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7532关于发展我国民营银行的思考

V fi52188
後旦大擎
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发展我国民营银行的思考



系:
业:
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经济学院
金融学
韩大勇
罗秀妹副教授
2006年4月30日
羞壬筮鹾毯圈西置堡缸敛墨耋
摘要
按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到2006年12月,将取消区域和业务的
限制,向外资银行完全开放人民币业务。加入WTO,引进竞争机制,促使中国的
银行业融入合融发展全球化的轨道,对于长期处于被保护地位的国有银行来说,
虽然是提高经营效率的契机,但也是痛苦的变革。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已经
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始终是制约其发展
的重要因素,重要原因就是国有银行在体制上的欠缺,缺乏给中小企业贷款的积
极性。以上的现实原因和矛盾,都体现了建立与发展民营银行具有不可回避的重
要性与迫切性。
在我国现实特定的社会金融资产结构背景之下,从经济运行的角度出发,政
府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宏观金融政策,高效率地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在这一过
程中,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充分竞争的多样化中介机构和多种期限、风险与收益
组合的会融资产是实现有效转化的|;仃提。而大力发展民营银行,恰是确立这种前
提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对于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我国经济金融界自从1999年开始,就关于民营银行的问题进行了多年的争
论,但直到今天其发展前景仍然不甚光明。本文从现有研究及民营银行存在与发
展的必然性出发,共分五章,着重论证了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与国有银行体制改
革及中小企业发展的关系,借鉴国外民营银行的成功发展经验以及失败教训,针
对其优劣风险,以及内部缺陷与制约因素又有哪些对策可以考虑,并在此基础上,
对民营银行的市场进入途径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民营银行;发展;思路建议
分类号:F830.35
羞主筮匮我国民蓬越拄敛显羞
ABSTRACT
In accordanceWlththe statemantsthatChmaprormsedwhen she enteredWTO,byDec.2006,
Chma wlll have abohshed出e lmutation ofregmnal and busmess and have opened RMB business
operation to foreign financial mstltutmns completely.The entry of WTO.the mtroduetmn of
compeUtwe mechamsm,and the promouon of Chma's hankmg industry mto the path of the
globalmatmn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it B a turnmg pomt of enhztncmg management efficiency
for state-owned banks wluch have been protected for a long tune.hOweVer,lt tS atso a painful
revolutmn 0n the other Slde.the mech啪and small sized enterpnses have already been the
unportant backbone ofChina’S econormc development and socml stability,however,the financing
dlfliculty of small and medlBm sized enterpnses has always been the Important factor that
restricted their development The liIl脚t reason for the restneUon lS that there are sull some
deficiencies m the systems ofstate-owned banks,and the banks lack the acUvlty to provide a loan
to small and medium slzed anterpnses.n壕above lea,sons and contra&cUons show that It侣
slgmficant and unpendmg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pnvate-owned banks.
Under the realistic and specific social fmanclal assets structure background of our country,
from the angle of econonllc operation,our government need to take corresponding
macro-financlal pohcy 80 as to transfer save to investment with tugh efficiency.In the course of
this process,market onanted mtelest rate system,&versified Intermedlury with fully competmve
and financml assets with the merging of multi-term,nsk and inconlB am the prerequisites of
reahzmg effectiveness.It玛all m_Ipurtant and effeetwe nlanrler to vigorously develop
private—owned banks Meanwhile.it also boasts reahStle and theoretic meaning to promote the
competmveness offinancial market and enhance the effectweness offmancml resource.
Smce 1999,the ISSUe of private-owned banks has been&sputed m our econonnc and
fmanclal a1"ea.However,the prospect ofthese banks IS stlll not very prounsmg The thesis begms
with the mevltablhty ofthe existing and development ofImvate-owned banks,and it&vldes mto
five parts.It emphasizes on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private-owned banks and the
relatmns between the system reform of state-owned bank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lam sized enterprises.It tak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succe鼯and fallure of for龃gn
pnvate-owned banks and focus On the nsks of Its advantages and&sadvantages.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overcolnlng mtemal hnntatlons and restrict factors.On the basis of these
points,the thesis also gwes SOme suggestmns and advlces of the ways On how to push
pnvate-owned banks entering the market.
Key Words:private-owned bank;development;adviees ofthe ways
羞士蕴屋我国医置握缸曲墨耋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引言
按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郑重承诺,到2006年12月,将取消区域和业
务的限制,向外资银行完全开放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五年过渡期也
行将结束“’。回顾中国经济的改革历程,大多数行业不同先后地打破了垄断局面:
先是从农业,再到服务业、轻工业、制造业,直到通信业等等;但在金融领域,
一直到现在仍然维持着高度垄断的局面,金融领域的改革既敏感,改革难度也大。
中国需要尽早建立适合于市场经济的金融体系,其中银行系统的改革成为关键
点。加入WTO,引进竞争机制,促使中国的银行业融入金融发展全球化的轨道,
置身于国际竞争的环境当中,放弃垄断,这对于长期处于被保护地位的国有银行
来说,虽然是提高经营效率的契机,但也不得不承认,同时也是一种痛苦的变革。
另一方面,在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目
前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超过1000万家,占注册企业总数的99%,其
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已分别占全国的60%、57%、40%和
60%;流通领域里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总数90%以上;就业方面,大约75%
的城镇就业机会由中小企业提供。中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激活了市场竞争、提高
了市场效率,保证了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1979~2003年,我国国民
经济保持了9.5%的增长速度,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国有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
30%以上。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始终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北京中关
村的中小企业调查显示:8000家共需270亿元信贷资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有
不到400家得到了总额仅为16亿元的贷款。这既有中小企业自身因素,也有因
为其规模较小而导致的融资渠道狭窄不畅、与国有银行运作成本不相匹配、难以
达到银行抵押和担保条件的原因,同时也不排除由于国有银行的体制弊病,造成
缺乏给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以上的现实原因和矛盾,都体现了建立与发展民营银行具有不可回避的重要
性与迫切性。民营银行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体制与金
融体制不能协调改革、金融改革明显滞后并且存在金融压抑状况下,自我形成的
一种高级化的民间金融形式,同时也是民营产业资本向金融业资本进行渗透和转
化的一种有效形式;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推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产
融结合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国经济金融界自从1999年开始,就关于民营银行的问题进行了多年的争
论,至今仍未达成共识。由于涉及金融体系改革和民营银行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
十分复杂与敏感,因此研究民营银行的问题需要有不同的视角。本文尝试从现有
研究及其存在与发展必然性出发,着重论证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与国有银行及中
小企业发展的关系,民营银行有哪些内部缺陷与制约因素,针对这些缺陷与制约
有哪些对策和值得借鉴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民营银行的定位与发展
经验,对民营银行的创新提供思路和建议。
第二节选题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初步形成,金融资产总量增长大大
超过经济增长,金融部门已成为最大的资源配置部门。1978年,我国广义货币
与经济总量的比值只有32%,此后25年,我国出现了广义货币持续高速增长的
现象,1978~2004年广义货币~12增长率为22.5%,截止2004年12月,银行金
融结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31.49万亿元,其他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8.17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但直到目前为止,我国社会资金从储蓄向投
资的转化,主要是通过在金融体系中占据垄断地位的、以国家信用作为后盾的国
有银行。国有银行的资产结构单一,贷款比重大,由于作为主要贷款对象的国有
企业经营效益低下,自我约束能力差,使得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难以明显提高。
在这种建立于国家信用垄断、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资金供给基础上的储蓄——投
资转化机制下,贷款效益差,资金浪费大,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整体经济的运
行质量。2005年7月,主要商业银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11637.3亿元,不良率8.79%。其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0134.7亿元,不
良贷款率10.12%O)a而这个数据中,已经剔除了工商银行通过实行财务重组、
政策性剥离去的6340亿元不良贷款,否则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将增至1
万8千亿元。即使这样,论万亿计的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只能证明银行业长期以来
的运营模式存在巨大问题。
目前的这种垄断性单一模式显示出多方面的缺陷:金融资产总量中银行资产
占有过大的比例;大型金融机构本身的目标与条件不适合满足中小型企业的融资
要求,国有银行支配着的绝大部分金融资源主要投向运用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
金融资产整体市场化程度低,靠垄断力量对利率的控制和管制影响了不同种类金
融资产之间的变换和流动性,从而使这种负债积累和金融主导型融资机制导致高
储蓄一高贷款一高积压一高拖欠—低效益的不良循环。
在我国现实特定的社会金融资产结构背景之下,从经济运行的角度出发,政
府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宏观金融政策,高效率地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2
一是在总量上最大限度地将国民储蓄资源转化为有效益的国民投资,鼓励金
融市场提供丰富的投资工具和投资形式;
