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902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研究

Fl霹17ess:: ’~
毫!

1L 。
、“!

!- _
。L-一
、、≥j渺活∞j誊埘财程灌式史一謦露
_ij位i.论。‘文一
、≥赣:伸文,⋯二.三熏煎..薹燕爨卷主鱼熹熏照.塞i二蕊⋯..

j i⋯ ?一√ .。盏言一≮英文r:螽蘸壁赫碗.毋;l嘎甑延.1》j《;囊迅照p曼酝.囊i¨e蜒;搏
◇ ≤j尊者磐⋯⋯⋯≯⋯”簟轰≥誓一■-
\!:)、;飞纛j?每院(暴!鄙,二⋯⋯⋯蘸蘸叠蠢羔,..羔。:⋯, 一
『I~÷:憋舞攀攀挚藜婺≥。÷:。_。。、、10碚磊暑醚:⋯.j基≥羹二随.蘸藏豢⋯⋯⋯:
、\、j:指导森薹:篷二...一釜囊纛.羹羹二⋯⋯ j
摘要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一直是经济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对失业率和通货
膨胀率关系的研究,不仅能够丰富我国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
我国解决当前就业难题和通涨、通缩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但关于西
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是否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国内学者存在着不同看法。本文试
图对西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是否符合中国实际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中国实际统
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我国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并提出相关政策建
议。
文章是按五个部分展开的。前言阐述了一些关于通货膨胀和失业关系的流行
观点并且提出问题。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西方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其中主要包
括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
派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第一部分最后总结
了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发展历程并探讨了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局限性。菲利普斯曲
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理论的发展是对西方经济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合理
解释,因此对解释经济现象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研究方法和国家适用性的原
因,西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由于各种菲利普斯理
论内在的互补性,菲利普斯理论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其对经济现实的解释作用更加
显著。第二部分描述了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研究现状。由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的
关系的研究对我国宏观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大量学者就菲利普斯曲线
理论对中国的适用性问题展开了研究。理论界关于菲利普斯曲线对中国的适用性
问题的研究著作很多,已经初成体系,但仍然不够完善。这主要是因为研究中国
菲利普斯曲线存在许多困难,它们主要有:欠缺完整统计数据,中国市场机制、
产业结构与西方不同。在国内研究成果中,一个很大的不足是包含隐性失业的有
效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方面还很少人涉及。
第三部分是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结果,也是全文的重心。其中本文共建立
了四个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它们包括:原始菲利普斯曲线.中国模型,附加预期的
菲利普斯曲线.中国模型,中国菲利普斯.奥肯曲线模型,考虑隐性失业率的菲利普
斯曲线冲国模型。这四个模型的原型都是西方菲利普斯曲线的经典模型,本文利
用中国官方统计数据,建立计量回归模型,并将回归结果逐一分析。其中考虑隐
性失业率的菲利普斯曲线.中国模型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按照国际惯例,失业率是
指劳动力有效供给量中没有就业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百分比,通称名义(显性)失业
率。我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就是这种名义失业率。但由于我国不仅存在着名义失
业,而且还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如果将隐性失业公开化,那么我国的实际失业率
就不再是官方公布的数据,所以有必要结合我国的隐性失业问题进行中国菲利普
斯曲线研究和实证分析。第三部分最后总结比较了四个回归模型,特别总结了考
虑隐性失业率的菲利普斯曲线.中国模型的特点,并得出我们实际失业率和通货膨
胀的替代关系总体上成立的结论。
第四部分利用实证结果分析了我国关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经济政策。首先分
析了我国通货膨胀的政策,提出了我国通涨、通缩因素并存,长期反通缩,短期
防通涨应该是我国目前经济政策的重点。然后探讨了我国现阶段的失业问题及对
策。在分析通货膨胀和失业政策组合问题时,先比较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成本,
阐述了我国理论晃中就业优先论与治理通货膨胀优先论者各自的观点,并提出当
前我国应该治理失业优先的观点。最后对于我国通货膨胀和失业政策组合问题进
行了分析。
第五部分总结了前面的实证结果,并进一步讨论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存在一
定替代关系的经济政策含义。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失业实证分析
2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has been an major issue
among economic scholars.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not only enrich our
research material about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in China,but also facilitate our
efforts to solve the un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and deflation problems.However,
regard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western Phillips Curve Theory in China,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opinions among Chinese scholars.
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probe into applicability of western Phillips Curve Theory
in China,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tion rate and unemployment rate in
China by analyzing Chinese statistic data,and present some suggestions on relevant
policies.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five parts.The foreword illustrates some popular views of
relation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and present the issues which ale about to
discuss.The first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Phillips Curve Theory,including original
Phillips curve,modified Phillips clll've,Monetarist Phillips curve and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HIVe.At the end of the first part the deficiencies of Phillips Curve are
discusse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illustrated by Phillips
Curve theory reflects the economic reality of western countries,SO it can explain the
economic phenomena tO some extents.There is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kind of Phillips CUlW'e theories despi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and it is the
complementarity that makes the whole Phillips curve theory system
integrated.However,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applicability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the Phillips curve theory is unilateral in some aspects.
The second part explain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Phillips enrve theory
in China.The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plays a
important role on macro—economy decision-making,Chinese scholars take many efforts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Phillips cnrve theory in China.There are many
relevant articles which include almost every aspects,however,the production remain
incomplete because of huge amount of handicaps in front of Chinese scholars,such as
the difference of market mechanism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m countries,the quality
of statistic data.One of the biggest deficiencies among the research productions in
China is that too few Chinese scholars take the effective unemployment rate into
consideration.
1
The tiffrd part iS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 research,the emphasis of the whole article.
There are four Phillips curve models in this part,including the original Phillips curve
Chinese model,Phillips CLLrVC Chinese model with expectation,Phillips-Okun Chinese
model,Phillips chive Chinese model based on latent unemployment,all of which ale
western famous Phillips curve models.The article is trying to explaiJl the Chinese
economic situation by analyzing the Chinese official data.The biggest innovation ofthis
article is taking Chinese latent unemployment rate into consideration.By convention,
the unemployment rate refers to the percentage ofpeople withoutjob in effective supply
of labor force.The data provided by Chinese authority is nominal unemployment rate.
However,it is knownto US that the lament unemployment is a economic phenomenon in
China,SO the official data will not be trustworthy unless the lament unemployment is
included in the statistic investigation.So We have tO research the Chinese Phillips CB.IWe
models wim combination of latent unemployment.At the end ofthe nlird part,the four
models ar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especially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illips CUl'Ve Chinese model based on latent unemployment which leads to a basic
conclusion that the substitution relationship of unemployment rate and inflation rate
exists as a whole in China.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Chinese economic policies
about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First,the costs of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are
compared;second,illustrating two opposite opinions respectively:priority of coping
with inflation against employment and priority of coping with employment against
inflation.The article provides evidences to prove why We shall emphasize the priority of
coping with unemployment against inflation.However,we should not give llp curbing
the inflation.In the end of the fourth part,the article indicates that both the factors of
inflation and deflation exist at this time,the emphasis ofour policies should be avoiding
the deflation in the long run and preventing the inflation in the short run as well.At last,
the combination ofunemployment policies and inflation policies are analyzed.
In the fifth part,the statistic research results are summarized,the implication on
economicpoliciesofsubstitutionofunemploymentandinflationarefurtherdiscussed.
