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472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及其预警机制设计研究

湖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及其预警机制设计研究
姓名:程丽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世界经济
指导教师:肖德
20080501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深入,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持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施“引进来"与“走
出去"相结合的战略。随着这一战略的实施,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步伐逐步
加快,然而随之而来的企业国际化风险也日益凸显。国际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中国国有
大中型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重重风险。
有效实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管理是其海外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证,而完善
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则是企业实施风险控制与管理的基础。
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现状和动因,在此基础上考察国有
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政治、外汇、法律、投资决策、资产管理以及竞争风险及
其成因,并相应设计了一套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机制,包括风险预警组
织结构设计、流程及风险评估,综合运用环境分析法、分解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和德尔
菲法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评估模型,为有效实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
去”风险控制与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国有大中型企业; “走出去"; 风险; 预警机制; 风险评估
Abstract
With the trend of the world economic integratio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ing and
deepening,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ld economy,China must make full use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market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Introduce In”
and”Go Out”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long-term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with carrying out the strategy,China’S large—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gradually speed up the international pace,however,the attendant risk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And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large and medium—sized SOEs,the
China’S large and medium-sized SOEs”Go Out”face various risks.Thus.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China’S large
and medium-sized SOEs must actively take effective measure to avoid and control risks,and
a set of early—warning mechanisms of risks will play an essential and basic role in the risk
control and management process.
This paper shows the status quo and motivations of China’S large and medium-sized SOEs
”Go Out”,and then analyzes various risks that China’S 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ace,including political dsks,foreign exchange risks,Legal risks,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risks,asset management risks and competitive risks,and the causes of those
risks are further demonstrated.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a set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SOEs”Go Out”risk of early-warning mechanisms are designed
correspondingly.The set of the early-warning mechanisms includes the risk of early—warn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design,process and risk assessment.In the process of the designing
the early·warning mechanisms,the integrated use of environmental analysis,decomposition
analysis,fuzzy synthesis evaluation and Delphi method are made to establish a risk
assessment model which will be the basis and for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SOEs”Go Out”risks control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Large and Medium—Sized SOEs: ”Go Out”; Risk; Early—warning
mechanisms; Risk assessment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敝作者签名:和茅石
日期:矽年,月哆El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并向国家有关
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允
许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公开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炒耻.矿
日期:埘L7.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绪论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发展的深入,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要谋求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融入全球经济的链条之中,充分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随着这一战略
的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投资规模逐渐扩大。2006年,我国非金融
类对外直接投资161.3亿美元,同比增长31.6%;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53.7亿
美元,同比增长12.3%;新签合同额52.3亿美元,同比增长26.3%;派出各类劳务人员
35.1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7.7万人;国对外设计咨询业务完成营业额3.3亿美元,同
比增长45.4%;新签合同额4.1亿美元,同比增长14.8%。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
企业实行海外经营,企业的跨国经营风险也日益暴露。由于海外经营目的国存在政治、
经济、金融、战争等不可预知的因素,国际化经营风险比国内经营风险要复杂得多,企
业跨国经营面临着多重风险。例如,某中国企业花数亿美元在美洲购得一宗油气资产,
结果不得不以1美元的价格重新卖给原卖主,血本无归;中国出口海外企业应收账款逾
期无法收回的至少有1000亿美元;温州鞋在西班牙埃切尔市被人纵火焚烧、在俄罗斯
被人灰色清关没收;不仅企业经营状况不容乐观,企业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也受到侵害,
2004年4月,8名中国工人在伊拉克遭绑架。中国企业海外经营遭遇频发于此类似的风
险损失事件,关于企业“走出去”风险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实施
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其企业体制、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还未完全与市场经济
体制接轨,因此其在跨国经营中所遭遇的风险有其特殊性,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跨国企
业国际经营类似的风险,还面临着由于制度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存在其他损失的可能性。
如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陈久霖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违规从事投机交
易,造成公司亏损5.54亿美元之巨,严重资不抵债而申请破产重组。因此,国有大中型
企业“走出去”的风险及其预警机制研究成为非常紧迫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关于企业“走出去’’风险的研究是将企业风险防范的基本思想、流程和控制体系应
用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处于比国内更复杂的政治经济
文化和社会环境,因此面临更广泛而复杂的风险。其中,政治风险和汇率风险成为两大
1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热点;随着政治风险从极端型政治风险为主演变为非极端型政治风险为主,关于政
治风险的研究也分别经历了从政治风险的宏观分析法、宏微分析法和微观分析法的三个
阶段。宏观分析法的代表有Howard C.johnson(1965)的失衡发展与国家实力模型
(Uneven.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Power Model),Harald Knudsen(1 974)的国家征收
倾向模型(The National Propensity to Expropriate Model),Dan haendel、Gerald T.west和
Robert G.Meadow(1979)的政治制度稳定指数(The Political system Stability Index,PSSI)
等,政治风险的宏微观分析首次由Sten Robock提出,政治风险的微观分析方法主要代表
有RaymondVernon(1983)的“渐逝协议因素”(Obsolescing Bargain Factor),Wenlee Ting
(1985)的“渐逝需求模型"(Obsolescing Demand Model)和Richard D.Robinson(1989)
的“产品政治敏感性测定"(The Product Political SensitivityAssessment)。在汇率风险研
究方面,自从1973年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来,各种主要货币的汇率就
随着各国经济发展的变化而频繁变动,企业跨国经营资产负债不可避免的受到汇率波动
的影响,汇率风险进入了国际经营企业风险研究的视线,在外汇风险的分类方面,学者
达成了共识,一般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企业跨国经营除面临政治风险、
汇率风险之外,还要应对与国内经营相类似的风险,如竞争风险,经营风险,技术风险
等,不同的是处在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中,这些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
各国学者在专门研究某类风险的时候,也提及到全球化对这些风险产生的影响和可能出
现的新特征,如Jeff Madura(2000)对跨国经营财务风险进行了相关研究。
随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步伐加快,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凸显,国内学者对企业跨国
经营的风险研究也逐渐兴盛起来。对于跨国经营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风险研究,
何娣(2001)、谭庆美(2004)、宗永建(2005)研究了企业跨国经营中面临的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的特点、产生的基础、原因以及政治风险的防范和规避;宣国良(1997)、张
建(2004)对企业跨国经营的政治风险评估方面进行了研究。韩涛、郝洪(2006)探讨
了某些行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汇率风险、财务风险的问题,考察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的
外汇风险管理。单宝(2006)、张细移(2006)等从企业跨国并购的角度考察了企业走
出去的风险;熊志根(2003)研究了不同规模类型的企业在跨国经营风险中所采取区别
对待的风险管理战略,如区位、行业、以及技术等方面的不同选择;童生和成金华(2006)
研究了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经营的政治风险及其规避。
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为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目
前关于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研究仍未成体系,而专门针对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
2
一、绪论
风险的探讨更是零星可数,目前相关的文献仅有洪梅华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
基地重大项目“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研究"课题组从企业投
资决策不科学存在管理漏洞和现行境外资产管理制度的缺陷方面研究了跨国经营中国
有资产流失的防范问题;李俊江、史本叶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视角谈论了国有企
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因此,为了更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风险,则要通过考虑国有
大中型企业本身及其“走出去”的特征,研究大中型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可能遭遇的
政治风险、外汇风险、资产流失风险、投资决策风险和竞争风险等多种风险,并分析这
些风险产生的原因,对这些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风
险预警机制。
(三)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本文将在前人对跨国经营风险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现
状和动因,分析其风险及成因,并相应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机制。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对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研究的
相关理论;第二部分分析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及动因,为国有大中型企业
“走出去"风险分析提供现实基础;第三部分从政治、外汇、法律、资产流失、投资决
策以及竞争等六个方面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从国际宏
观环境、中国政府对外投资体制以及企业自身因素几个方面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
各项风险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初步构建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风险预警
机制,包括风险预警机制的组织结构设置、风险预警机制的流程以及风险的评估模型的
设计。
(四)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介绍了企业风险识别与度量的一般流程和方法。
本文利用实证分析方法,以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现状和动因为基础,分析了
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多重风险,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成因
进行了分析。
本文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评估模
3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型。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重点突出的研究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多重风险,并
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建立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风险评估模型。
4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
(一)概念界定
1.企业“走出去’’
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坚定不移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其内涵十分丰富,在
逐步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式: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
外劳务合作。由于对外直接投资在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因
此,本文将把重点放在讨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上,在此过程中,附带研究企业对外
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风险问题。
2.国有大中型企业
本文所指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指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规模以上企业。一方面,在于
企业的所有制问题,其为国有,因此相对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其产权归属、管理
体质上都有其特殊性,关于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遭遇的风险特
征将在国有大中型企业风险及其成因部分中进行深入的阐述,特别是关于国有大中型企
业资产管理风险的分析中有较为充分的论述。另一方面,在于企业的规模,企业规模的
差异将导致企业“走出去”风险的差异。例如,大中型企业相对于小型企业,在“走出
去"过程中一般投资规模较大,所以其遭遇风险损失的数额也较大;大中型企业特别是
国有大中型企业多以企业集团形式而存在,涉及到母子公司资源整合与分的问题,而小
型企业不存在这方面的考量,因此对于大中型国有企业而言,如何在母公司进行战略的
安排,包括对母公司与子公司、各个子公司的资源的分配要有一定规划,特别是需要防
止其多个子公司在海外的恶性竞争风险;另外,由于大中企业相对于小企业而言,其管
理层次较多,灵活性相对较低,转向较慢,因此面对风险的反应速度有可能不及小企业。
因此,大中型企业有必要努力实现管理的扁平化、建立信息系统,以提高企业对风险的
反应程度。在分析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风险成因及预警机制设计等方面,
本文将充分考虑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的独有特征进行论述和研究。
5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企业“走出去”理论
Stephen.H.Hymer(1960)①以市场不完全作为理论基石,将产业组织理论的垄断原理
用于对跨国公司行为的分析,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其认为垄断与优势结合是跨国公司
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企业的垄断优势和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是企业对外
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Vernon(1966)②的产品生命周期将企业的垄断优势与区位优
势相结合,认为产品在市场上有周期特征,分为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各阶
段与企业的区位决策、出口或国外生产决策有关系,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将
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Buvkley和Casson(1976)将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引入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领域提出内部化理论,研究了各国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企
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组织形式。认为市场不完全,特别是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是导致对
外直接投资的动因。Dunning(1980,1988)@在将前述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和区位
理论三者综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利用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优
势综合了解释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动因。Kiyoshi Kojima(1978)提出边际产业扩展论,认
为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否认垄断因素在
对外直接投资决定方面的决定作用,直接投资的优势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其
从国际分工角度解释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对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无疑是一次
冲击。不仅对解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指导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
直接投资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企业经营风险理论
1.风险概念与特征
1901年,美国学者威雷特在其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第一次为风险
下了定义,“风险是关于不愿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之客观体现”④。这一概念归纳了风
险两个特点:即客观性和不确定性。1964年,美国教授威廉和汉斯在《风险管理与保险》
一书中将风险分析者的主观因素引入风险概念,认为风险是客观的状态,对任何人都同
样存在,但不确定性是认识者的主观判断。1983年,日本学者武井勋在其著作《风险理
”Hymer.S.H.The Intem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PH D Dissertation.Mln
『M1.Massachusetts:MIT,Press.1976
9 VERNON.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Product Cycle[J]. Quarterly ioumal of
economics.1966(80)
@J.H.邓宁.国际投资fMl.上海:企鹅}l{版社,1972
④威廉姆斯风险管理|j保险[MI.北京:中国商业jf{版社,1990
6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
论》中对风险提出了新的定义,“风险是在特定环境中和特定期间内自然存在的导致经
济损失的变化。"①其表明风险具有相对性,是在特定环境和时间状态下的产物说。中国
学者赵曙明在其著作《国际企业:风险管理》中总结并定义了风险,“风险是在一定环
境和期限内客观存在的,导致费用、损失与损害产生的,可以认识与控制的不确定性"。
关于风险的本质特征,风险理论将其归纳为客观性,相对性,复杂性,动态可变性
四个方面:
风险的客观性是指风险的存在与发生,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风险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不同的主体和环境,风险的内容、程度都是变化的。
风险的复杂性是指风险的成因、表现形式、影响力和作用力是复杂的。从形成风险
的成因看,有可预测的原因,也有不可预测的原因;有直接原因,也可能有间接原因。而
且风险的影响程度、损失大小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风险的动态可变性是指随着诱发风险的客观条件的变化和风险管理措施的采取,风
险的形态、后果、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②。因此,随着人们识别风险和抵御风
险的能力的不断增强,风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或使得风险的不确定性得到控制。
通过详细的考察和论证,制定出防范和规避的策略,可以抵御风险的发生或降低风险发
生时所带来的损失。
2.企业风险评估概述
(1)风险评估涵义
企业风险评估是指企业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风险进行分析和评
价的过程。企业风险评估是企业风险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因为这种评估能帮助确定企业
何处存在风险、风险的大小,是企业进行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措施的选择的基础,从而
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保护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能力,以取得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①风险识别
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纵观企业各项活动的发展过程、企业经营
管理的各个环节,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连续地发现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过程。其任务是
认识和了解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及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风险识别需要研究和回
答的问题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风险有哪些?哪些风险应予重点研究?引起风险事故的
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些风险所引起的后果如何?识别风险的各种管理措施是否到位?