二是缩短储蓄资源转化为现实投资的周期,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把
储蓄主体和投资主体在资金供求上的差别(如期限、风险、收益等方面差异),
都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予以弥合,允许不同的经济主体基于自身的经济理性,在现
有的融资结构和经济主体自由选择的基础上,根据风险和收益对称的原则,实现
金融资产的资源互换。
在这一过程中,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充分竞争的多样化中介机构和多种期限、
风险与收益组合的金融资产是实现有效转化的前提。而大力发展民营银行,恰是
确立这种前提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对于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和提高金融资源配
置的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第三节民营银行的有关文献综述
在我国,关于民营银行问题始终伴随着争论。问题的提出是在上世纪末,首
倡者是被誉为“民营银行之父”的徐滇庆教授,他倡导的“长城金融研究所”“’
汇聚了我国几十位著名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其主导编写的《金融改革路在何方
——民营银行200问》是国内最早的详细阐述民营银行问题的理论专著。
近年柬,诸多学者和专家发表理论文章探讨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可能性、
制约因素及民营银行市场进入选择,以期促进民营银行的发展,建立与市场经济
运行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体系在资源配置中的效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
的有:陈岩在其所著的《中国民营银行行动纲领》一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民营
银行设立与运行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且有建设性和针对性地提出了民营银行的
风险管理、战略规划与制度设计等内容,对于组建民营银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
可操作性:沙虎居教授的《区域性民营银行的发展》,其结合浙江区域经济发展
的实际,探讨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经验,提出在我国目
前经济发展呈现明显区域性特征的情况下,我国建立区域性民营银行的重要性;
但几乎在同时,对于民营银行持不同意见的专家学者们也开始发表不同的理
论观点,其中最著名的有王自力博士发表了《民营银行应该缓行》的文章,而随
着当时政府念度的明朗化,即先进行国有银行和现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再研究是
否允许成立民营银行的问题之后,开始有更多的人对于民营银行的问题提出了如
《八大疑惑困扰民营银行》。等的疑问。
其实关于垄断型国有银行和中小民营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服务方面的差别的
论述也已经被国外的一些研究所证明。首先,一些研究证明了在银行对中小企业
贷款与银行规模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关系(Berger 1995“’);其次,一些对美
国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的银行合并的研究证明,银行间吞并或合并倾向于减少
对中小企业的贷款(Peek and Rosengren 1996“’,Berger 1995);第三,一些研
究已经证明,在垄断性银行比较集中的地区,中小企业即使能够顺利地获得贷款
也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通常在这些地区中小企业为其贷款所支付的利率比大企
业贷款利率高出50%--150%(Meyer 1998“’)。
关于民营银行问题所涉及的金融背景及效率因素,国外学者发展了一系列的
金融与经济理论加以诠释与阐述: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肖在1973年出版了《经
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针对发展中国家特定的经济和金融环境,提出了
以“金融深化”战略为核心的发展理论;其与罗纳德·麦金农的《经济发展中的
货币与资本》一书“”,在20世纪80年代共同构成了金融深化理论的基础,从
全新角度对会融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其理论融合了货币理论与
发展理论,既克服了当时主流货币理论忽略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特征的缺陷,又
弥补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中忽略了货币金融因素的不足,从而为发展中国家制定
货币金融政策,推行货币金融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其关于金融抑制“o
的阐述与我国目前银行体系中金融抑制的主要特征比较切合:即中央政府对金融
活动实行强制干预,如人为地控制利率或汇率等。政府虽然采取诸如信贷配给的
办法束分配有限的社会资本,但事实上,可贷资金常常被分配给银行所熟悉、政
府所偏好的大型企业,而那些新创办的、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贷款。
由于他们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的是一般均衡理论方法,而分析框架也是建立在完全
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上,因而所提出的政策主张在局部实践中有局限性,其后虽
然许多经济学家对此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各种金融抑制模型,并研究了从金
融抑制到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动态规律,但都摆脱不了麦金农一肖的分析框架。
而在关于银行集中与效率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德姆塞茨和佩尔兹曼为
代表的芝加哥理论学派“2’对“高集中度——高利润率”的假说进行了批判,指
出一方面银行经营中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高集中度意味着存在少数较大规
模、较大市场份额的大银行,这些银行凭借规模优势降低成本,能够提高利润率;
同时集中度高的大银行具有操纵市场的力量,银行之间容易达成协议共谋降低成
本,通过收取较低存款利率和较高的贷款利率,从而获得垄断利润。如果从这方
面考虑,银行集中是有效率的。但另一方面,行政管制限制了竞争,创造的垄断
势力被用束阻止其他竞争者的进入,从而降低了银行效率,所以从这方面看,银
行集中与银行效率又有存在负相关倾向。德姆塞茨和佩尔兹曼等人对于政府管制
产业,通过对政府管制实际效果的实证分析,指出政府管制在很多产业中并未收
到预期效果,反而产生了显著的不良影响。
4
目前我国国有银行体系中普遍存在着权钱交换现象,是造成大量不良贷款的
重要因素。而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就正式使用了“寻租“”’的概念,以
后布坎南发展了“寻租”理论,布坎南给租金下的定义是:“租金是支付给资源
所有者的款项中超过那些资源在任何可替代的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款项的那一部
分。租金是超过机会成本的收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吸引资源用于特定用途
的一种分配上不必要的支付款项。”我国的金融业存在着普遍的“寻租”现象,
产生来源于政府对金融业的管制,空间来自于金融监管的权力和金钱的交换。国
家限制银行的数量并将民营银行排除在外,同时又对已经建立的银行给予过多的
保护。由于国有银行垄断了贷款资源,为了获得资金,企业就有理由向主管资金
分配的官员行贿,官员手中分配资金的权力就可能兑换为货币价值;同样,金融
监管部门也存在着让度手中权利牟取利益,形成另外一种寻租形式的可能性。尽
管民营银行的创立本身并不直接改变寻租现象,但其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的机
制,较少发生寻租现象的可能,对于有效改革国内银行体系来说,无疑是一个积
极的支持。
也许是伴随着WTO的压力,也许是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深化
改革,中国城商行的重组将在2006年进入高峰期,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发展
民营银行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并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
笔者认为,无论学术界的结论如何,面临最大挑战的还是政府与银行业,正
因为政府的管制导致了垄断的根源,而应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无论是主动还是
被动地变革银行格局,都要求推进民营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节本文结构,重点及存在不足
本文重点论述了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与国有银行体制改革及中小企业发展
的关系,借鉴国外民营银行的成功发展经验以及失败教训,针对其优劣风险,以
及内部缺陷与制约因素又有哪些对策可以考虑,并在此基础上,对民营银行的市
场进入途径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建议。
第一章为导论。
第二章对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背景及现状进行回顾,通过整理我国民营银行
发展的艰难历程,通过分析中国金融体制产权改革,对我国民营银行发展开放的
必然性进行了阐述。
第三章详细阐述了国际范围内民营金融的发展趋势,其他国家的实践成功经
验与教训,以及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可以借鉴的他国经验。
第四章对民营银行的优劣与风险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第三章的基础
上阐述了在开放发展我国民营银行的实践进程中,存在着那些制约因素。
第血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民营银行发展时可秉承的一些思路,以及
抓住WTO的契机,初创进入市场时可以考虑的路径选择。
由于按照笔者在第二章所给出的定义,“民营银行”在国内还未有先例,而
笔者在银行业方面的实践还有不足,在此文中关于民营银行优越性的量化论证还
存在完善的地方。
6
第二章中国民营银行发展开放过程及必然性
第一节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与过程回顾
要阐述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笔者在此节给出本文中关于民营银行的定
义,并对其在过去不同阶段的发展轨迹做一番梳理。
我国自从实行计划经济的时期,就建立了国家垄断的金融体系,而民间金融
基本上都处于地下状态,处于被定义为“非法”的地位,既没有被纳入法律监管
范围,更谈不上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
早在1999年开始,国内关于民营银行的争论就已经出现,并经历了很长一
段时『日J。
民营银行的倡导者认为:成立民营银行,既可向日益壮大的民营经济提供融
资渠道,又可通过竞争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提高其生存能力,改变贷款过分
集中的现状,优化资源配置,化解银行业风险“o。
反对者的主要理由是:民营银行的办行动机很难把握,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下,放开民营银行极易产生道德风险;而试图通过制度设计来规避的话,又因难
以得到管理层的支持而不太现实。在生存环境不健全的情况下,民营银行存在着
种种内在与外在的缺陷:如准入不规范、监管机制不健全、特权集团介入、内部
人控制和关联企业贷款等。
在有关民营银行的理论研究与实务倡导中,最为有名的是2000年7月在西
安成立的长城金融研究所,所长由被媒体称为“民营银行试点总设计师”的著名
经济学家徐滇庆担当,长城金融研究所聚集了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50多人,
同时应邀作为顾问的还有国内经济界颇有影响的一批专家学者。
笔者支持徐滇庆等关于民营银行的给出的定义,本文中所指“民营银行”也
是参照于此:即民营银行是由(1)自然人和民营企业参股、(2)主要向民营中
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以及(3)按照市场化机制运营的银行,此三点要素缺一不
可。按此定义,即便是主要股本金来自于民营企业的民生银行等类似性质的一批
银行,由于其管理层几乎由政府指派,大部分董事几乎不能参与人事决策,因此
也无法被认作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同样,民营银行虽然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
企业,但也并不绝对,关键是民营银行能够遵循市场法则来选择贷款对象并运用
资金。
长城金融研究所历经三年的努力与奔波,在推动、组织民营银行的试点工作
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设定了自己理想中的民营银行——对银行章程、股
权设置方案和发起人协议、可行性研究报告、风险防范和内控制度建设等内容做
7
了详实的规定的5家民营银行的组建方案,并终于在2003年7月完成了在北京
举行的民营银行试点方案“会审”会议的资料整理工作,将5家计划申报准入的
试点民营银行上报给了银监会,在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同时,也首次于国内在发
展民营银行方面创立并总结出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2003年7月,由长城金融研究所申报准入的5家计划试点民营银行——沈
阳瑞丰银行、广东南华银行、深圳民华银行、江阴商业银行和西安长城银行依次
展示了各自的试点报告,接受了数十位项级专家的评估。遗随的是,无论是参与
评估的专家还是相关的政府部门,都认为当时工作的首要重点是“抓两头,带中
间”。两头就是国有银行和信用社,中间是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国有银行和信
用社的改造,解决银行业所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是更为紧要和迫切的任务,而拟
申请的民营银行多为社区银行,对解决中国银行业沉重的历史包袱作用不大,相
对于国有银行的改造,民营银行的新建在时机上也显得不合拍,甚至在一些地方
会给四大行带来冲击。更关键的是,尽管5家试点的民营银行主要服务对象是中
小经济体,但其在方案中流露出急于膨胀,追求暴利的心态引起了广泛的担忧。
结果这5家依靠通过“新设机构”的路径,促使民营资本进入银行的方案还是难
逃被“否决”的命运,其申报了近一年没有后续肯定的答复。主管政府及主流意
见更倾向于在存量上进行改造,暂时只考虑让民营企业入股股份商业银行和信用
社。
2004年,关于民营银行的论争陷于了“沉默年”,在“宏观调控”信贷紧缩
的大环境下,众多的民营企业忙于生计甚至出现危机,建立民营银行的想法也就
鲜有问津,悄然进军金融业的“德隆”的破灭问题更使民营企业普遍做出“退出
银行”、“退出舍融”的集体选择。
通过参股中小银行的所谓“曲线救国”的方式,2004年7月,根据中国银
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函47号文,同意浙江省人民政府对浙江商业银行进行
重组。由广厦集团、吉利集团等多家民营企业参股组建的浙江商业银行宣布成立,
