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492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兼论上海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兼论上海区域金融中心
建设路径分析
姓名:姚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世界经济
指导教师:陆剑清
20080501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摘要
摘要
从经济体系空间结构看,由于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在地
域上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大国的经济运行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点。金融体系
作为一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在金融
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源及由其驱动的各要素向经济中心城市聚集,促其功能升级
发展成为区域金融中心。那么什么是金融中心、哪些城市能够成为金融中心等问
题呢?其实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中心问题争论的焦点。本
文着重就这些问题,运用金融计量的实证方法,对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问题进行探索,以此为出发点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划分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全文共有五章内容构成。
第一章导论。主要是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简要综
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总结了论文的特色、
创新以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的基本理论。本章是论文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本
章首先运用里德的腹地理论对金融中心进行划分,介绍了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
接下来介绍了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理论,主要从金融聚集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
金融地理学理论对金融中心的形成以及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因子分
析模型。该模型是后面实证运用的基础,只有掌握该模型的内容,才能理解后面
实证部分。
第三章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确定。本章主要通过构建区域金融中心形成
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模型,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
综合得分,并结合不同地带的金融中心的划分标准对我国49个样本城市进行划
分。本文将样本城市划分为四个层次:全国性的金融中心、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地方性的金融中心和金融支持点。
第四章案例分析。本章主要分析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分别从两方面
阐述,一方面分析了目前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设现状,主要采用了SwoT分析法,
另一方面根据现状找对策,阐述了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所需经历的路径。
第五章结论。本章所产生的结论进行了归纳总结。
本文对区域金融中心划分有一些自己的创新以及特色:
(一)目前我国关于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研究也有不少,但大部分研究集中于
部分大城市的样本研究,对于大量的样本城市选择的研究比较少,本文选取的样
本城市可以嚷括了所有最具竞争力的城市。
(二)以指标体系为核心。本文从理论模型出发,建立起比较完备并具有层
次的指标体系,对我国金融中心进行了分层次的划分。
我国区域金融金融中心导论
(三)以实证研究为主轴。本文通过对我国样本城市数据,运用SPSS软件
进行统计,对输出结果作了详细的分析。
(四)实证与规范相结合。本文在运用主成分分析得到各样本城市的综合得
分后,提出了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标准,最后把二者结合起来,将我国金融中心
划分为四个层次。
本文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一)文献的搜集、翻译、整理工作比较艰辛。关于金融中心的研究,国
外学者的起步比较早,研究成果要更丰富。国内对金融中心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理论研究成果相对比较少。为了更好的了解和学习前人的成果,获得第一手研究
资料,在本文研究过程中需要搜集、翻译、整理大量的英文资料。由于本人的搜
集能力、英语翻译水平有限,不可避免会产生文献搜集不全、解读文献不准确等
缺陷。
(二)本文的数据搜集主要来源于各相关城市统计年鉴以及相关统计网
站,相对来说这些数据出处比较权威。但由于本文涉及了49个样本城市、分布
全国各个地区。各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具体指标不一样,致使缺乏某些城市的一些
指标数据,另外有些数据是通过其他书籍转用,可以谓之“二手的二手",难免
会出现数据偏差。
(三)区域金融中心研究是一个非常宽泛的研究课题。本文仅仅对区域中
心的划分作了阐述。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没有对其他的一些方面例如区域金融
中心的构建模式、政府在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作用等重要方面作阐述
关键词: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金融集聚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ABSTRACT
Abstract
111 me View of ttle economic spatial stnlcturc of great nation,there is aⅥsible
re西onal ch跏撇嘶stic iIl econoIIlic operation锄d deVelopment owing t0 the obVious
1111balances of t11e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rcsources, me lcVel of eConomic
dcvelopmellt勰d tlle social divisions of 1aborS i11 re_酉。芏lS.AlS0£na王1cial systeln,as锄
inlpoftant component of national economy sySt锄,is bound t0 take on re舀onal
charact耐stics.m me process of finaIlcial development,6naIlcial resources iflcluding
cleIllents“Ven by it,ag黟egating into me economic cen缸谢ci吼州Ch is promoted
t0 be up鲈aded and fornls a re酉onal丘nancial cellter(RFC).TheII,、他at is矗naIlCial
cent触珊lich cit涵are pot锄tial c锄didates缸financial c胁terS aIld what are there
suita_ble lcVels?The aboVe qp销戗ons are lmdcr heatod discllssion iIl t11e acadeIllic
circle.TIlis paper ca】meS 0n me rcsearch t0也e fonnatiOn and devel◇pment problems
ofⅡle re舀onal丘nallcial ceIlter by锄pirical approach.Funhennore this p印er refbrs
t0 me constnJction ofrc酉onal fin锄cial centers.
嘶spaper∞ntaillS fouf chaptI潞.
Chapter 1 is general iIl∞duction.Tllis chapter firStly i11仃oduces t11e research
back黟ouIld,Ⅱle pu印oses and tlle si印湎callce of diss鲥ation.And t11胁briefly
sul衄耐zes and evaluates the dyn锄ics of domestic砒ld intenla60nal research on t}旧
study of ideas.Finall弘me ch印ter puts fo刑砌memods锄d possible i彻oVations.
Chapter 2 is basic meo巧of t11e development of re百onal 6n锄cial cent既111is
chapter is the folllldation of follow·up researeh of me dissertation.hlⅡle beginIlin岛
也is Chapter definesⅡle r9酉onal fill觚cial centcr according t0廿le c0眦10n define锄d
the cons仃uctive∞des of血anCial centers.Then me a岫or canjes on a t}啪ries
anmysis about financial center fonnation majllly basing on tlle finaIlcial cllIStefS
tlleories,tlle廿l硎cS of growm pole觚d t11e吐1eori鹤of finallCial ge0黟aphy At l嬲t,
we iIl仃0duce tlle f-aCtor觚alysis modd,wllich isⅡle baSis of f01low-up锄叩irical
r.ese锄旧h.
Chapter 3 is吐le establishing of re沓∞al矗nallcial cellt既T1lis paper chans out a
comprell锶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me pot鼢tial.Throu曲PC凡this paper ca玎y out
锄锄alysis of 49 cities鹊sampl锱.According to me豫姒ts of砌ysis锄d
demarca垃on staIldard of nle 6naIlcial centerS,衄s paper cl嬲sifiesⅡle potential citi锶
for 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Re西onal F证锄Cial centers,Local Fin觚cial Centers,
nle Fin锄cial Supports.
Ch印ter 4 is tlle case s锄以11lis chapter maillly in仃0duc铭tlle C0nstmction of
Shan曲ai as Intemational FiIlancial Cent瓯TKs chapter usc SWOT m甜的d.
Chapter 5 is nle sl】lIIlmary.TIlis chapter summariz销Ⅱlis anicle’s researc也觚d
pfoposcd nle question which f11】曲er researchcs necd t0 develop before conclllsive
discussion.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ABSTRACT
Tllis paper h嬲some places witll ill】∞Vation觚d my own f.ean鹏.FirSn弘Ⅱlis
papcr has its own objeCts;SecondlM廿lis p印er llSe SPSS so胁are t0 rese鲫ch t11e
constnlction of re西onal financial centerS.Tbirdly’this p印er combines tlle me‰ds of
锄pirical觚d st肌d莉ize.
Tllis p印er h勰its disadV锄tages.Firstl弘me accuracy of data needs t0 impmVe.
Secondly,me rallgc of rese鲫ch need t0 hnproVe.
Key words:financial center,rc百onal financial centef,fin锄Cial aggregation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摘要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作≥签名:二嵫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同期:坦星:多妒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
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
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
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
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籼黼张也扮咩糊等名@纠
日期..p噬“。/矿

日期:加桫,孟/一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本章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简要综述国内外研究
动态,确立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是论文后续研究的基础性准备工作。
第一节研究背景
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自然因素差异和改革开放后在实施东部率先发展
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指导下所出台的一系列对沿海地区倾斜的优惠政策等人为因
素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呈扩大之势,已严重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
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扭转这一局面。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现代经济
核心的金融,在缩小地区差距、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广泛的作用空间。本
文确立我国多层次区域金融中心划分与模式选择,主要基于以下背景:
明显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决定了金融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十分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大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人文历
史传统、经济技术等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经济运行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二。改革开放以来,在地方经济利益
主体身份得到明确承认的情况下,全国各地区的发展经济主动性与积极性空前高
涨,从纵向比我国各地经济增长很快,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但从横向来
看,非均衡战略的实施使得东中西部的经济增速不均,地区问收入绝对差距不断
扩大,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总体快速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差异扩大已严重制
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不仅直接反映着经济的区域性,而且经
济的区域化也会反作用于金融运行,形成金融运行的区域化。从理论上说,任何
经济活动都要在特定的区域空间展开,金融活动也不例外。由于金融资源的供给
和需求在空间的非均衡性,金融运行势必也会呈现区域非均衡性的特性。自经济
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变得更为突出,金融作为经济运行的
中枢,维系着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在其中必然起到关键的作用,亦即金融运行的
区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引致了经济区域差距的扩大。从实际来看,我国区域经济
发展具有极明显的差异性,在资本积累、资本产出能力、投资环境、金融市场等
方面,东中西部地区面临着不同的环境。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
系,区域金融成长能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如果区域金融本身被压抑就会阻碍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一章导论
区域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由于金融效率较高,区域金融的发展加速了地区的发
展。而中西部地区由于金融效率相对较低,区域金融的滞后影响到经济的加速发
展。显而易见,区域金融的不平衡性是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的一个显著特征,
也是其原因之一。
二、区域经济的统筹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
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整个国民经济保持了长时期的高速发展,但是在快速
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关系始终存在一些矛盾与冲突,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
仅没有缩小,还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虽然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
“振兴东部老工业基地战略",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经济基础、经济结
构和地理位置等原因,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区域差距,特别是绝对差距,
仍然会扩大。从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所面临的问题来看,我国已经存在
或将要出现的区域发展问题将越来越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西部地区的
落后和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会使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以东部地区为主的老工业
基地出现明显的老化问题;东部一些城市的规模膨胀过快,环境、交通等问题十
分突出:在全国区域战略格局下,中部地区的相对位置可能下滑。
区域经济差距的长期存在,尤其是其扩大化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总体发展
十分不利。因此必须采取包括金融手段在内的切实措施,统筹区域发展,既保持
发达地区的持续发展,又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赶超发展,从而缩小区域差距,实现
全国的协调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应该以市场经济手段为
主,政府应该主要通过出台合理的经济政策,在稳定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引导
资金、技术、项目、人员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加快其发展速度。作为现代经济的
核心的金融,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理应发挥重要作用。
三、基于对区域金融中心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各主要城市纷纷掀起了构建
金融中心的热潮
现代社会里,金融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不仅能够弥合断裂的
买卖行为,使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而且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推动力量。特
别是金融中心通过对资金的配置,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金融信息的传递
使人们能随时掌握经济脉搏的跳动。一个地区要实现跨越式、赶超型发展,必须
建立机构集中、市场发达、信息通达、设施先进、服务高效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通过金融中心集聚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推动该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金融中心带来的诸多现实与潜在利益,各地政府竞
争(甚至过度竞争)在本地区建立金融中心也就在所难免。20世纪90年代后期,
2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一章导论
国内诸多城市纷纷将建立区域金融中心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予以定位。上
海、北京和深圳更是将全国甚至国际金融中心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进入21世
纪后,三城市纷纷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对全国金融中心的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
与此同时,其他主要城市则掀起了区域金融中心的浪潮。
第二节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论文立题的宗旨就是通过从区域金融中心的相关理论出发,并运用计量经济
方法,对我国多层次金融中心进行划分,并对有关模式选择进行阐述。具体来说
力图达到以下目的:
一是理论上,在对现有相关资料和文献的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
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实证研究,一方面来验证或检验已有的相关理论,另一方面,
丰富区域经济学、区域金融学、金融地理学等相关理论。
二是实践上,通过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各城
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在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提供可参考的建议。以期能为政
府在制定包括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在内的总体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现实依
据。
二、研究的意义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J下处于完善的进程中,包括金融体制改革在内的一
系列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加快经济发展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以实现区域经
济的协调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在这一情况下,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问题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论文的理论意义
l、探索通过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建来推进中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经济的
发展,可以丰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
2、探索以城市为依托的区域金融中心的划分与模式选择,是区域经济
学、金融学的一种融合与交叉。
(二)论文的现实意义
l、借鉴国内外有关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成果,有利于高效、快速、
低成本地推进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建
2、运用较详实的数据和科学的计量方法,对样本城市进行划分,指出我
国目前哪些城市具有潜力构建为区域金融中心,构建成为哪一级别的金融中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一章导论
心,以期为当地政府城市定位的决策依据。
3、通过对样本城市的各种优势的比较,提出不同城市的区域金融中心的
模式选择。因而在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选择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并结合区域特色进行适合自己的模式选择。
第三节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概念界定
(一)金融中心的定义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金融中心进行过定义。美国经济学家飚nderbefg(1974)
1从金融中心的功能角度给出了定义:金融中心聚集着银行、证券发行者和交易
商,是承担资金交易中介和跨地区价值贮藏功能的中心区。它不仅对个人和企业
的储蓄及投资进行跨时结算,将资金从储蓄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手中,还会影响
不同地区间的资金交付和转移。我国香港学者饶余庆(1997)2对金融中心进行
过相关定义,他认为金融中心是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高度集中,各类金融市场能
够自由生存和发展,金融活动与交易较其他地方更有效率地进行的都市。我国内
地学者刘文朝认为: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集中、在金融的筹集、分配、流动方面
起着枢纽作用的中心城市成为金融中心。
综合国内外学者前辈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金融中心是指金融机构聚集,
金融市场发达,金融服务全面高效,金融信息传递通畅、灵敏,资金往来自由的
集散地,汇集了为数众多的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聚集了大量的资金,具有一定
的资金辐射和资金吸引的功能,成为资金融通和资金集散的枢纽,金融影响遍及
某一地区、某一国度乃至全球的中心城市。

(二)区域金融中心的概念界定
区域金融中心是金融中心的一种,即其影响范围仅限于某一区域的金融中
心。通常所说的区域金融中心是指在某一区域内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市场发达、
金融交易活动频繁,融资集散资金功能强,且对区域经济能够产生极化和扩散效
应的中心城市。区域金融中心主要在某一区域内发挥辐射作用,充当该区域金融
交易的枢纽,主要从该区域吸纳集中资金,再将其中的大部分用到该区域。
区域金融中心可以相对世界范围而言,如新加坡是亚太地区的区域性国际金
融中心:也有相对一国范围而言,如美国波士顿美国国内区域性的金融中心。所
以广义上的区域金融中心既包括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又包括国内的区域金融中
1鼬ndlebefger’Clla一岱P(1974).111e F0彻觚加ofFiIl锄ciaI C舶t懿:A Stu匆iIl C0ml脚tive Eco∞IIlic Histo吼.in
Simon.鼬c.,2004政=te嘲ining fi埘ors ofn圮devel叩ment ofa national fin雒cial佩慨G∞‰Vr01.35:577.592.