。赵曙明.国际企业:风险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ff{版社,1998
@J希马皮(c Shimpi,PA)等著,王瑾瑜,郑海涛译.整合公司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7
: 湖北大学硕+学位论文
为了有效的识别风险,要求做到全面性、综合性、连续性和制度性。全面性,是指
风险识别要将企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从而识别企业的各种风险,在识别风险
时要综合运用不同的识别技术和方法。此外,作为企业,存在各种单一风险,但风险之
间往往互相影响,因此,需要考虑整体风险,这就是综合性的要求。关于连续性,则是
指对风险的识别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因为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自然,风险也在不
断地变化和产生。正因为如此,风险识别必须制度化,应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专职
人员,实施风险责任制。
②风险评价
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还必须对可能出现的后果从性质或者数量予以估计和衡量,
这是实施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风险评价是指用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来估
计和预测某种特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程度。准确衡量风险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
可靠前提。进行风险衡量,首先要有充分而准确的信息资料,正确运用概率数理统计方
法判断。
(2)风险评估方法
①风险识别方法
风险识别的方法很多,如环境分析法、财务报表分析法、流程图法、幕景分析法、
决策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文献检查法、实地勘察法、专家调查法等,每种方法并非孤
立或相斥的,在风险识别中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方法。分析可以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
度进行,在实际操作时,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环境分析法。跨国企业环境的构成极其复杂,主要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而外
部环境又分为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东道国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等环境构成
宏观环境,而微观环境主要包括消费者、供应商和现有或者潜在的竞争者等。企业董事
会或审计委员会、组织结构、权责分配、管理理念、运营风格、人事政策等构成企业内
部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下企业对风险识别的特定方法,是指通过对环境的分析,了解企
业威胁与弱势,找出这些环境可能引发的风险与损失。
分解分析法。跨国企业运营置身于一个庞杂的大系统中,将大系统分解为按一定标
志构成的子系统,使系统内部的各要素更具同质性,这样有利于探明企业风险的生产源。
分解分析法就是将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容易识别的事物,从而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
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将政治风险分解为政治政策风险、经济政策风险、社会风险、
恐怖主义风险等等,将管理风险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组织风险、人力资源风险、财务风险
8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
等,然后再对每一种风险进行分析。且对各分枝风险可以采用不同的风险分析方法,这
种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并有不同的形式。
以上四种风险识别方法是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文中根据不同环节的具体特点综
合运用各种方法,以求较全面且重点突出地识别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各
种风险。
②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定性评价方法
风险定性评价方法是运用风险评价者的知识、经验、理智地对风险大小的做出主观
判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由美国兰德公司创立并推广使用的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
首先收集相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资料并以此为基础,邀请国际问题专家、国际经
济学家、熟悉东道国状况的新闻媒体代表人、外交人员、实务界经营管理者代表等等参
加评议会,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意见初步汇总后,跨国公司可将这
些看法进行归纳、总结、反馈,如此反复,直至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其有效性取决于:
是否综合准确地考虑了其主要影响因素;专家思考的深度和水平:汇总专家意见的手段。
这种评估方法的运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分析人员的直觉和观点,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
信息处理过程。
风险定量评价方法
风险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风险暴露计算模型、沃尔评分法、风险
价值法(VAR)、决策树法、方差分析法等。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扎德教授创立的,是针对
现实中大量的经济现象具有模糊性而设计的一种评判模型和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确
定评价因素、因子的评价等级标准和权值的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合变换原理,以隶属度
描述各因素及因子的模糊晃线,构造模糊评判矩阵,通过多层的复合运算,最终确定评
价对象所属等级。‘
本文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评估分析中,将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和模糊综
合评价法,以更全面系统又重点突出的评价衡量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状况,
从而为企业风险控制与管理提供依据。
9
湖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 ,t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现状及动因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现状及动因的分析是探讨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
风险的基础,因为现状反应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其将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企业风险因素,而“走出去"动因将影响企业海外经营的行为特征,例如
区位选择、进入模式选择等,也都是企业海外投资经营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现状
1.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概况
据统计①,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位居全球国家(地区)第13
位。其中,非金融类直接对外投资为176.3亿美元,同比增长43.8%;股本投资77.2亿美
元,占对非金融类外直接投资额的47.9%;利润再投资32亿美元占19.8%;其他投资52.1
亿美元,占32.3%。截至2006年底,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下简称存量)906.3亿美元。
其中,股本投资372.4亿美元,占41.1%;利润再投资336.8亿美元,占37.2%;其他投资
197.1亿美元,占21.7%。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
200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为7787亿美元,存量为106719亿美元,以此为基
期进行测算,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
量的2.72%禾10.85%。在我国对外投资主体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型
国有集团公司以及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的股份制企业,以2006年为例,国有大中型企
业对外直接投资额占总额近三成,若以存量计,这一比例将更高。截至2006年底,中国
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占81%,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中央企
业更是占到82%。2006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三十家公司中,国有大中
型企业占N-十七家。
2.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特点
数据所限,我们将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总体数据来分析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
特点。这主要是基于国有大中型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占现已走出去投
资规模的绝大多数比重情况下的考虑。
(1)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增幅迅猛
如图3.1显示,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幅迅猛,2002.2006年五年间,中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7—9—14
10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现状及动因
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60%,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进入
快速发展阶段。①
l●●0’●■'l●●2'●●3 l●●4 l●●尊'●●●l●●7 l●●●t●●●毫oOO 200'2002 200j 200●200尊200●
图3.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1990年.2006年)
数据来源:1990至200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摘自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2至
2006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
(2)地域分布日益广泛,主要集中于新兴发展国家(地区)
从对外直接投资来看,截至2006年底,中国5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共分布在全
球172个国家(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5%。其中亚洲和非洲覆盖率最高,分
别达到91%和81%,如图3.2所示。以投资流量计,2006年,九成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
资分布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如图3.3所示。其中,对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达84.7亿美元,
占48%,主要流向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对亚洲地区的投资达76.6亿美元,占
43.4%,主要流向中国香港、新加坡、沙特阿拉伯、蒙古、伊朗、印度尼西亚、老挝、
哈萨克斯坦、越南等国家(地区)。以投资存量计,截至2006年底,在中国非金融类对
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亚洲、拉丁美洲地区同样到了占九成,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
维尔京群岛聚集了投资存量的81.5%。从对外承包工程来看,我国企业对外承包的主战
场也是集中于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地区),两者营业额之和占我国企业海外承包
市场营业总额的70%左右。
。虽然图3-1并不能完整呈现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去”规模的发展,且近年来非国有大中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步伐
日益加快,但是基于非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占“走fl;去”比重偏低的事实,图3-1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有大中型
企业“走出去”规模的发展趋势。
11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2 2006年末中国境外企业在世界各地区覆盖比率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
图3—3 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
(3)行业分布向广范围高层次发展,但仍以传统行业为主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行业同益广泛,涵盖了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
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以及其他多个行业.且呈现出向高层次发展的趋势,
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来看,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金融业投资达35 3亿美元,占当
年流量的16 7%之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制造业等投资
比例日益提高。从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来看,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和国内相关产业实
力的增强,电子通讯、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取得较大进展,电子通信类营业额占总营业
额的比例已经从2001的3.6%上升到2005年的15%左右。但就整体而言,我国企业“走出
去”行业仍然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行业。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
资行业主要分布于采矿业和商务服务业,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采矿业85 4亿美元,占
40.4%,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投资;商务服务qk45 2亿美
元.占21 4%。以存量计,截至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盗商务服务业194 6亿美元,占
21 5%;采矿业179亿美元,占198%,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
属矿采选业;批发和零售_k129 6亿美元,占14 3%;即进出口贸易类的投资。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现状及动冈
(4)我国企业“走出去”方式日益多样化、兼并收购成为重要投资方式
我国企业“走出去”方式日益多样化,出现新建企业、特许经营、许可证协议、交
钥匙工程、分包、国际战略联盟、并购等多种形式。此外,以往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多
以新建为主,现在这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6年中国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
直接投资82.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39%。
(二)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动因
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不仅有避开贸易壁垒,获取国际资源,释放产能力、促
进产业升级的需求,更有提高产业价值链地位,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
1.绕开贸易壁垒
我国商品的出口在世界市场经常受到反倾销、技术壁垒以及绿色壁垒等等贸易和非
贸易性壁垒的限制。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从1995年至2005年,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
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在世贸组织成员发起的反倾销案件中,约1/6是针对我国
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的发展,抽样调查表明,2002年我国有71%
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技术壁垒的限制,从一般的初级产品到高新技术产品,
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技术壁垒的影响。绿色壁垒同样也是影响我国出口的重要因素,仅
1997年至2002年的5年间,我国出口因遭遇绿色壁垒而受阻的商品价值就达400亿美元,
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有大中型
企业通过资本输出、技术输出、品牌输出等方式到有市场潜力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办厂,
是应对贸易摩擦加剧的有效手段,也有利于企业绕开贸易壁垒,更好地参与全球资源优
化配置。
2.缓解资源压力,稳定能源供应
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比较低,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
越来越突出。至U2010年,45种主要矿产中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仅有21种。关系
国计民生的大宗矿产,除煤炭以外,大部分矿种都难以满足需要。我国石油资源并不丰
富,国内石油开发和生产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993年我国净进口原油1000
万吨,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进口数量大概以每年4%的速度上升。近两年增长更快,
2004年原油进口量达至U9000万吨,2006年量更是达到13000万吨,今后还要逐年增加。
而国际社会为争夺材料和能源的斗争一直存在着,与之相关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也一直
13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十分活跃。我国原料供应特别是油气资源供应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日趋严重,不仅可
能导致巨大的经济风险,甚至可能引发政治和国家安全风险。因此,在下力气调整能源
结构,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煤炭和水能资源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
寻找油气资源,确保稳定的能源供应,对于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3.释放产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由于投资增速过快,
近年来我国形成了大量新增的生产能力,在钢铁、电解铝、汽车、铁合金、焦炭、电石
及铜冶炼等行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此外,水泥、电力、煤炭、家电、纺织重化工
和轻工等行业也存在着过剩生产能力、产品积压、技术设备闲置等问题。受生产能力过
剩的影响,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产品价格存在下降的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
的利润水平,影响了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不仅国内
市场价格竞争不断加剧,出口市场也存在着相互压价挤占出口份额的现象,出口利润率
不断下降,因此急需寻找新的市场,而通过境外投资、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在国外
投资建厂,建立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渠道,带动国产设备、原材料以及半成品出口,有
利于释放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4.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价值链地位
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工厂,但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非价格竞争力较弱。
要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中的位置,关键是增强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
力。因此,要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通过“走出去’’学习和借鉴国外企业的现代经营模
式,在全面深化外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优先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业务环节,走上基于
创新的差异化发展之路;通过“走出去"学习和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实现业务流
程再造,建立健全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优化配置;通过对外投资
合作与并购,建立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既改变目前单纯依赖国外中间商的局面,更为
创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研发体系创造条件。、
5.培养跨国企业,增强国家竞争力
当今世界,跨国公司已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优化资源配置的推进者,
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推动者,在国际贸易、投资、研发、技术交流以及国际生产要素
14
三、国有人中型企业“走出去”现状及动冈
重组与产业转移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M.
