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中国私人养老储蓄及其外部经济性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私人养老储蓄及其外部经济性
姓名:石宇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肖艳
20080401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
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壶
作者签名: 丛日期:婴垒:兰:乡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乃焉导师签名.酋粒
日期: 迦璺:兰:婆日期:
论文摘要
自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社会保障
体系中的养老部分也因此发生重大变化。目前我国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
合的多支柱养老保障模式,个人自愿性养老储蓄属于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
支柱。但现实中,现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部分转制成本过高,实行“空账运行"、
隐性负债巨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在我国还处于萌芽状态,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小。
可以说在社会养老方面隐藏着重大的危机。鉴于此,推动个人自愿性养老储蓄的
发展将有助于弥补社会养老资金的缺口,使多支柱体系真正发挥其作用。
在我国的思想和学术领域,甚至政策方面,健全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已经成
为一个共识,我国政府文件中也多次重申必须“鼓励劳动者进行个人养老储蓄保
险”,但是却缺乏相关的配套措施和地方性法律法规,使得这一共识一直存在于
解读的层面而非将之付诸于实践。
推进个人养老储蓄发展,有利于解决社会养老难题,对于这个差不多定论的
观点,本文并未继续提倡发展个人养老储蓄保险或者论证其可行性,换言之,没
有就养老谈论养老问题,而是从其他养老以外领域出发,探讨个人养老储蓄对于
这些领域的作用,而且主要探讨其积极作用,即其正外部性。本文设计的社会养
老以外的领域包括,资本市场发展、金融体制改革、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等等。
除此之外,本文在解析个人养老储蓄正外部性的基础上,分析其发挥作用的
外部条件,并且对于发展这一养老第三支柱时,如何设置外部环境,扫清障碍,
提供便利,即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使之能够更好的发挥其正外部性。
关键词:养老,私人养老储蓄,外部性
ABSTRACT
A铲eat ch锄ge has happened 0n bom socie够aIld social securit),system iIl
China when ChiIla stepped缸1 to aged巾opulation socie吼At prese咄China’s
endowment iIlsu啪ce is called multi-pillar pension system mode,which is
made up of廿le social pooliIlg and iIldiVidual accounts.And the iIldiVidual
aCcounts have been one of the key roles iIl me system.But a铲eat crisis has
been possible because of some fatal defects:hi曲cost iIl system-changing,
recessiVe debts、^,!hen run aIl‘emp够account’,little efrect ofme budding second
pillar,etc.So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priVate pension saViIlg t0 o任.set me
deficit in social pension如nds,ma轴ng the multi—pillar pension system mode
irlto a real nmning.
Tb deVelop muhi—pillar pension system mode has been a common sense in
bom academe aIld goVen】啪ent policy,but at me s锄e time been only a sense in
practice,for lack of coordiIlated sets of measu.res.
To push t11e priVate pension saving ahead can be a way to solVe me
problem has been a Verdict m this area,so that me aumor gave the
她乒mentation up in ttlis mesis for mOre,a11d the ext锄al e凰cts,especiallyⅡle
e)(temal economy of the private pension savmgs become the key idea.0lVer
here,tlle positiVe efreCts af.fect many domains,e.g.c印ital market,f-mancial
system,ageing of population,or social securit),system and也eir refonnations.
Besides,on the base of越gumentations of the extemal economy of t11e
priVate pension saVing,t王le conditions of which were also aIlalyzed.In anothef
word,、Vhen comes to tlle idea of developing the tl:lree-pillarS,what kind of
policies can serve wen we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 pension, private pension savings, external effects
6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
是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改革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其中就包括人口老龄化问题。
根据联合国的界定标准:一个国家超过60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者
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
国家。根据这个标准来看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
人口已达到881l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96%,我们已经接近老龄化国家,2005
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9%①。从数据可以知道,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
不仅仅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都关注的问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健康
医疗水平的提升,世界各地都陆续面临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局面,这都对人们
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甚至价值观念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其中紧随其而来的,关
系最紧密的,就是养老问题。然而,养老和其他社会问题一样,具有牵一发动全
身的特点,不仅涉及到养老资源来源,还涉及到养老资源的征收、流转、管理、
分配等等,还有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这种管理。可以说,养老实际上是一种制
度安排,这一点从历史的角度看,私人养老社会化是一个大的趋势。私人养老社
会化的片断虽然在历史上存在由来已久,但是在漫长的前工业化时代,这些片断
都只是作为昙花一现的执政者的口号,不能切实执行或不能持久,只有在现代社
会,社会养老才作为一种固定的制度存在着,并且受到观念的一致认同。
养老实际上是一种制度安排,长期以来,养老由家庭向社会化发展是一个大
的历史趋势。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确立,并且在全世
界得到推广和应用,并在经济、生活、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上世
纪80年代以后,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公共养老保险制度开始走出其黄金时期,
一系列不利因素开始显现,其中最重要的要属收支平衡问题,巨大的资金缺口成
为各国政府财政上沉重包袱,传统的公共基金运行方式即使不是难以为继,也可
以说是困难重重,这种情况引起了各国政府和专家们对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
深刻反思。
在我国,情况更加特殊一些,人口老龄化是由人口寿命延长和计划生育政策
共同带来的;而且,对于尚未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中国来说,“未富先老”是一
个显见的事实,一方面是急速扩大的需养老人群,而另一方面是相对减小的供养
①来源:2006中国统计年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各地区数据采用加权汇总的方法计算
8
人群和供养能力,这使我国在养老资金缺口方面显得更加突出。正是因为如此,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由基本保险制,
度补充以企业年金等形式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以及私人养老保险,形成了以以
上三种形式为“三大支柱”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然而,这一多层次养老保险
体系存在于原则层面多于实践层面,也是不争的事实。相对于第一支柱和第二支
柱,个人自愿性质的养老保险在无论在数量、质量,甚至在制度建设方面,都远
未达到成为第三支柱的可能。实际上,仅仅从发展进程的方面考虑,我国的私人
养老保险具有制度不健全、规模小的特点,如果从全局来看,还有受惠的人群小、
地区差异大、执行不够连贯等缺点。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从无到有,从简到完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各界
以及专家学者对于制度的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对于私人养老储蓄虽然有
一系列零散的真知灼见出现在社会保障的论述中,但却比较少有单独而又系统的
触及。
2007年11月,我国出台了《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办法》并于2008
年1月1日开始执行,我们可喜的看到,我国保险业第一部专门规范养老保险业
务的部门规章出炉,有助于促进我国养老保险专业化发展,推动社会多层次养老
保障体系的完善,也可以看到,对于发展私人养老保险,开拓新的思路、推动产
品创新、规范市场行为、改善外部环境已经十分的迫切和必要。
9
第二节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一、国际上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确立,并在经济、
生活、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总的说来,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从而为
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而初期的社会保障制度,大体都是为
了实现社会成员在不能劳动(非劳动人口、退休、失业等)状态下能够保证基本
生活,其实施方式大部分都是由国家出面,建立了由政府主办的公共基金。在养
老方面,则实施强制性的现收现付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其目标是保证退休人员基
本生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资金管理方法是“以支定收,现收现付,统一收
支,代际互济"。这种公共养老保险制由国家政府牵头主办,并由国家信用担保
并强制执行,在执行过程中重视社会收入重新分配的功能,在减小贫富差距、维
持社会稳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种养老方式,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不可缺少的公共政策,是否能够确保这种服务提供的顺畅,也成为衡量政府能力
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就其性质来说,是公共养老范畴。这种公共养老保险制度
也使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尤其是社会人口抚养比@上升时,更使其陷入
“资金缺口危机”。
由于过去养老保险制度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各国根据国情有针对性地进行
改革,制定新的保险制度,来弥补原有制度的不足,新的方法简单概括起来有以
下几种。
1、收支结构改革,这项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优化收支平衡,主要有扩大
缴费基数、提高缴费率、开征收益税和增加税收项目等增加收入措施,以及减少
开支的提高法定退休年龄、限制提前退休、降低替代率、改变计算基数、严格领
取资格和调整指数化调节机制等等。大部分国家在遇到资金难题时都会使用这些
措施。如瑞典将原有制度的给付确定(Defined Benefit)性质改变为缴费确定
(Defined Contribmion): @
2、层次结构改革,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从原先的只有一个层次的养
老保险制度模式转变为多层次的制度模式,欧美、日本等传统社会保障国家多采
用这个方式。美国的公共养老保险在1981年和1983年的修正案之前一直处于扩
张状态,尤其1983年的修正案对养老金制度的影响较大j⋯··1994—1996届社会
@抚养比:计算方法为O—14岁以及65岁以上人口数量/15—64岁人口数量木100%,是抚养负
担水平指标
@InStitute Social 111Surallce in Sweden St北kholm The Swedish InStitute 200 1 April.
