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5302我国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复旦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姓名:农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徐桂华
1999.12.1
内容提要
加速信息化进程,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面对扑面而来的全球信
息化浪潮,对信息化基础还较薄弱,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我国来说,这既是
一次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我国在信息化
发展道路上遇到的林林总总的问题,审慎地考虑加速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战略和
策略。作为一名信息工作者,深感任重道远。此就是我研究这一问题的出发点
和内在动力∥·
本文主要从我国信息化实践出发,比较IN,f-信息化发展,对大量现实资料
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以揭示在现有国情基础上推进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某些
规律,总结我国信息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提出自己对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若
干思考。:_f 1㈠’
/仝文共由五章十八节组成: ’。一、
第+章,包含六节,测重于信息化的理论问题,主要涉及:(1)
信息化概念的由来及信息化内涵的界定;(2)信息化的层次划分,信息化与信息、
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概念的相关性;(3)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与作
用;(4)信息化程度(水平)的几loon定方法,反映社会实现信息化的标志。
第二章,通过对国外信息化的历史考察及部分国家(地区)信息化发展及
其战略的研究,从中总结出他们的经验与教训所在及对我国信息化发展具有启
迪与借鉴的方面。
第三章,本章对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分析了我国
信息化发展的国情基础,对我国信息化现状作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并指出了信
息化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差距。
第四章,在这一章中,主要是根据第二、三章信息化的国际比
较与我国现状分析,提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与目标。其中“十五”期和2010
年目标的确定,是本人根据“九五”期末实际数据推算而得的。
第五章,针对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目标与任务设想,从九
个方面作了对策研究,提出加速我国信息化进程的若干对策与措施。.
Abstract
Speeding up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is the demand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Faced with a global information tide,it is not only a
rare opportunity,but a severe challenge in the meantime for our country,which lacks
the information basis and has an unaccomplished industrialization.All the problems
met with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requires our serious analysing.Meanwhile,it
involves its strategy and tactics.Being a specialized information personage,I realize
the burden is heavy and the road is long,and it is the very reason what makes me
study the problem.
This graduation thesis,on the basis of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practice,has
synthesized,analysed and studied a great deal of relevant data by compar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reveal the law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information to sum up our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urthermore,come up with my think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The thesis is made up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1(containing six portions)stresses the information theory.They are
mainly:information concept;the relationship among inform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industry;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society;several methods of measuring the information
level.
Chapter 2 observes and studies eternal information history,the development of
some nations(or regions)and their strategy as well,from which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are summarized,and 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at.
Chapter 3 reviews the process of our nation 7
S information;analyses the
domestic basis ofthe nation’S information development;sets an objective value on
the nation 7
S information reality;moreover,points out all the problems and
dispar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 chapter 4,the strategy and goal of the nation’S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is
come up with.
Chapter 5 is the countermeasure study on the aim and the task of domestic
information from nine respects.In the end it gives some ways and measures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the nation 7
S information.
我国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前言
21世纪即将到来,回顾20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
最快速度、最强力度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人类生活、工作等社会
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当属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
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
法尼亚州立大学诞生以后,人类社会就开始了一个新的大变革,作为经
济和社会发展三要素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
息同物质、能源一样,成为社会、经济、科技赖以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促使世界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
会转变。正是在这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背景下,五十多年来,信息技术
的飞速发展掀起世界性的信息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1993年以
来美国宣布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又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
英文简称Nil),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韩国及我国台湾
等国家和地区都纷纷决定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之后,又迅速引发了更
为令世人瞩目的全球信息基础结构GII计划和亚洲信息基础结构All计
划,各发达国家不惜投入巨资修建“信息高速公路”,以争夺信息控制
权和抢占战略制高点,使作者深感我国正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令
人鼓舞的是,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
化建设”。∞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
信息化。”1994年,我国成立了国家信息化联席会议,明确了国家信息
化建设的指导方针。1995年,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全国信息化
建设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全面展开。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晚,信
息化理论研究方面虽然现有国内的一些信息专业报刊不时登载不乏独
到见解的专论,但总的看仍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可以说信息化理论研
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因此,研究我国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既十
分迫切,又非常必要。
①1984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报》创刊题词。
第一章信息化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信息化的含义
‘、信息的特征与要素
’般认为,信息就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映,以及
经过传递后的再现。它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增值性、系统性、目的性、
可传递性、更替性、可分享性等特征。信息一般由四大要素构成:1、
语义要素,信息自发出那一刹那就有一定的意义,如果用语言来表达后,
就是有一’定的语义;2、传递,事物的特征经过表现与传递,为其它事
物所感知才是信息;3、载体,信息需通过某种载体如纸张、磁盘、电
脑等才能进行储存和加工;4、反馈,由输入端发出的信息,经过传递,
产生种反映(实际上是一种新信息),这种新信息再回输到输入端的
过程叫做信息反馈。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最基本的生产力要素,如果没有信息参与联系
和耦合,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只能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从这一意义上说,
信息是一种资源。
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民只要占有土地,就能成为小康之家。这
时土地是一种战略资源。
在商品生产不发达的工业社会,只要有了资本,就能经营工厂,搞
商业活动,就可以发财致富。这时资本是一种战略资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必须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生产,这就
要掌握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等,在这时,信息就成为一种战略资源。
二、信息化的含义
信息化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科技背景,它得益于信息技
术的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
弧州立大学诞生,拉开了人类从工业化社会转向信息化社会的序幕。被
认为是“第四产业”的高科技、高智慧的信息产业得到曰新月异的发展。
1957年,美国从事技术、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白领阶层第一次超过了蓝领
阶层,是人类信息化的一个_匕跃,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
家已进入了信息化社会。
信息化的概念,从内容看,由美国最先提出,从名词看,最先提出
的是同本。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贝尔(D.Bell)提出“后工业社会”的
概念,1962年美国学者马克卢普(F.Macklup)提出“知识产业”的概
念,1977年波拉特(M.U.Porat)提出“彳言息经济”的概念;1963年日
本学者梅棹忠夫在其著作《信息产业论》中,首次提到了“信息化”、“信
息化社会”一词;1978年S.诺拉(S.Nora)和A.孟克(Alan Minc)发表
了《社会的信息化》这一法国政府报告;80年代美国学者A.托夫勒(Alvin
Toffier)、J.条斯比特(John Naisbia),英国学者WJ.马丁(W.J.Martin)
等都对信息化社会问题作了深入研究;90年代初,奈斯比特和P.阿伯迪
妮(EAburdene)在《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充分展示了信息时代和信
息经济社里个人、集团、国家、区域和全球各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80年代中期,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我国学术界提出“中国信息
化”问题。到目前为止,关于“信息化”这一特定概念,由于研究角度
和m发点不同而表述不尽一致,下面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概念:
l、信息化就是要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中,。泛而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
2、信息化就是知识化,即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由此而引起
的知识信息的生产率和吸收率的提高的过程。
3、信息化就是指国民经济发展从以物质和能源为基础向知识和信
息为基础转变的过程,或者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
空间向知识性空间转变的过程。
4、信息化是指从事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提供信息的部门与各
部门的信息活动(包括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的规模相对扩大及其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相对增大,最终超过农业、工业、服务
业的全过程。
5、信息化就是通信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性的总称。通信
现代化是指社会活动中心的信息流动是基于现代化通信技术进行的过
程;计算机化是社会组织内部和组织间信息生产、存贮、处理、传递等
广泛采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和设备管理的过程:行为合理性是人类活动按
公认的合理准则与规范进行。
6、信息化在经济学意义上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信息部门和信息生产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
越来越重大的作用这种社会经济的变化。
7、信息化即信息资源(包括知识)的空前高效的开发、加工、传
播和利用;人类的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获得空前的解放。
8、信息化就是在全世界组建全球性的网络,并将它们联成统一的
信息空间,简要地说,建设将世界上所有贮存的信息变成每个人的财富
和人类的共同体。
9、信息化即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比较充分的信息资源共享,以解
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0、信息化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
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
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
的功能)。
1 1、信息化是指信息的开发、生产、传播、利用在国家社会生活中
的作用不断增强的过程。
12、信息化通常是指由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产业
化所组成的整个信息革命的发展过程,它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信
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总体水平。
13、信息化是指在信息时代里,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和它在社会、
经济、生活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程度以及从以往工业时代依赖大量的物
资、能源转向信息时代依赖应用大量经济信息产品的过程。
通过对上述13种有代表性定义的理解和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各有
偏蕈,论述问题的着眼点、角度和侧重面有差别。有的突出信息技术普
及与应用过程或程度,如1、5、8;有的突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
程,如7、9、11;有的立意于经济学的角度,如3、6、10;有的强调
知识信息这类软件要素,如2;有的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来认
识,着眼于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演进过程,
如4、13;有的侧重于信息产业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如12。应该说,上
述定义都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有不够全面之嫌。笔者认为,信息化的实
质就是通过物资、技术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利用的过程,它至少包含三层
含义:一是各行各业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二是经济
和社会各个领域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三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
过程。因此,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下面几个要素:
——信息资源。其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资源,它的开发利
用足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其开发利用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信息化
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一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即指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
个领域,它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素质与效益的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
进,是信息化的重要任务。
——信息网络。是信息传输、交换及资源共享的基础和必要手段,
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为信息咨询服务提供基础;(2)不断扩大信息流通范围;(3)加
快信息流通的速度;(4)拓展信息产品的市场。
~一信息技术产业化。包括信息技术产品的制造业和软件技术开
发,信息技术自身的产业化发展,使得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改造传统产业
成为可能。
——信息化人才。其对信息化各个要素起决定性影响,影响着信息
化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是信息化的关键因素。
第二节信息化的层次
信息化的层次划分,一种从整个经济和社会系统来看,可划分为三
