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4292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

上海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
姓名:楼俊强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陈湛匀
20071201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中国入世后,跨国公司纷纷到中国设立R&D
机构,开始其在中国的R&D投资布局。然而,相对于跨国公司在华生产和销售
型的直接投资区位分布而言,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区位分布更加不平衡,
集聚特征也更加明显,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本文针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
资的区位选择问题展开研究。
本文首先回顾了跨国公司R&D动力理论的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国
内外学者对跨国公司R&D投资区位选择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对跨国公司海外
R&D投资区位选择的动机、条件和结果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
中于对跨国公司R&D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同时对跨国公司R&D投
资的效应分析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对于更好地理解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的区位选择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在把握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发
展历程和R&D机构的设立方式入手,重点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区位特
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笔者认为,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区
位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地区科研实力和智力资源、
区位产业集聚优势以及区域的R&D投资环境。根据上述分析,笔者建立了一套
评价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区位条件的指标体系,并对区位影响因素进行量化,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各区位变量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地区R&D经费
支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及FDI规模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地区的高新技术
产业化指数、R&D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国内专利授权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而地区的国际互联网用户人数和平均工资水平的影响作用相对不大。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区位分布效
应展开了分析。本文结合微软在中国的R&D投资这个典型案例,揭示了跨国公
司在华R&D投资区位分布对投资区域内的研究开发、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
响。
本文最后结合以上的分析,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出发,提出了应对跨国公
司在华R&D投资区位选择的对策建议。从政府来说,本文提出了政府R&D政
策的三足鼎立架构;直接针对跨国公司R&D投资的政策。从企业来说,应加大
V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R&D投资力度,提高技术吸收能力。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与交流,有效利用
跨国公司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条件成熟的企,_lkN海外
创立R&D机构。
关键词: 跨国公司R&D投资区位选择中国
VI
上海大学硕:L学位论文
ABSTRACT
Since 1990s,especially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WTO,more and
mor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MNCs)have been transferring their R&D
institutions into China.However,in contrast to FDI location distribution for their
manufacturing and selling,the location choice of their R&D investment in China
show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law of more unbalanced and concentrated feature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study on the location choice of MNCs’R&D investment in
China.
First 0f all,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location theory of MNCs’FDI
Investment,namely,cost efficiency theory and location factors theory,the autho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location choice of MNCs’R&D investment,which includes
the motives conditions and effects of location choice of MNCSI R&D investment.
The previous theories and positive research focus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location
choice of MNCs’R&D investment as well as some studies on effect analysis of the
locating distribution of MNCs’R&D investment.All these certainly serve as a good
guideline for our study on location choice of MNCs’R&D investment in China.
Secondly,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into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the
establishment mode of MNCs’R&D Investment in China,the author lays emphasis on
the loca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location choice of MNCs’
R&D Investment in China.Qualitative studies show that the location factors includ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rket scale reg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y and intellectual resources,cluster advantages of regional industries,
regional R&D investment environment.Quantitatively,the author sets up all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the locating conditions of MNCs'R&D Investment in China and
adopts the mufti-finear 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these quantitative factors.Th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re R&D expenditure,regional
per capita GDP and FDI;the second important factors arc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quantities of R&D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nd quantities of domestic authorized
patents.The regional Interact users and per capita wage are relative unimportant.
VⅡ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Thirdly,this thesis focuses on effect analysis of the locating distribution of
MNCs'R&D investment in China.It us懿the typical cases of MNCs'R&D
investment in Beijing and Microsoft R&D investment iIl China to reveal the effects on
the R&D,Personnel Structure,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investment area in China.。
Base on all the above—mentioned studies,the countermeasures for Chinese
government include:taking preference regional policies to the gap between east and
middle area of MNCs’R&D investment,improving regional investment structure,
specifying the R&Dinvestment priorities in relation to the regional advantages,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regional technical duster effects,further improving the protection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fights,and improving regional R&D investment
environment.The countermeasures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include:increasing R&D
investment to improve the ability to absorb new technology,strengthening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MNCs and our enterprises to improve initiative innovation,
establishing R&D corporations and setting up overseas R&D institutions.
Key Word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MNCs)Location Choice
R&D Investment

China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拉殓!≥!El期:竺堑:!!1 7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
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邀导师签名:越日期..!也1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R&D作为跨国公司的核心职能之一,在跨国公司的整体经营战略中占据重
要的地位。由于R&D具有规模经济和技术溢出特点,长期以来,跨国公司的R&D
活动都是集中在母围进行。但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战略的深入,同时也为了应对
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保持其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在——海—_外_■●设■立■—R—&●DI枧-●扭●’的重要
性也与日俱增。跨国公司一改以往将R&D活动集中于母国的传统,根据不同东
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R&D活动,从而促使跨国公司的R&D活动开益朝着岔茁警-l监坳
蚜,形成R&D的一体化体系。资料表明,美国作为公认的技术强国,至1999
年,在美魄釜鍪墨鎏盘茁篷嘶,同时,美国公司在海外的研发支出占研发总
投资的15%;从全球范围来讲,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占R&D机构总数的比
例己达到38.6%,可以说R&D分散化、国际化己经成为跨国公司安排R&D活
动的一种重要方式。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发展,中国以其庞大的市场规模、
高速增长的经济与丰富的资源成为吸收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的重要东道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实现对华销售网络布局和生产设施的布局之后,跨国公司纷纷型之旦兰2I鎏兽巡构,开始其在中国的R&D布局。以美国为
例,伴随着在中国生产销售的扩张,美国公司在中国的R&D投资也迅速扩张,
2000年,在华美国公司的R&D支出达到50.6亿美元,同时中国也成为美国海
外R&D投资的第8大国。资料显示,到2002年底,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各
类R&D机构己达膨,其中规模较大的有96家。IBM、英特尔、SUN、宝洁、
杜邦、诺基亚、爱立信、松下、罗纳普朗克、微软、GM、诺和诺德、联合利华
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相继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同时,著名跨国公司对中国的高
校频频提供资助,并与高校展开了多样化的R&D合作,成立了多个实验室、研
究中心和培训中心,这引起了学术界和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
然而,相对于跨国公司在华生产和销售型的直接投资区位分布,跨国公司在
华设立的R&旦坌塞机构在区位分布上更加不平衡,集聚特征也更加明显,有着-l_—---l-_o-_‘__·一
上i母大掌坝J二学位论文自身的特点。一方面,这些R&D机构高度集聚t蜚奎二l三壹二上圳I|等大
都市和科研集中区;另一方面,在吸收利用生产性外资并不占优势的中西部城市,
如成都、西安等城市也吸引了不少的跨国公司R&D机构,与制造和营销环节的
区位分布存在着差异,显示R&D区位指向与生产制造环节的差异。目前,中国已进入产业结构由劳动资金密集型向毽查-复望奎蓝互幽历
史新时期。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可以为投资区域带来
先进技术和组织管理经验,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促进投资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从全球范围看,每暨圆望譬缸蚕迅埘
黾竺里盟墨型必从中国来看,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由完全生产性投资到屯亡●·——————·——一’- 幽与墨型臣医盗蓝弦现象表明,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战略己发生根本性
质的转变。这一转变为中国各地区利用跨国公司的R&D资源,提升地区综合竞
争实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充分了解跨国公司在中国的R&D机构区位分
布特征,分析影响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区位因素,’研—究■I跨—●国I_公——司—Rl—&D-I投_ 雩望至竺岔玉型蛰塑譬誊望坚譬£鬯型盏垡坐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型,这_xC-Y-够国公司在中国R&D投资的布局,合幽跨国公司
R&D资源,雩芝苎墨壹誓吐幽虬髦奎优势,促进中国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中
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本文的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客观详实的统计数据,分析
了跨国公司R&D机构在中国的区位分布特征;结合实证分析,探询跨国公司在
华R&D机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合典型地区和跨国公司的案例,分析跨国公司在华墨垒巳瑟这型毯蛋亚型越塑皂臣蛰盔趔耋蚴。
本文共分6章:
第1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基本概念和分析
框架,并提出本文的难点;
第2章首先回顾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匿■僮—理—’论—研M 究文献,进而对跨国公
司R&D投资区位选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
总结和评论,从而更好地把握该选题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第3章主要分析和总结跨国公司在华Rj毯掣翟型憋、强罄型型型詈龇特
征。
2
』.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4章主要在前一章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一套反映中国各地区吸引跨国公司
R&D投资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各区位因素变量进行检验,从
