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1442国债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复旦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国债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姓名:朱玺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许少强
20040426
摘要
大萧条后的凯恩斯理论出现为西方国家推行赤字财政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债
政策的运用在世界各国兴起,并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81
年,自国务院作出重新启用国债政策的重大决定以来,我国国债规模出现持续、
快速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了政府投资增加,带动了民间
投资和拉动了国内经济增长。但是,我国的国债政策并没有有效启动国内最终消
费需求,而且国债规模的急速膨胀导致了我国赤字率、政府偿债率和国债负担率
的快速增长。国债政策究竟通过何种机制对经济增长发生作用?如何看待国债政
策可持续性?这是本论文讨论的重点内容。
短期的经济增长和稳定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影响短期经济增长和相对稳
定的主要因素是总需求变化,国债政策正是通过影响总需求对短期经济增长发挥
作用。一个封闭经济体的总需求由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和政府支出构成,国债政
策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途径对三者发生作用并影响到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其一,国
债政策的实施推动利率上升,导致人们预期可支配收入和预期财富净值出现减
少,但是国债的减税效应导致人们即期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于促进即期消费具有
更大的影响效果,因此,从理论上看,国债政策对促进民间消费具有积极作用;
其二,由于国债政策具有推动利率上升的作用,在理论上,国债政策对民间投资
的影响体现为对民间投资的挤出;其三,国债政策的实施对政府支出产生重大影
响,一方面,由于国债融资拓展了政府的收入来源,导致政府预算约束出现软化
现象,政府规模随着国债发行数量的增加出现攀升的势头;另一方面,政府可以
依靠国债的发行,进行公共性资本投入,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其四,综合分析
国债政策的影响效果,对于总需求的总量具有扩张效应。
长期经济增长是由劳动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经济增长要素所决定。从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基础来看,大都建立在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研究基
础之上,因此,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显得十分重要。但是,根据对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要素研究来看,却有别于发达国家,资本积累对发展中国
家的经济增长显得更为重要。而国债政策正是通过公共支出的途径影响社会资本
积累,从而对长期经济增长因素发挥作用,并促进经济增长。本论文从理论上证
i!孝警帮、{糊,嗣藏
熟垒文公布
⋯”
明了不同的国债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即用于形成公共资本的国债支
出政策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而用于公共消费和转移支付的国债政策则不利于经
济增长。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扩充到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和资本流
动,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扩充到其对国际间贸易和资本领域的作用上。
国债政策通过对利率和汇率的影响以及对国内需求刺激,影响到一国的贸易和资
本流动,从而对该国经济增长发挥效应。
我国国债政策对于拉动内需虽然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但其对内需不同方面
产生的效果有别于相关理论的论述。国债政策实施没有推动资金利率的上升,在
政府投资带动下,民间投资有所启动;国债政策没有促进民间消费的增长,却对
民间消费呈现出“挤出效应”;随着公共投资的增加,外商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贸易和投资有所增长。总体来看,国债政策起到扩大内需和资本积累的效应,推
动了国内经济的增长。
国债政策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增强了国债政策的可
持续性。高速的经济增长有助于增加政府收入,增强政府的国债负担能力和化解
财政风险。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将有所加强,维持国债规
模的适度增长并不会带来经济隐患。
关键词:国债政策经济增长总需求资本积累可持续性
Abstract
The developed country in the west bc:gin to USe deficit policy to improve
economical growth based on the Keynes theory after 1929,and bond policy emerging
in most country.In fact,bond policy play a big role on engining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our government bond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the scale expands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market is strengthened.In
some degree,bonds policy enhance the scale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promoting
enterprise’S investment and fasting our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But the increase
of bonds scale lead tO deficit problem and government payment burden.During this
pedod,many analyst and researcher say that government bonds should be give way to
monetary policy.In this paper,we talk about the economical effect of government’
bonds policy to see how it affecting economic growth.
Short-period stable of economic growth is the basis of long-period growth.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economic growth is gross demand of this society.Bonds policy
affect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affecting gross demand.Gross demand includes
individual expanding,enterprise’S investment,and government expanding in a closed
country.Bond policy affect gross demand through playing role on these three factors.
Fist,bonds scale’S increasing leads to higher interest rate,which reduce the net value
of future income and asset.But the effect of bonds’instead of tax give the people
illusion of the increasing value of income,which promoting people expand mostly.In
theory,bonds policy leads to a higher level of individual expending.Second,bonds
policy crow out enterprise’S investment because of it’S promoting a higher interest rate.
Third,bonds policy has great affect on government expand through two way,one is
that bonds issuing give government new way to increase government income,which
lead to government expending increase fast.The other is that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duce more and more factory invest which lead to a higher level of society
investment.Generally speaking,bonds policy means a greater gross demand of a
country.
Long—period economical growth depend on labor,capital,technology progressing
and etc.The former researching of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 developed country’S
data,which show that technology progressing play a most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But,if we begin our research based on the developing country,the
result is different,capital is most important.Bonds policy promote asset collecting
thl-ough government investment which lead to a hJigher level of individual investment.
Of cause,it will increase economic growth rate.
In a open country,the factors affecting economic growth includ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oversea capital flow.So does bonds policy’S economic effect.Bonds
policy effect a opening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affecting 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 which lead to change of import and export,and capital flow.
In our country,bonds policy increase gross demand in greatly scale through
investment.But it show a different effect in our life from theory,such as bonds policy
docsn’t ireprove interest rate to a higher 1evel.it doesn’t have crow out e船ct in china.
contraryly,government investment leads to a more and more individual to invest,of
cause.it has a difierent effect on individual expending with crow out effcct.With the
opening process,bonds policy begin to have some effect on import&export and
capital flow.
Bonds policy 1eads to a fast economic growth,at the sanle time,fast economic
growth enhance the sustainability of bonds policy.With the more and more fast
growth rate,the risk of bonds scale become less dangerous than some analysts said.
Key words:bonds policy economic growth gross demand capital collection
sustainability ofbonds policy
.第一章导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国债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显得十分重要,这成为中国
经济增长过程中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在理论上国内外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
定的研究。本章首先简要介绍本文的选题原由,之后简单介绍学术界对本领域研
究的主要文献,最后介绍本文框架和研究特色。
第一节选题原由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经济增长不断的积累,世界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国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反复论证,并逐渐被人们所认同。考察国家在经济增
长中的作用,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体现其收支行为的财政制度,作为国家信
用体现形式的国债历来为个各种类型的政府所使用,只不过在不同的财政模式下
国债被运用的程度以及具体目的有所不同而已。但历史经验表明,伴随现代民主
政治体制的形式以及公共财政模式的建立,国债政策越来越被政府用于调控经济
运行,促进和维护经济的稳定增长。
国债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奴隶社会的罗马和希腊,但国债政策真正作
为促进和稳定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工具,应该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伴随大
萧条的拯救和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各国政府无一例外地执行了扩张性财
政政策,更由于凯恩斯经济学的明确理论指导,赤字性财政支出对实现充分就业、
摆脱萧条比信贷扩张还要受到重视和来得有效,此时的国债与财政政策焦点集中
在经济增长之上。
1930年代以后,欧洲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增长,其中,按照1980年价格计算,
1960年-1990年之间,德国、英国的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1%和2.4%,人均
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6%和2.1%。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许多国家出现
持续的财政预算赤字,导致了各国国债市场雨后春笋般地发展,短短10年,各
国的国债余额平均增加了3倍;国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此期间意大利的国债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上升到109%。与此同时,各国
的发债规模也呈现强劲的上升势头。德国中长期国债发行达到970亿美元,增长
了697.8%;法国中长期国债发行达到637亿美元,增长了950.7%;意大利中长
期国债发行达到了978亿美元,增长了166%:英国国债达到了873亿美元,增
长幅度为396.8%;西班牙国债达到616亿美元,增长幅度为4400%;荷兰国债
达到189亿美元,增长幅度为236.3%。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的国债负担率在此
期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参考表1-1。
表1-1 1980-1991年期间的欧洲部分国家国债负担率单位:%
国家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奥地利19 19 20.6 24.2 27.5 30.2 34.63 8.7 39.3 40.3 40.4
丹麦23.9 32.9 43.5 53.1 58.4 58.4 52.5 49.2 48.1 48.7 50.5
芬兰4 4 4.7 6 6.3 6.4 7 7.6 7.2 6.1 6.1
法国16.8 19.2 20.5 22.3 23.9 24.3 25.7 26.5 27.7 28.6 Z8.5
德国18.5 20.1 21.5 22 22.7 22.8 22.9 23.9 23.4 24.4 24.2
希腊24.3 25,6 31.6 40.7 48.1 56.8
爱尔兰56.4 56.3 59.1 64.4 67.3 65,7 69 69.1 64.4 62.5 60.3
意大利69.8 72.7 75.9 78.2 81.1
荷兰31.8 31.8 44.5 49.6 53.1 53.9 55.6 60.1 60.3 60.9 61.7
挪威29.6 24.8 24.8 23.1 25.3 28.5 36.8 27.7 25.8 25.7 22.6
瑞典42.2 48.2 51.1 53.6 54 53.4 48.7 45.4 40.9 40.2 44.2
瑞士17.1 16.9 16.4 17.2 17.2 15.9 15.2 14.6 13.2 12.9 13.7
土耳其15.5 15.6 27.5 25.4 25.3 26.8 29.5 20.3 25 20.2 20.8
英国44.7 44 42 38.4 35.1 34.7
数据来源:肖宇‘中国国债市场》,第52、5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观察美国1929—1990年期间的12次经济增长周期时会发现,经济增长与国
债政策之间的关系更为明显。一般地,当经济增长由低谷向高峰转移时,国债余
额占GDP的比率就会上升,如果没有上升,则经济周期由谷底到波峰的持续时
间就会相对长一些。当然,这其中有时滞因素,即因人们的认识、政府的判断以
及公共政策决策等因素的影响,两者的变动并非一定是同步的。整个1930年代,
美国50%以上的政府支出是靠国债融资支持的,联邦财政由1930年7.38亿美元
的财政盈余到1931年第一次出现4.62亿美元的赤字,到1932年赤字猛增到27.35
亿美元,然后到1940年的39.18亿美元,10年内赤字增长了7.48倍,年均增长
23.83%;国债总余额由1931年的161.8亿美元,增长到1940年的484.49亿美元,年
均增长11018%;但这带来的结果是失业率由1931年的15.9%下降到1944年的
1.2%。只是1961年的谷底到1969年底的高峰以及1970年底向1973年高峰的转
移,其间国债比率是逐年下降的。但也应当看到,1960年代那次谷底到高峰的持
续时间是这12次增长波动中最长的,长达106个月。
“滞胀”时期的联邦财政赤字占GDP比率由1975年的3.5%下降到1981年
的1.6%,债务余额占GDP比率由34.9%下降为3.209%,但失业率到1982年为
9.6%,比1975年高出1.1个百分点;通胀率也连年上升,1980年为12%。即这
段时期内赤字与国债的减少并未带来失业率与通胀率的下降。1982年开始的增长
启动伴随的国债比率上升幅度是继1940年代以来最为猛烈的。里根总统上台后,
实施了以国债融资支撑的减税政策,预算赤字占GDP份额由1981年的1.9%上
升到克林顿总统上台时的5.8%,国债余额占GDP比重由32.9%上升到69.2%,
增长了:36.3个百分点。然而这次美国经济增长的启动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最
为成功的,使美国经济从1983年起步入战后历时最长的稳定增长时期,通胀率
降到了3%以下,失业率降到了4.5%,成为战后美国经济的最好时期。政府财政
得益于经济稳定增长而日渐充裕,终于在1998年出现了39年以来的第一次盈余,
对债务的依赖下降(表1.2列示了1961—1990年的6次增长波动情况)。而与此
同时,作为最大债权国的日本却步入了经济形势“极端严峻”的衰退期。日本从
1980年代开始“重建财政”,实施平衡预算政策,增税减支,限期停止赤字国债
发行,对经济调控主要偏降到无法再降的地步,然而经济景气却不见起色。在国
内国际的压力下,日本政府只好重新启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增支,大量发行
国债。
表1-2美国20世纪60年代棚0年代初经济增长周期与国债情况对比表(%)
周期1961年2月谷底至1969年12月高峰
国债/GDP(%)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54.8 52.4 50.9 48.5 45.4 42.1 41.1 40.7 39.1
周期1970年11月谷底至1973年高峰
国债,GDP(%) 1970 1971 19_72 1973
38.6 38.1 36.9 35.1
周期1975年3月谷底至1980年1月高峰
国债/GDP(%)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33.7 349 36.1 35.5 34.5 33.2
周期1982年12月谷底至1990年7月高峰
国债/GDP(%)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1989
33.3 32.9 35 7 39.4 41.2 45 49.2 51.1 52.9 54.5
周期1991年3月谷底
国债/GDP(%) 1990 1991 1992
58.5 64.1 69.2
资料来源: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根据有关数据整理。
当然,西方各国政府为了充分利用国债政策,发挥国债对经济增长的应有作用,
也不断促进国债制度的健全完善。国债的种类不断趋于丰富,国债的持有结构日益
向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管理机构金融机构集中,国债发行日益市场化,国
债流通市场无论在组织机制,还是参与者、交易方式与规模上都已成为金融市场
的主要组成部分,使其发行与交易成为形成市场基准利率和影响资产价格进而影
响经济运行的机制,也就使得国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面与渠道进一步拓宽。
从以上对西方国家国债政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分析,可以发现国债政策在
刺激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从1981年我国国务院决定重新发行国债以
来,我国的国债规模迅速增长,在国债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经济的增长也步入
发展的快轨道。国债政策的实施与国内经济增长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我国国债
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作用在1998年之后体现的最为明显,连续六年的长期建设
国债的发行对于扩大政府投资、拉动民间投资、刺激内需、激发经济增长起到了
明显的效果。
1998年的名义GDP比1980年增长了16.6倍,期间年均增长率15.9%,国
债余额占GDP比率由1980年的1.1%上升到1998年的6.7%回。2001年中国经济
增长在连续多年的政府投资刺激下,经济逐渐走出了低谷进入复苏阶段,2003
年经济增长率高达9.1%,这种状况至少表明:一是中国国债规模在近20年间的
经济高速增长期内是不断增加的,或者说高速增长伴随着国债规模的不断增大。
在国债的发行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一些幅面经济效应
和矛盾问题逐渐出现。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近几年国债的迅速扩张,
增强了政府预算软约束,财政赤字增幅较大。1997年,我国的财政赤字为582.42
亿元,1998—2002年则分别达到922.23亿元、1743.59亿元、2491.27亿元、2598
亿元、3098亿元,年增长率分别为58.34%、89.06%、42.88%、4.28%和19.2%。
2003年的财政预算赤字达到3198亿元,比上年增长3.2%圆。2、加重了国家财
政的债务支出负担,国债的发行出现被动性增长。虽然中国2003年赤字预算占
。袁东‘公共债务与经济增长》,P54.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本部分数据来自于本人研究工作中从每年政府财政工作报告收集的数据库,并进行相关计算而来。
4
GDP的比重(2.9%)和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这两个数字都在公认的警戒线以
内回,但当前名义上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负担,远远未能反映现实情况的全貌。如
果在名义赤字、国债负担的基础上,再加上诸如各级政府欠发工资、国有企业的
亏空和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各地方政府举借的类似于主
权债的各种债务、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上的缺额等等潜在债务,再如若加
上其他的政府或有债务,其今后可能的发债规模和发债能力就无疑更大打折扣
了。据法国《世界报》最近预测,到2010年,中国国家的实际债务可能会上升
到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3%。因此,如何根据中国的国情,把握适度的国债
规模,建立合理的国债结构,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
必须面对的问题。3、国债的大量发行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其货币供应
机制加大了国内货币供应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价指数的上扬,加剧了通货膨
胀出现的可能性。尤其是在2003年,在连续多年的扩张性国债政策作用下,货
币供应量出现了近年高点,物价指数上扬较快,加重了人们的通涨预期。
国债政策的这些幅面效应在理论研究领域产生了不小的争论。随着国债规模
大幅度增加,债务负担率和债务依存度迅速提高,理论界和决策部门对国债规模
的急剧增加产生忧虑。他们担心的负面影响主要涉及四个问题:可能诱发财政风
险和政府债务危机;将来引发通货膨胀;加重后代人的负担;挤出私人投资或降
低国民储蓄率,损害我国长期经济增长能力。目前,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特别
关注第一个问题。其实,这几个问题并不是新问题,过去我国的一些学者也都从
不同的角度研究过这些问题。但是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相比,这些问题在目前显
得更重要,也更急迫,并且由于的形势的变化这些问题也具有了新的意义,重新
探讨这些问题并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十分必要。
第二节文献概览
国债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奴隶社会的罗马和希腊,可是国债的相关理
论研究比较滞后。不过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国债政策在世界各国的运用,并
在各国的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关的研究理论逐渐兴起。在此,我们
。广为接受的基本赤字一GDP比率(上限3%)和债务一GDP比率(上限609‘)的债务风险判断指标实际上是
欧盟内部在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政治妥协的产物。
对相关理论作一回顾。
1、早期国债理论
最早系统提出国债理论的是詹姆斯·斯图亚特(James Stuart)在他1767年
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一书中提出的。斯图亚特从国债与私债的关系上
论述了国债对经济的无害性,他认为国债是在动员社会闲散资金创造商品这点上
具有生产作用,而且国债只限于人民持有,不对别人的财产产生侵害,不会成为
一般人民的负担;并认为政府可以不断地向其债息的领受者征税,从而为偿还进
一步的借款提供必要的财力,因此政府的借款能力是无限的o。1776年,具有“经
济学之父”和“财政学之父”的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
和原因研究》一书中反对把国债说成是一种特殊资本而有利于生产的观点。他指
出国债实际意味着年产物的一定比例不再起资本的作用,转而起到收入的作用,
并认为“最初债权者贷与政府的资本,在贷与政府的那一瞬间,已经由资本的机
能转化为收入的机能了,换言之,它已经不是用于维持生产性劳动者,而是用于
非生产性劳动者了。就一般而论,政府在借入资本的当年就把它消耗掉了,浪费
掉了,无望其将来再生产什么~。萨伊(JB.say)从私人债务有别于政府债务的角
度说明了政府借债会侵蚀资本。他认为国家所借款项都是全部消费掉或损失掉的
价值,但国家却一直负担它的利息。@总之,萨伊的国债理论认为,国债所筹集
的资金使国家一部分民间资本从生产性投资转向非生产性消费方面。
早期关于政府发行国债弥补预算赤字的效应,最具有影响的观点应当是李嘉
图(David Ricard)的中性观点,即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
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认为国债的发行等同与税收的延迟征收,发行对象会预计到
将来政府增加税收,就不会增加即期的消费支出,因此对总需求不会产生影响,
从而可以把通过发债为政府筹集资金与征税筹集资金看作具有相同的效果。
2、现代国债理论
对于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效用,在现代国债理论的发展阶段有着较大的争
执,但具体来看,可以分为三种观点:负担论、非负担论和无关论。
(1)国债非负担论
。Stcwart,J.:AnInquiryintothePrindplesofPoliticalEconomy:binganEssayontheScienceofDomesticPolicy
in Free Nations,2vols,1767,P33.
o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第五篇中的第三章。商务印书馆,1997
。他认为个人借贷者与政府借贷者有这个大区别,即一般地说。前者为着有利用途而借资本,后者为着非
生产性消费或开支而借资本。
6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背景下,凯恩斯(&yn鼯)的《通论》问世。
凯恩斯认为,经济之所以出现危机就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国债则是解决有效需
求不足的一个良策,政府可以弥补财政赤字,保证政府用于增加社会消费和投资
的资金需求。他说“举债支出,虽然‘浪费’,但结果倒可以使社会致富。”他的
推理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造成消费需求的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
利息率相互作用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使一部分国民收入从社会再生产中“漏出”
而造成呆滞资源,从而使储蓄大于投资,社会需求小于总供给。国家用举债的形
式把这部分呆滞资源动员到国家手中,再用扩大财政支出的形式用于增加社会消
费或投资。这样,就恰好实现了储蓄与投资平衡,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平衡,
这自然会促进经济无危机地稳定发展,会使社会致富。
有“福利经济学之父”美誉的庇古(Pigou)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
国家财政的经济支出应当用国债来弥补。他把用于经济支出的国债区分成了三种
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用于兴建有利可图的生产企业的国债。既然是有利可图的
企业,因此这种国债的还本付息也就自然要用其生产成果来负担。国家也就不必
为此而担忧。第二种是用于生产无利可图的生产企业的国债。这种企业虽然无利
可图。但其往往是国民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企业,而这类企业私人当然不愿投资,
所以必须由政府投资。但是政府用国债投资的这种支出,应该有专项基金保证其
还本付息,这种专项基金就是“用新税建立的偿债基金”。第三种是在经济不景
气时用于兴建公共工程的国债。这种国债可以有效地扩大就业,防止失业率的提
高。
汉森(Hason)与萨缪尔森(PaulAuthonySamuelson)的观点就更为明确。汉森认
为,在国家财政支出日益庞大的情况下,如果只靠税收就必然造成通货紧缩和失
业,所以必须要依靠借债来保证一部分财政支出。他认为有两类支出可以大量使
用国债来融资。一类是国家用于非生产性公共项目的支出,如国家公园和公共建
筑等,这类支出虽然不具有生产能力,但是它能带来一定的社会收益;另一类是
国家用于能够直接或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支出。他认为要维持与人口增长和技
术进步需要相当的、足够数量的总需求,就必须举借适当数量的国债。他还探讨
了增长与国债的作用,并指出国债、税收和货币供给的变动都是平衡机制的组成
部分,国债的有限增长刺激了财富的更广泛的分配,因为新发行的国债被节俭的
。转引自赵志耘:‘公债经济效应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P9。
7
梳构所赡买;簪债是一静公共政策机制,它是控裁因辩收的一种手段,并使税收
结构与所得公配保持一致∞。
萨缪尔淼煲4认为,国馈是国家贯彻执季亍孝}偿性财驶政策以稳定经济的有力武
器,谴说如暴缀济处于长麓停滞状态,私入储蓄与投资常常造成i蠢货收缩的缺口,
那么,只有使国债长期使用才能维持稳定的高度就业。大量的国馈给‘联邦’提
供大面积豹黧旋余地来从攀大嫂模的公辨市场业务,耀来稳定经济。国
雷馕有焱论的第二个论据就是国馈不是后代貔受猹。链们认为,获没有减少
将来的总可支酉已收来看,圈债发行对将来世代一点也没有净负担。从民间部门向
政府部门的商品和劳务的转移,民闻部门商品和劳务鲍减少,无谂蹩莺馈还是税
收都是相同鹣。因此,同税收相比,豳债不会成为受獾。莺渍也好,税收也罢,
实际负担都魑产生于政府支出时期。阁国债取代税收的经费负担不能转嫁到将
来。但是,农强馈发彳亍之鼷,国馈本金戆返还和利息嶷付义务鲍确罄给了将来蠛
代,这一点≮税收融资是不麓的。可是,这种雷债本余的返还和利怠支付义务决
不会成为整个社会的净负掇。因为,为豳债返还而征收的必要的税额是由同一世
代的人们缴纳的。两且,瀚馕继续增加,使得利息受援增热,但郑健在这种嚼瑰
下,随着公镄发行的国民收增加,税收的缮由Ⅱ会超过利息受担。
对于上述这种观点。庇古认为,用借款支付的任何事情的费用,由未来的一
代入承担,聪愆赋残支付豹费用,则由现代入负担。这耪理论虽然在25年以魏
可能会得到邋行,两现在光论在何秭场合,人们都认谈到这是错误的。向外国人
举借的债款,确实引起由逑本付息所代袭的借款国家下一代人的负担。但是,豳
内霹债的利惑秘偿续基金,只是轶这一批人民转移绘该蓉熬另一j搬人民,两批人
民舍到一起——未来的一代作为一个憨体——完全没有什么负担静。
勒纳(I.emeO和萨缪尔森也有类似的论述。勒纳认为耗费资源的项目是在他们
耗费这静姿源戆对期需要这静资源,露不是在这之麓或之后固。他认为有一静方
法可以使当代入把负担转移给后代人。萨缪尔森也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一代入
把负担加在另~代人身上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耗尽肖前的国家资本存量或者通
过不增热对资零存量静蠢蠲豹投资增爨。但是,致黪发器豹重馕没窍减少资本资
。Hansen,AM.:Fiscal Policy and Busme-ss cycles,W.W,Norton&Company,1941,P184~185
o萨缮象森《经济学》,囊务霸萤壤1979年,P530—534。
错Pigou Ac:A Sta#ofPablic拜nance,Macmillan,London,1947。P38.
”Lamet,A-p.:TheBurdenofDctt,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VolumeXXXIII,Mayl961,P140.
8
源,那么,国债也就不会成为后代人的负担。。
(2)国债负担论
国债负担论是在批判凯恩斯学派国债理论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国债负担论
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斯·M·布坎南(James.M.Buchanan)、弗朗科·莫迪利噩
尼(Franco.Modigliani)和詹姆斯·爱德华·米德(James.E.Meade)等。国债负担论在
国债有益还是有害这一问题上虽然没有做出简单的回答,但是反对国债有益论,
认为对国债的经济效应应做出具体的分析;同时,国债负担论也反对化债有益论
的化债“非负担”理论,认为国债的实际负担转移给了后代。
布坎南批判了国债有益论的“非负担”的观点。他指出,国债的负担并不是
由现代人的“牺牲”所负担的,而是转移给了后代。他在书中批判了圆“支付了
公共项目,那么这一资源的其他可选择用途在这一时期就要被牺牲”的观点。他
说“如果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购买政府债券,那么假设他这么做一定是向着有得
他的效用的方向运动”。于是,他得出的结论是“作为个体经济单位总和的这种
经济,当产生国债时不存在牺牲和负担”。
莫迪利亚尼认为,国债发行通过减少民间资本形成而减少将来的国民收入。
在以充分就业为前提的情况下,国债融资会等额地减少民间资本形成。而且在将
来,这种民间资本的减少使得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下降,国民收入损失。可是,征
税与举债的情况不同,征税只是使消费减少,换言之,征税比发债降低储蓄的程
度小,对民间资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小。这种对民间资本存量的影响差异,变为对
将来国民收入的影响差异,进而变为国债和税收的负担的差异@。
米德则从国债对劳动和储蓄的刺激方面论述国债的经济影响,提出了两个概
念,即国债的皮古效应和卡尔多效应。所谓皮古效应(Pigou Effect),是指国债
发行在经济不景气时具有扩大消费支出,而在经济景气时抑制消费支出的效果。
所谓卡尔多效应(Kaldor Effect)是指国债发行可能导致劳动意愿,投资意愿下
降以及资本积累减少。米德认为,国债的消除因皮古效应而使消费降低,引起储
蓄增加,同时,国债的消除造成流动性减退,抑制企业家的投资意愿;另一方面,
因卡尔多效应而引起的民问部门扩充资产的愿望,刺激了企业家进一步扩充企
业,其结果,将生产更多的商品和劳务。卡尔多效应此时是作为扩张效应起作用
。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P346。
。Buchanan,lameM.,1958:PublicPrinciplesofPuNicDelt,Homcwood,Illinois,RichardD.IrwinCo。
。(美)F.莫迪利亚尼;‘莫迫利亚尼论文选),商务印书馆,1993年。
9
的,因而越发使投资需求增加,因藏,政府农和用费币政策稳定价格永平的瘸况
下偿还国债,经济的负担就会减少∞。
齐(1987)建立了一个“两种货物两国世代交叠”模型,其中每一国家整产
一种独一笼二的商品,贸易以贷物(供消费)和政府债券(供储蓄)避行,两醚
之间的实物资本是固定不幼的。他考察了政府债务对贸易条件和资本积累的影
响。他证明了政府债务对镣一隐家的资本积累的影响是不和的,而对贸易条件的
影响是含糊不清的。
布兰密德(Blanchard)(1985)建立了一种世代交叠模型,像是通过假设个
人农时间的每一点上蕊峨一给定的死亡概攀而引进了具有寿命有限髋的一种世
代交叠模型的形式。裔关寿命长度的不确定性导致这样一种的均衡状悉,其中私
人和社会贴现率是不同的。私人和社会贴现率之间的这种差别导致对李嘉圈等价
定理的背离,并允许对预算赤字的影响进行有意义的分析。弛把黧点放在税收的
对酥再分配上并暇设政府对个人的劳动收入进行~次总付征秘。德强调预期未来
赤字在决定稳态刹率中的麓要性,并经过推理得出可以概括说明尚前和预期财政
政繁对总嚣求影响的“财政政策指标”。在研究小型汗放经济的情况下,能假设
多}债蟾嚣求姻线趋水乎的,因此利攀是出馓界经济决定的。总消费是总财富和入
力财富的线性遵数。人力财富是无息收入减去税款,按利率和死亡概率之和的比
率进行贴现的现值。财富包括域府债务和其他资产。他蔚重研究了总消费和外国
资产的积累了总消费秘外国资产的积累都燕政府债务在稳态中的递减函数。他诞
明了如果赤学增加,消费和外国资产积累禚小国的稳态中都将减少蟹。
3、圈馈无关论
在现代溪馈理论之中,嗣债的无关论楚在对李藉图定理的簪论译发媵起来
的,在此我们对争论梢加介绍并阐述圜债无关论的研究。
戴蒙德(Diamond)发燧一个两时期世代交叠模型,以此来考察国债的稳态影
嚷。蚀掇出绪论说,海镄秘外债都使均衡的利搴发嫩影响,从雨影响了经济代理
人的效用,势推论出攀嘉图定理的无效性。戴蒙德的结论是按照个人没有遗产动
机这一假设褥出豹@。巴罗(Robert Barro)使用了湖一型式的模溅反驳了戴蒙德
的论点,提出当存在遗产的动机时,政府赤字就没荫实际的影响,因为转嫁至《来
。MeadejamesA+.1958:IstheNationalDebt aBurden?OxfordEconomicPaperjunel958.
o转g{基碍捡友《豺敬政策每经济增长》经游科学魍凝拄,2003,P263。
∞Diamond,Peter A,,National Delt and Neoclassical Economic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5
1125一1150,1965.
10
来几代的任何债务负担将由私人代际之间的转移而抵消。。
但伯恩海姆(Bernheim)认为由于孙儿们和其他未来的后裔是把每一家庭与
其他身份不明的家庭联姻的结果,巴罗式的利他主义有着不尽合理的含义@。费
尔德斯坦(Feldstein)也证明了当一个人未来的收入是不确定时,他未来的遗产
也是不确定的。因此,即使所有的遗产反映了代与代之间的利他主义,个人消费
的提高与其说是他潜在后裔可支配收入的一种同等现时价值的增加的反应,倒不
如说是他当前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反应。因此,李嘉图等量定理就不能成立了固。
艾贝尔(Abel)(1985)证明,等量定理在年金指标方面排除了各种类型的不确定
性和不完善之处。艾贝尔(1986)也证明了,对遗产或资本的一种不同类型的非
一次总付的税收是怎样改变当前消费和遗产的相对成本的,并因此引进了现时鼓
励更多地消费的办法。。
以费尔德斯坦代表,用经验方法证明了预算赤字和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联
系。费尔德斯坦发现,政府支出、转移支付和税收的改变对总需求有重大影响。
他宣称,“所谓的‘李嘉图等量定理’的每一基本含义是与有关数据矛盾的。”
不过,在一些文章中可以发现,一些经验方法支持了巴罗的论点。克尔门迪
(1983)和西特(Seade)与马里亚诺(Mariano)(1985)都试验了消费(或储蓄)
的生命周期模型,结果是李嘉图的等量定理仍然是有效的。德怀尔(1982)发现,
通货膨胀和政府赤字没有任何相互关系。普洛瑟(1982)考查了对一给定的支出
水平以债务筹措资金取代征税筹措资金,是否与按照理性预期或市场效率的假设
下的利率增加有联系,并作出结论说,利率以及因而资产的价格与政府如何筹措
其支出的资金无关。埃文斯(Evans)(1985)发现,战后时期没有表明赤字和利
率之间有确定联系的证据,埃文斯(1988)依据布兰查德(1985)的不确定寿命
期模型发现赤字与消费之间没有重要关系固。
在埃文斯的著作中,可以发现经验研究支持在开放经济情况下的李嘉图等量
定理。埃文斯在他的美元价格和美国预算赤字之间关系的经验试验中宣称,预算
赤字对世界经济没有什么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期,尽管美国财政膨胀已使美
o R.J.Barro.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th?,Journal of Political如onomy,84:345Ⅳ350,1974
。B.Douglas Bcmheim,Fiscal Policy with impure Intergenerational Altruism,Roclney I_White Center for Financial
Ressarch Working Paper,1985.
。MartinFeldstcin.Debt andTaxesintheTheory ofPublicFinance,Journal ofPublicEconomics,28(2)NOV.
1985.P233—245.
