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2312公司治理结构——国有银行效率损失及信息不对称的深层分析

山东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公司治理结构——国有银行效率损失及信息不对称的深层分析
姓名:镡方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徐超丽
2009041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陆续进行股份制改革以实现股票上市,银行的公司治
理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相对于中小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而言,国有商业
银行经营效率较低的情况仍现实存在。本文通过对国有银行上市前后经营效率值
的实证测算和比较,得出了银行效率水平仍较差的客观结论。
实际上,近几年理论界关于国有银行与其它银行的效率比较成果较多,但对
导致效率差异的制度性因素却较少涉猎。那么,国有银行效率较低的诱因和根源
到底是什么?本文认为,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银行信息不对称无疑是导致银行
效率损失的重要原因。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式各异,包括:商业银行与存款客户
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与借款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内部各组
织层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与股东、监管者、债权人及其它社会主体之
间的信息不对称,等等。银行对外和对内的各种信息不对称行为,严重扭曲了契
约方的交易关系,并导致产权主体缺位,造成经营和管理效率的损失。
如果说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银行效率损失的诱因,那么产生信息不对称的深层
次原因又是什么?本文认为,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其实是导致不对称进而
导致银行效率损失的真正根源。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就其本质意义来说,就是要解
决因为公司所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以及因代理成本过高而产生
的效率损失,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既具有公司的一般性特点,也具有股本结构、
委托代理关系和风险性等行业特性,国有商业银行更是具备产权虚置等更多的复
杂性。尽管经历较长时间的沿革,尤其是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次世
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有所建立,但仍存在诸多不完善的
地方,表现在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人事管理和信息披露等等各
个层面,本文对各个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针对上述问题,要想减少银行信息不对称现象,并依此提高银行效率,就必
须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上深化改革。包括:深入推进国有银行股权多元化改革;
建立科学的内部制衡机制;加快建立科学高效的矩阵式管理架构;建立和完善银
行信息披露制度;健全和强化银行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健全银行风险管理控制体
系,增强综合信息分析管理能力:完善市场和法规等外部环境建设,努力减少银
行信息不对称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数理实证和理论探讨,笔者期望,身处世界金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融危机之中的中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能更加科学合理,以其为主体的中国金
融体系将更加稳定。
关键词: 公司治理;银行效率;信息不对称;研究分析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Recently mor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begin to carry out the
shareholding reform诵m the purpose of preparing for the going public in the futur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banks therefore has undertaken great changes.As
comparing、)I,ith some small and medium size banks or foreign-invested banks,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is far from being satisfactory.
This paper calculates and then makes an empirical contrast of values of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state-owned banks before and心盱going public,and concludes that the
efficiency is quite undesirable.
Actually in recent years many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fficiency of state·owned banks and that of others,yet very few is
concerning about the systems which have resulted in the efficiency difference.What
are the problem’S triggers and sources?This paper maintains that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for efficiency loss.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cludes: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banks and depositors;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banks and borrowers;information asymmetry among
departments of the banks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among the banks,shareholders,
supervisors,loaners and other social organizations.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side
and outside the banks seriously twists the trad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ractual
parties and leads to the absence of property right ownership and loss of managerial
efficiency.
If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is the trigger ofefficiency loss,what is the ongm of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This paper holds the view that the lack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the real sourcc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The aim of modern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gency created by the separation of corporate
ownership and operation right,and the problem of efficiency loss caused by higher
agency costs.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banks has some common features of
corporations as well as certain specified industrial traits,such as shareholding
structure,agency relationship and risks.The state—owned banks also have the problem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of emp够property right.The impact of 1 997 Asian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current
world economic crisis have urged the banking corporations tO implement corporate
governance,yet there are still more tO impmve.This paper has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prevailing problems,such as property right,legal person governanc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personnel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releasing.
The state—owned banks must further enhance the refor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O as tO reduce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improve efficiency.The measures
include:ful'ther promoting equity diversity reform;establishing scientific interior
balancing system;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managerial matrix;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information releasing system;strengthening interior
impetus constraint system;perfecting risk controlling system and improving capacity
of analyzing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improving exterior environment such as
market,laws and regulations tO reduce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discussion,the author expects tO provide the
Chinese banking corporations with a mor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system corporate
governance,which ill return can lay a more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hinese financial
system.
Key Words:corporate governance;bank efficiency;information asymmetry;research
and analysis
IV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蓟拇学擞,是本人揪的指导下,独立进f亍研
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阿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舀攻中以啁氟靠舫暴明。本声明的法得绩}任由本人承担。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锞留、使用学植磁浊琦勺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陶送变沦为啪复印件和电子|悦危洚沧艾煳和借阅;
席弘授权山东沃学可以将席高雏擞的全瑚剜鼢内容编入有裹卷妫卧鞫基,厅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日】】弱射哟稀特锻保存沧妇脚鹾劫峭雏敝。
撇缝物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引言
依据中国加入WTO的相关协定,从2006年特别是2007年起中国银行业进入了
全面开放阶段,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国内外环境约束下,中国银行业近几年发生
了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发生巨变。四大
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最终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建
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三大国有银行采取“A+H一(或“H+A")形式
先后整体上市,农业银行的股改和上市也步入实质性阶段,截止目前,共有14
家国内银行实现上市目标:二是银行竞争格局的变化。入世过渡期后,中国银行
业公司治理结构在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也面临一个金融市场从相对封闭到相对
开放的过程,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金融机构甚至政策性银行在
内的市场竞争程度明显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在完成上市和重大信息充分披露后,
继续面临着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银行经营效率的压力。
与此同时,国内外经济学界对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状况和经营行为的诸多调查
研究均表明,四大国有银行在股改上市进程中,尽管其整体经营水平有了很大程
度的提高,但由于内部存在多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导致其真实的经营效率
(无论是市场效率还是管理上的X效率),与其它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乃至国际
先进水平相比仍明显处于劣势,市场竞争的后续竞争力亟需提高。深入分析国有
