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3402中国金融创新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金融创新研究
姓名:刘扭霞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杨有振
2002.5.10
内容提要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各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它贯穿于全部金融发展史,21
世兜金融创新出现全球化趋势。如何加快我国金融创j岔步伐以推动我国金融发展,
1/
是金融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y
本文立足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如何促进我国金融创堑发展这一
中心,分五部分加以论述。
第一部分从理论上探讨了金融创新的含义、内容,金融创新的生成机理及其
效应。指出金融创新的本质是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但它具有“双刃剑”效
应。
第二部分考察了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历程。当代金融创新始于西方发达国家
并取得了成功,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本部分通过对西方国家不同时期不同
背景下金融创新内容和特点的考察,总结出对我国有益的四点启示。
第三、四、五部分集中研究我国金融创新问题。第三部分围绕金融制度创新、
金融业务创新和垒墼立扬及王基创新,回顾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创新
史,总结出我国金融创新已取得的明显绩效。第四部分结合我国现实,归纳出我
国金融创新进一步发展的几个问题和难点。主要包括:我国金融创新缺乏明晰的
发展目标和指导原则,创新随意性较大;金融制度创新滞缓;金融业务创新和金
融市场创新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金融创新环境不完善等。最后一部分针对每个
r
难点提出加快我国金融创新发展的策略。我国的金融创新应以增强金融发展动力
I
和提高金融效率为基本目标。金融制度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包括进行国有商业银
行产权制度创新,培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创新主体;推进金融组织制度创新,
培养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加快金融监管制度创新,为金融创新提供适宜的制度环
境。在金融制度创新推动下,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市场创新oT-J
J
Abstract
Financial innovation means to recombine various
financial factors.It penetrates the whole history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 the 21st century
witnesses the trend of 910balization.How to accelerat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hus promote China’S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tches the attention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worker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o
research the subject that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innovation.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content,
cause and effect of financial innovation.It points out
that the essenc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iS to raise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resources allocation,but
it has double--edged effects.
The Second part reviews the history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the west.The developed country pioneered
the modern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met with success,
SO their experiences are worth USing for reference.
Therefore thi S part summari zes four useful
en]i ghtenments through reviewing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nd content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other three parts research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China.The third part reviews the history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the area of institution,
market and operation,concluding that we have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The fourth part puts forward
several difficulties in developing China’S financial
innovation further.They are mainly the following
aspects:lack of clear objective and principle in
China’S financial innovation:Slow i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lack of systemat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in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 and
operation:imperfection in innovation environment.The
last part gives some re]evant suggestions.It considers
that the innovation objective iS to enhance
financial development motive and raise the financial
efficiency,and that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should be the core of a11 financial innovations.
Meanwhile the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 and
operation must be accelerated too.
中国金融创新研究
前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最主要的体现是金融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核心作
用,没有发达的金融业,就没有资源特别是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没有经济
的稳定增长。而金融业自身发展的动力则是金融创新。全部金融发展史就是一部
金融创新史。当代金融创新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70年代的发展,80年
代形成高潮,进入90年代更是如火如荼。21世纪,金融创新出现全球化趋势。
金融创新极大地促进了金融创新所在国的金融发展、金融深化和金融制度的
整体变革,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持续不竭的动力。然而以金融创新为主
要推动力的金融全球化,也加大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风险,导致了国际资本
大规模的无序流动,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使金融监管的难度增加。
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促使人们一方面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另一方面加强
对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
我国的金融创新始于改革开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过程。20多年来,我
国在金融业各个领域的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金融的深
化,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20多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
贡献,也使得金融意识深入人心。在新世纪,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自由化、金
融化,面对加入WTO,面对我国金融业中诸多深层次矛盾,我国的金融创新又显
得非常不足。为了增强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为了尽快融入国际金融大家庭,为
了我国计划金融尽快过渡到市场金融,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提高金融创新质量已
成为金融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识。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的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它涉及金融领域的各个方面,
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各个领域。因篇幅的限制,本文所说金融创新以银
行业为主。由于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而银行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同步发
展,银行业创新与金融市场创新息息相关。如银行负债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等创
新业务离不开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创新,银行的短期融资业务创新更离不
丌货币市场创新,而且我国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更是要依靠资本市场才能完
成。因此,金融市场创新也是银行业创新的应有之义。不论是银行业务创新还是
金融市场创新都要在一定的金融制度下进行,都离不开金融制度特别是金融监管
制度的创新。所以本文以银行业为主的金融创新主要就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即金
融制度创新、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市场创新。其中,金融制度创新属宏观层次金
融创新,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市场创新属微观层次金融创新。本文的最大特点是
把宏、微观层次的金融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把宏观层次的金融制度创新作为
创新的内容,与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市场创新一起进行研究,同时又把它作为微
观层次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加以探讨,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中国金融创新的理
论和实践问题。
本文运用历史比较法和横向比较法,试图通过对西方金融创新历史的回顾得
出对我国有益的启示,结合我国金融创新的历史实践,找出我国金融创新进一步
发展的问题和难点,然后立足我国金融业的现实,探讨加快我国金融创新发展的
战略。
第一章金融创新的生成机理及效应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一直呈蓬勃之势,从未停息,近年来更是
如火如茶,有力地推动了世界金融和经济的发展。究竟何为金融创新,它包括哪
些内容,它的生成机理如何,有什么效应等,本章将从理论角度进行探讨和论述。
一、金融创新的含义及内容
创新理论的奠基人~一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
建立,也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它包括五种情形:(1)新产品出
现;(2)新生产方法或技术的采用;(3)新市场的开拓;(4)新原料供应来源的发
现:(5)新企业管理方法或组织形式的推行⋯。他认为,创新属于经济范畴,而不
属于技术范畴,纯粹的创造发明不能算是创新,而只有用之于市场经济活动时,
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金融创新是把创新的概念用于金融业,指金融业各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它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创新指金融工具、金融业务的创新。广义的金融
创新涵盖了金融领域里各种变化和创新,包括新工具、新制度、新市场、新机构、
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等。本文所指的金融创新选取广义的、动态的金融创新,
具体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为了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在金融机构设
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等方面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
动。
金融创新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金融领域的各个方面。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金
融创新内容的划分及其表述很多,且极不一致。本文认为对金融创新内容的划分
应从金融创新的本质出发,正确反映本质的各个主要方面。金融创新的本质就是
通过金融业的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以此为标准,金融
创新的内容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市场创新。
1.金融制度创新是为了适应金融效率提高的要求,在金融资源分配制度方面
发生的变革和创新。它是一国经济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创新通过金融
资源分配和金融交易的某种制度变革或制度安排增强制度交易的活力、降低金融
”熊彼特(Schumpeter):《经济发展理论》(中文版),北京商务印务馆1990年版
3
交易的成本、改善金融资源分配状况、扩大金融交易规模,最终达到提高金融效
率的目的。它包括金融组织制度创新和金融监管制度创新,而金融组织制度创新
又包括金融体系的组织结构创新及各组织内部的制度创新,如金融企业制度、内
部法人治理结构、股权激励制度等创新。金融监管制度创新则又包括监管理念、
监管方式、监管体制及金融管制的加强和放松等。
2.金融业务创新是金融资源的分配形式与金融交易载体发生的变革和创新,
它包括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交易方式和服务方式创新等与金融业务活动相关的创
新。金融业务创新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分配了金融资源,满足了社会经济发
展对金融资源的需要,另一方面,适应了金融投资者对投资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和
投资风险管理的要求。从而金融业务创新从金融资源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改善了
金融资源的分配状况,提高了金融效率。一般而言,金融业务创新包括负债业务
创新、资产业务创新和表外业务创新等。
3.金融市场创新是金融资源交易场所的变革和创新。无论是金融工具还是金
融产品都必须有相应的金融市场来为其服务,金融市场创新便应运而生。它包括
两方面内容:一是有别于传统金融市场的新金融市场的出现,如欧洲货币市场,
它是和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相对应的创新市场;一是相对于基础市场而言的金融衍
生市场。基础市场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等,而金融衍生市场则主
要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市场。金融市场创新有助于全社会的资源得以更合理的
配置,从而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上述金融创新内容中,金融制度创新属宏观层次,业务创新和市场创新属微
观层次,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金融制度创新是金融业务创新和市场创新等
微观行为的结果,因为微观层次的创新使得原有的金融制度显得过时,成为金融
机构和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金融制度的创新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金融
制度创新又为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度创新所引发
的金融自由化为金融业务、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创新提供了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
和舞台。微观层次的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市场创新也是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的,
金融业务创新在推出新的金融工具的同时,一般会促进新金融市场的出现。如欧
洲货币和欧洲债券等新业务的出现孕育了新的市场一欧洲货币市场,而欧洲货币
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欧洲货币、欧洲债券等创新业务的不断发展
和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金融创新贯穿了整个金融发展的过程。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同时金融创新也
有别于金融改革。金融发展泛指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含义最广;金融
改革是对现有金融制度、金融结构或金融市场进行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它既包
括打破原有金融框架或特征而进行的创造性变革,也包括在原有金融体制框架内
进行修补和完善。而第一层次的金融改革便是金融创新。正是这种改革大大促进
了金融发展。可见,金融创新是金融改革的组成部分,是金融发展的推动力。
二、金融创新的生成机理⋯
关于金融创新的生成机理,国内外学者各抒己见,莫衷一是。西方学者提出
了许多金融创新理论,如货币促进理论、财富增长理论、约束诱导理论、制度改
革理论、规避管制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从某一侧面来分析金融创新的动因,但
缺乏综合分析。本文认为,金融创新的产生不是简单地由某一因素所导致,而是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由宏观、微观等多种因素引发或推动的,具体表现为:
(一)金融创新的宏观动因:金融管制和金融自由化
金融监管是金融业稳定发展的制度保障。金融监管的两个极端:金融管制和
