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6712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⑧ 西南珊诬大学
SOUTHWESTERN LINW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 7 S DISSERTATl0N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The Discussion of Excess Liquidity in China’S Economic Operation
学位申请人张玲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缪明扬教授
金融学
摘要
摘要
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里,流动性过剩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
突出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就开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
流动性管理,到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中国人民银
行仍以加强流动性管理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内容,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
作和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大力回收过剩流动性。这表明我国仍处于流动
性过剩压力持续存在的局面下。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还
提出,2007年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改进金融宏观调控,加强
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而且2007年初,流动性过剩问题被首
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在2007年4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
总理温家宝再次指出把抓紧缓解流动性过剩矛盾作为当前以至全年宏观调控
的重点。有关专家认为,今年中央政府可能会进行综合改革,从根本上解决
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对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
性过剩问题的表现、影响、成因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其提出解决的建议正是本
文写作目的所在。
本文首先在前言中指出系统地研究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背景及其对我国经
济运行重大的现实意义,并对近期我国学者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相关研究做
了文献综述,同时给出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是在对流动性及流动性过剩的
概念介绍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探讨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
问题。通过对流动性过剩问题在我国的具体表现,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以
及产生原因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对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宏观
调控的手段,为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提供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文章正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介绍流动性过剩的概念,为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深
入研究打好基础。本章分为三部分: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第一部分主要提出流动性和流动性过剩的概念。要解释流动性过剩,首
先就要了解流动性的含义。对于流动性的含义,国内外学者有着各种不同的
解释,本文认为,流动性(Liquidity)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或者
说变现的难易程度。由于现金不用转换为别的资产就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清
偿,因此,现金被认为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人们常把
流动性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即通常所说的流通中的现
金(Mo)、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广义货币供应量(M2)等。本文主要是从
宏观的角度讨论问题,所以本文认为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就是指宏
观经济运行中流动性的供给大于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货币当
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等。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和其他国家出现的流动性过剩。
第二章主要用文字和图表分析了流动性过剩问题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具
体表现,为进一步分析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主要有四点:
第一点认为货币超额供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出现了流动性过
剩的迹象。我国1998——2006年间,货币供给增长率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率与
物价上涨率之和,出现了货币的长期超额供给。本文用超额货币(Excess
Money,EM)变化率来描述货币超额供给这一现象,并以数据说明,截至2006
年,货币超额供给的态势依然严重,反映出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严
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第二点认为M2与M1增速差距拉大,出现“喇叭口”现象,说明在经济
运行中用于交易和结算的货币需求减少,大量资金并未进入实体经济领域,
而以个人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等方式留在银行体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流动性过剩问题。而到2006年末,形势发生了逆转,M1增速开始高于
M2增速,二者之间形成“倒喇叭口”现象,显示出流动性过剩压力有增无减。
第三点认为存差(6r融机构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之间的差值)是流动性
过剩的一个表现。我国存差持续不断扩大,出现了明显的背离,流动性过剩
问题加剧的态势十分明显。
第四点认为流动性过剩的另一个表现就是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国人民银行
的超额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既可用于发放贷款增加资产,又可用于
支付存款减少负债,所以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大小直接影响流动性,而超额存
2
摘要
款准备金率也一直是判断金融机构流动性是否充足的重要标志。我国超额存
款准备金一直居高不下,2000——2006年,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超额
存款准备金由4050亿元增至16704亿元,表明我国仍处于流动性过剩的困境
中。
第三章全面阐述了流动性过剩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分为三
个部分:
第一部分揭示了流动性过剩必然引起我国经济局部甚至全面过热,并最
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导致资金较易获得,不仅使固定资产投资
增速居高不下,还造成境内房地产等多种资产价格上涨,堆积资产泡沫,加
大了宏观经济过热的压力,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隐忧。而且在我国流动性过
剩阀题的影响下,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都
有加速之势,经济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第二部分提出流动性过剩问题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该部分
主要从三点进行论述:第一,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在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上遇
到困境;第二,流动性过剩阻碍了货币政策传导效力;第三,流动性过剩加
大了货币政策的操作成本。
第三部分分析了流动性过剩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影响,首先流动性过剩问
题使我国金融机构被动负债快速增长,资金成本支出加大:其次流动性过剩
问题使金融机构在资产配置中外汇占比和有价证券及投资占比上升,但收益
率却持续下降,直接影响了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最后流动
性过剩加大了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
第四章深入分析了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五部
分:
第一部分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源于全球经济失衡的诱
导,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全球流动性过多和经济失
衡的一个反映。流动性过剩作为全球的经济现象,反映的是当前产业经济已
经全球化,各国间在制造业、进出口方面的关系已经非常紧密,但是在金融
业的国际协调并没有跟上。这也是中国在本国货币没有完全可兑换,在当前
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第二部分认为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带动的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外汇占款增长。外汇占款的大幅度增加导致流动性过剩。外汇储备增长过快,
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反映,是长期以来我国在政策上鼓励出口、鼓励外商直
接投资和外汇政策“宽进严出”取向的结果。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后,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出现了“双顺差”。在以后的十几年中国际收支账户
的“双顺差”日益突出,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
第三部分提出流动性过剩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失
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我国仍然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二,
我国农村资金投入不足;第三,我国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失衡。
第四部分中指出持续增长的储蓄不能顺利转化为投资是流动性过剩的一
个原因。虽然目前我国有很多学者认为城乡居民储蓄持续增长是流动性过剩
的原因,但是流动性过剩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其成因不是储蓄
增长过快,而应该是新增储蓄不能顺利转化为投资。
第五部分认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是造成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主要原因
之一。由于金融资源的集中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货币的流通速度,成
为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五章指出要根本性地解决当前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有效的措施
仍然是加强对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调控,本章对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的
宏观调控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本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结合我国已经使用的对流动性过剩的治理措施提出:要解决流
动性过剩问题应该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采用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
金率、利率以及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等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流
动性。同时,对我国2007年在货币政策领域已经实施的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
市场化改革进行了阐述,加深对当前如何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理解。
第二部分认为在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应当配以稳健的财政政策进
行调控。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2007年我国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
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
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第三部分提出了一些其他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稳步推进金融机构改
革;采取“走出去”战略对外疏导流动性;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
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加强金融调控和监管,防范各种金融风险。
4
摘要
纵观全文,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
I、针对目前国内有关流动性过剩研究的论文只停留在银行体系内部或者
是只从货币层面来考虑,本文主要从整个宏观经济层面来进行把握,具有一
定的现实意义。
2、本文的研究主要建立在2006年最新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因此,本文
的研究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3、本文对2007年流动性过剩最新的研究做了文献综述,这不仅有利于
本文顺利的完成,也为继续对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做好了
必要的准备。
关键词:流动性流动性过剩宏观调控
Absu-aet
Abstract
In the past 2006,the problem of excess liquidity is still a prominent issue in
China's economic.In 2003,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began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lleta.ry policy tools to control excess liquidity.And in 2006,the report of
People's Bank of China said,the management of liquidity WaS still the main issue.
China is still under the pressure of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s surplus.
Under this background,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excess liquidity
in the economic.
First,the paper indicates the background of cxc:e$$liquidity and its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Claim's economic.Then it gives a literature review which
is about the recent scholarly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eXCeSS liquidity.The
writing idea is like this:On the basis ofthe concept ofliquidity and excess liquidity,
the paper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the problem ofexcess liquidity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At last,the paper provides some: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excess liquidity.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the concept of liquidity and exc:c:ss liquidity are introduced.
It is the base for deep study the problem of excess liquidity in China's economic.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concept ofexcess
liquidity.111c second and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problem of the excess liquidity in
China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second chapter,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problem of excess liquidity is
analyses by forms and graphics,and it is the foundation to f1.1rthei"analyze the
impact ofthe CXC,鼯S liquidity.This chapter has four parts:曰璩first part points that
excess money supply is a sign of excess liquidity.111e second part points that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growth of M2 and MI is one aspect of the problem of
excess liquidity.nle third part suggests that the gap between deposit and loan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s a performance of liquidity excess.The last part thinks that
the excess liquidity in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hich is deposited in the People's
Bank ofChina is another manifestation ofthe excess liquidity.
The tllird chapter explain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the excess liquidity in China.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reveals that the excess
liquidity makes our economic overheating,and may ultimately lead to inflation.
The second part thinks that the problem of excess liquidity impacts China's
nlonetaI了policy.The t}lird part of the chapter is about its effect to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The fourth chapter gives th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 of excess liquidity in
Chilm's economic.There a托five reasons:The induction of global economic
imbalances,the rapid growth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the imbalance of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and re百onal development,the smooth growth of
savings call not turn into investment,the change of the speed of currency
eirculation.
The fifth chapter point out that macro-control is the best way to solve the
cxcess liquidity in the currency markets.
Generally speaking,the merits ofthe paper lie in:
1,The current research papers on the excess liquidity is still only in the banking
system and monetary system,but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problem on the overall
macroeeonomic level。
2,The study ofthis paper is mainly based on the latest data,therefore,it has strong
convincing.
3.This paper gives the literature reviewed On the latest research On excess liquidity.
This is not only benefiting to the smooth completion of this paper,but also gives
the necessary preparations for the deep study on excess liquidity.