重组后的浙江商业银行是以民营资本为主体、市场化模式运作的股份制商业银
行。但是一方面,对于浙江商业银行的股东成分“”仍然存在着争论,而最主要
的是对于民营银行的设立,国家依然没有开政策口子,民营银行的准入依旧是禁
区,这无形中制约了民营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回顾下来可以看到,民营银行在我国的发展道路一波三折,在跌跌撞撞的过
程不断尝试破冰而出,但直到今天其发展仍然处于前途不甚光明的境地,民营资
本要想真正进入银行业,并且发挥重要作用。还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第二节民营银行与中国的银行改革
笔者认为:民营银行问题体现的并非只是创办几家新银行的问题,更是有关
中国银行市场的准入问题,有关中国到底哪些资本有资格进入金融业的问题。就
目前而言,中国的银行业有两大类资本:一类是处于当然垄断地位的国有资本,
中国现有的银行,绝大多数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外资,在中国的银行业市场中
占有一小部分,即使是近期一些国际大银行逐渐通过合资或参股的战略形式进入
中国银行业,目前所掌握的做法仍延续原有规定:如单一银行外资占比不超过
25%,单个外资投资者不超过20%“”。而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的民间资本,相对
来说力量就非常有限,所从事的金融服务也处于非常低调的状态,这在民间资本
丰富的江浙一带比较典型,商业银行民营化的呼声也最高。
如果当前处于垄断优势的国有银行能够有效解决经营效率及巨额坏帐等问
题,能够促使金融改革的顺利进行,那对于民营资本是否可以进入以及如何进入
银行领域,也不会引起太多的呼声和争论。但是现实情况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
在最近的十多年里,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甚至通过多种途径的尝试均归于失
败。
从改革路径方面来看,银行改革存在两条基本路径:一种是外部市场路径,
以放丌商业银行业务限制,引入并确立良好的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机制为主要措
施,目的就是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促使各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从而增
强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力,提高经营效率;另一种是内部治理路径,围绕商业银行
的内部治理结构,以股份制改造为主要手段,通过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依照“产
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充实商业银行资本金,明晰
产权,建立起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商业银行成为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金融
企业。我国的银行业在这两种途径上都进行过改革的尝试,实践证明效果都不好。
我国国有银行的开始之初,基本是通过外部市场路径开展的。在计划经济时
期,大一统的金融体制使中央政府将有限的金融资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
1978~1984年问,货币化收益处于递增阶段。由于商业银行自身具备创造信用货
币,支付清算和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功能,建立商业银行体系有利于推进货币经济
化进程,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货币化收益,中央政府着手建立银行体系,设立四大
专业银行,在各自领域中垄断信用;1985—1993年间,在经济货币化收益由递增
到递减的转折过程中,中央政府也认识到超额发行货币的弊端,希望通过引入银
行市场竞争机制动员更多的储蓄资源,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同时通过银行改革调
整货币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先后成立了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淡化四大银行的业
务分工,银行业改革沿着外部市场路径开始真正启动,中央政府控制金融资源的
9
状况有所松动。1993年以后,我国货币化收益处于明显的递减阶段,伴随改革
深入要求利益补偿也不断强化,由于财政收入能力的下降与利益补偿需求之间的
缺口弥补问题的紧迫性,金融资源的相对价格水平对中央政府而言已经昂贵到足
以反映其稀缺的程度。由此,中央政府强化金融控制,使银行改革的外部市场路
径不断束紧,银行转轨基本失败。尽管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
要求,但相对于为国有企业注资以保持社会稳定这一硬政治约束而言,国有银行
商业化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改革未见实质性进展也就不难理解。1997年东南
亚金融危机的发生,促使中央政府重新审视金融控制导致的银行体系风险,多年
来违背市场机制的金融控制所带来的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问题日益显现,在
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以及1999—2000年成立资产
管理公司剥离14000亿元不良资产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高达
26.1%,不良贷款的损失额达12670亿元,已经大于其资本金,事实上四大国有
商业银行应属破产,面对商业银行外部市场改革路径的失败使得对国有商业银行
进行股份制改造为内容的内部治理路径走上前台。
就内部治理路径而言:2004年初,国务院部署中行和建行的股份制改造试
点,标志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以股份制改造为特征的内部治理路径,明确成
为当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基本路径。股份制银行设立的初衷:是想通过引入股
份制这种现代企业制度形式,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解
决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所有者缺位的问题。政府试图通过“增量改革”引入商业银
行惯例,并在由四大国有银行垄断的银行体系中引入竞争机制,以增强银行体系
的效率。但是,股份制银行在运行过程中逐渐偏离了这个初衷,在运作过程中其
机制不断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转变,并且呈现出经营低效的异化特质。
从股份制银行的组建过程来看,银行市场准入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多数都有
自己的特殊背景。这使得股份制银行的产权组织形式很不规范,有国有企业全资
附属、有限责任公司、上市公司等多种形式,而且股权集中掌握在政府和国有企
业中,基本上是国有股“一股独大”。其中虽然民生银行是完全由民营企业投资
持股形成,但其控制权由全国工商联绝对掌握,本质上仍然属于国有。另一方面,
股份制银行董事会、监事会功能弱化,难以承担受托重任。由地方政府或控股大
股东直接委派的董事长往往只对地方政府或控股大股东负责,却相对漠视中小股
东和存款人的利益,利用法定代表人的权威代表董事会及控股大股东直接做出决
策,而董事会成员里外部董事缺乏,如深圳发展银行一直到2001年才引入独立
董事制度。在权利制衡难以实行的情况下,银行实际经营决策大权主要由董事长
及银行的管理层掌控,直接造成了银行经营信息不透明、内部人控制和操作不规
范等问题。同时,按照制度规定,监事会应该是与董事会平行的机构,但监事会
10
成员主要来自行政级别较低的股东代表与员工代表,他们在职务上都归银行董事
或行长领导,这种下级监督上级、内部人监督内部人的机制难以使发挥监事会发
挥作用而成为摆设,强化了管理层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外部市场因素来看,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严重趋同,虽然率先提供了一些创新金融产品,但从
整体来看,其产品结构,服务种类的差异化程度低,发展重点不突出,经营管理
过程中自发性强而自觉性弱,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少、延续性差,在竞争中被动
反应多而主动布局出击少,竞争手段相对匮乏。从而出现各家银行服务趋同,经
营战略的简单复制导致个体经营绩效差,同时也导致市场产品结构失调。这些年
的实践下来,银行改革单凭通过内部治理路径就实现国有商业银行脱胎换骨的做
法并没有达到金融改革的目的。
论及上述两种途径失败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失败在于改革的方向都是自
上而下,无法根治国有银行政企合一的顽症,也无法通过市场竞争选择优秀的金
融企业家。这些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人事权实际上控制在上级政府部门或者党
委,而国有银行的贷款又绝大多数投向国有企业,国有银行的产权无论如何变革,
国家在其中的主导地位都不会改变,而国家作为抽象的、非人格化的所有者,事
实上无法行使所有权,这就使国有银行的产权主体虚化,政府作为国家的代理行
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将银行看作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倾
向于人为调节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关系;内部人控制及地方政府在银行法人结
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银行内部难以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对于解决不良资产,
消化历史上积累下的改革成本非常不利;同时,国有银行无法完全按照自身改革
的需要调整运作方式和业务范围,造成运作效率低下,缺乏改革的动力,导致国
有银行现阶段成为整个国有经济矛盾和问题集中爆发的领域。
从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首次入股光大开始,伴随着我国银行自身的改革努
力,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也不断发展,被入股银行由中小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
银行,逐步扩展到国有银行;入股比例不断提高,入股步伐加快。2005年更是
出现了外资银行入股的热潮,截至2005年6月末,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后获得
的股权约为65亿美元。而2005年下半年,建行、中行和工行几家国有银行引进
战略投资者投资总额约为100亿美元,超过自1996年至2005年上半年以来10
年时间中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总额的1.5倍,加速趋势显著。截至2005年10
月末,已有22家境外投资者入股17家中资银行,外资投资金额己超过165亿美
元,占国内银行总资本的15%左右(表一)。
羞壬筮盛燕国民萤堡缸曲显耋
表一:1996-2005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情况表
嗣内龊行时间外资股东引资金额持股比例
中国光大银行1996 I 亚洲发展银行1900万美元3 29■
国际盘融机构(IX) 5510乃美元
上海银行扎辛银行∞00力美兀
香港上海商业银行23∞万美元
南京市商仆银行200l¨ 2700万美兀15‘
t癣埔尔芷聪银仃花旗银行6700万美兀4 62%
恒生银行17 25亿人民币15 m
兴业银行2∞312 新加坡政府直接投公司5 4亿人民币
IFc 4 32亿人民币4■
变J匝银行2004 8 舡丰银行17 47亿美元19骆
西安市商业银行2∞4 I
加拿大丰业银行
济南市商业银行2004 ll 澳洲联邦银行
lFc
民生银行2004 ll
新加坡凌马锡公司4 5聃
深目"直J&锻行2004 12 新桥投资约15亿人民币17 8雅
渤冉银行渣fr银行I 23亿美兀19 9雌
荷“陶际集团17 8亿元
北京银行
德意志银行
杭州商扑银行20f15 4 澳洲联邦银千r I亿澳兀
哈h演市商廿银行2005 4 国际金融公司
美洲银行25亿美元9 lO■
中国建设银行
新加坡凄马锡公司14亿美元5 I雌
德国投资与开发卉限公司300力欧兀l帆
南充市商业银行
德国储蓄银行嘲际发展基金100力欧兀3 30■
葬格兰皇家银行3l亿美几
中固铌行
瑞银集团和哑堋开应银行
中嘲[商银行高盛、安联、运道36亿美元lO■
华星银行簿意占银行2 2亿羹元
蕴据来源t根据部分银行年报等整理
在外资不断进入中国银行业的清况下,外资银行大规模在华开设分支机构自
主经营的势头有所减退,取而代之的主要路径是购买并持有中国国内银行机构的
股份。之所以如此,除了外资银行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和投资环境外,在
WTO的保护过渡期内,外资能够通过入股中资银行规避法规对外资银行网点和业
12
_
羞王蕉避毯国医萱堡位的盥耋
务领域的限制,同时可以通过入股利用中资银行积累的客户资源,从地域、业务
范围和客户群各方面更广泛直接地深入中国市场;另外,2006年是对外资银行
全面放开中国银行服务市场前的最后一个过渡年,抢占有利市场竞争位置也是外
资选择时机集中入股的重要因素;再者,虽然境外资本股权比例被严格控制在
25%以下,但由于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上市融资,股权已相对分散,外方有
可能以不到25%的股权取得绝对控股权,从而全面贯彻其战略意图。
对于这种热潮,理论界存在着争论:国有银行股权是否“贱卖贵卖”,是否
存在着影响会融安全的“威胁论”等。笔者的观点是:在对外资大规模开放的同
时,中国同样应当推进对内资开放银行市场,在开放的过程中保护民族金融业的
利益。某种程度上讲,国内中小商业银行对于外资参股有很高的期望值甚至迫不
及待。目前中国银行业已面临重新洗牌,中小商业银行融资要求越来越迫切,也
面临着目益紧迫的危机感。海外上市对于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来讲,还难以完成,
谋求外资参股这种方式与上市比起来,则既节省融资成本,又可减少上市监管。
即使对于四大国有行来说,引入外资不仅可以改善目前银行的股本结构,补充银
行资本金,健全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更可以进一步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
方式和先进的金融产品,并为发展成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提供
可选途径,这些都促进了银行业引进外资的热情。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合资从来
不是一个稳定的结构,利益冲突下,各股东的行为是否能保持一致难以预料。一
些海外战略投资者虽然可能以相对优惠的条件获得中国银行业股权,但其短期投
机行为,并不能保证真正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已经有一些案例证明:部分外资
方在高管话语权方面和中方存在冲突、有“挖人”的倾向。而笔者最为担心的一
点是:当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
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在2007年开始被取消后,在其对中国市场有
了较深的了解之时,可能会更多地选择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实现其在中国的战
略扩张。如果热潮不会持续太久而有退尽的一天,我们又得转而更多依靠对内资
开放银行市场的成果,在银行业发生转向市场化经营的根本变化临界点时不至于
过于被动。
总之,回顾中国银行业并不成功的改革历程,我们应该积极考虑更多的变革
