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822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姓名:师晓丽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西方经济学
指导教师:张卫东
2006110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资源型城市,主要是指以自然资源开发并进行一系列加工为主要职能的城市。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严
峻的挑战。本文就是在资源型城市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受到挑战的背景下进行研究
的。
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的高度依赖性,资源型产业的低加工度和粗
放型经营等特征,都促使资源型城市更快地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资源型城市占我
国城市总数的四分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资源型城市如
何走上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本文坚持理论研究
和实际调查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运用定性定量、动态与静态j宏观与微观等相结合
的方法手段,做到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统一。运用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最新
理论,结合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全面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现状,
剖析了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制约因素、制度缺陷及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了资源型城
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明确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资
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的发展要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着的需求,营造一个
满足消费需求的经济环境,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共同发展。而
资源型城市在发震过程中必然导致资源的消耗和枯竭。事实证明,人口数量
的不断增长,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传统生产方式与消费模式对资源不加限
制地使用,资源开采过程中落后的技术手段和生产组织的无政府状态,造成
资源浪费,也加快了资源的消耗速度。本文针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
情况,提出了:提出了研究制定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提
升和优化产业结构,摆脱单纯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依赖;深化市场化改革,
逐步完善资源市场,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增加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
体系;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加强环境整治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生态保护,确立保护环境与促进发展相统一的理念;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学
习借鉴国外经验等一整套的政策措施。以便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快速可持
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战略,它把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视为一
个整体,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发展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我国这种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更大。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市场机制
n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Resource type city,mainly means a city which relies on natural resourcgs and a
series ofprocessing industries mainly.With the development ofeconomic掣obalization,
oriented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ization,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type
cities in China faces the severe challenge.This thesis carries on the research under t11e
background ofthe fact that the traditional way of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source type
cities is challeng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l曲dependence on resources especially mineral resources in
resouTce type city,low degree manufacture and extensive management in resource type
industry and SO on,impel the resource type city to be On the wa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aster.The resource type cities,accounting for 1/4 of the total amount in
China cities,have very important positions in national economy.Therefore,it is all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ory circle and for the practical researchers how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wa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o the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resource type cities.This thesis insists on scientific methods to combine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actual investigation,and us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dynamic and static methods,macrocosmic and microcosmic approaches,etc.to make sure
the anity ofexperimental analysis and standardizing analysis.Moreover,it USeS the latest
theory of resource type city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links up the actual
conditions in China,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s,characteristics,restriction factors,
systematic def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in an all-round way,then set up the
guidelines and principles which should be followed in resource type cities’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ns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meet
people’S demand constantly and we should build an economic environment to meet the
¨I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onsuming demand,SO that we can mak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ep harmonious and mutual development.However,resonrces in resource
type cities must be consumed and exhaust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As is
proved,the growth of the population,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the unlimited
rise of resources in traditiona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the backward technology in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the anarchy of production,have caused the waste of resources,
and accelerated the speed of resources consumption.This thesis,based on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resource type cities’economic development,proposes that we should make
the suitable financial and tax policy,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industry,get rid of the
simple reliance on the non-renewable natural resources,deepen market reform and perfect
resource market gradually to promote resources’reasonable exploitation,increase
employment channel,perfect social security system,strengtheIl job training,improve the
quality ofthe people,enhance the building of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group,reinforce
environmental renova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establish firmly the unity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launc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ctively,and
draw on external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etc.,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resource type cities’economy.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kind ofbrand—new strategy,which regards people,
resource,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 whole and considers the
development problem from the overall situation in the long run.To developing country,
especially China,the meaning of this kin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greater
significance. ’
Key words:Resource type c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Macro control;
Market mechanism
IV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弓}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讳蝴
日期:谢年11月7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不保密口。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l讳矗基阳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讲年,J月7日
漓卫毙
日期:k,击年If月7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导论
关于资源型城市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1>资源型城市指主要功能或
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2)资
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
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1(3)资源型城
市就是专门化职能城市的一种,是指伴随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或者在其
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促使其再度繁荣的城市.广义的资源型城市涵盖
范围较广,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文资源,狭义的资源型城市仅包括自
然资源2。我们认为,前两个定义暗示;其主导产业包括两类,一类为矿产品,
另一类为矿产品的初加工品。第三个定义强调资源型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强烈
地依赖于某种天赋的自然资源,属于以输出能源和原材料为特征的资源型经
济区。
本文所指的资源型城市,主要是指以自然资源开发并进行一系列加工为主
要职能的城市。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国资源型
城市经济发展面l临着严峻的挑战。与一般城市相比,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
中遇到许多特殊性问题:矿竭城衰的威胁;产业结构单一、序次低、经济效
益差;交通、通信及房屋建设水准低,
境灾害相当突出;矿业城市社会保险、
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差;环境污染和环
社会保障工作滞后,社会就业压力比
较大,等等。众所周知,能源的消耗和转化是不可逆的,各类资源型城市对
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经历一个从开发一兴盛一衰竭一报废的过程,针对该种
。参见张米尔,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
年第2期
2参见郑伯红。‘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及案例研究',载‘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第11卷第1期,
1999年3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然规律,如何在单一型的主导产业中进行多极化的产业结构转轨和调整,
以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从而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当今研究资源型
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对资源型城市发展进行研究,这是因为资源消耗转化
的不可再生性。再者,人们由于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成就,从而使人类赖以
生存的自然资源得以最大的浪费,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主要是矿产
资源及土地资源、林业资源等。据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在1981年发表的一个公
告中预测,如果发展中国家对矿物原料的需求达到了美国的水平,现有的铝
土矿储量在18年以后将消失殆尽,铜9年、石油7年,天然气5年、铝6年、
锌只有6个月.一些资源型城市,由于采用传统型的工业发展模式,生产方
式的粗放型和技术低含量型,给我国自然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浪费,并对环境
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滥采、滥伐,滥用和环境污染,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
增长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短缺问题显得日益突
出。“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将有10%的煤矿和铁矿、26%的铜矿、40%
的铝锌矿、70%的金矿生产能力,因资源枯竭而消失”。因此,对资源型城市
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也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一大经济问题。
本文以我国在20世纪5¨60年代建立起来的资源型城市以及传统的资源
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这些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现象入手,揭示其发展的内
在规律与本质属性,为这些资源型城市制订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以便这
些资源型城市早日走出“资源竭城市衰”的困境,同时也为新兴资源型城市的
发展起到指导、借鉴的作用。
1.2文献综述
在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问题,一般叫衰退地区经济振兴或结构性问
题地区的经济振兴。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在这方面就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主
要是针对特定地区而言的。如德国鲁尔区的振兴、日本九州地区的振兴等.
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参见周德群、龙如银:“我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出路”(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79970091)>,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2001年9
月)。
起因是一些老资源型城市特别是那些建国前就进行较大规模开采资源的城市
在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不少I可题,并且是很多城市有一些共性的问题,这时弓I
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基
金等均对包括资源型城市经济转的有关问题研究进行了资助,取得了一批研究成
果。归纳起来,方面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就单个特定的资源型城市
或地区(如大庆市、大同市、山西省等>进行了经济结构转型研究。如‘资源型地
区的持续发展与战略创新》(2000年),收集了原山西省省长孙文盛同志在山西省工
作期问就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问题所发表的讲话;原山西省阳泉市市委书记田
霍卿同志所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2000),以山西省资源型地区为
背景,结合阳泉市、晋城市两个城市的实际,对资源型城市如何加速经济转型,实
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山西古交市市长王燕阳同志所著: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对策研究》(2001),对古交这样的资源型城市如何进行经济
转型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郭海荣、白明英著:《资源型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发
展研究》(2001),针对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经济
转型、完善地方性城镇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另一类是就资源型城市结构转型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方面的著作
有:赵天石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研究》(2001)。该书从资源型城
市所面临的环境与生态的危机入手,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探讨了实现资源型城
市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建议.张以诚主编:《矿业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石油工
业出版社1998年10月)。该书是在1997年的一次研讨会的基础上编著的,较全面
地收集了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有关理论问题、全国相当多的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思路
以及世界主要矿业国家的有关情况。鲍寿柏、胡兆量、焦华富等著:《专业性工矿
城市发展模式》。此书对专业性工矿城市进行了全面地、分门别类地分析与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并介绍了北美、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的有关情况。
.本文从分析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入手,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制约因
素,制度缺陷,及发展模式;建立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确立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
展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研究了宏观调控、市场机制和约束、进行国际
合作等一套系统完整的对策。
1.3研究方法
研究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为方法
论基础,坚持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运用定性和定量、动
态与静态、宏观与微观等相结合的方法手段,做到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统
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是实事求是,只有事实求是的态度才能弓I导我们进
入科学的殿堂,获取真正的科学性知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就是马克思
主义科学研究方法的具体化,也是该篇论文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所谓实证分