金融自由化都能诱发金融创新。金融管制是管理当局为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而
颁布的法规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一旦限制或约束了金融企业的经营空
间,限制了金融企业的竞争活力,从而威胁到金融企业的经营地位和盈利目标,
金融企业就会搜寻金融管制的“漏洞”,钻金融管制的“空子”,以创新活动规避
管制,只要创新的收益大于接受管制的机会成本,规避管制的金融创新就会产生。
这时余融管制就成为金融创新的诱因。一般而言,金融管制越严格,金融创新越
活跃。如1933年美国《银行法》中的Q条例规定了银行存款利率限制,70年代
“脱媒”现象威胁到银行的资金来源,于是出现了规避这一管制的创新:可转让
支付命令账户(NOW)及自动转账服务(ATS)等。
金融自由化是金融管制的放松,它为金融创新提供宽松的金融环境,在金融
自由化环境中,各金融企业的创新活动所受限制和束缚不断减少,监管部门甚至
还鼓励创新活动,这会进一步激发了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促进金融创新的进行。
”’此处所指金融创新的生成机理主要是从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创新的角度考虑的。
。有关西方学者的金融创新理论.请参阅生柳荣:《当代金融创新》,中国发展llj版社1998年版第12—26
页。
5
反过来金融创新又会产生金融管制的松动效应,促使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如80
年代的金融自由化使得当时的金融创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势头。
(二)金融创新的微观动因
1.竞争的激烈化是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外在压力。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
征,金融业的竞争存在日益加剧的趋势。这种竞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商业银
行之间的竞争;二是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三是其
它产业公司或其它行业向金融业渗透,参与了金融业之间的竞争。由于信息技术
的进步,直接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不断下降的交易成本和不断丰富的
交易品种使金融市场的吸引力不断加强,金融非中介化趋势日益发展,“脱媒”
现象出现,使得三方面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金融机构
只有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一方面在传统的业务领域对传统业务的特征进行重新
组合,以此获取传统市场上更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在传统业务之外积极开拓
新的业务领域。
2.追逐利润是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金融机构作为经济实体,其经
营目标就是获取最大利润。只要出现扣除创新成本之后的利润最大化机会,金融
机构就会进行金融创新。“每一个金融创新都是为了寻求利润”。
3.经济与市场的发展变化为金融创新提出了需求刺激。金融业是为经济增长
和发展提供有关资金融通方面服务的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和金融环境会
发生很大变化,相应地会对金融业提出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当原有的金融
产品和金融服务不再完全适应现实的需要,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时,于是“客观
需求与现实矛盾终要导致突破原有的藩篱的金融创新”。。从西方金融创新的历
史看,跨国公司的发展曾大大刺激了跨国银行和银团贷款等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创
新;政府通过金融市场筹资需求增加曾大大刺激了金融工具创新;而个人消费需
求的多样化则刺激了诸如电话银行、电子银行、信用卡等金融业务的创新。
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会发生很大变化,金融市场上价格的剧烈波动
会给市场参与者带来许多价格风险如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等,于是产生了转嫁汇
率风险、利率风险和股市价格风险的创新需求。而信贷市场随经济发展也会产生
”’(荚)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4页
。黄达:《货币银行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238页
6
转嫁信用风险的创新需求。如此等等,总之,“需求是创新之母”①。
(三)科学技术进步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
科学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仅改变了
表l—l 银行科技创新的历史轨迹与依赖的信息技术②
~\\巡g 创新内容所用核心技术
时间
20世纪50年代信用卡磁条
20世纪60年代初自动转账电话
20世纪60年代IBM3890等支票处理机磁录机
1969年ATM机机电一体化技术
20世纪70年代POS机计算机、通讯
20世纪70年代信用打分模型数据库技术
1 970年CHIPS 通讯
1973年自动付款技术通讯、微机
1977笠SWIFT系统通讯
20世纪80年代衍生产品高速运算计算机、远程通讯
1982年家庭银行计算机、通讯、安全控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银行计算机、通讯、安全控制
1988年EDI 通讯、安全控制
1990年客户关系管理数据库技术、专家系统
1990生信用打分模型数据库技术、专家系统
20世纪90年代网上银行互联网络、安全控制
金融运作和金融观念,而且掀起了一场金融科技革命,使得金融创新呈现蓬勃生
机,所有的金融创新品种背后都可以找到技术因素对其的支撑。先进的信息技术
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金融创新的成本,增加金融创新的收益,而且金融高科技和
计算机交易网络还将决定金融业务创新的方向和进程。从金融创新的历史可看出
金融创新和科技革命有极大的契合性和依存性。(见表l—1)
“’(荚)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4页
⋯资料来源:姜建清《金融高科技的发展及深层次影响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7
三、金融创新的效应
20世纪60年代以来,如火如茶的金融创新不仅大大地促进了金融创新国的
金融发展、金融深化和金融制度的整体变革,而且也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犀。
但同时,金融创新也加大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风险,导致了国际资本的无序
流动,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金融创新是一
把“双刃剑”。
(一)金融创新的正面效应
1.会融创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活动能
力和活动效用。金融创新使得金融机构突破传统的业务和服务范围,向社会提供
了更加快捷、使用方便、成本低和效率高的新金融工具、金融服务、交易方式,
从而不仅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业务种类,拓宽了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的发展空间,
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活动能力,而且满足了不同类型的客户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的多样化要求,提高了活动效用。
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金融创新由于拓宽了金融机构的业务
种类,使金融业务朝综合化、万能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从而增加了金融机构的
业务经营收入,特别是表外业务收入成为金融机构的盈利增长点。金融机构对各
种证券化创新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其组织和运用资金的能力,资产总额大幅度增
长。由此提高了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规模报酬,降低了平均成本。同时,金融机
构对具有风险转移功能金融工具的运用,增强了其抵御经营风险能力,金融创新
收益颇为丰厚。这种高收益反过来刺激创新意识更加强烈,加上高科技在金融业
的应用和推广,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日益增强,经营发展能力也得以较大的提高。
再加上管理创新,使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大大增强。
2.金融创新使金融市场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首先,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工具创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使金融市
场容纳的金融资产种类不断增加。投瓷者不仅可以进行多元化的投资组合,而且
可以及时调整其组合,提高实际效益,增加防范风险的能力。对筹资者而言,创
新使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拓宽,融资成本下降,融资方式更为灵活。随着金融创
新进程的继续推进,各类适合不同投资者偏好的创新工具还会不断涌现,金融市
场媒介投资者和筹资者直接见面,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功能还会进一步加强。
其次,金融创新通过提高市场组织与现代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使金融市场
的价格能够对所有可得的信息做出迅速灵敏的反映,提高金融市场价格变动的灵
敏性。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能反映相关资产未来的价格水平和趋势,从而
有利于厂商或消费者据此对未来的生产经营或消费做出合理的选择,从而使金融
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最后,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市场一体化是金融国际化和全
球化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它由多方面原因形成。而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市场
一体化的内生变量。金融市场自身的创新,无论是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还是金
融衍生市场的扩张,都促进了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趋势。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特
别是金融监管的放松,从宏观上为金融市场一体化打开了方便之门,有些创新金
融工具或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本身就要以多个金融市场做依托,是一种跨市
场的国际性金融交易。比如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涉及到多种货币和多种利率,自
然涉及到多个金融市场。显然,这种涉及多个市场的创新金融工具的生成和发展,
就是对推动金融一体化做出的具体贡献。金融市场一体化使金融市场的功能在全
球都得到发挥。
3.金融创新增强了金融产业的发展能力。金融创新使得金融机构新产品的研
制丌发能力提高,新服务的设计展业能力增长。特别是新科技在金融业的应用和
推广,拓宽了金融机构刨新领域,而许多新业务、新服务的配套性、衍生性、连
带性需求,使金融机构创新能力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业务开拓能力日益增
强。在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推动下,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筹资能力大大增强,
增强了瓷本增长能力。相应地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金融机构的设备配置也日益现
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日益提高,这一切都显示出金融产业发展能力增
强。
4.金融创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金融创新的本质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
高。金融创新使得金融业获得快速发展,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产业的发展本
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同时,金融创新使金融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
质量更高的服务,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使金融机构在动员社会资金方面
的功能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促进了投资的增长,从而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创新,对于投资者而言,提高了持有金融资产的实际收
9
益,增强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并能够享受更方便、更完善的龛融服务,对筹资
者而言,融资渠道拓宽了,融资成本下降,融资方式更灵活,满足了投资者多方
面要求,也使得储蓄向投资转化在数量上、时间上前进了一大步,促进投资从而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金融创新强化了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促使货币政策更
偏向市场导向的操作。首先,金融创新拓宽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范围。金融创
新使得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在本外币市场都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在本币市场
上,中央银行可以运用政府债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等金融工具的买卖吞
吐基础货币。在外币市场上,中央银行可以借助远期、掉期、互换等创新交易通
过公开市场操作干预和调控市场。
其次,金融创新加深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程度。在金融创新过程
中,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社会公众,其持有的有价证券在总资产比重中不断增加,
特别是金融机构把政府债券作为其重要的二级准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
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运作,而且可以间接影响社会公众的行为。从而达
到既调节了金融机构的货币供应量,又可影晌社会公众的信用总量。
最后,金融创新使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更加灵活。一方面,金融工
具创新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供了大量可供买卖的工具,使中央银行公
丌市场操作手段更为丰富。另一方面,金融交易方式的创新如回购协议使中央银
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买卖方式更为灵活。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广度和深度的加强促进了货币政策更偏向市场导向
的操作,而这反过来又会促进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二)金融创新的负面效应
金融创新作为金融业的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性活动,它给经济、金融带来积极
作用的同时,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1.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增大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金融
体系由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构成。金融创新首先降
低了金融机构体系的稳定性,金融创新使传统的金融分业经营模式被打破,金
融机构之间业务交叉高度融合,出现了金融业务多元化、金融机构同质化,金融
竞争日趋激烈。当经济金融形势发生突变时,金融机构有可能发生支付危机或其
它风险,其稳健经营受到削弱,稳定性必然下降。最明显的例子是金融机构破产
数量急剧上升,不良资产迅速增加。其次,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金融市场出现与基本经营因素无关的非正常波动,往往是因为有投机力量操作,
并有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从众心理从旁助阵。当代金融创新为投机活动创造出大
批“撼动”市场的先进手段,最明显的就是金融创新引起资本流动国际化和金融
市场一体化。巨额的国际游资飘忽不定的大规模无序流动,其投机性非常强,往
往成为国际市场风险的导火索和策源地。加上金融市场一体化,某一市场出现波
动会快速引起其它市场动荡,甚至发生“共振效应”。金融市场显然处于不稳定
性状态。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都是明证。再次,金融创新使金融监管
的有效性降低。金融创新使得建立在传统分业经营模式基础上的金融监管制度框
架严重落后于金融发展现实。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可以涉足各自对方的领域,加
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为了逃避管制,增加竞争力,大量从
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和其它表外业务,使金融监管出现“真空”地带,导致金融
监管效率降低。
金融创新一方面使金融体系稳定性下降,另一方面加大了金融体系面临的风
险。金融创新工具特别是规避风险的创新工具可以降低和转移个别风险,却不能
消除或减少整个金融业的体统性风险,反而还会使金融业在传统风险基础上面临
新的风险,如电子风险、伙伴风险、表外风险和国际风险等。
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大规模发展,强化了经济运行中的虚拟
因素。当前世界经济金融结构是一个倒金字塔(如图1一1),倒金字塔的底部是
实际物质生产部门,其上是商品和真实服务贸易:再上是债券、股票、通货等~
般金融资产;最顶层就是最大的衍生金融产品和其它虚拟资产。全世界金融经济
比真实经济要大很多倍,大约是30倍到50倍。顶大下小式的倒金字塔,使得规
模庞大的资金脱离现实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徘徊滞留在金融衍生市场,虚拟经济和
实质经济发生较大的背离,形成了经济和金融的不稳定性,从而发生金融危机的
可能性也增大了。
图l一1 经济金融倒金字塔结构
2.金融创新倾向于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首先,金融创新削弱了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金融创新使货币的定义和计量出现混乱局
面。由于金融业务创新出现许多新的金融工具,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空前加大,
交易账户与投资账户、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货币定义与计
量日益复杂化,使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逐步失去可测性;由于此,再加上金
融创新使货币乘数的不确定性增加,使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的作用力度减少,
从而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削弱。至于其它可作为中介目标的利率、汇
率也由于金融创新而使得中央银行难以控制。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也由
