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812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与地区工资差异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与地区工资差异
姓名:王晓敏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西方经济学
指导教师:张玉英
2002.11.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1人力资本理论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应用似乎局限于对经济增长的分析,但这仅是人

力资本理论的三个基本应用之一,另外两个是工资决定和收入分配问题。本文尝试将
该理论用于对工资决定的分析,并进一步将人力资本工资理论用于对地区收入差异现
象的解释。,
f
人力资本理论的有效性取决于竞争性劳动市场的正常运作j)本文考察了中国劳动

市场形成的背景,认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劳动市场对我国劳动资源的配置产
生了实质性的影响,目前我国劳动工资的决定主要取决于竞争性劳动市场中供求力量
的相互作用。人力资本工资理论隶属于竞争性劳动市场工资理论的基本框架,本文从
众多的工资理论中选择人力资本工资理论的理由是,它不仅能够独立地解释工资的决
定,而且特别适合用于对工资差异现象的经验研究。本文对人力资本工资理论的阐述
主要以贝克尔、Bcn-Porath和Mincer等学者的理论为代表,从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概
念开始,推导出了可用于研究工资差异现象的工资方程。最基本的工资方程考虑了两
种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即教育和在职培训,因此地区工资差异取决于这两种人力资
本存量和收益率的差异。结合中国的经验数据,以Mincer的工资方程为基础的研究
表明,由于我国经济改革的进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劳动市场较为完善的地区(如
广东省)相对于较不完善的地区(如辽宁省)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更高的收益率,这种
收益率的差异构成了两类地区工资差异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劳动市场工资决定人力资本地区差异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s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 restricted to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growth.But it's only one of three basic fields to employ human
capital theory,the other two are the determination of wag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The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determination of wage by human capital theory and
to interpret regional wage disparities with the derived wage function.
The validity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depends on the effective function of competitive
labor markets.The dissertation begin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urse of formation of
the labor markets in China. We argue that the labor markets has substantively influenced
the allocation of labor since later in 1 980s.The human capital wage theory is chosen
because it not only explains the determination of wage,but also fits well i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wage differences.The demonstration of human capital wage theory is largely
based on the pioneering research work of Gary Beck,Ben·Porath and Jacob Mincer.
Beginning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s,the
Mincering wage function is derived,which is used to analyze the regional wage disparities
in China.According to the basic wage function,the regional wage disparities Call be
decomposed into two parts,i.e.the differences in the stock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efficients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s.Due to the variance in speed
of labor markets reform among different provinces,the return ofhuman capital investments
is higher in the more market-oriented provinces.The empirical research finds out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efficients ofthe wage function explain most part ofthe wage disparities
betwee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Liaoning province in 1988.
Keywords:labor markets wage determination
human capital regional disparities
ll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亏l言
人力资本理论在发展经济学孛的应用似乎届鼹予怼经滂增长瓣分橱。饿妇,
Thirl带all巍英掰著翁发震经济学彀瓣书串哭奄一节论及久力资本理论,并蠢是将入
力资本佟为经济灞长的婺素之一来分桥的l”。以我们熨为熬悉的国离学者的研究为铡,
这种倾向可以从任何一本有关发展经济学的著作中发现,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参见《发
展经济学的新发展》一书对人力资本理论的介绍l拼。但这仅魑人力资本理论的三个基
本应用之一,另外两个领域憝工资决定和收入分配问题【3l。本文尝试将人力资本理论
耀于对王资决定的分析,并进一步将人力资本王炎理论用于对地区工资蒙异现象的解
释。骞鼹个撰由促成了本文餍傲出黪规步探索。黄完,地区收入楚异一蠹是发震经漭
学黪霍要研究课题。魏器尔茨脚掰指出懿,媳区收入差异现象鸯干戬下几个鞭因两孳|
超入稻韵注意:铺定消除贫弱稻洚低个入投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鼓策,促进劳动市场
的一体纯,趣解劳动在魏区间流渤的原豳,预溺城市化的进程,等等。其次,入力资
本理论怒解释工资决定和工赘差异现象最成功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自60年代初产
生起,以Mincer的研究为代表,其直接应用便是对个人(劳动)收入的分析,并且
获得了威大的成功,成为劳幼经济学的主流理论【51。
1978年经滂改革之翦中犀不存在劳动市场,劳动瓷源豹配要由行政诗划决定,劳
动工资搓个人凝熬分配楚分体璎7社会公平熬基掭,不瓣缝莲之阕韵工瓷差异缀小。
在经济羧革浆镑鬻,邃鏊工瓷差异曾有所下降釉,毽鸯上鳘纪,k十年代嚣勰铁来缝邀
工资差髯呈不断扩大钓憝势£7l辩。学者们跌不同的角度辩这一现象提潞了各种解释礅,
本文则突出强调了劳动市场改革对入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影响。许多研究转轨经济的
文献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即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随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进行而
不断提赢。由于我国的经济改革进稷具商明驻的地区差舜,我们可以推测劳幼资源配
置市场化程度较高媳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应该具有更高的收益零。人力资本工资理论撩
示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寒_帮王炎决定款关系。羰据入力凌本正瓷理论,令人敷劳动收
入致决予其入秀瓷本豹存耋鞫入力瓷本投资的牧益攀,这一工资淫谂的壤终形式胃敬
表示为~个王资方程。由于国内的研究文献中至今尚未有对该誓资_方程束历的介绍,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通过详细的论述推导出了该工资方程,这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将该方程用于研究
工资决定问题。由于工资方程具有可分解的性质,它特别适合于对地区工资差异现象
进行的经验研究,根据研究的结果我们就可以判断地区工资差异究竟是源自人力资本
投资收益率的差异还是源自入力资本存量的差异。
人力资本理论的有效性取决于竞争性劳动市场的正常运作,因此我们在第二章中
先介绍中国劳动市场形成的背景,以此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第三章中,我们简
要回顾了几种主要的工资理论,指出了他们与人力资本理论的联系与区别。在第四章
中,以Mincer等学者的理论为代表,我们详细阐述了人力资本工资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则结合中国的经验数据,以人力资本工资理论为基础,对中国的地区工资差异
进行了解释。最后是全文的结论,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1改革前的中国劳动制度