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劳动工具信息化,即通过信息技术来增强劳动工具
的信息属性(即使劳动工具自动化、iiiii)i第二层次是社会生产力
系统的信息化,即在第一个层次基础上使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信息化
和信息部门产业化;第三层次是社会公用事业信息化和家庭生活信息
化。另一种根据信息技术在不同范围、不同领域的应用,可划分为产品
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国民经济和社会
信息化。上述两种划分而得的信息化层次,都基本上是前一层次是后一
层次的基础,后一层次包容或涵盖前一层次。
第三节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与信息化
信息化同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等概念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信息就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映。信息作为一种资
源,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广泛采集和积累,进行加工和迅速流通,深入
开发利用和繁衍,才IIIi造出越来越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信息技术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同时也是对信息进
行加工、处理和流通的技术。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使之广泛渗透入
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就能推进信息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
信息产业集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于一
体,涉及信息活动中采集、加工、传输、使用等各个环节,是L个庞大
的产业群,国际上有“三c”产业之称,三c就是compute“评算机)、
Communication(通讯)、Content(信息内容)。相对一、二、三产业而言,
也有称其为第四产业。信息技术形成产业有一个过程,其产业形成的标
志:一是信息产业部门独立化;二是信息产业部门门类比较齐全;三是
信息产业劳动具有职业性、有偿性;四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基本
产业化、自主化。信息产业为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支持,是信息化建
设的基础。反过来,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
场。
第四节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
本世纪以来,经济的加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但也加剧
了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如资源匮乏、能源短缺、
环境污染加剧和人口膨胀等一系列问题,迫使人类转向另一种经济发展
模式——信息经济走信息化的道路,力求形成⋯种物质经济与信息经济
发展、互补共进的新格局。
信息化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最大
动力。信息已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软要素,它不仅对其他各
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技、教育、管理)有决定性
影响,而且还对其他全部要素的有序化组织和总体性协调起着越来越大
的作用。土地、劳动、资本的重要性正在为信息的重要性所弥补和逐步
取代。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就是要信息化,电子、光、生物的信息技
术已经或将要成为最先进的生产力。
信息化是增强综合国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当今世界,各国综合
国力的较量除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政治力、教育力等之外,还有
信息力(即指在各个领域生产、传输、处理、使用信息的能力),而且
其他力的增强日益依赖于信息力的增强;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际市场
竞争曰趋激烈,企业要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和增强竞争力,就要研究竞争
环境,了解竞争对手,制订竞争策略,而这些都有赖于信息化;我国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制改革和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企业
搞活,对外开放等等,都离不开信息和信息化的支持。
信息化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保证。把经济发展转移
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这是我国实现第二:次战略转移的要求,这
就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而提高劳动者素质必然要走信息化、知识化的道
路。与此同时,信息化能够扩大人际交往,方便人们获取或交流信息,
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改进人民生活
质量。
总之,信息化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缓解社会发展带
来的各类矛盾的途径,决定着各个领域的发展速度和高度,同样也决定
了一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就是说,信息化在未来发展中有着决定性的地
位。
同样,信息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的作用也是无可
比拟的:
1、极大地影响人类的经济活动,带来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
变化。
信息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它的广泛应用可以扩大经济
单位的生产能力,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产品质量,
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体现出来。
社会生产方式由单纯依赖物质能量的投入转化成依赖收集经济信
息和利用经济信息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济信息资源代替传统的
面临枯竭的自然资源。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开发与组织的信息的集合,
它具有智能性和整体性特征。事实证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
克服、劳动生产率与资本收益不断上升,人口再生产模式与人口结构现
代型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拥有的经济信息资源。在新的经济
信息资源为主的生产方式下,能量和材料消耗减少,污染逐步得到控制。
在发达国家,一系列“生态革命”,“绿色产业”正在兴起,生物反应堆、
太阳能、无污染塑料和利用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使人类生活的大城市
成了“生态城市”,环境洁净优雅,空气清新。
经济结构向良性发展,趋向合理化和知识化。表现在:工业原料生
产量减少,产品向小型化、轻型化、长寿命发展,原料需求降低;制造
业从业人员减少,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应用,以美国为例,1985
年,制造业产值比t975年增长了4%,而其从业人数却减少了500万,
估计在以后的十年中,发达国家制造业所占的劳动力不会超过10%,低
于农业劳动力;知识技术密集型高技术产业高速发展,传统产业走向缓
慢和衰退;市场结构发生变化;产品周期变短、新产品层出不穷,商品
向多样化、多档次发展,知识产品、经济信息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占很大
份额;人们创造的效益增大,主要是产品质量高,材料能源消耗低,生
产工艺得到改进的结果。
2、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极
大方便。
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高速公路分担了大量的繁杂、机械、无谓的
体力和脑力劳动。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交互式多媒体网络,它把电视、
电话、广播、传真、报纸、电脑等一般通信工具所能提供的视像、数据、
声音转换成数码信息,通过光缆传递到网络联结的用户终端,然后通过
转换器还原。这些细如发丝的光导纤维,传输速率达每秒2000兆比特、
相当于每秒可传递约9000页报纸的信息量,可见其速度之快。信息高
速公路的开通,使邮政、贸易、会议、货币、报刊、书籍实行“无纸化”
操作,繁琐的政府工作变得简洁、快捷,透明度、勤政、廉政得到加强。
各类交流的速度加快,由过去的以周、曰计算,缩短为以分、秒计算。
p司信息不灵,失真、反馈滞后的损失大为减少。人们的办公地点不拘一
格,形式多样,大工厂,大办公地点减少。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人
们足不出户或在办公室里就可以知晓天下事,“为所欲为”,短时间内就
可以查到过去甚至一辈子也查不到的信息。重复劳动减少,奔波劳碌减
少,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人们的娱乐、休闲时间增加,生活
质量上升。
在我国,随着“三金”工程的实施,人们已享受到了一些信息化带
来的乐趣。目前,全国正在实施一系列以“金”字开头的工程,信息化
将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3、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信息化带来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势必使人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人们的工作更注重实效,注意知识和智慧的投入,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
在人的交往中得到更好体现。在资源极易共享的同时,人们对经济信息
产品已不能无偿的占有或取得。在工作变得方便,就业机会增多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定的工作和就业压力,知识技术更新加快,迫使人们不断地
进行学习、探索,以适应社会发展,已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文凭和技术,
知识成为人们至高无上的主宰者。
第五节信息化程度的测定
关丁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信息化程度的测定,信息理论界已有多种
方法,但尚未形成一种共认的测定方法。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和有影
响的测定方法。
1、社会信息化指数
该指数法是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提出的一种测定信息化程度的方
法,它主要根据4类项目11项指标进行计算而得:
(1)信息量
有人均年使用函件数、人均年打电话次数、每百人报刊期发数、每
万人售书网点数、每平方公里人口数5项指标;
(2)信息装备率
包括电话机普及率(百人)、电视机普及率(百人)、计算机普及率
(万人)4项指标;
(3)通信主体水平
包括第三产业劳动者比重、每百人在校大学生人数2项指标;
(4)信息系数
有个人消费中除衣食住行外开支比重(%)l项指标。
将以E 1 l项指标分别与标准值比,求算术平均值就可得到某国(或
地区)的综合信息化指数,计+算公式为:
d 1 。Xi。
Σ(可Σ—爵)
社会信息化指数=::: !:: ×100%
4
式中x..是某项指标的实际数值,s,,是该项指标标准值。
2、IUP模型法
该测定方法即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模型法,是美国学者鲍科
(H Borko)和法国学者米诺(M.J.Menou)于1982年提出的。IUP模型
包括反映。个国家(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利用潜在能力的各种变
量多达230个,其中27%的变量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的基本条件,20%
反映信息需求和使用,53%反映信息资源和活动,是多变量、多层次的
信息环境评估模型。
3、三因子多参数模型法
该模型法是美国学者K.厄斯(Krevitt Eress)1982年对87个欠
发达国家的信息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相关分析而提出的。厄斯选用
49个变量分析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其信息活动水平的
相关性,然后用文字传播总量、技术和图书馆这三个主要因子测度该国
家(地区)的信息活动水平。这三个因子的每个因子下面又分多个参数,
这样就形成三因子多参数模型。
4、信息环境评估模型
1992年,我国学者卢泰宏在国外信息经济测算方法的基础上,提
出了信息环境评估模型的总体框架,并对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信息环
境进行了初步评估。该模型认为,信息环境的优劣可以从信息活动水平
评估、信息传播基础结构评估、信息需求满足程度三个方面进行测度。
三个方面构成三个子模型,每一个子模型由一系列因子决定,而每个因
子山一组可测度的变量产生。模型中的因子与变量的筛选和权重的确
定,采取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运用了多元统计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
行计算和处理。
5、信息社会指数法(ISI)
美国IDC公司和《世界时代》全球研究部在”97全球知识发展
大会”上共同提出了一个衡量信息化程度的新指标——“信息社会指数”
(Informat ion Society Index,ISI),其包含有下列三组变量:
(1)社会基础结构:在校中学生人数、在校小学生人数、阅读报
纸人数、新闻程度、公民自由程度。
(2)信息基础结构:电话线数/家庭数、电话故障数/电话线数、
人均收音机拥有数、人均电视机拥有数、人均传真机拥有数、人均移动
电话拥有数、有线电视及卫视覆盖率。
(3)计算机基础结构:人均PC拥有数、家庭安装PC数、用予政
府部门和商业部门PC数/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数、用于教育的PC数/
学生和教员人数、联网PC所占的比例、用于软件的开支/用于硬件的开
支、因特网业务提供者(ISP)总数。
根据1997年的数据对以上三组变量进行计算,ISI得分前10名的
国家是:美国、瑞典、芬兰、新加坡、挪威、丹麦、荷兰、澳大利亚、
日本、加拿大。中国由于重视和加强了信息化的建设,排名已由1996
年的55位上升至1997年的47位。
以上是国内外信息理论和实际丁:作者提出的测定信息化程度的几
种方法,最近又有专家建议采用“数据流量法”,即根据通信网络中数
据流量与语音流量的比值来测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这些方法都有其可
取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法计算简单,容易操作,
且能分析信息化过程中的结构状况,但指标体系不够全面,只体现了社
会信息流量和信息能力等某几个方面,有些重要方面如信息需求满足程
度就未能反映出来。同时,仅采用算术平均法也不够合理,难以区分出
不同参数(指标)的不同贡献。此外该方法测算结果是在某一基准点前
提下的相对比较值,这个值只有相对的函义,没有绝对意义。
美国和法国学者提出的IUP法,其在运用中多层次的值均经过数据
检验和专家论证,因而比较可靠,但其层次多,参数多,计算较复杂,
因此应用不如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法广泛。
美国学者K.厄斯从分析信息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的角度
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也是~种很有实际意义的思路。
我国学者卢泰宏提出的信息环境评估模型法,其按照信息宏观测度
的主要作用可以理解为对信息环境进行评估的思路,构建了信息环境评
估模型并应用于我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既对信息经济测算方法的
完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1997年美国IDC公司和《世界时代》全球研究部所提出的“信息
社会指数”法,考虑到了影响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
信息化要求多方面协调发展,即要求社会、信息、计算机等各方面的基
础结构一致性好的问题。
第六节社会信息化的标志
一、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计算机和
通讯设备组成的信息设备器材是信息化的基础;网络通信系统是信息化
社会的神经网络,它的普及和完善程度是衡量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准。
同前,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处于传统产业信息化和社会管理系统信息
化阶段;即所有传统产业已广泛应用了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政府部门
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美国正向社会生活全面信息化阶段迈进。一些新兴
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正从大力发展先进网络和信息服务业向传统产业
信息化阶段过渡。我国信息化起步较晚,正处于大力发展信息工业阶段,
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
信息技术和经济信息产品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每个领域是信息
化的一大标志,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发挥看得见的效用,改善人
们的学习、工作和牛.活,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生活现代化。据统计,电
子计算机有5000多种社会用途,可以替代3万个左右的工作岗位,如
能很好利用,将大量取代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阳光、洪水、波浪、风
力如能投入大量信息研究,都可以转化成廉价的能源。当前,我国的信
息技术的经济产品已在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得到初步应用,开始步入社会
,LE活。如各地纷纷建立了内部网、局域网(Intranet),并与国际互联网
(Internet)接通;政府部门、企业开始大规模上网,1999年被称为“政
府}二网年,我国争取在2000年底实现80%的部门建立站点,2000年后,
/1i上网的企业将失去经营配额许可证商品的权利。
二、信息产业(1T)成为社会上的最大战略产业,其从业人员成为
社会主要劳动者。+
信息产业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它是指进行经济信息收
集,经济信息产品生产和传递、贮存的部门以及直接生产信息处理工具
和信息物质载体的生产部门。有的学者称之为第四产业,我国则把它归
入第三产业。信息产业是高智力、高技术、高效益产业,以其强有力的
幅射作用渗透到各行业中。据统计,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占全部产业的
60%左右,而我国则不到25%。
信息产业从业人员的变化,反映了劳动力从体力型向智力型的合理
流动。信息产业所占比重和社会劳动就业中从事信息工作的劳动者所占
比重达一定数值,如超过50%,就意味着工业化经济已转向信息化经济。
以美国为例,其从事信息业的劳动力百分比由1950年的30.8%上升到
1986年的63%,现已达到75%。各国的信息化服务部门如网络服务、咨
询服务、软件设计、情报收集部门和从业人员正飞速增长。目前我国信
息J批业也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但就业比例不过25%,还不及美国50
年代初期水平。增加从业人员,加大信息业各类人才培训,是我国信息
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三、信息活动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大部分,信息投入也占较大比
重,有较大经济增长推动力。
信息化的实现,还体现在信息活动的比重明显提高,其创造的产值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比重,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发达国家国民生
产总值中,有60%与信息活动有关。1996年,日本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占
整个民间企业总投资的14.1%,这一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的
贡献为15.4%。在1990年至1996年间,整个日本产业生产增加额为44.6
万亿日元,其中信息通信产业所起的作用占50.9%,对其它产业波及效
果达16.4%。而美国的这些指标又高于日本。1993年,部分国家和地区
宣布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投资额中,美国为4000亿美元,英国380
亿英镑,欧共体9000亿法朗,新加坡12.5亿美元,韩国553亿美元,
台湾i00亿美元,目3度7000万美元,从每年人均投资来看,按人民币
计算,新加坡居首位,达4000元,美国690元,韩国560元,欧共体
为400元,加拿大18元。
第二章信息化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国外信息化的历史考察
在人类历史上,从原始游牧社会向农业社会转变,大约经历了几万
年.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大约经历了一、两千年,从工业社会
向信息社会转变,还不到一百年。正是由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加速了这个经济、社会的大转型。1946年,美国宾