10
保障顾问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建议或强制、或鼓励建立个人账户,以补充原有体
系的不足;④
3、制度层次改革,一些东欧经济转型国家以及南美国家采用这种方式,从
根本上改变原有养老制度。如波兰将典型的现收现付、给付确定型的国家保障型
模式特征,改革为3个支柱组成:前两个支柱覆盖面广,且为强制性的现收现付
制,第三个支柱则是自愿的完全积累制,现行的现收现付体系将缩减规模,转向
合理的定额缴费,并将原有由雇主承担的缴费改为由雇主和受雇方共同承担。@
可以看到,无论是那种形式的改革,都有着共同的趋势,即降低现收现付制
公共养老金的比重,引入私人养老金成分或鼓励私人养老金计划的发展,并鼓励
员工个人承担更多的养老责任。更有国家将这种趋势走向极端,智利于1980年
开始实施的新的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个人账户和私营化经营管理,实行完
全基金制的财务机制,个人的缴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退休后的待遇也完全取决
于个人退休账户的积累额和投资收益。智利改革成功后,秘鲁、阿根廷、哥伦比
亚、乌拉圭、墨西哥、玻利维亚、萨尔瓦多等拉美国家都参照智利模式进行了改
革。可以说,为了应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危机,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将养老
责任分散至多个层面,多支柱的养老保险模式成为国际趋势。(可参考附录二:
国际上各种类型国家的养老保险运作模式一览)
二、研究意义
社会养老在国内外提及较多,相关研究和成果也多集中在基础养老保险和补
充养老保险发展方面或多层次相互协调方面,不但为在此领域内的新的研究提供
理论基础,更为建立和完善作为社会制度的社会养老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
我们应该看到社会在推动建立私人储蓄性养老计划方面的政策设计、运行模式、
应发挥的作用探讨得不够深入细致,缺乏系统性。有关这方面的探讨也只是作为
某个研究的一个小部分,目前对私人养老储蓄计划的公共价值、必备要件进行专
门研究探讨的文章还很少,即便如此,还是能够为本文接下来的探讨提供足够多
的养料和素材。
本文着重讨论私人养老与私人养老储蓄,所探讨私人养老与私人养老储蓄,
是所谓的自我养老,也可称为私人养老,私人养老储蓄,指包括银行储蓄在内的
所有资产、住房、保险等形式的能够用于私人养老的物质财富。如果这一养老形
④A两1.Geo玛e E蝎da.social 111Su瑚ce锄d Economic sec埘够upper saddle船ver,New
@马雷克·戈拉、米哈伊·茹特科夫斯:《探索养老金改革之路:波兰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
系》,高梁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1期,第05—72页。,
ll
式是在一定的规范下进行的,我们称之为个人(私人)养老计划,与个人(私人)
养老计划相对的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
本文私人养老的话题,主要是针对社会养老的困难而发的,社会养老问题由
来已久,一直以来都是理论和政策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中国现阶段在这方面所面
临的严峻国情也决定了养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为此,本文将论
题定位在“私人养老储蓄上”,不再在“是否发展私人养老储蓄”、“养老保障基
本结构层次”等问题上纠缠不清,而是在完全意义上探讨个人行为的养老储蓄,
并通过“储蓄”这一私人养老的主要方式,发掘出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对于
缓解现行社会养老制度压力的功能性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着重探讨个人(私人)养老,并非针对社会化这一趋势,
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即外部性以及积极效应来论述私人养老的必要性、运作理
念、操作方式和制度框架等。
12
第三节关于私人养老储蓄的理论回顾
一、生命周期假说理论
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假定理性的消费者是,能以合理的方式安排自已一生的收
入、消费与储蓄,实现终生效用最大化。因此,在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收
入和消费的关系,虽然消费者一生的消费水平基本上持平,但是储蓄在收入中所
占的比例是变化的,先增后减,呈驼峰形态(如图1.1)。
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认为,由于组成社会的各个家庭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
段,所以,在人口构成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从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是
稳定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
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则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变化,如果
社会上年轻的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中年人的比例增大,
则消费倾向会降低。
收入
退休年龄寿命
时间
图1.1个人储蓄的驼峰形态分布
生命周期假说把消费与一生收入和财产联系起来,在消费理论中具有重要意
义和地位,对于解释和分析私人养老储蓄动机以及进行量的分析都有重要指导意
义。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福利经济学致力于把道德评价标准运用于经济制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
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以边际效用理论、消费者剩余、帕雷托最
优等理论为工具,以社会福利为目标和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
福利经济学在创始之初,即提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需要一方面提高收入总
量,另一方面优化社会收入分配;新福利经济学中,注重一定社会道德标准之下
的福利最大化,同时使用了“帕累托最优"这一工具,但无论如何,其手段还是
要优化资源配置,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l、合理国民收入分配,因为合理的国
民收入分配可以提高社会总福利;2、不能牺牲资本积累和增殖,否则长远考虑
就会从总量的方面损害社会总福利的提高。从以上两点,不难得出发现,作为社
会保障的养老,初衷是为了提高社会福利,所以在其制度设计的时候,也必须从
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不能以牺牲发展作为代价,另一方面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做出
收入上的调整。
福利经济学是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依据。福利经济学是现代资本
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相标榜。作为英国剑桥学派的主要
代表之一的庇古,认为研究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改进社会状况,他在1912年出
版的《财富与福利》和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福利”一词是
指个人所获得的效用与满足。他还认为经济政策的目标,在于使社会福利总和的
极大化。国民收入的总量愈大,社会福利就愈大。在国民收入为一定总量的条件
下,国民收入的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福利也愈大。他主张通过国家的累进税政
策,把富人缴纳的一部分税款转让给包括老年人在内的低收入者享用,以增加社
会福利。与此同时,英国以韦布夫妇为首的费边主义者@主张对老年、疾病、伤
残等实行社会服务,以取代《济贫法》。
三、积极福利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主要体现了“积极的福
利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条道路"的新思路、新观念。“第三条道路"是一
个涉及文化、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内容的概念,在福利和就业政策上,
第三条道路意味着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责任共担,即建立多层
次的保障体系,改原有的主要由国家承担的福利为多方面共同承担,提出了“不
承担责任就没有权利"的口号,认为:⑦
在改革实践上,积极福利政策主张削减福利,建立社会投资型国家,将一味
给予的福利政策改变为投资政策,认为过去的高福利导致一些人滥用社会福利,
因此必须减少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改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作为积
极福利政策的原则,意指不能再把福利投入的大部分用于救济失业者,而是用于
就业培训,或者通过在经济、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政府投资和个人投资,提供新
@费边主义:Fabianism,源于古罗马将军费边(Fabius)的战略方式,意为缓步前进、谋
而后动。代表人物有韦伯夫妇(Sidney and Beatrice webb,1859’1947)、萧伯纳(Bernard
ShaW,1856’1950)等人,主张在社会改革领域使用这一方式。
⑦王坚红:《托马斯·迈尔谈第三条道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第1期。
14
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在社会上大力提倡自助,改变事事都要依赖国家的观念。
在坚持“享有社会福利是公民合法权利”的前提下,明确提出国家、单位和个人
要遵循权利与责任对称、责权平衡的原则,强调从社会索取的权利应当同为社会
尽责的义务相对称。在养老以及养老金来源问题上,主张将养老保险私有化和社
会化。鼓励建立社会性的养老保险公司,提倡个人向其投保,积极拓宽资金来源
渠道。
四、资产的福利效应
迈克尔·谢若登提出了资产的福利效应理论,主要论述资产的外部性,提出
资产在消费以外还产生重要影响。资产的福利效应理论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
它把家庭金融福利看成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而不是某个特定时间的一个静态
金融状况。资产比收入更好地体现了这个长期、动态性质,因为资产反映了一生
的金融积累。第二,这个理论提出家庭金融福利不只涉及消费,还涉及其他许多
事物。@
资产的福利效应理论针对私人养老问题开创性的提出了以资产为基础的福
利政策,政策制订者不需要采取非此即彼的绝对观点。主张把基本政策分为两类
即以收入为基础和以资产为基础,二者能够共同运作,资产政策是对收入政策的
补充。资产的福利效应理论主张对于中下等收入的公民更加需要政府提供养老保
障,目前推行的以收入为本的福利政策也仅是对收入的维持,强调个人发展井将
社会供应与个人责任以及个人控制相结合。指出资产具有消费之外的福利效应,
@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高鉴国泽,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年版,第180页。、
15
第四节文献综述
养老保障一直是社会以及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多支柱体系尤其受到大量专家
学者的赞同和论证,这在国内外的学术文献中有大量的纪录。但是,虽然在基本
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发展方面或多层次相互协调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但却很少有研究仅仅着眼于私人养老储蓄对于其本身功能以外其它领域的作用,
即其外部性,可以说,专门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文章著作还比较少。但是不可以
否认,所有相关的研究都为这样一个新的角度研究养老保险制度奠定了基础。
现将对相关文献中对于发展我国个人储蓄性养老具有指导意义的内容进行
简单的综述。
杨燕绥(2005):在中国,做实个人账户是大势所趋,中国国情决定做实个
人账户的选择其利大于弊,具有普遍的积极意义,是一个积极选择。同时,讨论
了个人资产和账户管理的优点以及和中国国内政策的适用性;在名义账户下养老
金债务也被名义化甚至隐性化,这将弱化养老金债务精算技术、养老金计划受托
人法律制度、资本市场、养老金市场在中国的发展,使中国养老金制度停留在政
府养老的无限责任上,不利于个人产权保护;政府政策需要在提高个人账户筹资
力度,对养老金债务进行精算,制定可行的筹资积累计划,建立规范的受托人制
度,使个人账户养老金得以安全有效管理。并界定将政府的新角色将是“为私人
化养老金计划打开绿灯",承担间接的担保责任,“全力打造养老金安全运营机
制"。
宋映梧(2001):将城镇私人养老储蓄保险进行分类,分为两类方案、三个
层次。两类方案为个人储蓄及养老保险方案、私人养老保险方案,前者按照储蓄
存款对待,后者按照人寿保险对待,两者都享受税收优惠。层次分类按照参加保
险类型不同而享受不通税收优惠来区分。
胡秋明(2000):以现行的多层次养老金制度体系为背景,进一步分析企业
补充养老保险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的协调发展。
柏杰:定量分析和比较对征收社会保障税以及强制个人积累储蓄的宏观效应。
吕晓东(2004):主要分析我国建立“三支柱”模式养老金制度的必要性和
可能性。研究基础是世界银行提出的“三支柱”养老金制度模式,同时分析借鉴
加拿大的多层次养老金制度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本国国情,通过对养老金制度
应坚持的基本原则的阐述,特别是对新老制度在收支变化方面和转轨成本方面的
分析测算,得出了我国“三支柱”模式养老金制度的可行性结论,提出建立中国
特色“三支柱"模式养老金制度的构想方案。
曹雪琴(1997):提出建立个人储蓄养老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个人账户、
16
无再分配功能、储蓄基金化和资产化、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加强监督
管理。
张秋月(2002):详细的论证了我国建立三支柱保障体系的功能和运作机制,
其研究基础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沿革和主要问题,同时借鉴了当前国际养老保
障的改革发展,以及加拿大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
耿志民(2000):论述中国个人养老保险与税收的关联,中国需要更快的发
展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应当与资本市场实现更好的融
合,才能缓解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到来。
刘钧(2003):针对社保资金的投资运营,对与个人储蓄性养老金的投资有
一定的借鉴意义。主要从社会保障资金运行与监管角度入手,分析论证了社会保
障资金运行的特点、原则及问题,对运行中各行为主体(企业、居民、政府)以
及对经济周期的调节的影响做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黄晓兴(2002):主要从商业人寿保险方面论述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对当前商
业人寿保险的现状做了分析,通过比较了各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模式,总结了
养老金保值增值的先进经验。重点分析了我国养老基金投资运作入市各种模式,
受托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及三者间的关系,投资运营的监督以及各种投资工
具。
孙玉淳:提出了独立经营基本养老金和个人养老储蓄的观点。认为由于中国
的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己经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与个人’’中的个人,
所以,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的个人,不应该也由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管理,否则,
容易出现两个个人互相挪用资金的现象,难以保证这两个个人的独立性,而应该
由商业保险机构经办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其个人。
李绍光(1998):从生命周期理论和理性预期的角度论述政府干预无用,认
为个人养老储蓄不需要政府和任何团体的直接管制或管理,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可
能受到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的挤出效应的抑制。理由是从个人和家庭的
角度看,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个人平滑生命期的收人,或是在家庭内部进行收
入再分配或转移支付的一个组成部分。
张盈华(2003):在做实个人账户方面另辟蹊径,认为目前做实个人账户既
不可能,也无必要,重要的首先要明晰个人产权,杜绝个人账户资金的随意挪用。
从养老金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在考察了做实后的个人的积累规
模、中国资本市场的承受能力以及现有的解决隐性债务的方法后,提出三大支柱
的大致比例为1:2:l,则可使养老保险体系更合理、覆盖面更广。
吴钰(2003):提出多样化、多层次投资都是养老保险的最佳选择。从基金
层次方面,实行公共年金基金、职业年金基金及私人年金基金分别管理模式。从
17
管理机构方向,实行半官方自治机构与民营机构共同管理模式。从资产经营管理
方面,实行综合管理和分业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但对于基金的委托代理关系为做