中找出最具影响力的决定因素。
第5章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区位分布的效应进行分析。结合具有代表
性的地区和跨国公司的典型案例,重点分析跨国公司R&D投资对投资区域的研
究开发、产业结构、人才结构的影响。
第6章根据上述分析结果,针对目前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区位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琴童翟含当两个层面出发,提出了皇垦窖型堕璺全量互地,’—-—’—-·—·I——Il-—————————lI·—_ 投鎏鎏幽勤脚。
本文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对比分
析、系统分析、案例分析的方法。从整个文章的架构上,注重其严密的逻辑性。
在资料搜索方面,通过手工检索,查询了相关中、英文文献著作;通过互联网检
索,找到国内外最新相关的数据和资料。论文引用了大量统计数据,分析尽量用
数据说话。本文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同时,追求实用性。
3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二章相关理论回顾
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的区位选择是跨国公司投资动机和特定区位引力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誊糊是从微观角度,即从企业策略的角度解释跨国公司为
子什么要进行海外R&D投资(why)。匿■笔—●■丑—●■之■l●茎●■—蚕● 是指特定投资区位的要素禀赋
状况和政府政策等,它们共同决定了区位对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吸引力,它
解释了R&D投资的区位选择(where)。因此,对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理论回
顾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蕊≯霉盔篷臣金星鎏盐鐾盆盟蛰丑盟担谢,
主要有Pearce(1989)的R&D分散与集中理论、Kuemmerle(1997)的技术开
发与技术增长理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国际生产理论以及Serapio(1999)
的R&D的辅助资产理论等:长V尹——誊—垄—l堑■—富■—臣-—垡—蓦,—耄■螽—’』——:—}_盥’—乏—_茎■—芝■量——誊—警——盟—-置_’乒
选择的理论,主要有工业区位论、邓宁(Dunning,1976,1981)的国际生产折
中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以及跨国投资区位的OL或FL模型等。因此,本
章将从投资动力和区位引力的角度对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理论进行简单的回顾。
2.1 R&D动力理论
对于跨国公司的海外R&D投资,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
的理论,其中从企业投资动机的角度解释跨国公司海外R&D行为的学说主要有以
下五种:
拶必拦谢掣
’Pearce(1989)在《跨国公司R&D国际化》一书中将影响跨国公司建立海外
R&D分支机构的作用力分为离心力(即促使R&D机构分散化因素)和向心力(即
促使R&D机构集中化的因素)。Cheng和Bolon认为不同条件、动机和环境因素
影响跨国公司的海外R&D直接投资。这些条件包括影响跨国公司从韦海外R&D
投资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如信息技术进步便利了跨国公司的国际化协调和一体化:
内部因素包括从国外获得新技术,支持海外生产性企业等。Granstrand将影响
跨国公司R&D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分为驱动与阻止因素。驱动因素是一种离心
力,推动企业的R&D机构趋于分散化,包括:支持当地化生产,满足当地消费者
的生产需求,获得国外先进科学技术,降低R&D的人力成本,东道国政府政策的
影响及重要的国外收购行为。阻止因素是一种向心力,吸引跨国公司的研究机构
趋于集中与聚合,包括:严格控制与监督R&D活动,降低技术信息泄露风险,接
4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近国内市场,R&D具有规模经济,降低协调及通讯成本,母国政策影响。跨国公
司在制定R&D战略时,需要比较两种因素的影响力量,在相互平衡中作出决策。沙甸芷盥必
Pearce(1995)在《技术全球化》一文中根据原产品周期理论和修正后的
产品周期理论,对海外R&D分支机构的作用加以区分。根据原产品周期理论模型,
海外R&D投资是依据跨国公司的总体战略,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阶段,伴随生
产性分支机构的外移进行的。依据原产品周期模型,海外R&D分支机构的主要职
能是转移技术,帮助区位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修正后的产品周期模型强调跨国公
司海外R&D机构的主要潜在职能是对不同国家的研究分支机构加以协调,同时获
得东道国的创新技术。这一观点较少强调海外R&D分支机构对国外生产性企业的
技术支持,特别强调为了公司的整体利益,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技术资源的重要性。泸蝴
Dunning(1998)在《技术全球化变革和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一文中认为,
当跨国公司认为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一定的所有权优势,通过对外国区位的R&D
内部化开发能获得理想收益时,就要从事R&D活动的对外直接投资。他认为,跨
国公司海外R&D直接投资能帮助企业获得某种优势,该优势与公司业己存在的优
势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跨国公司保持和加强竞争地位。跨国公司的海外R&D直接
投资,是为了承担以下一种或几种组合职能:(1)产品、原材料或工艺技术的适
应或改善:(2)基础材料或产品研究:(3)生产研究的合理化或成本最小化:(4)
了解和监视国外技术能力的发展变化。
’ Kuemmerle(1997)在《建立高效的海外R&D能力》中将跨国公司海外R&D
直接投资分为两类: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开发型(HBE)和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增
长型(HBA)。HBE是开发母国区位创造的技术优势,以这种方式利用该优势比
其他方式对公司更有利可图。对外投资的主要考虑的是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现有
技术知识,开拓国际市场。所以,影响跨国公司海外R&D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因
素是东道国市场规模和成长潜力。而HBA是为了保证跨国公司的稳定和长期增
长,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从海外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知识,增加母公司的现有技
术存量,从而提高跨国公司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东道国公共部门和私
有机构的R&D投资量,国内人力资源质量,有关科技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等,成
为影响跨国公司选择海外区位、建立R&D分支机构的关键因素。根据Kuemmerle
5
上海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的理论,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开发型海外腿D投资主要强调:(1)产品的区位适
应;(2)产品的多样化生产;(3)工艺技术的区位适应。相应地,以母国为基础
的技术增长型海外R&O投资强调:(1)创造核心产品;(2)支援核心产品;(3)
工艺创造。
汐型掣掣
Serapio(1999)在《工业R&D全球化:在美外国R&D直接投资的检验》中
认为跨国公司从事海外R&D直接投资,是对公司内部关键性资产的安全措施,是
辅助关键资产充分发挥作用的行为。如跨国公司在国外建立R&D基地,通过接触
当地基础研究信息,提高公司基础研究能力。一些跨国公司通过投资国外应用或
开发研究,辅助加强国内的基础研究。还有跨国公司通过对海外工艺技术的R&D
投资,提高生产技术。另一些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仅是为了得到关键性辅助
技术。Serapio认为,跨国公司海外R&D直接投资是为了提供辅助性资产,而这
些辅助性资产对跨国公司海外生产和经营活动取得成功至关重要。跨国公司的海
外经营和生产转移,常常需要公司产品的适应性开发,部分产品要求重新设计和
工艺改造。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海外区位建立自己的R&D机构,以支持公司的
海外生产和经营活动。辅助性资产理论还对许多跨国公司建立海外多区位R&D
机构,并将各区位机构并入全球一体化研究与开发网络的行为加以说明:公司产
品或创新的关键技术资产可能分布于国外多个研究机构,先进技术的创新需在国
外多个研究区位同时进行:跨国公司为了能从辅助技术的R&D中获得最大收益,
将在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区位设立R&D分支机构,并将所有这些研究机构纳入
R&D的全球化网络。
2.2区位选择理论
以上的有关跨国公司海外R&D的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研究了跨国公司
的海外R&D现象,其研究内容主要是跨国公司为什么要进行海外R&D投资,即这
些理论从本质上都探讨了跨国公司海外R&D的动机问题。而从特定投资区位的角
度来探讨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理论和学说主要有国际生产折中理论(OLI)、投资
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经济发展水平论以及跨国投资区位的0L或FL模型等。这些
理论和学说都强调东道国特定的资源禀赋或区位条件对跨国投资区位选择的重
要作用,其中邓宁提出的OLl分析框架,在跨国投资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和综合
性。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最早强调区位因素对工业布局影响的理论,它也可以
6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用来解释跨国投资的区位选择,因此本文将首先对工业区位论作简单回顾。沙=缈
工业区位论起源于19世纪20-30年代,其主要内容是探讨人类经济活动,
尤其是工业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德国经济学家韦伯(1909)首次提出了“区位
因素一这一概念。韦伯认为区位因素指特定地理区位上对上业生产布局起积极作
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对工业生产的地点选择有重要影响。他认为,理
想的工业区位应该选在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而影响生产费用的最主要因素是运
费、工资和集聚,韦伯认为集聚因素的作用如果十分强大,那么它可能使生产区
位放弃由运费及工资定向的地点而转移至集聚经济效益最明显的地点。由于韦伯
将生产成本的最小化作为工业区位选择的出发点和目标,因此被称为区位论中的
“最小成本学派”。韦伯之后的区位理论学者对成本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使
其更加趋于理论化和系统化,如胡佛和艾萨德等,都将成本因子作为一个区位理
论的重要研究内容。
韦伯理论的缺陷之一是没有注意到市场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在韦伯之后,奥
格斯特应该尽·廖什将生产和市场结合起来,强调市场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他认
为企业可能的接近市场区,市场和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布局的原则及目标,因此,
廖什理论被称为“最大市场学派”。
综合韦伯和廖什的理论,可以看出他们概括了工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区位选
择的科学方法,即不同的产业因其有不同的生产、消费和销售特点因而应在布局
上选择不同的策略。总的来看,运费、工资、聚集和市场区是工业布局要考虑的
基本因素。一种工业所需要着重考察的因素,就是对这种工业布局影响最大的因
素,它基本上决定了这种工业布局的指向,是运费指向、工资指向,还是市场指
向等。
∥型盥述避
经济发展水平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约翰·邓宁(J.H.Dunning)在20世纪
80年代提出的。邓宁认为各国对国际投资引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各国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的高低,即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这个国家对国外资本流
.入的引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邓宁通过对大量的统计资料的分析,发现随着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一个国家对外国资本的引进额也不断增加,从而证明
了两者的高度相关性。、汐驱望戮(0LI) V 7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英国里丁大学约翰·邓宁(J.H.Dunning)于1977年在论文《贸易、经济活
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一种折衷方案的探索》中正式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他在1981年著的《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中进一步对折衷理论进行了阐述。
由于该理论运用折衷主义方法对以往各种境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概括性和综
合性分析,因此亦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邓宁继承了海默等人的垄断优势论的观
点,又吸收了内部化优势论的概念,运用区位理论,构建了“三优势模式’’(OLI
Paradigm),他把跨国公司拥有的优势分为三个方面的特定优势,即所有权优势
(0)、内部化优势(I)和区位优势(L),邓宁认为企业必须同时具有这三个条
件,才能从事境外直接投资。按照邓宁的OLI理论,资产所有权优势是指一国企
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别国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
业将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在内部使用,以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区位优势不
是企业所拥有的,而属东道国所有,企业无法自行支配,只能适应和利用这项优
势,邓宁称之为投资引力。决定境外直接投资的三个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其
中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区位优势是境
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
在OLI模型中,区位优势是该理论最有价值的一部分,邓宁认为区位优势不
是企业所有,而属东道国所有,区位优势变量包括自然禀赋和人造资源以及市场
的空间分布、投入品的价格、质量和生产率、国际运输和通讯成本、投资鼓励及
阻碍,产品贸易中的人为障碍,社会和基础设施条件,跨国间的意识形态、语言、
文化、商业和政治等方面的差异,R&D、生产和营销集中的经济性,经济体制和
政府政策。具体地,邓宁把区位因素归为四类:(1)市场因素,包括市场规模、
市场增长、同顾客密切联系的程度、现有市场布局;(2)贸易壁垒,包括贸易壁
垒程度(关税高低)、当地顾客喜爱本国产品的程度;(3)成本因素,包括接近
供应来源、劳动力成本、原料成本、运输成本;(4)投资环境,包括对外国投资
的政策法规和政局稳定程度。区位因素直接对跨国公司选择投资地点产生重要影
响,跨国公司总是把资金投向那些具有区位优势的国家。少地逻运她
.近年来西方学者将研究的重点转向外部因素对国际直接投资行为的影响方
面,提出了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是由直接诱发要素
和间接诱发要素组合而成。直接诱发要素是诱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因
素,包括投资东道国拥有的各类生产要素,如技术、资本、劳动力、管理和信息
R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等要素优势,拥有这些要素优势的区域会有很好的机会吸引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
投资。间接诱发要素包括投资东道国的鼓励性投资政策及其法规、东道国的投资
环境及其优惠政策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和汇率波动、科技革
命以及国际协议法规等。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是由上述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
素组合而产生的。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从新的角度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其创新
之处在于强调了间接诱发要素如经济政策、法规、投资环境以及宏观经济等对
FDI的重要作用。∥譬盥鎏幽逍谢
崔新建(2001)从企业层面介绍了决定跨国投资区位的(Ownership
Location)模型。该模型在分析折衷理论不足的基础上,仍然把内部化理论置于
一个更加一般的层面上,同时将跨国公司和东道国置于平等的研究层面,提出了
由企业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s)和东道国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s)两个变量构成的0L模型。根据该模型,跨国直接投资由企业优势
和区位优势共同决定。企业优势包括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优势、补充资产优势、
内部化优势等,区位优势则包括东道国自然禀赋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区位优势、
人文区位优势、政府区位优势等。OL模型借助了德鲁克(Drucker,1994)提出
的企业理论,指出由跨国公司的企业目标决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必须从企业价
值活动的区位变量和企业变量两个方面寻求答案,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需要阐述和