银行经营效率的差距,笔者认为,内生于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内部的信息不对称行
为是导致银行经营效率降低的内在原因,而这些信息不对称行为产生的深层根源
则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基础管理制度一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不
完善。正是遵循“银行效率损失——信息不对称——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这一
由表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笔者对以工、农、中、建为主体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的效率状况和信息不对称经营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得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
理结构是减少国有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提高经营效率的关键这一政策结论。
2国有银行经营效率的实证比较
效率从根本上讲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定义,在帕累托意义上最终归结于投
入产出约束,即既定投入水平条件下的产出最大化或既定产出水平条件下的投入
最小化,体现为一种资源配置概念。商业银行效率就其根本也是一种投入产出约
束,是对其经营成本和效益的综合反映,它可以反映商业银行产出能力、资源利
用效果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经营特征,是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就分类而
言,银行效率可分为规模效率、范围效率和X效率等,其中:前者更多是数量经
济意义上的一种技术效率范畴(笔者统称之为市场效率);X效率是管理效率范
畴,更经常的体现为一种非效率概念,如银行X非效率,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
于非市场竞争的原因,而是因为公司治理机制缺陷、从决策到执行的延迟、人类
行为的惯性、尤其是银行各层级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不对称等管理性因素,可能导
致的效率损失我们称之为X非效率。实际上,X效率是除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之
外的所有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总和,可以用来评价商业银行的技术和人力资源
的整合能力以便控制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管理水平差异,委托代理成本大小
等。X效率按对前者的间接计算确定。传统理论认为效率来自规模经济和范围经
济,但是根据Berger(1993)的研究,反映管理能力的X非效率至少可以解释银
行20%的成本消耗,而规模和范围低效率造成的成本消耗仅占5%。由此可见,导
致银行效率损失的深层次原因十分复杂,本文更多偏重于研究因公司治理结构缺
陷而衍生的信息不对称行为对银行效率的侵害,对其它可能导致国有银行效率损
失的行为不在探讨范围。
近年来,中国国内关于各类银行效率尤其是包涵市场效率和管理效率在于的
综合效率的实证研究日趋活跃,基本上都得出了国有银行效率水平普遍低于股份
制商业银行的结论。其中,魏煜、王丽(200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我
国银行1997年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报酬进行研究,指出提
高员工素质、限制固定资产购置和杜绝可贷资金的盲目增长应当成为提高国有商
业银行效率的主要办法。钱蓁(2003)运用随机成本边界模型(SFA)测算了从
1995年至2000年我国8家商业银行的x效率状况,认为自有资本比例、所有权结构
安排、利息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是造成我国银行效率差异的主要因素。张健
华的研究(2003)表明,经济环境变化、监管政策调整、市场化水平是影响银行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效率水平的重要外部因素,而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则是重要的内部影响因素。刘
志新、刘琛(2004)采用效率分析的自由分布方法(DFA)对我国14家商业银行
1996年至2002年的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四大国有银行的效率较低,而股份
制银行尤其是上市的中小股份制银行效率相对较高。迟国泰、孙秀峰、芦丹(2005)
采用参数方法(SFA)对中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1998--2003年的成本效率状况进
行了深入分析,结论是国有银行的真实成本效率明显逊于中小股份制银行。徐传
谌、齐树天(2007)对中国14家商业银行1996-2003年经营效率的分析表明,中
小股份制银行的效率水平要普遍高于四大国有银行而具有比较优势,并得出要加
快国有银行产权改革实行更加切实有效的公司治理规则的结论。
囿于数据资料缺失和统计专业知识限制等综合因素,笔者在对国内银行业效
率的研究分析主要引用中国建设银行山东分行王宪明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
近两年经济理论界公开的部分科研资料。2006年以来,王宪明采用交叉评价DEA
的方法,选择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
国建设银行)和十家全国性的主要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
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
行、福建兴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重新界定银行的投入产出变量,对包含银
行X效率意义在内的综合效率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03年到2005
年,主要的数据来源于2004年到2006年的<中国金融年鉴》。经整理和测算的
具体样本数据如下:
表l 2003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投入项(input)
D删员工人数(人) 实收资本(亿元) 营业费用(亿元) 机构数(个)
中国工商银行389045 1606.66 502.14 24129
中国农业银行511425 1292.52 386.07 36138
中国银行171777 1863.90 270.26 11609
中国建设银行342967 1862.30 397.11 16613
交通银行55510 171.08 90.70 2145
中信实业银行9457 140.32 32.97 379
光大银行8569 82.17 34.94 31
华夏银行6681 35.00 22.53 220
民生银行5273 36.25 30.05 185
广东发展银行12449 35.86 29.76 526
深圳发展银行6471 19.46 20.63 241
招商银行15965 57.07 48.16 1400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兴业银行7259 30.00 20.85 256
l浦东发展银行7796 39.15 33.68 329
表2 2003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产出项(output)
mm 贷款数量(亿元) 净利息收入(亿人均净利润(亿中间业务收入
元) 元/人) (亿元)
中国工商银行33929 985.42 0.0000636 85
中国农业银行22683.93 513.35 0.0000376 35.10
中国银行21591 568.67 0.001671 41.29
中国建设银行21221.34 602.43 0.000653 51.59
交通银行5552.77 124.83 0.000777 13.94
中信实业银行2483.72 46.85 0.001633 3.45
光大银行2486 47.81 0.000505 2.98
华夏银行1507.56 37.78 0.001200 2.00
民生银行2017.73 42.69 0.002638 1.37
广东发展银行1926 37.31 0.000320 3.52
深圳发展银行1101 21.14 0.000657 1.79
招商银行3074.8 75.3l 0.001397 7.94
兴业银行1631 45.11 0.001356 1.50
浦东发展银行2551.11 63.38 0.002009 2.87
表3 2004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投入项(input)
DMU 员工人数(人) 实收资本(亿元) 营业费用(亿元) 机构数(个)
中国工商银行375781 1606.69 461.09 21223
中国农业银行489425 1292.52 578.98 31004
中国银行164193 1863.90 346.90 11306
中国建设银行254689 1942.30 627.77 14458
交通银行54408 390.70 115.98 2592
中信实业银行9918 177.90 46.13 390
光大银行NA NA NA NA
华夏银行7007 42.OO 27.34 243
民生银行6382 51.84 43.86 216
广东发展银行11702 35.86 34.27 487
深圳发展银行6373 19.46 24.57 240
招商银行17829 68.48 65.14 410
兴业银行7060 39.99 28.73 292
浦东发展银行8974 39.15 44.3l 340
注:其中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的2004年员工人数和机构数不可得,笔者用2003
年和2005年平均值代替。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4 2004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产出项(output)
D删贷款数量(亿元) 净利息收入(亿人均净利润(亿中间业务收入
元) 元/人) (亿元)
中国工商银行37052.74 751.14 0.000798 92.1l
中国农业银行25900.72 551.13 4.09E—05 71.72
中国银行21465 722.08 0.001275 50.97
中国建设银行18132.9 1014.88 0.001925 73.52
交通银行6381 251.92 0.000295 19.96
中信实业银行3064.4 73.74 0.002185 4.49
光大银行NA NA NA NA
华夏银行181I.12 46.57 0.001451 2.24
民生银行2883.62 73.73 0.003193 4.12
广东发展银行2157 56.07 8.72E_05 5.07
深圳发展银行1261.95 31.43 0.000463 2.48
招商银行3759.07 115.19 0.001763 11.87
兴业银行2030 58.04 0.002373 2.34
浦东发展银行3109.05 88.86 0.002151 3.86
表5 2005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投入项(input)
DMU 员工人数(人) 实收资本(亿元) 营业费用(亿元) 机构数(个)
中国工商银行361623 2480.00 601.20 18764
中国农业银行478895 1507.38 585.86 28234
中国银行190828 2094.27 385.18 11018
中国建设银行333240 2246.89 733.50 13977
交通银行57323 458.04 180.12 2607
中信实业银行13485 266.61 60.25 416
光大银行NA NA NA NA
华夏银行776I 42.00 34.89 266
民生银行9447 72.59 60.07 240
广东发展银行12284 NA NA 500
深圳发展银行6274 19.46 25.97 238
招商银行20653 103.75 79.09 456
兴业银行8337 39.99 3 8.85 328
浦东发展银行1015I 39.15 57.58

350
表6 2005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产出项(output)
DMU 贷款数量(亿元) 净利息收入(亿人均净利润(亿中间业务收入
元) 元/人) (亿元)
中国工商银行32895.53 759.83 0.000932 123.76
中国农业银行28292.91 437.31 2.18E-05 96.13
中国银行22350 852。39 0.001441 62.20
中国建设银行24534.54 1165.51 0.001413 92.61
交通银行7714 315.91 0.001612 25.4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信实业银行3301.27 91.83 0.002210 6.12
光大银行NA NA NA NA
华夏银行2336.88 54.90 0.001661 2.97
民生银行3780.72 96.70 0.002861 4.94
广东发展银行NA NA NA NA
深圳发展银行1561 26.13 0.000561 3.07
招商银行472I.85 128.50 0.001903 18.56
兴业银行2425.72 68.22 0.002945 3.16
浦东发展银行3772。22 111.01 0.002448 5.2l
根据上述数据,采取交叉评价效率的方法,利用llatlab6.5软件计算样本银行交叉评价
效率值如下表:
表7 我国商业银行的交叉评价效率值
2003年2004年2005年
中国工商银行0.5421 0.6051 0.6675
中国农业银行0.2499 0.3648 0.3672
中国银行0.4803 0.6163 0.6569
中国建设银行0.4015 0.6560 0.6913
交通银行0.6362 0.5639 0.4927
中信实业银行0.5499 0.5450 0.5077
光大银行0.6402 NA NA
华夏银行0.6775 0.6635 0.7129
民生银行0.5767 0.7951 0.7422
广东发展银行0.6212 0.6588 NA
深圳发展银行0.5912 0.5960 O.6115
招商银行0.7267 0.7928 0.7798
兴业银行0.6304 0.7567 0.7608
浦东发展银行0.7532 0.8061 0.8444
上述分析基本上是针对国有银行从开始股份制改造到股票公开发行上市这
三年区间的(建行、中行和工行分别于2005年10月27日、2006年7月5日和
2006年10月27日股票上市)。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在股份制
改造过程中,在各个年份的截面其交叉评价效率值均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其
中股份制银行中的招商银行(2003年为0.7267,2004年0.7928,2005年0.7798)、
上海浦发银行(2003年为0.7532,2004年0.8061,2005年0.8444)、民生银行
(2003年为0.5767,2004年0.7951,2005年0.7422)效率值较高,国有商业
银行中中国农业银行(2003年为0.2499,2004年0.3648,2005年0.3672)效
率值较低;从2003年到2005年,几乎各个商业银行的交叉评价效率值都有不同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程度的上升,其中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
商银行有非常显著的提高,这说明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绝对交叉评价效率值比其它
银行低,但股份制改造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在经济环境变化和自身改革的情
形下,国有银行经营效率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其中:中国工商银行的交叉评价
效率值从2004年的0.6051提高到2005年的0.6675,中国建设银行的交叉评价
效率值从2004年的0.6560提高到2005年的0.6913,中国银行的交叉评价效率
值从2004年的0.6163提高到2005年的0.6569:中国农业银行由于自身特殊因
