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582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西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姓名:王莉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白永秀
20050101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
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火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町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
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章一律注明作
者单位为西北大学。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壁型l 指导教师签名:
’I·口,-
Ⅻs每占弱8 B 2掌口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
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
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宴南
f
≯帕f年J月3日
摘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密切关
注,金融作为一支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
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是与金融市场化、金融资产规模扩张保持同步
的。在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之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差距同时并存,区域
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呈现明显的正向相关。从这个事实来看,金融对区
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中国,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的重叠安排、渐
进式的市场化改革模式等因素的作用,使得金融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本
文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在发展经济
学、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区域经济与金融支持的
相关研究为背景,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及比较分
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理论、内容、政策
等;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分别从金融总量支持一金融结构支持~金融制
度支持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和金融支持差异的表现、原因进
行了诠释;并以西部开发为例对其发展中的金融支持政策进行了系统设计,提出
了增加金融总量、优化金融结构、创新金融制度、改善金融环境来促进西部经济
发展的金融支持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金融金融支持
Abstract
The finance is a core of the modem economy,finance and economic relation
research receive the researcher’s clos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the finance is more
and more outstanding as an important resource 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s economic growth has kept moving ahead simultaneously with financial
marketization,financial assets scale enlargement.Among different areas of
economically developed degree,the finance is developed and coexisted with the
economic gap of development,at the same time,between regional finance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ppearing positive correlation.
According to this fact,the function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e
can’t ignore.
In China,because regional disequilibrium,with overlay of regional economy
arrange,progressive marketization reform mode function of factor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ake financial development demonstrate th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This thesis causes the reality of the financial disparate
development of area to set out from the disparat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of
our country,develop under guidance of the theory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system
economics,regional economy and finance,regard relevant research that regional
economy and finance support as the background,use qualitative analysis to analyse
and standardize and analyses with quantitative analysis,real example and relatively
analyses and researches the method to combine together synthetically,have studied
and probed into financial support theory,content,policy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etc.;Financial support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upport from
financial total amount separately-financial structure support—monetary system
support three aspects launch analysing,support the behavior,reason of the
difference to annotate to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difference and finance;Regarding
developing in the west as the example will design the system to its developing
financial support policy,have put forward the financial total amount of increasing,
optimizing the financial structure,innovative monetary system,improving the
financial support suggestion that 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 brings about an advance in
western economy.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y,Regional finance,Financial support
1.导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自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开创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先河,R·麦金农和
E·肖随后相继提出“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这些理论秉承古典主义思想,
在制度外生的条件FI,主要从宏观角度描述了金融发展中的资产、中介机构和金
融市场的数量化增长,并对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诸如金融自由
化和放松管制的理论和政策观点。,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但在很大程度上忽
视了金融发展中的制度规划、法律、社会环境的作用,对开放条什下的金融运行、
金融市场的有效性、风险控制等方面用婆甚少【I】。20世纪80年代内生增长模
型的兴起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广阔空间,保罗·罗默和
罗伯特-卢卡斯等人把货币金融因素引入了内生增长模型,说明经济增长是经济
体系的内生因素(包括货币金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
内生的技术变化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这样,20世纪90年代致力于金融发展
的经济学家在汲取内生增长模型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把内生增长与内牛金融中介
或金融市场并入金融发展模型,建立了诸多复杂经济模型,从不同角度对金融发
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加以阐释,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K
相互促进。
在中国,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的重叠安排及渐
进式的市场化改革模式等因素的作用,使得金融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
此情况F,研究区域金融发展问题,探索适合不同区域金融发展的路径显得十分
必要。目前这一领域的主要成果有:贝多广的《中国资金流动与分析》(1995);
张军洲的《中国区域金融分析》(1995);殷得生、削顷喜的《体制转轨中的区域
金融研究》(1999);刘仁伍的《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2003);
施青军的《区域丌发与资本市场》(2002)等,这些研究初步构建了区域金融理
论的研究框架。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台以后,关于西部开发的研究成果层m不穷,
却鲜见关于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的专著,其中殷孟波的《西南经济发展的会融
支持》(2002);谢丽霜的《西部开发中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发展》(2003)等,丰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周划等泽:《金融结构5。金融发展》,以三联书店,1994年。
要以金融发展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为指导,对西部(西南部)的金融发展做f_}_j了
较为细致的研究,并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建议⋯。
随着经济运行从财政主导型向金融主导型转变,金融作为一支支持经济发展
的重要的资源在经济增艮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是与金融市场化、金融资产规模扩张保持同步的,并且在经济发达
程度不同的地区之问,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差距同时并存,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
经济发展之问呈现明显的正向相关:经济发达的地区通常都有一个相对发达的金
融市场,而金融浅层发展的地区通常都有一个相对落后的经济。这种状况促使中
国学术界开始关注金融的作用,但现有研究更多的是就中国整体金融发展问题进
行的探讨,没有深入到地区层面。由于资源禀赋和区位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
衡是各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客观事实,使得各区域在资源配置效率、经济结构、
金融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我困,区域发展不均衡更为明显。氏期以来,
西部“金融贫血现象”严重,金融业发展滞后,存在较大的金融抑制。一方面,
西部金融业整体信贷资产质量低,资本生成与资本积累能力差,资本市场不完善,
金融工具不健全,经济证券化水平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金融总量不足,
金融机构单一、量又少,而且由于各方面原因,作为信贷资金支持主体的国有银
行又纷纷撤并基层机构,实行信贷退出,从而使西部经济发展所需资金更加短缺;
另一方面,国家对西部的政策优惠力度不大,而且受自然因素、地区发展条件等
制约,使政策效应不强,西部与东部地区相比并未显出政策优势。基于此种情况,
本文的研究将以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支持的相关研究为背景,对区域经济发展中
的金融支持理论、内容、政策等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2)选题意义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经济发展离不歼金融的大力支持。随着
区域经济的发展,金融支持越来越多,金融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理论研究上,区域金融及金融支持的概念、范围有所发展和扩充,但不够系统、
不规范、不全面,在一些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金融支持对区
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运用相关理沦和
实际的数据指标进行系统性分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二刘仁伍著:《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艘理论’J实证研究》经济管理⋯版朴,2003年。
区域经济在国内以及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金融支
持对区域经济发展显得非常重要。西部作为整体经济悱调发展的重要区域,西部
大开发是我国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高我国综合实力,保持全国社会稳定,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资金要素的投入是现代经济成长过
程巾最为关键的因素,我困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50—60%要归功于资金要素的贡
献。加快西部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西部的资金投入及其他金融支持政策,
通过增加金融供给总量、优化金融结构、加强金融制度创新、改善区域金融环
境等措施促进西部发展,实现国家开发西部的战略目标。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发展
中的金融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及框架结构
(1)研究方法
第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文中对区域金融的概念及构成要素,金融
支持的概念及分类以及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了定性分析;对东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总量支持、结构支持等利用大量的数据资料及相关数
量指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定量分析。
第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方法。文中对经济学家和专家学者对区域金融发
展的研究,金融支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
探讨主要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中金融发展、金融支持不平
衡及存在的差异,侧重模型化、数量化的实证分析。
第三,比较分析方法。实施西部大丌发是我困区域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