2饶余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M】,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7:68
4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一章导论
心。狭义上的区域金融中心仅指国内的区域金融中心。国内的区域金融中心主要
服务于国内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可以是跨省、区、市的,也可以是省内跨地区
的。本文所说的区域金融中心,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仅指狭义上的区域金融中心。
二、国外研究动态
(一)区域金融研究综述
国外对区域金融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70年代和80年代得到了快
速发展,取得许多成果。国外对区域金融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货币经济学的角度
进行的,所展开的研究和取得的成果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域效应
Scott(1955)1以1951年6月——1953年5月期问的美国经济金融数据,比较分
析了个储备区和银行的自由准备时间形式,把自由准备作为限制性货币政策效率
的反向指标,估计了公开市场操作从纽约到其余地区传递的实质。研究表明,公
开市场操作从中央市场到其余各州的传递有重要的时滞。
La、7l,I.饥ce(1963)2试图区分一般信贷政策的变化和银行地方经济环境的变
化对区域银行储备的不同影响。他研究了美国1953——1961年的情形,得到的
结论是:主要为非农业企业借款人和存款人服务的银行,在货币紧缩时期的储备
头寸经历了最大幅度的下降。
2、区域金融市场。
这方面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区域利率差异问题;另一类是研究区
域信贷市场及其决定区域信贷可用性的因素。
(1)区域利率差异
Keleher运用1965年1月——1977年12月美国新房和旧房担保贷款和1967
年1月——1976年4月企业贷款(长期和短期银行规模贷款及信贷银行的规模
贷款)的数据资料构建了区域利率决定模型,试图研究区域利率和国家利率的
紧密关系。其结论是:区域金融金融市场是一体化的,区域间利率差异的存在
是因为金融资产的成本、风险和同质性的不同。3
Hellderson(1944)4检验了区域间成本和风险差异两个因素解释美国1920年
1 h O.Soo仕.Jtne R曙ional Impact ofMofle协黟P0li坝习,ne Qtla船ly胁瑚al ofE铡l锄i锈v01.69'No.2.
(M呦1955),pp.269_284.
2 I.卫铆蜘∞B.1渤哦沾.Em切脚l Economic Integration锄d tlIe Unitcd Stat锚,The Am耐can‰omic Ikview
卧V01.53,No.2,Pap啪锄d P眦eedings of me Sw朗眇Fiflll A衄Ilal M戗抽g of me Am甜caIl Econ咖ic
Association(M嘞1963)’pp.185-196
3 111啪弱M.HlIlnph啊锄d Ro嘶E.KeleIl瓯(1984).11le妇dcr of L躐R鹤0n:A Hi咖{cal P酬vdJ】,
Cato Joumal(Sp矗n∥sl肌mef,1984).
’C.H响cc H锄ilt彻;F.M.H锄d粥伽.U∞ofme SuⅣival R疵Medbod ill Me峨lriIlg Net Mi舯lion【J】,Jol蛐a1
5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一章导论
代和1930年代借款成本差异的能力,结论是,差异由成本而非风险引起的。
Edwards(1964)1发现美国1955——1957年地方银行市场集中程度和区域
利率差异由直接关系,区域信贷市场的集中差异是解释利率差异的因素。
Schaf(1966)2试图用风险、距离和需求压力解释美国1964—一1974年
担保利率的区域差异。
(2)区域信贷可用性Rob嘲和Fis蝴研究了利率的空间波动,认为区域利率可能不同于国家
利率;区域利率围绕国家利率变化,反映了国家和区域银行间的成本区域差异;
区域越孤立,银行越宽,因此,利率的区域差异性就越高。银行之所以越宽,
因为区域越是孤立,就意味着交易成本越高、可用性越低和金融条件的信息成
本越高;区域越孤立,区域资产的供给和需求越缺乏弹性。在需求方面,缺乏
弹性反映了当地借款人对资金来源的银行的依赖性越高,因为当地借款人多数
是家庭和小企业,他们孤立于中央市场。供给方面越是缺乏弹性,反映了银行
感受到的风险越高,或者边缘市场越难以进行风险管理。3
More和Hill(1982)4进一步研究了区域信贷市场的区域分割,认为区域市
场内,小型借款人、大型借款人和贷款人间的距离是引起区域市场分割的重要
因素之一。
(3)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Ja卿e和S鼬all(1996)5研究了美国各州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他们利用美国1972——1991年不同放松银行规制作为金融发展定量的代表,证
明了美国各州的经济在放松规制后的那年,发生了O.51%一1.19%的增长,从
而表明了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Lui昏GuiSo、Paola Sapiellza和Lui舀ZiIlgales(2002)6以意大利为例,研究
了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金融增长的作用。他们基于金融市场越发达,个人和企业
利用外部资金的机会越多这一理念,构造了一个新的金融发展指数,利用这一指
数,对意大利进行实证发现,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有很强的促进效应。
ofⅡIe Am硎c柚S喇sti硎As90ci撕叽voI.39’№.226(J恤.,1944),印.197-2嘶
1 F啪l【lin&Edw耐s.C伽centration in B锄king锄d lts E壤:ct on Busine鲻k舳R丑t咚阴,The Review of
Econ啪ics锄d S切丽stics,、u.46,No.3(Aug.,1964),pp.294-300
2 A H。Scha£Re舒彻al Di抒确lc龉illMon船geFin柏ciIlg C∞ts【J】,11leJo啪lalofFin鲫ce,、,01.2l,No.1(M配,
1966),pp.85—94
’Kin吕R0ben.G柚d k订ne,Ro鹳.Fin锄∞锄d Growtll;Sch啪peter MiglIt Be鼬gIlt【J】,Qu龇erly Joumal of
Economics,1993a·108:717—737
4郑长德,当代西方区域金融研究的演迸及其对我国区域金融研究的启示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
版),2005,(11):151--t60
’Jaya托I协e,J油醐d Philip E.‰h柚.ne Fin锄治Q硼他N既舔:E啊d锄∞缸眦Bank B舢ch D帆秘l砺on【J】,
Quartcrly Joumal ofEconomi铬,1996,c)(I:639—671.
6“西(沁iso,Paola Sapiellza,Lui酉zingal嚣,Do豁【鹏al FiI鼬cial A默灼pn掀lt Malt田.Ⅻ)贫
W6rIc.mg Papef Sefies【EB/OL】.ht啦://www:nber.or咖a1举镐/w8923.
6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一章导论
(二)金融中心研究综述
金融中心问题是介于金融学和城市经济学之间的边缘问题。国际上对于金融
中心问题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发展起
来,90年代开始逐渐完善。
1、关于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动因的研究现状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克斯(F跚cois Pe啪uX)(1955)1提出了区域经
济发展的增长极理论。指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
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
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增长极理论被认为是金融中心的理论雏形。
vc釉on(1960)2提出了金融机构聚集的原始动力,并认为这种聚集提供了
近距离的交流与沟通便利,吸引了那些以较快速度为必要条件的行业、公司或金
融机构的集中,能够促进为熟悉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客户关系。
金德伯格(&ndleb嘲1974)’认为金融中心具有显著的聚集效应,主要
体现在跨地区支付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的提高。
帕克(YS.Park,1982)4将微观经济学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理论应用于国
际银行业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因分析。帕克是把区位理论在聚集经济效应
方面进行了扩充性说明,他强调了在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诸多因素当中,由
于区位优势所带来的聚集经济效应。
E.P.Da啊s(1988)5把企业选址理论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金
融中心形成的研究中。企业选址理论主要是解释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区位中,特定
企业选择特定区位的原因,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成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
业行为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他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即影响企业选址的
因素可分为供给、需求和外部经济三部分,这就是所谓的企业选址的利润最大化
模型。
2、关于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决定因素的研究现状
H.C-Reed(1980)6试图为金融中心的界定确立一套客观标准,他采用层级研究
1 F啪面s P啪吼nle D0min鲥∞E丘.鳅卸d M0d伽Ecoll伽ic Th∞哆.hl:Rot—HSchild K w(缸).Pow胃in
Ec伽伽i岱【q.Ha彻ondswornl'P踟gIlin
2 V旨n∞&Mec呻oli《M】.Harvard Uni螂ity P鸸s,C锄b一矗ge’l985.
3硒ndle;berg%ch砌es P(1974).ne Fom撕∞ofF.m觚cial C锄缸s:A Study in C0哪'anativc Ec伽oIIlic Histo啦.ill
Simon.acc.,2004 D既啪nining f;瓜。娼oftlle deveIopm印t ofa natioIIal fin跏cial o∞tel;Gt咖lll’v01.35:577_592.
4 Pa咄№l sh呶1982).11le Econ嘲ics ofo行妯。嘴Financial C∞钒C01叫lbia J叫mal ofWbdd
Busin髓s.、,01.3 1.
5 E.p.D撕s.(1990).Int鲫atiollaI Fi∞ndal C∞te睁An mdlI矧al AlIalysi3,B锄k of EIl西柚d,Di蛔lssi蚰
Paper'voI.5 l:I.23.
6胁d’ILC,1980,111c^-sc舶t of 1咐。鹊舳In自哪ali蚰al Fin锄cial C舶“罨J咖al of In“珊ationalB璐iII鹋
StIIdi髑.19-35.
7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一章导论
法对金融中心分级并运用阶梯式的综合判别法检验,证明形成该类结构的成因。
他利用成簇分析法比较和分层的辨别式分析法确立了主要变量并对金融中心进
行评估和排序。根据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过程将金融中心分成五个级别:省市一
级的金融中心、国内地区性金融中心、全国的金融中心、区性国际金融中心和世’
界性金融中心。这五个级别既可以是某个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可以
是世界上同时存在的金融中心的不同级别。
韩国学者崔上林等(Choi、Tschoe西,Ⅵ1)1在1986、1996和2002年分别连
续的三次研究中,通过对全世界14个金融中心的实证分析,研究了世界金融服
务和金融中心的各个局动态,以及金融中心集聚吸引力的原因。研究表明城市吸
引力主要由以下因素所决定:城市读取经济规模与经济活动、已有的银行总数、
股票市场规模大小和交易头寸、与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关系(如国际资本流动)、
对外直接投资(FDI)、以及银行企业的机密保护程度。
(三)金融地理学研究综述
金融地理学(Geo乎叩hy ofFinaIlcc)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更
准确地说,它是经济地理学科的一个子集。目前,国外在金融地理学领域进行的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有关在金融学的研究中是否有必要纳入地理要
素;二是在分析金融货币现象时强调地理因素,多为实证研究;三是集中于金融
流动和金融中心的研究。金融地理学的最大贡献是提供了研究金融问题的全新视
角和方法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许多金融地理学者(PoneollS,1995,19992;Man地
19993;111ri屯19944;Co州dge,,nlriR,锄d Man沁19945)致力于研究区域金融中
心发展和金融集聚的背后原因,他们认为金融中心在提供专业及高增值的中介服
务的同时,很大程度地依赖信息,一个金融中心不但是信息的收集者和使用者,
也是将低层信息升华为高层信息的中转站。信息与金融中心有一种唇齿相依的关
系,前者的性质和流量主导着后者发展的步伐和方向,而后者亦同时将前者引导
向高层次化。换言之,信息流是金融中心发展的先决条件,金融业也可以被理解
1 clIoi,S—l乙,TschoeglAE,锄d yu,c—M.”B锄I【s and me W硼d’s M萄盯fiIl锄cial c∞ter墨, 1970一
1980",WeIt诵nschafIIich鹤AKhly.1986,122(1),p48—64
2 Port∞峭,D.J.(1995)11le Q碘即phy ofFi瑚暖spatial Dim锄si∞s ofIfl咖nodiary,Bch撕叫M】.A∞bu哆
,En蕾and
3 Manill,&L.(1999),11Ie N堋Ec∞啪ic Geo即岫y of M∞ey【M】,iII R Man酞ed)’Money孤d llle spa∞
E∞n伽哕’Job叽Wil移&S∞s,(孙jdI嘲既
4 1nh一屯N.,0lIlⅡ圮sociaI柚d cIIItuml蛔inan协of intefn州∞aI丘lI锄ciaI豫l嫡:Ⅱ坞∞∞of me C埘of bnd∞【J】.In:洲dgc,S.’ManiIl'RL,11lrilbN.(Eds.)'M∞%Pow苜and Spa∞.Bl∞kwdll994,327。355.