2背景
1978年经济改革之前中国不存在劳动市场,在非农业部门中。工资与就业由行政
当局制定的一套专门的劳动制度决定。其中工资制度充分体现了公平分配的社会目
标,不同地区之间的实际工资水平差异很小。劳动就业制度则突出强调就业的稳定性,
消除了失业现象,作为这一制度的副产品,工资引导劳动流动的信号作用也被取消了。
2.1.1等级工资制
l
经济改革之前的工资制度主要是等级工资制,该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与按劳分配
理念相混合的产物。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工资水平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可控制性,而按
劳分配的理想意味着个人之间的工资应该根据劳动贡献程度有所差别,等级工资制的
产生便是为了满足上述的两个要求。
首先,在等级工资制下,工资的确定不与劳动者发生直接联系,而是与一套相对
固定的等级相挂钩,劳动者的工资则取决于他所属的等级2。每一等级上的工资水平一
旦确定便少有变化,加上国家统一分配的劳动就业制度,经济计划部门就能够实现对
工资总量和平均工资水平的基本控制。
其次,不同等级对应的工资水平具有一定的差距,试图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但
由于谁的劳动贡献更大通常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难有定论,所以在实践中等级工
资制与按劳分配的目标是具有很大差距的。
尽管等级工资制考虑了劳动者的学历和技术水平对工资的影响,但由于这一体制
将分配的公平置于首要地位,各工资等级之间的差距是很小的,并且各等级工资的绝
对水平都很低。因此,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结论在这一体制下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
:~_=莲≯
’ ?‘毒5
£’,
1考虑到我国农业部门劳动制度的特殊性,本文的讨论仅限于非农业部门。
2并非所有人都适用同一套等级,基本的分类是工人与干部,前者采用八级工资制。后者受{j实行
职务工资等级制.确定劳动者所属等级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劳动者所在岗位要求的技术水平越高、
责任越大,则所属的等级就越高(或者说工资越高)。一般而言,工作的种类确定了劳动者所属的
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经济改革之前人力资本投资和劳动收入之间不存在人力资本理论所揭示的关系。
2.1.2统一分配、终生雇佣的就业制度
在改革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消除失业和实现就业的稳定性,国家以行政计
划对就业的安排取代了个人对职业和劳动供给的选择权,人们通常把这种国家给予的
工作岗位称为“铁饭碗”3。这一制度有两个特征值得我们注意。首先,“铁饭碗”是
打不破的,企业一般不能辞退已经雇佣的劳动者。其次,“铁饭碗”是丢不掉的,劳
动者一般不能更换工作的企业。因此,在改革之前的就业制度下,基本上不存在劳动
的流动现象。
根据企业所在行业或地区的特征,不同企业的工资水平是有所差别的,如果劳动
能够自由流动,生产率水平(或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劳动者将更容易得到较高的工
资。但是,对劳动流动的抑制进一步消除了工资与人力资本的联系。
2.2中国劳动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劳动市场产生于1984年之后【Ⅲ。但是,支持劳
动市场运作的两大基本要素,即劳动的自由流动和工资决定的市场化,至今仍未在中
国得到完全确立,中国政府的目标是在2010前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市场。然而可
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市场正逐渐成为配置劳动资源的主要力量。
中国劳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4年,
为劳动市场的萌芽阶段。始于1978年的经济改革以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为标志,这一制度对中国劳动市场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它使农业剩余劳动成为首
批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劳动资源。同时,非农产业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被迅速崛
起的乡镇企业所打破,利润导向的乡镇企业在进行雇用决策时更关注劳动生产率与工
资的联系。但是,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的城镇非农产业仍延续着通过计划
配置劳动资源的模式,尽管这一时期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出现了自发的劳动流动现
象,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也有所加强,但从全国经济的整体看劳动市场的发展仍
’所有提供就业的机构都被称为工作单位,单位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
业;奎奎且过论与企业直差的惑业盔9应。
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处于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是1984—1993年,为劳动市场的初步孕育阶段。1984年开始国有经济领
域中劳动资源的配置开始出现实质性的变化。劳动合同制在国有企业招收新员工时得
到了较普遍的采用,尤其是工资制度也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奖金制度加强了生产率
和劳动报酬的联系。与第一阶段的自发性不同,劳动制度的这场变革是由上而下推进
的,政府的主导得以使中国的劳动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发生深刻的变化。伴随国有企业
劳动制度改革的进行,政府对农业剩余劳动流动的限制也放松了许多,其表现就是规
模不断扩大的城市流动人口⋯】。这一阶段劳动市场的特征是:(1)市场配置的劳动资
源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市场机制在国有经济领域内产生了一定的作用。(2)市场
机制增强了劳动生产率对劳动报酬的决定作用【垃1,尤其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在这
~阶段表现为正值,并且具有增加的趋势【13l【14I。(3)与第一阶段相同,劳动的自由流
动仍受到非经济因素的限制,这削弱了市场机制配置劳动资源的效率I”】。同时,国有
企业的工资总量控制政策限制了劳动报酬的合理分配,并且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也没有
真正市场化。总之,劳动市场在这一时期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劳动资源的配置作用仍
是不完全的【161。
第三阶段是1993年至今,为劳动市场正式形成的阶段。1993年开始的改革与第
二阶段相同,也是由政府推动的,其最重要的特征便是“下岗”制度,这标志着受计
划经济影响最深的国有经济开始全面进入劳动市场。伴随下岗制度的实施,我国劳动
领域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对农业剩余劳动在产业间的转移采取了鼓励的政
策,对其向城市流动的限制也减少了许多,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向非农产业
的转移。其次,住房制度由原先的单位分配模式转变为商品房制度,这促进了劳动(特
别是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劳动)的流动性。再次,统~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为
劳动市场的有效运作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保障。93年至今的这一阶段,中国的劳动市场
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劳动资源的配置已经基本上由劳动市场进行,政府的作用由计划
转为指导,法律代替行政命令成为规范劳动市场运作的基石。中国政府在2010年之
前建立起较完善的劳动市场的目标具有了现实的基础。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工资理论综述
尽管工资理论种类颇多,但许多都可以在斯密的《国言论》中找到源头,斯密在
该书第一篇的第8章和第10章讨论了与工资决定有关的问题4。用现代的术语来说,
斯密提出了与以下几个理论相关的思想:剩余索取权理论,议价理论,生存工资理论,
工资基金理论,效率工资理论以及劳动生产率理论(第8章);补偿工资理论和人力
资本理论(第10章)。我们将重点阐述其中得到现代经济学家发展和完善的几个理论。
3.1斯密论工资的决定:现代工资理论的源泉
斯密明确承认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议价行为对工资的影响,他写道,“劳动者的
普通工资,到处都取决于劳资双方所订的契约⋯⋯劳动者都想为提高工资而结合,雇
主却想为减低工资而联合⋯⋯在争议中,雇主⋯⋯常居于有利地位。”议价理论在二
战之后因工会的发展壮大引起了许多杰出经济学家的注意,由于采用了现代经济学的
分析工具(如最优化理论和博奕论等),议价理论已成为工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斯密在‘国富论》中详加论述的工资基金理论成了他伟大经济思想中的一个失败
品,但在‘国富论》第8章论述工资基金理论的数页之后,他又令人叹服地预见了现
在颇为流行的效率工资理论。斯密写道,“充足的劳动报酬⋯⋯鼓励他们勤勉⋯⋯丰
富的生活资料,使劳动者体力增进⋯⋯使他们益加努力。所以,高工资地方的劳动者,
总是比低工资地方的劳动者活泼、勤勉和敏捷。”较高的工资产生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是现代效率工资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并且得到了大量经验证据的支持,该理论较为
成功的解释了工资粘性现象。
在《国富论》第8章的最后,斯密简要提及了劳动生产率理论,“使劳动工资增
加的原因,即资本的增加,却会增加劳动生产力,使较少的劳动生产较多的产品。”
经过经济思想史上的边际革命,托马歇尔之手,工资取决于(边际)劳动生产率的理
论成为了最基本的工资理论,流传至今。
从《国富论》第lO章的题目“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4斯密所著‘国富论)的第8章题目为“论劳动[资”,第10章题目为“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
