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5492农业产业化与组织创新

复旦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农业产业化与组织创新
姓名:曾咏梅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焦必方
19980601
●{a
』{t自锋雩干p1、t名辱丑竭皿骖溺酿锺帝雩l"但为业
的度性
产业不式的业域
其与存{8产变农,资
家与机产户,最农
亿制要
业产它方内农区
有产高村均业度了颠为
固择行业农弊件国
体的必
农业,产在进局
生盏农在农制造理制
达选运农+荆条我
一生的
国农涵生新促布
发小效、盾但性望步机
发、和国会有晨为
业发新,我国内、
创是其
会盾矛,致然透场
方织制我协各发成
产、创对我的新织,化
,.社矛些来诱星系市
西组体。术武济将
业征墨过为富刨组化业
迁:业的这出为革体,
鉴介营新技形经而
农特组一通认丰的括会专
变境农产。现霞改格晨。借申经创业织园
家本申
,,为制包社产
度田、生盾显是的价发能:设善织专组农,
ic
国基程
发析更体要、生
制着盾化矛经,制争可路建完蛆“种国涵

达、进
出分着营需化即
性临矛约的已出任后立为思、的三我内
发念化
念较有经更场,¨致面的集势就提责以确成本系申剩一这与的
方概业
概比化业,市征心诱然产与趋,念包成制才基体程"
。式富
西的产
的体农新、特蚀为毋生足降缓概承完体施的场广进户型形丰
与化业
化一括创本淦作业大不下减的产化济实施市摧化农一织曲
化业农
业体包织约基理化农入重显新联业经的实善与业+卢组亿
业产国
产一还组集个管业国会投比明个庭工场化完研产司农一毒|
产一业我
业,要的五、产我社业口度一家在市业:科公+这产
i
业农及
农产接需有化业来与农人速为。有义产手强农“织∥业

垒了以.
国业的连仅生具会农以碎、业长作件只主业着加了:组户农
国述路
我农家的仅业它社为革零盾农增才条但会农面与速种济农孤
我论思
从家国条不农。务认改块矛与产后在,杜了方立论三经+彼
对地本。
国达链它求径履
即地的力生以外体,段速几建体有作织玲
过统墓新
达发业;肓迭、
本析实组第西于农等新的一必济剩随到要曲年,导第组。作. 文,施织一方西业内。有体二然矛效余著∞一微代重三从产四织农经妇通系的刨章发方产客它效化章性盾益劳农年定观以要章业形济鳍,、低动业代的主后手论下、具式合组书
分、何f、和之是更创化营
的场经量后直需营∞置
验主
的、合仑
较景如
化较仅变度代经
在市身大以化还经及配
经植
化型“牧
A B S T R A C T
This essay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agricultural
industinzation.the essential features.the background
system,has ic thrends of thought by comparing analys ing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lization in China and agricultural
。integration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necessity for organizational i n:novation and how to creat皂
them.
The first chapter begins from the concept of
agTicultufa]industrijization It regards agricu2 rural
industril ization in our country as ful]er content than
western deve』oped country by comparatxve analysls in
aRTicul rural industrilization in china and agricuIrural
integration in western I developed country.It is not only
the l ink of agricutural industrial chains, but alSO the
reformation of agricutura]manage system and the change of
the mode of Droduction. It needs not only the
orgamizational innovatio玛but the structural reformation
which contains the organization iⅡ:novation. It demands
centralization,marketorientationJ sm:ializatlon i丑
agriculrural production. It ig an effectire way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m It has these features
as follows:productlonal professionalization、layout
regionallzatlon, management integratlon、servant
socializatio玛administration enterprizatio丘
The second chapter empotmcls that agrlca!rural
industrilization胃hich is regarded sB induced institutional
change has its innate inevitability,that i8J-our country7S
agriculture after reformation 8till encounters many
delimmas:small scale production and big scale marketi odd
land pieces and socialializational big scale production;
many social profits and few economic profits; a scant
capi tal input and central izational production; a great
deal of surpuls rural labors and the trendency that the
agricu]rural population proportion will reduce.These
del i皿mas have reveal S ince agricul tufa] growth reduced
after 1986.But agrlculrural industrilization which WRS
regarded as a new concept was put forward unti l 19907 8.
5ecause induced iⅡstitutional change needs some conditions.
The household responsbility system reform created the micro
mainstay in agricul tural mangement, but only after
industrilization has finished and the price system has put
in order, an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has
established and develope丑market mechanism has been the
main me211s to arrange resources, agrlcutural
industritization becomes possible.’
The third chapter expounds the hasic threads of thoughc
that the agricutural industrilization carries out:draw
from experience of western deoeloped country and carry out
as fol Ions托o perfect market system,to bui Id mediate
organi zat ion,to choose and plant mainstay industry,to build
any strengthen the system that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h and popularize,to perfect manage system
and running mechanism.The fourth chapter expounds the
organlnzational innovation ln the course of agrlculrural
industrilization.The organizational patterns of
agriculrural industrilization in oRr country has three. 。
firms+farmers ”、。peasents 7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assoclations+farmersⅣ、“coorperatires + farmers".
Every patterns ha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But
there i3 on]Y the pattern of ocoorperatiyes+farmers,,is
the most comfortable to our country7S agricuI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dition.It ca丑embody fully the
fulI content of agricalrural industrilization,SO it wiil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organization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lization in Ottr country.
.▲上.-J一
刖舌
我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农业领域开始的。自1978年以来,在我国的
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先后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制度创新,印
废除原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
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二是结构调整,即改变过去“以粮为
纲”的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在稳定发展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的
基础上,积极发展“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体系,并大力
发展乡镇企业,增大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三是技术创新,重
点是通过以育种(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为核心的各种农业先进技
术的应用与推广,发展高产、优质、商效农业。这三方面改革的实施
以及发展,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和划时
代的飞跃,创造了中国经济史上甚至世界经济领域中前所未有的奇迹。
但是就农业和其他产业而吉,就农村和城市相比,在这场以市场化为
目标的改革中,无论是从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还是从农民的收入,以
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来看,其改革的步伐都远远落后于城市。
上述制度创新的实现,虽然解决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与决策
权问题,塑造了农业的微观经营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
性,而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材大市场"如何
连接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乡镇企
业的异军突起,为增加农民收入开拓了新的出路,但它并没有根本改
变农村产业结构低级、产品结构单一、布局不合理、缺乏必要的区域
分工等状态,乡镇企业和农业生产如何互相促进,仍是一个有待进一
步解决的问题;技术创新虽然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重视并取得可喜的
进展,而如何更加有效地推进农业科技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亦亟需
进一步加以解决;此外,我国城乡经济、农业与工业长期分割或对立
的局面,也未能伴随前速三个改革而得以根本改变。与此同时,我国
农业作为典型的“弱质产业”,其发展过程中长期困扰着农业发展的
投入不足、利益流失、规模效益低下、抵御风险能力弱等难题都仍然
存在。
面临上述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难题,如何解决在农业经济由计
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日益突出的小规模分散的家庭经
营与社会化的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实现农业的产、供、加、销
各环节以及农业和工业、贸易等部门的有机连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
化,巳成为一个紧迫的重大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据一些农
业大省如山东、海南、黑龙江等省为实现农业市场化、集约化、专业
化、社会化而推行的诸如公司+农户型、主导产业带动型、技术推动
型、基地+农户型等经营形式,理论界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并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人们越
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农业产业化作为顺应农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
渡的客观要求的产物,是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的又一次经营制度上的创
新,是农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相结合、农村经济和城市(镇)经济相
结合的整体推进,是促进农业两个根本转交的战略性措施,也是实现
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途径。正因为如此,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也就成了
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主体。、
本文从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出发,通过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和西方发
(2)
达国家农韭产业一体化的比较分析,认为我国家业产业化较之于西方
国家曲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概念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农业
产韭链条的连接,还包括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生产方武的交更等内
容,它不仅需要组织创新,更需要包括组织创新在内的制度创新。它
要求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
途径。它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即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
体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企业化。农业产业化作为诱致性稍度变迁,
其发生有着深刻的内在必然性,即是改革以来我国家业仍然面临着的
困境: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地块零碎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农
业社会忧效益高和自身经济效益低的矛盾、农业投入不足与集约化生
产的矛盾、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与农业人口比重下降趋势的矛盾。
这些矛盾在1986年以后随着农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就已经显现
出来,但农业产业化直到∞年代以后才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提出,是因
为诱致性制度变迁还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
革虽然塑造了农业的微观的经营主体,但只有在工业化完成以后,价
格体系逐步理顺,以及9D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
展,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才为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更为
有利的条件,如市场体系的完善、企业经营体制的改草、产权的明晰
等等。
农业产业化从其具体实施的思路来看,有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
的经验,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市场体系的建设、中介组织的建设、主
导产业的选择与培植、科技研究与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加强、经营体制
(3)
与运行机制的完善。农业产业化实现的关键堤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的
