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902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研究——以14家上市银行为例

山东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研究——以14家上市银行为例
姓名:徐晓羽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孙天琦
2009051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抵御信贷风险损失的第一道防线,其充分计提与
否直接影响到预期损失能否被有效地覆盖,影响到资本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能力。
尤其在经济下行期,贷款损失准备的不足将会导致银行资本受到侵蚀,从而造
成资本约束压力加大,在此情况下会加剧商业银行的信贷紧缩行为,从而加剧
了宏观经济的衰退。所以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充分与否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
的跨周期稳健运营,而且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当前世
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各国监管当局再次重点关注这一问题。
本文在结合对国际上有关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研究的综合了解基础上,深入
地研究了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包括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
提方式、会计处理、坏账核销以及税务处理等内容。其中,重点研究的是贷款
损失准备的计提方式,这也是贷款损失准备制度中的核心。研究表明我国贷款
损失准备制度的发展经历从最初的按照贷款余额的固定比例计提到基于五级分
类制度下按不同风险类别计提不同的比例,再到目前针对上市银行的按照新会
计准则下以未来现金流贴现的方式计提的这样一个不断与国际准则接轨的过
程,这也是促使我国商业银行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在要求。
文章在研究了相关的政策理论后,以我国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
了我国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现状。主要运用了财务分析和计量分析,
在财务分析中对各项重要指标进行了同类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计量分析中通
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宏微观因素进行量
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亲周期性
相对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小些;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总体而言在贷款损
失准备计提方法具有微弱的前瞻性,表现在计提的拨备随着银行盈利以及授信
规模的增加而提高。
最后针对我国现行的贷款损失制度中存在的缺陷,提出完善的政策建议,
涉及到财政、税收以及监管等方面,这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提
高其国际竞争力、提高整个银行业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贷款损失准备;五级分类法;现金流贴现;盈利能力;贷款规模
m
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Abstract
Loan loss provision is the first line of defense for commercial banks to resist the
credit risk loss,whether its provision is adequate or not directly impacts the coverage on
loss,and also influences the capacity of capital to absorb unexpected losses.In particular,
the inadequacy of loan loss provisions during economic downturn would lead to erosion
of bank capital,resulting in increased pressure on capital constraints,which sharpens the
credit crunch of commercial banks,causes more adverse effect to the economy.
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studies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of China’S loan loss
provision system,with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loan loss provision research,
including the loan loss provision,the accounting treatment,bad debts written off and the
tax treatment,etc.The focus of this study is on the way of provision for loan loss
provisions,.China’S system of loan loss provisions revolves from the original system of
loan loss provision in fixed proportion with loan balance,and the system based on
different risk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five—category loan classification,to the listed bank
loan loss provision in the way of future cash flow under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fter studying the relevant articles of policy and theory,this article giv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listed banks loan loss provisi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mainly uses financial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Quantitative analysis studi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behavior of commercial bank
loan loss provis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panel data 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loan loss provision has smaller pro—cyclical tendencies
compared with other commercial banks;in the mean time,China’S commercial banks in
general have a weak forward looking in terms of loan loss provision methods.
Finally,this article provides policy proposals for defects of China’S current loan loss
provision system,with the concern of accounting treatment,loan loss write—off,tax
treatment and regulatory system,etc.This is significant for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to
improve risk-resisting ability,enhance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s well as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ing sector as a whole.
Keywords:loan loss provisions;five—category loan classification method;
discounted cash flow;profitability;loan scale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
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金旦耋塑三日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
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亏盆衄导师签名:蛐日期:电烂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导论
1.1选题背景
1.1.1商业银行稳健运营的重要性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融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核心作用越来越突出。一
方面,经济的发展要求金融的发展能够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金融的健康发展又
会有效地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互动下,双方呈现出良性的螺旋式上
升趋势,反之,则会成为相互制约的阻碍性因素。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商业银
行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充当了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创
造信用流通工具,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尤其在中国这样的新
兴市场国家,直接融资市场还不发达,金融投融资工具比较单一,商业银行在
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主导性作用更加明显。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市场化经营的企业,其经营理念与一般企业并无本质差
异,都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但是,其显著的差异性表现在,银行是一种典
型的“以小博大"型的企业,它所运营的资金几十倍于自有资金,大量的资金
通过负债取得,是一种财务杠杆效应极高,社会性极强的企业。一旦某家银行
因经营不善,造成资金运转和支付链条的中断,其带来的破产损失会大部分转
移给存款者,同时由于“羊群效应”带来的信心恐慌而引致的挤兑风潮,将会
影响到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安全运营,从而对整个金融系统以及国民
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地深入推进,世界金融体系的联动性也以前所未
有速度增强。银行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之类,而是扩展到全世界,这
一方面能够提高银行业的经营效率,鼓励银行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资
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同时也增加了金融风险的跨境传播,使得金融危
机的影响范围和成本大大增加,提高了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1.1.2当前金融危机引发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深入思考
当前我们所经历的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正说
明了一国的银行危机、金融危机在开放经济下的世界性影响。这次危机爆发的
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商业银行非审慎地盲
目地信贷扩张,银行授信于不具有偿债能力或者是偿债能力很低的借款人,在
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授信过程中是忽视了对第一还款源(借款人自身财务状况、还款能力)的关注,
而仅仅看重第二还款源(抵押住房)的价值,这本身就违背了商业银行信贷管
理的重要原则。当经济形式逆转,抵押资产价格大幅下降时,第二还款源得不
到保证,贷款质量就会迅速下降,损失迅速增加,银行在经济上行期计提的拨
备不足以覆盖此时的损失,从而不得不大幅增加准备的计提,核销不良资产,
造成资本受到严重侵蚀,市场流动性骤降,导致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由此可
见,商业银行放贷行为的顺周期性在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不足的情况下会更加明
显,对经济的反向作用也更为突出。
在此背景下,国内外的监管当局再次关注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尤其是在
跨周期的环境下稳健运营。对于中国这样的以商业银行为金融体系主导的新兴
市场国家,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的对于整个金融系统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
更为重大。
虽然次贷危机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直接不利影响有限,但其中的经验教训
对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
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日益加速,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国民经济的
发展以及自身市场地位的确立和维护,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方面的投入力
度也是不断加大的。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
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放松对银行信贷总量的控制,商业银行如何在危机中把握
发展的机遇以合理的授信规模和结构来支持经济的恢复,如何对授信资产进行
风险管理,这是对市场化经营时间并不长的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考验。
1.2研究的意义
存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虽然在金融创新的浪潮下,商业银行的
中间业务发展迅猛,尤其是在一些发达经济体,中间业务的收入占比达到30%。
但是传统的存贷业务的重要地位仍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直接融
资市场并不发达的新兴市场体,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
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市场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
的风险会比较集中,最主要的风险就是来自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它是侵蚀银
行资本金的最大威胁。
随着2006年12月加入WTO后的保护期结束,我国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
民币业务,我国的商业银行将与外资银行展开全面的竞争,同时国内同业的竞
2
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争也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而加大。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
务是贷款业务,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有的比例一般都50%'-'60%,存贷利差构
成了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贷款业务经营的好坏直接决定商业银行经营状况
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在金融业竞争力的大小。所以,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也
就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
有理论认为,贷款定价中风险溢价的大小已经反映了贷款风险的预期损失。
因此,怎样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并非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但事实上,在信贷市
场不完全的条件下,风险溢价所考虑的因素并不全面,各国的实践也证明了以
风险溢价为基础的贷款定价和相应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往往低估了预期损
失。因此,对贷款损失准备的管理实际构成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
面。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到银行资本吸收损失的能力,它的
计提数量通常也是衡量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当前金融危机
的背景下,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研究意义更为重大,一旦计提不足,就侵蚀
到资本金,商业银行在受到外部资本约束的状况下,更加地惜贷慎贷,导致市
场流动性下降,加剧了经济的恶化。因此,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行为
的深入研究对提高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缓解商业银行
信贷行为的顺周期性,减轻对宏观经济波动的放大作用有重要的意义。
1.3研究的方法
本文实证分析的对象为上市银行,因为上市银行在公司治理、资本结构、
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等方面都要优于同业,并且其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也较高。目前我国的上市银行共有14家,主要分为三大类:大型国有股份制商
业银行(4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7家)以及城市商业银行(3家)。
我们对这三类银行分别进行同类比较,因为每一大类中的银行在规模、市场地
位、资源以及发展路径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从而具有可比性。
本文在实证分析中主要运用财务分析和计量分析。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针
对一系列财务指标(如贷款损失准备余额、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比例、不良贷款
余额、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来进行同一类中不同银行之间的比较分析
和趋势分析。同时,运用EXCEL中的相关性分析工具来验证贷款损失准备的计
提与其他一些宏微观指标(如贷款增长率、拨备前利润、GDP增长率等)之间
的相互关系来考察我国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特征。在计量分析中,运用面板数
3
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置量量—————■■■■■■■■■■■——量暑詈詈詈曼詈詈量置■|—囊———■—鼍—■——●—■●●■—■■—■———量—■■■■■———■■■■——●■■鼍——■—■罾●■■■——一I
据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宏微观因素进行量化分
析,并对上述财务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同时分析这些因素对不同类型的商业
银行的不同影响程度。
1.4论文的框架
本文在系统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目
前我国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现状,并就涉及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各项