析就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怎么样”,它着
重刻画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概括出若干个可以通过经验、证明正确或不正
确的结论.把这一方法运用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就是要根据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来勾勒出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对
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我们将要采取的对策措施等。所谓规范分析,就是以
一定的科学判断为基础,确定若干准则,作为判定或分析研究对象或客体的
依据,它是回答“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样”的问题。这一方法运用于该课题,
就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制度前提,判断目前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
的方向是否与此相一致,并根据效率的原则,来探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政策
措施。
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了使本文更具有可读性,还采用了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对比分析
法等具体方法,以便我仇更好地把握其精髓,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1.4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就是在资源型城市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受到挑战的
背景下进行研究的.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的高度依赖性,资源
型产业的低加工度和粗放型经营等特征,都促使资源型城市更快地走上可持
续发展之路.资源型城市占我国城市总数的四分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
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资源型城市如何走上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理论界和
实际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最新理论,结合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全面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现状,剖析
了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制约因素、制度缺陷及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了资源型
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确立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
目标;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的发展要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着的需求,营造一个
满足消费需求的经济环境,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共同发展.而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导致资源的消耗和枯竭。事实证明,人口数量
的不断增长,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传统生产方式与消费模式对资源不加限
制地使用,资源开采过程中落后的技术手段和生产组织的无政府状态,造成
资源浪费,也加快了资源的消耗速度。本文针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
情况提出:研究制定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提升和优化产
业结构,摆脱单纯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依赖:深化市场化改革,逐步完善
资源市场,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增加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
强职业培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护,确立保护环境与促进发展相统一的理念;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
外经验等一整套的政策措施。以便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战略,它把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视
为一个整体,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发展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
其是我国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更大。
本文所提出的通过政策促动,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资源型城市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摆脱单纯对不可再生自然资
源的依赖;通过市场化改革,逐步完善资源市场体系,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
用;通过增加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
确立保护环境与促进发展相统一的理念;通过积极开发替代资源。发展替代
性产业;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实现资源
型城市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发展等对策,具有新颖性、可行性及实用性。
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分析
2.1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
资源型城市是城市职能分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指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要职
能的城市,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开发对象的资源产业及相配套
的社会劳动集中到一定规模后所形成的。
资源型城市的雏形出现在农业、手工业社会.而近代意义上的资源型城市起源
于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的一场新的分工,工业和农业一起成为两
大经济部门,而且工业迅猛发展,并逐步取代了农业的主导地位,成为国民经济的
重要支柱,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主要建立在农产品初加工、采掘工业及矿产品初加
工基础上的。这一时期的绝大部分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到20世纪初,随着工业
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过渡。
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具有特殊经济职能的城市类型,它既有一般城市的共同特
征,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世界范围内各资源型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其
特点如下:
(1)城市分布区位取决于资源的禀赋。资源型城市是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
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自然资源的禀赋及分布状况,决定资源型城市的
地理位置。就我国矿业城市来看,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因此,在全国近百个
矿业城市中,中西部地区就有近80个。平顶山市就属于这些城市中的一个。
(2)城市类型的多样化。由于自然资源种类、资源组合、资源产品及资源型
城市发展进程的多样化,决定了资源型城市的多样性。如根据自然资源的用途及资
源产品特征,可将资源型城市分为家用产品城市、畜牧产品城市、矿业城市、森林
城市、水资源利用城市、旅游疗养城市等。根据自然资源的组合及开发利用状况,
可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单一资源型城市和组合资源型城市等。
(3)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资源供给、
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然地理条件及经济技术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资源型城市来
说,资源供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同时资源的种类、规
模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资源型城市的类型和规模,如矿产资源丰富
的地区。一般只能形成矿业城市,平顶山煤矿及其储量决定了它是全国重要的煤炭
供应基地,也是我国一座著名的煤城。但资源供给并不是资源型城市形成的惟一条
件,有了资源能不能形成资源型城市,还取决于自然地理状况,资源开发的经济条
件(包括自然的技术经济条件和社会的技术经济条件两大类,如资源的规模质量、市
场的需求弹性等)和区域经济社会条件.自然地理环境恶劣的地方不易形成资源型城
市,资源规模达不到一定要求或市场需求弹性低,开发难度大的难以形成资源型城
市。如青海芒崖,采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由于其恶劣的环境条件,至今仍是
一个镇。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4)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社会综合服务功能较弱。与一般中心城市相比,
资源型城市人口规模较小,经济门类单一,城市服务体系不健全,非主导部门所占
的比重过低,且区际联系弱。据统计,全国80个主要矿业城市第三产业产值为278.96
亿元,仅占我国全部城市第三产业总值的8.41%;平均每个矿业城市为3.49亿元,
相当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的50.36%。之所以形成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资源型城市
形成的特殊方式、地理位置及计划经济条件下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的。一般城
市的形成,都是在社会分工发展的基础上,由于人口的集中、商品经济活动的集中、
科技文化的集中以及交通的便捷而发展起来的,社会综合服务功能随商品经济的发
展而发展。而资源型城市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资源开发和大企业的建立,
人口增加,才发展为城市的,也就是由企业社区逐步扩展为城市的,因而在城市建
设方面先天不足,普遍缺乏较为完备的社会服务功能。同时,资源型城市依资源而
居,大多位于内陆、边远荒漠地区,地理环境闭塞,远离交通干线,远离工商业发
达地区,远离国内、国际市场,使资源型城市经济体系处于一个封闭状态。城市其
他社会服务功能紧紧依附于主导资源产业而得不到较大的发展,使得城市功能单
一,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5)产业结构原始单一,主导功能突出.资源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紧紧围
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绕某一种资源的集中开发与乖J用而进行的。因而具有主导功能突出,产业结构原始
单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主导资源产业产值在城市工业中占有较
高的比重,支柱地位明显。二是产业结构畸轻畸重,以开发农牧业资源为主的资源
型城市产业结构轻型化突出,以开采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重型化
突出。三是产业内部上下游产业比例失调。如全国80个主要矿业城市的采掘业与
加工制造业的比傍J为l:1.0l,而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为1:16.05。四是劳动力的就业
格局畸高畸低,如我国城市第一、二、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布比例为36.46:38.18:25.45,
而几个主要矿业城市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布为18.76:62.49:18.75,第二产业就业人数
远远高于其它产业.
2.2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目前有资源型城市118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这些城市为经济建设
做出了突出贡献。它们除了提供煤炭、石油、铁矿石、木材等重要的生产资料外,
还为国家贡献了巨额的利税,并且加工工业地区也从资源型城市获得了数量可观的
收益。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正在持续、稳步、快速发展,工业化保持加速推进势头,
现代化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在这一进程中,资源型城市仍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
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由于国家的工业化与现代化仍旧需要大量的资源产
品作保证,资源型城市还担负着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职责,为此,资
源型城市一方面必须更大规模地开发优势资源,提高科技含量,另方面还要大力开
发各种替代资源,改善单一的产业结构,提高自我增长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但
是,它们目前的发展中普遍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与问题,尤以矿业城市面临的问
题严峻。随着我国2/3的矿山进入中老年期,l/4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矛盾开始集中显现。这些城市在经济
上严重依赖资源开采、加工,资源产业一业独大,产业链条短,城市可持续发展能
力极弱。
这些因素与问题,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
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在高度集中
的计划体制下,资源型城市依靠优势资源开发而构建了各自的产业结构系统,这一
系统由于受国家地域职能分工及投资政策的影响,一般都是以资源开发及初级原材
料加工输出的生产性结构为主,没有围绕资源开发加工形成专业化分工与综合性发
展相结合的有机产业结构系统,主导产业单一,整个产业结构刚性强,缺乏张力。
一般由优势资源开发的较高经济效益所导向的初级产业比较发达,而围绕资源开发
利用的相关产业及服务性部门发展缓慢,产业构成重型化突出。这样的产业结构,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对增进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发展的短缺,
造成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的功能低,加上过去组织结构长期计划垂直式的运
行,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企业与企业之间严重隔离。因此,产业对整个区域
经济的联带作用很小,区域经济繁荣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二是没有形成以资源
开发为基础的优化产业链,不能驱动资源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以及形成资源开发的
商品优势。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消费需求水平的提高,资源型城市的生
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严重偏离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区外产品的涌入与区内消费资金的
大量流出,造成资源型城市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低下。三是资源型城市的产业一般
多是以资源开发形成的传统产业,本身已趋于老化,而兴旺发达的主导产业缺乏或
发育很差,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升级换代将比较困难,如不采取重大举措,将严
重影响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缺乏有效的资金积累机制和技术进步因素是制约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
主要因素。资金和技术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资源型城市在过去国家制
定的价格体系严重扭曲的情况下,经济;Ft益大量流失,导致区域财力极为不足。同
时,从区域内部来看,由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较落后,国民收入水平较低,因此在我
国基本消费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资源型城市的资金积累率及消费资金中转化为
储蓄的部分十分有限,这种资金与财力状况使得资源型城市既不能发展地方一般工
业,又无法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大大落后
于其他地区和城市。在与区域的外部联系方面,由于资源型城市长期受计划体制的
约束,地方经济发展缓慢,本身与区外的横向经济联合较少,在变革发展的新形势
lO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面前,内外经济技术往来的市场通道就难以很快建立起来。再加上人口素质整体水
平相对较低,造成吸收消化外部资金技术的能力较差。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
断完善,资源型城市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在进入市场、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建
立有效的资本积累机制,改善技术进步环境,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经济运转功能的非良性循环是制约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产
业结构不合理及经济发展要素的短缺,造成资源型城市的区域经济运转功能在三个
层次上的非良性循环:一是区域内经济再生产过程的非良性循环,二是与区外经济
分工再生产的非良性循环,三是排除在国际贸易分工之外的封闭型经济循环.这种
经济运转机制的非良性循环如果不打破,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道路必将会越走越窄,
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落后,人民收入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面临的社
会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最终对全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资源型城市与企业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不顺是制约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
的因素之一。资源型城市是计划配置资源的产物,典型地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征,
即在管理体铝4上的条块分割:国有大中型企业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的主体,但其一般
隶属于国家有关工业部门,使得城市政府难以统筹规划所辖区域内的生产要素配
置,造成这些企业难以发挥对城市的带动辐射功能,使具有资源禀赋的城市与开发
资源的企业在发展目标和利益行为上的双向错位,进而导致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缺损
和企业社会化.因此,在资源型城市走向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改革与发展的矛盾特
别突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明显滞后,这些企业的富余人员数量庞大,离退休职
工集中,工资压支,住房欠账,养老、医疗等问题十分突出,同时也导致城市政府
财政收入更趋于恶化,使市政设施建设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交通、供排水、供热、
供气等条件得不到改善,社会新就业与下岗职工再就业都非常困难。资源型城市失
业率一般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10个百分点。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成为资源型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不稳定因素。
(5)资源存量状况和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又一因素。
对于矿业城市来说,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矿产资源,其
存量本身是有一定限度的,但其可供开采利用的时间与产出效益却因国家政策、技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术条件及管理体制的不同而不同。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对资源的开发是一
种掠夺式的,更加剧了资源的耗竭过程。目前东北和华东的一些煤炭城市资源已经
枯竭或濒l}缶枯竭。煤炭开采过后,这些城市的水源受到损害,建筑物受至蝗女坏,环
境受到煤矸石和煤粉灰的污染,郊区农田大面积塌陷.既使是一些以开采可再生资
源为主的城市,也程度不同地存在此间题。如一些木材城市,由于长期对森林过度
采伐,而又不加培植再造,致使林木的循环再生链被打破,资源几近枯竭。
2.3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制度缺陷
在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体制变迁对资源开发管理
制度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而资源开发管理制度安排方面的缺陷既使资源;}4用表现为
低效和浪费,也使资源短缺约束加剧和外部不经济增强而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随
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资源开发管理的制度安排所存在的问题
日益暴露出来,有的问题甚至更加突出。
1)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的所有权、行政权和经营权三权混淆。以行政权、经营权管理代替
所有权管理,国家所有权受到条块的多元分割,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权代表的地
位模糊,产权虚置或弱化,各种产权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各个经济利益主体之间
的经济关系缺乏协调,造成了持续不断的权益纠纷。如国有企业既是资源的经营者
和使用者,同时又是所有者和管理者,企业为了追求当前的自身经济利益,会大量
耗用资源,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是由现行的资源管理方式所
决定的,它使各工业部门和各类大型公司都管理相应的资源,使本来具有整体性的
资源被多元主体分割使用.产权的排他性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利用稀缺资源的“搭便
车”和“机会主义”行为,但是国家资源产权关系不明确,各职能部门、综合部门和工
一-
业部门管理职能交叉,政出多门,造成资源利用中出现:抢掠资源和掠夺性开采;
消耗过度,规模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回收率低;自然资源的权属纠纷增加;乱开
发利用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加剧,“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
1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断增加等阿题.
