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482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

捌大
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姓名:刘雪燕
年级:二oo二级
专业:政治经济学
研究方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
论文题目: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
导师:陈英副教授
南开大学经济学系
二oo五年四月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
处地位的关键性因素。当前,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
国经济理论界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还很不成熟,缺乏系统性,因此,需要我们对
此进行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从而为辅助政府决策服务。
论文在探讨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体系,构建了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并以中国工业为例,对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
析和中外对比分析。最后,提出了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论文分为六部分:第一章主要分析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前国内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
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的总体思路。第二章介绍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对产业国际
竞争力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基本框架。第三章提出了产业国际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同时给出了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第四
章根据劳动资本投入比例和劳动生产率双重指标把我国工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和非劳动
密集型两类,为下文的分别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五章主要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单
项指标和综合评价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过程中,不仅对中国工业进行了
时序分析,同时也进行了国际比较,最后得出了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结论。第六章
利用前面的评价结果,分析了我国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
争力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策
Abstract
The intertm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 on measuring one
country’s economic growing strength,which determine one colIntry’s intcroational status.At present,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y there is greater disparity in industry’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our
country.The research on competitiveness assessment is still unripe and lack of systcmaticness.Therefore,we
should make a profound research.
On the ground of making a research on the appraisal system and method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industry,the thesis offers a set ofappraising indicators system and constructs the assessing models.Then we
take the manufacture ofchina as∞example and CalTy on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At last.we pro!∞se the
countermeasure of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our country’s industry.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6 parts.
To begin with,we analyze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thesis,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y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industry at present and propose the proposed analyzing the frame
In the second chapter,we defin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industry and explain the basic theory of it,
and then release the frame ofassessment.
In chapter three,we propose the designing principle ofthe appraising system of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industry and也e indicators ofthe system.
In Chapter four,the country industry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labor—intensive and non-labor intense oue
according to work capital invest proportion and labor productivity which establishes the foundation ofanalysis
for this paper.
In chapter five.we make a positive research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our country’s
manufacturing industry.During the positive research,we not only make a time sequence,but also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and then make a conclusion.
At last but not the least,we analysize the main problem of our industry’s development and propose the policy
off how to improve our COUNtry’s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y.
Key words:Industry’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Evaluation index:Labor—intensive industry
Non-labor-intensive industry;Countermeasure
南开大学掌位论文电子版授权使用协议
论文《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系本人在南开大学工作和学习期间创作完成的
作品,并已通过论文答辩。
本人系本作品的唯一作者(第一作者),即著作权人。现本人同意将本作品收录于“南
开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舨与印刷舨论文
的内容一致,如因不同而引起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图书馆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管理办法》。同意南开大
学图书馆在下述范围内免费使用本人作品的电子版。
本作品呈交当年,在校园网上提供论文目录检索、文摘浏览以及论文全文部分浏览服
务(论文前16页)。公开级学位论文全文电子版于提交1年后,在校园网上允许读者浏览
并下载全文。
注:本协议书对于“非公开学位论文”在保密期限过后同样适用。
院系所名称: 经济学院经济系
作者签名: 刘雪燕旁以留
、,7


号:021080
期: 2005年4月

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的意义
随着我国加入WT0并不断开放国内市场,中国产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提升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关系产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的问题。因此探索产业国际
竞争力评价原理与方法,对中国产业发展水平与国际竞争力进行动态评估与跟踪,根据国
际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目标的战略需求,适时提出调整中国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
策的有关建议,不仅关系到中国产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国
家安全。
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呈现两种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世界经济
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二是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如何把握这两种趋势的本质和基本特点
对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有重要影响。为此,我们在研究这些变化趋势的基础上,
说明研究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世界贸易自由化:2、金融
活动全球化;3、全球生产一体化;4、区域集团纵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在经济国际化基
础上得到较快的发展,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也随之发生T gt大的变化。这
些变化必将列‘我国经济贸易产生多方面的性质不同的影响,这样给我国经济的发展既带来
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在生产过程国际化的推动下,规模
经济、大量投入与产出、严密的分工使世界生产规模扩大、效益提高,从而扩大了世界市
场规模。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使各国贸易政策得到有效调节,各种进出口商品的标准和
规格逐渐走向统一,国际贸易管理日趋规范化、合理化。这将有利于我国部分商品,尤其
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出口。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
国家大都结合经济政策的调整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转换升级跨国化已成
为世界经济中的一般趋势。这样,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推动下,世界产业调整和转移速度加
快,有利于我国加速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转换。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在经济全球化作用下,新型国际分
工速度越来越快,技术要素的熏要作用也在不断强化。我国科技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
还很落后,短时fnj内提高国民经济的素质和水平确有困难。因此,在新型国际分工下,我
f
第一章导论
国经济面临加快技术进步,加速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深
刻变化,在当代国际商品市场上,高新技术产品、代表现代技术和工艺的专业技术设备、
技术与资本构成较高的中间产品成为国际交换中最有竞争力的产品。而我国出口的产品主
要是附加价值低、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的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加工产品。这
样我国传统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弱化,出1:3商品结构难以适应世界市场需求的变化。经济全
球化和一体化给我国产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进一步寻找提高我国产业在国际竞
争中的地位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更有必要。
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解决
供求数量短缺为首要目标,以数量增长、总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阶段已经结束,
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和新经济的兴起,激发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浪潮。发
达国家服务规模的迅速扩大,工业化成果在农业及工业初级部门的广泛应用,使这些部门
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促使这些部门的劳动力大幅度向第三产业转移。同时,一些发展
中国家的工业也迅速发展。世界产业结构加速向第二、三次产业的演进,信息产业和高新
技术的快速渗透促进了各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使得国际竞争更加激
烈。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抢占高科技产业的制高点,新兴
工业化国家和有条件的发展中国家也积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如何在新一轮产业结
构调整中提高我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分工中保持动态比较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
重要问题。对于今天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总体上说,我国的大多数产业已经度过了“从无到有”的初创时期,经过生产能力的
迅速扩张,从小到大地成长壮大,正进入“由弱到强”的时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
的产业发展还要经历一个“敌强我弱”的艰难发展时期,这将是一个充满着更多的生死恶
战的产业国际竞争相持阶段。只有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度过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
的产业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产业的强者之林。
第二节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理论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波特的有
关产业固际竞争力的成长四阶段学说;
(‘)比较优势理论
第一章导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李嘉
图的“比较优势论”中,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
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使一国在
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是两者的不利程度是有所差别的,相比下总有一种
商品的劣势要相对小一些,即具有相对优势。李嘉图实际上已经告诉我们生产技术的差别
是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因为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率水平,所以
在生产技术上处于最有利地位的产业,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奥林与他的老师赫克歇尔提出了赫克歇尔一奥林定理,即要
素禀赋模型。该模型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是一种拓展。他用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差异来
解释生产成本和价格差别,从而证明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
势;而劳动力比较丰裕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这种解释被称为:“生
产要素比例一生产要素密度原理”,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
不同,从而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H_O理论表述为,“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
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
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的产生。因此,每个国家最终将出口能利用其充裕的
生产要素的那些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
在此之后,比较优势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美国雷蒙得·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
期理论。他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1)新产品刚投入生产阶段。这个阶段需
要技能较高的技术工人,产品只在本国产和消费。(2)产品成长阶段。这个阶段产品生产
水平和产量提高,能满足国内和国外需求。但国外还不能生产这种产品,因此具有市场垄
断地位。(3)产品成熟阶段。这是产品已标准化了,一次即使许可其他企业和其他国家的
企业生产也有利可图。于是这个阶段是其他国家技术模仿时期。(4)产品垄断地位下降时
期。这时产品创新国产量下降和品牌竞争优势让位于价格竞争优势。(5)产品衰退阶段。
由于技术扩散、产品标准化和国外成本降低,使产品在发明过的生命周期结束。这个时期
又是重新开发薪产品的时期。这一理论把比较优势论拓展到产品创新,而不限于生产率和
成本优势。而且这是一种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
在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过程中,核心的因索是资本积累。一般认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发
展的动力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生产要素——主要是资本——的积累;第二,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可能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引进,也可能是一种需要大量资金的自主研究和开发活
动,两者都需要资本的投入。因此,技术进步往往也要受到资本积累程度的局限。『F因如
此,陶家资本积累的能力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的关键动力。给定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路

第一章导论
径,资本积累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动化的过程。因此,国
家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其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的动态过程。只有遵循自己的比较优
势来发展经济,企业和产业才能够拥有最大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剩余,国家
才能够最大限度的积累资本,进而使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与发达国家不断接近,最
终达到获得高层次竞争优势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
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必须同时注意劳动密集型产业内部的技术发展和创新。同时
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积极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理论被公认为阐述该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我们的讨论自然也就以波特的观点为核
心。在《国家竞争优势》发表之前,波特研究的重点是企业战略和企业的竞争力问题。波
特将其在企业竞争力领域的研究心得扩展到产业和国家的层面,进而形成了其国家竞争优
势理论。波特认为,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低层次的竞争
优势是一种“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一种“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
低成本竞争优势的来源通常有如下几个方面:特殊的资源优势(较低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
本)、其他竞争者使用较低的成本也能够取得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发展规模经济。而
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则建立在通过对设备、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持续的投资和创新而
创造更能符合样Joj佑求的麓异型产品上。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之所以被称为高层次的竞争
优势主婴地测为:【、与低成本竞争优势相比,成功的差异型竞争优势通常能够为企业带
来更高的收益因而代表更高的生产率水平;2、与低成本竞争优势相比,差异型竞争优势
更难被竞争对手模仿从而更有可能在长期中保持下去。
为了创造更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企业唯一的选择就是进行持续的投资和创新。因此,
一个有利于企业的持续投资和创新的环境对企业创造高层次竞争优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条件。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波特提出的“钻石体系”模型正是对这种投资环境的描述。
具体来说,“钻石体系”包括4种主要因素。它们是:
l、生产要素的状况:生产要素指的是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
2、需求状况:这类影响因素指的是国内市场对某类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3、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主要指的是零部件等上游产业及其它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
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这指的是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
态,以及固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
竞争优势理沦并没有知比较优势理论那样设广泛运用。竞龟优势主要是讨论各国闻的
4
第一章导论
同一产业在世界市场上发展的现实态势。主要论证了国家问产业冲突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
系。尽管在经济分析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可以区分的两个概念,但是在实践中,它
们联系密切,往往是不可分割的:一是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产业
国际竞争力,即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的。
二是一国的某一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即使是具有比较
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反之非常缺乏比较优势的产
业,往往很难形成和保持国际竞争力。一些国家原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由于国际比较
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失去国际竞争力的情况就证明了这一点。三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本
质都是生产力的国际比较,所不同的仅仅是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
的比较,而竞争优势强调的则是各国相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各国各产业在世界经
济体系中的地位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比较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
从产业竞争的角度看,竞争优势又起决定性作用。而在现实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际
上共同决定着各国产业的国际地位及其变化趋势。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是在承认各国各
产业间存在着比较优势、而且承认比较优势对国际产业分工的基本格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
前提下,着重研究和分析各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态势,以及影响各国特定产业国际竞争
力的主要因素。
(三)成长阶段说
迈克尔·波特是第一位从产业层次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他首先改变了传统产业的
定义方法。由于传统产业的定义面太广泛,所以他把产业定为生产直接相互竞争产品或服
务的企业集合。这样定义产业就可以把企业、产业和国家结合起来分析,从而为全面、正
确地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方面,企业可以分析某一产业结构,确
定自己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相对竞争优势,以及应采取的竞争战略;另一方面,某个国家也
可以取某~产业为中心,分析该国各方面的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竞争。迈
克尔·波特把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一个国家能否创
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迈克尔·波特不仅给产业国际
竞争力进行了准确的定义,而且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阶段学说,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成长
阶段大致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
驱动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属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上升时期,后一个阶段属于衰落时期。
l、要素驱动阶段
在此阶段,—基本要素上的优势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产业竞争主要依赖于国内自然
。5
第一章导论
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拥有状况,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般是那些资源密集型产业。这一阶
段,产业技术层次较低。
2、投资驱动阶段
在此阶段,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来源于资本要素,产业竞争依赖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
愿望和投资能力,具有竞争优势豹产业一般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在这一阶段,相关和支持
产业还不够发达,产品的生产主要依赖于国外的技术、国外的设备,一些产业的技术水平
虽然有可能较高,但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3、创新驱动阶段
在此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的创新。产业竞争依赖于国家和企业的技术创新
愿望和技术创新能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般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如高技术产业或被高
技术产业改造过的传统产业。在这一阶段,企业能够在广泛的领域成功地进行市场竞争,
并实现不断的技术升级;一些率先进入创新驱动阶段产业,不断实现新的升级,并向其它
产业扩散,进而形成一系列产业以及产业群的横向扩展能力,即通过建立企业或开展业务
形成新的产业发展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高水平的服务业,高水平的服务业具有愈来
愈高的国际地位。
4、财富驱动阶段
产业竞争依赖于已获得的财富,投资、经理人员和个人的动机转向无助于投资、创新
和产业升绂方面。企业回避竞争,更注重保持地位而不是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实业投
资下降,有实力的企业试图通过影响政策保护自己。这一阶段,产业竞争力逐渐衰退。1
1985年美国总统产业竞争力委员会提交了其第一份国家竞争力报告,题为“全球竞争:
耨现实”。该报告就美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根据这个研究报告
及后来的其他竞争力研究报告,美国国会于1988年通过了《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立法
案》,提出了包括实施“301”条款在内的一系列保护美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措施。1990
年,美国政府又成立了正式的政府竞争力政策咨询机构“竞争力政策理事会”,其使命是
“向总统和议会提出如何提高美国国际竞争力的建议”,其成员由企业界、产业协会、政
府部门官员组成,该机构于1992年提出了其第一份年度报告“构建竞争优势”2,此后每
年就某一专题向总统和议会提出报告。
欧洲,在学术界,总部设在瑞典日内瓦的民间组织“世界经济论坛”于1980年开始
1迈克尔·波特等:周家竞争优势,拿j¨J轩、邱如荚译,牛星⋯版礼,2002年。
:Competitivencss Policy Courzci].1 992. Bu谢i喈a comp酬tive Advantagc.First AnlluaI Report to the Pn$ident and
Congress,Washington
6
第一章导论
进行工业化国家竞争力指数的排名。该组织从1985年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合作
每年出版《世界竞争力年鉴》,对工业化国家和重要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3英
国的“经济社会研究理事会”于1983年开始组织进行了20多个项目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在政府层次,英国政府与产业部于1992年开始每年提出数量不等的竞争力研究报告,
例如1995年提出“竞争力:帮助小企业”报告。4欧洲其他国家也建立了政府或准政府的
研究机构,开始进行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并且每年就某一专题提出报告。例如法国计划部
1992年提出题为“法国:全球竞争中的业绩选择”的报告,德国经济部1993年提出“联
邦政府关于保证未来德国经济的报告”,葡萄牙“竞争力论坛”1995年提出“葡萄牙经济
竞争力”报告。欧盟也于1993年公布了其关于欧盟竞争力研究的总结性报告“增长、竞
争力和就业:通向2l世纪的挑战和出路”,该报告认为欧洲的高失业主要原因是欧洲企业
与美国和日本相比缺乏竞争力,该报告提出的对策是解除各种产业管制、进一步开放欧盟
内部市场,通过内部竞争来提高欧盟的竞争力。1995年1月,欧盟成立了“竞争力咨询小
组”,专门负责向欧洲议会、欧盟首脑会议提供提高欧洲竞争力的政策建议,其目的是“说
那些欧盟各国政府和欧洲会议应该讲但不能讲的话。”5
二、国内关于工业竞争力研究的现状
笔者把1996-2004年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管理世界》、《经济管理》、《经济研究》
等国内重要权威和核心期刊的12篇论文,以及2本专著中关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的
研究报告,见表卜1。这些研究都在本领域中较有影响力,研究方法也具一定的创新性或
代表性。在这14篇论文中,除04、06、13文三篇外,其余各篇都运用了进出口数据评价
法。具体评价指标包括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指数Tc、国际市场占有率MS、
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等8种。最常用的是RCA和TC,均被7篇文章所采用:Ms和IIT分
别被采用了4次和2次,此外还有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出口产品质量指数、进出口价
格比、出口优势变差指数等4个指标也被应用到。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论文的创新之处
论文在探讨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体系,构建了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并以中国工业为例,对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
3 1996年,这l埘个{!【l织例对竞争力概念的理解币I^Ji ru分道扬饿.符白出版其国际竞争力撤告。
4 UK Govcmment.Depallmcrlt ofTrade and Industry.1995 Competitiveness:Helpi rag sm口11 Fin'n.London:HMSO
’AIexis.1acquernin und LucreR.Pench.1997.EuropeConpt.'tingintheGl洲E-!conomy,Re'ports oftheCompetitieeness
Advisory Group Edward Eight,Lymc Us.Preface.
