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7292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改革绩效评价

中国农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改革绩效评价
姓名:谭瑶瑶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杨秋林
20060501
摘要
农作物良种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国有农作良(原)种场作为我国农作物良种
生产繁育的主要基地,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这些变
革效果如何,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大问题,是社会各方面十分关注的。
为此,本论文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围绕着湖北省国有农作良(原)
种场改革状况的分析,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定性分析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改革的合理性,
并思考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制度性原因。然后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结合其改革内容,从财务、
技术和社会三方面对其改革绩效进行评价,探索性地建立了评价其改革绩效的指标体系,运用
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了湖北省国有农作良(原)种场改革绩效的评价结果,并对此结果进行总
体分析,将各样本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湖北省国有农作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的影
响因素得出了以下主要观点:
(1)技术进步是促使良(原)种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关键。
(2)产权明晰化有助于提高良(原)种场的生产效率。
(3)良(原)种场承担社会职能转移的辅助作用是影响改革整体效果的重要因素。
对比定性分析的结果和定量分析的结果,本论文进一步对我国国有农作良(原)种场今后
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并就未来的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有农作良(原)种场,改革绩效评价,制度经济学
Abstract
Efite seed of farm crop is the valuable foundation in a country’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National elite seed farm as the main elite seed production base.it occur a series of reform witll market
economy reform in China.The performance of this reform which influence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get attentions from every walk of life.
Therefore,this thesis manages a method which combines qualitative analysis with fix quantifies
calculation.First,it analyses the actuality of national elite seed farm reform in Hubei province,
considers the reasons which appear in reform process by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ory.Second,it
bases an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reform from finance,technique and society.
Then gets the result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o reform by fuzzy synthetically evaluation.By
analyzing the result,there are some influential factors in the performance of reform.
(1)Advancement technique is the power and key to urge the national elite seed farm develops
durative.
(2)Perspicuity of property right help to improx,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the national elite seed
faiTn.
(3)Transferring Society function that been taken charge by the national elite seed farm
influences the performance of reform on a certain extent.
Contrast the results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the develop direction of the
national elite seed farm is discussed,SO do the relative policy and measures of the reform.
Key word:the national elite seed farm,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reform,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I
图表目录
图2.1 1978年全国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盈亏情况图⋯⋯⋯⋯⋯⋯⋯⋯⋯⋯⋯⋯⋯⋯⋯⋯9
图6-1红庙原种场2000.2004技术力量变化图⋯⋯⋯⋯⋯⋯⋯⋯⋯⋯⋯⋯⋯⋯⋯⋯⋯⋯⋯⋯39
图6-2汉川刁东棉花原种场2000.2004技术力量变化图⋯⋯⋯⋯⋯⋯⋯⋯⋯⋯⋯⋯⋯⋯⋯40
图6-3襄樊原种场2000-2004管理效率变化图⋯⋯⋯⋯⋯⋯⋯⋯⋯⋯⋯⋯⋯⋯⋯⋯⋯⋯⋯⋯41
图6-4随州原种场2000-2004社会贡献变化图⋯⋯⋯⋯⋯⋯⋯⋯⋯⋯⋯⋯⋯⋯⋯⋯⋯⋯⋯.42
图6-5随州原种场和红庙原种场2000.2004社会贡献变化增长率折线比较图⋯⋯⋯⋯⋯⋯43
图6-6随州原种场和红庙原种场2000.2004上交税率折线比较图⋯⋯⋯⋯⋯⋯⋯⋯⋯⋯⋯43
表1-1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改革调研样本表⋯⋯⋯⋯⋯⋯⋯⋯⋯⋯⋯⋯⋯⋯⋯7
表2-1湖北省I虱有农作物良(原)种场分布表⋯⋯⋯⋯⋯⋯⋯⋯⋯⋯⋯⋯⋯⋯⋯⋯⋯⋯⋯11
表2-2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成本收入情况表⋯⋯⋯⋯⋯⋯⋯⋯⋯⋯⋯⋯⋯⋯一11
表2.3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上交税金情况表⋯⋯⋯⋯⋯⋯⋯⋯⋯⋯⋯⋯⋯⋯一12
表2.4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营业外收支表⋯⋯⋯⋯⋯⋯⋯⋯⋯⋯⋯⋯⋯⋯⋯⋯12
表2.5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主要经济指标情况表⋯⋯⋯⋯⋯⋯⋯⋯⋯⋯⋯⋯⋯12
表2.6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职工情况表⋯⋯⋯⋯⋯⋯⋯⋯⋯⋯⋯⋯⋯⋯⋯⋯⋯⋯13
表2.7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技术人员情况表⋯⋯⋯⋯⋯⋯⋯⋯⋯⋯⋯⋯⋯⋯..13
表2-8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学校、医院分布表⋯⋯⋯⋯⋯⋯⋯⋯⋯⋯⋯⋯⋯一14
表2-9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退休职工人数表⋯⋯⋯⋯⋯⋯⋯⋯⋯⋯⋯⋯⋯⋯⋯14
表2.10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经营体制改革方式表⋯⋯⋯⋯⋯⋯⋯⋯⋯⋯⋯⋯15
表2—11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自有品牌数统计表⋯⋯⋯⋯⋯⋯⋯⋯⋯⋯⋯⋯⋯⋯.18
表4-1国有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评价指标⋯⋯⋯⋯⋯⋯⋯⋯⋯⋯⋯⋯⋯⋯⋯⋯⋯⋯31
表5.1国有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评价指标及权重⋯⋯⋯⋯⋯⋯⋯⋯⋯⋯⋯⋯⋯⋯⋯.34
表5-2评判等级与相应分数表⋯⋯⋯⋯⋯⋯⋯⋯⋯⋯⋯⋯⋯⋯⋯⋯⋯⋯⋯⋯⋯⋯⋯⋯⋯⋯。36
V
独创性声明
X 938164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谫}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癣概糖时间:)即5 年6月f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
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中国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
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诲谒·国时间:≥皿‘ 年6月f日
导师签名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一章导言
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我国国内的各种企事业单位面临着新的挑战。旧
的体制还尚未完全更新适应改革开放带米的各种压力和变化,又需要在已改的体制上进一步创
新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国有农牧渔良(原)种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要拥有
自己的一席之地,一方面要面对来自国内外各种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
对部分事业单位的财政投入逐渐减少。被逐步推向市场,国有农牧渔良种场又面临在公益性和
盈利性中做两难选择。
国有农牧渔业良(原)种场,是指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原)种,进行种子、种畜、种苗繁
育、提纯和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的事业性生产单位,是国家种子生产的基础,是种子产业
化链条中最基本的单元。由于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和品种特点,按类别可分为农作物的原种场、
良种场;牲畜的种畜场;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建立的特产场,如蚕种场、种蜂场、茶场、园艺场、
药材场和果园场等。
建国初期国有农牧渔良(原)种场因特定历史原因而建立,一直以来对国家稳定发展有着
重大战略意义,对促进农业生产做出过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良(原)
种场所承担的农作物良(原)种试验、示范经费逐渐减少,各良(原)种场出于生存发展的需
要,在保持事业单位性质的前提下,进行企业化管理,其企业行为日益强化;同时,由于1989
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lj对种子的生产作了专门规定,从而使我国
良种繁育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良种场在种子生产方面受到限制;另
一方面,加入WTO以后,在国内种子生产销售体系初步完善,国外实力雄厚的跨国种子公司
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的双重压力下,各良(原)种场为谋求更好的发展前景开展了多方面的改
革。
国有良(原)种场作为我国特殊国情的产物,随着国内外具体情况的变化而进行的改革是
多方面的,包括财务管理体制、社会职能的剥离、场办企业的产权改革及人事制度的改革等。
对于这方面的改革,由于良(原)种场相对狭小的行业范围,现在尚缺少针对良种场改革效果
的研究,对其改革原因的深层次分析文章也不多。然而,良(原)种场在解决“三农”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选取国有农牧渔良(原)种场中的
农作物怠(原)种场为代表,结合湖北省的实际情况,评价其改革的效果,并以相关理论为指
导对改革效果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对各良(原)种场的未来可持续发
展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资料来源:浙扛农业大学,种子工作丛书,农业出版社,1990
1
1.2相关概念界定
1.2.1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
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是指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原)种,进行种子、种苗繁育、提纯和
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的事业性生产单位,是国有农牧渔良种场的一种。主要是指一些棉花、
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及各种蔬菜等农作物的良(原)种场。
1.2.2绩效及绩效评价
绩效与绩效评价的概念有多种认识,本论文采用以下定义:
绩效,是一定期间内利用有限资源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绩效评价,是指对管理的对象,采用相应科学的方法,以确认的某些标准为尺度,将经营
活动成果和预先设定的标准或存在的状况进行比较,来判断评价对象现状的优劣,并有效预测
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分析评判活动。
1.2.3绩效评价的分类
绩效评价的主体、对象和方法等不同,其评价所涉及的指标因素的多少和性质也不同。按
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绩效评价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绩效评价和外部绩效评价。
内部绩效评价是经营者利用其完全信息优势,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评
估,以事实为依据,帮助发现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目标和具体改进措施,使企业
得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趋利避害,获得进步。内部绩效评价是经营绩效和财务绩效并重的
评价模式。
外部绩效评价是评价对象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中介机构等),
利用其所获得的公开信息,对其一定经营期间的资产运营、财务效益、资本保值增值等经营成
果,进行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外部绩效评价由于其信息的有限性,多表现为以财务
绩效评价为主,兼顾其他。
(2)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财务绩效评价、经营绩效评价和社会绩效评价等。
财务绩效评价是一种结果性评价,主要依据一定时期的财务报告,运用相关财务指标,如
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综台分析评价对象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
果。
经营绩效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主要根据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财务、非财务信息,
实时评价生产经营状况,用以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使其按照既定目标发展。
社会绩效评价则是根据评价对象的各种信息评价其所完成的社会责任,如就业率、环境保
护程度、纳税情况、社会保障贡献率等。
(3)根据评价所选用的技术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专家评价法、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层
2
次分析评价法、运筹学法等。各种方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视具体情况而定。
1.3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开展状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1.3.1我国国有农牧渔良种场改革的相关研究
我国有关良(原)种场改革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有少量的调查报告形式的文章,而且观
点比较相似。主要研究及其观点如下:
关于良(原)种场存在问题的研究:
在很多学者的文章中指出,良(原)种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基础设施老化、良(原)种
场土地逐年减少、社会负担重、退休职工生活无保障、经济结构单一、技术力量薄弱、资金短
缺和投入不足、人才缺乏,而且,2000年《种子法》出台后,良种场由于注册资本少、经营范
围小,影响了经营效果。(邬世荣,2004;谷敏,2003;李旭,2002;刘鹏飞,2001;戴幼斌,
2001;张长生,2001;高增永,2001;罗维禄,2000;陈都浩,1999;段可德,1998)
高增永(2001)指出良种场亏损严重,仅1995年河北省全省171个良(原)种场中盈利单
位95个、金额441万元,亏损单位76个、金额865万元,盈亏相抵后净亏损424万元,累计
盈亏相抵后净亏损1987万元。谷敏(2003)提出石家庄全市21个县级良(原)种场,共有人
员1122人,其中50岁以上的有394人,人员老化,人才缺乏。刘鹏飞(2001)指出湖南省1997
年全省良(原)种场上交政策性、社会性和各种强行摊派费用达1000万元。
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研究:
对于上述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对策和措施:罗维禄(2000)、陈都浩(1999)、
段可德(1998)提出要建立和完善良种场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县级及县
级以下的良种场实行国有民营:李旭(2002)、刘鹏飞(2001)、戴幼斌(2001)认为要推进产
权制度改革,选择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经营模式,并提出在经营机制上,采用合资、联营、股
份合作制、承包租赁、托管、风险抵押等多种形式;邬世荣(2004)、谷敏(2003)、高增永(2001)
在财政上要争取国家的财政资金和一定的优惠政策;刘鹏飞(2001)、谷敏(2003)提出应增强
自身科技力量,引进人才;李旭(2002)、刘鹏飞(2001)认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扩大经营规模
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
在良种场的发展方向上,段可德(1998)认为良种场应走种子产业化的道路,与种子公司
合作;高增永(2001)提出良种场与种子公司合并来发展,或者转产、出售;陈都浩(1999)
提出将良种场国有民营。
陈荣富(2002)认为农林场圃是主要从事经营性服务,应按照企业的运营机制运行,实行
企业化管理,参与市场竞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条件的可试行股
份制、股份合作制或联营制、民营制。要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条
件逐步向企业过渡。
1.3.2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
由于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具有事业单位的性质,却采用企业化的管理,在研究其改革
绩效的评价时,查看了有关企业绩效评价以及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方面的文献。
1.3.2.1国内外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一直是重点,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多。但
西方企业绩救评价与管理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表现出不同的特
点,从19世纪以前的观察性绩效评价、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统计性绩效评价,到后来的财
