative data)
两部分。由于对企业和个人信用的评价主要是建立在信用历史记录基础上,’没有
一个完备的征信数据库,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级评定和信用报告的制作就无法开
展,信用信息就无法进行深加工,发挥征信系统的最大功能。因此,功能完善的
信用数据库建设是建立信用体系必备的基础设施。
三、强化监督是信用体系良好运营的有效保证
由于征信数据及处理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比较敏感,因此不论哪一国政府都要
进行管理。从国际经验看,政府对信用业的管理方式与该国信用管理法律体系的
状况密切相关。法律法规越完善,政府的直接管理职能就相对越弱,信用行业的
发展也相对越规范;法律法规越不健全,政府或中央银行的直接管理职能就越强,
信用行为的发展状况越容易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由于目前我国征信相关的法律
法规严重缺乏,因此在加快立法进程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
征信行业的监督和管理,让信用信息需求者合法平等地取得和使用信用信息。
四、信用中介机构是征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往往有许多专门从事征信、数据库、信用评级、
信用管理的等业务的中介服务机构,每一家信用中介公司都以一种或数种业务为
服务核心,同时提供多种增值信息服务,以满足征信市场的各种需求。
五、市场主体诚实守信的理念是维系信用体系运作的支撑
信用体系建立固然需要法律体系和必要的制度安排,但是信用的基础在很大
程度上是基于社会主体之间的信任和诚信的理念来维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
场主体的行为准则应首先是讲信用,无论是法入主体或公民个人,都应树立守信
的公众形象,树立“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意识,这样才能在一国
内形成“信用度高是一种财富”的理念和共识。
31
第四章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发展构想
征信的理论分析为征信体系建设提供了指导依据,同时,征信体系建设也离
不开具体的国情。征信发达国家信用历史发展的渊源和现时的国情形成了不同的
征信体系模式,我国征信体系建设模式在学习借鉴别国有益的经验的同时,更要
适合国情。在确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要搞好建设规划并分阶段组织实施,力争
使我国的征信体系尽早完善,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基于理论分析之上的我国征信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征信理论的分析,在守信获得正常收益k一定的情况下,影响市场交易
各阶段经济主体信用行为的因素主要是:
q,ql,q2。k 7,c,n,r,以及f
在交易中,只有当
q l、ql t,q2 l,l(J,n t。r I和f r时
经济主体诚信交易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征信体系必须尽可能按照上述目标进行设计”.按此理论,完善的征
信系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信息征集功能:可全面、真实、系统地采集信用主体的信用信息,包括企业
和个人在社会生活和经济交往中的正面、负面信息,为客观反映信用主体的信用
状况提供支撑。
信用评价功能:可依据历史信用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信用主体进行科学
的评估和预测,按照经济主体的不同需求提供信用产品,如各种类型的信用报告、
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级等,从而提高经济主体在交易中信用甄别的机率。
监督监测功能:可及时收集信用主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负面信用信息,成
为市场监督和惩诫信息的发布平台,起到“守信者通行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
的警示威慑的作用。
宣传教育功能:可通过对信用信息的统计分析,总结守信和失信正反两面的
典型案例,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公众群有的放矢地开展信用宣传,提高宣传的
效果,增强信用主体失信的羞耻感和危机感,从而自觉维护信用。
舶仅靠征信系统难以解决影响交易主体信用行为的所有因素,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还必须与健全产权制度、
完普社会保险保障机制以及市场监督惩诫机制相配合.但征信系统涉及到其中的诸多因素。在信用建设中
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32
基于以上分析,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征信体系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加快征信立法步伐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仍处于法律“真空”的状态(只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出台的
规章),由于缺乏法的保障,征信活动的开展往往受到质疑而困难重重,当前迫
切需要加快征信基本法的立法进程,对信用信息的采集范围、征信监管机构和征
信中介机构的职责和义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的权益保护等诸多法律问题进行
