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6462中国金融效率的现状与优化

复旦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金融效率的现状与优化
姓名:桑子异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陈建安
20070430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c-f1兰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
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R期:童卓旦p
本人完全了解复旦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本文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功能日益显现,从原来单纯服务于经济的从属功能到
发挥资源配置、风险规避等核心功能,金融终于成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和主导
要素,随着经济金融化和货币化的程度大大提高,金融效率也成为经济效率的重
要组成部分、实现条件和表现形式。分析和提升中国金融体系效率,以此推动和
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本文先介绍了效率的一般理论,然后将效率的一般理论引入金融领域。重点
分析了金融效率的含义,并将金融效率分为宏观效率(即金融总体作用效率包括
货币政策效率、金融配置效率等)、中观效率(金融市场效率)和微观效率(主
要指金融机构效率)三个层面来考察,并进行了定性和初步的定量衡量研究。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第三部分着重分析考察中国金融体系目前的效率
现状,得出中国金融业“高增长、低效率”的结论,并通过分析金融体系存在的
主要问题指出金融结构不合理、国有银行垄断和金融抑制是金融体系低效率的主
要原因和症结所在。
最后,本文从政策和制度两个层面分析了如何提升目前金融效率的方法和措
施。从政策层面的主要建议有:从中长期发展战略来看,确定坚定的渐进式的金
融自由化方针;从近期来看,要抓紧实现利率真正市场化和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
场。在制度层面必须实行一系列制度性改革和建设,只有从最根本的产权制度、
结构制度、利率制度、创新制度、管理制度和信用制度以及相关的配套保障制度
等方面入手,改革才能真正深入、金融自由化才能稳妥实施、效率才能得到长久
提高。文中主要就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国有银行综合改革和金融创新制度进行
了分析。希望以此文为契机,为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金融效率市场机制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8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financial factor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obvious.From the original services in the economy to play
a subordinate function, finance finally become an economic factor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leading factor in resource allocation,
risk aversion,and other core functions.Finance and currency of much more,
the financial efficiency of economic efficienc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onditions and manifestations.Analysis and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in order to promote and facilitat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efficiency of the general theory,then the
general theory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inancial
sector.Analysis focused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financial implications,
will be divided into macro—financial efficiency(namely,the financial
efficiency of the overall role of monetary policy,including efficiency,
the efficiency of the allocation of financial,etc.)meso efficiency
(efficiency of the financial markets.)and microeconomic efficiency
(mainly referring to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to inspect
three dimensions, and the qualita七iVe and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research.
Previous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text,based on the third part of this
study focused on analysis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efficiency of the
present status quo,China’s banking industry reached a”high growth,low
efficiency,”the conclusions By analyzing the financial system,the main
problem that financial structure is irrational,monopoly of state—owned
banks and financial restraint financial system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low efficiencv and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Finally,this paper provide the suggestions from the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levels of how to improve the financial efficiency of the
methods and measures.On policy’s main recommendations are:from a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determine a firm。s gradual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policiesj In the short term,we must concentrate on
achieving genuine market interest rates and construction of multi—level
capital market.In the system must implement a series of institutional
reforms and construc七ion, only the most fundamental system of property
rights,structural system,interest rate system,and a new system,
2
management system and credit system and the relevant ancillary security
system bid really in—depth reform,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will be
implemented properly,efficiency can be increased long—term.This paper
mainly on how to build good credit environment,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state—owned banks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systems were analyzed.Hope
to the article as an opportunity to improve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efficiency further reflecticn and exploration.
I(eywords:Financial Efficiency;Market Mechanism;Resource Allocation
Classification Code:F83
3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金融效率(金融体系效率)一般指金融体系整体运作能力的大小或一国金融
整体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所发挥的效率。1这个概念在西方传统的经济金融理论中
未被正式地定义,更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仍可以从一些货币、信用经济、金
融市场理论体系中等找到对此类问题的论述。自从1969年戈德·史密斯开创性
地提出金融发展理论以来,金融体系的效率问题才得以系统地研究;在我国现阶
段的经济改革和全球经济金融化的背景下,金融效率的研究尤为值得重视。
对经济发展史的研究表明,在商品货币经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金融因素的
作用不断增长,特别是在现代经济中,金融因素的重要性正变得越来越突出,目
前几乎己经达到足以影响甚至决定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2其主要原因在于
现代经济是一种金融经济,金融资源的动员和分配是动员和分配社会物质资源的
前提。在金融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金融效率起着关键的作用。金融效率的高
低决定着金融发挥作用的成本和作用力的强弱,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经
济效率的高低。研究我国金融效率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优化和提升,对于促进实
体经济的发展,改变目前经济的增长方式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提升和优化金融效率,也是我国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随着金融全球化
的浪潮的兴起和我国加入WTO,国际金融的联动性和风险将进一步加大,国内的
金融市场也日渐开放,金融业竞争加剧。这对于中国传统的金融体制和金融企业
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以提高与优化金融效率为目标的金融效率研究,有助于金融
机构加快改革步伐;完善金融机构运营机制;提高金融企业的总体素质、不断提
供适应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使得金融与经济相互融合促进,成为一个有机的整
体,是国内金融企业发展壮大的不二途径。
78年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物经济体系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已基
本由市场决定了,市场经济发挥了资源配置的作用。而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
形成机制却长期缺失。提高与优化金融效率,建立和完善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
金融运行机制体制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针对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低效
率的现状,笔者从政策层面和制度层面提出了一些如何解决问题的建议,也希望
对提高金融效率,改善金融运行机制有所帮助。
4
第二节本文的结构和论述逻辑
本文共五个章节。先介绍了效率的一般理论,然后将效率的一般理论引入金
融领域。重点分析了金融效率的含义,并将金融效率分为宏观效率(即金融总体
作用效率包括货币政策效率、金融配置效率等)、中观效率(金融市场效率)和
微观效率(主要指金融机构效率)三个层面来考察,并进行了定性为主的效率衡
量研究。然后将有关的研究方法运用到中国金融当前现实实际,得出中国金融高
增长、低效率的结论。最后针对现状,提出当务之急的政策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建
议。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是对全文的总体介绍,综述了金融效率这个选题的背
景意义以及结构和论述逻辑等内容。
第二章主要对金融效率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分析阐述。首先介绍了经济效
率的有关概念和理论综述,然后将效率理论延伸到金融领域。阐述了金融效率的
概念和含义,并就金融效率这个综合指标如何衡量进行了以定性为主结合定量指
标的分析。
第三章是以金融效率为视角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问题的部分,首先根
据金融效率理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现状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了
考察与分析,得出中国金融体系目前高增长低效率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金融
体系低效率的现象进行思考和总结,得出金融效率低下的原因。
第四、五章侧重于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即如何提升与优化目前的金融效率。
主要从政策层面和制度层面针对目前急待解决的一些体制性问题提出了建议。从
政策层面的主要建议有:从中长期发展战略来看,确定坚定的渐进式的金融自由
化方针;从近期来看,要抓紧实现利率真正市场化和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在
制度层面必须实行一系列制度性改革和建设,只有从最根本的产权制度、结构制
度、利率制度、创新制度、管理制度和信用制度以及相关的配套保障制度等方面
入手,改革才能真正深入、金融自由化才能稳妥实施、效率才能得到长久提高。
文中主要就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国有银行综合改革和金融创新制度进行了分
析。
最后一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说明了文章的基本观点,呼吁通过在金融
领域建立完善市场机制来提高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
第三节本文研究方法与创新
本研究主要采用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规范与实证相结合,试图以经
典的经济学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为指导,结合国际金融发展趋势与中国的经济现
实,为中国金融效率提供比较详尽的理论分析和现实选择。创新之处在于:
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金融效率的层次和分析框架。将金融效率这一综合性
比较强的指标分解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别进行研究,同时又扣住适应
经济发展要求这一原则,主要从定性结合一定的数据量化支持,力求比较科学清
晰阐述金融效率的有关问题。
其次对我国金融效率优化提供了现实的改革建议,主要从实际出发,以解决
中国金融体系当前急待解决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为主,力图逐渐建立起市场化
的金融体制和相应的制度体系,在根本上促进金融资源配置能力的提高和适应经
济的发展。
此外,本文在已有的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与经济、金融效率与经
济效率等问题结合金融发展历史的回顾,做了自己的概括和总结。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的有以下特点:
一、经济与金融相结合的原则。本文不孤立地论述金融效率问题,试图从经
济学的一般规律来分析论述金融体制的功能与作用,进而过渡到提高金融效率的
问题上来;在论述金融问题时遵循金融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大局的宗旨,以促进经
济增长为根本目的,将金融与经济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历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论述金融问题和现象时,试图从历史出发,
厘清事物产生、发展的本质。同时面向未来发展,努力把握其运行规律和发展趋
势,从而提出适当的政策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建议。
三、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虽然金融效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很难用类似
企业中的净资产收益率这样的指标来量化。本文还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用现象和
实际数据来分析一些规范性的结论。
6
第二章金融效率的概念和内涵
效率是经济学使用最广泛和频繁的词汇之一,Richard.G.Lipsey(1987)给效
率下的定义,是生产一定产品所使用的投入品最少。它可以分为技术效率、经济
效率和工程效率三钟。技术效率是用实物单位计量的效率;经济效率是用成本(价
值)单位计量的效率;工程效率是指计量某一特定要素的效率,如能量与燃料消
费量之比就是工程效率。3本文所指的效率当然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或称经
济效率。然而各种经济理论对经济效率的表述也不尽相同。本文在论述金融效率
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对效率这一概念进行必要的梳理。
第一节经济效率的一般理论
一、效率的经济学定义
迄今为止,对效率(经济效率)还没有一个趋于统一的定义。《新帕尔格雷
夫经济学大词典》在讲到效率含义时,认为效率就是指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
置效率意味着在资源和技术限制下尽可能满足人类需要的运行状态”。4资源应用
中的效率通常是指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即资源的使用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
个人的处境变好,同时,也不至于使另一个人的处境变坏。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
也认为:“效率意味着不存在浪费:当社会不能增加一种物品的产量而不减少另
一种物品的产量的时候,其生产便是有效率的。有效率的经济位于其生产可能性
边界上。5
国内学者樊纲认为:效率的基本内容指的是投入和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关
系,即如何通过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从经济的角度看,最终的产出就
是人们的满足或效用。而投入或成本,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生产一
定产品多需要的生产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而效率指的就是现有生
产资源与它们所提供的人类满足之间的对比关系。经济学上讲“效率”,指的就