(2)国有资源的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不到充分的体现,造成国有资源资产的大
量流失,影响了国家防止和减少自然灾害能力的提高。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就是应在
经济上体现为对收益的占有,如果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不到应有的体现,那么就是对
所有权事实上的否定或分割。我国资源开发管理的制度安排使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
仅与行政权、经营权相混淆,而且所有权在经济上没有得至Ⅱ充分的体现,其收益由
多种途径和渠道转化为一些部门、地方、企业甚至个人的利益,造成国有资源资产
的大量流失.由于国家对资源的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不到充分的实现,使得国家因资
金严重不足而对资源工作的建设和维护难以有效地进行,造成了每年发生不同范
围、不I可程度的自然灾害。如1998年和1999年长江中游地区严重的洪涝灾害。2000
年北方地区大面积的干旱灾害,2000年和2001年春季北方地区多次发生严重的沙
尘暴天气,这些都是由于资源工程建设和维护的投入不够,使需要治理的工程多而
顾此失彼,不能全面综合治理,使得这些自然灾害不能得到有效的根除、防止和减
少。
(3)国有资源使用权受到的约束较少。对资源的无偿开发和利用,导致了资
源的重采重用而轻保护、轻管理,并使资源的综合利用效果差,资源业不能形成一
个独立的且良性循环发展的产业。在现行的资源开发管理制度安排下,资源较丰富
的地区一般都是经济较贫困的地区,资源所在地的资源优势不能通过资源的优化配
置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其原因就在于资源的无偿开发利用,资源使用权得
不至Ⅱ应有的有效约束。没有约束的使用权,就会被滥用和乱用甚至错用。我国资源
开发利用的各个部门和单位,大部分都只注重开采和使用资源,认为资源的保护和
管理是其他部门的事。如乱开乱挖矿产资源,给矿产资源所在地造成了严重的生态
破坏和环境污染;矿产权纠纷引发开采权纠纷,使国家利益与资源所在地的利益矛
盾加剧。无偿开发利用资源,不仅导致了资源的重采重用而轻保护和轻管理,而且
使资源的综合利用效果难以实现持续提高,如矿产资源的浪费率高、综合利用率低,
资源开采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可见,在国有资源使用权缺乏有效约束的条件下,
会出现资源使用权(开采权)界定不清、地方和中央开采权划分不适当、滥用管理
1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权或管理失控、争夺使用权的“乱抢现象”,纵容对资源的破坏性开采,会出现掠夺
替代真正竞争的局面,会出现重视开采使用而轻视保护和管理,使保护和综合利用
各种资源的工作难以实现,使资源产业难以获得良性循环的发展.
2)资源型城市陷入资源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我国现行的资源开发管理制度安排存在的上述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经
济发展中的资源高消耗。或者说,我国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资源巨大消耗基础之上的,
是一种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快速发展增大了对资源的需求。而资源
高消耗又加速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使资源业发展面临着困境和危机.资
源危机影响着可持续发展,“老大难”问题源于体制。具体表现为:
(1)资源配置途径中存在着“计划失灵”和“市场缺位”。在现行的资源开发管理
制度安排下,既存在着资源区域流动与配置的政府计划调节问题,也存在着市场调
节作用不充分的问题。多种非经济因素对资源配置的过多干预和影响,使资源不仅
不能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实现跨省区流动和优化配置,使资源所在地的资源优势难以
有效地发挥出来,而且不合理的流动破坏了资源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造成资源的严
重浪费,阻碍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或者说,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
采用不适当的行政干预方式分配资源,难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无法使资源得
到有效的运用,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
(2)资源管理和利用中的权、责、利不明确导致管理混乱。在现行的资源开
发管理制度安排之下,资源的拥有者、管理者、使用者都是产权代表,造成部门之
间、地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制约、各自为政,使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在名义
上是统一管理和有效利用,而实际上造成了各地经济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的极大盲
目性和经常性的失衡,造成了资源的直接或潜在的巨大浪费。
(3)对资源的价值缺乏认识,没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所要求的资源价格体系,
资源价格严重扭曲导致“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不合理现象。如果对资
源的使用是免费的,资源的浪费就更加严重,这些都是效率的牺牲。由于受传统体
制的影响,我国缺乏一个有效的资源综合管理体系和资源定价制度,资源价格长期
以来被低估,资源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导致了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反过来刺激了
1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资源被不合理、无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使资源供求矛盾突出。也就是说,无价、
低价的资源价格政策使资源成为公共财富,是造成掠夺性开采资源、资源利用不合
理、过度消耗资源以至资源破坏和严重浪费的重要原因。如资源无价造成矿产资源
的无偿使用,以牺牲资源来换取经济的“高效益”:无偿的矿产勘探、低价格的矿产
品和高收益的冶炼加工业,不仅造成勘探、‘开采等矿业依次亏损,行业发展滞缓,
国有资源资产大量流失,而且助长了采矿冶炼加工业中的资源浪费。
(4)资源管理的法制不健全,未能从根本上规范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一方面,
各种资源保护法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从根本上保护整体的资源;另一方
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使资源法的作用流于形式。此外,经济市场化进程的
加快使得现有的《资源法》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因此,《资源法》必须尽快
修改、补充和完善。
2.4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模式
1)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分析
(1)国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鲁尔区的补贴转型模式、九州区的高新产业跨越模式、休斯顿和洛杉矶的产业
多元化发展模式、洛林的产业转轨和集聚模式.这四种方式可以概括为两种:
其一,通过产业延伸导致产业聚集实现规模经济。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发展下
游加工业,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的产业群.资源型城市大多发端于采掘业,采掘业
属于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其产业关联特点是前向关联效应大,而后向关联效应小。
产业延伸模式利用这一特点向前延伸产业链,其优点是在转型的初期能够充分发挥
本地的资源优势,同时上下游产业在生产、管理和技术方面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实
施转型的难度较小。下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其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将逐渐增
强,将来即使本地资源逐渐枯竭,也可以通过从外部输入资源进行加工,维持该城
市或地区的持久繁荣。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下游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的数量不断增
长,大量生产经营相关联的企业在一定空间内的聚集所带来的专业化生产、低运输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成本、低交易费用、便捷的沟通和配套服务将导致聚集经济。
其二,置换初始产业创建全新的产业集群.产业更新模式是最彻底的产业转型
模式。它摆脱了对原有资源的依赖。资源枯竭正是资源型城市谋求进一步发展的瓶
颈,所以城市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摆脱资源的约束,置换原有产业并尽
快地把原来从事资源开发的人员转移到新兴的产业上来。吸引外来投资是建立有竞
争力的替代产业的有效途径。资源型城市一般资源廉价,土地、劳动力和动力充足,
这些都是吸引外部投资的重要因素。
’ 高新技术引进、分工细化、政府财政支持等高投入、重补贴行为,成熟资本市
场的高效运作是以上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的特点。由于现实情况的制约和基本国情
的差异,决定了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不能盲目照搬国外做法,而要根据城市
自身的功能定位进行发展。
(2)目前我国一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
其一、退工进农发展接替产业模式如煤炭型城市阜新、油气型城市东营等,
他们转型的共同特点是起步早规划科学,以工促农,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接替产业。
在转型过程中,阜新因地锖Ⅱ宜、科学地选择产业转型方案;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吸
纳下岗职工,从而走出了一条“退工进农”的有效解决持续发展的路子。政府除了积
极引导、破除“等靠要”思想外,通过建立农业园区和技能培训等科技服务和科技创
业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和示范,带动下岗职工自主创业。东
营产业转型工作起步早,收效大。在石油开采兴旺时期,地方政府就开始关注接替
产业的培育问题。经过多年探索和科学论证,明确了东营的发展目标,即以建设黄
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为依托,努力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
为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区和国际知
名的独具特色和优势的绿色产业示范区。为此,大力发展商效生态农业,节水农业
和观光农业:延伸石油石化产业链,发展精细化工、盐化工等替代产业。在企业与
城市共同努力推进产业转型方面,东营走在了我国矿业城市的前歹u。淮北市也以优
势产业为主发展生态城市。
其二、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加快产业聚集,实现产业多元化模式这类城市
J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转型的共同特点是以现有资源为基础,拉长前后关联产业,多元发展,形成本地特
色的产业集群。如铜陵在转型过程中的经验是:多元发展,形成特色;科教兴市,
结构升级。逐步形成了铜基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建材四大主导产业,并努
力培育机电一体化、环保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了特色产业群。个旧加
快由最大的锡基材料供应基地向最大的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基地的转变,争取国家
产业布局调整的支持,加快现代锡工业基地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白银市一手抓传
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一手抓接续产业的培育发展,培育和发展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
料、精细化工~体化,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能源和新能源、机械和专用设备制
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和黄河文化旅游八大支柱产业等.