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标志着以信息技术
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开始。
二次大战之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即在电话、电报、载波机、无线电
广播、电视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程度发展。战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晶体
管、计算机、雷达、激光、集成电路、微处理机、卫星通信、光纤通信、
移动通信、综合业务数字网、ATM网、因特网和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发
明层出不穷。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的不断产生和应用,信息产业的迅速形
成和发展,开拓了新的需求,挤占了市场空间,削弱了传统产业的市场
地位,如:在家庭消费方面,新技术产品如视、听、娱乐;数据处理、
信息联系等的开支迅速增加,对传统产品的需求相对减小;在生产消费
方面,信息技术产业的开发,并没有增加对传统产业的需求,例如,光
纤通信发展迅速,规模巨大,但使用光导纤维,对传统的金属冶炼和加
E-E业等产业,不会产生多大的需求刺激。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缩短了信息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也改变着
人们的消费观念。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产业,使呈现衰退趋势的传统
产业唤发了生机。例如,美国进入80年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
的应用,使传统产业的相关产品、生产手段、生产过程以及相关要素和
环境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大促进了传统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和传统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生产、市场化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一
个崭新的产业门类——即信息产业。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成为制造工
业中最突出的部门,如:美国1985年信息产业总产值占GNP的60%,
西欧各国80年代中期的GNP中约有69%与信息活动有关。
冷战结束后,美国为振兴国内经济,维持其世界霸主的地位,放弃
了星球大战计划和新一‘代高能加速器计划,集中力量推进“国家信息化
基础结构”行动计划。紧跟其后,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
韩国、新加坡、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波兰、丹麦、芬兰、
荷兰、瑞典等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相应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信息高速
公路建设被广泛认为是推进信息化的必由之路,而信息化被认为是提高
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至关重要的途径,从而在全球范围掀起了
一股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表现的新一轮信息化浪潮。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广泛深入应用以
及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增长,导致市场扩大,优化了产
业结构,改变了就业结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极大地推动了各国
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例如,
1990~1995年,美国信息处理设备投资增长20倍,而5年时间里美国
经济增长的1/3以上来自信息技术。近几年,美国信息技术增长速度是
经济增长的2倍,其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在信息技术、
信息产业的推动下,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已进入第9个年头,到1997年
底,美国失业率降至4.6%,为25年来的最低水平,通货膨胀率控制在
2%以内,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正是由于美国信息产业、信息化的快
速发展,使得其保持了头号经济大国的地位。
纵观发达国家自五、六十年代兴起信息化至今的发展历程,大致经
历或即将经历信息工业发展、先进的通信网络发展、信息服务业发展、
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社会管理系统信息化、社会生活全面信息化六个
阶段。发达的工业国家一般处于第四、五两个阶段,个别国家如美国正
向第六个阶段迈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正从第二、三阶段向第四阶
段过渡,个别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已全面进入第四阶段。发展中国
家的信息化进程较慢,但进入90年代后,在全球新一轮信息化浪潮的
影响下,其步伐已明显加快。
第二节部分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发展及其战略
一、美国
美国被国际上公认是目前世界上信息产业最发达、信息化程度最高
的国家,许多现代信息技术都是首先由美国研究、开发和使用的。早在
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数量就已经超过了蓝领工人,80年代初信息产业
从业人员已超过了60%,美国社会信息设备普及率居世界第一位,其中
微机装机容量就占世界总装机量的近一半。更为重要的是因特网发源于
美国,其国内因特网用户占全世界因特网总量的42%,美国的通信和广
播电视也高度发达,普及程度相当高。
然而,美国并没有满足于信息化所取得的成就,而是从战略的高度
更加重视推进国家的信息化发展。1993年1月,克林顿政府成立了“信
息基础设施特别小组”,由商务部长罗恩·布朗领导,副总统戈尔、总
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劳拉·泰森以及一批经济、法律、技术专家和电
讯一[业界代表参加。当年2月,克林顿以发布《国情咨文》的方式,发
表了题为“技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报告。当年9月,美国政府
iF式制定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即HI计划)。美国信息
高速公路计划的目标是:实现全美现有电话线路和有线电视线路的光纤
化,应用ISDN等先进技术建设高速通信网,利用通信卫星、广播电波
和微波等,在全美实现声音、数据和图像等信息的大容量高速双向通信,
实现电话线、有线电视和计算机网三线合一,成为教育、卫生、娱乐、
商业、金融等内容极其广泛的服务项目的载体。美国计划投资4000多
亿美元,到2000年,实现全美所有学校、医院、诊所和图书馆的互联,
2015年以前,使全美国的家庭都联入信息高速公路。美国为推动Nil
的实施,1996年对执行了60多年的《通信法》进行了重大修改,旨在
为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等行业相互进入对方市场清除障碍。1996
年10月,美国政府宣布用5年时间实施“下一代因特网计划(NGI)”,
以提高现有网络的通信能力和速率,促进因特网的发展。1997年7月,
美国政府提出《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其核心内容是:大力推进电
子商务,特别是基于因特网的网上贸易,把计算机网络空间建成一个“免
税区”,呼吁各国政府减少对电子商务的行政干预。1998年6月,美国
政府通过了“因特网税之自由法”,立法规定立即禁止对新的因特网连
接和因特网服务征收税费。
二、日本
日本一直十分重视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信息化大国。
近年来,日本对信息产业的投资迅速增加,1996年,日本对信息产业的
投资占整个民间企业总投资的比重达到14.1%,信息产业产值占全部产
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1.4%。此外,日本近年来因特网用户规模都以20
—30%的速度急剧扩大,预计到1999年底,日本的国内因特网用户数
j4-达到1800万户。在通信方面,1993年日本的通信市场和终端机市场
规模在当时居世界第二位。计算机技术方面,1992年日本三菱公司称已
经研制出用生物材料组合、可用作光开发的生物芯片,以及当时最高集
成度、最高速的神经元芯片。日本被誉为“机器人王国”,90年代初全
世界机器人总数量约为30万台,日本一国就拥有近20万台。日本的电
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日本的许多产品都在排挤着美国
产品。但是,与美国比较,日本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程度上仍有
一定距离,如:90年代初,日本人均个人计算机拥有量只有美国的1/3,
只有10%的商人使用个人计算机,其中又仅有13%的人与计算机网络联
网,有人估计,日本的网络系统大概比美国落后10年,CATV发展也
滞后,当时仅有10%的家庭接入了CATV网。美国提出建设“信息高速
公路”后,日本政府立即作出了反应,于1994年5月提出了建设全国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计划,其目标是:建设包括覆盖全国的光纤网在内的
新一代高性能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府部门、企
业、教育、医疗卫生、社区福利以及人民生活等领域的应用,支持与信
息通信技术有关的R&D活动,特别是多媒体、软件等技术,改革现有
信息通信管理体制,促进竞争,提高信息通信产业的竞争力等。日本的
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00年以前光缆网延
伸到各都道府县厅所在城市,第二阶段在2005年前延伸到10万人以上
的城市,覆盖60%的人口,第三阶段到2010年在全国建成光缆网,并
联通全国每一个家庭。
兰、英国
英国一直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程度也相当高,发展信息化
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建立面向下世纪的通信系统
方面,英国虽落后于美国5年,但比欧洲其他国家和日本先进5.10年;
二是英国已有良好的光纤通信网络基础和先进的技术;三是英国拥有一
个健全的卫星发射系统,航空航天工业界还计划将“星球大战”技术应
用于电信领域;四是到1995年英国已约有4.6%的从业人员在家工作。
但英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也存在~些问题,如:政府没有主导性信息
高速公路计划,政策中也没有系统阐释;英国大公司、企业间的竞争,
没有得到统一协调和整体规划,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信息通信网建设计
划,容易导致重复建设和浪费;缺乏与多媒体服务系统建立相配套的规
章制度。总体来看,英国要在10年内投资380亿英镑建设信息高速公
路,其中:英国最大的电信公司(BT)计划投资100亿英镑建设通向家
庭和办公室等的光纤网:英国政府将建立120个新的数字式电视站;英
国第二大电信公司墨丘利公司也宣布了自己的全国通信网计划;英国有
线电视公司同金融机构出资60亿英镑建设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此外,
英国的卫星及电视公司等都提高了相应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四、法国
近30年来,法国历届政府都对信息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扶
持,其政策目标始终如一。正是这些早期的努力使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信
息基础设施条件最好的国家之一,如:早在19年前法国就建立了集电
脑信息和电信为一体的交互式通信网络,至今查询电脑用户已超过650
万;法国建设了几套完全可以同美国交互式网络相媲美的先进网络,其
中的代表之一即是法国科研信息网;法国全国长途传输干线上的各转换
叫一心已进入光导网络,完成了与欧洲各国、各地面卫星站和洲际海底电
缆上岸点的光导并连。目前,法国的数据化话路通信网络已经十分现代
化,其故障率低于0.1%。1994年,受法国政府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
提出到2000年前,投资100亿法朗建设覆盖到500万家庭的高速信息
网络。同年10月,政府正式宣布到2015年建成法国的NII,目标是使
所有的公民都能在家中和在其他活动场所平等地接入NII。法国政府一
宣布这一决定,有关公司即迅速加入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行动中。
五、德国
统一后的德国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在信息技术的许多领域
处于和美、日并驾齐驱的领先地位。在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出台
之前,德国就已经提出“德国2000年信息技术发展方案”。目前,德国
具有一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建成于1989年的德国通信宽带
网络(VBN)在传送电视会议时的最高速率达到140Mbps,并能通过卫
星与国际电视会议网络连接。这个VBN被视为德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基
础。1994年开始,名为宽带ISDN的试验性ATM计划陆续在柏林、汉
堡、波恩/科隆等地区实施。德国政府为了提高原东德地区的通信能力,
计划投资600亿马克建设这一地区通信基础设施,使其在2000年达到
两德地区的水平。
六、加拿大
加拿大不仅早把自己的信息网络与美国连为一体,而且连这方面的
进度,也与美国并驾齐驱。加拿大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已相当发达,堪称
“高速”信息网络。加拿大的两个最大的训‘算机网络,一个是以多伦多
为基础的CRS网络,另一个是以渥太华为基地的全国首都免费网络,
它们均已拥有超过数万的用户。
早在1993年上半年,加拿大保守党就同教育界和企业界共同组成
一个名为“加拿里”的机构,计划在本世纪束建成信息高速公路。1993
年底自由党上台执政后,把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摆在优先地位。加拿大的
一些私营公司对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1994年4月,
加拿大9个电话公司宣布将在10年内投资85亿加元建成一条信息高速
公路,届时加拿大80%以上的人将能坐在家里进行学习、购物和点播电
视或电影节目。
七、韩国
韩国十分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虽然韩国信息产业60年代初才开
始起步,却逐年上升,到1982年,即步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法
国之后,成为世界第6大电子产品输出国。90年代中期,韩国的半导体
特别是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在美国提出“信息
高速公路”计划之时,韩国正在实施《1993一1996信息技术计划》,美
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后,韩国政府于1994年3月对原计划
进行了调整,新计划决定到2015年分三个阶段投资45万亿韩元,建设
韩国信息高速公路。
第一阶段:1994—1997年,投资1.6万亿韩元建设超高速国家信息
通信网络,把全国分为首都圈、中部圈、湖南圈、釜山圈和大邱圈等五
火区域分头推进,把高速光缆网铺到全国中小城市,并建设包含现有行
政、国防、公安和教育研究电子计算机网络等的公共计算机网络。
第二阶段:1998-2002年,将投资4.4万亿韩元,建立2.5千兆级
光缆和新一代交换机数控系统,它提供的服务有遥控诊断、遥控教育、
电子信访服务、电子图书馆和地理信息系统。
第三阶段:2003-201 5年,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完成期,总投资38.8
万亿韩元,建成数十千兆位级的光缆,可以进行立体电视会议和分散数
据库的并列检索等。
八、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在推动信息化方面,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1980
年,新加坡政府就提出了使其成为一个具有非常先进电子基础设施的计
算机化社会的目标,制订了“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战略计划”,1986年12
月,新加坡政府又宣布实施“全国信息科技总计划”。新加坡自1989年
起就投入了2亿多美元开发应用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并在1991
年已经全部替代了书面贸易文件结算形式,目的是想在1997年香港回
归后取而代之成为新的贸易中心。
在新加坡信息化进程中,政府的信息化被放在首要位置。经过lO
多年的努力,新加坡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和业务工作已经实现了电脑化,
如在1989年新加坡就开始全面推行通关自动化。在通信线路建设方面,
到1995年全岛铺设的光纤网已达1.6万公里,市区内光纤网络的75%
已铺设完毕,市区以外已完成了一半以上。在信息资源网方面,由政府
投资建立的网络服务私人公司,90年代以来已经建立了贸易网络、法律
网络、港口网络、医疗网络、房地产网络等。在移动通信方面,到90
年代中期,每100个新加坡人中,就有6人拥有“大哥大”,人均占有
率仅次于美国和香港地区。另外,IC卡在新加坡也已经基本普及。今天,
新加坡国民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处处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1993年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不久,新加坡便宣布了“信
息技术2000年”计划,其目标是:建设更先进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把新加坡建成一个“智慧岛”。新加坡制订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
丰要内容是:在未来15年里,在全球范围吸引人才,投资2.5亿美元,
建成连接全岛所有家庭、办公室、工厂和学校的网络,并发展一条类似
于硅谷的“技术走廊”,争取到2010年,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先进信息网
的国家,不仅继续保持金融中心地位,而且成为高效率的物资、服务、
资金、信息中一tl,,甚至成为世界连接亚太地区的信息枢纽。
九、台湾
台湾地区信息产业起步较晚,到70年代中期,这一产业还几乎是
窄白。然而,从80年代开始,信息产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几乎是一年
上‘个台阶,到1990年,信息产业产值猛增至62亿美元,在世界各国
和地区中居第6位。1991年,信息产业产值又增至77亿美元,排名跃
居第三位。1993年,台湾微机产值达到28亿多美元,产量达358万台,
分别比上年增长=30%幂n 28%。按照台湾当局当时的计划,到2000年,
台湾信息产业总产值要达到5560亿台币,占世界市场的3.1%。
为了吸引在海外工作和学习的台湾籍人员回岛创业,台湾于1980
年创建了新竹科技工业园区,该园区通过许多优惠政策如可以立即提供
厂房、进区企业能够享受5年免税期及优厚的补贴、进口工具免税等,
⋯方面吸引了大批海外科技人员和学者回岛创业,另一方面也促使园区
内的电子信息企业迅速发展起来。迄今,新竹科技工业园区对台湾电子
信息工业的起飞发挥着重大作用。
90年代以后,台湾局域网络已相当普及,到1993年,全岛平均每
3台电脑就有1台联成网络。9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网络的发展重点是
网际间的连接和组合,以及建立公司级的整体网络或广域网络。
当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新浪潮到来之时,我国台湾省区的“行政院经
济建设委员会”也于1994年1月宣布了“资讯电信基本建设”计划,
1994年5月,正式推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的初步纲要。按照这个计
划,台湾信息高速公路将从五个方面展开:
l、线路增容。分别于1997、1999年和2000年,依次完成长途电
话、局间中继电路、国际海缆的全部光缆化,到2020年达到全岛通讯
电路100%光缆化的目标。
2、增速。从1994年3月31日起,开始使用宽频传输网络,加快
传输速度,争取3。5年内普及异步多路传输技术,以实现多媒体信息的
传输。
3、建库。分三期建立16类信息数据库,头两年先建设急需的金融、
工商业、贸易、法律、大陆信息等信息数据库,此后,分期建设其他信
息数据库。
4、联网。首先从“政府部门”网络系统联网着手,然后逐步扩展
到民间企业信息网络系统联网,争取5年内达到网网互联。
5、“内政部”批准成立一个由一些民间信息企业组成的“多媒体协
会”,这个协会主要任务是结合信息、图书、音乐、影视等行业资源,
推动研究、开发、制造多媒体产品。
为了避免台湾成为国际村中的信息孤岛,更为了避免台湾在日益激
烈的国际竞争中失去竞争力,台湾产、官、学界的部分人士纷纷以不同
力式,表达台湾对一套完整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迫切愿
望。
除了以上9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之外,瑞典、
芬兰、意大利、比利时、丹麦、俄罗斯、以色列、泰国、马来西亚、阿
根廷、香港以及欧盟、亚太经合组织、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也都对信息化
给弘了空前的关注,纷纷提出了本国或本地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从而掀起了一场全球性的信息化新热潮。
第三节部分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发展及其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国情与外国不同,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情况也有差异,但以上
