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502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投资方式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投资方式研究
姓名:卢鸿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西方经济学
指导教师:刘海云
2004051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
在经 济 全 球化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其生产和流通活动,
从事跨国经营。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有三种:直接投资、出口与技
术转让。企业如何进入所选定的市场是其全球经营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决策,它直接关
系到跨国公司的经济绩效,进而关系到其生存与发展。从东道国的角度来看,跨国公
司的进入所带来的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增长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罗伯逊.H., 1938; UNTCT, 1992)。同时,跨国公司对一国及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
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正是由于跨国公司如此重要,各国政府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引进
跨国公司。由此,对它们的进入方式的研究就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对于中国这样
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否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是一个令人关切的
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进入方式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 的 研 究围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方式进行,首先揭示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
方式的变迁,并考察其影响因素,然后展开到直接投资方式与其它两种进入方式的关
系问题,这表现为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产生的贸易效应和技术提升效应问题。最后,
根据论文实证部分得出的结论,建议按照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方式变迁的未来方
向对引进外国跨国公司政策进行战略调整。
研究 显 示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投资方式变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投资建厂方式
选择方面,跨国公司选择新建企业(即绿地投资)的倾向明显:在股权结构选择方面,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独资化”倾向明显;在投资区位选择方面,跨国公司对东部地
区和工业行业的“集聚”倾向明显。对这些投资方式变迁的实证分析是本文的主要内
容。
本文 运 用 假说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考察和检验了影响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
国的建厂方式选择、股权结构选择和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跨国
公司投资进入中国时的建厂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我国市场的行业销售增长率。在增
长率越高的行业,跨国公司越倾向于选择新建方式进入。另外,经营年限、国际经营
经验、产品销售的地区范围以及跨国公司自身的产品发展战略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跨国公司的建厂方式选择;在股权结构选择方面,本文首先建立了在投资方式进
入时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间的博弈分析模型,得出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在完全信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息下,在不受限制和受限制两中条件下各自的最优进入策略。然后,用近十年来我国
政府批准的873个大型外资项目的微观数据作为数据样本,并运用同一时期我国的行
业和地区数据对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股权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
结果显示,我国的地区增长、行业增长、外资企业规模和合作年限以及广告费用占销
售额的比率等因素对跨国公司进入我国投资的占股偏好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投资区位
选择方面,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前期资本存量通过“示范效应”和“推动效应”引
起了在华直接投资的增加,并且也引起相关行业的投资增加,这种影响体现了集聚效
应的作用。另外,工资因素对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不显著,而以交通设施情况为
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因素对中国吸引外资有重要影响,并且,经济发展状况对吸引外
资也有正的影响。从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产生的贸易效应的数量分析结果来看,外
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显著,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引致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增加。
另外,本文还对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技术提升效应作了定性的分析。
最后 , 根 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引进外国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首
先,建议引导跨国公司以跨国并购的投资方式进入中国;其次,建议开放资本市场,
以应对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同时,应该加强政策引导,以应对跨国公司投资进
入中国的集聚倾向。另外,要促进结构优化,进一步提高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跨国公司向中国转让技术,应对跨国公司研发活动本土化。
关键词:跨国公司投资方式贸易效应技术提升效应
一一户~呻一一一一一一一明-一一,一
1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On t h e c onditiono fe conomicg lobalization,m orea ndm oer corporationso rganize
their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activities through the whole world. Generally, MNEs are
free to choose their mode of entry into foreign market with the entry mode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expor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being the most common. MNEs' choice
of entry modes into foreign markets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ir economic
performance. From the side of host countries, increases of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resulted from MNEs' entry have been proved to be the "engine of
economic growth"(UNTCT, 1992). Meanwhile, MNEs have vital influences on the host
countries'an de veng lobalin dustrialst ructuralad justments.D uet oM NEs'im portantro les,
every governmentin th ew orldta kesv ariousm easuresto a tractM NEs.Th erefore,er search
on MNEs' entry modes would be significantly meaningful, especiall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like China to keep attraction to MNEs.
Bas ed o n a nalysiso fM NEs'fo reignd irectin vestment,th isp aperfi rstlyd isclosesth e
changeso fM NEs'm odeso fen try intoC hinesem arket,an da nalyzesth eim plicatedf actors
influencing them. Secondly, the paper evaluates the foreign trade efect and technological
efecto fF DIin toC hina.O nt heb asiso fth ese,th ep aperfo rwardsco rrespondings trategic
adjustments aiming to bring more MNEs into Chinese market.
Ac cor din gt od atao fered,th eer areb asicallyt hreec hangeso fM NEs'in vestment
modes including modes of corporation establishment, ownership structure choice, and
location choices. Positive analysis on these changes constitute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Th eh yp othesiste stan dr egressiona nalysiser sultsin dicateth atsu chf actorsa sC hina's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growth rate, MNEs' operation period,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experience, and region allocation of products distribution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MNEs' investment modes of corporation establishment; Such factors like industrial growth
rate, region growth rate, scale of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cooperation period; and the
ratio of advertising expenditure to sales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MNEs' investment
modeso fow nerships tructurec hoice;In er ferenceto M NEs'lo cationc hoices,th efa ctorso f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ve to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it .M eanwhile,M NEs'in vestmenton C hinap rovesto h avep ositivein fluenceo nC hinese
III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foreign trade. Besides all above, the paper also conducts qualitative analysis on MNEs'
efectof te chnologicalpr omoting
Las tly ,b a sedo nt hea bovea nalysis,th ep aperfo rwardsc orrespondings uggestionso n
strategic adjustments involving accelerating MNEs' merger and acquisition (M&A)
investment,op eningC hina'sc apitalm arketai mingto c opew ithM NEs'ow nerships tructure
adjustment, strengthening guide by government to cope with MNEs' agglutination trend,
promotings tructuralop timizationto im provein wardF DPsfo reignt radee fectfu rther,an d
impelling MNEs' technological transfer by strengthen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imingto c opew ithM NEs'lo calizingth eirre searcha ndd evelopment(R &D)activities.
KeyW ords:M NEs InvestmentM odes Foreign TradeE fect
Tec hn ol og yP ro mo tin g E fect
IV
独创性声明
本人 声 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储签名:卢rib
日期:2月今年夕月玲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 位 论 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口 , 在 年 解 密 后 适 用本授权书。
本论 文 属 于
不 保 密 日 。
(请 在 以 上 方 框内打“J"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卢A
日期:lo,年‘月冲日
指导教师签名:神乡-4}
日期:)*.介 1-月/J伯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世 界经 济 全球化表现为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
以及技术的广泛和迅速传播,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1997)。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个明显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
织其生产和流通活动,从事跨国经营。一般来说,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国际市场进入
方式有三种:直接投资、出口与技术转让。企业如何进入所选定的市场是其全球经营
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决策,它直接关系到跨国公司的经济绩效,进而关系到其生存与发
展。跨国公司通常根据不同进入方式的内在特性,对应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而
选择其进入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跨国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对国际市场的主要进入
方式。
一般 来 说 ,经济增长是由不同的经济因素所推动的,一是投资,它提高并改进了
一国实际资源的生产力;二是创新和技术变革,它不仅提高了现有经济活动的生产力,
而且还在新的经济活动中创造出各种竞争优势;三是劳动技能的开发,它作为经济增
长源泉的重要性日益增长;四是国际贸易,它是一国获得专业化生产与国际分工利益
的重要途径。很显然,由跨国公司的进入所带来的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增长客
观上对以上四种经济因素都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同时,跨国公司对一国及世界产业结
构的调整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跨国公司通过跨国直接投资、出口、技术转让等方式在
全球形成了经营网络;跨国公司在企业内部的分工中再现了国际分工,而随着国际分
工的深化,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开始从部门内分工进一步向职能分工转化,进而推动
了一国乃至世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对于跨国公司的重要影响,联合国经济和社
会发展会议跨国公司和管理中心主任哈姆丹·本耐沙说:“这些跨国公司决定着国际经
济关系,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它们还对世界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111邓宁(J.
Dunning)对跨国公司的具体作用的概括是:“在许多母国和东道国,跨国公司是重要
的载体,它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和其它目标的完成,有时甚至影响这些目标
的性质。对许多国家来说,跨国公司是资源、生产能力和市场的供给者、工作和财富
的创造者、外汇的提供者、企业家精神和工人积极性的激励者、以及需求期望的提升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者。’,[21正是由于跨国公司如此重要,各国政府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引进跨国公司。
由此,对它们的进入方式的研究对于东道国来说就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对于 中 国 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否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
是一个令人关切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进入方式同时也具有
重要的实践意义。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己经成为经济快
速增长的关键因素。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通过积极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鼓励对外
贸易等政策的推动,大量的跨国公司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特别是近年来,跨国
公司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出口和技术转让的规模都在大幅提高。并且,跨国公司对中
国市场的进入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一定的变迁。直接投资己成为跨国公司
进入中国的主要方式。因此,本文的研究将围绕直接投资方式进行,首先揭示跨国公
司对华直接投资方式的变迁,然后展开到直接投资方式与其它两种进入方式的关系问
题,这具体表现为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产生的贸易效应和技术提升效应问题。最后,
根据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方式研究的结论提出应对的战略调整。
1.2
1.2.1
研究思路与方法
关于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为了 表 述 和理解的统一,有必要对以下概念做出界定与说明:
(1) 跨 国 公司。是指在投资、生产、销售及其管理等方面具有全球性导向、目标、
战略、政策、组织及行为的多国性公司。虽然跨国公司与跨国化经营企业有细微区别,
但本文内“跨国公司”、“跨国化经营企业”等概念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是通用的。
另外,本文对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研究中,对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的各
个分支机构有以下几点说明:从组织形式来看,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各个分支机构可能
采取子公司的形式,也可能采取分公司的形式;从建立方式来看,既可以是新建企业,
也可以是兼并或收购的企业;从经营方式来看,既可以是独资企业,也可以是合资企
业,也可以是合作企业;从业务性质来看,既可以是研发中心,也可以是制造业公司,
也可以是装配公司或销售公司。除非特别注明,否则本文在论及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
的分支机构时,并不特指以上某种特定的公司形式。
(2) 跨 国 公司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entrym odes)。是指企业将其产品、技术、
人力、管理经验以及其它资源转移到其它国家的方式(Root,1994131)。本文认为跨国公
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司市场进入方式与企业跨国化经营方式是可以通用的概念。按照Root(1994),Hill,
Hwang和Kim(1990)E4]以及Woodcock, Beamish和Makino(1994)15]的研究,跨国公司
进入国际市场有两个基本的途径:第一,从目标国家/市场以外的生产场所向目标国家
/市场转移其生产的产品或半产品。这种途径以出口为其主要方式。第二,从母国把技
术、资本、生产技能甚至整个工厂等经营资源转移到目标国家沛场,在当地生产制造
产品,或者联合当地其它资源要素进行生产经营,在当地销售或向母国、第三国销售。
这种途径的主要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股权安排的契约型进入方式,如许可经
营、合同制造、技术协议等等。另一类是股权安排的直接投资经营。
出 口进 入 方式、契约式进入方式和投资进入方式这三种方式的内在特性不同,跨
国公司在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时往往根据不同进入方式的内在特性,对应不同的
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选择不同的进入方式。具体而言:
出 口进 入 方式与其它两种主要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企业的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是在
目标国/市场境外生产,然后再运输到销售地,而后两种方式都是在目标国内生产和销
售的。出口方式一般局限在有形产品。间接出口是通过立足公司本国的中间人或出口
商进行出口,此时公司只与本国中间人交易,不需要对国外市场进行研究和投资。直
接出口是通过立足于目标国家的代理商或本公司在国外的分支机构进行出口,相对于
间接出口而言,直接出口要求公司对国外市场有一定的投资,使公司对外国市场营销
计划有一定的控制,能良好地保护公司的商标、专利、商誉和其它无形资产,但总体
而言,出口进入方式对外国市场的渗透是有限的。
契约 式 进 入方式是公司通过与目标国的法人实体签订长期的非权益合同①,使公司
的技术或人力从本国转移到外国,这种方式与投资进入方式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并没有
进行权益性的投资。技术转让是契约式进入方式的主要类型,是指本国公司(授权人)
允许外国公司(被授权人)使用其无形资产,如专利、商标、公司名称等,同时获得
版权费或其它回报。通常这些无形资产的转移都是伴随一定的技术服务,以确保资产
的适当适用。为了方便起见,本文对契约式进入方式的分析以分析技术转让为主。
投资 进 入 方式是一种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进入方式,公司通过目标国占有部分或全
部的所有权,将技术、人力、管理经验及其它产权转移到目标国家。公司可以采用合
资企业的形式,享有部分的所有权从而控制权也可以采用全资子公司或分公司的形式,
。非权益性合同与权益性合同的区别是,前者不涉及所有权的交易,而后者通过合同的方式转移了所
有权
‘,目.巨.曰.旧,,,州..巨....
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而享有完整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其中,全资子公司或分公司可以通过完全新建的方式
产生,也可以通过跨国兼并和收购的方式来获得。投资进入方式在这三种方式中需要
资源最多,从而也面临最大的风险,但是它对目标市场的渗透最完全,总公司获得的
控制程度最高(Woodcock,Be amish和Makino,1994161)e
由于 直 接 投资是跨国公司投资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典型方式、直接出口是跨国公司
出口进入国际市场的典型方式、技术转让是契约式进入方式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没
有特别注明的情况下,本文讨论的上述三种进入方式分别指直接投资、直接出口和技
术转让。
(3) 跨 国 直 接 投资方式。根据约翰.邓宁(J. D unning)的折衷理论(Eclectic
Paradigm),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方式选择涉及以下方面:首先,在直接投资的建厂方
式选择上,是采取新建企业,还是采取跨国并购当地企业。新建方式又称绿地投资
(G reenlandI nvestment),它是指投资者在东道国设立新企业,新企业可以是独资企业
也可以是合资企业。而并购投资是通过兼并或收购的方式在东道国进行投资。兼并指
两家或更多的独立的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公司(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
家或更多的公司)或合并双方公司都解散,而另设一家新公司。收购是指一家企业通
过购买另一家企业部分或全部资产,或另一家公司的股权,从而获得该公司的控制权
的市场交易行为。①其次,在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选择上,跨国公司是采取独资还是合
资方式、在合资方式中,跨国公司的占股比例多大;第三,在投资进入的行业和地区
选择上,是否会投资于外资集聚的行业和地区,等等。
另外 , 由 于世界上90%以上的海外直接投资都是由跨国公司完成的,因此,在没
有特别注明的情况下,本文中外国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等概念是通用的。
1.2.2 本文的研究思路
跨国 公 司 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问题是跨国公司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对跨
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投资方式的研究就是以跨国公司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作为一个中心
概念,研究跨国公司在投资进入中国时发生的方式变迁以及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与
其它方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因此,揭示变迁现象、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的战略调整,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从学 术 渊 源或基础来看,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体系或流
忿实际L,在当今国际资本的跨国并购中,兼并的案例很少,仅占跨国并购的3%左右,除此以外都
一是A.且业生‘一一一一~一一,一抽一— 一呻—
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派:一是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从企业的层次出发对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的动机进行
微观分析,其重要假设之一是不完全竞争(Imperfect Competition)。斯蒂芬H.海墨
(St ephenH .H ymer)、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CharlesP .K indleberger)、巴克莱(P.J
Buckley)和卡森(Casson M.C.)等人的研究就属于这一体系;二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
基础,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对跨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进行宏观分析,代表性
的有弗农(Venron,R. )和小岛清(KiyoshiK ojima)的研究。
以微 观 分 析为基础的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理论主要包括垄断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
论。垄断优势理论是在批判和突破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论证跨国公司的各种垄断优势以及论证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
根据和条件。按照垄断优势理论,企业从事跨国化经营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市场不完
全(StructuralM arketIm perfection)使得企业能够制造和保持企业的垄断优势,这些垄
断优势包括技术优势、组织管理优势、产业组织的规模经济、资本和货币优势以及对
特殊原材料的获取等。正是由于企业能制造和保持这些垄断优势,而当这些优势又足
以抵消东道国当地企业的经营优势和竞争优势,并补偿在国外远距离经营和对当地市
场认识偏差等所引起的额外成本时,企业以直接投资方式进行的跨国经营就会发生。
垄断优势理论主要解释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即充分利用东道国企业不具备的
垄断优势,但该理论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企业不将垄断优势转让,即以技术转让的方式
进行跨国经营,而是要选择直接投资的方式利用优势。内部化理论是垄断优势理论的
延伸。其主要内容是关于企业选择跨国直接投资建立内部市场的根据。也就是说,它
分析中间产品的不完全性而不是最终市场的不完全性,它分析企业扩大直接投资的动机,
而不是企业如何利用外部市场。按照内部化理论,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动机是为了通
过跨国界的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从而降低由交易性市场失效所产生的交易成本。
以宏 观 分 析 为 基础的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理论主要包括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比较
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角度分析直接投资问题,认为,
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是国际市场范围内企业生产产品的发展阶段的变化导致生产过程和
产地转移的结果(R.Ve nron,1 9661'1)。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路,是继承传统的国际
贸易和国际分工理论,在赫克歇儿一俄林一萨缪尔森(H-O-S)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内,
先确定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建立起判断各类对外直接投资“好”或“坏”
的规范标准;以此为基础,对所谓‘旧本型”和“美国型”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
的影响进行论证;再将分析结果引申到对跨国公司的社会福利分析上。
区位 理 论 的代表人物有杜能(J.H .vo nT hunen)、韦伯(A.W eber)和艾萨德(W.
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Isard )等人。区位理论探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问题,考察和分析多种因素对
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运输成本、通讯成本、劳动力成本和技能、
消费者偏好、行政手续,甚至包括贸易障碍、政治制度、民族语言等。
约翰 .邓 宁 (J.D unning)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及区位理论,形成
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它吸收了各派学说的观点和内容,包括许多非
主流的或者一些解释企业从事跨国经营动向的理论学说,并创立了把国际生产与贸易
或其它资源转让形式联系起来的统一模式,是跨国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研究的基础
理论框架,是“被人们最广泛接受的国际生产的一般理论模式”(UNTCT, 1992).
根据 邓 宁 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跨国公司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流程如图1.10
(1)企
(2)企
(3)企
图1.1 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流程图
资料来源:转引自范晓屏.国际经营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2f"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文 对 跨 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投资方式的研究正是建立在这一分析框架基础之上。
具体而言,就是,首先分别研究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时,在建厂方式选择、股权选
择和区位选择等方面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然后研究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投资方式与
其它方式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从与出口方式的关系来看,跨国公司对华直接
投资的贸易效应,以及从技术转让和提升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技术
提升效应。
1.2.3 本文的研究方法
在研 究 方 法上,本论文对跨国公司投资进入的方式选择的研究采取了实证分析的
方法。具体来说,对建厂方式选择的分析主要采用了假说分析方法(Hypothesis-driven
Method);对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股权选择的分析主要采用了博弈分析(Game
Analysis)和假说分析方法;对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区位选择的分析也采用了假说
分析方法。在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与其它方式的关系方面,本文主要通过回归分析对跨
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定量验证;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
企业的技术提升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本文 的 导 言部分对全文的立论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内容与结构进行了
提示。除导言外,本文在内容上共分为三个部分,即文献部分〔第2章)、实证与规范
分析部分(第3, 4, 5, 6, 7章)与结论部分(第6章)。第2章文献部分建立了跨国
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分别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跨国
公司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主要成果,以及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
的贸易效应和技术提升效应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何从中极取合理部分、分析其局限性
是全文研究的基础。第3章,是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投资方式的总体认识。这一章
首先介绍了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概况,然后分别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建厂方式
选择、股权结构选择和投资区位选择等方面提出跨国公司在投资进入中国时出现的新
建企业倾向、“独资化”现象和对我国东部地区和工业行业的集聚现象。对以上这些现
象的分析是文章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当然,除这些问题外,文章还对跨国公司投资
进入中国的贸易效应和技术提升效应作了分析。文章的第4, 5, 6章分别对跨国公司
投资进入中国的建厂方式选择、股权结构选择和投资区位选择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第4章,用近十年来我国政府批准的873个大型外资项目的微观数据作为数据样本,
并运用同一时期我国的行业和地区数据及其它相关数据,对跨国公司投资进入我国的
建厂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指出了影响跨国公司建厂方式选择的内部因素
与外部因素。第5章是对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股权选择的分析。在这一章,首先
建立了在投资方式进入时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间的博弈分析模型,得出跨国公司与
东道国政府在完全信息下,在不受限制和受限制两中条件下各自的最优进入策略。然
后,用以上数据样本,并运用同一时期我国的行业和地区数据对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
国的股权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该分析的结果为跨国公司股权结构选择的
交易成本分析理论提出了新的证明。第6章是对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集聚效应的
分析。这一章考察了经济发展情况、国内市场容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地区工资水
平和地区政府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等因素对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时的投资区
位选择的影响。文章的第7章分析了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贸易效应和技术提升效
应。这一章分为两节,其中第一节首先分析了跨国公司出口进入中国市场的商品结构
与数量变化,然后对跨国公司对中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进行了数量分析;第二节对
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技术提升效应作了定性分析。论文的第8章是结论和政策建
议部分,这一部分建议根据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投资方式研究得出的结论,对引进外
国跨国公司政策进行战略调整。最后,指出了本文作为对跨国公司投资进入方式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之后拟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一一一一一-
a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 跨国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跨 国公 司 国际市场的进入方式是一种制度安排,也就是将产品、技术、人力、管
理经验和其它资源转移到其它国家的方式(Root, 1994)。对于跨国公司国际市场进入
方式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动机的理论,主要解释企业为
什么要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不选择出口或技术转让,这一类理论包括垄断优势理论、
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等;二是关于国际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理论,主要包括建厂方
式的选择理论、股权结构选择理论和区位选择理论等;三是关于国际直接投资与其它
进入方式之间关系的理论,包括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理论和技术溢出效应理论等
内容。本章组织如下:第一节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动机的理论。由于约翰.邓宁(J.
Dunning)的折衷理论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及区位理论,吸收了各派学
说的观点和内容,并建立了“被人们最广泛接受的国际生产的一般理论模式”(UNTCT,
1992),本文对国际直接投资动机理论的介绍将在折衷理论所建立的基础理论框架上进
行;第二、三和四节分别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理论,即建厂方式的选择理论、
股权结构选择理论和区位选择理论。
2.1 折衷理论一跨国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
从时 间 上 来看,有关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动机的理论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
初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基本上是经验性和归纳性的,主要在概念
层次上进行研究,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结构。而系统的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6 0
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为止,斯蒂芬H.海墨(Stephen H. Hymer)、查尔斯
P.金德尔伯格(CharlesP. K indleberger)等学者已经发展了关于外国直接投资的系统理
论,主要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即充分利用东道国企业不具备的垄断
优势,但这些理论没有说明为什么跨国公司不将垄断优势转让而要自己加以利用,也
就是说这些理沦没有解释为什么跨国公司要选择在国外市场上建立经营企业,而不是
选择通过技术转让这种方式进入国外市场。这一时期产生的理论,大致上可以概括为
结构性市场不完全竞争理论(StructuralM arketIm perfectionC ompetitiveT heory)。其中
以海墨和金德尔伯格为代表。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理论也在
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的理论研究是以自然市场不完善性理论占
9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主流,如巴克莱和卡森等发展了市场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 of Market),
这一理论回答了企业为什么要把独占的中间产品在内部让渡,而不通过外部市场。但
并没有解释在何种情况下企业会采取其它跨国经营方式,以及企业跨国经营区位的选
择。在这一时期,约翰.邓宁试图把结构性市场不完善与自然性市场不完善理论结合起
来,从而建立了一种一般的综合性理论,即国际生产的折衷范式(The Eclectic Paradigm
ofIn tenrationalPr oduction),这一理论克服了垄断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论的局限性,较
好地回答了上述两个基本问题。这一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跨国公司对不同的国际市场进
入方式的选择,而且它也建立了解释跨国直接投资的建厂方式选择、股权选择和区位
选择以及跨国直接投资与其它方式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
根据 邓宁(1981191,1 9881101,2 000[川)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企业从事国际生产
的国际化程度、形式和类别是在三种优势共同影响下决定的:第一,作为一个必要条
件,企业必须拥有所有权优势;第二,东道国必须能够提供良好的具有区位优势的生
产地点;第三,具备内部化优势,即企业将资金的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转让使用比
把优势出售或转让给其他企业更有利可图。邓宁认为,企业只有具备这三种优势才能
考虑对外直接投资,从事国际生产。否则,企业将采取其它国际生产方式,而国际生
产的水平和分布将由这三种优势的相对强度决定。
2.1.1 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s)
邓宁 又 称 之为“垄断优势”或“竞争优势”。它包括两类,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
产(如技术、商标等)所产生的优势:另一类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这包括拥
有分公司从而获得生产管理上的集中优势以及企业从事多国(跨国)经营所形成的优
势。
企业 的 垄 断优势可以用市场不完全竞争来解释。按照海墨的观点,传统的厂商理
论不能解释外国直接投资,因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所有企业生产同类产品,并能
够容易地获得所有生产要素,企业不具有市场力量。同时企业不具有任何优势可以克
服海外经营的困难,因此,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企业不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对外
直接投资是市场不完全竞争的产物,即市场中存在产品差异、生产要素差异和技术差
异等。当然,政府有关税收、关税、利率、汇率等政策以及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等都
将导致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Kindleburger,1969 )。市场不完全竞争性使得企业能够制
造和保持企业的垄断优势。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折衷 理 论 综合了学者们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具体来说,这些垄断
优势包括以下方面:
(1) 技 术 优 势 。又称核心资产优势。按照凯夫斯〔Caves,R .E .)的定义,它是
指“在给定投入条件下,使企业能更好更便宜地生产产品;或在给定产出的条件下使
企业比竞争对手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凯夫斯在其论文《直接投资的原
因:外国厂商在加拿大和英国制造业中的比重》中指出,企业创造差异产品的能力
(ability to diferentiate products)是跨国公司的“核心资产”[121。他认为,为了扩大销
路,适应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各种偏好,跨国公司利用其技术优势使其产品
发生实物形态上的差异,比如质量、包装以及外形等;也可以通过推销技能使产品在
消费者心理上发生差别,比如商标、品牌等。而H .J.约翰逊和S梅吉在各自的论文
《国际公司的效率及其福利含义》和《信息与多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占有能力论》
中,也继承了海墨和金德尔伯格的观点,认为知识的拥有和转移是企业进行外国直接
投资的关键,而企业的垄断优势来自企业对知识资产(knowledge capital)使用的控制[131
H.J.约翰逊认为,知识资产的特点是,生产成本高但通过直接投资利用这些资产的边
际成本却很低,甚至为零,因此子公司可以花费很低的成本利用总公司的知识资产,
而当地企业获取同样知识资产却需要付出全部成本,这使得跨国公司相对当地企业具
有垄断优势[141。一般来说,技术优势包括与产品有关的技术、信息、知识、无形资产、
专有技术(know-how)或诀窍和市场营销技巧等。其中,新产品或产品的新的功能和
新生产工艺是跨国公司技术优势的最实质性的组成部分。拥有这些技术优势的公司可
以获得支配性的市场地位比如领导定价权,并且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获得更高额的
利润。
(2) 组 织 管 理 优势。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在跨国公司经济中,传统
的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力,日益成为次要的东西。货币也由于其具有跨国性而随处可
得,因而也不再是一国在世界市场上带来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了。汇率也仅具有短期
的重要性。管理己作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出现:正是在管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具有竞
争性的地位”[151。组织管理优势是企业跨国投资的垄断优势之一,原因是跨国公司的
员工接受过良好的训练(well-trained)和良好的教育(well-educated),同时,跨国公
司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能就市场信息较快并有效地做出决定。另外,通常跨国公司
具有较好的市场销售技能以及在财务、研究与开发(R&D)、定价等方面的管理技能,
这些都能使跨国公司取得优越的市场地位。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 ) 产 业 组 织的规模经济。产业组织的规模经济是产生大企业市场力量的主要
来源。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一方面有利于生产集中,有利于企业通过出口而不是外国直
接投资扩大市场,然而当国外市场出现贸易壁垒,或者本国市场出现反垄断,那么对
外直接投资将会发生。首先,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优势使跨国公司能通过水平的或垂
直的一体化经营取得当地企业不能达到的生产规模,从而降低成本;当一体化经营达
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企业便对产品价格或原材料价格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从而获得
垄断利润;跨国公司还可以实行国际专业化生产,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价格的地区差异,
合理布置生产区位,从而取得企业内部与外部规模经济,获得垄断优势。另外,研究
与开发工作存在重要的规模经济特点。根据J.E.S.帕克的一项实证研究,规模巨大的跨
国企业中研究密集型企业比重高于较小的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中研究密集型企业的比
重。同时,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更容易受到专利制度的保护(尼尔,扬,19901,11).
另一 方 面 ,尼克博克(Knickerbocker)还指出直接投资就是寡占产业中的几个少数寡
占企业相互反应的结果,从而建立了跨国公司大寡头模式1171所以,根据尼克博克的
观点,产业组织的规模经济客观上是由寡头企业的寡占反应行为引起的。
(4) 资 本 与货币优势。资本与货币市场的不完全性,如利率变化、汇率浮动、资
本市场的不同结构等常常给跨国公司带来一些可利用的特殊优势。阿利伯(R.Z.A liber
1970, 197111x])详尽地阐述了这一优势,他的研究后来被成为资本不完全理论〔Capital
Imperfection Theory)。这一理论认为,来自货币汇率坚挺的国家的企业或能以较低利
率在货币偏软的国家借款的企业有更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19]。另外,自身拥有雄
厚的资金实力,从而具有良好的信用等级的跨国公司通常在当地资本市场上能比东道
国企业以较低的利率获得借款,或者优先获得资金。同时,他们还能更容易地在国际
资本市场上进行筹资(相对发展中国家的落后企业而言)。阿利伯建立了一个模型用以
描绘有关货币区因素的重要性,并且指出了市场规模与企业进入外国市场的选择之间
的关系,这一模型还能解释具有资本和货币优势的大企业为什么会具有更强的对外投
资动机。用Ym代表母国企业出口销售所得的利润;Km代表母国企业销售所得利润
的资本化价值;Yd代表东道国企业的收入;Kd代表东道国企业收入的资本化价值;
假设母国企业在东道国生产,其收入用Yf表示,其收入的资本化价值用Kf表示。由
于母国企业离开母国在东道国进行生产活动,必须承担附加的控制和通讯成本。但是,
由于通货溢价的影响,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子公司的收益的资本化价值在一定时间后
会上升到高于东道国企业的水平(如图2.1)。如果市场规模小于OA,母国企业将选
择出口;如果市场规模大于OB,母国企业将选择对母国的直接投资,因为此时跨国
,~,,,~~~~~,,,,,,‘~‘钾
1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公司在东道国的子公司可得的资本化收益已经上升到高于母国当地的竞争对手的水
平;如果市场规模在OA和oB之间,那么对东道国当地企业发放许可证将是母国企
业的最佳选择。阿利伯的研究反映了美国跨国公司在50-60年代的扩张与美元在这一
时期是受欢迎的硬货币的事实,不过,这一理论却不能解释美国企业与其他国家企业
双向交叉投资的现象,也不能解释一些软货币国家的企业同样具有对外直接投资的动
机。不过,阿利伯的研究对跨国公司的资本与货币优势的阐述却是对跨国公司垄断优
势理论的补充[201
Kf
Kd
0 I 1/A
图 2.1 跨 国 公 司 的 资 本 与 货 币优 势
资料 来 源 :(英)尼尔,扬。跨国企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P9 9.
当然 , 实 际上,在金融市场日益发达的今天,资本与货币优势更多地不是表现在
跨国公司或其所在国对资本的获取的便利程度上,而是表现在跨国公司对资金的管理
优势上。资本的有效运营与管理正日益成为跨国公司的明显优势[211
(5 )特 殊 原 材 料的获得。对特殊原材料的获得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跨国公司拥
有对特殊原材料的某种特权,公司就具有了这种垄断优势。一个己经建立了市场购销
体系的企业要比没有市场渠道的企业拥有更多的优势。因此,大企业往往要争取对原
材料从而对产品销售的控制。
2.1.2 区位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s)
区位 优 势 是指某一国家能为去境内从事生产活动的公司提供的便利条件。这往往
体现在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增长与竞争程度、劳动成本、资源供应状况、贸易壁垒与
政府政策等。区位优势与所有权优势不同,企业无法自行支配区位优势。不过,跨国
公司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区位优势所潜在的利益是其考虑的重点之一。根据邓宁的折
衷理论,区位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票赋所产生的优势,
1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人口众多等;另一方面是指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政策法规灵活、优惠而形成的有利条件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等。区位因素直接影响跨
国公司对外投资设厂的选址(包括在全球范围内选址以及在一国内部选址)及其整个
国际化生产体系的布局。
邓宁 (1 993)列举的区位优势变量有:
(1 ) 自然 和人造资源以及市场的空间分布;
(2 )投 入 品的价格、质量以及生产率(如劳动力、能源、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
品等);
(3 )国 际 运输和通讯成本;
(4 )投 资 优惠或歧视
(5 )产 品 和劳务贸易的人为障碍(如进口控制):
(6 )基 础 设施保障(如商业、法律、教育、运输和通讯等);
(7 )跨 国 间的意识形态、语言、文化、商业惯例以及政治差异;
(8 )研 究 与开发,生产和营销集中所带来的经济性;
(9 )经 济 体制和政府战略,资源分配的制度框架。
根据 邓 宁 的区位优势理论,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大小决定了国际直接投资是否流
向该地区。区位优势往往是与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动因紧密相关的(Dunning,
1993[2']。表2.1表明不同类型的跨国公司有不同的战略目标,需要的区位优势也不同。
此外,区位因素也随国家或地区、产业以及企业的变化而变化。表2.2详细列出了各
种变量。
表2.1 国际生产类型和区位优势因素
国际生产
类型
区位优势跨国公司战略目标所适合的行业
自然资源
开发型
自然资源所在地:良好的交
通和通讯设施;税收优惠及
其他优惠或减免
与竞争对手相比,优先
获取自然资源
:石油、铜、锌、香蕉、菠萝、
可可
:出口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
品或加工业
市场开发