务性绩效评价,以至现今的财务指标和业务指标相结合的综合绩效评价。
20世纪初到90年代以来,企业逐渐向跨行业经营的大规模企业集团方向发展,有关各方
迫切需要一套指标对企业绩效进行准确评价,国际上形成了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评价体系,
主要包括投资报酬率、预算与实际利润比较、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这一时期企业绩效评价方
法的特点是:普遍关注投资报酬率、预算比较、利润等纯财务指标;缺乏共同性和一致性,各
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差异较大。在80年代许多企业已经注意到非财务指标对评价企业绩效的重
要作用,开始以市场占有率、与东道国政府的关系、生产率等非财务指标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
补充指标。由于财务指标评价存在重短期利益、轻长期利益,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等许多
缺陷,因而90年代以来,人们提出了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的业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方
法,如德鲁克的改革论绩效评价法、霍尔的“四尺度”法、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计分卡等。从
90年代到现在,非财务指标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顾客满意评价作为导向;
注重过程创新和过程评价;加强研究开发的投入;质量评价己形成国际标准。目前得到公认的、
评价企业绩效的非财务指标有: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交货效率和可信赖程度、敏感性与应
变能力、员工积极性、创新能力以及顾客满意程度等。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和方法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的成果,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米,我国企业的绩效评价形成了以国有企业为主要评价客体的特殊模式。现在大多数企
业都用财政部等四部委于1999年6月联合发布,并于2002年作了进一步修订《国有资本金效
绩评价规则》及《国有资本金评价操作细则》对国有企业进行绩效评价,重点评价企业的财务
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状况,初步形成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绩
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以统一的评价标准值为对比基础,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的方法。
目前国内有较多的学者研究企业绩效的文献,大都选择差不多的指标,运用传统的比较分
析法、多元统计方法或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对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运用EVA法的
越米越多。同时针对企业的整体绩效评价,探讨平衡计分卡法的研究也增多。
有些学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的评价不能仅考虑股票价值这一因素,而
应充分顾及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国家币I社会的满意程度,综合考虑企业的收益性、成长性利稳
定性等方面的因素来确立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企业总价值最大化(张诚君,2000;石
连运.2002)。
一些学者提山在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评价时由于影响企业经营状况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制
约、相互影响的,没有任何一个因素能独立决定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对一个企业而言,更重
4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导言
要的是由各单项因素的综合。企业经营绩效评价应建立以财务绩效评价为主导评价,经营环境、
战略及战略管理、顾客满意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等为辅助评价的企业经营
绩效综合评价体系(曲秀玲,2004:贝金兰.2004)。所以,在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各单项因素
优势之后,需对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以数值刻画,再对其数据进行模糊评判。运用模糊层次
评判模型,探讨一种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台评价的方法(胡维华,2001:王梅,1998)。
有学者认为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作为一种衡量股东价值增值
的业绩指标,从计算方法上看,是作为一种与传统企业决策及业绩评价方法相区别的方法。在
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我国上市公司时,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并针对同一案例运用其他分析
法和EVA评价方法评价,比较分析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马忠,2001;李保华,2004)。
很多学者赞同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的观念,认为从价值链的角度,应从财务绩
效,客户绩效,流程绩效,企业学习成长绩效四个方面构建企业经营绩效评估体系。(宋献中,
2003:冯丽霞,2001;刘植培,2003)
1.3.2.2国内外关于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
从世界范围来看,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人们就己开始从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
个视角对非营利组织展开多维研究。到90年代初期,非营利卫生和公共事业机构普遍关注财务
责任、项目产品或产出、提供的服务的质量标准、人口统计学指标和其它参与者指标以及效率
和顾客满意度等。近十年来。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不再局限于财务性绩效指标,评价主题渐趋
广泛,评价重点转移到开发结果指标方面,即产出的结果如何。Kaplan&Norton的平衡记分卡
(Balanced Scorecard)被应用于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便是明证。
不同类别的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价内容、形式尽管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都建立起评价指
标体系或模型框架,而实践操作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各类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价实践进程
并不同一,一些依然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非营利组织如行业协会不太重视绩效评价.自负
盈亏或依托社会慈善捐赠的非营利组织则较为重视绩效评价。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价应考虑采取多方面、多层次指标体系和多
因素分析方法进行评价,将评价内容划分为多个方面,并分别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并采用定
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文宏,2005)。
公益类科研机构采用主要包括文献计量指标、专利指标、共词分析、经济指标、同行评议
和投入产出指标六种类型的评价指标(李强,2005)。邵法焕(2005)指出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
析相结合设计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用定量指标对推广的实绩做出精确、具体的计
量和评价,同时设置定性指标,分别考察对推广效绩有直接影响但又难以统一量化的各种非计
量因素。
目前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三:一是对非营利组织绩效之相关要素的定性
描述,采取诸如平衡记分卡之类的方法。二是对非营利组织运作效率、效益与成本的定量测度
与评估。三是对非营利组织绩效的认同性的定性定量综合评价(文宏,2005)。
1.3.3关于良种场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良种场与种子的生产经营有关,因此相关的法律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
5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导言
主要农作物的商品种子生产实行种子许可证制度,这从法律上取消了良种场的种子生产主要基
地地位(高增永,2001);《种子管理条例》、《种子法》、以及国务院《种畜禽管理条例》、农业
部《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对良种场实行生产资格认证制度和种子合格证检验制度,
而且,对年审不合格的良种场,要取消种子、种苗、种畜、种禽、种鱼的生产资格,并不能享
受良种场的一切优惠政策;根据种子法规定,生产、经营常规种子,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
500万元以下的只能在本县行政区内经营,500万元以上才能跨区经营(邬世荣,2004)。由于
《种子法》限定了生产、经营常规种子的注册资本,良(原)种场经济力量比较差,无力注册
大量的资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种子的销售,还挫伤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这些法律法规在一
定程度上促使了良(原)种场的改革(谷敏,2003)。
1.3.4组织变革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
Connor(2004)等人认为,对于变革评估的讨论,不仅要提到实施变革的结果,而企业还要
包括实施变革的过程:变革结果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与最初的变革目标比较,与所描
述的将来状况相比较,以及变革的制度化进行得如何等:评估变革进程也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变革进行得有多迅速,实施变革过程中花在个人和组织上的金钱有多少,阻及变革引起了多少
意料之外的行为和事件;另外,不管变革是成功还是失败,变革过程也可阻与组织以前的变革
尝试进行比较。
组织变革绩效的评价内容大致分为四类:(1)财务类标准,如市场业绩、变革成本等(Connor,
2004);(2)市场类标准,如对于环境的适应力、市场竞争力、满足客户需求程度等;(3)内部
运营类标准:如变革执行程度、变革的制度化等f余坤东,2002;Hichs,2000);(4)内部的员
工态度,如员工满意度等(Soma.,1998;Willian E Joycc,2003)。
对于组织变革绩效评价方法的归纳,为三类:(1)定量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数学模型或者
定量指标进行评价(Ambuigey,1993;Carrall,1995)I(2)定性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专家意
见进行判断(JesperA.Olsson,2003;张留成,2003);(3)综合法,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
指标,这样可以综合两种方法的优点,获得较好的评价质量(项国鹏,2003)。
我国就良种场及企业改革的效果绩效评价的很少,张留成(2003)在其硕士论文中对山东
省东明市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效果评价,是通过对各种不同改革模式的国有中小企业的
经营绩效进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
柯清芳(2003)认为国内外经济学家在评价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时,大多采用两种标准,
即财务状况指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而它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她认为可以采用现
代企业理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来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进行评估。
综上所述,一方面,现有的文献提出了良种场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必要性和相应的改革
措施,缺乏对于改革的效果评价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良种场属于事业单位,因此,在评价
良种场的改革效果时,要考虑到其特殊性,同时因良种场实行企业管理,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
也可以借用。
6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导言
1.4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本文拟研究的目标是:从湖北省农作良(原)种场的实际改革情况出发,从财务、技术和
社会三方面评价该省农作物良(原)种场改革的效果,从评价结果分析影响其改革绩效的因素,
探讨改善其状况的有效途径,确保农作物良(原)种场在改革中稳定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可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良(原)种场的特点,选取适当反映其改革绩效的指标,从财务、技术、社会三
种不同角度评价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
(2)分析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的影l响因素
(3)探讨改善良(原)种场状况的对策建议
注:调研情况说明
由于本文所研究对象是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因此需取得湖北省各地区国有普
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情况及近5年的财务报表。由于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
分布比较均匀,而且所获的相关数据有一定难度,因此结合论文合理性和数据的可得性,选取
了以下不同地区的10个良(原)种场为样本。
表1—1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改革调研样本表
样本良(原)种场选点依据
北部
南部
西部
东部
中部
襄樊市原种场
随州市棉花原种场
仙桃市九合垸原种场
黄石市赵保湖良种场
恩施红庙原种场
宣思良种场
黄冈市团风金锣港良种场
汉JlI刁东原种场
孝感市应城南垸良种场
天门市白茅湖原种场
7
第二章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现状分析
2.1我国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历史历程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种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且具有生命力的特殊生产
资料,也是农业生产和增产中科技含量最高的重要载体之一。农业生产中结构调整种子先行.
优良种子在农业生产中则具有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和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通过提高良种的供应数量、科技含量和商品质量,增强良种的综合生产力干u市场竞争力,可使
良种在我国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提高5—10个百分点,达到35%左右2。而且良种繁育作为整
个种子工作的基础,繁育出最足质优的种子是农业生产中实现持续、稳定增产的先决条件和重
要保证。建国咀来,全国共育成40多种农作物新品种5000多个,粮、棉、油、果、菜、糖等
主要农作物生产用种己完成4—5次大面积更新更换,每次增产幅度都在10%以上。良种在农
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已近30%,全国每年需良种130亿公斤,目前全国2700多家国营种子公司
每年生产供应良种35亿公斤,占总用种量27%,所以,随着良种普及供种量的,不断增加,
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将不断增大3。因此,国有良(原)种场作为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原)
种,进行种子、种畜、种苗繁育、提纯和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的事业性生产单位,是国家
种子生产的基础,也是种子产业化链条中最基本的单元。
但是,无论是就全国而言,还是各地方而言,良种场的建立、发展和管理都很不规范。建
国初期,全国良种场数量并不太多,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才逐步形成了现有的良种场规模。由
于形成的时期不同,兴起的基础不同,建厂的目的不同,现有良种场的形成方式主要有四种情
况:一是解放初期接受旧单位;二是新建良种场。这些场是国家按照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性农
业发展的需要,在开垦“四荒”的基础上兴建而成。三是农垦农场改造成良种场。这些场是国
家在良种场宏观管理过程中对那些规模小的国营农垦农场进行改造而形成的良种场。四是其他
方式。这部分场主要是利用国家无偿资金投入的各种专项资金,如种子基地建设、粮棉大县建
设、商品粮棉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建成的各种良(原)种示范场。为了促进其
发挥投资效益,而把这部分厂纳入了良种场体系。
从我国种业制度历史、种子产业演进4来看.良种场发展阶段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良种场建立及初步发展阶段(1950年一1978年)
国有良(原)种场的建立是由于建国初期“家家种田、户户留种”,良种繁育不成体系,小
农经济的局限性和科学种田水平的制约,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为改善这种情况,我国良种
繁育工作按照“自选、自繁、白留、自用,国家辅之以凋剂”5(即“四自一辅”)的方针,发
展较快。国有良(原)种场逐步建立起来,在农村以生产队为组织基础,建立了种子田,开展
了群众性的选种、留种:[:作,一般是以穗选、块选、片选的方法生产种子。种子的繁育推广也
有了大的发展,良种繁育出现了新的转机。同时,在这个发展阶段,国家明确了良种场的性质
2张存信.充分发挥良种功效.农业技术经济.2000(6)
3资料来源:台肥科技网
4黄晓波,吕洁.种子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农业经济,2004(10)
5资料来源:张全志,种于管理全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8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现状分析
是事业性质实行企业管理的生产单位。其办场方针是“以种为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同时要
求良种场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亏损不补、结余留用,走自我发展的道路。这一阶段的特点
为:各级政府种子管理部门行政、事业两位一体;种子资源由政府计划配置,政府主导着种子
行业的发展。种子政策和生产经营特点为:由农民“家家种田、户户留种”,以粮代种、种粮不
分到“四自一辅”即自选、白繁、自留、自用,辅之以政府调剂,逐步形成以县良种繁育场为
骨干,人民公社良种队(场)为桥梁,村生产专业队为基础的三级繁育和计划供种体系。
从全国来看,这一时期良种场有2418个,其中盈利场的数量为935个6,约占总数的39%。
用图形表示山来,如下:
图2—1 1978年全国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盈亏情况图
第二阶段是良种场发展成为良种繁育骨干力量新阶段(1978年一1995年)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对外开放、对
内搞活,我国良种繁育工作也步入了一个大发展新阶段。这一阶段全国形成了约3000个左右的
良种场和大量育种单位7。其特点是良种繁育规范化,突出表现为“四化一供”:种子生产专业
化、种子加工专业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和以县为单位统一组织供种。这一阶
