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0032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研究
姓名:张继宝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吴军
20050401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系统研究和分析新资本协议中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内容和框架以及
国际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找出实施内部评级体系的核心要素同时在全面
考察中国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中国银行业的内部评级模型
文章对巴塞尔委员会实施内评级法的建议 美国银行业内部评级体系和瑞士
银行的内部评级操作方案进行了分析论述了中国银行业内部评级体系建设方面
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国内内部评级体系定量分析不足方法落后
的问题构建出与违约率相结合的内部评级模型该模型解决了以往研究中存在
的指标反映信贷风险信息重叠与遗漏的问题以及不能科学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
标权重的问题此外与以往没有实现与贷款违约概率挂钩的评级研究成果相比
该研究方法由于能够预测贷款的违约率因此可以更好地指导信贷定价等控制信
用风险的工作
全文共分为四章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内部评级法综述本章共有四节第一节介绍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内
容第二节阐述内部评级法的结构第三节介绍内部评级法的特点及基本要求
第四节论述实施内部评级法对银行业的影响
第二章分析国际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本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考察巴塞
尔委员会对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建议第二节分析美国银行业的内部评级体系第
三节为瑞士银行案例分析
第三章分析中国银行业内部评级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章由两节构成
第一节介绍中国银行业内部评级体系的现状第二节分析了中国银行业内部评级
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构建出中国银行业的内部评级模型第一节阐述构建内部评级模型的
整体思路第二节为实证分析本节利用某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数据资料进行
内部评级模型的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表明本文构建的内部评级模型是基本稳定
的度量借款人信用风险是准确的
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the main content of Internal Ratings Based Approach and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banks’ IRB system, and analysis the key factors that
implement IRB. Through researching China’s credit management condition, the paper
tries to establish one IRB model that fits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Through analysis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s suggestion,
American banking industry and Swiss Bank’s IRB system,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cent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 problems of China’s IRB system. The internal rating
model that is established in the paper can resolve many problems, so it can be used to
control credit risk.
The paper includes four chapters,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ing: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major contents of internal ratings based approach,
including IRB’s definition, structure, specialty and its affect on global banking
industry.
Chapter two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RB in
international banking industry. The main content is to analysis IRB’s best practice.
Firstly we introduce the Basel Committee’s suggestion on IRB application, then
analysis the IRB’s practice in American banking industry. At last, we study swiss
bank’s IRB system.
Chapter three analysis IRB’s development condition in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and the main problems. The establishment of IRB system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it
will affect many aspects, such as corporation management, business line, data
collec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 etc. Although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has begin
to establish credit rating system, there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Chapter four sets up an internal rating model that fits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The modeling methods include main element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and collection
analysis. This model solves the fowling problems: information overlap and omission
and index weight determin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model can connect rating
result and probability of default. So it can better help to manage credit risk.
The last section is conclusion. The model structured by the paper is stable and
precise. It will bring good example to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and will help to
improv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level.
1
引言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BCBS 认
为其于1988 年制定的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中计算信用风险
资本要求的方法不够精确而且金融创新与金融交易的复杂性降低了原方法的适
用性因此在其于2004 年6 月26 日正式对外公布并拟于2006 年正式实施
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又推出了多种方法以使协议对于信用风险的度量更加
精确而银行内部评级方法就是其中之一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目的之一在于利用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对银
行信用风险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计量以确定其最低资本要求这种风险度量的方法
实际上是考虑了以下因素1 不同借款者之间在信用质量上的差异2 经由
贷款组合多样化实现的降低信用风险的潜在可能性
在金融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内部评级法已被许多大银行用来分析单个客户
或单笔贷款信用风险的暴露并被赋予了许多新功能比如银行内部的操作风
险管理与分析贷款审批资金配置定价与收益率分析等其优点在于加入
了外部评级机构通常不能得到的客户信息比如银行可以监督客户的账目了解
信贷的保证与抵押情况等因此巴塞尔委员会鼓励各银行进一步开发强化内
部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测量信用风险的技术而不要过多地依赖外部的信用评
级机构另外内部评级法与资产组合信用风险模型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样内部
评级法中不断精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就为进一步应用资产组合信用风险模型
估计资本充足率铺平了道路
新资本协议 发布以后国际金融界给予了积极的响应十国集团和欧盟
成员国将在2006 年底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香港等发达
国家和地区也表示将利用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进行资本监管部分发展中
国家和转轨国家如南非印度俄罗斯等也将采取积极措施克服困难实施新
资本协议由此可以看出新资本协议在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实施已成定局