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市场
规模的特征:政府政策(如
管制和进口控制)
保护现有市场,阻止竞
争者;阻止竞争者或潜
在竞争者进入新的市场
电脑、医药、烟草、食品业、
航空业等一
追求产品/
加工效率

产品专业化和集中生产带来
的经济性
低廉劳动力成本,东道国政
府对当地化生产的优惠
地区或全球产品合理化
或获得加工专业化优势
:汽车、电器、商业服务和一
些研究开发
:电子消费品、纺织和服装、
照相机、医药等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续表2.1 国际生产类型和区位优势因素
追求战略
资产型
上述三类中能提供技术、市
场和其他资产与现有资产整
合的因素
增强全球创新和生产竞
争力,获得新的生产线
和市场
贸易和分
配 型
接近原材料和当地市场;接
近消费者;售后服务等
或者进入新市场,或者
作为地区或全球营销战
略的一部分
一系列产品特别是那些需要
与转包商和最终消费者联系
的产品
辅助服务

获得市场,特别是那些重要
顾客
全球或区域产品或地区
多样化
:会计、广一告、银行、工业品
制造、旅馆
:空间联系至关重要的行业,
如航空和海运业
资料来S:D unning.M ultinationalen terprisesan dth eg lobalec onomy.19 93.P8 2-83
表 2.2 不 同层 次 上 区 位 优 势 的表 现 形 式
国家 和 地 区层次上} 产业层次上{ 企业层次上
国 家 间 的地理和心理距
离;政府干预(如在关税、
配额、税收等方面对外国投
资者或本国跨国公司的支持
非移 动 资 源的来源和分
配:中间和最终产品的运输
成本:与行业相关的关税和
非关税壁垒;同一行业中企
业竞争的性质,行业活动的
分离性:敏感区位变量(如
税收优惠、能源和通讯成本)
的重要性。
对 海 外 活动的战略管
理;对外投资的时间和经历
〔如 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
位置等);心理距离变量(如
文化、语言、法律和商业机
制);对职能(如R&D和市
场分配)集中化的态度:资
产组合的地理结构:对风险
分散化的态度
资料 来 源 :Dunning.M ultinationalen terprisesan dth eg lobalec onomy,19 93.Pp .84
80年 代,邓宁(Dunning,19 811231,19881241)研究了67个国家1967年至1978年间
直接投资与经济水平之间的关系,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进行了动态化发展,也分析了
区位因素的动态化。该理论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横坐标来测量经济发展水平,用
国际直接投资流量或净流出量作为纵坐标来测量国际直接投资水平。一般来说,对外
直接投资发展轨迹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 阶 段 为人均(iNP低于400美元,属于低收入国家。此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略有
直接投资流入,没有直接投资流出,净流出量为负值。在这一阶段,本国企业几乎没
有所有权优势,也没有内部化优势,更无法利用外国的区位优势。与此同时,由于总
体投资环境差,本国没有区位优势,无力吸弓!外资。
第二 阶 段 为人均GNP在400至1500美元之间,属于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此
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外资开始时流入量逐渐增大,流出量仍然很小,净流出量为负值,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且负数值呈增加趋势。该阶段初期,本国的区位优势开始显露出来,投资环境有较大
程度地改善,外资流入量迅速增加。该阶段后期,本国企业开始有一定的所有权优势
和内部化优势,小规模地利用外国的区位优势,即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第三 阶 段 为人均GNP2000至4750美元,属中等或中上收入国家。此阶段的主要
特征是国际直接投资流出量稳定增长,流出速度快于流入速度,但净流出量仍为负值。
在这一阶段,本国企业(尤其是某些拥有知识产权优势的企业)开始对外投资,内部
化优势逐渐加强,能够利用外国的区位优势。与此同时,本国的区位优势逐步减弱,
但仍能吸引较多的外资。
第 四阶 段 为人均GNP在5000美元以上,属高收入发达国家。此阶段的主要特
征是直接投资流出量迅速增加,其增长速度高于流入量的增长速度,净流出量为正
值。在这一阶段,本国企业拥有很强的所有权优势和在海外开发这些优势的能力,
从而大规模利用外国的区位优势。本国的区位优势大大减弱,甚至在某些方面变为
区位劣势。
根据 这 一 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位优势随经济发展水平变动的轨迹是:开始
没有区位优势,然后区位优势逐渐出现并加强,最后区位优势减弱或丧失。
2.1.3 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itonS pecificA dvantages)
跨 国公 司 自己使用所有权优势比租借给外国企业去使用更有利。这是巴克莱和卡
森(Buckley & Casson1251)于1976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内部化产生的原因在于中间产
品的特殊性质,也就是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性导致市场失效,内部化是克服中间
产品市场失效的途径。内部化相对于外部市场而言有五方面的优势:(1)增强控
制和计划能力;(2)差别定价的可能;(3)避免双边垄断;(4)减少不确定性:(5)
避免政府干预。具有内部化优势的企业倾向于扩大自身规模来获取利益。1976年,
巴克莱和卡森出版了《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内部化理论。
巴克莱和卡森研究的简单逻辑是:各种技术、专有知识、管理技能和市场信息等
知识产品具有特殊的性质,它们与企业经营高度相关,企业经营必须具有一整套
有关知识的中间产品。然而,中间产品市场,特别是知识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的,
市场失效在知识的交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为了克服这种市场的负的外部性,
企业就会建立内部市场,实行内部化,把企业经营置于同一所有权的控制下,而
避免采取技术贸易和出口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所取得的垄断优势[261。由此不难看出,
,,.一,.,月~,,呻,甲,户
1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内部化理论涉及到三个基本概念,即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市场失效
(Market Failure),和内部化(Intenralization)o
通常 认 为 ,中间产品是指不能直接满足消费者的欲望,而是作为生产手段来
制造最终产品,从而间接地(round-about)满足消费的产品。内部化理论把知识、
技术、业务专长、人力资源、营销渠道和企业声誉也作为中间产品(M.C asson将
其称之为“软件”中间产品,本文称之为知识产品)并把它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
究对象。在内部化理论中,所谓市场失效,是指市场机构与知识产品的特性不相
适应而暴露出来的严重缺陷,从而难以实现知识产品资源的有效配置。知识产品
的这些特性包括,其开发和占有是垄断性的,企业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开发成
本;同时这些知识产品的实际价值通常又远远高于其研究开发成本,并且很难用
货币单位进行计量;另外,知识产品存在巨大的扩散风险(Dissemination Risk).
为了克服市场失效,就要付出高额的交易成本,但是,一旦交易成本超过了交易
所得的利益,交易就难以达成,企业就会通过建立内部市场以取代外部市场,即
实行交易的内部化。当然,内部化也是有成本的,巴克莱和卡森认为,只有当内
部化的利益超过了外部交易的成本和内部化成本的时候,企业才拥有继续进行直
接投资以增强内部化的动力。内部化的成本包括建立独立内部市场的资源成本、
跨国公司内部市场中各个子公司之间的通信联络成本、东道国政府干预或歧视性
政策所引致的国际风险成本以及在用内部化取代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功能而在企
业内部监督管理上增加的管理费用等。内部化的收益主要表现在克服以下市场不
完全而带来的经济效益:[271
首 先 , 由于以市场为纽带的各种经营活动会产生“时滞”,使得某些产品的
期货市场很难组织,企业因此缺乏适当的价格信号来协调其短期生长与长期投资
计划。这时,企业可创造内部市场,把相关依赖的经营活动置于统一的控制下,
从而协调其不同生产阶段的长期供需关系;其次,外部市场使企业通过前向或后
向投资或合并建立内部市场,实行差别价格,使其它企业很难找到替代品,由此
维持了产品的平均价格,增加总的利润;第三,当市场存在双边垄断时,交易条
件不稳定,讨价还价增加合同成本或拖延时间,引起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
第四,当买卖双方对产品的性质及价格的看法不一致时将会影响成交价格或延长
成交时间,在上述两种情况下,企业往往会合并或兼并买方企业,或在买方行业
建立自己的企业,消除市场不完全的不利影响;第五,在外部市场上,价格公开,
一一甲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1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企业因此很难逃避政府的干预,而内部化后,企业可以利用划拨价格避开政府的
干预,企业又可以从划拨价格本身得到很多好处,比如转移资金、逃避税赋等。
亨纳 特 (J.F. H ennart)发展了科斯和威廉姆森等人的交易成本理论,结合私有产
权理论、企业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建立了关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交易成
本学说,它与市场内部化理论的理论框架是一致的。亨纳特不仅认识到了市场可能会
失效,同时还指出公司的行政结构也会存在失效。因为公司的行政结构割断了雇员的
报酬与其实际表现的直接联系,公司雇员之间会产生相互推诱、逃避责任的动机,从
而公司的组织管理成本也不等于零,甚至有时会高于市场交易成本(281。因此,全面、
动态地看,现实中的工业企业组织介于完全竞争市场与完全行政结构之间,许多企业
内部也会运用某种程度的市场机制,如计件工资制、企业利润与经营管理者年终红利
挂钩制等等。
然而 , 根 据邓宁的折衷理论,不仅中间产品,而且最终产品市场都存在交易障碍。
邓宁在1985年与拉格曼合写的论文中,将市场失效分为两类,即结构性市场失效和交
易性市场失效。结构性市场失效是指由于受到东道国政府的限制,如关税壁垒和非关
税壁垒所引起的市场失效,它是促使跨国公司为了绕过壁垒而到东道国大量投资的主
要因素。其次,无形资产的特性影响了外部市场的形成和发育,也造成市场失效。交
易性市场失效是指交易渠道不畅,必须为疏通而支付高昂的费用;或交易方式僵化而
降低交易效率:或交易风险大而导致交易不能进行等。邓宁认为,正是由于这两类市
场失效的存在,在技术等无形资产的生产和销售领域,以及在利用某些自然资源生产
加工的产品生产和销售领域,企业对其优势实行内部化,避开外部市场机制的不完全
性或市几场失效,可以获得最大收益。
198 8 年 ,邓宁进一步完善了折衷理论,他把国际生产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市
场寻找型(Market Seeking),资源寻找型(Resource Seeking)和效率寻找型
(EficiencyS eeking)( J.D unning,19 88(291)0。并且,他运用要素察赋(影响到区
位优势)和市场失效(影响到三种竞争优势)对国际生产的这三种类型进行了分
析(见表2.31"]).
。事实上,邓宁在2000年的一篇文章中又进一步把国际生产的主要类型增加到四种,新增加的类型是
战略资产寻找型.John Dunning, The Eclectic Paradigm as an Envelope for Economic and Business
Theories of MNE Activit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9, 2000: 163-190 _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2.3 要素察斌、市场失效与三种主要的国际生产类型
国际生产类型要素察赋
市场失效
结 构性
(影响L, Oa)
交 易性
(影响Ot,1)
1.市场寻找型
〔进 口替代)
:母国的Oa,即可流动
察赋或中间产品
:东道国不可流动票赋
优势(Oa,必须结合使
用,如自然资源、某些
劳动力等)
:市场规模与特点
:厂商特有要素即专有
的Oa(知识)或投入品
获取特权
:商品贸易限制因素:
自然的(如运输成本):
人为因素(如进口限制)
:寡占市场结构
:寻找与谈判成本
:工业产权的保护
:大量购买的经济性
:国际文本往来的扩散风险
:对付竞争者的保护行为
2.资源寻找型
(供给导向)
:母国同上,但须包括
市场规模与特点
:东道国资源、自然环
境、劳动力、技术的可
获得性
:同上,但须包括市场
特权
:由政府政策所引起的
某些动机
:寡占的市场结构
;避免合同破裂的风险与供
给中断的风险
:未来市场的不足
:垂直一体化的经济性
3.生产效率寻
找型
(理性投资)
:垂直一体化主要方面
同上1和2
:水平一体化通常是各
要素察赋的分布不十分
相关〔当国际生产具有
相同资源结构的国家进
行时)
:侧向一体化景点物重
要性有限
:同上,但投资将更受
供给的影响而不是市场
因素或政府因素。市场
结构不完全的影响可能
是一个重要因素,如差
别税赋、投资引导、操
作要求
:上述区域一体化和降
低贸易障碍的行为有助
于理性化投资
:同上2
:规模经济
:产品多样化以降低风险
:同上,但主要指一些附属
行为,如各种劳务、海运、
咨询业务等
O:所有权优势;L:区位优势:Oa:资产优势:Ot:交易优势。
资料来源:Dunning,Ex plainingin tenrationalpor duction,1 988.
运用 折 衷 理论中的三种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不同
组合,可以说明跨国公司在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和许可证贸易这三种主要的国际
市场进入方式之间的选择(见表2.4)。所有权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
而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如果不存在区位优势和内
部化优势,企业难以在内部利用其所有权优势,又不能对外直接投资,只能将无
形资产进行转让,即采取技术转让或其它合同安排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如果
东道国不存在区位优势,即缺乏有利的投资场所,企业会选择在国内设厂生产,
以出口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只有在企业同时具有以上三种优势的时候,企业
才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2.4 三种优势与国际市场进入方式选择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J J J
出口贸易J J X
许可证贸易扩X X
注 : J表 示具备该优势;X表示不具备该优势。
资料 来 源 :J.D unning,T heE clecticP aradigm ofIn tenrationalP orduction:A nR estatementa nd
SomeP ossibleE xtension,Jo unralof In tenrationalB usinessSt udies,Sp ring,19 98
根据 邓 宁 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当企业只有所有权优势时,将选择技术转让;当
企业既有所有权优势又有内部化优势时,将选择出口;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以上三种
优势时,才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大量的跨国公司正是由技术转让、出口走向国际直接
投资的,这说明了这一理论的广泛适用性。
200 0 年 ,邓宁在国际商务评论(InternationalB usinessR eview)这一刊物上发表
T一篇题为《TheE clecticP aradigma sa nE nvelopefo rE conomica ndB usinessT heoriesof
MNEActivity》的论文,这篇论文反映了作者试图用折衷范式概括国际生产活动及其相
关的跨国经营理论的基本思想[311。该文用折衷范式作为基本理论框架,分别从所有权
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三个方面,概括从1958年至1999年几乎所有企业跨国
经营理论,其中既有主流的跨国经营理论如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
期理论等等,又有一些非主流的跨国经营理论如产业组织理论、风险分散化理论、权
变理论、演进理论等。为了对跨国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研究有更全面的认识,本章
的附录部分将以表格的形式列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2托宾q理论与跨国直接投资建厂方式选择
在跨 国 公 司决定以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时,还要面临的另一个选择就是采
取新建企业的方式,还是采取兼并收购己有企业的方式。新建方式又称绿地投资,它
是指投资者在东道国设立新企业,新企业可以是独资企业也可以是合资企业。而并购
投资是通过兼并或收购的方式在东道国进行投资。兼并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的企业、
公司合并组成一家公司(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或合并双
方公司都解散,而另设一家新公司。收购是指一家企业通过购买另一家企业部分或全
部资产,或另一家公司的股权,从而获得该公司的控制权的市场交易行为。
2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对 外 直 接投资中,以新建和并购两种形式进行比较,并购具有许多优势。首先,
并购方式可以节省投资时间,并购企业启动快,能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其次,并购
企业能获得原有企业的商标、企业声誉等无形资产;能有效利用被并购企业的原有管
理人员和管理制度:能利用被并04企业的生产技术。另外,还能获得被并购企业的营
销系统和销售网络。不过,跨国并购是否成功还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首先,
要寻找和评估被并购的对象比较困难。除此之外,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东道
国企业被跨国公司并购后,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人际关系会降低管理的有效性,新旧
管理制度会发生冲突。另外,文化上的差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 于跨 国 公司在进入国际市场时,是选择新建企业还是并购东道国的企业,托宾
的q理论体系给予了理论说明。q理论对企业的新建与收购的选择是这样说明的:
q二企 业 的 赢利率伪筹措资本所需费用的利率
在这 个 公 式中,如果按照企业股票总现值计算的赢利率大于为新成立一个跟该企
业具有相同内容的企业而筹措资本所需费用的利率时,收购该企业就比建立一个新企
业更为有利。这一标准既适于收购本国企业,也适用于收购国外企业:两者之间的不
同在于后者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而已。这一标准暗含的前提是,只要使用被收
购企业现有的经营资源便可以获得预期的企业赢利率。按照这一标准,通过跨国收购
所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不需要转移实物的经营资源,只要转移货币资本就可以实
现。因此,它是一种从短期观点出发的“货币博弈”,换言之即以获得短期的投资利
润为目的进行的收购。
q理 论 提 供的关于新建与并购的选择标准,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是不够
吻合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日的在于控制国外的生产和经营,这也是跨国公司直接
投资与证券投资的区别。日本经济学家原正行在4理论的基础上把对外直接投资划分
为三种类型加以分析,从而对q理论体系进行了展开。设R,. R ,分别为收购和新建的
企业赢利的预期现值;C、C,分别为收购和新建的总成本,那么,q,= R ,IC , ,
q,= R z1C Za
当q ,>' 且 q2<1时,显然应该选择并购;而当q,<1 且q,>l 时,应该选择新建。当
q,< 1 且q,-< l时,任何方式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不划算的:当q,>1 且q,>1时,假
如q,lgz>1,则应该选择收购;假如q}lq,<l,则应该选择新建.有时,在收购成本高
于新建成本,即C>C2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仍选择收购方式,这是因为R,>R,,从而
有可能g,<qz-比如,当跨国公司首次打入竞争激烈的海外市场时,采用收购国外企
2l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业方式可以避开东道国对外国企业设置的种种壁垒,以缓和竟争压力,其结果便形成
R,>Rz。另外,在没有剩余经营资源的情况下,采用收购方式可以保住目标企业的经
营资源,从而立即加以运用并获利。同时,在开工时间早晚成为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
时,采用收购方式可以达到早开工的目的。
实际 上 , 不同类型的跨国公司对新建和并购的选择是不一致的,跨国公司的产品
战略不同,对新建和并购的选择就会不同。R.M udambi,S. M.M udambi(2002)对进入英
国市场的跨国公司新建与并购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321,该研究的主要结论是跨国公司
的市场进入策略与企业的产品多元化战略相关。
2.3 交易成本理论与跨国直接投资的股权结构选择
一旦 跨 国 公司决定以直接投资中的新建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那么跨国公司还要
面临对新建企业的股权(所有权)结构的选择。通常,这一选择包括采取独资还是合
资的方式,并且如果采取合资的方式,那么跨国公司拥有多大比例的股权等。
就独 资 经 营和合资经营这两种形式进行比较而言,它们各有优缺点。著名跨国公
司财务问题专家夏皮罗把合资经营的优缺点归纳为表2.5:
表 2.5 合 资 经 营 的 优 缺 点 比 较
} 优点{ 缺点}
可以获得:当地资本
当地 管 理 经 验
原材 料 供 应 的 保 证
熟练 劳 动 力
市场 营 销 能 力
己有 的 销 售 网 络 和 销 售 技术
有助于获得:政府批准
当地 货 币 贷 款
税 收优 惠
进 口 保 障
规模 经 济
可以减少民族主义排外情绪
在以下方面存在意见分歧:
营 销 计 划
分红 政 策
收益 再 投 资
向第 三 国 出 口
原材 料 和 零 部 件 供 应
转 移 定 价
管 理方 式
报酬 水 平
与经营者分享来自以下方面的垄断利润:
技术 、营 销 、 管 理 经 验 等
资料来源:(美)艾伦.夏皮罗一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T431
实际上,除了以上各项之外,合资经营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合资经营比独资经营
- 一~目,,,.............
2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能获得更大的财力、物力及科研能力,并能分散风险。它的这一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
和成本的提高越来越突出。当前,合资经营的形式也由单纯的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
的合营发展到跨国公司h1广泛缔结国际战略联盟。
关于 跨 国 公司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对于新建企业的股权结构选择问题的理论研
究大体上有四种理论(Li,2001)第一种是交易成本理论(Williamson,1975E"1;Bu ckley
&Casson, 197613'1; Hennart,1982i"1)。交易理论强调跨国公司倾向于通过提高占股比
例,来解决因信息不对称、市场失效及机会主义行为等造成的内部交易成木过高的问
题。第二种理论是讨价还价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母公司与东道国政府的讨价还价实力
决定了其海外投资分支机构的占股比例(Fagre&Wells, 19821361; Lecraw, 198413'1;
Kobrin, NO"')。第三种理论是资源论,认为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时,对当地战略
资产和经营性资源依赖程度的大小决定了其占股比例的选择(Hy田er,19 60139卜Rugman,
1981[40 1)e 最后一种理论是制度因素影响论,这种理论更多地强调制度性因素对跨国
公司占股比例选择的影响,认为国家风险、东道国政府对跨国公司占股比例管制乃至
文化差异都是重要影响因素(Beamish&Banks, 19871"'; Contractor&Lorange,
1988E"21)a
交易 成 木 理论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最有影响力的选择理论,这一理论己经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本章将对其进行着重介绍。交易成本理论的基本思路是从经济成本最低
的角度,来组织产品的国际产销问题,而在利用市场来协调经济活动有时会存在较高
的交易成本,而此时利用企业组织自身取代市场会更有效率。交易成本包括:(1)所
交换的商品(或劳务)本身的生产成本:(2)为进行商品交换活动而产生的一系列“交
易费用”,主要有信息搜集成本、谈判签约成本和合约的执行监督成本等。不同类型产
品的交易费用往往差异很大,比如初级产品质量等级简单、差别显著,而且市场交易
集中度高,交易双方通过中介机构利用价格信号就可达成交易,因此大大地节约了交
易费用。但是,技术产品尤其是新技术产品,既没有现成的交易市场,而且也没有确
定的价格,因此需要支付相对更多的信息搜集成本、谈判签约成本和合约的执行监督
成本。正是由于交易成本的不同,才引出目标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问题,也就是在可
供选择的各种进入方式之间,选取一种长期成本最低的产品和技术的转移方式。
根据 交 易 成本理论,跨国公司的“占股偏好”(又称“控股偏好”)就是跨国公司
对目标市场的控制程度的偏好(Anderson&Gaitgnon,19861"31)a 跨国公司对市场进入
的选择决策是综合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后得出的净结果‘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跨国公
-一--~,,~一----一~,叫曰.‘............
2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司占股偏好的决定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是指跨国公司的专
业性资产(proprietary assets),它包括公司的专有知识、专有产品、品牌、产品细分和营
销技能等等(Williamson,1975[441,1985[451;Bu ckley&Gatignon,1986[461;Hennart,1988[411)o
外部因素是指东道国市场的规模和潜力〔Agarwal&Ramaswami,1992}4伙 Buckley&
Casson,1996[491)、文化差异(Anderson& G atignon,19 86[501;Er ramilli,19 911"1;Ag arwal,
1994[121),资金密集度(Hill& K im,1988[531)和合作年限(Shan,19 91[141;Pa n,19 96[55];
Leung, 1997[561)。交易成本理论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分析上述影响因素公司对将要进入
的目标市场的控制度,选择最佳控制度的进入模式或占股比例,从而达到交易成本最
小化和长期效率最大化。
(1) 专 用 性 资 产(ProprietaryA ssets)
企业 开 拓 国外市场需要大量的专用性资产,如专利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交
易成本理论认为,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存在,市场会出现失灵,而市场
失灵产生交易成本。由于公司在转移专用性资产时存在较高的成本,使得公司有了内
部化市场的动力。因此,跨国公司在向国外转移专用性资产时要把传播风险
(dissemination risk)考虑在内。当企业生产特别产品(如新产品、独家专用产品等)
时就更倾向于选择较高控制程度的股权结构(HaiyangC hen& M ichaelY. Hu ,2002[571)e
相反,越是成熟的产品,其专用性资产产生的可能性越小,企业越是采取低控制的进
入方式。
(2) 东 道 国 市 场的规模和潜力
东道 国 市场 的规模和潜为落4pl黔汹公司成少股偏好(Buckley& C asson,19 96158J).
东道国市场规模的潜力越大,跨国公司内部ML的利益越多(Agarwal &
Ramaswami,1992[591)。因此,在进入具有较大规模和潜力的市场时,跨国公司更倾向
于选择较高控制程度的股权结构。
(3 )文 化 差 异
文化 差 异 是指东道国和目标国之间在语言、价值观和信仰、生活和思维方式上的
差异。文化差异越大,跨国公司越难实施其管理策略,并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适应这种
差异。从而企业越是选择高控制程度的股权结构。
(4) 资 金 密集度
对跨 国 公 司而言,较高的资金密集度要求企业扩张需要更高的资源承诺(Resource
Commitment)。这种承诺不仅制约了企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同时还增加了企业面临
2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商业和政治风险(Contractor&Lorange,19 881601;Hennart,l9881"7)e因此,当投资规
模越大时,跨国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合资方式或较低控制程度的股权结构
(5 ) 合 作 年 限
合 作年 限越长,跨国公司就有了越长的时间收回投资并最终盈利。因此,合作年
限越长,跨国公司越倾向于选择较高控制程度的股权结构。
交 易成 本 模型考虑的因素就是以上这些。交易成本理论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最
有影响的股权结构选择理论。该理论所分析的影响因素对解释不同的股权结构,以及
制造业的公司和服务业的公司都十分有效但是这一理论忽略了公司战略的对策的影
响,不能解释单个决策本身并不能解决交易成本最小化的问题.
2.4 区位理论与跨国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
跨 国 公司 不仅要确定其在国外投资的建厂方式和股权结构,还要对拟进入的行业
和地区进行选择,那么跨国公司对拟进入的行业和地区的选择是否具有集聚效应?集
聚效应是指由于经济活动和相关生产设施的区域集中而形成的正外部性以及规模和范
围经济(Smith,Fl orida,19 94)[621。对集聚效应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当时A.
Marshall指出了集聚效应对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当某一工业定位于某区域时,
同类厂商彼此相邻并从事类似的经济活动能够产生巨大的利益,厂商也倾向于选择在
某种特定技能的劳动力集中的区域设厂,这种就业上的优势同工业在特定区位的集中
组合形成制造业的集聚效应”。韦伯(1909)从企业最小成本出发,认为费用最小的区
位是最好的区位,而集聚能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o Cavea(1971)""考虑交易成本的高低,
通过不确定性分析认为,与东道国企业相比,外国投资者在所处的投资环境中处于一
种“外来身份”劣势,在原材料购买、识别和发现市场机会、熟练劳动力来源、管理
以及许多不可预见的不确定性等方面,比东道国企业有着更高的信息成本,理性的外
资企业会做出风险回避的区位选择,外资企业往往会考虑其他外国投资企业的选择,
在已吸收外资较多的国家进行投资。Knickerhocker(1973)[601建立A. B两国家相五竞
争模型,在一国首先向第三国投资的时候,另一国也会在第三国进行投资,也就是所
谓的“跟进策略”,从而逐渐形成集聚效应Dunning (1977) 1611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
理论,认为区位优势取决于要素投入和市场的地理位置状况、各国大生产要素成本的
质量、运输成本、基础设施等,而这些正是集聚效应的体现(吴丰,2002). Krugman
(19 91)[6 61从区域经济与规模经济的角度,解释了工业活动的集中性,集聚效应的关
一一侧~~一~- -- ,
2 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键是规模经济,特别是外部规模经济;集聚能导致生产某一产品的平均成本一F降,进
而产生递增的规模效应。Dunning (1995) [67]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跨
国公司的区位选择不仅要考虑传统的要素及其成本,又要考虑集聚经济和交易成本、
动态外在经济性。DermotLe ahy,St ephenP avelin(2003)t68l以企业竞争动机为考察对象,
建立A, B两国,1, 2两种商品模型,分析得出彼此国家之间相互投资的激烈竞争、
相互的示范效应,会导致同时在一个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国内 外 对 集聚效应与外国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集聚效应对吸引外国直
接投资和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都有显著影响t691o L uger和Sheety(1985)通过对
三位数产业(产业分类标准)的研究,证实了集聚经济对外国公司区位选择的重要影
响。Heade tal (1 995),K ogut和Cheng( 1996)的研究表明,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倾
向于采用“跟进策略”,同时也重视早期的直接投资。Head和Ries(1996)也发现以前
投资对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性。Barrell(1999)发现,同特定行业相关的
集聚效应对美国在欧洲的直接投资产生显著的影响。Head(1999)根据日本厂商从1980
到1992年对美国直接投资的研究中发现了同特定国家相关的集聚效应的强烈作用。
Kevin Hongxin Zhang(1999)在研究大量外资涌入中国的原因时,分析了影响来自亚洲
资金与欧美资金的因素,结果发现亚洲资金比欧美资金更看重中国的工资成本,而欧
美资金则更看重中国广阔的市场,从而对中国GDP的增长率反应更敏感。孙俊(2002)
在中国FDI地点选择的因素分析中,考虑了优惠政策、开放水平、市场化程度对外商
直接投资的影响,发现上述因素对各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都具有正的影响。吴丰
(20 03)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和对中国吸引外资的新趋向,他从结构化的
集聚效应分析框架,透视了影响FDI区位选择的因素,着重讨论了集聚效应与FDI的
关系。LeonardK .Ch eng和、iumK .Kw an( 1999,2 000[70])设定动态调整模型,并以
此为基础,分析了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决定因素,其研究发现,对华外商直
接投资具有很强的集聚效应,并且巨大的市场、良好的基础设施、经济特区政策等对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工资的影响不显著。
经 过 30 多年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国际进入方式的实证研究己在不断完善。目前
研究某国企业进入其它国家市场的,主要是研究日本,如Nitsch, Beamish和
Makino(1996梦川研究日本进入西欧市场的模型,还例如N.S.Si ddharthan( 1998)研究
日本企业进入印度汽车行业的模型等。此外,研究其它国家进入某国市场的,主要研
究跨国公司进入美国市场和中国市场的情况。因为,美国代表的是典型的成熟和发达
七一一一月-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闷一
2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市场,而中国则代表小成熟但有活力的发展中市场。研究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有
Hongxin Zhao和Gangti Zhu(1998)[72[; Ji Li, Gongming Qian, Kevin Lau和Dennis
Weng(2000); Ping Deng(2001)[7a[; Doren D. Chadee和Feng Qiu(2001)[7']以及Haiyang
Chen和MichaelY H u(2002)1751。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进行的研究很少,仅
有Ping Deng(2001)和Ji Li等(2000)进行的研究。目前国内关于跨国公司的市场进入
方式的研究不多,具有代表性的有郭霖、Neil Macpherson和郭建辉(1997) ["l,吴国
付(1999),姜岩(2000)以及杜晓君(2000)等。以上研究局限于跨国公司市场进入
的一般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选择,例如姜岩提出了中
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日标定位与战略选择。而张碧琼的专著《国际资本流动与对外
贸易竞争优势》专门研究跨国资本与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变化,该书着重分析了随着
全球分工态势的变化,跨国资本与国际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替代到互补,从互补到
共存的变迁趋势,然而该书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比较单薄[77]
- ~~一一‘碑一目~一一一‘- 一- ~ 一- 一一一一.一
2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 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现状分析
跨国 公 司 在投资进入中国时有多种方式选择。从投资建厂的方式来看,可以选择
新建企业即采取绿地投资方式、也可以选择兼并收购本地企业的方式;从跨国公司对
所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选择来看,可以选择设立独资企业、也可以选择设立合资企业、
在合资企业中可以选择持有多数股权、也可以选择少数股权等;从跨国公司所进入的
地区和行业来看,可以选择投资于外资聚集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工业行业、也可以
选择投资于我国其它地区和行业。本章是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投资方式的总体认识,
表达了研究的中心内容,而围绕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投资方式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对跨
国公司投资建厂的方式选择、股权结构选择、投资区位选择以及对投资方式的贸易效
应和技术提升效应等内容的实证研究将在其余章节中探讨。
3.1 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概况
从跨 国 公 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历史来看,早在19世纪末,就有外国公司进入中国。
但是跨国公司真正大规模进入中国,却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自1979年以来,积极
利用外资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日益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组成部分,外商对华直接
投资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见表3.1)0
表 3.1 197 9- 200 2年 我 国 实 际 利 用外 资 概 况单位:亿美元
年份总计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外商其他投资
1979-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加1
2002
290.48
84.52
102.26
100.59
102.89
115.54
192.02
389.60
432.13
481.33
548.04
523.90
479.20
560.00
593.56
496.72
207.43
58.05
64.87
62.86
65.34
68.88
79.11
111.89
92.67
103.27
126.69
72.30
23.40
110.00
102.12
100.00
65.95
23.14
31.94
33.92
34.87
43.66
110.07
275.15
337.67
375.21
417.26
452.60
455.80
403.96
407.72
468.78
527.43
17.1
3.33
5.45
3.81
2.68
3.00
2.84
2.56
1.79
2.85
4.09
71.30
20.94
21.28
86.41
27.94
22.68
资料 来 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相关各期及中国商务部网站
(www.mofcom.gov.cn )资料整理。
一一,- 一一一一- 一- ..-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叫-一一一一一- 一- ~一一一~,~.一-一
2吕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现状分析
跨国公司在投资进入中国时有多种方式选择。从投资建厂的方式来看,可以选择
新建企业即采取绿地投资方式、也可阱选择兼并收购本地企业的方式;从跨国公司对
所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选择来看,可以选择设立独资企业、也可以选择设立合资企业、
在合资企业中可以选择持有多数股权、也可以选择少数股权等;从跨国公司所进入的
地区和行业来看,可以选择投资于外资聚集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工业行业、也可以
选择投资于我国其它地区和行业。本章是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投资方式的总体认识,
表达了研究的中心内容,而围绕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投资方式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对跨
国公司投资建厂的方式选择、股权结构选择、投资区位选择以及对投资方式的贸易效
应和技术提升效应等内容的实证研究将在其余章节中探讨。
3.1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概况
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历史来看,早在19世纪末,就有外国公司进入中国。
但是跨国公司真正大规模进入中国,却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自1979年以来,积极
利用外资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日益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组成部分,外商对华直接
投资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见表3.1)。
表3.1 1979.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概况单位:亿美元
年份总计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外商其他投资
1979f—l 986 290.48 207.43 65.95 17.1
1987 84.52 58.05 23.14 3.33
1988 102.26 64.87 31.94 5.45
1989 100.59 62.86 33.92 3.81
1990 102.89 65.34 34.87 2.68
199t 115.54 68.88 43.66 3.OO
1992 192.02 79.11 110.07 2.84
1993 389.60 111.89 275.15 2.56
1994 432.13 92.67 337.67 1.79
1995 481.33 103.27 375.21 2 85
1996 548.04 126.69 417.26 4.09
1997 523,90 72,30 452.60 71T30
1998 479.20 23.40 455.80 20.94
1999 560.00 110.00 403.96 21.28
2000 593.56 102.12 407.72 86 41
2001 496.72 100.00 468.78 27 94
2002 527,43 22.68
(www.mofcom.gov.cn)资料整理。
网站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特别是1992年以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已经确立,中国改革开放的
步伐进步加快,投资风险大大降低,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再加上中国有着世界上仅
有的最大市场,劳动力价格低廉,有丰富的资源以及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等等,臼
此引发了跨斟公司对华投资热。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纷纷投资中国,在中国展开大规模、
系统化的投资。1992年,外商宣接投资首次超过对外借款而成为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最
主要的形式。
概括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7M
(见表3 2):
表3.2 1979--2003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协议垒粳和实际金额
项目数协议外资金额实际外资金额实际外资金额
阶段年份
(个) (亿美元) (亿美兀) 增长率(%)
第一阶段1979一】986 7819 191.58 65 88
1987 2233 37.09 23.1 19l
1988 5945 52.97 3l_9 27 6
第二阶段1989 5779 56.00 33.9 6 3
1990 7273 65.96 34.9 2 9
199l 12978 119.77 43.7 20 l
1992 48764 694.3 110.1 60.3
1993 83437 1232.8 275.2 60 0
第三阶段1994 47549 826.8 337.7 18 5
1995 37011 912 8 375 2 10 0
1996 245S6 732.8 417_3 lOl
1997 21001 510.0 452 6 8 5
1998 19799 521.0 454.6 O 7
1999 1691 8 412.2 403 2 一11.4
第四阶段2000 22347 623 8 407 7 0 9
2001 26140 69l 9 468 5 7 7
2002 3417l 827 68 5274 25 94
2003 4108l 1150 70 535 05 1 4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各期及中国商务部网站(www.1nofcom.govcn)资料整理。
(1)1979--1986年间的起步阶段
以1979年7月我国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为开端,以1980年中央先后批
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在深圳、珠海、汕
头和厦门四个城市设立经济特区为契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正式起步。1984年以后,
国家又先后开放了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13个沿海经济开发区,对其利用外资实行优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惠政策,同时采取了扩大地方外商投资审批权限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外商对华直接投
资逐步发展起来。1979--1986年间,我国外商投资项目累计为7819项,年均项目数
为977.38项:外商投资协议金额为191.58亿美元,年均规模为23.95亿美元;外茼投
资的实际金额为65.88亿美元,年均规模为8.24亿美元。
(2)1987一1991年间的稳步发展阶段
1987年以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环境逐步有所改善:1986年10月,国务院颁
布了《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及若干实施办法,改善了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
条件,并对外商投资于产品出口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给予更为优惠的待遇;1987年12
月,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指导吸收外商投资方向的有关规定;1988年,辽东半岛、山
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相继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尤其是国家批准海
南建省及设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国家又决定开发上海浦东新区。上述规定和一
系列重大政策与措旌出台,旨在框定一个适当的外资产业、地区投资范围和构筑一个
较为宽松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从而带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持续稳步发展。1987—
1991年间,外商投资项目累计达34208项,年均项目数为6841.6项;外商投资协议金
额为331.79亿美元,年均规模为66.36亿美元。外商投资实际金额为167.5亿美元。
按年平均指标衡量,1987一1991年间外商投资的年均项目数是1979一1986年间的7.0
倍:年均协议外资金额是1979--1986年问的2.77倍;年均实际投资金额是1979一1986
年间的4.19倍。从外商投资的发展速度来看,1987年外商投资实际金额(流量)为
23.14亿美元,此后持续稳步增加到1991年的43.66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88,7%。
(3)1992--1996年间的持续快速发展阶段
自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步入快车道。由于国务院进
一步开放了6个沿江港口城市、13个内陆边境城市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我国出现
了多层次、全方位、有重点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无论是就广
度还是就深度而言,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和重大进展。199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
192.02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金额首次突破了100亿美元,达到110.07
亿美元,占利用外资总额的57.3%;对外借款的实际金额是79.11亿美元,占利用外资
总额的4I.2%;外商其他投资的实际金额是2.84亿美元,占利用外资总额的1.5%。外
商直接投资首次取代对外借款成为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首要来源。外商直接投资实际
金额在1993年突破了250亿美元,1994年突破了300亿美元,1995年突破了350亿
美元。到199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548.04亿美元中,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17.26亿美元,占76.1%,较1992年上升了18.8个百分点;对外借款为126.69亿美
元,占23.1%,较1992年下降了18.1个百分点;外商其他投资为4.09亿美元,占O.8%,
较1992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1992—1996年间我国批准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累计为
241317项,年均项目数为48263.4项;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金额累计为4167.98亿美元,
年均协议金额为833.6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累计达1515.36亿美元,年均
实际金额为303.07亿美元。按年平均指标衡量,1992—1996年问外商直接投资的平均
项目数、年均协议金额和年均实际金额分别是第二阶段的7.05倍、12.56倍和9.04倍。
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看,1996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较1992年增长了2.79
倍。并且,这一阶段自1993年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国直接
投资东道国和发展中国家中的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吸收国,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
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
(4)1997年以来利用外商投资的调整提高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的引资工作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后,美欧资本向预期投资收益相对更高、更保险的发达国家及亚洲以外的区域转移;
另一方面,我国不少周边国家(和地区),包括金融危机引发国与受冲击较严重的国家
(和地区),都在总结沉痛教训、分析国际游资双重性特别是危害性的前提下,不约而
同地将利用外资的重点转向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此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
资产,中创、海发、广投等金融机构的相继破产,以及有增无减的“资本外流”现象,
对外资的投向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这一阶段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增
速明显放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从表3.2可以看出,1997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比1996年增长了
8.5%,1998年比1997年仅增长了O.7%。1999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数、
协议金额和实际金额均出现了负增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也比1998年下降了
11.4%。2000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有所好转,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仅比1999年增长了O.9%。不过,虽然这一阶段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快速增
长态势有了变化,但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金额仍然维持在400亿美元以上的
高水平,继续保持着作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吸纳国的地位。2002
年我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吸收国。2003年中国吸收外资535.05
亿美元,达我国历史最高纪录,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是第二大外资吸收国。
总之,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从无到有且规模日益迅速扩大已成为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197卜2003年问,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以年均
30%以上的高速度增长,这在战后世界各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实践中是极为罕见的。
截至2003年12月底,我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数465277个,协议外资金额99431.30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014.71亿美元(中国商务部,2003)。我国利用外商直接
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2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绿地投资倾向
跨国并购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和大公司发展壮大及实
施全球扩张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进行投资时常常采用并购方式。
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编写的<<2001世界投资报告》的资料,跨国公司绝大多数跨国投
资是通过跨国并购实现的。2000年全球跨国投资金额达到创纪录的12708亿美元。同
一时期,跨国并购总数达到11437亿美元。尽管这两个数字不能简单相比,但是也能
够看到跨国并购在跨国投资中所占的巨大比重。
图3.1 1987.2000年间全球跨国并购规模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历年《世界投资报告》整理。
跨国公司通过并购进入中国投资的案例一直存在。但是,与全球跨国并购趋势相
比,中国跨国并购的数量很少。从世界范围来看,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在中
国的跨国并购每年大约二十亿美元,这一数字仅占世界跨国并购总规模的大约1/700,
而中国在近十年来所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位居世界第二位。从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
的总规模来看,中国每年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是400亿到500亿美元,其中大约1/20
是通过跨国并购实现的,其他绝大多数是新建项目的投资。从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
的增长速度来看,200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468,5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了16.2%,
而其中以跨国并购实现的外资仅比1999年增长了1%:200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35.05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14.2%,而其中以跨国并购实现的外资仅比2001年
增长了1%(中国商务部,2003)。
由此,可以看到,跨国公司在投资进入中国时,在建厂方式上更倾向于新建
企业,也就是绿地投资(Greenland),而不是像世界范围内那样广泛采用的跨国并
购投资。
3.3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独资化”倾向
在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股权选择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外合资经营
和外商独资经营两种进入方式占据跨国公司对我国总投资项目的80%左右,其中中外
合资占主导地位。但是,从1995年开始,外商独资在投资项目和合同金额上的增长速
度开始大幅提高,并分别在1997年和1998年超过中外合资(见表3.3)。最终,从2000
年开始,外商独资在实际利用金额上也超过了中外合资(见表3.4)。这些数据揭示了
跨国公司在以直接投资方式进入中国的股权选择上发生了“独资化”的倾向。与此同
时,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商占股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表3.5反映的是在过去几年全
国范围内投资于电子工业的跨国公司占股结构,它反应了投资于中国电子工业的跨国
公司提高占股比例的基本趋势。
表3.3合同外资中合资经营方式与外商独资经营方式比较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挫鱼直接墼凳
外资项耳数
金额(个)
58,124 48,764
虫赴金童垒些
外资所占比项目数所占比
金额例(%) (个) 例(%)
29.128 50.11 34.354 70,45
赴赢独琶企业
帕金额震慧臀荔赭例(%) (个) 例(%)
15.696 27.oo 8.692 l 7 83
54,003 64 72 30,456 27.33 18,975 22 72
+1-7月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0-2002)和中国商务部网站资
弘弛加他踮船鼹科∞舶
一L殳i&豇乱吼t
i 嚣盏篙篡嚣
9毋5石一2
m
J
J
¨∞引:窨竹为∞蚰筋拍硝始%¨们如"以∞” 4
,3
6
7
1
O
4
2
7
强”引鸵柏钉"弘挣∞ “”∞断蛄弛卵∞盯裙2
帅鲐勰●7
O
鲐扣"拍"”诣靳乏}傩盯北们柏弘弛”篮船鸵印铂∞“罢昌四如¨”∞ 巩地k邺引加邸∽邸8,舳4
吼&k
^仉屯k吼矗玉丘屯玉扣n拍叭蚰峙钉加"稻m吼玉吼以&五
0
2
6
4
2
3
O
5
8
1
8
8
7
0
3
2
8
9
6
7
6
2
2
0
l
2
刍k玉L五L五吼五吼3,7●
6爱9
7
5
5
4
6
6
8
5