5SiIll伽XB.zIl蛾Li zll柚g,Danny tw锄g(2004),DetenniIliIlg蠡IctI啉of me曲渊opfIl吼t of a national 6ll锄cial
嘲t既me ca辩ofChina,G∞f.onlm。、,01.35:5刃L.592.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一章导论
为高增值的信息服务业。
斯威夫特(n西n,1994)指出,信息本身多是意义含糊、不明确和难以理解
的,加上金融市场日趋投机和不稳定,要掌握准确信息和市场动向,商业机构必
须与当地的社区网络紧密联系。这样,金融和有关服务机构选址的随意性便大大
减低。
Porteous(1999)强调“信息外溢性"、“路径依赖”、和“不对称信息"、“信
息腹地"是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力量和度量某个金融中心在内主宰的因素;“不
对称信息"和“信息腹地”能有效解释一个原本有“路径依赖’’优势的金融中心
为何其地位会被其他中心取代。
三、国内研究动态
(一)区域金融研究综述
随着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对金融支持要求的加强,以及金融研究的深入,区
域金融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张军洲、唐旭、殷德生、削顷喜、
刘仁武等人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过比较系统地研究
张军洲(1995)1对中国区域金融问题首次进行系统研究。他在其专著《中
国区域金融分析》一书中,把区域金融放在金融发展理论的中国层面,认为区域
金融发展理论是宏观金融发展理论与微观金融发展理论的衔接。以此为基础,张
军洲对区域金融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界定,对中国区域金融问题进行
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总结,取得了重要的探索性研究成果。
唐旭(1999)2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类型出发,讨论了区域经济发
展引起的资金流动的原因、途径、趋势、效果,以及资金流动引起的经济效果的
实证分析。他指出,作为宏观调控主要工具的金融政策,在明白国内资金政策,
在明白国内资金分布及流动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差别政策,显得非常重要。
殷德生、肖顺喜(2000)3在二人合著的《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一
书中,以我国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为分析和研究主题,从分工、货币与金融发
展的视角探讨了从区域经济学到区域金融研究的必然逻辑,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开拓了新的视野。
刘仁武(2002)4从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实证角度,在区域
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框架下,运用实证的方法讨论了区域金融的均衡、区域
金融调控、区域金融风险控制的问题。
1张军溯.中国区域金融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唐旭.区域货币资金流动(上)【刀.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3一ll
3殷得生,肖顺喜.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4刘仁伍.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9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一章导论
1、金融中心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金融中心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晚,当时只是限于对国外成
果的总结和介绍,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对金融中心开展研究主要在90年代和
本世纪进行的。
唐旭(1996)1在对世界金融中心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中心
形成的条件和金融中心的作用,指出金融中心的两种形成方式,即自然形成和人
为形成,并通过衡量相关条件指标来对我国金融中心进行了测定。
潘英丽(2002、2003)2指出金融中心的建立可以产生外部规模经济。并且
运用企业区位选择理论分析了金融机构选址决策的重要决定因素,指出了政府公
共政策影响范围所涉及的因素。在基础上了,分析了金融中心形成的基本条件和
气形成过程中地方政府有所作为的四大公共政策领域,分别是:降低金融机构经
营成本方面的政策;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政策;电信设施及其可靠性方面的政策;
完善监管环境。
胡坚和杨素兰(2003)3将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运行因素分为经济因素、
金融因素和政治因素三类,在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国际金融中心的评
估指标体系,由经济指标、金融指标和政治因素组成,并通过回归和参数检验的
方法检验其显著性。
倪鹏飞(2004)4从全球视角审视金融中心的竞争和发展格局,提炼国际标
准并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和竞争的解释框架,并运用该框
架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经验和有价值的政策启示。
王力、黄育华和李光荣(2004)5在对国际金融金融中心的演变与发展进行
历史考察并对其发展模式与特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中国金融中心建设的许多
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
冯德连、葛文静(2004)6在考查了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的演变过程后,提出
了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机制的.“轮式模型’’。模型认为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动力主
要有两种拉力:科学技术、经济发展。三种推力:供给因素、历史因素、城市因
素。以及维护金融中心稳定发展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作用力。
(二)区域金融中心研究综述
国内对区域金融中心进行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2l世纪国内
1唐旭.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形成【J】.都市金融论坛,1996,(7):12一l 6.
2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中的政府作用【J】.上海综合经济,2002,(10):37-39.
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明.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1):50一57.
3胡坚,杨素兰.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兼及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J】.北京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40一47
4倪鹏飞.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眼光、国际标准与世界经验【J】.开放导报,2004,(4):58—64.
5王力,黄育华.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对策思考川.中国城市经济,2004。(12):24—28.
6冯德连,葛文静.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机制新说:轮式模型【J】,财贸研究,2004(1):80-86
10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一章导论
各主要城市纷纷将建立区域性甚至全国性金融中心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之后,理
论界对区域金融中心的研究也进入高潮。
李守荣(1994)1主张在一些商品经济和金融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及内陆大城
市逐步建立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以辐射和带动周围的地区,推动经济和金融业的
发展将势在必行,并且主张所建立的区域金融中心,不是搞区域封闭型的,而恰
恰相反,是要更大的开放型、国际型的,要朝着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以此
为基础,提出了对策设想。
傅蓓元(1998)2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
我国多数区域金融中心具有先天的自然垄断结构,大多数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金融
上层结构的规模都相对较小,金融结构成本偏高。
王仁祥,石丹(2005)3采用模糊综合评判与AHP相结合的方法,对中部5
个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价,为中部区域金融中心的选择提供了依据。但对指标的选
取、权重判断矩阵的建立、定性指标的专家打分等,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吴聪、王聪(2005)4运用区位选择理论,结合金融中心发展实践,构建国
内金融中心竞争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国
内11个金融中心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和比较。
还有不少专家对单个城市构建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发展模
式、构建步骤、政策措施等进行了论述,如范从来5在1999年就明确提出区域金
融中心应作为南京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对南京经济金融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的前
提下,结合南京的区域特点,界定了南京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并提出了南京构
建区域金融中心的政策措施。王安民和胡少红(1995)6、魏筱智(1995)1、刘
键初(1995)8以及蒋虹和郑魁浩(1998)、杜和平(1997)9、陈建梁和林平(1998)
10、王新文和吕洪涛(2003)11、周诚君和陈雯及张京祥(2001)12、王仁祥、石
丹(2004)13分别对青岛、西安、宁波、重庆、广州、济南、杭州、武汉建立区
域金融中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分别支持上述城市发展成为区域金融中心。
1李守荣.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想阴.中国城市金融,1994,(2):9一ll
2傅蓓元.关于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思考【习.特区理论与实践,1998,(4);S7—58.
3王仁祥,石丹.区域金融中心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模糊综合评判明,理论新探,2005(9):14_16
4吴聪,王聪.我国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南方金融,2005(12):lo-13
5范从来,姜宁,夏江.区域金融中心t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明,江苏社会科学,1999(5):4044
6王安民,胡少红.论青岛建它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劣势及结构模式[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5(4):19_23
7魏筱智.关于加强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功能的思考【J】,经济改革,1995(4):外56
8刘健初.构建宁波区域金融中心的思考川,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4):80.84
9杜和平。重建重庆金融地位极其区域金融中心明,重庆社会科学,199r7(3):22-25
10陈建梁,林平.论广州的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确直【J】,南方经济,1998(5):59.6l
u王新文,吕洪涛.构建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分析、评价与创新啪。山东社会科学,2003(6):133.136
12周诚君,陈雯,张京祥.区域金融中心:杭州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l(11);64.70
”王仁祥.石丹.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劣势分析及对策明.武汉金融,2005(6):4143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一章导论
但这些专家学者所论述的大都是自己工作生活的城市,主观性强,难免给人以偏
颇的感觉。
四、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国内外在区域金融、金融中心、金融地理学以及区域金融中心等方面所取得
的研究成果、研究结论和研究方法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国外研究涉及很多的领域,并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注重实证分析,因而取
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
资料。但国外所开展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以发达国家为例进行的,所使用的样本数
据及其他资料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所得到的研究结论主要针对发达国家,所提
出的对策建议也是主要为发达国家服务的。而发达国家与我国实际国情相差较
大,因此国外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结论不能直接照搬到我国,必须结合我国
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在实践中予以检验升华。
国内研究开展的时间短,是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虽取
得一些有影响的成果,但总体上看,许多研究仅仅局限于某种具体现象的分析或
者国外研究结论、研究方法的国内检验或套用上,尚未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系统
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国内在区域金融中心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围绕某一城市
展开的,应各地实际而谈,主要论述某一具体城市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行性、
优势以及应采取的对策措施等,鲜有对国内主要大中城市进行过全面的、综合分
析。
综上所述,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没有解决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总体
思路、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标准以及模式选择等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已
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层的分析研究,找到解决之策,加
快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完善我国区域金融理论体系。
第四节研究思路、方法、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研究思路
在借鉴国内外对于金融中心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区域金融中心基本理论
为指导,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金融中心进行划分,并根据金融
中心形成潜力的综合得分和各样本城市自身的特点,提出了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
四个层次。在划分完金融中心之后,选取了上海作为案例,对其国际金融中心建
设路径进行了分析。
12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一章导论
二、研究方法
图1.1本文的研究框架
(一)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指通过查阅文献、收集数据和文字资料,
通过对其分析,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它是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再利用和再加工。
在对已有文献中关于金融中心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对本论
文所研究的金融中心作了界定。
(二)主成份分析法。主成分析法是指用较少的主成分变量来代替原来较多
变量以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这种方法解决了诸多变量由于存在多重共线性给估
计参数带来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对我国49个样本城市进行了区域金融中
心所形成潜力的综合比较。根据综合得分才能较为客观的对样本城市进行了划
分。
(三)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对象间的相关程度进行类别的聚合。根据主成分的得
分情况,通过聚类分析,把我国49个样本城市进行划分为四个类别。
(四)比较分析方法。不同的城市的经济、金融的发展水平、城市建设水平
各不相同,所导致不同地带的区域金融中心的划分标准、构建模式也各不相同。
所以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样本城市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差异比较分析之后,
才能较为准确的提出区域金融中心的划分标准和模式选择。
(五)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一种管理战略方法,本文使用SWOT
分析来分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分析,在全面认识上海的现状之后应该采取
哪些针对措施。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一章导论
三、研究创新及特色
(一)目前我国关于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研究也有不少,但大部分研究集中于
部分大城市的样本研究,对于大量的样本城市选择的研究比较少,本文选取的样
本城市涵盖了所有最具竞争力的城市。
(二)以指标体系为核心。本文从理论模型出发,建立起比较完备并具有层
次的指标体系,对我国金融中心进行了分层次的划分
(三)以实证研究为主轴。本文通过对我国样本城市数据,运用SPSS软件
进行统计,对输出结果作了详细的分析。
(四)实证与规范相结合。本文在运用主成分分析得到各样本城市的综合得
分后,提出了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标准,最后把二者结合起来,将我国金融中心
划分为四个层次。
四、不足之处
(一)文献的搜集、翻译、整理工作比较艰辛。关于金融中心的研究,国外学
者的起步比较早,研究成果要更丰富。国内对金融中心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理论
研究成果相对比较少。为了更好的了解和学习前人的成果,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
在本文研究过程中需要搜集、翻译、整理大量的英文资料。由于本人的搜集能力、
英语翻译水平有限,不可避免会产生文献搜集不全、解读文献不准确等缺陷。
(二)本文的数据搜集主要来源于各相关城市统计年鉴以及相关统计网站,
相对来说这些数据出处比较权威。但由于本文涉及了49个样本城市、分布全国
各个地区。各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具体指标不一样,致使缺乏某些城市的一些指标
数据,另外有些数据是通过其他书籍转用,可以谓之“二手的二手”,难免会出
现数据偏差。
(三)区域金融中心研究是一个非常宽泛的研究课题。本文仅仅对区域中心
的划分作了阐述。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没有对其他的一些方面例如区域金融中
心的构建模式、政府在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作用等重要方面作阐述。
14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二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的基本理论
以往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国际性的金融中心的研究较多,而对于一国范围内的
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研究的比较少。本章对金融中心的分类及形成模式、区域金融
中心形成理论、因子分析模型等几方面进行介绍,为金融中心的概念理解以及后
面的区域金融中心研究打下基础。
第一节金融中心的分类及模式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金融中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由于选择的样本、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有所不同,从而对金融中心的界定也有所不同。
一、金融中心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金融中心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本文仅根据腹地标准
分类法对其进行分类,这种方法也是最为常见的分类方法。里德(Reed,1981)
1按照金融中心发展的高度规律性将其归纳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又构成一个
腹地范围的等级体系,每个阶段的中心相应地服务于:(一)它的直接腹地;(二)
腹地外更大的区域;(三)整个国家;(四)邻近国家和政治属地;(五)全球范
围。与此对应,金融中心按照其腹地范围的大小可被划分为五个不同级别的金融
中心:地方性金融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家性金融中心;国际区域性金融中
心;全球性金融中心。后两者又可以统称为国际金融中心。
(一)地方性金融中心。在一个地方能够发挥金融辐射作用的金融中心,在
我国一般省会城市可以发挥到地方性金融中心的作用。
(二)区域性金融中心。在国内的一定区域可以发挥金融辐射作用的金融中
心,这个区域可以是一国之内跨省或者省内跨地区。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提出的建
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三)国家性金融中心。这种金融中心是一国金融市场的枢纽,其交易活动
覆盖全国,与各个地区金融市场有经常性密切的业务往来,如我国的上海。
(四)国际金融中心。它包括全球性金融中心和国际区域性金融中心。前者
的金融业务辐射全球,目前公认的全球性金融中心只有伦敦和纽约。后者的金融
业务辐射洲际地区,如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新加坡等。
1Re:ed,Howard.n岭p∞《nirleflce of Iflt锄alional FiIlancial C∞ters【J1'N蹦
Yo出:Pmeger Publish%198l'p57.