。Andrew B.Abel&B.Douglas Bemheim,Fiscal Policy with impureIntergenerational Altmism,NBER Reprints
1688,National Bureau ofEconomic Reseachjnc.
o转引自马挂友‘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P259。
11
l雾利率大大高于在不进行这种改革时的利率,但这种膨胀一般对其他主要工业国
家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没有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事实上,对外国国民生产总值的
净影响可能是利略多于弊,因为美国增长的刺激影响在大多数国家除了抵消较高
利率的抑制影响外还有余。汇率变动也由于有关国家的货币相对美元的贬值而起
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美国利率比较高造成的),这有助于它们实际净出口的扩大。
他让瞀赤字和税收规则去影响作为大经济计量模型一部的汇率,但估计影响仅通
过它们对实际利差的影响才发生。此外,他使用了现时的赤字而没有使用预期的
未来赤字。这一点受到费尔德斯坦的批评。
4、开放条件下国债理论研究
弗兰克尔(J.Frankel)说明了国债下的政府赤字增加在短期内将提高世界利
率,并提高赤字国家的财富和消费,但将降低债权国的财富和消费。因此,预算
赤字在不利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下被传递了。在研究预期未来赤字对世界经济
的影响时,他把时间范围分为现在、最近的将来和遥远的将来三个时期。他们说
明了即使当前的赤字提高了世界利率,但预期未来赤字对当前的短期利率的影响
则取决于采用预算变动的那个国家在其国际收支的经常帐户中是运行着顺差还
是逆差。从长期(稳态的)看,这一赤字将导致更高的利率,但对本国和外国的
财富和消费水平的影响是含糊不清的。。
弗兰克尔和拉赞根据观察到的1980年代前五年实际利率的增加、实际汇率
的增加和美国预算赤字增加,提出了一个“两国两种货物(贸易和非贸易的)”
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有着世代交叠的理性个人,但由于每一个人面临不变的
死亡概率,个人有着有限的寿命期。这个特征连同没有遗产动机和没有扭曲的征
税的假设,使他们可以偏离“李嘉图等量定理”。此外,两种货物的假设可以使
他们偏离他们其他的论文,并且讨论在一个没有货币的经济中赤字对汇率的影
响。为了分析预算赤字对实际利率和实际汇率的影响,他们把时间范围分为现期
和未来时期,并假设政府预算是跨时平衡的,政府的承诺是兑现的。因此,由于
现时税收削减而引起的预算赤字必须在未来税收上作相应的提高。预算赤字的增
加把收入从未来的几代人(他们对现时货物的消费倾向为零)转移到现时的一代
人(他们对现时货物的支出倾向为正值)这造成对现时可贸易货物的过量需求而
导致其跨时相对价格的上升(利率)。同样,这也造成了对国内不可贸易货物的
。Frankel.J.A.:OntheMm'k:ATheoryofFloatingExchangeRateBasedonRealInterestDifferentials,American
Ec0∞mic Rcvicw,Sep.1979,
12
过量需求和外国不可贸易货物的过量供应并改变了跨时的相对价格(实际汇率)。
利率提高导致非贸易货物相对价格提高以及国内财富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与此同
时,利率的提高,使外国的财富和消费以及非贸易货物的外国相对价格下降。因
此,根据本国与外国私人部门支出的相关性和本国与外国实际汇率的相关性,国
际预算赤字的传递是不利的。
埃米尔一玛丽亚(Mo.rio)和克劳斯(Klaus)(1986)着重研究了本国和外国的
金融资产之间完善可取代性的事例,这是与小型开放经济相关的,因为其金融市
场是与世界资本市场高度统一的。他们把传统的芒德尔模型作了修改,在私人支
出函数中再加入财富。他们证明了传统的这一文献,即如果实行一种膨胀性的、
用债务来筹措资金的财政政策,本国货币将会贬值,这仅在短期内才是有效的a
从长期看,预算赤字在汇率上造成贬值。但是他们未曾分析减税赤字的影响。他
们也未曾考虑本国和外国金融资产的不能取代和不完善取代的案例。。
施罗德(1985)利用一个简单的凯恩斯式(总供给是完全弹性的)模型分析
了在浮动汇率下政府预算赤字对经常帐户的影响。他的结论是,如果预算赤字是
由政府消费增加造成的,那么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就会因价格和工资增加和生产
要素的生产利用减少而削弱,因为政府挤走了私人经济活动。即使在名义利率增
加的情况下,这一政策最终会导致资本外流,从而导致经常帐户上出现顺差,因
为预期汇率会贬值。。
关于国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斯蒂格利茨的双赤字理论给予了清晰的论
述,根据斯蒂格利茨的观点,我们可以推论出国债的发行导致了本国利率上升,
有利于外国资本的流入。斯蒂格利茨最大贡献在于进一步引进了开放经济条件和
资本市场要素来分析国债的影响机制,并以此成功地解释了1980年代以来美国
财政预算赤字如何引起贸易赤字的扩大从而产生“双赤字”现象。斯蒂格利茨针
对日益全球化的经济新态势,从美国预算赤字、贸易赤字与政府债务的联动效应
中,着重在金融机制面上进一步丰富国债理论@。
林(1998)在其小型开放经济中世代交叠模型中,认为国债对消费、资本积
累尤其是实际汇率、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取决于实际利率与劳动力增长率的对
。转引自阿尔弗雷德-格雷纳<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P184,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o如果赤字是由削减所得税造成的,那么在一定时斯后价格和工资会保持不变甚至可能下降,并且由于私
人经济活动增加,政府经济活动减少,生产力将会增加,而预期升值,将引起资本流入,从而造成经常
帐户出现逆差。这个逆差将比预期的升值更大,即大于政府赤字的预期和实际供应方的影响。他的工作
限于考察政府预算赤字对经常账户的影响。
o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比。如果实际利率等于劳动力增长率,国债增加对经济没有影响,否则,国债就
有实际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方向尚取决于国债是对哪类税收的替代:在一次总付
税情况下,当实际利率大于劳动力增长率时,国债增加,消费减少,但贸易顺差
将会增加;当实际利率小于劳动力增长率时,国债增加引起消费增加,贸易顺差
减少。这种情况下,国债对实际汇率没有影响。在国债是对资本收益税的替代情
况下,当实际利率大于劳动力增长率时,私人消费和实际汇率都会减少,贸易顺
差增加;当实际利率小于劳动力增长率时,私人消费和实际汇率均会增加,但贸
易顺差减少。
至于国债量增加会带来多大的外国资本流入量,取决于国债对利率进而对汇
率的影响程度,学者们的意见有所分歧。施罗德认为,如果一国国债支持的财政
赤字是为了应付政府消费性开支,即使国内名义利率因国债增加而上升,但因这
种财政政策对私人经济活动是一种挤出,所以,国债的增加必然导致预期汇率的
贬值,在促使对外经常性帐户出现顺差的同时,也导致资本的外流;然而他论证
到,如果预算赤字是由于政府对所得税的削减而产生的,此时为弥补赤字的国债
发行,对私人经济活动是一种促进,预期汇率将升值,对外经常性帐户出现逆差
的同时,增加了资本流入,对增加国内储蓄和投资是有益的。
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汇率变动对国债支撑的财政扩张政策效应的影响,罗
伯特·芒德尔和马库斯·弗莱明在1960年代初将传统的IS—LM模型扩展到开放
经济环境中,建立了芒德尔一弗莱明模型(简称MF模型)。根据该模型可以得
到,如果本国利率因为国债发行量增加而上升,使其大于外国利率,本国货币就
必须对外汇率升值o。但根据本国与外国资产是完全替代的假设,亦即国际资本
市场的完全流通性,大量的国际资本会迅速利用这种利差套利,同时本国中央银
行因外国资本流入的增加而占用更多的本国货币,本国货币余额必然增加。在这
两种力量的同时作用下,本国货币的对外汇率将会趋于贬值。也就是说,在这一
过程中,本国货币对外汇率先升值然后很快再贬值,但新均衡汇率值仍大于初始
均衡状态值。以国债支撑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在货币供应量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
下,仅是促使了对外汇率的升值,却没有改变产出。亦即此时通过财政扩张导致
的总需求增加抵消着净出口额的下降,也预示着资本流入的增加,又进一步导致
本国货币升值,这一变动直到净出口额的下降与由财政扩张引起的总需求增加额
。他们假设实际货币余额在由产出与利率决定的同时保持不变,本国与外国资产是完全替代的,本国国债与
他国国债的预期收益率相同。
14
相等为止:当只有货币政策同地放松,货币供应量增加,抵消一部分货币升值的
压力时,才可能使产出增加。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一论文研究的方法
本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归纳如下:
第一,论文研究从封闭条件下的研究过渡到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研究,从对短
期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过渡到长期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
第二,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每个章节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
国债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应用理论对实证结果进行解析。
第三,本文研究中注重文章实践意义和政策意义。
二论文研究的结构安排
本篇论文一共由六章内容构成。除去第一章绪论以外,其它各章的内容安排
如下:
第二章通过分析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机制阐述了国债政策的经
济增长效应。在本章中着重分析了国债政策对民间消费、民间投资和政府支出的
影响,并从动态角度分析了国债政策的扩大内需效应。
第三章通过分析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机制阐述了国债政策的经
济增长效应,即国债政策下的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带动公共资本的积累,从而带
动了民间投资的增加,由于资本积累的增长,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本
章节主要依据格雷纳的经济理论,通过推理的形式说明了在不同的国债使用政策
下,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不同效应。
第四章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
响,本章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一是从开放经济条件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
要素的影响角度进行理论分析;一是运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芒德尔.弗莱明模型
进行理论分析。
第五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本章节根据我国国债政策的发行状况和相关
经济数据的相关性分析,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了国债政策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
15
增长具有明显的效果,证明了我国目前阶段的国债政策效果与传统经济学的解释
有一定的悖论。并证明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债政策的经济效应。
第六章论证了经济增长对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的影响。本章从理论分析的
角度说明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化解国债政策带来的财政支付风险,增强国债政
策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章第二节并通过实证分析的形式论述了我国国
债政策的可持续性,并在章节的最后对我国国债政策、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的协
调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四节论文研究目标、重点及主要观点
国债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涉及内容广泛而复杂的问题。既涉及到经济增
长的相关理论,又涉及到国际经济和财政政策问题。本篇博士论文将从影响经济
增长的相关因素出发,从研究国债政策对封闭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到研究国债
政策对开放经济中的经济增长影响,始终结合国债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来从理
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国债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分析,力求做到研究不但具有理
论上的完整性和前瞻性,同时具有实践上的意义。
一论文研究目标
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产生何种效应是本论文研究的对象,本文将对国债政策
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内部机制、影响效果等做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并结合以上
的研究结论对中国国债政策对国内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讨论。
本论文将从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影响角度出发来研究国债政策的经
济增长效应,这构成了本论文的研究视角。国债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可以从不同
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和分析,每个角度都有不同的视野和侧重点。影响经济增长的
因素比较多,从货币学派研究角度看,货币供应量具有调节经济增长的效用;从
凯恩斯学派的角度看,通过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手段可以刺激内需调整经济增
长: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方法看,是从研究经济的长期增长因素(如劳动、资
本积累、科技进步等)方面来进行,这些研究角度都具有解释经济增长的能力,
由于经济理论上的相关性,这些理论之间又具有一定的重叠和交叉性。本论文是
从凯恩斯主义的内需增长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短期经济增长理论出发,到分析经
16
济中长期增长的内生增长理论研究来对国债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理论和实
践上的分析和解释。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论证我国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
二论文研究重点
本论文的核心部分是分析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影响机制,并由此促进
经济增长的过程。对国债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国
债政策对短期经济增长因素的影响机制;二是国债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长要素的影
响机制;三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债政策的经济效应;四是论证我国国债政策的经
济增长效应及其可持续性。
三创新
1、论文在文章组织构架和论证角度上,具有一定的新意。本篇论文沿着国
债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这条主线,先从内需和经济增长要素两个
角度对国债政策在封闭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分析,然后对开放经济条件下
的国债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分析,并在文章的最后对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问
题进行研究和论证。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还没有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的专著。
2、关于国债的短期效应,根据目前的理论研究和国内部分学者的观点,认
为国债政策可以引导民间消费增加,但同时挤出了民间投资,但总体上看,国债
政策有利于扩大内需。但是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不一样,
实证结果表明国债政策挤出了民间消费,但由于政府投资的增加带动了民间投资
从总量上看,我国国债政策仍然起到了扩大内需的作用。
3、关于国债政策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从理论研究来看,取决于国债的使
用方向,理论上认为国债用于公共生产性支出,可以促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
用于公共消费支出和转移支付则会导致对经济增长的阻碍。本文的实证分析发
现,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从国债政策、公共资本积累的角度看,国债政策对
经济增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4、论文在最后研究了经济增长对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通过理论推导
证明了经济快速增长有助于增强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而且证明了在一个国家经
济增长导致税基增长率高于利率增长率时,政府财政收入净现值会出现增长,国
债负担能力增强,国债政策可持续性增强。并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发现,在我国经
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维持适度的国债规模扩张不会引致经济隐患。
17
第二章鞫债政策对经滚增长的短期效痘分橱
——国债政策与扩大内需之间的关系
麸当蘩讨谂溺续致壤对经济增长戆文献藿,大多讨谂的是黧绩政绫对长期经
济增长要索的相艇关系。但是,长期经济增长是相对于短期经济增长而言的,没
有短期经济的稳定增长,就没有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基础。可淡说,长期经济蹭长
是建立在辍期经济增长豹稳定性基戳之上,恧基予短期建供绘的楣对稳定性,所
以影响短期内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艇社会总需求。因此,本章在分
析囡债政策对短期经济增长的效应,其落脚点也就围绕黼债政策与总鬻求酶关系
震芬。
第一节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评述
早期关于政府发行国债弥补预算赤字的效应,最具有影响的观点应当悬李嘉
图(David Ricardo)的国债缀济效臌中性戏点,即“李精图等价定璞”番。20世
纪粥年钱,箩憾特·巴罗对零嘉圈定理进纾溪述,蒽缝了李嘉瀚豹晷{奏致繁孛性
定理,并引起了有关因债政策效应矗旬相关理论争执。
李嘉图推导出国债对经济具有中性效成具有以下假设:一、人的生命暴宥无
限麓界。在无戳麓赛楼鳌之下,夫裁擐据爨己对寒来致疼豹行沌,调整塞愁爨羹|
富分配,使自己l的终生财富得到平均分布。二、社会中的个体是典型的经济人,
并有对政府财政博弈规则的预期能力。人们在购买国债的时候就知道国债的还本
付慧将袭来来邋过程税戆形式来滏撑偿还,并慰个久瀵费霉秀避行控制。事实上,
是假定了经济人个体舆有和政府一样的预期能力。
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认为:“就~年战争费用而言,
当遴过一笔贷款戆方法来筹播2000万英镑,这2000万荚镑矮罄簸嚣家戆玺产牲
资本中撤缸来。这笔贷款的利息为每年i00万镑,通过征税来支付,这仅仅是从
纳税人手中转移到税款上来,转移剖国家债权人手中。实际赞用为2000万英镑
稀不是努须支僻豹弱惑。利悫不论楚蚕支待了,蓬家不会更塞毽不会更穷。致麝
可能立即需要以征税的形式来筹措2000万英镑,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每年征收
。酋内有势学者祷其翻译为“李嘉蚕对等原理”。(如郭淡旺等,1993)
18
100万英镑的税金。∞’
他指出,一笔与以征税筹措资金转换成以债务筹措资金相关的政府赤字,可
以通过自愿隔代转移的抵偿性变化而中和,他说,“难以使一位持有2万英镑或
其它任何金额的人相信,每年一次持久地支付50英镑与一次性交税100英镑是
同等的负担,他可能有这一模糊的概念:每年50英镑将由后代支付,而不是由
他支付;但是如果他把他的财产留给他的儿子,并留下带有这种永久税负的财产,
其差别在于:他是带着这笔税负留给儿子2万英镑,还是不带这笔税负留给儿子
1.9万英镑呢?”
在李嘉图看来,这种用于战争而非用于生产性支出为目的筹集的纯粹消耗性
支出费用,不管是以征税的形式还是借债的形式进行筹集,其对经济的影响效果
是相同的:其一,两者至少均使民间可能会用于生产事业的资本减少,转变为不
会提供任何利润和利息收入的非生产性消耗;其二,由于公债利息的偿还来源于
未来课税,但为付息而课征的税收只是人们初始时期因享受政府采取借债而非大
规模课税所获得的大额免税优惠所付的成本,即将税收负担延后并在一定期间分
摊化了,况且由于债息的支付也不过是从一部分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债券持有人手
中,完全是一种借助政府财政收支而产生的民间内部转移,因而付不付利息也就
无关国家财富的增减了;其三,由于投资者具有和政府一样的预期能力,所以投
资者考虑到政府目前筹集的资金及其产生的利息,将以未来更高的税收形式来偿
还,因此,投资这将不会增加当前消费。目前,理论界所提到的李嘉图等价定理
主要是指第三点,认为国债筹集资金和以税收的形式筹集资金,对民间消费支出
不产生大的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形式的选择,不会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调整。
换言之,无论政府是以课税方式来弥补财政支出,还是以举债方式来弥补财政支
出,或是以两者的某种组合方式来弥补财政支出,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都是无
差别的。
李嘉图等价定理所揭示的是一个公债中性概念,由于公债不会影响决定经济
增长的中间变量,因而也就对经济增长没有任何效应。李嘉图之所以有如此公债
观,是因为支撑他作经济分析的哲学理念是“对个人来说是明智的事情,对国家
来说也是明智的”。认为公债与私人债务并没有什么不同。
1974年,罗伯特·巴罗在其《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一书中严格地阐述了
。本段和下以段落的引用均来自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17章,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李嘉图等价定理实际上足论述了国债政策对内需的影响,尤其是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19
李嘉图的国债经济效应观念,并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含义作了引申国。巴罗修正
了李嘉图的人的生命无限期界的假设,并在有限期界的假设中探讨了李嘉图等价
的含义。巴罗的论点是建立在将遗产行为与利他动机相混同的基础之上的,基思
路是:一个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不仅会从自身的消费中获得效用,也可从其后
代的消费中获得效用。所以,他会像关心自身的消费一样关心其后代的消费。依
此推理,如果这个利他的消费者的所有子孙都是利他的,并关心他们自己的后代
的消费,那么这个利他的消费者便会间接地关心其所有子孙后代的消费。如果一
个社会的所有的消费者都具有利他的动机,这一论点便可以进一步引伸:利他的
消费者们肯定关心、至少是间接地关心其本人及其所有子孙后代的包括即期和未
来消费在内的整个消费过程。既然代际的利他消费者都关心包括自身及其所有子
孙在内的整个消费过程,那么,对于利他的消费者来说,是由其本人还是由其子
孙来缴纳为偿付新发行的国债本息所需增课的税收,是没有什么区剐的。当即期
的税负减少100元时,利他的消费者因此做出的反应将不是增加自身的消费,而
是认购并保持100元的政府债券。如果他在国债到期之前去世,他会将这笔政府
债券留给后代,其后代将用这笔政府债券的本息来缴纳国债到期之年的较高的税
收。如果在他的后代的有生之年国债仍未到期,这笔政府债券便可继续传给他们
的后代,从而国债到期之年的较高的税收仍可用这笔政府债券的本息来偿付,这
样一来,李嘉图等价定理便可在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死于国债到期之前的情况
下继续成立了。
根据以上李嘉图和巴罗关于国债经济影响的观点分析可以看出,如果个人与
家庭是理性的,能够认识和预期到政府财政在债务与税收间不同选择的博弈规则
及其后果,那么,未来予以偿还的公债本息总额的现值应等于因借债而产生的即
期减税额;对于像英国历史上曾经发行的永久性公债(consols)和类似日本借新
还旧的“新换债”,未来一直支付的利息现值也应等于公债的即期发行额,利息
支付完全由未来的税收负担,因而由公债发行所带来的减税会被家庭和个人完全
转化为储蓄。由此,政府储蓄的减少便被家庭和个人的储蓄增加所抵消,国民经
济的总储蓄并没有因为政府是举债还是征税而变化,利率也就不可能随之发生变
化,消费的整个路径也因而未发生变化。通过发行公债的政府融资仅仅是延迟了
的征税,虽然政府以公债形式融资支持部分财政支出,从而减少了当期征税,但
。Barro,Robert J.。“AreGovcmmcntBondsNetWealth?”Journal ofPoliticalEconomy 82:1095~1117,NOV/De:c
1974
20
由于债务终久是由未来增税偿还,因而它与现时税收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相似的。
所谓“等价”也就由此而来。进一步的结论是,在政府财政开支不被削减的情况
下,预算赤字的增加应会导致正好与赤字相匹配的民间储蓄的增加。这就是被称
为“巴罗一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核心内容。
事实上,李嘉图等价定理与现实中的实际情况有明显的违背。首先,李嘉图
等价定理不但要求各代的消费者都是利他的,而且要求在利他动机支配下的各代
消费者所遗留给子孙的财产还能是负值。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不能给其子孙留
下债务。然而,常识告诉我们,一个给其子孙遗留下负值的财产的消费者,并不
一定就是不具有关心其后代的利他动机。现实生活中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形:消费
者的子孙可能较其本人富有,即使他关心子孙的效用,但在他认为给予孙留下债
务不会影响子孙所能获得的效用的情况下,便有可能使遗产为负值。所以,处于
阻举债替代课税时期的消费者,如果为偿还国债本息所需增课的税收要在其死后
才能开征,他即期的消费支出便很可能趋于增加
其次,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暗含前提是政府以举债替代课税不会产生再分配效
应,并且,各个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无差别的。这同现实生活的距离就更远
了。例如,假定即期税收的减少所涉及的仅是消费者人数的一半,也就是有一半
的消费者即期每人因此而少缴200元税款,同时另一半消费者的税负不变。为了
弥补因减税而出现的财政亏空,政府又向每人发行100元的债券,并在次年偿付
这笔国债的本息。为简化起见,再假定这一时期的人口数字不变,政府债券的利
息率为5%。于是,减税的次年,每个消费者所承担的税负将因此而增加105元。
最后,再假定所增课的税收均匀地落在所有消费者的身上。不难看出,在这种情
况下,事实上国债对税收的替代具有相当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它实际上是将未受
减税影响的那一半消费者手中的一部分资源,转移给了享受减税好处的另一半消
费者。这时,收入再分配过程中获利的消费者将会增加消费支出,而受损的消费
者将会减少消费支出。很显然,这种消费支出在消费者之间的重新配置本身就是
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理论前提的一种破坏。进一步分析,整个社会的消费支出总量
是否会因这种重新配置而增加或减少,取决于境况不同的两类消费者的边际消费
倾向的比较情况。如果所有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无差别的,总消费量或资本
累积量就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然而,如果在收入再分配中获利的那一半消费者
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另一半受损的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总消费量肯定要因此
而增加(资本累积量因此而减少);反之,则反是,这又会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
理论前提构成破坏。
另外,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基本政府所课征的税收都是一次性总付人头税
(1ump—sum taxes)的假定而得出的,因而举债对课税的替代只会造成一种税收
的总额变化。但是,在经济生活的现实中,政府所课征的税收并非一次性总付人
头税,大多数的税种都是针对特定的经济行为而设立的。
第二节国债政策总需求效应的一般分析
国债政策的实施一般基于几种情况:其一是为了弥补在税收不变的情况下财
政支出的增长;其二是为了减少税收;其三是弥补税收增长不足以满足财政支出
增长的需要。总之,国债政策是在政府的税收收入不能满足财政支出时才会出现。
国债政策实施一般伴随着政府财政支出的增长,同时也通过调整市场参与者行为
影响到经济中的总需求,从而对国内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根据宏观经济理论,我
们知道,一个封闭经济体的总需求由个三部门的支出组成,即居民消费、企业投
资和政府支出。而政府发行国债和国债数额的增长,对利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利
率是影响社会经济主体的重要变量。因此,在我们分析国债政策对三个因素的效
应来阐述国债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之前,我们先了解国债政策对利率水平的影
响。
一国债政策的利率效应
从利率决定理论的发展来看,一般以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利率理论、可贷
资金利率理论、IS。LM利率分析以及当代动态的利率模型这几种主要理论的演变
过程为主线。
古典利率理论以经济在自由竞争中能够自动达到均衡为基础,强调的是一种
自然理论,即实物利率。并且通过利率的自动调节能够使经济趋于并最终达到充
分就业状态下的稳定。凯恩斯认为古典利率理论强调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因素对利
率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货币因素的影响。凯恩斯认为,利息完全是一种货币现
象,其数量的大小,即利率之高低应由货币供求所决定。货币的供给基本上为一
国的货币当局所控制,货币的需求则取决于人们对货币流动性的偏好,这种偏好
22
决定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罗柏森在凯恩斯《通论》发表后首先指
出,古典利率理论将利率的决定局限于实物市场,忽视了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
而凯恩斯完全否定实物市场对利率形成的作用,两者都具有其片面性。罗柏森将
货币因素引入到古典利率理论提出了自己的可贷资金理论。但可贷资金理论同样
存在缺陷,在此理论下的利率决定存在不确定性,原因是没有考虑到国民收入变
动对利率的影响。
1937年希克斯发表了《凯恩斯先生与古典学派》,他认为凯恩斯和新古典学
派的利率理论都存在片面性。对于两种理论的分歧,希克斯进行了综合分析,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Is.LL模型。在分析中,他把储蓄与投资、货币供给与货币需
求这四个因素放在同一均衡体系中加以考虑,并引入了收入这一重要变量,客观
上他将利率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49年经济学家汉森在《货币理论和
财政政策》一书中建立了IS.LM模型。。汉森更明确地指出,只有依据投资函数、
储蓄函数、流动性偏好函数和货币供给这四个因素,才能建立一个完整利率理论。
1、IS.LM模型构造说明圆
希克斯和汉森在综合古典利率决定理论和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IS--LM模型。该模型通过对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分析描
述了利率决定机制。在这里我们加入国债发行因素,通过构造新的IS--LM模型
来分析国债国债政策的利率效应。
在构造新的模型之前,需要做以下说明:
(1)我们对传统意义上的IS.LM模型进行改造,加进国债发行对该模型的
影响因素;
(2)政府财政赤字的增加通过发行公债来进行弥补,而不是通过向央行借
款或发行货币来解决赤字问题;
(2)国债发行具有财富效应,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个人消费,并影响到货
币需求;
2、加入国债效应的IS曲线
在IS.LM模型中,IS曲线反应了实体经济领域的均衡,其中包括了收入函
数、消费函数、投资函数,以及政府支出函数。均衡的条件为投资等于储蓄,在
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内可以扩展为总产出等于一国的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之和。
。汉森是以希克斯所提出的ls.u。分析模型为基础,对此进一步加以阐述并将这一模型改为IS-LM模型。
。在此,我们是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构造函数表达式。
23
(1)IS曲线数学表达式
根据凯恩斯的假设,消费需求函数为:C=a+b(1.t)Y
其中:C为消费需求,a为常数,b为边际消费倾向,t为平均税率,Y为国
民收入:a>0:b>0:0<t<l。
由于在居民的消费当中,利率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居民对当期消费需求,当
利率较高时,居民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当利率较低时则会增加当期消费,因
此,可以认为利率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是反向关系,消费需求函数可以改写为:
C=a+b(1一t)Y—ci
其中:C是系数且c>0;i是利率。
根据凯恩斯对投资函数的定义,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即随着利率的上升,
投资会下降。
即:I=I(I)=ID—a t i
其中:ID表示自发性投资且I。>O:n,表示系数且n。>O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IS模型为:
Y=C+I+G
=a+b(1一t)Y—ci+Io—Q。i+G(G为政府支出) (2.1)
该模型可以认为是IS模型的扩展,表示了在产品市场上的均衡状态。
(2)加入国债发行因素的Is曲线数学表达式
根据假设,国债的发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实际财富,这种财富效应通
过消费支出的增加和政府购买对产品市场的均衡产生影响。
在此,我们把实际财富函数(2.2)以及政府支出函数表达式(2.3)引进等
式2.1:
A=K+M/P+卯(2.2)
G=Go+AB/P (2.3)
其中:A是实际财富,K是资本量,M是货币存量,B是国债余额,P是物
价水平,G0是无公债发行时的平衡财政支出,△B为某年国债增加量。
得到:
Y=a+b(1一t)Y—ci+g(K+M/P+B/P)+Io—d l j+G÷z5B/P
其中g为系数,g>0。
b
a(b-bt—I)Y一(c+q ili+gK+gM/P七Gbfl3+l Io+6毋+△8/p 2 0
整理如下:
8 8+e矗一(c+n s)i+(gB+△B),P=0℃Z.4、
其中:芦。=gl(+gM/P+L+6。
母l=n《b-bt—1)
(2.4)表达式是在考虑了发行国债增加社会实际财富效应后Is曲线数学表
达方程式。
3、加入国债效应的LM曲线
在IS.LM模型中,LM曲线描述了在货币市场当中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均衡
下收入和利率关系的所有点的组合,该曲线是汉森在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
上,把收入水平这一变量引入到货币需求函数的分析中,建立了流动性偏好的收
入函数,并由此得出一组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流动性偏好曲线,在货币供给既定
的情况下,便得到了LM曲线。
(1)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实体经济交易需
求、谨慎性预防需求和投机性需求,可以用如下方程式表示:
M1=∽
M2=Ui)
M/t'=M1-I-M2=UYi)=(kY-hi)
即M=(kY-hi)P (2.5)
其中:M。:表示交易性和谨慎性预防货币需求;M2:表示投机性货币需求:
M表示货币供给;K,h为系数,且k>0,h>0。
(2.5)表达式表示了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均衡的状态。
(2)加入国债发行因素的IS曲线数学表达式
根据假设,国债发行的财富效应将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这里我们将财富效
果放入真实货币需求函数中,即把(2.2)式放入(2.5)式:
M/P=L(i,Y,A)
其中:Li<0,LY>0,I.A>0
数学表达式为:M伊=(kY-hi)+t(K+M/P+B/P)t>O
随着金融资产的增加,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将会增加,这种中需求可以表现为
凯恩斯的三种需求,尤其对投机性需求的影响较大,在上述表达式中一定程度上
提高了系数h的值;当一个主体的金融资产减少时,相应会降低对货币的真实需
求,因此我们定义t>0。
对上述表达式进行整理得到:
kY-hi+tK+[(t一1)M+tB]/P=0 (2.6)
4、加入国债影响因素的IS.LM模型
根据公式(2.4)和(2.6),我们得到加入了国债发行影响因素的IS.LM数学
模型:
f§口+e ly-tc+口1)i+(ga+A B)/P=o
l
一(2.7)