有效连接,所以连接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中介组织的建设也就成为当
前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从我国农业产业化实施的经验来看,农业
产业,农业产业化的中介组织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流通或加工企业、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而形成农业产业化的三种
组织形式:“公司+农户,’型、“专业技术协会+农户”型、“农业
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型。这三种组织形式各有利弊,但。合作经济
组织+农户’’这一组织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条件最为符合,也能充分
体现农业产业化的丰富的内涵,困而将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最主要
的组织形式。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了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第
二章论述了农业产业化发生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第三章则具体阐述了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思路,第四章重点论述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以及如何进行组织创新。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我的导师焦必方老师的指导,在此表示衷
心的感谢。
(4)
第一章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第一节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在我国是9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
曾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不少人认为农业本来是一个产业,说农业产业
化,容易误为“农业农业化,’,商义反复;也有人认为,。产业化,,
与“工业化”在英文中使用同一个词(I ndustrilize),说农业产
业化容易被误为。农业工业化”。因此,理论界曾普遍认为,农业产
业化这一提法过于简洁,它应该是农业产业系列化或农业产业一体化
的简称。
(1)把农业产韭化看作是农业产业系列化的简称。如许经勇在
《农业产韭他的深层思考》中提出:。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业系
列化,印把一个农产品升格为一个系列,使农业成为包括生产、加工、
流通在内的完整的产业系列。”(许经勇,1997)。
(2)把农业产业化着作是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简称,如牛若峰“
曾多次发表看法,把农业产业化定义为‘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
(牛若蜂,1998)。
农业产业系列化是将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农工商的对立
而把农韭再生产各环节的内在联系人为地截断了的农业产前、产中、
产后三个环节有效地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质上也
就是农产品的系列化,或农业产业的纵向一体化,用目前通行的说法,
可称之为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等。这一提法更徊重于工业、
贸易等部门或企业与农业的连接,以得到农业的有效支持,保障农产
品的有效供给。它对备地方很可能引起误解,出现争投资、要项目、
上加工企业的现象,都不愿。剩盏流失’’,都想搞加工增值,不愿分
工与1夯作.从而造成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局面,产业结构趋同,
过度竞争,资源浪费,有的地区甚至搞超了地区封锁。这些显然与搞
农业产业化的初衷相悖。
农业产业一体化,不仅包括农业产业的纵向一体化,还包括农业
-1-
产业的横向一体化,即农业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在
横向上联合,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从这个角度来看,
农业产业一体化较农业产业系列化这一提法更具科学性。
关于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理论界解释颇多,较具代表性的解
释还当是牛若峰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
依托、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通过将农业再生产过
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行种养
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交为社
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系统内的‘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的市场机
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商品性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
展的基本经营方式和建立在各参与主体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经济共同体。
”(牛若峰,1997)。
不论是农业产业系列化还是农业产业一体化,都是根据西方发达
国家从5 0年代开始实行的农业一体化(Agriculturalintegration)
经营而得出的。在本世纪5 0年代,美国啥佛大学的戴维斯和戈登堡
在他们的著作(<AConcept of Agribusines8》中提出了农业关联产
业(Ag-ribusiness,我国有时也译为农工综合饿农工综合经营系统)
的概念,其后这一名词的涵义和外廷不断被深化和拓宽,农业一体化
正是由这一概念延伸而来的。所谓农业一体化,从宏观层次上分析,
是指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产业部门与农业前部『1和农业后部门进行协作
与联合所形成的一种综合的经济运行体系;从微观层次上分析,是指
在农业生产经营中,为了协调行动、提高经济效益,把产供销三方面
的具体业务置于一个统一指导之下的一体化组织(如企业、公司、协
会等)(王东阳,1995)。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从表象来看与农业一体
化是一致的。
但是,西方各国的农业一体化是在工业化已经完成、市场体系完
备、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农业生产专业
化水平和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我国进行农业产业化
的现实基础却是农业生产规模狭小、专业化程度低、农业效率低下的
自给半自给的传统农业,加上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
一2一
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
作用。这些显著的差别说明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一体化与我国的农
业产业化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二者在内涵上有着显著的差别。我国的
农业产业化必须立足于我国农业是典型的“弱质产业’,这一现实来进
行,要从改变自给半自给的传统入手,实现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
集约化。‘‘所谓市场化农业,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市场的需要
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及其产量;所谓社会化农业,依据社会化概念的
内涵,即‘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别生产过程转交为互相联系的社会
生产过程’,就要求逐步扩大农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实行农业生产的
专业化分工,以及加强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筝再生产诸环节的内在
有机联系,直至达到一体化;至于所谓集约化的农业,则是相对于楹
放农业而言的,包括要求有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科技的投入,通过结
构优化、技术进步和实施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陈吉元,
1996)。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的农业一体化仅仅只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一
个方面,农业产业化还包括农业的经营体制的创新、生产方式的变更
等内容,即是说农业产业化不仅仅是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更多地是
要创建能够接纳新的经济组织的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在这场制度交
迁中,一体化组织的各参与主体包括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农业产
前、产后的经济主体为了获得经济规模的效益、降低交易费用、降低
风险等自发地创造了诸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合作
社+农户,’、“协会+农户Ⅳ等等的一体化形式,并在政府的支持下
开始变革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经营制度。
由此可知,农业产业化是诱致性制度交迁,它是由农户和农产品
销售、加工部厂丁或企业提出,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进行的。它的内
涵包括以下基本点:(1)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中介组织
为载体,将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
农业产业化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不改变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利益驱动,它要求农业经营可以获得一个
平均利润,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被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内,农村与城市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4)农业产业化要求各中介
组织与农户结成真正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印达到。利益共享、风险共
担,,;(5)农业产业化实施的目标是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使之发
展成为具有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产业。据此,农业产业化的基
本涵义应该是这样: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
益为中心,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实现专业化生产、
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使农业资金、
技术、劳动力、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在横向上联合,产前、产中、
产后各环节在纵向上连接,从而将割裂的农业产业链条重新结合成为
一个完整的产业,逐步改变自给半自给的传统农业,实现向市场化、
集约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二节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结合世界各国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经验和我国近几年农业产业
化的实践,可以得出我国农业产业化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生产
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
一、生产专业化
农业生产专业化是随着农王业化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交通运输业
的发达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争农业科技的进步,农场主或农户逐步
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转向为市场专门或主要生产某种(或某
类)农产品,其他附带的生产项茸或者消失、或者阵到从属地位。农
业生产专业化包括农场专业化(或称部门专业化)和农艺专业化(或
称作业专业化)。所谓农场专业化,是农业企业根据市场需要专门生
产某种(或某类)农产品,在农业地域内形成系列化的专业农场,如
发达国家的棉花农场、奶牛农场等。农艺专业化则是指农产品生产的
全过程,如同工业生产被分解为若干独立的环节,分别由不同的企业
来完成,如粮食生产可以由种子、农机、化肥、农药、收割等专门公
司来完成。
农业生产专业化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并
扩展到农业领域而形成的,(1)它加大了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使农
产品商品生产集中,这样有利于农业生产者在国内外市场上提高竞争
能力;(2)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加农
业和农民收入;(3)有利于农产品的包装、运输和销售的专业化,
降低销售成本;(4)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运用,提
高管理人员的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但是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必须
是在工业生产专业化水平较高、农民具有一定的风险抵御能力和社会
保障体系已经建立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布局区域化
布局区域化是指一个地区根据自身的自然经济特点及传统的种养
习惯,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比较利益商的供全国或世界需要的农牧产
品,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如法国北部的小麦玉米区、西部的畜牧业
区;美国的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欧洲西北部的乳用养畜区、
中部的根菜作物栽培区及南部的木本作物栽培区等;我国的棉产区、
稻产区等的区分也属这一类型。
农业生产布局的区域化也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
度的产物,它是立足于本地自然资源的禀赋及经济条件,以取得比较
利益。因此,它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傲到
以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其次它可以充分利用农业机械,
发挥农业机械的最大效用;再次,它还有利于推动先进科技在农业上
的广泛使用。
三、经营—体化
经营一体化是指通过现代契约合同、入股、入社、入会等形式。
把家庭经营和农业生产的产前和产后部门紧密结合,形成多种形式的
横向或纵海的生产经营利益共同体。这是农业产业化最基本的经济特
征。其形式包括:(1)公司制的联合企业,印大公司(工业、商业
或金融垄断资本)直接投资经营大农场,并把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
供应、农业生产与农产品的加工销售乃至科学研究等联结起来,组成
有机的农工商综合体。(2)合同制的联合企业,一般是由大公司(
工业、商业或运输公司等)与农场主或农户签订合同,通过合嗣把农
业生产与农业前、后部门连成一个综合体。(3)合作制的联合企业。
这时由若干农场主或农户组成的合作杜,联合经营农业,并兼管与农
业有关的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收购、销售、储运、加工等业务。
农业经营一体化实质上是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所以,(
1)通过契约等形式将农产品交易和生产资料的供应相对固定,减少
了交易的市场风险,降低了交易的费用;(2)通过入股、入会、入
社等形武,提高了农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从而保薄了自己
的利益,减少利润的流失,提高了农业的比较利益;(3)工商企业
对农业的投资可以弥补农业投入相对不足;(4)工商企业进入农业
生产领域,会将工商企业的管理方式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从而使得
农业生产管理更具科学性。
四、服务社会化
服务社会化是指专业技术管理部门、农民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私营企业及其它涉农部门为农、林、牧、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多渠道、
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门:(1)农业生产要