途径,扶植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壮大与发展刻不容缓。从前些年的实践总结来
看,银行业的改革并不成功,即使对于这两年迎来的开放热潮,银行改革在整理
战略规划和基本理念与目标上还存在着含糊之处。如果在开放银行市场的过程中
忽视了发展与构筑民族银行服务业,完善国内支付体系,可能导致的风险极大。
第三节民营银行的发展必然性与前景
笔者认为,目前政策层面仍然是民营银行发展的最大障碍。从能力、信用来
看,即使是处于宏观调控时期,很多民营企业还是完全具备办银行的条件。但在
政府对发展民营银行有顾虑,相关政策仍未明朗的情况下,短期内发展民营银行
有许多限制。但从长远来看,发展民营银行是一个大的趋势,是符合我国基本国
情的,在合理的金融政策的指引下,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从其发展的必然性衡
量,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发展民营银行有利于完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促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客观上要求发展民营
银行等非国有金融机构,与国有商业、股份制、合作制等性质的银行共同构成多
层次、多元化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当前个体、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
重要增长点,在东部发达地区,个体、私营经济的比重已超过经济总量的50%,
且有进一步上升趋势。必然要求我国金融业按照生产决定流通、经济决定金融的
规律调整经营战略。加强现存金融机构对个体、私营经济服务,更快发展适应个
体、私营经济发展需要的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使金融业的业务结构、资产结构
与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
2.发展民营银行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的产业互补性优势,更好地满足三
农发展的金融需求:
民营银行可以在比较优势的分工原则下,与大银行在产业分工上形成协作与
补充。由于大银行获得中小企业的信息成本高,缺乏灵活性。而民营银行分散在
各地,对中小企业情况比较了解,获取信息的成本较低,运作灵活,将弥补大银
行在这方面的不足,为中小企业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同时,由于以国有商业银行
为主体的金融体制安排很难向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发展民营银行,可以优化
现行舍融体系下的信用机制,改变对三农发展金融服务短缺的现状,促进三农的
健康良性发展。
3.发展民营银行有利于中国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缓和加入WTO对国内金
融业的冲击:
没有历史包袱的民营银行如果能做到产权清晰、责任到位,就能够建立起一
套有实际意义的激励机制,拥有较好的员工素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和扶植,
就完全能够在开放后发挥很强的本土竞争优势,于自身有利的目标市场具备金融
创新的竞争能力,缓和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冲击。即使从改革商业银行出发,大
力吸引民营资本入股。对于改国有独资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完善公司
治理也是有利的。
14

笔者认为中国的银行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银行体系对中国经济发
展提供融资的作用,而绝对不会是继续维护国家在银行里的控股地位。虽然现阶
段国家政策还没有太大的松动,但随着金融竞争趋向激烈以及我国加入WTO的大
环境中,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大力发展民营金融是必然的;尽管真正意
义上的民营独资银行在我国尚未诞生,但并不意味着民营银行没有良好的发展前
景。可以设想在未来阶段,民营银行也完全存在以下的发展可能性:
1.不同于以往“先发展、后规范、再完善”的策略,坚持高起点,向国际
标准看齐。瞄准发达国家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克
服自身在规模、经验、客户等方面存在的先天局限性,甚至不排除引进外资银行
参股的形式,产生境内外业务联动效应。
2.民营银行通过上市的方式迅速扩充资本金;并通过上市的透明化要求增
加市场约束力,成为真正的“公众银行”;股东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股份能够自
由交易,从而给民营银行经营绩效带来压力;再则具备完善的期权激励机制,能
够吸引并保留住优秀的银行经营人才。
3.地方中小企业及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民营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经营能
力较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迫切需要一个机构帮助其进行债务融资、资本金融
资、可行性研究、风险评估等。而最了解其需求的是民营银行。从这个意义上说,
顺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趋势,民营银行可以拓展业务范围,朝投资银行方向发
展,并把商业银行职能与投资银行职能有机结合,大力寻求业务创新、制度创新,
通过创新求得更大发展,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及中小企业多方位、多层次、多角
度的会融需求。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得出,民营银行有着一定的自身优势,如果有了较好的初
创环境,将会步入良性发展,不断壮大的轨道。
羞±蕴箧越囤医置堡缸的墨耋
第三章借鉴他国发展民营银行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其他国家民营银行的发展情况和趋势
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中,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尽管国有银行
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民营银行的发展业已成为主流。世界银行的金
融市场发展局从1998年开始,用了3年的时间,对世界上107个国家的金融和
银行体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广泛收集了银行所有制结构、准入规则、监管制度
诸方面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民营银行资产占全球银行的比重已经超过70%。
目前,国有银行资产比例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包括中国、东南亚、拉丁美洲和
前苏联国家等。其中有些国家的国有银行资产比重高达50%--80%。这些国家的
人口大约占世界人口40%,但大都是贫穷落后的国家或处在经济转型过程当,我
国就属于后一种情况。而在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特别是北美和澳洲,国有银行
的资产比重已经低到10%,而且这一比重还在持续下降。就民营银行发展比较典
型的几个国家情况为例:
美国
美国的银行业机构其结构具有其独特性,其银行业结构比较分散,并且银行
数目较多。美国现有各类商业银行九千多家,是世界各国银行家数量最多的国家。
长期以来,美国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及经营州际银行业务有诸多的
限制,但大的商业银行数量只占1%,资产在5亿美元以下的中小银行占绝大多
数,比例达到92%,存款总额占美国存款总额的5%。正是这样一个少数大银行和
大批中小民营银行组成的金融体系,相互分工合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从而保
证了美国经济的有效发展。
资产规模和存款水平较低的民营银行大量存在,在一定程度减弱了银行业的
集中与垄断的程度。实力悬殊的商业银行各自开展规模和范围不同的金融活动,
在少数大银行相对集中的同时,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行业竞争。美国的民营银行
经营效果相当好,其资产规模小,资产比率高,经营稳健,资产收益率、资本收
益率高于大的商业银行。1990年美国中小民营银行的平均增长受益比率比大银
行高出将近50%,而所有的不良资产却比大银行少50%。
将美国商业银行的行业集中程度与主要欧盟国家的商业银行做比较,1995
年,美国最大的五家商业银行存款的集中率为13%,而同期的英国为57%、德国
为17%、法国为47%、荷兰为81%。可见美国的商业银行分散性的特点。
在90年代,美国大商业银行凭其雄厚资本、技术先进和网点广布的绝对优
16
羞王越匮燕国民盘越缸的皇耋
势,从事跨州银行业务及向海外市场扩张,而实力相对弱小的中小银行多以零售
业务为主。随着美国参众两院于1994年3月和5月分别通过了《1994年跨州银
行法》。美国银行可以自由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和设立分支机构。该法的颁
布实施不仅提高了美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率和安全性,增强了银行之间的竞争,而
且提高了所有金融服务的质量,增强了美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由于美国过去
一直实行分业经营,银行数量很多,为了扩大规模,占领更多的市场,美国银行
业并购案例逐年增加,这意味着美国中小银行也将逐渐出现区域性经营的特征。
日本
日本的商业银行分为都市银行和区域性民营银行两大类,是区域性民营银行
发展比较典型的国家。
日本的区域性民营银行绝大多数是依靠当地的地主资本发展起来的,经营范
围局限在区域内的一个县或两三个县内,资金力量和影响力远不及大的都市银
行。目前,日本共有60多家区域性民营银行,其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一般都
代理当地政府的金库的地方公共团体的金融事务。吸收的存款主要是储蓄性存
款,定期存款比例超过60%。而其贷款对象主要是区域内的中小民营企业,主要
投向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商业等,民营银行对区域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一般
占70%-80%。
由于同本区域性民营银行分支机构少,对业务发展不利,但由于内部控制力
强,注重丌展多种存款项目,增加定期存款的比重,加上自有资本比率较高,经
营比较稳健,且资本利润率、资产收益率普遍高于大的都市银行。
阿根廷
阿根廷在20世纪90年代还有近30家国有银行,资产结构质量差,效率低,
收益不好。自1990年起至2002年,阿根廷将国有银行降低到9家,国有银行资
产比重从50%降低到25%。排除接管坏帐的机构所得收入以外,仅国有银行民营
化一项就大约节省了各个省政府平均开支的三分之一。在国有银行民营化之前,
坏帐水平高达50%,这些包袱在出售过程中得以剥离,尽管在后来的运营中又有
出现,但比例已经控制在10%以下,接近效益较好的民营银行的坏帐比重水平。
在民营银行化中,人员得到精简,降低了行政管理费相对于利润的比例,也降低
了对国有企业的贷款量,基本达到了阿根廷政府增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有效
分配信用和促进银行稳定的初衷。
以上几个国家的实践情况为我国开放区域性民营银行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鉴
日At)0
的经验,笔者总结为以下几点,
1.在上述民营银行发展比较良好的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相
对比较发达,金融监管力量比较强,立法也比较完善,有助于营造一个规范有序、
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
2.政府直接推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建立,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使得民营银行能够放心贷款,按照市场化及自身利益的原则,积极参与到支持中
小企业发展的行列中,步入良性循环;
3.拥有比较完善并拥有良好声誉的信用评级机构与体系,能够在长时期客
观评级行为基础之上,降低民营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
4.相关各国都陆续建立和发展了全国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既提高了中小民
营银行的竞争地位,一定程度上弥补其在吸引存款和开展业务方面的劣势,更重
要的是减少了相关银行破产倒闭的社会成本,维护了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总之,根据国际金融机构在过去几十年内帮助各国完善银行体系的经验和越
来越丰富的研究成果及实际数据显示,自1970年以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
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比重都在上升,相反国有银行的比重则呈现下降趋势。发
达国家的平均国有银行比重从大约40%降低到20%。发展中国家则从60%下降到
40%(17)0国有银行民营化是世界各国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第二节吸取各国国有银行民营化的教训
笔者认为,只关注某些国家发展民营银行的经验是不够的,不足以全面辨证
地了解民营银行,我们也必须从他国失败的案例与教训中,总结我国发展民营银
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全面汲取他方的经验和教训才有助于打消自身发
展的顾虑。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开放民营银行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比如,智
利、墨西哥等拉美国家、捷克、俄罗斯以及一些前苏联国家,在政治、经济制度
发生巨变之后,急急忙忙开放民间金融,实现银行民营化。由于民营银行的建立
必须具备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法律配套体系,而这些国家法律体系和市场又不完
善,导致其银行民营化的尝试造成了严重的金融混乱。
同样,以比较典型的几个国家为例: ’
俄罗斯
俄罗斯在民营金融方面采用的是“休克疗法“”’,在1991年全面开放了金
差士蕉压越国医萱攮在艘显耋
融业,使得所谓民营银行的数量居然达到了两万多家,实际上多数是金融骗子。
这种休克式的金融开放过程。使得投机猖獗,黑市交易盛行,俄罗斯的金融、财
税体制全面瘫痪,国民经济的一半以上变成了地下经济。在90年代,俄罗斯外
逃的资金达到3000亿美元左右,199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990年的53.8%,
国民收入降至50.1%,而通货膨胀率及失业率上升了900倍和116倍。
从俄罗斯的教训中可以得出:在未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和金融监管体系之
前,盲目放开政府管理,不仅无助于民营银行的发展,反而会造成金融混乱。
印尼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80年代初印尼就开始鼓励民营银行的发展,到1997
年,民营银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0%,其中有些民营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管理水
平大大高于国有银行。但是,由于印尼在开放民营银行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健全严