素导致股份制改造相对滞后,表现在效率水平上位于国有银行之末,其交叉评价
效率值在2004年和2005年几乎没有变化。
在上述对各银行效率值进行客观测算的基础上,王宪明还对影响银行效率的
各微观因素,如产权制度、市场份额、资产质量、人力资本等6项因素进行了回
归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与效率值存在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产权结构得到1%的改善,那么银行效率值将提
高0.25%。
表8 全球与国内三大行的盈利水平比较
净利润(亿元人民币) 工艺均资产回报率(%)
2005 2006
两年增
2007 增长率2005 2006 2007 复合增长
长率
年年年“) 年年年率
(%)
工商银行376 493 31 823 65 O.66 0.7l 1.05 35
建设银行392 463 18 685 47 O.92 0.92 1.18 8
中国银行259 428 65 620 31 O.70 0.96 1.16 43
国有银行
342 461 34 227 47 0.76 0.鹄1.13 23
平均
国际三大
1495 1514 1.37 1.22 1.23
银行平均
注:1、数据来源:各行已公开披露的中报、季报和年报数,2007年包括预计数据。
2、国际三大银行指按英国《银行家》排名全球1000家银行前三位的美洲银行、花旗集
团和汇丰控股。下同。
2005年以后国有银行进行实质上市阶段后的效率状况,由于缺乏对国内各家
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完整统计数据笔者未再进行比较分析。考虑到国有银行公开上
市后,关键是要面对外资银行竞争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本文对已公开发行上市的
工行、建行和中行等三大国有银行最能够反映其效率成果的盈利能力、经营结构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资产质量三项经营数据的绝对值进行统计,并与花旗银行等三大国际银行的先
进水平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如表8一表10:
表9全球与国内三大行的资产及收入结构比较
信贷资产占总资产比例(%) 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净收入比例(%)
2007年2007年
2005年2006年2005年2006年
上半年上半年
工商银行49.7 47.1 45.9 10.5 lO.2 12.7
建设银行52.2 51.3 50.4 9.4 7.4 lO.6
中国银行47.2 45.6 45.8 19.3 18.2 19.9
国有银行
49.7 48.0 47.4 13.1 ll-9 14.4
平均
国际三大
44.9 43.9 42.1 48.9 52.8 56.8
银行平均
表10全球与国内三大行的资产质量比较
不良贷款(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率(%) 拨备覆盖率(%)
2007年2007年
2005年2006年2005年2006年
上半年上半年
工商银行1544/4.69 1377/3.79 1287/3.29 54.2 70.6 81.3
建设银行945/3.8 944/3.3 934/3.0 66.8 82.2 90.7
中国银行1032/4.6 982/4.0 952/3.6 75.9 91.3 99.5
国有银行
1174/4.36 1101/3.70 1058/3.29 65.6 81.4 90.5
平均
国际三大
497/0.90 590/0.97 792/1.28 262.8 240.4 204.3
银行平均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得出两个主要结论:一是国有银行经过股改、财务重
组和公开上市,经营效率得到积极的改善,盈利水平大幅上升,资产及收入结构
不断优化,资产质量持续提高。这种综合经营水平的提高甚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
比其速度也是比较快的,例如以平均资产回报率衡量的银行盈利能力在迅速提
高,与花旗银行等先进银行差距在迅速缩小。二是国有银行效率与国际一流银行
的综合差距仍是十分明显的。截止2007年上半年,全球前三大银行的净利润是三
大行的2.4倍,非利息收入占比是三大国有银行的4倍左右,而国有银行的不良贷
款率则是三家国际银行的2.6倍,平均不良拨备覆盖率仅为三家国际银行的44%。
总而言之,通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国有银行与国内
中小银行的效率差距比较明显,即便在公开上市后,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效率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差距仍是全方位的,在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差别的因素
中,我们发现银行内部信息不对称行为是导致效率损失的重要原因,而这种信息
不对称又往往与银行产权制度有诸多的关联。正如上述实证研究曾提及的:完善
的产权制度对商业银行效率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完善的公司治理
结构下,银行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将得以改善,从而保证商业银行内部市场化的运
作机制得以发挥作用。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银行内部信息不对称行为及对经营效率的影响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的基本假定,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
置是每个经济单位的最终目标,商业银行也不例外,但它要求的市场环境是信息
比较充分与完备的完全竞争市场,银行方能真正实现商业化运作并实现效率目
标。现实中,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却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结构,这就
直接加剧了体系内外的信息不对称行为,并因此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
导致效率损失,从而也违背银行公司法人治理的根本要求,也影响到国有银行向
真正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
3.1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和具体表现
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是指银行体系内外部的合约当事人不能拥有一致对等
的信息,其中一方对另一方并非充分了解,由此可能导致交易成本增加和金融效
率损失。信息不对称既是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内生特征,也受组织制度等外生性因
素影响,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诸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其中很大程度上是银
行公司治理等外生制度性因素造成的,从而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银行的
经营效率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效果。
3.1.1商业银行与存款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负债是商业银行开展经营的基础,是立行之本,因此,众多存款客户与银行
之间的关系是银行要面对的首要市场契约关系,而且这种交易关系往往是存款人
先发起的。我国改革开放“大一统一的银行格局打破后,众多国有银行和中小股
份制银行、地方金融机构纷纷成立,由于信息不对称,存款人在选择银行时一般
遵循以下原则: (1)在宏观金融形势稳定、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同时金融市场
发展不充分、存款收益均同的情况下,存款人视银行综合资金实力、信用状况和
网点布局服务是否便利等因素选择存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由于历史影响和国家
政策支持,相对其它性质的银行无疑居有先天竞争优势。(2)在市场存在不正
当竞争或金融市场深化、银行存在存款产品收益差异或居民理财类产品充分丰富
的情况下,存款人要么选择能高息存款,要么选择理财产品更丰富、资金收益更
大的银行。
实际上,在存款人与商业银行的交易关系中,存款人基于上述标准选择银行
1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几乎总会使自己处于信息弱势,双方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比较突出
的。其原因是: (1)由于存款人对商业银行的真实资产质量和整体安全性实际
了解甚少,出于对逆向选择的担心可能使其在存款时会十分犹豫,如果政府尚未
建立完善的银行评级制度,存款人对银行的信用水平和财务状况的真实性不了
解,在市场不完全竞争和监管当局手段不充分的情况下,高利率、高收益可能成
为其判断的首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个别从事不正当竞争、暗地支付高利率、
资信水平较低的银行有可能在这方面占据优势,从而在不完全的竞争市场逐步吞
噬规范经营银行的存款市场份额,导致逆向选择和对良好银行的“挤出刀。(2)
商业银行高成本吸收的资金必然要用于高风险投资以获取高额回报,假设资产风
险一旦超过资本金允许的底线,存款人资金安全就无法得以保障,由此商业银行
与存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又成为诱发道德风险的导火索。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商业银行和存款人相互博弈的关系链条中蕴藏着极大
的交易风险,对交易双方的利益都可能产生重大损害。金融行业由于其行业的高
负债性导致体系的脆弱性,在宏观经济波动期一旦个别银行倒闭,存款人由于缺
乏充足的信息去辨别持有其资金的商业银行是否健全可靠,极易产生强烈的取款
冲动,从而引发存款挤兑乃至对国家银行体系及金融安全造成冲击。上世纪90
年代初,我国经济生活中部分银行金融机构、民间“基金会一等非法高息揽储现
象十分突出,当经济泡沫一旦消除风险暴露,因储户挤兑资金支付困难导致金融
机构破产倒闭的现象屡有发生,中农信、海南发展银行以及大批民间基金会倒闭
均可证明。从国际上看,上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得到蔓延的重要原因正是
存款人对自身金融资产安全的担心和对银行体系信心的丧失,由于存款挤兑,仅
美国就有101家银行破产倒闭:1997—1998年亚洲金融大危机期间,日本、韩国和
东南亚等危机发生国家也有众多银行因资金支付问题而破产倒闭。2007年初以
来,始于美国蔓延的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危机,进而引发的时至今日的全球金融危
机,实际上也是商业银行因为过分的逐利性而在某种程度上诱发的道德风险,仅
花旗银行2007年四季度单季度亏损即达98.3亿美元,瑞士银行集团在9个月内次
贷亏损更是高达400亿美元董事长也因此辞职,美欧日等各国政府纷纷向金融系
统注资“救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国内金融机构也受到较大影响,而
且金融危机对世界实质经济产生的严重冲击至今仍远未结束。
山不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1.2商业银行与借款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与负债业务不同,在银行信贷市场上,商业银行与借款客户信息不对称更多
表现在银行的信息弱势地位上,借款企业拥有和掌握着企业的全部信息,包括资
产负债、现金流动、生产经营、资金运用情况、企业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企业
发展前途和长远规划等,同时也深谙其中蕴含的风险,而商业银行只能凭借企业
提供的财务报表等基础资料判断贷款风险,有些企业故意隐瞒其真实情况,提供
虚假信息骗取银行贷款,也有企业在取得贷款后,利用其信息优势或者通过兼并
破产等资产重组方式逃废银行债务,或者贷款到期后屡次申请转贷拖延不还最终
导致银行呆坏帐。上述行为仍归属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即:(1)逆向选择。
对银行经营而言,其逆向选择表现是指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贷款
风险的借款人,常常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而且是最可能得到贷款的“机会
人"。由于逆向选择可能招致风险,即使市场上有风险较低的贷款机会,贷款者
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导致银行“借贷一,而潜在风险较大的机会人相比而
言却最有可能从中得益,不能实现信贷资金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2)道德
风险。指在贷款合同交易发生后,借款人在银行不知情的情况下,隐蔽从事银行
并不期望的活动,不严格按照借款合同规定的用途合理运用资金,从而可能导致
贷款到期无法全部归还造成银行资金损失。在建立信贷关系后,商业银行很难观
察到企业如何提高效率合理运用信贷资金的信息,企业独占性的私人信息成为道
德风险产生的始因。
金融市场中的信贷信息不对称现象导致了银行业务操作的逆向选择和道德
风险,在微观上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造成威胁,严重影响到资产经营的安
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在宏观上影响到银行体系的有效运作,是金融市场正常
发挥功能的重要障碍。例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
行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巨额不良资产,逼迫实行严格的信贷配给,从而导致消极“借
贷"和贷款投放乏力的现象(根据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和维斯的研究,信贷
市场上贷款配给现象的出现就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的)。近几年,随着银
行综合体制改革的深化,对贷款质量和风险防范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求借款
人必须落实贷款担保物如保证、质押和抵押等,但部分信贷意识较差的企业利用
信息不对称,往往采取隐瞒欺诈手段,向银行提供经虚假评估的贷款抵押物、关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联企业间担保甚至同一抵押物多次抵押、出具虚假质押票据凭证等。前述的次债
危机实际上也是首要因按揭贷款出现道德风险而引发的,是借款人信用危机的最
终体现。
3.1.3商业银行内部各组织层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对于实行垂直层级管理的商业银行,上级与下级机构之间基本上是一种委托
一代理关系,根据委托一代理理论,代理人相对于委托人而言掌握着更多的信息,
在银行业推行层级授权经营、上收基层行审批权的管理体制下,这种信息不对称
可能从两个方面导致效率缺损:其一,代理人可能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损害
和牺牲委托人的利益,导致道德风险。在商业银行内部,一个委托人通常要监督
许多代理人,委托入难以对全部代理人实行完全的监督和控制。例如,目前我国
银行贷款质量管理实行五级分类口径,对于一笔当期新增的不良贷款,上级行难
以判断该笔贷款是因为代理人玩忽职守甚至寻租行为造成的,还是由于客观因素
造成的,在对贷款质量进行分类时,人为提高贷款质量级次、提供虚假信息的代
理入(下级行)可能混淆视听蒙混过关,获得个人和单位的双重福利,但反映真
实贷款质量情况的代理人却可能因暴露风险被问责直至机构负责人停职收贷、员
工被扣罚绩效工资收入,从而形成逆向选择的淘汰机制。其二,委托人在信息不
对称的情况下,有可能出于本位利益,对下级代理人申报的判断不准的贷款项目