Key words:Phillips curve Inflation Unemployment Statistic Research
4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袭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江西财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江西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阏;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刖昌
日U 吾
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和失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
两大重要指标。虽然通货膨胀与失业现象都具有长期的历史,但是对于通货膨胀
与失业之间关系的认识时间却较为短暂。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1958年提出了一
条表明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萨缪尔森和索洛对这个曲线做
出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发展,并取名为菲利普斯曲线,从此以后,经济学家们就各
种各样的菲利普斯曲线及它们对各国经济的适用情况展开了研究。在这70多年问,
先后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学说以及由此而来的不同的政策主张,这些理论学说
和政策主张给全球宏观经济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但是,这些理论学说对失业
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解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相关
问题:为什么会存在多种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究竟哪一种理论是正确的
理论?如何正确地评判各学派的经济理论?显然,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复杂
性,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尽可能客观
地评判各学派的经济理论。因此,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综合分析各派理论学说的前
提下,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情况,并对相关宏观经
济政策提出一些意见和看法。
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研究
1.西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介绍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作为研究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
相互关系的理论,和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自1936年凯恩斯
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宏观经济学以来,西方经济理论和学说
一直随着不同学派的出现而不断得到发展,不同学派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也层出
不穷。就最基本的经济思想而言,西方经济理论无非是两大思潮,即经济自由主
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两大思潮交替成为经济思想中的主流。首先提出并发展菲利
普斯曲线理论的凯恩斯主义学派是典型的现代西方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它成为
战后时期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方向起作用的主流派,其政策主张是以凯恩斯本
人的有效需求不足论为理论基础实行的刺激总需求为目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以
菲利普斯曲线为理论基础实行的补偿性财政金融政策;萨缪尔森的新古典综合市
场经济理论认为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其发展了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理
论并使之成为经济政策的工具;兴起于80年代的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在一定程度上
修正了原来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形式,但仍坚持了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的观点。经济
自由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另一大思潮,他们主张自由竞争,由自由市场的力量来支
配社会经济活动,而国家则为此提供必要的法律与制度条件,并承担某些不适合
由市场来协调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由亚当嘶密建立的古典经济学体系
就是一个完整的经济自由主义体系,斯密以后,经济自由主义思潮作为主流经济
思想长期处于支配地位。70年代兴起的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被称为新自
由主义或保守主义经济思潮,他们同样信奉自由市场机制能自行实现资源最优配
置,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他们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放任。自由主义学
派质疑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交替关系,他们认为至少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和失业率
的交替关系是不成立。下面按照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演绎的轨迹,逐一介绍各种菲
利普斯曲线理论。
1.1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的本义是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1958年提出的表明货币工资变
动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菲利普斯(Phillips,A.w.)1958年在英国的《经
济学》杂志发表了题为《联合王国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和失业的关系:1861.1957
年》的著名文章。他依据英国1861.1957年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问的统计资
料,绘制了一条曲线,这就是人们所称的菲利普斯曲线。曲线表明英国货币工资
变化率和失业率与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失业率越高,工资
2
1.西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介绍
膨胀率就越低;反之,失业率越低,工资膨胀率就越高,换句话说,在失业率和
工资膨胀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
菲利普斯提出的货币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的反向关系尽管从经验统计中得到
证实,但缺乏一种理论来解释这种关系。加拿大经济学家利普西(R.Lipsey)1960
年在菲利普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过度需求模型,从单个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中推出菲利普斯曲线,给这一曲线以理论上的解释。利普西的基本思想是:工资
的增长可以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过度需求来解释,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过度需
求又由失业率来近似地表示。这样工资增长率的变动和失业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就
在该模型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1.2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在经过利普西从理论上加以阐释后,如何为经济政策所用也就
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在这一点上,萨缪尔森和索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60年,萨缪尔森和索洛(Paul Samuelson&Robert Solow)发表了《达到并
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问题: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一文,对菲利普斯曲线作出
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发展。第一,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是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
之间的交替关系的,萨缪尔森和索洛则用这条曲线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
间的交替关系,这也就是通常的菲利普斯曲线。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
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一代替是通过一个假定实现的。这
个假定是:产品价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值法”,即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
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这就是说,物价的变
动只与货币工资的变动有关。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与原始的菲利普斯曲
线相同,只不过纵轴改为物价上涨率。这条盐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
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当失业率高时,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和物价水
平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时,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
工资和物价水平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第二,萨缪尔森和索洛使得菲利
普斯曲线成为宏观经济决策的工具。菲利普斯曲线为政府采取反经济危机和反通
货膨胀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即要想降低失业率,不妨提高通货膨胀率;为了治
理通货膨胀,难免在失业上作出牺牲。决策者可以运用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相机抉
择,这样就使菲利普斯曲线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他们的贡献还在于首次将曲线以
菲利普斯曲线命名,使得菲利普斯曲线成为宏观经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萨缪尔森和索洛的菲利普斯曲线还说明了几个重要的观点:第一,通货膨胀
是由工资成本推动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
工资变动率与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第二,承认了通货膨胀与失业间的交替关
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研究
系。这就否定了凯恩斯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的观点。第三,当失业率为
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为零。在上面的分析中没有考虑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
期,所以称为没有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1.3菲利普斯曲线新形式
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新古典综合学派需求管理政策的失效,形成发达的
资本主义国家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严重滞胀局面,兴起了新自由主义或保守主
义经济思潮,其代表性流派有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和以卢卡斯为代
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这两个学派都信奉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论,信奉自由市
场机制能自行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他们反对国家干预,
主张自由放任。这些学派对于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提出了与新古典学派不同的
主张,并提出了自己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形式。80年代中期,作为当代西方国家干
预学派的凯恩斯理论也有了最新发展,被称为克林顿政府经济学的新凯恩斯主义
学派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
前提,他们对菲利普斯曲线作了新的解释,从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负斜率的菲利普
斯曲线。
1.3.1 货币主义学派的菲利普斯曲线
20世纪50-60年代,“滞涨”局面出现,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这种交替关
系了,于是寻求对失业与通货膨胀间的关系的新解释又成为经济学家讨论的焦点。
f1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于1968年对菲利普斯
曲线所表示的失业率和通涨之间稳定的交替关系提出批评。他们质疑菲利普斯曲
线并非是一条稳定关系的曲线,而且长期失业和通货膨胀也没有菲利普斯曲线所
表明的交替关系。货币主义批评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忽视了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
货币主义学派在解释菲利普斯曲线时引入了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
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
货币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可以表述如下:第一,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是负
斜率,向下倾斜的,在长期内则是垂直的,这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
替关系短期内存在而长期内不存在。由于短期内了解一般价格水平的信息成本太
高,所以工人会有暂时的“货币幻觉”,错把名义工资的提高误认为是实际工资的提
高而增加劳动力供给,而雇主会认为他所生产的那种产品价格上升,从而增加工
人雇佣量。所以,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仍成立,也被称为短期
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主义认为:在短期内引起通货膨胀上升的扩张性的财政和货
币政策可以增加就业,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但是,长期中,工人和雇主都将
4
I.西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介绍
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使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发生的通货
膨胀一致。这时,工人会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使实际工资不变,理性的工人将根
据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决定其劳动力的供给;雇主由于生产成本增加,将维
持甚至减少原有雇用量,通货膨胀就起不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这意味着失业率完
全不受通货膨胀政策影响,这时的失业率弗里德曼称之为“自然失业率”。这时的菲
利普斯曲线成为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与横轴垂直的线,即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这条直线说明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并不能减少失