素供给服务即产前履务。具体包括基本要素服务、投入品供给厦务和
信崽与农业经营决策咨询服务。(2)农业作业服务即产中服务,包
括农机作业服务、灌溉服务和技术指导服务;(3)销售、加工、储
运服务即产后服务,这是农业生产中最为关键的一环;(4)保障服
务,包括法律履务和农业保险服务,它贯穿子农韭生产的全过程。
提供社会化履务的主体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宏观调
控、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风险保障等服务;二是私营公司和企
业提供的如代耕、代播、代收、加工、销售等专业技术服务;三是农
民自己组织的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提供的加工、销售、生产资_;|咩
供应、生产作业等服务。
农业生产服务的社会化是将农业生产内部的分工进一步细化并固
定下来,(1)它可I;}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宰;
(2)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生产结
构向高层次发展;(3)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强化科技推广与
应用,加大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4)有利于解决农户小规模生产
与大市场的矛盾,有效地连接了农户与市场;(6)充分发挥各项服
务业吸收劳动力的优势,缓解农村过剩人口的就业压力;(6)能够
加强农村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五、管理企业化
所谓管理企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借鉴工业企业一套完整的
管理活动体系、手段和方法,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一
体化经营。妇市场弓l导农业企业,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建立生产基
地,提供配套服务,保证农业的标准化和系列化生产;又如,农民和
企业按合同要求生产、加工、购销,各环节严格核算、责权利分明,
利益在产加销各环节合理分配,减少中间环节,坚持自愿互利、共同
发展的原则,达到高产、优质、高效,提高农民收益和企业的市场竞
争力。
农业产业化这五个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互榴促进、互相制约的。
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布局区域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而
提高农业效率是农业产业化的目标之一;农业经营一体化是实现农业
产业化的经营方武,也是农业产业化的最基本的特征,它可以促进农
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布局的区域化,也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的服务,
它要求一体化经营体系和体系内部各环节都要实行企业化的管理,以
提高经营效率;农业生产熙务社会化是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布局区域化
的结果,疑时它又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和布局酶区域化;农业产业化
经营必然要求企业化经营,只有实现企业化的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
体系才是有效率的,才能真正傲到以经济效益为申心。由此可见,这
五个基本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方式,因而
是缺一不可的。
一7一
第二章农业产业化的制度背景
农业产业化作为诱致性制度交迁,对它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对农
业产业化的需求,包括由农业自身的产业特性而决定的对农业产业化
的需求、和经济主体对农业产业化的需求。而诱致性制度变迁,还需
要有某些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外部条件。本章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的特性
的分析静对发达国家的农业一体化产生的背景与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背
景的分析,说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
要求;并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发生的条件的分析,来论述我国农业产业
化实施的可能性。
第一节农业的产业特性
农业是人们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
转化为动植物产品,以供应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朱遒华、
赵天福,1995)。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具有以下特点:(
1)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生物土壤、气候等大自然力的作用
的一种生产活动,因而在农业中存在经济再生产过程同自然再生产过
程交织在一起的规律;(2)农业生产争再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土
地,主地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任何生产资料都无法代替的。
然而,土地的有限性又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扩张;(3)农业生产具
有较强的时序性和季节性,这就决定了农业部门比其它产业部门的生
产周期长、资金周转幔等特殊现象(王国敏,1 9 9 7)。农业部门
的这些“独特性质”,使得农业具有其它产业所不具备的产业特性,
即高风险和管理难度大。其中农业风险又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
政策风险。
一、自然风险大
自然风险来自当然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灾害性因素。农业是自然
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的生物性产业。农业的经济再生
产是以自然再生产作为基础和起点的,因而各种自然因素(阳光、气
一8一
候、雨量等),直接进入农韭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成为
影响农业投入产出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这就健得农业的运行风险高于
工业和其它产业。中国幅员辽阔,地质、地理条件复杂,气候条件异
常多交,环境基础脆弱,常常遭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给农业生产
造成损害,轻则减产减收,重则劳而无获,从而形成威胁农业生产发
展的自然风险。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自然灾害不断加剧。根据国
家气象局统计,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呈增长趋势:50年代平均每年
19.56次,60年代是26,20次,80年代是28.18次。自然灾害的频繁发
生,使受灾面积大量递增,1949—1959年,平均每年受灾面积为3.29
亿亩,1960-1969年为5.17亿亩,1979--1979年为5.69亿亩,1980
-1992年又上升到6.77亿亩,1994年更达8.26亿亩。与此同时, 自然
灾害发生的强度也在加大,农作物成灾率(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
率)由80年代的48%上升到了90年代的67%,增加了9个百分点。自
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也相当严重,90年代以来仅旱涝灾害造成的直
接经济损失年均高达900亿元左右(按当年价格计算)(《中国农业
发展报告’95》,1995)。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
大损失。
二、市场风险大
市场风险来自于市场的供求失衡和价格波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不可能始终处于一种均衡状态,供求的变化又必然
导致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渡动。而价格的变化又对供给产生重要影响,
因为价格变动引起的收入变化直接诱导农业生产者的经济行为。根据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总量对价格的弹性是:
农民得到的平均价格每上涨10%,可以使总量提高2-5%;而农产品
相对于其它产品价格每下降20%,就会使总产量下降4—15%(联合国
粮农组织,1982)。中国已有的有关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978年至
1987年中国农产品产出的平筠弹性为o.3,而且价格对出售农产品的
刺激作用更大,平均弹性系数为0.67(郭书田,1993)。与此相反,
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需求弹性则很小,价格对农产品消费需求量增长
的刺激作用相对较小。因此,根据西方经济学的‘‘9朱网理论”,当价
格对供给调节具有滞后性两且需求价格弹性小于供给价格弹性时,价
格对供求的调整围绕均衡点上下波动,而且波动离均衡点越来越远,
波幅越来越
臣l 农产品蛛网模式产量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商品一旦开始生产后,它的生产规模、生
产产量、生产结构不能在短期内得到调整。因此,短期内农产品供给
是不变的,农产品的价格由短期供给决定。在信息不充分条件下,供
求就会出现反复循环变化,形成农产品的短缺与过剩,。买难”与。
卖难”反复交替出现。在1978-1994年曲16年间, 我国“买难”和‘‘
卖难”交替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1978—1979年发生了“卖粮难”,1980-1981年出现“买
粮难";
第二次,1983-1984年出现‘‘卖粮难”,1988-1989年崭买粮难”
接踵丽至;
第三次,1990年再次出现。卖粮难”,1993-1994年再次发生“
“买粮难”。
三、政策风险大
政策风险来自于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不稳定或政策的某些失
一1D一
误。农业景气与否与政策正误有关:错误的政策违背农业自身发展规
律,给农业发展造成破坏;正确的政策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
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建国后,我国实行倾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农业
一直担负着支援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历史重任,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
“剪刀差”的原始积累方式和行政手段,强制地从农业中转移了大量
的经济剩余,导致了农业利润的大量外流。在这种歧视性的农业政策
下,中国农业自身积累和自我循环机黼严重失衡,致使农业长巅贫血、
物质技术基础薄弱、抵御灾害的能力差,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难以得到相应的物质保障。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
产积极性高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释放,1979-1984年农业连年丰收,
农户收入也不断增长。改革以后政策风险依然存在,主要来自于土地
制度和价格政策的交化。
四、管理难度大
农业生产是在田野上进行的,劳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比较困难,
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劳动效果不能立即显示,劳动量难以计算,因
此农业生产中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实施较工业生产要困难得多。实
践表明,农业最有效的经营方式是家庭经营,这实际上也就为土地的
集中使用、规模经营制造了障碍。
第二节发达国家农业一体化产生的背景
自从50年代初美国创办农工综合体以来,这一体系很快扩展到欧
洲、日本、前苏联、东欧,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说明了农业一
体化的经济合理性。
<一)农监一体化是先工业现代化君农业现代化普遍规律作用的
结果。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一般要晚几十年。发达国家在30年代称得上基本
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只有英美两国,其他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则是战
后五、六十年代或其后才得以实现的(陈华山,1993)。因此,农业
—11—
产业一体化的提出_平口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二)工业化的启动与推进,就经济资源的筹集和配置丽盲,必
须要有农业的支持。农业对工业化支持的方式主要是农业为工业化提
供资本积累,其实质是农业部门的剩余净流入工业部门。工业部门汲
取农业剩余的方式有二:一是使农业的贸易条件悉化,二是对农业课
以重税。因此在这一百来年的工业化进程中,一直是工业剥削农业,
使农业剩余大量流失,从而造成农业投资不足,发晨相对缓慢。工业
化基本完成之后,这种。以农养工”的资涿配置方式应转化为。农工
自养”或。以工补农”,也就是要改善农业贸易条件或减轻农业税收
负担(李,1993)。然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达国家的工业化
基本实现以后,这一资源配置方式的转换却没有及时实现,从而导致
农业陷入了长期的危机之中,尤其是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
农业受到的打击更为沉重。如美国,农产品生产者曲价格指数(1967
年=100)由1928年的64.8下降到1932年的19.5,下趺了5u4%。农业
基础地位的削弱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商业垄断资本已经形成,虽然农业生
产也相对集中,但集中程度无法与大工业相比,基本上还是处于完全
竞争状态。困此在农用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交易中,无数个农业个体经
营者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劣势地位,交易费
扇很高。函而农监经营者只有强契约的形式将产供销关系固定下来,
与工商业连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或者农业经营者自己组织超来,提高
自己的市场地位。
(四)二战之后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发
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也要求进一步开拓农
村市场。而这一切都是在耕地和农业劳动力都减少的基础上实现的。
这意味着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强烈需求。而技术刨新会促使制度变迂,
同时又需要制度的保证。(郑有贵、李成贵,1997)
(五)战后各国开始对经济实行全面的宏观调控,农业自然也在
调控之列。国家为使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这样
就往往会对农业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如价格支持政策或补贴政策的
—12—
实施,相对提高了农业的比较利益。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农业
卣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也吸引了工商企业对农业的授资。
6D年代以后,各发达国家已逐渐发展成为与现代工业并重的、科
技含量高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生产突出的现代发达农业。尽管农业占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仅为2—3%,但农业已经按照社会化
的组织与管理方式,从农用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到农产品的生产、
收购、储藏、运输、加工、包装一直到最终产品的销售等环节组成了
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如美国的食物和纤维体系、法国的农工商综合体、
日本的农业.食物关联产业等。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一体化农业
系统中,就业的人口占各国总就业人口的25%左右,其产值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10一25%(王东阳,1995)。
第三节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制度背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
性,使农业获得了一次长足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农业生产迅速
发展。1978年,中国农业总产值1397亿元,1993年增长到10995.5亿
元;二是农业生产率急剧提高,尤其是土地生产率,1978年每公顷粮
食产量仅为2535公斤,到1993年增加为4131公斤;三是农业现代化进
程聪显加快,农业生物技未和机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
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四是农业商品化程度