蔓!

愀蜥蛳m愀㈣姗删撕嬲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35.05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14.2 ,而其中以跨国并购实现的外资仅比2001年
增长了1% (中国商务部,2003)0
由此 , 可 以看到,跨国公司在投资进入中国时,在建厂方式上更倾向于新建
企业,也就是绿地投资(Greenland),而不是像世界范围内那样广泛采用的跨国并
购投资。
3.3 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独资化”倾向
在跨 国 公 司投资进入中国的股权选择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外合资经营
和外商独资经营两种进入方式占据跨国公司对我国总投资项目的80%左右,其中中外
合资占主导地位。但是,从1995年开始,外商独资在投资项目和合同金额上的增长速
度开始大幅提高,并分别在1997年和1998年超过中外合资(见表3.3).最终,从2000
年开始,外商独资在实际利用金额上也超过了中外合资(见表3.4)。这些数据揭示了
跨国公司在以直接投资方式进入中国的股权选择上发生了“独资化”的倾向。与此同
时,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商占股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表3.5反映的是在过去几年全
国范围内投资于电子工业的跨国公司占股结构,它反应了投资于中国电子工业的跨国
公司提高占股比例的基本趋势。
表3.3 合同外资中合资经营方式与外商独资经营方式比较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外国真接投资中外合资企业
年份
外资
金额
58,124
111,43
6
82,680
91,282
73,276
51,004
5么132
41,223
62,380
69,195
82,768
59,171
项目数
(个)
48,764
所占比
例(%)
50.11
项目数
(个 )
34,354
所占比
例(%)
70.45
外资金额
15,696
所占比
例〔%)
27.00
所占比
例(%)
17.83
83,437 55,175 49乃1 5 4,003 64 7 2 3 0 .45 6 27 3 3 1 8,9 7 5 2 2 7 2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 1-7月
47,549 39,355 47.60 27,890 58石6 2 1, 472 2 5.97 1 3,007 27.36
37,011 38,839 42.55 20,455 55之, 33,601 36.81 11,761 31.78
24,556 31,877 43.50 12,628 51.43 2 6,810 3 6.59 9 ,062 39.10
21,001 20,726 40.64 9,001 42.86 17,658 3 4.62 9 ,602 45.72
19,799 19,227 36.88 8,107 40.95 2 1,739 4 1.70 9, 673 48名6
16,918 13,515 32.79 7,050 4132 20 ,706 50.23 8 ,201 48.48
22,347 19,648 31.50 8,378 37.99 34,309 5 5.00 1 2,196 54.58
26,140 17,536 25.34 8,893 34.23 4 2,999 6 2.14 1 5,643 59.84
34,171 18,502 2235 1 ,03 80 29.87 5 7,255 6 9.18 2 2,173 64名9
22,245 13,608 22.09 6,824 30.68 4 2,260 7 1.42 14 ,504 65.20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0-2002)和中国商务部网站资
_ 一..~~~~~~~~钾钾钾,,,,碑,
3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3.4 实际利用外资中合资经营方式与独资方式比较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外国 直 接 投资
外资}司LL增外资
金额长(%) 金额
11,007 152.11 6,115
27,515 149.98 15,347
33,767 22.72 1 7,933
37,521 11.12 1 9,048
41,725 11.20 2 0,755
45,257 8妈19,495
45,643 0.46 18 ,348
如,319 -11.32 15,827
40,715 0.98 14 ,343
46,818 15.34 1 5,739
52,743 12.51 14,992
33,354 26.83 9,125
中外 合资企业
所占比同比增
例(%) 长(%)
55.56 —
55.78 150.97
53.11 16.85
50.85 6.38
49.74 8.79
43.08 -6.07
40.36 -5.88
39.26 -13.74
35.22 -9.38
33-57 8.82
28.42 -0.75
27.36 21.59
外资金额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520
6,505
8,036
10,317
12.606
16,188
16,470
15,545
19,264
23,873
31,725
21.473
外商独资企业
所占比同比增
例〔%) 长(%)
22.90 110.66
23.64 158.13
23.80 23.54
27.50 28.38
30.21 22.19
35.77 28.42
36.22 1.74
38.56 -5.62
4731 2 3.92
50.93 23.93
60.15 32.89
64.38 33.52
"1-7月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0-2002)和中国商务部网站资料
表 3.5 部 分省 市利用外资金额及其占总投资的比例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1990 1993 1995
地区
利用外资
金 额
占总投资比
例 (%)
利用外资金

占总投资比
例(%)
利用外资金

占总投资比
例(%)
北京市
天津市
辽宁省
_t海市
江苏省
陕西省
3704
1215之
8284
4100
423
39名
48.1
19石
31.8
28
50
114471
3757
49341
6480
1844
55】
49.1
38.5
42.75
40
42
资料来源:王洛林.中国外商投资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Lli版社,2000年.
事实上,除少数的国家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不能占多数股权的行业如汽车行业外,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时多数采用独资或控股方式。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投资研究中
心对世界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所作的调查报告,在重庆26家世界500强外资投
资企业中,外方注册资本为53.1 ,中方注册资本为46.9 ,从总体上看,外方占有
控制地位。在天津,由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企业有120个,其中,外商独资企业48
个,占40%;外方控股的合资企业有51个,占42.5%;双方股权相等的有12个,占
100/ ;中方控股的合资企业有9个,只占7.50o, 而外商独资和外方控股企业合计高达
82.5 。即使在投资时由中方控股的企业,在以后的增资扩股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增
加了外方的份额。根据上海对48家增资的外商投资企业所作的统计,其中20家的外
商所占股权比例上升,而且,外方控股的企业在增资过程中股权比例进一步上升的有
14家。在深圳,中外合资企业在设立之初,中方和外方的股权比例一般差距不大,在
3a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企业发展过程中,外方不断增资扩股,所占股权比例不断上升,目前世界500强企业
在深圳的合资企业中,大多数已经是外方控股企业(《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0),
2000191).
3.4 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集聚倾向
在跨 国 公 司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对特定地区和特定行
业的集聚现象,这表现为对东部地区(见表3.6)和对工业的集聚(见表3.7).
由于 中 国 的对外开放是率先从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依次推进的,因此,20
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中国的外商投资高度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魏后凯、贺灿飞、
王新,2002 `80')a 1984年,东部地区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占全国各地区的
96.73),其中,广东省占73.42,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仅占1.19%和2.08%(见表3.6)0
虽然进入80年代中期以来,东部地区外商投资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而多年来其总体水
平仍持续在87%的高水平上,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实际利用的外商投资仍高度集中在
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面积占全国的83.4%,人口占全国的近60%,而实际利用的外
商投资仅占12%左右(魏后凯,2003181)o
表3.6 历年来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地区分布
,.森G投资金额(万美元) 地区分布(%)
地区合计}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1983-1991
1992-2001
1983-2001
57655
88546
132061
174165
178273
314973
343733
343615
442583
1100402
2734174
3326765
3721549
4147007
4637439
4719149
4145307
4204386
4831353
2075604
37567531
39643135
53579
85650
118399
150805
157898
274101
310703
320133
409221
1004650
2388799
2922005
3264139
3653815
3993650
4133417
3649131
3702825
4243734
1880489
32956165
34836654
647
1050
6903
13336
8233
22818
19738
13832
19817
74993
242799
261269
342936
392417
485248
448377
382167
379246
444388
106374
3453840
3560214
3429
1846
6759
10024
12142
18054
13292
9650
13545
20759
102576
143491
114474
100775
158541
137355
114009
122315
143231
88741
1157526
1246267
92.93
96.73
89.65
86.59
88.57
87.02
90.39
93.17
92.46
91.30
87.37
87.83
87.71
88.11
86.12
87.59
88.03
88.07
87.84
90.60
87.73
87.88
1.12
1.19
5.23
7.66
4.62
7.25
5.74
4.02
4.48
6.81
8.88
7.86
9.21
9.46
10.46
9.50
9.22
9.02
9.20
5.12
9.19
8.98
5.95
2.08
5.12
575
6名I
5.73
3.87
2.81
3.06
1.89
3.75
4.31
3.08
2.43
3.42
2.91
275
2.91
2.96
4.28
3.08
3.1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说明 : 东 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1、一东、
广西和海南等12个省、区和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
河南、湖北和湖南等9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陕西、甘肃、青海、
新疆和宁夏等功个省、区和直辖市;重庆直辖市列入四川省计算。
资料 来 源 :魏后凯,《加入WTO后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变化》,《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从产 业 分 布来看,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总体上以第二产业为主,1979-1991年间,
其协议金额占累计协议额的比重为63%;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上述比重分别为24%
和13%。此后。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起伏较大,但始终分居第一、二位;第一产业
所占比重总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
从行 业 分 布来看,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行业分布较广,但工业项目占绝对优势。1979
-1994年间,我国己批准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中,工业项目占74%,房地产、公用事
业和服务业项目占14.3%,基础设施项目占8.8%,农、林、牧、渔及水利业项目占2.5%a
1995年,工业项目数占74.8%,房地产、公用事业和服务业项目占8.8%,商业饮食和
物资供销业占5%,建筑业占2.6%,农、林牧渔和水利业占2.4%,科、教、文、卫、
体和社会福利业占1.7%,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占0.7%,其他占4.0%0
19% 年 工 业项目数占74.4%,房地产、公用事业和服务业项目占8.0%,商业饮食
和物资供销业占6.7%,建筑业占1.6%,农、林牧渔和水利业占3.3%,科、教、文、
卫、体和社会福利业占1.3%,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占0.8%,其他占3.9%0 1997-2002
年的情况见表3.7.
从这 些 资 料来看,历年来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在行业分布上工业行业始终占
绝对地位,外国对华直接投资发生了对工业行业的集聚。
一一一.一- 一一.- -一一一- 一一一.~一心~-一一- - 一
3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呵仁
丝宝e
扣份
P
M
N
NNN
Wr
OO a

rJ
心二
‘二
广d
O叁N壬
NVOOC
WbONOOhOiONOO
N

东裱
IL 0"
4R OV
《〕
N
李p

户切
r
N OaOdrr鬓鑫
蒸夔
0
竺q叁00j

呵,
兰术
犯‘ 辱遥a三a鑫0艺{蒸
TNM馨nrRO C Nd
叔,
血令
肾 v hNNN巍
NN N
M
噢二
士3 e
勺~

《心


,. ,
NabN寡
N
1
OO一U

8亡J
hN羹
tV
圣CON三NO
O
呈I!V

象国

dQ nb冬奏heoard鑫
nNby ’NOnC

r杯

OONh冬墓NbN
M
Mr
C

7
a
C

Or
咧二
二i e
祖~
7
Ib墨00hnv0O艺一N7
Wc0O.PbPNPMtQnN T三
概。
叮令
肾甘Wnr哭nNmEO字竺0
翌e
犯一
n
N
b
d