笙二塞曼笙. 一一一析和中外对比分析,最后,提出了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思路。
论文的创新之处:1、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将工业纳入国际竞争力范畴研究,
并且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将我国工业产业按照劳动密集度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劳动
密集型产业,对两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和发展变化情况分别进行分析。2、建立工
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单项指标评价法展开实证分析,将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
的各指标值进行中外比较,得到初步结果。
表卜i对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及主要制造业部门进行竞争力评价的论文与报告
编码作者分类方法评价指标期刊或专题报告
0l 邹薇SITC。位数9类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经济评论》,1999(5)
02 范爱军《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中国工业经济》,
(SITC一位数)10类2002(2)
03 范纯增SITC一位数9类贸易竞争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经济管理》,
姜虹(不包括未分类商品) 指数RCA、国际市场占有率MS、产2002(2)
业内贸易指数IIT
04 张其仔28个制造行业2级8类指标:静态市场份额, 《管理世界》,
静态效率(生产率、利润、资金周转2003(8)
率);动态市场份额,动态效率
05 任若恩6个主要制造业部门, 相对价格水平、劳动劳动率、《中国软科学》(19961、
15个制造业主要分支部门单位劳动成本、人均增加值《经济研究》,(1998)
06 汪斌20类制造部门现实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世界经济》,
邓艳梅产业内贸易指数IIT 2003(4)
07 金碚等I'/S二分位11粪;SITCl4 贸易竞争指数TC, 专题报告:
分位组合6.16类:包括采相对出口优势指数(RCA), 《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
矿业在内的Ii业行业39类; 国际市场占有率,进如口价格比, 变化的新趋势》
主要山口商-捕70种;超过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工业集中度,
1000万美元的出口商品研发投入,劳动生产率
08 监庆新商鼎名称及编码协凋制度国际竞争指数TC,国际市场占有率《经济评论》,
王述英(HS)二分伉11类】业品, MS,产业利润率、劳动生产率2003(1)
32种出口主要r业品,i7

种制造业产品
09 张金吕WTO((2000年国际贸易统贸易竞争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专题“中美两国有国际
计年鉴》中的7个产业指数RCA、竞争优势指数CA,利润竞争力的产业确定”
10 赵文丁28个出口额占全国1%以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中国工业经济》,
的主要出口产品2003(8)
11 卢艳秋单~产业:化一r业贸易专业化系数TSC(贸易竞争指《国际贸易问题》,2003
数TC) (4)
12 王丽华单一产业:中药业出口竞争指数(即TC),竞争态势矩《国际贸易问题》,
杨志励阵(资源要素、需求要素、企业能力、2003(2)
政府行为评分加权合计)
13 杨嵘单一产业:石油业实力、潜力、环境、动态《经济评论》,(2004)
14 罗云辉单一产业:汽印业国际市场11i有率MS、《汽车!]:业研究》,
何琊U 国山市场.-有率、出口产谳质蟮指数⑦07)
第二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国际竞争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新概念,目前尚不成熟。世界经济论坛(WEF)
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能够实现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表示的持续高经济成长的能
力。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认为是一国或一个企业在全球市场上较竞争对手获得
更多财富的能力;或者一个国家在其特有的经济与社会结构里,依靠自然资源禀赋以创造
附加价值;或者着重于改善国内经济环境条件以吸引国外投资;或者依靠国内内部型经济
和发展国际型经济,以创造并提高附加价值,增加一国财富的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认为是一个国家在自由而公正的市场条件下,能在何种程度上生产出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
商品和劳务,而同时又能从长远角度维持并提高其人民的实际收入。美国工业竞争力总统
委员会认为对于任何国家来说,竞争力就是在提高国内生活水准的同时,制造出能够经受
国际市场检验的产品,从根本上说,提高竞争力就是提高生活质量以及为后人创造出一个
好的未来。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是在经济、社会结构、制度、不同的政策
等多种综合因素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作用在不断上升,最终形成
一个综合性的困家竞争力。从以上几个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到:
l、经济疆素在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即竞争的范围是在经济领域,竞争空间是市场:
2、国际竞争力是包括一个国家诸多方面在内的复杂过程:
3、国际竞争力可以分为最基本的三个层次,即宏观层次的国家竞争力,中观层次的
产业竞争力,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力。
其中,国家竞争力着重强调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中的地位,强
调一国所能提供的基础设施,所能达到的整体科技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当前经济发展状
况以及政府行为、政府干预等因素为国际资本流动创造的客观条件。而产业、企业竞争力
则更强调产业或企业的经营行为、管理行为、劳动成本、企业家素质、劳动者的工作态度
等因素的国际比较,三者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
宏观层次上研究国际竞争力难免过于笼统,因为国家的主要经济目标是为人民创造较
高的并且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并不取决于含义不清的(国家的)“竞
争力”,而是取决于一国利用各种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生产力或生产率。况且,任何
~个国家都只能足一些,qk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另一些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提出
9
第二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哪个国家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正确的提问应该是“为什么特定的国
家会成为特定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母国基地?(波特,1990)。”而产业竞
争力属于中观层次,它既是国家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产品和企业竞争力的集合,
但绝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
根据以上国内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以及本文第一章论述的中国内
外目前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的研究,本文作者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涉及区
域或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国际经济学概念,它不是指单个企业的竞争力的相加,它还包括
产业内部企业的相互联系,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的状况,以及国内相应经济形势和背景等
对其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如果从产业的角度来对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那么至
少可以从两个层次上进行分析。一方面,从产业结构入手来研究一国整体产业国际竞争力,
这实际上是从一个整体的视角来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产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具体
的某~特定产业入手,来研究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产业国际
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产业或者一个国家整体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它在市场中
的竞争优势的总和。我们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主要是为了给某一产业寻找更多的发
展空间,如果从第一个方面来入手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就像我们评价国家竞争力一样,
意义不是很大,因此,在本文后来的研究中,主要是从第二个方面,即对具体的某一特定
产业进行评价。
笫二节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基本框架
根据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内涵的理解,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
本人认为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应该基于以下基本研究框架:
1、产业经济分析与技术经济分析相结合
产业经济分析主要针对产业内结构(如产业发展所处阶段,政策管制等)和产业间结
构(如相关产业关系等)的不同特点,以及特定产业国内、国际供给和需求方面的具体条
件,发现决定和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要素。此外,还要对产业的国际竞争状况进行具体、
详细的国际比较,说明一国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有状况。
技术经济分析主要针对不同产业的技术特点,利用反映产品质量、性能等的技术性指
标来发现影响一一固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要素。在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时,由于涉及到更具
体、更具专业性的要素,因此,技术经济分析主要在产品、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这一微观
第二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层次展开。产业经济分析和技术经济分析的完美结合也说明了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对产品、
企业和产业的分析是可以相互借鉴和相互补充的。
2、价值链分析方法
随着国际分工越来越明显,一国的竞争优势不是体现在最终产品上,而是体现在某个
经营环节的价值活动中,因此,利用价值链理论更适合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运用价值
链的分析方法来比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是比较哪个国家在特定产业中具有某些特定的
垄断优势。哪个国家抓住了特定产业的关键环节,就是抓住了整个价值链,这个关键环节
就是行业的战略环节。为了取得某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只需要掌握这一产品价值链上的战
略环节的垄断优势,而不需要在所有的价值活动上都参与或具有比较优势,其它非战略性
活动完全可以通过股权或非股权方式在世界各地进行,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来降低成本。
不同产业垄断优势的体现会有所不同,垄断优势主要来自对若干关键生产技术的垄断。
3、选取最具显示性的检验标准
按照波特对国际竞争力的理解,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是各国同一产业或企业间相互比
较的生产力。故而,在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是生产效率和市场营销,产业国
际竞争力最终通过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来衡量和检验。
4、发现决定或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客观描述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的实现结果,而且
要发现导致产业国际竞争力实际结果以及未来趋势的原因,从而揭示和论证产业国际竞争
力的因果关系。在这一方面,波特教授的“国家钻石”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基于以上原则,以及对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理解,笔者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涉
及因素很多,需要加以综合分析。首先借鉴目前已经进行的有关国家、产业、企业和产品
层次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成果,其次需要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主体的竞争能力、竞争潜力
及其它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第三节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是由单因素决定的,而是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产业国际竞争
力的因素从总体上可归纳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
产业囝际竞争力的内部影响因素指标构成各产业国际竞争中髓I现的竞争力的直接
第二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解释变曩。这类因素用来解释为什么各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会有各不相同的竞争结果,具
体包括区位因素、技术进步因素、规模效益因素以及经营管理水平因素。
(一)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指各国及地区所特有的且不能轻易改变的要素禀赋,如自然资源、人口数量
等等。这类因素使其拥有国及地区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会使该国
建立在这类因素之上的相应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例如,中东国家由于其丰富的石
油资源,使得这些国家的石油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香港、新加坡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使其运输业、贸易业相当发达。
(二)技术进步因素
技术进步是一国借以增强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通过作用于生产技术和产品技
术的改进与发展来影响一国产业竞争力。生产技术既包括与产品生产成本直接相关的生产
手段、生产工艺等,也包括与要素投入成本和商品经营成本相关的技术,这类技术的革新
与进步可以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和降低经营成本支出,从而强化产品的价格竞争能力.在产
品技术方面,技术进步通过对原有产品品质的改善和新产品开发成相对产品优势。就原有
产品品质而言,产品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既可以表现为内在性的改善,也可以表现为外观形
态的变化,这是一国产品非价格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就产品开发能力而言,产品技术进
步既是形成一国新的产品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也是改进经济效益并保持其持续稳定增长
的必要前提。
(三)规模效益
规模效益是独立于区位因素之外的又一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变量。产业和经济
的集中度适当提高,可以降低平均单位生产成本,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这种效益具体体现为生产数量规模效益、规模投资效益、规模技术创新效益、规模管理效
益以及结构升级效益等。庞大的企业规模可以增强本企业产品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特别是
对于规模经济小名气大的产业,企业规模对其竞争力形成而言是一个决定因素。当然,企
业规模并非越大越经济,它有~个度的界限,当企业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时,就会出现
规模不经济。
(四)经营管理水平
管理是一种巨大的资源。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管理和技术被喻为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
随着生产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进~步加强,高超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日益成为
影响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经营管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原材料和
能源消耗,从而降低产品成本:良好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实现科技进步,促进新产品开发■
l 2
第二章产业固际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增进产品营销,扩大市场份额;良好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发展国际网络的能力,提
高企业多国经营的灵活性。总之,经营管理水平是决定产品国际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因
素。目前,我国不少企业效益滑坡,导致企业亏损面扩大,亏损企业中的80%左右就是源
于管理不善。由于管理不善的原因,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提高。
二、外部因素
上述几个因素可以直接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而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外部因
素则是通过作用于以上几个因素而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这些外部因素是:主要的
竞争对手的状况、市场需求状况、产业结构状况和政府行为。
(一)竞争对手的状况
激烈的国内竞争与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和保持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一国在世界上具有
最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通常都在国内有很强的竞争力,而受国内保护又缺乏国内竞争的产
业很少会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强大的本地本国竞争对手是产业竞争力产生并长久保持的
最强有力的刺激因子。国内竞争对手的存在将迫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进行技术创新、提
高企业界的内在素质;而且,国内竞争对手的存在,也会直接削弱产业相对于国外对手所
可能享有的一些优势,从而促使企业通过努力,争取得到更为持久、更为独特的优势地位:
此外,正是由于竞争对手的存在使得国内竞争日益激烈,迫使企业向外扩张,力求达到国
际标准,占领国际市场,进而使该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
(二)市场需求状况
市场需求状况对于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市场
需求的规模:较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会刺激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改进技术和提高生产率,
因而有助于提高那些具有规模经济特点的产业竞争力;第二,市场需求的层次:如果国内
市场消费需求层次高,则有利于该国高档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形成;第三,市场需求的
增长率:较快的经济增长会促进企业更快地采用新技术,并进行更多的投资;第四,对市
场需要信号的灵敏度:如果本国公司对消费者预期需求反应灵敏,及时调整生产条件,则
有利于获取潜在的竞争优势。
(三)产业结构状况
在开放型产业结构条件下,一国的产业结构和各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相互作用。~方
面,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一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产生直接影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产业发展较快,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趋于上升:相反,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发展较
慢,甚至}}=}现衰退现蒙,凼而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趋于下降。另一方面,一国的产业结构
}3
第二章产业圉际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对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也会发生重大影响。一个缺乏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能力的国
家,产业结构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其产业国际竞争力必然受到削
弱。而且,产业结构的转换是贸易结构转换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
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就会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换,产业结构的提升过程也就是该国产业
竞争力增强的过程。
(四)政府行为
政府通过其实行的政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例如,政府可
能通过法规、补贴或其他方法影响产品相对于替代品的处境:还可以通过法规对产业成长