成部分。文中有关金融总量支持中对东巾西部金融相关率差异、东西部人均GDP
变化、三地区各会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固定资产投资状况等作了比较分析;在金
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中对东西部银行机构体系、资本市场结构及利用外资结构进
行了比较分析;同时比较分析了东西部金融制度的差异。
(2)基本思路及框架结构
本文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在发
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区域经济与金融
支持的相关研究为背景,研究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理论、内容、政
策等,建立了总量一结构~制度富有逻辑的分析链条,通过对东西部金融总量支
持、金融结构支持、金融制度支持存在差异的实证分析,最后以西部开发为例对
其发展中的金融支持政策进行系统设计。
研究究思路
图l 1框架结构
1.3本文的贡献
第一,系统性。近年来,研究区域经济中金融的作用的文章较多,殷得生、
肖顺喜的《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1999);刘仁伍的《区域金融结构和金
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2003);殷孟波的《西南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2002);
谢丽霜的《西部开发中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发展》(2003)等,主要以金融发展理
论和区域发展理论为指导,对某些区域或西部(西南部)的金融发展基本上都从
某个角度或某一方面如金融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金融政策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
等做了具体研究,而系统研究的不是报多。本文系统疏理与整合了金融总量、金
融结构和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论文献,结合我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
衡引起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而区域金融支持不足又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实
际情况,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从金融总量、金融结构和金融制度三方而
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第二,创新性。本文在研究中建立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支持之间总量
一结构一制度的分析框架,以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为背景,全面论述
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理论、内容、政策等,对中国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
支持差异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并以西部丌发为例,从金融总量支持、金融结
构支持、金融制度支持及会融环境支持等四方面提出了强化西部金融支持的对策
建议。
2 区域金融与金融支持的概念及构成
2.1区域金融概念及构成要素
对于区域金融,张军洲陴士从区域经济与金融运行的特征、区域经济发展与
金融成长性、区域资金流动等方而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
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在外延上它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
的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这些区域的金融结构差异、差异互补和相
互关联构成一国的区域金融体系。[21唐旭博士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类
型H{发,研究了区域经济发展引起资金流动的原因、趋势等以及资金流动引起的
经济效果。他认为区域金融差异主要是金融政策的原因。在本文的研究分析过程
中,区域金融是指金融结构、金融总量及金融政策和制度等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状
态和运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区域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均衡,导致金融运
行的非均衡发展,使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格局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国金
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
区域金融的基本构成要素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空问差异。区域是⋯个空问概念,金融活动不管以什么方式进行和处于什么
发展水平都必须具体落实到一定的区域空间。
金融总量、结构、制度差异。区域金融之问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不同区域在金
融总量、结构、制度的差异。区域金融总量包括金融资源与金融交易数量、货币
与金融深化程度等;金融结构则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融资方式、融资机制
和金融行为等;金融制度主要包括金融体制、金融市场、银行制度等。金融总量、
结构与制度的差异共同构成决定区域金融差异的关键因素。
吸纳与辐射功能差异。吸纳功能的含义主要是指金融中心周围地区经济与金
融发展的渗透和作用能力,金融中心吸纳与辐射功能是引起金融空问流动和区域
结构变动的重要力量。
环境差异。社会经济环境对区域金融差异的影响从总体上可以分为软环境和
硬环境两个方面。其中,软环境主要指区域经济与金融政策、地方法规、税收制
度、历史与文化背景,居民金融意识等问题,它们从生产关系的意义上深刻影响
着特定地区的金融运行与发展状况;硬环境主要是指金融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
。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交通与通讯设施、经济结构、市场规模等方面。它们从生产力的角度构成特定地
区金融运行与发展特点的硬约束条件。
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之闻的关系表现为“锁定效应”与“反锁定反应”。。区
域经济与区域金融之间总是相瓦作用、相互制约的。经济发展可有效吸纳金融资
源,区域经济的差异形成了区域金融活动的差异。一方面,区域经济总规模决定
着区域金融的总规模,区域内现有的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效率也影响着区域金融
资源配置的流向、流量及效率,即区域经济对区域金融具有“锁定效应”;另一
方面,在现代经济中,资金流向可以引导实物资源的流动。实践证明,经济运行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金融运行的状况。也可以说,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金融
的主动性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金融资源的流向、流量也会影响区域经济结构
调整的方向、速度及效率,即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具有“反锁定效应”。
2.2金融支持概念及分类
金融支持是指政府和各金融机构运用各种金融手段、金融工具及金融市场体
系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活动,以实现会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一方面,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中获得的金融支持越大,其发展也会更快;另一方面,金融发
展程度较高的地区,金融增长也相对较快,从而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可获得更大的
金融支持。【3】
2 2 1政策性金融支持和商业性金融支持
按金融支持的性质可分为政策性金融支持和商业性金融支持两种。
政策性金融支持也称国家金融、政府金融、制度金融、财政投融资支持等。
具体是指在一国政府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严
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优惠性存贷利率直接或间接为贯
彻、融合国家特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包括一切带有特定政策性意向的
存款、投资、担保、贴现、存款保险、利息补贴等一系列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的
总称。【4】它是为政府的特殊产业或社会政策目标提供服务,提供比商业性金融
优惠的利率、期限和担保等条件的贷款。政策性金融既有金融“有偿借贷”的特
征,也有财政“无偿拨付”的特性。它可以补充商业性金融的不足,解决那些商
i彭建削、韩思伟,《城市商业钕彳r对城11 J经济支持程度的实证分析》,《财经理论‘,实践》,20045
、Ik性金融不愿参与而国家建设又不可或缺的项目、产_k的融资问题,从而促进经
济和社会的协调、均衡发展”。
商业性金融支持是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利用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
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且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
合性服务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主要包括银行信贷支持活动,保险
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民间资金借贷及外资会融机
构信贷等各种资金有偿使用活动。
2.2.2金融总量支持、金融结构支持和金融制度支持
按金融支持的形态可分为金融总量支持、金融结构支持和金融制度支持。
第一,金融总量支持是指运用总量指标(人均GDP、金融相关率等),从各
区域货币资金量、金融机构总的存贷规模、投资总量等方面分析其对经济发展所
起的作用。
经济学家对资本一增长(发展)之间的关联性理论分析和二战以后这种关联
性的实证分析为我们理解资本形成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提供了重要
借鉴。在70年代之前,“占据支配地位的传统理论没有涉及到金融经济的相瓦关
系这个主题”。。(1)古典经济学结论。早在18世纪,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就
特别强调资本积累(资本形成)对一国财富增长的重大意义。斯密认为,国民财
富的增长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的增加;二是专业分工促进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很明显,要增加生产性劳动的数目,必先增加资本,增加
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基金,要增加同数受雇劳动者的生产力,唯有增加便利劳动,
缩减劳动的机械和工具,或者把它们改良⋯⋯,但无论怎样,都有增加资本的必
要“。李嘉图也认为国民财富增长可以通过社会资本存量的增加和改善要素组合
来实现。(2)凯恩斯投资乘数。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建立了投
资乘数模型,用以说明投资的变动能引起国民总产出和总就业的倍数效应。从而
提出了以扩张投资为中心的政策建议。(3)刘易斯分析模式。刘易斯认为现代经
济发展的中心问题是资本形成率的有效提高。即“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是理解一
个社会由原先储蓄和投资还不到囤民收入的的4—5%转变为自愿达到国民收入的
?白钦先,《政策性金融论》,塑6盟!D坠:£血盟,2004年12月
。纳克斯:《落后囤家的资本形式》序言,台湾银行研究宦,1967年版。
。哑当.斯密:《国富论》(L)北京商务E¨书馆,1979年版.P329。
14—15%以上的这个过程。它之所以成为中心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事实是
快速的资本积累。””。(4)罗斯托分析模式。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从经
济史的角度分析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条件、机制及其相应的经济发展政策。
在其经济起飞理论中,罗斯托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可分为传统阶段、为起飞
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在这
六个阶段中,如何实现经济的起飞、进入初始的经济发展阶段,是经济发展理论
所应重点研究的问题。罗斯托认为,一国要顺利地实现经济起飞,进入初始的经
济发展阶段,则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投资率即资本形成率及储蓄率必
须达到10%以上,二是建立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体系;三是必须
伴随制度和意识上的变革。在这三者中,罗斯托将资本积累的提高看作是经济发
展的先决条件和重要日口提,并认为这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具有历史必然性的普遍
规律。(5)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哈罗德——多马将资本形成对经济增氏的作用提
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假定资本产出率K不变,储蓄率s等于投资率,构造
出了经济增长模型G=S/K,投资及资本形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同时,
实证研究也发现,在经济发展的工业化阶段,资本要素是经济增长的瓶颈要素,
它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显著,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麦迪森结论和纳迪里结论。。
第二,金融结构支持是从各科t金融机构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组成,金融工具
的种类、作用及区域金融市场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金融结构理论最早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雷蒙
德·w·戈德史密斯于60年代末期创立,其代表作是1969年出版的《金融结构
与发展》一书。该理论通过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基本经济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
间的相互作用来剖析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关于金融结构的理论研究
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金融结构功能研究。即探讨金融结构在经济增长和经
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回答经济结构如何决定金融结构,金融结构如何对经济
结构产生反作用以及金融结构如何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如何提高金融资源得配
叫阿瑟·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973年⋯版.P146。
“麦迪森n·1970年⋯版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步与政策》中,考察丁1950一1965年22个发展中国
家和地区的绎济增长情况。他将影响经济增K的圳素划分为人力资源,资本和配置效率三个疗面。分析结沦
是: 资奉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拍·发展中国家要相应大十其在发达周家的贡献。
纳迪单往1971年所写的《要素投入和全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一书中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劳动,资
奉全要素生产率及资源流动。研究结论是,资本投入对现代绎济增K的螽献在发艘中国家的作用人丁发达国
家。㈨此,资本形成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
9
置效率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二是金融结构变迁历史规律的研究。即
主要讨论各国金融结构是遵循什么样的历史规律进行变迁。
其他理论。长期以来,金融学家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对促进经济增长最有利
的金融结构,然而对哪一种金融结构最有利于经济增长存在激烈争论。银行观
的学者认为,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市场观的学者认