业,宏观经济政策每一次都只能暂时有效,下一轮再想增加就业,除非用更高的
通货膨胀率。
第二,当通货膨胀被完全预期到时,它就既不影响相对价格与实际工资,也
不影响厂商与工人对二者的计算,因而不影响失业率,此时的失业率是劳动市场
在充分预知到通货膨胀而实现供求均衡时的失业率,弗里德曼与费尔普斯称之为
自然失业率。第三,菲利普斯曲线受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应附加预期变量。如
果是适应性预期,则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倾斜而在长期内垂直。预
期每变动一次,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移动一次。根据上述观点,总需求管理
政策短期内有效而长期内无效,因为长期内失业率总保持在自然失业率之上而不
可更改。
1.3.2理性预期学派的菲利普斯曲线
理性预期学派,又称新古典主义者,他们对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批评
比货币主义的批评更为彻底。他们认为:该曲线不仅在长期而且在短期也是垂直
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即使在短期也不存在交替关系。以卢卡斯、萨金特为代
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自然失业率假说与适应性预期是不一致的,应该把自然
失业率的菲利普斯曲线和理性预期结合起来分析。理性预期其预期值与实际发生
的值总是一致的。在这种预期之下,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从而也就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
业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始终为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与横轴垂直的线,即失业
与通货膨胀始终不存在交替关系。
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理性预期学派不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
择”,而且也质疑货币主义短期宏观政策有效性的观点。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失业
率是一个围绕它的自然率水平上下波动的随机变量,短期失业与通涨之间交替关
系并不存在,所以总需求管理政策或通货膨胀政策总体上是无效的,对失业率没
有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研究
1.3.3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菲利普斯曲线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是在80年代中期继新古典主义之后作为凯恩斯理论的最新
发展而兴起的。其代表人物有:格雷戈里·曼昆,奥利维尔·布兰查德,斯坦利·费希
尔等。该理论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把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与市场不完
全性结合起来,以工资价格刚性和非市场出清假设来分析宏观经济行为。他们认
为短期中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交替关系,长期中则不存
在这种交替关系。200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埃
德蒙.菲尔普斯(Edmund S.Phelps)是国际公认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大师。20
世纪60年代后期,菲尔普斯对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这种早期观点提出了挑
战,他认为通货膨胀并不仅仅取决于失业,而且还取决于企业和雇员有关价格与
工资增长的预期。“attaining equilibrium in the markets—meaning participants’
expectations consistent、ⅣitIl their actions—does not generally eliminate unemployment,
not even involuntary unemployment'’。ill他还认为:原始的菲利浦斯曲线不能很好
地说明未来价格的调整,考虑货币工资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必须加入价格预
期的因素。如果把价格调整的预期因素加到菲利浦斯曲线中,当预期通货膨胀上升
时,菲利浦斯曲线就会上移,由此形成了一条附加预期的菲利浦斯曲线模型
(expemtions.augmented Phillips curve)。该模型表明:对于给定的失业率来说,预
期通货膨胀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导致实际通货膨胀增加一个百分点。20世纪60
年代货币学派的米尔顿·弗里德曼(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菲利普斯曲线提
出批评时也强调了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作用。但与弗里德曼相对比,菲尔普斯更
强调的是从失业向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传递的因果关系。菲尔普斯的研究工作在
理解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与失业增加的原因方面很快就被证明是富有成效的。
菲尔普斯和弗里德曼各自独立地提出了菲利浦斯曲线的附加预期模型,他与弗里
德曼提出的修正菲利浦斯曲线的理论被称为“弗里德曼.菲尔普斯理论”,这也是菲
尔普斯对宏观经济学理论最为重要的贡献之一。
新凯恩斯主义者如费希尔和泰勒等人同样在曲线中考虑到理性预期的作用,
但结论是认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交替关系。他们对菲利普斯
曲线作了新的解释,从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但他们立论的
依据是货币工资的刚性,而不是新古典主义者所说的灵活性。新凯恩斯主义的菲
利普斯曲线表示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他们提出了奥肯定律,
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萨谬尔森和索洛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美国经济学家奥
肯于1962年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这样,经济增长
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这一关系的研究中。经常不
6
1.西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介绍
是直接采用经济增长率指标,而是采用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
或是采用现实产出水平对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这一偏离,表明一定时期内社会总
供求的缺口和物价上涨的压力。现实经济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由社会总需求所
决定的产出增长情况,而潜在经济增长率则表明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水平下。
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所能提供的总供给的状况。潜在经济增长率可有
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正常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正常地充分利用时所能
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另一种是指最大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
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我们这里采用的是第一种含义。这种菲利普
斯曲线的表现形式是:在以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为横轴、物价
上涨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条曲线。这
条曲线的走向与前面的菲利普斯曲线正好相反。这条曲线表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
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呈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正相关关系。
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时,物价上涨率亦上升;当现实
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亦下降。
1.4西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总结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作为西方经典的经济理论,其发展和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是
紧密联系的,对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它并不是完美的,
甚至可以说它还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际上,但凡科学的理论,都有其正确
性—一‘片面的科学性”,也总有其片面性———‘‘科学的片面性”,经济学的理论
亦不能免俗。[21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作为经济学理论的分支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不仅应该看到它的作用,还要认识清楚它存在的条件及其局限性,只有这样
才能在我国宏观调控中更好地借鉴它的成果。
1.4.1 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理论的发展符合
西方经济现实发展的规律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起起伏伏而发展起来
的。从凯恩斯提出“失业与通货膨胀不能并存”的观点,到菲利普斯发现“失业率与通
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的交互替代关系”,再到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新凯恩斯学派
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可以说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对西方国家
经济现实的反映。凯恩斯的论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时的情况,当时世界各国的
经济仍未从空前的大萧条中恢复过来。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的有
效总需求远远小于其潜在的总供给能力,这就导致了大量资源处于失业的状况,这
时价格总水平在短期内具有粘性。如果总需求在短期内增加的话,凯恩斯定律就会
7
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研究
发生作用,即仅仅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却不会提高价格总水平,从而不会引发通货膨
胀。所以,凯恩斯就得出了“失业与通货膨胀不能并存”的结论。19世纪后半叶,
西方国家已走出大萧条,经济运行呈周期性特点。失业率高的时期正是国民经济
处于衰退或萧条的时期,而工资和物价总水平在衰退或萧条的时期总是相对较低的,
即通货膨胀率低;反过来,失业率低则表明国民经济正处于复苏或繁荣的时期,而工
资和物价总水平在复苏或繁荣时期总是相对较高的,即通货膨胀率高。可以说,斜率
为负值的菲利普斯曲线基本上客观地反映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失业率与通货
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的交互替代关系”。这也是货币学派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所表
明的情况。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频繁地干
预国民经济的运行,而人们对此也已经司空见惯了。这样,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实施
就会影响人们的心理,使人们产生“适应性预期”,从而改变其经济行为模式。更进一
步讲,政府从无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导致了人们从无到有的、对宏观经济政策逐渐
理性的预期。另外,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传播与普及、交通条件的改善和通讯技术的
发展,也为人们形成“理性预期”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讲,卢卡斯等
人的“理性预期”理论就是对政府当局与社会公众间的经济博弈的一个客观反映。美
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指出:“经济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演变式的科
学。它改变自己,以便反映社会上和经济上的风向的改变。”[31
总之,经济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经济现象或经济过程的成因以及它们之
间的相互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经济学家必须对这种变化提出与时俱进的经
济学解释。可以说,这就是各派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层出不穷并在不同时期
盛行一时的主要原因。
1.4.2各种菲利普斯曲线理论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菲利普斯蓝线理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对西方国家经济现实的反映,但某一理
论只能反映某一时期的经济现实,客观地说,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都存在
着一些片面性或局限性。例如,平行于总产出横轴的总供给直线是凯恩斯对20世
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状况的客观描述与准确把握,但是,国民经济的运行并不
会总是停留在平行于总产出横轴的总供给直线上,所以说,凯恩斯“通涨和失业不能
并存”的观点的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难怪人们把凯恩斯的理论称为“萧条的宏
观经济学”。又比如,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是货币工资变化
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相当稳定的关系,而这种条件关系在现实的经济系统中不一
定具备。再比如,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发现揭示了在某些历史时期,失业率与通
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交互替代关系”。但是,它却忽视了人们的心理预期
1.西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介绍
因素对菲利普斯曲线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另外,就理性预期理论而言,其合乎逻辑
的理论推导以及宏观经济政策无效性的结论完全建立在极其严格的假定与前提条
件的基础之上,然而,大量的事实证明,人们的预期与行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
理性的。由此看来,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
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都不是完全正确的理论。这主要是因为各派经济学家
们都“不适当地夸大了自己所研究的经济因素在决定经济运行过程和经济变量中
的作用,甚至将这些因素看成是决定经济变量的唯一或全部因素,完全否定其他因
素的作用,或者是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片面
性”。[21
另外,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事物
或事件之间确定性的联系,通货膨胀率反映的是商品市场的供求状况,失业率反映
的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这两个市场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在
联系过程中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结构性问题等。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
系的形成原理比较复杂,是带有不确定性的随机联系,难以用一种理论模型来囊
括。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经济系统中,它们之间的随机联系也是不同的。从数理分
析的角度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有三种类型:负相关、不相关、正相
关。菲利普斯曲线反映的只是其中的一种:负相关。【4】从更多的国家和更广泛的时
期看,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稳定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