段国有良(原)种场成为良种繁育的骨干力量。国家制订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如减免良(原)
种场粮油定购任务,不准平调其财产、土地,增加对良(原)种场的投入等.使良(原)种场
成为繁育亲本自交系和常规种原原种的骨干基地,为良种繁育工作奠定了良好坚实的基础。这
一阶段特点为:种子资源基本是由政府计划配置,政府主导着种子行业的发展。大宗农作物严
格计划管理,且科研、生产、经营分属于不同部门,种子产业链政策性分离,造成”育、繁、推
”脱节;以玉米、水稻“两杂”作物为代表的大宗农作物严格执行“四化一供”,即品种布局区
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逐步形成了省、地、
县三级基地化生产的良种繁育体系和以县种子公司为主体的垄断经营体系。
第三阶段是种子产业发展阶段(1995年一1999年)
6资料来源:农业部财务司,全国农牧渔良种场基本情况资料汇编,1996
7资料来源:中国农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司,中国种子集团公司编,种子工程与农业发展,中国农
业出版社,1997
9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适应市场化、全球化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1996年国家启动了
旨在推动种子产业化发展的“种子工程”,我国种子产业也开始发展起来。同时,国家出台了一
系列促进种子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如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
管理条例》,对种子的生产作了专门规定,从而使我国良种繁育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在一
定程度上使得各良种场在种子生产方面受到限制。政策上打破了地区封锁,逐步形成了统一、
开放的全国性种子市场体系,刺激了企业的育种创新和生产、科研结台,有力地推动了“育繁
推销一体化”进程。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非主要农产品种子的计划管制取消,主要农作物的种子仍施行计划
供应,由国有种子公司垄断经营。一方面,种子公司的种子经营由代营转向自营,经营范围扩
大,经营数量指标被取消,良种繁育和良种推广重心有转向种子公司的趋势,良种场业务减少;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良种场在体制、经营管理和经营方针等方面己
不适应,生产经营日益困难。
第四阶段是寻求新出路的改革时期(1999年以后)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作为这一阶段的标志,它规定:主要农作物的商
品种子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这一规定从法律上取消了国有良(原)种场的种子生产主要基地
地位。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种子市场放开,使过去的区域封锁格局被彻底打破,市场
竞争日趋激烈,这使得良(原)种场自身体制也逐渐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
面对内外双重压力,各良(原)种场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力求更好的生存下去。
2.2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现状分析8
2.2.1良(原)种场总体分布均衡,发展不平衡
2004年湖北省共有农牧渔良种场341个,其中,良(原)种场113个,特产场79个,种
畜场77个,水产良种场69个。土地面积11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0万亩,经济林木面积17.9
万亩,水产养殖面积42万亩。国家级种质资源生产面积333450亩,省级种质资源生产面积
1548060亩,地方级种质资源生产面积15167亩;水稻良种生产面积154792亩,总产量1.6亿
斤,早粮生产面积100887亩,总产量0.4亿斤。享受良种补贴270万元,粮食直接补贴344万
元。2004年全省农牧渔良种场总人口237245人,职工89924人,其中.技术人员7596人,离
退休人员13623人。应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人数73828人,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4523人,占应
参保人数的19.7%。
2004年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113个,均衡分布在湖北省各个地区,分布数量与
地区面积大小基本成正比,荆州和襄樊最多,都有12个良(原)种场,占全部农作物良(原)
种场的11.65%;黄冈其次,有11个良(原)种场:再次是恩施和宜昌,各有10个良(原)种
场。全省盈余场有68个,占总数的60%,盈余额达1993.4万元,亏损场有45个,约占总数的
40%,亏损额达476.4万元。其分布的具体情况如下图:
2004年全省土地面积363484亩,其中耕地面积230938.45亩,占总面积的63.5%’经济林
8数据资料来源:湖北省农业厅财务处及调研数据整理
10
中国农业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第二章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现状分析
木面积25946亩,约占总面积的7%。粮食播种面积196459亩,棉花播种面积67354亩,油料
播种面积71637亩。2004年全省国有农作物良种场总人口168582人,职工63795人,其中技
术人员1596人,离退休人员7248人。
表2-1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分布表
2.2.2财务状况不容乐观
首先是利润情况,各地区亏损面较大。2004年度全省农作物良(原)种场利润盈利1286.9
万元,扣减经批准应弥补以前年度亏损47.2万元,所得税609.09万元,加上良种补贴299.1万
元和投资收益10万元,得净利润933.3万元。其中盈利场的盈利额为1993.4万元,亏损场的亏
损额为476.4万元。从汇编的场数来看,2004年全省汇总场数103个,其中盈利场数62个,亏
损场数39个,盈利面为60.2%。从全省16个地区汇总情况看,盈利地区8个,地区盈利面为
50%,盈利额为2150.1万元:亏损地区8个,地区亏损面50%,亏损额为1039,6万元。盈利地
区前三名是:十堰市1925.4万元,荆卅『市119.3万元,潜江市51.4万元。
表2-2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成本收入情况表
其次是营业收入情况不佳,成本费用高。2004年度全省农作物良(原)种场实现营业收入
60307.4万元,其中良种营业收入11319.8万元,占总营业收入的18.7%,其他农业产品营业收
入5903.2万元。2004年度全省农作物良(原)种场营业成本48287.4万元,其中良种营业成本
9832.3万元,其他农业生产营业成本9161.8万元:营业费用支出3571.3万元,其中良种营业费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1种场的改革现状分析
用支出400.1万元,其他农业生产营业费用支出294.9万元,管理费用支出4252万元,财务费
用支出1675万元。
三是税金情况。2004年度全省农作物良(原)种场上交税金1656.6万元,其中农牧业税
104.8万元,农业特产税71.3万元。所交税金前五个地区是:十堰市、孝感市、荆州市、黄冈
市、潜江市,所交税金金额依次为1101万元、215.9万元、111万元、86.5万元、52万元。
表2-3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上交税金情况表
四是营业外收支不等,入不敷出,而且社会性支出所占比重大,社会负担严重。2004年度
全省农作物良(原)种场营业外收入1525万元,营业外支出2659.9万元,其中社会性、政策
性支出814.65万元,占营业外支出的30%,小型农田水利建设277.9万元,防汛抢险支出83.35
万元。
表2-4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营业外收支表
五是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4年度全省农作物良(原)种场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0%,资产
负债率最低的地区是恩施,为29.6%,最高的地区是黄冈,为96.4%。全省农作物良(原)种
场平均流动比率为112%。
裘2.5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主要经济指标情况表
2.2.3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技术力量薄弱
是职:[人数。职:L一般分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文卫人员、固定工人及合同、临时工
12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现状分析
组成,从上述的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各个地区的职工人数中,大多数地区固定工人所占的
比例最大,但也有个别地区的良(原)种场,如孝感、十堰和荆门,合同工人、临时工人所占
比例最大。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各个地区良(原)种场的技术力量的薄弱,16个不同地区技术人员
占职工人数的平均比例仅为4.0%。而且各地区的技术力量水平也参差不齐,从下列可以看出技
术力量最强的地区是十堰,最差的是天门。
表2-6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职工情况表
2.2.4社会负担沉重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因此良(原)种场具有“办社会”的职能,大多数良(原)种场都
办有自己的学校和卫生医疗机构,便于职工子女的就学和职工就医的及时。同时,国营良种场
的社会负担还有一方面是离退休人员费用的负担。由于各良种场始建于50年代初,当时参加良
种场建设的职工中50%以上是转业军人,这些人员工作到九十年代初已达到离退休年龄,当时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现状分析
参加农场建设的一般职工也有大部分达到退休年龄,七十年代后期分配到良种场工作的职工很
少,大中专毕业生也不愿意到良种场工作,以至于到2000年时,全省良种场的离退休人员占在
职职工人数的20%,平均五个在职职工要养活一个离退休人员。再由于良种场效益一直不好,
所在县f市)社保部门一直未将良种场职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问题
迟迟得不到解决,每年大额的离退休费用加重了农场的负担。现在各良种场意识到养老保险问
题的解决可以减轻自身负担,更好的参与市场竞争,很多良种场在当地政府的帮助F,为离退
休人员购买了养老保险,解决了良种场发展的后顾之忧。到2004年,全省离退休人员数量占在
职职工人数的10%,比改革前下降了50%,平均十个在职职工养活一个离退休人员。
表2-8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学校、医院分布表
2.3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内容
2.3.1经营体制的多样化改革
一方面,各良种场一直是事业单位性质.却进行企业化管理的生产单位,因此其内部的经
营管理体制已不太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多年来,由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各良
(原)种场下设一些集体所有或国有企业,但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浪潮下,自2000年以来,
各良(原)种场在场部内部以及场属企业进行改革。
第一种类型:实行公司化改革,保留行政管理机构的属性,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2002
年,襄樊原种场依据“政企分开,政资合一,实体剥离,公司运作”的原则,整体改制为襄樊
市绿泽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设五个子公司:以现有种子公司为龙头,整合四个农业分场,
对新组建的各子公司,经襄樊市国资局评审,明晰了产权,各自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代表资格。
总公司与各子公司之间以股份制、承包等形式维系往来关系,明晰产权。各子公司自主经营、
自我发展、自负盈亏。改制后,该场仍保留原来的行政管理机构的属性,原种场、总公司实行
14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湖北省崮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现状分析
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切税费及土地资产所有权仍维系改制前的管理模式,由总公司统一管理,
各公司以承包形式获取使用权。
第二种类型:对下属企业实行产权改革。有的良(原)种场根据各下属企业的自身条件,
实行承包、租赁、股份化或民营化等不同模式的产权改革,进行资产重组.在明晰产权的同时
盘活了资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汉川市刁东棉花原种场对场属企业按照政事企分开的原则,
在保障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采取租赁经营、承包经营、买断经营的资本营运办法进行资产
重组。大冶市赵保湖良种场在企业经营方式上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改革,对机耕队进行拍卖,
对农工商饭店、砂轮厂、皮蛋厂、渔场、米厂和养猪场等一批属下企业实行租赁承包,对纸厂、
塑料厂进行股份台作等,尽可能最大限度的盘活存量资产,增加经济收入来源。天门市白茅湖
棉花原种场对4家场属企业全面进行体制改革,能租则租,能卖则卖,实行了民营化。2001年,
将濒临破产、年年亏损的老油厂以90多万元卖给了私人老板,卖主投入50多万元对厂区进行
了全面改造,设备进行了全面维修,经济效益稳步上升,不仅解决了过去老厂人员的再就业问
题,还当年创造了15万元的工商税收。对砖瓦厂、轧花厂采取了出租形式,也使过去年年亏损
的企业除完成租赁承包费40万元,还每年上缴多项工商税收近30万元。同时积极招商引资。
公安县原种场的场办企业全部实施了民营化,一次性买断给业主的企业有15个,有效盘活了企
业存量;场属股份企业进行了产权明晰,科学合理的建立了利益分配机制。随州市棉花原种场
创办了民营“绥农科丰”股份有限公司;应城市南垸良种场改革流通领域体制,公退民进,盘
花闲置存量资产。宣恩县良种场将场里的酒厂、养殖场由集体经营改为租赁给了个体私营业主
生产、管理,年初收取租金2万元。既减轻了场里的管理费用,又增加了经济效益。逐步割断
小型企业,走企业民营化道路。
表2.10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经营体制改革方式表
良种场名称经营体制改革方式
襄樊市原种场
钟祥市双桥水稻原种场
汉川市刁东棉花原种场
大冶市赵保湖良种场
天门市白茅湖棉花原种场
公安县原种场
随州市棉花原种场
应城市南垸良种场
团风金锣港良种场
宣恩县良种场
公司化
租赁、承包
民营化、租赁、承包
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
民营化、租赁、承包
民营化、股份制
民营化、股份制
民营化
招商引资
民营化、租赁
红庙原种场、天池山原种场科研化
第三种类型:与当地农业科研院所合并,成为以科研为支柱的研究型单位。良(原)种场
之所以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陷入困境,一方面是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及现行管理体制的
不完善,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不科学。国有良(原)种场在走向市场方面缺乏主动性,没有
明确的市场目标及具体步骤,在思想上还没有摆脱依靠政府财政的观念,在经营管理方面没有
真正落实“自负盈亏”的管理原则。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国有良(原)种场缺乏进入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现状分析
市场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技术力茸薄弱和技术人才缺乏,国有良(原)种场
现有技术人员大多数是五、六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现己达到退休年龄。八十年代后期,由于
良(原)种场经济效益差,职工待遇不好,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到农场工作.因此,国有良(原)
种场山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及良种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新
的农业技术得不到推广.农业制度管理有所放松,而科研院所有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能研究
出很好的自我品牌,更好的利用良种场的现有资源培植新品种。2001年,红庙原种场并入红庙
农科所,后红庙农科所利天池山农科所、清江种业合并成立了恩旌州农业科学院,仅2004年就
承担各类科研课题40余项,有效的整合人力、财力、区位、品牌、科技资源,建立了万余亩种
子生产基地和品种鉴定点,大大加速了科研水平的提档升级,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2.3.2人员精简,提高管理效率
大多数农业事业单位,当然也包括国有良(原)种场,在人事及分配制度上基本采取的是
官本位加职称本位,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固定的、封闭的等级分配制度。这种按人的身份.而
不是按岗位的管理模式.将事业单位中最宝贵的资源——人才的创造精神束缚起来,通过不正
当的手段争官位、争职称,不利于其自身的经营发展。要打破这种现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引
入竞争机制,并按照不同单位的特点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方可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湖北省各国有良(原)种场全面推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重新设岗定员,并因职设岗、
因岗定人、竞争上岗、公平竞争。2002年,襄樊市原种场改制.组建公司,干部、职工由原来
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全部置换身份,全员下岗待聘,总公司与员工买断身份,子公司与员工
以参股和聘用两种形式相互制约,双向选择。机关工作人员精简了50%,每年减少财务支出20
余万元,提升了机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增强了服务意识。精简行管人员,择优上岗,节
约行政管理费用10万元。汉川市刁东棉花原种场按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实现由单纯的行政管
理向企业化管理职能转变,实行了场部机关的内部改革和场属单位的相应配套改革。;石首市原
种场、阳新县原种场、大冶市赵保湖良种场和应城市南垸良种场本着精干高效,因事设岗,按
照优胜劣汰的办法,裁减冗员,工作人员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
择优录取。这样增强了干部职:[的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公安县原种场、仙桃市九台垸原
种场、鄂州市路口原种场、团风金锣港良种场实行干部职工买断自我发展,减轻了厂里的负担。
2.3.3社会负担的剥离减轻良(原)种场负担
良(原)种场在社会负担的剥离方面包括解决退休职工养老问题和移交社会性职能部门两
方面。原种场的老职工到了退休年龄,按照一年工龄无缘的办法发放退休工资,每位退休人员
每月只能领取几十元的退休费,一旦使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问题得到解决,可以减轻自身负担,
更好的参与市场竞争,解决其发展的后顾之忧,而且离退休职工的生活情况也可以得到改善。
2002年,襄樊市原种场为全厂退休干部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使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由社会发
放,一方面使退休职工的收入将近翻了一番,同时又减轻了场里的经济负担。随州市原种场与
劳动部门多次协商,使157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占应参保人数的97%。到目前,该场已有47
16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现状分析
人按月领取养老工资,平均每人每月超过300元,是在场里领取退休费的2.3倍。
而良(原)种场将场办学校、医院大都移交给当地政府,或使其脱离完全良种场,完全成
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独立个体。如2000年,公安县原种场场办学校、医院、银行等机构向
有关对口部门进行了移交,根除了企业办社会的不良局面。
2.4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改革存在问题探源
2.4.1存在问题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市场机制的日益规范,湖北省农作物
良(原)种场的改革虽然在推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