任意否决,导致银行优质客户流失和经营效率损失。当前,在贷款项目审报过程
中,银行内部普遍存在着一种“责任非对称"的委托一代理人相互博弈现象:由
于实行严格的贷款项目风险问责制度以及审批、经营分离的项目审批制度,贷款
项目审批人在信息透明度差、不充分贴近市场和对项目投资前景看不准的情况
下,因担心被事后问责,对下级行申报的项目更多的使用“用脚投票"的消除方
式,即对看不准的项目一概投票说“不一,对多数人同意的项目一概说“是一,
而不是进行严格科学的贷前调查论证。从委托一代理理论上看,在产权上不具有
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的审批人如果遵循“一概否定’’或多数人同意即为通过的“从
众投票力游戏规则,不论项目事后是否产生风险均不需承担任何责任,反之则可
能因贷款发生不良而被追究责任。正是囿于这种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和代理人双
方对贷款企业可能形成截然不同的判断,一方面导致部分优质项目因得不到贷款
而被迫放弃,造成银行经营效率损失,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委托代理人之间的相互
1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博弈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
3.1.4商业银行与股东、监管者、债权人及其它社会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商业银行是社会资金的融通中介,特别是在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发展不充分、
银行仍为社会主要融资方式的情况下,国有银行承担着很重的资金支持和金融稳
定的社会责任,从而与外界各种行为主体发生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在这些社会
关系中,因股份制改造和股权多元化,银行与包括政府和机构在内的各投资人之
间的关系最为重要,也以银行经营层与投资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最为突出。从实
际情况看,商业银行的经理人即行长阶层(或者高级职业经理人)掌握银行真实
的经营状况,是商业银行的实际控制人,在外界对银行监管不到位、银行经营信
息披露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无论是政府机构投资人还是持有银行股票的社会
大众,只是基于产权上的委托一代理关系,通过银行董事会或召开次数有限的股
东大会、银行年报等有限的信息渠道获得信息,实际上对银行真正的有价值的经
营信息了解十分有限。更关键的是,从各自利益角度分析,银行经理人和投资人
的利益趋向是完全不一致的,投资人追求的首要目标从短期看是资本利得或收益
分红最大化,长期目标是银行财富最大化,而经理人追求的基本上是包括职位、
收入、社会尊重、高档轿车、高级住宅等等在内的个人福利最大化,这从根本上
决定了掌握银行内幕信息的经理人阶层在主观上不情愿实现真正的信息公开披
露和经营成果共享,尤其是在银行经营状况不理想的情况下避免被股东要求减薪
降职或辞退。
3.2信息不对称对商业银行效率的负面影响
商业银行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相对成熟的权利制度安
排也是以股东大会为核心,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阶层等,同时,自上至
下存在着总行、分行(含一、二级)和支行的多层组织架构。如前所述,我国国
有银行信息不对称既表现在与外界各类行为主体的契约行为中,也弥散在银行纵
横向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委托一代理关系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在银行与企业之
间、银行上下级管理层之间、管理层与股东之间、股东与债权人、政府管理者之
间,每一层级都存在着代理问题,而由于国有银行的规模及组织复杂程度远胜于
其它中小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信息失真问题严重
1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加大了银行的委托代理成本和效率损失。总体上讲,这种非对称的信息分布,至
少在经营和管理两个方面削弱了银行的经营效率:
一是商业银行与外部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严重扭曲了契约双方的交易
关系,从而虚增交易费用削弱市场效率。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尽管我国的
市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因素和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在相互合作时
仍是一种彼此缺乏信任的扭曲的市场交易关系,尤其是在信贷市场,银行客户特
别是公司类客户信用意识极为淡薄,任意拖欠、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比较普遍。
企业为了获得银行提供贷款,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向银行提供所有生产信息和市场
信息,向银行提供的往往是有利于自身目标的信息,银行无法回避和克服企业故
意隐瞒信息造成的败德行为问题,导致资产质量恶化和不良贷款率攀升。同时,
银企信息不对称还人为增加了合约双方谈判成本,扭曲了银行存贷款等金融产品
的定价机制,使商业银行对市场信息缺乏灵敏的即时反映机制,对市场和客户有
可能产生错误判断,相对稀缺的信贷资源可能配置给潜在信贷风险很大的逆向选
择客户,而对于有正常资金需求的优质客户则予以“借贷一,进而影响到银行贷
款质量和资产盈利能力。比如一笔决策失误的贷款,可能给银行造成上亿元的资
金损失(近几年,最著名有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规建设项目贷款案件,给中
国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造成了20多亿元的资金损失),严重侵蚀了银行市场化运
作的微观基础。
二是银行内部所有者与各级经营者以及各管理阶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往
往导致产权主体缺位,造成管理效率损失。由于在各级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严重
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股东对经理人、上级行对分支行经营者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
缺失,出于各自本位利益的不同,各级代理人在经营过程中容易滋生追求个人福
利最大化的“搭便车一行为,既人为增加费用支出加大了银行经营成本,也成为
导致银行内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真正原因。近年来,金融系统内部员工徇私
舞弊、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大案要案时有发生,甚至存在国有银行内部群体性
的员工腐败案件(比较典型的如中国银行开平支行的许超凡等三任行长,在9年
的时间内盗窃银行资金总额达4.83亿美元;广东佛山华光集团金融诈骗案件案发
金额40多亿元,其中涉及当地多家银行的多名分支行领导和信贷员收贿),无一
不是因所有者对银行经营者信息掌控失误,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而造成。管理方
1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面的软约束和效率缺失直接导致操作风险,最终还是反映到经营业绩上,导致银
行费用增加、利润减少和效率水平下降。
16
4信息不对称的产生机理——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缺陷
在研究国有银行存在的各项信息不对称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低效率状况基
础上,我们试对导致上述现象的制度性根源—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深入透析。
4.1公司治理结构及其一般性原则
公司治理结构狭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
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
律、文化的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
如何控制,风险与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现代公司治
理结构就其本质的意义来说,就是要解决因为公司所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
代理问题,以及因代理成本过高而产生的效率损失,即要妥善处理好三方面的基
本矛盾:一是所有者和经理层之间潜在的利益不一致;二是所有者和经理层之间
的信息不对称;三是所有者和经理层之间承担的责任和风险的不对称。根据国际
先进经验,有效公司治理结构应体现以下一般性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二是股
权适当分散原则。以避免股权集中造成大股东对小股东的权益侵害和经营管理决
策的不公正干预。三是匹配原则。包括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合理匹配公司的剩
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建立以问责为特征的约束机制。四是透明性原则。即建
立适当和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减少银行内部信息不对称。五是竞争性原则。经
理层与公司股东以及掌握公司控制权的人员处于竞争性的变动中。具体而言,公
司治理结构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股东权利保护和股东大会作用的发挥;
(2)董事会的形式、规模、结构及独立性; (3)董事的组成与资格; (4)监
事会的设立与作用;(5)薪酬制度及激励制度;(6)内部审计制度等等。这些
内部治理方面制度安排的目的是减少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建立完善的监督、激
励、约束和决策机制,通过减少委托代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整体安排。
由于经营的特殊性和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特殊作用,银行业具有资本结构高负债、
市场交易非透明和行业管理较严格等特征,由此而决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与一
般公司企业的差异性,如股权结构、董事会人员构成、董事会结构、高级管理层
的激励等方面。具体讲,银行公司治理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资产负债
1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构的特殊性。同一般企业相比,银行的资产负债率非常高,一般都高达90%以
上,是典型的财务高杠杆企业,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低应
达到8%,也就是说银行最少用8元的本钱就可以做100元的事,这在其它行业是不
可能的,而如果出现破产风险,股东只以其极其少的出资承担有限责任,其余损
失需要存款人和债权人分担。因此,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尤其要重视对存款客户
和债权人利益的维护。(2)委托代理关系的复杂性。由于银行与存款人、贷款
入、股东、监管者以及上下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其委托代理关系十
分复杂,为代理人“搭便车刀和侵犯相关者利益提供了可能,从这个角度讲,加
大市场交易透明度、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对银行公司治理十分重要。(3)风
险管理的重要性。银行是社会资金的集聚场所,是资金运用的一个中间环节,银
行通过存贷款在不同的时间、地区和行业之间提供资金资源转移的途径,涉及面
非常广,这使得银行资金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风险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商
业银行的核心职能,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设计也要高度重视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风
险管理。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除具有一般商业银行的特点外,由于其所有权的政府
所有,使其公司治理结构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所有者虚置。
银行资产的最终所有者是国家,而国家的权利又是由政府来行使的,没有一个人
格化的产权主体,银行真正所有权的行使实际处于虚置。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国有股权管理的多头介入、职责交叉不清等低效率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导致效
率损失。(2)内部人控制严重。剩余索取权应当与控制权对应,但在国有银行,
管理者拥有许多重大事项的决策权、控制权,却几乎不具有剩余索取权,导致利
润最大化的激励机制严重缺失,管理层改善经营状况、提升服务水平的动力弱化,
委托代理成本增大。(3)制度性风险。在中国改革开放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
国有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经济改革的成本,充当“第二财政’’的角色,导致
大量不良贷款和经营效益低下。同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尤其是货币政策的主要
承载体,国有银行在政府每一次经济过热或经济紧缩而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时直接
受到冲击,与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银行相比在市场竞争力上因此有所弱化。
因此,政策性因素导致的制度性风险是国有银行公司治理改革面I临的又一个性。
1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2银行公司治理的沿革和概况
对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追溯于对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归根到底还
是出于对效率的追求。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特征之
一,为降低企业委托代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公司必须进行一系列有效的制度
安排,以解决因两权分离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激励与监督问题,特别是针对公司
经营者因自身利益目标与股东利益目标不完全一致而可能产生的“自利一行为,
努力解决因“搭便车一和“外部性"而导致的公司控制权弱化问题。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引起各国政府和众多权威性国际组织对银行公
司治理的高度关注,纷纷出台了如何进一步强化公司治理、完善公司治理制度框
架的各种原则与标准、政策与措施要求,其中对商业银行影响最大的,就是1999
年2月巴塞尔委员会专门就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问题出台了《加强银行机构公司
治理》的指导文件,进一步强调公司治理问题在银行经营管理及金融监管中的重