于金融创新而受到削弱,如金融创新降低了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利率调整对宏
观经济变量的作用相对缩小。
其次,金融创新削弱了许多政策工具的效力。规避管制的金融创新使传统的
货币政策工具如利率限制、信用配给、法定保证金等失灵;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三
大法宝”工具中,金融创新除了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外,弱化了存款准备
金和再贴现的作用。就存款准备金作用而言,商业银行通过负债管理创新,一方
面推出不受准备金制度约束的非存款工具如回购协议,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另一
方面调整负债结构,创新出介于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之间的新型负债如NOW账
户、ATS等。既满足了银行资金来源,又减少了应交准备金,从而减少了存款准
备金制度的作用范围。另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创新业务和创新工具通过货币
市场调艇其超额准备,加大超额准备的弹性,使存款准备制度的作用力度减少。
这是因为,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原理是中央银行调高或调低存款准备金
率,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相应减少或增加,从而收缩或扩大信用。只有在商业
银行超额准备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存款准备金制度才会发挥作用。而金融创新破
坏了这一前提条件。如当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以及时地通
过创新工具从货币市场补充超额准备并维持其规模不变,中央银行紧缩信用的目
的难以达到。
就再贴现作用而言,金融创新使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方式更为灵
活,且成本下降。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出售证券、贷款证券化、同业拆借、发行
短期存单、从欧洲货币市场借款等渠道满足自己的流动性需求,对中央银行再贴
现窗口依赖性下降,再贴现政策作用减弱。
最后,金融创新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受阻。金融市场创新特别是欧洲货币
市场出现削弱了中央银行对国内货币的控制能力,金融机构的创新,出现了大量
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载体一商业银行的作
用,中央银行货币控制能力弱化。t
第二章对西方国家金融创新历程的考察
全部金融发展史,就是一部金融创新史。金融创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巴比
伦和一些世界文明的发祥地。在古罗马曾出现过最古老的银行。13世纪汇票的
出现、16世纪债券和股票的出现,在当时都是重大的金融创新。现代意义的金
融创新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的。本文所说的西方国家金融创新主要就是
从这一时期开始的金融创新。虽然金融创新的动因综合起来就是突破管制、规避
风险、追逐利润等,而且这样的创新还会一直沿续下去。但西方同家的金融创新
在不同时期又有自己特殊的背景,因而其创新就有自己的特点。本部分以时问为
线索,结合不同时期的特殊背景,来回顾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历程,从中给我们
以启示。
一、20世纪60年代以逃避管制为主的金融创新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西方各国对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
实行了严格的管制,目的是维护银行的安全,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这些管制主
要表现在:(1)存款准备金制度管制。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都规定,银行吸收存
款必须缴存一定比例的准备金。这事实上起到了存款征税的作用。由于中央银行
对准各金是不付息的,持有这些准备的机会成本便是银行将这些准备贷放出去可
得的利息。这样使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可用资金成本提高,资金利润率下降,
银行在同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利率管制。美国的《银行法》
中Q条例规定,对定期存款加以高息限制,活期存款不付利息。如果市场利率上
升到高于Q项条款规定的银行可支付的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水平,存款者就会从
银行提取资金,并将资金投放在高收益的证券上。这样,银行一方面丧失了存款,
另一方面也使贷款规模受到限制,利润也受到损失。(3)专业化限制。许多国家
规定,商业银行不得经营投资银行业务,即不许经营股票和商业公司债券的承销。
当直接融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时,银行不仅存款减少,贷款需求也日益缩小,而业
务限制更削弱了商业银行的利润。(4)资本管制。英国、美国等国家在五六十年
代迫于国际收支逆差和其他原因,纷纷实行资本管制,限制资本外流。资本管制
限制了商业银存款的地区范围,削弱了其利润。以上管制都对维护金融体系的安
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西方各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到了60年代,西方
主要国家经济已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速度都发生了显著变
化。在金融业领域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增加,通胀率和利率频繁变动,大大
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形势的变化使得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接受金融
管制的机会成本上升,于是他们就进#gT规避管制的金融创新,这些创新同时客
观上也超到了转嫁风险的效果。
60年代规避管制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创新类型是金融市场创新和负债业务创
新。欧洲货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金融市场的一大创新。欧洲货币市场起源于欧
洲美元市场,它主要是西方国家的银行和跨国公司为逃避各国的资本管制而将资
金调到海外进行存放和营运而促成的。而欧洲美元、欧洲债券的出现既促成了欧
洲货币市场的出现,同时又是金融手段的创新,时至今日欧洲债券仍是国际证券
市场的主要筹资形式。60年代其它的负债业务创新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单、
自动转账、银行商业汇票、平行贷款、可赎回债券、可转换债券等,这些业务创
新绕开了利率管理和存款准备金管制,扩大了银行的资金来源,提高了银行负债
的主动性,推动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
二、20世纪70年代以转嫁风险为主的金融创新
经过五六十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到了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
货膨胀,利率和汇率急剧变动,各经济主体面临通胀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
及其他各种经营风险。(1)通胀风险。凯恩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普遍推行,导致
需求型通货膨胀爆发: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能源价格上升,引发全球性成
本推进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会导致固定金融资产价格的相对下降,造成收
益损失。(2)利率风险。60年代末以来持续的通货膨胀使得预期通胀率不断提
高,从而带动名义利率上扬,市场利率居高不下。同时在西方主要国家中,货币
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影响政府制定政策的主流学派,货币供应量取代利率成
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利率管制逐步放松,利率变动频繁,使得投资回报率具
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利率风险加大。(3)汇率风险。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
系完全解体,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各国政策对汇率实
行相机干预,汇率失去控制,同时国际资本流动频繁,特别是欧洲美元和石油美
元的冲击,使得外汇市场的汇率变动无常,汇率风险产生。除以上三种市场风险
外,金融机构还面临着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等。因此,规避风险就
成为70年代金融创新的主旋律。
这一时期金融创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如负债业务和资
产业务上,中f白J业务创新处于初始阶段。创新的目的主要转嫁风险,同时规避管
制的创新还在继续进行。70年代金融创新中,转嫁利率风险的创新有浮动利率
票据、浮动利率债券(1974年美国花旗银行第一次大量发行浮动利率债券)和利
率期货;转嫁汇率风险的创新有外汇期货、#life远期(它也转嫁了信用风险);
转嫁通胀风险的创新有与物价指数挂钩的公债;转嫁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创新
有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全球性资产负债管理和资本适宜度管理:突破管制的创新
有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MMDA)和自动转账服务(ATS)。70年代将流动性和市场收益率相结合的变相
活期存款(如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使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本身差别消失了,
改变了传统的货币定义,引起了货币市场资产结构的重新组合。而同期出现的期
货、期权交易,将投资、投机和风险转移功能集于一身,使对金融资产各种特性
不同组合的多样化需求可以较容易得到满足。
三、20世纪80年代制度创新推动下的金融业务创新
70年代术80年代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滞胀”,高通胀、高利
率导致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增加,金融“脱媒”现象威胁到金融机构的运营和生
存。与此同时,电子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并在金融业迅速推广,国际金融市场一
体化趋势逐渐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逐渐都放松了金融管制,
出现了金融自由化潮流。其主要内容包括:(1)利率自由化。80年代,美国、
前联邦德国等国家相继取消存款利率的限制。(2)金融机构业务自由化、综合化。
80年代初,美、英、法等国纷纷采取措施,取消30年代大危机之后对金融机构
业务分工的严格限制,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即银行、证券、保险、信
托等业务金融机构都可经营。(3)金融市场自由化。各国放弃了以前隔离国内、
国际金融市场的做法,允许资本在国内外资本市场自由流动。
金融自由化过程就是各国放松金融管制的过程,它本身是~种金融制度的创
新。这种制度创新一方面是六七十年代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创新推动的结果,另
⋯方面叉为其后的金融创新提供了宽松的制度环境,因此,80年代的创新十分
活跃,创新内容丰富多彩。创新类型主要是转嫁和防范各种市场风险,还有创造
信用和产生股权的创新。创新内容主要是融资方式的创新,且多数以银行表外业
务的形式出现,体现了银行资产组合管理的新概念。其中转嫁和防范利率风险的
创新主要有零息债券、利率互换、票据发行便利(它同时也达到创造信用的目的)
远期利率协议、欧洲美元期货期权;转嫁和防范汇率风险的创新主要有货币互换、
双重货币债券;防范信用风险的创新主要有债务保证债券、动产抵押债券;而期
权交易既可防范利率风险也可防范汇率风险;股指期货是防范股票价格风险的创
新。除此之外,还有如可调利率优先股、可变期限债券、保证无损债券、参与抵
押债券等防范市场风险或创造信用的金融工具。总之,80年代的金融创新使得
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更为灵活方便,并且对整个国际金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的新特点
进入90年代后,国际宏微观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金融创新
也出现了与60——80年代不同的新特点。(1)规避风险仍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动
因,但风险防范的重点从利率风险转移到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进入90年代后,
各国通货膨胀压力大为缓解,利率也不再剧烈上下波动,所以利率风险也逐步缓
解。但是.金融一体化趋势日益发展,一国发生经济金融动荡不可避免地会波及
其它国家。同时,由于国际资本流动频繁、规模大,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加剧了,
汇率风险、信用风险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所以避险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2)以规避金融管制为特征的金融创新转变为以金融监管主体推动为特征的金
融创新。90年代以前发生的金融创新大多以金融机构逃避金融管制为特征,进
入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金融改革如火如荼,金融市场监管主
体不再墨守陈规,而是积极顺应世界经济金融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大胆进行金
融改革,如英国1986年金融“大爆炸”的伦敦金融改革,美国1999年放弃分业
经营模式等。这一系列改革本身既是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其它方面的
会融创新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90年代以后的金融创新以金融改革推动
为特征。盒融监管当局由金融创新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金融创新的推动者。(3)
金融技术在金融创新中的地位越来越居于突出的重要地位。进入90年代以后,
电子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金融技术因素不
仪成为金融创新的手段,而且成为金融创新的强大压力和巨大动力。(4)伴随金
融发展的自山化、全球化、网络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向全方位、多领域展开,
余融创新也在不同领域、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上全方位展开,出现全球化趋势。
基于以上几点,90年代金融创新内容表现在(1)金融衍生工具规模不断扩大,
交易量闩益增加。同时,在四大基础衍生工具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的基础上
不断变化、叠加、组合而产生了新的再衍生产品或组合衍生产品。比在互换的基
础上,创新出新的互换方式:远期互换、指数互换,等等。可以预测,这种衍生
1具的创新还会继续下去。(2)以金融制度创新为主流。其中金融业经营制度创
新,即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制度转向混业经营制度,已是一种国际潮流;另外,欧
元的启动并取代欧元区各国货币成为唯一合法的货币是对传统货币制度的一大
挑战和创新。在金融监管制度创新方面,一方面放松金融管制,另一方面不断加
强和完善金融监管。新的《巴塞尔协议》出台并对如何应付金融创新的挑战予以
关注。(3)网上银行业务发展迅速。网上银行是利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
服务的银行。网上银行业务不仅涵盖了传统的银行业务,而且已深入到证券、保
险等领域。1995年10月,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成立,此后,发达国家
网上银行业务得到迅速发展。据估计,2000年发达国家网上银行服务的业务量
占到传统银行业务总量的IO~12%。网上银行的出现,既是一种银行业务创新,
同时也是银行组织制度的创新。
五、西方国家金融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四五十年的金融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创新国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
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仔细分析其金融创新的各个方
面,可以给我国很多启示。
(一)金融创新主体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金融主体
西方国家的金融创新主体是在市场经济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各类金融
机构。自负盈亏使得金融机构需要通过创新来增强竞争力,扩大竞争优势,从
而增加盈利;自主经营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决策、投入进行金
融创新。因此,西方国家金融机构有很强的金融创新内在驱动力,那就是追求
利润,从创新中牟利。在这种动机驱动下,每推出一项金融创新,都必然是经
过系统的策划和研究,充分考虑其成本和收益、需要的技术条件、市场需求程
度、推广的经济规模等。因此,金融创新的成功率高。如美国花旗银行1961年
首推可转让定期存单,1974年在美国第一次大量发行浮动利率债券都获得很大
成功并被推广而不断改进,延用至今。鉴于此,要推动我国的金融创新,必须
使我国的金融机构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二)金iti仓ll新需要适宜的金融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
适宜的市场环境是指各金融机构必须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展开竞争,只有竞
争的市场才会促进金融机构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进行金融创新。竞争是金融创新的
外在压力,竞争的对立面是垄断,垄断则会阻碍金融创新的展开,因为如果金融
机构具有某方面的垄断地位,它就可以通过排挤竞争对手获得垄断利润,而没有
必要付出很多的创新成本去获得创新利润,所以垄断是创新的天敌。适宜的制度
环境主要指金融管制的适度放松,因为只有适度放松金融管制才能使金融机构的
创新具有广阔的空间。这里适度放松管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放弃影响金融业
合理公平竞争的各种限制;二是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防止过度竞争。最终实现
金融监管的稳定性、公平性和效率性。80年代西方国家进入金融创新高潮与放
松金融管制有很大关系。因此,结合我国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的具体情况,逐步
放松金融管制,进行监管制度创新,为金融机构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制度
环境,是我国金融创新的内在要求。
(三)金融创新必须以金融电子化建设为基础
金融电子化主要包括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处理金融业务;金融市场
电子化及金融信息系统电子化等。以电子化为中心的金融高科技的运用决定了金
融创新的成本,同时又为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金融科技能力和
计算机网络还将引导金融产品创新的方向。目前西方国家由科技进步引起的技术
性金融创新日益代表着国际金融创新的主流和方向;新的金融产品必须满足标准
化、信息化、数字化,以便创新产品能在现有的金融交易网络上流通。在2l世
纪,离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金融创新就很难进行。因此,要推