明确和界定,以促进征信体系和征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二、建立完备的企业和个人征信基础数据库
数据库的主要功能是全面采集企业和个入的基础信用信息(包括基本信息、
生产经营信息、融资和交易信息等,其中信贷信息是核心信息)、全国性公共事
业缴费信息、以及欠税、法院判决等公共信息,市场化运作但不以盈利为目的且
收支相抵,同时为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制定提供信息服务,并在征信机构体系建
设的期初,向商业银行等放贷机构提供基础查询服务。
三,大力培育征信中介服务市场
目前我国各地虽然都发展了一批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但因规模小、经营分散、
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尚未形成成熟的信用服务中介市场。因此,应按照严格的
信用市场准入原则,逐步培育提供各种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一方面要按照优胜
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形成几家具有一定规模、信用
度高、资金实力雄厚的权威性专业中介机构,主要业务是依托企业和个人征信基
础数据库的信息,根据商业银行等放贷机构的不同需要,为数据使用者提供个性
化的增值服务,包括满足放贷机构除信用报告之外的其他数据的需求(例如根据
原始信息提炼出的各类数据项)、信用评分模型的开发、提供放贷机构金融服务
的解决方案、通过征信产品营销提升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另一方
面要发展具有信用信息评估等增值服务特色的中介机构,主要业务是接受客户委
托对其进行信用评级或接受客户委托对另一个企业进行评级或资信调查,这类机
构可以从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获得信息,也可以直接从被评级企业
和其他渠道获得信息。
四、加强诚信宣传教育
不仅可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典型示范,强化社会大众和经济主体的
信用意识,同时,更要树立“信用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
以信用观念、信用意识,信用道德的宣传和教育贯穿始终,从而从根本上使讲信
用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基本公德,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
风气。
33
第二节我国征信体系的模式和发展方向
由于我国征信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体系.信用机构市场化程度较低,信用机构
行业组织缺乏,市场主体信用意识不强,不宜采用类似美国的纯市场化模式或日
本的会员制模式。同时,政府的职能宽泛,中央银行对于信贷信息这一征信核心
资源的控制力较强,因此可以借鉴欧盟国家的公共管理模式,在现阶段征信体系
建设宜采取“政府主导、央行牵头运作、有关部门配合”的模式,待条件成熟后
现逐步过渡到“特许经营、商业化运作”模式。理由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政府的强势作用突出
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府在行政权利的运用和整合方面具有
绝对的权威,无论是信息的来源渠道还是对信息的监管都掌控在政府手中,在目
前对信用信息的采集使用尚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的情况下,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
对信息采集,使用的范围做出界定,对征信资源进行整合。同时我国征信业处于
起步阶段,要想有较快发展,仅靠市场来推动难度较大,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
因此政府在征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二、信息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一种物品应该由政府来组织提供还是由民间(市场)来
组织提供,主要取决于这种产品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对于公共物
品,一般应该由政府来组织提供更为经济和有效。信用征信系统生产经营的对象
是企业、个人的信用信息,信息作为一种重要资源,与其它各种资源最大的不同
是其具有共享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信用信息产品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经济
学上所说的公共物品的性质。而既然是公共物品,则似乎由政府来组织更为经济
和更为有效。
三、征信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和建设初期盈利前景不确定
我国征信市场规模较小,社会对征信产品巨大的潜在需求尚未转化成现实有
效需求,因此尽管目前信用体系建设问题非常“热”,但最终真正能转化为具有
购买力的有效需求不多,留给信用征信系统商业化运作的空间是相当有限的。同
时,征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非常巨大,而其经营收入又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投资
回收周期较长,建设初期往往是亏损的(如上海的个人征信系统1999年自建立以
来就连年亏损),征信系统的现实盈利前景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商业
化运作只能是一种美好愿望而己。.