15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二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的基本理论
二、金融中心形成的一般模式
根据20世界7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需求反应与供给引导金融体系理
论,某一地区或国家的金融体系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是需求反应;二是供给引
导。相应地,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自下而上的形成
模式和自上而下的构建模式。
(一)自下而上的形成模式
自下而上的形成模式,是指由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促进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
的一种模式。经济的增长自发产生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适
应于这种需求而相应地发生变化,金融制度和法规也随之完善,同时该地区的经
济又借助于金融的有利条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最终,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形成了国际金融中心。
自下而上模式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是市场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它形成
和发展的“原动力乃来自于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相伴丽随、亦步亦趋,
是用被于动经产济生发的展。叶其推形动成金与融发发展展的路径:经济发展_拉动金融发展一反作-推动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模式
一般产生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要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如伦敦和纽约。由
于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形成与发展模式缺乏时间效率。
(二)自上而下的构建模式
自上而下的构建模式,是指在经济发展尚未达到的特定水平的情况下,通过
政府部门的人为设计、强力支持而促使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模式。超前形
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为本地经济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以刺激本地经济的发展,
对本地经济的发展起到先导作用。
以自上而下的构建模式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是国家或地区有意识构建的
一种结果。其“原动力”来自于政府的推动作用。其形成和发展的路径为:政府推动_推动金融发展—◆刺激经济发展_推动金融发展叶金融中
心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模式主要发生在二次大战后的新兴工业国家或者地区,最
为典型的如新加坡。新加坡政府通过“大力发展离岸业务;对新元使用严格管制;
为金融业发展推出优惠税收政策;金融业实施严格高标准的监管’’把新加坡建设
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金融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政
府着眼于金融建设以带动经济发展是政府推进模式的产生与形成的根本原因。这
种模式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或者国家在较短时间内发展和繁荣本国或地区的经
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是指在“经济拉动力"和“政府推动力"的合力的作用下金融中心
16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二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的基本理论
快速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模式。由于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对金融服务在“量"和
“质"上都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但金融中心自上而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
程。为了弥补经济发展对金融引致缺乏时间效率的缺陷,当地政府采取一系列的
政策措施,推动本地金融发展。最终加速金融中心的形成。
以混合模式形成的金融中心是在“经济拉动力’’与“政府推动力"共同作用
下的结果。它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两者的“合力’’。其形成和发展的
路径为:经济拉动+政府推动——◆推动金融发展—叫嗦0激经济发展——◆推动金融发展_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如我国的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经
济发展迅猛,金融需求旺盛。同时国家和当地政府把上海的目标定位于国际性的
金融中心,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在经济拉动和政府推动的共同作用下,
上海将迅速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
第二节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理论
现代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很少研究金融中心的形成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涉及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城市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地
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知识。本文主要从集聚理论、增长极理论、金融地理
学理论等方面,对金融中心的形成、发展以及选择因素进行阐述。
一、金融集聚理论
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金融机构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过程中
表现出的空间聚集的过程。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是金融机构的的空间聚集。
所以从集聚理论出发,可以很好的解释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实质。
(一)金融集聚的内涵
金融集聚可以定义为一个过程,也可以定义为一个状态或结果。前者指通过
金融资源与地域条件协调、配置、组合的时空动态变化,金融产业成长、发展,
进而在一定地域空间生成金融地域密集新系统的变化过程。也可以看作是金融运
动的地域选择和落实、金融效率的空间调整和提高的过程。后者则指经过上述过
程,达到一定规模和密集程度的金融产品、工具、机构、制度、法规、政策文化
在一定地域空间有机组合的现象和状态。
金融集聚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即包括金融资源、金融系统在结构、功能、规
模、等级上的时空有序演变过程,又涵盖了金融资源与地域地理环境、人文环境
及其它产业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金融集聚的内涵可以从动态
过程和静态结果两个方面得到说明,如图2.1和2.21所示
1黄解字、杨再斌:金融集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7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二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的基本理论
图2.1金融集聚的内涵(作为动态过程)
图2.2金融集聚的内涵(作为结果)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二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的基本理论
(二)金融集聚的特点
金融集聚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包括地域性或空间性、动态成长性、复合性(发
展的复合、生成因素的复合)、层次性和递进效应等。
1、地域性或空间性
金融集聚的动因、运动规律以及运动结果继承和印证“金融地理"学家的思
维路径,即沿着“空间差异’’、“空间过程’’和“空间相互作用"的模式运行。“无
论是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发育及地域整合,还是金融市场的设置、选址、布局以及
地域统一,都蕴涵了较为隐形的地域运动”(张凤超,2003)1。一定的地域空间
在吸纳、动员、引导、传输、配置、开发资源上具有不同的能力和初始条件,
在适宜的地域或空间内,金融资源通过与地域情况相结合参与地域运动凝结成金
融产业进而形成金融集聚。这一过程,归根到底是一种金融空间地域运动规律的
实质反映。也体现出金融集聚空间上的位置确定和范围的扩展以及空间序列上的
关联与协调。
2、动态成长性
金融集聚是金融产业在量和质两方面双重成长的动态过程。量的增加表现为
金融组织体系多元化基础上的经营规模、业务种类、服务领域等方面的增长,以
及由此导致的金融资产总量的变化。质的发展指市场化机制作用下的金融组织体
系运行效率的改善。从金融中心的发展看,其沿着金融业的产生和发展——地区
金融中心——全国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这~阶梯式的发展过程。张凤超
(2005)2根据金融业成长阶段将城市划分为金融支点、金融增长极和金融中心
三种金融级别类型。两种不同的分类方式都既体现了金融集聚时间上的顺序和阶
段,又体现了时间序列的传承与深化。
3、复合性
复合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金融集聚生成因素是复杂和多样的;二是金
融集聚本身是多类型、多层次金融资源的有机结合;三是金融集聚的过程同时也
是其它产业与金融产业复合成长的过程。
冯德连、葛文静(2004)3构建了“轮转模型"来解释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机
制。模型认为,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动力主要有两种拉力(科学技术、经济发展),
三种推力(供给因素、历史因素和城市因素),以及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作用力。
此外,解释金融集聚形成动因的理论还包括规模经济理论、信息外在性和不对称
信息理论、自组织理论等。这些理论表明,金融集聚通常是多种动因交织的
1张风超:金融产业成长及其规律探讨阴,当代经济研究,2003(10)‘
2张风超:金融等别城市及其空间运动规律明,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
3冯德连,葛文静.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机制新说:轮式模型【刀,财贸研究,2004(1):80.86
19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二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的基本理论
产物,金融集聚生成因素具有复合型特征。
复合性的第二个方面表现为金融集聚是多层次金融资源的成长、扩展和结
合。金融资源可以概括和抽象为三个层次:基础性核心资源,即广义的货币资金;
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即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股
票、债券等)体系;整体功能层的制度和法规等。金融集聚的过程就是货币资金、
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整体功能性金融资源时空动态运动以及有机结
合的过程。
金融集聚并不是金融产业孤立成长的产物。虽然在金融集聚形成后,金融产
业成为经济的核心和主导,但是,特别是在其形成的初期,金融集聚往往是作
为其它产业发展、集聚的伴随物而出现的。金融产业需要与经济地域系统保持恒
久空间物质交换关系以获得自身的发展。金融产业具有的推动力是其他产业发展
的重要条件。同时,金融集聚所具有的规模经济效应是金融附属行业得以形成的
必要因。金融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共同成长是金融集聚复合性特征第三方面的体
现。
4、金融集聚的层次性
从国家经济体系的空间结构看,由于经济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分
工在地域上具有明显非均衡性,使经济运行和发展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点。金
融系统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客观
上导致了金融集聚的层次性。
从发展规模、辐射范围和分布格局来看,金融集聚的分析层次可分为宏观、
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如表2.1所示。
在微观层次,金融集聚体现了金融资源集中与聚合的区域分布格式,强调区
域内金融产业的关联度。在中观层次,金融集聚体现了金融资源集中于聚合的国
家分布格局,强调国家内金融产业的关联度;在宏观层次,金融集聚体现了金融
资源集中与聚合的国际分布格局,强调国际社会内金融产业的关联度。
表2.1金融集聚的层次性分析1
分析层次金融集聚概念分析重点
宏观层次(国际) 国际社会内金融产业的关联度金融资源(金融机构和金融活
动等)集中与聚合的国际化分工格

中观层次(国家) 国家内金融产业的关联度金融资源(金融机构和金融活
动等)集中与聚合的国家分布格局
1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0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二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的基本理论
微观层次(区域) 区域内金融产业的关联度金融资源(金融机构和金融活
动等)集中与聚合的区域分布格局
(三)金融集聚效应
金融集聚超强的竞争力来自于金融集聚特质形成的集聚效益.金融集聚效益
是由于金融集聚因素形成的额外效益,它通过外部规模经济效益、网络效益、创
新效益、技术进步效益和自我强化机制效益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1、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1)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供融资和投资便利。瞄ndleberger指出,“随着
高效支付体系的发展,公司通过发现集中于大都市的金融中心,利用银行业的交
易媒介功能节约周转资金余,达到一定规模的公司趋向于在大都市设立财务部
门,利用当地的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并且可以运用较少的周转资金余额为更大规
模的支付提供资金。竞争性日益增加的证券市场为资金短缺者提供越来越大规模
的、便宜的证券发行机会,同时为资金盈余者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投资对象。规模
经济不仅存在于货币的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功能之中,就贷款、贴现和债券而言,
规模经济还存在于延期支付标准功能之中。一
(2)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通常金融市场的规模越
大,证券的流动性越高。这会吸引其他地区的贷款人和借款人把他们的总需求和
总供给转移到这个市场中来,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净超额需求和供给。借款人可以
支付较低的利率或得到更多的贷款。贷款入则可获得性质不同的投资,这些投资
能在规模更大的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这也是贷款人愿意接受较低利率的原因。
(3)金融机构的合作得以开展,其辅助性产业得以共享。当大量金融机构
集中在较小空间时,银行业内部可发展众多的合作项目和业务联系,如商业银行
的银团贷款业务。金融机构经常建立清算和结算的联合服务,如联合的票据结算
中心等,这将导致规模的外部经济效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
保险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之间都可开拓出众多的跨专业业务合作关系
2、网络效益
金融集聚区的网络结构带来的额外收益称为网络效益。网络效益包括由于网
络降低交易费用形成的额外收益、网络协作给区域内企业带来的额外收益。
网络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首先,通过地理集中,金融服务商和客户都比较
熟悉,网络成为信息流动的渠道,减少了信息交流和搜寻的成本。而且企业之间
信息共享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其次网络促进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增进了解,容
易建立信誉机制,减少了企业经营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大大降低了合约的执
行和监督成本,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交易环境,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这种信任
和合作关系度与金融产品(服务)的使用者和金融机构尤其重要。
2l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二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的基本理论
3、创新效益
金融集聚的创新效益不是指创新活动产生的额外效益,因为创新活动产生的
效益无论在金融集聚区还是其他区域都存在。此处所指的创新效益是指由于金融
集聚区域创新系统高效,引起金融集聚区技术进步和扩散速度高于其他地区的那
部分额外收益。
大量未编码知识的存在,丰富了区域知识库,而且金融集聚区拥有大量的技
术人才、技术诀窍和技术信息,创新资源丰富,比其他地区有更快的技术创新速
度。这和金融集聚区的知识中心、创新中心的地位相符。创新效益还包括区域创
新系统信息流动迅速,技术扩散速度快于其他地区所取得的额外收益。
二、增长极理论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正如佩
鲁指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
或,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始于
20世纪中期的西方经济增长极理论,经历了快速发展、沉寂和再度繁荣的发展
阶段。法国的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胁ois锄埘【)1最早提出以“增长极’’
为标志,并以“不平等动力学”或“支配关系’’为基础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的核心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
能力的企业(行业)在一些区域集聚,从而形成一种资本、技术高度集中,具有
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速度较快,并且能够对周围区域产生辐射推动作用的“增
长极’’,通过具有增长极的地区的先增长,可以带动周围区域的共同发展。因此,
佩鲁认为,经济增长不是均衡的,存在极化效应。在经济不平衡的增长过程中,
创新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支配作用
增长极理论是以“不平衡的动力学”或“支配说’’为基础的。佩鲁指出,社
会是一个不同质的集合体。由于各种因素,社会集合体内部的各种组成要素之间
存在一种不平等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就是。支配关系’’。所谓“支配”就是指
当存在着甲、。乙两个经济单位时,若甲对乙产生一种影响,而乙对甲不能产生相
反的影响或者乙对甲无法产生相同程度的影响时,称甲为支配单位,乙为被支配
单位。支配作用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两种形式。当甲为使自身变化而
有意识对乙产生影响时,后者由于这种影响而发生变化是“有意识”的影响;当
I F枷∞is Pc啪啦ne蛐ad伽E融锄d M0d咖E咖砌ic 11l。呵.In:R0tHschild
KW(o正).Pow口洫Ec蚀omics【c1.Ha砷ondswo峨'P锄gu证
22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二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的基本理论
甲自身发生变化却无意识地对乙产生影响时,乙受甲变化的影响而随之发生的变
化就是“无意识"的影响。支配作用可能产生于偶然的原因,也可能产生于结构
性、制度性的因素。一般来说,如果经济单位的地位比较重要,拥有较大的生产
规模,能够影响生产交换的条件,它就有可能成为支配单位。支配单位可以是某
个企业或者行业,也可能是某个区域或国家。在经济社会中,产生支配作用的相
信很普遍。如大企业对小企业,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等,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支
配关系。因此,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支配单位起主导作用的不平等的动态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增长极概念是~个纯经济概念,与地理空间无关。即
如同若干“磁场极"组成的受力场,这种受力场的中心就是他所说的增长极。因
此在佩鲁看来,增长极是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
它不是一个区位,而是位于经济空间极点上的一个或者一组推进型经济部门。增
长极本身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增长能力,并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间关联的乘数
扩张效应,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是与主导产业相联系的。
(二)经济空间
佩鲁也使用“经济空间”概念,但他把经济空间定义为存在于若干经济元素
之间的结构关系。事实上,这种关系就是经济社会中各种组成部分之间的经济关
系。可见,佩鲁的增长及理论是建立在抽象的经济空间基础上的。
从一般、抽象的经济空间出发,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存在着若干中心、力场或
极,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从而产生相互联合的一定范围的
力所作用的场。这里离心力是指与经济活动空间集中背道而驰的力量,所谓向心
力是指促进经济活动空间集中的力量。在经济空间中,经济元素之间存在着不均
等的相互影响,一些经济元素支配着另一些经济元素。经济空间并不是均衡的,
而是存在于极化过程中。
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作为计划或政策运用的经济空
间,即当以经济单位制定和执行计划或政策时,或者是作为这些产品或原料的购
买者,同其他有关单位建立起各种经济关系,构成一项计划内容,这就是计划内
容的经济空间。第二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均质整体的经济空间,即当采用收入水
平、人口状况等具体指标来衡量和分析各个经济单位时,相比较而言,一个单位
的经济空间表现为可比的结构元素和以这些结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特征的
整体。第三种是作为受力场或者增长中心的经济空间,即某些经济单位具有向心
力或离心力,形成种种经济中心,每一中心都能发挥吸引力与扩散力,并形成特
定的作用范围,从而构成特定的经济空间。佩鲁着重分析的是最后一种类型。他
认为这类经济空间是增长极的出发点,由一些级组成。各种向心力或离心力则分
别指向或背离这些中心。每个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有一定的场;每个中心的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二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的基本理论
作用相互交叉,不受界限的限制。
(三)增长极效应
增长极是一种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
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些中心具有生产贸易、资金融通、信息交流、
交通运输以及服务决策等多种功能。增长极具有支配能力和创新特征,即他能够
形成一定范围的“经济空间",对其他单位施加影响,迫使其他经济单位产生相
应得变化。增长极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增长极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推出新产品以及新的生产方式,并且,它一方面从其他部门吸引最新的技术和人
才,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新技术推广出去,对其他区域产生技术影响,甚至是结
构性的影响。
2、规模经济效益。增长极内会产生产业集聚的现象,声称能规模庞大,可以
形成规模经济。这不仅可以产生内在的经济效益,增加自身的获利能力,而且由
于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类服务部门以及中介机构的建立,人才的相互利用等,
使得各个部门、地区共同受益,从而降低了社会生产成本,形成外部经济。
3、资本的集中与输出。增长极中一般拥有大量的资本和生产能力,为了解决
自身发展的需要,它可以从所在地区或其他地区和部门引进,集中数量较大的资
本,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同时,也可以向其他地区和部门输出资本,通过支持其
他区域和部门的发展,来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
4、形成聚集经济效果。增长极的产生,使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高度
集聚,产生“城市化趋向’’,形成经济区域。这些行车的大城市或区域往往是生
产贸易、资金融通、信息交流、交通运输以及服务决策等中心。从而产生增长中
心的作用并形成经济、技术网络,从而起到吸引或扩散作用,推动周边地区乃至
整个国家的发展。
三、金融地理学理论
金融地理学是地理学庞大体系的一个分支,它属于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子集。
金融地理学强调跨学科的研究,国外的很多学者将经济地理学分为旧经济地理学
和新经济地理学。并认为金融地理学的学术渊源应该在于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
地理学基本包括两个重要主题:经济活动的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他
们的分析都基于两个假设:一是公司或个人的决策行为是理性的;二是均衡理论
是讨论所有问题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在这两个大前提下,又有两个假设,即规模
收益递增和外部经济。
金融中心问题同样是金融地理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Ge嫡g(1998)利用市场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二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的基本理论
摩擦理论和大量的实证分析,证明了某些金融活动在地理上的聚集趋势与另外一
些金融活动在地理上的分散趋势并存。为了理解这看似毛肚的现象,根据信息内
容将金融活动分类是特别有用的。除G锄g之外,Porteous(1995)、Manin(1999)、
nlrifl(1994)、赵晓斌(20021、2004z)从信息角度提出“信息腹地”、“信息外溢
效应’’、“信息不对称”、“非标准化信息”以及“路径依赖”是决定金融中心的形
成的主要因素。
(一)信息腹地理论
‘博特斯(PorteouS,1995)从信息腹地和信息不对称两方面对金融中心的发展
做了解释。信息腹地被定义为具有一个中心城市的地区,这个中心有利于信息流
通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博特斯认为经过距离传递后,信息可能因距离摩擦产生
歧义。在信息腹地内,可以通过最少的费用获得准确的信息。靠近中心的信息
的使用者,比那些距离中心较远的使用者,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对信息做出反应。
金融服务以信息的输出作为产出。信息是金融服务的过程与产品。所以金融部门
的潜在的机会和收益,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可获得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因此信息腹地的规模、特征是吸引金融企业聚集的主要方面。金融机构趋向于在
具有一定经济或政治影响力、具有大量和高质量信息的信息腹地的中心城市聚
集,形成金融中心。
腹地中心的信息的价值是社会和经济特性的一个功能。此外本土化的信息和
区位优势也是决定金融中心选址的主要因素(ndfI,1994)3。信息本身是意义
含糊、不明确和难以理解的,加上现今的金融市场日趋投机和不稳定,要掌握准
确信息和市场动向,金融机构必须与该地的社区网络紧密联系。金融活动需要收
集、散播大量的信息,对于金融部门老说,它的收益性水平高度地敏感的依赖于
政策信息的迅速散播。大的金融机构通常将会在具有大的信息腹地的中心城市设
立机构,以便能够花费较小的成本收集和辨认有效信息。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效应促使金融企业向信息源聚集,以便及时获得和解释并且从中
获利。赵晓斌(2002)4等将信息分为两类:“标准化信息"和“非标准化信息”。
1赵晓斌,王坦,张晋熹,信息流和“不对称信息”是金融与服务中心发展的决定因素:中国案例【J】,经济
地理,2002(7):408-414
2 Sim∞X.B.zll∞,“Zh啪g,D锄y T.W抽g(2004),Detemining fac自Drs of me devel叩m∞t of a n撕onal fin柚cial
咖t眈nIc∞∞ofChina’Geo蠡m曲,v01.35:577巧92.