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信息化发展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各国和地区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也给了我们很大启示。
一、信息化已成为国策性的战略问题
自1993年9月美国率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后,世界众
多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制定了自己
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全球所有国家包括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
富国与穷国都对信息化浪潮作出了反应。各国都已经意识到信息化是当
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是当代新兴的生产力,信息化关系到一个
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败,影响到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
提高。未来社会,谁抢占了信息化的制高点,谁也就在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方面占据了主动权,信息化是一个国策性的战略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以及我国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已经制定了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发展战略,
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
历史意义。
二、政府在信息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从以上各国信息化发展来看,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担当着重要角
色。例如,美国政府在促进其国内信息技术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促进
信息工业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政府负担了
风险最大、但又必不可少的基础研究费用,从而为信息技术市场化、产
业化提供了继续深入发展的技术源泉;第二,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和信
息化,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的政府采购给信息工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稳
定的市场需求。美国对政府采购有专门的法律,政府采购由总务署负责,
招标、投标和评标均有严格的规定和程序,据了解,重要的政府IT应
用项目,主要设备必须是美国产的,否则就不会中标。此外每年美国各
级政府超过1200亿美元的投入于政府的IT应用上,使美国的lT设备
制造和系统集成产业得到一个持续稳定的政府市场;第三,政府的国防
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大部分以合同或订货方式,通过工业企业来执
行,使企业获得固定市场,为信息工业的迅速形成,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又如,美国克林顿政府清楚地认识到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对
美国的重要意义,于1993年率先提出了《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
动计划》,从而掀起了全美国新一轮的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再如,
前面所述的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等国家,
正是由于这些国家的政府始终如一地大力支持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
信息产业的发展,才使得他们的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水平在世界上处
于其他国家之前列。
我国是一个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工业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刚刚起
步的国家,有必要也有机会吸取发达国家建设信息公路的成功经验和失
败教训,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既要统一规划,又要促进公平竞争。
三、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需要政策支持
纵观世界各国和一些地区信息化的发展,他们的信息产业的迅速成
长和信息化的进步无一不得益于优惠政策的支持,美国、日本、英国、
法国、德国、韩国、新加坡、泰国、欧盟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在推动信
息技术发展和信息化进程方面都出台过相应的发展政策。如美国为顺利
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在国内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1、
放宽信息技术产品出口许可证管制,缩减特别许可证的适用范围,扩大
一般许可证下的项目,并简化许可证申请和审批程序;2、把信息产业
列为美国6大重点出口产业之首,政府在贷款、税收、信息等方面给予
大力支持;3、放松和取消对信息企业跨行业竞争和兼并等方面的限制;
4、颁布执行“因特网税之自由法令”;等等。又如,新加坡政府采取多
方面的政策促使公司向信息技术领域投资,主要的两方面政策包括:1、
给予企业信息技术的先锋形象,确认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运行总部;2、
政府财政激励。
为使欧腿信息产业处于未来技术创新的前列,欧盟制定了提高自身
信息产业竞争力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1、执行1996年于新加坡签署的“信息技术协议”,消除信息产品
关税壁垒,改善竞争环境,使欧洲企业能获得更好的市场机会。
2、为欧洲企业参与信息和通信技术国际标准的制订过程提供支持,
同时也支持企业建立灵活的标准化程序,鼓励企业除采用欧洲正式标准
外,开发针对欧洲市场的技术标准。
3、扶持中小信息和通信技术企业的发展,重点是方便其获得风险
资本和简化有关办事程序。
为适应2l世纪软件工业发展的需要,泰国政府也出台了若干发展
软件工业的优惠政策,如:
l、软件投资商可拥有土地从事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允许聘用外国
专家和技术人员来泰工作。
2、对于在第一、二投资区(包括曼谷和周边及中部较发达省份)
进行软件投资的厂商,凡进口泰国不能生产的机器设备,可豁免进口关
税,在公司营业后的头8年免收公司营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3、对于在第三投资区(欠发达省份)设厂的厂商,除享受上述优
惠条件外,还可以在免收头8年所得税后再享受5年减税50%的优惠。
4、对于外国人在合资企业中所占股份的比例和对公司的所有权政
府没有任何限制。
我国台湾地区通过建立若干工业园区如新竹科技工业园区,给予提
供厂房、免税和优惠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台湾人士和外国人进岛创
办信息技术企业,极大地推动了台湾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
以上各国及我国台湾地区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加速信息化进程
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四、在信息化进程中需要加快相应的配套改革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向前推进,各工业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现在建设
信息高速公路在技术上已没有什么难点,主要问题在于怎样通过经济而
有效的管理,使这些技术在统一的网络中发挥效能并形成市场能力。现
行体制的某些方面已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有些国家因此信息化发
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正如日本一个多媒体网络公司负责人所说的,在
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日本提出综合服务数字网(ISDN)计划比
美国早9年,但因已形成的体制的影响,主要是邮政省同通产省“无休
止的争吵”,使企业无所适从,导致日本在多媒体的几项基本技术方面
发展缓慢,与美国拉大了差距。为此,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国
家均开始改革现行的行业管理体制,使其有利于电信业的竞争发展。美
国政府划时代地废除了限制“跨行业竞争”的法律,允许电话、电视、
电脑、卫星等各类信息工业集团放手经营,相互进入对方市场展开竞争;
日本修改了广播法,、取消CATV方面的限制,开放日本的广电市场,促
进世界电信业界的头号巨人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的解体;英国制
定了限制通信垄断的政策,鼓励新企业从事通信业务,扶植实力较弱小
的通信企业,限制实力强大的通信企业,以便进行正常竞争。此外,新
加坡也对其邮电通信行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电信市场引入竞争
机制。
由上我们得到启示,我国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必须配套进行相应管
理体制的改革,破除垄断,促进竞争,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以避
免重走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开始时各部门各企业热衷于自行“建路”,到
后来难以连通共用的弯路,解决目前我国存在的电信垄断问题、线路问
题、资费问题和不公平竞争问题。
五、应把信息化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各工业发达国家一直十分重视信息化教育。如美国、日本从小学到
中学,已基本普及了电脑,联入因特网目前在中小学也已经相当普遍。
这些国家对公务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有要求。发达国家这些促进信
息化、提高人员素质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我国也完全适用,因此,要
作为社会文化工程有意识地培养信息化人才。为此,应抓好三个环节:
1、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题词“普及
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应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贯彻。
2、对现有机关50岁以下公务员进行岗位计算机应用培训和考核,
对新进机关的公务员,必须经过信息化考核才能上岗。
3、凡干部的提拔、任用(例如科级、处级和局级)均应有信息化
再培训和再考核的要求。
六、信息化建设中应高度重视安全问题
美国政府信息系统或信息网络的建设中,安全可靠性得到高度重
视。电源、通信线路、系统都有热备份,网络管理中心和数据处理中心、
数据等方面对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作了应急准备。与此同时,对于政
府的重大IT应用项目,其主要软、硬件必须是美国生产的。美国政府
的这些做法,给我们很大的启迪。我国在信息化进程中,在建设信息网
络的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安全问题,特别是在推进政府信息化过程中更
应如此。随着全球网络化的发展,信息垃圾、信息污染、计算机病毒、
偷窃机密、盗窃资金、金融投机、剽窃软件、偷漏税款、盗码并机等安
全问题日益显露出来,案件也频频发生,已越来越成为困扰人们现代生
活的又一新问题。当然,这除了靠我国提高安全意识和注意安全防范外,
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说,需要各国一致努力,共同维护全球信息网络秩序,
保障信息的主权和安全,防止国家和团体机密信息的泄漏和对个人隐私
的侵犯。
第三章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第一节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解放初期,我国的电子工业几乎是空白,到1949年末,当电话机、
电视机和计算机等电子产品己在发达国家出现,或者开始普及的时候,
我国还只有11家小电子厂,依靠进口器件,装配少量的收音机和通讯
设备。
从“一五”期直至50年代末,我国从苏联和东欧陆续引进电子计
算机技术、无线电技术(超高频、半导体)和自动化遥控技术等当时在
我国属于超前的尖端技术,并在相关领域消化、吸收和创新。
60年代开始,我国~些单位陆续研制200余台国产计算机。1965
年,我国完成了第一块集成电路的研制定型,仅比发明集成电路的美国
晚6.7年。这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直到70年代末期,全国为
数/ji多的几家集成电路工厂,仍是低水平的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条件,而
且没有一家企业的生产达到经济规模。我国的彩电工业从70年代开始
起步,经过近10年的发展,到1990年,电视机的生产能力跃居世界第
一位。
50.70年代,我国的电信业十分落后。1950年,全国电话交换机总
容量仅31万门,长话业务话路也只有3000条;到1978年,全国还没
有一部程控电话,市话以机电为主,农村绝大多数是使用摇把子电话,
长途电话自动化程度几乎为零;我国于7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光纤通信
技术,并于1974年研制出第一根国产光纤,1975年又制造出用于光纤
通信的半导体激光器,但这一阶段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尚处于研究、试
验的初始时期。
我国的数据库建设始于70年代中期,直到80年代初基本还处于引
进、吸收、利用国外数据库的阶段。1974年,中国科技情报所引进日本
高千穗TK70汉字处理系统,对汉字的生成、输入、输出等技术进行了
试验。1975年,国家计委计算中心会同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心,着手建设
统计数据处理系统。同年,北京文献服务处对引进的美国政府研究报告
GRT数据库进行实验服务。1977年,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的计算中
心联合中国科技大学在安徽黄山召开了数据库技术研讨会。1979年,联
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举办了“现代化与联机检索”学习班。
为解决汉字激光照排难题,我国有关部门于1974年开始实施“748
1:程”计划。到1978年8月,北京大学王选教授所带领的攻关小组经
过艰苦攻关,终于成功地研制出我国自行设计的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它
以“高倍率字形信息压缩和复原技术”,解决了世界上最复杂的汉字字
形信息存贮难题。
在计算机技术应用方面,早在7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就开始引进和应用,如我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学校、科研机构、银行以
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在宏观管理、统计、科研、库存管理、金融业务、
生产管理等方面开始使用计算机技术。可是,由于技术、经济以及社会
的种种原因,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对而言还只是凤毛麟角,远远未形成
全社会的热潮,更谈不上“化”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
开始得到空前大发展,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实行经济结
构调整,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电子、电信、广电、信息服务等具体信息行
业才开始大发展,全国的信息化也才真正开始起步。据原国家科委、原
邮电部、国家信息中心的有关资料,80年代初,我国信息活动的产值仅
LI GNP的15%左右,从业人员只占全部就业人口中的7-9%,全国主要
部f52_间交流的信息量仅占它们信息拥有量的11%左右。信息产业发展
长期滞后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我国进行了
产业结构调整,优先支持发展电信、电子、广电和计算机技术等产业。
从1983年开始,电信增长速度开始加快,到1985年,电信的发展速度
已经超过GNP的速度,随后一直加速增长,至1993年电信业务量的年
增长速度高达当年GNP速度的4倍以上,全国电话机普及率上升到
2.2%,城市上升为9%,住宅电话已由1983年的1.5万户上升到800多
万户,成为城市居民新的三大件之一,电话号码升到7位数的城市已达
到31个。继1979年9月上海、北京等地建成用于市内电话中继线路的
光纤通信系统试验段之后,武汉至南京、兰州至西宁、上海至南京、上
海至福州、福州至广州、广州至海口、广州至南宁、郑州至西宁、西宁
至成都、成都至昆明以及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海底光缆、北京至沈阳至哈
尔滨的环形光缆、京汉广埋地光纤电缆等光缆干线先后建成开通,当时
世界最长陆地光缆——亚欧通信光缆中国西(安)兰(州)乌(鲁木齐)
段,也于1994年8月全线开通。到1994年8月,全国长途光缆线路总
长超过45846公里,我国在加快发展光缆通信的同时,也大力发展微波
和卫星通信,到1994年,全国已建成20条省际微波干线,总长度达到
45946公里。建成地球卫星站20座。由光缆、微波、卫星组成的“天地
一体”国家数字通信骨干网,构成了今天中国信息传输的主干道。
1984年开始,我国提出加快发展电子工业,国务院于12月25日
批转电子振兴领导小组的《关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报告》,其
指导思想是要把电子和信息产业的服务重点转移到发展经济、服务“四
化”上来。针对当时我国电子工业基础薄弱,电子产业供给严重不足而
不得不大量依赖进口,以及当时相当多的企业其机械加工设备落后和陈
旧的现状,实际上电子工业发展有两大任务:一是加快建立比较完整的
电子’1i业体系,二是加快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和老工艺、老
设备。1986年10月,国务院提出要在“七·五”和“八-五”期大力
促进电子工业发展,并选择把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软
件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同时,加快应用计算机于工业生产控制,
重点是机床改造、工业炉窑控制、水泥生产、化肥生产、橡胶加工、电
力负荷控制等。到90年代初,我国建成了2微米、3微米Mos超大规模
集成电路生产线,这条代表着我国当时微电子工业最高水平的生产线,
可年产前道工序5000万块,后道工序2000万块专用电路,为大型程控
交换机、电话机、计算机、微控制器、彩电遥控、高级音响及洗衣机等
产品配套。在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早在1983年,我国组
织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制定新技术革命对策时,就把发展电子信息技术
纳入国家高技术发展对策,1986年制定“863”计划时,又把电子信息
技术如计算机系统、光电子器件与微电子、光电子系统集成技术、新型
信息获取技术与实时图像处理技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等列为加
紧重点开发的领域。到90年代初期,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
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如智能机器人,非线性光学晶体和可调谐激光
晶体、汉字识别和汉语语音识别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己接近世
界先进水平,其中有些已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的广播电视业,是在1983年国家调整了发展政策后取得大发
展的,按照当时新的政策,我国的广播电视网由原来中央、省两级经办
和覆盖,改变为由中央、省、市(地、市)和县四级经办和覆盖,市县
可以插播自办的节目。从而大大调动了全国各地方的积极性,于是全国
各地市和大部分县都陆续建立了本地的广播电视网和相应的节目,为了
使全国各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能够实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我国于
1985年租用了外国卫星转发器来进行电视转播,到80年代后期,我国
成功试制并发射了6颗通信卫星,从而使当时中央电视台的13套电视
节目和30路语言广播,通过中星2号、中星5号、亚洲l号卫星及俄
罗斯卫星上共14个转发器,向全国及东南亚各地区传送。
在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方面,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开发信息
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信息资源
的开发与服务以及信息化的建设,并把它们提到战略位置的高度,于是,
全国掀起的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浪潮达到了高潮,中央55个部委先后
设立信息中心,1985年,国家信息中心诞生后,全国30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144个计划单列市、150个地(市)和700个县(市)相继成
立信息中心,于是形成了在纵向上包括中央、省、市、县四层次信息中
心的经济信息主系统,在横向上包括国务院各部委信息中心的经济信息
分系统所构成的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与此同时,各类信息服务机构如雨
后春笋,纷纷挂牌成立。据有关统计资料,截止1993年底,全国信息
咨询企业7万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 10万人,年营业额超过120亿元。
“七·五”期间,国家投资200多亿元人民币,重点建成了经济、科技、
统计、银行、海关、气象、人口、电力、邮电、铁路、民航等12个国