Keywords:Liquidity Excess Liquidity Macro-Control
2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前言
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描述中国经济现状的关键词之一。中国人民银行从
2003年就开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到2006年,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中国人民银行仍以加强流动性管理作
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内容,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
具,大力回收过剩流动性。这表明我国仍处于流动性过剩压力持续存在的局
面下。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还提出,2007年将继续执行
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改进金融宏观调控,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货
币信贷增长。而且2007年初,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被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
报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属人大五次会议所傲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2006年货币政策的调整初步有效地防止了经济增长由偏快向过热发展,但固
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依然偏大,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引发投资增长
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的因素仍然存在。他强调,今年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
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有效缓解流动
性过剩问题。在2007年4月18目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再次指出把抓紧缓解流动性过剩矛盾作为当前以至全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因
此,系统地研究流动性过剩问题对我国经济运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流动性过剩问题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一方面是
银行体系中流动性过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加大,使经济面临着过热和潜在
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影响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实施
效果,加大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操作成本和支付成本,也使中国人民银行面临
着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减弱的压力,影响了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
(2)我国需要对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国内已有的有关流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动性过剩的众多文献可以看出,大家对于流动性过剩的概念、具体表现、影
响、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调控所能够达成的共识很少,缺乏权威的定论,
对其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认识。
(3)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中国
人民银行从2003年就开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而
今,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这说明流动性过剩问题还
在持续。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流动性过
剩问题。
二、相关文献综述
本文的文献综述主要是根据文章的写作框架,分别对我国经济运行中流
动性过剩问题的概念、具体表现、影响、原因以及如何治理进行综述,以达
到深入研究的目的。但是由于行文要求,将流动性过剩概念的文献综述放在
本文的第一章,所以此处主要是对其他四点进行综述。
(一)流动性过剩的具体表现
对于流动性过剩在我国的表现,国内学者主要是从市场层面或者是市场
的具体行为主体银行层面来考虑。魏坤玲、马伟娜(2006)1指出流动性过剩
的重要表现是我国金融机构巨大的存贷差以及持续上涨的超额准备金。南方
基金公司经理苏彦祝认为流动性过剩就是指银行资金充裕,信贷投放冲动较
强。
但是绝大多数的学者都是同时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的。朱庆(2006)
2认为我国目前的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货币超额供给,银行业存
贷差不断扩大,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以及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吕爽(2006)
。认为流动性过剩的具体表现主要为货币供应量M1与M2呈“喇叭口”现象以及
金融机构的“存差”不断扩大。邹新(2006)4同样认为目前我国的流动性过
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币供应量持续快速增长;二是商业银行体系
1魏坤玲马伟娜、‘商业银行如何化解流动性风险难题'、上海证券报、2006.6.23
2朱庆、‘解读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上海经济研究、2006.10
3吕爽、‘流动性过剩分析》’科技信息、2006.7
4邹新、‘流动性过剩挥之不去?'、银行家、2006.9
2
前害
的资金过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流动性过
剩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贷款,直接融资和民间融资的发展以及资产价格的快速
上升。国研网金融研究部则指出流动性过剩表现在以下几点:(1)非金融机
构部门融资总量增长迅速;(2)货币供应量增长加快;(3)贷款增长较快;(4)
市场贷款加权利率持续下降。显示贷款增长供给推动特征。
(--)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影响
邓大为(2006)5指出流动性过剩直接的危害在于它将带来系统性风险:
一方面是银行信贷资金流动性过剩,在银行信贷资金的运用技术不高、地方
政府政绩冲动情况下,导致银行追求短期利润,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加大,使
经济面临着过热和潜在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目前有价证券及投资已经成
为商业银行转移流动性压力的重要手段,流动性过剩推动了货币市场主要投
资工具的利率持续走低,加大了利率风险;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将影响中
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邹新(2006)6则将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影响分为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和对商
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主要是指流动性过剩推动境内资产价
格上升,堆积资产泡沫,加大了宏观经济过热的压力;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
响则主要指商业银行被动负债快速增长,资金成本支出加大,利率风险上升,
商业银行盈利下降。
李刚(2006)7指出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在于:第一,过剩的流动
性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第二,流动性过剩使货币政策传导效力下降;
第三,流动性过剩不利于货币市场利率体系的建设;第四,流动性过剩不利
于缓解资金的结构性不平衡。
李平、(2006)8则认为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影响主要是:贷款、投资快速增
加,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流动性过剩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流动性过剩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
连建辉、翁洪琴(2006)9提出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应该分别从宏观和微观
5邓大为、‘流动性:过剩和过剩的应对》’企业家天地、2006.10
‘同注释4
7李刚、<制度变革下的银行流动性过剩》、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4.17
。李平、‘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危害与治理》、经济纵横、2006.12
’连建辉翁浃琴、‘流动性过剩:当前金融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财经科学、2006.4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上看。从宏观上看,过高的流动性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更多地沉淀在中央银
行和货币市场,无法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也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
效率;从微观上看,流动性过剩首先使得中央银行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另乡},
在商业银行目前持有的证券中,央行票据占了很大比例,这又给中央银行带
来了巨大的操作成本。第三。流动性过剩的微观金融效应更主要地是体现在
对商业银行运营的影响上:银行面临多重挤压的盈利困境;银行面临更为复
杂的经营风险;银行面临诸多的两难选择困境。
(三)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分析
对于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学者们众说纷纭。邓大为(2006)”提出流
动性过剩的成因是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激增,人民币承受
着巨大的升值压力,人民币的流动性在维护入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驱动下大
量释放出来:车海刚(2007)11也认为近几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盈余导致外
汇储备飙升,中央银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来吸纳这些外汇,从而使货币供应
大增是造成流动性过剩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孙志强、刘平(2007)“在文章中介绍了一些专家对造成流动性过剩原因
的见解和分析。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贺铿认为,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基本
原因有两个:一是银行放款约束性不够,贷款发放过多;二是人民币升值预
期被反复炒作,大量国际热钱涌入国内。此外,境外流动性通过多种渠道输
入,使得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凸显。文章说,除了放贷过多以及热钱
涌入的原因外,也有不少专家指出,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以及现行的外汇管
理制度,也是造成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孙立坚就认为,中国的
流动性过剩,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中央银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不在于银行
的无节制信贷行为,而是在于中国目前的刚性汇率制度下对外依存的经济结
构所带来的货币泛滥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巴曙松的研究表明,目前我
国的外汇占款已占到总货币发行量的70%。更严重的是,只要汇率政策不变,
出口和贸易顺差继续增长,中央银行每年就不得不继续拿出更多的钱来收购
外汇,使得流动性越来越泛滥。
10同注释5
“车海刚、‘深层次化解流动性过剩》、学习时报、2007.3.27
12孙志强刘平、‘求解流动性过剩}、中营信息报、2007,3.15
4
前言
黄真(2007)”主要从内外因素来探讨。他认为,从国际大气候看,中国
的流动性过剩是金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大气候下,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
产业分工目趋深化与中国积极承接这种转移以便加快融入世界经济的因素使
然。从国内小气候看,则是中国经济增长结构失衡的大背景下,金融体制身
处两难窘境的角色使然。同样的,鲁衡军、高佳(2007)“的文章认为,中国
内地的经济结构失衡和区域发展失衡可视为流动性过剩的内因;由于社会保
障、住房、医疗改革等众多因素造成的居民储蓄率超高,全球美元泛滥和流
动性过剩的输入,可视为外因。
(四)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思路
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思路主要是各位学者根据自己所提出的流动性过剩的
成因而来。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贺铿认为,除了要加强对银行放贷的监
管外,我们的汇率政策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态度,那就是人民币汇率必须稳
定。鲁衡军、高佳(2007)“谈到了以商业银行自主创新应对流动性过剩困
局的观点,其三点建议为:一是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创新;二是商业银行管理
创新;三是努力拓展业务创新,开拓海外市场。
有些学者也提出了综合性的治理建议。陶冬(2007)“指出,对于流动性
过剩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解决:第一,中央银行号称对汇市干
预所产生的流动性加以对冲,但效果似乎不佳。把中央银行从汇市干预中彻
底分隔出来,外汇干预由财政部主导发债,中央银行退出;第二,利率水平
至少提高2%——3%。股市对加息的反应,不表明利率无效,而表明治理流
动性的政策剂量不够。我们的模型显示存款利率中性区大约在5%,贷款利率
在8%,准备金率在1l%,利率水平正常化势在必行;第三。人民币升值从
去年的3.2%提高到5%——-7%。当然抹干流动性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这些
货币、市场政策见效之前,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压制银行信贷冲动。
郭树清(2007)”则指出,缓解流动性过剩必须“标本兼治”,治本就是
要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平衡的问题,不能产生过大顺差,要在经常项目下,
廿黄真、‘解读流动性过剩背后的“达芬奇密码”》、经世导刊、2007.3
“鲁衡军高佳、‘现金漉过剩促银行创新》、大公报、2007.3.15
1’同上
16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陶冬2007年3月4日接受{--十一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发
言。
”郭树清、‘缓解流动性过剩必须。标本兼治”》、上海证券报、2007.3.12
5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使贸易的、可服务的、转移支付、投资收益的这些项目基本上能够平衡。如
果不平衡,资本项目基本能平衡就行。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调整产业结构,调
整经济结构,提高要素收入,比如劳动力的工资、土地的租金、资源的价格、
环境的成本这些都得提高。治标就是现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对冲,就是
放出去了再收回来了,怎么收呢?就是发点债,央行票据,提高准备金率。
王辰(2007)”的文章表述了一个重要观点,即:加快改革,从制度层面
上加强和改进流动性管理。一是加强公共财政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
保障体系;二是尽快改革分配制度,缓解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大的状况;
三是政府要切实改进作风,银行要转变经营理念,增强为民服务、为民创业
的服务意识和支持措施;四是认真反思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反思“大进大
出”的贸易政策,把经济工作的重心转到依靠内需、扩大内需的方略上来。
此外,也有学者提出比较新颖的看法。陆百甫(2006)”认为,治本的办
法还是要提高出口产品和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应该在财政、税收、金融、产
业政策方面鼓励出口产品“以质取胜”,限制“以量取胜”,以减少贸易摩
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林毅夫则表示,目前
的流动性过剩是一种结构性的,在大型金融机构中确实存在,而相当多的中
小企业却借不到钱,表现出流动性不足,从根本上要改善金融结构。中央财
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正在紧张筹建之中的外汇投资
公司原本目的在于分流超额部分的外汇储备,进行专业化的投资管理,以提
高外汇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所以,外汇投资公司将成为解决流动性过剩
问题的重要渠道。李扬认为,增加国内消费才是正道。用消费把流动性吸收
掉。消费增加了。也就是从根源上解决了储蓄过多的问题,从而解决流动性
过剩问题。
通过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对于流动性过剩的研究尚未形成权
威的定论。有些学者所认为的流动性过剩概念是另一些学者认为的流动性过
剩的表现,而一些学者认为的表现在其他文章中可能又成了流动性过剩的影
响或者是产生的原因。
1‘王辰、‘从制度层面加强和改进流动性管理k上海证券报、2007.3.16
悖陆百希、‘当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剖析与对策k中屠经济报告、2006.11.28
6