波特(M.Porter)①的“钻石理论”说明了国家竞争力的微观基础就在于企业的竞争力,因
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国际经济的竞争就是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然而,我国
企业在规模、技术水平、国际化经营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着力培养自
己的跨国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促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跨国经营企业的实
力、能力,求得生存和发展,使其在产业技术进步,结构优化,行业布局和海外投资等
方面发挥领头雁和主力军的作用。
①Porter,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The Free Press,1990
15
⋯,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分析
由于中国对外投资宏观管理体制以及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自身特性,导致国有大中
型企业“走出去”,既存在着共性风险,即企业海外经营风险的一般类型,又存在着特
性风险,即与他国企业不同的风险,针对这现状,下文我们将从政治、外汇、法律、资
产流失、投资决策及企业竞争等方面进行分析①。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政治风险
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政治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东道国与中国(甚至第三
国)的政治、经济、安全等关系发生变化,如东道国政府、社会局势或政策的不稳定性,
经济民族主义、恐怖主义等政治事件而导致企业经营管理绩效和其他目标遭受损失的可
能性。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政治风险所覆盖的范围相当广泛,种类也较繁
多,大体上可以将之分为四大类:
1.政治政策风险
政治政策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政治局势及政治政策的突然变动给外国投资者带来
经济损失的可能。包括国有化风险、征收风险、国内政治斗争变革风险、为维护国家主
权而违约或冻结外国投资者资产的主权风险等。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区域
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而其中某些国家由于受到第三国敌视与倾轧,其爆发战争的可
能性很大,因此在这些国家投资经营的中国企业的政治风险比较高。数年前中国某大型
化学工程建设公司承建前南斯拉夫化工厂,结果在执行期间遭遇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
斯拉夫开战,工程项目遭到重创,不仅数以亿美元计的工程款至今未能得到回收,项目
有关方的损失惨重,而且给国内贷款银行和保险公司造成了几亿元人民币的长期不良贷
款。
2.经济政策风险
经济政策风险包括东道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和产业政策的变动、东道国政府对
外汇资金流动和汇兑限制的外汇管制风险、税收政策的变动、价格管制、劳工限制等。
受到冷战思维影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出于意识形态或者国家利益的考虑,大肆鼓吹“中
国威胁论”,通过对外国投资领域的专门立法或者审批制度对华采取遏制战略,试图阻
。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非常复杂,本文不可能将其伞部囊括,而是针对典型的主要风险进行说明。
16
四、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分析
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中国企业海外经营领域,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海外经
营,更是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以国家安全或中国企业非市场化运作为由来限制
和干预中国企业进入、并购等商业活动。2002年12月,斯拉夫石油公司拍卖案中,俄
罗斯国家杜马甚至立法迫使中石油退出;2003年,美国外海投资委员会(CFIUS)和联
邦调查局以香港和记黄埔公司与中国政府有关,因而反对其并购全球美国环球电讯公
司;2005年,联想集团宣布将以17.5亿美元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但因为CFIUS
担心这一并购行为可能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而被迫接受延期调查;2005年,中海油收购
尤尼科因为美国国会阻挠而功败垂成。
3.恐怖主义风险
一些东道国国内因意识形态差异、宗教信仰分歧、民族矛盾、恐怖主义等问题,导
致国内政局不稳,政治斗争此起彼伏,安全局势不容乐观,武装冲突接连不断,恐怖袭
击时有发生,这不仅严重影响到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危害到人
身安全。2004年4月,8名中国工人在伊拉克遭绑架;2004年5月,在巴基斯坦西南部
中国援建的瓜达尔港建设工地,12名中国监理工程师遭到遥控汽车炸弹袭击,3名中国
工程师在爆炸中遇害;2004年6月,中铁十四局11名援建阿富汗项目的工人在昆都士
遇难;2006年2月,3名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西南部的俾路支省遇袭身亡。
4.社会风险
由于民族主义的影响,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的外国企业,常常遭到东道国民间的非政
府组织如工会、商会等的排挤和抵制,这种排挤和抵制有时以民主的方式出现,有时也
表现为游行、骚乱甚至暴力等手段,从而滋扰外国投资者的正常经营。近年来,中国经
济发展突飞猛进,引起了一些国家和民众的警惕,民族主义情绪高涨。2004年,西班牙
鞋商和贸易保护主义者打着保护民族产业的旗号,针对中国鞋发起了多起游行、示威、
抗议活动,9月17日,埃尔切市的少数激进分子甚至烧毁了大批中国鞋,酿成震惊世界
的烧鞋事件。类似的悲剧再次在南非罗斯敦堡市上演,2005年3月1日,在民族主义情
绪的渲染下,当地华人与一个酒鬼细小的口交冲突演变成了大规模的骚乱,当地20多
家华人商店遭到2000多人当地抢劫。
(二)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91";E风险
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动,企业以外币计价的资产、负债、收入和支
17
塑i!奎堂堡主堂堡笙壅
●●,
出的价值量增加或减少而引发的损失或收益的不确定性。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
从事涉外贸易、投资和借贷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在国际范围内收付大量外汇或拥有以外
币表示的债权债务。一旦汇率发生变动,将给外汇持有者带来不确定性,甚至可能蒙受
巨大损失。特别是对于海外投资的企业来说,外汇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企业对外投资财务
管理的一方面,更是影响企业对外投资战略的重要因素。按其风险机理,外汇风险可划
分为会计风险、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三大类:
(1)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指企业对外投资及经营中以确定的外汇进行交易,在交易期与价格结算期
间内,因汇率发生变动对公司当期业务的即期或近期现金流量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交易
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应付款项目,如跨国企业出口商品、提供
劳务、收取投资项目利润或其他权益等,在款项尚未收取之前,如果期间外币贬值或本
币升值,或者东道国由于外汇不足、战乱而实行外汇管制或停止、限制对外兑换,使最
终结汇收取的本币货款减少,造成直接损失;在以外币计价的信贷活动中,其债权债务
尚未结清之前,由于外汇汇率发生变动,如外币升值或本币贬值,则使最终以本币还贷
成本增加,造成损失。二是汇率的变动引起资产负债表外的未来收付款项目的变动,如
远期购置合同、应付租赁费用、尚未履行的客户订单等。
(2)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指将海外公司财务报表换算为以母公司所在国货币的计价过程中,由于汇
率变动造成海外企业资产负债值在母公司会计报表上的损益变化。企业由于法律上和经
营上的需要,例如合并、绩效评估、信贷以及税收的需要,必须将境外子公司和分公司
的财务报表从记账所用的东道国货币转换为母国公司的核算货币,并与母公司的财务报
表合并,而各个会计项目在换算时所用的汇率会发生变化,导致货币转换的损益。这种
损益被称为未实现损益,承受转换风险的资产与负债成为暴露资产和暴露负债。
(3)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指汇率变动引起境外投资和经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企业业务
现金流量变化而产生的经济损益的风险。如由于东道国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引起的原
材料价格上涨、当地成本如工资、费用等项目的相应增加,销售相对降低,造成经济损
失。
与所有跨国经营公司一样,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也面临复杂的外汇风险。
特别是在2005年7月21日中国实施汇率改革、人民币汇率波幅逐步放开之后,汇率的
18
四、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分析
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汇率波动的影响也将日益明显,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面
临这更加严峻的外汇风险。在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的形式下,这一外汇风险增加趋势也
愈加严峻。以上市公司为例,2005年1349家上市公司中,共有936家披露了2005年产
生的汇兑损益,占比69.38%;有612家公司出现汇兑亏损,占比为65.38%。2006年上
半年在总共1377家上市公司中,有816家产生了汇兑损益,占比为59.3%,其中有590
家公司出现汇兑净损失,占比72.3%。据统计,到2007年3月30日未知已公布年报的
6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412家2006年发生程度不同的汇兑损益,占比2/3,其中发生汇
兑损失的有310家,占比75%,因汇率波动引起的现金流量绝对数达到15亿元,比上
年增加了3亿多。其中,加工制造业尤其是传统的出口优势型企业,如纺织服装、机械、
家电等是中国“走出去"企业发生巨额汇兑损失重点行业。来自中国家电行业协会的数
据显示2006年人民币升值给中国家电行业至少带来了10亿元人民币的利润损失,对家
电行业的业绩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国际化定价的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收到冲击,包括
完全国际化定价的有色金属、部分国家化定价的钢铁和电子元器件等行业。中国国有跨
国企业无疑也难以幸免,部分国有涉外企业2006年汇兑损失情况表2.1所示,汇兑损
益在各公司财务费用占有了相当大的比例,对公司净利润产生了重大影响。中远航运企
业2006年的净汇兑损失占年度财务费用的48.09%,而四川长虹的汇兑净损失更是高达
当年财务费用的49.59%。
表4.1 2006年国有上市公司汇兑损益一览表(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网站。
事实上,这些报告数据仅仅反映了汇率变动对企业影响的一个方面,即汇率的交易
风险部分,其对企业竞争地位的影响即经济风险还需要从其他指标来衡量。不过,仅从
这些财务指标中也可以发现,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汇率风险越来越明显,外汇风
19
.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险已成为中国跨国公司经营业绩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法律风险
企业跨国经营的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政治经济社会法制等环境与母国环境的
差异而导致经营者在海外投资经营的过程中不懂东道国的法律规范、疏于东道国的法律
审查、或者逃避东道国的法律监管,使投资经营行为违反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合同违约
或怠于行使公司的法律权利而造成投资经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法律风险可以发生在投
资或者经营者整个投资或经营的全过程中。在海外投资经营中,由于投资经营环境的变
化,经营者所遭受的法律风险将更大,将严重影响海外投资经营者的运行效益。中国国
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面临诸多法律风险,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海外合同行为的法律风险
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需要面对由于各国文化差异、制度差异、社会环
境差异、利益差异等导致的合同行为产生的法律风险。由于合同是由人订立的,难以做
到完美无缺,便有人利用法律漏洞使合同订立人落入陷阱。中国某国有大中型企业到非
洲投资,其订立合同中有一项载明“方便运输”,在合同订立之后对方要求企业建造机
场,因为如果要方便运输的话,在茫茫大沙漠中必须建造机场,这就引起了一系列的法
律纠纷,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如果合同订立之初,不认真审查对方是否具备主体资格,
资产状况、经营状况、经营环境如何,合同条款明细涵义,是否存在陷阱等问题,企业
将面临着重大甚至致命的法律风险。另外,如果面临合同履行纠纷,如何进行合同救济
也是需要考虑的,如果合同救济行为不当,救济成本过高,都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例
如,前述所谈的在非洲投资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最后通过政府公关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化
解了风险,如果该企业在这个法制不健全的国家采取法律诉讼或者其他强硬方式可能导
致更严重的损失。
2.海外经营阶段的法律风险
海外经营阶段的法律风险包括环保、劳工、公司治理如信息披露等风险。企业海外
经营常常受制于东道国严格的劳工法,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劳工法律制度相当健全,即
使企业被并购以后,工人的权益仍受法律的严格保护。比如,,有些国家法律规定,只要
收购了资产并接受了其业务,就有安置员工的义务。当年首钢收购秘鲁铁矿,也是因为
对当地法律文化环境,特别是对当地的劳工法、工会法知之不深而交了昂贵的学费。而
四、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分析
如果忽视东道国的环保法规,也将付出高昂的代价。克森美孚1989年的石油泄露事件,
产生了亿美元的惩罚性赔偿;雪佛龙被指控在厄瓜多尔倾倒有毒废水,当地政府要求赔
偿10亿美元的损失;壳牌在尼日尔三角洲有环境破坏,当地政府处以15亿美元的惩罚。
东道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公司治理的要求日益严格,2002年美国萨班斯法案推出,将给
中国公司带来高昂的成本代价。统计显示,大型美国公司履行萨班斯法案中的有关“完
善内部控制”的条款,第一年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成本就高达430万美元。更严格法案的
推出不仅增加了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的成本,也增大了企业公司治理的法律风险。2005
年初,新浪公司在美国遭到集体诉讼,被指为没有按照规定进行信息披露,虽然其在2006
年胜诉,但是公司也因此耗费了巨大人力和财力成本。
3.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在海外投资经营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容易遭受两种法律风险。
第一,投资者自身的知识产权遭到侵害的法律风险。由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本国
企业在本国获得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不意味着在本国领域外也能受到法律保护,这
也是TRIPS规定的原则之一。而据统计,中国约有15%的企业商标在境外遭到抢注,
使企业无形资产遭受巨大损失,也阻碍了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如海信集团的
“HiSence’’商标在德国被西门子公司抢注,并在2004年被索要高达4000万欧元的品
牌“转让费",虽然在2005年3月双方达成和解,但海信公司不得不为此付出时间和金
钱上的双重代价。
第二,企业海外经营技术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
些专利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这类专有技术在国内使用因得了国外权利人的许可,在国
内使用是合法的,但一旦适用于他国,就可能侵犯到包括专利权人、在他国的专利被许
可人的权利。2005年1月深圳东进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被英特尔以侵犯其软件著作权
为由起诉到深圳中级法院,索赔796万美元。英特尔起诉的目的就是通过将东进推上被
告席,以成功阻止东进在美国市场上的扩张势头;2007年10月金山在香港上市首日即
遭遇知识产权诉讼,事态发展疑云重重。
(四)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资产管理风险
实现境外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基本要求。经过
