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562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研究

西北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研究
姓名:寇雅玲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何炼成
20050101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
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
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章一律注明作
者单位为西北大学。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k、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塞越指导教师签名:盔盛
删年上月宫日2娜争年d-月,厶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
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
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目o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删
冽量年r月矿目
博蒿:t生z:坚寇!雅装玲秒签签名名::糖瞻硼掀撇
指导教师:何炼成签名:钌烀饯
内容摘要
生产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一伟大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理论在他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马克思的生产劳
动观点一方面是在批判和阐述其他人的观点时提出的,马克思对此问题没有集
中、全面的论证,另一方面也由于后世的经济学家们没有完整、准确地领会马克
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思想实质,误解和曲解了马克思的原意,致使生产劳动理论成
为政治经济学上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成为经济学界长期讨论和争辩不休的重大理
论问题之一。
围绕生产劳动理论,我国学术界曾在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进行过极
其热烈的讨论,当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应该如何划分上,主要
形成了所谓宽派、中派、窄派等学术派别。在生产劳动问题上,分歧之大,争论
之烈,观点之异,论文之多,都是众多政治经济学嗣题上所罕见的。
但是,解决生产劳动问题又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一方面,
生产劳动和资本是一双对偶概念,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也似成本一收益这样的
概念对,两者可以互相发明、相互阐述。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理论与现代产业划
分问题和现代国民经济核算问题是什么关系,也是一个必须搞清楚的重大的理论
问题和实践问题。我国经济学家大都是从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观点出发来解决现
代产业划分理论和现代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思想
方法。
在读博士学位期间,笔者全面、系统地学习了亚·斯密和马克思关于生产劳
动理论的全部论述,感觉到国内外经济理论界关于生产劳动理论这个重要问题的
讨论和研究有陷入误区之虑,故决定选择生产劳动理论这样一个老大难问题作为
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以期能够为彻底解决这个困扰国内外经济理论界多年的老
大难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本论文共分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回顾了马克思对前人生产劳动理
论的批判和继承,这主要包括对亚·斯密以前的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经济学家关
于生产劳动理论的批评;马克思对亚·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评论以及马克思对
亚·斯密以后的庸俗经济学家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在第二部分中,我们研
究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直接论述,这主要包括马克思在1863—1865年中
写作Rj、j弋t.《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附录和第49卷中天占譬产
劳动的沦i盎以及1867年《资本论》中有关生产劳动的论述:我们在这里还研究
了马克思的服务理论,提出了服务价值论;在这一部分的最后,我们总结了马克
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提出了创造价值的劳动不等于生产劳动以及马克思经济学中
的三个“无关论”定理。在第三部分中,我们研究了马克思的生产领域划分理论,
提出了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划分标准,物质生产领域的内部划分和
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内部划分,并对三次产业划分理论提出了批评。在第四部分中,
我们回顾了国内外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研究历史和主要争论,并
给出了简评,这包括“宽派”的生产劳动观、“窄派”的生产劳动观、“中派”的
生产劳动观、当代西方学者的生产劳动观以及何炼成先生、陆立军先生、白暴力
先生和李铁映先生的生产劳动见解。
博士论文的主要创新观点有:
l、国内外经济理论界关于生产劳动理论之所以争辩不休,一个关键是没有
能够正确理解亚·斯密的生产劳动见解。事实上,亚·斯密有两个生产劳动定义:
第一个生产劳动定义是在资本主义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生产资本的劳动;第二个生
产劳动定义是在资本主义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生产商品的劳动。
2、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和发展亚·斯密生产劳动见解的
基础上得到的。事实上,马克思也有两个生产劳动定义:第一个生产劳动定义是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本的劳动,也即资本主义劳动;第二个生产劳动定
义是在资本主义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生产资本的劳动,也即物质产品生产领域中的
资本主义劳动。
3、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划分的前提和基础是雇佣劳动,无论是
生产劳动还是非生产劳动都是雇佣劳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划分的前提和基
础是劳动的买卖而不是产品的买卖。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体系可以表示为如下
的等式:
雇佣劳动=第一种生产劳动+第一种非生产劳动
雇佣劳动=第二种生产劳动+第二种非生产劳动
4、马克思没有提出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范畴。我们对于马克思生产劳
动理论的多年误解都是源于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误读。由此,可以得到以下三个
“无关论”:
(1)生产劳动理论与劳动价值理论无关:
(2)生产劳动理论与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无关;
(3)生产劳动理论与三次产业划分理论无关。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马克思的劳动领域划分理论和生产领域划分理论。
关键词
_¨般生产劳动;雇佣劳动;第一种生产劳动;第二种生产劳动;服务价值论
劳动价值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三次产业划分理论
Title:A Study of Marxist Productive Labor Theory
Major:Political Economics
Author:KOU YaLing Signature:M嘶。,,
Supervisor:HE LianCheng Signature:胁旅舻饼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the Productive
Labor Theor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his whole theoretical system.However,it has
now become a big and long-standing theoretical problem of political economy,
causing endless debates and controversies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s,which is due to
two reasons.First,Marx raised the issue of productive labor when he was explaining
and criticizing other people’S ideas,therefore he himselfdid not give a comprehensive
and thorough expounding of the theory.Secondly,Marx’S true meaning has been
misunderstood and misinterpreted by later economists for lack of a complete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the essence ofMarxist Productive Labor Theory.
Hemed discussions were held during the 50s,60s,80s,and 90s of last century
over the Productive Labor Theory among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China,focusing
mostly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socialist Productive Labor and giving rise to three
schools of thought,namely,the Wide School。the Middle School and the Narrow
Sch001.There have been SO many intense debates,divergent viewpoints and research
papers written on the topic of Productive Labor that it has become a major theoretical
issue in the world of economics at home and abroa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productive labor has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On the one hand,like the two sides of a coin and similar to cost and
profit,productive labor and capital are concepts in a pair.They Can develop and
explain each other.On the other han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ve labor and
modem industrial division and modem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is also a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 in need of elucidation.Most economists of our
country have attempt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odem industrial division and
modem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from the views of general productive labor,
which the author ofthis dissertation deems as a completely mistaken way ofthinking.
After a thorough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all the exposition of Adam Smith and
Marx on the Productive Labor Theory,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discussions and
researches on this important iSSUC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feared to be going off the仃ack.Therefore the author takes Productive
Labor Theory as the topic of t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hoping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in finding a solution to this tough and long-standing problem that has been
obsessing the economists for years.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reviews Mark’s criticism and
inheritance of his predecessors’ideas on the Productive Labor Theory.This mainly
includes his criticism of the views of mercantilist and physiocracy economists before
Adam Smi啦,his comments on Adam Smith’S productive labor theories,and his
criticism of the vulgar economists after Adam Smith.The second part studies Marx’S
own explanation明d elaboration on the Productive Labor Theory,including those in
Volume 49 and the appendiqes of Book One,Volume 26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written between 1863 and 1865.111e author also puts forward the
Service Value Theory after studying the Service Theory of Marx.At the end of this
part,the author gives a summary to the Productive Labor Theory of Marx and
proposes the non-equivalence of value-producing labor and productive labor and the
three‘‘Irrelevance”theorems.In the third part ofthe dissertation,the author examines
Marx’S Productive Field Division Theory before puRing forward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for material production fields and non-material ones,the inner division of
mmefial production fields and the inner division of non-material production fields.
The Theory ofthe Three Divisions ofIndustry is criticized.The last part gives reviews
and the author’S brief comments on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and major debates over
Marxist Productive Labor Theory,incleding‘not only the productive labor theories of
the‘‘Wide School”,the‘'Narrow Sehool”,the“Middle School”,but alSO those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scholars and such domestic scholars as He Liancheng,Lu
Lijun,Bai Baoli and Li Tieying.
The innovative ideas in t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are as follows:
1.nle long—standing controversies over the Productive Labor Theory arc mainly
caused by 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Adam Smith’S ideas correctly.In fact,Adam
Smith has two definitions on Productive Labor,the first one referring to the labor for
producing capital in the capitalist sphere of production of material objects,and the
second referring to that for the production ofcommodities in the same sphere.
2 Marxist Productive Labor 111eory is created on the basis of criticizing.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ideas of Adam Smith concerning this theory.Marx also has two
definitions for Productive Labor.The first one is the labor for producing capital under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that is,Capitalist Labon The second definition
refers to the labor for producing capital in the capitalist sphere of production of
material objects.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Capitalist Labor in the sphere of
production ofmaterial objects.
3.Employed Labor is the key to Marxist division of Productive Labor and
Unproductive Labor.Both Productive Labor and Unproductive Labor are employed
labor.The premises for differentiating the two types of labor are the selling of labor
rather than that of commodities.The Productive Labor Theory of Marx cart be
illustrated by the following equations:
Employed Labor=First Type Productive Labor+First Type Unproductive Labor
Employed Labor=Second Type Productive Labor+Second Type Unproductive
Labor
4.Marx did not put forward the so·called“General Productive Labor”category.Our
misunderstandings for Marx’s Productive Labor Theory over the years arc the
consequences ofthis misreading.Hence the three“Irrelevance”theorems:
(1)Productive Labor Theory is irrelevant to Labor Value Theory;
(2)Productive Labor Theory is irrelevant to the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Theory;
(3)Produaive Labor Theory is irrelevant to the Theory of the Three Divisions of
Industry.
Finally,the dissertation also probes into Marx’s theories on the divisions of the sphere
of labor and the sphere ofproduction.
Keywords
General Productive Labor;Employed Labor;First Type Productive Labor;Second
Type Productive Labor;Value of Service Theory;Value of Labor Theory;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Theory;Theory of the Three Divisions of Industry
O导论
0.1本选题的重要意义
生产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一伟大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理论在他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中,生产劳动如同剩余价值一样,是最基本的经济学范畴。在《剩余价值理
论》和《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主要是从资本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资本理论是贯穿这些著作的红线和主题:
与此同时,马克思又在自己制定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对
生产劳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而建立了他的生产劳动理论。由于马克思的
生产劳动观点~方面是在批判和阐述其他人的观点时提出的,另~方面马克思对
于生产劳动问题也没有集中进行系统、深入、全面的阐述和论证,也由于后世的
经济学家们没有完整、准确地领会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思想实质,误解和曲解
了马克思的原意.致使生产劳动理论成为政治经济学上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成为
我国经济学界长期讨论和争辩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
但是,解决生产劳动问题又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一方面,
生产劳动和资本是一双对偶概念,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也似成本一收益这样的
概念对,两者可以互相发明,相互阐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要是从资本
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同样,我们
也可以从生产劳动的角度,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
律,写出一部《生产劳动论》。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理论与现代产业划分问题和
现代国民经济核算问题是什么关系,也是一个必须搞清楚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
践问题。我国经济学家大都是从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观点出发来解决现代产业划
分理论和现代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思想方法。
0.2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生产劳动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这一理论,我国学术
界曾在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进行过极其热烈的讨论,当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应该如何划分上,主要形成了所谓宽派、中派、窄派等学术派
别。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的深化,劳动价值论、生产劳动理论又重新被提出来讨论,焦点在于劳动价值论
是一元论还是二元或多元论、生产劳动是否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生产劳动的划
分标准是什么、三次产业的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等问题。在生产劳动问题上,分
歧之大,争论之烈,观点之异,论文之多,都是众多政治经济学问题上所罕见的。
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生产劳动理论体系,在生产劳动
理论问题上仍然还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有待彻底解决。
生产劳动理论是⋯个难度很大、内容复杂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虽然我国
经济理论界几经争鸣,但都不了了之。近几年,笔者全面系统地重温了亚·斯密
和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全部论述,感觉到国内外经济理论界关于生产劳动
理论这个重要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有陷入误区之虑,故决定选择生产劳动理论这样
一个老大难问题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以期能够平息一切争诉,彻底解决这
个困扰国内外经济理论界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0。3本论文的创新观点
1、国内外经济理论界关于生产劳动理论之所以争辩不休,一个关键是没有
能够正确理解亚·斯密的生产劳动理论。事实上,亚·斯密有两个生产劳动定义:
第一个生产劳动定义是在资本主义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生产资本的劳动;第二个生
产劳动定义是在资本主义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生产商品的劳动。
2、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和发展亚·斯密生产劳动见解的
基础上得到的。事实上,马克思也有两个生产劳动定义:第一个生产劳动定义是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本的劳动,也即资本主义劳动;第二个生产劳动定
义是在资本主义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生产资本的劳动,也即物质产品生产领域中的
资本主义劳动。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划分的前提和基础是雇佣劳动,无论是生产
劳动还是非生产劳动都是雇佣劳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划分的前提和基础是
劳动的买卖而不是产品的买卖。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体系可以表示为如下的等
式:
雇佣劳动=第一种生产劳动+第一种非生产劳动
雇佣劳动=第二种生产劳动+第二种非生产劳动
也可以表示为如下的图式:
第二种生产劳动第二种非生产劳动
第一种生产劳动第一种非生产劳动
雇佣劳动
图l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体系
3、马克思没有提出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范畴。我们对于马克思生产劳
动理论的多年误解都是源于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误读。由此,可以得到以下三个
“无关论”:
(1)生产劳动理论与劳动价值理论无关;
(2)生产劳动理论与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无关:
(3)生产劳动理论与三次产业划分理论无关。
4、马克思的劳动(生产)划分理论
(1)马克思的劳动领域划分理论
图2马克思劳动领域划分理论
(2)马克思的生产领域划分理论
\ 内容精物其
\ 神质他
生生生
产产产
\ 领领领\
域域域
形态\\
书籍、雕塑、书画
汽车、电脑等法律文书等

实物生产领域
I V
m
文艺、宗教括动等运输业、通信业等党政机关等
活动生产领域
Ⅳ II Ⅵ
图3马克思生产领域划分理论
注1:斯密仅仅研究了区域I的生产劳动问题.
注2:马克思研究丁所有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生产劳动问题。
1马克思对前人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和继承
生产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同其它基本理论一
样,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要搞清楚马克思的生产
劳动理论,就必须弄清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与前人生产劳动理论的关系。由于马
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主要是批判、继承了亚·斯密的生产劳动理论,因此,我们这
里讨论一下马克思是如何批判、继承前人,特别是亚·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的有关
论述。
1.1马克思对亚·斯密以前经济学家生产劳动理论的批评
生产劳动理论是与剩余价值理论密切相关的,有怎样的剩余价值观就会有怎
样的生产劳动观。在经济学史上,在重农学派以前,剩余价值完全是用交换、用
商品高于它的价值出卖来解释的。
1.1.1重商主义的生产劳动理论
重商主义是重农学派以前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流派,也是一套富国的政策体
系,它提出了通过有利的贸易差额,使国家致富的政策目标。重商主义从货币财
富观出发,认为货币就是财富,而货币主要产生于生产金银的部门和外贸部门,
金银的增多又体现于流通领域而非生产领域。因此,重商主义把生产劳动归结为
生产金银和外贸部门的劳动,对外贸易是财富的源泉。重商主义的生产劳动观注
重财富的价值一面,但只把它归结为表面现象金银。因此,他们把生产劳动归结
为生产金银和外贸部门的劳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重商主义体系有这样
一种看法,即认为商品高于它的价值出卖以及由此产生的利润,形成剩余价值,
造成财富的绝对增加。重商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劳动只有在产品出口给国家带回
的货币多于这些产品所值的货币(或者多于为换得这些产品而必须出口的货币)
的那些生产部门,因而只有在使国家有可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分沾当时新开采的金
银矿的产品的那些生产部门,才是生产的。”。
1.1.2重农学派的生产劳动理论
对重商主义率先提出批判的是法国的重农学派。重农学派以“纯产品”学说
作为理论依据,他们认为只有农业才是生产“纯产品”的领域,才是生产劳动,
工业只是财富的相加,是非生产的。由于重农学派缺乏对一般价值范畴的正确认
识,他们是在使用价值的增大上来认识价值增大和剩余价值的。无疑,农业使用
价值的增大显而易见,而对工业中剩余价值的表现,如果缺乏对一般价值的正确
认识,单凭直观的使用价值是看不到增大的。因此,重农学派排斥了工业劳动的
生产性是他们理论的必然结果。同重商主义相反,重农学派注重财富的使用价值
一面,而忽视对财富的价值一面的考察,最后把生产劳动归结为农业这一特殊生
①《马克思恩格斯令集》第26卷,第一册.第14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产部门。
但是,重农学派是从生产领域而非流通领域来考察财富的源泉,对此,马克
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之为“真正政治经济学的开端。”重农学派的重大功绩
就在]:他们把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从流通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把关于剩余价值
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直接生产领域,这样就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奠定了基
础,正是这个功绩,使重农学派成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J下鼻祖。
重农学派完全正确地提出了这样一个关于生产劳动的基本论点:“只有创造
剩余价值的劳动,即只有劳动产品中包含的价值超过生产该产品时消费的价值
总和的那种劳动,才是生产的。既然原料和材料的价值是已知的,劳动能力的
价值又等于最低限度的工资,那末很明显,这个剩余价值只能由工人向资本家
提供的劳动超过工人以工资形式得到的劳动量的余额构成。”。
对于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规定,马克思进一步做了分析:
“当然,在重农学派那里,剩余价值还不是以这种形式出现的。因为他们还
没有把一般价值归结为它的简单实体:劳动量,或劳动时间。按照他们的理解,
价值不是人的活动(劳动)的一定的社会存在方式,而是由土地即自然所提供的
物质以及这个物质的各种变态构成的。劳动能力的价值和这个劳动能力所创造
的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就是劳动能力使用者由于购买劳动能力而取得的剩余价
值,无论在哪个生产部门都不如在农业这个最初的生产部门表现得这样显而易
见,这样无可争辩。劳动者逐年消费的生活资料总量,或者说,他消费的物质
总量,小于他所生产的生活资料总量。在工业中,’一般既不能直接看到工人生产“
自己的生活资料,也不能直接看到他还生产超过这个生活资料的余额。在这里,
过程以买卖为中介,以各种流通行为为中介,而要理解这个过程,就必须分析
价值。在农业中,过程在生产出的使用价值超过劳动者消费的使用价值的余额上
直接表现出来,因此,不分析价值,不弄清价值的性质,也能够理解这个过程。
因此,在把价值归结为使用价值,又把使用价值归结为一般物质的情况下,也能
够理解这个过程。所以在重农学派看来,农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劳动,因为按照
他们的意见,这是唯一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而地租是他们所知道的剩余价值的
唯一形式。他们认为,在工业中,工人并不增加物质的量:他只改变物质的形式。”

因此,“按照重农学派的意见,既然农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劳动,是唯一创
造剩余价值的劳动,那末,把农业劳动同其他一切劳动部门区别开来的剩余价值
形式,即地租,就是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工业利润和货币利息只是地租依以进
行分配的各个不同项目,地租按照这些项目以一定的份额从土地所有者手里转到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9页,人民出版社1972午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9.20页,人民出版社1972钎
其他阶级手里。这同从亚当·斯密开始的后来的政治经济学家所持的观点完全相
反,因为这些政治经济学家正确地把工业利润看成剩余价值最初为资本占有的形
式,从而看成剩余价值的最初的一般形式,而把利息和地租仅仅解释为由工业资
本家分配给剩余价值共同占有者各阶级的工业利润的分枝。”。
重农学派的错误在于,他们把那种由于植物自然生长和动物自然繁殖而使农
业和畜牧业有别于工业的物质增加,同交换价值的增殖混淆起来了。在他们看来,
使用价值是基础。而一切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他们看来,就是自然物质本身,而
自然物质在其既定形式上的增加,只有在农业中才会发生。重农学派的毛病在于
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一般价值概念,他们只好把剩余价值归结为使用价值的增
加,劳动者在生产时消费的使用价值的总和小于他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总和,因
而剩下一个使用价值的余额。他们是从剩余价值借以表现的使用价值的形式来看
剩余价值的,这种使用价值的增加明显表现在农业领域,因此他们才认为,农业
劳动是唯一的生产劳动;而工业劳动只改变物质的形式而并不增加物质的量,所
以工业劳动不是生产劳动。
关于剩余价值的起源,重农学派犯了只从生产的物质内容而不是社会形式分
析剩余价值,他们完全抛弃了生产的社会形式,仅仅考察生产的物质内容。正因
为对于剩余价值的不正确定义,他们的生产劳动范畴也是极其片面的。重农学派
在他们的经济学研究中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科学结论:只有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才
是生产劳动。甚为可惜的是,他们认为只有农业领域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此,
他们才得出了农业是唯一的生产劳动这样荒唐的理论断言。
剩余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存在形式,与商品的自然存在形式无关,物质形态的
商品也可能不含剩余价值,非物质形态的商品也可能包含剩余价值。认为剩余价
值必然要表现在某种物质产品上,这是一种糊涂的、粗浅的看法,不仅重农学派
有这种看法,而且在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亚·斯密那里也能见到。认为剩余价值
必然包含在某些形态的物质的商品或者非物质的商品中,这是经济学抽象不够的
表现,这种经济学依然不能把商品的社会形式从商品的自然形式中完全抽象出
来、分离出去,马克思经济学是唯一把商品的社会形式和商品的自然形式完全区
别开来的现代经济学。
1.2马克思对皿·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评论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主要是从亚·斯密的生产劳动理论发展过
来的,因此,下面我们重点研究马克恩是如何批判、继承和发展亚·斯密的生产
劳动理论的。
1.2.1亚·斯密的生产劳动理论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2l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杰出的代表,弧·斯密专门考察了生广:劳动和非q三
产:劳动阀题,黄次建立起蠡邑戆生产劳动学谈。暨·聚密在黠舞毒塞源泉的羲滚上
摆脱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偏见,他第一次真布任何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创造财
塞。露·矮密在《匿惩财富鲍性质和蹶因数磅究》(淡下篱裁:为《国蜜埝》)掇出
了两种关于生产劳动的定义,一是在第二籀《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
的第三章《论资本积累并论生产性帮非生产性劳动》;二是在第四簇《论政溜经
济学体系》的第九章《论重农主义即政治经济学中把土地生产物看作各国收入及
财富豹唯一来源或差要来源昀学谥》。我们依次来研褒甄·鞭密的生产劳动理论。
(一)、生产劳动是生产资本的劳动
在《论资本积累并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亚·斯密指出:“有一种劳
动,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却不能够。前者因可生产价值,
可称为生产性劳动,后者可称为非生产性劳动。”。
亚·斯密把生产劳动(即生产性劳动,下同)定义为生产价值、能增加物的
价值的劳动;非生产劳动(即非生产性劳动,下同)却不能够。这样定义的生产
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显然是不清楚的、含糊不明的。比如,这种劳动是在什么生产
关系条件下进行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还是在一般商品生产条件下?
再比如,这种劳动在物上增加的价值是小于、等于还是大于工人的工资呢?又比
如,这种劳动在什么性质的物上可以增加价值,是有形的、固定的物,还是包括
无形的物呢?为了说明他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概念,亚·斯密特别举出了制
造业工人的劳动和家仆的劳动作为例子。
“制造业工人的劳动,通常会把维持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与提供雇主利润的
价值,加在所加工的原材料的价值上。反之,家仆的劳动,却不能增加什么价值。
制造业工人的工资, 虽由雇主垫付,但事实上雇主毫无所费。制造业工人把劳
动投在物上,物的价值便增加。这样增加的价值,通常可以补还工资的价值,并
提供利润。家仆的维持费,却是不能收回的。雇用许多工人,是致富的方法,维
持许多家仆,是致贫的途径。但家仆的劳动,亦有它本身的价值,象工人的劳动
一样,应得到报酬。不过,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可以固定并且实现在特殊商品或
可卖商品上,可以经历一些时候,不会随生随灭。那似乎是把一部分劳动贮存起
来,在必要时再提出来使用。那种物品,或者说那种物品的价格,日后在必要时
还可用以雇用和原为生产这物品而投下的劳动量相等的劳动量。反之,家仆的劳
动,却不固定亦不实现在特殊物品或可卖商品上。家仆的劳动,随生随灭,要把
它的价值保存起来,供日后雇用等量劳动之用,是很困难的。”9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第303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
②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第303·304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
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具有如下的特点:1、制造业工人的劳动,通常会把维持
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与提供雇主利润的价值,加在所加工的原材料的价值上。2、
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可以固定并且实现在特殊商品或可卖商品上,可以经历一些
时候,不会随生随灭。3、雇用许多工人,是致富的方法。家仆的劳动具有如下
的特点:1、家仆的劳动,却不能增加什么价值,家仆的维持费,是不能收回的。
2、家仆的劳动,却不固定亦不实现在特殊物品或可卖商品上,家仆的劳动,随
生随灭。3、维持许多家仆,是致贫的途径
从亚·斯密所举出的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和家仆的劳动的例子可以明显看出,
他认为生产劳动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从社会规定性方面,生产劳动是指在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生产资本的劳动:二是从物质承担者方面,生产劳动
固定并且实现在物质商品上,可以经历一些时候,不会随生随灭。
亚·斯密认为,这两个特征是生产劳动概念的本质规定,这两个特征的统~
构成了生产劳动的本质定义,两个特征缺一不可。亚·斯密就是以这两个特征是
否满足作为生产劳动的判别准则的,他从第二个特征出发就把很多劳动判断为非
生产劳动。
“有些社会上等阶级人士的劳动,和家仆的劳动一样,不生产价值,既不固
定或实现在耐久物品或可卖商品上,亦不能保藏起来供日后雇用等量劳动之用。”
o
“例如,君主以及他的官吏和海陆军,都是不生产的劳动者。他们是公仆,
其生计由他人劳动年产物的一部分来维持。他们的职务,无论是怎样高贵,怎样
有用,怎样必要,但终究是随生随灭,不能保留起来供日后取得同量职务之用。
他们治理国事,捍卫国家,功劳当然不小,但今年的治绩,买不到明年的治绩:
今年的安全,买不到明年的安全。”o
“在这一类中,当然包含着各种职业,有些是很尊贵很重要的,有些却可说
是最不重要的。前者如牧师、律师、医师、文人;后者如演员、歌手、舞蹈家。⋯⋯
但这一类劳动中,就连最尊贵的,亦不能生产什么东西供曰后购买等量劳动之用。
象演员的对白,雄辩家的演说,音乐家的歌唱,他们这一般人的工作,都是随生
随灭的。”。
花费在生产劳动者身上的资财构成资本,而花费在非生产劳动者身上的资财
构成消费:
“把资财一部分当作资本而投下的人,莫不希望收回资本并赚取利润。因此,
他只用以雇用生产性劳动者。这项资财,首先对其所有者提供资本的作用,以后
①亚当·斯密《匡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第304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重点引者加
②哑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园的研究,,上册.第304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重点引者加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第304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重点引者加
又构成生产性劳动者的收入。至于能用来维持非生产性劳动者的那一部分资财,
胰这襻镬蹋缒霹候怒,印出钱的资本中擞基袋,教在经骜供童接消费斡资魏中。”
:L
生产劳凌窥{}生产劳魂敬嚣别与国琵瓣察戆积累毒缀大瓣关系。
“增加~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价值,只有两个方法, 。为增加生产性劳
动纛豹数爨,一为绻送受雇劳动者鹃生产力。攫明黩,要壤糖生产瞧劳动纛姻数
目.必先增加资本,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基金。骚增加硒数受雇劳动者的生
产力,唯鸯增热那艇刹劳动、蟪城劳动的撬城窥工疑,或者恕它们渡良。不然,
就鼹使工作的分配,更为适强。但无论怎样,都有增加资本的必要。裂改良机器,
少不了增加瓷本;鬟改良工捧的分懿,办少不了增搬瓷本。把工作分成许多郝分,
使每个工人一直专做一种工作,比由一个人兼任各种工作,寇须增加不少资本。”