前言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本文是在对流动性及流动性过剩的概念介绍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探
讨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通过对流动性过剩在我国的
具体表现,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以及产生原因的深入分析,提出对我国经
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为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提供
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流动性过剩的简
单介绍,包括对流动性以及流动性过剩概念的理解;第二个部分介绍了流动
性过剩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几种表现形式,并以图表的形式进行说明;第三
个部分主要探讨了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第四个部分则对我国
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一部分则是针对我国经济运行
中出现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提出了一些宏观调控的意见和建议。
四、本文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1)虽然我国目前研究流动性过剩的文献很多,但是能够达成共识形成
权威性论证的文献却很少,各位学者对同样一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互
相矛盾的看法,这就对笔者资料的选取和深入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2)本文需要运用大量的金融学理论知识,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所以本
文肯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3)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是我国2007年宏观调控的主题之一,因此,
应该对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所产生的新现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7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撵讨
1.对流动性过剩的界定
.1.1流动性过剩的概念
1.1.1流动性的含义
要解释什么是流动性过剩,首先就要了解流动性的含义。对于流动性的
含义,国内学者主要有这样的解释:
何自云、周世锋、连玮(2005)”认为通常所说的流动性概念,实质上包
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流动性资产,通常是指可使用的现金或现金类资产,即
所谓的“立即可使用资金”;二是指获得高流动性资产的能力,这种能力可称
之为流动性能力。将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能力区分开来,有助于我们更深入
逾理解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所面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对于银行来说,流动
性能力永远是不会过剩的。所以,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流
动性过剩问题,既不是资产流动性能力的过剩,也不是负债流动性能力的过
剩,而只是流动性资产的过剩。
朱庆(2006)21认为自凯恩斯提出流动性偏好(LiquidityPrcfcrcnc七)理论以
来,流动性(Liquidity)几乎成为货币的同义语。但实际上,流动性还不能完全
等同于货币。所谓流动性是指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所持有的可在极短时间
内变卖为现金的资产。由于金融创新的发展,许多金融工具如货币基金等有
价证券也具有很强的变现能力,成为市场流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流动
性的内涵还不能简单地用货币来替代。
任碧云,王越凤(2007)2认为在现实宏观经济活动中,流动性则是借用
∞何自云周世锋连玮、‘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农村金融研究、2005.12
赳朱庆、‘解读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上海经济研究,2006.10
笠任碧云王越凤、‘中国流动性过剩原囡辨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2
8
l-对流动性过剩的界定
了货币银行学科中的概念,可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加以理解。狭义的流动性
概念,主要是从数值上加以界定,它等于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包括库存现
金),也就是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广义的流动性概念,则是将银行的流动性推
而广之延伸至整个经济领域。
2006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在经济学或商业活动中,
我们经常在一系列相关但不尽相同的意义上使用“流动性”一词。例如,流
动性的本意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的难易程度,由于现金不用转
换为别的资产就可直接用于购买,因此现金被认为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由
此推而广之,可以产生市场流动性和宏观流动性的概念。某个具体市场的流
动性可以理解为在几乎不影响价格的情况下迅速达成交易的能力,这往往与
市场交易量、交易成本、交易时间等因素有关。而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我们
常把流动性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居民和企业在商业银
行的存款,乃至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债、政策性金融债、货币市场基金等
其他一些高流动性资产,都可以根据分析的需要而纳入不同的宏观流动性范
畴。流动性的具体形式深受金融机构及其实际活动方式变化的影响,其复杂
多变性可能使传统货币数量论所理解的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变得不再稳定。
谈到流动性就不能不谈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所谓流动性偏好,是
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
缺乏流动性资产的欲望。这种欲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因此,凯恩斯的货
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认为,货币具有周转的灵活性,
人们或者出于交易动机或者出于谨慎动机,或者出于投机动机的需要,都愿
意和必须持有一部份货币来满足这些方面的需要。所以,货币需求最终决定
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凯恩斯从人们的动机去考察显然是就一个微观主体的
行为来说的,而不是讨论宏观问题。这也支持了曾康霖教授认为的流动性应
当是指市场主体持有的资产特别是金融资产在市场中的交易状态。。
本文认为,就我国整体经济运行来讲,流动性具有更广阔的含义:流动
性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或者说变现的难易程度。由于现金不用
转换为别的资产就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清偿,因此,现金被认为是流动性最
∞曾康霖、‘流动性过剩研究的新视角'、财贸经济、2007.1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强的资产。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人们常把流动性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
货币信贷总量,即通常所说的流通中的现金(Mo)、。狭义货币供应量(M1)、
广义货币供应量(M2)等。由此定义可以看出。流动性既是一种现实的购买
力也是一种潜在的购买力。
I.1.2流动性过剩的含义
曾康霖教授在《流动性过剩研究的新视角》一文中认为流动性过剩是金
融资产在市场中的交易状态,必须从市场主体的行为、资产负债结构变动去
考察。该文首先指出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这一概念源予英国
Macdonaldand Evans公司出版的《经济与商业辞典》,其含义概括为:银行自
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超过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通常水平。这部辞典
已再版印刷6次,根据1969年第3版、1977年第5版和1986年第6版的内
容,对“流动性过剩”这一词条盼含义都概括为:无论是自愿还是其他原因,
当银行持有的流动性资产超过稳健经营原则所对应的必要水平时,就发生了
流动性过剩。该辞典中对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做了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美雷的银行持有了过剩的储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银行发现它们持
有了超过通常水平的流动性资产,这使得货币当局控制信贷变得困难,因此
其他的政策工具比如国库券指导政策,就比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更多地用于
对付流动性过剩的情况。
此外,曾康霖教授还在文中指出在国内发表的论文中对流动性过剩含义
的理解有5种:(1)所谓流动性过剩不是指银行的资产流动性能力过剩,也不
是指银行负债流动性能力过剩,而是指银行流动性资产过剩;(2)所谓流动性
过剩是指银行运营资金过多,用不出去;(3)所谓流动性过剩是指存款大于贷
款出现巨额存差;(4)所谓流动性过剩就是指货币过多,货币供给增长速度大
于GDP增长速度;(5)所谓流动性过剩是指流入银行系统的现金持续高于中
央银行资金回笼规模的一种状态。如果说前三种表述是就微观(商业银行)的
角度讨论问题,则后两种表述是就宏观(中央银行)的角度讨论问题。究竟应
当从微观的角度去讨论问题,还是应当从宏观的角度讨论问题,抑或应当从
二者的结合去讨论问题,笔者在这里认为流动性过剩是金融资产在市场中的
lO
1.对流动性过剩的界定
交易状态,必须从市场主体的行为、资产负债结构变动去考察。
2006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所涉及的流动性
主要指范围较窄的宏观流动性,通常特指银行体系流动性,即存款性金融机
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
节银行体系流动性进而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也就是说流动性过剩主要是指银
行资金充裕,信贷投放的冲动性较强。
在经济金融理论中。与流动性过剩具有相关性的是凯恳斯的流动性陷阱
理论。流动性陷阱即指当利率降至一定水平后,货币需求会变为无限大,此
时靠增加货币供应量无法影响利率或收入,低利率亦无法刺激总需求,货币
政策失效。流动性陷阱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
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失业情况严
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
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
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
作用失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
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3)货币需求利
率弹性趋向无限大“。由此可见,流动性陷阱并不等于流动性过剩,甚至二者
在一些表现上呈现出相反的状况。
本文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讨论问题,在上述流动性含义的基础上,本文
认为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就是指宏观经济运行中流动性的供给大于
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
快,超过了经济的承载力,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充沛,经济中
可变现资产过剩。
1.2我国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
1991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中央银行业务和亚太地区金融改革国际研讨
会”上,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陈元在会上做学术报告,报告提出MI
24殷盂波曹廷贵主编,‘货币金融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P472—呻477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增长速度过低的时期,即流动性短缺的时候,放松银根,对Ml高增长又往往
缺乏重视,旋即出现流动性过剩。
如今,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描述我国经济现状的关键词之一。中国人民银
行从2003年就开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2003年
4月启动央行票据发行,9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2003年至2006
年,发行央行票据有效对冲了大量外汇储备增加的压力;5次上调存款准备
金率共3个百分点。2006年,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仍以加
强流动性管理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内容。如果国内外条件没有发生大的
变化,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人民银行可能将不得不继续面对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1.3其他国家出现的流动性过剩
1.3.1日本流动性过剩的形成
由于1971年日元升值16.8%,日本就考虑会面临出口急剧减少和进口急
剧增加,陷入大萧条的危险了。为了缓解这个局面,日本采取了超缓和的金
融政策。为了维持308日元汇率,支持性的购买美元(日元的大量抛售)和
增加日元供给,带来了金融缓和的效果,这都应该归结为采取了支持的大缓
和政策的结果。由于1971年的金融缓和和“尼克松冲击”后购买美元的操作
(欧洲的外汇市场关闭了一周,而日本的市场则照常开放,政府出面大量收
购民间抛售的美元),货币发行量的平均流通率比前年增加了20.5%。1972
年,由于大缓和政策,更比前年急剧增加26.5%。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流动性
过剩。面对意料外的局面,金融政策作出了过剩的反应8。在上世纪80年代
末,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实行了超低的长期利率政策。这导致日本过剩流
行性流向海外。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06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笛(B)铃木淑夫著。‘日本的金融政策)。中国发展出版,1995,p24、p25
】.对流动性过剩的界定
1.3。2美国的流动性过剩
在我国是贸易顺差与流动性过剩并存,那么在贸易逆差最大的美国,是
否会与我国相反,是贸易逆差与流动性不足并存呢?情况好像并非如此。因
为如果在美国经济中存在流动性不足,就不会在美国出现世界最大的股市与
房地产泡沫。此外,自“9·1l”事件以来,美国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约为3
%,而广义货币的年均增长率约为7%,货币增长率大约是经济增长率的2.3
倍。在此期间,我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货币增长率在17%左右,
货币增长率大约是经济增长率的1.7倍,由此可知美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程
度应该比中国还严重,也说明在美国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关系,仍然与传
统理论相符2。
1.3.3俄罗斯和印度出现的流动性过剩
与中国境况类似的俄罗斯和印度,也存在着出现大幅度贸易顺差的同时,
股市和地产都异常繁荣,反映出在这些国家也都存在着贸易顺差与流动性过
剩并存的事实。这说明在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关系中,与传统理论相悖的情
况,主要是发生在受全球化浪潮影响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然而,如果有巨
大贸易顺差的新兴市场国家,与有巨大贸易逆差的发达国家一样都存在巨大
的流动性过剩”。
27王建:t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之谜待解》,中国金融,2007.3
o同上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向题的探讨
2.流动性过剩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具体表现
2.1货币超额供给
1998——2006年间,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率要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率与物价
上涨率之和(详见表1),出现了货币的长期超额供给。。而货币的超额供给从
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迹象。
在经济学分析中,可以用超额货币(Excess Money,EM)变化率来描述货
币超额供给这一现象,即超额货币变化率=货币供给增长率一经济增长率一
物价上涨率。此处我们使用GDP增长率来近似代替经济增长率,用居民消费
价格指数近似代替物价上涨率,分别计算出了与Ml,M2相对应的超额货币
变化率EMl与EM2,1998-—-2006年年均EMl与EM2分别高达5.36和6.27。
2006年货币供应量M1和M2同比分别增长17.5%、16.9%,比去年同期分别
上升5.72和下降0.67个百分点,GDP增长率为10.7N,比2005年9.9%仅
有微弱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则下降了0.3个百分点,因此,截
至2006年,货币超额供给的态势依然严重,反映出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仍然
存在严重的流动性过剩。
∞根据货币数量论的一般结论.在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为常数的条件下,超过增长率的货币供给增
长率,应该完全反映在物价水平上.弗里德曼也认为赞币供给增长率应等于经济增长率加物价上
涨辜。如果货}li供给增长率不等于经济增长率加物价上涨率,则袁明存在货币超额供给现象.