解决,其发展前景让人担忧。
(1)“小场办大社会”的沉重负担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良(原)种场在进行种子生产的同
时,承担着文教、卫生、政法、交通、通讯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大量公益性事业,背着“小
场办社会”的种种负担。比如学校、卫生、计划生育等,这些公益性事业支出全部由场里承担,
少数乡镇建制的场还设有派出所、人武部等机构,其经费支出也由场里负担。虽然这几年一些
良(原)种场开展一系列改革措施,剥离了一部分社会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良(原)种
场的负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来看,湖北省良缘中场的社会负担依然对其长远发展造
成一定的阻碍。湖北省良种场的工农业产值由1990年的34:66上升到1996年的60:40,并
继续一路攀升到2004年的72:28,经营利润也由90年代初期的350多万元上升到1996年的
700多万元,到2004年增加到1471万元,基本形成了以工补农,以副补种的格局。但反映到
良种场净利润的总指标反而由90年代初的1527万元下降到1996年的亏损1653万元,经过一
些改革,这种现象有所缓解,2004年净利润则回升至933万元。也就是说,良种场兴办经济实
体获得的收益,很难用于企业积累、扩大再生产,而是填补了公益性事业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
如荆州市岑河原种场在其2000年的全厂总支出中,用于学校、卫生院、派出所、人武部、公路、
水利排涝等社会支出高达158万元,占到了全厂年支出的一半以上,再加上离退休人员生活费、
行管人员工资等非生产性支出,场部连正常运转都难以维持,更谈不上发展。蕲春县原种场2004
年度社会负担支出占全厂总支出的39.6%,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占总支出的18.8%,两项相加占
总支出的58.4%。根据2004年度最新数据,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共有74个学校和
74所卫生院,其中,仅黄冈市有12个学校,10个卫生院,荆卅『市有9个学校,13个卫生院,
襄樊市有6个学校,9个卫生院。总之,如果不剥离社会负担,良种场就难以真正成为市场主
体,走向市场,参与竞争。
(2)国家对良(原)种场的财政支持不能落实,而且国家对良(原)种场的投入逐步减少。
上世纪70.80年代,省、地、县三级政府对良种场有很多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如农业三场更
新改造资金、农作物良种补贴、周转金借贷、农作物声场贷款贴息等。据统计:1971年至1980
年,省地县三级累计投入9508万元。其中,弥补亏损2175万元,投放流动资金2002万元,改
造资金2807万元,基本建设资金1871万元,生产补贴653万元。1981年至1990年,各级财
17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乖p场的改革现状分析
政投入资金7544万元,其中,1981.1985年3344万元,1986.1990年4200万元9。进入90年代
以来,因种种原因投入逐步减少。据农业部门统计口径,到目前为止累计投入不足6000万元。
因投入的减少,致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老化、科研仪器没各陈旧,无法维修和更新,严重影响
了良种场的科研和生产。如果国家承认了国有良(原)种场的准公共部门性质,从而在政策、
尤其是财力上给予良(原)种场巨大支持,促进良种场的科研投入增加,科研成果显著。
(3)缺乏技术创新,自有品种品牌少。大多数良种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加之技术人员少,
技术水平低,因此承担的课题少,有的良种场若干年也没有承担过科研课题,技术创新相对更
难开展,自主选育的新品种甚少,大多数良种场自建场以来基本无自己的品种,一直生产经营
其它科研院所的品种,少数良种场育成的有苗头性的品系也因技术水平低、技术含金量较少等
原因而未通过审定。又因资金不足或其它因素,买不起或买不到新品种,只能生产过时的老品
种,影响销售量。
表2.11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白有品牌数统计表
(4)投融资渠道狭窄,获得外来资金的难度较大。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由于主要是以
生产种子和经营种子为对象,一方面种子质量特别是种子发芽也屡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且
易受病虫害而减产,风险较大,而且收益率较低,这种农业的脆弱性、季节性特点在良(原)
种场想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时,可能性不大,而且金额也会比较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
良(原)种场的资金周转。同时,良(原)种场都开展了各方面的改革,但多数良(原)种场
仍然保持着事业单位性质,却从事着企业的活动,这种双重身份被当地排除在信贷对象之外。
另一方面,各良(原)在吸引外来投资时,投资商大都较重视良(原)种场的发展前景,而由
于良(原)种场处于大的改革状态,各方面发展态势都不够稳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也不够完善,
因此良种场目光大都不够长远,不够重视种子产业化的发展,还未制定出较欧远的发展路线,
所以想要吸引大量的外来资金的难度也较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抑制了良(原)种场的发展。
(5)土地蚕食严重。据统计,全省因各种原因使良(原)种场的土地缩减,城镇的扩张使
一些良种场由城郊变为中心,远郊变为近郊,成为城建规划征地的拆迁重点。1995年,湖北省
全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土地面积为822819亩,到2004年土地面积缩减为363486亩,减
少了近56%。土地作为良(原)种场的主要生产资料,其面积大幅度的减少削弱了良(原)种
场的生产力。
2.4.2制度深层探源
目前良(原)种场状况表现出来的上述各种问题,从深层次探究,都有其制度安排的根源。
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儿方面:
(1)良(原)种场自身的事业单位性质与其企业行为日益强化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良(原)
9湖北省农牧业志663页
18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1种场的改革现状分析
种场还未能作为完全独立的企业经营实体进入市场。一方面,良(原)种场作农业生产的良(原)
种繁殖、试验、示范和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地,是国家种子生产的基础,是种子产业化链中最基
本的单元,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由于种子生产周期长,有的要经过上十年
的反复试验才能成功,要比一般的商品粮生产投入多、耗费大,国家相应地给与更多的扶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良(原)种场投资主体的日益淡化,所承担的农作物良(原)种试验、
示范经费逐渐减少,其费用大都有良(原)种场自身承担。另一方面,良(原)种场实行企业
管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明显特征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经济条件F,良(原)种
场仍然在按照传统的计划管理机制运行,等上级部门的扶持,靠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盼国家
的无偿供给。这种依赖政府的行为与良种场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行为相背离,不利于良种场在
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良种场的企业管理行为客观要良种场以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的身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通过市场竞争取得收益,增加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
现行的政、事、企三位一体的传统管理体制模式使得良种场充当“小政府”的职能,阻碍了良
种场进入市场。
(2)产权关系不够明晰,仍未完全具备成为独立经营个体的条件和准备,国家在良(原)
种场的改革和发展上不够重视,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指导,良(原)种场的改革作为诱致
性变迁,其改革的速度和力度都不够,而且其发展方向不够明确,致使目前的改革内容和措施
虽然有一定效果,但都没有起到一针见血的功效,还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渐摸索。一些良(原)
种场在生产经营中缺乏技术创新,一部分原因是本身技术水平问题,一部分则是技术创新的动
力问题。这就涉及到良(原)种场从根本上还存在对国家的依赖思想,这就要求良(原)种场
应进一步做到产权明晰,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才能有自主发展的动力。
(3)良(原)种场经济现状、经济基础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滞后。表现在良(原)
种场依赖于财政扶持与财政体制改革要求的滞后。多年来,各级政府预算对良(原)种场安排
有一定的种子生产补贴,或按承担的实业项目给与一定的扶持。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完善深入,
眼前的这种投资主体不会再维持。而良种场的种子生产储备资金、生产经营流动资金以及种子
收购资金,都没有固定的来源渠道。其次是资金渠道日趋市场化和依赖国家供给的滞后。过去,
良种场的投入资金由国家无偿供给的资金,有政府安排的事业性津贴,有银行的政策性贷款,
有财政投入的支农周转金等。这些投资主体造就了良种场在资金投入上依赖国家供给,这种依
赖性使良种场发展速度缓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良种场在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行为正在
形成,筹集自己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靠国家供给,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且注重资金成本,多
元化筹资也日趋市场化。良种场若仍然单纯追求和依赖国家投入,则会始终游离于资本市场之
外。
(4)配套制度改革的缺乏。良(原)种场的土地面积逐渐减少,是受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这是由于国家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对城市的发展缺乏很好的规划,造成对有限土地资源的
利用率不够高;在对社会职能的剥离中,良种场职工的社会保障是其改革顺利开展的基础,要
求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由于农业的特殊性,良(原)种场在获得信贷资金时难度较大,这
需要国家在相关金融政策中安排相关的优惠政策。
对于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已经采取的改革措施,是否合理,以及上述制度深层次原因
造成的种种问题,必须依赖制度创新加以解决。为此,我们在下一章就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
19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现状分析
定性分析讨论国有良(原)种场已经开展的改革内容的合理性,并就上述现存的改革中的问题
应如何运用制度创新加以解决。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的制度思考
第三章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改革的制度思考
本章主要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定性的分析国有农作良(原)种场改革的合理性以及改革
中存在问题的制度思考,为下文中运用改革绩效指标体系来定量的分析改革效果奠定一个理论
基础。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承担了全部的社会服务职能。中国的事业单位从起源上看,都
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国家动用财政资源举办的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活动的主要社会组织。
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家原米所承担的部分社会服务职能也在有区别地逐步交给社
会,有些服务职能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国有良(原)种场改革也是如此,国家逐步减少对国有
农作物良(原)种场的资金投入.国有良(原)种场的一部分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进行经营运作。
但是,由于它们生产良种,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可以说,国有良(原)种场属于准公共
部门性质的单位。在改革的过程中,良种场开展了多方面的改革探索,对此,我们从经济学的
角度进行分析认识,以求从制度层面探讨我国良种场改革的合理性。
而国有良(原)种场在改革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上一章中也已提到,
下面对于这些问题将开展制度思考,为何会存在这些问题,探讨应如何更好的解决它们。
3.1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改革的制度合理性
3.1.1诱致性制度变迁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就是指一套行为规则,它们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
系。而制度变迁则是指制度的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动而被打破的过程。新制度经济学关于
制度变迁的一般演绎逻辑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收入或减少某些成本,社会致力于制度创新。当
新制度所能提供的收益等于变革IBN度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时,体制变迁就会暂时停止,制度结
构就会暂时达到某种“均衡”,当新的条件产生时.才会又发生对新制度的“需求”和“供给”。
如果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只有当这一条件得到满足时,我
们才能可望发现在一个社会内部改变现存制度的企图。
一方面,制度变迁的内在原因是因为制度运行的总成本太高,或是其中某种成本太高,这
一状态不仅抑制社会收益的增长,也使得社会总体或某一部分社会成员无法接受。另一方面,
一项新制度能否被提供.还取决于改变旧制度的成本的大小,如果成本或者阻力过大,新的制
度也就不能实施,社会只能被锁定在旧制度下无法改变。
我国国有农作良(原)种场的建立之初,是为了解决我国良种缺乏的困境,在当时环境下
和局部范围内克服了大量运输调剂良种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浪费,控制了良种调配
的混乱局面,对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国有良(原)种场的经营管理体制作为一种制
度安排,它是良种场开展经营活动和内部管理的行为规则。这--N度在建立之初,国有良(原)
种场这种“事、企、政”台一的体制适合当时的计划经济环境,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随着
我国种子市场的逐步放开,种子产业化促使种子企业发展“育繁推销一体化”,同时国家出台的
21
中国农业太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的制度思考
一系列促进种子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如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
子管理条例》,对种子的生产作了专门规定,从而使我国良种繁育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在
一定程度上使得各良种场在种子生产方面受到限制。良种繁育和良种推广重心有转向种子公司
的趋势,良种场业务减少。而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更是促使了良种场的改
革。这一系列的外在影响因素都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引起
以前适应计划经济安排的一系列制度的变化.这些变革都是诱致性的。
在制度经济学中,引起制度变迁的原因是制度不均衡,而引起制度不均衡的原因包括四种:
即制度选择集合改变、技术改变、制度服务的需求改变、其他制度安排改变。而引起国有农作
物良(原)种场改革这一制度变迁的原因则是其他制度安排改变,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
逐渐转变。某个制度结构中制度安排的实施是彼此依存的,因此.某个特定制度安排的变迁,
会引起对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需求。同样,改革开放以前,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经营管
理体制与计划管理体制是彼此依存的,而当计划经济体制发生改变,国有良(原)种场在原有
的经营管理体制包括人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也不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发生了
变迁,其总成本大于总收益时,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开展改革,一方面通过改革经营体制、
明晰产权、增强科研能力增加总收益,另一方面通过转移社会职能、进行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
减少总成本,从目前来看,这一制度变迁还在继续。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
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赢利性、
自发性和渐进性。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而
我国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进行的改革作为一种自发性变迁过程,在这一诱致性制度变迁中,
由于制度不均衡产生获利机会,为得到由获利机会带来的好处,新的制度安排将被创造出来,
而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带来良种场走向市场将获得更多利润,
这一获利机会又促使良(原)种场对原有的经营管理体制开展变革,以获得在市场中的有利地
位,从而持续发展。
案例3—1明确产权、组建公司
2002年,襄樊市原种场组建襄樊市绿泽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设五个公司,其中以现有
种子公司为龙头,整合四个农业分场,一个养殖场,组建寰樊市金棵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以果
苗繁育展示中心为龙头,整合两个农业分场组建襄樊市丰硕果苗有限责任公司;以种鸡场为龙
头,整合饲料加工厂等单位组建襄樊市超拓种禽有限责任公司。对新组建的各子公司明晰了产
权,各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代表资格。襄樊市原种场在经营管理体制上,总公司与各子公司之
间以股份制、承包等形式维系往来关系,明晰了产权。这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原种场对市
场经济的获利机会产生需要,从而对其自身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发
展。
3.1.2社会职能的剥离和转移有利于社会分工
当前,大多数良(原)种场都致力于建立起“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事企分开、管理科
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而分离良(原)种场社会职能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深化改革的内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的制度思考
容之一。学校、医院等附属单位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是有效的改革举措。
多年以来,国有农作良(原)种场作为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原)种,进行种子、种畜、种
苗繁育、提纯和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的事业性生产单位,是“企、事、政”的结合体,进
行企业化管理,是事业单位的性质,却和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改