充分的论述,私人养老储蓄仅从现金投资方面分析,实际上养老储蓄计划还包含
医疗、住房的计划安排,个人账户也应该是多功能账户。
迈克尔·谢若登(2005):针对私人养老问题开创性的提出了以资产为基础
的福利政策,政策制订者不需要采取非此即彼的绝对观点。他把基本政策分为两
类即以收入为基础和以资产为基础一一能够共同运作。资产政策是对收入政策的
补充。对于中下等收入的公民更加需要政府提供养老保障,目前推行的以收入为
本的福利政策也仅是对收入的维持。指出资产具有消费之外的福利效应。作为实
现资产为基础的福利政策的工具,迈克尔引入了对“个人发展账户(IDAs)”。不
同于传统福利计划,个人发展账户将把真是的资产引入许多没有资产的穷人的生
活中。它是福利政策的一种重要途径,强调个人发展井将社会供应与个人责任以
及个人控制相结合。个人发展账户涵盖个人退休账户,被用于设计促进未来取向、
长远计划、储蓄和投资、个人创新、个人选择和实现生活目标。
18
第五节相关概念的界定
私人养老储蓄:个人养老储蓄,广义上讲是个人自愿为养老而积存的财富总
和,它包括实物形式和金融资产形式;狭义将养老储蓄定义为居民在政府政策安
排下的为养老进行的储蓄计划,属于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三支柱。本文
从金融资产储蓄方面展开论述,因此文中私人养老储蓄和个人养老储蓄基本上属
于同一概念,在个别地方,私人养老储蓄更加突出个人意愿性,而个人养老储蓄
则作为基本养老和企业年金相对应的概念存在。
私人养老储蓄的外部性:是私人养老储蓄就其本身的养老功能外,对养老保
障体系及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价值。
个人储蓄性养老计划——私人养老储蓄计划:我国政府定义为职工个人储蓄
性养老保险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职工自愿参加、自
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个人储蓄性养老计划具体运作方式包括社
会保险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办法,社会保险机构经办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职工
个人按规定缴纳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费,记入当地社会保险机构在有关银行开设
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经批准退休后,凭个人账户将储蓄
性养老保险金一次总支付或分次支付给本人。
本文根据私人养老储蓄的广义定义(私人养老储蓄),定义计划为在政府政
策安排下,自愿建立的基于个人储蓄和理财建立的养老金计划。
19
一、论文的研究目标
第六节研究方法和框架
本文基于福利经济学、金融学、公共管理等基本理论,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
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养老金制度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个人
自愿养老储蓄的外部性、实施个人储蓄性养老计划的必要条件。通过借鉴吸收国
外养老保障的先进经验,初步设计我国建立个人资产功能账户,发展个人储蓄性
养老的政策框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基本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本文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思路,从材料入手,经过汇总分析,比较各国
各类不同养老种类的关系和运作方式,再进一步分析我国的养老金制度现状,进
而引出本文的主要论题:私人养老储蓄及其相关话题。
’在结构上,本文分为四章:
前二章从材料入手,现收集整理相关材料,进一步分析材料,分类汇总,比
较各国个人养老储蓄运作的模式和背景,比较我国现状以及与世界其他国家运作
模式的差异,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一般理论、中国养老金制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第一章:阐述课题背景和意义,对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障相关理论、及相关文献的
综述;第二章:通过对我国在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金制度现状分析,提出我国需
要发展私人养老储蓄计划。
后两章为本文主要论题结合我国经济社会背景,探讨私人养老储蓄的外部
性,及对其他行业或领域的作用,结合我国政策现状,提出我国个人储蓄性养老
计划的政策框架的建议。第三章:论证私人养老储蓄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及其
外部性。第四章:以资产为基础的福利政策为理念,建立个人功能账户,初步设
计个人储蓄性养老计划政策运作模式。
三、研究方法
(1)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借鉴国外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与税收政策的研究成
果和实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私人养老储蓄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性研究。
(2)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本文论题为“私人养老储蓄”,涉及资本市场、社
会保障体系、金融市场等社会各方面,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或边缘性的问题,
不仅仅涉及经济领域,还涉及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调整,每个方面的涉及面都非
常广泛,所以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更加是一个关系到社会政治、
20
经济、法律和企业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不仅仅是机械的政策理论分析,更多地应
强调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因此,该论文不可避免地要求
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综合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进行研究。
(3)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经济、财政税收理论、金融理论、
社会学等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政策研究的理论先导,同时结合研究才有助于提
高政策的可行性。论文期望能达到有理有据,且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4)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综合考虑平均人日年龄、退休
年龄、财政负担能力、通货膨胀、投资收益等因素后,对所构思的个人储蓄性养
老保险政策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可行性分析。
(5)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私人养老储蓄制度的构建既涉及
个人的利益、政府的作用、金融企业的发展,也涉及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社会
公平的问题,绝非单纯的微观领域或宏观领域的问题,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有
利于从不同层面洞察事物的本质。
2l
第二章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现状分析
第一节国内养老保障改革历程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在养老保障方面实行现收现付,这一制度单独使用时存
在着多种不足之处,不单在我国,这也为世界各国的实践中得到证实,鉴于此,
我国一直在进行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目标是将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结合起
来,找到其中比较合理的契合点,使政府责任、企业责任和个人责任能够比较理
想的结合。我国首次提出建立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是在1991年,将近二十年
的改革经历,使我国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1991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这
是我国官方首次提出建立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其中规定:“国家提倡、鼓励
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并在政策上给予指导。”
提出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实际上就是由三个层次组成,即第一层次基本养老保
险,第二层次企业年金,第二层次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并且规定第二层次和第
三层次都是对第一层次的补充。
1993年11月,出台《中共中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规定》,
其中第26条提出:建立各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
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保障政策要
统一,管理要法制化,社会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居民
的社会保障办法应有区别。提倡社会互助,发展商业保险业,作为社会保障的补
充。
1995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深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
提出了深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11项要求,并再次重申,国家鼓
励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企业和个人自主选择经办机
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作为人寿保险公司经营的寿险险种己被纳入国家的整个
养老保险体系,并得到国家的鼓励和支持。
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初步规定了基本养老保险结合企业缴款和个人账户的办法:来自个人账户的养老
金将构成38%的工资替代率,加上社会统筹部分的基本养老金,总替代率将达到
58.5%,但整个基本养老金仅能保证最低生活水平,福利将明显低于当前超过80%
的整体报酬替代率。而随着基本养老保险收入的减少使在职职工的老年风险增
加,自我保障意识增强,将会有更多的谋求较充分的养老保障的职工和自雇人员
进入自愿账户(私人养老储蓄与企业补充保险)。
2004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
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则产的所有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
有财产不受侵犯。
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2005]38号)进一步强调了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做实个人账户,
划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及个人的责任,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管,
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办法》是我国保险
业第一部专门规范养老保险业务的部门规章,它对经营主体和经营管理方式、经
营行为,以及违规经营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明确的规范。这对促进养老
保险专业化发展、推动产品创新、规范市场行为、改善外部环境,都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从根本上讲,我国历年改革的目标明确,但是进展缓慢,目前我国养老保险
体系的三个层次中,只有基本养老保险唯一真正发挥着支柱作用,企业年金、个
人储蓄养老第二、三支柱的角色和作用还停留在原则层面。一方面,我国在制度
建设上,相对于基本养老保险的不断探索和改革,我国对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重
视程度一直很有限;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层面,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
柱的个人自愿的养老保险计划明显发展不足。目前严峻的人口老龄化事实告诉我
们,仅靠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己不能长期维持养老金的支出。而解决途径
目前来说只有一条,那就是尽快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分散养老保险责任。
可以说,一天没有达到这个目标,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风险就会存在一天。
第二节政府养老金计划的保障能力
个人养老、企业年金和基本养老保险三者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当社会基本
养老处于绝对地位时,对于私人养老的需求就会相应减少,东欧以及我国过去的
情况就属于此,所以要研究个人养老保险,必须对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有一定的了
解。在基本养老保险所能提供的保障水平之外,个人养老有多大需求,能够提供
多大的支持,能对于社会养老体系起到多大的补充,都必须先了解基本养老保险
制度真实保障能力。
一、养老保险保障水平‘
衡量养老保障水平的方法是考察养老保障在职工退休后多大程度上维持退
休前生活水平,所以,相同的养老保障(量)针对不同群体来说,由于收入不同,
其保障水平是不同的;同样,在国家之间比较时,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保障水平也有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的区别。从绝对量上讲,保障水平有“高"、
“低"之分,具体衡量办法是工资替代率和养老保险费用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百分比。从相对量上讲,保障水平有“适度”、“不适度"之分,也就是看保险费
用支出要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是否相适应。
同样,养老保障水平也可以看作是质与量的统一,保障水平并非越高越好,
它的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及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超越国民经济增长的保
障水平,既便很高,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基本养老保险的改革和完善,首先
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确定一个适度的保障水
平。
基本养老保险的高低选择,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消
费水平、文化价值观的不同,选择也各有差异,但是大体上是有一个普遍的参考
值,那就是处于最低生活水平和平均生活水平之间,略高于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
线。
世界各国政府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具有普遍性,其待遇标准依据一般确定为
国家一般以最低生活水平(最低生活保障线)与平均生活水平(人均月生活费用)
之间的中点为标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居民消费水平也还处于比较
低层次的阶段,养老保险制度又正处于改革阶段,基金收支缺口较大,因此,基
本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定于中点之下,而有些发达国家则处在二者中点之上。
@穆怀中:《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
24
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实行的这种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现了“多层次’’的设
计思路和“三支柱”的模式特征,基本上能够体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但
在制度设计和管理运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制度责任界定不合理。在1995年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职工养老保险
制度改革的通知》中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发生困难时,由同级财政子以支持"。
但在实际工作中,有关支持的手段、力度、范围和财政基金的来源却没有明确的
规定。一定程度上政府对于基本养老金支付不是负有相对责任而是无限责任,这
就使得政府的隐性债务极大地增加了。
第二、保障水平超越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
本质是运用一定的运算法则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共同承担老年负担的责任分
担机制,而实际上,这个机制并未得到良好的运用,我国规定基础养老金按当地