是用一定技术和生产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最大可能的需求满足。
追求效率是经济学的永恒课题.萨缪尔森在经典著作《经济学》中曾指出:
“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
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
之用。”在这个定义中,萨缪尔森指出了经济学的本质特征,即在资源稀缺的前
提下,如何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或有效利用,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因
7
此,经济学是一门如何选择的科学,其核心使命就是效率问题。
二、经济效率的分类
从不同角度,经济效率一般可划分为:静态效率、动态效率;宏观效率、中
观效率、微观效率;体制效率、x效率;一般均衡效率、局部均衡效率等等。从
所有角度分析事物既无法想象又不尽合理,为此后文分析中国金融体系效率将选
择其中特定的角度分析。
三、西方效率理论综述
总体来说,经济学理论就是研究回答资源配置如何科学的理论。所谓效率就
是做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因此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都是在研究效率问题。如宏观经
济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国民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实现充分就业、币
值稳定、经济增长、外汇平衡的宏观经济习标,以达到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的;
同样微观经济学也只是利用不同的分析工具如生产可能性曲线、预算曲线、消费
者剩余等研究单个生产者和企业如何最为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研究单个消费者
或家庭如何使有限的收入达到最大的满足。其实质也都是在研究效率问题。6其
中代表理论主要有:
1、亚当·斯密和市场机制理论
亚当·斯密早在1776年就指出:“看不见的手”能促进效率。“工业生产就
是意味着在使用的对象或材料上有新的增加,随着生产价值的增大,使用者的利
润同样也会按比例地增大。而任何人,惟有利润的缘故,才将资本投放于工业;
同时他会继续努力地使用它,使其生产尽量具有最大的价值,或者,可能交换货
币或其他货币的最大数量。⋯⋯使得其生产会有最大的价值;每一个人必定是用
他的最大努力提供社会的岁入。一般地说,他确实既无意于提高公共利益,也不
知究竟提高了多少⋯⋯而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就像许多情况下一样,由一只看
不见的手引导他去提高实非本意的结果。”7由此市场价值规律成为实现效率、优
化资源配置的根本途径,是效率的原始动力和源泉。
2、边际理论
19世纪60一70年代,以杰文斯(w.S.Jevons)、门格尔(K.Menger)和瓦尔
拉斯(M.E.Walras)为代表人物的“边际学派”以边际效益和均等利益原理为立足
点,提出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标准。其基本思想是在人类经济活动的某一特定领域
连续使用某种资源时,这种资源的配置效率即这种资源所提供的经济利益将趋于
递减。于是当资源重新配置,将资源从获利较少的用途转到获利较多的用途时,
8
总收益将增加。当任何一种用途最后一个单位的资源历提供经济利益在数量上相
等时,总收益将达到最大,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
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发展到“边际理论”,在市场经济从比
较初级的阶段向中级阶段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反映了效率的原始动力机制已向社
会资源最优配置机制发展,从“单个企业利润最大相加等于社会最优”假设向“边
际收益相等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最优”理论发展。
3、帕累托效率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谈到效率,新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效率是是使用最多的概
念。帕累托效率又称为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是指“当事物的状态在
给定的约束条件内时,通过重新改变事物的状态使之满足可用的约束条件,已经
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说变得更好时,则说这种事物所处
的状态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当帕累托最优概念用来分析研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
的资源配制效率时,是指资源处于效率配制时,再没有任何方法能使某些人福利
增加而又不减少其他人之福利,即社会福利已经不能在不牺牲其他人经济福利的
条件下得到进一步的增加。
4、莱宾斯坦(Harvey Leibenstein)的“X”效率
x效率一词中,x代表来源不明的非配置(低)效率。在考察个人行为的过
程中,莱宾斯坦提出了选择性理论、“全权委托”偏好原理和个人努力均衡原理
等理论支柱,进而考察企业行为过程中又先后提出了生产理论、厂商理论、努力
博弈理论等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企业内部x低效率现象的根
据。在生产理论中,莱宾斯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1)从现实存在的x低效
率现象出发,坚持认为企业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极端重要性。(2)强调劳动投
入与其他投入的差别,指出企业的生产效率与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实际上付出的
努力程度有关(3)莱宾斯坦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企业生产过程中雇员与
雇员、雇员与管理者、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策略博弈,指出博弈各方基于常规
作出的策略选择,是导致企业内部X低效率的根本原因。(4)劳宾斯坦根据劳动
合同不完全、工作努力是一个变量的假设,指出企业的生产成本与个人决策有关,
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关系。
5、经济效率理论小结
亚当斯密作为市场经济的鼻祖,指出了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是在经济运行中
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边际理论指出了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点
的均衡状态。帕累托理论提供了一种价值判断,其他人的状况不变,只要一个或
一部分人的状态变好,社会福利就有所提高,也就是效率提升。虽然,帕累托最
优的实现前提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而现实经济几乎是不存在这样的市场条件
9
的。9莱宾斯坦的“X”效率意义在于拓展了人们对“效率”概念的理解。也就是
说,效率问题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它包括更广泛的影响机制。由此,
可以引申出组织的效率、制度的效率等等概念,使我们能更全面、客观地分析经
济问题。
第二节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将经济效率的概念延伸到金融领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现代货币信用
经济条件下,金融因素在现代经济中不断扩散和渗透。现代经济已经与金融高度
渗透和溶合,经济效率已不可能独立实现,人们必须借助于金融资源的分配和配
置实现,因而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就成为经济效率的组成部分、实现条件和表现
形式。这也是金融依托其功能的提升和显现,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所决定的。
一、金融的产生和早期功能
对金融效率的理解有赖于对金融本质特别是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把握。从金融
发展的历史演变来看,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主要面临如何在严酷自然环境中生存
下来之后,人类就需要在物质生活中创造或获取“效用”来满足人类生存地更好
的目的,从而形成了社会经济的基本内容和目的。其中效用最大化或者资源最佳
配置的具体方式又不外乎是“分配”和“交换”。于是经济活动的本质可以理解
为以社会福利为目的,由效用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主要经济活动所构成
的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经济具体而言,实质是一种价值运动。
此时,商品(产品)是这种价值运动载体的唯一形态。人们在很狭小的地域
或者人域范围内进行着物物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生产出来
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地不能被当期消费掉,而物物交换所要求的需求榫合和时空
榫合苛刻地限制了交换的进行,迫切需要一种统一的度量标准和媒介手段,此时
货币得以产生,成为金融范畴的起点。
金融产生以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主要是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交易的便利,
成为社会经济交换活动中的媒介和润滑剂,从而使整个经济的交易效率得到极大
的提升。此时金融最基础的功能即服务功能开始显现,功能即:功效和作用。金
融的功能就是金融对于经济的作用与功效。这也是金融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
在汉语这门古老的语言中,金融故名思义又有“资金融通”的意思。这也是
10
金融发展早期金融体系的两大基本功能之一,即在资金盈余者和资金赤字者之间
进行调剂,实现金融的信用中介功能。不过在早期,中介功能主要是被动地适应
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了金融对经济的依附作用。
二、金融功能的提升和扩展
金融在产生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主要是服务功能和中介功能在发挥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金融本身的发展,金融资源配置功能逐步显现出来,
这也是现代金融的核心主导功能。尤其是进入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
经济时期,社会化的大生产使整个经济有了明确的扩大再生产的投融资需求。金
融体系被动的中介功能逐步转向主动的资源配置功能以适应这种需要。金融功能
从此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和提升。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确立,经济发展水平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金融活动的规模迅速扩大,范围迅速拓展,经济的
货币化与经济的金融化水平逐步提高,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日益显现:通过金融
体系动员全社会的储蓄功能,将社会上闲散的资金聚集起来,投向到具有效率的
经济项目上去。同时,工业革命后,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社会大生产所需要
的投资项目不再是个别富豪的财富所能承担的,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功能解决了
这个问题,使得社会闲散资金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充分有效利用,从而极大地促进
了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剩余财富的增加也使交易范围得到大大拓展,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现代金融体系资源配置功能的发展和完善,也催生了银行、
投资银行、股票市场等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的出现和发展。
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有两个伴随问题开始突出并亟待解决。一是市场失
灵问题。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也使经济学家们对市场机制进行了重新的
反思。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宏观经济学逐步确立起来。在金融业中,金融的经济
调节作用也逐步得到重视:一方面主要经济调控政策都离不开货币政策,纷纷强
调货币政策对经济调节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政府加强了对金融业的规范和管制。
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参与金融活动,对经济进行调节,以克服市场失灵。二是不确
定性问题。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如农业生产都要受气候的影响,使得项目的资金投
入和后期的资金收益存在固有的不确定性问题。金融活动如保险公司、股份公司
制度等可以把风险承担社会化,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于是金融功能又扩展到
了经济调节和风险规避领域。
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经济调节功能与风险规避功能都基本完善之后,金融
的主导功能就自然形成了。从金融功能中服务及中介这类对经济从属作用的显现
到资源配置等主导功能的完善,金融是依赖其货币和信用结合的特征来实现的。
经济本身是个无限循环、周而复始的生产扩大再生产过程,经济的绩效取决于价
1l
值运动效率。金融是货币形式的价值运动。比较商品形式的价值运动,金融过程
具有明显的价值运动效率优势,转移货币要比绝大多数种类的商品方便、快捷得
多,这使得金融过程具有天然的价值运动效率优势,带动了整个经济过程的效率,
促进了经济绩效的提高。此外,货币不光适合于交易或结算,它也适合借贷。于
是信用成为探讨金融功能内涵的另一个主要视角。借贷行为提高了投资的广度和
深度,推动了生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功能进一步延伸。金融在解决市场经济特有的
难题,如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委托一代理问题、风险管理等方面,正发挥出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延伸功能主要如下:
在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无论是银行中介还是金融市场,在追求效益的
驱动下,不断发掘、开创新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方式,整个金融体系逐步复杂化。
金融市场从比较简单的动员储蓄、分散风险发展到进行企业监控、信息传递等,
为资源的进一步合理配置提供了深化途径。比如金融市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和
监管制度,大大改善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也促进了实体经济的自身发展。
此外,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金融衍生
品市场应运而生,风险管理越来越成为金融的重要功能。此时的风险管理与前面
的风险规避功能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风险规避是一种被动的风险防御,而这
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也即主动的风险管理。可以理解为是金融功能的
进一步提升,是风险规避功能的深化、复杂化和主动化。”
金融在宏观调节上的功能也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对于对社会总需求总供
给的影响、消费的引导、区域经济的协调、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产业结构的调整、
价格发现及资产定价、产权分割等功能。
以上概述了在历史长河演进中,货币的出现到金融体系形成及金融活动的日
益复杂化,金融的发展表现为金融功能不断提升和显现的形态。国内学者有其他
相近的论述。如孙立坚编著的《金融经济学》将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表述为投融
资功能、流动性保障、风险分散、价格发现、信息生产和公司治理。金融体系的
这六大功能是否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和实现就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的金融
体系能否实现资源配置的关键。
通过上述对金融功能的分析也使我们能够认识到,虽然货币金融的萌发始于
经济的要求,早期服务并从属于经济,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和货币、信用的发展,
金融功能从此不断地显现、提升和扩展,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大增强。
12
三、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作用越来越突出和显现: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储
蓄主体与投资主体分离的倾向日趋强化,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把储蓄转化为
投资,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货币和金融的出现解决了经济资源
的跨时间和空间的配置,其他经济资源要素通过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得N--次
配置,资源配置过程就是金融要素和其他资源要素不断相互作用、协调、调整相
关主体利益关系的过程。为此金融被誉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制度”。金融也已经
成为“领先于经济中其他主体”的关键因素,对经济发展起到“引领性作用”,H
也大大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高。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最重要
的因素支撑—金融。实际上,在发达国家,金融己成为经济的核心部分,对经
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现实生活中,经济增长中金融贡献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动
力。中央财经大学的王广谦教授(1997)对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度作了量
化的分析,他认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在三个方面:提高要素投入量、
提高要素生产率、直接增加经济总量。通过对这三部分进行分解,分别得出各子
部分的贡献度,然后进行汇总,王广谦作出了金融在经济增长中做出了20%贡献
度的结论。这一结论在一系列文献中被广泛引用。
在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效率起着关键的作用。金融效率的高低
决定着金融发挥作用的成本和作用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经济的效
率。如果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有着较高的效率,则可以最大限度地促使资金从盈
余部门向赤字部门的转化,即最大限度地促使储蓄转化为投资。如果金融机构和
金融市场效率很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便会受到约束。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