二十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不仅在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国
21
.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际市场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最新统计表明,截至2006年底,中央企业所属二级以上境
外予企业境外资产总额达到757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000多亿元,利润870亿元。但
是,由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缺陷、产权属性不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中
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资产管理风险,有相当一部分的境外国
有资本不仅没有增值,反而出现了流失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国有资产以个人名义注册,转化为私人资产
按照中国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境外国有资产不得以个人名义购置,银行存款
不得以个人名义开户,境外投资不得以个人名义投入。如果有必要使用个人名义进行投
资注册的,则必须办理具有当地法律效力的产权归属手续,明确表明虽然名义上以个人
拥有,但实质上产权属于中国公司。由于有些东道国法律规定不允许外资企业以国家的
名义开办,所以以个人名义持有国有股权或拥有物业产权在这种特定条件下是允许的。
问题在于这类以个人名义在国外开设私人公司以作为企业在国外经营窗口的公司,往往
没有派驻专职的财会人员,更没有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公司的盈亏状况完全凭驻外人
员的财务汇报,而不是采用通行的由国外法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公司财务报表,因
而使国有大中型企业失去了对驻外公司的财务控制,由此引发了大量的“个人侵吞公款”
“卷资出逃”的现象,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2)违规将国有资产进入证券投资、金融期货的高风险行业
违规将国有资产进入证券投资、金融期货等高风险行业。盈利则企业管理人员共享
收益,损失则由国有资产埋单,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中国国有境外企业尚未建立科学、
合理的法人治理机制,存在“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多数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和国有
股权代表三职集于一身,为经营者进行资金调度提供了宽松环境,为其挪用公款进行赌
博和个人炒作证券提供了便利,从而使国有资产蒙受损失。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
总裁陈久霖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违规从事投机交易,造成公司亏损5.54亿美元之
巨,严重资不抵债而申请破产重组。
(3)设立新企业,转移国有资产
有些境外企业在未经母公司批准的情况下,新成立一个子公司或收购一个上市公
司,将原来企业国有资产转移到新公司内,使原有企业成为一个空壳企业。新公司的国
有资产经营权益落入企业经营者手中,而亏损则划入原企业账下,这也形成了国有资产
的内部流失。
四、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分析
(4)超越经营权,擅自行使所有者权利
未经国内投资单位和国家主管部门批准,自行决定转让国有股权,擅自在境外买壳
上市或购买股权,造成境外以低价转让或高价买进不良资产,导致境外国有资产流失。
(五)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投资决策风险
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投资决策风险是在企业综合考虑内部具体情况(包
括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的组织和运行模式、市场网络、品牌等)和外部环境(如国
际政治、宏观经济、宗教、法律、行业动态、产业政策、产业结构、区域动态、竞争对
手、市场等),进行跨国投资决策时,有关人员水平和参与的积极性状态、有关部门的
配合、跨国投资决策的程序和方法的科学性、跨国经营决策的可操作性以及决策结果的
实施和现实发展不相适应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不确定性,“走出去"决策风险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决策风险
首先,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行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甚至影响到一个行业的兴衰。
技术变革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可以创立一个新行业或者改变一个老行业,对传统价值链产
生巨大冲击,迫使企业重新定义其行业及业务范围,给企业经营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面临由于这种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给企业“走出去”行
业决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其次,东道国基于该国利益,从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的目
标出发,制定该国对待外资的基本政策和相应的法规。由于各国政治体制、经济基础和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制定外资的政策方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外资进入的产业也有
不同规定。而这些产业政策法规的限制,也将给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带来一
定的风险。利用国际资源特别是战略性资源是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目的之一,
但是诸多国家对包括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领域的外资是采取显性或隐性的限制性政策,
给企业进入和经营带来风险。再次,学习国际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培养富于竞争力的
跨国企业也是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标,但是在这些管理经验和技术
成熟的发达国家,市场体系健全,诸多行业已经形成占有厂商、紧密寡头或者松散寡头
等市场结构,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要进入该市场,面临着很高的市场进入壁垒,包括品
牌认知度低、高昂的销售渠道网络构建费,昂贵的劳动力成本等。最后,中国国有大中
型企业在钢铁、水泥、纺织和家电等成熟的传统产业生产能力过剩,处于国内“边际产
。一塑!!盔堂堡主堂篁笙壅
:.‘、
业’’位置,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如何在研究利用好这一优势是极
富意义而充满挑战的。此外,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行业还比较集中,有待进
一步多元化以分散风险。
2.区位决策风险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
势和区位优势,其中,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区
位优势则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邓宁指出,区位优势的大小,不仅决定了企
业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且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区位决策时,受到东道国环境,包括政治、经济、
法律、文化、产业环境、资源可得性及成本、潜在战略合作者、主要客户、供应商以及
主要竞争对手等的影响。1997年美的公司曾准备去越南开办电风扇厂,后来,经过一两
年的论证,最终放弃,因为从表面上看,越南有人工成本低等优势,但产业配套能力极
差,制造的综合成本并不比珠三角低。如果企业忽视了东道国综合环境的调查和分析,
将造成企业的损失,而三九集团曾于1993年在马来西亚投资药品工厂,但由于不了解
该国药品生产销售须经过伊斯兰组织认可而失败。
由于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因此中国国有大中
型企业“走出去"海外经营除了受到该区位环境的影响,还受制于企业的生产技术、管
理经验、融资能力、销售技巧等方面因素。如果企业在该区位缺乏这样的比较优势,那
么就难以在东道国站稳脚跟,其面临亏损的可能性。中国移动由于经验不足,在巴基斯
坦电讯并购一案中败北。同时,目前中国某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国际化路径已经逐渐呈
现全球化布局的趋势,在这个过程有利于企业实现要素成本差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
较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非自动化的,而是充满各种复杂的风险因素。
3.进入模式决策风险
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投资进入模式包括合资企业,全资子公司,其中
全资子公司有新建和并购两种模式。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绿地投资
占据主导地位,并购模式也越来越多地被利用。但是在进入之初,由于东道国法律限制,
也多有采用合资方式。合资企业由于存在合资方,各方利益不一致时,容易在经营政策
和管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难以贯彻投资企业的整体战略,如果矛盾激化还会影响合资
四、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分析
企业的经营效率,甚至导致企业解体。1997年格力进入巴西市场,由于巴西法律政策限
制,只能开展联营,但其合作伙伴出于自身利益常有违规操作,导致巨大的财务黑洞,
同时,合作伙伴还在巴西抢注了格力的商标,给格力带来的巨大的损失。此外,合资合
营企业常要冒着向其合作方拱手让出技术控制权或者技术泄密的风险,投资方的技术优
势和经营管理经验较容易被合资方掌握,从而使投资者丧失优势地位。关于独资企业方
式,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将面临着东道国政府对独资企业歧视性的限制,且
在利用当地的市场、信息和营销网络等资源方面面临风险,难以获得当地政府和企业的
支持与合作。如果是绿地投资,还面临着投资建设周期长,可能贻误有利的市场机会的
风险。并购方式虽然可以大大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获得现有的经营资源等优势而越来
越多的被采用,但是并购方式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包括东道国政策法规对并购的限制,
特别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特设限制。俄罗斯曾经出台的紧急立法,禁止任何国有股份
超过25%的企业参与俄罗斯国有股份的拍卖,而使得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股权拍卖案
中夺标呼声最高的中石油被排挤在外;一次性投入大量外汇资金带来的财务困难;目标
企业资产评价复杂且困难: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进行超额支
付;企业文化差异导致并购之后整合失败等风险。例如TCL对汤姆逊彩电业务的并购
对目标企业资产评价与预测失误使得TCL并购之后深陷泥潭。
此外,还包括进入时机、规模、产品选择和技术选择等决策风险因素,例如,经济
周期,实际竞争对手与潜在竞争对手,市场集中度,产品供求关系,规模经济,产品标
准化与差异化,消费者需求的改变等都将影响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状况,
其相关内容将在竞争风险中得到进一步的阐述。
(六)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竞争风险
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来自多个方面,包括组织优势、财务管理优势、人力资源优势、
跨文化风险管理优势、产品优势乃至市场营销优势。相应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
竞争风险也将表现在其跨国经营的上述各个环节:
组织风险。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面临与本国截然不同的经营环境,企业内部
组织机制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冲突再所难免。国有大中型企业尚未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
度,未能与现代市场经济完全接轨,加之由于组织惰性的影响而保持原来的结构,导致
企业难以顺应瞬息万变国际市场发展的需要。即使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
境而变革,也将充满变革不确定性的风险。这种风险的表现形式随着企业对外投资成长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阶段的不同而变化,依次表现为领导权风险、自主权风险、控制权风险、组织作风风险
和企业再造风险。、
财务风险。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所涉及内容复杂,包括
资金的来源管理、资金的运用、境外筹资管理、资金跨国分配等各个方面,使企业财务
管理面临复杂的风险,包括财务预算风险、流动性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收益分
配风险、偿债能力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
人事风险。未来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
不仅要依靠资金、技术,更要依靠人才。然而由于我国缺乏具有丰富国际经验的复合型
人才,对人才的约束激励机制相对不足,导致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人力资源风险,主要
表现为人力资源聘用风险和人员流失风险。
跨文化风险。企业文化是指受企业内部经营环境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使企业为达到总体目标而逐渐形成的,一贯倡导和不断充实,并为全体企业成员自觉遵
守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习惯、工作态度和生活信念,以及由这些因素融会而成
的整体风格。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语言、风俗、习惯、信仰、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企业海外经营处于复杂而现实的文化风险。这种来自于整个社会环境文化差异性的风
险,可能造成企业投资与经营的整体理念与一当.地文化观念的冲突。国有大中型企业海
外经营的跨文化风险,一方面体现在东道国消费者和本国消费者在消费习惯、偏好和购
买力的差异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与当地员工在价值观等方面
的差异上。
产品风险。企业产品在开发过程和其后的商业化过程中因受产品的各个层次因素和
与产品相关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产品价值波动的不确定性。
营销风险。国际营销环境相对与国内营销环境复杂得多,国有大中型企业跨国经营
经验并不丰富,面临着因其营销策略的制定与执行与国际营销环境的发展变化不协调,
从而导致营销策略难以JII页N实施、目标市场缩小或消失、产品难以顺利售出、盈利目标
无法实现的风险。
五、国有人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成冈
五、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成因
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的形成是国际市场外部投资环境、中国政府对外投
资管理体制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
将从这几个角度分析各项风险的成因,以为企业加强风险的防范和应对提供线索。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政治风险成因
政治风险不仅涉及到整个世界局势的变化,而且涉及到,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历
史现实因素,一国政府、政策的持续与变迁,以及各方势力的博弈等一系列问题。政治
风险的产生往往是投资企业甚至投资企业母国与东道国各个方面的利益集团矛盾冲突
的结果。总体上来看,国际局势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东道国政府对外投资经营宏观
管理体制、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意识形态的繁杂性以及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
经营管理机制等因素,导致了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面临政治风险。
1.国际宏观环境
造成企业跨国经营政治风险的宏观原因主要是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变化。
首先,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部分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在发展中出现了国有
化趋势;其次,前苏联和东欧地区体制巨变,原来的政治经济均衡被打破,世界局部性、
地区性的战争冲突不断,对该地区甚至世界的政治经济环境稳定性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影响了对外直接投资者的信心;再次,国际性组织、双多边协定也对相关国家的政策变