革开放以来,因各国有企业逐步走入市场经济,致力于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现代商
品经济要求的崭新市场主体,将转移和剥离社会职能作为其重要的工作内容。而国有农作物良
(原)种场在这方面与各国有企业有同样的任务。
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办社会职能是指良(原)种场内大量设置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没有
直接关系的文教、卫生、政法、交通、通讯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大量公益性事业.理应由
社会负担的职工生产、生活服务的机构。良(原)种场负担了职工的退休、医疗保障、住房、
职工子女托、上学、就业等社会福利、后勤服务的责任,负担了周围社会的环保、治安、卫生、
宣传教育以及计划生育等社区服务的责任。这实际上负担了很多基层人民政府的职能,造成了
“事政”不分、机构臃肿、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良种场的正常经营和长远发展。比如学校、
卫生、计划生育等,这些公益性事业支出全部由场里承担,少数乡镇建制的场还设有派出所、
人武部等机构,其经费支出也由场里负担。
良(原)种场承担社会职能的弊病具体表现为:首先,服务机构大量存在,加重了良种场
的负担。绝大多数的良种场仍然是机构林立,服务机构大都没有实行独立核算,需要良种场每
年为其补贴大量费用,加重了良种场负担。其次,服务水平低,服务设施闲置。这些服务机构
自身没有动力搞好后勤服务。一些良种场经营状况不佳,无力向服务机构补贴足够的费用,使
一些学校师资力量不强,医院服务设施利用不充分,服务水平低,并不能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和子女教育质量问题。
案例3—2:社会负担沉重
湖北省良种场的工农业产值由1990年的34:66上升到1996年的60:40,并继续一路攀
升到2004年的72:28,经营利润也由90年代初期的350多万元上升到1996年的700多万元,
到2004年增加到1471万元,基本形成了以工补农,以副补种的格局。但反映到良种场净利润
的总指标反而由90年代初的1527万元下降到1996年的亏损1653万元,经过一些改革,这种
现象有所缓解,2004年净利润则回升至933万元。也就是说,良种场兴办经济实体获得的收益,
很难用于企业积累、扩大再生产,而是填补了公益性事业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
为了解决良(原)种场承担过多社会职能的问题,必须根据社会分工的原则,把良(原)
种场承担的过多的社会责任统筹地分派给职工个人、政府各级机构以及各个专门机构来负责,
以实现现有良种场社会职能的真正剥离。即把良(原)种场承担的后勤服务机构及其职能、社
区服务机构及其职能剥离出来,或者转化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企业法人,或者转化
为非盈利性的事业法人,或者并接到己有的社区服务机构中去。剥离的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儿
方面:职工的住房问题,可以通过住宅商品化,使住房逐步地过渡到作为个人消费,由职工个
人负责。把目前作为福利性补贴的职:[住房纳入到职工的工资范围内,把我国职:I:住房目前这
种供给制性质的按需分配有步骤地纳人按劳分配的总渠道;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应当同职工
就业一样,改由劳动市场来解决。只有积极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广开就业门路,发
展多种就业形式,并运用多种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加强宏观凋控,才能有
23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的制度思考
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职:[子女入托及上学问题,应该由城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
划的统一安排,资金由政府公共预算列支。此外,还应根据我国适龄儿童入托、上学压力大的
实际情况,.在政府统一规范管理的条件下,适度允许各种形式私立学校的存在和发展,良种场
主要是以向政府纳税、对职工支付工资的形式承担这些社会责任;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应该
在政府的参与下,由社会统筹解决,由良种场和职工共同承负,并与职工在职时的贡献适当挂
钩,培养职工的自我保障能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防汛抗灾问题,应该由政府和相关机构解
决,并给良(原)种场提供相关补贴;此外,社区的治安、计划生育等工作也应浚移交给政府
的专门职能部门管理。
案例3—3:各良(原)种场社会职能转移和剥离
随州原种场与劳动部门多次协商,使157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占应参保人数的97%。到目
前,该场已有47人按月领取养老工资,平均每人每月超过300元,是在场里领取退休费的2—3
倍。全场每月领回1.5万元,增收效果及显著。大冶市赵保湖良种场出资15万元买断工龄及社
会养老基金,职_T-与企业脱钩变成社会自然人,减轻企业负担。公安县原种场场办学校、医院、
银行等机构向有关对1:2部门进行了移交,根除了良(原)种场办社会的不良局面。
良(原)种场之所以担负着沉重的社会负担,是由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当时社会分
工不够明确,政府办企业,企业和事业单位办社会,政府和企业职能严重混淆。原本政府的社
会职能分离一部分给了企业和事业单位,造成了社会分工的不合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种不
合理更加的凸现,因此良(原)种场对社会负担的剥离有利于社会分工的合理化,更好的利用
现有资源,能集中现有资金和人员致力于技术创新,提高良(原)种场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另一方面,分离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办社会职能能把倒置了的政事职能更正过来,增强地
方政府管理社会事业的能力;也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3.1.3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是良(原)种场经营体制改革的根源
良(原)种场经营管理体制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的供给与需求
之间不均衡。这种非均衡是人们对良(原)种场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足,意欲改变而又尚未改
变的状态。它是由于良(原)种场管理体制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内部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各
种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原有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不再是净收益最大的制度时,就会产生对新制度
安排的需求。
具体讲,我国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管理制度供求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实际供给小于
潜在需求。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构建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它包括有关
事业单位组织的法人制度、领导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运行管理制度、评估制度、社会
保障制度等,但我国国有良(原)种场对这些制度的供给都比较落后,具体表现为僵化的人事
管理制度,缺乏一个开放、流动、竞争、公平和富有活力的人事制度:对良(原)种场的监督
管理依靠单一化的行政管理方式,没有建立多元化的监督管理制度;良(原)种场的经费实行
国家补贴、没有建立起以国有资产管理和成本核算为中心的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等。计划经济
体制下建立的经营管理制度还没得到及时的修改或废除,各良(原)种场对政府仍然具有强烈
的行政依赖性和附属性,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政府对良种场的管理还严重制约着其内在活力。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的制度思考
良(原)种场的经营管理制度供不应求,导致过高的制度成本和社会交易成本,浪费大量社会
资源。
良(原)种场逐渐进入市场,从而对经营管理体制包括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考
评制度的要求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要求不同,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一系列相关体制不再能满足
良(原)种场现行的经营活动和生产机制,相关制度需求出现,这就迫使产生新的制度来供给
它,使其达到平衡,降低制度成本,实现资源优化。
案例3—4:各地区良(原)种场在人事管理制度上精简人员
(1)-Z卫J:1市刁东棉花原种场按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实现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企业化管理职能
转变,实行了场部机关的内部改革和场属单位的相应配套改革。将原来的11个内设机构撤销合
并成现有的“一室四科”,严格实行定编定岗定员;由原来的14个场属部门撤销合并为现在的
9个,清理清退场属干部职工22人。
(2)石首市原种场按照优胜劣汰的办法,裁减冗员,领导职位由原来的9名减至7名,在职干
部职工由198名减到190名,各科室人员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
择优录取。这样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3)大冶市赵保湖良种场因职设岗、因岗定人、竞争上岗、能上能下,将原来的机构合并为一
办三科,管理人员由过去的23人,减为现在的18人,精简了22%。并按照精干高效,因事设
岗,公平竞争的原则,机关科室进行了调整,由以往的6个科室精简为4个科室,共精简了10
人,精简率达38%。
(4)仙桃市丸合垸原种场全面推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重新设岗定员,机关管理人员精简
18人。
(5)团凤金锣港良种场精简机构,使领导结构年轻化、知识结构专业化.制定岗位目标责任是
考评制度,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这些良(原)种场原有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再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人事制度的需求
缺口,并导致良(原)种场生产效率的下降,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不利于良(原)种场的长
远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为改变这一现状,各良(原)种场开展精简人员、竞争上岗的人事改
革,提高了管理人员的效率。
3.2国有良(原)种场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制度思考
3.2.1产权关系亟待清晰化
产权理论是研究在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如何通过界定、变更和确定产权结构,协调人与人
之间的利益冲突,降低交易成本。产权关系明晰,可以有效的降低主体的交易费用。实现社会
资源的优化配置;相反,如果产权关系界定不清,势必提高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导致经济
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良(原)种场~直推行非规范化的人治管理模式。其作为事业单位的地位
及其作用得不到法律确认,事业经费预算没有法律的保证,事业运行没有必要的法律监督,事
业单位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和政府领导人的重视程度。造成良(原)种场管理制度既没有明晰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的制度思考
的产权结构,也没有鼓励人们进行创新的机制。从我国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产权制度来
看,国家同时承担良(原)种场所有者、监督者、管理者的多重角色,各级政府农业部门代表
国家行使良(原)种场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分配权,对其发展实行分级监管、各
自所有,使得转化为企业性质的良(原)种场无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经营运作,缺乏自我
发展、自我约束的动机、活力与压力:良(原)种场既无实权又无实质性的责任,内部运作缺
乏利益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风险机制,从而扼杀了创新者的行为,使创新者处于“创
新即亏损’的境地,缺乏技术创新,自我品牌少甚至没有,这一点对良(原)种产的发展尤其
重要:由于权利边界模糊和产权界线不明,良(原)种场的产权结构不仅不能降低权利交换的
成本,反而提高了社会成本。
3_2.2配套制度的改革还需协调同步进行
制度配套使用才有效是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从制度互补和配套的角度来看,制度
安排的效率与效果不仅是其自身的函数,而且是制度结构中其他制度安排的函数。改革一项制
度扩大了制度选择集合的范围,但任何一项制度变迁都面临着一个制度的配套问题。如果一项
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中其他制度安排相互冲突,那么这项制度安排是不可能得以良好运转的。
只有当一项制度变迁后的制度安排与相关制度协调时,这项制度安排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原来适应计划经济的
一系列制度也必然的面临改变,政府转变职能,各国有企业致力于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同样,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在这个过程中也开展各方面的改革,良(原)种场内部各种制
度如经营体制改革与各项其他制度如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和社会职能方面改革配合进行。但这
只是良(原)种场内部的各项制度,从大的环境来看,还需要其他许多的改革配合进行。如政
府职能转换、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相关金融政策的支持等。
政府职能转换要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良(原)种场的管理从直接的微观管理,真正转
向宏观调控。过去由于各级政府和良(原)种场主管部门对良(原)种场的种子繁育、种子销
售加等经营活动行使了直接的管理权,对良(原)种场的人事任命有足够的决定权,并对原本
属于政府职能范围的~系列良种场负担置之不理。这造成了良(原)种场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经营机制僵化,生产效率低下。因此,政府应该在良种场改革过程中交出关于良(原)种场管
理的各项权力,如人、财、物等关于良(原)种场管理的任命权与安置权,对社会负担这一部
分,积极帮助良(原)种场剥离其社会负担,如接受一些原属于良(原)种场的学校、医院等,
增强自身管理社会事业的能力,实现真正的政府职能转换。政府职能不转换,良(原)种场改
革难以落实到位。目前,各良(原)种场改革过程中,各级政府都持支持态度,并积极配合,
对转交的学校、医院都认真安排,促使了良(原)种场改革的顺利进行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十分重要,它既是一项配套改革措施,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重要内容。在计划经济体制F,良(原)种场对于职工负有一种隐性债务,即应当对其社会保
障方面的支出负责。在良(原)种场改革中,应当从其变现收入中提取一部分,建立“职工去
职社会保障补偿基金”,用以对职工被动去职时对其社会保障部分进行补偿。同时,为了彻底解
决社会保障问题,推进改革,各级财政也应拿出一定的资金给予支持.由国家承担一定的责任。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的制度思考
应当指出,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对其职工的社会保障债务清偿,应当与整个社会保障制度
的改革结合起来。这样可以适当弥补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漏洞,使新老社会保障制度平稳过渡。
目前一些良(原)种场职工的社会保障金采取了一次性买断工龄的做法,这些资金来源除良(原)
种场自身流动资本积累、清收个人欠款、返聘人员交纳保职金等外,社会保障补偿基金是重要
来源之一。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的平衡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会成为制约良(原)
种场改革的“瓶颈’。要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统
一的城镇居民社会救济体系。通过财政投入、国有资产变现、发行特种国债、开征社会保障税
等多种方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加大社会保障的厦盖面,使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覆
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职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能解决良(原)种场改革的后顾之忧。有的良
(原)种场,在改革之初,没能考虑完善,对下岗、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有所忽略,而另
一方面,国家在这方面的制度不够健全,造成有的良(原)种场职工在改革过程中抵触隋绪过
大,阻碍了改革的顺利开展。
我国农作物良(原)种场投融资渠道狭窄,获得外来资金的难度较大主要是由于国有农作
物良(原)种场本身经营行业的特殊性,同时,国家在信贷政策上的扶持力度不够,这也要求
国家在相关金融政策制度上对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加以重视,要求各金融机构给与良(原)
种场贷款利率低,还款期限宽松,在其改革期尽量给良种场制造一种相对优惠的政策环境。
3.3小结
本部分注重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定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改革具备诱致性改革的特征,引起国有农作物良(原)种
场改革这--N度变迁的原因是其他制度安排改变,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渐转变。
第二,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改革中,剥离和转移自身承担的社会职能,这一改革措施
是符合社会分工合理化要求的,具有一定合理性。
第三,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开展经营体制改革,其根源在于我国国有农作物良(原)
种场的经营管理制度供求不均衡。从此看出,经营体制改革应起到改善提高良种场的生产效率
的作用。这需要在后几章的实证分析中验证。
第四,一些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在产权明晰上作了一定努力,但大多数良(原)种场
仍然处于产权模糊的状态,这就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同样,在下文中,可以看出产
权明晰化对良(原)种场改革总体效果的影响程度。
第五,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改革过程中,需要各种配套改革同时进行,如社会保障制
度的完善、政府职能转换的配合、国家在信贷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等等。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国有农作物良(原1种场的改革绩效的评价探讨
第四章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改革绩效的评价探讨
本文上两章就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现状为基础,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定
性分析讨论了已采取的改革措施的合理性,以及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制度性原因。从本章起
将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以调查所得数据资料为基础,凹章建立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改革绩
效评价指标体系,五、六章实证分析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改革的效果,从而与上文