M
Vn
O

Cf}7

O

C匀
卜刀
N
rh三NON委
O

OON



r勺

a
r
寸0eaaVeaQ夔
WNhN

众异
L 州
4I O
(霎)0W}{
护 刀
C二
,宁rM奎
最r圣M蒸OOOO

械八
王 e
粗~


rfJ

V7

GGC

壑个
口刀七
肾 v 三O NWNbNM器男双巴呈M VNO+N留蕊次
eo







4
礴N



引护
合二
主石


:目





口已
忿亡之






keR
eef
口兀

























首礴












奚H



引智


1四










吹七沮
江口





fil



恤琴

卜一



甲-x


引次
口已
巴二



毒碑
创、卜
,、~
iv
J户
干~
喊洲以”拿研暴明
剧粼葬东(u。‘。叩5苟锐警︶祝留咀小补绷镰巳应于侧哭律斌霉︽鳃计六崭区于︾李卑二瞬兴1要澎
于创七攀斌袱习·
姆巾钊卑名巨告K蜘州烈旧令画匆扮脚002·卜6协1 卜问稍
3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 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建厂方式选择的实证分析
跨 国公 司 在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建厂方式选择时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跨国公
司在进入国际市场选择新建投资方式还是并购投资方式,主要受东道国的相关行业销
售增长率的吸引,在增长率越高的行业,跨国公司越倾向于选择新建方式进入(R.
Mudambi,S .M.M udambi,2 002182b。理论和实证研究还证明,跨国公司经营年限、国
际经营经验、产品销售的地区范围等因素对跨国公司选择投资建厂方式有一定的影响
(Kobrin,19 911"';Ko gut,19 85[143)。 本章在借鉴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外商对我国直
接投资及相关数据对各种影响外商投资进入的建厂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4.1 行业特定因素、企业特定因素与跨国公司市场扩展方式选择
跨 国公 司 对国际市场的投资建厂方式的选择首先是依赖跨国公司自身对国际市
场的扩展方式选择策略做出的(IA y od,J Zi f,1 988['5])。跨国公司的市场扩展方式是
指跨国公司选择集中式经营策略,即把资源集中在主业(MainL ineo fB usiness)和少
数市场上、还是选择多元化经营策略,把资源扩展到多元化经营和许多市场上。
跨国 公 司 在选择其扩展方式时要考虑行业特定因素以及企业特定因素,其中行业
特定因素包括以下两点:
(1 )跨 国 公 司 拟进入的东道国相关行业的销售增长率(用INDGRW 来表示),
它与跨国公司选择多元化经营策略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这表示在进入销售增长率高的
行业时,跨国公司更倾向子选择集中式经营策略;
(2) 跨 国 公 司 拟进入的东道国相关行业的市场竞争力(用CR5来表示),它与跨
国公司选择多元化经营策略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这表示跨国公司在进入市场竞争力越
强的行业时更倾向于集中于主业经营;
通常 , 跨 国公司被划分为市场寻找型、资源寻找型、生产效率寻找型以及战略资
产寻找型共四中类型(Behrman,19811");Du nning,19 86,20001")。这四种类型的跨国公
司,尤其是市场寻找型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受东道国市场的特定行
业的销售增长率和当地市场竞争力的吸引(Grant,19 95;H ood& Y oung,19 79)。一般来
说,如果东道国相关行业的销售增长率高,那么跨国公司就不太可能放弃自己的主业
进行多元化发展。同样地,如果东道国当地的市场能力强,那么就会存在较高的进入
」吕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壁垒,企业也会集中发展主业而不会进行多样化发展。本文中,INDCRW和CRS分
别表示特定行业销售增长率和特定行业的当地企业产值,它们分别被用来衡量特定行
业销售增长率和当地市场竞争力。
跨国 公 司 还应该考虑以下企业特定因素:
(3 )跨 国 公 司 研发密度(用Rl〕来表示),它与选择多元化经营策略之间呈负相
关关系。表示跨国公司在研究与开发上投入越大,就越倾向于集中于主业经营。本文
用跨国公司当年投入研究与开发费用来衡量这一变量;
(4) 跨 国 公 司 技术转让规模(PATT)与选择多元化经营策略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技术转让规模越大的跨国公司,越倾向于集中于主业经营。用跨国公司当年签订技术
协议金额来衡量跨国公司技术转让规模;
(5) 跨 国 公 司 注册经营年限(DT)与选择多元化经营策略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注册经营年限越长,跨国公司越倾向于集中于主业经营。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时必须
登记其注册经营年限,本文使用的样本数据提供了这一信息;
(6 )跨 国公 司 国际化经营经验水平(MULT)I 与选择多元化经营策略之间呈
正相关关系。表示跨国公司参与国际化经营的经验越丰富,就越倾向于选择多元化
的市场扩展方式。由于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经验水平难以量化,对这一变量采用
虚拟变量,来自2000年度世界50强企业的大型跨国公司为1,非世界50强的跨
国公司为。。
4.2 行业特定因素、企业特定因素与跨国公司的建厂方式选择
通常 跨 国 公司在选择建厂方式时会受到以下行业因素的影响:
()1 东 道 国相关行业的行业增长率。东道国相关行业的增长率越高,那么跨国
公司越倾向于选择新建方式进入。
()2 东 道 国 相 关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东道国相关行业的市场竞争力越强,跨国
公司越倾向于选择新建方式进入。
影响 跨 国 公司建厂方式选择的企业因素包括:
()3 跨 国 公 司 的经营年限。跨国公司的经营年限越长,跨国公司越倾向于选择
并购方式进入。
(4 )跨 国 公 司 的国际经营经验。跨国公司的国际经营经验越丰富,跨国公司越
倾向于选择并购方式进入。

