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02环境标准对我国贸易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上海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环境标准对我国贸易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姓名:刘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世界经济
指导教师:陆甦颖
20081216
卜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可持续发展浪潮。各国环境贸
易标准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成为了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成为近些年
来学术界争论的热点。对于该命题的研究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理论分析倾向于
认为严格的环境标准与贸易的发展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然而实证研究却未能对
于这一论断给予支持,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这一问题无疑值得发展中国家研究,
如果我们可以确定环境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甚至在长期上是有
利于经济发展的,那么发展中国家就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制定出有利于本国环境
发展的各种保护政策,迎接环保对贸易带来的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全球范围内创
造一个新的绿色贸易大环境,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环境标准对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研究多数是围绕美国或其他发达工业化
国家展开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很少被涉及。此外,以往的实证多是使用整
体部门数据或国家数据,这一方法不适用于详细的工业层面分析。本文在文献综
述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具体工业部门的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并借鉴将环境标
准视为内生变量的数学模型,深入探讨环境标准对我国行业竞争力的影响。
本文首先回顾了环境标准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揭露环境与贸易问
题产生的根源与实质,然后在理论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环境标准对我国产业竞争
力的影响,接着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分析环境标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机制。
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本文认为环境标准对一国工业竞争力有负面影响的命题
是不成立的。为了更好地阐述环境标准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本文进而从实
践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环境标准对我国机电产业贸易与发展的影响。本文最后得出
的研究结论,也是环境标准对产业竞争力长期影响后果的一种判断,即环境标准
降低了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使不平等的国际经济体系更加难以改变,发达国
家却可以从中收到多重利益。相应地,本文提出政府的应因之道是积极参与国际
多边谈判;强化我国贸易环境立法和执法;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实施绿色产品标
准化战略;加快发展环保产业。从微观层面上企业的对策是实施绿色营销战略,
积极争取国际环境认证。
关键词:环境标准,产业国际竞争力,国际贸易,机电产业
V
卜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Ever since 1 970s,great emphasis has been attached on the Environmental
Criteria.Moreover,the no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spread throughout the
world.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Criteria on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which gradually became all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policy makers,is
a controversial topic in the academia during recent years.Till now,no coincident
conclusion has been reached for this topic.Theoretical studies tend to argue that strict
environmental criteria would decrease international缸-ade and weaken the
competitiveness.However,empirical studies fail to approve this assumption,while
some of them even come up with contrary result.For developing countries,this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calls for special attention.I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has
negligible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trade,or can acceler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term,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positively grasp the opponunity and
challenge by working out comprehensive se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which Can
facili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s well as economic development.In this way,we
can establish a green global trading environment,which would be of great help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kind.
Most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on the topic of environmental criteria and
intem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re about the developed countries,especially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Few of them study the situ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Meanwhile,in most cases,empirical studies are done by using cross—sector or
nation-wide statistics,which are not applicable for detailed analysis on industrial level.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summary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empirical study on the
particular industrial sectors was done.Following a two-stage statistical model as
reference,the paper probes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 in China.
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ed theories concerned environmental criteria and
industry intemational competitiveness,revealed cause and substance of intemational
VI
卜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trade and environment issues,then analyzed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criteria
work on industr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from macro and micro angles.Upon a
series of empirical studies,the paper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hypothesis tha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hav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doesn’t exist in the practical life of China.
At last,the autho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environmental criteria decreas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makes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of inequality difficult to change.But it is of great benefit to the
developed countries.Accordingly,the measures the government will take are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multilateral negotiations,strengthen the
legislation and execution of laws of Our trade,deepen the reform in foreign trade
system,put the standardization strategy of the green products into effect,and develop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rapidly.From the point of microcosm,the
countermeasures of enterprises are to carry out the green marketing strategies and be
active for obtaining the authentication of environment.
Keywords:Environmental Criteria,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Intemational
Trade,Electric Industry
VII
上海大学硕:}:学位论文
图1.1
图1.2
图2.1
表2.1
图2.2
图2—3
表3.1
表3.2
表3.3
表3.4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表4.1
表4.2
表4.3
表4.4
图4.1
图5.1
图表索引
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图⋯⋯⋯⋯⋯⋯⋯⋯⋯⋯⋯⋯⋯⋯⋯⋯⋯⋯⋯⋯⋯⋯⋯⋯4
文章结构示意图⋯⋯⋯⋯⋯⋯⋯⋯⋯⋯⋯⋯⋯⋯⋯⋯⋯⋯⋯⋯⋯⋯⋯⋯⋯.1 3
环境管制、环境壁垒、环境标准关系图⋯⋯⋯⋯⋯⋯⋯⋯⋯⋯⋯⋯⋯⋯⋯一15
环境标准的内容结构表⋯⋯⋯⋯⋯⋯⋯⋯⋯⋯⋯⋯⋯⋯⋯⋯⋯⋯⋯⋯⋯⋯。21
绿色产品的收入效应⋯⋯⋯⋯⋯⋯⋯⋯⋯⋯⋯⋯⋯⋯⋯⋯⋯⋯⋯⋯⋯⋯⋯⋯22
环境标准约束下的贸易局部均衡分析⋯⋯⋯⋯⋯⋯⋯⋯⋯⋯⋯⋯⋯⋯⋯⋯..23
14个样本国家和地区环境标准严格程度的等级表述⋯⋯⋯⋯⋯⋯⋯⋯⋯⋯.27
我国与其他样本国之间贸易的CONci和REci值⋯⋯⋯⋯⋯⋯⋯⋯⋯⋯⋯..28
模型中的观测值单位:亿美元⋯⋯⋯⋯⋯⋯⋯⋯⋯⋯28
回归结果的相关系数及检验⋯⋯⋯⋯⋯⋯⋯⋯⋯⋯⋯⋯⋯⋯⋯⋯⋯⋯⋯⋯..29
回归效果图示⋯⋯⋯⋯⋯⋯⋯⋯⋯⋯⋯⋯⋯⋯⋯⋯⋯⋯⋯⋯⋯⋯⋯⋯⋯⋯..30
环境标准的影响机制图⋯⋯⋯⋯⋯⋯⋯⋯⋯⋯⋯⋯⋯⋯⋯⋯⋯⋯⋯⋯⋯⋯..32
宏观层面的环境因素作用机制图⋯⋯⋯⋯⋯⋯⋯⋯⋯⋯⋯⋯⋯⋯⋯⋯⋯⋯..37
环境标准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终模型⋯⋯⋯⋯⋯⋯⋯⋯⋯⋯⋯⋯⋯⋯⋯..39
我国历年机电产品出的出口额及增长率⋯⋯⋯⋯⋯⋯⋯⋯⋯⋯⋯⋯⋯⋯⋯⋯41
IS01 4000系列标准标准号码分配表⋯⋯⋯⋯⋯⋯⋯⋯⋯⋯⋯⋯⋯⋯⋯⋯⋯43
2002年一2006年l—6月中国家电产品出口欧盟统计⋯⋯⋯⋯⋯⋯⋯⋯⋯..47
中国出口欧盟的主要家电产品同收费用情况⋯⋯⋯⋯⋯⋯⋯⋯⋯⋯⋯⋯⋯⋯50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51
应对环境标准的对策示意图⋯⋯⋯⋯⋯⋯⋯⋯⋯⋯⋯⋯⋯⋯⋯⋯⋯⋯⋯⋯。54
6l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亨0量日期:乡1 7:兰:!乏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
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刘垦导师签名: 目期:丝:=2:兰:!萝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今天,国际贸易作为一个国家对外经济交往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促进该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然而经济全球化
的影响,也带来了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系统的极大的挑战。全球变暖加速、热带雨
林减少和臭氧层消耗等问题的加剧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人们开始对原有经济增长
方式进行反思。其实,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国家相继实施一系列
环境管制,环境问题就在国际贸易领域开始变得重要起来。1972年的斯德哥尔
摩环境大会,标志着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贸易政策
的环境影响以及环境政策的贸易影响也在这次会议后,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因
为经济全球化对环境质量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后,
全球环境意识的不断高涨,使得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逐渐波及世界政治经济生
活的方方面面。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以来,保护环境、
确保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环境问题
的全球化相并存,使贸易与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
在现实中,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补贴”和“生态倾销”,发达国家的污染产
业转移和“垃圾贸易”,将环境与贸易的矛盾逐步激化,于是人们开始探索解决
贸易与环境的矛盾的方法。目前各国政府已经开始使用贸易政策来强化多边贸易
协定,如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1987)和关于控制有毒气体
及废弃物跨境流动的《巴塞尔公约》(1991)。各国还试图使用贸易制裁实旌本国
的环境标准,如美国对来自墨西哥的金枪鱼产品实行禁运。一些自由贸易的支持
者对这种做法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做法阻碍了自由贸易并违背了关贸总协定
(GATT)的原则,贸易措施在环境保护方面并非总是有效的。他们对国内环境标
准等非关税壁垒进行了批评,并把环境问题视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后庇护者。企
业界则认为,苛刻的环境规制会削弱其国际竞争力,因为这些规制导致了生产成
本的显著增加,环境管制较严格的国家的污染企业与环境规制宽松的国家的污染
1
L海大学硕I:学位论文
企业相比,处于不利的地位。相反,环境主义者则关注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负面
影响。他们担心一个更为~体化的世界经济(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世界
贸易组织)会加快自然资源的消耗,增加世界范围内的污染,同时也诱发污染产
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环境主义者认为如果没有贸易政策,激烈的国际竞争将
迫使政府放松其严格的环境规制,这必将导致各国都普遍降低其环境标准。因此
环境主义者赞成采用贸易措施来保护环境,他们积极游说立法者以将环境政策融
入贸易协议中。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既要促进贸易自由化又要有效地保护环
境是很困难的。可以预见,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冲突将会更加激烈。贸易
与环境的两难问题是开放经济中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重要冲突。
1.1.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通过描述环境标准的理论及影响机制,对环境标准的实质进行揭示;
指出环境标准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事实以及降低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竞争力的
后果,并提出中国的因应之道,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激烈竞争。21世纪是经
济全球化的世纪,国际分工将空前发展,区域集团化和经济一体化都将成为世界
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企业、产业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残酷,竞争力从
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学者、企业家、政府机构及民众的关注。
2)研究环境标准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是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企业参与竞
争提供决策参考。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日益融
入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尽管经过近几年国际市场的洗礼和国内改革的进一
步深化,中国的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与跨国公司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在国际竞争同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帮助企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发展,
尤其是应对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应该成为
我国理论工作者关注的重大课题。
3)研究环境标准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以便发展中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
的激烈竞争中增强自己的产业竞争力。虽然发达国家是国际环境保护运动的极力
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自由化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要远甚
于发达国家。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近切需要贸易发展带动经济增长,贸易自由化
2
上海人学颂.1二学位论文
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贸易发展
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环境代价,尤其是在发展初期,往往还伴随着发达国家的
污染转移甚至是骇人听闻的环境污染事件。在贸易与环境矛盾异常尖锐的今天,
对环境保护强度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无疑对世界各国,尤
其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促进世界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
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文献回顾
1.2.1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综述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及贸易问题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环境与贸易及国际竞争力问题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
点。国际社会关于环境与贸易,尤其是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问题的争论,曾经
历了两大高潮(Levinson,1996)。第一个高潮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肇始于
70年代早期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比较严厉的环境保护。第二个高潮涌现在20世
纪90年代,起因于人们对一系列国际贸易协定的辩论以及有关环境保护国际性
公约的签订,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的乌
拉圭回合和《京都议定书》的签订等。直到目前,有关的争论仍余波未熄。
Jeffrey Frankel and Andrew Rose(2002)在他们的研究中对环境与贸易
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本文借助他们研究中所做的图示,对环境与贸易
之间的有关理论进行阐述。
}:海大学硕-f.学位论文
图1-1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图
图中所示的1~6各个过程表述如下:
1)贸易所得,即通过贸易所得的GDP增加量,特别是在一国外贸依存度较
大的情况下,贸易对GDP增加的贡献更为明显。
2)收入对贸易的影响。这种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如进出口商
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消费者的偏好等等。
3)该过程即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se)。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源于1955年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Kuznets S.)发表的一
篇题为《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文章。文章中,库兹涅茨提出这样的一个假
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异一开始随着经济增长而加大;随后这一差异开
始缩小,在二维平面空间,以收入差异为纵坐标,人均收入为横坐标,这一假设
便是一个倒U型。这一关系为大量的实际统计数据所证实,通常被称之为库兹涅
茨曲线。
20世纪90年代,许多环境经济学家对这一假设发生了兴趣并展开研究。1992
年Dasgupta通过对环境退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的研究,首先发现
在环境退化率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型关系。也就是说,环境恶化与人
均GDP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呈正向变动关系,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而
这表现为反向变化关系,多种污染物的排放随着经济发展先上升而后下降,这种
实证关系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它是一种经验性的经济计量关系,可以
描绘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环境污染所遵循的路径。
4
上海人学坝_上学位论义
4)环境标准对生产的作用。早期研究认为,标准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它支持
市场发展并使交易更加容易。学术界对环境标准对生产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
分。消极的影响是指标实际上构成了进出口商的一种附加成本,不利于产品的生
产和出口;积极的影响又称为“波特假说”(Porter Hypothesis),认为严格的
环境标准可以刺激技术创新,从而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即人们不用
为经济发展付出环境恶化的代价,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之间不存在一个非此即彼
的权衡。
5)贸易对环境的影响。6rossman和Kruger(1991)对NAFTA环境效应进
行研究,最早使用了“贸易一环境”一般均衡模型,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分为相
互关联的三个方面,提出了贸易对环境的三大效应即规模效应(Scale Effect)、
结构效应(Composition Effect)和技术效应(Technique Effect)。规模效应
被认为具有加剧环境恶化的作用。但当生产结构的变化从所谓的“肮脏产品”向