政策制度进行了分析。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各项建议,
这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跨周期的抗风险能力,缓解商业银行亲周期的信贷行
为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导言,该部分简要论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及方法,
并且指出文章的创新和不足所在。
第二部分:有关贷款损失准备的研究综述,主要包括重要的基本概念以及
国外有关贷款损失准备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
第三部分: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研究,包括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
历史沿革以及现状,与国际现行制度的比较以及我国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的贷
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具体实践路径。
第四部分:实证分析我国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现状,主要运用财务
工具,对各项重要指标进行同类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同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
对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行为的宏微观因素进行量化分析。
第五部分:提出完善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政策性建议,包括会计政策、
税收政策、监管政策以及核销制度等,这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促使商业银行更好地发挥在宏观经济发展中媒介作
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5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目前的参考资料来看,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实证分析仅仅
是针对五家最早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截止到2004年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情况
所做的分析,缺乏针对所有上市公司到目前为止的全面系统分析,尤其是在当
前经济下滑的背景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跨周期的计提行为对于
完善我国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提高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以及跨周期的稳健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经营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第二,本文的另一个创新点是运用计量工具来实证检验宏微观因素对于各
类商业银行(主要是大型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
同影响程度,分析不同类的商业银行的计提模式特征,从而反映不同类型银行
的不同放贷行为特征。
本文存在的最大不足在于样本数据偏少,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上市时间较
短(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而上市之前的财务数据的
可靠性较差,所以可利用数据较少。不论是财务分析还是计量分析,样本数据
规模的局限性会对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文采用财务分析和计量
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增加结论的可靠性。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贷款损失准备的研究综述
2.1与贷款损失准备相关的概念
2.1.1贷款损失准备的含义
目前国际上对贷款损失准备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贷款损失准备的概念
涉及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同时它也是金融企业会计中的一个概念,更确切
的说是一个会计科目。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贷款损失准备是用来覆盖商业银行预期贷款损失
的准备金。预期损失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可以预见的平
均损失,是可以根据历史统计数据进行预估的损失。巴塞尔委员的相关文献对
贷款损失准备(10an.10ss provision)的内涵和种类进行了简单规定,分为专项准
备(specific provision)和一般准备(general provision),这是根据所覆盖的预期
损失是否具有针对性来划分的。
专项准备是针对已发现的损失或任何贷款、某类贷款或贷款组合的一部份
减值而提取的备抵,它的变动与贷款的内在损失程度有关。通常情况下,根据
信贷资产(单项或者组合)的违约可能性和损失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类,针对不
同的类别计提不同比例的专项准备。
一般准备是为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而设立的,并非反映已查明的特定
资产的贬损,是一种用以弥补贷款将来的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总准备。通
常情况下,按照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这一比例是根据贷款损失的历史经
验来确定的,与不同贷款的内在损失程度无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具
有资本的性质,巴塞尔协议将一般准备是计入附属资本。
从会计准则的角度看,贷款损失准备(allowance)是资产减值准备的一个子科
目,其余额是贷款余额的备抵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以反映贷款的
净值,在做会计分录时记为贷方。当年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作为费用计入损益。
而针对未来可能的损失计提的准备,即一般准备,则称为reserve,而非provision,
它是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构成银行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风险管理角度下的贷款损失准备的概念与会计准则角度下的贷
款损失准备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风险管理角度下的贷款损失准备包含了一般
准备和专项准备,它全面地衡量商业银行在贷款损失发生时能够用来覆盖损失
的资金数额。而在会计准则下,贷款损失准备作为会计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反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映为信贷资产余额的减项,它对应为风险管理角度下的专项准备,构成商业银
行运营成本的一部分,作为费用从损益中扣除,该项准备的数额与商业银行对
不同信贷资产的风险评估密切相关。因此,在我们的研究中着重关注的是专项
准备。
2.1.2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与当年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
在涉及贷款损失准备的概念中,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与当年计提的贷款损失
准备是两个容易搞混淆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主要区别简单地说是存量与流量
的区别。贷款损失准备余额是个存量概念,从会计角度看,它反映了银行期末
信贷资产价值的总的贬值额,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是个时点数。而当年计提
的贷款损失准备作为当年的费用计入损益表,是流量概念,也是个时期数,反
映了在一段时期内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变化带来的准备金的变化。这两者的关
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贷款损失准备余额=年初余额+当年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
金一当年核销的贷款+当年回收的已核销贷款。因此,本期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
提形成了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存量,本期贷款损失核销形成对存量的扣减。
2.1.3贷款损失准备与呆账准备
现代意义上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很短,2001年颁布的《金
融企业会计制度》的提出了资产减值的概念,而贷款损失准备作为资产减值准
备的一项被正式引入,同时伴随着五级分类制度的深入推进而发展。呆账准备
是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发展历程中经历的一个阶段,在上个世纪八
九十年代我国商业银行提取的准备金主要是呆账准备金,它是针对“一逾两呆"
中的呆账计提的,对其他的不良资产并不计提准备,随着各项政策制度的完善,
呆账准备金的内涵与最初的概念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总的来说,呆账
准备与现代意义上的贷款损失准备仍有一定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计提范围。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资产涉及到银行所有承担风险和损
失的贷款,包括各类贷款、进出口押汇以及拆放资金等,而呆账准备金的计提
范围要小些,不包括拆出资金等项目。
第二,计提比例。虽然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也是由商业银行根据资产风
险大小来确定,但是在进行资产分类时,根据的标准是传统的“一逾两呆"四
级分类法,这种方法根据贷款的期限来分类,最大的不足在于容易掩盖不良资
产的实际风险。根据规定,呆账准备金的最低余额为年末贷款余额的1%。而贷
7
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款损失准备则根据对贷款风险分类的不同结果计提不同的比例,并没有规定具
体的余额比例,而是由各个银行根据自身的风险状况进行动态调整,这更能准
确及时反映上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真实价值。只是针对一般准备,规定了期末
余额不能低于贷款年末余额的l%。
第三,会计处理方式。计提呆账准备时,借记“营业费用"科目,贷记“呆
账准备"科目,而贷款损失准备既包括从损益中提取的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
还包括从净利润中计提的一般准备,其计提时的会计处理分别为借记“营业费
用一一贷款损失准备"、贷记“贷款损失准备一一专项准备",借记“利润分
配一般准备”,贷记“贷款损失准备一般准备"。此外,这两种制度在纳税调整、呆账核销以及对从业人员的风险评估能力
等方面的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
2.2国外有关贷款损失准备的研究综述
当前国外对贷款损失准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具有很强的周期性。
Borio,Furfine和Lowe以1980年至1 990年1 O个OECD发达国家为例,发现银
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与经济周期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同时Bouvatier和
Laetitia Lepetit(2006)指出贷款损失与GDP也是负相关的。J.A.Bikker和
P.A.J.Metzemaker(2002)、Luclaeven Giovanni和Majnoni(2003)等学者的实证研
究也表明贷款损失准备与贷款增长率之间是微小的负相关关系,即使银行在盈
利较高时增加准备的计提,但是其增长速度是低于信贷规模的增长速度的,贷
款在高速增长时谨慎性并没有随之增强,经济衰退时期的贷款损失拨备的增加
降低了银行资本充足率。Michele Cavallo和Giovanni Majnoni(2002)通过对G.10
国家和非G.10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G.10国家贷款损失拨备与银行盈利能力
(拨备前利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这说明这些国家的贷款损失拨备计
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非G.10国家在经济景气年份可能没有计提充分的拨备,
从而使得在经济衰退时不得不补充不足的拨备,因而这些国家的拨备计提具有
周期性。
第二,根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2003)对各国银行贷款分类和准备金
计提做法的调查发现,目前各国的贷款准备金政策基本是属于事后弥补性的,
而非事前风险防范性的。因为当前的计提模式主要是针对不良贷款计提损失准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备,也就是说,这类针对的是已出问题的贷款。但事实上,经济景气阶段的扩
张必然产生下行阶段的损失(Hui et al,2006)。Hoggarth和Pain(2002)、Jimenez
和Saurina(2005)、Keeton(1999)分别对英国、西班牙和美国等国的实证分析表明:
快速的信贷增长与随后的不良资产正相关;信贷高峰与不良资产高峰之间大约
存在3"--4年的滞后期。因此,银行在经济繁荣时期发放的贷款如不考虑潜在的
损失和计提相应的准备金,则必然会为未来的损失付出代价(Lowe,2002)。
第三,贷款损失准备与银行资本之间的关系。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周期性
加剧银行放贷行为的周期性(Vanden Heuvel(2000),Taylor和GoodHart(2004)),
而贷款损失准备具有补充银行资本的特性,在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不足的情况下,
监管周期性对信贷周期性的放大作用更为明显1。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2004)的规定:实施标准法的银行仍按照1991
年修订稿的规定,将贷款损失准备(一般准备)以不超过风险加权资产的1.25%
的标准计入资本;对于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银行需要比较他们的实际贷款损失准
备与由内部模型计量的预期损失,当预期损失超过实际贷款损失准备时(即损
失准备计提不足), “负缺口”部分将会抵减银行的资本金(附属资本和核心
资本各扣50%),如果出现“正缺口”则可以不超过O.6%的比例计入资本。
所以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是否充分影响到资本充足率。若贷款损失准备的计
提是不充分,则未来损失的实现将迫使银行不得不减少利润来增加贷款损失准
备。如果当前利润不能满足银行增加准备的需求,银行就会动用资本来核销部
分损失。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越不充分,对资本的侵蚀力就越大。Bouvatier和
Laetitia Lepetit(2006)指出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不同部分对经济周期和资本充足
率的影响是不同的,专项准备恶化了信贷紧缩,而普通准备则没有上述影响。
第四,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周期性与资产质量及价格的周期性有关。银行
贷款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环境恶化导致的客户贷款违约率的周期性
变化。Fama(1986)和Wilson(1 997)发现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贷款违约率具有明显
的周期性,在经济高涨时,贷款违约率较低,而在衰退期则较高。此外,银行
资产价格也是与经济周期平行的。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贷款损失准备的计
提水平与确定资本要求的风险权重都于担保物的价值密切相关,而事实上,担
1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周期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当前的评级模型是具有“时点评级”(Point.in.Time,PIT)
的特征,而非“跨周期评级”(Through·the-Cycle,TTC),不具有前瞻性,导致了对监管资本要求的周期
性波动。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保物价值的变化与经济周期的波动更为密切。通常情况下,在经济萧条时期担
保物价值也会随之降低,甚至是暴跌,这使得银行在考虑贷款损失时会加大贷
款损失准备的提取,同时也意味着银行更高的资本需求。不仅不动产作抵押时
会出现这种周期变化,设备、存货甚至应收账目也会有这种变化。
第五,当前的监管政策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反向激励作用。根据巴塞尔
委员会关于准备金和资本要求的一项研究(200lb)指出,当前的资本监管体系
对贷款损失准备的充分计提有着不正当的激励作用。首先,建立专项准备会使
资本出现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专项准备的计提会影响到未分配利润
的累积,从而影响到核心资本的增加;另一方面,专项准备作为资产价值的备
抵项,它的计提会导致资产账面价值的下降从而导致资本要求的增加,这种双
重作用意味着不鼓励银行进行专项准别的计提。
其次,对于一般准备,巴塞尔协议将其归入附属资本,但是不能高于风险
加权资产的1.25%,同时附属资本也不能高于核心资本,由于这种限制,就会出
现这样的情况:银行用一般准备来缓冲损失,而监管资本却下降了,这等于不
鼓励银行进行审慎性拨备。
第六,银行平滑利润行为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影响。银行平滑利润的工
具主要是贷款损失准备,尤其是一般准备金。由于一般准备金的提取具有“天然
的判断性”,可以使银行利用其平滑利润、向外界(特别是投资者)传递虚假信
息提供便利。在这种情况下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并不能反映对信贷资产真实的
风险评估。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平滑行为对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也
可能存在正面的影响。从理论上讲,银行经理人为了使业绩更为平稳,往往会
在经济上升期和利润增长时增加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比例,这是一种前瞻性的
计提行为。而在现实中,由于任期内的短视行为,也是一种更为普遍的行为,
经理人往往会增加现期的利润分配,而将未来的可能损失留给继任者,这导致
了在经济上升和利润增加时,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比例并没有相应提高,反而
存在下降的趋势,这是一种非审慎的计提行为。
第七,财会、税收等制度因素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影响。根据审慎会计
原则,财务报表必须反映已发生的事项,不应反映尚未发生的事项。因此,银
行只能以贷款损失的实现数额大小作为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依据,而不允许为
当前尚不存在的损失计提风险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很难做到根据未
来经济周期变化的趋势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此外,各国针对贷款损失准备的不
1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同的税务处理方式对计提行为也有重要影响,税务处理的核心就是确定贷款损
失准备在何时能以多少数额税前抵扣。Katalin Mero(2003)指出与贷款损失准
备有关的会计准则只允许为已明确的预期损失提取准备,而税收条例对税前准
备进行严格限制,考虑到信贷风险评估的回溯性特征,这自然导致了经济上升
期准备计提不充分。Cavallo和Majnoni(2001)指出对一般准备的处理经常随着财
政赤字的变化而变化,这意味着赤字的增加将促使当局严格控制税收政策,这
将对准备的计提产生消极作用。Balazs Zsamboki(2000)指出,从税收的角度
看,没有为预期损失计提足够的准备金,那么银行的收益就会比实际水平要高。
但是从审慎的观点看,这是有害的,因为盈利越大,红利分配越多,反过来会
降低银行的偿付能力。同时,他还指出对周期性的考虑不得不涉及会计问题,