家信息服务系统。至90年代初期,全国为社会提供有偿信息服务的人
工信息网已出现了近百个,具有一定用户规模的以微机通信方式提供信
息服务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也有lO多个。
1993年底,就在美国提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即Nil
计划)当年的12月,我国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
作为国务院抓好经济信息化工作的参谋议事机构,协调建设我国的“三
金”工程,即“金桥”、“金卡”、“金关”工程,由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
邹家华同志任联席会议主席,有关18个部委领导参加,联席会议提出
了“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专通结合”∞的指导方针。此时,
如何建设我国的高速信息网?已进入了计划和实施阶段,如上述的“三
金”工程即是代表性工程。“金桥”工程又称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
工程,是利用卫星、微波、光纤等传输手段,实现全国性和跨国性的计
算机联网,为国家各部委、大部分中心城市和数千家大中型工商企业提
供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这是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公用网、
基干网和国际网,是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金桥”工程的发展目标是
“信息高速公路”。当时“金桥”工程建设的业主单位是中国吉通通信
有限公司。1994年5月中国吉通通信有限公司与国家信息中心签定了联
合建设“金桥”工程的合作协议,协议明确规定了“金桥”网络分中心
(节点站)建在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各级省、市信息中心,整个工程初
①来源于t994年全国信息系统工作会议材料。
步计划建设400个节点站。金桥工程这一“天地一体化”的覆盖全国的
信息国道,为“金”字号系列大宗业务,如金关、金卡、金税、国债、
保险、证券以及国际联网业务提供先进的信息交换平台。
“金关”工程又称国家对外经济贸易信息网工程,其目的是应用电
子数据交换(EDI)技术,以实现货物通关自动化、国际贸易无纸化。
对外经济贸易信息网是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的一部分。“金关”工程首
先围绕海关的出口退税、境外结汇和境内收汇、配额许可证管理、进出
口贸易统计等方面的业务开展服务。
“金卡”工程又称电子货币工程,它的目的和主要任务是:用10
年时间,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3亿人口中,实行持卡金融交易,以实现
我国信用卡业务电子化,促进金融、商业和流通领域的信息化。
卜述“三金”工程是我国信息化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研究
资料,“三金”工程累计总投资将达到一L千亿元,是一项全国性、跨世
纪的庞大的系统工程。
为了加强对全国信息化建设的领导,1996年1月,国务院第42
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它由当时的国务院副
总理邹家华兼任组长,成员由当时的电子部、邮电部、广电部、国家计
委、国家经贸委、国家科委、人民银行等20多个部委组成。信息化工
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后,明确把国民经济信息化列入“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党的十五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要“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1997年4月,国
务院在深圳召开第一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确立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
24字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
资源共享”。∞当年9月,《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
目标(纲要)》正式出台,随后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也相继编制了各
自的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国的信息化
步入了一个快速、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此后,我国掀起了网络开发与应
①米源于1997年4月在深圳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材料。
用的热潮,如:高性能局域网的使用,与业务工作结合的广域网的开发,
同级政府网互联等。与因特网连接的169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中国
经济信息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上海热线、北京在线、网易、瀛海威时
空等网站陆续建成开通。1999年初,我国启动“政府上网”工程,政府
各部委办局在互联网上建造自己的站点,发布可公开的信息,让普通公
民了解其职能和动态。按照该工程计划,1999年底使60%的国家政府
部门上网,到2000年底使上网部门达到80%。在国家各部委办局上网
的带动下,全国各地方政府和企业上网工作也全面铺开,由此更进一步
加速了全国信息化的进程。
回顾我国信息化的历程,70年代,我国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
始推广应用计算机,80年代才算真正开始起步,1983年开始国家经济
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规划和实施,启动“六·五”期间的12大工程及
扩展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如邮电通信系统、气象预报系统、电网监控系
统等。1993年以后,我国信息化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亲
自提出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启动金桥、金关、金卡、金税、金企等信息
化重大工程,从1996年起,是国家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阶段,中央
和地方都确立了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信息化在
各个领域、各个地区,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发展潮流。
第二节我国信息化的国情基础与特点
我国国情与别国不尽相同,在研究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时要立足国
情,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特点。
l、人口和劳动力资源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差异大。据统计资料,
截止1998年,我国的总人口达到12.5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5,人口
总数居世界首位。从人口区域分布和劳动力就业结构来看,人口和劳动
力大约有75%分布在农村,第一产业约占50%,第二产业约占23%,第
三产业约占27%。过大的人口数量,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90年代中
期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到199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由1992
年的2.1%上升到3.1%,登记失业人数超过570万人。1998年下岗职工
人数超过1200万人。如果对城镇登记失业率,下岗职工综合考虑和推
算,我国1998年城镇的社会实际失业率为9.4%,其中东北和中西部一
些城市的实际失业率已经超过10%的危机临界点。
据人口普查资料,截止1995年底,我国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在业
人口比例已由1982年的0.87%上升到2.05%,文盲和半文盲人口的比重
由1982年的28.2%下降到12%。另据网上资料,建国后至1998年,我
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达到1300多万人,毕业研究生50多万人,中
等学校中,专业学校毕业生达1800多万人,成人高校和成人中专学校
毕业生达到2800多万人,1998年全国高等学校有4.8万人研究生毕业。
这些数据表明,总体上我国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但仍
有很大差距,如:1995年大专以上在业人数比例只有2.05%,也就是说
在业人员中还有97.95%未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而同年还有12%的文盲
率,即意味着全国15岁以上人口中还有1.45亿人没有起码的文化知识,
近三年来全国扫盲工作虽然已进一步取得成效,文盲率进一步降低,但
也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人口。
以上我国人多差异大的特点,意味着信息和信息技术产品在我国市
场容量大,同时又需求多样化,而且,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在信息化发展
过程中实现自动化与就业的矛盾短期内会加剧,以及人口素质低所占比
重仍较大给推进信息化带来的困难等。
2、自然资源
从总量七看,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矿产资源探明储量潜在价值居
世界第3位,耕地草源面积排世界第4位,煤炭居世界第3位,石油资
源居世界第8位。但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看,我国又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
家,如: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面积
仪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草场面积也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而
且,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将进一步减少。由于我国资源丰
富,为农业和工业发展进而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以工
业化培育和促进信息化提供了基础条件。但同时我国人均资源又十分不
足,从而客观上要求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我
国农业、工业的信息化改造,优化资源配置,以加大信息资源的利用替
代物质资源的消耗。
3、经济基础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
国力显著增强。199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9553亿元,比1952
年增长了32倍①。199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20亿美元,居世界
第七位㈤。农业方面,1997年,我国农业增加值达到1685亿美元,居世
界第一位曾,我国用占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
问题,一些主要农产品产量如谷物、肉、棉花、水果等居世界第一位鲫。
工业方面,1997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跃居世界第四圣护,煤炭、化肥、钢、
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分产业看,机械工业已成为
我国工业中最大的产业,电子工业从小到大,已成为世界上10大电子
生产国之一,汽车工业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石油化学工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部门之
一,橡胶、纯碱、硫酸等重要化工产品在世界上已有相当的竞争优势。
第三产业方面,1996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457亿美元,列世界
第1l位⑦。对外贸易方面,1998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量达到3239亿美元,
在世界贸易中排名第11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2位@,利用外资规模
不断扩大,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居世界第2位@。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城
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国贫困
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1998年的4200万人。
从以上我国经济现状及国际比较中,可以得知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奠
定r较好的基础,也就是说,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
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农业基础还不够稳固,农业生产率不高,工业的附
①②⑨④⑤⑥⑦⑧⑨⑩来源于中国经济信息网站的(50年专辑》栏目

/。
加值和知识密集度不高,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既
不能脱离巩固农业基础和放松继续推进工业化的努力来进行信息化建
设,也不能忽视抓信息化的工作,错过信息化带来的机遇,而是应该充
分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传统工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以信息化促进
工业化。同时,通过推进工业化,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和市场。
4、信息化的地区差异性
我国人多地广,地区差别较大,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按照目前我
国的习惯划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建国后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后,各地区经济文化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发展是不平衡的,
而且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在1980--1989年期间,东、中、西
部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30%、11.04%、10.79%,西部比中
部慢0.25个百分点,中部又比东部慢0.26个百分点,西部比东部慢0.51
个百分点。1990--1997年期间,西部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低于中部、
东部1.1和5.6个百分点,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谣部不仅工业发
展不平衡,而且城镇化更不平衡,据有关研究资料的数据,1997年,中
部地区显性城镇化水平为30.65%,西部地区为23.47%,分别比东部地
区低3.31和lO.49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隐性城镇化水平,这种差距更
大,如1997年东部地区隐性城镇化水平已达到21.67%,而中部和西部
地区则分别只有14.53%和12.12%。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不仅
明显滞后于东部,同时中西部内部发展也很不均衡,既有像重庆、武汉、
西安这样的经济技术发达地区,也有不少至今仍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
地区。由于三大区域及其各自内部经济发展差别较大,他们的信息意识、
讨‘算机普及程度、信息公路或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等自然也差别大,例如:用信息资源丰裕系数即人均信息产品生产量与
信息设施拥有量的综合数值来计算,1992年我国东、中、西部分别为
1.413、1.307和1.147,各地区信息资源的丰裕程度有很大差距。鉴于我
国存在着信息化的地区差异性,我们在制定和实施信息化战略时,既要
积极推进,又要量力而行,既要突出重点地区,兼顾一般地区,又要扶
持落后地区。
第三节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一股强大的信息化潮流席卷全
球以后,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以“金桥”、“金卡”、“金
关”、“金税”工程为代表的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正在取得实际进展,面
向社会的计算机互联网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推广应用不断
深入,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进程加速,信息服务业逐步发展了起来,
电子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
人才队伍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的研究、制
定取得重大进展。
l、电信业取得长足发展。
截止到1998年末,国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35亿门①,网路规
模居世界第二位,全国县以上城市全部开通程控电话交换机,长话业务
电路达到163万路圆,其中数字电路占99.6%,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达
到483万路端@,固定电话用户达到873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占
71.6%,农村占28.4%,全部电话用户中住宅电话比重占79.8%,全国电
话普及率达到10.64部/百人,主线电话普及率达到7%⑤;移动通信GSM
网覆盖330个地市和2000多个县市,与38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自动漫游,
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接近2500万户@,居世界第三位,移动电话普及率达
到2%⑦;中国电信无线寻呼用户总数达到3783万户@,中国联通无线寻
呼用户总数达到202万户@,另还有相当数量的各省市地方寻呼台的用
户:连接所有省会城市的“八纵八横”光缆骨干网已建成开通,全国光
缆总长度达到100万公里,我国参与建设的亚欧陆地光缆和LAG国际
海底光缆相继开通,全国数字微波通信线路达到5.8万公里,卫星通信
网的通信能力已显著增强,独立于业务网的、能为各种数字系统提供高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资料来源于1998年邮电统计公报。
精度、高可靠性时钟的数字同步网基本建成,以上数据表明,我国通信
嘲综合通信能力已明显增强,电信业务快速增长,数据通信及多媒体业
务成为新热点。
2、因特网飞速发展,各类信息网络层出不穷。
近几年,因特网(Internet)在我国呈现出快速的增长。因特网在国内
的发展已有10多年的时间,但其快速增长是从1995年后,随着我国的
l叫络环境、通信条件、计算机拥有量和操作水平,因特网的商业性开发,
特别是人们的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开始的。1995年7月国内因
特网用户大约只有4万,1996年为10.8万,1997年增长到62万,1998
年5月用户数突破100万。据美国电脑工业年鉴公司估计,1999年底我
幽岗特网用户将达到630万,用户数量列美国(1.I亿)、日本(1800
万)、英国(1400万)、加拿大(1330万)、德国(1230万)、澳大利亚
(683万)、巴西(680万)之后居世界第8位。。
年底全球因特网用户将接近2.6亿
1999年底全球因特网用户最多的10个国家
单位:万
与此同时,与因特网互联的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
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信息网、上海在线、北京在线、广州视窗、
网易、新浪网、中贸网、搜狐、瀛海威时空以及各部委、各省市、各高
等学府、各企事单位陆续建立的大大小小网站,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
了起来,而且目前还在以每天新建8000个网站的速度递增。有关国
①资料来源:《新快报》1999年11月14日头版。
际预测机构称,如果这种发展速度持续下去,到2005年,中国因特网
的用户数量将赶上美国。因特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也为扩展网上增殖
服务提供了机遇,网上信息咨询服务、电子邮件、网上贸易、网上教学、
网上娱乐、网上交谈、网上看病、网上广告等迅速发展。据有关业内人
:±:预测,今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估计为4200万美元,到2003年,我
国每年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40亿美元。因特网的出现,对我国经
济、贸易、生产、消费乃至人们的行为方式都正在产生重大影响。此外,
利用因特网/内联网技术建立的、为数众多的专用计算机网也有了很大发
展,如:以中文界面为主的独立于因特网的综合信息网——中国C网,
自去年9月全面启动后,目前已有96个城市与之签订了代理协议,其
中41个城市已联网开通。
3、广播电视事业及报业发展很快。
到1996年末,全国广播电台已建成1244台,播送节目1414套,
语种达43种,每日广播达到1.5万小时,广播人口覆盖率84.2%;全
国建立了电视台880座,制作节目超过932套,有线电视台1000多座,
入户终端4500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85%;全国约有500多家出