为,以银行为巾心的金融体系存在美中不足,只有以市场为中心的金融体系才能
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杂交观的学者认为,最优金融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
着经济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环境的改善,金融体系的最优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功能
观的学者认为,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金融的功能,关于这种功能由哪种金融机构
行使并不重要,因此金融结构在金融发展过程巾无关紧要。Levine等人(2000:
Demirgulc—Kunt和Levilie,1999)从实证角度考察了金融结构孰优孰劣。研究
发现,依赖外部资金的行业的发展速度以及新企业的形成率与金融结构无关,而
与金融体系的整体发展水平有关。【16】
第三,金融制度支持是从区域金融政策,金融开放程度,金融组织形式及金
融法律等方面分析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R·麦金农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和E·肖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
化》针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政府对金
融机构过度干预的情况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该理论强凋了
金融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们认为,金融制度和经济发展之问存在一种相
互刺激和相互影响的作用。但由于政府当局进行金融压制,产生了诸如金融法律
不健全、金融市场不统一、金融资产供给不足和价格扭曲、信贷配给、正规金融
部门的商业银行占绝对优势地位而非IF规部门的非银行机构处于弱小地位的不
对称二元结构,金融业因缺乏竞争和效率低下造成有限金融资源浪费等,结果必
然造成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肖和麦会农认为,要打破金融压制所造
成的恶性循环,必须进行金融深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理论界在反思金
融抑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特别重视研究日本以及东南亚新兴
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金融的关系。他们认为,对发展中因家的经济或转型
经济而言,金融抑制将导致经济停滞和落后,而推行金融自由化,由于受到客观
条件的限制,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甚至导致金融动荡。冈此,有必要走出另外一
条道路,这便是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等提出的“金融约束”理论。该
理论认为,由于经济活动中存在着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资本无法自动实现
帕累托最优配置,在这种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适度的政府干预是必要的,政府干
预通过控制存贷款利率、市场进入限制、资本1f,场运作秽LN等约束手段为金融部
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使其获得超过竞争性市场所能产生的收益。
3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机制的一般理论分析
3.1区域经济发展的货币分析:货币增长理论
随着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的货币化成为市场经
济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关于货币价值与实物价值、货币运行与实体经济过程的
关联作用成了经济学家研究的核心问题。古典经济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中性,认为
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并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体经济变量,货币只不过是蒙在实体
经济上的一层“而纱”。经济增长完全由实物部门决定,与货币作用无关。“
新古典经济分析认为货币与实物一样具有效用价值,其价值由供求关系决
定。该理论的最早研究是从瑞典经济学家魏克赛尔(K,Wicksell)开始的,他首
先提出了“自然利率”的概念,他认为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货币利率(现行
的市场拆借利率)和自然利率(投资的预期利润率)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当货币
数量增加,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就会使企业扩大投资,增加产出。随着收入
增加,支出增加和物价上涨,社会出现积累性的经济扩张;相反,会出现积累性
的收缩过程。只有当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时,投资、生产、收入和物价都不变
动,于是经济达到均衡状态。Wicksell发现了货币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利率机制过
程,但他没有继续对这过程做进一步探讨。凯恩斯(Keynes)主张通过增加货
币、降低利率以扩大就、峨增加国民收入。他认为经济萧条的根源在于货币经济
的不确定性和人们预期的悲观性,要使经济增长就必须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和财
政政策。Keynes对货币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分析,完善了Wicksell的不足,所以两
者的结合被称之为Keynes--Wickesll的货币增长理论,后来得到了J.L.Stein和
H.Rose等学者的进一步完善。。
Schumperter的“非常信用理论”’首次提出了货币因素对经济长期增长的作
I【=日,他把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将货币与信用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货币分析最早叫追溯到重商主义思想的形成阶段,古典货币分析法围绕两个基本问题展开:一是货
币价值的决定问题:一是货币运行与实际绎济运行的关系问题。现代货币分析从马歇尔和庇古的货币价值效
用和价值供求决定观点开始,后来以凯思斯的货币资产和利息理论为代表,从而把货币分析渗透到整个经济
过程。一
9
Stein在1966年发表丫其代表作《货币与生产能山的增K》,1969年和1970年先后发表了《新古典
和凯恩斯一魏克赛尔的货币增长模犁》和《货币增长理论展望》两篇论文;Rose在1961年发表丁《经济增
长理论中的失业问题》论文。
⋯SeHmpete队为,正常信用只能保证生产的正常循环运转,唯有非常信用(不具有现实商品通摹础的
信用)才足经济发展的一个小nl缺少冈索。口1为企IE家要把生产资料从原有的用途中拨{|}米进行重新组含,
就必须n:正常的生产范围以外获得所需资本。当企业家从银行获得1F常信用,实行生产资料重新盟l台后,由
于生产效率提高和成年降低。闻m利润增加,利润增加又使收入增加、物价j一了1,十足经济向前发展。
】2
幸日比之下,1955年J.Tobin在其研究中第一次把货币因素冈如经济增}∈模型,1965
年他又发表了《货币和经济增长》一文,形成了货币增长理沧的基础。经过
H.Johnson、D.Levhari和D.Patinkin等学者的继续深入研究,最终形成了新古典货
币增长理论。该理论强调货币的价值储蓄功能,并将货币收入列为实际可支配收
入的一部分,进而对人们的消费增长产生实质性作用。
货币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M.Friedman)直接抨击Keynes的财政政
策,认为货币量的变化只会直接影响经济,而无需通过利率进行侣导,主要的是控
制货币供应量.Friedman的“货币重要”(Money matters)只是就短期而言‘,在
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刁i会影响实际产出。20|廿纪
70年代,货币主义在西方发达固家引起关注,世界七大工业强国中有些国家公开
将货币供给量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而且这一政策实践对克服经济危机,促
进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美中不足的是,货币主义始终没有分析与
长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
经济学家关于货币增长理论的研究都是基于发达国家的经济事实进行的,但
是对发展中国家却缺乏实证分析。由于发展中困家特有的经济环境、经济结构及
发展水平,而且在货币金融领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使货币增长的理论对发
展中国家的经济很难作出合理的解释。那么,在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在经济增
长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它们之问是否存在必然联系等问题,引起了很多学者的
兴趣和重视,进一步深化了经济增长理论。
3.2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分析: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并说明各种金融变
量的变化及金融体制变革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金融发展不仅包括金融资产的
增加,金融机构的发展,金融市场的扩大,而且包括金融结构的升级、金融效率
的提高及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经济发展早期的研究主要论证货币、银行与经济
发展的关系,没有把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来分析金融的各种要素与经
济发展的关系。。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国际分工、资
本的全球流动和市场的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经济的货币化发生了深刻的变
。刘澄,《发腱中国家余融白⋯化。。绎济发展》,《Il{=界绎济》.i999 5
化。最为显著的表现是经济货币化比率的变化:货币存量(通货加经过调整的商
业银行存款)与GDP之比的变化(即M1/GDP)。根据M.Friedman和A.Schwartz
的研究∞,美国的货币化比率从1871年的0.216稳定增长到1946年的O.865,这
一变化趋势与经济总的货币化趋势是一致的;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货
币及其货币信用被衍生金融工具和全球化的金融信用所取代,新的支付方式、融
资方式、创新的金融工具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货币功能,在总金融资产规模上升的
同时,货币所占的比重却不断的下降,从而形成了金融化趋势。根据R.W.Goldsmith
的研究结果。,英美等国在1880年的金融相关比率(金融资产总值与GDP之比)
平均为0.165,到1965年为1.216,1993年达到2.313.比较发达国家的金融相关
比率也从1965年的0.668上升到1990年1.613。1999年底,作为美国货币信用
的创造者,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下降到4.7万亿美元,不足金融资产的20%。。可见,
货币及货币信用在交换媒介中的地位日趋下降,在储蓄分配、资本结构、风险规
避,对冲业务中处于从属地位。这样,经济关系日益金融关系化,而社会资产日
益金融资产化、融资非中介化(脱媒)、证券化等等,这些都凸显了金融经济的
特征。,使经济金融化具有了实质性内容。随着货币运行让位于金融运行,货币
经济也就变成了金融化趋势,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极度关注。
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因素的作用是什么,金融变量同经
济增长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等问题,成为学者们探索与研究的新对象。其中最
具代表性人物有J.G.Gurley、E.S.Shaw、R.I.Mckinnon及R.W.Goldsmith等,由于他
们的贡献,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和分析方法。[51格利
(Gurley)和肖(Shaw)的研究开创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在1955
年和1956年他们先后合作发表了题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而》和《金融中介
结构和储蓄——投资过程》两篇论文,重点阐述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各种金融
LI_f介体特别是非货币金融中介体(non—monetary intermediaries)在一国投资过程
中的重要作用。1960年,Gurley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对金融发展进行
了初步的剖析。他认为货币不是货币金融理论的唯一分析对象,货币理论应容纳
多样化的金融资产,金融的作用在于把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
:弗罩德曼、施瓦茨著、中译文,《美国手兀英国的资本趋势》t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
9雷蒙德.札戈德史密斯,周期等译:《会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以二联书店,1994年。
。刘仁伍著:《区域金融结构和台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白钦先昔.《金融町持续发展研究导论》,中囝金融H}版社,1998年
性投资水平。经济运行中如果不存在金融资产,将导致很低的投资与储蓄水平,
进而导致较低的产出增长率,引起资源的无效率配置。而金融结构的改观和金融
资产的高度化会促使资源合理配置,推动经济发展。在此之后,相继出现了研究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成果,如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增K》
(1962)、《金融结构的决定因素》(1966),麦金农和肖的《南朝鲜的金融结构》
(1965)等,其中美国经济学家H.T.Partrick在其1966年发表的《欠以达囡家的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一文中,提出了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两种方法:
一是“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方法,它强调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
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作为对这种需求的反应,金融体系不断的发展。也就
是说,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导致了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及相关金融
资产的产生。二是“供给领先(supply.Leading)”方法,他认为金融服务的供给
先于经济主体的需求。后来Partrick主张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分析,认为在
实践中,两种方法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建立在这种方法论基础上,Patrick着
重考察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研究的出发点是金融资产与负债存量之
间的关系。如果假定资本存量和实际产出之间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那么金融
体系对资本存量的影响机制在于金融中介本身。由于金融中介促使人们更愿意储
蓄、投资和工作,从而加快了资本的积累速度。
在1969年出版的《经济史理论》一书中,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分析了金融对工业等的刺激作用。他认为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推动的结
果,因为工业革命早期使用的技术创新,大多数发生在1二业革命之前。相反,新
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投资于特定项目和高度流动性的长期资本。在缺乏金融
市场的情况下,技术创新很难以得到有效资本的支持,这样,技术创新本身不足
以刺激经济增长,新技术的应用需要流动性强的资本市场的存在。所以,金融革
命。足工业革命的基石jI}。与此同时,R.W.Goldsmith(1969)借用翔实的统计数据,找
出了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现金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等金融指标的主要经济因
。关11 Partick的“需求追随”和“供给领先”的捉法,引起了理论界的重视。经济学者们的研究发
现在需求追随型金融和供给领先令融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即枉绎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供给领先金