14
2.流动性过剩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具体表现
表1 t 1998.—-2006年我国货币超额供给单位:%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年均增长率
Mo增长率10,1 20.1 8.9 7.1 10.1 14.3 8.7 11.94 12.7 11.55
Mt增长率11.9 l 7.7 16 12,7 16。8 18.7 13.6 11.78 17.5 15.19
M2增长率14.8 14.7 12|3 17.6 16.8 19.6 14.6 17.57 16.9 16.10
CPI上涨率-0.8 .1.4 0,4 O.7 _0.8 1.2 3.9 1.8 1.5 0.72
GDP增长率7.8 7.6 8.4 8.3 9.1 10 10.1 9.9 10.7 9.10
EMl 4.9 11.5 7.2 3。7 8.5 7.5 -o.4 0.08 5.3 5.36
EM2 7.8 8.5 3.5 8.6 8.5 8.4 0.6 5.87 4.7 6.27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嗣站一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2 M2与M1增速差距持续拉大
M2与M1增速差距拉大,出现“喇叭口”现象”,说明在经济运行中用于
交易和结算的货币需求减少,资金活跃度降低,大量资金并未进入实体经济
领域,而以个人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等方式留在银行体系,这从一个侧
面反映了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如表2所示,2005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出现分化,广义货币
供应量(M2)与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差距拉大,“喇叭口”现象明显(如
图1所示),M2的增速连续数月超过预期15%的增长率,M2与Ml增速差距
从年初的3.3%一路扩大到年末的5.8%,增速月均差值为4.35个百分点。
2005年12月末,h也余额为29.9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增速比上年高
2.94个百分点;M1余额为1017万亿元,同比增长11.78%,增速比上年低
1.8个百分点。
进入2006年后,M2与Ml增速差距继续加大,一月份创下了M2同比增
长较M1同比增长高出8.58个百分点的新高。2006年第二季度末,M2与M1
的增速差虽然有所下降,但还是达到4.5个百分点,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相
当突出。到2006年末,形势发生了逆转,已经持续23个月的M2与Ml之间
的“喇叭口”现象消失,Ml增速开始高于M2增速,二者之间形成“倒喇叭
口”现象(如图2所示)。广义货币供应量hb余额34.6万亿元,同比增长
。’M2和Ml增速之差被形象地称为“喇叭口”.
15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蹶的探讨
16.9%,增速比上年低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I余额12.6万亿元。
同比增长17.5%,增速比上年高5.7个百分点,M1增速比Ms增速高0.6个
百分点。这反映了一个现象:货币正迅速从银行体系中释放,并加快在社会
上流通运转,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存在。
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统计,2007年“倒喇叭口”现象更加明显。2007
年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l增速再次双双提升,其中,
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5.9万亿元,同比增长17.8%,比上月上升1.9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l余额为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1%,比上月
上升0.8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o余额为3.1万亿元,同比增长25.1%。
MI增速延续1月的强劲势头,以21%的同比增幅创下近6年半以来的新高。
而M1与M2的增速差距已经高达3.2个百分点,显示出流动性过剩压力有增
无减“。
表2:2005年Ml与Mz的增速差单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l 12
M“万亿元) 2.4 2.27 2.12 2.17 2.08 2.08 2.12 2.14 2.23 2.2 2.24 2.4
Ml(万亿元) 9.71 9.28 9.47 9.46 9.58 9.86 9.77 9.94 10.1 10.18 10.41 10.73
M2(万亿元) 25.78 25.94 26.46 26.7 26.92 27.58 27.7 28.13 28.74 28.76 29.24 29.88
Ml增速15.32 10.6 9.9 10 10.4 11.25 1l 11.5 11.64 12.08 12.71 11.78
%增速14.13 13.9 14 14.1 14.6 15.67 16.3 17.34 17.92 17.99 18.3 17.57
增速差一1.19 3.3 4.1 4.1 4.2 4.42 5.3 5.84 6.28 5.91 5.59 5.79
孔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一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
16
2.流动性过剩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具体表现
图1:2005年Ml与M2的增迷差
表3:2006年M1与M2的增速差单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万亿元) 2.93 2,45 2.35 2.42 2.35 2.35 2,38 2.42 2.57 2.5 2.55 2.71
Ml(万亿元) 10.73 10.44 10.67 10.64 lO.92 11.23 11.26 11.48 1l‘鹄11.84 12.16 12.6
嗨(万亿元) 30,36 30.45 31.05 31.37 31.67 32.28 32.4 32.79 33,19 33.Z7 33.75 34,5
MI增速lO.63 12.4 12.7 12.5 14.01 13.9 15.3 15.6 15.7 16.3 16.8 17.5
%增速19.2l 18.8 18.8 18,9 19.05 18.4 18.4 17.9 18.8 17.1 16.8 16.9
增速差8.58 6.4 6.1 6.4 5.04 4.5 3.1 2.3 1.1 0.8 0 -0.6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审一货币供应量)
图2:2006年M1与M2的增速差
17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2.3银行业存差不断扩大
存差一般是指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之间的差值。这是由于法定
准备金制度客观上造成的。所以适度的存差应该说是正常现象。
1995年开始,我国银行体系从贷差变为存差,而在此后lO年间,存差持
续不断扩大,出现了明显的背离(it-见表4)。自2001年起,我国的存差突破
3万亿元人民币,到2006年。我国各项存款余额(TotalDeposits)约为34.8万
亿元,同比增长15.9%,比上年低2.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95万亿元,
同比多增5291亿元:我国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Total Loam)为23.8
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比上年高1.8个百分点,存差高达11万亿元,
占存款余额的32%,足足是2001年的3.5倍,流动性过剩问题加剧的态势十
分明显“。
表4:1996-2006年存差单位:万亿元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存款余额6.86 8.24 9.57 10.88 12.38 14.36 17.09 20.8l 24.14 28.72 34.8
贷款余额6.12 7.49 8.65 9.37 9.94 11.23 13.13 15.9 17.82 19.47 23.8
存差O.74 0.75 0.92 1.5l 2.“ 3.13 3.96 4.9l 6.32 9.25 ll
2.4超额存款准备金居高不下
流动性过剩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存放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
超额存款准备金既可以用于发放贷款增加资产,又可用于支付存款减少负债。
由于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银行发放贷款或偿还负债的最高限额,所以超额存款
准备金的大小直接影响银行的流动性,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也一直是判断商
业银行流动性是否充足的重要标志。2006年末,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
为4.8%,比上年末高0.6个百分点,其中,四大商业银行为3%,股份制商
业银行为7.2%,农村信用社为10,8%。如果考虑到近年来银行支付系统不
断完善以及商业银行资金管理能力显著提高,4.8%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表明
我国仍处于流动性过剩的困境中”。
32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货币政镱执行报告拈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两站--200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燕执行报告
18
3.流动性过剩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3.流动性过剩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一方面是银行体系
中的流动性过剩,在银行信贷资金的运用技术不高、地方政府政绩冲动情况
下,导致银行追求具有投机性的短期利润,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加大,使经济
面临着过热和潜在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影响了中国人民
银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在货币政策对流动性过剩的调节过程中,公开市场
操作、上调准备金率或上调利率都是备选工具,但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大量的
超额准备金,不仅加大了中央银行的操作成本和支付成本,也使中央银行面
临着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减弱的压力,影响了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总之,流
动性过剩问题波及到了经济的各个层面,容易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
与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目标相背离,给今后的经济政策提出了新挑战。具体来
讲,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3.1流动性过剩必然引起经济局部甚至全面过热,并最终可能
引发通货膨胀
l、流动性过剩导致资金较易获得,不仅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高不下t
还造成境内房地产等多种资产价格上涨,堆积资产泡沫,加大了宏观经济过
热的压力,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隐忧。此轮流动性过剩的一大特征是大量资
金并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通过准货币的形式(M2与Ml的差值)进入各种资
产市场,导致资产价格迅速上涨。在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目前境内企业
的融资渠道明显呈多元化趋势,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短
期融资券等各种方式,这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及其他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以
2006年1季度为例,银行新增贷款1.57万亿人民币,增幅已占中国人民银行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全年2.5亿元目标的62.8%;投资增势明显,在紧缩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增长27.7%,比上年快4.9个百分点;资产价格持续上
涨,房地产价格不断走高,股市成交量是上年的2.5倍,明显呈现出“资金
推动型”“的特点;国内债券、房地产、期货、石油、贵金属及艺术品的价格
涨势惊人,其中尤以房地产为最。即便监管层从2005年明显加大了对房地产
行业的调控力度,房价持续攀升的态势并未改变。
2、2003年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开始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了高增长、
低通胀的良好局面,但是在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影响下,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都有加速之势,经济通货膨胀压力加
大。从CPI看,2006年涨幅为1.5%,其中各季分别上涨1.2%、1.4%、1.3
%和2.O%。从PPI看,各类生产价格指数涨辐在一季度后总体上呈现上升态
势。2006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O%,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
涨6.O%;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5%,均比
上年有所回落,但在一季度后总体呈上涨态势。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统
计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自2006年以来也一直保持上升态势。2006年下半年进
口价格增长较快,涨幅高于出口价格涨幅。据海关总署统计,2006年l-4季
度,进口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0%、2.6%、9.1%和6.3%,季度平均为4.8
%;出口价格同比分别上涨0.8%、2.6%、4.7%和3.5N,季度平均为2.9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工业品出厂价与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
格增幅之间存在的“剪刀差””有减小趋势。今年前5个月两者的差额均值为
3.39个百分点,6月份缩小至3.1个百分点,说明上游价格上涨的成本推动
在生产者物价指数中作用加大,下游企业对消化上游成本上涨的能力开始下
降,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风险上升”。
”资金推动型是指股市靠不断进入的资金推动股指攀高,市场参与者的获利方式不是靠投资分红。
而是靠低进高出赚取差价。
拈“剪刀差”是“剪刀状价格差距”的简称。它一般是糖在工农业产品的比价中,工业品价格偏离,农
产品价格偏低。从而在两者之同形成一个不合理的价格差距。如果把一定时期(比如一年)内工农业产
品价格变动的情况用统计图表表示出来,那么,工业品价格呈上升趋势,丽农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
二者犹如张开的剪刀的形状一样,因此称为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但是此处是指工业品出厂
价与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增幅的差距形成“剪刀差”.