得不到充分的证实,其他两种类型在一定时期内也是存在的。在现实中,通货膨胀
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有多种表现形态,如美国在70年代和80年代是高通货膨
胀率与高失业率并存,而在90年代则实现了“双低”,即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
并存的状态。
各派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虽然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内在
的互补性。“因为各种经济理论的‘片面的科学性’,最终也就意味着它们需要并能够
相互补充。”【2】只有通过对各派理论的相互补充,我们才能够构筑一个失业与通货
膨胀关系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既兼顾了短期的情况,又兼顾了长期的情况;既
涵盖了适应性预期的因素,又涵盖了理性预期的因素。因此,任何一个学派的理论都
是这个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凯恩斯本人、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
和理性预期学派都为构筑完整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不可
磨灭的贡献。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影响某一经济现象或过程的各种因素
也会随之改变,各派经济学家在各自的研究中不断地揭示出这些因素与经济现象或
过程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地开阔了宏观经济学的视野,与时俱进地丰富了宏观经
济学的内容。相比较而言,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货币学派的理论能
够较好地兼容凯恩斯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比较成功的
9
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研究
‘‘理论的综合”。【5l所以只有本着分析、比较与综合的态度和方法,把所有各派的理论
有机地结合起来时,尽可能客观地、恰如其分地评判各学派的经济理论,我们才能
得到一个更完整,更全面的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此基础
之上,我们才能够真正把握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10
2.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研究现状
2.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研究现状
从以上分析,我们大致了解了西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内容,并对其形成和
发展以及其局限性展开了讨论。我们了解西方经济理论是为了借鉴西方经验更好
地调控本国经济运行,也就是俗话说的“洋为中用”,那么到底西方菲利普斯曲线理
论对中国适不适用?西方研究成果能不能“为中用”?下面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2.1 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对我国宏观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菲利普斯曲线问世近半个世纪以来,围绕其论争持续不断,许多人质疑失业
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置换关系的成立,还有人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只是经验公式
并不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但总体来说,菲利普斯曲线作为经典的宏观经济学曲线
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如下:第一,它是西方杰出经济学家集体智慧的结
晶,也反映了西方经济现实发展的规律;第二,它所展现的失业率与通胀率这两
大宏观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宏观经济政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事实上,经济
学说史上围绕菲利普斯曲线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论争,其视野正在于失业率与通货
膨胀率之间是否存在置换关系。应该承认,这种视野是狭窄的。如果我们将菲利
普斯曲线视为对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的描绘而不拘泥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
置换关系,就完全云开月朗了;如果我们将菲利普斯曲线当作对国民经济运行态
势的描绘,那么,它的价值将是永恒的,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吼
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社会
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构成部分。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需要各种政策手
段的配合,但因为各种政策手段对不同经济变量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对不同经
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得越透彻,对宏观政策组合的选择越有利。也正是基于这
一点,中国经济学界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有着实际的价值。具体以通货膨胀和
失业这两个经济变量来说,通货膨胀和失业这两个现象背后,存在着的机制是如
此复杂,中介过程及相互作用的因素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任何人都不可能以一种
机械的方法去下定论。然而,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它们在一定时期可能
会出现哪种组合,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非常重要。例如,一段时
期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增加就业,如果能够证明这个时期通货膨胀和失业
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那么在我们的宏观决策中,为了达到减少失业的宏观调控
目标,适当忍受一定幅度的通货膨胀是合理的选择。所以,尽管菲利普斯曲线理
论仍没有成为一套非常完美的理论体系,但其对于宏观经济决策的借鉴作用是不
容否定的,其研究成果能为我国宏观调控提供理论支撑,因而对我国宏观决策有
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研究
着重要的作用。
2.2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研究现状
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将《宪法》的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从那以后我国经济学
界开始对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进行深入的研究,也正是从那时起,中国经济学界
也开始探讨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从理论流派来看,国内学者大致可以划分为两
类。一派理论颇似凯恩斯学派,他们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较高的通货膨胀对应较高的经济增长,从而对应较低的失业率。较低的通货膨胀
对应着较低的经济增长,从而对应较高的失业率。从政策目标来看,控制失业率
优于控制通货膨胀,另一派理论观点颇似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这一派理论
认为,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替代关系不存在,较高的通货膨胀也可以对
应于较高的失业率。从政策目标来看,控制通货膨胀优于控制失业率。这两派理
论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是否存在一条稳定的、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由供给不足的计划经
济转变为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国内研究
学者普遍认可,要准确估计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必须充分考虑体制结构的变化因
素。有的学者还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美英等西方一些国家在上世纪的情况,
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经济发展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变化在中国是否出
现,也就是说,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关系在中国是否适用,还需要进行实证分
析。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取得不少成果。栗树和认为,“1953年~1985年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经历了正斜
率、正负斜率交替和负斜率三个阶段”;【_7】陈学彬采用最d,--乘法对我国改革开放
以来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形式的解释性较
差”闱.另外,菲利普斯曲线与奥肯法则在中国是否存在,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
研究。刘树成研究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论表明:“1979年以来,中国的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存在比较显著的正相关”,他认为“这是菲利普斯曲线与奥肯法
则存在的证据”19】。王明舰研究了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的关系,表明通货膨胀与产出
缺口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认为“菲利普斯曲线与奥肯法则在中国也
是存在的”lIoJ。周长才根据中国经济发展与体制转轨的现实,通过计算农村隐蔽失
业与城镇隐蔽失业而得出中国总的失业率,估算出的总失业率变动与产出变动之间
显著负相关,因此认为“奥肯法则在中国是存在的”⋯】。邹薇用各产业的就业指数代
替传统的失业率指标,得出了“第一、二产业符合奥肯法则的关系,而第三产业不符
12
2.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研究现状
合的结论”ll“。
但是,国内学者没有深入分析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对菲利普斯曲线与奥肯法
则的影响,特别是没有研究中国隐性失业对菲利普斯曲线推导的影响。原因在于在
我国进行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检验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缺乏完整的失业统计资料。
下面一节将讨论研究中国菲利普斯曲线存在的困难,从讨论当中,.我们就可以了
解研究包含隐性失业率的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形态的重要性。
2.3研究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困难
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对中国宏观决策非常重要,但它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困难
的研究课题。借鉴西方的经典经济理论研究中国实际问题,不可避免存在“水土不
服”的问题,这也是我国关于这一问题的有价值的分析很少的原因所在。其中主要
的困难有以下几个:
2.3.’欠缺完整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在学者们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时一直是一个非常关心的问
题。没有高质量、完整的数据,实证分析的有效性便会大打折扣。在进行菲利普
斯曲线的实证分析时,一般货币工资率、失业率等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数据,但这
些数据在中国却不容易获得,即使有也时间很短,且不够完整;其次是数据质量
存在问题,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国实际失业率状况,
利用这样数据推导出的菲利普斯曲线也不能完全反映中国宏观经济状况。中国经
济的二元结构中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转
移,而且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很快,官方公布的城镇失业率并不能完全代表实际的失
业状况,另外有大量隐性失业并没有被纳入统计范畴。【13】
2.3.2中国市场机制、产业结构与西方不同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西方国家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通货膨胀和失
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我国正处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过渡的时期。在西方国家,劳动力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工资水平的变动能够
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而在我国,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还受着城乡差别、体
制差别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劳动力市场还远未形成,长期以来实行的工资决定机
制是国家标准固定工资制,工资水平的变动还不能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在
西方国家,商品价格和资本市场价格基本上是自由形成的,商品价格可以反映商
品市场的供求状况,资本价格可以反映资本市场的供求状况,所以,由于经济增
长变动所引起的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可以及时反映在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
13
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研究
上。而在我国,虽然大部分商品价格已经放开由市场形成,但一些重要商品价格
还由政府进行直接管理,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体系还很不健全。利率还受着政府
的严格控制,在这种体制下,通货膨胀与失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与
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那种反方向变化关系完全相同。在某些时期,用高通货膨
胀不一定能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和较高的增长率。
其次,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是西方国家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的通货膨胀
与失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变动时期。在许多西方国
家,农业的比重已经很小,如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只有200万人左右。【14】所
以,在西方国家,失业现象比较简单,解决失业问题往往可以通过扩大需求,加
快经济增长来解决。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大变动时期,大量的农业劳动
力正在源源不断地转向非农产业,转向大中城市,对城市就业造成巨大的压力,
解决这个问题,是我国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的一个重要任务,不能指望在短期
内完成,也不能指望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去刺激经济增长。因此,分析通货膨胀
率与城镇失业率的关系时,要重视我国国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才能得到规律性
结论。
4
3.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结果
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结果
如上所述,在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研究存在这许多困难,研究成果价值也有
待提高,但研究它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在当前的中国经济状况下,产出缺口
或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是否存在比较稳定的关系——即是否存在菲利普斯曲线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后,两次严重的通货膨胀都是伴随过热的