融居主导地位,向随着经济发展,需求领先型金融
逐渐腊于土旨地位。所以,g_掣.KqlⅡ{J’金融体制的Lb较研究,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丁国金融体系的选择
々发胜。
。Dickson(1967)IEf]“台融革命”米形容18世纪f:、仁年叶英国金融市场的发艘。
15
素,并阐述了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而促进金融发展。,从而奠定了金融发
展理论的基础。他在研究过程中开拓性地采用了金融中介的资产对GDP的比重代
表金融发展的水平,即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FIR), 在分
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上,他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
与金融发展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一般都伴随着金融发展
超常水平(Goldsmith,1969)。
在20t【:|=纪70年代,R.I.Mckinnon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1973)和E.S.Shaw
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1973)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会融发展为研究对象,
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过程运行分析后,分别提出了“金融压制”和“金融深化”
新理论。Mckinnon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包括利率和汇率在内的金融价格的扭
曲,使其实际增长率下降,并使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下降,特别是山于金融资本
的“技术权控制”,严重地阻碍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民。而Shaw进⋯
步分析,发展中国家具有深化金融效应的新战略,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应从
金融领域切入,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借助市场力量以实现利率、储
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从而消除金融压制。研究中,Mckinnon和Shaw
提出了与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不同的政策主张,他们将货币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
融为一体,主张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场和建立有组织高效的金融体系
等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建立了分析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理论框架,这
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
基于Mckinnon.Shaw的创新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金融发展理
论研究掀起了新的高潮。主要研究成果有经济学家卡普(B.Kapur)的《欠发达困
家经济的稳定政策选择》(1976)、加尔比斯(V.Galbis)的《结构与金融自由化》
(1977)、弗荣(M.J.Fry)的《发展经济中金融深化的货币与资本》(1980),《发
展经济的金融压制模型》(1982)、马西森(T.Mathieson)的《发展经济的金融改
革与稳定政策》(1980)及A.Gelb(1989)等人相继提出了一些逻辑严密、论证
规范的金融抑制模型,并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A.Gelb
剥34个发展中国家动用1965—1985年的相关数进行分析,发现实际利率为正值
j根据Goldsmith的定义, +国现存的会融工具和余融机构的总和构成该国的金融结构,而会融发展
足指会融结构的变化
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为5.6%;而实际利率明显负值的国家,增长率为3.8%,
而实际利率为强负值的国家,其增眨率仅为1.9%,这期间,这些国家的实际利率
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相应提高O.2~0.25个百分点,M.J.Fry(1988)
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1。这些成果建立了~+些宏观经济模型,扩大了金融
发展理论模型的分析视野和适用范围,使之不断适应发展中幽家的实际情况。到
了20世纪90年代,出于EAlfen(1993)、EC.King(1993)、R.Levine(1993,1997)、
M.Gertler和A.Rose(1994)、N.Roubini and Sala-l-Martin(19921、Greenwood all
Jovanovic(1990)、M.Pagano(1993)、Z.Bodie&R.C.Metton(1995)等学者所做的贡献,
从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现代金融发展模型。其中,King&Levine(1993)实证研
究了80个国家从1960--1989年的产出增长结果,系统地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
其它因素,考察了资本积累与生产率提高的路径,建立了测量金融发展的相关指
标,从而使金融发展理论不断完善,影响力不断扩大。
。爱德华肖:《绎济发展中的会融深化》,f一海锕(书店,i988年版,P2。
4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的实证分析
4.1金融总量支持分析
4 1.1金融总量分析
金融总量主要包括区域货币资本存量、投资总量及金融交易数量等。金融通
常被理解为资金余缺的融通、调剂活动。现代金融系统将资金从盈余方导向短缺
方,这一过程就是金融中介作用的过程。在市场经济中,储蓄—投资转化过程是
酮绕金融中介作用展开的,这使金融中介作用过程成了经济增长的中心。
(1)金融机构与资本形成。金融机构是专门从事买卖金融资产的企业,“金融
机构的特点就在于其资产不是偶然地、而是习惯地主要由金融工具组成,其业务
活动集中于金融工具的持有与交易,从而其收入也来源与此⋯。各种金融机构具
体称谓与构成在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都可能存在巨大差异,但其对储
蓄、供给、投资需求都会产生阻滞和刺激作用,并对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产生刺激
作用。
金融机构的储蓄效应。第一,金融机构的数目增加或规模扩张,都意味着引
发更大的储蓄量。马魁茨(S.J.Marquez)认为,储蓄是具有“机构弹性的”
finstitute—elastic)。;第二,金融机构通过宣传和有效的金融服务,提高了人们的储
蓄愿望;第三,金融机构的贷款代表了一种风险小、流动性大的新储蓄形式,从
而在落后地区替换实物储蓄。;第四,金融机构通过利率会对储蓄产生足够的吸
引力。
金融机构的投资需求效应。金融机构既能满足既存的投资需求,也能创造出
新的投资需求。第一,金融机构通过专业化经营与规模经营,降低了投资丰体的
筹资成本,刺激了投资需求的上升。;第二,利用金融机构可以为不同的投资主
体提供了可靠的外源融资渠道,使投资需求摆脱了自身储蓄的限制,从而鼓励了
大额需求的生成;第三,金融机构在降低投资的风险一收益比方面也具有一定的
作用,可以刺激投资需求的产生。所以晚金融机构在储蓄一投资转化中发挥着的
信用中介的作用。金融机构最本质的职能是充当最后贷款人和最后借款人之问的
‘参见戈德史霄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l。每,三联书店1990年出版,P1 1。
“参见H.Ellis and Henr C.wallicheds,"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of Latim
Americ,London,Macmillan,1963’
⋯H T.Patrick“,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P174
⋯参见梅耶杜森贝早阿利伯:《货币银行‘J绎济》卜海三联书店,1989年出版,P25。
H
信用中介。回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交易行为产生分工效应,使缺乏经营能力、冒
险精神或投资机会的人主要从事储蓄活动,而使其它具有经营能力、敢于冒险或
投资机会较好的人更多地进行投资活动;另一方面,又使储蓄者和投资者在新的
意义上重新结合起束。金融机构的中介活动,克服了不同经济部门资金运动中收
支不平衡的矛盾,而储蓄者本期的积累收入可以获得增值。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借
短贷长的期限“嬗变效应”,[61可以克服储蓄和投资者在资金期限上的矛盾。同
时,金融机构通过在竞争性金融市场卜的储蓄分配功能,满足了能把握投资机会、
经营能力强的那些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因而也能提高资本形成的质量。9
(2)金融工具与资本形成。金融机构把资金从储蓄者手里转移到投资者那罩
必须借助于一定的金融1:具。金融工具是在金融活动中产生的,以各种形式发行
和流通、并载明债权和债务关系及交易金额、期限、价格等条件的信用凭证。大
多数金融工具都具有偿还期、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等四方面的基本特征。金
融:r具在资本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工具可以加速
储蓄向投资的转化。金融工具的发行与销售,意味着债权债务关系的创造,而债
务的创造,I司资本形成过程直接相关。“金融工具的经济功能和主要作用,就在
于将社会储蓄的剩余资金引导或转移到实质投资和资本积累上来”;。第二、金融
工具可以促进储蓄供给。一方面,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客观环境或人们主观
偏好的不同,储蓄者对储蓄的偿还期、流动性、收益性与风险性有多种不同的要
求。而不同的金融工具代表了不同偿还期、流动性、收益性与风险性的组合,而
且不同金融工具的组合搭配又能衍生出多种具有不同风险——收益关系的金融
资产组合。这就适应了经济社会中不同经济单位多样化的储蓄要求,有助于社会
储蓄总供给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金融工具的差别化可降低投资者的收益风险。
储蓄者购买或持有金融工具要面临违约风险和市场风险。储蓄者通过多样化的资
产组合,可以对付实际资产价值下降,并“尽量增大其金融资产的效用函数”。,
“’金融机构一般都是先发{,和Ⅲ售存款凭证、保险单、基金股份等间接证券而购入持有储蓄者(最终
放敞人)发行、出售的初级证券.从而将储蓄资金集中起米:然后再向投资者(最终借款人)发行、出售间
接证券而购人、持有投资者发行、出售的初级证券(包括借款凭证、债券、股票、抵押契约等),从而将集
巾起米的储蒂资金分配给小H的投资者。转引白沈天鹰:《资本形成的货币金融维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r第105页。
3参见沈灭鹰:《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形成勺货币金融》,《南开经济研究》,1995年第3期。
。参见吴强:《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积累》,中同金融⋯版社1993年出版第255更。
。参见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L海二联书店1994年版,笫104页。
lq
从而鼓励了储蓄者的储蓄意愿与储蓄行为。第三、金融工具可以带动投资需求的
增长。投资者通过不同筹资方式、期限、数量等的搭配,使部分相关风险凼素相
互抵消,从而达到降低筹资风险的目的。
(3)金融市场与资本形成。上述研究表明,金融机构作为储蓄转移到投资部
门的中介,金融工具为这种资金转移创造了具体的载体,而金融市场则为这种活
动提供了基本规则,为储蓄者与投资者之问的交易活动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金融市场对资本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减少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交易费用。第
一,节省了储蓄者与投资者之间相互搜哥.的费用。通过金融市场上有关金融工具
的交易制度安排可降低此费用; 第二,节省了储蓄者与投资者的谈判费用。即
双方就借款数额、借款地点、应付价格、偿还时间以及还款担保等事项达成一致
所需要的费用。金融市场所提供的分门别类的标准化的交易方式则降低了谈判费
用;第三,节省了储蓄和投资双方履约的实施费用。金融市场上合乎标准具有法
律效力的金融契约及其交易方式是受法律保护的,违约者将会受到法律制裁。[71
4.1.2我国区域金融总量差异实证分析
现阶段我国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差距甚大且仍呈扩大趋势。主要表现为
西部地区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偏低,吸引外资能力较弱,自身财
力不足,建设资金除了来源于中央财政预算外,主要依赖于本地区的信贷资金。
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
广西等12个省(区、市)的西部地区,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
人LJ.3.67亿人,占28.8%;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造成西部地区现有基
础较筹,工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市场发展缓慢,经济生活中新的经济增长点较少,
至今仍处于j[业化的仞期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全因平均水平。
2000--2002年,西部12省区市GDP年均增长率为8.73%,既低于各地区9.69%
的平均增长速度,也低于东部10.29%和中部9.02%的平均水平。2002年国内生产
总值20080.93亿元,仅占全国的17.1%,人均GDP 663美元,仅相当于全国平
均水平的67%年17东部地区的38%。从1999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
地区投资和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出现新气象。2000"--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
分别增长8.5%、8.7%、9.9%、11.2%,比1999年的7.2%明显加快,固定资产总
值增速大幅度提高,2003年增长了30.7%: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重点
项目完成投资2000多亿元。[81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两地区人均GDP的差距不
仅没有缩小,反而在逐步扩人。如卜表:
表4—1 1 999——2003年东西部人均GDP变化单位:美元
i亩、、年\份1999年2000正2001年2002iF 2003年
东部11省130l 1369 1548 1 704 2417
西部12省522 566 605 663 809
尔西部筹距(数值) 779 803 943 10d1 1608
东西部差距(比值) 1:2.49 l:2.42 l:2.56 l:2.57 1:2.9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 9 9 9—2 00 3)和各地区统计公报计算。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使西部地区的市场资金融通量十分有限。
1990—2003年我国东部地区的资金来源每年均超过中西部总和。这期间,我国东
部地区获得的银行信贷占全国银行信贷总量的比重基本保持在54%58%之间,中
部地区保持在27%一33%之间,而西部地区仅占16%一19%。2001年底,东部地区城
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为44744.83亿元,西部地区为8749.43亿元,仅相当于
东部地区1993年的水平。[91这说明东西部地区的储蓄存款余额还在进一步拉火。
(1)金融相关率差异
金融相关率是国内金融资产(或广义的货币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比率,它反映的是金融总量与GDP之间关系的一个时间序列动态指标。国内金融
资产等于金融机构总债权、对非金融部门总债权、政府向银行借款及股票市值之
和。表4 2列出了1990年一2001年西部地区金融相关率指标,这里的西部是指
陕西、甘肃、四川、宁夏、青海、新疆、重庆、广西、内蒙古等十二个省、市、
自治区、直辖市。表中可见,西部地区的金融相关率指标与全国比较,总是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就两者的差距来看,全国的FIR指标与西部的FIR指标相差最小
的年份是2000年,在这一年西部与全国之差达到了27.96%,相差近:j0个百分点;
而最大的年份是1991年,这一年两者相差达到了130.54%.【lol可见,西部地区
金融深化程度与全国不同步。
表4—2 西部各项金融资产占GDP的比例(%)
年份存款占GDP 债券占GDP 股票筹资西部金融资产全国金融资产
的比例比重占GDP比重总值占GDP比值占GDP比重
重(FIR) (FIR)
1990 72.8 0.4 73.2 200.19
1991 80.1 0.7 80.8 211.34
1992 87.5 1.3 88.8 175.93
1993 81.2 O.9 O.1 82.2 181.20
1994 79.3 O.5 O.3 80.1 176.06
1995 83.7 O.2 O.4 84.:3 169.83
1996 87.O 0.2 0.7 87.9 177.10
1997 94.9 O.2 1.8 96.9 200.71
1998 104.8 O.4 2.3 107.5 143.46
1999 114.7 O.5 3.1 118.3 152.93