奎奎田途曲丕回面丕圄二王面直羞曲jl奎塑出自这西童:县佳更强丛酸竺。
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们就可以发现,斯密在这里要论述的是不同职业之间的工资差异问题。斯密一共归
纳了五条原因,每一条都堪称经典,但限于篇幅,我们只论述其中的前两条5。斯密写
道,“第一,劳动工资因业务有难易、有污洁、有尊卑而不相同。”斯密举例说,屠夫
的劳动报酬较高,原因之一便是这种工作“既粗蛮又讨厌”,我想这大概可以解释我
们身边的一个Et常现象,即在同一个菜场中卖肉的总是比卖蔬菜的赚更多的钱。斯密
的这一洞见在现代被称为补偿性工资理论。
我们现在来看斯密是如何揭开人力资本工资理论的奥秘的,斯密写道,“第二,
劳动工资,因业务学习有难易,学费有多寡而不相同。”我们一般认为,熟练劳动的
工资之所以较一般劳动的工资高,是因为前者的生产率更高。人力资本理论并没有否
认这一点,但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新的解释。对此,斯密在二百多年前的经典论述到
今天仍是适用的,故全文摘录如下:
“设置高价机器,必然期望这机器在磨毁以前所成就的特殊作业可以收回投下的
成本,并至少获得普通的利润。一种费去许多功夫和时间才学会的需要特殊技巧和熟
练的职业,可以{I毛等于一台高价机器。学会这种职业的人,在从事工作的时候,必然
期望,除获得普通劳动工资外,还收回全部学费,并至少取得普通利润⋯⋯熟练劳动
工资和一般劳动工资之间的差异,就基于这个原则。”
在详细论述人力资本理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几种主要的与人力资本理论
并存的工资理论,通过揭示它们与人力资本理论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将更好地理解本
文采取人力资本理论解释收入差异的原因所在。
3.2现代主要工资理论概述
现代工资理论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即竞争性市场工资理论和非竞争性市场工资
理论。前者以边际生产率理论为基础,辅之以补偿性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和人力
资本理论等,后者的代表是工会议价理论。在现代西方国家,工会凭其拥有的垄断力
量与雇主进行谈判,对工资与就业的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成功的工会组织只局限
’略去的三条分别为:工作的稳定性,工作中承担的责任大小,成功取得从事该职业资格的可能
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某些行业,如建筑、汽车制造业等,大部分行业的劳动供求都具有很强的竞争性。
因此,边际生产率理论和议价理论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研究对象。
3.2.1工会议价理论
以竞争性劳动市场为背景的边际生产率理论不能对工会与雇主之间的议价行为
做出解释,经济现实要求理论家做出反应,工会议价模型应运而生。工会议价模型涉
及的主要变量是工资与雇用量,该模型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管理权模型和有效谈判
模型【I引。前者假定雇用量的决定权归雇主,工资则由双方的谈判决定:后者假定工资
与雇用量均由谈判决定,并且谈判的结果是有“效率”的6。与经济学其它领域的模型
相同,工会议价模型由特定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构成。工会的目标是实现某个效用
函数的最大化,该函数的两个基本变量工资与雇用量;工会面对的约束条件是雇主的
劳动需求曲线(对于管理权模型)或者“契约曲线”(对于有效谈判模型)。
本文不对工会议价模型进行深入的介绍,因为该理论在目前的中国似乎没有用武
之地。尽管中国劳动市场的工会化程度很高,但中国的工会一般不与雇主进行关于工
资或雇用量的谈判,工会领导的立场往往更偏向于雇主而非雇员。
3.2.2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工赍理论
新古典学派的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最早由马歇尔做出了全面的描述,这一理论直
到现在仍占据着劳动经济学教科书的核心位置7。这一理论的基本模型以竞争性的劳动
市场为假设前提,因此雇主和雇员都是市场通行工资的接受者。其分析框架直接源自
产品市场理论,劳动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工资)由劳动的市场供给和需求共同决
定。对企业在劳动市场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企业的劳动需
求函数。再加总相关企业的劳动需求就可以得到市场的劳动需求。根据这一理论,当
产品市场是竞争性的时候,工资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相等。并且劳动需求是工资的
减函数。另一方面,对劳动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劳动的市场
a管理权模型的结果不一定有效率,也就是说具有帕累托改进的可能。
,例如,在伊兰伯格和史密斯所著的著名教科书‘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第六版)
圭。丛目录就丑丝遭楚尥筮受.这=直t
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供给函数,它通常是工资的增函数。可以用图形将这一理论概括如下
W
W
L
圈3.1劳动的供给与需求衄线
如上图所示,均衡工资是当劳动的市场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的工资水平。
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假设意味着同质工人应该得到相同的报酬,但在真实的劳动市
场中存在着大量与理论不符的现象。如伊兰伯格和史密斯所指出的,以非技术工人为
例,在路上铺沥青的工人的工资一般比在有空调的仓库中工作的工人的工资更高【191。
既然后者可以胜任前者的工作,他为什么不要求工资更高的工作呢?补偿性工资理论
对此的回答是,铺沥青的工作提供相对较高的工资是因为这种工作具有某些令人不愉
快的特征,较高的工资正是为了补偿这种不利的特征,否则将无法吸引工人从事这类
工作。补偿性工资理论对标准的边际生产率理论进行了修正,给定其它条件相同,补
偿性工资理论认为工人追求的是更高的效用,而非更高工资,后者构成前者的一部分。
因此,如果其它特征都相同的两个工人之间的工资有差异,那么根据补偿性工资理论,
我们可以推测其中获得较高工资的工人所从事的工作具有某些令人不快的特征,这些
不利的特征减少了工人获得的效用。
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假设还意味着均衡的工资水平将保证市场出清。这也与现实情
况不符。经济学家们发现,当劳动市场中存在大量失业者时,工资并不会立刻下降至
市场出清水平,供过于求的状况将会维持下去。为解释工资向下变动的粘性,经济学
家提出了许多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认为雇主可以通过
提高工资的方法提高雇员韵生产率。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雇员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其
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生产之中,从而发挥出更大的生产率;另一方面,较高的工资
X一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提高了雇员遭到解雇的机会成本,从而减少了雇员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劳动生产率得
到提高。因此,如果雇主降低工资以雇用更多的工人,将承担生产率下降导致的损失,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雇主将选择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效率工资理论在欧美国家已
经得到了许多经验证据的支持,并为主流经济学所接受,成为解释工资刚性和失业的
重要理论。
3.2.3人力资本工资理论与其它工资理论的比较
伊兰伯格和史密颏在其教科书的体系中将人力资本理论也看作是对边际生产率
理论8的补充,但我认为有必要将这种补充关系区别于补偿性工资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
对边际生产率理论的补充。补偿性工资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是以边际生产率理论为基
础的,他们通过引进新的假设,对与标准理论相矛盾的现象做出了解释。但人力资本
理论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工资的决定,他对工资的解释是相对独立的,并不以边
际生产率理论为基础,二者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说明:
图3.2工资与生产率
如斯密所说的,如果掌握某种特殊技能需要承担大量成本,那么劳动者的报酬应该足
以弥补这些成本并至少获得普通利润,假设w·是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工资水平,那
么在该工资水平上掌握该种技能的劳动的供给是无限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的雇
用量为L·151。因此,人力资本理论可以独立地解释工资的决定,却又与边际生产率理
论保持一致。
人力资本工资理论还可以将其它工资理论纳入分析框架之中,我们以补偿性工资
3边际生产率理论在此指上一部分所论述的供求分析框架,严格地讲边际生产率理论只是其中的
1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理论为例予以简要说明。发生工伤的风险是工作具有的令人不快的特征之一,补偿性
工资理论预测其它特征相同的工人面对的这种风险越高,则其工资水平也越高。Siebert
和Weit20l将工伤风险这~因素纳入标准的人力资本工资方程之中,以香港为背景所作
的研究为补偿性工资理论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3.3小结
根据本文第一章的论述,中国的劳动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培育已经初具规模,因
此将上述的各种工资理论应用于中国是具有现实基础的。根据中国工会的实际运作情
况,本文排除了工会议价理论的适用性,我们认为以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工资理论来描
述中国劳动市场的工资决定,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边际生产率理论是竞争性劳动
市场工资理论的基本框架,辅之以补偿性工资理论等其它工资理论,它可以对劳动市
场的许多现象做出解释。人力资本工资理论也是对边际生产率理论的补充。人力资本