也就是说存在着闲置储蓄,这就意味着社会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运用。”金融
体系的运作状况以及效率高低,决定着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决定
着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金融效率的概念和含义
金融效率(金融体系效率)这个概念在西方传统的经济金融理论中未被正式
地提出来,但仍可以从一些货币、信用与收入产出的关系、资产定价理论体系中
等找到对此类问题的论述。自戈德·史密斯开创性地提出金融发展理论以来,金
融体系的效率问题才得以系统地研究;在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金融
的效率尤为值得重视。
13
一、金融效率的含义
1、尤金·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舢)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是关于资本市场价格如何确定的经典理论,其所谓的资本
市场效率也就是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即有效市场的股价应遵循随机游走的本
质,即股价的变动应是随机且不可预测的。这种股价已经反映所有己知信息的观
点被称为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踟{)。基于此,新帕
尔格雷夫货币金融词典是这样描述金融市场效率的:如果资本市场能够完全和准
确地反映决定证券价格的所有相关信息的话,那么,这样的市场就是有效的。”
根据信息所反映的内容来划分,有效市场假定一般分为三种:强势有效假说、半
强有效假说和弱势有效假说,这些形式由对“所有已知信息”的含义的不同理解
来区分。
(1)弱势有效假说认为,股价已经反映了全部能从市场交易数据中能得到的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过去的股价、交易量、收益等。在弱势有效的市场上仅仅通过技术
分析并不能获得超常收益。因为技术分析的历史价格信息已经为投资者所利用。
(2)半强势有效假说认为,与公司前景有关的全部公开的已知信息一定已在股价
中反映出来了。除了过去的价格信息外,这种信息还包括公司生产性的基本数据、
管理质量等。如果投资者能从公开已知的资源获取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认为它会
被反映在股价中。在这样的有效市场中,技术分析和基础分析都不能帮助投资者
获得超常收益,仅有掌握内部消息的内部交易者能获得超常收益。
(3)强势有效假说认为,股价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甚至包括仅为内幕人
员所知的信息,这意味着在强势有效的市场中任何人想获得超常收益都是不可能
的。
EMH理论的隐含的思想是:象产品市场一样,金融资源能否得到有效配置,
要看是否具备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定价机制,以及在此作用下金融商品的价格能
否准确反映其内在价值,内在价值又反映在与该金融商品有关的信息中。在有效
市场上,价格反映的是所有的信息,因而可以有效地发挥资源配嚣的信用作用;
一旦市场是非有效的,价格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因而资源配置就会受到扭
曲。EMH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金融资源配置
效率提供了一种考察方法。然而以定价效率完全代替金融市场效率似乎有失偏
颇。
2、詹姆斯·拖宾(James Tobin)的金融市场(体系)效率观
当代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拖宾认为,
金融体系的效率概念有这样几种不同的含义:“
14
(1)信息套利效率。即如果一个市场上平均来说,不可能依据普遍可以利用的公
共信息进行交易而从中获利,这个市场就是有效率的。在这个市场上,价格与过
去的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十分微弱,根本不能利用价格与历史的联系来获利,从
而价格是随机游动的。不管是投资顾问的顾客、经济人还是共同基金的所有者,
他们在证券投资组合管理中获得报酬的数学期望为零。托宾的信息套利效率思想
显然就是法玛的市场有效性理论,也就是定价效率。
(2)基本估价效率。托宾认为,在金融资产中,如果一个市场的估价精确地反映
了对资产的未来支付,也就是说,如果资产的价格是对未来支付或收益的合理预
期,那么这个市场就是有效率的。市场估价效率反映了基础状况的精确度。从这
个方面来说,由于投机者的投机行为,往往产生“泡沫”从而使人对于“以真正
的长期预期为基础的投资感到绝望”。
(3)完全保险效率。一个金融市场体系,如果能够使经济行为者,为他们在未来
各种意外情形(如道德风险)中交付商品和服务提供保险(不管是通过现在就放
弃他们拥有的某些资产,还是以订立契约的方式,在未来出现特定的意外情形时
交付),那么它就是有效率的。这样的金融市场体系,使居民和个人可以根据他
们的偏好和需求,相当方便地改变他们的支出和消费的时间模式,而不是盲目地
一味遵守他们获得收入的时间顺序。
(4)功能效率。如果金融市场能提供支付机制和支付网络,促进交易的便利:有
利于动员储蓄用于投资,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国内和国外投资、私人
和公共投资,并且把储蓄分配到从社会来看最具有生产性的用途上,托宾将自金
融市场这方面的效率称之为功能效率——即金融市场为整个经济提供的服务。托
宾认为,资本市场在促进资金由赢余公司向赤字公司的转移、为政府投资以及为
居民提供各种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以往比较微观的金融定价效率观来看,托宾明显拓宽了金融效率的范畴,
将功能效率引入了效率分析,为正确全面衡量金融效率提供了不同以往的新思
路。
3、国内学者对金融效率含义的探讨
国内学者对金融效率这一概念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概括为:王广谦(1997)将金融效率定义为金融运作能力的大小。他是在分析比
较了效益和效率两个概念的基础上给出这一定义的。他认为,效益更多的是反映
活动的效果,强调的是数量方面;而效率更多的是反映活动的能力和质量,强调
的是作用程度。18但未对金融运作能力作进一步交待。杨德勇认为,金融效率是
指一国金融整体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所发挥的效率,即将金融要素(人力、物力、
各类金融资产的存量和流量)的投入与国民经济运行的结果进行比较,把这个层
面的金融效率称之为整体金融效率,投入的包括各类金融机构及其人力、物力和
各类金融商品,产出的是国民经济的增量和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这一概念是在
效率的一般含义的基础上,从金融体系运行的特点出发归纳出的一个概念。”而
王振山借用福利经济学关于帕累托最优的思想,将金融效率界定为资源的配置效
率,他认为金融效率就是资金融通效率,指在金融市场上,由金融机构最为金融
中介完成的或者由融资双方或多方在市场服务体系下实现的金融资源的帕累托
效率配置。金融效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效率是指全社会的金融资源,
包括政府、企业、个人和银行支配与使用的全部金融资源都趋向于帕累托最优配
置;狭义的金融效率是指在某经济体中,由金融机构体系完成的金融资源配置达
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孔祥毅(2001)从协调的角度出发,将金融效率定义为金
融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程度,并指出只有协调的金融运行,才有金融经济发展
的高效率。
二、金融效率的概念
综合金融效率的各种含义和观点,广义来说,金融效率是指全社会的金融资
源,包括政府、企业、个人和银行支配和使用的全部金融资源趋向帕累托最优的
程度。简而言之,金融效率可以认为就是资金融通的效率,即金融机构以最小的
投入产生最大的产出,金融机构最高的投入产出比率意味着最高的金融效率。也
就是指在金融市场上,在健康的金融管理体制下和有效地金融调节机制下,由金
融机构作为金融中介完成的或由融资双方或多方在市场服务体系下实现的金融
资源的帕累托效率配置。从内涵及外延来看,金融机构的投入有人力、资金和技
术,.这和一般的经济实体并没有什么区别。而金融系统的产出作为服务业没有统
一的衡量标准,一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考察。在微观层面上,金融系统的产出是
金融系统本身营业收入和获利的多少,即微观金融效率是指金融机构本身的投入
产出比率,其衡量指标有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等财务指标。这个
层面上的金融效率实际上也只能算是金融机构的效益。从中观上考察,即金融作
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市场运作中的效率,即金融市场的效率,体现了
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的结合。从宏观层面上,金融系统的产出是指金融系统动员
社会储蓄的多少,有多少社会储蓄转化成投资后对实体经济起到了真正的推动作
用以及通过储蓄转化而来的投资效率,这反映了投资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即
宏观金融效率是指金融系统对社会储蓄的动员效率、储蓄对投资的转化效率以及
投资对实体经济的推动效率和调控能力。21
金融效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概念,国内学者也己从不同角度对金融效率做
16
了层次上的划分。如周升业(2002)将金融效率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
金融功能效率,指金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一般作用;第二个层次是金融配置效
率,指金融体系中资源的配置状况;第三个层次是金融管理效率,指具体金融机
构内部投入产出的效益。对金融效率的层次划分是进一步系统研究的前提。
第四节金融效率优化主要理论概述
一、传统经济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作用论点
1、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作用论点
古典经济学派通常认为,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不会对就业、产出和收
入产生什么影响,因此也就无所谓货币的效率问题。但是凯恩斯通过对20世纪
30年代经济大萧条现象进行反思,指出非充分就业现象源自货币,对整个社会
的产出和收入进行研究时,必须将货币的因素考虑进去。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扩张
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的供给,降低利率,从而扩大投资需求,减少失业。此后
托宾(J.Tobin)等人则先后提出货币理论,旨在说明货币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
系,并且实践了凯恩斯的精神,主张采取低利率以及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的经济
政策。可以说他们的理论就是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压制政策的理论渊源。
2、货币主义的货币作用论点
与凯恩斯流派比肩的货币主义流派,其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是
决定名义国民收入的唯一的重要的因素。弗里德曼指出,从长期来看,货币数量
的变化对实际国民收入的影响甚微,而对名义国民收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从
短期来看,货币不仅对名义国民收入,而且对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而言,是唯一
的重要的因素。因此,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最重要,货币的推动是说明产量、就
业和物价变化最主要的因素。
二、现代金融发展理论中的金融效率问题
l、雷蒙德·戈德·史密斯的金融发展理论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P.G.Smith)是现代比较金融学的奠基人,其代表
作是1969年出版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在该书中戈德史密斯详尽细
致地分析整理了数十个国家,前后长达百年的统计资料,对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
做了广泛的国际比较和历史比较研究。他的重要贡献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
一,戈德史密斯率先提出了综合全面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概念。第二,通过
对各个国家金融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观察,发现虽然各国的金融结构和经
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是它们却具有大体~致的金融发展路径,并呈现一定的
规律性。第三,戈德史密斯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并且特别强调发达
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在金融发展中的明显区别。由此他也认识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
长可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货币是非中性的,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推动
作用,金融机构与金融资产种类越丰富,金融活动对经济的渗透力越强,经济发
展水平越快。
在戈德史密斯的金融发展理论中虽然未明确提出金融效率这一概念,但是对
宏观金融效率的研究正是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题中之义。
2、麦金农(R.Mckinnon)和肖是金融发展理论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
的著作首先开辟了金融深化论这个新的经济理论研究领域,也对许多发展中国家
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及货币金融改革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麦金农和肖的金
融发展理论重点提及了真实利率对金融发展乃至经济增长的重大影响。其金融深
化模型的核心问题是利率压制问题。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压制实际
利率以促进经济增长的金融政策的失败,显示了传统金融货币理论在发展中国家
的失败。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正确的金融改革途径应是放松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管
制,实行金融自由化,形成均衡的市场利率,从而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进而促
进经济发展。
麦金农和肖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殊性,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一个
“分割经济”,也就是说,各企业可以获得的技术不同,商品市场且生产要素市
场上价格也不同,资产收益率也不同。这种“分割经济”造成了它独特的金融制
度特征:(1)货币化程度低。市场分割性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商品交易的范围和规
模都受到了很多限制。在整个经济中,货币经济所占比重较小,相反,自给自足
的非货币经济所占比重却较大。因此,货币在整个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2)金融体系具有“二元”机构。这是指发展中国家同时存在现代的货币银行
体系和传统的金融机构。一方面,享有特权的大企业可以从国有银行等现代化金
融机构获得大量低利率的资金,其使用效率却极其低下;另一方面,在经济活动
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小生产企业由于得不到大银行的贷款,只能诉诸于一些传统的
金融机构,如钱庄、当铺等。这些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很高,偿还期限也短。金
融机构的“二元”性不仅会削弱政府的货币金融政策效果,甚至会造成背离政策
目标的经济后果,扭曲资金的有效配置。(3)金融市场不发达。因为“二元”金
融结构限制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所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十
分落后,这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具有很低的金融相关率。这不仅限制了金融体
系动员和分配资金的作用,而且也阻碍政府货币政策的实施。(4)政府对金融实
18
行严格管制。表现为对金融活动做出种种行政性限制,对利率和外汇实行行政管
制,金融业缺乏竞争等。
在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金融特殊性的基础上,麦金农和肖共同提出了促进经济
发展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他们认为,金融与经济是密切联系的两个领域,
金融体制和经济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关系。当政府过分干预金融,人为
地压低利率和汇率,造成经济与金融之间存在一种恶性循环状态时,就称之为金
融抑制;丙当政府放弃对金融的过分管制,允许市场机制特别是利率机制自由运
行时,一方面完善的金融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能够充分有效地把社会闲置资金
转化为生产性投资,并通过市场机制引导资金流向高收益部门和地区,从而促进
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收入的逐渐增加以及各经济主体
对金融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反过来又会促进金融业的发展,由此形成了经济与
金融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这就成为金融深化。2
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第一次论证了发展中国家通过提高金融效率
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论述了金融效率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
3、赫尔曼、默多克和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论
金融深化理论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金融自由化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实效;而马来
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等新兴国家,金融自由化在变革初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均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到较大的冲击。更有拉美的智利等国,金融自由化非但
没有给他们带来期望中的经济增长,反而使其深陷恶性通胀、银行体系破产的苦
境,最终不得不回到管制的道路上来。这使得人们重新审视金融自由化的限度、
次序和条件。赫尔曼(Hellmann)、默多克(Murdock)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
等人提出了金融约束论。金融约束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经济落后、金融程度较
低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对金融部门选择性地干预有助于而不是阻碍金融深化,提
出在这些国家应实行金融约束政策。即在宏观经济稳定、通货膨胀率低并且可以
预测正的实际利率前提下,通过对存贷款利率加以控制、对市场准入及竞争加以
限制以及对资产替代加以限制等措施,来为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以提
高金融体系运行的效率。
与金融抑制相比较,金融约束的本质是政府通过一系列选择性的干预政策在
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而不是直接向其提供补贴,以刺激其发展,