动金融创新,金融机构一方面必须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实现金融电子化,另~
方面,利用自己的优势投资于高科技,进行金融技术创新。
(四)金融创新必须要有配套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
『F如本文第一部分已提到的,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增长,
9
转嫁分散金融风险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较
大的风险性,因为金融衍生工具大都采取类似于保证金交易制度的交易方式,交
易双方只需要缴付一定比率的保证金即可获得相关资产收益的所有权。这样,资
产管理的收益或损失的可能程度会有所放大,使其交易结果的风险放大。国际证
券监管委员会(IOsOo)和巴塞尔委员会1994年7月26同发表的联合报告认为,
金融衍生工具涉及的风险有:(1)市场风险,指因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如
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等,衍生工具市场风险包括两部分,一是采用衍生工具保值
仍未能完全规避的价格变动风险;二是衍生工具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价格变动风
险;(2)信用风险(或对手风险),指交易对手无法履行合约的风险;(3)流动性风
险,指市场缺乏交易对手而致使投资者无法平仓的风险:(4)操作风险(或经营风
险),指交易或管理人员失误或系统故障造成损失的风险;(5)清算风险(或交割
风险),指交易对手无法按时付款或交割带来损失的风险;(6)法律风险,指因合
约无法履行或条款存在欠缺而引致的风险等。近年来,由于衍生工具运用不当引
发的银行倒闭事件时有发生。如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日本大和银行巨额
亏损等,鉴于此,各国都加强了对金融创新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管理,一
般从宏微观两个层次来进行。包括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金融衍生市场
的信用担保机制和建立完善的内部监控制度。同时国际间监管合作出现加强趋
势,巴塞尔委员会和证监会国际组织于1999年联合制定了新的《关于银行和证
券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公开披露的建议》。我国应未雨绸缪,从管理制度建设
上事先做好防范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准备,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综合管
理,把金融创新的风险降至最低。
第三章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历史回顾
我国的金融创新始于改革开放,以金融制度创新为起点和核心,逐步进行了
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工具等各个方面的创新。
一、金融创新探索阶段:1 979—1 984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并取得
成功。同时在城市开始了以扩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适应改革的需要,
金融业也开始相应的改革。这一阶段,金融创新体现在:
(一)重构金融组织,初建中央银行体制,实现金融基本制度创新
我国的金融组织制度,在1979年以前实际上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和
若干农村信用社。1979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重新恢复,从事全部农村金融业
务:3月,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来,专营外汇业务:8月,中国人
民建设银行从财政部分设出来,专门从事基本建设投资贷款;1983年9月,中
国工商银行从人民银行分设出来,1984年1月正式成立中国工商银行,专门从
事工商信贷业务和城镇储蓄业务,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脱离了具体的银行业
务正式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即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事业,中央银行制度逐步建
立。同期,还新建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中国投资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恢复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二)金融宏观调控开始间接化
1979年以前,我国一直实行“统存统贷”的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从
1979年开始试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信贷管理体
制。这一办法将各级银行管理资金的权、责、利结合起来,扩大了各级银行相对
独立经营的自主权。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在金融机构中推行中央银行贷
款制度和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两项间接调控工具。
(三)金融市场出现雏形,金融工具从无到有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没有金融市场。随着1979年以后金融组织制度创新,
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市场首先发展起来。同时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为基本
结构的直接融资市场也悄然出现。从货币市场看,1981年初上海开始票据的承
兑和贴现业务。同年在重庆、河北、沈阳等地也开始出现票据承兑业务。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允许银行间可以拆借资金,调剂头寸。从资本市场看,1981
年,财政部开始发行长期政府债券;1982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日本发行
了100亿日元的金融债券;1984年,北京天桥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发行股
票,同年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了股票。在金融市场上,商业票
据、国债、股票等金融工具从无到有。
(四)新的金融业务初现
伴随各专业银行的分设,银行从重贷轻存转为开始重视存款业务,推出了3
个月、6个月、9个月的定期存款,定活两便储蓄,旅游储蓄等。在资产业务方
面,银行由原来只能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发展为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金贷款都可
发放。
二、金融创新发展阶段:1985—1993年
从1984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转入城市,城镇各种非国有经济成份
快速发展,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的比重不断上升;国有企业在“两权适当分
离”的基础上加快经营机制的转变:一部分经济活动开始由计划经济调节转为市
场调节。与此相适应,金融业各方面改革和创新也全面展开。
(一)组建多元化金融机构,实现金融组织制度创新
1986年7月,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一交通银行成立,标志着国家专
业银行垄断金融业的局面被打破。继交通银行成立之后,1987年我国又相继成
立了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987年之
后,一大批股份制银行陆续建立,如中国光大银行(1992年)、华夏银行(1992年)、
广东发展银行(1988年)、福建兴业银行(1988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1993年)
等。与此同时,财务公司、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城市合作银行、保险公司
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建立起来。外资金融机构也被引进来,外资金融机构一日本
输出入银行1979年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这是我国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第一家。
此后,逐步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
在多元化金融机构特别是大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的同时,国有专业银行开
始进行企业化改革,机关化管理逐步转向企业化管理。
(二)金融间接调控机制初步形成,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初步建立
1981年实行的“差额包干”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中国
人民银行和各专业银行之间的资金没有分开,各专业银行在资金使用上吃中国人
民银行的大锅饭。1985年我国改革了这一办法,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
实贷实存、相互通融”(简称“实贷实存”)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人民银行与专
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关系改为借贷关系,直接推动了中央银行实施金融间接调控的
过程。此后,中央银行根据放松或收缩银根的需要,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
利率和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来实施间接调控。至此,除公开市场业务外,我国基
本建立起一套间接调控机制手段。
同期,中国人民银行放松了对各专业银行的业务管制,允许各银行的业务适
当交叉,从而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工行下乡,农行进城,中行上岸,建行破
墙”的业务交叉和竞争的局面。另外,企业和银行可以双向自由选择,打破了资
金供给制。
90年代以前,由于我国的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主,证券市场处于区域性试点
阶段。保险公司只有几家,这时我国实行以中央银行为监管主体,综合监管金融
各业,地方政府还负责证券市场的监管。1992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
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负责对全国证券市场进行统一监管。1993年12月25
同,针对金融机构之间联手炒作和相互串通引发金融混乱的现象,国务院下发了
《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对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和银行业实行
分业管理的原则。
(三)金融市场基本框架初步构成,实现金融市场创新
1.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首先,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汇票承
兑、贴现暂行办法》,并从1985年4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商业票据承兑贴
现业务,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正式开办了商业票据再贴现业务,
标志着票据承兑贴现市场的初步形成。其次,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
推进金融机构同业拆借有关问题的通知》推进了起步于1984年的金融机构之间
的同业拆借,逐步形成全国范围的资金拆借市场。1992年下半年和1993年上半
年,同业拆借市场出现了严重的违规混乱现象,为扭转这一局面,1993年7月,
中国人民银行把规范同业拆借市场作为整顿金融秩序的突破口,开始着手建立全
国统一的、公开的、高效的同业拆借市场。最后,国债回购业务开始起步。1991
年底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率先在国内丌展国
债回购业务,其后武汉证券交易中心、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天津证券交易中
心也先后开办了回购业务。
2.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并从一级市场发展到二级市场。首先,国债市场有了
重大突破。自1985年以后,除国库券外,我国还正式发行了国家重点建设债券、
财政债券、特种国债、保值公债等于多个品种。国债发行由原来的行政摊派转为
发行市场化,即通过承购包销方式发行,1993年又推出一级自营商制度,这标
志国债发行市场初步形成。国债流通市场也经过1988年在大城市柜台交易试点,
发展到1990年底和1991年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一些城市证券交易中心集
中交易而基本形成。其次,企业债券市场兴起。我国一般企业债券初始于80年
代中期,1987年国务院颁布《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1993年又发布《企业债
券管理条例》,使企业债券发行走上规范化。在这期间,企业内部债券和企业短
期融资债券发展较快,满足了企业资金的需要。最后,股票市场初具规模。随股
份制的发展,股票发行规模不断扩大,除人民币普通A股外,1991年之后还相
继发行了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H股和N股,还发行了70余只投资基金。1990
年底和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标志着股票集中交易市
场的形成。
(四)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活跃
这一时期,伴随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创新的发展,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日益
活跃,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如金融债券、大额可转让定单、银行卡、
国债回购协议、股权证、投资基金、短期融资债券、抵押贷款、特种贷款、贴
现业务、消费信用和卖方信贷等。
三、金融创新蓬勃发展阶段:1 994年至今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1992年10月党的
十四大报告明确规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把我国的专业
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的金融创新出现蓬勃发展的势
头。
(一)金融组织制度创新更趋向完善
1.1994年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
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国家原来由专业银行执行的政策信贷业务,基本实现政策性
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
2.从1994年开始试点由原城市信用社组建城市商业银行,1995年9月,国
务院正式下发《国务院关于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的通知》,分三批进行组建工作。
到i998年,已建成88家城市商业银行。
3.1996年,中国首家由民营企业投资并为民营工商企业服务的股份制商业
银行一中国民生银行成立。至此,我国已有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4.1995年7月1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正式实施,四大国有专
业银行改组为国有商业银行,进入了建立现代银行体制的过程。1999年成立了
信达、东方、华融和长城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剥离国有银行的不良资
产,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同时,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启用各种资产证券
化形态处置不良资产。
5.1999年1月1日,撤消人民银行省级分行,组建九家跨省区分行,确保
中央银行不受行政干预,执行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体系得以完善。目前,
我国已逐步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
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内的庞大的银行
组织体系。
(二)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建立,实现金融管理体制创新
1985年以来实行的“实贷实存”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属于一种信贷规模限额
控制办法,这种指令性信贷计划使已实行的间接调控手段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i994年开始对商业银行实行贷款限额控制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8年1月
1日起,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
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的管理
体制。自此,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管理逐步走向间接管理,手段趋于
科学化。现在中央银行已经可以灵活利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公开市场业
务等政策工具,利用利率等手段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宏观金融调控体系已基本
建立。
(三)金融监管制度确立
1998年撤消了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工作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承担,
并决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地方证券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形成了统一的监
管体系。同年l i月18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负责对保险业进行监
管。至此,我国对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组织架构基本形成。即以中国人
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为监管主体,分别
对银行信托业、证券期货业和商业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与此同时,绝大部分金
融机构都设立了各自的内部稽核机构,金融同业互律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
也逐步起步。政府对金融业的审计监督亦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四)金融市场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1.货币市场进入发展新阶段。首先,经过1993-一-1996年的整顿,1996年
4月1日,全国统一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交易网络系统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全
国统一拆借市场建立,实现了同业拆借的统一报价、统一交易、统一结算,并开
始形成全国统一的同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其次,商业票据贴现市场得
到较快发展。1996年,《票据法》正式实施,对有效规范票据行为,促进票据的
『F常使用和流通提供了法律保证。1998年中央银行规定再贴现率作为一种基准
利率,与同期再贷款利率脱钩,并规定贴现率由再贴现率加点生成,与同期贷款