3 P咖us,D.J.(1995)11le G∞gfaphy ofFin柚cc:Spatial Dim哪si∞s ofIntamedialy Bcha“饵
【M】.Aveb哪Engl柚d
4赵晓斌,王坦,张晋熹,信息流和“不对称信息”是金融与服务中心发展的决定因素:中国案例阴,经济
地理,2002(7):408414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二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的基本理论
前者是可被媒体传送和散布的“硬"资料,后者则是不可被媒体如实传送的“软"
资料(如谣言、公司负债消息等)。
在金融市场中货币资金需求方(如企业)与货币资金供给方(如银行)所掌
握的信息资源往往是不同的,前者要远大于后者。这种资金供求双方对信息占有
的不对称性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交易发生前的逆向选择;二是交易发生后的道
德风险。在实际的金融市场上,管制性的信息在管理方与另一方的代理人之间信
息不对称情况是很明显的。金融企业尤其是外国的金融企业不能像当地的金融企
业或当地政府制定的代理人一样了解市场规则。并且在有些情况下,当地法规或
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力度受到当地文化、法律、经济和制度的影响。所以,在没有
与信息提供者有密切的社会接触的情况下,非标准化政策信息不能够有效地被聚
集。非标准化政策信息的质量和潜在作用将会在沿着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消费者
之间的距离快速地衰退。因此收集和核实信息的成本非常高。对于远距离的使用
者非常不利的。
第三节因子分析模型
本节主要对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和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作简单介绍。
一、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和基本概念
因子分析模型于1931年由111urStonel首次提出,它可以看成是主成分分析
的一种推广。因子分析核心是将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
分信息。可以讲这一思想用数学模型来表示。设有P个变量xl,x2’)【3⋯⋯xp,且
每个变量的均值为O,标准差为1。现将每个原有变量用k(k<p)个因子,1,尼,
,3,⋯⋯,皿的线性组合表示,则有
Xl=a11,1+a12犯+a13,3+⋯⋯alk批+£l
X2=a2l,l+a22犯+a23,3+⋯⋯a2k几+£2 ‘
X3=a3l/l+a32犯+a33,3+⋯⋯a3k^汁£3 (2.1)
Xp=apl,1+ap2犯+ap3,3+⋯⋯ap灯k+8 p
式(2.1)便是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也可用矩阵的形式表示为
X=AF+e

式中,F称为因子,由于他们均出现在每个原有每个变量的线性表达式中,
因此又称为公共因子。因子可理解为高维空间中互相垂直的k个坐标轴;A称
1薛微: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6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二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的基本理论
为因子载荷矩阵,a盯(i=1,2,3,⋯⋯,p0=l,2,⋯⋯,k)称为因子载荷,是第i个原
有变量在第j个因子上的负荷。如果把变量xi看成k维因子空间中的一个向量,
则a打表示xi在坐标轴,i上的投影,相当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的标准化回归系
数;£称为特殊因子,表示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解释的部分,其均值为0,相当
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的残差。
由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可引入以下几个概念。理解这些概念不仅有助于理解
因子分析的意义,更有利于把握因子与原有变量间的关系,明确因子的重要程度
以及评价因子分析的效果。
(一)因子载荷
可以证明:在因子不相关的前提下,因子载荷a盯是变量xi与因子力的相关
系数,反映了变量xi与因子fj的相关程度。因子载荷a。的值小于等于l,绝
对值接近1,表明因子,i与变量xi的相关性越强。同时,因子载荷a打也反映了
因子fj对解释变量xi的重要作用和程度。
(二)变量共同度
变量共同度(Co姗unality)也即变量方差,变量xi的共同度h;d数学定
义为:

h;=y口: (2.2)
式(2.2)表明:变量爿的共同度是因子载荷阵A中第i行元素的平方和。
在变量xi标准化时,由于变量xi的方差可以表示成h;+£;=1,因此原有变量
xi的方差可由两个部分解释;第一部分解释共同度h;,是全部因子对变量xi
方差解释说明的比例,体现了因子对变量xi的解释贡献程度。变量共同度h;越
接近l,说明因子全体解释说明了变量xi的较大部分方差,如果用因子全体刻
画变量xi,则变量xi的信息丢失较少:第二部分为特殊因子e;,反映了变量
xi方差中不能由因子全体解释说明的比例,e;越小则说明变量xi的信息丢失
越少。
总之,变量xi的共同度刻画了因子全体对变量xi信息解释的程度,是评价
变量xi信息丢失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大多数原有变量的共同度均较高(如高
于O.8),则说明提取的因子能够反映原有变量的大部分(如80%以上)信息,仅
有较少的信息丢失,因子分析的效果较好。因此,变量共同度是衡量因子分析效
果的重要指标。
(三)因子的方差贡献度
因子力的方差贡献的数学定义为:
. s;=罗口: (2.3)
式(2.3)表明:因子,i的I方差贡献是因子载荷阵A中第j列元素的平方和。
27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i芷研究第二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的基本理论
因子,i的方差贡献反映了因子,i对原有变量总方差的解释能力。该值越高,说
明相应因子的重要性越高。因此,因子的方差贡献和方差贡献率是衡量因子重要
性的关键指标。
二、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
围绕浓缩原有变量提取因子的核心目标,因子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四大步骤:
1、因子分析的基本条件
由于因子分析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原有变量进行浓缩,即将原有变量中的
信息重叠部分提取和综合为因子,进而最终实现减少变量个数的目的。对此,它
要求原有变量之间应该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否则,如果原有变量相互独立,不
存在信息重叠,那么也就无法将其综合和浓缩,也就无须进行因子分析。本步骤
正是希望通过各种方法分析原有变量是否存在相关系数,是否适于进行因子分
析。
2、因子提取
.. 将原有变量综合成少数几个因子是因子分析的核心内容。本步骤正是研究如
何在样本数据的基础上提取和综合因子。
3、使因子更具有命名可解释性
将原有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后,如果因子的实际含义不清,则极不利于
进一步的分析。本步骤正是希望通过各种方法使得提出的因子实际含义清晰。
4、计算各样本的因子得分
因子分析的最终目标是减少变量个数,以便在进一步的分析中用较少的因子
代替原有变量参与数据建模。本步骤正是通过各种方法计算各样本在各因子上的
得分,为进一步的分析奠定基础。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三章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划分
第三章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划分
哪些城市能成为金融中心,成为哪一级别的金融中心,都是金融中心问题关
注的焦点。基于以上的理论基础,本章试图尝试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的评
价指标体系和划分标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样本城市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
上对我国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进行了划分。
第一节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的综合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衡量我国国
内部分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评估和比较各城市的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潜力、预测
哪些城市有潜力形成金融中心、成为哪一级别的金融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
义。然而,目前的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大多都是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关区域金
融中心的比较少见。倪鹏飞从城市竞争力的角度建立的城市金融中心定位指标体
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单从城市竞争力的角度对金融中心定位的影响进行选
取,不免有些片面。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级别的金融中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高
度的规律性和相似性,区域金融中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服从金融中心形成和发
展一般规律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例如区域金融中心的选址不受时区的影
响;对经济、金融的发展水平相对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较低;其形成方式有着明
显的区域特色。
本文借鉴吴聪1提出的国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得研究成果,并结
合上述分析,依据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可获性等原则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形
成潜力的评估指标体系(表3.1)。本文选取的综合指标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
形成潜力;第二层次:三大影响因素;第三层次:34个基本指标。
表3.1 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j1⋯“⋯了’_÷镀稔j? 一级指标
7~“”嘴
7鬻~哥7妒’三级指标i一一¨1矿。穗

’jt。m。。^。,‰,t。。?j k‰?《j,m^。“j⋯。?}≈。,,、.一%溉*i≮二。。执o⋯。??Mjo二;j⋯j“f÷。霉Ⅵ 一k: 一⋯t,★}ti*t|=咯。毫、?A§o≯一,斑、n|。班‰辅i
RDP(X1)
人均RDP(X2)
经济实力(A) m)P平均增长率(X3)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4)
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率GI(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x6)
-吴聪,王聪.我国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南方金融,2005(12):10.13
29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三章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划分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7)
合同外资额(X8)
实际利用外资额(x9)
实际平均利用外资增长率()(10)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X11)
人均地方财政支出(X12)
进出口总额(X13)
城市区域金融中心综合评价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Ⅳ1)
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Y2)
金融机构存贷差Ⅳ3)
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Y4)
人均存款余额Ⅳ5)
金融实力(B) 金融从业人数Ⅳ6)
金融从业人员集中度Ⅳ7)
保费收入Ⅳ8)
保险深度(Y9)
保险密度Ⅳ10)
上市公司数目(Y11)
客货运总量(Z1)
邮政业务总量(z2)
电信业务总量(z3)
固定电话用户数(Z4)
移动电话用户数(z5)
城市发展(C) 国际互联网用户(Z6)
实有城市道路面积(z7)
建成绿化覆盖率(z8)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Z9)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z10)
第二节样本城市、数据、分析模型及步骤
一、样本城市及数据的选取
样本城市的选取原则:能说明问题,具有区域代表性。我国目前有600多个
城市,如对每一个城市都加以分析说明,工作量极大,也是没有必要。根据一般
经验,具有形成金融中心潜力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具有竞争力的区域金融中心城
市。本文依据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因素,结合2005、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
报告》1的研究成果,选取最具有竞争力的49个城市作为样本,进行比较和研究
是比较合理的。
客观数据间接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1006》、《中国金融年鉴
1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蝴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三章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划分
2003——2006》、《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6》、以及各城市统计网站。
二、分析模型的构造及步骤
第一步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图1)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使每一层次指
标得分均由下一层综合而成,从而构造出各层综合函数,采用在多指标量化合成
方面具有较好效果的主成分分析,确定综合函数中的权重。然后再算出发展综合
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
图1层次分析结构图
中间层
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别对各级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依据a(1【)≥80%准则,
萃取k个主成分,用各主成分的回归得分和方差贡献率为主成分权重计算得出样
本城市各级指标的综合得分。
Ff。Σd。厶(3.1)
其中,屯=Σk‰
F,代表第i个样本城市的综合得分,。蚕代表萃取的变量个数,d。代表主分量
的贡献率,气代表第i个城市的第m个分量。L蟛代表中间主成分的贡献率,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三章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划分
Z阿代表中间主成分得分。

第二步根据各样本的城市的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并且提出区域金融中
心的划分构想。注意这里的各级指标得分不代表样本城市的绝对实力,只表示在
样本城市中的相对位置。
第三节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综合评价
一、中间层指标的综合评价
(一)经济实力的综合评价。经济发展是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原动力,由于
经济的发展与金融发展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金融中心的形成。金融中心的等
级、规模以及金融辐射能力也取决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一个城市是否能够成
为金融中心,成为哪一级别的金融中心,从本质上来说取决于中心城市经济的发
展潜力。本文选取了13个与经济实力密切相关的指标。将数据输入SPsS软件
运算,采用方差最大法进行旋转,计算出结果。(表3.2)
TotaI Variance E)(Diajned(表3.2经济实力主成分计算结果表)
Exlraction Sums of Sauared Rotatlon Sums of Squared
Com Donent nitiaI EigenvaIues Loa dIngs LOadings
%of Cum uIative %Of Cum uIative %Of Cum uIative
TotaI Va r.ance % TOtal Va rianCe % TOtal Va r-ance %
1 7.493 57.635 57.635 7.493 57.635 57.635 5.753 44.257 44.257
2 1.599 12.302 69.937 1.599 12.302 69.937 2.957 22.749 67.007
3 1.450 11.156 81.093 1.450 11.156 81.093 1.831 14.086 81.093
4 .787 6.052 87.145
5 .618 4.751 91.896
6 .502 3.863 95.760
7 .294 2.261 98.021
8 .119 .912 98.933
9 .060 .464 99.398
10 。044 。340 99。738
1 1 .021 .1 59 99.897
12 .012 .092 99.989
1 3 .001 .01 1 100.000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Iysis.