I
l kY-hi+tK+[0-1)M+tB]/P=D

加入了国债发行影响因素后修正的IS.LM模型仍然处于1.Y空间之中,只是
在常数项上发生了变化,并通过国债发行数量的变化影响在I轴上的截距,反映
在IS曲线上,应当导致曲线的平移,并不会影响到曲线斜率的变化o。
我们通过对(2.8)方程组进行变形,则IS.LM曲线的新的表达形式为:
仁Le。+(g乳△B)/0|t瞒。1、+8lY,lc+ni)
l
一(2.8)
1
I i-{tK+[e-1)M+tB]/P}/h+kY/h
我们将(2.8)式进一步进行变形得到:
厂i=卢a/(c+口,)+协△∥织c+d,)+,,∥向十dJ (2.9)

}i=tK+e-1)M/hp+tB/h,+kY/h
Y Y
图2-1国债政策的利率效应
f11(2.9)式可以看出,由于P>O,c>O,a1>O,系数项1/p(c+a1)>0,随着国债发
行数量的增加,i的值增大,曲线IS表现出整体右移;同时,在LM曲线表达式
。在这里我们对国债政策的变化对曲线系数的影响不加考虑,事实上国债发行导致金融资产的增加.将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曲线斜率
26
当中,t>0,h>0,p>0,B的系数t/hp>0,因此,随着国债发行量的增加,i值也
表现为上升,曲线LM表现为整体的左移。从图2-1中我们可以看出,B的增加
导致IS曲线右移至IS’,LM曲线左移至LM’,图中的均衡点从最初的A点移到
新的均衡点B,表现为利率由i0上升到i1。
二国债政策与民间消费
民间消费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消费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消费函数表现出来,现代经济理论中的消费函数指的是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
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也就是三种:
即期可支配收入、预期可支配收入和净财富。。所以,可以说,消费函数是消费
支出与即期可支配收入、预期可支配收入和净财富之间的依存关系。用公式表示,
即为:
C=C(Y,r,w)
其中,c:民间消费,Y:即期可支配收入,r:预期可支配收入,w:净
财富。
1、国债政策对即期可支配收入的效应
国债政策对居民即期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债政策对税收的替代
效应上。如果即期的财政支出规模是既定的,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只有税收
和国债两种,那么,政府举借国债的同时便是即期税收的相应减少,从而表现为
即期收入的增加。而且,由于人们受国债政策的影响,对未来的预期收入产生预
期的变化,从而在人们的心理上,未来预期收入的贴现值也发生变化。这些因素
都会通过消费函数表现为对总需求的影响。
(1)国债政策对即期可支配收入的直接影响
举借国债会导致税收的相应减少(也可以反过来说,税收的减少造成国债的
相应增加),主要指的是下述几种情况的发生;(1)因政府举债使得既有的税收
有可能人为减少,如基于政策性的目的,在对微观经济主体给予减免税照顾的同
时,税收减少后的财政亏空便需要以举借国债的办法加以弥补;(2)因政府举债
使得本可增加的税收有可能暂时不增,如基于来自某些利益集团的压力或出于某
些方面的考虑,原拟增设税种或提高税率的提案暂时搁置,对增加财政收入的需
要转以发行国债的办法来满足;除此之外,还可能有第(2)种情况,微观经济
。高培勇‘国债运行机制研究》,商务印书馆,P25,1999。
27
主体的偷漏税活动在一个时期极为猖獗,政府在短期内又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扭
转,由此而造成的税收的“跑、冒、滴、漏”不得不依赖发行国债的办法加以填
补回。
无论发生哪一种情况,税收减少的直接结果都是微观经济主体的税后即期可
支配收入的相应增加,从而形成一种连锁反应:举国债一>即期税收减少—>即期
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即期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额即等于即期国债的发行额。
(2)预期收入贴现对即期可支配收入的调整
国债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可支配收入和净财富有可能产生一种“收入
引致效应”。因为即期税收减少而引起的即期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很可能导致微
观经济主体调整其对未来的可支配收入的预期。这种未来的可支配收入,可能来
自于劳务收入,也可能来自于资产收入,也就是说,对r和w均有影响。为了
分析上的方便,我们现在对r加以必要的限定,让其只代表预期的可支配劳务
收入,而将预期的可支配资产收入归并于净财富的变化,从而对r的W重新定
义。这就是,Y。代表预期可支配劳务收入或人力财富,w代表总净财富(包括
即期的资产存量和由此带来的资产收入流量的预期)或非人力财富。如果即期可
支配收入的增加,影响了微观经济主体对未来可支配劳务收入和资产收入的预
期,或者说,使得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的即期价值发生变动,便发生了对r和
w的收入引致效应。
如果微观经济主体认识到,因举借国债而导致的税收的相应减少只是暂时性
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只限于即期,那么,对其未来可支配收入的预期就不会有
调整,Y。和W的人便不会因国债对税收的替代而受到影响。但是,如果微观经
济主体将即期税收的减少视为一种长期性的现象,他们肯定会根据即期的可支配
收入情况调整其对未来可支配收入的预期。这就意味着,对Ye和w价值的预期
均可能随之增加。
我们以b代表对来自于资产收入的税收减少额占即期税收减少总额的比例,
以(1-b)代表对来自于劳务收入的税收减少额占即期税收减少总额的比例,并
假定举借国债所替代的税种是既定的,那么,b值的大小就决定于所替代的税收
的归缩。
如果b>O,微观经济主体又将其视为一种长期性的现象,对未来可支配资产
。从目前来看,我们国家这三种现象均存在。
收入的预期就会增加。这又会对即期的非人力财富价值产生“折现效应”,即
期的非人力财富价值将因此而增加,其增加的最高额为b A Do/Ro。在这里,R0
代表即期的资金市场利息率。
如果(1-b)>0,微观经济主体又未将其视为暂时性的,对未来可支配劳务
收入的预期就会增加。预期可支配劳务收入的流量,也会折现到即期,从而即期
的人力财富价值将增加,其增加的最高额为(1-b)I-oADo/Ro。在这里,R0仍为
即期的资金市场利息率。h大于0,小于1,代表劳务收入挣取者的收入生命周
期的有限性心。
这表明,在举借国债所替代的税收的归宿,B口b值的大小既定的条件下,对
即期的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价值的影响状况,主要取决于微观经济主体对即期
可支配收入变化的暂时性的认识程度。对即期可支配收入变化的暂时性的认识程
度(h)被区分为三种不同的水平:(1)即期可支配收入变化的暂时性为所有的
人认识到了,即h=100%;(2)为一部分人,但非所有的人认识到了,即0%<h
<100%;(2)没有人认识到,即h=0%。由此决定了对即期的人力财富价值的影
响(L)和对非人力财富价值的影响(A)的显著差异。
至此,可以对因即期税收减少所引起的、发生在预期可支配劳务收入或人力
财富(Y)和总净财富或非人力财富(w)上的收入引致效应,作一简要的归纳。
以。和。分别代表对Ye和W的即期价值的影响,R0仍代表资金市场利
息率,则
对r的影响可以表述为:
b‘=(B oiADo)/粕
其中,i代表政府举债△D0的利息率(i>0),13。为一参数,它同(1-b)正
相关,同h负相关。我们令B o≤[(1_b)Io]/i,并假定税收的减少不会造成即
期可支配劳务收入和即期可支配资产收入的减少,0≤(1_b)≤l,故B o的值域
为o≤B o≤10/i。那么,若h=o%,则B 02[(1-b)U/i;若b=l或者h=100%,
则;若b--O,且h=o%,则B 02iji。
对w的影响可以表述为:
。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亚尼(1993)的“生命周期假说”表明,人不可能长生不老,挣取劳务收入的生
命周期总是有限的。因此,对未来可支配劳务收入的预期,应当根据生命周期的有限性加以校正。
29
Ao‘=(B’oi ADo)/凡
在这一表达式中,B’o也是一个参数,它满足0≤B’o≤1/i,并与b正相关,
同h负相关。我们令6’o<b/i,那么,若h=o%,则B’o=b/i;若b=0或h=100%,
则B’o。0:若b=1,则6’o=1/i
Bo的B’o和满足不等式O≤Bo+B’o≤1/i a
由此可以看到,举借国债产生了如下经济影响,(1)微观经济主体的即期可
支配收入增加,其数额与举借额相等;(2)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可支配劳务收入
和预期可支配资产收入增加并折现为即期人力财富(r)和非人力财富(w)价
值的增加,其规模可分别由o=(B。i ADo)/R0和Aoz=(B’。i ADo)/R0两个
一般表达式得出。
2、国债的预期可支配收入效应
(1)国债与国债幻觉
在国债幻觉是否存在和存在程度的情况下讨论预期可支配收入,实际上是经
济生活中,人们在面临国债政策的前提下,对未来偿债费来源是否能够合理预期,
这种预期的程度将影响着人们对未来可支配收入的预期,从而影响到经济主体的
消费意愿。实际上,经济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妨碍人们对未来的偿债费税作出准确
预期的诸多因素。例如,由于信息传播渠道的不畅通或不广泛,一部分人可能对
国债已经发行全然不知,或者,即使知晓且加入了国债认购者的行列,也不知国
债发行的总额为多少;由于本身文化素质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一部分人可
能对有关国债信息的发布并不在意,或者,即使关心并注意了有关国债市场动态
的报道,也不十分清楚其中意味着什么;还有,由于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前景以及
税收制度的走势预期的不确定性,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人,对国债
到期之年的税收总额及其本身所须承担的份额为多少,难有可称为准确的估计等
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微观经济主体对未来的偿债费税,特别是其本身所须承担
的份额预期的不准确,甚至完全错误。为此,本章将引入“国债幻觉”一词,来
表述微观经济主体在示来的偿债费税上所发生的预期错误。
国债幻觉的程度(Vo)可以用下述公式表示:
Vo=1-To’/To m>0)
其中:
T0:实际的未来偿债费税总额(或为偿付国债本息所需的费用支出)折现值;
T0’:为微观经济主体所预期的未来偿债费税总额的折现值,T0和T0+所依据
的折现率相等。
不难看出,如果v0=O,意味着完全的幻觉,说明微观经济主体对未来的偿债
费税没有任何预期;如果0<Vo<1,意味着部分的幻觉,说明微观经济主体对
未来的偿债费有部份预期;如果vo=O,意味着完全没有幻觉,说明微观经济主
体对未来的偿债费税有清楚的预期。
单个微观经济主体对其本身所须承担的未来偿债费税的份额的预期(qo’)可
以下表示:
qo‘=fo’To’ fro+>o、
其中:
T0+:代表微观经济主体所预期的未来偿债费总额的折现值;
fo‘:单个微观经济主体所预期的其本身所须承担的未来偿债费税占该税总额
的比例。
将前式所给定的T0+值代入上式,有:To’=fo’(1.Vo)T0
从上述表达式可以看出,微观经济主体对其本身所须承担的未来偿债费税的
份额的预期,取决于其所存有的国债幻觉的程度。将微观经济主体作为纳税人在
预期其本身所须承担的未来偿债税份额上出现的错误(c0)表示为:
eo=1一qo’/qo (q0>o)
其中:qo是微观经济主体所承担的实际的未来偿债费税份额。
如果eo=0,即说明微观经济主体对未来的偿债旨内务部份额有完全准确的
预期;如果c0>O,则说明微观经济主体低估了其所须承担的未来的偿债费税份额。
(2)偿债费税、国债幻觉与预期可支配收入的调整
对未来偿债费税的预期,可能会导致微观经济主体对未来可支配收入预期的
调整。。未来的偿债费税对微观经济主体预期可支配收入影响的分析,可以区别
两种情况来进行:一是国债发行时,伴随有用于偿付国债本息费用的税收立法,
另一是国债发行时,未伴随有用于偿付国债本息费用的税收立法。很明显,在前
一种情况下,微观经济主体有可能根据偿债费税法规所涉及的税种情况下,对其
特定类型的可支配收入预期进行相应调整,并进而归结到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
。只不过在存有国债幻觉的条件下.这种调整往往是要打折扣的,甚至是错误的。
31
即期价值的变动上。在后一种情况下,微观经济主体可能进行的未来可支配收入
预期的调接是笼统的,区分偿债费税对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的影响也相对困
难。
一般情况下,国债发行时伴随有国债本息费用的税收立法所涉及的税种可区
分为三种类型:取自资产收入的税种、取自劳务收入的税种、不影响要素收入的
税种。
A、以资产收入为税源的偿债费税
如果偿债费税法规规定以资产收入为税源,微观经济主体又不存有国债幻
觉,那么,预期的可支配资产收入将会减少,并进一步折现为即期非人力财富价
值的减少,其额度为未来偿债费税税负折现值,即i△Do/(1+R0)+i△D0,(1+硒)
2+⋯+i△Do/(1+R0)“。其中,i为政府举债△Do的利息率,‰仍代表即期的
资金市场利息率,n决定于国债的期限。
这一结论显然需要修正。微观经济主体不可能没有任何国债幻觉,特别是作
为偿债费税税源的整个社会的资产收入总额有多大,微观经济主体不能准确的预
期。总额预期的不准确当然也意味着份额预期的不正确。所以,引入国债幻觉的
因素是必然的。
为此,可把所有的微观经济主体视作一个整体来考察,经推导可写为:
Eqo’=【iADo/(1+Ro)+i△Do/(1+Ro)2+⋯+i ADo/(1+Ro)。]Efo‘(1-
Io)
这表明,在偿债费税法明确规定以资产收入为税源的条件下,即期非人力财
富价值的减少幅度在O和-【i△Do/(1+Ro)+iADo/(1+Ro)2+⋯+i ADo/(1+R0)
“1之间。国债幻觉的程度越低,即期非人力财富价值的减少幅度越大:反之,则
越小。
B、以劳务收入为税源的偿债费税
如果偿债费税法规明确规定以劳力收入为税源,微观经济主体又不存有国债
幻觉,那么,预期的可支配劳务收入将趋于减少,并进一步折现为即期人力财富
价值的减少,其额度亦为未来偿债费税税负的折现值,只不过要根据劳务收入挣
取者的收入生命周期的有限性加以校正,即k【i△Do/(1+Ro)+i△Dd(1+凡)
2+⋯+i△Do/(1+R。)“】其中,b大于0,小于1,代表劳务收入挣取者的收入
生命周期的有限性。R0和i仍分别为即期的资金市场利息率和政府举债△Do利息
率,n决定于国债的期限。
经过同样的推导我们得出,国债幻觉的程度越高,即期人力财富价值减少的
幅度越小;反之,则越大。
C、不影响要素收入的偿债费税
如果偿债费税法规所涉及的税种不直接影响要素收入,如以商品或劳务的流
转额为计税基数的流转税类。既然属于间接税,那就与微观经济主体的要素收入
不存在直接的相关性。在这种情况下,倘若微观经济主体不存有任何国债幻觉,
偿债费税将被视作助推将来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水平上涨的一个因素。也就是说,
预期的一般价格水平将因此而上升,预期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将可能减少,并可能
对即期的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产生相应影响。
不过,一般说来,不影响要素收入的偿债费税对预期可支配收入及其即期人
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的影响,是间接的,相对较小的。特别是在加入了国债幻觉
的因素之后,其可能发生的影响值更要大打折扣。
即使国债发行时,政府未随之制定相应的偿债费税法规并予以公布,微观经
济主体对未来可支配收入的预期也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相对
于前一种情况来说,可能较为笼统,也不那么明确。例如,在微观经济主体均无
国债幻觉的条件下,一部分微观经济主体可能将偿债费税归结为未来可支配劳务
收入的减少,另一部分微观经济主体可能将其归结为未来可支配资产收入的减
少,还可能有一部分微观经济主体认为偿债旨内务部将不会影响其要素收入。所
以,在这种情况下,对可支配劳务收入和可支配资产收入预期的减少可能会同时
发生。
不过,尽管如此,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在微观经济主体对于政
府将选择哪种税或哪几种税作为偿债费税没有明确预期的条件下,预期可支配劳
务收入和预期可支配资产收入的减少规模要小于伴随有偿债费税立法的情况,国
债幻觉程序也会大于伴随有偿债费税立法的情况。其结果,即期人力财富和非人
力财富的减少幅度会较前一种情况为低。
3、国债的财富净额效应
国债财富的净额效应主要体现为,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国债的价值发生变化,
从而引起国债所代表的净财富发生变化①。在前面分析中,我们所使用的利率都
是一种既定或不变的利息率。事实上,政府举债或政府举债数量的增加会带来市
。依据贴现公式.较高的贴现利率水平导致较低的贴现值。
33
场利率水平的上升,适用于预期可支配劳务收入和预期可支配资产收入流量的折
现率也要相应变化,从而可能对即期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的价值发生影响。由
于这种影响系因利息率的变化所致。
(1)国债政策对非人力财富(w)上的利息引致效应。
如果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可支配收入的流量价值因政府举债而引起的调整
已经完成,但未考虑到市场利率变化的因素,那么,随着市场利率由舶上升到
凡‘,非人力财富(w)的即期价值将发生如下变化:
一[WoRo(Ro"-Ro)]/Ro’
其中:
w0R0:即期在利息率(折现率)为凡时的非人力财富价值;
‰:无政府举债条件下的市场利率;
R0‘:政府举债之后的上升了的市场利率。
从上式可以看到,随着市场均衡利率的上升,给w带来的利息引致效应是
其即期价值的相应减少。
(2)国债政策对人力财富(Y)的利息引致效应
类似于上述的推理,如果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可支配劳务收入的流量价值因
政府举债所引起的调整已经完成,但未引入市场利率可能发生的变化。那么,随
着市场利率由R0上升到‰’,人力财富Y的即期价值将发生如下变化:
一【Y0c㈣(R0"-a0]Lo/Ro’
其中:
Y0职01:即期在利息率(折现率)为R。时的人力财富价值;
R0:为无政府举债条件下的市场利率;
‰’:为政府举债后上升了的市场利率:
h:代表劳务收入挣取者的挣取收入时限的有限性,0<Lo<l,与勘’无关。
从上式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国债的发行或国债发行数量的增长,市场均衡利
率上升带给的利息引致效应,是其即期价值的相应减少。
以bM和AOM分别代表均衡利率变动对Ye和W的即期价值的影响,并令
Ro+=&+A Ro,从而有:
对W的影响为:AoM:.WORo△R0/(R0+ARo)
对Y的影响为:I-o”:.Yo㈣APoLo/(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国债的发行对居民即期收入具有明显的提升效果,同
时对未来预期可支配收入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国债的发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
均衡利率的水平,在贴现率提高的情况下,居民财富产生缩水。这种一正一负的
影响,对总的消费需求影响如何?根据高培勇的观点,政府举借国债是导致均衡
利率水平的上升,但是民间消费将出现增加。他认为,“无论其对即期可支配收
入增加的暂时性认识的认识程度,还是其对未来偿债费税的预期程度,或是其对
市场利率上升所可能作出的反应程度,绝不会大到足以将微观经济主体眼前即期
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影响抵消掉的地步。因此,说举借国债会导致民间消费的增加,
是合乎逻辑的。∞’
三国债政策与民间投资
由本节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国债增长过程中市场利率会面临着上升的压
力。根据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市场利率的上升势必带来民间投资的减少,但民间
投资减少的幅度究竟有多大,一方面取决于其本身对利息率的敏感程度,或说是
其对利息率的弹性的大小,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它对利息率的弹性与民间储蓄对利
息率的弹性的力量对比状况。
根据民间投资对利息率的弹性与民间储蓄对利息率的弹性的对比,将民间投
资的变动趋势区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民间投资(I)对利率无弹性,而民间储
蓄(s)对利率有弹性;民间投资(I)对利率有弹性,而民间储蓄(S)对利率
无弹性,民间投资(I)和民间储蓄(S)对利率均有弹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在
第一种情况下,均衡利率的上升不会造成民间投资的减少;在第二种情况下,均
衡利率的上升会造成民间投资的减少,其减少额等于民间消费的增加额,在第三
种情况下,均衡利率的上升会造成民间投资的减少,其减少额小于民间消费的增
加额。。
从分析的意义上说,均衡利率上升对民间投资变动的传导机制在国债发行期
和偿付期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此,可将上述分析结果移植于偿付期,这样,t
>/1期均衡利率上升带给民间投资的影响便可展示如下:(1)若I对利率无弹性,
而S对利率有弹性,则△It--0;(2)若I对利率有弹性,而S对利率无弹性,则
。高培勇,‘国债运行机制研究》,P53,商务印书馆,1994
o高培勇,‘国债运行机制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
35
l_△It I-I_△Ct l:(2)若I和s对利均有弹性,则l一△It l<|_△Cl I。由
此观之,|-△It I-I_△Ct 1只有在第二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而无论第一种
情况,还是第二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都是非常罕见的。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通常
是:I一△It l(I一△ct l。
显然,只要民间投资的减少额小于民间消费的增加额,就可以认为:在国债
偿付期,举借国债带给民间总需求的综合影响,仍然是扩张性的。尽管偿付期均
衡利率变动对民间投资的影响同发行期基本相以仿,但预期投资收益率的变动趋
势及其带给民间投资的影响却与发行期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t=O期,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投资收益率可能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方向相
反的影响:一种是来自即期税收减少的“正效应”,另一种是来自预期偿债费税
的“负效应”。正负效应相抵,其结果既可能表现为预期投资收益率的下降,也
可能表现为预期投资收益率的上升。因此,预期投资收益率变动带给民间投资的,
既可能是减少效应,也可能是增加效应。
在t≥1期,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投资收益率则只可能受到来自一个方面的影
响:偿债费税的课征所带来的“负效应”。这就是说,如果偿债费税的负担部分
或全部地落在实质资产收入上,微观经济主体来自于实质资产的可支配收入就要
因此而减少,这又会进一步造成其预期的投资收益率的下降。这时,一些原在既
定的市场利率下打算进行的投资可能变得无利可图了。其结果,无疑是民间投资
的减少。如果偿债费税的负担全部地落在劳务收入或非实质资产收入上,或者,
部分地落在劳务收入上,部分地落在非实质资产收入上,实质资产收入并未因此
而受到影响,微观经济主体来自于实质资产的可支配收入将保持不变,其预期的
投资收益率亦不会因此发生变动。这时,偿债费税的课征对民间投资的影响一般
为O。
由此可见,在国债偿付期,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投资收益率所受到的影响,
通常表现为它的下降,而不会表现为它的上升。依此推论,预期投资收益率的变
动带给民间投资的,基本上是“减少效应”。即使在均衡利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预期投资收益率因偿债费税的课征而出现的任何下降,都会带来民间投资的减
少。再进一步,如果均衡利率的上升和预期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同时发生,民间投
资的减少幅度还会因此而加大。
然而,说民间投资的减少幅度在引入预期投资收益率下降的影响后增大了,
并不意味着民间投资的减少额将大于民间消费的增加额。事实上,偿债费税负担
完全落在实质资产收入上的可能性很小。即使部分地落在实质资产收入上,由此
而带来的对预期投资收益率以至对民间投资的“负效应”,也难以达到足以扭转
I—AIt l<I△Ct I之趋势的程度。更何况,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着眼,刺激
投资往往是政府最重要的政策目标之一。包括偿债费税在内的整个税制的设计,
当然不能与这个政策目标相悖。这就意味着,课征偿债费税而可能带给预期投资
收益率以至民间投资的“负效应”,肯定是政府所要竭力加以避免的。
四国债政策与政府支出
1、举借国馈、预算约束软化与政府支出
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曾在解释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政治行为
的基础上分析过政府财政支出的发展趋势,并得出了追求公共机构权力极大化的
政府必然带来财政支出规模的极大化的结论。
政府部门提供公共物品或劳务同民间部门提供私人物品或劳务。之间,有着很
大的差别:首先,在政府官僚机构中,并不存在着提供同种公共物品或劳务的竞
争。缺乏竞争即意味着缺乏刺激,从而会降低政府部门的服务效率;其次,政府
机构的官员们并不以利润作为其工作目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府机构所提供的
公共物品或劳务,往往要与相对较高的成本相伴随;其三,公共物品或劳务通常
不以价格形式出售。因此,社会成员对政府部门工作的评价,不能象市场价格那
样敏感;其四,政府官员所追求的是高薪、特权、公共声誉、权力、容易改变事
物、容易管理机构等,换言之,他们是将公共机构的权力极大化作为追求的目标。
将上述各方面总括起来看,政府部门的低效率、高成本以及政府官员们对公
共权力极大化的追求的结果,肯定是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极大化。社会成员对政
府部门工作评价的有欠敏感,则又使政府财政支出规模极大化的倾向进一步加强
了。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极大化也就意味着公共物品或劳务的供给量呈过剩状
态,而高于其最佳的产量水平。
政府机构通常拥有提供公共物品或劳务的垄断权。如环境保护、国防、社会
保险等,就是由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提供的。在正常情况下,只有政府机构本身
才能掌握有关这些物品或劳务的信息。这就有可能使得政府官员们在财政支出规
模的极大化方面更上一层楼:将公共物品或劳务的社会效益人为夸大,从而使得
。公共物品或劳务同和私人物品或劳务是公共财政中的一对概念:前者由政府提供,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
和消费的非竞争性;而后者相反。
37
社会成员(或投票者)所允许的公共物品或劳务的产量水平进一步增长。就是说,
现实生活中的政府,往往具有一种本能扩张财政支出规模的倾向,花光所有的可
用资金。
然而,政府具有扩张财政支出规模的倾向并不意味着它可不受任何限制地随
意增加财政支出。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是存在着可对财政支出的规模构成制约的
因素的。其中,政府可取得的财政收入有无弹性及其弹性的大小,就是一个最为
主要的约束条件。如果政府可取得的财政收入的数量是既定不变的,没有多少伸
缩的余地,那么,对政府增加财政支出的能力就会形成较强的约束,政府扩张财
政支出规模的势头也会相对减弱。相反,如果政府可取得的财政收入的数量不是
既定不变的,可以扩大,那么,对政府增加财政支出的能力就形不成较强的约束,
政府扩张财政支出规模的势头也会因此而增强。
进一步推论,如果政府可以运用的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只限于税收一种,举
借国债的办法不为微观经济主体所接受或被法律严格禁止,那么,政府可取得的
财政收入就是一个相对不变的量。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收入对政府增加财政支出
的能力所形成的约束就是“硬”的。这是因为,税收所具有的“强制性”和“无
偿性”决定了微观经济主体对“可容忍”税收水平的看法是趋向于相对稳定的@。
在正常情况下,政府增税(提高税率或增设税种)的企图往往会遭到一定的反抗。
无论这种反抗是来自政治上的,还是来自经济上的;也不论它是以显性的形式表
现出来,还是以隐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总是对政府“人为”增加财政收入企图
的一个制约因素。因此,税收所具有的“固定性”又决定了课税的对象及其比例
或数额必须以法律的形式预先确定下来。除非变动税法,否则,政府只能按照预
定的标准课征,而不能随意更改。这又形成了对政府“人为”增加财政收入企图
的另一个制约因素。显而易见,只要财政收入的“人为”增加受到限制,政府扩
张财政支出规模的势头就不能不因此减弱。
但是,如果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除了税收之外,国债也是可以利用的,
那么,增税的办法便可能为举债所替代,增税的目的也可由举债去实现。这时,
政府可取得的财政收入就不再是一个相对不变的量了,而是有可能增加的。在这
种情况下,财政收入对政府增加财政支出的能力所形成的约束就可能是“软”的。
其中的道理前面已经说过,国债具有不同于税收的三个形式特征。它所具有的“自
。阿特金森、斯蒂格利茨,‘公共经济学)三联出版社,1994年。
38
愿性”和“有偿性”决定了它可为微观经济主体作为储蓄或投资的一种对象加以
认购。在正常情况下,政府以举借国债来增加财政收入的做法一般不会招致微观
经济主体的不满。无论国债的发行是源于税收的相应减少,还是用作既定税收收
入的补充,它总是可为政府带来一种“额外的”收入,使得财政收入的“人为”
增加成为可能。再有,国债所具有的“灵活性”又决定了它右以视政府财政的状
况而相应调增或调减发行量,以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到何时需要,何时发行,
需要多少,发行多少。这又使得财政收入“人为”增加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了。
不言而喻,只要财政收入“人为”增加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了。不言而喻,只要
财政收入有“人为”增加的可能,政府扩张财政支出规模的势头号就可能因此而
增强。
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一旦政府的财政支出在举借国债的条件下得以扩大,
财政支出所具有的“刚性”很可能会带来国债发行量的逐年上升,从而使国债具
有一定程度的“经常收入性”。其结果,当然是财政支出规模的进一步膨胀。这
一方面是因为财政支出往往增加容易压缩难,增加财政支出肯定会给相当一部分
微观经济主体带来直接的或间接的利益,压缩财政支出则肯定会招致既得利益者
的抵制和反对。为了维护既定规模的财政支出,国债不仅每年要发行,而且还要
保证每年国债发行额扣除了偿债支出之后的净收入额不至下跌,甚至要在上一年
的基础上有所增长。国债发行额的只增不降显然会对财政支出的增加发生推波助
澜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如前所述,因举借国债而产生的偿债费支出以用
随举债规模扩大而逐年增加的偿债费支出,本身就是构成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膨胀
的一个因素。
考察一下国内外的历史文献,肯定会进一步印证我们的上述分析。国债作为
一种财政收入形式之所以能够出现且在历史时序上比税收晚得多,其中的一个重
要原因就在于,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要求财政支出曰益增长,仅靠税收又不能满
足财政支出的这种日益增长的需要。在财政支出的增长越来越受到政府课税能力
的限制和预算收支平衡的约束的条件下,作为打破或弱化这种“限制”或“约束”
的一种手段,国债才为政府所青睐并在各国流行开来。王传纶教授曾明确指出,
“支出不断增加,资金筹措更加困难,必须从课税这种基本的收入形式之外寻长
其他可能的办法”@,是资本主义国家信用得以发展并占到相当重要地位的主要
。王传纶《资本主义财政),第21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
39
因素。
也许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们对于财政支出增长现象的解释,总离不开财政
收入的相应跃增这个基础。对于财政支出规模的控制,也总是要从财政收入来源
(特别是举债国债)的制约上去寻求办法。布坎南(1992)甚至认为,缩减政府
的财源是控制政府支出规模的唯一可行办法。
由以上分析可以引出如下两点互为联系的结论:(1)举借国债使得政府的预
算约束弱化了。(2)举借国债所带来的政府预算约束的弱化,对财政支出有扩张
之效。
总起来说,政府举债在导致民间总需求增加的同时,其本身的支出——财政
支出——的规模也因此而出现了膨胀。
2、政府支出与财政支出乘数
依据宏观经济理论,政府的消耗支出的增加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但国民
收入的增加必定大于最初的政消耗支出的增加额,这就是所谓的“财政支出乘
数”。其传导过程如下:由于各个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政府消耗性支出
增加的每一个货币单位可购买1个货币单位的物品和劳务,并转变为这些物品和
劳务的生产者的家庭收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等);这些增加的收入的相
当部分又会被重新支用,如此循环下去,对整个国民收入起到拉动作用。举例说
明,假定收入获得者从所增加的每1个货币单位收入拿出4/5用于购买消费品(即
其边际消费倾向为4/5),那么,这些消费品的生产者便会有1个货币单位X4/5
的增加收入;如果这些消费品的生产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也是4/5,他们也会从所
增加的收入中拿出4/5用于购买消费品,这又会为这些消费品的生产者带来1个
货币单位x(4/5)2的增加收入;这些家庭也会拿出其中的4/5用于下一轮的消
费品购买。如此下去,国民收入的增加额总计为5个货币单位。因此,对于所增
加的每1个货币单位的政府消耗性支出来说,整个国民收入将增加5个货币单位,
这种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所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消耗性支出的变动量之间的比
率,就是“财政支出乘数”,乘数的大小由边际消费倾向所决定。
若以△G叶℃表政府消耗性支出的增加额,以△Y代表国民收入的增加额,并
仍以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则政府消耗性支出的增加,对社会总支出从而对社会总
需求产生的扩张性影响可表示为:
AY=AG+/(1一C’)
其中,1/(1-C’1=AY/AG4
从式中可以看出,△G·的任何增加都将此起△Y的增加;并且,△Y的增加
额等于△0·的增加额乘以乘数1/(1.C’)。这就意味着,政府消耗性支出的增加对
社会总需求具有扩张性的“乘数效应”。
在此,我们假定政府消耗性支出的增加是以举借国债的收入作为资金来源
的,但是对于不同的举借资金来源,其对经济的拉动效果不同。在此,我们作一
下分析:
(1)国债主要是向民间部门发行、由微观经济主体来认购的。因而举借国债
所带来的主要是民间消费和民间投资的变化。前面的分析已经表明,在国债的发
行期,举借国债的初始性影响表现为民间消费的增加和民间投资的减少。两者相
抵,其综合影响是民间总需求的扩张;在国债的偿付期,举借国债的继发性影响
也表现为民间消费的增加和民间投资的减少。两者相抵,带给民间总需求的综合
影响照样是扩张性的;如果把政府举债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考察,举借国债的
长期影响表现为初始性影响和继发性影响的叠加。其结果,民间总需求仍将呈扩
张之势。显而易见,向民间部门发行国债的经济影响是需求扩张性的。
(2)如果有一部分国债是在政府部门内部发行、由除财政机关之外的其他
政府机构来认购,举借国债所带来的将仅是政府部门内部的资金转移,或说是政
府各部门银行存款帐户之间的资金余缺调剂。用西方经济学家的话说,“是从政
府的一个口袋转入另一个口袋”,一般是不会对国民经济产生扩张或紧缩性影响
的。只不过随着政府机构认购国债而将其一部分资金转交财政机关,财政机关与
各政府机构的支出模式或倾向不可能完全一致,因而有可能在资金的使用方向或
具体用途上发生细微的变化。显然,向政府机构发行国债的经济影响基本是“中
性”的。
(3)如果上述两种情况同时存在,那么,政府消耗性支出的增加以举借国债
的收入作为资金来源的结果,不会降低其对社会总需求(或社会总支出)所带来
的扩张性效应,反会使其进一步加大。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推论出,举借国债对社会总需求在总量上具有扩张之效。
4l
第三节国债政策短期经济增长效应的模型分析
在连续时间Ramsey模型的框架下,通过将政府债券引入消费者效用函数和
生产函数建立了一个动态数学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分析增加国债发行量在拉动国
内有效需求、促进民间投资和国民经济增长三方面所起的作用,分析政府永久性
地增加国债发行水平和暂时性地增加国债发行水平这两种行为之间的差别以及
它们分别对均衡经济造成的影响。
一模型的主要假设
(1)代表性消费者的目标是最大化终生贴现效用的0期期望值,他选择消
费路径c和他的资本积累路径a来极大化他的一生的贴现总效用。
考虑到中央政府的国债政策产生对消费者心理产生的影响(这一点在中国
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假设消费者的当期消费、持有的政府债券数目都直接进
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具体的看来,主要是由于国债投资项目多为公共基础设施
项目,如兴修水利,加强农村电网改造,修建全国交通运输管网,改善生态环境
等等都直接提高了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以及消费者由于增加了国债持有量而认为
增加了自身财富所带来的满足感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但是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不考虑闲暇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也即不考虑经济中个体的
劳动力供给问题。消费者的即期效用函数为u(c,6),假设该效用函数满足
U。,0,‰,0,u。。t0,u。c0,即消费者从消费品和政府债券中获得效用的递增,
但是它们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效用的主观贴现因子为卢,0t卢t1
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为:
dh ⋯Ta C一百
m
其中r是政府债券的一期利率,:f是政府的当期税收。
代表性消费者的财富变化等于当期他的财富利息收入减当期他的消费和上
缴的税收。
(2)沿用Barro(1990)I作中采用的分析框架。,在生产函数中引入国债。
。以下公式根据Bar[o(1990)的关于国债经济效应推导公式整理而来。Government Speng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EndogenousGrowth,JouralofPoliticalEeonomy,VOL.98。1990,S103—125.