从1999 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按风险特性进
行等级分类的工作已全面启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管理的
风险也逐步增多但信用风险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而中国银
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信用风险管理手段落后这也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尤
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之一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
一家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初级内部评级系统更不用说高级的内部评级系统另
外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分享中国经济
高速增长带来的利润外资金融机构无论在资产规模还是在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上
都远超过中资金融机构随着中资银行资产规模增量扩张的放缓信用风险管理
方面的劣势就会更加明显因此中国银行业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积极研究内部评
级法借鉴国际性银行的经验开发适合自身的内部评级系统提升信用风险管理
水平实际上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全球具有落后风险管理体系的银行提供了一
个追赶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方法的机会中国作为一个金融经济大国更因该利
用此机会积极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第一章内部评级法
2
第一章 内部评级法
第一节 内部评级法简介
由于1988 年巴塞尔协议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巴塞
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新资本协议新协议提出了处理信用风险的二种“循
序渐进”的方法即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初级法和高级法
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内部评级法实质上是 — 套以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为基础
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及资本监管的方法换言之只有具备了内部评级的技术手段
和制度体系银行才有能力用内部评级法进行资本监管所谓内部评级是由银行
专门的风险评估部门和人员运用一定的评级方法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按时
足额履行相关合同的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用简单的评级符号表示相应信
用风险的大小
标准法是1988年协议计量风险方法的延续它在区分银行对政府及中央银行
的债权对银行及证券公司的债权和对企业的债权的基础上将银行资产的风险
权重与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挂钩对政府及中央银行的债权不再以是否是经合
组织成员国作为有无优惠风险权重的判断标准新协议下债权将取决于外部信用
评估机构对信用的评估外部评级为AAA 的国家风险权重是0 % 而评级在B -
以下的国家风险权重将达到150 % 对银行及证券公司的债权有两种选择一种
办法是适用的风险权重参照所在国风险权重下调一档第二种方法是根据外部评
级机构的评级确定对企业的债权新协议根据风险大小提出了五个风险档分
别为0 % 20 % 50 % 100 % 150 % 不评级的企业风险权重统一设定为100 %
鉴于标准法在信息充足性 时效性方法的科学性及信用评级的客观公正性
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巴塞尔委员会鼓励有条件的大银行提升自己的风险评估水
平打造更精确的风险评估体系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精致的基于内部信用
评级的资本金计算方法即内部评级法其目的在于确保对单个银行法定资本的要
求能够反映该银行的特殊风险为巴塞尔委员会提供决策支持的美国国际金融学
院甚至认为通过这套计算方法促进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是新协
议的一大核心内容
内部评级法比标准法更为进步之处在于银行通过对不同级别客户违约损失
率以及银行潜在损失大小的掌握可以更加精确地计算出为预防信用风险而备付
的资本内部评级法实施的大前提是银行必须具备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必须在
风险区分评级的完全性和完整性评级体系和过程的监督评级体系的标准和
导向估计违约概率数据收集和IT系统内部评级的使用评级系统的内部验
证及信息披露等方面满足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最低标准在此基础上银行根据
收集到的借款人的定性和定量信息对违约的风险进行评估将其体现在内部评级
和评级相关的量化指标中如借款人违约概率( Probability of Default) 特定违
约损失率(Loss Given Default) 违约时敞口(Exposure At Default) 期限
(Maturity) 然后根据对借款人违约概率特定违约损失率和潜在的其他资产特
征(由银行或监管当局估计) 的定量分析将银行对风险的度量与监管资本相对
应在内部评级法的初级法下违约概率由银行自己测算特定违约损失率违
约时敞口期限由监管当局设定高级法下所有的风险量化指标都由商业银行自
第一章内部评级法
3
己确定 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内部评级法实质上是一套以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为基
础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及资本监管的方法只有具备了内部评级的技术手段和制度
体系银行才有能力用IRB法进行资本监管
内部评级法比标准法更能敏感地反映信用风险 但同时也意味着商业银行要
在资产组合层面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并相应地进行经济资本配置有鉴于内
部评级在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中的广泛运用以及它所具有的优点巴塞尔委员会
原则同意一些银行按照内部评级在一定的监督和指导方法的约束下作为计算
风险资产的基础同时委员会表示将研究有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更为详细的规

内部评级法的初级法与高级法相比 二者的共同点都是以商业银行内部评级
为基础有可能较大幅度地提高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二者的区别点在于高
级法对四大风险要素即违约概率PD 违约损失率LGD 违约风险暴露EAD
和期限M 可由银行按照自己提供的估值予以测算而初级法则不同除PD
外其余构件都要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会提出的监管指标进行测算此外对信
用风险缓解工具如抵押担保以及信用衍生工具等的处理高级法比初级法
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第二节 内部评级法的结构
内部评级法的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风险类别的划分每一风险类
别的风险要素根据风险权重方程将每一风险类别的一组风险要素转换为该风
险类别的风险权重采用内部评级法须满足的最低标准监管当局对最低标准遵
守情况的检查1 下面主要介绍前四项的具体内容
一 风险类别
在内部评级法下 银行必须将银行账户中的风险划分为具有不同信用风险特
征的六个大的资产类别即公司银行主权零售项目和股权新协议
对各类风险分别给出了严格定义同时规定不符合这六种定义中任何一种的划
分为公司业务风险
二 风险要素
风险要素包括 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在初级法下
银行内部测算违约概率在高级法下以上四个风险要素都由银行内部测算
三 风险权重
在标准法下 根据监管当局制定的标准规则或外部评级机构的评估在五种
风险权重0 % 20 % 50 % 100 % 150 % 中对借款人确定其中的一种
在内部评级法下以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期限作为输入参数输入风险权重
方程得到各类风险资产的风险权重这样在内部评级法下一组不同的风险要
素输入值将产生不同的风险权重如果用内部评级法估算出的风险要素水平较
低它所产生的风险权重将小于用标准法算出的相应风险权重同理如果估算
出的风险水平较高它所产生的风险权重则将大于用标准法算出的风险权重各
1 赵银祥 刘瑞霞新巴塞尔协议及国外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研究金融论坛2003 年2 月
第一章内部评级法
4
级别的风险权重乘以其对应违约风险值 然后加总即得到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
分母中信用风险加权资产部分
四 最低标准
新资本协议规定 银行只有在违约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的内部测
算等方面都达到某些最低标准才能具备使用内部评级法的资格以违约率为例
内部测算必须达到如下九个方面的最低标准
1 信用风险的有效细分评级系统必须具备两方面内容对借款人评级和
对交易评级对交易评级一是通过同时考虑借款人和交易特征的机制实现二是
通过可量化的LGD标准实现银行对正常贷款必须进行至少六到九个借款人等级
划分而对于不良贷款至少应有两个等级划分风险暴露在各等级间应有一定分
布不应出现风险暴露在某一等级过度集中的情况特别是一个借款人等级上的
风险暴露不应超过风险暴露总额的30 %
2 评级的完整性和完备性每一个借款人必须有评级评级的确定必须经
过独立评审对借款人进行独立评审的过程必须有文件记载信用评价部门对借
款人复评或评审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对于高风险借款人或不良贷款应该更频繁
地评审并且银行应具备获取和更新借款人财务状况的有效机制在获取最新
借款人财务信息的基础上还需要有一套程序及时更新借款人的风险评级对于
财务状况差或恶化的借款人通常应该在收到该信息的30天内对信用等级进行更

3 对评级系统和机制的监督1 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的监督董事会和
高级管理层应该对评级系统和评级过程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评级和PD测算的
关键要素必须得到董事会管理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内部肯定对于评级过程
标准和结果管理层必须确保以文字或电子文件形式全面记载以便于第三方的