因为资产估价与会计处理会通过利润率来影响银行的行为。
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3.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现状
3.1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历史沿革
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用来覆盖预期损失的资金储备,是银行运营的一
种成本。有学者和银行管理者认为2,基于风险溢价的贷款定价已经反映了贷款
风险的预期损失,如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并非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但事实上,
在信贷风险市场不完全的条件下,风险溢价很难考虑诸如经济周期、产业政策
和抵押物价值等因素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影响,因此建立在风险溢价基础上的
贷款定价很难有效的覆盖预期损失。所以对贷款损失准备的管理事实上构成了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商业银行抵御和防范信贷业务风
险的一道重要防线,建立完善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能够更为客观及时地反映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真实价值,提高商业银行资产信息披露的可靠性。随着市
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化经营的改革
历程中也经历了贷款损失准备制度从无到有到逐步完善的过程。
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具体体现为部门的法律规章,它由银行监管部门、财务
部门以及税务部门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构成,包括贷款损失的确认、准备计
提、核销及税务处理等内容。其中,准备金的计提又涉及计提的范围、计提方
法、计提比例以及计提时间间隔等方面的内容。贷款损失准备制度是政策制定
者建立的对银行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监督标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
会计制度以及税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是我国
首次提出建立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政策性文件,其中第四十条规定: “专业银
行应当建立呆账准备金,呆账准备金的额度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会商财政部制
定。"此后,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建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初步建立阶段
呆账准备金制度的正式确立源于1988年7月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国家专业
银行建立呆账准备金的暂行规定》,首次就呆账的认定、呆账准备金的计提范
围、各类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比例、核销权限以及会计税务处理等方面做出了较
为全面的规定。
1992年7月,财政部颁布了《关于修订<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账准
2见Cavallo and Majnoni,2001;陈小宪。2004)
12
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备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对1988年确立的呆账准备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主要是针对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以及核销权限等方面做的规定。根据新的规
定:呆账准备金不分贷款类别,统一按照年初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在年初以人
民币计算全额提取,1992年的提取比例为5‰,从1993年起每年增加1%o,当
历年结转的税后呆账准备金余额达到年初贷款余额的1%时,从达到年度起,一
律按照1%的比例差额提取。
从1986年到1992年,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一阶段仍未成为自负盈亏的独立
经营主体,商业银行没有风险管理的意识,没有建立起真正的风险管理体系,
也没有动力去计提充分的呆账准备。呆账准备的提法源于我国贷款四级分类
(“一逾两呆")中的呆账,呆账准备从性质上具有防范信贷风险、覆盖贷款
损失的作用,因此呆账准备金制度可以视为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前身。
2.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局部调整阶段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财政税制的深入发展,财政部对呆账准备制度作
了多次局部的调整。
1 993年,财政部制定并颁发了《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根据规定,商
业银行提取的准备金包括三部分: (1)呆账准备金,主要是针对贷款本金的风
险计提的准备,从当年起(1993年)按企业年初放款余额的6%0全额提取,从
次年起每年增加1‰,直至历年结转的呆账准备金余额达到年初发放余额的1%
为止,此后按年初贷款余额的1%差额提取; (2)坏账准备金,主要是针对应
收利息计提的风险准备,按照应收利息余额的3%0提取;(3)投资风险准备金,
针对投资本金计提的风险准备,每年按照上年末投资余额的3%0提取,年末余额
达到上年末投资余额的1%时,实行差额提取。
l 994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调整银行贷款呆账损失核销审批权限问题的
通知》, 《通知》中将呆账损失核销权限重新进行了调整,各类贷款呆账的核
销权统一收归总行。
l 998年7月,财政部发布《关于修改金融机构应收利息核算年限及呆账准
备金提取办法的通知》,对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方式和计提范围做了调整,扩大
了计提范围,将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纳入计提范围之内,并且规定呆账准备金
的计提时点由年初改为年末,当年的计提数额等于本年末各项贷款余额的1%扣
除上年末呆账准备的余额。
2000年,财政部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补充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规定》,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根据五级分类的标准,结合计提呆账准
备资产的风险大小确定呆账准备的计提比例。
从上可以看出,这段时期的发展特点主要是对原呆账准备制度的一些修补,
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固有的缺陷。虽然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比例、计提范围都
在逐步扩大,但是仍然是按照统一的比率计提,并没有区分不同资产的风险差
异。事实上,这种简单粗放式的计提方式根本无法覆盖银行的实际损失。同时
该阶段还对呆账的核销上权限进行了调整,将核销权限上收到总行。2000年发
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补充规定》是一个突破性的
规定,首次改变了以往按照贷款期限进行分类,且只针对呆账计提准备金的做
法,而是提出按照五级分类法根据不同资产的风险大小计提准备金,首次实现
了与国际惯例的初步接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呆账准备金制度的滞后性和
被动性。但是2000年的规定并未对具体内容予以详细规范,仅仅只是提出按照
资产风险计提准备金这一思想。
3.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重大改革阶段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
制度迎来了发展史上的重大改革阶段:
2001年5月,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呆账准备金提取及核销管理办法》,
首次对原呆账准备金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据《办法》新规定,商业银
行将呆账准备金、坏账准备金和投资风险准备金合并统一为呆账准备金,同时
将计提范围扩大到全部风险资产,并规定商业银行将自主根据资产的风险大小
来确定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比例,呆账准备金期末余额最高值为承担风险和损失
的资产期末余额的100%,最低额为承担风险和损失资产期末余额的1%。此外,
对呆账的核销和核销后的管理也做了详细的规定,要求银行核销呆账要“账销
案存”,建立己核销呆账的资产保全和追收制度。
这次的修订使我国呆账准备制度与国际惯例从实质和形式上进一步接轨,
也是从以往的被动式呆账准备管理到主动式呆账准备管理的一次重大转变。
2001年1 1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外商投资
银行、外商独资银行、股份制银行、上市银行等),提出资产减值的概念。新
规定指出,金融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
根据审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损失的资产
计提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是资产减值准备的一项。对于贷款损失准备,规
1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定商业银行按照五级分类结果及时、足额在当期损益中计提专项准备,对于特
定国家发放的贷款在当期损益中提取特种准备,商业银行也可以从税后利润中
提取一定比例的一般准备。
200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简称《指
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可操作性增强,逐步与国际
通行标准接轨。《指引》中规定了对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性质的界
定,同时规定贷款损失准备由总行统一计提,为提足准备的商业银行不得进行
税后利润分配。
以上两部政策制度的出台深受巴塞尔委员会相关建议的影响,如将贷款损
失准备细分为专项准备、特种准备及一般准备,又引入贷款五级分类,一改以
往按照行业或总贷款余额计提准备的方法,而是按照五级分类后的各类资产余
额的一定比例计提。
4.我国现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
在我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开放的局势下,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日益成熟规
范。随着海外上市、回归A股以及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发展脚步的加速,商业银
行面临着更高的监管标准和会计标准,投资者对于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度
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这对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更
趋同于国际标准的要求。
财政部于2005年和2006年分别出台了《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
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一一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前者适用于所有金融企
业,后者适用于上市银行和拟上市银行,其中对贷款损失准备的规定与国际会
计准则39号完全接轨。
这两部法规和其他有关贷款损失的核销以及税务处理的规定构成了我国现
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具体内容见下表:
表3.1我国目前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
上市银行及拟上市银行其他银行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
适用法规
具确认和计量》(2006年2月发布) (2005年发布)
贷款损失准没有对计提的种类进行规定,可按单
专项准备、特种准备
备的种类项评估和组合评估的结果分开披露。
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
贷款的定义无规定
定或者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金融企业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贷款(含
抵押、质押、担保等贷款)、银行卡
计提范围无规定透支、贴现、信用垫款(含银行承兑
汇票、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等)、
进出口押汇、拆出资金等。
贷如果金融资产的账面金额大于其预
款计可收回金额,则表明该金融资产发
损生了减值。企业应当在每个资产负债

损失的确认无规定
表日对资产进行评价,以判断是否存
准在客观证据(或损失事件)表明某项
备资产或者资产组已经发生了减值。
金融企业可以参照以下比例计提专
对单项金额重大的金融资产应当单
项准备:关注类计提比例为2%,次
独进行减值测试,对单项金额不重大
级类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计提比
的金融资产,可以单独进行测试或者
例为50%,损失类计提比例为100%。
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特征的金融资
计提方法其中,次级类和可疑类资产的损失准
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对于单独测
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特种
试未发生减值的,应当包括在具有类
准备的具体计提比例可以由金融企
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
业根据贷款资产的风险程度和回收
再进行减值测试。
的可能性合理确定。
适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01年5月发布)
核销
财政部对呆账的认定与核销都做了严格的规定。
适用《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2002年9月发布)
金融企业可以税前扣除的呆账准备=本年末允许提取呆账准备的资产余额
×1%一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呆账准备余额,金融企业发生的呆账损失按
税务处理
规定报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应先冲抵已在税前扣除的呆账准备,不足冲抵
部分可据实税前扣除。申请税前扣除时必须提供政府、法院、公安、工商行
政管理部门、企业主管部门、保险仑、Il,等单位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等。
适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2005年发布)
一般准备的相关规定按照一定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
原则上一般准备余额不低于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1%
1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上文对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历史沿革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深入推进,贷款损失准
备制度的发展也经历从简单的粗放式计提到精细模型化计提的发展过程。贷款
的分类标准从最初的按照贷款期限划分的四级标准(正常、一逾两呆)到按照
风险等级划分的五级分类标准(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再到目前
对上市银行要求的采用内部模型进行风险评估。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方法也由
最初的按照固定比例单一计提到按五级分类法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计提不同的
比例,再到当前针对上市银行要求的通过更复杂的模型,按现金流贴现方法确
定贷款损失来计提损失准备。这一过程体现了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在发展的
过程中深受巴塞尔委员会的相关规定以及国际准则的影响,逐步与国际接轨。
第二,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采取的标准不尽相同。在现行的贷款损失准
备制度中,有关税务处理、贷款核销以及一般损失准备的规定适用于所有的商
业银行;但是在其他,如计提范围、计提方法及损失确认等方面,上市银行和
拟上市银行执行的是更为严格的会计标准一一最新与国际接轨的《企业会计准
则》,而非上市银行参照的是《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
第三.对于贷款的核销,财政部有严格的规定,必须以法院和工商部门等
出示的法律要件为主要依据,且须由总行审批核销,报财政部备案。这可能是
造成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不能及时核销,长时间挂账的主要原因。
第四,税务部门规定的可以税前扣除的准备金计算方法一直保持不变,且
对允许在税前扣除的呆账做出严格的限定,申请税前扣除时还需提供一系列证
明材料,这导致了商业银行量的贷款损失无法及时税前扣除。
第五,财政部规定的贷款损失准备的会计处理方法出现了由规则性向原则
性导向的调整,这样的调整赋予了会计工作人员更多职业判断空间。在会计工
作人员素质较高、外部审计规范的环境下,这种调整将使得银行贷款损失准备
信息的公允性与真实性得到很大提高。
3.2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与国际惯例的比较
贷款损失准备制度是由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构成,主要涉及贷款损失准备的
会计制度、核销制度以及税务制度,下面就分别从这三个角度比较一下我国的
贷款损失准备制度与国际做法的差异,从而分析我国目前贷款损失准备制度中
存在的问题,为后文的解决问题做铺垫。
1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1贷款损失准备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
贷款损失准备的会计处理涉及到贷款的定义、损失的确认、计量以及信息
披露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在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中具有明确的先后逻辑关系。
我国目前涉及贷款损失准备会计处理的制度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一一金
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及《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他们分别适用
于不同的银行,前者适用于上市及拟上市银行,后者适用于其他银行。
第一,贷款的定义及计提范围。上市银行遵守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
中对贷款的定义是: “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者可以确定的
非衍生金融资产。”而非上市银行遵守的《金融企业呆账提取管理办法》中并
没有对贷款进行定义,只是列举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资产范围。
国际会计准则中对贷款的定义为: “有固定或可确定付款额,但没有活跃
市场标价的非衍生金融资产。”美国财务准则对贷款的定义为“即期收到货币
的合同,或在规定的或确定的日期收到货币的合同权利,它在债权人的资产负
债中确认为一项资产。’’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中的有关贷款的定义与国际准
则是完全一致的,与美国财务准则规定也基本相同。
第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种类。《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中并没有规定
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的种类,同时国际会计准则以及美国的财务准则(GAAP)
也没有对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种类进行规定。我国财政部于2005年颁布的《金