从经济实力主成分计算结果表(表3.2)可以看出前三个主成分累计方差约
为81%,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数值变化可以很好的代替这13个原始变量的变化。
为了便于主因子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和分析,对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
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见表3.3)
32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三章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划分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表3.3旋转后主因子的载荷矩阵)
Component
1 2 3
X1 .908 .307 一.163
X2 .191 .694 .021
X3 一.188 .158 .807
×4 .957 .121 一.143
X5 .022 一.249 .729
X6 .932 .221 一.148
X7 .930 .247 一.149
X8 .832 .31 4 一.072
X9 .904 .329 一.085
X10 一.184 一.079 .704
×1 1 .331 .897 一.092
×12 .302 .875 一.137
×13 。681 .623 一.152
Extfacfjon Method:P rjnclpaI Componen£AnaIys;s.
Rotation Method:Varimax wIth Kaiser N0rmaIizalion.
a ROfation cOnverged in 6 iteraliOns.
表3.4因子载荷分析
伊∥#麓⋯r,。¨”一j;每⋯因j芋∞’、⋯寤⋯”:。∞”},9 。”j‘。:方差贡献率。4:。”_⋯; ‘:≥”’耋嚣子我荷较大酌指藉.鼍:嚣。k 一“:。t 竹"m‘{ 70”*^‘‘5
l 44.257 X王、X4、X6、X7、X8、X9、X13
2 22.749 X2、X11、X12
3 14.086 X3、X5、X10
从表3.4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中系数绝对值较大主要有:x1、X4、X4、
X6、X7、X8、X9、X13。而这七个变量主要反映了城市的经济规模水平,因此
可以将第一个主因子看作是城市经济规模因子。第二个主因子对x2、X“、X12
这三个指标有较大的影响。而这几个指标较好反映了人均经济水平。因子可以将
其命名为人均经济规模因子。第三个主因子对x3、X5、X10影响较大。其中以
x3尤为突出。这三个指标主要是针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而经济增长速度反映了
城市的经济增长潜力,因此可以将其命名为经济潜力因子。
SPsS用回归法给出了因子得分的函数系统,根据因子得分函数自动计算出
各样本的三个因子得分。并根据公式(3.2)计算出综合得分。
F:=0.44‘l+o.23ff2+o.14f13 (3.2)
由城市经济实力的主因子得分及排序表(3.5)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经济实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三章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划分
表3.5城市经济实力的主因子得分及捧序表
r”城市’ “
。q c、⋯ 。

≯ 7、÷1 ‘ 。∞ r.⋯w ,7一‘4:%c 一,’1 V ”%? ’ Fl F2 F3 F 摊名城市Fl F2 F3 F 摊窖~
北京2.8901l O.07218 —0.77516 1.179727 2 绍兴一1.08786 0.19935 一1.54972 一O.64977 49
天津1,38437 —0。27226 —0.09271 0.533524 5 台州一O。72755 一O。36362 一O.6999 —0。50174 46
石家庄一O.35263 —0。62228 0.15713 一O.27628 33 合肥一0.42644 —0.17858 0.44368 一O.16659 27
唐山一0.06807 —0.76005 1.16245 一O.04202 23 福州一0.5992 —0.4235 —1.60808 —0.58618 48
秦皇岛一O。63097 一O.25566 一O.12937 一O.35454 38 厦门一0.4736l O.75015 O.14893 —0.O王5 20
鄂尔多斯一O.43882 0.78747 4.97322 0.684288 4 泉州一0.74982 一O.44052 一1.0087 —0.57246 47
沈阳O.83288 一O.77726 O.17531 0.21224l 10 南昌0.09086 —0.75893 1.54409 0.081597 19
大连0.39349 O.27828 O.50639 O.308035 9 济南一0.30377 一O.36438 一O.566王2 一O.29672 34
鞍山一O.71681 0.055l —O.58427 一O.38452 42 青岛O.08578 O.60826 0.989 O.316103 8
长春一O.07589 一O.95115 —0.79529 一O.3635 39 淄博一O.3747 一O.22199 0.34383 一O.16779 28
哈尔滨一O.27281 一O.64452 一O.46336 —0.33315 36 烟台一0.08696 0.07368 1.62642 0.206383 ll
上海5.10817 O.28488 一O.20217 2.284813 l 威海一O.80302 O.86739 O.83848 一O.03644 22
南京O.49826 一O.18009 一O.53334 0.103146 15 郑州一O.52007 一O.34307 一O.60567 —0.39253 43
无锡一O.10119 0.95575 —0.1233l 0.158036 12 武汉0.5667l —1.15644 —0.30984 —0.0600l 24
徐州一O.42203 —0.66158 一O.0936 一O.35096 37 长沙一O.18845 —0.1538 O.66254 一O.02554 2l
常州~O.15164 —0.34219 O.0229l —O.14222 25 广州O.74854 0.9454 一O.58797 0.464484 6
苏州O。37472 l。27382 —0.07272 0.447675 7 深圳一O.Oll47 5.3528l —O.77753 1.117245 3
南通一0.42592 一O.0245l O.18037 —0.16779 29 珠海一O.67003 0.57588 —0.66026 一O.2548 32
扬州一O.57234 一O.36815 —0.28123 —0.37588 41 佛山0.11563 一O.06404 O.38965 0.090699 17
镇江一0.55225 一O.33492 一O.37478 —0.37249 40 惠州一O.3812 —0.33594 0.34264 一O.19702 3l
杭州O.22057 O.3884 —0.27165 0.148352 13 东莞0.4016 —0.52712 O.4268 O.115218 14
宁波一0.23982 1.14687 一O.40402 0.101697 16 中山一O.6儿5l O。31818 O.07167 一O.18585 30
温州一O.89427 0.33819 —O.84815 一O.43444 44 重庆0.47684 一1.31954 一O.42796 —0.1536 26
嘉兴—O.70562 一O.18715 一O.76284 —0.4603l 45 成都O.39472 一O.93039 O.88097 O.083023 18
西安0.05348 一1.3084 一O.27679 —0.31615 35
力远远高于其他城市,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具体从经济规模因子看,上海、北京、
天津等城市位列三甲,基本上符合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的现实。从人均规模因子
看,深圳、苏州、宁波位列三甲,大中城市之间没有明显的倾向。从经济增长潜
力因子看,中小城市的增长潜力大于大城市,鄂尔多斯、烟台、南昌等城市位列
前三,这有一部分因素是由于这些城市经济规模基数过小,因此比较容易取得较
高的增长速度。
(二)金融实力的综合评价。金融实力是决定一个城市是否能够成为一个金融
中心,成为哪一个级别的金融中心的实质内容.以往的金融地理学家都把中心城市
的金融机构的数目作为衡量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选取了11个指标进
行综合评价。将数据输入sPss软件运算,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出金融
实力主成分计算结果(表3.6)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 第三章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划分
Total Variance ExDIained(表3.6金融实力主成分计算结果表)
Exlfactjon Sums Of Squared Rolafjon Sums of Sauared
Com Donent ln.tial日genvaIues LOadings LOadings
%of Cum uIative %Of Cum uIativ %Of Cum uIative
丁Otal Varlance % 丁Ofal Va r|ance e% 丁Otal Va rja八ce %
1 6.146 55.876 55.876 6.146 55.876 55.876 5.917 53.794 。53.794
2 1.976 17.966 73.842 1.976 17.966 73.842 1.822 16.562 70.356
3 1.128 10.254 84.096 1.128 1G.254 84.096 1.511 13.740 84.096
4 .853 7.757 91.853
5 .51 O 4.636 96.489
6 .269 2.443 98.932
7 .059 .539 99.472
8 .038 .341 99.813
9 .015 .132 99.945
10 .006 .055 100.000
1 1 5.659E
5.144E一16 100.000
一1 7
Extraction Method:P rjncipal COmpOnent AnaIysis.
由表3.6可知,前三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096%,表明前三个主成
分的数值变化可以很好的代替这11个原始变量的变化。
为了便于主成分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和分析,对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
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见表3.7)显示了3个主因子和11个评价
指标的内在关系。从表3.7可以看出,转轴后的因子系数已经明显向两极分化,
有了更鲜明的实际意义。对3个主因子各自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整理得到表3.8。
Rotated Component Matr.x(a)(表3.7旋转后主因子的载荷矩阵)
Com DOnent
1 2 3
Y1 .990 .1 03 一.058
Y2 .985 .071 一.041
Y3 .923 .143 一.080
Y4 一.048 .255 .812
Y5 .602 .316 .01 7
Y6 .977 .034 .073
Y7 一.027 一.018 .890
Y8 .950 .229 一.052
Y9 .010 .880 .068
Y10 .309 .889 .188
Y1 1 .894 一.027 一.025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I Com ponent AnaIysis.
RotatiOn Method:Va rima)(with Kaiser NOrma¨zatlon.
a Rotafjo几con、,erged jn 5 iteratjOns.
35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三章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划分
表3.8因子载荷分析
!⋯⋯主因子-二。一,■。:方差贡献率二i, i””?。”圭因子载荷较大的指标t”77i■
l 53.794 Yl、Y2、Y3、Y5、Y6、Y8、Y11
2 16.562 Y9、Y10
3 13.740 Y4、Y7
从表3.8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中系数绝对值较大的主要有:Y1、Y2、
Y3、Y5、Y6、Y8、Y11。而这些变量反映了资本筹资规模,因此,可将第一个
主因子看作是资本筹集规模因子;第二个主因子对Y9、Y10这两个指标有较大
影响,而这两个指标较好的反映了金融保险水平,因此可以将其命名为保险因子;
第三个主因子对Y4、Y7影响较大,尤其是以Y7突出,这两个指标主要是针对
金融增长潜力的因子,因此可以将此因子命名为金融潜力因子。
sPsS用回归法给出了因子得分的函数系数,根据因子得分函数自动计算出
各样本的3个因子得分并根据公式(3.3)计算出综合得分。
F;=o.54ffl+o.17f12+o.14fn (3.3)
表3.9城市金融实力的主因子得分及捧序表
≯城市.:: ^t 。9’≯∥”” 辨z Fl h。? i。善恐。9 ’f,,:。∥”:: 捧各,,

F2 : +o F3·。F ,+ 排名’城市。
北京4.49388 1.53436 —0.1629l 2.664729 1 绍兴一0.71367 2.49011 一O.41418 —0.02005 14
天津0.49519 —0.57502 0.1625 O.192399 7 台州一O.56238 0.58446 一O.1885l 一0.23072 36
石家庄一0.16939 一1.51932 一O.21408 —0.37973 44 合肥一O.33067 一O.25512 0.3016 一O.1797l 29
唐山一O。4478 —0.2973 一O.38517 一O.34628 4l 福州一0.102l —1.49749 0.10854 —0.2945l 40
秦争岛一0.46005 —1-4298l —O.59678 一O.57504 49 厦门一0.27889 —O.21643 O.3144 —0.14338 24
鄂尔多斯一O.24197 一O.09928 6.16106 0.715007 4 泉闸一O.87232 2.18039 —0.18501 —0.12629 22
沈阳O.07968 一O.44432 O.07196 —0.02243 16 南昌一0.30902 —0.40675 O.56461 一O.15697 25
大连一0.11378 0.2932 O.00013 一O.01158 13 济南0.01767 —0.37264 O.12914 —0.03573 18
鞍山一O.48514 —0.52076 一O.10288 一O.3649l 43 青岛一0.18144 O.08092 0.07754 一O.07337 20
长春一0.1545l —O.56858 —0.04074 一O.1858 30 淄博一0.33562 一1.55064 —0.08297 —0.45646 45
哈尔滨一0.1245 一O.48276 一O.10416 一O.16388 27 烟台一O.50465 O.48912 O.12914 一O.17128 28
上海4.18803 一O.74439 O.03763 2.140258 2 威海一O.71524 1.30213 一O.26425 一O.20186 35
南京0.45509 —0.38084 —0.04133 O.17522 8 郑州一O.21502 0.7029 —O.1779l 一0.02153 15
无锡一O.13569 O.4695 O.5557 O.08434 10 武汉0.228 一O.86649 一O.32199 —0.06926 19
徐州一0.5738 0.1678 0.02278 —0.27814 39 长沙一0.17538 —0.22426 O.01556 一O.13065 23
常州一O。4392Z 0.18329 0.06949 —0.19629 33 广州L 2485l 0.2113l —O.75809 o.603986 5
苏州一0.25195 1.05087 O.27874 O.081619 11 深圳1.06483 1.99732 0.34228 0.962472 .3
南通一O.34283 一1.43981 0.50869 一O.358鹤42 珠海一O.2647l 一1.44982 —1.05262 一O.53678 48
扬州一0.72298 1.06976 —0.24245 一O.24249 37 佛山0.11453 一O.60317 一l-09685 —0.19425 32
镇江一O.63409 O.54454 0.35127 一O.20066 34 惠州一O.53175 —O.53658 —0.7515 一O.48357 46
杭州0.54824 —0.11349 0.41779 0.335247 6 东莞一O.11729 —1.03579 —0.23905 —0.27289 38
宁波一0.03896 0.40551 0.43823 O.10925l 9 中山一0.36916 —O.70843 —1.31182 —0.50343 47
温州一O.4995 1.06136 一O.50477 一O.15997 26 重庆O.15976 —O.45596 O.19262 O.035724 12
嘉兴一O.80927 2.13063 —0.84819 一O.19355 3l 成都0.10685 0.1798 —0.86476 一O.0328 17
西安O.02446 —0.33404 —0.29844 —0.08536 Zl
36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三章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划分
从表3.9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的金融实力在全国占有绝对的优势,为其成
为全国的金融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资本筹集规模因子看,北京、上海、广
州分列前三位,说明其具有良好的资本筹集能力。另外还可以看出,大城市的筹
集资本水平明显高于中小城市。这对于一个城市成为金融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
用。从保险因子看,绍兴、泉州、嘉兴位于前三,北京、深圳等大城市也比较靠
前。上海的保险因子得分不是很高。从金融潜力因子看,鄂尔多斯、南昌、无锡
等位于前三甲,反映了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鄂尔多斯前面我们已经发现
其经济发展已经具有比较好的潜力,这里金融发展同样具有十分潜力。同时南昌
也是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其在两年前还被联合国评为“全球十大动感城市",
足以看出其发展潜质。
(三)城市发展实力的综合评价。这里的城市发展主要体现在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实力。我们知道,金融的流通依附于人流、物流、信息流。
所以良好的基础设施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客观基础条件。另外城市环境状况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因此,本文把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也加入其中。具体主要从10个指标对其进行
综合评价。将数据输入到SPSS软件,进行运算,采用方差最大化旋转法,计算
出结果。
TotaI Variance ExDIained(表3.10城市发展主成分计算结果表)
Extraction Sums Of Sauared RotatIon Su而s of Sauared
ComDonent InIt.al Eigenvalues LOadjngs L0adinas
%Of CumuIalive %Of CumuIative %Of CumuIative
TOtal Var.ance % TOlal Variance % TOtal Var.ance %
1 6.065 60.653 60.653 6.065 60.653 60.653 6.060 60。597 60。597
2 1.489 14.885 75.538 1.489 14.885 75.538 1.494 14.941 75.538
3 .928 9.276 84.814
4 .673 6.734 91.548
5 .399 3.988 95.537
6 .215 2.150 97.687
7 .120 1.199 98.885
8 .062 .619 99.504
9 .029 .289 99.793
10 .021 .207 100.000
EXtractIOn MethOd:P几ncJpaI GOmpOnent AnalySIS.