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20%计发的办法,实际普遍超过了60%的替代率,个别地区
甚至超过100%的替代率,大大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现行超过60%的替代率是
按照城镇职工社会平均收入确定的,而不是包括农民在内的个体国民的社会平均
收入,如果按照个体国民在内的社会平均收入计算,现行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
之高,更是不言而喻。
第三、转制成本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按照现行制度,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部
分的基金要负担四部分养老金的发放,即“老人’’的养老金、“中人”的基础养
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以及“新人”的基础养老金。这样的制度设计是希望通过社
会统筹基金的积累来偿还旧制度下的养老保险金负债,即由在职职工来承担老职
工在旧制度下积累的养老金权益。而社会统筹基金是由企业缴纳的,这样就直接
加重了企业的缴纳负担。
第四、覆盖面窄,缺乏公平性。我国的养老覆盖顽太小,而且分布不均,体
现在地区间,各类不同企业之间,甚至企业内不同工种之间,企业差别和地区差
别致使统筹难以实现,客观上也,阻碍了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流动,妨
碍公平机制的形成。
第五、收缴率低,欠缴费问题严重。但由于仍未有有效的法律的、行政的、
经济的强制收缴手段,企业拒缴、拖缴、少缴情况还是时有发生,造成某些基金
收不抵支,使养老保险基金陷入困境。截至到2001年底,全国企业累计欠费
395.39亿元,其中欠费千万元以上的企业207个。欠费多的企业多分布在国有
老企业相对集中的东北三省、重庆、四川、湖南、陕西等地@
@《国家将加大养老保险欠费的征缴力度》,新华社,转自新华网
25
三、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真实保障能力
虽然我国基本养老制度和实践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仅从以上我国基本养老
保险存在的问题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要达到其设计的初衷,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基本养老保险")
的原则之一。通过对我国基本养老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它在这两方面做得都不
够。
首先,制度设计缺乏公平,远未达到其作为“基本养老”所要达到的要求,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缺乏公平,最显著的表现就在于其覆盖面太小(图2.1),2006
年参保人数为1.7亿,仅占全国人数的一成多。




l999 2000 200 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图2.1我国参保人数和人均保费
资料来源:数据来自财酷网h廿p:,,Ⅵ,、II,w.moneyq∞.∞m/,整理所得。




这方面,最重大的特点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缺失,受到传统经济社会二元
结构的影响,我国养老保障也呈现出二元结构。农村养老保障还是以家庭保障与
土地保障为主,没有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在部分地
区试行的农村养老保险,运作当中没有任何财政支持和补助,经办机构还从保费
中提取3%的管理费,实际上与商业养老保险无异。设计与现实要求不符,导致
其总体呈收缩的趋势,参保人数由1998年的8025万人下降到2003年的5428
万人,参保率由1998年的22.8%下降到2003年的14.9%。即使在城镇,基本养
老保险主要覆盖了国有企业。虽然非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在许多地区占一半以
上,但其覆盖范围参差不齐(20卜90%),这类人群就业较不稳定,更需要参保。
0
0
O
O
m



0
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参保职工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例在12%左右,参保职
工占城镇就业人口的比例在40%左右,参保职工占城镇在岗职工的比例在80%左
右。
除此之外,不同人群所享受到的养老政策是不同的,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
差别比较大,如公务员依然享受计划经济时代的退休养老政策,而自由职业者的
养老政策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而被人为地排除在现有制度之外,部分企业因经营困
难无法按时缴纳保险费,其职工的养老保障也无从得到保证。这都使得基本养老
制度不能发挥其体现公平的特点。
第二,制度设计缺乏效率。现实中可以看到,.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与拒缴率
居高不下,由于转轨成本没有得到合理的分担而沉淀在养老保险制度中,因此在
制度设计及其运行中,由在职人员承担了转轨成本,他们同时为自己和已退休人
员的养老付费,面临双重负担,在部分地区,企业的福利负担甚至超过职工工资
的40%,以致部分效益不好的企业拖欠缴费现象突出。失业人数不断增加也是一
个原因(表2.1),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目的之一是保证劳动者的有效供应,但
也会提高劳动力使用的成本,可能会抑制对劳动力的需求。高效率的养老保险制
度能够在成本与保障之间达成一种平衡。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由1998年的3.1%
逐渐上升到2003年的4.3%,这主要是由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等原因造成的,是
否存在养老保险制度的负面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但在~定程度上,这
可能说明了该制度在保障劳动力方面的不足与低效率。
表2.1我国城镇人口就业基本情况
年份1998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万人) 597 770 800 827 839 847
城镇登记失业率(%) 3.1 4.O 4-3 4.2 4.2 4.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整理所得。
根据测算,在职人员负担大于理论数值,实际缴费率高于理论缴费率五个百
分点以上;养老金替代率在不同年份之间波动和差别比较大,在大部分年份,理
论缴费收入大于当年实际缴费收入,差额有增长的趋势,而理论支出均小于实际
支出。11
11陈文辉:《现行养老险制度评析及发展思路》,中国金融网,http:№n】I例.z萄rw.com
27
一、企业年金
第三节其他养老金计划的发展
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
保险制度。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组成部分,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
执行。在宏观上它是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是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
重要补充;在微观上是市场体制下企业薪酬福利结构的一部分,属于一次分配范
畴,是企业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激励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
我国的企业年金的发展思路与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基本一致的。
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继出台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
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标志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已走向规范化运作,但是这一系
列规范的文件不能改变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可以说目
前颁布的关于企业年金的政策法规层次过低,劳动部的部颁规章法律效力较低,
又缺乏配套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使得基层企业执行起来比较困难。
由于各方面的限制,我国的企业年金目前还很不发达,虽然现在已经有
22430家企业已经建立“企业年金”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年金,参加企业
年金的职工总数680万人,建立个人账户的有530万个,还仅占我国职工总数
75200万人的0.7,远远低于2004年养老社会保险16353万人的参保规模。12即
使如此,也应该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年金制度这条道路,它必将对现代
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我国私人养老储蓄
我国在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中第二十六条指出:建立各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
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保障政策要
统一,管理要法制化,社会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居民
的社会保障办法应有区别。提倡社会互助,发展商业保险业,作为社会保障的补
充⋯⋯;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用
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国家提倡劳动者个人进行储
蓄性保险”;随后也多次提出鼓励个人参加个人储蓄养老。从中可以看出,中国
政府已经做出了对于加强公民进行自我保障的选择。
12《2004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28
从养老意义上讲,我国的居民储蓄属于居民的自我养老保障行为,但是因为
没有政府具体的税收优惠、监督管理等政策支持还不能纳入补充养老保障体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甚至高龄化的加剧,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中庞大而不断增长的隐性
债务连同对养老金的管理不善,导致基金支付压力过大,而企业年金还处于起步
阶段,个人在解决未来自身养老问题中的责任日益突出,据调查,居民对于个人
养老需求有强烈的需求。与此相矛盾的是鼓励发展私人养老储蓄的有关支持政策
迟迟没有任何实际性的进展,这将严重制约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养老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个人在养老储蓄问题方面应该统筹考虑,
使自己在职期间的收入、资本积累与我国的养老政策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一生的
养老规划,从而实现在退休后享有满意的生活质量。私人养老储蓄是第三支柱的
理念,这里我引入了私人储蓄性养老计划的概念一一实现私人养老储蓄的理财工
具,作为对我国养老制度中第三支柱的补充来展开以下论述。
第三章私人养老储蓄的外部经济性
私人养老储蓄的外部性是指私人养老储蓄在执行其本身为储蓄者作为养老
保障的基本功能之外,对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乃至社会经济发展
所具有的影响和作用。
1、外部不经济: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养老储蓄作为储蓄的一种,它在量
上的增加就意味着当期消费的减少,其流出的部分需要投资(或者政府支出等等)
来进行补充,当流入的总量不足,就会导致总收入下降,以两部门经济为例:
I】厂=C+S I C=】厂一S
l】,=C+, I S=,
、、
如上面所示,当S=I时,国民经济达到平衡点,当S>I时,即我们上面所述
流出储蓄不能及时为其他流入所补充时,经济总量就会下降。这就是养老储蓄最
显著的外部不经济。
然而,储蓄是投资的重要来源,如果正确利用好了储蓄,就不存在或者较少
存在这方面的影响,或者说,储蓄的外部不经济性能够通过合理的安排,较好的
避免造成外部不利影响。
2、外部经济性:在这里,我们不讨论私人养老储蓄对于国民经济的流出效
果,但只看私人养老储蓄对于社会的经济性,即对于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社会经济
发展的正面影响。
能够将保险基金进行合理的投资,使之产生效益,才是保险基金自我生存的
途径,我国政府经常提及的基金的“保值、增值”也正是这个意思。其实真正意
义上的“产生效益",是社会效益,是保险基金在进行合理投资的同时,能够带
来社会经济运行方面的利益,相对于前~种“自我生存’’的效益,这种社会性的
效益更加能够体现私人养老储蓄的外部经济性。然而,也必须看到,在我国私人
养老保险制度上不发达,遑论其对于社会其他方面的贡献了。
目前,在私人养老储蓄方向的研究中,就其对于社会(养老)保障的作用谈
得比较多,而对其外部性研究的比较少,尤其是它所能给社会带来的本身功能之
外的作用,则研究的比较少。鼓励和规范私人养老储蓄,不但能够增强社会保障
体系的稳固性、减轻政府财政压力,而且通过其资金积累,对于资本市场、货币
市场、金融市场都有稳定和促进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深入讨论私人养老储蓄在这
方面的功能。’
30
第一节私人养老储蓄与养老保障体系
建立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已经是世界各国社会的在应对养老保险问题的
共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一般认为,由国家举办的法定基本养老保险
称为第一支柱,由企业举办的补充养老保险成为第二支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称为第三支柱。
私人养老储蓄具有不同于收入的资产福利效应,个人可以对于自有金融资产
进行积极的养老规划。一个由政府提供的收入来源基本上不控制在接收者手中,
无论这个收入是如何有保证和安全的。私人养老储蓄由个人控制,根据个人的选
择而有所不同,而且个人会对自己控制的养老储蓄资产产生很大兴趣,扩大自己
的选择和经营自己的福祉。13可见,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在第一、第二支
柱基础上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途径,这与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发展企业
年金、商业保险并不矛盾。它们作为多支柱养老金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共同参与者,
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而不完全是相互替代。14
实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对于养老保险体系来说,能够多渠道筹集养老保
险基金,有利于扩大养老保险经费来源,从而摆脱原先单纯依赖国家和企业的局
面,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更重要的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同样有利于消除长期形成的保险费用完全由国家负担的观念,增强人们的自我保
障意识和参与社会保险的主动性。
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或正在走向“多支柱”的养老保障模式,按
照“三支柱"模式设计养老保险制度,并且比较成功。逐步发展多支柱的养老保
障体系,也是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改革目标之一。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
中,中国试图设计部分积累制的“多支柱”模式。但是,由于把不同运行机制的
养老保险支柱混杂在一起,没有真正建立起各自独立的“多支柱”,事实上变成
了捆绑在——起的“多层次”。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利益主体的独立利益需
求产生了矛盾,导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困难、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缓慢,难以
形成“多支柱”体系。”
发展包括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在内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从国外的经
验看,主要也是在前两个支柱遇到一定的财政危机时发展起来的。从美国社会保
险制度与私有退休金计划之间关系可以看出,美国在经济大萧条以后,美国联邦
13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
14王延中:《企业年金制度设计与政策选择》,来源:《经济管理》
15同上
3l
政府为退休老人的退休生活保障担当了主要责任,但是社会基本保险所提供的福
利并没有能随工资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在1950年,美国的社会福利有了很大增
长,而美国的私人养老计划也得以迅速发展和增长。它们的并行发展主要是由于
随着美国社会的老龄化,美国人口中需要提取保险金的人数比例越来越高;而美
国的保险制度所提供的社会保险金,虽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仍然不足
以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因此,私有退休计划的发展也就应运而生,并起到了补
充社会保险待遇不足的作用。16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发达的新加坡或
者智利等国,也是在同样的境况下为了同样的目的,发展起社会养老、企业养老