更清洁的产品转换或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生产时,环境状况在实施贸易自由化后反
而会得到改善。
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影响同样有积极和消
极之分。坚持“贸易有益论”的经济学家认为,区域性与全球性的贸易自由化并
非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采用贸易限制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只会造成进一步的扭
曲,而基于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能够促进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有
利于环境保护更大程度上的开放市场,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有
效途径。
消极的影响就如Dua和Esty(1997)以及Esty和Geradin(1997)所指出
的,作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各国会纷纷降低各自的环境质量标准以维持或
增强竞争力,出现所谓“向底线赛跑”(Race to the Bottom),甚至出现阻挠环
境立法等漠视环境管制的现象。Barrett(1994)也指出,当环境政策规定的边
际损害很低时,生态倾销会由于某些策略性原因而出现。但也有学者指出,“向
底线赛跑”的论断缺乏足够的证据。E1iste和Fredriksson(1998)考察了出口
竞争国家的贸易自由化和策略性贸易政策对环境管制标准的影响。在对农业部门
的经验分析中,他们没有发现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向(环境标准)底线赛跑’’的
论断。
卜海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6)该过程即为“污染避难所假说(Pollution Heaven HypothesiS)”。环境
标准低的国家(一般是发展中国家)专业与污染密集型产业,环境标准高的国家
(一般为发达国家)专业于清洁型产业,由此引起污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现象。
贸易所引起的环境后果不容忽视,但同时环境对贸易的影响也不应低估。环
境因素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一国环境政策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而且还涉及外国
直接投资,进而影响到一国的贸易类型和产业布局等诸多方面。限于篇幅,本文
的研究将集中在环境标准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上。
1.2.2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环境管制(或政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形成
了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
1)传统学派的观点
基于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传统学派(conventional sch001)的观点认为环境
管制的实施会降低本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因为较高的环境标准将导致国内厂商
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损害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且严厉的环境管制所产生
的环境收益(如环境质量的改善等)甚至有可能随着国外市场的丢失而抵消,因此
采用较高的环境标准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①从企业的角度,认为环境管制将导致产业竞争力的减弱。
Pashigan(1984)、Brock and Evans(1986)等人从企业的角度研究,认为由
于环境标准将迫使生产企业增加投资购买污染设备,并支付操作和管理这些设备
的费用,额外缴纳弥补污染排放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费税等,这将会增加企业
的生产成本,成本的增加使得竞争力下降,同时导致产出的降低。而成本的增加
最终将导致产品价格的上升,从而使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弱,从而削弱了国
内产业的竞争力(Christiansen and Haveman,1981;Siegel and Johnson 1993)。
Rhoades(1985)认为强制性的污染控制将迫使企业改变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在
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反而会防止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并导致生产效率的下
降和竞争能力的减弱。
②从国家的角度,认为环境管制会导致环境敏感产业在国家间的转移。
6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Leonard(1988)和Knutsen(1995)指出曰趋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对于发达
国家来说,由于环境成本的增加将导致环境敏感产业发生转移并集中到那些环境
管制较为宽松的国家或地区。此外,受环境保护限制政策的影响,许多企业要么
停止原有污染产品的生产,要么把有关的生产集中于那些环境管制较为宽松的国
家或地区。
③从寻求最优化模型的角度,认为环境管制是产业竞争力改善的约束条件。
Palmer等(1995)以及Simpson和Bradford(1996)都对此也有深刻的理
论分析。这类文献大多建立在寻求一个最优化模型的解的基础上。在这些模型中,
环境管制意味着增加厂商利润最大化问题的约束条件。根据经济学分析,含有更
多约束条件的同一个最大化问题通常情况下会带来利润的降低(至多是相等)。
Simpson和Bradford(1996)发现环境管制的影响取决于被管制行业的具体特点,
行业不同影响也不同,而且理论上不太可能精确估计这种影响。他们还认为,尽
管环境管制措施实施前后受管制产业竞争力的变化可以在现实中观察得到,但事
实证明估计这种变化的理论模型是很难建立的。因此,以环境管制诱发竞争优势
的政策主张缺乏理论证据的支持。
传统学派主要基于静态分析,认为环境保护会引发一系列不利的后果,主要
表现在受影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污染产业的转移和企业的区位选择等方面。
2)修正学派的观点
传统学派关于环境管制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的观点遭遇到了新兴修正学派
(revisionist sch001)的挑战。该学派从动态角度、环境控制成本、内生变量等
不同角度分析,认为环境标准并不会削弱一国的产业竞争力。
①从动态分析的角度,环境标准产生的引致创新会提升一国的产业竞争力。
修正学派的代表人物Porter and van der Linde(1995)指出环境管制的严
厉程度与国际竞争力表面上的此消彼涨的关系源于我们分析问题时所采取的静
态方法。事实上,如果将环境管制与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间的关系置于动态的
分析框架之下,也就是考虑到环境政策变动下技术、产品以及生产过程等方面可
能出现的创新,这种引致创新(induced innovation)将为受到管制的厂商带来长
久的比较优势,那么,严厉的环境管制就有可能提升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7
上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E1 iste and Fredriksson(1998)通过建立一个利益集团游说模型,为修正学派提
供了理论支持。在此模型中,当环境质量需求增加时,将导致污染税和生产补贴
的同时增加。污染密集型产业通过游说政府可以获得因环境管制引致费用增加的
额外补贴。结果,由于环境政策和生产补贴政策的相对变化,环境质量需求的增
加可能导致出口增加和进口的减少,从而使该国的国际竞争力不下降反而上升。
②从环境控制成本的角度,认为环境管制对产业竞争力的负面作用不明显。
修正学派也在实证研究方面考察了环境管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大部分研
究从环境控制成本(Environmental Control Cost,ECC)的角度出发,分析环境
管制对行业价格和产出、以及贸易平衡等的影响。总体而言,尽管这些研究所采
用的方法存在一些差异,但得到的结论却大同小异,如行业的ECC的估计量是很
低的,减污成本通常并不构成行业成本的主要部分,除去个别产业部门,由ECC
所引起的产出下降是微不足道的,即环境管制对竞争力的影响非常有限。这与人
们通常的看法不尽相同。
6rossman and Krueger(1991)为了实证考察环境管制与国际竞争力、贸易
模式的关系,对1987年美国从墨西哥进口的135种工业产品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美国从墨西哥的进口中,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量较低,这表明污染控
制成本对美国从墨西哥的进口并没有太大影响。Grossman和Krueger还进一步
以美国的化工、造纸、钢铁和有色金属等污染密集型产业为例,分析了环境成本
内部化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由于这些行业的废物排放量相对较多,因此,环境
保护法规定也相对更严格。研究中把1973---1991年美国全部贸易品与上述四个
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相比较。因为这一阶段正是美国国内严格环境标
准,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重要时期,依照环境成本内部化政策造成产品竞争力
下降的观点,环境敏感性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应该在这一时期受到明显的削弱。但
实证结果显示,美国的化工、造纸、钢铁、有色金属四个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贸易
表现与美国整体的贸易表现趋同:1973,---,1986年,美国的贸易赤字逐年增加,同
时期环境敏感性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呈现下降的趋势;1986--,1991年,美国的贸
易赤字减少,同时期环境敏感性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就说明,
这些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更多地是由宏观经济条件决定的,例如汇率、
经济周期变化,以及技术创新等。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否则,
8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美国污染密集型行业的产品竞争力应当出现一路下滑的结果。
Low and Yeats(1992)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区位分布的研究也表明,环境成本
内部化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比较小,环境标准在企业的区位选择中所起的作用不
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施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可能性。或者说,至少在生产
阶段,市场机制本身与环境成本内部化不是对立的。如果增加的成本能够被企业
自身和消费者吸收,竞争力就不会受到影响。
③从内生变量的角度,认为环境管制对一国产业起到保护作用。
Ederington and Minier(2001)认为,经济理论实际上是将环境政策视为内
生变量,如战略性贸易观点将环境政策用于保护产业的贸易工具,政治经济文献
主张环境政策应该作为社会不同利益集团再分配收入的手段。因此,将环境政策
视为外生变量的做法必然导致错误的结果,并模糊了人们对真相的认识。
Ederington and Minier(2001)对美国1978--一1992年间所有制造行业的进口状况
进行了同样的分析。研究发现,环境管制对贸易流向十分重要,但影响却很小。
环境管制加强导致进口增加,但进口环境管理弹性系数很低(只有0.53)。然而,
环境管制作为内生变量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借助因素分析法对两个联立方程求解
后的结果表明,环境管制对贸易流向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其弹性系数为3.5。另
外,他们还发现,当进口渗透对环境政策有很重要的负面影响时,环境政策可以
间接地用于产业保护的目的。
3)国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国外基于实证材料的分析研究结果大多表明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并不明显。尽管这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却可能存在着某些片面性,因为
他们的分析并没有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也未必完全符合当前世界贸
易的实际背景。这主要表现在:
①这些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所使用的资料背景已经不具典型意义。应该看
到,他们援引的经验资料反映的是20世纪70至80年代中期的情况。在那个年
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环境成本内部化在进口国的环境政策
与贸易政策中根本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和实施。因此,用那样的经验资料来实
证环境成本与国际竞争力无多大的关联,似乎缺乏足够的说明力。
9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全球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GATT/WTO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
逐渐丌始关注环境一贸易问题的,此前它们并没有在这方面做出过特殊的要求和
规定,因此,各国以数量限制为基本特征的非关税壁垒一般还不会在环境成本内
部化上大做文章。于是,采用关税税率或国际贸易规范尚未强调这个问题时的非
关税壁垒,来论证和衡量环境成本内部化与竞争力的关系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
②忽略各国环境观念与标准的显著差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各国
政府与国民对于环境问题的观念和态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一般而言,发达国家
的环境观念与政策明显要领先一步,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也做得更好。显然,有
些学者的论证以美国出口产品为样本,并不具备普遍意义,无法囊括广大发展中
国家的真实情况。
③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实际性质。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支配
下,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是初级产品和低技术含量的制成品。这些产品
带来的环境污染一般发生在它的生产过程之中,受损的主要是出口国的环境和经
济。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这些他们迫切需要的进口产品并没有直接给本国带来
环境污染,整个世界也尚未进入“追求生活质量"的发展阶段,那么发达国家在
一般情况下当然也不会为此设置很多进口障碍。在这样的情势下,发展中国家出
口产品的价格和出口数量自然不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多少影响。
1.2.3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这方面的国内研究还处在起步过程中,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包括理论和
实证两个方面。但大多是关于贸易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例如考察发达国家对发展
中国家的产业污染转移机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的检验、贸易自由化对我
国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等。
1)理论研究方面
关于环境对贸易的影响研究,则大多是针对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分析,关于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则屈指可数,从笔者所掌握
的文献来看,描述性和介绍性的居多,例如,傅京燕(2002)对1980—1981和
1991—1992两个时点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污染密集产业的RCA指数进
行对比分析,指出发达国家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实施
lO
l: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了比发展中国家严厉的环境标准。傅京燕(2002)还从成本和差异化两个方面对决
定环境与竞争力关系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傅京燕(2004)对环境管制与产业国
际竞争力关系进行了新的阐述,她认为环境管制引致的创新与资源生产率的提高
是一致的,环境管制不仅不会削弱国际竞争力,反而可以提高竞争力。陆蓄(2006)
对国外关于环境规则和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总结评述,并通过运用CGE
模型和计量模型测量自由贸易政策对环境质量和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从而验证理
论模型中的主要假说。
2)实证研究方面
也有少数几个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方面的研究。例如,段琼和姜太平
(2002)以环境控制成本占该行业整体工业总产值的比值作为衡量行业的环境强
度指标,对我国12个主要工业部f-j 1992-2000年环境强度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
数增长率的相关关系进行验证,得出环境保护强度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不具备明
显相关关系的结论。赵细康(2003)通过建立一个环境保护强度综合指标体系对中
国工业行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也得出了与段
琼姜太平相似的结论,即环境保护强度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并未呈现出规律性地变
化。接着赵细康还把中美两国环境保护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情况进行了比
较,发现中美之间环境标准的差异并未在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上体现出
来。
3)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
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
①数据的收集困难。我国环境统计起步较晚,加之现有的统计方法还不能与
国际接轨,导致研究者无法收集到有价值以及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的数据。
②缺乏企业环境保护行为(比如环境成本)的抽样调查。由于环境政策的实施
最终体现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变化,企业和消费者是相关成本的最终负担者,仅
从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统计无法捕捉到准确的信息。
③环境政策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的环境政策的重点依然偏重于污染的术端
治理,采取的手段偏重于直接管制以及收取排污费和罚款,全过程的污染防治与
治理政策体系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同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缺乏公众的参与。这
些因素导致相关的统计对企业微观的经济影响关注不够。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④经济发展水平。受经济发展水平的管制,我国环境政策比发达国家要相对
宽松,环境政策涵盖的范围也相对要窄,加之早期对环境统计的工作不太重视,
有关的数据缺乏历史连贯性。
1.3研究方法、结构、创新点及难点
1.3.1研究方法及结构
本文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环境壁垒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深入地研究环境标准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通过文献查阅、专家咨询等方法,
把握国际主流学术界关于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掌握关于环境标准的研
究现状与前沿,并进行深入调查以了解环境标准对国内企相关产业出口的影响。
本文还运用数理统计和计量方法对环境标准对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分析,
并对得出的结论及原理给予案例支持,使得理论分析与现实紧密联系,最终达到
本文的研究目的。
围绕环境标准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关系的探讨,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
方面探讨环境管制对产业竞争力影响机制及影响程度。本文的具体框架如下图所
示:
12
卜海大学顾士学位论文
1.3.2创新点及难点
图1-2文章结构示意图
本文的创新之处:
1)以环境标准为切入点,区分了环境标准、环境壁垒与环境管制的概念,
研究环境标准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以突出应对环境标准这一非贸易壁垒的重要
性;
2)从产业层次对环境标准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环境标
准与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可以从企业、产业和国家水平三个层次展开,但由于
不同层次竞争力的概念、定义和测量指标不同,无法进行类推,由于国家层次过
于宏观,难以把握,而企业规模的大小在承受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能力方面有很大
差异,所以本文将从产业层次对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
本文的难点在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复杂性上。由于我国对环境方面的统计起步
较晚,统计工作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数据量的庞大和指标的多样性,计
算起来十分复杂,但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考证,力争获取全面的数据资料。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环境标准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2.1环境标准的定义及实质
2.1.1环境标准的定义
环境标准是有关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对环境保护
工作中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制定的统一规范。它旨在通过生产经营过程
或产品使用过程中限制特定污染物的排放或在特定时间和区域内限制某些活动,
而直接影响排污者的环境行为,迫使排污者只能按照环境标准行事,否则将面临
处罚而没有其它选择,从而达到环境管理的目标。可以看出,它是各国政府进行
指令和控制手段的一种。
不同国家之间环境标准是不同的,主要体现在:
1)环境要素禀赋的不同。环境要素禀赋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这种
吸收能力表现为环境自身对污染物稀释吸收而不产生外部成本的程度。很显然,
那些环境要素禀赋丰富的国家自然就会制定相对较低的环境标准,这是由其自然
条件决定的一种环境比较优势。
2)环境偏好的不同。环境偏好是指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污染程度等所决定的
目前对环境的需求状况。可以看到,发达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纷纷完成,进入
了一个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的阶段。人们在满足基本需求后,自然
便有了进一步提高生活品质、净化周边环境的要求。因此,人们改善环境、对环
境友好产品的消费意愿强劲,环境偏好较高。相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
是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人们远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因而无暇顾及环境质量的改
善,环境偏好较低。相应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就有较大差
异。
3)保护贸易的目的不同。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不受到冲击,人
为制定较高的环境标准,对进口产品提出比较严格的环境指标,这样就阻碍了正
常贸易的进行。实质上,它也更多地体现了进口国的价值取向,等于将进口国的
价值取向强加给出口国。
可以看到,环境标准多是基于产品、企业等微观层面制定的,但它却通过产
14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品、企业的实施效果影响着整个产业。
2.1.2环境标准、环境壁垒、环境管制概念的区分
1)环境管制与环境标准
环境管制即环境保护措施,是一国为了保护环境而实施的环境政策手段,它
分为行政、指令手段和经济激励两种。环境管制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环境标准和
环境成本;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环境政策。环境管制就其使用范围不同,可以区
分为国内环境管制和国际贸易领域的环境管制,其中国际贸易领域的环境管制构
成了环境壁垒。
2)环境壁垒与环境标准
环境壁垒,又称绿色贸易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发达国家凭借其科
技优势,以保护环境与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
与法规,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技术壁垒。其核心是借保护环境为名,行限
制国外产品进口之实。具体表现为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环境标准、环境标志、
绿色包装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绿色补贴等。
环境管制一一一一一
}标准匿