 _ .-~~~~~~~,,瑍,瑍,~
39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3 跨国公司市场扩展选择与建厂方式选择的关系
跨 国公 司 的市场扩展方式选择与其市场进入的建厂方式选择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而不是相互独立的。并且,这两个决策之间是有顺序的,通常跨国公司会首先作出市
场扩展方式的策略,随后根据这一决策确定市场进入的建厂方式选择。
假 设采 取 多元化发展策略的企业更倾向于采取并购投资的市场进入方式,而采取
集中式经营策略的企业更有可能采取新建投资的市场进入方式。
4.4
4.4.1
样本数据、实证分析模型与分析结果
样本与数据
本文 使 用 的数据来自《中国对外经济与贸易年鉴》(1998)。这一数据来源也被其
他作者广泛采用(如Hu& c hen,1993188 1,20021'91;Pa n,1996190],Z.We i,20001911)。 该年鉴包
括了截至19%年原外经贸部批准设立的大型外资项目共1032个,其中具体数据信息
包括企业名称、企业所在地、经营范围、经营年限、总投资额、项目注册资本、外方
投资总额及建立方式等。由于服务业及农业的地区数据难以获得,这些行业中的企业
因而被排除在外。因此,模型中使用的有效样本总数是873。另外,根据《2000中国
外商投资报告》中列举的2000年度世界500强企业名单确认样本中的外商投资者是否
属于其中。除此之外,一些行业变量的数据主要来自以下官方出版物:《中国统计年鉴》
(1995, 1996),《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5, 1996),《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
(1995, 1996)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1996)。这些
数据包括行业增长率,及当地企业产值它们在模型中分别用变量INDGRW, CR5a
4.4.2 实证分析模型
根据 前 文 做出的加上,本文建立了两个模型,在模型(1)中,当企业从多元化
经营中获得的预期收益大于企业集中式经营获得的预期收益时,企业选择多元化经营
策略。也就是说,当企业从多元化经营中获得的预期收益同企业集中式经营中获得的
预期收益之差为正时,企业选择多元化经营:相反地,当企业从多元化经营中获得的
预期收益同企业集中式经营中获得的预期收益之差为负时,企业选择集中式经营。观
察虚拟变量DIVERS: DIVERS=1,表示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策略:DIVERS=O,表示
企业采取集中式经营策略。并且,
‘,目巨,.曰‘.‘.甲,叫,,份,,叮,,.目.,,,阿,,,,,.,,,,目,..‘.目...................,甲,,,,.,.,,..目沁喇户~一
4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DI VER S = F ,( F IR M ,, IN DU STR几) (4-1)
其中 , FIR M。和INDUSTR几分别表示影响企业产品多元化策略的企业相关因素和
行业相关因素。
在模 型 2 中,企业根据对多元化经营策略或集中式经营策略的确定继续作出新建
投资或并购投资的决策,同样引进虚拟变量GRNFLD: GRNFLD=1,表示企业选择新
建进入;GRNFLD=0,表示企业选择并购进入。
GR NF LD = 凡 (F IRM , ,I N DUSTR几,LOCATION,)十ODIVERS (4 -2)
其中 , FI RM,,IN DUSTR几和LOCATION:分别表示影响企业进入方式决策的企
业相关因素、行业相关因素和区位相关因素。DIVERS是虚拟变量。
根据 所 建 立的模型对投资进入中国的873家外商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所获
得的数据,计算机统计得到如下基本结论:
表4.1 跨国公司建厂方式选择的实证分析结果
是否是是是
变量
INDGRVP
CR5
DT
MULTI
nTVFRS
预期符号
+
假设是否被支持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分析结果整理。
根据 这 项 研究关于跨国公司的市场扩展方式选择策略与进入方式的建厂方式选
择策略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而不是相互独立的。其次,在东道国投资的跨国公司如果
从事其主业以外的业务,就会减少其采取新建进入策略的可能性,也就是,采取多元
化策略的企业更有可能以并购的方式进入东道国投资。这一研究结果与Hennart和Park
(1993) ("1的研究结果一致。
实证 分 析 结果显示,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受我国市场的行业销售
增长率的吸引。在我国增长率越高的行业,跨国公司越倾向于选择新建方式进入。同
样地,在我国市场能力越强的行业,跨国公司越倾向于选择新建方式进入。经营年限
越长、国际经营经验越丰富、产品销售的地区范围越广泛的跨国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并
一一~~,............
4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购方式进入。同时,采取产品多元化发展策略的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采取并购的市场进
入方式,而采取扩展主业策略的跨国公司更有可能采取新建企业的市场进入方式。
一,~,,,,,,...山卜,,
4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跨国公司投资进入方式的博弈分析与股权选择的实证分析
鉴于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流入发展中国家外资总额的40%左右(世界银
;-7-,1997),同时,跨国公司的股权结构选择对其盈利状况有着长远影响(Geringer,M.,&
tebert.1991/93];Li,J.,19951941;Nitseh,D,Beamish,p,&Makino,S,,1996[95】:H.Chen,&
压.Y.Hu,20021961),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股权结构选择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就显得十
、重要。
接下来,本章首先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之间存完全信息条
件下和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以及在东道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的进入方式设置和不设置
限制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和东道国政府各自的最优进入策略。然后,本文利用以
1985.1995年期间中国政府批准的873大型家外资项目的横截面数据为基础,运用交
9成本分析方法,考察这一时期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的股权结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l跨国公司投资进入方式的博弈分析
“1.1完全信息下条件下的博弈分析
首先,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假设:
(1)跨国公司的所有产出仅限于在东道国销售;
(2)转让技术诀窍的技术转让费包含两部分,即首次一次性支付的固定版权费
和在随后使用过程中逐年支付的技术转让费。一次性支付的固定技术转让费是个常
数,不影响最优选择,因此可以被忽略;
(3)投资者(合资公司中的外商合赘伙伴或独资子公司)有两种成本,即固定
成本和可变成本,它们构成总成本。同样地,固定成本是个常数,不影响最优选择,
讽此为方便起见被忽略:
(4)还有~些重要因素,如东道国政府保持国民高就业率的愿望、0‘没成本的
作用和滞后现象等,因为不在研究范罔之内,也被忽略。
另外:
r许可证到期期限;
?贴现率;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 跨国公司投资进入方式的博弈分析与股权选择的实证分析
鉴于 流 入 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流入发展中国家外资总额的40%左右(世界银
'T,19 97),同时,跨国公司的股权结构选择对其盈利状况有着长远影响(Geringer,M .,&
lebert,19911931;Li ,d.,19951941;N itsch,D ,Beamish,P. ,&Makino,S. ,19961951;H .Ch en,&
,1.YH u,2 002[96]), 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股权结构选择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就显得十
、重 要。
接下 来 , 本章首先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之间在完全信息条
件下和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以及在东道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的进入方式设置和不设置
限制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和东道国政府各自的最优进入策略。然后,本文利用以
1985-1995年期间中国政府批准的873大型家外资项目的横截面数据为基础,运用交
’成本分析方法,考察这一时期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的股权结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1跨国公司投资进入方式的博弈分析
,.1.1 完全信息下条件下的博弈分析
首先 , 在 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假设:
(1) 跨 国 公司的所有产出仅限于在东道国销售;
(2) 转 让 技术诀窍的技术转让费包含两部分,即首次一次性支付的固定版权费
和在随后使用过程中逐年支付的技术转让费。一次性支付的固定技术转让费是一个常
故,不影响最优选择,因此可以被忽略;
(3 )投 资 者 〔合资公司中的外商合资伙伴或独资子公司)有两种成本,即固定
成本和可变成本,它们构成总成本。同样地,固定成本是个常数,不影响最优选择,
因此为方便起见被忽略;
(4 )还 有 一些重要因素,如东道国政府保持国民高就业率的愿望、沉没成本的
作用和滞后现象等,因为不在研究范围之内,也被忽略。
另外 :
T许 可 证 到 期 期 限;
r贴 现 率 ;
..,..巨.‘‘‘,,巨,,,,,,,,呻‘.一- .~~脚.~..一.向一一~一~- 吮叫.一一一
4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a一 跨 国 公 司 的 占股 百 分 数(决策变量);
(并 且 。< a 5 1。如果a=1,表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采取独资经营,否则它采
取合资经营,或合资与许可证经营的相结合的形式);
.Q 表示技术诀窍转让的单位技术转让费(决策变量):
.。 表 示 固定的单位生产成本;
At )表 示 表示t时间的单位价格(外商投资者的决策变量);
f(P )表 示 价格P的需求函数(假设其一阶导数小于零,即f(p)< 0)
一般 来 说,跨国公司有以下四种市场进入方式:(1)独资形式的直接投资
(WFOEs); (2)技术转让(ELs); (3)合资(JVs),跨国公司不向外商合资伙伴收
取任何技术或诀窍的使用费;(4)合资和技术转让的结合形式(JVLs),跨国公司同
外商共同建立合资企业,并同时向外商转让其专有技术或诀窍[97]。很明显WFOEs和
ELs是两种极端的形式,他们之间的差别在于跨国公司的占股程度,在独资形式的直
接投资中,跨国公司的占股比例是100%,而在ELs中,跨国公司的占股比例是0。因
此跨国公司的最优策略是确定使其利润最大化的a和18值。
通常 来 说 ,外商合资伙伴的最优策略是在跨国公司作出进入决策(确定。和Q值)
的基础上使其利润现值最大化。因此外商合作伙伴的目标函数是:
maxF =(,一。)jot(,一c一/3)f(P )]e-'dt (5.1)
(P- c - ,6)f(P )表示净销售收入。外商合资伙伴的汉密尔顿函数是:
H =( 1一 a )(p 一c一,8)f(p)
外商合作伙伴最优定价的一阶条件是:
(5.2)
中此
其因
H,=(1一。)f(p)+(1一。)(P一c一,6)f '(p)=0 (5.3)
其中下标表示对变量进行偏微分。从公式〔3)中可以得出外商合资伙伴的最优
定价为:
P*=c +,6一f1f,>0 (5.4)
其二阶必要条件是
H。一(‘一。)f[f'+f'+(p*-c一,6)f"I< 0 (5.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其中,ff
2一 ff"l(f')z>0
表示f对p的二阶导数。从公式(5.4)
定价策略仅仅取决于Q,而不是跨国公司的占股比例a
可得:
(5 .6)
中可以看出,外商合资伙伴的
。对公式(5.4)取R的偏导数,
pp=1+1-1+f f "I(f ')Zlp " (5.7)
重新整理可得:
一1一[-2+ff"/(f')Zlpe (5.s)
也就是:
p,二1/[2一ff"/(f721>0 (5.9)
这表明,技术转让费的提高导致价格的升高。
假设 东 道 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的市场进入方式不设限制,并且跨国公司的经营目标
是总利润的现值最大化。因此,跨国公司的目标函数是:
max,T(a,18)一。f([,一。一#)f(p)le-"dt十,fTf(p )e-"dt (5.10)
跨国 公 司 必须决定“和刀的大小。公式(5.10)的前半部分表示跨国公司对投资
企业占股所获得的利润,后半部分表示跨国公司收取的技术转让费。在永久性的技术
转让中,假设跨国公司可以永远获得专利保护,从而获得对所转让的技术诀窍的控制
权,因此,T令。。故,跨国公司所获得利润的净现值是:
二(。,)6)=。F l(p一c一,6)f(p)le-"dt+/3 (}f(p)e-dt ,。 砂v 丈3.11}
={ af( p一 c 一Q )f l+ ff )/ r
为方 便 起见 ,假设在永久技术转让条件下,二(a,6 )= a[(p一。一,8)fI+ 麒。对
如何给定的a值,二对P的偏导数是:
二,(a,f )=a(p,一1)f+a(p一c一,8)fh,+ f+ Qfb,
(1一a)f +fbp
(5.12)
令公式(5.12)等于零,那么,最优技术转让费为:
fl*一(,一。()一f/.l( x ) (5.13)
因为在公式(5.4)中: p*=c+/j一f1f,
因此:
一 _ 一一~~.~-‘~~...........叫,.....目..‘..‘......‘....‘...曰.
4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刀*=(1一a)(p
二( 1一a)(p
* -C一
* -c一
,i)(1/P p)
加,)/p, +(1一“)16一(1一a)f/PQ
(5.14)
整理 得 :
[a+ (1 一a )/ P# ]O =( 1一 “)( P* -c 一f P" )lp , (5 .1 5)
最后 可 得:
,6* = ( 1 一 a)( p一 c 一P ,,Q )/( ap "+ 1一 “) (5.16)
很明 显 , 从公式(5.13)中可以看出,跨国公司的占股比例越大(也就是a越大),
那么跨国公司对外商合资伙伴收取的技术转让费就越小(也就是刀越小),反之亦然。
因此,在没有政府限制的条件下的结果是:
定理 I : 跨国公司不同的进入策略具有以下特点:
)rWF OE> 7r JlZ>‘.且'rJn>)7,,口
这是因为:
把公式(5.
Z(a ) =
13)代入(5.11)式中,整理得:
。(。,,B*)=[a(p一c一fl)+ flf
[a(p一c一,6)+('一a)(p一c一Q)/P"l.f
[(P一c一Ppfl)+(P,一1),6]x[ a + (1 一“)IP,6]f
(P一c一ppf )[1+ (1 一a)(p,一1)l(ap,+ 1一a)][a + (1 一a)lp,]f
(p一。一pa6)f
(5.17)
对 (5.13)和(5.17)取偏导数,分别得:
几 =f l介 , (5.18)
二’(a )= -p ,6f ,6. 二一 fl lf , > 0 (5. 19)
因为 R ( “)是对“的增函数,所以当0<a<l时有:
二二 = 二 (1) >二 (a )= 二爪 >} r (0 )= 二二 (5.20)
对于 每一个固定的a值,;r(a,刀)*二二.1w,是公式(5.10)的最优解。因此可得:
二(a, fl*)=二,二>二,。=二(a,0)
再来 分 析 对东道国而言的最优策略。一般来说,对跨国公司而言,利润越高,税
后利润也就越高,因此无论东道国政府征税或不征税,跨国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进
入策略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如果东道国征收过高的税收,跨国公司可能就不会选择
在该国投资。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利润越高,那么它向东道国政府缴纳的税就越高。
因此,如果东道国政府更倾向于跨国公司选择能带来更多税收收入的进入方式,那么
4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东道国政府就会和跨国公司具有统一的策略。可是,东道国政府能对跨国公司的进入
方式实施限制,从而为该国带来更大的社会总福利的话,该国的目标函数就是:
maxW ( a,f) =
}, a j`'}P(f)一,(f*)}df+( ,一a)(p’一。一x)f (5.21)
其中 , f *= f (P*),表示合资伙伴的最佳生产率。公式(5.21)的前半部分代表
东道国的消费者剩余(见图5.1)。公式(5.21)的第二部分表示东道国当地生产者剩
余。
PriceP
Consumer Surplus
P*
f* f de m an d
图 5.1 东 道 国 消 费 者剩 余
从图 5.1 中可以看出,对于合资iv和独资(WFOE)来说,消费者剩余是相等的。
当然,在独资情况下,当地生产者剩余为零,在合资情况下当地生产者剩余为正。因
此,叽v > WWFO,。从公式(5.4)和图5.1中也可以明显看出消费者剩余随着刀的升高
而下降。同样地,当地生产者剩余则随着fi的升高而下降,因为单位产品的技术转让
费的升高意味着单位产品成本的升高。因此,W(a,灼是Q的减函数。故:
WW FOE = W ( 1,0 ) > W ( al 戊 )= 毗 二 >W ( O,几)=呱(5.22)
其中 , 0< 戏<几。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定理 2: 跨国公司的不同的市场进入方式带给东道国的社会总福利如下:
WJV 1 W W FOE>Win>WEL
从定 理 中可以看出,合资(7V)不仅为东道国的消费者提供了最大的消费者剩
余,而且还使得当地企业能与跨国公司共同分享新建立企业的利润,并学习跨国公司
的管理技能。因此,东道国政府更倾向于跨国公司以建立合资企业的方式进入该国市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场以提高其社会总福利。
比较 定 理 1和定理2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之间的利益有冲突。东道国政
府更倾向于合资方式而跨国公司更倾向于独资方式。通常,如果跨国公司能找到其他
国家投资就不会接受东道国政府的限制,同样地,如果东道国政府能找到愿意以合资
企业的方式进入该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就不会接受跨国公司以独资的方式进入。假设
东道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的进入时的占股比例设置合理的限制,以防止跨国公司以独资
的方式进入该国,同时跨国公司也愿意满足东道国政府的这一需要,并适当调整其对
东道国的进入策略。那么,如果东道国仅仅对跨国公司的占股比例设置上限,那么跨
国公司的最优进入策略就是持有所被允许的最高所有权。因为,二(a)二二(a,O* )是对a
的增函数(见公式(5.19))。如果东道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的占股比例(如。。)和技术
转让费(如几)都设置上限,那么,跨国公司的最优解是持有所被允许的最高所有权,
并收取几和10*中较小的技术转让费。因为,对于给定的“,二(a,灼在P<P*时是
递增的,而在j6>Q申时是递减的。最后,当地企业再根据跨国公司所收取的单位产品
技术转让费来确定产品的最终市场价格(见公式(5.20)).
5.1.2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博弈分析
在不 完 全 信息条件下,也就是当东道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的收益函数不确定时,跨
国公司与东道国合资或独资之间的博弈就变成了不完全信息下的博弈。引入博弈主体
自然 ,它决定跨国公司的收益的概率。假设跨国公司对自己的收益率具有完全信
息,而东道国政府不知道跨国公司的收益函数,仅知道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占股比例
的限制下的收益大于平均利润率的概率。因此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博弈就是
一个三阶段博弈:第一阶段, 自然选择跨国公司收益大于平均利润率的概率;第
二阶段,东道国政府决定对跨国公司的进入设置限制还是不设置限制;第三阶段,跨
国公司决定采取独资(WFOEs)还是合资(JVs)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假设其它
信息为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
在完 全 信 息下的分析中可知,跨国公司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的最优进入策略是选
择独资(WFOE),而在受到限制的时候分两种情况,即在取得高收益(Rh)时(假设
其概率为。),跨国公司选择留在东道国,即建立合资企业;跨国公司在取得低收益(R,)
时〔假设其概率为1一a),跨国公司选择退出东道国市场。假设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收
4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益矩阵为:
表5.1 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收益矩阵
东道国
限制不限制
高 收 益
跨国公司
低 收 益
(8, 8) (10, 6)
(0,0) (5, 3)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那“, ”跨国公司的高收益的概率,>131时,东道国政府选择限制跨国公司的占
股比例;当跨国公司的高收益的概率,<311时,东道国政府选择不限制其占股比例;
而当跨国公司的高收益概率,一11时,东道国限制和不限制对收益没有影“·
定理 3 : 在不完全信息下,东道国政府的最优策略是根据其对于跨国公司的收益的
概率采取行动。
既然 东 道 国政府根据其掌握的跨国公司的收益的概率来采取行动,那么高收益的
跨国公司就会隐瞒其高收益的信息,从而使东道国认为其低收益的概率更大,并因此
选择对跨国公司的占股比例不限制。另一方面,如果跨国公司选择隐瞒起信息,那么
东道国在限制的情况下,会使低收益的跨国公司退出市场,从而减少了3单位的收益,
而采取限制仅使东道国从高收益的跨国公司那里多获得了2个单位的收益。同时市场
上剩下的高收益跨国公司仍然会隐瞒其收益,使东道国仅能获得3个单位的收益,而
不是在不限制情况下的6个单位。因此,在跨国公司选择隐瞒信息的条件下,东道国
政府的最优策略是不限制跨国公司的占股比例。
定理 4 : 在不完全信息下,跨国公司的最优策略是隐瞒其高收益信息,从而获得最
大收益。
定理 5 : 在不完全信息下,东道国政府的最优选择是不限制跨国公司的占股比例。
在选 择 不 限制的条件下,东道国政府可以通过吸引更多高收益的跨国公司进入其
市场的途径来增加收益。这些途径包括,改善东道国的投资环境来提高跨国公司的收
益,从而吸引更多高收益的跨国公司的进入等。
从以 上 分 析可以看出,在完全信息下,如果东道国政府不对跨国公司的进入方式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作出限制,那么,跨国公司的最优策略是选择独资的方式进入。如果东道国政府对跨
国公司的进入方式设置一定的限制,那么跨国公司的最优策略是保持东道国政府所允
许的最大股权。在不完全信息下,东道国政府的最优策略是不限制跨国公司的股权,
跨国公司从而倾向与选择建立独资企业。
5.2
5.2.1
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股权结构选择的实证分析
假设与方法
交易 成 本 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考察跨国公司占股偏好的影响因素(H.C hen,& M.Y
Hu,2002t9s'), 然而,较少有研究的针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巨大潜力市场
的发展中国家的占股偏好(主要包括DorenC hadee& F .Qiu,20 01199 1, H.Zh ao,G z hu,
1998,100,的研究)。目前国外更多研究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的情况;研
究发展中国家的更多是集中与泰国,印度等国。
本文 拟 以 1985-1995年期间中国政府批准的873家大型外资项目的横截面数据为
基础,运用交易成本分析方法,考察这一时期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的占股偏好及其影
响因素。选取这一期间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这是中国吸收外资迅速增长的一个时期。
没有选取19%年以后的数据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微观数据难以获取。这是
本分析的缺陷之一。
根据 交 易 成本理论,跨国公司的占股偏好就是跨国公司对目标市场的控制程度的
偏好(Anderson & Gatignon,1980013)。跨国公司对市场进入的选择决策是综合考虑了
各种影响因素后得出的净结果。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跨国公司占股偏好的决定因素可
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是指跨国公司的专业性资产(proprietary
assets ),它包括公司的专有知识、专有产品、品牌、产品细分和营销技能等等
(Williamson,1975,1985;B uckley&Gatignon,1986;Hennart,1988)。外部因素是指东道国
市场的规模和潜力(Agrarwal& R amaswami,19 92;B uckley& C asson,19 96)、文化差异
(Anderson&Gatignon, 1986; Erramilli, 1991; Agrarwal, 1994).资金密集度(Hill&
Kim,1988)和合作年限(Shan,19 91;Pa n,19 96;Le ung,19 97)。交易成本理论的主要思
想是通过分析上述影响因素公司对将要进入的目标市场的控制度,选择最佳控制度的
进入模式或占股比例,从而达到交易成本最小化和长期效率最大化。
首先 , 交 易成本理论认为,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存在,市场会出现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失灵,而市场失灵产生交易成本。由于公司在转移专用性资产时存在较高的成本,使
得公司有了内部化市场的动力。因此,跨国公司在向国外转移专用性资产时更倾向于
选择较高控制程度的占股结构(HaiyangC hen& M ichaelY H u,2002)。 同时,传播风险
(di sseminationr isk)也应该在考虑之内,尤其是在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对较弱。
其次 , 东 道国市场的规模和潜力影响跨国公司的占股偏好〔Buckley&Casson,
1996['121 )。东道国市场规模的潜力越大,跨国公司内部化的利益越多(Agarwal&
Ramaswami,1992 )。因此,在进入具有较大规模和潜力的市场时,跨国公司更倾向于
选择较高控制程度的占股比例。事实上,中国一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
国家。中国在1985-1995年间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9.2%。当然,新开放的中国市场存
在不完全竞争的现象,同时也存在潜在的政治和经济风险。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这些
都会影响跨国公司的占股偏好。
第 三个 因 素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指东道国和目标国之间在语言、价值观和信
仰、生活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文化差异越大,跨国公司越难实施其管理策略,并要
花更多的时间来适应这种差异。这一点在中国尤为明显。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的直
接投资总额占我国吸收外资总额的44.91%(原中国外经贸部,2001)就很好的说明了
文化差异对我国吸收外资的影响。
第四 , 对 跨国公司而言,较高的资金密集度要求企业扩张需要更高的资源承诺
(re sourcec ommitment)。这种承诺不仅制约了企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同时还增加了
企业面临的商业和政治风险(Contractor& L orange,19 88;Hennart,19881io31)。因此,当
投资规模越大时,跨国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合资方式或较低控制程度的占股比例。
第五 , 经 营年限越长,跨国公司就有了越多时间收回投资并最终盈利。因此,跨
国公司更容易选择较长的合作年限。在中国,外国投资者在向原外经贸部(现商务部)
申请某个投资项目时必须指明合作年限。在合作年限结束时,外商必须向原外经贸部
〔现 商务部)重新提出申请才能予以登记,否则外商必须停止其经营。因此,在中国,
合作年限与跨国公司的进入方式选择也是紧密相关的。
交易 成 本 理论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最有影响的进入方式选择理论。该理论所分
析的影响因素对解释不同的进入方式,以及制造业的公司和服务业的公司都十分有效。
但是这一理论忽略了公司战略的对策的影响,不能解释单个决策本身并不能解决交易
成本最小化的问题。然而,在中国,对同一个跨国公司在不同地区的时期上的多个决
策的微观数据难以获取,因此本文所使用的数学模型中仅包含上述影响因素。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2.2 模型
为了 方 便 进行简单线形回归分析,所有变量进行了取对数的处理。最终的回归模
型如下:
Log (O W N)二13o+ 日llo g(RGROWTH)十日21og(IGROWTH)
+ 03 1og (D U R)+ S4 1og(INVEST)+ 05 1og(EDUC)+ S6 1og(ADV)+a
其 中, O WN表示外资占股比例;RGROWTH表示地区增长率,它由各地区按不
变价格计算的工业增加值比工业总资产计算得来;IGROWTH表示行业增加值,它由
各行业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工业增加值比工业总产值计算得来的;DUR表示合作年限;
EDUC表示各地区教育程度,它有各地区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得来,由于在我
过文化差异数据难以获得,这一变量用以替代文化差异。实际回归过程反映这一变量
对模型总的拟合优度有一定贡献,故保留在模型中;ADV表示不同进入方式的企业广
告费用对销售额的比率,这一比率用以反映企业在其营销技能和品牌度上的投资力度。
os是回归系数;a是扰动项,并假定它呈正态分布。
5.2.3 样本与数据
本文 使 用 的数据来自《中国对外经济与贸易年鉴》(1998)。这一数据来源也被其
他作者广泛采用(如Hu & chen,1993,2002; Pan,1996,Z.Wei,2002)。该年鉴包括了截至
19% 年原外经贸部批准设立的大型外资项目共1032个,其中具体数据信息包括企业
名称、企业所在地、经营范围、合作年限、总投资额、项目注册资本、外方投资总额
及所占比例等。由于服务业及农业的地区数据难以获得,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因而被排
除在外。因此,模型中使用的有效样本总数是873。除此此外,一些行业和地区变量
的数据主要来自以下官方出版物:《中国统计年鉴》(1995, 1996),《中国工业经济统
计年鉴》(1995, 1996),《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1995, 1996)以及《中华人民共
和国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1996).
5.2.4 分析结果
本文 使 用 SPSS1 1.5版本的统计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了横截面分析。在以上变量
间未发现多重共线形。见表5.1。同时,没有发现异方差性的问题。
表 5.2 列 举了回归结果及各变量回归系数的预期符号。在6个变量中有5个变量
.州..........月...........月‘....目.目山‘‘...巨..,.目.,,
5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回归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相符。模型的F统计量显著。模型的R平方值是0.267,说
明数据对模型基本拟合。
表5.1 均值,标准离差和各回归元间的相关系数
4
-0.01
0.01
0.08
0.09
0.18
0.13
0. 01
0.14
-0.06
0.0 2
0. 08
0. 07
3-1510
变量 均值
1.R G R O W TH -.0.5651
2.I G RO W T H -0.5449
3.D U R 1. 4324
4J N V ES T 3 .3374
5.E D U C 0. 3374
6.A D V 0. 57 97
说明:所有变量均采用对数形式。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标准离差2
0.0517
0.1090
0.2270
0.1900
0.2907
0.0579
0.00 -0.
-0
表5.2
变量
跨国公司占股比例决定因素的回归结果
预 期符 号 实际结果
RGROWTH
I ROWTH
DUR
INVEST
EDUC
ADV
R Square
F Statistics
0.0056(0.597)
0.0374*(0.159)
2.4330***(6.496
0.8870** ( 2.047)
-0.5661**(-2.539
6.0582***(8.262
0.267
26.279(p<0.01)
说明:括号中为t统计量。
*. 1%水平上显著。
*5 %水平上显著。
*10 %水平上显著。
资料 来源:作者根据分析结果整理。
5.2.5 结论
从以 上 结 果可以看出:
(1) 地 区 增长和行业增长与占股偏好之间虽然反映了预期的符号,但这种影响
仍然是不明显的(t值只有0.597和0.159)。这一研究结果同其它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见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Hu&Chen.1993, 200211041)0
(2) 跨 国 公 司 的占股偏好受项目投资总额和合作年限的影响很大。其中,在5%
的水平上,INVEST对占股偏好的影响是显著的(t-2.047)。在1%的水平上,DUR对
占股偏好的影响是显著的(t-6.496)。这表明,在一些合作年限长的大型项目中跨国
公司具有较高的占股偏好。这一结果同Pan,1996"0";H.Zhao&G.Zhu,1998EII61;Hu&
Chen,2002}"']的研究结果一致。
(3) 在 地 区 居 民受教育状况与跨国公司占股偏好间发生了与预期符号相反的符
号。这可能来自两个原因。首先,地区居民受教育状况对文化差异的解释力有限。事
实上国外有些研究由于台湾与内地文化的同源性,从而用台湾的数据来取代内地的数
据来研究内地与跨国公司母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不过,既然台湾的数据在内地同样无
法取得,同时,由于内地居民受教育状况这一变量的加入改善了模型的总体拟合优度,
所以这一变量最终被保留在模型中。其次,我国吸收外资较多的省市如福建、江苏、
广东等地由于低廉的劳动力而出现了劳动密集型的外资企业聚集,而这些地区的居民
受教育状况较差。
(4 )广 告 费 用 对销售额的比率与跨国公司占股偏好间存在预期的相关关系,这种
关系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表明,在品牌度和营销技能上投资较高的企业更倾
向于 选择较高控制程度的进入方式。这一点反映了投资于中国的跨国公司对传播风险
的顾 虑。
跨国 公 司 在东道国究竟具有怎样的占股偏好,取决于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与跨国公
司 的基本特征。
从东 道 国 的角度来看,它们为了加强对跨国公司的控制,总是要求获取一定程度
的股 权,以防止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滥用权利。当然,在东道国极端缺乏资金的时候,
它们也会采取欢迎跨国公司全额投资新建企业的做法。此外,当东道国国内的企业数
量过 少,市场结构为垄断或垄断竞争结构时,东道国也会欢迎跨国公司采取独资的方
式进 入本国市场,以达到增加市场竞争的目的。最后,正如在发达国家出现的那样,
发展 中国家东道国也对外国企业采用合并、收买的进入方式持敌视态度,因为东道国
还担 心跨国公司会把购买本国企业作为取得东道国技术的手段。
在中 国 改 革 开 放的初期,对于那些想要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来说,它们面临
着很 大的不确定性,从而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当然其潜在的收益也是很可观的。这种
不确 定性表现在:第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不明确的,到底是像前苏联和东
欧国 家那样去完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体系,还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
5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或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些都是不明确的。第二,社会经济活动所必需的基
本法律不存在,市场本身有极不完全,各种要素市场基本都存在政府的管制。第三,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后的闭关锁国政策,整个社会的经济
行为规则与国际不接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准则不能直接
应用于中国,所以,对跨国公司来说,它们也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所有以上这
些不确定性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学所说的不完全性。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进入中国
的跨国公司为了降低风险、取得赢利,就只有选择中外合资或合作的投资方式。这样
做,跨国公司虽然不能独占在华投资的全部收益,但是却能大幅度地降低在华投资的
风险。因此,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只要采取中外合资或合作方式所产生的风险收益大
于股权分享所造成的股利损失,那么它们就会倾向于选择与中方合资或合作的进入方
式。
另外 , 处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与管理等经济资源,急需引
进外国资本来突破以上各种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定的
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政府并不打算退出市场的经济活动,也不打算放弃
对企业所有权的控制,公有制经济必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这样的改革目
标与改革的主导思想决定了对于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必须进行所有权的控制。
但是 , 合 资或合作企业并不是一种稳定的企业形态,因为存在于合资或合作企业
中的合作双方由于信息和知识的不对称,并不存在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对于前面所
讨论的纳什均衡的形成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纳什均衡的实现要以对策的规则达
成协议为前提,这项协议达成以后任何参与对策的人都需要遵守,也就是说他们都不
能选择协议之外的某种策略;第二,所有参与对策的人信息都是对称的,从而对改变
策略的后果是清楚的;第三,对策博弈的次数是有限的,事实上,中外合资或合作的
企业并不满足以上这些条件。首先,在中外合资或合作的企业中,跨国公司这一方并
不遵守对策协议,它们经常利用转移定价策略来破坏原有的对策协议;其次,跨国公
司之所以能够改变在合资或合作企业中的对策协议,关键在于它们拥有信息优势,也
就是说,什么样的定价转移了利润,什么样的定价没有转移利润,这种信息对于中方
来说是难以认定的;最后,在重复的合作博弈中,由于跨国公司既有转移定价的信息
优势,又有中外双方学习竟赛中的学习优势,这就使得博弈的结果变得越来越有利于
跨国公司。
从中 国 的 投 资 环境来看,1991年以后,特别是1997年以后,跨国公司在中国所
处投资环境发生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政府对外方控股比例限制有了逐步放宽。
5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5年国家颁布了《外商投资企业控股公司法》,为跨国公司整合在华投资企业提供
了法律上的依据。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随后,针对形势
发展需要,2002年又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进一步放宽了对外商投资的
股权比例限制,取消了独资企业与合资企业在税收、汇率等方面的差别政策,对独资
企业经营领域的限制也进一步放宽,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政府对独资
企业的限制进一步弱化,独资企业获得了更大的空间。二是市场发育更趋成熟。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解决了中国政府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困惑。中国明确将经济体
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产品市场更趋成熟的同时,劳动力市
场和资本市场经过10余年的发展,也渐趋完善。到2000年底,中国股票市场市值已
达GDP的50%以上。其次,连续20年保持GDP接近10%的增长,使中国的市场前
景更加广阔。再次,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在沿海开放的基础上,从1992起实现
了沿江(长江)、沿线(陇海线、兰新线)、沿边(边境)的全面对外开放格局。
三是 “国 家风险”进一步降低,海外对中国信心不断增强。据1999年9月《财
富》杂志的调查报告,95%的跨国公司将中国视为未来5年的最理想的投资地区,而
在尚未来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中,计划5年内来华投资的占63%0
四是 相 当 一 部 分合资企业,经过10年风风雨雨的发展,暴露出内部交易成本不
断上升的问题。由于合资双方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导致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内部协调。合资企业中总经理由中外双方轮流坐庄的现象,
就说明了问题。近年来合资企业解体的案例屡见不鲜。如宝洁公司在中国北京和广东
的两家合资公司,由于合资双方在产品市场定位等方面分歧日益加大,最终导致中方
退出合资企业。如中韩合资三星电子有限公司,1993年创建之处,双方各占50%股份。
1996年由于录像机市场萎缩,公司开始亏损,中方于1997年撤掉大部分资金,目前
韩方股份比例已高达91.5%。投资环境的这些变化都会导致跨国公司对独资或多数股
权的偏好。
从跨 国 公 司 的 角度来看,是否持有无形资产,如生产的专利或技术、经营管理经
验和 商标等,对跨国公司的占股偏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历史上来看,美国的企业在
进入 东道国市场时,一直偏好建立拥有全部股权的子公司,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关键
狗决 策并保护其技术专利权。由美国的例子可见,只要跨国公司拥有各种各样的可以
带来 企业优势的无形资产时,它们就会选择独资新建企业的方式进入东道国,这时,
以知 识资本的形式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无形资产可以很廉价地转移至国外的子公司,同
5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时又可以阻止东道国的投资者分享由这些无形资产所带来的垄断利润或租金。跨国公
司在拥有企业优势时,之所以采取独资而不是契约投资的原因还在于,后者要承担代
理成本,而前者则可以避免这种代理成本。由于无形资产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以契
约投资的方式与东道国合伙人共同建立合资企业,将会导致知识型的无形资产迅速扩
散,即东道国的企业通过“边干边学”成为跨国公司的竞争对手,从而出现代理成本
问题。因此,为避免这种成本损失,选择独资企业投资方式是拥有企业优势的跨国公
司的常用做法。
同时 , 在 中国投资环境发生明显改善的情况下,跨国公司母公司的经营思路和管
理手段也发生了巨变。一是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推行全球统一化战略,强调母公司对
子公司的控制权;二是交通通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提高了营运效率,
降低了监督成本,母公司的管理能力大大增强。同时,全球范围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
风起云涌,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空前提高,国家壁垒日益弱化,给跨国公司母公司实
施全球一体化战略提供了可能。
在宏 微 观 两 方 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跨国公司纷纷整合在华投资企业。出现了一
个新现象,即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设立地区性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统筹在
华业务。
一一一一~目- 一一一,- 一一~一晌一一一- -
5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 跨国公司投资进入的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
根据 前 面 的分析,跨国公司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上,发生了明显的对特定
地区和特定行业的集聚现象,这表现为对东部地区和对工业的集聚。根据Head和
Ries(1996)的实证研究,前期外国直接投资对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
LeonardK .C heng和YumK .K wan( 2000)则设定外国直接投资的动态调整模型,分
析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决定因素1[081。许罗丹和谭卫红则发展了LeonardK .Ch eng和
Yum K. Kwan (2000)的动态模型,结合了邓宁的区位优势理论,对外商直接投资集
聚效应作了分析[109]。本章在借鉴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拟根据2000年进入中国的外商
投资企业的地区和行业选择情况考察地区市场容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基础设施建
设水平、地区工资水平、地区性优惠政策等因素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区位选择的影响,
并且考察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前期投资对其区位选择的集聚效应是否存在。
6.1 区位因素与外商直接投资
根据 邓 宁 的区位优势理论,影响外国直接投资引进的因素包括:(1)地区经济发
展情况;(2)地区市场容量;(3)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4)当地的工资水平;(5)
当地政府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
邓宁 的 区 位理论又指出,根据我国直接投资的不同类型,相同的因素对不同的投
资类型的影响是不同的。例如,出口导向型的直接投资更看重当地低廉的生产及运输
成本;而市场导向型的直接投资则更注重当地市场的潜力和当地居民的需求。
投资 东 道 国的国内市场容量用外商直接投资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发展
情况则用GDP的水平衡量;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衡量,选取了交通运输线路综合密集
度,即(铁路营运里程+公路里程+内河航道里程)/国土总面积。
我国 对 外 商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集中体现在税收优惠、信贷放宽、优先获得进出
口权及外汇使用的优惠政策等方面。这些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建立经济特区、经济
支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等战略进行。所以就我国政府针对FDI的
优惠政策,选用中国设立的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经济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地区作为代理变量。研究表明,这种优惠政策有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Head
&R ies,19 99[.10];W ietal,19 99)。根据中国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程度的吸引FDI的优惠政
5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策,设定虚拟变量,确定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经济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地区等地区为I,非以上地区为0.
6.2 数据来源、模型及变量定义
有关 外 国 直接投资的数据来自《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有关消费水平、GDP
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工资水平等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有关优惠政策及地
区等资料来自《2000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以上 分 析 了影响外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的因素,外国直接投资的引进数量是这
些变量的函数,即:
In FDI二=ax。+E;,
在局部调整模型思想的基础上,设定影响
国截止到t年从i国(地区)引进的FDI总量
量。
(6 .1 )
FDI存量的动态模型。假定FDl。为中
FD几为中国相应的FDI理论均衡需求
FDI/;FDI;,,一( FDI` FD I几 ;,) A
0< A < 1 (6 .2 )
也就 是说一国引进的FDI总量的百分比变化与FDI二与FDI;,_、的比成比例。整理
(2)式可得:
InF D I ;,= AI n F DI不+(1 一A)In F DI;,_, (6. 3)
(3) 式 右 边体现了FDI的集聚效应,也就是己引进的FDI吸收更多的FDI的能力。
集聚效应意味着FDI;,是FDI,的增函数,并且如果无论FDI;,的水平如何,集聚效应都
很强的话,在没有一般均衡约束的条件下,如资源约束、外部经济约束等,FDI,将会
是0或无限大。但在该局部调整均衡模型中,假定FDI“影响自己未来的量,而不是影
响FDI,,。也就是说
1)式代入
InF DI;,
FDI受其他变量的影响,有自己的均衡的水平。
(6.3)式中,可得:
=(1一A)In F D1;,_,+ Aas;,
x。为市场容量、经济发展情况、基础设施、
设定计量回归方程如下:
(6 .4 )
工资水平、优惠政策的组合。
佰电此
把其因
户.........卜.叼曰口.
59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ln( FD 1;, )= C + ( I + a )ln (FDI;,-,)+ a },ln (GDP/F D 1,)+
aA.z ln( GD P,) + O }A31 n(IN FRA;,)+a A ,ln( WAGE;,)+a A ,In [POL(-I)]+a e
其 中, i 表示国别(地区),t表示时间。
ln(F D I;,) : 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存量水平的自然对数值,代表外国直接投资
存量水平的增长速度。ln(FDI;,)为被解释变量,其余变量为解释变量。
In(F D I;,_ ,) 当期前1年外国直接投资存量水平的对数,其系数代表外国直接投
资的集聚效应,与被解释变量成正相关关系,以表示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有正的集聚
效应。
ln(G DP / F D I;,): 地区市场容量。从理论上,市场导向型FDI更看重这一因素,
其系数为正,而出口导向型FDI则不能确定。
ln(I NF RA ): 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基础设施包含多方面,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也应有正的影响。本文选取交通运输线路综合密集度来衡量这一
变量。
ln(W AG E ): 工资水平对投资者来说是一项成本,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应有负的
影响。
In[P OL ]: 享受优惠政策的地区会吸引更多外国直接投资,因此优惠政策对吸引
外国直接投资有正的影响。
6.3 回归分析结果
根据 分 析 得出的结果,工资对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不显著,这与Leonard
K.Ch eng(2000)的结论相一致;前期资本存量通过“示范效应”和“推动效应”引起直
接投资的增加,并且也引起相关行业的投资增加,这种影响体现了集聚效应的作用;
另外,交通设施情况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吸引外资有重要影响;而经济发展
对吸引外资也有正的影响。
- ..........曰目.‘....................,月,,,.叫.,................................
6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6.1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区位因素的回归结果
变量预期符号实际结果
In[FDI(-1)]
IR(GDP)
In(INFRA)
In(GDP/FDI)
R Square
F STatistics
0.556(0.086)
0.412*(0.159)
0.825***(0.236)
-0.204**(0.052)
0.8 214
26 .279(P<0.01=
说明:括号中为t统计量。
*** 1%水平上显著。
*5 %水平上显著。
*10 %水平上显著。
资料 来 源 : 作 者根据分析结果整理。
一 一 - 一 -~ 户 , , ,, , , , ., . , . ,. . . . . ,, 目
6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 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与其它进入方式的关系
前面 三 章 分别从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建厂方式选择、股权结构选择和区位选
择的方面分析了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方式选择及其变迁。本章将分析跨国公司投
资进入中国与其它进入方式的关系。从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上来看,跨国公司还可以
选择贸易式进入和契约式进入(如技术协议等),那么,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的贸
易和技术提升有什么影响,这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本章 第 一 节和第二节分别论述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理论和技术提升理论。
第三节概括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回归分析对于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
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定量验证。第四节首先介绍了我国技术引进的基本情况,对跨
国公司投资进入我国的技术提升效应作了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跨国公司对我
国的研究与开发本土化这一新现象作了分析。
7.1 跨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的理论背景
关于 对 外 直接投资的贸易效果问题,在小岛清之前主要有蒙德尔(Robert.
Mundell)、 施米茨(Andrew.Sc hmitz)、 海尔姆伯格(PeterH elmberger)和拍维斯(Douglas
D.Pu rvis)等人的研究。早在1957年,蒙德尔就在《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一文中提出了他著名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具体来说,
蒙德尔的模型建立在下列假设条件之上:(1)假设A,B两国使用两种要素生产两种商
品。A国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B国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2)两
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各自具有要素优势的商品为对象,即A国生产X商品,X商品在
两国都是劳动密集型商品;B国生产Y商品,Y商品在两国都是资本密集型商品。(3)
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即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4)两国之间存在可阻止要
素流动的障碍即两国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分割的。
事实 上 , 在两国生产要素可充分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要素贸易不可能
对商钻贸易构成完全替代关系。这一点可以用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进行说明。根据H-O
模型,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间生产要素察赋的差异,即各国要素
的相X_稀缺性不同及稀缺变化率不同所导致的要素价格的决定差异。俄林认为,在开
放经济中,域际间因生产要素自然察赋不同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通过要素
6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贸易和商品贸易实现要素价格均等化。完全自由的商品和要素的迅速流动可以使两国
间的要素报酬率(如资本收益率)无论是从相对意义上还是绝对意义上出现一种国际
平均化趋势。
按照 蒙 德 尔的假设条件,如果满足要素均等化这一条件,贸易与资本的流动具有
完全替代的关系。如图7.1所示,A, B两国因要素察赋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生产可能
性曲线。A国劳动丰富,资本稀缺,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在劳动密集型商品X轴上扩展
较宽,而在资本密集型商品Y轴上扩展较窄;B国资本丰富,劳动稀缺,其生产可能
性曲线在劳动密集型商品X轴上扩展较窄,在资本密集型商品Y轴上扩展较宽。
PA'
B国
A、、\ E (E')
A国
A 乃B
P P eP
图7.1 资本与贸易的完全替代
资料 来 源 :Ohlin.in terregionalan din ternationalTr ade.Ca mbridge,H arvardU niversityP ress,19 33.
用同 一组 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两国具有相同的需求偏好。当无差异曲线I分别与
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于A点和A'点时,就确立了A,B两国封闭均衡条件下
的X商品相对价格pA和Pa'。由于pA< pA',说明A国在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的
劳动要素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上有比较优势,B国在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的资本要
素生产的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两国开放贸易后,A
国的生产点将沿其生产可能性曲线由A点向B点移动,从而更专业化地生产劳动密集
的X商品,而减少资本密集的Y商品生产;B国的生产点将沿其生产可能性曲线由A'
点向B'点移动,更专业化地生产资本密集的Y商品,而减少劳动密集的X商品生产,
这种专业化分工的过程直到pB= pB,时达到均衡。此时,两国的消费都在更高的社会
6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无差异曲线II上达到均衡,均衡消费点分别为E和E'。这样,A, B两国均因按各自
的要素察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而获得了利益。在这种分工和贸易格局达到
均衡时,A国出口X商品的数量BC等于B国进口X商品的数量CE'c B国出口Y
商品的数量B'C’等于A国进口Y商品数量CE,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也相等,即
pB= PB`。这时,两国劳动和资本报酬相对量和绝对量都是一致的,资源实现了最合
理的利用和最大限度的福利,并不存在引起要素流动的原因。
在很 多 情 况下,如果国际贸易发生障碍增加,国际贸易量就会减少,从而扩大了
生产要素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别,这就促使生产要素进行国际间流动。假定:B国实施
对来自A国的进口商品X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因此A国的X商品在B国的价格会升
高。对A国生产X商品的厂商而言,较高的商品价格使它们即使在B国境内自行生
产X商品仍能盈利。所以,B国的X商品生产厂商就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使B国生
产X商品原本稀缺的生产要素(即劳动)的需求量上升,这进一步推动这种生产要素
价格的上升。这一点可以用雷布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Th eorem)来说明。根据这一
定理,在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小国经济增长不影响国际价格),如果一
种生产要素增加(给定另一要素不变),将引起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增加而另一
种商品的生产则减少。图7.2直观地说明了劳动力增加后,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一
国增加劳动密集型商品X的生产,减少资本密集型商品Y的生产的情况。
XB'
YB.
> XB
> YB
YB
YR,
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受-----------
一\ PB,一PB
Xe1
图7 .2 雷 布 津 斯 基 定 理
资料来源:T.M .Ry bczynski.Fa ctorE ndowmentan dR elaitveC ommodityP rices,19 55
田于假定商品相对价格不变,所以要素价格也保持不变,从而生产两种商品的资
6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劳动比率也应保持不变(因为技术不变)。为了保证增长的劳动力能够充分就业,就
必然要求有资本与之结合,在资本不增加的情况下,只有从资本密集型商品生产的减
少中才能释放出足够的资本与新增的劳动相结合。因此,资本密集型商品生产必然减
少,而新增加的劳动以及从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减少中释放出来的劳动,与释放出来
的资本结合,按较低的资本劳动比率,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
下,显然,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增加的程度将超过劳动要素增加的程度。由此,厂商
如果始终按照雷布津斯基定理描述的方式进行跨国直接投资,那么,跨国直接投资就
能以相对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生产要素转换成本实现对自由贸易的完全替代。
由于 蒙 德 尔模型是以两国资本产出效率相同为条件,因而难以对可以导致东道国
生产率提高的FDI的贸易效应作全面的解释。小岛清发现了该模型的理论缺陷,并FDI
的特性出发,提出了贸易与投资互补关系模型。
小岛 清 认 为,外国直接投资作为一种将资本、技术、经营知识等一揽子转移的活
动,本来就是以两国存在不同的生产函数为前提的,而且,通过生产要素移动,FDI
所带来的先进生产函数,将逐渐在东道国普及和固定下来,从而使东道国整个产业的
生产函数发生积极的变化。而FDI对东道国生产率的积极作用,最终又会创造出新的
贸易机会,即导致贸易发展。其具体的分析模型如下:
假定 同 B 国相比,A国资本丰富,X商品(劳动密集的商品)与Y商品〔资本密
集的商品)都采用比较先进的生产函数〔一次齐次的);而Y商品的有时程度大大超
过X商品(技术差距大)。由此,进一步假定对B国X商品进行直接投资时,新的生
产函数比较容易普及,可使生产率提高一倍;而对B国Y商品进行直接投资时,新的
生产函数的普及比较困难,生产率只能提高0.5倍。
在图 7.3 中,A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为TT线,B国初期生产可能曲线为t线。因为
B国采用的是落后的生产函数,所以t的区域很小。图中的Q点和4点为初期生产点,
假定各国的消费无差异曲线相切于该点。A过Q点上的切线P的斜度小于B国9点上
切线P的斜度;A国Y商品(资本密集型)、B国X商品(劳动密集型)分别具有比
较优势,按照H-O-S定理,这是符合要素察赋比率要求的。于是就可以开展A国出口
Y商品、进口X商品的贸易。同时A国X产业就可以向B国X产业进行直接投资。
在FDI活动下,东道国B国X产业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函数,生产率提高了一倍,
即B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上方扩大了一倍,生产点就会由4点移至9,点。A国所以进
行FDI的原因在于:贸易是按照比较成本指示的方向进行的,A国的交易条件由初期
6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P线变为到线,变得有利于出口商品Y,不利于进口商品X。也就是说,因为交易
条件(商品价格比率)对x商品不利而使它失去了比较优势。因此,X产业的利润率,
在完成调整之前,不能不低于Y产业。如果A国国内劳动力不足、工资昂贵,这种情
况就会更严重。于是,为了进行贸易而把生产点由Q点移向Q,点,进行缩小X产业、
扩大Y产业的结构调整。这种X产业中的各个企业有的转向Y产业,有的则转向FDIo
而只要能够保有比较优势,该产业就可以在东道国发展成为出口产业,并获得高额利
润。
X火P
1.!p、、C A国
Y
图7.3 资本与贸易的互补
资 料 来 源:Kojima.K .,I nternationalT rade and Foreign Investment:S ubstituteso r
Complement. Hitotsubushi J. Ewn, 16(June), 1一12
A国 X 产 业对B国X产业进行直接投资的结果,是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向上
方扩大,在与初期的商品价格比率P,线(与P线平行)相同的条件下,生产定于41
点,消费定于。点,出口量与进口量分别相当于两点之间的差额。如果这个P,线是国
际交易条件线,A国在同它平行的P,线的条件下把生产定在Q点,消费定在C点,
两国的贸易就会达到协调的平衡。显然,这样的结果就是,FDI创造了贸易。当然,
还需要进一步考虑FDI的报酬支付问题,虽然这种支付会表现为B国向A国价值单方
面转移,但可以肯定的是,图中B国P线P,之间的利益不可能被全部抽出,其中相当
部分会使东道国受惠。因而,总的来说,贸易和投资之间是可以存在互补关系的,FDI
会导致东道国贸易的发展。
小岛 清 模型 阐释了在H-O-S定理下的贸易与投资的互补关系,是对蒙德尔模型的
重大发展,对于揭示FDI的贸易效应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小
岛清模型是有条件的,只有在直接投资资本从投资国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向东道国比
较优势的产业的条件下,FDI才会对贸易起促进作用;在分析中还假定投资国是资本
,一一~一一- ,一.,.一- 月一- - .一一甲一- 一一,一一一一
6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丰富的国家,东道国是劳动密集的国家,东道国被投资的产业越是劳动密集,其生产
就越可以发挥比较优势。如果条件相反,也就难以出现FDI引致贸易的情形,相反还
会出现FDI替代贸易的情形。
小岛 清认为,对外直接投盛创造贸易的代表是“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
接投资破坏贸易的代表是“美国型”对外直接投资。
借助 日 本 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小泽辉智(TerumotoO zawa)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
实证研究,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投资方向侧重于发展中国家,并
以对资源开发进口、纺织品、零部件等标准化劳动密集产业的直接投资为中心:投资
是按照这些行业比较成本的顺序依次进行的,这些行业在日本己经失去或即将失去比
较优势,而在东道国却正在形成比较优势或具有潜在比较优势,也就是“边际产业’,;
从规模上看,日本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多为中小企业,投资规模小,且更多地采取
同东道国本地公司合资的形式,而不采取拥有全部股权的“飞地”式子公司[11]。日本
式对外直接投资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是与日本政府产业政策鼓励自然资源导向型和劳
动力导向型投资有关,二是日本国内经济不象美国那样己形成严重的寡占格局,竞争
性相对更强,比较利润率较大程度地反映了比较优势。另外,在比较利润率违背了比
较优势的情况下,虽然厂商只考虑自身利润,但全面了解进出口情况的综合商社能做
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他们起着对外直接投资组织者的作用。
“美 国 型 ”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在弗农和海墨的研究中己得到充分描述。其投资方
向大多为西欧或其他发达国家,目的在于维护美国公司的垄断地位;其投资规模较大,
投资顺序也正好与日本模式相反;仍具有很强比较优势的产业被转移至国外,而己处
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某些农产品、炼钢、造船等)仍留在国内。因此,投资往往采
取独资的形式。美国型对外直接投资正是比较成本与比较利润率的对应关系被垄断所
扭曲,厂商追求最大垄断利润的结果。要遏制这种投资局面,美国政府应采取一系列
政策,打破国内二元经济格局,让传统行业的资源自由流入新产品行业,最大化地消
除垄断,鼓励产业结构的调整[112]
从小 岛 清 的分析来看,所谓“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是某些发达国家企业对发展
中国家的、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投资,而“美国型”对外直接投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
以水平分工为基础的投资。这两类投资实际上是由发达国家战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
水平的差异以及各自比较优势动态的差异造成的。小岛清的理论适应了日本对外直接
投资出现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但是在197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实力以及产业
6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结构的变化,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北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直接
投资迅速增加,且以进口替代型投资为主,同时日本大企业的跨国经营也迅速展开。
这表明了日本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出现了与美国型直接投资“趋同”的趋势[1131。但是发
达国家跨国公司对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确实仍然具备一定
的“日本型”投资特征,因此,这一理论对解释这些国家的中小企业投资行为仍具有
较强的说服力。
早期 关 于 贸易与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大都以关税作为重要的影响要素。威更斯
(Wilkins,19 74[1” 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许多
国家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促使了美国跨国公司在国外新建和扩展了更多分支机构。
霍斯特(Horst,1972 )的研究通过比较美国跨国公司在加拿大市场上不同行业中的出口
份额与当地子公司的生产份额,并且联系对比不同行业的关税情况,发现了行业的保
护关税越高,跨国公司子公司当地生产的份额就越大。斯威登博格(Swedenborg,19 79)
对瑞典的出口和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趋势。瑞伯(Revber, 1973)进行的
一项调查表明,很多跨国公司在当地生产,不仅有关税和配额保护,而且有设备进口
的关税优惠,从而获益匪浅。谢密子和比瑞(Schmitz,Bi eri,19 72)分析了美国对欧洲
具有关税优惠安排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份额及其变化,发现了优惠性关税安排导致了
美国对欧洲直接投资的增加,并且同时造成美国对欧洲出口减少。
事实 上 ,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和以后实证研究的结论有明显不同。早期研究
更多认为贸易与投资相互替代,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研究则更多地揭示了贸易与
投资之间的净互补关系(有替代也有互补,但互补大于替代)。李普西和威斯(Lipsey,
Weiss, 1981)年的研究发现,美国对某一国家某一行业的出口与美国跨国公司在同一
国家同一行业的生产值之间有正相关关系。然而美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对其他工业
国家向该国的出口产生明显的负影响,即替代了他国的出日。相应地,其他国家的直
接投资对本国向东道国的出口产生正影响。斯威登博格(Swedenborg,19 82)对瑞典跨
国公司向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对美国的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如下结
论:国外生产每增加10美元将会导致母公司对该国出口增加1美元。这1美元的增加,
是由于母公司对子公司出口提高1.2美元同母公司对东道国其他企业出口减少0.2美元
的净增值。这些实证研究肯定了在某些情况下直接投资与贸易互补关系的存在。
关于 贸 易 与投资关系的最新实证研究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琳达,S高登博格(LindaS .
Goldberg,1 998,1 999)和米歇尔.W.克雷恩(MichaelW Klein,19 98,1999)完成的。
6吕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他们的实证研究中分析了美国在1972-1994年间对8个拉丁美洲国家(包括阿根廷,
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墨西哥,秘鲁和委内瑞拉)的直接投资与出口之
间的关系。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即使在同一国家内,不同行业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反应
却不一样;而在不同国家的同一行业的表现也不同。也就是说,外国直接投资与贸易
的关系并不能单纯归结为完全替代或互补。在不同国家的不同行业可能表现为替代与
互补的共存关系,这种关系综合起来表现为净替代效应,或净互补效应。
7.2 跨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提升效应研究的理论背景
根据 现 代 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影响一国
经济增长进程的因素不仅仅是各种生产要素的存在,而且越来越重要的是各种生
产要素的技术应用。“索洛一米德模型”认为:经济增长率是技术进步率、资本存
量率和劳动供给增长率的函数,从而将技术进步作为独立因子应用于经济增长模
型分析,以强调技术进步对促进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研究,在1950-
1962年间,在某些工业国的经济成长中有60%-85%是由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
技术)构成的,只有15%-40%才是由增加资本、劳动等投入而实现的。[1151在经济
全球化的背景下,技术在国际间的移动是以国际直接投资为载体的。因此,对国
际直接投资带动的国际间的技术转让,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的研究一直是
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内容。
东道 国 企 业的技术提升通常是通过三种形式产生的:一是通过进出口技术含量高
的产品;二是通过技术许可等契约式安排购买现年的技术;三是通过吸引的外国直接
投资提升技术。根据Blonrstrom,M agnus,K okko,Ar i( 1997) 的研究,外国直接投资的
技术提升效应是东道国企业的技术提升的最主要形式[1161。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提升效
应是其经济外在性的一种表现。虽然这一概念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被人使用,但
关于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提升效应的理论探索到70年代才初步形成气候,进入80年
代和90年代以后,随着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和水平的迅速提高,对其技术提升效应的理
论研究开始逐步活跃起来。从外国直接投资的对东道国企业的技术提升效应的成本和
收益的角度来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詹金斯(R.0 .Jenkins)的“依赖性工业化”理
论和小泽辉和小岛清为代表的“适宜技术”理论。按照詹金斯的观点,对于属于先进
技术的外资项目,跨国公司的核心策略是技术控制,东道国企业与其合作的结果,可
能是在追求国产化的过程中,陷入依赖跨国公司的技术规则和路径的陷阱,即导致“依
69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赖性工业化”。除此以外,外国垄断性新技术厂商进入还可能对东道国产生负效应,即
过于超前的技术进入技术差距大的东道国,会使外商的优势在东道国形成市场垄断,
这不仅对东道国该产业的自主发展形成严重压抑,而且还会因为外商制定较高的垄断
价格而使消费者利益受损。“适宜技术”理论认为,拥有适宜技术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发
展中东道国的技术提升效应最多[117]。这主要是因为(1)这种投资所具有的相对于东
道国的技术优势,不是高水平的创新技术,而主要是成熟技术、技术诀窍或使用技术
的经验。这类技术与发展中国家技术之间不存在很大差距,技术知识容易被当地企业
学习掌握;(2)这类投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收大量当地劳动力,不仅可
以改善东道国就业状况,而且使进入外商企业的当地劳动力接受技能训练,使东道国
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本投入;(3)这类投资常常由中小厂商进行,这类中小型厂商的技
术发展模型适合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初期阶段的需要;(4)这类技术大多数是一般
性的综合技术,产业关联效应较强,可以广泛地促进东道国产业一般技术状况的改善;
(5 )这类成熟型技术不是通过加强垄断,而是通过扩大竞争来经营,从而外国投资者
愿意采用与东道国当地经营者合资经营的方式,因此,使东道国可以用较低成本获得
技术。
显然 , “ 适宜技术”理论是一种典型的静态国际分工观点,从动态的观点来看,即
使是现在适宜的技术,以后也必然是不适宜的。“适宜技术”理论也不能逃脱东道国对
跨国公司技术依赖的陷阱。
除 了以 上 理论外,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注意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
立研究与开发(R&D)机构的现象,并对此进行了理论探讨。凯特拉克(H.K atrak)
对外资R&D活动对东道国福利效果的分析表明,它们对东道国同类企业的竞争力影
响是负面的,但其对东道国当地企业的技术提升效果又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118]
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贸易效应
我国对外贸易概况
7.3 7.3J
根据 中 国 海关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991年至2002年间,中国的进口总额呈逐年
大幅度上升的势头,年均增长速度达15.8%e 2003年前7个月的进口总额为3337.3亿
美元,比2002年全年的进口总额还多出近400亿美元〔见表7.1)。从结构上来看,1991
年至2003年间,初级产品的进口所占比重有上升的趋势,而与此同时制成品的进口所
7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占比重有下降趋势,这说明了我国对原材料的进口依赖程度增加。在制成品的进口中,
有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机电产品的进口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的势头,1991年至2003
年间这一比重从30.73%上升到了43.94%.
表7.1 1991-2003年全国进口贸易数量与结构金额单位:亿美元
项目
年份
我国进口
总额
初级产品制成品其中:机电产品
出口金额占比重
(%)
出口金