其三、城市规模小、一矿一城模式这类资源型城市多为有色金属型城市,其
特点是为数不多,城市规模小,一矿一城特征突出;大多处于开发晚期,自然和区
位条件差,城市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基础薄弱。
另外,大庆市以同种资源为基础发展替代产业。抚顺市以替代资源为基础发展
替代产业。研究表明,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为严峻。
主要表现为: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
发展的矛盾、市场化因素先天不足与发展市场经济的矛盾、以矿山企业为主体的区
域封闭与对外开放的矛盾,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矛盾、
职工下岗失业导致群众生活困难与社会稳定的矛盾等.
2)我国资源产业市场发育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资源产业的发展现状看,其市场发育状况还很落后,市场体系很不
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极不相适应。产业市场的垄断程度高,市场结构不合
理,市场发育不成熟、运行不规范,已成为资源产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
障碍。
(1)我国资源产业市场的垄断性特征。我国资源产业的市场结构,由于长期
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国家垄断程度很高,几乎缺乏竞争。以油气业为例,油气
勘探业主要由原地矿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两家经营,油
气产业中的开采,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上由中国石油天燃气总公司独家经营,改革开
1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放以后,虽然地矿部石油地质海洋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一些地方企业开始进
入,但相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经济实力来说,这些企业的经营规模不大,原油
和天然气的年销售量不及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15%;油气化工业,中国石油化
工总公司在资产净值、利润和市场占有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油气产业中的这种市场
结构在我国的资源产业市场总体结构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国矿产勘查业、水利
业、土地业、海洋业、森林业、渔业几乎是国家垄断经营.一般而言。资源产业中
的发现业、再生业垄断程度较高,生产业(采伐、整理、初加工)则由于市场取向
改革步伐较快,竞争程度要高一些。但从总体上说,我国的资源产业垄断程度较高,
竞争机制不完善。
我国资源产业垄断经营的形成,有着历史的原因。建国初期,国家为了尽快构
建新的国民经济体系,对整个资源产业采取了国家垄断的形式,通过行政分工和严
格的等级制行政组织关系维持对各类资源生产,流通和经营的统治,形成了资源业
与开采业、加工业、贸易业分割的格局。这一经营体制在建国初期发挥了一定的积
极作用.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国家没有通过弓f入市场机制来促进国民经济体系的资
源产业体系的优化,而是进一步加强了行政垄断的力度,导致了国民经济结构和资
源产业结构的僵化和失衡。改革开放以后,这种行政垄断结构受到了市场机制的冲
击,但由于种种内外因素的制约,其市场化改革步伐仍然十分缓慢。大部分资源产
业仍然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新的企业无法进入资源产业。这种状况即不利于调动
各方面力量来克服能源瓶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也不利于资源产业的技术进
步,导致资源封锁经营,低效配置。
(2)资源产业市场结构不合理,规模效益差。在资源产业的另外一些部门(生
产业)中,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加快,垄断经营被迅速消除,代之以比较开放的竞
争,国家不再设置较高的壁垒阻止新企业进入.但由此产生了另外一种弊端,即市
场结构不合理,规模效益差。煤炭产业的发展状况就很具有代表性。
健全的市场体系,不仅应表现在市场的开放性,而且应表现在企业组织结构的
合理化。其目标是:促进企业合理竞争,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形成适合产
业技术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企业组织结构。其具体要求是:对规模经济效益一般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企业,应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协作、规模适当的市场结构;对规模经济效益
不太显著的企业。应形成大中小企业并举的竞争性市场结构。与上述企业组织结构
合理化目标要求相比,目前我国的煤炭产业存在很大的差距。以我国煤炭的主产区
平顶山为例,当前煤炭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企业不大,缺少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
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小企业分散,低水平重复无序发展。
(3)能源市场发育不成熟,运行不规范。面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我
国的能源市场未能得到较快的发育,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能源产区
平顶山为例,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加之思想观念落后,使能源市场
的发育相对迟缓,能源市场的导向作用和资源配置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由此制
约了资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这一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的困难局面。能源市场
发育中存在的主要闯题:一是能源市场体系不健全.健全的能源市场体系包括能源
商品市场和能源要素市场两大部分。其中能源商品市场主要起产业流动的导向作
用,能源要素市场主要起产业资源的配置作用。二是能源市场素质不高。主要表现
为煤炭现货市场处于相互分割封闭的状态。各地从自身利益出发,多挖快采,竞相
压价倾销,使能源经济发展蒙受巨大损失.能源市场素质不高还表现在能源市场秩
序混乱,产销关系不稳定,交易环节多,交易行为短期化,交易信用度低,致使
交易成本上升,出现大量违约和拖欠。这样的市场素质不能起到市场对结构调整和
优化的导向作用和调节作用,而且加大了能源企业的负担,影响其经济效益的获得
和正常运转。三是能源市场机制尚未建立。成熟的市场机制是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
机制。1993年煤价全部放开后,由于宏观调控不能到位,形成了煤炭的买方市场,
煤价受买方市场的影响不能至口位;电价总体水平偏低,优待电价至今还保留着,能
够反映合理价格水平的价格形成机制远未建立起来,企业利益严重受损。四是能源
市场法规建设滞后。由于市场法规不健全,市场规划不统一,市场缺乏统一的评价
标准和约束手段,致使市场秩序混乱,市场竞争无序,产销关系不稳定,交易环节
增多,规模偏小,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近几年来这种状况愈演愈烈,而
法律干预又显得十分无力。加上政府参与市场行为不规范,对微观干预过多,宏观
引导力不足,协调不够,缺乏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重要的商品储备制度和风险基
1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没有建立起来.
3)资源产业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集约型经营与粗放型经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两种不同方式。我国经济增长方
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一种顺乎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对于资源产业来说,
这一转变尤为迫切和重要。从总体上看,我国资源产业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完全粗
放型的经济增长道路,是依靠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这种状况
近年来虽在努力加以改变,但同新时期经济集约型增长的总趋势相比,仍存在很大
差距,仍旧表现出的是较多的粗放型经营特征。这一特征在当前我国煤炭工业的发
展现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从煤炭工业看,目前我国煤炭行业普遍未实现集约经营,仍以粗放型经济增长
方式为主。在现阶段的具体表现是:(1)投入多,产出少,资本投入尤其突出。国
有重点煤矿1995年闲置固定资产达58.2亿元,清产核资所产生的工业增加值,由
1980年的0.44亿元下降到1990年的O.29亿元,降低34%。国有重点煤矿煤炭基本
建设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由“四五”期间的76.5%下降到“八五”期间的57.1%。(2>
人员多,素质差,效率低。1995年,全国煤炭产量12.92亿吨,用人约700万。国
有重点煤矿产煤5亿吨,职T 334万,其中原煤人员120万。万吨产量用人数是美
国的15倍,英国的5倍。据统计,国有重点煤矿工人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
22%左右,小学及文盲约占25%。1995年国有重点煤矿原煤全员效率L78吨/工,
与美国的26.87吨,工、英国的8.76吨,工、澳大利亚的17.71吨/工相比,差距很大。
(3)消耗高、浪费大。国有重点煤矿的综合物耗呈上升趋势。总物耗占总产出的比例
(按可比价计算),由1980年的45.7%上升对1995年的48.3%。重要物资的使用效
率均低于先进产煤国家水平。如钢材和水泥的投入经济效率,分别为3340美元/吨
和3600美元/吨,均比英美国等国低80%以上。(4)矿井规模小,效益差。先进产煤
国家的煤矿都已完成了由小型化向大型化发展的进程。美国、波兰的矿井能力都在
200万吨以上,德国、英国的矿井年产多达300__400万吨。而我国煤矿的平均井型
只有十几万吨,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为80万吨/年,国有地方煤矿为10.9万wee,/年。乡
镇煤矿更是矿小点多,全国约7.7万处,平均年产能力仅O.67万吨,资源回收率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低,安全生产状况差。(5)科学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八五”期问煤炭工业科技贡
献率仅为23%,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lO个百分点。1995年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
化水平为73%,比世界主要产煤国家低20个百分点,地方煤矿尤其是乡镇煤矿仍
沿用人拉肩扛、.手镐刨煤的原始生产方式。(6)煤炭产品附加值低。目前先进产煤国
家基本取消了原煤出矿,而我国大部分煤矿仍然处在主要生产、销售原煤的阶段。
1995年,我国的原煤入洗率只有22%.这种状况大大影响了煤矿的收入。(7)煤矿多
种经营项目小、水平低、生产散,市场竞争能力弱。国有重点煤矿办的多种经营项
目。绝大数达不到经济规模。以骨干项目电厂、水泥厂为例,国有重点煤矿1995
年办电厂24处(不含矸石电厂),能力81.65万千瓦,平均每处3.4万千瓦,没有
一处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规模。发电耗煤一般在700--800克,千瓦时,比用大
机组发电多耗煤60%以上。国有重点煤矿办水泥厂80处,1995年生产水泥550万
吨,每处不足7万吨,绝大部分小于国家产业政策所支持的规模。综合能源比全国
水泥行业平均水平高20%,比发达国家高64%.