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规定了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种类: “金融企业
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同时金融企业应当提取一般准
备。"巴塞尔监管委员会于1999年发布的《贷款会计与披露的稳健做法》也对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种类提供了指引。两者的比较见下表:
衰3.2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种类的比较
中国巴塞尔委员会指引GAAP ISA
针对所有风险资产计提的用对已知存在但无法归结到具
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体贷款的潜在损失计提的准
一般准备无规定无规定
失的准备,从净利润中提取, 备,计入成本;对具有共同特
计入所有者权益。征的贷款计提。
针对已识别的专项损失计提为已经确认的单笔贷款的损无规定无规定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准备,从税前利润中计提, 失而计提的准备,税前利润中
专项准备计入成本;根据贷款的五级提取,计入成本;针对大额贷
分类,不同类别的贷款计提款进行逐笔考察;如有可能,
不同的比例。对其他贷款进行逐笔分析。
针对特定国家、地区或行业针对特定国家、地区或行业发
特种准备无规定无规定
发放的贷款计提,计入成本放的贷款计提,计入成本。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对特种准备的界定,我国现行的规定与巴塞尔委
员会指引中所定义的是一致的;但是对专项准备和一般准备,无论是准备金的
作用、计提方法还是计提范围,我国的现行规定与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均不相
同。具体区别在于:在我国现行的规定中,对于贷款中已知存在的损失,不论
能否归结到具体贷款,统一由专项准备覆盖,而一般准备覆盖的是全部风险资
产的未识别的未来损失;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指引,专项准备覆盖的是能归结
到具体贷款的已知存在的损失,一般准备覆盖的是贷款中并不能归结到具体贷
款的已知存在的损失,贷款中未识别的未来损失由经济资本覆盖。
第三,贷款损失的确认。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文件之前,我国
的其他法规均未对如何判断贷款是否受损给出明确的指引。现行的《企业会计
准则第22号》完全照搬了国际会计准则,其中规定: “如果金融资产的账面金
额大于其预计可收回金额,则表明该项金融资产发生减值。企业应在每个资产
负债表日对资产进行评价,以判断是否存在客观证据(或损失事件)表明某项
资产或某组资产已经发生减值。其中‘损失事件’应影响了可以可靠估计的预
计未来现金流量。由未来事件引起的预计损失,无论发生的可能性多大,都不
予确认。"
美国现行的财务会计准则规定: “基于当前的信息和事项,当债权人很可
能不能根据贷款协议收回所有到期金额时,就发生了贷款减值。”“很可能”
指发生可能极大,并不要求在计提损失准备前完全确认贷款已无法收回,仅要
求估计某项资产无法收回的可能性很大,且损失的金额可以合理的估计。同时,
美国其他的银行监管机构还进一步做出解释:一般来说,对于分类贷款,如果
被分类为可疑类或损失类,则视为受损;但是并非所有过期或违约的贷款均受
损,不重大的过期或违约,但预期能全部收回本金和利息的贷款,不视为受损。
从上可以看出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准则本质上是相同的,即贷款损失
准备的计提不是在损失已经发生且完全确认时,而是在发生了很可能导致贷款
1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受损的事件时就应该提取贷款损失准备。
第四,贷款损失准备的计量。这是贷款损失准备制度最核心的部分,计量
的方法决定了计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决定了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是否能够充
分的覆盖预期损失。当前的计量方法随着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模
型化的发展趋势使得贷款损失的计量越来越精确化。
根据我国现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非上市银行被要求按照五级贷款分类
的原则,对不同分类的贷款按类别计提不同比例的损失准备。对上市银行来说,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的规定: “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减值测试,应根
据本银行的实际情况分为单项金额重大和非重大的贷款。对单项金额重大的贷
款,应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贷款,可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
或者将其包含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贷款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单独测试
未发生减值的贷款,也应当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贷款组合中再进行
减值测试。商业银行对于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贷款,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
减值的,应当计算资产负债表日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通常以初始确认时确定
的实际利率作为折现率),该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贷款减值
损失。商业银行采用组合方式对贷款进行减值测试的,可以根据自身风险管理
模式和数据支持程度来选择合理的方法确认和计量减值损失。”
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贷款损失准备的计量也完全照搬了国际会
计准则,并与美国当前的计量方式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美国银行
监管机构与美国OCC对单独计提和组合计提时可采用的方法,哪些资产需要单
独计提或组合计提,估计贷款受损时应考虑的因素等制定了详细的指引。美国
现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规定,单项贷款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时可以采用未来现金
流贴现法,也可以参考贷款的市场价值;如果有抵押品,可以参考抵押品的市
场价值。
3.2.2贷款核销政策的国际比较
贷款核销制度是银行在从事贷款业务的过程中,根据审慎会计准则,以计
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冲减认定的贷款损失的账务处理过程。
我国的贷款核销制度始建于1988年,在此之前,各家银行都不计提准备金,
如果贷款发生损失,需集中报国务院审批后才能豁免,并冲减信贷资产。财政
部于2001年颁布了《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及核销管理办法》,其中第三条列
举了满足呆账认定的六大条件,指出满足六大条件之一就可以认定为呆账。同
2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规定了呆账的核销必须提交一系列证明材料,如有关倒闭、借款人死亡、失
踪、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的证明,借款人的执照吊销公告,法院判决书等。
不能提供确凿证明的不能核销。此外,《办法》还规定呆账的核销必须经财政专
员办审核(2003年取消),金融机构发生的呆账,必须逐级上报,由一级分行报
经当地财政专员办审核,总行发生的呆账由所在地财政专员办审核,所有呆账
由总行审批核销。
美国的法律或条例都没有对债务的核销必须遵守的程序做出规定,只是美
国的《税收法典》和《国库条例》对贷款的核销条件做了规定。在核销条件的
确定中,银行监管机构及货币局(OCC)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利。美国核销贷款
的标准更多的取决于银行监管部门的标准,不是完全由财政部决定,这也是银
行监管机构一直以来与财政部相互协调的成果。此外,美国财政部也没有类似
我国对呆账核销时需提交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材料和必须由财政专员审核的
要求。美国财政部与货币局仅对什么贷款可以核销做出一些指引。而国际上的
其他一些国家(主要是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对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和核销均具
有相对的自主权,商业银行参照监管当局的指引和同业惯例自主决定,而非由
财政税务部门决定。
由此可以看出,与国外的呆账核销相比,我国的呆账认定和核销标准过于
严格和繁琐,列举的六大呆账认定条件简单且范围窄,致使大量不符合条件的
事实上的呆账被排除在外。而且需要提供严格的证明材料,这些材料的获取涉
及银行系统内外十多个部门,同时所有呆账的核销还要经当地财政专员审核,
报总行统一审批,严重影响了呆账核销的效率。
3.2.3贷款损失准备税收制度的国际七匕较
贷款损失的减税方法主要有冲销法、普通准备金法和特定准备金法。
1、冲销法:该法是在注销某笔部分或者全部无法收回的贷款的同时获得税
收减免,在提取准备的时候并不予以税收减免。如果已经核销的贷款后来又收
回,则重新计入收入并缴纳税款。被注销和享有减税待遇的贷款必须有不履行
义务,附属担保品和借款者财务状况等方面的足够证据,证明有关贷款在年初
时有价值的,年中由于某种原因使得该贷款的全部或部分已经确认无疑的失去
价值。这种冲销方法确保贷款在发生损失时就获得税收优惠。但是税收优惠的
程度取决于对可冲销贷款的判断标准,过严或过松就会造成征税过度或不足。
实行这种方法的国家,商业银行一般拥有贷款核销的自主权。典型的国家有澳
21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
大利亚和美国(总资产低于5亿美元的小银行可采用普通准备金法)。
2、普通准备金法:该方法是对预期损失实行税收优惠,能够减免的准备金
余额是按照期末未偿付贷款余额的一定比率计算。在这种方法下,尽管会计期
内新发放的贷款并没有证据表明其价值会受到损失,但是也会获得相应的减税
额度。如果设定的计提比例是个固定值,那么损失较小的低风险贷款可以享受
与损失较大的高风险贷款同等的税收减免。但是如果该比例过低,意味着获取
税收减免的普通准备金数额较少,当贷款损失实际发生时,被注销的贷款实际
上只享受了部分税收减免。因此同样存在征收不足或过度的问题。实行这种税
收政策的国家如奥地利。
3、特定准备金法:很多国家只针对特定准备金减税,而普通准备金和因资
产负债表中故意低估资产价值而形成的秘密储备不能享受税收减免。不同的国
家对特定准备金减税的具体规定有所不同,例如,丹麦和德国的特定准备金可
由银行自行决定;还有一些国家规定了特定准备金税收减免的最高数量限制,
如比利时规定每年的减免金额不能超过当年应征税利润的5%,不超过应收贷款
的0.2%,准备金余额不可超过贷款的O.3%,全部准备金余额不可超过前5年最
高应征税利润的7.5%。在特定准备金法下,通常是在确认了贷款减值的同时建
立贷款损失准备并享受税收减免。因此,如果计提了充分的特定准备金,那么
对注销坏账将不产生影响,但如是计提不足将会出现过度征税的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国家采用普通准备金法和特定准备金法相结合的方式,如
意大利、日本等国家,但通常都对普通准备金的减税提出一些限制,日本规定
了普通准备金税收减免的最高限额,意大利规定每年享受税收减免的普通准备
金和特定准备金的增加额不得超过未尝还应收贷款总额的0.5%,总额不得超过
未偿还应计项目余额的5%。
我国目前有关贷款损失准备的税收政策为《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
理办法》。根据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准备金额为本年末允许提取贷款损失准备
的资产余额的1%扣除上年末己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余额。金融企业发生
的呆账损失,按规定提供一系列证明报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应先冲抵己在税
前扣除的呆账准备,不足冲抵的部分可据实税前扣除。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贷
款损失准备的税收安排属于普通准备金法,它是按照年末一定比例提取的准备
金作为预期损失而非实际损失的一种备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3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实践路径
从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发展过程主要体现为贷
款损失准备计提方式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方式经
历了从单一粗放式的计提模式到精细化模型化的计提模式的转变,同时贷款损
失准备计提方式的改变也影响到了计提种类和计提范围的变化,可以说贷款损
失准备的计提方式是贷款损失准备制度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因此可以视不同的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式为不同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标志。我国商业银行贷款
损失准备制度的实践大致非为三个阶段:
1、固定比例法阶段:按照风险资产总余额或贷款余额的固定比例计提贷款
损失准备,如1%。该方法没有考虑不同的信贷资产内在的不同风险,也没有考
虑贷款风险的迁移性,仅仅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计提,因此缺乏风险敏感性。这
是一种简单的粗放式的计提方法,致使贷款损失准备金通常无法弥补发生的实
际损失。此时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视为初级阶段的制度。
2、五级分类法阶段:中国人民银行从2002年起在我国各类银行全面推行
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根据人民银行2001年发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
贷款风险分类又称贷款五级分类,指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
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
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的一种管理方法(其中后三类成为
不良贷款)。该方法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
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检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这对
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和信贷人员的素质有相对较高的要求。
这是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发展的第二阶段,由于实行动态监测,五级分类管
理有利于银行及时发现贷款发放后出现的问题,更加准确地识别贷款的内在损
失,便于银行及时采取措施,从而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但是从本质上说这也
是一种固定比例法,但是相比较于初级阶段,由于对资产进行了风险划分,所
以计提的充分性和灵活性得到了提高。
3、现金流量折现法: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
计提方法也从五级分类法发展到了现金流量折现法,这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接
轨的计提方式。在该种方法下,对信贷资产的减值测试分为单项评估和组合评
估。对单笔贷款的减值测试是通过未来现金流折现模型逐笔进行,并依据测试
结果计提减值准备。组合减值测试是银行通过运用模型,将具有相似的信用风
2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险特征的贷款合为整体,在对贷款评级的变动以及损失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的
基础上,对贷款组合计提减值准备。
我们可以看出现金流贴现法使得理论上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更加精确
和更科学。但是,因为该方法是基于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
性,同时对贴现率的选择本身也是值得商榷的,因此在实际运用中会存在较大
的操作难度,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国际准则
的规定,通常情况下预期未来现金流量时应考虑以下信息:从借款人收到的本
金还款额;从借款人收到的利息还款额;处置抵押物或其他资产而收到的现金;
从担保人处收到的现金。在进行估计的同时应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假设是否
合理可行;抵押物价值是否存在重大的处置成本;收到现金的及时性和可能性
等等。此外,根据规定,考虑到预期未来情况的不确定性,估计现金流贴现的
期限一般不超过五年。
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计提方法的变更,即使在同一
时期,不同商业银行采取的计提方法也并不相同。我国不同银行的具体发展路
径见下图:
图3.1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实践路径
B
注:实线表示已完成阶段,虚线表示未完成的但是必经的阶段
上图中,A路径为最早在A股上市的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深
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以及目前上市的城市
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实践的发展路径;B路径为工行、建行和中行的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实践路径;C为部分中小商业银行以及农业银行的贷款损失
准备制度的实践路径。
A路径:A股最早上市的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2000年以前基本按照“一
逾两呆"的方法对贷款进行分类,并按照风险资产余额的1%提取单一的呆账准
备。2000年财政部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补充规
定》。根据规定,上市银行将根据贷款对象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状况以及贷
款的逾期期限等因素,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计提贷款呆账准
备金。因此,在2001年到2003年的年报中,几家银行均披露了根据五级分类
标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具体比例。从2004年开始,上市银行开始按照证监会
的要求参考国际会计准则(ISA)中的方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各行从此均取消
年报中披露贷款五级分类的具体计提比例,或将具体比例换成了比例区间。城
市商业银行在上市前采用的是五级分类制度,而在颁布了最新企业会计制度后
采用现金流折现法。
B路径:从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年报披露看:2003年及以前,两家
银行均按照l%的固定比例计提贷款损失准备。2004年后,两家银行为上市做
准备,实行了2001年版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参考国际会计准则。从2004
年两家银行年报来看,两家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直接从固定比例法转
变到现金流贴现法计提。两家银行现行的方法与国际惯例是完全接轨。
工商银行与以上两家银行基本相同。2003年及以前,工商银行也是按照l
%的固定比例计提呆账准备。2005年后开始执行新的会计制度,采用单独评估
与组合评估相结合的未来现金流贴现法。不同的是,工商银行在2004年仍按贷
款资产余额的l%差额从净利润前计提一般准备,但对2001年后新发放的个人
住房贷款、银行卡透支、法人客户贷款采用根据五级分类结果按比例计提。
C路径: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按贷款五级分类的方法计提贷款损失准
备金。这些银行开展五级分类的时间较短,因此制度还不是很完善,银行工作
人员对五级分类掌握得还不是很熟练,这对计提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无论是
出于自身的审慎性要求,还是外部监管要求,这些银行必定要执行新的更审慎
的会计制度,所以必然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目前,农业银
行股改结束,随着上市的临近,农业银行在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式上的改变显
然是要更快地过渡到第三阶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我国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实证分析