M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cost-push ill丑aiion):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
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同站——统计数据,2006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3.流动性过剩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3.2流动性过剩问题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3.2.1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在绥决流动性过剩问臌上的困境
1、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缩减流动性乏力
2006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六次将存款准备金率由2004年的7.5%调高至
10.5%,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从3%上调至4%。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提高法定存
款准备金率,再加上货币乘数效应的影响,实际紧缩了大量的资金。在金融
体系健全的环境下,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可以有效地收缩总体的流动性。
但就目前中国金融制度安排和流动性产生的原因来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所
起作用并不是很明显。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认为在市场流动性过多时,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没有较大的震动,因为收走的只是市场上多余
的一部分流动性。
2、利率调整对流动性过剩作用不大
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第一次是自4
月2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
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58%提高到5.85%。第二次是自8月19日起上调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
0.27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
百分点,由5.85%提高到6.12%。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中,利率是一种有效的
调控手段。但由于我国各种利率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基准利率作为一项
政策工具的作用还非常有限。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确定方式还不
能适应货币政策预调和微调的需要,不能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协调配合的
综合效应。就历次利率变动的实际效果来看,利率政策的效果较小。中国人
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也指出在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利率工具一般在
影响市场需求上会发生作用,但是并不能发挥吸收流动性的作用,解决我国
经济运行中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3、公开市场操作“对冲”流动性的能力有限
公开市场操作又称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公开买卖债券和外
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活动。中国人民银行于1994年开始外汇公开市场操
21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作,1996年开始本币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对象为国债市场,
但短期国债数量极少,并且发行的国债中仅有30%左右能够上市流通,而且
在品种和期限结构上不能适应货币政策操作的需要,从而限制了中央银行运
用国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能力。自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规范公开市
场操作以来,公开市场操作逐渐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宏观调控最频繁和最倚重
的政策工具,发挥着影响货币供应总量和市场利率的重要作用。作为数量调
节的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是有效的,从2002年开始,中央银行尝试使用中央
银行票据,央行票据有效地对冲了大量外汇储备增加的压力。但央行票据作
为利率(价格)调节工具的有限性,使中央银行在与市场对话时似乎处于弱势
地位,央行票据也增加了中央银行的财务负担”。
还有一个情况值得关注,就是本币公开市场操作对基础货币供应的作用
往往被外币公开市场操作所影响。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这实际上是一种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随着近年来美国经济疲软,贸易逆差
和经常账户逆差上升到历史新高,美元持续大幅贬值,投资者大量抛售美元。
中国人民银行为维持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就只有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来收
购美元。因此在货币政策的走向上,中国人民银行陷入了既要防止货币供应
量过大,又要维持相对固定汇率的两难境地。由于我国汇率制度存在一定的
刚性,最终导致中央银行票据的不断膨胀,从而降低了中央银行票据“对冲”
流动性的能力。
3.2.2流动性过剩阻碍了货币政策传导效力
1、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改革开放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是:中国人民银行一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一企业,传导过程简单,直接从政
策手段到最终目标。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和金融
组织体系的健全,货币政策形成“中国人民银行一金融机构一企业”的传导
渠道,货币市场尚未完全进入传导过程。迸入90年代以后,金融宏观调控方
式逐步转化,初步形成“中国人民银行一货币市场一金融机构一企业”的传
导渠道,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一中间目标一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
勰中国扯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2004年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高级研讨会的发言。
3.流动性过剩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90年代中期以来,间接调控不断扩大。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确定为稳定货币并
以此促进经济发展;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从贷款规模转向了货币量指标8为主要
指标,利率为辅助指标;存款准备金、利率、中央银行贷款、再贴现、公开
市场操作等间接调控手段逐步扩大,建立了以稳定货币为最终目标,以货币
量指标为中间目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中间目标的间接调控体系”。
2、流动性过剩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实现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上的总体
流动性偏多,M2/GDP41接近2倍,在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是不多见的。总体流动性偏多在通货紧缩时矛盾并不凸现。当遇到通货膨
胀时,过多的流动性会形成对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巨大的压力。当中央银行调
控意图需放松货币时,“松”的货币未必能流到中央银行调控意图中的行业,
到中央银行调控意图需要收紧货币时,也未必能从中央银行调控意图中的行
业收回货币。流动性的持续大量过剩必然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实现产生消
极影响。由于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来源是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因此流动
性过剩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影响就是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影
响,也就是外汇占款对货币量指标的影响。
3.2.3流动性过剩加大了货币政策操作成本
为了缓解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压力,中国人民银行以加强银行体系流动
性管理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内容,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
等对冲工具,大力回收过剩流动性。一方面,以发行央行票据为主、回购操
作为辅,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另一方面,经国务院批准,上调金融
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操作给中国人民银行带来了巨额的存款准备金
利息。此外,截至2005年12月末,我国债券发行量为4.18万亿元,其中央
行票据2.75万亿元,占比接近60%。2006年,我国债券发行量逾5.5万亿
元,同比增长35.34%,其中央行票据3.65万亿元,占比接近66%。中国人
39货币量指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现金、基础货币和准备金。
.o殷盂波曹廷贵主编、‘赞币金融学》、西南财经大学出蔽社、2000、p58l——中582
4IM2/GDP是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通常认为,返一指标比例反映了一个经济的金融深度。但
M2/GDP比例的大小、趋势和原因则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M2/GDP实际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
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总体上看,它是衡量一国经济金融化的初级指标。通常来说,
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
23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俺题的探讨
民银行每年需要支付这些日益增多的央行票据利息,公开市场操作成本加大。
3.3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影响
第一,流动性过剩问题使我国金融机构被动负债“快速增长,资金成本支
出加大。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2003——2005年,境内金融
机构存款同比增速分别为21.7%、15.6%和19.4%。加上企业和居民定期存
款偏好增强,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支出上升。2006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含
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4。8万亿元,同比增长15。9%,
比上年低2.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95万亿元,同比多增5291亿元。其
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3.5万亿元,同比增长16.8%,比年初增加4.93
万亿元,同比多增5226亿元;外汇存款余额1611亿美元,比年初增加89亿
美元,同比多增2l亿美元。虽然定期存款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一个
较高增长的水平。。
第二,过剩的流动性使金融机构在资产配置中外汇占比和有价证券及投
资占比上升,但收益率却持续下降,直接影响了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
盈利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对整体金融系统的调控方向直接决定了金融机构的
流动性状况,同时也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过多的流动性如果没有较高的投资收益渠道,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业
银行的盈利能力。近年来,在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中,有价证券及投资等资
产上升的趋势十分明显。2003—2006年各年末国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分别
为15.90万亿、17.74万亿、19.47万亿、23.8万亿元,占比分别为70.57%、
67.7%、64.4%、66.3%。同期外汇占款和有价证券及投资余额分别为6.51
万亿、8.35万亿、lO.62万亿及11.99万亿元,占比分别为28,86%、31.8
%、35.07%及33.2%“。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6年6月16日,金
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余额约2.3万亿元,
并持有7万多亿元流动性较高的国债、金融债券和央行票据等资产。但与此
|2我国金融机构的负债主要是被动负债,就是吸收个人和企业的存款。而西方金融机构的负债主
要是主动负债,比如,发行金融债券,借款等。43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厢站—2006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数据来源:中匿人民银行丽站——贷款余额统计数据
24
3.流动性过剩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同时,近年来银行间货币市场的低利率直接使商业银行的国债、金融债券及
央行票据等资产的收益率走低,这对商业银行整体的盈利水平带来了严峻挑
战。
第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率风险“加大。2005年,尤其是当年3月超
额准备金利率下调后,金融机构的大量资金涌向债券市场,致使债券价格持
续走高。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加大收缩流动性的力度,债券价格下跌的可能性
加大,利率风险突出。据估算,2006年末。国债等长债品种的价格下跌给金
融机构目前持有的5万亿元市值国债带来数千亿元损失。
总之,目前商业银行外部正面临国内市场竞争日趋国际化、利率市场化
进程加快等挑战,内部则面临经营模式、增长方式和经营结构等战略转型的
重任。流动往过剩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配比及管理能力、产品定价能力和
总体盈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喇率风险(Iatevest Ra幛Risk)通常是指在官方利率或市场利率变化时,商业银行资产的收益与市场价
值以及负债的成本与市场价值发生的不利于银行的变化,卸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波动时所面临
的不确定性。利率的波动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巨大的风险: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收入来源于
存贷的利差,当利率发生波动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市场利率变动后。银行的
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也必发生变动,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净值的市场价值;难以预料的利率变
动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韵盈利水平、管理方式及创新发震能力.