图2.1环境管制、环境壁垒、环境标准关系图
2.1.3环境标准兴起的原因与实质
从环境标准产生的特定背景分析,环境标准的实质是贸易保护手段,它是发
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竞争中更具道义假象的工具。
15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环境标准是特定背景下的贸易保护手段
①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威胁
新型工业化国家的起飞导致发达国家在传统产品的国际市场上失去优势。在
诸多领域,新兴工业化国家己成为发达国家激烈的竞争对手,为了摆脱竞争,某
些发达国家构筑起非关税的绿色壁垒。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赶超战略,鼓励出
口,其廉价的劳动力带来了成本上的优势,在各个领域冲击国际市场,使发达国
家在传统产品国际市场上失去优势。发达国家必然会寻求遏制发展中国家提高竞
争力的手段。
②世界性的贸易危机迫使发达国家采取限制进口的政策
世界贸易量在战后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世界货物贸易额在1950年仅为607
亿美元,1996年为50000亿美元,1998年则超过了70000亿美元。国际贸易出
现虚假的繁荣,风险在这个过程中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主要商品
价格全面下跌,发达国家贸易逆差增加,1998年,美国贸易逆差2300亿美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贸易逆差,发达国家必然要采取限制或减少进口的政策,其中就
有贸易保护措施。正是在国际贸易全球性危机的大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
定自己的环境标准。
③绿色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驱使发达国家掌握环保标准的主动权
绿色产业,是指产品和服务用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
源,有利于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的新兴产业。世界银行统计数字表明,1992年全
球绿色市场价值为2100亿美元,1997年扩大为4500亿美元,到2010年将突破
10000亿美元。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经济和技术上显著优势,在
发展环保型产品、抢占环保市场方面必然处于有利地位,但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一
直处于主导地位,就必须掌握产业的各类标准,因而,发达国家利用国际贸易组
织尚未产生公平合理的能够得到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公约的时机,提前将本国制
定的各类环境标准作为绿色产业发展的标准,掌握了主动权。
④贸易保护与反保护的博弈结果要求发达国家寻找新的手段
自重商主义以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从未间断过,与之相伴的是反对贸易保
护的主张与行动,两者之间长期博弈的结果是关税壁垒已经很难再成为贸易保护
的工具。但是,发达国家几次发生经济危机,发展中国家也于20世纪70年代两
16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次拿起石油武器,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结束,步入低速增长新阶段。发达国家为摆
脱困境,纷纷拾起保护主义工具。然而,关税壁垒已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于是它们开始求助于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法一非关税壁垒。例如,数量限额、
海关估价、政府采购、补贴、差别课税、边境税收调整、技术限制、管理条例等。
这些非关税壁垒助长了发达国家在80年代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目前,最为盛
行的非关税贸易保护手段,除“劳工标准”、“反倾销条款”外,当数环境壁垒。
2)环境标准是更具道义假象的竞争工具
环境保护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国际贸易应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在遵循非歧视原
则、市场开放和公平原则的基础上,为了维护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任何国家
都有权采取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控制,甚至禁止污染环境的产品进口。但是由于当
前国际贸易中的环保标准是各国根据国内的环保水平和标准设置的,这样就使发
达国家的产品比较容易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却因难以达
到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而常常被拒之于发达国家国门之外。因而只能成为发达国
家手中的更具道义假象的工具。
环境保护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国际贸易应优先考虑保护环境,这些观点使其更
具道义上的假象:①名义上的合理性。它以保护世界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
实行贸易限制和制裁措施。环境标准就是抓住了人们关心生态问题的心理,使自
己披上了合法的外衣。②形式上的合法性。环境标准用公开的立法加以规定和实
施,WTO下属的环保委员会也正在制定国际性的环保标准。因此,环境壁垒和其
他非关税壁垒如进口配额、许可证等相比,隐蔽地回避了分配不合理、歧视性等
分歧。而且把贸易保护的视线转移到人类健康保护上,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2.2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
2.2.1国际竞争力的含义
国际竞争力是在国内竞争力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概念,它是国际贸
易不断发展的直接产物。同时,国际竞争力还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不是
一成不变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等关于国际竞
17
一f: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争力的概念的涵义就是如此。例如,1985年,美国总统竞争力委员会报告中认
为,国际竞争力是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
好的服务的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1994年美国总统竞争力委
员会报告中认为,竞争力已经不再主要取决于拥有原材料或劳动力成本,而是主
要取决于是否比其竞争者更有能力去创造、获取和应用知识。1985年,WEF将国
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为“企业主目前和未来在各白的环境中以比他们国内和国外
的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
能力和机会”。1994年,世界经济论坛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为“一国一公司
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1996年,世界经济
论坛又对国际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补充。再如,经合组织(OECD)关于国际竞争
力的概念的涵义也是如此。1986年,经合组织(OECD)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
义为“国家经济的竞争能力是建立在国内从事外贸的企业竞争能力之上的,但又
远非国内企业竞争能力的简单累加或平均的结果。"1994年,经合组织(OECD)
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为一种创新能力。1998年,经合组织(OECD)将国际
竞争力的概念定义为生产要素取得持续的高收益和高使用率的能力。
以上关于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定义尽管存在差异,但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即所
谓国际竞争力是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
对国际竞争力的这种理解,充分体现了当代世界处于市场经济占主体和经济发展
处于工业社会阶段这样的时代特征:在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是生产
效率和市场营销,产业国际竞争力最终通过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来衡量和检验;
在工业社会中,追求经济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出是人类活
动的“中轴原理",所以,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就是各国同一产业或同类企业之
间相互比较的生产力。
2.2.2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分析范式
基于对国际竞争力的上述理解,可以将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国际间自
由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某特定产业的产出
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客
观观测资料就是相关国家特定产业的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率。这是产业
18
一k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竞争力最终的实现指标,反映了产业竞争的实际结果,因而是产业竞争力强弱的
最具显示性的检验标准。然而在上述理解中是有一个假设条件的,即是在自由贸
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条件下。众所周知的是这种假设条件是不存
在的,因而用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率作为产业竞争力强弱的显示性检验标准就
有不科学与不准确的问题。但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笼统地分析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被看作是企业通过产品价格和产品特性,向消费者
让出消费者剩余的出价(delivered value)过程。在理性选择的情况下,消费者
将选择消费者剩余较大的品牌或企业,如果一个企业比竞争对手提供的消费者剩
余多,其市场竞争力就强。因此,基于对产业竞争力的这种理解,本文认为产业
竞争力关键是其市场竞争力。
既然产业竞争力关键是其市场竞争力,市场竞争的手段分为两类:价格竞争
和非价格竞争。与之对应,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两个直接因素:一是成
本,二是产品的差异性。价格竞争依赖于成本的高低,非价格竞争则要靠差异性
的存在,有差异性才能够使产品赢得消费者的偏好,一个企业或一国的某个产业
在市场竞争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品差异性的水平。迈克尔·波特曾提
出公司竞争战略优势的取得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创造差异性、总成本领先和目标
集聚。而前两种是在全产业范围内的。
2.2.3分析环境标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两个概念:成本与差异化
由上述分析,本文也引出分析环境标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两个概念:一是成
本,二是产品的差异性。上述两个因素又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如果我们把决定
或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因素的因果关系链一直往前推溯,几乎可以涉及经
济、社会、文化、政治的一切方面,这将使我们无法确定产业竞争力研究对象的
外延。因此,本文将讨论的问题集中在对成本与差异化的影响上。
在成本方面,对出口国的生产者来说,环境标准必然会形成外部环境成本的
内部化。实际上一个产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取决于政府管制的强度和市场压
力的大小,很可能会增加支出,但从动态的、长期的角度看,它们也有可能通过
效率的提高或成本节约的创新来减少支出;有许多学者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经验
分析,但这些经验分析都没有得出统计性上的显著性,环境管制对竞争力的正面
19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或负面影响都没有得到经验分析的严格支持(事实上,环境管制政策已使发达国
家受益)。本文只是定性地探讨在国际市场竞争过程中,环境壁垒促使环境成本
内部化后,对某个产业的平均产品成本的实际影响。
在差异化方面,本文要探讨的是当产品由于环保特征而跟竞争产品相区分
时,所能获得有利的正的差异化效果,进而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即尽管同种产
品之间彼此都是相互替代品,但由于差异化的存在,即使是同种产品之间的替代
也必然只能是“不完全替代"(之所以讲“不完全替代”是因为:即使产品具有
同一功能,但因消费者对其的满意或喜好程度不同,因而总是不完全替代)。由
于消费者对环境的关注,使部分产品直接或间接贴上环境标签后,同种产品也就
有了差异化的特性。
2.3环境标准的内容和效应分析
2.3.1环境标准的内容
在新贸易保护注意运动中,发达国家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先后出台了各种环
保法规标准、绿色标志等创新的制度安排,以期达到一直负外部性的输入和保护
国内经济的目的。
从国际角度来看,环境壁垒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境法
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包装与标签要求、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
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类型。目前,与环
境密切相关的绿色壁垒措施主要有环境标志、生态包装、环境技术标准以及绿色
卫生检疫制度等。由于绿色壁垒产生的主体与变化程度的大小存在着不同,它具
有明显的梯度特征。它由逐步递进的、按照梯度变化的3级基本结构组成(见表
2一】)。
卜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表2.1环境标准的内容结构表
国际性条款区域性条款国别性措施
主多边环境协定(MEAs):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清沽空气法,空
要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NAFAT)经济合作与发展气质量保护法,与FDA(美
内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组织(0ECD)有关处理贸易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有关
容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与环境的原则:如1972年的法规,如《食品、药品、
约通过的《国际环境政策贸易化妆品法》:
生物多样性公约方面的指导原则》;欧盟有加拿大:汽油含苯准
生物安全多边框架规关贸易与环境的规定:如则、新物质通知准则、能源
则“欧共体第一至第五个环效率准则;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境行动计划”、欧盟环境标澳大利亚:食品标准
公约志(eeo—label ing)授予方法,环境保护法,检疫法;
京都议定书案、欧盟CE标志(产品是日本:公害对策基本
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与否对符合欧盟指令基本要法、农药管理法对“作物残
WTO的国际规则: 求、让产品进入欧盟市场自留性农药”、“土壤残留性农
IS014000系列环境认由流通的通行证);南锥体药”、“水质污染性农药”都
证体系(阿根廷、巴西、巴拉圭、有严格的限制规定;
食品质量控制的HACCP 乌拉圭)阿松森协定:南锥韩国:空气质量保护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体国家环境影响的评审、环法、水质量保护法;
系统境成本的去定标准、管理标新加坡:清洁空气法,
GATl’/1j『TO的有关规则准、环境认证等食品销售法及食品法规
(TBT、SPS、TRIPS、GATS)