利率脱钩,浮动幅度扩大,促进了票据市场的发展,但票据市场基本没有形成全
国统一的市场。此外,199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办了公开市场业务,1997
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在中国外汇交易网络上正式展开。国债回购市场初
步形成,它是我国货币市场的主要创新。现在,国债回购市场的托管、交易和清
算系统已基本建立起来了。2001年,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量为808亿元,比上
年增长20.12%,债券回购401333亿元,比上年增长I.55倍。。货币市场的发展
为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等间接调控手段进行货币政策操作创造了良好的
市场基础。
2.资本市场在发展中日趋完整化、成熟化。首先,国债市场实现重大突破。。
1994年以后,国债市场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国债无纸化发行、招标拍卖发
行、新增贴息、零息、附息国债等新品种,推出了3个月、6个月短期国债和7
”数字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分析处{2001年金融运行及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分析》,《金融研究》
2002年第4期。
26
年、9年、10年期长期国债,一个完整的国债市场基本形成。其次,股票、基金
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1994年以来,股票扩容速度明显加快,至2001年底,上
市公司总数已达1176家,并有30余家公司股票在香港和纽约上市H股和N股。
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后,对老基金进行了规范改造,又
发行了新基金。自2001年起,我国开始发行开放型证券投资基金。
(五)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工具创新日新月异
伴随着金融组织制度的创新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各银行展开了全面的业
务创新活动。在负债业务方面,出现了住房储蓄存款、教育储蓄存款、委托存款、
信托存款、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等新品种:从资产业务看,出现了抵押贷款、质
押贷款、按揭贷款、消费贷款、教育贷款、贴现贷款等新品种:从中间业务看,
各种代理业务如代理收付款、代理证券、基金、保险等,电子商务、咨询、保管
箱、个人理财等业务已经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信用卡,已从单一的消费功能发
展到目前的本外币存取款、清算、投资、消费一条龙服务的Ic卡,是我国过去
从未有过的新型服务。到2000年底,我国发行银行卡的金融机构已达55家,发
行总量突破2.77亿元张,全年交易总额达到4.53万亿元。。现在各商业银行不
断推出个性化服务的新品种,许多虚拟性金融创新产品如手机银行、电话银行、
网络银行等,为客户提供了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集查询、转账、信贷、买
卖股票、买卖外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虚拟银行。进入2000年后,随着混业经营
在国际范围的流行,我国银行也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创新探索,如银证合作方面,
出现了折卡炒股和股票质押贷款等,银保合作则以银行代理销售保单的形式大量
出现。
(六)金融技术创新:为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市场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以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在我国20多年的金融创新
史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本身的创新也引人注目,为我国21世纪金融创
新打下了重要基础。我国的金融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1)电子装备具有相当规
模,至1998年未以来,中国金融企业已拥有大中型计算机700多台,大型计算
机6000台套,微机50多万台,自动取款机(ATM)20000余台,自动转账销售
点终端(POS)20余万台,全国金融电子化网点17多万个,几大国有商业银行
“’斌相龙:《联网通用、联合发展开创我国银行卡业务的新局面》,《中国金融》2001 4
27
的电子化营业网点数达90%以上。(2)建立了金融数据通信网络基本框架a银行
采用电传、电话线和公用数据通讯网等通讯方式以及卫星通讯技术,建起全国和
区域的金融专用通讯网络架构,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内实现了资金清算、储蓄
通存通兑、信息管理应用系统。(3)实现了清算业务的自动化。(4)证券市场交
易技术日益发达,除柜台交易系统外,还有电话委托交易、自动委托交易、远程
委托交易及银行联网交易等。(5)管理信息系统初具规模。
四、我国金融创新的绩效
通过以上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过去20多年的金融创新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以市场取向的金融制度创新是金融创新的主线:二是政府是推动金融创新的
主导力量,特别是金融制度创新更是政府有计划有领导的自上丽下的一种强制性
制度变迁,而微观金融主体的创新积极性不高。尽管如此,20多年来的中国金
融创新史,还是对我国经济、金融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
1.金融创新促进了中国的金融深化。改革开放前,我国具有明显的金融压制
特征。而金融创新的发展过程,就是中国从金融压制逐步走向金融深化的过程,
表现在:(1)金融存量迅速扩大,到2001年底,广义货币(M2)已达15.8万亿元,
是1978年1070亿元的147.7倍。。广义货币(M2)的大幅攀升,表明货币作为交
易中介和投资中介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到2000年底,金融资产总量。达
204620.1亿元,是1990年16612.7亿元的12.3倍。(2)金融资产结构臼益丰富。
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工具创新使金融主体在筹资和投资方式的选择上有了很大
的回旋余地,非货币性金融资产规模扩张,中国金融资产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1992-一2000年,广义货币M2在金融资产总量中的比重由87.6%下降到65.8%,
债券余额比重由8.8%上升到10.7%,股票市价总值的比重从3.6%上升到23.5%。
这种变化反映了银行中介机构相对地位的下降和资本市场相对地位的提高。。
(3)金融相关比率逐年提高。金融相关比率,即金融资产价值与同期国内生产总
值(GDP)之比,是衡量一国金融深化程度带有总结性的主要指标。我国金融相关
”数字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分析处I(2001年金融运行及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分析》,《金融研究》
2002年第4期。
”此处金融资产总量包括M2和有价证券。其中有价证券包括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国债和股票。
资料来源:’}:毅一《用金融存量指标对中囝金融深化程度的衡量》,《金融研究》2002年第1期。
。同o
28
比率1990年是89.6%,到2000年已达228.9%, 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前列⋯。
2.金融创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市场化过程。金融市场创新促进了经济资源配
置的市场化,使金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资本市场创新、票据市场创新打破了间
接融资一统天下的融资格局,直接融资份额不断上升,显示中国金融化程度的提
高。金融市场创新引致的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结构的变化,提高了金融市场的
发育程度,促进了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创新促进了
中国宏观调控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如货币政策的公开市场操作,财政政策
的国债发行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逐渐完善。
3.金融创新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
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中股份制改造是有
效途径。而资本市场创新为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提供了一个必须的和便利的筹
资机制和股票交易机制。同时,资本市场的产权交易功能使公司之间能顺利地实
现购并和其它资产重组行为,优化国有股份制企业的股权结构。股票市场上股民
用脚投标票在一定程度督促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可以说没有金融市场及其工具
的创新,现代企业制度是无法想象的。
4.金融创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金融负债业务创新使间接融资规模扩
大,金融市场和工具创新使直接融资规模扩大,二者都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多的资本量。顺应知识经济的要求,金融资产业务创新如教育
助学贷款等促进了人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尽管这种创新措施推
出时间不长,但它对将来经济增长可以提供较高素质的劳动者,意义不可小视。
金融组织制度创新中,大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出现,可以为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
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而民营企业已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增
长的一支生力军,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5.金融创新增强了人们的金融意识。随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走进了越来越
多普通人的生活,人们的金融意识一投资意识、利率意识、风险意识、信用意
识大大强化。各种创新型的资本工具、保险工具、债务、债权工具为人们所熟知,
绝大多数家庭拥有金融资产,以金融资产作为其投资的工具。另外与金融意识有
关的一些文化观念也在逐步变化,冒险精神、创新精神等正深入到普通人的心中。
“’『目k页o
第四章我国金融创新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和难点分析
我国的金融创新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对金融创新日益增长的要求
相比,还显得不足。对我国金融创新的要求表现在:1、全球金融创新的趋势迫
切要求加快我国金融创新的步伐。2l世纪世界金融发展呈现金融创新的趋势,
金融创新的节奏加快,我国金融业在日益-丌放的过程中,为了尽快融入国际金融
的大家庭,必须要跟随世界金融发展大趋势,加快进行金融创新。2、我国金融
业发展中许多矛盾的解决要求进行金融创新。这些矛盾是:金融资源配置规模与
实质部门贡献偏离的矛盾,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投放与其经济贡献率、实现税利、
提供就业等方面的贡献很不相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矛盾;金融机构扩张资
产规模与缓解金融风险的矛盾。金融机构要想增加盈利,必须扩大资产规模,而
资产规模的扩大,有可能带来不良资产增加,金融风险扩大;而如果金融机构为
了防范风险,就有可能严控贷款质量,减少了货币规模,减少盈利的机会;金融
管制加强和放松的矛盾,如果金融监管当局加强金融管制,会保证金融体系的安
全和稳定,但有可能扼制金融效率;如果放松管制。则有可能导致金融体系的不
稳定性因素增加。这些矛盾的解决必须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等方面
的创新入手,用新的思维和管理模式去创造性地解决。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将使企业在外部融资、支付结算、股份制改造、财务管理、信息咨询、破产清偿、
保险保障等方面对金融业提出全新的要求,金融业需要通过创新调整组织机构,
扩大业务范围,提供各种金融工具,增加服务种类才能满足需求。4、政府调控
经济模式的改变对金融业提出新的需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模式由直接调控转为间接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成为间接调控的主要政策。
而不管是财政政策的发行公债,还是货币政策的公开市场操作都要求有一个发达
的货币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与之相适应,需要金融机构创造多种国债发行方式供
政府采用,以降低成本,公平定价;要求设计多种类型、多种期限的国债供投资
者选择,增加国债的吸引力;要求有各种交易场所以利国债转让,增加国债的流
动性;要求完善的交易制度和大的市场规模供货币政策操作。5、加入WTO后,
提高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也迫使金融机构加快金融创新。我国加入WTO后,
按照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原则,我国将逐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的限
制也会逐步取消。我国对国内银行的保护措施也会逐渐取消,而外资银行在经营
体制、资产质量、业务功能、科技手段与创新等方面都比我们有优势。在和外资
银行的竞争中,唯有通过创新才不至于被打垮。
以上创新要求加大了我国金融创新的紧迫性,但同时我国金融创新中还存在
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国金融创新进一步发展的难点。而首要的问题是我
国的金融创新从总体上缺乏明晰的发展目标和指导原则,金融创新的随意性较
大。除此之外,还有以下问题和难点。
一、金融制度创新滞缓:金融创新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组织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出现了多元化的金融机
构。宏观金融调控也实现了间接化。但在金融机构产权制度和监管制度创新方面
却比较滞缓。
(一)金融机构产权制度创新滞缓:金融创新主体缺乏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仍运行着带有“大锅饭”性质的单位业务承包制、部分
信贷业务授权授信制、审贷分离制等。国有产权仍没有什么变动,从而导致国有
商业银行所有权虚制,资本非人格化及所有权和经营权难以分离。由此造成有效
的法人治理结构难以形成,银行董事会与监事会的设置及经营管理层的任命基本
上都是由政府决定,董事会形同虚设,执行机构的“内部人控制”的负面效应非
常严重,监事会作用的发挥受到严重抑制。这一切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成为真
『F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创新主体。缺乏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其创新动
力不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主要考虑市场份额和资源占有。
(二)监管制度创新滞后:金融创新“量”少“质”差
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较为严重的金融管制扼制了
金融创新的有效空间。在业务范围上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对业务创新实行
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利率市场化改革比较缓慢,银行存贷款利率基本上是由中
央银行确定。外汇管制也十分突出如强制结售汇制等。二是缺乏整体规划,监管、
协调不力,人民银行没能发挥中央银行职能,致使在金融创新方面经常出现联合
不足、价格纷争、秩序混乱等问题。三是监管制度创新滞后。合规性监管压制了
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观能动性;亚洲金融危机后,偏重防范风险的监管对创新业务
实行层层审批,影响金融创新的时效性;被动的事后监管放大了金融创新的风险
效应。而且目前中央银行主要对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实施监管,监管重点仍然停
留在资产质量上,对银行创新业务特别是表外业务没有专门的研究和监管人员,
未能在银行创新风险监管方面有所突破。总之,金融监管过严,制约了金融创新
量的扩张;监管不力,影响金融创新质的提高。
二、金融创新环境不完善:金融创新缺乏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一)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我国金融资产80%集中于国有独
资商业银行,而且还不断发生非国有金融部门的资源向国有金融部门集中的趋
势。我们知道,竞争是创新的催化剂,垄断是创新的天敌。金融市场上国有商业
银行的垄断从两方面阻碍了金融创新的展开。一方面,垄断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金
融创新具有替代效应。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为了获取利润,可以有两种途径:
一是通过加强垄断,排挤竞争对手,获得垄断利润;二是可以通过创新获取创新
利润。究竟选择垄断还是创新,在利润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垄断和创新的成本。
金融创新的成本主要包括研究开发费用、实施营销成本、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即
开办创新业务所导致的其他业务收益的减少)。由于传统业务在国有银行占较大
比重,创新在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方面要比非国有银行大很多。对于既有的垄
断格局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优势,国有商业银行只需扩大业务规模即可获得额
外的垄断利润,因而垄断的成本要小于创新的成本,国有商业银行宁愿选择垄断
而不是创新(如图4—1)。国有商业银行为获取利润,有垄断和创新两种选择,
创新I
^
I
m. B M·
图4—1
32
创新和垄断的成本比率用预算线AB表示,等利润线与AB的交点E。为效用最大
化的均衡点。但是由于政府的补贴和对非国有银行进入的限制,使国有商业银行
的垄断成本降低,从而创新成本相对昂贵,那么国有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创新,而
采取扩大垄断规模,△I=r。一Il就是由于垄断扩张(△jlf州I—ilf。)而被替代的
金融创新。正是垄断对创新的替代效应,使国有商业银行内在创新动力不足。另
一方面,垄断对非有银行金融创新具有挤出效应。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
并且这种垄断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如国家财政的补贴,以及国家信誉的担保
等。因此它提供金融商品面临较低的边际成本线,这意味着它可以以较低的价格
提供金融商品。而非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它提供的金融产品要
花费更多的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又没有政府信誉和资金的支持,它面临较高的
边际成本线。假定国有商业银行和非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相同的市场需求曲线
D=AR,政府补贴和财政对不良坏账的分担,会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边际成本降为
MC—P(P为财政补贴),非国有商业银行面临较高的边际成本曲线Mc;这样,国有
商业银行则可以以较低的价格P1提供金融商品,就会挤出Q1—Q。的非国有商
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对于这一部分可能潜在盈余的金融创新也会产生挤出效应
(如图4—2)。垄断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这与我国的金
价格P
P.