并促进金融深化。其前提条件是稳定的宏观环境、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正的实际
利率等较好的经济气候。当存在金融抑制时,政府造成的高通货膨胀使财富从家
庭部门转移至政府手中,政府又成为各种利益集团争相寻求寻租活动的目标,其
本质是政府从民间部门夺取资源。而金融约束政策则是为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
19
会”。这些“租金机会”是因存款利率控制造成的存贷利差而形成的,银行通过
扩张其业务规模获得这些租金,因此促进金融深化。
金融约束理论是发展中国家从金融压抑状态走向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一个
过渡性理论,它针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的市场机制不完全、信息
不畅、金融监管不力的状态,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下的作用,因此并不是与
金融深化完全对立的政策,相反是金融深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4、20世纪90年代后金融发展理论的新方向
20世纪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在于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出发
对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机制作出全面而规范的理论和实证的解释。比较有影响
的有马乐科·帕加诺(Pagano,1993)等,金融体系可以通过影响由(储蓄被转
化为投资的比例)、A(资本的边际社会生产率)或s(私人储蓄率)来影响经济
的增长率。
(1)银行等金融中介比家庭等单个经济组织更能抵御流动性风险,所以可以投
资于效益更好但流动性对一般经济组织难以承受的项目。同样,股票市场可以通
过股份买卖和投资组合等机制有助于投资生产率和增长率的提高。从而增加私人
储蓄率和投资转化率。
(2)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了资本配置效率提高,从而促进了经济增
长。在促进资本配置效率这一渠道中,金融体系主要通过四种方式提高资本的边
际社会生产率。第一是收集生产信息以便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估;
第二是通过提供风险分担手段促进资金投入到风险更高但更具有前景的技术;第
三是促进创新活动,提供了创新的预期报酬;第四是以各种方式对企业经理人进
行监督和激励,降低其道德风险的可能,从而投资于更有生产效率的项目。
(3)比起没有效率的金融机构,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自身的健康发展减少了本
身资源的耗用,推动了更高比例的储蓄被转化为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第五节金融效率的衡量标准
一、金融效率的分析判断标准
金融体系的效率是一个含义丰富、多层次的综合指标的衡量,较难用简单的
量化指标来衡量,总体来说,金融效率的根本标志是一国经济增长、充分就业、
通货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经济金融目标的最终实现。但是,一方面上述四大经
济金融目标的实现并非金融资源配置单一地决定。另一方面,金融资源分配与金
融运行有着相对独立于实物经济的运行过程。因此,金融效率的实现有其独立的
标志。金融效率的主要标志是金融市场与金融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其金融功能和服
务功能;经济货币化、信用化程度得到不断加深;金融资产的种类、数量与结构
能够不断适应金融交易需要;金融体系完备并高效运行;金融交易成本较低;金
融交易透明度较高、信息趋于完全等等。根据金融效率综合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
层次来分析:
1、从金融效率宏观层面来看,主要应该分析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推动能力。金融
效率应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刚好或接近最优的状态,金融效率的提高应能够及
时反映在经济效率上,使经济效率提高。也就是要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效率的作
用,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考察(1)运转良好的金融体系应通过提高储蓄率及
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而改善经济效率。(2)金融发展是否实现了资金的合理流
动,优化了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本效率(3)金融体系是否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推动经济的增长。此外,还可以考察金融体系对货币政策的适应效率。金融体系
是货币政策的传导中介,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有价格反应、结构反应和总量反应。
以实现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
2、从金融效率的中观层面来看,主要应考察各类金融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是否
充分反映了各方面的信息,这也就是所谓的定价效率。金融市场实际上是一种由
市场配置资金资源和在价值规律支配下的货币资金融通机制,通过调剂资金余
缺,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为此必须通过适当的市场
价格形成机制,形成正确的价格信号。金融商品对各类信息的反应必须灵敏,资
金的价格——利率必须能够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情况,在此基础上资金调节和分
配的效率才能提高,资源配置才不会扭曲。据此,金融中观效率可从以下角度分
析考察:(1)市场上金融工具的价格对各类信息的反应灵敏程度。(2)市场上各
类金融工具的价格是否具有稳定均衡的内在机制。(3)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数
量和创新能力(4)交易成本和市场剔除风险能力等。
3、从金融效率的微观层面来看,从金融产业的视角考察,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
经营效率和发展效率。(1)金融机构体系在金融资源分配过程中,做到安全性、
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结合,获得健康稳定地发展,主要通过其业务能力和盈利能力
加以反映。追求自身的效益,保持合理的利润水平及利润率是金融企业盈利能力,
而金融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通过其经营的业务种类能够满足社会对金融商品和
服务的需求得以实现,也即盈利能力建立在经营能力的基础上,是其业务质量的
体现,也是经营效率情况的反映。(2)金融机构的发展效率指金融机构作为金融
产业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开创未来的能力,它可以通过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资本
充足率、业务增长率等指标反映,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经营管
21
理水平等不可测指标加以反映。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因为金融创新
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机构的发展效率。“
二、金融效率的辅助分析指标
由于金融效率在实践中较难量化,难以用具体的一个指标或一套指标体系来
衡量金融效率。但是可以选择一些参考指标,从不同的角度相互佐证来说明影响
金融体系效率的某些侧面。这些指标主要包括:5
金融效率研究综合指标体系
指标含义
一、经济指标
实际GDP增长衡量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
单位资本产出比率衡量经济效率的近似指标
二、金融指标
(一)金融总体指标
FIR(金融相关率) 衡量金融发展程度的总量指标
M2,GDP 衡量货币化程度的指标
M1肌2 衡量货币机构的指标
资本外逃额衡量金融脆弱性的指标
外汇储备/GDP 衡量金融稳定性的指标
金融从业人员占社会总就业的比重衡量产业自身贡献的指标
金融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人员比例衡量金融业人员素质的指标
金融机构类型多元化衡量金融制度变革的指标
(二)金融中介指标
存货款差/6项存款总额衡量银行资金运用效率的指标
存贷款利差衡量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指标
税后利润/总资产衡量金融中介经营效率的指标
不良贷款/GDP 衡量金融中介脆弱性的指标
国企获款比例,国企GDP贡献度衡量金融资源配置与实质部门贡献偏离的指

BANK 衡量商业银行在信贷资源配置中相对地位的
指标
PRlVY 衡量非国有信贷支持程度的指标
银行上市数量衡量金融业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程度的指标
(三)直接金融指标
间接金融/直接金融衡量金融倾斜程度的指标
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衡量资本市场经营效率的指标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重要地位的上升,一个主要的标志是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
高。其中货币化比率和金融相关率是反映一国货币化进程的核心指标。金融相关
率FIR又称为金融深化程度,是指全部金融资产与同期GDP的比率。用来反映经济
金融化的趋势。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以及投入
和分配在内的整个过程通过货币来进行的比重的提高过程及趋势。”货币交易的
产出量与全部的社会产出量之比值,即为经济货币化程度的衡量指标,该比值越
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货币化程度提高反映了金融效率优化和提升的
基本条件。
下文将结合中国实际,研究考察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现状。
第三章中国金融发展和金融效率现状
第一节中国金融发展总量考察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资产的总量有了很大的
增长。从下表中可以看出,金融总量的主要指标增长速度均超过经济增长1倍以
上,到2003年底,金融本外币资产总额达225531.4万亿人民币,广义货币量(M2)
余额达221223万亿人民币,分别是1979年的104倍和157倍,有力地促进了中
国实物经济向货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换。
1979-'-2003年中国金融深化程度和经济增长
金融资产名义M2/GDP 金融深化
年份总额(亿M2(亿元) GDP(亿(货币化程度(金融
经济增
长程度
元) 元) 程度) 相关率)
1979 2162.6 1458.1 4038.2 36.11% 53.6% 107.6%
1980 2624.3 1842.9 4517.8 40.79% 58.1% 111-9%
1981 3219.5 2234.5 4862.4 45.95% 66.2% 107.6%
1982 3710.9 2589.8 5294.7 48.91% 70.1% 108.99I
1983 4259 3075 5934.5 51.82% 71.8% 112.1%
1984 5547 4146.3 7171 57.8296 77.4% 120.8%
1985 6666.3 4884.3 8964.4 54.49% 74.4% 125.0%
1986 8827.8 6261.6 10202.2 61.37% 86.5% 113.896
1987 11132 7664.5 11962.5 64.07% 93.1% 117.3%
1988 13502 9288.9 14928.3 62.22% 90.4% 124.8%
1989 16044 10920 16909.2 64.58% 94.9% 113.3%
1990 19687 15293.4 18547.9 82.45% 106.1% 109.7%
1991 24316 19349.9 21617.8 89.51% 112.5% 116.6%
1992 29743 25402.2 26638.1 95.36% 111.7% 123.2%
1993 41944 34879.8 34634.4 100.71% 121.1% 130.096
1994 54004 46923.5 46759.4 100.35% 115.5% 135.096
1995 66508 60750.5 58478.1 103.89% 113.7% 125.1%
1996 83741 76094.9 67884.6 112.09% 123.4% 116.1%
1997 106127 90995.3 74462.6 122.20% 142.5% 109.7%
1998 122993 104498.5 78345.2 133.38% 157.0% 105.2%
1999 138232 117638.1 81910.9 143.62% 168.8% 104.6%
2000 153312 132487.5 89404 148.19% 171.5% 109.1%
2001 172160.9 152888.5 95933.3 159.37% 179.5% 107.3%
2002 192968.2 183246.9 102398 178.96% 188.4% 106.7%
2003 225531.4 221223 116694 189.58% 193.3% 114.O%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和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及米建国、李建伟‘金融发展
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在改革以来的20多年中,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
轨,金融的作用逐步显现。与这一时期经济所处的粗放型增长阶段相适应,金融
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数量的扩张上。一方面是信贷量和货币量的快速增长。改
革之初的1978年,银行贷款余额只有1850亿元,25年以后的2003年,金融机
构贷款余额达到16977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8%;从货币供应量看,1978年
现金、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分别为212.0亿、580.4亿和889.7亿元,到
2003年,这三个层面的货币量分别达到,年均增长率为19.9%、22.0%和24.7%,
信贷增长率和各层次货币增长率均超过经济增长率一半以上。”信贷和货币量的
快速增长支撑了中国25年的经济起飞,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因素。
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的大量设立和各类金融业务的迅速增加,有力地支撑了经济
增长。然而20多年来中国金融业增长速度不可谓不快,金融总规模不可谓不庞
大然而,金融质量却总是困扰着人们,金融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突出表现为金融
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滞后、不良资产比例过
高等。这种数量与质量上的反差,增长与发展的不同步使一个问题愈来愈突出,
这就是中国金融业的效率问题。
第二节中国金融宏观效率分析
金融的宏观效率主要包括货币政策效率、金融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包括
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反映了金融做为一个整体对经济的作用能力。
一、货币政策效率
利率和货币调控是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二大手段,主要通过影响货币金融变
量导致总需求的变动。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和基础货币作用于货币市场,
25
从而通过证券的价格影响资本市场;通过存贷款的利率影响信贷市场;通过汇率
等影响外汇市场。资本市场、信贷市场、外汇市场共同作用,影响总需求的变动。
于是判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往往可将货币总量量或利率作为能动的政策变
量,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能否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一般说来,货币政策当局
在确定政策目标后,通过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以及窗口指导或
直接利率管制等政策工具或手段,直接调节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外
汇市场等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和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价格变量,发挥其
调节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状况的功能。因此,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外
汇市场等金融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载体和平台,而货币、信贷价格利率、外汇
价格汇率及资产价格等价格杠杆和银行信贷等数量杠杆始终是货币政策发挥作
用的渠道途径。然而,由于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受管制等原因,中国货币
政策主要通过信贷渠道传导。主要体现为:
1、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很单一,企业债券和股票在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很低,
当商业银行收缩信贷时,企业很难通过债券和股票市场融资来弥补信贷资金的紧
缩,从而不得不压缩投资和生产。
2、证券投资在银行资产中占的比重不高,银行资产以贷款为主。所以当中央银
行家减少银行体系的储备货币,采取紧缩性政策时,商业银行一方面很难通过出
售证券来满足流动性不足,另一方面也很难通过其他储备率较低的替代性融资工
具(如CD,商业票据、发行股票等)来吸收资金,这样,银行就必须紧缩信贷
资产,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
由于资金供给渠道的单一,私人部门不能轻易地获得其他渠道的融资,造成
实体经济对利率的敏感性不强,信贷传导往往使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可能是超
调,也可能是低调,因此增加了货币效应的不确定性。近年来,随着信贷规模计
划的取消,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利率杠杆的运用,货币政策开始逐渐从
单纯的直接信贷传导向信贷、利率和资产价格多渠道传导发展。然而“未立先破”
的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受金融制度改革和信贷需求萎缩影响,银行“惜贷”
现象严重,信贷渠道受阻。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下降。
同样我国利率机制存在明显的缺陷。就利率传导过程看,我国利率调整在传
导中不能明显地作用于消费、储蓄和进出口活动,达到政策目标。原因在于我国
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利率机制还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利率的非市场化形成机制是制
约利率传导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中央银行以行政方式直接决定的利率机制不能
反映真正的资金供求状况,难以灵活有效地带动经济主体行为进行调整,大大降
低了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二是中央银行利率调节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破
坏了利率调节经济的内在机制。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节只有服从于货币政策目标