从表3.10可以看出,前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5.538%,表明前2个
主成分的数值变化可以很好的代替这lO个原始变量的变化。
为了便于主成分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和分析,对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
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见表3.11),显示了两个主成分和lO个评
价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表3.1l可以看出,转轴后的因子系数已经明显向两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三章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划分
极分化,有了更加鲜明的实际意义。对这两个主成分各自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整
理,得到表3.12
从表3.12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中系数绝对值较大的主要有:Zl、z2、
Z3、Z4、Z5、Z6、z7。这7个变量主要概括反映了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因
此可以将其看作是基础设施发展因子;第二个主因子系数绝对值较大的主要有:
Z8、Z9、zlO。这个指标很好的反映了城市环境保护水平。因此将其命名为环境
因子。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表3.1 1旋转后主因子的载荷矩阵)
ComDonent
1 2
Z1 .775 一.101
Z2 .964 .01 5
Z3 .967 .004
Z4 .984 一.060

Z5 .920 一.075
Z6 .918 .027
Z7 。957 .046
Z8 一.139 .702
Z9 .028 .597
Z1 0 .052 .789
Extracljon MethOd:P rj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OtatiOn MethOd:Va r.ma×with Kaiser NOrmaIizatjOn.
a RolatiOn cOnverged jn 3 jterations.
表3.12因子载荷分析
}I,!:0,主因子、、j?I?乏’’ 。:、;21]芳差贡献牵~,::篡: 。:”。圭因子载裔较大酌指标■
1 60.597 Zl、Z2、Z3、Z4、Z5、Z6、Z7
2 14.941 Z8、Z9、Z10
SPSS用回归法给出了因子得分的函数系统,根据因子得分函数自动算出各
样本的2个因子得分。并根据公式(3.4)计算出综合得分
F;=o.61fn+o.15t2 (3.4)
从表3.13可以看出,上海、北京的城市发展实力依然是排在前两位。具有
绝对的优势。从城市基础设施因子看,上海、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高于其
他城市。从全国范围看,除了东部广州、深圳、天津、南京、杭州、等地的基础
设施建设位于全国前列,中部的武汉、西部地区的重庆、成都等地的基础设施建
设也位于全国前十名。从环境因子看,南昌、南京、常州位于前三名,江南地区
的扬州、无锡、苏州、杭州等地的环境状况位于前列,总体上看南方要优于北方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三章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划分
地区。这除了和当地政府的环保力度有关之外,和当地的气候条件也有很大的关
系。
表3.13城市发展实力的主因子得分及拌序表
城市Fl F2 F 排名城市Fl 。⋯一F2。“” ⋯寥j 7; 摊名?
北京3.51138 一o.58496 2.054198 2 绍兴一0.654l 0.2958l 一0.35463 4l
天津0.96875 O.48265 O.663335 5 台州一O.54316 —0.12671 —0.35033 40
石家庄一O.33942 一O.803ll 一0.3275l 39 合肥一0.44679 O.82403 —0.14894 23
唐山一0.48703 0.02477 —0.29337 36 福州一O.3975 O.03158 —0.23774 29
秦皇岛一O.67925 O.96462 一O.26965 34 厦门一0.47967 O.3327l 一0.24269 3l
鄂尔多斯一O.7565 —2.64744 —O.85858 48 泉州.o.71826 O.24661 —0.40115 46
沈阳O.09964 0.12484 O.079506 12 南昌一0.46789 1.21818 —0.10269 2l
大连一O.05938 O.36654 0.018759 17 济南一0.16987 O.45058 —0.03603 20
鞍山一O.81283 —3.32914 一O.9952 49 青岛O.0077 O.44004 o.070703 14
长存一0.32117 0.Z424 一O.15955 25 淄博一0.46199 0.47109 —0.2lll5 26
哈尔滨一O.2682 一1.87662 一O.445l 47 烟台一O.46377 O.87713 一O.15133 24
上海4.34061 O.81336 2.769776 l 威海—0.74458 1.11312 一O.28723 35
南京O.32326 1.1489 0.369524 7 郑州一0.30207 一O.8448 —0.31098 38
无锡一O.16961 0.83943 0.022452 16 武汉O.42045 —0.62362 O.162932 lO
徐州一O.55212 O.80466 一O.21609 27 长沙一0.3446l 一0.34477 —0.26193 33
常州一O.32309 1.1323l 一0.02724 18 广州1.73695 0.20802 1.090743 3
苏州一O.08l“ O.82032 0.07337 13 深圳1.52282 O.1618l O.953192 4
南通一o.66033 1.06764 一O.24266 30 珠海一O.55283 一O.37014 一O.39275 44
扬州一0.62107 0.89103 —0.2452 32 佛山0.09996 0.16733 0.086075 1l
镇江一0.69357 0.82598 一O.29918 37 惠州一O.48358 一o.6712 一O.39566 45
杭州0.30949 0.4492 0.256169 8 东莞0.65362 —2.35765 0.04506l 15
宁波一0.13355 一O.15592 一O.10485 22 中山一0.38177 0.08957 —0.21944 28
温州一0.37526 一l’01584 一O.38128 43 重庆1.03355 一1.11078 O.463849 6
嘉兴一0.63958 0.12538 一O.37134 4Z 成都0.36248 —0.16539 O.196304 9
西安O.19616 一1.02354 —0.03448 19
二、目标层指标的综合评价
金融中心城市形成潜力的评价,一方面体现了中心城市以往经济、金融发展
的沉淀和积累,同时也体现了这些城市所具备的经济、金融的发展潜力。另一方
面,也考虑到了决定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设旌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城市发展
情况。本文首先对金融实力、经济实力、城市发展实力等具体指标进行分析之后
得到中间指标的得分数值,接下来将根据中间层指标的综合得分输入SPSs软件,
进行运算,采用方差最大化旋转法,计算出目标层的结果。(见表3.14)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三章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划分
Total Variance E×plained(表3.14目标层主成分计算结果表)
InitiaI EigenVa UeS Extractj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as
%Of %Of
Com oonent T。taI Variance CumulatIve% Tolal Var.ance Cumufat;ve%
1 2.664 88.813 88.813 2.664 88.813 88.813
2 .1 82 6.060 94.873
3 .1 54 5.127 100.000
Extraction MethOd:PrIncjpal COnlpOnent AnaIysIs.
从表3.14中可以看到,该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813%,主成分变化可
以很好的代替这三个中间指标的变化,从而可以看出本文选取的三个中间指标较
好地凝结成一个最终指标。
SPSS用回归法计算出了因子得分的函数系数,根据因子得分函数系数自动
计算出样本的主因子得分。
Ff=0.89f11 (3.5)
表3.15城市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的主因子得分及捧序表
爱∽+城节兢■ 飞。鼍;蠢。。;。谬冬一-。城市,赫,
”1 i偈誊曙。1“ ::。。捶墓。荔。鼍:,《王一~,ot毒‘
北京3.62238 2 绍兴一O.66214 43
天津O.86404 5 台州一0.68725 44
石家庄一O.61054 39 合肥一O.3lOl8 27
唐山一O.40913 29 福州一O.72045 46
秦皇岛一0.75156 48 厦门一0.23687 23
鄂尔多斯0.42152 7 泉州一O.70073 45
沈阳0.17775 13 南昌一O.09885 2l
大连O.21578 lO 济南一O.24692 24
鞍山一1.056鹤49 青岛0.21296 ll
长春一O.45562 30 淄博一0.51664 33
哈尔滨一O.58404 38 烟台一O.04942 19
上海4.46917 l 威海一0.31299 28
南京O.38948 9 郑州一0.46095 31
无锡O.17353 14 武汉0.00897 17
徐州~O.536 34 长沙一O.24726 25
常州一0.2342 22 广州1.31324 4
苏州O.40042 8 深圳1.90493 3
南通一0.47448 32 珠海一0.7295 47
扬州一0.54784 35 佛山一0.00788 18
镇江一O.55056 36 惠州一O,65865 42
杭州0.45439 6 东莞一0.06273 20
宁波0.07745 16 中山—O.56269 37
温州一O.61503 40 重庆0.1806l 12
嘉兴一O.64783 41 成都0.14895 15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三章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划分
[二二二工二二工:::[亟:[二亟亟:[垄l
根据综合因子F的得分,对国内主要城市的金融中心潜力进行了排名(见表
3.15)。总体来看,综合因子的得分基本上反映了目前各城市的一个现实状况。上
海作为国家公认的国家金融中心,其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也首屈一指。作为我国的
首都,北京聚集了几乎所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保险公司的总部及金融监管部
门,国家金融中心的地位无可否认。北京的金融潜力排在上海之后,金融中心竞
争力表现出较强的发展后劲。可以预见,在下个阶段向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变
迁过程中,北京与上海的竞争将相当激烈。深圳、广州、天津、杭州排在上海北
京之后,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进一步将49个城市作细化分类,找出各城市作为区域金融中心的能级
及差距,我们采用聚类分析法,得到49个金融中心城市聚类分析图(见图3。2)。
根据聚类分析图,我们可以将样本城市分为四类:第一类:上海、北京;第二类:
广州、深圳、天津;第三类:杭州、鄂尔多斯、苏州、南京、大连、青岛、重庆、
沈阳、无锡、成都、宁波、武汉、佛山、烟台、东莞、南昌;第四类:其余的城
市属于第四类。
第四节不同区域的金融中心的划分
对于区域金融中心的划分,在满足金融中心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规律的同时,也
要考虑到样本城市所在地区的特点和一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不同区域金融中心的选取标准
(一)满足金融中心形成的客观条件。正如科尔曼所说“金融中心的形成
不是任意发生的"。金融中心的形成、确立和发展虽然受到主观作用的影响,主
要表现为政府在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微观主体的偏好。但是决定一个城
市能否成为金融中心,成为哪一级别的金融中心,在以后的竞争过程中是否能够
取胜,受到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支配。经济、金融实力是一个地区成为金融中心
的基础和先天条件,金融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原动力。基础
设施和区位优势是决定一个城市是否能成为金融中心的外在条件。金融中心功能
的发挥要借助于中心城市发达的基础设施和有利的区位,并且这为金融中心在以
后的竞争创造了有利的外在条件。
(二)符合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金融中心体系的层次化发展趋势被金融
地理学家广泛的认同。金融中心层次等级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一国不但需要全国
性或
★★★·★·H I E R A R C H l C A L 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
4l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三章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划分
Dendrogram using Average LInkage(Between GrouDs)
RescaIed Distance Cluster Combine
C A S E 0 5 10 1 5 20 25
LabeI
济南
长沙
常州
厦门
合肥
威海
西安
福州
珠海
泰皇岛
绍兴
惠州
嘉兴
台州
泉州
长春
郑州
南通
唐山
石家庄
温州
哈尔滨
扬州
镇江
徐州
中山
淄博
鞍山
南京
苏州
鄂尔多斯
杭州
武汉
佛山
烟台
东莞
南昌
大连
青岛
沈阳
Num
32
39
1 6
29
27
36
49
28
42
5
25
44
24
26
30
10
37
1 8
4
3
23
1 1
19
20
15
46
34
9
13
1 7
6
21
38
43
35
45
31
8
33
7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三章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划分
重庆
无锡
成都
宁波
天津
广州
深圳
北京
上海
图3.2 49个城市的聚类分析图
国际的金融中心,而且需要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在一个区域内同时拥有几个
不同级别、功能互补的金融中心,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
我国不仅要有上海、北京这样全国性或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还需要区域性的金融
中心。
(三)突出区域重要性。在区域金融中心的选取上,要符合金融中心形成
的客观条件。但是并不是所有满足以上客观标准的中心城市都能成为金融中心。
区域金融中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相对于周边地区(金融辐射范围内)金融功
能的聚集。所以,只有在某一城市体系内,占据相对优势的中心城市才能发展成
为金融中心,因此在同一区域内可以存在几个级别不同、功能互补的金融中心,
但不可能同时存在较多同~级别的金融中心。
‘ (四)迎合我国的整体发展战略。在金融中心的选取上,要迎合我国经济
发展的整体战略。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部经济发展较快,中部地区经
济发展相对较为缓慢,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如上述分析,金融中心形成
潜力综合得分较高的城市,大部分都位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金融中心的形
成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区域金融中心的选取上,不
但要满足东部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要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结合我国
“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在西部或中部一些
欠发达地区培育一些金融中心,通过金融中心可以很好的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经
济辐射,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同时,通过金融中心的作用也可以为当地经济发
展提供针对性金融支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不同地域区域金融中心的确定
依据上述标准,结合各样本城市的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潜力的综合得分,对
49个城市进行了划分。通过聚类分析树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出各样本城市的大体
分类。
第一层次:上海、北京的各级指标得分在全国范围内占有绝对的优势,综合
43
盯¨昭挖2柏引,坦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三章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划分
得分如前面的表3.15所示,属于第一层次,有实力成为全国性的金融中心,可
以向国际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前进。
第二层次:广州、深圳、天津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相对较强的优势,分别位于
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大北京都市圈。并接受香港这个国际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
以香港为中心,以广东、深圳为两翼构建为珠江三角州金融中心圈。天津可以构
建为环渤海中心城市的金融中心,并以北京为中心构建为大北京金融中心圈。
‘第三层次:沈阳、大连、成都、重庆、武汉、南京、杭州、都在相应的区域
范围内具有绝对的优势,可以构建为区域金融中心。沈阳、大连可以共同构建为
东部地区的金融中心。成都、重庆可以构建为西南地区的金融中心。武汉可以构
建成中部地区金融中心。南京可以构建成苏皖地区金融中心,杭州可以构建为浙
江地区的金融中心,并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两翼,可以构建长三角金
融中心圈。
第四层次:其余的样本城市,可以构建为地方性金融中心或金融支持点。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四章案例分析
第四章案例分析一上海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仍要这样搞。中国在