(二)、生产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
重农主义学说把投在土地上的劳动,看做唯一的生产劳动,在《论重农主义
即政治经济学中把土地生产物看作各国收入及财富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的学
说》中,亚·斯密指出:重农主义学派“把一般认为在任何方面对一国土地和劳
动的年产物有所贡献的各阶级人民,分为三种。第一种,土地所有者阶级:第二
种,耕作者、农业家和农村劳动者阶级,对于这~阶级,他们给以生产阶级这一
光荣称号;第三种,工匠、制造者和商人阶级,对于这一阶级,他们给以不生产
阶级这一才i名誉的称号。”。
对于重农主义学派的这种极端观点,亚·斯密批判说,“按人们一般的见解,
工匠与制造者的劳动,是极能增加土地原生产物的价值的,但在这种学说中,:[
匠和制造者却特别被视为完全不生产的阶级。⋯⋯用来雇用并维持工匠、制造业
工人的费用,只延续——如果可以这样说——它自身价值的存在,并不能生产任
何新的价值。这样,它是全无生产或不生产的费用。反之,用来雇用农民或农村
劳动者的费用,却除了延续它本身价值的存在,还生产一个新的价值,即地主的
地租。因此,它是生产性费用。”。
重农主义学者认为,工匠和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对于土地原生产物全年产额
的价值,不能有什么增加。诚然,他们的劳动,对于土地原生产物某特定部分的
价值,确有很大的增加,但他们在劳动时要消费原生产物其他部分。他们对这部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②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③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④亚与·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上册,第305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
上册,第315-316页,商务印书馆198i年
下册,第230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
下册,第232.233贝,商务印书馆1981年
分的消费,恰好等于他们对那部分的增加。所以,无论在那一个时间,他们的劳
动,对全部的价值,也没有一点的增加。
亚·斯密指出,重农主义学说最大的谬误,似乎在于把工匠、制造业工人与
商人看做全无生产或全不生产的阶级,这种看法是不适当的。亚·斯密对此提出
了批评:
第一,“这种学说也承认这一阶级每年再生产他们自身每年消费的价值,至
少是延续了雇用他们和维持他们的那种资财或资本的存在。单就这~点说,把无
生产或不生产的名称加在他们头上,似乎很不妥当。只生一男一女来代替父母、
延续人类而不能增加人类数目的婚姻,不能称为不生儿育女的婚姻。诚然,农业
家与农村劳动者,除补偿维持他们和雇用他们的资财以外,每年还再生产一种纯
产物,作为地主的地租。生育三个儿女的婚姻,确比仅生育两个儿女的婚姻更有
生产力,而农民与农村劳动者的劳动,确比商人、制造业工人与工匠的劳动更有
生产力。但是,一个阶级的更多的生产,决不能使其他阶级成为无生产或不生产
的。”回
生育三个儿女的婚姻,确比仅生育两个儿女的婚姻更有生产力,但是不能把
只生一男一女来代替父母、延续人类而不能增加人类数目的婚姻,称为不生儿育
女的婚姻,这个比喻是非常恰当的。
第二,“无论怎样说,把工匠、制造业工人与商人,和家仆一样看待,似乎
是完全不适当的。家仆的劳动,不能延续雇用他们和维持他们的基金的存在。他
们的维持与雇用,全由主人出费用;他们所摘的工作,在性质上并没有偿还这种
费用的可能。他们的工作,大都是随生随灭的事务,不固定在亦不实现在任何可
卖商品上,以补偿他们工资及维持费的价值。反之,工匠、制造业工人与商人的
劳动,却自然而然地固定在并实现在可卖商品上。因此, 在讨论生产性和非生
产性劳动那一章中,我把工匠、制造业工人及商人,归到生产性劳动者内,而把
家仆归到无生产或不生产的劳动者内”。o
这里,亚·斯密又有把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别归结为劳动产品的特殊
性质上的趋势和倾向。他说,家仆的劳动,大都是随生随灭的事务,不固定在亦
不实现在任何可卖商品上。反之,工匠、制造业工人与商人的劳动,却自然而然
地固定在并实现在可卖商品上。
第三,“无论根据何种假设,说工匠、制造业工人和商人的劳动,不增加社
会的真实收入,都似乎是不妥当的。例如,即使我们假定(象这种学说所假定的
一样),这一阶级每曰、每月或每年所消费的价值,恰好等于他们每目、每月或
每年所生产的价值,亦不能因此便断言,他们的劳动,对社会的真实收入,对
①贬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第241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
②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第241.241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
9
社会上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真实价值,无所增加。例如,某一工匠,在收获后
六个月时问,作成了值十镑的作业,那末即使他同时消费了值十镑的谷物及其他
必需品,他实际上亦对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增加了十镑的价值。在他消
费半年收入即价值十镑的谷物及其他必需品时,他又生产了一个等价值的产品,
使他自己或别人能购买相等的半年收入。所以,这六个月时间所消费及所生产的
价值,不等于十镑,而等于=十镑。诚然,无论在什么时候,只存在着这十镑的
价值,但若这价值十镑的谷物及其他必需品,不为这工匠所消费,而为一兵士或
一家仆所消费,那末在六个月终,还存在的那一部分年产物的价值,就比这工斤
劳动的场合要少十镑的价值了。所以,即使他所生产的价值,无论在什么时候,
都没有超过他所消费的价值,但无论在什么时候.市场上货物实际存在的价值,
都赖有他的生产,能比没有他生产的场合大。”。
亚·斯密又从重农主义学说关于工匠、制造业工人和商人的劳动不增加社会
的真实收入方面,批驳了重农主义学说。重农主义认为,只有能够带来纯产品的
土地上的劳动,是唯一的生产劳动;他们认为,工匠和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对于
土地原生产物某特定部分的价值,确有很大的增加,但他们在劳动时要消费原生
产物其他部分,他们对这部分的消费,恰好等于他们对那部分的增加,因此,工
匠和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就不是生产劳动。亚·斯密为了反驳重农主义学说的这个
谬误,明确提出,即使工匠和制造业工人的劳动仅仅创造出补偿他们的消费部分
的价值、没有增加一点新价值,他们的劳动依然是生产劳动。
这是亚·斯密第二个生产劳动定义,这里的生产劳动明显不同于第一个生产
劳动定义。这个生产劳动定义也就是马克思所谓“从绝对的意义上”来理解的
生产劳动:“如果一个工作曰只够维持~个劳动者的生活,也就是说,只够把他
的劳动能力再生产出来,那末,绝对地说,这一劳动是生产的,因为它能够再生
产即不断补偿它所消费的价值(这个价值额等于它自己的劳动能力的价值)。”

马克思紧接着又强调指出:“但是,从资本主义意义上来说,这种劳动就不
是生产的,因为它不生产任何剩余价值。”。
马克思又进一步解释说:“它实际上不生产任何新价值,而只补偿原有价值:
它以一种形式消费价值,为的是以另一种形式把价值再生产出来。有人说,一个
劳动者,如果他的产品等于他自己的消费,他就是生产劳动者,如果他消费的东
西多于他再生产的东西,他就是非生产劳动者,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第242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4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t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43页,凡民出版社1972年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43砸,^民州版社1972年
这里的“有人说”,就包括亚·斯密,马克思认为这种生产劳动定义是错误
的。生产劳动必须反映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脱离了社会关系来谈论生产劳动问
题是完全错误的。马克思之所以反对亚·斯密的第二个生产劳动定义,道理就在
这罩。
1.2.2马克思在1857—1858年对亚·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评解
在1857—1858年,马克思完成了《资本论》的第一个手稿,这些内容被编辑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中,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系统的研究了亚·斯
密的生产劳动理论。
马克思指出:“唯一不同于物化劳动的是非物化劳动,是还在物化过程中的、
作为主体的劳动。换句话说,物化劳动,即在空间上存在的劳动,也可以作为过
去的劳动而同在时间上存在的劳动相对立。如果劳动必须作为在时间上存在的劳
动,作为活劳动而存在,它就只能作为活的主体而存在,在这个主体上,劳动是
作为能力,作为可能性而存在;从而它就只能作为工人而存在。因此,能够成为
资本的对立面的唯一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而且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即生产劳
动)。”。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是与资本对立的、创造价值的劳动。这显然与亚·斯
密关于生产劳动的定义有密切的关系。马克思对于这里的生产劳动概念又做出了
进一步的“附带说明”,并指出“以后还需要加以发挥”。
马克思说明到:“劳动作为满足直接需要的单纯劳役,同资本毫无关系,因
为资本寻求的不是这种劳动。如果有一个资本家为了烤羊肉而让别人替他砍柴,
那么不仅砍柴者对他的关系,而且他对砍柴者的关系都是简单交换的关系。砍柴
者向资本家提供自己的服务,即一种没有使资本增殖反而使资本消费掉的使用价
值;而资本家给砍柴者以另一种货币形式的商品作为报酬。劳动者用来直接同他
人的货币相交换并且被这些人所消费的一切劳役,都是这样。这是收入的消费,
不是资本的消费,而收入本身总是属于简单流通的事情。由于当事人的一方不
是作为资本家同另一方相对立,这种服务者的工作就不能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

与非生产劳动对应的是收入的消费,这是简单流通领域的事情;而与生产劳
动对应的是资本的消费,这是资本生产领域的事情。如果当事人一方作为消费者
同另一方的劳动相对立,这种劳动就属于非生产劳动的范畴;当事人一方作为资
本家同另一方的劳动相对立,这种劳动就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
对于把劳动区别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马克思认为这是亚·斯密在政治
经济学上的伟大功绩,他还盛赞说: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28-229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②《马克思思格斯争嶷》第46卷,上脾.第229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
“亚·斯密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见解在本质上是正确的,从资产阶
级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是正确的。其他的经济学家对这个见解提出的反驳,要么纯
属胡说八道(如施托尔希,更卑鄙的是西尼耳,等等),他们硬说,任何行动总
会产生某种结果,这样他们就把自然意义上的产品同经济意义上的产品混为一谈
了。“。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总是把自然意义上的产品同经济意义上的产品混为一谈,
他们硬说,任何行动总会产生某种结果。自然意义上的产品反映的只是人的劳动
与产品之问的关系,而经济意义上的产品不仅反映了人的劳动与产品之间的关
系,而且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肤浅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总是只见物不
见人,深刻的经济学家总是在物与物的关系背后看见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生
产劳动范畴反映的是社会的生产关系,不能脱离具体的生产关系来谈论生产劳动
问题。肤浅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懂得这些道理,他们从自然意义上来解释生产
劳动范畴而不是像马克思那样从经济意义上来解释生产劳动范畴。
马克思讽刺他们说,按照他们的说法,“小偷也是生产劳动者了,因为他间
接地生产出刑事法典;(至少这种推论和下面的说法是同样正确的:法官也可以
叫做生产劳动者,因为他防止偷盗)。要么就是现代经济学家向资产者大献殷勤,
他们要资产者确信,谁要是替他去捉头上的虱子或者抚摸他的下身,那都是生产
劳动。因为例如后一动作会使他的脑袋瓜第二天在账房里工作起来娱快些。”。
这显然是把经济学中重要的生产劳动范畴庸俗化了,使生产劳动范畴失去
了存在的意义和基础。马克思一开始对于生产劳动和生产工人的分析就是结合社
会生产关系的,都是在与作为资本家的对立面的意义上谈论的,没有作为对立面
的资本的存在就没有生产劳动问题存在的基础。马克思总是在经济意义上来解释
生产劳动范畴的。
马克思认为,“什么是生产劳动或非生产劳动,自从亚当·斯密作出这一区
别以来反复争论过多次的这个问题。必须从对资本本身的不同各方的分析中得出
结论。生产劳动只是生产资本的劳动。例如西尼耳先生问道(至少是有类似的意
思),钢琴制造者要算是生产劳动者,而钢琴演奏者倒不算,虽然没有钢琴演奏
者,钢琴也就成了毫无意义的东西,这不是岂有此理吗?但事实的确如此。钢琴
制造者再生产了资本;钢琴演奏者只是用自己的劳动同收入相交换。但钢琴演奏
者生产了音乐.满足了我们的音乐感,不是也在某种意义上生产了音乐感吗?事
实上他是这样做了:他的劳动是生产了某种东西;但他的劳动并不因此就是经济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29-230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30页,人民出版杜1980年
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就象生产了幻觉的疯予的劳动不是生产劳动一样。劳动只有
在它生产了它自己的对立面时才是生产劳动。”⋯
虽然钢琴演奏者生产了音乐,满足了我们的音乐感,他的劳动是生产了某种
东西,但他的劳动生产的只是自然意义上的产品而不是经济意义上的产品,因此
他的劳动就不是生产劳动9。
为了给非生产劳动者辩解,为了把非生产劳动者也解释为某种生产劳动者,
一些经济学家“把所谓非生产劳动者说成是间接生产劳动者。例如,钢琴演奏者
刺激生产;部分地是由于他使我们的个性更加精力充沛,更加生气勃勃,或者在
通常的意义上说,他唤起了新的需要,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用更大的努力
来从事直接的物质生产。这种说法已经承认:只有生产资本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因此,没有做到这一点的劳动,无论怎样有用,——它也可能有害,——对于资
本家来说,不是生产劳动,因而是非生产劳动。”。
这里,马克思明确的指出,只有生产资本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生产(动词)
资本是生产劳动的唯一标志和本质特征。在马克思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
要表现在物质生产领域,在非物质生产领域使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还很少,马
克思有时是用物质生产指代资本主义生产,有时谈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就是在
物质生产领域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也是完整地准确地理
解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关键所在。这里。我们就碰到了这种情况,马克思用直
接的物质生产指代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主义生产。
另一些经济学家说,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别不应当同生产相联系,
而应当同消费相联系。完全相反。烟草的生产者是生产的,而烟草的消费是非生
产的。为非生产消费进行的生产和为生产消费进行的生产同样都是生产的;这两
种生产总是要以它们生产或再生产资本为条件。因此,马尔萨斯说得很对: ‘生
产劳动直接增加自己主人财富的人。’这至少从一方面来看是对的。但这种说法
太抽象,因为这种说法对于奴隶也同样适用。与工人相对的‘主人的财富’,是
与劳动相对的财富形式本身,即资本。生产工人是直接增加资本的人。”。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别是与生产相联系,而不是与消费相联系的:它
也不是与一般的生产相联系,而是与资本的生产相联系的。马尔萨斯的“生产劳
动者是直接增加自己主人财富的人”的说法明显太一般、太抽象了,因为它无法
区别为奴隶主劳动的人和为资本家劳动的人。与雇佣劳动相对的财富形式是资
本,生产rT人就是直接增加资本的人。
①《马克思思格新全集》第46卷,I:册,第264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②马克思这里显然假定钢琴演奏者足在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演奏音乐的,盘这种情况下,他的劳动就小
是生产劳动。但是,如果他是在资本家雇佣他的情况下为资本家进行商业演出,他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64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64-265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
马克思明确指出,“演员所以是生产劳动者,并不是因为他们生产戏剧。而
是戮隽德稻媾蕊塞拣老援懿财富。懿楚,迸褥弱是褥耱劳韵,获两势动璐弦么形
式物化,——这对这种关系是无关紧要的。但是从以后的观点来看,这又不是无
关紧要的。”o。
这里,实际上马克思已经暗示了他的两种生产劳动概念,一个是与劳动的物
质规定性完全无关、完全是由劳动的社会规定性决定的第一种生产劳动概念,例
如这里的演员只要增加着他们老板的财富,他们就是生产劳动者,生产劳动和非
生产劳动的第一种区别纯粹是从劳动的社会规定性出发点.与这种劳动的物质规
定性完全无关;另一个是由劳动的物质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共同决定的第:二种生
产劳动概念,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但是从以后的观点来看,这又不是无关紧要
的”的含义,关于第二种生产劳动是什么,我们下面会看到马克思的定义。
马克思按照他当时的了解和认识,对亚·斯密的生产劳动理论做了如下的评
论:“亚·斯密把劳动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是有道理的。而布鲁姆男爵对
此的穷极无聊的嘲弄,萨伊、施托尔希、麦克库洛赫等人的一本正经的反驳,都
无济于事。亚·斯密的缺点只是多少过于草率地把劳动的物化理解为劳动固定在
某种可以捉摸的物品中。但是,这在他那里是次要的事情,只是表达不当。”。
因此,在马克思眼里,亚·斯密的生产劳动理论的缺点和不足就是“多少过
于草率地把劳动的物化理解为劳动固定在某种可以捉摸的物品中”。看来,马克
思只须改j下亚-斯密的这个错误就可以完善生产劳动理论了。事实也确实如此1
1.2.3马克思在1861-1863年对亚·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看法
在作为《资本论》第四卷的《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里,马克思用~章的篇
幅专门讨论了生产劳动问题,这就是第四章《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
论》。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论述。
(一)、马克思对亚·斯密第一种生产劳动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指出:“直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亚·斯密对一切问题的见解都具
有二重性,他在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时给生产劳动所下的定义也是如此。
我们发现,在他的著作中,他称为生产劳动的东西总有两种定义混淆在一起。”。
我们先来考察第一种正确的定义。
马克思把亚·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的所谓“正确的定义”归结为如下的定义:
“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意义上说, 生产劳动是这样一种雇佣劳动,它同资本的可
变部分(花在工资上的那部分资本)相交换,不仅把这部分资本(也就是自己劳
动能力的价值)再生产出来,丽且,除此之外,还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仅仅
①‘马克思思格新全集)第‘6卷,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上册,第291页,人民出版杜1980年
下册,第375页,人民出版杜1980年
第一册,第14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由’f:这点,商品或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才作为资本生产出来。只有生产资本
的雇佣劳动才是生产劳动。(这就是说,雇佣劳动把花在它身L的价值额以增大
了的数额再生产出来,换句话说,它归还的劳动大于它以工资形式取得的劳动。
因而,只有创造的价值大于本身价值的劳动能力才是生产的。)”。
这个生产劳动定义显然是拔高了亚·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的说法,是把亚·斯
密认定的生产劳动的社会特征单独抽象出来、独立出来作为生产劳动的本质特
征。马克思的这种生产劳动定义显然不同于亚·斯密的第一个生产劳动定义,这
与其说是马克思转述亚-斯密的第一个生产劳动定义,不如说是马克思自己的生
产劳动定义。。
马克思对这种生产劳动定义大加赞赏:“这里,从资本主义生产的观点给生
产劳动下了定义,亚·斯密在这里触及了问题的本质,抓住了要领。他的巨大科
学功绩之一(如马尔萨斯正确指出的,斯密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仍
然是全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就在于,他下了生产劳动是直接同资本交
换的劳动这样一个定义,也就是说,他根据这样一种交换来给生产劳动下定义,
只有通过这种交换,劳动的生产条件和一般价值即货币或商品,才转化为资本(而
劳动则转化为科学意义上的雇佣劳动)。”。
因此,一方面,这种生产劳动定义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观点出发的,是从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的,在不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场合,就没有生产
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问题。例如,“凡是在劳动一部分还是自己支付自己(例
如徭役农民的农业劳动),一部分直接同收入交换(例如亚洲城市中的制造业劳
动)的地方,不存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和雇佣劳动。”。因而,也
就不存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问题。
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劳动定义“不是从劳动的物质规定性(不是从劳动产
品的性质,不是从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所固有的特性)得出来的,而是从一定的社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4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紧接着这段引文,马克思指
出.“绝对地说.一个劳动者,如果他的产品等于他自己的消费.他就是生产劳动者,如果他消费的东西多
十他再生产的东西,他就是非生产劳动者.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但是,从资本主义意义上来说,这
种劳动就币是生产的,凼为它不生产任何剩余价值”.这里出现了关于生产劳动的另一个说法.即从绝对意
义I:来讲,一个劳动者如果他的产品等于他自己的消费,他就是生产劳动者.从资本主义意义上来说的生
产劳动,就是亚·斯密的第一种生产劳动;从绝对意义上来讲的生产劳动,就是亚·斯密的第二种生产劳
动.这是我们必须特别注意的.
②正如我们在第二章指出的那样,亚·斯密认为,生产劳动概念的本质规定是两个特征的统一,两个特征
缺‘’不可,孵-斯密就星以这两个特征是否满足作为生产劳动的判别准则的。另外,亚·斯鬻的生产劳动
定义完伞限定拄物质产品生产领域.这一点.马克思也明确提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对十斯
常所考察的东西——物质财富的生产,而且是这种生产的一定形式即资本土义生产方式——具有决定性的
意义。在精神生产中,表现为生产劳动的是另一种劳动,但斯礴f没有考察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卷.第一册,第295页)。咂·斯密的生产劳动完全限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物质生产领域的雇佣
劳动。凼此,此处的生产劳动概念是马克思抽象出柬的,是属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定义,而不是所谓的亚·斯
暂的第一个生产劳动定义。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4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48页,人民出版杜19"/2年
会形式,从这个劳动借以实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得出来的”。。“劳动作为生产劳动
的特性只表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我们在这里指的劳动的这种规定性,不是从
劳动的内容或劳动的结果产生的,而是从劳动的一定的社会形式产生的。”。
知道了生产劳动,“什么是非生产劳动,因此也绝对地确定下来了。那就是
不同资本交换,而直接同收入即工资或利润交换的劳动(当然也包括同那些靠资
本家的利润存在的不同项目,如利息和地租交换的劳动)”9
这里,对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丝毫不考虑这种劳动的物质规定
性,完全是从劳动的社会形式和社会关系中得出的。例如,“一个演员,哪怕是
丑角,只要他被资本家(剧院老板)雇用,他偿还给资本家的劳动,多于他以工
资形式从资本家那里取得的劳动,那末,他就是生产劳动者:而一个缝补工,他
来到资本家家里,给资本家缝补裤子,只为资本家创造使用价值,他就是非生产
劳动者。前者的劳动同资本交换,后者的劳动同收入交换。前一种劳动创剩余价
值;后一种劳动消费收入。”固又如,“饭店里的厨师和侍者是生产劳动者,因为
他们的劳动转化为饭店老板的资本。这些人作为家仆,就是非生产劳动者,因为
我没有从他们的服务中刨造出资本,而是把自己的收入花在这些服务上。”。再
如,“钢琴制造厂主的工人是生产劳动者。他的劳动不仅补偿他所消费的工资,
而且在他的产品钢琴中,在厂主出售的商品中,除了工资的价值之外,还包含剩
余价值。相反,假定我买到制造钢琴所必需的全部材料(或者甚至假定工人自己
就有这种材料),我不是到商店去买钢琴,而是请工人到我家里来制造钢琴。在
这种情况下,钢琴匠就是非生产劳动者,因为他的劳动直接同我的收入相交换。”
@
因此,劳动的物质规定性,从而劳动产品的物质规定性本身,l司生产劳动和
非生产劳动间的这种区分毫无关系。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
“既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
价值毫无关系。在一种情况下劳动同资本交换,在另一种情况下劳动同收入交换。
在一种情况下,劳动转化为资本,并为资本家创造利润;在另一种情况下,它是
一种支出,是花费收入的一个项目。”。
(二)、马克思对亚·斯密第二种生产劳动的批评和改造
马克思指出,“如果亚·斯密完全自觉地、始终一贯地坚持他实质上已有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48页,人民出版杜1972年
②(-q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48页,人民出版杜1972年
@要注意这里的“直接”一词。它的意义是收入直接同劳动交换.而不是与劳动产品交换·因为,“在关
于生产劳动者或非生产劳动者的问题上涉及的始终是劳动的买者和卖者”(‘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
第一册,第300页).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非生产劳动,它们首先都是雇佣劳动t这一点必须牢牢记住!!j
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48页,人民出版杜1972年
@I马克思恩椿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50页。人民出版杜1972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5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⑦t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5l页,人民出版杜1972年
那种对剩余价值的分析,即认为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同雇佣劳动的交换中才会创
造出来,那未,他就会发现,只有同资本交换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而同收入本
身交换的劳动决不是生产劳动。为了同生产劳动交换,收入必须先转化为资本。
但斯密同时又从片面的传统观点出发,认为生产劳动就是一般直接生产物质
财富的劳动;并且把自己的区分(根据资本同劳动交换还是收入同劳动交换作出
的区分)同这种观点结合起来,所以在他看来,下面这样的定义是可能的:同资
本交换的那种劳动始终是生产劳动(始终创造物质财富等等);而同收入交换的
那种劳动既可能是生产劳动,也可能是非生产劳动,但是,花费自己收入的人,
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宁愿使用某种直接的非生产劳动,而不愿使用生产劳动。这
里可以看出,亚·斯密由于把自己的两种区分混在一起,就把主要的区分大大削
弱并冲淡了。”。
马克思认为,亚·斯密在研究生产劳动问题时,一方面他提出了生产资本的
劳动是生产劳动这个第一种正确的生产劳动观点,另~方面他又与片面的传统的
生产劳动观点——即生产劳动就是直接生产物质财富的劳动。——相互妥协。
亚·斯密又提出了把第一种正确的生产劳动观点和片面的传统的生产劳动观点混
合在一起的第二种错误的生产劳动观点。
马克思分析了亚·斯密为什么会给生产劳动下第二种定义的经济原因:“随
着资本掌握全部生产,——因而一切商品的生产都是为了出卖,而不是为了直接
消费,劳动生产率也相应地增长,——生产劳动者和非生产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差
别也就愈来愈明显地表现出来,因为前一种人,除极少数以外,将仅仅生产商品,
而后一种人,也是除极少数以外,将仅仅从事个人服务。因此,第一种人将生产
直接的、物质的、由商品构成的财富,生产一切不是由劳动能力本身构成的商品。
这就是促使亚-斯密除了作为基本定义的第一种特征以外,又加上另一些特征的
理由之一。’’◎
马克思认为, 亚·斯密在下面这一段话里,把第一种生产劳动和第二种生
产劳动混到了一起。
“家仆的劳动(与制造业工人的劳动不同)⋯⋯不能使价值有任何增加⋯⋯
家仆的生活费永远得不到偿还。一个人,要是雇用许多制造业工人,就会变富:
要是维持许多家仆,就会变穷。然而后者的劳动也同前者的劳动一样,有它的价
①《马克思崽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264--26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②这个片面的传统的生产劳动定义是当时人们的普遍观点,例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穆勒就认为,所谓生产
件劳动.是指产生固定和体现在物体中的效用的劳动,当我们使用生产性这个词时.其含义便是指生产财
富,讲到财富时.指的仅仅是物质财富,生产性劳动指的仅仅是这样的努力,这种努力产生r体现在物质
对象中的效用。Lj生产性劳动相反,非生产性劳动是指不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无论多么大规模地或成功
地从事这种劳动.它都不会给整个社会和整个世界带来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反而会使物质产品减少,减少
额等十被雇用来从事这种劳动的人消费的物质产品额。(参见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段其在社会哲学l:
的若f应用》.第1卜16页.商务印书馆)
③《马克思崽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52页,人民出皈社1972年
值,理应得到报酬。不过,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固定和物化在~个特定的对象或可
以出卖的商品中,而这个对象或商品在劳动结束后,至少还存在若干时候。可以
说,这是在其物化过程中积累并储藏起来,准备必要时在另一场合拿来利用的一
定量劳动。这个对象,或可以说,这个对象的价格,后来到必要时,能够把一个
同原先生产它所花费的劳动相等的劳动量推动起来。相反,家仆的劳动不固定或
不物化在一个特定的对象或可以出卖的商品中。他的服务通常一经提供随即消
失,很少留下某种痕迹或某种以后能够用来取得同量服务的价值。某些最受尊敬
的社会阶层的劳动。象家仆的劳动一样,不生产任何价值,不固定或不物化在任
何耐久的对象或可以出卖的商品中。”。
马克思指出,用来说明非生产劳动者的特点的有以下这些定义,这些定义同
时显露了亚·斯密内在思想进程的各个环节:
“非生产劳动者的劳动‘不生产任何价值’, ‘不能使价值有任何增加’,
‘(非生产劳动者的)生活费永远得不到偿还’, ‘它不固定或不物化在一个特
定的对象或可以出卖的商品中’。相反,。他的服务通常一经提供随即消失,很
少留下某种痕迹或某种以后能够用来取得同量服务的价值’。最后,‘它不固定
或不物化在任何耐久的对象或可以出卖的商品中’。”。
我们认为,事实上在这里,亚·斯密是举例说明他的第一种生产劳动和非生
产劳动概念的,在这里,他并没有提出第二种生产劳动的定义问题,这从本文第
二章第二节亚·斯密关于第一种生产劳动的论述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但是,
马克思却认为,“这里,‘生产的’和‘非生产的’这些术语是在和原来不同的意
义上说的。这里谈的已经不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本身就意昧着
为已消费的价值再生产出一个等价。这里谈的是:~个劳动者,只要他用自己的
劳动把他的工资所包含的那样多的价值量加到某种材料上,提供一个等价来代替
已消费的价值,他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
正是由于带有强烈个人观点的解读。正是由于把自己的见解加入到驱-斯密
的文章里去了,马克思才对亚-斯密的这种生产劳动定义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
里就越出了和社会形式有关的那个定义的范围,越出了用劳动者对资本主义生产
的关系来给生产劳动者非生产劳动者下定义的范围。从第四篇第九章(亚·斯密
在这里批判了重农学派的学说)可以看出,斯密走入这条歧途,是因为他在阐述
自己的见解时一方面反对重农学派,另一方面又受到重农学派的影响。”。。
马克思批评说,亚·斯密放弃了自己的剩余价值观点,接受了重农学派的观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眷.第一胬,
@‘马克曩■纂—耋囊'薰26誊.摹一鼍·
@‘马克幕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眷,第一册.
第15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繁15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15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15,页,人民出版牡1972年
点,同时他又反对重农学派,提出制造业劳动也还是生产的。亚·斯密提出这样
一个论点来反对重农学派:不从事农业的阶级,工业阶级,会把自己的工资再生
产出来,因而还是会把一个等于他的消费的价值生产出来。这样,在重农学派的
影响下,同时在反对重农学派的情况下,便产生了他对“生产劳动”的第二个定
义。
那么,马克思所理解的亚·斯密的生产劳动的第二个见解到底是什么呢?
亚·斯密的生产劳动的第二个见解实际上是一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生产
物质财富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这显然是亚·斯密的生产劳动的第一个见解和生
产劳动的传统的见解的一个没有原则的混合。这就完全丢弃了生产剩余价值这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按照亚·斯密的生产劳动的第二个见解,在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条件下,雇佣工人只要把相当于他们工资部分的价值加到物质财富(物
质产品)中去,他们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这就是亚·斯密的第二种生产劳动的
确切定义。
亚·斯密的第二种生产劳动定义显然是不正确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
下,不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而只是维持雇佣工人的工资的生产活动是不能进
行的,资本家是不会同意进行这种不给他们带来剩余价值的生产物质财富的活动
的。因此,亚·斯密给出的第二种生产劳动定义是非常天真的,它在现实资本主
义生产过程中几乎就不可能发生。
马克思指出,“如果一个工作日只够维持一个劳动者的生活,也就是说,只
够把他的劳动能力再生产出来,那末,绝对地说,这一劳动是生产的,因为它能
够再生产即不断补偿它所消费的价值(这个价值额等于它自己的劳动能力的价
值)。但是,从资本主义意义上来说,这种劳动就不是生产的,因为它不生产任
何剩余价值。(它实际上不生产任何新价值,而只补偿原有价值:它以一种形式
消费价值,为的是以另一种形式把价值再生产出来。有人说,一个劳动者,如果
他的产品等于他自己的消费,他就是生产劳动者,如果他消费的东西多于他再生
产的东西,他就是非生产劳动者,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这罩,从绝对意义上来讲的生产劳动,实际上就是亚·斯密的第二种生产劳
动定义;从资本主义意义上来说的生产劳动,实际上就是亚·斯密的第一种生产
劳动。
亚·斯密的第二种生产劳动是一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生产物质财富
(物质产品)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物质财富(物质产品)一定
表现为商品,生产物质财富(物质产品)的劳动实际上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lE
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亚·斯密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第二种见
①《马克思想格斯争集》第26卷,第一册,第143页。人民出版丰十1972年
解可归结如下:生产劳动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非生产劳动就是不生产“任何商
品”的劳动。。
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商品”一词,指的是亚·斯密的商品概念,要把
亚·斯密的商品概念与马克思的商品概念严格区别开来。亚·斯密认为,制造
业工人的劳动固定和物化在一个特定的对象或可以出卖的商品中,而这个对象或
商品在劳动结束后,至少还存在若干时候。相反,家仆的劳动不固定或不物化在
一个特定的对象或可以出卖的商品中。他的服务通常一经提供随即消失,很少留
下某种痕迹。弧·斯密的第二个生产劳动定义“集中在劳动的物质内容,特别是
集中在劳动必须固定在一个比较耐久的产品中。”。亚·斯密对于劳动的物化、商
品、物质产品等概念有一种直观的、肤浅的看法,他认为这些东西都是指某种“耐
久的对象”,可以在劳动结束后,至少还存在若干时候。马克思早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就已经指出了亚·斯密的“劳动的物化”理论的不足:“亚·斯
密的缺点只是多少过于草率地把劳动的物化理解为劳动固定在某种可以捉摸的
物品中”。。在下面,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亚·斯密关于“劳动的物化”等等
概念的不正确理解又提出了批评。
接着,马克思又沿着亚-斯密的思路做了进一步的推理和分析。
1、亚·斯密自然把直接耗费在物质生产中的各类脑力劳动,算作“固定和
物化在可以出卖或交换的商品中”的劳动。斯密在这里不仅指直接的手工工人或
机器工人的劳动,而且指监工、工程师、经理、伙计等等的劳动,总之,指在一
定物质生产领域内为生产某一商品所需要的一切人员的劳动,这些人员的共同劳
动(协作)是制造商品所必需的。。
2、非生产劳动者的劳动有一部分体现在物质产品中,例如,即使资本掌握
了物质生产,我叫到家里来缝制衬衣的女裁缝,也完全和在工厂做工的女裁缝一
样,把自己的劳动固定在某种物上,并且确实使这些物的价值提高了。他们所生
产的使用价值,从可能性来讲,也是商品,把价值加到了自己的劳动对象上。但
他们是非生产劳动者中极少的一部分人。。
3、非生产劳动者的劳动大部分体现在服务形态上,例如,剧院、歌舞场、
妓院等等的老板,购买对演员、音乐家、妓女等等的劳动能力的暂时支配权:他
们购买这种所谓“非生产劳动”,它的“服务一经提供随即消失”,不固定或不物
化在一个“耐久的对象或可以出卖的商品中”。
因此,使劳动成为“生产劳动”或“非生产劳动”的,不是劳动产品(这是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措-
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
⑤‘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
第一册,第16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一册,第16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下册,第375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
第一册,第155.15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一册.第15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在物质产品牛产领域来说的)的这种或那种表现形式。同一劳动可以是生产的,
只要我作为资本家、作为生产者来购买它,为的是用它来为我增加价值:它也可
以是非生产的,只要我作为消费者来购买它,只要我花费收入是为了消费它的使
用价值,不管这个使用价值是随着劳动能力本身活动的停止而消失,还是物化、
固定在某个物中。。
4、整个“商品”世界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劳动能力;第二,不同于
劳动能力本身的商品。有一些服务是训练、保持劳动能力,使劳动能力改变形态
等等的,总之,是使劳动能力具有专门性,或者仅仅使劳动能力保持下去的,例
如学校教师的服务、医生的服务,这些服务应加入劳动能力的生产费用或再生产
费用。很明显,医生和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用来支付他们报酬的基金,尽管他
们的劳动加入一般说来是创造一切价值的那个基金的生产费用,即加入劳动能力
的生产费用。。
马克思推论说,按照亚·斯密生产劳动的第二种见解,斯密本应承认,“生
产劳动或者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或者是直接把劳动能力本身生产、训练、发展、
维持、再生产出来的劳动。亚·斯密把后一种劳动从他的生产劳动项目中除去了;
他是任意这样做的,但他受某种正确的本能支配,意识到,如果他在这里把后一
种劳动包括进去,那他就为各种冒充生产劳动的谬论敞开了大门。”。
虽然整个商品世界包括劳动能力和不同于劳动能力本身的商品,但是,亚·斯
密把生产劳动能力的劳动排除在生产劳动概念之外,他认为,只有生产不同于劳
动能力本身的商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他是任意这样做的,但他受某种正确的
本能支配。
马克思继续推论说,按照亚·斯密生产劳动的第二种见解,“如果我们把劳
动能力本身撇开不谈,生产劳动就可以归结为生产商品、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
而商品、物质产品的生产,要花费一定量的劳动或劳动时间。一切艺术和科学的
产品,书籍、绘画、雕塑等等,只要它们表现为物,就都包括在这些物质产品中。
但是,其次,劳动产品必须是这种意义上的商品:它是‘可以出卖的商品’,也
就是还需要通过形态变化的第一种形式的商品。”。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所谓“一切艺术和科学的产品,书籍、绘画、雕塑等
等,只要它们表现为物,就都包括在这些物质产品中”是马克思按照亚·斯密
劳动的物化、商品、物质产品等概念推断出来的,这绝对不是马克思本人的主张,
这一点必须牢牢把握。亚·斯密认为生产劳动“固定和物化在一个特定的对象
第一册,
第一册,
第一册,
第一册,
第158.15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159.16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16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第第第拍拍拍拍卷卷卷卷第164.165页,人民iH版社1972年i》马马马马克克克克思思思思恩恩恩恩格格格格斯斯斯斯伞争全全集集集集l《①③③④
或可以出卖的商品中,而这个对象或商品在劳动结束后,至少还存在若干时候”。
按照这个观点,一切艺术和科学的产品,书籍、绘画、雕塑等等,只要它们表现
为物,当然就都包括在这些物质产品中。但是,“对劳动的物化等等,不应当象
亚·斯密那样按苏格兰方式去理解。”。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物质产品的概念严格
限制在物质生产领域,因此,一切艺术和科学的产品,书籍、绘画、雕塑等等,
即使它们表现为物,也不包括在这些物质产品中。同样,生产劳动“包括一切以
物的形式存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既包括肉,也包括书籍”。也是亚·斯密
的不『F确的观点,是马克思按照亚·斯密的物质产品概念推理出来的,这绝对不
是马克思本人的主张,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精神财富不包括在物质产品里。。
马克思认为,亚·斯密对生产劳动的第一种解释是“符合问题本质的解释”
。,是“较为深刻的见解”固,而亚·斯密对生产劳动的第二种解释是有“矛盾和
不一贯的地方”@,是“比较浅薄的见解”。。
尽管如此,马克思也不是简单地抛弃亚·斯密生产劳动的第二种解释,依然
认为这个定义也有存在的价值。
“商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最基本的元素形式。因此,把‘生产劳动’解释为
生产‘商品’的劳动,比起把生产劳动解释为生产资本的劳动来,符合更基本得
多的观点。”9
马克思对于亚·斯密生产劳动的第二个定义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他的生产劳
动的第二个定义。“生产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这是亚·斯密生产劳动的第二
个定义。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这个定义中的劳动依然是雇佣劳动,商品依然是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出来的。亚·斯密只是认为,即使商品的价值仅够补
偿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和劳动者的工资,而不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依然是生
产劳动,当然能够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就更是生产劳动了。马克思反对亚·斯
密对于生产劳动的第二个定义就在于亚·斯密把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这个重要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6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册.第16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③马克思有时也按照亚·斯密的商品观来使用“商品”一词,例如,“在非物质生产中,甚至当这种生产
纯粹为交换而进行,因而纯粹生产商品的时候。也可能有两种情况:(1)生产的结果是商品.是使用价值·
它们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因而能在生产和消费之闻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并能在这段时
间内作为可以出卖的商品而流通,如书、商以及一切脱高艺术家的艺术活动而单独存在的艺术作品.”(‘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442-443页)这里的“商品”一词就是按照甄·斯密的意义来使用
的.又如,“在非物质生产的场合.即使非物质生产纯粹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的,即使生产商品t也还可能出
现两种情况;(I)非物质生产的结果是这样一种商品。这种商品脱离生产者而存在,因而可以在生产与消
费当中作为商品来流通.如书籍、绘画,以及所有与艺术家所进行的艺术活动相分离的艺术品。”(‘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109页)这里的“商品”一词也是按照亚·凝密的意义来使用的.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6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马克思思椿斯垒集)第26卷,第一册,第30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马克恩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6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30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65·16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完全忽视了,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本质特征。但马克思本人并不反对再从生产商品的角度为生产劳动下第二个
定义,他反对的是不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生产劳动定义。马克思的生产
劳动第二个定义是:生产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更确切地说是生产商品资本的
劳动,是生产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的劳动。
“生产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和“生产劳动是生产资本的劳动”并不是两
个独立的、无关的生产劳动定义,前者实际上是后者在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的表现
形式。在瓷本主义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生产资本的劳动”也就表现为“生产商
品的劳动”。“生产劳动是生产资本的劳动”是一个宽泛的定义,而“生产劳动是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一个狭窄的定义。但是,
无论是“生产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还是“生产劳动是生产资本的劳动”,反
映的都是劳动的社会规定性,而不是劳动的物质规定性。在资本主义物质产品生
产领域的前提下,生产劳动也可以用劳动的物质规定性这个特征来说明。马克思
后面提出的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的生产劳动,实际上就是在资本主义物质产品生
产领域的限定内判断的生产劳动,即生产商品的劳动,这是正确理解马克思生产
劳动理论的关键。
马克思认为,亚·斯密的第一种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主要区别是,前者
直接同资本交换,后者直接同收入交换,——这一区别的意义,只是在琼斯那里
才得到充分的阐明:
“琼斯正确地把斯密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还原为它们的本质,即还原为
资本主义劳动和非资本主义劳动,因为他正确地运用了斯密关于由资本支付的劳
动者和由收入支付的劳动者的区分。⋯⋯靠资本生活的劳动者和靠收入生活的劳
动者之间的区别,同劳动的形式有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全部区别就在这里””
“相反,如果从较狭窄的意义上来理解生产劳动者和非生产劳动者,那末生
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这里所说的生产,包括商品从首要生产者
到消费者所必须经过的一切行为),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劳动(科
学方面的劳动);而非生产劳动就是不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是不以生产商品为
目的的劳动。这种区分决不可忽视,而这样一种情况,即其他一切种类的活动都
对物质生产发生影响,物质生产也对其他一切种类的活动发生影响,——也丝毫
不能改变这种区分的必要性。”。
1.3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家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对亚·斯密生产劳动的反对主要集中在生产劳动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第476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
②《马克思思格斯伞集》第26卷,第三册.第476477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
第二种解释上。“亚·斯密的反对者无视他的第一种解释即符合问题本质的解释,
而抓住第二种解释,并强调这里不可避免的矛盾和不一贯的地方。而且他们把注
意力集中在劳动的物质内容,特别是集中在劳动必须固定在一个比较耐久的产品
中那个定义,用这个办法为自己的论战制造方便。””
这里“比较耐久的产品”也就是亚·斯密生产劳动的第二种解释中的商品,
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那样,亚-斯密对于商品等概念有一种偏颇的理解,他把耐
久性等作为判断是否构成商品的特征。
马克思认为,大多数反驳亚·斯密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的著作
家,都把消费看作对生产的必要刺激。因此,在他们看来,那些靠收入来生活的
雇佣劳动者,即非生产劳动者.甚至从创造物质财富的意义来说,也和生产工人
一样是生产劳动者,因为他们扩大物质消费的范围,从而扩大生产的范围。
现在,我们简略地考察一下反对亚·斯密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区分的
主要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
1.3.1热尔门·加尔涅
在热尔门·加尔涅翻译的亚·斯密《国富论》第五卷(1 8 0 2年巴黎版)
中,载有译者的注释。加尔涅反对亚·斯密下面的观点:“生产劳动是这样的劳
动,它物化在某种对象中,把自己活动的痕迹留下来,它的产品能够出卖或交换。”