B
图4—2
融组织结构不相称,是我国金融创新滞缓的一个重要原因。非国有商业银行如股
份制商业银行由于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具有创新的内在动力。但由于金融创新
33
的非专利性,极易被模仿,具有外部性。①当股份制商业银行花费较大创新成本
创新出新的金融产品时,其他银行的模仿会减少它的创新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
也会阻碍金融创新的兴起。
(二)缺乏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健全的商业信用制度
目前企业信用参差不齐,债务拖欠、逃废债务仍有一定的市场,个人信用危
机也时常发展,经济的合作比较困难。信用危机已使许多金融机构不轻易推出新
的信用形式。如在消费信贷领域,为降低信用风险,只能提高信用门槛。教育助
学贷款还必须学校出面担保。对诚信的呼唤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三)缺乏对金融创新进行引导和约束的金融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的银行法对金融机构间有效的资产重组、兼并、业务交叉等活动缺
乏必要的法律支持,对新工具、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运用所引发的法律责任等
缺乏应有的界定。再者,目前中间业务创新和网络银行等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
造成银行间过度竞争,也影响了创新业务的发展。
(四)行政干预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还存在一些限制市场竞争的政策措施
如2000年财政部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只能在工、农、建三家银行开立基本户,
并对收费实行集中管理。这一政策限制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工、农、建银行代收
代付业务的竞争。
三、微观金融创新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导致金融创新效率不高
(一)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缺乏系统性
我国金融业务创新多围绕传统业务展开,而且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资产类业
务创新少,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缓慢。长期以来,存款等负债业务是各家金融机构
竞争相对激烈的业务领域,金融机构推出的业务创新和工具创新也在这个领域最
为丰富,如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大额存单等大都属于负债类业务创
新。贷款长期以来都是金融机构垄断的资源,这个领域过去几乎不存在竞争,因
而创新明显少于负债业务。近年来推出的贷款创新品种中有“嫌贫爱富”现象,
大都着眼于高收入阶层,如汽车、住房贷款,而对低收入阶层的创新品种却很少。
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和金融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商业银行中间
⋯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造成影响而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和价格之中,金融创
新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即一个金融机构进行的任何创新常常以很少或不用成本的方式向其他金融机构提
供了可利用的信息。
34
业务发展缓慢,规模偏小,其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足10%,与国外同行的
40--50%的比例有很大差距。已经开办的中间业务产品层次低、功能很不完善,
劳务型、低收益的业务品种多,高知识含量、高收益的品种少,大多依赖于银行
的网点优势、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等条件,很少能利用银行信誉、信息、技术人
才优势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中间业务。而且大多金融业务创新缺乏市场
调查,盲目推出金融品种,贪大求洋,片面追求“新”与“鲜”,营销工作滞后,
限制了创新品种的拓展。为了争取代理收费的机会,各金融机构之间恶性竞争,
不收费或少收费,造成创新的低效率。
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由于缺乏规范性而大多归于失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
经存在或仍存在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货币期货、股票指数期货、认股权证、可
转换债券、国债期货等,外汇远期和货币互换也曾在小范围内存在过。除国债期
货外,其他衍生工具的交易未曾形成较大规模。大部分衍生工具都中途夭折。
(二)金融市场创新缺乏规范性
西方国家金融市场发展多遵循“先货币市场、后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中先债
券市场,后股票市场”的发展顺序。我国在发展金融市场时却采取资本市场先行
且优先发展股票市场的策略,在金融市场体系中出现“三重三轻”现象:重资本
市场轻货币市场,在资本市场中,重股票市场,轻债券市场;在债券市场中,重
国债市场,轻企业债券市场。在股票市场中,只有主板市场,没有二板市场。而
且在股票市场主体中,筹资者以国有企业为主,占到上市公司的97%左右,投资
者以散户居多,机构投资者相对较少,造成股市的不稳定。由于金融市场结构的
不合理,金融工具中缺乏短期金融工具如商业信用票据,短期国债数量都很少。
至于规避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工具更是没有。
四、思想观念落后、创新人才缺乏、技术创新滞后:影响了我国
金融创新的进程
(一)思想观念落后,金融创新步履维艰
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受传统体制的影响,“等、要、靠”思想仍然
存在,对开展金融创新认识不到位,墨守成规。高层管理人员只求无过,不求有
功,缺乏创新意识。
社会公众根深蒂固的消费观念、理财观念等对金融机构提出较少的创新需
3S
求。并且使许多创新产品如消费信贷、个人理财难以大规模展开,这也与金融机
构的营销方式落后有一定关系。
监管理念落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凡是法律未有明令禁止的,微观金融主体
都可以做。而在中国,除了政府和金融当局允许做的以外,微观金融主体都不能
做且监管理念重“堵”轻“疏”。
(二)金融创新人才短缺
金融创新对人才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具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它不仅关系到
创新的设计成本和实施成本,进而影响创新收益,而且更关系到创新的成效。我
国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多熟悉传统业务,对金融创新的开发、研究、操作缺乏经验。
知识更新慢,跟不上信息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金融技术创新滞后
我国金融技术创新近几年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各家金融机构在科技开发上
分兵作战,影响了整体效能的发挥。如在网上银行的认定体系建设上,虽然人民
银行已经开发了CFCA认证体系,只有光大银行和建设银行等机构部分采用了这
一认证体系,这造成了技术创新的低效率。
第五章加快我国金融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
在新世纪,为了满足我国金融创新的多方面需求,我国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步
伐。为了充分发挥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同时抑制其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必须
结合我国金融创新的问题和难点,使金融创新规范有序地进行。为此,首先必须
明确金融创新的目标和基本原则,然后据此确定金融创新的重点和策略。
一、我国金融创新的目标和原则
(一)我国金融创新的目标
1.增强金融发展动力。从世界各国金融业的发展来考察,金融发展的主要推
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改革推动;其二是创新推动。我国金融业在由计划经
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应主要归功于体制转换
和改革政策的推动力,这是一种外部推动力。然而,新世纪金融业要在新体制中
发展,这种外部推动力将逐渐减弱。这时金融发展必须要靠新的推动力一金融
创新,它是金融发展的内生推动力。要实现我国金融发展升级,将金融推动上一
个新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唯有靠金融创新产生推动力。因此,增强金融发展动力
是现阶段中国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应成为中国金融创新的基本目标。
2.提高金融效率。改革开放以后,各层次金融创新使我国金融体系的运作效
率有所提高,但我国金融改革和创新中,数量扩张是个很突出的特征,如金融总
量的增长、金融机构的增设、金融业务的扩展等。在数量扩张的过程中,与发达
·国家相比,中国的金融发展效率还处于较低的层次水平上。经过20多年的体制
改革和政策推动,金融发展的数量扩张已达到一定规模,继续走下去路会越来越
窄,未来中国的金融发展必须走效率提高为主的发展之路。而在提高金融效率的
发展道路上,金融创新将是主要的途径,金融创新的活跃程度与金融效率的提高
呈正相关关系。
(二)我国金融创新的原则
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中国的金融创新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为实质经济服务。金融与经济密不可分,金融业的基本功能就是满足实质
经济运行中的投融资需求和金融服务性需求。脱离了实质经济运行,金融就成了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金融脆弱性就会增强,金融创新也就失去了实质意义。因
此,金融创新必须以满足实质经济发展需要为立足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
防范风险,确保金融安全,将创新带来的负作用降至最低限度。
2.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金融业本质上是一种服务行业,市场与客
户的需要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银行围绕客户转”是市场经济制度下商业银
行与客户关系的典型刻画。“一切从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出发”应是金融机构特别
是银行的业务经营理念。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设计、创造、开发适应客户需要的金
融产品,切实做到为客户量体定做,真正体现客户的需要。
3.收益与风险对称。金融创新的目的是增加盈利,但金融创新同时带来风险。
因此,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必须在有效控制风险和实现风险与收益均衡的条件
下,既规范稳健,又灵活大胆地进行。
4.科学合理的引导与监管并重。研究表明,金融创新负作用只靠金融主体的
自觉择优是不够的。因为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存在着
一定的不一致。从事创新活动的微观经济主体总是从个体利益出发追逐微观效应
和创新效应,利益的驱动和激烈的竞争可能会障碍其视野和行动理性化程度。因
此,必须从宏观上对创新活动予以明确指导和有效监管。在中国现阶段金融发展
中,这一原则尤为重要。因为中国市场金融体制和运作机制尚不健全,还没有形
成规范的市场金融运行模式、良好的金融秩序、有效的相互制约体系和可靠的社
会信用体系;市场发育不成熟,稳定性和均衡能力较为薄弱;金融机构缺乏有效
的内部约束机制。在对创新活动加强监管的同时,必须同步加强引导,使之保持
正确的方向。惟有此,才能保证安全与效率兼得。
5.兼顾国际通用性与国情特殊性。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在
国际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过程中,各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是必然趋
势。中国随着经济开放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将
进一步提高金融业的开放和国际化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金融创新必须
考虑与国际接轨问题。无论是原创性创新还是吸纳性创新,都必须以国际通用性
为基准,特别是在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电子化创新方面更要注意国际通用
性,这样,才能推动中国金融稳步走向世界。
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还离不开一国的国情,特别是受该国的经济金融制度、
经济发展水平、现有技术条件及居民消费观念的制约,因此,我国的金融创新还
必须考虑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应从国情出发,切合中国金融经济的现实条件和生
存环境。特别是在金融制度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方面,不能完全模仿西方发达国
家。对吸纳西方创新成果时,同样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引进和推广,
必要时进行修『F。在处理国际通用性和国情特殊性的冲突时,从长期看应以国际
通用性为方向,短期内必须适应国情的特殊性;业务创新和工具创新可以更多体
现国际通用性,制度和组织结构创新要更多注重国情的特殊性。
6.合法性原则。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依法进行,金融创新亦
不例外。中国的金融创新首先应具有合法性和合规性,金融机构只能在法律和规
章许可的范围内进行金融创新,要把创新活动和违法违纪活动严格区分开来。一
方面打击违法活动,另一方面要保护和支持创新活动的进行。只有这样,金融创
新才会推进我国的金融发展。
二、加快金融制度创新:我国金融创新的核心
根据上述金融创新的目标和原则,结合我国的金融环境,今后我国的金融创
新应以金融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金融业务、工具创新及金融市场创新。这是因
为制度创新决定着其他创新依托的制度环境,从而影响其他创新的收益。而且制
度创新可以发挥先进制度的激励功能,对经济、金融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我国金融制度创新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创
新,使其成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
二是金融组织制度创新,打破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真正实现金融机构多元化,
让各种金融机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在竞争中激发各主体的创新活动:三是金融
监管制度创新。通过监管,既要防范创新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又要保护
和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热情,使创新主体具有充分的创新自由度。
(一)进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创新:培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创新主体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单一的产权形式及其由此决定的内部运行机制是其不能
成为真正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的根源。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创新,首先
要进行产权所有制创新,即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将其改组为国家控
股、国内企业、居民和外国资本入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股权多元化(产权
39
多元化)。具体方法是在保证国有股对银行控制的基础上,引进战略投资者,分
散股权。合格的战略投资者有两类,一是境外投资者,包括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
的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参股上海银行,高盛和摩根斯坦
利参股平安保险,都是外资进入境内金融机构的典型案例。二是民营战略投资者,
包括各种民营资本。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不会削弱中国的金融安全,因为国家
可依法有效监管,依法征税以享有主权收益。而且体现金融控制力的主要不在于
金融服务是谁提供的,而在于金融市场的清算、登记、托管和交易系统,只要国
家牢牢掌握这些系统,就可以随时获得货币流向、股票和债券的市场信息,从而
保持控制力。不仅如此,由于战略投资者是以自己(总公司)的资本承担风险,在
一定程度上还会有利于国家的综合债务负担。
其次,要进行产权组织制度创新,即对经过产权所有制创新实现了股权多元
化的国有银行,进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建立起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核心是让
银行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并及时对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创新。传统的公司
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各负其责、协调运转
的有效制衡机制。近10年来,国际上开始大规模抛弃法人治理结构的这些内涵,
转而关注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关系。其中货币资本是指出资人的资本,人力资
本是指公司中的技术创新者和职业经理人,它区别于公司中其他所有的人力资
源。界定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关系,中心内容是造就对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和
约束机制,前者使人力资本的地位和权力得到尊重,后者使出资人的地位和权力
得到尊重。对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经济利益激励、权力与地位激励(它
产生了CEO、企业战略决策委员及独立董事会)、文化激励。对人力资本的约束
机制包括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这种法人治理结构的创新,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
实际进行研究并吸取之,从而使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组织制度创新站在高的起点
上。
产权所有制创新和产权组织制度创新是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的两个主要
内容。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最终决定银行的经营效率。所以,目前对
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在现有产权所有制下,产权组织制度创新及在它基础上的管
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是提高创新能力和经营效率的根本。通过产权制度创新,使国
有商业银行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具有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
和创新自主权。
(--)推进金融组织制度创新:培养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
垄断地位
我国金融组织制度虽然已有了多元化的结构,但国有金融组织特别是国有商
业银行仍处于垄断地位。今后我国金融组织制度创新着眼点是打破这种垄断格
局,培养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与国民经济的多元化结构相适应。创新从三方面入
手。首先,大力发展非国有银行体系。包括大力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特别发展
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合作金融体系;加大外资的引进力度。发展非国有金
融体系,有利于促进竞争,形成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尽快解决资源配置
扭曲的问题,特别是能够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利于强化中央银行的金
融监管。其次,规范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
司等。目前应着重建立和发展投资银行体系,把证券公司发展成为投资银行体系
的主力。完善功能,提高素质,并在竞争中逐渐规范其他中介组织。最后,进行
金融机构内部机构调整。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探索由纵向管理向横向
管理、由以功能为核心组织人员转变为以过程为核心组织人员,即以为某一领域、
产业的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或开发某项金融业务为中心任务,将具有不同技能的
员工融合在若干团队里。在银行机构的纵向设置上,要精简上层,充实基层,减
少管理层,扩大经营层;在机构的横向设置上,改变现行按行政区划设置网点的