度透明度高,梯度变化范透明度一般,梯度变化透明度低,梯度变化范
变围、幅度小范围、幅度较大围、幅度大

资料来源:曾凡银.绿色壁垒的壳层结构及其效应研究[J].财贸经济,2004(6)
2.3.2环境标准的经济效应分析
绿色产品的收入效应
2l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根据环境标准的实施宗旨和其产生的客观结果,环境标准有其积极的作用,
可以通过绿色产品的收入效应反映出来。环境标准可以促使国内企业提高科技水
平,进而降低污染排放,并最终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为符合环境
标准要求的新产品的国际贸易发展创造条件,开拓新国际市场。
如图2—2所示,收入增加,预算线由从’变为BB’,消费偏好的改变导致
消费结构的变化,对高价环保产品的需求由Q。上升至Q:’,而对低价非环保产
品的需求急剧下降,由Q。将为Q。’。
蓉A

环Ql

产B

口口
Ql’
0 Q2 Q2’ B’
高价环保产品
图2.2绿色产品的收入效应
2)环境标准的局部均衡分析
分析环境标准导致成本增加从而对各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我们用
Baumol—Oates(1998)模型来分析。该模型假设:
①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X和Y,其中X国为发展中国家,Y国为发达国家。
②每个国家都生产产品W和其他产品,W的生产可能产生污染。假定不采取
控制措施,W产生污染影响环境,或者是在产品中包含了污染、使用了有污染原
料、包装。
③W产品的生产存在成本更高但不产生污染的生产方法。
④假定Y国已禁止使用生产污染的W的生产方法。
图2-3(a)中,X国有两条供给曲线,S。。为通过低成本的具有污染的生产
技术生产的W产品的供给曲线,该产品出口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比较成本优势;
而S。。为在发达国家采取环境标准后,X国不得不采用先进的无污染技术生产的W
O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产品的供给曲线,生产该产品的成本较高。图2-3(b)中,S.、D,分别为Y国使
用先进无污染技术生产的W产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忽略关税、运费的情
况下,假设X、Y国销售的W产品价格均为P,则将两国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
分别横向相加,得出图2—3(c)中的国际市场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S。表
示在发达国家Y没有实施环境标准的情况下,A国在采用了不控制污染而成本较
低的生产方式下的总供给曲线,国际均衡点、均衡价格分别为E。和P。。在此价
格下,X国为净出口国,出口量为U;。Vm S。为Y国实施环境标准,严格控制产品
的带有污染的W产品进口后,X过通过采用高成本的高技术控制污染技术生产的
洁净的W产品的总供给曲线,国际均衡点、均衡价格分别为E。和P。。
P
Pe
Pc —Dw w
I/l f石\l ‘ /一;\

(b) (c)
图2-3环境标准约束下的贸易局部均衡分析
通过图2—3(a)、图2—3(b)、图2-3(c)可以得出,当Y国没有对X国W
产品实行环境标准时,X国向Y国出口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W产品,将从两方面
对Y国造成负面效应,一是X国大量出口Z商品,有可能导致Y国国际收支状况
恶化;二是Y国消费者使用有污染的W产品,使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当Y
国消费者享受W产品低价所带来的效用小于消费者使用有污染所带来的负效用,
Y国内就会产生对X国产品设置环境标准的政治压力,并推动国际贸易中的环境
保护的制度创新。当Y国对x国设置环境标准时,X国生产无污染的产品成本大
大提高从而导致w价格从P。到P。,出口量减少到U。。V∽从而引起X国社会总福
利水平下降。
可见,0ares模型可以解释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的设置,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
采用无污染的方法进行生产,把环境成本内部化在企业内部。由于发展中国家资
金短缺、生产设备和技术落后等方面的因素,使得在采用不产生污染的生产方法
Se
sc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产被设置环境标准的出口产品后,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也大
大减弱,出口量相应减少,从而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4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环境标准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3.1环境标准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回归分析
3.1.1建模的基本思路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其他国家和地区严格的环境标准对我国出口贸易竞争
力是否存在影响及这种影响是否显著。在方法上,本实证研究将建立于一个多元
回归模型的基础之上,该模型机与贸易流方程,也成为重力模型,模型变量主要
涉及三大方面:
①我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模型,其变量包括既定年度内我国
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问的贸易量,各贸易对象在该年度内的国内或地区内生产总
值;
②贸易的贸易程度,其变量包括由于两地间地理位置及运输条件等原因造成
的贸易难易变量和贸易是否存在互补性问题造成的贸易难易变量;
③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标准,采用Walter and Ugelow的分类方法将环境
标准分为七个等级,并由1到7赋值,数值越大表明环境标准越高。
在数据选取上,由于模型建立在我国与多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这一
基础上,因此将选取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数值,并根据模型的需要,在选取
的国家和地区中作横截面数据的回归分析。最后,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对回
归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并得出实证分析的结论。
3.1.2回归模型的建立
Cees van Beers&Jeroen C.J.M.van den Bergh(2000)的研究中,将Tobey
(1990)的实证研究和van Beers&van den Bergh(1997)研究中提出的重力
模型加以结合,提出了他们的回归模型。本研究将建立在该回归模型基础上,根
据研究目的和考虑到所能获取的数据将该模型加以简化和修正,提出以下的对数
模型:
h X,j=B 0+B l In YJ+B 2CONlJ+B 3REiJ+B 4 In SERi+u i
其中,i、j——为某个国家或地区;
25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X。;——我国对i国的进出口贸易额;
Y;——i国在既定年度内的国内或区内生产总值;
CON。;——我国与贸易对象国i国之间由于地理位置和运输条件等原
因造成的贸易难度,将其分为四类,取值范围在1—4,取值越大代表贸易越容
易;
RE。。—一虚拟变量,我国与i国或地区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若有
其值为l,没有则为0;
SER;——贸易对象国i国的环境标准,借用Walter and Ugelow(1979)
关于环境标准的分类方法,将一些国家环境标准严格程度赋值范围在1—7,取
值越大代表环境标准越严格;
u;——干扰项。
该模型中的第一个关键变量是SER,它描述了模型中各样本国国内环境标准
实施的严格程度。它可以用来检验国内环境规制的严格程度是否对贸易竞争力造
成负面影响,其中负面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出口由于较高的生产成本而
降低;另一方面是进口由于各国外产品替代了相对较贵的国内产品而上升。
在回归模型中,将选取14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其
中包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西班牙等发达国家,马来西亚、墨西
哥、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新加坡、韩国、香港、
台湾。选择这些国家和地区,一是他们具有代表性,既有欧盟、东盟及北美西游
贸易区成员国,有发达国和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是其重要性,这些国
家和地区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可以使模型尽量有代表性。根
据Walter&Ugelow(1979)对环境标准的分类方法,将这14个国家和地区的环
境标准严格程度做以下规定,如表3一l所示。
25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3.1 14个样本国家和地区环境标准严格程度的等级表述
SER Descript ion Countri es
1 Tolerant Malaysia,Mexico,India
2 To I erant to moderate
3 Moderate to to l erant South Korea
4 Moderate U.K.,Brazil,H.K.,Spain
5 Moderate to strict Germany,France,Austral ia,
New Zealand
6 Strict to moderate Singapore
7 Strict USA,Japan
资料来源:Walter&Ugelow,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mbio:
Journal of World Trade.(1979)。
根据上述描述,我们可以预测在上述回归模型中,相关系数B。,B。,B。
应为正值,因为正值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商品贸易互补性、运输条件和地理位置
将会有利于自由贸易的进行。若B。为负值,则表明严格的环境标准将会削弱我
国出口产品的贸易竞争力;若B。为正值是,则表明环境标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
有正面的影响。
3.1.3数据说明
如上所述,模型中的虚拟变量RE。;表示贸易国之间的商品贸易是否存在互补
性。若存在其值为1,否则为0;CON。;表示由于运输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原因造成
的贸易难易程度。在这里考虑将该变量划分为四个等级,并由1至4进行赋值,
值越大表明越容易。综合考虑两国间贸易是的地理位置和运输条件,例如两国是
否毗邻、是否具备较强的运输能力以及是否存在多种运输方式等问题,并在此基
础上确定CON。。的大小。表3-2列出了我国与其他样本国之间的CON。。和RE。;的值。
27
上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表3-2我国与其他样本国之间贸易的CONci和REci值

新西墨
美日法德英韩香来印巴台
i国加班西
国本国国国国港西度西湾
坡牙哥

CONei 3 4 2 2 2 4 3 4 3 3 1 2 4 1
REci 1 1 l l l l 1 1 0 0 0 l l O
模型中用到的数据除了CONci和REci值之外,还有既定年度下样本国的国
内生产总值,既定年度中国对所选样本国的机电产品出口额及样本国的SER值。
本节所选用的数据均取自世乔银行统计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2007))的最新
统计数据。如表3-3所示。
表3.3模型中的观测值单位:亿美元
i国Xci Yi CONci REci SERi
美国3021 138438.3 3 1 7
日本2360.2 43837.6 4 1 7
法国336.7 25602.6 2 1 5
德国941.1 3322I.5 2 1 5
英国394.3 27725.7 2 1 4
韩国1599 9570.53 4 1 3
新加坡471.6 1613.49 3 1 6
中国香港1972.4 2067.07 4 1 4
马来西弧463 1864.82 3 O 1
印度386.5 10989.5 3 O l
巴西297 13135.9 l 0 4
两班牙313.8 14389.6 2 l 4
中国台湾1245 3833.07 4 1 3
墨两哥149.7 8933.65 1 O 1
数据来源:(1)Y。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7年各国GDP排名;
(2)X。;来源于{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及{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综述》:商务
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网站,
http://wⅥ唧.caitec.org.cn/c/cn/news/2008_07/15/news一1172.html。
卜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3.1.4回归分析
采用上述模型和数据,得出的回归结果见表3-4及图3-1。
表3-4回归结果的相关系数及检验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B o 1.056944 0.367706 2.874430 O.0183
B l 0.014617 0.004033 3.624538 0.0055
B 2 0.555268 0.118502 4.685734 0.0011
B 3 O.174083 0.387779 0.448922 0.664l
0 4 0.081620 0.098003 0.832829 0.4265
R—squared 0.865979 Mean dependent var 0。996521
Adjusted R‘。squared 0.806415 S.D.dependent var 0.908979
S.E.of regression 0.399936 Akaike info cri terion 1.277426
Sum squared resid 1.439536 Schwarz cri terion 1.505661
Log 1ikelihood -3.941983 F-staristic 14.53847
Durbin—Watson stat 2.995148 Prob(F-statistic) 0.000578
回归报告显示R2和修正的R2值分别为0.865979和0.806415,表明模型的拟
合程度较高,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图示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回归结果显示,相关系数B。,B。,B。均为正值,符合预期。其中,相关系
数B。和B:的t统计量显著,P值很小,证明确实存在这种正面影响;相关系数
B。的t值较小,因此0。=0的假设不能被拒绝,所以贸易互补性对贸易存在正面
影响的假定在这里无法得到证实;13。为正值,说明严格的环境标准对贸易存在
正面的影响,但其t值为0.832829,该统计量的自由度为9,在显著性水平为
10%是仍然不能拒绝为0的假设,回归结果P值过大,因此严格地说,较高的环
境标准对我国出口贸易存在积极影响的假设不能得到证实。
上海大学颂十学位论文
3.1.5结论
图3-1回归效果图示
从上述实证研究结果看,严格的环境标准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并
没有出现通常情况下我们预计的那样不利于出口;其原因可能是正如Cees VaFl
Beers&Jeroen C.J.M.van den Bergh所说的,是因为出口国家使用了补贴来
弥补竞争力的损失,又或者是因为模型中遗漏了重要的变量,也可能是由于样本
国家或地区的选择并不完善。这种影响之所以不显著的原因还可能是,与其他影
响进出口因素的相比较,环境标准这一指标目前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相对要小一
些。
总之,本节的实证分析认为,环境标准对于贸易的影响比至于其他有关因素
对贸易的影响而言是不显著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在国际贸易中环境标准的影响是
可以忽略不计的。事实上,在当今国际贸易活动中,环境标准已经构成了绿色贸
易壁垒;他对贸易活动的影响正日益加深,特别在设计某些污染密集型的行业贸
易时,环境标准的影响更显而易见。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中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基
于环境标准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忽视环境标准问题。下
一节将对环境标准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
30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微观层面的影响机制
从微观层面来讲,较高的环境标准的实施会产生创新补偿即产品补偿和工艺
补偿,同时能够使产业具有先动优势。
在波特看来,环境标准的设定主要通过创新激励机制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
力。他认为,产业竞争力来源于较高的生产效率,表现为更低的成本或能提供具
有特殊价值的产品,从而获得较高的价格。他对数百个产业的分析表明,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企业并不是那些拥有最便宜投入或最大规模的企业,而是那些有能力
不断创新的企业。
3.2.1创新补偿(i nnovat i on offsets)
创新补偿是指环境标准实施之后所带来的创新效益将超过执行环境标准而
增加的成本。创新补偿又可分为两种:产品补偿(product offsets)和加工工艺
补偿(process offsets)。
1)产品补偿
产品补偿是指采用或提高环境标准带来的创新不仅减少了污染,同时创造了
性能更好、质量更高、更安全、更便宜、有更高回收价值的产品,对消费者而言
具有更低处置费用的产品,也就是形成了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其特征是:
①适应环境标准的创新能改进产品性能和质量。波特举例说,《蒙特利尔条
约》和美国《清洁空气法》要求公司必须停止使用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物质
CFCs。Raytheon公司的科学家最初认为CFCs物质的消除是不可能的,但最终在
这一规制的激励下,研制出一种可循环使用的替代品,新方法的结果表明产品平
均品质提高了,并降低了经营成本。同时,其它企业纷纷采用这一技术,使得整
个产业因提供了适中价格但性能更高的产品而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增加了竞争
力。
31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别企业率先实行