加尔涅提出了反对亚·斯密的各种理由,其中一部分为后来的著作家们一再
重复。
第一,“这种区分是错误的,因为它所根据的是不存在的差别。从作者所理
解的生产劳动来看,任何一种劳动都是生产劳动。从劳动对支付其代价的人提供
某种享受、某种方便或某种效用来看,一种劳动和另一种劳动一样,都是生产劳
动。否则任何劳动都不会有报酬了。”。
第二,为什么“一个私人工商业企业的监督人或经理的劳动”,应当称为生
产的,“而一个负责维持公路、运河、港口、货币制度和其他活跃商业的重要机
构的秩序,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监督契约的执行等等,并完全有权被认为是大
社会工厂监督人的政府官吏的劳动,就应当称为非生产的昵?这完全是同类的劳
动,只不过规模更大罢了。”。
第三,为什么“诱惑我的嗅觉的香水制造者”应当认为是生产劳动者,而“陶
醉我的听觉”的音乐家应当是非生产劳动者呢?9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6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譬,第一册,第17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马克思辱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7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79页,人民出舨社1972年
⑤‘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79页,人民出版杜1972年。马克思指Ⅲ,“斯密会回答说
第四,认为“提琴制造者、风琴制造者、乐器商人、布景师等等”是生产的,
而以他们的劳动为“准备阶段”的那些职业则是非生产的,难道这不是矛盾吗?
“这两种人劳动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同一种消费。如果一种人劳动的最终结果不应
当算作社会劳动的产品,那末,为什么偏要对不过是达到这种结果的手段另眼看
待呢?⋯。
提了所有这些批评意见之后,加尔涅终于谈到本题:“看来在斯密所想象出
来的两个阶级之间,能够找到的唯一的总的区别就是:就他所谓的生产阶级来说,
物品制造者和物品消费者之间有或者总会有一个中介人存在:而就他所谓的非生
产阶级来说,不会有任何中介人存在,这里劳动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必然是直
接的、没有中介的。很明显,那些享受医生的经验、外科医师的手术、律师的知
识、音乐家或演员的天才以及家仆的服务的人,在所有这些不同的劳动者从事这
种劳动时,必然同他们发生一种直接的没有中介的关系;相反,在另一个阶级的
职业中,供消费的物品是物质的、可以感觉的,因此,在它们从制造者手里转到
消费者手里之前,就能够成为一系列中间性交换行为的对象。”。
加尔涅发现.亚·斯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第二种区分是建立在物品制
造者和物品消费者之间是否有一个中介人存在,生产劳动者生产的商品必须经过
中介人才能转到消费者手中,非生产劳动者和消费者之问的关系必然是直接的、
没有中介的。这种认识当然是非常肤浅的。
对于加尔涅这种仅仅从劳动的物质内容来认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资
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通病,马克思做了严厉的批判:
“加尔涅无意中用后面几句话表明,在斯密的第一种区分(同资本交换的劳
动和同收入交换的劳动)和第二种区分(固定在物质的可以出卖的商品上的劳动
和不固定在这种商品上的劳动)之间,存在着多么隐蔽的思想联系。不固定在商
品上的种种劳动,按其性质来说,大多数不能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他各
种劳动,则可能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不用说,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
大部分物质商品,即‘物质的、可以感觉的物品’,是在资本的支配下由雇佣工
人生产的,那些[非生产]劳动(或服务,无论是妓女的服务,还是罗马教皇的
服务),只能由生产工人的工资或他们的雇主(和分享利润的人)的利润来支付;
也不必谈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些生产工人创造着养活非生产劳动者,因而使他们
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这条饶舌的法国狗有一个特点,他自认为是政治经济学
家,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研究者,却把那种使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东西(即资
冈为~个提供物质产品,另一个不提供物质产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79页)
按照哑·斯密生产劳动的第二种解释,是否生产物质产品是成为第二种生产劳动的一个必要条件.但4i是
充分条件。
①《马克思慰格斯令集》第26卷,第一册,第17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80-181页,人民i日版社1972年
本同雇佣劳动相交换,而不是收入同雇佣劳动直接交换,或劳动者自己直接把收
入支付给自己)看成是非本质的东西。因此,在加尔涅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本身
是一种非本质的形式,而不是一种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并使劳动变为社会劳动
的必然形式,尽管只是历史的也就是暂时的必然形式。”。
马克思的这一段话非常重要,它再次强调指出了亚·斯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
劳动的第二种区分完全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的。亚·斯密之所以
在做出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第一种区分后又提出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
动的第二种区分,这是因为在斯密的时代,不固定在商品上的种种劳动,按其性
质来说,大多数不能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大部
分物质商品,是在资本的支配下由雇佣工人生产的。这就是亚·斯密的第一种区
分(同资本交换的劳动和同收入交换的劳动)和第二种区分(固定在物质的可以
出卖的商品上的劳动和不固定在这种商品上的劳动)之间的隐蔽的思想联系。
加尔涅把那种使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东西(即资本同雇佣劳动相交换,
而不是收入同雇佣劳动直接交换,或劳动者自己直接把收入支付给自己)看成是
非本质的东西,仅仅从劳动的物质内容来认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他完全忽
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是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特征的经济范畴,他丝毫也没有
领会亚·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真谛。
1.3.2旖托尔希
旌托尔希把“内在财富即文明要素”同物质生产的组成部分——物质财富
区别开来:“显然,人在没有内在财富之前,即在尚未发展其体力、智力和道德
力之前,是决不会生产财富的,而要发展这些能力,必须先有手段,如各种社会
设施等等。因此,一国人民愈文明,该国国民财富就愈能增加。”。
施托尔希反对斯密说:“斯密⋯⋯把一切不直接参加财富生产的人排除在生
产劳动之外;不过他所指的只是国民财富⋯⋯他的错误在于,他没有对非物质
价值和财富作出应有的区分。”。
确实如此!。斯密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是建立在物质财富的生产
上,而且是这种生产的一定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有非常明
确的说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对于斯密所考察的东西——物质财
富的生产,而且是这种生产的一定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决定性的意
义。在精神生产中,表现为生产劳动的是另一种劳动,但斯密没有考察它。最后,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lBl页,人民出版杜1972年.“不固定在商品上的种种劳动,
按其性质来说,大多数不能从■于壹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奉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大部分橱质商品t是在
瓷本的支配下由雇佣工人生产的”这样的说法。在斯密的时代也许是一个摹实,这在马克思的肘代也大体
是正确的。但在当代,非物质生产领域越来越一于赉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上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第
三产业的从业劳动者已经占到了全体劳动者的50%以上,这样的判断就不再正确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29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29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两种生产的彳矗’生作用和内在联系,也不在斯密的考察范围之内。””
因此,施托尔希对于斯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区分的反对是无效的,斯密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区分是严格限定在物质财富的生产、而且是资本主义的物
质财富生产的领域,对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区分问题,斯
密没有涉及。
1.3.3纳骚·西尼耳
纳骚-西尼耳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中抱怨斯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
劳动区分:“有些国家,没有士兵的守卫便根本不可能耕种土地。可是,按照斯
密的分类法,收成并不是扶犁的人和手执武器守卫在他旁边的人共同劳动的产
品;照斯密的说法,只有土地耕种者才是生产劳动者,±兵的活动则是非生产的。”