4.1我国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现状的财务分析
目前我国的上市银行共有14家,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大型国有股份
制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第
二类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
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以及兴业银行;第三类为城市商业银行,
包括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
鉴于上述不同大类的银行在历史沿革、发展路径、市场份额、资源占用等
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因而我们在同类银行中进行比较分析。
4.1.1大型国有股股份制商业银行
大型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业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各项业务
几乎都占领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尤其是在传统存贷业务市场上,其信贷资产
规模是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无法望其项背的。目前上市的工行、中行、建行以
及交通银行的资产总值占到了所有上市银行资产总值的近80%。
这四家银行在重组上市前都面临着巨额的不良资产、巨大的拨备缺口以及
资本缺口的问题。并且,长期以来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时所采用的方法比较粗
略,不仅难以充分覆盖风险,而且没有把准备的计提与损失分析相联系,与国
际会计惯例也有很大的差距。在经历了重组、股改(除交行)及上市的过程后,
四家银行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式。从2007年起,上市
银行开始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和国际准则完全接轨。具体方式见下表:
裹4.1 四大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式
计提方式
工商银行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启动会计标准的转轨工作,从2006年起开始施
行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新会计准则。贷款损失准备的计量方法由根据资产五
级分类结果按比例计提转变为组合计提与按未来现金流贴现单项计提相结合的
方式。根据最新年报披露的计提方式:银行对所有公司类贷款及票据贴现进行
工商银行
客观地减值测试以及五级分类,对于被分为次级、可疑或者损失类的贷款均会
进行单独评估。而对于所有个人贷款以及并无任何损失事项,或者无法进行单
独评估的信贷资产,会按照其类似信贷风险特征划分组合,根据同类贷款的损
失经验以及当前的经济和信用环境来按组合计提损失准备。
2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建设银行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最早进行股份制改革的银行,自2004年股改后
就开始执行2001年<企业会计准则》,采用逐笔计提与组合计提项结合的方式。
从最新年报披露可以看出,建设银行在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将次级、可疑及损
失这三类贷款视为已减值贷款,已减值贷款的减值准备须视情况以组合或个别
方式评估。对单项金额重大的贷款(不论是公司贷款还是个人贷款)进行单独
建设银行减值测试,采用未来现金流折现模型。对与短期贷款,由于未来现金流与现值
差很小,所以不进行折现。在预期抵押贷款未来现金流时,扣除取得和出售抵
押物的费用(无论该抵押物是否收回)。对于单项金额不重大的以及通过个别
评估方式未发生减值的贷款将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
以组合方式根据历史损失经验以及反映当前经济状况的可观察数据的调整来确
认减值准备。
中国银行在经历了2004年股改后,也采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接轨的方式计提贷
款损失准备。从财务报表的披露中可以看出,除非已知情况显示在两次评估的
期间可能已经发生减值损失,集团只定期对贷款组合的减值损失进行评估。对
中国银行于组合中单笔贷款的预计现金流尚未发现减少的贷款组合,集团对该组合是否
存在预计未来现金流减少的迹象进行判断,以确定是否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发
生减值损失的证据包括但不限于借款人逾期支付利息或逾期偿还本金,发生重
大财务困难等。
交通银行从2001年起正式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对资产评估结果进行审计,在贷款
损失准备金计提上则完全按照国际会计惯例的要求对不良贷款逐笔计提拨备,
交通银行并由最初的抽样推广法逐步过渡到现金流贴现法验证样本。在2004年实施财务
重组后,按照国际会计惯例采用现金流贴现法对不良贷款进行逐笔损失准备的
估算、确认和计提,实现拨备工作的国际化和常规化。
下表是有关四家银行截止到2008年为止的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相关的一些
财务指标数据:
表4.2大型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情况
单位: 亿元
银行名称指标2005 2006 2007 2008
贷款余额32,896 36,312 40,732 45,720
不良贷款余额1,544 1,377 1,118 1,044
中国工商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837 972 1,157 1,360
不良贷款率4.69% 3.79% 2.74% 2.29%
27
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贷款损失准备比例2.54% 2.68% 2.84% 2.97%
拨备覆盖率54.16% 70.53% 103.50% 130.15%
贷款余额24,584 28,376 32,722 37,939
不良贷款余额945 934 852 838
中国建设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631 766 889 1,104
不良贷款率3.84% 3.29% 2.60% 2.21%
贷款损失准备比例2.57% 2.70% 2.72% 2.91%
拨备覆盖率66.78% 82.24% 104.41% 131.58%
贷款余额22,353 24,320 28,506 32,961
不良贷款余额1,032 982 888 875
中国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832 943 961 1,065
不良贷款率4.62% 4.01% 3.12% 2.65%
贷款损失准备比例3.72% 3.88% 3,37% 3.23%
拨备覆盖率80.62% 96% 108.18% 121.71%
贷款余额7.714 9.274 11.045 13.286
不良贷款余额21 8 235 227 255
贷款损失准备余额125 170 217 298
交通银行
不良贷款率2.80% 2.54% 2.05% 1.92%
贷款损失准备比例1.61% 1.84% 1.96% 2.24%
拨备覆盖率57.54% 72.41% 95.85% 116.10%
数据来源:2005年一2008年上市银行年报。其中:不良贷款余额=次级类贷款余额+可疑类贷款余额+损失
类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贷款余额;贷款损失拨备比率=贷款损失拨各余额(专项拨备)
/贷款余额;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拨备余额(专项拨备)/不良贷款余额。
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四大银行业经历了较快的资产规
模的扩张。即使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由于国家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以
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给市场注入流动性,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保持了增长
的势头。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由于财务重组、不良贷款的剥离而较重组改制
前大幅下降。建行和中行于2004年完成股份制改造,交通银行于2004年完成
财务重组,工行的股改也于2005年底完成,截止到2005年底四大行的不良率
都低于5%。由于历史发展背景的不同,交通银行的坏账率相对较低,因而剥离
后的不良贷款率也是最低的。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三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从下图4.1的变化趋势看,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银行
资产质量在持续改善,四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近几年持续下降。其中,工商银
2R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行的下降幅度最大,交通银行的不良率最低,而中国银行的不良率最高。即使
在2008年的经济下滑期,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保持了下降的趋势。不良
贷款率的下降既受到不良贷款余额下降(分子)的影响,也受到资产规模扩张
(分母)的影响,我们通过计算两者的贡献度3发现:
总体上看,2008年导致不是贷款率下降的因素中,分母的贡献度要高于分
子的贡献度。其中,工商银行的分子贡献度为一O 18%,分母贡献度为一O 29%;建
设银行的分子贡献度为·O.03%,分母贡献度为.0 35%:中国银行的分子贡献度为
一0 05%,分母贡献度为-0 42%;交通银行的分子贡献度为0 26%,分母贡献度为
-0 34%。这说明尽管2008年我国的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但是主要是由于信贷
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导致。具体到各个银行而言,工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下降
的力度大些,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不息率下降主要靠资产规模的扩张,交通
银行则完全是因为资产规模的扩张而带来的不瞧率的下降。这说明仅仅通过这
两个指标并不能看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真实变动,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
行期的信贷投放更应当关注资产的安全性。与此结果相印证的是,根据银监局
的统计数据,我国商业银行2008年第四季度的不良贷款率环比上升。
田4.I四素银行的不是贷救率变化
第二,贷款损失准备金是用来吸收不良贷款实际损失的。拨备覆盖率是指
贷款损失准备金相对于不良贷款的比例,它是衡量商业银行准备金是否充足的
3分子贡献度=丰年不自贷款额-I一上年贷赣余额的E倒上年*良贷鼓颧。々上年贷款采颧的比倒.丹母贡
献度=上年不良贷歌糍占本年贷款余额的&制.±年f自贷款额占±年贷散余额的№倒。
2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个重要指标,该项指标从宏观上反映银行贷款的风险程度及社会经济环境、
诚信等方面的情况。拨备覆盖率的高低应要适合贷款风险程度,不能过低导致
拨各不足,利润虚增,也不能过高导致拨备多余,利润虚降。2008年12月,在
央行公开宣布放松信贷规模控制不到一个月,银监会为了提高商业银行抵御未
来损失的能力,要求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将拨各覆盖率由1 30%提高到150%。
从图4-2我们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四大银行的拨各覆盖率都成逐年上升趋势。
拨备覆盖率的提高是双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不良贷款余额的下降
(除交通银行),另一方面是贷款损失准备余额的上升。其中,工行和建行的
拨各覆盖率都达到了130%,建行的拨备覆盖率最高,交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相
对最低。工行的总体增速最高,中行的增速相对平稳。当然,就监管当局提出
的150%的监管标准而言,各大银行还有较大的计提压力。
田4.2四寒银行的拨鲁覆兰率变化围
第三,衡量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充分与否的另一个指标是贷款损失准备余额
与贷款余额的比例(P/L)。根据一般经济周期的特征:在经济上行期,贷款质
量会提高,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相对减少,因此该比例下降;而在经济下行期,
由于贷款质量下降,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相对较多,该比例会上升。因此,可
以用P/L的变化与GDP增长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作为检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是
否存在亲周期性的一个重要指标。2005年至2007年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
段,GDP增长率从10 4%飞速发展到2007年的最高峰13%,2008年受产业结构
调整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GDP增长率下降到9%,若存在亲周期效应,则商
业银行的P/L指标应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下图4.3可以看出,除了中国银行,其他三家银行的P/L指标都呈逐年上
升趋势.没有表现出亲周期的特征。而中国银行的P/L指标在2007年大幅下降,
2008年又有小幅下降,说明应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变化,中国银行对未来资产质
量的评估缺乏前瞻,在经济高涨时,降低了对拨备的计提,而在经济衰退时,
面对快速扩张的信贷规模也没有提高审慎性,导致总体P/L值呈现下降的趋势。
从单个银行来看,中国银行的P/L值绝对数值最高,交通银行的P/L值最
低,且与其他三家银行的差距较大。
圈4.3四京银行的(P/L)变化圈
上文中,我们直观地分析了四家银行与贷款损失准备相关的一些指标的变
化趋势。综合来看,工商银行在多项指标上处于四家银行中的领先地位,且指
标的优化幅度也较大,这说明工行在经历改制上市后,其风险管理水平有了很
大的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得到很大增强。而交通银行各大指标均居耒位,其
不照贷款余额是四家银行中唯一上升的一位,说明经济危机对其资产质量带来
的影响较大,但是其总体趋势是在优化的。此外,在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行为
的亲周期性进行研究分析中发现,工行、建行和交行的计提行为没有显示出周
期性,而中国银行的计提行为显示出了一定的亲周期性。
下文我们将进一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特征,主要包括
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贷款损失准备增长率与贷款余额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该指标考察
的方式从形式上看就是P/L指标的分子与分母变动率的关系,与上文运用P/L
指标来分析计提行为周期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单纯地考虑信贷增长与银行贷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款损失准备的关系,考虑对新增贷款的风险态度;而后者考虑了宏观经济环境
对整体贷款质量的影响,考察拨备的计提能否反映宏观经济的变化。
通过表4.3可以直观发现:贷款损失准备增长率与贷款余额增长率总体上是
呈正相关关系。针对具体银行运用EXCEL中的CORREL函数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工商银行的相关系数为O.9372,建设银行的相关系数为0.5362,中国银
行的相关系数为.0.6577,交通银行的相关系数为O.859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增长率和贷款余额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其在贷
款高速增长的同时谨慎性并没有随之增强,这与上文通过P/L指标与宏观经济
周期的变化关系所反映的结果共同验证了中国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行为有
一定的亲周期性。而从其他三家银行的数据结果来看,这些银行在信贷扩张的
同时增强了对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体现了审慎性原则。
裹4.3 四家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增长率与贷款增长率情况
单位:亿元
工商银行建行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拨备GR 贷款GR 拨备GR 贷款GR 拨备GR 贷款GR 拨备GR 贷款GR
2005 17.11% 10.37% 11.21% 4.10% 48.24% 20.47%
2006 16.13% lO.38% 21.39% 15.42% 13.34% 8.80% 36.OO% 20.22%
2007 19.03% 21.18% 16.06% 15.32% 1.88% 17.21% 27.64% 19.09%
2008 17.55% 12.17% 24.18% 15.94% 10.82% 15.63% 37.32% 20.28%
注:数据来源根据上市公司年报计算GR表示增长率(Growth Rate)。工行2005年改制完成,2004年的
财务数据和2005年的财务数据之间的变动性与改制后几年的数据变动性具有本质的不同,不具有可比性。
第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与银行盈利能力(拨备前利润)的关系。
从表4.4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四家银行的拨备前利润额随着市场业务的发展
及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而逐年增加,拨备前利润增长率均在2007年达到了顶峰。
2008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各家银行的利润增长率都有所下降,其中下降幅度
最大的是中国银行,因其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大。
表4.4四家银行有关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与拨备前利润的财务数据
工商银行建行银行
当年拨备余额拨备前拨备前利当年拨备余额拨备前拨备前利
年份
计提增长率利润润增长率计提增长率利润润增长率
2005 266 899 137 17.11% 691 20.52%
2006 300 16.13% l,037 15.35% 190 21.39% 847 22.57%
2007 33 1 19.03% 1.482 42.91% 20l 16.06% 1,209 42.74%
2008 365 17.55% 1.818 22.67% 362 24.18% 1,560 29.03%
3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当年拔备余额接备前拨备前利当年拨蔷余额拨备前拨备前利
年份
计提增长率利润润增长率计提增长宰利润润增长率
2005 1l 21% 48 24% 53 32%
2006 117 13 34% 783 229 33 92%
2007 83 l 88% 982 25 42% 63 75%
10 82% 1,031 4 99% 37 32% 24 00%
嚣据栗谭:根据上市公司年报计算。
从下图4.4可以直观地看到:四家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余额和拨各前利润
(银行的盈利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运用EXCEL中CORREL函数得出
总体相关系数为0.9678)。同时,银行的年拨各计提额也随着拨各前利润的增
加而增加(除中国银行)。但总体来说,各家银行年拨备计提额的增长幅度要
远小于拨备前利润的增长幅度,说明银行在计提拨各时前瞻性不够。具体各家
银行而言,相较于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的年拨备计提额的增长率要
远小于其拨备前利润的增长颧;交通银行2008年的年拨备计提增长率要大大高
于在此之前的年增长率,这与其2008年不良贷款余额的上升有密切关系;中国
银行的年拨备计提额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并没有随着拨备前利润的增长而
增长,这再次说明中国银行的拨备计提缺乏前瞻性(而非前瞻性不够),这与
前文分析得出的中国银行的拨各计提具有亲周期性的特点是相对应的。
圈4.4四素镊行有;皂年攮鲁计提符、拨鲁余瓤与拨鲁苗利润的柱状田
单位t亿E
工商韫行
嚣r 1 .,;”*
1竺王■叠
iJLlJ. I -#;女覆
I

;拥,

**§

弊姑骼

...
一行基■I, 一J鏖■■一
磊111
7

一■J? 一1重!