‘ 4)制约资源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及资源型城市经济模式的转变
从总体上说,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普遍性的问题,但这种状
况在资源型城市表现得尤为严重。这其中有着一些特殊的原因。一是受经济发展阶
段的制约。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资金、技术、知识等的密集程度,
客观上受到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工
业化的中期阶段,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都有很大差距。
特别是资源产业从业人员多,转产任务重,难以尽快实现集约经营。二是受到行业
特点的影响。资源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产量是递减的。以煤炭业为例,随着煤炭资源
的减少,开采难度越来越大,需要以高投入来维持产量。三是传统体制的影响。资
源型产业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最深的行业之一。传统体制下,国家对资源型产业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企业缺乏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在改革
推进过程中,传统体制的影响在逐步消除,但仍然存在。四是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
的偏差.在资源型产业的少数经营管理者身上,一些传统经济发展观点还在发挥作

用。如注重产量和速度,忽视质量和经济效益;注重投资规模,忽视投资回报率;
2l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注重上新项目,忽视发挥存量资产的作用;注重人力、物力的投入,忽视科技投入
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注重生产建设,忽视资本的运营,等等.
上述因素的存在,正是资源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难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已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也是资源型城市走出困境的必然
选择。按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我国的资源产业必须尽快完成以下转变:从
偏重于追求产量、速度,转变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质量,增加产品技术含量
和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上来;从主要铺新摊子,靠外延扩大再生产,转变到充
分利用现有基础,走外延与内涵扩大再生产相结合的道路上来;从主要依靠增加资
金及人力、物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提高生
产要素投资经济效率、实现经济增长上来;从投资项目小型化、分散化、低水平建
设,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大型化、集中化,实现规模效益上来;从偏重经济
规模的扩张,转变到主要依靠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规模经营,合理布局,提高产
业结构优化效益、规模效益和区域协调发展效益上来。但是,以资源产业的现有条
件,加上资源产业发展中所遇到的许多新的现实问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绝
非易事,任务将十分艰巨。面对国内“两个根本转变”日益加快的新形势,资源型城
市的领导都必须审时度势,主动应战,尽快走上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
道路。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1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经济发展观的历史演变过程
(1)传统发展观。西方传统发展经济学,把发展当做一种单纯的经济增长,
w.A.刘易斯把增长和发展看成是同义词,他在《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指出,经济
发展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人口平均产值的问题。W.罗斯在他的《经济成长阶段》一书
中,则是按照经济增长水平和物质消费水平来划分经济阶段的。甚至在1977年出
版的<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现实》一书中,L.G雷诺兹还明确地说:“我们将互相替
代地使用‘增长’和‘发展’两个词”.可见,传统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是单纯从经济
增长的角度来看发展的,从而把经济发展问题归结为单纯的增长问题,它以物质财
富的增长为核心,以经济增长为惟一目标,并认为经济增长必须带来社会财富的无
限增加和人类文明福利,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及追求物质财实的无限增加是至高无
上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发展观表现为对国民生产总值,对经济高速增长目
标的热烈追求。虽然说在实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方面,它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但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它的片面性、局限性及弊端逐渐暴露并日益突出。在
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先是发达工业化国家,后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把经济增
长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贪婪索取,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自然环境容量的
毫无顾忌利用的基础上,严重忽视了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保护增值,缺乏对污染的
防治,忽视了自觉调整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及生态协调关系,这就使得发展越
来越脱离人、社会及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及全面进步的良性循环轨道。
(2)协调发展观。1972年,米都斯主持的罗马俱乐部第一个报告《增长的极
限》公开发表,向人们发出了人类面临困境的警告,给不顾生态环境代价而沉溺于
经济增长的西方社会敲响了警钟。20世纪70一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学者开始
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研究发展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发展观。2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世纪70年初,美国人率先发动了一场“社会指标运动”,提出建立社会、经济、文
化、环境、生活等各项指标在内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第一次冲击了以单纯GNP
或GDP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发展观。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了《新发展观》
一书,提出发展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指出经济发展问题,不仅
是经济数量上的变化,还包括收入的合理化,文化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
以及其他社会福利事业的增进,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体现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
环境改善的同步进行,这种新的综合发展观在实践中逐步演变为“协调发展观”,即
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提高、文化价值观念变迁、社会转型、
自然生态协调等多因素的综合发展。
(3)可持续发展观。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
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明确定义:可持续发
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直到
今天,人们仍然认为这是可持续发展最权威的定义。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暑第
15届理事会经过反复磋商,达成共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声明认
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包含了子孙后代的需要,国家主权、国
际公平、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自然资源基础、生态抗压力、环保与发展相
结合等重要内容。1992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21世纪议程》确定了可持续发展
是当代人类发展的主题,《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庄严宣告:‘‘人类处于普遍关注的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并宣布实施《中国2l世纪
议程》,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基本战略之一.我们可以
说,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已经汇成一股强大的实践洪流,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发展的主
导潮流。
近几十年来,现代人类发展观经历了巨大、深刻的变革,它从单纯的经济增长
观转向协调发展观,又由协调发展观发展为可持续发展观。当代人类理智地选择了
可持续发展观,促进了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发展观向现代生态文明发展观的历史性
飞跃。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前一般接受的概念是1987年以挪威王国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联合国环
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调查报告中提出的。按照布斯报告中所
下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盼能
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关键性概念: (1)人类的基本需求,特别是世界上
穷人的需求,应该被置于优先的地位;(2)环境限度,环境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各种
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突破这一限度,必将影响自然界支持当代和后代人生产
的能力.∞人们根据布氏概念的分析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
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
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宋健同志在‘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一文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第一,
发展的内涵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的发展到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续性与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密切相联.经济发展应包含数量
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是有限度的,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去提高
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才是可以持续的。第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是主要依赖于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
资源的永续性。必须努力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地球的生命支持体系,保护生物
的多样性。第三,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进步须臾不能离开的东西。可持续发
展就是谋求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维持新的平衡。第四,控制人口增长
与消除贫困,是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总之,我们可以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理解为,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生
态一经济一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运行轨迹与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根据一般的理解,可持续发展具有以下内涵:
第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符合可持续发展经济原理的
经济体制为前提,以高产、优质、低耗、高效、无废、少废的生产模式和适度消费
模式为核心并合理分配、力求代际平等与代内平等及其消除贫困为宗旨的经济发展
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997年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过程。
第二,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必须遵循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发展与资源、环
境相协调的基本原则,对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的功能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重组和
优化,使经济发展按照可持续发展经济原理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既符合经济
规律又适应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才能确保经济发展必须在生态环境的承受力允许
范匿内满足当代人发展和后代人发展的需要。
第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现代人的基本需要,既包含目前人
们所熟知和对多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的需要,又包含目前人们正在重视的劳
动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及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需要,保证现代人的物质、精神、生
态的需要,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第四,只有使经济可持续发展达至Ⅱ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
设的高度统一与协调发展,才能为实现不危及后代人并为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留有足
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创造有力保证,其中既包括创造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又包括通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高生态资本存量即增强农业生态潜力,仓4造巨
大的生态财富。这是当今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3)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要使这一系统得以正常、有效持续的运
行,就必须创造一些基本条件以约束限制因素。
(1)要树立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开放性系统的
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的今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全球经济为背景和前提。因此,一个国家或地
区经济集团,在制定其经济政策时,首先应从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并
以此作为调整经济政策的依据。这就要求国与国之间、地区经济集团之间、全球性
经济组织之间要不断加强协调、协作和对话。
(2)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其市场范围包括国内市场和
国外市场两个方面。这里讲的市场体系,主要是指国内市场体系的问题。从经济可
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从市场功能上说,必须具有价格调节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功能、资源配置功能、生产导向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信息扩散功能。市场供求关
系决定了产品的价格,而市场的价格机制又反馈于供求关系,推动着市场的动态发
展。因而市场自身的价格调节功能的强弱对市场体系的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靠市场来完成.至于市场的生产导向功能、社会服务
功能和信息扩散功能,它们一方面对价格调节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起着强化与支撑
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对独立地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完善着市场体系。
(3)建立合理的生产空间组织体系。创造这一条件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全
球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逐渐建立一个相对均衡的、合理的空间组织体
系.这种相对均衡和合理是建立在劳动地理分工上的,而劳动地理分工又是以自然
条件为基础,以政治平等为依据的。从现状来看,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一国的经济,
在生产空间组织上共同的特点是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的现实,当然有自然条件
的区域差异性的影响,但从全球来看,更为重要的是政治和历史因素的深刻作用。
因此,建立一个合理的生产空间组织体系,应成为所有有远见的政治家和社会各界
人士的共识和责任。
(4)控制人口规模,保持适宜数量。目前,世界总人口已经超过60亿.人口
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最大问题,成为诱发资源和环境危机的主导因素,成为了制
约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矛盾。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世界总人口仍将保持较高
的持续增长态势。因此,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在人口问题上,一是必须
控制人口规模,据联合国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报告,认为世界人口稳定在110亿
较为适宜;二是在世界范围内必须进行有计划、有规划的人口移动。
(5)建立资源高效性、替代性、集约化和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可持续发
展的经济系统的目标是获取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最佳综合效益,是多目标组合的
实现。这一方面要加强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的研究,以求资源自身效用的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区域间资源开发利用上协调、规划与互补,以求资源在空间上效
用的充分发挥,必须加强资源利用和经济组合中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头脑资源”
与自然资源之间的替代性,提高信息软件与资源硬件之间的替代性,不断优化产业
结构和空间组织,促进经济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的转变.资源高效性和替代性必然要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求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和节约型转化。这种集约化是指经济发展中对科技投
入的加强,是边际投入和边际产出相协调的集约化,但这个边际产出不是单一的经
济指标,而是社会、经济、生态复合指标;这种节约型指的是经济发展中对资源、
资本投入的节约,是技术经济体系,其效益来自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因此,
资源高效性、替代性、集约化和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是以资源利用的高效性为基
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生命,以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最佳效益为目标的经
济体系.