要性,并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定义界定如下: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通
过对银行经营和事务管理方式的治理,这会影响到银行对如下事情的处理:银行
目标的建立(涉及为所有者提供经济回报)、业务运作的日常管理、不同相关利
益者的利益、协同公司的活动及行为、保持经营的安全法和合法合规性、维护存
款人的利益。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6月4日发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
中,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作了如下阐释: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
级管理层等机构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和保证各机构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
排,以及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
从我国理论界看,在关于国有银行改革路径选择的研究中,针对国有银行
低效率的原因,一直存在“产权约束一和“管理约束一两大主流观点,其中产权
论的核心观点就是国有银行想要真正提高经营效率,就必须通过改善公司产权制
度,建立符合银行实际的公司治理结构。始于2003年末的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
正是希望通过银行内部改革和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来缓解产权约束,改善市
场效率和X效率。从2004年开始,我国开始对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陆续进行股份制改革,在银行体制改革、股改上市、不良资产剥离、资本金注入
等多个方面给予强力政策支持,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建、中、工三家国有银行
先后成功股改上市,农业银行的财务重组和股改上市也指日可待,可以说国有银
1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行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基本形成。但是深入分析国有
银行的经营效率状况,会发现国有银行目前仍存在诸多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导致
内部层层信息不对称行为的发生,从而严重影响了银行效率。
4.3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具体表现
金融市场就其根本是一系列交易合约的集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结
构的不完全性是不可改变的,信息的非对称性难以得到完全规避,但在我国现阶
段,银行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很多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的,这种因制度
因素而外生的效率损失是可以通过产权制度变迁和优化而得到改进的。
4.3.1缺乏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合理产权结构
产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产权结构的安排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
到所有者能否及时准确地收集代理人信息,对其实施有效监督以保障自身权益。
在经济学意义上,产权就是对财产所拥有的权利,是“在一系列可选择的排他性
行为中做出选择的权利一,产权制度就是为调整与财产有关的经济权利关系所做
出的一系列制度性规定。从产权制度安排看,现代商业银行多以股份制形式存在,
产权更具体的体现在股权结构安排上。银行由于其行业特性,公司治理结构与资
本结构有很强的关联性,在不同的资本结构下,银行内部权力机构的设计和运作
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西方发达国家看,基本上分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两种:英
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银行资本结构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重较大,股权很分散,
比较重视外部董事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如英国上市银行的股权结构中个人持有
股票的数量占到约80*,6,美国上市银行30%_70%为机构投资者,其余为投资散户;
德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银行股权相对比较集中,股东直接控制程度比较高。但从
近年来的沿变趋势看,银行股权结构越趋于分散化,例如:美国最大的商业银行
美洲银行共有9.8亿股,股东数为14.7万个;花旗银行共有33.67亿股,股东
数为9.75万个;法国商业银行共有7亿股,股东数为22.5万个。其中最为典型
的是香港汇丰银行,香港政府修订的《汇丰银行条例》明确规定,非经董事局批
准,任何人都不准持有银行1%的股份,因此其股权极为分散,汇丰银行共有84
亿股,股东数为17.5万个。
2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我国的情况看,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正在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造,主动引进
战略投资者,实施股权多元化,以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力带来的信息和效率损
失,建行、中行和工行均已公开上市。但总体上看,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股
权多元化程度尚远未达到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国有股权一股独大、居明
显优势的股权布局难以改变,已上市的三家国有银行产权性质并未发生实质性的
变化。例如,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由5家发起人共同发起设立,其所占公
司的股份分别是: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占85.23%,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
任公司占10.65%,国家电网公司占1.55%,上海宝钢集团占1.33%,中国长江电
力股份有限公司占1.03%。虽然建行在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后都按照<公司法》成
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然后银行的这种股份制并没有真正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
分离,公司的人事安排及经营管理实质上仍受到政府的直接影响,即使在引入美
洲银行、新加坡淡马锡等战略投资者后,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根据建
行与两家战略投资者签署的合作协议,美洲银行、淡马锡将分别最终持有建行
19.9%和5.1%的股权)。从中国银行的情况看,虽然已引进了苏格兰皇家银行、
瑞银集团、新加坡淡马锡和亚洲开发银行等4家战略投资者,但4家战略投资者
合计仅占21.85%的股份,单家股东所占股权都在15%以下,根据银监会制定的“单
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6,多个境外金融机构
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投比例不能达到或超过25%一的界限尚难以突破。
今年以来,国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及监督当局多次在公开场合声明,外资持股中
资银行20%上限并未松动。实际上,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关键不在于国家是否
控股,而在于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其他的投资主体是否能够形
成对控股方的牵制力,进而形成有效的银行治理机制。根据国内学者对银行股权
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研究,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绩效呈负相关,即股权越集中,
对管理者事前积极性的打击越大,银行经营绩效就越差。从我国国有银行目前的
股权分布情况看,无疑是难以实现有效分散股权提升效率这一目标的。在我国,
国有银行的股权结构相对单一,刚刚建立的银行董事会制度还不能在真正意义上
行使对国有资产负债的完整意义上的所有权,即所谓产权主体虚置和监督不充
分。应当强调的是,股权的单一化不可能形成严格的监督制约关系,股权的适度
多元化是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当银行股权适当
2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分散在投票权重不等的投资者手中时,出于对自身权益的关注,持股人会积极要
求银行经理阶层定期提供能反馈经营真实经营信息的各类财务资料,提高银行信
息的透明度。同时,这种股权安排也有益于减少单一大股东利用优势投票权来为
谋取自身利益时而侵害中小投资者权益的现象。
4.3.2缺乏科学合理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组织学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权力缺乏约束,就必将产生败德行为,法人治理
结构作为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具体化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
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企业成员间分配等,
其运行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进行适度的分权和制衡,以权力约束权力。按照我国
<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的规定,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应包
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四个组成部分,并对各自的功能、权利义务
关系和运作规划做出了明确规定。近几年,尽管国有银行按照国家总体改革规划,
先后成立了董事会等相应的组织,但在股权结构尚未改变、非国有投资人未加入
之前,银行内部实际上仍存着“党委会代替董事会"等公司职能混淆现象,譬如
作为银行经理阶层的行长往往同时又是董事会的成员(副董事长),在这种情况
下,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和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双重身份集于一身,根据不可能
正确履行监督和激励职能,“股东大会一董事会一监事会一相互制衡的内在机制
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而没有真正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就没有现代企业公司治
理结构中来自股东、董事、监视、外部关联者等方面全方位的强大信息交融平台
和监督约束机制。
从产权和委托代理关系上分析,国有银行所有权最终属于全体人民,由政府
代表人民行使资产所有权职能。国家并不是独立化的“经济人一,因此建立银行
法人治理结构,应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如中投公司)确定下一级代理人,由代
理人进入各商业银行的董事会,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职能,形成所有权代理。所
有权代理人也往往成为所在总行的实际经营者,形成经营权代理。但由于目前国
有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信息非对称,政府很难监督代
理人或者监督成本太高,在机会主义倾向的驱动下,各总行管理及经营者就有可
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偏离所有者的利益。代理人利用非对称信息,向委
托人(政府)隐瞒各项重大事实。包括向委托人隐瞒经营状况、经营环境等有关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以谋求委托人的较低期望值,从而减少经营压力,为谋取私利创造条件:向
委托人隐瞒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以骗取委托人的任命,等等。
4.3.3组织架构设置不合理,纵向管理层级过多,机构、人员总量臃肿,委托
一代理成本过大
组织架构对银行委托一代理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因为垂直管理
层次过多导致内部信息传递阻滞,总行不能充分掌握分支机构经营状况的信息,
上级机构不能随时掌握下级机构的真实管理信息,从而导致分支机构有可能利用
信息优势获取私利并增加整个系统的金融风险,导致市场效率和X效率损失。在
组织体系上,我国四大国有银行采用的是与行政层级对应的总分行体制,总分行
体制由五级组织架构构成:总行,省级分行,市、地区分行,县支行,县支行下
辖办事处、分理处及储蓄所,实行上级对下级的层层委托、授权经营。过长的委
托代理链条、过宽的管理幅度使国有商业银行规模臃肿,截止2006年末,仅工
商银行即在国内设有营业网点18000多个、员工超过36万人,建设银行设有分
支机构14000多个、员工近32万人,单家国有银行的机构人员规模几乎是国际
先进银行的十多倍。这种纵向层次过多、横向管理幅度过大的组织管理框架,既
人为加大了银行委托一代理成本,导致银行人力、财务费用、网点租赁费等费用
开支居高不下,成本管理弹性减小,银行市场效率和盈利水平明显降低。同时,
过多层级的机构设置也导致系统内政令上传下达、信息及时准确沟通的难度越来
越大,某项政策或信息经层层组织传达可能信号早已失真或丧失时效,造成管理
工作效率(也称X效率)降低,加剧了银行内部的信息不对称。例如,尽管国有
银行目前在资产管理上实行一级法人对全系统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模式,初步建
立了经营、审批、监管三权分离、相互制衡的信贷管理体制,但事实上分支机构
管理和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内部人控制",致使分支机构的目标和利益
多元化,总行与分支机构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引发的最大问题是分支机构违规经营
带来的金融风险,例如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扰乱了股票市场的正常秩序。
此外,针对一项新增的不良贷款,总行难以区分是由分支银行草率行事或者寻租
行为造成的,还是由于客观因素造成的,总行与分支行间因非对称信息导致的“委
托一代理问题"很突出。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4.3.4人事安排和薪酬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
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在于内部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安排,也就是公司
利益在股东、监管层和经理层之间的均衡分配,真正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国有银行在激励约束机制两方面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一是人事安排透明