中得出的讨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4.1绩效评价基本原则探讨
4.1.1科学合理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指标的代表性及其体系的完整性,要求指标不重复、不遗漏,指标之
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反映国有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的主要特点,具有可比性,并能从
改革内容上体现评价的中心,使评价具有科学性。
4.1.2客观公正原则
建立指标体系,既要从理论上注意它的完整性与科学性,又要注意它在现实中的可行性与适
用性,所以要保证指标体系中所有的指标使用的数据均可以从现行的财务资料和会计核算数据以
及其他可得数据来提供,以这些可验证的根据与资料为基础,使改革绩效的评价做到不偏不倚。
4.1.3可比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体现不同良(原)种场的改革的绩效评估,因而指标的选择应具备可比
性和通用型,如就同一指标,可对各期间加以比较;或同一期间内,可在各良(原)种场之间
进行横向比较。
4.1.4整体优化原则
由于改革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变量输出的复杂系统,评价的目标也是多元化的,因此不
能用局限性较大的单一指标进行评价,而要建立一套各有侧重,叉互相联系的指标体系来反映
改革的总体改革绩效,但是指标不能过多,以免失去评价的重点。因此,突出有限目标,抢点
指标的相互独立性,是整体优化的核心。
4.1.5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可操作性的方案,所设计的指标要有明确含义,口径要一致,指标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的评价探讨
的核算应以现有数据为基础,核算和综合方法要统一,以达到动态可比.从而保证指标结果的
合理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4.2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评价内容的设计
4.2.1改革财务效果
财务实力是良种场的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的综合体现,财务报表是最能反映个体经营状况
的直接写照,主要从良(原)种场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两方面评价。对于国有良(原)种场
的改革绩效评价来说.这一部分是最为重要的。
4.2.2改革技术效果
国有良(原)种场之所以在改革开放以来其经营情况每况愈下,除了经营体制的不适应,
作为一个种子生产经营单位来说,其科技力量的薄弱也是一重要原因,所以,评价改革技术效
果也是必不可少的。
4.2.3改革社会效果
由于国有良(原)种场具有的特殊性质和作用,使得在评价其改革经济效果的同时。要考
虑到国有良(原)种场的改革社会效果的变化。
4.3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3.1改革财务效果评价指标
国有良(原)种场的改革财务效果实际上是对良种场改革期间财务经营状况的综合体现,
主要通过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为评价的基础,来反映国有良(原)种场这一时期资产、负债
和所有者权益的全貌和经营成果。通过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可以帮助全面了解国有良(原)种
场的财务状况,分析其债务偿还能力和获利能力及利润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未来的经济决
策提供参考。但其改革财务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直接计算得出,也不可能只用一、两个
指标,而是要借助于一系列指标。为了科学地对国有良(原)种场的改革财务效果做出评价,
根据客观的实际情况及可操作性我们将用良种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良种营业增长率、
承包利润率、管理费用变化率五个指标来评价。
(1)良种销售利润率
良种销售利润率是反映良(原)种场良种销售收入的盈利能力。用公式表示为:
良种销售利润率=良种营业利润/营业收入净额
(2)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反映良(原)种场盈利能力的一个指标,它是指花费的成本费用能带来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的评价探讨
的利润效果。用公式表示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3)良种营业增长率
良种营业增长率反映良(原)种场的未来发展能力,这一指标主要针对的是良种场在良种
销售这一特殊业务上的盈利能力,从各年发展趋势来看它的发展潜力。用公式表示为:
良种营业增睦率=本年良种营业收入增长额/上年良种营业收入总额
(4)承包利润率
承包利润率是由于良(原)种场在改革中,大部分良种场都将一部分土地或场属企业承包
给个人,它反映了承包这一措施给良种场带来的收益效果。用公式表示为:
承包利润率=承包上交利润,净利润
(5)管理费用变化率
由于良(原)种场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对于事业单位来说,管理费用变化率这一指标能
很好的反映人员管理效率的变化情况。用公式表示为:
管理费用变化率=本年管理费用增跃额,上一年管理费用变总额
4.3.2改革技术效果评价指标
改革技术效果在良种场主要是通过投入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产生的新技术项数和技术人
员变化情况等儿方面表现出来。
(1)研发投资增长率
每年用于研究新技术新品种的资金对于良种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的变化更反映了良种
的未来发展潜力。其中研发投资还包括良种场用于购买新品种的资金。用公式表示为:
研发投资增长率=本年研发投资增长额/上一年研发投资额
(2)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项数(或推广面积)
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项数或推广面积是反映良种场的技术进步能力。
(3)良(原)种产量变化率
良(原)种产量变化率表现为新技术用于生产后,对良种生产的影响。用公式表示为:
良(原)种产量变化率=本年良(原)种产最增量/上一年良(原)种产量
(4)技术人员比重
技术人员占职:[总数的比例是良(原)种场技术力量的表现之一。用公式表示为:
技术人员比重=技术人员人数/职工总数
4.3.3改革社会效果评价指标
(1)上交税率
上交税率说明了良(原)种场对国家和社会所作贡献的直接表现。营业税金包括农牧业税
和农业特产税。用公式表示为:
上交税率=营业税金总额/利润总额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的评价探讨
(2)资本积累率
用公式表示为:
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
(3)社会公益贡献增长率
社会公益贡献增长率是用来衡量良(原)种场所担负的社会职能的,除了担负社会性和政
策性支出,每年良(原)种场还支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没和防洪抢险。用公式可
表示为:
社会公益贡献增长率=本年社会公益贡献增长额/上一年社会公益贡献额
其中:社会公益贡献额=社会性、政策性支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防洪抢险支出
4.4国有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所谓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就是先把要评判的同一事物的多种因素,按某一属性分成若干大
因素,然后对每一大因素进行初次判断的综台评价,在这基础上再对初层次综合评判的结果,
进行较高层次的综合评判,它涉及4个要素:因素集u.评判集v,单因素评判矩阵R,权数
分配A.二级模糊评判的一般步骤如下:
表4-1国有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改革财务效果U1
改革技术效果U2
改革社会效果U3
良种销售利润率c1
成本费用利润率C2
良种营业增长率C3
承包利润率CA
管理费用变化率C5
研发投资增长率C6
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项数C7
良(原)种产量变化率C8
技术人员比重C9
上交税率C10
资本积累率Cll
社会公益贡献增长率C12
(1)给定因素集u={u,%,⋯⋯,玑),将u按某种属性划分为s个因素集
U 1,【,2,⋯,U 5
其中ui=Ufl,Uf2,⋯⋯,%), i=1,2,⋯,s即第i类因素包含s个因素。
且满足
31
(Dnl-I-n2+‘一-t-nj=n
③U VU:V⋯VUs=U
③对任意的f≠J,Ui AU』=12j
正如表4—1所示,本文中因素集U包含三大因素,改革财务效果u1、改革技术效果U2、改
革社会效果U3。改革财务效果u。用良种销g-利润率C1、成本费用利润率C2、良种营业增长率
C3、承包利润率C4、管理费用变化率C5这五个因素米评判;改革技术效果U2用研发投资增长
率C6、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项数C7、良(原)种产量变化率C8、技术人员比重C9这四个因素来
评判;改革社会效果U3用上交税率C10、资本积累率C。,、社会公益贡献增长率C。:这三个因素
来评判。
(2)分别在每一个子因素集合q范围内按其性质的不同,选择单层次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分
别进行评判。即根据u=uil,q2,⋯⋯,%1中个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确定出因素模糊向
量爿=(q1,ai2,⋯,口m):对各因素“。按照评语集合y={H,也,⋯,%)的等级评定出‰对V,
的隶属度_,由此组成单因素评价矩阵R,据此可得因素子集%的综合评价结果E:
最;霹R=(4,,岛:,⋯,趣。),i=1,2,⋯,S
这是第一级综台评价模型。
其中爿=(口f1,吩2,⋯,口加),(Ⅱm>0,k=1,2,⋯,ni)
荟驴1
(3)将u上的s个因素子集Ui看作s个单因素,按%在u中所起作用的大小,确定其权重
组成模糊向量爿=(al,a2,⋯,n。),再由Ui的综合评价结果q构成总的单因素评价矩阵R,
即:
R=

B
岛。岛:
%如:
以。坟:

62,
●_●

每个配作为Ⅳ的一部分,反映了U的某种属性,可按它们的重要性给出权重分配
A=(al,a2,⋯,口,)
于是得到二级评判向量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的评价探讨
B=A。R=(乜,%,⋯,‰)
上式称为二级综合评判模型,其中B=(61,如,⋯,%)就是最后的综合评判结果。
在进行综合评价时.确定u集中各因素的权重是较困难的一环,但也是极重要的一环。因
为它直接影响着评判择优决策。权数的确定必须慎重,力求科学、可靠,应尽量符合或接近实
际。通常,对评价目标影响越大的因素(指标),其权数亦越大;对评价目标影响小的因素,其
权数亦小。权数的确定方法有许多种,在本论文实际运用中,用德尔斐(Delphi)法(即专家评议
法)。同样,利用模糊综合评分法进行综合评价时,隶属函数是各项指标的评分标准,一个指标
的隶属函数值就是该指标的得分。隶属函数的建立由经验的专家评分直接给出各元素的隶度。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湖北省国有椒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评价
第五章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评价
5.1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评价——以团风金锣港良种场
为例
第一步,将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分为主因素、二级因素两层,共12个指标
指标及权重列入表5.1
表5.1 国有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评价指标殛权重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是否准确,主要依赖于以下几点:一是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
二是指标的权重:三是专家对指标的打分。本项研究中,指标体系及权重的设置是在在各专家打
分的评议表(此调研发放调查问卷25份;回收有效问卷23份;有效率达90%)基础上形成的。而
专家打分则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对于自旨够量化的指标,按各指标值的量化结果的相对值作为主要
依据。对于各专家采用的相对值作了统一的规定。例如,以良种销售利润率为例,以湖北省各国
有农作物良(原)种场良种销售利润率的平均值为标准,把超过均值15%定为良;超过均值29%
定为优:低于均值17%定为差。
将因素集u恤-,“:,H,}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级因素集:u恤l,U 2,143}
权重A=(0.41,0.34,0.25)
二级因素集:U2(C1,C2,C3,C4,Cs)
U:=(c6,C,,C8,C9)
中国农业大学顾士学位论文第五章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评价
v3=(q。,cl。,c1:)
第二步,设立评判集矿=扣,,V:,屹,V。k其中”。:优,V::良,V,:中,V。:差。
第三步,作模糊综合评判
首先,对“改革财务绩效”作综合评判:
对“改革财务绩效”第二级因素集作综合评判
,:C1一,0/)
评判矩阵为:R
权重:A1=(O.25,0.23,0.18,O.17,0.171
作综合评判,用算子M f‘,o)itg,得模糊向量
R(o.446,0.046,0,0.508)=B1
其次,对“改革技术绩效”第二级因素集作综合评判
评判矩阵为:R:
权重:A2=(0.27,O.29,0.23,0.211
作综合评判,用算子M(‘,o)计算,得模糊向量
A2。R2 2
fo.332,0,0,0.668):B2
再次,对“改革社会绩效”第二级因素级作综台评判
评判矩阵为:墨
权重:A3=(0.32,0.35,0.331
作综台评判,用算子M(‘,o)计算,得模糊向量:
4 oR3 2(0.202,0.066,0,0.732):B3
最后,对第一级因素作综合评判:
u=ul,u2,u3).
权重A=(0.41,0.34,0.251
A o R=(0.3462,0.0354,0,0.61841=B4
35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评价
综合评判的结果表明,团风金锣港良种场的改革绩敏综合评价态势是:
34.62%为优,3.54%为良,0%为中,61.84%为差。
第四步,为了充分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提供的信息,将评判等级与相应分数如表5—2
表5-2评判等级与相应分数表
上表中的数值是通过调查咨询良(原)种场领导,以及相关的学者专家定出来的,一般来说,
1为满分,0,6为及格,因此比及格稍好的0.7为差,0.8为中,0.9为良。这些数值没有具体的经
济意义,只是为了将改革效果量化,便于比较和分析改革绩效的评价结果。可得总评分为:
(0.3462,0.0354,0,0.6184)
1
0.9
O.8
0.7
=0.8109
模糊综合评价表明,团风金锣港良种场的改革绩效评价分值为0.8109。
5.2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综合评价
为了便于在研究中更好的比较分析各良种场的改革绩效,本节将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
种场的总体改革绩效用上述的模糊综合评法得出改革绩效评价分值,此处利用lO个样本良(原)
种场连续五年的财务报表及其它数据资料,经过整理,计算如下:
将因素集u{ul,u 2,u3)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级因素集:u岳。,“:,“,)
权重A=(0.41,0.34,0.25)
二级因素集:U15(C1,c2,c3,c4,C;)
U:=(c6,C,,c8,c9),
U。=(c1。,cl。,cl:)
第二步,设立评判集y=p,,V:,V,,V。k其中”,:优,V2:良,V,:中,V。:差。
第三步,作模糊综合评判
首先,对“改革财务绩效”作综合评判:
对“改革财务绩效”第二级因素集作综合评判
,:Cl—F∥)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评价
评判矩阵为:R
权重:A1=(O.25,0.23,0.18,0.17,O.17)
作综合评判,用算子M(‘,o)计算,得模糊向量
A1。R1 2(O.4822,0.0276,0.0241,0.4661):Bl
其次,对“改革技术绩效”第二级因素集作综合评判:
评判矩阵为:R:
权重:A2=(O.27,0.29,O.23,O.21)
作综合评判,用算子M(‘,o)计算,得模糊向量:
A2。R2。(0.249,0.0306,0.0162,0.7042):B2
再次,对“改革社会绩效”第二级因素级作综合评判:
评判矩阵为:兄
权重:A3=(0.32,0.35,0.33)
作综合评判,用算子M(‘,o)计算,得模糊向量:
4。R3 2(0.1928。0.0264,0.0386,0.7422):B3
最后,对第一级因素作综合评判:
u={u,,u2,u3), 权重A=(o.41,o.34,o.25)
A。R=(0.3306,0.0283,O.025,O.6170)=B。
综合评判的结果表明,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综合评价态势是
33.06%为优,2.83%为良,0.25%为中。61.7%为差。
第四步,为了充分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提供的信息,可得总评分为:
(0.3306.0.0283,0.025,0.6170)
1
0.9
0.8
O.7
=0.8079
模糊综合评价表明,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综合评价分值为0.8079。
37
—里查些盔兰罂圭兰竺鲨圣茎三量塑苎竺里互查生望垦l墨2翌兰些整王兰鍪立竺
5.3湖北省各样本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评价
我们在研究中还对湖北省其他良(原)种场的改革情况,依据调研数据,用同样方法,分别
得到这些样本良(原)种场改革绩效评价分值,如r(汁算过程略):
白茅湖原种场,0.7562;襄樊原种场,0.8202:红庙原种场,0.8627;宣恩良种场,o.7956;
赵保湖良种场,O,7745;应城南垸良种场,0.7622;随州棉花原种场,0.5413;仙桃九合垸原种场,
0.7853;汉川刁东棉花原种场,o.5702。
0.5
O
图5.1湖北省10个样本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改革绩效比较
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评价分值从高到低排列的次序为:红庙原种场,
0.8627;襄樊原种场,0.8202:团风金锣港良种场,o.8109;宣恩良种场,0.7956:仙桃九合垸原
种场,o.7853;赵保湖良种场,o.7745;应城南垸良种场,o.7622;白茅湖原种场,o.7562;汉川
刁东棉花原种场,o.5702;随州棉花原种场,0.5413。其中综合评价得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079)
以上的良(原)种场有3个,占30%,得分在o.6以下的良(原)种场有2个,15-20%,其余良(原)
种场的得分均在o.7分以上。
总体来说,湖北省全省农作物良(原)种场改革的绩效不是很理想,但也有个别的良种场有
较好的效果,对于这些场能有更好效果的原因,将在下一章具体的分析。
第六章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改革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上一章对湖北省国有农作良(原)种场的改革续效评价,针对各场不同的评价结果和
数据资料,结合各场的具体改革情况,分析在实际改革中,影响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改革
绩效的凶素有哪些,又起到,怎样的干1{:用。木章将对第三章提出的理论分析结论进行实证,对
比理论与实际改革效果存在的差异。
6.1技术进步是良(原)种场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从上一章的评价结果看,改革绩效评价得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079)以上的良(原)种
场是红庙原种场、襄樊原种场和团风金锣港良种场,改革绩教评价得分最高的是红庙原种场,分
析该场的改革状况、改革绩效指标的数值以及5年来的财务报表,与其他场作比较,发现改革技
术绩效是该原种场整体改革效果良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红庙原种场5年来的平均研发投资增长率是全省国有农作良(原)种场平均研发投资增陡
率的1.85倍,平均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项数比全省平均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项数高l项,平均技术
人员数是全省平均技术人员数的两倍。红庙原种场自2001年并入红庙农科所,到后来成为思施
州农业科学院的一部分,技术力量明显提高。用下图表示为:
图6-1红庙原种场2000一加04技术力量亚化图
相反,汉川卅东棉花原种场之所咀在改革绩散评价得分中排在靠后的位置,其主要原因就
是该原种场技术力量的薄弱。汉川刁乐棉花原种场5年来的平均研发投资增长率是全省国有农
作良(原)种场平均研发投资增K率的9%,平均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项数低于全省平均新品种
新技术推广项数,平均技术人员数不足全省平均技术人员数的17%,平均良(原)种产量变化
率仪为全省平均良(原)种产量变化率的4%。汉川刁东棉花原种场在5年中技术力量不稳定,