(6)建立科学化的管理、决策系统。在管理系统中,既包含经济管理,也包
含非经济管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管理具有微观管理、中观管
理和宏观管理三个层次.宏观是指导,中观是关键,微观是基础。因此在一个管理
系统中就需要多学科的人才构成“头脑资源库”,进行目标决策,并围绕此目标进行
方案决策。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因此,决策必须要有明确的所要达到的目标,没有
目标就无从决策。而决策又是以可行方案的比较为依据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就成
为决策的前提。所谓“最佳”,并不是指“最优”。科学决策追求的应当是满意决策。
因此“满意决策”是科学决策的一项重要原财。
3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1)建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要考虑系统性、层次性、重点性、可比性、操作
性等原则。
(I)系统性原则。由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
展,因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系统必须囊括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并将它
们联系起来。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现有的统计指标发展的基本条件,社
会指标则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三个指标系统的相互联系和共同作用,
推动着经济可持续发展。又由于经济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体制、科技、教育、法制
等能力建立的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也应该将这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部分的指标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单列。
(2)层次性原则。建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主要是为政府提供宏观整体
的信息,为此我们认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架,可以采用“综合指数一领
域指数一单项指标’三层次的框架结构。第一层次是由单一指数体现的具有综合性
意义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数,可以用来评估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第二层次分别
为经济指数、社会指数、环境指数以及能力指数等分领域指数,可以用来分别评估
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第三层次为各个部分的单项指标,一般由菜单式多指
标组成。例如在经济部分的单项指标可以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GDP比
重、国内生产总值物质消耗率等内容.
(3)重点性原则。在单项指标选择上,要根据各个子系统的特点选择该领域
体现可持续发展状态、压力和反应的主要指标,忽略综合性不明显、宏观意义不强
的次级指标(次级指标可由下一层次的部门展开),使之能够清楚、明了地说明面
上的发展问题。重点性原则并不排除对该领域状况有较为全面的反映。例如,对于、
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说,可以从规模、结构、效益或人均水平等不同角度进行全面反
映.其中,规模指标反映经济的整体实力,结构指标反映经济的协调程度,效益或
人均水平反映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
(4)可比性原则。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在考虑发展的特性之外要
立足于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性,以便纵向上能与历史资料相比较,评估经济可
持续发展的变化进程和发展趋势,横向上能与世界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范例进行比
较,区分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竞争力与水平。可比性原则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
的单项指标应该尽可能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概念和计算方法,以体现在可持续
发展指标体系设计与运用上与国际规范的衔接。
(5)操作性原则。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选择要考虑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和
可靠性,还要保证可以量化计算。特别是指标体系应该注意简单与复杂的平衡统一。
指标太少和过于简单不能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评估结果的精度产生影响;指
标过多和过于复杂则不利于评估工作的开展。在保证精度的条件下,指标体系要难
易适中,有利于推广.操作性原则还要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要照顾到当前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统计体常4改革的进程。如果过高地超越了统计改革,某些单项指标的采集就会面临
操作困难或会大大提高成本.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指标体系
对充分体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量化指标即测度的探讨是理论界关于经济
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国际上,对测度指标的探讨比较有影响的观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Gl旧。绿色GNP的计算方法为:S瑚卜m.R+A+N-Dm+Dn。其中,
R代表污染引起的环境恢复费用,A代表污染的防止费用或预防费用,N代表由于
自然资源的非最佳利甩和开采引起的过高评价资源价值的损失费用,Dm代表人造
资本折旧,Dn代表环境资本折旧。这一指标特别适合于那些资源型的经济体系。
(2)人均资本。这里的资本包括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四种。其中,人造资本包括房屋、道路、工厂等,相当于传统经济学中的资本概念,
它代表着可转换为市场需求的能力;自然资本指大自然中自然存在的可供人类享用
的财富,如土壤、森林、空气、水、石油等等,它代表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力
资本由具有一定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和才能的人们所构成,它代表了对生产力发展
创造的潜能;社会资本考虑的是社会赖以正常运转的制度、组织、文化凝聚力、共
有信息和知识等,它代表了国家和区域的组织能力和稳定程度。人均资本综合了以
上四种要素,以此判断各国各地区的实际财富及可持续能力随时问的动态变化。
(3)人文发展指数HDI。这是一项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为三项
基础变量所组成的综合指标,它于1990年开始被联合国开发署在编制《人类发展
报告》时所采用,以此来评价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
除此之外,影响较大的还有:持续发展经济福利模型、环境经济持续发展模型、
可持续发展度模型等等。
在国内,为了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国家统计局建立了15个
大类、近1500项指标的庞大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理论界有的学者提出从社会结构、
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秩序五方面分39项指标,构建社会发展水
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有的学者则提出从人口水平、发展效益,发展变化率、发展潜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力、发展效率、发展协调度、发展调控度、发展开放度和发展缓冲度等9方面,分
53项具体指标,构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有的学者提出从人类
需求、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四方面分几十个指标,制定一套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
体系。
从总体上看,中国理论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尚未深入,提出来的指标、模型在实
际应用中也没有得到普遍认可。无论如何,合理适用的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实现经济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
3.3确立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总体目标的核心点是:通过产业转型改变城市对主体矿
产资源的依存度,改变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实现单体资源优势向整体经济优势
的转变。转型后的经济增长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新的支柱产业基本形成;
实现充分就业,城市失业率降到接近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环境得到基本修复,
符合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质量的要求。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视资源型城市的资源综合开发、生态环境保护、’。.
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模式和途径,切实推动资源型城市
由资源主导型经济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变,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
交,由单一型的产业结构向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转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
由于资源类型各不相同,城市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
石油天然气开采类城市,应实施石油产品的后续加工,以延长产业链资源产业
依托矿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把“原料矿业”转化为“成品矿业”,最大限度地提
高资源的附加值。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发展下游加工业,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利
用的产业群。要利用新思路、新技术对现有油田进行再评估、再开发,用各种办法
来提高油品的使用效益、减少对油品的浪费,以延长资源的使用年限。同时在扩大
利用天然气资源上下工夫,坚持发展多种能源、实现能源的转化利用,开拓海外石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油生产,加入国际分工。建设原油战略储备体系,以求缓解石油短期危机。
煤炭采运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替代产业。产业结构调整
是煤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在于主导产业的选择和积极培育替
代产业,以煤炭资源为主的城市发展后期,一般选择与煤相关的其他重工业部门作
为替代产业或专业化部门。新产业中,更应适当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强调技
术革新,增强竞争能力。
木材采选业为主的资源性型城市应调整森林结构,科学经营森林。从调接林业
结构入手,结合机构改革,采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多种经济成分
比例,尽快地把富余人员分流并转移到农、牧、副、渔生产战线,转移到集体,个
体经济上去,尽快地减轻森林资源压力,减轻国营企业的负担,确保森林资源结构
调整健康有序地进行。
3.4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实现“四个转变”即: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主导型结
构转变,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1)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资源型城市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适应各国工业化发展对能源、基础原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产生的,其功能是为国
家提供某种资源及其加工品,以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专业化分
工加深的结果。
(2)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粗放型、低效益是资源型城
市的突出问题。其定位都是围绕国家能源、原材料基地进行发展,对资源进行粗放
式开采和利用,没有进行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改造,没有对资源进行纵向和深度开
发。因此,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必须加强资源管理,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幅度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3)由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主导型结构转变。资源型城市在发展初期,国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家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为了获得最大量的矿产资源而迅速集中注入大量的人力、物
力和资本,以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资源型城市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结构功
能单一,城市社会服务功能先天性不足等问题,而资源型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
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集约化开发和综合开发的道路,以至于忽视了利于提高资源转
换率和综合利用能力的相关产业及其他优势产业的发展,造成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
单一,使城市难以形成综合发展能力。
(4>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资源的天然禀赋是导致资源型城市最
初产生的基本动因。资源型城市最显著的特征是资源的可开采利用程度、储量的多
少以及产业在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地位密切相关。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决定
着发展何种产品或发展到何种程度,起决定作用的是考察产品是否占有市场,而不
是确定当地是否具有资源。因此,资源型城市在实施结构转型中,一定要由原来的
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选择和发展接续产业或替代产业.
2)加快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必须坚持的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来运
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市场观念,拓
展立足资源优势搞开发的发展思路,从资源依赖转向市场导向型,大力培育竞争优
势。同时政府要不断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加强协调服务,规范和整顿市场
秩序,为城市转型创造良好的环境。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是前提,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既要考虑当前
人的基本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危害子孙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经济
增长不应建立在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要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的情况下,寻找一种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新模式。
(3)坚持长远发展的原则。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是长期积累
形成的,要实现转型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要制定相应整体规划,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4)坚持苦练内功的原则。资源型城市转型要坚持内因是发展的动力,外因是发
展的推进器。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外力而不依赖外力,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推动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很多资源型城市的
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资源枯竭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资
料表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按目前的开发利用速度计算,石油可利用40年,天
然气可利用60年,煤炭可利用200多年。因此,无论是以石油为主,还是以天然
气、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都将面临资源枯竭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资源型
城市可持续发展河题迫在眉睫。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国有企业的改革,经济
结构的调整,区域经济的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资源的勘探、开发,
以及税收政策等。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
以更宽的视野考虑问题,搞好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增强经济
活力。
4.1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服务
1)加强矿产资源管理
我国自1986年发布第一部矿业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以来,先
后出台了《矿产资源勘查登记管理暂行办法》(1987)、《全民所有制矿山企业采矿
登记管理暂行办法》(1987)、《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1987)、《中华人民共
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1994)、《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1994)等法
规,这些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加强国家对矿产资源的管理,促进矿产资源的节
约保护和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适应新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加强
立法的同时,要加大严格执法的力度。1996年,我国有关部门在23个省抽查了44153
起矿业方面的问题,处理了36185起,对整顿矿业秩序、规范开采行为、促进我国
矿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和强化管理中,要注意铝4订和实施有关政策,引导和约束
资源型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如要按可持续发展观点制订国家的能源政策,加
快研究制订针对开采耗竭性资源的税收政策,包括征收资源税和资源补偿税等;制
定土地和资源以及勘探成果的有偿占用政策;进一步研究耗竭性资源的定价理论,
对不合理的资源价格进行宏观调整,确保生产企业具有足够的回报来补偿成本,并
刺激其技术更新和环境治理.