我营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4.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原因分析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它的产生有着
十分复杂的原因,既有国际政治因素,也存在经济因素。既有我国外向型经
济增长方式的原因,也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制度有关。尽管我国学者对此
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本文认为,引起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
点:
4.1全球经济失衡的诱导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失衡可
能给我国带来风险。在当前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的大环境下,我们要特别警
惕全球流动性过剩对中国的输入。这说明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流动性
过剩问题也是全球流动性过多和经济失衡的一个反映。流动性过剩作为一个
全球性的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经济学界一般认为,美国均衡的利率水
平应该在3%——.5%,但是在“9·1l”事件之后,为了促进经济复苏,美联
储持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的利率持续保持在l%——2%的较低水平。
并维持了长达3年的时间;日本更是明显,为了促进经济从泡沫经济破灭后
复苏,日本实施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利率下降到0,即使经济增长非常强
劲,日本仍然不加息,有意保持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货币全球流通的情
况下,日本、美国保持了充足的流动性,由于货币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实
际上也就容易造成全球的流动性泛滥。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流动性过剩是因为贸易结构不合理致使近
年来我国贸易顺差迅速扩大,加上人民币汇率制度正处于渐进改革中,全球
流动性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境内,成为我国当前经济中产生流动性过剩的
外部原因。实际上,流动性过剩作为全球的经济现象,反映的是当前产业经
4.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原因分析
济已经全球化,各国间在制造业、进出口方面的关系已经非常紧密,但是在
金融业的国际协调方面并没有跟上。这也是中国在本国货币没有完全可兑换
的情况下,在当前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4。2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带动的外汇占款增
长。外汇占款的大幅度增加,直接导致货币供应量的迅速增长,进而导致流
动性过剩。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背后,是由于当前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由
于贸易顺差持续存在,外汇流入不断增加,中央银行为购汇而放出大量基础
货币进行对冲,越发加剧了流动性过剩问题“。因此,外汇储备增长过快,是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一种反映,是长期以来我国在政策上鼓励出口、鼓励外商
直接投资和外汇政策“宽进严出”取向的结果。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
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进一步指出流动性过剩主要源于国际收支失衡。
1994年入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出现了“双顺差”,在以
后的十几年中国际收支账户的“双顺差”日益突出,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
2005年,基于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大约占基础货币总量的90%,中央银
行用于对冲操作发行的票据总量高达2.77万亿元。因此,为“对冲”人民币
升值压力、稳定汇率而形成的流动性增强趋势依然强烈。中国人民银行统计
数据显示,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3
亿美元。而同期银行贷款余额和证券投资分别为23.8万亿元和8198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4.6%和74.8%。
表5:我国历年外汇储备单位:亿美元
1年份198l 1990 1996 2001 2004 2005 2006
陟h汇储备27 110.9 1050.5 2121 6099 8189 10663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同站——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tt:为方便研究,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年份)
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2007年4月1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分析当前经济形势
时,作出了如此评价。
27
我宦经济运行串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图3:我国历年外汇储备
4.3经济结构与区域发展失衡
流动性过剩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经济结构与区域发展的失衡,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点:
4.3.1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是由于资金(包括利率和汇率)、土地、资源等重要
生产要素价格被压低,从而造就了一个资源依赖型的发展环境,并维持了长
期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固
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产业投资增长
过猛,引起能源、原材料紧张,相关价格大幅上涨。这些高投入、高消耗、
高污染产业的过快增长,已经超过了国内外市场铁矿石、氧化铝的供给能力,
使耕地面积减少,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我国每年进口
的高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达2000多亿美元。如果我们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那么这种依靠高消耗来支撑的经济快速增长是不可
能持续的。
4.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原因分析
4.3.2农村资金投入不足
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是主要的金融资金供给
主体。但是由于四大商业银行为提高自身收益率,其信贷重心逐步向城镇等
经济较发达地区转移,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缺位,阻滞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的科技开发与推广以及农民生活的改善。此外还造成资金的区域分布不
均衡,扩大了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4.3.3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失衡
当下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背后是投资与消费的失衡,形成了高储蓄、高投
资,低消费的情况。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比例关系。投
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投资率过商,消费率过低使得内部失衡难以消除,必
然引起生产能力的过剩和需求不足,使大批投资项目不能按时发挥效益,引
发经济的大起大落甚至是通货膨胀。近年来,相对于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
消费的增速远落后于它们。从20世纪末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
增长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在2003年以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毅
上升期,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2002年至
2006年,我国全杜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为16.1%、26.2%、27.6%、
25.7%和23.7%,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则分别为8.8%,9.1%、
13.3%、12.9%和13.7%“,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问题仍然很突出,加劂了
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发展。
4。4持续增长的储蓄不能顺利转化为投资
虽然目前我国有很多学者认为城乡居民储蓄持续增长是流动性过剩的原
因,但是流动性过剩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其成因不是储蓄增长
过快,而是新增储蓄不能顺利转化为投资。换言之,如果新增储蓄能够顺利
转化为投资,即使储蓄持续增长也不会导致流动性过剩。来自国家统计局的
”数据来源:中经弼统计数据库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甸题的探讨
数据显示,最近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值仅为6万亿元。而一味囤积
居民储蓄或放任储蓄超前增长的要害在于:今天的储蓄等于明天的消费,如
果今天的储蓄不在今天被转化为投资。用以满足明天的消费需求,流动性过
剩问题自然就会产生,而明天就必然形成消费领域全面的供不应求状况。进
而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4。5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是造成流动性过剩f司题的主要原因。从理论上讲,
影响流动性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基础货币投放量,另一个是货币乘数。
在基础货币增长量可预见的情况下,货币乘数的变化将直接带来流动性过剩
产生的压力。从当前的流动性管理结果看,基础货币投放量对中国人民银行
来讲是一个显性的而且可以控制的指标。因此,由于金融资源的集中化、M,
增速不断加快并超过M2增速导致存款结构更趋向活期化和短期化、低利率以
及目前主要资本市场出现的明显的资产价格泡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货币乘
数和货币的流通速度,其变化就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产生的
原因。
30
5尉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调控
5.对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调控
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里,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闯题,党中央、国务院
不失时机地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运行由偏快
转向过热,GDP比上年增长i0.7%,CPI上涨1.5%,在可控范围之内。货
币信贷平稳增长,广义货币的增速逐级回落,全年稳定在16.9%,人民币贷
款的增速也有所控制,月均新增贷款由上半年的3579亿元回落到四季度的
1476亿元。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金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
环境,同时,宏观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结构矛盾,也给金融带来了挑战。当前,
引起多方面关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既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在金融领域
的集中体现,也是保持经济金融稳健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2006年在国际收支顺差导致的流
动性过剩压力持续存在的局面下,以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作为货币政策
调控的主要内容,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大力回
收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以发行央行票据为主、回购操作为辅,
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全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3.65万亿元,同比多
发行8600亿元,年底央行票据余额3.03万亿元。中央银行表示,如果国内
外条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国际收支较大顺差仍可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持续。
这意味着流动性过剩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仍将持续存在。同时,货币政策执
行报告提出,2007年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步改进金融宏观调控,
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在维持总量平衡的同时,优化信
贷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
成机制,加强数量型调控与价格型调控的协调配合,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加
快金融市场发展,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预见性、科
学性和有效性。在2007年4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
宝分析了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并明确指出在今后的重点工作中,把抓紧缓
3l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解流动性过剩矛盾作为当前以至全年宏观调控的重点。
从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2007年工
作重点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如今受到前所未有
的重视。而要根本性地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有效的措施
仍然是加强对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调控。具体调控措施如下:
5.1继续实施稳健但是略紧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就开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
管理。2003年4月启动央行票据发行,9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近几年来,基础货币保持合理增长,货币市场利率运行基本平稳,同时也满
足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及支付清算对流动性的需求。2006年,在流动性过剩
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仍以加强流动性管理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内容,
尽管货币政策出台频率较高,但是各项政策的直接效应都比较温和。如果国
内外条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未来一段时间中央银行可能将不得不继续面对
银行体系流动性供给过多的局面。因此,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仍然稳中偏
紧,大力回笼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速、抑制信贷过快增长以加强流
动性管理仍将是中央银行2007年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任务。
5.1.1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回收流动性
1、公开市场操作
2007年,公开市场操作仍将是中央银行对冲过多流动性,回笼基础货币
的主要手段。2007年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仍然是外汇占款,外汇占款增
长过快引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将依然突出。但基于贸易顺差规模预计有所下
降、资本项目顺差可能持平或略降以及银行结售汇制度改革等因素,外汇占
款引发的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压力可能将略低于2006年。