整合两个主流思想:一是建立在资源禀赋和能力空间分布基础之上的国际资源配
置理论,这主要强调生产区位本身:二是经济组织理论,它关注生产的所有权和
与此相关的管理和组织的生产交易方式。因此,由跨国公司行为和东道国行为两
组方程构成了0L模型的核心,最大化企业目标函数的求解决定了该模型是从企
业层面对外商投资行为模式的研究。
曲涛和格林(Qu and Green,1997)的FL模型则试图提出一个更加综合的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理论框架。按照他们的观点,一个综合的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理
论应将外商直接投资理论与区位理论结合起来。这样,有两组变量可能会影响跨
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即内部变量和环境变量。内部变量也可以称为
公司特定因素(Firm-specific variables),环境变量则可以称为区位特定因
素(Location—specific variables)。
公司特定因素是决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内部变量,主要包括
9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三个方面:(1)产业和产品因素。不同的产业环境以及产品的技术差异等都可能
会导致不同的投资区位行为。(2)公司规模因素。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的公司和
拥有无形资产的公司更可能对外投资,而一些小公司的对外投资则取决于他们的
增长。(3)投资东道国因素。这一因素其实就是强调东道国对外商投资区位的影
响。
区位特定因素是影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外部变量。总体上看,这类因
素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区位因素,如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二
是外商投资在东道国的产业结构特点。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区位决定包括两个层
次的区位分布:一是决定以何种方式进入哪个国家和地区;二是在一个东道国内
部选择哪个区位。显然,这两种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市场
因素、贸易障碍、成本因素、政治因素、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等可能是决定其
选择投资国别的重要区位因素。在选择东道国国内区位时,上述有些因素虽然也
是重要的区位因素,但对区位分布的影响程度及其性质却是不同的。
首先是生产因素。它具体指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劳动力、自然资源以及原材
料等投入要素的可获得性和质量,生产因素是影响跨国投资决策的重要区位因
素。其次是市场因素。当地市场规模的大小和潜力直接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
传统的区位理论认为,生产区位远离市场会导致交通成本的增加。国际投资理论
则对于市场的研究存在更多的考虑,因为其一,市场进入的成本除了交通成本,
还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其二,究竟进入哪个国外市场决定于市场的规模及其增
长潜力。
再次是区域生产规模和经济活动的集聚性。现有经济活动的规模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区位
因素。实际上,集聚经济在区位理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一般认为,公司能够通过将生产性
经济活动集中在大量经济活动的区位以获取外在经济效益。经济活动聚集的规模和结构都会
对外商投资的区位分布产生影响。一个强大的产业基地必将是外商投资垂青的区位,因为这
里有由前向、后向以及水平产业联系组成的产业联系网络;容易雇用到熟悉劳动力;同时还
有城市化经济等外在经济。
2.3现有实证研究成果
杪鬯誊啦哪
Lall(1979),Hewitt(1980),Hirschey and Caves(1981)、Pearce(1989)
10
上海大字硕’f二学位论文
等人曾用美国统计局的Benchmark Survey数据分析了1982年美国不同行业的122家主要跨国公司在海外R&D投资的量丘缟姗。发现海外R&D机构与其所
服务的国外市场规模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产业的R&D强度与海外R&D活动也
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D投资于国外是为了节省成本。他们还发现在美国从事R&D
工作的人员工资成本与海外R&D活动呈正相关。
Malecki(1983)对美国不同地区、不同州制造业R&D机构的地理集中度做
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统计表明制造业R&D机构的地理集中对创新定位具有很强的
积极作用。R&D机构的地理集中将产生知识的溢出效应,跨国公司为了获得技术
的溢出效应或跟踪竞争对手的R&D活动就有可能设立海外R&D机构。Stihr(1986)
和Tassey(1991)也对制造业R&D机构区位聚集现象做了研究,认为制造业R&D
机构的地理集中对该地区企业从事高水平、高复杂度技术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
用。
Zejan(1990)通过研究瑞士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区位选择强调东道国的
特征,如市场规模、市场潜力、人均收入等是跨国R&D机构地区分布差异的重要
因素,它们对吸引跨国公司的R&D投资有积极影响。Fors和Zejan(1996)通过对瑞士跨国公司海外R&D活动的研究,发现海外R&D的匿堪选鲞退盔遥鏖坳
乏黾壅当丛生主簖,而且跨国公司倾向于将海外R&D布局在其行业领域技术
相对先进的地区。
Serapio和Dalton(1995,1999)研究表明,美国跨国公司所在行业不同,
进行海外R&D投资的动机有较大差异,如汽车、电讯、生物医学设备以及工业包
装业的跨国公司海外R&D的主要动机是需求驱动型的,主要表现为支持母公司的
海外生产、销售,为当地市场服务、定制产品等等。而计算机软、硬件、工业化
学型、堂制炒药业、的琵跨国避公篓司海陵外蓥R&瑟D的等主骂。边垫邑垡笔弘边型的,主要表现丸搿
Grandstrand(1999)对24家日本公司和23家瑞士公司的海外呦投资行
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日本企业海外R&D投资的动机主要星获取国外区位
的先进技术、弥补R&D人才的不足和满足当地市场需求。而瑞士跨国公司对外R&D投资的娥要是:雹戮对处监购、毫!持当地-直扬L蓬娶垦I烘技-_——I-_、——-一’’’ 一———————————-
术-塑墨筌蓼翟笪翌盛委垄量烂坐鎏鍪誊型塑_堡譬鐾鋈益墓茎蜃堕因素。
Kumar(1996,2001)分析了美国和日本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区位选择,
发现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的区位选择除了受到附属子公司的生产规模、经营性
11
上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质、东道国的技术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与东道国的政策环境如知识产权
政策等有很大的关系。这些实证研究主要是在对影响跨国公司海外R&D的区位因
素分析的基础上,选择FDI,GDP、工资水平、R&D资源的密集程度以及东道国
的政策制度等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对R&D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验证并解释跨国公
司海外R&D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
泸国鹾型蓉脚
薛澜、王书贵、沈群红(2002)通过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跨国公
司在中国设立的R&D机构的行业分布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盂銮、售给、弛壹和墨蓥因素影响跨国公司在华的R&D拉迈蚴。
喻世友、万欣荣、史卫(2004)采用美国跨国公司在1997年海外R&D投资
的数据,对影响跨国公司R&D国家选择的因素展开实证研究,指出外FDI规模、
东道国的国内GDP、东道国的知盛《誓番譬泌是影响跨国公司R&D投资国家选
择的关键因素。
李安方(2004)通过电话采访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跨国公司在华R&D
机构进行了全面调研。通过收集的140多家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数据,用实
证的方法分析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特征、动机、区位模式选择等内容。
楚天骄(2004)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R&D投资区位条件进行了
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的R&D投资区位条件差异很大,北京、上海、广东、天津
和江苏是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R&D投资的适宜区位,其中,踅基占鎏和盛最
具竞争力。
吕世生,张诚(2004)以天津为例,对当地企业吸收能力与R&D投资的溢出
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地企业R&D投入越高,与FDI企业的技术差
距就越小,技术溢出效应就越显著,就天津而言,当地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是决
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最重要因素。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三章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区位类型、
特征及影响因素解析
3.1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唔幽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不少学者对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包括R&D投资)
的区位选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建性的理论模型,如国际生产折衷理
论(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即三优势模型)、oL模
型和FL模型等,这些模型虽然都是对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FDI)及其区位选
择的解释,但也可以用来解释跨国R&D投资及其区位选择。国内对跨国公司海外
R&D投资区位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目前,涌现了诸多论述,
其中杜德斌(2001)、李安方(2004)和楚天骄(2004)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杜德斌教授在其出版的专著——《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区位模式研究》一
书中,从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动机出发,构建了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二种区位选择模型:笔宣拶、基态辫和誊运i銮詈,并对其宏观和微观区
位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如图3.1所示。
投资动机东道国的引力因素
区位选择模式
宏观
生微观
1聊规模I- 产
1支撑海外生产I- 4市场规模较大的国家支海外生产基地

4市场容量I- 型
-1竞争对手I- 技

I跟踪先进技术专业化技术发达国家获竞争对手研发基地I
4科技水平I- 取

1科技人才l- 资

I寻求研发资源i- —一1科技人才丰富且廉价国家

求东道国科研中心
—_4技术设施L 型
图3.1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区位选择模型
13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安方博士总结归纳了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宏观区位选择的六种模型——生
产支撑型、市场导向型、资源寻求型、技术跟踪型、战略投资型和政策引致型
(如表3.1所示)——和微观(东道国内部)区位选择的六个基本特点:(1)
靠近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2)靠近生产基地:(3)靠近高校或者研究机构;
(4)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5)集中在高新技术园区;(6)与东道国的
科技创新格局保持一致。
表3.1跨国公司R&D投资的全球区位模式
区位选择模式主要投资动机典型区位特征
生产支撑型为海外生产活动提供技术支持设有海外生产基地的国家或地区
市场导向型为当地市场提供技术服务,开发具有较大市场规模或具有特定市场
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需求的国家或地区
资源寻求型利用东道国的R&D技术、设施、科研基础雄厚或者科技人才丰富的
人才国家或地区
技术跟踪型跟踪世界先进技术或竞争对手科技领先的国家或地区,竞争对手
的技术所在的国家或地区
战略投资型与竞争对手进行战略竞争,建立具有全球战略意义的国家或地区
公司的长期战略优势
政策引致型享受东道国优惠政策或规避东制定优惠政策或者实行行业限制政
道国的政策限制策的国家或地区
本文综合杜德斌和李安芳提出的跨国公司海外R&D区位选择的一般模型,
根据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实际情况,将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区位大致划
分为四大类型:生产支撑型、资源寻求型、战略驱动型和政策引致型。需要说
明的是,“生产支撑”、“资源寻求"、“战略驱动"和“政策引致一只是跨国公司
在华R&D投资四种比较常见的区位类型而已,其实,由于跨国公司在华R&D投
资动机及其区位影响因素的多样性,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区位类型也表现
出多样化的特征。不同的跨国公司R&D机构有着不同的区位选择倾向,就是同
一跨国公司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设立Ii&D机构时,也会有不同的区位偏好。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例如,同是微软公司,其在广州或深圳建立R&D机构时,会更多地考虑市场因
素,而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R&D机构时,则比较关注人才、技术、信息等科
研资源。
∥盏警以
跨国公司海外附属公司的生产需要在当地开展研发活动以开发设计出适合当地市场
条件的产品和生产工艺。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可以更接近市场,接近顾客,
了解市场行情,一般情况是海外研发机构利用母国研究机构已有的科研成果、
技术条件,再针对该地区的市场和用户需求、技术差别、材料性能差异等对原
有技术进行改良和革新,从而实现母国科技成果的本地化。中国人口众多、消
费能力巨大、潜在市场广阔,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在华的生产性投资,跨国公司在华生产经营业务不断扩大,
但其所面对的却是一个国情、文化、民族特质等存在较大差异的特殊市场,因
此,迫切需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研制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在此背景下,
各跨国公司纷纷加大了在华R&D投资力度,并建立了许多独立或非独立的R&D
机构,以期通过技术本土化来支撑生产和拓展市场。
针对中国市场的独特性、开发出适合中国消费者偏好的产品,支撑其在华
生产经营业务,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份额,是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巨大
动力。据调查,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R&D机构大多数属于“生产支撑型",即
从事产品应用技术的研发,侧重开发适合中国消费者特点的产品,以支撑其在
华生产经营活动。许多跨国公司为了满足中国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纷纷加大
在华R&D投入。如德国的巴斯夫不仅在上海设立了两家产品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同时还成立了中一德基金会,专门资助在中国的研发工作。该公司认为,现在
中国市场的规模及其重要性与以往已大不相同,消费者的需求口味急速变化,
以致研发问题成为企业在生产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那就是
要在当地快速开发出新型产品,以迎合市场的消费需求。巴斯夫的竞争对手拜
尔公司也在中国设立了多个化工产品实验室,为集团实现在中国年销售额达到
5亿美元的目标而开展研发服务。又如上海泛亚汽车技术有限公司(通用汽车
公司1997年在上海设立的一个R&D中心)成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协助别克汽
车的中国化,迄今为止该公司已经完成了600多项适应中国市场的技术调整。
16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在计算机通讯领域,这种生产支撑型的区位类型更加明显,如朗讯公司在上海
和北京设立贝尔实验室就是基于中国通信网络市场考虑的,微软在中国设立R&D
中心,主要是为了对其产品进行“汉化’’,向中国市场提供中文版的产品。
生产支撑型的R&D投资,其区位一般选择在跨国公司FDI投入较大的区域
或城市,这也是目前跨国公司R&D机构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原
因,因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大城市是跨国
公司FDI投入较多的区域。从具体的选址来看,跨国公司基于生产支撑型的R&D
机构,一般都建立在生产性附属公司内部或其附近,如GM在上海的R&D机构一
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就位于其生产性公司所在地的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内,
这样有利于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市场信息并做出正确反应。◇倪则
R&D活动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技术人才资源、为保证研发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的技术基础设施和技术环境等。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R&D人才是R&D活