经济运行而发生的,这使得决策者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不得不考虑两者之间的
相互关系。本章我们利用中国一些实际数据对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问题进行实证
分析。
在下面的分析中,使用了我国1979年至2003年的数据。通货膨胀率使用的是
商品零售物价增长率,失业率指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GDP增长率指的是当年GDP
数值比上一年GDP数值增长的百分比,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年份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年份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1979 7.6 2.O 5.4 1992 13.6 5.4 2.3
1980 7.9 6.0 4.9 1993 13.4 13.2 2.6
1981 4.4 2.4 3.8 1994 11.8 21.7 2.8
1982 &5 1.9 3.2 1995 10.2 14.8 2.9
1983 10.2 1.5 2.3 1996 9.7 6.1 3.O
1984 14.5 2.8 1.9 1997 8.8 O.8 3.1
1985 12.9 8.8 1.8 1998 7.8 .2.6 3.1
1986 8.5 6.O 2.O 1999 7.1 一1.4 3.1
1987 11.1 7.3 2.O 2000 8.0 0.4 3.1
1988 11.3 18.5 2.O 2001 7.3 O.7 3.6
1989 4.3 17,8 2.6 2002 8.0 O.3 4.0
1990 3.9 2.1 2.5 2003 9.1 1.2 4.5
1991 8.6 2.9 2.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一2004))
3.1 原始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结果
通过对中国1979-2003年的通货膨胀率和城镇失业率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原
始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表示为:
inf,=12.74—2.29+une,
(4.6) (1.5) 方程(1)
R2=0.10 D.W.=0.94
式中,inf,为t年的通货膨胀率,une,为t年的城镇失业率。方程(1)揭示了通
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失业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会上
升2.29个百分点。下图(1)是我国1979-2003年问通货膨胀率和城镇失业率的散点
图。我们可以看出,从总体来看,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负相关关系还是成立的。
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研究
图(1) 我国1979.2003年间通货膨胀率和城镇失业率的散点图
因为方程(1)R2,D.W.值都不理想,解释性不够强,我们引入第二个解释变
量:GDP增长率。运用表(1)中1979.2003年的通货膨胀率、城镇失业率和GDP
增长率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结果可以表示为:
inf,=5.55—1.56unet+0.559dp+q
(8.22)0 64) (o.52) 方程(2)
R2=0.15 D.W.=O.96
方程(2)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率自发性增长率为5.55%。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
分点,通货膨胀率会下降1.56%;GDP增长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会上
升0.55%。
3.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对中国实际的适用情况
按照西方经典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一个线性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
写为:
inf,一届inf.=Po+(zingt一鳓)+q
式中,鳓为自然失业率;inf;为在第t.1年形成的预期通货膨胀率。这个模型
假定自然失业率是恒定的。实际失业和自然失业之间的差距被称为周期性失业。
实际的通货膨胀与预期的通货膨胀之间的差距称为未被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如果
在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周期性失业之间有相互替代关系的话,方程应该满足
Po<0。
这个模型成立的前提是必须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作一个假定。我们假定通货膨
胀是在适应性预期的作用下,那么当前通货膨胀的预期值决定于最近观测到的通
16
3.菲窜l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结果
货膨胀。一个简单的形式就是今年的通货膨胀预期就是去年的通货膨胀:
inf:=ire,..。在以上的假定下,我们可以得到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inf,=,ao+屈inf,一l+屈urlet+e,
或airff,=80+届urle,+et
式中,△irff,=i旺一i以..,属=一届胁。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在适应性预期下,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揭示了通货膨胀的变化是由于失业水平和其它一些供给
因素(由误差项表示)的冲击造成的。我们假定et和line.不相关,可以用0LS一致
地估计出80和届,岛。运用表(1)中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数据,估计方程为:
嘭=6.52+O.58inft_,-1.40unel+et
O.28)0.17)(0.87) 方程(3)
/,/=22.R2=0.40 D.形=1.54
方程(3)揭示出了周期性失业和未被预期的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关系:城镇
失业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使得预期通货膨胀有大于1.40个百分点的降幅,这种影响
是显著的,它表明我国未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和周期性失业率总体上存在着一定的
替代关系。
3.3菲利普斯一奥肯曲线在中国的实证结果
和前面一般的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不同,菲利普斯一奥肯曲线表示的是
通货膨胀与实际产出超出潜在产出(GDP缺口)之间存在的关系。在中国,产出
缺口或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否存在比较稳定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我
国当前经济高速发展往往意味着产出缺口大,它是否必然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一
直是我国宏观决策者关心的问题。下面我们对中国的菲利普斯.奥肯曲线进行分析。
3.3.1 菲利普斯一奥肯曲线的一般形式
著名的奥肯定律是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奥肯(A.M.Okun)归纳出的关于GDP
的变化和失业率变动两者关系的一条经验定律。这个定律是西方宏观经济学中最
可靠的经验定律之一。按照奥肯定律,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快2%,失业率
下降1个百分点。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慢2%,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13]其
中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
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它是由一国经济的生产能力决定的。潜在GDP也称充
分就业GDP,也就是指所有愿意在现行工资下工作的入都就业的状况下的GDP值。
例如经济学家们通过计算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美国,当失业率为5.5%时,
就已经算充分就业。潜在GDP趋于缓慢而稳定的增长,而实际GDP贝JJ在经济周期
中波动很大,往往与潜在GDP出现背离。在经济衰退时期,实际GDP低于潜在GDP;
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研究
在经济高涨时期,实际GDP会在短期内高于潜在GDP。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
GDP增长同样快。如果想要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增长。
应当着重指出,奥肯定律论述的失业率与GDP的数量关系是失业率变动与潜在
GDP增长率减实际GDP增长率这个差额的数量关系。
将奥肯定律与菲利普斯曲线结合可以得到菲利普斯.奥肯曲线,它表明的是一
定通货膨胀预期下,通货膨胀与实际产出超出潜在产出(GDP缺口)之间存在的
关系,其一般形式为:
1,一1,●
砒t=h1王:+pl三L—≠L+et
yt
其中只表示实际GDP,一表示潜在GDP,gr=丝二:墨*11l以)一ln∽)表示的
,‘
是GDP缺口,它度量的是实际GDP和当期潜在GDP之间的差。
3.3.2中国菲利普斯一奥肯曲线的估计
由于自然失业率是不可观测的,故潜在GDP也是不可观测的。所以在估计中
国菲利普斯.舆肯曲线时,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较为准确地估算中国的潜在产出
水平,进而度量GDP缺口。传统估算潜在产出水平是按照充分就业率,资本数量、
和技术水平来衡量,即指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就业量处于充分就业水平、现有资本
全部得到利用时所能得到的产出水平。按照这个方法估算中国潜在产出水平并不
可行,这不仅因为我国目前有关统计资料不健全,更主要是实践上,我国无法确定
除去自愿失业以外的自然失业率。
另外一种估算潜在产出水平的方法是通过计量方法,用一条光滑的指数曲线来
拟合潜在GDP的增长趋势,从而近似估计潜在产出水平,本文按照这种思路,将样本
区间取为1979—2003年,为了估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潜在产出水平,我们用指
数曲线拟合潜在GDP,拟合结果为:
LnGDP,=8.20+0.155t+et
(o.05)(o.004)
R2=0.98 D.W.=0.23
式中,GDP为年度国民生产总值(亿元人民币);t为时间变量,以年为单位,它在
1979年取值为l,以后逐年增l。e为一随机变量,系残差项;括号中数字为标准差。
下图是实际GDP与拟合的潜在GDP时序图:
18
3.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结果
⋯一潜在GDP
——实际GDP
80 82 84 55 08 90 92 94 96 98 00口Z Ej亟至三坷
图(2) 我国1979.2003年实际GDP与拟合的潜在GDP时序图利用以上结果,采取公式岛=掣*ln∽)一ln∽)可以拟合出我国产出缺
yt
口。
估计菲利普斯.奥肯曲线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设定通货膨胀预期,我们假设公
众根据上一期的通货膨胀来预期下一期的通货膨胀率,即可以假定通货膨胀为一
个常数与上一期通货膨胀率的某一倍数之和:
inf,‘=口+∥+inf,-l
由此可以看出,在适应性预期的前提下,在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由前后两
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对通货膨胀压力释放的估计,这部分假设为一常数。另一
部分是根据上期通货膨胀率的情况预计的本期通货膨胀率。两部分之和为对本期
通货膨胀率的预期。
按照以上估算的潜在产出水平及假定的预期形式,我们估计中国菲利普斯.奥
肯曲线如下:
inf,=1.14+0.71inft—l+1.019+岛
(0.83)(4.73) (2.92)
R2=O.57 D.W.=1.57
方程(4)
这个结果表明,在我们样本期内,每年的自发物价上涨率为1.14%,上期通货
膨胀率的惯性影响是0.71,即每年的通货膨胀率的71%转入下期;GDP缺口对通货
膨胀的影响系数是1.01,即实际GDP每超出潜在GDP一个百分点,将导致下期通货
膨胀率上涨1.01倍。
回归方程能通过t检验和F(13.37)检验,但拟合优度并不太显著,而且随机项
存在自相关,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通货膨胀预期方式和模型假定并不完全相同。实
际上,笔者认为西方的“适应性预期”学说,即认为假定通货膨胀为一个常数与上一
19
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研究
期通货膨胀率的某一倍数之和,与当前我国社会公众对通胀的实际预期特点并不
完全一样。首先我国经济波动比较频繁,再加上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大,公众很多
时候并不只根据上一期通胀率作出预期,例如经济过热时,通胀逐渐上升,基于
以往经验,公众有理由相信很有可能到来的国家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将使得通货
膨胀转头下降;但除去宏观调控转折点,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的预期方式和适应
性预期还是基本相同。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间,把握通胀预期非常困难,适应
性通货膨胀预期只是分析的一种方式,而且笔者认为适应性通货膨胀预期作为我
国通货膨胀预期方式的一种,能够部分反映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形成的方式,因而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菲利普斯.奥肯曲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当今中国现实。
3.4考虑隐性失业率的菲利普斯曲线实证结果
按照国际惯例,失业率是指劳动力有效供给量中没有就业寻找工作的人所占
的百分比,通称名义(显性)失业率。我国官方公布的城镇失业率就是这种名义失业
率。但由于我国不仅存在着名义失业,而且农村还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如果将隐
性失业公开化,那么我国的实际失业率就不是官方公布的城镇失业率,所以有必要
结合我国的农村隐性失业问题进行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和实证分析。
3.4.1隐性失业理论
隐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构成失衡,劳动力供给超过了由
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出现的低效用现象。【”】隐性
失业的首要特点是,这些劳动者表面上并没有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没有像公开失业
人员那样处于没有工作的状态,但是,从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目标来看,他们是冗员;其
次,从表面上看,这些隐性失业人员已经有工作或已退出劳动力市场,但实际上他们
始终存在劳动力实际供给愿望,有时会从谋求第二职业来显现。隐性失业这一概念
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提出的。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他的《劳动无
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进一步用隐性失业来描述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
部门那些边际生产率为零的过剩劳动力的就业现状。之后,罗僧斯坦·罗丹把这一概
念引入发展经济学中。从此,隐性失业就成了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术语。它指工业化过
程中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没有影响到农业产出的那部分边际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
的劳动力的就业状况。
关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中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即是否存在隐性失业)这
个问题上,经济学家们一直有着激烈的争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教授认为:
在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中,资源的配置是完全有效率的,通过重新配置农业生产
中的各生产要素,不会使农业生产有显著增长,因此不能说其中劳动力有过剩现象。
20
3.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结果
然而,美国的另一位经济学家刘易斯却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有较为庞大的传统农
业部门,并且吸收了大量就业人口。过多的就业人口使得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极为
低下或几乎为零,有些情况下甚至为负。他将传统农业中的这部分边际劳动生产率
为零或为负的劳动力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更倾向于刘易斯
的观点,即承认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过剩劳动力。.