评估同时在管理层和银行控制功能尤其是信用风险控制单位和内部审计之间
必须有一种互动机制以保证对风险评级系统缺陷的及时纠正2 内部和外
部审计银行内部必须有针对评级的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内部审计必须每年评
审银行的评级系统对系统是否满足要求做出评价内部审计将其结果存档在
内部审计的基础上监管者也可要求银行评级确定机制和损失性质测算进行外部
审计3 信用评审功能银行应该具备独立的信用风险控制部门负责设计
和操作银行内部评级系统该部门应在职能上独立于贷款发起部门和管理其职
责范围应为确定和或评审以及监测内部评级 就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的结
果内部等级信用风险暴露的历史数据数据的迁移进行分析对确定的等级和
外部评级进行比较对评级是否符合既定政策和标准定期进行检查信用风险控
制部门必须对评级方法使用的任何模型承担责任并进行控制该部门对模型的日
常评审和调整修正负有最终责任为了保证评级的公允性该部门必须独立于负
责发起贷款的人事和管理职能以及其他能控制模型的人员4 对职员的要
求管理层必须为风险控制部门配备足够数量和技能的人员
4 评级系统的标准和原理为了能够使用内部评级法银行必须具备为各
类风险暴露评级的专门系统这种专门的系统包括特定的评级方法和标准银行
的风险评估应该遵循保守的原则评级结果应考虑借款人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
质量在所需会计信息基础上进行评级银行信用分析的深度应随着借款人财务
状况下降和违约可能性的增大而加深在确定借款人的等级时银行必须在现有
信息和对借款人经验的基础上评估未来的风险因素包括借款人履行合同义务的
第一章内部评级法
5
能力和对正常商业压力的抵抗力在预测远期事件或对特定借款人财务状况进行
预测存在困难的情况下银行对于预测信息必须采取保守的态度同时银行制
定的标准必须涵盖了对借款人进行风险分析相关的所有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以
往和预计获得现金以偿还债务的能力资本结构原因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不能清偿
债务的可能性收益的质量借款人信息的质量和及时性经营杠杆程度和需求
变动对利润率和现金流的影响在债市和股市进行融资能力和灵活性应对环境
变化的能力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借款人经营业务所在国的风险状况
在评级程序中若使用正式的统计模型还应满足以下条件模型中所使用的变
量应具有统计说服力且模型应包含所有主要变量模型中未包括的变量应在
由专家组进行的风险评估中重点考查在此基础上由模型得出的评级结果应该
经过信用风险控制部门的人员审查和批准信用风险控制部门对核查过的数据及
经批准的评级结果负责并确认评级模型的可信度
5 违约概率测算的最低要求银行应对每个内部评级的级别进行一年期违
约概率的测算并要对所考查的借款者评级的长期平均违约概率持谨慎态度银
行在测算每个等级的违约概率时应考虑所有可得信息包括内部违约记录与外
部数据挂钩及使用违约统计模型银行可确定一个主要的信息来源其他的作为
最初违约的概率估计的比较数据或进行调整时的依据银行必须认识到在此过程
中人为判断的重要性判断必须建立在谨慎的态度上且谨慎的态度应保持连贯
性违约概率的测算具体须满足下列要求数据集合中所选取的借款人的个数要
和银行预期投资组合所涉及的个数大致相当或至少有可比性数据源中的贷款及
贷款标准与银行现行的投资组合的风险标准有较强的可比性历史数据发生时的
经济或市场状况与现在和将来可预期的状况相似样本中的贷款数目和数据搜集
期能充分代表历史状况从而保证违约概率估计和基础数据分析的精确和稳健
银行应对违约概率进行不间断的测算并进行校准且新信息出现时应被及时
列入考查范围银行应至少每年审核一次违约概率估计
1 使用内部违约纪录的最低要求如果银行可在PD测算时使用内部违约
历史数据银行必须在分析中表明其测算能满足要求当数据不足时银行在测
算PD 时应持谨慎态度 银行也可以使用业内共享数据但必须阐明其他银行的
内部评级系统及标准与它本身的具有可比性
2 内部违约记录与外部信息挂钩的最低要求银行可采用与外部评级对
应的方法可参考外部信用评级机构或类似机构的标准并比较外部机构的评级
级别与自己的差别来确定内部每一信用级别的违约概率银行使用外部数据应尽
量做到客观并保持方法和基础数据方面的一致性要做到这一点银行必须阐明
其内部使用的评级标准和外部机构确定和区分违约概率的标准是可比的
3 使用违约统计模型的最低要求银行若达到上面所列出的最低要求
在对某一给定信用级别的借款人进行违约概率估计时可使用统计模型预测结果
的平均值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须设立一定的程序来审查输入违约统计预测模型
的数据包括数据的精确性完整性及其对所审批信用级别的适用性同时银
行还须证明数据中所选取的借款人可以代表银行实际风险的借款人无论银行使
用外部数据内部数据行业共享数据或以上三种数据的结合其基础数据观察
期至少为五年如果能收集到更长时期的数据观察期也应相应延长
6 对数据搜集和信息技术系统的要求银行必须收集和储存数据以满足内
部信用风险计量和管理程序的需要具体来说使用内部评级法银行必须收集
第一章内部评级法
6
和储存有关评级决策 借款人的评级历史以及与各信用级别相联系的违约概率以
考察评级系统的预测能力对每个借款人都应保存一份完整的记录包括从建立
关系以来该借款人的信用级别作出评级结果的日期和方法所使用的主要数据
和作出评级结果的人或模型银行须保存违约概率的测算记录及每个信用级别发
生的违约概率除此以外银行还应对主要借款人的品质和机构信息进行记录
这些资料必须非常详细以便能够在回顾的基础上对债权人进行复评信息技术系
统必须使银行能够达到内部评级法规定的最低要求包括风险加总数据收集
使用和管理报告银行还必须能够证明其信息系统的可信度和稳健性对信息收
集和信息系统的要求有以下目的改进银行对内部信息的处理能力以改进违约概
率的测算及验证提供审计依据以检查评级标准的遵循情况提高评级系统的预
测能力更准确地说明观察到的可导致信用风险的因素对银行内外部风险状况
进行准确和有意义的披露
7 内部评级的使用银行在使用内部评级法确定监管资本以前内部信用
评级及其有关数量信息应作为日常信用风险计量和管理程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应用于授信管理信贷审批风险定价盈利性分析内部资本分配给管理
层的风险组合报告资本充足率的测算等方面银行必须说明其在符合文件基本
要求的前提下实施内部评级系统的时间至少已有三年
8 内部验证银行须建立有效的内部验证系统以保证评级系统程序和PD
估计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银行还须向监管者证明其内部验证系统能够保证其有
效评估内部评级和风险计量系统的工作表现这包括对模型工作表现进行持续
定期监控评估以及对模型的稳定性及其主要变量进行大样本的数据测试识
别和报告模型中出现的评价失效对照真实结果对模型结果进行至少每年一次的
定期检验建立严密的更改控制程序对根据验证结果在模型中作出变更的步骤
制定严格的程序银行应定期将实际的违约率与银行估计的PD相比较并能证
明实际的违约率与其预计的是一致的这种比较应使用尽可能长的历史数据历
史数据应覆盖各种经济环境最好能覆盖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比较所使用的方
法和数据应有清楚的文字记载比较要定期进行至少每年一次
9 信息披露的要求为使用内部评级法银行必须达到内部评级法的基本
披露要求巴塞尔委员会对披露的要求分为强制要求和建议要求两种在强制要
求中定性披露要求披露计量方法和关键数值的信息定量披露主要是关于风险
评估信息和作为测算质量和可靠性数据的披露对内部评级法披露的建议要求主
要是对信用风险的抵减技术做出了一些规定
第三节 内部评级法的特点及基本要求
一 内部评级法的特点
内部评级法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有机联系的风险评级体系内部评级法
的三个核心因素风险构成要素风险权重函数及最低要求对于采用内部评级法的
银行来说缺一不可二是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内部评级法主要以历
史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模型数据收集数据测量等方法分别计算出表示贷款
人和债项风险大小的数量指标因此它较以主观判断为主的风险分析模型更加客
观科学当然它也并不排除在关键时用主观判断对得出的结论进行修正三是
一个二维评级体系内部评级法把借款人风险和债项风险分开来考虑从而避免
第一章内部评级法
7
影响借款人和债项分类结果的风险要素交叉发生作用2
二 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基本要求
1 保证风险评级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首先评级系统应包括模型建立
数据收集风险分析损失量测算数据存储返回检验等全部过程同时银
行应具备一套客观和统一的评级标准并要证明其使用的标准涵盖了所有与借款
人风险相关的因素其次内部评级应基于两维评级体系一是客户风险评级
以违约概率为核心变量一是债项风险评级通过债项自身特征反映预期损失程
度以违约损失率为核心变量3
2 数据要求新协议要求使用IRB 初级法的银行必须具备5 年以上的历史
数据来估计并验证违约概率对于使用IRB 高级法的银行必须有7 年以上的历
史数据来估计违约损失率新协议同时要求银行对评级的历史数据必须加以保
留作为系统完善和检验的基础和依据
3 内部评级的检验与维护新协议要求银行内部评级的方法必须经过严格
的统计检验不仅要求样本内一致而且要求样本外预测精度要高银行应对内
部评级系统进行经常的检查和更新并要进行标准化程序的后评价以保证系统
的实时性和正确性上述条件所包含的技术参数必须经过监管当局技术确认同
时要满足新协议关于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
4 独立的风险评级或评审机制巴塞尔委员会要求各项评级的确定都必须
经过独立的评审并负责确定确切地说风险评级需要银行建立完善的操作流程
和组织体系以保证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第四节 实施内部评级法对银行业的影响
内部评级法对不同风险特征 不同管理水平的银行的资本要求不同对具有
不同风险特征的产品及客户也规定了相应的资本标准因此必将对银行业信用风
险管理相对竞争力产品客户的风险暴露结构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4
内部评级法有助于提高国际银行业整体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新巴塞尔协议
通过资本减让的手段鼓励银行业建立更有效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从
而使用内部评级体系计量风险和分配资本可以预计不论从内部风险管理角度
出发还是出于节约资本实现盈利最大化的目标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
国际银行业必将积极投入内部评级法的准备工作促进国际银行业整体信用风险
管理水平的提高根据标准普尔的估计2006 年新协议正式实施时至少
60家最大的国际活跃银行将首先采用内部评级法最终至少120家的国际性大型
银行将采用内部评级法
采用内部评级法有助于促使银行业持有高质量的信贷资产 内部评级法以各
银行内部历史数据为基础计算违约概率等风险要素并根据违约概率损失率计
算监管资本因此具有高度风险敏感性客户质量高风险缓释手段包括信用
衍生工具和证券化运用较好的银行信用风险的监管资本要求将会明显降低
相反客户质量较差资产风险较大如投机性资产占比较高的资本要求会加
重这将促使银行业调整资产结构持有高质量的风险资产降低整体信用风险