动的关键和核心,也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但是由于人才培养需要
较长的周期,且人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而国内R&D
人才的短缺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为了弥补国内R&D人才的短缺,跨
国公司纷纷在海外建立R&D机构,以利用东道国廉价的技术人才资源。中国具
有世界公认的高智力人群,科技人才一般都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良好的研究
素质和敬业精神,因而成为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热点区域。目前,跨国公
司在华R&D投资,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中我国廉价而丰富的人才资源,这也是跨
国公司在华R&D机构高度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北京的中
关村因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云集而成为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分布最密集的区
域之一。
利用中国的优秀人才,跨国公司不但可以开发出适应中国消费者特殊需求
的产品和技术,而且可以发展自己的世界性的R&D机构,另外还可以节约R&D
成本。跨国公司R&D机构在我国雇用的研究人员的年薪一般为lO万人民币,这
在中国来说是比较高的,但同级别的研究人员在欧、美国家年薪一般为10万美
元,二者相差8倍多,如甲骨文公司美国研发人员年薪平均8万多美元,而中
17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研发人员平均年薪仅1.2万美元左右。正是由于垂涎中国丰富而廉价的研发
人力资源,世界各大知名跨国公司纷纷加大了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力度,并且将
其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机构设在中国。例如,有“全球IT界领袖"之称的SUN
公司入驻中关村科技园区时,该公司中国工程院院长宫力当场做出将公司10%
以上的研发工作转移到中国的重大决定,而与SUN公司同时入驻的世界500强
企业斯伦贝谢更是直言不讳地说:“我想在这里得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又如,
2005年5月19日,联合利华全球第6个研发中心暨中国总部办公楼在上海市
长宁区虹桥临空经济园区正式奠基,当被问到“为什么在上海设立R&D中心?一
时,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曾锡文这样回答:“在英国招一位博士的
成本,在上海可以招3位博士。而那里一位博士的工作效率却只有上海的一半,
上海的一位博士综合来看,可以抵英国6位博士。所以,我们把研发中心部分
转移到了上海。"不仅如此,跨国公司还把目标转向名牌大学的学生,通过推行
一系列教育计划或竞赛项目,吸引优秀学生加盟。如微软中国研究院推出“微
软学者"计划,每年从各高等院校挑选10名计算机专业的优秀博士生,授予“微
软学者"称号,并资助其出国参加学术活动。
资源寻求型的区位,主要受区域或城市的人才资源供给水平、技术基础设
施状况和法律法规环境等的影响。一个区域或城市的科技人才越多、质量越高、
工资水平越低、科研基础设施越发达、知识产权保护越有力,对跨国公司R&D
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分析发现,这类R&D投资的区位倾向于科技人才易得、知
识产权保护较好的区域或城市;具体选址则大多数位于区域或城市的科学研究
基地、著名大学或同类型研究机构附近,如UT斯达康在安徽合肥的研究机构就
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近。又如,2005年9月,微软亚洲工程院在上海紫竹
科学园区成立上海分院,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更广泛地吸纳和培养华东地区的
软件工程人才,因为紫竹科学园内的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软
件学院代表着华东地区软件人才培养的最高水准。再如,北京宝洁技术R&D有
限公司1998年成立时,本意选择广州,后来公司对上海、广州和北京三地大学
毕业生发放调查表,以了解他们如果在中国搞研究最愿意选择哪个城市,结果
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如果从事一生的科研工作的话,北京是最好的选择,正是考
18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虑到大多数科研人员愿意在北京从事研究、北京的R&D人才比较丰富,所以公
司将技术中心从广州搬到了北京。
∥,迎渊
一些跨国公司出于公司在华长期发展战略的考虑,要么为了与竞争对手进
行战略竞争,要么为了搞好同我国政府的关系,同时在中国社会树立良好的公
众形象,从而纷纷在华进行R&D投资,这类投资在区位选择上一般采取跟进式
策略,选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或城市,具体选址则大多靠近竞争对手的
R&D部门或生产性机构或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社会公益团体,如在手机制造业
中,随着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等移动通讯巨商相继在北京、上
海设立R&D机构,阿尔卡特、索尼也纷纷宣布来华R&D投资。
、美国学者尼克博克(Fredrick T.Knickerbocker)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
美国跨国公司海外投资行为时,曾经发现大型跨国公司向海外进行直接投资呈
现出种所谓的“追随效应一(Band Wagon Effect),也就是说当一家企业向国外
市场扩张时,同行业的其它企业为了竞争的需要也会竞相进行海外投资。这种
“追随效应"在跨国公司对中国的R&D投资中也比较常见,其本质上是基于中
国市场的战略地位考虑的。中国加入WTO后的几年问,跨国公司每年在中国建
立的R&D机构都在100家以上,摩托罗拉、微软、爱立信、索尼、诺基亚等跨
国公司“一哄而起”,或扩大原有R&D机构规模、或新建R&D机构,其主要原因
决不在于这几年中国的R&D投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而更多的是跟踪竞
争对手、抢占战略制高点,着眼于中国市场上的未来长期竞争。如,美国IBM,
摩托罗拉、韩国三星、日本东芝、三洋等跨国公司分别在西部地区的成都、西
安等城市建立R&D机构后,Intel、思科等IT跨国企业的高层决策者也频繁在
西安考察,表示要在这里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实验室,以期获得在中国中西部
市场竞争的“首动优势"(First mover advances)。另外,中国特殊的战略地
理区位,也是部分跨国公司设立R&D机构时看重的,如美国与中国正好处于东
西两个半球,时差相反,因此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R&D机构后,就可以将
其本土R&D机构白天进行的研究工作在下班后交给其在中国的R&D机构继续进
行,从而建立全球R&D网络,实现全天候24小时的研发。
19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战略驱动型的R&D投资可细分为战略竞争型与战略发展型两类。战略竞争
型R&D投资主要是指跨国公司为了与竞争对手开展战略竞争而在海外设立R&D
机构的行为,即所谓的“一窝蜂效应"(Band Wagon Effect),表现为当该行业
中有一个企业在某个地区设立R&D机构后,其竞争对手为了确保自己的市场地
位,也会在该地区设立自己相应的R&D机构,如2002年在中国连续设立两家
R&D机构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就表示,该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的主要目的是
为了更好地与其他跨国公司开展竞争,以确保其在全球市场的地位。战略发展
型R&D投资则是跨国公司为建立企业长期的“战略优势"而在我国开展R&D投
资,有些跨国公司甚至在生产性投资之前就在我国开展R&D业务,向我国公民
宣传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同时搞好同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为企业发展架桥铺路。
前述跨国公司在我国西部地区设立的R&D机构,其中绝大多数就属于此类战略
发展型的R&D投资。
、夕,龟氲蚣
有些跨国公司为了满足中国政府的政策要求,提高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知
名度或改善企业的公众形象,其R&D机构在区位选择上就会尽量靠近政府部门
或相关的社会管理机构,此种区位选择模式就是“政策引致型"。北京之所以成
为跨国公司R&D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除了其具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较强的科
技实力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具有
无可比拟的政治优势,跨国公司将R&D机构设在北京,有利于与中国政要及主
要负责部门接触,可以非常及时、快捷地获取信息,办理各种所需证件、证明
和相关审批手续。又如,阿尔卡特在收购上海贝尔之后,根据其与中国政府达
成的协议,在上海成立了创新研究中心,承诺让该中心共享其全球的技术信息
库,这样既可以换取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有利于公司在华业务的开展。
还有一些跨国公司为规避我国的某些政策限制而开展的R&D投资,也属于
“政策引致型"。如我国规定,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上推出一种新药之前,必须
进行一定时间的临床试验研究,正是为规避这一政策限制、缩短新药进入中国
市场的时间、更早更快地抢占中国市场,2002年11月,‘名列全球前五名的制
药公司阿斯利康在上海投入400万美元成立了东亚临床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覆盖范围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等东亚地区。
“政策引致型”R&D机构的区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投资区域政策法规的影
响,因此,一些实施了特殊优惠政策的区域往往成为此类R&D机构的密集地,
如前述各种类型的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等。例如,2005年,天津开发区刚刚宣
布实施“对研发中心当年的研发费用给予50%的财政扶持’’的优惠政策后,就
引来了霍尼韦尔等数家跨国公司的R&D中心,日本的松下电子、三洋通讯、富
士电子和韩国的三星电机也都开始在天津开发区积极筹备研发中心建设。上海
的张江高科技园区之所以成为国内外资R&D投资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在很大
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聚焦"政策。
3.2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区位分布特征
1、集聚于科技经济电嵫及毫雠园区
从地域分布来看,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高度集聚在科技经济中心城市,
而在城市内部则一般位于科研实力强大、基础设施完备的高新科技园区。根据
商务部的统计,截至2005年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了越750家RgLD机构。笔者
对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390家R&D机构进行归纳(见图3.2),其中毡富工必,
天津19家、河北9家、辽宁27家、山东32家、上涟暨溶,江苏55家、浙江
27家、C乏j咎、福建10家、湖北6家、江西3家、陕西8家、i四)tl 7家、
重庆2家。投资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4省市的R&D机构共计240家,占
投资机构总数的约61.5%。
21
嘲3.2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主要地区分布(2005)
资料束镡:m括UT资#收难整理
1、}盘乐:12005跨西0q^中国投资撤☆》,|匕京:中目&济mm礼.2005:∞¨".
2、!∞&gQ&Ⅲ&艘蝴商井部
同时,中国一些中心城市的商新科技园区也成为跨国公司R&D投资最集中
的地方,如在北京的跨国公司R&D机构高度聚集在海淀区的中关村科技园区。
上海的跨国公司R&n机构~半以上位十浦东的高科技园区。另外如苏州工业园
区、深圳高新区、西安杨凌高新区、成都高新区高新孵化同等也运渐成为具有
国际水平、起到强力示范带动作用,能够代表中固形象的科技工业园区。
2、地区间笮:&参≯明确
从跨国公司在毕R&D投资的行业柬看,侧重于产品适应型和应用技术,R&D
投资重点主要集中在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如计算机、通讯、电讯、生物医
药、精细化工、汽车、光电、石油勘探等领域。从笔者统计的资料来看(见表
3 2),从事IT行业(;r算机、通讯、电讯)的R&D机构有274家,占总数的
70挑:从事生物医药的33家.占总数的8 5%;从事精细化工行业的32家,
占总数的8.2%;汽车行业的35家,占总数的9 O%:光电、矗油勘探约占到总
数的4%。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表3.2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主要地区的行业分布(2005)
主要R&D 计算机通讯电讯生物精细汽车光电石油
地区机构数医药化工勘探
北京70 26 20 11 5 2 3 2 1
上海58 14 8 5 8 10 11 1 1
广东57 13 14 16 3 3 6 1 1
江苏55 12 13 14 3 7 4 1 1
全国390 110 88 76 33 32 35 8 8
资料来源:根据以下资料收集整理
l、王志乐:{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44-475;
2,www.mofcom.gov.ca商务部;
3、投资来源地相对集中
从投资来源地来讲,在华设立RkD机构的跨国公司主要集中在盖-盈。且
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又以美国为最多。
根据笔者的归纳统计(见图3.3),在华390家跨国公司R&D机构中,来自
美国的有190家,占48.7%;来自欧洲的有98家,占25.1%;来自日本的有72
家,占18.5%,这种比例关系基本上与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状况相符。美
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较长,对中国的投资己经相当成熟,因此在中国设
立的R&D机构也最多。从美、欧、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地区分布来看,在北京
设立的70家跨国公司R&D机构的以美国居多,有43家,占61.4%;而上海的
58家R&D机构欧洲有28家,占48.2%;日本跨国公司有47家集中在北京和上
海,占总数的36.7%。美、欧、日跨国公司在深圳、广州、东莞、苏州、无锡、
大连、成都、西安等地也设立了R&D机构。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图3.3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来源地特征
资料来源:根据以下资料收集整理
1、王志乐:{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44-475
2、www.mofcom.gov.ca商务部;
3.3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区位影响因素分析
—户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是影响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区位选择的关
键因素之一。跨国公司R&D机构选址主要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
地的原因与这些省市的地理位置有着必然的关联。它们分别是中国环渤海地区、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三大经济圈的龙头和中心城市,也是中国经济水平
最高的地区。本身产业基础好,市场空间大,并能对周围地区形成较强的辐射
效应。从2004年全国各地区GDP的情况来看(见表3.3),北京、上海、江苏、
浙江、广东的GDP约占全国的33.3%,而在它们辐射范围内的三大经济圈的GDP
更是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从工资水平来看,这些地区都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
表3.3中国主要地区经济数据指标(2005年)
地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平均工资(元) 外商直接投资
GDP(亿元) 值(元/人) FDl(亿美元)
北京6814-5 45652 32808 25.6
上海9125 52378 26823 63.1l
江苏18272.12 24584 20957 89.48
浙江13365 28318 23101 57.33
广东21701.28 26134 22116 100.12
山东184683 20118 16614 86.64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辽宁7920 18781 14068 54.07
全国183084.8 14040 16024 606.3
资料来源:根据网站数据整理
http://post,baida.com/f?kz=146030940 2005年全国各省人均GDP
http://www.slat盅gov.cn/tis!/ndsi/2005/indexch.htm国家统计局:2005中国统计年鉴电子敝
www.fdi.gov.ca商务部外资统计: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5
此外,跨国公司R&D区位分布与其FDI区位分布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东
部地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吸引FDI最早也是最多的地区。从东部地区内部
来看,实际利用FDI位列前7位的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上海、浙江、辽
宁、北京(见表3.3),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最多的7个省市,
这7个省市实际利用FDI金额的总和为4763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高达78.6%。
从全国范围来看,1997年至2004年,在东、中、西部实际利用FDI的地区分
布比重中(见表3.4),东部地区吸引FDI的优势十分明显。由此看出,跨国公
司在东部地区拥有大量的投资项目,因而也需要一定的R&D机构为其提供技
术支持。
表3.4中国实际利用FDI的地区分布比重(1997--2004)单位:%
\\年掰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翅厦\\.