马克思对此分析到:“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
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
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
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可以证明,所有人的关系
和职能,不管它们以什么形式和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都会影响物质生产,并对
物质生产发生或多或少是决定的作用。”。
虽然“士兵的活动生产保卫,但不生产谷物。如果国内建立了秩序,那末土
地耕种者就会象以前一样继续生产谷物,但不必另行生产士兵的给养,从而不必
生产士兵的生命。士兵象很大一部分非生产劳动者一样,属于生产上的非生产费
用,这些非生产劳动者,无论在精神生产领域还是在物质生产领域,都什么也不
生产,他们只是由于社会结构的缺陷,才成为有用的和必要的,他们的存在,只
能归因于社会的弊端。”。
1.3.4佩·罗西
佩·罗西在他1842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程》中举例指出,“无论是向裁
缝买一件现成的衣服,还是把材料和工钱给裁缝工人,要他缝一件衣服,这两种
情况从结果来看始终是一样的。谁也不会说第一种劳动是生产劳动,第二种劳动
是非生产劳动;区别只是,在第二种情况下,想要得到衣服的人是他自己的雇主。
但是,从生产力方面来看,您叫到家里来的裁缝工人和您的仆人之间又有什么区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29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300页,人民出版杜|972年
③《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30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④《马克思思格斯争集》第26卷,第一册,第300-30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这些士兵作为非生产劳
动者碌然是’j生产商品的生产劳动者对应的,只是在与生产商品的生产劳动者相应的意义卜,才能说他们
“什么也一i生产”.属十“生产l:的非生产费用”。如果从第一种生产劳动概念:H发.就小能这样认识r,
1.兵完争可能成为第一种意义卜的生产劳动者。
别呢?没有任何区别。”“
马克思批判道:“这位妄自尊大的空谈家,他的全部假聪明的精华就在这里!
如果亚·斯密根据他的第二个比较浅薄的见解,即根据劳动是否直接物化在劳动
的买者可以出卖的商品中这一点,来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那未,他就会
把这两种情况下的裁缝都叫做生产劳动者。但是按照他的较为深刻的见解来看,
上述第二种情况下的裁缝就是‘非生产劳动者’。”。
这里,马克思再一次强调了亚·斯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第二个区别也完
全是建立在直接劳动交换的基础上,建立在雇佣劳动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产
品交换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商品买卖的基础上。亚·斯密生产劳动和非,£产劳
动的第二个区别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劳动是否直接物化在劳动的买者“可以出卖的
商品”中。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30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30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2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
我们上边研究了马克思在批判亚·斯密的生产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表明了他关
于生产劳动的见解。在下面几节中,我们研究马克思怎样从正面来论述他的生产
劳动理论的。从正面来论述的生产劳动理论主要出现在1863-1865年间完成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附录(这部分内容在t-5克思恩格斯全集》
48卷早又重复了,我们将不涉及48卷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
以及1867年开始正式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到第三卷中。下面,我们依次来
研究马克思的有关生产劳动问题的正面论述。
2.1马克思在1863—1865年中关于生产劳动问题的论述
在1863—1865年问,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手稿中进一步论述了生产劳动问题,
这就是《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附录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的内容。
我们依次研究马克思在这两篇文献中关于生产劳动问题的论述。
2.1.1马克思在第26卷第一册附录中关于生产劳动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总结性地指出,“生产劳动不过是对劳动能力出现在资本主义生产过
程中所具有的整个关系和方式的简称。但是,把生产劳动同其他种类的劳动区分
开来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种区分恰恰表现了那种作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
及资本本身的基础的劳动的形式规定性。”⋯
生产劳动是直接同作为资本的货币交换的劳动,或者说,是直接同资本交换
的劳动。这罩实际上发生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双重的交换。
第一,“劳动同资本的最初交换是一个形式上的过程,其中资本作为货币出
现,劳动能力作为商品出现。在这第一个过程中,劳动能力的出卖是观念上或法
律上的出卖,尽管劳动要等到完成之后,也就是要在一日、一周等等未了才支付
报酬。这种情况对于出卖劳动能力的交易并无影响。这里直接被出卖的,不是包
含已经物化了的劳动的商品,而是劳动能力本身的使用,因此,实际上是劳动本
身,因为劳动能力的使用表现在它的动作——劳动上。⋯⋯在这第一个环节中,
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是商品的卖者和买者的关系。资本家支付劳动能力的价值,
即他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但是,同时.劳动能力所以被购买,只是因为这个劳
动能力能够完成和有义务完成的劳动量比再生产劳动能力所需要的劳动量大。”
第二,“资本同劳动的交换的第二个环节,实际上同第一个环节毫无关系,
严格地说,这个环节根本不是交换。第一个环节的特点是货币同商品的交换——
等价物的交换;在这里,工人和资本家仅仅作为商品所有者彼此对立。交换的是
等价物。第二个环节的特点是根本不发生任何交换。货币所有者不再是商品的买
者,而工人也不再是商品的卖者。货币所有者现在执行资本家的职能。他消费他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426页,人民出版社19/2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427-42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所购买的商品;工人则提供这个商品,因为他的劳动能力的使用就是他的劳动本
身。通过前一个交易,劳动本身变成了物质财富的一部分。工人完成这个劳动,
但是他的这个劳动是属于资本的,从此以后,只是资本的一种职能而已。因此,
这个劳动是在资本的直接监督和管理之下完成的:而这个劳动借以物化的产品,
是资本借以表现的新形式,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资本实际t借以实现资本的新形
式。因此,劳动通过第一个交易已经在形式上被并入资本之后,在这个过程中,
就直接物化为资本,直接转化为资本。在这里,转化为资本的劳动量,比以前用
于购买劳动能力的资本量大。在这个过程中,一定量的无酬劳动被占有了,只是
因为这个缘故,货币才转化为资本。”。
非生产劳动是生产劳动的对立面,那么,非生产劳动的特征又是什么呢?生
产劳动是直接同作为资本的货币交换的劳动,非生产劳动就是直接同作为货币的
货币交换的劳动。
马克思举例指出,“我买一条现成的裤子呢,还是买布请一个裁缝到家罩来
做一条裤子,我对他的服务(即他的缝纫劳动)支付报酬,——这对我是完全无
关紧要的,因为对我来说,重要的是裤子本身。我不请裁缝到家里来,而是到服
装商人那里去买裤子,是因为前一种方式花费大,而缝纫业资本家生产的裤子,
比裁缝在我家做的裤子,花费的劳动少,也就便宜。但是在这两种情况下,我都
不是把我用来买裤子的货币变成资本,而是变成裤子:在这两种情况下,对我来
说,都是把货币单纯用作流通手段,即把货币转化为一定的使用价值”。。因此,
货币和劳动之间的单纯的、直接的交换,既不会使货币转化为资本,也不会使劳
动转化为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反映的是劳动的社会性质.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考察,
同一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表现。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
“对我来说,甚至生产工人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者。例如,如果我请人来把我的
房子裱糊一下,而这些裱糊工人是完成我的这项定货的老板的雇佣工人,那末,
这个情况,对我来说,就好比是我买了一所裱糊好的房子,也就是说,好比是我
把货币花费在一个供我消费的商品上。可是,对于叫这些工人来裱糊的那位老板
来说,他们是生产工人,因为他们为他生产剩余价值。”。
生产劳动者经历了从个体生产劳动者向总体生产劳动者的历史发展,个体生
产劳动者对应于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阶段,是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阶段,
总体生产劳动者对应于资本主义的发达阶段,是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阶
段。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428-42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432-43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43743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40
马克思指出,“在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询多:~j、;;同,}产同一个商
品;随着这种生产方式的发展,这些或那些工人的劳动同,j-产对象之间直接存在
的关系,自然是各种各样的。例如,前面提到过的那些工厂小工,同原料的加工
毫无直接关系;监督直接进行原料加工的工人的那些监工,就更远一步;工程师
又有另一种关系,他主要只是从事脑力劳动,如此等等。但是,所有这些具有不
同价值的劳动能力(虽然使用的劳动量大致是在同~水平上)的劳动者的总体进
行生产的结果——从单纯的劳动过程的结果来看——表现为商品或一个物质产
品。所有这些劳动者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生产集体,是生产这种产品的活机器,
就象从整个生产过程来看.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同资本交换,把资本家的货币作为
资本再生产出来,就是说,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自行增大的价值再生产出来。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恰恰在于它把各种不同的劳动,因而也把脑力劳
动和体力劳动,或者说,把以脑力劳动为主或者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各种劳动分离
开来,分配给不同的人。但是,这一点并不妨碍物质产品是所有这些人的共同劳
动的产品,或者说,并不妨碍他们的共同劳动的产品体现在物质财富中;另一方
面,这一分离也丝毫不妨碍:这些人中的每一个人对资本的关系是雇佣劳动者的
关系,是在这个特定意义上的生产工人的关系。所有这些人不仅直接从事物质财
富的生产,并且用自己的劳动直接同作为资本的货币交换,因而不仅把自己的工
资再生产出来,并且还直接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他们的劳动是由有酬劳动加
无酬的剩余劳动组成的。”。
要理解上面这段话,首先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按照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过程的分析圆,劳动对于资本的雇佣
关系有两种形式:一是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一是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
从属或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是指,以前的生产
方式本身还没有发生什么差别,从工艺上来看,劳动过程完全同以前一样,只不
过现在是作为从属于资本的劳动过程罢了。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是指,一
种在工艺方面和其他方面都是特殊的生产方式,一种在劳动过程的现实性质和现
实条件上都发生了变化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起来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一经产生,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就发生了。
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是所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般形式;但是,它
同时又是与发达的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列的特殊形式;因为特殊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包含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而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则完全不
一定要包括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的基础,劳动
①《马克思恩格斯争集》第26卷,第一册,第443.“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78-99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
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的一般特征是始终存在的,这种~般特征就是劳动过程直
接从属于资本,而不管劳动过程在工艺上以什么方式进行。
2、必须把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概念区别开来。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包括劳动同货币交换、劳动把货币作为资本再生产出来、
销售商品获得剩余价值三个环节。劳动过程仅仅是“劳动把货币作为资本再生产
出来”这样~个环节。显然,劳动过程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是生产过程的一个组
成部分:有什么样的生产过程就有什么样的劳动过程,劳动过程的社会规定性与
生产过程的社会规定性完全一样。与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的生产过程对应
的就是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的劳动过程;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的
生产过程对应的就是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的劳动过程或特殊的资本主义
劳动过程(马克思又经常把它简称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就像马克思经常把特殊
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简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样)。比起多环节的资本主义生
产过程,马克思又经常把劳动过程称为“单纯的”劳动过程。
3、无论是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还是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如
果在物质产品生产领域来考察的话,劳动过程的结果就总是商品(马克思又经常
把它称为物质财富、物质产品),而且是商品资本。因此,从单纯的劳动过程的
结果即商品资本(经常被不准确地称为商品、物质财富、物质产品)来看的生产
劳动显然就等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就是马克思的第二种生产劳动。
按照我们上面的解释,马克思的这段重要的文字就很容易理解了。
无论是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第~种区分,还是马克思的生产劳
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第二种区分,都是货币直接与活劳动交换,而不是货币与死劳
动(劳动产品)交换,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都是雇佣劳动。这是理解马克思生
产劳动理论的一个关键。
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说明:“那些不雇用工人因而不是作
为资本家来进行生产的独立的手工业者或农民的情况又怎样呢?他们可以是商
品生产者,而我向他们购买商品,至于手工业者按定货供应商品,农民按自己资
金的多少供应商品,这些情况并不会使问题有丝毫改变。在这种场合,他们是作
为商品的卖者,而不是作为劳动的卖者同我发生一定的关系,所以,这种关系与
资本和劳动之间的交换毫无共同之处,因此,在这里也就用不上生产劳动和非生
产劳动的区分——这种区分的基础在于,劳动是同作为货币的货币相交换,还是
同作为资本的货币相交换。因此,农民和手工业者虽然也是商品生产者,却既不
属于生产劳动者的范畴,又不属于非生产劳动者的范畴。但是,他们是自己的生
产不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商品生产者。”。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43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马克思也谈到了在资本主义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的前提下,第二种生产劳动的
物质特征:“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关系时,可以假定{因为资本主义生产越
来越接近这个情况;因为这是过程的基本方向,而且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生
产力的发展才达到最高峰),整个商品世界,物质生产即物质财富生产的一切领
域,都(在形式上或者实际上)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假定表示上述过
程的极限,并且越来越接近于现实情况的正确表述。按照这个假定,一切从事商
品生产的工人都是雇佣工人,而生产资料在所有物质生产领域中,都作为资本同
他们相对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生产工人即生产资本的工人的特点,是
他们的劳动物化在商品中,物化在物质财富中。这样一来,生产劳动,除了它那
个与劳动内容完全无关、不以劳动内容为转移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之外,又得
到了与这个特征不同的第二个定义,补充的定义。”。
生产资本的劳动是生产劳动,这是第一个生产劳动定义。但是,在整个物质
产品生产领域都完全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条件下,那么,在物质产品生
产领域里生产资本的劳动显然就是物化在商品中、物化在物质财富中的劳动,因
此,也可以通过商品、物质财富这些反映劳动内容的概念来为第二种生产劳动下
定义了。
那么,马克思为什么特别重视物质产品生产领域,为什么要在第一种生产
劳动概念的基础上又提出第二种生产劳动概念?我们认为,一是因为,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一开始主要表现在物质产品生产领域。在马克思的时代,在非物质
产品生产中,“资本主义生产只是在很有限的规模上被应用,⋯⋯资本主义生产
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
全置之不理”。;二是因为,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
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商品,生产物
质产品(物质财富)对于整个社会、历史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这就是马克
思为什么在提出第一种生产劳动概念以后还主张第二种生产劳动概念的原因所
在。
2.1.2马克思在第49卷中关于生产劳动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指出,“从单纯的一般劳动过程的观点出发,实现在产品中的劳动,
更确切些说,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对我们表现为生产劳动。但从资本主义生产
过程的观点出发,则要加上更切近的规定:生产劳动是直接增殖资本的劳动或直
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①《马克思恩格斯令集*第26卷
②《马克思恩格斯牟集》第26卷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
④《马克思崽格斯全集》第49卷
第一册,第44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一册,第442-44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8页,人民出版杜1962年
第99页,人民出版杜1982年
这罩的所谓“单纯的一般劳动过程”明显不是指脱离了一切社会生产关系、
适合于一切社会形态的所谓“一般劳动过程”(马克思给这里的劳动过程、产品
和商品都加上了黑体,这显然不是什么“一般劳动过程”、“一般产品”等:要
不然,如何解释得通“更确切些说,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这句话呢。),而是
我们上一节提到的一般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这种一般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或者是劳
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的劳动过程,或者是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的劳动
过程即特殊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马克思紧接着所说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并不消除劳动过程的一般规定。劳
动过程生产产品与商品。只要劳动物化在商品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统一中,
这种劳动就始终是生产劳动””这句话就完全证明了我们以上理解的正确性。这
里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指的就是特殊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这里的“劳动过
程的一般规定”指的就是一般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按照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
概念来解释,马克思的这段话就无论如何都解释不通。正确理解马克思使用“劳
动过程”一词的确切含义,是理解马克恩生产劳动理论的关键。我们在本章第三
节研究《资本论》中的生产劳动问题时,还会遇到如何正确理解“劳动过程”一
词的问题。
从劳动过程的观点出发,生产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这是马克思的第二种
生产劳动: 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观点出发的生产劳动,恰恰是第一种生产劳
动在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的表现。从劳动过程的观点出发的生产劳动和从资本主义
生产过程的观点出发的生产劳动指的是完全相同的劳动。显然,把生产劳动定义
为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比把生产劳动定义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前一种定义是深层
的、本质的定义,后一种定义是表层的、现象的定义,比起前一种定义,后一种
定义当然是不太“切近的”。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经常把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劳动与作为生产劳
动的结果的产品或者使用价值混为一谈,他们用产品或者使用价值的特征来反映
生产劳动的特征。马克思就曾经指出过这种情况:“只有把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看作生产的绝对形式,从而看作生产的唯一自然形式的这种资产阶级狭隘性,才
会混淆下述两个问题,一个是从资本观点来说什么是生产劳动与生产工人的问
题,一个是什么是一般的生产劳动的问题;因而才会满足于同义反复的回答:凡
是进行生产,以产品或某种使用价值为结果,总之,以某种成果为结果的一切劳
动,都是生产劳动。”。
这段话的英语原文是:“Only bourgeois I姐ITOWnCSS,which considers the
capitalist forms ofproduction to be the latter’s absolute fomls~and therefore the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9卷。第100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100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
44
eternal natural forms of production—is able to confuse也e question of what
productive labour时from the standpoint ofcapital with the question ofwhat labour is
productive in general,or what productive labour is in general,and therefore esteem
itself very wise in giving the reply that all labour which produces anytl'ring at a11.
results in anything whatsoever,is eo ipso productive labour'⋯。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附录中,马克思也说到了同样的意
思:“只有把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当作生产的绝对形式、因而当作生产的永恒的
自然形式的资产阶级狭隘眼界,才会把从资本的观点来看什么是生产劳动的问
题,同一般说来哪一种劳动是生产的或什么是生产劳动的问题混为一谈,并且因
此自作聪明地回答说,凡是生产某种东西、取得某种结果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
@
这段话的英语原文是:“Onlybourgeoisnarrow-mindedness,which regardsthe
capitalist forms ofproduction as absolute forms--hence as eternal,natural forms of
production---can confuse the question ofwhat isproductive labour from the
standpoint ofcapital witll the quegion ofwhat labour is productive in general.or what
is productive labour in general;and consequently fancy itselfvery wise in giving the
answer that all labour whichproduces anything at all,which has any kind ofresult,is
by that very fact productive labour.”@
很明显,这两段中文是从马克思同一段德语文章的不同英语译文翻译过来
的,因此,如果从德语原文来翻译的话,他们的中文翻译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即
使从英译中的角度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的翻译都是不恰当的,比
如把‘'what labour is productive in general,or what productive labour is in general”
翻译为“什么是一般的生产劳动的问题”,把“esteemitselfvery晰毋’翻译为“同
义反复”等等都是有问题的。我们这里主要关心的是“whatlabourisproductivein
general,orwhatproductivelabourisingeneral”的翻译问题。正是由于把‘'what
labour is productive in general,or what productive labour is in general”翻译为“什么
是一般的生产劳动的问题”,使得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马克思这里又提出了所谓的
“~般的生产劳动”概念,并且认为马克思把一般生产劳动定义为“凡是生产某
种东西、取得某种结果的劳动”。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是把马克思强烈反对
的观点强加到马克思的头上。马克思反反复复强调生产劳动完全是由劳动的社会
关系决定的,他绝对不会从由劳动的物质关系出发来决定生产劳动。经济学家普
①{Marx&Engels Collected Works}Volume 34,脚c%Publishers,Moscow,USSR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t第44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③(Marx&Engels Collected Works》Volume 34,Pro箜c鹞Publishers,Moscow,USSR
遍误解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把马克思强烈反对的东西当成了马克思自己的
东西。
事实上,从英译中的角度看, 《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附录中的中文翻译比
较准确,它把“what labour is productive in general.Or what is productive labour in
general”翻译为“一般说来哪一种劳动是生产的或什么是生产劳动”,把“fancy
itselfverywise”翻译为“自作聪明”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罩的关键是如何理解
ingeneral。ingeneral是个修饰副词,翻译为形容词“一般的”显然不妥:而且
in general只是一个普通的、大众的、传统的、日常生活用语,反映的是普通人、
大众、外行人心目中的想法和见解。因此,我们认为应该把“whatlabouris
productive in general,or what is productive labour in general”翻译为“在普通人看来
(或者在传统上), 哪一种劳动是生产的或什么是生产劳动”。因为,很清楚,
这个生产劳动定义(“凡是生产某种东西、取得某种结果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
是非常空洞的、甚至就是同义反复,它显然没有资格成为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经
济范畴。
B口使如此,我们也要搞清楚这个生产劳动定义(“凡是生产某种东西、取得
某种结果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里的“某种东西”、
“某种结果”到底是什么?这个生产劳动定义是只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还是适用
于~切人类活动领域?非常幸运的是,马克思本人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明确指出,“如果亚·斯密完全自觉地、始终一贯地峰持他实质上已
有的邪种对剩余价值的分析,即认为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同雇佣劳动的交换中才
会创造出来,那末,他就会发现,只有同资本交换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而同收
入本身交换的劳动决不是生产劳动。为了同生产劳动交换,收入必须先转化为资
本。
但斯密同时又从片面的传统观点出发,认为生产劳动就是一般直接生产物质
财富的劳动;并且把自己的区分(根据资本同劳动交换还是收入同劳动交换作出
的区分)同这种观点结合起来,所以在他看来,下面这样的定义是可能的:同资
本交换的那种劳动始终是生产劳动(始终创造物质财富等等);而同收入交换的
那种劳动既可能是生产劳动,也可能是非生产劳动。”。
很清楚,这里的“片面的传统观点”——生产劳动就是一般直接生产物质财
富的劳动,不就是马克思在49卷中提到的“凡是生产某种东西、取得某种结果
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吗?显而易见,这里的“某种东西”、“某种结果”实
际上就是“物质财富(物质产品)”。这个片面的传统的生产劳动定义只是把物质
产品生产领域从其他人类活动领域中区别出来了。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264-26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摘清楚了基本概念,我们就可以分析马克思的“只有把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当作生产的绝对形式、因而当作生产的永恒的自然形式的资产阶级狭隘眼界,才
会把从资本的观点来看什么是生产劳动的问题,同一般说来哪一种劳动是生产的
或什么是生产劳动的问题混为一谈,并且因此自作聪明地回答说,凡是生产某种
东西、取得某种结果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这段话的精确含义了。
这里,马克思提到了两个生产劳动概念:一个是从资本的观点来看的生产劳
动概念;一个是从传统的观点来看的生产劳动概念。从资本的观点来看的生产劳
动,在这罩(生产商品的场合、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的场合),实际上就是马克思
的第二种生产劳动概念;从传统的观点来看的生产劳动,就是生产物质财富(物
质产品)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整个社会的绝对形式、永恒的自然形式
的情况下,在整个物质产品生产领域里,生产资本的劳动也就等价于生产物质财
富(物质产品)的劳动,从资本的观点来看的生产劳动与从传统的观点来看的生
产劳动完全重合,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很容易会以为
生产资本的劳动和生产物质财富的劳动是一回事,甚至把生产物质财富看成是生
产资本的劳动的本质特征;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会把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
产劳动概念看成是只反映劳动的物质内容和物质规定性的一个自然范畴,这样就
完全取消了作为经济范畴的生产劳动概念存在的意义。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力图用劳动的物质内容来确定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的这种错误做法,指出它有三个来源。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和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中产生出
来的拜物教观念:这种观念把经济的形式规定性,如商品,生产劳动等等,看成
是这些形式规定性或范畴的物质承担者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拜物教观念把劳动的社会规定性看成是劳动的物
质内容本身具有的性质,把劳动及其产品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混为一谈,这导
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面物化。马克思上边批判的把两种生产劳动概念混为一
谈,就是抨击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异化现象。
第二、“就劳动过程本身来看,只有以产品(即物质产品,因为这黾只涉及
物质财富)为结果的劳动是生产的。”。
这里的“就劳动过程本身来看,只有以产品为结果的劳动是生产的”,明显
是指马克思的第二种生产劳动概念。这里的“劳动过程”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劳动
过程;这里的产品(即物质产品、物质财富)实际上是商品、而且是在雇佣劳动
基础上生产的商品即商品资本。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108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108页,人民出版社1 982年
第三、“在实际的再生产过程中,——如果考察它的现实要素,~一就财富
的形成等等来说,表现在再生产性物品中的劳动与仅仅表现在奢侈品中的劳动之
删有很大差别。”。
进入再生产过程的产品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生产出新的产品;不进入再生
产过程的奢侈品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进入再生产过程的产品和仅仅作为消费品
的奢侈品之问在物质内容和劳动内容方面有很大差别。因此,用劳动的物质内容
来确定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也是可能的。
无论是马克思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第一个区别和第二个区别,这里的生
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都是雇佣劳动;只有在雇佣劳动的基础上,才有生产劳动和
非生产劳动的区别问题。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之间
的区别仅仅在于:劳动是与作为货币的货币相交换,还是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相交
换。例如,在我购买独立劳动者、工匠等的商品的时候,就根本谈不上这个范畴,
因为不是货币和任何种类的劳动直接相交换,而是货币和商品直接相交换。”9马
克思的这个说法不仅适应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第一个区别,也适应于生产
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第二个区别。
2.2马克思在1867年‘资本论》中有关生产劳动论述的辩析
在1867年_iF式开始出版的《资本论》中,马克思顺便提到了生产劳动问题,
这主要反映在《资本论》的第一卷和第三卷中。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
对于他在生产劳动理论上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虽然只有寥寥数语,
但却吉简意赅,高度概括。要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阐述的生产劳动
理论,必须结合他关于生产劳动问题的大量论述,而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割裂
地看待《资本论》第一卷中的阐述,不然会很容易造成误读,而实际上也确实造
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天大的误解。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以商业资本雇
佣的商业工人为例,讨论了他的第一个生产劳动和第二个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
2.2.1马克思有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范畴吗?
研究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论者,无论是宽派、中派和窄派都认为:在《资
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研究了脱离一切社会关系、适用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所谓一般生产劳动问题。他们认为,马克思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角度为生产劳动所
下的定义,就是生产劳动一般的定义,这个定义对于任何社会形态都是适用的。
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一直坚持的传统观点和权威观点。但是,这种传统观点
和权威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这种一直统治政治经济学的错误观点导致了我国马克
思主义经济学界对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长期的、重大的误解以及多年来没完
没了、但又没有结果的学术争论。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108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109页,人民出版杜1982年
事实上,在《资本论》中,弓克思是从两个方面来叙述他关于生产劳动问
题的观点的:一是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角度,一是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
角度。马克思首先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的第
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内的第一节《劳动过程》罩讨论了从资本主义
劳动过程方面考察的生产劳动问题,然后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五篇《绝对剩
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的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里讨论了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角度考察的生产劳动问题。从资本主义劳动
过程的角度来看的生产劳动就是马克思的第二种生产劳动,而从资本主义剩余价
值生产的角度来看的生产劳动就是马克思的第一种生产劳动。
马克思写道:“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力的买者消费劳动力,就
是叫劳动力的卖者劳动。劳动力的卖者也就由此在实际上成为发挥作用的劳动
力,成为工人,而在此以前,他只不过在可能性上是工人。为了把自己的劳动表
现在商品中,他必须首先把它表现在使用价值中,表现在能满足某种需要的物中。
因此,资本家要工人制造的是某种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一定的物品。虽然使用价
值或财物的生产是为了资本家,并且是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的,但是这并不改
变这种生产的一般性质。所以,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
考察。”回
这段文章的英文原文是:“The capitalist buys labour-power in order to use it;
and labour-power in use is labour itself.The purchaser of labour-power consumes it
by setting the seller of it to work.By working,the latter becomes actually,what
before he only was potentially,labour-power in action,a labourer.In order that his
labour may re·appear in a commodity,he must,before all things,expend it on
something useful,on something capable of satisfying a want of some sort.Hence,
what the capitalist sets the labourer to produce,is a particular use·value,a specified
article.The fact that the production of use-values,or goods,is carried on under the
control of a capitalist and on his behalf,does not alter the general character of that
production,We shall,therefore,in the first place,have to consider the labour-process
independently ofthe particular form it assurnes under given social conditions.’‘。
要特别注意这段话,尤其是我们加上重点号的这几句话。下面,我们对于这
段话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这种生产”(that production)显然是指资本主义生产。那么什么是“这
种生产的一般性质”(the general characterofthatproduction)昵?这就涉及到劳
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和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问题了。按照马克思的分
①《资本论》第一卷,上册,第20l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重点引者加。
②Karl Marx{Capital5 Vo!.I.ProgresS Publishers,Moscow,USSR
析,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是所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般形式;但同时又
是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并列的特殊形式。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或
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而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
的从属则不一定要包括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或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
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或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劳动对资本的形
式上的从属的一般特征是始终存在的,这种一般特征就是劳动过程直接从属于资
本,而不管劳动过程在工艺上以什么方式进行。因此,“这种生产的一般性质”
实际卜指的就是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
2、“所以,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的英文
原是:“We shall,therefore,in the first place,have to consider the labour-process
independently ofthe particular form it assuines under given social conditions.”。显然
这个翻译是不太清楚的。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所以.我们首先必须撇开资本主
义生产(it)在给定的社会条件下所呈现出的特定形式(the particular form)来考
察这种劳动过程(the labour-process)”。这也就是说,我们这里考察的劳动过程
是要撇开劳动过程在给定的社会条件下所呈现出的特定的资本主义形式,也就是
把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的劳动过程和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的劳动
过程所呈现出的特定的资本主义形式统统撇开,抽象出一个共同的劳动过程,这
当然就是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的劳动过程或者说是一般资本主义劳动过
程。
3、要特别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这种生产的一般性质”过度抽象为适用
于一切社会形态的一般生产:也不能把“劳动过程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
加以考察”过度抽象为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一般劳动过程。这是犯了过度抽象
的逻辑错误。所谓“并不改变这种生产的一般性质”和“劳动过程要撇开各种特
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正确的意义是指我们目前暂时不考虑“使用价值或
财物的生产是为了资本家,并且是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的”,目前暂时也不考
虑“一个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
质,这就够了。”。我们目前暂时只考虑这种劳动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变换过程,
而且只就一个劳动者的情况来进行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五篇《绝
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的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
值》里所说的“劳动过程最初是抽象地,撇开它的各种历史形式,作为人和自然
之间的过程来考察的”o这句话就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而紧接着所说的“就劳动
过程是纯粹个人的劳动过程来说,同一劳动者是把后来彼此分离开来的一切职能
①‘资本论'第一卷。上册.第209贞.人民出版牡1975年
②‘瓷本论》第一卷,下册,第555页,人民出版杜1975年
结合在一起的。” 匹以述j7同样的意思。马克思的以上这些论述完全证明了我
们理解的iF确性。
因此,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的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内的第一节《劳动过程》罩从第201页的“劳动首
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一直到第209页的“我们再回头来谈我们那位未来
的资本家吧”这一大段文章里,马克思只是谈论了一般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下面,
马克思为一般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下了一个定义: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
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
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
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
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在这里,我们不谈最初的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
现在,工人是作为他自己的劳动力的卖者出现在商品市场上。”。
我们加上重点号的这句话,实际上已经表明马克思这里所谈的这种劳动过
程绝不是什么一般劳动过程,而是一般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在一般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
的变化,过程消失在产品中,它的产品是使用价值,是经过形式变化而适合人的
需要的自然物质,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
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以
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
显然,一般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许多规定也适合于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的一
般劳动过程的规定,这一点马克思也有明确的说明:“劳动过程,就我们在上面
把它描述为它的简单的抽象的要素来说,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
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般条件,是人类生
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
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者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这种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显然适合于一切劳动和劳动过程,它也是一般劳动和一
①《资本论》第一卷,下册,第555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②《资奉论》第一卷,』一册,第201.202页.人民出版杜1975年,重点引者加。劳动概念和劳动过程溉
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这里定义的是只适用于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的、狭义的劳动概念和劳动过程概念。马
克思仅仅针对物质产品生产领域里从事商品生产的劳动和劳动过程下了定义,这样的定义在一定意义上也
适用于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的一般劳动和一般劳动过程。对于广义的劳动概念和劳动过程概念,马克思并没
有给H{一个明确的定义。
③《资本论》第一卷,卜册,第205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④《资本论》第一卷,}‘册,第201—202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重点引者加。
般劳动过程的简单的抽象的要素。尽管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一般资本主义
劳动过程与一般劳动过程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点马克思也有明确的浼明:
“劳动过程,就它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来说,显示出两个特殊现象。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其次,产品是资本家的所
有物,而不是直接生产者工人的所有物。”。
在一般资本_主义劳动过程中,“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
度加以考察,那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
劳动。”。
这段文章的英文原文是:“If we examine the whole proces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ts resulk the product,it is plain that both the instruments and the subject of
labour,ale meaias of production,and that the labour itself is productive labour.’’@
在同页的下边,马克思为这里的“生产劳动”~词加上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下
注(7):
“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
程是绝对不够的。”m
下注(7)的这段文章的英文原文是:“This method of determining,from the
standfloint of the labour-process alone,what is productive labOur,is by no means
directly applicable to the case ofthe capitalist process of production.’’@
显然把这段英文翻译为“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
义,对于资本主义乍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是完全错误的,这是一个关键性的翻
译错误。这段英文文章的正确翻译应该是“只从这种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什么是
生产劳动这种方法,绝不能直接地用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场合”。这里把“the
labour-process alone”翻译为“简单劳动过程”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使人们误以为
还有什么复杂劳动过程。中国经济学家普遍把这里的“简单劳动过程”理解为脱
离一切社会关系、适用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所谓一般劳动过程,把所谓的马克
思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角度为生产劳动所下的定义,认为就是一般生产:劳动的定
义,这个⋯般生产劳动对于任何社会形态都是适用的,是脱离一切社会关系、适
用于~切社会经济形态的。这种错误的思路显然与这个关键性的误译密切相关。
为了证明马克思这里提到的“劳动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我们还可
以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的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里的第二节《价值增殖过程》中的有关论述。马克
①‘资本论》第一卷,上册,第209.210页,人民出版杜1975年
②‘资本论》第一卷,上册,第205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③Karl Marx(Capital)V01.I,Progress Publishers,Moscow,USSR
④‘资本论)第一卷,I二册,第205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Karl Marx(CapitaD"401.I,Progress Publishers,Moscow,USSR
思指出:“在商品生产中,使用价值绝不是本身受人喜爱的东西。在这里,所以
要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基质,是交换
价值的承担者。我们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下述两点。第一,他要生产具有交换价
值的使用价值。要生产用来出售的物品,商品。第二,他要使生产出来的商品的
价值,大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总和。他不
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
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既然这里谈的是商品生产,所以事实上
直到现在我们显然只考察了过程的一个方面。正如商品本身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统一一样,商品生产过程必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又如,“我
们看到,以前我们分析商品时所发现的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同一个
劳动之问的区别,现在表现为生产过程的不同方面的区别了。作为劳动过程和价
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
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3不用多
加解说就会明白,马克思下注(7)提到的“劳动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马克思这段文章的意思显然是说,不能把从这种劳动过程的角度确定什么是
生产劳动的方法用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为什么不能用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场
合?一方面,这里考察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只是一个人的劳动过程,“是纯粹个
人的劳动过程,同一劳动者是把后来彼此分离开来的一切职能结合在一起的”。;