速度和产业成本结构施加影响,从而使竞争者之间争夺的激烈程度发生变化,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政府帮助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经济行为主要包括:促进发展的行为——通过制
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及投资行为,引导企业发展和提高;维护公平的行为一
一通过制定法规和政策,维护合法竞争、公平竞争,遏止不平等竞争和垄断行为,同时依
据法律法规,依法管理;培育市场的行为——健全各类市场,形成开放式的竞争环境,防
止地区封锁、行业封锁,实行市场监督和管理;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行为——根据国际贸
易管理,调整相关国内政策,以利于适应国际竞争和保护国内企业。
上述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诸因素并不是互不联系,彼此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
互促进的,相互之间构成了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机统一体。因而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
力的研究不能偏于一端,不及其余,而应该综合考虑上述诸因素,对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
的透视。
笫四节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在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时,要把握住产业竞争能力在国际中的地位是评价的重
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度必须针对竞争能力。在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时,要
遵循以下的原则:
l、在建立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一国产业的国际化
是建立在引进吸收能力和输出扩张能力的平衡的基础上的。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国民经
济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竞争己跨越国界,只有具备国际竞争意识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
国家,才‘能真『F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各国实行开放的经营模
式,而丌放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可以通过较强的引进能力吸引国外投资和贸易,也可以
4
第二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通过较强的输出扩张能力向外输出商品和资本。在产业国际竞争力中表现为根据世界经济
的产业格局的发展变化,建立自己的优势产业,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另一方面通过适时的技术输出,实现产业转移,从而实现
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产业向高级化、合理化方向发展。
一国的产业可能在资源禀赋上是富有的,但有利的条件未必能使一国的某产业形成或
保持国际竞争优势,例如单纯依赖现有资产(自然资源)建立起来的工业等。而那些资源
匮乏的“穷国”,则可能通过高效的转换过程(如通过合理资源配置,使产业结构优化,
或通过不断创新,实现技术升级,进而实现产业升级)形成颇具优势的产业国际竞争力。
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几乎没有一个臼本企业拥有像美国、欧洲同行领先者那
样的资源基础、技术能力和制造能力,但80年代以后却纷纷超过领先者,这主要取决于
它能不断地创造出禀赋更高的特有要素并保持发展它们。
2、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变动的,但是也可以是长期保持的。发展中国家产业通过不断
的技术升级,提高产业素质,可以突破以往国际分工的限制,在一些新兴产业取得竞争优
势,从而使自己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的地位得以跃升。反之,一国原本具有竞争优势的产
业如果墨守成规,不积极主动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则可能失去原有的竞争力。对于广大
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应了解当前世界经济的产业格局,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分工,以
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盼提,走非均衡发展道路,促使民族产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和竞
争优势,加快工业化过程。
3、产业竞争力是相对而苦的,是通过比较得来的,任何一个时间点上的孤立测度数
值或评估判定都是无实际意义的,且本文要评价的是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因此,产业竞
争力的测度一方面必须与其它国家同类产业的竞争状况相比较,另一方面必须与我国产业
自己过去的竞争状况相比较。这样不仅可以对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国际上的比较,同时也能
看出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时点上的发展趋势。本文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时,也是鉴于
该项准则,选择了对中国制造业92年、95年、oo年的数据和美国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最后得出产业竞争能力的评价结果。
4、产业竞争力不仅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而且要有关联性,能够综合地反映出
产业竞争力的某一方面。再进一步,不同角度的观察也要相互关联,指标间有一定的联系。
多角度的综合性测度是关键性的,这能克服单~角度测度的局限性,从而得出产业竞争力
的深层内涵。
因此,在本文后来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时,采用了单项指标评价对中国制造业
的阁际竞争为进行评价,不仅从产业的单个方面柬评价,同时考虑到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各
l S
第二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个方面的综合评价结果,这样不仅能够得出某个产业在哪些方面的竞争力比较薄弱,在哪
些方面又具有竞争优势,同时也能得出某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的竞争能力情况。
16
第三章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
第三章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建立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系统的重要基础。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
和可行性决定着评价系统是否科学合理。
第一节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产业国际竞争力既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作出较为准确的测度和评价,有
必要选择一组相应的评价指标。其主要原则是:
l、客观性原则,即筛选评价指标的过程,要尽可能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地分
析所选指标的经济含义,依据其经济含义做出取舍。
2、可行性原则,即尽可能采用有数据支撑的指标,对无数据的指标只能做舍弃处理。
3、相对性原则,即本研究所采用的指标都应是相对指标,设计的指标体系要能进行
横向、纵向的比较,具有国别间的可比性和历史可比性。
4、科学性和先进性原则,即所设计的指标应当有效地反映产业国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5、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即该指标体系必须层次结构合理,指标之间有一定逻辑关
系,指标匹配能协调统一,比较全面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基本状态。而且指标体系的确定不
仅要考虑到产业内部因素的影响,还要考虑到产业外部因素的影响,并且有机结合起来对
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系统作用。
6、简明原则,即在保证评价系统可实现条件下,尽量使指标简化,统一范畴的指标
避免堆砌。
7、可比性原则,即尽量采用比率方面的指标,避免不同国度之间计量单位的不同而
造成比较时的误差,同时也避免了对于汇率和物价指数的变化而造成的误差。
8、独立性原则,即各指标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相互独立性,避免用多个指标来说明同
一个问题。
第二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原则,根据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理论与
第兰章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瑗【目q与指标体系
I增加值率A12
I劳动生产率A13
I资金周转率A16
l竞争蝴2j一掀爝舢22
l进出口价格相对指数A23
第三章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产业增加值率=而翥糕
3、劳动生产率
该指标是考察产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产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
素质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一般而言,产业劳动生产率越大,表明该产业的相对竞争
力越强。该指标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产业劳动生产率=芦面三三凿姜‰
4、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E,一7,/(Ei+,,)
其中,E.表示玛苣产品的出口总额,,.表示f类产品的进口总额。
贸易竞争指数表明一个国家的i类产品是净进口国,还是净出口圜,以及净进口或净出
口的相对规模。贸易竞争指数为正,表示该国i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对于世
界市场来泌,该国是i类产品的净供应国,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贸易竞争指数为负则
表明该国i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出口竞争力较弱;如果指数为零,则说明该
国f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其进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品种交换。
5、出口密集度
该指标主要反映所评价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用以下的公式来表示: 出口密集度=器
6、资金周转率
该指标反映了产业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速度越快,表明产业流动资金经营效率相对
越高,获剥能力越强,从而产业就越有竞争优势。产业流动资金周转率=乒童嘉鉴墓葬萋煞
7、资本利润率
该指标反映了产业单位资本所提供的利润金额,是考察评价产业资金运用经济效益,
分析资金投入效果的主要指标。产业资本利润率指数越大,表明产业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
的资会运用效率越高。产业资本利润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产业已实现的利润总额与同期产
业资产(固定资产净值与流动资产之和)之比,即:
第三章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资产利润率=同翥誊淼
8、销售利润率
该指标反映了产业的销售利润,销售利润率越高,产业的竞争力越强。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利润率=而两喜登裂‰
R&D人员投入强度主要用每百万人13中从事R&D的人数来表示。R&D人员投入强度只
是一个投入指标,只能说明产业在投入方面的强度,而不能说明其越高,产业的国际竞争
R&D经费投入强度用R&D经费占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表示,反映产业在R&D投入方面
呦投入强度=盏需
该指标反映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进出IZl价格相对指数越高,其国际市场竞
争能力越强。其计算公式为:
出口额/ 进出口相对价格指数2两王秀戮
资产负债率反映了产业中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也反映了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
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差嘉薏耄}×t。。%
该指标为逆效应指标,越低越好,即资产负债率越低,说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讲述了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选择的原则,以及具体的
第四章中国工业划分~以劳动密集度为依据
第四章中国工业划分——以劳动密集度为依据
通过工业的行业划分,我们找出中国工业中哪些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哪些是非劳动密
集型产业。我们借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行业分类方法,同时根据分析需要适当
删节,将工业行业共划分为21类: 1、食品加工业2、食品制造业3、饮料制造业4、烟
草加工业5、纺织业6、服装制造业7、皮革业8、木材加工及竹、滕、棕、草制品业9、
家具制造业10、造纸及纸制品业1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医药制造业13、橡
胶制品业14、塑料制造业15、金属制品业16、普通机械制造业17、专用设备制造业18、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9、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21、仪器及
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由于下文将依据产出的出口状况来分析产业的国际竞争
力,因而将非贸易品产业包括电热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自来水的
生产和供应业排除在本研究之外。
第一节鉴定产业是否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标准
一般说来,鉴定一个产业是否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依据其在生产过程
中的要素投入比例,常用的指标足资本劳动投入比例,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劳动投入比较
多,因此其资本劳动投入比例就相对较低。另外,根据《世界银行1994》6,界定某产业
是否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依据其劳动生产率,如果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平均水平,
它就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反之,则属于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我们可以使用两个指
标即要素投入比例、劳动生产率来判断中国工业中哪些产业是劳动密集型。
第二节数据处理及结论
为了保证分析的准确性,本文采用1985--2000年较长的时间跨度进行分析,同时,为
了使分析更为简单,从这个时段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5个年度:1985年,1989年,1994
年,1999年,2000年。注意到以上的年度选取基本上以5年为~个间隔,保证了其对时
间序列基本趋势的代表性,同时为了给当前的情况以较大的权重,选用了1999年、2000
6址世界_I}l仟(World Bank)——11994)Chi彻:Foreign Trade Rctbn'a,Washington,D e The World Bank
第四章中嗣工业划分一以劳动密集度为依据
年两个年份。
一、劳动生产率分析
为了能够判断中国的哪些工业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可以求出各产业的平均
生产劳动率来进行分析。那些劳动生产率低于这个平均值的产业可以判断为劳动密集型产
业,反之,则是非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求这个产业平均值之前,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即究竟应该以哪年的数据为准呢?较为准确的处理方法就是求出
各年的平均值,同时为了给当前年度以更大的权重,我们在开始分析时就采用了1999年、
2000年两年的数据。表4一l是最终的处理结果。在表4-1中,缺少了3个产业:石油天然
气开采业、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这是因为这3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过高,
作为极值,为了不影响最终的结果,在计算平均值时,我们将其排除在外。显然,这3个
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同时,对于最终的结果(各产业的年平均劳动生产率),
表4一l采用了升序排列。因此,在平均值之上的产业,越远离平均值,其劳动密集程度越
高;相应的,在平均值以下的产业,越远离平均值,其劳动密集度越低。同时,为了更加
清楚,我们在各产业平均值上作了标记。因此,从表4-1可以知道,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包
括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有:橡胶制品业、塑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
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
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电子
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相应的,表中从煤炭采选业到抓用设备制造业等15个产业则属于劳
动密集型产业。
二、资本劳动投入比例分析
为了使分析更为精确,本文同时采用了资本劳动投入比例的笋JJgJ方法进行验证,分析
的逻辑同上文相同。采用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中国工业中的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
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烟草mI业、石油加工及
炼焦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
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为了与上文中用劳动生产率得出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在表4-1中,将依据资本劳动
投入比例判断的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用●标出,对比可知,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呈现极强的
一致性。
第四章中国工业划分——以劳动密集度为依据
表4-1产业分类
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革制品业16647.6
服装制造业(缝纫业) 18043.8
皮革、皮毛、羽绒及其制造业18113.4
普通机械制造业18542
纺织业18885.8
家具制造业19152.6
· 造纸及纸制品业20972.4
仪器及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1190.6
· 专用设备制造业21732.66667
各产业平均值★★★ 24060.59012
橡胶制品业24315.4
塑料制品业24756.2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5656.8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6111.8
食品制造业27336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1214.6
●饮料制造业33445
● 医药制造业38781.4
●食品加工业39137.56567
·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50171.8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1990、1995、2000、2001年版)。
本章根据平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劳动投入比例把我国工业行业分成劳动密集型和非
劳动密集型两大类行业。其中非劳动密集型行业有: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
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食
品加工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有: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
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服装制造业(缝纫业);皮革、皮毛、羽绒及其制造业;普通
机械制造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仪器及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食品制造业。
其中,造纸及纸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按照两种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存在着
矛盾,考虑到中国造纸业和食品制造业的深加工程度不足,我们把造纸及纸制品业和食品
制造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把专用设备制造业作为非劳动密集型行业。
我们之所以对我国的工业产业进行劳动密集型和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划分,目的是想
在下文对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中,能够分别分析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劳动密集型产
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此得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的发展策略。
本章小结:根据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劳动投入比例把中国工业分为劳动密集型和非劳动
密集型两大类,为下文对两类产业分别分析奠定了基础。