42
假设厂商的生产函数为新古典生产函数, ),一f(k,6),
^).O,厶).0,,肚c O,允<0其中七为即期资本存量,并且它满足hada条件:
熄^_。,姆^_。,{鳃^Io熙^_0
假设该生产函数满足一阶齐次性,通过初等计算有,曲).O,允).0,即政府
债券的增加可以使资本存量的边际生产率增加,资本存量的增加也可以使政府债
券的边际生产率增加。这其间是包含着它的合理性的:
允,0,一般地,政府债券融资资金被投资于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企业的
技术进步,从而提高了企业资本品的边际生产率,于是允).0;
允,0,一般地,企业资本存量的提高直接提升了企业对各项资金的利用效
率,所以使得厂商能够更加有效的使用政府债券融资资金来增大产出,从而提高
了企业对b的边际生产率,即允,0;
(2)不考虑资本的折旧,6—0;
(4)经济中有一个政府,不参与商品的生产,政府发行政府债券,并收取
一揽子税来进行政府花费的融资,而政府支出包括支付国债的利息和它的实际花
费。因此政府的预算约束条件为:_-db,g+而一r;
口r
(5)考虑到近年来我国政府的税收政策变动不是很明显,并且基本上在短
期内不会发生重大变化,所以我们不妨假设t-Lt苫0。
二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消费者的最优化问题:消费者选择消费路径c和他的资本积累路径口来极大
化他的一生的贴现总效用
maxp(c,6p~dt


厂商的最优化问题:厂商选择资本存量来最大化他的利润
max/'(七,b)一rk
得到最优条件为:,一^
因为在经济达到均衡状态时私人资本投资于政府债券和投资于生产活动获
得的边际收益必然相等,所以均衡状态下政府债券的一期利率等于资本的边际生
产率。
考虑在宏观经济均衡时,消费者的资产等于拥有的资本和政府债券之和,即
a-k+b。将厂商行为代入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方程,得到均衡经济问题:
m缸P(c,b)e币dt
“警+石db—f(k纠+rb—r
其中资本存量和政府债券的初始值是给定的:七(o)一ko,b(0)-‰
定义Hamilton函数:
日.“(c,扫)+A[,(七,b)+rb—c—f]
其中A为Hamilton乘子,它表示收入的现值的影子价格,也即个体财富的边
际效用,表示从0时刻来看,在t时刻个体一单位的财富的增加所带来的最优效
用的增加量。在该动态优化问题中,控制变量是即期消费水平c,状态变量是资
本存量水平k,而其余的变量均为外生变量。
下面求解并得出最优条件、Euler方程和横截性条件为:
U。(c,6)一A
a_出k一^陋一^㈣]一A【声一r】
limZke一库,limAbe一库-0
最后,在均衡时要求市场上所有的产品出清,在一个封闭经济中,产品市
场需要满足:
f(k纠⋯警+占
这其实是一个均衡条件,考虑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政府的预算约束和厂商的
最优性条件也能得到上式。
我们可以通过最优条件将消费水平表示为资本存量、政府债券和Hamilton
乘子的函数C—c(A,k,b),这就是短期均衡路径,通过它可以反映变量变化时,
在短期内如何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通过对上式的全微分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塑。上。0
a九U,:
竺,0
d七
丝—.竺生
Ob
U。。
第一个式子说明随着财富的边际效用(影子价格)的上升,短期消费水平会
下降。这是因为财富的边际效用A上升,消费的成本就会增加,故而消费者会减
少消费;而资本存量l|} 的变化对短期消费水平没有影响;政府债券b对短期消
费的影响孰正孰负取决于“。的符号,而“。正是政府债券b对消费的边际效用的
影响,若U。,0,即政府债券b的增加将提高消费的边际效用,消费者自然就会
提高短期消费水平,则意,0,也即增发国债对私人消费产生了“挤进”作用,
或者说此时b与C之间呈现“互补”关系:反之,若U。c 0,即政府债券b的增
加将降低消费的边际效用,则消费者将降低短期消费水平,有旦Ob£t
0,增发国债
将对私人消费产生“挤出”作用,此时b与c之间呈孕“替代”关系。
考虑短期私人投资水平为:
,一f(k,6)-c-g=f(k,6)--C--T--石db+rb “‘
考虑政府债券的变化对短期私人投资水平的影响:
盖一触吣蠹⋯触啪,+薏。腓叭触6)+薏
可见政府债券b对短期私人投资水平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注意:
厶>o,r>O,U。<O):
若“。c 0,则有兰,0,这是因为b的增加一方面将提高消费者的净收入dD
y(k,6)+rb—f一譬,从而消费者将增加私人储蓄,这样的话私人投资随之上升。。
at
另一方面由于b与c呈替代关系,增加政府债券数量会使得消费者降低消费水平,
这可以视为政府债券增加产生的“替代效应”。两者均使得私人储蓄增加,这样
私人投资水平自然就会提高。
o这可以视为政府债券增加产生的“财富效应”。
若“。。,0,则有芸的符号将取决于上述两个效应的大小比较。如果由政府dD
债券增加的财富效应引起的私人储蓄的上升占优于由6和c之间的互补关系
引起的消费水平上升,私人储蓄下降的话,即厶+,,兰生,则有罢,0,私人U,, dD
投资水平短期内将上升,增发国债将对短期私人投资产生“挤进”效应;反之,
如果由6和c之间的互补关系引起的消费水平上升,私人储蓄下降占优于由政府
债券增加的财富效应引起的私人储蓄的上升的话,即五+r c坠,则有
当c0,私人投资水平短期内将下降,增发国债将对短期私人投资产生“挤出”
dD
效应。
三动态系统分机
将短期均衡c—c(九七,6)代入资本存量的演化方程和Euler方程,得到资本存
量和财富的边际效用的动态系统:
警一肥6)叫批朋一警+,6
警一A眵一A(k,6)]
均衡点@‘,A.)仕idk—d万;L—o时达到,即有:
∥,6)_c(础)一警+而一。
卢-^仲’,扫)
第一个方程表明在长期均衡点上投资为0,资本存量的水平保持不变,产出
等于消费加上政府支出;第二个方程表明在长期均衡点上财富的边际值保持不
变,时间偏好率等于一期政府债券利率加上资本存量在均衡点上的边际生产率和
政府债券在均衡点上的边际生产率之和。
由上述方程决定了长期均衡点@+,r),于是均衡消费水平为c’一c(r,6),
可见均衡处的七+,r,c‘均为政府债券6的函数。
下面我们在均衡点附近将动力系统做线性展开得到:
七。^@’,6)(七一七‘)~i:i÷丽(^一f)
i一防一^(七。,6)lA~f)一A’[,肚@’,b)]噼一七’)
由于卢一^仲+,6),所以上述线性系统写成矩阵形式为:
㈥‘[一恐,一书脏)
该线性系统的2个特征根的积/zl/V2 I觜<。。
因此,两个特征根中一根为正,另一根为负,这实际上已经证明了均衡点为
鞍点均衡。不妨设口。,0,Ⅳ:.c 0,这样进一步可以得到上述线性系统的显示解:
忙O)_七‘+日,ew+日:e9’ {A(f)。r—f—厶必H。。w—f上螋H:。一, l Ⅳ1 p2
其中日。,H:是待定系数
又由TVC条件;鳃足p)一o,和初始条件七(0)一‰,6(o)-b。可推出:
Hl一0
ko—k++日2
从而可以得到资本存量和财富的边际值的显示路径:
ftO)_k++(七。一七+)e”。1兄(f)。A’一rj二必(七。一七‘)e—F
在此我们通过对国债增加对资本存量、均衡消费、均衡产出和产出效率影响
的模型分析,看看永久性国债政策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均衡条件求关于政府债券的全微分可得: 等-揣,。
詈叱㈨卜炉删∽耥卜㈣
产函数满足一阶齐次性,所以由初等计算可知:丸,0,允,0,即政府债券的
增加可以使资本存量的边际生产率增加,资本存量的增加也可以使政府债券的边
际生产率增加。
由短期均衡方程式可知均衡消费水平c‘-c辑’,r,6),我们对它求关于b的
偏导数来分析国债发行量的增加给均衡消费水平带来的影响:
生一·参等+鼍一熹等+虿8cOb。虿虿+订面+面。万i+虿’丹,再忖将工上面⋯的"结际果代1V入。,可w
得:
鲁懈’,6)州圮∞糕
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债券对均衡消费的影响与效用函数的形式无关。。
同样的,我们对均衡产出水平y’求关于b的偏导数来讨论国债发行量的增加
给总产出(即总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
Y‘-,@‘,b)
鲁一删,6)等+删’6)一彬,6)嬲啡。搠,。
可见政府债券数量的增加将直接提高均衡产出。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债券
b直接进入了生产函数并且^,0。这样一来,一方面政府债券b的增加将直接
使均衡产出得到提高(这个可以称为b的直接作用),另一方面,由于b的增加还
使得均衡资本存量七’增加,进而提高均衡产出(这个可以称为b的间接作用)。
再看国债发行量的增加对均衡产出增长率南‘的影响:
(号)’-五堂二号麦≥铲,由于均衡处i’一。,代入并求导有:
。事实上这是因为政府债券直接进入了效用函数,扫的增加一方面通过塞直接对c+产生作用,一方面通
过r间接对c‘产生作用.两者相结合恰好使专}与效用函数的形式无关。
48
了囊Y/fy)"。堂筮塑掣:墼
它只与生产函数的形式有关。
假设生产函数是Cobb—Douglas形式的:f(k,b)一kabl。。,其中0《Ct《1,
效用函数是消费和政府债券分离的形式“(c,b)一u(c)+v(6),则通过计算可得:
坐。£,o
等叫似,酬t。
鲁一审Ⅷ
等-审Ⅷ
业。旱; Ob b2
即政府债券发行量的增加会使均衡资本存量升高,均衡财富边际值下降。而
均衡消费水平、均衡产出(均衡国民收入)都随着政府债券发行量的增加而增加,
增发国债将提高社会总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率。但是注意到,随着b的积累水平
的上升,提高6所能带来的对七’,y‘和c+的边际贡献是递减的。所以国债总量的
大幅提升将抑制增发国债带来的对总资本存量、社会总产出和经济增长率的边际
四国债政策的总需求效应分析
1、增发国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
(1)政府增加国债对短期消费水平的影响
上面的模型分析中有:嘉一薏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增发国债对均衡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如果国债发行的总趋势是变大的话,即b>0
则国债总量水平的提高反而会对经济增长造成抑制作用。
49
政府债券b对短期消费的影响孰正孰负取决于H。。的符号。若H。,0,则政
府债券b与短期消费c之间呈现“互补”关系,增发国债对私人消费产生“挤进”
作用:若U。。c0,则政府债券b与短期消费c之间呈现“替代”关系,增发国债
对私人消费产生“挤出”作用。
(2)政府增加国债对长期均衡消费水平的影响
上面的模型分析中有:鲁一^传+,6)攀rJD+^@’≯)+r ∞
它的符号完全取决于冬的符号和大小,并且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下,
有鲁.(刍。+r).0,长期均衡消费量将随着国债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增发国dD D
债亦能在长期拉动消费增长。
2、增发国债对民间投资的作用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通过向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融资来实行扩张性财政
政策,有可能引起利率上升和货币需求增加,或引起对有限的借贷资金进行竞争,
导致民间部门投资减少,使政府财政支出的扩张作用被部分或全部抵消。我国实
行国债政策最根本的出发点不是短期的总量调控政策取向,而是要通过国债投资
的扩张,引导、激活和启动民间投资,形成民间投资内生、持续的增长机制。但
是如果因为政策支出规模的扩大而压抑、排挤了民间投资的增长,那么,再实施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不合适了,意味着国债政策必须进行调整与转向,才能保证其
可持续性。下面具体分析“国债对民间投资的挤进挤出效应”:
首先是政府债务对利率的影响,传统的观点认为它是影响挤出效应存在的关
键因素。但过去两个世纪以来的经验以及多国实践的研究都令人惊奇地发现:这
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选用我国1984年一1999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
析,得出的结论是预算赤字与利率并无直接关系,这表明挤出效应存在的现实性
较难把握。再者,由于中国尚未实行名义利率的市场化,积极财政政策不能影响
名义利率的升降。所以这里就不再讨论利率的影响了。
回顾模型分析:政府债券的变化对短期私人投资水平的影响:
盖一触妒砉⋯触6)+卜薏
若H。。c 0,则6的增加一方面将提高消费者的净收入,∞,b)+rb一百一竽,
增加私人储蓄,产生“财富效应”;另一方面由于6与c呈替代关系,增加政府债
券数量会使得消费者降低消费水平,产生“替代效应”。两者均使得私人储蓄增
加,这样私人投资水平自然就会提高。
若H。,0,则兰的符号将取决于上述两个效应的大小比较。如果由政府债
dD
券增加引起的财富效应占优于由b和c之间的互补关系引起的私人储蓄下降,
即厶+r,ua,,则有罢,0,私人投资水平短期内将上升,增发国债将对短期
H,,dD
私人投资产生“挤进”效应;反之,如果由b和c之间的互补关系引起的私人储
蓄下降占优于由政府债券增加引起的财富效应,即厶+r c堕,则有罢。0,
Uec a口
私人投资水平短期内将下降,增发国债将对短期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3、增发国债拉动内需减幅的深层原因
从我国前几年的实践来看,增发国债政策对总需求的拉动效果是明显的。但
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2001年年底至今)国内总需求增长幅度减小。从模型分析
来看,原因主要在于意).o虽然仍成立,但是6每增加一单位引起的c的增加减
少了,也即随着6的增加,要是在减小或保持不变(注意它的符号并投有发生
变化)。如果考虑短期效应,这种变化或归因于6的增加引起了“。的减少,即国
债总量的增加使得它对消费品边际效用的提高的贡献降低了:或归因于b的增加
引起了U。的减少,即国债总量的增加将使得消费品的边际效用递减得更厉害。
如果考虑长期效应,因为允,o,允。0,加之等的符号和大小都不确定,所以
完全可能产生上述情况。
本章小结
短期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而影响短期经济增长和
相对稳定的主要因素是总需求变化,国债政策正是通过影响总需求对短期经济增
长发挥作用。李嘉图等价定理论述了国家政府支出如果依赖于国债发行对经济增
长影响效应问题,他认为,国债的发行等同与税收的延迟征收,发行对象会预计
到将来政府增加税收,就不会增加即期的消费支出,因此对总需求不会产生影响,
后来巴罗加入了代际之间遗产问题对李嘉图等价定理作了进一步解释。但是李嘉
图等价定理与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呈现出明显的违背,主要是因为其假定与现实生
活中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距。
一个封闭经济体的总需求由三个部门的支出组成,即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和
政府支出。国债发行以及国债规模的增长对利率变动产生明显的影响,无论从数
学模型的推导还是从说理的角度,都可以证明国债政策具有推动利率上升的效
果,从而国债政策可以通过其利率效应作用于社会经济主体,并影响其行为,间
接对社会总需求发生影响:同时,国债政策还通过一些直接的途径(比如政府直
接消费支出和公共投资支出)影响总需求的变化。国债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主要
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对民间消费的影响。国债政策对利率具有向上的推动作用,虽然利率上
升导致人们预期可支配收入和预期财富净值出现减少,但是国债的减税效应导致
人们即期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于促进即期消费具有更大的影响效果,因此,从理
论上看,国债政策对促进民间消费具有积极作用。
2、对民间投资的影响。由于国债政策对推动利率上扬起到明显的作用,因
此,在理论上,国债政策对民间投资的影响体现为对民间投资的挤出。
3、对政府支出的影响。国债政策的实施对政府支出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
由于国债融资拓展了政府的收入来源,导致政府预算约束出现软化现象,政府规
模随着国债发行数量的增加出现攀升的势头;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依靠国债的发
行,进行公共资本性投入,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
综合分析国债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效果,可以发现国债政策的实施对于总需
求的总量具有扩张效应。
第三章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分析
——国债政策与经济增长要素之间的关系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突破了凯恩斯乘数理论所拘泥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
作用下的短期经济增长动力分析,将要素供给、生产率增长、储蓄和投资之间的
互动关系模型化后,解释和探讨经济增长过程的一般规律,开始了对经济长期增
长动力的研究。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以及经济增长的途径,历
来就是经济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毫无疑问也是争论最多、困难最大的问题。
这是从经济学诞生伊始,经济学家们就提出并不断探求的问题。本章先分析经济
增长理论,发现资本积累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章沿着
国债政策——政府支出——资本积累——经济增长这条主线,论述国债政策的经
济增长效应。
第一节经济增长要素分析
对于经济增长内在机制的探讨,从重商主义时期都已经开始。重商主义者认
为经济增长的本质就是货币财富的积累,因此他们认为要增加财富就要加大对外
贸易中出口的份额,依靠贸易的出超不断增加贵金属的存量,这也就成为重商主
义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而重农主义者则认为只有农业才是生产,一国的经济增
长由其农业收成的多寡而定,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业才能增加社会财富。认为出
超甚至是有害的,因为出超是用真正财富的商品来换取作为商品流通手段的货
币。
经济学的鼻祖、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
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出的更大的熟悉、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
的结果”。。斯密在这部著作中提出和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国民财富的增长,他
不仅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原因,还深刻描述了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强调专业化和
劳动分工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的最重要的原因。遗憾的是,斯密关于
专业和劳动分工的思想由于种种原因而后世的所谓主流经济学中没有得到应有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旧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53
的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一批经济家才重新在这~思想的指导下研究经济
增长问题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李嘉图将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中心转向收入人分配,认为“确立收入支配分
配法则,乃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李嘉图通过对地租、工资、利润之间
的关系、变化规律以及影响这些分配比例变动的外部因素的考察得出结论,认为
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家将其净收入中除消费以外的剩余部分追加投
入生产中所形成的资本积累。他的思想被剑桥学派的的卡尔多(N.Kaldor)、罗宾
逊(J.Robinson)等经济学家所吸收,建立起了“新剑桥增长模型”。
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F.Ust)在其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
民体系》著作中,认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圆。他的生产力概念是一个
包罗万象的极其宽泛的定义,就其本身来说并无多大意义。但是List从这一定义
出发提出了一个对后世真正具有深远意义的经济增长理论框架,这因素直到一百
年以后才分别被纳入不同流派的经济增长模型。
卡尔·马克思(K.Marx)在其光辉巨著《资本论》中所阐诉的简单再生产和
扩大再生产的两条途径一增加资本积累和提高生产要素产出率,以及与此相对
应的外延个内涵两种扩大再生产方式。强调要使全社会的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就
必须保持各部门间的动态平衡。Marx的这些论诉不仅为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
济学家所接受和发展(如前苏联的Feldman、波兰的Kalecld、匈牙利的Komai
等),而且连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开端的Harrod.Domar模型以及新古典主义增
长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他的启发和影响。
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熊彼特(JA.Schumpeter),在20年代提出了
“创新”(Irmocation)理论,可谓为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另辟蹊径。他认为企业家
可以提出创新的方法,通过引进新产品、采用新方法、开辟新市场、或改进生产
组织等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熊彼特同时也指出,由
于企业的创新活动不可能连续进行,因而增长也不可能是平稳的。熊彼特的创新
理论与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密切相关。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的普遍经济危机使凯恩斯主义(Keynism)应运而
生。1936年凯恩斯的伟大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问世,标志着西方现
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但是凯恩斯的经济学总体上是一种短期静态均衡的分析方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
54
法。凯恩斯追随者哈罗德、多马等人则致力于将凯恩斯的理论长期化和动态化,
分别于1939年发表了《论动态理论》和1946年发表了《资本扩张、增长率和就
业》的文章。他们的增长理论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论的基础上,而
且得出的经济稳定增长条件也极为相似,因此人们将他们的理论合称为哈罗德.
多马模型,在劳动力和资本替代刚性以及资本.产出比不变等假设条件下得出:
(1)均衡增长率与储蓄率同方向变动,与资本.产出比反方向变动;(2)经济长
期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三者相一致。
由于哈罗德.多马模型间接地假定了资本和劳动不能相互替代,因此经济增
长要满足上述稳定条件是十分困难的,模型中所包含的只是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
实现均衡增长的一种可能性,其均衡增长路径“像刀刃一样狭窄”,这是哈罗德.
多马模型的第一个问题。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第二问题是其稳定性问题,一旦实
际增长率偏离有保证的增长率,非但经济本身没有一种力量能使得这种偏离得以
纠正,而且会产生一种累积效应,使得偏离得越来越远。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第
三问题是,经济增长率被人口自然增长率这样一个外生变量所决定,如果人口不
增长或负增长,那么经济就没有增长的可能,这种结果被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是“不
愉快的结果”。但是,应该看到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开创性意义,它开辟了研究经
济长期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和分析思路。
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索罗(R.M.Solow)指出,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关键问
题在于“生产是在不变的要素比例的前提下发生的”的假定,因为这一假定隐含
着资本和劳动是不可替代的。索罗在放松这一假定的基础上,运用新古典主义的
生产理论和边际分析方法,建立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的均衡方程,并进而长到了经
济增长的稳态解(steady.state)o。1957年,索罗第一次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经
济增长模型,将产出增长中由投入要素的变化所引起的部分与由技术进步所引起
的部分区分开来f这里所说的技术进步即是指产出增长中不被生产要素的增加所
解释的部分即“索罗余值(residual)”1,并对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作
了定量测算,引起了人们对技术进步问题的极大关注。后经索罗本人及斯旺
(T.W.Swall)、托宾(J.Tobin)等人的补充和发展,形成新古典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模型成功地解决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所存在的均衡增长路径的
稳定性问题:通过引进带有技术进步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人均收入长期稳定增
。Solow,R.M.:AContributiontotheTheoryofE∞noⅢicGrowth,QuarterlyJoumalofEconomics,Febmai'71957
55
长的原因。但却没有对产生技术进步的原因作出满意的解释,以至于被批评者批
评说索罗的技术进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另外,从索罗模型可以得出稳
定的均衡人均收入增长率等于技术进步率,这样在技术条件基本相似的条件下,
各国的人均收入增长率将趋于相等,这就是新古典增长理论中著名的趋同
(Covergence)理论。这个结论虽然很好地解释了发达国爱经济增长所表现出的
长期稳定性质,但却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日益扩大的收入鸿沟。
为了解释索罗余值这一“天赐之物”,引起了一大批济学家兴趣,可以说20
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就是围绕如何将索罗余值内生化而
展开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阿罗fK.Arrow)、宇泽弘文(H.Uzawa)所做的工作。
阿罗认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生产经验也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投入,
而这种生产经验的增长可以被投资或资本积累指数化,从而将技术进步一部分作
用内生化了o。在阿罗模型中,产出不仅仅是有形投入的结果,而且也是学习和
经验积累的结果。由于学习过程和认知的外部效应,因而模型中所使用的生产函
数表现出规模收益递增。但阿罗运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方法所导出的模型的
均衡增长率仍然被人口或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所决定,尽管还取决于学习效果的
优劣,但若人口或劳动力不增长,则经济就没有增长的可能,这与经济增长的历
史经验亦不相符。所以,阿罗模型仍未摆脱“不愉快结果”的阴影。但是,阿罗
的工作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他不仅开创了研究内生经济增长的先河,而且对收益
递增的原因做出了令人服的解释。
宇泽弘文提出了研究内生经济增长的另一条思路,即以人力资本为核心。这
种思想对“新”增长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许多人力资本模型都是在这一
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宇泽弘文在索罗的单纯生产部门模型基础上,引进了教
育部门,假定社会配置一定的资源到非生产的教育部门,教育部门的贡献地通过
提高生产部门的技术水平而间接实现的,技术进步的速度取决于现有技术水平和
教育部门的资源配置。宇泽弘文模型的出发点虽然与阿罗模型不同,但其经济意
义也是将技术进步的部分作用内生化了。然而,宇泽弘文得到的均衡增长条件同
阿罗模型中的“不愉快结果”类似,无论技术进步的作用如何,如果人口或劳动
力自然增长率不大于零的话,经济就不可能增长。
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出现了很多类似于阿罗及宇泽弘文的模型,但这些
。A.n'ow,l己J.TheEconomicImplicationofI..eamingbyDoing,R∞,dcwofEconomicSmdies,VOL29
56
模型均没有彻底摆脱了“不愉快的结粜”的阴影从而没有最终解决索罗余值所提
出静阔题——如何将技术进步豹作用内生纯。毽应该指出,这鉴理论成果为肉生
增长理论驰真正诞生奠定了基础。这之生,“增长热”农疆方经济学!|薹于沉寂,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重新兴起。以罗默(Romer)和卢卡斯(Lucas)为代
表豹一批缀济学家在新蠢典增长理论鹩基础t致力予技术进步的内生化研究,经
济长期稳定增长蛇内生规制,褥了理论上的霾大突破,这以研究内生技术进步为
主要特征的增长理论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又称“新”经济增长理论)。
罗获予1986年发表了《载盏递增长与长期增长》一文,跌黼打破了自20世
纪7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硬究豹沉寂,共开始了内叟增长耀论的班究工作o。罗默
模型是在阿罗模型的基鞔l}上发展起来的,与阿罗模型类似,以在生产中的累积资
代表当时的知识水平直接将技术进步内生傀。所不同的麓,罗歉把建禳的出发点
放褒完全内生化鼓零进步终是的愚路上,掇讨人墨鼓劳动力不增长甚羹受增长的
情况下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在罗默模型中,知识被当作生产过程中一种特殊投入,
但这种投入不同予有形簧素投入(资本和劳动)之处在予,它其有递增的边际生
产搴,能够提高投资静收蕊,扶恧键逐了资零投资。反过来,炎本投浚又蒯激了
机关报知识的生产,构成资本投资与知识积累的良性循环。罗默引进丁新的生产
函数,其特点是巍产出仅作为有形投入的函数时,鄹表现为收懿递减;当产溺作
为鸯形投入积无形投入麴蘧数时,则表现必ll曼益递减(虫于知识鲍岁}郏效皮);
知识生产和收益递减。通过解效用最大化问题,罗默证明了竞争均衡的存在,在
规模收益遂的条件下,投资收菔率是递增的,所以投资遴度越来越快,经济增长
率凌睫羞琴凝提蹇,在罗默戆均磐壤长条停下,人均收入增长攀虽然岛人日援模
有关,但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耀无关系,说明人口增长对人均收入的无限增长并
不怒必要的。
罗默模型戆蒺本缝论是,投资弓l致知蓼{鹣援累,艇谈增长攘快了技术进疹麴
进稷,技术进步则提高丁投资的收益,在这种正反馈中,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
性循环,从而长期稳定魏提高经济增长率。因此一国经济要实现长期增长,不断
遑鸯§投资不铰是黪要懿,嚣量楚充分豹。毽是默罗默模羹的邀镄丞了一越与经济
增长事实不相符禽的结论,按罗默的观点,大国总比小豳增长樗快,发达国碰当
一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_头,然丽中国、印澎、巴西等大醐发展的落后与亚溯酾小
。Romer,Paul M.1986.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tlral ofPolitical Economy,V01.94 PP.1002—37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57
龙腾飞的对比,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蚊发达国爱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乃至停
滞的事实无情地否定了这一点。
卢卡斯(Lucas)建立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型@。卢卡斯吸收了
宇泽弘文模型的基本思想,但他放弃宇泽弘文模型将生产区分为物质生产部门和
生产知识教育部门两个部门的做法,而是假定每个生产者用一定的时间比例来从
事生产,而用其他的时间比例从事个人力资本建设。这样卢卡斯在新引进的生产
函数和技术进步方程约束条件下,求解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从而导出了相应
的均衡增长条件。发现经济增长率与人力资本部门的生产效率成同方向变化,与
时间贴现率成反方向变化。尽管经济的均衡增长仍与劳动力增长率在关,但即使
劳动力增长率等于零或小于零,经济的均衡增长仍是可能的。
卢卡斯模型通过引进人力资本建设的技术进步方程,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强
调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认为人力资本建设的效率经及人力资本在生
产中的效率,对经济的持续增长直着至关生要的作用。卢卡斯模型很好地解释了
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解释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近现代曾持续了一百多年的经济
增长现象,对中国、印度等大国为何此期间却一直落后,以及一些最不发达国家
为何至今仍困在低收入陷阱中甚至经济退步等现象是具有一定解释力的,对这些
国家的政策制定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然而对于近几十年发达国家普遍的停滞
的、现象却无法解释。
罗默于1990年将研究工作也转向了人力资本方向,试图从对人力资本建设
的投入出发内生技术进步。。罗默指出,知识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正的外部效
应(溢出效应)它不仅可以被其他科研人员用来生产另一种新知识,而且能提商
未来所有科研人员的生产率。因此一种知识可以从两个方面对生产活动起作用,
一方面是导致新设计和新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增加了知识存量,提高了劳动者
的生产效率。为了将知识的这种特性纳入其模型中,罗默将知识分为以人力资本
载体的部分H和以实物资本为载体的部分A,将经济分为三个部门:R&D部门、
中间产品生产部门、最终产品生产部门。R&D部门使用人力资本和现有知识存
量生产新知识,其产品形式是用于生产新资本品的设计,并把这种新设计出售给
中间产品生产部门:中间产品部门利用这此新设计和过去的最终产品生产出大量
o Robert E.Lucas.On the Mechanics ofEconomic Dcveopment.Joural ofmonetary Economics,V01.22 pP.3-42,
1988
。Romer,PaulM.EndogenousTechnologicalChange。JouralofPoliticalEconomy,V01.98PP.$71·102.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58
的新资本品,卖给最终产品生产部门,最终产品生产部门使用劳动力、人力资本
和一组资本品生产最终产品,其产出形式用于消费和形成新的资本品。这样,罗
默在新引进的生产函数和技术进步方程约束条件下,求解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
从而导出了其均衡增长条件。发现经济增长率与人力资本存量成同方向变化,与
R&D部门的生产效率成同方向变化,与时间贴现率成反方向变化,而与人口规
模无关。
罗默模型(1990)很好的解释了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人力资本水平越高,
总人力资本越丰富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越高;而在一些落后国家,由于人力资
本水平太低,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本投入R&D活动。因此被困在“低收入陷阱”
内,甚到根本不发生经济增长。。
关于内生增长理论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最具代表性的两类模型
分别是:沿着“阿罗.罗默”的建模路线和沿着“宇泽弘文.卢卡斯”建模路线。
沿着阿罗一罗默”的思路,以在生产中的累积资本代表当时知识水平直接将技术
进步内生化,其基本结论,投资会引致辞知识的积累,知识增长加快了技术进步
的进程,技术进步提高了投资收益,从而迸一步刺激了投资,在这一正反馈中,
经济系统出现了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使经济长期稳定地增长。沿着“宇泽弘文
.卢卡斯”的思路,引进人力资本要素,技术进步取决于对非生产性的教育部门
和研究开发(R&D)部门的资源投入及其效率,其基本结论是,强调人力资本在
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认为是人力资本的规模以及人力资本建设的效率,而不是人
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对经济的持续增长起着至关重在的作用。因而从内生增长理
论得出的政策主张是,一国要实现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本建
设,不断增加对R&D部门的投入。
从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凯恩斯之前
的早期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该阶段的经济增长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劳动力增
长,资本积累等方面;第二阶段是凯恩斯理论诞生到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之前
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第三阶段是内生增长理论诞生以后对经济增长的技术内生
性因素的研究。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基础来看,大都建立在对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的经济研究的基础之上,因此,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主要经济增长模式显
得十分重要。但是,根据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因素研究来看,却有别于发达
。然而对发达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因为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而越来越高,而是放
慢的现象,从Romer模型仍然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
59
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明显和重要。
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新加坡及香港)及“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
菲律宾及印尼1的高速经济增长因素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1960.1994年,韩
国、新加坡、台湾、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及泰国的劳动者人均产出增长率分
别为5.7%、5.4%、5.8%、3.4%、3.8%、1_3%及5%o。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明
显高于同时期特别是1973年以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从这些研究
文献看,多数经济学家都同意,大量的资本投入或积累(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是
东南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东南亚国家或地区过去数十年持续高速的经济增
长,其决定性的因素是“超常”的资本圆存量增长率。资本存量的增加是通过净
投资流量来完成的。自60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率(投资/GDP)
不断提高,进入90年代,年均投资率超过了30%,有些国家甚至接近或超过了
40%。从这些历史数据可以看出,对于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新兴经济体,资本积累
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节公共支出、公共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世界上目前各个经济体的政府发展情况来看,政府规模有不断增长的趋
势,验证了瓦格纳法则的推论。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
响,相关的讨论有所不同。从理论推导来看,政府规模大小体现在政府公共支出
的规模上,公共支出可以形成私人资本无法完成的公共资本的形成与积累,公共
资本通过其公共性实现外部效应的发挥,从而带动社会整体经济的增长。但是,
公共支出的低效率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规模的政府似乎更有
利于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但从发展中国家来看,由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的贫乏,
政府进行公共支出形成公共资本显得十分必要。这里的公共资本是指物质基础设
施投资公共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资本,因此是一般意义上的投资支出的积
累。财政支出中除了经常性支出,还包括资本性支出。我国财政历年强调建设性
。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收录的黄晓京的‘韩国经济的兴旺与危机》一文,经济科
学出版社,2000年。
o包括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
60
财政,财政投资占有一定比重。国外财政支出中也有部分是公共投资,从而出存
在一定的公共资本。这些财政支出及其形成的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无疑具有密
切联系。本章通过分析公共支出和公共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说明国债政策条
件下政府的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果。
一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根据政府支出的方向,公共支出可以分为四类:(1)政府消费,包括政府支
付给公共部门的雇员的工资以及购买供经常性消费用的商品所作的支付。(2)政
府投资,包括各种不同形式,如道路和港口建设的资本支出。(3)对私人部门的
转移,包括退休养老金,失业保险,退伍军人津贴,以及其他福利支付。(3)公
债利息是最后一类政府支出。有时财政支出只分为两类:经常性支出,包括工资
支付和商品及服务的购买、利息支付和转移支付以及资本支出或者投资。
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方面,许多经济学家进行了理论模型方面的探
讨。除了Blinder和Solow(1973)、Tobin和Buier(1976)、Tumovsky(1977)提出
了凯恩斯主义的IS.LM模型的动态版本以外,Hall(1971)、Brock和
Tumovsky(1981)、Abel和Blanchard(1983)、Judd(1985)等还提出了完全远见模型。
在Judd(1985)的完全远见模型中,检查了最初处于稳态的经济对税收和政府支出
变化的反应。在其生命周期中,消费者努力保持一个稳态的消费水平,当期增加
政府支出会导致资本形成的等额下降。关于未来政府消费对资本形成的影响,他
认为局部均衡方法高估了远期政府消费对今天投资的影响,低估了政府近期支出
的影响。模型分析的结果是,保持当前政府消费不变,将来增加政府消费会鼓励
今天的投资。
此外,mrro(1990,1992)、King和Rebelo(1990)及Knoop(1999)$|J用各种内
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包括政府支出在内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在此,我们以
Barro(1990)为基础,在内生增长模型的分析框架内对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进行分析。
1、基础模型∞
我们在封闭经济体内,建立存在无限期界的家庭效用最大化模型:
u=,n u(c)e”dt (3.1)
。以下模型是根据巴罗(1990)的公式整理而来。GovernmentSpengdingIn aSimpleModel ofEndogenous
Growth,Joural ofPolitical Economy,VOL98。1990。S103~125.
61
其中,C是人均消费,常数p>0指时间偏好率。人口数量和工人与消费者的
人数是一致并固定的,假定即时效用函数为:
U(c)=(c“。一1)/(1一o),o>O且o≠1:
或=lnc,o=1
这样,边际效用有固定的弹性1/a。
每个家庭一生产者的生产函数为:y=瞄
其中,Y和k分别是按工人平均的人均产出和资本。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给
定的,即不存在劳动.闲暇的选择。代表性家庭效用函数的最大化,意味着在每
一时点上消费的增长率为:
c/c=(I/o)(f’一p) (3.2)
其中,f’是资本的边际产出。假定广义资本的规模收益不变,即
y=Ak
其中,A>0是资本不变的净边际产出。
在资本包括人力和非人力资本时,规模收益不变假设比较合适。人力投资包
括教育、培训和抚养孩子的费用。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在生产中不需要相互完
全可替代。生产只是对两种资本表现出规模收益固定的特点,但每一种资本仍然
是规模收益递减的。把f’=A代A(3.2)式得到:
y=c/e=(1/o)(A-9) (3_3)
其中,Y表示人均增长速度。假定技术的生产性可以保证稳态增长率为正,
但又不至于产生效用无界,这种条件可以表示为:
A>o>A(1—0)
其中,不等式的前一部分意味着Y>0,后一部分在A>0,p>O和o≥l时成
立,它保证人们可以获得的效用是有界的。在这个模型中,经济总是处于稳态增
长,所有变量即c,k和Y都按照(3.3)式子表示的Y增长。给定初始的资本存量K
(0),可以求出所有变量的大小。特别是由于净投资等于Y k,初始消费水平为:
“o)=k(0)+(A-Y)
2、公共支出与经济稳态增长
令g表示提供给每个家庭-生产者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假设政府提供这些服
务不收取使用费,他们也没有拥挤效应。把公共服务作为私人生产的一种投入,
它的这种生产性使政府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生产对k和g规模收益不变,但对k
是收益递减。在规模报酬固定的情况下,生产函数可以写为:
炉11/啦,g)=k+O(g/k) (3.4)
其申,攀满足侵边际产出为爰蕊且递减的条l睾,这祥,啦’>O,o”<0。k
是代表饿生产者的舞本数量,它对应于人均总资本。缓定g可相应以入均购买支
出来衡擞,另外假设(c—D)技术是柯布.道格拉斯难产函数:
y/k=(g/k)=A(g/k)8
其中,0<d<1
只要政府和私人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政府购买私人投入生产公共服务,与
欢褒麸懿入魏买最终产晶,绩栗怒耀霹戆。贯终,由于大郝分公共产嚣帮怒≤≥竟
争性的,所以用人均购买支出而j#购买总量表永政府劳务也怒合理的。
假定政府指出用阿期的所得税来筹集收入,在平衡预算下有:
秽=‘y:‘·k·o(g/k)
其中。T是财政收入,t为税率。将家庭数目标准化为1,使g对应于财政
总支出,T就是政府总收入。
◇。◇式子懿生产遁数意噱蓍资本黪逮蠡产滋为:
0y/0k=(g/k)·(1-中’·g/Y)=中(g/k)·(1一rt)
其中,rl是Y关于g的弹性,rt=(g/k)m’/垂,O<rl<l。
稻久豹最毯纯行为锈导致瀵怒◇.萄式豹瀵凝路径,不遗溪捩藏资本豹繇久逮
际收藏。在所得税率为t时,它等于(1-t)·0y/0k=(1一T)·中(g/k)·(1一r1),
因此这时消费的增长率为:
y=ele=[O-≮)·零(g/k)·(1一连)一p】,a <3。5)
只甍t不变,从而g/y不变,即政府使g和T与Y同步增长,gm,r【从而增
长率y将保持不变。经济的动态也与前面分析的AK模型相同。消费、资本和产
密裙始数量分裂爻c(o),襄国瑟y◇,然嚣都按激遮度¥瑷长一缭定兹始资零蠡(O),
可以确定其他变量的值。特别是初始消费等予;
c(o)=k(o)【(1-f)’审(g/k)一Y】(3,6)
葵中,括号受戆第一顼是y(0)-g(0),第二瑗是最裙夔授瓷蠢《田。
在(3.5)中,政府规模变化,即改变t和聪,y对经济增长具有两种效应:一
是提高税率降低经济增长;二是扩大公共服务占总产出的比燕,通过提高资本的
邃际产毽露健送经济疆长。遁常,在致癀较枣辩,第二秘效蔽占甓势;瓷黢痔较
大时,第一种效应怒主导。
在柯布一道格拉斯技术下,rt=d,注意到T=g/y和g/k=(g/y)·中(g/k),求
y关于g/y的导数为:
dY/d(g/Y)=(中’一1)·①(gfk)/o
如果g/l【足够小,使中’>l,经济增长率随g/y增加而上升;如果g/k很大,
使中’<1,经济增长速度Y随g/Y上升而下降。
3、经验数据分析
政府的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数据上的论证和
分析,不同的人对不同国家或不同时期的数据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根据Landau(1983)利用104个国家1960.1977年的有关数据,对经济增长
率进行了回归分析,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他认为政府的增长有损于经济增长,
并发现人均真实GDP的增长与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显著负相关,1985年他对
16个发达国家1952.1976年人均真实国内总收入GDl年增长率与政府支出等经
济变量关系进行的分析,得出了同样的结论。。Bradley(1987)利用16个OECD
国家1971.1983年数据,发现真实GDP的增长与政府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负
相关。Tullock(1989)利用24个OECD国家1951.1980年和其他89个国家
1961.1980年的5年期平均数据,发现OECD、非洲和拉丁美洲真实GDP的增长
与政府消费占GDP比例的增加显著负相关。但在亚洲是正相关。
但是,根据Kormendi和Meguke(1985)利用47个国家1961—1980年期间的样
本,分析了总产出增长与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线形关系,结果是经济增长与劳动
和投资直接相关,而真实GDP的平均增长与政府消费支出占GDP比例及其增长
率没有显著关系,没有证据表明政府消费比重的增加不利于经济增长。(1997)
利用一个简单的随机增长模型,使用92个国家1960.1989年的数据显示,人均
产出的增长与政府消费比重的相关性不显著。
而Ram(1986)利用115个国家1960.1970、1970.1980年的产出、投资、政
府服务、人口数据对政府服务大小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测算。并发现政府消费
的系数为正,并且至少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因此政府规模对私人部门从而对
经济增长具有正影响,而且这种正影响在低收入国家更强。Devarajan、Swaroop
和Zou(1996)利用43个发展中国家1970.1990年的年度数据检验了各种政府支
出对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央政府总支出占GDP的比重对人均真实GDP
。1986年,Landau利用65岔国謇171m19帅年期间剔除了国防和教育的政府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对经
济增长进行回归.得出的结论依然不变.