化带来影响,因为地区一体化的成员国必然会遵循整个组织的规定,在本国政策上做出
一定的调整,让渡一部分权利给组织或者协定,成员国政策的调整和权利的让渡都可能
引发对非成员国投资经营的限制;最后,世界各国争夺利益的斗争和博弈从未停止。虽
然中国在处理国与国的问题上,历来峰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中国经济发展海外
投资赢得了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但是世界局势变化、局部性地区性战争冲突、此起彼
伏的区域合作协定和各国之间从未间断过的博弈,这些都将给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海外
经营环境带来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例如,中俄石油管道安大线的建设本是顺理成章的
事情,由于日本的介入,顿时风云突变,变数重重,致使这输油管线历经十年波折才最
后定案,而且最终方案与最初设想也发生了实质性改变。
湖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2.东道国中观环境
造成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中观政治因素是东道国国内的社会政治环境
的变化对中国投资者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这些变化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东道国政治制度或者是政权的更替影响海外投资者的经营。一个国家的政治
制度的变动所带来的社会整个环境的变化是无处不在的,新制度与旧制度的冲突越激
烈,海外投资企业就越可能成为不稳定局面的牺牲品。例如,前面提到的中国企业在中
东一些地区的投资,经常遇到当地反政府武装的袭击而遭受风险。政权交替的另一影响
就在于政治政策的稳定性会因此而改变,这样一来先前所争取的政策或者权利就可能化
为泡影。
第二,东道国国内各个政治团体的矛盾斗争也会带来风险,这种矛盾斗争产生于各
个阶级、阶层和团体之间的对利益的争斗,轻微的造成社会动荡,严重的甚至会发生内
战。特别是在宗教气氛浓厚或者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对该国的政治局势影响巨大,教
派之间的争斗常带来不安定因素。
第三,各国意识形态的差异也是导致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民族主义,排
外意识,反华情绪,都将导致国有大中型企业海外经营面临社会风险甚至严重的政治经
济政策风险。印尼华人企业就是因为这种民族主义而遭受重大的损失,前述的西班牙烧
鞋事件亦是其印证。即使是民族观念淡薄的国家,也会随着外国经济和资本力量的逐步
渗透而可能制定一系列限制措施来抑制这个过程,例如前述的美国发起的诸多起对国有
大中型企业进入、并购的限制事件。
3.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因素
第一,海外投资经营目标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冲突。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
出去"的主要目标为:绕过贸易壁垒,扩大海外市场份额;释放产能,促进成熟产业向
海外转移以提升和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缓解资源压力,稳定能源供应;培育跨国公司,
提供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保障稳定发展。虽然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投资经营
对促进东道国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如果企业的经营目标与
当地经济发展目标发生冲突,特别当这种冲突严重影响了东道国民族工业的生存或者危
害了产业利益集团的利益,东道国政府以及行业协会联盟等社会团体必然会通过一系列
的政策、商业手段甚至是示威游行、暴力等方式来限制和干扰企业的经营,从而产生政
治风险。西班牙埃切尔烧鞋事件就是中国温州鞋大举进入该市导致该市制鞋工人失业率
五、国有人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成因
雪上加霜从而引起排斥华商的大规模游行示威的结果。
第二,“走出去"企业与东道国政府、社会、居民关系不够融洽。企业的海外投资
是以利润为导向的,但如果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其将可能导致巨大的损
失。如果企业未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甚至在投资和经营中与当地
社会团体或民众发生冲突,这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与当地整个社会的关系,对企业的声
誉和经营都会带来很不利的影响。首钢在秘鲁的投资过程中曾经由于和当地的工会组织
发生分歧,未能及时化解双方的矛盾,导致工人在经营中的逆反和抵触情绪,给公司的
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外汇风险成因
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外汇风险的外部原因主要是汇率的变动引起企业海
外贸易投资借贷资金流动、成本和收益不确定。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的特殊性,以及长期
以来钉住美元汇率制度造成的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的痼疾,则是导致国有大中型
企业在境外投资和经营的外汇风险有其特殊的宏观、微观管理层面的原因。
1.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自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汇率制度逐步由固定汇率制为主
转变为浮动汇率制,各种主要货币的汇率随着各国经济发展的变化而频繁变动。各种货
币之间的汇率不仅在幅度和频率上变化显著,而且由于风险投资行为的介入而经常发生
无法预料的波动。这种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是由于货币制度产生的,对企业的影响是无
法消除的。而且由于汇率的变动也是难以预测的,因此对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很大。
2.东道国国家金融和国际收支状况对企业的影响
第一,东道国自身金融市场不稳定。东道国的金融稳定性不高主要体现在通货膨胀
和国际收支恶化导致东道国货币贬值,从而导致中国企业在当地的投资和经营包括资产
和收益都相应的缩水,以及企业在东道国的后续投资由于外汇汇率的波动造成的预期效
果不确定而中断更易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的损失。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2年拉美
金融危机就验证了这一点,而中国无锡小天鹅公司在对印度尼西亚的投资中就因为当地
的货币贬值而遭受重大损失。
第二,东道国外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影响。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外投资的新兴地
区、东欧地区以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实行较为严格的外汇管制制度,中国国有大
湖北大学硕+学位论文
中型企业在当地的投资和经营涉及大量的外汇流进流出,对东道国国际收支状况和货币
供应量的控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必然会收到东道国外汇管理部门的严格监控。如此
一来,企业投资的资金流动会经历比较烦琐的审批和监管程序,从而影响资金流动和使
用效率,产生资金风险。
3.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和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中国一直实行严格的资本项目外汇管制,目的是为了平衡国际收支,防止外部金融
风险传递到国内。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这项制度是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但是,
随着对外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这种严格的外汇管制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了。虽然近
几年,资本项目外汇管制有所松动,但对境外投资的外汇管理仍较严格。国家外汇管理
局和各个地方分局是境外投资的外汇主管部门,负责审核境外投资项目的外汇风险和外
汇来源,对投资资金的汇出和汇回以及投资利润的汇回进行监管,其内容包括东道国的
信誉、风险等级、相关投资法律、外汇管理状况以及投资企业的投资回收计划、外汇来
源。投资企业接受审查时需要提交相当多的书面报告,外汇管理部门30天后批复。企
业在境外注册以后30天内将注册资料和银行证明提交外汇管理部门备案,定期将财务
报表等资料送审。这些政策与规定在一定上增加了企业对外投资的资会成本,甚至延误
商机。
4.企业外汇风险管理薄弱
在实施汇率制度改革之前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小,汇率相对稳定,中国跨国企业投资
和经营无需过多关注汇率的变动,从而普遍缺乏外汇风险防范意识和知识,主要表现在
中国跨国公司缺乏专门的外汇风险管理部门,同事也缺乏专业人才负责外汇管理。外汇
业务大都由财务部门兼管,相应的外汇风险管理人员往往由财务人员兼职,而非专门的
国际金融人员担当;财务人员由于所学知识结构不同,能力相对有限,不具备专业的国
际金融知识,在面对专业问题时往往力不从心,更无法在国际市场利用有效的手段对企
业所面临的#I-,E风险暴露头寸进行对冲。缺乏外汇风险的监控,未对外汇风险设限,造
成面对汇率波动时无法及时监控并进而调整。缺乏对外汇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有效评估,
往往不能及时了解外汇风险和风险头寸存在的问题,从而不能合理、有效、科学的应对
外汇风险。
五、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成因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法律风险成因
1.国际投资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规范
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不同,各国在对待外
资的立法上存在着差异,而目前关于国际投资及与投资相关经济活动还没有统一的国际
法规。因此,跨国公司必须面临多重的法律环境体制差异所带来的风险,如母国与东道
国立法冲突等,从而导致跨国企业海外投资经营风险增大。
2.东道国立法的不完备和执法歧视
东道国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形成一整套有关外商投资经营活动的法律法规,使得
外国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无法可依,一旦出现问题,东道国政府基于自身利益考虑风险,
将可能触犯中国投资者的经营权益,或者有法不依、或者执法不严,给中国投资者造成
损失。而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东道国绝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法
制建设滞后,投资立法不健全、不稳定,投资保护措施的力度不够,因而遭遇风险概率
增大。
3.中国国内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投资者母国的法律对海外投资经营进行规范和保障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势必影响海
外投资经营的发展。中国参与对外投资经营历史并不长,国家也制定了大量的涉外投资
法律法规,并参加了国际上主要的保护与促进国际投资的国际公约,签订了一系列双边
投资协定,但是中国对企业走出去的立法还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立法层次不高。中国尚未出台一部海外投资法,现存的主要是一些部门行政
法规,存在多头管理或管理空白的弊端,缺乏权威性和透明性。缺乏国家权力机关制定
的统一的境外投资法律或单行立法,大量存在的是国务院及主管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和
部门规章,甚至还有尚未向社会公布的内部文件。表现出法律文件颁布机关多,政出多
门,散乱无序,时限和效力各不相同的状况,缺乏整体设计,甚至相互抵触,系统性、
长期性、稳定性和透明性较差。
第二,海外投资法规具体内容的设置上,显得比较单薄,尤其是海外保险与保证制
度和事后监督管理方面的法律则较少。1979年以来,国内用于调整海外投资的法规主要
有《关于在国外开设非贸易性合资经营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方法》、《境外投资外汇管
理办法》、《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关于用国有资产实物向境外投入开办企
31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业的有关规定》j《境外国有资产管理产权等级管理暂行办法》、《境外国有资产管理产权
等级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海外投资的规定主要从投资项目内容、审批程序要点、
外汇和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进行规定,而关于事后监督管理方面的法律目前仅有商
务部出台的《境外投资联合年检暂行办法》、《境外投资综合绩效评价办法(试行)》、《对
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以及国资委印发的《中央境外子企业财务决算通知》,目前,尚
没有一部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境外经营的监督法规。而海外经营的保险和保护机制方面
的法律也较为零乱,尚不成体系,目前仅有发改委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发布的《境
外投资项目保险支持政策》、《加大对境外投资重点项目金融保险支持力度有关问题的通
知》。
4.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海外经营法律意识不强
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海外经营缺乏法律意识而使中国企业海外经营面临违法违规
风险。由于历史传统和转轨经济的特殊性,中国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
不健全,企业在国内市场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有时很难界定,即使得到
及时有效的查处,其惩处力度也不大。因此海外经营时,众多中国企业缺乏法律风险意
识,常常倾向于以国内市场经营的各项做法来应付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但在西方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系相当完善,公司行为的法治水平非常高,在当地生产经营的所
有企业都必须严格遵循各项法律制度,任何对东道国法律法规的漠视行为都将受到严厉
的处罚。2002年和2003年,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由于在发放贷款等方面存在违规行为,
不仅自身要承担无法收回贷款的巨大经济损失,而且还先后被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等
相关部门分别处以高达1000万美元和525万美元的巨额罚;2002年,在美国纳斯达克
上市的网易公司因为遭遇集体诉讼被判赔付435万美元。
(四)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资产管理风险成因
具体分析中国国有资产海外流失的原因,除了由于宏观环境影响以及战略失误和经
营效率低下等引起的国有资产流失之外,主要表现为产权属性不明晰、国有资产监管体
制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
1.产权属性不明确
2003年国资委的成立从形式上解决了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缺位的问题,对推进明晰
产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行使国家资产出资人监管权利
32
五、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成冈
的监督机构,自身的结构、监管的法律法规和监管的手段等方面还有待完善。三级管理
还未完全落实到位,各级国有大中型企业资产的归属人未能完全明确下来,特别是一些
地方单位,政府之前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变成通过国资委这个中间环节进行间接干预,而
实际的效果与直接干预没有多少差别。
2.国有资产境外监管制度不健全
关于国有资产境外监管目前仅有财政部、外交部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于1999
年发布的《国有资产管理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但是时隔八年,这一暂行办法
已经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监管国有大中型企业海外资产的意义和作用。
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部适应新形势的较详细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国有大中型企业海外
资产的监管。虽然国资委已经开始着手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进行财务监控,但
由于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中国较早“走出去"的群体,因此一些早期的境外资产在制
度设置上有很多漏洞,并不利于对风险的监控,例如财务“两本账",这对国资委对中
央境外子企业财务监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风险。此外,按照国资委管资产、管人、管
事的原则,对中央境外子企业的监管应该囊括更广泛的内容,而不是仅从财务监控方面
进行监督管理。国资委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的投资发展战略、投资决策程