而在与特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对应的特殊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表现为
总体工人的劳动过程,是有分工和协作的劳动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单独
都不是产品的生产者,只有总体工人才是产品的生产者。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
产的目的是剩余价值,生产商品只是获得剩余价值的手段之一,因此只从生产商
品的角度为生产劳动下定义是不够的,必须从生产剩余价值的角度为生产劳动下
定义。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的
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里,马克思果然谈到了与特殊资本主
义生产过程相适应的这两方面的生产劳动问题。
一方面,特殊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建立在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的社会化劳动
过程,必须考虑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在特殊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产
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的
共同产品。总体工人的各个成员较直接地或者较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因此,
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
①《资本论》第一卷.f:册,第21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②《资本论》第一卷.L-册,第222。223页,人民出版杜1975年
③《资奉论》第一卷,下册,第555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
的⋯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上面从物质生产性质本身中得出
的关于生产劳动的最初的定义,对于作为整体来看的总体工人始终是正确的。但
是,对于总体工人中的每一单个成员来说,就不再适用了。”。
这段文章的英文原文是:“The product ceases to be the direct Droduct of the
individual,and becomes a social product,produced in common by a collective
labourer,i.e.,by fl combination of workmen,each of whom takes only a part,greater
or less,in the manipulation ofthe subject oftheir labour.As the CO.operative character
of the labour-process becomes more and more marked,SO,as a necessary consequence,
does Our notion of productive labour,and of its agent the productive labourer,become
extended.In order to labour productively,it is no longer necessary for you to do
manual work yourself;enough,if you ale all organ of the collective labourer,and
perform one of its subordinate functions.The first definition given above of
productive labour,a definition deduced from the very nature of the production of
material objects.still remains correct for the collective labourer,considered as a
whole.But it no longer holds good for each member taken individually.’’圆
显然,把“The first definition given above ofproductive labour,a definition
deduced from the very nature ofthe production of material objects,still remains
correct for the collective labourer,considered as a whole.”翻译为“t面从物质生产
性质本身中得出的关于生产劳动的最初的定义,对于作为整体来看的总体工人始
终是正确的”是不够精确的。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上面从物质产品生产的性质
本身中得出的关于生产劳动的最初的定义,对于作为整体来看的总体工人始终是
正确的”。千万要注意:不能把物质产品生产(the production ofmaterial objects)
和物质生产(material production)混为一谈。物质产品,又称物质财富,只是物
质生产的组成部分。。
①《资本论》第一卷.下册.第556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马克思的这段话在‘资本论》法文版中是这
样的;“但是,一旦个人的产品转化为社会的产品,转化为集体劳动者的产品.而这一集体劳动者的不同成
员以极其不同的程度参与材料的加工。或近或远,或者甚至根本不接触材料.生产劳动、生产劳动者的定
义就必然获得更广泛的意义.要成为生产的,不再有必赛亲自动手;只要成为集体劳动者的一个器官或者
完成其某一种职能就彤了.从物质生产性质本身中产生出来的关于生产劳动的最初的定义,对于被看作一
个人的集体劳动者来说,始终是正确的,但是对于集体劳动者的每一单个成员来说,就不蒋适用了”(t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204更)
②Karl Marx{Capital}V01.I,Progress Publishers,Momow'USSR
@马克思明确指出,物质财富是物质生产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295
页)物质生产领域不等于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物质产品生产镁域只是物质生产镬域的一部分·马克思指出,
“除了采掘工业、农业和加工工业以外,还存在着第四个物质生产领域,这个领域在自己的发展中,也经
历了几个不同的生产阶段:手工业生产阶段.工场手工业生产阶段、机器生产阶段.这就是运输业,不论
它是客运还是货运.在这里,生产劳动对资奉家的关系,也就是说.雇佣工人对资本家的关系,同其他物
质生产领域是完全一样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444页)显然.运输业属于物质
生产领域,但卸不属于物质产品生产领域.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的第五章《劳动过
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内的第一节《劳动过程》里,马克思谈论的是从一般资本主
义劳动过程的角度看的生产劳动问题。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五篇《绝对剩余
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的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里,
马克思谈论的是从与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应的特殊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角
度看的生产劳动问题,也就是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或特殊的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下的劳动过程的角度看的生产劳动问题。在特殊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单
个工人再也不能说哪个产品是他生产的,只有总体工人彳’是产品的生产者。因此,
生产劳动概念对于作为整体来看的总体工人才是正确的,对于总体工人中的每一
单个成员来说,就不再适用了。
这里出现的“从物质生产性质本身中得出的关于生产劳动的最初的定义”,
使几乎所有研究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经济学家误以为马克思从简单劳动过程
出发的生产劳动定义是生产劳动的一般定义,是撇开了一切社会生产关系、适用
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一般生产劳动定义。并且,他们还认为,这里的“物质生
产”一词表明马克思把一般生产劳动严格限定在物质生产领域,只有物质生产领
域的劳动才能构成一般生产劳动,这是中国经济学界在生产劳动理论方面坚持
“窄派”观点的学者的一贯主张。但是,不幸的是,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错误,
也是一个长期禁锢中国经济学家的政治经济学教条,这使我们几十年来一直误解
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
实际上,这里的所谓“从物质产品生产的性质本身中得出的”生产劳动概念,
实际上就是“从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概念,也就是马克思的第二种
生产劳动定义即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生产劳动。“从物质生产性质本身的角度”看
的生产劳动、“从单纯的劳动过程本身的角度”看的生产劳动和“从生产商品的
角度”看的生产劳动,实际上说的都是一回事.反映的都是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是马克思的第二种生产劳动定义。
2.2.2生产劳动概念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
价值,才能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是否生产商品、是否生产物质产品,对于资本家
是无所谓的。正如马克思紧接着上一段话又指出的那样:“但是,另一方面,生
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
生产。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因此,工人单是进行生产已经不
够了。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
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
O)《瓷本论》第一卷,下册,第556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英文是“On the other hand.however,our notion
ofproductive labour becomes narrowed.Capitalist production is not merely the production ofcommodities,it is
这里特别要注意“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这句话,对于这句话的误解,也
是导致我们长期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重要原因。“概念缩小”是
什么意思呢?资本主义生产不仅足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生
产商品只是获得剩余价值的一个手段。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资本家币一定要从事
商品(物质产品,物质财富)生产,商品(物质产品,物质财富)只是剩余价值
的特殊的体现形式,资本家完全可以从事非物质产品生产。马克思的第二种生产
劳动定义是生产商品的劳动,这里的商品实际上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生
产的商品,也就是商品资本。第二种生产劳动概念的内涵包括:一是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下的劳动;二是生产商品(物质产品,物质财富)的劳动;三是生产剩余
价值的劳动。
如果我们把生产劳动概念的内涵限定为包括: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
动:二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这样定义的生产劳动概念的内涵显然要比马克思
的第二种生产劳动概念的内涵,是缩小了而不是扩大了。因此,“生产劳动的概
念缩小了”这句话必须按照内涵缩小而不是外延缩小来理解,这是破解马克思生
产劳动之谜的钥匙。“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这句话实际上是马克思就他的第
二种生产劳动定义(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和他的第一种生产劳动定义(生
产资本的劳动是生产劳动)之间的逻辑关系所做的判断。
生产劳动概念的内涵缩小,生产劳动概念的外延就必然扩大。只有这样,找
们彳‘能理解马克思紧接着所说的“如果可以在物质生产领域以外举一个例子,那
术,一个教员只有当他不仅训练孩子的头脑,而且还为校董的发财致富劳碌时,
他才是生产工人。校董不把他的资本投入香肠工厂.而投入教育J:厂,这并不使
事情有任何改变”⋯。
这段话的英文是“Ifwe may take aIl example from outside the sphere of
production of material objects,a schoolmaster is a productive labourer when,in
addition to belabouring the heads of his scholars,he works like a horse to enrich the
school proprietor.That the latter has laid out his capital in a teaching factory,instead
of in a sausage factory,does not alter the relation.”圆
这句话里面把“Ifwe may take aIl example from outside the sphere ofproduction
ofmaterial objects”翻译为“如果可以在物质生产领域以外举一个例子”是不正确
essentiallytheproduction ofsurplus-value Thelaboutmproduces,notforhinxnlf,butforcapital Ituolonger
su甩ccs.thc犯forc.that he should simplyproduc2.Hemustproduce su.tplus-value.Yhatlat,ourcraloneis
productive.who produces surplus-valtn=forthe capitalist,andth∞worksforthe self-expansion ofcapital”(Karl
Ma力【(ClpitaJ)VoI I.Pro羽'css Publishots,Moscow,USSR)
①‘舞本论》第一卷,下册,第556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②Karl Mal'X(Capital》Vol I,Progress Publishcrs’Mo%o w,USSR
的,萨确的翻译应该是“如果可以在物质产品生产领域以外举一个例子”,这个
道理我们上面已经阐述过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马克思这罩举出的例子明白无误地证明:生产劳动概念的外延(内涵)是扩
大了(缩小了)。生产剩余价值不仅可以在物质产品生产领域进行,也可以在物
质产品生产领域以外进行,比如这里的教育工厂。生产劳动的本质特征是劳动的
社会关系,劳动的任何物质内容都不会使劳动成为生产劳动,即使是第二种生产
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生产劳动)也不能脱离劳动的社会关系来界定。“因此,
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
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把工人
变成资本增殖的直接手段。”。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劳动的本质特征,“古典政治经
济学一直把剩余价值的生产看作生产工人的决定性的特征。因此,由于古典政治
经济学对剩余价值性质的看法的改变,它对生产工人所下的定义也就有所变化。
例如,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为只有农业劳动才提供剩
余价值。在重农学派看来,剩余价值只存在于地租形式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下的生产劳动的范围随着对于剩余价值认识不同而改变。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
业生产领域的劳动才可能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劳动。亚·斯密认为,
只有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的劳动才可能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劳动。而马
克思进一步认为,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不限于物质产品生产领域,非物质产品生
产领域的劳动也能够生产剩余价值,任何人类活动领域的劳动都可能成为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劳动,这就是马克思提出第一种生产劳动概念的重大的经济
学意义所在。
综上可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生产劳动问
题的:一是从劳动过程的角度、从商品的角度看的生产劳动;一是从剩余价值的
角度、从资本的角度看的生产劳动。从前一个方面看的生产劳动,“生产商品的
劳动是生产劳动”即马克思的第二种生产劳动;从后一个方面看的生产劳动,“生
产资本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即马克思的第一种生产劳动。马克思的第二种生产劳
动是马克思的第一种生产劳动在物质产品生产领域里的限定。比起马克思的第二
种生产劳动,从内涵上讲,马克思的第一种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但是,从外
延上讲,马克思的第一种生产劳动的概念扩大了。
从以上这些论述中,我们完全可以得出如下的确凿结论:一是在马克思那里,
没有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范畴存在的余地,马克思并没有提出、也没有采纳适合
一切社会形态的一般生产劳动定义;二是马克思只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
①《资本论》第一卷,下册,第556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②《资本论》第一卷,F册.第556-557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问题,这种区分的前提和基础是雇佣劳动,马克思把雇佣
劳动区分为生产性雇佣劳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性雇佣劳动(非生产劳动)两大
类。
2.2.3马克思对商业劳动性质的两种不同判断
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商品要完成由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转移,
不仪要经过生产过程.还必须经过流通过程。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业资本所雇
佣的劳动,有一部分劳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例如从事运输、包装等
劳动,这部分劳动创造价值、也创造剩余价值,这部分劳动是马克思的第二种生
产劳动。另一部分劳动从事纯粹流通领域的活动,例如买卖商品、薄记、统计等,
这部分劳动不创造价值、不创造剩余价值,这部分劳动不是马克思的第二种生产
劳动。
关于商业劳动的性质,马克思在很多场合都有非常明确的说明。例如,“我
们假定,这种买卖的当事人是出卖自己劳动的人。他在w~G和G—w活动上,
耗费自己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因此,他以此为生,就象别人靠纺纱或制药丸为
生一样。他执行一种必要的职能,因为再生产过程本身包含非生产职能。他和别
人一样劳动,不过他的劳动的内容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产品。他本身属于生
产上的非生产费用。他的作用,不是使一种非生产职能转化为生产职能,或使非
生产劳动转化为生产劳动。如果这种转化能够通过职能的这种转移来完成,那真
是奇迹了。”⋯又如,“商业资本(生产资本的商业部分也一样)的职能根本不会
创造剩余价值一样,商业资本所雇佣的工人也不会创造任何剩余价值。流通费用
总是会使资本支出增加,并总是会使利润率降低。在流通中消费的商品既不用丁
工业消费,也不是用于个人消费。这里进行的劳动总是生产劳动的扣除部分。商
业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关系不同于生产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关系。前者将后者的剩余
价值一部分占为已有,即将它的一部分转给自己。后者通过对劳动的直接剥削,
即直接占有他人的劳动来生产剩余价值。”。再如,“商人资本不外是在流通领域
内执行职能的资本。流通过程是总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但是在流通过程中,
不生产任何价值,因而也不生产任何剩余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同一价值量
发生了形式变化。事实上不过是发生了商品的形态变化,这种形态变化本身同价
值创造或价值变化毫无关系⋯⋯既然这种形态变化要花费流通时间,——在这
个时间内资本根本不生产东西,因而也不生产剩余价值,——这个时间就会限制
价值的创造,表现为利润率的剩余价值会正好和流通时间的长短成反比。因此,
①‘资本论》第二卷,第149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这里的“生产的”和“非生产的”显然是第一二种
生产劳动意义上的。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第434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
商人资本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就足阮之/{i直接创造它们。"、17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由于无法解决商业利润的来源问题,总是把商业资本和生
产资本混为一谈。例如,为了能把商人资本归入生产资本,拉姆赛把它和运输业
混为一谈了,并把商业叫作“商品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的运输”。维罩和萨
伊也有同样的混淆。纽曼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说:“在社会的现有经济制度
中,居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商人的真正业务,是把资本预付给前者,并得到
产品作为报酬。然后把这个产品交给后者,由此把资本收回。这种交易既便利了
社会的经济过程,也会把价值加入它所经营的产品。”这样,生产者和消费者都
因为商人的介入而节省了金钱和时间。这种服务需要预付资本和劳动,并且必须
给予报酬,“因为它把价值加入产品;因为同一些产品在消费者手中比在生产者
手中有更多的价值。”因此,纽曼完全和萨伊一样,认为商业“严格地说是一种
生产行为。”马克思认为,纽曼的这种见解是根本错误的。。
但关键的问题是:商人资本怎样从生产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或利润中获得
归它所有的那一部分呢?认为商业利润是单纯的加价,是商品价格在名义上高于
它的价值的结果,这不过是一种假象。那么,马克思是如何解决商业利润的来源
问题呢?马克思是通过对于生产价格的进一步规定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马克思指出,“我们仍然要把生产价格理解为商品的价格,即=商品的成本
(商品中包含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平均利润。但是,这个平均利润
现在是由另外的方法决定的。它是由总生产资本所生产的总利润决定的;但不是
按这个总生产资本来计算的,而是按总生产资本+商业资本来计算的。”。
这样一来,关于生产价格也就出现一个更确切的有限制的规定。我们以后要
在这个刚刚阐明的更确切的意义上使用生产价格这个名词。如果这样来理解生产
价格,“很清楚,产业资本家的利润等于商品的生产价格超过它的成本价格的余
额,和这种产业利润不同,商业利润等于商品的出售价格超过它的生产价格的余
额;这个生产价格对商人来说就是商品的购买价格:但是,商品的实际价格=商
品的生产价格+商业利润。正象产业资本之所以能实现利润,只是因为利润作为
剩余价值已经包含在商品的价值中一样,商业资本之所以能实现利润,只是因为
产业资本在商品的价格中实现的并非全部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因此,商人的出售
价格之所以高于购买价格,并不是因为出售价格高于总价值,而是因为购买价格
低于总价值。可见,商人资本虽然不参加剩余价值的生产,但参加剩余价值到平
均利润的平均化。因此,一般利润率已经意味着从剩余价值中扣除了属于商人资
①《资本论》第三卷,第311-312贞,人民出版社1975年.
②参见《资奉论》第三卷,第311页,人民出版杜1975年
③《资本论》第三卷,第318页,人民m版杜1975年
本的部分,也就是说,对产业资本的利润作了一种扣除。””
即使是纯粹流通领域的雇佣劳动,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也会呈现出不同
的色彩和关系。马克思就指出,“对生产资本来说,流通费用表现为非生产费用;
对商业资本来说,则表现为它的利润的源泉,这~利润——假定符合一般利润率
——同这一资本的量成比例。因此,对商业资本来说,在这些流通费用上的投资
是生产投资,因此,它所购买的商业劳动对它来说,也直接地是生产劳动。”。在
《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十七章《商业利润》里,马克思又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这
些商人保证流通职能的连续执行,担负由此产生的流通费用。对产业资本来说,
流通费用看来是并且确实是非生产费用。对商人来说,流通费用表现为他的利润
的源泉,在一般利润率的前提下,他的利润和这种流通费用的大小成比例。因此,
投在这种流通费用上的支出,对商业资本来说,是一种生产投资。所以,它所购
买的商业劳动,对它来说,也是一种直接的生产劳动。”。
这就是说,对产业资本来说,纯粹流通领域的雇佣劳动,不创造价值、更不
创造剩余价值,这种劳动当然就不是第二种生产劳动了,其流通费用“看来是并
且确实是非生产费用”。但是,对商业资本来说,商业劳动为它带来了与其流通
费用成比例的利润,这种费用对它表现为一种“生产投资”,这种劳动对它也就
表现为“生产劳动”,这里的“生产劳动”显然是指第一种生产劳动。
因此,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对流通费用和商业劳动表面上似乎相互矛盾
的两种判断,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同—对象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关系,从各
自的范围和角度看,在它们各自的关系中,它们都是正确的、恰当的。从生产资
本的角度、也就是从第二种生产劳动的角度看,纯粹流通领域所雇佣的劳动,既
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不会使社会占有的总价值有丝毫的增加,从这
个意义上说,这种劳动是不生产的、是非生产劳动,与其相应的流通费用也是非
生产费用。但是,从一般资本的角度、也就是从第一种生产劳动的角度看,商业
劳动为商业资本带来了剩余价值和利润,对商业资本而言,商业劳动是宜接的生
产劳动,通过商业劳动,商业资本把生产资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瓜分过
来,这增加了商业资本本身的价值量,与此相应的流通费用,对商业资本来说,
当然是一种生产投资。
对于银行资本所雇佣劳动的性质,完全可以类似于商业资本的情形进行分
析。事实上,银行资本所雇佣的劳动也是不生产价值、不生产剩余价值的。对于
这一点,马克思也有明确的说明:“如果社会总资本的一部分必须不断作为货币
①‘资本论)第三卷。第319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关于生产价格和商业利润之间关系的详细阐述,参
见‘赉本论’第三卷第十七章‘商业利润).
②‘马克思思捂斯全集》第48卷.第434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③‘赍本论)第三卷,第337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资本可供支配,以便再生产过程不致为流通过程所中断,能继续进行,而这部分
货币资本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那未,即使它不是由产业资本家,
而是由另一种资本家为完成同样的职能不断投入流通中去,它也不能由此获得这
种属性。”。在另外一个地方.马克思也指出,“这种纯粹技术性的收付货币业务,
本身形成一种劳动,它在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时候,使结算和平衡的工作成
为必要。这种劳动是一种流通费用,是一种不创造价值的劳动。由于这种劳动由
一类特殊的代理人或资本家替其余的整个资本家阶级担负起来,这种劳动就缩短
—7”@
J D
2.3马克思的服务理论
在本节中,我们研究作为生产劳动的对立面的非生产劳动问题,这就是马克
思的服务理论。我们首先分析了马克思的服务范畴,然后讨论了服务价值论。
2.3.1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服务范畴
什么是服务范畴呢?马克思指出t“凡是货币直接同不生产资本的劳动即非生
产劳动相交换的地方,这种劳动都是作为服务被购买的。服务这个名词,一般地
说,不过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就象其他一切商品也提供自己的
特殊使用价值一样;但是,这种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在这里取得了‘服务’这个
特殊名称,是因为劳动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的。”。
马克思把非生产劳动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也称为服务。在马克思那里,存在
着第一种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第二种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两对基本范畴。
因此,我们就有与第一种非生产劳动对应的服务范畴(称为第一种服务范畴)和
与第二种非生产劳动对应的服务范畴(称为第二种服务范畴)两个服务范畴。
这些服务在资本主义社会有两种表现形态:“某些服务,或者说,作为某些
活动或劳动的结果的使用价值,体现为商品,相反,其他一些服务却不留下任何
可以捉摸的、同提供这些服务的人分开存在的结果,或者说,其他一些服务的结
果不是可以出卖的商品。”回第一种表现形态如,资本家花钱雇一个木匠为他本人
和家属打造家具,这个家具并不是商品,但从可能性上、从潜在的角度看,家具
也是商品,但事实上家具并不是作为商品来生产的。第二种表现形态如,一个歌
唱家演唱,满足了我的审美的需要;但是,我所享受的,只是同歌唱家本身分不
开的活动,他的劳动即歌唱一停止,我的享受也就结束;我所享受的是活动本身,
①《资本论》第二三卷,第313-314贝,人民出版社1975年
②《资本论》第三卷,第353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43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这段话的英语原文是:“Where
the direct exchange ofmoney for labour takes place without the latter producing capital.where it is therefore not
productive labour,it is bought as service,which in general is nothing but a lerrn for the particular Lise-value which
the labOUr provides.1ike any other commodity;it is however a specific term for the particular nse.value oflabo"dr
in SO far as it does not render service in the foml ofathing,but in the fo衄ofan activity.”(《Mal'X&Engels
Collected Works)Volume 34,Progress Publishers,Moscow,USSR)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436页,人民}H版社1972年
是它引起的我的听觉的反应。马克思有时又把第二种表现形态称为“个人的服务“
“、“单纯的服务”。或“纯粹的服务”。。
2.3.2马克思的服务价值理论
在为交换进行生产的场合,产品的形态可以划分为“商品形式上存在的消费
品”和“服务形式上存在的消费品”两大类。这一点,马克思有一个明确的说
明,“任何时候,在消费品中,除了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消费品以外,还包括一定
量的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④
关于价值,马克思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见解。他说:“处于流动状态的人
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
形式上才成为价值。”。劳动没有价值、不是价值的道理,马克思在很多场合多次
说过,无须再重复了。要形成价值,劳动必须凝结或物化起来,必须以凝结或物
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劳动的凝结或物化对于价值范畴来说,是—个必不可少的、
至关重要的基本规定。这一点,马克思也曾明确说过:“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
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有决定性的意义。”@价值本质
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这种存在形式和它的承担者的物体
实在性毫无关系。
马克思和亚·斯密都认为,在为交换进行生产的场合,劳动的物化都形成价
值。但对“劳动的物化”,马克思和亚·斯密的理解却有宽窄之别、深浅之分。
亚·斯密对于“劳动的物化”有一种偏颇的理解,他认为“劳动的物化”也就是
指这种“劳动固定在某种可以捉摸的物品中”,就是指劳动要在产品t留F一些
痕迹,引起~些变化。在这里,他还没有从具体劳动对价值规定的影响中解脱出
来,这也许是重农学派的影响吧。
对于亚·斯密的劳动物化观,马克思至少两次提出了批评。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亚-斯密的缺点只是多少过于草率地把
①“显然,随着资本LI益掌握全部生产。从而随着家庭工业和小工业——总之.为奉身消费进行生产嘶产
品不是商品的那种工业——逐渐消失,非生产劳动者.即以服务直接同收入交换的劳动者.绝大部分就只
提供个人服务,他们中问只有极小部分(例如厨师、女裁缝、缝补工等)生产物质的使用价值.”(‘马克思
思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50页)
②“一旦资本掌握了全部生产.收入只要同劳动交换,它便不是直接同生产商品的劳动交换,而是同单纯
的服务交换.收入的一部分同充当使用价值的商品交换。一部分同作为使用价值来消费的服务本身交换”·
(t马克思恩格新全集》第26巷,第一册,第155页)
@“因此,从一方面说,所谓非生产劳动有一部分体现在物质的使用价值中,这些使用价值同样可能成为
商品(·可以出卖的商品’),从另一方面说,一部分纯粹的服务(它不采取实物的形式,不作为物而离开服
务者独立存在.不作为价值组成部分加入某一商品),能够(由直接购买劳动的人)用资奉来购买,能够补
偿自己的工资并提供利润.总之,这些服务的生产有一部分从一手资本,就象体现在有用物品中的劳动有
一部分直接用收入来购买.不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58-159
页)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60页,人民出版杜1972年
@‘赉本论'第一卷,上册,第65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⑥‘资本论》第一卷,上册,第243页,人民出版杜1975年
劳动的物化理解为劳动固定在某种可以捉摸的物品中,”1在《剩余价值理论》第
一册中,马克思再次说到了这样的意思:“对劳动的物化等等。不应当象亚·斯
密那样按苏格兰方式去理解。”⋯
与此不同,马克思对于“劳动的物化”有着更为宽泛、更为深化、更为全面
的理解。他认为,“如果我们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来看,说商品是劳动的化身,那
仅仅是指商品的一个想象的即纯粹社会的存在形式,这种存在形式和商品的物体
实在性毫无关系;商品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或货币。使商品产生出来的那种具
体劳动,在商品上可能不留任何痕迹。”。
马克思接着举例说:“从制造业商品来说,这个痕迹保留在原料所取得的外
形上。”
然而,“在农业等等部门,例如小麦、公牛等等商品所取得的形式,虽然也
是人类劳动的产品,而且是一代一代传下来,一代一代补充的劳动的产品,但这
一点在产品是看不出来的。”
不仅如此,“还有这样的产业劳动部门,在那里,劳动的目的决不是改变物
的形式,而仅仅是改变物的位置。例如,把商品从中国运到英国等等,在物本身
谁也看不出运输时花费的劳动所留下的痕迹。”
马克思对此总结说:“因此,绝不能象上面所说的那样去理解劳动在商品中
的物化。””
关于运输业劳动的特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有一个极为明白的说
明。他指出:“有些独立的产业部门,那里的生产过程的产品不是新的物质的产
品,不是商品。在这些产业部门中,经济上重要的,只有交通工业,它或者是真
正的货客运输业,或者只是消息、书信、电报等等的传递。”囝
要注意的是,马克思这里明确指出,生产物质产品只是物质生产领域的一部
分,还有一部分生产的不是新的物质产品,不是商品。马克思认为,从他当时的
经济上的重要性来讲,交通工业就是这样的产业。马克思这里使用的“交通工业”
一词,实际上包括了我们今天的运输业和通信业,马克思明确把运输业和通信业
划归为物质生产领域。
马克思指出,包括运输业在内的一些产业部门,并不生产物质的产品,并不
生产商品,那么,运输业的劳动生产什么呢?马克思接着回答了这一问题:“运输
业所出售的东西,就是场所的变动。它产生的效用,是和运输过程即运输业的生
产过程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旅客和货物是和运输工具一起运行的,而运输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375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6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63.16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④《-5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6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⑤《资本论》第二卷,第65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工具的运行,它的场所变动,也就是它所进行的生产过程。这种效用只能在生产
过程中被消费;它刁i是一种和生产过程不同的,只有在生产出来之后才作为交易
品执行职能,作为商品来流通的使用物。但是,这种效用的交换价值,和任何其
他商品的交换价值一样,都是由其中消耗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价值
加}二运输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决定的。”。
这也就是说,运输业劳动所生产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种与商品不同的效用。
尽管运输业所生产的不是商品、而是效用,这种效用仍然具有交换价值和价值,
而且这种效用的价值也和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C+V+M构成的。
这里要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运输业的劳动是生产物的位移的,这里的
“物”不只是指运输工具上所载运的货物或乘客,而是指把运输工具与货物或乘
客一起作为一种“物”来看待的,即使是乘客,在这里也只是看成具有一定重量
的物。这里所谓“物的移动”,指的正是这个意思。从事运输业的劳动都是物质
生产领域的劳动,无论是客运、货运甚或是空载,与运输工具上载的是什么,载
了多少毫无关系。从事运输业的劳动都物化在运输工具或货物上,都形成价值。
在客运或空载的情况下,这种劳动所生产的价值随着生产过程(即运输过程)的结
束而全部消耗掉了;在货运的情况下,这种劳动所生产的价值在生产过程结束后,
仍然凝结在货物中,提高了货物自身的价值,尽管这种劳动不在货物的使用价值
上留下丝毫的痕迹。在运输业的情形中,劳动的物化采取了十分独特的形式,
亚·斯密不承认劳动的这种物化方式,马克思却对此充分地予以肯定。
马克思还具体分析了货物运输情况下劳动的物化方式。马克思指出,“如果
我们就商品来考察这个过程,那末这里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对象,商品,确实发
生了某种变化。它的位置改变了,从而它的使用价值也起了变化,因为这个使用
价值的位置改变了。商品的交换价值增加了,增加的数量等于使商品的使用价值
发生这种变化所需要的劳动量。这个劳动量,一部分决定于不变资本的消耗,即
加入商品的物化劳动量,另一部分决定于活劳动量,这同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增
殖过程的情况是一样的。商品--N达目的地,它的使用价值所发生的这个变化也
就消失,这个变化只表现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提高了,商品变贵了。虽然在这里,
实在劳动在使用价值上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可是这个劳动已经实现在这个物质产
品的交换价值中。可见,凡是适用于其他一切物质生产领域的,同样适用于运输
业:在这个领域里,劳动也体现在商品中,虽然它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并不留下
任何可见的痕迹。”。
运输业具有不同于其他物质生产领域的独特性质,这就是它产生的效用是与
运输业的生产过程不可分离的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曾经赞许地引用了俄国经济
①‘赉本论)第二卷,第66页,人民出版杜1975年
②‘马克思慝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44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学家亚·楚普罗夫关于运输业与其他物质生产领域的不同之处的论述。
“‘工厂主可以首先生产物品,然后寻找消费者’。
f他的产品在作为成品离开生产过程之后,作为和生产过程分离的商品转入
流通。)
‘因此,生产和消费表现为两个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分离的行为。但是,在
不创造新产品而只载运旅客和货物的运输业中,这两种行为是合在一起的,服务
{场所的变动}必须在它被生产的同一瞬间被消费。””
币是由于运输业的这种独特性质,使大多数经济学家误认为运输业是属于非
物质生产领域,甚至至今还把运输业划归为第三产业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个为经济学家们普遍忽视的、极为重要的价值理论
命题:那种认为马克思只主张商品价值论的观点显然是狭隘的、错误的;价值本
身完全可以脱离商品而独立存在;不仅有商品的价值论,还有某种效用的价值论,
马克思本人就承认包括运输业的劳动在内的交通工业的劳动能够物化、能够创造
价值。
不仅如此!马克思认为,不仅运输业提供的服务(运输业提供的效用)能够
物化、能够创造价值,而且一般服务也能够物化、能够创造价值。这就是马克思
的服务价值论。在对待服务价值上,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流行的观念是认为服务只
有价格而无价值,这种流行的观念来自片面的“劳动物化观”,即只有创造物质
形态的使用价值的劳动,只有生产商品的劳动,才能“凝结”和“物化”为价值,
服务业只是由于价格机制分得了一部分物质生产部门刨造的价值。这种结论显然
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下面,我们将引用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来证明我们的观点。
马克思曾经说过:“难道任何时候市场上现有的商品的[总]价值,不是由于
有‘非生产劳动’而比没有这种劳动时要大吗?难道任何时候市场上除了小麦、
肉类等等之外,不是还有妓女、律师、布道、歌舞场、剧院、士兵、政治家等等
吗?这帮人得到谷物和其他生存资料或享乐并不是无代价的。为了得到这些东
西,他们把自己的服务提供给或强加给别人,这些服务本身有使用价值,由于它
们的生产费用,也有交换价值。任何时候,在消费品中,除了以商品形式存在的
消费品以外,还包括一定量的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因此,消费品的总额,
任何时候都比没有可消费的服务存在时要大。其次,价值也大了,因为它等于维
持这些服务的商品的价值和这些服务本身的价值。”。
①《资本论》第二卷,第65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60.16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这里马克思明确提Ⅲ厂
服务有“交换价值”和“价值”。在另一个地方,他也说,“对于提供这些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服务就是商
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
第149页)
正因为市场上不仅有生产劳动者,而且还有非生产劳动者,凶此,商品刁i仪
要满足生产劳动者的需要,也要满足非生产劳动者的需要,这时社会上需要的商
品总额和商品总价值当然比没有非生产劳动者时要大。那么,商品总价值大多少
呢?马克思认为,其增加的商品量的价值总和恰好“等于维持这些服务的商品的
价值和这些服务本身的价值。”增加的商品量的价值总和等于维持这些服务的商
品的价值,这显而易见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很好明白的。问题是,马克思为什么
又加上了“和这些服务本身的价值”呢?“服务本身的价值”又是指什么呢?事实
上,马克思在这里出现了笔误,将不可兼得的“或”错写为“和”。因为,如果
是“和”,那么,“增加的商品量的价值总和”就应该等于“维持这些服务的商品
的价值”加上“这些服务本身的价值”,这显然说不通;如果是“或”,那么,这
一句就是“增加的商品量的价值总和”就应该等于“维持这些服务的商品的价值”
或“这些服务本身的价值”,即“维持这些服务的商品的价值”就等于“这些服
务本身的价值”,这话就完全通顺了。
这段话的“和”应该为不可兼得的“或”这个意思,马克思在紧接着这段话
的下段话里非常明白、非常清晰、绝不会引起岐义地表达出来了:“要知道,在
这里就象每次商品和商品相交换一样,是等价物换等价物,因而同一价值具有二
重的形式:一次在买者一方,另一次在卖者一方。”。因此,“维持这些服务的商
品的价值”与“这些服务本身的价值”同处于交换关系的两极,是等价物对等价
物,因而是同一价值量的二重表现:一次在卖者一方(即属于这些商品的生产劳
动者),一次在买者一方(即通过服务交换这些商品的非生产劳动者)。
关于服务价值的决定方法,马克思曾经以肯定的语气转述了亚·斯密关于服
务的价值的见解。他说:“正如亚·斯密所指出的,这不妨碍这些非生产劳动者
的服务的价值,是由并且可由决定生产劳动者的价值的同样方法{或类似方法)
来决定。这就是说,由维持他们的生活或者说把他们生产出来所必需的生产费用
来决定。”。马克思本人对此也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服务的价值如何确定,这个
价值本身如何由工资规律决定,这是同我们这里研究的关系完全无关的问题,这
个问题要在工资那一章考察。”@关于“服务的价格”,马克思也有明确的说明:
“这些服务的价格怎样决定,这种价格同真正的工资有什么关系,它在什么程度
上受工资规律的调节,在什么程度上不受工资规律的调节,这些问题,应当在研
究工资时加以考察,同当前的研究无关。”。
要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这里认为,“非生产劳动者的服务的价值”的决定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③(-q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
第一册,第16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一册,第150.151页,人民出版札1972年
第一册.第43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一册,第43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房;圭与“生产劳功者的价值”的决定方法相同或类似,都是由维持他们的生活费
用决定的,是受工资规律的调节,这是《工资》篇中研究的对象。
说“服务的价值”是“由维持他们的生活费用决定的,是受工资规律调节”
的,这在马克思的时代也许是完全正确的。在当时,服务主要都是由个人亲自提
供的,服务业的劳动还没有分工和协作关系,都是以个体的形式提供的。在这种
情况下,服务的价值是由维持他们的生活费用决定的,是受工资规律调节的。
但现在,服务产品都是以集体劳动的形式提供的,服务的价值就不是由维持
他们的生活费用决定的,就不受工资规律调节。在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服务
的主体构成和服务的生产方式都出现了重大变化:1、现代服务主要是由公司企
业来组织和提供、而不是由个人来提供;2、现代服务业是以大生产方式——如
商业超市、连锁店、五星级大旅馆和连锁旅馆体系、跨国投资基会公司等——来
从事经营的;3、现代服务业往往呈现出提供服务和提供商品相结合的经营模式,
如新闻媒体、影视企业既提供新闻、电视等服务,还要从事报刊生产、影片光盘
制作等。服务劳动是服务劳动者运用服务设施,对被服务者在物质上与精神上施
加某种影响,使其产生预定的变化的劳动。服务劳动要具备下述几个要素:1、
具有一定技能和经验的服务劳动者;2、服务设备;3、服务对象。各类服务劳动
和服务产品的发展,对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9世纪后
半期和20世纪上半期,银行、证券市场、保险等金融服务部门的兴起,为生产
企业筹集资金提供了方便.曾极大地促进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和整个国民经
济的发展。20世纪后半期教育、科学等服务部门的发展,从提供先进技术和高
素质人才方面又一次促进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现代服务的生产是按照大生产方式进行的条件下,再把服务的价值归结为
由工资规律调节,显然是不正确的。服务的价值是由与商品的价值决定的同样方
法决定的,即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服务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构成也
完全相同,即都是由c+V+M构成的。如果服务的价值构成只是V,那么,资本的
剩余价值从哪里来?服务设施的转移价值如何补偿?比如,一个演出公司举办~
场演唱会,它请了一批著名的演员参加,每个演员提供他自己的演唱服务,演出
公司是把整台演唱会作为服务产品提供给观众的。观众按照服务产品的价值
(c十v+M)向演出公司的服务产品付费,演出公司向演员提供的服务付费(V),C
用来补偿损耗的服务设施,M则构成了演出公司的剩余价值。
研究服务的价值和服务提供者的收入决定问题以及更一般的服务经济学问
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绕有趣味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在国内外,收入最高的
常常是一些非生产劳动者,如著名的球星、影星、歌星、律师和医生等。例如中
国的篮球巨星姚明靠打篮球每年的收入就几千力-美元,著名影星章子怡的身价是
一亿人民币等。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还很多,限于篇幅,我们不准各详细讨论坦。
2.4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总结
2.4.1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体系
我们认为,国内外经济理论界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之所以争讼不断,关
键是误解了亚·斯密的生产劳动理论,亚·斯密的两个生产劳动定义分别是:第
一个生产劳动定义是在资本主义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生产资本的劳动:第二个生产
劳动定义是在资本主义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样的,马克思的生
产劳动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和发展亚·斯密生产劳动见解的基础上得到的。事实
上,国内外经济理论界也误解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事实上马克思的两个生
产劳动定义分别是:第一个生产劳动定义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本的劳
动,也即资本主义劳动;第二个生产劳动定义是在资本主义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生
产资本的劳动,也即物质产品生产领域中的资本主义劳动。
马克思没有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范畴,这是国内外经济理论界强加给马
克思的,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误读。与亚·斯密一样,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
非生产劳动划分的前提和基础是雇佣劳动,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非生产劳动都是
雇佣劳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划分的前提和基础是劳动的买卖而不是产品的
买卖。
综上可知,我们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体系的观点可以表示为如下的等
式:
雇佣劳动=第一种生产劳动+第一种非生产劳动
雇佣劳动=第二种生产劳动+第二种非生产劳动
也可以表示为如下的图式
第二种生产劳动第二种非生产劳动
第一种生产劳动第一种非生产劳动
雇佣劳动
图l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体系
2.4.2创造价值的劳动与生产劳动的相互关系
关于生产劳动范畴和价值范畴的关系,按照传统经济理论对马克思政治经济
学的理解,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归结为生产劳动,即创造价值的劳动首先必须是生
产劳动,从而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归结为“生产劳动价值论”。
①本节gl用了岳宏志同志的博士论文‘马克思价值理论研究》的有关部分
虽然我国经济学界围绕着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部门划分方面长期存在着争
论,但上述论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生产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究竟是什么关系?传统经济理论对马克思劳动
价值论的理解是否符合马克思的原意?我们认为传统经济理论的解释是完全错
误的,生产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是不同层次的范畴,反映着不同的社会经济关
系,生产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即生产劳动不一定是创造
价值的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也不一定是生产劳动。
我们知道,马克思有两种生产劳动概念,生产劳动的第一种定义是从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出发的,这里的生产劳动就是资本主义劳动:生产劳动的第二种定义
是从资本主义物质产品生产领域出发的,这里的生产劳动就是生产商品资本的劳
动。显而易见,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一定是第一种生产劳动,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
体系之外,一种劳动也可以生产商品,创造价值,但它既不是生产劳动,也不是
非生产劳动。对此,马克思曾经有一个明确的说明:“农民和手工业者虽然也是
商品生产者,却既不属于生产劳动者的范畴,又不属于非生产劳动者的范畴。但
是,他们是自己的生产不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商品生产者。”。第一种生产
劳动也不一定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例如马克思明确指出商业雇佣劳动是第一种生
产劳动,但却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至于创造价值的劳动和第二种生产劳动的关
系,很明显,它们之间存在着包含关系:第二种生产劳动一定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一定是第二种生产劳动。
事实上,创造价值的劳动概念和生产劳动概念反映了不同层次的经济关系。
创造价值的劳动反映的是一般商品生产关系,它是商品、价值层次上的概念;生
产劳动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是资本、剩余价值层次上的概念。创造价
值的劳动是一个比较低级的经济范畴,生产劳动是一个比较高级的经济范畴。生
产劳动范畴是一个与资本范畴对应的范畴,它们构成了对立面的统一,一个是从
活劳动(流动劳动)的角度来反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社会关系,一个从死劳
动(物化劳动)的角度来反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社会关系。生产劳动和资本
是一双对偶概念,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恰似恋爱中的男女,两者可以互相发明、
相互阐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要是从资本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同样,我们也可以从生产劳动的角度,分
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写出一部《生产劳动论》。
2.4.3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三个“无关论”定理
我国经济学家大都是从所诮的一般生产劳动观点出发来解决现代产业划分
理论和现代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我们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由于马克思没有一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M,第439页。人民出舨社1972年
般生产劳动范畴,也由于生产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这样我
们很容易得到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以下三个“无关论”定理:
定理1、生产劳动理论与劳动价值理论无关;
定理2、生产劳动理论与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无关:
定理3、生产劳动理论与现代三次产业划分理论无关。
70
3马克思的生产领域划分理论
在本章中,我们研究马克思关于劳动领域和生产领域划分的有关论述。应该
说,马克思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并不是很多,而且也不全面和系统,我们只能根
据我们的理解给出一个大概的轮廓,详细的叙述和论证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钻
研。
3.1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划分
我们认为,按照劳动的不同特点,马克思把人类劳动分为两大类,一是生产
领域,一是流通领域。在为交换进行生产的场合,生产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流
通领域的劳动不创造价值。流通领域大致可以划分为物流(商业)、钱流(金融)
和人流(人力资源配置)三个类别。生产领域大致可以划分为物质生产领域和非
物质生产领域二个大类别,或者细分为物质生产领域、精神生产领域和其他生产
领域三个小类别。
图2马克思劳动领域划分理论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关于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划分问题,实
质上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问题。我们前面已经指
出,在马克思那里,根本就没有所谓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
问题,当然就更不存在以所谓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标准作
为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划分标准的问题了。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在
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提出或暗示过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划分问题
可以归结为一般意义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问题,这纯粹是后人依照自
己肤浅的认识附会上去的。主张一般意义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是划分物质生
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标志的经济学家们的当中,对于客运到底属于物质生
产领域还是非物质生产领域也有着完全对立的看法。有的认为客运属于物质生产
领域,因为马克思就持这种看法;有的认为客运只能属于非物质生产领域,因为
按照一般意义的生产劳动的基本规定,只能得出这个结论。从对客运劳动性质的
不同判断就已经表明:那种以所谓一般意义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来区分物质