布局,从求多、分散、低效向求精、集中、高效转变。另外。要改变单纯依赖有
形分支机构的做法,积极探索建立无形的电子网络。
(三)加快金融监管制度创新:为金融创新提供适宜的制度环境
从国际金融监管的历史看,80年代初以来,以美国为先导,各主要发达国
家逐步放松了对金融部门的管制,形成了强大的金融自由化趋势。放松管制提高
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迸一步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推动了经济的增长。然
而,管制的迅速放松也使一些国家付出了出人意料的高额成本。实现了自由化的
金融部门更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冲击,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程度不断加大,并为此
付出了沉重代价。近年来,金融机构破产案屡有发生,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
这些金融动荡与其说是由新的金融工具造成的,不如说是实现了自由化的金融市
场上一些常见的薄弱环节造成的。因此,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金融监管者
又开始着手建立并完善审慎监管制度。即以资本充足率标准作为主要的评价指
标,主要充分利用市场的约束力量,依靠国际合作来实现单个金融机构和整个金
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顺应国际监管潮流,结合我国国情,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创
新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放松金融管制;另一方面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
从放松盒融管制看,首先要逐步取消现行的利率管制,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管制造成商业银行不能通过利率差别来区别风险不同的贷款人,高风险贷款
缺乏高利率补偿,银行处于风险收益不对称状况;利率管制还会强化金融工具之
间的非市场差别,因而制约公平竞争;另外,利率管制有可能导致由于人民币利
率低于国外利率而引发资本外逃压力。目前我国物价水平较低,商业银行存差较
大,是逐步放松利率管制的最佳时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应采取渐次的过程实施,
整体上是先贷后存,先大后小,先外后内,先农村后城市,先市场后信贷。即先
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先放开大额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存款利率:
先放开外币存款利率,后放开人民币存款利率;先放开农村存贷款利率,后放开
城市存贷款利率;先放开金融市场利率,后放开银行存贷款利率。从2000年9
月1日起,我国已放开外币存贷款利率;大额外币存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
协商确定:小额外币存贷款利率由银行协会统一制定,各金融机构统一执行。利
率市场化后,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准利率影响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再影响存
贷款利率。其次,要加快我国分业经营管理体制向混业经营管理体制的过渡。混
业经营已是国际金融发展的大趋势,而我国依然是分业经营,从而约束了金融机
构的业务创新空间,以牺牲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代价换取短期内金融业的稳
定。我国应顺应国际金融大趋势,逐步向混业经营过渡。其实,我国已有混业经
营的成功尝试,中国光大集团和中信集团就是很好的例子。中国光大集团拥有光
大银行、光大证券和光大信托三家金融机构,同时持有申银万国证券公司19%左
右的股份,成为其最大的股东。光大集团同时还拥有香港上市的三家公司:光大
控股、光大国际和香港建设公司。1999年12月15日,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与
加拿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共同组建了中加合资人寿保险公司,可以说“光大模式”
实现了在同一利益主体下互相协作的混业经营局面。从政策面上看,分业经营政
策也有了适度调整和松动。199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先后下发
或转发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的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和
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随后,监管部门允许证
券公司向商业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2000年,又允许保险公司进入银行间债
券市场进行回购交易。目前。我国应加快国有金融产权改革步伐,完善金融机构
内控制度,提高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为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创造条件。
最后,要有步骤地扩大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允许更多的外国金融机构和国际金
融资本进入中国市场。
从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看,首先进行监管体系创新,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
系。一个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应包括中央银行和其它监管主体的宏观监管、金融
业同业公会或协会的横向互律约束和金融机构内部自我监管,同时有效地利用市
场约束。我国目前的金融业同业公会互律和金融机构自我监管明显不足,今后应
加快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信用社等行业的互律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全国行
业公会,制定行业公约,规范、协调经营行为,切实加强金融行业的互律约束。
另外还要注意按照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独立性和及时性原则建立完善我国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自律机制。在搞好外部监管、强化内控机制的同时,还要注
意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市场约束是指通过收集、评价和发布金融机构的经营和
信息来左右其市场份额,以迫使金融机构提高资产质量,维持稳健运行,其本质
是由金融机构的市场或客户约束其经营行为。目前,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是
更加注重市场约束的作用,注重依赖市场参与者的监督力量对金融机构进行控
制。
为了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必须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并增加透明度;建立并完
善金融资信评估制度,以确保信息的公正真实性。同时,为发挥市场约束创造配
套条件。如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退出与危机管理体系,包括制定有关金融机
构合并、收购、破产和清偿的法律以及金融诉讼制度;成立专门的清偿和处理破
产金融机构的专门机构;设立存款保护制度等。
其次,进行监管内容的创新,顺应国际金融监管发展趋势实现监管内容的四
大转变。从注重传统业务监管向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监管并重转变;从注重合规
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并重转变;从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转变,目前
应建立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加强对混合业务的监管;从国内监管向国内监
管和加强国际监管合作转变。
最后,进行监管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在监管方式上,由现场检查向以非现场
定时监测为主,现场检查为补充的形式过渡。为此,要建立统一、科学、规范化
的非现场监督体系,各式报表实现标准化,并按会计科目建立科学的监控指标体
系,实施并表监管;建立非现场监控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在监管程序上由风
险事后控制向风险过程控制监管转变,建立实时监管制度。实时监管与事后监管
的区别在于实时监管是对金融业务处理全过程的监管,不仅重视结果,更重视过
程。
总之,放松金融管制是为了创造适宜的金融创新环境,加强金融监管是为了
确保金融创新规范有序地前进。
三、完善微观金融创新: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市场创新重点及策

(一)金融业务与服务创新重点及策略
1.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一般而言,现代商业银行的职能是信用
中介、支付中介和信用创造三大职能。但其更为关键的作用是信息和服务中介。
在商业银行三大职能基础上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人们
越来越把利润增长点投向表外业务创新。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有三个特点:一
是中间业务创新是重点;二是资产和负债业务创新的主要方式是证券化;三是业
务创新主要借助于电子和通讯科技的快速发展。根据这些特点,结合我国商业银
行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于中国制度现实,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方向或主流
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或表外业务。但同时,我们应考虑到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结
构仍以问接融资为主,社会资金90%由商业银行融通。而且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不仅品种少,而且层次低,业务创新和发
展的空间极为广阔。因此现实中业务创新必须重视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创新。
2.负债业务创新重点及策略。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领域一直存在比较激烈
的竞争,创新也较多。入世后,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竞争会比以前更激烈。由
于国家的连续降息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又分流出许多储蓄,因此,商业银行还必
须加大负债业务创新的力度。首先,进行资本业务创新。银行资本是衡量银行能
否承受坏帐风险、银行经营管理是否稳健的一个重要尺度。我国商业银行自有资
本少且质量较差。1998年我国曾创新性地通过发行特种国债增加四大国有商业
44
银行的资本金。今后可根据我国银行资本结构中附属资本占比重较小的实际情
况,允许商业银行通过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解决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问题。其次,
进行存款业务创新,对于储蓄存款业务,要积极引进市场营销概念,加大科技投
入,加强个人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品牌效应吸引储户,吸收存款,如通过建立电
子转账、支付、清算系统的业务手段创新来增加存款,开发个人支票、旅行支票、
发展个人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对于公司存款业务,可推行存款证券化,
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另外对已有创新品种如通知存款、协定存款,要扩大
其规模。最后,进行非存款负债业务创新。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扩大再贴现
规模,实行再贴现管理市场化,改变现行的计划比例管理办法。二是逐步推进贷
款证券化。贷款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后,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把贷款
重新组合,并由这些贷款支持发行银行债券的融资方式。商业银行将所持有的各
种流动性较差的贷款组合成若干资产库售给专业性的融资公司,再由融资公司以
这些资产库为担保,发行资产抵押证券,或是银行通过证券发行市场以公开发行
或私募的方式推销给投资者。这样既可以迅速回笼资金,又可以继续投入,达到
资产结构优化的目的。三是推行贷款出售。即贷款本身作为整体出售给新的所有
者,一般可采用参与贷款、转让和贷款分离等方式。银行出售贷款既可筹集经营
资金,也可调整资产结构,提高银行流动性,还可以减缓银行资产的增长速度,
有助于银行在资本增长和贷款风险承受之间保持平衡,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银
行在通过贷款出售筹集资金时,必须把握贷款组合的整体质量,防止因贷款出售
而降低银行的资产质量:同时要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清偿能力进行经常评估和
跟踪检查,以降低借款人的违约风险。
3.资产业务创新重点及策略。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是贷款和投资。所以
创新也应围绕它们进行。贷款业务创新必须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改变将贷款主要
集中于大型企业的做法,大幅度提高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比重,积极为民营经济
提供金融服务。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已经超过了国有大型企业。而商业银行却没有为
它们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这样,既不利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和进
一步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因此,今后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
创新应围绕如何为中小型企业和民营经济提供金融服务进行。二是改变仅为生产
者服务的做法,同时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服务,重点进行个人贷款业务创新。我国
商业银行已在这方面有了较大发展,如个人消费贷款包括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
款、耐用消费品贷款、助学贷款等,但由于个人信用系统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
造成可能的贷款需求与可实现的贷款需求、可能的贷款供给与实际的贷款供给有
较大矛盾,今后应通过加强宣传、简化贷款手续、适当降低首期付款比例、延长
还款期限、灵活付款方式等加大个人消费贷款的力度。增加消费贷款的品种,扩
大规模。同时可尝试对个人贷款业务从消费领域步入生产领域,如广东发展银行
就第一个推出了个人投资创业贷款。当然,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商业
银行能够控制个人信用风险的基础上。为此,商业银行还应积极开展个人信用的
评估、资信审查和信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除上述两个转变外,贷款业务创新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大力发
展银团贷款。银团贷款与传统贷款相比具有金额大、期限长、风险分散、可以吸
引小银行参与批发销售等特点。二是发放并购贷款。并购贷款是为企业兼并、收
购等资本运营活动提供的贷款,它主要用于资本重组,实现企业规模的低成本扩
张,我国的《贷款通则》规定“企业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并购活
动显然是股权投资活动,因此企业不能用贷款进行并购。但是目前及未来一段时
期我国正处于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进行重组,企业的收购、兼并
活动将成为经济改革的一个主要亮点。因此只要贷款不是用于投机性活动,有关
部门应修改相关条例,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并购贷款。三是发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
它指商业银行以应收款项为抵押,向顾客提供资金融通的一种贷款方式。开展此
项业务,既可增加中长期贷款,也有可观的利息收入。
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由于受分业经营的限制,主要从事购买国债这一投
资活动。在国内不能从事股票业务。因此商业银行投资业务创新一方面是可购买
企业债券。另一方面应在银行、证券、保险三业合作内容及形式上不断创新。通
过创新,逐步由分业过渡到混业。
4.表外业务创新的重点及策略。广义的表外业务包括无风险的金融服务活动
和有风险的表外业务。无风险性体现在银行只提供金融服务丽不承担任何资金损
失的风险上。银行从事这项活动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例如结算、代理收付、代
理保管、代理保险、代理发行股票债券、发放股息、红息、债息,代理发行、收
付、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清欠等各种代理业务、信息咨询和情报服务、计算机服
务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间业务。而有风险的表外业务,其风险性体现在当某
种情况发生时,原来的表外业务将引起资产或者负债的增减变化,使银行出现价
值损失的可能性,一般包括金融担保业务、贸易融通业务(如商业信用证、银行
承兑汇票)、衍生产品业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狭义的表外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应分阶段结合实际展开。近期由于我国经济金
融水平较低,商业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的范围及深度都十分有限,资本市场不
发达,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等,表外业务创新的重点是金融服务类即传统的中间
业务创新。包括基金托管、委托投资、资产评估咨询业务、个人资信咨询业务、
代理业务、离岸金融业务等。这类业务需求量大,风险度低且有可观的手续费收
入,既适应银行调整经营结构的需要,又符合有关法规、政策的要求。
而对风险性较高的信用性、融资性表外业务创新,目前可稳健发展担保、承
诺类表外业务。担保和承诺业务一般不需要动用资金,却可得到可观的手续费和
承诺费收入,可以增进银企关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开办了汇票兑、付款保函、
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等业务。这些业务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风险,今后应
进一步健全完善。贷款承诺是银行在未来特定时期内,向客户按事先约定的条件
发放一定数额贷款的承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透支额度以及对信誉好的大企
业提供的授信业务都属于贷款承诺业务。随着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和现代企
业制度的建立,商业银行就应开发这类业务。在此基础上,银行也应探索资产证
券化业务。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股票、债券和货币等金融资产交易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其
发展的前提是发达的资本市场、利率市场化等。而我国目前这些条件还不完全具
备,所以应在条件成熟时再行开发利用。
(二)金融市场创新重点及策略
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特点,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任重道远,主要在
三个方面急需创新。一是金融市场体系创新;二是金融市场主体创新;三是金融
市场客体创新。金融市场创新的目的是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增强金融市场
的功能,使货币市场成为货币政策良好的传导机制,使资本市场真正实现融通资
金、资源配置、产权交易、风险定价等多种功能。实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互相
补充、互相促进,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和金融深化。
1.金融市场体系创新。这里的金融市场体系指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相统一的
金融市场体系,而资本市场又包含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首先要大力发展我国的
货币市场。其中要大力发展票据市场,扩大票据二级市场,鼓励商业银行在货币
市场上进行票据贴现和再贴现。增加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覆盖面,可考虑允许证券
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法人进入银行间市场。继续稳步
发展同业拆借市场,充分利用已有的全国同业拆借交易系统,以票据抵押、国债
抵押进行短期资金拆借。同时注意调整国债品种结构,加快发展短期国债市场。
最终构建以同业拆借市场为核心,债券市场、票据市场为基础,以若干平等的专