格的准入法规,有些具有特权背景的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超贷,迅速
举债扩张,在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上大发横财,造成印尼巨大的经济泡沫。当亚洲
金融风暴席卷而来的时候,储户无法鉴别民营银行的好坏,觉得还是国有银行享
有国家信用保证,比较保险。他们立即从民营银行提取存款,存入资产质量恶劣
的国有银行。而那些依仗特权背景的民营银行即使负债严重,甚至受到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的勒令关闭,仍然能够恢复营业。这样,在金融危机中最先倒闭的反而
是资产质量较好的民营银行,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导致市场信心和整个金融体系
的崩溃,结果印尼遭受金融危机的打击最重,恢复也最满。
从印尼的教训可以得出:民营银行的发展一定要排除特权的介入,否则容易
导致不正当利益,滋生腐败,丧失社会信用。
韩国
韩国在发展民营银行的做法上以实现赶超战略为目的,鼓励大企业与银行合
作。韩国政府往往直接规定某些大企业的生产目标和资金筹措计划,只要企业能
够达到政府规定的出口目标就可以取得政策性贷款、出口补贴记忆税负减免。同
时,银行的人事权及财权集中在政府手中,官员和财阀决定了贷款去向。在这种
幕后控制的制度下,银行实际成为企业下属的财务机构,基本上没有独立审查贷
款风险的权限。这是造成大财团低成本得到银行大量信贷,迅速扩张并在短期内
打开市场,但是严重的亏损使得负债累累。1996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韩
国排名前30名的大企业资本利润率不到0.5%,自有资产仅18%,负债比率高达
49%,最终韩国的恶性扩张在金融风暴中拖跨了整个金融体系“”。
从韩国的教训可以得出:在放开民营银行的过程中,要防止发生银企问的不
19
正常关系,要防范非正常的关联交易,达到金融安全的目的。
泰国
泰国在90年代初期采取了高度自由的开放政策,对外资的管制十分放松甚
至放任,允许外资不必泰国中央银行许可自由把证券交易中的收益汇出国;允许
外国银行直接从国外吸收存款和借款,并在泰国国内和国外以外币的形式运用;
对外国的直接投资更是完全不加限制,企业可自由对外举债;国内政券市场完全
对外开放。
这些措施刺激了泰国金融市场,并使得泰国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资本项目的
自由兑换,促使大量外资流入泰国。泰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80年只有700
多美元,到1996年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然而,大部分外资进入的是高风险的
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泰国住房贷款从1989年到1996年短短几年就增长了5倍多,
促成泰国典型的泡沫经济,
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泰国在完全开放的过程中自身能力并不强,更没有实现对
会融机构的有效监管,促使民营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不仅有许
多投机诈骗活动,而且大部分放款流入股票与房地产等高风险市场,终于在金融
危机末全面爆发了多年以来项目赤字、债台高筑、外汇储备不足的内伤,使得泰
国在金融风暴中受到最大的打击。
从泰国的教训可以得出:对外国资本进入本国金融业绝对不能无条件放开,
外国资本进入的目的是取得利益,不会考虑当地的经济战略发展,完全放任只能
在危机来临时失去应对的可能。
总结以上几个国家发展民营银行失败的原因,有些问题在我国曾经有过的局
部民营银行性质试点过程中出现过,如关联交易。只有认真得吸取邻国的教训,
才能为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实践中少走弯路。
第三节借鉴他国的金融监管经验
他国发展民营银行的实践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全球范围内
民营银行的发展趋势是不可忽视的,即使在一些经济发展不如中国的国家,如印
度、孟加拉等民营银行的比重都在上升。国际经验说明,中国需要开放区域性民
营银行,而国内民营经济的起飞更加验证了开放区域性民营银行的必要性。试问,
有谁还怀疑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呢?如果民营金融仍被视为禁
区,将与中国现在已经形成的经济结构相悖。
时至今日,在中国对开放民营银行不仅存在怀疑态度,片面的指责仍有发生,
认为开放了民营银行实际上是取消金融监管,因而绝不可行,而且似乎成为反对
发展民营银行的主要观点。从前一章所论述的一些国家失败案例中,也好象看不
到政府在放丌民营银行后,金融监管起到什么有效的作用。
笔者认为,民营银行的发展绝不是要抛弃金融监管,某些国家的失败正说明
其会融监管是糟糕的,失败的,民营银行需要的是放松而不是放任的金融监管体
制。发展民营银行,政府应当对民营银行活动管制放宽、对民营银行准入限制较
松、对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合理、鼓励和授权民间监督等政策,这不但可加快银行
业的发展步伐和提高效率,而且还可降低银行危机发生的概率,从而有利于整个
金融体系的稳定。概而论之,有效的银行监管政策应侧重于建立机制迫使银行披
露准确信息、允许民间资本控股银行、提高民间监督银行的积极性。虽然政府监
管银行的某些历史做法政策效果不明显甚至容易导致腐败,但这绝非意味着政府
监管无关紧要,而是指政府监管需要切中要害、有的放矢,不可舍本求末。若只
注重授予监管人员以过大的权力、发出众多指示和严格履行责任(如违章惩罚等
条例),而忽略迫使银行提供准确信息的职责,这样再强有力的政府监管也是徒
劳的。
在此,引用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俊喜的一个说法:对全球
107个国家有关银行监管数据库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银行活动的严格管制、银
行准入的苛刻限制、资本充足的依章履行、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官方监督的有
力执行和政府控股银行等监管政策,都与银行业效率和稳定无关,但却与腐败现
象成正比。其中最出人意料的结论是,官方监督的弊远远大于利。
金融监管是政府或作为其代理机构的监管当局基于金融市场自然垄断特征、
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特性、危机传染性等原因,而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
融业务进行的限制、管理和监督和相应的制度的总和。包括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
业务范围、市场退出等方面的限制性规定,对金融机构内部组织结构、风险管理
和控制等方面的合规性、达标性的要求,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立法和执法体系过程。
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背景、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人们的风俗习
惯和观念等不同而导致金融监管体制存在很大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
间上述各种因素的较大差别,使得彼此的金融监管体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大致分为三类:
(1)两级多元化银行监管体制,两级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权对银行进
行监管,多元是指有若干个监管机构,例如美国、加拿大等;
(2)一级多元银行监管体制,金融监管大权集中于中央,但由两个或者两
2l
个以上的机构负责金融监管,例如法国、德国等:
(3)集中单一的金融监管体制,监管权限集中在某一个中央机构,一般都
是由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负责,例如英国、新加坡等。
三种金融监管模式各有千秋,是否能够达到金融监管的目的主要取决于是否
能够适应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我国实行的是集中单一的金融监管体制,自
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金融监管职能以来,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监管力度也逐渐
加强.但就监管效果而言,却不尽人意,消极金融现象时有发生.关于监管低效
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并不一定完全照办他国经验就可以解决问题。但由于金融
监管对民营银行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借鉴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经验还是十分
重要的。
首先,金融货币当局具有高度独立性:发达的金融国家金融货币当局往往具
有很强的独立性,不仅因为其主要运行经费并不来源于财政资金,而且因为这些
机构均有特殊的制度安排。在英国,这种特殊的制度安排主要是通过坚守特定的
政策目标束实现的,而在美国则主要是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完成的。作为货币政
策的制订者,英格兰银行董事会内部有一个包含所有非执行董事的附属委员会,
该委员会负责评估英格兰银行的绩效及其货币政策委员会的程序。该委员会的主
席由英国财政大臣任命,而且这位主席也是英格兰银行董事会副主席。表面上看,
英格兰银行很难摆脱财政部的干预。但是由于英格兰银行能够以货币金融稳定作
为唯一的最终政策目标,成功摆脱了后者的束缚。作为金融监管者,英国金融服
务局是一个独立的非政府团体,能够比较有效地避开财政部的过度干预;此外,
它还有11项金融服务监管原则,这些职责和监管原则使得金融服务局得以在明
确的制度框架下运行。与英格兰银行不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并没有明确的反通
胀目标,但是它同样具有高度的独立性。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并非美国政府的内阁
组成机构,与财政部之间也没有任何人事任免关系。客观而言,联储的社会地位
和公众威望却往往要高于美国财政部。一方面,美联储的政策制定主要依赖公开
市场委员会,无需总统和政府的行政和司法体系中任何一个人的批准。另一方面,
作为美联储的最高管理机关,联储理事任期14年,理事会主席、副主席任期4
年。虽然理事由总统任命,主席、副主席由总统提名、参议院通过,但是由于与
政府换届错开,使得政府对联储施加影响的空间大为缩小。
另外,民营银行守纪对金融监管是一种必要和有益补充。发达国家的民营银
行一般都有着很强的金融风险意识。国外成功的民营银行都设有金融风险内控部
门。在他们看来,金融机构必须在守纪的框架下开展经营活动,对金融风险防范
采取一种积极态度。除此之外,监管机构与民营银行之间也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
关系,也同时反映出英国和美国金融风险控制的主动性一面。在英国,金融服务
局是拥有董事会的有限公司,其经费主要来自金融服务业交纳的营业执照费,与
其说它是在进行金融监管,不如说是为了满足市场对外部监管的需求而提供的一
种监管服务。在荚国,银行可以通过注册方式的改变选择联邦监管者。而且,尽
管监管机构可能长期在银行驻守,但是他们如果不是出于必要,并不经常打扰银
行的日常工作,甚至可能会在银行职工下班以后继续独立工作。
随着我国银行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使得银行体系的不稳
定性和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增加,监管将变得更加困难,谨l真性监管成本将大幅度
增加。以上其他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和安排的先进之处,都为我国提高金融监管效
率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可以结合我国国情为发展民营银行提供思路。
第四章民营银行的优劣风险与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节开放民营银行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战略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分析工具,S(Strength,优势),
W(Weakness,劣势),O(Opportunity,机会),T(Threat,威胁),S、W是内部因素,
0、T是外部因素。管理分析经常使用这一工具来扫描、分析整个行业和市场,
在此笔者尝试用SWOT工具分析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战略问题。
SW(优劣势)分析
民营银行的优势在第二章第三节已有所阐述,简单概括如下:
(I)产权清楚、体制与观念先进;
(2)无历史负担,资产质量好,赢利能力高;
(3)拥有创业团队文化以及良好的激励机制,人力资源高水平;
(4)具有良好的金融服务效率和市场敏感度;
(5)资本质量比较好,蕊利能力比较强。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民营银行同时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劣势所在,基本在以
下几个方面:
1.资本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
民营银行无论在资本规模还是资产规模都比较弱,与大型银行相比,规模小,
机构网点少,对于扩大影响范围以及客户便利程度来说都是不利的。这使得民营
银行在市场上缺乏影响力,在吸引客户与防止客户流失,占领新市场方面处于劣
势。由于资本实力对研究开发及金融创新的能力起着促进能力,民营银行在这方
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差,稳定性也不强。
2.公关能力薄弱
民营银行无论是在与政府,与政府各职能机构,与金融管理机构,还是与大
企业的关系,都无法与已存在的大中商业银行的优势相比。这使得民营银行在市
场逐步放开的过程中对于游戏规则的改变没有多少话语权,在遇到困境时也很难
得到有利的支持。
3.品牌和声誉
品牌和声誉对银行的成败非常重要,品牌使得客户的选择产生惯性,声誉能
给予社会公众更加充分的信心,但是银行的品牌和声誉有着长期的积淀过程,即
使民营银行从起步开始就中规中矩,但大多数人只会持观望态度,信用体系的建
立与培养不会是立竿见影的事情。在信誉缺乏的情况下,民营银行的资金来源受
到限制,而作为负债经营的特殊企业,没有了资金来源就意味着银行的高效率、
高盈利能力难以达成。
oT(机会与威胁)分析
笔者认为:民营银行发展的机会包括以下几点:
1.加入WTO的良好机遇:
加入WTO使得中国的银行界引入了“外资银行”,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
经营机制等各方面都为民营银行提供了更高标准的参照系,有利于民营银行健全
管理、完善运作机制、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和经营效率,使得民营银行能够
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加快业务、技术和服务创新,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另外,
对于民营银行而言,WTO的透明原则有利于提高治理水平,其互惠原则又有利于
民营银行走出国门,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经营运作。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会
因为WTO的推动而转变,不必要的政府银行规制将减少,这些都会为民营银行的
综合经营及公平竞争提供良好条件。
2.客户环境的变化存在机会:
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一直具有垄断的市场特性,政府色彩浓厚、银行风险