序、统计分析制度、人事聘任、业绩评估、薪酬机制等方面都应进行监督管理或提出指
导意见。
3.境内国有大中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及股权行使方
式也不尽合理,并且尚未形成有效制衡机制。以中央企业集团公司为例,中央企业集团
公司及其境内子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难以有效监控境外子企业。大部分央企仍然
没有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制度,而即使进行公司制改革的企业,也未能完全贯彻公司董事
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三权分立、三权制约的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的决策职
能和经理层的执行职能没有真正分开、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董事会和经理层大面
积重合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国内母公司这套治理机制通常被延伸到海外子公司,造成职
责不清、工作效率低下和监管不到,引发境外国有资产流失的潜在危机。中航油陈久霖
既担任集团副总经理,又担任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总裁兼总经理,以致其石油衍生期权
投机交易竟无人知晓,无人监控,最终酿成大祸。
33
湖北大学硕j:学位论文
4.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境外企业监控乏力
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境外企业监控乏力,相关的组织管理机制,财务会计制度,监督
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内控岗位授权制度,内控报告制度,
内控批准制度,内控责任制度,内控考核评价制度,重大风险预警制度,企业法律顾问
制度,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制度,外部监查制度等。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
机制,没有建立其相应的财务预算制度、财务报告制度、财务分析制度和审计制度,例
如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后,并没有有效控制分支机构的财务,对于
分支机构财务状况的了解也只凭借分支机构报送的相关材料。有些分支机构则趁此制造
两份财务报告,其中一份自然是用于应付检查的假账。这样不仅为侵吞、非法挪用国有
资产开了方便之门,而且使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本来就存在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在这种情
况下更加突出,从而容易引发盲目投资行为,使中国国有资产以投资亏损的方式流失。
5.信息不对称导致境外国资流失
由于缺乏高效的传递、交换的信息平台以及地理空间限制等方面的原因,境内母公
司与子公司的信息传递还停留在“上面要,底下报”的方式上,境内母公司对境外子企
业的行为难以观察和证实,无法做到目标控制、过程监督、事前预防,往往是事后处理、
管理成本很高。加之,境外子企业是有限理性的,有寻租的动机,其工作成果具有不确
定性,因此,其通过对境内母公司隐瞒经营状况和环境等信息来谋求母公司对自己经营
成果的较低期望值,以此来减少经营压力。境外子企业还通过鼓吹自己的经营能力以骗
取境内母公司的继续任命,为谋取私利创造条件,导致境外国有大中型企业资产的流失。
(五)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投资决策风险成因
由于投资决策是综合考虑企业内部、外部环境而为企业长远利益进行的计划和决
策,因此,投资决策风险的产生也其是诸多方面因素共同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前面章节
讨论的政治风险、汇率风险、法律风险,和后续章节将要讨论的资产管理风险和竞争风
险等。因此,在讨论其成因时,我们简单分析其决策的外部因素,重点讨论企业决策过
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决策制度、决策程序和决策科学
性和中国政府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战略指导不完善等。
五、国有人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成因
外部环境变化与限制
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进入任何国家任何领域都要遇到政策、法律、体制
与市场等环境的限制,这种外部环境的限制实际上就是投资进入壁垒,因此,战略决策
风险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进入的政策壁垒、体制壁垒、法律壁垒与市场壁垒。关于政策、
体制与法律壁垒,在前述章节均有论述;而关于市场壁垒,主要面临着由于技术进步更
新换代导致产品生命周期走向衰退期而带来的利润下降,销售量下跌,或者出现有力的
竞争对手,供应商的力量提升,顾客的偏好转移,过分依赖有限的几个客户等。
2.中国宏观战略指导尚未完善
中国在对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宏观调控指导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包
括发布相关海外投资国别指导目录,重点项目的融资支持和保险支持,但是对于中国海
外投资企业的总体发展,包括投资方向和发展规模、行业重点和地区选择、阶段任务与
长远目标等,还没有长期的战略设想。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战略指导的模糊性在一定程
度上导致了企业战略制定的盲动性。。
3.投资决策风险的企业内部问题
首先,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部分企业并未制定海外经营的长期
发展战略规划,其海外经营战略目标不明确,缺乏量化指标和可执行与支持的业务体系,
缺乏对产业发展前景的正确预测和判断,未确定企业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和限额,造成贸
然建设,盲目投资。
其次,海外投资决策机制不科学和程序不规范,在决策机制上,缺乏对投资决策的
各类风险的评估与分析,缺乏对海外经营环境的深入考察。对东道国政治经济法律法规
社会文化调研缺乏足够的重视,如对东道国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运行情况、行业状况
和东道国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市场对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东道国客户、供应
商、竞争对手的有关情况,与东道国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企业的优劣势等信息的调研等等。
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海外投资决策,未经过专门部门,专业人员的前期调研论证就盲目决
策。在决策程序上,有的决策不经过集体讨论,或者没有集体讨论的程序和氛围。
最后,由于信息不灵造成盲目投资冲动,经营不善。企业本身受信息渠道,自身评
价或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很难正确某项目在国外是否具有发展前景,而国内具备跨国
经营企业分析和海外投资可行性评估能力的专门海外风险投资评级机构较为匮乏,而诸
35
湖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多公司尚未形成寻求外部资源,利用咨询服务机构的意识。
(六)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竞争风险成因
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竞争风险成因主要从组织风险、财务、人事、跨文
化、产品和营销以及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过度竞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组织风险成因
组织风险的形成因素主要在于组织的惰性以及组织结构设计与经营环境适应性方
面:
(1)组织惰性
企业组织随着时间的延续,往往倾向于保持稳定。企业管理人员的价值观和经营理
念逐步沉淀,往往倾向于以经验来延续组织的管理和决策中。另外,企业对组织内部和
外部进行的以维持组织关系的各项投资也逐渐形成沉没成本,包括企业文化、制度、与
客户群体的关系等方面达到稳定的状态,这使得组织缺乏变革动力。中国国有大中型企
业在海外投资经营,使用的管理人员大多由国内公司选拔,管理方式也是沿用国内模式,
缺乏全球化和本土化意识,使得企业在国外面临全新的经营环境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
时,未能进行变革和创新,难以适应和生存。尤其国有垄断行业企业的对外合作经营,
如石油化工行业,国内稳定的经营环境必然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取代,如果仍然因循守
旧,势必造成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反应能力低下,导致整个组织系统功能的削弱。
(2)组织结构设计适应性
国有大中型企业母公司在处理集权与分权关系的时候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过度
分权,国内母公司对境外子公司的控制严重失控,由于境外子公司规模还较小,公司可
能认为其得失对母公司的影响相对较小,使得母公司忽视境外子公司的经营管理,同时,
由于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跨国经营的历史相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而言较短,国内母公司缺
乏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和控制能力,使得母公司难以掌握企业整体信息,不利于企业均衡
配置各项资源,从而难以综合企业整体实力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制定企业的总体战略和
发展目标,即使勉强制定出来,也难以贯彻和执行。二是过度集权,国内母公司对境外
子公司的干预过多,不仅挫伤了海外子公司的积极性,而且束缚了海外子公司的经营活
力,限制了海外子公司根据东道国经济政治文化特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消费者需
求,不利于市场开拓。
五、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成冈
2.财务风险成因
关于财务风险成因主要从企业财务制度与东道国会计体系差异、资本结构失衡、利
率波动和信用缺失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企业财务制度与东道国会计体系存在差异
由于海外经营特性,东道国的会计制度与中国国内必然会有一些差别。一方面,中
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财务体系无法完全达到国际标准,因此在发达国家投资的国有大中
型企业境外投资经营在财务披露与信息公开标准上存在缺陷,会导致在融资或股东利益
分配等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经营可能因为这种差异与当地的合
资或合作企业在利益上产生分歧。
(2)企业资本结构失衡
资本结构反映了投资企业借入资本与自有资本的关系,反映了企业管理者经营的战
略决心和利用债权人资本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虽然债务资本比重的增加有利于提高自
有资本的利润率,降低加权资本成本,但如果管理不当,企业资本链出现问题,会降低
企业对外的偿债能力,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3)利率波动
利率对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活动非常重要。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内经营
时,通常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影响并不大。但
是企业在海外经营则容易暴露在波动频繁的利率风险中,尤其在一些金融状况不稳定的
发展中国家,通胀或者货币政策的较大变动都会对利率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对海外企业
的资金活动产生难以预料的不利影响。
(4)信用缺失
由于海外经营,信息不对称加剧,导致企业所掌握的交易伙伴的信息不全面、不真
实,企业难以对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进行准确的判断,而未能采用适当的结算方式和结
算条件。或者对应收账款监控不严格,对交易对象信用状况的变化缺少有效的跟踪和了
解,导致合作者或者客户无法履行承诺或故意拖欠拒不给付而使企业遭受损失。
除此之外,综合统筹管理资金财务方面的安排,融通资金和统筹安排的能力,包括
筹资的时间、资金数量、货币种类、资金来源、负债结构、融资成本、筹集方式、还本
付息计划等,成本控制,价格转移与合理避税等都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造成财务风险。
37
湖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力资源风险成因
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人力资源的风险成因主要从其招聘机制与约束激励
机制的缺失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人员招聘机制问题
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人员聘用过程中,虽然开始尝试实行高管全球招募,
但主体上仍然采用以一国为中心的人员配备策略,即大多数关键的管理职位都是由母国
的人员担任。而且人员选聘机制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未实现职业化和市场化,通常是总
部任命国内管理人员到海外经营。一方面,母公司在选拔外派人员时目标不明确,不公
开选拔,透明度低,甚至存在任人唯亲,照顾安排等情况,这在人员的选派中就无法做
到优中选优。另一方面,缺乏精通国际化经营的人才,由于多任命在国内经营人员,他
们通常缺乏对海外市场的经营管理经验,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受到现有制度的影响较
大,难以适应海外开拓工作的需要,加之培训不充分,容易导致外派失败。
(2)约束激励机制缺失
受到国内工资分配制度的影响,海外子企业人员激励制度上基本执行国内的薪酬政
策,缺乏激励机制,难以推动海外员工有效工作。即使在短期内开展工作,取得进展,
也难免存在完成知识经验积累后,跳槽另谋高就的可能。即使企业预备设立一定的激励
措施,但是由于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海外企业的经营没有合理的评估体系,导致对高
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无从评价,或者出现平均主义,使得管理人员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状
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分离的,无从发挥激励与约束的作用,导致常驻人员积极性缺乏,一
旦熟悉环境,就设法跳槽,这不仅是人力资本的损失,而且可能导致商业机密泄露的风
险。
4.跨文化风险成因
(1)民族中心主义
进入东道国文化区域的海外管理人员,可能由于自我民族中心主义,从而有偏见地
对待东道国的文化。中国大中型企业经营者由于对中国文化已知的和熟悉的事物和人有
认同感,而轻视外来文化中未知的和陌生的事物,这将导致管理人员在跨国经营中由于
缺乏文化差异敏感性,而采用单一的、以母国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这种倾向在海外经营
者中不仅不利于国内母公司和海外公司的相互协调沟通,母公司不能充分考虑海外企业
的具体情况,难以形成统一的目标,同时也不利于海外企业适应当地的社会文化,无法
38
五、国有人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成因
随时针对东道国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导致经营失效。
(2)管理思维差异
海外经营的管理人员在东道国采用的管理模式、管理行为能否为当地的雇员所接
受,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制定和贯彻执行。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的管理人
员往往有不同的管理思维和观念,比如日本人注重资力、经验、讲究团队精神和亲善管
理,而美国人习惯按能力选拔年轻有魄力的管理人员,注重个人能力在企业中的发挥。
如果不了解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而采用以母国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往往带来
管理上的风险。
(3)沟通障碍
海外投资经营和管理是以跨文化沟通为基础的。在国际性或全球性的经济环境中,
交换信息、交流思想、决策、激励、领导和谈判等活动是以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人员和
普通职员之间进行沟通为纽带的。海外投资经营企业是包含多种语言和多元化的国际性
企业,复杂的多元文化使得有效的双向沟通变得困难。在文化、信仰、价值观处于矛盾
和冲突的时候,跨文化沟通容易遇到障碍而导致沟通误解,从而影响决策的制定和执行
的效果甚至导致失败。
(4)商务惯例和禁忌
在境外投资经营的企业在海外经营活动中经常需要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人和
合作伙伴打交道,如果不熟悉东道国或者第三国的商务惯例或者不同文化的禁忌或喜好
的话,很容易误解或者冒犯对方,致使经营受损。
5.产品风险成因
产品风险主要来源于产品的适应性、产品技术与质量标准以及产品所处生命周期:
(1)产品适应性风险
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海外经营往往倾向于向国际市场推出在中国市场上已经站稳
脚跟的产品,因为产品的任何方面的变动都会引起研究开发和成本上的变动。大多数
情况下,企业更愿意偏向标准化产品策略,通过在广告和促销方面的投入开拓东道国
市场。但是由于不同地域的消费者在消费习惯上的差异,中国国内的产品可能不能完
全符合当地消费者习惯。.