不断提高,进一步保证了城市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供应的稳定;五是农
户农业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在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3.6元,
1993年巳增长为921.6元(中国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1994)。
但在另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在制所固有的缺陷即小农经济的特征
随著农业现代他的深入日盏显现,加之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铡过渡时期,旧的体制尚未完全打破,新的体铡还
没有充分运作,从而使得我国农业目前还没有一个健全的产业体系,
产业内部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这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相悖的。
13-
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小生产即小农经济,或称小商品经济、个体经济,其特点是:(1)
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来从事经济活动;(2)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
料;(3)靠个人或家庭劳力自力耕作(生产),产品归个人或家庭
所有;(4)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家庭及其成员的需要,多余的才
上市销售,其出售是为了买进不足的生活资料及生产资料,产供销基
本上是封闭或半封闭武的。这些特点使得单个农民在走向变幻莫浏的
市场时,必然面临诸多的田难:
一是市场主体分散,势单力薄,难于形成规模经济。目前我国农
户有2.4亿个,平均每户耕地仅0.55公顷,实力脆弱,难以抵御因自
然灾害和市场竞争、需求变化带来的巨大风险。
二是单个农户缺乏获得市场信崽的有效渠道,缺乏对信息进行分
析、过滤、判断、选择的能力,往往是“跟着感觉走",造成生产上
的大超大落。“买难”和“卖难”交替出现的表象,正是分散的小生
产与千交万化的大市场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
三是分散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素质低以及封闭式经营对市场环
境不熟悉,农户直接进入市场则交易费用高昂。在交易过程中,农户
往往处于不利的谈判地位,致使农户一方面低价卖出农产品,另一方
面高价买进生产资料,剩余价值在这一低一高中几乎全部流失。这就
客观上要求加快农韭产业亿体系的建设,以保护农民荆益,解决小生
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二、地块零碎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
我国农户农地规模在世界上属于超小规模(全国户均仅0.55公顷)
,其有效规模又因土地细分而进一步交小(全国平均水平为每个农户
9块)。这种分散单个的。超小型’’家庭生产规模,由于受资金、技
术、劳动力等因素的制约,往往会导致经营者行为短期化,阻碍农韭
生产的专业化和现代科技的推广应用,难以实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生产诸多环节的有效连接,这必然要求农业向社会化大生产的方
向发展,即突破一家一户的经营范围,形成发达的市场经济。按照社
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农业生产在纵向上应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横向上
14—
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资源配置、合理组合、集约
经营;把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农产品的商品化、服务的社会化全部纳
入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轨道之中,才能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成为发达
的高效益产业。中国农业要向现代农业转换,客观上就要求建立农业
产业化经营体系,将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互相联
系的社会生产过程。
三、农业社会效益高与自身经济效益低的矛盾
农业是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属性的基础产业。农业的社
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粮食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生
存必需品,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我国的
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这对稳定世界粮食市场有着重要作
用。二是农业作为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特殊产业部
门,农业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自然再生产的质量和规模,而且直接影
响着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生存潜力、生活质量与健康。
三是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和广同的
市场,更不用为工业化提供的丰富的原始资本积累。由此可见,农业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但在另一方面农业受其自身特殊的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制约,它又
是风险大、比较利益低的弱质产业。我国更由于农业生产主体素质低
下,农业生产工具落后、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以及农业生产发展的外
部条件不健全、不完善,农业产业链没有形成等因素而使其弱质性尤
为明显。农业产业化从内部增强了农业的“体质”,将农业产前、产
中、产后全过程连接起来,使其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又提高丁经
济效益。
四、农业投入不足与集约化生产的矛盾
现代化农业是集约化的农业。所谓集约化农业,是相对于粗放型
农业而言的,它要求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力的投入,通过结构优化,
技术进步和实施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陈吉元,1996)。丽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重工抑农”的政策,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农
业长期“贫血”,主要表现是:(1)不断扩大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
—15—
差使农业剩余向工业集中,导致农业自身积累不足,这一点前面已论
述过,这里不再重复;(2)国家对农业的投资相对下降。据有关资
料统计,19,90年以前,我国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在国家整个基建投资
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0%以上,1980年为9.1%,但到了1993年,则下
降至3.5%;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额虽然由19 78年的150.7亿元上升到
1993年的“1.4亿元,但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由19'/8年的4.3
%下降到1993年的1.3%; (3)集体经济的积累受到一定程度的削
弱。(4)农户的投资行为短期化与非生产倾向。(5)信贷的非农
倾向。(6)科技投入比重低。80年代我国的农业科研经费,包括农
林水气各业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和基建费总和只占农业总产值的
0.25%左右,而同期世界各国农业科研经费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约为1%,发达国家为2%。这导致了我国农业发展中科技含量低,科
技贡献率仅为39%,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70%。这种农业的低投入机
制加上土地的分散经营,十分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
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也难以实现。通过农业产业亿,实
现农业一体化经营,吸收非农资金向农业的回流,实行集约化经营,
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五、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与农业人口比重下降趋势的矛盾
随著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就业
比重也在不断下降。如美国1987—1989年农业人口制占总人口的2.5
%,英国为2.1%,法国为5,8%,日本为7.27/o(世界银行,1991)。
我国目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8.5%。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
大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估计,从
70年代末到80年代未,大约有1亿农民从土地上施放出来,从事第二、
第三产业。但是,目前农业部门中仍有30%的剩余率即大约1亿多的
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强须转入到非农产业(郭熙保,1995)。
而我国目前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仍限制了农民工的进城,乡镇企
业对剩余劳动力曲吸纳能力又是递减的,因而剩余劳动力只能由农业
自身来解决。通过农业产业化,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对劳动
力的吸收和消化。如美国食物和纤维体系的就业人口占社会总就业人
-16-
口的20%左右。我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所需的劳动力,据
估计,随着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发展,塑jzooo年可达到8000万人左右(
王国敏,1997),这样就可以实现大多数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
战略。
第四节农业产业化发生的条件
上节所述农业生产所面i艋的困境在80年代中期即1986年以后随着
农业生产增长速度的明显减缓而显现出来,但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的提
出却是在90年代以后,这是因为农业产业化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其
发生要有来自某些制度不均衡的获利机会。引起制度不均衡的原因有
四种:一是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二是技术的改变,三是要素和产品
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四是其它制度安排的变迁,其中制度选择集合
的改变还涉及到选择主体能力的变化、他国制度的借鉴和政府的支持
(林毅夫,1994)。由此得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生的条件有以下几个
方面:
(一)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塑造与发展。从1978年开始,我国在
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改革,
到1983年99%的农户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的实施,把劳动经营权、生产决策权、剩余分配权下放到农户,
使农户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
(二)发达国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经验借鉴。从50年代初开始,
西方各发达国家在专业化和协作化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市场经济的契
约、合同、入殷、入社等形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以及国
家宏观调控把现代工业、商业、金融、保险、信患等有关产业部门同
农业的种、朱加工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互相制约、互惠互利的农
业利益共同体,使农业生产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化、一体
化。发达国家的农业一体化经验为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的制度创新尤其
是纽织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日本农协的成功是在与我国农
—17—
业产业化实施的背景相类似的基础上取得的,因此更具可借鉴性。
(三)政府的支持。政府的支持是农业产业化推进的必不可少的
条件。我国政府对农业产业化一向持肯定态度。1995年12月11日,((
人民日报》在报导山东潍坊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时,同时配发
了《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1996年3月27目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
批准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
要》中,也明确提出了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
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发展联结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
织,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技术创新的推动。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人均耕地少,土
地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短缺要素,农业的发展应主要依靠技术进步
来实现。4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以来,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有利
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到1994年,全国农业总产值达到15750亿
元,比1981年增长了8.2倍,其中科技的贡献达35%以上,是最大的
增长因素。在技术变迁过程中,技术变革的趋向越来越合乎我国农业
涛源亲赋的特色要求,即节约土地的技术的作用正在不断扩大(郑有
贵、李成贵,1997)这为农业制度的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
(五)工业化的完成,结束了“以农养工’’的资源配置方式。这
也意味着农业的剩余用于农业自身的发展,农业自我积累的能力较高,
农业开始出现资本密集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农韭贸易条件改善,工
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步缩小,农业比较利益提高。这为农业吸引工
商业投资创造了条件。
(六)国有企业的改造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一是为农业产业的企
业化管理提供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二是为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的
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七)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裁的确立和发展,为农业产业化龟4造
了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市场体系的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产权的
明晰、要素的流转,尤其是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以及政府行为的科学
化等。
以上条件在改革的进程中逐步得以实现,到90年代初农业产业化
—-18—-
的实施和推广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从而使得农业产业化在我国体现
出强大的生命力,这正是对农业产业化的强烈需求与各项条件的推动
而产生的。
—19-
第三章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9 0年代以来,随着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各项条件的逐渐成熟,农
业产业化也从沿海向内地在各个省市区推广开来。尽管各地资源票赋
不同,耕作方式各异,但基本上都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参照西方