回避、管制性的利率与价格、有限的成本控制。在客户的市场力量随着信息膨胀
和获取信息的快捷性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交易谈判的优势逐渐向消费者转移,客
户的行为特点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银行的服务要求、讨价还价的能力越来越
高。这要求银行必须实行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策略,扬弃以职能分工为主的银行
传统运作模式,为客户提供度身定做的产品和服务,这对于致力贴近目标客户的
民营银行无疑是个机会。
3.政府的政策趋势逐渐有利:
这些年束,关于建立民营银行的呼声不断,但政府的政策导向一直不很明朗。
但从这些年的发展可以看出,对于“草根金融”,主管部门从开始不予考虑到现
在允许农村进行民间资本只贷不存的试点,以及民营资本参股组建银行的试点都
证明政府的政策趋势必将使得民营银行拥有合法身份。在开放金融的承诺实施背
景下,我国将为银行业的竞争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逐渐由分业经营走向综
合化经营的,金融监管也将从机构监管逐渐向功能监管的方向转变,信息披露制
度将进一步加强。
但拥有机会的同时,民营银行也存在着几方面的威胁:
1.来自国有独资银行的威胁:
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长期占有垄断地位,在品牌声誉上树立了国家背景与
差王蕴匮我国民簦越在酸显耋
国家信用的形象,且资金实力雄厚,凭借巨额的投入实施产品创新和研究;并且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WTO进程,其在融入国际经济金融社会的过程中,制度创
新和经营活力将有进一步质的提高,在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可能进一步得到强
化,这给民营银行的压力会更大。
2.来自外国金融机构的威胁:
加入WTO后,外国会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将展开业务、手段、人才等全方位
的竞争,由于我国中小银行存在着经营管理水平低;服务技术与金融创新落后;
业务范围狭窄等缺陷,必然导致一系列威胁:优秀银行人才的流失;优质客户的
流失;高附加值业务的流失等。
3.社会信用与法律环境方面的威胁:
尽管近年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相对滞后,
经济活动中失信违约的情形比较严重,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也基本属于空
白。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也还处于相对并不完善的时期,在很多金融活动上缺乏相
关法律法规的保障,甚至属于空白‘2”。
笔者通过综合与分析民营银行上述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得出以下结论:
我国的民营银行在还未起步阶段,即使是在城市银行基础上组建,在发展过程上
再向前一些,其机构网点数量现在与将来都无法与国有独资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全
面相比;但是它本身的灵活性、本土区域化、新生创业等优势以及民营银行的中
国发展机遇等机会,决定了如果民营银行能够正确选择恰当的定位,就可以扬长
避短,争取到客户,赢得市场,实现发展。但必须注意的在是影响民营银行发展
的政策、法规等宏观外部因素上,政府应当提供更为宽松和有效的环境。
第二节开放民营银行的风险分析
这些年来,开放民营银行的必要性得到了理论界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同,
但是其风险问题一直困扰着其得到大力发展。这主要缘于民营银行的资本金主要
来自民『日J,其对利润最大化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民企办银行的很重要动机就是
希望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如果没有健全的监管机制进行
有效监管,一旦关联企业出现问题,贷款无法偿还,民营银行往往会因风险问题
而陷入失败。
理论上,民营银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按市场机制自主运作,不受政府干预,
这是其相比国营银行的优势所在。但这一优势的发挥必须依赖健全的信用制度环
境、健全的金融市场和健全的监管体系为前提。如果现实情况与理论假设相去太
羞土蕴硅我国民营堡缸曲墨耋
远,在生存环境不健全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民营银行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风险,
从而导致失败。
1.制度风险方面:
在市场准入方面:银行的行业利润与风险均较高,负债经营的特性决定了银
行首先要关注自身的“安全性”。为防范风险,各国和地区在加强对银行监管的
同时,往往对银行的市场准入,尤其是对民间资本办银行加以严格限制。市场准
入如果不规范,要么导致金融投机倒把,道德风险产生:如前述俄罗斯的“休克
疗法”,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市场准入机制,结果造成金融投机盛行,金融体制被
破坏,最终导致金融危机;要么如台湾在1989年修改了《银行法》,开放民营银
行,但资本金最低限额只有到10亿新台币,导致大量新生民营银行的涌入,1998
年的银行数量比1990年翻了一翻,达到94家,使得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形
成过度竞争,很多金融机构经营困难,造成金融动荡的局面。
开放民营银行往往由于很多大企业或利益集团的特权介入,如前述韩国的教
训中,产生一批家族式银行,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隐患;另外,在民营银行准入
过程中,审批部门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导致“寻租”现象,权钱交易使不具备
开办条件的银行产生。
在监管机制方面:中国的金融监管制度长久属于比较僵化呆板的官僚化制
度,理论界普遍认为,如果民营银行在监管机制还没有根本改进的前提下大张旗
鼓,风险很大。世界银行金融市场发展局在2001年对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系统
调查, 并给其金融监管水平进行了打分。结果表明,那些尝试发展民营银行而
以失败告终的国家和地区,如墨西哥、捷克和俄罗斯等得分均较低。这说明,金
融监管机制健全与否与民营银行的成败有着密切联系。在调查中,中国的金融监
管能力和市场对银行的监控能力都处于中等水平,监管方面的快速应变能力、奖
励机制、内部制度的得分相当低,这不得不成为要考虑的风险因素。
2.经营方面的风险
民营银行最大的风险问题来源与关联贷款,失败案例的共同特点就是股东企
图利用银行来圈钱融资。如韩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就在于银企之间的不正当资金关
系。大企业的坏账迅速拖垮了韩国的金融体系;台湾在放开民营银行时虽然设立
了准入门槛,但为了达到金融当局设定的标准,筹建民营银行的发起者求助于大
企业,结果造成银行与大企业之间的不正常关系。由于银行和关联企业牵连过度,
大企业财团往往过度运用金融杠杆,在经营上出现财务危机,导致相关联的民营
银行出现支付危机,最后出现银行系统的挤兑风险。
由于民营银行的资本由民间自发组建,其在股权安排上也容易走上极端,要
么股权过于集中,造成少数人控制银行;要么股权过于分散,股东人数太多,彼
此相互冲突,从而造成事实上的经理人控制。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内部人控制问
题,产生相关的经营风险。
3.金融方面的风险
发展中小民营银行需要高度注意防范金融风险。2001年下半年在中国民间
金融最发达的浙江省,声誉最高的银座、泰隆两家信用社发生挤兑风潮,最后由
地方政府出面“救场”的事实表明:尽管这些未来的民营银行资产质量可能非常
优良,但由于其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低,一旦出现挤兑就会使优势在顷刻间
化为乌有,还得要靠政府出面帮助解救。长此以往,如果形成中小民营银行也不
能倒闭的思维定式,一出现问题就由政府出面买单,民营银行非但不能减少政府
干预,还会滋生不良环境。银行业属于风险行业,金融风险远高于其他产业风险,
且舍融风险的影响、扩散和破坏力更大,为此,要建立有效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同时建立一套保护存款人利益的机制,让符合条件的银行进来,经营不善的倒闭
或者被兼并,这样既能真正实现充分竞争,又能防范金融风险对经济金融运行和
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4.道德方面的风险
民营银行的道德风险表现在几个方面:在市场准入过程中,民营企业隐藏开
办银行的真实动机;民营银行经理人为了自身的丰厚回报,而去追求高风险、高
收益的投资,而损失最终将转嫁给存款人或者是存款保险公司;存款人往往依赖
存款保险制度,而缺乏主动性去选择并监管民营银行等。
其实,只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往往会作出对自己有
利而对他人不利的行为,从而产生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完全是经济活动的一般
状态,因而道德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国有银行存在,民营银行同样不可避免。政
府干预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并不能从根本上避
免,因为政府也不可能获得完全信息。需要通过某种制度设计增加信息的透明度,
消除这种不确定性,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这是经济学中所讲的次优合同问
题。而国外的经验也表明,实践中次优合同是存在的,但如何选择一系列次优合
同,将是我国民营银行发展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难题。
主要由于存在着上述所论及的几方面风险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还在初期的实
践中得到了暴露,使得主流学者及政府主管部门在发展民营银行的“紧迫性”问
题上比较迟疑。
去王蕴鹾我国医簦掘缸殴墨耋
第三节民营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
笔者认为,在上述的风险分析之外,民营银行在我国的发展主要还存在着以
下几方面的客观制约因素:
首先,在我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良好的发展配套环境:我国现实的社会信用
环境较差,而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银行成功经营的必要前提。民营银行
作为一种具有新型金融产权形式的金融机构,其存在和发展更倚赖于一个良好的
社会信用环境。民营银行相对于国有银行在信誉上处于劣势,而资金来源上能否
吸收足够的公众存款直接影响到民营银行的生存发展,而当前我国尚缺少这么一
个保障公众利益、防范信用风险的社会信用体系,这使得吸收公众存款成为阻碍
民营银行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从资金运用上看,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存
在问题,道德风险的存在等等,直接导致了银行不良贷款的大量上升,势必会影
响到民营银行的发展。
笔者认为: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建立国内统一、公开、有
效的企业与个人信用评级制度和评估体系是银行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良好的
社会信用体系应当通过立法,制定一整套科学完备的社会信用评价方法,并由独
立的评价机构来组织进行,以市场规则为基础,逐步形成制度健全、手段完备、
调控有力、管理有序、运作灵活的运行机制,同时加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参照
国外的成功做法,尽快把个人信用纳入到整个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中来,再者应当
加快企业信用等级证的推广普及工作。
其次,相应的法制法规不健全:民营银行的发展要求完善与之相对应的法制
法规,而我国1171前尚未建立有关民营银行的法制法规,对其准入、监管和退出均
没有具体的制度约束。民营银行的准入约束是保证准入过程当中的公平性,同时
维护银行业的合理适度竞争;而退出制度则是保证金融体系持续稳定运转,缺乏
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障必然导致民营银行发展的先天不足,不仅增加金融风险,
还可能影响改革的进程。总之,没有健全的法制法规作导向,民营银行就不能发
挥其正常的经济效应,反而还可能向社会转嫁风险。
笔者认为,有关民营银行的法规体系,最紧迫的是建立银行准入、监管和退
出法规,研究、建立并且通过试点完善这些竞争规则。这本身就是金融创新的过
程,这些创新有利于稳妥有序地开放民营银行。可以考虑在正式的法规未出台以
前,先制订并试行一定的暂行办法,为民间借贷构筑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以规
范、约束和保护正常的民问借贷行为:另外,在暂行办法中以法的形式,对于民
间银行发放准入证的过程加以明确,作到公开、公正和公平;立法过程中在建立
及时、规范并且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过程中也为合法经营者以及资金一个正当的
出口。
再者,是现有金融运行体制的制约:我国的金融监管机制不够完善,而有力
的合理的金融监管机制是金融业这个高风险高敏感度的行业安全有效运行的必
要基础,否则就会陷入金融秩序的混乱甚至爆发金融危机。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
完善的针对包括民营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监管制度和体系,金融监管机制在尚不
健全的情况下仍处于效率低下的局面,因此,如果贸然放松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
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将面临极大的挑战,一旦不能即时灵活地处理相关问
题,整个银行体系地安全性将会受到威胁。
笔者认为, 针对我国目前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当前迫切需要相当强大
而专业的队伍,能够进行强有力的监督约束,必须做到对各种所有制的金融机构
一视同仁,创造一个清晰、公平的竞争规则。而为了达到有效监管的目标,必须
实现会融监管的多元化:按照长城金融研究所的研究,多元化的金融监管体制起
码应当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中央银行、财政部和银行存款保险公司和一些独立的
民营审计公司;中央银行是国家金融体制的核心,负责全面监管。财政部从财政
角度束监管银行体系;银行存款保险公司主要负责银行破产清算,并且在清算过
程中保障储户的利益;为了消灭在金融监管领域中的寻租活动,必须引入民办的
金融审计机构。
另外,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低。我国长期实行管制利率制度,从1994年
丌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在外币存款利率、全国同业拆借利率等方面率先
实现市场化,但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仍属于管制性利率,利率市场化仍处于最低层
次。这样的形势下,民营银行不可能真正实现以价格为杠杆的市场经营。只要利
率没有实现市场化,民营银行便不能灵活地使用存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不能通
过利率同国有银行展开竞争,且极有可能引发民营银行的生存危机。
本章通过不同角度,对在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优劣风险与制约因素进行了分