东部地区83.25 84.92 85.36 86.62 86.60 86.70 84.83 85.93
中部地区10.42 9.52 9.13 8.83 8.54 9.50 10.90 11.02
西部地区6.33 5.56 5.51 4.55 5.40 3.80 3.22 2.88
注: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中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
资料来源:www.fdi.艘v.cn商务部外资统计: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50
跨国公司R&D活动的开展需要利用当地的R&D资源,一个地区的R&D
实力和智力资源对跨国公司R&D投资有着强烈的区位指向。2004年,中国各
地R&D经费支出排名前6位的分别是北京、江苏、广东、上海、辽宁、陕西
地区(见表3.5),占全国的56.1%;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排名前8位的
分别是北京、陕西、上海、天津、四川、辽宁、广东、江苏地区(见表3.6)。
2004年北京R&D经费支出达到317.3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7.0%,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高居全国榜首。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的研究机构也是全国最多的。而陕西作为
一个西部省份,经济相对落后,但是非常重视对R&D的投入,西安、重庆等
地更是投入了大量的R&D资金,从而吸引了NEC,Intel等一批世界知名跨国公
司先后建立R&D中心,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区域R&D投入对跨国公司R&D
机构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可以预见,随着跨国公司在华原创性、基础性R&D
活动的进一步增多,跨国公司R&D机构将进一步向以上地区集中。
高层次人才是R&D活动的主体,优秀人力资源集中的地区能够为跨国公司
开展R&D活动提供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中国人才资源丰富使人才的
供给具有很大的弹性,中国R&D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同
类人员。例如,美国软件人才的使用成本是中国的9倍,印度软件人才的使用
成本是中国的2倍。在信息技术领域,人才供给方面的比较优势尤为显著。这
种比较优势不仅体现为人才规模较大,人才的市场价格较为低廉,而且体现在
当地技术人才拥有中国本土市场知识,与市场和科技共同体之间关系更加紧密。
应该说充分利用高素质、低成本的中国高科技人力资源是跨国公司提高竞争力
的战略选择。
目前,北京、上海是中国专业人才最为密集的地区。从各地区万人R&D科
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来看(见表3.7),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陕西居
全国前6位,这些地区也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的R&D投资。
表3.5中国R&D经费支出排名前6位地区(2005年)
指标全国北京江苏广东上海辽宁陕西
R&D经费支出(亿元) 2450.O 382.1 269.8 243.8 208.4 124.7 92.4
资料来源:http://www,stats.gov.cn/tj堕/rdpcgb/qgrdpcgb/t20060914 402351626.htm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
部、财政部:200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表3.6中国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排名前8位地区(2005)
指标北京陕西上海天津四JIl 辽宁广东江苏
R&D经费支出与GDP比7.0 2.83 2.06 1.65 1.46 1.38 1.32 1.21
例(%)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3.7中国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排名前6位地区(2005)
指标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陕西
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88.25 28.57 22.36 10.31 9.50 10.23
人数(人历人)
资料来源:htm://www.sts.or&cn/zlhb/2006/5.1.htm各地区监测指标值和位次;
U俚丝当黜
区位产业聚集优势直接影响着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区位决策。在优势
产业地区,企业愿意定位在靠近上游产业供应商或下游产业购买者的地方,从
而在优势产业地区形成产业聚集群。由于同一产业的企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
高度聚集,可以对共同资源加以利用。这些共同资源包括具有专门技能的熟练
工程师、能提供专业设备的企业。同时,由于优势产业地区内企业彼此接近,
竞争激烈,有利于形成独特的企业创新环境。因此,跨国公司在中国具有产业
聚集优势的地区设立R&D机构,可以获取聚集经济带来的利益。
目前,北京、天津的跨国公司R&D机构多以IT业为主,比例高达6096以上,
吸引了美国、欧洲的许多IT业跨国公司的投资。北京、天津高新技术产业聚集,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园区聚集,具有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
集的特点,集产、学、研于一体,能充分发挥创新的集聚效应。从2004年全国
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来看,北京、天津位居全国第l位和第5位(见图3.4);
上海的汽车、化工业是跨国公司R&D中心的主力。汽车工业是上海的支柱产业
之一,通用、大众等汽车基地的建立,势必要求有高水平的R&D中心与之配套。
上海设立的R&D机构中现在有5家是专门的汽车R&D中心,其中包括著名的泛
亚汽车技术中心、大众汽车技术中心等;在华南地区的深圳、广州、东莞和珠
海,跨国公司呦机构聚集于IT和电子产业;而江苏设立的R&D机构则主要集
中于电子和机械业,这一分布都充分体现了各地的产业聚集特点和比较优势。
上海人学硕:i二学位论文
图3.4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排名前5位地区(2005年)
资料来源:htW://www.sts.om.cn/zlhb/2006/5.1.htm各地区监测指标值和位次
I 口龟酆翻錾登
良好的R&D野境是跨国公司开展R&D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跨国公司R&D
■’——,
机构需要了解国内外R&D动态,与公司其他R&D机构和子公司之间保持沟通,
这些信息不但交换量大,其中不少属于国际交换,因而对投资区域的交通、通
讯等基础设施有很高的要求。良好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区位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
资源得以更好开发利用的基本条件,能为R&D机构提供大量的信息和交流平台。
同时,当母公司派驻常驻人员时,对生活环境及子女教育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R&D机构绝大多数位于基础设施良好的大、中
城市,从万人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数和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来看(见
表3.8,3.9),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都位居全国前列,跨国公司在
这些地区的R&D机构也最为密集。所在地区的岱鼢以及制度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北京、天津、上海、
江苏、广东、四川等地区都先后制定了鼓励跨国公司来华R&D投资的激励措施,
如允许外商股权参与国内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研究项目、建立科技园优惠的税收
政策等都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RED中心的落户。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
是影响跨国公司R&D投资的重要区位因素。R&D活动的直接投资产品是知识产
品,研究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每增强1%,技术转移将增加0.69%。1因此
1知识产权:‘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杀手铜》,社会科学报,2∞卜q1—嘶(3).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跨国公司倾向于将R&D机构设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良好的地区。从2005年国内
专利申请受理和授权量来看(见表3.10),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均是
中国目前年度专利申请受理和授权量较多的省市区,2005上述5个地区年专利
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均占全国的53.7%。
表3.8中国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排名前5位地区(2005)
指标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
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户历人) 2692.57 2531.57 1884.47 1430.64 1131.36
表3.9中国百人同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排名前5位地区(2005)
指标北京上海,“东浙江天津
百人同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户/百人) 145.6 125.11 100.3 91.04 81.11
资料来源:http://www.sts.org.cn/zlhb/2006/5.1.htm各地区监测指标值和位次
表3.10中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排名前5位地区(2005年)
指标全国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
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件) 383157 72220 43221 34811 32741 22572
国内专利授权量(件) 171619 36894 1如56 13580 12603 10100
资料来源:http://www.sipo.gov.cn:国内专得申请状况表2005、国内专利授权状况表2005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四章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区位因素的
实证研究
4.1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变量的描述
根据第三章分析,笔者建立了一套评价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区位条件的
指标体系(见表4.1)。
表4.1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区位条件评价指标体系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区
位因素变量变量的描述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PGDP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和市场规模PⅥ,AGE 平均T资(元)
FDl 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地区科研实力与RD R&D支出费用(亿元)
智力资源RDPOP 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人历人)
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Hrn 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
PA 国内专利授权量(件)
地区R&D投资环境
DfTERNET 万人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数(户历人)
根据研究目的,必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统计数据。本文选取2005年中国15
个省市的截面数据(见附录),因变量Y(被解释变量)为跨国公司R&D机构在
中国各地区分布数量(家);自变量(解释变量)为表4.1中的列出的8个变量。
笔者将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力求从一个新角度来分析影响跨国公司
在华R&D投资的区位因索。分析采用的软件是Eviews5.0。在引入回归变量后,
利用该软件线性回归的功能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有关变量的回归系数和显著性。
4.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数据分析
跨国公司R&D投资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各因素相互作用,要直观地
分离出某一因素对跨国公司R&D投资所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某些变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量对R&D投资的区位选择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或者因为有较大的测量误差,或
者是与其它自变量高度相关,需要剔除这些变量。具体步骤如下,先将上述8
个自变量引入回归方程,然后对每个自变量作显著性检验,剔除不显著变量中
“最不重要’’的;第二步用剩下的自变量与应变量(Y)重新拟和回归方程,然
后再按前面的方法剔除“最不重要"的变量,这样继续进行,直到方程中所有
变量全部显著为止。通过上述方法,可以考察各种因素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
资区位选择的影响程度,并进一步分析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
建立初步回归模型:
Y=C+IX】×f’6卿+口2×PW刃6甚+a3×FDI+口.×RD+口s×五注)尸()P+
口6×HTI+IX7 xPA+IX8xINTERNET+lui
其中,q为回归系数,肫为残差值。
我们预期以上的符号都为正,以跨国公司R&D机构在各地区分布数量为因
变量对各自变量进行回归,结果见表4.2经过初步回归,整个模型通过了F检
验,再通过t检验和经济意义的比较,选取了P(;DP、FDI、RD、RDPOP、HTI、
PA这6个指标作为模型分析的变量。由于PWAGE、RDPOP、PA、INTERNET这4
个变量显著性较低,故将其从解释变量里剔除。
表4.2截面数据的OLS估计(--)
其中R2=o.985114;校正后R2=0.965266;F=49.63245;
31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通过上述因素的筛选,重新建立回归模型:
Y=C+属×PGDP+,82 xFDI+if3×RD+反×HTI+弘i
再次对模型进行回归,结果见表4.3,整个模型通过了F检验,但HTI显著
性较低,故将这个变量删除。
表4.3截面数据的OLS估计(二)
其中R2=0.981160; 校正后JR2=o.973624;F=130.1989
对模型再次整理后,回归结果如下(见表4.4):
表4.4回!f1分析结果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图4.1回归拟合图
根据表4.4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回归方程如下(括号内为t检验):
Y=-lO.61581+0.000530×PGDP+0.141889×FDI+0.138935×RD
(-4.786734) (4.674000) (3.351160) (7.880741)
其中足2=O.974208;校正后足2=0.967174;F=138.4973
回归结果令人满意。PGDP、FDI、RD均通过了t检验,整个模型通过了F
检验。
43实证结论及启示
根据上述结果,这一回归分析的拟和程度较好,显示跨国公司在华R&D投
资的区位选择与各地区的RD(R&D经费支出)、PGDP(人均地区生产总值)、FDI
(外商直接投资)呈线性正相关,这3个因素是影响跨国公司在中国R&D投资
区位布局最重要的因素;HTI(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RDPOP(万人R&D科学家
和工程师人数)和PA(国内专利授权量)相对上述3个变量的显著性较低,但
对地区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仍有积极的影响作用;INTERNET(万人国际互联
网络用户数)和PWAGE(平均工资)这2个变量的影响作用相对不大。
33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RD业攀)
从回归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R&D经费支出是影响跨国公司R&D机构
区位决策的最显著因素。北京、上海、江苏、辽宁、陕西这些地区R&D经费支
出位居全国前列,R&D经费的投入大大提高了这些地区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
术学习和吸收能力,提升了区域的整体创新水平。陕西、四川位于中国西部地