四、中央银行在征信体系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
我国中央银行履行国家宏观调控职能,承担着国家赋予建设信贷征信体系的
重任。我国中央银行开展征信系统建设已有lO多年的经验,其开发的企业和个人
征信系统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的规模最大的信贷信息数据采集系统,而信贷信用在
各类信用信息中又居于核心地位,所以无论从国家征信工作安排的角度,还是从
节约资金、富有经验和影响力的角度来考虑,目前由中央银行具体行政运作征信
管理体系都是一种最合理的选择。对予其它征信咨询机构可通过合理有效的整
合。使其业务逐步向有规模、有影响的央行征信系统集中,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
成一个以中央银行信用信息数据库为中心、以企业和个人为主体、以现代通讯和
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手段、覆盖各行业、各部门及个人各终端的征信网络系统,便
于全社会进行信用信息查询。
从长远期来看,“特许经营、商业化运作”是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未来的发展
方向。随着信用主体信用意识的不断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市场经
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征信业商业化运作条件的褶对成熟,将来征信系统可以从中
央银行独立出去。中央银行按照严格的市场准入原则,要求信用度较高、资质条
件较好的集团公司参与竞标,公开竞购征信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系统,从而彻底
消除信用信息部门垄断,实行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政府和央行也由原来的
推动者和建设者,转变为征信体系的监督管理者,代表国家具体负责对征信行业
监督管理,维护信用市场良好的信用秩序。
第三节我国征信体系的规划和实旖
在确定征信体系发展设模式的前提下,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也应以目前央行的
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基础,做好征信体系中长期规划工作和实施工作,以避免
或少走弯路,搞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尤其是防止出现征信行业整体失信情况,确
保我国征信体系能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征信体系建设规划
(一)体系的定位
征信体系的功能是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为信贷市场服务,同时延
伸到商业和其他服务领域。
(二)征信机构结构
征信机构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是由中央银行建立并维护的企业和个
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第二层次是少数几家市场化的全国性综合征信机构(类
似国外所谓的征信局);第三层次是众多提供信用信息评估等信用增值服务的征
信公司.形成各类征信机构并存,既有分工、又有市场竞争、运行高效的社会征
信机构体系。
(三)市场准入和监管目标
l、市场准入原则
35
①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行独家垄断”。
②全国性的大型征信机构,要根据全国各类放贷机构对征信产品的需求、竞
争等因素,科学地估算出一个合适的机构数量规模,实行严格的准入限制。为提
高增值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可以允许国外著名征信机构参股,但要严格限制
其所占股份。
③信用信息评估等增值服务机构,为防止其滥用信息数据,需要对其实行备
案制度,并加强日常合规使用数据的监管。
2、监管目标
监督管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对征信有关各方守法情况的监督,包括放
贷机构等数据报送和使用机构是否依法、合规地报送和使用数据;二是对征信中
介机构的准入监管。制定征信中介机构的最低资本、高级管理人员、人才和外资
比例标准,对合格机构颁发准入证书,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实行市场准入限制,
避免因无序、盲目发展造成恶性竞争而影响整个征信行业的公信力;三是对征信
机构进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征信机构的财务稳健,
维护信息主体的合法权利,防止滥用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鼓励征信市场的有序
适度竞争,防止垄断。四是制定完善的征信机构市场退出制度,妥善处理破产征
信机构的信息资料。五是鼓励征信机构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建立
从业人员资格制度。
(四)规划的目标
l、在未来一、二年内基本建成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形成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服务网络,首先满足商业银行信用查询的基本需要,逐
步为企业信用评级、个人信用评分等业务提供基础数据.
2、逐步形成少数采集保存全国信用信息资源的大型基础征信机构和众多提
供信用信息评估等信用增值服务的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征信服务公司并
存,形成在信用信息采集环节资源整合、信息共享,适度竞争;在信用评级、评
估等信用增值服务环节各具特色、平等竞争,既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发挥规模效
益,又适应不同征信需求,多层次、多方位的征信机构体系。
二、征信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
(一)规划实施的路径
考虑到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市场优胜劣汰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
”目前国内有一种意见认为可以通过多个部门建立多个征信数据库,相互竞争的方式提高征信数据库的服
务质量。但根据国际经验,决定数据库质量的不是竞争程度,而是技术标准、建设经验,以及放贷机构的
参与热情和对征信系统的信任程度等。多家基础数据库。特别是由不同的政府部门建立功能类似的基础数
据库.一来会造成重复建设.浪费纳税人的钱,二来影响未来征信行业的商业化发展.破坏征信市场的公
平竞争,导致市场无法提供多样化的增值服务,影响征信行业长期、健康,持续的发展.