的5年移动平均增长率具有正影响,经常性支出占总支出的份额也具有正且显著
的增长效应。
从以上的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验数据研究来看,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
不确定性,并没有明确的正或负的相关性。
二公共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根据政府公共支出包含的内容,我们知道,其中不但包括政府用于消费性的
支出,也包括政府用于教育支出和生产性投资支出,后者形成了社会的人力资本
和公共资本。根据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的增长包含了经济增长要素中的技术
进步,而生产性公共资本的积累则提高了私人资本的效率和社会总资本积累程度
的上升。
在这里,公共资本是指政府在公共部门的公共投资形成的资本,在市场经济
和公共财政下,它常指基础设施投资形成的公共设旅资本,例如高速公路、机场、
供水系统的等方面的资本。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与私人部门,但公
共部门通过外部性作用也能影响私人部门的产出增长。研究表明,公共资本是经
济增长和提高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在研究经济增长与公共资本的关系方面,kurz(1970)、Barro(1990)、Glomm
和Ravikumar(1994)等建立了把政府支出作为生产投入的资本积累模型进行过相
关的研究,并得出公共资本的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的结论。这里,我们根据
Glomm和Ravikumar(1997)利用Diamond(1965)的交叠世代模型,建立一个
简单的公芡生产性支出模型。
1、基本模型
我们假定这个模型中的人生存两期。每一代人的人口规模标准化为1。在
t=0,1,2,⋯,出生的人有以下相同的偏好:LnC't+BImC't+l,O<13<l a其中,
CIi是时期t出生的个人在时间j的消费。最初的老一代每人拥有硒单位的闲暇和
Hl单位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按以下生产函数进行积累:
hi=H(ht-1,Et-1) (3.7)
其中,E1.1是t-1时期的公共教育支出。初始条件是ho。
每个企业在时间t按照下列生产函数生产产出yt:
yt=AG tK4t(ntht)。。A>O,0<Ⅱ.0<1,t=O,1,⋯
其中,K企业租用的资本数量,nth。是有效劳动投入,G。是在时间T所有企
业都可以使用的公共资本总量,即Gt是纯公共产品。
为了对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和公共教育投资筹集财政资金,对收入统一按税率
t征税。第t代的典型年轻人面临的约束是:
c、+s‘t≤(卜T)Wth。
Ctt+l≤[1+(1一T)rIl+1]sj
(CIt,CIt+1)/>0
其中,stt是个人的储蓄,个人把工资率w。、真实利率rt+l和税率T视为是给
定的。在交叠世代模型中,人个在的轻时无弹性地供给1单位劳动,在年老时不
储蓄。年轻人的问题在上式约束下使其效用最大化。企业雇佣资本和有效劳动使
其利润最大化:
maxAG4t K。t(咄t)1一一wtnlht-qtkI,
其中,Q。是资本的租金率,由于技术是规模报酬不变型的,利润在均衡时为
O。
假定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的折旧率分别是6 K和6 G,则公共资本的积累公式
是:
Gt+1=t+(1—6 o)Gt
其中,一是T时期的公共投资。并且,假定政府预算是平衡的。
给定初始的岛,、ho、Go,经济均衡是配置序列{nt,kt,hl,yl,clt,clI+I卜瑚,
和价格{wt,R。,Qt卜T_o,它们不符合下列条件:
——给定Wt,rt+1,配置(cj,dll+。)是第T代年轻人的最优化问题的解;
——给定W。、qt,配置(nt,kt,yt)使典型企业的利润在生产技术约束下最大
化;
——kt:s‘I'nt:1
——1I-qt一6t
——16t 4-E【:T(wth。+r。k。):
6
——Gt+1=It+(1—6t)GI
其中,前四个条件是标准条件,第五个条件是平衡预算假定,第六个条件是
公共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公式(最老一代的每个人都消费掉其全部财富)。
2、稳态增长率中公共资本的作用
我们假定a+0=l,集中研究均衡增长路径,这时消费、私人资本、产出和公
共资本都以相同速率增长,其中私人资本的增长率由下式给定:
Y=I.dlkt+rLnkt
=Im B e/(1+B)+LnA+Ln(1一T)+0Ln(OJ kI)
=(1一O)Ln B o/(1+且)+lzA+(1一e)I皿(1一T)+0Ln T
显然,增加公共资本积累能够提高经济的均衡增长率。该平衡增长率关于t
是凹性的,使增长率最大的税率等于公共资本的产出弹性,即t=O。在模型中,
所得税不但影响对私人的激劢,并且会增加公共资本投资,而后者能提高未来的
产出。
3、经验数据分析
从目前有关公共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文献来看,大多数的研究都发现公共
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
Aschauer(1989a)利用美国1949.1985年的数据,估计公共资本的产出弹性等
于O.39,认为该国1971.1985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主要是由于公共资本增速降低引
起的。Ford和Poret(1991)利用11个OECD国家1960.1989年的数据,发现公
共资本在比利时、加拿大、德国和瑞典有显著的效应,利用美国1957.1989年数
据得到公共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39—0.54。Cazzavillan(1993)利用欧洲12个国
家1957.1987年的数据,发现即使包括固定效应,公共资本的弹性为0.25。
Bajo—Rubio和Sosvilla.Reivero(1993)利用西班牙1964.1988年的数据,得到公
共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19。和(1996)利用澳大利亚1959年第三季度到1992年
第二季度的数据,得到公共资本的产出弹性是0.17。Otto和Voss(1996)对加拿
大1946—1991年估计的结果显示,全部基础设施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517,其中
公共基础设施资本的产出弹性是O.407,把后者分为政府部门和学校、医院等两
部分,其产出弹性分别为0.299和0.112。Nazmi和Ramirez(1997)利用墨西哥
1950-1990年数据,也发现公共资本具有显著的边际产出效应。。
还有些人利用回归模型分析公共资本的效应,也发现公共资本对经济增长具
有重要作用。例如Aschauer(2000)利用46个中低收入国家1970-1990年的数
。本段和下一段落部分内容转引自马拴友‘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t 2003.P91—97。
67
据,估计发现公共资本的数量和使用效率会使人均产出在20年内增长2.9%,公
共外债增加10%会使同期人均产出增长1.7%,私人资本、人力资本和公共资本
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27、0.19和O.24。Dessus和Herrera(2000)利用28个发展
中国家1981.1991年数据进行了估计,发现公共资本积累对GDP增长具有正的
贡献,它对GDP的边际影响约是私人资本的1/2,二者分别为O.126和O.215。。
第三节国债政策与经济增长的模型分析
从目前有关赤字效应的理论研究表明,政府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
不确定性。交叠世代模型的分析认为赤字降低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而在无限期
界模型中,赤字效应取决于将来为弥补赤字而要调整的那个变量,如果目前较大
的赤字在将来依靠增加消费税和所得税去弥补,它会降低经济增长率。
在有限期界条件下,布兰查德(1985)构造模型对赤字的动态效应进行分析。
并假定最初的经济处于稳态之中,政府在T=0时发行新的国债,同时增加税收用
于新国债的利息支出,国债存量永远保持在其新的水平上,如果利率变化,就调
整税收以支付国债利息。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国债规模达到期望的稳态消费和资本
存量水平,增加国债对消费会产生一个初始的财富效应,导致资本积累减少,在
新的稳态资本和消费都比较低,因此,根据布兰查德的推论,国债的发行和财政
赤字并不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而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Gilles Saint.Paul扩展了布兰德(1985)模型,假定没有政府支出而只有国债利
息支出,在一个包含人力资本的内生增长模型中,发现国债负担率与稳态经济增
长率负相关,增加国债会妨碍经济增长圆。Kicfer(1999)在一个交叠世代模型中,
假定财政只有转移支出,初始的转移支付由赤字和国债融资,发现国债和社会保
障支出都降低了稳态资本存量@。我们认为在不考虑财政支出因素特别是公共投
资时,赤字和国债对经济增长都具有负面影响,这可以参照Gorini(1991)扩展
。但也有部分研究得出公共资本与经济增长弱相关或者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的结论,如Kavanagh(1997)
对爱尔兰1958.1990年、Evans和KalTaS(1994b)对7个OECD国家的分析结果都呈现出不显著的特征-
但是大部分的研究支持了公共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的判断
o Gillcs Saint.Paul.1992,Fiscal Policy in all Endogenous Growth Model,The Ouatedy Joumal ofEconomics,
Novermber.
o David glefcr,Macroeconomicpolicy and Policy Choice,Study edition,spd.ga999.
6B
多马的增长模型,使其包括赤字和国债对私人需求的正财富效应看出来。
一基本模型
假定经济中大量的个人数量固定且性质相同,在无限期界模型下,典型个人
的效用函数在时间上具有可分性,有不变的纯时间偏好率,形式是:
u=,o u(e)e 9'dt (3.8)
其中,C(t)是在时间t对商品的消费,U是即时效用函数,令B(q--U”(C)C
,U,(C)表示边际效用弹性,也称为相对风险厌恶系数。在时间,每个人无弹性
地供给一单位劳动,得到工资∞(t)。假定劳动L(t)-;l。
经济中的生产部门可由一个代表企业表示,其生产函数假定为柯布一道格拉
斯技术:
F(K0=Yt=AKtl“Gt a O<Q<1 (3.9)
其中,Y是产出,K为物质资本,G是具有公共产品性抟的公共资本,参数A>0。
在竞争条件下,资本的租金(利率)rt和劳动的工资。。分别等于其边际产出,即:
rt=0F/0K=(1一Q、Art。Gt。
∞t=Yt—aF/aK=d AI(t‘Gt。(3.10)
但为了简化,下面把A标准化为1,这并不影响分析的结果。
政府通过征税获得财政收入,用于政府消费Go,转移支付TRt和公共投资
G。另外滚动发行新债券B。,其预算约束:
B+T:rB+CG+TR+G (3.11)
其中,Cp+。2T,TR=。1T,G2,1,。2<1。假定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一部分
来自税收,一部分来自赤字和国债:
G=CO 3(1.∞o)T,∞o<1,∞3>1 (3.12)
税收入在要素市场是竞争性的情况下为:
T=T(∞+rs)
=T(瓯1’。Gt。+rB)
=T【Ktl“Gt。+(1-Ⅱ)Kt4Gt。B】(3.13)
此外,政府遵守非蓬齐博弈条件,即政府债务的增长不能渐进地快于利率。
为方便起见,假定折旧率为0。给定工资、租金和税率t,典型经济人将在
以下预算约束下,选择其消费路径G、资本积累K’。,和债券积累B’。使其效用
最大化:
G+K't+B’t_(.)t(1-1)-l-rt(K+B)(1—1)mt (3.14)
令s。=K+Bt为包括物质资本和债券资本的总资本,则资本积累方程为:
S’l-∞1(1一T)+rt(K+B)(1一T)+TRt·Ct (3.14’)
假设即时效用函数采取固定跨期替代弹性(CⅢS)效用函数形式:u(q=(C-
4.D/i.o,那么理性个人追求下述效用的最大化:
U=,o。e’9‘【(C1一一1)/1-。】dt (3.8’)
这此偏好或效用意味着消费的最优增长率踟只是实际利率rt的函数,gct=(rtp
Vo o
二稳态增长率
为求解消费者最优化问题,我们构造该最优化问题的现值汉密尔顿函数:
H----U(C)+^(∞+rS)(1.t)+TR—C
其一阶必要条件:
九=C。(3.15)
^’=九【p·(1一T)r】(3.16)
S’-.c+(rS+(-))(1-T)+1=R (3.14”)
加上横截性条件lim入。(Kt+Bt)e-Pt=0,上述条件也是充分条件。由(3.15)
式求^对时间的导数,则可由(3.16)和(3.14 7)式得到以下方程组:
C’/C=.p/o+r(1.T)/o
=.p,o+(1.t)(1.d)K。G4/o (3.17)
S'/S=.C/S+(件∞/S)(1一T)+TR/S (3.18)
如果预算制度为:co+TR+Im=1lroT,vo<1,把它和(3.12)式代入(3.11)式整
理可得:
B=f 1lro-1)(1—1lr 3)T
将(3.13)式代入上式,两边同除以B可得国债的增长率:
B’/B=(1lro.1)(1—11r 3)T㈣。(1一Q+K/B) (3.19)
把表示政府资本积累的(3.12)式,代入政府预算约束(3.11)式并且两边都加上
K’整理得:
K’+B’=S’=K’+rB+1lr 2TITR+1lr 3(1·、lroⅡ)T
将它和(3.13)式代入(3.14’)式,并利用国民收入分配恒等式u+rk=KhG4,
有:
K’/K=·C/K+(G/K)-a-T【1lr3+1lr3(1-1Iro)】[(G膳,)】。
+(1一d XG/K)4 B/K (3.20)
另外,将(3.13)式代入(3.1z)式,然后两端同时除以G有:
G’/G=1lr 3(1-1lro)(G瓜)“1【1+(1一n)B/K] (3.21)
给定适当的初始条件和横截性条件,微分方程组(3.17)一(3.21)描述了稳
态经济的特征。如果公共资本存量足够大,以致私人资本的边际产出在长期不收
敛于p,那么经济具有正的内生增长率。
定义Cs=C/K,bs=B/K,Xs=G/K,则有:
C’s/Cs=C/C—K/K
=一p/o+{(1一T)(1一Q)/o+1【v 2+v3(1一vo)】[1+b“1+o)¨+cs-X4s (3.22)
b’S los=B’/13-K’/K
=x T【V2+1Ir3(1-1Ir0)1【l+bS(1+a)】十CS—x+x T(1一a+bS-1)(1-1lr3)(1lr0-1) (3.23)
X’s/Xs=G’/G—K’/K
=t【V2+1lr30-1lr 0)】【a+bS(1+Q)】+CS—x+x T【1+(1+a)bs】1Ir3(1—1I,0) (3.24)
由于在平衡增长路径上,所有变量都以相同的速度增长,所以有C’s/Cs=O,
由此可得:
Cs:p,o-Xa S T[V2+1lr3(1一V0)】[1+bS(1+a)】一1+(1一T)(1-Ⅱ)/a
因为在平衡增长路径上,政府用于公共消费、转移支付和国债利息的支出不
能大于税收收入,即满足条件:C%TR+rB=’lr0T,1lro<l。因此,1lro是内生变量,
由bs、1lrl、1lr 2、T和d决定,记为1lro(bs、1lrl、1Ir2、T、n)。利用(3.13)
式和政府预算约束(4.11)式可知,在稳态时:
190--(V1+1lr 2)+(1·Q)/【T(1一n+bsl)】
求1l,o对参数的导数:
allro/0Vj=1,j=1,2
atlro/0 T=一(1一a),【T 2(1-a+bs+1)】
a1Ir o/0b。=【1+(1-a)bs]。(1-Q)/T
根据C’s/Cs=0,由(3.22)式可以求出CS,把它代入(3.23)和r3.24)式,
可以得到描述经济平衡增长路径的方程组:
b's/bs;X。S[T(1一n+bS.1)】一(1一T)(1.Ⅱ)/o】=O (3.25)
X’sfXs=X4s T【1+(1一q bs)】1lr 3(1一Vo)一X(1一Ⅱ)(1一T)/o+P/Ⅱ=0 (3.26)
求解该联立方程,其中把解出的Xs代入公式可以得到经济和稳态增长率:
g=一P/。+(1·TXI—d)(G/K)。/o
=一P/0+(1.T)(1.Ⅱ)X/0 (3.27)
三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由于解)【s是vj(J=1,2,3)的函数,我们可以分析vj变化对经济增长率
的影响:
ag旧1lrj_【(1一T)(1·d)QXs”1】aXs/aVj j=1,2,3
该偏微分是正还是负,取决于aXs/avj的符号。为求aXs/avi,我们需要对
(3.25)和(3.26)表示的隐函数求导。为方便起见,令b’s/bs=qb(xs,bs,1l,O;⋯),
x's/xs=qs(xs,bs,1lrO;⋯)
求(3.25)和侣.26)定义的隐函数关于参数的偏导数,用矩阵表示为:
豳一一豳叫肿巴‘鞠巴]
其中,z代表隐函数中的参数,一N.1是N的负逆矩阵。原矩阵N为:
I aqdOb。Oqb/a x$I
N—f I
L’aqx/Obs aqx/axsJ
|NI指N的行列式,在一定的技术假设下,可以证明/N/>o。
在z取1lr{时,可得:
缸s倚1lrj--【-(aq。lab,)(aqua Vj)+(aqdabsX aq,ja Vj)】川Nl
因为一INI<0,所以是正还是负,取决于中括号里一项的符号,我们首先分析J=l,2
时后者的符号方向。利用J=l,2,我们可以得到:
一(札/曲s)(aqca 1lrj)+(aqdabd(aq,ja vj)
:xs2州1lr 3 T 2(1.Ⅱ)(1-1lro)(1lr3.1)【1+(1.Q)bs]bs-1
+x。2 4—1lr 3 T 2(1—1lr o)(1lr3.1)bs。2【l+(1.a)bs]
由于1lro<1,V 3>1,所以上式为正,这样axdavj<0,从而ag:aVj<OO=l,2)。
这说明依靠赤字和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消费和转移支付支出,即提高1Ir 1和v2,会
降低稳态进的平衡增长率。这是由于国债的反馈效应所致,即国债的增加会导致
1lro提高,更多的公共资源用于偿还国债,使公关设施投资下降,从而降低了经
济增长的速度。
其次,我们分析通过赤字和国债增加公共投资,即提高1lr 3对经济增长的影
响,同样pg/allr 3的符号取决于式子:一(aq。lObJ(aqb/aIgj).t-(aqdc3bJ(aq,./allr 3)的值
是大于还是小于0:
经过推导得到
-(弧腼s)(OqdOVj)+(aqb/ab,)(aq,/allr 3)
=xs2“1 T bsl(1一Q)(1.v。){1.T(1.1lr。)【l+(1.d)bs】【1lr 3+(1lr3.1)l/[(1.
Q)】bs)
因此,上式的符号是有条件的,在T(1一Vo)【1.(1-a)bs][V3+(1lr3-1)1/[(1.a)
bsl《l伽1)时,它为正(负),以赤字和国债增加公共投资,降低(提高)稳态经济的
平衡增长率。
令V=T(1一Vo)【l+(1-Q)bs]【1lr 3+(1lr 3—1)1/【(1.Ⅱ)bsl,求V对1lro的偏
导数有:
OV/c81Iro=·T[1+(1一a)bs][_Ilr 3+(V 3—1)】/【(1一Ⅱ)bs]<O
即V和1lro负值相关,1lro越高,v越低而越有可能大于1,从而降低经济增
长。所以在政府消费、转移支付和国债利息等非资本性支出占税收收入比重1lro
较高的经济中,通过政府赤字和发行国债增加公共投资也有可能降低经济增长速
度。相反,在公共投资占财政收支份额较大或非生产性支出比重较小时,以发行
国债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可能提高经济稳态增长率。
以上考虑的是政府消费、转移支付和国债利息都以税收收入支付,而公共投
资资金来自税收和国债的情形。类似可以证明,如果政府消费、转移支付和公共
投资支出之和大于税收收入,其中部分支出可以通过发新债来融资时,在国债是
正值条件下,只有1.t>o时,才存在平衡增长路径;否则,政府必须是债权人。
在1.->o成立时,以赤字融资增加政府消费和转移支付将使经济平衡地长期下
降,但通过发行国债增加公共投资要以提高经济平衡增长率下降,但通过发行国
债增加公共投资可以提高经济平衡增长率。可见,把国债资金用于政府消费和转
移支付,对经济增长都具有确定性的负影响,而以国债增加公共设旖投资在特定
条件下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本章小节
长期的经济增长是由劳动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经济增长要素决定的。
从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凯恩斯之前的早
期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该阶段的经济增长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劳动力增长,
资本积累等方面;第二阶段是凯恩斯理论诞生到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之前的经
济增长理论研究;第三阶段是内生增长理论诞生以后对经济增长的技术内生性因
素的研究。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基础来看,大都建立在对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的经济研究的基础之上,因此,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主要经济增长模式显得十
分重要。但是,根据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因素研究来看,却有别于发达国家,
在发展中国家,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明显和重要。
根据模型分析,一个国家的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并没有十分明显
的正面和幅面效果,但是从公共资本性支出、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
政府支出呈现出明显的正向效应。因此,可以推论国债政策下的政府支出方向不
同,其对经济增长的效果也不同。国债融资用于政府支出,不但包括基础性建设
投资和生产性建设投资,还包括了公共消费的支出和转移支付,这决定了政府在
财政支出方面存在多项选择。
根据我们的分析,政府的资本性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尤其
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作用将更为明显,因为发展中国家公共基础性建设往往显
得比较匮乏,这严重阻碍了民间投资,并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而这些基础
性建设的投资又无法通过民间投资进行解决,因此,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资本性
投资显得十分重要,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理论分析证明,用于形成公共
资本的国债支出政策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而用于公共消费和转移支付的国债政
策则不利于经济增长。
第四章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债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
随着国际间贸易来往的日菇增加,世男上任俺经济体镪无法避免雏来经济的
影响。尤其是近20年来,随蓑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断推进,就i奎广大发展
辛餮家氇融入了毽界经济酌网络。本帮我稍分耩奁开放经济条体下,一国静鬻债
政策如何对本国经济发生影响。
第一节开放缀济条件下国债政策的总需求效艨
开放经济条件下,缀济增长所取决于的储蓄、消费、资本积累等因素,冀变
化机制有另于封闭经济。那些从国际疑济交往中获益的国家,有时国内储蓄率并
不嵩,然瑟蒺宾实经济增长率帮不低;有些资本影成率势不离、粪本赘源毙较昂
贵、经济增长压力较大的国家,却由予宏观经济政策的不恰当,而产生大量资本
外流。在当今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情况下,一国经济增长荐也不可能不受他国濑至
蓬羿经济形势的彰璃了。莺债作为致府静一颂重要活动,矍确韬遥说,国篌簸模
的犬小变动反映了财政赤字政饿的轨迹,这对一国对外经常性收支与姿本收支都
有所影响,这种影响反过来又会导致一国总储蓄、总消费与总投资的交动。所以,
对搿赦经济条辞下国谈之于经济增长麓效巍有{莓交纯鹃分撬,蹩菲常努要懿。
一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债敢策的帮率效陂
我髓翦嚣讨论了在辫闭经涝体下魏国馈政策的利率效应阚蹶,在拢,我们讨
论农开放经济中,国债政策对利率水平的影响。我们仍然依据IS.LM分析模裂,
并扩展虱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情况,佟如下假定:
Y=A(i,Y)+G+NX(Y,Y+,唾)
aA/0i<0,OA/OY>0,aNX/0Y<0,aNX/aY+》O,0NX/0q>0 (4.1)
M,P=L(i,Y)
8“hi<0,OL/OY>0 (4.2)
BB=NX(Y,Y+,q)+CC(i.i+.e) (4.3)
其中:Y代袭实际阑民生产:A代表本国私入的实际支出;G代表政府支出;
NX鼗表瓣外经g-强户净收入;M代表名义货币供绘;P代表本垦徐掺拳警;i
代袭本国名义利率:BB代表本国国际收支;CC代表本圈资本收支(对外资本挣
收入);q代表实际汇率;+代表外国的情况(假定外国只有一个国家)。
其中,实际汇率可以表示为本国货币的直接汇率(e)乘以外国价格水平(P-),
在除以本国价格水平(P),即:q=eP*/P
如果把e作为汇率的预期变化率,那么,e=(e’/e)/e,e’是本国货币的直
接汇率的现时预期。
(4.1)式代表商品和劳务市场的均衡条件。实际汇率的贬值(q的上升)相
对地驱使外国商品和劳务价格上升,增加本国净出口NX。但此刻,假定本国及
外国的进口需求的实际汇率弹性充分大。(4.2)式代表本国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
(4.3)式是国际收支的函数关系式。在该式中,对外资本净流入(CC)是本国
利率与外国利率之差的增函数。
但是,我们假定,不论本国还是外国都只存在一种证券,本国证券和外国证
券是完全替代的,并把各国证券的年息率分别视为本国利率及外国利率:同时,
假定国内外的资本流动是完全的。此外,如果外国证券的所有者在证券到期时,
只要把外国证券的本利总额加上汇率的上升率即可。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由
于本国利率高出外国利率的部分只是汇率的上升率,结果,对外资本净流入被视
为用预期汇率来调整的对外利差率差额的增函数。
在(4.1)~(4.3)式所形成的方程组里,外国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Y+),
外国的利率(i+),外国的价格水平(P·)以及汇率的预期变化率(e)是外生变
量。本国经济假定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则本国价格水平(P)视为不变。本方
程组中的内生变量是本国利率i,本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Y和实际汇率a。
根据(4.1)式,在q一定的情况下,i与Y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4.1)中的
IS0曲线来表示。这里,q是参数。比如说,如果直接汇率(e)上升,在两国的
相对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q就会上升。而后,对外净出口增加,IS曲线将往
右移动。(4.2)表达了国内价格水平一定时的i与Y之间的关系,并用LMo曲线
来表示。BB。曲线代表国际收支均衡。在这里,假定国内外的资本流动对对外利
差的反应及其灵敏,而且这种资本流动使经常收支的不平衡得到充分抵消。因此,
国际收支平衡只有在两国的利率接近相同时(4.2)才存在。BB线以上部分是指
国际收支为黑字,BB线以下部分是指国际收支是赤字。由于已知i=i*+eo,所以,
(4.2)式就可以由Y来决定。同时,正因为这个条件存在,汇率e可以调整成
实际汇率q,并在Is线和BB线的交点E0处得到决定。。
让我们根据这个模型来分析公债发行对利率的影响。起始的均衡点是E0。假
定政府财政支出增加或税收收入减少用发行公债来融资。财政支出增加将直接增
加总支出,税收收入减少先通过增加消费支出,而后带动总支出的增加。所以,
在初始利率和汇率水平的场合,商品和劳务将产生超额需求,IS0曲线往右移动。
他引起商品和劳务实际产出增加,实际所得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交易货币需
0 Y0 Y2 Yt Y
图4-1开放经济中公债发行对利率水平的影响
求增加,推动本国利率上扬。当本国利率水平比外国利率水平相对高(称之为对
外利率差额)时,外国资本的流入就会增加。当外国资本流入源源不断时,汇率
就会上升。汇率上升意味着进El价格下降,本国商品价格相对提高。所以需求将
从本国商品转向外国商品,对外净出口将会减少。这意味着ISl曲线往左移动。
在此移动过程当中,本国利率可能下降。只要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水平,外国
资本的流入就会持续下去,汇率就会不断上升,而对外净出口也不断减少,最终
ISl曲线又回到Iso线的位置上,即本国利率等于外国利率,汇率停止上升,新的
均衡出现。但需要注意的是,新均衡场所比原均衡场合的汇率要高,商品和劳务
出口水平将下降,尽管利率水平仍和原来一样。
由此可见,在开放经济中,公债发行引起本国利率水平的暂时上升i由此带
来的外国资本流入,使得本国的民间支出未受到影响,也没有排挤效应产生;但
由于引起汇率上升,从而对本国商品的外国需求,产生了排挤效应。
上述分析中包含了一个假设,即汇率的预期变化率不变。但是,如果投资者
根据汇率的预期变化采取投机行为,结果又会怎样呢?