同行业跟随

行业环境标准制定

I
I成为竞争对手壁垒

I获得先动优势
图3-2环境标准的影响机制图
②环境标准可以通过减少包装和简化设计降低成本,这要求企业尽量考虑在
产品使用结束后,更易于拆卸、分解并且循环利用。波特举例指出,针对1991
年日本颁布环境标准方面的法规《再循环法》,对产品重新设计以减少拆卸时间。
这一过程使洗衣机零部件减少了16%,使吸尘器零部件减少了30%。由于示范效
应,其它家电企业纷纷仿效,使得日本家电业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维护了其明显
的优势地位。
③环境标准可以促使对用户来说更低的处置成本(或更高的回收价值)的创
新。例如,要求产品可循环使用,迫使企业进行从废品中更易提取有价值回收物
32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的设计。这一方面减少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使回收产品的消费这和制造商可以
获得更高的回收价值,同时,企业处置的成本大大降低。
2)工艺补偿
工艺补偿是指环境标准的实施不仅降低了污染,而且产生了更高的资源利用
率,带来了更高的产出量。其特征是:
①减少排放物加工过程的改进能增加产出。例如,新泽西州的Ciba-Geigys
染料公司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标准,而重新审视厂里的废水排放系统,其生产流程
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用其它的化学转化剂来取代铁,从而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
铁水;二是使产生的有毒物质不会进入到污水处理系统中。这些举措不仅增加了
40%的产量,而且消除了污染,每年还节省了用于购买铁的74万美元成本。
②可以通过减少停工待料时间(downtime)来获得产出收益。通过精心监控
和维修而使停工待料时间减少,材料的节省,副产品的更好利用,生产流程中更
低的能源消费,材料储存和处置成本的减少,更安全的工作条件等等。杜邦公司
在许多化学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求生产的启动时间必须稳定而且要在规定的时
间内开始产出。杜邦公司通过安装检测设备减少生产间断时间和产出废品的启动
时间。因此减少了废品的产生和停工待料时间。而这正是生产效率提高的表现。
③可以通过在工艺中采用更便宜的替代材料和更有效地利用原材料来刺激
创新。波特举例说,3M公司未符合相关的环境标准,即在造纸、塑胶和金属镀
膜中使用化学溶剂的厂商必须减少90%的化学溶剂排放量。公司一方面停止使用
化学试剂,另一方面发明了可溶于水的更为安全的镀膜方法。因此,6万美元的
投资使公司节省了原来用于购买减污设备的18万美元,同时每年还能节省用
于购买化学试剂的1.5万美元。
3.2.2先动优势(F i rst-mover Advantage)
先动优势是指在和对手进行市场角逐时,第一个采取行动的个人、企业、产
业或国家所拥有的优势。即个别企业率先实行新的对环境有益的活动,在市场上
产生积极效果,从而起到示范作用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有所察觉,遂跟随其市
场行为,形成一种联动机制。随后整个行业在领头企业积极行为的推动下,制定
出新的更高的环境标准,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纷纷遵守,同时竞争对手的反应相对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较慢,很难较快适应这些新的环境标准,因而对他们构成了进入壁垒。而那些率
先采取这一行为的企业则获得了先动优势。
可以看到,世界需求正迅速转向环境友好并有能源效率的产品,那些具有更
高销售率或废料价值的能源使用有效率的产品则更具市场前景。波特举例说,欧
美国家对商品的包装材料是否容易处理和是否能够很好回收均有较高的标准。消
费者不再追求包装的奢华、精美,而更加追求简明、使用和环境友善的效果。德
国企业捕捉到了这一市场信息,较其他国家更早实施了产品再循环标准。这使得
德国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开发包装度较少的产品方面具有先动优势,率先占领了国
际市场。
当然,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机会的大量存在,即尚未统一规范
并难以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国内标准使得国内产业中的企业抱有侥幸心理,面对较
低的环境标准,逃脱应有的排污责任或是集中于末端治理(end-of-pipe contr01)
这种内在成本较高的方法,因而缺乏创新的动力。既然不能提供给市场高附加值
的满意产品,那么相关产业必然缺乏国际竞争力。但是要肯定的是,波特的这一
分析方法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他指明了产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方向和路径,从
长期来看是大势所趋。而且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尽管他们大都实施了较高的
环境标准,其环境敏感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在过去的20多年罩仍保持在3/4
左右;从总贸易额来看,这些环境措施比较严格的国家仍占据世界贸易的主体,
达到世界总出口的2/3左右。因此,较高的环境标准并未削弱贸易产业的竞争力。
由此也可以看到,前面提到的“竞次”理论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证方面都是站不
住脚的,它忽视了实施环境标准所引发创新的积极的动态效应。
我们再次回到波特的钻石模型上,很显然各国的环境标准均由本国政府制
定,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在推动产业创造并保持其国际竞争力方面所起到的重要辅
助作用。同时,环境标准的差异也考虑到了要素条件中基本要素之一的自然资源
的重要性,即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也会影响贸易产业竞争力的塑造。当然,这更
多的是一种静态的分析,一国贸易产业的竞争力真正来源于对高级要素的持续、
大量的投资,这其中因素之一的技术正是通过政府制定的环境标准,不断激励着
产业中的企业通过创新机制采取更先进、更高效的技术,从而不断优化产业的技
术结构,进而提升了贸易产业的竞争力。
34
上海大学硕.i二学位论文
3.3宏观层面的影响机制
总体来讲,环境标准的实施将波及与贸易有关的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专
业化生产、产业转移、贸易模式和贸易条件等诸多领域。至于这种影响是积极还
是消级的,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应当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假设条件、不同
的领域其影响都是有差别的。由于环境标准的差异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所以,
这种影响是否存在,影响有多大,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国家的环境标准差异
问题。假如所有的国家同时实行相同的环境标准,一般来说,由于大家面临同样
的环境条件,尽管在手段和管理水平方面的差异也与最终的环境强度相关,但影
响还是会小很多。而现实世界中环境标准的差异在不同国家间明显存在,因此,
环境标准的引入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贸易平衡格局,使贸易的条件发
生变化,并改变贸易的流向,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贸易后果。
在宏观层面上,环境标准偏重于政府制定的旨在缓解和解决经济、贸易等活
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和问题的各项政策上。因其层次不同,主要分为三类:
3.3.1国别标准
主要是指由发达国家制定的一系列与发展中国家形成鲜明区别的标准,一方
面是由于发达国家因经济、技术水平的发展而对本国生态环境技术等标准的不断
提高;另一方面是出于对本国经济和贸易的保护,发达国家专门针对来自发展中
国家的产品设置的各种相关的环境、卫生标准、检验检疫措施等。可以看到,后
者具有强烈的歧视性特点,也往往成为贸易争端的罪魁祸首。目前各国实施的比
较有名的国别标准包括:美国的清洁空气法、加拿大的汽油含苯准则,澳大利亚
的食品标准法,同本的公害对策基本法等等。
显而易见,国别标准对于贸易产业的竞争力影响最为直接、最为广泛。从前
面的微观机制描述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环境标准还是环境成本内在化的要求,只
要是基于国别方面的考虑,短期内对贸易产业的竞争力会有不利影响,而从长期
看,则可以激发创新机制。但从目前的实施效果来看,似乎短期效应更为明显。
因为这些国别标准制定的目的非常明确,针对性强,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即使是
国别标准也存在不统一的问题,如官方标准和民间标准的差异。国别标准发生机
制的条件就在于其与国际标准的出入,这种出入越大,对于贸易产业生产的产品
J二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的阻碍就越大。例如,日本有种类繁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其中只有极少数是与
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当国外商品输入日本时,不仅要求符合国际标准,还必须符
合日本标准。只要其中一项指标不符合要求,就会被拒之门外。
3.3.2区域性标准
主要是指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的趋势,在一定有
着密切贸易、投资往来的区域之内,几方共同达成的关于生态环境一致性协议以
及对区域外部商品进入的一些生态环境限制。它较国别标准透明度增加,相对公
平公正,但仍有对外歧视之嫌。比较著名的区域协定有:NAFTA所涉及的与环境
有关的产品标准措施、环境与投资问题、卫生和检验检疫措施等;欧盟内部有关
贸易与环境的规定(如欧盟环境标志、欧盟CE标志)等等。
区域性标准对于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的公正、公平和透明性还是比较一致
的,如NAFTA是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和发展中国家墨西哥的经济结合体。为了
区域内部贸易、投资等的一体化,三者之间就尽量减少和消除各种可能影响到各
自相关贸易产业竞争力的各种环境方面的壁垒,还通过环境项目、技术合作和信
息交流来消除各种技术障碍。但另一方面,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对于来自区域
集团外的产品则表现出极强的排他性、歧视性,有失公允,进而削弱区域集团外
经济体贸易产业的竞争力。
3.3。3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是指自20世纪后期开始兴起的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共同
利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公约,协定和管理标准等。它同囤别标准一样,
一类是国际性的一些保护生态环境的多边协定、公约等,并无多少歧视性;另一
类则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有着一定弹性的,易于被用来限制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
的国际性协定、公约和标准。前者比较有名的是多边环境协定(ME),后者则是
与WTO有关的国际规则等。
国际标准对于贸易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最为间接,甚至是不明显的。这与国际
标准自身的特点紧密相连。因为国际性的协议、公约和规则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强
制性、广泛性和可接受性,它对贸易出口的影响作为出口国事前一般都有所了解。
上海大学硕I:学位论文
只要不触犯发达国家的利益,他们一般不会采用;一旦触犯了发达国家某方面的
经济利益,发达国家应用起来其理由也比较充分。但与此同时,由于国际协定是
一项大范围的多边协定,采用时需要多方面协调,在这一多轮博弈中,耗时长、
成本高,约束性逐渐削弱,因而对贸易产业产品的限制变小,从而减弱了对贸易
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力。
与国际标准相同:顺利进入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图3-3宏观层面的环境因素作用机制图
图3-3较简要的归纳了宏观层面上环境因素的作用机制,实际上其机制作用
是较为复杂的,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构成贸易产业竞争力的若干因素如总需
求的改变、要素状况以及政策本身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总需求的改变。各项环境政策和协定的制定和签署可以引导消费者对于
环境和绿色产品的需求,其环境偏好的有效增加又会带动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
即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给消费者以市场信息和导向,促成了他们更加绿化的消
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增加了对环境友好产品的大量需求。需求结构的多样化,尤
其是对绿色产品需求的同益增多同国际市场绿色需求这一主流靠拢时,一国的贸
易产业相较其它国家的同类产业更易获得竞争优势;同时,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
施培养了大量挑剔、老练的消费者,成为一国贸易产业创造竞争优势的动力。因
为一国的消费者如果是世界上最为挑剔、老练的消费者,本国产业能满足其需求,
则更具竞争力:此外,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还创造了一种预期型需求,它能帮
37
上海人学硕+学位论文
助厂商掌握信息和趋势。这一持续过程可以刺激厂商的产品不断升级,增长面对
新形态产业环节的竞争能力,从而产生了产业或产品环节的竞争优势。
2)要素状况的改变。长期以来,自然资源察赋的差异,构成了国家间不同
的比较优势。在决定传统国际分工格局的同时,也构成了国家和产业竞争力的基
础。但是,大量研究日益表明,专业化于低加工水平的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及产
业的发展正不断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因此,环境政策的相应出台和实施
正是抓住了国际经济的这种发展态势,它试图调整生产要素中自然资源、人力资
源和技术等因素的比例,不断弱化自然资源禀赋在构建国家和产业竞争力方面的
作用,代之以重点培养组织型、管理型、智能型的复合人才并充分发挥技术因素
的传导机制(即改善要素使用的效率、节约经营成本、改善原有产品品质和开发
新产品)。
3)政策。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涉及主体最广泛的国际协定还是
效果最为明显的国别标准,都是政府制定政策的产物。前文也论述过政府这一辅
助因素是通过对四大主要因素的渗透发生作用的,因此政府制定的各项环境政
策、达成的各类层次的协定也是通过作用于贸易产业竞争力模型的各个因素产生
联动机制的。同时,由于这三类协定的层次不同,其事前协调和事后监督的差异
也会给贸易产业的竞争力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国别标准和国际协定之间的
分歧过大,将会引起频繁的贸易争端,进而给贸易产业的产品带来消极作用。因
此,应通过统一标准、最低标准、多层次标准、趋同标准、中心差异标准和国际
协调等方案尽量缩小国别标准和国际协定之间的差距,减少给贸易产业竞争力带
来的不利影响。对于那些确实能从长期方面为贸易产业带来激励效应的各层次协
定应大力执行,并做好事后监督。
3.4环境标准影响的综合模型
本章第一节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对环境标准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回
归分析,认为环境标准对于贸易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环境补贴"的
存在,或者是因为模型中遗漏了重要的变量,也可能是由于样本国家或地区的选
择并不完善。但这绝不意味着在国际贸易中环境标准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在当今国际贸易活动中,环境标准已经构成了新的贸易壁垒,他对贸易活动的影
响正日益加深,基于环境标准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忽视
上海大学硕+学位论文
环境标准问题。
本章对微观和宏观机制下环境标准的作用机制及对贸易产业各影响因素的
影响机理均以图示准确的表现出来。同时,如果将环境因素视为一个整体,则最
终得到一个全观的贸易产业竞争力的改进模型(见图3—4)。这样,该图就将环
境标准对贸易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和两者的关联明晰的表示出来,因此得出环
境标准和构成贸易产业竞争力中的所有因素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环境因素
在改进模型的内部,这有表明起作用机制是一种内在的机制,它不断促成竞争力
模型的其他因素变化,正式在这样一种良性机制下,贸易产业的竞争力才能不断
提升。
图34环境标准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终模型
39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四章环境标准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
案例分析——以我国机电产业为例
4.1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概况
1995年至今,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发展迅速。自从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超过
纺织品出口,一跃成为我国第一大支柱性出口商品以来,已经连续十一年位居我
国对外贸易的榜首,为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5—2007年间我
国机电产品出口额由438.6亿美元上升至7014.5亿美元,增加了大约16倍:年
均出口额约达1503.4亿美元,占同期外贸年均出口总额的47.3%。加入世贸组
织以来,我国机电产品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机电产品的出口以平均32.82%的年
出口增长率迅猛发展,高于同期全国外贸出口总额25.5%的增长率。2007年我国
机电产品对外贸易继续稳定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12004.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
增长22.8%,净增加2232.8亿美元,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5.2%。1.2万亿
的年进出口额是加入世贸组织前2001年的5倍。
近年来我国机电产品贸易在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市场
开拓等方面呈现新的特点:
1)机电产品出口发展迅速,但同比增长有所下降
表4—1中的数据表明,进入21世纪后,我国机电出口势头更猛,2000年机
电产品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此后几年更是加速攀升,一直到2005
年,出口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计算机、通信设
备等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产品出口处于快速拓展期,曾保持50%以上的增幅,在国
际市场上的份额迅速提升。机电产品出口在多年的快速增长后呈稳健增长态势。
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额7014.5亿美元,增长27.7%,在全国出口总额中占比为
57.6%;出口净增1520.3亿美元,拉动全国贸易出口增长15.7个百分点。
但近年进入成熟期后增速逐渐回落,增长开始与国际需求同步,从2006年
开始,由于一系列贸易壁垒的限制,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发展趋于缓慢,其同比
增长率有明显下降,已为28%左右。2007年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通信设备、家电
和消费类电子、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的出口额增幅同比均呈下降趋势。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4.1我国历年机电产品的出口额及增长率
年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 全国出口总同比增长机电出口占全国出
额(亿美元) 额(亿美元) 率(%) 口比重(%)
2000 1053.0 36.8 2495.3 28.O 42.4
2001 1187.9 13.0 2661.6 6.8 44.6
2002 1570.8 32.3 3255.7 22.3 48.2
2003 2274.6 44.8 4383.7 34.6 51.9
2004 3234.0 42.2 5933.6 35.4 54.5
2005 4267.5 32.O 7620.0 28.4 56.0
2006 5494.4 28.8 9090.8 27.2 56.7
2007 7,014.5 27.6 12173.1 33.9 57.6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海关统计数据主要年份2000—2007.
2)从各贸易方式的增长看,一般贸易方式继续快速增长,但加工贸易仍占主
体。一般贸易在各类机械和设备带动下继续快速增长:2007年一般贸易出口额
1905亿美元,同比增长38.5%,高于加工贸易出口增幅15.4个百分点;进口额
1382.8亿美元,增长23.1%,高于加工贸易7.9个百分点。而加工贸易受国际产
业向我国转移和国际需求放缓等因素影响发展趋缓,但仍保持出口主体地位:
2007年出口额4815.1亿美元,增长23.1%;进口增长明显放缓,进口额2481.6
亿美元,增长仅为15.2%。
3)从出口企业类型上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出口增长加快,外商投资企业
出口放缓,但仍占主体。从数据中分析,国有企业出口增长加快,进口放缓,全
年出口增长25.4%,进口增长为12.7%。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进口及顺差额均为
最大,但发展速度有所放缓。民营企业出口依旧活跃,出口增长45.7%达到1026.5
亿美元,进口增长30.3%达到411.9亿美元,顺差为614.6亿美元,占机电产品
顺差的30.4%。
4)从机电产品贸易省区市分布来看,出口方面东、中、西部地区占比分别
为95.8%、2.3%和1.9%,进口方面东、中、西部地区占比分别为94.8%、3。1%和
2.1%。从具体省区市看,广东、江苏和上海分列前三位,三者出口总计占比70.3%,
广东出口额最大,出口2532.6亿美元,增长23.8%;江苏增长较快,出口1414.7
亿美元,增长26.9%;上海增长最快,出口985.2亿美元,增长30.7%。三者进
4l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口总计占比70.8%,其中广东进口1671.6亿美元,增长18.8%;江苏进口980.6
亿美元,增长13.4%;上海进口873.8亿美元,增长19.8%。
5)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香港、日本、东盟为主要
的出口市场,占到八成以上。在此基础上,大力开拓南美、大洋洲、非洲等市场,
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
6)出口商品结构逐步合理。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经过十几年的扶持和引导,
己逐步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含量及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转移,出口结
构逐步向合理化方向调整。
总之,从我国机电产品目前的出口状况来看,到目前为止,我国机电产品出
口已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首先,出口结构已得到优化,开始以高科技、高附