和私人养老相结合的制度的。.
在我国,如先前所述,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发展多停留于原则性而非实践
操作层面,另一方面来说,即使是社会基本保险也上不完善,企业养老才刚刚起
步,但并不是说这样就可以忽视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个人储蓄
性养老保险的建立完善和前面两大支柱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并非矛盾或者有
资源上的冲突,完全有可能同时发展完善,在这方面,局部发展和全面发展相比,
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相反,由于国际上在养老保险领域的发展已经具有的相当
的经验,我们完全有可能跳过“逐步建立各部分”而直接向着养老保险制度整体
性建设的方向发展。这样,既能满足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社会的迫切要求,又能
给自己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实践来调整制度安排,逐渐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16林弈:《美国的私有退休就金体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2
第二节私人养老储蓄与资本市场发展
与欧洲、日本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相比,美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都比较低,但
由于它拥有世界上效率最高的资本市场,所以能够把资本配置到生产效率最高的
程度,从而获得很高的回报,也就产生了“一本万利”的效果。在美国和英国,
其保险公司的资产和养老保险基金就占了上市股份的50%,由此证明,这是世
界上两股最成熟、最有效、最有竞争力的金融力量。
而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较低,而储蓄率却居高不下,其中居民储蓄、
企业储蓄、政府储蓄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根据世界银行
2005年6月份的分析报告,与不同组别国家相比,中国的储蓄率都更高,中国
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储蓄率处于世界最高水平。”有专家认为,把储蓄分
解为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可以看到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各项储蓄
率都处于前列(不排除其他国家可能也有一项或者若干项储蓄率较高)。18其实与
中国相比,家庭储蓄率比较相近的国家还有新加坡等东南亚、以及智利等南美国
家,恰是一些私人养老保险占全部养老保险比例较大的国家,而且在这些国家,
私人养老性保险基金的利用率是非常高的,相对应的,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和养
老金的结合是非常紧密地,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一方面使养老金自我增值,另一
方面为社会经济做出贡献。考察这些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到,当他们发展私人养
老保险的同时,带动的资本市场的发展。
一、养老储蓄和资本市场互相促进
养老金的加入,能使资本市场有了更加强烈的自我完善的动力,以智利为例,
智利私营养老金体制改革在资本市场的兴起中起到了基础性的推动作用,经过
20多年的快速发展,智利资本市场己成为拉美乃至世界发展中国家中最为发达
的市场之一。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快资本市场立法进程——在过去20多年中,智利多次对养老金进入资
本市场进行规范,其立法或修改法规涉及到有关证券市场、私营养老金、保险业
以及投资基金等方面,到1990年为止,有15项关于资本市场的主要法规修订与
养老金改革有关,而这个数字到1999年,已经有25项;
2、创新金融产品——智利养老基金投资渠道的演化历程,可以看到养老金
投资与许多资本市场新兴投资工具的产生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或者该项投资工
17 2005年“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经济学家谈人口问题”研讨会简报之四
18《中国国内储蓄、投资和贸易顺差的未来演进趋势》,何帆、张明
33
具本身就是为养老金投资所设计的;
3、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养老基金在智利改善国内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方面
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养老基金作为独立董事的身份对于信息披露,提高
公司经营、财务透明度等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4、加强金融监管,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智利对养老基金投资采取了严
格的金融监管措施,要求证券发行者、监管部门和养老基金之间建立了一个不断
的信息交换过程,从而增强了市场的透明度,从而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交易规则。
一般来说,养老储蓄,无论是公共资金还是个人账户资金,实现自身保值增
值是自我生存的必由之路,因此在这方面,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实现保值增值,
一般做法是投入到资本市场,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也正是因为养老金对于
资本市场的促进作用,从而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各国政府提出各项对于养老金
倾斜的政策,如对于购买养老保险的收入进行税收减免等等。
养老储蓄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样能够使投入其中的
养老基金得益。作为养老基金重要组成部分的私人养老储蓄计划,在资本市场的
发展中,同样能够实现成功运作、保值增值。可以说,养老保险基金的资本化、
社会化程度,取决于金融深化程度以及制度设定方式。
养老保险基金的资本投资必须坚持的两个根本原则:一是投资的安全性,二
是高回报率。长期以来,居民金融资产的大部分都以储蓄存款的形式被国有银行
大比例地运用于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所以,一方面,这种形式的养老储蓄金自
身积累仅以银行利率为限,另一方面,养老储蓄基金的发展或资本化,并非决定
于资本市场,而是取决于诸如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程度、国有企业贷款利用情
况等与资本市场不相关的外部因素。虽然这种情况下,养老储蓄基金的安全性可
以得到很大的保障,但是其回报率和资本化程度(利用率)并非十分理想。如何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获取高额回报,这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者一直关注的焦点,
而完善的资本市场能够提供养老基金比较理想的投资安全和投资效益。、
二、私人养老储蓄进入资本市场的困难
目前我国民间蕴藏着巨额闲置资金,居民储蓄缺乏合理的投资渠道进入资本
市场。根据人民银行的储蓄动机调查,2000年后中国居民储蓄动机第一位是社
会保障,高储蓄对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上世纪90年代后社会生产供给能力大
大提高,内需扩张成为经济动力,高储蓄在减少消费方面的负面作用开始凸现。
而且,考虑到居民储蓄的目的是保障,所以其投入到风险市场的意愿是比较小的,
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居民个人持有的股票、债券等风险资产也是很少的。大
多数美国人是依靠互助储蓄银行、储蓄信贷协会、人寿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等金
融机构代他们进行投资的。他们必须牺牲一些投资收入以支付金融中介机构的经
办费用,而大多数人尤其是那些谨慎从事的人也愿意为这些金融中介机构提供的
安全和便利支付费用。19
在市场化程度发达的美国,居民尚且不愿意直接入市,而愿意借助金融机构
间接入市,在这方面刚处于幼芽状态的我国来说,要求居民储蓄直接入市是不现
实的,而大量储蓄长期滞留在国家商业银行内,不仅产生了沉重的利息负担,还
可能孕育某种金融风险,巨额的储蓄存款已成为间接融资体系的一个头疼的问
题。20
储蓄不能直接顺畅的进入资本市场,另一方面,从储蓄种类内部来看,也是
这样,如前所述,将储蓄分解为家庭储蓄21、企业储蓄22和政府储蓄23,如果家庭
储蓄能够与其他两种储蓄相互替代,那么私人养老储蓄同样可以通过企业储蓄和
政府储蓄为媒介,用另外一种方式进入资本市场,如果没有这种途径,反过来又
能进一步形成高储蓄率。现实中,不同种类储蓄之间的替代途径也因为种种原因
而堵塞:
第一,中国的居民储蓄和政府储蓄之间不能相互替代,由于政府的消费性支
出偏低,尤其是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资有限,居民在未来收入和
支出的不确定的情况下,形成了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到,
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是最强烈的,也许可以说这是由于文化传统造成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行为受到同样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制约,所以归根到底,政
府降低当期投资性支出(增加政府储蓄)并不会挤出居民储蓄,因为,政府储蓄
和居民储蓄相互替代的机制被堵塞了,深层次原因在于政府对社会性公共产品投
资的不足。
第二,中国的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之间不能相互替代。中国的居民储蓄和企
业储蓄之间不能相互替代的原因在于股票等投资市场的运行机制,当居民进行投
资,相当于根据预期的回报率,居民的财富有了增加,并且在财富效应的驱使下,
扩大当期消费,这样,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就实现了相互替代。然而,中国的企
业无论所有制形式如何,一方面缺乏分红的传统,另一方面在诸如股市上的表现
与其基本面相去甚远,可以说,股票市场更多的时候是一个投机而非投资的市场,
所以当企业价值与居民财富之间的联系被割裂时,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相互替代
19托马斯.梅耶等《货币、银行与经济》
20见附件附表一:我国历年储蓄率一览
21居民储蓄等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居民消费
22政府储蓄等于政府可支配收入减去政府消费(不包括政府投资)
23企业储蓄等于企业的未分配利润
’ 35
的机制也被堵塞了。
第三,类似的,中国的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之间也因为其相互替代的机制被
堵塞了,而不能相互替代。
推进社保发展,有利于消除预防性储蓄动机,发展私人养老储蓄保险,更是
直接将原来的私人养老储蓄资金投入于资本市场,其途径就是机构化,而这笔资
金能否增值从而提供较好的未来保障,能否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动力,则取决
于资金机构化运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私人养老储蓄计划能够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中国的经济运行中对于资金的需求出现了奇特
的现象:资金相对过剩与资金相对紧缺并存。如果将资金需求分为资本性资金和
债务性资金。鉴于大多数企业资产负债率长期居高不下和银行存差严重发生,“资
金相对过剩"实际上是债务性资金相对过剩,“资金相对紧缺”实际上是资本性
资金相对紧缺。24资本市场的建立,其目的在于将剩余资金转化为资本存在,资
本市场的生存条件也是不断将剩余资金转化为资本存在,所以,对于中国来说,
将其巨额的私人养老储蓄投入资本市场,转化为新投资资本,必然能对资本市场
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促进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则是我国现阶段经济
发展中比较紧迫的任务,智利经济学家加列戈(Gallego)和卢互伊扎(Loayza)
使用股市市值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来衡量股票市场的规模。根据标准普尔公司
的统计,高收入国家股市市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1990年为16%,2000年
上升到100%;中等收入国家1990年为7%,2000年为18%;低收入国家1990年
为3%,2000年为7%。从表3.1的数据来看,我国证券市场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很小,而且受到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在证券指数较高的2000年,股票总市值
与GDP比值未超过50%,而更具代表性的流动股票总市值与GDP比值也只有
16.2%,而到股指较低的2005年,这两个数字更加只有17.6%和5.8%。
表3.1我国股票市场市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年度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A 48090.9 43522.2 38329.13 42457.7 l 37056 32430.28 89403.9
B 1 6087.52 14463.17 1 2484.56 13178.52 11689 l 0630.52 25003.64
GDP 99214.55 1 09655.2 l 20332.7 1 35822.8 159878.3 1 83867.9 210871
A/GDP 48.5% 39.7% 31.9% 31.3% 23.2% 17.6% 42.4%
24王国刚:《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层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6
B,GDP 16.2% 13.2% 10.4% 9.7% 7.3% 5.8% 11.9%
C 2073.48 1645.97 1357.65 1497.04 1266.5 1161.06 2675.47
D 635.73 475.94 388.76 378.63 315.81 278.75 550.59
A:股票市价总值(亿元)
B:股票流通市值(亿元)
C:上证综合指数(收盘)
D:深证综合指数(收盘)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整理
从空间上讲,私人养老储蓄计划资金来源稳定,如果这部分资金能够进入资
本市场,这对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就此一项,资
本市场容量可以上升一个台阶;从时间上看,私人养老储蓄计划绝大部分是长期
合同,持有私人养老储蓄的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可以长期使用其资产(对
投保人的负债)从另一个层面扩大了此类机构的规模。有了私人养老储蓄作为资
本市场的资金来源,资本市场可以至少在规模上都有一定的发展。
第二,提高资本市场的稳定和投资效率。除了在资金总量上的帮助,私人养
老储蓄计划不断地向资本市场注入资金的同时,也会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提高
其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养老保险基金是资本市场的长线投资主体,由于养老保
险基金的特殊性质,也就决定了养老基金需要长期投资的形式,从而确保了资本
市场的长期投资水平。当资金操作者养老基金、人寿保险公司和共同基金等机构
作为资金需求者,必须要注重长期稳定的投资,减少投机行为,而机构的行为又
会影响到市场本身的结构,当资本市场的市场主体注重投资稳定性和效率,寻求
更加合理的盈利模式时,成熟稳定以及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就成为可能。
世界银行经济学家戴莫古克·康特(Demirguc—Kunt)和列文(Levine)认
为,股市交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和股票换手率两项指数可以衡量股市的效
率。考察我国股市交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图3.1),在国内生产总值持
续高速增长的同时,股市交易额却没有较高的增长,一直徘徊在一个较低的区域,
2006年始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所以,发展私人养老储蓄、私人养老储蓄进入资
本市场,对于改善现状具有非凡的意义。
第三,影响资本市场的结构,促进金融工具的创新。养老储蓄的投资首先有
较高的安全性要求,其次其投资工具集中于长期投资回报率较高的资产组合,养
老储蓄投资需要长期稳定性和较强流动性的结合,因此,私人养老储蓄基金进入
资本市场,必然会推动资本市场结构的创新和发展。
37
250000
200000
量150000
骚100000
娟50aU0U0U0U
0
我国股票成交金额和国内生产总值
/. 。l/ / 一

k、-—1.—,r—。√ /
拶§拶事守梦§
年度
图3.1我国股市交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整理
另外,私人养老储蓄进入资本市场,有利于促进金融工具的创新。以资本大
国美国为例,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金融创新归功于机构投资者,尤其
是养老基金的大力发展,认为美国资本市场中零息票债券、期权、金融期货合约
等一系列金融产品的产生主要是为了适应在利率波动性增加和政策管制更为严
格的环境下养老基金的投资需求。
第五,私人养老储蓄计划有利于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主体本身的素质,提高
自身管理能力和运行效率,这得益于私人养老储蓄计划资金使用的信托模式促进
了上述市场主体的发展。
私人养老储蓄进入资本市场,需要发展和完善各类配套政策制度,同时培育