度很差,管理层“官本位一意识比较严重。国有银行由于受长期以来行政管理方
式的影响,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命和职位的提升往往和行政级别挂钩,这种选拔和
考核通常偏离经理市场准则,任入唯亲、唯资历、唯学历、唯年龄等现象比比皆
是,而并非按照工作业绩客观评价干部,对正常的人事选拔和任命机制造成扭曲。
从管理层考核上讲,银行管理人员的工资标准也是比照公务员的标准制定的,高
层管理人员并不直接负责选拔和提升职员,也很难处罚、解聘和替换工作人员,
干部能上不能下、人员能进不能出、收入能高不能低成为一种经常现象。这些制
度安排造成了国有银行看起来更像一个政府机构,与真正的商业银行相比差距依
然很大。二是现行的薪酬分配制度不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在薪酬激励制度
上,国有银行现有的工资制度多是级别定额工资与业绩相关度很低的奖金和福
利,在委托人规避风险、代理人风险中立的情况下,定额薪金往往会导致严重的
激励不足问题:由于职位升迁与银行职员的努力并非高度正相关,所以,有关代
理人在审贷和监控贷款质量的工作中的努力程度相对有限,对于自身工作难以始
终保持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近几年,国有银行在薪酬考核上加大了绩效工资考
核权重,即员工除按等级按月获得基本工资外,还按季度对分解到本部门和岗位
的业务执行情况获取部分绩效工资,但在对产品和岗位贡献难以准确分配的前提
下,这种分配方式其实也是一种部门平均化的倾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和员工的
行政级别挂钩。
4.3.5缺乏充分规范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机制
信息披露制度,又称信息公开制度,起源于1844年的英国公司法,主要有
三大功能:一是执行效力,指信息披露有助于法律的执行,尤其是阻止公司内幕
交易;二是公众反应,即督促公司管理层切实履行自身义务,防止渎职行为;三
是告知功能,即向公众告知有关投资决策的信息。实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是国际
上银行监管的惯例,巴塞尔委员会自1975年2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国际银行
业有效监管的研究,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强调通过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完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善,提高透明度,建立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巴塞尔委员会先后发布了<提高银
行透明度》、《:披露信贷风险的最佳做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等文件,对
银行业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质量要求和方式进行了规范,将信息披露作为确保
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一个内在要求。
从我国的情况看,2000年11月14H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
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6号,对金融企业上市发行的信息披露作了特别规定,2002
年5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信息披
露的原则、内容、方式、程序均做出全面规范。但由于银行信息披露在我国是一
个新事物,在许多方面还需要逐步完善。一是受公司治理状况制约,国有银行信
息披露的动力仍不充分。作为长期国家直管的居有垄断优势的金融机构,由于现
有产权结构导致的所有者缺位和委托人虚化,致使银行管理层本身缺乏关于进行
充分的信息披露的意识和主动性,相反,为实现进一步升迁和个人利益最大化,
银行管理层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隐瞒不利信息,甚至编造虚假信息。部分
国有银行股票公开上市后,尽管初步建立了主要经营信息定期披露制度,但向社
会和广大散户股东披露的信息并不充分,一些重要的经营数据和管理信息,如机
构网点数量、人员变化、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等均未作透露。二是信息披露的相关
法规体系仍不完善。对比巴塞尔资本协议标准,国有银行现行有关信息披露的法
规体系远未健全,对资本结构、风险暴露与评估及资本充足率的披露远未达到要
求,且对国家现行规定的信息强制披露规定的执行也存在问题,个别银行因未提
足贷款损失拨备,其披露的盈利信息和资本充足率存在不实的问题。如现行‘公
司法》对董事个人责任缺乏有效规范,现行规定的责任事项上主要限于董事执行
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章程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害,以及董事会决议违反法律
法规或者章程使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的,而且责任形式主要为赔偿责任,约束力度
不足以警戒或制裁违法行为。同时,《公司法》对独立董事制度、信息披露制度
等对公司治理结构影响重大的管理制度也未建立科学规范和强制性的法律责任
机制,对关联交易尤其是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导致的连带责任也未明确体现。三
是审计不独立和会计准则不统一,使银行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低。目前,我国银行
仍然没有适当自身业务特点的会计准则可遵循,对相关银行会计事项没有严格、
统一的规定,各家银行的资产负债分类有很大的差别,对客户信息等级评定、资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充足率计算、坏帐准备计提等规定也不相同,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和不透明,
给管理决策和监管增加了很大难度。我国银行执行的是内部审计,其职能是仅对
其所在行负责,独立性比较差。此外,国有银行在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以及
外部审计这些内部治理结构的基础设施上,也与真正商业银行的差距很大。由于
缺乏制度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权威性无法得到保障,使国有商业银行
的信息大有几分“神秘色彩",严重削弱了外部关联者的监督,加重了内部人控
制现象,从而在多方面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和效率缺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政策路径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勒兰德和帕勒(H.Leland and D.Pyle)的理论,商业银
行正是因为从事生产信息的活动,发挥金融中介作用,缓解小额储蓄者和小额借
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便利经济社会中的生产性投资,才得以存在和发展。
鉴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状况,以及由此导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和
效率损失,必须从源头出发,对症下药,通过积极推进银行制度变革,努力完善
公司治理模式,加快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充分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尽可
能地减少信息失真和效率损失现象,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经营水平。
5.1深入推进国有银行股权多元化改革
目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尽管股份制改造进度不一,但均已初步实现了产
权主体的具体化,其中建、中、工三大银行已分别上市,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推动
产权主体的多元化,通过引进更为合理的产权主体,从而成为有效的市场经济竞
争主体。实现股权多元化是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实质和重心,根本出路
是通过多种途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的多元化、分散化、法人化。从世界范围
看,多数国家对商业银行治理的公共政策,就是把股权结构分散化,其中美国在
这方面是比较典型的。美联储推行的《银行持股公司法案》明确规定:如果一个
实体持有了一家银行49%以上的股份,就必须向公众披露:如果其股权达到或超
过10%,按要求就要进行正式的公示;如果其股权超过49%,则被认为已经存在
控股问题。因此,美国政府依据法律明确要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适度分散化。
在我国,国有银行股权多元化的关键取决于政府的决心和毅力,应当充分认识到
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重要意义,因为股权多元化不仅可以避免“一股独大一、内部
人控制等问题,也有助于继续改善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在这方面比较可行的改革模式:一是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根据国外权威
研究:银行股权集中于战略投资者可以强化银行内部监督和激励,减少信息不对
称,从而有利于效率的改进;发展中国家银行在产权改革过程中,允许外资银行
参与充当战略投资者会促进效率的改善(这一点从捷克和墨西哥等国家的银行非
国有化改革实践中已得到证实)。从中国的情况看,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进
入在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了压力与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合作的广泛前景。中资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具有明显的资源互补效应:一方面,外资银行需要中资银行
的国内网络资源和人民币资金优势:另一方面,中资银行需要外资银行的公司治
理和商业化运作经验、国际经营和网络资源优势。目前,境外一些金融机构纷纷
看重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中国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国有银行
和政府的密切关系,积极谋求参股中国国有银行。2007年,包括国有银行在内
的国内银行纷纷引进战略投资者,据透露,目前已有33家外资机构通过参股进
行25家中资银行,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于入股中资银行显示了极大的兴趣,这是
因为银行业在中国是垄断性行业,通过参股中资银行可以在管理、财务、市场等
方面取得巨大的协同效应,获得可观的超额利润。与国内战略投资者相比较,国
际战略投资者具有的国际化的视野和运作经验、先进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技术以及
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有效改善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防范体系,帮助
改善和提高经营效率。但从目前的政策规定看,对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比率
仍显得过低和僵化,即规定单家参股比例不超过20%,多家不超过25%,实际上
商业银行并不属于国家必须实行垄断经营的行业,其资本运营完全是一种市场行
为或商业性活动,因此,在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安排上,没有必要过分强调国
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绝对控股权。如果出于对转轨时期国家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的考虑,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通过向多个不属同一个国家控制的多个外资金
融机构出售股权来增强外资之间的相互制约,降低外资控制本国金融体系的风
险,对于国有股份而言,可以由国家绝对控股逐步转向相对控制,即国有股权可
保持在30%~50%之间。当然,在具体实施中出于稳妥之见可先选择一家国有银
行试点以逐渐展开。
国有银行在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时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双方要有长期合
作的意愿,引进外资不是为了短期炒作和投资增值:二是相互取长补短,战略投
资者应带来先进的人才和银行治理经验,有利于发送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
三是竞争回避,即对于双方具有战略意义的市场合作方不存在直接竞争。目前,
国有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合作方面已有成功先例,例如:2005年6月建行与美
洲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已在三大领域20多个项目开展业务合作,美
洲银行根据竞争回避原则提出在中国大陆不会与建行有任何形式的竞争,已关闭
了在中国境内的所有零售网点,并在今后7年时间内每年无偿向建行派遣50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专家,向建行提供涵盖零售银行业务、信息技术与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全球现
金管理、财务与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领域。建行与战略投资者多层面、多维度合
作的经验值得其他银行借鉴。
二是引进民营(间)资本。根据2001年12月11日国家计委<关于促进和
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和同年12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十
五一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凡是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进
入的领域,均应鼓励和允许民间投资进入一;国有经济比重比较高的金融、保险
等行业也要逐步放宽对非国有经济的准入限制和扩大对外开放,使它们得到与国
有经济同等待遇,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金融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看,银行业引
资存在对民营资本的事实上的准入不平等,对国内民营资本法规虽无明确规定,
但实际审批皆以1096为限,这种不平等实际上限制了民营资本向国有银行注入活
力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民营资本无政策性障碍,关键还在于银行决策当局的
引进决心。实际上,通过国内民营资本的引进,既对国有股权进行有力的制衡,
又可以避免国有银行股权过分依赖外资,有利于形成国有股权、外资股权和民营
股权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
三是引入机构投资者和员工持股。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分散化方面,考