加值产品为主,如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通讯设备及消费类电子产品成为主要出口
地区的重点出口产品。其次,传统的、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继续保持优势,如
广东、浙江的小家电、照明器材等,在国际市场上仍具有一定的地位。最后,落
后的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已逐步被淘汰。
4.2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市场对机电产品的环境标准
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各国在政治方面、商务方面和关税方面的贸易
限制不断减少,环境标准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越来越突出。欧盟商业协会于1999
年所做的一份有关的非关税壁垒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在当时12个被调查的成员
国的主要制造商中,有1.1万多家企业将欧盟内部多达lO万多条的环保技术标
准视为阻碍贸易的因素之一。造成这种环保技术标准障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同
的法规认证要求和标准。因而熟悉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并结合我国的出口
状况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对于我国机电产业的出口而言,面对的主要是
美国和欧盟两大市场,这两个市场也是制定标准法规最多的国家,下面主要对美
国和欧盟的机电产品有关环境标准进行了解。
4.2.1与机电产品相关的环境认证体系IS014000系列标准
IS0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包括环
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价等国际环境领域内的许多焦点
问题。从70年代兴起至80年代末,IS014000系列标准已经在欧美发达国家的
42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工商业界得到广泛应用。IS014000认证已经成为打破国际绿色壁垒、迸入欧美
市场的准入证,通过IS014000认证的企业可以节能降耗、优化成本、满足政府
法律要求,改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IS014000已经成为一套目前世界
上最全面和系统的环境管理国际化标准,并引起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界的普遍重
视和积极响应。
表4.2 IS014000系列标准标准号码分配表
名称标准号
SCl 环境管理体系(EMS) 14001—14009
SC2 环境审核(EA) 14010——14019
SC3 环境标志(EL) 14020—·14029
SC4 环境行为评价(EPE) 14030——14039
SC4 生命周期评估(LCA) 14040——14049
SC5 术语和定义(T&D) 14050—14059
SC6 产品标准中的环境指标14060
WGl 备用14061-14100
资料来源:根据国际认证联盟网资料整理,http://www.isoyes.com/IS014000/
4.2.2欧盟市场与机电产品有关的主要环境标准
1)与能源能效有关的环境标准
欧盟实行的能源标签(Energy Label)制度,其家用电器的能效标签的内容
包括耗电量(分A-G七个等级)、型号规格、性能指标(如噪声、用水量、冷冻
星级等参数)。对于废旧家电的回收,2000年欧盟制定共同的法规,拟强制电气
制造商免费回收废旧家电,并要求厂商在生产时就注意再生准绳,减少使用铅、
汞、铬等各种金属及不可再生材料。
欧盟向WTO提交修改有关家用电冰箱、电冰柜、洗衣机指令的通告,引入更
高能效等级标准。标准修改后将在原有基础上对电冰箱、电冰柜能源标签引入
A+和A++两个等级,对家用洗衣机的能效标签引入A+等级。新引入的A+等级耗
电量将比同类产品节省58%以上,A++等级耗电量节省70%以上。通过引入这一标
准,使欧洲到2004年冰箱能耗平均值从现在的70%左右降到小于60%。欧盟政府
对于销售能够达到A级或以上的销售商给予补贴。通告已于05年3月生效。
43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2)与控制环境污染有关的标准
根据《蒙特利尔协议书》和对《维也纳公约》进行修订的赫尔辛基会议、伦
敦会议的有关规定及欧盟的相关法令,危害大气臭氧层的物质HCFC从2003年1
月1日起开始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同时,欧盟还提出了有关无氟产品标志的
规定,鼓励在成员国内申请和使用无氟产品标志,但对企业和产品不做强制要求。
欧盟对电子、电器产品中的电磁污染也做出了规定,从1996年1月1同起,
在欧盟销售的电器及电子产品必须通过电磁兼容性测试。欧盟电磁兼容指令为
89/336/EEC。电磁兼容包含两个方面,其一电磁干扰EMI,指在某一规定场合下,
装置、设备或系统生产的电磁扰动的量度低于一定的标准要求,不致妨碍其他电
器装置、设备或系统的正常工作;其二为电磁耐受EMS,指装置有一定的固有抗
电磁扰动的能力,在不超过标准要求的电磁扰动的环境下正常工作。
2006年7月1日,《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WEEE)和《关于在电子电器
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已经正式实施。其中,《关于在电子
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明确规定了2006年7月1日起,投放
于市场的新电子和电气设备不包含铅、汞、镍、六价铬、聚溴二苯醚和聚溴联苯
共六种有害物质,而《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针对有关产品回收费用和回收率
做了相关规定,作为在环保领域的又一新举措,旨在应对日益严重的由于电子电
器废弃产品引起的环境污染。尽管发布量指令的初衷是正面且积极的,但是对我
国输出欧盟家电产品却有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两项法令,对电子电器产品制
造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据估计,欧盟的这两个指令将波及国内7000多家企
业约540亿美元的出口额,由于欧盟近两年已成为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重要市
场,两指令所涉及的我国出口企业和出口商品不仅面广而且大,我国企业必须给
予足够重视。
欧盟于2008年8月实施的第三道环保指令EUP耗能产品环保设计指令,
Energy Using Products,简称EUP。EUP指令首次将“生命周期’’理念引入产品
设计环节中,旨在从源头入手,在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回收和后期
处理这一周期内,对用能源产品提出环保要求,全方位监控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中国家电企业达到EUP指令的要求有一定难度,但如果不达
到则困难更大。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4.2.3美国市场与家电产品有关的主要环境标准
作为我国目前家电出口最大的国家——美国先后分别在空气、噪声、电磁波、
废弃物等污染防治、化学品和农药管理、自然资源和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制定了多
项法律法规及许多产品的环境标准。与家电产品有关的环境法规及标准主要有以
下几个:
①空气污染防治法规——《清洁空气法》1990年的修正案中规定了对危害
大气臭氧层物质的限制和禁用,并公布了受控化学物质的名单。其中家电工业广
泛使用的氢氧氟烃(HCFC)到2003年1月1日将禁止使用,在禁用以前,如产品
含有该类物质应加警告标识。在家电产品中受到影响的主要是以氟利昂为制冷剂
的空调和冰箱。1988年我国对美国冰箱出口额为3768万美元,而1990年由于
《清洁空气法》修正案的实施造成我国出口美国冰箱的出口额下降为1510万美
元,1991年继续下跌达到1405万美元。由此可见这一法规对我国家电出口的重
要性。
②在噪声污染的防治方面,1972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噪声控制法》,其中第
五条第二款中将“电气或电子设备”认定为主要噪声源产品之一,第六条第四款
第一项要求在产品噪声标准颁布后,产品的制造商出售商品时必须向购买人保证
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符合标准,如果产品本身有故障,那么维修这一故障的任何费
用均由制造商承担,任何通过特权或协议将费用责任从制造商推卸给经销商的行
为都是被禁止的。
③在包装及废弃物方面美国没有统一的法规,每个州在联邦政府关于包装废
弃物政策的指导下,可以采取不同的法规。不同的法规意味着更多的不同门槛,
1998年9月以来,美国对中国出口货物木质包装实施新的植物检疫标准,要求
出口货物如果带有木质包装,必须附有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检疫证书,证
明该批货物木质包装已经热处理、熏蒸处理或其它美方检疫机构认可的防虫处
理。
④在节能方面,1980年5月19日起全面施行强制性耗能器具的能源标示制
度。法规要求制造商必须使用抬头为“Energy Guide”的黄色标签,必须按照规
定的格式和类型提供标签信息。在经过20年的执行后,AIR适应范围逐渐扩大。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修订的《器具标签法规》(AIR)的最终规定已获得通过,并
45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2008年2月29日生效,为我国输美家电设置了新的能耗壁垒。另外,美国政
府于2001年6月份通过了新的家电环保标准,新环保标准对洗衣机和热水器定
出了具体的标准,要求2004年以后出厂的热水器必须比现在节能5%至9%,2007
年以后洗衣机的能源使用最少须减少35%。
此外,美国将对商用空调和采暖设备等15大类消费产品及商用和工业设备
的能效标准做修正,美国能源部也将通过立法确定以上产品的节能标准,目前该
法规草案已在全球范围内征求评议意见和反馈信息,多数标准计划在2008年和
2009年分别实施。
4.3环境标准对我国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从目前来看,环境标准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根据环境标准
效用的理论分析,环境标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包括对
商品结构的影响、对商品成本和数量的影响、对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的
影响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这些影响大多数是负面的,他们阻碍了我国出口贸易
的发展。
4.3.1对出口市场准入的影响
以环境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贸易壁垒阻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由于各国社
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保护环境的经济、技术能力和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同,因
而所制定的环境标准也不同。发达国家有着雄厚的环境保护资金和先进的环境保
护技术,因而尽管其环境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都非常严格对未达到该标准的产品拒
绝或限制进口,但对其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很小,却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影响
很大。相比欧盟等发达国家,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环境保护方
面的资金,环保技术落后,加上环保意识薄弱,因而其环境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较
宽松,其出口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严格的环境标准,使我国许多工业品由于技
术不够不能达标而被排斥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之外,其中很多都是我国传统的出口
商品。
欧美、日本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同时其环保法规也是世界上最
严格最完善的。其中许多条款,如机电产品的排污量限制、噪声污染及电磁污染
的限制和能源效率标准等,对我国家电产品的出口造成极大限制及困难。目前,
卜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法国绿色产品已占其全国商品总类的30%,日本评定的绿色产品已达2600种。
我国许多出口产品的市场准入严重受阻。据中国首届国际绿色化学高级研讨会提
供的资料显示:1997年我国至少有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环境壁垒而受阻。我
国加入WTO后,随着贸易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受环境标准壁垒的冲击将会更大,
我国部分出口产品因环境壁垒蒙受重大损失。2002年我国有71%的出口企业、39%
的出口产品遭遇到国外环境壁垒的限制,造成损失约170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
损失约20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90亿美元的出口机电产品受到
有关《臭氧层保护国际公约》的限制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还有80亿美元的出
口产品受到国外绿色标志制度的影响;240亿美元出口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包装
而受到间接影响。
表4.3 2002年一2006年1—6月中国家电产品出口欧盟统计
年份数量(亿台) 增长(%) 金额(亿美元) 增长(%)
2002 10 118.4 53 54
2003 19 91.8 77 44.9
2004 25 29.3 102 32.5
2005 25 0 129 26.7
2006年l川月12.65 —2.6 67.34 12.7
资料来源:中国轻工业商务网,http://www.clib.com.cn/info/InfoShow.aspx?ID=19855
欧盟RoHS指令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家电对欧盟的出口额。如表
4-2所示,2001年中国对欧盟出口只有76193.67万台(件),出口额375193.62
万美元,中国对欧盟出口已经达到126757.12万台(件),出口额达到673376.19
万美元。五年多来,中国对欧盟的家电商品出口数量增长了6倍多,出口额增长
了4.22倍。从2001年到2004年每年对欧盟出口都有大幅度增长,然而近一年
多来对欧盟出口的增幅明显放缓,2006年上半年还出现了负增长。
4.3.2对出口商品成本的影响
长期以来,价格低廉的机电产品是我国在国际机电产品市场竞争中的有利武
器。但面对环境标准的约束,环保水平相对落后的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若要
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要求,就必须投入比发达国家高出很多的资金和人力,这
就增加了产品的成本,从而削弱了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环境标准对我国
47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的最大影响是提高了机电产品的成本,具体表现如下:
1)增加了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成本
由于我国的环境基础设施落后,环保产业尚不发达,社会整体的技术水平不
高,以至国内企业相应的环保成本比重很高。另外,企业本身缺乏经验和技术人
员,无论是投资自行研制开发适应国际环保标准的产品,还是直接引进相关技术、
设备势必占用过多的资金。据欧洲电子贸易组织(Orgal—ime)的统计,单单欧
洲RoHS替代所需要的研究和开发费用估计达190亿美元。完成这一转变需要耗
费整个行业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如果中国企业不能及时达到欧盟的新环保要求,
那么产品积压、出口锐减、重税制裁等问题将接踵而至,企业甚至最终会被逐出
欧盟市场。但在达到环保要求的同时,如果不能更好地控制成本,其出口成本将
明显增加一中国企业的制造成本优势将不复存在。
2)提高了认证及检验检测成本
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绿色标志,一方面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
估、购买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另外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年费
等直接费用。发达国家的各项认证不仅程序复杂,而且所需费用还相当可观,通
常包括认证申请费、检验测试、评估和标志使用年费等。如瑞士通用公证行(SGS)
对商品检验收费大约在8‰,取得美国UL认证标志一般需3—5万美元,而且每
年还需缴纳2000美元左右的监督年费。不同国家对认证标志要求也不同,一般
不能互认。此外,伴随着各国对进口商品检验检测标准的提高以及范围的增加,
一方面导致了检验检测的费用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则由于检验检测的程序十
分繁琐,造成进口通关放慢,进而加大了滞港费用,促使检验检测成本进一步提
高,大大削减了我国机电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对我国多数机电产品出口企业
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3)加大了销售成本和包装成本
在机电产品出口时,发达国家对商品的包装和标签等方面的特殊要求,迫使
企业对产品外观、包装、广告等做出相应调整。因而,除了增加包装成本外,企
业还必须支付额外的广告宣传费用。这势必会增大出口企业的销售支出。在包装
材料及包装废弃物的处理方面,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制定了许多歧视性规定。
如1998年9月11日,美国农业部长签署了一项新的法令,要求所有来自中国的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木质包装和木质铺挚材料须附有中国出入境检验机关出具的证书,否则不能出口
到美国,据测算,仅这一项就增加包装成本将近20%。而我国目前出口的机电产
品大多数都是采用木质材料包装。在中国输美商品木质包装案后,欧盟效仿美国,
于1999年6月1日,欧盟公布了欧盟委员会的决议,要求成员国采取紧急措施,
对所有来自中国(不包括香港)的货物的木质包装实施新的检疫标准。紧急措施适
用于1999年6月日后从中国离境的所有产品的木质包装。由于新检疫规定的实
施,采用热处理、熏蒸处理或防腐剂处理的木质包装,费用将增加10%一30%,而
采用替代材料纸板、塑料等,成本也会成倍增长。据中方初步估算,欧盟的决定
影响了中国70多亿美元的对欧出口贸易。
4)派生了其他的相关费用
一方面,派生了机电产品出口商须负担产品废弃物的回收费用。例如欧盟的
《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中规定,冰箱、洗衣机、微波炉、吸尘器、熨斗、钟
表、电脑、复印机、打印机等十大类电子电器产品,以及对正常工作需要依赖电
流或电磁场的设备及含有水银组件、多氯化联二苯容器、电池、石棉组件、难熔
陶瓷纤维组件、外部电缆等设备,均要求从2006年12月起,必须由生产者或代
表生产者的第三方回收70%一80%(按重量计),并承担回收费用。根据这道指令,
自2005年8月3日起,欧盟所有成员国应该建立有关产品回收体系,保证电子
电气产品单独回收,而回收费则由产品生产商或进口商承担。由于欧洲劳动力成
本高,欧洲的家电企业因而有望通过产品的销售收回部分废物回收成本。相比而
言,我国企业必须为进入欧盟市场投入大量的额外资金,这很可能导致中国家电
企业失去原来凭借低廉劳动力价格而取得的竞争优势,从而削弱我国相关出口产
品的竞争力。
49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44中国出口欧盟的主要家电产品回收费用情况
产品数量回收费/台(欧元) 总回收费用(万欧元)
DVD 2723.57 3 8170.7l
空调器1658.92 20 33178.4
电冰箱729.73 18-22 13135.14
彩电1712. 11 8 13696.88
微波炉1608.25 1.5 2412.38
电风扇5399.4 1 5399.4
洗衣机127.75 5 638.75
电吹风、电熨斗6895.71 0.4 2758.28
吸尘器3304.6 3 9913.8
合计24160.04 89303.24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子站,
http://www.sdpc.gov.cn/hjbh/hjjsjyxsh/t20050912_45890.htm
表4-4中所列10种主要家电商品在2005年的回收费用大约8.93亿欧元,
这10种商品的出口额为58.99亿美元,回收费用平均占了出口额的15%左右,
如果出口欧盟余下的70多亿美元的回收费用按照8%左右测算,回收费用大约5.6
亿欧元。也就是说如果2005年中国对欧盟出口的家电商品全部交纳回收费用的
话,需要交纳约15亿欧元,中国家电、视听产品的总体回收费用要占对欧盟出
口总额的10%左右。
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调试费用。为了达到长期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目的,
环境壁垒的实施常伴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条件的进步,不断调整环境技术标准。企
业为跨越新壁垒,就要不断收集信息,重新认证甚至更改工艺流程,聘用新员工,
由此增加了企业调适成本。
4.3.3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随着世界各国环境标准的日趋严格,环保型产品在未来世界市场上具有极大
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世界商品发展的潮流。非环保产品必定遭受其他国家的环
境壁垒。然而,我国科技水平落后,出口机电产品技术含量低,体现在出口商品
J:海人学碗l岸佩论文
结构上,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出口产品占主导地位,而附加
值高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山口仍然占次要地位。据海关统计,2007年中国机
电产品出口7,014.5亿美元。同比增长27.6%,占当年出口总值的57.6%,比2006
年提高0 9个百分点。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3,003.4亿美元,增长32%;
机械及设备出口2,286亿美元,增长22 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478.3亿美元,
增长23 6%。
图4-I的数据显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由2001年的464 6亿美元增
至2005年的2182 5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额的比例也由17 5096一路攀升至
28 60%。虽然近年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
升,在~定程度上优化了山口商品结构。但我国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低,产业结构
州级缓慢,很多企业虽然引进了技术,但有相当部分都己过期,或者核心技术的
引进小能完成.这使得我国机电行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一直存在相当大的差
距。据专家估计,我国产品质量实际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从具体出口
产品类别分析,出口的机电产品大多是低附加值产品,且供给高新技术产品山口
的主角多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因而很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环境壁垒的限制,丧失
原有的价格优势。
图4_1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
::
2。。5
20∞