了养老基金、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一大批机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的成长
对于市场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金融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配置更加
有效,对更多更好的项目能够获得融资,实际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联系也
更加便利。这些机构投资者实施一定程度的从业约束,进一步降低了市场的投机
氛围,增强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与营运效率,建立了诚信的市场环境。机构投资者
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和专业的管理能力大大推动国内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公
司治理结构。
38
第三节私人养老储蓄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
私人养老计划在资本市场能够促进产品创新和市场结构完善,对于金融体制
改革也存在一定的意义。当然养老金的利用和金融制度的改革存在一定的联系,
但这里我们不讨论涉及制度层面的改革,仅仅探讨一下其与金融市场结构、产品、
发展水平的关系。
一、私人养老储蓄计划与银行保险业的发展
近年来储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原因在于人口结构的变化、经济的
持续繁荣以及对更高生活水平期望,而结果就是人们对长期、高收益的财经储蓄
方式的需求不断增加。资本市场上日益增长的复杂的投资工具也比低收益的银行
存款更具有吸引力。消费者购买较为复杂的复合型产品的支出要小于分别购买不
同的产品。25另一方面,在产品供给方——银行保险公司的角度,复合型产品往
往具有高的盈利、低风险的特点。创新的复合型的产品一方面可以更好满足消费
者的需求,向其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可以使银行保险业大大提高经营效
率。所以,当前随着私人养老计划的深入,无论是对于银行业还是对于保险业,
都是一个发展的契机,而利用好这个契机的手段就是加紧促进其自身竞争力的提
升,很好地适应市场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变化,为私人养老储蓄提供了更加便
捷的理财服务平台。例如平安集团的金融控股公司框架下己经开展了保险、信托
等多种业务,特别是2003年9月29日,平安信托和汇丰银行共同收购了福建亚
洲银行,将其更名为平安银行,更是使平安集团向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业集团迈进
了一大步。
在经过了十年的发展以后,我国的银行保险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引人瞩目的
发展业绩,我国银行保险业的发展己经逐渐成为金融业经营主体、消费者和监管
当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一方面,目前国内各保险公司和十几家银行建立了业
务合作关系,从银保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看,合作的范围包括代收保费、代付保
险金、代销保险产品、融资业务、资金汇划、联合发信用卡、客户信息共享等方
面,有的商业银行甚至和多家保险公司同时签订代理协议,销售多家保险公司的
多种保险产品,形成双方业务渗透、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表3.2 2002年各公司银行保险业务比较
25
Augus Hislop,01e PeterSen&I乇alf Hispop,”撕ng B锄cassu馏nce Really wOrk”,IBM Business
C0nsulting Services,2002
39
项目中国人寿平安保险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
A 163.69 95.86 54.11 30.4 32.92 11.7
B 12.67 17.09 21.73 38.08 50.16 70.57
A:银行代理保费收入(亿元)
B:占公司总保费比例(%)
资料来源:陈丽:《论我国银行保险业的发展》,《保险研究》,2003年第7期
如表3.2所示,太平人寿在2002年的保费收入当中有70.57%来自银行保险
业。另一方面,在寿险领域我国银行保险业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寿险的银行保险
业在2002年的收入水平较上年的增长幅度达到了600%,尽管存在我国保险业发
展基数较小这样的现实,但这样的速度在任何国家来讲都应当说是一个奇迹。从
总量上来看,从2001年到2003年短短的二年我国银行保险业的收入从45亿元
上升到了2003年的765亿元,增长速度十分迅猛。26
200 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图3.2我国200卜2007年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及其占保费收入比例情况
资料来源: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h仳p:胁^Ⅳw.swl08.com,,经整理得
二、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
适应于更为广泛的低风险偏好的储蓄者的金融产品创新受到市场关注。之
前,尽管出现了实际上的负利率,局面依然选择储蓄作为主要的投资渠道,这一
格局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储蓄是基于养老、医疗等
预防性动机的低风险偏好特征下的储蓄,只有低风险的金融产品,才可能分流这
26杨明辉,张翔燕,洪波:《金融控股公司实务与操作》,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40
∞弱如笛加"m铋毗%\。
O
O
O
0
O
O
O
O
0
O
的∞∞加∞∞∞柏加
些储蓄。近年来,保本基金、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等低风险金融产品的推出,适
应了这一客观的需求。缺乏低风险的金融投资产品,是当前中国金融结构方面存
在的重要缺陷。中国居民储蓄从总量上看十分巨大,但是考虑到许多居民是将储
蓄视为未来医疗、教育等支出的一种保障,因而巨额的居民储蓄实际上是一种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因而这些居民储蓄的风险偏好,并不同于通常意义上
的居民储蓄。仅仅从证券市场看,显然是高风险的金融产品占据主要地位,只有
较少的产品是适应于当前我们居民追求低风险下的稳定回报的投资偏好的,这些
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也处于十分初级的发展阶段,未来创新空间依然十分巨大。z7
随着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将全面对外放开,面对中国私人养老储蓄这个尚
待开发的“巨大蛋糕”,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合格境外投资者将越来越多,中国
金融体系中的金融机构将大大增加。同时,外资金融机构丰富的金融产品以及中
资金融机构不断进行的创新活动,都将使金融产品日益多样化,中国金融交易工
具将更加丰富。由于原先中国商业银行不得经营营业性信托和证券投资业务,银
行理财市场发展空间非常有限。2005年9月银监会先后出台的《商业银行个人
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也是为尽快
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增加利息收入以外之手续费收入,办法特别采取了“宽
容"手段,鼓励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超市"理财业务。国内各个银行纷纷开展理
财业务,在金融商品不断推陈出新、为客户提高优质的服务、提高自身的技术和
管理能力,以保留住私人养老金的一席之地。目前几乎各家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
理财品牌。
三、促进寿险及寿险业快速发展
私人养老储蓄计划对于保险业的发展具有毋庸置疑的决定性作用,银行储蓄
作为原有的主要养老储蓄投资对象,已经越来越受到其他金融创新产品和投资渠
道的排挤,在各种金融产品之外,保险应该成为养老资金的主要去处。
从表3.3的寿险数据中可以看出,1997年的人寿保费收入是601.96亿元。
从1997年到2003年的人寿保费收入逐年上升。2003年的人寿保费收入是1997
年的5倍。寿险的保险深度从1997年的O.81%上升为2003年的2.81%增加了2.47
倍。但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8%。2003年的人均寿险(寿险密度)233.00%,
是1997年的4.79倍,却小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120。人寿保险费收入、寿险深
度和密度大幅度提高的事实,充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及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赡养危机的认识的增强,我国私人养老保险额在高速
27巴曙松、袁彩红:《金融产品的创新趋势》,来源:《中华合作时报·合作金融》2004年第
13期
41
的发展,私人养老储蓄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从表3.4可看出,虽然寿险保费金
额目前还比较小,但是其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维持在GDP增长速率的
2倍左右。
表3.3中国1997—2003年商业寿险保险费收入、寿险深度、寿险密度
年份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A 601.96 753.78 885.08 989.56 1424.04 2274.64 3011
B 74462.6 78345.2 82067.5 89442.2 95933.3 99611.3 107275.3
B2 12-3626 12.476l 12.5786 12.6743 12.7627 12.8453 12.9227
A,B 0.8l O.96 1.08 1.11 1.48 2.28 2.81
A,B2 48.69 60.42 70.36 78.08 111.58 177.08 233.00
A:寿险收入(亿元)
B: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B2:总人口数亿人
A/B:寿险深度(%)
A/B2:寿险密度(%)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保险年鉴》整理,不包括香港、澳门和
台湾地区的数据。
表3.4 2005—2025年寿险保费收入增长及预测情况
Y力D05 Y2I)06 Y2007E Y2加gE Y2009E Y20loE Y20l 5E 1眩020E Y2025E
蜜环GDP|贽长率% lO.40 10 70 11.50 lO.70 1040 J0.10 756 5j9 5‘09
邋赁膨胀牢% l,80 1.50 .|.90 3.∞ 2.50 2.50 2.50 2.50 2.50
GDP(亿人Kili) 183085 207367 23338I 267912 303169 342134 581672 894263 130昵36
}|:率(元/美元) 8103 7.8l 7.34 6 75 643 6.12 5 55 5.1l 4艏
A均GDP(美元) 1715 20ll 2338 2890 3∞l 3992 722S 11667 17354
群黢像硷深f堑% 1.99 1.96 2.14 2.33 2.53 2,75 367 4_30 4.gl
寄陵像费齄钡(亿甍冗) 396 520 680 923 1193 1537 3846 7525 12952
群砼保雪5}总锨(亿人比币) 3646 406l 4994 6233 7669 9幸09 21347 39453 62974
奄鼢像贽增长牢%(美元) 30.9% 35.7% 29.2% 28.黔0 l 72% 13.4% 109%
奄陵保赞增长率%(人K币) 14.17% 11.39% 22.99% 24.81% 23.00% 22.69% 14.95% l】.51% 9 80%
寿畸增长率弹性l-36 1.06 2肿2.32 2.2l 2.25 l 98 2.06 1.93
密度(人【亡耐人) 30.53 39j9 50.03 6725 铂.03 109.77 265.27 50l 67 834.7l
资料来源: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h仳p:伽^^n^f.swl08.com,,经整理得
42
第四节私人养老储蓄与人口老龄化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平均寿命的延长,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已经是
不争的事实,由于未富先老,这将成为我国将面对的最巨大的难题之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8,2000年,全球和中国60岁
以上人口比例均为lO%左右,二者大体相当。到2030年,全球的这个比例是16%,
中国的这个比例则高达24.5%”。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最新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
2015年的10多年里,老龄人口增长较为平缓,预计到2015年65岁及以上人口
比例为9.35%,总量达到上1.3亿人。从2015年以后劳动力人口开始负增长,
在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人均寿命延长的推动下,老龄人口以平均每年3.68%的速度
加速增长(表3.5),以上说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比其他国家要快的多。30
表3.5中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抚养人口增长率(1995—2030)(单位:%)
总人劳动年龄劳动力老年抚养老年抚养抚养人抚养人
时间
口人口人口人口a 人口b 口a 口b
1 995.2000 0.98 1.18 1.18 3.22 2.19 0.58 0.68
2000—2015 0.68 1.00 0.74 2.62 2.78 .0.02 0.59
201 5.2030 0.31 .0.06 .0.46 3.68 2.94 1.14 1.40
注:老年抚养人口a是指65岁以上的人口;
老年抚养人口b是指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人口;
抚养抚养人口a是指0—14岁及65岁以上人口之和;

抚养抚养人口b是指0—14岁人口与男60岁、女55岁以上人口之和。
资料来源:胡鞍钢、王亚华:《国情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
82页
考察在岗职工、退休职工人数的发展时发现,退休人员的增加速度高于在岗
职工的增加速度,领取养老金人员的增加速度高于缴纳养老费人员的增加速度,
致使在岗职工的负担系数(离退休人/职工人数)和缴费人员的负担系数(领取
基本养老金人数/缴纳基本养老费人数)不断增大,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带来
巨大压力。据有关方面预测,中国65岁及以上老人从2000年的0.94亿(占总
28项怀诚,香港有关区域经济融合的研讨会上的观点
29《香港商报》,转引自《China Social Wel蠡玎e》,2005年7月
30胡鞍钢、王亚华:《国情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43
人口的7.3%)增加到2050年的3.34亿(占总人口的22.6%)。由于中国实行女
性55岁、男性60岁退休制度,又人为的提高了老龄人口规模,如2002年全国
60岁以上人口比例己超过10%,约1.3亿人,仅全国离退休人员就达到4223万
人。中国目前的老年抚养比为0.11左右,即每9.1个劳动年龄的人供养一个老
年人。然而,中国2020年的老年抚养比将上升为0.17,即每5.88个劳动年龄
的人供养一个老年人,比2000年增长54.50%;而2050年的老年抚养比将上升
为0.37,即平均每2.7个劳动年龄的人供养一个老人。31
据研究,我国职工抚养比在接下来若干年中会持续下降(图3.3),从图3.3
可以得到,从1995年至今,抚养比值一直在下降,而且根据预测,至2040年为
止,抚养比值持续下降,到2040年达到最低点,然后才开始缓慢上升,1995年
时,平均每个退休老人有4个就业人口在抚养,到了2000年时,一个退休老人
有3.3个人在抚养,而根据预测,到2020年,平均只有2.26个人在抚养一个退
休老人,2040年只有1.84个就业人员抚养一个老人32。
4
3
2
图3.3职工抚养比预测曲线
资料来源:厉以宁等著《中国社会福利模型》老年保障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138页。
同时,退休职工的年平均增长率比全部老年人口的增长率高出一倍33。退休
职工人数相对增多一直是负担增大的主要原因(表3.6)。表3.6中的数据表明,
31。胡鞍钢、王亚华:《国情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32厉以宁等,《中国社会福利模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8页。
33魏加宁:《养老保险与金融市场一一中国养老保险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
社,2002年版,第79页。

1995年的职工负担系数是0.21,即1个职工负担O.21个离退休人员;2000年,
负担系数为0.34,即1个职工要负担0.34个离退休人员,到2003年这个数字
为0.43,而2005年1个职工要负担O.47个离退休人员,负担是1995年的2.23
倍。
表3.6中国历年职工负担系数表
年份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A 14908 11259 10792 10558 10492 10576 10850
B 3094.1 3876 4018 4223 4523 4675 5088
C 0.21 O.34 O.37 O.40 0.43 0.43 0.47
A:城镇在岗职工人数,单位:万人
B:全国退休职工人数,单位:万人
C:职工负担系数,A/B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数据。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养老压力持续上升。
然而,据调查,由于老龄化等原因造成了负担系数增大,致使基本养老金支
付困难增加,在我国个人账户上的基本养老金为工资替代率的38.5%,仅够维持