才有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但利率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直接涉及各经济主体的经
济利益。在我国利率的决定中,中央银行往往不能简单地从调节资金供求、货币
供求的角度来确定利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利率的作用效果,阻碍了对货币
政策的传导。三是我国利率机制缺乏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利率要能够发挥总用
不仅在于中央银行如何调节,更主要在于金融机构、企业、居民如何反应。四是
我国目前的利率机制不能有效适应国际经济因素的变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
内利率的调整不能不考虑国际利率的变化以及其他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利率机
制不能很好地协调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关系,同样不利于对货币政策的传导。4总
之,由于利率机制缺乏市场基础,我国利率对总需求的调节作用不明显,限制了
货币政策的效率,也影响了金融对经济的调控作用。
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金融作为一种资源,其配置问题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分离的倾向日趋强化。金
融系统得基本功能就是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因此可以通过考察储蓄是否有效地转
化为投资,来考察金融的宏观效率。在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和市
场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有着较高的效率,则可以最大限度
地促使资金从盈余部门向赤字部门的转化,即最大限度地促使储蓄转化为投资。
如果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效率很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便会受到约束。储蓄就不
能全部转化为投资,也就是说存在闲置储蓄,这就意味着社会生产潜力没有得到
充分运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作状况以及效率高低,决定着储蓄向投资转
化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决定了金融宏观的效率。
中国金融业运作的效率偏低,是传统体制的必然现象。我国社会资金从储蓄
向投资转化,主要通过在银行体系中占据垄断地位的,以国家信用为号召的国有
商业银行。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居民个人
储蓄存款构成国有商业银行的最大负债。换言之,国有商业银行是居民个人储蓄
转化为投资的主导金融中介,其资产结构十分单一,贷款占比较大。随着国有企
业经营状况的不断恶化,国有商业银行出现巨大的不良资产,渐渐陷入国有企业
的“资金沼泽”中。在这样的体制中,贷款效益势必不高,必然会影响资源配置
的效率和整体经济运行的质量。这种建立在国家信用垄断和对国有企业资金供给
基础上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实际上形成了对资金的极大浪费。并形成了一些突
出的表象:如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上面l临着“信贷配给”问题。国民经济中最具
活力的部分——非国有经济和中小型企业无法获得必需的金融资源的供给。2003
27
年,银行对国有经济投资增长了32.896,而对民营经济投资则只增长了14.1%。
”而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却拥有大量资金无法贷出,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
的数据,2000年国有商业银行系统人民币贷款余额为99371亿元,人民币存款
余额为123804亿元,存贷差高达24433亿元。金融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严重偏离
了经营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第三节中国金融中观效率分析
金融市场效率是体现和发挥金融功能和作用的重要基础,衡量金融市场运行
效率的高低,主要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一、市场上金融商品价格的各类信息的
反映灵敏程度。二、金融市场上各类商品的价格具有稳定均衡的内在机制。三、
金融市场揭示、分散、防范、控制风险的能力。四、市场上金融商品的数量和创
新能力。五、投融资的便利程度即资本集中和转移能力。主要考察金融市场对宏
观经济层面即社会融资需求的满足能力、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金融市场自
身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
我国已经形成的金融市场,存在诸多问题,目前离开有效率的市场相差甚远。
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基础脆弱,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完善的市场体系
还没有建立起来;市场规模偏小,市场结构不合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育均
不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一放就乱,一管就死;金融工具单一,金融衍生
品等风险规避手段缺失。总之,现有市场结构和服务层次难以对实体经济提供充
足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上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2004年金融市场结构概况(亿元人民币)
货币市场(交易额) 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银行问保险市黄金市
外汇市场(保场(交
同业拆银行问银行问票据市发行额交易额市场年年末流
场(交费收易额)
借债券回现券买场末总值通市值
易额) 入)
购卖
14556 943鹄2504l 81461 12383 47053 37056 11729 17301 4318 731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4版,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
一、货币市场效率
发达完善的货币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短期融资的需要,
也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场所。我国货币市场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发展起来的,已经初具规模,货币市场雏形体系也己显现。主要包括同业市场、
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到05年底,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成员共有695家,银行
间债券市场成员5508家。市场交易也已达到一定规模。但是,从货币市场职能
发挥和完善来看,货币市场存在的问题仍很突出,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不完善,
主要包括:
l、我国货币市场各子市场发展不均衡。银行间市场相对发展较快,票据市场发
展严重滞后,中央银行对货币市场的调控不能有效地作用于实体经济。
发达的货币市场应当实现票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协调发展。票据市场的发
展依赖于比较完善的商业信用制度,更直接地反映了企业之间的货币资金的状
况,也更直接地反映了与实体经济的联系。票据市场发展比较充分,能够使央行
在货币市场的政策意图不仅传导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且直接传导到企业等实体
经济层面。而目前利率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主要影响的是银行间市场,货币政策
传导范围和影响受到限制,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票据市场不仅规模小,
而且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而且发展不平衡。
2、我国货币市场相互割裂,参与主体不够广泛,市场容量有限,难以对宏观经
济运行产生足够的“分量”。货币市场分为很多的子市场,但同时应是一个有机
的整体。然而,我国货币市场的子市场间缺乏有机联系,没有通过基准利率形成
具有内在联系的利率体系,有时甚至出现相反的运动趋势。不同的经济主体被严
格限定在狭小的子市场范围内。如国债回购市场就被划分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
市场,再加上缺乏经纪人、做市商等,市场容量有限,同一券种的价格往往差异
较大。因此,货币市场还不能完全成为资金供求状况的晴雨表,其变动对经济尚
不能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3、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层次较低,金融工具种类比较少,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
发达、完善的货币市场应该是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在不同的市场上产生不同的交
易工具,从而为利率价格提供较好的发现和形成机制。
货币市场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期限丰富可以产生比较多的利率传导途径,深化
货币政策作用的广度和深度。而我国目前只有有限的几个货币市场,工具比较单
一,货币市场的衍生产品更谈不上,再加上债券利率等一定管制因素的存在,形
成的收益率曲线不尽合理。
上面的分析表明,货币市场从无到有到目前的一定规模,虽然有了较大发展,
但发育的深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需要,还不能成为牵动整个金融体系
反应灵敏的“神经系统”。其效率低下的突出问题是货币市场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还没有真正摆脱计划性和行政性的束缚,没有建立起真正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
二、资本市场效率
资本市场效率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最大限度地、最有效地、最低成本地将
储蓄转化为投资,并通过市场分配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促进经济长期稳
定的发展,为此资本市场效率集中在资本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下文拟从
市场透明度、金融商品价格对信息的反应灵敏程度和资本市场对融资需求的满足
能力三个角度分析。
l、市场透明度。
金融市场信息传递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及时性即信息传递的效率是衡量金融
市场透明度的指标。它决定了金融市场的信息成本,进而决定了交易成本和市场
效率。根据制度经济学家Dahlman(1979)的观点,市场交易双方要进行交易,
就必须寻找交易对象,而不完善的信息将导致资源损失。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
来看,市场透明度的提升明显落后于市场规模的扩张。虚假信息、内幕交易一直
是中国股票市场的顽疾。从亿安科技到银广夏,无一不是机构大户借助信息不对
称,扭曲市场信息、误导市场投资造就的所谓资本运作神化。证券市场透明度的
不足直接导致市场投资理念的扭曲:由于市场投资者缺少必要的、真实可靠的信
息,难以对投资对象的长期投资价值做出准确的判断,只能转而追逐市场热点,
博取短期价差。从而投机盛行,绩差股更容易受到市场追捧,降低了证券市场的
资源配置效率。
2、金融商品价格对信息反应的灵敏程度
股市应该是经济走势的晴雨表。而我国股票市场对于不同信息的反应是有差
异的,即对政策信息反应灵敏而对经济信息反应迟钝。
统计数据显示,93—99年问,GDP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由
13.1%下落到7.1%,61.896下落到14.1%,而同期的沪深股指持续走强,与经济走
势形成强烈反差。这说明,中国股市对经济信息反应迟钝,股指变动即不反映经
济的运行状态,也不反应预期的经济运行趋势,上市企业的市值变动与实体经济
严重不相关。
而与此相反,中国股市对政策信息反应灵敏,为典型的“政策市”。根据陈
湛匀、王小群对影响股市波动因素的实证分析,1995年1月1日到10月31日
共208个交易日,影响股市波动的三个因素中,政策因素为主要因素,占总波动
30
的59.54%;消息因素次之,占总波动的24.49%;扩容因素占总波动的15.15%。
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分析,“政策市”不应该是中国股市发展的长期方向。中
国股市应该更多的反映经济发展走势,形成良性的自我价值生成机制和内在稳定
调节机制,使资源按照市场的内在规律进行配置。
3、证券市场对融资需求的满足能力
目前中国股票市场存在明显的所有制歧视,大量民营高科技企业由于达不到
三年盈利等现行上市条件被挡在了证券市场之外,制约了这些企业的深层次发
展。同时,由于坚持分业经营的体制,对银行资金、保险资金进行严格的管理,
客观上限制了证券市场的资金来源,影响了证券市场对融资的满足能力。
第四节中国金融微观效率分析
微观效率主要从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产业主体的经营效率和发展效率来考察。
一、经营效率
从中国金融结构来看,银行业占了绝对比重。银行业的微观效益可以有很多
反映指标,同时也说明了微观金融效率的整体情况。在这些指标中,利率额、人
均利润、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最有代表性。总体来看,由于冗
员过多,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低效运行,利润总额低、人均利润低。
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实现的利润额单位亿元
银行机构1986焦1990盆1995焦1998焦2000矩2001焦
中国工商银行84.5 132.5 46.7 34.5 50.9 58.9
中国农业银行10.9 11.6 19.4 —9.13 2.97 11.5
中国银行13.O 61.6 47.O 23.6 39.8 26.5
中国建设银行30.1 19.2 61.7 lO.9 75.4 51.7
交通银行16.2 37.7 14.5 20.3 19.1
中信实业银行1.22 6.77 14.2 9.24 9.5
中国光大银行3.0 8.78 6.O 1.7
华夏银行1.99 4.93 7.55 9.2
民生银行2.45 4.29 6.5
中国主要商业银行人均实现的利润额单位:万元
银行机构1986焦1990生1995住1998芷2000仨2001生
中国工商银行2.O 2.7 O.8 0.6 1.1 1.4
中国农业银行0.3 O.3 0.3 一O.2 O.1 O.2
中国银行6.2 8.4 2.4 1.2 2.1 2.3
中国建设银行4.2 O.9 ’ 1.7 O.3 2.4 0.8
交通银行11.7 8.3 3.3 4.3 4.1
中信实业银行29.1 23.3 24.1 12.0 10.7
中国光大银行18.8 32.5 13.3 2.4
华夏银行22.9 19.7 16.8 18.4
民生银行18.9 20.4 21.O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87--2002年),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
从税前利润、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和成本收入率来看,我国的四大国有
银行与世界二十大银行的差距非常大。以工商银行为例,其税前利润和花旗、汇
丰等海外银行巨头差距在2—30倍之间,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与他们差距在
2—16倍之间,这说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虽然规模较大,但效益低下,金融效率
难以理想。
二、发展效率
决定商业银行发展效率的最为关键因素是经营管理水平,实行商业化改革以
来,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规模、办公大楼、设备的现代化配置等方面等取得了长
足进步,但经营管理水平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瓶颈。在机构设置上,国有
商业银行按照行政区划设置营业场所,不仅有悖于效益最大化原则,而且行政色
彩浓厚,易于受地方政府干预:在内部制度建设上,存在严重的责、权、利不对
等现象,激励约束机制缺乏,既难以避免权利阶层的“寻租”行为,又无法调动
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领导行为上,行政干部色彩大于银行家色彩,很多商
业银行管理者将银行工作作为通向政界的跳板,追求短期利益和表面工程,使银
行的长期利益受损。”经营管理水平上的差距己成为中外银行间的最大差距并直
接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未来走向。
第五节中国金融效率问题小结
我国金融改革在使金融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未能使金融结构和金融制度安
排发生实质性的变革,重要原因就是金融体系过于依赖银行体系,国有制金融占
据了绝对垄断地位(见下表);另一方面,金融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市场化的运
做机制没能建立,利率、汇率等金融价格仍主要由行政手段进行掌控;使整个金
融体系长期处于低效率的状态。
2004年底中国金融机构结构概览
类别名称数量金融资产(亿占金融机构总资
元) 产比例(%)
管理型机构央行等一行三会4
政策性机构政策性银行3 24221.6 6.9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5
商业性金融机国有商业银行4 172887.9 49.2
构其他商业银行12 47624.5 13.6
城市商业银行112 17245.3 4.9
外资银行174 5137.2 1.5
城市信用社681 1799.8 0.5
农村信用社32869 31013.4 8.8
银行业合计275708.1 78.5
证券机构156 6510.6 1.9
保险公司69 11853.5 3.4
财务公司74 4898.6 1.4
信托投资公司5 27978.6 7.9
金融租赁公司12
汽车金融公司3
邮政储蓄机构31704
非银行金融机构合计51241.3 14.6
合计351171.0 100.0
资料来源:蔡则详:《金融结构优化论》P.205
从目前来看,中国迫切需要通过采取有效的金融变革、创新手段和开放手段
来打破金融效率低下的僵局,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实现金融业质的提升和
发展。本文在后两个章节提出具体的政策和制度建议。
第四章中国金融体系效率优化的政策层面建议
从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演进分析,金融已从被动地服从服务于经济,演变
到已经发挥资源配置等各项主导功能,成为现代经济过程中主要的价值运动形式
和价值运动推动器和促进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要有一个适度超前发展、有
着较高效率的金融体系。这一点充分说明了金融对于社会经济的重要意义。提升
和优化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改变金融机制体制发展滞后的问题己箭在弦
上、势在必行。为此,必须要站在战略高度重视和看待金融问题,通过政策引导
和适当的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宏观调控和稳定国家经济安全的中心
主导作用。政策层面的主要建议有:从中长期发展战略来看,确定坚定的渐进式
的金融自由化方针;从近期来看,要着手推动实现利率真正市场化和构建多层次
的资本市场。
第一节确定坚定的渐近式金融自由化战略方向
在金融深化理论的指导下,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
在金融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进程也必将加
快,金融自由化似乎已成为金融发展到目前阶段后绕不开的坎。
一、金融自由化的收益
麦金农和肖认为:从理论上,金融自由化至少有以下三种收益:(1)资源配
置效益。一个较少管制的金融体系将会把储蓄引向高收益的产业或部门。(2)经