2 张庆 石静新资本协议与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评级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 年第3 期
3 武剑 中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前景分析和策略选择国际经济评论2003 年3 月
4 李军彦 内部评级法银行业风险管理新趋向农村金融研究2003 年1 月
第一章内部评级法
8
水平
内部评级法的推行还将影响金融市场竞争格局 在瑞士部分银行率先采用
类似内部评级法的方法计算资本充足率后出现了好客户向此类银行集中而风
险较高的客户向其他银行集中的现象其原因是采用内部评级法对信用等级高
的企业的风险敞口规定较低的风险权重相应降低了银行资本成本因此可给企
业以较低的价格对信用等级较差的企业的风险敞口规定了高于100% 的风险权
重因此资本成本较高与未采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相比价格不具有竞争性
其结果是采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在优质客户的竞争中处于优势而未采用内部评
级法的银行在劣质客户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导致未采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资产风
险加大而同时监管资本要求却保持不变实质上增加了银行业的整体风险
第二章国际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9
第二章 国际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第一节 巴塞尔委员会对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建议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 内部评级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内部对交易对象和风
险的评估因而有利于实施整个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两个关键目标一是更
高的风险敏感性使资本要求更精确与银行内在的信用风险更匹配实践证明
基于内部评级的资本要求对信用风险的产生因素和银行资产的经济损失具有更
高的敏感度这一目标与当今许多拥有完善风险管理系统的银行对信用风险和资
本充足率的内部评估框架相一致二是激励机制一个设计恰当的内部评级体系
能鼓励银行不断提高内部风险管理水平
为保证实现上述目标 委员会认为最好的方式是采用一个循序渐进的内部评
级框架这也反映了目前信用风险管理应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首先随着时间的
推移将有越来越多的银行从使用标准法过渡到内部评级法并在采用内部评级
法时具备所需要的风险管理系统其次在一段时间之后采用内部评级法的银
行将随着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逐步从初级法过渡到高级法最后内部评级法
本身也将不断完善在目前的框架下内部评级法允许银行使用自己测算的风险
要素计算法定资本要求但是还不允许使用自己或购买的资产组合信用风险模
型来计算资本要求委员会相信内部评级法通过提供一个重视并鼓励银行提高
风险管理能力的框架将为最终过渡到全面采用资产组合信用风险模型铺平道

在内部评级实施方面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如下建议
1 巴塞尔委员会计划新协议于2006 年底在成员国开始实施风险计量的高
级法将于2007 年底开始实施以便让银行和监管当局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定量影
响分析或按照现行规则和新规则进行双轨的资本计算十国集团中央银行和监
管当局鼓励其他国家的有关当局考虑实施巴塞尔新协议在监管方面的准备情况
并且建议根据本国各自的工作重点来决定跟进新协议的步骤
2 对许多国家而言如计划与十国集团同时在2006 年底实施新协议就应
该坚持做好高水平的基础性监管工作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应该降低实施质
量巴塞尔新协议是针对十国集团国家的国际活跃银行设计的这些国家已经基
本上符合1988 年协议和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要求但是对于许
多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资源方面的限制银行体系欠发达实施新协议可能不
是当前银行监管工作的重点
3 各国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加强母国和东道国监管当局之间的合
作特别要注意当外国银行的母行和其海外分支机构与国内银行的资本监管制度
不同时可能产生的问题包括实施不同资本规定的银行之间的不平等竞争
以及高风险资产向资本要求较低的国家转移
4 巴塞尔委员会鼓励成员国进一步完善银行监管体系提高银行的风险管
理水平对于希望完善监管体系的国家以及准备实施巴塞尔新协议的国家巴塞
尔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金融稳定学院将共同在以下方面
提供援助诊断其现行制度的完善程度培训监管人员发布监管政策指引以
及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等这样通过协助实施新协议的各项工作
第二章国际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10
可以帮助该国发现并解决现有银行监管体系中的问题
第二节 美国银行业内部评级体系
美国各银行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都是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并以定
量分析为主评级人员在确定好评级对象后收集与其有关的定量与定性信息
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然后将其结果与框定好了的各种特定风险因素的
评判标准进行比较权衡选定一个级别5
一 评级体系的结构
美国大约60 的银行采用单一标准的评级体系只对单笔贷款进行评级其
余40 的银行采用双标准体系即借款者的一般信用价值用一个标准评价单笔
贷款的风险程度用另外一个标准评价这两个标准具有同等数目的评级种类在
双标准体系中一般的做法是首先确定借款者的等级然后再设定贷款的等级
如果贷款在违约情况下的可能损失同往常一样没有大的变化那么贷款的等
级和借款者的等级是一样的双标准体系通过分别评定借款者的等级和贷款等级
而使评级更具准确性和连续性
二资产的分类
尽管前50家大银行一般包括3至4类需要监管的有问题资产但是良好类资
产Pass 的类别从2到20不等体系中包含的资产类别越多运行成本越高
不过采用正规方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银行愿意承担额外的成本因为对风险
更好的识别有助于进行收益的计算资金的分配以及贷款的定价对所有的银行
来说识别投资类以下的风险更为重要因为风险是呈非线性增长的具有较低
风险的类别违约率较低随着级别的降低违约率飞速提高
三 评级主体
在美国50家大银行中确定评级的主要责任者各不相同客户经理在大约
40%的银行中负主要责任有15%的银行由信贷人员确定初步评级有15%左右
银行由信贷员和客户经理共同确定大约30%的银行将责任分开信贷人员对大
笔贷款进行评级客户经理单独或与信贷人员合作对中等业务评级银行的业务
组合是决定由谁主要负责评级的关键因素在以大公司业务为主的银行中主要
由信贷人员进行评级信贷人员能专一地关注风险评级有利于确保根据风险来
评级而受顾客或借款业务利润的影响同时也更容易保持评级的一致性在以
中级业务为主的银行中主要由客户经理负责评级这些银行强调信息的效率
成本和责任将这些作为选择组织结构的主要理由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贷款
客户经理更能随时了解借款人的状况因而可以及时调整评级
四 评级对象
在大多数美国银行中 对所有贷款企业或机构都要评级有时对一些办理大
宗贷款的家庭或个人也要评级除了对客户评级外还对具体的信贷资产评级
包括商业及工业贷款商业融资租赁商业不动产贷款商业机构贷款金融机
构贷款以及私人银行业务部门的贷款
5 张波 美国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简介中国城市金融2001 年8 月
第二章国际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11
五 评级考虑的因素
评级人员根据每个等级的确定原则做出评级决定 这些原则框定了各种特定
风险因素的评判标准不同银行选择风险因素的标准和为这些因素赋予的权重各
不相同
1 借款人的行业特征美国银行非常重视行业分析将其作为贷款企业分
析的基础借款人所在行业的特征如行业周期性行业竞争状况行业现金流
量和利润的特点等经常会作为财务报表分析的背景资料来考虑在进行评级的
财务分析常常要把借款人的财务比例与现行行业标准比例进行比较一般的借
款人处于衰退行业和充分竞争行业中其风险相对较高而经营多样化的公司风
险较低借款人在行业中的位置也是确定评级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些有市场影响
力或公认为行业龙头的公司是低风险的
2 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是评估未来现金流量是否充足和借款人偿
债能力的中心环节分析的重点是借款人的偿债能力所占用的现金流量资产
的流动性资产的收益性以及公司除本银行之外获得其他资金的能力
3 借款人财务信息的质量一般情况下如果借款人的财务报表经过会计
公司的审计就比较可信
4 借款人资产的变现性银行在评级时既要重视公司规模销售收入和总
资产又重视公司权益的账面或市场价值多数小公司甚至中等规模的公司通
常都很难得到外界资金紧急情况下很难在不影响经营情况下变现资产相反
大公司有很多融资渠道更多的可变现资产以及更好的市场表现由于这些原
因许多银行对财务状况较好的小公司也评为相对风险较大的评级
5 借款人的管理水平这种评估是主观的通过对借款人管理水平的评估
能揭示公司在竞争力经验诚信和发展战略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评估的重点包
括高层管理人员的专业经验管理能力管理风格管理层希望改善公司财务状
况的愿望以及保护贷款人利益的态度等有时由于公司关键人物的退休或离开给
公司管理造成的影响也应该考虑
6 借款人所在国特别是当汇兑风险或政治风险较大时
7 特殊事件的影响如诉讼环境保护义务或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变化
8 被评级交易的结构将信贷工具特有的因素与借款人特有的因素结合起
来加以权衡和分析充足的担保一般会改善评级等级特别当担保是以现金或
容易变现的资产如美国国债保证一般也会提高评级但不会超过对担保人作
为借款人时的评级
六 模型与判断
应用模型进行评级需要较少人力运行成本低而且容易保持评级的一致性
从9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银行积极探索与建立了定量分析时以倒闭概率为基础的
信用评级模式对每一位贷款客户测算出倒闭的概率以此为基础评出企业的信
用等级比如美国花旗银行对贷款客户的风险评级主要是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出
贷款人违约概率花旗银行利用1982-1992年亚洲区500个客户的资料数据以及统
计公式推测出亚洲区企业的违约损失率为50.96% 花旗银行认为影响企业违
约的主要因素是财务安全程度公司的规范程度行业前景公司的市场地位
公司与银行的交易历史公司审计的可靠性等纽约银行主要运用比率分析法和