23
第五章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一以工业为例
第五章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一以工业为例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80年
代中期以来,中国出1:3商品总额占世界出13商品总额的比重和位次逐年提高,中国工业制
成品出口额占中国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也逐年增大。中国的一些工业品在本国市场已经具
有绝对优势,有些甚至在国际市场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与
此同时,一些外国产品也大规模进入我国市场,特别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占
据了中国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一些原来由中国产品居主导的领域,也逐渐被外商所控制。
在这个曰益开放的社会,工业国际竟争力的基本态势及其变动趋势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已经越来越不可忽视。本章将对中国的工业国际竞争力状况作一个总体分析。
第一节中国工业基本状况
一、中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中国工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的经济短缺
问题,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多数已居世界前列,如中国已成为纺织品大国:1996年中国钢的
生产量已突破l亿吨大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晟大原钢生产囤;]996年,黑白电视机产
量1500万台,居世界第一;此外.煤、发电量、水泥、化肥、化学纤维等等的产量也都
位居世界前列。见表5一l。
二、中国工业品供求的基本状况
目前,中国工业总体规模已经很大,多数工业品已经供大于求。国际经贸委贸易市场
局对603种主要产品(在603种主要商品中,工业品462种,农副土特产品109种,农业
生产资料32种。)进行市场供求调查的资料显示(见表5-2),在462种工业品中,供求基
本平衡的商品74种,占排队工业品的16.02%,与2001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9.94个百分
点;供过于求的商品388种,占排队工业品的83.98%,与2001年上半年相比减少9.94个
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在109种农副土特产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29种,
占排队农副土特产品的26.61%,与2001年上半年相比减少4.92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
品80种,占排队农副土特产品的73.39%,与2000年下半年相比增加8.52个百分点。32
种农业£L产资料,全部为供过于求。分析表明,目前互然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仍未得

24
第五章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以工业为例
到根本解决,供求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但由于近几年激烈的市场竞争,工业企业优
势资源的不断整合,农业产业结构初步调整,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变化,我国商品市场
的供求关系也在悄然改变,2001年,一些商品严重供过于求的状况已有所好转。统计分析
中所涉及的603种商品有82.92%的商品供过于求,比2001年上半年减少了3.62个百分点,
虽然大部分商品从总体上来看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但程度大大降低,其中许多商品在
一些区域市场表现为供求平衡的状况,也有不少的商品表现为供不应求。这表明市场在迸
一步分化,消费需求趋于多样化,对商品生产经营者来说,全国“一个市场”、“一个商
品”、“一个顾客”经营理念,已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从表5—1中也可以看出,除电视机外,中国产量居世界前列的工业品主要还是附加值
比较低的产品。中国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
技术含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产业的国际竟争力。下面我们将从进出口和市场占有率的角度,
对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
三、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量的扩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品出口增长迅猛。1980—2002年,中国出口总额由181.2亿
美元增长到3255.1亿美元,23年中增长了近17倍。同期,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由90.1亿
美元增长到2970.8亿美元,增长了约32倍。尽管受国内经济增长周期和国际市场供求关
系变化的影响,中国工业品出口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总体上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1980—2002年,有16年完成了两位数的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8.5%。见表5—3。
工业品出口规模持续扩大是在中国加快工业化和对外开放、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大
背景下实现的。一方面,工业品出口增长是国内制造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结果;另一
方面,工业品出口也带动了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和竞争力的提高,二者逐步形成了相
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中国对外贸易总体依存度已经由1980年的12.6%上升到2002
年的51.1%,工业品出口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度也由1980年的2.6%提高到2001年的20.8%,
出口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和制造业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7。
随着工业品出口高速增长,中国在世界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增强。1980年,中国
工业品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仅为O.8%,2001年这一比重增至5.3%,在世界制
成品出口大国排名中的为此跃居第4位。1990—2001年间,中国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长率为
16.41%,高出同期世界平均水平10.54个百分点,成为这一时期世界制成品出口增长最快
的国家,逐步确立了中国工业品制造和出口大国的新形象。见表5~3。
7根错《中国统|十年!!i;;》(2003)第55“和654贝数据汁算得到。
第五章中国产业固际竞争力分析——以工业为例
表5-1中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的变化
产品名称1978 1980 i985 1990 1995 1999 2000 2001
锅5 5 4 4 2 l l l
煤3 3 2 1 1 1 l 1
原油8 6 6 5 5 5 5 5
发电量7 6 5 4 2 2 2 2
水泥4 4 1 l l 1 l l
化肥3 3 3 3 2 1 1 l
化学纤维7 5 4 2 2 2 2
棉布1 1 1 I l 2 2 2
糖8 10 6 6 4 4 4 3
电视机8 5 3 1 l l l 1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统计年鉴》(2003)。
袭5—2 603种主要商品供求总量排队情况
品类合计供过于求占该类% 供求平衡占该类% 供不应求占该类%
工业品462 388 83.98 74 16.02 O O.OO
农副土特产品109 80 73.39 29 26,6l O 0.00
农业生产资料32 32 100 O 0.00 O 0.00
合计603 500 82.92 103 17.08 O O.00
资料来源: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网站:http://ww.setc.gov.cn/index.htm。
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一)出口商品的结构
在国内制造业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的带动下,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有了明显改善。工业
制成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了2002年的
91.2%,大大超过了目前约75%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由1985年的16.8
亿美元提高到2002年的1570.7亿黄元,在中国出口总额中占的比重由6.1%上升到48.2%,
已经成为中国出口总额最大的产品。见表5—4。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自国内高新技
术产业快速成长和“科技兴贸”战略的共同推动下,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呈现出良好的发
展态势。1993—2002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由46.8亿美元增长到828.0亿美元,占出口总
额的比重由6.2%上升到25.4%,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出口商品结
构的优化和升级(见表5—5)。
(二)贸易方式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贸易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加工贸易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第五章中国产业田际竞争力分析一以工业为例
1995年,加工贸易出口额首次超过了一般贸易,在当年出口总额中占到了52.5%的份额,
1999年,这一比例又进一步提高到56.9%,2002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虽
略有下降,但仍达到了55.3%。见表5-6。
表5-3中国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地位的变化单位:%
国家/地区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制成品出口增长率
年度1980 1990 2001 199伊一200l 200l
欧盟50.7 5013 42.O 4.00 .1.OO
美国13.O 12.1 13.5 7.00 .7.00
日本11.2 11.5 8.30 3.OO .17.00
中国0.8 1.9 5.30 16.41 7.00
中国香港3.2 4.10 8.00 .5.00
加拿大2.7 3.1 3.60 7.00 -8.OO
韩国1.4 2,5 3.oo 8.OO 一13.00
墨西哥0.4 1.1 3.00 15.80 -3L00
中国台湾1.6 2.6 2.60 6.00 .18.OO
新加坡0.8 1.6 2.30 10.00 .13.00
世界100 100 100 5.87 -4.44
资料来源:根据WT0;《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cs}(2002)计算。
表5-4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单位:亿美元
年份出口总额制成品出口额比重(%)
1985 273.5 135.22 56.9
1990 620.9 462.05 74.7
199】718,43 556.98 77.5
1992 849.4 679.36 80
1993 917.44 750.78 81.8
1994 12lO.06 1012.98 83.7
1995 1487.7 1272.83 85.6
1998 1837.1 1632.2 88.8
1999 1949.3 1749.9 89,8
2000 2942 2237.4 89.8
200l 2661 2397.6 90.1
2002 3256 2970.6 91.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
(三)出口主体结构
随着中国引资规模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在全国出口中的地位迅速提高。2002年,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已从1990年的120.5亿美元增长到1699.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
的比重从16.8%上升到52.2%。与内塑企业相比,外商投资企业具有较强的出口倾向。2001
27
第五章中国产业翻际竞争力分析一以工业为倒
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其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0.5%,而内资企业这一比值仅为16.1%。
同时,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优于内资企业,为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做出
了突出贡献。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占其出口额的比重为56.8%,高出全国平
均水平12.2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也
由1992年的31.2%上升到2000年的63.4%。
表5-5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量及其在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
年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亿美元) 占出口额的比重(%)
1993 46.8 6.2
1994 63.4 6.3
1995 1009 7.9
1996 76 8 5.9
1997 98.5 6.1
1998 114.0 7.0
1999 246.7 12,7
2000 370.0 15.O
200l 464.6 17.5
2002 828.0 25.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相关年份、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相关资料整理计算。
表5—6中国加工贸易增值比的变化
年份出口额(亿美元) 进口额(亿美元) 增值比(%)
1994 470 476 99
1996 843 623 135
1998 1045 686 152
2000 1377 926 149
2002 1799 1222 147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相关年份,外经贸部官方网站。
(四)出口市场结构
长期以来,中国工业品出口市场相对比较集中。1997年,美国、日本、欧盟、中国香
港四大传统市场占中国的出口市场份额分别为17.9%、14.4%、13.2%和23.7%,2002年出
岛市场结构总体变化不大,四大市场的出口市场份额为21.5%、14.9%、14.8%和18.0%。
2002年中国前10位的出口市场在当年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高达87.O%。中国出口市场结
构的这一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国际分工格局和地缘政治经济关系等因素共同
决定的。这种市场结构虽然有助于中国与世界上的主要发达经济体保持稳定的经贸关系,
形成更紧密地分工体系,但过于依赖于这些出口市场不仅是中国工业品容易成为各种贸易
壁垒制裁的对象,而且会削弱中国工业品出口应对国际市场变化和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
28
第五章中囱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以工业为倒
第二节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整体出口竞争力
90年代以来,中国商品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有了显著提高,从1985
年占GNP的比重8.9%提高到i995年的21.7%,到2002年进一步提高到26%。见表5-7。
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和位次也在逐年提高,分别从1985年的1.5%,居世界
第17位,提高到1995年的2.6%,居世界第11位。1998年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为第
11位,其中出口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3.4%,排名居第9位,进口占世界进口贸易总额
的3.3%,排名居第lO位。到2001年进一步从1995年的2.6%,居世界第ll位,提升到
了2001年的4.4%,居世界第6位(见表5-8)。与此同时,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中国
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1985年的56.9%提高到2002年的91%。(见表5—3)。由此可见,中国
工业品总体出口竞争力在逐年增强。
表5—7中国出口额占GNP的比重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份GNP 出口额比重(%)
1985 8989.1 808.9 8.9987
1990 18598.4 2985.8 16.0541
199l 21662.5 3827.1 17.6669
1992 26651.9 4676,3 17.5458
1993 34560.5 5284.8 15.2914
1994 46670.0 10421.8 22.3308
1995 57494.9 1245i.8 21.6572
1996 66850.5 12576.4 18.8127
1997 73142.7 15160.7 20.7276
1998 76967 2 15223.6 19.7793
1999 80579 4 16159.8 20.0545
2000 88254.0 20634.4 23.3807
2001 95727,9 22024.4 23.0073
2002 103553.6 26947.9 26.023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
第五章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一以工业为例
袭5—8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rl总额的比重和位次单位:亿美元
年份世界出口总额中国出口额比重(%) 位次
1985 18194.0 273.5 1.5 17
1990 34238.5 620.9 1.8 15
1991 34182.5 718.4 2.1 13
1992 36552.4 849.4 2.3 ll
1993 36394.0 917.4 2.5 11
1994 41455.3 1210,1 2.9 11
1995 57219.2 1487.7 2.6 11
1998 54423 1837 3.4 10
1999 56305 1949 3.4 9
2000 63356 2492 3.9 7
2001 60321 2662 4.4 6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对外经济年鉴》(2002)。
二、分行业的出口竞争力
在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进行讨论时,本文按照海关合作理事会制定的《商品名称
及编码协调制度》所确定的分类,选择了其中的11类产品对其进行研究(表5—9)。
表5-9分析出口竞争力所选择的产品
序号编码产品名称
1 04 食品;饮料、酒及醋;烟革及烟草代用品
2 06 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
3 07 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
4 08 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品:动物肠线(蚕
胶丝除外)制品
5 09 木及木制品;本炭;软木及软术制品;稻草、秸秆、针茅或其他编结材料制品:篮筐及
柳条编结晶
6 10 术浆及其他纤维状纤维素浆;纸及纸板的废碎品;纸、纸板及其制品
7 ll 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8 15 贱金属及其制品
9 L6 机器、机器器具、电气设备机器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录制和重放设
备机器零件、部件
10 17 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
1l 18 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外科仪器设备、精密仪器设备:钟表;乐器;上
述物品零件、附件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商品目录》,1994年舨。
同时结合上一章对工业根据劳动密集度的划分,我们把所选的ll产品按照劳动密集
度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非劳动密集型产品。我们在上文研究劳动密集度时,采用的是《中
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对工业产业的分类,这也是中国现行工业产业分类法,但在研究出
30
第五章中置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一以工业为例
口状况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采用的是不同的分类方法Hs标准。为了研究需要,
将HS的产业分类进行转换。对此转换,本文主要依据现行工业产业分类法的细则说明。
根据上文的结果,对分析出口竞争力时所选择的产品按照劳动密集度分类,我们用▲表示
出劳动密集型产业(表5一lO)。以后文中涉及到各行业的有关指标时,▲表示意义相同。
表5-10分析出口竞争力所选择的产品按劳动密集度分类
序号编码产品名称
▲l 04 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
2 06 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
3 07 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
▲4 08 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品:动物肠线(蚕
胶丝除外)制品
▲5 09 木及术制品;木炭;软木及软术制品;稻草、秸秆、针茅或其他编结材料制品;篮筐及
柳条编结品
▲6 10 木浆及其他纤维状纤维素浆;纸及纸扳的废碎品:纸、纸扳及其制品
▲7 11 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8 15 贱金属及其制品
9 16 机器、机器器具、电气设备机器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录制和重放设
备,机器零件、部件
lO 17 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
11 18 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外科用仪器设各、精密仪器设备;钟表;乐器:
上述物品零件、附件