蛳蜥蛳m帅啪啪哪。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1.2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又称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于国有大型股
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其资产业务的规模要小得多。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经历的
市场化经营时间较长,其经营管理、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等制度方面的建设
也相对较成熟,同时由于没有历史的包袱,这些银行的不良资产宰相对较低。
目前我国上市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共有7家,分别是招商银行、浦发银行、
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深发展、中信银行和兴业银行。其中,招商银行、民生
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以及深发展是我国最早在A股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
行.它们是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化运作的先锋。
对于最早在A股上市的五家商业银行,根据其上市年报的披露,各家银行
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模式所经历的发展路径如上一章所述,从最初的针对“一
逾两呆”的果账计提固定比例的呆账准备金到按照风险五级分类法根据不同风
险类别提取不同比例的准备金,再到目前的按照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
第22号》)的规定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未来现金流贴现法进行单项或组合资产的
减值测试(根据规定上市银行2006年开始实施)。其中,浦发银行从2008年
开始才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计提,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均在2007年上市,从
上市以来就采用的是新会计准则的标准。
新会计准则下的准备金制度不同于原有制度,没有对计提的范围做出明确
的规定,不赵贷款的内涵也延伸到了减值贷款。准备金的计提种类也从原有的
专项准备、一般准备和特种准备原则性地发展为减值准各和一般风险准备,贷
款损失准备计提中人为判断因素更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但是,
监管当局目前仍然是依据五级风险分类的口径来监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所
3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相关财务数据指标的统计仍沿用旧制度。截止到2008年底,7家上市银行有
关贷款损失准备的具体财务数据见下表4.5:
表4.5七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情况
单位:亿元
名称指标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贷款余额2,069 3,075 3,740 4,722 5,657 6,732 8,744
招不良贷款余额124 97 108 122 120 104 96.77
商拨备余额68 85 109 135 162 187.5 216.1
银不良贷款率5.99% 3.15% 2.87% 2.58% 2.12% 1.54% 1.1l%
行拨备比例3.30% 2.77% 2.90% 2.86% 2.88% 2.79% 2.47%
拨备覆盖率55% 88% 10l% 11 1% 135.6% 180% 223%
贷款余额1,744 2,551 3,109 3,772 4,609 5,510 6,976
浦不良贷款余额77.3 64.6 76 74 84 80 84.7
发拨备余额49 63 89 106 128 153 163
银不良贷款率4.43% 2.53% 2.45% 1.97% 1.83% 1.46% 1.21%
行拨备比例2.84% 2.46% 2.87% 2.80% 2.77% 2.78% 2.34%
拨备覆盖率63.6% 97% 117% 142% 151.5% 191% 192.5%
贷款余额1,283 2,018 2884 3781 4,721 5,550 6,584
民不良贷款余额27.9 27.7 38.7 48.3 58.93 67.7 79.21
生拨备余额24.5 32.3 42.5 49.9 64.2 76.6 118.9
银不良贷款率2.04% 1.29% 1.31% 1.28% 1.23% 1.22% 1.20%
行拨各比例2.29% 1.84% 1.64% 1.30% 1.46% 1.38% 1.8%
拨各覆盖率88.06% 121% 109.7% 100.2% 108.9% 113% 150.1%
贷款余额883 1.507 1.811 2,285 2,598 3.061 3.555
垡不良贷款余额52.7 63.7 71.7 71 70.9 68.9 64,9
夏拨备余额29.5 36.4 44.1 49.3 59.6 75.3 98.1
银不良贷款率5.97% 4.23% 3.96% 3.11% 2.73% 2.25% 1.82%
行拨备比例3.34% 2.41% 2.43% 2.16% 2.35% 2.45% 2.76%
拨备覆盖率55.99% 57.1% 61.5% 69.34% 84.15% 109% 151.2%
贷款余额841 888 1,262 1,496 1,822 2,210 2,837
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深不良贷款余额97.65 1 16 144. 145.7 145.65 124.8 19.3
发拨备余额32.39 41.74 51.11 62.33 69.37 60.23 20.27
展不良贷款率11.6% 13.1% 11.4% 9.74% 7.99% 5.64% O.68%
拨各比例3.85% 4.70% 4.05% 4.17% 3.96% 2.72% 0.71%
拨各覆盖率33.17% 36% 35.5% 42.77% 47.63% 48.3% 105.1%
贷款余额2,031 2,424 3。244 4,001 4,994
兴不良贷款余额50.8 56.5 49.8 46.01 41.45
业拨各余额44.16 51.11 62.75 71.14 94,01
银不良贷款率2.50% 2.33% 1.53% 1.15% 0.83%
行拨备比例2.18% 2.11% 2.59% 1.78% 1.88%
拨备覆盖率87% 90.51% 126% 155% 226.6%
贷款余额3702.54 4,632 5,752 6,649
由不良贷款余额153.11 115.65 85.13 90.42
信拨备余额123.30 97.86 93.4 135.64
银不良贷款率4.14% 2.50% 1.48% 1.36%
行拨备比例3.3% 2.11% 1.62% 2.04%
拨备覆盖率79.88% 84.6% 110% 150%
数据来源:上市银行年报。其中:不良贷款余额=次级类贷款余额+可疑类贷款余额+损失类贷款余额;不
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贷款余额;拨备比例=贷款损失拨备余额(专项拨各)/贷款余额;拨备覆盖率=
贷款损失拨备余额(专项拨备)/不良贷款余额。
通过对上表数据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各家银行总体的风险管理水平、抗风险能力逐步提高,在信贷资产
规模逐年扩大的基础上,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拨备覆盖率持续上升。其中,
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在200%左右,充足的拨备增强
了其未来抵抗风险损失的能力。
具体而言,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的不良贷
款余额较2007年末有所上升,因而其不良率的下降是由信贷资产规模扩张因素
造成,而非信贷资产质量本身的提高。不良贷款率降幅最大的是深发展,从5.64%
下降到0.68%,主要是因为深发展在2008年底进行了大规模的呆账核销(大部
分都是2005年以前发放的历史不良贷款),这同时造成了拨备余额的下降,由
于不良贷款余额下降的幅度大大超过拨备余额下降的幅度,造成了拨备覆盖率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幅提高。此外,通过计算分子和分母的贡献度后发现,造成招商银行、华夏
银行和兴业银行的不良率下降的原因中规模效应占据主导作用。
第二,与拨各充足性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与贷款总额的
比例(P/L),该比例可以用来衡量商业银行在宏观经济波动的环境下如何对贷
款计提准备金的。在上一节的分析中,我们研究了该指标在宏观经济发展形势
下的变化趋势以验证商业银行的拨备计提行为是否有一定的亲周期性。
自2002年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2007年达到顶峰,2008年
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增率放缓。通过观察自2005年
以来的这一指标的变动情况发现:招商银行的P/L指标先升后降,2008年这一
指标的下降幅度较大,但是其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持续下降,且拨备覆盖率
已达到220%,说明其资产整体质量较好,但是拨备计提的前瞻性不够;浦发银
行2007年的P/L指标相对于2006年上升,而2008年的指标相对于2007年下
降,且低于2006年的水平,尽管拨备余额增加,但是有部分是因为不良贷款余
额增加,说明银行针对新增贷款的风险拨备计提缺乏前瞻性,这会增加未来拨
备计提的周期性;此外,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以及中信银行的P/L指标都表现
为先降后升,说明这些银行的拨备计提具有不同程度的亲周期性;华夏银行的
P/L指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相应的不良贷款余额逐年下降,说明华夏银行在拨
备计提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亲周期性,而是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除了P/L指标可以反映商业银行的计提特征外,贷款损失准备增长率与贷
款余额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贷款损失准备(拨备)的计提与银行盈利能力
的相关性也是用来反映商业银行拨备计提特征的重要指标。
第一,贷款损失准备增长率与贷款余额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运用EXCEL中的CORREL函数对表4.6中的数据进行相关性研究发
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增长率与贷款余额增长率之间呈现
微小的负相关关系,说明银行在信贷高速增长时谨慎性并没有增强。就单个银
行而言,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以及兴业银行的拨备增长率和贷款增长率之间呈
微小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649、0.1334和O.3619),说明这些银
行在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相对的审慎性;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和深发
展的拨备增长率与贷款增长率之间呈微弱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
一0.094,.O.0601和一O.2389),说明其对信贷风险管理审慎性不足;中信银行的
负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为一O.989),并且结合数据发现,其拨备余额的变动与
37
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经济周期的变动成反向关系,即在经济周期的高点拨备余额减少,而经济下滑
时拨备余额增加,说明它的拨备计提具有亲周期性。
衰4.6 七家银行有关拨备增长率与贷款增长率的数据
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
拨备GR 贷款GR 拨备GR 贷款GR 拨备GR 贷款GR 拨备GR 贷款GR
2003 25% 48.62% 28.57% 46.27% 31.83% 57.28% 23.39% 70.66%
2004 28.2% 21.62% 41.26% 21.87% 31.57% 42.91% 21.15% 20.17%
2005 23.85% 26。25% 19.10% 21.32% 17.41% 31.10% 11.79% 26.17%
2006 20% 19.8% 20.75% 22.19% 28.66% 24.86% 20.89% 13.7%
2007 15.74% 19% 19.53% 19.55% 19.31% 17.56% 26.34% 17.82%
2008 15.25% 29.89% 6.53% 26.60% 55.22% 18.63% 30.28% 16.14%
深发展兴业银行中信银行
拨备GR 贷款GR 拨备GR 贷款GR 拨各GR 贷款GR
2003 28.86% 5.59%
2004 22.45% 42.12%
2005 21.95% 18.54% 15.74% 19.35%
2006 11.29% 21.79% 22.77% 33.83% .20.63% 25.10%
2007 .13.18% 21.29% 13.37% 23.34% .4.56% 24.18%
2008 .66.34% 28.37% 32.15% 24.82% 45.22% 15.59%
数据来源:根据上市公司年报计算得出。注:GR=Growth Rate
第二,贷款损失准备与银行盈利能力(拨备前利润)的相关性。从下表4.7
中的数值变化趋势可以发现:总体而言,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与银行盈利能力之
间成正相关关系,表现为随着拨备前利润的增长,商业银行的年拨备计提额也
随之增长,拨备余额也呈上涨趋势,这说明总体而言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
拨备计提行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就具体银行而言,其表现出来的前瞻性
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通过图4.5直观地看出不同银行的差异: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4.7 七家银行有关贷款损失准备和银行盈利能力的数据
单位:亿元
招商银行浦发银行
年份年计提额拨备前利润拨备余额年计提额拨备前利润拨备余额
2004 29.9 76.58 109 30.84 61.33 76
2005 37.87 103.7 135 33.12 77.5l 74
2006 41.52 136.2 162 37.43 97.77 84
2007 42.12 240.1 187.5 35.16 142.74 80
2008 53.58 304.6 216.1 34.71 187.74 84.7
民生银行华夏银行
年份年计提额拨备前利润拨备余额年计提额拨备前利润拨备余额
2004 13.6 42.25 42.5 12.53 28.93 44.1
2005 12.54 54.96 49.9 13.37 33-39 49.3
2006 21.57 73.94 64.2 23.10 47.2l 59.6
2007 22.36 114.48 76.6 33.11 71.32 75.3
2008 56.86 161.74 118.9 45.07 85.13 98.1
深发展兴业银行
年份年计提额拨备前利润拨备余额年计提额拨备前利润拨备余额
2004 18.8 23.7l 51.1l 11.50 38.89 44.16
2005 18.03 24.4 62.33 15.7l 53.4l 51.11
2006 13.3 34.72 69.37 23.48 73.94 62.75
2007 14.27 51.98 60.23 15.9l 124.01 71.14
2008 65.88 73.80 20.27 32.38 172.75 94.01
中信银行
年份年计提额拨备前利润拨备余额
2004
2005 10.55 65.73 123.3
2006 14.8l 83.20 97.86
2007 28.6 160.00 93.4
2008 53.79 229.9 135.64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年报
从下面的图表4.5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不同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的计
提与银行盈利能力之间相关性是不同的:招商银行的年拨备计提额增长率要远
远小于其拨备前利润的增长率,同时拨备余额的增长率也明显小于拨备前利润
增长率,说明其前瞻性很弱;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的年拨备增长率与拨备前利
3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润增长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拨备余额也拨各前利润的增长而增长,说
明这两家银行拨备计提的前瞻性较强;相反.浦发银行拨备前利润的快速增长
并没有带来年拨各计提额和拨备余额的相应提高,说明其在拨各计提方方面缺
乏审慎性和前瞻性;深发展在2007年之前的年拨各计提额变化率与拨各前利润
的增长率成反向关系,也说明了其计提行为缺乏前瞻性,并且在2008年底,由
于核销大量的坏账导致当年拨备计提增加,与此同时拨备余额大幅下降,这也
反映了其以往拨各计提不足;兴业银行的拨备计提体现出了亲周期性,即在经
济上行期(2007年)降低了拨备计提额,而在经济的下行期(2008年)增加了
拨备的计提,没有随着拨各前利润的增长而增长,没有体现出前瞻性;中信银
行的拨各计提体现出与拨各前利润增长的正相关关系。
田4.5七寮银行有关年拨备计握搬、拨备隶颧和拨鲁前利润的柱状田
单位E元一一
鬟差M

耕姑姑


:¨

一Jl。
『—■■。一
i
丽!:l,一J。一

一_'重。~ l:~

m
m∞∞∞∞。~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1.3城市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刨设的,经过十
多年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尽管发展程度良莠不齐,但有
相当多的城市的商业银行己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并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消化历
史上的不良资产,降低不良率。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地方金融市场,为当
地的经济建设、中小企业和城镇居民提供金融服务,这种业务特点决定了城市
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高、风险大,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期,其服务的中小企业更
易受到外部经济的冲击,从而对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因
此,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能力的强弱是其能否在新形势下
面对挑战和机遇寻求更大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
我国目前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有三家,分别为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
银行。自上市以来,这三家银行就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的规定,采用
未来现金流折现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具体计提方式见下表4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裹4.8 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的拨备计提方式
计提方式
对单项金额重大的金融资产进行单独减值评估,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进行组
合评估;如果没有客观证据表明单独评估的金融资产存在减值情况,则无论
金额是否重大,将其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到期按合同条款偿还所
南京银行
有到期金额的能力)的金融资产组合中进行组合减值评估;对组合金融资产
的未来现金流进行评估时,以该组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以及与该组金融资
产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资产的历史损失经验为基础。
对己识别的公司类不良贷款进行单独减值损失评估;定期对发放贷款和垫款