3.4.2隐性失业的统计方法
估算农业隐性失业有很多方法,有两部门函数法、国别比较分析法、调查抽
样估算模型、农作物播种面积法等等,下面只简要介绍两部门模型法和国别比较
分析法。
(一)两部门模型估测法
隐性失业人口计量模型的一种形式是生产函数法,我们可根据就业量L,实
际上就是劳动力的实际投入(供给)量,它可以直接由生产函数Y=A(t)K4口。口求
得。与此相应,在利润最大化下的劳动力需求函数为:
f:口+】,+Ak·&

式中,P、W、r分别表示产出的价格、工资和单位资本使用成本,这表明,
实际工资率W/P、资本增长量龇等是劳动力需求量r的影响因素。三一f就是隐性
失业量,隐性有效失业率与显性失业率之差就是隐性失业率。隐性失业量=名义
就业量.有效就业量。则有:隐性失业率=有效失业率.名义失业率。其中,有效失
业率=(劳动力实际供给量.劳动力有效需求量)/劳动力实际供给量。
隗斌贤用这种方法来估计,我国1954—1978年、1979一1990年的城镇有效失
业率分别为33.2%和20.6%,隐性失业率分别为28%和18%。061有关年份的有效失
业率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年份有效失业率名义失业率隐性失业率
1978 28.3 5.3 23.0
1979 31.9 5.9 26.0
1980 29.O 4.9 24.1
1985 16.0 1.8 14.2
1986 15.3 2.O 13.0
1987 13.2 2.O ¨.2
1988 lO.3 2.0 8.3
1989 12.3 2.0 10J3
1990 23.4 2.5 20.9
1995 23.0 2.9 20.1
1996 25.O 3.0 22.2
1997 26.6 3.2 23.4
o摘自‘隐性失业的经济分析与统计测算》隗斌贤,1999
2l
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研究
(二)国别比较分析法
这种方法的一种形式是,在农业产值比重相当的国家或历史时期找出一般劳动
力比重,然后将中国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与此标准对比,多出来的部分即农业隐性失
业。其理论依据是各产业产值份额与劳动力份额比值即劳动力的产值率,可以间接
反映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比较分析法的另一种形式,是从劳动力份额与产值份额的
结合上进行估计。仍以农业为例,就是用中国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与人
均GNP相当的国际标准比重之差,减去中国农业产值占全部产值的比重与人均
GNP相当的国际标准比重之差后,再乘百分之一百来估计农业隐性失业率。其理论
依据是“钱纳里模型”。它是由钱纳里与赛尔昆两位经济学家通过对101个国家
1950~1970年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出揭示部门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
劳动力配置模型。
根据现有的统计资料,分析中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出结构,第一产业的份
额呈明显下降趋势。鉴于中国近20年来的人均收入处于300~500美元的水平上,
同国际标准结构的同一水平的劳动力份额相对比,中国的农业劳动力份额平均为
60%左右,比国际标准结构40%多出20个百分点,农业GNP的份额应约占25%,比国
际标准结构的20%多出约5个百分点左右。按照上述两种形式来估计,近20年来中国
农业隐性失业率在15%~20%左右。【l 7J
3.4.3考虑隐性失业率的菲利普斯曲线实证结果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70%的国家,因土地的缺乏、生产技术的提高及近年乡
镇企业吸收劳动力能力的下降,农村中有大量的农民处于剩余劳动力的闲置状态。
因此中国传统农业中存在剩余劳动力的理论是站得住脚的。然而,中国国家统计局
目前所采用的失业统计口径仅限于城镇,并不包括农村劳动人口中的失业人员。这
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
一个农民都拥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只要劳动就可以获得农业收益,所以农村
不存在失业。但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效率是比较低的,因此按照现代失业
理论,传统农业中的这部分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为负的劳动力称为农业剩余劳
动力。政府和官方机构公布的失业率,也就是名义失业率,并不是完全按照通行的
现代劳动市场理论标准来确定的失业率,并没有包含上述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为
负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因而无法准确反映我国真实的失业程度。为此,为了准确估
算中国菲利普斯曲线,我们有必要将隐性失业考虑在内,即采用比较能反映现实
的有效失业率来估计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根据表(2)的有效失业率数据,将我国通货膨胀率和有效失业率数据进行最
小二乘回归,得到结果是:
3.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结果
inf,=19.9—0.57’册巴
(4.46) (o.20) 方程(5)
R2=O.76 D.W.=1.59
式中,inf,为t年的通货膨胀率,堋P.为t年的有效失业率。方程(5)揭示了通
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失业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会
上升0.57个百分点。可以看到方程(5)R2,D.形.值都比方程(1)有较大改观,说
明我国总体来说,实际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总体上还是存在一定替代关系,也就
是说,西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对我国经济运行还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5实证结果总结
根据我们对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模型、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模
型、菲利普斯一奥肯曲线模型和考虑隐性失业率的菲利普斯曲线理模型的分析,可
以得出几点结论:(1)总体来说,我国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失业率存在菲利普斯曲
线特征,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即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反之则相反。(2)
我国未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和周期性失业率总体上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城镇失
业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使得预期通货膨胀有大于1.40个百分点的降幅,这种影响是
比较显著。(3)中国实际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总体上有一种正向关系。GDP缺
口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系数是1.Ol,即实际GDP每超出潜在GDP一个百分点,将导致
下期通货膨胀率上涨1.01倍。(4)总体来说,实际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总体上还是
存在一定替代关系,失业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会上升O.57个百分点。
实证结果说明我国总体上也存在菲利普斯曲线特征,即通货膨胀和失业总体
上存在替代关系,这说明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作为西方经典经济理论,对我国具有
很强的借鉴作用。但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关系,菲
利普斯曲线只是揭示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一般关系,但两者的确切对应数值
在各国并不一样甚至差异较大,因为影响两者之间关系的因素太多,诸因素在各国
又不可能一样。中国市场机制与西方不同,这使得完全照搬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并
不可行。如何扬长避短,既合理吸收,又充分考虑自身国情和特色是摆在研究者
面前的一大挑战。
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研究
4.政策选择:关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经济政策
在当今社会,通货膨胀和失业早已成为了一种常态经济现象,它们也是衡量
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两大重要经济指标。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世界上
几乎所有进步国家都经受过通货膨胀的困扰,各国政府一直采取各种措施抑制通
胀,努力保持通货稳定,但通货膨胀并没有绝迹,在有些地方甚至愈演愈烈。同
样,失业问题作为一个历史现象,也已经成为了各国政府难以解决的课题。通货
膨胀和失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现象,其两者间的关系的探讨,不仅具有重要理
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下面将上面几章所得到的实证结果,结合中国
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针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特点,探讨适宣的宏观经
济政策选择。
4.1 对我国近期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
中国经济现在是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目前,国内学界两种意见针锋相对。
从支持通货紧缩论的学者来看,2005年2月以来,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D一路
走低,特别是到了9月份,CPI更是回落No.9%,为2003年9月份以来最低水平。据
此,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将出现大幅回落,经济运行中的通货紧缩也会随之而
来,面对这种宏观经济形势的逆转,政府职能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反周期措施,
以防止国内经济下行。
从支持通货膨胀论的学者们来看,尽管宏观调控使国内投资过热得到一定遏
制,但由于调控手段运用不合适,投资增长的势头没有真正减落,甚至于这种过
快的投资增长随时都可能死灰复燃。尤其从2005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来看,国内固
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在一个增长较快态势上。加上国际油价飚升对国内相关产业
的传导、国内原材料及能源等要素市场价格放开,由此引起的通货膨胀随时都可
能发生。
通过研究,我认为以上两派的观点都分别指出了我国经济运行中不同的特点,
将两派观点综合来看也许更加适合当前经济现实。我国当前面临一定的通涨压力,
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并没有完全走出通缩的阴影,下面就详细她阐述下我的观点。
4.1.1 当前面临通涨压力形势下的宏观调控政策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逐季提高,且全面加速。今年上半年
GDP增长率为10.9%,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分别高出0.9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
点。折算成季度GDP,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为11.3%,在去年第四季度9.9%和今年
一季度10_3%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CPI今年4
4.政策选择:关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经济政簧
月、5月、6月同比分别增长1.2%、1.4%和1.5%;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幅度分
别为1.9%、2.4%和3.5%;原材料、燃料、动力的购进价格分别上涨4.9%、5.5%
和6.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投放过多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所以我们
要对价格的上涨保持高度警惕,虽然今年上半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
涨113%,涨幅比去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但不能因现在价格涨幅还比较低,就掉
以轻心。
上半年统计数据公布后,以抑制投资高增长为核心的新一轮宏观调控随之开
始。2006年4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
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O.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档次
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继4月底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后,中国人民银行又宣布自7
月5日起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抑制今年以来出现的货币信贷
过快增长势头。继7月5日后,央行年内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经国务院批准,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8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O.5个百分
点。8月18日,央行再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
别上调0.27%,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我们可以看出,其政策出
台的密度之高,调控强度之大,也是2004年实行宏观调控以来所没有过的。其实,
任何一项宏调手段的选择,都是在利弊权衡中的取舍。中国人民银行之所以频繁
使用利率工具进行宏观调控就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减轻通货膨胀压力,降低中
国经济“硬着陆风险”。
4.1.2长期通缩压力仍不可忽视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2006年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6月下降了
O.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月仅上涨1.0%。下降0.3个百分点,这微小的差异,却足以
引起学术界的警觉。根据英国《经济学家》(1999年3月)的定义,如果通货膨胀率(即
价格指数上涨率)低于1%作为判断出现通货紧缩的标准。1%是衡量通货膨胀与紧
缩的分水岭,7月份同比1%的增长说明,中国经济又回到了通货紧缩的边缘。社科
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袁刚明认为,通货紧缩对中国的压力,要远远大于来自通货
膨胀的担忧,7月份CPI增幅下降,表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更加严峻,一方面
是快速增长的投资引起的经济过热,而另一方面是反映在CPI上消费需求的不足。
CPI本次的下降只能说明,国内过高的投资和低迷的消费并存的局面更加严重。可
以这么说,虽然当前我国面I临通货膨胀的压力,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并没有摆脱
通货紧缩的压力。自1997年我国已经进入通货紧缩,商品零售指数上涨率一直低
于1%g至1J2002年4月这两个价格指数上涨率分别为一2.1%和.0.3%,2005年商品零
售价格指数上涨率也只有0.9%。这表明,我国仍处于通货紧缩周期之中,长期来
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研究
看通缩压力仍不可忽视。
按照经济学理论,通常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通货紧缩:一种是温和型通货紧缩,
主要是由于加快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进产品价格下降,但是产出仍
呈上升趋势;另一种是危害型通货紧缩,它是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和需求低迷引起