注:▲表示此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对于中国工业,从各行业的出口额及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的基本情况(表5—11)
来看,从1995年到2001年,中国工业各行业的出口额均有所增加,其中增加明显的是机
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零件制品和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机器、机械器具、电器设备
及零件制品的增加最为明显,其出口额从1995年的310.65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848,91
亿美元,其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也有明显提高,从1995年的20.88%提高到了2001年
的31.90%,同时,机器、机械器具、电器设备及零件制品也是中国制造业个行业中出口额
所占比重最高的行业。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的出口额从1995年的349.69亿美元增加到
498.36亿美元,尽管其出口额从数据上说增加了148.67亿美元,但是其出口额占出口总
额的比重从1995年的23.50下降到2001年的18.27%,下降了4.78%。
从图5-1和5-2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各行业的出口比重都呈下降趋势,非劳动
密集型产业各行业的出口比重呈现稳中上升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我国非劳动密集
型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其出口开始在总出口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
第五章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一以工业为例
表5-11各行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单位:亿美元
序号编码项目1995 1998 1999 2000 2001
出口总额1487.80 1837.09 1949.31 2492.03 2661.55
▲1 04 出口额50.76 42.86 43.26 51.66 57,92
比重(%) 3.41 2.33 2.22 2.07 2.18
2 06 出口额84.27 96.49 100.04 116.39 127.95
比重(%) 5,66 5.25 5.13 4.67 4.81
3 07 出口额44,21 61.76 63.OO 79.49 83.22
比重(%) 2,97 3.36 3.23 3.19 3.13
▲4 08 出口额53.88 59.16 58.83 75.05 83.90
比重(%) 3.62 3.22 3.02 3.Ol 3.15
▲5 09 出口额20.53 18.32 21.77 26.80 29.03
比重(%) 1.38 1.00 1.12 1.08 1.09
▲6 10 出口额10,25 13.44 12.92 l&52 19.8l
比重(%) 0.69 O.73 0.66 0.74 O.74
▲7 11 出口额349.69 404.92 412.70 493.79 498.36
比重(%) 23.50 22.04 21.17 19.8I 18.72
8 15 出口额104.07 125.26 125.78 166.09 161.00
比重(%) 6。99 6.82 6.45 6.66 6.05
9 16 出口额310.65 436.29 520.85 728.85 848.91
比重(%) 20.88 23.75 26.72 29.25 31.90
10 17 出口额41.8l 63.96 65.82 93.37 93.83
比重(%) 2.8l 3.48 3.38 3.75 3.53
ll 18 出口额51.87 65.54 68.84 85 36 84.67
比重(%) 3.49 3 57 3.53 3.43 3.1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图5一l劳动密集犁产业各行业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变化图
注:纺织黼的出口比重占总出口额的比重统一减去18%.以便于做图。
第五章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以工业为例
15
10
5
0
x”1
i994 1996 1998 2000 2002
图5—2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各行业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变化图
注:机器行业的出口比重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减去20%,便于做图。
三、贸易竟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的定义为:‘互一0么.+¨a其中,E为产品f的出口总额;‘为产品
f的进13总额。贸易竞争指数表明一个国家是/类产品的净进口国,还是净出口国,以及净
进1:3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贸易竞争指数为正,表示该国f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
对于世界市场来说,该国是f类产品的净供应国,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贸易指数为负
责表明该国f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出口竞争力较弱;如果指数为零,则说明
该国/类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国际水平相当,其进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的品种交换。所以,
贸易竞争指数又称为“水平分工指数”,表明各类产品的国际分工状况。
由于在中国的出口额中,有一部分是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所以,在计算中国工业品
的贸易竞争指数时,要将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部分从总出口额中减去。计算方法是:先用
总出tYl额乘以“三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出IZl总额的比重,再乘以外方资本金占“三资”
企业资本金的比重,这就是外商创造的出口部分,从总出口额中减去这一部分,就得到中
国工业品的实际出口额。用这个出I;3额进行运算,最后得到中国工业品的贸易竞争指数。
用公式表示如下: 贸易竞争指数=参∈芳糕
其中,层表示“三资”企业产品f出1:3额占全国产品f出口总额的比重;y,表示产业汐}
方资本会占“三资”企业资本金的比重。
各类产业中,“三资”企业创造的出口额占每一类产业出口总额的比重并不一定完全相
等,但由于数据获得困难,我们假设所选择的各类产业中,“三资”企业所创造的出曰额
第五章中墨产业囝际竞争力分析一以工业为例
占该类产业出口总额的比重,均为全国独立核算“三资”工业企业所创造的出口额在全国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即为平均值。因此,可以将屈和yi分别简记为∥和,。因此上式变更为:贸易竞争指数=考三参鬻x 扣:一H vx卜÷|
P和y在1992年、1995年和2000年的取值如表5—12所示:
表5一12计算中所用的卢和,取值单位:%
1992焦1995笠2000篮
8 20.43 31.51 46.2
y 59.75 64.36 69。6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6、2001)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1)有关数据计算。
表5一13中国工业品贸易竞争指数
序编进口额出口额贸易竞争指数排序位次1 差值12 差值23
号码亿美元(亿美元)
92 95 00 92 95 00 92 95 00 92 95 00 95—92 00—95
1 04 10.93 19.26 18.1 32.96 46.27 5l,66 O.4517 0.3139 0.3186 l l 2 -0.1378 0.0047
2 06 71.76 104.03 181 41.23 84.2l 116.39 —0.3294 —0.2156 —0.3927 7 7 9 0.1138 -0.1771
3 07 53.09 89.99 163.62 18.2 42.87 79.94 -0.5356 -0.4495 —0.5023 i0 10 10 0.0861 -0,0528
4 08 13.94 24.87 31.85 29.13 56.43 75.05 0.2944 0 2880 0.230l 3 2 3 —0.0064 —0.0579
5 09 14.2 15.76 37.4 11_74 21.47 26.8 —0.1589 0.0412 —0.3460 4 4 8 0.2001 -0.3872
6 10 21.84 33.43 69.62 5.25 11.08 18.52 一O,6515 —0.5820 —0.6944 1l 11 1l 0.0695 —0.1124
7 ll 101.38 158.19 165.64 246.3 358.78 493,79 O.36】6 0.2878 0.3381 2 3 I -0.0738 0.0503
8 15 78.44 121.66 206.11 45.51 120.81 166.09 ~0.3251 —0.1163 -0.2933 6 6 7 0.2088 一O.177
9 16 244.62 469。94 851.77 115.42 276.67 728.85 -0,4142 一O.3612 -0.2656 8 9 6 0.053 0.0956
10 17 61.62 53.65 63.78 22.03 4l 93.37 —0.5222 -0.2428 —0.0037 9 8 4 0.2794 O.2391
ll 18 29.9l 45.07 81.9l 23.29 47.03 85.36 —0.1879 -0.0918 —0.1719 5 5 5 0,0951 —0.080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6、2001)。贸易竞争指数是根据其中有关数据计算。
注:1、贸易竞争指数从大到小排列。2、1995年贸易指数减去1992年贸易指数。3、2000年贸易指数
减去1995年贸易指数。
计算结果表明,1992年中国有3类工业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大于零,它们是:l、食品;
饮料、酒及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编码04);2、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鞍具及挽
具;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品:动物肠线(蚕胶丝除外)制品(编码08);3、纺织原料
及纺织制品(编码11)。即中国是这3类产品的净输出国,说明中国这3类产品的生产效
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但其他9类工业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为负数,即
其他9类产品不同程度上还是净进口。到1995年,贸易竞争指数大于零的产品上升为4
第五章中圈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一以工业为例
类,在1992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编码为09的产品:术及木制品;木炭;软木及软木制
品;稻草、秸秆、针茅或其他编结材料制品:篮筐及柳条编结品。到2000年,贸易竞争
指数大于零的产品又下降为3类,与92年相同。1995年的编码为og的产品失去了出13竞
争优势。(见表5-14和表5-15)。
表5—14中国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产品
1992自E 1995钲2000经
1、食品;饮料、酒及醋:烟革1、食品:饮料、洒及醋;烟草及其l、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
及烟草代用品代用品及烟草代用品
2、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 2、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鞍2、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
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
包及类似品;动物肠线(蚕胶晶;动物肠线(蚕胶丝除外)制品包及类似品:动物肠线(蚕胶
丝除外)制品3、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丝除外)制品
3、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4、木及术制品;木炭:软木及软木3、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制品:稻草、秸秆、针茅或其他编结
材料制品;篮筐及柳条编结品
资料来源:同上表。
表5-15中国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产品(按照劳动密集度分类)
1992正1995熊2000拒
▲l、食品:饮料、酒及醋;烟▲1、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l、食品;饮料、酒及醋;烟
草及烟草代用品烟草代用品草及烟草代用品
A2、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2、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 ▲2、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
品: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品;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
手提包及类似品{动物肠线(蚕似品;动物肠线(蚕胶丝除外)制品手提包及类似品;动物肠线(蚕
胶丝除外)制品▲3、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胶丝除外)制品
▲3、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4、木及术制品:木炭;软木及软▲3、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木制品;稻草、秸秆、针茅或其他编
结材料制品;篮筐及柳条编结品
注:▲表示此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1995年与1992年相比,贸易竞争指数上升的产品有8类,即贸易竞争指数差值为『F
的产品:l、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编码06);2、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
(编码07);3、木及木制品:木炭;软木及软木制品;稻草、秸秆、针茅或其他编结材料
制品:篮筐及柳条编结品(编码09);4、木浆及其他纤维状纤维素浆;纸及纸板的废碎品:
纸、纸板及其制品(编码10);5、贱金属及其制品(编码15);6、机器、机器器具、电
气设备机器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机器零件、部件(编
码16);7、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编码17):8、光学、照相、电影、计
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
第五章中国产业嗣际竞争力分析一以工业为例
附件(编码18)。这说明,上述八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所提高,提高最多的是车辆、航
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编码17),从1992年的-0.5222上升到1995年的一0.2428,
上升值为0.2794。而其他三类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这三类产品
的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下降最多的是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编码04),
从1992年的0.4571下降到1995年的0.3139,两年的差值为0.1378。2000年与1995年
相比,贸易竞争指数上升的产品有4类,即1、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
(编码04);2、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编码11);3、机器、机器器具、电气设备机器零
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机器零件、部件(编码16);4、
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编码17)。这说明,上述四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
所提高,提高最多的是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编码为17),从1995年的一0.2428
上升到2000年的一0.0037,上升值为0.2391。而其他七类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均有不同程
度的下降,说明这七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下降最多的是木及木制品:木炭;软
木及软木制品;稻草、秸秆、针茅或其他编结材料制品;篮筐及柳条编结品(编码09),
从1995年的0.0412下降到2000年的-0.3460,两年的差值为一0.3872。从计算结果可知,
中国贸易竞争指数大于零的产品,即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
附加值比较高的技术或资金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还比较弱。
从表5一16可知,在1992年到2000年间,所研究的11类产品中,有5类产品,其贸
易竞争指数呈上升趋势,其中4类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在平均值以上,因而属于非劳动密集
型产业。而劳动生产率在产业平均值以下的以下的5类产品,其贸易竞争指数均呈下降趋
势。这说明,中国的资金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虽然在绝对值上相对落后,
但是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中国工业竞争力增长的主要源泉。
表5一16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
序号编码92年00年差值
▲1 4 O.4517 0 3186 —0.1331
2 6 —0 3294 -0.3927 —0.0633
3 7 —0.5356 —0.5023 0.0333
▲4 8 0.2944 0.2301 —0.0643
▲5 9 —0.1589 -0.346 —0.1871
▲6 10 —0.6515 -0.6944 —0.0429
▲7 11 O.3616 0.3381 —0.0235
8 15 -0.3251 —0.2933 0.0318
g 16 —0.4142 -0.2656 0.1486
10 17 -0,5222 -0.0037 0.5185
11 18. ,-o.1829 -0.1719,,。0,0埘
第五章中田产业图际竞争力分析——以工业为例
四、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相对出口优势指数的定义为:4=‘E 7t欠麓,睨)·式中,E为产品f的出口总额;
瓦为出口总额;矿。为产品i的世界出口总额;形为世界出口商品总额。相对出口优势指
数是用来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哪一类产品的出口相对予世界平均水平更多一些。相对出
口优势指数大于l,表示该国(地区)i类产品具有相对的出口优势;小于1表示f类产品
处于相对的出口优势;若等于l,则表示处于国际平均水平。
由于国际市场经常受到地域、历史、政治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所以,一些国家(地
区)更多研究的是对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市场的“相对出口优势指数”,
因为这些国家(地区)的市场相对国际市场来说比较稳定,此时的指数常称为“显示性比
较优势指数”,简称为RCA指数。而且,如果一个国家(地区)的某类产品对这些工业发
达国家(地区)的出口具有优势或市场占有率高,则说明该国的这类商品确实具有很强的
国际竞争力。将上面相对出口优势指数公式稍做变化,即成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指数由下面的公式定义:
,。Σ对,。Σ嘭矽。袁÷觑2螽+Σ_I出k√们
式中,/表示产业(品);/表示出口国(地区);k表示市场进口国(地区):xj表示
露进口国(如美国)自所研究的国家(如中国)进口i产品之总额;蟛表示进口国(如美
国)自,国进口的f产品之总额。
一般认为,RCA指数大于2.5,表示该类产品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RCA指数介于
】.25—2.25之间,表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RCA指数介子0.8-1.25之间,表示具有中等竞
争力;RCA指数小于0.8则表示竞争力较弱。
用上公式计算中国工业品的RCA指数时,同样要考虑在出口总额中减去外商创造的部
分。由此,公式变为:
露k端:望。E!(E!x?-p.y.x,b ’
ΣΣ嘭:赫+器㈣2瑟Zi万两万+厨㈨’
可以看出,公式(B)是将公式(A)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1一∥×y),故两个公式实际
上是相等的。用公式(AL让笋出中国工业产品的RCA指数。见表5-17和5—18。
37
第五章中墨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一以工业为例
表5—17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RCA时间序列
年份79年80年81年82年83年84年85年86年87年88年
3.2127 3.3501 3.3387 3.2234 3.3936 3.5493 3.3242 3.7261 2.961 3.0584
RCA指数89年90年91年92年93年94年95年96年97年98年
3.3553 3.1552 3.2632 3.6634 3.7588 3.7894 3.586 3.6003 3.6258 3.4531
资料来源:根据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Trade Yearbook 1978—1998年数据计算得到。
表5一18中国非劳动密集型产品RCA时间序列
年份79年80年81年82年83年84年85年86年87年88年
0.3549 0.3659 0.3608 0.3476 0.3305 0.288 0.256 0.2885 0.3688 0.4307
RCA指数89年90年91年92年93年94年95年96年97年98年
0.5031 0.5476 0.5608 0.5024 0.5152 0.5333 0.6232 0.6456 0.6445 0.6736
资料来源:同上表。
从图5-3可以看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RCA在1979-1998年有所上升。RCA指数
变化比较平稳,并在各个年度均大于2.5,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唯一一次明显的反转出
现在1986年。
从图5-4中可以看出,1979—1998年的中国非劳动密集型产品RCA总体上呈平稳上升
趋势。这说明尽管中国资本密集型产品还处于比较劣势,但已经有所改善。为什么中国资
本密集型产业的比较劣势在近20年来尤其是90年代又逐渐有所改善呢?主要原因是开放
以来外资的进入部分弥补了中国资本的不足,尤其是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从
90年代初的跨国中小型企业投资于劳动密集型项目(三来一补占相当比重)变为90年代
后期的大型跨国企业(500强中的200多家)投资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
国际转移是中国资本密集型产业比较劣势有所改善的重要原因。
3.
籁2.

tC
是1.
0.