虑到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过于庞大,仅仅依靠外资、扩大民营股权,实现分散化
仍不现实,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借鉴外国经验,在吸收外资和民间资本的同时,通
过引入机构投资者使企业法人相互持股,推进股权分散化,即让国有商业银行的
股权法人化。近年来,美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重呈稳
步上升趋势,从二战后的仅百分之十几上升到目前的50%以上,个别大银行甚至
达到70%以上,其法人股东多为各类基金会、信托公司和慈善机构等,对建立和
改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随着我国国有银行上市
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应鼓励大力引进机构投资者,吸引一些优质基金类投资国有
银行。另外,银行员工自身持有本行股票也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特征,员
工持股不仅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激励约束,也有利于探索和建立国有
银行新的薪酬分配模式,真正调动工作积极性。
总之,国有银行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步骤,就是要通过股份制
改造,实现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和分散化。在产权主体上,要建立“国家、法人、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人、外资一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的产权关系,注重引进优质资产、技术、信息和
先进的银行管理经验:在股权结构上,要兼顾国家控股与股权结构合理化的目标,
在条件具备时,国家要逐步减持国有股比重,适当增加个人股、外资股比重;在
法人治理结构上,政府要加强作为国有资本代表的董事、监事的人格化塑造,减
少内部人控制。
5.2建立科学的内部制衡机制
建立现代公司制度,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股份制改造和股权多元化,
是优化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必须充分利用银行内设各权力部
门的制约关系,加快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内部制衡机制。
所有者对经营者的制衡,主要表现在其对经理人员的聘任、解聘上。由董事
会、股东代表以独立人的身份,从关心自身利益出发,对管理过程、授权经营等
进行全面、及时监督,有利于消除当前国有银行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减少上
下信息不对称给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对代理人的激励形式,还通过一整
套制衡关系对代理者的行为加以制约。一是建立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制衡机制。
在国有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过程中,应重视股东大会的作用。股东大会具有防
止商业银行的控制者和经营管理者过度“专治’’的机能,各股东平等地遵循“一
股一票"的原则,使银行的控制权从大股东手里分化出来。国有银行的重大决策、
人事任免应通过股东大会行使。要建立客观与公正的董事选拔制度,根据国际惯
例,银行董事会新董事的选拔工作应由提名委员会负责,而该委员会的大部分成
员应当由外部董事担任。二是建立监事会对董事会的制衡机制。董事会与监事会
均为现代金融企业必设之机关,公司立法对二者及其成员的权力、义务与责任,
均有明确的规定。监事会于股东大会休会期间代表股东使监督权,监督董事会的
业务执行活动。监事会与董事会之间处于制衡对立关系。要真正发挥监事会对董
事会的监督、制衡作用,实现监事会的强大权力,应在监视会本身地位建设方面
下大功夫进行设计:如可以在监事会成员构成上,增加社会股东人数,最好让社
会股东占有的比例达到全体监事的三分之二;监事会成员要加强学习,加强自律,
提高自身素质,具备行使监事会各项权力的能力和专业素质;并督促银行制订《监
事会议事规则》及《董事行为规范》等自律、监管条例,以增强工作的可操作性,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而达到制衡董事会的目的。三是科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及其职能定位。内部审
计的作用在于监督企业经营业务符合内部控制结构的要求、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
性,以及提供完善内部控制、纠正错弊的建议。四是积极引进独立董事制度。2002
年7月15日,美国国会全票通过了旨在将公司治理正式纳入联邦法律管理范围的
“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一,赋予独立董事以更大的权力,使他们更具独立性,
加强了对公司高管人员的限制和监督。由于独立董事在利益上与管理层和大股东
的牵连比内部董事小得多,并且独立董事多为金融、财务和市场方面的专家,加
上个人声誉的约束,提高其在银行董事会数量占比将大大提高银行决策的专业背
景和信息透明度。花旗集团董事会的17名董事中,有13人来自外部;美国十大投
资银行的董事会中,外部董事占68.4%。同时,考虑独立董事对银行内部住处供
给的可控性和真实性,在银行关键的委员会如提名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委
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大多数,只有这样董事会才能有效监督高管层的活动。
在上述组织结构中,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计部分别对股东大会、董事会
和总经理负责,同时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之间存在着具体的业务指导关
系。
5.3加快建立科学高效的矩阵式管理架构
根据企业组织理论,当信息在决策中有价值时,对这些决策来说,使决策权
威与可利用的信息相匹配是有收益的。这里,有两条途径使信息和决策权相匹配,
一是将信息转移给有决策权的人,二是将决策权转移给具有信息的人。对国有银
行而言,针对存在的严重的信息失真现象,要么自下而上加强信息反馈提高上级
行决策质量,要么上级行对下进行准确授权更加接触市场,这两种途径都需要减
少中间的传递环节,即进行组织架构创新。
鉴于国有银行管理层级过多导致委托一代理链条间信息失息等问题,现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比较有效的技术手段。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纷
纷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和组织形式创新,银行组织结构趋于以垂直的
层级管理为主转向加大扁平化的矩阵式管理力度,其纵向的组织结构呈现以下特
征:一是组织体系的管理层次减少:二是总行直接管辖的分行不多:三是机构层次
越低,业务范围、权限、客户规模越小;四是银行的业务范围、内部机构设置、
3I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负责人的职责规模明确。同时,横向组织结构由按业务种类分类和产品划分转向
按客户划分,按照客户导向的原则,设计和安排更有利于信息沟通、离客户更近
的组织结构,尽可能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同时有利于内部风险监控。
国有银行现行的组织架构基本上属于直线职能型与地区事业部型的结合模
式,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和多元化经营的发展,矩阵式结构将成为国有银行组织
架构改革的方向,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一的原则,按组织结构
扁平化要求设置机构,适当压缩网点和人员数量,建立符合现代公司治理要求的
国有银行组织架构。具体讲:一是按照组织结构扁平化的思路,精简管理层次,
减少系统内、上下级间信息损失,提高经营效率。在纵向上减少机构层次,缩短
纵向管理链条,加强总行对分支行的控制,使高层与基层进一步靠近,减少信息
失真和不对称现象。要彻底打破分支机构的行政性设置模式,由目前按行政区域
设置改为按经济区域设置,实行中心分行制,即省际间组合新的一级分行,省内
合并二级分行,变过去的多级管理、一级经营为总行集中决策下的多级经营,提
高决策效率和经营效率:二是实施矩阵式的专业化管理结构,重视和加强银行信
息管理机制建设。逐步推行战略事业部制,在横向层级上应以客户需求为依据
设置部门,推行业务单元制,缩小合并非业务性机构。先在总行内部分类设置一
些事业部,如对公业务、零售业务、风险管理和资金业务等部门,在此基础上再
对分支机构相应部门实施垂直化管理,在纵向层级上可以简化为“事业部总经理
一分行总经理一支行经理一客户经理一,并以此实施网点撤并和部门整合。三是
要重视和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银行业务,形成传统银行业务与网络银行业务
并行发展的格局。要建设强大的科技信息系统,包括账户交易系统和各类管理信
息系统,保障高效的信息收集、传递与共享;要重视网络银行业务创新,实现银
行物理网点和虚拟网点有机结合,以传统银行业务支撑网络银行业务快速发展,
以网络银行业务拉动传统银行业务的持续发展。四是建立良好的组织协调机制。
要适应现代商业银行要求,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规章制度体系,通过标准化(如
建设银行推行的ISO和质量内控双贯标体系)的程序和规则,推动各类银行经营
管理行为运作。同时,要大量采用现代管理技术,努力实现业务处理自动化、标
准化,实现部门间协调运作。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4建立和完善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国有银行缺乏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十分不利于国际金融合作,也不利于按
国际标准建设现代商业银行。同时,这种信息封闭的状态使“内部人刀有机可乘,
大量的关联交易出现,大大增加了银行的系统风险。要建立充分透明制度,必须
从以下两个方面突破:第一,正视信息披露的价值,增强信息披露的意识。随着
我国加入WTO,商业银行进行充分地信息披露的价值已经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只
有银行定期发布资本水平和风险状况方面的准确信息,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才能
准确判断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二,建立审慎的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中
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5月21日发布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对商
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内容、方式及管理等进行了制度的规范。该《办法》体现了中
央银行监管理念的变化,更为中国国内的商业银行按照国际同行的标准改革银行
体制,增强透明度,提升信誉等级和在国际银行业界的形象,创造了良好的制度
环境。因此,国有银行应当严格遵守该办法的相关规定,增加经营管理透明度,
及时披露有关实质性的信息,如:银行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银行目标、主要
的股份所有权和投票权、董事和主要经理层人员名单及报酬、重要的可预见性因
素、治理结构和政策等等,自觉接受各类社会主体监督。
5.5健全和强化银行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商业银行是典型的多极委托—代理组织,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
称造成商业银行中存在严重的代理人侵害委托人利益的问题,要解决信息不对称
的问题,就必须在公司治理上对代理人进行有效激励。因为银行分工的专业性和
市场定位不同,所有者对经营者全方位绝对透明度的监管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
获取充分信息成本过高也无必要,在这种情况下,要根据银行金融行业特点,设
法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实现物质手段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
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管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为降低代理人的代理成本,提高代
理效率,对高级管理层应当实行与其业绩挂钩的股票期权制,即给国有银行以各
级行长为首的高级管理人员按一定价格获得未来某一时间购买本公司股票的权
利,购买额度与管理人职级、贡献和考核结构密切挂钩,获得期权人在规定时间
3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不得行使或转让。此外,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还可以通过提供外地培训、国外进
修、公费旅游等多种方式,保护和提高下级代理人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对银行
的忠诚度和贡献值。同时,在人事安排等配套政策上,要尽量引进西方银行透明
度相对较高的选拔升迁机制,根据员工的综合能力、岗位贡献和工作努力程度提
拔干部,避免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现象。
5.6健全银行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增强综合信息分析管理能力
商业银行应成立专门的商业信息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客户信息的收集、整理
和分析,并及时反馈市场和客户信息,努力减少对市场和客户的信息不对称行为。
要加快社会信用建设步伐,由央行和银监会牵头,建立全国征信系统和信息共享
机制,提高银行对借款人风险级别的识别能力,加大对失信者的惩罚力度,增加
银行合约违约成本。要统一和规范银行客户信用评级和信贷资产分类等重要市场
信息规则,建立标准明确、资源共享的客户信用档案体系,切实防范市场风险。
5.7完善市场和法规等外部环境建设,努力减少银行信息不对称行为
首先,发展金融市场,健全法律制度,建立我国健全的信用体系。多元化
的银行产权结构导致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而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必然要求一个市场
化的流通机制,特别是发展健康发达的资本市场,这是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
可或缺的配套措施,也是强化市场信息反馈、保障公司治理作用发挥的制度环境
之一。其次,完善银行法规体系。比如,在借款合同等法律契约中可写入限制性
条款。贷款一旦放出,借款企业就有可能从事那些会使贷款难以偿还的活动,为
了减少这种道德风险,银行必须坚持风险管理的原则,在贷款合约中写入限制借
款企业从事风险活动的条款。通过对借款企业从事活动进行监控,审视借款人是
否遵守限制性契约,~旦发生它们违约即依据法律强制其执行。第三,服务监管
职能,加快金融立法步伐。根据巴塞尔等国际银行业监管法律,强化对银行操作
风险和市场纪律的制度约束和监管,严格法律责任,防范员工败德行为和道德风
险。同时,要倡导银行业的自律监督,规范发展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审计
事务所等社会中介,加强银行外部审计和监督。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完善银行治理结构的相关政策思考
银行的改革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近年来一直是我国经济生活中
的热点和焦点。伴随着国有银行的陆续上市,我国银行究竟经营效率状况如何?