2)研究制定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
(1)研究税收增量返还政策.转型试点城市阜新、大庆、伊春、辽源提出试
行税收增量返还政策,即:以某一年度为基准,在今后数年内,将试点城市上划中
央和省税收的增量部分,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试点城市,专
项用于一揽子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当然。这种做法是否可行以及如何协调该做法与
现行财税体制的关系。尚需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
(2)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资源型城市往往由于地理位置不佳、历史上基
础设施欠账较多等原因,招商引资缺乏竞争优势。应考虑给予资源型城市相应的税
收政策优惠,形成政策洼地效应,加快发展地方经济。
(3)建立企业资源开发补偿保证金镱g度。建立企业资源开发补偿保证金制度
是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的重要内容。借鉴国内一些省市的已有做法。初步设想资源开
发补偿保证金制度包括以下要点:一是新建矿山应依据矿山设计年限、现有矿山应
依据剩余寿命确定分年预提保证金的金额。企业将当年实际发生的矿山环境治理费
用列入成本,冲减预提费用。二是保证金及其利息属于矿山企业所有,由各地人民
政府和企业在指定银行设立“共管账户’'aT储,共同监管,专款专用。采矿权人完成
当年的环境治理和矿山复垦任务后保证金及利息退还采矿权人。采矿权人拒不治理
或治理不合格的,由当地政府按协议有关约定,将保证金转为治理费用,组织治理。
(4)尽快建立资源产业衰退期转产资金制度。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
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则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保障。对资源开发进行补偿,
应在资源开采的不同阶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采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
和规范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开发资源,承担资源开采、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责任。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衰退产业进行援助,应支持资源开采进入中后期的城市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合理转移剩余生产能力,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培训贫困失业人口,解决
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保障资源产业平稳退出和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施资源开发补偿和衰退产业援助,对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在政策取向
上应有所区别。一是对于原中央国有资源型企业形成的历史问题以及资源已经或接
近枯竭的城市,国家应该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解决这些城市的历史欠账。
二是对资源开采仍处于稳产、增产期的城市,要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建立符合市场
经济规律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发展、接续
替代产发展业、资源产业退出和转产、下岗失业人员安置等问题。
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带4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以下几个方面至关重要:一
是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中已提出的资源开发补偿和衰退产业援助方面的规
定,应严格贯彻落实;缺乏相应内容或内容不健全的要尽快增补和完善。二是加快
资源价格改革步伐,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资源成本费用核算框架,
把资源开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企业退出和转产等列入资源型企业成本开支范
围,通过建立资源开发补偿保证金制度和资源开采衰退期转产资金制度等途径,使
企业承担资源开发补偿和自我援助的主要责任。三是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和监管体
制,明确各级政府在资源开发补偿和衰退产业援助工作中应负的责任。
. 3)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确立保护环境与促进发展相统一的理念。
(1)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资源
型城市环境污染破坏,不仅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给当地居民的
正常生活与生存,带来严重威胁。因而,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满足资源市
场需求和城市经济综合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与加工转化相结
合,开采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协调好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和环境整治
的关系.
(2)要加大治理环境的投资力度。废水、废气、大量煤矸山的处理及工业垃
圾的处理,均需要投资额巨大的专用设备,对矿业企业与资源型城市来说,资金的
缺乏是治污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在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的同时,应制订相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的地方法规,针对当地的环境特点和污染特点,提出治理解决的方案,坚持“谁
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方针,以确保治理环境的可靠资金来源。
(3)要加速资源采掘,开发、加工业的环保技术改造,减少“三废”排放量。
对工艺落后、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小型矿井、小型炼油厂等应采取坚决措施予以取缔
或关闭;对新建的基本建设项目,从立项、设计、施'rN投产都实行一票否决制,
减少新污染源的产生。
(4)要从规划方面入手,在城市总体布局上尽可能减少对环境不利的因素,
合理规划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园林化资源型城市.矿产资源是可以开发完的,但大
多数资源型城市仍将存在下去,这类城市人民生活质量要不断提高,我们就必须要
注意加强环境的保护工作。
(5)重视对资源开采的环保监管.做好资源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格
实施资源开发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资源开采前应进行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专项评
估。对可能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和巨额经济损失的,必须限制开采或采取有效保护和
防范措施。建立环境监理制度,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4)增加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社会稳定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目
前,我国资源型企业特别是一些大的煤矿企业普遍存在人员多、劳动生产率低的问
题,在减员增效的改制中导致众多的下岗人员,他们由于缺乏技术、自身素质低等
各种原因,短期内难以就业,生活困难,加之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由此引发的社
会问题不可轻视,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要使失业下岗
人员能够尽快的再就业,必须通过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借鉴德国做法,可由政
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建立转业培训基金。一是有针对性地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转变观
念,提供免费教育和培训;二是在进行项目建设时,优先考虑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
三是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四是健全就业服务,提供就业信息;五是政府提供政策
优惠和资金扶持,鼓励自主仓Ⅱ业。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解
决下岗职工的生活困难问题。同时下岗人员要转变观念,自强自立,不能等、靠政
府和企业,要努力排除障碍、积极寻找机会、尝试再就业。通过政府、企业、个人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就可以较好地解决下岗职工实际困难,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
5)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
由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属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个城市的人口素质较
低,同时因资源型城市的生活环境和矿业生产的行业性使许多拥有高学历的人才的
就业观带有偏见,造成整个城市生产技术及科研水平较为落后。而且科技人才的弓I
进均围绕资源开发利用运转,其专业方向较为单一。这两方面因素均不利于资源型
城市产业结构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智力密集型方向调整,由单一结构向多
极结构方向发展。因此,加强职工文化,技能、管理的教育培训、引进多专业的技
术人才和稳定科研队伍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长期任务。具体措施涉及如下几方面:
一是要有足够的教育培训费用于职工基本技能和使用新技术新产品的培训,使职工
在较短时间内熟练地上岗工作.二是提供和保证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经费开支,建
立技术、产品的开发、转换、应用的管理机制,积极支持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
三是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弓I进机制,在可行条件下给予足够优惠以稳定人才队伍。
四是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经验。五是重视城市及区域的
基础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地区的人口素质。
4.2市场的激励和约束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正像萨缪尔森所说:“竞争
铝4度是一架精巧的机构,通过一系列的价格和市场,发生无意识的协调作用。它也
是一具传递信息的机器,把千百万个不同个人的知识和行为汇合在一起。虽然不具
用统一的智力,它却解决了一种可以想象到的、牵涉到数以千计未知数和关系的最
复杂的问题。没有人去设计它,它自然而然地演化出来:像人类的本性一样,它总
在变动。"4
1)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这是资源型城市谋求发展的基本路径。
(1)加快技术创新,在矿区已有的产业链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是通过走
‘闵智:‘市场经济经典全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外延式产业链延伸之路,解决产业链过窄问题;二是通过走内涵式产业链延伸之路,解
决矿区产业链过短的问题,增加矿区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高矿区经济效率。矿区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内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仓Ⅱ新都是其不可或缺的
因素,内涵式和外延式产业链延伸是解决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产业结构问题的重要方
向。鲁尔矿区和兖矿集团的成功也诠释了技术创新不论是在外延还是在内涵式产业链
的延伸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矿区不论是借助资本市场调整产业结构还是对原有产
品的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都要以技术仓q新为间接或直接基础。所以,在实施矿区经济可
持续发展过程中,这种以技术仓Ⅱ新为背景的产业链延伸,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矿区产业
结构单一问题,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而且还能为以矿业经济为主的矿区形成新的替
代产业和主导产业.厨时这也对防止和解决‘‘四矿’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选择适当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败与
否关键是看所选的支柱产业是否合理,而合理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
用不仅是看该产业的产值多少,更注重的是支柱产业前后向联系程度。作为资源型
城市的支柱产业选择,一般根据其资源状况、区位条件、生产要素配置、市场拓展
度等优势以及城市的发展战略来确定,其中技术要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资源型
城市的发展既得利于资源又受制于资源,为避免产业结构调整与其他城市趋同,支
柱产业的选择更应注意发挥资源和技术的优势;既要遵从资源采选业作为资源型城
市支柱以满足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发展的需要这一客观事实,又要发展替代性支柱产
业。不同的资源类型,不同的发展状况和各自的比较优势决定了在资源型城市产业
结构调整中,不可能有通用模式。要本着一行一策、一城一策的原则,因地锘Ⅱ宜,
广开思路,区别对待。接续替代产业的选择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一是延续现有
资源产业寿命;二是增强地方经济实力;三是能有效解决失业和贫困等迫在眉睫的
问题。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除资源型城市的自身努力外,国家应给予适当支持。国家
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根据各自的经营领域,积极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提
供金融服务。国家在进行生产力布局时也应适当向资源型城市倾斜。
(3)促进城市与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资源型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所在
的区域,其产业结构与区域的产业结构已形成某种协调和互补.那么,随着资源递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减,城市因大力发展替代性产业而调整产业结构势必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这
一方面表现为在城市聚集区,新的产业发展将有利于资源型城市保持过去以资源为
主导产业所具有的优势,相应地逐步波及其他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化;另一方面资源
型城市处于区域增长极的地位,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促使区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决定区域的发展趋向。因此,从考虑城市与区域共同协调发展出发,资源型城市首
先要建立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城郊型”农业,以菜篮子工程为重点,以发展农副产品
加工业为目的,既保证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又可使城郊农民走向富裕道路。其次,
在区域内部的有利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发挥资源型城市技术、人才、设备、资金等
优势,充分利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和部分零散资源,面向市场发展建筑建材、农酣
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在进一步发展乡镇地方矿山时,应加强各方面的管理与引导.