的,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的“产出缺口”不断扩大,表现为价格总水平和总产出
同时下降。我国自1997年以来陷入的是属于危害型通货紧缩,不仅价格总水平下
降,GDP增长率也呈下降趋势。除少数商品,许多商品市场供大于求,实际产出
低于生产能力,产能明显过剩。造成我国生产能力过剩的原因是前几年固定投资
过快造成的,大量建成项目使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而消费能力的增速远远跟不
上,20多年中国平均的消费需求增长是每年7%,而每年的投资需求却有百分之十
几的增长,投资过热形成了过多的生产能力,所以通货紧缩压力依然存在。
另外,从世界整个经济格局来看,我国同样面临着一定的通缩压力。在世界
性工农业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我国国内生产也出现工农业产品供过于求:一
方面全球生产能力过剩,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寻找出路,会通过贸易自由化和
投资自由化,从进口和投资加剧中国国内市场竞争,放大了国内供过于求的局面,
出现国内价格向国际价格趋同趋势,促使工农业产品价格下跌,我们称为“输入型
生产能力过剩通货紧缩”;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品生产大国,国内生产能
力过剩,需要向国际市场寻找出路,通过出口加剧国际生产过剩,我们称为“出口
型生产能力过剩通货紧缩”,也会加剧全球性通货紧缩。这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
国际市场背景和国内市场背景。特别是我国已经加入WTO,上述两种趋势变得更
加明显。从中长期看,供给大于需求是我国国内市场(除少数垄断性市场外)的基本
格局,通货紧缩取代通货膨胀成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健康运行头号顽敌。【lg】
4.1.3 当前通涨、通缩因素并存时期的政策选择
我国改革以来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成因十分复杂,既有特定时期改革与发
展因素的影响,又有市场经济规律自发作用。就拿目前宏观经济形势来讲,总体
没有过热,但局部性的问题也会带来全局性的影响,所以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措
施,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当前要采取有松有紧、松紧适度的宏观经济政策,既
要防止当前通货膨胀抬头,又不使得经济增速受太大影响,实质上就是采用既防
止通货膨胀苗头滋长于前,又防止通货紧缩趋势重现于后的政策。具体来说,遏
制过快的投资增长和扩大需求,特别是启动农村需求非常重要。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宏观经济问题,不管是通涨还是通缩,其主要不是总量问
题,而是结构问题、体制问题和增长方式问题。只有逐步缓解和克服当前比较突
出的瓶颈制约和结构问题,才能保证中国经济这艘大船平稳较快地航行。解决结
4.政策选择:关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经济政策
构、体制问题和增长方式问题是长期问题,我们可以从四方面入手:一、转变经
济增长方式,在长期发展战略上真正做到向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主的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彻底解决我国国民经济中存在的高投入、低产出、生产效率低、
经济效益差的问题。二、促进市场发育,完善市场体系。市场的不健全,经济生
活中的大量垄断行为的存在,是产生通货膨胀的重要体制原因。在促进市场发育,
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过程中,尽快建立和健全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对
于逐步消除体制性通货膨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推进价格改革,健全价格调
控体系。尽管价格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种诱发通货膨胀的因素出现,但我
们不能放弃价格改革,而应该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通过理顺各种商品、劳务和
生产要素的比价关系,建立起新的价格形成机制,消除和价格体制有关的通货膨
胀因素。四、宏观调控间接化。改革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宏观经济控制体系,建立
和健全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新的宏观经济控制体系,通过经济手段来真正有效地控
制通货膨胀和通缩的影响。
4.2对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探讨
20世纪以来,失业问题一直严重困扰着发展中国家,其人口迅速增长,导致
了劳动力的同步增长超过了劳动力需求,大量失业充斥着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
己成为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我国当前失业问题也非常严峻,
合理解决失业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目标。
4.2.1 中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之~是劳动力供给量越来越大,劳动力供给猛增原
因其一是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每年达到一千万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
资料,2001年至2006年新增劳动年龄人1218000万,平均每年增加1135万。如果按
照70%的劳动参与率计算,每年795万人需要就业,其中城镇257万。其二是大量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3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到乡以
外务工人员为9900万人,比2002年增N500万人。三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还将继续
增加。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调查,国有集体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如要完成,
将大约向社会释放1/3的冗员,这意味着有300万人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新的就业岗
位。
我国失业问题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我国创造就业的能力和实际就业需求量下
降,这加剧了就业供求矛盾。20世纪80年代(1980.1989年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长
率为9.3%,就业增长率为3.0%,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为0.322;八五期间(1991.1995),
GDP年平均增长12%,就业年平均增长1.2%,就业增长弹性系数0.I;九五期间
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研究
(1996.2000)GDP年平均增长8.3%,就业平均增长降至0.9%,就业增长弹性系数
0.1。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呈现出低就业增长模式的特点。【19】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我国就业供求的巨大矛盾及就业增长弹性下降才使得中
国就业问题日益严峻,这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就可以反映出来,
1985年为1.8%,而2003年则上升为4.3%,对失业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仔细研
究相应的解决办法。
4.2.2治理失业的政策
解决失业问题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主动防治,针对失业发生的原因,有的放
矢,进行积极主动的治理,重在治本;另一种是当失业产生后,对失业进行一定
程度的经济补偿和社会救济,以缓和事业造成的严重社会经济后果,重在治标。
笔者下面主要研究的是我国在主动治理失业方面应该采取的对策。
首先,要坚持完善有利于失业治理的人口政策。人口总量的变动决定了劳动
力资源总量的变动趋势,人口增长的下降会导致以后劳动力供给量的下降,因此,
解决失业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以遏制劳动力供给增加
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二是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失业水平
高低的根本因素之一。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利于扩大就业增长的宏观环境,能带动
更多有容纳就业能力的企业发展,就业率也会随之增长。第三是要调整经济结构,
促进就业增长。非公有制经济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言,具有更高的就业弹性,因
而保持非公有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不仅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对促
进就业、缓解失业的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l
4.3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经济政策组合
上两节分别讨论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针对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
不同的问题有着不同的对策,但是按照上一章实证研究结果,中国也存在菲利普
斯曲线特征,即通货膨胀和失业总体上存在替代关系,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当就
业问题和通货膨胀问题同时存在时,中国的宏观决策者就面lI缶一个政策选择的问
题:是治理就业优先还是治理通货膨胀优先?下面本文将从两者社会成本角度出
发,提出我国当前应该治理就业问题优先的观点。
4.3.1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经济成本
关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一是“促进论”,即通
货膨胀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二是“促退说”,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
另外一种是“中性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无关。一般来说,稳定、温和、可预期
4,政策选择:关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经济政策
的通货膨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而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则会降低
经济效率,损害经济增长。一般来说,可以把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即通货膨胀
的负效应,归结为以下四种:(1)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下降,消费水平下降.我国城镇居
民主要收入形式是工资,当物价上涨水平超过工资增长,货币购买力下降,居民实际
的生活水平也就会随之下降.(2)拉大收入差距。现实生活中,通货膨胀并不是均衡
地作用于每个人,穷人利益丧失,日益贫穷,而富人则越来越富,贫富差距将会因为通
货膨胀而迸一步拉大.(3)所谓的“皮鞋成本”及“菜单成本”。由于货币币值不稳,人
们减少手中的货币数量而增加了去银行取款的次数而产生的成本称为“皮鞋成本”;
由于价格变动频繁,厂家必须不停印刷新的价目单和宣传资料,由此产生的成本
叫“菜单成本”。(4)由通货膨胀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失误。价格是引导
消费和生产的重要信号,而不稳定的价格则会妨碍资源配置的效率,特别是当通
货膨胀使得人们价格预期方式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它对经济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上述负效应,在价格水平稳定,或者只存在温和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可能是微不足
道的.但是,在严重的乃至超速的通货膨胀的条件下,这些成本就相当大了。
对于降低通货膨胀的经济代价,很多学者研究表明,降低通货膨胀的代价在
不同国家问因为初始通货膨胀率和采取的不同政策而出现差异。萨谬尔森和诺德
豪斯针对美国反通货膨胀的代价的研究,按1996年情况,降低一个百分点通货膨
胀的代价为3040亿美元。据萨谬尔森引证的关于1980.1984年间美国反通货膨胀的
经济代价同样是,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的通货膨胀率,大约损失掉3000亿美元的实
际产出(按1996年价格)。131
与通货膨胀不同,失业可以带来直接地经济损失,这是失业的经济成本。失业的
经济损失可以通过奥肯定律来测算。如果以美国潜在GDP增长率为3%来计算,经济
中失业率每超过3%一个百分点,GDP就将下降2.5个百分点。国内学者这个问题的研
究成果有如下几种:一是计算GDP增加1%,可以增加多少个就业岗位。根据统计
数字,1991.1998年7年间,我国GDP每增长11.2%,非农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增加1400
万人。7年累计增女119805万人。GDP每增加1%,可以为非农业提供125万个新的就业
岗位,反过来推算,每新增125万失业人数,GDP便减少l%。二是计算就业产出弹
性,即GDP增加l‰将使就业增加百分之几。现在我国就业产出弹性有稳步下降
趋势。进入1990年后,基本上在0.1%上下徘徊。1992年最低为0.082%,1991年最高
为0.151%。还有是计算GDP增长与失业率变动的关系。有的经济学者通过统计分
析得出结果:当GDP保持在6%以上的增长水平时,GDP每增加1%,失业率降低两
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失业率增加一个百分点的代价大概是GDP减少0.5%。【21】
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研究
4.3.2我国当前应该治理就业优先
就业优先还是治理通货膨胀优先的争论是一个在经济学界颇具争议的问题。
以厉以宁教授为代表的主张“就业优先”和以吴敬链教授为代表的主张将“抑制通货
膨胀放在首位”。双方各持己见,分别从自身立场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作出不同的
阐释。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通货膨胀还是失业,其经济成本都是巨
大的。但由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给经济带来的损失不容易测量,也就很难比较反通
货膨胀和反失业的成本。此时,决策者往往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或学术派别来进
行抉择,通货膨胀和失业孰轻孰重的争论即属于此。笔者认为,应将失业和通货
膨胀轻重问题的讨论置于具体的经济背景下,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带来的问题
是不同的。由于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同样是失业,对发达国家的失业者来
说,由于经济比较发达,社会保障制度也比较健全,失业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伤害,
温饱并不成问题;而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尚处在初级阶
段,失业往往使失业者生活陷入困境。如果说,发达国家可以把通货膨胀问题视
为为头号敌人的话,而我国目前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除非通货膨胀比较严重。
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将持续严峻,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
基数很大。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长期以来始终对就业形成强大压力。在这个客
观现实面前,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果过分强
调抑制通货膨胀,则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我国失业问题将很难得到缓解。