各国农业一体化的经验,形成了各吴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第一节发达国家农业一体化的经验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农业产业一体化程度都非常高,农业生产与
产前、产后部门之间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产业体系。
在推进农业产业一体化的过程中,这些国家都按照现代化生产的要求,
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横向上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的集约经
营,实现了生产专业化、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服务的社会化。但是,
各国因经济发展的背景、资源禀赋的不同,他们在走产业一体化道路
时所选择的具体形式各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以美
国和日本为例,美国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企业性农场和大中型
家庭农场占有位势,农场平均规模为156.7公顷, 从而形成了具有垂
直一体化特征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体系:食物和纤维体系;而日本
则人多地少,是典型的东亚小农制模式,平均每个农户产耕种面积不
到1公顷,因此就形成了在农协基础上的具有水平一体化特征的农业
产业一体化体系:农业.食物关联产业。但不论是美国还是日本,以
及农业产业一体化体系也同样发达的西欧各国,他们实行农业一体化
的经营方式不外乎两种:1、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合作;2、在市场
竞争基础上的联合,只不过各国各有侧重罢了。
一、在家庭经营基础匕的合作
农业合作社是农民为了获得议价的能力,减少中间商人的盘剥,
通过自愿合作,组织一系列为自己服务的产前、产后领域的组织。它
的运作是为了给本组织的社员获得比其他方式所得到的更多的经济利
一20—
益。园此,合作社需被称为“非营利"缎织。实际上,合作社和商业
企业一样追逐利润,所不同的是合作杜所追求的利润,用于增加社员
的收入。
农业台作杜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销售合作社,主要提高销售过
程的效率,降低购袋差价,减少社员支出;二是采购合作社,主要是
大批量购买生产资料,获得商折扣的好处,使社员所需生产资料的成
本降到最低限度;三是服务合作社,也是以最低成本为社员提供某些
服务。通臀一个合作社可以经营上面所有的业务。
在美国,自从1810年在康涅狄格州成立了第一个牛奶合作社以来,
农业合作杜一度达到高峰。此后随着农场数目的减少和经营规模的扩
大,农业合作社的数目也随之减少,业务能力却相应提高,如在60年
代中期,家业合作社有8000多个,到90年代初,下降到4000多个,而
估计的总营业额却由200多亿美元上升到900多亿美元。《王东阳,
1995年)(见表一)
美国农业合作社的数目、成员与经营状况表
年份合作社数目估计成员数估计营业额估计净营业额
(个) (千人) (百万美元) (百万美元)
1965 8329 6826 2∞19 15608
1970 7995 6158 47281 10556
1975 7535 59。16 55811 4。D50
1980 6293 5379 92520 66254
1985 5625 4787 85097 65601
19∞ 4663 4119 92667 77266
资料来源:((Agyicunural statis}ies 1980,1婶》USDA
农业合作社保证了美国家庭农场的严品销售和生产资料的供应。
在1982年,农场主生产的农产品有30%是通过合作社经营的,生产资
21-
料的供应有27%也是通过合作社经营的,一半以上的农场主通过合作
社参加市场销售和生产资料供应,其中商业性农场主(商业性农场是
指年销售颧在1万美元以上的农场)有71%加入合作社,而在年销售
额10万荑元以上的农场中,有79%的农场主充分利用了合作社。(王
东阳,1995)
日本从带有相当程度的自然经济色彩的小生产,转变为今天社会
化、组织亿程度很高的农业经营,各种各样的农业羟济组织发挥了不
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战后日本农业经济组织主要有:农业协同
组合、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等。
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是根据1947年颁布实施
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建立起来的农民互助合作组织,是日本农业经
济组织中最重要的形式。其事业内容包括:(1)销售,1992年农民
通过农协销售农产品的比例高达993.2%;(2)购买,1992年,农
民通过农协购买生产资料占农民购买总量的比例平均为77.7%,生活
资料的平均农协利用率亦达70.3%;(3)信用,农协吸收的农民存
款始终保持在农民存款总额的50%以上,农户所需农业资金的绝大茜|5
分也依靠农协的信用事业。1975年这一比重高达83.1%}(4)保险,
包括生命和财产保险,保险范围不仅包括农作物而且包括牲畜;(5)
共同利用,即农协为组合成员举办或设置农户、个人无力购置的大型
设施,供其关蔺利用。据1986年统计,全国综合农协设置的各种大型
共同利用设施即达38774套;(6)指导包括农业经营指导、生活指
导和管理指导;(7)其他事业。(周维宏,1997)
农业生产合作组织,是由农民自愿组织,通过各种协定,在农业
生产的主要环节上,为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而共同作业、共同
利用的农民互助组织。1990年, 甘本全国共有各种农业生产组织
46901个,约有39.7万农户参如,约占总农它包括共同鼎用组织、集
体栽培组织、集体受托组织、畜牧生产组织、协业经营组织等(周维
宏,1997)。
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其合作社都是严格遵循。自愿、自主、自
治”的原则而运作的,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农
一22—
户的生产与市场的有机联系的问题。
二、在市场竞争基础E的联合
在农户组织起来的同时,日益兴起的私人企业、公司逐渐形成分
工细、服务面广的为农业服务的专门行业。农户根据需要,可以得到
产品供应、田问作业和贮运加工等各种服务。为了提高效率降低交易
费用,两个或更多的经济活动主体,在一定的统一管理下通过各种形
式结合在一起,以一两个工商企业为中心,把农场与食品、化工、运
输部门和超级市场等组织起来的利益综合体,成为当代发达国家农工
一体化的最普遍的形式。
根据农户与工商企业联合的紧密程度,可以将这类组织分为两类
松散型和紧密型。松散型联合即农户与公司签订合同,在严格明确双
方责权利的基础上进行业务住来的一种经营方式。紧密型联合则是工
商资本直接渗透到农业,将农业生产与产前、产后各关联产业纳入到
一个统一的经营体内,形成完全一体化的综合经营。
在以合同为纽带进行—体他经营的体系中,农业生产与产品加工
销售是由不同的经营者独立进行的。通常,工商企业负责向农场供应
农用物资、提供技术服务、保证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而农场主则必
须按照合同规定向公司按期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农产品。这种经营
方式最大的特点,一是工商企业和农场主都保持经济上、法律上的独
立,因而双方都能发挥各自的经营灵活性和积扳主动性;二是通过合
同建立了严格的经济责任和稳定的业务往来关系,从而保障了一体化
经营的正常运行。但是这种联合要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农户经
营有一定规模经济,农户市场地位相对稳固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农户
利益难以保障。美国由于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加上政府对这种经营形
式在税收上给予一定优惠,因而成为美国私人企业与农业结合的主导
形式,在农业产业一体化组织中有314的组织是采用合同制进行联合
的。而相反,在日本,这一比重则相对要小得多,一般只占112左右。
(王东阳,1 9 9 5)
农工商综合体是最完全一体化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一般
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经营范围涉及供、产、加、销各个领域。这类
—23—
组织由于受资本的限制和各国政府反垄断政策的制约,其数量有限。
如美国,这类组织只占6%。(谢高渡,199'7)
不论是合作还是联合,农业一体化都是以提高农场主(农户)的
市场地位,稳定农业生产与供、销、加工的关系作为出发点的。我国
的农业产业化的着眼点也正在于此。因此,我们应充分借鉴西方各发
达国家、尤其是与我国农业经济形势接近的日本农业一体化的经验,
推进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二节我国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是在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业生产专业
化、社会化、组织化程度都很低的背景下进行的。而且我国正处于由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计划经济
的痕迹尚未完全消除,市场机制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在这种情况
下推进农业产业化,就不仅仅是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的建设了,最重
要的是外部环境的营造。
一、市场体系的建设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联结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
效途径,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之上的。市场的取
向决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产业化发展的成效也需要由市场来检验。
我国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所以
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推进市场体系的建设。
首先,要完善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一一农户。在农业产业化
体系中,农户是主体,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界定和保护农
户的产权,使他们安居乐业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不受各种侵权
行为的困扰。其产权界定的关键是科学地界定农地产权中的转让权。
目前,应该明确土地转让投在什么意义和什么程度上归集体,在什么
意义和什么程度上归农户,同时制定和完善土地转让流转的监督制度,
允许农户合理地转让土地,保证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序性。
其次,要培育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市
场体系不仅包括发达的商品市场,还包括发达的生产要素市场,不仅
包括发达的现货市场,还包括发达的期货市场。由此可见,我国的农
村市场是发育不全的。要培育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目前应主要从以
下方面着手:
1、政府应继续放开产区的初级市场。90年代以来。我国绝大多
数农产品市场、价格和经营已经放开,但对国计民生影响最大的粮食、
棉花尚未放开,巴成为制约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的主要因素。政府应
采取措施逐步放开。当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采看,完全放开粮棉市
场就意味着农民将减少粮棉的生产,从而导致产量下降,这必将加剧
原本就巴存在的供给不足的矛盾,从而影响千家万户,甚至国际市场
的稳定。我国在80年代中期曾取消了粮、棉的统购统销,代之以合
同定购。但1985、1986年连续两年产量递减,又使国家在1986年恢复
了粮棉收购的强制性质,出现了“合同定购比统购还要统购”的现象
(《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1988)。因此,要放开粮棉市场关键
在于提高粮棉生产的比较利益,这就需要国家对超过定购任务的粮、
棉按保护价格收购粮食。保护价格的制定,应以社会价值为基础,使
农民能够获得一个平均利润。市场价格围绕国家保护价格上下波动,
而不是保护价格一定要高于市场价格,否则国家负担过重,如此下去,
保护则不能持继,放开又将引起粮棉市场的混乱,从而形成“放一乱
~收”的恶性循环。当然对市场的管理,对农民生产的指导,信患的
发布等等也至关重要。
2、在市场体系中应充分发挥目前批发市场的中心作用。我国所
要建立的正是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批发市场分为中央级批
发市场和区域性批发市场。中央级批发市场主要经营跨省蜮的粮食和
重要农产品批发业务,通常由中央政府直接干预,并对全国农产品市
场价格发生重大影响。区域性批发市场又分为区域中心性批发市场和
市区性批发市场,主要经营本省和本地区的粮食年口重要农产品的批发
业务,其辐射力往往是地区性的。两级批发市场要明确分工批发的权
限:中央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应主要通过中央批发市场进行吞吐调节,
一25—
进而影响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其他各类市场;地方政府对区域性批发市
场的调节,既要考虑中央政府的作用,又要承担对区域性批发市场进
行调节。两级批发市场需要互通信息,建立准确、迅速、方便、低廉
的信患网络,快速地把各级现贷批发市场价格和期贷市场的交易价机
品种、数量等信息传送到全国各地市场以及农业生产者和流通企业,
使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得到更准确的市场信息。
3、逐步建立地区性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专业批
发市场是在专业市场的基础上,继承了“专业”和。批发”两种市场
的特点,更适合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基地化发展需要的优
化市场。期贷市场是指预先付出少许保证金,在将来的某一确定日期、
地点,按照约定的价椒规栋数量、品质交付并结清的交易场所。
期贷市场一般由专业批发市场形成,建立期贷市场是避免大家农产品
价格大幅度波动、产量大幅度摇摆、农民单方面承担市场风险的有效
机制。
4、逐步推行乖实现农副产品购销。契约化”。国家对农副产品
的收购从1985年开始已基本实现了合同定购,但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
大宗农副产品如粮食、棉花在1986年以后又相继恢复了强制性质。除
此之外,非国有的流通组织和加工企业对农副产品的收购,一般是随
行就市,很少会预先就产品数量、品质、价格订立契约,这样就很容
易造成“买难卖难”现象,一方面农民对农副产品生产的收益的预期
时高时低,造成产量的不稳定,另一方面,农副产品流通组织争加工
企业没有稳定的货源,从而使产品成本居高不下,造成通货膨胀的隐
患。即使流通或加工组织与农民签订了购销合同,但合同签订时,由
于双方谈判地位不一致,信患获得的不对称,又会产生双方权利与义
务的不对等,农民往往在谈判中外予不利地位,这样就容易产生履约
的困难,所以说,我国农副产品的购销契约化,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
手:一是要求国家逐步消除合磺定购中的强制性;二是要减少行政部
门对农副产品流通的干预;三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和契约意识,提高农
民谈判能力,保证契约的履行;四是要加快培育期货市场,以降低契
约双方的风险。
-26-
第三,培育和完善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和有效配置。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以及其它专业市场是一个发育完善、
健全有序的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要素
市场比产品市场更为重要。我国目前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主要是
建立三个市场,即土地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发育和完善农村土地市场的关键是进一步推动农村士地产权制度
的改革,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流转机制。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首先要从组织上对国家农业金融机构进行
彻底改造,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新的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
体制下建立起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陛金融相分离的二元金融体系。其次,
要打破农村金融的垄断,促进和保护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大力培育
民营现代化金融组织,尤其是合作性的金融组织,如农村合作基金会
等。
培育和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关键是政府应拆除各种限制劳动力
流动的樊篱,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二、中介组织的建设
中介组织是联系分散的小生产者与大市场的关键环节,它内连千
家万户,外连国内外市场,具有引导生产、开拓市场、深化加工、提
供服务的综合功能。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中介组织包括工商企
业、专业技术协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工商企业一般是以盈利为
目的,主要从事农产品的销售、加工、储运以及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