。可见,这个模型表明,开放经济中的金融市场的调整比商品市场和劳务市场的调整速度更快更有效。
77
假定国债发行是暂时的,并且投资者把它所引起的本国利率的上扬看成是暂
时的,把预期汇率的上升也断定是暂时的,相信不久的将来汇率还会回到原来的
水平上。于是,汇率的预期变化率e会上升。在某一时点的特定对外利率差额的
情况下,这种预期的变化,使得投资者对外国证券的需求超过对本国证券的需求。
因此,在新的均衡点上,汇率的上升比e不变的场合要小,但新的均衡利率比原
来的均衡利率水平要高。于是,i2=i++e成立,由于e1>eo.则i2>il。
二国债政策与储蓄及净出口
关于国债与储蓄及净出口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凯恩斯充分就业均衡等式
中看出:
M.X=B.(S.I)
可以看出,充分就业时的初始国债规模取决于净出口和国内私人储蓄大于投
资的储蓄剩余。当净出口一定时,国债规模取决于储蓄剩余的大小,并与之成正
向变动;当储蓄剩余一定时,国债规模取决于净出口的多少,此时,国债规模越
大,净出口额也越大,那么,充分就业时的均衡经济增长也将随之得到提升。这
一点至少从以下凯恩斯充分就业恒等式可以看出。但如果根据李嘉图等价定理,
政府储蓄减少的同时,私人储蓄增加,国债规模越大,私人储蓄s也就越大,私
人投资如若不发生多大变化,净出口不见得随国债规模的增大而增大。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稳态或充分就业,表明是一种国内国外部门的均衡。如果
将经济仅仅划分为国内部门与国外部门,将政府债务仅仅看做是一国对外净债务
的组成部分,或者此时的一国债务为该国的对外净债务,那么,经常项目的赤字
就表现为一国债务的变化:
db/dt=人均经常项目赤字=rb.(x.m)
式中b为人均债务量,rb为债务利息支付额,(x.m)为人均贸易出超额。可
见,债务的变化将直接表现为对外经常项目余额的变化。此时稳态水平上的国民
产出理应涵盖储蓄、消费与对外债务利息支付:酏)=S。+Ct+rbt
也就是,一国债务增加将要求着相应更高水平的产出。产出不变时,一国债
务量如果超过稳态水平,将会导致产出量的不足,破坏已有的均衡。由于
rb=db/dt+fx—m1,所以,如果要达到新的均衡,或者增加产出,或者减少新借债务
量,或者压缩贸易出超。
三、国债政策与国际资本流动
关于国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斯蒂格利茨双赤字理论。给予了清晰的论
述,根据斯蒂格利茨的观点,我们可以推论出国债的发行导致了本国利率上升,
有利于外国资本的流入。他认为,不论哪一个国家,进口减出口的贸易赤字恒等
于资本流入,高额的财政赤字将导致一国政府借款增加,利率随之上升,本国货
币汇率升值,由此使得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贸易赤字进一步增加。也就是说,
财政赤字增强了贸易赤字的增加趋势。由于“贸易赤字和外国资本流入实际上是
同一件事情的两种说法”圆,外国资本流入也由此进一步增加。假设财政赤字弥
补完全是通过发行国债进行的,那么,财政赤字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国债规模的增
加.亦即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增加,外国资本流入量将是不断增加的。如果此时
我们将凯恩斯充分就业恒等式改写为:
私人储蓄S+政府储蓄(T-G)+外国资本流入(X—M)=投资I
从中可以看出,国债的增加,一方面表明政府储蓄的减少,另一方面表明外
国资本流入的增加,投资并不因国债发行量的增加而减少多少,如果由此导致的
外国资本流入量大于政府储蓄减少量,投资反而会增加,因而国债至少不会对经
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此时考虑到李嘉图等价定理有关政府储蓄与私人储蓄
的完全替代性,即国债发行使政府储蓄减少的同时私人储蓄增加进而一国国内总
储蓄不变,但在开放条件下,由于国债量增加带来-f#b国资本流入的增加,投资
因此得以增加,这对稳态经济增长是一种增强效应。
这也就表明,斯蒂格利茨在这方面的最大贡献在于进一步引进了开放经济条
件和资本市场要素来分析国债的影响机制,并以此成功地解释了1980年代以来
美国财政预算赤字如何引起贸易赤字的扩大从而产生“双赤字”现象。斯蒂格利
茨针对日益全球化的经济新态势,从美国预算赤字、贸易赤字与政府债务的联动
效应中,着重在金融机制面上进一步丰富国债理论。
根据他的“贸易恒等式”(贸易赤字=进口.出El=资本流入量)连同恒等式所
内含的国债效应我们可以推出以下结论:国债并不一定“挤出”国内私人储蓄和
投资。即便国债增加有挤出效应,但如果国债是被外国机构与个人认购并持有,
或者即使由本国个人与机构持有,由于开放经济中有海外储蓄流入本国以支持私
人投资,因而无论这两种情况的哪一种,都可以确保本国私人投资水平不至于因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o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79
国债增加而下降,无非前一种是国债的海外认购防止了本国私人储蓄的被挤出,
后一种是外来资本填补了私人储蓄被减少的效应。当然,由此产生的最终结果是
一国对外国债总量的增加,偿债义务对本国国民未来生活水平的影响,在斯蒂格
利茨看来是一种降低效应。然而也应当看到,这种外来资本对本国经济增长的支
持效应,在创造就业和财富、扩大税基的同时,并不一定降低人们的未来生活水
平。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几十年间美国政府债务日益膨胀,而其投资占GDP比率
仍由过去的13%提高到18%、1982—1992年的年均实际GDP增长率仍达到2.7%
的一个原因所在。另外,伴随预算赤字长期积累而产生的日益扩大的举债需求导
致了贸易赤字的出现。斯蒂格利茨以美国1980年代以来的情况为例分析认为,
美国国债发行量的增加,导致了实际利率的上升①,高利率不断吸引外国投资,
从而使美元升值、汇率提高,必然的结果是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赤字便从
1980年代初开始急剧上升。这又使美国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对外负债持续增加,使
人们基于对未来偿债负担的考虑百对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预期下降。因此,他认为,
要减少贸易赤字,一条重要的可行途径是减少预算赤字进而压缩国债发行量。当
然,对斯蒂格利茨的这种观点,并非是所有学者都予以赞同的,尤其是日本学者
得出的结论正好相反。最后,开放条件下国债对通胀的影响非常小甚至没有影响。
由于开放经济中的相当部分国债可由外国人购买,或者因国债增发而“挤入外来
资本”支撑私人投资,以及高利率使进口商品量增加的同时又比较廉价,从而不
同于供给学派观点的现象是,国债增加并不冲击供给能力和水平,因而就不会引
发通胀。斯蒂格利茨认为,美国1980年代以来通胀率随国债余额增加而不断下
降的事实就验证了这一点。
四国债政策的经济影响
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债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还将通过汇率机制发生作用。国
债政策的实施导致的国内总需求的变化与利率水平的变动,势必影响到本币与外
币之间汇率的变化,在利率和汇率的动态变化过程当中,一方面引起国际贸易的
需求变化,同时也将引起国际流动资本根据套利的原则进出本国,从而使本国经
济的总需求与国际资本流动与贸易需求的变化联系起来。
林(1998)在其“小型开放经济中世代交叠模型”(所谓小型开放经济,主
。美国鞋邦基金利率随着1987年美国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而急剧上升t从1986年的不到6%上升到1991
年的10%左右。
80
要指该经济面对的世界利率是给定的,即它无力影响世界利率)中,认为国债对
消费、资本积累尤其是实际汇率、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取决于实际利率与劳动
力增长率的对比。如果实际利率等于劳动力增长率,国债增加对经济没有影响,
否则,国债就有实际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方向尚取决于国债是对哪类税收的替代:
在一次总付税情况下,当实际利率大于劳动力增长率时,国债增加,消费减少,
但贸易顺差将会增加;当实际利率小于劳动力增长率时,国债增加引起消费增加,
贸易顺差减少。这种情况下,国债对实际汇率没有影响。在国债是对资本收益税
的替代情况下,当实际利率大于劳动力增长率时,私人消费和实际汇率都会减少,
贸易顺差增加;当实际利率小于劳动力增长率时,私人消费和实际汇率均会增加,
但贸易顺差减少。笔者认为,林在这里的分析是模糊的。因为实际利率仍然还会
受到国债的影响,所以,将其与劳动力增长率对比的结果作为一个前提,是不稳
定的。当林将生产函数结合进其世代交叠模型时,他论证了国债通过生产渠道对
实际汇率确有影响,但这种影响的方向与程度取决于不同国家间生产技术的差
异:如果一国的资本产出弹性较大亦即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国债增加对该国
汇率有贬值的影响;如果资本产出弹性相对较低,国债增加对该国汇率有升值的
影响,并将影响到国际间资本的流动。
至于国债量增加会带来多大的外国资本流入量,取决于国债对利率进而对汇
率的影响程度,学者们的意见有所分歧。施罗德(1985)认为,如果一国国债支
持的财政赤字是为了应付政府消费性开支,即使国内名义利率因国债增加而上
升,但因这种财政政策对私人经济活动是一种挤出,所以,国债的增加必然导致
预期汇率的贬值,在促使对外经常性帐户出现顺差的同时,也导致资本的外流;
然而他论证到,如果预算赤字是由于政府对所得税的削减而产生的,此时为弥补
赤字的国债发行,对私人经济活动是一种促进,预期汇率将升值,对外经常性帐
户出现逆差的同时,增加了资本流入,对增加国内储蓄和投资是有益的。
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汇率变动对国债支撑的财政扩张政策效应的影响,罗
伯特·芒德尔和马库斯·弗莱明在1960年代初将传统的IS—LM模型扩展到开放
经济环境中,建立了芒德尔一弗莱明模型(简称MF模型)。他们假设实际货币
余额在由产出与利率决定的同时保持不变,本国与外国资产是完全替代的,本国
国债与他国国债的预期收益率相同。根据该模型可以得到,如果本国利率因为国
债发行量增加而上升,使其大于外国利率,本国货币就必须对外汇率升值。但根
据本国与外国资产是完全替代的假设,亦即国际资本市场的完全流通性,大量的
R1
国际资本会迅速利用这种利差套利,同时本国中央银行因外国资本流入的增加而
占用更多的本国货币,本国货币余额必然增加。在这两种力量的同时作用下,本
国货币的对外汇率将会趋于贬值。。以国债支撑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在货币供应
量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仅是促使了对外汇率的升值,却没有改变产出。亦即
此时通过财政扩张导致的总需求增加抵消着净出口额的下降,也预示着资本流入
的增加,又进一步导致本国货币升值,这一变动直到净出口额的下降与由财政扩
张引起的总需求增加额相等为止;当只有货币政策同地放松,货币供应量增加,
抵消一部分货币升值的压力时,才可能使产出增加。
第二节开放经济中的芒德尔一弗莱明模型分析
把IS.LM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和世界经济中,其实就是芒德尔一弗莱明模
型,它是由芒德尔和弗莱明在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而得名的。在此,我们将
分别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讨论分析国债政策在短期和长期中对经济的影响。
一固定汇率与资本流动下的国债政策效应
1、短期分析
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开放经济中,汇率固定不变意味着国内外
债券要求相同的收益率即国内外利率相等。假定一国面临给定世界利率rt和给定
的出口需求D·=B,’E,这时该国经济的均衡条件是:
(1.13I)E(Y。-Tt+A。一,,rr)+(1一B。。)G+eD+=Y。(4.4)
其中,Y是国内产出GDP,Tt为税收,At一.表示私人从t.1时期结转的资产,
它等于持有的货币资产减去私人债务偿还支出,At一。:M。一R,,B9“R=1+利率,Bp
。是私人部门在时期t发行的期限为1期的债务;E是国内私人支出,这是可支
配收入和上期持有资产表示的可支配资源和国际利率的函数;13.和6,分别指国
内私人部门和政府支出G对外国产品的边际进口倾向,e是固定的汇率。上式表
明国内总支出加上出口减去进口等于国内产出,在资产、政府支出与税收给定时,
。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本国货币对外汇率先升值然后很快再贬值,但新均衡汇率值仍大于初始均衡状
态值。
82
它可以决定短期的产出水平。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开放经济中,货币资产需求是私
人可支配资源和国际利率的函数,货币供给M。由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决定:
M(Yt-Tt+At“rfll=Mr (4.5)
该货币数量是由以国际利率为基础的即时资产交易内生决定的。
为了分析财政政策的效应,我们对(4.4)式求导:
在dT=0时,dY枷Gt_(1.ag)/(s+a) (4.6)
其中,S和a分别是收入和资产的国内边际储蓄倾向和进口倾向,
s=1.Ey=1.EM,a=B.EY=B.EM(其中,EY和EM分别是真实支出E对Y和M的
偏导数),从而有了B.=a/(1一s),ag=B?是政府的边际进口倾向,1/(s+a)是外贸
乘数。(4.6)式分别指以国债和税收增加政府购买支出的产出效应。
显然,如果政府所有支出都购买国内产品,ag=0,那么通过发行国债增加财
政支出的效应就是全部的外贸乘数。相反,如果财政支出都购买国外产品,即ag
=1,那么以国债增加支出的乘数为0。
产出的变动导致货币需求发生变化,通过对(4.5)式微分和利用(4.6)式,
可以得到以国债增加1单位政府购买支出使货币持有量增加(1·柳Mv/(s+a)。
以上分析可以用图4.2说明。其中,在政府支出、税收和货币余额给定时,
经济最初均衡是在Is和LM曲线的交点A,这时国内利率等于给定的国际利率
rf,均衡产出是Y0。如果增加1单位政府支出,则对国内产品形成超额需求。在
图4.2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
有国债扩大政府支出时,超额需求为1.ag单位。以增税增加政府支出时,超额
需求是s+a.ag单位。超额需求反映在Is曲线上是其从IS(Go,1'0)平移到IS(Go,To)。
经济在B点达到新的均衡,产出水平上升到Yl。产出的增长提高了对货币的需
求,货币数量从Mo内生性地上升到M1,从而使LM曲线也右移到LM(M1)。
2、长期分析
如果经济最初处于长期均衡,即BlP=BpI_l=Bp,Mt=Mt.I=M,A=At.1-A,
Yt=Yt.1-Y,那么提高了短期货币持有量和外债规模的财政扩张,增加了偿债支出,
减少了结转到下期的资产净值M。.(1+L)Btp,这种变化直到经济达到新的均衡
为止。
经济的长期均衡条件是:
E[Y-T+M一(1+rf)Bt9,rf】=y-∥-T (4.7)
(1-e.)E[Y-T+M.(1+rf)衅,rf】+(1-B 0G+e D+=Y (4.8)
M[Y-T+M一(1+rf)衅,rf]=M (4.9)
这里省掉了时间下标,是因为在长期各种变量都不再变化。其中(4—7)式
是预算约束,表示在长期私人部门的支出等于其可支配收入,私人部门的储蓄为
0;方程(4.8)和(4.9)分别是国内产出的长期出清条件和长期货币市场均衡条
件。此外,在长期政府的预算约束是购买支出G;ba_l:l蓁l债利息支出必须等于税收
收入T:
G+o Bg:T (4.10)
其中Bg是国债。把它代入(5.7)式得到:
E[Y-G+M.Bp.rf(Bp.Bg),rf】+G=Y-r芦一Bg) (4.11)
这表明在长期私人部门与政府支出的和等于GNP,也意味着长期经常性收支
是平衡的。
利用方程(4.7)、(4.8)和(4.9)可以得到满足长期经常帐户平衡和货币市
场均衡的产出和债务组合,它就是图4.3中的轨迹CA---O线。同样,利用(4.8)
和(4.10)式可以得到使产品和货币市场均衡的产出与债务组合,即图4.3中的
YY线。它们的斜率分别为:
CA=o:d BP/dY一(s-MY),【(1一s)一艰s—MY)】(4.12)
YY:d Bp/dY=一【(S—MY)+a】/【(1-s—a)(1+rf)】(4.13)
其中,MY是边际储蓄倾向,1-MY表示以债券形式表示的边际储蓄率。显然,
两个斜率的分子都为负,由于1-s.a大于0,(4.13)式的分母为正;假定(1-s)>
rffs—My),则CA=0线斜率的分母也为正。之所以这样假定,是因为它是稳定条
件,它确保增发1单位债务可能引起的消费1-s的永久增加大于债券储蓄的永久
收益rf(s—MO。如果这个不等式不成立,则消费和债务会一直上升而不收敛到一
个长期稳定均衡水平上。因此,两条线的斜率都为负,而且由于在绝对值上(4.13)
式的分子大于(4.12)式,(4.13)的分母小于(4.12)式的分母,因此YY线比
CA=O线陡峭。经济的初始长期均衡在图4.3中的A点,产出和私人部门的债务
p裟s(1+r,l幻:l-S]i dY9]
i阱+同盯
dY/dG=a‘嗨’MY)‘矿【1母艰s-My)l/[a‘啦一MY)】≥oR≤o
d B9/dG=一ag(s—My)/[a-rf(s-MY)】≥O
dM/dG=-My ag/[a—rf(s—MY)】≤o
这些长期效应也可以用图4.3来说明。在以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支出时,由(4.7)
一(4.9)式可知,只要税收不变,从(4.7)和(4.9)式得到的CA=O线也保持不
动,但是政府支出增加影响从(4.8)和(4.9)式得到的YY线。具体地说,为
了维持商品市场的均衡(对于给定的私人部门债务Bp),增加1单位政府支出必
须由产出上升(1.aⅥs+a)来抵消。这样,只要一部分购买支出购买国内产品使
ag<1,那么YY线就会右移,新的均衡点是B,产出从Yo增加到Y1,私人部门
债务降至B,9。长期乘数大于短期乘数,短期效应仅是C点。
二浮动汇率和资本流动下的国债政策效应
1、短期效应
在浮动汇率下,汇率由国际外汇市场决定。仍然假定每个国家的GDP缩减
指数P和是固定的,并且标准化为1,这时名义汇率代表贸易条件,每个国家的
名义利率也是真实利率;假定汇率是固定的,资本的国际流动使各国的真实利率
相等;货币需求是由货币当局外生决定的;仍假定世界利率和出口需求是给定的。
一国经济产品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
(1一B。)E(Y。-T。+A。.-,rr)+(1-B。8)G+etD‘=Yt (4.14)
M口。·Tt+At“rr)=M (4.15)
其中,At。t=M。一(1+D etBPfl.1,以外币表示的债务为(1+rf)BPt,。1。系统的均衡可用
以下图来说明。
rf
eO)
IS(G1.To.01)
图44浮动汇翠F阻国债增加财政支出的短期效应
首先,假定初始债务为0。在以国债增加1单位财政支出时,如图4.4,政
府支出从Go增加1单位到G1对国内产品形成超额需求,使IS曲线右移(1-a¨
(s+a)单位,由IS(Go,To,eo)移到IS(Gl,To,e1)。由于初始债务为0,政府支出
不影响LM曲线,给定世界利率,使货币市场出清的产出必须为YO。为了恢复
产品市场上的初始均衡,汇率必须下降,贸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出口需求,使Is
曲线向左移动,在汇率跌至e1,IS(Gl,To,e1)表示的Is曲线也经过均衡点A。因
此,在浮动汇率和初始债务为0的条件下,以发行国债为基础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不能影响总产出,它完全被汇率(贸易条件)的变化吸收掉了。
当初始债务不为0时,汇率影响国内经济的惟一渠道是,它改变以本币表示
的给定出口需求。而在以外币表示的初始债务,不为0时,汇率的变动也影响以
本币表示的初始债务数量,从而也影响初始资产的值,从而出现债务重估效应。
债务重估效应决定着以国债增加财政支出的政策是收缩性的还是扩张性的。
利用(4.14)和(4.15)式,可以求得不同收入政策下改变财政支出的产出
效应。
在dTt_0时:
dYJdG=【(1一a5(1+rf)Bpfl_l】/【(1+r0 BPf,tq"D’】(4.16)
在dT。=dG时:
dYddG=(1+r0 etBp∽--1一agO+r,)Bp舢.1/【(1+rf)Bp‘L1-D+】(4.17)
同样,对汇率的影响为:
在dT,=0时:
d e。/dG=(1.妇(1+r0 2M—D· (4.18)
在dT。=dG时:
de,/dG=ag/【(1+rO Bpft-1·D+】(4.19)
由(4.16)和(4.17)式可知,如果在开放经济中私人部门最初具有正的债
务,则增加财政支出可能是紧缩性的。但如果私人部门最初是贷款净提供者,那
么不管财政收入来源如何,增加政府支出一定是扩张性的。由(4.18)和(4.19)
知道,以国债增加政府支出,会使本币升值;以税收增加财政支出,使货币贬值。
2、长期效应
R7
与固定汇率下的长期均衡相类似,浮动汇率下经济的长期均衡条件是:
E[Y-T+M·(1+rf)eB?,rf]=Y-rfeB?一T (4.20)
(1一B.)E[Y-T+M一(1+rf)eBj,rf]+(1一B 0G+e D4=Y (4.21)
M[Y-T+M一(1+rf)eBtP,rf]=M (4.22)
首先,分析私人部门债务为0时的均衡,我们把它作为基准情景。这时,可
以利用图4.5进行长期均衡分析。其中,CA=0线表示使私人部门收支相等从而
满足(4.20)式的私人部门债务与产出组合的轨迹,根据政府的长期预算约束
(4.21)式,私人部门收支相等也意味着经常性收支平衡。同样,MM线是使货
币市场均衡满足(4.22)式的债务与产出组合的轨迹。在私人部门债务为0时,
这两条线都独立于汇率。为了稳定原因,仍然假定CA--0线的斜率为负,它和
MM线的斜率分别为一s/e[1-(1+rf)】和1/[0(1+rf)】。在长期私人部门债务增加1
单位,会使偿债支出增加e(1+rF)单位,货币需求降低。为了抵消可支配资源
的减少和恢复货币需求,产出就必须增加e(1+rf)单位。
C,A(IO)=U t,a叫lu)
>久/
A A
7 \/一\⋯.
Y
图4_5浮动汇率下增加单位财政支出的长期效应
最初的长期均衡在图4.5中的A点。由(4.20)和(4.22)可知,财政支出
和国债的变化不影响CA=0和MM线,以国债增加政府支出不改变经济的长期均
衡,但货币升值。
如果私人部门的初始债务下为0,由(4.20)一(4.22)式可得到,以国债增加
政府支出的长期效应,即有dT。=0时,有:
dY/dG=O
dBpf ldG=(1一南Bpf/(e D+)
88
de/Dg=.(1.6/D·
这表明以发债增加1单位财政支出时,长期产出水平不受债务重估效应的影
响。另外在长期,以国债增加财政支出使货币升值。
本章小结
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扩充到国际问的贸易往来和资本流
动,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扩充到其对国际间贸易和资本领域的作用上。
国债政策的实施对一国的利率产生作用,而利率因素又影响到国际间汇率的变
化,从而对一国的进出口产生影响;同时汇率和利率的变化还将影响资本的流进
流出和外商投资增长。另外,国债政策的实施导致财政政策的扩张也对一国的进
口产生扩张效应,所有这些因素都将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
在对IS.LM扩充的基础上形成的芒德尔一弗莱明模型对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
债政策效应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固定汇率制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短期内国
债政策下的政府支出如果都购买本国产品,国债增加的财政支出通过外贸乘数发
生作用拉动经济增长,如果购买外国产品,国债增加财政支出的乘数为O;在长
期影响方面,国债政策具有更强的乘数效应。在浮动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制度
下,短期不具备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但长期来看具有明显的经济增长效果。
第五章我国国债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上一世纪80年代初,国债政策在我国重新启动。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债
政策的实旅对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推进开放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力
的支持了一些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展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90年代后期,国内经
济的着陆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国内经济陷入了内需不振的状态之中,经济增
长出现回落,随着1998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以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
模式逐渐形成并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点,国债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
在前面三个章节论述了国债政策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
长效应。本章将利用我们已经确定的理论分析方法与结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变
动格局与趋势以及其中的国债政策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分析的结果作出理论
上的说明和解释,为未来国债政策的走向提供借鉴。
第一节我国国债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初步考察
一我国国债政策与经济增长因素概述
1、我国国债政策概况
1951年,中央政府为重建战后经济,在国内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这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只国债,国债的发行在当时为国民经济的建设起到了重要
作用。然而,由于认识的偏见,在后来的六、七十年代停止了对国债的发行,中
国步入了“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历史阶段。直到1981年,国务院做出了一
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决定,即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当年发行国库券
48.7亿元,这标志着中国国债发行的重新启动。从此,国债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
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分析国债对经济的影响,应当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开始固,至今已有20
多年的时间当中,国债得到连续发行并真正影响到经济的增长和居民的生活。回
顾这20余年的历史不难发现,我国的国债发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1--1993年。在此阶段的特点是:(1)从80年代初期开始,
我国开始了以财政上的减税让利为主旋律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上世纪五十年代发行过国债,六十、七十年代停发。
90
对发行国债提出了要求;(2)该阶段,我国政府弥补财政赤字可以采用两种办法:
向银行透支和发行国债:(3)从国债发行数量和规模上,绝对数量的增长较慢,
总体规模不大。
80年代的减税让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核心,极大地调动了经济主体
的积极性,也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即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
份额大幅度降低,而家庭和企业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则声速上升。但在财
政收入不断减少的同时,财政支出却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各项经
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缺口,除了向银行透支外,其余部分主要靠发行
国债弥补。在这个阶段,我国实际上走的是一条通过连年发行国债支持减税让利
改革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减税让利的形势下,国家财政还能够维持正
常运转,国民经济还能保持高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债政策的支持。
由于在此阶段中央政府融资在选择发行国债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
贷款,所以最初几年国债发行额并不大,年度发行额通常不超过100亿元。但是,
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弥补财政赤字将直接增加基础货币发行量,很容易诱
发通货膨胀。尤其是1987年以后,由于各项改革渐次展开,财政赤字的规模明
显增大,如果过多地依赖向银行透支弥补财政赤字这种方式,势必使当时已经很
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雪上加霜。为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政府必然的选择就是通
过扩大国债发行量尽可能压低因财政赤字而发生的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数量。所
以,1987年后的国债年发行额增长速度出现了快速提高。
第二阶段:1994--1997年。此阶段呈现出以下特点:(1)宏观经济的高速增
长和高通货膨胀为前期的政府融资途径带来了较大的压力;(2)中央政府不能再
通过向央行贷款进行融资;(3)1994年以后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从相对比例的增
长上来看,国债都出现快速上升的势头。由于通过向银行借款或透支的方式弥补
财政赤字会直接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很容易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而我国改革
开放以来发生的几次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政府通过向银行借款或透支
弥补急剧增加的财政赤字造成的。1994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出现了跳跃性的增
长,1994年的国债发行额一举突破千亿元大关o。这个阶段国债发行规模出现大
幅度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前年度发行的国债进入还本付息的高峰期,加
之通货膨胀时期发行的国债增加了保值贴补的条件,使得这个阶段国债还本付息
。为了遏制通货膨胀,保障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政府决定,从1994年开始,禁止财政向银行透
支或借款,全部财政赤字必须以芨行国债的方式弥补。
的支出大幅度增长。
第三阶段:1998年一2002年。此阶段的经济特征是:(1)经济增长减速,
通货紧缩明显,内需严重不足;(2)国债发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债投资对于
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面临着内需不振和外需疲软的双层压力。
从1997年末开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通货紧缩。为了扩大
有效需求,治理通货紧缩,1998年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
政策,确保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当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和增发1000亿元10
年期国债为标志的国债政策尤为世人瞩目,在1998年到2002年期间,我国累计
发行长期建设国债4700亿元。随后几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大幅度增加,1998—
2000年国债发行额分别为3891.6亿元、4015亿元和4657亿元。第三阶段的国债
发行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本质区别在于:在前两个阶段,政府被动地发行国债以
弥补财政赤字和支付到期的国债本息;而从1998年开始,政府为了扩大有效需
求,推动经济增长,主动通过增发国债来增加投资性支出。1998年、1999年两
年,政府共发行21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经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批准,2000
年又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经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批准,2000年又增发1000
亿元长期国债。国债资金的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和生态保护、科学技术
发展以及技术升级。在1998.2003年期间,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000亿元,
对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和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阶段:2003年以后。在此阶段的经济特征:(1)经济步入内生增长阶段,
以民间投资为主导的投资需求逐渐形成,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2)
经济步出了通货紧缩的通道,快速的物价指数上涨开始出现;(2)国债发行总规
模虽然出现上升,但用于投资建设的长期建设国债增发数量出现下降。
1998年以来,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有力拉动了国内需求的增长,随着居民消
费升级时代的到来,双重因素推动了经济部分行业的复苏和快速增长。同时,国
债的大量发行带来的货币化现象的存在使货币供给,造成了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快
速增长。2003年的M2货币供给增长达到20%以上,刨下了近年的新高。经济的
快速增长和货币供应量的迅速增长有力带动了国内物价水平的上升,2003年全年
物价指数上升了1.2%,从而宣告通货紧缩时代的结束。在此形势下,政府明确
。数据来自于笔者在工作中积累的数据,并经过整理计算而来。
92
决定2003年长期建设国债增发数量减少100亿元,即2003年之后,2004年继续
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300亿元o。
1998年以后,政府开始有意地运用国债政策作为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一个重
要工具,这是我国国债政策的一次质的变化。之所以产生这种变化,本质原因就
在于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已经告别了以短缺(供给不
足)为根本特征的供给约束型经济,今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有效需注
不足。在过去供给约束型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抑制过旺的总需
求,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而在有效需求不足成为主要矛盾的需求约束型经济中,
宏观经济政策的着眼点就应该是刺激总需求,保证经济实现充分就业。货币政策
在控制总需求和治理通货膨胀方面效果比较明显,但是由于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
机制不顺畅,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于扩大总需求和治理通货紧缩力不从心。而扩
张性的财政政策却可以在刺激总需求和克服通货紧缩方面体现出其优越性。因
此,作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债政策必将在我国的宏观经济政
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未来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将是通过
对总需求的管理努力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这就要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配
合,而国债政策作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点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2、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
GDP,1998年是1978年的6.38倍,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9.7%;人均GDP是1978
年的4.91倍,年均增长率为8.3%@。这一速度远远高出同一时期的世界平均经济
增长水平,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OECD经济史专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1996,1998)的核算,1978—1995年期间,世界GDP增长率为2.7%(中
国为7.49%)o。
中国经济出现的这种高速增长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出的巨大效应。上
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有力的释放了农村经济和非农村经济的生产力。但我们认为,当时的经济高速发
展更多的烙上了内需旺盛的印痕。
首先,该时期的最终居民消费需求旺盛,有力拉动了8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
。数据取自2003年和2004年政府财政工作报告。
o袁东,《公共债务与经济增长》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241页。
o转引袁东,‘公共债务与经济增长)中国芨展出版社.2000年,241页。
93
长。19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还处于短缺经济形态下的卖方市场环境,在宏观经
济分配调整过程中,居民部门所得大幅度增加力量的推动下,加之居民消费结构
的变化,旺盛最终需求使该期间绝大部分年份的生产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1982~1988年、1992—1994年的实际增长率均高于潜在增长率。。
其次,在短缺力量与最终消费需求的强劲拉动下,投资持续增加。1980年
一199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增长率为21.5%,使同期内资本形成规模的年
均增长率高达18.1%,支撑着产出的持续上升。与此同时,对外开放使得对外贸
易与外国直接投资上升,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1981~1997年间出口
与进口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2%和11.2%,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年份是1994年为
43.6%,按净出口量占GDP增量份额计算的对外贸易之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1980年代的平均为0.5%,1990,1997年平均为7.5%;在此期间,1984~1997年
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9%,FDI的经济增长弹性系数高达0.286(每增
加1%的FDI,带来的GDP增长幅度为O.286%)o。在此期间的投资需求旺盛成
为拉动该时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信息网数据整理
图5.1中国1993.2003年期间GDP增长率
从图5-1可以看出,1994年以后,由于中国经济的软着陆,中国经济步入了
一段时期的增长低靡期,即便如此,最低的经济增长年份1999年仍然达到7,1%。
1994年到2003年期间的简单平均增长率高达8.78%。1994年以来,由于国内内
需不振,同时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贸易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
在此期间基本形成了最终消费环节的链条断裂,由此导致投资需求的不振。
从我国经济增长的整个形态来看,可以认为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保持着
高速增长的势头,但是从短期来看,呈现出明显的经济波动。经济起伏现象明显,
1985、1988、1994和当前的经济增长出现了短期内的高点位置,而且波动周期比
。周海春,‘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沈坤荣‘外商投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南京社会科学》增刊,1999。
94
较短。总结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从短期和长期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短期来看,投资和消费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最为重要因素。投资和消费对
经济增长的影响仅仅是在短期内的影响,但是该影响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
表现十分明显。按现价计算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由1993年的61.8%下
降到1997年的8.8%,而且非国有经济单位的投资增幅下降更大。按现价计算的
消费增长率,1997年与1994年相比,农村由33%下降到6.6%,城镇由37.4%下
降到11.2%,政府由33%下降到10.2%。更为重要的是,企业资金短缺的增长速
度由1995年的24%骤降到1997年的.5%,1997年企业新增实物资产增加缓慢,
累计库存增加,企业持有的通货与活期存款减少(阮建红,1999)。这反映了企
业盈利能力下降,资金需求大幅度萎缩,投资需求不足的趋势日益明显。从1987
年开始,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持续下降,1997年比1987年下降近7个百分
点,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由1991年的91.6%下降到1998年的55.1%,农村
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由1991年的152.2%下降到1998年的一37.5%(贺力平,1999),
从而消费需求不足的趋势也日益突出。这也说明,消费与投资一样成为制约今后
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长期来看,资本投入与积累是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尤
其是政府进行公共投资对启动民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在近两年作用明显。新古
典增长模型强调了人口和技术因素给定条件下资本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决定
作用,内生增长模型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强调了储蓄率、投资率与资本生产率对
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发现,1978—1997
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中国资本形成规模从1378亿元上升到28457亿元,年均
增长率16.3%。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资本形成规模年均增长率也达到10.5%,其间
增长高峰期的1992.1996年,资本形成率也分别为36.2%、43.3%、41.2%、40.8%
和39.6%,处于资本形成率的高峰,持续大规模资本投入对经济高速增长起着主
要的支撑作用。计量结果也显示,资本投入对总产出的推动效应超过其他要素的
总和,达到53.6%,并有随着体制改革深入而不断增大之势@。下表显示了资本
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表5—1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计量分析表
。武剑《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戳‘经济研究》1999.11期。
95
增长率8.32 11.93 8.93 9.54 6.79 5.15
经济增长
贡献度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增长率7|52 8.03 8.63 11.49 9.2 6.85
资本投入
贡献度49.3 51.7 54,3 57.6 60.1 64.4
全要素生增长率2.88 1.91 1.68 1.33 0.71 O.25
产率贡献度6.62 5.93 5.54 5.02 4.8 1.1
增长率5.64 5.4 4.21 3.76 1,04 0.51
体制变革
贡献度24.4 21.7 19,8 16.5 11.5 9.3
增长率2.55 2.96 2.63 2.34 1.76 1.32
国内投资
贡献度11.9 12.5 13.2 15.8 19.3 24.8
增长率1.42 1.77 1.46 1.22 0.32 0.11
外资流入
贡献度7.8 8.3 8.1 5.1 4.3 2.2
资料来源:转引武剑《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载《经薪研冤》1999,11期
尤其是在1998年以后,我国以投资进行拉动经济增长的迹象更加明显。从
我国经济增长走势图5-1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经历了1999年的最低增长以后,
走入了经济逐步复苏的状态,经济增长率逐年上升,从1999年的7.1%上升到2003
年的9.1%。在此期间,以政府发行长期建设国债进行国债项目投资,拉动民间
投资的模式来带动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尤其是2002年和2003年,固定
资产投资增速加快,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5%,2002年为17.4%,到2003
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28%左右,到2004年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更是
达到了50%以上的增幅,增长速度之快近年来少见。固定资产的高速增长有力地
带动了经济增长率的快速上升。
二我国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国债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40多年来,
我国为了筹集建设资金,克服财政困难,也曾多次发行国债。
50年代我国发行过两种国债,第一种是1950年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第二种是1954年至1958年连续发行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新中国成立之时,政
府面对的是--N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民经济已处于崩溃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财政收入很少。另一方面,政府的支出压力却很大,其原因:一是解放全中国的
战争还未完全结束,还要继续支持南方的追敌战斗;二是我们对国民党军政公职
人员采取了改造政策,只要他们不与人民为敌,仍可继续为新中国服务,故这方
面的经费开支也有较大增长:三是国民经济亟待恢复,要靠政府投入资金。因此,
当时财政收支缺口很大。据一份资料:建国之初财政收入经过努力最多只有303
亿斤小米,而财政支出却高达576亿斤小米,这样,约有二分之一的财政支出不
得不依靠增发通货来弥补。在这种严重困难的条件下,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于1950
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之所以采取折实办法,是针对当时比较严重的货币贬
值。这次国债的单位为“分”,每分之值,以上海、天津、汉口、西安、广州、
重庆六大城市的大米(天津为小米)6市斤、面粉1市斤半、白细布4市尺、煤
炭16市斤的批发价格,用加权平均方法计算,由中国人民银行每旬公布牌价一
次。发行总额原定为2亿分,分两期发行。结果发行了一期后,国家财政经济状
况开始好转,遂停止了第二期的发行。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入有计划的大规
模经济的基础仍十分薄弱,财政收入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为了建立我国工业化的
初步基础,需要相当数额的国家建设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发
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由于这次国债是为“一五”计划的建设项目筹资,故采取
连续五年发行的办法。
8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国债发行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发行国债的经济背景,
源于我国财力分配结构因经济体制改革而带来的变化。1979年以前,我国实行的
是一种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为主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财政管理体制也
基本上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较为集中的统收统支模式或收入分成模式。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整顿、改革、提高”的方针下,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先后进行了农村经济、财政体制、以增强企业活
力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以及金融体制等一系列改革。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目的的这些改革,逐步调整了一
些分配关系,也使我国财力分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其主要表现在:国家财政集
中的资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企业和地方能自行支配的资金有较大幅度
的增加;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增长较快;银行资金来源大量增加。于是,政府重新
启用国债政策,以解决财政资金不足的矛盾。从1981年至1996年,我国财政部
在国内发行的国债共有49期。1997年,公开发行的国内国债又有4期,其中,
记帐式国库券两期,凭证式国库券一期,无记名国库券一期,计划发行数为2360
亿元,另外还发行了特种定向债券。
由于法律制度方面的限定,中国在1980年至20世纪末的时间里,中央财政
代表中央政府的举债方怒制度内的合法搿宣,地方政府的举馈不张制度界定内。
数据来源:‘牢国经济统计每鉴》2003
鹜5—2 i姥l*2001年莺绩余额≮GDP增长蕊示
1998年的名义GDP比1980年增长了16.6倍,期间年均增长率15.9%,圈
馈余额占GDP比率由1980年的1.1%上辨到1998簪的6.7%,总体趋势均是同向
上舞鲍。僵麓闻不管霸阕GDP韵环魄增长率传何交韵,国债魄肇基本是一毫上
升的。这种状况至少表明;一是中国国债规模在近20年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内
是不断增加黝,或者说怒逮增长律随蛰姻绩翘模的不断增大。这主要是由于受以
“国家本位躐”为支授蠡上蔼下的精蒗式路径酶束缚。我国懿经济俸稍改革一舞
始就是政府主导型的,没有政策的主爵行为和引导,也难以有市场取向的改革。
但在高疫集投式的计划缀济囱分散式的帮场经济转软过程中,铬为原来集中技企
主要财力酌辫政伴随着一个收支稿对份额下降静过瓣,嚣经济增长褥发震静镊务
又需要政府投入一定财力解决颈问题。所以,我们精到的事实是,1980年代初以
来政府以越来越抉的摄度利用公绩筹繁财力,这也潮时意味蕾,誉能否认这其中
隐含着静莺馈对经济曾长酶正效应。二是国债撬模变动趋势与GPD玮跑增长率
变动趋势间的相关性不大,后者的剧烈波动并未影响到前者近乎赢线型的爬升淼
势,这说明逶她公馈稳定缀济增长的效应非常微小。
第二节我弱国债政策与糠需求之闻美系的实证势耩
根据第三章的相关理论分析,我们知道,国债数策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成,
主要体程程瓣绫致蒙对憨鬻求懿影碗方蠢。获理论分辑上虿馥露穗,餮绥政策羚
实施对民间消费具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国债的发行具有增加即期可支配收入
的效应,同时也对预期可支配收入和财富产生负面效应,但总体来看,即期可支
配收入效应更为明显,对于促进民间消费具有正的效应。同时,国债政策的实施
还影响到民间投资和政府的公共支出,依据前述章节的理论分析,国债政策可能
会导致利率的上升产生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同时对扩大政府规模具有一定的
促进作用,但公共支出的使用方向决定着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性。
一、国债政策与民间消费的实证分析
1994年我国发生严重通货膨胀后,央行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通胀继续
攀升,经济增长速度逐渐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步入逐年下滑的进程之中。1998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给国内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纵观近年来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消费需求相对疲软,
继而导致国内投资需求低下,成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经济增长速度的
重要问题之一。虽然,国家采取了多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如通过发行国债扩
大政府投资、多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征收利息税等,但收效甚微,直到目前,
我国消费需求仍未完全走出低谷。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财政赤字
的力度,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内经济新的增长,但这是以投资需求拉动的经济增
长。在此,我们先分析国债政策对国内民间消费的影响呈现出的趋势。
表5.2 1981.2002年我国民间消费与国债/GDP数据
民间消费/GDP
53.13%
52.2S%
52.38%
51.29%
52.19%
51.07%
50.58%
5l‘91%
51.76%
49.75%
48.48%
48.17%
45.46%
44.57%
46.05%
47.05%
46.54%
消费增长率
10.13%
10.97%
15.46%
24.89%
12.77%
15.19%
28.05%
11.66%
6.92%
13.20%
20.78%
25.86%
32.70%
29.48%
19.33%
脚季|黜㈣墓|啡瞄Ⅲ㈣兰耄荸|铆喜粼耋|础差§ 8.40%
顺吼m
m吼眦m吼札m
m
m
L
m互互互卫蚴
钳器嚣怒器嚣淼脚
1998 46.73%4.09% 5.93%
1999 47.58%4.48% 6.54%
2000 48.01% 4.65% 9.05%
2001 46.55% 4.55% 7.00%
2002 45.14% 5.26% 5.74%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中国金融年鉴》2003年整理
从表5—2和图5.2可以发现,在我国,居民消费与国债的规模水平并没有呈现
出明显的相关性,随着国债规模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民间消费增长率呈
现出明显的波动性,这种波动倒是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程度呈现出较强
的相关性。在我国,民间消费呈现出几度的波折,从1982年以来经历了三个周
期,在1982.1985年、1986.1988年和1987.1994年期间,居民消费增长呈现上扬
的趋势,在1988.1990年期间和1994年以后,消费呈现出下降的态势,1997年
以后,居民的消费增长表现出稳定的低水平增长率。如果根据居民消费与GDP
占比来看,1981年以来,总体保持下降的趋势。在此期间,消费与GDP之比则
呈现出逐年下降的势头。因此,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民间消费的高低与国债
政策并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数据来源:根据表5-2制作
图5-3消费增长与国债规模关系图示
下面我们对其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
Correlations
民间消费/GDP
国债/GDP
消费增长率
民间消费/GD 国债/GDP 消费增长率
Pearson Correlation 1 —0.693590723 —0.085895429
Sig.(2-tailed) n 000344096 0.711229783
N 22 22 22
Pearson Correlation 一0.69359072 I 一0.386454275
Sig,(2-tailed)0.000344096 0.083544071
N 22 ZZ 21
Pearson Correlation 一0.085895429 —0.386454275 1
Sig,(2-tailed)0.711229783 n 083544071
N 21 2l 21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
100
从这一张相关系数表,可以看出“国债/GDP”分别与“消费增长率”和tt消
费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为.0.6936、.0.3865。在显著性水平a=0.10下,说明存
在负线性关系。
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国债发行带给居民即时的可支配收入效应,虽然同时
产生预期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和利率上升导致的财富减少,但总体来看,即时可支
配收入对居民消费具有更加明显的影响,民间消费应当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但是,
依据“民间消费/GDP”这一指标看,出现国债政策挤出民间消费的现象;依据
1994年以来的消费增长率来看,国债政策也体现出排挤民间消费的现象存在。主
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其一、国债在中国当前不能引起居民个人的明显税收预期反应,因而国债增
加发行的“相对减税”效应几乎不存在,也就不会产生凯恩斯主义理论所讲的那
种国债发行刺激消费需求增加的短期效应,但这也不表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成
立。国债发行刺激消费的短期效应是建立在居民对国债发行具有减税预期效应感
应的基础上,由于我国近几年来发行国债多是由于政府公共支出规模的增加,并
没有出现减税国债发行,因此,经济主体对国债发行不会产生减税的感应,因此
国债政策没有明显的刺激消费需求的短期效应。
其二、国债的发行不但不能刺激短期消费的增长,相反,由于国债的发行,
民间消费还将出现降低的现象,这与我国的目前的实际情况相一致。由于我国居
民的投资渠道狭窄,大量的居民存款滞留在银行,银行存款的流动性相对于国债
更强。而且,我国目前发行的针对居民投资的凭证式国债一般期限在3年以上,
因此,居民主体在购买了国债以后,为了获取国债高于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就
会持有国债到期,这时,居民手中的可以支配的、流动性高的、等同于现金的财
富减少,从而制约了居民的消费母。
其三、1994年以来,我国从高通货膨胀逐步进入通货紧缩的经济运行态势之
中,国内经济出现滑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具有较强消费需求的弱势群体,
收入太低,而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基本饱和。因此,出现了居民收入中用于消
费的比重越来越低,从而表现为“民间消费/GDP”总体下降的趋势。另外,社会
保障的缺陷导致居民储蓄意愿的增强更是加剧了下降的速度。
二、国债政策与民间投资的实证分析
。由于居民投资渠道狭窄,所以买了国债一般持有到期避免利息损失.