从2005、2006年公开市场操作的情况看,发行央行票据是主要的回笼方
式,发行央票回笼资金量一般占总回笼资金量的70---'--80%,如果2007年仍
然保持这一比例,则全年央票发行量与2006年持平或小幅增长。不同于完全
5.对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调控
市场化的利率,央行票据利率实质上是中央银行政策的一个信号传递机制,
其走势主要反映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根据对2006年1年期央行票据
利率走势的分析,我们认为2007年1年期央行票据利率可能稳定运行在一个
窄幅区间内,因为中央银行不希望央行票据利率大幅下行也不能承受央行票
据利率的大幅上行。因此,在2007年的流动性过剩调控中,公开市场操作仍
然是主要手段。
2、法定准备金率
2006年在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存款准备金率被定性为微调手段,中央
银行通过三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实现了准备金率工具的常规化运
用。2007年,使用准备金率工具的政策效应与2006年相比可能会有所增强,
这主要基于以下一些原因:
(1)流动性过剩程度有所减轻。2007年外汇占款引致的流动性过剩格局
仍将持续,但流动性过剩的程度将有所减轻。根据中央银行的分析,准备金
率的紧缩效应与流动性的过剩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向关系,在流动性偏紧
的状态下,准备金率是一剂“猛药”,但是在银行体系存在持续的、不断积累
的流动性过剩状态下,过度充裕的流动性将使准备金率的紧缩效应在短时间
内即被抵消。按照中央银行的逻辑可以推知,在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程度减
轻的条件下,准备金率的紧缩效应也可能会相对增强。
(2)政策的累积效应。经过2006年的三次上调和2007年的三次上调,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0.5%的历史高位(见表5)。在此基础上继续上调
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体系派生的创造存款货币能力的成倍收缩效应将呈现
递增趋势。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表5:我国存歙准备金率的调整单位:%
次数调整时间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幅度
14 2007年4月16日10 10.50 0.5
13 2007年2月25日9.5 10 O.5
12 2007年1月15日9 9.5 O.5
11 2006年11月15日8.5 9 O.5
10 2006年8月15日8 8.5 0.5
9 2006年7月5日7.5 8 0.5
8 2004年4月25日7 7.5 O.5
7 2003年9月21日6 7 l
6 1999年11月21日8 6 -2
5 1998年3月21日13 8 -5
4 1988年9月12 13 l
3 1987芷10 12 2
2 1985经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lo%
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
1 1984焦
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网站http://fmance.sina.com.e“)
(3)银行超额准备金率下降。对于中央银行的上调法定准备金率政策,
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发挥着缓冲器的作用,在银行超额准备金率水平较高
时,银行可以将部分超额准备金转为法定准备金,减轻对信贷或证券资产的
压缩力度,从而弱化法定准备金率上调的紧缩效应。显然,如果超额准备金
率下降,其对法定准备金率的缓冲作用也必然下降,法定准备金率的紧缩效
应相应会增强。因此,商业银行有动力降低超额准备金率,将尽可能多的资
金运用于收益率更高的信贷或证券资产上。近两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信贷扩
张与盈利动机的增强,超额准备金率呈现波动中下降的趋势。截止2006年9
月末,银行体系超额准备金率为2.52%,比二季度下降了0.58个百分点,其
中四大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仅为2.06%,处于历史低位。预计2007年商业
银行在强劲的盈利动机驱使下仍将维持较低的超额准备金率水平,从而增强
法定准备金率的紧缩效应。
基于准备金率效应有所增强的判断,我们认为2007年准备金率仍然会整
5|对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调控
体上调,目前已经上调三次。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虽
然总体充裕,但分布并不均匀,大量流动性都集中在大型的商业银行和股份
制银行中,充足的流动性使这部分大银行成为银行信贷扩张的主力。因此,
如果2007年银行信贷扩张再次加速,在准备金率水平已经较高的情况下,准
备金率的结构性上调更有可能成为中央银行的政策选择。
3、利率
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是否会采用利率政策来化解流动性主要取决于中国
人民银行加息和抑制加息的因素。从目前来看,2007年促使中国人民银行加
息的因素主要有: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利率管制,资金价格的利率水平一直偏
低,导致资金成本相对于投资回报率偏低,助长了企业借贷投资的冲动,需
要通过加息使银行利率上升到正确反映资金稀缺性的合理水平;2006年以来,
银行存款活期化与银行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多使银行体系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
风险进一步增加,进而使中国人民银行上调中长期存贷款利率的内在动力将
增强。在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下,资产价格的持续膨胀也有可能强化加
息的动力。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3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
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52
%提高到2.79%;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12
%提高到6.3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o。这是2007年第
一次加息,与其他几种货币工具相比,医治投资、信贷、顺差过快增长此类
“顽症”,加息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选择。
5.1.2使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200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召开“窗口指导”会议,提示商业银行
高度重视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风险,避免因过度追求利润而盲目进行信
贷扩张,应该合理、均衡放贷;引导金融机构强化资本约束,树立持续稳健
经营理念,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产业政策的要求,
加强贷款结构调整,严格控制对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加强对房地产信贷的
礴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统计数据
35
我罾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管理,停止对地方政府的打捆贷款和授信活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通过体
制、机制和工具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就业、助学、农民工和非公经济等
的信贷支持;引导商业银行通过拓展中间业务调整盈利结构,增强持续盈利
能力。
“窗口指导”作为一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可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结
合起来共同引导市场预期,不少发达国家也采用类似的做法。通过定期与商
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流协商,使得中央银行钓货币政策措施为市场所预期,
能更大程度地发挥货币政策的效力。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实践表明,利用
“窗口指导”来增加政策透明度,不但可以降低货币政策的操作成本,还有
助于中央银行顺利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提高了货币
政策的有效性。
5.1.3货币政策领域在2007年实施的重大改革
l、汇率形成机制
2007年,我们认为在汇率形成机制应该在两个方面取得突破。
(1)增大人民币汇率弹性
2005年7月21日启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一个突出的要点是实
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
美元。对于篮子货币权重的确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篮子货
币的权重以各国贸易权重为基础,适当考虑外债来源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
以贸易权重为基础确定篮子货币权重,表明中央银行的政策思路是人民币汇
率的“有管理”浮动要以实现贸易加权汇率的基本稳定为目标。贸易加权汇
率的稳定有利于稳定中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和进口商品的成本水平,也有利
于减轻各国货币汇率频繁波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也指出我国需要一个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汇
率改革的推出,要想获得大家的共识,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我们也认为,
所有的问题就表现在现在任何一个理论都很难计算什么样的汇率是最合适
的,应该是一个供求都能够比较正常反映的市场所决定的汇率才是均衡的汇
率。沿着这样的思路出发,中国人民银行不断简化经常项目可兑换的手续,
5对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调控
不断放宽资本项目下用汇的改制,不断释放合理的外汇需求,可由市场供求
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创造条件。
(2)汇率制度改革
我国自1994年开始施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度要求除国家规定的外汇账户可
以保留以外,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外汇都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指定银
行则必须把高于外管局批准的头寸额度之外的外汇在市场上卖出,一般都是
由中央银行作为买者买入外汇以积累外汇储备。随着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顺
差的不断扩大,强制结售汇制使中央银行不断买入商业银行卖出的外汇,带
来外汇储备的被动积累和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产生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
压力增大的问题。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出现是内部经济失衡的外在表现,这
一问题不是短时期内可以解决的,但是,顺差与外汇储备之间过于直接的联
系却是可以改变的,通过实行意愿结售汇,实现外汇持有结构在时间和空间
上的分散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顺差条件下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实际
上,在2005年7月21日汇改后,外管局已经大幅度放宽了企业和个人的用
汇比例,实现了向意愿结售汇制的过渡。中国人民银行在2006年第二季度中
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一周年附录中表
示,中央银行将继续统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发展外汇市场和改
进外汇管理,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中国人民银行还在报告中披露,将进一步
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着力促进外汇市场发展,
完善外汇市场风险计量和风险分担机制,增强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
控制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为企业、
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避险产品,拓宽市场投资渠道。抓紧完善短期资本跨境
流动监测、预警体系,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通过汇率制度的改革
将直接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2、进一步完善外汇占款的冲销手段,提高外汇冲销的效率。一是建立外
汇平准基金。按照国际惯例,外汇基金一部分应该来自国家外汇储备,另一
部分主要来自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通过外汇平准基金的重要调节杠杆,在
中央银行与外汇市场之间设置缓冲屏障,切断外汇储备直接与国内货币量变
动的联系。二是灵活设计和选择各种冲销工具并扩大组合篮子中的数目。这
我罾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方面国外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例如,韩国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稳定
债券”可暂时取代尚不发达的公开市场业务。马来西亚的“雇员准备基金”
可以调节流动性,从而将政府和雇员准备基金的存款从银行系统转移到中央
银行的一个特殊账户。从我国具体国情和实际经济状况出发,可以设计和选
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干预和冲销金融工具和手段,巩固和发展汇率制度改革成
果,提高货币调节和汇率管理水平,使人民币汇率更加富有弹性,对外汇的
冲销工作也更具效率。
3、利率市场化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冲销掉了大部分的外汇占款,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在
央行票据逐批到期时,中央银行就要额外再发行票据对到期本息进行冲销,
这对于已发行相当规模央行票据的中国人民银行来说,将是一个难以应付的
问题。除了从产业结构对净出口作调整外,就货币政策而言,尽快实现人民
币自由浮动,确保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中国入民银行必须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国内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条件下,贸然放开对汇率的管制,结果必然
是较高的国内实际利率吸引来大量的外国资本,汇率会剧烈波动。要想通过
浮动利率的手段解决外汇占款过多的问题,就必须先解决利率市场化问题。
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方面应该主要包括SHIBOR的推
出与完善、基于国债稳定发行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的完善等举措,逐步的推
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5.2实施与货币政策配套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经济手段,二者
都是从价值上来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以实现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下,协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应当配以稳健的财政政策。在刚刚闭幕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2007年我国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
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的支持力度。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张通指出,稳健财政政策的总体思路可以用
16个字概括,即“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2005年以
5.对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调控
来,在稳健财政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运行继续
向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发展。从理论上讲,稳健财政政策是相对于扩张性或紧
缩性财政政策而言的,其实指的就是中性的财政政策。一般是在社会供应总
量大体平衡、但结构上有矛盾的情况下实施的。
从2004年开始,我国政府逐步调整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在巩固
经济发展良好势头的基础上,适当调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和优化国债项目资
金使用结构,向社会传递出政府合理控制投资的政策信号。近年来,我国财