银行内部各层级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行为究竟是发生在哪个具体环节?信息不对
称和效率水平低与银行治理结构直着什么样的直接关联关系?本文结合自身的
实践经验,带着上述疑问对有关我国国有银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析。
首先,对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和股票公开上市前后的效率状况,分别与国
内中小银行和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和实证分析,从而初步得出国有银行效率相
对较低的基本评价,从而引发对银行内部信息不对称行为及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
思考。其次,对国有银行存在的四个层面的信息不对称行为从理论和实践上予以
阐述,并就其对银行效率水平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第三,对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以及我国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重点是对股权结构和企业组织等方
面的缺陷进行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国有银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政策选
择。当然,在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狂潮中,中国的国有银行也难独善其身,
但笔者期望通过卓有成效的推进公司治理制度改革,促使国有银行真正提升经营
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并使其为核心的中国金融体系成为稳定全球金融体系的真正
基石。
3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徐传谌、齐树天,2007: 《中国商业银行X一效率实证研究》, 《经济研究》
第3期。
2、张健华,2003: 《我国商业银行的X效率分析》, 《:金融研究》第6期。
3、姚树洁、冯根福、姜春霞,2004- <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实证分析》, 《经济
研究》第8期。
4、钱蓁,2003:《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研究一SFA方法分析》,《南京社会科学
(经济学研究)》第l期。
5、刘志新、刘琛,2004: 《基于DFA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 《数量经济技
术经济研究》第4期。
6、魏煜、王丽,2000: 《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一种非参数的分析》, 《金
融研究》第3期。
7、王宪明,2006: 《产权结构与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变化的实证研究一基于交叉
评价DEA方法的分析》,山东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8、李晨耘,2005: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治理结构的构建》, 《金融与经济》
第“期。
9、孙月静,2006: 《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 《财经问题
研究》第3期。
10、迟国泰、孙秀峰、芦丹,2005: <中国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实证研究》, l:经
济研究》第6期。
11、程冬民、吴艳,2007:《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山
东经济》第l期。
12、丁忠明,2007- 《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产业经济研
究》第l期。
13、冯涛,2007: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博弈论分析》, 《经济
研究导刊》第2期。
14、潘敏,2006:《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个基于银行业特征的理论分析》,《金
融研究》第3期。
15、费伦苏,2006:《论国有银行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及相关争议》,《当代经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济管理》第4期。
16、常琨、贾守乔,2006: <中国银行业X效率实证研究》, <南方经济》第6
期。
17、胡援成、肖德勇、肖永明,2006:《: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的经营效率评
价》,《:财贸经济》第6期。
18、黄树青,2006: 《国有银行产权改革与效率》, <财经科学》第6期。
19、谢朝华、陈学彬,2005: {:论银行效率的结构性基础》, <金融研究》第3
期。
20、窦洪权,2005: 《银行公司治理分析》,中信出版社。
2l、镡方东,1997:《谈我国商业银行的交易费用及其治理》,<中国投资管理》
第2期。
22、镡方东,2008: 《国有银行效率及公司治理分析》, 《宁夏社会科学》第6
期。
23、镡方东,2008:《试析国有银行信息不对称行为及其治理对策》,《东岳论
丛》第5期。
24、Akhavein,J.D.,P,A.V.B.Sw刮ny and S.B.Taubman,1997,“A General of
Method of Deriving the Efficiencies of Banks from a Profit Function一,
Journal of Produc ti vi ty Analysis 8:95—1 30。
25、Alhadeff,D.,1954,Monopoly and Competition in Banking.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6、Arthur W.Brain.,1988,“Self—Reinforcing Mechanism in Economics一。
In Phil ip W.Anderson,Kenneth J.Arrow and David Pines(eds).The
economy as Evol ring Complex Systeaz Addi sion—Wesley Publ i sh Company·
27、Banker R.D.。A.Charnes and W.W.Cooper,1984, “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一,Management Science30(9):1078—1092。
28、Barr,R.S,.L,M,Seiford and T.F.Siems,1992,“An Envelopment Analysis
Approach to Measuring the Managerial Qual i ty of Banks",Working paper·
29、Baumol,P.,1982, “Concentration and Other Determinants of Bank
3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Profitabi l ity in Europe,North America and Austral ia一,Journal ofBanking
and Finance 13:65—80。
30、Bell,F.W.and Murphy,N.B.,1967,“Economies of Scale in Commercial
Banking"Federal Resetve Bank of Boston.23—39。
31、Berger and Humphrey.1997,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Survey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Spec i al I s sue。
32、Berger,A.N.,W.C.Hunter,and S.G.Timme,1993,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A review and preview of research past,present
and future一.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 7,22 1—249。
33、Berger,A.N.,and Mester,L.J..1997,“Inside the black box:what
explains differences in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 7:3 1 7—347。
34、Bhattacharyya,A.,C.A.K.Lovell and P.Sahay,1997, “The Impact of
Liberalization on the Productive Efficiency of India Commercial Bank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 tional Research 98:332—345。
35、Charnes A,W.W.Cooper and E.Rhodes,1978,“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一,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429-444。
36、Colwell R.J.and E.P.Davis(1992), “Output and Productivity in
Banking"。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94:111—129。
37、Darrat,A.F.,C.Topuz,,and T.Yousef,2002,Assessing cost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Banks in Kuwait,Paper presented in the Economic
Research Forum(ERF)’s 8’th annual conference in Cairo.Egypt。。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本文的撰写首先基于我在中国建设银行十四年的丰富工作实践和切身感受。
参加工作以来,我的工作经历可以用“334"这个简单的数字归纳,即,先后在
3个经营管理部门(办公室、计划财务部、人力资源部)、3个支行管理岗位(县
支行副行长、城区支行行长、县支行行长)工作,以及在中国建设银行自上而下
四级组织架构(总行、省分行、地市分行、县支行)较长时间工作过。之所以这
么讲,并不是想凸现自己的职级或经历,而是坦言对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有着深
刻的了解和体会,甚至最早始于90年代中期对银行交易费用的一些思考,特别
是1998—1999年,我有幸在建设银行总行政策研究室工作,并担任了《投资研究》、
<现代商业银行导刊》等杂志的编辑工作,在更高的理论层面对国有银行的决策
体系、公司治理等有了深刻的思索。
2007年以来,我有幸在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徐超丽副教授的指导下开始论文
准备工作。在徐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从最初一些零散的思路逐渐形成系统的体
系,并最终确定论文选题和逻辑安排。由于我选定的论文主题涉及现代公司组织
理论、制度经济学、数量统计学以及金融实证等各个层面,在论文准备和撰写过
程中,徐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给予严谨悉心的指导,并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
作中多次在学校、在家里与我详谈论文谋篇布局、论证技巧乃至细枝末节。老师
谆谆教导、待人和蔼,在论文即将收尾完成之际,由于我工作岗位变化极为繁忙,
老师就亲自帮助安排论文校录及整理等繁琐工作。总之,老师身体力行帮助我做
的一切远远超过一名论文指导老师的职责范畴,使我深受感动,借此向徐老师及
家人表示衷心感谢和由衷敬意。
同时,我还要真诚感谢对论文撰写提供巨大帮助的另外一人:我的领导——
建行烟台分行副行长、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王宪明博士。由于本人非数理专业学生,
但论文涉及的银行效率值测算需要大量的数理统计专业知识,王行长向我提供了
其本人的大量研究文献供我参考,并对论文提出了诸多甚有价值的修改意见。
另外,感谢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的吕民、张浩等老师,感谢建行山东分行的王
道亮、吴伟、邱华君、纪庆华等同事,在我几年的研究生学习以及论文准备过程
中,他们无论在创造学习环境还是启发论文、收集资料、组织答辩等方面,都提
供了大量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1
3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最后,由于近几年我的工作极为繁忙,期间之所以能努力完成研究生学业和
论文撰写任务,感谢我的妻子一山东工商学院朱福娟副教授,感谢她为我养育
的两个可爱的双胞胎女儿,也感谢始终支持我孜孜求学的父母双亲。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I、<国有银行效率及公司治理分析》, 《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第40至42页,第一作者。
2、《试析国有银行信息不对称行为及其治理对策》, <东岳论丛》2008年
第5期,第152至155页,第一作者。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