版社,出版图书超过8万多种,居世界第二位,各类报纸达1600多种,
期刊达6000多种。广播、电视和报刊等新闻媒体纷纷开辟信息栏目,
面向大众提供信息服务。
4、“金”系列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1993年以来,我国陆续启动了以“金”字命名的一系列信息化重大
工程,如金桥、金卡、金关、金税、金企、金农、金卫、金建、金宏、
金才、金版等工程,极大地推动了全国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先期启动
建没的金桥、金卡、金关、金税“四金工程”的初期目标基本实现,后
续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金桥工程。已经完成北京网控中心的建设,金桥卫星网已在全
国30个大中城市建立了70多个网站并已联网开通。在金桥卫星网上,
可以传输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提供ISDN、帧中继、电视会议、
IP等类型的网络服务。
——金卡工程。其10年规划的目标是:到2003年,在全国400个
城市的3亿人口中,实行持卡金融交易,银行总发卡量达到2亿张以上。
该工程实施分三个阶段:(1)试点阶段(1994--1996年),选择12个
省市进行银行卡业务试点,发卡量达到3000万张,试行同城跨行通用
和异地授权与结算;(2)推广阶段(1997一1999年),发卡范围扩大到
30—50个城市,发卡量达到6000万张;(3)逐步普及阶段(2000---2003
年),实现覆盖400个城市、3亿人口、发卡量2亿张的目标,并实现
此范围内的联网通用,实时授权和结算。据统计,到1998年底,银行
卡的发卡量已超过5500万张,估计1999年底可望实现6000万张发卡
量的计划目标。
——金关工程。该工程计划用lO年左右的时间,建立一个依托金
桥网、以x.25、EDI/Email系统为平台的,把海关、商检、外经外贸、
金融、外汇管理和税务管理及其外贸企业等互联的业务网。到1997年
下半年,基本建成金关工程交换服务中心,EDI/Email平台已经开通,
全国出口退税信息系统、配额和许可证管理信息系统、进出口收汇结汇
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进出口贸易统计信息系统已在实际业务中得到不同
程度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金税工程。到1997年底,金税一期工程的50个城市的稽核系
统已经建成,1998年开始实施金税二期工程,即投入14.5亿元人民币,
用3年时间完成中央、省、市及县4级税务稽核网络的建设。
继上述“四金工程”之后,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卫生部、建设部、
人事部、新闻出版署等部委主持的金企、金农、金卫、金建、金才、金
版、金宏等“金”系列工程也陆续启动和正在建设中,有的应用子系统
已经投入使用。前面所述国家级电子信息应用系统的启动和建设,有力
地推动了国内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信息化的发
展.
5、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在各部门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政府部门、企事业单
位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信息意识和应用计算机与网络处理能力的
不断提高,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品正在迅速进入全国各级党政
机关及各类企业、学校、医院的一12作室直至家庭,全国相当多的单位根
据业务需要建立了数据库,许多系统和单位还实现了内部各级、各部门
计算机和数据库互联互通,实现了信息共享,向办公自动化和生产、管
理现代化迈进。
传统工业的信息化改造取得显著成效,如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
统产业的资金投入产出比平均为1:5,获得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计算
机辅助设计(CAD、CAM)、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仿真等先进技
术进一步应用在生产、设计中,许多企业建立了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不
少企业网络形式已从单一内部局域网,逐步过渡到应用Intemet/Intranet
技术的互联网;建筑工程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全国大多数地区建筑
企业和机械加工企业基本做到甩掉图板进行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在企业中推广应用取得明显的效益,例如: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
限公司自实施CIMS工程后,新产品开发时间缩短了50%,工艺过程规
划时间缩短60%,工艺开发时间比以往提前两个月,工艺开发与设计开
发基本实现并行,并使该企业库存资金降低30%,存货周转率提高20%
以卜,劳动生产率提高10%以上。
6、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8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产业一直是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电
子信息产品制造与开发业迅速成长。主要电子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国
内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进入世界前
列,其中彩电、音响、电话机等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近几年来全
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与软件开发业始终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1997
年其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1997年全国的计算机产品销售额为1040
亿元,增长45%,软件为112亿元,增长22%,目前国产软件已占国内
软件市场的30%,软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八五”期初以来我国的
集成电路生产保持着36%左右的速度增长,集成电路产品从1990年的
不到1亿块上升到1997年的7.5亿块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与开发
业迅速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如计算机产业的联想、长城、方正、同创、
浪潮、海尔、TCL等集团不断发展壮大了起来,1997年国产品牌微机
市场占有率达60%,软件方面出现了一大批诸如“五笔字型”、“中文之
星”、“四通利方”等优秀的中文处理技术,方正的排版软件,在全球华
文报纸中占据绝对垄断地位。
7、信息服务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信息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了
起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随着我
国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所带来的巨大市场,信息服务业呈现强
劲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国从事信息服务业的机构和企业已超过lO万
家,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七五”和“八五”
期均以两位数增长,年均速度分别达到27%年1 47.6%,1997年信息服务
业销售额达到148亿元,比1996年增长31%。据有关方面预测,至2000
年我国信息服务业营业额可望达到540亿元,2010年达到4000亿元。
二、差距与问题
我国信息化和信息产业近十多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跟当今世界信
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明显差距,还存在许
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信息产业规模小
我国信息产业已成长为门类比较齐全的独立部门,但规模仍然比较小。
例如:199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只有3800亿元人民币总产值、2500亿
元人民币销售收入(折合460多亿美元和300多亿美元),而1997年美
国IBM一家公司的经营总收入便为785多亿美元∞,为我国整个电子信
息产业销售收入的2.6倍。据有关人士估计,目前我国信息产业总产值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20.25%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到40.60%。
①IBM的t997年度报告,..见http://www.ibm.com/Annual Report/1997/arhl html
美国的信息产业产值1996年就已经超过了制造业。本世纪末全球信息
产业将超过石油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从就业结构来看,美国信
息产业和服务部门工作人员占全体从业人员的比重已超过70%,而我国
还不到15%。
2、信息化基点低,基础薄弱。
有关专家分析,我国90年代初电子工业的水平只相当于美国60年
代初日本70年代初的水平,目前我国尚不能自行设计和生产一些关键、
核心的信息技术产品,例如,计算机的核心芯片技术主要还依赖于国外,
我国的集成电路制造和微电子技术开发不仅规模小,而且多数低档次、
低水平,通信设备和器材大量依靠进口或由外资企业提供,通信设备和
器材、集成电路已经有70.80%的市场被外国公司瓜分,网络技术产品
基本上被外国网络公司占领。
数据通信网水平方面,我国大城市之间骨干网信道只有
64Kbps一8Mbps左右,局部达到155Mbps,而美国国内网络带宽一般为
622Mbps,局部达到20Gbps之高,与美国相比,我国还只是“羊肠小
道”,不能算是“高速公路”。
“三电”普及程度,1998年我国电视普及率为90%左右,而美国
早在lO多年前就将近100%的住家有电视;1998年我国电话普及率约
为7%,只相当于1990年非洲国家的平均水平,比1993年全世界15%
的平均水平还低8个百分点;1998年我国家庭电脑普及率不到1%,而
1995年美国家庭电脑普及率就超过了30%;到1998年底我国因特网用
户只有630万左右,而美国1998年上网人数就超过了1/3,1999年底美
国因特网用户将达到1.1亿,占全世界因特网用户总数的42%。
软件开发方面,我国软件企业的规模偏小,500.1000人以上的公司
约有10.20来家,100.200人的公司占一定比例,大多是在50人以下的
企业,远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的软件市场大多被
外国公司占领,其中操作系统市场被微软垄断。据有关资料,1990年世
界软件产业的产值中,仅美国就占有70%的份额。
3、信息产业内部结构不协调。
例如,1997年,全国计算机硬件产品销售额为1024亿元,占整个
计算机市场销售额的80%,软件产品销售额为112亿元,占8.6%,信
息服务业为148亿元,占11.4%,显然,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明显滞后。
又如,1998年,全国电信业务总量达到2295亿元,计算机和电子设备
制造业的产值达到5477.5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市场销售额只有
325亿元,后者发展相对滞后。
4、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滞后。
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我国信息化
发展最薄弱的方面,突出表现在:一是政府使用信息存在不全、不准、
不及时、不适用的现象,收集、交换、发布的体制滞后于机构改革和职
能转变的步伐,信息与管理决策的脱节现象依然未得到根本解决;二是
公共信息资源开发不足,使用不够,经过深加工、符合市场需求的、高
水平的信息产品少;三是社会各方面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仍然不
够,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网络、轻信息的现象还很普
遍,“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现象比较突出。
5、信息商品化进展仍较缓慢,表现在信息局限于本部门、自我服
务的多,可供商用为社会服务的少,信息流通渠道不畅,使信息资源的
开发利用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6、信息法规不健全,缺乏规范和鼓励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法规、规
章和政策。不少地方信息市场无章可循,没有统一的政策指导和相应的
管理办法,信息市场上信息虚假及信息乱收费等现象时有发生。
7、一些地区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其各部门、各行业
发展不平衡,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建设不规范、不标准、不实用等现
象比较突出。
8、相当一部分地区信息化意识和观念仍比较淡薄,信息化建设和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9、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的步伐缓慢,相当数量的企业仍在使用落
48
后或淘汰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消耗大、效率低,产品的质量、品种不
能适应市场需要,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据有关专家估算,我
国每生产1美元的产品所消耗的能源为发达国家的2.5倍,而投入的信
息含量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0。
10、技术创新体制不健全,自主开发能力不强,近几年出现的一些
情况是,一一些新的技术引进后,没有走完消化、吸收、国产化的路程,
就过时了。
1 1、信息化人才不足,特别是网络技术,网络安全人才以及既掌握
信息技术,又懂本行实际业务的人才缺乏。目前我国从事信息服务业的
人员仅有100来万,从事计算机开发应用的人员约150多万,如果按发
达国家标准计算,我国信息产业从业人员需求至少2亿,一些地方因信
息化人才缺乏,信息化建设受到了很大影响,信息化发展步伐十分缓慢。
12、数据库发展水平低,表现在:小型、地方性、部门性数据库所
占比重大,大型、全国性数据库少;数据库商品化程度低,已建成的数
据库多为文献型的科技和工程数据库,目前社会急需的、实效性较强的
商业、物资、金融、经济类数据库十分缺乏;现有数据库标准不统一,
规范性差,其服务技术也较落后,大部分数据库没有联机使用,影响力
小,覆盖面低,利用率不高,共享性差。
13、信用卡制度、电子银行发展滞后,严重限制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政府发展缓慢,影响了政务公开、公平性以及工作效率。
14、信息化体系安全问题突出。由于我国使用的CPU、操作系统以
及互联网的支撑平台是外国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计算机病毒、
网上文化渗透、网络窃密已有所发生。目前我国的网上政府机构,其中
80%没有安全保障。
第四章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
第一节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信息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产业信息化,信息产业化,又包括
企业、政府、家庭和社会信息化,它涉及各部门、各地区和社会成员的
工作、学习和生活,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我国信
息化过程中,既要借鉴和吸取国外信息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注意世界信
息化发展的大趋势,掌握信息化本身的发展规律,又要从国情特点出发,
充分考虑当前和今后我国对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和实现的可能性,树立正
确的指导思想,确立并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走具有我国特色的信息化
道路。
一、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全国
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从
实际出发,讲求实效,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统筹规划,充分调
动各地区各方面的积极性,加速推进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以促进我国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我国信息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原则。由政府组织制定相关的竞争
规则,引导和规范全国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要充分运用市场经
济规律,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坚持统筹规划和联合建设的原则。在信息化建设中,统一规划,
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并且共享资源,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发展的原则。信息产业有助于为信
息化提供信息制造产品和信息服务环境,同时,信息化为信息产业提供
消费市场和发展潜力。
——坚持产用结合,联动发展的原则。信息化实质上就是不断扩大
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上的应用。以应用为导向,建立起研究
与开发,制造与应用有机结合的机制,实现应用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
良性循环。
——坚持积极引进,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
但不能盲目追求先进,结合全国和各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实事求是地做
出规划,有步骤地促进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坚持以法促业、加强管理的原则。在推进全国信息化建设过程
中,要加强监督管理,加紧建立和完善法规和规定,建立和完善信息化
管理体系,使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信息安全的原则。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问题,尤其要认真解决网络安全、信息安
全和信息上网管理等问题。
第二节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
我国信息化发展应全面贯彻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信息化的重
要指示,认真遵循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二十四字指导方针:“统筹规划,
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在国家统一
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
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在坚持政企分开、破
除垄断、促进竞争的原则下加快国家公用信息网络建设步伐,通过提高
自主开发能力尽快建立起能够支撑信息化发展的技术、生产体系,加强
信息化人才培养,加紧研究制定信息化法规和标准,以信息化促进工业
化的发展,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
第三节推进我国信息化的基本战略
一、以加快工业化发展来促进信息化。
我国现阶段面临着要尽快完成工业化,我国推进信息化是在人均国
民收入800美元的水平上起步的,而发达国家进入信息化社会是在人均
国民收入10000美元以上的基础上展开的。必须正视这个国情特点,把
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重点以及经济体
制改革结合起来,在充实农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制造业竞争力、
促进出口等领域寻找推动信息化的突破口,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于加强
宏观调控、改革金融体制、重组国有经济的具体任务中去,以工业化发
展为信息化提供市场需求和物质基础。
二、积极推进,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全球信息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各发达国家和比较发达国家不惜投入巨资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以争
取信息控制权和战略制高点。因此,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直接采用先进
成果,不必按部就班,不必重复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能够跳过某
些阶段。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应用最先进、最成熟的网络、计算机和通
讯技术,加快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在某
些关键方面和领域站在与发达国家同一起跑线上,推动我国的信息化和
工业化进程;我们也可以应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
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解决工业、农业、生态、环保、企业与行业管理、
城市管理、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基础、
工业基础、信息化基础还比较薄弱,信息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现代信
息技术和我国信息化建设又非常复杂,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全线出击,