2000 124.93 0.26 O.78 125.6 153.56
200l 120.86 0.22 0.66 121.74 192.0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 999—2002年各期,《中国证券期货
年鉴》1 997、1 9 99、2 000、2002年各期整理计算。
(2)区域货币资金流动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中,银行在其中起着基础和核心作用。一个地区金融《k越发展,
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速度和效率就越高,经济水平就越高。一般而言,储蓄的边际
收入倾向是递增的。因此,地区经济越发达,储蓄水平就越高,货币资本也就越
多,而货币资本充足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ll】
东中西部地区之问存款余额比较。该指标反映金融发展基础状况,表4—3给
出了1988年及1995~2002年各地区全部存款额存在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东西
部地区存款余额之差在不断扩大,反映了银行储蓄存款{q东部地区集中的状况。
表4—3东中西部地区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占全国各项存款余额的比重
(%,亿元)

年移_\、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绝对值4021 1866 1134
1988
比重57.27 26.58 16.15
绝对值33343 11572 6603
1995
比重64.72 22.46 12.82
1996 绝对值42675 14580 8205
比重65.19 22.27 12.54
绝对值51567 17127 9660
1997
比重65.81 21.86 12.33
,998
绝对值60012 19756 12593
比重64.98 21.39 13.63
绝对值68898 22370 14491
1999 一
比重65.15 21.15 13.70
绝对值77533 25121 16769
2000
比重64.92 21.04 14.04
绝对值90546 2912l 19538
2001 一
比重65.05 20.92 14.03
绝对值111067 34113 22730
2002 一
比重66.15 20.32 13.53
东中西部地区贷款余额比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融机构贷款数量呈现一
种从东部向西部的递减趋势(见表4—4)。从表4—4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各项贷
款占全国各项贷款的比重一直在60%左右,并呈上升趋势,从1996年的57.53%
上升到2002年的62.47%;而西部地区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一直很低,西部地
区该比重1996年为14.37%,2002年也仅为的14.53%。
表4-4 东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亿元)
泌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东部32676 40235 45963 51446 57089 65219 79871
中部15961 19203 21698 23310 24376 26013 29401
西部8161 9802 12600 13420 14586 16107 18579
(3)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差异
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消费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学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都表
明,投资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投资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西部地区
的经济发展一直受到资本形成能力不足的约束。一是西部自身资本积累能力有
限,加之受GDP、财政收入水平的制约,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是中央政府
对西部的直接投资远远低于东部。【121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3年,全国基
本建设投资总额中,投放在东部的‘直是西部地区的3倍左右。表4 5反映了东
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差异。
表4—5 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年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两部地区
金额比例人均金额比例人均金额比例人均
1990 2525.7 59.O 591.2 1108.2 25.9 287.5 647.3 15.1 219.2
2003 32636.9 61 2 6762.6 9642.4 18.1 2251.6 11048.9 20.7 2992.4
资料来源:《新中国统计五十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地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
局公布的资料。
从投资总量看,有资料显示西北五省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还不如山东、浙江、
广东等沿海发达省份一省的固定资产投资量大,个别年份甚至只占广东一省投资
总量的一半,青海、宁夏两省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都不到全国的1%。从固定资
产投资占全国比重的变化趋势看,1996—2001年,西北五省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占全国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投资增幅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2002年以后该比
重又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3】
4 1 3区域金融总量失衡的原因
首先,全社会统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从理论上况,中央银行扩大(缩小)
准备金率,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增加),货币乘数
KD=1/(法定准备金率r+现金漏损率c)。由于法定准备金率是全国统一的,而西
部地区的货币信用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再加上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资金回
流(资金漏出),这使西部地区货币乘数低于东部地区,从而使西部地区支持经
济发展的资金远远少于东部地区,由此带来区域经济发展的=,『i平衡。
其次,利率管制使东部地区享受“优惠”利率。在由市场决定利率水平的条
件下,利率高低首先会受当地资金运月j所能带来的利润率的影响。如果我们用资
会边际利润率来表述则边际利润率越高,对资金的吸引力越大。而我国巾西部地
区资金的边际利润率低丁二东部,但全国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执行统一的存贷利
率,客观上造成了东部在享受“优惠”利率,该政策后果使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流
向东部。
24
再次,商业银行布局的区域差异。商业银行的区域差异存在于国有银行及其
分支机构、新兴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1:、农、中、建网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全
国性的大银行,均采用总分行制,其分支机构布局目前仍体现了行政区域的特点。
总行出于资金效益最大化的考虑,必然会统一调度其各分支机构的资金,而经济
发达的东部贷款收益比中、西部高,因而从国有银行渠道“虹吸”中,西部资金
投向了东部。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等新兴商业银行是区域性
金融机构,集中在东部地区,其吸收存款和贷款基本上在本区域内,同时我国外
资银行也主要集中在东部。这样,中西部地区没有自己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其存
款的一部分,通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放贷到东部地区,剩下的不多的业务量又受
到国有商业银行的“过度”竞争的影响,丧失规模经济的同时也丧失了区域经济
效益。【14]
最后,金融监管的差异。我国中央银行的监管一直以合规性检查为主,由于
新设金融机构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所以对东部地区金融监管的重点在市场准入
层而,而对金融机构业务运营的监管有所忽视,这为东部金融机构的违章拆借、
乱回购、广揽资金提供了契机。相反,西部金融监管则侧重于经营的合法性和风
险性方面,监管的手段侧重于行政性,这与西部地区对宽松金融监管的需求相悖;
东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多,种类全,实施监管的范围有限,导致部分金融机构漏
检,而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有限,且以国有银行为主,监管力度相对较大;东
部地区“大社会,小政府”的体制格局使政府对银行的余融脏管干预较弱,而西
部地区“小社会,大政府”的格局使政府对银行行政干预较强。这种监管的差异
使得东部地区在我国金融秩序尚未走向正规的过程中通过种种违规行为聚敛了
一大批资金,加速了其资本积累的形成。
4.2金融结构支持分析
4.2 1金融结构分析
戈德史密斯将金融现象归纳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与金融结构,他认为各种
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构成各国的金融结构。。区域金融结构是区域金
融工具、会融机构、金融市场的综合,是反映各种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会融市
i: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I: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P2。
场的性质、种类和经营方式以及金融机构组织和金融交易方式的总称。【1】王兆
星(1994)对金融结构作了更为细致的划分。他从金融关系的走向和存在山发按
照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划分金融结构。在横nk.,将金融结构划分为金融主体
结构、金融客体结构、金融形式结构、金融价格结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管理
结构等几个有机组成的方面。在纵向上,将金融结构化分为宏观管理结构、中观
金融市场结构和微观基础结构三层次组成的有机整体。
金融发展有两个含义:一是金融总量扩张,即表现为金融机构数量、贷款总
规模、证券市场、货币供应量、金融相关比率等金融总量指标的增加,这些指标
是用来反映金融发展广度的指标。二是结构优化,即通过金融结构创新措施促进
金融结构的变迁,特别是通过改善金融产品的供给结构来满足市场主体多方面、
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需求。金融结构指标是反映一国金融发展深度的指标,主要
用来考察一国金融结构的多样化和层次化,与总量指标一样,是衡量一国金融成
熟和发达程度的重要尺度。【151金融总量指标衡量金融发展一般只具有直观的表
现意义。而通过一些结构指标的考察和比较,则往往能够透视出总量指标所反映
不出来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较之总量指标,结构指标衡
量金融发展的功用似乎更为重要。金融学家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指出“金融
发展是金融结构的变化”。
4.2.2东西部金融结构差异的实证分析
(1)东、西部地区银行体系结构的比较
东、西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例如下表:
表4-6东西部地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2001年)
\指标金融机构仝部贷款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数
国有银行贷
占全国绝对数(亿),与款占全部贷
绝对数(亿) 占全国比例%
比例(%) 全国比例(%) 款LLffiJ%
地区\
东部63454.87 60.24 34250.98 52.97 53.98
西部19341.64 18.36 14589.29 22.56 75,43
全国105339.02 l()O.OO 64663.13 10().()0 61.39
注:1.金融机构全部贷款是根据多省资料计算整理到。2.来源为Ⅸ中国金
融年签》2002年各省资料计算整理。
从表4—6中可以看出,我国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中,东部地区所占比例为
60.24%,西部地区18.36%,说明东部地区的金融机构贷款在全国仍然占绝大多数。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东部为53.98%,低于同
期全国平均水平61.3%,而西部为75.43%“18}这说明,国有银行是西部地区
资金供给的绝对主力,也说明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种类较单一,国有商业银行在西
部金融机构体系中仍然处于垄断地位。
股份制银行存贷款在东西部的分布比较。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经营的股份制
银行逐渐增多,交通银行、招商银彳『,民生银行以及其他一些商业银行都在西部
地区设有分支机构。但是从机构数量和存贷款分布看,西部明显偏低。表4 7
以交通银行为例进行了说明。
表4—7 交通银行存贷款业务在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分布(2001年)
\指标存款贷款
绝对数占比例(%) 绝对数(亿) 占l:Lff4% 贷款/存款
地区\ (亿)
东部地区3004.49 63.59 2116.92 64.32 0.7045
西部地区719.26 15.22 498.89 15.16 0.6936
全国总计4725.08 1 00.00 3291.11 1 00.00 0.6965
注:资料来源于国研2001财经数据,经过计算整理。
政策性银行业务在东西部区域间的分布比较。1997年丌始,我国相继成立了
的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政
策性银行资金支持的区域分布有很强的政府意愿。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决定了需
要更多的政策性银行支持。但实际结果并非如此,我们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
的地区分布数来’龅明政府政策性金融对地区的支持情况(见表4 8)
表4—8 2000---2001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的地区分布
\\、指标2000年贷款2001年贷款
趔廖‘\\ 数额(亿) 所占比例% 数额(亿) 所占比例%
东部地区2307.76 31.18 2149.41 28.92
中部地区3738.59 50.52 3904.79 52.54
西部地区1354.53 18.30 1378.18 18.54
全国合计7400.88 100.OO 7432.38 1()0.()()
注:资料表源于国研网2000年、2001年财经数据,经过计算整理后得到。
(2)东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结构差异
股票市场结构比较。我们以上市公司在我困的地区分布以及上市筹资总额占
地区GDP的比例来衡量区域间股票市场的发展程度。表4—9列出了我国上市公司
在东西部地区的分布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在区域问的分布,从
各地区—与全国的比例看,东部地区占一半以卜-。
表4-9 我国上市公司在东西部地区分布(2000年)
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上市公司
地区地区地『父地区
家数家数家数家数
东部地区638 中部地区226 两部地区224
北京56 山茜17 内蒙19 陕西22
上海128 吉林30 广西17 甘肃15
天津15 黑龙江30 重庆25 青海8
深圳72 安徽24 四川54 。j。夏10
辽’j。56 河南24 贵州10 新疆19
江苏57 湖北54 石罔18 西藏7
全国1 088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Ⅸ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1)),1 37
页,上海,百家出版社,2 001。
截止2004年9月,西部12省仅有277家上市公司,仅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
的21.8%,从股票市场筹集资金不足全国的18%,而且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
上r}丁公司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和陕西,西藏、青海、宁夏、贵
州等省、自治区的上市公司还不及四川省的一半。证券市场规模小,分布不均,
整个西部地区不如一个上海。截止2001年末,全国2623家证券营业部,西部10
省区(除广西、内蒙古)只有298家,仅占全国的11.36%(四川一个省就有1 43
家,占西部总数的48%),而i:海就集中了480家,是西部.ed,币tJ的161%。