业性市场为补充的多个货币子市场梯次发展的分层次货币市场体系。其次,加强
企业债券市场的建设。企业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股票市
场较为发达的一些西方国家,企业债券的发行和交易规模也相当可观。我国企业
债券市场不发达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安排不合理,体现在不尽合理的企业债券发行
制度和交易制度等方面。在发行制度方面,企业债券的发行实行多部门审批制,
企业能否发行债券、发行的期限、利率、金额等都是由行政决定的。在交易制度
方面,没有二级流通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根本就不接纳企业债券,原来可以交
易企业债券的地方性证券交易中心均被关闭,企业债券的流通与转让只有在交易
所上市这一条路,但交易所的上市规定又非常严格。因此绝大多数债券无法流通
和转让。今后加快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发行制度方面,要尝试市场化改革,依据
宏观经济指标及其变动来决定企业债券发行的规模、节奏和种类,建议企业债券
发行由指标分配制逐步向核准制、注册制过渡。交易制度方面,应加快企业债券
二级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并对场外交易市场和场内交易市场有明确的定位,对不
同发行方式和规模的企业债券选择不同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市场。对于规模较小以
实物券发行的企业债券选择以场外交易方式为主,对于规模较大并采用记账式或
网上发行的企业债券应选择场内交易为主。同时也可进行企业债券品种创新,如
可逐渐推出可转换债券、可交换债券,也可发展债券基金弥补债券流通性较差的
缺陷。目前在我国通货膨胀率连续保持负数、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下调、世界主要
国家屡屡降息的情况下,适度扩大债券融资规模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时机。
再次,进行股票市场结构创新。不断完善主板市场的同时,创造条件尽快推
出二板市场。二板市场的建立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筹措资金,支持高成长高科技
企业发展:可以为风险投资基金提供退出渠道:可以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
渠道;也有助于推动我国主板市场的改革和完善。当然二板市场在市场定位、上
市标准、交易规则等方面要有自己的特性,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存在,与主
板市场实现层次区分和功能互补。鉴于此,二板市场的上市公司必须突破所有制
歧视,以中小高新企业为主;股权设置不再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公众股,要对
各类股票上市流通制定合理的办法;配股和增资扩股要突破限制,可由市场自行
确定,政府不必干预。
2.金融市场主体创新。资本市场的主体,这里主要指投资者和筹资者。从筹
资者看,要改善上市公司结构,必须强化市场的作用,从为国企服务转向为各种
所有制服务:从政府挑选企业转向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由市场挑选企业。耍支持
业绩优良、具有高成长潜力和较强竞争力的股份公司上市。以资本市场促进产业
结构升级,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从投资者看,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从散户投资为主转变为散户投资与机构投资并重。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机构投
资者是市场的主要角色。但在我国目前投资者绝大多数是散户,机构投资者只有
几十万户,主要有五类:一是券商自营业务;二是投资基金;三是保险资金10%
可进入资本市场;四是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上市公司(三类企业)可在一定
条件下参与二级市场活动;五是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其它机构投资者。与散户不
同,机构投资者的特点是资产庞大、专家理财、优化组合、着重长远和稳定的回
报。增加机构投资者,既可增加资本市场的有效需求,又可增加股市的长远投资
者、理性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有利于股市的规范发展。今后我国机构投资者可
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积极发展共同基金组织。共同基金是证券投资组合最
普遍采用的形式,它以优化组合方式购买各种股票、债券或其他有价证券进行组
合投资,然后将组合等分成许多单位,并出售给投资者。它可以为投资者分散和
减少风险,并获得组合均衡收益的作用。另一方面,推动养老保险基金入市,保
险和养老基金与投资基金相比,资金实力雄厚,本身又具有稳定投资的内在要求,
一旦投资入市,必然体现出侧重于长期投资、理性水平高的特点。但保险养老基
金的入市,我们强调要稳中求进,创造条件,逐步推动。
3.金融市场客体创新。金融市场客体主要是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工具。我国
货币市场工具少,主要与货币市场发展滞后有关,今后在大力发展货币市场的同
时,也要不断推出新的货币市场工具,扩大原有工具规模。如允许业绩好、信誉
高的公司发行商业票据,增加短期国债品种,增加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发行及流通,
对高科技中小企业可鼓励发行企业债券等。在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在适当
的时候可逐渐推出一些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目前应考虑推出股指期货,为机构投
资者提供一个规避系统性风险的机会。而且我国现在也具备了开展股指期货的基
本条件,如规范发展的期货市场为股指期货的推出提供了制度、技术和经验等方
面的准备;证券市场的发展为股指期货的推出提供了市场规模、投资主体套期保
值需求及良好市场环境的保障,管理层也有此意。
四、创造良好的金融创新环境
(一)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一方面,在金融监管上取消对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的区别对待,赋予所有
金融机构同等的运作环境;另一方面,要放宽金融业市场准入,通过设立更多的
股份制或其他所有制形式的非国有银行,逐步削弱国有银行的垄断程度,这一问
题已在金融制度创新中详细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二)加强和完善法治建设,使金融创新在法规的约束和引导下有序发展。同
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为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
首先,加强信用道德教育,增强全民信用意识。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信用经济、
道德经济,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诚信是企业的生命,是个人的崇高品德。通过加
强信用道德教育,使人们在内心形成信用道德的内在压力,把诚实守信当作自觉
的行为。其次,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提高社会信用的质量。为此要建立~套
完整的社会信用管理政策和法规,通过法律法规对信用的界定、对信用双方的制
约,增强公民的信用法制观念。同时发展一批信用中介机构,对社会信用活动提
供服务和监督。如建立企业和个人资信管理网络体系、发展信用担保公司等。最
后,强化信用执法力度,规范社会信用行为。
五、进行理念创新,树立创新思维;加快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指导思想,它对创新行为起支配作用。金融机构应摒弃因
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观念,树立竞争理念、客户理念、市场理念和仓Ⅱ新理念。
S0
应以战略眼光和企业生存发展的角度看待金融创新,增强金融创新的紧迫感、危
机感。金融管理当局应转变回避矛盾、不敢碰硬的思维模式,发扬敢打硬仗的精
神,对已经严重阻碍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制度层面问题,应尽快推出创新方案并付
诸实施。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金融系统应针对业务创新的特点和要求,建立长期的、
定期和不定期的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分散培养和集中培养、专门培训和全面培训、
岗前培训和岗上培训等相结合的培训机制。随时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同时注意
吸纳高级复合型人才进入金融系统。
加快金融技术创新步伐。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吸纳和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
技术型创新,保持高起点;另一方面,我国自己的技术型创新要注意系统性,因
为技术创新投入大,各金融机构之间只有坚持合作,坚持推广的系统性,才能确
保整体效益,达到规模经济,同时促进整个金融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结论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是金融体系内部的“发
动机”,不仅有助于金融体系运作效率的提高,更主要的是有助于加快金融深化
的步伐,推动金融发展。我国金融创新源于改革开放,短短20年时间已经取得
令人瞩目的成效。本文通过对金融创新理论、实践的考察,特别是对中国金融创
新实践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强制性金融制度创新是我国金融创新的起点和核心。按照制度经济学
的理论,制度变迁的模型可分为诱致型制度变迁和强制型制度变迁。前者是微观
经济主体发现潜在的获利机会产生创新需求后,自发地倡导组织和实施的制度变
迁,源于微观经济主体的需求拉动,遵循自下而上的运行轨迹;后者由政府命令
和法律引入来实现,源于政府的供给拉力,遵循自上而下的运行轨迹。而我国的
金融创新集中表现为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创新。这种制度创新为其它金
融创新活动提供了宽松的制度活动。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现阶段,这
种创新仍是重中之重。
第二,金融业务和服务创新是微观金融主体的生命力所在。但它的前提是金
融主体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同时各种金融机构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进
行竞争,因此,我国必须加快金融组织制度创新,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创
新,以培养多元化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创新主体,使我国的金融创新逐步
过渡为市场主导型金融创新。
第三,金融市场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地位会越来越重要。因
此,必须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创新,形成统一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工具品种
丰富,从而有效地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提高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带动整个
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第四,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要求人们在重视金融创新积极效应的同
时,必须加强和完善监管,以确保金融效率和金融安全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何德旭:《中国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山版社2001年版。
4.钱小安:《金融创新因果》,中国金融I出版社1999年版。
5.生柳荣:《当代金融创新》,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
6.周道许:《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7.杨有振:《金融创新与深化》,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8戴国强、郝广才、田晓军:《商业银行经营创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闻岳春、蔡建春、高翔:《入世与金融创新》,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
lO.周立:《金融衍生工具发展与监管》,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版。
1I姜建清:《金融高科技的发展及深层次影响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12.许崇正:《中国金融市场创新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13.陈湛匀:《金融创新实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苑德军:《“双刃剑”效应一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双重影响》,《金融时报))2001年2月17~24
日。
15.苑德军:《中国金融创新的特点及其矫正》,《金融时报》2000年5月13日。
16.李纪建:《垄断条件下金融创新的经济博弈分析》,《金融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4期。
17.孙K宇:《金融创新与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5期。
18.赵蓓文:《一体化进程中的金融制度创新》,《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
19张建斌、张楠楠:<<《新资本协议》与我国银行的应对策略>>,《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0
年第11期。
20戴向龙:《加强金融理论研究,促进中国金融发展一在中国金融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
讲话》,《金融研究》2000年第10期。
21.葛兆强、_千一林:《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方向、重点和制度保障》,《城市金融论坛》
2000年第2期。
22.蔺子荣、胡金焱:《从计划金融到市场金融的渐进化改革》,《财经科学》1999年第3期
23刚猛、陈金贤:《中硝方金融创新之比较》,《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版》1998年第4期
24郑耀东:((1978--1998:中国金融体制的变迁与金融调控手段的转换》,《教学与研究》1998
年第12期。
25.王爱俭:《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现代财经》1998年第12期。
26.成思危等:《共绘蓝图同商未来一“中国货币市场发展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金融
时报》2000年8月30日。
27.陈子季:《金融创新的宏观效应分析》,《金融研究》2000年第5期。
28.黄金老:《中国利率市场化一意义与模式》,《国际贸易》2000年第7期。
29.伍岳:《金融业务创新的三大板块》,《金融早报》2000年8月3日。
30.戴有根:《中国金融:改革趋势及货币政策取向》,《中国经济导报》2001年2月27日。
31.赵晓菊、张霖、傅丽华:《“入世”与中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创新》,《上海金融》2001
年第2期。
32吴润生:《当前金融发展的十大特征和趋势》,《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33江其务:《金融结构调整与民营金融的市场准入》,《金融早报》2001年2月14日。
34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省市联合课题组:《西南四省区金融创新研究》,《西南金融》2001
年第1期。
35姜波克、李军:《产权组织制度的创新:中国银行改革道路的探索与反思》,《上海金融》
2001年第3期。
36彭玉镏:《英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武汉金融》2001年第3期。
37.萧灼基:《新世纪金融市场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理论探讨》2001年第3期。
38唐双宁:{21世纪国际银行监管新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金融研究》2001年第l期。
39.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加入WTO的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策略》,《金融研究》2001
年第2期。
40李宏瑾、项卫星:《“入世”与我国利率市场化》,《金融研究》2001年第2期。
54

41易纲:《面对全球一体化的对策》,《海南金融》2001年第10期。
42.乔海曙:《制度创新:“入世”过渡期内国有银行的战略选择》,《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
年第5期。
43温学敏、黄丽娟:《规范社会信_L|』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西安金融》2001年第8期。
44于自力:《制度创新:走进金融创新的新阶段》,《中国金融》2001年第11期。
45.徐听:《西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历程》,《经济导刊》2000年第2期。
46.张焱:《要紧的是推进制度创新一访中国银河证券公司经济学家苑德军博士》,《金融时
报》2000年12月16日。
47邓始春:《关于金融刨新内容的新思考》,《河北经贸大学》2000年第1期。
48.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课题组:《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城市
金融论坛》2000年第12期。
49.苑德军:《结构优化和制度创新是资本市场发展的两大主题》,《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
年第2期。
50.万建华、陈建:{2000--2001年: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金融研究》,2001
年第5期。
51.黄存明:《论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制度约束》,《金融研究》2001年第7期。
5互王进城:《对“十五”期间我国金融创新的思考》,《金融研究》2001年第8期。
53.徐诺金:《从美国金融模式的演变看我国的金融改革》,《金融研究》2001年第10期。
54.张静等:《开放趋势下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与监管制度创新》,《金融研究》2001年第】2
期。
55千毅:《用金融存量指标对中国金融深化进程的衡量》,《金融研究》2002年第l期。
56.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银行业务创新”课题组:《微观运行、宏观效应和制度约束:广
东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
57.毕继繁、胡振兵:《供给约束与萨伊定律: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案例研究》,《金融研究》2002
年第2期。
58.陈柳钦:《资本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效应》,《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59黄小花:《发展企业债券的战略性思考》,《投资与证券》2002年第l期。
60甲才根:《债券市场如何驶入快车道》,《经济日报》2001年12月15日。
61.蒲秋芳:《协调发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彪00j
年第5期。
62.李湘玉、杨靖伟:《创新,中国金融业必走的刖关道》,《经济日报》2001年11月22日。
63.江其务:《中国金融制度的改革回顾与创新思考》,《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第1期。
64 尚明主编:《新中国金融5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
后记
这篇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杨有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选题、提纲
确定、初稿审阅、修改到最后定稿,杨老师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没有杨
老师的帮助,就没有这篇论文的完成。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中,杨老师不仅
传授给我宝贵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了我严谨的治学作风和做人的道理,使我
受益匪浅。在此谨向我的导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借此机会向三年来关心
和帮助我的各位老师、同学以及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论文中肯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