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是由于重视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仍然吸引了不
少跨国公司在西安、重庆等地设立R&D机构。因此,西部地区应继续加大R&D
投入的力度,充分发挥科研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将R&D
机构设立到西部去。
厂、2/、、)PG·DP-(·人均_l地—区—生_产__总,值)
乙个地区人均GDP是影响跨国公司R&D机构区位决策的决定因素。地区的
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决定着该地区的有效需求。实证结果表明,地区人均GDP
与跨国公司R&D投资具有正相关性。地区经济规模和市场发展潜力越大,跨国
公司就越会对该地区增加RkD投资。2004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
山东、辽宁的人均GDP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这些地区也是跨国公司在中
国最为理想的R&D投资区域。∥01‘缈蚴)
回归结果表明,FDI规模也是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的决定因素。跨国公司
在中国进行R&D投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支持当地生产。但从数据上分析,跨
国公司在华R&D投资与FDI相关性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北京地区的FDI
水平与广东等地相比较低,但R&D机构更多地集中在北京。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作为知识产业主体的R&D机构对科研实力和智力资源有着高度趋向性,这也从
另一方面说明了北京的R&D资源的密集程度是全国最高的。广东省虽然R&D实
力不如北京,但对外开放程度高,从2004年各地区利用FDI规模来看,广东省
高居各省市之首,因此有许多跨国公司在深圳、广州、东莞、珠海等地设立了
R&D机构。
纱其它因素
HTI(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RDPOP(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PA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内专利授权量)相对上述3个变量的显著性要低一些,但对地区吸引跨国
公司R&D投资仍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相关部门应充分重视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
发展、加大对科研人才的投入和知识产权的保护:PWAGE平均工资、INTERNET
(万人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数)这2个变量的显著性较低,表明其影响作用相对
不大。
R&D活动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而跨国公司在中国R&D投资的区位选
择更是一个系统化过程,其中所涉及到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又交织在一起,
使得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多种多样。笔者根据归纳的数
据资料,经过上述实证分析,提炼出一些关键的决定因素,以期对中国制定吸
引跨国公司R&D投资的区位决策提供参考。但是,由于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
的分布比较集中,所收集到的样本横截面数据有限,不能引入更多的解释变量:
同时由于数据统计方面的问题(如数据缺失、统计口径不一致等),使解释变量
的质量打了折扣,因此,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
善。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五章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区位分布的效应分析
■—、—■,
5.1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区位分布的区域效应分析
跨国公司在中国R&D投资对区域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研究开发、人才结构
和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少翟逛蓼蘧必
跨国公司直接将先进技术带进中国,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特别是跨国公
司在投资区域内进行R&D活动并申请中国专利,提高了当地的整体科技水平。
其科技开发和创新成果将带动上下游产品的开发,同时为产品和工艺的创新提
供溢出效应,对中国整体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积极的影
响。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在投资区域内的R&D活动将引起其它在华跨国公司和
国内企业采取防御性的跟进策略,促进相同或相关产业R&D的竞争,扩大投资
区域R&D的规模,有利于提高投资区域R&D的效率,最终推动中国整体R&D水
平的提高。
此外,跨国公司在各地区R&D活动管理经验的外溢,为各地企业近距离学
习外国企业R&D组织管理经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中国过去的R&D管理是粗放
型的,专业的R&D机构只讲投入而不讲产出,成果的市场化水平很低,很多是
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企业的R&D机构大都重视产品开发过程,不重视基础研究。
而跨国公司的R&D活动以市场为核心,注重产品质量和R&D的工作效率,这些
都直接影响了中国企业管理者和R&D工作人员,为中国的新兴企业以及科研机
构在R&D管理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对中国企业R&D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
要的意义。妒懋篓鲨毯煳
跨国公司R&D机构在世界前沿开展R&D工作,为高科技人才提供了优越的
研究环境和高价值的就业机会,这样不但能抑止人才流向国外,而且能大批吸
纳留学生学成归国。跨国公司非常注重员工的培训工作,把人员素质的提高视
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目前,中国虽然R&D人员较多,但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
人才大多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工作,缺乏面向市
上海大学硕—L学位论文
场的能力。而在跨国公司R&D机构运作过程中,将这些人才进行市场化培训,
使他们全面接触在市场运作中的科学技术的R&D创新和管理,从中学习前沿技
术,积累先进管理经验,这对于投资区域内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乃至中国整体
人才素质的提高和持续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但是,跨国公司R&D机构区位选择倾向于布局在经济和R&D实力较强的中
心城市,各地区的R&D人才一不断向北京、上海、广东等城市集中,将导致中
国其它地区的人才匾乏和人才结构的失衡。同时,跨国公司的R&D机构一般设
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的地区,导致一些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人才流失。此
外,在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前景好、市场大,对高素质劳动力
的需求逐年增大,与之呈现鲜明对比的是裁员整顿的制造业,中低素质员工面
临下岗就业的压力。妙毯聪拙必’
跨国公司R&D投资对投资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知识
型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取代制造业成为投资区域财政收入的主体。无形贸易
的出口,如软件、技术贸易和研究开发服务将成为出口中重要的部分。跨国公
司的R&D投资将带动当地市场化的独立R&D服务业这一高增值产业的兴起和发
展。这对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确定面向21世纪的产业结构
提供了契机。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的组织和运作进一步规范后,成为一个独
立法人的经济实体,将形成一门崭新的产业,他们不仅能为跨国公司本身服务,
还可以面向社会承接项目和课题,并通过申请专利、转让专利权、专有技术等
形式将其科研产出市场化。
从另一方面看,跨国公司R&D机构的研究成果大部分用于跨国公司在中国
各地的子公司,这将有助于跨国公司形成技术优势,在瓜分中国市场的过程中
占据有利位置,各地企业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一些落后的企业将被迫推出
市场。从短期来看,对中国有不利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合理的竞争将极大促
进效率的提高,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加速那些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传统制
造业及其关联行业的淘汰和转型,这对于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影
响是积极的,避免了中国仅仅成为承接国际制造业梯度转移的低附加值的世界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工厂,这与中国的长远目标是相符的。5·2基浏分析一微软公司在华R&D投资及其区位选择
美国微软公司是目前世界著名的IT业跨国公司,号称世界软件业的“航空
母舰”,微软公司目前的市值是3100亿美元,2004年派发330亿美元的股息后,
仍拥有35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2005财务年度,公司销售收入达400亿美元,
实现利润165亿美元。目前,公司业务分布在全球94个国家和地区,共拥有员
工63000多名、分支机构(含研发机构)400多个。微软公司从1992年开始进
入中国,目前己形成了以北京为总部,在上海、广州、成都、南京、南昌设有
分支机构,业务范围覆盖全国,投资领域包括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市场销售、
技术支持、教育培训等层面的全面发展架构,员工总数超过900人。
本文之所以选择微软公司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是基于如下原因考虑的:
第一,微软公司是在华投资R&D最早的跨国公司之一,与其它后来者相比,它
对我国的情况可能更加熟悉,因此其在进行R&D机构区位决策时就更可能趋于
理性,相对于非理性的区位决策而言,这种相对理性的区位选择行为对我们的
分析和研究更为有利,更具有研究的意义;第二,微软公司是在华R&D投资最
多的跨国公司之一,其R&D机构既有位于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大城市的,也
有位于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机构分布和区位选择情况比较复杂,因而具有较强
的典型性。
微软作为全球最大软件公司,一直是新技术变革的领导者。1992年,微软
公司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就制定了在中国长期投资和发展的战略规划。自1995
年在北京设立“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以来,微软先后在上海、广州、成都、
南京、南昌设立R&D分支机构(见表5.1),范围涉及基础研究、产品开发、技
术支持、教育培训。近几年,微软在中国的R&D投入不断增加。到2004年,微
软在中国的R&D机构资金投入达到了20亿美元。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微软本国
之外的最重要的R&D基地之一。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表5.1微软在中国的R&D机构
序号R&D机构名称成立时间机构地址
1 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1995年4月北京
2 微软大中华区全球技术支持中心1998年1月始建, 上海
2004年8月更现名
3 微软亚洲研究院1998年11月始建, 北京中关村
2001年11月更现名
4 中关村科技有限公司2002年1月北京
5 上海微创软件公司2002年7月上海
6 微软NET技术中心2002年10月上海浦东新区
软件园
7 微软中国技术中心2003年9月北京
8 微软亚洲一【程院2003年11月北京中关村
9 成都微软技术中心2004年4月四川成都
高新孵化园区
10 江两微软技术中心2005年6月江西南昌
高新区
11 微软互连网技术部(中国区) 2005年7月北京、上海
12 微软亚洲工程程院上海分院2005年9月上海紫竹
科学园区
13 微软XBOX研究中心2Ⅸ)5年10月四川成都
14 微软亚洲工程院移动技术中心2006年3月北京
资料来源:张仁开:‘微软中国RkD的基本特点与区位选择》,中国外资,2006,(6)
C夕鳢鏊釜耍兰芝多渺区位选择类型(1)宅霉微软在华R&D投资的主要区位类型
微软公司是在我国设立R&D机构最多的跨国公司之一,近年来更是出手频
频,2005年一年之内就连续设立了4家技术中心,2006年又宣布成立。微软中
国研发集团",其规模仅次于美国总部的研发集团,但是,与如此大手笔的R&D
上海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投资相比,微软在我国市场上的销售额却少得可怜,据微软自己称,其在我国
的软件销售量仅与南美的阿根廷持平。这种反差说明,微软公司在我国的R&D
投资,其主要的目的肯定不是支撑生产,而是另有它图。其中,寻求研发资源、
特别是科技人才就是其最主要的意图。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曾经明确表示,微
软到中国设立研究院就是为了追随人才。微软在北京设立亚洲研究院时,除少
量高级研究人员来自美国外,其余都是在中国招聘。为了吸引中国高校和科研
院听IT专业的优秀学生,微软亚洲研究院刚刚成立时就设立了奖学金制度,鼓
励优秀学生去微软实习,并想方设法留住其中的佼佼者。此外,微软亚洲研究
院还设立了“微软专家顾问委员会",高薪聘请国内著名IT领域的专家学者担
任技术研发顾问,以充分利用我国的科技人才资源。由于微软公司在我国投资
R&D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我国的科技研发资源,因而科技创新资源特别是科
技人才、科研机构密集的地区往往也是微软公司在华R&D机构的密集区域,如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等。微软在北京设立的几乎所有R&D机构,均选址中关村及
其附近区域。微软在华R&D机构中,属于。资源寻求"的有微软亚洲研究院、
中国技术中心和亚洲工程院及其上海分院等(表。。。)。微软亚洲工程院上海分
院2005年9月成立,位于上海紫竹科学园区,濒临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
学。上海分院之所以选址紫竹科学园区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海交通大学
和华东师范大学两个国际知名高校已先后入驻该园,而两校软件学院的人才优
势无疑代表着华东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最高水平。
(2)蓝幽:微软在华R&D投资的又一重要区位类型
微软在华设立R&D机构的主要目的无疑是为了利用我国的研发人才资源,
但近年来出于公司在华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考虑,也逐渐成为微软投资R&D的
重要原因。如成都微软技术中心、江西微软技术中心和微软XBOX研发中心都可
以归为“战略驱动型"(表5.2)。战略型的R&D投资,主要是为了为改善同我
国政府的关系,在我国社会树立微软公司的良好公众形象,为今后的市场开拓
“造势"。如成都微软技术中心就是微软公司根据其与成都市政府合作备忘录的
有关精神设立的,是微软公司在中国支持成立的首家合作技术机构,微软公司
向中心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从微软在华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也可以看出其为改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善同我国政府的关系而投资R&D的战略意图。2002年微软公司先后在北京和上
海设立的两家合资企业一中关村科技软件有限公司和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都
与当地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合资企业的市场定位也居然与当地政府的发
展规划不谋而合。
资源寻求和战略驱动是微软公司在华R&D投资的两个比较常见的区位类型,
微软公司在华R&D机构基本上可以归于此两类。同时,由于微软公司在我国市
场上的份额较少,其在华鼹D机构中,真正属于“生产支撑型"的比较少见,
只有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尚可算得上此种类型。该中心始建于1993年,原为
“微软北京测试中心一,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对微软产品进行“汉化"、“中国化’’,
自成立以来已成功地为中国市场提供了中文版的Windows 95,Offices 95,
Offices 97,Windows 98,Windows NT 4.0,Office 2000、维纳斯软件、
Windows2000,Office XP,Windows XP,VS.NET以及微软拼音等只计230多个
微软的中文软件产品。
表5.2微软公司部分在华R&D机构的区位类型
机构名称投资动机机构地址区位
类型
微软中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中文Windows产品北京知春路生产
研发中心49号支撑
微软Ⅱ洲从事新一代多媒体及相关技术、新一代用户界面技北京知春路资源