等,也会提供资金信贷和技术服务。他们以合同形式与农户确定各自
权责义务,严格按合同进行经营活动。专业技术协会的主要功能是代
表和维护其成员利益,研究探讨本行业共同性问题,组织相应活动,
为成员提供某些经营咨询或技术服务等,它以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
技术能人为基础,按自愿加入、自我管理、民主决策、利益共享的原
则建立起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是在市场竞
争条件下处于弱势地位的独立劳动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按照言愿、
自立、自治原则联合起来的一种经济组织,它不以盈利为目的。
从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来看,农业产业化典型的组织形武
—27—
是“公司+农户’,型。这里的公司,就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工商企业,
也就是人们通倦所讲的“龙关企业,,。它要求是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先进的管理水平、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的企业
或企业集团。对这类企业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
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健全的法制体系、市场环境等;
(2)要把企业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培育结合超来,对市场潜力大、加
工层次深、科技含量大的农虱产品要积极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人
才,使之成为企业的“拳头”产品;(3)要把企业建设与老企业挖
潜结合起来,对老企业或旧的基础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扩建,即节省
了投资,避免了重复建设,又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使其发挥
应有的作用;(4)要把企业建设与优化乡镇企业结构结合起来,促
进中小企业的联合与壮大;(5)要把企业建设与深化供销牡改革结
合起来,形成与千家万户联系紧密、覆盖面广曲产业群体。
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民群众自发自愿的协作组织,主要是为农户解
决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加强协会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
方面:(1)尽快制定出全国性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章程及有关法规,
用法律形式明确协会的法律地位,同时规范各级专业协会的管理和工
作制度,使协会的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要和国家专业经
济技术部门加强协作,但不能用国家专业技术部门代替专业技术协会;
(3)要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保持专业技术协会的
民办性质和民主管理曲宗旨,要防止政府行政干预; (4)要坚持协
会为农户服务,与会员互惠互利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协会损害农民利
益。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最能代表农民的利益,因
此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应大力提倡合作化。对于合作经济的发展,
鉴于我国农村缺乏合作传统以及历史上留在人们关脑中的。恐合症”,
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试验、示范原则,消除人们头脑中的“恐
合症”,加上政府的扶持和参与,尽快恢复供销社和信用社的合作性
质,对一些专业协会、研究会加以引导,使其发展成为服务性酶专韭
合作社。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植
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中发挥领导、带动和提高作用的
产业部门。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该产业立足于高技术,能反映当
代科学技术的先进程度;第二,该产业具有影响和带动整体的功能,
即能够有效地推进整个产业体系的高度化,这要求该产业有较强的产
业关联度;第三,该产业的产品在国内或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罴求。
因地制宜地选择主导产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基础。选择主导产
业必须全面规划,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资源和基础
条件,突出本地特色,使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实
践来看,选择和培植主导产业的途径有:(1)进一步巩固提高现有
传统产业,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
充分发挥粮棉油的产业优势。(2)着眼子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对那
些资源优势突出、经济优势硪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应重点培
育,加快发展。(3)注重名特优稀农产品开发,要在创特上下功夫。
如在养殖业,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禽畜和特种水产品的养殖;在种植
业,大力发展特种经济作物的种植。(4)要搞好市场预测,及时了
解市场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并加强规划与管理。
四、科技研究与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加强
建国40多年来,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
成果,为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科技发展还存在一些重大问
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及时解决,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
化的进程。这些问题是:(1)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
比尚存在明显差距,据估测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差
距为15—20年;(2)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不合理,影响了农业科技成
果的供给能力;(3)科研投入不足,支持强度偏低,影响科研成果
在农村中的扩散,适用技术推广不到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
于这些问题,应傲到:
1、改革和完善农业科研体制。(1)理顺农业科研体系中职责
权力划分和管理层次划分的条块关系,改变多头领导和平行管理的局
面,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农业科研宏观调控机制;(2)在组
—29—
织结构上形成农业科研资源合理配置的层次和布局,促进农业科研活
动中分工协作格局的形成,使农业科研体系成为开放有序的系统;(
3)构建有效的动力机制,既要建立农业科研事业发展的社会需求动
力传递机制,协调计划推力和市场拉力,又要强化农业科研发展的内
部动力,形成对农业科研人员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其从事科研活动
的积极性。
2、增加农业科技投资。首先需要聪确政府在农业科研投资中的
主体地位,并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投资拨款比例;
其次要改革农业科研资金筹集机制,积极开拓多种资金渠道,丰富农
业科研资金投入来源;最后要理顺农业科研资金的管理机制,调整农
业科研资金的配置格局。
3、形成有效的技术扩散机制。首先强调科技成果的市场导向和
整体观念;其次,拓宽农业推广内容,提高科技人员素质;第三,改
革人事制度,完善多元化的推广组织;最后探索适宜不同类型农业科
技成果的推广扩散的运行机制。
4、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科研成果的扩散和农业技术变革
的最终实现,需要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较强的接受科技信患的
能力,掌握科学经营管理方法,敢于承担风险的企业家精神及能掌握
现代农业技术操作方法的新型农民来推动。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
提高,应依靠政府的推动、舆论的引导和市场的拉动,形成多形式、
多渠道的农民科技文化教育活动。
5、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业科技。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农
业在国际合作和先进技术引进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改善了农业科
研条件,提高了农业科研能力,从而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
重要作用。今后我国还要继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国防先进农业科技
的引进、消化和吸收,特别是引进我国农业急需,增产潜力大,经济
效益好,见效快,覆盖面广的实用农业科学技术,如提高粮食作物综
合生产能力的技术,提高“菜篮子"产品产量和品质的技术等,以提
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缩小与
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郑有贵,李成贵,1997)。
五.经营体制秘运行机制的完善
改革以后,我国农村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所
谓双层,一是家庭分散经营层次,一是集体统一经营层次。家庭经营
层次是基础。集体经营层次砌是以土地公有为纽带,以村为范围的以
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主的一种社区合作经营组织。它把农业
从农用物资的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收购、储运、加工、包装一直
到销售等环节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个体的家庭生产经营成为其
中的一部分。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许多地方农村的集体经济组
织出于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又受来当乡及乡以上备部门的行政影响,
职能转变较幔,为农户服务的功能发挥得不尽如入意。所以,要完善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必须要将社区的非经济职能独立出来,
使社区的集体经济组织摆脱行政的影响,而演化成为农民自愿合作或
入股的经济组织,也可以是独立的公司或其它形式的法人组织。这些
组织成为经营主体后,年口挂区内外的其它经营组织一样,共同参与市
场竞争,通过各种形式与农户连接,在经营过程中为农户服务。
农业产业化要建立的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其
内容包括荆益机铡、风险机镧和运转约束机制。
1、利益机制。一切经济联合最根本的是利益的联合,共同利益
最大化及分配合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根本保薄。农业产业化的利益机
制包括两方面:一是利益的创造,二是利益的分配,前者是后者的基
础,因为利益的分配是以创造的利益大小为依据的;后者对前者有促
进作用,是利益机制的关键。(曹峰、王进祥,1998)
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内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分配取决于多种因素:
(1)贡献的大小;(2)创造能力;(3)各经济主体的垄断程度;
(4)风险承担能力;(5)联合体的性质;(6)农业产业化的整
体效益等等。除此之外,外部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如市场环境、
产业风险、政府对产业化组织是否采取优惠措施,国家对农产品价格
的保护程度等。
从我国实际出发,要完善利益机制特别是利益分配机制,要从农
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目的出发,坚持有利子调动产业化体系内备经济
-31-
主体的积极性和农户在农韭产业让经织体系内的主体地位姆原则,实
现共同利益最大化。
2、风险机制。农业生产存在自然、市场和政策等多方面的风险,
如何降低和消除风险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障。风险机制的建立和完
善,一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通过有效的措施使各种风险降到最低,
做到防患于末然;二是建立风险基金保障制度以便宾正做到化险为夷。
风险基金的提取应在农业丰收、市场有利时提取,提取的比例应视农
民承担能力、企业盈余情况、产业风险、政府政策等因素而定。风险
基金一是用于以丰补欠,一是用于价格保护。
3、运转约束机制。运转约束机制是指通过对各个经济主体行为
的规范,以提高产业组织的整合功能、效率功能和抗逆功能。(曹哗、
壬进祥等,1 998)因此它是利益机制和风险机制正常运行的基础。
产业链条中不同经济主体约束机制的建立可以通过三条途径:一是依
靠入和法入的自觉行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是建立约束
机制的基石;二是运用法律手段,建立合同制;三是通过产权的流转
和重组,建立资产约束关系。
-32-
第四章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组织创新
制度变迁总是要依托一定的组织载体来进行的,所以农业产业化
也必须依托一定的组织形式。适宜的组织形武是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
的基本保证。由于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因而其所依
托的具体的组织形式也是不断发晨变化的。从发展趋势看,农业产业
化的组织形式、组织程度取决于其经营内容、生产结构、参与主体的
成份、管理技术的发展、专业化程度、生产规模以及社会文化背景。
在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随着农业生产结梅的变化、经营主体的
多元化,以及社会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
的组织形式也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第一节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中介
组织为核心.将分数的农户与千交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把农业生
产纳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中,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社会化、市场化。
由此,农业产业化真正的龙头是市场,农业产业化的所有经营活动都
是匿绕市场而展开的,农户是产业化的基础。由于农业产业自身的特
性和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是割裂的,农业生
产的自给自足的成分占较大比重,农民对市场既爱又怕。但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农户必绠面对市场,为市场生产农产品,因此在农户与市
场之问必须有一个中介组织,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
户,既代表农户实现农业生产者酶剩盏,便之获得一个平均剩消,又
要实现自身的价值,使自己成为具有自我积累、卣我发展能力的组织。
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是一个经济利益的共同体。目前我国的中
介组织有多种形式,概括起来共有三种:一是贸易、加工企业;二是
专业技术研究会、协会等;三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由此农业产业
一33—
化的具体组织形式有三种:。公司+农户”型、搿专业技术协会+农
户”型、“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型。
一、忪司十农户”型
这类组织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为核心,以规模经济为基础,
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依托,以千家万户为辐射点,用经济合同的形式
或直接的经济利益,把公司和农户连接起来,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
体化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公司+农户"模武在运行中主要有两种形
式:
1、‘‘流通企业十农户”。这种形式是以流通企业为核心,由企
业负责购销,农户负责生产,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比较稳定的买卖合
同关系。如山东栖霞市以市果品集团公司为核心,充分发挥其储藏能
力、调剂能力、竞争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优势,按照“签订合
同、保价返利、风险独担”的原则,与2 0 0个村的果农进行了果品