营效益。金融自由化强化了竞争,促使金融机构提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3)
动态效率。自由化的资本市场将产生金融创新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这三种收益
使得金融自由化明显能够提升金融体系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德米尔居斯一昆特1998年则认为,金融自由化的一个主要收益是,它促进
了金融发展,而金融发展又提高了经济的长期增长率。”
二、金融自由化的涵义和内容
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的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定市场机制的基础
作用。从内容来看,金融自由化包括(1)国内金融自由化——废除利率管制和信
贷配给,使得利率反映资金供求的实际价格;以及(2)国际金融自由化——资本
自由流动和外汇自由兑换,使汇率反映外汇供求。从而在金融领域充分利用市场
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对货币金融体系的过多管制,建立市场化和现代化的金融
体系,促进经济发展。
金融资产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金融相关比例不断提高是金融自由化的标志,
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利率、汇率的限制,同时放
宽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让金融商品的价格发挥市场调节
作用。(2)业务自由化。即允许各类金融机构交叉业务,公平竞争。(3)市场自
由化。即放松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和技
术。(4)资本流动自由化。即放宽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

三、金融自由化的进程选择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抑制、金融约束就其根本而言,还是经济学中一个经久不
息的话题,即政府的干预。自由化在英文中的表述为Deregulation,其意义为
放松管制。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由放任和任其发展。就发展中国家的时间来看,
金融自由化进程可以分为激进式的金融自由化变革和渐进式的改革。从实践结果
来看,拉美国家如智利、阿根廷等多采取了激进的较全面的金融自由化措施,结
果利率直线上升,银行数目先大量增加后又因大量倒闭丙减少,企业亏损倒闭严
重。这种大跃进式的金融自由化带来的是混乱和对经济的严重冲击。而韩国、新
加坡等亚洲国家采取了渐进的温和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按照事先研究确定的自由
化的改革路径,逐步解除利率限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所谓渐进,就是不断将新因素引进旧体制,最终达到全部改进旧体制的目的。
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得到更多肯定,究其原因,在于市场机制在金融领域的
确立有其所必需的环境条件,不能指望一撮而就。世界银行的相关总结认为,成
功地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条件是:(1)宏观经济稳定,特别是要抑制通货膨胀;(2)
财政纪律良好,必须减少财政赤字;(3)取消对金融体系歧视性税负,包括利率
上限、信贷管制、高储备率等;(4)法规、会计制度、监督管理体系大完善,在
法律法规、监管框架健全和执行严格的国家,金融自由化对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
越低。”
我国的金融体系长期处在金融抑制和约束状态,金融很脆弱,竞争能力和
风险和波动的承受能力不强。如果“一夜间”完全开放金融市场,必然会使国内
经济面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渐进式自由化的主要好处
在于使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开放处于可控状态,有利于对金融自由化进程中各种矛
盾与不适应性的消化与吸收,从而减少自由化进程中的冲突,降低金融自由化的
社会成本。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对自由化的谴责曾如潮水一般,至今未完全消退。但自
由化并不是引起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而是自由化后带来的有效监管体系缺失问
题。应该说我国金融业面临两大基本问题: 一是金融发展和深化;二是金融安
全和有序发展。两者不可偏废。但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在本质上并不矛盾。金
融自由化并不意味金融活动可以不受监管,相反,金融自由化更需要在一个规则
清晰、稳定健康的金融环境中进行,为此在金融自由化的同时也必须建立一个有
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在确定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目标后,应该规划好一条渐近但坚定的自由
化的改革路径。其中利率市场化的要求较为追切。
第二节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放松利率管制是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的核心和实质,利率市场化使得利率
能真正反映资金这种资源的稀缺性,并能够刺激储蓄,从而为投资提供资金来源,
使市场决定的利率能真正起到甄别投资机会的作用。在利率由市场确定的金融体
系中,各种投资互相竞争储蓄的支配权,只有那些真正具有较高效益的投资才能
够获得资源。这样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资金价格也必然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整
个金融体系效率。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和愿景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它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利率由市场
决定,即由金融机构依据自身的资金供求情况、头寸情况、盈利及风险等因素进
行自行调节和控制,中央银行不再统一规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而是运
用货币政策工具直接调控货币市场利率,进而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
平。”
虽然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和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价
格已由市场决定相比,利率管制程度仍然较高。特别是存贷款主要利率仍由人民
银行规定,目前存贷款业务构成商业银行业务主体情况下,说明我国整个利率体
系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显然不适应经济金融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不适应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市场经济是以价格这一看不见的
手来调控供需,进而配置资源的。78年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物
经济体系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已基本由市场决定了,市场经济发挥了资源配置的作
用。而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形成机制却长期缺失,造成资金利用效率不高,
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
(--)不适应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深化商业银行经营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我
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对外开放,世界金融市场的相关性和联动性越来越大,很
有可能使我们非常被动地接受变相的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自身改革有助于
形成我国自身真正的基准收益率曲线,也有助于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运作提供
37
有效的利率基准。
(三)商业银行本身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要贯彻落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
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必须拥有开展经营业务的独立权和自主权。金融产
品定价权则是商业银行独立自主经营的核心和基础。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不
可能有理想的存贷款结构调整和定价的敏感性。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商业银行
会在加强内部核算、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防范利率风险、开展金融创新等诸多
方面进行自我约束和提高,从而完善其经营管理能力和提高金融效率。也是加入
WTO后,中资金融机构在未来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仅是存贷款利率的放开,它带来的将是整个金
融制度的变革,包括金融机构经营方式、金融市场发展,进而到金融监管制度等
都将发生一个全新的变化,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将是中国金融制度和金融
市场的深刻革命和再造过程。”
二、完善利率市场化,发挥金融市场基础性作用的政策建议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简单形态向复杂高级形态
转化的过程。完善的金融市场是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条件。构建良好的利率市
场化机制、发挥金融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关键在于完善货币市场的制度基础,扩充
货币市场容量,增大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加强货币市场传导的能量和影响力,具
体包括:
1、市场扩容,活跃市场交易。
可以通过增加货币市场主体扩大传导货币政策的影响力,通过电子网络的发
展,把众多的中小金融机构纳入货币市场交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银行问债券市
场,使之可以包括银行机构和符合条件的非银行机构。逐步增加外汇市场成员,
使外汇市场能真正反映整个社会的外汇供求。其次要鼓励金融创新,通过创新满
足不同主体的多层次需要,扩大货币市场的影响力。如发展金融机构债券市场、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此外,应建立做市商制度,以活跃市场,促进成交。
2、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和债券市场,理顺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建立良好
的利率传导管道。
票据市场具有连通银行和企业的功能,对利率的传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目
前来看,要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必须创新交易工具,完善票据结构。鼓励商业信
用,改变银行承兑汇票打包票的局面。要试行融资性票据,改变目前票据一般源
于支付结算的局面。其次,要扩大参与主体,建立专业性的票据交易机构。通过
市场化、专业化经营,实现票据业务各环节的有机结合,形成票据承兑、贴现、
转贴和再贴的良好互动关系。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持续创新产品,提高投资者
38
参与市场的兴趣,保证市场交易的活跃和稳定。此外,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依
托现代科技和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票据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急切需要通过利率市场化形成合理的收益曲线,既要包括基于不同筹资
主体风险差别之上的收益的风险结构,也包括基于同一主体不同期限的筹资活动
之上的收益的期限结构。为此还必须加速发展包括国债市场和企业债市场在内的
债券市场。要改变国债的期限结构,使长、中、短期国债形成合理的比例,增加
1年期以下及10年期以上的国债发行,也便于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要
在目前固定利率债券基础上增加浮动利率债券、贴现发行国库券等品种,尽快建
立与银行间批发市场相对应的商业银行柜台零售市场。同时,要加速发展企业债
市场,完善企业债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制度,放宽发债主体的限制,使
任何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都能过通过透明公开的程序、
在公平公正的环境里发债筹资。另外,债券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改变目前以银行
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结构,使得利率的传输渠道多样化。
3、发挥货币市场利率引导作用,逐步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
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体系,完善利率调
节机制。
信贷渠道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虽然包括利率
调控在内的货币政策传导开始从单纯的直接信贷传导向信贷、资产价格多渠道传
导,但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任务没有完成,预算软约束依然存在,对利率调整的反
应不过敏感。资本市场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不
够密切,资本市场对投资和消费的带动作用不甚明显,目前现阶段仍然以信贷传
导为主。要顺利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存贷款利率接受货币市场的传导是关键。
如何使资金从金融体系内部流出,比较顺畅的进入实体经济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
题,也是利率市场化作用的微观基础。
4、推进企业和金融体制改革,培育真正的市场活动主体,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
的利率弹性。
首先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提高投资活动的利率弹性。我国投资利率弹性
低,限制了利率杠杆的作用。而投资利率弹性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国有企业仍然控
制着主要的投资资源。大型国有企业资金富余而融资渠道充足,中小民营企业资
金需求强但融资困难。在国有企业机制不能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利率难以对
国有企业的投资活动产生足够的影响。因此必须尽快推进国有企业各项改革,调
整国有经济的比重与结构,增强财务约束力,使利率发挥出对投资的调节作用。
其次要健全信贷担保体系,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信贷体系在利率
传导中起着基础设施的作用。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金融覆盖率远低于国外水
平:千人拥有商业银行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有银行机构权限集中化与分支
机构储蓄所化使得大型企业尤其是垄断型大企业资金富裕,从宏观上来看不利于
信贷资金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同时又使银行业成为一个总体竞争不足的行
业。解决其竞争根本不足的办法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
构,产生更多的与基层金融服务需求尤其是中小企业比较匹配的地方性中小金融
机构。使之能就近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还有助于国有银行分支机构提高效率、
改进服务。与此同时,也要配套为这些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的外部风险分散机制。
健全风险担保体系。当前主要要完成二大任务:一是改革和发展目前的信贷担保
机构,建设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全国再担保机构,逐步建立起非商业性担保为主的
信贷担保体系。二是加快建设信用评价体系。从目前比较可行的方式来看,可以
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信用评价体系。
此外还要鼓励居民参与金融活动的深度,调整居民资产负债结构,适当鼓励
消费信贷,扩大个人信贷需求,让居民更关心投资理财,使居民收支活动增强利
率弹性。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与控制
利率市场化进程必然涉及到包括企业、居民、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中央银
行甚至海外等诸多方面,只有满足基本的条件,利率市场化才可行。
从国际上看利率自由化也是近30年来各国经济政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
美日等发达国家到亚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这一
潮流之中,其中不乏正反两方面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以阿根廷为例,70年代前处于严重的金融抑制状态,信贷价格扭曲。1976
年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当年放开了可转让存单利率,次年又加快了市场化进
程,到77年放开了全部的存贷款利率。一时间,这场迅速的金融改革为全世界
所瞩目。然而,1980年3月,一家大银行的倒闭引发了金融危机,政府不得不
出面进行干预,60余家金融机构被清理。市场化改革被彻底废弃,重新回到金
融管制的老路上。同样在墨西哥,20世纪80年代之前就实现了利率自由化,但
由于宏观经济不稳定,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均很高,最终也引发了金融危机。
不仅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风险重重,就连美国、日本等市场机制健全
的发达国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出现了大量银行倒闭的现象。美联储从1965
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随着管制的逐渐放松,市场利率水平迅速提高,利率波
动频繁,金融机构利率风险加大。特别是80年代中期利率完全市场化后,短期
存款利率的直线上升造成了大量银行的倒闭。如下表所示,随着利率管制的放松,
美国每年倒闭的银行大量增加,在利率完全市场化后,每年倒闭的银行数量超过
了lOO家,这与大萧条时期银行倒闭的数量相当,而且持续时间也远远超过了大
40
萧条时期。
利率市场化前后美国银行倒闭数目”
年份倒闭数年份倒闭数
1975 14 1982 42
1976 17 1983 48
1977 6 1984 79
1978 7 1985 120
1979 10 1986 138
1980 10 1987 184
1981 10 1988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项涉及全局的基础性经济改革,不仅会对工商企业、金
融机构的经营发展带来冲击和挑战,而且还会增加爆发大范围金融危机的现实可
能。必须稳妥实施。从各国成功的经验来看,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是一种稳妥的改