一步到位。我们应该坚持积极而有序推进的方针,整体协调,突出重点,
以点带面,兼顾一般,分步渐进。具体而言,在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上,
选准技术方向和重点,集中力量攻关,健全创新体制,增强自主开发能
力,应对技术周期缩短带来的挑战;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从关键
部门和有条件的地区入手,采用国际上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集中人力、
物力和财力进行试验示范建设,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广和全面铺开。当然,
对于目前尚不是重点部门和落后的地区,国家应适当兼顾,政策上给予
倾斜,为其信息化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推进我国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在密切跟踪
世界先进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产品的基础上,在强调引进、消化、
吸收、国产化的同时,对一些关键性技术、战略性技术应实施超前开发
研究,例如,通过优化配置全国的研究开发人力、资金和设备,围绕因
特网、移动通信、电子商务、微电子、软件以及数字视频等技术进行自
主开发,不断研究和开发出薪技术,并加速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
和国际化,为信息化发展提供软、硬件支持。
四、必须始终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摆在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加以
对待。
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在相当大
程度上取决于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劳动、资本、技术、自然资源只
有与信息资源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先进的生产力。当今社会信息资源日
益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
家的政府,都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放在战略位置。实际上,一个国家
和地区实施信息化,其出发点和归缩点就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
我国的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都与发
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差距最大和最薄弱的环节还是信息资源的开
发利用。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其需要的许多信息技术及设备可以通过引
进或研究开发,利用“后发效应”变为先进,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我
国国民素质和文化习惯有关,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有关,与
我国现行经济、政治体制有关,因而我国的信息资源只能靠自力更生开
发,靠自己充分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高度
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五、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走边“建路”边“清障”、联合共建、
互联互通的路子。
在推进国家信息网络建设中,要密切注视通信网、电视网和计算机
网在技术上的融合趋势和业务模式上的趋同态势,做到边建设信息网
络,边理顺体制关系,促进“三电”合一和“三线”合一,即把目前分
开的电话、有线电视和计算机三个信息传输网合为一体,使用户只用一
条传输线,就可以同时打电话、看闭路电视和上因特网,避免重复“建
路”,重复投资。
六、坚持政府营造环境、市场需求导向发展信息产业。
现阶段我国仍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变革之中,信息化建设是在改
革开放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开放的程度必然影响着信息化的进程。我
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
制成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信息产业过程中,必
须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模
式多样化的原则,鼓励国有、集体、个体、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
种所有制形式,采取多种模式发展信息产业。应该看到,市场竞争大大
激发了社会各方面发展信息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了信息产业投
资渠道,调动了对新兴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了信息和信息技术
产品价格的下降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但目前我国信息产业尚存在着政企
不分、竞争不公平的问题,存在着政府既是投资者、运营者,又是管理
者、仲裁者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全国各地方表现得最突出。实际一L,当
前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大都与其经济体制、经济增
长方式有关,应深化信息产业的改革开放,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
以市场为导向,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
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如进行规划、立法、协调、监督、规范、
服务等。
第四节我国信息化的目标和任务设想
关于我国信息化的目标和任务,信息理论界和实际部门都有所规划
和描述,时间跨度大都是“九·五”期至2010年,即1996—2000年和
2001—2010年两个阶段。考虑到“九·五”期即将结束,目前国家发展
计划委员会正根据国务院指示着手研究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个五年计划,依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
景目标纲要的第二阶段的规划,注意到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影响,这
里所规划目标划分为“十·五”期及2006年至2010年两个阶段,即
2000—2005年作为第一阶段,2006—2010年作为第二阶段。由于当今信
息技术及其应用发展很快,预测10年以后的技术、产晶和应用,不确
定因素较多,目标和任务的规划难以具体化,所以这里对第一阶段目标
和任务的描述比较具体,第二阶段的目标比较概括。
一、“十·五”期信息化的目标。
“九·五”时期,由于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确立了信息化在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十·五”期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但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目前尚处在发育阶段,还存
在许多不足之处,仍需继续不懈努力。“十·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应
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一个平台、三个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取得重大进展,
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一个平台”是:建设统一技术体制、统一标准的
国家中低速信息网络;“三个网络”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
网。“九·五”期末,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中心城市初步实现电信网、
广播电视网与计算机网互联互通。
2、以“金”字工程建设为重点的重大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取得新成
果和明显效益。其中:金桥网在100个以上的大中城市开通联网;金卡
工程实现覆盖600个以上城市、发卡量超过3.6亿张的目标;金关工程
基本实现海关、商检、外经外贸、金融、外汇管理、税务管理等部门互
相联网;金税工程完成二期工程,4级税务稽核网络投入使用,建设金
税三期工程,除了增值税计算机交叉稽核系统扩大覆盖范围外,增值税
专用发票防伪税控系统也将扩大推行范围。
3、产业部门信息技术应用在“九·五”期末水平上进一步向深度
和广度发展,政府部门、教育、科技、卫生、文化及社会其他领域的信
息化取得明显进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上网翻番,网上贸易、网上教学、
网上通讯、网上银行、网上看病等取得实质性发展。
4、在“九·五”期初步建成的数据库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和补
充,使其更易于使用、更新和维护;信息市场比较发达和繁荣;比较有
效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
5、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全国信息化建设提供
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软件、系
统集成和信息服务业在规模和水平上都有更大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增加
值th-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左右。
6、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具有不同层次的信息和信息技术教育和培
训体系,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适应和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国民信息
化意识普遍有较大的提高。
7、建立比较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和信息化建设的法规体系,国
家信息化信息应用系统的标准体系逐步形成。
二、2010年信息化发展目标。
2010年我国信息化的奋斗目标是:逐步建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相适应的全国中高速信息网络;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国
产化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信息资源开发深度和广度以及共享
程度有明显进步;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取得显著进展,有力地推动了
工业化的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其他领域的信息化程度明
显提高;以“金”字系列为代表的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陆续建成使用,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创新、
制造等的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支适应信息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的信息
化人才队伍;与信息化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比较完善。
三、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一个平台、三个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十·五”期间,“一个sF台”的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联合共
建多种接入方式的、统一技术体制、统一标准的国家中低速信息网络;
电信网的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以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增强全网综合通信
能力为重点,建成一个规模容量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先进、运行高效、
安全可靠的业务品种齐全、服务优良的现代化电信通信网;广播电视网
的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坚持宣传、教育和服务相结合,以社会公益服务
为主,形成连接中央、省、市、县,具有传输多套广播电视节目和多种
信息业务的宽带、综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交互网络,业务上在传输电
视节目和开办图文电视、大容量数据广播的同时,开展远程教学、科技
普及、远程医疗等交互式服务,为社会提供多种服务;中文平台国家公
用计算机网迅速扩大规模和提高水平。
(二)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建立丰富的信息数据库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十·五”期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一定要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摆到突出
的位置,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数据库,要组织力
量开发,避免出现“有路无车”和“有车无货”的现象。对公益性、商
业性信息,引入市场机制,采用先进信息技术,促进信息资源网络化、
社会化和商品化。对于关系国家安全的信息,要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统
一组织开发。+
(三)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素质、效益和人民生活
质量的提高,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
一是加强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重点放在工农业,提高工农
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经营的集约化程度。二是重点抓好已经启动的
跨部门、跨地区、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信息应用系统,继续
推进金桥、金卡、金关、金税等金字号下一阶段工程建设。
(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57
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新兴高科技产业,是信息化建设
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快发展,使之成
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发展信息产业重点放在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软
件和系统集成业、信息服务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
(五)宣传普及信息化知识,造就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加强信息化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增强国民的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
息的能力。
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一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培养信息和信息
技术专门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经营管理人才;二是通过
继续再教育、普及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手段,提高在职人员及
广大劳动者利用信息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六)制定和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和标准
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是我国信息化建设
顺利实施的保证。因此,在政策方面,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调动社会
各方面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以及扶持落后地区信息化建设。在法规方
面,研究和制定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市场管理、信息安全保密、知识产
权保护、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等法律规范,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管理法
规规章体系。在信息化建设标准方面,加强重点标准规范的制定,修订
[作,进一步抓好标准认证和质量监测。
(七)建立健全信息化安全体系
信息化安全是关系到维护国家主权、发展经济、保持社会稳定、促
进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大事。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搞好安全教
育,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在管理、
立法、技术、产品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信息化安全工作。
第五章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第一节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与政策
我国信息化经过1980—1992年及1993—1995年两个阶段的建设与发
展,信息化基础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化发展思
路已经初步形成。在此形势下,于1997年4月18日,在深圳召开了全
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信息化工作,标志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步入
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了既有组织、有计划,又遵循市场规律推进的
发展轨道。
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需要建设和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培育和
发展信息产业体系,同时还需建立和健全信息法规、信息政策等信息化
保障体系。
由于我国信息化起步晚,因而,我国信息政策比较零星,而又缺乏
系统研究。我国在8 0年代中期曾制订过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要点,但
至今尚无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我国在9 o年代初,曾发布过国家科技信
息发展政策,但至今未见其他方面的信息政策。由此可见,我国信息政
策的发展不全面,进展迟缓,难以适应信息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国外
的经验表明,信息事业发展应逐步走上政策管理的轨道。信息政策是强
化信息工作宏观指导的强有力的手段,无疑,信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
长点要有长足的发展,更需要有正确的政策引导。
当然,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一些有关投资融资、税收资费、
装备采购和设备折旧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产
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规范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市场,为信息化发
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我国建立和健全推进信息化的政策措
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二节加速推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对策与措施
我国信息化建设正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以信息技术为代
表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推广应
用,国家和地方信息化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必将对全国信息化发展产生
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将极大
地促进信息市场的发育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激发巨大的信息需求和支持
既多又好的信息产品的供给,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信息资源深入开发利
用;改善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求大力发展极具增