廿许廿抖廿廿廿廿醑廿廿
乏晶磊窝器器磊昌磊器器
年份
剀5-3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RCA变化图
第五章中国产业圈际竞争力分析一以工业为蜊
O.8
O.7
0.6
萋叫0.5
星0.3
O.2
O.1
O
毋◇◇挚守守◇挚挚◇
年份
图5-4中国非劳动密集型产业RCA变化圈
RCA指数的计算,为我们进一步分析判断制造业各分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和劣
势状态提供了定量的依据。根据王仁曾的计算8,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工业品的竞争力状态。
见表5一19。
袭5-19中国制造业分支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劣势状态分类
强竞争优势较强竞争优势中等竞争优势弱竞争优势
rcA>2.5 1.25≤RCA≤2.5 0.8≤RCA<l-25 RCA<O.8
纺织业金属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木材加工业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武器弹药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石油加..1:及炼焦业
皮革毛皮羽绒其制品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机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制业加工业医药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业
食品制造业
家具制造业
烟草加工业
其他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显性比较优势存在国别差异,也就是说从总体来讲对整个
世界有显性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对于某一个具体国家相比较就未必具有优势,或者对这
个国家有盟性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相对于另一个国家可能就是劣势。本文选择与中国贸
易份额最大的同本、美国、欧盟和中国港澳地区进行具体分析,从大类商品来看,其间的
差异主要有:l、“植物产品”中国总体具有国际竞争的显性比较优势,但是相对于美国则
是劣势:2、“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食用油脂、动植物蜡”中国总体处于劣势,
但是相对港澳地区和闩本则是优势;3、“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
8 F仁曾,中囝T业制成品{LlI永帆比较优势汁算槔分析.《兰州商学院学{l}》,2004.4.p23。
3。
第五章中墨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以工业为例
中国总体是优势,但是相对于美国则是劣势;4、“矿产品”中国总体处于微弱的劣势,但
是相对于港澳地区、日本、欧盟和美国都处于优势之中;5、“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
中国总体处于微弱的劣势,但是相对于港澳地区和欧盟则是微弱的比较优势:6、“塑料及
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中国总体处于劣势,但是相对于港澳地区、欧盟和美国则处于优
势;7、“木桨及其他纤维状纤维素桨、纸制品”中国总体处于劣势,但对于港澳地区则处
于优势;8、“贵金属及其制品”中国总体处于优势,但相对于日本则是劣势;9、“机器、
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
零件、附件”中国总体处于微弱的劣势,但是相对于港澳地区和美国则有微弱的优势;10、
“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中国相对于美国、日本和欧盟都是劣势,但相对
港澳地区则是明显的比较优势:1l、“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
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中国总体处于微弱的优势,但相对日本则是劣
势。由于上述商品和产业的划分比较笼统,则优劣势判断也就比较粗略。之所以在不同国
家和地区出现优劣势差异,可能和这些国家与地区从中国进口商品小类结构差异有关系。
五、中国产业利润率的国际比较
产业利润率是反映产业投资效益的指标,也是一个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下面我们
通过对产业利润率指标进行国际比较透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表5-20)。为保持研
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我们选取的部门大体上是已进入市场竞争中的产业,较大程度上排
除了行政力量所造成的垄断现象。从产业利润率来看,中国食品加工制造业、纺织业、木
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的产业利润率较高,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也高于美国平均
水平:除此之外,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工原料及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也高于
世界水平,雨其他产业不仅低于美国水平,也低于世界水平。这说明我国附加值较低的劳
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资金利润率相对较高,而像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
造业、设备制造业等附加值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仍然较低,而这些
产业正是代表当前工业进步的方向。可以说,我国工业总体资金利润率较低,工业发展很
大程度上走的是粗放式经营的路子。
六、中国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国际}E较
市场竞争的实质不是数量的对比,而是效率的较量。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产业效益的重
要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尺度之一。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产业的发展,乃至经济增长极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产业劳
动生产率进行国际比较。表5—2l是以2000年数据为准对我国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进行
40
第五章中固产业团际竞争力分析~以工业为例
国际比较。从国际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简单对比看,2000年,中国制造业平均全员劳动
生产率0.25万美元,而同期美国则为4.3万美元,世界平均水平为0.65万美元水平,中
国只相当于美国的5.8%,世界平均水平的38.5%。从各产业来看,中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
也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是低于美国的平均水平。这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过
剩的国情分不开。
表5—20 2000年中国、美国及世界平均产业利润水平比较
中国美国世界平中国美国世界平
均水平均水平
食品加工制造业6.6 5.2 4.9l 医药制造业12,93 16.63 10.26
纺织业10.88 6.66 7.82 橡胶制造业10.17 15.53 13.63
鞋帽制品业15.91 8.83 11.2 塑料制造业9.57 13.97 10.38
木材加工12.73 5.12 lO.11 金属制品业17.53 18.97 15.34
竹藤棕草制品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6.10 11.8 9.23 普通机械制造业8.32 20 13 16.9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9,36 25.13 24.56 交通运输l搜备制9、11 16.23 13.32
造业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9.54 15.37 10+14 电子通信设备制9.88 15.43 12.55
造业
化学原料及制品业7.53 lO.98 7.1 电气机械制造业8.36 13.97 10.14
专用设备制造业6.09 10,3l 7.1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国际统计年鉴》(2000)。
表5—2t 2000年中国、美国、世界平均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较(美元/人·年)
中国美国世界平均水平
食品加工制造业3400 21700 5200
纺织业1600 22100 4300
鞋帽制品业1623 11078 4800
术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100 12465 2430
造纸及纸制品业1300 29863 6890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286 682lO 5420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7800 76900 10900
化学原料及制品业2400 65389 3490
医药制造业3875 66290 9820
橡胶制造业1896 39870 7360
塑料制造业1924 38097 7270
金属制品业1965 42980 7820
酱通机械制造业1687 47936 892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598 43860 6790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400 68320 8200
电气机械制造业2100 42190 5890
专_【{_i殴备制造业1796 34720 6780
资料米源:《中围统计年鉴》(2000),《国际统计年鉴》(2000)。
4
第五章中国产业嗣际竞争力分析一以工业为例
七、产业内贸易指数
作为国际分工深化和国际竞争格局变化的结果,产业内贸易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国参
与国际贸易的方式及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出口结构的优化,
中国工业品的产业内贸易规模逐步扩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主要工业品的产业
内贸易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见表5—22。这表明中国制造业的产品价值链延长,参与国
际分工的环节增多,产业的规模效应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八、出口价格变动指数
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可以体现在出口价格的变化上,一般而言,某种产品出口价格上
升意味着该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改善,反之,则可以认定该产品的质量水平下降。通过对
部分工业品出口价格变动指数的计算发现,以1995年的出口价格为基期(1995年的出口
价格指数为1),考察的42种出口产品中,1995-2002年都有数据的产品为25种。这25
种产品中,到1998年价格上升的产品有10种,持平的有1种,有14种产品出口价格下
降。到2002年,价格上升的产品有8种, 17种下降。(2002年有数据。这些产品中价格
上升的有6种,持平的有1种,下降的有10种,表5-23)。结论:1995-2002年中国主要
工业品的出口价格呈下降趋势。一方面,说明价格竞争仍是中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主
要竞争手段,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集中表现在价格优势上;另~
方面,也集中反映了中国出口工业品的总体质量不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无序竞争
等一系列问题。
袭5~22中国主要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品类别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化学及相关产品0.879 0.895 0.954 0.768 0.803
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0.567 0.645 0.672 0.650 0.649
皮革及其制品;旅行用品、箱包等0.697 0.612 0,600 0.599 O.581
木及其制品等0.880 0.847 0.949 O.851 0.907
水浆、纸及其制品等0.473 0.498 0.405 0.358 0.453
纺织原料及纺织品O.541 0.611 0.570 0.504 0.495
鞋类等0.151 0.105 0,085 0.069 0.068
石膏、陶瓷、玻璃及制品0.585 0.525 0.500 0 554 0.618
贱金属及其制品0.440 0.996 0.967 0.gOg 0.925
机器、机械及电器设备等0.559 O.741 0.900 0.905 0.936
车辆及有关运输设备0.363 0.866 O.974 0.955 0.967
光学、仪器、仪表等0.885 0.979 0.850 0.923 0,88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箍》相关年份计算二
42
第五章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以工业为例
表5-23主要出口工业品的价格变动指数(1995年)
商品名称1998 2002 商品名称1998 2002
猪肉罐头0.95 O.77 足球、篮球、排球0.87 0.64
蘑菇罐头0.86 0.80 企1.10 0.81
啤酒1.17 1.30 鬃刷1.00 O.99
洗衣粉O.99 1.15 热水瓶1.08 O.9l
轮胎0.99 1.16 有线电话O.69
纸及纸板1.2l 1.08 扬声器1.12
棉纱O.99 0.8l 收录机及组合音响0.99
棉布1.08 1.39 收音机0.54
真丝绸段0.90 O.56 电视机1.12
地毯0.89 0.40 集装箱0.73
缝纫机1.26 0.71 船舶0.52
金属加工机床0.96 O.52 汽车和汽车底盘O.36
电风扇O.60 O.60 塑料制品0.91
原电池1.07 1.0l 电动机及发电机1.12
蓄电池0.68 O.70 轴承0。77
自行车O.82 O.66 静止式流变嚣1.54
手电简1.24 1.4l 电容器O.94
皮鞋1.04 O.90 半导体器件1.00
橡胶或塑料底布鞋1.10 1.28 电线电缆1.12
手表0.79 0.65 电子计算器1.37
日用钟0.71 0.65 锁O.92
资料米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
九、流动资金周转次数
流动资金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次数,反映流动资产的周转
速度。从表5-24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中国1995年为1.58次,2001年也仅仅为1.6次,增加并不明显,
而美国1998年为3.04次,日本、德国分别为2次和2.76次。
从中国制造业分行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来看(见表5—25),我国制造业流动资金周转
次数最快的是石油}JnI及炼焦业,2001年达到了3.4次,其次为食品加工业和木材加工及
竹藤棕草制品业,分别为2.26次和2.13次。相对而言,医药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周转速度较慢。这说明我国在附加值高的资本、
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周转较慢,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表5-24制造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
中国1995 l中国2001 美国19981日本1997 I德国1996
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58 l。l_6 &∞..1.。2 .f.■2.76
43
第五章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以工业为倒
表5一z5中国制造业分行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
行业1995证200I危
食品加工业2.15 2.26
纺织业1.71 1.8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62 2.13
造纸及纸制品业1.94 1.57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79 1.98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2.89 3.4
化学原料及制品1.8 1.68
医药制造业1.28 1.17
橡胶制品业1.61 1.46
塑料制造业I.79 1.85
金属制品业1.47 1.77
普通机械制造业1.13 1.1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2 1.36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48 1.75
电器机械制造业1.4 1.52
专用设备制造业1.2 1.1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年鉴》(1996)。
十、R&D人员投入强度
一国R&D的投入是反映一国竞争力的重要指标,R&D的投入包括人力的投入和经费的
投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R&D人员的投入数量较多,但从事R&D
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相对较少,从1995年和2001年比较来看,每万名从业人
员中2001年就比1995年增加了236人(见表5-26),但是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
日本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说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
上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对R&D人员的有效需求。因此,要想提高劳动力总量中R&D人员
的比重,决不是单凭主观愿望或仅增加教育投资所能做到的,还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
表5—26从事R&D的人员数
R&D人员总数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R&D的人数
中国1995 559000 459
中国2001 922000 696
美国962700 4103
日本787402 4960
德国154839 2873
资料来源:《世界发展报告》(2000),《中国统计年鉴》(2002)。
第五章中岛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一以工业为例
十一、腿D经费占6DP的比重
R&D经费投入的多少是反映一国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表中,除韩国外,中国、
美国和日本的R&D经费投入均呈现递增的趋势。同时,中国和美国的R&D经费投入占GDP
的比重也是递增的(表5-27,5-28),1998年到1999年,中国R&D经费投入占GI)P的比
重增加最多,从1998年占GDP的0.7%上升到0.83%,增加了0.13个百分点,同一时期,
日本和韩国的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下降了0.01和0.08个百分点。这说明,从
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这个单项指标来看,中国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逐渐增强的。
但是与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和德国相比较,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表5—27 R&D经费的投入(单位:10亿本国货币单位) 表5—28 R&D经费占GDP的比重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中国34.87 40.45 48.15 55.11 67.89
美国183.59 197 2儿.93 227.93 244.7
日本14408,2 14155.06 14794,03 15169.Z 15032.7
韩国9440.61 10878.05 12185 8l 11336.6 i1921.7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2)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中国0.6 0.6 O.68 0.7 0.83
美国2.5l 2.55 2.58 2.6 2.65
臼本2.89 2,77 2.83 2 94 2.93
韩国2.5 2.6 2.69 2.55 2.47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2)
十二、中国专有技术和专利拥有数
从表中可见,总的来说,三类专利申请授权总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的三类专
利申请授权主要以实用新型为主,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授权量基本上每年都占了三类专利
申请授权总量的50%以上,且实用专利申请授权主要是以国内为主,基本上每年的国内实
用专利申请授权都占了实用专利申请授权总量的99%以上。相对而言,发明专利的申请授
权量较少,而且发明专利也主要是以国外申请授权为主,1999年和2001年国外申请授权
量分别占了发明专利总量的59%和67%。
表5-29三种专利申请授权量单位:项
1991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合计24616 45064 43780 50992 67889 100156 105345 114251
发明4122 3393 2976 3494 4733 7637 12683 16296
国内1331 1530 1383 1532 1655 3097 6177 5395
国外28“ 1863 1593 1962 3078 4540 6506 10901
实用新型17327 3047l 2717l 27338 33902 56368 54743 54359
国内17200 30195 26961 27185 33717 56094 54407 54018
国外127 276 210 153 185 274 336 34l
外观设计3167 11200 13633 20160 29254 3615I 37919 43596
国内2667 9523 1138l 17672 26006 329lO 34652 39865
国外500 1677 2252 2488 3248 324l 3267 37:31
资料米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2)。
45
第五章中国产业宣际竞争力分析——以工业为倒
第三节中国工业品市场占有率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一种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大小,最终将表现在市场占有率上。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
件下,本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一样都是对各国开放的。一种产品在本国市场的占有率和在国
际市场的占有率均能反映该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就强:反之则
弱。还可以用市场占有率对一个国家(地区)某类产品在国际或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大小进
行动态分析,如果在一个时间段内,市场占有率提高,说明竞争力增强;反之,如果市场
占有率降低,则说明竞争力下降。我们先来分析我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然后
分析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表5-30给出了2000年中国出口的32种主要工业品在国际
市场上的占有率及位次。
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定义为: 4国z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篓罢喜言器
国际市场占有率通常用来比较若干个国家(地区)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大小。
计算中考虑出口额中应减去外商创造的部分,故中国工业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用中国
境内出口额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乘以系数(1一∥Xy)得出,∥和,,的定义与前面相同。
从表5—30可以看出,2000年中国有4种出口工业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位于世界第一,
它们是:棉布(11.48%)、非针织男外套(11.22%)、非针织女外套(10.89%)、纺织品(14+77%)、
其中纺织品是中国出口商品中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位于第二位的有6种,它们是:贱
金属制品(2.14%)、摩托车(3.56%)、旅游用品和手提包(12.32%)、非针织内衣(i0,32%)、
钟表(7.】5%)、玩具和体育用品(¨.47%):位于第三位的有4种,它们是:纱(4.69%)、
合成纤维布(4.74%)、收音机(i0.47%)、鞋类(10.93%)。这些大部分都是附加值比较低
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商品中国际市场占有率不到1%且位次比较靠后的有;型钢
(0.98%)、内燃机(0.21%)、非电力机械零部件(0.74%)、自动数据处理设备(0.26%)、
办公设备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件和附件(0.61%)、电力机械(0.84%)、半导体(0,41%)、
配电盒及零部件(0.87%),其中,内燃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低,只有0.21%。可以看出,
在附加值比较高的出口商品中,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
第五章中圈产业嗣际竞争力分析——以工业为例
表5—30中国主要出口工业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及其位次
序号商品名称00年占有率位次晟高占有率
(%) (%)
A B
1 皮革1.27 10 10 7.0l
2 纱5.34 3 3 7.12
3 棉布13.08 1 l 11.48
4 合成纤维布5.40 3 3 16.1l
5 型钢1.12 5 5 9,29
6 贱金属制品2.44 2 2 7.16
7 内燃机0.24 8 8 3.67
8 非电力机械零部件O.84 7 7 22.73
9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O.30 13 13 19.64
10 办公设各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件和附件O.69 12 12 19.48
11 收音机ll-93 3 3 13.50
12 电视机3.91 6 6 9.2l
13 录音设备1.36 7 7 50 83
14 电信设备及零部件1.57 8 8 27.27
15 电力机械0.96 9 9 20.33
16 半导体0.47 12 12 23.00
17 汽车零件和附件2.54 9 9 20.88
18 摩托车4.06 2 2 17.44
19 船舶1.43 7 7 26 56
20 旅游用品和手提包14.03 2 2 13.75
2l 非针织男外套12.78 l l 11.22
22 非针织女外套12.40 1 1 10.89
23 非针织内衣11.75 2 2 11.79
24 鞋类12.45 3 3 10.93
25 钟表8.14 2 2 7 15
26 玩具和体育用品13.06 2 2 1l_47
27 医药品1.87 4 4 1.64
28 纺织品16.82 1 l 14.77
29 钢铁管2.24 4 4 1.97
30 专用机械2.34 4 4 2.05
31 配电盒及零部件0.99 9 9 O.87
32 电器机械1.51 5 5 lI 33
资料来源:蓝庆新,王述英: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提高对策,《经济评论》,2003.1。
二、国内市场占有率分析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已逐渐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
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国,产品在本国市场的占有率,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产工
47
第五章中圈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以工业为例
业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小。在一些领域,中国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比已经超过进口产品,
在国内市场上居于主导地位,摆脱了对进口商品的依赖。但也有些领域,产品还主要依靠
进口。本章对表5-9给出的ll类工业品中的10类,进行国内市场占有率的计算分析,从
而给中国工业品哪些在本国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哪些竞争力还比较弱的结论。我们
采用的计算方法是,首先在全国的产品销售中,减去外商创造的部分,算作中国工业品的
销售收入;再从中减去中国工业品的出口额,这就是中国工业品的国内市场销售额。国内
市场销售总额等于全国产品销售收入减去出口额,再加上进口额(假设进口的产品全部售
出)。最后,用中国工业品的国内销售总额,除以国内市场销售总额,从而得到中国工业
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用公式表示如下;
o:!墨二竺f:匕!墨2二!墨二垒:丝:墨2 ‘?