10年的资金供给;同时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这就加剧了
解决养老问题的困难。为了应对老龄化的挑战,缓解基本养老金的支付困难,在
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框架下发展私人养老储蓄,必将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
的压力,成为退休职工体面生活的必要保证。换言之,这样除了政府和社会机构
的财政支持外,个人在退休前也必然需要有自我养老储蓄的计划安排,应该为自
己的个人退休后的生活多作打算,反过来说,发展个人自我养老储蓄计划,也很
大程度上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在岗职工负担压力。
45
第四章我国私人养老储蓄计划的制度安排
鉴于私人养老储蓄对于社会经济运行的作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发
展私人养老储蓄不仅是应付养老问题本身的举措,而且是有利于社会经济良好运
行润滑剂。如何才能使私人养老储蓄在社会其他领域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如何发
展私人养老储蓄才能得到我们预想的结果,这涉及到制度安排,只有制定合适的
制度、政策,利用合理的运作机制,建立一个与市场化管理和营运相适应的分工
明确、相互制衡的组织管理架构体系,确保“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才能
达到我们所要的目标。以下就探讨一下如何才能做到构架合理的组织管理架构体
系。
第一节制度设计的原则和目标
一、私人养老储蓄计划设计的目标
私人养老储蓄的目标是满足退休后体面生活的要求,而人们在谋划退休生活
是必然考虑到诸如衣食、住行、娱乐等各方面的问题,而且考虑到退休金是目前
收入的转移,是一种储蓄,所以,私人养老储蓄计划设计的目标应该是合理安排
终生收入的总量,这个计划贯穿在岗与退休两个时期。实现这一目标,其方式可
以是在个人收入情况为基础,对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做出预先的统筹安排,对私人
养老储蓄资产进行投资规划,建立个人资产储蓄功能账户,可以通过个人资产储
蓄功能账户委托理财,对终生做合理规划,弥补个人的养老金赤字,实现养老、
医疗、住房的个人需求目标。
二、私人养老储蓄计划设计的原则
一是充分考虑国情和发展要求,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政府在一定额度内“减
税让利于民”,引导员工在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基础上自愿进行个人养老资
产积累,增强员工的自我保障责任和能力;二是政府在私人养老储蓄计划中合理
划分政府、个人之间的责任边界,政府承担间接的担保责任;三是为确保实现个
人储蓄养老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政府的职能定位于政策法规设
计和市场安全运营的监督;四是私人养老储蓄计划实行养老信托管理模式,引入
竞争机制,提高其运行效率,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合理匹配。
第二节私人养老储蓄计划基金的组织管理模式
一、私人养老储蓄金托管模式
目前我国私人养老储蓄托管方式比较传统,存在多方面的不足,这些不足可
能导致运作之中的缺陷。首先,托管银行和投资管理人之间缺少交叉监督,使得
投资管理人伪造交易数据成为可能,当投资管理人存在这种道德风险时,就可能
向托管银行发送伪造交易数据,使得其得以欺骗托管银行和逃避投资监督;其次,
由于我国财政部还没有出台专门的私人养老储蓄金会计核算办法,托管行只能将
《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做相应改动后使用,并且每家托管行使用的具体
会计核算办法又各有不同,这无疑为相关主管部门监管私人养老储蓄金的运作增
加了难度34;再次,由于市场化发展成都不足,缺乏相应的专业的投资管理机构,
使得市场上缺乏良好的信誉、雄厚的技术力量及强大清算能力的管理人,从而使
养老储蓄投资效率低下。
鉴于此,在选择私人储蓄养老金的托管模式时,应尽量实行单一托管主体和
全程化托管服务的托管模式。从多托管主体向单一托管主体转变,建立国家个人
养老金管理中心职工养老基金,对私人养老储蓄资金在统一制度、统一支付项目、
统一计发办法、统一管理规程的基础上,逐步实行统一缴纳、集中运作、统一支
付,即私人养老储蓄金的筹集、运作、支付以单一的个人储蓄养老计划为对象。
从投资运作托管向全程托管转变,在全程托管模式卜,受托人、管理人和投资管
理人将无法实际接触资金,这将大大减少私人养老储蓄金在缴款和支付阶段的运
作风险。
私人养老储蓄金管理模式
专业化管理不仅是现代金融服务的特征,而且也是社会很多行业发展的趋
势,私人养老储蓄金托管也是如此,引入专业化的管理机构,有利于私人养老储
蓄金资金安全和资金自我增值。由于私人养老储蓄金有非强制性和注重收益性等
特征,同时还涉及包括委托人、受托人、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及受益人
等利益主体,为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和满足其自身增值的需要,私人养老储蓄
金有必要引入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实行独立于基本养老基金和企业年金的个人管
理模式。
专业管理机构具有其他管理模式不可替代的特点:良好的信誉、雄厚的技术
力量及强大的清算能力,它可以不断采用先进的通讯和网络技术,不断提高服务
34朱青:《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作分析》,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3页。
47
水平,为员工储蓄客户提供方便的信息查询、操作服务,同时费率较低。
当然,引入专业管理机构并不意味着排斥所有其他形式的管理机构,除了专
业管理机构之外,还可以存在非专业的商业年金管理机构,诸如基金、证券、银
行、保险等机构,以及企业级别储蓄金管理机构。
三、私人养老储蓄基金投资管理模式
根据国际惯例,在私人养老储蓄基金的投资营运方式选择方面,都不是由基
金的管理机构(信托人)直接实施的,而是由基金管理机构(信托人)委托专门
的投资机构进行投资35。基金管理机构主要职责主要包括:确定大投资方向、选
择投资代理人、共同确定投资计划(与所选择的投资机构)、全面监督投资代理
人的行为、为投资效果负责。
当然也有一些特定的养老金基金管理机构,特别是一些大公司的基金管理机
构自己进行投资,即这种管理机构兼有信托人和投资人的双重身份。
而政府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更多的人参
与,二是监督资本市场运行,防范风险,但不对养老金投资提供担保。三是除税
收优惠政策外,还有对参保人的约束政策36。
基金的投资方向非常多,既有股票、债券,也有不动产以及其他形式的金融
产品。通常,基金管理机构都采取多方向的组合投资方式,以防范风险并获得尽
可能大的利益。
四、私人养老储蓄金监管模式
为了确保养老金投资的安全和高效,必须建立了非常严格的监管体制,从很
大程度上讲,严格的监管体制是养老金投资管理机制能够成功运行的关键。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全,资本市场和各类中介机构发育程度还较低,相关
法律和制度缺失或不完善。而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资本市场和法制较为完
善,它们可以采取审慎监管的模式,因而对私人养老储蓄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管比
较松。因此目前我国对于私人养老储蓄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管不宜照搬发达国家较
松的监管模式,而应实行严格的监管。
在监管主体方面,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养老保险行政主管部门,就需要
成为行业监管和机构审批的主体,应该予以实体化,扩大和强化监管队伍,将监
管部门独立设置。
35《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研究》葛延风著外文出版2003年版
36同上
48
监管内容包括:经营目标与业务内容监管、投资计划监管、多元化的风险控
制等等
而监管方式方面,管理机构必须向监管机构提交每日交易情况汇报,监管部
门对之进行检查,监管部门除了数据检查外,还应设置不定期的现场检查,以防
范交易数据伪造的风险。除此之外,必须注重社会监督,基金管理机构必须每月
向其管理的个人账户资金的所有者就其投资的实际收益实施公告。
49
第三节养老计划中政府职能的定位
一、政府职能的转变
养老保障始终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参与,然而使其不适合过多地以直接管理的
手段参与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是政府本身的一些特点决定的:作为宏观决策
主体对于微观经济活动不可能拥有充分的信息,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管理能力相对
欠缺,投资心理相对保守,决策机制的僵化等等,传统的养老保障中的政府大包
大揽行为造成的后果就是低效率。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养老保险行政主管部门,由于各种原因,历史上政
府直接参与养老保险计划的运营、管理。而现代养老金运营趋势则是政府只对养
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日常运营进行监管。尤其对于私人养老储蓄金来说,由于其
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更加使政府在此不具有养老金担保责任,这就要求政府职
能在养老计划中实现一个转变,我国已经迈出这一步,但由于市场发展状况以及
改革进度,我国离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由直接管理运作到监管作用还有一定距离。
如何成为行业监管者,实体化、扩大和强化监管队伍、将监管部门独立设置
都是必经之路,但只是手段,更加重要的还是观念的更新和机构权责的重置。
二、政府责任的定位
政府作为进行制度设计和监督者,应在鼓励个人进行养老储蓄的同时引入养
老金市场的安全运营机制。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计划是对个人养老保障的统筹考虑和理财规划,是职工
为实现退休后获得可靠生活保障的自保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必须承担一定的
担保责任,此处,政府担保责任是指政府不直接提供养老金,而通过打造养老金
安全运营机制来实现担保责任,即机制担保。除担保责任之外,政府还必须在日
常运作当中,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运营和养老金的发放进行监管,检
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是否具备经营资格;颁布和修改有关养老保险基金投资
运营的法规、条例;对违规的行业机构进行处罚,对民众进行养老金运营情况信
息披露等等。
即使如此,也必须看到,政府作用是的有限性,在个人储蓄性养老计划中引
入市场机制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四节完善周边市场环境
一、建立健全信托制度
我国传统养老保险基金的运用是利用银行利息来实现增值,特点是风险小,
利息收入稳定,然而这种低风险、低回报的方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信托公
司作为专业的理财机构,具有良好的管理才能和经验,可确保养老基金的效益。
同时,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养老基金一旦交付信托,即不受信托公司和委托人
财务状况恶化的影响,从而确保养老基金的安全性。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基本放开了对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范围的过度限制,允
许其在法律许可的比例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入市。2004年5月1开始实行的《企
业年金管理条例》,对于办企业年金的运作是以信托的理念设计的,虽然第三支
柱的个人储蓄养老的相关法律制度还没有出台,但是企业年金信托为私人储蓄行
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模式提供了样板:首先,规范基金管理公司;其次,具体明
确养老基金的投资原则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受托人的投资行为;最后,进
一步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和有效监控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行为,明确受托人的法
律责任,依法约束受托人的行为。
采取信托制度推进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是保证基金资产安全性、流
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基金资产的增值是当前养老保险基金运用的核心问题,能够
顺利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二、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
前面提到,私人养老储蓄计划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主要是通过使资本
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帮助发展金融市场。然而,这需要一个前提,是金融市场自
身比较健全和完善。完善的金融市场是交易主体公平、公正交易的平台,及市场
主体在交易过程中财富不被掠夺的保护机制。在金融市场,由于存在信息的不对
称,由于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存在,如果没有个完善的制度基础,那么金融市
场交易活动不公平性与风险随时都存在。特别是金融资产与实质资产不同,大多
数金融资产是消极持有的,即资产的所有者没有能够从资产中获得收益的能力,
所以金融资产的持有人容易成为他人或政府掠夺的对象”。假如把职工个人的“养
命钱’’投放于年轻的、不成熟的、高风险的金融市场,资金的安全是不可能存在
37 IⅫa11,Ra曲un珊G and Luigi zingales (2003).SaVing capitalism舶m the c印italistS,New
Ybrk: Crown Business Press.
51
的,再来谈论如何健全完善安全保护机制问题为时己晚。
世界银行的三支柱建议方案中也隐含着一个重要前提:“改革也小能够在一
种潜伏着危机的环境中进行。改革所涉及的多种风险必须加以考虑。如果金融部
门的改革和资本市场的改革没有实现,个人账户就不能正常运行”38。私人储蓄
性养老计划通过个人理财品种组合的投资运营、金融资产的合理配置,实现养老
金的保值增值必须借助于完善的金融市场来完成。
38世界银行:《防止老年化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财政政策》,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6年版,第lO页
52
第五节小结
在过去若干年中,由于多方面的压力,我国计划并且正在进行社会养老保险
体系的改革,向多支柱社会保障体系发展。
然而,新体系仅仅处在试点阶段,离付诸实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也
将要经历_个较长的转型期。在此之中,最为欠缺的就是做实个人账户和个人养
老储蓄计划的发展。当然,问题和原因是多方面的。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就致力
于解决这些问题,然而,改革不是一劳永逸,总有新的问题必须涌现和解决。我
们社会还需要耐心!
私人养老计划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必经之路,抛开解决养老金缺口等问题不
论,私人养老储蓄在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障体系、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等方面已
经显示了它的功能和价值。这也是本文所重点探讨的内容。然而,必须看到,私
人养老保险计划并非是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它实现自身价值必须要有一定的外
部条件,所以,在进行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时候,兼顾全局,突出重点是应该有
的态度。
参考文献
1、April.Geo唱e E Rejda, Social Insurance a11d EconoIIlic, Security,Upper Saddle
IUver.
2、AuguS Hislop, Ole.Petersen&剐f HiSpop, ”Making BaIlcaLssuraIlce Really
work”, IBM BuSsiness CoIlsulting Sen,ices, 2002.
3、El鹏nberg R (1928), Capital and,fmance in也e age oftlle reIlaissaIlce: A
snldy of也e如ggers锄d ttleir w妇ection, New Ybrk: HarcouL
4、Ewald 10st,Inte伊ated Financial SeⅣices AFramev∞rk for success: S),Ilergies
in 111S咖lce, Banking, a11d Asset M觚agement, 111e P印ers on msk and
IIlsurallce,、,01.26 No.3 (July, 2001).
5、Pllilip E.DaVis.Pension Fullds Rethment Income Sec证t),a11d C印ital Markets
Intemational PerspeCtiVe,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 995.
6、IⅫall,Itaghur撇G aIld Luigi Zingales (2003).Saving c印italism f.rom the
capitalists, NewY.ork: Cro、Ⅳn Business Press.
7、The Wbrld Bank,AVening ttle old age嘶sis: Policies to protect the old and
promote growcll.,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11iVersit)r Press, 1 994.
P36.38.
8、W6dd Bank, Cllina 2020, OldAge SeCud够, 1997.