革方式,美国和日本都是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循序渐进,按照特定的顺序来完成。
我国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妥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其中风险防范机制的主
要内容有:
1、选择渐进式开放步骤,防止激进的改革措施对风险集中的脆弱银行体系的冲
击。
2、合理安排改革时序, 确定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战略步骤,分步实施。
3、加强金融监管和调控能力,建立中国金融机构危机处理体系。
4、解决利率市场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等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
调配合问题。
5、引入金融衍生工具,以满足利率市场化后风险管理的需要。
最后,要防止利率市场化后,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导致大量信贷资金流入股市、
楼市,而没有进入生产经营领域。结果形成股市投资一片繁荣,实际投资却增长
乏力的不正常局面。
第三节优化金融结构、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金融总量的增长,反映着经济的增长和经济金融化的推进,金融结构的变化,
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层次和经济智能化的深度,因此评价和
把握金融发展和金融效率,金融结构的分析是很重要的方面。金融发展和深化不
4l
仅仅体现在数量和规模的扩张上,更重要的是结构是否合理,由此决定金融效率
的高低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完善我国的金融功能和提高金融效率,必须
调整好金融结构。目前中国金融结构性存在的缺陷主要有:
一、我国经济结构中消费和投资长期失衡,主要表现在投资率持续走高,消费率
不断下降,主要是由我国的融资结构不均衡所造成的。金融市场的资金大量流向
银行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和国债,造成投资过热和消费萎缩。据统计2000一
2005年以来全国新增贷款的2/3给了国有企业。而自1995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
部门的劳动力增长率一直是负值。特别是本轮经济增长,包括银行系统、中央
和地方财政的金融资源还不断集中投向国有企业。”
二、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集中度。发达国家直接融资和
间接融资的比例一般水平为4:6,而我国2004年为1.7:8.3,且间接融资具有
继续上升的趋势。同时经济的证券化水平还不高,未能很好地促进资本的形成,
资本结构尚有待优化,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金融体系中开始出现资金相对过
剩和相对短缺并存的格局,整个融资结构中债务性资金相对过剩,资本性资金相
对紧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体系过于依赖银行体系,过于倾向大型企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1978 1989 1997 2004
金融机构存款相当于国内生31.3 63.8 110.6 170.4
产总值比例
金融机构贷款相当于国内生51.O 84.9 100.6 130.2
产总值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各年)
三、金融工具不丰富,金融产品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多主体在资金从储
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的选择需要。为投资者提供的规避风险、提高收益的组合手
段不丰富,从而难以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
四、民营企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却不同程度受到了
融资难的困扰。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难以通过正常的融资渠道获得有效的融资,
缺乏金融支持已经成为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国际金融公司(IFC)在
温州、北京等地的调查表明,8005的中小民营企业因缺少融资途径,自身发展受
到严重束缚。9
金融结构的失衡,已带来了资源配置中的种种问题。但在金融发展理论中,
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体制本无绝对的优劣区分,关键看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
水平和需求。尤其在发展之初,当储蓄缺口是经济发展重要障碍时,银行主导的
金融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动员储蓄的功能,更能将少量资源集中到关键的项目中,
从而优于强调市场和风险分散的市场主导体系。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金融体系面l临着更多的如何将储蓄资源充分、有效运用到前景未必像发展初期关
键性项目那么明朗的新投资项目中去,这时,风险高度集中、信息不对称的银行
主导体系就应该逐渐让位于市场主导,从而促进信息的获取和扩散,并且将风险
分配到数量众多的市场参与者中问去。
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过程就是金融市场不断创新的过程,必须通过构建多层
次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来不断修正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缺陷。需从以
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金融制度创新优化市场结构。市场是制度安排的基础和孵化器,成
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大都遵循市场结构和状况来配置制度资源,从而制度资源也能
够对市场预期产生激励共容效益,各类随之建立的各类市场机制也能够有效地规
避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资本市场是为企业服务的,企业的多样性决定了资本
市场应当是多层次的,而不应当是目前行政管制下的单一模式。因此,制度创新
的最基本任务是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公允的环境,应在尊重市场价值规律的
前提下培育市场,而不是人为设计一个高层次的制度环境,要求市场跟着这一体
系运转。“要解决中国金融市场的制度性缺陷。比如取消证券发行审批制和具有
审批性质的核准制度等,实行证券发行的登记制,变行政管制为行政监督。
二、突破由交易所单一市场构成的资本市场,形成交易所市场,场外市场、区域
性市场、无形市场等多个层次构成的市场体系。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币值
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健康稳定的金融环境。继续加快货币化、金融化的进
程,优先培育前文述及的货币市场外;加快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在稳步发展、
规范股票市场的同时,加快培育机构投资者、积极大力培育债券市场、外汇交易
市场,并在原生工具市场健康发展壮大的基础上,探索和发展金融衍生市场。合
理界定不同层次市场的功能定位,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结构体系。
三、重构金融组织体系:在金融机构的设立上“求完全而不求完备”,大力发展
创业投资基金,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推进二板市场发展,适时推出民营银行,为
第三产业、新兴产业、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融资创造条件,以金
融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要鼓励创业投资,通过多层次的资本市
场构建,积极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建立为创业投资和中小高新技术
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体系。如股权转让和置换市场、企业购并市场、资产重组市
场等。
四、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对上市公司监管应要求上市公司有较高的透明度和
开放度,以方便社会参与、全体股东和证券管理机构的监督;其次,必须完善强
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尽可能减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最后,对配股、
增发等行为设置更高的门槛,并严格管理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杜绝证券市
场的“圈钱”行为。对投资机构的监管主要是监管资金的合法性和打击操纵市场
的行为。在监管资金合法性方面,应疏、引并举,在清理非法资金的同时,引入
合法资金,使灰色资金如私募基金以合法方式进入股市,以扩大证券市场的资金
来源;在打击操纵市场行为方面,应加大对违规的惩罚力度,提高证券市场的违
规成本。
五、适当降低进入资本市场门槛,体现多层次性。可以根据民营企业的特点,为
有发展潜力、成长性好的企业发行有价证券创造条件,准许符合申请上市的外资
企业上市,对于不能上市的企业,应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场所,以解决股权流通问
题。逐步实现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
六、顺应国际发展潮流,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丰富储蓄和投资品种,提供多元
化的融资工具。建立主动超前、贴近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开发模式。要更新传统
的产品开发观念,建立主动超前的产品开发模式,认识到金融产品与市场需求之
间的互动关系和影响,从而充分满足客户的各类正常需求。
第五章金融效率优化的制度层面建议
作为一种经济机制,金融体系通过发挥其功能,支持经济增长来体现效率。
同时,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又必然会影响其功能的发挥。金融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为
金融发展和深化提供有效的组织金融活动的途径和手段。使得各种经济要素的经
济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或者效率更高。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国金融运行
的效率,在确定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必须实行一系列制度性改革和建设,只有从
最根本的产权制度、结构制度、利率制度、创新制度、管理制度和信用制度”以
及相关的配套保障制度等方面入手,改革才能真正深入、金融自由化才能稳妥实
施、效率才能得到长久提高。尤其是上述各个制度互相问存在广泛的有机联系和
制约,于是更需要一个全方位、周密的制度安排和设计来促进金融效率的提升与
优化。下文选择比较重要的三个方面内容进行制度优化的建议。
第一节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信用制度对金融而言具有极端的重要意义。信用是金融发展直接的充要条件
和首要制约因素,是整个金融范畴成立的前提,信用制度的发展程度与金融发展
程度密切相关。缺失社会信用必然导致金融效率的低下。信用缺失一般是微观主
体追求短期利益的结果,追求短期利益又由企业产权不明、缺乏有效激励与约束、
监督与纠错机制造成。这些因素又都归结于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渐进式改革
过程中不断变迁和需要完善的制度。但从信用制度的改进角度分析,信用制度因
素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文化和行为规则,其主观性也
非常明显。信用制度可以说是影响金融功能和效率的因素中人为色彩最重的,可
以加以规范和引导,防止其盲耳、无序发展后对经济金融秩序的不良影响。”针
对中国目前薄弱的金融发展环境而言,大力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
义。
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法制建设是信用是构建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根本保障。
信用环境的优化必须要依赖基本信用制度的规范统一。随着《担保法》《票
据法》等法律的出台,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一些问题正得到改善,如债务人不讲信
用等。这些行为对社会信用体系造成了冲击,扰乱了国家经济和金融秩序,必须
用国家权力确定对这些信用活动的规范和管理,落实社会信用风险防范、监督管
理和责任追究的相关措施,从而进一步推动信用环境的好转,使得金融业务得以
持续发展。但是,在法律法规的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
严的现象仍然存在。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是今后依法治理信用秩序的
主要内容。与此同时,也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信用秩序
的法律体系,并尽量与国际惯例对接。在制定法律、法规的同时,要加大执法力
度,特别是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切实维护好金融债权。
二、在规范的前提下,必须通过制度设计结合金融创新来发展信用环境。如
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发挥政府在信用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建立完备的社会征信体
系,按照“政府推定、市场运作”的原则,实行工商、质监、银行、税务等强制
性联合征信,从而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增加不守信用的成本,将社会诚信纳入
到规范、透明的管理模式之中。“又如积极发展票据市场,发挥票据市场在引导
社会信用秩序中的作用。
三、抓紧培育信用中介机构。要培育专门从事征信、信用评级、债务追收、
信用管理等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挥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信用服务市场中的主导
作用。当前的重点是组建地方资信公司作为开展联合征信、操作信用信息平台的
主体。在信用环境的培育中,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
第二节中国银行业的综合改革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而工农中建等改制后的国有商业银行仍
然是商业银行中支持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力量,在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客
观要求责权利相统一的主体来维护,否则可能形成居民高债权、企业高债务、银
行高风险、制度高成本、金融低效率的特征。“也正如科斯定理所揭示的,只有
在产权明确的情况下,在交易双方都有利益维护主体时,资源配置才能达到最优
状态,并尽可能降低交易费用。目前中国金融业的整体低效率与银行业的低效率
休戚相关,而后者的根源在于缺乏界定明确、高效率的金融产权安排,为此按照
市场原则对中国的金融产权进行重构就成为我国金融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所以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成败,不仅对我国目前的金融效率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影
响。同时也有利于建立有效的金融组织体系,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执行和传
导好国家货币政策。必须要有真正的现代化商业银行。使得商业银行内在的约束
机制和激励机制对称,在资金供求和利率变化时,作出符合市场规则的反应。
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
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
46
业。时隔四年,工商银行登陆A股市场成为2006年国内股市的一大亮点,也在
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成就。在过去几年中,建设银行、中国
银行等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也同样引人注目,这3家银行相继改制成股
份公司并登陆香港或内地股市,绘就了中国金融改革史册中的精彩篇章。中国农
业银行目前也在积极推进内部改革,为股份制改革做准备。
然而,对于银行改革的目标而言,上市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上市后的银行
具有继续改革的四大优势,分别是:l、便于明晰产权,可以更好地吸引到各类
非国有投资者参与经营管理,进行自有资本的重新划分,明确产权及控制权。2、
便于与政府脱钩,由于多元化的投资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定会有更大的动
力抵御各种行政干预。3、便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原先
的国有独资银行在法律及银行监管制度框架内,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
盈亏、自我约束,便于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决策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和
内部激励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与内控水平。4、银行经营情况更加公开透明,
便于社会监督和董事会的绩效考核。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实质和核心内容是转换经营机制。挂牌上市之后,国
有商业银行仍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综合改革,积极建立现代商业银行:
一、要强化和落实公司治理结构。股票公开发行上市不是改革的最终目标,
只是实现最终目标的手段。要把产权制度的改革落到实处,必须逐步完善银行的
法人治理结构,要让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真正各司其责,负责行
使所有者权力,实施对银行最终的实质性控制。这包括制定银行发展战略,聘任
和解聘银行高级管理人员,考核经营业绩,决定薪酬,指导和监督并确保所有者
经营目标的实现,指导和监督管理者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审批银行的
重大经营计划和决策,审核经营者的报告,指导和检查内部审计和稽核部门的工
作等等。由于能够消除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不分带来的种种弊端,保持公司成
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完善治理机构被认为国外银行上市的最重要的动因,也是
国内银行上市后能否做大做强最关键的“胜负手”。为此。要从制度上彻底打破
管理者“官本位”的观点。一定要形成银行经营管理的“问责制”机制,当因管
理者失职导致银行巨大资金损失时,要有追究管理者责任的制度安排。
二、要转换经营机制。真正树立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建立以资本为
核心的风险和效益约束价值,弓;导和约束经营行为。必须把工作重点从追求市场
份额和即期效益,转移到创造价值上来。这就要求银行业必须推行全面财务管理
理念;建立健全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按照集约化经营原则,以客户为中心重
组银行业务,逐步实现业务垂直化管理。同时要做好中长期的发展规划问题。通
过发展规划,确立比较竞争优势,通过合理定位,确定业务发展重心,促进各项
47
业务在中长期内协调发展。要适当收缩规模,正确配置资源,合理安排分支机构
和营业网点,增加对科技和职工培训的投入。
三、要完善以利润目标为中心的综合考核体系和绩效考评制度。全面评价好