一、㈠j/
F一

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领域和和
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划分标准与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的那样并不是-[q事,经济学
家们普遍地误解了马克思的划分标准。与其说物质生产领域(sphere ofmaterial
pmduction)和非物质生产领域(sphere ofimmaterial production)的划分问题是建直
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基础上的,不如说第二种生产劳动与非,匕产劳动
的划分问题是建立在物质产品生产领域(sphere ofproduction ofmaterial objects)和
非物质产品生产领域(sphere ofproduction ofimmaterial objects)的划分基础上。
要理解以上的见解,我们首先必须把物质生产领域和物质产品牛产领域区别
开来,这是理解马克思生产领域划分理论的关键。物质产品生产领域只是物质生
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物的形态存在的部分:在物质生产领域里面还有以
服务的形态存在的部分,例如客运劳动、信息传递(通信、互联网)等。
那么,马克思划分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事实
上,马克思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给出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划分标准,
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划分也许是按照传统和惯例进行的。
按照马克思关于劳动内容的论述,从内容上,我们可以把生产内容划分为物
质生产领域(sphere of material production)、精神生产领域(sphere of spiritual
production)和其他生产领域(sphere ofother production)三大领域。对于物质生产领
域和精神生产领域,马克思有大量的论述,我们下面还会谈到。除了物质生产领
域和精神生产领域之外,还有其他的生产领域,我们把这些生产统统包括在其他
生产领域这个范畴里。。
按照马克思关于劳动形态的论述,从形态上,我们可以把生产形态划分为“实
物形式”和“运动形式”。。实物形式的使用价值是“物化、固定在某个物中”
的使用价值;运动形式的使用价值是“不采取实物的形式,不作为物而离开服务
者独立存在”的、“随着劳动能力本身活动的停止而消失”的使用价值。。
这样,我们根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就可以得到反映马克思生产领域划分理论
①这里的“生产”是普通意义lz的概念,不能把它与生产劳动意义上的“生产”馄为一谈。对于存在着其
他生产领域,马克思也有暗示。例如.马克思说过.在任何情况下,医生的服务既1;属于物质生产领域.
也不属于精神生产领域,医生的服务就包括在其他生产领域里.再如,“士兵象很大一部分非生产劳动者⋯
样.属于生产上的非生产费用,这些非生产劳动者,无论在精神生产领域还是在物质生产领域.都什么也
不生产,他们只是由于社会结构的缺陷。才成为有用的和必要的.他们的存在,只能归园于社会的弊端.”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300-301页)又如,“所有这些卓越的历来受人尊敬的职业一
一君主、法官、军官、教士等等.所有由这些职业产生的各个旧的意识形态阶层。所有属于这些阶层的学
者、学士、救士⋯⋯在经济学上被放在与他们自己的、由资产阶级以及有闲财富的代表(土地贵族和有闲
瓷本家)豢养的大批朴从和丑角同样的地位.他们不过是社会的仆人,就象别人是他们的仆人一样.他们
靠别人劳动的产品生活.因此,他们的人数必须减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国家、教会等等,只有在它们
是管理和处理生产的资产者的共同利益的委员会这个情况下,才是正当的;这些机构的费用必须缩减到必
要的最低限度.因为这些费用本身一于生产上的非生产费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
第314-315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64贞,人民出版杜1980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157-15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的表格。父精物其
神质他
生生生
产产产
领领领
域域域
书籍、雕塑、书画
汽车、电脑等法律文书等