组合的减值损失进行评估,如发生减值,则减值损失的金额为发放贷款和垫
款账面金额与预计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已进行单独评估,但没有
客观证据表明已减值的金融资产,无论重大与否,均与其他具有类似信用风
宁波银行险特征的金融资产构成组合进行减值评估,对组合未来现金流的估算是参考
历史损失经验和目前的经济状况决定。
对公司类不良贷款(五级分类为次级、可疑和损失)采用单项评估的方式计
提减值准备:五级分类为正常和关注类的公司类信贷资产(不包括银行承兑
北京银行汇票贴现)及个人贷款采用资产组合评估方式计提减值准备;五级分类结果
为损失类的公司类信贷资产减值准备认定为100%;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根据
减值情况按照单项评估方式计提减值准备。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各家银行的计提方式在本质上一致的,只是在具
体执行的细节方面有所区别,例如,将何种资产进行单独减值评估(公司类还
是所有贷款),重大金额的界定标准是什么等。
具体财务数据见表4.9。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由于历史发展路径以及当
前发展模式的不同,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规模要远远小于大型国有股份制
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信贷资产规模最大的是北京银行。这
三家银行在股改上市前都采取过各种措施消化历史不良资产,降低不良率,因
此上市后不良率均较低。就单个银行表现来看,南京银行在不良贷款余额上升
的情况下,不良率有所下降,说明不良率的下降是由资产规模的扩张导致;北
京银行的不良率和不良资产余额呈“双降’’趋势,说明其信贷资产的质量控制
较好;宁波银行的不良率最低,但是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不良贷款余额上
升幅度较大,导致不良率有所上升。
从拨备覆盖率的角度看,三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都超过150%,说明其整体
4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抗风险能力较强。其中,宁波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下降较大,从2007年的360%
下降到2008年的152%,显然2007年的比例过高了,虽然充足的拨各覆盖率说
明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很强,但是过高的比例影响到了银行资金地利用效率,
从而影响到银行的收益。
从P/L指标来看,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的该指标均呈现出先下
降后上升的趋势,表现出明显的亲周期性特点,这说明三家银行的拨备计提均
缺乏前瞻性,在宏观经济的高点(2007年)计提的拨备不足,从而导致在经济
下行期(2008年)增加拨备的计提,使得P/L值上升。
裹4.9 城市商业银行有关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情况
单位:亿元
银行名称指标2005焦2006矩2007矩2008年
贷款余额200.67 255.05 306.29 401.80
不良贷款余额6.46 6.30 5.48 6.59
南京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6.34 6.75 8.05 11.22
不良贷款率3.22% 2.47% 1.79% 1.64%
贷款损失准备比例3.16% 2.65% 2.63% 2.79%
拨备覆盖率94.43% 107.25% 146.88% 170.25%
贷款余额196 281 365 492
不良贷款余额1.2 O.93 1.30 4.5
宁波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3.25 3.72 4.68 6.9
不良贷款率O.61% 0.33% O.36% 0.91%
贷款损失准备比例1.66% 1.32% 1.28% 1.4%
拨备覆盖率271.49% 405.28% 359.94% 152.5%
贷款余额1,118 1,296 1,572 1,931
不良贷款余额48.97 46.39 32.4 29.87
北京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40.1 40.5 38.8 53.8
不良贷款率4.38% 3.58% 2.06% 1.55%
贷款损失准备比例3.58% 3.12% 2.47% 2.79%
拨备覆盖率81.97% 87.28% 119.88% 180.11%
数据来源:上市银行年报。其中:不良贷款余额=次级类贷款余额+可疑类贷款余额+损失类贷款余额;不
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贷款余额;贷款损失拨备比例=贷款损失拨备余额(专项拨备)/贷款余额;拨备
覆盖率=贷款损失拨备余额(专项拨备)/不良贷款余额
此外,我们仍然从贷款损失准备增长率与贷款余额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
4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及贷款损失准备(拨备)的计提与银行盈利能力的相关性来研究这三家银行
的拨备计提特征。
第一,贷款损失准备增长率与贷款余额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对下表4.10中的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贷款损失准备增长率与贷款
增长率之间呈微小的正向关关系,即银行在信贷增长的同时,对贷款的风险审
慎性有所提高。这点可以直观的理解为,当宏观经济处于下行期时,银行往往
对新增贷款的风险估计比较保守,从而增加对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
裹4.10 三家银行的拨备增长率与贷款增长率状况
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
拨备增长率贷款增长率拨备增长率贷款增长率拨备增长率贷款增长率
2006 6.47% 27.09% 14.46% 43.36% 0.99% 15.92%
2007 19.26% 20.09% 25.58% 29.89% .4.1% 21.29%
2008 39.37% 31.18% 47.43% 34.79% 38.65% 22.84%
数据来源:根据上市银行年报数据计算
第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与银行盈利能力的关系。
对下表4.1 l中的数据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三家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
的计提与银行盈利能力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就单个银行而言,南京银行和北京
银行的正相关关系更显著一些,而宁波银行的正相关关系则弱一些,说明三家
银行的拨备计提总体上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程度有所不同。
表4.11 三家银行有关年拨备计提额与拨备前利润的情况
单位:亿元
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
年计提额拨备前利润年计提额拨备前利润年计提额拨备前利润
2006 1.06 8.77 8.9 17.04 4.5 35.32
2007 1.88 12.5l 9.8 21.64 6,5 52.79
2008 4.OO 21.40 2.57 17.79 1 7.2 86.65
4.2我国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行为的计量分析
上文中,我们运用财务工具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上市银行有关贷款损失
准备的计提情况,同时定性分析了银行的计提行为与不同的宏微观因素的相关
关系(包括宏观经济增长状况、银行的盈利能力以及信贷政策等),从中我们
4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发现上市银行的准备金计提行为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亲周期性,但是同时也表现
出了一定的前瞻性。下面我们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以此来比较不同
类型的上市银行的信贷行为差异。
1.模型的设定
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比例的因素涉及宏微观两个方面。宏观因
素通常是外生性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增长率、市场利率以及货币政策等,它们
对所有银行的影响是相同的。微观因素涉及到银行自身的状况,包括信贷增长、
不良贷款以及反映银行异质性的其他因素(如经营范围、管理能力等)等。上
述宏微观因素的影响可以体现在银行每年发放的贷款规模上,因此我们用各年
度的贷款规模作为其中之一的解释变量。
通常情况下,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比例反映了银行对贷款内在损失的估
计:经济上升时,贷款质量上升,预期损失减少,从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比
例随着信贷规模的扩张而下降;而当经济下降时,既存贷款损失的增加以及对
新增信贷资产未来质量的保守估计,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比例随着信贷紧缩
(信贷增长率的下降)而上升。
此外,银行的盈利能力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比例的影响可以用来反映银行
的计提行为是否存在前瞻性。利润的增长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影响具有
双重性:一方面,银行经理人为了使业绩更为平稳,往往会在经济上升期和利
润增长时增加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比例,这是一种前瞻性的计提行为;而另一
方面,经理人可能会增加现期的利润分配,而将未来的可能损失留给继任者,
这导致了在经济上升和利润增加时,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比例并没有相应提高,
反而存在下降的趋势,这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基于以上的分析,被解释变量是各银行的贷款准备金计提占当年贷款余额
的比例(LL最),解释变量是各银行每年的贷款总额(TLOANi,)和拨备前利润
额(TBPROFIT.)。为了克服样本不足的问题,本文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
分析法,并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来控制不同的银行之间的异质性影响(如各家
银行在贷款政策、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模型的形式如下:
LL瓦=6i+p xTLOAN.+1/xTBPROFITf,+sIl
研究对象为4家国有控股上市银行(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以及7家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城市商业银行的因数据过少在此不做研究)。对于国有控
股银行,样本区间从2005年至2008年(用以验证四家银行上市后的贷款损失
4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拨备计提行为);对于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样本区间从2002年至2008年。
具体参数估计结果见下表4.12和4.13:
表4.12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型估计结果
Variable Coe伍ciem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TLOAN -8.75E一07 2.75E.07 .3.178722 0.0098
TBPROFIT 1.60E一05 4.12E.06 3.880915 0.003l
Fixed Effects
ICBC—C 0.0407 1 0
CCB—C 0.037088
BOC—C 0.046175
盯—C 0.023210
Weighted Statistics
R-squared 0.991626 Mean dependent var 0.037015
Adjusted R-squared
S.E.of regression
F.statistic
0.987438
0.001709
1184.103
S.D.dependent Val-
Sumsquared resid
Durbin.Watson stat
0.015246
2.92E.05
2.547632
Prob(F-statistic) 0.000000
表4.13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型估计结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TLOAN 一6.66E.06 2.01E.06 .3.305772 0.0020
TBPRoFIT 2.12E.06 3.56E一06 4.848766 0.0041
Fixed Effects
CB—C 0.034404
PD—C O.031906
MS—C 0.021716
HX~C 0.028052
SD—C O.036428
XY—C 0.022288
CITIC—C O.02 1 994
Weighted Statistics
R-squared 0.984172 Mean dependent Var 0.053215
Adjusted R-squared 0.98 1 007 S.D.dependent vat 0.045907
S.E.ofregression 0.006327 Sumsquared resid 0.001601
F-statistic 2487.234 Durbin—Watson stat 1.4743 14
Prob(F—statistic)0.00000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第一,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对贷款损
失准备计提比例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负,且国有银行的相关影响程度
更显著。结合实证检验所处的经济周期,从2002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一直处于
上升周期,说明这两种类型的商业银行在信贷规模扩张的同时,由于信贷资产
质量的改善以及对未来预期的乐观,导致了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比例相对下降。
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自从经历股改、注资以及上市以来,核销大量的不良资
产,资产质量得到大幅改善,市场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在新增贷款的同时更
加风险与效益的平衡,所以整体的资产质量能够保持持续上升的状况,导致了
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对计提损失比例影响更加明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商业银行真正经历市场化的时间短,并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所以
对未来预期损失的衡量将是对商业银行审慎性风险管理最大的考验。
第二,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拨备前
利润)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比例的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这
两类银行目前在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上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且国有银行从数
据上看显著性更强。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样本统计区间的不一致,
国有银行的样本期间短,而且统计的期间是国有银行上市后所经历的宏观经济
和自身经营管理水平高速发展的阶段,在信贷管理方面,其正通过大幅计提拨
备来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所以相对而言其显著性会较高。
4.3实证分析的结论
从本章的分析中,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当前上市银行均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采用未来现金流贴现法
定期对贷款进行单项或组合减值测试并据此计提减值准备。该方法是与国际会
计准则相接轨的公允价值法的应用,能够更及时准确地反映银行信贷资产的真
实价值。但是这种计提方式依赖于银行对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的预期,对商业
银行的风险计量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我国上市银行对该方法的具体
应用仍是建立在五级分类基础上,根据贷款类型以及风险类别来确定是采用单
项评估还是组合评估的方式进行减值测试。
第二,随着上市银行在经营治理、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逐步提高以及整
体金融环境的改善,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近年来呈现出“双降”
47
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的趋势,同时拨备余额和拨备覆盖率也逐年“双升”,即使在2008年宏观经济
经历了大幅下滑的一年,最终的年度财务数据仍然显示了这一良性的发展趋势。
具体来说,因为历史发展路径的不同以及没有历史包袱,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
行在这些相关指标上要优于国有控股股份制商业银行,而城市商业银行在上市
前也经过了不良资产的核销,且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因而财务指标也显得比较
乐观。但是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这些指标上的优化速度上要快于其他股份制
商业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我国上市银行不良率下降的
因素中由于贷款规模的扩张而带来的稀释效应很强。尤其是2008年,大部分银
行不良率的下降都是主要贷款规模的扩张,还有几家银行在不良贷款余额上升
的情况下由于规模效应而导致不良率的下降。因此,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
仅仅靠着两个指标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从一般理论上讲,经济下滑期往往会伴随着商业银行的信贷紧缩,
因为出于对于风险的考虑以及监管资本的约束,商业银行对未来的不乐观预期
会加剧审慎性地放贷。贷款损失准备最本质的作用就是为了弱化这种亲周期的
信贷行为,而弱化地前提条件是计提了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
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央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指导下,信
贷总量并没有出现紧缩,财务报表的数据显示银行信贷的持续增长,这一方面
对恢复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由未来经济的走势对信贷资产
质量的影响也是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监控管理能力的考验。但是,具体到信贷结
构看,大多数的资金流向了国有大型企业以及一些现金流比较充裕的企业,这
固然是商业银行从自身控制风险的角度出发做出的理性信贷行为,但是中小企
业作为社会这个有机体最重要的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困境将导致整个社会的困
境,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当前信贷扩张的背景下并没有得到缓解,所以尽
管信贷总量在扩张,但是相对于最需要资金的群体、相对于最能够活跃宏观经
济的群体来说信贷是在紧缩的,这是符合一般理论的。
第四,通过财务分析和计量分析发现,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与拨
备前利润(银行的盈利能力)总体上呈现出正相关关的关系,说明商业银行在
盈利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拨备计提,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但是就各个银行而