研究院术、无线及网络技术、数字娱乐技术和互联网搜索49号寻求
与数据挖掘技术的基础研发
微软.NET 开展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在电子政务、远程教育和上海浦东新资源
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发展等领域开展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区软件园寻求
微软中国为中国的企业用户、个人用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技术北京霄云路资源
技术中心服务和支持38号寻求
旨在开展包括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内的合作研发,面
向四川省及西部地区提供针对微软平台及相关系
成都微软统的信息安全服务、产品研发支持服务和产品及解成都高新孵战略
技术中心决方案的测试服务,推动信息安全培训教育和信息化园区驱动
安全技术的国际交流。配合国家信息化工作的进
程,推动符合可信赖计算架构的高性能应用软件平
台的研发与支持。
江西微软致力于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有关软件开发和测试南昌高新区战略
技术中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服务及人才培养的技术平台金庐软驱动
件园
微软亚洲加强微软与华东地区合作伙伴的合作,同时更广泛上海紫竹科资源
41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工程院上地吸纳和培养华东地区的软件工程人才学园区寻求
海分院
微软哑洲以微软弧洲研究院的科研成果为依托,创造关键技资源
工程院术、为微软亚洲研究院核心技术的孵化提供有力保北京中关村寻求

微软成都数字娱战略
XBOX研进行XBOX等游戏软件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乐软件驱动
发中心同区
资料来源:根据微软中国嘲:根据微软中国网http://m.microsoft,com/china相关资料整理
42
上海大学硕l:学位论文
第六章中国应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区位
选择的思路和建议
6.1中国政府应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区位选择的对策
建议
6.1.1可供选择的政策框架
面对跨国公司在中国R&D投资的持续升温,各地政府应在评估本地区优劣
势的前提下,构筑本地的R&D政策体系。整个体系的目标应该是大力吸引跨国
公司R&D投资,并通过建立和加强跨国公司R&D机构与该地区企业之间的联系,
扩大跨国公司R&D溢出效应,促使国内企业技术升级,并将跨国公司R&D机构
根植于本国创新体系之中。
跨国公司R&D投资决策受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也就决定了政府R&D政策应该是一个互相补充、综合作用的体系:直接针对跨国公司瞄耻臣蜜够
苎’茎二!—;c,改●善R&D支●撑环境●的政策是,差型窭’兰秽,促—进跨国_公司一R&DI—I—l誊●●—出,—-_ 鬯璺基是整个政策体系的是釜昌游。这三个部分构成了R&D政策的必要支
撑。如果把R&D政策的整体比作一只鼎,则这三个部分分别是鼎的三只足(示意
图见图6.1),在它们的共同支撑下,才能顺利实现吸引和利用R&D投资的目标。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直接针对跨国公司
R&D投资的政策
l
疆嚣
I
囊蚕
/禊I‘是≥姿\改R&。iH5的政彳加加完培改I I I
快快善育善: :.. 二
萋蓁萋霎囊羹蓁蓁育研术险镧磐塑圣
体机摹资环塑甲翌
系构础本境塑尘耀
薹蓁囊囊|||蓁|||}-ff 革设施场完噬砦一’ ’ 建’ 善.’ 型堕
促重设提法龛熟勇
高蠢嚣其凄提企萋体橐曩垡动霉曼薹
校功供业系瑟盟
的能良家翌鐾
霹譬錾嚣菜系
碌毳黧神f茬- 化新


图6.1 R&D政策的三足鼎立框架体系
财政激励工具包括各种税收规定,总体目标是降低外国投资者的税收负担。
对R&D的财政激励最适用于解决有大量的市场失灵问题存在的情况,即解决R&D
总投资不足。当跨国公司不愿意承担过高的风险时,采取税收抵扣政策就是较
好的政策手段。税收抵扣政策又可以分为两类:①资本所得税激励。针对跨国
公司出于投资风险的考虑不愿投资的状况,减少利润税、资本所得税、进口税,
提高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R&D投资的回报率;②有针对性的税收抵扣,即对
跨国公司从事某种类型的R&D活动提供税收抵扣。比如,针对跨国公司与当地
公司开展“合作的R&D’’提供税收抵扣。
金融激励工具涉及优惠信贷和金融市场,包括以低于竞争性市场的利率提
供贷款,提供金融担保以承担投资风险,以货币支付形式提供资助或补贴等。
这种政策形式适用于解决某种市场失灵问题。政府可以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需
要,根据行业类别和R&D活动类型对符合条件的跨国公司R&D投资进行直接资
助。例如,鼓励跨国公司投资于符合本地区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鼓
扩充科学技术劳动力,改善工人培训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励跨国公司从事较高级别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等。此外,设立政府实验室从
事共性技术研究和基础技术研究也具有类似的效果。当共性技术期望的先进性
很高时,以及它不太符合现存的企业战略或具有双重用途的特点时,共性技术
研究往往在国家实验室获得资助。基础技术具有较低的专用性特点和需要特定
的研究技巧和研究设施,因此,建立专门的政府研究设施通常是最有效的政策
响应方式。
则政激励工具和金融激励工具适用于不同的市场失灵,它们能够取得的作
用效果也不同,因此,可以对这两种形式加以综合使用,以更好地实现政策目
标。莎顿善R&哒丝渺
对于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而言,仅仅针对R&D的政策是不够的,还必须
改善由技术基础设施、管制和法律环境共同构成的R&D支撑环境。(1)纽翌鲎堕堑盐。堕必——_——————————_●———l———l—,
熟练劳动力的可得性,尤其是数量充足的高素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得性,
是跨国公司R&D选址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科研人员短缺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难
题,特别是在通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高速增长的部门,出现科学家和工程师紧
缺的现象。对此可以采取的专门政策措施有:大力支持年轻研究人员:加强科学
教育和培i/lI;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吸引国际人才。同时,大量的知识工人也很重
要,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工人的培训。(2)碰垡型坚墼t堡垡勤妙
教育体系一方面担任着培养各个层次人才的重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
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国民。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还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执行者,其
研究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知识基础。为了提高高校在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政
府可采取的政策有: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提高对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
大学的国际化等。(3)巴黜幽盥逆0鎏塑型拙
政府科研机构和民间非盈利性科研机构在国家的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
中具有重要作用。由政府设立的政府科研机构主要承担那些与国家利益紧密相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涉及国计民生的高风险、耗资大的项目;民间科研机构主要是利用自身的
灵活性,填补研究空白。因此,应提高对政府科研机构的重视程度,促使这些
公共研究机构功能的多元化,除了进行重要的基础研究外,还应该开发共性技
术,同时,强调其对产业的服务功能。(4)鼋啦蛰巡越,型盐型幽
在现代经济中,一定数目的基于技术的基础设施对于吸引跨国公司R&D投
资非常关键。政府进行的、以市场为导向的、以技术为基础的基础设施投资,
不仅会使国内私人投资的效益较大,而且提高了国内吸收国外技术的效率。可
以采取的政府政策有:加强信息和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先进的科技信息数
据库等。
(5)培育风险资本市场,提倡企业家精神’———■———————————一一-- ⋯I I!●
风险资本和企业家精神对于培育国家的创新环境必不可少。与发达国家相
比,中国的风险资本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具有资金数额少、投资机制不健全、
管理能力有限、投资领域狭窄、投资对象偏向大企业等特点,对创新的支持作
用相当有限。此外,企业家精神的欠缺也非常突出,整个社会缺乏对创业冲动
的鼓励和对失败的容忍,创新动机不足,阻碍了创新总体水平的提高。可以选
择的政策包括:为风险投资者提供减少成本或增加回报的刺激;提供担保以降
低风险;创造二板市场等。
(6)改善管A制环境,完善法律体系v v
--
I●
尽管中国在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己经在不断改进,但仍然存在管制制度不
透明、缺乏国民待遇等问题。最直接影响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进行R&D投资
的是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缺少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或者尽
管有法可依但执法不严,都会影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腿D活动的投资决策和研
究类型。可采取的主要政策有: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大力宣传知识产
内容.可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提高执法水平,加大执法力度等。
括提高跨国公司R&D活动的溢出效应的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1)翟塑亟二幽聪盔臣广
近年来得到普遍承认的是,创新系统的效率和效果在相当程度上要由系统
内不同角色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的水平和质量来决定。这些角色主要是企业、高
校、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应重视创新网络和合作互动的广泛影响。创新系统
内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其他角色之间形成的网络、密切合作和技术扩散,
仍然是政府创新政策的一个关键性优先领域。主要的政策选择包括:促进R&D
合作和创新网络;促进创新企业集群的形成;加强区域创新;强化公共资助的
研究成果的开发利用和商业化。
(2’氅监丝当逝脚
R&D溢出效应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溢出途径是否通畅,另一方面还取决
于接收方吸收能力的强弱,地方企业R&D能力与跨国公司技术水平相差太大,
将无法吸收跨国公司R&D溢出。研究表明,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从一个区
域中的R&D活动中获得的溢出效应更大。中小企业开展R&D活动,不仅可以增
)mg,J新成果,而且可以提高识别和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3’謦翟蝥兰鎏幽
从跨国公司子公司到国内公司的逆向联系可以增加从跨国公司R&D投资中
得到的利益。通过与跨国公司子公司建立联系,不仅可以通过各种联系渠道将
它们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向国内公司输送,促进国内企业的升级,而且可以
使跨国公司子公司更牢固地在东道国扎根(世界投资报告,2001)。在发达国家,
买方和供方都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知识的流动是双向的,其重点主要在于新
的技术、产品和组织方法。在中国,供方比较薄弱,知识的流动更多的是从外
国子公司(买方)单向流入国内公司,并且这种流动中含有更多的基本技术知识
和管理知识,而在这些方面,供方往往更远地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这种情
况下,制定和实施政策促进国内公司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可以采取的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为供求双方提供信息和牵线搭
桥;促使技术升级;加强对国内公司员工的技术培训;为国内公司与跨国公司
之间的技术合作提供资金。
’+⋯ ⋯ ⋯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6.2中国企业应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区位选择的怼篮
建议——_
杪态-腿-vD一投必w’犍她燮龇鼬。
跨国公司的R&D机构具有技术外溢效应,但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本地企业的
技术吸收能力。各地企业应加大R&D投资力度,不断增加知识资本的存量,提
高企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和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从外部资源来看,应积极
吸引和利用跨国公司的R&D投资,有效弥补企业R&D经费不足的状况。从企业
自身来看,建议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一方面留住
优秀的科研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激励更多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回
流到企业来;二是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培训,全面提高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
和工人的学习意识和技术能力;三是建立科学的技术吸收评价体系,对企业吸
收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程度、效果作出科学的评价,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四
是企业根据所在地区、所在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当地高校、科研院
所的技术开发与合作,通过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建立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核
心竞争力。∥世幽琵监亚眨譬型盆监卫碰丘脚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缩短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弥补了
中国企业R&D投资的不足。但是,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企业
自身发展的特点,所采取的合作形式应该有所不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
后的地区,当地企业的科研能力普遍较弱,目前阶段可以接受跨国公司的全球
战略安排,承接其转移的一般制造业和硬件产品的加工,引进消化跨国公司的
技术设备与工艺,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和技术吸收能力;对于科研实力较强、
经济水平较高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一些重点企业,应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的技
术开发项目和具有前瞻性的基础研究项目,与跨国公司组建战略性技术联盟,
通过与跨国公司的R&D合作,参与跨国公司全球性的创新R&D活动,使R&D资
源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得到有效配置,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减少跨国公司对华技术垄断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燧组建幽●丝塑坐垒些监出拉巡吐瞄If ’,_—_—I—_—_—‘_____—o—’—一一
中国企业从事R&D活动不应仅仅把目光停留在本企业内部,而应积极开展
与当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R&D人才
和科研资源密集的优势,鼓励科技人员组建R&D公司,创办直接面向社会的市
场化的R&D服务企业和盈利性科研机构,改变创新效率低下和竞争性企业R&D
活动强度不足的现状,使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条件较为成
熟的企业,应该积极“走出去’’,到海外创立R&D机构,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
东道国的技术环境特征来选择投资国别和具体的投资地点。己在海外投资生产
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应考虑在那些消费习惯与中国差异较大的东道国建立R&D
机构,根据当地的需求特征,设计开发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进一步扩大市场