远期合同交易,通过销售关系把农户连接起来,加快农民走向市场的
步伐。在实际操作中,由果品集团公司在年初与2 0 0个村先签订果
品交易合同,把双方的交易关系固定下来,以当年果品市场的年均价
格为基数,对果农实行果品交易最低保护价。同时在按保护价付给果
农贷款的基础上,果品集团公司再从经营利润中返还给果农部分收益,
并由果品集团公司承担全部经营风险,赚钱后公司与呆农按四、六比
例分成,赔钱由果品公司独立负责。目前栖霞市实行果品远期合同的
共有200个村,4.8万户,果园面积11万亩,年总产量约1亿公斤,午
交易果品3000万公斤。果品集团公司,通过远期交易合同的方式,改
变了农户分散参与市场竞争、个人承担市场风险的模式,有效地保护
了果农的利益,提高了农户发展果品生产的积极性(王国敏,1997)。
2、“如工企业+农户"。这是一种以农副产品加工企韭为核心,
通过与农户签订责任合同,公司与农户实行双向承包形式的经济共同
体:公司或企业为农户承担生产资科供应、技术指导、信患提供、产
品加工、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农户负责具体生产。如
山东“诸城模式”,它以发展内鸡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而闻
名全国。加工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建立生产基
一34—
地,为养鸡农户提供。四到门、三赊销”的配套服务。。四到门”是
雏鸡送上门、饲料供到门、防疫乖技术指导到门、收购到门;.’三赊
销”是赊销雏鸡、饲料、防疫药物,内鸡宰杀后一次结算。这样,全
市肉鸡饲养量由200万只扩大到4000万只,农民收入不断上升。同时,
公司也由于农户饲养而授资减少,成本降低j规模的扩大又使其市场
扩张,出口增加,该市肉鸡出口占到了全国对日本出口总量的1/3,
公司利润连年递增。在推广养鸡一条龙经验的基础上,相继发展了粮
食、棉麻、丝绸、芦笋、板栗、花椒、烟草、家兔、淹牛、水貂等10
条龙。这1D条龙与全市70%的农户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并使全市
75%的农副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加工后的农副产品增值1倍以上。农
产品的比较利益提高了,农民收入也提高了,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为470元,到1993年增加到71020年内翻了一番半(王国敏,1997)。
“公司+农户”这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在我国农村葶中植韭乖
养殖业中广为流行,并显示了较强的优越性,因而成为农业产业化进
程中发展最快的一种组织模式,不少入认为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典型形
式。
二、。专业技术协会+农户”型
专业技术协会多是以乡村经济、技术服务实体为依托,以农村专
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为骨干,从事某一专业生产的农户自愿联合起
来的经济技术协作团体。协会通过在会员之闻开展技术交流、信患传
递、资金融通、生产资料统—供给、农产品统一销售为核心的协作展
务活动,使各地一些具有发展优势的专业生产迅速区域化、规模化,
成长为支柱产业。如河北省邯郸市盐周县以前只有5—6个小规模养
鸡场,1991年养鸡专业技术协会成立后,专门为养鸡户提供种鸡育雏、
技术、饲料、防疫、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目前全县有万只养鸡
场17个,千只以上养鸡场132个,全县的养鸡业遗速发展形成了规模
经济,并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在专业协会组织的
推动下,邯郸市在养牛、养鸡、蔬菜、林果、药材等专业生产中,已
经有70多个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全市有各级专业协会
103个,涉及20多个行业(王国敏,1997)。
-35-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涉及的领域从种植、养殖刘加工、服务等方面,
对农户提供从科技信患、生产资料、管理技术直到运输销售的金过程、
垒方位服务,引导农民稳步进入市场。8D年代以来,农村专业技术协
会或研究会发展迅速,1995年底已发展到13万个,会员农户达500万
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0%左右,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的组织载
体(王国敏,1997)。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型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是以社区性合作纽织为依托,可以是以供
销杜组织为依托,也可以是以乡村经济技术服务实体为依托,合作社
统一组织产品的加工、销售和服务项目。农户既是原料或产品的生产
者,又是合作社的社员。合作经济组织包括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和专
业性合作经济组织,还包括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即把资金、技术、劳
动力等资源的使用权入股,通过农户联合,使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事
成为可能。如山东潍坊市寒亭区的双杨店镇,猪鬃加工是该镇具有特
色的传统项目,历史悠久,工艺上乘。为了开发这一传统项目,镇上
以专业台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建立起了猪鬃贸易集团公司,对猪鬃加工
户实行原料供应、技术指导和产品收购销售的全程服务,使全镇猪鬃
加工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全镇加工厂乖作坊由原来的20家猛增到538
家,从业人员由500人发展到s300多人。1994年全镇制鬃业总产值达
到6100万元。总收入1800万元,人均540元, 占当年农民人均收入的
1/3。又如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侯集供销社于1992年5月与该镇狄庄村
联合兴办了淀粉专韭合作社,为入杜社员提供基础设施、更新设备、
维修机械、供应原料、推销产品、技术指利用组趾销难及生产中的一
些实际问题,有效地促进了淀粉加工和生猪饲料两大支柱产业的形成。
目前淀粉加工已辐射到毗邻的5个乡镇和18个行政村,加工户由原来
的300多户发展到1100多户,从业人员达4000多人;年加工能力由原
来的600多万公斤增加到1400多万公斤;堡猪出栏量由原来酶65∞关
上升到1.2万头。仅此两项,狄庄村户均收入2万元,与1992年相比
增长5倍。该供销社也在经甲芘Ly拧10%。它包括共同利用组织、
集体栽培组织、集体受托组织、畜牧生产组营中得到发展壮大,流动
资金由建社初期的22万元增加到90万元,年销售额由过去的350上升
到4500万元(河南省南阳市委政研室,1998)。
四、三种组织形式的比较
“公司+农户”、“专业技术协会+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十
农户”这三种形式都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巴经出现的组织
形式。它们将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使农业生产从组织上
更具凝合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比较利益,增加了农民的
收入,改变了农业的。弱势"地位。当然,这三种形式各有其特点,
适用于不同的地区并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l、“公司+农户”型是发展最快、推广范围最广的一种组织形
式。从最早提出农业产业化的山东群诸城模式”,到著名的河南春都、
双汇、郑荣三大集团,以及江苏的维维集团、上海的大江集团等,都
是以大中型企业集团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来发展农业产业化的
成功的典范。这种形式对于解决农业投资不足和实行规模经营方面有
着较大的优势,而且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特别是众多的乡镇企业,
既可以较快地实现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又可以实现少投资而见效快。
但是这种组织形式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市场条件,要求当地
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经营产品的供求对价
格变化反应灵敏;二是经营产品必须市场价格弹性较大;三是要求企
业与农户要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如果出现企业侵农、坑农、损农
等现象或农户经常违约销售,则公司与农户的利益都将得不到保障,
农业产业化也就名不符实。固此,“公司+农户”型的组织模式一般
较多地出现在养殖业和一些名优特色产业,以及蔬菜行业,而对于我
国目前大宗生产的粮食作物和棉花等种植业则比较难以推行,同时由
于我国目前进入农业的工商企业大多是实力较弱的企业,难以真正做
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2、“专业技术协会+农户"型是农民自己根据需要发展的一种
组织形式。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由于是农民自己的组织,与农民比较齐
心,可以形成真正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专业技术协会不但从事技术交
-37-
流、技术推广,还组织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加工销售的服务。为农
户提供了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
了我国农技推广体制不顺、技术服务体系断层,因而一时难以满足农
民技术需求的不足。但是专业技术协会由于不是法人组织,无法做到
“风险共担”。而就目前我国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的情况来看,有些专
业技术协会服务功能不全,有些组织不规范,有些缺乏必要的技术依
托单位和农产品销售渠道,协会名存实亡,因此对农户生产的促进作
用不太大。
3、“合作经济组织十农户”型与我国现行的农业经营体制崔统
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一致曲,它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社区
合作社和供销社的形式来发展。这种形式与中国的现实情况比较符合,
因为中国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农户力量非常薄弱,特别需要组织起来
以壮大自己的力量。而且有与我国农业形势接近的日本农协的发展经
验作为借鉴,可以较快的发展起来。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
农民可以结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风睑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也
最符合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所以这种形式应大力提倡。但是由于几千
年的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乡土社
会,农村不仅对城市封闭,而且在乡村也处处封闭。这种缺乏交住的
社会结构,没给农民留下合作传统的历史遗产;加之改革前人民公社
制的失败,在农民的思想关脑中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恐合症”,一
时难以消除。因此这一组织形式的推进也只能是循序渐进。综上
所述,。公司+农户”型虽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在目前市场经济
体系还没有完全确立,我国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还不能具备的条件下.
“公司+农户”型并不适合我国农业的发展。当然在沿海经济比较发
达的地区和某些农产品附加值高的种植、养殖产业,也可以适当发展。
“专业技术协会十农户”型与“合作经济组织十农户”型都体现着农
业产业化的实质经济利益一体化,但因力量太小,尚不能占主导地位。
但就我国资源禀赋和生产方武来看,这两种形式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
最重要的形式,尤其是合作经济组织,将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发
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既是具有法人地位的生产企业或经营组织,又
是劳动群众组成的服务性杜团组织。它作为经济组织和企业,以生产
合作、消费合作和信用合作等形式,或者能减轻中闾剥削,缓和劳动
者生活困难;或者与大资本抗街,共同集资经营、凑集较多的资本、
扩大生产规模以求生存;或者在保存原有小生产经营单位的条件下,
利用组织起来的力量,在技术设备上谋求改进、融通资金、共同批购
原材料,搞集中运销等,以克服小生产者某些不利因素。合作经济作
为群众性的社田组织,在集中力量从事商业、生产经营和教育福利等
方面,起著积极的作用。因此,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
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合作经济在农业产业化中体现强大的生命力
在发达国家,合作经济对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984年,
前联邦德国农村地区的各种合作杜共有6570个,社员为36 0万人,当
年全国农业购销总额中的60%以上是通过合作社来实现的,达474亿
马克。美国的供应和销售合作社在1983年共有5989个,杜员近500万
人,它供应的农用物资净额达159。4亿美元, 占当年全国农用物资供
应总额的20%i销售的农产品净额为493.4亿美元, 占当年全国农产
品销售总额的31%。美国的信贷合作社在农村也有较大的势力,1983
年,它向农户提供贷款279.4亿美元, 占当年向农业提供贷款总顿的
“%。法国在1984年有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社4040个,营业额2186亿法
郎,几乎和农业最终产值相等。丹麦的经济发展更是和合作杜经济的
发展紧密相连。80年代,丹麦各类农业合作社在全国各类市场上所占
的百分比,在肥料供应量中占43%,在种子生产量中占45%,在饲睾}
供应量中占50%,;在蛋品销售量中占59%,在晦牛屠宰投数中占60
%,在乳品销售量中占87%,在黄油出口量中占90%,在生猪屠宰头
数中占91%。各国的合作桂不仅在;;数量上占较大比重,而且经营
范围广,如法国农业合作桂就包括有农业流通领域的合作社、农业服
务合作社和农业信贷合作杜三大类;而农业流通领域的合作社又包括
奶收购和加工合作社、各物油料收购和加工合作社、牲畜屠宰与肉类
加工合作社、供应合作社、葡萄收购与酿酒合作社、水果蔬菜收购与
加工合作社,饲料加工合作社等类型,可以说,农业生产的前前后后
任何一道环节上都能找到合作社的踪迹,整个农业经济就是由合作社
编织的一幅生产网络。
不仅如此,农业合作社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经营不断集中。如
意大利拉文邦省的养鸡合作社成为欧洲最大的养鸡企业之一,足以同
私人垄断企业相匹敢。美国最大的两家农业合作杜“农地实业社”和
“阿格书”年销售额分别达到52,4亿美元和41亿美元,分别被美国《
幸福》杂志列为当年全国100家最大的综合服务公司的第7名和500家
最大的工业公司的第96名,可见其实力的雄厚和规模的巨大(洪远朋,
1996)。
在日本,农协是最大的农业合作化组织,全国99%以上的农户都
参加了农协组织。它在农业生产、流通、信贷、服务等领域都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例如,日本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的8D一90%要进入批发市
场,属于农协系统组织集货批发的要占60%以上;佐贺县小城郡农协
1991年农产品销售数据表明:农协几乎独占了市场,其中大米的销售
额占全郡的loo%,小麦ioo%,畜产899%,蔬菜98%,水果9。%(
黄连贵,1994)。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合作经济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统计,
1987年全国有村及村以下合作经济组织148万个,1989年增加到165.3
万个,1990年为189.3万个;1990年,全国社区性合作组织达到205万
个,1994年为218万个。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也很迅速。
二、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
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是商品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
展的产物,因此它在产业化经营中具有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长处。
1、在农民自己建立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合作组织中,
实行分户生产、合作加工、销售,农民既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又是加
工、销售企业的主人,这就意味着农产品加工、销售、购买都控制在
农民手中,从而保证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都归还子农。
一40一
2、合作经济组织除了为农户提供加工、销售服务外,还可以提
供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有利于聚集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甚至部分
消费资金投入生产,从而提高农业的投入,解决农业投资的非农倾向;
这还有利于利用互助合作的力量抵御灾害,降低风险。
3、合作经济组织还可以为社员举办或设置个体农户无力购置的
大型设置,供其共同利用。这样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和农业