占比重
(%)
出口金额占比重
(%)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637.9
805.9
1039.5
1156.9
1320.8
1388.3
1423.7
1402.4
1656.9
2250.9
2435.5
2952.2
3337.3
107.7
132.6
142.1
165刀
244.2
254.1
286.2
229.5
268.5
467.4
457.4
16.98
16.45
13.67
14.26
18.49
18.3
20.1
16.36
16.2
20.8
18.8
530.2
6733
897.4
991.9
1076.6
1134.2
1137.5
1172乡
1388.5
1783.6
1978.1
83.02
83.55
86.33
85.74
81.51
81.7
79.9
83.64
83.8
79.2
71.2
196.0
3132
450.2
515.1
526.3
547.7
527.8
568.5
694.5
919.3
1070.2
30.73
38.86
43.31
44.52
39.85
39.45
37.07
40.54
41.92
40.84
43.94
*1_ 10 月
资料 来 源 :根据《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相关各期和中国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ww w.customs.gov.cn) 资料整理。
在出 口 方 面,从1991年至2003年间,中国的出口总额呈逐年大幅度上升的
势头,年均增长速度达27.8%e 2003年前10个月的出口总额为2284.1亿美元。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对全国出口的贡献一直维持在高水平上,并且还在稳步上升之
中(见表7.2)a 13年间,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活动是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主要增
长点,其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从1991年的16.8%上升到2003年的53.8%之
多。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出口增长的贡献率极高。13年内的最低贡献率在10%以
上,一般贡献率在40%到60%之间,其中有6年的贡献率在60%以上,最高贡献
率达到了658.7% C 1998年)。这意味着,外商投资企业不仅包揽了当年全国的出
口增长,而且极大地弥补了其他企业出口的严重下降。外商投资企业己经成为我
国出口贸易数量增长的中坚力量。
7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7.2 1991-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绩效分析
狡 外 资企业
出口额(亿美
元 )(])
全国出口总
额(亿美元)
(2 )
占全 国出口
比重(%)(3)
二(1)/(2)
增长率*(%)
(4 )
贡献率*
(%)(5)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120.5
173.8
252.4
347.1
468.8
615.1
749.0
809.6
886.9
1193.7
1333.4
1699.4
1229.8
718.4
849.4
917.4
1210.1
1487.8
1510.5
1827.9
1837.1
1949.3
2492.1
2661.5
3255刀
2284.1
16名
20.5
27.5
28.7
31.5
40.7
41.0
44.1
45.5
47.9
50.1
52.2
53.8
54.3
44.2
45.2
37.5
35.1
31.2
21.7
8.09
9.55
34.6
11.7
27.6
39.4
43.5
10石
115.6
32.4
43.8
638.9
42.4
658.7
68.9
14.2
82.5
61.59
注:*(4):外资企业出口增长率=〔外资企业出口增长量矽卜资企业上年出口额)X 100%
(5):外资企业出口贡献率=(外资企业出口增长量/全国出口总额增长量)X 100%
***1-7月
资料 来 源 :根据1992-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商务部网
站资料招理。
进入 20 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对出口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出口额的较快
增长和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的较快上升,更重要的是带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
升级。与全国出口商品结构相比,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商品结构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
显著特点:第一,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明显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第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
水平(见表7.3)。从表7.3可以看出,1991年至2001年间,全国出口结构实现了从以
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制成品为主的根本性转变,在这一转变中,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结
构对全国企业出口结构的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制成品中,机电产品的出
口比重从全国范围来看,和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来看,都在逐年上升;第三,在外商
投资企业中,大型跨国公司投资企业是出口增长和出口结构升级的主力军。据中国原
外经贸部提供的数据,1997年全国超过1000万美元的外商投资企业达1181家,出口
金额368.37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的49.18%,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0.16%.
7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这1181家企业中,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有51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107家,超
过3000万美元的139家。这些出口额较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主要是资金、技术密集的跨
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的大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1996
年全国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39家机电行业市场企业中,有32家是外商投资企业,
而且包揽了前9名。1997年深圳康诺外商设备有限公司和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
公司的机电产品出口额己经分别超过9亿美元。从一些地区的情况来看,大型跨国公
司在增加出口、提升出口产品结构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在深
圳投资企业市场的产品70%以上出口,约有30%的企业产品全部出口。北京市以大型
跨国公司的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有40%的企业产品主要出口,还有30%的企业也
有较大比例的出口。[119]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出口81.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的比重的
51.2%,其中著名跨国公司的大项目起到主力作用,如日本索尼公司投资的上海索广
电子有限公司出口值为2.36亿美元,英特尔科技有限公司出口1.99亿美元,在全市
25家生产型出口最大的企业中,巧家是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
表,.3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结构(与全国比较)(%)
一},U'} 初级产品制成品其中:机电产品
全国外资全国外资全国外资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2.4
20.0
18.1
16.2
14.4
14.5
13.1
11.2
10.2
10.2
9.9
6.5
6.0
7.2
7.5
6.3
7.2
18.8
5.8
5.9
77.5
79.9
81.8
83.7
85.5
85.5
86.9
88.8
89.8
89.8
90.1
93.4
93.9
92.7
92.4
93.6
92.8
81.0
94.2
94.1
9.9
18.9
16.6
18.0
21.1
23.4
23.9
27.3
30.2
33.1
35.7
25.9
26.1
24.5
29.4
346
34.8
4.3
40.5
43.2
资料来源:根据1992-2003《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资料整理。
7.3.2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分析
根据 第 2章文献部分对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回顾,概
括地说,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会受到可以投资动因、行业与产品特性以及东
7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道国政府的影响,不同行业在不同国家的投资项目,会产生不同的贸易效应。而
且,对于多数制造业项目来说,其对贸易的影响都是综合性的,既会有贸易替代、
也会产生贸易创造、贸易补充和市场扩张的效果,很难找到一个能准确辨别和计
量哪种效应更大的一般性理论模型。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在特定的外
国直接投资项目的不同阶段,几种贸易效应会交替出现(刘恩专,1999[1201)。在
项目初期,因机器设备等资本货物和中间投入的需要,会明显产生利于母国出口
的贸易创造效应,也就是会增加东道国的进口;随着生产的正常进行,在利于东
道国的贸易替代效应逐渐显现的同时,通过产品返销到母国,会不断扩大东道国
制成品的出口;而后的成功经营不仅会扩大外商在当地的市场份额,而且会增加
对其它国家的出口;最后,海外基地或国际生产网络的形成,会带动以维修和支
持性服务为基本内容的新贸易增长。东道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可以概
括为表7.4中的内容。
表7.4 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Ara 1. 成本
促进进出口一数量增
加和结构优化
替代进口
市场扩张
I 导致更多进口
2. 替代出口
3. 排挤国内企业出口
资料 来 源 : 作 者 整 理。
对于 外 国 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可以通过回归分析进行定量验证。以
1991至2003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区间(见表7.5),对以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计算
机分析结果分别附后:
模型 I :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进出口总额影响
CIE = a 十/ 8F DI+ y WQC
其中 , CIE代表全国进出口总额,FDI代表外商直接投资额,WQC代表外商投
资企业产值。
根据结果:
CIE =903.6273+ 3 .2658FDI+ 0 .07651WQC
(1 4. 26 ) ( 3. 51 ) (3.01)
[89.37] [ 1.3 5] [0.06]
7a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模 型下 面 的圆括号中的数字表示模型自变量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方括号中的数
字表示模型变量的标准差。调整后的判定系数是0.89,模型标准差是185.37。统计检
验结果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模型拟合良好。
外商 直 接 投资对我国进出口的边际效应是3.2658,即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I亿美
元,将引致全国进出口总额增加3.2658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产值每增加I亿美
元,全国进出口总额将增加0.07651亿美元。
模型 2: 外 商 投资企业对中国出口增长的贡献
CE X =a + P W QE句+誉C+ 护DI
其中 , C EX 表 示全国出口总额,WQE表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WQC表示
外商投资企业产值,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额。
根据 检 验 结 果 ,变量WQC和FDI没有通过t检验。设立新的模型:
CEX = “ 十P W QE 根据结果:
CE X = 47 3.5 329+ 2 .3217WQE
(1 1.7 4 2) ( 16 .3 13 )
[41 .2 83 ] [1 .52 41
模型 拟 合 良 好 。根据结果,外商投资企业产值每增加1亿美元,我国的出口总
额将增加2.3217亿美元。
模型 3 : 外 商直 接投资对我国进口的影响
CIM =a 十 P WQI
其中 , C IM 表 示中国进口总额,WQI表示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总额
分析 结 果 是 :
CIM =5 12 .37 44+ 1.6853W Q1
(3 1.5 3 ) (2 9.3 3 )
[19 .5 7] [ 0. 03 16 ]
外商 投 资 企 业 进口对全国进口总水平的边际效应为1.6853,表明,外商投资企
业进口每增加1亿美元,将使全国进口总额增加1.6853亿美元。
一.- 叫钾甲,.一.叫一一,- ,~ 叫一峪- 一~ .内一户
7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7.5 1991-2003年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样本数据)
年份
全国进出
口总额
(CIE)
全国出口
总额
(CEX)
全国进口
总额
(CIM )
外国直接
投资额
(FDI )
外商投资企
业产值
(WQC)
外资企业
出口额
(WQE)
外资企业
进口额
(WQI)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1357.0
1655.3
1957刀
2366.2
2808.6
2898.8
3251.6
3239.5
3606.3
4743.1
5097.7
6207.9
8512.1
719.1
849.4
917.4
1210.1
1487.8
1510.5
1827.9
1837.1
19493
2492.1
2661.5
3255.7
4383.7
637.9
805.9
1039.6
1156.2
1320.8
1388.3
1423.7
1402.4
1657.0
2251.0
2436.1
2952.2
4128.4
43.66
110.07
275.15
337.67
375.21
417.26
452.60
455.80
403.96
407.72
468.78
527.43
535.05
1223.3
2065.6
3704.4
8649.4
13154.2
15077.5
10427.0
14162.0
17696.0
23145.6
26515.7
33771.1
120.5
173.6
252.4
347.1
468.8
615.1
749.0
809.6
886.9
1193.7
1333.4
1699.4
2135.2"
169.1
263.7
4183
529.3
629.4
756.0
777.2
7672
858.3
1172.8
1259.5
1602.9
2071.0*
*1- 11 月
资料 来 源 :根据1992-2003《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对外经济统计
年鉴》和中国商务部网站资料计算整理。
7.4 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技术提升效应
7.4.1我国技术引进概况
198 5 年 至2002年间,我国技术引进金额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其中,2000年的
技术引进金额达181.75% 亿美元,2002年稍有减少,当年技术引进金额为174.6667
亿美元(见图7-1)。并且,外商投资成为技术引进的主要渠道。据统计,我国2000
年共引进技术7353项,合同总额181.75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约占
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四成以上。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合同数为3471个,
占全国技术引进总数的579,合同金额131亿美元,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75%。在
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中又主要是由跨国公司来进行的。
一- 一.- 一一一~.- ,一一.一- ‘- - ~ .一一一一
7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今一技术引进黝!
-.~
印10 印10
疑叫刹一阶矢绷
沪尹尹尹尹尹ee
资料习翻乳利EN 《中国绷卜年鉴)、《中醉扫勿流
i'-VI 鉴 》 数 据 整理 。
图7.4 1985-2000年我国技术引进金额(单位:亿美元)
7.4.2 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技术提升效应的具体表现
利用 外 资 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设备投资和技术
转移直接促进我国技术进步。以进入中国市场为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其产品进入
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成熟技术。利用外资带来的先进管理技术对
我国企业制度创新等无形生产要素的技术进步也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跨国公司
投资进入中国的技术提升效应表现为:
(1) 形 成 产业配套。某一类主导新产品进入后,迅速形成与之配套的新兴的产业
群、产业链,这在汽车、IT产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帮助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产
业迅速升级,建立新的产业,增强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优势产业的出口规模,
培植相关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等。我国通过吸收外商投资兴办高水平的IT企业,带
来了最先进的技术,短短几年迅速建成了大规模的IT制造生产基地。企业按照自己的
技术规范对上游产品生产企业提出要求,有的提供图纸,有的甚至派出技术人员对上
游企业的生产加以指导。
(2) 示 范 效应。随着外商投资的进入,一些新的经营理念、现代的经营方式很快
地展示出来。面对跨国公司带来的先进技术,当地企业会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生产
技术。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所带来的生产的愈加社会化(各种生产者的相互依存),使得
人们非常容易观察到跨国公司在生产、经营、销售各环节上所运用的技术和手段,免
费获取,模仿那些非专利性的基础科学知识和信息,从而加速自己的进步过程。
(3) 竞 争 对技术的刺激作用。外国直接投资在带来技术的同时也带来竞争,而且
示范和竞争效应还相互作用。跨国公司的进入增加了竞争,促进了当地技术水平的提
高,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竞争,从而刺激新技术的更快的吸收。跨国公司面对的当
7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地公司的竞争越激烈,为保持竞争优势,它们就需要带进更多的技术,从而带来更多
的技术提升效应。这种作用在那些市场容量大,跨国公司投资比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
尤为明显,我国在这方面非常典型。
(4) 劳 动 力转移对人员的培训作用。技术提升效应是一个综合的动态过程,既有
进口机器设备、中间品等硬件技术的转移,也有技术服务咨询、技术人才培训、组织
管理技能和企业家精神培养等软技术的深透和扩散,而更重要的是技术开发和创新机
制的动态发育。目前,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技术的转移和管理人员本地化程度的不断
提高,而且现代生产技术适应性强,易于为东道国工人和管理人员所掌握,也能更好
地与东道国总体经济技术水平和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相适应。这些人员获得了掌握先进
技术所需要的知识和管理技能,在转换雇主或建立自己的企业时,技术就得以扩散。
随着东道国经济活力的增加,技术扩散效应(Dissemination Effect)就更显著。c
7.4.3 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研发(R&D)机构与我国企业的技术提升
跨 国公 司 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对于迅速市场化、开放化和国际化的中国经济而
言,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中
的地位还比较低,但是由于中国迅速扩张的市场和日益增长的经济及科技实力,跨国
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投资和研发机构数量在近年来都发展得非常快。根据科技部“跨IT,
公司研发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意义”课题组的调查,在《商业周刊》所冽的1000强企
业中,1994年仅有两家在中国设立了2个研发机构,但到2000年,已经有28家企业
在中国大陆设立了32家研发机构。从总数卜来省一,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研究和开发
中心发展得非常快,其总数己达到了400多家。而且,不仅研发机构的数量增长很快,
而且研发机构的规模和t.V浴 都迅速升级。诺基亚中国研究中心1998年仅有10人左右,
到2000年已经达到100人左右。而朗迅公司的研发人员则在2001年达到了1500人的
巨大规模。不仅如此,有些公司在中国所设立的研发机构的规格也相当高,个别企业
的中国研发中心是该公司除母公司以外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研发基地。但是,总体而言,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发展很不平衡。具体来说,国外跨
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研发投资及研发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
(1 )跨 国 公 司 在华的研发活动具有非常明显的研究指向。大多数跨国公司的研
。研究显示,在韩国发现有大量的技术转移是通过生产管理人员向当地企业转移带来的。台湾的研究
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发投资都主要是用于进行技术的本地化研究,是针对中国市场的适用性研究,为跨国
公司进行原创性开发和创新性研究的比较少。尤其在通信设备、软件、光机电一体化、
精细化工、环境保护设备等行业,由于东道国的需求特点和技术平台与跨国公司的母
国差距比较大,所以进行适应性研究和专有技术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跨国公司在中国
的研发投资中,有52%是投入到应用研究方面,只有33%投入到开发活动中。而1997
年,美国公司的研发投资中只有22%用于应用研究,而有72%的投资用于开发研究。
(2 )跨 国 公 司 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以独资的形式为主。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
的研发机构,从事研发活动,必须考虑技术保密问题和技术领先所带来的收益问题,
因此跨国公司一般都倾向于采用独资或控股的方式,其中采用最多的是外方控股的合
资企业。调研表明,在全部外商投资的研发机构中,外方控股的企业最多,占52.6%;
其次外商独资形式占23.7%,然后是中方控股的企业占10.5%。而且,越是技术领先
的企业,越是倾向于采用独资的方式。这种倾向反映了跨国公司对技术扩散的担心和
防范,显然不利于中国享受和吸收跨国公司的技术提升效应。
(3 )跨 国 公 司 与我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比较多,但与企业间的研发
合作比较少。在我国,外国跨国公司在大学和科研院所设立的研发机构比较多,但与
我国的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和开展技术联盟的比较少。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科技能力
相对比较高,人才优势比较明显而且集聚在大学和科研院所,因此,跨国公司很愿意
与我国的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进行合作,建立研发机构,以利用我国的科研能力和人
才。但是,跨国公司与我国的企业进行合作研发或者结为战略性技术联盟的情况比较
少。这一点也说明跨国公司希望利用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但又不愿意技术被国内的竞
争者所掌握和吸收的心态,这不利于我国企业的技术成长。
(4 )跨 国 公 司 的研发机构主要集中于软件、电信、生物、化工等技术领域,而
其他领域较少涉及。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这种行业和研究重点上的不平衡,主要是考
虑了中国市场的需求特点以及中国研究能力的特点,其目的在于尽量利用中国本地的
科研能力和低廉的研发资源成本。但是,其行为同时会导致中国产业研发的行业不平
衡现象。
(5) 从 地 区 分 布来看,跨国公司研发机构高度集中于北京、上海等科技发达的
中心城市。到2001年底,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的研发机构已经达到34家,在上海设
立的研发机构达到41家,其中有14家为全球性的研发中心。在深圳设立的研发中心
为18家,苏州设立了7家。跨国公司在其他地区和城市设立研发中心则非常少。这种
79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地理布局上的不平衡是由我国科研能力分布本身的不平衡所决定的,但它又加剧了中
国科技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
跨 国公 司 在我国直接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并且从其股权结构来看,89.5%以上的
研究与开发机构是由外方控股(或外方独资)。这样的股权结构显然对我国企业的竞争
力有负面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对我国企业的技术提升。跨国公司之所以要在东道国建
立研究与开发机构,而不愿意向东道国转让技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日本研究
机构IDE (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cs)组织日本、英国和美国的学者就跨国公
司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这一问题进行的联合研究11211概括地说,跨国公司不愿向我
国转让技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 )跨 国 公司不愿意转让技术而培养出自己的竞争对手。由于我国对知识产权没
有充分的保护,跨国公司担心在向我国转让技术后,许多企业对其产品进行仿真,特
别是随着我国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仿制产品出现的时间也越来越快。由于这些仿制产
品成本较低,因而它们不但能挤占跨国公司已经占领或意欲占领的市场,甚至还可能
返销跨国公司的母国,这样就极大地损害了跨国公司的利益。有一些企业能够通过对
跨国公司的先进产品的仿制,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然后开发出自己的新产品,
成为跨国公司新的竞争对手,甚至还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为了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
通常,跨国公司一方面敦促健全和完善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体系,另一方面将核心
技术紧紧抓在手中,不向我国转让,甚至连有关的技术资料也不让我国的技术人员接
触。
(2 )劳 动 力素质较低,无法达到跨国公司的要求。由于我国的教育水平较低,特
别是缺乏职业教育,因此跨国公司到我国投资办厂都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但是由于文
化背景的不同,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以及在经济发展时期工作机会众多等原因,这些
经过良好的培训,特别是掌握了一定的技术的本地的劳动力的流动性很大。这样,跨
国公司不但要对新员工重新培训,而且本公司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也极容易被泄露。
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不得不降低工作的技术要求,对员工的培训也集中于提高其
操作的熟练程度方面,而将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3) 配 套 行业难以满足跨国公司的需要。跨国公司的产品往往技术含量较高,为
了达到规模经济,其产品的产量也较大,因此跨国公司对零部件供应商的要求很高。
对零部件的质量、数量、交货期限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而我国的工业水平整体不
高,在零部件生产方面也不例外,而且在零部件的数量和交货期限等方面也难以跟上
8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跨国公司的生产进度。而跨国公司如果从母国进口零部件就会提高产品的成本。另外,
我国希望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来带动本国的产业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通常以
国产化率等指标来衡量跨国公司的投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必须选择与我
国技术水平相适应的产品进行生产。但是,这又可能与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相抵触,
或者不符合有关规定,因而跨国公司为了降低风险,往往选择技术比较成熟,对零部
件供应商要求不高的产品进行生产。
(4) 跨 国 公司母国政府限制其向我国转让技术。当跨国公司的母国政府与我国在
政治信仰、政治观点等方面不一致,或因政治问题对我国进行制裁,或出于对本国安
全的考虑不希望我国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时,母国政府就会明文规定不允许或限制跨
国公司向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转让某些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跨国公司希望向
我国转让有关技术,但限于政府的法令,不能进行转让。
_ _ -- 一-----~份份,,,,,,,,,,,,,,~种-~~,,,~,种~~如种户,~,,,,,,~一~~份,
8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论 文 已 经分别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投资方式、以及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
贸易效应和技术提升效应作了实证分析。本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总结跨国公
司进入中国的投资方式研究的主要结论,探讨应对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方式变迁
的基本策略,指出引进外国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方向。最后,作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
的投资方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文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8.1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投资方式研究的主要结论
8.1.1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建厂方式选择
与全 球 跨 国并购趋势相比,我国跨国并购的数量很少。跨国公司在投资进入中国
时,在建厂方式上更倾向于新建企业,而不是像世界范围内那样广泛采用的跨国并购
投资。
实证 分 析 结果显示,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受我国市场的行业销售
增长率的吸引。在我国增长率越高的行业,跨国公司越倾向于选择新建方式进入。同
样地,在我国市场能力越强的行业,跨国公司越倾向于选择新建方式进入。经营年限
越长、国际经营经验越丰富、产品销售的地区范围越广泛的跨国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并
购方式进入。同时,采取产品多元化发展策略的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采取并购的市场进
入方式,而采取扩展主业策略的跨国公司更有可能采取新建企业的市场进入方式。
8.1.2 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股权结构选择
研究 显 示 ,在跨国公司选择以新建企业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时,新建独资企业的
倾向明显强于新建合资企业。在新建的合资企业中,跨国公司达到的控股程度的较多。
并且,在已经建立的合资企业中,跨国公司在逐步增加投资,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在合
资企业中的占股比例。总的来说,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出现了“独资化”或“控股
化”的趋势。根据以1985-1995年期间中国政府批准的873大型家外资项目的横截面
数据为基础,进行的交易成本方法的实证分析,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中国的地区增
长、行业增长、外资企业规模和合作年限以及广告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等因素对跨国
.一-.........,...---一~
8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公司进入中国投资的占股偏好有着显著的影响。
8.1.3 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区位选择
数据 显 示 ,在跨国公司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对特定地
区和特定行业的集聚现象,这表现为对东部地区和对工业的集聚。
根据 实 证 分析得出的结果,工资对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不显著:前期资
本存量通过“示范效应”和“推动效应”引起在华直接投资的增加,并且也引起相关
行业的投资增加,这种影响体现了集聚效应的作用;实证结果还表明,集聚经济效应
对华资有重要影响,对美资的影响相对要弱一些;另外,我国交通设施情况为代表的
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吸引外资有重要影响;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吸引外资也有正的影
响;中国政府的政策因子对华资和美资都有重要的影响:需求因素对华资的影响为负
值,而对美资的影响为正值。
8.1.4 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从我 国 吸 收外国直接投资和我国的对外贸易基本情况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
的进出口贸易的总量增长和结构升级都有明显的贡献。
根据 外 国 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数量分析结果来看,在外商直接投资对
我国进出口总额影响方面,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将引致全国进出口总额增加、外商直
接投资企业产值也与全国进出口总额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对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出口
增长的贡献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外商投资企业产值与我国出口总额之间呈正相关关
系;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口的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的增
加将引致全国进口总额增加。
8.1.5 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技术提升效应
研究 数 据 显示,1985年至2002年间,我国技术引进金额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并
且,外商投资成为技术引进的主要渠道,而在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中又主要是由
跨国公司来进行的。
跨国 公 司 投资进入中国的技术提升效应表现在多方面:首先,跨国公司投资进入
中国能形成产业配套;并且能形成示范效应;跨国直接投资在带来技术的同时也带来
竞争,而且示范和竞争效应还相互作用:在跨国公司的就业人员在转换雇主或建立自
8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己的企业时能起到对东道国企业人员的培训作用等。
在分 析 跨 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技术提升效应的时候,可以注意到,跨国公司加
强了在中国的研究与开发力量,在中国建立独资的研发中心。根据对这种世界范围内
仅有的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研发机构的独特现象的分析,跨国公司加强对中国
的研究开发力量的投资,而不愿意向中国转让技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出于竞争
的考虑、我国人力资源缺乏、以及我国的配套行业落后等。
根 据 以上 研究结论,本文对我国引进外国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提出了相应的政策
建议。
8.2
8.2.1
引进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战略调整
引导跨国公司以跨国并购的投资方式进入中国
过去 在 中 国存在一系列不利于跨国并购发展的因素。这首先是政策制约。通常,
外资企业并购国有企业会造成企业性质的根本转化,即由公有或混合所有制转为私有
制企业,如果不对外资并购加以限制,势必会动摇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并且在有
些行业中,跨国公司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如果任由这些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进行兼并
和收购,很容易形成行业垄断,进而威胁民族工业的成长。这些都是政策制定者所担
忧的,这表现在外资政策上就是鼓励与限制并存。《关于国有企业利用外商投资进行资
产重组的暂行规定》第一条规定外商可以投资兼并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鼓励国有
企业通过兼并、合并、收购、出售等方式,实现资产主体重新选择和组合,优化资产
结构,提高企业资产的总体质量。然而该暂行规定的第二条又对资产并购补充四条原
则性限制,对投资方向,投资产业及职工安置等方面做出了规定。这些政策上的限制
有些是外商难以接受的,制约了外商对华并购投资的发展。其次是受政府行为倾向影
响。虽然国家已经提出了除了一些关键性的行业之外,允许鼓励外资的流入,但是实
践上,各地政府的操作却体现了一定的歧视性。外资在当地进行并购,必须要经过地
方政府部门的审批,而在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往往是从自身出发,考虑到安置职工等
问题,明文规定鼓励兼并要破产的企业,希望外商能替政府卸下一些濒临破产企业的
包袱。事实上,外商看重的是可以给它们带来效益的优质资产,如果由于政策性的因
素额外附加一个成本,那就会极大限制其并购投资的动机。除此以外,在某些行业的
不合理的并购限制也是一个障碍。近几年来,跨国并购的焦点是金融、通讯、医药等
R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行业,而这些行业恰恰是我国管制较多的领域,但实际上,这些领域也是最需要引进
竞争以改善服务质量的领域,如果一味地坚持保护的原则不变,不仅是我国企业对外
商而言失去了吸引力,而且对提高我国的消费者福利,加速发展各项主流行业也不利。
再次,有些行业管理、资本流动等金融法律法规的建设滞后,从而限制了企业的交易
行为。跨国并购是一项涉及到所有权转让、资产转让的复杂的交易行为,与国家利益
息息相关。发达国家在相应的法规中,对可以控股、参股以及控制的行业范围都有明
确的规定。另外对于并购过程中的具体环节、交易行为,也有法律条例加以规范。但
我国日前没有建立跨国并购的制度和法律,相应的外资输入输出管理无法可依。另外,
跨国并购还涉及到一些配套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即使己经颁布实施的现行政策法规,
如证券交易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也有不少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对跨国并购这
一新的直接投资方式来说,许多规定并不适用,这些问题增大了外商的并购投资风险,
妨碍了跨国并购的顺利进行。最后是资本市场不完善和中介机构的网络建设落后。国
际间并购投资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这种途径的优点在于并购方对于目标方的
信息较为完备,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而且在资本市场进行并购,
操作流程都有严格的法律规范约束,透明度也较高,并购活动完全是企业间的交易,
受外界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很少。而中国的资本市场刚刚起步,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
缺陷,无论在监管体制、法规建设还是在会计制度、信息披露等方面都与国际规范的
资本市场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都给习惯于按照国际资本市场惯例进行并购运作的跨
国公司带来许多不便。同时,资本市场的主体是市场化的企业,没有大量高素质的上
市公司来支撑,这样的资本市场难以保持活力,也难以吸引外资的参与。然而绝大多
数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在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上普遍较差,无法
达到上市公司的要求,这就造成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很少,外商通过证券
市场并购上市公司的可选余地很小,资本市场这一最为有效的并购场所远未达到其应
有的功能。此外,企业并购涉及到财务、资金、法律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是一个系
统化的交易过程,在此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中介机构提供必要的服务,并购活动
就不可能完成。在我国,能够提供并购中介服务的机构主要包括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
银行金融机构、以证券公司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
等非金融机构,其中又以金融部门提供的中介服务最为关键,银行金融机构为企业并
购提供的资金支持,非银行金融机构则提供信息支持、方案设计以及证券融资等服务。
由于企业并购重组活动还是仅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银行部门受分业经营限制,业
8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务范围小,相关专业人员缺乏,影响了企业并购有关的中介业务的发展。而证券公司
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似乎更热衷于在股票市场上的股价变动中赚取利润,对于并购业务
中的收入没有重视。2000年全国证券公司的利润只有20%来自创新和并购业务。因此,
跨国公司的并购活动得不到专业中介机构在信息、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对我国并购投
资也就缺少积极性了。
为促 进 跨 国公司对我国的并购投资,建议:
(1) 制 定 和实施有差别的行业跨国并购政策。为保障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有效的
宏观调控,我国政府应明确跨国并购的行业范围,以引导外资为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产品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服务。行业具体确立原则为:不涉及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的主
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允许外资并购。因为即使外商控股或控制该领域,也无法左右国民
经济的发展;我国缺乏国际竞争优势且全球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允许外资并购。此类产
业即使不允许参与跨国并购,也难以独立地快速成长,利用跨国并购可以获得更好的
发展机会;指导外资进入竟争性投资领域甚至社会公益性投资领域,避免由于各地引
资的恶性竞争,竞相压价而是外商得利;对于存在明显规模经济的工业行业(主要是
重工业产业,如汽车、重化工业等),应有步骤地放开对跨国并购的限制,避免因外商
所占比重过大威胁产业安全;对于国防军工企业要严格禁止跨国公司的并购。
(2 )构 建 跨国并购法律体系。我国目前有关跨国并购的立法必须尽快填补反垄断
法、跨国并购审查法和证券交易法的立法空白,以确立跨国并购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1)反垄断法。克服跨国并购最大的负面效应— 垄断的核心法律就是反垄断法,它
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宪法”。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反垄断法》,有关这
方面的法律散见于各类法规、条例和指示中。从表面上看,这些法规可以在没有反垄
断法的情况下,制止一些企业的经济垄断行为而从实际来看,它们的收效甚微。因而,
制定一部《反垄断法》已刻不容缓。cz>跨国并购审查法律。在这一方面,我国应采
纳综合审查的标准,即包括竞争政策、产业政策和经济效率的因素,既能保证顺利引
资,又能防止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上的垄断。同时又能促进国内相关的有效竞争并防
止落后。<3)社会保障法规。制定并完善劳动及社会保障法规,缓解和避免并购可能
造成的失业等社会问题。国家通过有关法律,明确外资并购企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保障劳动者及企业的合法权益,妥善安置被并购企业的原有职工,避免造成社会动荡,
加大引资成本;根据职工行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制度改革和其他社会
保障制度改革进程,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劳动保护立法,针对各种
8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不同的劳动保护情况,制度相应法规,确保职工权益。
(3 )建 立 规范化的企业资产评估制度,控制国有资产流失。尽早制定出台《资产
评估准则》,进一步规范评估程序。对被并购企业做出公正、合理、科学的评估。首先,
要制定有效的评估方法,充分考虑企业的无形资产;其次,要发展进行企业资产评估
的中介组织,尽快建立权威的资产评估机构,允许国际知名资产评估机构对大额并购
项目进行评估,从机构的组建上保证资产评估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第三,鼓励多家收
购方的竞争,可考虑利用拍卖的方式出售企业产权。总之,严格把好资产评估关,不
但不会造成国有资产大量的流失,反而会促进国有资产的规范管理达到保值、增值的
目的。
8.2.2 开放资本市场,应对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
建议 开 放 资本市场,允许和鼓励跨国公司企业,包括已经在华投资多年的中外合
资企业和未来准备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在中国上市。根据研究(华民,蒋舒,
20021"'),开放资本市场,允许跨国公司企业在中国上市,可以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
的引资效率递减的问题。
首先 , 从 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上市之后的成本收益分析,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上
市有利可图。
按照 《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有关上市公司的规定,上市公司必须遵守以下
的法律规定:持有股票面值达人民币1000万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1000人,向社
会公开发行的股份必须达到公司股份总额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
元的,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巧%以上。据此法律规定,跨国公司在华企业
上市后就只能作为控制性股东存在,与不上市的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相比,它们就不
再可能发展成为独资企业,从而公司创造的收益也就必须与局外中小股东分享。跨国
公司在华上市后公司利润的这种不利于跨国公司的再分配可以看作是跨国公司在华上
市的成本。
然而 跨 国 公司子公司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市也会给跨国公司带来明显的收益。上市
收益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控制 权 收 益。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之所以要采取“资本倾销”策略,目
的就是在于获得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市,跨国公司只需投入极少
的现金流,就可以获得对企业的控制权,因为股票发行使得股权分散了,成为公司大
一一州~~一一一,一目一一‘一一一~,,~- -
8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股东的门槛反而降低了。
公司 上 市 的创业利润所得。这种创业利润就是公司股票溢价发行所得。假如跨国
公司并不是上市公司的发起人(对于那些试图通过收购企业而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来
说,很可能就会处于这样的地位),那么尽管它们无法直接获得利润,但仍可通过大宗
股份的定价折扣而获得额外的收益。大宗股份的事前定价折扣是西方发达国家股市的
通常做法。Hertzel与Smith(1993)的报告指出,在包括场外交易公司的股权安置样本中,
发现存在平均20.1%的折扣。Molin(1996)则发现在斯德哥尔摩股票交易所的股权安w
中存在15.9%的平均折扣。在中国,假如我们也采取大宗股份事前定价折扣的方法,
那么就会大大增强“外企上市”对于跨国公司的吸引力。现在的问题在于:为什么要
给大股东的大宗股票购买以事先的定价折扣。当一家公司经营状况良好时,其股票是
以事后价值定价进行交易的,这种交易价格的计算方法就是将企业未来的收入流量予
以贴现。但是,当公司经营出现不善时,就需要有大股东的介入来对公司加以重组。
由于大股东重组后产生的收益是全体股东共享的,而对公司进行重组的成本却是由大
股东单独支付的,因此,假如没有对愿意进行重组的大股东以必要的成本补贴,那么
重组就根本不会发生。也就是说,要想使重组发生,重组的成本就必须有人与大股东
分担。在公司经营不善时,由于没有耐心的股东会选择退出,因此大股东就可以通过
低价购入它们的股票而得到对公司实施重组时所必须支付的成本的部分补偿。按照这
样的逻辑,把大股东进入公司的时间顺序往前倒推,那么就可得到这样的结论:在一
家公司决定上市的时候,就应当将大宗股票以折扣定价卖给准备进入公司的大股东,
以便使其能够有效地担当起公司治理的职能。否则,开放资本市场、准许外企上市的
战略决策就对跨国公司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公司 重 组 的收益。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一旦公司绩效恶化,就需要有大股东
的千预行动。假定:干预行动一定会使公司绩效转好:大股东进行干预时需要花费治
理成本;大股东干预成功后可以获得交易收益和投资收益。其中,交易收益来源于大
股东于干预前低价购入、在干预成功后以较高价格转让的那部分差价收益;而投资收
益是指干预开始直至干预结束始终没有变现的那部分股权的分红所得。有了以上假定,
我们就可以来比较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独资企业和通过(收购)上市建立控股公司的重
组收益。在跨国公司建立独资企业的场合,在公司出现绩效恶化时,跨国公司为实现
公司重组,就必须承担全部预期和现实的干预成本;但是,作为上市公司的控制性股
东,跨国公司就可以将相当一部分干预成本转嫁给那些缺乏耐心的中小股东。其中的
S吕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机理就如Bolton & Von Thadden(1998)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当上市公司绩效恶化导致
股价下跌时,缺乏耐心的中小股东由于消费冲击而引起对现金流的需求不得不出卖自
己所持有的股份,而有耐心的大股东不仅可以维持自己的控制地位,还可以通过股权
交易扩大控股份额,因此,在公司绩效恶化时,小额股份总是以低于其事后价值的价
格进行交易的,而耐心的大股东不仅不会卖出自己的股份,反而可以借机低价购入受
到流动性冲击的中小股东抛出的小额股票,而将重组公司所必须的干预成本部分地转
嫁给那些缺乏耐心的中小股东来承担,这里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大股东一般不存在流动
性冲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财富约束,’o
经过 以 上 成本与收益的分析,不难发现,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上市,或者新进入
中国的跨国公司借助于资本市场的交易,直接收购中国上市公司,显然可以获利。
其次 , 从 中方投资者的成本收益分析来看,中方投资者可以获得可靠的收益。
第一 , 中 国如果通过开放资本市场而允许中外合资与合作企业上市,那么中方投
资者的结构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在中外合资或合作企业不上市的场合,这类企业的所
有权结构是相对封闭的,股权仅仅是在跨国公司和参与合资或合作的中方当事人之间
按照双方可以接受的比例进行分配。随着这类企业公开上市,所有具有投资能力的中
国投资者都可以通过竞购而成为这家公司的股东。假如,这样的企业在上市前属于国
家大股东控制的企业,那么现在通过上市就成为了一家由跨国公司掌握控股权的公众
持股公司。假如,这样的企业在上市之前是由非国家大股东控制的企业,那么现在通
过上市,就会产生中方股权分散化的成本。由此可见,不管上市以前的中方股权是由
谁控制的,多数股权毕竟是在中方的手里。但是这样的企业一旦上市,那么其必然是
中方大股东控制权的丧失,而这就是中方在合资或合作企业上市以后必须承担的成本。
但是,有必要指出,这种成本在跨国公司实施“资本倾销”战略时并不存在。因为在
跨国公司推行“资本倾销”战略时,中方事实上只拥有名义上的控股权,而资产的实
际收益为负。假如立足于“次优”的观点,即比起外方以资本倾销的方式侵蚀中方控
制权而言,中方虽然失去了大股东的地位,但却可以通过继续持有公司的部分股份而
获得股权收益,并且由于公司总股本的增加,中方的实际股数并未减少,从而中方的
实际所得是增加的。
第二 , 随 着公司上市,股权分散,尽管中方大股东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但是
持有该公司的中国股东人数却大幅度增加了。这意味着中国实际上有更多的人开始分
享跨国公司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所带来的利润。也就是说,中国有更多的人可以通过
89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耐心的持有公司的股票,而成为跨国公司大股东有效干预公司治理的“免费搭车者”。
第三 , 为 了比较准确地估计中外合资或合作企业上市给中国投资者带来的收益,
需要考虑跨国公司通过上市接管了公司的控股权以后,会不会采取损害中小股东权益
的行为,而使中国的投资者蒙受损失。根据Demsetz(1985)和Laporta (1999)的分析,
存在控制性股东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既有利益趋同效应,也有利益侵占效应。
因为,控制股东的利益和外部小股东的利益常常不一致。因此,在缺乏外部威胁,或
者外部股东类型比较多元化的情况下,控制股东可能以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
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这种情况在中国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第一,作为
大股东的跨国公司与一般意义上的大股东不同,跨国公司,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进
入中国的目标在开发市场潜力、提高它们在中国市场的占有份额,也就是说,它们关
注的是中长期目标,而非短期的股权运作和资金套现,这样的战略目标大大减少了外
方大股东在资本市场中的短期投机行为;第二,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子公司事实上已
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经营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在中国投资的主要使
命是进行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要素的套利,而非资本市场的投机,它们排挤中
国大股东的目的在于独占跨国公司的企业优势,而构成这种优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
素,就是通过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可以达到大量使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目的;
第三,中国股市交易是非匿名的,并且随着中国股市的逐步完善,大股东要将其股份
转手给购买者的任何企图都会在价格上得到反映,而这也将会大大削弱作为公司大股
东的跨国公司突然撤资的动机。
由此 可 见 ,开放资本市场,尽快让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子公司上市,对于中国的
投资者来说显然是有利可图的。在这样的开放过程中,中方失去的仅仅是相关公司的
大股东地位,而得到的却是可靠的投资收益。
8.2.3 加强政策引导,应对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集聚倾向
跨国 公 司 投资进入中国时出现的集聚倾向,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
资的政策导向有关。我国的对外开放是首先从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依次推进的,
在率先开放的东部沿海地区,我国政府采取了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同样,在鼓励外国
直接投资向中西部地区推进方面,政府也应该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从客观上来看,
加入WTO以后,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原来国家对东部外商投资实行的一些“超国民
待遇”将会取消,西部却可以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优惠政策:随着商业服务领
域对外开放的扩大,外商在中国从事批发、零售和电信、银行等服务的地域限制将逐
9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步取消,由此扩大外商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空间:第三,随着产业集聚的增加和经济
水平发展,东部发达地区的土地价格和劳动力价格将逐步上升,生产成本趋于提高。
以上这些都客观上促进了跨国公司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
从 中西 部 地区加强吸引外商投资的措施方面,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跨国公司对
拟投资的地区和行业选择受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影响较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其地
区和行业选择也有较大关系。因此,中西部地区应该从根本上加强经济水平发展,完
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
8.2.4 进一步提高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根据 第 7章的分析,可以看出,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数量促进效应是
比较明显的,但从长期来看,要继续保持外企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关键在于其出口
质量,即增加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同时要对其进口实施更为有效的管理。
各种旨在提高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的努力都应以促进结构优化为核心。
首先 , 要 进一步完善外资行业准入政策,强化外资政策的产业导向。从根本上来
说,出口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要逐步改变外资企业技
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过低的状况,有必要加大政策引导和项目管理力度,以
完善的产业政策,实施对外资行业市场准入的有效调控。
其次 , 采 取措施,促进外资企业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引进,鼓励跨国公司在华开展
研究与开发活动,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在项目的前期管理中,要对某些行业
的外资规定最小投资规模,并进行研究与开发能力审核;加强仅对CKD. SKI)组装
技术和后工序生产技术项目的审阅,引导其更多地利用关键技术和前工序生产技术来
组织生产和出口活动,尤其要对零部件进口成本过高、产品价格和质量优势低下的类
似项目加以更严格的控制;对重要的“嫁接”改造项目要实行政府技改投资补贴制度;
要实行统一的外资企业新产品出口奖励制度:完善“以市场换技术”政策,以当前的
市场让度换取长远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市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并强化其实施,
给外商的创新活动和技术贸易创造安全的法律条件;在宏观和微观层次上建立起合资
企业商标品牌的审查和管理制度,同时鼓励外资企业创造新品牌,以无形资产促进出
口质量提高。
第三 , 加 强对外资企业进口的管理,对其实物投资进行较严格的监管,以利于实
现以先进的资本货物进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带动出口结构优化的良性循环。
9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 四 ,加 快国内经济体制特别是外贸体制的改革,逐步创造内资和外资企业能够
公平竞争的环境,以通过适度、有序的出口市场,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外国直接投资的
间接贸易效应,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和结构优化。以往外资企业的高出口增长率,是
在国内市场不健全、国内企业竞争力缺乏、专业外贸公司绩效大幅度下滑的条件下实
现的,有深刻的体制和政策背景。但随国内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
外资企业凭身份而独享的优越的竞争地位,以及其高效的市场运作机制等优势效应会
逐渐相对减弱,而相应地,经过大规模战略重组的国内企业和专业外贸公司的出口竞
争力必然会逐渐恢复,由此也就会在较高层次上引发内外资企业的出口竞争,竞争必
然会带来高效率和高质量。因此,继续深化改革,使国内企业的经营机制更灵活,贸
易环境更自由,竞争规则更完善,是提高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的根本对策。此外,
国内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要在加速改革的同时,在政策和行动上积极配合外资企业
的“国产化计划”,努力同其建立广泛和稳固的供应关系,以逐步纳入跨国公司全球一
体化的生产与交换网络,最大限度地分享国际分工利益。
8.2.5 推动跨国公司向中国转让技术,应对跨国公司研发活动本土化
根据 跨 国 公司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的多种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推
动跨国公司的对华技术转让:
(1 )要 建 立健全我国的法律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加大对侵害知识
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这不仅为跨国公司向我国转让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且对
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的发展也有保护作用。在我国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进行
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知识产权,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可
以调动我国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我国的技术发展。我国已经签订《与贸易相
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定(TRIPS)), 这为跨国公司对华转让技术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能在一定程度上排除跨国公司对扩散风险的担心。
(2) 要 制 定政策推动我国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发展,通过吸收国外优秀的零部件供
应商来我国投资办厂,吸引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强职业培训等方法,逐步提高我
国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工艺水平和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满足跨国
公司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对零部件的需要。
(3) 加 强 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的知识水平,在加强普通教育的同时,重点加强职
业教育,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一, - ..一一一,一.,.一一~ ..,........‘目.目..目..目..................................,., ,..,网叫.......,.......................一一, - - 一,,响..一-
9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 )我 国 要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技术转让国家的良好关系,树立良好
的国际形象,尽量减少技术转让国政府在向我国转让技术方面的限制。
关于 跨 国 公司研发本土化,有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1 )接 纳 和引导跨国公司的研发投资。跨国公司研发活动本土化是发达国家实施
全球战略的需要,也是东道国强国富民的战略需要。我国非但不能对其采取歧视措施,
相反,还要为其提供国民待遇。目前,对于研发和高新技术创业,我国有一系列的补
贴及税收优惠制度,按世贸组织国民待遇原则,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研发,完全有理由
享受我国企业和个人享有的一切优惠。此外,如法国阿尔卡特控股上海贝尔〔50%股
份加1股)[1231及美国运通与中国旅行社成立合资的国际运通旅行社有限公司[1241的跨
国公司本土化,我国当持接纳态度无疑。然而,由于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特殊性、保
密性及其抢占中国市场的一致性,若干年后在中国市场呈现部分的产业垄断和产品过
乘」的现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策略的市场导向及适度限制己显得重要,它要求
我国广为接纳的同时要多方引导,包括建立市场预测、预警机制和增强决策的透明度
等,当然也包括必要时为保护国内产业根据世贸组织的《保障措施协议》与我国的《保
障措施条例》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2) 设 置 内外资企业竞争的同一平台。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无论是科技实力,
还是资金、设备,处于不同层次,这是经济发展的现实。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
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竞争日趋激烈,但两者至今却仍享受着不同的待遇,遵守不同的
规则。这是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迅速发展情况下我国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如果
不尽快解决,将会使我国企业和厂商的处境越来越被动。比如轮胎行业中的国有企业
需加征10%的消费税,其综合税率为18.2%,而合资企业仅征收10.2%的工商统一税
等,结果是将我国的轮胎市场拱手相让。[1251为此,取消内外资企业的双轨制,构筑内
外资研发博弈与市场竞争的统一大平台,刻不容缓。各部门应尽快调整有关的政策。
(3) 改 革 不完善的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体制。我国企业、产业、市场与跨国公司
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人才资源与资本的竞争,我国旧的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
体制,己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产业发展的瓶颈。应该全面改革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
理,包括户籍、出入境、工作单位、档案等内容。一定要摒弃在其中起钳制作用的“官
本位”观念及制度。
(4) 有 效 实施出口导向战略,让本土化产品占据世界华人市场。入世后,我国不
能对企业实施有违世贸组织规则的直接保护,但这并不等于要放弃对消费者的短期或
9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长期的利益实施有效的保护,包括对国内产业实施有效的保障措施。同时,中国应当
利用目前在区域乃至全球己逐渐形成的市场优势,采取有效的出口刺激措施,将位于
同一平台的内外资企业产品推出国门,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地区开拓更为广泛的市
场。
(5) 抢 占 产业控制权与市场主导权。我国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近年发展突飞
猛进,但与我国的跨国公司相比,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市场占有都有相当的差距。特
别是近两年来,世界500强企业中许多家公司相继投资信息技术、生物医学、精密机
械及新材料等产业,无论是研发还是生产,跨国公司都拥有绝对优势。一旦自主知识
产权转化为自主的生产能力,加上跨国公司全球性的生产网络以及战略性生产资源日
趋严密的控制,生产效益将向跨国公司进一步倾斜。目前跨国公司对我国国内企业的
并购及控股更加加剧了主导厂商易主,垄断随之产生的这种可能。据此,我国对内外
资动态、技术优势及产业发展进度要有清晰的了解,在加速国有企业改制、兼并、组
合的同时,为保护国内产业发展,应采取适当的限制或市场禁入措施,对跨国公司研
发活动可能形成的垄断行为,应通过立法予以规范。至于跨国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采取
的歧视行为,如花旗银行对月储量低于5000美元的客户实施收费措施,虽不违背我国
入世议定书第3条的非歧视条款,但有违世贸组织公平原则。对这类问题可以制定法
规予以制止。此外,对跨国公司占绝对优势的产品产业,可以适当放弃某些先发优势
的市场控制权,但要培育扶植后发优势产业,如中成药、绿色食品、新材料等,牢牢
掌握市场控制权。
(6) 适 当 减缓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重视调整提高创精品,发展质量经
济。联合国贸发报告指出:“外国公司在中国的生产活动不可能填补进口剧增造成的就
业缺口’,,“由于对国内和区域增长资源的依赖不断增大,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就尤其应
该在国内市场成熟的情况下减少外向型发展势头。”这无疑是对无限度发展外向型经济
的批评。事实上,近年我国在世界制成品的出口所占的份额迅速扩大,但从中获得的
收益与这一动态却极不相称,而国内自然资源和环境却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损失和破坏。
因此,应该有选择地发展外向型经济。
8.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跨国 公 司 对国际市场的进入方式选择问题是既关系到跨国公司自身的经营绩效
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东道国理解跨国公司经营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吸引跨国
9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公司的外资外贸等政策的重要问题。从中国的经济实践来看,由于跨国公司的进入所
引致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和国内企业的技术提升等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
非常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研究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方式选择以及与其它方式
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虽然本文尝试综合运用国际直接投资
理论、跨国公司理论等对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式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到中国引进跨国
公司的实践中,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但由于作者时间、精力和研究能力有限,还有
许多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如:关于“逆产品周期现象”的实证研究、
关于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变迁与世界范围内跨国公司的国际市场进入方
式变迁的比较分析等。
~ 月响- 一.一目一~一,.~, - - ‘种- - ~ ‘一, ,~, 一叫- .加~ .闷一一
9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致谢
三年的博士学习生涯,要感谢的人很多,在此一一致谢:
首先要感谢导师刘海云教授三年来在学业上对我的悉心指导。师从先生三年,
学做学问,学做人。刘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宁静淡泊的人格力量,令本人获益良
多且深受感动。
感谢 华 中 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其他领导和老师们给予的教诲和帮助。在我攻读博
士期间,有幸聆听了夏振坤教授、徐长生教授、张卫东教授、方齐云教授、张建华
教授、唐齐鸣教授等各位先生的授课,他们渊博的学识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且使我受益非浅。
感谢 我 所 任教的湖北经济学院领导吴少新博士、漆腊应博士、方洁博士在我学
习期间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感谢 好 友 和同窗— 北京大学何磊、陈波在资料查找和复印方面提供的帮助。
感谢 父 母 一直以来对我的理解和支持,在精神上给我无尽的动力,在生活中提
供最无私的帮助,实在无以为报。
感谢 丈 夫 夏亦志,在我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一路呵护陪伴,在我学习和生活中给
予莫大的爱和支持,使我有信心和毅力能够最终完成学业。
得之 于 人 者实在太多,情溢于词,笔墨实在难以表达。
2004年3月于喻家山
_ __ __ _ 一- - - -----分,,,,,,,,,种
%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赵曙明,鲁明乱企业跨国经营一一兼论中国企业国际化南京:南京大
学 出版 社 , 19 93:7 8
[2] D unning,J .M ultinationalE nterprisesa ndt heG lobalE conomy.N ew York:
Ad di son -W e sleyP ublishingL td.1 993:2 8
[3] R oot,F .F oreignm arkete ntrys trategies.N ew York:A MACOM.1 994:1 77
[4] H ill,C .W .L ,Hwang,P ,&Kim,W .C .A ne clectict heoryo fth ec hoiceo f
int ern ati on al e ntry mode. S tra tegic ManagementJ ounral, 1 990, 1 1(2):
11 7- 12 8
[5] W oodcock,C ,Beamish,P .,&Makino,S .O wnership-based entry mode
str ate gi es a n di nter-nationalp erformance.J ournalo fI nternationalB usiness
Stu d ies ,1 99 4,2 :2 53-273
[6] W oodcock,C .P .,B eamish,P .W ,&Makino,S .O wnership-based entry
mo de s tr ate gies and internationalp erformance.J ournalo fI nternational
Bu sin ess S tud ies,19 94,25(2):253-273
[7] V ernon,R .I nternationali nvestmenta nd internationalt radei nt hep roduct
cyc le .Q u art erlyJ ournalo fE conomics,1 966,8 0:1 90-207
[8] 范晓屏.国际经营与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89
[9] D unning,J .H .T owarda ne clectict heoryo fin ternationalp roduction:s ome
em pi ric al te st.J ournalo fI nternationalB usinessS tudies,1 981,1 1:9 -31
[10] Dunning J. H . 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p roduction: a
res ta tem e nt a nds omep ossiblee xtensions.J I ntB usS tud7 -31.1 988
[11] Dunning.J .H .T hee clecticp aradigm asa n envelope fore conomic and
bu sin es st he orieso fM NE activity.In ternationalB usinessR eview,2 000,9 :
16 3一 19 0
[12] Caves,R .E .C auseso fd irectin vestment:fo reignfi rmss haresi nC anadian
and U n ite d Kingdom manufacturingi ndustries.R eview ofE conomicsa nd
Sta ti sti cs, 1 974,5 6:2 72-293
[13] Harry J. Johnson, The Efficiency and Welfare Implications of the
Int ern at ion al C orporation,i n C.P .K indleberger,e d.T he International
Co rpo ra tio n, P P.3 5-56,M ITP ress1 970;S tephenM agee,I nformationa nd
MN C : a n A ppropriability Theory of DirectF oreign Investment,i n J.
Bh ag wa ti, e d,T heN ew InternationalE conomicO rder,P P.3 17-340,M IT
9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1
[181
[19]
[271
[281
Press 1977,转引自(英)尼尔,胡德,斯蒂芬.扬跨国企业经济学.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62-63
Harry J. Johnson, Comparative Cost and Commercial Policy Theory of a
Developing World Economy, Wicksell Lectures, Stockholm: Almqvist&
Wisell, 1968,转引自刘海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北京:中国发展出
版社,2001
【美1彼得.德鲁克跨国经济的特点.世界经济译丛,1990(3)
[英]尼尔,扬.跨国企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99
F. T. Knickerbocker. Oligopolistic Reaction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1973
Aliber, R. Z.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in a multiple currency world. In J
H. Dunning,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71:
49-56
R. Z. Aliber. A Theor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in Kindleberger ed. Th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A Symposium,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1970
【英1尼尔,扬.跨国企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99
〔英」尼尔,扬.跨国企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62
Dunning, J. H.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Wokingham,B erkshire:A ddisonW esley,1 993
Dunning, J. H. 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81, 11:9-31
Dunning J. H . 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
restatementa nds omep ossiblee xtensions.J I ntB usS tud7 -31.1 988
Buckley, P. J,& Casson, M. C. 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Macmillan, 1976
P. J. Buckley&Casson. 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New York,
Holmes&Meier, 1976
藤维藻,陈荫枯.跨国公司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6-337
J. F. Hennart. The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InC .P itelisa ndR .S ugdene d,T heN atureo fth eT ransactionalF irm.L ondon:
Routledge, 1990
Dunning, J. H. Explain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London: Unwin Hyman,
1988
Dunning J,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
Restatement and Some Possible Extens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fls][l6J[l7] 1 ..J ,... 1..J
0 1 2
勺石2 2
f L rIL r ‘L
1 .J les J
,J 4
2 2
r.L r.1
1..J ,.. J
﹄、~ 6
勺‘ 勺‘
r.L r.1
n, 0
气‘ 内﹂
r.l r..L
9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Studies, Spring, 1988
Dunning. J. H. The eclectic paradigm as an envelope for economic and
business theories of NINE activit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0, 9:
163一190
MudambiR &MudambiS .M .D iversificationa ndM arketE ntryC hoicesin
the Contex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2(11): 35-55
Williamson, O. E.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T heF reeP ress,N ewY ork.1 975
Buckley, P. J,& Casson, M. C. 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Macmillan, 1976
Hennart, J. F. A theory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2
Fagre, N.,&Wells, L. T. Bargaining power of multinationals and the host
governments.Jo urnalo fIn ternationalB usinessS tudies,19 82,13 (Fall):9- 23
Lecraw, D. J. Bargaining power, ownership, and profitability of transitional
corpora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Spring, Summer, 1984: 27-43
Kobrin SJ. Testing the bargaining hypothesi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developingc ountries.In tO rgan( Autumn)1 987:6 09-638
Hymer, S.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s.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960
Rugman, A. Inside the Multinationals: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Market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1
Beamish, P. W.,&Banks, J. C. Equity joint ventures and the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87,
18(2): 1一16
Contractor, F. J.,&Lorange, P. Competition vs. cooperation: a benefit/cost
framework for choos-ing between fully owned investments and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M anagementIn ternationalR eview,Sp ecialIs sue,19 88:5一 18
Anderson, E., Gatignon, H. Modes of foreign entry: a 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and proposi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86,
17: 1-26
Williamson, O. E.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T heF reeP ress,N ewY ork.1 975
Williamson O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 Free
Press, 1985 飞
..J
,..J
气、4
,J 八j
f..L r..L 因[36] ,..J l..J
只n勺
八j 气、︸
f L r1L
1..J ,..J
nU ,,孟
4 4
r.L F ‘L
[43]
,..J l..J
月片﹄、
4 4
r .L 丁.L
99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6] Buckley,P .J ,& Casson,M .A theory ofc o-operation in international
bus in ess .M an agementIn ternationalR eview,S pecialIs sue,19 86:1 9-37
[47] Hennart,J ,-F.T het ransaction costst heory ofj ointv entures.S trategic
Ma na gem e nt Jo urnal,19 88,9( 4):36 1-374
[48] Agarwal,S .,R amaswami,S .N ,Choiceo ff oreignm arkete ntrym ode:
im pac t of ownership, lo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factors. J ournal of
Int ern at ion al B usinessS tudies,1 992,2 3:1 -27
[49] Buckley,P .J .,& Casson,M .A n economicm odelo fi nternationalj oint
ven tu re s t rat egy.J ournalo fI nternationalB usinessS tudies,S pecialI ssue,
84 9- 8 76
[50] Anderson,E .,G atignon,H .,M odeso ff oreign entry:a transaction cost
ana ly sis a nd p ropositions.J ournalo fI nterna-tionalB usinessS tudies,1 986,
17 : 1 -2 6
[51] Erramilli,M .K .T hee xperiencef actorin f oreignm arkete ntryb ehaviouro f
ser vi ce f i rm s.Jo urnalo fIn ternationalB usinessS tudies,1 991,2 2:4 79-501
[52] Agarwal,S .S ocio-culturald istance and the choice ofj ointv entures:a
con tin ge nc y p erspective.1 994
[53] Hill,C .W .L .,& Kim,W .C .S earching fora d ynamict heory oft he
mu lti na tio na le nterprise:a t ransaction costm odel.S trategic Management
Jou rn al ,1 98 8,9 :9 3一104
[54] Shan,W .E nvironmentalr isks and jointv enture sharing arrangements.
Jou rn al o f In t ernationalB usinessS tudies,19 91,22(4):55 5-578
[55] Pan,Y .I nfluenceso ff oreigne quityo wnership leveli nj ointv enturesi n
Ch ina .J o u rna lo fIn ter-nationalB usinessS tudies,1 996,2 8(1):1 -26
[56] Leung,W .F .T hed urationo fin ternationaljo intv enturesa ndf oreignw holly
ow ned s ubs id iaries.A ppliedE conomics,19 97,2 9(10):12 55-1269
[57] H.C hen,&M.Y .H u.A na nalysiso fd eterminantso fe ntrym odea ndi ts
imp ac to n p e rformance.In ternationalB usinessR eview,1 1.2 002
[58] Buckley,P .J ,&Casson,M .A ne conomicm odelo fi nternationalj oint
ven tu re s t rat egy.J ournalo fI nternationalB usinessS tudies,S pecialI ssue,
19 96 .8 4 9- 8 76
[59] Agarwal,S .,R amaswami,S .N.,C hoiceo ff oreignm arkete ntrym ode:im pact
of o w ne rs hip ,l ocationa ndi nternalizationf actors.J ournalo fI nternational
Bu sin es s S t udies,1 992,23:1-27
[601 Contractor,F .J. ,&Lorange,P .C ompetitionv s.co operation:a b enefit/cost
fra me wo rk f orc hoos-ingb etweenf ullyo wnedi nvestmentsa ndc ooperative
rel ati on shi ps .M anagementIn ternationalR eview,S pecialIs sue,1 988:5-18
too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J ,we 卫
,土, 一
︸6 厂0
r..L 叶. .
1..J l..J
作J 4
6 ‘U
r .L I L
[651
66
67
1..J ,..J
只Q
‘U ︸0
r .L r..L
[701
[7.11
[721
Hennart, J. -F. The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 of joint ventur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8,9(4):361-374
许罗丹,谭卫红.外国直接投资集聚效应在我国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
2003(7)
Caves, R. E. Industrial corporations: the industrial economics of foreign
investment. Economica, 1971, 38: 1-27
Knickerbocker, F. T. Oligopolistic rea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Dunning, J. H., 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NE: 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 In: Ohlin, Bertil, Hesselborn, Per Ove, Wijkman,
Per Magnus (Eds.),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The
Macmillan Press, London, 1977
Krugman, P. R. Geography and trade. Cambridge( MA):M ITP ress,1 991
Dunning, J. H. Reappraising the eclectic paradigm in the age of alliance
capitalis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5, 26: 461-491
Dermot Leahy, Stephen Pavelin."Follow-my-leader FDI and Tacit Collu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3,21:439-453
许罗丹,谭卫红.外国直接投资集聚效应在我国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
2003(7)
Leonard K. Cheng, Yum K. Kwan. What are the Determinants of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Chinese Experie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51:379-400
Nitsch, D., Beamish, P,& Makino, S. Entry mode and performance of
Japanese FDI in Western Europe. M anagement InternationalR eview,
1996,36(1):27-34
H. Zhao,&G. Zhu. Determinants of ownership pre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new evidence f rom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998.7
Ping Deng. WFOEs: The most popular entry mode into China. Business
Horizons, July-August, 2001.63-72
Doren D. Chadee,&Feng Qiu . Foreign ownership of equity joint ventures in
China: A pooled cross-section-time series analysi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1.52
H. Chen,&M. Y. Hu. An analysis of determinants of entry mode and its
impact on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2.11
郭霖,Neil Macpherson,郭建辉.关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方式选择及
1..J ,..J
,j 4
,沪7
rt L F.L
1..J ,.月月J
﹄、︸ 6
,万7
r.L f L
10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J 飞卫.J ,.,一
,才0八0才
,才,了俘苦
f t 一...L r..L
1..J ,..J
nU ll
只n入
护. L l..L
[821
,.. J l..J
,J 4
n乙0八
r..~ r..L
,..J ,...J
﹄、﹄ 20
06 00
r.L r乳
[871
1 .J l..J
00 八,
00 0八
r.L r.L
、..J ,.,J
0 ‘es
9 0
rl.L r..呼
1.J ,..J
,‘ 内、
0了n,
r卫.L rtl
[941
策略分析.福州大学学报,1997(2)
张碧琼,国际资本流动与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肖卫国.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王洛林主编.中国外商投资报告一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中国财政
经济出版社,2000
魏后凯,贺灿飞。王新.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决策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2
魏后凯,加入WTO后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变化及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前景.
管理世界,2003 (7)
Mudambi R.&Mudambi S. M. Diversification and market entry choices in
the contex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2.11
Kobrin, S. J.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global integr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ummer, 1991(12)
Kogut, B. Designing global strategies: 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value
added chai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Fall, 1985.15-28
I Ayod and J Zif. Competitive Market Choice Strategies in Multinational
Marketing.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1988.13
Behrman, J.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he new economic orde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81.12:29-42
Dunning. J. H. The eclectic paradigm as an envelope for economic and
business theories of MNE activit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0, 9:
163-190
Hu, M. Y.,& Chen, H. Foreign ownership in Chinese joint ventures: a
transaction costa nalysis.Jo urnalo fB usinessR esearch,1 993,26(2):149-160
H. Chen,&M. Y. Hu. An analysis of determinants of entry mode and its
impact on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2.11
Pan, Y. Influences of foreign equity ownership level in joint ventures in
Chi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6,28(1)
Wei, S.-J,Can China and India double their 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NBER Working Paper, 2000
Hennart, J. -F,&Park, Y. -R. Greenfield vs. acquisition: The strategy of
Japanese investors. Management Science, 1993,39(9):1054-1070
Geringer, M.,& Hebert, L. Measuring 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1,22(2):249-263
Li, J. Foreign entry and survival: effects of strategic choices on performance
1舰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in i nt er na tio nalm arkets.S trategicM anagementJ ournal,1 995(16)
[95] Nitsch,D .,B eamish,P .,& Makino,S .E ntry modea nd performance of
Jap an es e F DI in Western Europ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19 96 ,36 (1 ): 27-34
[961 H.C hen,&M.Y .H u.A n analysiso fd eterminantso fe ntrym odea nd its
imp ac to n p er formance.In tenrationalB usinessR eview,20 02(11)
[97] Jinn-TsairT eng,M aw-ShengC hern,K i-HeeK im,T heorya ndM ethodology:
En try S t rat eg iesf orM ultinationalE nterpriesea ndH ostC ountries,E uropean
Jou rn al o f O perationalR esearch,2 001
[98] H.C hen,&M.Y .H u.A na nalysiso fd eterminantso fe ntrym odea ndi ts
im pa ct o n p e rformance.In ternationalB usinessR eview,2 002(11)
[99] DorenD .C hadee,&FengQ iu.F oreigno wnershipo fe quityj ointv enturesin
Ch ina : A po oled cross-section-times eriesa nalysis.J ournalo fB usiness
Re se ar ch ,2 001.52
[100] H. Chen,&M. Y. Hu. An analysis of determinants of entry mode and its
im pa ct o n p e rformance.In ternationalB usinessR eview,2 002.11
[101]A nderson,E .,&Gatignon,H .M odeso ffo reigne ntry:tr ansactionc ostsa nd
pro po si tio ns .Jo urnalo fIn ternationalB usinessS tudies,1 986,1 7:1 -26
[102] Buckley, P. J.,&Casson, M. An economic model of international joint
ve nt ur es : th e case of US investment in Chi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 sin es s S tu dies,S pecialIs sue,1 996
[103] Hennart, J. F. The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In
C. N . P ite lis ,&R.S ugden,T hen atureo fth et ransnationalf irm.L ondon:
Ro ut led ge , 1 988:8 1一116
[104] H. Chen,&M. Y. Hu. An analysis of determinants of entry mode and its
im pa ct o n p e rformance.In ternationalB usinessR eview,2 002(1)
[105] Pan, Y. Influences of foreign equity ownership level in joint ventures in
Ch in a.J o u rn alo fIn tenrationalB usinessS tudies,1 996,28(1)
[106] H. Zhao,&G. Zhu. Determinants of ownership pre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joi nt v en tu res: new evidence from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t er na tio na lB usinessR eview,1 998(7)
[107] H. Chen,&M. Y. Hu. An analysis of determinants of entry mode and its
im pa ct o n p e rformance.In ternationalB usinessR eview,2 002,1 1
[1081L eonardK .C heng,Y um K.K wan.W hatar eth eD eterminantso fL ocationo f
Fo rei gn D ire ctIn vestment?T heC hineseE xperience,Jo unralo fIn ternational
Ec on om ic s, 2 0 00 ,5 1:3 79-400
[109]许罗丹,谭卫红.外商直接投资集聚效应在我国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
10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 0 3. 7
[110] C. Keith Head, John C. Ries, Deborah L. Swenson, Attracting Foreign
Ma m ufa ct ur ing:In vestmentP romotiona ndA gglomeration,R egionalS cience
an dU r ba nE conomics1 999,29:197-218
[111〕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周宝廉译,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44 3
[112] Kiyoshi Kojima,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Croom Helm, 1978: 115-116
[113]小岛清.日本海外直接投资的动态与小岛清命题.世界经济译从,1989. 9:
43
[114] Wilkins, M. The maturing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merican business
abr oa d, f r om 1914t o 1970.C ambridge,M ass:H arvardU niversityP ress,
19 7 4
[115]转引自陈继勇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21 9
[1161 Blonrstrom, Magnus, Kokko, Ari. How Foreign Investment Affects Host
Co un tri es ?P olicyR esearchW orkingP aper,T heW orldB ank,1 997
[117] Kojima. K.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 sin es s O p erations,N ew York,1 975
[118] Katrak, H., R&D Activities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Host Country
We lfa re .E ng land,1 994
[119]江小涓等.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讨论稿
[120]刘恩专.外国直接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分析当代经济科学,1999(2)
[121] Mitsuhire Kagami, Humphery, Michael Piore ed. Learning, Liberalization
and E co no mi cA djustment.In stituteo fD evelopingE conomics,1 998转引
自王 惠 , 桑 蓦 陶,跨国公司不愿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的原因及我国的
对策 . 中 国 软 科学,1999(10)
[122]华民,蒋舒.开放资本市场:应对“三资企业”“独资化”发展倾向的策略
取向 管 理 世 界,2002(12)
[123]萧综阿尔卡特控股上海贝尔.国际经贸消息,2001.10 .25
[124」芸生.国外旅行社开抢地盘,国际商报,2002.4. 7
[125]傅利平,程义全.跨国公司进入与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学家,2000(6)
,- , 呻~ 叫‘.,一.~ 叫一叫一.- ........,..,., 网,..,., 晌......- ~..‘.....,.叫.......叫.......,.......,.,..网.,............网.,..,...,..............州............‘.......一一目- ‘份,~目~一一.~..一一心
10 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卢鸿.WTO背景下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占股偏好变迁的实证分析湖北财政研
究, 20 03. 9
[2]卢鸿替代、互补效应与逆产品生命周期现象统计与决策,2003.12
[3]卢鸿完全信息下国际市场进入方式选择中的博弈分析湖北计划管理干部学院
学 报, 20 04.4
[4]卢鸿不完全信息下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间的博弈.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 20 04 .2
[5]卢鸿.浅议跨国公司投资进入中国的方式变迁.湖北社会科学,2004.5
[6] Lu Hong. A Survey on the Rationality of Investment Bank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 rpo ra tionM ergera ndA cquisition( M&A).A siaP acificS tudieso fE conomicsa nd
Cu ltu re ,J anuary.2 00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w
戴担,八体
鸯撼} 10 $- 创艺'^二识
只攀T
富豪二遥蒸侧
卑霉仆色体骥
s哥r7 con豹lgl}
V)x