第二章国际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12
同业比较分析法来定量评价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 同时也采取建立模型的方法来
研究处理一系列特殊行业的评级业务
除上述情况外 也有多数银行使用借款人违约率作为统计模型的输入变量
或者参考可以得到的借款人的专业机构评级并将这些因素作为主观判断评价的
一部分对于大公司借款人这种利用外部数据进行比较的方法更为常用因为
大公司更有可能有外部评级数据而且统计的违约率模型更容易得到
七 评级审核
评级审核主要有三种方式 最终决定的人员对评级结果进行监测定期对不
同类型业务的评级进行检查贷款检查部门的不定期检查贷款审核部门必须相
对独立向总审计师信贷主管或董事会报告审查结果评级审核可能是不连续
的但可以使评级人员及时获得调整评级所需的信息银行要求评级人员定期调
整评级以反映客户的动态风险银行通常要对评级进行年度或季度的检查并
以此作为重新办理贷款审批的一部分常规检查由客户经理定期确认或者由产
品和信贷人员组成的委员会来进行以大公司业务为主的银行倾向于由行业信贷
专业或一个委员会来同时检查某一特定行业的贷款这种行业性的检查对发现不
一致的贷款评级非常有效评级审核也可以由具有最终定级权的信贷部门来负
责与专门的评级检查人员不同信贷审核人员一般采用抽样检查检查的重点
是高风险贷款特别是不良资产类别多数银行的贷款审核职能主要是为了维持
所有评级的一致性除了维持评级系统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之外贷款审核人员还
有另一个角色例如当一名客户经理和信贷人员在一项新贷款的评级上意见不
一致时他们会与审核部门商量解决作为咨询者的角色审核人员会解释评级
的定义和标准必要时还要确定和调整评级定义
第三节瑞士银行案例分析
瑞士银行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银行 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
业务银行其零售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在瑞士也居于领先地位瑞士银行的
风险评级体系根据其所用的主要评级工具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图2-1 瑞士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发展过程
现在 这四种工具都在使用纯粹的判断主要用于未评级企业模板主要用
于缺少共性的大型企业打分卡纯粹的模型主要用于具有共同风险特征的中
小企业瑞士银行目前处于打分卡与纯粹的模型之间的过渡阶段这四个阶段如
果从违约率的角度来区分实际上是三个阶段即不评级的纯粹判断阶段评级
但信用等级不与违约率对应的阶段评级且信用等级与违约率对应的阶段按三
阶段划分瑞士银行处于第三阶段本文重点介绍瑞士银行第三阶段以违约率为
核心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
专家判断
阶段 模版阶段
模版阶段 打分卡阶段 模型阶段
第二章国际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13
从评级过程看 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确定客户违约率第一步客户分组
瑞士银行根据公司的大小所属行业所在地区风险特性有无抵押等多种标
准进行客户分组客户分组越细风险评级的准确性越高但有关的管理成本也
越高一般来说客户经过初步分组后风险评级的准确性明显上升再进一步
分组准确性继续上升但上升速度趋缓分组到一定程度风险评级的准确性
基本上没有提高为此需要在成本和准确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过细的分组是不
值得做的瑞士银行现行的风险组别有集团公司建筑业集团公司大型公司
中小型公司小企业私人客户按揭贷款的私人客户100万瑞郎以上的私人
客户旅店餐饮业旅游交通商品交易商市政部门金融机构瑞士养老基
金等
第二步 信用等级评定首先根据数据库中的数据对各组别的客户进行机
评打分得出一个信用等级然后分析师根据对定性因素的判断调整信用等
级最后参考企业的外部评级以及国家风险等情况确定客户的等级这个等
级实际上是客户信用状况好坏的一个相对等级
第三步 测算各等级企业的违约率并建立各信用等级与违约率的对应关系
这一步实际上是绝对评级即每个信用等级对应一个确定的违约率瑞士银行对
公司客户的信用评级以打分卡为主要评级方法瑞士银行的打分卡是1997年由
Oliver Wyman公司开发的打分卡第一部分内容是财务因素第二部分内容是非
财务因素在财务部分根据银行公开市场学术研究机构的经验选择了300
个财务比率用企业违约前18个月的数据对好坏企业进行测试从中挑选出判
别能力强的14个指标对这14个指标进行了5000多次回归统计分析确定了第一
部分的10个模型在非财务部分选择了40项因素进行测试从中选择了16个判
别能力强的因素同样进行了5000多次回归确定了第二部分的10个模型最后
将第一部分的10个模型与第二部分的10个模型进行组合匹配选择最优的匹配模
型作为打分卡模型在得出最初的评级结果后进行违约率的测算违约率的测
算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历史数据进行统计一类是根据违约率模型
进行测算根据历史数据统计违约率就是在客户分组和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在较
长的时期范围内如10年20年测算某个信用等级的全部企业各年的违约率
的平均值将这个历史违约率的平均值作为这个信用等级对应的违约率这是一
种向后看的测算方法第二种方法根据违约模型先得出违约率然后再根据违
约率划分信用等级这样评定的信用等级是无限细分的实际上有无数个等级
用违约率模型测算违约率是向前看的测算方法瑞士银行用的是第一种方法同
时参考外部评级机构测算的违约率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不是各种资产信用风险
的简单相加而是与组合中各种资产的违约相关性有关为了测算资产组合的信
用风险需要测算资产组合的联合违约率上面提到的违约率的测算方法主要是
针对单一客户的违约率而言的联合违约率的测算比较复杂目前可用的模型有
KMV公司的“组合经理人” JP摩根公司的“信用风险计量术” 瑞士信贷银行金融
产品部的“信贷风险附加法”和麦肯锡公司的“信贷组合观点”等瑞士银行所用的
是自己开发的模型但其基本原理是KMV公司的“组合经理人”与JP摩根公司的
“信用风险计量术”两个模型的组合和扩展
违约率的统计或测算是否准确需要进行检验 瑞士银行主要通过三种方式
对已建立的信用等级与违约率的对应关系的准确性进行检验一是累计准确性剖
面图CAPPlot 检验 这种检验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每个待检验的违约率
模型可以画出一条剖面图曲线这条曲线应该界于分别代表最理想的违约率模
第二章国际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14
型与最差的违约率模型的两条剖面图曲线之间待检验模型的剖面图曲线越靠近
最理想模型的剖面图曲线用准确比率表示靠近则待检验模型的准确性越高
二是迁移矩阵检验期初评定的信用等级到期末有可能发生信用等级的升降
即信用等级迁移以期初的N 个等级为行以期末的N 个等级为列组成的N 维
矩阵即为信用等级迁移矩阵评级是否准确可以用信用等级迁移矩阵进行检验
因为信用评级准确信用等级迁移矩阵应当出现如下特征1 较好的评级不
会出现高比例的违约机会2 两个信用等级相距越近企业从期初的一个信
用等级迁往期末的另一个信用等级的概率越大反之迁移概率越小三是购买
Moodys公司的Riskcalc模型用于检验
瑞士银行将内部评级法应用到信贷风险管理和银行内部资源分配的全过程
瑞士银行将信贷预期损失视为贷款定价的成本因素预期损失EL = 预期违
约率PD ×违约损失率LGD ×风险暴露EXP 计算预期损失的关键是
要计算预期违约率PD 而违约损失率LGD 一般是通过历史数据估算的
未预期损失称为信贷风险未预期损失是各种可能的贷款损失对预期损失的平均
偏离的大小一般用贷款损失的方差或标准差来衡量 银行的准备金数量
要与未预期损失的大小相适应
瑞士银行内部评级法在信贷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贷
款定价贷款价格= 资金成本+预期损失+ 经营费用+ 风险溢价在贷款价格的
四个因素有两个因素预期损失风险溢价由内部评级确定 2 信贷授
权授权从客户等级和贷款金额两个方面考虑信贷政策如最高的信用等级1
级的客户 信贷业务的期限可以长达10年最低信用等级12级的客户
信贷业务的期限最高不能超过一个月3 信贷审批信用等级评分最高的客
户贷款申请可以立刻批准评分最低的客户一般被拒绝评分介于中间区域的
贷款需要分析师审查小额的零售信贷不做独立的信贷审查直接根据评级结果
发放贷款4 信贷人员配备高风险大额的信贷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审批
且每个专家处理的客户数量较少低风险中小金额的信贷由资历较浅的信贷人
员审查且每个信贷人员审批的贷款数量较多5 信贷组合产品主要通过
贷款组合的购买和销售资产证券化信用违约互换资产组合违约互换保险
资产组合的再保险信贷风险证券化等方法来分散和降低贷款风险6 风险
绩效考核根据风险调整的经济资本收益对业务人员进行业绩考核瑞士银行还
强调内部风险评级贷款风险定价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价格转移贷款组
合管理的整合是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主要核心部分
第三章中国银行业内部评级体系
15
第三章 中国银行业内部评级体系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内部评级体系现状
内部评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涉及公司治理组织架构业务流程
数据清洗信息系统建设等多方面工作难度不可低估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工
商银行制定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试行办法和企业信用评估试行办法是中
国银行业最早的企业信用评估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贷款通则
对贷款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中国各商业银行基本建立了
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作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
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
果不少银行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已经着手研究开发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的内
部评级体系制订了明确的实施规划其中建设银行的风险评级体系已经通过了
专家组的鉴定摩根斯坦利和标准普尔的运行测试模型表现超过亚洲地区其它
银行建模初期的水平6
工商银行经过两年多的理论准备和研究 基本解决了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基础
性问题提出了建立适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的内部评级体系实施方案截至
2003 年底工商银行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和审核的企业超过20 万户评估项目2900