实物生产领域
I V
IⅡ
文艺、宗教活动等运输业、通信业等党政机关等
活动生产领域
Ⅳ II Ⅵ
图3马克思生产领域划分理论
显然,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由区域I构成,物质服务生产领域,由区域II构
成:物质生产领域包括物质产品生产领域和物质服务生产领域,由区域I和区域
II构成。精神产品生产领域,由区域Ⅲ构成,精神服务生产领域,由区域Ⅳ构成;
精神生产领域包括精神产品生产领域和精神服务生产领域,由区域III和区域Ⅳ构
成。其他产品生产领域,由区域V构成,其他服务生产领域,由区域Ⅵ构成;其
他生产领域包括其他产品生产领域和其他服务生产领域,由区域V和区域Ⅵ构
成。
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划分对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具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做出了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划分,马
克思才可能发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规律,揭示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本
身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性的决定作用,从而科学地预见
到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发展趋势。正如恩格斯所说,
“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
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
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
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划分标志是物质生产性质本身,这种划分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4页,人民m版社1972年
是由劳动活z为本身的分化决定的,而不是由劳动的社会分工决定的。在任何社会
形态下,无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
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客观上都存在着劳动活动本身的分化。人们不仪要从事物
质生产的劳动,还必须从事一些非物质生产的劳动,例如,宗教活动、组织管理
及其它公共事务等。因此,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有划分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
生产领域的必要,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是一对永恒的范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口将日
益减少.从事非物质牛产的人口将会越来越多。在整个人类劳动中,从事非物质
生产的比例将日益增大,非物质生产领域必然比物质生产领域更加迅速地发展。
这一点,马克思在一百多年以前就预见到了。他说:“假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以前是2/3人口直接参加物质生产,现在只要l/3人口参加就行了。以前是2
/3人口为3/3人口提供生活资料;现在是1/3人口为3/3人口提供生活资
料。以前。纯收入’(和劳动者的收入不同)是l/3:现在是2/3。现在国民⋯⋯
应该用在直接生产上的时间,不再是以前的2/3,而是1/3。⋯⋯现在2/3的
人口中一部分是利润和地租的所有者,一部分是非生产劳动者(由于竞争,非生
产劳动者的报酬也差了),这些非生产劳动者帮助前者把收入吃掉,并且把服务
作为等价提供给前者或者(例如政治的非生产劳动者)强加给前者。我们可以设
想:除了家仆、士兵、水手、警察、下级官吏等等、姘妇、马夫、小丑和丑角之
外,这些非生产劳动者一般会有比以前高的教育程度:并且,特别是报酬菲薄的
艺术家、音乐家、律师、医生、学者、教师、发明家等等的人数将会增加。”。马
克思的这些科学预占已被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
事实上,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国外的一些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
出如下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即首先是物质生产领域占最大比例:然后,随着社
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其他生产领域占最大比例;最后,从发展的前景而言,
精神生产领域将占最大比例。即产业结构演进有从“物质生产领域>其他生产领
域>精神生产领域”的产业结构模式向“物质生产领域<其他生产领域<精神生
产领域”的产业结构模式演变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本人就曾设想,随着物质生
产领域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艺术家、音乐家、律师、医生、学者、教师、发
明家等等非生产劳动者的人数将会增加,而且教育程度也会提高。
当然,物质资料的生产,对人类来说永远是一个必然王国,是人类发展自身
能力必不可少的手段。人类能力本身的发展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目的,而这
只能依靠工作同的缩短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来达到。这也正是马克思的这样一个伟
大的预言:“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册,第218.219页,人民}H版社1972年
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乏统治自己;
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F来进行这种
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
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
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
件。’’。
3.2物质生产领域的内部划分
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物质生产领域的内部划分问题。
马克思曾经为物质生产的劳动过程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列举了物质生产
的劳动过程的四种基本形式。他指出:“劳动过程是工人从事具有一定目的的活
动的过程,是他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既发生作用,又被支出和消耗的运动(通
过这种运动,工人赋予劳动材料以新的形式,因此,这种劳动物化在劳动材料中)
——不管这种形式变化是化学的,还是机械的,是通过生理过程本身的控制而发
生的,还仅仅是物的位移(它的位置的改变),或者只是物与地球的联系的分离。”
@
这里,马克思列举了物质生产的劳动过程的四种基本形式,这每一种形式分
别对应着一个物质生产领域:如果这种劳动过程的形式变化是化学的、机械的,
它正好对应着加工工业;如果这种劳动过程的形式变化是物与地球联系的分离,
它正好对应着采掘工业;如果这种劳动过程的形式变化是通过生理过程本身的控
制而发生的,它正好对应着农业;如果这种劳动过程的形式变化是物的位移,它
正好对应着交通工业。这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对应于物质生产的劳动过程的
四种基本形式变化,有四大物质生产领域,这依次是加工工业、采掘工业、农业
和交通业。前三大物质生产领域生产的是物质产品、物质财富。而第四大物质生
产领域即交通业生产的不是物质产品、物质财富,而只是效用。物质财富的生产
只是物质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物质生产领域内部的以上划分,马克思曾经明确地予以肯定。在《剩余
价值理论》第一册附录部分,马克思写道;“除了采掘工业、农业和加工工业以
外,还存在着第四个物质生产领域,这个领域在自己的发展中,也经历了几个不
同的生产阶段:手工业生产阶段、工场手工业生产阶段、机器生产阶段。这就是
运输业,不论它是客运还是货运。在这里,生产劳动对资本家的关系,也就是说,
雇佣工人对资本家的关系,同其他物质生产领域是完全一样的。”。
3.3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内部划分
①《资_本论》第三卷,下册,第926.927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争集》第47卷,第60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
③《马克思恩椿斯争集》第26卷,第一册,第44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非物质生产领域是物质生产领域的对立面,是一个包括范围极为广泛的部
『J,在实际应用中,还必须把它再迸~步分解。事实上,从非物质生产领域中至
少可以划分出一个精神生产领域,剩下的部门我们用其他生产领域这样一个范畴
来概括。
在《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中,马克思多次提到精神生产范畴,并把它与物
质生产联系起来进行分析。马克思着重指出了研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内在联
系和相互作用时,应该采取历史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
“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牛产本身不
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
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
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批判施托尔希说:“因为施托尔希不是历史地考察物质生产本身,他
把物质生产当作一般的物质财富的生产来考察,而不是当作这种生产的一定的、
历史地发展的和特殊的形式来考察,所以他就失去了理解的基础,而只有在这种
基础上,才能够既理解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组成部分,也理解一定社会形态下自
由的精神生产。他没有能够超出泛泛的毫无内容的空谈。而且,这种关系本身也
完全不象他原先设想的那样简单。”。
因此,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要研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
用,就必须把它们放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来进行考察。不能像施托尔希所做
的那样,抽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赖以存在的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抽象地、一般
地谈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精神生产领域包括:教育、宗教、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等,这一领域在
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其他生产领域是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产领域之外的、除掉流通领域(商业、
金融等)的所有生产领域,包括:统计、会计、审计、旅游、卫生、体育、国家
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公检法、警察军队等等,这一领域在社会发展过程
中也将越来越重要。
3.4三次产业划分理论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西方学者在研究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特别是进行实
际的经济增长分析时,广泛采用的统计和分类方法。所谓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
把国民经济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prim丑ry industry)、第二次产业
(secondary industry)和第三次产业(tertiary industry)。第一次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296页,人民出版杜1972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29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世、畜牧业、林业、狩猎业等);第二次产业为加工工业(包括身之矿业、制造业和
建筑业)i第三次产业为服务业(包括商业、运输业、电讯业、金融与保险业、教
科文卫等业)。
“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这样的术语,最早流行于本世纪二十年代
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他们把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矿业称为第一次产业,
把制造业称为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这个术语,最早见于1935年新西兰奥
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Fisher)版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1957年,英
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lark)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把国民经济部门划分为
农牧渔林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三大部门,来分析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及其发展规
律,从而使三次产业的概念及其划分迅速传播并被广泛使用。费希尔和克拉克被
视为三次产业划分方法的创始人。
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主要是根据劳动对象的不同特点来区分的。第一次产
业是以天然资源为对象的劳动部门,主要是农业和矿业;第二次产业是以初级产
品主要是农产品、矿产品为对象的劳动部门,主要是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一次产
业和第二次产业的共同特点是提供物质产品。第三次产业则是提供各种服务的劳
动部门,如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卫生体育等。
经济发展史上有一个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又称“克拉克定理”。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揭示出了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表明经济发展与产业变动的
内在联系:即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过程和规律是劳动力转移由第一产业到第二产
业,再由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从而提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
业变革的历史顺序。“克拉克定理”具有科学的理论价值,同时也为世界各国调
整产业结构、制定就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的发现是人类
经济思想史上光辉的一页,是具有代表性的产业结构分析理论。
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国民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越是经济发达的国
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就越高。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比
利时和我国香港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已超出70%;法国、意大利和韩国也
已接近70%,而我国第三产业在2001年也只占40%,低于印度,也低于低收入国
家的平均数。
尽管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把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划分为三大部门,但各部门包
含的内容不尽相同。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方法,联合国曾于1971年颁布
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从而将全部经济活动准确、系统
地显示出来。与三次产业分类法相比,标准产业分类法具有规范、精确的特点,
因而更宜于进行应用分析,也为管理活动以及跨时期、跨国界的比较提供了方便。
自2003年5月14日始,我国开始实旌新的三次产业划分,各个产业包括的范
豳魏T:
繁~产魏包殛农、拣、狻、濑簸(农簸,糖鞭,窿羧媛,浚鼗,农、拣、牧、
浚缀务i£);
篱二产照惫撩采矿盐(豢嶷巧袋翻浚逡渡,磊演鞠天然气,}袋渡,罴惫会瓣
矿慕逸渡,奄惫食溪矿袋逡照,≤≥念糯矿※逸照,蒺它采矿照)、穰遮鼗(农戮
食燕热王lt,食懿剿逡妲,饮粒铡逡鼗,潮鼙翻黯激,绞绞、爱,绕缓§受装、麓、
缀潮造照,痰攀、罨皮、戮毛(缄)缴其麓繇驻,零秘熬王及本、嚣、蔟、稼、藜
裁瑟照,窳爨懿逡数,逑纸及纸到菇渡,印穰照鞠记录媒食戆复翻,文教谚簿羹{
菇舞《选簸,磊渡热工、滚爨及壤燃糕麴王鼗,诧攀琢辩及纯学镶熬麓逡照,灏蘩
裁遮鼗,像警终缭潮逡渡,橡黢髑菇照,黧凝鹳鹣鼗,l≥会瓣矿魏臻4瑟鼗,爨惫
忿糕跨滚及疆蘧麓王照,蠢悉金簸埝炼及鼷惩霪羹王娥,会瓣粼晶鼗,逶蠲浚蒜翻
逡媛,专麓设务襄《造渣,交遵逡竣浚餐潮逡妲,穰气褫破歉嚣誊|彀隧照,遴傧莰
螯、诗冀凝覆葵魏邀子谖器潮逡照,纹爨搜袭及文能、办公麓撬壤镶逡渡,王慧
熬及葵稳露《遮娩,旋夯资源秘痰l秘秘凝秘收艇工渡)、惫力、燃气及承翁雯产鞫
袋疲照(溅力、热力靛生产秘袋藏效,燃气生产秘镞疲濂,隶豹雯产秘攒癍渡)、
建筑渡(糖羼积主本工糕建筑渡,建筑安装渡,建筑装馋渡。葵健建绞渡):
繁三产娩惫疑交逶逶羧、仓德窝释致照<铁赣逡埝鼗,遒爨运稔延,蹶枣公
共交通渡,承上遮输曛,靛警运输黢,管邀邋输照,装朗擞遮秘蕊继遮羧羧务照,
仓继范,郏玻照)、嫠惑掺竣、谤舞橇瑕务秘款箨救(鬯囊秘葵{囊蘩恿狻竣辍务
、澎,圣}舞穰骡务渡,软佟煦)、溉发帮零镰娥(懿笈娩,零氅蝮)、往褒巍餐饮渡
(往蜜数,餐铰簸)、金磁数(镶孬渡,涎券犍,绦羧鼗,其穗龛激潺动)、爨遗
产:、歉(薅壹|蠡产照)、疆黉幂鞋窝务滕务涟(萼菇黉涟,巍务藤务lt)、秘学繇究、菠
零瓣务窝熄溪勒囊激(磷究与试骏笈蒺,专照技拳缀务鼗,辩按交浚秘终广黢务
、煦,遮溪魏豢娆)、窳聪、环壤稻公共设熬镑纛簸(承裂簿溪渡,巧笺蛰壤簸,
公蘩莰藏繁疆渣)、嚣爨缀务帮箕憩羧务簸(矮鼠溅务建,獒毽骚务照)、教育
(教蠢)、墨生、享±会绦淹秘{童会襁澍簸(至生,季麦会缣障曛,搴主食疆利簸)、
文稳、{奉露粒娱乐激(瓤翘爨叛簸,广溪、毫援、电影翻密缘照,文纯艺零照,
钵蠢,媛承照)、公莛蛰骥霸辜主会缀缀(巾嚣筵产嶷瓠荚,瓣家撬椽,人楚姣侮
秘凝主党激,群众溺罄、拣会臻然黟寨教缀缀,藻麓嚣众巍浚缀缓)、瓣舔缀织
(黧际缀缓)。
三次产效划分溪论窍漤食璎戆液分,宅太传及浚了人黉熏产溪鞠飙敷表渡为
主转交戮{互i工鼗为主,又扶淤貔矮产菇恣主转交翻豁露貔爨产鑫瓷主懿寥蔑弱变
憝势,蠢耢予我镪攀拯秘鹱撬产镁域露≤#麓藏熏产镁域瓣攘夏关系。但燕,必须
攒蠢,三次产照戆分法嚣然没蠢秘炎露稳邂瓣物痰焦产领域、耱害串簋三产镶域稷其
他生产领域三部门分类法精确。三次产业划分理fZ段主要的缺陷表现为对第三产
业内容规定的不科学性,它的产业规定极其混乱:混淆了物质生产领域与非物质
生产领域劳动的界限;把经济领域的劳动与上层建筑领域的劳动混为一谈,把二
者都当作创造国民收入的劳动;把纯粹流通领域的商业店员和银行职员的劳动都
看作创造价值、创造国民收入的劳动,这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完全违背的。
4国内外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争论和简评
在本章中,我们概括地介绍经济学家在研究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上所提出的
代表性观点。这些代表性观点依次是以于光远先生为代表的‘‘宽派”、以孙冶方
先生、卫兴华先生为代表的“窄派”、以杨坚白先生为代表的“中派”,以及何炼
成先生、陆立军先生、白暴力先生、李铁映先生提出的观点,最后是西方经济学
家关于生产劳动的见解。
4.1“宽派”的生产劳动观
生产劳动问题上的“宽派”认为:马克思提出了两种不|一J的牛产劳动概念,
一种是从简单劳动过程角度看的一般生产劳动,一种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角度
看的特殊生产劳动,即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一般生产劳动概念适用于一切社会生
产方式,是一个比较宽的生产劳动定义,而特殊生产劳动概念只适用于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是一个比较窄的生产劳动定义;从简单劳动过程角度看的一般生产劳
动,不限于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也包括生产劳务的劳动;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是
一般生产劳动的另一个特殊,是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角度看的特殊生产劳动,这
两个生产劳动也是互相包含的关系;作为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的总量指标.应该统
计~般生产劳动所创造的一切成果。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是公认的“宽派”代表,他在60年代初期就
对刚剐兴起的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争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是他第一个
把生产劳动范畴提高到政治经济学基本范畴的高度来认识。于光远先生指出:“关
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是分析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问题”,因此,“社
会主义生产劳动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于光远先生在《中国经
济问题》1981年第l期和第3期中发表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牛
产劳动》和《马克思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读书笔记)》两篇论文是这方面的
代表作。我们主要以这两篇文章为例,简要叙述一下“宽派”心目中的资本主义
生产劳动jl!i!、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观和国民经济统计观。
4.1.1“宽派”的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观
丁|光远先生认为,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中,提到了两种生产劳动的概念。
“第一种概念是‘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角度上来考察的生产劳动’.即抽象地和它
的各种历史形态相独立地,当作人类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来考察的生产劳动。这种
生产劳动的概念,对于~切社会经济形态都是适用的。第二种生产劳动的概念是
‘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即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劳动,它是在具体的、
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下当作人和人之间的过程的生产关系。”。
关于从简单劳动过程角度看的生产劳动,于光远先生强调指出,这种生产劳
①于光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中国经济问题'1981年第1期
②于光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中国经济问题'1981年第1期
80
动绝不限于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生产劳务的劳动也属于这种生产劳动。对于这
样一个极其重要、不同儿响、反映“宽派”标志的论点,于光远先生从两方面作
了论证。
一方面,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角度来考察,于光远先生认为,虽然“马
克思在讨论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角度上来看的生产劳动时,讲的是生产物质资料的
劳动,这样意思的话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可以找到很多很多。但是马克思从来没有
认为即使是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角度上来看的生产劳动仅仅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
动。他还肯定有这样一种劳动,‘只能作为服务被享受的那些劳动,不能转化为
跟劳动者分开的,从而存在于劳动者外部的独立的产品’。这就是我们现在称之
为劳务的东西。这种劳动虽然没有对象化在物质上,然而同产品一样能够满足社
会的需要,一样能被消费,即一样有使用价值,同样如果它是商品,也一样有价
值。这种劳动同样可以抽象地、和各种历史形态相独立地进行研究。这样的劳动
也同样可以从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角度来考察,即同样消耗作为自然物质
的人的体力,消耗各种物质资料(其中有的是劳动的产品,有的是天然的自然
物)。’’①
但是,在马克思的著作里,对劳务是否属于一般生产劳动,并没有给出明确
答案。对此,于光远先生解释说,“这是因为就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情况,也
如马克思所说,‘它们的数量’跟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的‘数量相比是非常少的,
所以可以把它们置之度外。’但是,就是在那种情况下马克思还是认为在研究生
产劳动这个范畴时,还是要‘讨论到它们的’。现在劳务的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
里的比重越来越增加,以至出现‘第三产业’这样的名称。马克思如果能看到今
天的现实,他就不会再说可以把它们‘置之度外’这样的话了。”。
另一方面,从劳动协作的发展这个角度来考察,于光远先生指出,马克思曾
经说过:“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即转化为总体工人,
即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总体工人的各个成员较直接地或间接地作用于劳动
对象。因此,随着劳动过程本身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
产工人的概念也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的劳动,并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作
为总劳动者的—个器官,成为它所属的某种职能,就够了。”。
于光远先生对此引申和解释说:“这就是说,在机器旁边对毛坯从事加工劳
动的车工、铣工的劳动是直接对劳动对象进行处理,那么把毛坯装在手推车或者
电瓶车上送到车床旁边的搬运工的劳动,也应该承认是参加了对毛坯这种劳动对
象的处理,只是比起车工、铣工等来说,较为远了一层。这样一层一层下去,负
①于光远‘社台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中国经济问题,1981年第1期
②f光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中国经济问题)1981年第l期
@于光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中国经济问题》1981年第l期
责管理材料,包括管理发送毛坯的人,管理一个车间的人,埘整个工厂进行经营
管理的人(把这个进行经营管理的人是为哪个阶级的利益服务这一点先撇开不
晚),他们的劳动都应该承认是参加了对劳动对象毛坯的处理的牛产劳动;再远
一层,对工厂进行经营管理提出合理建议的经济师的劳动也应该属于生产劳动;
更远一层,研究有关经营管理问题以及它的理论基础的经济学家的劳动也是生产
劳动。从在机床上加工一个毛坯出发,我们还可以看到安排在这台床子。卜进行加
工工艺流程的人,制造刀具,设计这台机床的人,以及对制造车床的原理进行研
究,以李对车床原理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他们的劳动也是参加对劳动对象
的处理的劳动,也都是生产劳动,只是—个比一个远一些罢了。
从直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人出发,一层比—层地向远处推,从结合劳动
者的观点来看,各式各样许多参加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都是或近或远地参加对
劳动对象处理的生产劳动者。所以即使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角度上来看,只把直接
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或只把距此比较近的劳动看成生产劳动,而拒绝承认较远参
加对劳动对象处理的劳动是生产劳动的看法,是违背马克思的论述的。”。
关于一般生产劳动的范围,于光远先生总结说:“在讨论从简单劳动过程的
角度上来考察的生产劳动时,马克思既讲了直接对劳动对象处理的劳动,也讲了
间接对劳动对象处理的劳动;既主要讲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也讲到了非
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很清楚,一种劳动是否生产劳动,同劳动的具体形态是没
有关系的。”。因此,“非物质产品生产,从简单劳动过程的立场来看也是生产活
动,而且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上都是同样的人类抽象劳动的消耗,这一点
同物质产品生产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区别在于产品的特点和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
必要劳动量规定的特点。”。
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于光远先生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的定义是
耍在从简单劳动过程角度上来考察的生产劳动的定义上加上这样具体的规定性,
它‘是指社会地规定的劳动,这种劳动包含着劳动的买者和卖者之间的一个十分
确定的关系。”。因此,如果说第一种生产劳动的概念,即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
点来考察得出的生产劳动的概念是同社会经济的历史形态没有关系的话,那么后
一种生产劳动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关系。”。
这样,“只有区别了两种生产劳动的概念,即区别从简单劳动过程角度得出
的生产劳动的概念和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意义上的生产劳动的概念,我们才
能去讨论某一种劳动究竟是不是生产劳动,因为我们要在回答这样的问题之前必
①十光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中国经济问题)1981年第1期
②-F光ig《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一‘中国经济问题)1981年第1期
@于光远‘马克思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读书笔记)',‘中国经济向题'1981年第3期
④于光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中国经济问趣)1981年第1期
@干光远《马克思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读书笔记)',‘中国经济问题》1981年第3期
限制),因此,只要在全社会范围参与对物质产品生产的,都应该承认娃从社会
妻义鼹点衷考察妁生产劳动。”。
以上,就是’j二光远先生的社会主义生产努动的划定。至于社会主义生产势动
的乡}延,悠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劳魂至少惫摆渡下足罄分。
“第~,生产物成产品的劳动。这种劳动是对象化在产晶或商品之中。这种
劳动,奄黪是蠹接对骛魏对象进行鲶毽茨势动,有的楚或近或远裁接对劳魂砖象
处理的劳动。
第二,牛产能够满足社会消费需要的劳务的劳动。这种劳动的特点是它在
运动的形态中就被消费了。
第三,从事产品分配和交换的劳动。
第四,生产精神财富的劳动。
第五,教育的劳动是在人类的头脑上下功夫的劳动,它的产品不是人的肌
体,而是人所获得的智慧、才能、品德等等。
第六,用于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劳动。”圆
4.1.3“宽派”的国民经济统计观
于光远先生认为,在统计一个国家总的生产成果时,应该把他所理解的从简
单劳动过程的角度看的生产劳动所创造的一切成果都统计在内。“这样计算出来
的劳动收入就应该大于工农业生产总值,而大体上和资本主义国家统计中的国民
生产总值相仿。在扣去生产中所损耗的已经物化在产品中的劳动之后,就同资本
主义国家统计中的国民收入相仿。”。
于光远先生认为,“在统计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时可以基本上采取资本
主义现在使用的统计方法。按照这种方法,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和世界各国相比,
一方面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上也比现在的统计方法比较站得住脚。”。另外,这样做
还有一个优点,即“采取世界各国通行的统计中的计算国民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
方法,有利于在发展物质资料生产的同时,把其它各方面的事做好。”。
水牟丰芈冰木书木木半冰木木本木水牛丰
我们认为,“宽派”的主要问题在于:
第一,把马克思从一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的生产劳动概念误以为是从简单
劳动过程看的生产劳动概念,并想当然地把这种生产劳动当作生产劳动的一般定
义,这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导致“宽派”理论不能成立的主要原因。
第二,把从简单劳动过程看的生产劳动,看作不仅包括生产产品这种以静的
①于光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中国经济问题》198|年第1期
②于光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中国经济问题》1981年第l期
③于光远t杜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中国经济问题》1981年第1期
④于光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中国经济问题》J981年第1期
⑤于光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中国经济问鹾》1981年第1期
形式存在的劳动,也包括生产劳务这种以动的形式存在的劳动,这显然违背了马
克思关于第二种生产劳动范围的论述。通过不恰当地扩大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角度
看的生产劳动范围,他们使自己的理论满足了哲学上~般和特殊的基本要求。
第三,“宽派”把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看的生产劳动只归结为
一个广义的定义,而不是马克思所主张的两个定义。这样,对于马克思所说的“对
产业资本来说,流通费用看来是并且确实是非生产费用。对商人来说,流通费用
表现为他的利润的源泉,在一般利润率的前提下,他的利润和这种流通费用的大
小成比例。因此,投在这种流通费用上的支出,对商业资本来说,是一种生产投
资”,“宽派”将无法做出解释。
4.2“窄派”的生产劳动观
生产劳动问题上的“窄派”认为:马克思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生产劳动概念,
一种是从简单劳动过程角度看的—般生产劳动,一种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角度
看的特殊生产劳动即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般生产劳动概念适用于~切社会生产
方式,是个比较宽的生产劳动定义,而特殊生产劳动概念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是一个比较窄的生产劳动定义;从简单劳动过程角度看的一般生产劳动,
只限于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不包括生产劳务的劳动;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是—般
生产劳动的另一个特殊,是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角度看的特殊生产劳动,这两个
生产劳动也是互相包含的关系:作为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的总量指标,只应该统计
一般生产劳动所创造的一切成果。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孙冶方先生是公认的“窄派”代表,他在《经
济研究》1981年第8期中发表的《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国民收入和国
民生产总值的讨论——兼论第三产业这个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以及社会经济统
计学的性质问题》这一长篇论文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地阐
明了关于生产劳动只能以物质产品的生产为限的主张。他坚决反对生产劳动的
“宽派”论,指出,断言科、教、文、卫等部门的劳动也是生产劳动的观点是不
能成立的,这是“因为第一,它混淆了物质和精神,混淆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二,混淆了仞次分配和再分配,混淆了生产和消费;第三,混淆了生产过程中
的主体(劳动者)和客体(产品);第四,混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混淆了费用和效
用,混淆了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建立在这四种混淆观点之上的
经济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则是一个有重复计算的、有很大虚假性的指标。”①
这篇论文的主旨在于反对用国民生产总值这个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来代替国民
收入这个范畴;反对科、教、文、卫以及一切服务行业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都
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一观点。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如何界定,孙冶方先生并没
①孙冶方《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讨论》,《经济研究》198{.年第g媚
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明,他通篇谈的都是一般生产劳动问题。我们主要以这篇论
文为例,并结合同属于“窄派”的卫兴华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
期发表的《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一文,简要叙述一F“窄派”心日中的资本
主义生产劳动观、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观和国民经济统计观。
4.2.1“窄派”的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观
虽然公认孙冶方先生是生产劳动问题上的“窄派”代表,但孙冶方先生关于
生产劳动问题的论述并不多,他只坚持生产劳动只能以物质生产为限,不能越出
这个界线,这个论点是“窄派”的标志。孙冶方先生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
物质财富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的。离开了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来研究经济
问题必然走入迷途。””
对“窄派”的观点作了详尽而完全的阐发的,当推卫兴华先生在《中国社会
科学》1983年第6期发表的《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一文。卫兴华先生认为,
马克思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考察和阐述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的。
首先,“从单纯劳动过程来考察,凡是生产物质产品(使用价值)的劳动,都
是生产劳动。”。而“从单纯劳动过程来考察生产劳动,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
个体生产者的劳动过程。这里劳动的一切职能结合于一身,劳动者要参加劳动的
全过程。另一种是社会化的集体劳动过程。这里,劳动的不同职能,分配给不同
的劳动者担任;产品成为总体劳动者协作劳动的产物。因而,生产劳动和生产劳
动者的概念也随之扩大。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不一定都亲自动手将劳动直接加之
于劳动对象,而是只要完成总体劳动中的某一职能就行了。这样,凡是参加物质
生产过程的一切成员,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如工程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等,都是生产劳动者。”。卫兴华先生认为,“总体劳动并没有改变单纯
劳动过程的性质,它依然只是从生产物质产品的角度考察的。这样的总体劳动,
既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中,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的社会化生产中。”。
其次,“从资本丰义生产过程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
因而凡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便是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卫兴华先生认为:“不
能把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同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生产物质
产品的劳动不一定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但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必然是在物质
生产领域中进行的劳动。不应忘记。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
的统一’,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离开了生
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过程,也就不存在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这里所讲的
①孙冶方‘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国民收入和冒民生产总值的讨论》,‘经济研究》1981年第8期
②卫兴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③卫兴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国牡会科学’1983年第6期
④卫*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⑤卫*毕‘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劳动过程’,并不包括精神生产的劳动过程。”∞
再次,“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单纯表现形式来考察,凡是能给资本家(包括
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等)提供利润的雇佣劳动,都是生产劳动。
虽然剩余价值或利润是产业雇佣工人生产的,但是,非生产部门的资本也要获得
利润。利润表现为资本的产物,因而一切资本都成为利润的源泉。为资本获得利
润服务的一切雇佣劳动,对雇主来说,也都表现为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即生产劳
动。尽管这是资本主义关系的现象形式,但它依然是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物。它同
样表明,一切资本运动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表明‘劳动的买者和卖者之间的
一个十分确定的关系’。这种生产劳动只是从劳动的一定社会形式来看的,是衍
化或派生出来的。正因为这样,某种劳动按其自身性质来说,不创造价值和剩余
价值,不是生产劳动,但从社会形式来看,是生产劳动。”。
比较第二种生产劳动与第三种生产劳动概念,卫兴华先生认为,本来的规定
应该是“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是同资本相交换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它以生产物
质产品为前提。现在变成了:凡与资本相交换能为雇主获得剩余价值的劳动就是
生产劳动,而不以生产物质产品为前提。前一种生产劳动是科学的规定,后一种
生产劳动是前一种的转化形式,是由前一种衍化而来的派生意义上的生产劳动。
而一些同志却用后一种转化形式的生产劳动否定科学规定的生产劳动,用派生意
义上的生产劳动否定本来意义上的生产劳动。这就误解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
论。”@
4.2.2“窄派”的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观
卫兴华先生指出,“对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不管持何种见解,都
应提出一个明确的划分界限或客观标准。”。他批评说:“有些文章论述社会主义
的生产劳动时,断言这种劳动是生产劳动,那种劳动是生产劳动,几乎包括了一
切服务行业和精神生产领域,却没有明确说明划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
动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有的表面上提了个标准,但实际上可以任意解释,不好把
握。”@
卫兴华先生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就是为充分满足劳动者的物质和
文化生活需要而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是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物质生产
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包括从生产单位内部或从外部为直接生产过程
提供服务的劳动,如设计、科研等劳动。这种劳动创造的价值既补偿劳动者的生
①卫兴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②卫辫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卫兴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④卫兴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⑤卫兴牛《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活消费品的价值,又为社会提供一个余额。”。
对商业劳动,孙冶方先生有一个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在资本卡义条件下,
有些商业劳动是非生产劳动,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有商业劳动都是生产:劳动。
孙冶方先生认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长期存在着~个牢固的观点,认为流
通领域中的劳动是非生产性的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劳动。这种观点根深蒂固,
形成了轻视流通过程的重要原因之一。”o
孙冶方先生指出:“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正如没有流通就没有生产一样:没
有流通中的劳动,也就不可能有生产中的劳动。就产品的最终消费来说,流通中
的劳动同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是同样必要的,同样重要的。流通中存在着非生产
性的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产物,不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现象。”。
他指出:“肯定社会主义流通领域劳动过程的生产性,有助于区分资本流通
与公有制条件下产品流通的不同本质,有助于克服忽视流通、轻商思想,大大改
善在流通领域从事辛勤劳动的人员的社会地位,有利于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发挥流通领域劳动者的积极性,搞好流通,加快生产发展。”。
与此相应,“同社会主义社会中流通领域的劳动性质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
的流通费用也不再象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费用那样,分为生产性费用和纯粹流通
费用两个部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因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继续而花费的活劳动
和物化劳动,属于生产性费用;为资本家实现和占有剩余价值所发生的费用属于
纯粹流通费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产品经过流通进入消费领域而花费的各项劳
动支出所构成的费用,都是属于生产性费用,都是使产品最后完成(被消费)所必
须花费的。”。
孙冶方先生把流通的重要性强调到过份的程度上了,把社会主义商业劳动全
部归结为生产劳动,生产价值的劳动。这虽然提升了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
作用,但同时也把生产和流通这两种基本职能混淆起来,使我们无法区分生产和
流通。孙冶方先生把一股生产劳动严格限定在物质生产领域.为什么在谈论社会
主义商业劳动这种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时,却把它归到创造价值的劳动上去,
把它归到生产劳动上去昵?事实上,一种劳动是否生产价值,与这种劳动的社会
生产关系丝毫无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有一些商业劳动不创造价值,不属于生
产劳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同样的商业劳动怎么可能创造价值,属于生产劳动
呢?
4.2.3“窄派”的国民经济统计观
①卫兴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田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②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曩'(续集.修订本).第189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③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置'(续集.修订本),第189贞,人民出版杜1983年
@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愿'(续集,惨订奉),第190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⑤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闯愿’(续集.修订奉),第190页.人民出短社1983年
孙冶方先生不赞成使用西方经济学中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作
为反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成果的统计指标。为此,他批判“宽派”说,“生产劳
动宽派论者主张把科、教、文、卫等非物质生产部门职工工资当作国民收入,加
在国民生产总值里面去,是混淆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界线,是把属于
‘5l’和‘V’的收入作了重复计算,而且随着服务行业的发展,再分配的次数越
多,重复计算的次数也就越多,国民生产总值的虚假性也就越大。”。这是因为,
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指标不仅包括有固定资产的折旧,而且意味着把物质生产领
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中的一部分,即通过再分配线路分配给非物质生产领域的职
工,供他们消费的那部分物质财富,又重复地加进了新创造的物质财富(净产值)
的总和中去,也就是把社会一部分成员的消费数额,当作新刨造的物质财富加进
社会的净生产数额中去了。”回孙冶方先生指出:“西方社会用来表示社会财富的
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指标以及现在报刊上相当普遍使用的‘第三产业’这个概念是
资产阶级经济学概念。如果认为我们用‘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指标代替我们从第
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就采用的‘国民收入’(即‘净产值’)这个指标是一种思想解
放,那么这是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解放’出来而回到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
的价值学说中去了。”。
卫兴华先生的国民经济统计观与孙冶方先生是~致的,他也认为“把托儿所、
幼儿园、影剧院、银行、信托业、保险业、广告业、婚姻介绍所,以及教育、体
育等部门,统统规定为创造国民收入的生产部门,既无理论根据,又无实际意义。
发展这些行业不管怎样必要和有益,它们并不能增加国民收入,而是需要从国民
收入的扣除中获得补偿,是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问题,而不是属于国民收入的
创造问题。如果在我们的经济统计工作中,把许多非物质生产领域甚至非经济领
域的收入也作为国民收入,那势必会夸大国民收入总额,把国民收入再分配,当
作国民收入本身。””
枣球木木宰枣木木掌木牛牛木木水牛牛木
我们认为,“窄派”的主要问题在于:
第一,把马克思从一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的生产劳动概念误以为是从简单
劳动过程看的生产劳动概念,并想当然地把这种生产劳动当作生产劳动的一般定
义,这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导致“窄派”理论不能成立的主要原因。
第二,“窄派”把从简单劳动过程看的生产劳动当作生产劳动的一般定义,
而把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的生产劳动范围严格选择在物质生产领域。通过不恰
④孙冶方(关十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讨论》,《经济研究》1981年第8期
②孙冶方(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讨论》,‘经济研究》1981年第8期
③孙冶方(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讨论》,《经济研究》1981年第8期
④卫兴毕《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当地压缩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看的生产劳动范围,他们使自己的理论满足
了哲学上一般和特殊的基本要求。
第三,“窄派”把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看的生产劳动只归结为
一个狭义的定义,而不是马克思所主张的两个定义。这样,对于马克思所说的“对
产业资本来说,流通费用看来是并且确实是非生产费用。对商人来说,流通费用
表现为他的利润的源泉,在一般利润率的前提下,他的利润和这种流通费用的大
小成比例。因此,投在这种流通费用上的支出,对商业资本来说,是一种生产投
资”,“窄派”也将无法做出解释。
4.3“中派”的生产劳动观
生产劳动问题上的“中派”认为:一般生产劳动的概念应该介于“窄派”和
“宽派”之间,“窄派”失之过窄,“宽派”失之过宽:从劳动过程角度看的一般
生产劳动,不限于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也包括一部分生产劳务的劳动;作为反
映国民经济状况的总量指标,只应该统计一般生产劳动所创造的一切成果。
生产劳动问题上的“中派”观点以经济学家杨坚白先生为代表,他在《经济
学动态》1981年第9期中发表的《生产劳动应是新创造的价值超过消费的价值
的劳动》这一短篇论文中明确的提出了这方面的主张。我们主要以这篇论文为例,
并结合程恩富先生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的《劳动·价值·分配》一
书的文章《价值、财富与分配“新四说”》一文,简要叙述一下“中派”心目
中的生产劳动观和国民经济统计观。
杨坚白先生指出,“对什么是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我的观点介于‘宽派’
与‘窄派’之间。”。他认为,“生产性劳动首先必须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这
是因为一切生产和消费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所谓非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就都
无从谈起。”9那么,是否只有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才叫做生产劳动?杨坚白先生
认为,“生产不生产物质产品,并不能作为确定服务工作是不是生产性劳动的标
志。因为生产性劳动所提供的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不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活动。
营业性的服务工作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产性劳动、另一种形式的物质生产部门。服
务事业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活动,为国家上缴利润和税金。所以,我认为服务
部门也是物质生产部门,也可以称为服务性生产部门。”9
那么,应该如何计算国民收入呢?杨坚白先生认为,“计算国民收入的物质
生产部门应包括:(1)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
和商业。(2)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各项活动。如物质生产部门的科学技术研究、职
工培训和医疗等。(3)城市公用事业,如水、电、煤气等。(4)环境污染治理。
①杨坚白‘生产劳动应是新创造的价僵超过消费的价值的劳动’.‘经济学动态)1981年第9期
圆杨坚白‘生产劳动应是新创造的价值超过消费的价值的劳动》,‘经济学动态》1981年第9期
③杨坚白(生产劳动应是新创造的价值超过消费的价值的劳动》,‘经济学动态》1981年第9期
(5)客运。包括铁路、轮船、航空和城市的叠共汽车和电车等。(6)所有生活
日用品的修理业。(7)营业性的生活服务,如理发、美容、澡堂、旅馆等。”⋯杨
坚白先生特别指出,不应该计算国民收入的部门包括“在物质生产部门之外的从
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部门,教育部门,公费医疗单位及政府工作部门等。它们
都不是生产部门,因为它们不创造国民收入,而是消费国民收入的。”。
程恩富先生在《价值、财富与分配“新四说”》一文中重申了他的“新的
活劳动价值一元论”,他认为,“凡是直接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物质商品和精神商
品,以及直接为劳动力商品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实
体的内部管理劳动和科技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劳动或生产劳动。”。程恩富先
生这里实际上是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和生产劳动划了等号,创造价值的劳动就是生
产劳动,生产劳动也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他的“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实
际上就是他的“生产劳动观”,这就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程恩富先生“新的活劳动
价值一元论”的原因。
具体地说,程恩富先生认为,有四大类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即生产劳动。
“第一、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第二、从事有形和无形
商品场所变更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第三、生产有形和无形精神商品
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第四、从事劳动力商品生产的服务劳动是创造
价值的生产性劳动。”。显然,程恩富先生的“新的话劳动价值一元论”既不赞
成把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局限在物质生产领域的传统观点,也不赞成把创造价值
的生产劳动扩展到纯粹买卖、纯粹中介之类的经济领域,甚至延伸到党政军和公
检法之类的非经济活动领域的时髦观点。在生产劳动问题上,程恩富先生显然属
于“中派”。
水木木木率球水料半木牛术木牛木半球
我们认为,“中派”的主要问题在于:
第一,把马克思从一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的生产劳动概念误以为是从简单
劳动过程看的生产劳动概念,并想当然地把这种生产劳动当作生产劳动的一般定
义,这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导致“中派”理论不能成立的主要原因。
第二,“中派”认为,从简单劳动过程看的生产劳动不仅包括以静的形式存
在的物质产品,也包括一些以动的形式存在的劳务,在他们那里,“一些”的范
围是非常随意的,也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而且他们的解释明显违背了马克思关
于第二种生产劳动范围的论述。通过不恰当地扩大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角度看的生
①杨坚白《生产劳动应是新创造的价值超过消费的价值的劳动》,‘经济学动态》1981年第9期
⑦杨坚自《生产劳动应是新创造的价值超过消费的价值的劳动》.‘经济学动态》1981年第9期
@程恩富《价值、财富与分配“新四说’,载于‘劳动·价值·分配,.安教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④程恩富《价值、财富与分配“新四说协,载于‘劳动·价值·分配’,安赣大学出版社2003年
产劳动范围,他们使自己的理论满足了哲学上一般和特殊的摹本要求。
第三,“中派”把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看的生产劳动只归结为
一个中间的定义,而不是马克思所主张的两个定义。这样,对于马克思所说的“对
产业资本来说,流通费用看来是并且确实是非生产费用。对商人来说,流通费用
表现为他的利润的源泉,在一般利润率的前提下,他的利润和这种流通费用的大
小成比例。因此,投在这种流通费用上的支出,对商业资本来说,是一种生产投
资”,“中派”无论如何将无法做出解释。
4.4生产劳动问题上的其他主要观点
除了以上介绍的“宽派”、“窄派”和“中派”,我国经济学家何炼成先生、
陆立军先生、白暴力先生、李铁映先生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独树一帜的新观点。
下面,我们将简要地介绍这些关于生产劳动的独特见解。
4.4.1何炼成先生的生产劳动理论
在我国经济学界,何炼成先生是最早研究、讨论社会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学
者之一。《中国经济问题》1962年第9期上发表的草英、攸全同志《关于生产
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是中国第一篇研究生产劳动问题的经济学论文。何炼成先生
随即在《经济研究》1963年第2期上发表《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
非生产劳动》一文与之商榷,从而拉开了全国生产劳动理论大讨论的帷幕。这场
讨论旷曰持久,何炼成先生对于生产劳动问题的研究从未停顿。据不完全统计,
自60年代以来,他发表的有关论文就有10余篇,直接论述生产劳动的文章已经
写到“六论”,他关于这个问题的思想和观点都汇总在1986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生产劳动理论与实践》这本专著中。在全国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研
究中,何炼成先生的观点独树一帜、自成一派。
何炼成先生认为,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中,提到了两种不同涵义的生产劳
动概念。第一种是从简单劳动过程角度来考察的生产劳动~般,第二种是从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角度来考察的生产劳动特殊即资本主义生产劳动。
关于从简单劳动过程角度来考察的生产劳动一般,何炼成先生认为,“所谓
简单劳动过程,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它体现了人和自然之问的关
系,这个过程的结果会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并有抽象劳动物化在其中。正是从
这个含义出发,马克思把这种从简单劳动过程来看的劳动.称之为生产劳动一般,
或生产劳动的普遍定义,即‘从物质生产性质本身中得出的关于生产劳动的最初
定义’。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所谓从简单劳动过程来考察生产劳动与非生
产劳动,也就是从物质生产性质本身来考察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换句话说,
物质生产性质本身,正是生产劳动一般存在的基本经济条件,也是一般意义上的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由以划分的基本前提。”。因此,“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
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是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的,这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永
恒范畴。”。
关于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角度看的生产劳动特殊,何炼成先生认为:“从资
本主义生产的意义来考察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具体定义,是由资本主义生
产的本质(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决定的,也就是说,是由资本主义的基
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何炼成先生并且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从具体生产方式来考察生产劳动和非生
产劳动,就在于要从具体生产方式的生产目的出发,来考察某一具体生产方式的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在区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时,何炼成
先生以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为指导,也采取了从简单劳动过程和具体生
产方式两方面进行研究的方法:首先从一般劳动过程的角度界定社会主义社会中
的一般生产劳动的本质,接着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特殊生产
劳动的本质。
何炼成先生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
建立,社会生产的目的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根本不同了,它不再是为了少数剥
削者的利益服务,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她满足整个社会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
化需要;因此,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生产劳动特殊定义应当是:凡是能
直接满足这种需要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凡是间接有助于这种需要的满足的劳
动,就是非生产劳动,至于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甚至有害于满足这神需要的劳动,
则只能算是无效劳动甚至有害劳动了。”。
根据以上认识,何炼成先生指出:“属于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生产劳动范
畴的部门,除了包括前面所说的属于生产劳动一般的整个物质生产部门以外,还
应当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各种服务部门和文化、教育、卫生等业务部门,而
属于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非生产劳动范畴的部门是:纯粹商业部门、财政金融
部门、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的行政部门、各级党政机关部门、国防部门等等。”
@
因此,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生产劳动特殊的范围较从简单劳动过程
角度看的生产劳动一般的范围广泛,后者只构成了前者的—个组成部分。
何炼成先生认为:“在国民收入的创造问题上,我是倾向窄派观点的,即认
为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国民收入,而非物质生产劳动(包括精神生产劳动)
第87-88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第95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第213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第131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生生生生生隆恕隆隆魁劳劳劳劳劳动动动动动理理理理理论论论论论坷巧坷辱坷实实实实实践践殴鳇践;》第132.133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①@@④@ 何何何何何炼炼炼炼炼成成成成成
并不创造国民收入。”。因此,“只有从简单势动过程来考察的一般意义的生产劳
囊,邸各携蔟生产部门孛鸯接菔事携覆生产瓣劳蘩,菇’毙翅造翟民投入;嚣魏,
当我们计算圈民收入的实际数额时,就应当而且只能计算各物质生产部门中溉接
姨事物矮生产筑劳动躲全秘续鬃。”。
术半水半术木木水木木木爿【木木木丰术木
我们认为,何炼成先生“生产劳动理论”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他把马
克思从一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的生产劳动概念误以为是从简单劳动过程看的
牛产劳动概念,并把这种生产劳动当作生产劳动的一般定义,这是不『F确的:另
一方面,他认为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分别考察生产劳动问题的,
从生产力角度、也就是从简单劳动过程角度看的生产劳动是生产劳动的一般定
义,而从生产关系角度、也就是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角度看的生产劳动是生产劳
动的特殊定义。但是,他的生产劳动的特殊定义的外延比生产劳动的~般定义的
外延还大,这不符合哲学上一般和特殊两个范畴的基本要求。
4.4.2陆立军先生的生产劳动理论
陆立军先生认为: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劳动的根本标志是~定社会生产关系赋
予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式规定,这是生产劳动的决定性定义;劳动内容则是形式规
定性加诸其上的基础和物质承担者,这是生产劳动的补充定义:马克思正是从形
式规定性和劳动内容相统一这一两重见地的角度来考虑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社
会主义生产劳动也应依据“一个标志”、“两重见地”这一原理进行规定;作为反
映国民经济状况的总量指标,应该统计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体系所创造的
~切成果。
生产劳动问题上的这~独特观点是陆立军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他曾为此著述
了大量的论文和文章,他的观点集中在他1988年由求实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主
义生产劳动概论》这一专著中。我们以这本专著为例,简要叙述一下陆立军先生
的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观、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观和国民经济统计观。
陆立军先生认为:“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劳动’作为经济范畴,其内涵的核
心纯系对劳动所秉有的社会形式(社会形式在某一社会形态下可称为形式规定
性),从而对~定生产关系本身的概括或简称。确定某项劳动是否为一定社会的
生产劳动,最根本的标志,就看其是否秉有该社会生产关系所赋予的社会特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断言:生产劳动的规定与劳动的自然形式(即反映人
和物的自然关系的劳动具体内容)绝对没有关系。”。
由此,陆立军先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认为,“如果从对资本主义生产劳
①何炼成‘生产劳动理论与实践)。第165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何炼成‘生产劳动理论与实践',第168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③酤立军《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概论》.第29页,求实出版社1988年
动的上述论述中,抽去这一范畴所表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可以得出关于‘生
产劳动一般’的如下定义:‘生产劳动一般’是表现某一社会生产关系本质、具
有某种社会形式的劳动;是对劳动能力出现在某一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整个
关系和方式的简称。”⋯
他总结说:“生产劳动的根本标志是劳动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所秉有的社
会形式规定性。但是,在现实劳动形态中,社会形式规定性并不是凭空存在的,
它必须以某种劳动内容(有用劳动)作为基础和承担者。因此,具体研究每一社会
形态的生产劳动,都必须注意把握形式规定性与其承担者的辩证关系。”。而“正
确地理解和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两重见地考察生产劳动,这是研究生产
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总之,对任何社会形态下的劳动,都应
从其自然形式(具体内容)和社会形式规定性两重见地来考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和承担者,后者则是生产劳动的根本标志。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互为条件,
不可分割。而研究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劳动,最根本的,就是要在自然形式和
社会形式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着力把握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赋予劳动
的特殊的社会形式规定性。”。
陆立军先生认为,以上所述正是马克思研究生产劳动问题的基本方法论。
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只是生产劳动一般的一个特殊形态,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比
起生产劳动一般来,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劳动能力所有者作为劳动能力的出卖
者与资本家相对立,二是他的劳动作为活的要素直接并入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中,成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可变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是生产劳动一般
的另一个特殊形态。陆立军先生没有明确给出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确切定义。他
使用“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一词的含义与上面几位先生的含义不同,他用这个词
指代“整个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体系。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自然是社会主义性质
的生产劳动{但也包括虽不完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却又因其从属于社会主义经
济,因而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体系组成部分的其它性质的生产劳动。”回
陆立军先生认为,这种意义的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可以定义为“在国家计划、
政策指导下,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劳务生产领域的全
民、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或个体户,直接从事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的产品与劳务的生产,或为这些产品(劳务)的生产提供物质技术手段,力
求为本经济组织获得最大纯收入,并借以参与国民收入创造的‘总体劳动者’的
劳动。”o
①陆立军《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概论》
②陆立军‘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概论》
@陆立军‘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概论'
④陆立军《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檄论)
@陆立军《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概论》
第3l页.
第3l页,
第32页,
第85页。
第97页,
求实出版社1988年
求实出版社1988年
求实出版社1988年
求实出版社1988年
隶实出版社1988年
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劳动内容,陆立军先牛指出:“生,rt劳劫韵根本标
志是社会形式规定性,而劳动内容仅是社会形式规定性的物质承担者。所以,我
们把劳务生产、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道视为生产劳动的劳动内容,只是肯定这
两个领域的某些劳动在~定的生产关系下,可以承担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所特有的
社会形式规定性,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体系的组成部分。至于这两个领域
的哪些劳动属于或不属于生产劳动,则完全取决于这些劳动是否为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所规定,按照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生产,以直接提供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
要的使用价值,并参与国民收入的创造。”。
关于非生产劳动,陆立军先生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非生产劳动,是指
不参与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物质文化需要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也
不直接为上述生产部门提供物质、技术条件,但能保证或有助于上述生产的社会
主义劳动者的劳动。”@
陆立军先生认为:“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非生产劳动者主要包括:
甲、政府各级行政部门的干部:
乙、政党和人民团体各级组织的工作人员;
丙、不从事生产的军队、警察;
丁、三大生产领域中从事政治、保卫、文档等业务的干部;
戊、大、中学校中,正在学习期间的学生(在职人员的进修、轮训等除外)。”
陆立军先生的国民经济统计观是建立在他的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观的基础之
上的。他认为,“按照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具体内容,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分别
划分为物质生产、劳务生产和精神生产这三个生产领域,共20个部门,再加【二
4个非生产部门,共24个部门,具体划分方法见表一6。
我们认为,在表6中,‘生产劳动部门’所属的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
领域(包括劳务生产领域和精神生产领域)从事使用价值生产的所有劳动者的劳
动都创造价值,从而参与了国民收入的创造。因此,在统计、核算国民收入(国
民生产总值)时,理应把所有这些部门的劳动成果都计算在内。”④
表6
劳动的性质主要经济活动领域国民经济部门
领生物1、农业、林业
域产质农业生产领域①
2、畜牧业、水产业
①陆立军‘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概论',
②陆立军‘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概论',
③陆立军‘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概论',
④陆立军‘村会主义生产劳动概论》,
求实出版杜1988年
求实出版杜1988年
求实出版杜1988年
第第第第n¨H舛页页页页求实}}l版社1988年
3、矿业和采石业
工业生产领域② 4、加工制造业
5、建筑业
6、交通运输业
运输通讯活动领域
7、邮电通讯业
8、商业、物资供销和租
各商品货币流通领域赁业