析。总结下来,笔者的观点是:发展民营银行,并不是片面追求开设的时间节点,
不是说要越早建立越有利;更为迫切的是要应对上述的风险尤其是制约因素,运
用创新手段提出对策,革新甚至开创合理的机制,为民营银行的诞生创造良好的
环境。
羞王蕴屉毯凰邑萤掘短曲墨耋
第五章民营银行的发展思路与建议
第一节发展民营银行的思路
我国虽然没有明确政策允许对民间资本办银行,但事实上多年来,许多新设
立的金融机构是直接或间接地受控于民间资本。如何让其健康发展、扩大功能作
用,由上一章关于民营银行的分析中可以得到启示,笔者试图从思路上归结如下
的考虑:
首先是对民营银行究竟要发展成什么样的概念,尤其是在政策现阶段没有明
确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民营银行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有效率的治理结构:有效的
治理结构要求以明晰的产权界定为基础,使拥有者拥有选择和监督代理人的权
威;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能够尽可能对应;能够根据业绩动态确定经理层
的收入水平;在清晰的制度框架下给予代理人以充分的自主权;能够促使银行所
有权在多元化的基础上适度集中;这样,才能具备对银行经营状况变动的开放性
和适应性。
其次在发展民营银行的过程中,时刻要注意处理好以下方面的关系:
一是现有银行体系改革与民营银行的新建问题:
虽然我国银行体制经历了多年改革,形成了多层次、多种形式的银行业格局,
但总体上银行业的集中度仍然很高,大多数存、贷款增量仍然被国有和国有控股
银行所掌握。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笔者并不片面强调进行新建民营银行的增量改
革,更重要的是要在“存量改革”上多下功夫,对现有银行体系进行彻底改造,
推行银政分开和国有银行的股份化改革。可以考虑把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与民
营资本的进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银行所有权和经营管理中的核心作
用,让民营资本在股份制银行中占有相当比重,最终实现国有银行业的民营化。
二是存款保险制度与市场约束硬化的问题:
目的我国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覆盖面广,存在道德风险加剧、市场
约束软化的问题,不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享受政府对其存款的隐性担保,其他
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人也无存款损失风险。这种制度的弊端是:如果个别银行出
现支付危机,中央银行通常采取返还存款准备金或者提供再贷款以增加银行额外
的支付手段,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压力的积累,干扰货币政策的实施;同时因为随
机性大,各相关利益主体对各自应履行的职责、承担的义务不明悉,问题的解决
取决于各方的博奕能力,时间长且结果难以预期;再则是极易引发道德风险,银
行倾向于热衷短期投机甚至恶意经营,错配资源,风险转嫁给政府。同时激励了
3l
存款人只关心利率高低,不问金融机构信誉好坏,听任银行承担过度的风险;最
后中央银行的救助能力有限,面临危机时,对中小银行受保护程度会远低于陷入
困境的大银行,影响社会公众对中小银行的信心。
三是公平与效率问题。
民营银行的发展可能解决了效率问题,而可能引发公平性问题。为防止此类
问题产生,对民营银行的股东贷款,关联贷款要有严格限制。要制定有关公平信
贷方面的法律,保障同等信贷权利的落实。
在切实做到以上两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当在对内开放银行业市场之前就
设计好民营银行的经营框架,在该框架下既能保证政府对资金的控制权,又能保
持银行业市场对民营资本的开放渐进有序。总体上说,这个框架设计应该包括对
于设立地区的选择、对于资本结构的规定以及对于分级管理问题的处理:
1.关于设立地区的选择:在现实条件的限制下,政府放松对银行业市场的
管制不应该理解为各地都可以设立或同一地区可以设立多家民营银行,应该看到
市场所能容纳的信贷机构数量是有限的,否则会造成恶性竞争。笔者认为,由于
民营银行的资本来自于民营资本,其市场定位是服务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因
此应该在首选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同时要考虑当地国有银行的发展情况。
如果当地国有银行资金来源大于资金运用,而当地的经济发展又迫切需要银行增
大信贷投入,说明此地在资金上还有富余,也存在着投资的机会,这样在该地区
设立民营银行是可行的。不仅不会造成恶性竞争,还有利于形成合理的银行市场
结构。否则,如果某地区的民营经济本身不发达,而其国有银行资金运用又大于
资金束源,建立民营银行则显得没有必要。
2.关于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与经营激励、收购兼并、代理权竞争和监督机
制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为使民营银行的行为符合政府的效用函数,同时也为
了便于中央银行监管和银行业稳健经营,政府有必要通过对民营银行资本结构的
限制性规定柬达到这一目的,即规定民营银行避免绝对控股股东的存在,但有多
个持股量近似的大股东类型。由于股权集中程度有限,各大股东有动力和能力发
现经营者存在的问题,使各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有力,能够减少类似使公司受损
而使某些大股东受益的现象,而且由于股东的压力,经营者也会有足够的经营激
励,中小股东会因此受益。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能避免民营银行成为某些大股
东操纵为其服务的工具,使其更易于接受政府的指导,这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对
经营者的监督更为有效,能够减少普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使银行能够
稳健经营,减少风险;三是能有效保护小股东的利益。
3.关于分级管理问题。为减少金融风险,促进民营银行稳健经营,可以考
虑借鉴香港的银行分级管理制度来对民营银行进行管理。即根据民营银行的资本
实力、管理水平、遵守法纪情况发给不同的牌照,规定不同的经营范围。具体来
说就是:规定刚成立的民营银行为限制性银行,只允许其吸收股东存款,向其股
东提供信贷服务,待经营1、2年后由权威机构认定,若其信誉较佳就允许其经
营批发业务;如果若干年后资本、资产、盈利已达相当水准可再由权威机构认证,
转为全面性银行,允许其开展零售业务,过程中如果表现不佳,则可考虑降级。
这样既增强了民营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又可以减轻监管部门的审批压力,还可
以控制民营银行的市场份额。
为了保证民营银行的发展,笔者认为与上述框架有关制度的配套性改革是必
要的:
一是孥决做到防止政府过多的干预:做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这是民间金
融业实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必要条件,也是民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如何保证民营金融机构能顶住部分政府部门的强制干预,为它们创造一个宽松的
金融环境,是首要的难题。
二是要在完善法律基础上,按市场化原则,严格依法准入与退出。只有这样
金融机构/d会真正优胜劣汰,才能堵住其向社会转移失败风险的渠道,硬化预算
约束,才能迫使民营银行选择高素质的经营者,并且努力审慎经营。同时可以改
变央行监管的被动局面,降低监管成本与风险,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三是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金融稳定机制,及
时对出现严重问题,破产或濒于破产的金融机构进行处置。同时要转变控制金融
风险的思路,允许金融机构破产,隔离破产事件,控制破产事件的影响扩大。按
市场原则处置金融风险,实现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尊重市场纪律的目的。
在民营银行发展的起步阶段,可以按以下几点原则考虑: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
度;按照商业化原则由各金融机构出资;实行限额保险;对各金融机构的救助成
本要在各受益会融机构之间分摊。从国外经验来看,为保障存款保险基金的来源,
我国应该实行强制性的和全面的存款保险制度,而不是仅限于民营银行这个方
面。此外,在民营银行试点初期,由于银行数量较少,保险公司的业务不能正常
开展,因此,需要在一段时期内对保险公司进行特殊的政策扶持。
第二节抓住1r1"0的机遇发展民营银行
加入WTO对于我国经济,尤其是银行业影响深远。笔者认为,其意义不仅仅
是开放市场、引入竞争,而且是一次“制度移植”。理论上,制度变迁中存在着
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将形
成“路径依赖”,并在其既定方向的后续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由第二章的阐述
可以看到:我国银行业的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主要还停留在形式上或外延
性改革的阶段,很多深层次矛盾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要摆脱这样的“路径依赖”,
扭转既有方向,通过借助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是一种可选途径。而加入WTO
正是对中国银行业的一次制度整合,是中国银行业改革摆脱“路径依赖”的好机
会。
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的进入自会使竞争加强。但在彻底对外开放金融市
场以前,笔者呼吁也应当对国内放宽行业进入限制,对国内企业也实行“国民待
遇”。我国银行业的国内同业竞争呈不均衡状况,新兴商业银行在设立分支机构
方面受到严格限制,不利于它们开展跨地区业务和壮大规模,而民营银行的进入
和发展尤其受到压制,真正成熟的市场竞争必然是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展开的,
所以要鼓励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发展,这既符合市场经济的精神,对国有银行来说
会有相当的辅助与促进作用。
无论外资银行是通过参股还是独资等途径来进入国内市场,其进入中国的主
要目标是盈利性、增长性和市场分额。由于其资金雄厚,拥有更加优越的制度安
排和业务经营管理,完全以利润为中心的商业性经营,由规模大引致的跨国低成
本筹资能力,甚至享有目前一定程度的“超国民待遇”。这些相对优势使得其能
够在地域和业务限制放开的条件下更好得行使目标战略:可以比同业更低的成本
提供产品和服务;提供具有独特性的产品和服务;在针对特定的目标市场、顾客
群体时拥有集中优势等。
可以预见,外资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将展开或明或暗的激烈竞争:争夺绩优
客户和中高收入人个人存款,层层渗透:重点开拓国内银行薄弱的中间业务环节
如国际结算等;与国内银行争夺贷款业务,拓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吸引国内商
业银行专业人才。
上述分析表明,外资银行伴随着WTO进入中国后面临挑战的主要是国有银行
和股份制银行,对于尚未开放的区域性民营银行而言,由于目标市场上的业务没
有太多的重叠以及没有过多的竞争,还谈不上很大的冲击:这主要因为决定金融
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信息以及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信用,对于民营银行来
说,最能充分得利用地方(以至社区内)的信息存量,来了解未来植根的主要土
壤——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信息成本低,而正是克
服“信息不对称”和因信息不完全而导致的交易成本高,会使得外资银行与国有
银行一样,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涉及。这使得地方性甚至区域性的民营银行可以
在WTO后仍然拥有稳定的服务对象和市场基础,可以扬长避短,集中力量发展信
息不对称性最强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和家庭消费信贷。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民营资本与银行资本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是必然
的发展趋势。从根本上说,民营经济的贫血症只能寄希望于民营金融机构来治愈。
即使不是为了迎接入世,中国也需要民营银行。在应对WTO挑战上,遵循比较优
势发展战略,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并按产业结构的特性来改造中国的金融结构,
发展民营银行和中小银行,以此支持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必须的。
如果在只存在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离开国有银行
而成为外资银行的客户。而民营银行的加入将可能使得这些客户的选择发生变
化。由于民营银行体制灵活,能够更好适应客户的需要,提供更符合国情的服务,
被外资银行拉走的客户会大大减少,这对中国的银行业是有利的。而在全面转型
放丌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在一段时期内外资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激烈竞争的现局
面,而这段时期也将降低民营银行的发展压力,成为其迅速发展的机遇。
总之,WTO大环境为中国的金融行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但也要看到,
其也为民营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从一开始就能达到高起点并向国际标准看齐,创
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第三节发展民营银行的市场进入途径
由前一节的论述可知,民营银行要着眼于特定的目标市场,在发展壮大前避
免与外资银行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发生正面冲撞,为此,笔者设想了几条可以选择
的途径,以解决民营银行建立与发展初期的进入途径:
1.可以考虑吸收民间资本,组建民营化的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
农村经济不单纯由农业和农户组成,也包括农民开办的中小型工商企业。伴
随着农业特别是部分地区农村工商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其对资金的需
求日益增多,而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客观上为商业化金融组织在广大农村地区提
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这部分目标市场对于民营银行的组建最为有利,所承担的风险与压力也最
小。组建农村股份制民营商业银行,人股股东可以考虑以农村信用社的原有社员
为主,重点吸收有资金实力的农产、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开办的中小企业,使
其资本金全部由民间资本入股组成,在经营过程中逐步壮大。
2.城市商业银行引进民间资本,通过股权结构改造组建民营化城市股份制
商业银行
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大多由各地区的城市信用社改组而成,由于大量历史
遗留问题,风险比较集中,经营问题复杂,规模一般较小,且经营能力不足,所
能经营的中间业务较少,几乎未涉及到表外业务的经营。监管当局亦不允许其在
异地设立分支机构,限制其扩张网点,这些均制约城市商业银行的壮大。民营资