9、埃斯特勒·詹姆斯(美国):《国有企业、金融市场改革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的互动效应——中国如何解决老年人保障问题?》,罗靖、林义校译。
10、埃弗里特·T·艾伦(美国)、约瑟夫·J·梅隆(美国)等著:《退休金计划
一退休金、利润分享和其他延期支付》,杨燕绥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3年版。
11、庇古:《福利经济学的几个方面》,《美国经济评论》,195l第6期,第288—289
●。'一
贝。
12、曹雪琴:《养老保险储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北京,《经济导刊》,1997年
第3期。
13、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14、陈东琪:《新政府十预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年版。
15、陈丽:《论我国银行保险业的发展》,《保险研究》,2003年第7期。
16、程思危:《巾国货币市场发展学术研讨会》,《金融与保险》,2000年第1l期,
第4—8页。
17、仇雨临:《工业化国家现代养老保险制度》,转引自董克用,王燕编:《养老
保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69页。
18、褚福灵:《多支柱养老保险理论与实践》,《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03年第3期。
19、丁开杰:《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0、弗雷德里希·奥占斯特·哈耶克:《自由宪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1、高山宪之:《全球性养老保障制度的最新争论与改革动向》,王新梅译。
22、耿志民:《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23、洪国栋:《老年福利服务层面的整合与参与》,《人口研究》,2001年第2期。
24、胡鞍钢、王亚华:《国情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胡秋明:《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协调发展探讨》,《财经科学》,2000年第3
期,第90—93页。
26、胡少松:《探索离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模式》,《中国劳动》,2000年第2
期。
27、黄晓兴:《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2002年。
28、黄贻芳:《论中国养老社会保险的公平与效率》,经济评论,2002年第4期,
第63—74页。
29、景天魁主编:《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0、科林·吉烈恩、约翰·特纳等著:《全球养老保障7-改革与发展》,杨燕绥等
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31、夸克·霍、克里斯·罗宾逊(加拿大):《个人理财规划》,北京,《中国金融
出版社》,2003年版。
32、李洁明、许晓茵:《养老保险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12月
33、李绍光:《养老金制度与资本市场》,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
34、李焰:《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
35、李仲生:《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厉以宁、吴易风、李懿编:《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
37、林弈:《美国的私有退休金体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刘钧:《中国社会保障资金问题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5
39、刘颖:《中国养老金信托关系人法律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公
共管理学院,2005年5月。
40、吕晓东:《中国养老金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4年5月。
41、马雷克·戈拉、米哈伊·茹特科夫斯:《探索养老金改革之路:波兰多支柱
的社会保障体系》,高梁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1期,第65—72
页。.
42、迈克尔·谢若登(美国):《资产与穷人一一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3、穆怀中:《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
44、R·米什拉(加拿大):《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郑秉文译,北京,法律
出版社,2003年版。
45、时正新、廖鸿、朱勇等:《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1)》,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6、宋映梧,郑定栓等:《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斯蒂格利茨(美国):《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郑秉文译,北京,中国物资
出版社,1998年版。
48、宋宇:《论居民收人变化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及政策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
2002年。
49、唐均、王婴:《中国老年福利服务改革:调查与思考》,《中国人口科学》,1999
年第3期;唐钧:《资产建设与社会保障》,《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第217—221页。
50、王国刚:《中国资木市场的深层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年
版。
51、王钰:《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层次化机制与投资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中南林学院,2003年6月。
52、王坚红:《托马斯·迈尔谈第三条道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
第1期。
53、魏加宁编:《养老保险与金融市场一一中国养老保险发展战略研究》,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54、谢平:《经济制度变迁和个人储蓄行为》,《财贸经济》,2000年第10期。
55、鑫平:《关于企业年金的权威调查》,中国证券网,2004.9.13。
56、许红军:《工程项目建设监理委托一代理问题研究》,硕士论文,河北工业大
学,2002年。
57、杨仁君:《补充养老保险:影响因素及时间推广》,《生产力研究》,2004年
第3期。
58、杨燕绥,《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年版。
59、杨燕绥:《员工福利与退休计划》,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60、杨燕绥:《再论中国企业年金市场》,《劳动保障通讯》,2004年第10期。
61、杨燕绥:《中国养老金市场和信托问题研究,提交给“清华一金信‘养老金
信托理论与实务’课题组的报告》,2004年版。
62、杨燕绥:《做实个人账户是积极选择》,《中国劳动保障》,2005年第3期,
第5l页。
63、约翰·B·威廉姆森、弗雷德·C·帕姆佩尔(美国):《养老保险比较分析》
马胜杰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4、新华网:《国家将加大养老保险欠费的征缴力度》,《新华社》,新华网
(2002—02—27)。
65、张秋月:《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硕士学位论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3月。
66、张旭东、毛晓梅:《国际金融报》,和讯网wWw.hexun.com,(2005.09.14)。
67、张盈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3
年3月。
68、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9、郑婉仪:《企业年金对基本养老保险补充作用及发展规模的预测分析》,硕士
学位论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3年。
70、周小川:《论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模式选择》,http:
//w.usc.cuhk.cdu.hk,香港中文大学网站
7l、朱青:《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作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57
附录
附录一:我国历年储蓄率(投资率)一览(1 978—2007年)
55
50
35
35
窝錾憝塞拳器吕悬譬凑磊8 S 2 昌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经计算整理所得。
计算方法:
储蓄率=储蓄增加额/可支配收入×100%
投资率=总投资额/国内生产总值生产额×100%
附录二、国际上各种类型国家的养老保险运作模式一览
养老保险制度概观
一、智利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及养老金投资管理
(一)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基本做法。智利可以说是养老金体制转轨的典范,也是目前世
界上实行养老保险强制储蓄模式的典型。其改革养老金制度的基本做法就是由通过个人账户
实施的养老金积累制取代现收现付制。智利强制性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规定每个进入新体系
的人每月必须缴纳工资总额的lO%存入个人账户并进行积累,最终个人账户中积累的储蓄及
增值收益作为个人养老金的资金来源。
58
(二)养老金投资体制。对于所积累的养老金,智利的基本做法是,由多个竞争性的私
营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来负责个人账户养老金资金的管理并进行市场化的投资运作,利用投资
回报收益使养老基金升值。基金管理公司依法向个人账户所有者征收营运基金的管理费用,
管理费率放开由公司自定,各基金管理公司之间在服务的价格和质量上开展平等竞争。个人
账户所有者可以自由选择基金管理公司并在其认为需要时将自己的个人账户由一家公司转
移到另一家公司。
(三)为了确保养老金投资的安全和高效,智利从改革之初就建立了非常严格的监管体
制。从很大程度上讲,严格的监管体制是其新制度能够成功运行的关键。
1、监管主体。在智利,负责对基金管理公司及其活动进行监管的主体是征服所属的养
老基金监管局。
2、监管内容。智利对基金管理公司及其活动进行监管的内容可以说非常广泛且细致。
归纳起来,大致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经营目标与业务内容监管。
第二,投资计划监管。
第三,多元化的风险控制。
3、监管方式。智利对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活动的监管方式极为严格,且实施时时监控。
在新制度开始实施之后,监管部门建立了每日汇报制度,基金管理公司必须向其报告每天的
全部交易情况,监管部门则逐日检查基金的价值和管理公司递交的信息并与从其他途径得到
的信息加以比较。此外,监管局还经常对管理公司进行事先不通知的现场检查,以核对每日
报告的信息是否正确。除政府监管外,智利也非常重视社会监督。基金管理公司必须每月向
其管理的个人账户资金的所有者就其投资的实际收益实施公告。
二、美国的三支柱养老金制度
美国的养老金制度是包括政府强制性养老金、政府鼓励并给予税收优惠的非强制性雇主
养老金、政府鼓励并给予税收优惠的自愿性个人储蓄养老金在内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在三
支柱中,第一支柱政府养老金的资金运行模式为现收现付,雇主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则
为积累制。对于二、三支柱的养老金积累,都是由竞争性的商业(私人)资产管理机构以市
场化方式运作的。
(一)第一支柱:政府强制性养老金计划。
美国的第一支柱养老金是目前覆盖最广、也是最基础性的养老制度安排。其最基本的制
度特点和运行情况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筹资为专项税收方式,资金运行方式为现收现付。
2、联邦政府统一组织。
3、社会保障税有雇员和雇主共同缴纳。
59
4、有比较严格的收益资格与条件规定。
5、基本实现了对就业人员的全覆盖。
6、迄今为止仍一直有较多的资金积累。
(二)第二支柱:雇主养老金计划
美国的雇主养老金计划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基本都是待遇确定性,即雇员退休后可以
按照与雇主的约定,按照一定的计算公式领取固定数量的养老金;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
个人账户为基础的缴费确定性雇主养老金计划有了迅速发展。目前,待遇确定型基本组织方
式、缴费确定型基本组织方式这两种组织方式虽然在具体组织方式上存在较大区别,但二者
目前并存。两种类型的计划一直呈现不断增长之势,但缴费确定型计划的增长率明显高,其
原因在于,对雇主来讲,其可以避免待遇确定计划的风险并降低管理成本;对雇员来讲,其
最大的好处是可携带,便于职业流动。
(三)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
这是一个完全由个人自愿参加的计划。所有70岁以下且有收入者都可以开设个人退休
账户,而且不论其是否参加了其他养老金计划。
政府对其提供税收优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个人退休账户税收优惠,基本方式
是税收延迟。二是对特殊形式个人退休账户的税收优惠,基本方式是在注入资金时不免所得
税,但对本金最后获得的投资收益免税。由于有税收优惠,所以对注入个人退休账户的资金
是有限额的。‘
资金投向是通过银行、共同基金等金融机构完成的。总体来说,通过共同基金投资是目
前个人储蓄养老金投资的最主要方式。
政府在个人储蓄养老计划中的责任与政府在缴费确定型雇主养老金计划中的责任基本
相同。一是提供税收优惠;二是监督资本市场运行,防范风险,同样也不对个人储蓄计划的
养老金提供担保;三是对于个人储蓄养老账户有关的缴费与提取上,也有一些约束性政策。
美国养老金制度的运行从总体上看是非常平稳的,而且其体制框架、组织过程都有突出
特色。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经验:第一,政府保障与雇主保障、个人保障
的有机结合;第二,充分发挥市场功能;第三,注重养老金投资管理;第四,注重关键技术
问题,如年龄限制和基金制的规定以及具体而明确的税收制度设计和严格的投资管理规定等
等。
三、加拿大三支柱模式
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养老金计划主要包括老年金制度和退休金计划两大部分。老年金约占
工资收入的15%,退休金约占25%公司养老金(我国的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退休注册储蓄约
占30%以上三项之和为工资替代率的70%。
加拿大实行个人注册退休储蓄计划很有特色政府通过免税办法鼓励人们储蓄为晚年积
累养老金。操作办法如下:
1、参加这种储蓄是自愿的,存入的钱平时不能动用,到退休时方可领。
2、政府规定存款额可从应税额中扣除,免交个人所得税。可以按月存款也可以一年存
一次,但每年的存款额控制在年收入1)%以内。另外,如果职工所在企业也为其办理退休储
蓄(或养老保险)的话,单位记入个人账户的存款数和个人存款数合计不能超过个人收入的
18%。
3、对高收入者的存款采取限制措施,政府每年公布一个年存款的最高限额。4、个人达
不到年最高存款数的还可以向注册退休储蓄计划的经办机构申请短期贷款来作为个人储蓄
账户的供款,因为储蓄金额所享受的退税和投资收益,通常会高于贷款所付的利息。
5、办理该项储蓄的经办机构(多数是银行)必须在联邦税务所注册,经批准后方可开展
此项业务。
6、个人退休储蓄的金额可采取储蓄或投资方式增加收益,经办机构为储蓄者设计了多
种系列,可供选择。储蓄存款所增值的收益可以延税,即只要你不取出作为别的用途,政府
是不征税的,但如提取,侧必须交所得税。
以上文字摘自: 《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研究》葛延风著外文出版2003年版
《公共部门人力源管理》孙柏瑛、祁光华编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张秋月,2002年
61
结束语
养老本不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即使它意味着责任。虽然我国目前养老形势
不容乐观,但相信未来会更好。
看到光明多一点,希望就会多一点,写作本文的时候就是抱着这样一个理想,
希望能够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养老问题,也希望稍微提醒人们,不能漠视赡养上
代的社会责任,以及不要忽略了一直默默关怀自己的父母双亲。养老问题涉及较
广,伦理、人口、文化、法律、经济、心理、社保、社区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等
等,本人在写作的时候也深感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深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
全剖析,而且随着实践的深入,认识也在发展,可以说这是一个传统而又现实的
社会问题,在学术上的争议也就难免。本人才疏学浅,虽然尝试发表一下自己的
观点,但是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读者见谅。
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导师肖艳老师在我写作以及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期间,对
我的指导和帮助。
我也要感谢华东师大商学院的诸位老师和同学,给我这三年的温暖回忆。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没有他们无私的理解和
支持,我难以顺利完成学业以及这篇论文。
62
中国私人养老储蓄及其外部经济性
作者: 石宇
学位授予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
1. 郭甜 我国城镇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研究[学位论文]2007
2. 王洪春.张占平.WANG Hong-chun.ZHANG Zhan-ping 中国个人储蓄养老制度上的认识误区与对策[期刊论文]-经
济与管理200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