长潜力和活力的信息产业。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
济获得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信息化建设有较为坚实的物质
技术基础。
勿庸讳言,我国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抓住
机遇,开拓进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开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
息化建设新局面。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针对我国信息化建设
的国情特点、现状和发展目标,加速推进我国信息化进程要采取如下对
策与措施。
一、提高认识,全面贯彻国家信息化建设的24字方针
国家提出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
通、资源共享”的24字方针,是充分考虑到世界信息化、信息技术发
展趋势,从我国国情出发,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能够有效协调中央和
地方、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有关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和问题,充分调动
各方力量,从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战略目标出发,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
和规范建设信息网络和开发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得到最广泛的应用和
共享,避免重复浪费,促进我国信息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应该成
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信息化建设总的指导方针,应坚定不移地贯彻实
行。
二、提高信息化意识,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教育与普及
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其决定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提
高人们运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自觉性,为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利
用各种传播媒介加强对信息化重要性的宣传和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普及,
增强全民尤其是各级领导发展信息产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
任感。同时,通过不断宣传报道有关运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成功典型,
激发各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从而正确处
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三、实施人才培养和发展战略
以信息化为焦点的新一轮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
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将人才培养作为推动信息化发
展的基础工作。其一是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分层
次的人才培养与培iJli,如在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一些信息产业部
门培养高层次人才作用的同时,加强在职教育,举办多种形式、内容多
样、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在职人员培训,造就大批的信息科学与技术
专家、企业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其二是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
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信息专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唤发他们主
人翁的事业成就感,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此营造良好的
人才成长环境,从而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四、加快促进国家信息网络发展
信息网络,作为信息传输与交换赖以实现的通道,是信息化的重要
基础设施。要在国家的统筹规划和参与下,采用各种方式多渠道筹集资
金,利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加快建设。中央投资重点建设国际通道、省际
干线、中心城市通信枢纽网络,地方投资主要用于建设省(自治区、直
辖市、特别行政区)内干线、市内电话线路等。目前我国信息网络基本
上是属于低速网,最多只能算是低中速网,因而,应开展高速试验网建
设。笔者认为可以以北面的北京、天津,中部的武汉,南面的广州、深
圳、香港、澳门,西面的重庆、西安,东面的南京、上海等大城市为节
点,连成一个高速信息网示范试验网。同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南京、重庆、武汉等城市,建设本地的高速试验网。美国搞了六个试验
基地,我们如果不搞这样一个试验网,就会走弯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五、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推进信息资源网的建设
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计算机、通信网络是手段,开发和利用信
息资源来服务四化建设才是目的,如果把信息网络与信息资源的关系,
比作“路”与“车”的话,就象修“路”是为了跑“车”一样。在前面
第四章的关于目标和任务的设想里面,也已经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列入其中,作为核心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必须
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放在第一位的工作来抓,要在坚持需求导向、
效益优先、联合共建、保证安全的原则下,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党政机
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大力开发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及数据库和网络
化,加强信息数据库建设,推进政府信息资源网、商用信息资源网和公
众信息资源网的发展,提高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递、共享和安
全防范能力,以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来达到实现我国现代化的目的。
六、总结经验、分类指导、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开展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位,它的活力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
动力,没有各类企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也就没有
可靠的基础。因此,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在推进我国
信息化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并加速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
业信息化的规模、层次和水平还比较低,处在初级阶段,目前正步入新
的发展时期。从已经搞过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企业来看,有的搞得好,效
益显著;有的走了弯路,效益不明显;有的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或半途
而废。为此,国家有关部门首先要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建立
对大中型企业信息化的工作联系;其次,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
企业积极实施信息化工程,根据企业实际需要逐步实现产品设计信息
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服务、销售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以及决策
信息化;再次,要选择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典
型示范工作,推广企业信息化成功的经验;最后,国家有关部门除了从
宏观着眼,全面部署,审慎规划外,还要从微观入手,试点起步,并要
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从国情实际出发,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
七、加速推进政府信息化
在我国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涉及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政府信
息化,有利于政府、有利于企业、有利于国民、有利于社会。政府部门
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化、网
一}:政府信息服务、高层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以及最终的整个政府机关内部
的]ntranet,和上下级及同级政府互联或Extranet,不仅可以提高政
府办公效益,加强政府与企业界及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廉政建
设,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树立更加有力、高效和现代化的政府形象,
还可以为民族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机遇,而且也能藉此成为全社
会信息化的带头人,这对于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
影响。政府信息化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
问题,更是一个管理与协调的问题,因此,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化,一是
要制定好规划或计划,做到统筹规划和规范建设;二是加强对公务员进
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和考核,使他们尽快具备基本的或较高的计
算机和信息网络操作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产品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地
完成本职工作;三是分轻重缓急建立业务信息库,逐步使政府部门的每
一项职责都有网络化的数据库支持;四是有计划、分阶段建设各级政府
部门内部信息网以及跨部门、跨层次的政府专用信息网;五是推动政府
上网,根据信息保密和公开制度所规定的使用范围,通过互联网发布可
公开的政策、法规和其他公共信息,以方便企业和民众获取政府公共信
息资源。
八、积极培育信息市场
目前,我国信息市场的现状,从供给和需求、发育程度和运作状况
来分析,总体上是需求旺盛,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尚不发达。这就需
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信息市场。
一一是采取优惠政策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通过国家财政信用、企业
投资和吸收社会资金,建立信息产业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以支持关键信
息技术及设备的研制和开发,支持有开发实力、有市场前景的企业的发
展;国家重点扶持大型公益性数据库和电子信息网络的建设,并创造宽
松环境引入社会各方面投资建设商用数据库和电子信息服务网络;在工
商登记、银行信贷、税收政策和收益分配等方面对软件开发、系统集成、
数据库维护、信息增值服务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和企业给予倾
斜;降低电信资费,支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在资金融通、对外经济合
作、发行债券和股票上市等予以优惠,培植一批大型的信息服务企业集
团。
二是建立健全信息市场机制。按照信息市场化的原则和信息市场的
特点,建立由市场形成信息商品合理价格的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
提高信息的市场化程度,充分发挥信息市场调节信息供求关系的作用。
三是加强对信息市场的统一管理,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目前我国信
息市场存在着管理多头、政策不一,而有些信息服务又根本无人管理的
问题,造成信息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行为不规范,及信息服务企业无所
适从,出现信息虚假及信息乱收费或不值钱等现象,必须对信息市场实
行有效的统一管理,建立和完善信息市场的行为规则,促进信息市场健
康、快速发展。
九、制定和完善信息化建设法规、标准,保证我国信息化建设健康
发展。
应该说,我国对信息立法的研究起步并不太晚,国家信息中心1987
年成立后就设置了政策研究室,专门研究信息法规问题,但十多年过去
了,我国的信息立法进展十分缓慢,在保证公民公平获取信息、隐私权
保护、预防和惩治计算机及网络犯罪、信息交易、信息安全等方面,立
法任务还相当繁重,这与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较显得严重滞
后,也很难适应。
我国信息立法呼声高,也十分迫切。但现在当然也不可能一开始就
搞个全面的信息法规,应根据国情和急需,针对一些突出问题,吸收和
借鉴国外的立法成果,研究制定相关法规如信息法等,把信息化建设纳
入法制轨道。在信息化建设标准方面,信息技术、软件和硬件产品、信
息应用系统及信息网络等都应制订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积极采用国
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1、《信息与经济》,乌家培,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
2、《经济信息应用与研究参考资料汇编》,罗宽忠、李芳源、马青,广
西经济信息中心编辑出版(内部发行),1987年1.4册。
3、《信息化与经济发展》,李京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4、《信息宏观测度的研究》(上),卢泰宏等,《情报学报》,1992年第
11期。
5、《信息环境评估模型》,卢泰宏等,《信息系统建设》,1992年第2期。
6、《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经济影响》,张正德,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年第1期。
7、《后信息社会》,黄德发,中国统讨出版社,1995年第l版。
8、《信息与信息化》,钟义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第l版。
9、《信息与信息化社会》,刘昭东、宋振峰,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年第l版。
10、《网络中国》,陆群、敬革、玉梅,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第1
版。
11、《信息网络服务》,杨培芳,京华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2、《信息管理科学导论》,胡昌平,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l
版。
13、《信息学概论》,王文举,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年第1版。
14、《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胡小明,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第l
版。
15、((Intemet实用技术教程》,刘贺湘、张立云、滕小玲,清华大学出
版社,1998年第1版。
16、《知识经济》,吴季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第l版。
17、《法、意、比信息产业及政府信息职能考察》,李幛吉,张梅,《经
济学动态》,1998年第3期。
18、《新加坡的电信业》,奈旨云,《全球科技经济嘹望》,1997年第3
期。
19、《英美以三国信息产业发展概况及对我市的启示(一)》,朱棣、傅
殷,《广州经济动态》,1996年第l期。
20、《泰国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执炎列,《全球科技经济嘹望》,1997
年第lO期。
21、《日本的信息服务业》,董方化,《全球科技经济嘹望》,1996年第
12期。
22、《论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加快发展形势下信息市场管理(下)》,高纯
德、于清文,《信息世界》,1997年第7期。
23、《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希望与现实》,屈志强,《信息经济与技术》,
1995年第4期。
24、《信息资源——2l世界争夺的重点》,高新让、郭虎让、张社奇,《信
息世界》,1997年第9期。
25、《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国家发展战略》,杨学山,《首都信息化》,
1998年第1期。
26、《关于企业信息化问题》,陈正清,《中国信息协会通讯》,1998年第
3、4期。
27、《信息产业与新的经济增长点——第六次信息化论坛研讨会综述》,
苏涛,《中国信息协会通讯》,1997年第6期。
28、《信息化——一项最具挑战性、战略性、全民性的伟业》,张继泽,
《贵州信息与未来》,1997年第3期。
29、《学习纲要,推进北京市国民经济信息化》,段鸿庆,《结构调整信
息》,1996年第2期。
30、《数字化信息革命与社会发展》,欧阳仪,《经济与信息》,1997年第
5期。
31、《信息产业为西部经济的腾飞蓄积能量》,高新让、王居仓,《信息
世界》,1997年第3期。
32、《金桥工程——铺筑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康建鹏、徐翔,《信息
经济与技术》,1996年第2期。
33、《21世纪:“信息高速公路”竞风流》,傅昌志、东方,《决策与信息》,
1998年第7期。
34、《中国在政府管理中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乌家培,《信息经济与
技术》,1995年第11期。
35、《电子商务大家谈》,庄永祺,《信息产业报》,1998年第45期。
36、《国民经济信息化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于辰、力晓,《经济与信息》,
1995年第11期。
37、《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立君,《信息世界》,
1997年第10期。
38、《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其对策》,刘小华,《信息世界》,1997
年第9期。
39、《广西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谭冠晖、叶沛明等,《计划与市场探
索》,1998年第10期。
40、《我国信息化战略与对策的探讨》,龚炳铮,《信息系统工程》,1998
年第5期。
41、((ISP如是说》,王飞帆,《信息产业报》,1998年第27期。
42、《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张煜,《互联网周刊》,1999年第
32期。
43、《中国向何处去?名家论信息经济》,刘晓芳,《互联网周刊》,1999
年第27期。
44、《加快信息化进程中若干关系的探讨》,乌家培,《信息经济与技
术》,1997年第2期。
45、《第四产业在国外的发展》,周家高,《信息世界》,1997年第5期。
46、《美国政府通过“反因特网税”法令》,魏洁,《信息产业报》,1998
年第23期。
47、《中美现代信息产业的比较与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对策》,赵作审,
《中国信息导报》,1995年第12期。
48、《中国信息化基础结构的创新与政府管理》,邓寿鹏,《管理世界》,
1996年第6期。
49、《美国Intemet发展现状》,何济川I,《互联网周刊》,1999年第26
期。
50、相当多的数据和资料从因特网(Intemet)上获取。
后记
由于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信息工作,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实践
经历,也积累了一些数据和资料,因此决定将信息化问题作为毕业论文
的选题。我把这一想法告诉我的导师徐桂华教授,立即得到他的支持,
于是便有此文。
本文的写作,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徐桂华教授,他对我的论文从选
题、构思、写作到最后的定稿,自始至终都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正是
有了导师的反复、耐心、细致的指导,我才能完成此论文。徐教授严谨
治学的作风为我树立了榜样。
在此,我还要向我所有的授课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他们不辞辛劳
地向我们传授知识,教导我们如何做学问。
最后,对在我论文写作中曾给予帮助的施春明同学一并致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论文中必定有很多的错误和漏洞,恳请诸位专
家、导师斧正。
农华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