工资理论认为教育水平较高的工人得到工资也更高,从供给方面看,是因为他在受教
育期间承担的人力资本投资要求更高的工资作为补偿;从需求方面看,是因为教育水
平较高的工人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由于关于个人教育水平等人力资本投资的数据
比边际生产率的数据更容易获得,人力资本理论特别适合于对工资的决定进行经验研
究。我们在接下来的两章中将注意力转移到人力资本工资理论及其经验研究方面。
华中科技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4入力资本工资理论
久力姿本绶獒壤念鹣羹蒸入是舒零获,“好多我稍称之为滴费的累西,就楚对入
力爨奉的致资。誊接麓予教蠢、傈穗戳及为了取得照好的就渡机会而用予国内移民的
赞弼,馑慧锈箍鹩诵子。上学的成年人和接受在职培训的工人所放舞的收入是同样踞
霾的铡予。FIll,,简谳言之。只溪现谯承掇~定的成本自%够增加朱来的收入,这釉行为
便虚旋我为投资。零文嶷学讨论瓣秘形式的人力燹零投资,躲歪援教育襄迄暇培铡。
煲菇尔的霹窕必蛰人为资本投瓷摄念悫怒予分撰个人(劳动>牧入奠定了理论基
弛。寇箕专萋《人力瓷本》串,瑟宠冬逮避瓣“慧收入(竣辩在我入)”、“纯浚入”、
“投资戏本”裙“内辩浚懿攀”簿援念静瀵辩界定,黎出了黥遥稻子任何~种形式的
入力爨零投爨憨一般壤论,该毽论“膏勃予解释许多硗蒙,诸如个入乏间蛾地区之间
躺墩入羞蹒,年龄一毂入兢线鹃形状,以及专业傀对技术的影响簿。12勰”
Ben~Porath程受巍尔的研究嫠础上,邋道构筑最优化模型明礴了我个人一生中舱
各个聪期轰优豹人力嵌零投资路径。她提出的模型成麓人力爨零收入壤论的一个照程
薅,强人力淡本毽谂的攥蓬饯奠定了基皴+
将人宠资本理论耀予对令入收入靛缀验磷究的舞毯瞧王终怒垂癸克尔奁器徐跪
鼹大攀酶溺攀Miocer竞藏熬,艳握舞懿王炎蠢蕤对投入差异等谇多缝验现象的研究
起鹫了萎大鹃携动箨瘸。我髑在遮一章串将遵循强竞尔、Ben-Porath辆赫incer的研
究愚鼹,试鹫较全覆逡震承夫为资本联论瀚工资决定酌解释,为第四镦的经验研究提
供理论蒸穑。下稀我稻瓢贝壳尔糖出的入力资本投资熬本理论框架开始论述。
4.1夫兔资本掇资耀论翡基本框桨
入力瓷攀投资理论鲍一个基本观点是,遂求收入(或效熙)或剥润最丈他的经济
圭俸琴莰荚;§现辫毂裁零每收益,链稍述荚;洛不嚣穗鬻之趣袋本与收益鲶辐嚣关系。
癸亮尔戳在职培谶兔镪对托避露了鼹释9。按爨传统魏逑繇耋产辜理论,奁竞争往南场
上遥求裁滤最夭纯筑垒照瘫羯一定数蠢器劳翡使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W.=MP, (4.1)
其中w。为眩麓t企监支付酶王资,渺。秀对翳t劳魂静边际产品徐餐。然焉,如栗考
露到在职培谢的作用,(4.1)式就不一定成立了,因为在职培训将现期的支出与未来
的收益联系了起采。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可以修正为所有时期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现
值相等:
鬈高1=萎南H2,
岔(+i)。台(1+i)’
⋯⋯
其中边黪成本致积边骣牧益&取决予赝鸯其它时嫂熬成本与收益,i代表露场魅域搴。
攫然,(4.1)式是(4.2)式豹特铡。镁设在职培训只在耪羯进雩予,粼(3.2)式霹鞋
燕俸纯为:
哦+善器;砜m薯斋魄s,
其中K代表培训费用,如果我们将采来收益的现值定义为一个新的变量。。警箐∽。,
郑么(4。3>式哥以改写贱
M弼+G=w0+K (4.5)
从(4.5)式可以清楚地篱出,除非G与培训费甩K枢等,初期的边际产出MPo不等
于]二瓷Wo。
嚣越,搀投资理论弓l入拯准熬经谤分辑框架之中瑟,我镪藿阗题数援角就扶静态
转交戏了凌态。这是因必熟巢现凝鹳支密是在进行入力资本投资的话,将导羧未来收
益鹃缮酝,掰戳必矮将时闻鳓入分耩框檠之中,我稻可酸通过弓{入被称为“内部收益
率”钓穰念来儆弼这一点。健在转而讨论内部收益率之前,我{『j有必要继续迸行上文
对在职培训的讨论,目的是澄清入力资本投资成本与收益的概念。为与本文研究劳动
者收入的目的保持~致,我们将忽略贝克尔辩特殊培训的论述,将注意力集中于一般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培训”,因为一般培训的成本完全由雇员承担,未来的收益也完全由雇员获得,对它
的分析并不像特殊培训那样涉及企业的投资行为。
正在接受培训的雇员生产率会降低,因为培训占用了他本可以用于生产性活动的
时间。花费于培训的时间的机会成本可以表示为(MPo’一MPo),其中MP0 7为不接受
培训时的边际生产率,MP0为实际生产率,据此(4.5)式可以改写为
MPj+G=Wo+C (4.6)
由于我们假设雇员接受的是一般培训,因此G=0,从而(4.6)式可以简化为

MPo=w;+C (4.7)
其中C=(MP。’一MPo)+K=MPo’一(MP0一K)衡量了在职培训的全部成本,它等于
间接成本(机会成本)加直接成本,也等于潜在收入减去纯收入。这里对成本的定义
可以推广到所有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正式的,我们可以将某一时期人力资本投资的
成本定义为该期潜在收入与纯收入的差额“”。其中潜在收入有时也称为总收入,是指
如果该期不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所能获得的收入;纯收入是指可观测收入减去人力资本
投资的直接成本“。以一般培训为例,潜在收入为MPo’,可观测收入为MPo=Wo+K。纯
收入为Wo,投资成本为c。
初期进行的投资将在未来各个时期产生收益,因为培{JlI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率,
进而提高了他的工资水平。不进行培训所能得到的工资与受培训之后得到的工资之间
的差额构成了未来每个时期的收益,因此初期的培训投资在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内产生
了一笔收益流,这笔收益流的现值即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根据我们对成本和收益
的定义,就可以得出内部收益率的概念,在随后的分析中我们将投资期限推广到任何
一个时期。
对内部收益率的讨论也是建立在一般培训的基础上的,我们假设某个进行~般培
训的劳动者的纯收入流量为Y。,Y。,⋯,Y。,如果不进行任何培训,他的纯收入流量为
)(0,X,,⋯⋯X
”对一般培训的正式讨论参见贝克尔, 人力资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PPIO一12。
”统计数据中的个人收入并不包括直接成本,如果直接成本的数据可以获得,那么可以从可观测
牧厶虫控匮出绝拉厶·另处t投歪盛奎曲遗在啦厶赶是王法直接盈到到的。
0 1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部收益率的正式定义是使收益与成本的现值相等的贴现率。如果内部收益率正
好等于市场贴现率,那么正如斯密所说的,人力资本投资不仅收回了全部成本,还赚
得了普通利润;如果内部收益率大于市场贴现率,那么还赚得了超额利润。假设在j
期投资成本为c。,它在未来各时期产生的收益均为k,,那么这笔投资的内部收益率r,
可以由下式确定
c,=台n—j丽kj寺(1-(1+rj)j_”】(4.8)
如果n足够大挖,(4.8)式可以简化为
cj=鲁
或kJ=r,C J
(4.9)
根据我们对投资成本的定义,各期的成本分别为
Co=Xo-Yo (4.10)
更一般的形式为
Cl=()(1+roCo)一Y1
Cj=(X.+芝rfCl)一Yj
1=0
(4.12)
即投资成本为潜在收入与纯收入的差额。因为我们研究的重点是个人收入,可以将
(4.12)式改写为
pl
Yj=xj+y r,C。一C。(4.13a)
i=0
或者
Ej:Yj+c,:x,+艺rlct (4.13b)
”在现实中,人的工作年限是有限的。因此。在接近退休年龄时以(9)式代替(8)式会导致较
大的误差,由此引起的问题参见Blinder(1976)∞1。
!:瞪如】的澄在牧厶匝兹包括吐盟Q虫投盗压芒生的牧益E函。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中Yj代表纯收入,Ej代表潜在收入(或称为总收入),xj可以解释为源于个人禀赋
的收入14。
我们在这一节中根据贝克尔的研究概括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基本框架。通过对
投资成本和收益率等概念的清晰界定,(4.13a)和(4.13b)两式总结了个人收入与
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收益率的关系,为将人力资本理论用于对个人收入的研究奠定了基
础。
4.2投资成本的决定和年龄一收入曲线
经济学家在研究个人收入‘5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经验规律,即个人收入水
平16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在一定阶段之后收入的增加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这
一现象可以用s形的“年龄一收入曲线”表示如下
图4.1年龄一收入曲线
人力资本工资理论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解释个人收入随年龄的变化规律。简单地说,
一方面,因为人力资本投资为正,所以收入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另一方面,因为人
力资本投资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所以收入的增加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我们将在
随后的部分中对此做出详细的解释。
根据(4.13)式,个人收入的决定取决于以下三个变量:X、r和C。其中X指
不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所能获得的收入,它反映了个人的禀赋;r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内
·4如果在初期之前进行了人力资本投资,如学龄前的投资和正规教育投资等等,那么xJ就包括了
这些投资的收益。
”在本文中个人收入确切的是指劳动收入,或者说工资收入。
“这里的收入确切地是指“可观测收入”,它比潜在收入小(差额为间接成本),比纯收入大(差
题为巨接盛奎2:
1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部收益率,它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在人力资本工资理论中X和r~般被作为外生变
量,研究的重点是投资成本C的决定。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我们要找到一条投资成本
c随时间变化的最优路径。个人对其生命中每个时期投资成本的决定包含于一个更一
般的问题之中,即如何将有限的时间分配于工作、人力资本投资和休闲活动。尽管将
闲暇包括在内的模型总体上优于不考虑闲暇的模型【241,但为使论述尽量简化,并且由
于这种简化不会对人力资本工资理论的结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我们将采用后者,即
只考虑如何将时间分配于工作和人力资本投资,将时间用于工作能够增加现期的收
入,而将时间用于人力资本投资会提高未来的收入。