债券市场结构。债券市场是直接融资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发行主体,债
券市场分为政府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我国债券市场总体比较弱,而西部债
券市场发育更为滞后。西部企业依靠发行债券不足股票筹资额的1/5。据统计,
1987年至2000年,我国企业从债券市场直接融资2110.3亿元,其中西部只有
254,9亿元,占全国的12.1%,东部是西部的5.7倍。目前西部企业通过债券融
资的规模有所增加,但也不足全国的1/4“191
(3)利用外资结构比较
东、西部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差距更大,而且西部地区I吸收外
商投资在全国所占份额逐年降低。从1979年至1999年年底,国际资本对华直
接投资和其他投资累计3222.25亿美元,投到中围东部的资本占86%,两部仅占
5%左右。1997—2001年东部利用外资总额达1906.15亿美元,而西部只有67.53
亿美元,占东部百分比3.09%。【20】到2002年末,上海有外商投资企业2288
家,江苏有2225家,浙江有1491家,广东有1644家,而整个西部地区也只有
649家。
表4-10 全国及各地区利用外商投资金额比较
全国金额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年份金额占全国金额占全国金额占全国(万美元)
(万美元) 比重(%) (万美元) 比重(%) (万美元) 比重(%)
1997 4637439 3993650 86.12 485248 10.46 158941 3.42
1998 4528389 3949012 87.2l 442022 9.76 137355 3.03
1999 3993428 3504974 87.77 37474l 9.38 113767 2.85
2000 4033289 3541115 87.80 370002 9.17 122172 3.03
2001 4636700 4072777 87.83 420823 9.08 143100 3.0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1)计算
4.3金融制度支持分析
自科斯(Coase,Ronald H.)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强调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
用。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则,限制和约束了人们的行为选择集合,构造了人们在
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并通过对交换和生产成本来影响经
济绩效,其中产权制度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制度安排。[21】金融制度主要包括
金融体制、金融市场、银行制度等,本文是从我国金融制度的演变、区域金融政
策、金融开放程度、金融组织形式等方面分析金融对经济的影响作用。
4.3.1中国区域金融制度演变的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金融经历了三次具有实质意义的变革:50年代向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金融体制转变;80年代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金融体制的转轨;
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体制转变。其中第三阶段足中国金融体制变革、
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变动较为突出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建寸:和完善了一系列金融
法规,金融机构获得了超常规发展,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和以市场为基础货币1:
其的更广泛使用,成为这个时期金融发展的显著成果。【22】这种制度变革对区域
金融发展的最大影响是使我国区域金融制度进一步由行政均衡型向市场非均衡
型过渡和转化。表现在: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存在差异(见表4—11),而且进入90年代以后,这
一比重差异明显扩大,目前仍进一步扩大。
表4-1 1 东、中、西部地区主要历史时期基本建设投资比重(%)
(以投资额为100)
时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一血”时期36.9 28.8 18.8
“二五”时期38.4 34.O 22.0
1963~1965笠34.9 32.7 25.6
“三五”时期26.9 29.8 34.9
“七血”时期52.7 30.9 16.4
1953一1990年37 30.7 23.5
1991年48.7 24.4 17.1
1995年54.9 22.7 15.2
1998危54.6 22.3 14.7
资料来源:《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1 95 O--1 985)(中国统计出版社)
1 9 53—1990年数据来源“开发研究》1 996年第3期第47页,1 991—1 998年数据,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计算。,
2003年末东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636.9亿元,占全国的61.2%,向西部
地区完成11048亿元,仅占全国20%。从1990年到2003年,东部累计完成固定资
产投资200277.5亿元,占全目的61.4%,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完成71083.4
亿7亡和54335.8亿元,分别只占全国的22%:}1J 16.1%。2003年未人均拥有同期固
定资产累计量东部为41499元,中西部分别为16738.8元和14715.8元,东部人均
拥有量是西部的2.8倍。
第二,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化和经营机制的转变,其逐步将业务重
心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转移,导致金融业务和金融资源冲突。
第三,改革中所刨设的新的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性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一开始
便体现了按经济合理性原则配置分支机构和市场:|}均衡区域金融发展的特点。这
不仅体现在有些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从整体上就是作为区域性商业银行或金融
机构出现的,如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发银行,福建
兴业银行等,而且还体现在新成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如中信实业银
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的分支机构也是按照经济发展程度和市场需求设
置的,其分支机构发展向沿海、沿江开放地区和中心城市倾斜。
第四,经济转型期区域金融市场化非均衡发展最终反映在资金流动的趋势和
区域金融规模的分化上。国有商业银行业务重心的区域性转移与调整,新兴商、眦
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及信用资金价格的地区性差异,特别是上市公司的
区域性差异等均包含着资金流动的趋势和区域金融规模的分化,表现为资金按照
市场经济规律由低效地区向较高地区流动,导致金融交易规模和数量的全面性变
化。[23】
第五,金融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要素、金融资源和相应的盒融组织
机构、业务的弭己置正不断地冲击着原有的体制框架,各区域金融运行的差异以及
地方政府控制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的情形使得单一的中央银行调控无法适应区
域差异的要求,从而形成中央银行的九大分行。
总之,市场非均衡型区域金融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其基本特征在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融资方式、金融活动与交易等的空间配
置不再按行政区划均衡地摆布,而是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层次、
结构等进行区域间层次和差异性配置,这不仅表现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金融规
模,而且表现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金融结构,即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融资
方式和金融交易活动的全面配置上的差异。【24】
4 3.2东西部金融制度差异实证分析
郭品(2001)从东西部金融制度的_二元性和货币供给一元性的角度分析了东
西部区域金融资源差异。他指出东西部区域金融资源配置非均衡的原因是制度供
给的不均衡造成的。进而得出制度供给小均衡削弱了西部地区的储蓄能力,最终
导致西部地区资本形成不足。
(1)投资内生性差异
国家投资预算内资会比较。从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全部资金来源比重的绝对
值看,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发达省份除恰处在两个极端,山东、江苏、浙江、广
东、四省该比重始终低于全困平均水平,而西北五省区除个别省份外都高出全国
平均水平,从1996—2002年7年中平均上升了10个百分点,2002年青海宁夏两
省区甚至达到25%,而发达省份基本维持在5%的水平,反映了西部地区政府对推
动投资增长的关键作用和投资增长的内生性的特点,投资的市场推动机制亟待培
育。【25】
自筹资金比较。自筹资金无论是在西部地区还是在沿海发达省份,都是资金
来源的主要部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容忽视。沿海发达省份目前这一比重
始终在5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更是远远高出西北地区,这从另一个侧面
反映出沿海省份的中小企业、民营资本在拉动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面起到
关键性的作用。西北地区除新疆个别年份外,从1996~2002年,其比重都低于全
因平均水平青海、宁夏甚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2,2002年两省区该比重甚至
不到30%,反映出推动投资增长的民间基础十分脆弱,政府主导投资的特点明显。
(2)金融开放的差异
外资金融机构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从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数量及分
布看,截LL2001年底,经我国有关部门批准允许设立分支机构(代表处)的共有
38个国家的391家金融机构,其中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
西部地区仅有17家,占全国总数的4.34%(见表4一12)。西部自身吸引外资能力
也较弱,2002年利用外资直接投资额仅为全国的3.8%,【26】而且还出现资会外流
现象,从而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
表4-12 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区域分布(2001年)
地区银行代表处分行数地区银行代表处分行数
北京102 18 昆明1 1
上海59 45 南宁1
I广州17 15 重庆4 1
深圳6 24 成都7 1
天津5 14 西安1
大边6 10 全国总计233 158
厦门3 10 东部地区214 152
青岛3 3 中部地区6 2
西部地区13 4
(3)金融组织差异
东部地区努力构造市场化运行的金融主体,其金融组织体系比较健全,已初
步形成“商业金融十合作金融十政策金融十民间借贷”的市场化合理分工、各机
构多样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西部的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落后于东部地区,目前
西部地区银行体系JF处于向商业化经营的过渡改革阶段。表现在该地区国有金融
机构占据主导地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数量相对较少,中小金融机构的
业务发展较为缓慢。[271另外,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看,西部货币市场发展缓
慢,资本市场不完善,市场主体和金融工具不健全,经济证券化水平低,市场融
资能力弱。
5 区域金融支持失衡的经济效应及原因
区域金融支持的总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制度分析表明,我国区域问金融支持
存在很大差异,区域会融发展非均衡局面丌始形成。金融供求失衡问题已越来越
明显。
5.1区域金融支持失衡的经济效应
区域金融支持失衡的直接表现是信贷配给分布失衡,落后地区金融服务体系
逐渐“真空化”及落后地区大量金融资源被抽走,这将直接产生对西部经济的制
约效应。
第一,弱化中央金融政策对西部的支持效应。西部开发是政府主导下的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准备金率、利率、再贷款、再贴现和公开市场
业务等货币政策对货币量施以间接影响,借以诱导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显然要求
发达的金融市场作为前提,而现实是西部会融体系“残缺不全”,金融市场严重
落后,证券营业部较少,只占全国的11
公司,仅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21.8%
4%。2004年9月,西部只有277家上市
从股票市场筹集资金不足全国的18%,
从债券市场直接融资仅占全国的12%。这不仅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因为缺
乏可供依赖的有效杠杆和路径而受阻,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抑制了中央银行
对西部货币金融政策的实施效应,从而弱削了其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
第二,加剧西部银行信贷风险。在国有银行垄断信贷市场的状况下,由于缺
乏非国有金融成份的有效竞争,一方面难以形成有效引导资源配置的金融资源价
格,另一方面,会使国有银行因缺乏压力产生改革惰性。西部国有企业投资外部
资金过分依赖银行,90%来源于银行金融机构,从而培植滋生了信贷风险的土壤,
一旦企业这些项目的回报率得不到保障,银行系统将面临着新的不良贷款,将会
加剧西部银行的累积性风险。
第三,阻碍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资本形成的规模与速度是西部经济发展的
决定性因素。而资本形成的规模决定于储蓄供给、投资需求及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效率。这三者都与金融机构的效率和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紧密相关,西部地区金
融的落后必然导致金融机构资金动员能力低下,企业融资成本及资源配置的低效
或无效,并在东部高收益率的引诱下,存在资金背离西部的状态。128|西部经济
必然处于低度均衡不能自拔。
第四,不利于西部产业结构成长与优化。r膏场耿向的经济转轨使得金融发展
不但与经济转轨并行不悖,而且可以以金融为润滑剂、催化剂,实现西部经济结
构的优化,并利用其筛选机制,为西部筛选和培养有竞争能力的企业。结构调整
方式包括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前者可以通过成熟、扩展和多样变化的金融市场
提供的市场化选择机制,极大地增强信用投放的效益性,后者则主要通过多层次
的金融市场激活存量资产并对其加以重组和整合。在货币化程度低下的西部地
区,实物资产的证券化对西部资源的动态组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物资产证券
化,可以打破实物资产的凝固状态,克服实物资产转让中交易成本过高的困难,
并通过股票价格来反映企业的盈利现状和前景,为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重组提供
依据,从而更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在西部,一方面经济的货币化水平差,
证券化程度低下,实物资源的产权交易市场稀缺;另一方面金融资源的行政化配
置程度高,这必然影响经济结构优化的规模和速度。
5.2区域金融支持失衡的原因
区域金融支持失衡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与西部金融支持
弱化的矛盾,表现为金融供求在全国范围的失衡,焦点是西部金融滞后。
(”西部经济发展对西部金融发展的“内生性”决定
戈德史密斯指出:“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大体平衡的关系”。。从一般
意义上来说,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实体经济决定金融经济,实体
经济是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动力。这主要包括来自于经济生活中转移价格风险和
信用风险的需要,增强资产流动性的需要,信用创造和股权创造的需要等。
第一,西部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直接影响了储蓄资源数量的扩张。低F的GDP
必然导致低下的积累率,低水平的资金供给往往意味着较小规模的金融服务需
求。从1978—2003年,东部地区GDP所占全国t:LfffJ上升到t58.4%,上升了6个百
分点,中部地区下降到24.7%,下降了5.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了0.2个百
分点.2003年术东中西部的人均GDP分别为16237.6元、7766.4元和6187.1元.