对技术研究的投入从2002年起逐步减少,技术人员比重在5年以来基本不变.技术骨干少,致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使投入的科研费用发挥的效益不大,良(原)种产量也变化较小,使得这5年以来该原种场在
技术方面没有提高,从而真接影响了其改革效果。
用F图可以表示出来:
图6.2汉川刁东棉花原种场2000-2004技术力量变化图
在改革绩效的评价过程中,红庙原种场利汉川刁东棉花原种场这两个原种场在改革财务绩
效和改革社会绩效上的差别不大,只是在改革技术绩效上有较大的差距,而导致了最后的改革
绩效评价结果的天壤之别,这就说明技术进步是良种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西方经济学中,一般以资本和劳动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分析要素。现在,资本、劳动、技
术、信息和管理等五要素成为经济分析和管理分析的基本要素。它们既是良(原)种场存在的
条件和形态,也是良(原)种场的增长条件和表现。但是,由于种子作为良(原)种场的主要
产品,是影响整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物资,而良种场的技术力量水平是其质量优劣程度的决
定因素。良种场的技术不断进步.将新的技术运用到良种生产繁育中,培养或引进新的品种,
提高了种子的优质程度,从而提高了良种场的效益。在这里,技术进步是指自然科学知识和工
程技术引起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新工具、新方法、新工艺设备、新产品的形成,内含技术发明、
发现,技术应用和技术扩散。在现代经济中,技术进步改变了原来以生产实践经验和技能渐进
积累为主的方式,越来越依赖科学知识及其发展,依靠技术发展与发现。技术进步在经济作用
上表现为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就是技术进步结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具有商用价值。也就是说,新
品种新技术运用到现实的农业生产中,产生了具体的经济价值,表现为农业产值的增加和生产
效率的提高。
6.2产权明晰化有助于提高良(原)种场的生产效率
2002年,襄樊原种场依据“政企分开,政资合一,实体剥离,公司运作”的原则,实行公
司化改革,整体改制为襄樊市绿泽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设五个子公司:以现有种子公司为
龙头,整合四个农业分场,对新组建的各子公司,经市国资局评审,明晰了产权,各自公司具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r原)种场的改革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有独立的法人代表资格。总公司与各子公司之间以股份制、承包等形式维系往来关系,明晰产
权。各子公司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这种改革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明晰了原种场
的产权关系。产权关系明晰,可以有效的降低主体的交易费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相
反,如果产权关系界定不清,势必提高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导致经济效率低下。从良(原)
种场的发展历程来看,各级农业局代表国家行使对其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分配权,
对它的发展实行分级监管、各自所有,致使良(原)种场只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基本上没有
获得经营权和收益权,使得良(原)种场在市场经济逐渐发展的今天,无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进行经营运作,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动机、活力与压力。
襄樊原种场的改革绩效评价得分排名第二,仅次于红庙原种场,该原种场5年米的平均成
本费用利润率是全省国有农作良(原)种场平均成本费用利润率的1.27倍,平均管理费用变化
率为.6%,而全省平均管理费用变化率为13%。这说明襄樊原种场经过公司化改革,降低了经
营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该原种场5年的管理费用变化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趋势图如下:
图6-3襄樊原种场2000.2004管理效率变化图
襄樊原种场从2002年全面推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重新设岗定员,机关管理人员精简
18人。并实行鼓励干部职工买断自我发展,全场共买断国家干部45人、全民合同工8人,以
:[代干76人,共计支付买断近80万元。可从上图看出,从2002年起,该场的管理效率明显提
高了,成本费用利润率的上升速度也明显加快。由此可见,产权明晰化对良(原)种场的促进
作用是巨大的。
可以看出,注重产权明晰化的良(原)种场的改革效果明显很多,这与第三章中指出的国
有农作物良(原)种场产权明晰的重要性相吻合。
6.3社会职能转移的辅助作用
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明晰了产权,是提高原种场的改革绩效的基础,技术进步则是促使原种
41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敬的影响凼秉分析
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关键。而社会职能的转移存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中,起到的
是辅助其他方面改革的作用,它作为配套性改革,能更好的协调其他制度改革的结果,有助于
整体改革的持续进行。如果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开展和技术的不断提高,社会职能的转移能
更好的减轻良种场负担,如果仅仅只是注重社会职能的转移,而避重就轻的对经营管理体制开
展改革,不强调技术的创新性,那么,不能从根本上解挑良种场的困境,影响改革的整体效果。
图6-4随州原种场2060-2004社会贡献变化曰
随州原种场注重于社会负担的剥离,与劳动部门多次协商,使157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占
应参保人数的97%。并将场办学校移交给当地政府,或使其脱离完全良种场,完全成为独立自
主、自负盈亏的独立个体。从F时可虬看出:该场5年来平均上交税率是全省国有农作良(原)
种场平均上交税率的8倍,社会公益贡献增K率从2002年以米由于社会负担的减轻,一直呈下
降状态,而5年来平均社会公茄贡献增长率是全省国有农作良(原)种场平均社会公益贡献增
长率的3倍。总体来说,随州原种场在改革社会绩效上的成绩是较好的.但由于在其他方面改
革见效不明显,导致了整体改革效果的不良状态。
从上述分析看,正如第三章所述,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社会职能的剥离和转移具有
合理性,其在改革效果中所起到的作J=Ij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良<原)种场应分清在改革中的重点和关键,做到抓住要点,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湖北省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图6-5随州原种场和红庙原种场2000—2004社会贡献变化增长率折线比较图
图6-6随州原种场和红庙原种场2000.2004上交税率折线比较固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七章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深化改革及进一步发展对策探讨
第七章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深化改革及进一步发展对策探讨
7.1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对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没有一个固定的确定的方向,由于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有不同
的功能、特点和规律,因此可以根据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定位,进行分类。
一般地说,可以把现有中国事业单位分为三类:一是直接承担政府行政职能、为政府服务
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的是监管、资质认证、质检及机关后勤服务等类的活动;二是承担公共
事业发展职能、为社会服务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的是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和与公共基础设施
建设、公用事业服务相关的活动。三是承担着中介沟通职能、为市场和企业服务的事业单位,
主要从事的是咨询、协调一类的活动。不同作用不同功能的事业单位应分类进行改革。
一些事业单位提供的社会服务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宗旨是公益性的,能够成为非营利组织,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有些在逐步脱离政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业单位在改革中都可
以转变为非营利组织,只有那些从事公益性活动,并且能够获得公益性社会资源的事业单位才
能够转变为非营利组织。还有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如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从数量上讲,占
比重很大的一部分事业单位可以按照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采取企业的运作模式。这类事业单位
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实际上可以市场化,通过市场机制动员资源、提供服务。这类事业单位没有
必要转变成非营利组织。
还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可能要维持现有的这样一种身份或性质,仍然以国有资产为基础,因
为仍有一部分社会服务需要由国家提供。在日本、挪威、英国等许多国家都有这样的社会组织,
有的称为“特殊法人”或“公法人”,这些组织百分之百的资源来源于政府财政.按照政府的旨
意、遵循相关法规为社会提供具有很强公共性和垄断性的公共服务。因此,事业单位的改革,
其目标应该是多元的。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是一些面向特定社会群体的专业性服务组织。如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
职业培训机构、社会中介机构、一般性艺术表演团体、新闻出版机构、广播电视机构、行业协
会等都属于此类。这类事业单位的特点是其业务耗费可以通过服务性收费来补偿并获取利润。
由于这类事业单位一般都拥有比较稳定的财源,通常具备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
力,可以作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因而国家对于这类事业单位,原则上应全部实行企业化
管理,采用经济核算制;即使少数单位不具备生产功能,也应引进非营利机构管理模式,转换
其经营机制。
本论文中的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作为我国国有农业生产经营事业单位,由于良(原)
种场承担了良种繁育的重任,并销售良种。因此可以说,国有良(原)种场具有一定的公益性
和盈利性,具有准公共部门的性质,而不应该将其划为某一种性质。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企
业是创新的主体,因此,事业单位改革的模式就是将其企业化。落实到国有农作物良(原)种
场的改革则应做具体分析。具有准公共性质的事业单位若完全走“企业化”的道路,从国家的
角度来说是不负责任的,这会使应由国家重点支持的良种繁育的公益性职能被忽视,影响整体
创新能力,对农业科技革命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如果将其全部变成非营利组织,我国在
中国农业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七章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深化改革及进一步发展对策探讨
这方面的相关体制很不完善,出于现实考虑是很难实现的。这就需要在改革过程中,具体情况
具体对待。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国有良(原)种场的发展方向可分别情况,区别对待:
(1)科研化。应保留一部分技术基础较好,有技术创新的国有良(原)种场,可与当地的
科研单位合并,走技术加强性道路,担负主要的良种繁育任务,由国家划拨资金。
(2)公益化。将一部分各方面条件较好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的发展目标确立为非营利
组织。这一思路目前尚没有良(原)种场真正实施的案例实证,对此的可行性需有待进一步研
究。而且这部分被确定为发展成非营利组织的良(原)种场,其发展初期需国家的大力扶持和
指导,因此国家如何确定具备这种发展条件的良种场,还应具体探讨。
(3)企业化。从现在改革的大趋势看,大部分的良种场都向企业化、民营化的方向发展。
只要保留了一部分良种场,能保证国家良种繁育的顺利进行,对其他的良种场,可以持搞活资
金,允许多样化的改革方向,这样才能有足于资源的优化,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
可以与种子公司合并,充分利用已有的种子方面的资源,作为种子公司的生产基地:或利用当
地的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4)集团化。由于良种场的规模大都很小,因此,还可以将一个地区的良种场集团化,实
现规模化发展。根据整个国家农业发展的前景和种子市场需求情况来看,良种场必须向规模化
集团化方向发展。首先,对场数比较多的县市可选择一个实力比较强、面积比较大的场为龙头,
成立县市种子生产集团或种子联合开发中心,对既无技术又无生产潜力,负债重的场兼并、破
产,对确有生产潜力的场可作为联合开发对象,集中资金、人才,搞新品种开发、互利互惠,
这样国家财政可以集中有限资金扶持龙头良种场,实行带动战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前进。
其次,市地可阻直属场或所辖市县面积晟大的良种场为轴心,实行“拉链式”管理。即国家及
省市重点扶持这类场,使其形成良种生产、科研、信息集散地和技术培训服务中心,带动全市
地良种场的发展。第三,对一般良种场也可先走“小规模、大经营”之路。就是良种场要依靠
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优化本场的产业结构,开发高产、优质、高效的良种,提高增长质量和
效益;根据现有的技术及其他条件,实行以场带队、带村,搞技术服务,或开发租用农闲二E地,
或实行代繁代育.扩大良种种植面积,或利用闲置资金调剂种子供给市场,加大种子生产经营量,
增加收入。
7.2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发展对策探讨
7.2.1选择适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增强技术力量
随着我国加入IEI'O,市场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良种场应把技术路线创新与变革作为基本的
经营理念。良(原)种场要依据自己的目标、资源和环境,以及在目标市场上的地位,来制订
竞争战略,进而形成与竞争战略相一致的技术路线创新战略。
对于技术实力强的良(原)种场,可以自主创新作为率先创新模式,也可以采用模仿创新,
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
术秘密,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做法。
面对不同具体情况,良种场的技术创新策略也应有不同的选择。经济实力强可实施拥有自
45
串国农业大学鞭士学位谚文第七章国有农掺物基f擐)挣场深住教革投进~步发展对糍糖讨
II II
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模式,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通过首次引入某种新的核心技术要素而提
高种子企业的竞争力,获取高额利润,赢得长期的竞争优势;经济黛力一般的可在充分利用自
羞鑫孽实力秘秘耨条{譬戆鏊磴上,岛墨车疆撬稼、麓等院校之闼联合舞箴铡薪送嚣貔纯资源,会俸
创新模式:经济实力弱的可实施选择模仿创新完善改造性的创新工作。通过模仿首创者,对己
商的首创进行改进和创新减少或溅免市场风险,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创新资源减少刨新成本,
翔耨艴市场定德采占领~部分市场傍额。
7.2.2进一步明晰产权,建立聪全现代产权制度
大多数的良(原)种场需要谶一步的明晰产权,无论其发展方向如何,若发展方向为企业,
明晰产权对照(原)种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舆有极为重臻的现实意义。明晰投资主体,明晰产
援彗|屠,明确姿产经蓠的盈亏责经。首先只露产投薅瘊了,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瓣产毅交易,健
进良(顾)种场更公平的参与市蛹竞争。同时,产权清晰对于良(原)种场具有激励和约束的
功能,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富有活力的高效率的企业组织。同时,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材利
予增强是(原)种场职工创新和创造性劳动的织极性,促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秘资
本的活力竞稽迸发。
7.2。3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为实现经营目标,根据其成员个人需要制定的分配制度和行为规范(约束机制),
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总体利益与职工利益的~致。企业化发展和民营化的良(矩)
:狰弱,需委建立激殛辊稍来调动鞭:£静工俸狡辍性,籍蠢身的经营藏渠与吾疆王的个夭投入紧
密联系起来。
7.2.4坚掩载天秀本,全方位实藤天才蔽旗
人才是良(原)种场的根本,是保证良(原)种场生命力的关键。因此,骚使良种场得割
&是发震,靛必矮瓣立“A方第一’,静疆念。深佬改革鹣关键播燕之~藏是实藏天才藏臻,大
力开展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一是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教授组成专家顾问组,充分利用专家智
囊团的作用,为场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进行技术把关,制定科技发展方案,开发琏科技产品。=
楚积极{l避黼辩接人才来场工作,为;}迸静秘投入才提供一切便乖l条释和优惠条件。三是粕强
现有科技队伍建设,为科技人员的升华和工作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四是大力开展全员科技培
训,努力提离全员科技承_乎瓢管理能力。通道竞争机制,实现公平巍争、择优上岗,形成糍者
上、庸者下、平者谴酌入事新稽简。
7.2.5注重种子产业化的发展
种子产业化是在一定利益机制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利赫共同体。i聩过资源重新配置,产业结
构谯化调整,投入要素秘投入行为的变革,缎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辩研、生产、加
l:、销售和黻务的一体纯经营,最终实现稀予布局区域纯,生产专娩纯,品种系列化目&务社会
中国收业大学醐上学位论文第七章国有农作物良(原)种场深化救革及进~步发展对策探讨
化·管理企业化。种子产业化的关键摄培育龙头企业,以带动艇个一体化的发展。
有的国有农作物照(原)荦中场具有成为龙头企业的条件,具有一定的科研熊力,能较好的
分析市场、缀织生产,开发出自己的优势新晶种或特色品种,迅速形成溉模,开拓市场,带动
产业链,同时,种子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是企业+基地+农户。强调“一条龙”,丽良(原)种场
有较好的农醚基础.能实现农工商或贸工农的~俸纯经营,健谶种子产波纯的发展。
7。2.6继全被会傈臻潮痊
社会保簿毒l疫靛健全宪罄对国有农搏物良<甄)魏场戆改擎起稳定俸用,辩块改革豹惹蹶
之忧,良(原)种场应该和政府为良种场职工的养老等各方面保障问题拱同努力,解决养老资
金不足,社会僳障钵篆不健全魑翘题,从而稳剿已有的基秘场改革豹威皋,有助予良(缀)秘
场的持续发展。
7.2.7扩宽羧融资桑遭,蔽{|9p来|童资
赞金静缺乏遣是潮有表捧耱整(嚣)释场发震缓没滟蒙霞之一,受释场哥浚优惠瓣投资政
策吸引新的投资主体。国家必须给与更优惠的政策以吸引对于随种场的投入。如外商和外地对
发疑农韭秘技尊囱受试瑟和支农生产瓣务型蜜嚣豹投资应给与受多豹毯惠。翱大瑷强戆S}莲和
开发力度,为项目引进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使投资者有丰厚的回报。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Alaa M.Ghalayini,James S.Noble.The Changing Basis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Production Management.1996.16(8):63.80.