与所有其它涉及最优化问题的经济模型相同,人力资本工资理论假设个人的目标
是追求自身福利的最大化【251。这一假设在具体运用中可以分为两类,即追求一生中收
入现值的最大化或效用现值的最大化。本文所采用的简化了的模型不考虑闲暇的作
用,因此将最优化的目标定为收入现值的最大化,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V(Y)=【e-itY(t)dt (4.14)18
其中Y(t)是各时期的纯收入,i为市场贴现率,T为退休年龄。这个动态最优化问题的
解是纯收入Y随时间变化的一条最优路径。因为收入的变化取决于人力资本投资,我
们还可以得到投资的最优路径。下面我们通过引入人力资本的生产函数来解决这一动
态最优化问题。
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增加未来的收入是因为它提高了个人的人力资本存董,后者作
为一种重要的生产性投入,其增加将提高个人的劳动生产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可
以给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下一个恰当的定义19,人力资本始终是一个无法被观察
到从而无法被直接衡量的对象。我们将人力资本类比于有形的物质资本,作为一种生
产性投入,假设单位人力资本存量(K)的市场租金为“a设为外生变量),则人力资
本的市场价值为20
”测量个人能力的直接指标有在校学习成绩和智商等。给定人力资本的投资量,能力高的人获得
的收益k更高(因为生产率更高),对应于更高的内部收益率r,参见(4.9)式。
”根据最优控制理论,如果函数Y(t)实现了(4.14)式的最优化,那么将积分符号中的下限由0
改为任何时间t,Y(t)仍是最优的路径。
”例如,舒尔茨将人力资本看作人的知识和技能B“。
兰EI王羞王厶血盗本生主的论述鑫见BeD=EQ皿b(】Q62)!!!。BeD=Eo盛tb的这簋途立是公让的△
1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Et=aKt (4.15)
根据(4.15)式,如果个人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为Kl,则他的潜在收入为Et,这时他
将所有的人力资本存量都用于工作中(人力资本的另一用途是生产更多的人力资本,
参见下面的(4.16)式)。人力资本并不像物质资本那样可以从市场上直接购得,当
事人不仅需要投入金钱,更重要的是需要投入时间。假设人力资本的生产函数采取如
下的形式(即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Q。=po(s。K。)01 D;9
2 (4.16)
其中Q为时期t生产出来的人力资本流量,Kt为人力资本存量,Dt为生产人力资本所
需要的其它投入(其价格设为外生变量Pd),st(O≤st≤1)为人力资本存量中用于
生产人力资本部分所占的比例21,有关的参数满足BI、B 2)0,13I+B 2<122。(4.16)
式中的变量st和Dt是由投资者决定的内生变量。
考虑到人力资本的折旧,人力资本存量随时间的变化率为
K。=Q。一8K。(4.17)
其中6为折旧率,设为常数。
根据(4.16)式,投资成本为
C。=aS。K。+PdD。(4.18)
(4.18)式右边第一项代表投资的间接成本(机会成本),第二项代表投资的直接成
本。给定时期t中生产出来的人力资本流量Qt,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st和D。使得投资
成本C。最小,容易求得其一阶条件为
竺&:旦L
PdD。B2
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之作“”,尽管一些细节劳不完善,但其核心思想已经成为主流理论的一部分,
我们以这篇论文为代表的另一个原因是相对于后来学者提出的模型而言,这是最简单的。
“可以将st理解为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时间占总的可用时间的比例。另外,人力资本投资之所以
减少了投资者的纯收入,主要原因便是投资活动需要投入时间。
2该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递减的性质。其原因是个人的体力和脑力有限,在一个时期内能够生
产出来的人力资本是有限的口7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将(4.16)式和(4.19)式代入(4.18)式,消去变量K。和D。,则C。可以表示为
印警a(铡132a队邯’虬俐邶1邙⋯ ㈧z。, ‘
p: L J L9。J
根据(4.20)式,投资成本C。是人力资本流量Q。的单调增函数。
我们的最优化目标是(4.14)式,即纯收入流量现值的最大化。纯收入Y。、潜在
收入E。和投资成本C。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一=E,一C, (4.21)24
将(4.21)式代入目标函数(3.14)式,以St为控制变量,可以解决这个最优化问题。
求解的结果是将st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st_l,在第二阶段0<s。<l,在第三阶段St=0。
我们从第二阶段开始讨论。当0<s。<l时,由于现期的投资对未来时期的边际成本
和边际收益曲线不产生影响,最优化的条件可以转换成我们所熟悉的原则,即每一时
期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根据(4.20)式,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成本(dCt/dQ。)可
以表示为
崛=矗删州“邙。时“邙一卜‘ ㈠zz,
从(4.22)式可以看出,边际成本函数不随时间而变化,边际成本随投资量的增加而
增加25。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被定义为额外一单位投资在未来产生的收益流量的
现值,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MR。=afe-(i+s)。dv=熹【l__e-(i+SXT-t)] (4.23)
从(4.23)式可以看出,边际收益不随投资量变化,并且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26。令
(4.22)和(4.23)式相等,可以求得Q。的最优路径为
段,这一约束条件不起作用,因此(3.19)式在该阶段是成立的.但在投资最优路径的第一阶段,由于s=l,该
约束条件使得(3.19)式无法得到满足.详情见下文.
”尽管在模型中引入了折旧使得这里对收入和成本的分析与上一节中贝克尔的分析不完全一致,
但这里对投资成本、潜在收入和纯收入的定义与贝克尔的定义是完全一致的。贝克尔对有关概念
的定义是受到了后来所有经济学家承认的。为论述的简化起见,我们在下一节中同在上一节中一
样,忽略了折旧的作用,这不会对我们的结论产生实质影响。
”这是因为我们假设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递减的性质。
”由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获得投资收益的期限也是有限的,因此投资越是推后,获得的收益越
1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Q,=N[1一e-(r’‘SXT-t)p+酬1一忡z’ (4.24)
其中N为参数(N可以由r、a、Pd、6、13。、13。和13。等参数来表示,从略)。根据
(4.24)式,当t<T时,投资量Q。为正并且随时间而递减。这一规律可以用图形表示
如下
圈4.2投赍的成本与收益
根据(4.22)式,投资的边际成本曲线从原点出发,MC随投资量的增加而增加,曲
线不随时间变化。根据(4.23)式,投资的边际收益曲线为水平线,并且随时间的推
移而向下移动。二者结合的结果是投资量随时间而减少。我们在上文中分析的是总投
资,如果进一步将人力资本的折旧考虑在内,根据(4.17)式,随着人力资本存量的
增加和总投资的减少,在老年时折旧可能使净投资为负。
根据(4.20)式,投资成本Ct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Qt是完全相同的,即投资成
本为正且随时间而递减,Ct>O且(dC,/dt)<O。为对图4.1中的年龄一收入曲线做出
解释,我们定义可观测收入7-,(参见脚注16)如下
Z。=a0--St)K。(4.25)
根据(4.18)和(4.19)式,(4.25)式可以改写为
zc=aKt-焘c。@.zs,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根据有关的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可观测收入z。随时间的增长率
. R . zI=aQt一赢q埘KI @㈣
因为投资Ct>O(等价于Qp0)且(dCt/dt)<0,所以在第二阶段中的大部分时间可观
测收入Zt随时间而增长,只是到老年时由于磁变得较大,同时Q。变得较小,zt才可
能因为折旧的作用而下降”。进一步分析zt对时间的二阶导数可以发现(d2Zt,dt2)<O,
也就是说zt的增长率随时间而下降。
至此我们对图4.1中年龄一收入曲线的凹形部分(参见图4.1中t>t2的部分)做
出了解释28。但我们发现在生命中的早期阶段(参见图4.1中t<tI的部分)纯收入为
零,这一现象与我们求解投资的最优路径时得到的结果是相一致的。我们在上文说过,
控制变量St的路径分为三个阶段,我们现在来讨论第一个阶段,即st=l时投资和收入
的最优路径。
在投资的早期阶段st=l意味着投资者将全部的人力资本存量(或时间)都用于生
产新的人力资本,因此在这一阶段可观测收入zI为零黔。对此的数学解释是st=l是一
个拐点解,即我们无法实现最优的投资计划。下面借助图4-3予以进一步的说明。
成本/
//舵。

图4.3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化
为将注意力集中于边际成本曲线变化的影响,并且考虑到在早期阶段(T.t)较大,
”图4.i并未表示出这一情况。
“尽管这一段凹形曲线(参见图4.1中t>tz的部分)构成了纯收入为正时年龄一收入曲线的主要
部分,但仍存在--,j、段凸形的曲线(参见图4.I中tt<t<t2的部分),在这一年龄段中,投资随时
间而增加,因此收入的增长率随时间而增加。对此的解释将大大增加模型的复杂性,从略。兰在现实世界中,这一堕垦堑避育相对应,上文所介绍的第二阶段与在职培训相对应。
2l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们假设边际收益曲线不随时间变化(参见(4.23)式)。再假设最初的人力资本禀
赋为一个较小的值Ko,因此在人力资本积累的初期阶段,存量K始终较小。不防设
在0时期的最优投资量为Qo,投资量Q的增加要求生产函数(参见(4.16)式)中
的投入(sKo)作相应的增加,因为存量Ko较小,当投资量为Qo+(Qo+<Qo)时,s已经
达到了它的上限,即s=l。但由于投资量为Qo+时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我们应该
继续增加投资,这时只有通过增加其它投入Do才能增加投资量。此时投资的最优化
条件之一(4.19)式不再得到满足,图4中的边际成本曲线在Qo·之后交得更陡30,
以MCJ来表示。现期的投资增加了人力资本的存量,这将使未来时期的边际成本曲线
变得平坦”,如MC2所示。由于现期的投资对未来的边际成本瞳线产生了影响,现期