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4、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科技利
用能力和科研成果在农业中的利用。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仅
如此,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对社员或会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对他{门进行
生活生产、管理指导,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社
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距。
5、合作社不仅对内是非盈利的,而且由于国家对合作社的各种
优惠、扶持政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这些
政策有:(1)立法上的特殊规定,如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法》规
定任何行政部门都无权指挥和干预农协的活动。美国的《卡帕一一沃
尔斯坦德法》规定:凡是符合条件的农业合作社都可以避免受谢尔曼
反托斯法条文的限制,从而为美国农业合作社提供了有限的反托拉斯
豁免,在法律上为农业合作社提供了保护。(2)税收上的优惠。例
如美国经联邦所得税法认可,农业合作社的纯收入通常按单一税原则
征收,即或是由合作社,或是由惠顾者纳税,但绝不双重纳税。意大
利政府则规定:合作社使用的农业机械进口税可以下降11%,农业机
械燃料的增值税率由12%下降到6%。政府通过税收上的优惠在经济
上给予合作社支持。(3)财政上的资助。西方国家的政府给予合作
社财政上的资助的内容是广泛的,如政府的捐赠、补贴、贷款、投资、
订贷合同、转让土地及建筑物等,从某种意义上讲,都可以作为是对
合作社的支持。如前联邦德国政府对合作杜的管理费用进行补贴,第
一年补贴费用总额的60%,第二年为40%,第三年为20%;补贴总额
要达到合作社投资总额的25%,以便合作社购买运输工具、仓库设备
等生产性用具来发展生产,增强经营实力。(4)教育和技术上的帮
—41—
助。如法国政府向各类农业合作社提供了近2000名技术人员,这些在
合作社工作的技术人员,把发展农业的技术直接带给了合作社,带给
了农户,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农业给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
(洪远朋,1996年)
6、合作社是农民在自愿基础上联合起来的独立经济法人。农民
又是推进农业产业化酶主人,因此更容易做到从实际出发,根据需求
选择合作社的类型和经营项目,进行产业扩张,从而降低成本,规避
风险。
三、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合作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对策
1、合作经济发展的障碍。西方各国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的进行往
往是在合作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农业产业一体化又
进一步促进合作经济的发展。面我国合作经济一向比较脆骣,农业产
业化进程中合作经济发展也极其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存在以
下几个方面的障碍:
(1)对合作经济的思想认识上的障碍。这主要包括两点:一是
我国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使农民已经习惯了按血缘、
地缘的联系,而缺乏互助合作的意识;二是五十年代以来的合作化运
动,虽然提高了农业生产曲能力,也显示了合作生产的力量,但它也
带来了明显的消极作用,特别是1958年以后进行的人民公社运动,其
危害更大。这从农民生活水平就可以知道问题的严重性。70年代中期,
就全国504万个农村独立核算单位统计来看,人均收2\100元以上的不
到25%,50元以下的占27.3%,其余5D%左右在50一100元之间。农
民生活困苦,粮食紧张,结构单一,经济萎缩。(洪远朋,1996)这
种合作化代价是高昂的,后遗症也是很严重的,以至人们至今仍心有
心悸、谈合变色。
(2)合作经济组织的实力薄弱,尤其是作为我国农村基层农业
经济组织的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实力亟待增强。从全国范围看,相
当一部分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力量薄弱,以至有名无实或疏于协调、管
理。据统计,1993年全国社区性经济组织中统一经营薄弱的(印基本
上不为农户提供任何服务,集体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农户上交的土地承
包款),占总数的比重为18.6%(绝对量为12.9万个),年收入万元
以下的农业经济组织占28.4%(徐有生,1995)。1994年国家农村调
查总队对辽宁省村级农业经济组织进行的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188
个村中,村农业经济组织积累或少或无,平均每个村公积金只有10.9
万元,入均54元,其中6个占3.3%的村没有1分公积金}平均每个村
公盏金6.227元,平均每人只有31元,其中右11个占6%的村没有1分
公益金提留。另外,在被调查的24个县中,有19个县(占79%)村级
没有任何固定资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96)。同样,专业合作
组织也存在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的问题,据统计,我国专业农协的平
均规模为38户,远小于美国平均800户的规模, 而且大多专业合作组
织成员入股份额不多,1994年专业协会平均拥有的固定资产仅8.5万
元,大大限制了它的服务功能。(王国敏,1991)
(3)农韭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不足与领域有限。我国曲农业经济
组织不仅实力薄弱,而且总量相对不足。1991年全国村及村以下合
作经济组织共有194。4万个,其中以村为单位设置的有47万个, 以组
为单位设置的140.2万个,以自然村落为单位设置的7.2万个,另外,
未设置合作经济组织的村尚有21.7万个(农村经济年度分析课题组)。
与此同时,合作经济组织受地域局限,生产经营合作、联合多,生产
服务合作、联合少。面真正路地区联合的经济组织更少。如1991年我
国有农村专业协会式的经济组织12万个,其中建立县以上各级联合的
只有1700多个,占总数的1.42%,跨省协会3D个,仅占O.025%(李
京文,1995)。
(4)管理比较松散。大多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能人效应”
下发展起来,在管理上通过个人权威来维系。而且成员对于自己的权
利和义务都很不明确。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则大多残留着行政性质,
仍未完全摆脱政社不分的束缚。在许多乡村、农韭合作经济纽织与村
委会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据调查,村社合一的合80%以上。长此
以往,难免会政社相混,干扰经济组织的自主运行。
(5)缺乏必要的法规与章程。首先是国家对合作经济组织没有
明确的资格认定,同时也就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包括资金、信贷、
税收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明确的优惠政策。其次是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
组织之闾、合作经济组织之间在发展空间、目标、及至利益方面都存
在着许多冲突与矛盾,这些冲突与矛盾没有一个统一的法规来解决,
从而使得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最后,合作经济组织的
运作无法可依,一是合作组织成员之间的约束力不强,而且大多数成
员与组织并没有很大的财产联系(生产经营型专业合作组织除外),
因此,一旦组织效率降低或遇到困难,很多成员便纷纷退出,导致组
织解体;另外,随着经济实力的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常常会偏离方向。
二是合作经济组织运作不规范,不能体现自愿、自主、自治原则,成
员的正当利益得不到保障。
2、促进我国农村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
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合作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尤其要消除人们
头脑中的“恐合症"。这就有必要让广大农民认识到改革前的合作社
运动是与中国现实情况不相符合的超前的运动,它在运作中违背了合
作的原则,即没有退社自由、政企合一、以政代企;追求‘‘一大二公”
,搞纯粹的公有制形式,排斥合作社的多种经营形式;以及高度集中
的管理方式等等,这些都违背了合作制的“自主、自愿、自治”原则。
而改革以后的合作经济则在农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根据农民的需求发展起来曲,它能够解决农韭生产中的小生产与大市
场的有效连接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因此它符合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农业合作经济才有可能真正
得到健康的发展。
其次,要大力发展专业性合作组织。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是
由农民自发或自愿组织起来的,按照民主原则组织、管理,基本上不
受政府及其它行政部f1的干预,因此这类组织的生存环境比较好,应
大力发展。当前,我国大多敷农村地区巴经发展了多种多样的专业技
术协会,这类协会由于是在“能人效应”下发展起来的,示范效应较
大,带动力较强,但在发展中还逐渐改变这种通过个人权威来维系的
管理形式,而代之以合作社的民主管理制度,尽量向规范化的专业合
作经济组织靠拢。另外,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已广泛存在的农村供销合
作杜、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等组织,尽快恢复其组织上的群
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等特点。
第三,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改革以来,我国在推进社
区性农业经济组织发展的同时,各类专业性农业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兴
来艾。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桂区性农业经济组织实力弱化与专业性经
济组织在组织结构上应互相结合,并以乡镇为结合点,把农业合作经
济组织办成真正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多方面服务功能健全的综合性经
济组织。
第四、改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行政属性。中国长期以来的做法
是,当政府意欲开展某项活动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便层层下派任务,
在贯彻落实过程中任何活动都不可避免地披上了行政的外衣。在农业
经济组织的建立中也不例外。如前所述,社区性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大
多是以原生产队和生产大队设立的,残留着浓厚的行政属性。农业合
作组织的行政属性严重阻碍着它的活动的开展与机能的发挥。因此,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在生产服务和管理协调上下功夫,尽快摆
脱行政属性,逐渐向中间组织发展,即它一方面代表农民利益,另一
方面又协调着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第五,完善有关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使之逐步纳入
法制化轨道。针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成员正当
利益时常被侵犯的问题,目前我国有的农村已经制定了相当完善的农
业经济合作社章程,但这些规范性文件和法律措施只是初步的。且不
说完善立法,就连调整农业经济组织关系的基本法律一一《农业经济
台作杜组织法》、《农业经济合作社章程》,我们也尚未制定。因此,
有必要尽快制定基本的、系统的农业经济合作社的法律,使合作经济
组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最后,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建立自己的以农业合作经
济组织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的农业合作组织大
多限于村级,乡镇及更高层次的经济组织在生产领域中远未形成气候。
覆盖区域的狭窄和组织数量的不足,使合作组织难以真正实现为农业
服务曲目的。为了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政府必
须在更大范围和更高水平上推进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由于建立和完
善农村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项涉及许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因此各级
政府应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成分、各个经济技术部门的
优势,为农业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充分发挥农业
发展银行等专业金融机构的作用,对农业经济组织给予资金帮助。
—46—
参考文献:
1、曾晔、王进祥等《构建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框架》、《农业经
济问题》,1998年第4期。
2、陈华山,《论先工业现代化后农业现代化》,《经济评论》
1993年第4期。
3、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下农业发展兴旺发达之路》
,《中国农村经济》,1996-午第8期。
4、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改革面临制度创新》,上海三联
书店1988年出版。
5、郭书田,《变革中的农村与工农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杜
1993车版。
6、彝熙保,《农业发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调研》,1996年第2号。8、
河南省南阳市委政研室,《专业合作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实
选择一一对南阳市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社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
1998年第2期。
9、洪远朋, 《合作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杜.
199眸版。
10、黄连贵,《日本农协在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地位及方式》,
《世界农业》,1994年第10期。
11、李京文,《走向2l世纪的中国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牟版。
12、李徼, 《农业剩余与工业化资本积累》,云南人民出版杜
1993年版。
13、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产品价格问题》,1993年版.
14、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敌性变迁和强制
性变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一一产权学派与新剞度学派译文集))
,上海三联书店199D年版。
15、牛若峰,《再论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农业经济问题》,
1997年第2期。
—47—
16.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真正的农村产业革命》,《农业经
济问题》,1998年第2期。
17、农村经济年度分析课题组,<(1992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年度
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8、人民日报社论,《论农业产业化》,1995年12月11日,
19.互东阳, 《现代农业基础产业论》,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5年版。
20、王国敏,《中国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四川为学出
版杜1995年版。
21、谢高波,《发达国家农业产业一体化组织形式及其启示》,
《外国经济与管理》,1997年第11期。
22、许经勇,《农业产业化的深屡思考》,《江海学刊》,1997
年第2期。
23、徐有生,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现状》, ((人民日报》,
1995年8月14目。
24、郑有贵、李成贵,《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5、《中国农业发展报告795》,中国农业出版l土1995年版。
2右、中国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1994),中国统计出版杜1994年版。
27、周维宏, 《中日农村经济组织的比较》,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
28、来遣华、赵天福,《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