灵州
ril岖
书4-
瞬榔
州星
名森
。攀
创帝
<14帜
画}R
IK:)l
暇<}
豁弱
州举琴
~ .锹
k14 4}1U夕
ort ..el
险君鹦翻彩
觉翻书到+T
秘}j vu曰徽
锁译铡枷卿
引福乓昆卿
蘸JR1V}v
6}O
}福{}K
川落隆
0肠9
W 忆一长
雇酬RV
翠彩引
器箱<}
畏ow
9令履滚
嘟1恃俐
福:3q链启
ha钵鸣.-}?
忆州}I(俐
ICE ..9:E
恶%R冥嘟
佃攀织r-a
W曝令
妮圈{
百tt}2
哥期ili
震铆l剖
豁!攀
弩串暴
rrI.f州-K
粼熟艰
I0众月
铸P&
裂由{W
皿尽 <,}
兴晕酬
宋国塔
城侧。
润<}漏
刮足画g
场漏名板
互担艾讯.脚
胡经爽犯圳较
成石攀智聂矗
琳诊戈孟_沃袱
书二,集 o二坦石}未 二rf 七
o督 }.咪叔 t
银,城椒祥要
涛妨 :.9准但
豁驯藕月茵名
州:Q书姆官容
<}攀获
照只E-Z
慧招磅