多个信贷评估行业信息库已覆盖所有二级分行配合优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
开拓制定实施了小企业评级办法为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2004
年工商银行将先在全行推广中长期贷款评级办法为今后全面实施内部评级法
提供丰富规范的基础数据
光大银行 招商银行北京银行的模型开发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由交通银
行牵头的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联合开发内部评级体系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国各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虽然各有侧重 但评级的基本方法是类似
的首先设计一套包括不同比例的定量和定性的指标体系根据客户风险状况对
每个指标进行打分然后依照给定的指标权重计算出加权总分以此作为客户风
险评价的依据下面我们以北京银行为例介绍一下中国银行业的内部评级状况
北京银行出台有 客户信用评级办法并运用统一的客户信用评级体系评
估客户信用并将评级结果用于信用风险识别评级企业按主营业务的不同分为
工业商贸公共事业房地产开发和综合类五种类型客户类型分为九个信用
等级7
1 工业类工业生产类企业
2 商贸类商业内贸外贸旅游服务类企业
3 公共事业类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邮电通讯类企业
4 房地产类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类企业
5 综合类主营业务跨行业较多的集团公司业务类型无法归入上述4 类
进行评级的企业
客户信用评级指标包括偿债能力 获利能力经营管理履约和结算情况
6 唐双宁在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2004 年7 月
7 北京银行信贷文件汇编 2004 年5 月
第三章中国银行业内部评级体系
16
发展与潜力 修正调整项和限定指标调整项共七个方面每一方面下设若干量
化指标或非量化指标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评级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内容根据客
户规模和所属行业不同而有所区别根据中小企业特点专门设计了中小企业信
用等级评定办法
客户信用评级按 客户信用评级等级指标及记分标准表和客户信用评级
限定指标表进行评定评级采取百分制区别行业特点分别给予各项指标不同
的分值并依据各项指标汇总分数和修正调整项分值得出评级总分考虑是否存
在客户信用等级限定指标调整项因素最终确定客户信用等级
在不存在客户信用等级限定指标调整项因素的情况下 评级对象的评级总分
与信用等级的关系如表3-1 所示
表 3-1 评级总分与信用等级的对应关系
评级总分 信用等级 信用评价 企业特征
90 AAA 优秀
80 AA 优
70 A 优良
企业信用很好 整体业务稳固发展经营
和财务状况良好资产负债结构合理经
营过程中现金流量较为充足偿债能力高
赢利能力强信用风险较小
65 BBB 良好
60 BB 良
55 B 一般
企业信用较好 现金周转和资产负债状况
可为债务偿还提供保证有一定信用风险
需落实有效担保防范风险
50 CCC 稍差
45 CC 较差
企业信用能力较差 整体经营和财务状况
不佳信用风险较大
<45 C 差
企业信用能力差 经营和财务状况差偿
债能力低信用风险大
资料来源 北京银行信贷文件汇编2004年5月
第二节 中国银行业内部评级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贷款五级分类不能充分满足商业银行有效进行信贷管理的需要
贷款目前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 做好贷款分类是银行根据客
户的特点进行呆账准备金提取和个性化的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贷款五级分类方
法内容简单易于操作能够满足监管当局了解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基本情况的需
要但与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的现实需要仍有较大的距离 商业银行内部的贷
第三章中国银行业内部评级体系
17
款分类比监管部门的五级分类标准复杂 而商业银行的贷款评级体系仅套用了
监管当局规定的贷款五级分类在此基础上简单作了一些细化远不能用来评估
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不能充分满足商业银行有效进行信贷管理的需要由于
信用等级的划分太少整个评级系统缺乏对风险的敏感性银行的风险暴露在
一个等级的比重过大不利于银行风险的有效计量对信用风险量化的精确度
和准确性远不能达到新协议规定的标准
二 评级方法滞后导致风险揭示不足
近年来 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信贷评级在整体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作
用不断完善评级制度和办法 但在评级指标体系确定与各指标权重设定等方
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评级的准确性具体表现在第一评级指标体系的
组成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使用的评级指标体系中选择的各项
指标大多是通过内部从事信贷管理的专家确定的属于专家意见法缺乏对于各
项指标能否灵敏反映借款企业违约率和企业信用水平的定量化研究此外科学
的评级指标体系应该能够全面而重复地反映评级对象的风险信息仅通过专家意
见法确定的评级指标体系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第二确定评级指标权重中存在的
问题评级指标体系包含的各项指标在反映评级对象风险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存
在差别的因此它们应该被赋予不同的权重现有的评级方法中主要依靠专家
的经验来确定指标的各自权重这种主观意见确定权重形成的评级办法在科学性
与客观性方面都存在问题影响了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因此科学合理的确定
评级指标权重提高评级结果的准确性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三 银行信贷数据库有待完善
风险管理是一种主动的事前行为 而不是事后的补救应通过分析现有的数
据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建立数据仓库来预测和防
范未来的风险新协议将在2006年实施到2006年底必须倒算2004-2006年共3年
的风险资产及系数实际上从2004年开始要进行初步匡算在2004年之前则应做
好分析应用的数据准备但由于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开展内部评级的时间不长
目前还只是处于数据的收集和集中阶段 数据库的功能定位还不十分明确相
关数据积累不足数据缺乏可用性真实性及时性一致性在目前做好分析
应用的数据准备是非常困难的
四 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不科学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正朝着信用风险被科学地量化的方向发展 企业信用状况
的不同和信用状况的变化对信用风险的影响最终是通过违约率的不同和变化而
被量化的没有违约率作为客观评价指标就无法衡量不同评级体系的优劣目
前我国在企业评级方面的情况是由于商业贷款的非公开性社会评级机构很难
对违约状况作出统计银行内部评级开展时间短且不规范企业信用评级更多的
是用于客户的选择及风险的预警尚未向更高层次的风险量化管理方向发展银
行也没有关于信用等级违约率方面的统计由于缺乏严谨科学的违约率统计缺
乏不同等级的违约概率估计和违约损失估计因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受到制

第四章构建中国银行业内部评级模型
18
第四章 构建中国银行业内部评级模型
第一节 构建内部评级模型的整体思路
从国外同业的评级经验来看 对借款人的财务分析是获得初始评级的关键
也是贷款风险评级方法的核心内容非财务因素的分析使用定性分析相对较多
凭借信贷专家的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较多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定量分析方法构建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以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数据资料中的贷款企业财
务指标为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构建与贷款违约率相联
系的信用评级模型建模的具体步骤如下
1 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历史数据中挑选出能反映信贷
风险水平的财务指标
2 对这些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解决指标反映信贷
风险信息重叠与遗漏及各指标权重不能科学确定的问题
3 对经过主成分分析的财务指标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并观察聚类分析后的
贷款实际资产组合违约概率使评级与贷款违约率联系起来
4 将实际贷款资料数据代入评级系统进行检验并将评级反映的违约概率
与归入同一信用等级的贷款实际违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评判模型的有效性
按照上述步骤进行的贷款人信用评级与国内前期相关研究相比 采用了贷
款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克服了不少研究采用证券市场数据构建判别模型对贷款
信用风险准确性产生的不良影响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解决了以往研究中存在
的指标反映信贷风险信息重叠与遗漏的问题以及不能科学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
标权重的问题此外 与以往没有实现与贷款违约概率挂钩的评级研究成果相
比这种研究方法由于能够预测贷款的违约率因此可以更好地指导信贷定价等
控制信用风险的工作与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相比上述方法克服了Z模型和ZETA
模型只能对贷款是否违约进行区分难以预测贷款违约率的缺陷 与一些评级
机构主要是针对股票债券进行的评级相比上述方法直接应用商业银行的贷款
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将有所保证
构建内部评级系统的方法主要包括
1 因子分析技术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在构建国有商业银行内
部信用评级模型的过程中利用因子分析技术从反映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财务指
标体系中提取不可测的公共因子并运用与主成分分析类似的科学赋权方法赋