101
根据第三章节的理论分析,国债政策的实施导致国内利率的上升,从而对民
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总体来看,两者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但是,我国的实际情
况并非如此。在此,我们通过我国国债规模、利率水平和投资的历史数据进行实
证分析。
1、国债政策与利率水平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1981年重新启用国债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国债发行
规模日益增大,其对国内利率水平的影响通过投资、储蓄、货币供应等中介得到
一定的体现。但是在我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国内利率水平受央行调控,市场化
程度极低,同时商品市场由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并出现国内商品市场总
体供过于求的局面,在整个经济与金融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国债政策对利
率水平的影响显得并不明显。在本节,我们通过对国内国债水平和名义利率水平
与实际利率水平的回归分析,并结合国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作一探讨。
在我国转型经济中,国债发行对利率的影响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状况。依据
IS.LM模型的分析框架,假定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在介于凯恩斯区域与古
典区域的中间区域里,如果货币供给不变,国债融资的政府支出就会提高利率;
如果货币供应增加,国债融资的政府支出所引起的利率水平就会由于货币供应的
增长部分或全部被抵消。但在我国转型期间,我们认为不但要考虑就业水平的状
况,而且要考虑到国内商品市场的变化,以及国内货币供应的变化,才可能在其
中找到国债发行与利率水平之间的合理关系。
在选择历史数据中,虽然20世纪50年代也曾发行国债,但是我们认为在完
全计划经济的状态下,此段历史数据不具备分析的意义。改革开放以后的1981
年我国恢复国债的发行,经济环境逐渐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但此时
的利率水平仍然受到国家调控的制约。我们认为这一段时期的国债发行虽然不能
够影响名义利率的水平,但是通过对投资、消费以及货币供应的影响作用,对国
内的实际利率水平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的。
表5—3 1981-2002年国债余额/GDP、利率水平的变动情况单位:%
年度当年发行国债余额GDP 国债余额,GDP 1年期利率%
1981 49 228.18 4862.4 4.69 5.76
1982 44 27245 5294.7 5.15 6.84
1983 42 338.2 5934.5 5.70 6.84
1984 42 398.42 7171 5.56 684
1985 61 463.46 8964.4 5.17 7.2
1986 82 524。55 102。2.2 5.14 7.2
1987 11 7 638.81 11962.5 5.34 7.2
1988 188 822.73 14928-3 S.51 8.64
1989 226 1。81.74 16909.2 6,40 11,34
{990 {§7 l∞S强18547.9 6‘52 8.64
199l 281 1337.7 21617.8 6.19 7.56
1992 461 1545.43 26638.1 5.80 7.56
1993 38t 1844.69 34634-4 5.33 10。98
1994 t828 2832.84 46759』6.06 10.98
1995 15¨ 3829.45 58478.1 &55 10.98
1996 1848 4945.71 678“.6 7t29 7.47
1997 2412 6074.5 74462.6 8.16 5.67
1998 3809 8525。卵蔼8|5.2 1氇88 3。78
1999 3876 11287.59 8191瞳9 13.78 2.25
2000 4657 13050 89404 14.60 2.25
2001 4884 18700 95933 19.49 2.25
2002 5929 19300 102398 18。85 1.98
赉辩来源。根据历年‘审鞲经济统计年鉴》鞠财政预算执行壤管教辱数摇整理孺采
从表5—3可以看出,在经济繁荣的1981年到1989年期间,名义存款利率
随着我国国偾规模的扩大及其占GDP比重的增大,璺现出逐年上舞的态势;识
同样在经济繁荣静1993箨到1995年,名义存款翻攀在善债艇攘及箕占GDP魄
重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却保持不变。1995年以后,国债规模仍然在不断的扩大,网
馈占GDP比重也在逐年上升,但是尉时期的名义利率水平却在不断囱下调整,
篷骜2002年2胃徐下调戮1.98%的历史低位。献袭2我们可戳餐列,在1995颦
之前,国债规模的扩张与名义利率水平星现正向的相关关系,但是在1995年以
詹,随着国馈规模的迅速增长,同期的名义利率迅遮下降,两者黧现出明显的负
相关关系。
数据来源:依据表5-3
嚣5-4邕壤余簸簿瓣等剥率拳平走势鬻
103
1995年以来,之所以出现负相关关系,我们认为存在以下原因:
1)在我国经济转型期,以计划管理为主的利率不能对国债融资的政府支出
扩大作出灵敏的反应。我国政府对利率水平的调整不只是考虑到社会资金供求状
况,还要考虑到企业成本、银行利润与风险、物价水平和中央财政收入等因素。
在不少时期,即使资金供求紧张应当上调利率水平,但受制于企业成本增大的
压力,贷款利率也往往难以提高。而商业银行是主要从存贷利差中获取利润,由
于贷款利率不变,存款利率水平也无法提高,这就造成了扭曲的利率水平。
2)货币供给增加抵消了国债融资的政府支出对利率上扬的效应。我国转型
期的国债余额具有货币供给的扩张效应。自1979年到1998年,我国绝大多数年
份都有财政赤字。通常,弥补财政赤字有三种方法:一是增税:二是向银行透支;
三是举借国债。由于我国改革以来实行的是减税让利政策,因此弥补财政赤字只
能采用后两种方法。在1994年以前,我国政府将举借国债收入列入财政帐户的
正常收入,导致财政收支差额与债务收入都需要增发货币来弥补。这样,同一笔
国债既有其运行的货币供给效应,又有财政货币发行的效应。1994年以后,虽然
国家债务不再列入财政收支,财政也不能再向银行透支,但国债规模急剧扩大,
1998年以来政府增发国债时还相应增加了配套的信贷资金,这些都使货币供给进
一步扩大。货币供给扩大部分抵消了国债融资的政府支出扩张所引起的利率上
升。
3)再我国转型期的财政金融体制下,国债利率变动不能推动银行利率发生
相应变动。我国转型期财政金融体制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反映再国债利率
与银行利率结构上,国债利率要高出银行存款利率1.2个百分点。在市场机制健
全的情况下,如果国债利率高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商业银行为了吸收资金,通
常会提高存款利率水平。但在我国转型经济中,国家财政和国有银行捆在一起,
银行要支持财政发行国债,也要以较低的贷款利率支持国有企业改制,因此存款
利率也不能提高。实际上,银行存款利率变动不是国债利率变动的结果:恰恰相
反,国债利率水平是参照银行利率水平确定的。
在90年代名义利率水平的变化,我们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影响着其与
国债规模之间的相关性,就是1993.1995年之间国内经济出现了高通涨问题,使
名义利率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个相对的高点。因此,我们再对国债规模水平与我国
的实际利率水平之间的关系作一分析,并结合商品市场的商品供求和货币供应量
的变化作一详细探讨。
表5--4 1981—2002年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与实际利率水平的变动情况单位:%
年度当年发行国债余额,GDP 1年期利率% 通货膨胀拉计划实际利率国债实际利率
1981 49 469 5.76 2.4 3.36 1_6
1982 44 5.15 6.84 1.9 4.94 21
1983 42 5.70 6.84 1.5 5.34 2.5
1984 42 5.56 6.84 2.8 404 1.2
1985 61 5.17 7.2 &8 .1.6 _3.8
1986 62 5.i4 7.2 6 1.2 0
1987 117 5.34 7.2 73 _0.1 -l 3
1988 188 5.51 8.64 18 5 -9.86 .11
1989 226 6.40 11.34 17.8 -6.46 .3.8
1990 197 6,52 8.64 2.1 6154 7.9
1991 281 6.19 7.56 2.9 4.66 611
1992 461 5.80 7_56 5.4 2.16 4.1
1993 381 5.33 10.98 13.2 —2.22 2.7
1994 1028 6.06 10.98 20.9 .9.92 -5
1995 15” 6.55 10.98 14.8 -3.82 1.1
1996 1849 7.29 7.47 6.1 1_37 6.96
1997 2412 8.16 567 0.8 4.8'7 9.37
1998 3809 10.88 3.78 -2.6 6.38 10.46
1999 3976 13.78 2.25 .1.2 3.45 4.51
2000 4657 14.60 2.25 -04 2 65 3.8
2001 4884 19.49 2 25 -0.8 3.05 4.16
2∞2 5929 18.85 1.98 .1.3 3.28 3.52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和财政预算执行报告披露数据整理而来
对该数据表提供的数据我们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如下分析表:
Correlations
国债余额/GDP 计划实际利率
国债余额/GDP Pearson Correlation 1 0.265465504
Sig.(2-tailed)0.232464802
N 22 22
计划实际利率Pearson Correlation 0.265465504 1
Sig.(2-tailed)0.232464802
N 22 22
国债实际利率Pearson Correlation 0.33191448 0.833503747
Sig.(2-tailed)0.131272833 l_45761E一06
N 22 22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 led)
国债实际利率
0.33191448
0.131272833
22
0.833503747
I.457615—06
22
l
从这一张相关系数表,可以看出“国债余额/GDP”分别与“计划实际利率”
105
和“国债实际利率”之间的相关性为O.2655、0.3319。由于P值分别为0.232、0.131。
因此,说明“国债余额/GDP”分别与“计划实际利率”和“国债实际利率”之间
不存在相关关系。
我们再依据表5.4描出国债余额/GDP与实际利率走势图。
数据来源:依据表5-4
图5-5: 1981—2002国债余额/GDP与实际利率走势
在1981.1993年之间,我国国债余额与GDP之比基本稳定,涨跌幅度不大,
1994年开始,财政不允许向央行借款弥补财政赤字的不足,国债的发行量以及国
债占GDP的比重开始出现明显的上升,规模从1993年的381亿元增长到2002
年的5929亿元,增长15.6倍;国债占GDP比重由1993年的5.33%上升到2002
年的18.85%,在此期间国债规模和国债占GDP的比重呈现连续走高的态势。但
在同期,实际利率的走势分化为两个阶段:一是从1994到1998年,利率水平呈
现出单边上扬趋势;二是从1998年到2002年实际利率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第一阶段,我国1994年期间,由于前期货
币供应的增长,导致了本年通货膨胀率水平出现了历史的高位,1995年和1996
年通货膨胀率出现迅速下降,而名义利率水平在政府调控下没有及时跟上。政府
的这种调控受制于当时的经济环境。根据国内贸易商业信息中心逐年对600余种
大类商品供求状况的排队分析表明,从1998年上半年起,这些商品的供求关系
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计划经济时期许多供不应求的商品到市场经济时期已经变
为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基本供给层面上的商品己经不再存在供不应求,商品“过
剩”的问题有所发展。从1998年上半年开始,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基本消失,
1998年下半年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到2002年上半年供过于求的商
品占排队商品总数的86-3%,与2001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3.4个百分点,供求基
本平衡的商品占13.7%。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1994-1998年期间,我国的部
分鬻瑟仍然存在嚣求懿缺口。薅羚,在魏期润,与黢府调控经济过热戆举搭耱协
调,央行对信贷货币供威量进行了一定的紧缩。在此情况下,鼠愤快速增长露致
政府支出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对实际利率水平具有一定的拉高效应,因此在
1994.1998麓闯,霉淤认为蓄馈致策~定程度上对维裔零l率东警起癸了俸矮。
在第:阶段(1998.2002),我国商品市场进入了整体供过予求的状态,社会
总需求相对比较低靡,缴产能力出现过剩,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成为缀济发展的
藏黧。秀了裁激蠹需帮键送经济缮长,莺债玻策私藏松赞币供瘦囊或麓赣一黧竣
府采用的主要措施,这~政策对经济增长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与财政支
出相配套的信贷资金的供应导数了社会货币供应量的逐年上升,而同期最终消费
增长乏力,企鼗投资意愿不强,麓着厝蠢麓蓄静不断辔教,社会资金豹供应鼗褥
十分充足,实际利率水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调。我们认为在此阶段,国债政策
导致的政府投资的扩大,提高了社会赞币供鹿量,对实际利率起剿一定压制作用。
2、菡馕政策的挤滋效瘟
关于豳债对鼹闻投资的挤如效应,我们可以区分为两个挤数渠道:其一怒对
民间投资可用资众的占用,其二,是通过利率效威对民间投资意愿的压制。
缓定藏府筏牧浚入嚣《好蒡l予满避黢翡经常经支蠢,致府静资本往嶷出全部壶
发杼国债表满足,在均德状态下,私人储蓄应该全部转化为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
(即社会总投资)。因此,假定私人储蓄不变,随着政府投资的增长豳债发行量
增翻,可掰予私久投资的余额在逐渐减少,国谈在对资众蒸宥宠全静捺挤效瘟。
但是,我们应当发现,在我国髓前的现实情况下基予以下几点原因国馈的资众排
挤效应被大大弱化。
(1)、我国私人储蓄增长迅速,可贷资金蔑搂急耩增长,然而稠强部分静私
人镣蓄并没霄有效地转化为资本。当藏国嚏经济委处予调整时期,各项社俣措施
尚不健全,个人存在严灌的后患意识,因此,近两年尽管货币增长速魔不低、利
率多次下调,僵并没有真正静激发私人豹消费和投资意懋,裙凝个入储蓄快滚增
畏,企业存款增爨明显。国有镊行在化勰誉良资产和经济萧条孵期的饿贷行为阻
碍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因此,发行国债不但不存在分流私人投资资众的问题,
而飘有劲予私入储蓄通过政府投资转纯为资本。
(2)、如果存在接爨闻题,被接如的投瓷应当羼予低收益部分投资,对于裹
收虢投资不具有挤出效果。如果我们认为围债政策导致部分投资被挤出,将私人
投资按不同投资收益水平分组,则被财政赤字挤出的那部分私入投资并不是熬个
私入嚣门投资串其畜毒牧益率或吴煮审等狡益率翡帮分。穗反,由资本枣场瓣特
殊送行机制所决定,被挤出的糨人投资必然处于整个私人部门效益最藏的那部分
投资之中。这一判断既可以根据信贷配给理论以及财政赤字的挤出效应是通过市
场糕率痰擎上舞萼l起豹采进嚣分辑。裰撂上瑶豹躐点我稻胃戳褥凄:骰浚国篌致
策存在挤出效应,这种挤出效废也仅仅是对资源配鼹的一种优化。只是这种资源
被用在公欺产品t,用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些瓶颈现蒙。
(3)、我国镶{亍存款穰率蔡有较疆懿政策往,舞菲由枣场来决定,西藏在国
库券利率和银行存款利率之间_萍不存在国馈的刹攀引导作用,棚反国馈利率水平
是根据银杼存款利率水平的高低进彳予一定的上浮。因此,从目前来看,国债利率
永警对镊行存款耩率东平不存在弓l等作用。我国锻行存贷款烈率主要裰搀国海宏
观缎济情况、刺激投资和消费的需要进行政策性调整,爵债规模的扩大和赤字政
策对存贷款利率的影响几乎为零。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湖债规模日
盏扩大、敬府支疆蕊溪溺益膨涨,但劳没煮密现锻行存款稠率豹主舞,相爱锻行
存款利率近几年却一直向下走。因此,我国圈债政策与利率水平不存在影响作用e
分析我国私人投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九十年代初以前的豢方
市场除段。魏除段私又投资静约束楚资金豹胃褥馥,金致箍否获疆雩亍获褥镊雩亍贷
款怒企业是否扩大投资的决定性因素。第二阶段为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的买方市场
阶段。此阶段私人投资的约束主要是投资机会的发现,对利率的反应并不敏感a
擐撰中国资金市场豹现宴情况萄鞋看密,在“善篌敬策(券字政策)——乖|
率——投资挤出”魄理论传导机制中,两个传导链条“国馈政策——利率”和“利
率——投资挤出”都被切断,从而使国债政策的挤出效威基本消除。
第三节我国公共投资、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闻关系静实证分析
政府的公共投资在经济增长中魑不可缺少的,尽管遨一投资份额绒公共资本
的形成在众衽会资本形藏中静阮率可能在不同酌经济增长阶段宥j荠差异。特剐是
那然具鸯较强孙秘效应的物矮和人力资本以及研究与开发方瑶购投资,对于经济
增长具有决定性影响,但是这些投资基于外部性而较多地依赖于公共投资,这也
108
是政府财政机制的成有功能或责任,也正因为如此,财政机制才成为现代经济中
一个重要的资源配黉机制。
公藏投资对经济增长豹影镌功能,一方嚣农于萁能够分流部分藩琵德鬻,将
闲置的资金用于社会魑础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二是公必投资可以缓解基础
建设造成的瓶颈问题,发挥其外部性,带动民阅投资的增长。第二个功畿在我国
逶过公必投资带动经济增长静功熊中扮演着曼为重要静角毪。
我豳公共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的体现在1998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后,我隰经济的重新扁动上。自1998年推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中央财政已经
连续六年发行长瓣建设爵篌。1998年8劳,全潜人丈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建
了财政部的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决定增发1000亿元国债,同时,配套增加1000
亿元锻行贷款,全部用于基础设撼专项建设资众。国债资金的主要投资方向在以
下咒个方蕊;第一、农转水利建浚{第二、交懑通信建设;第三、城市鏊勰设施
建设:第四、城乡电网改造;第五、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1998至2000年间,
政府邋过国债融资投资了不少新蛇重大工程项爨,2001年盼建设国债主要用于弥
李}在建颈曩后续资金不足,串央耩手政支出部分除技术改造辩惠以外,全都麓于未
完工程。2002年,圜家继续增发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以确保长江中下游干
堤加固、农村电隧改造、城市基戳建设、中央慧属储备粮库镣在建国债项暇尽快
建成投入使用,笈撵效益。司对,继续商串西部地区颓辩,蜜j{#好已经开工的话
部开发项目。1998—2000年,国债项目计划总投汝3626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国债项目投资续梅如下图所零国。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统计年臻'2002
图5-6 1998-2000年国债项目计划总投资结构
下褒是根据《中阑经济统诗擎燕》、《中国金融统舌}年鉴》2003懿相关数据整
。王宝淡:‘国债投资运行状况透视》.‘中闻投资》,2002年第纛期。
109
理的关于政府用于公共支出的状况,以及由于政府投资带动的民间投资形成的社
会总资本积累状况。
表5-5我国1981-2002年政府投资、资本形成与GDP数据
国债当年发行政府公共投资o 资本形成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年份(亿) (亿) (亿) (10亿)
198I 49 433.4I 1581 ’4862,4
1982 44 459.98 1760.2 5294.7
1983 42 57I.52 2005 5934.5
1984 42 68I.02 2468.6 717l
1985 61 820.28 3386 8964.4
1986 62 837.91 3846 10202.2
1987 117 772.18 4322 11962.5
1988 188 764.2l 5495 14928.3
1989 226 790.78 6095 16909.2
1990 197 83I.59 6444 18547.9
1991 281 556.62 7517 21617.8
1992 461 249.9 9636 26638.1
1993 381 142.5 14998 34634.4
1994 1028 —193.58 19260.6 46759.4
1995 1511 133.22 23877 58478.1
1996 1849 85.95 26867.2 67884.6
1997 2412 508.76 28457.6 74462.6
1998 3809 1313.38 29545.9 78345.2
1999 3976 2799.37 30701.6 82067.5
2000 4657 4181.2 32499.8 89468.I
2001 4884 5873.28 37460.8 97314.8
2002 5829 8223.08 42355.4 104796.6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经济统计年鉴》2003,《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3整理
依据表5—5的相关数据,我们利用EXCEL表格功能做出国债、公共投资、
资本形成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简单相关关系图。
o政府的公共投资是根据政府的财政支出减去政府消费简单计算而来。
110
数据来源:依据表5.5
图5-7 1981-2002年间国债、公共投资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债发行数量与政府的公共投资与资本积累和国内生产总值之
间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下面我们用SPSS统计分析工具对政府公共投资、资本形成
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得到以下分析数据:
Correfations
政府公共投资资本形成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政府公共投资Pearson Correlation 1 0.684140937 0.68721525
Sig.(2-tailed)0,000445974 0.000410312
N 22 22 22
资本形成总额Pearson Correlation 0.684140937 1 0.997717792
Sig.(2-tailed)0.000445974 —2.2204E一16
N 22 22 22
国内生产总值Pearson Correlation 0.68721525 0.997717792 1
Sig.(2一tailed)0.000410312 —2.22045E-16
N 22 22 22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l level(2-tailed)
从这一张相关系数表,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公共投资”分别与“资本形成总
额”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性为0.6841、O.6872。在显著性水平Q=O.05
下,说明存在正线性关系。因此,政府加大公共投资对于资本积累的形成具有相
当重要的意义,不但由于政府投资形成社会资本的积累,同时可以带动民间投资
形成资本积累,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比如东南亚国家对资本积累依存度非常
高),公共投资对带动经济增长意义重大。
第四节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国债政策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西方经济学家中最早涉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问题的,是英国古典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认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
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斯密
的这些论述包含了国际贸易具有带动经济增长作用的最初思想,其“剩余产品出
口”理论更是着眼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大卫·李嘉图认为经济增长的
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并认为对外贸易是实现英国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手
111
段。
20世纪30年代,受古典经济学家上述观点和理论的启发,d·h·罗伯特逊
首次提出来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 for growth)命题。20世
纪50年代,r·纳克斯对这一学说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纳克斯认为中
心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引起的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大量需求引发了发展中国
家的经济增长,因此,外贸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卢卡斯和斯文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家认为,
国际贸易可以通过“技术外溢”和外部刺激促进一国的技术变动和经济增长,国
际贸易与技术变动的相互促进关系将保证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新贸易理论经济
学家克鲁格曼和海尔珀曼则认为,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一方面源
于贸易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来源于国际贸易可以通过促进国内资源在
物资生产部门和知识产品生产部门之间的要素优化配置,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从上述的理论研究看,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无疑
具有需求上的拉动作用,并通过需求——投资——资本积累——经济增长的传导
过程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
在目前的研究中,基本上都把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关系研究转化为经济增
长与出口之间的关系研究,即证明“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export—ledgrowth)
问题。经过多年的探讨和分析,有关“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的实证研究大致
形成四种可相互区别又不相互排斥的结论:第一种是新古典的出口带动增长假
设,即认为出121对经济增长有单项直接的因果带动(helpman&krugman,1985;
krueger,1985;rodrik,1988:afxention&sereletis,1992;yaghamian,1994),
第二种观点认经济增长对出口有单项直接的因果联系(kaldor,1967;chartey,
1993;sharma&dhakal,1994),第三种观点是前两种观点的综合,认为出口和经
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为反馈的因果联系(helpman&kmgman,1995;
kunst&marin,1989;charter,1993;sharmaa&dhakal,1994),第四种观点则认
为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出口和经济增长都只是发展和结构变迁
的结果(pack,1988,1992;yagharmaian,1994)。。
国内部分学者也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
定量研究。尹翔硕(1997)依据GNP=出口产业部门+进口产业部门的计量方法,
唧h-ugrnan,P.AndE.Hepman(1985).MarketStructure andForeignTrade.MITPress,Cambridge,MA.
o转引自张谊浩‘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论坛》,2003年第8期刊.
112
得出了出口贸易对非出口部门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强的结论;贾金思。
则认为净出口对经济具有拉动作用;陈家勤通过对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得
出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作用较大的结论@;赵陵等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运用单
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技术,得到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仅仅是短期的,
而长期内并不明显的结论。:包群等运用5种不同的贸易开放度度量方法、相关
分析、回归分析、向量自回归模型(vat)的计量方法得出:基于不同的贸易开放
度度量方法或者指标会导致不同的结论,其中只有贸易依存度可以较好地反映中
国经济增长和贸易开放度的关系,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投入的增加,相对而
言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明显。。
表S-6 1981.2003年GDP增长率与进出口增长率数据表
年份GDP增长率国债余额/GDP 进出口出口进口
1981 5.2 4 69
1982 9.1 5.15 _5.5 1_4 .12.4
1983 10.9 5.70 4.8 .0.4 10.9
1984 15.2 5.56 22.8 17.6 28.1
1985 13.5 517 30.0 4.6 54.1
1986 8.8 5.14 6.1 13.1 1-5
1987 11_6 5.34 11.9 27.5 0.7
1988 11.3 5.5l 24.4 20.5 27.9
1989 4.1 6.40 &7 10.6 7.0
1990 3.8 6152 3.4 18.2 .9.8
1991 9.2 6.19 17.6 15.8 19.6
1992 14.2 5.80 22.0 18.1 26.3
1993 13.5 5.33 18.2 8.0 29.O
1994 12.6 606 20.9 31.9 11.2
1995 10.5 6 55 18.7 23.O 14.2
1996 9.6 7.29 3.2 1_5 5.1
1997 8.8 8.16 12.2 21.0 2.5
1998 7.8 10.88 .0.4 0.5 .1.5
1999 7.1 13.78 11.3 6.1 18.2
2000 8 14.60 31.5 24.3 35.8
200l 7.5 19.49 7.5 18.0 8.2
2002 8 18.85 21.8 22.3 21.2
2003 9.1 19.87 37.1 34.6 39.8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经济统计年鉴》(2003)和中国海关统计网整理而来。
。贾金思《论外贸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财贸经济》1998年第6期。
。陈家勤《我国外贸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外贸扶持政策调整的基本趋势》,《世界经济》1999,02期。
o赵陵等‘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1,08期。
o包群‘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03.02期。
113
数据来源:依据表5-6
图5-8 1982-2003年问GDP增长率及进出口增长率情况
敢据采源:卡酝据最5—6
图5-9 1982.2003年问GDP增长率及进出口增长率情况
从以上的图5-8可以发现,我国经济增长情况在1998年之前,与出口呈现
出比较明显的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也仅仅是短期的现象,从长期来看,贸易与
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并不是十分的明显。因此,从促进经济短期增长的角度,加强
对外贸易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图5-9发现我国国债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存在
一定的相关性。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统计年鉴》2003
图5.10 1981-2001年间国债发行与利用外资情况
不仅如此,开放经济下的资本流动也将为我国吸引海外资本的流入刨造了条
件。虽然目前我国对外资本项下没有完全开放,但是外资的流入对我国经济增长
114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图5.10可以看到,国债的发行数量在1997年前与利用
外资高度相关,但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在1998年以后外资流入数量有
所减缓。但笔者认为由于国债政策为海外资金创造的良好投资环境有利于外商投
资的进入。
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债的经济效应显得更加复杂,因为此时国债政策所
引起的储蓄、消费与资本等决定经济增长因素的变化,不仅仅是一国之内的均衡
问题,还要受到对外进出口、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及外国政府政策反应的影响。
因此,讨论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国债政策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当中,继续实施适度的、
扩张性的国债政策,强化政府在瓶颈领域的主导能力不但有利于提高国内资源的
使用效率,而且有利于吸引外资流入,弥补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不足。在充分
就业的的宏观经济恒等式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国债对外经常收支帐户余额
是有关系的,或者国债政策通过对国际经常收支帐户的影响,进而引起资本的流
出流入,弥补国内部门储蓄与投资的差额,维持着一定的宏观经济总量平衡。这
种影响使得国债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有关私人储蓄与投资的“挤出”效应的理论争
论发生了某些变化,有些在封闭经济中成立的观点在开放经济中就不见得正确,
因为公债有可能会“挤入”外来资本与储蓄,也有可能挤出国内资本、引致资本
外流。一般外来资本的流入往往伴随着公债融资支持国内投资增加。当我们从先
行公债发行必然成为未来税收增加的税收替代或税收时间平滑角度考察国债效
应时,就会明确发现,经济增长理论有关一国储蓄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在这里
发生了一些可以称得上显著的变化,某些储蓄率并不高的国家可以取得较高外来
储蓄与资本,确保能够支撑较高经济增长的一定量投资,这当然要依赖发债国家
货币的国际货币地位。
但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债融资支撑的政府支出使用方向,对于外资流
入的引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国债筹集的资金用于生产性的公共投资领域,
则会吸引外来资本的流入,但是如果公债发行是为了减少出口征税,则有可能出
现随着对外经常性收支帐户盈余的增加而产生资本外流。
。事实上.如果资本项下完全开放,资本的自由流动将会给国内经济造成更大的波动.对经济的长期稳定
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115
本章小结
自从1981年恢复国债的发行以来,我国国债发行量出现逐年增长势头,尤
其是1994年以后。国债发行出现突飞猛进,快速的国债规模扩张对于拉动中国
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1998年以来的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
对于带动民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一世纪80年代以来,我
国经济经历了几次起伏,经济波动迹象明显,但每次经济的快速增长都伴随着投
资的高速增长,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显得十分明显。
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在我国,国债政策对于拉动内需虽然具有重
要的拉动作用,但其对内需不同方面产生的效果有别于相关理论的论述。由于我
国处于经济转轨过程当中,中国的经济主体行为体现出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征。
国债政策的一方面没有促进利率的增长,相反,在政府的调节之下,呈现出一路
走低的态势。国债政策对民间消费呈现出挤出效应,对于民间投资非但没有发生
理论上的政府投资挤出民间投资的情况,而且由于政府投资和公共资本积累,缓
解了民间投资的制约因素,促进了民间投资的增长。总体来看,国债政策起到扩
大内需的效应。
从国债政策对资本积累的影响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到以政府主导的公
共投资行为有力带动了民间投资的增长,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公
共投资与经济增长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可以说国债增加的政府投资性支出对经
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资本积累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过国债政策的实证分析,同样发现了国债政策导致的
扩张性政策对经常项目带来的影响,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资本进入国内投资,促
进经济增长。
n6
第六豪我国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
图债政策可持续性怒指基于某些经济约束条件下的,根据经济发展霈要、考
虑多种经济要素协调性的国家债务的长期发展战略和模式。但可持续性并不慰强
调营傻致繁实施戆空润燕无限豹,嚣麓在扩张过程中受虱一定豹疆稍,它同辩特
别强调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对阑债政策实施的重要影响以及国馈政策实施对改
善经济运行状况、增加国民福利水平的重要健。国债政策是建立在公共信用熬础
上鹃公共致策揍藤蕺王其,国绩致策辩经济豹影稳楚长远的、复杂豹、多方谣豹,
该项政策的实旌既有利予熨平缀济波动,促进经济长期增长,也可§&影响未来的
国民消费,形成债务负担,因此,研究国债政策的遮用及调整时机与力度仍然具
有耋簧意义。
第一节经济壤长影翡嚣篌竣繁霉持续性懿溪论分析
黼债政策影桶着经济增长豹诸多黼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鬟要
作用,与此网时,经济斡抉速增长也发过来影响羞溷壤政燕豹霹德续黢阂题。本
节将从理论的角度对经济增长影响国偾政策可持续性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理论依据分析
1、基本模型方法
图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圭多提和麾莫掇出了一个公共债务基本状况
的分析框架,即运用资产负债袭判断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根据难多提和库奠的
研究结采,致府资产可蔽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岁}汇储备酶存餐;第二部分楚
预期税收秘潍税收来源表来收入的现馕,可以使用一定的贴现率把预裁的收放流
量折算为现值。未来收入的现值可以作为政府资产,表明了政府增加税收收入就
会有嗣于满足萁债务支静的要求。与敢府资产对应,政府的受债也可以分为两都
分,第一部分,现存还塞偿还积其他瑗存债务;第二部分。未来欢府支滋,毯括
补贴的现值。政府支出和补贴现值也可视为政府债务,是因为它们代表政府许诺
提供支付的一笔资金像承诺乖j怠支出一样。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差额是净值。如采
资产越过负债,净傻是燕傻,政府有馁馕能力;如果净值怒受值,政府则无镁付
能力。如果不增加其资产,政府将不能满足当前的契约债务的责任,政府的资产
负债关系可以用下列等式表示:
外汇储备存量+政府未来收入的现值=政府未来支出(补贴)现值+内
债+外债+政府资产净值
上述等式表明:第一,政府资产净值提供了一个衡量政府债务偿还能力(可
持续性)的尺度:第二,资产负债关系的重点是那些可能被用来偿还政府公共债
务的资产项目上;第三,能够形成未来债务支付能力的实际上是流动性较强的政
府净收入(收入一支出),因此,收入增加和支出减少的财政调整措施有利于改
进政府的偿债能力。
2、政府无偿债能力的判定标准
根据上文分析,当一个政府资产的净值为零或负值时,也就意味着政府全部
债务已达到可偿还的最高限水平,此时政府失去了债务偿付能力。但是,这种“净
值判定法”在判断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上是否具有理论及实践的价值?国内有些
学者提出了两点质疑:第一,在上述状态下政府是否已经真正失去了偿债能力?