2001
0 5c0 1 000 1500 2000 25CD 3000 35qO 4Uuu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gcs.mofcom gov.cn。
例如,欧盟的REACH指令实施后,上海市口岸对欧出口的机电产品中,相对
于高端产品,低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面临的出口形势更为严峻。相对于高新技术
产品,电动工具、小家电和照明设备等低技术含量产品由于本身出口利润微薄,
承担监测费用或进行技术改造等应对贸易壁垒的综合能力普遍较差,面临的出口
形井也更为严峻。2006年7月份,上海口岸对欧盟出口高新技术类机电产品14
上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亿美元,同比增幅回落3个百分点;而出口手提电钻、DVD播放机和手提电动磨
砂工具各0.1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2.4%,43.6%和4.1%,降幅分别上升了12.9
个、16.2个和7.1个百分点。此外,对欧出口电动剃须刀553.4万美元,增幅
回落25个百分点;出口圣诞树用成套灯具427.3万美元,同比下降49.9%,降
幅上升了40.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机电产品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跨越环境壁垒的一大利器。
4.3.4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还会带来发达国家向我国转嫁污染,并且进行“生态殖
民"的危险。由于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较高,在其国内处理环境污染费用昂贵,
因而发达国家想方设法通过贸易向我国转嫁污染——即外国污染转移。所谓外国
污染转移,是指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立法或控制上的弱点,通过贸
易与投资措施把其国家禁止的危险产品运送到这些发展中国家,或是向这些国家
倾倒废物,或是在花费较少的条件下从事高污染产业的生产。
污染转移的实质是污染后果和污染责任的转移。1996年12月日本《世界》
杂志中一篇名为《发达国家的公害出口》的文章将目前发达国家的公害出口归纳
为五种形式:
①将具有危险的公害型企业转移;
②将发达国家禁止销售和使用的产品出口;
③将产业废弃物放置或扔在发展中国家;
④大量进口别国的资源,其势头几乎可以称之为掠夺,如木材的大量进口使
出口国的森林遭到破坏,进口矿石则导致出口国开采矿石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
⑤名义上提供资金援助,实际上却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导致受援国的环境破
坏。
第②、③种形式属于直接转嫁污染;第①、④、⑤种形式则属于间接转嫁污
染。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迅猛地发展。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我国不可避免地成为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污染的一个目标。一些国外企业纷纷将
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限制和禁止的物质的生产转移到大陆,使我国的环境成本
52
}:海大学硕:{:学位论文
因此而提高,继而影HI;JN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绝大
部分企业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政府有时只能为此给予一定的环境补
贴,发达国家又以这种补贴违反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为由限制我国
的商品进入。
总之,环境壁垒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在这层合法外衣的庇护下,它
比关税壁垒和其他非关税壁垒更能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而且相关的环保措施和
各国的环保标准必将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实施
了“环境标志"制度,销售环境标志产品,这在客观上为发达国家市场罩上了一
张巨大的保护网,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某些试图保护
本国市场、实施贸易歧视的国家提供了可乘之机。我国处在发展阶段,环境保护
对我国产品出口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已涉及到产品出口市场范围、产品出口增
长速度、出口产品成本和企业效益、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等。事实上我国外贸出
口已在无可奈何地承受着环境恶化的压力。据有关部门统计,若不采取积极措施,
有关国家环境标准制度一项就将使我国减少40亿美元的创汇,国际保护臭氧层
公约将使我国近50亿美元的产品出口受到影响。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中国贸易产业突破环境标准的对策
5.1政府的对策建议
现代国际环境贸易壁垒正处于形成之中,如何彻底解决环境问题与贸易自由
化的矛盾,在环境贸易壁垒形成过程中更好地体现世界各国的公共利益,协调环
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自由贸易三大制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不能总停留在抱怨贸易地位不平等的阶段,继续沿用不计“环境成本”
的经济发展模式,或仅仅通过谈判和让步来争取贸易地位的平等。而应当顺应环
保时代的经济发展新形式来调整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一个人均收入水平很
低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环境保护时代的中国经济政策选择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寻
求一条有限的资源、资本禀赋约束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图5.1应对环境标准的对策示意图
环境标准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一项环保措施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同时,也有
可能发展成为“环境贸易壁垒"。这种贸易壁垒各国都可以使用,但中国在设置
和使用环境标准时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由于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与高收入的
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即使是相同的贸易制度安排,其保护效率和保护收益都会大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不相同。因此如何面对环境时代的挑战,如何合理运用环境保护以推动中国经济、
贸易和环境协调发展,应当是中国政府最关心的议题。目前中国己经逐步成为一
个发展中的贸易大国,不仅应该努力使国内的国际贸易体制和政策与国际绿色贸
易制度接轨,而且应该在国际绿色贸易制度形成和变迁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以下针对前文的阐述,为我国应对出口贸易中的环境壁垒提出几点建议:
5.1.1积极参与国际多边谈判,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
国,在国际事物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理应在现在的国际绿色贸易制度
的形成及其公共选择过程中代表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环境标准、绿色标志的指定、
选择性激励机制和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等方面,通过各种政治途径和解决机
制,加强发展中国家利益集团的相对力量和合力,以维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绿色
贸易集团的利益。同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
保公约的制定,加强在环境与贸易领域的国际合作,努力寻求作为发展中国家在
国际贸易中应有的差别待遇。
5.1.2建立环境壁垒预警机制
由于环境壁垒发源于国际环保公约和各进口国国内自行制定的环境措施,因
而,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必将伴随着科技水平和环保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要协同我国出口产品相关的行业协会,专
门组织~批专家、学者、企业家等,投入适当的资金来专门研究关系到我国机电
产品出口的环境壁垒体系。
1)应该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出口国的相关环境措施。充分发挥互联网迅
捷、高效的特点,创建起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密切相关的环境壁垒数据库。在绿
色壁垒可能出现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向出口商发出风险预警。对于信息较难到达的
农村,成立专门的咨询中心,将信息提供到位,必要时组织培训。对于信息的提
供应不收费或少收费,以帮助不同规模出口企业突破绿色壁垒。
2)应该建立专门的国际环境壁垒的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鉴于贸易绿色壁
垒影响大,涉及面广,各国都非常重视收集工作。例如,美国国家标准学会向几
5.5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主要国家派出代表,调查研究驻在国的绿色法规情况,同时还派人常驻那里,
专门收集欧洲标准化和认证的情况。我国也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主要承担环保
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通报,以及负责向机电产品出口企业传递有关信息。
尤其应该发挥驻外经商机构、经贸研究机构的优势,定期收集、整理、发布各国
环境壁垒的最新动态。研究例如欧盟、美国、日本等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贸
易对象所实施的环境壁垒,进而分析其已经或可能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影
响。以便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最终冲
破环境壁垒,达到进一步扩大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目的。
3)应该建立一整套有效、统一协调而灵活的反应机制。因为环境壁垒特别
是针对机电产品的环境壁垒,往往技术含量高、体系庞杂,单个机电出口企业难
免存在信息不完备、准备不充分、技术力量薄弱等这样那样的问题,疲于应对日
益苛刻的环境壁垒。如果能构建一套专门针对机电产品贸易的反应机制,在整个
机电行业范围内.加强应对环境壁垒需必备的相关知识、信息及程序的宣传和普
及工作,将更有利于机电产品出口对环境壁垒的应对。
5.1.3把环境标准制度建设纳入贸易体制改革之中,统一国内标准
政府成立环境与贸易委员会等相应机构,协调和组织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工
作,并逐步与国际接轨。改革环保管理体制,并使用多样化的环保调节手段。根
据国际环保标准,使用一定的管制措施,全面推动环境产品损益外部性的“内在
化",并在进出口贸易中,逐步建立禁止进口、征收环境税、补贴和反补贴等选
择性激励机制,以克服国内外企业“搭便车"的行为。
建立和完善国内的环境法规和环境标准体系,并使其与国际接轨,缓解国外
的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的限制。因为,一方面只有在国内建立了完善的
并与国际接轨的环境法规和环境标准之后,国内厂商才能在合理的技术指导下安
排生产,生产的产品在国外才能越过国外绿色壁垒的限制;另一方面,国内的环
境法规和环境标准体系的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5.1.4在环境标准制度背景下,调整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
迫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压力,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的初级产品的贸易将受到
!i6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限制,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大幅下降。在环境标准制度安
排下,随着环境或绿色产品损益外部性的“内部化”,出口产业和产品的比较成
本优势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一些污染严重、污染技术相对落后,从而环境成本高
昂的产业,如小五金、小化工等,其比较成本优势将弱化以至丧失。而一些少污
染以至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绿色农业等的比较成本优势得
到强化,应根据这种比较成本优势的变化,来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出口产业和产
品结构。同时,我国应当努力建立绿色产品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推广有利于环境
优化的产品,在新兴的全球环保技术、设备市场争取份额。积极引进清洁生产技
术和环保设备,提高我国环保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严格管制有害于环境产品的进
口,严禁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工业垃圾。发展环保产业是我国未来经济结构调整
的重点。由于企业迫于政府的管制,不得不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改进原有的生产
技术、引进和开发治理污染的技术,从而形成对环保产品和技术的需求加大,环
保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产业将成为新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作
为经济与贸易大国必须抓住环保时代新的经济发展机遇。
5.1.5采取适当的环境贸易措施,严禁国外污染严重产业和产品向我国转移
由于发达国家提高环境标准,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污染企业为了提高国际竞争
力,逃避环境高额成本的内部化和绿色贸易管制,纷纷向低环境标准的发展中国
家(包括中国在内)转移此类产业。我国环保意识淡薄,绿色经济观念缺乏。整体
而言,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停留在依靠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质量的模式上。
为了牟取眼前的利益,我国曾一度成为某些国家转移“垃圾”的对象国,这些“洋
垃圾’’严重恶化了我国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有数据表明:1991年,我
国利用外资的1 1515家企业中,污染密集型企业达3 353家,占总数的29.13%。
协议总投资为87.7l亿美元,其中污染密集型企业投资为33.27亿美元,占总投资
额的36.8%。1991—1995年是我国进口废物的高峰期,共进口废物3 030万t,
进口废物额为686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13%。为此我国应该提高警惕,加强对进
口商品的管理、审查、检测,坚持杜绝危险、有毒的废旧物资进口,以保证我国居
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我国应加大力度,加强立法与制度建设工作,
防止污染产业向国内转移,各地区政府审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时,必须关注环境
57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因素。
5.2企业的应对措施
5.2.1借助政府的力量,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1)配合政府的环境外交战略,利用WTO机制,搞好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
环境建设
①峰决反对国外歧视性做法,捍卫自己的利益。环境保护措施之所以演变为
环境贸易壁垒,就是某些国家借环保为名,有意提高环境、健康和安全标准,用
过于苛刻的标准和复杂的程序阻挡国外产品,以前,由于我国不是WTO成员,对
此类问题要么是通过复杂的双边谈判加以解决,要么就只能被动地放弃出口。我
国可以根据WTO对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待遇和更优惠的待遇原则,通过谈判或向
WTO的仲裁机构提出申诉,在WTO框架内进行解决。当然,这就要求企业要好好
地掌握WTO的协议、规则,善于利用这把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②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协调与合作。环境与贸易问题已被发达国家视为
“新贸易问题”,并积极把它纳入WTO框架,作为多边谈判新议题。中国作为第
一大发展中国家,应正视国内企业的绿色竞争力,要在谈判中联合发展中国家尽
可能争取将“南北差异”的实际作为制定多边协议的基础。
2)寻求政府的技术、资金支持和特殊的环境补贴。
①那些生产和出口绿色产品的企业和已经环境成本内在化的企业,在重大的
技术创新和出口经营活动中出现资金困难,应向政府提出资金和技术支持。为此,
政府应积极鼓励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绿色信贷支持机制和技术开发支
持机制。其实,这也是许多国家常用的应对绿色壁垒的策略。
②争取获得政府的税收优惠和环保补贴,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
产品的几个竞争力。
5.2.3引进环保技术和环保标准,建立绿色管理体系
环境标准的提高,对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将是一个挑战。企业要
在短期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具备遵循较高环境标准的能力,必须发
58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挥后发优势,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1)通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来更新环保经营理念,学习发达国家的环境管理知
识。发达国家的公司所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般高于发展中国家,在对发展中国
家进行投资时,这些公司一般也会坚持原有的标准,可以起到重要的环保示范效
应。
2)通过购买专利技术来实现环保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鼓励各国更多地进行环保技术的研究、
创新、转让和使用。入世以后,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将充分分享发达国家在
环保投资、技术转让、环保服务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这将教会蹒跚学步的
中国环保业走得更稳,对各行各业环境竞争力的提高都将起到促进作用。
5.2.3大力开发绿色产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在国际环境贸易中,发达国家已通过一系列法规、环境标志、绿色标准等,
为其产品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我国的产品绿色形象既要靠技术、靠管理,还要靠
产地绿色形象来树立。尤其是农副土特产品的加工企业和传统工艺产品生产企
业,依靠建立绿色产业基地,更能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企业应以科技创新来推
动绿色产品开发,把绿色产品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主攻方向。在开发绿色产品
过程中,应按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标准方案,规范开发绿色产品的准则,与国
际惯例接轨,使企业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顺利通过越来越多的检验、测试、
认证,以此提高企业竞争力。
环境标志产品、IS014000环境管理系列的出现等都标志着绿色产品将成为
国际贸易的主导产品,绿色产品必将成为国家贸易竞争的新热点。我国应抓住这
一契机,及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策
略是企业将其社会责任感和环境目标融入企业整体产品之中,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实行绿色设计:在产品设计中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准则,即减少自然资源损耗、
减少污染物产生、保护自然资源以及生态降解等。②推行清洁生产:通过资源的
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替代使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省料、节水,使
产品的生产过程与环境保护相协调。③实行绿色包装:产品包装要尽可能地选用
可再循环和再利用的包装材料;在产品包装上要设计出具有浓厚生态气息、美化
59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环境之类的题材,突出绿色因素。
5.2.4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工程,重新塑造企业形象
绿色营销作为市场营销的新阶段,是在生态层面上产生的新的营销思路。企
业应肩负起对消费者进行教育的责任,在企业营销过程中,注重传播环保和绿色
消费知识,以自身的努力呼唤社会的环保意识,推动环保运动的发展。这样既可
以扩大企业的活动范围,也有助于企业环保形象的塑造。我们已经知道企业的绿
色形象对市场准入、消费者忠诚度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企业要树立
绿色营销的观念,实施产品绿色化战略,做到在研发环节上开发绿色产品,在广
告上突出绿色效应,在公共关系上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在营销渠道上选择绿色企
业,在供应链上选择绿色伙伴,在市场上迎合绿色消费者。例如,美国一些大公
司像杜邦、麦当劳、埃克森石油等何年都拿出10亿以上的资金用于改善环境。
我国的企业界也在绿色浪潮的感召下,纷纷制定绿色营销计划,如家电行业的新
飞和海尔都已经在实施绿色工程。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以更好的环境形象增强竞
争力赢得市场,在环保时代求得生存和发展。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1 Barrett,S.,Strategic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 994,54,pp325-338.
【2】Dasgupta S,Laplante B,Wang H.etc.,Confront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
Journal ofEconomic Perspectives,16,ppl47~168.
[3 1 Dua,A.and Esty,D.C.,Sustaining the Asia Pacific Miracle,Washington D.C.:Institute
forInternational Economics.1 997.
[4 1 Esty,D.C.,Geradin,D.Market access,competitiveness,and harmon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regional agreements,Harvard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1 997,2 1(2).
1 5 1 Grossman,Gene M.,Krueger’Alan B.,Environmental Impact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C】,in Garber,Peter M.,The Mexico—U.S.free trade agreement,
Cambridge and London:MIT Press,1 993,PP 1 3-56
161 Grossman,G M.,Kruegeg A.B.,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y CX(2),1 995,PP 353—379.
[7 1 Harris M.N.,L.Kony巩and L.Matyas,Modeling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Bilateral Trade Flows:OECD,1990—1996,Melbourne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No.1 I/00,2000.
[8 1 Jaffe,A.B.,Peterson,S.B.,Portney P.R.ete.,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S Manufacturing:What does Evidence tell U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 995,33,PP 1 32—1 63.
[9 1 Kalt,The Impact of Domestic 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Policies on U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1 988.
【1 0 1 Kuznets,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5,45(1),ppl一28.
【I 1】Low E and A.Yeats(1 992),Do”Dirty”Industries Migrate?In P.Low(ed.),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Washington DC,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s,1 992,
1 59,89—1 03.
【1 2 1 Sorsa P.,Environmental Protection,North-South Trade,and the Uruguay Round,
62
卜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Washington,D.C.,1 994.
Tobey J.,the Effects of Domestic Environmental Policies on Pattern of World Trade:An
Empirical Test,Kyklos,1 990,43(2),PP 1 9 1—209.
Ulph,A.,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A survey of recent economic
analysis,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discussion paper in economics and econometrics,
N09423,1 994.
Van Beers C.and J.C.J.M.van den Bergh.An empirical Multi-Country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mion on Foreign Trade Flows,Kyklos,1 997,50,pp29-46.
阿特金森,斯蒂格利茨.公共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陈建国.贸易与环境:经济,法律,政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陈丽丽.贸易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10.
陈小怡,李世建,何建敏,WEEE和ROHS:欧盟“双绿”指令下我国相关行业的
困境与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7.1:54.58.
戴星翼.环境与发展经济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丹尼斯.c.缪勒.杨春学译.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窦学诚.环境经济学范式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段琼,姜太平.环境标准对国际贸易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分析
【J】.国际贸易问题,2002.12.
葛察忠,王金南,高树婷.环境税收与公共财政[J】.中国环境科学.2006.
姜爱林.国际竞争力及其评价方法综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6.
蓝虹.环境产权经济学[M】一匕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李克国,魏国印,张宝安.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李连华,丁庭选.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J】.经济经纬,2000.5.
刘治钦.环境保护成本的计量【J】.调研世界,2000.7.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
缪东玲,党风兰.贸易与环境实证研究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1.
曲如晓.寻求最佳方案.协调环境保护与竞争力措施【J】.国际贸易,2001.2.
曲如晓,张业茹.协调贸易与环境的最佳途径——环境成本内部化【J】.中国人口资源环
境,2006.16:4.
唐双娥.WTO与环境标准国际协调之评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9:122—124.
63






