程.必要的法制建设和市场环境的培育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征信体系建立
初期,由人民银行依托已经实现全国联网运行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
中央基础信用信息系统,尽快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通企业和个人信用信
息查询服务(目前该目标基本实现),并依法逐步向有合格资质的其他征信机构开
放基础信用信息。随着相关法律的逐步建立完善和信用市场的发展。再将其从人
民银行分离出去,成为按市场原则独立运作的基础征信服务机构。在此基础上。
培育更多的全国性大型综合征信服务机构,以利于市场竞争。
(二)规划实施的步骤
l,第一阶段;工作重点一是制定征信法规,明确征信业发展的规划,管理
机构、市场准入条件、数据采集、使用机制等:二是建立、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
信息数据库,为征信业长期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征信立法
中央银行是征信立法的核心4。征信法规应该包括法律、法规、规章、行业
规范和技术标准等多个层面。
①尽快制定出台《征信管理条例》”。具体内容应包括:
一是界定可采集信息的内容。个人包括身份信息、信用记录的种类(包括正
面信息如租赁、贷款等,反面信息如拖欠贷款、账款的)、公共记录(财产、违
法的法院判决记录、欠税信息等)、查询信息(记录和监督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
者和目的)。企业信用信息包括:企业的基础信息、企业的信用记录和状况、企
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方面的信息。
二是信息采集的渠道和数据的保护。主要对全国统一的企业征信数据库和个
人征信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提供法规的支持。规定有关信用信息占有的政府部门、
银行,其他组织和个人提供规定内容信用信息的义务。限制数据保存的和使用的
时限,保证数据质量,征信机构必须采取必要的手段,保证数据安全。
三是监管主体与监管对象,征信市场的准入与退出与征信市场监管。规定征
信业监管主体和被监管机构的范围。根据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原则,
嚣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三定”方案.人民银行是我国信贷征信业的管理机关,已经成立了征信管理局。征
信法规是人民银行推动和管理征信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必须充分体现征信业发展的需要,与征信管理实践
相一致.确保征信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同时,人民银行在征信业规范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积极而富有成效
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征信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最好代表者.其立法意见具有最强的权威性,公
正性.
嚣由于征信起步较晚.实践经验不足,当前对征信制定一项单独的法律还不成熟.应在时机成熟时出台征
信管理法律.形成完善的征信立法体系。我国第一部征信业管理法规一‘征信管理条例》正由人民银行代
国务院对己上报的代拟稿组织修改。‘征信管理条例》的规调整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依法成立的征信机构、信
用信息提供机构、信息使用机构以及信用信息主体等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主要目的是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
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保障国家经济信息安全和杜
会稳定。该条例的重点是解决好两个问题: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保护和征信业的监督管理问题.后者包括
监督管理机构,监管方式和监管法律责任:规范各类征信机构资质、市场准入,从业范围:高级管理人员
的任职管理和从业人员的从业管理;征信业务的管理,包括信用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披露和使用等。
37
规定从事征信服务业的征信机构和征信服务人员资质标准,并由征信管理机关对
从业机构和人员的资质实施行政许可。通过对征信市场运作规范的制定,监督征
信机构合法合规地从事征信服务,对不符合标准的机构和人员取消从业资格。
四是征信产品的提供和使用。征信服务机构信用评级和提供信用报告必须客
观公正,必须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和信用权。并赋予消费者对其信用信息充分
合理的知情权。同时,应当明确规定在消费者对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提
出异议时征信机构和原始信息提供机构所负的责任,以及复核及更正的程序和时
限。
②制定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征信管理机关或者征信行业管理协会制定包括个
人和企业征信数据库的技术标准、数据采集格式、信用评级的基本规范等行业标
准,实现征信业标准化运作。
③修改现行有关的法律法规。修改<人民银行法》,明确人民银行对全社会
的征信管理的职能,并赋予其必要的检查和处罚的权利。加快对相关法律如民法
隐私权和商业秘密保护的内容、《贷款通则》和《担保法》等法律、法规的补充
修改工作。
(2)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①系统建设模式。参照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随着IT
技术的发展,从技术,效率、成本、安全等方面考虑,建立覆盖全国、集中统一
的基础信用信息系统是比较好的方案。因此我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
数据库宜采取中央统一建设,各地区、各行业联网接入运行的方式。
②系统信息采集次序。考虑到信用信息的重要程度和采集难度,数据库首先