第二,在上述状态下政府是否具备继续借债的能力?刘在其论述中参照企业财务
理论中的企业破产的含义对这两个质疑进行了解释。但我们认为,讨论国债政策
的可持续性并非讨论国债在何种状况下导致国家破产的临界问题,而是讨论国债
政策能否促进经济健康运行,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可以认为圭多提和库莫提出
的分析模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二经济增长对国债政策风险的弱化
本节我们依据圭多提和库莫的政府资产负债关系等式,对经济增长弱化国债
政策导致的偿付风险机制进行分析。我们知道,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往往是经
济的复苏阶段,在此期间伴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张,企业生产能力的加大和企业利
润的上升;同时,由于企业投资的扩张导致对市场资金的需求增加,从而在理论
上引导市场资金利率向上攀生。但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
了对外产品的需求和进口的增长,对外币的需求增加引起本币币值的下降和外币
币值的上升。而这些因素都将对政府的国债政策可持续性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此,
我们将圭多提和库莫的政府资产负债关系等式通过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
F+Y=X+B+B++A
其中,F:外汇储备存量;Y:政府未来收入的现值;x:政府未来支出(补
贴)现值;B:内债:B+:外债:A:政府资产净值。
118
对上述等式进行变形,有:
A=(F+Y).(X+B+B+)
根据政府的偿付能力,在A某一个水平政府达到了其负债的极限。但在这里,
我们讨论经济增长通过何种途径可以扩大A的值,从而使政府的负债和偿债能力
增强,也就是说经济增长通过何种机制增强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
我们假设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经济主体和经济指标发生以下变化:一、经济
主体的生产产能面临扩张,企业利润出现上升;二、通货膨胀有所回升,并随着
经济增长的加快,通货膨胀率增高;三、投资增速导致市场资金的紧张,引来利
率水平的上升;四、本币的币值出现贬值;五、假定税率保持不变;六、结合目
前我国的情况,我们假设贸易顺差缩小,资本项下由于管制未出现外来资金流入。
以上假设,基本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过程当中的经济特征,因此,以上假设具有其
合理性。
A=(F+Y).(X+B+B+)
经济增长在导致了企业利润的增长的同时,也导致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商品流
通量的扩大,基于经济总量的税收收入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是在经济快速
增长时期,随着利率的上升,政府收入的净现值与利率水平上升前有所下降。究
竟在此阶段,政府财政收入的净值发生如何变化,我们做个分析。
我们以t表示税率,Q表示税收基数,AQ表示税基的增加,i表示初始利率
水平,△i表示利率水平的增加。因此,政府实际收入增加(用AY表示)为:
AY=t(Q+AQ)/(i+Ai)-tQ/i
=(itAQ-AitQ)/i(i+Ai)
判断政府的收入是否增长,看M是否大于零。即求证是否有下式成立:
(itAQ—AitQ)/i(i+△i)>O
[≥t(iAQ—hiQ)/i(i+△i)>O
也就是求证:(i△Q.△iQ)>O
即:iAQ>△iQ
曹AQ/Q>Ai/I
由此可见,只有当税基基数的增长率大于利率水平的增长率时,政府的财政
收入的净现值才会出现增长。根据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经验数据表现来看,一般
情况下,都存在税基基数的大幅度增长,该幅度高于利率上升的幅度。因此政府
的收入项△Y大于零,政府财政收入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出现增加。政府未来
支出(补贴)现值是政府调控的一个外生变量,如果其支出不发生变化,那么在
i值增加的贴现下,将出现减少。
根据我们的假设,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出现本币币值的贬值和外币币值的升
值。因此,外汇储备项F在汇率的变化中,可以兑换更多的本币,F的本币表示
数量出现增加。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导出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A所表示的政府资产
净值通过公式A=(F+Y).(x+B+B·)出现增长,从而使政府偿债能力增强,
国债政策导致的政府偿债风险下降。
三经济增长对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
在讨论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时,目前的研究文献均是从国债规模的角度进行
研究,有的从绝对规模的角度进行衡量,有的从相对角度进行衡量。实际上,衡
量国债规模时,相对指标更具普遍意义。从世界各国国债管理的经验来看,有这样
几组较为通行的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参考指标。:
1、债务依存度。它是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
式是: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额÷当年财政支出额)×100%。在中国,这一指
标的计算有两种不同的口径:一是用当年的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全国财政支出
额,再乘以100%,我们习惯上把它叫做“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另一个是用
当年的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中央财政总支出,再乘以100%,我们称之为“中
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在我国,由于国债是由中央财政来发行、掌握和使用的,
所以,使用后一种口径(即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更具现实意义。债务依存度反
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的。当国债的发行量过
大,债务依存度过高时,表明财政支出过分依赖债务收入,财政处于脆弱的状态,
并对财政的未来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因为国债毕竟是一种有偿性的收入,国家
财政支出主要还是应依赖于税收,债务收入只能是一种补充性的收入。因此,国债
规模的合理性主要可以根据这一指标来判断。
2、国债偿债率。它是指一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与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可
用公式表述为:国债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支出额÷当年财政收入总额)X100%。
债务收入的有偿性,决定了国债规模必然要受到国家财政资金状况的制约,因此,
要把国债规模控制在与财政收入适当的水平上。关于这一指标的数量界限,学术
。这些指标是国内研究国债可持续性最常用的衡量指标。
120
界分歧不大。
3、国债负担率。它衡量的是一定时期的国债累积额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
比重情况。可用公式表述为: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当年G D P)×100%。
这是衡量国债规模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标,因为它是从国民经济的总体和全局,而
不是仅从财政收支上来考察和把握国债的数量界限。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发达
国家的国债累积额最多不能超过当年G D P的45%,由于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国
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一般为45%左右,所以,国债累积额大体上相当于当年
的财政收入总额,这是公认的国债最高警戒线。
4、居民的应债力。一般表述为,国债余额占当年居民储蓄存款或居民储蓄
存款余额的比例。这是从居民的储蓄水平来考察国债发行规模的重要指标。
经济的增长在弱化了政府偿付债务风险的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衡量
债务规模的常用指标。从这些常用衡量指标来看,主要涉及到国内生产总值、财
政收入、居民收入等宏观经济指标,经济的增长一方面体现为GDP的快速上升,
另一方面也体现为居民收入增长加速,与此同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将随之增加。
因此,一个经济体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可以减弱国债规模衡量指标体现出的风险,
在本质上体现为经济体对债务承受能力的增强。
第二节我国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实证分析及建议
我国自从1998年依靠发行国债支撑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来,国债规模呈现
出快速上升的势头,与此同时,我国赤字比率上升,国家财政负担率增加,理论
界对我国的国债政策可持续性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观点差异较大。本节通过
实证的方法对我国的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作一分析。
一我国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数据分析
改革开放前的10年间,我国曾一度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并且还以此作为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一。改革开放以后的20年间,随着我国经济指导思想的改
变,国债政策成为我国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债规模增长迅速,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受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我国自身经
121
济结构存在的问题,积极的财政政策成为我国政府克服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
主要政策工具,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不断扩大,事实证明这种政策是有很大的积极
作用的。据估计,1998、1999、2000年国债项目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分别为15、
20、17个百分点,国债为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今后
几年,我国仍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随着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所带
来的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债风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表6-1我国1980—2001部分年间的园债规模数据
年份GDP 财政赤字赤字比率国债余额国债负担率
1980 4517.8 .胡.9 ,1.53% 122.94 2.72%
1981 4862.4 37_38 0.77% 228.18 4.69%
1982 5294.7 .17.65 .0-33% 272.45 5.15%
1994 46759|4 —574.52 —1.23% 2823.84 6.06%
1995 58478.1 .581.52 .0.99% 3829.45 6.55%
1996 67884.6 -52956 .0.78% 4945.71 7.29%
1997 74462.6 -582.42 .0.78% 6074.51 8.16%
1998 78345.2 .922.23 .1.18% 8525.57 10.88%
1999 81910.9 .1743.59 -2.13% 10317.17 12.06%
2000 89404.0 -2508.00 .2.91% 13050.00 14.60%
2001 95933 0 -3098.00 .3.23% 18700.00 1 9.4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财政金融年鉴》(2003)
从表6-1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在1994年以前增长是非常缓慢的,
从1982年到1994年一直在5%一6%左右徘徊,1994年以后我国的国债负担率才
开始迅速增长,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债负担率增长呈现出加快趋势。但是,即使
这样,到2001年我国的国债负担率也才达到19.49%,而国际公认的一般标准为
60%。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从静态上看,我国的国债负担率是偏
低的。但是与一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赤字比率却增长迅速,己
接近国际公认的3%的安全警戒线,已经超过或接近许多国家的赤字水平。
在此,我们可以用微积分推导国债负担率随时间的变化的轨迹。根据定义国
债负担率可以表示为:b=B/P Y (6.1)
(1)中b为国债负担率,B名义累积国债余额,P为价格水平,Y为实际G D P,
则PY为名义GD P。对b求导可得:
1
A b=B/PY=(A B·PY—B A PY)/(PY)。
=A B/P Y一(B/P Y)·(A P Y/P Y)
=△B/P Y-B/P Y·(A P·Y+P·A YVP Y
122
=A B/P Y—B/P Y·(△P/P+A Y/Y) (6.2)
(2)式中△PIP就是通货膨胀率,我们用Ⅱ表示,△Y/Y就是经济增长速度,我
们用y表示,△B是总赤字,而总赤字是债务利息支出和基本赤字(非利息赤字)之
和,其中债务利息支出为i B,i为园债的名义利率,基本赤字我们用z表示。则上
式可表示为:
A b=(i B 4-Z)/PY—b(Ⅱ+y)
=i b 4-z·b(丌+y)
=b(i一丌一Y)+Z (6-3)
上式中z为基本赤字与名义G D P的比,即基本赤字比率,又i.n为实际利
率,我们用r表示,则上式又可表示为:A b=b(卜Y)+Z (6.4)
(4)式是一个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其中,A b是b对时间t的导数,
△b/A t=b(卜y)+z (6.5)
解该方程可得b的通解为:
b:z/(y.r).C e‘“7’’其中,C为一常数。(6.6)
如果用1999年的数据作为初始数据,带入上式,可以推导出C=.1.4518
国债负担率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b:1.5778.1.4518 e’0’0135‘
根据这一方程式我们可以预测未来年份的国债负担率:
表6-2 2001-2002的国债负担率预测
年份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负担率(%) 16.47 18.36 20.23 22.08 23.9 25.69 27.46 29.21 30.93 32.63
年份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负担率(%) 34.31 35.97 37.6 39,21 40.8 42.37 43,92 45.45 46.95 48M
数据来源:根据计算而得
因此,仅仅从国债负担率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的国债规模,并依据1999年
7.1%的经济增长率进行估计,到2020年我国的国债负担率才达到48.44%,距离
国际警戒线标准尚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仅仅从这个衡量指
标来看,短期内尚不构成政府偿债的风险。
事实上,根据2001年我国实际国债负担率与预测值比较来看,实际值要高
于预测值。如此持续下去,2020年的实际国债负担率将远远高于我们预测的
48.44%,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将面临很大的风险。这主要是因为国债负担率的变
化不仅取决于赤字比率,还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实际利率的关系。当经济增长速
123
度高于实际利率时,即使存在财政赤字,也可以保持国债负担率不变,甚至下降。如
果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实际利率,即使赤字比率为零,从长远来看,国债负担率也将趋
于无穷大,也就是说,国债规模最终将失控,赤字财政政策将难以持续下去。因此,
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来看,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可以化解国债政策带来的风险。
二我国国债政策、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的协调
对我国来说,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分析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重要的
是分析国债负担率的变化趋势,而不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我国某个时点上的国债
负担率和赤字比率。在赤字比率一定的情况下,这又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实际
利率的关系。如果我国能够保持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实际利率一定水平,则我国国
债负担率的变化就不用担心。但是,我们应当关注到,目前我国的实际利率水平
处于历史低位,表现为负值,远低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且目前我国存在金
融控制的,利率是非市场化的,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提到了我国政府的议事日程,
可以想象,在取消了金融压制以后,我国的利率水平将会上升。因此,从多方面衡
量,对各项经济指标进行协调对于保持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协调经济增长与积极国债政策的相互关系。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但
是化解国内就业风险、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同时也是保证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
最重要前提。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经济保持高速的增长具有弱化
政府财政偿付风险的意义,也具有支撑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功能。如果经济保持
当前的高速增长,可以认为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并不会给经济带来幅面的影响,
相反,在我国尚存在部分行业和基础设施瓶颈的现实条件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
同时,保持积极的国债政策对于加快经济步伐,形成经济快速增长与国债政策可
持续的良性循环。因此,我们认为,在经济的高速增长的周期当中,只要保证国
债的生产性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率,国债政策保持现有的状况不会对经济和政府带
来幅面的效应,相反有利于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局面。
2、协调货币政策与国债政策的相互关系。依据我们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数据
可以看出,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不但与经济增长保持着高度的相关性,而且与利
率的增长存在密切的关系,利率的上升将导致政府净资产的理论下降。我国目前
在货币政策调控方面面临着几个重要的问题:其一,我国多年来利率持续下调,
名义利率水平步入多年来的低位。1996年以来,我国名义利率水平发生了五次下
调,一年期的名义存款利率从1996年的lO.98%下调到2002年以来的1.98%,利
124
率水平进入历史上最低水平。但是,我国内经济经过1998年以来的建设国债发
放和政府投资的带动,2001年后国内经济出现明显的复苏,2003年经济增长已
经达到了9.1%,但利率水平并没有发生调整。其二,目前我国经济已经步出通
货紧缩的经济环境,相反,则存在温和的通货膨胀,2003年以来10月份以来,
我国已经进入负利率时代。其三,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出现加快推进的势头。因
此,从这些因素看,中国经济的利率水平存在上升的压力,鉴于利率水平的变动
将导致外来资本的流入会增加国内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名义利率水平一直无法
上调。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发现,我国国债政策必须与货币政策相协调,才会
有可能维持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从目前来看,在通货膨胀的势头没有加速的情
况下,保持低利率水平既有利于居民储蓄存款进入资本市场和企业融资压力的改
善,又有利于缓解政府的偿还债务的压力,保持国债政策的持续性。
3、国债政策作为短期需求管理工具,基本目标就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和平复
经济波动,基本方式就是要扩大(减少)结构性赤字——政府主动采取的、相机
抉择的政策,增加(减少)公共工程支出或降低(提高)税率。由于经济波动是
常态,很难达到潜在产出水平,这意味着结构性赤字(盈余)的变动也是常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经济周期及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宏观经济对于国债政策存
在内在需要,国债政策对宏观经济活动作用具有明显的有效性,国债政策应当根
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合适退出的时机与方式。而且,在未来货币政策的经
济调控有效性增强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逐渐淡出也意味着国债政策逐步退出。
本章小结
前几章我们论述了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效应,在本章我们论述了经济
增长对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根据理论分析,可以看到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助
于增加政府收入,增强政府的国债负担能力,化解财政风险。并证明在经济增长
率高于利率增长率时,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明显,负债能力增强。
通过以1999年的经济增长数据对我国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实证分析,我们
得出了未来我国国债负担率将出现快速的增长,与近年的实际国债负担率比较,
国债负担率的实际增长率要高于我们的理论数据,因此,不出多少年我国的实际
国债负担率将超过国债警戒线。但是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增长,国债负担率增长
将有所减缓,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将有所加强。
从多方面衡量,对各项经济指标进行协调对于保持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具有
重要的意义。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但是化解国内就业风险、维持社会稳定的
需要,同时也是保证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最重要前提。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的
周期当中,国债政策保持现有的状况不会对经济和政府带来幅面的效应,相反有
利于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局面。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不但与经济增长保持着高度
的相关性,而且与利率的增长存在密切的关系,利率的上升将导致政府净资产的
理论下降。中国经济的利率水平存在上升的压力,我国国债政策必须与货币政策
相协调,才会有可能维持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
国债政策作为短期需求管理工具,基本目标就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和平复经济
波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经济周期及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宏观经济对于国债
政策存在内在需要,国债政策对宏观经济活动作用具有明显的有效性,国债政策
应当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合适退出的时机与方式。而且,在未来货币政
策的经济调控有效性增强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逐渐淡出也意味着国债政策逐步
退出。
全文总结
送入萄藿纪戳鼷,蘧着经济增长不断静积累。毽界经济步入快速发麓阶段,
国债在缀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国债政策越来越被政府用于调控经济运行,
促进和缎护经济的稳定增长。从谣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过程巾的作用看,躐馈政
策与经涝增长之阀其有高度静穗关憔。
短期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魁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而影响短期经济增长和
相对稳定的主要因素楚总需求变化,屋债政策派是通过影响憨嚣求对短期经济增
长发撵作用。李嘉圈镰份定理论述了雷家政府支出如果依赖乎国债发季亍辩经济增
长影响教应问题,他认为,国债的发行等同与税收的延迟征收,发行对象念预计
到将来政府增加税收,就不会增加酆期的消费支燃,因蓝对憨霈求不会产生彩嚷,
后来已罗热入了代辩之闯遗产闯糕对李嘉匿等价定理作了进一步解释。餐怒李嘉
图等价定理与现实中的实际情况璧现出明显的造背,主要是因为其假定与现实生
活中斡实际情况存在缀大差距。
一个封翊经济钵酌总需求由三个部门豹支掇组成,霹括琵滂费、企渡投资和
政府支出。国债发行以及国债规模的增长对利率变动产生明撼的影响,无论从数
学模型的接导还是从说理的角度,郝可以证明睡债政策具蠢接动利率上强静效
果,旗黼国债政策可戳通过其利攀效应乎#爝予杖会经济主体,并影响其杼为,闻
接对社会总需求发生影响:同时,圆债政策还通过一些直接的途径(比如政府直
接消费支出和公共投浚支出)影响憨需求的交他。国债政策慰总需求静影响主要
表现在一下几个方西:
1、对民间消费的影响。国债政策对利率具有向上的推动作用,虽然利率上
井导致人{|’】预期可支瓣收入和预期财富净值出现减少,但魑鬻债的减税效废导致
入稻帮期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于键进郄期渚费熬有更大的影响散果,因诧,扶理
论上看,国债政策对促进民间消赞熙有积极作用。
2、对民阕投资的影赡。由于豳债政策对撼动裂率上扬趣裂明显静律愿,霞
此,在骥论上,国俊政策对民间投资的影响体现为对民闻投资的挤出。
3、对政府支出的影响。国债政策的实施对政府支出产生缀大影响,一方面,
由于国馈融资拓展了玻府的收入来源,导致政黪颓冀约束出瑷软纯理象,政府援
模随着黧馈发行数量鹃增加出现攀升的势头;菇一方面,政府可以依靠国馈的发
行,进行公共资本性投入,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
1。27
综合分析隧债政策对总霈求的影响效果,可醴发躐国债政策的窳施对于慧需
求的总量具脊扩张效应。
长期戆经滂增长是电势动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经济增长溪素决定的。
觚经济增长瓒论的发展过稔来看,经嬲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瓤懑新之前盼举
期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该阶段的经济增长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劳动力增长,
炎本积累等方露;第二酚段是飘恩巅理论涎生到内生缀济增长理论产生之翦约经
济增长理论研究;第三阶段是内生增长瑕论诞生跌菇对经济增长的技术内生性黼
索的研究。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凝础来看,大都建立在对发达资本主义豳
浆躲经济研究抟基础之上,困此,班鼓零进步为主导豹主要经济壤长模式显褥十
分重要。但怒,根据对发膝中国家懿经济增长因素研究来看,却有嬲于发达国家,
在发展中国霖,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明照和重要。
根摆模黧分撰,一个潮家静政府支滋对经济增长姻信用效果黪没有十分明照
的正面和幅磷效果,但是扶公共资本襁支出、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餐,
政府支出呈现出明显的正向效应。因此,可以推论国债政策下的政府支出方向不
嚣,其对经济增长魏效果像不嚣。国馈融资用于政黪支出,不但识援基础性建设
投资和生产骸建设投资,迸包括了公熬消费的支出和转移支付,遮决定了政府猩
财政支出方膊存在多项选择。
辗提我们豹分辑,政瓣豹资本性积累对经济增长瓣健进予#瘸十分明显。尤其
是在发展中豳家,这种作厢将更为明显,因为发展中国家公共蒸础性建设往往鬣
得比较匮乏,这严重阻碍了民间投资,并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而这些基础
性建设豹投资又无法逶避燕越投资进行艇决,因此,以致麝为主撼的公共螫本性
投资显得十分重要,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纛论分析证明,用于形成公必
资本的国债支出政策有助f推动经济增长:而用于公兴消费和转移支付的国债政
繁爨不裂予经济增长。
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扩充列国际问的贸易往来和资本流
动,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扩巍到其对国际间贸易和资本领域的作用上。
嚣绩政策熬蜜藏对一重麴嶷率产生终震,蘧剩率因素又影嚣冒黪麓汇率豹变化,
从而对一围的进出口产擞影响;同时汇率和利率的变化还将影响汝本的流进流融
和外商投资增长。另外,豳债政策的实施导致财政政策的扩张也对一国的进口产
生扩张效应,耩毒这些弱豢都将对本瓣经济产生影拣。
在对IS.LM扩充的熬础上形成的蹬德尔一弗莱瞒模型对开放缀济条件下的隧
12R
债政策效应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固定汇率制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短期内国
债政策下的政府支出如果都购买本国产品,国债增加的财政支出通过外贸乘数发
生作用拉动经济增长,如果购买外国产品,国债增加财政支出的乘数为0:在长
期影响方面,国债政策具有更强的乘数效应。在浮动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制度
下,短期不具备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但长期来看具有明显的经济增长效果。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有关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一下几点
结论:
1、自从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发行量和年度余额出现逐年增
长的势头,尤其是1994年以后,国债发行出现突飞猛进的增长,确实,快速的
国债规模扩张对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1998年以
来的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对于带动民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国债规模的扩展也带来了财政负担增加和通货膨胀等隐忧。
2、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国债政策对于拉动内需虽然具有
重要的拉动作用,但其对内需不同方面产生的效果有别于相关理论的论述。由于
我国处于经济转轨过程当中,中国的经济主体行为体现出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
征,因此,国债政策对经济主体的影响效果也有差异。在我国,国债政策的一方
面没有促进利率的增长,相反,在政府的行政调节之下,资金利率呈现出一路走
低的态势;国债政策没有促进民间消费的增长,却对民间消费呈现出挤出效应;
对于民间投资非但没有发生理论上的政府投资挤出民间投资的情况,而且由于政
府投资和公共资本积累,缓解了民间投资的制约因素,促进了民间投资的增长。
总体来看,国债政策起到扩大内需的效应。
3、从国债政策对资本积累的影响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到以政府主导
的公共投资有力带动了民间投资的增长,社会资本积累增速加快,与经济增长呈
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可以说国债增加的政府投资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资本积累产生的影响是启动我国经济的重要一环。
4、通过国债政策的实证分析发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债政策导致的扩
张性政策对经常项目带来不小的影响,同时,经济增长的启动和投资的基础设施
环境改善,吸引了大量的资本进入国内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在文章的最后部分论述了经济增长对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根据理论分
析,可以看到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助于增加政府收入,增强政府的国债负担能力,
化解财政风险。并证明在经济增长率高于利率增长率时,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明
129
显,负债能力增强。以1999年的经济增长数据为基准,对我国国债政策可持续
性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国债负担率呈现出快速的增长势头,与近年的实际国债
负担率比较,国债负担率的实际增长率要高于我们的理论数据,因此,不出多少
年我国的实际国债负担率将超过世界公认的国债规模警戒线。但是随着经济增长
速度的增长,国债负担率增长将有所减缓,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将有所加强,从
目前来看,维持国债规模的适度增长并不会带来经济隐患,相反可以与经济高速
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130
参考文献
阿特金森、斯蒂格利茨.《公共经济学》三联出版社,1994年。
阿尔弗雷德·格雷纳《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包群《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03,02期。
布兰查德。费希尔著:《宏观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
布坎南:《公共财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
陈共、候梦蟾等,《财政学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
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陈家勤《我国外贸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外贸扶持政策调整的基本趋势》,《世界经济》
1999,02期。
丛树海、蒋洪,《财政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
邓子基、张馨、王开国,《公债经济学——公债历史、现状与理论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1990年。
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E·多马著,《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
高坚,《中国国债——国债的理论与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
高培勇,《国债运行机制研究》,商务印书馆,1994,1999年。
高培勇.《公债经济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高培勇,《国债投资知识与诀窍》,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
龚仰树,《国内国债经济分析与政策选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黄达,《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贾康、赵全厚,《国债适度规模与我国国债的现实规模》,《经济研究》2000,第10期。
贾金思《论外贸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财贸经济》1998年第6期。
蒋洪等,《财政学教程》,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姜维壮,《当代财政学主要论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
凯甘:《赤字经济》,中国经济出版杜,1988年。
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类承翟,《国债的理论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1
李俊生,《公债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6。1991年。
马拴友,《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美)F.莫迪利亚尼:《莫迪利亚尼论文选》,商务印书馆.1993年。
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
沈坤荣《外商投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南京社会科学》增刊,1999。
斯皮罗:《论政府债务和赤字对利率的影响》,《外国经济与管理》第一期,1991年。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苏挺,《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田化才、雷春桃,《中国国债管理概论》,中国审计出版社1991年。
王高潮,《中国财政赤字的经济学分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传纶《资本主义财政》,第21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
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王宝滨:《国债投资运行状况透视》,《中国投资》,2002年第三期。
武剑《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载《经济研究》1999,11期。
夏锦良,《公债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
肖宇《中国国债市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
谢平,《中国金融制度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
余永定,《财政稳定问题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世界经济》2000年第6期。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1997年。
袁东,《中国国债市场与投资》,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年。
袁东《公共债务与经济增长》,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张春霖,《如何评估我国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经济研究》第2期。
张加伦,《新中国国债论纵》,中国财经出版社,1992年。
张谊浩《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论坛》,2003年第8期刊
赵志耘,《公债经济效应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
赵陵等《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1。08期。
周海春,《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Andrew B.Abel&B.Douglas Bemheim.Fiscal Policy with impure Intergenerational
Altruism,NBER Reprints 1688,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ch,Inc.
132
A.rrow,ICL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k29.
Barro,Robert J.,“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ll?”loum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2:1鹳}5-1117INOV/De£1974
Barro,Government Speng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our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8,1990,
B+Douglas Bemheim,Fiscal Policy with impure Interganerafional Altruism,Rodney I_.White
Center for Hnancial Re*sarch Working PapeBl985.
Buchanandame M”1958:Public Principles of Public Delt,Homewood,Illinois,Richard D.Irwin
Co,。
David Kiefer,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Policy Choice,Study edition,Spring"1999.
D.Evsey,Domar Essays i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Diamond,Peter A.,National Delt and Neoclassical Economic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5,1125-1150,1965。
Feldstein,Martin,"Debt and Taxes in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Journal够Public Economics
28:233-245,Novemlx:r 1985.
Frankel.J.A.:On the Mark:A Theory of Hoafing Exchange Rate Based on Real Interest
Differential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ep。1979。
Frank J.Fabozzi and Franco Modigliani,Caiml Makets:Institutions and Insturments,second
edition,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Inc.1998
Gilles SainbPaul,1992,Hscal Policy in all Endogenous Growth Model,The 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Novermber.
HansenA.H.:Fiscal Policy and Business cycles,W.W.Noaon&Compansl941.
j.M.Buchanan andRichardE.Wagner,Democracy/nDeficit:ThePoliticalEconomicThought,New
York:Penguin.1989
Krugman,EAnd E.Hepman(1985).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MIT Press,Cambridge,MA.
Leme“kP.曩毛e Burden of Dell,Review of Economies and Statistics,Volume XXXIII,Mayl961
Martin Feldstein,Debt and Taxes in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jouroal of Public Economies,
28(2)NOV.1985,P233—245.
Meade jamesA.,1958:Is the National Debt a Burden?Oxford Economic PaperJune 1958,
133
P.A·Diamond,’'National debt in 4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55:1126,-1150.1965
Pigou,A.C._stndy ofPubic Finance,Macmillan,London,1947
Peacock.AT.and G.K.Shaw:The Economic Theory ofFiscal Policy,1971
R.J.narro,"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ublic deb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my,87:940-941,1979
R.J.Burro,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4:345—350,1974
R.A.Musgrave,The Theory ofPublic Finance,New York:McGraw-Hill.1969
Ritter,LS."Some Moneytary Aspects ofMultiplier Theory and F缸cal Po“印,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55-1956
Robert E.Lucas.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opment.Jour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01.22 PP.3-42,1988
Romer,Paul 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al of Pofifical Economy,V01.98
PP.$71-102.Univem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Romer,Paul M,1986.Increasing Retums and Long-ran Growth,Iour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01.94 pp.1002-37.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ato,K.:Tacation andNeo-Classical Growth,Public F'mance,1967
Silber,W.L'.Fiscal Policy加IS-LM Ana如纽A Correction,Journal of Money Cred抒and
Banking,Novermber 1970
Solow,R.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Februaryl957.
Stewart,J.:An Inquiry into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bing an Essay on the Science of
Domestic Policy in Free Nations,2vols,1767.
Tobin,J."Money and Economm Grow&,Economica,February 1967
Wallieh.H.C.".Income Generating Effects of a Balanced Budge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Novermber 1944
后记
这篇博士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历时将近两年时间,完成之后,我并没有任何
的放松和喜悦感,因为我深感这只代表一个开始,学无止境,自己还需要更多的
投入和努力。但不管如何,作为自己三年来学习生活的总结,本篇博士论文的完
成还是让自己稍有欣慰。
我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许少强教授,没有他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我很
难选择和完成这样一个题目。从最初选题、框架构建到观点整理和最终定稿,自
始自终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另外,在三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也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
关怀和人生道路的指引。对导师的感激之情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只有通过更
加努力的学习和耕耘,在学术和工作上不断进取来回报导师的栽培、期望和厚爱。
我还要特别感谢姜波克教授、刘红忠教授、胡庆康教授、张金清教授和孙立
坚博士,他们在论文开题和预答辩过程中花费宝贵的时间认真阅读了我的论文,
并提出许多中肯而有价值的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我还要还要特别感谢黄泽民教授、李心丹教授、洪葭管教授,他们将不辞辛
苦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参加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并将为我的论文提出宝贵的意见。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还要特别感谢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吴富佳博士、吕继宏
博士、凌有法研究员对我写作过程中的指导和帮助,使我在写作中克服了不少困

r
难和障碍。
朱玺
2004年4月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
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复旦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腚。⋯名:单一名: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