(2)产品技术与质量风险
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对于其他小型企业而言,具备较强的技术优势,但是在国际
39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经营的环境下,处于世界领先的技术还比较少,使得中国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
位。因此,虽然中国产品行销全世界,但是在大多数人眼里,特别是发达国家消费者
眼中,中国制造仍然与劣质品相连,2007年中国制造美泰玩具事件发生后,中国产品
的质量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事实上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海外经营产品中不
乏优质的高端产品,但是由于缺乏品牌效应,从而导致消费者无法从中甄别选择而遭
到抵制或不信任,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
(3)产品生命周期风险
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很可能过分依赖处于成熟期的产品,过分
依赖产品的价格竞争,而不重视产品本身发展的质量,从而忽视作为企业发展动力的
技术和产品创新,导致产品开发能力的萎缩。随着产品衰退期的到来,企业在东道国
市场的竞争失去产品优势,从而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6.市场营销风险成因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海外市场上的营销显然要比国内营销复杂,特别是从单纯从事境
外加工贸易到建立生产、研发、销售的综合业务发展过程中,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对产品
升级的压力,如果不能建立畅通的产品销售渠道,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或者不能提高
对产品或服务价格及供需变化的反应程度,不能制定出应对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主
要产品和服务及替代品冲击的措施,就很容易引发海外市场的营销风险。国外市场相对
于国内市场存在更为复杂的分销渠道,更多的中间商环节和诸多不确定的附加成本。因
此在产品的定价方面如果继续按照国内的模式,而不综合考虑成本、利润、市场开拓策
略、市场需求、客户群的消费能力和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等因素,很可能出现定位定价
脱离市场实际情况,以及遭受竞争企业的挤压和抵制,对产品营销在东道国市场的开拓
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7.中国企业在东道国市场上的过度竞争
中国企业境外经营的投资区位相对比较集中,竞争的比较优势相近,特别是在发展
中国家的投资产业很集中,但是这种集中并没有实现聚集经济效应,反而是处于分散化
经营的状态,企业不但无法在资本、技术、市场、信息以及生产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与
互补,甚至反而引发越来越严重的内部过度竞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的海
外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并非来自于外国企业,而是来自于中国自己的企业。这说明企业
五、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成冈
投资母体之间缺乏联合和合作。另一方面,在当今经济全球化驱使下,跨国公司都以兼
并或简历战略联盟的发展手段来实现规模效应,而中国企业显然尚未赶上这种跨国经营
的潮流。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存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海外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分
支公司即使在业务上有相似和交叉之处,也难以进行有效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国有大中
型企业自身机制与国际上跨国公司的通行体制上存在较大差异,限制了海外企业的经营
活力和经营理念,使得海外中资企业难以像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那样以各种手段进行兼并
和联盟经营。在同一项目的竞争中,中国企业间往往出现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的局面,
昔日国内就曾出现上汽与南汽抬价争抢罗孚的尴尬局面,而在海外协调更加困难的情况
下,这种恶性竞争将更为明显,这从内部进一步增大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
41
湖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六、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机制设计
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成功的基本前提,而国有大
中型“走出去”风险预警机制则是有效风险管理的平台。国有大中型企业可以通过海外
投资经营风险预警机制的运行随时掌握自身所处海外市场环境中的风险状态和对企业
经营活动的影响,及时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风险和危机程度,有效分析海外投资经营外
部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的实施的目的就是在对
投资风险做出全面和准确的评估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海外投资风险管理应对体系。本
章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机制的组织结构设置、风险
预警机制的流程、风险预警的风险评估模型设计。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机制的组织结构设置
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
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
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首先,企业要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
会(对于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独资企业,即指国资委,下同)、董事会、监事会、经理
层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其次,有条件的国有大中
型企业应建立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制度,外部董事、独立董事人数应超过董事会全部成
员的半数,以保证董事会能够在重大决策、重大风险管理等方面做出独立于经理层的判
断和选择。
具体而言,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职能机构主要由以下单位构成:董
事会、监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总经理、风险管理部、业务单位,如图
6.】。
42
六、国有人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机制设计
决策层
执行层
图6-1 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组织结构图
1.决策层
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风险预警管理的最高管理和决策部门,负责国有大中
型企业海外投资经营风险管理的整体调控、决策和监督。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董事会。作为海外投资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同时也是风险管理的最高层。董事会
主要负责制定风险预警管理的原则和程序,制定各个风险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的结构和
职责,同时根据海外投资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发展策略决定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
风险管理委员会。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董事会可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该
委员会的召集人应由不兼任总经理的董事长担任;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召集人应由外
部董事或独立董事担任。该委员会成员中需有熟悉国际企业管理及业务流程的董事,以
及具备国际企业风险管理监管知识和经验、具有一定国际投资经营法律知识的董事,对
海外投资经营企业的资金来源、资金使用和资金流动等情况的政策和具体业务进行监
管。具体负责:风险监管的政策建议、制定和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的风险限额和豁免、
风险评估和确定、风险水平、结构和目标的调整,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
2.执行层
作为风险预警管理的具体实施部门,负责对海外企业投资经营风险的种类、状态、
影响进行分析,对外部投资环境、内部管理环境及过程进行评估,具体运作风险管理的
措施。
43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总经理。总经理对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向董事会负责。总经理或总经理委托的高
级管理人员,负责主持全面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拟订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设置及其职责方案等。
风险管理部。是由母公司或者海外公司自身设立的专门负责海外市场投资经营风险
管理流程的部门,该委员会主管直接向总经理报告。风险管理部不仅要综合掌握和监视
海外投资企业各项业务的风险状况和经营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同时要按风险管
理流程集中执行风险管理控制的措施,并提供海外投资风险管理分析上、技术上的支持
等。
业务单位。海外投资经营企业其他只能部门及各业务单位接受风险管理部和内部审
计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主要执行风险预警基本流程、提出职能部门或业务
单位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做本职能
部门或业务单位风险信息系统的工作等。
3.监督层
作为监督部门参与风险预警管理,为风险决策和管理部门提供支持和监督,主要包
括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
审计委员会。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一般由外部董事和独立的审核机构专家
组成,对企业风险预警管理实施监控。
内部审计部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在风险预警方面,主要负责
研究提出风险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
审计报告。
(二)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机制的流程
根据国有大中型企业海外经营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环境与过程的实际情况,建立
一套能够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企业经营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应的风险额度。然后根据
搜集的相关信息,预测并计算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值,将指标值与预先设定的额度进行比
较,评定企业风险程度。将企业海外经营风险值传递给决策者以进行定性分析,并反馈
回预警系统,根据预测结果与实际状况的拟合程度,对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及其权重适时
地进行调整,以使预警系统更加客观。这样,通过动态地、实时地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
跟踪、评价与预测,实现了企业投资预警,流程如图6.2所示。
六、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机制设计
1.信息搜集
图6.2风险预警机制流程
风险预警始于信息搜集,包括企业运营的宏观环境,如东道国政治、经济、法律、
文化环境等;中观环境,如市场供求关系、媒介渠道、销售体制、现有与潜在竞争者、
供应链、消费者消费习惯与偏好等;企业内部环境及运营过程信息搜集,企业董事会或
审计委员会、组织结构、权责分配、管理理念、运营风格、人事政策、财务管理、生产
管理等构成企业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信息的获取可以通过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行业协会、服务组织、电子信
息服务、个人访谈、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得,内部环境及运营过程信息可以通过投资发展
计划书、企业财务报表、公司流程和组织结构图、市场开拓计划、业务指标分析等获得。
2.风险识别与分析及风险评价与度量
本文在相关理论中已经对风险识别与分析及风险评价与度量进行介绍,至于其在国
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中的应用将在下文做更详细和深入的阐述。
3.风险评估结果与风险额度比较
将风险评估结果与风险额度进行比较,以确定企业对风险的反应,超出额度则进入
风险成因分析,在风险额度内则正常经营。
关于风险额度设定的说明:将国有大中型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的具体风险设定承受的
额度,有助于风险管理部门量化管理各种风险,对风险发展和管理决策做出正确判断,
45
7,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j
并可以在不同的投资环境和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在设定风险额度的时候,根据各个业务
部门的职能特点,风险承受能力,经营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设定
预警区间。风险额度是一个动态值,依赖于各个业务部finn预警部门的信息的搜集,因
此,企业海外投资经营需要在整体层面建立总的风险额度,然后对各个业务职能部门的
权限和风险额度进行细分,有利于合理采用适当的管理措施。在风险额度与权限比例划
分的时候,要注意分析企业现有风险的水平和承受最大的风险程度、划分是否与企业的
预警管理结构相符合,各个业务部门的风险控制能力等具体情况。
4.风险成因分析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分析风险来源,通过进一步考察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状
况,研究风险特点,来找出风险的原因,只有通过这一环节,才能保证接下来的风险防
范能够对症下药。
5.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阶段,企业根据风险特点和成因,做出相应的风险控制与管理,主要包括
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等策略。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评估模型设计
本文将结合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特征,在综合运用环境分析法、分解法、财
务报表分析法、模糊综合评级法、德尔菲法的基础上,设计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
风险评估模型,以较全面而重点突出的评价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
1.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外部环境风险评估模型
利用环境分析法,选取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以及
技术环境因素作为风险评估的外部环境指标,并运用分解法,根据海外投资经营环境分
析通常考虑的要素,将各个指标细分为各项二级评价指标,如表6-1所示。具体指标的
运用可以根据不同产业、不同投资区位等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进一步细分。
六、国有人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机制设计
表6-1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的外部环境评估指标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政局稳定性u11
外资政策体系完善程度u-2
行政管理体系完善程度U,3
政治环境Ul
民族主义情绪U14
该国与重要发达国家的政治关系U15
该国对华国有大中型企业态度U16
地区发展水平U2。
基础设施完善程度U22
经济环境U2 金融体系完善程度U23
国际收支状况U24
利率、汇率调整U25
东道国法制与中国法制差异程度U31
企业兼并收购相关法规U32
法律环境U3 知识产权保护法规U33
劳工法U34
环境保护法U35
行业发展水平U41
竞争对手总体状况U42
市场环境U4 合作者总体状况U43
市场需求水平M
资源供给水平U45
文化适应难易程度U51
民间反华情绪程度U52
社会环境U5 居民教育水平U53
社会团体影响力U54
社会诚信度U55
技术交易市场完善程度u6-
行业技术水平U62
技术环境U6
技术人才集中程度U63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U64
47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下面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德尔菲法评估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的
外部环境综合水平。
(1)根据表6-1,确定风险评估的因素集和风险评语集
将所有评判因素分为两个层次进行考察,首先将六项主要指标组成一级因素集
u={Ui】.,其中,i=l,2,⋯⋯,6:
即U={U1,U2,U3,U4,U5,ud
其中,每个一级因素又由其二级指标构成Ui={uij】.