从居民收入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平均增长率高于全困水平,
而中西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均低于全幽平均水平。2003年来,全部储蓄存款的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余融结构与金融发展》,}:海,』:海_二联书店。J-海A.Kt[;版丰{1994‘}:版
地区分布中,东部地区占61%,比1985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占23%,
同比下降了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仅占16%。东、中、西部人均储蓄存款分别是
全国平均水平的1.61倍、0.68倍和0.58倍。2003年术,东部地区储蓄存款最多
的五个省区(广东、汀苏、浙江、Ilf东、和上海)占了全国储蓄存款的42%,储蓄
存款最少的五个省(西藏、青海、宁夏、海南、和贵州)只占全国储蓄的2%。
第二,西部资金效率差异对金融支持的约束。东话部之间的资金周转率和货
币运动速度存在明显差异。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全国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年周转次数平均为1.47,其中东部为1.52,中部和西部分
别为1.25和1.05。西部己上市的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不高,影响了再融资能力,
从平均每股收益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两个指标来看,1999年以来,西北地区上市
公司都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每股收益从0.228元降到2003年的一0.24元,大大
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这种客观差异意味着,分别投放同样数量的货币给东西部地
区,在一年中,这些货币在东部与西部却可以通过媒介创造不同数量的交易额,后
者只可能有前者的60%一70%。
第三,创汇能力直接影响区域货币资金增量。目前,我国通过外汇占款投放
基础货币已成为增加货币供应量的一条重要渠道。尽管通过外汇占款投资的基础
货币余额为5.2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通过外汇占款增加1.15万亿元人民币,占
基础货币余额的22%。同时,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也决定了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
础货币只能被动适应不同地区的出口创汇能力和外商投资水平。由了二各地区出u
创汇能力的差别,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形成极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东部地区进出
口额最大,外商直接投资(FDI)也最多,创汇能力最强,出口仓'JCL水平占了全
国的绝大部分。1994年至2003年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例
分别高达91.6%和86.4%,而中西部地区不但净出口额小,FDI也较少,创汇能力更
弱,同一比例分别只有8.3%和13.6%。
第四,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投资增长的内生性不强。西部地区国
有经济投资比重一般在50%以上,新疆在1999年以前甚至处在80%的水甲。西部
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伞部工业企业的比重为61%,而非国有
经济比重偏低,西部10个省份(不包括广西和内蒙古)非幽有企业创造的工业
产值占该省的比重接近或超过30%的只有重庆和四川,而且民营和巾小介业经营
规模普遍小。以F_qk为例,2001年全国1.业总产值为86772.70亿元,其中固有
及国有控股企业为34466.50亿元,占39.72%;而西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的产值比重平均值为68.80%,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9个百分点,比市场化程度
较高的东部省份如浙江、广东等分别高出57.1个百分点和47.13个百分点。可
以看出东部投资的市场推动机制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2)西部金融发展的“外生性”压制
首先,金融机构的国家垄断。国有银行对信贷市场的垄断及其设置构架的行
政区域化是由国家对金融业经营的垄断权衍生出来的。困家垄断产生了两种经济
效应:一是对非国有金融成分的“挤出效应”。计划经济时期,是绝对挤出,非
固有成份根本无法生存。改革以后,是相对挤出,主要取决于二者的抗衡,非国
有金融成份一般需要更大的努力才可以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而西部由于国有金
融大,这一挤出效应比东部更甚;二是金融环境落后,造成了利率的“双差异”。
随着经济运行从财政主导型向金融主导型的转化,金融资源呈现市场化流动趋
势,对西部金融支持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民问金融资源流向利率和资本收
益更高的东部地区。另一方面,西部庞大的国有信贷机构的网络式空间垄断,变
相强制性低成本地“虹吸”西部本来就不丰裕的金融资源,从而使东部获得了利
率上存在空问差异和体制差异带来的双重利益。前者由东西部巾.场的空间分割性
带来,后者由体制内金融的分隔带来,这种双重收益一方面激励了西部国有银行
的存续;另一一方面,抑制了非国有金融的产生。
其次,金融政策的西部歧视性。东西部金融二元实体经济结构与一元化货币
金融政策引发的矛盾与冲突,加快了东西部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主要有:①
统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由于西部货币信用化程度远远低于东部,经济往来中使
用现金的几率大、比重大,从而现金漏损率大,必然使西部的货币乘数低于东部
地区。②均衡的负债比例管理。在东部业已形成的大规模资金存量与西部银行弱
资本实力、弱资本扩张能力的现状下实行统一的负债比例管理,只能导致西部地
区信贷供给的持续减少。③金融机构进入标准的统一性。这一政策在重视宏观会
融稳定的同时却忽视了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东部来说较易突破的资本会壁
垒,对_丁_‘西部来说可能是难以跨越的障碍。④“试验权”资源匮乏。东部由—r国
家赋予金融改革试验权,各种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林立,证券交易所、期货交
易所、外汇交易中心等交易市场齐全;而西部则由于政府限制,主要是国有银行
的分支机构,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少, 非银行金融机构从规模到数量远远低
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金融机构市场导向性布局加剧会融支持非均衡。我H$t-划经济条件下
形成的行政式的人为形成的平衡经济格局相应决定了当时区域金融运行的行政
式平衡格局,经济转轨时期所形成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等价交换为基石}I}的市场机
制和基于比较利益原则基础上的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的发挥,必然决定了经济转
轨时期区域金融运行将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区域金融活动与协作关系的重
新调整,主要表现在:①国有银行逐步定位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②新兴金融机
构基于经济效率标准,主要按照经济合理性设立分支机构,其布局主要在中心城
市和发达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1家总部设在西部,虽有9家设立了分支机
构,但主要集中于西安、重庆、成都等大城市,而且西部仅有24家城市商业银
行,只占全国112家的21.43%;③在金融活动向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集中的同时,
不发达地区的金融运行呈现出相对的落后性,金融发展处于较低水平。西部地区
金融活动的数量和规模偏低,金融形式比较落后,民间借贷较为普遍,对政策性
金融的依赖性增强。
第四,金融监管的区域性差异加剧了区域金融的不平衡性。我国中央银行的
金融监管十余年来一直以合规性检查为主,由于新设金融机构大多在经济较发达
地区,所以对经济较发达地区金融监管的重点在市场进入方面,而对金融机构运
营的监管有所忽视,这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违章拆借、乱回购、广敛资金提供了
机会,相反,欠发达地区金融监管则着重于经营的合法性和风险性等方面,监管
的手段侧重于行政性,如通过行政措施封锁本地区资金的外流,虽在一’定程度上
保证了本地资金,但因引诱不足,实质上造成了资金的沉淀,增大了银行的负债
成本,而且行政监管虽能限制住显性金融,却难以控制隐性金融,使经济欠发达
地区的资金在高利的驱使下通过多种隐藏的渠道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现实地
看,这种会融监管制度的差异使经济较发达地区在我国金融秩序走向正规的过程
中,通过种种违规行为聚敛了一‘火笔资金,加速了其资本积累和资本形成。
第血,货币化进程的区域差异加剧了区域金融支持的失衡。货币化进程即非
货币化经济向货币化经济转化的过程,这过程包括量和质两方面的规定。从量
上来看,货币化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中货币交易总值所占的比例;从质上看,货
币化是指货币积极程度的提高,即货币功能的深化。货币化程度的区域差异是影
响区域金融运行的关键因素。现实地看,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在我困区域问发展的
结果和速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东部地区的货币化程度较高,不仅表现在量的方
面,更表现在质的方面,由于东部发达地区在货币化进程方面进步较快,I{,场发
育程度较高,由此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而相应地东部地区经济从货币化的不
断推进和市场机制的引入中获得效应就比西部强烈。随着货币化的推进,大量的
实物资本开始取得相应的金融资产形式,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证券市场,这就使得
资产的流动性增加,推进区域的金融资产化。从这个角度讲,目前形成的东西部
证券市场非均衡格局显然是东西部货币化水平差异所致。
6强化西部金融支持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东西部金融支持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东西部金融支持的差距主要表
现在金融支持总量不足,金融结构残缺不全和金融制度创新落后,因此强化西部
金融支持的思路应该是增加总量,优化结构、创新制度、改善环境。
6.1增加西部金融供给总量
首先,采取倾斜性的货币政策,扩大西部地区有效货币供给。包括;①准备
金制度的西部倾斜。考虑到西部货币乘数较小的现实,应实行区域差别化的存款
准备金制度,降低西部存款准备金,并允许西部银行享有一定幅度的准备金浮动
权。②利率政策的西部倾斜。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深化理论的核心,也是西部金融
改革的当务之急。近年来,西部地区利率明显偏低,不能反映其真实价格,同时
西部利率也明显低于东部,导致了一系列不利于西部金融和经济发展的不良反
应。③市场准入制度的西部倾斜。其主要内容是允许和适当放宽对西部地区漫立
区域性商业银行、民营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在资本金、营运规模等方面的限
制。④西部融资权的扩大。存中央政府合理规范、严格秩序、限定条件的6口提下,
地方政府以其资信和征税能力作为还本利息的保证发行地方债,具有合理性。因
此,允许西部地方政府有融资权,这既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参与西部开发的积极
性,又有助于增强对地方政府的有效约束。
其次,适当放宽对西部的外汇管理政策。实施有别了二沿海发达地区的#t-=)E管
理政策,促进欠发达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如出r】收汇自动核销方式可为信誉
好的企业建立绿色通道,推进贸易便利化。但是对西部地区而言这一核销方式的
门槛较高,比如陕西省能入围的企业仅有两家。自动核销的标准完全可以不搞全
国“一刀切”,使欠发达地区能够有更多的企业和银行享受到国家外管局的优惠
政策,尽快实现加工贸易的自动核销,并将资格认定下放到省分局,最大限度地
发挥作用。同时,外汇管理部门应在外资、外债登记审查、纬售汇和付汇方面提
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在账户管理上,外资企业和中资企业享受同样待遇,出口
创汇企业享受优先耿得贷款、优先结售汇、优先开立外汇账户、优先结算、优先
咨询等各项服务。
6.2优化西部金融结构
第一,完善西部地区的金融组织结构。根据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适当
降低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特别是在资产规模方面的门槛。发展地方法人类
金融机构,拓展现有机构的业务范嘲,完善地方金融组织结构,形成问接融资与
直接融资互为补充,“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金融+民间借贷”的市场化合理分
工、各机构多样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当前尤其应大力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
“补位”,除了鼓励全国性的三大政策性银行积极在西部地区设点外,tU‘以考虑
增加以西部城市为总部,主要面向西部地区服务的区域政策性银行。[29】
第二,发展和完善西部的金融市场结构。要有效地吸纳本、外地资金,必须
有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一是在社会储蓄比较富裕的情况下
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扩大企业债券市场,促进储莆向投资转化,管住本地资金,
并作为吸引内外资的重要手段:二是疏通间接融资渠道,尽快建立西部地区创业
投资体系;三是信贷创新,积极发展票据贴现融资和金融租赁融资等。
第三,优化西部金融开放结构,促进金融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金
融开放是金融发展的助推器。金融开放包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西部
地区应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按照相对集中、兼顾均衡的原则,引导’定数量
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西部发达城市设立代表处或分行,并适当放宽限制政策,使
其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参与西部大丌发。
6.3创新西部金融制度
市场化制度短缺,制度创新能力差是影响西部金融支持的深层原因。因此必
须强化西部制度创新,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解除西部金融约束。①要用市场机制规范发展金融机构,建立并完善
西部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大力促进西部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提高金融效率:②
应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推动西部地区金融深化。金融创新是实现金融深化的一种
途径,金融深化足使金融更好发展并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存
原有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甚至金融体制上的推陈出新。为此,应改革金融产权和
转化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金融的干预,强化市场机制,通过金融体制创新为西部
金融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西部金融机构应积极推进更多金融创新战略,以市场
为导向度身定做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使金融业运作与地方经济更加紧密地结合
起来。③要建立健全会融机构中介体系,完善担保、抵押、评估和保险等巾介服
务体系,完善法人机构商业化运作,切实解决当前西部经济金融领域中存在的银
行贷款难与企业难贷款的矛盾,促成经济金融的有效对接。④西部地区应发展长
期资本市场,丌辟多元化的直接融资渠道和运作多种融资工具,大力扶植一批具
有增长潜力和带动力强的西部公司上市,以证券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30】
第二,加快西部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一是为西部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
制度环境。在西部应进一步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重点解决经济发展中制度供
给主体的制度创新能力与创新激励问题,促使地方政府从分配角度关心经济效
率,为西部经济发展创造内在活力;二是选择好西部制度创新的切入点。西部制
度创新的切入点应选择在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上。与东部相比,西部社会资本的
存量主要集中于国有部门。所以选择国有企业作为制度创新的切入点,能够带来
相对高的经济发展潜力:三是在具体的制度安排上,要采取更新的创新手段及更
大的创新力度,不断增强西部的制度创新能力,推动西部制度创新的进程,提高
制度运行效率。
6.4改善西部金融环境
在区域金融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中,环境因素在很大强度上决定了金融