投资的最优化条件不再是使现期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可以肯定的是,边际成
本应该大于边际收益。因此,投资的最优路径在第一阶段不同于第二阶段,由于边际
成本曲线随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逐渐变得平坦,最优的投资路径应该使投资量Q在这
一阶段随时间而增加,相应地,投资成本C也随时间而增加。
随着人力资本存量的逐渐增加,在某个时期t·投资将进入第二个阶段,此时可观
测收入为正。当t≥T时,进入投资的第三个阶段,此时s=0,即不再进行人力资本投
资。在图4中,边际收益曲线与横轴相重合。对此的解释很简单,退休之后进行人力
资本投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投资者不再能够获得任何收益。
我们在这一部分以最优化理论为根据,阐明了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并对个人收
入随时间的变化做出了解释。为追求表述的简化,我们采用了较早时期的模型,尽管
该模型有~些地方尚待改进,但其核心思想和基本结论都得到了后来经济学家的承
认。我们将有关的结论总结如下,最优化理论预测①在投资的第一阶段,如果忽略直
接成本,投资成本等于潜在收入。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可将正规教育作为该阶段的代
表。②在投资的第二阶段,投资成本为正且随时间而递减,潜在收入随时间逐渐增加,
因此投资成本占潜在收入的比例随时间而递减。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可将在职培训作
为该阶段的代表。③在投资的第三阶段,投资成本为零。在现实世界中,这一阶段对
”给定投资量Q,满足(4.19)式的投入组合[(sK),D3将保证投资成本c最小,以D来代替sK
将增加成本,所以边际成本曲线变得更陡。
”因为些的擅趣握壶I Q毂生主空:
2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应于退休之后。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以这些结论为基础,结合本章第一节中给出
的(4.13)式,以Mincer的理论为代表论述工资的决定。
4.3 Mincer的工资方程
将入力资本理论用于研究收入差异的丌创性工作是由Mincer完成的,Rosen[51在
描述Miricer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时写道,“Mincer提出的工资方程己经成为劳动经济
学中的标准模型⋯⋯(夸张一点说)用一定的数据完成对该方程的检验,是成为合格
的劳动经济学家的必经步骤。”本文在这一部分主要遵循Mincer的研究思路,通过引
入标准的工资方程来揭示人力资本理论对工资决定的解释,以此作为最后一章中将要
进行的经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为论述的方便,我们将本章第一节中得到的(4.13)式重新表示如下
i-I
、=x,+Σr|c。-CJ (4.13a)
t-0
或者
j--I .
Ej=yj+cj=xj+Σ‘c。(4.13b)
‘t-O
假设Ct=ktEt,其中lq代表t期投资成本占该期潜在收入的比例。再设xj为常数Eo,
则根据(4.13b)可以推得
+:’’ ●
i-1
Ej;Eofi(】+‘k。) (4.28)
tlO
因为rtkr很小,且X。Ej(1幽),上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并以Yj代替Ej则近似有
ot
lnx=lnED+艺‘k。+In(1-k。) (4.29)
”’ l_0
通过引入投资比例k,如(4.29)式所示,我们可以将纯收入的对数表示为投资收益
率和投资比例的函数,该表达式的具体形式取决于我们对k的设定。
我们假设在所考察的时期【o,T】中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正规教育时期【0,s】,教育结束之后立刻参加工作,【s翔为在职培饥l时期。根据我们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第二节中的论述,如果忽略直接成本,个人在受教育期间的投资成本等于他的潜在
收入,或者说在[O,S】期间k=l。从经验上看,这一假设是合理的,因为受教育期间
的主要投资成本表现为机会成本32。因此,k--1的假设在近似的意义上总是能成立的,
这对于经验研究而言已经足够了。
关键的问题是在【S,邛期间k应该采取何种形式。根据第二节的论述我们知道,在
这一阶段投资成本占潜在收入的比例k随工作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经过多种尝试,
Mincerl28l【29I-Ah将k设为随时间而递减的线性函数与经验数据符合得较好,并且大大
简化了工资方程的复杂性。因此,在【S,T】期间k的形式可以表示为
k。=ko—ko去(4.30)
其中T+=T,S,代表总的工作年龄,t为累计的工作年龄。当t=0时,投资比例为ko;
然后k随工作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当t=T·时,k--0。
如果进一步假设受教育期间投资的收益率为常数r,在职培训期间投资的收益率
为常数r·,我们就可以将(4.29)式具体化为
hY=一[klnE。ko-。Tk。o(+lk+。k:)o//22(T)]++)2rS}+:【r4k。+k。任+k。’7T
4】t
(4.31)
一Kr+koT‘+k02)/2(T+)2}2 一⋯
其中Y为年收入,S为个人的受教育年限,t为工作年龄。将(4.31)式中的参数简
化就可以得到标准的Mincer工资方程【5】
hY=Do+rS+B2t十133t2 (4.32)
在(4.32)式中r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是我们在上文中所定义的教育投资的内部收益
率.但根据(4.32)式r还可以做另~种解释,邸增加一年教育导致的纯收入Y的增
加率。需要注意的是,13 t和13:并不反映在职培训投资的内部收益率(P才是),(B。+
B,t)的含义是额外一年工作经验导致的收入的增加率。
对(4.32)式的一个常见的误解是认为工作经验的增长本身能带来收入的增加”。
”参见贝克尔在‘人力资本》一书中以美国为背景的经验研究。
”国内有些学者使用“工作经验的回报率”这一概念,这是不理解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结果。首先,
r不是教育年限的回报率,而是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像“教育的回报率”这样的概念实际上是有
歧义的。其次,尽管r可以做双重解释,但决不能将§:与r相类比,B:不具有与r相类似的任
每=萤盒卫—蟹叫-一害E_B。鳃器为==工缘经验的回掘率::是主全错逞的.如里罄(B扛B。t)嬲释为
2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4.32)式中,变量t对收入的影响与S的影响是不同的。根据第二节的分析我们
知道,受教育期间的净投资一定为正,但在参加工作的后期,如果考虑折旧的作用,
净投资将为负,从而导致收入水平下降。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我们可以预测(4.32)
式中参数的符号分别是:口。>O,B:>O,§。<O和r>0。因此,(BI+B:t)随时间而下降。
至此为止,我们给出了人力资本收入理论的最终成果,即(4.32)式。但是,上
述的所有理论都是针对单个人而言的,因此工资方程(4.32)式的直接应用是估计单
个人的投资收益率“。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以工资方程(4.32)式为基础的经验研
究一般采用剖面数据,相关的计量模型可以表示为
lnY=o【o+伍1S+a 2t+alt‘+u (4.33)
其中a.代表平均的教育投资收益率,n。、a:和n,也是平均值,不同人之间能力(对
应于投资收益率)与禀赋(对应于初始收入)的差异以误差I页u来表示。需要指出的
是,(4.33)式低估了人力资本理论对收入决定的解释力。例如,人力资本收入理论
认为反映个人能力的教育投资收益率r因人而异,以平均收益率
n l代替r无疑会降低以(4.33)式为基础的计量模型的可决系数R2。
早在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之前,就有许多以教育和工作经验等因素为解释变量,以
收入为被解释变量的经验研究,大量结果都证实了它们之间的联系。(4.33)式的特
别之处在于,它的形式不是由研究者随意设定的,而是以严密的经济理论为基础的。
一个普通的线性回归模型大概可以采取如下的形式
, , ^
Y=ao+al S+cc2 t+u’ (4.34)
(4.33)式与(4.34)式有两个主要的区别,一是收入以对数的形式进入模型之中,
二是增加了工作经验的平方项。如果(4.33)式是正确的模型,那么根据(4.34)式
“工作经验的回报率”,则会产生负的回报率,也是行不通的。根据本文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详细介
绍,我们可以发现“工作经验的回报率”这种概念完全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论资排辈思想的遗迹。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作经验并不一定给我们回报,如果不思进取(投资水平太低),并且所在职
业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很快(入力资本折旧率较高),工作经验高的人收入反而低。典型的例子是软
件编程这个职业,年龄对程序员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有关这种错误的例证参见于学军,城市
经济转哩时期人力资本回报率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第1期。
“尽管这方面的数据有限,Hincer的研究表明(32)式完全可以用r对个人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估计的系数肯定是有偏估计量,因为(4.34)式犯了“遗漏变量”和“采取错误的函
数形式”两个错误I"I。事实证明,(4.33)式无疑才是揭示教育、工作经验和收入之
间关系的正确计量模型。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Mincer提出的标准工资方程(4 32)
式经历了各个国家各个时期数据的检验,从未被证伪过【5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地区工资差异
5.1收入差异问题的提出及其衡量
李嘉图将收入分配作为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他强调的是收入在不同生产要素之间
的分配(即功能性分配)。而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仑兹曲线提出以基尼系数衡量收入
差异时,他所指的是收入在不同居民之间的分配(即规模性分配)。因此,研究收入
差异首先要明确研究的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劳动收入(工资)在劳动者之间的分
布,具体而言,是考察劳动收入在经济改革进度不同的地区间表现出的差异。我们将