国有商业银行和主要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向出资人报告。完善对各分支机
构、各部门岗位人员的考核制度。通过各种考核目标的落实,达到公司价值和股
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时要加快人事与激励约束机制改革,要努力建立有效的
组织管理体制,按照市场与效率原则,全面实行人事激励约束机制的改革,实现
职务能高能低、收入能增能减、人员能进能出的约束机制。全面建立对各层次人
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及培训机
制。
四、要加强包括信贷管理在内的各类风险管理措施,保证不良贷款绝对额和
相对率的双下降。包括做好风险资产五级分类等基础性工作,严格制定和执行贷
款质量五级分类的标准认定、稽核,上报、考核等制度:提高新发放贷款的质量、
控制新增贷款不良率等;加大对现有不良贷款的清理和处置力度,利用上门清收、
依法诉讼、企业重组、以资抵债、呆账核销等多种方式,努力化解风险,杜绝逃
废债等行为。
五、要在强化内部管理上狠下功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原来存在的问题除了
经济体制和环境因素外,与银行自身内部管理的薄弱也有着直接关系,为使国有
商业银行真正成为现代化大型商业银行,一定要立足于自身加强管理,从严治行、
提高自我发展和约束的能力,制定和切实执行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全面改善信贷、
会计、产品开发、成本财务、内部审计等规范的业务操作程序。”
同时,政府要加快落实改革的配套措施,包括改善商业银行税收制度,建立
存款保险制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进一步将金融改革推向纵深,帮助国
有银行逐渐树立起国家控股的公众银行的良好形象。
第三节为金融创新建立制度保障
金融创新是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手段,从广义上说,一部金融发展史都可以
看成是金融创新的历史。具体来说,金融创新是指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
的金融工具,以适应实体经济的要求,支持经济发展的持续过程。创新和发展是
相互依托和促进的,金融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这就是金融刨
新的实际动力。为此,必须建立持久的行之有效的鼓励创新制度。
首先,中国的金融创新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效率标准的原则。坚持金融创新为经济发展服务,提高金融效率,全面
4S
发挥创新的积极作用。
2、坚持实用性和安全性的原则。结合中国实际,不能脱离经济现状为了创新而
创新。同时必须加强金融监管,保持金融的安全和稳定。
从内容上看,中国金融创新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金融组织的创新。二是金
融业务的创新。三是金融制度的创新。”
(一)金融组织的创新
包括打破金融业进入的壁垒,金融所有制形式和组织形式多样化,推行股份
制,引进外国和民营资本;此外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行金融机构种类
多元化,促进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各类投资基金、融资租赁等行业的协调
发展,鼓励发展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基金、信用评级公司等市场主体。要降低金
融垄断,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促进并保证公平竞争。
(二)金融业务的创新
金融业务的御新直接增加了金融服务品种,丰富了金融供给,提高了支持实
体经济的能力。仅从银行业务来看,主要可分为1、存款业务创新,如自动转账
服务、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主动负债业务。2、贷款
业务创新,包括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推广票据贴现业务和并购贷款,试行贷款证
券化和证券质押贷款等。3、中间业务创新,包括提供企业财务管理和现金管理
方案,发行短期融资券等,增加7金融服务的领域。此外信息化促进的银行业务
创新,包括网上银行、银行卡联网、个人外汇买卖等,也正在迅速发展。随着社
会信息化程度的迸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创新将成为金融业战略规划层面的重要内
容。
(三)金融制度的创新
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家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应用现代产
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把制度看作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内
在需求,这一需求通过市场的力量产生并传导和放大,产生推进制度变革的动力。
特定的金融制度框架从根本上界定着金融交易主体和组织机构的金融成长空间。
在环境因素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金融效率取决于金融制度的适应性,二者紧密相
关。金融制度包的创新括信用制度的创新,利率制度的创新、汇率管理制度的创
新、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和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等主要方面。
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机制和信
用机制,为金融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以此来促进金融的发展,提高金融的效率。
要使金融创新兴利除弊,离不开金融法规的规范和引导。中共十五大确立了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发展金融市场和国有企业改革,可以预见,今后~段时期
内,金融市场的创新以及围绕企业并购、资产债务重组而进行的金融业务工程是
49
我国金融创新的重头戏。这需要相关的金融法规,如证券交易、投资基金、企业
破产及兼并等方面的法规进一步完善,使金融创新能够在法规的约束和引导下有
序发展。从我国法律实践情况来看,对投资者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还不很理想。
虽然法律条文比较完备,但在司法环节中,往往没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极大影响
了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其次从信用机制来看,在信用薄弱的社会,交易主体缺乏
信任和沟通,金融交易不活跃,必然影响金融创新的产生和推广。此外,在发展
金融创新的过程中,还应以规范为前提,同时根据效率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灵
活处理金融创新中的国际通用性和国情特殊性关系,利用金融创新对金融效率提
高的贡献,依托市场力量,运用金融工程方法,促进金融体制从形态到内在机制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结束语
金融效率是个大课题,如何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提高金融效率,是
一项复杂而又很有实际价值和意义的课题,需要系统而深入地思考和探索。目前
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的效率问题,主要还是市场机制没有完全建立的原因所致。为
此必须以利率市场化为标志,真正建立起市场化运行的机制和环境,让市场发挥
金融资源配置基础性的作用。同时必须打破国有银行的市场垄断,从公司治理结
构入手,改善其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培育适度竞争的市场格局。这样中国金融体
系效率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善。
我深知本文的研究分析有很多不足,对金融发展理论的文献和论著尚还没有
充分领会,分析研究还很肤浅.希望借此成为一个开端,对这个课题长久思考和
探索下去。
51
1杨德勇。《金融效率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第7页
2郭子润.开放经济条件对金融效率的影响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3,第3页
3张先治:‘经济效益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4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二),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页。
5【美】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经济学》(12版,中译本,高鸿业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年3月版,第46_.47页。
6邓智毅:‘金融效率制度性分析》,中国金融出版杜,2003年版,第3页。
7【英】亚当·斯密,王大力、王亚男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册),商务印书
馆,1974年版,第422--423页
8 Fama,E(1976):“foundationsoffinance",Basic books,Inc.,Publishers.NewYork,P133.
9徐涛:《中国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第5页
10禹钟华.《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第15页
ll白钦先.《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第8页
12禹钟华.《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第24页
13同12,第30页
14王广谦。《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与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第2
8页
15董伊.《经济金融化与金融效率》时: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4,第2 5页
16孙立坚.‘金融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0页
17【美】詹姆斯·拖宾.‘论金融体系的效率》[M],《通向繁荣的政策一凯恩斯主义论文
集》(中译本,何宝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lO月版,第107页。
18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第
139页
19杨德勇.<金融效率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第7页
20王振山.‘金融效率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
社.2000,第28--29页。
2l李木祥.‘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D].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第139页
22同21,第140页
23王广谦.‘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与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第
1 0页
24 王计乐.‘基于金融效率的中国金融结构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第
2 0页
25宋立著.‘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金融体系重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年1月,第108页
26同12,第3 0页。
27同15,第64--65页
28同19,第5-8页。
29根据央行各季度统计报告整理
30同25。第100页
31汪永奇.金融效率与金融管理[D].台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2,第2 0页
32张荔.‘金融自由化效应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第4 9页
33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第30页
34郑泽华.《金融抑制、金融约束与金融自由化》[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01,第39页
35同15,第2 8页
36邵伏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风险及控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第
63页
37张发强.《我国票据市场发展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武汉金融》.2006(11)
38邵伏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风险及控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第8
2页
39曾建中.‘中国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路径选择》[J].财经科学,2005(6)
40宿淑玲.‘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与民间金融的发展》[J].山东经济,2005(9)
41同3 8
42邓智毅.‘金融效率制度性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第131页
43刘玉蓓.‘我国商业票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诚信的遗失和制度的变迁》[J].西安
联合大学学报.2004(3)
44同4l,第177页
45同4l,第123页
46<打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攻坚战》.金融时报—金时网
47同43,第167页
参考文献
[1]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4:2 8—8 3
[2] 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 0 0 3:
1 0—5 3
[3] 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 0 0 1:2 1—
5 7
[4] 杨德勇.金融效率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 9 9 9:1 0—1 8 5
[5] 周生业.金融资金运行分析:机制·效率·信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 0 0 2:2 0一l 5 8
[6] 王振山.金融效率论一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
版社,2 0 0 0:1—7 8
[7] 禹钟华.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 0 0 5:2—
9 0
[8] 邓智毅.金融效率的制度性分析E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 0 0 4:1 5
——2 0 9
[9] 宋立.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金融体系重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
0 0 5:5 0——1 9 8
[10] 汪永奇.金融效率与金融管理[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 0 0 2:1—
5 0
[11] 张荔.‘金融自由化效应分析》[M].北京:,T,rm金融出版社,2003,第4 9页:
l一7 0
[12] 邵伏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风险及控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 0
0 5,第63页:8—9 0
[13] 曾建中.中国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路径选择[J].财经科学,2 0 0 5(6):1
8—2 5
[14] 沈军.金融效率理论框架与我国金融效率实证考察[J].金融论坛,2 0 0 3(8):
8—1 0
[15] 王曙光.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1 1
2—1 1 8
[16] 干杏娣,徐明棋.欲火重生入世后中国金融的结构变革上海[M].上海:上海社
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0:1—5 6
[17] 孙立坚.‘金融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4:9 0—1 0 0
[1S] 谈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 0 0 1:
1 0—8 0
[19] 李扬,王国刚,何德旭.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0 0 1:2 3—9 6
[20] 郭子润.开放经济条件对金融效率的影响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 O 0 3:
2 2一l 2 7
[21] 彭兴韵.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金融自由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2:1—1 6 6
[22] Shaw,E.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51-62
[23] Berger,A.N.。Udell,G.F.The economics of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Journal ofBanking&Finance,
1998,22: 613-673
[24] M.Gertler。Financial structure end aggregate economic activity:∞overview[J],
Joumal of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98,3:3—5
[25] Michael Woodford.Financial Market Efficienc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J],Economic Policy Review,2002(5):85-94
55
后记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我的导师陈建安教授的精心指导和悉心关怀下完成的,
在将近三年的时间内,陈老师的严谨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使
我深受启迪。论文的选题、开题、资料收集、构思和定稿都凝聚了陈老师大量的
心血。陈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的工作作风和平易近人的长者风范对我影响
至深并将使我终身受益。在此我要向我的导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同时也要感谢那些在我完成学业过程中给予我大量帮助和教诲的老师和同学们,
特别是为我们单考班提供很多服务和帮助的经济学院老师们。此外还有我在银行
的同事们,他们为我的论文顺利完成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同时也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读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
最后,对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家人,老师,领导,同学和朋友再~次表
示最诚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