Si—E c+I|
式中,Qf为中国工业品国内市场占有率;S为全国产品f的销售收入;E,为全国产品
f出口总额;J,为全国产品i进口总额;口。为“三资”企业产品i销售收入占全国产品f销
售收入的比重;屈为“三资”企业产品f出口额占全国产品i出口总额的比重:H为产业f外
方资本金占“三资”企业资本金的比重。
“三资”企业的销售收入中属于外商部分的计算方法,是将“三资”企业所创造的销
售收入,按照资本金的比例计算出来。各类产业中,“三资”企业创造的销售收入占每一
类产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并不一定是相等的,但由于数据获取困难,假设所选择的各类产业
中,“三资”企业所创造的销售收入占该类产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均为全国独立核算“三
资”工业企业所创造的销售收入在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即为
平均值,故将a.简记为口。公式中层、九的含义和处理方法与前文中∥、y,处理方法相
同。
袭5-31口、∥、y取值表
1992盆1995芷2000正
a 4.5I 17.04 26.79
p 20,43 31.51 46.2
y 59.75 64.36 69.68
资料来源:同表5一i2。
从表5—3l中可以看出,在所计算的lO类工业品中,1992年有7类产品的国内市场占
有率超过70%。它们是:l、食品{j钦料、酒及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编码04)。2、化
48
第五章中国产业盈际竞争力分析——以工业为例
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编码06)。3、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编码07)。4、
木浆及其他纤维素状纤维素浆;纸及纸板的废碎品;纸、纸板及其制品(编码10)。5、纺
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编码11)。6、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机器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
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编码16)。7、车辆、航空器、船舶及
有关运输设备(编码17)。、
说明1992年这7类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编码
为04的产品,达到了95.73%。到1995年这8类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都有所下降,下降
最多的是编码为16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从1992年的73.24%降到了1995年的61.22%,下
降了12.02个百分点。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的产品从8类降为6类。说明这8类产品
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另外3类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则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这几类产品在国内市场的
竞争力有了增强。编码为18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的最多,从1992年的26.20%提高到了
1995年的31.38%,提高了5.18个百分点。但市场占有率还是很低的,说明中国这类产品
主要还是依靠进口,民族工业的竞争力还很弱。
到2000年,除编码为04、06的产品市场占有率继续下降以外,其他产品的国内市场
占有率都出现了上升,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编码为09的产品(机器、机器器具、电气
设备机器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机器零件、部件),
其国内市场占有率从1995年的59.17%上升到2000年的77.09%,上升了17.92个百分点。
并且我们可以看出,表5—32中用▲符号标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都非常
高,而且出现上升趋势。
表5-32中国工业品国内市场占有率
序号编码产品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增长(%)
1992年1995焦2000蕾95—92 00—95
▲l 04 95.73 88、19 81.23 —7 54 ~6.96
2 06 86.51 81.91 79.75 —4 6 —2.16
3 07 70.93 63,88 76.66 —7.05 12.78
▲4 08 68.42 69.87 80.01 1.45 lO.14
▲5 09 55 14 59.17 77.09 4.03 17.92
▲6 lO 76.46 71.9Z 77.98 —4.54 6.06
▲7 11 81,25 74.05 79.82 —7.20 5.77
8 16 73.24 61.22 73.40 一12.02 12,18
9 l 7 79.26 70.43 80.58 —8.83 10.15
lO 18 26.20 31.88 40,79 5.18 8.9I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6、2001)有关数据计算。
注: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商鼎分类与1996年不同,缓寝警数据是根据商品详细分类计算得到。
49
第五章中田产业田际竞争力分析——以工业为例
第四节分析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了极大的提
高。我国已经由主要的原材料出口大国和制成品进口大国发展为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导
的国家,并且通过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和合作中去,使得产业竞争
力总体水平沿着良性轨道发展,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些产业在
国际市场上是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的,过去基本依靠进口和引进的机械设备等资本、技术
密集型国产商品已经能够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并参与国际竞争。传统比较优
势产品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仍然是我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取更多比较利益的主要手段。
2、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的重要表现。从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
竞争力指数和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来看,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是纺织、皮革和食
品等产业,这些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劳动密集型,它们是我国国际竞争力优势的重要
体现。这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国情分不开,正是靠劳动密集型产业
的国际比较优势,使得我国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在国际上有了较大提升,同时也成为拉动
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力量,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
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靠劳动投入带动经济增长,资本和技术含量偏低,产品附加值低。该
产业是~个高风险市场,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挤在这条路上,竞争相当激烈,收益相当不稳
定。这类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竞争优势,并不能说明我国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水平已经在
世界上处于强势,只能说明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还是处于低级层次。从长远看,产业发
展只能沿着现行趋势缓慢前进,在发达国家后面发展那些发达工业国已经转移出去的工
业,而难以保持高质量的运行和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3、我国附加值高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从上面对我国出口
产品竞争力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出~个结论,就是我国附加值高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
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些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这是与我国资本积累不够,技
术水平薄弱的国情分不开的。但这些产业目前处于相对稳定的收益状态,代表了国际产业
升级发展方向,也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得以增强的重要方面。我国在这些产业竞争力的弱势
正反映了自身产业层次的低水平。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多地取决于较低的劳
动力成本,缺乏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高层次产业,并且产业升级滞后。
4、—通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三资”企业在中国工业品出口额中钧比重逐年增
S【l
第五章中用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一以工业为例
加,“三资”企业对中国工业品的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它们对提高
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外商控股的“三资”企业又
对中国民族工业形成很强的竞争压力。今后,如何在中国竞争力比较弱的、附加值高的、
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领域、吸引外资,以促进中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同时,又保
持中国民族工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不断发展壮大,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5、中国大部分工业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态势,大大优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态势。这
表明由于国内市场及消费特点、销售渠道及方式等方面的优势,这些产业尚能够与外商竞
争。但是也要看到,这种竞争态势在不同程度上是在政府保护下进行的,而且有些领域,
市场正在被外商逐渐占领。90年代以来,由于外商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上的国际竞争愈演
愈烈。市场开拓是中国企业的薄弱环节,在广告开支方面,中国企业与外国厂商及“三资”
企业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6、我国产业经营效率低下。从对我国产业的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分析,我们
可以看到,我国产业经营效率低下。产业的经营效率是由资金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共同
决定的,也反映了产业的技术水平状况。我国资金利润率普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反映
了我国在资金使用上存在着巨大的浪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将资金这一生产要素转化为
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比较薄弱。同时从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劳动力的使用效率
也是相当的低下,劳动生产率尚不及国际水平的一半,不及美国的l。筠,劳动生产率在国
际比较中处于劣势,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企业中人员冗
杂,生产效率低下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利用率低,
产业发展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经营的路子。总之,我国尽管在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有了极大
的提升,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水平并不高,产业的技术水平
和生产效率并不高,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也比较缓慢。仍需
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迸一步提高。
第六章政策建议
第六章政策建议
在上述考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战略分为两类:一种是符合比
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政府帮助企业选择这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另一种是违
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政府人为刺激企业选择该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违反
比较优势的战略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发展中国家以建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以赶超发达
国家,即所谓的赶超战略,另外一种形式是发达国家为保护劳动就业;而保护一些不具有
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个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中,企业必须选择劳动密集
型的产业、技术才有自生能力。可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赶超的思想下,决定大力发展了
一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而该国的要素禀赋决定了这些产业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是没有自
生能力的。这种做法是一种政策决定,对于政府要优先发展的产业中的企业而言是一种政
策负担,因为如果让企业自由选择的话,他不会选择在这种没有自生能力的领域中进行发
展。当企业背负政策负担时,政府必须给予企业政策性的扶持,包括税收优惠、要素价格
扭曲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陈,政府无法分清政策性负担所引起的亏损和企
业自身经营所引起的亏损,政府只好把所有的亏损的责任都承担起来,而使企业有了软预
算约束。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会很低,要素禀赋结构提升的速度会很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发展就无法向发达国家收敛。
反过来讲,如果一个国家采取符合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那么,在竞争的市场中,它将
最有竞争力,将会有最大的资本回报率,拥有最大的资本积累,要素禀赋结构升级的速度最
快,就能最快地赶上发达国家。但采取这种战略需要几个条件:
首先,要素的相对价格必须充分反映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只有在竞争性的市场中才能
如此。政府的一个很大的责任就是维护市场的充分竞争。
其次,在比较优势战略下,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会很快,企业必须做出相应的产业和技术
的升级,而产业和技术的升级必须克服信息、协调和外部性的问题。政府可以用制定产业
政策的方式来协助企业克服这些问题。
还有,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经常需要一系列配套的制度安排。这里14世纪中叶
谷登堡活版印刷的发明是一个例子。早期书本是人工抄写的,出版商是在接到订单,收到定
金后才雇人抄书,而活版印刷的出现是一种产业、技术升级。活版印刷首先需要买铅制造
第六章政簟建议
字模,这就涉及资本投入及金融安排的问题:其次,排一次版不是只印几本,必须要保证所
印的书籍可以卖出去,这就涉及存货管理,资金占用及市场营销渠道的问题:最后,如果排
了版,另外一家出版社排版就会非常容易,这又涉及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可见,技术、
产业升级经常需要一系列新的制度的配合,单个企业很难把这些变动都内部化,上述举的
谷登堡后来因为资金周转不灵而破产了,所以,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时,政府也必须在提供合
适的制度安排上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下和符合比较优势的战略下,都可以有产业政策,不同点在于
产业政策所要推动的产业是否符合这个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比较几个
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的成败最能说明这点。中国与印度、日本、韩国等分
别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分别采取了这一个产业政策。日本
运作非常成功,韩国的汽车出口在国际上有许多,但三家汽车制造厂已经倒闭了两家,第三
家也岌岌可危,中国和印度则是非常失败。原因何在昵?如果观察这些国家当时的要素禀赋
结构,答案自然而然就出来了。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和人均收入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按1990年时的美元价格计算,1965年时,日本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5771美元,当时已经超
过美国人均收入的40%。汽车产业在60年代已经是相对成熟的产业,在这个时候,日本将产
业升级到汽车产业是符合比较优势的。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提出发
展汽车产业的时候,日本通产省只支持两家企业:日产和丰田。当时的日本政府是反对像本
开=I、三菱、马自达等企业进入汽车产业。但是这些企业当时违反日本政府的政策,在没有
任何政府支持的情况下进入了汽车产业,而且在国际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这个故事反过
来证明了,当时日本的产业政策是符合比较优势的。韩国在70年代中提出自己的汽车产业
政策时,它的人均收入只有日本的1/3,美国的1/5。这时它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具有
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汽车产业还相距甚远。在这种状况之下,韩国的政府给予汽车企业很大
的政策扶持,如优惠的贷款、对国外汽车进口征收高关税等等。虽然韩国的三家汽车企业
建立了起来,它并不符合比较优势,命里注定现在韩国汽车业的窘境。反过来看中国和印度
汽车产业政燕的失败,就更容易理解了。50年代中期,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收入,按照购买力
平价,分别只有美国的1fi2和1/15。在这个条件下发展汽车产业根本就是违反了比较优势
原则。
综合考虑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制造业要素密集型演进理论和我国的国情,
可以认为,我国工业发展策略应为:产业的多层次推进策略, “多层次”不同于片面强调
发展单一类型产业,也不同于各产业均衡发展,而是立足全局兼顾局部、照顾眼静立足长
—远,对不同产业采取不同对策,动态协调和有序推进制造业生产要薯翻i集型产业的发展,
S3
第六章政策建议
即: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资金密集型:集中优势、有重点的发展技术密集
型。
第一节形成适应当前工业发展的机制
提高工业竞争力关键要形成适应当前工业发展阶段的发展机制。我国的经济发展机制
是在放权让利过程中形成的。随着生产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紧密联系,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动
力机制。与此同时,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下放了投资的审批管理权,形成了企业、
地方、部门多方面发展经济的格局。经济活力增强了,经济活动主体大大增加了。在这一
格局下,形成了以企业、地方政府、部门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机胁。中央政府的作用主要是
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这一机制对经济规模较小、投资回收较快、技术含量较低的一
般加工工业发展是适合的,因此,它促进了80年代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乡镇企
业等非国有经济的发晨。进入90年代以后,这一机制在发展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
方面已表现出若干不适应,在主要是进行资金合作的情况下,通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多
种形式的合作,基本克服了这一机制存在的问题,保证了工业的继续发展。但针对高技术
和高加工度化工业的发展特点,主要是经济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投资回收期较长、
未来市场前景也不够明确,这一发展机制依靠短期收入分配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分散、多
主体的形式,就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
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应该适当集中资金和资源配置,发挥政府产业政策在高技术、高
加工度化工业发展方面的指导作用。依靠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银行的资金投向,支持符
合规模经济耍求并达到一定技术标准的高技术、高加工度化的工业企业的建设和发展,银
行要根据产业政策的要求,提供优惠贷款,财政、税收、外贸政策等方面也要予以相应的
支持。
一、建立公开公平的市场秩序
建立公开公平的市场秩序是促进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必要手段,它为企业平等竞争
创造条件,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作为经济交易双方忠实的、
公正的裁判员,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交易。因此,应转变政府职能,端正政府行为,
正确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建立公开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从制定技术、资源利
用效率、安全、卫生和环境等标准入手,建立市场准入规则,加强行业管理:适当提高部
分行业进入的门槛,—控制企业的数量和提高企业的素质;减少行政手段干预,多用法律和
54
第六章政镱建议
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竞争领域,打破条块分割和保护,促进有效竞争;在公共基础设施
领域适当引入竞争和加强规制建设,提高效率,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加强立法和改进
立法程序,尽快制定反垄断法,清理现有行业法规,改进行业立法程序,坚持公众参与的
原则,加强行业立法监督;加强市场的各种制度性建设,如建立覆盖全国和各种所有制企
业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改革财税体制等。
二、加快产业重组的步伐
规模不经济,产业经营效率低下是我国产业组织不合理的表现,是影响我国产业国际
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实施产业重组。通过产业的“进”与“退”,企
业购并、破产的方式,使产业形成规模,发挥竞争效应。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重组的方
式主要应为“退”,即一些国有经济从普遍存在但效益又较为低下的许多竞争性领域中退
出来,让给众多有能力、有效率的非国有资本去经营。在退出的方式上,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将一些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实行破产,结束国家对亏损企业的不断补贴,
终止国家对亏损企业承担的无限责任;二是国家通过出售和拍卖一部分国有企业的产权,
收回在原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投向需要重点发展的行业和企业,也可以通过参股或控股
的途径与非国有企业重组,实现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选择“退”是为了有实力“进”,
即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实现国有经济特有的其他经济成分无法替代的功能,去办好非国
有经济办不好或办不了的企业,以产业布局的合理化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实力。国有资
金只有不断退出旧有领域,才有能力不断进入新的领域,整个国有经济也才会有活力,有
竞争力,这实际上是一个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此外,还须推动优势企业购并劣势企业,
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和壮大一批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并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
大企业集团,由母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整个企业集团的资本,自身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建
立合理运转的集团治理机构,真正实行国有企业发展中的扶优支强政策,促使优势企业的
发展和扩张。同时,按照发展集约经济的要求,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破产等形式,对
那些分散的中小企业实行改组、改造,把有效的资产盘活、集中、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的
集中度。