予公共因子科学的权重按照权重计算因子得分的综合评价值以此综合评价值
来反映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对上述反映信用风险的因子综合评价值进行聚类分
析按照样本聚类的结果计算信贷违约率就可以使内部信用评级模型与贷款
违约率之间建立联系以更好地指导风险计量与后续风险管理工作
在建立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模型过程中使用因子分析方法的原因
在于
第一 因子分析方法能够保证财务指标在内部信用评级模型中充分全面而
不冗余的反映企业信用风险信息以往部分研究成果中有两种倾向影响了评级模
型的准确性一种是片面追求指标从各方面全面反映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信息
第四章构建中国银行业内部评级模型
19
没有注意到这些财务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在不做数学处理的情况下简单
将这些财务指标引入评级模型指标间相关性严重反映风险信息大量冗余指
标体系缺乏科学权重造成评级结果不准确另一种做法是为了避免财务指标反
映信用风险信息冗余而在模型中只选择少数重要财务指标这样做带来的问题是
由于忽略了一些指标而使模型不能全面反映出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信息也影响了
模型的评级精度因子分析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应用因子分析方法时
不限制原始变量指标的个数而产生的公共因子之间又互不相关
第二 因子分析方法能够保证内部信用评级模型中财务指标权重的科学性
及合理性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的内部信用评级模型反映借款人信用风险的
综合评价函数F是各综合因子y1 y2 … ym的线形组合即
F=á1xy1+á2xy2+…+ámxym
公式(2)中ái=ëi/Óë (i=1,2, ……m) 在线形组合中各综合因子的权数ái不是
人为确定的而是根据综合因子的贡献率ái的大小确定的即公共因子中包含的
原始财务指标反映借款人信用风险信息越灵敏其贡献率越大权数也越大因
此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模型中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就克服了以往评价方法中
人为确定指标权数的缺陷使得综合评价结果惟一且客观合理目前以公共因
子yi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构造综合评价函数的方法被公认为较好的综合评
价方法第三因子分析方法能够保证在原始财务指标基础上产生的公共因子具
有可比性在因子分析过程中由于对各个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所以使各种
不同度量的指标化成了同度量的指标消除了原始数据数量级上的差别 这就
使得各个经济指标以及公共因子之间具有可比性和可加性
2 聚类分析方法为了克服定性分类的不足我们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评
级模型的构建工作中引入了聚类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具有相似信用风险
水平的借款企业划分为同类并从同类样本的实际情况得到该类风险水平的违约
概率最终将经过因子分析得到的风险指标与违约概率挂钩实现准确明了的
度量信用风险的目标
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认为研究的变量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似性 找出
能够度量变量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并以此为依据关系密切的聚合到一个小的
分类单位关系疏远的聚合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直到把所有样本或变量都聚合
完毕形成一个由小到大的分类系统
第二节 中国银行业内部评级模型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某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数据资料进行内部评级模型的实证分析
建模的贷款数据资料从某银行的信息系统中随机抽取在研究中我们先随机抽取
了100个贷款企业的资料作为建模样本然后又随机抽取了100个贷款企业的资料
作为模型检验样本第一次随机抽取的样本中有85个样本财务数据资料齐全可
以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第二次随机抽取的样本中有76个样本财务数据资料齐
全可以作为检验模型样本这85个和76个随机样本的不良贷款率都与该国有商
业银行的整体不良贷款率接近因此检验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用这些样
本检验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8
8 贷款数据取自于某家城市商业银行
第四章构建中国银行业内部评级模型
20
一 财务指标值的有效性检验
按照全面 有效和可操作的原则模型将选择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
比率总债务/EBITDA 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
周转率销售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等指标进行贷款企业的信用分析9
为进一步保证构建内部信用评级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需要对财务指标
反映借款人信用风险的灵敏度即模型使用财务指标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检验分
两步进行1 从建模样本中选取资产质量较好的样本和违约样本用数理统
计方法检验两组样本中的各个财务指标是否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如果存在显著性
差异则指标的有效性较好这方面的检验相当于从必要性的角度检验了财务指
标反映借款企业信用风险的有效性2 按照每个财务指标从优到劣的顺序对
建模样本进行排序对比分析前20名的样本与最后20名的样本在违约率上是否
存在显著性差异这方面的检验相当于从充分性的角度检验了财务指标反映借款
企业信用风险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X1 流动比率X2 总
债务/EBITDA X3 净资产收益率X4 销售利润率X5 总资产周转率
X6 流动资产周转率X7 销售增长率X8 和资本积累率X9 九项财
务指标的变化均能对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适合作为国有商
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模型的参数变量
二 因子分析
根据以上的财务指标相关矩阵 SPSS软件得到的因子特征根以及贡献率和
累计贡献率见表4-1
表4-1 因子特征根以及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
公共因子 特征根 贡献率 累积贡献率
X1 4.483 49.814 49.814
X2 1.819 20.209 70.023
X3 0.965 10.747 80.770
X4 0.774 8.586 89.356
X5 0.559 6.201 95.356
X6 0.276 2.972 98.529
X7 0.105 1.183 99.711
X8 0.021 0.234 99.945
X9 0.005 0.145 100.000
风险评级综合因子得分= 0.498 X1 + 0.202 X2 + 0.107 X3 + 0.086 X4 + 0.062 X5
+ 0.030 X6 + 0.012 X7 + 0.002 X8 + 0.001 X9
9 财务数据来自于银行和公司年度财务报告
第四章构建中国银行业内部评级模型
21
按照上述公式 我们计算了85个建模样本的信用风险综合因子得分和各自公
共因子得分并以综合评分作为下一步聚类分析的对象使模型中借款人信用风
险水平因子综合得分与贷款违约率之间最终建立联系
三 聚类分析
通过使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 我们在信用风险综合因子与贷款违约率之间建
立了联系使综合因子衡量借款人信用风险水平工作得到贷款违约率数据的支
持聚类分析以信用风险综合因子得分为基础综合考虑建模样本资产质量的实
际情况和信用等级数量等因素得到的聚类分析结果如下
85个样本中划分为第一组的样本有14个样本其信用风险综合因子得分分
布是从0.622—1.134 10个样本中没有违约样本因此第一组贷款违约率为0
85个样本中划分为第二组的样本有28个28个样本的信用风险综合因子得
分分布是从0.141 — 0.520 28个样本中有2个违约样本因此第二组贷款违约率为
7.14%
85个样本中划分为第三组的样本有21个21个样本的信用风险综合因子得
分分布是从-0.232 — 0.115 21个样本中有4个违约样本因此第三组贷款违约率
为19.05%
85个样本中划分为第四组的样本有9个9个样本的信用风险综合因子得分
分布是从-0.509—-0.277 9个样本中有4个违约样本因此第四组贷款违约率为
44.44%
85个样本中划分为第五组的样本有13个13个样本的信用风险综合因子得
分分布是从-1.820—-0.560,13个样本中有10个违约样本因此第五组贷款违约率
为76.92%
从聚类分析得到的样本组情况看 第一组样本贷款质量较好考虑第一组样
本信用风险综合因子得分下限为0.662 第二组样本信用风险综合因子得分最高
值为0.520 取0.58作为两组的划分值内部信用评级模型中综合因子得分在0.58
以上的借款人信用风险小第二组样本的违约率为7.14% 考虑到抵押等其他风
险损失控制手段在信贷业务中的应用商业银行可以有选择的向信用风险综合
因子得分属于这一类的借款人发放贷款在此过程中银行应进行认真分析结
合借款人的具体贷款需求和项目情况判断是否应该发放贷款第三四五组
的违约率显然超出了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可承受风险的范围因此使用内部
信用评级模型计算得到的综合因子得分在0.12以下的借款人不应该得到贷款
四 模型检验
为检验上述内部信用评级模型的准确性 我们准备了包含76个样本的检验样
本组使用上述内部信用评级模型计算了76个检验样本的综合因子得分并按照
0.58 0.12 -0.25 -0.55的综合因子得分标准将检验样本划分为5组,5个检验样本
组的违约率即风险情况如下
在检验样本中 信用风险综合因子得分超过0.58的有27个样本综合因子得
分分布为0.590 — 1.249 其中没有违约样本违约率为0 信用风险综合因子得分
超过0.12 低于0.58的有13个样本综合因子得分分布为0.125—0.547 其中有1
个违约样本违约率为7.69% 信用风险综合因子得分超过-0.25,低于0.12的有17
个样本综合因子得分分布为-0.241—0.117 其中有3个违约样本违约率为
第四章构建中国银行业内部评级模型
22
17.65% 信用风险综合因子得分超过-0.55 低于-0.25的有9个样本综合因子得
分分布为-0.485 — -0.264 其中有4个违约样本违约率为44.44% 信用风险综合
因子得分在-0.55以下的有10个样本综合因子得分分布为-0.256—-0.564 其中
有7个违约样本违约率为7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检验样本各组的违约率情况与建模样本组非常接近