O

N

M.


口眨
毛导
州g
}G b10
礼巴
积月瑟
勺几 C孑
寸 一
刮a.=v
‘r`E 决 《
月 目 、 户 、
、 、J J , ‘
写锐共
0 0 口
V二 .月
CT Cr
引POp} 月. 叫 尸 叫 、闷
口, 二 ,, 目 、 曰 、 ‘
华巴巨o.
民昌7op-1IEs Ccd
霎}}遥 23b0
寰艺彩乏
:洲 巨。袄
之n'}OLyR
丝x.}M.. V .l. nN
Ilc'xCI O,6
k{=ia“MrMoo} a,o} } 擞区巴巴巴已
m A
、OD
、O`N
刚n^}

O、


.n
Q




、隆


狱裸裤车名积刮伽圳画徽侧州闪联奎
10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华车侧纲
攀泥礼豢坦
钊叫留娜释
产666[
日。二口剑u。吕留
石66一侣如二一uno
必66~.0口一召韶芝
扭L661仍阶661
uoss。沐)
只加征一-氏黔州9
州粼︸0肠只异
称攀
娜习山名阿板援书
胃游乓裂洲,只
尽积喇狱积叭喇
俐名目长织攀
队醛叔弓泥踢
书喇祷创嘛侧︸玲
与喇咧妈幸卑儡
油名缪斌葵皿”城
卜啊俐9旧板取攀
长架率妙侧城袋产渺履招嘟
陀﹂添﹄陌臼一图断﹃比﹂以匡厢睐晚禧f版隔陋
叫亚
健照启招板拟彩录名录星旧匆圃魂沂
忆泰彩录#1烟喇西忆州彩录澎搽‘免画
城喇名歌庵豁州张扮目淞酬|泪︸只
拙名聪州衡叫暇宾一共零启侧喇吴只招
阵厚除隘隐睦康娠腼阮晒扇阳以同喻
粼粼曰敬
华烟翼仁巨圃吠用貂甘仲裂棍健翅哥
叔蓄私攀#1到酬和袒引叫叫侧琪豁州
。容拐.0撇屁侧喇幸旅昆触肠廊洲
麻攀10侧城书︸只创担9喊
华#l1泪映震吴测司引喇阅西卜划妇继
渝除吴划塔嚣足鹦澎划状碧镜圈湾
胜吠圳足瑞半那状令娜.姗俐足容担
卒帜侧引鞭职四征#l1锻与维吴侧书豁州
拭裸娜布招积倒枷蜘圃尘钊喇彬月端
心。q。渗
价qusorl
苗寸6~
(6伙61
石象一,舒召。~0月P升。二孑次一
好军1 ,P卜‘的1拭N6二切三1一。衬oH
‘。^00工︶ 驭酬却凶端敬
(卜661叭.一曰;NO自苦661户的。祠昌5
NOO苗66一︹1曰qs。召D心11。1七目山子1661
‘。1﹄od拭56~卜1时二的。二口月祠侧。1祠﹄.H
﹃廖厦指求米︸瞻弱翼细
‘召1‘。倒。芝胡︸钾10﹃沂已的苏的6[叭t一.书﹃500
~寸661叭6的61 11。琳侧u.Q 篇66[ 于日051。N
苗欲1卜﹄。lu一沙绍口。51。之︶驭酬泪澳
(9661
讨.1时二时﹄d闭﹄。uo.衬6巳成﹄。tuo如luo芝
汀66一叭P一01。11。H 二66一,J。uuoQ
陌像匕博牌|匡阴德隐件愿卜留味尸.阴
︵9卜6一.的﹄。沐01陇﹃06巴卜哟L61已曰二川﹄口
衬卜巴口。名吕q﹄。涅。一u吕︶ 碧刮椒澎
10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t}

哥门
}} i}.-

Im K= W,
4K v *
产产娜气闷爪,
书二,。,毛二
-}K'}} 1:, :
白侧Kg
召Z-1 r-\
IRk = )Ir4 p,
旅瑙餐
粼州澎
翔粼
裕帽遂
MW蜜i7
豁‘留
州瞩名
譬鬓拿霆
礼善妻雪
竺名9李
摹爱鑫夏军
一}
溉欢
溅箱
嘟赣
福名二姚
4"报}v,
I}F架 }K}l
4R沐铅骥
次女乓名
{1〕一馨if皿二衡邻
州(山r 以记默
织 P!}彩
Hf-断最
酬咧
概俐票
fit划.
翼 u怜匡
任名链举
伙绷嘛名
富半俐州
OE}4w
川11mk
.,-ME-:
肺侧足引
友 <} *K 4z}
办酬毕称
帜41
却啼引 }-
* &-A -W
9}

0-



il-I




积炜
嫂喇

眠骥
戳.
OF.甲
谈权
名鹉华
侧卜门
9.4}' sj}
左爵乓
巅计迢
鬃级覃
乓翠$
霎青4
A"资 N
布裘露
祷r I}-!
Lx翎钧妞
潺侧令杖
!W愈撼晰
,4 八侧
礼卜乙杖
州幸二9
,tl嵌
g


七二
什E









呜*j
俐;K
袋4:1
世V-1


工二工
布之



超427
彭帷
掌名
#}岖
喇汇
茵足
创}L
故州
暇71a
狱令
权 El

旧,
、恢,










理二

乓决
酬生
叶州

酬脚;ki
场_K
烈令伤
一联
国精乓
岭琳迎
隆迎试
里喊 :L.
玲 #爵
!2掣
酬健翅
狱州成
日z3R
w 凝俐
涅 ;1}识
区 dw
9 翎职
!XJ Cd切
圈只勿
L 属 EK
冷叙那
目 G 胡 一“OO:1P} OC ; 兰 ;_ 花,声。,吧
V 宝3
〕a昌蓄aae`
氢誓〕一v G
.}U G t 》.C
户7 乙尸的
Aco}0 }. ‘ao
性二‘ 哪 - .-1
s 0 }o vi F O - 0 E P o, W .. 一1一nTG
理套
O V
巴叼
<r
刮o
怜苗
丝U.
蝎巴
似‘
r荟
侧吮。
hitlC次 I VO,1
李a"I
C;侣
公 口
47 N
卜右
~ 口
雀:,
测a
到一
蛇苗二
4U0
蠢库圣
纽 N 只
a}., V

忿宙
.a 亡
、砰亡,
取已
目7-
_ u
迫试
葵象
WY忍
M G
连:三
爵弓
三巨
m 0}
O
-it y
刮吕
}-E
军若
口至x

真a,r
卑 .a
招荃兹
鲜二>

O`}
切 Cr
< ~

<r遥
阵利刁0习
a
尽‘
彭言
尔居
翅葵
试竺
狱架娜指粗积暇枷绷巴变创喇琳月端
10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K3侧褪:9}
圈<4骥那
引宋乓幕
K}圳4CR
只蔽溉6}
书十摘攀
淞州侧令
WM O}撼漏
形倾拟然RT
引国}- 4k(
[R-具 S氏
mom:食:
卜忆4M}
哎州韧zlsif '
rn-rl国卜W }La
售+4酬
侧韧拟
提种食
称澎准
俐粼粗
哥r-,}c望 -
毖受甲靛
IF-K
I裸*.,存理 K
望竺}杖
翌设名.
rswu瓣0
例裂脚岛
形-23偌足
P-} %}--寻足十喇
举淮瞩龙a}棘
啼淞习缘明杖
化刮只西茹- 几下习石益留石塑tt扁}.蒸榴丈亚邂显得
*:r 巡辉‘ ·葱嗽
曹载烈卜冬溺
t**Z*
.蔽029t9
WWk9:}I-M
147’几二辉am己幸
月粗恨嗽摊w州
断}4tltF-椒仲言
OR:W}代暇俊袍
9}L 足4钱
Ees}二毖泰彬‘或
`}'9} d0}0C}IOi













!L
}5}
口 洲.叫
困必
匕a 。
左一00
忿 O
~ 尸卜
U =二
a~ tC
,剑a
J之r~
泛O Of,
会‘萄
甲 ...曾
并00吕
哭0'玉
CaT,
.二01010,
.叫 尹,
~ 卫份w
}言N属} .07
彭7(I} U
}'Va O N C
}x }U
弓9乓苗
爹 m z OO N .蓦 0}
一"5UU7UaOA-CQy}一

}ro
U .L 口 吵
霭砚
咧.,WWi
锹砚经
护口月


J万
夕卜
二 口
‘竺 .‘‘闷
J二
口 叭
N 叻_
巴 F L
山二坛
一‘ 二之
碧 CC 二 口
F1'? O

割y3 c
军-0 -}6
狱架娜垢名润侧枷嗽圃尘引喇喇月绷
109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06丫忍一︵000巴6釜铂悯知劲叫.的sau﹃5尧勺~书二0!、.u人勺、之1
乡﹃乒一1。司国之乏﹄0切。1﹂0。qls的。u﹁的nqpud。﹁日ouo。。﹄oJ践。一。>。。u叮5.日妙p口﹄.食。~祠。。1。。。£一.工.f.罗~uu。亡、黔兴葵粼
容书名只貂泥戈拟曰咋薪易麟体引叫临绷职称书祠0 ﹄称书9州生厦仲七足忆琪t帐友创令小划舞寨攀目。
rKW帜 F}'- ,t a 举
[k7}E } , -,7, -}
wuj&*V-
牛启只织击卜
}.:} 4};摇 RE


喊垮

F=

m 目
a〔

牛仁
M, El"i
K }-,
-}l44
Ri-fp&
缪拐
pii}
F,}g
R#*
.⋯ 授


返,
斋髦
F}l
, 。
一, 0
Fa0
誉Y帅
今裤
石门 卜侧尸
P*}1
止绷
架ME
H日1吧
wc
-o
i-aT:n..}.
}一’网
C 匀
剑b
bA一
口 叭
厦E
代》、
u工
爵匆汤
只二二
貂舒后
}},}t o E
任品三
;w o ra
口Cp
已德巴
‘二芝.
I=2 兹.;} ms
若象二
巴 ~
璧曹畜爹
鳄事
进.蟾霹
‘七人公‘ 一尸
于寸
C} .吧
C心C卜
C卜~
岁象
。拓一
}} OU
沼乙
’敷浪
璐象
搜竺
{”、
狱架饵辕名窄侧枷蜘画墩引喇架月编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