第二节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当前,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很大比重,是提供主要生活用品的部门,也是我
国主要的创汇部门,是我国积累资盒的重要来源。从我国人多钱少的资源结构特征看,劳
55
第六章政策建议
动密集型产业还应有一段大发展的时期。
制造业中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为我国重化工
工业提供装备。工业化中期,从全世界各国发展来讲,主要是发展重化工工业,包括钢铁、
冶金、汽车,大的化工、化纤、石油化工,这些工业均需要大量的装备,比如冶金,需要
炉子,需要各种铸造、轧制设备:化工需要大的流程装置;汽车需要大量生产设备等等,
这些装备的生产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的目前处在工业化中期,是以重化工为主的
一个发展阶段,这个时期装备制造业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我国目前装备制造业发展
滞后,因此,工业化中期,应重点发展资金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
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制造业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演进中的先导产业,代表
着未来的优势和发展趋势。在我国现阶段全面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尚不现实,但为了使我
国科学技术尽早赶上先进国家,也应保证技术密集型产业有适度的发展,有重点的实现突
破。在突破发展的同时,对于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部分,要有大的发展。
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相对充裕、成本较低,若过早地放弃这个传统的
优势,只会导致欲速则不达。因此,中国应当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与
技术密集型向结合的产业,积极推进产业升级。
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的隐患
l、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价值低。我国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加工程度与高
度工业化国家所生产的精密机械、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芯片、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等
等不可同日而语。2000年,我国制造业产品中只有32.5%属于资本品:而同年美国和日本
的这一比例则分别是4896和50.3969。
2、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效率低,企业自身竞争力弱。单个雇员的工资水平较低,并
不等于单位产品的工资成本低。事实上,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低掩盖了制造业的低效率。
2001年,中国制造业部门的从业人员为8083万人,分别是美国的5.5倍,日本的9.45倍,
德国的13.4倍,但是同期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为4531亿元,分别相当于1998年美、日、
德三国工业增加值的31.6%、50.6%、98%。美、日、德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是中国的
17.35倍、18.68倍和13.66倍⋯。这种状况大大抵消了中国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
3、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是相对的。据报道:日本佳能公司将投资1000亿曰元(约
合8.2亿美元)建一条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生产线,生产小型照相机、家用打印机等产品,
9数据术源:《经济’j管理》.2004年第七期.34撕。
10数删来源:《经济’j管膛》.2004年第七朋,34 w。
第六章政策建议
从2004年4月开始逐步将上述产品在中国的部分生产能力撤回日本。理由是:“尽管中国
的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日本的1/20,但此生产线的建成将使这一优势变得没有任何诱惑
力,因为在这样的全自动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将比在中国生产的更便宜。”这说明,
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是相对的。
4、劳动力技能整体偏低。中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基数以及落后的教育水平决定了劳动
力在技能方面无法与现代部门的资本相匹配,这必然阻止大量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现
代部门的工资必然上升,从而引起资本对劳动的进一步替代。这一点在中国目前的现实中
已表现的很明显: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的低级服务业、零售商业部门过度就
业,另一方面是高技术行业工资居离不下。
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战略
l、破除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定就是技术落后产业,以及认为发展高技术就不能利
用我们地劳动成本优势的旧观念,积极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
通过技术常新,将高新技术,包括从过国外引进后消化、吸收的技术与我国劳动力结
合,生产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是的比较优势在于同是高技术产品,但在我国生产
的成本更低,因而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
行深加工、细加工,提高附加价值,形成易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差异特性。这时的比较优势
在于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企业生产的更具特色,因而具有非价格竞争优势。同时,
我国企业的任何~种产品的生产中,都应重视在更重要的生产经营环节中积累,形成自己
的比较优势。
2、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无疑将会导致失业,但其实可以通过对技术进步
路径进行适当的选择和控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矛盾。
技术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结果,一个社会要不断向前推进就必须充分利用科
技进步的结果,经济增长离不开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会引起失业。
由于技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可以把经济驱动到不同的增长路径上,
同时,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在每一时点具有不同的就业效应,这就为解决经济增长和就业
的矛盾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通过控制投资的方向,选择适当的技术进步路径,以实现~定
时期内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双重目标。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或补贴政策引导投资方向,
控制和选择技术进步路径。
3、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除了通过模仿现成技术外,更不可忽视自身的
一研发、积累和创新。
57
第六章政策建议
利用后发优势——“干中学”,模仿和利用现成技术是嫁接在他人研究与开发基础上
的,短期来看,发展中国家似乎节省了研究与开发的费用,避免了研发风险,但是,长期
来看,它也同样丧失了参与这种研发的能力。而且“干中学”所实现的经济利益与“创新”
所实现的垄断利益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由此,两种不同机制所产生的发展
差距会持续扩大。
第三节处理好劳动密集型、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走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不
仅符合工业化的一般规律,而且符合我国的国情。但在走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金技术密集型
产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正确处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从西方发达
国家的工业化实践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实际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
业始终是并存的,因此,在意识和观念上,一定要摒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
业孰优孰劣、哪个先进哪个落后,或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
业截然分开的思想。在实践中,要力戒只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只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
业的做法,而应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既要大力发展离精尖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也要积极发展符合大众日常生活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要制造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火箭
飞船,也要生产劳动密集型的袜子皮鞋,因为袜子皮鞋是社会永恒的需求,因而劳动密集型
的“袜子皮鞋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同时,要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合理引导,不断提高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
重,从而推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整体上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增强我国的
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要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合理布局。一般来讲,劳动密集型产
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多属于传统产业,因而适应性较强: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
构成较高,多属于新兴产业,因而需要具备更高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因此,一般地,与工业化
先发达地区后落后地区、先城市后乡村的区域演进轨迹相一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技
术密集型产业的区域布局也必然是按照先发达地区后落后地区、先城市后乡村的路径实现
空间上的梯度推移。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并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
业的实践中,要从全国的区域经济层面考虑,根据经济社会的实际状况、人文坏境和技术条
第六章政策建议
件,有的可以按梯度推移,在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之闻、城乡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形成劳
动密集型和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梯次:有的则可以依据比较优势,实现跳跃发展,即在有
特殊的比较优势条件的相对欠发达地区、乡村、中小城市等率先布局劳动密集型产业。这
不仅符合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规律,而且有利于实现我国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由不
平衡发展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三是要注意不断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层次和结构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传统产业
但并非落后产业。因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和需求层
次的提高,在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特别注意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
用先进适用技术或高新技术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科技含量,
大幅度提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层次,包括产品的质量水平、花样款式、包装档次、环保意
识等,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
四是要注意新兴与传统并举,多层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改
变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同时第三产业又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也符
合我国入口大国的基本国情。当然,第三产业也存在不同的层次,例如,随着我国政府职能
的转变,一些过去由政府行使的会计事务、审计事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房地产评估、
物业管理、行业管理、社区管理等职能要让位给社会,由此将兴起许多像社会中介组织、
社会公共服务组织等新的第三产业形式,这是当前及今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
势。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大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
因为传统第三产业相对来讲劳动密集程度更大,也与人民群众的日常需要息息相关,有更
加广阔的市场。因此,应新兴与传统并举,多层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五是要充分发挥个体私营企业和小型企业的作用。个体私营企业和小型企业多数属于
劳动密集型产业,他们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坚力量。政府要采取措施,全方位地为个
体私营企业和小型企业创造宽松的环境条件,积极支持个体私营企业和小型企业的生产经
营。同时耍彻底清理有违市场经济规律的法规条例,规范职能部门的行政行为,简化办事程
序,提高办事效率,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使更多的集体
和个人进入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或小型企业的行列,使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劳动密集型产
、【k。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1]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社会出版社,1986、2001年版。
[2]中国工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2001年版。
[3]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1990、1995、2000、2001年版。
[4]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9)一科技竞争力主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社会出版社,1986、2001年版。
[6]傅家骥:工业技术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江小涓:中国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8]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一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9]林毅夫:蔡叻,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0]毛科君,杨映霞:发展中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行性分析:一个博弈论的视角,
《亚太经济》,2002年第3期。
[11]迈克尔·波特等: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
[1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3]吴建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吴建伟:国际间产业竞争与市场容量,上海人民和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文章:
[1】陈立敏,谭力文: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经济管
理》,2003年第24期。
【2]初玉岗:制造业与工业中期的经济发展策略研究,《经济学家》,2003年第5期。
[3】蔡防,王德文,王美艳:工业竞争力与比较优势一WT0框架下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的
[4]方向,《管理世界》,2003年第2期。
[5]曹建海,李海舰:论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期。
[6】董蓉:论我国出L7产品附加值偏低的原因及对策,《国际贸易研究》,2001年第2期。
【7】樊纲:论竞争力,《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
参考文献
[8]胡军,向吉英:转型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化、结构调整与加入WTO,《中国工业
经济》,2000年第6期。
[9】黄涛,陈辉: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分析,《宏观研究》,2004年第5期。
[10]黄燕:创新理论的演进及近期研究进展,《江汉论坛》,2001年第12期。
[11】洪银兴: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经济学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2]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国家创新系统,巴黎,1997年。
[13】金碚: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lO期。
[14]吕政:论中国工业的比较优势,《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4期。
【15]文U重力,刘德江: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变化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
2期。
【16]林毅夫,刘明兴: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I,_lk化,《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17]林毅夫: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方式和绩效检验,《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
[18】林毅夫:发展战略、自力更生和经济收敛,《经济学》,第一卷,2002年第2期。
[19]李宗植:浅论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9期。
[203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知识评估大纲,华盛顿,1998年。
[21]史清琪等:国外产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
f22]单苹苹:中国经济仍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当代经济》,2000年第5期。
f23]任保平:新型工业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经济学家》,2003年第4期。
『24]任若恩: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初步研究,《中国软科学》,1996年第9期。
『25]任若恩: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研究,《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
【26】王建国: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郑州轻工
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月,第4卷,第4期。
f27]吴江: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财经贸易》,2000年第2期。
[28]徐鼎:工业企业资信评估方法与应用研究,《科学管理研究》,1998第1期。
f29]杨丹辉:外商投资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实证分析,《改革》,2004年第3期。
[29]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影响,《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
[30]张小蒂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1年第7期。
[31]朱光华;就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改革,《财经研究》,2003年第9期。
[323周敏:中国对外贸易重要指标的国际分析比较,《人大复印资科》(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199旷年第4期。
’6I
[33]曾忠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其意义,《当代财经》,1997年第5期。
[34]钟惠中:对外贸易研究中的数量分析方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第12
期。
[35】邹薇:关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测度与理论研究,《经济评论》,1999年第5期。
外文参考文献:
[1】China:Foreign Trade Reform,Washington,D、C、The World Ballk一(1994).
[2】C、Edquist、(Ed),Systems ofInnovationTechnologies,Institution and Organizations、
Lions、London and Washington Pinter, 1997. ‘
[3]China:Foreign Trade Reform,washington,D、C、The Wortd Bank——(1994)、
【4]4 Kuznets,S、(1971),Economics Growth ofNations,Total Output and Production
Structu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
London.
【5]Pasinetti,L、L、(1981),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ics Growt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后记
后记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在工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上著述颇多,但是,针对我国具体
情况把工业产业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行分别研究尚属首例。由于
认识水平的局限性,文章的论述难免有诸多不妥,恳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以便笔者今后
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特别要提出的是,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凝聚了很多人的关心和爱护。首先要感谢我的导
师陈英副教授。陈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我悉心的教导,使我在经济学的学习上不断进步。
在生活上也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陈老师在教学、治学上严谨求实和精益求精的作风令
我钦佩不已,而且使我受益终生,在生活上的关心我也终生难忘。毕业论文从选题、修改
到最后定稿都得到了陈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
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有幸师从张彤玉老师和张俊山老师学习经济学理论。两位老师
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理论知识,以及课堂上旁征博引的讲述,使我在经济学的学习中
获益匪浅。另外,论文的选题、写作和定稿都得到两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向两
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外,张敬庭、李菁、夏军彩、周艺丽、左尚武等同学或在提供资料信息,或在日常
切磋方面,为论文的的最后完成提供了不少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最后特别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弟弟,他们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是
他们的支持让我拥有今天的一切。
刘雪燕
2005年4月于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