证明论文构建的内部信用评级模型是基本稳定的度量借款人信用风险是准确

结论
23
结论
目前我国的信用分析和信用风险计量技术仍处于传统的比率分析阶段 银行
内部信用评级不够普遍主要是使用专家分析和计算贷款风险度的方法进行信用
风险计量贷款风险度就是通过对贷款的分析对授信对象授信方式资产类
型和信用等级等相关因素给予不同的风险权数进而确定各类贷款风险含量的方
法这种信用风险的计量方法对我国银行制定信贷政策调整信贷结构及防范风
险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方法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指标和权重
的确定主观性太强各行权数的确定不一致难以进行风险的横向比较以静态
的资料作为分析基础难以及时反映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的最新变化贷款风险度
的指标体系过于笼统和简单难以反映企业的全面情况只是从单一贷款的角度
出发没有考虑资产组合的集中风险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行在自身利益的驱
动下也会使评定的贷款度与其实际情况不符等
本文以某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企业财务指标为基础 通过主成分分析因子
分析和聚类分析构建出与贷款违约率相联系的信用评级模型主成分分析和因
子分析解决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指标反映信贷风险信息重叠与遗漏的问题以及
不能科学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的问题此外 与以往没有实现与贷款违
约概率挂钩的评级研究成果相比这种研究方法由于能够预测贷款的违约率因
此可以更好地指导信贷定价等控制信用风险的工作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
较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尤其是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具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的商业银行通过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已经开始认识到应用信用风险度
量模型对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但由于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基础数据比较少构
建自己的组合模型还比较困难现在一些大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整理并着手建立
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和违约率等级迁移矩阵等数据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
些适合中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模型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24
参考文献
[1] 安东尼•桑德斯信用风险度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 高杰英李岩璞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探析金融与投资2003
[3] 姜崎国际银行信用风险评级系统及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启示金诚国际信用管理有
限公司网站2003
[4] 李志辉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际信
[5] 吕俊英构建开发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几点想法西安金融2004 年第3 期
[6] 毛小威巴曙松论巴塞尔新协议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02
[7] 武剑中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前景分析与策略选择国际经济评论2003
年3 月
[8] 杨中军美国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 年
第2 期
[9] 叶耀明李奕滨接轨国际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的思考上海金融2004 年3 期
[10]叶耀明王鹏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级体系的国际接轨当代财经2003 年
第12 期
[11]约翰•考埃特爱德华•爱特曼保罗•纳拉亚南演进着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1
[12]张庆石静新资本协议与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评级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 年
第3 期
[13]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1988): Credit Risk Modelling: Current Practices
and Applications, Manuscript, April 1999.
[14]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1988):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 July 1988
[15]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1999): A New Capital Adequacy Framework
(Consultative Document), March 2000
[16]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1999a): Credit Risk Modelling: Current Practices
and Applications, Manuscript, April 1999.
[17]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2001): The 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
(Consultative Document), May 2001
[18]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2003):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Consultative Document), July 2003
[19]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2004):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 A Revised Framework, June 2004
[20]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 CreditRisk+, A Credit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1997
[21]Crosbie, Peter J. (1999): Modeling Default Risk, Manuscript, KMV Corporation, January
1999.
[22]Deutsche Bundesbank, Approaches to the validation of internal rating systems, Monthly
Report September 2003
[23]Gordy, Michael B A Comparative Anatomy of Credit Risk Models, Manuskript,
Conference on Credit Modeling and the Regulatory Implications, London, September 1998.
[24]J.P. Morgan (1997): Credit Metrics TM – Technical Document, New York, 1997.
[25]Jose A. Lopez Marc R. Saidenberg Evaluating Credit Risk Models 1999
参考文献
25
[26]Kealhofer, Stephen (1998): Portfolio Management of Default Risk Manuskript, KMV
Corporation, February 1998.
[27]Michel Crouhy Dan Galai Robert Mark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urrent credit risk
Models 1998
[28]Michel Crouhy Dan Galai Robert Mark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urrent credit risk
Models 1998
[29]Tor Jacobson Jesper Lindé Kasper Roszbach, Internal Ratings Systems, Implied Credit Risk
and theConsistency of Banks’ Risk Classification Policies, November 2003
26
致谢
本文从选题 论文构思资料收集撰写到最终定稿我花费了将近一年时
间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我的心情特别激动
首先 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吴军教授是吴老师指导我选择了信用风险管理这
一前沿课题并鼓励我坚定信心把该课题研究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始终受
到了吴老师全方位的悉心指导他的建议与支持使我的思路一次次地从山重水
复走向柳暗花明吴老师不仅在学业上不厌其烦的指导我而且还在思想上生
活上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他时常关心我在学校的生活状况让漂泊在北京的
我体会到了家的温暖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
受益良多在此让我真诚地道一声能作您的学生是我最大的荣幸
同时 我还要感谢金融学院的刘亚朱忠明许施智丁志杰郭敏齐天
祥刘立新何自云白建军等几位老师他们为我论文的完成提供了极大的帮

最后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以及兄弟正是他们精神上的鼓励与经济上的
支持使我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