研究对象集中于劳动收入的原因有两个,首先,劳动收入构成了国民收入的主要部分,
因此对劳动收入的差异进行单独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鳃我国收入差异不断扩
大的原因”。其次,人力资本理论涉及的仅是劳动者的收入,因此限于理论框架的制
约,本文对收入差异的研究只能集中于劳动收入。
地区工资差异可以用基尼系数或Theil指数等各种指标来衡量,这种研究一般采
用全国各省的平均工资水平作为基本数据。另一种研究思路是采用抽样调查中关于个
人收入的原始数据,选取两个省作为为代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对两地的平均工资差
异做出解释。具体而言,假设lll YI和InY0分别代表根据(4.33)式估计的辽宁和广
东的工资对数的平均值,那么两地的工资差异可以简单地表示为(百再一五酉)36。
512有关文献概述
收入差异问题在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特别引人注目,但许多研究都具有一个缺
陷,即满足于对收入差异的衡量而不深入考察收入差异产生的原因。有些研究表面上
看对收入差异的构成进行了分解,但实际上只是对统计指标的分解,缺乏经济学的解
释。例如,由于著名的Theil指数具有容易按人口组别37分解的性
”根据1995年包括11个省的家庭收入抽样调查数据,]:资占总收入的61.3%,工资分布的差异
对总收入分布的差异的贡献是45.6%【3”。
”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的文献有Meng(1998)p31和Li删等。
!通过监全部厶【I盆为羞王组【翅l如。盆为盔部。虫部卸西部。或煮盆为墟击卸垒挝)。豇阻鉴衢
2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质”,许多学者用它来研究中国的收入差异,发现我国的收入差异主要源自不同地区
间的差异,而不是各地区内的差异口7It3引。但这种研究并未提供经济学的解释,我们仍
然不知道地区间收入差异产生的原因39。
还有一类研究试图揭示影响收入差异的各种因素的作用,但通常是在计量模型中
罗列许多解释变量,然后用数据进行检验,根据分析的结果来说明哪些变量具有解释
力139][401。但这种研究只能说明哪些变量没有解释力,没有经济理论基础的计量模型并
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收入差异产生的原因。
上述的各种研究上的缺陷主要是由于缺乏规范的理论框架的指导,本文所介绍的
人力资本工资理论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将在下一节中以lid34】的研究为代表
介绍如何将Mincer的工资方程用于研究地区收入差异现象。
5.3对工资方程的估计及其解释
我们在第一章中已经说明,随着中国劳动市场的逐渐形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
期以来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在许多研究中都表现为正值,并且具有增加的趋势。但
是,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我们以经济改革的先驱广东省作为劳
动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代表,以辽宁省作为改革进度较慢,因而劳动资源
配置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地区的代表,通过比较两省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差异以及
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对两省的平均工资差异做出解释。
5.3.1数据描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会同英美两国的专家在1989年进行了第一次家庭收入抽
样调查,其中关于城市家庭收入的样本包括10个省40的代表性家庭在1988年的收入、
量全部人口收入差异的Theil指数分解为各小组牧入差异的加权和(权数为人口份额),加上不同
小组间的收入差异州.
”当然,基尼系数也可以进行类似于Thei l指数的分解,有的研究结果发现收入差异主要源自城
乡收入差异,城市或乡村本身的收入差异对总的收入差异贡献不大【3“。
“也有学者对基尼系数的变化进行了分解,通过赋予各个组成部分经济意义(例如经济结构的变
化),对收入差异变动的原因进行了经济解释。但我认为这种解释是牵强的,缺乏坚实的经济理论
基础肿1。
竺这1Q仝笪盆剐是安做、jE京,苴赢。亡:盔。洹直。湖jE。江苤。辽宝。醵西虽I云直。
2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榉调麓,其中关于城市家庭收入的样本包括10个省40的代表杈家庭在1988年的收入、
教育和年龄等详细的资料。该样本包括的数撼是至今为止最准确鹌权威的关予中鼹收
入分冻的抛捞调焱资龄}41,本文奔缓的计星模型选取了其中广东敷辽宁弱省蛉数据。
为镙涯样本熬蚬援不歪太小,没有将贯女熬数握分嚣,爨憩程模型中增热了“毪戮”
这~虚数变爨来发跌王瓷决定串靛镶裁壤撬税象。奄予样本串鹣个人帮是金职工作
者,所敬可敬直撩采糟样本串韵珏皎入来衡薰收入水平。工侔经验等于年龄躐去受教
育年限荐减六,这是由予缺麓直接衡藿工作经验的数据而采用的变通的强法。另外,
关于工资收入的数据都嗣当年两省的消费品物价指数进行了折算,这样就可以衡量两
雀实际工资水平的差异。
5.3.2计重横銎的估计疑其解释
首先,根据(3.33)式W以分别估计广东和辽宁两省的工资方程,如下斌所示
融K=伐oG+氇lGso+伐20tG+程30tG。+毡。o艇G+DG (5。1)
lllK=dnL+旺lLSL+Ⅸ2Ltk+d3LtL。+0‘札ML+uL (5,2)
其中MG积氛乜必代表性燃魄虚拟变蠢,对男性取傻为l,女性爨lj为零。凝爨(s。1)
焱教(S.2)式霹强瓣两省豹平均王瓷差异(瓣数形式)迸学分解,翅下式掰录
五再i一蟊瓦=【(舀。G一西此)+
瓦(觑。一西址)+i(幺。一在:。)+万(奶。一岛。)十j瓦(幺。一a‘'4。)】+
陋lG(&一S£)+吱2GOG-t£)+舀,G02疗一f2£)+露4G(^fG一^f‘H 1⋯ 一‘=一‘=一_-一__一
(5。3)
(5。3)式意透第一壤代表镰诗豹蓠省i资秀程鑫冬系数差异jI童平璃牧入差异鹣贡献,
校数是辽宁餐豹平均入力资本存量;第二顼代表两省平均入力资本襻蠢差异对平均毂
入差异的贡献,权数是估计的广东省工资方程的系数。采用199$年广东和辽宁两省
城镇屠民的抽样调查数据估计的工资方稷如下式所示
*这lO个誊分烈是安徽、l£京、营瓣、广衷、海籍、瀣托、江苏、辽宁、陕淫秽云鬻。
”1996年进行了第二次抽样调粪,获得了1995年的榴关数据。由予无法获得该次抽样调黄的数
据,本文其髓限于介绍其它学者以1988年的数据所律的研究,箕局限性将在本文的结论中予以进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n YG=3,689+0.0644SG十o.102to-0.00697tG 2+o.0680MG+uG (5.1a)
lnYL=4.123+0.0222SL+O.0416tL~O.00105tL 2十O.0209M L+uL (5.2a)
根据(5.1a)和(5.2a)两式,(5.3)式各项的数值分别为
0.146=0.134+0.012
这一估计结果具有明显的经济含义,即广东和辽宁两省的工资差异主要源自工资方程
系数的差异而不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丽前者主要反映了两省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
的差异。模型估计的结果与人力资本理论的预测是相~致的,由于劳动资源配置的市
场化改革具有提高人力资本收盏率的作用,改革进度较快的广东省的人力资本收益率
大大高于辽宁省,成为造成两省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结论
在现实世界中工资的决定是十分复杂的,本文在第二章中介绍的各种工资理论分
别适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我们以入力资本工资理论作
为研究地区收入差异现象的基础,主要是基于如下两个原因。首先,人力资本工资理
论以竞争性劳动市场为假设条件。我们认为目前的中国劳动市场已经成为配置劳动资
源的主要力量,并且中国的工会没有对劳动市场的竞争性构成障碍,因此将人力资本
工资理论应用于中国是具有现实基础的。其次,人力资本工资理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
末、六十年代初形成以来,经过许多杰出经济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劳动经济
学的主流理论,并且得到了世界各国各个时期经验证据的支持。因此,采用人力资本
工资理论为我们研究中国的地区工资差异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对人力资本工资理论的详细介绍填补了国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42,但是,
由于时间的限制和资料的不足,本文对人力资本工资理论的探索只能是尝试性的,所
介绍的理论模型并未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而只是局限于对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的介
绍。例如,Ben-Porath的模型是最早期的人力资本生产模型,具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特别是他的模型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成本曲线不随时间变化,后来的模型对此进
行了修正,认为边际成本曲线随时间的增长向左移动43。我们对Mincer工资方程的介
绍也局限于最简单的标准工资方程,未能将工作时间对收入的影响包括在内,后者被
证明是影响个人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可以纳入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框架之中进
行分析。进一步的研究需要以更新的文献为基础,才能反映人力资本收入理论的全貌。
Mincer的工资方程为研究地区工资差异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指出了这一研
究思路的具体方法,根据工资方程对地区工资差异进行了分解。然而,由于缺乏可用
的数据,本文利用工资方程对地区工资差异进行的研究是十分不完善的,只能限于对
研究方法和早期研究成果的介绍。我们在第一章中曾指出过,我国劳动市场在1993
年之后才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根据1988年的数据估计的模型尚不能充分
“国内的有关研究只有粱小民翻译的‘人力资本》一书.并且是英文64年的舨本(贝克尔在7j
年出了该书的第二版),而且印刷错误颇多。
竺这=伍正丕金毖瞳BeD:£觚atb攫型的基查结j金。
3l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反映劳动市场改革的成果,其具体表现就是估计的工资方程(4.1a)和(4.2a)中的