应重点收集金融机构的信贷信息,企业财务报表,以及企业和个人的基本身份识
别信息,初步满足放贷机构的基本信息共享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其他政府部
门信息电子化的进程,逐步将信息采集范围扩大到保险、证券、工商、法院、社
保、税务、质检、海关等其他行业部门,形成覆盖全国的基础信用信息服务网络。
③采集信息的质量。错误的数据不仅降低征信服务的质量,而且将极大的
损害征信系统的公信力,导致众多的法律纠纷。使这个行业很快天折,因此要将
信息质量作为征信体系的立业之基、发展之本来看待,具体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征信系统应尽量从数据产生的源头收集数据信息,信息应该客观、定量,能
及时更新,经常发生变化而不能确保及时更新的信息宁肯不要。二是协调国家有
关部门尽快出台电子政务和信息公开法规,明确规定政府所有的政务信息都必须
实现数字化,并储存在业务数据库,同时根据法律规定和公众需要建立独立和定
期更新的交换库提供对外查询,并能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自动传输。要尽快在全
国建立更加全面、科学的信息编码标准化体系,并强制推行,以确保各单位同类
38
信息以相同格式储存,或能够相互转换。三是努力建设一个高质量的征信数据库,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合理设计数据库结构,提高名值匹配准确性,建立数据自动
核对机制,制定科学的操作规程和工作纪律,加强数据质量检查监督,并在此基
础上明确奖惩。四是建立有效的异议信息核对和处理机制,赋予消费者个人对自
身信用信息的知情权,充分发挥信息主体在提高数据信息质量方面的作用。
2,第二阶段。工作重点是发展从事增值业务的全国大型综合性征信机构和
外部信贷评级机构,开发征信产品增值业务。
①将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向更多的符合条件的资信调查公司和信用评级公
司开放,进一步扩大信息的使用范围。
②授予若干家征信公司特许经营权,向其开放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库,由他
们进行市场化的产品加工,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向商业银行提供信用增值服务。
③发展外部信贷评级机构。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风险资本的管理框架是中国
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外部信贷评级机构是适应新巴塞尔协议的必然要求
”。中国金融业要发展,在全球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未来,商业银行要在竞争
中取胜,必须按国际标准和行业准则办事,因此应当尽快发展为贷款企业进行资
信评级的外部评级机构。
(三)培育现代信用文化
现代信用文化是一种有法规和现代征信制度保障的信用文化。培育现代信用
文化是贯穿于征信体系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要通过现代信用文化的培育
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通过征信知识宣传教育消除公众对征信认识盲区和误区。当前征信在我
国还是个新生事物。目前公众对征信的了解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对征信不了解,
不知道征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二是对征信存在片面理解,认为征信就是记录公
众的信用污点,从而惩罚有不良记录的人;三是存在错误认识,认为征信体系建
成就是将公众的所有行为记录和公布,可以随意查询利用。这些片面或错误的认
识使一部分公众对关系到个人信用问题的征信体系不关心,不了解,也不积极参
与:还有一部分人则对征信体系建设工作存在对立和疑虑情绪,认为征信体系建
设将影响公众正常生活秩序。这些情况对中国征信业的发展会造成一些不利影
响。因此,培养公众的征信知识,使公众正确理解征信、支持征信体系建设是征
那新巴塞尔协议在总结几十年来国际著名商业银行经营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监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
要对商业银行的每个债项和每个债务人进行评级.并根据评级结果确定风险资本的数量。评级可以是内部
评级.也可以是外部评级。在这个体系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对每项资产的评级是否准确,可靠,因
为它直接关系某家银行以至整个银行业风险资本的水平。考虑到银行业结{每的多层次化,内部评级法并不
适用所有的商业银行.中小银行受业务量和投资数据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自身很难建立符合新巴塞尔协
议要求的内部评级体系.因而也不具备实行内部评级的条件.因此,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需要成熟发达的
外部评级机构的支持。
信知识宣传教育的重要目的。
2,加强放贷机构和企业的信用风险意识,培育征信需求市场。信贷市场和
征信市场两者的发展紧密关联,发达的信贷市场是征信市场发展的基础,也是征
信市场发展的目的。目前我国大部分放贷机构和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手段和
技术落后,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远远落后于国外同行,普遍不接受花
钱购买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或评级报告的作法,对征信产品的有效
需求严重不足,大大限制了市场化的征信机构的发展。因此,加强对放贷机构和
企业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关系到征信业未来长期、健康持
续的发展。
3、促进企业和个人重视自己的诚信行为,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
参考文献
[1]George^.Akerlofi。‰Market for扎mans’:OJalitative[hcertaint.rand the
Market舱啪硼湎”[M].Qu扯t J.Ec。忆,1970,84(固,488.-500.