【2】Gregory G Dess,Abdul M A Rashee氏KevinJ}&Laughli3 and Richard E Pr ian The New
Corpo—rate Architecture.Acadenry of Managanent Executive.No 3.1995
[3]lnge C.Kersseus-van Drongelen,Jan Bilderbeek.R&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More Than
Choosing a Set of Metrics.R&D Management.1999.(1):35·46.
【4]William A Davidow and Michael S Malone.The Virtual Corporation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1992
【5】陈都浩.河南省国有农牧渔业良种场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摘要).中国农业会计.1999(1)
【6】陈荣富,束顺民.转轨时期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几点对策.杭州商学院学报.2002(3)
【7】陈英.对平衡计分卡在我国运用的思考.财会月刊.2004(11)
【8】蔡莉,郑美群.中、美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演进及比较研究.经济纵横.2003(9)
【9】段可德,李晓云.国有农牧渔业良种场发展的研究(摘要).中国农业会计.1998(12)
『10]杜胜利.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11】丁力.我国农业事业单位的改革与战略性调整的思路.中国农村观察.2000(4)
『12]戴幼斌,雷爱民,陈海英.试论县级(原)良种场改革发展对策.种子科技.2001(4)
『13]戴鑫.组织变革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评述现代管理科学,2006(1)
『14]范恒山.平稳有序地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4)
『15]范恒山.着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经济日报,2004.04.13
『161冯云廷,陈静.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103~108
『17]谷敏,李子珍.石家庄原种场发展思路与探讨.河北农业科技.2003(2)
【18】高增永,孙佩然.浅谈国营良种场的改革方式.种子科技.2001(1)
【19]胡维华,刘朝刚,潘岚.企业财务状况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探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1(2)
『20]何自力.比较制度经济学.天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1]柯清芳.国有企业改革效果的评价标准选择.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22】科斯,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31李保华.企业绩效传统财务因子分析法与EVA评价方法的对比研究.郑卅I航空:[业管理学
院学报.2004(3)
『24]李旭,叶政.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快发展——对黑龙江农委直属农业原种场改革的调查.
农场经济管理.2002(1)
【25】刘鹏飞.浅论农牧渔业良(原)种场的改革和完善.湖南农业科学.2001(4)
『26]RlJ兴海,刘平,陈金发.农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对策初探.中国农村科技导报.2000(2)
【27】刘植培.平衡计分卡:一种战略性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现代管理科学.2003(6)
【28】罗维禄.以改革求生存,以科技求发展——福建省良种场新一轮发展的思路.农业经济.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2000(1)
『291李强,韩伯棠.公益类科研机构绩效评价侧度体系研究.科技政策与管理,2005(4)
【301娄成武,郑文范.公共事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157
『311石连运,陈箭.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1)
[32】邵法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若干问题初探.科学管理研究,2005(6)
【33]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f341吴江.模式创新:事业单位与政府应形成法定绩效责任关系.中国行政管理,2003(2)
『35]t梅,庞清江.财务状况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探讨.水利经济.1998(11)
【36】王雪莉.影响中国企业组织变革成功的因素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3
【37】邬世荣+县级原良种场种子生产经营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种业论坛.2004(7)
『a81徐静.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方法.上海会计.2001(10)
【39】姚正海.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的演进与发展.当代财经.2005(2)
『40]游传新,李刚.基于模糊方法的企业绩效评价.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12)
『41]余坤东.组织变革动能成因及对变革成效之影响研究.管理评论,2002(4)
【42]曾德明,龚红.基于企业制度和企业理论的利黼相关者评价方法.南开管理评论.2004(1)
[43】张长生.对新形势下原良种场生产经营机制的思考.种子科技.2001(3)
『44]张蕊.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理论依据.当代财经.2002(4)
『45]朱仁显.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9
附录
附录1:专家评议表
此表为本文硕士论文《湖北省国有农作良(原)种场的改革绩效评价》中关于评价指标权
权重(按您认为该指标权重(按您认为该指标分类
一级指标的重要性确定比例) 二级指标中的重要性确定比例)
良种销售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良种营业增长率
湖北省改革财务效果
承包利润率
国有农
管理费用变化率
作物良
小计100%
(原) 研发投资增长率
种场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项数
改革绩良(原)种产量变化率
效评价改革技术效果技术人员比重
小计100%
上交税率
资本积累率
改革社会效果
社会公益贡献增长率
合计100% 小计100%
重殴定部分的专家评议表,该表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确定良(原)种场的各项改革绩效评价
指标的权重;二是将评语集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并以平均值作为中的标准,请根
据您的经验,判断如何确定各项指标的优、良、中、差这四个等级。
1.请您根据您的经验,按您认为各指标在分类中的重要性确定权重的大小。
2.现己将评语集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并以平均值作为中的标准。请根据您的经验,
判断如何确定各项指标的优、良、中、差,您认为以平均值为标准时,把超过均值的百分之儿定
为良;超过均值的百分之JL定为优;低于均值的百分之几定为差。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优良差
(%) (%) (%)
湖北省良种销售利润率
国有农
作物良改革财务效果
成本费用利润率
(原) 良种营业增睦率
种场的承包利润率
改革绩管理费用变化率
效评价研发投资增睦率
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项数
改革技术效果良(原)种产量变化率
技术人员比重
上交税率
改革社会效果资本积累率
社会公益贡献增硅率
。赫羁}*琳盆斟辱霹肇疆蒿删廿芎H垂n圆#唾*里二醛喇曼奇t最罂藩窜器嚣吐雹嚼避壁崩聂。摄日}*瓣盆埠{;}fI匣抖情蝌湖廿苫譬黾癣霹^v型喇转晦赫£l】群一州
∞N∞o.o.
N∞oo.o h甘o∞.n 葛_[_【.o
卜o∞一.o,
吲o
_【∞兽.o ∞甘=.o N叫卜N.o ∞o_【咛N o_【∞o.o ∞卜掰.o
熏隧罪帐皿
∞n∞o.o 葛∞卜.o ∞∞卜o.n ∞o=.o
∞∞卜o
o
寸.一
兮£∞西.o
曲中∞N
∞o磊.o o
∞nN
∞g.o o
∞吣No.o
毒型器拳搿
o∞o『I.o
∞=o.ol
∞曲o.【._【卜∞∞o.o n∞∞q.N
呻.一
叫∞一o
=∞o
N甘『Io.'[『I o.
高一_[.o 呻寸叫N.o ∞∞o∞.o
撵避戢碟
∞吣∞寸.o 譬暑.o.
∞016
oN
g∞_【.o_【譬∞o.o
N.o
∞n=.o。
西_【oo.o
卜No∞.吣_【
∞oo_【._【
n甘oo.ol
∞Ng.o
毒鹫;遵
譬之.o 譬;.o 。富_【.o
∞o_【.o
∞吲∞∞.o
∞.N
19∞N.『I
∞昌.o
∞oo_t.o ∞芝'【.o 卜。甘卜.『I 呻∞∞吣.一
寸∞呻卜._【=_[o.o 心_【呻∞.o ∞卜器。o∞n兮_o
o.『I
∞譬N.o 譬∞o.o ∞∞N一_【H甘oo.o _【H∞N.o 高∞o._【
霹隧埋Ⅻ毒趔嚼删
寸曲∞_【.o 吣母_Io.o ~=qo 心暑n._I 甘∞兮1.o
∞『I
∞∞∞N.o o∞鲁.一∞o=.o No譬.∞ ∞∞吲n.o _【∞o∞._【
毒趔匿日
∞∞oo.o.
oN昌.o ∞∞∞兮.o ∞o∞∞.o 一∞甘o.o
o.N
∞_【霜.o
∞∞∞n
寸吣gI.o nn∞砷.o '【卜'【∞'【o
∞叫o.一.
卜吲卜曲._【nN盘.o ∞『In一.o
N∞.o 『Io.o
N.∞
N一呻o.o o∞g.o
甘n卜o.∞_【
oo∞∞.o
_【£10.oI
o∞oo.o
gON甘.∞ _【o=.o
hoNn.N}
=o.o
_【『I∞o.o
N.'【
N∞∞o.o
口oo一.o.
o_I∞吲.o 曲N∞o.o ∞西。甘.o NNN卜n
茫殛辑如芸
嚣魁螺怔撵遐
霖隧*R三释
斛嚣能叫斛哺器恃聪瓣甚制茁挂掣扯曩
眯耧如穗抖甚
鞲船嚣¨ 褂霹犀牡犟毒皿姗需要旺积祷键褂半靼爿瓤毒.酗雕婴藩固艇糌睾i叵旺黎副扭祷半罂斑辎《富鞯辱L辖*辎赣毒瞎蓐瓣睾制删扎毒^避)|趔栅丑迟<*鞘
嶂耀疑, 眯簌采鲁褂铽眯狡*辎_童魁
蠖靶较婿卅怒廿葛oNoN垮熏^隧v似霉世博忙匝船暑畏.z噼莲
嘴釜
倒皋犁扑书器扑K爿《匦岳
中唇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
致谢
事途文楚在导频轻敌捧教援懿爨心指导”F宠藏,论文从选题设计、结秘方法、资辩l{殳集戳及
论文的写作、修改到最后定稿都凝聚着杨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导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举态
度、高尚的师德、独特的授课艺术和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师
不双交绘了我学习和为入之遵,熨亲鑫骰出了藏范,瘊霉这些邦骢搜我终奏受焱。嚣年来,耀
母秦风金澎师给了我慈母般的关心和爱护,镁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我时刻感受到窳的温馨,在此
向尊敬的导师和慈爱的师母表示裳心的感谢。
在论文的开题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何广文教授、林万龙
教授、臧日宏教授、甘立平教授、伍建平教授、李平教授,以及农业推广中心的高启杰教授的
籀寻。在论文的数据瓷辩|!l冬敬褥遗程中,获键了潮jt省墩盛厅诗黠楚豹螽:憝&的帮_l羹。
感澍谯论文的写佟过程中。我的师兄马嘲海、谭祖卫、裴先润,师姐贺文慧、辛岭、匈芳,
鬻学刘氆嫣、邓兴平掇出的许多建议和意觅,茏箕楚贺文慧舞燕缭与了我攘夫懿建议和囊授,
在此特别感谢。在两年的学习和生活中,我的同窗吴萧男、任文娟、苏静也都给予了我鼓励和
镫助,与他们的友好桐处,带给绘我许多的快乐。
特别裂感谢我的父母,尤其,在这次论文的资料获得中,我的妈妈也给与了我很大的帮助。
父母在学习和生活中绘与了我一如溉往的感受和支持。农十八年的求学生涯中,父母为我付出
了太多的撩势,谴稍瀚爱护和期凝对时刻蠹l伴随着我,簸勋着我,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惫!
在此,谨自我躲学婶、家A以及所有绘与我关心和帮助的老郧、同学彝朋友致以诚挚的谢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
谭瑶瑶,女,1982年九月出生,湖北恩施人。1999年至2003年,在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
院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4年9月,考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
从杨秋林教授,研究方向为项目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