社9、金融、保险、信托业
产劳会
务服10、旅游业、园林业
劳生务11、交通、消防服务

产领
领域12、新闻、出版、广
部域各种专门性服务
告业
门13、职业介绍、咨询、
非社会薄记
物直接14、卫生、保健、环
质生
为人兼有精神生产特征境保护

领本身的劳务生产领域15、体育、舞台艺术
域的生业
产和16、教育
生活17、住宅、市政公用
服务事业
的领
兼有物质生产特征
的劳务生产领域
18、狭义服务业(理
域发、洗澡、旅馆、幼
儿园、托儿所、影剧
院等)
精19、科学研究
领神部分并入(变成)直接生产
域生
20、文化艺术、新闻、出
ic 力,部分兼有上层建筑性质
版部门的采、编工作
2l、国家各级权力机构及
非行政机关
生22、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及

完全属于上层建筑领域
其机构
部23、生产劳动部门中的行
门政管理机构
97
24、军队(从事民用农、
工、副业及其他产品
牛产:的除外)
(!)包括以加1=农、牧、副产I恼为土的农村工业。
②包括并八工业生产领域的交通、邮电业以及饮食、服装、照相、洗染和各种生活用品修理部门.
丰木木章丰宰牛术謇木半水牛术水幸牢半
我们认为,陆立军先生“生产劳动理论”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他强调
社会生产关系,并把它认定为生产劳动的本质特征,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他忽视
了生产劳动的物质载体,认为马克思只有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定义,这是不正
确的;另一方面,他的一般生产劳动范畴是一个十分空洞的抽象,没有任何客观
的内容,从原始社会生产劳动、奴隶社会生产劳动、封建社会生产劳动、资本主
义生产劳动、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和共产主义生产劳动这些生产劳动的具体形态中
抽象出的所谓“一般生产劳动”范畴,还剩下什么规定呢?这难道不是一个没有
任何客观内容的、完全空洞的范畴吗?提出这种意义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显然是
犯了肆意抽象的错误,违背了逻辑学上度的基本规定。
4.4.3自暴力先生的生产劳动理论
白暴力先生发表在《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上的《马克思生产劳动范
畴的两重性及其统一——兼论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一文,对于马克恩的生产劳
动理论提出了新的解释。他认为,高级的科学范畴,是辩证的范畴,往往具有两
重性,“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两重性,马克思的生产
劳动范畴就是这种高级科学范畴,也具有两重性。”⋯
白暴力先生认为,“生产劳动的两重性来源于社会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和劳动
的两重性。社会生产过程,一方面是一般的物质变换过程,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
间的交往过程。前一个过程是生产的一般过程和条件,后一个过程是生产的社会
形式或生产关系。在第一个过程中,劳动是具体劳动;在第二个过程中,劳动是
抽象劳动。因此,在生产的一般过程中,生产劳动以具体劳动存在(我们称为生
产的具体劳动);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生产劳动以抽象劳动存在(我们称为生产的
抽象劳动)。因此,生产劳动是生产的具体劳动与生产的抽象劳动这两重性的统
,J②

“生产的具体劳动的内涵可以表达为:生产的具体劳动就是改变物质形式适
①131t)J‘马克思生产劳动范畴的两重性及其统一),‘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②白暴力《马克思生产劳动范畴的两重性及其统一’.‘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合人类需要的具体劳动,}ii】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白暴力先生认为,生
产的具体劳动具有如下三个基本性质:l、生产劳动的人类需要性;2、生产劳动
的物质性;3、生产劳动的社会历史性。
生产的抽象劳动是从社会生产关系考察的生产劳动。白暴力先生写到,关于
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马克思指出了以下三条基本原理。
第一、从资本观点来说的生产劳动内涵“是从一定的社会形式,从这个劳动
借以实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得出来的”,“只表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第二、“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真正产物是剩余价值,所以,只有
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
第三、由于“对资本来说,构成生产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的,不是生产劳动
的一定有用性质,也不是物化着生产劳动的产品的特殊有用属性,而是生产劳动
作为创造交换价值的要素的性质。”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是劳动的这样一
种规定,这种规定本身同劳动的一定内容,同劳动的特殊有用性或劳动借以表现
的特殊使用价值绝对没有关系。所以,同一内容的劳动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
是非生产劳动。”o
如果将这些原理一般化,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生产劳动具有由社会生
产关系决定的一方面;第二,由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劳动是以由生产关系决定的
社会生产直接目的来确定,并作为划分标准的:第三,由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劳
动是抽象劳动,不是具体劳动,与具体劳动生产的使用价值形式无关。
因此,“生产的抽象劳动的内涵可以表达为:生产的抽象劳动是实现社会生
产的直接目的的抽象劳动。”。
白暴力先生指出,既然生产的抽象劳动是由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所决定的,
那么,讨论社会主义的生产的抽象劳动,就应该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开始。
那么,什么又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呢?白暴力先生认为,社会主义生产目
的可以定义为“是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要通过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来实现。一方面,具体劳动生产
出不同质的产品(使用价值)来满足整个社会不同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抽象劳
动提供了劳动的量(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价值量),从而提供了商品的量,并且构
成杜会劳动和产品分配的量的内容,所以从量上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回
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下列两个结论。
第一,要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就必须在必要劳动之外进行
①白暴力《马克思生产劳动范畴的两重性及其统一》,《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②白暴力<马克思生产劳动范畴的两重性及其统一》,《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③白暴力(马克思生产劳动范畴的两重性及其统一》,‘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④白暴力《马克思生产劳动范畴的两重性及其统一》.《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剩余劳动,只有进行剩余劳动,才能使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得到满足。剩
余劳动通过两个方面来满足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一方面,剩余劳动生产
的剩余产品以消费资料形式直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另。方面,剩余劳动生产
的剩余产品以生产资料形式用于扩大生产规模间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因此,
社会主义生产的抽象劳动首先是提供剩余劳动的劳动。
第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也就是,经常增长的
物质和文化需要不是通过个别生产者提供的剩余劳动在个别生产者身上直接实
现的,而是通过整个社会实现的。所以,只有将剩余劳动提交社会由社会共同占
有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换言之,只有剩余劳动以“为社会的劳动”形式存在的
劳动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抽象劳动。
因此,社会主义的生产的抽象劳动是提供“为社会的劳动”的抽象劳动。。
卓丰幸丰书丰士幸木木牛料木木半木木
我们认为,白暴力先生“生产劳动理论”的错误在于:凭什么说“高级的科
学范畴,是辩证的范畴,往往具有两重性”。这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例如价值、
资本范畴当然都是“高级的科学范畴,是辩证的范畴”,它们具有的两重性到底
是什么昵?还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具体的价值范畴”和“抽象的价值范畴”、
“具体的资本范畴”和“抽象的资本范畴”。白暴力先生提出的“生产的具体劳
动”和“生产的抽象劳动”范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啊!!1
4.4.4李铁映先生的生产劳动理论
李铁映先生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l期上的《关于劳动价值论的
读书笔记》一文,提出了从三个层次来界定生产劳动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主
要是从生产劳动一般、商品生产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这三个层次来界定生产
劳动范畴的。
李铁映先生指出,“从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的社会劳动,
即社会化的劳动,都属于生产劳动一般。生产劳动(一般)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
产品,创造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一切有益于社会、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是生
产劳动一般。”。
李铁映先生认为,如果劳动结果是商品并进行交换的劳动,或者说,凡劳动
产品采取商品形式,蒉进行交换的劳动,都是商品生产劳动。商品生产劳动。是
商品经济阶段的基本劳动形式和主要劳动形式,而且也只存在于商品经济阶段。
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a
①白暴力‘马克思生产劳动范畴的两重性及其统一’,‘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李铁映‘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l期
@李铁映‘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l期
00
“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即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劳动,按马克思所说,是指生产
剩余价值的劳动。没有这种生产劳动,就没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
会劳动性质的区别,不在于是不是商品生产劳动,而在于是不是雇佣劳动,在于
劳动成果的占有形式。”。
关于商业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是否创造价值,李铁映先生认为,马克思在
《资本论》第二卷所说的纯粹流通领域的劳动不创造价值、不是(商品)生产劳
动的观点已经过时。“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不断细化、专业化;随着市
场化、商品化的不断拓展和深化,纯粹流通领域里的某些劳动环节所提供的服务,
如商业经营、金融服务等,日益商品化,成为无形商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完
成这种服务的劳动,或者是生产这种无形商品的劳动,成为商品生产劳动⋯⋯商
业服务所耗费的劳动,是商品生产劳动,创造商业服务这种无形商品的价值。
这种服务商品的价值,不是附加进原商品中,而是独立存在于服务商品中。”。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分工与协作的不断深化,劳动领域不断扩展,劳动的
具体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商品生产劳动的范围也大大拓展了。从人类整体的需要
看,商品生产劳动表现为物质生产劳动、精神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从产
业的角度看,商品生产劳动表现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甚至第四产
业上;从劳动职能的角度看,商品生产劳动表现为直接生产劳动、科技劳动、管
理劳动等。。
李铁映先生明确指出,“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公益事业等,如果它们的劳
动不生产商品,劳动结果不进入商品交换,就不是商品,尽管这种劳动非常重
要、非常复杂,但也不是商品生产劳动,而是非商品生产劳动。这种劳动不是没
有意义,没有贡献,而是不创造商品的价值。”④
我们认为,李铁映先生“生产劳动理论”的错误在于:他认为马克思是从生
产劳动一般、商品生产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这三个层次来界定生产劳动范畴
的,但这样一来,马克思生产劳动范畴的意义就更加无法把握,马克思提出这些
生产劳动范畴又有什么意思呢?如果三个层次生产劳动范畴能够成立的话,生产
劳动理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4.5当代西方学者的生产劳动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艾·亨特指出:“从19世纪70年代到1957年这段时间里,划
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差不多普遍被学术界经济学家们抛弃了。这种划分
①李铁映《关十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
②李铁映《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
③李铁映《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
④李铁映《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
《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l期
通常被看作只有在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的著作里才能找到的无闱的或错误的
理论产物。”⋯艾·亨特认为,在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中,有三个含糊不清的地方:
l、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是否有一个确切的标准?2、,卜产·j二人是否必须生
产物质的、具体的商晶?3、流通领域的工人是否可以算做生产工人?。我们认为,
艾·亨特对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看法是片面的、肤浅的。
在当代西方学者中,也有一些深入研究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学者,例如美
国经济学家伊恩·高夫1972年发表的《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
这一长篇论文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伊恩·高夫指出:“对马克思而言,生产
劳动概念是一个历史的特殊概念。”显然,“从劳动过程的观点看的劳动仅仅是有
用劳动”,“为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特有的生产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伊
思·高夫指出,亚·斯密的第二个生产劳动定义“是根据产品的物质性(特征)
而不是根据劳动中体现的社会关系。这个概念是斯密以后的经济学家中引起巨大
混乱的根源。马克思在每一场合中都激烈地拒绝和批评它。”。
美国经济学家哈里·布雷弗曼在《劳动与垄断资本》一书中,用了一章的篇
幅专门研究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哈里·布雷弗曼指出:“只要
略加思考就会看出这种区分对于过去二百年中资本主义社会演进的重要性⋯⋯,
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这种区分不管劳动的具体形式)以便把它作为一种
社会形式来分析,绝不是一种无用的抽象,而是分析资本主义时一个有决定意义
的问题,它再~次向我们表明社会形式是怎样支配和改变实际事物和过程的意
义。”。哈罩·布雷弗曼明确指出,“对于资本主义来说,重要的不是劳动的确定
形式,而是它的社会形式——雇佣劳动为资本家生产利润的能力”,“在资本主义
生产中,虽然生产性劳动的这一种或那一种形式可能在某个时代罩起到比较大的
作用,可是趋势是朝着消灭各种不同形式之间的差别这个方向发展的。特别是在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把任何一种经济理论建立在人们特别喜爱的某种劳动过程的
基础之上是毫无意义的。由于这些不同的形式都处于资本的支配之下并变成有利
可图的投资范围的一部分,它们就为了资本家而进入一般的或抽象的劳动的领
域。”。
比利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曼德尔认为,从生产新价值的角度与从社
会一般利益的角度区分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两种概念是不同的:从生产新
价值角度看的生产劳动从社会一般利益看不一定是有益的活动甚至有害;从社会
①艾·亨特‘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范畴'。载于‘经济学译丛》1980年第5期
②艾·亨特‘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范畴'.载于‘经济学译丛》1980年第5期
@lan Gough.M州1 s Theocy ofProductive and Unpmduetive Labor,New Left Review,1972(76)
④lan.Gou酿.M酬sTheoryofProductive andUnproductiveL曲or,NewL瞳Review,1972(76)
@啥里·布蕾弗曼‘劳动与垄断赉本,,第368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⑥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第373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一般利益角度看的生产劳动从生产新价值看不一定刨囊!。瓤价值。从生产新价值
的角度来看,凡创造、改变或保存使用价值的劳动,或成为实现使用价值而在技
术上不可或缺的劳动也就是使其交换价值得以增加的都是生产劳动。”
吉尔曼、莫瑞斯和布莱克从资本积累的角度对斯密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
动的两种标准做出新的解释,他们认为在斯密时代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是生产不
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劳动,即必需品和生产资料都是物质商品,而奢侈品则是仆
役和医生、教师以及艺术家等提供的服务,因而斯密的第二种区分标准实际上不
是指商品的物质性,而是指物质商品有通过将自己转移到别的商品中而保持自身
价值的能力,也就是进入资本再生产过程的能力,而奢侈品不能保持自身的价值,
因而并不进入资本再生产的循环。o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价值或实际工资
的内容包括了新的商品和服务如国家提供的医疗、保健和教育等等。因此布莱克
认为生产劳动是指其产品能作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重新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
包括那些并不直接创造剩余价值的活动如由国家提供的医疗保健、教育以及在科
学和研究部门进行的劳动,并认为他的标准是对马克思标准的替代。。
巴兰和斯威齐提出了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新标准:在一种比较合理
的经济秩序下所必要的活动才是生产劳动,其中包含那些同剩余交换的职业如教
师、科学家、医生、艺术家等的劳动,非生产劳动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和关
系下产生而在合理社会秩序下不存在的需求所导致的劳动。。
卓丰丰半丰木半丰丰木木半半丰术丰丰爿c
我们认为,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研究和观点大部分
都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由于他们没有全面、系统地把握马克
思政治经济学体系,因此,他们对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真谛的认识也必然是模
糊和混乱的。
①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205页,中文版,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②JustinBlake,1960 JacobMorrisOllUnproductiveEmployment:ACriticism Science and Society:24 PPl71
㈢JustinBlake,1960,JacobMorrisOilUnproductiveEmployment:ACriticism Scienceand Society:24.PPl73
④保罗·巴兰、儡罗·斯成齐《垄断资本》,第134页,中文舨,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i]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蛔,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岫,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1]白暴力.马克思生产劳动范畴的两重性及其统一[J],当代经济研究,2001,
(5).
[12]白仲尧.服务经济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13]程恩富等.劳动·价值·分配[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f14]陈征等.政治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t994.
[15]陈岱孙.政治经济学史(上、下册)[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16]陈振羽.马克思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不包括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动[J],社
会科学研究,1993,(3).
[17]陈振羽.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J],北京社会科学,
1989,(3).
[18]邓先宏等.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2002,
(5).
[19]谷书堂、柳欣.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3, (6).
[20]何炼成.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2.
[21]何炼成.生产劳动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22]何小锋.劳务价值论初探[J],经济研究,1981,(4).
[23]胡代光等.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M],北京:中国经
济出版社,1990.
[24]蒋学模.论服务劳动和服务产品[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4).
[25]课题组.关于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几个问题[J],经济研
究,2001,(12).
[26]寇雅玲等.广义价值论批判[J],经济评论,2005,(2).
[27]寇雅玲等.马克思转形理论的一个数理证明——兼评鲍特凯维兹关于转形问
题的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5,(3).
[28]寇雅玲等.马克思转形理论的一个数理证明——兼评张忠任先生关于转形问
题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6).
[29]寇雅玲等.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正相关原理成立吗?[J],生产力研究,2005,
(7).
[30]寇雅玲等.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新论[J],人文杂志,2005,(3).
[31]寇雅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一般生产劳动”范畴吗?[J],西
北大学学报,2005,(4).
[32]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3]李铁映.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J],中国社会科学,2003, (1).
[34]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35]刘诗白.论服务劳动[J],经济学家,2001, (6).
[36]刘永佶.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7]陆立军.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概论[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38]骆耕漠.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39]钱伯海.论深化劳动价值论认识的根本关卡[J],经济学动态,2001,(9).
[40]钱津.论当代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1,(5).
[41]史正富.现代企业中的劳动与价值——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现代拓展[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2]宋涛.(资本论)辞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43]孙冶方.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讨论[J],经济研究,1981,(8).
[44]宋则行.马克思经济理论再认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45]汤在新.试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J],经济学家,2003,
(2).
[46]王述英.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蛔,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47]魏埙.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比较研究[J],南开
学报(哲社版),1997,(1).
[48]吴树青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49]吴易风.价值理论“新见解”辨析[J],当代经济研究,1995,(4).
[50]卫兴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1983,(6).
[51]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与发展[砌,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
[52]晏智杰.劳动价值学说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3]杨坚白.生产劳动应是新创造的价值超过消费的价值的劳动[J],经济学动
态,1981,(9).
[54]于光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J],中国经济问题,1981,
(1).
[55]于光远.马克思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读书笔记)[』],中国经济问题,
1981,(3).
[56].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28位专家学者谈劳动价值论再认识[M],北京:中共
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57](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58](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59](比)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0](苏)格·阿·巴加图利亚等.马克思的经济学遗产[m.贵阳:贵州人民
出版社,1981.
[61](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下卷)[棚,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62](英)米克.劳动价值学说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3](英)扬-斯梯德曼.按照斯拉法思想研究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64](英)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2.
[65](苏)布留明.政治经济学中的主观学派[h1],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6](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M],高鸿业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
[67](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68](美)熊彼特.经济分析史(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9](美)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70](美)保罗·巴兰、保罗·斯威齐.垄断资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英文部分
【1]Marx&Engels Collected Works:Volume 29[M],Progress Publishers,Moscow.
【2]Marx&Engels Collected Works:Volume 29[M1,Progress Publishers,Moscow-
【3]Marx&Engels Collected Works:Volume 30【M】,Progress Publishers,Moscow.
【4]Marx&Engels Collected Works:Volume 3 l[M】,Progress Publishers,Moscow[
5]Marx&Engels Collected Works:Volume 32[g』h}gress Publishers,Moscow·
[6]Marx&Engels Collected Works:Volume 33【M】,Progress Publishers,Moscow.
[7]Marx&Engels Collected Works:Volume 34[M】,Progress Publishers,Moscow.
【8】Karl Marx.Capital:V01.I耻川,Progress Publishers,Moscow.
【9】Karl Marx.Capital:V01.II[M】,Progress Publishers,Moscow.
[10]Kart Marx.Capital:V01.III[M】,Progress Publishers,Moscow.
[1 1]Blake,J.Jacob Morris on Unproductive Employment:A Criticism[J],Science and
Society,24,l 960.
【1 2]Desal,M.Marxian Economics.Oxford:Basil Blackwell,1 979.
【13]Dumermil,G Beyondthetransformational riddle:alabortheoryofvalue,Science
andSociety[J],47(4),WimeLl983—1984.
【14]Fetter,Frank.The Rise and Decline ofRicardian Economics【J】,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Spring 1969(1).
【1 5]Foley,D.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s[J],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1):1-39,2000.
[1 6]Foley,D.The value of money,the value of labor power and the Marxian
transformational problem[J],Review of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14(2),Summer
1982.
[17]Foley.Understanding capital,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f18]Gough,Ian.Marx’S Theory ofProductive and Unproductive Labor[J]Ⅳew Zeft
Review,76,1972.
【1 9】Houston.Productive-unproductive labor:Rest in peace[J],Review of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29(1),1997.
[20]Hunt,E.K.The Categories ofProductive and Unproductive Labor in Marxist
Economic Theory[J],Science andSociety,43,1979.
【21]Itoh,Makoto.Value and Crisis[M】.London:Pluto Press,1980,
【221Leontief,W.Yhe Significance ofMarxian Economics for
Present-day-Theory[J]4merican Economic Review,XXVIII,Mar.1938.
[23】Laibman.Productive and unproductive labor:A comment【J】,Review of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31(2),1999.
[24]Kuhne,K.Economics and Marxism[M],English translation,Macmillan Press Ltd
1979.
[25】Meek,R.Smith、Marx andAfter:Ten Essays in the Development ofEconomic
Thought[M].London:Chapman and Hall Press,1977.
[26]Meiksins,P.Productive and Unproductive Labor and Marx’S theory of
Class[J],Review ofRadical Politica,Economy,13,1981.
【27]Mohun.Productive and unproductive labor in the labor theory ofvalue[J],Review
ofRadica,Politica,Economics,28(4),1996.
[28】Mohun.Productive and unproductive labor:a reply to Houston and Lalbman[J],
Review of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34,2002.
[29]Morishima,M.Marx、sEconomics---A Dual Theory ofValue and Growth【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
[30】Morris,Jacob.Unemployment and Unproductive Employment【J】,Science and
Society,22,1 958.
[3 1]Robinson,J.An Essay on Marxian Economics[M].London,1 949.
【32]Samuelson,Paul.Wages and Interest:A Modem Dissection of Marxian Economic
Models[J]。4merican Economic Review,47.1957.
【33]Sweezy,P.Karl Marx and the close ofhis system[M],New York:A.M.Kelley,
1949.
致谢
生产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一伟大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生产劳动问题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围绕生产劳动问
题,我国学术界主要形成了所谓“宽派”、“中派”、“窄派”等学术派别。在
生产劳动问题上,分歧之大,争论之烈,观点之异,论文之多,都是众多政治经
济学问题上所罕见的,至今仍然没有一家一派的观点能赢得普遍的赞同和支持。
为了研究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真谛,本文作者全面系统地重温了亚·斯密和马
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大量论述,深深感觉到国内外经济理论界关于马克思生
产劳动理论的讨论和研究已经背离了马克思的本意。本文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
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体系,希望能够引起争鸣、辩驳和讨
论。
这篇博士论文的完成,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何炼成教授,何炼成教
授是国内最早开展研究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学者,他自始至终参与国内生产劳
动问题的探索和讨论,是国内生产劳动理论方面的权威。能在何炼成教授的指导
下写作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博士论文,我显然近水楼台先得月了。其次,我要感
谢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老师们和西北大学研究生处的领导,没有他们的引
导、帮助和鼓励,我不会顺利地完成博士学业。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
为我几年的博士阶段学习牺牲了很多,特别是我的爱人岳宏志,他为我的博士论
文的写作收集了大量资料,阅读了许多文献,提出了很多建议,这篇博士论文在
构思、选题、提纲、框架和细节等方面都凝结着他的心血和贡献,这篇博士论文
的完成使我们俩人都成了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专家了。
寇雅玲
二OO四年十一月三十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
论文:
[1]寇雅玲.马克思生产划分理论与三次产业理论的比较[J],中国审计理论版,
2004,(4).
[2]寇雅玲等.广义价值论批判[J],经济评论,2005,(2).(第二作者)
[3]寇雅玲等.广义价值论批判[J],海派经济学,2005,(1).(第二作者)
C4]寇雅玲等.马克思转形理论的一个数理证明——兼评鲍特凯维兹关于转形问
题的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5,(3).(第二作者)
[5]寇雅玲等.马克思转形理论的一个数理证明——兼评张忠任先生关于转形问
题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6).(第二作者)
E6J寇雅玲等.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新论[J],人文杂志,2005,(3).(第一作者)
[7]寇雅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一般生产劳动”范畴吗?[J],西北
大学学报,2005,(4).
[8]寇雅玲.论政府在西部市场化中的作用[N],陕西日报理论版,2005-3-16.
[9]寇雅玲.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西部市场化问题[J],西安宣传,2005,(2).
[10]寇雅玲.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积极推进西部市场化[J],西安宣传,2005,
(3).
[11]寇雅玲.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西部大开发[J],党建,2005,(6).
[12]寇雅玲等.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正相关原理成立吗?[J],生产力研究,2005,
(7).(第三作者)
著作:
[1]寇雅玲总编.大唐曲江:唐人咏曲江诗辑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寇雅玲.商法的产生和发展[A],夏雅丽主编.商法学[棚,北京:人民法院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寇雅玲.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A],杨小卿主编.微观经济学[帕,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
[4]寇雅玲.经济增长理论[A],刘兴海主编.宏观经济学[蜘,西安:西北大学
出版社,2003
[5]寇雅玲.西部大开发的市场化问题[A],白永秀主编.西部经济发展的理论与
实践[c],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课题:
[1]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发展经济学理论专题研究,编号
02JAZJD790039,课题组负责人:何炼成,第3参加人。
[2]西安市科技局软科学课题.建立市容长效管理机制研究[R],编号HJ04001-3,
课题组负责人:傅继德,第3参加人。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