占有率:有足够经济实力,尤其是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应考虑到海外技术先进的
国家和地区建立R&D机构,获取国际最新的技术发展信息,跟踪和监视本行业
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学习和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创新经验,拓展和增强企业潜
在的技术创新能力:而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一定成熟阶段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全
球R&D创新资源,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来设置R&D机构,并将所有的研发
机构整合成一个相对统一和协调的网络化组织,实现创新资源分散化。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Hymen S.H.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Multi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Boston,MA:MIT Press,1976.Davies,2000,The Regulatory
Environment for a Changing World,Swiss Bankers Association.
【2】.Bucldey,E and Casson M—Long-run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in
Buckle),,E J.and Casson M.C.(e血),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Macmillan,1976.Large,A,2003,Financial Stability:Maintaining
Confidence in a Complex World【J】,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
PP.1 70-174.
【3】.Vernon,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dy Journal of Economics,V01.80,1966:190-207.
【4】.Caves&E.,Multinational Firms,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Host Countries,
Economic,41,176—193;Causes of Direct Investment:Foreign lrmm,Shares in
Canadian and United Kingdom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56(AugusO,1974:176-193.
【5】.Dunning,J.H.,Trade,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 Multinational
Firm 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 in B.Ohlin,P.O.Hesselborn and E M.
Wijkman(eds.),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London,
【6】.Dunning,J.H—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New York:
Addison—Westley Publish nd.1993.
【7 1.Pearce,R.D.,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y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NY,St.Martin’S Press,1989.
【8】.Grandstrand O.,Towards a theory of the technology-based firm.Research Policy,1998,
27:465.489.
【9】.Dunning,J.H.,MlIltinational Enteqaises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hmovatory Capacity.
Research Policy,199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1.Kuemmerle,W.,Building Effective R&D Capabilities Abroad,Harvard Busine鼹
【1 1】.Porter,M.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The Free Press,1990,Cluster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me豁Review,V01.76,1998.
【1 2 1.Kokko,Technology Market Characteristics,Spillovers.Journal of Development
【13】.Malecki.E.J.,Technolog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A Survey,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V01.8,No.2,1983:89-123.
【1 4 1.Zejan,M.R&D Activities in Affiliates of Swedish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Scans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01.92(3),1990:487-500.
【15】.Fors,E and Zejan,M.Overseas R&D by Multinationals Economics in Foreign
Centers of Excellence,Working Paper Series iII Economics and Finance,Stockholm
【1 6 1.Dalton H.Donald and Sexapio M.G Globalizing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Washington,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Technology 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Technology Policy,1995,1999.
【1 7 1.Granstrand,O.,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orporate R&D:A Study of Japanese and
Swedish Corporations,Research Policy,Vol,28,1999:275-302.
【18 1.Kumar,N.。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Market Orientation and Location of
Overseas R&D Activities by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Wodd Development,Oxford:
Apr.V01.24,1996:673—688.
【191.汤建中,盛强.全球区位论初探【J】.世界地理研究,1999,(3):1—14.
【201.鲁明澎.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决定因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l】.林进成,柴忠东.试析跨国公司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趋势【J1.世界经济,
1998,(7):35—39.
【22].杜德斌.跨国公司R&D的国际化及区位类型【【J】.世界地理研究,1999,(3):1
~8.
【231.郑京淑.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的区位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0(3):10—
51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241.冼国明,葛顺奇.跨国公司R&D的国际化战略【【J】.世界经济,2000,(10):3—
11.
【25】.毛蕴诗.跨国公司战略竞争与国际直接投资【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6】.张仁开,杜德斌.跨国公司R&D投资的区位选择与我国对外R&D投资的区位战
略【J】.亚太经济,2004,(6):35—37.
【27].江小涓,冯远.合意性、一致性与政策作用空间: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行为
分析【J】.管理世界,2000,(3):46—52.
【28】.薛澜,沈群红,王书贵.全球化战略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布局一基于跨国公
司在华独立研发机构行业分布差异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2,(3)33—
42.
【29].喻世友,万欣荣,史卫.论跨国公司R&D投资的国别选择【J】.管理世界,2004,
(1):46—54,61.
【301.李安方.跨国公司R&D全球化一理论、效应与中国的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4.
【31】.楚天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研发投资的区位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4.
【32 1.吕世生,张诚.当地企业吸收能力与FDl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一以天津为例【J】.南
开经济研究,2004,(6):72—77.
【33】.马歇尔.经济学NN[MI.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4 1.杜德斌.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区位模式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5】.姚战琪,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经济学分析【J】.世界经济,2001,(11):69-73.
【36].江小涓,杜玲.国外跨国投资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世界经济,2001,(6):71-77.
【371.朱展斌,曾天亮.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区位研究一路径依赖的视角【J】.特区经济,
2006,(1):252-253.
【38】.王志乐.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91.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R&D拥抱中国:跨国公司在华R&D的研究【M1.南宁:广西
人民出版社,2002.
5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01.何智蕴,姚利民.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结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2I一232.
【4l】.魏后凯,贺灿飞,王新.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决策与公共决策瞰】.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2.
【421.樊增强.试析跨国公司加快在华投资“R&D中心”的深层动因【J】.中国流通经济,
2005,(9):19—22.
【431.寇文爆.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41.俞毅.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证【J1.国际经济合作,
2004,(9):14-17.
【45】.姜春林,江诗松.基于主要成分分析的省区科技竞争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
2005,25(33).
【46].李安方.跨国公司在发展中东道国的R&D投资模式选择【J】.南开经济研究,2002,
(5):58—63.
【471.葛顺奇.外国跨国公司在美国的研究与开发活动【J】.南开经济研究,2000,(4):
19—23.
【481.卢进勇.入世与中国利用外资和海外投资【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n01.
53
上海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附录
实证分析原始数据(2005年)
跨国公万人R&D 高新国内万人国
司在华入均FDI R&D 职1= 科学家和技术专利际互联
地区R&D GDP (亿美经费平均工程师产业授权网络用
机构数(元) 元) 支出工资人数化量户数
(家) (亿元) (元) ‘人/万人) (%) (件) 0产|
万人)
北京70 45652 25.6 382.1 32踟8 88.25 63.86 9005 2777.8
天津19 35791 17.21 72.6 20196 22.36 55.14 2578 1426.25
河北9 14858 16.20 58.9 12925 4.19 21.30 3407 426.47
辽宁27 18781 54.07 124.7 14068 1.15 32.35 5749 688.95
山东32 20118 86.64 195.1 16614 6.28 27.34 9733 685.40
上海58 52378 63.11 208.4 26823 28.57 55.6 10625 2638.88
江苏55 24584 89.48 269.8 20957 10.31 56.8 11330 822.16
浙江27 28318 57.33 163.3 23101 9.72 28.96 15249 964.60
广‘东57 26134 100.12 243.8 22116 9.50 59.58 31446 1201.27
福建10 18476 19.24 53.6 17146 6.83 46.10 4758 912.04
湖北6 9973 17.44 75.0 11855 6.72 31.33 3280 632.00
江两3 9501 20.45 28.5 13688 3.40 21.82 1169 398.53
陕西8 9918 1.41 92.4 13024 10.23 30.96 2007 531.91
四』II 7 8465 3.65 96.6 14063 5.31 41.48 4430 485.97
重庆2 9761 2.52 32.0 14357 5.40 29.17 360l 564.65
资料来源:根据以下资料和网站收集整理
1、http://post.baidu.comlf?kz=146030940 2005年全国各省人均GDP:
2、http://www.stats.gov.cn/tjgb/rdpcgb/q型dpc2b/t20060914 402351626.htm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
部:200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
3、http:Hwww.slats.20v.cn/tjsi/ad璺i/2005/indexch.htm国家统计局:2005中国统计年鉴电子舨;
45、、h—ttwpw:w.//mowfwcw—.osmt,s2.0ovr.g.cac商a/务zl部hb/2006/5.1.htm各地区监测指标值和位次; 6、—www.fd—i.20v,cn商务部外资统计: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5=
7、王志乐:(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舨社,2005:344-475;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l】.楼俊强林青.金融开放条件下中资银行的发展战略【J】.当代经济,2007.1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l】.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其跨国投资战略, 课题
编号05bjy051。
【2】.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行为、效应和政策研
究,课题编号:2006BJL008。
上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致谢
本文是在导师陈湛匀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承蒙陈老师的亲切关怀和
精心指导,虽然有繁忙的工作,但仍抽出时间给予我学术上的指导和帮助,特
别是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我从中获益不浅。陈老师对学生认真负责
的态度、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勤勉的工作作风以及勇于
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在此,谨向陈老师致以深深的敬
意和由衷的感谢。
还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在生活上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是他们给予
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力量。
最后,感谢所有关心我、支持我和帮助过我的同学、朋友、老师和亲人。
在这里,我仅用一句话来表明我无法言语的心情:感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