言,前瞻性程度是不同的,且有部分银行缺乏前瞻性(如中行、浦发和深发展),
这说明部分银行机构逻辑上有存在利用准备金操纵利润的可能。此外,上市后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国有商业银行所表现出的前瞻性总体上要强于其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主
要是由于国有股份制银行在上市后,随着治理水平、经营能力的提高,依托于
原有的资源优势,其盈利能力大幅提高,并且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也
随着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而增强。所以自上市以来,不断强化对对风险的控制,
大力计提拨备以弥补过去在这方面的不足,短期内的表现就比较明显。
第五,通过将P/L指标的变动趋势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相联系,发现国
有股份制上市银行的亲周期性不是很明显(除了中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
行中有部分银行的亲周期性较明显,此外,城市商业银行的亲周期性会也相对
显著一些。这说明了部分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力方面相对较弱,拨
备计提缺乏前瞻性。四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表现良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它
们目前都处于大力计提拨备的阶段,因此相对来说亲周期性没有那么明显,而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行为时间相对较长,在信贷行为方面的传统惯
性较大,所以表现的相对明显一些。
第六,通过对我国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增长率和贷款增长率之间的关
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增长率和贷款
增长率之间是微小的正相关关系(除中行),这意味着自上市以来,国有股份
制商业银行在高速的信贷扩张中考虑到了随之增加的信用风险,并审慎性地增
加了拨备的计提,但是微小的相关性意味着这种审慎性是不充分的。而全国性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出了总体的负相关性(除了招商银行、浦发银
行以及兴业银行外),说明它们在信贷的扩张过程中审慎性并没有增强。
4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完善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政策建议
5.1当前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文的介绍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处于新旧制度相并
存的时期。对于上市银行,其所执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基本实现与国际会计
惯例相接轨;而对于他商业银行,仍然执行的是基于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制度上
的计提模式。在贷款的核销与税收处理方面,我国的规定非常的苛刻,不利于
商业银行的有效经营与发展。
具体而言,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上市银行所采取的按照未来现金流折现计提减值准备的方式,虽然
能够使银行更加及时准确地反映信贷资产的真实价值,但是这种基于公允价值
法的会计计量模式造成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更为密切,从而
表现出更强的周期性。
此外,目前新会计准则对减值贷款计量的相关规定比较笼统,各家银行在
遵从总体原则的基础上执行不同的细节操作,新会计准则下的贷款减值准备的
计提将更多依赖于银行内部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和银行所积累的贷款迁徙数
据、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等数据,这将对内部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也
造成了不同银行之间的比较难度。在当前市场基础环境不完善,相关监管信息
披露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这可能使贷款损失准备金成为商业银行少计提拨备,
制造虚假利润,虚假资本充足率的工具,造成银行拨备计提的波动性。
第二,新会计准则和监管政策存在本质的冲突。以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金
融工具的方法对商业银行的损失准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引起一些新的问
题,其中之一就是新会计准则和当前监管政策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协调和分歧。
新会计准则强调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之前要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贷款损失业已发
生,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失,不论可能性有多大,都不能计入减值。而银行监
管当局要求银行不仅要对已经发生的损失计提专项准备,还要对可能发生的损
失计提一般准备。可见,新会计准则规定的准备金计提原则与银行监管政策的
审慎性和前瞻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
此外,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等同于会计标准,
因此监管当局可以通过对银行贷款的五级分类的检查来对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充
分准确做出判断。但是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贷款减值准备方法与监管方法
5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发生了分离,这使得监管当局无法直接对银行减值准备计提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从而增加了监管难度。
第三,当前有关贷款损失准备的税收政策仍然采用的是2002年颁布的《金
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该方法是按照贷款余额的1%的比例差额
提取,这是一种普通准备金法。由于核销的呆账并不能及时获得税收优惠,造
成了商业银行的税收负担。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实际存在的坏账往往要高于
呆账准备金,因此存在对银行的过渡征税问题,这也使得很多银行为了避免过
多缴纳所得税,往往以呆账准备金的计提余额为限,不提不核,致使大量本该
处理的呆账不能及时处理。
同时,财政部门对于呆账的认定条件过于简单且范围过窄,这造成大量不
符合条件的但事实上的呆账被排除在外。而且在经办行申报呆账时必须提供数
十种证明,这些材料的获取涉及到银行内外十多个部门,过于严格和繁琐的程
序严重影响了认定的效率。
第四,对于非上市银行采取的五级贷款分类制度,一直以来各家银行执行
的参考标准为央行2001年发布的《贷款分类指导原则》和2002年颁布的《贷
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这两部文件在相关规定方面过于原则,对不同等级的贷
款分类方法界定不够具体,导致了操作弹性较大。同时,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计
提参考计提比例多年未变,并不能体现经济周期发展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变化的要求。虽然目前各家银行包括上市银行都在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更
为细致的分类规则,以更准确的评估风险状况。但是,总的来说分类标准仍然
过于简单,并不能完全反映风险状况,尤其是缺乏考虑行业性差异带来的风险
因素。因此并不能科学、客观地评估商业银行不同类别的贷款风险。
同时,扭曲的内部考核体制会造成部分银行机构为达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
良贷款率“双降"目标,有意放松分类标准,有的甚至任意调整“五级’’分类
的结果,隐瞒资产的真实质量。
5.2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财政、税务以及监管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协调,规范统一银行拨备
核销制度及政策。各方要统一认识,要在均衡局部与总体,短期与长期利益的
基础上协调统一政策规范。具体而言,要提高《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法》和《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银行贷款
损失准备计提指引》的一致性,明确相应的计提内容、计提原则和计提标准等。
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划分并明确财政、税务及监管部门在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政策
的制定、调整、监督、执行等方面的职责。
第二,积极落实新会计准则实施下的各项配套工作。监管当局要引导商业
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把握市场的能力。同时亟待对具体的操作规范制
定更详细的指引,以规范各行的计提工作,防止由于自主权过高带来操纵利润
和资本充足率的行为,这也有助于提高同业的可比性和监管的有效性。此外,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离不开良好的数据模型,因此应当鼓励各家银行(包括监管
当局)做好数据指标的监控搜集统计工作,为模型的开发和完善提供优质的数
据支持。
对于现行的五级分类制度,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是必然要存在的,它是监管
当局的监管基础,也是许多中小银行目前的计提基础。现行的五级分类制度需
进一步完善,要夯实计提基础,强化对银行贷款风险分类准确性的监管与控制,
加强对贷款资产质量的持续监测与考核。
需要强调的是,监管当局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资产质量的评价不应仅仅
以“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指标的降低为标准,仅仅以这两个标准来
进行监管,容易诱导银行资产风险评估上产生的利益倾向。
第三,简政放权,将拨备计提及呆账核销自主权归还给银行,提高银行业
金融机构拨备核销的主动性。按照现行的制度规定,银行本已初步具有拨备计
提及损失核销的自主权。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旧需要相关行政部门的层层审批,
这与目前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及银行业改革发展形势极不相称。
第四,明确建立特种准备的法律规定,特种准备金是作为防范国家信用风
险和行业风险的有效补充,由商业银行根据不同类别贷款的特殊风险情况,风
险损失概率及历史经验,自行确定按季计提比例。从概念上讲,特种准备金不
是商业银行经常提取的准备金,而是遇到特殊情况,针对贷款组合中的特定风
险,按照贷款内在损失计提专项准备金基础上提取的,计提的基数为某一特定
贷款组合的全部贷款余额。但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特种准备金的很少,
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期,一些行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商业银行已经有必要建
立特种准备金。
5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Berger A N,Udell G F.Did risk—based capital allocate bank credit and cause a
“credit crunch”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
1994,26:585-608.
[2】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Press release:Basel II significant
progress on major issue【C】.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Basel,2003.
【3】Carling,J Linde and K Roszbach.The internal ratings based approach for
capital adequacy determination【J】.Banking Research,200 1(6):1 2—1 3.
[4】Care M.Dimension of Credit Risk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Economic Capital
Requirements[J].NBER Working Papers7629,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2000.
【5】Jackson P,Perraudin W.Regulatory Implication of Credit Risk Modeling[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0,24(1):1—1 4.
【6】Kiyotaki N,Moore J.Credit Cycl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 105
(2):2 1 1—248.
【7]Kim D,Santomero A.Forecasting Required Loan Loss Reserves[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1993,45(1):3 15-329.
[8】Koskenlya H,Heikki T.Nordic Banking crisis[J].Banking of Finland bulletin,
1994,8(1):15-22.
【9]Keeton W R.Causes of the recent increase in bank security holdings[J].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Economic Review,1 994,79(2):45-57.
[1 0]Kanaya A.Song L Loan Review.Provisioning and Microeeonomic Linkage
【R】.IMF Working Paper,No.00/195,2002.
[1 1]Jimenez,G and Saurina,J.Credit cycles,credit risk and prudential regulation
【J].Journal of Central Banking,2005(6):65—98.
[1 2]Laeven,Majnoni G.Loan Loss Provisioning and Economic Slowdowns:too
much,too late?[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3(12):178—197.
【13】Rochet,JC.Capital requirement and the behavior of commercial bank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2,36:1 137-1 178.
Thomas Dangle,Alfred Lehar.Value—at—risk VS Building block regulation in
53
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bank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4(1 3):96—1 3 1.
[15]Walter J R.Loan loss reserve[J].Economic Review,1991,7(8):20.30.
[1 6】World Bank.Bank Loan Classification and Provisioning Practices in Selected
Development and Emerging Countries[J]. Finance Forum,2002(6):19-2 1.
[17]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2001.
【1 8】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2002[M1.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2003.
[19]李宇嘉,陆军.贷款损失准备金与信贷紧缩【J].当代经济科学,(3):56.64.
[20]李彦斌,王伟华.关注银行贷款核销制度【J】.中国金融,2005(9):54.56.
[21】何光辉.银行贷款损失税收待遇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
2001(3):53-57.
【22]胡冬鸣.贷款损失准备两种主要会计方法的运行问题分析【J】.金融理论与
实践,2006(7).
[23]孟春霞.浅议新会计准则实施对银行业的影响[J].金融会计,2009(1):24—25.
【24]孙天琦,杨岚.有关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调查报告一一以我国五家上
市银行为例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5(6):1 1 6.1 30.
[25]孙天琦,徐晓羽.国外有关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研究
[J].金融发展研究,2008(3):12—17.
[26]孙连友.商业银行亲周期性与信用风险计量[J】.上海金融,2005(3):28.30.
[27】温信祥,王刚,郭晓赞.商业银行风险拨备制度研究[J].金融论坛,
2006(1):9—13.
[28]王建军,杨坤,郗永春.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影响
[J】.上海金融,2008(1):80.83.
[29】肖伟.国有商业银行呆账准备金制度的回顾与思考[J】.金融会计,
2004(7):26·28.
[30】张文运,叶启斌.完善会计拨备制度推动商业银行发展[J].金融会计,
2009(11:14—19.
【31】张莉.新会计准则对银行业监管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财会通讯,
2009(3):57.5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当校对完论文,准备写这篇后记时,突然发现不知该从何说起。毕业论文
的完成意味着我很快就要毕业,就要告别学生时代、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朋友,
告别亲爱的老师,突然觉得有一丝失落。
回顾写论文的日子,就好像是一次漫长的攀登过程,我曾拜访相应的老师,
希望得到他们指导性的意见,也曾翻阅资料到深更半夜,都只为能够顺利而优
秀的完成毕业论文,能够为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划上完美的句号。
遗憾的是这篇文章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由于时间和能力所限,只能写
成目前这个样子;但是更要感激的是这篇论文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
很多人的指导和帮助,可以说这篇论文凝结着很多人对我的关爱之情。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一一孙天琦老师。从论文开题到论文定稿期间,
是他一直给我细心的指导,给出许多可贵的建议才促使我论文的顺利完成。同时
我也切身感受到其严谨的学术作风,认真的学术态度,深厚的学术功力。感谢孙
老师作为我踏上金融领域的领路人所给予所有无私的帮助。
另外,还要感谢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所有其他老师。各位老师道德与
学术并重,宽容博大的胸襟、谦逊朴素的为人,令我如沐春风,倍感温馨。永
远难忘各位老师在专业知识、人生观、世界观上的引领和指导。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告别学习生涯之时,请容许我向我最爱的家人表
示诚挚的谢意,想到他们,我总是感到温暖而安详。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正
是因为有你们的鼓励和支持,才有了今天的我。你们的哺育之恩,爱护之情让
我永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