B
M


"






M


"













【rL





【rL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汤姆·惕藤伯格.朱启贵译.环境经济学与政策(第三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
出版社.2003.
叶汝求.环境与贸易【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王金南.中国排污收费制度改革与建设【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王金南.环境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翁东玲.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面临的技术壁垒与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4.6:28-32.
吴健.排污权交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吴磊,胡婷.环境标准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价值T程,2004.3:4-6.
夏友富.论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J】.世界经济.1996.
夏友富.外商投资中国污染密集产业现状、后果及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9.3.
杨金田.环境税的新发展【J】.中国环境科学.2000.
曾凡银,冯宗宪.基于环境的我国国际竞争力[J】.经济学家,2001.5.
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3.
赵玉焕.贸易与环境——wTO新一轮谈判的新议题[M】.北京:对外经贸火学出版社,
2002.
张连众,朱坦,李慕菡等.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J】.南开经济研
究.2003.3.
张琪,论环境管制与我国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水运,2007.1.
周星,付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http://www.mofcom.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Imp://www.stats.gov.cn/.
中国贸易救济网http://www.cacs.goV.cn








































rI
rI

【rL
【rL




【rL
rI



【rL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l】刘星,钱吉胜.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8.11.
[2J 陆娃颖,刘星.浅论美国跨国企业中的多元商业元文化【J].对外经贸实务,2009.2.
65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本文从文献阅读、资料准备、开题、中期答辩到最终完成,要对不同领域学
者的研究融会贯通,要整理收集分析散落在不同来源不同统计口径的数据,都是
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当整篇文章终于完成之时,蓦然发现自己在上海大学的研究
生生活也接近尾声,希望能借此机会向在过去两年半的学习生活中所有给予我支
持和帮助的人表达我诚挚的谢意。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陆跫颖。自入学以来,无论是从学习上还是从生活上,
陆老师都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本文从构思酝酿写作到最后修改润色,都得到
了陆老师的悉心指导:老师的谆谆教诲不仅在学术上为我指点迷津,而且教会我
很多做人的道理。学业上的谆谆教导,生活中的点滴关怀此刻都历历在目。我愿
借此机会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师恩厚重,学生铭记。
另外,还要感谢我身边的同学在平日里对我的关心以及为本篇论文的最终形
成所提供的宝贵意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无私爱护,是他们的爱支撑起我异乡
求学之路,给予了我无限的幸福和力量。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愿以更
加丰硕的成果来答谢曾经关心、支持过我的亲人、恩师和朋友,我将会满怀信心
地走下去!
最后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抽空参与本文评审和答辩的各位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