政用于“三农”、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均有较大幅度的
增长,特别是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财政部门安排了
142亿元资金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6亿多种粮农民享受到实惠。同时,
财政部门还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等事业发展。这不但可
以实现投资的合理分布,而且可以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缓解流动性
过剩问题,中国才能实现整体意义上的经济增长。
5.3其他调控手段
5.3.1稳步推进金融机柯改革
实际研究表明,诸如阿根廷、巴西、巴基斯坦和一些东欧国家的国有商
业银行,通过内战略投资者直接出售股权后,流动性过剩的状况有一定程度
的减缓,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继续稳步推行金
融机构的改革有助于解决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银行于2006
年6月1日和7月5日分别成功发行H股和A股,分别筹集资金867亿港
元和200亿元人民币,实现了香港和上海两地上市;中国工商银行于2006年
10月27日以A+H股同步发行、同步上市的方式,成功在香港和上海两地
同时上市,分别筹集资金1249亿港元和464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最大的
首次公开发行o。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发行上市后,市
场表现良好,股价稳步攀升。三家试点银行在2006年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
4,散据来源:新浪财经嗣站h郇闸in姐∞.sjn&眦托,
39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健全内控体系,转变经营机制,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加大内部整合力度,改
革分支机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落实与战略投资者达成的协议,在产品创
新、风险管理等领域加强战略合作。经过改革,三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
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较改制前有显著改进,财务状况明显好转。与
此同时中国农业银行在2006年启动了股份制改革前期相关准备工作,农村信
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也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在明
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方面取得初步成效,新的管
理体制基本建立。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也不失为银行产权改革的明智
之举。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改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而且可以
通过国外管理层的进入,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减缓流动性过剩问题。
但是缺点在于商业银行产权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
凸显,并对金融和经济的运行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5.3.2采取。走出去”战略对外疏导流动性
鼓励企业走出去进行对外投资有助于疏导我国过剩的流动性。中国成为
世界上贸易顺差大国的时间并没持续很长,而德国和日本一直是贸易顺差大
国,其国际收支并没有成为显著的问题,关键是其对外投资很发达和活跃。
我国的对外投资还有很大的空间,不仅有助于接近资源和市场,还能够避免
贸易摩擦,平衡国际收支。因此,我国需要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授融资体系
改革,使国内储蓄能够顺利转化为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一是制定相关措施
鼓励境外企业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融资,一方面可以在国际上输导过剩的流动
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国内资本市场逐步发展成地区性金融中心或国际性融资
中心。二是鼓励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要研究进一步放宽条件,减少限
制,支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便利化,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三是建立国家
投资公司作为外汇经营运用的主体,支持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能源、资
源类领域投资。
5对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调控
5.3。3优化信贷结毒每,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引导商业银行均衡、合理放款,优化信贷结构,合理控制基本建设等中
长期贷款,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贷款,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
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类型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金融资源促进经
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
支农力度。在规范的信贷环境和风险监督约束的条件下,加大对中小企业的
贷款不仅有助于完善社会经济制度,也有助于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扩大内需;拓展个人消费信贷,可以使收入性消费和贷款性消费在人们消费
结构中达到一个合理比例,同时也可培养社会新的消费理念;对于农村的资
金注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这需要相关鼓励政策引导和农村
信用环境的综合改善以及银行乃至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协调协作,通过上述
这些方面的措施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5.3.4加强金融调控和监管,防范各种金融风险
2007年4月19目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缓解流动
性过剩矛盾应该加强金融调控和监管,防范各种金融风险。我国目前金融监
管比较薄弱,金融机构缺乏宣传,缺乏与居民的沟通和完善周到的服务。在
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存在金融风险内部隐患。我们应该清
楚的认识到加强金融调控和监管,防范各种金融风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
自1998年起建立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目前正处在向混业监管体制转变的关
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与中国证监会、保监会之间的监管合作来疏通融资渠
道、拓展融资市场、完善投资工具,以合理保护金融企业的赢利和风险防范
需求,填补监管的“空白”.如何加强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与加强宏观金
融监管之间的联系:如何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与行政、法律监管部门之间的分
工协作,建立独立于财政和中央银行的统一监管机构:在金融业全面开放的
背景下,如何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大举进军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是为了加
强我国金融调控和监管的力度,防范金融风险,并最终解决我国的流动性过
剩问题。
41
我国经济运行串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汪红驹著:《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殷孟波、曹廷贵主编:<货币金融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美)米什金著:《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日)铃木淑夫著:‘日本的金融政策》,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
5、(日)铃木淑夫著:‘日本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7。
6、黄泽民著:《浮动汇率制与金融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李念斋著:《中国货币政策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8、张金鳌主编:《二十一世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9、方阳娥、张慕濒,2006:‘理论有效性与实施有效性:西方货币政策
有效性理论述评》,经济评论,第2期
10、李平,2006:《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危害与治理》,经济纵横,第12期
1l、孙建潮,2006:《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对策探析》,广
西农村金融研究,第3期
12、左小蕾,2006: 《警惕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输入》经济界,第2期
13、何自云、周世锋、连玮,2005:《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农村金融研
究,第12期
14、朱庆,2006:《解读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上海经济研究,第10期
15、任碧云、王越凤,2007:《中国流动性过剩原因辨析》,经济理论与
经济管理,第2期
16、曾康霖,2007:《流动性过剩研究的新视角》,财贸经济,第l期
17、王建,2007:《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之谜待解》,中国金融,第3期
18、陈瑞义、郭颖峰,2007;《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根源与对策》,
42
参考文献
合作经济与科技,第2期
19、王健君,2006: 《货币流动性过剩威胁中国经济》,晾望新闻周刊,
第6期
20、武静,2006:《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金融
经济,第8期
21、孙建潮,2006:《基于宏观角度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财经
科学,第7期
22、邹新,2006:《流动性过剩挥之不去?》,银行家,第9期
23、吕爽,2006:《流动性过剩分析》.科技信息,第7期
24、邓大为,2006=‘流动性:过剩和过剩的应对》,企业家天地,第10

25、戴莲、胡广文,2006:《破解流动性过剩难题》,现代商业银行,第4

26、刘超,2006:《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原因分析》,商场现代化,第9

27、刘会通,2006:《浅议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发展研究,第9期
28、连建辉、翁洪琴,2006:《流动性过剩:当前金融运行中面临的突出
问题》,财经科学,第4期
29、谭雅玲,2006:《应对流动性过剩势在必行》,现代商业银行,第4

30、唐杰,2006:《小议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现象》,深圳金融,第7

3l、任兆璋、于孝建,2007:《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实证分析》,南方金融,
第2期
32、黄真,2007:《解读流动性过剩背后的“达芬奇密码”》,经世导刊,
第3期
33、杨凯生,2006:《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困境”与金融创新》,银行家,
第2期
34、于建忠、李刚,2005:《聚焦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农村金融研究,
第12期
43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35、彭德艳、胡婧,2006:《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产生原因及对策分析》,
财经界,第6期
36、刘锡良、董青马、王丽娅,2007:《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再认
识》,财经科学,第2期
37、李扬、彭兴韵,2006:《对“存差”的再认识》,中国金融,第12期
38、孙斌,2007:《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中国经贸,第2期
39、董积生、戴鉴雄,2007:《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考察》,财经科
学,第1期
40、张晓朴,2006:《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过剩矛盾突出》,中国金融,
第8期
41、李成,2006:《从汇率制度视角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金
融论坛,第9期,
42、巴曙松,2006: 《流动性过剩加剧结构失衡》,中国证券报,5月
12日
43、车海刚,2007:‘深层次化解流动性过剩》,学习时报,3月27日
44、孙志强、刘平,2007:《求解流动性过剩》,中国信息报,3月15日
45、鲁衡军、高佳,20071《现金流过剩促银行创新》,大公报,3月15

46、姜建清,2005:《中国银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困境》,中国
经营报,11月12日
47、郭树清,2007:《缓解流动性过剩必须“标本兼治”》,上海证券报,
3月12日
48、魏坤玲、马伟娜,2006:《商业银行如何化解流动性风险难题》,上
海证券报,6月23日
49、李刚,2006:《制度变革下的银行流动性过剩》,中国城乡金融报,4
月17日
50、王辰,2007:<从制度层面加强和改进流动性管理》,上海证券报,3
月16日
51、陆百甫,2006:《当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剖析与对策》,中国经济
报告,11月28日
参考文献
52、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53、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1999一一2006,
b卵:舻Ⅳww.pbc.gov.cn
5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后记
论文从最初的萌芽到现在的成熟定型,历时一年多,既感到欣慰又感到
遗憾。欣慰的是,这一年多来付诸的辛苦和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尽管论文难
登大雅之堂,但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笔者始终抱着严谨的态度,认真分析
研究,谨慎论证;遗憾的是,论文虽然完成,质量却差强人意。虽然本文力
图站在整个宏观经济的层面上对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影响、成因及调控进行
分析。但是本文需要运用大量的金融学理论知识,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文
字分柝,还需要对大量的文献资料去伪存真,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心有余而
力不足,所以本文中一些见解难免肤浅。因此,对于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
足之处,敬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并予指点。
致谢
致谢
在本文定稿之际,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缪明扬老师。在我三年的学习
生涯中,缪老师对我严格要求、悉心指导,使我在理论学习和科研能力,表
达能力、入际交往和做人做事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本篇论文从选题、
资料收集、提纲写作到修订定稿都得到了缪老师悉心指导和帮助,应该说这
篇论文也凝聚着缪老师的心血和辛勤劳动。在我入生宝贵的三年时间里,缪
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严密的思维方式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将使我终身受益。
另外,我还要感谢陈娜娜同学、徐田娜同学以及我的其他研究生同学,
他们在论文的思路、细节的研究等方面给了我很大的提示和宝贵的意见。
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向题的探讨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在读期间己发表的专著、论文、课题、教材、工具
书等)
序号题目刊物或出版社排名情况备注
l 商场为什么采用“会员制” 研究生论坛第一作者
2 如何看待政府对股票市场的甘肃农业第一作者
监管与调控
3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构想的新商场现代化第一作者
探索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