系数显著性水平不够高,可决系数也只有10%左右。如果能够采用1995年抽样调查的
数据,相信估计的结果会有较大的改进。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篇硕士论文终于可以交稿了。从构思到写作,我得到了许
多人的指点和帮助,他们的贡献对论文的完成是必不可少的。从选题开始到论文的最
终完成,始终离不开我的导师张玉英副教授的指点和帮助。姚遂老师的意见督促我进
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使得论文的内容在形式上更加规范,避免了泛泛而谈。卢大彪
为我搜集了许多数据,感谢他为素未谋面的我付出了许多时间。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
对研究生免费开放的网络数据库为我提供了所需要的参考文献,没有他们的支持,论
文是不可能完成的。对你们的帮助我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华中对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2】
【3】
【4】
【9】
【10】
[11】
[12】
【13】
【14】
【15】
参考文献
Thirlwall,A.P.,Growth and development.Macmillan Press UD,1999.4709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215~246
舒尔茨.有关人力资本投资的思考.原载‘政治经济学杂志》,1962年10
号增刊,选自‘论人力资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P27
Choi,Youngsuk,Human capital investments and interregional wage differences
in a southeastAsian country:evidence from 1993 Indonefian famny life survey
data’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Washington,2000.P3
Rosen,Shcrwin,Mincering labor economics,Joumal ofeconomic
perspectives,Volume 6,Number2,1992
Sabin,Lom,The development ofurbun labor markets:China’S urban wage
CUlWe,1980-1992,China quarterly,No.140,1996.
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经济研究,1997年(9)
Ymg,Long Gen,China's changing regional disparities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Economic Geography,Mayl998
Zhang,Wei,Rethinking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Economics ofplanning,
34,2001
Wang,Yi·Hsiue,Wage determination in China’S urban labor markets,PHD
dissertation,2000,University ofPittsburgh,p8
李实.中国经济转轨中劳动力流动模型.经济研究,1997年(1)
Maurer-Fazio,Margaret.Labor reform in China.Comparative economic
studies,V01.37,No.4,Winterl995
Maurer-Fazio,Margaret.Earnings and education in China’s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china economic review,1999(10)
Wei,Xin.Education and earnings in rural China.Education economics,
V01.7’No.2,1999
Zhao,Yaohui.Labor migrmion and earnings differences:The case of rural
China.Americanjournal of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 V01.80


网嘲
j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Coady and Wang.Incentives,allocation and labour-market reforms during
【17】
【18]
[19】
【21】
[22】
[23】
【241
【27】
【29】
[30】
【31]
【32】
transition:the case ofurban China,1986·1990.Applied economics,2000(32)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112.132
桑普斯福特主编.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p106
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一理论与公共政策(第六版).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p252
Siebert and Wei.Wage Compensation for Job Risks-一the Case ofHong Kong.
Asian economic journal,voI.12,No.2,1998
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原载美国经济评论(1961年3月号),选自‘论人
力资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
贝克尔.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7.,-48
Blinder,Alan.On dogmatism in human capital theory.Thejoumal ofhuman
resources,Mayl976
Blinder and Weiss.Human capital and tabor supply--a synthesis.Journal of
politic8l economy,V01.84,No.3,1976
Becker and Chiswiek.Educati011 and the distribution ofearnings.Amedcan
economic review,May,1966
Ben-Porath.The production ofhuman capital and the life—cycle earnings.
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August,1967
Mincer,lacob.The production ofhuman capital and the life cycle of
earnings—variationsonatheme.Journal oflaboreconomics,V01.15,No.1,1 997
Minceg Jacob.The distribution of labor incomes:a surve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March,1970
Minceg Jacob.Progress in human capital analysis ofthe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NBERWorkingPaperNo.W0053,Issued inAugust,1974
Mincer,Jacob.The distribution ofearnings profiles in longitudinal data.NBER
working paper,No.143,August,1976
Gujarati,Damodar.Basic econ.ometrics.Mcgraw—Hill,[nc.,1995,p455.457
Khan,Rahnlall.Income distribution in urba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economic reform and globaliz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y,1999,
3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01.89,Issue2
[33】Meng,Xin.Household income determination and regional income differential
in ruralChina.Asianeconomicjournal,V01.12,No.1,1998
【34】Liu,Zhiqiang.The effects of economic reforms on wage inequality:some
evidence from China.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01,8
[35] 高鸿桢.我国各地区农民收入差异实证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5(2)
【36】Tao Yang,Dennis.Urban—Biased Policies and Rising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y99,V01.89 Issue 2
【37】魏后凯.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分解.上海经济研究,1996年(11)
【38】万广华.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变化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
1998(5)
【39】Xu,Lixin Colin and Zou,Heng—fu.Explaining the change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2000.、b1.1l,No.2
[40】Wu,Xiaogang.Work units and income inequality:the effect ofmarket
transition in urban China.Social forces,Mar2002,V01.80 Issue 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张玉英,王晓敏.中国劳动市场的形成与就业结构的演变.湖北社会科学
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