[2]SpenceMichael."yahhli力ketSignalirg”叼.Quart J.Eooa,lg强87(8),勰}。74
[3]F妇rgaret J.Miller. “Credit Rc和orting Systans and the Intetmtional
屁舭形”[M].the MIT Press,200&
[4]Robert&Avery,Paul S Calent‰Overview of仍哪啪盯仍功and Credit
Reporting”咖,200Z
[5]Basle Camfittee on B∞king S坤ervisiorL International Coomrga∞e ofCapital
倒勤盟盯踟t and Capital.负La妇n矧匐.Basle,1988.
[6]潘金生,安贺新,李志强.中国信用制度建设[Mj.北京:经济科学出
版社,2003:97-115,218—221,240-246.
[7]王建中,李一文.转型期间的经济信用[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4:32—63.
IS]张亦春等.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45—159.
[9]吴晶妹.现代信用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25-27.
[10]杜金富张新泽.征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8,14-15,20—21.
In]李新庚等.信用纲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166-174.
[12]姚明龙。信用成长环境研究[川,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12。
35-40.
[13]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1-2.
[14]陈清泰.培育信用体系夯实市场经济基础[R],2001中国担保论坛,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9-14.
[15]于立,于左,丁宁.信用、信息与规制一守信/失信的经济学分析[A】.
见:国家经贸委青年理论研究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课题组.中国社会信用体
系建设:理论,实践、政策、借鉴论文集[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让,2002:
18l一186.
[16]邓郁松.建设社会信用制度的国际经验与启示[A].见:国家经贸委青
年理论研究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课题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理论、实
践、政策、借鉴论文集[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让,2002;88-95.
[17]王小奕李豫梁明高.世界部分国家征信系统概述[M].北京:经济科
4l
学出版社,2002年:74-122.
[183历以宁.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5,
22 1-223.
[19】冯宇.诚信缺失的经济学分析[J].市场论坛,2004,4:17—19.
1203马淑华.构建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金融理
论与教学,2004,I:45—47.
121]师四华,陈晓坤.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及其经济学分析[J].统计与决
策,2005,11(下):122-124.
[223傅强张宜松.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架构与设想[J]。经济问
题探索,2004,6:4-8.
[233李银富.美国信用体系对中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J].北方经济,
2004。10:29—30.
后记
作为一名基层中央银行专门从事征信业务的普通工作人员,我始终密切关注
着我国征信业的发展,这也是我将之作为硕士论文课题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原
因。
我国市场经济转轨于计划经济,造成信用缺失的原因众多,其根源除了体制
上的因素外,信息不对称是我国广泛存在的信用缺失现象的主要症结,而征信系
统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手段,征信体系建设是我国建设信用体系建设的
核心内容。2004年,温家宝总理做出了“人民银行负责信贷征信”的重要指示。
自此以后,我国征信业特别是信贷征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已建成世界
上规模最大的企业和个人征信基础数据库。在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社会信用建设
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在当前信用意识薄弱、信用制度不完善的大环
境下,征信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征信体系要学
习借鉴世界征信发达国家有益的经验,更要立足国情,加强规划,循序渐进。这
也是本文对我国如何开展征信体系建设的些许粗浅认识。
本文在资料收集、文献整理和开题过程中,感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尹翔硕老
师、罗汉老师、潘宁老师,田素华老师、王健老师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感谢黄山
市经贸委、黄山市中小企业局、黄山市各国有商业银行和黄山学院等相关单位给
予的大力支持。
特别是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罗汉老师从文章的观点到结
构、从英文摘要到段落细节等均予以了认真的指导和帮助,其一丝不苟的敬业精
神和治学作风非常值得我学习,在此表示最诚挚的敬意。
由于时间仓促和本人知识水平有限,文章的理论依据和提出的观点建议还可
能存在缺陷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深化,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蔡伟
二oo七年五月
于安徽·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