吕【1 ui={un,Ui2,。·····,Uin]l
若i=l,n=6:若i=2、3、4、5,n=5;若i=2、3、4、5,n=4
根据对风险等级的划分,建立xt#l-部环境评判的评语集V={Vy)(y=1,2,3,4,5)。
即V={V1(风险正常),V2(风险关注),v3(JⅨl,险可疑),V4(风险障碍),v5(厉l险失控))
(2)确定各项因素权重系数
权重系数的确定很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最终的评价结果,常见的确定权重的方法很
多,如二元对比函数法、层次分析法等。但是权重的确定是一个不断比较综合的过程,
评价指标的确定充满着主观因素,所以在此根据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的特殊
性,采用东道国具体投资经营项目与专家经验相结合的方法,由各个熟悉海外经营环境
及其对企业影响的专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
首先,由k个专家对一级因素集U进行独立打分,得到东道国政治环境、经济环
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权重系数A={A1,A2,A3,A4,As,Ad,
其中y 4。1(i-1,2,3,4,5,6)。

Ui的权重Ai的确定的具体方式如下:每个专家对Ui的权重进行独立打分,打分范
m在区fBJ[o~1】之内,应满足Σ‰一1,其中m=1,2,⋯⋯,k。若第m个专家对Ui
进行打分为aim,则Ui的权重4f=妄罗口拥。彤籀
运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各个一级指标下属的二级评判因素的权重:
Wi--{Wil,Wi2,⋯⋯,wiII)
若i=l,n=6;若i=2,3,4,5,n=5;若i=2,3,4,5,n=4。
六、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机制设计
(3)对各项因素进行单因素评价
首先对每一个二级指标uij进行单因素评价,建立评价矩阵Ri={rij。,),白.,表示uij
对各个风险评价等级Vy的隶属程度,例如:
墨a
rn。l rn。2 rn。3 rn.4 rn,5
r:2.1‘2.2‘2.3‘2.4 r:2。5
‘3.1‘3,2 r:3.3‘3。4‘3,5
‘4.1‘4.2‘4。3‘4.4‘4,5
q5。1‰。2‘5,3‘5,4‘5.5
‘6,l r16,2 r16,3‘6.4‘6.5
其中,对uij对每个评判等级Vy的隶属度‰,的确定也可以通过德尔菲法进行确定,
成立由h位专家组成的评判组,每位成员独立给每一个因素Uij评定评判集V中的一个
且仅一个评判等级,且设每位专家的评判是同等重要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可以
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各个专家评分的权重。
若h位成员中有Jll{『,y个人评定uij为等级Vy’则勺,y。Tt/i/,y,其中,应满足荟%。-h,o
经过该评判,可以得出对uii的评判结果的模糊子集:
嘞-每,等,等,等,争=(缸‰^,^。^,)
(4)确定Ui的评语
结合对Ui的权重分析,可以得到Ui的评语即Ui的风险评语
E一彬R一(6:f,岛:岛,岛。岛,)
例如,且一(M。w1:M,M。M,M。)
吒1。1 rn。2吒1。3 rn,4 rn,5
‘2,1_2,2‘2.3‘2。4‘2.5
_3.1‘3,2吒3,3‘3,4‘3.5
_4.1吒4.2吒4,3‘4,4‘4。5
‘5'1‘5,2‘5,3‘5,4吒5t5
‘6.1‘6’2吒6.3‘6.4‘6.5
根据最大隶属原则,Biy=max。包:包,2jj。包,),则Ui的风险级别为Vy,国有大
中型企业可以针对此结论判断投资经营地区的各项风险级别,包括政治环境风险、经济
环境风险、法律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和技术环境风险,可针对各相关风险采取有针
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
49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确定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外部环境的综合评语
将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政治、经济、法律、市场、社会、技术因素Ui各视
为一个单独元素,则因素集为u={u1,U2,U3,U4,U5,U6),用Bi作为uj的单因素
评价向量,结合Ui权重分配Ai,可构成u到v的模糊评价矩阵M。
根据对ui的评语可以得到B=(且B2 B B4色B6)7
其中,各因素ui的权重系数为A=(4 4 4 A4 4 A6)
M=AB=(4 4 4 A4 4.A6)(B B:B B4 B玩)7=慨吃岛b4吃魄)
根据最大隶属原则,6,=max(b,b2 b3 b4玩),则相对与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该
地区投资经营环境的风险级别为v、,级。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决策时,
可以据此来判断该地区风险级别。
若企业要就投资地区区位选择进行对比分析,则可以对各个风险级别定量化,例如,
不妨设V=CT=(30 40 50 60 70)T,则该地区外部风险综合得分D=MCT,D值越大,风险
越大,可以通过各区位的D值来比较各区位风险程度。
2.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内部环境风险评估
企业内部风险一般是指源于企业自身的风险。内部风险指标主要分为组织风险、财
务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决策风险、产品风险、营销风险、研发风险、信息系统风险,
且同样运用分解法,将各个指标细分为各项二级评价指标,如表6.2所示。国有大中型
企业对具体指标的设定可以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进一步细分。由于内部环
境选取的评价指标大多和企业投资经营和内部管理相关,因此可以从企业的各项报表中
提取量化的指标进行分析。
表6.2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的内部环境评估指标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组织内控能力U11
组织协调能力U12
组织风险Ul
组织变革能力U13
企业文化u14
流动性u21
财务风险U2 成长性U22
收益性U23
50
六、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机制设计
表6.2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的内部环境评估指标(续)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偿债能力U26
财务风险U2 财务预算能力U24
筹资能力U25
人才聘、解机制(人力资本流失风险)U3l
员工知识与技能U32
员工培训(学习型组织)U33
人事风险U3
人力资本配置(人尽其能)U34
激励与约束机制U35
员工法制观念U36
决策远见性U41
决策现实性U42
决策风险U4 决策流程科学性U43
重大决策(海外投资、并购、拆分等)U44
决策信息管理水平u45
产品市场竞争能力U5-
产生命周期U52
产品风险U5
产品结构u53
新产品研发能力U54
营销渠道u6l
售后服务U62
市场营销U6
产品定价u63
市场占有率u64
研发经费U71
研究开发U7 研发人员u72
研发信息U73
信息技术U81
信息系统风险U8 信息系统安全u82
信息充足性U83
51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内部环境风险的评判可以采用本文六(三)1小节国


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外部环境风险综合评判的方法。将评判指标分类,先评判各个
二级指标,再对一级指标综合评判,最后得出企业内部经营环境的总体评价值,对照风
险评价等级,确定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内部环境的风险级别。
3.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综合风险评估
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的发生是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
此,可以根据国有大中型企业海外经营目标、内外部环境,对企业海外投资经营各项风
险因素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各个风险因素对企业的影响以及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的总体风
险级别。关于指标体系的设计,将在结合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参考本文第三部分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的分析,并对其进行适度调整,以更全面而重点突出
的反应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状况。评估方法与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外
部投资环境风险评估方法类似。
表6.3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分析报告
风险状
风险预警级别
风险类型风险风险风险风险风险
念分析
正常可疑关注障碍失控
政治政策
经济政策
政治风险
恐怖主义
社会风险
交易风险
外汇风险会计风险
经济风险
海外合同
法律风险行为风险
知识产权
产权明晰
公司治理
资产管理风险
内控机制
信息对称性
52
六、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机制设计
表6.3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风险分析报告(续)
风险预警级别
风险状
风险类型风险风险风险风险风险
态分析
正常可疑关注障碍失控
组织风险
财务风险
人事风险
文化风险
经济环境风险
竞争风险
市场环境风险
决策风险
产品风险
市场营销风险
研究开发风险
风险矩阵分析:
预警及相关责任部门:
53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Ames M.Collins&Tmothy W.Ruefli.Strategic risk:a state—defined approach[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6
【2】Bettis,R.A.&Thomas,H.Risk,strategy&management[M].Greenwich,Conn:JATPress,1990
【3】Charles V Trappey,Tsui-Yii Shih a,Amy J.C.Trappey b.Modeling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decisions for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180:
80口1814
【4】4 Child J,Smith C.The context and process of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Cadbury limited in its
sector[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87,24:565·593
【5】5 Christopher L Culp.The Risk Management Process:Business Strategy and Tactics[M].Hoboken,
John Wiley&Sons,Inc,2001
【6】Dale Hattis,David E Burmaster.Assessment of Variability and Uncertainty Distribution for
Practical Risk Analysis[J].Risk Analysis,1994,5
【7】7 Dan Haendel.Foreign Investments and the Management of political Risks[M].
Boulder,Co.:Westview,1979:108
【8】8 David Hillson.Extending the risk process to manage opportun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2,20:235-240
【9】David Matheson.Get big risk[J].Risk Management,1998,45(9):73-75
【10】Dixit A.1('R.S.Pindyck.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11】DonKnight.The relationship of team goals incentives and Efficacy to strategic risk tactical
implementation and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2):320—338.
【12】Harald Knudsen.Explaining the National Propensity to Expropriate:An Ecological Approac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pring 1974
【13】Hymer.S.H.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PH D Dissertation.MIT)[M].Massachusetts:Mrr,1976
【14】Janos Acs.A comparison of models for strategic planning,risk analysis and riskIJ].Theory and
Decision,1985(19):205—248
【15】Jeff Madura.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M].Cincinnati:South—Western College
Pub,2000
【16】Kelly A,Amburgey T L.Organizational inertia and momentum:a dynamic model of strategic
chan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1,34(3):591-612
【17】LJ.Bourgeois.Strategic goals,perceived uncertainty,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volatile
environme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5,28(3):548-573
【18】Linda Allen,Jacob Boudoukh,Anthony Saunders.Understanding Market,Credit and Operational
Risk:The Value At Risk Approach[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4
【19】March,J.G&Shapira,Z.Managerial perspectives on risk and risk taking[J].Management
Science,1987,33(11):1404—1418
54
参考文献
【20】Matthias Busse,Carsten Hefeker.Political risk,institution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7,23:397-415
[21】Michael Crouhy,Dan Galai&Robert Mark.Risk Management[M].New York:McGraw·Hill,
2001
【22】Rajagopalan Nandini,Spreitzer G M.Toward a theory of Strategic change:amulti-lens
perspective and integrative framework[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2(1):48—79
【23】Ren6 Stulz.Risk Management&Derivatives[M].Mason,Ohio:South-Western,2003
【24】Riccardo Rebonato.Theory and Practice of Model Risk Management[J].The MathFinance
Newsletter,Edition 119,June 20 2005
【25】Richard A.Bettis&Vijay Mahajin.Risk analysis in corporate performance measurement,Risk,
Strategy,and Management[M].JATPress,1990
【26】Robert L.Simon.A Note on Identifying strategic Risk[M].Harvard Business School,1999
【27】Simons R.How new top managers use control systems as levers of strategic renewal[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169-189
【28】VERNON.R.Intem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Product Cyc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80)
【29】W.Ting.Business and Technological Dynamics in Newly Industrializing Asia[M].Quorum
Books,1985:57
【30】Walsh J P.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notes from a trip down memory lane[J].1
Organization Science,1995(6):280-321
【3 1】Whipp R,Rosenfeld R,Pettigrew A.C ulture and competitiveness:evidence from two mature
UK industri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89(26):561-585 ;
【32】William R.Boulton.Strategic planning:Determining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uncertain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2,25(3):500-509
【33】Yothin Jinjarak.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macroeconomic risk【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705):509-519
【34】ChristopherA.Bartlett.跨国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3
【35】COSO制定发布,方红星,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6】J.H.邓宁.国际投资【M】.上海:企鹅出版社,1972
【37】Kirt C.Butler.跨国财务【M1.赵银德,张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8】Mark S.Dorfman.Introduction to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0】白远.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管理【J】.国际经济合作,2005(12)
【41】保罗.力口密斯.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合资企业》【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42】比尔·维特主编.风险管理与危机解决【M】.李正全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3】彼默&瓦纳.全球环境中的跨文化沟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4】陈意,那秋明.国企跨国经营的治理与监管【J】.北方经贸,2005(11)
【45】崔晓王,王玉玉.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管理【J】.经济视角,2006(10)
55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6】戴平辉.国家和跨国公司一冲突与合作【J】.世界经济研究,2003(3)
【47】丁中智.国有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思考【J】.华中电力大学学报,2005(11)
【48】菲利普R,凯特奥拉,约翰L格雷厄姆.国际市场营销学[M】.周祖城,赵银德,张王译.北
京:机械丁业出版社,2005
【49】冯雷.英国出口贸易与海外投资促进体系【J】.财贸经济,2003(4)
【50】甘子玉,厉以!一中国企业投资分析报告(2003年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45-
300
【51】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研究课题组.从国有企业跨国经营中的资产流失
看过有资产管理的改进【J】.经济改革探索,2004(2)
【52】何娣.海外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问题探讨,2001(3)
【53】洪梅华.跨国经营中如何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J1.经济与管理,2004(1)
【54】华小宁,梁文昭,陈吴.整合进行时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路线图【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5】可文.中国企业“走出去”任重道远【J】.中国对外贸易杂志,2004(8):5.8.
【56】李光斗.扩张: 跨国公司凭什/z[u].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0-105
【57】李华。对中国企业集团境外子公司治理机制的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3(2)
【58】李荣梅.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的状况分析【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11)
【59】刘迎军.从法国境外投资体系的发展看中国相关政策的弥补与完善【J】.国际经济合
作,2003(3)
【60】罗雪峰,牛方礼.垄断幽灵笼罩跨国公司【J】.中国对外贸易杂志,2004(7):34
【61】倪新防,单建尧.试论对中国海外投资的法律保护【J】.国际经济合作,1997(8):58
【62】佘廉.企业预警管理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63】托马斯·L巴顿,威廉·G申克,保罗·L沃克.风险管理【M】.王健锋,寇国龙译.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4
【64】王洪波,未国良.风险预警机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65】王棣华.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及其财务风险防范【J】.中华会计学习,2006(11)
【66】王琪英.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与对策【J】.国际商务研究,1996(6)
【67】王巍,张金杰.国家风险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黑洞【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1)
【68】王白锋.论跨国公司发展中东道国的竞争策略【J】.国际贸易问题,2003(3)
【69】邢建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23.180
【70】邢文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3(1)
【71】熊小奇.加强海外国有资产风险管N0].安徽大学学报,2001(3)
【72】熊志根.跨国公司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J】.中国外资,2004(1)
【73】熊志根.论跨国大公司和小公司风险管理战略【J】.武汉大学学报,2003(1)
【74】宣国良.跨国投资的国家风险决策评价系统【J】.工业工程与管理,1997(1)
56
参考文献
【75】杨德新.跨国经营与跨国公司【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76】于玲.政府企业携手化解跨国经营风险【J】.国际市场,2006(4)
【77】张屹山.论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委托代理关系【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57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光阴荏苒,似水流年。不经意间己在美丽的湖大校园度过将近七年光景,在此的求
学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最为珍贵的回忆。
饮水思源,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肖德教授。本文从选题、提纲设计、写作到定稿,
都是在肖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我攻读硕士学位的三年时间旱,肖老师都给予了
我太多的指导、关心和帮助,他博学而不自恃,严谨而不古板,思辨且善于启发,诲人
更重于授业。他言传身教,不仅指导我如何做学问,而且教诲我如何做人,不仅指导我
学习,还关怀我生活。而他严谨的治学作风、务实的治学态度和平易近人的品格也深深
激励着我、教诲着我,感染着我,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谨向肖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
崇高的敬意!
青青子衿,研究生的三年求学生涯,感谢各位尊敬的师长:柳剑平老师、彭斯达老
师、陈汉林老师、张建勤老师、严学军老师、陈玉祥老师、喻春娇老师、陈千里老师,
,十分幸运能得到他们的教诲和指导,他们渊博的学识、和蔼可亲的面容,都给我留下了
美好的印象。还要感谢参加我论文审阅的林玲老师、喻春娇老师,他们为本文付出辛勤
的劳动,这种对知识和真理的执着追求是我努力的目标。
友谊长存,感谢我的同窗及宿舍好友杨婉珍、杜丽莉、黄小雨、卢桂芳等同学,在
三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给予我生活和学习上的真诚帮助,对此,我
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愿各位好友前程似锦、人生美满!
亲情永驻,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亲,我二十几年来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们无私的付
出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永远是我前进的精神动力。
58
程丽
二零零八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