除了处于经济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失业问题以外,我国经济特点也使
得失业问题始终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我国经济特点是:在我国经济波动
的上升期,例如八十年代后期,尽管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在上升,但城镇失业率
却不下降;而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在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回落的同时,城镇失
业率上升。这一特殊国情使我国失业问题变得日益严重起来。当前,我国经济处于
高速发展中的调整期,面临短期通货膨胀的压力,为了避免经济过热,国家不断
出台宏观调控政策,期望经济“软着陆”成功,这时经济回落到适度平稳增长区间,物
价上涨率显著下降,这时失业问题会变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加应该
重视我国失业问题,只有当前严峻的失业问题缓解了,才有利于我国经济成功“软着
陆”,整个宏观经济才能更加健康地运行下去。
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来看,高失业率和低工资增长率是制约中国经济的主
要因素,必须找到有效途径,降低失业率同时提高工资增长率,才能使中国经济走
出低谷。通过分析,我认为,打破低工资、低物价和高失业的经济运行怪圈应从以
下方面入手:第一,加大宏观扩张政策措施的力度,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
度从宽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第二,着重从体制和机制
4.政策选择:关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经济政策
上进一步解决扩大需求与完善供给的问题。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推进财
政、金融、流通、科技、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等各项改革,为促进需
求和改善供给消除制度障碍,建立必要的体制环境。第三,加大科技与教育投入,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培养社会与市场发展需要的人才,提高目前就业人员的素质
与更新知识结构;加紧发展中小企业与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完善
就业服务体系,加速推动建立全国就业市场,从而缓解就业压力,以拉动消费,启
动市场,解决供求矛盾。同时,还要建立可靠的社会保障机制,如医疗体制与社会
保险体制以及加强对特困人群的保障等。第四,合理利用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加入
WTO的契机。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临近,世界经济越来越向着一体化、网
络化和规范化发展,我国经济也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进入国际经济竞争的过程。
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提供发展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加速推进我
国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在我国加入WTO组织,经济环
境得到重大实质性的改善的情况下,加大我国吸引外资力度,促进新的外国投资
浪潮的形成。为招商引资开辟广阔的渠道;促进中国的产业升级,加快企业重组、
技术改造和国企改革进程,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国
际竞争力,使经济的投入、运行、增值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高效化,从而为中国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中国走上可持续性增长的良性发展道路。
4.3.3关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经济政策组合
反通货膨胀与治理失业,是各国经济政策所致力实现的宏观经济目标。在长
期的发展过程中,各国政府在面I临通货膨胀与失业时采取的经济政策主要有:财
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供给政策等。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
策之一。一般来说,紧缩性财政政策是大多数国家反对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之一,
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则是治理失业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起,
被认为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两大工具。它是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
济政策。许多国家在执行货币政策时,都面临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进行权衡,通
过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工具”来实现。当经济萧条、
失业增加时,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社会
总需求;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率上升时,政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缩减
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抑制社会总需求。收入政策是政府为了降低一般价格水
平上升的速度而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限制货币工资和价格的政策。实行收
入政策的目的在于影响和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它收入的增长率。主要的措施
有:规定工资和物价增长率的标准;实行工资一价格指导;实行以税收为基础的收
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研究
入政策;实行指数化政策,包括工资指数化、工资与物价挂钩、债券收益指数化
和存款利润指数化等。上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都侧重于对需求的管
理,而供给学派认为应该运用刺激生产力的方法来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从
而主张通过减税政策、削减社会福利支出、稳定币值和减少限制性的规章条例等
手段来增加经济中的有效供给,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前面我们通过比较通货膨胀的失业的成本,提出了我国当前应该优先治理失
业的观点,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通货膨胀压力的存在。为了使我国宏观经
济继续平稳发展,我们应该针对引起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的各种不同因素,不同的
政策协调配合,实行综合治理的对策。例如,货币政策是抑制通货膨胀最直接、有
效的政策手段,而财政政策对于促进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财政政策和货币
政策之间,就存在“双松“‘双紧”“一松一紧”等不同组合。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
采取什么样的政策组合,应该依据当时所处的经济背景而定。对于失业率下降通
货膨胀上升的相互交替的菲利普斯曲线,应该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
政策的政策组合。如果出现通货膨胀下降而失业率升高的相互交替的情况,正如
一些欧盟国家的情形一样,则应该采取既能有效降低失业率又不会使得通货膨胀
率大幅度上升的措施。例如,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但是如
果财政赤字较大,则不宜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因为那样会加剧宏观经济状况恶
化的倾向,并导致结构性失业上升。对于我国目前面临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但失
业率同样居高不下的情况,“松财政一紧货币”的政策组合是比较好的选择,以扩张
性财政政策来促进就业、刺激经济增长,而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如
果通货膨胀问题严重,初期可以采取一定的收入政策,避免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上
升。在实揸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时,还应辅之以一定供给政策,促进生产
率提高,使得宏观经济能够稳定增长。
5.结束语
5.结束语
本文在理论分析和计量分析结合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得出了
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计量模型。根据推导出的包括实际城镇失业率以及年度GDP
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三个变量的模型,可以得出
如下结论:第一、总体来说,我国存在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菲利普斯曲线
特征,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即通货膨胀率变化量上升,失业率下降;反之则相反。
第二、我国产出缺口(指实际GDP增长率与潜在GDP增长率之差)与通货膨胀
率变化量(指t年与t-1年之间的变化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三、总体来说,
我国实际城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存在一定替代关系的经济政策含义是:在积极促进经济增
长,减少失业的同时,应该防止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在防范经济过热,出台宏
观调控政策遏制通货膨胀的时候,应注意通过不同政策组合,积极扩大就业,逐
步缓解失业问题。反通货膨胀与治理失业是我国经济政策所致力实现的宏观经济
目标。但考虑到我国经济的特点和目前面临的特定发展阶段,我们认为。当前优先
治理失业是明智之举,但短期内应防止通货膨胀率过度升高,所以我们应该采取
“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组合,以扩张性财政政策来促进就业,刺激经济增长,而
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长期来看,我国还是存在通缩压力,治理我国
经济“缩长”,打破低工资、低物价和高失业的经济运行怪圈应加大宏观扩张政策
措施的力度,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
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努力促进经济增长。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临近,世界经济越来越趋向一体化、网络化和规范
化发展,我国经济也与世界经济正在全面接轨,进入国际经济竞争的过程。中国在
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失业率之间的各种问题。与世界上许多市
场经济国家曾经出现的类似问题是相一致的,只要充分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治
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以及失业的经验和教训,加强研究,并逐步完善自身改革
方案,我国经济就一定能高效、稳步地向前发展。
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Edmund S.Phelps‘'Phillips Curves,Expectations of Inflation and Optimal
Unemploymem over Tim”阴Economica,V01.34(August 1967).
【2】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M】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4
【3】【美】萨谬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萧琛等译,[~q华夏出版社,麦
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99年
【4】朱国晓《质疑菲利普斯曲线——并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阴中央
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9期
f5J甘宜沅,高振凤,黄建奎《论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理论的分析、比较与综合》田广
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
【6】崔建军《重新认识菲利普斯曲线的真正价值》川经济学家, 2003年1月
【7】栗树和《经济增长货币供应与价格水平建国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变动》【J】管
理世界,1988,(1):43—56
【8】陈学彬《对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菲利普斯蓝线关系和通涨预期的实证分析》叽
财经研究,1996年第8期
【9】刘树成《论中国的菲力普斯曲线》川,管理世界,1999年第6期
【10】王明舰《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38-,,170

【11】周长才《经济增长与失业: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存在性检验》,阴学术研究,2001
年第12期
【12】邹薇《中国经济对奥肯定律的偏离与失业问题研究》[J1劳动经济与劳动关
系,2003年第6期
[13】黎德福《二元经济条件下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法则》忉世界经济,
2005年第8期
114]谢璐《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IJ】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
8月
【15】袁志刚、陆铭《隐性失业轮》【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
【16】隗斌贤《隐性失业的经济分析与统计测算》,(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7

[17】侯鸿翔王媛樊茂勇《中国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研究》,朔中国农业观察,2000
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8]胡鞍钢《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和若干建议》【J】经济要参,2002
年58期
【19]胡鞍钢《中国就业形势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2,(59)
【20】蒲艳萍吴永球《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劳动力转移》[J】数量经济技术经
济研究,2005年第9期.
[21]厉格非《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第2

后记
本文从2006年二月开题,到十月份定稿,历时达八个月之久。本文的顺利完
成,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王小平老师,他不仅在我的研究生学习期间经常
指导我的学习,在此次论文写作中他更是悉心教导。在论文选题、资料收集、论
文写作等各个方面,王老师都无私地给予了许多帮助。王老师为人正直,学识渊
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王老师为榜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所学报效
社会。
我还要感谢经济学院的康静萍、许统生、陈富良、肖璐、王文群、彭武汉、陆
长平、龚立新、戴达远等其他老师,这些老师在我读研究生期间给予了很大的帮
助和指导,使得我顺利地完成学业。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和家人,是他们的关怀和支持,使我愉快地度过
了两年半美好校园时光。
潘烽
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