再次,从城市到区域的发展趋势及产业结构要统筹规划,增强城市的扩散和辐射能
力和区域的吸纳能力,即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反过来区域又推动城市生产力进步。
作为资源型城市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根据当地特点,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
业、社区服务业以及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
长点。比如,有旅游资源的地区,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促使文化、旅游、商贸
有机衔接,带动生态农林牧业、生态工业的发展,为资源枯竭后的转型做好准备.
2)深化市场化改革,逐步完善资源市场,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1)积极推进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勘查资料公有化及资
源无偿使用和开采,实际上是资源所有者放弃了资源资产的收益,结果助长了开采
者为获得开采优等资源的超额韦Ⅱ润而放弃开采条件较差的资源。从而加剧了企业的
急功近利行为,企业过度耗损国家的资源不但自己不受任何损失,反而还能增加效
益。资源产权关系不清,实际中的无偿使用导致了资源抢占、争夺和滥挖乱采。要
彻底解决资源管理失控及浪费阿题,必须明确资源产权关系,对煤炭等矿产资源实
行资产化管理。其关健是进行勘查权和采矿权的有偿出让,这也是世界各国对本国
自然资源管理的普遍做法。通过勘查权和采矿权的有偿出让,实行矿产资源资产化
管理,不仅可以使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真正得以落实,而且有利于减少资源损失
浪费,有效制止争抢资源而有助于解决因资源差异引起的开采企业间的不平等竞
4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争,也有利于地质勘探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对目前已经划归企业范围的矿产资源,
采矿权金可作资本金一次投入企业参股;对尚未划归企业开采范围的资源,可采用
公开招标的方式完成采矿权的出让,按照有关法规签定协议,经国家登记机关许可
后采矿权方可生效,资源所有者以税费形式获得相应的收益。
(2)改革矿产品价格扭曲的问题,完善资源市场体系。当前我国资源市场体
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价格不合理、市场竞争无序.以煤炭为例,长期以来,我
国煤炭价格偏低。由于煤炭资源的低价使用,许多矿井特别是乡镇煤炭滥采资源,
违反资源法规,采高弃贫,采主弃副,既浪费和破坏资源,又严重污染了环境。而
且由于价格不合理,利润流向加工利用业,造成勘探不合理,开采亏损,基础设置建
设欠帐太多,企业无力更新技术和设备,无力投资环保设备建设,安全得不到提高。
要致力于建立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资源大市场。要注意发展资源期货市
场,要素市场,其中特另Ⅱ是资本市场。市场拉动作用的发挥还有赖于市场化进程的
推进,特别是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培育新型的市场主体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主体。
要通过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建立健全明晰的产权制度、一方面应积极应用参股,合
资、上市等形式改变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多元化;另一方面,采取各项优
惠措施鼓励和吸引各种经济成份的进入。鼓励仓Ⅱ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国有企
业改革提供更大的缓冲空间,为城市经济真正引入市场机制创造必要的微观基础。
4.3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外经验
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其转型是一个全球性的问
题。工业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进程和资源大规模开发较早,比我国更早地面临了产
业转型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欧盟国家为代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积
极的实践,并已在某些地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法国洛林地区煤炭工业转型,德
国鲁尔地区煤炭和钢铁工业转型。虽然这些国家的国情和我国有较大差异,但不少
作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可以谋求政府间和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并以此为契机,引
进国外技术和投资。
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结论
资源型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
化、知识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
些资源型城市,由于采用传统型的工业发展模式,生产方式的粗放型和技术低含量
型,给我国自然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浪费,并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滥采、滥伐、
滥用和环境污染,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我国资
源型城市资源短缺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资源型城市具有分布区位受制于资源的禀赋、城市类型的多样化,影响和制约
因素复杂化、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社会综合服务功能较弱、产业结构原始单_,
主导功能突出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
资金积累机制和技术进步、经济运转功能的非良性循环、资源型城市与企业条块分
割管理体制不顺、资源存量状况和生态环境恶化等成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制约因
素。同时资源开发管理制度安排方面的缺陷既使资源利用表现为低效和浪费,也使
资源短缺约束加剧和外部不经济增强而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
展的“老大难”问题源于体制。上述原因的存在,正是资源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
难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已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也是资
源型城市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
以资源产业的现有条件,加上资源产业发展中所遇到的许多新的现实问题,实
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即“满足当代人
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为此,明确了资源型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确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原则、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为资源型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企业的改制,经济
结构的调整,区域经济的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资源的勘探、
开发,以及税收政策等。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
系统工程。要把资源型城市和政治、社会、经济发展视为一个整体,从全局
和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发展问题。资源型城市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政府的宏观调控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4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在本文的撰写和修订统稿过程中,
动,同事李俊平老师给予了大力支持,
导师张卫东同志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
华中科大经济学院的相关老师提供了
热诚的帮助,还有我的家人也给予了无私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蔡防,张车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2】陈厚森.石油工业必然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事求是,1996年第2

【3】冯俭光编著.资源大会诊.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华泽澎.能源经济学.石油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黄速建,魏后凯.西部大开发与东中部地区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年版
【6】蒋浩,赵晨,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湖北社会
科学,2004年5月
【7】李翠玲,煤炭工业当今面临着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的任务,淮北煤炭师
院学报,1987年第3期
【8】李金昌等编著.资源经济新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李京文.中国经济:“十五”预测与2l世纪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101支|J鹤主编.国外产业技术政策比较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年版
[1l】栾华贺,王六方.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初探.技术经济与管理研
究,2000年6月
【12】马维庆.关于煤炭工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年版
【13】平顶山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平顶山年鉴.方志出版社,2002年版
【14】平项山市人民政府.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
远景目标纲要.1996年3月
[15】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
年3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平项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
划.1991年3月
[17】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河南省当代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编.平顶山手
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8】齐建珍等著.资源型城市转型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19】渠时远.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节能对策.中国能源,1999年第l期
【20】宋建国.以市场为导向,构造出西能源产业结构新模式.理论探索,1998
年第6期
【21】田霍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2】王保安.中国经济增长与方式变革.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3】王军著.可持续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版
【24】王旭,黄柯可主编.城市社会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王一鸣.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版
【26】魏后凯.走向可持续协调发展.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7】吴郁文等.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28】许光洪.我国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发展途径.中国人口、资源环
境,1998年第l期
【29】袁国华.资源基础与中国工业化战略.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张军.现代企业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31】张曾芳,张龙平著.运行与嬗变.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赵兴武.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观察与思考,2004
年6月
【33】郑新立主编.迈向集约经营的战略转变.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
【34】中国统计师事务所.中国国情报告(1979--1996).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年版
【35】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编.今天我们在做什么.文匪出版社,1999年版
【36】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71周风起,厨大地主编.中国长期能源战略.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版
【38】张富安,论我国面向2l世纪矿产资源的形势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与资
源经济学研讨会论文、中国地质矿产经济研究院,1998年4月
[39】Amon,I.1981.Modernization ofAgricultu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esources,
Potentials and Problems,New York:Johe Wiley&Sons.
【401 Barbara Ingham,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London:Me—Graw-Hill International
Limited,1995.
[41】Denison, Edward E Trends in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1929-1982.
Washington,D.c.:111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85,Table,8.1.

【42】Factors Conditioning Innovations in Agriculture,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rch 1945.
【43】Hal Myint.The Economics of the Development Countries,5th Edition,Austrilia:
Hutchinson&Co.(Pulisher)Lid.1980
[44】Hangen,Everett E,The Economics ofDevelopment,The fourth edition,IRWIN,1986.
【45】Hayami,Yujiro:Ruttan,Vernon W.and Soudworth.Herman MeDo Wjll.1979,
Agricultural Growth in JOapan,Taiwan.Korea.And the Philippines。Honolulu;the
Universty Press ofHaWraii.
【46】J.M.Currie.The Economic Theory of Agricultursl Land Tenure.Catobf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47]Kasliwal,Pari,Development Economies,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1998.
[48】Mark Casson(1982)The En臼epreneur:An Economic Theory,Oxford:Martin
Robertson.
【49】Meier,G M.ed.Leading Issu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50】Michael P.Todaro,Economic Development,5m edition,New York:Langman Group
Limited。199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1】Nafziger,Wayne,The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Countries,Prentice—Hall,1 990.
P.267.
[52]R Thirlwall:Growth and Development,4th ed,1989
[531 RThirlwall:Growth and Development,4”ed,1989.
[54】Pari Kasliwal.Development Economics,USA:International Thompson Publishing.
1995.
【55]Subrata Ghatak,Development Economics,New York:Longman Inc..1978,46Rajesh
Chandra,Industri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d,New
York:Routledge,1992.R Bardhan,The New—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Theory',World Developrment,1 989,NO.5
[56]Todaro M.R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3州edition.London:
Longman,1985.
[57]Vujiro Hayami and Vernon WRutta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Rev.ed.(1985)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