本所有者的自身实力使其不可能参与所有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造,但是在民间资本
充足、商贸发达的部分地区,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引进优质的民营资本所有者
加盟,促使国有背景股本的逐步稀释,最终实现民营化。这些城市商业银行在经
过股权结构民营化后,有利于消除各种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实现邻近地区商业银
行的并购和营业网点的扩张,逐步发展扩大。
3.采取申请新设社区银行的办法进入市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设立商业银行注册资本最低为10亿
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为l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合作商
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为5000万元人民币。目前我国金融资产超过30万亿元人
民币,30%左右城市居民占有近80%的居民金融资产,其中近一半又被20%的少数
高收入阶层占有,这说明我国部分个人完全有能力申请新设民营银行。而社区银
行是他们的最优选择‘船’。
社区银行立足社区,强调金融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可能服务一个生活小区,
也可能覆盖一个城市,甚至服务于一个地区。它完全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利润
最大化的原则调整经营策略,突出自身的比较优势。社区银行一方面突出了其在
中小城市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性质,和国有商业银行在不同层次上运作,形成较
强的互补陛;另一方面改变了民营资本投资的隐性壁垒,激发了民间资本所有者
的投资积极性,使资本这一稀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最后,笔者认为,在进入WTO调整期的最后阶段,无论民营银行采用何种方
式进入市场格局,都将遵循“水到渠成”的客观规律。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也存在着催生民营银行尽早进入市场的有利因素:在我国经济构成中,拥有雄厚
的民间资本力量,启动这笔资金,使其发挥最大价值,需要有合理的释放渠道。
当前,国家政府下定决心调控房地产过热,人民币持续一定程度的升值,如果再
加息,大量从楼市退出的资金将自然地进入银行,使得银行的存款将大量增加;
虽然在证券市场上,国家近期出台了包括股权分设等一系列利好措施,但股市对
民间资本的投资吸引力仍不够:而近几年,由于国家对地下钱庄的严厉打击,使
得民问资本原来通过地下钱庄进入制造业等领域,获得高息的投资私贷方式也陷
于低潮:尽管民营资本也通过联合进入西部,在内地买断一定期限的煤矿、油井
等开发投资能源,但随着国家能源新政策的不断出台,使得投资这些领域的民资
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种种现象表明,民营银行加入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当其时,
羞士蕴雎毯国民萱量缸曲墨耋
对于化解民间的投资困局,对于实现投资体制和投资渠道多元化非常重要。发展
民营银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但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诸多困难,所以要充
分论证,选择最优的市场进入方式,逐步推进民营银行的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
的稳健、高效增长。
差王筮鹱兹国民盈筮盈曲盥耋
结束语
中国各界关于民营银行问题的争论已有多年。目前对民营银行的性质基本形成共识。从
性质上看,民营银行不是私有化,而是指股份制改造。主要通过吸收民间资本,并以民间资
本为主要成分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适应市场机制运作的现代金融企业。
在笔者看来,市场和决簟层对中国民营银行的关注要点应当在于:中国是否应该真正建
立和实施银行业市场的准入制度?从这个意义来看,中国放开民营银行应该是必须要做的事
情。这也使得考虑民营银行建立的技术性细节,民营银行的规划方案和具体目标得以有实现
和完善的可能。
银行归根结底也是一种企业。能不能存在决定于其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如果不符合,
自然会退出市场;但如果产品需求不会减少而是增加,则自然有它生存和施展才干的余地。
目前总的米说,民营资本具备自藐承担风险的能力,但是所涉及的因素很多.在社会公众的
信用观念、信用秩序、信用纪律还未严格建立和完善起来以前,有可能会加大金融风险,这
可能也是民营资本无法控制的。从监管者的角度来说,关键是要创造良好的市场运行及监营
机制,引导民营银行真正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而不是由于担心其风险能力而
给予过高的限制。发展民营银行,要慎慎.但不能不允许试点。
矧待民营银行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良好的开端和发展!
羞士蕴盛我国民置强短艘墨盏
注释
(1)中国政府按照加入世贸组织协议。甚至部分提前兑现了金融业开放的承诺。2005年
12月,中国提前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哈尔滨、长春、兰州、银川、南宁5个城市的人
民币业务,从而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2 5个。
(2) 《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4),《中国金融年鉴》(2003、2004)。
(3)数据于2005年7月由中国银监会公布。
(4)长城金融研究所2000年7月9日在西安成立,专事民营银行研究,主持人徐滇庆系
加拿大曲安大略大学的终身教授。
(5) 《八大疑惑困扰民营银行》(张吉光:上海银行/郭凌凌:中国工商银行)
(6) {Universal banking and the future of small business}(Berger Udell.1996)
(Eds.).Chicago:Financial System Deslgn Reconsidered.h'wln.
(7) {How important is size of lender}(Peek,J.,Rosengren,1996)
(Eds.)Chicago:Financial System Design Reconsidered.Irwin.
(8) {The present and future role of banks in small busmess}(Meyer L.H.,1998)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2,1109—1116}
(9) {Fxnanelal Oeepemng in Economlc Development}(Edward S.Shaw,1973)
[M]London:Oxford Umverslty Press.
(10)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ckinnon.R,1973)
[M]Washington DC:Brookxngs Institution.
(11)“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又称“金融压抑”或“金融压制”,是指中
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对各种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市场经营流程和市场退出按照法
律和货币政策实施严格管理,通过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各金融机构设置和其资金运营的
方式、方向、结构及空间布局。
(12)芝加哥学派在过去是货币主义的同义词,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一学派的一些经济
学家和法学家,如施蒂格勒、博克、德姆塞茨、波斯纳、佩尔兹曼等,在美国反垄断
政策的分析和与哈佛学派的论战中,提出了竞争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竞争政策主张,形
成了芝加哥学派的竞争理论,并逐步取得了主流派地位,其对80年代以来的美国反
垄断政策的转变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13)寻租理论产生于美国,最早萌芽于60年代,确立于70年代。克鲁格(Krueger,1974)
在公开发表的‘寻租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中深入研究了由于政府对外贸的管制而产生
差王发屋强国民蛰握缸曲墨耋
的埘租金的争夺,并设计了数学模型对其进行计算和讨论,此文后来被经济学界视为
寻租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克鲁格也被视为寻租理论的鼻祖。
(14)徐滇庆:《金融改革路在何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页一第5页。
(15)根据浙商银行重组后的股本结构显示,第一大股东是国有独资控股企业“浙江省交通
投资集团”。
(16)2004年7月至2005年底,外国投资者在中国银行业共投资170亿美元。中国银监会
主席刘明康也表示,目前外资占国内银行总资本的比例已经达到15%。
(17)徐滇庆等:《金融改革路在何方一民营银行200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7—88
(18)“休克疗法”认为:经济体制的各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任何局部的或渐进式改革经
济体制的努力和策略都是无效的。必须一步到位地清晰界定私有产权和完全价格自由
化,创造市场经济真正运行的前提。
(19)沙虎居:《区域性民营银行的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II,121—122
(20)“监管低效”的原因至少包括;金融监管面临压力所带来的低效、渐进式改革路径带
来的低效、金融制度的过渡安排对金融监管效率的影响等综合因素。
(21)陈岩:《中国民营银行行动纲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07—109
(22)诈南:《金融理论与实践》,湖南大学经贸学院.2005—6,57—58
40
羞士筮鲢叠国民置盈盈啦墨耋
参考文献
[1]王增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对策》[J],《沿晦企业与科技》,2005-12,28
[2]许南:《民营银行的市场生存空间及进入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6,42
[3]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4]樊纲:《克服信贷萎缩与银行体系改革》[J],《经济研究》,1999-1,35—37
[5]孙永佯、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1999—12,41
[6]熊伟:《我国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信托投资公司》[J],《经济研究》,1998—8,25
[7]巴曙松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运行》[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8]于国红:《论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J],《经济评论》,2002-2,19—21
[9]范千榜,石红军:《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N],《西北大学学报》,2002-2.28,3
[10]何锦:《从浙江模型看民营银行的兴办》[J]《经济问题探索》,2002.5,93—96
[11]沙虎居:《区域性民营银行的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1
[12]陈岩:《中国民营银行行动纲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13]徐滇庆等:《金融改革路在何方一民营银行200问》[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王继权,董杰、付跃东:《试论我国民营银行发展问题》[J],《深圳金融》,2005—3
[15]曾康霖:《民营银行:敏感而需要讨论的金融热点话题》[J]<财经论丛》。2003—1
[16]于自力:《民营银行准入:目前还宦缓行》[JJ,《金融研究》,2002—11,17—19
[17]金伯利·C·格利森:《美国银行业跨国收购的财富效应》[J],《国际金融研究》,1999-4
[18]程惠霞:《我国银行业“第二梯队”的现状与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0—7,52—54
[19]王维安:《从制度变迁看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J],《金融研究》,1999-10,26
[20]何嗣江:《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制约因素及战略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0-4
[21]乔惠曙;《入世后银行业“第二梯队”的发展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2003-3
[22]杨磊:‘民营银行答卷完毕》[N],‘中国经营报》,2003—7.28,6
41
———羞壬蕴盛业国医苴担在曲墨查
[23]装卫红、张毅;《关于民营银行认识几个误区的解释》[J],‘金融与保险》,2003.7
[24]熊继洲:《民营银行及其制度变迁》[N】,<金融时报》。2003.8.25,6
[25]姜应祥:《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策略选择》[J],<中国金融》,2003.7,37
E26]于聪:《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N],《暨南学报》,2004 1.24-28.3
[27]陈学斌张文:《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檄励约束机制的博弈分析》[D],2004
[28]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次序》(第二版)[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9]杨放、李洪江:《从渐进改革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J],《财经问题研究》,2001.9
[30]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H童士清:《自上而下的金融体制改革路径及其绩效评价》[J】。《经济评论》,2000.2
[32]胡炳志:《论市场惩戒机制在金融体制风险控制中的作用》[J],《经济评论》。1999.6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
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肩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复旦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
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二鲤导师签名:二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