业经营管理现状,制约了金融业经营方向,影响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西部环境建设落后,一是硬件环境建设落后,两部地区自然环境差,交通、
通讯欠发达,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效率的提高;二是地方政府对市场干涉过多,
法制建设落后,一些地方随意乱摊派乱收费;三是体制环境不利,市场资金、人
才管理体制等制约发展的基本要素依然没有能够得到根本改变,极人地遏制了金
融业的发展;四是政策环境较差,行政色彩浓厚,缺乏有效的可行的投资权益保
障机制,严重阻碍了新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进入。【31】
第一,重塑信用环境。在两部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面临信用的矛盾与危机,
银行信用与企业信用危机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一是银行与企业交易成本高;二
是迫使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转移风险;三是金融债权得不到落实;四是整个社会信
用体系遭到破坏。重塑银行与企业信用的良好关系,必须依赖银行、企业、政府
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此,必须建立中小企、{k及个人信用体系和信用评估体
系,进行网络管理,使饵个企业、每个人都严格履行其诚信职责。良好的社会信
用环境,不仅足金融支持的基础,也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石。
第二,规范经济秩序。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金融支持的基础,规范的经济秩序
则是金融支持的必要条件,也是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必须重点抓
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打破地方市场分割;二是扼制企业改制中逃废金融债务的
行为。
第三,加强政策支持。政策环境是金融支持的活力。‘是要切实转变地方政
府金融,规范地方政府职能,为金融支持搭建一个坚固的平台:二是要加强改革
力度,实行政企分开,为建立良好的政、企、银关系创造条件;三是积极推行市
场制度改革,加快城『订化建设步伐,拓展西部经济发展空问;四是国家及时出台
新时期西部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实行对西部区域金融政策的适度倾斜。
第四,完善法制环境。市场经济归根结底是法制经济。用市场经济可以解决
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问题,但必须用法律来保障这种效率实现的合法群体的合法
权益。
7结论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在服务于经济的过程中又反作用于经济。在现代经济中,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离不丌金融的支持,
金融活动己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所以加强金融支持显得非常重要。本文
以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而区域金融支持不足又
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实际出发,以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背
景,建立了总量一结构~制度富有逻辑的分析链条,通过对我国东西部金融总量
支持、金融结构支持、金融制度支持存在差异的比较、实证分析,说明了金融支
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以西部开发为例对其发展中的金融支持政策进
行系统设计。
第一,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首先从金融总量表现出来,具体可以通过
“金融相关率”指标和“区域货币资金流动”指标得到反映。实证分析表明,东
中西部发展差异首先是区域金融总量失衡的结果。
第二,金融结构直接反映一国金融发展的深度。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
的中心是通过区域金融结构的优化来实现。通过对东西部地区银行体系结构、资
本市场结构、利用外资结构等指标的分析,可以明显看出,东西部金融结构发展
的差异是比金融总量支持更为深层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第三,区域金融制度安排是影响区域金融发展的根本因素,同样,金融制度
支持是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根本选择。中国区域金融制度由行政均衡型向
市场非均衡型的过渡和转化是影响金融制度支持的重要背景,本文通过对东两部
地区“投资内生性”、“金融开放性”、“金融组织”等金融制度差异的实证分析,
进一步诠释了区域金融制度支持的根本性和不可替代性。
第四,区域金融支持失衡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与西部金融
支持弱化的矛盾。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由西部经济对西部金融发展的“内生性”
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西部金融发展的“外生性”压制。
第五,影响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金融支持的不足。具体表现在金融总
量支持小足,金融结构不健全,金融制度安排滞后。因而,增加金融总量、优化
金融结构、创新金融制度、改善金融环境就成为促进西部大丌发中金融支持的必
然选择。
致谢
我的论文是在导师白永秀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研究内
容和结构的设置、研究方法的确定、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论文观点的提出和论证
等,一直到撰写和定稿,都得到了白老师的严格指导和热心帮助。他渊博的学识、
精辟的见解和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时时激励着我。在此,我向我的导师表示诚挚
的感喏。
我要感谢在我读研期问给我授业解惑的其他各位教授老师:何炼成、赵守国、
姚慧琴、韦苇、常云昆、郭立宏、叶祥松、杨小卿、范王榜等,他们严谨的治学
态度、渊博的知识及不断创新的治学风格使我受益非浅。我再次向这些我尊敬的
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还特别要对给予我很多帮助的张琳老师,杨二宝、康祥峰、杨惠娟、郝靖、
曹卓、王萍、常江等我的同学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参考文献
【l】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3】高雪平、方如峰,“运用金融支持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一兼论金融支
持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商业研究》,2002(4)。
【4】白饮先,“政策性金融论”,WWW.1 rill.edu.cn 2004、12、29
【5】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10。
【6】沈天鹰,《资本形成的货币金融维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105
【7】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8】谢丽霜,《西部丌发中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发展》,东』匕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9】陆小辉、吴德进、郑俊汉,“东西部资金要素投入差异与西部金融支持”,《福
建论坛》2002(2)。
【101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
分析”,《管理世界》,2003(7)。
【j1】李君,“我国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差异”,《四川金融》,1998(6)。
【12】周兵、邹璇,“我国东、西部投资软环境实证分析”,《经济纵横》,2005(1)。
【131孙天琦等,“西jb五省区经济金融分析报告”,《西安分行金融研究报告》,
2004(17)。
【141周立,“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分析”,《华南金融研究》2002(2)。
【151李广泽,“金融结构趋同、经济增长差异与金融发展模式选择”,《国际金
融研究》,2003(4)。
【16】巴曙松,“中国金融结构的变迁与宏观金融政策的调整”,《国际金融研究》
2001(3)。
【i71刘仁伍,《区域金融结构和会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年版。
【18】股德生、削顿喜,《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191施青军,《区域丁F发与资本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01王广谦,“中国金融发展巾的结构问题分析”,《金融研究》,2002(5)。
【21】张兴胜,《经济转型与金融支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21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山西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1刘世庆,《中国西部人开发经济转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41胡永平,“中固地区经济与差距的成因分析”,《当代财经》,2004(9)。
[251孙天琦等,“西部开发与东北振兴两大区域经济结构的比较与支持政策的
思考”《西安分行金融研究报告》,2004(15)。
【26]谢守汀、汪明峰,“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区位分布研究”,《会融与保险》,
2004(9)。
【27】孙天琦,《金融组织结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殷孟波,《西南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1孙伍琴,《关于金融结构比较分析理性框架的设计思路》,《金融论坛》2003
(4)。
[301张新宗,“西部经济中的金融约束与金融发展”,《学术论坛》,2000(6)。
【31】李昕,“关于西部大开发中金融支持的思考”,《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1.4。
[321 Fariborz Moshidan(2003)“Globalization and financial market imtegration”
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
[331 Jyh--Bang jOU,Associate Professor of Economics(2001)“Entry,financing,
and bankruptcy decisions:The limited liability effect”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341 Philip L.Brock,Liliana Rojas Suarez(2000)“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 of
bank spreads in Latin America”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01.
[35 1 H.Kent BakeL Gary E.Powell,E.Theodore Veit(2003)“Why companies use
open——market repurchases:A managerial perspective”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36]Frederic S.Mishkin(1999)“Financial consolidation:Dangers and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37]Anders lsaksson(2001)“Finaicial liberalization,foregn aid,and capital mobility:
evidence from 90 developing countr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money.
[381 Wei ge(1999)“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the Opening of the Chinese
47
Economy:Some Li and Peng Lian(1999)“Decentralization”,World Development.
【39】Ziqi Liao and Michael Two Cheung(2002)“Intemet--based e--banking and
consumer attitudes.
1401 Michael K.Y Fung and Wai--Ming Ho and Lijing Zhu(2000)“Stagflationary
effect of gevemment bond financing in the transforming Chinese economy: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ourm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41】Valerie R.Bencivenga and Bruce D.Smith(1998)“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depth in a model with costly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Research in
Economics,
[42 1 Wei ge(1999)“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the Opening of the Chinese
Economy:Some Li and Peng Lian(1999)“Decentralization”,World Development.
【43】Ziqi Liao and Michael Two Cheung(2002)“Internet--based e--banking and
consumer attitudes.
1441 Michael K.Y Fung and Wai--Ming Ho and Lijing Zhu(2000)“Stagflationary
effect of gevernment bond financing in the transforming Chinese economy: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ourm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45]Robert cull and Lemma W.Senbet and Marco Sorge(2002)“The effect of deposit
insurance on financial depth:A cross--country analysis”,The Quartery Review of
E.oonomics and Finance.”
[46]Ross Levine(1999)“Law,Finance,and Economic Growht”,Journal of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47】R.W.Faff and R.D.Broodes and HO Yew Kee f2002)“New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leverage on bata risk:A time—series approach,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 48]Anders Isaksson(2001)“Financial Liberalisation and Price stability”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149]Valerie R.Bencivenga and Bruce Smith(2001)“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depth in a model with costly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Research in
E£onomjcs
学习期间的研究成果
1.发表论文
【1】三F莉,《发达国家和地区风险资本与中小企业创新结合模式比较》,《经济管
理》,2002年第2l期
[21王莉,《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生产力研究》,
2003年第5期
【3】王莉、《代币券(})效应的经济学分析》,《财政研究》,2003年第ll期
[41王莉,《谣部县域经济的表层金融和金融约束》,《西北大学学报》,2004年
第l期
【5】王莉,《县域经济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4年
第2期
【6】王莉,《银行业危机理论及进展》,《经济纵横》,2004年12期增
2.主持与参与的课题
【1】王莉,《关中星火产业带金融支持政策研究》,陕西省教育厅科研基金
03JK025,2003.7---2004.1 2,主持
【2】王莉,《西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学院科研基金项
目,2003.5--2004.12,主持
【3】王莉,《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金融体系建设研究》(第4章),中国人民
银行西安市分行项目,2004.9,参与
3.所获奖励
获得2003--2004年度优秀研究生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