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邓小平,199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视察上海的一句话,播下了上海成就“国际金融中心"梦想的种子。邓小
平说的过去,就是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就已经是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而且是远
东国际金融中心。在此思想的指导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以上
海浦东开发为龙头,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通过十六
的建设,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如何呢?根据里德的金融中心发展阶段
论,一个城市要发展国际金融中心需要经历五个阶段,因此本章从两阶段角度分
析,首先与国内城市比较的角度,对上海的现状进行swOT分析,分析上海建
设国际金融中心所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其次是对上海建设国际金
融中心的路径进行了探析,并结合第一部分的SwOT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应
对措施。
第一节上海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SWoT分析
目前,我国出现了一股建设金融中心的热潮,各城市纷纷把各自的目标定位
为某一区域金融中心甚至全国金融中心,目前竞争全国金融中心的主要有北京、
上海两城市,他们都认为自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看上去领先了一步,但
上海也仅仅是具备了一个中国金融中心的雏形,2002年在北京市政府明确提出
发展金融业的概念后,更使得上海的翅膀能不能真正变硬,变成了一个问号。因
此,为了早日实现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有必要对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
进行梳理,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上海的金融中心条件进行分析。
一、优势
(一)经济规模优势
从上一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上海的经济规模因子得分为5.1分,位列全
国各城市之首。资本筹集规模因子得分为4.1分,位于全国各城市第二位。上海
2006年的RDP为90584560万元,是所选样本城市鄂尔多斯的66倍、绍兴的35
倍、嘉兴的31倍。比第二名北京的RDP要高出22928315万元。因此从经济规
模来看,上海在全国具有绝对优势,无其出右(见图4.1)。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四章案例分析
(二)区位优势
上海拥有优越的经济地理条件。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和长江入海口,交通便
捷,国际交通更是四通八达。并且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2007年,上海港的
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15.2万标准箱,居世界第二位;上海航空枢纽建设加快,
2007年机场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5156.6万人次、290.1万吨。上海口岸的
进出口总额达到2800多亿美元,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这恰恰体现了上海正朝
着国际经济贸易和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迈进。另外,上海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
增长最为迅速的长三角地区,具有广阔的腹地。根据唐吉平等的研究,长三角主
要城市已经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网络,各城市的区域相互重叠,金融资源频繁
互动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表4.1长三角主要城市金融辐射半径(以公路距离表示)
荔三纛。≥纛!勉二,二j城市⋯娥.础二基二⋯。。。。。j金融能量辐射半径(公里)、了。j?誓
上海425.5244
苏州314.9949
杭州287.7678
南京266.5653
宁波189。9938
无锡124.4011
(三)文化优势
上海具有丰厚的金融历史文化沉淀。上海曾经是远东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城
市之一,给现代的上海留下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最为重要的是良好的氛围。
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上海的城市文化开放,愿意接受新生事物。对于外资,上海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四章案例分析
也乐于吸纳而毫无惧怕之心,从而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云集了外资
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的总部。此外,上海有非常重视金融业的健康运行、.市场规
范、公平的竞争、诚信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都比较强,这也使得上海更具有成为
国际金融中心的文化条件。
(四)金融体系完善优势
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设近年来取得显著成就。金融机构进一步聚集,截至2006
年底,全市有各类机构563家(不含外资银行同城支行),其中,银行类机构109
家,保险类机构281家,证券类机构90家。至2006年末,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
机构达到105家,在沪经营的63家外资银行及财务公司资产总计达到5094.43
亿元,其中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有43家,人民币资产总额达到1923.63亿元。
首批9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在本市筹建。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上海证券
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石油交易
所、上海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等机构相继落户。截至2006
年末,证券市场上市证券数1126只,全年通过资本市场筹资1743.18亿元。全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各类证券成交金额达到91912亿元,银行同业拆借成交额达
390644亿元。全年黄金市场成交金额2045.5亿元。钻石市场成交金额5.73亿美
元。期货交易成交额达126lOl亿元,被国际铜业行业认可为国际定价中心之一,
橡胶期货的成交价也逐渐成为生产、消费和流通的重要指导价格。
(五)城市发展优势
根据前文的因子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上海的基础设施发展因子得分为4.34
分,高居样本城市之首,环境因子也位于前列。可以看出上海在基础建设方面位
于全国前列。环境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上海初步建设成枢纽型、功能
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全面推进,运营线路总长从2002
年的63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234公里。市域高速公路网框架基本形成。铁路上
海南站和一批黄浦江越江通道等重要交通设施相继建成。上海目前的金融信息网
络已实现全国联网,并与国际金融信息网络连接。环境保护方面,上海完成第二
轮并实施第三轮环境行动计划,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市区绿化覆盖率从2002年
的30%提高到2007年的3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
二、劣势
(一)总部劣势
中国大型金融机构的总部大都不在上海。就大型银行类金融机构而言,仅
有交通银行的总部设在上海,而四大国有银行的总部全部都设在北京。虽然上海
显示了所谓的磁石效应,但“磁石"所吸引来的大都是大型金融机构的功能性机
47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四章案例分析
构或部门,但几乎没有真正将总部整个迁离北京或深圳的。此外,上海金融机构
的资产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也比较低;由于现行政策、体制等因素的制约,金融企
业的跨地区、跨领域金融活动,金融资源的跨地区流动都难以完全按照市场规则
来积聚。
(二)金融创新不足劣势
所谓金融创新,不仅包括金融产品的创新,还包括涉及金融市场各个方面
的创新,如业务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可以说金融创新是国际金融中心
的动力。近年来,上海金融市场上的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些创新产品在吸引投
资、规避金融风险以及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效率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设立是金融组织创新的代表,他将为上海成为金融产品中心
的方面产生巨大的作用。虽然这一系列的金融创新活动对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
设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与国际同类市场比,上海各大金融市场、金融企
业产品数量仍然较少,结构也较为单一。
(三)中资机构竞争力低劣势
与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的金融集聚度不够,特别是外国金融机构
数和金融中介、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与质量上差距明显。上海中资机构中目前还
没有一家像麦肯锡、埃森哲一样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咨询服务机构。与外资机构相
比,中资金融机构在资本实力、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盈利模式、人
力资源等方面稍逊一筹。有学者对中外金融中心各因素进行了比较(见表4.3)
嘉弋表4.:3国际金融?中心因素比较(注:按级别分数从高到低) 纽约伦敦新加坡香港上海北京。: ,指标—\.
金融中心的国际声誉9 9 7 7 4 3
金融中介及配套机构9 9 7 7 5 6
货币自由兑换与国际化程度9 8 4 7 3 3
金融价格的国际影响力9 8 4 4 2 l
金融市场准入与自由度9 9 8 9 2 2
金融监管水平8 9 7 7 5 4
金融创新能力9 8 4 4 4 3
金融人才9 8 7 7 7 5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9 9 7 7 9 6
金融信息透明度9 9 8 8 4 4
总分9 9 7 7 5 4
资料来源:王力、黄育华:《国际金融中心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四)金融中心所在国自由化程度比较劣势
经济自由化程度是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决定因素。首先,涉及金融交易、监
管、司法以及信息流通的完备金融制度能保障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井然有序地发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四章案例分析
展;其次,资本管制的全面放开、便利畅通的投资及交易场所将会促进金融市场
的规模扩展和投资流动。通过对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所在国(地区)经济自由化程
度比较(见表4.4),可以发现中国除了在货币政策与其他国家(地区)分值都在
1.0而不相上下,在外国投资、银行、产权、监管与市场信息等方面则与美国、
英国、日本、瑞士、香港和新加坡相差甚远。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业
虽然开始全面对外开放,但事实上还仅停留在市场准入(Market En仃.趾Ce)水平
的开放,而非资本项目(C印ital Account)的开放。因此,上海目前在监管体制
上尚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放松管制和取消对外资
参与金融业的过多限制:另一方面,从全国整体考虑,放松管制和取消限制的时
机又不太成熟。可见,上海在推进经济金融化与金融市场化的建设过程中,还没
有太大的自由空间,缺少决策参与权,这些无疑会影响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
设进程。
表4.5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所在国(地区)经济自由化程度比较
:国别(地区> 2006年总分贸易财政政府货币外因银行工资产权监管信息:
负担干预政策投资价格市场t
美国1.84 2.O 3.9 2.O 1.O 2.O 1.O 2.O 1.O 2.O 1.5
英语1.74 2.O 3.9 2.5 1.O 1.0 1.O 2.O I.O 2.0 1.O
日本2.26 2.O 3.6 2.0 1.O 2.O 3.0 2.O 2.O 3.O 2.O
瑞士1.89 2.0 2.9 2.O 1.O 2.O 2.O 2.O 1.O 3.O 1.0
香港1.28 1.O 1.8 1.5 1.0 1.O 1.0 2.O 1.O 1.O 1.5
薪加坡1.56 1.O 2.1 3.5 1.O i.0 2.O 2.O t.O 1.O 1.O
中国3.34 3.O 3.9 3.0 1.0 4.O 4.O 3.O 4.O 4.O 3.5
资料来源:遗产基金会网站公布的2006年‘经济自由指数》,http:,~懈州h甜tage.o唱
注:指标按公开的评议标准以5分制打分,分数从l到5,1代表市场化程度最高,5代表市
场化程度最低,市场化程度越高, 越有利于金融中心的建设
(五)人才劣势
在金融人才资源密度方面,国际金融中心一般都拥有众多高素质的金融专业
人才。英国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伦敦作为国际金融
中心的地位却一直没有动摇过。其中除了伦敦的基础设施外,还与伦敦拥有大量
的金融专业人才有关。仅伦敦金融城内就有1 3.4万金融从业人员,许多金融业
的精英都曾在伦敦接受高等教育,彼此形成了一个价值无限的联系网络,牢固地
稳定了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从业专业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来看,伦敦为
11.5%,纽约为11.5%,香港为14%,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纽约,拥有77万名金
融人才,上海虽然拥有15.8l万名,但所占比例不过3.67%,根据上海国际金融
中心建设在金融入才方面的安排,在2020年前后没上海基本建设成为国际金融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四章案例分析
中心时,应吸聚上海总人口的lO%的金融人才。若按目前1300万人口规模来算,
在未来12年内,金融人才每年应当在lO万人左右,而要完成这个目标则存在一
定难度。
三、机遇
(一)世博经济效应
l、直接效应
世博会的筹备和举办为金融业带来新的市场需求,从而为上海金融业的发展
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和机会。据估算,上海世博会直接投资将超过240亿元人民
币。这是世博会为上海带来的直接商机,主要包括:项目融资;为世博会相关场
馆所设施及市政建设提供大量多元化的融资服务,如资本市场融资、融资租赁、
信托投资基金等;金融服务:为因世博会的筹备和举办而大量涌入的资金、公司、
人流等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如国际信用消费、责任保险、金融咨询等。
2、间接效应
除为上海金融业带来直接商机外,还将为其带来间接的商业机会,这是一片
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深远持久的推动力。与直接效应相比,间接效应在持续时
间、波及面、波及深度,特别是金融业质的提升方面的作用和影响都远远大于直
接效应。仅就投资一项而言,据估算,间接投资是直接投资的5一lO倍。问接效
应主要包括:
(1)引致需求:以世博会为直接动力源的会展、旅游、信息、物流等现代
服务业的发展将产生明显放大的金融服务需求,从而为上海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
新的利润增长空间。引致需求所产生的间接效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传递性。
世博会必将引发会展、旅游、物流等行业的规模扩张,其结果导致该行业金融服
务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从而刺激金融业的发展。二是叠加性。世博会的
相关行业与金融业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其发展动力相互融合、汇聚,形成一种
具有能量叠加、效应放大正反馈性质的互动机制。三是持久性。上述影响不仅作
用于世博会筹备和举办期间,更为重要的是将会在会后产生“黄金后续效应",
持续上述传递和叠加效应。
(2)提升功能:世博会的举办对金融服务提出高层次和国际化要求,从而
成为提升上海金融服务功能和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助推器”。
(二)洋山深水港建设
近代以来,上海的经济发展可以浓缩为一部港口发展史、航运贸易史。1936
年,上海港吞吐量达到1400万吨,曾经确立了远东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作为
航运中心对港城经济的贡献是十分明显。一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四章案例分析
l、建设洋山深水港区,对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提高国家综合竞
争力有重大意义
洋山港的建设,将结束我国目前没有国际航运中心的一个制约瓶颈。摆脱上
海港沦落为东北亚其他大港的支线港和喂给港的窘境。上海作为新欧亚大陆桥的
东桥头堡,与实力相当的鹿特丹遥相呼应,深水港将使大陆桥的重要性得到加强,
从而使沿线经济加快发展。纵观世界港口发展趋势,港口功能正在由传统的货物
运输中心、商业和工业服务中心向以物流中心为载体,集国际商品、资本、信息、
技术等集散于一身的资源配置型港口发展,在服务范围、服务方式等方面不断延
展新的领域。洋山深水港的建设是上海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服务全国能力
的基础性工程,他们的建设将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发展战略调整上发挥出划时代的
意义。
2、洋山港建设有利于上海加快形成国际航运、贸易、金融以及金融中心
集装箱深水港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上海在国际港口中的竞争地位,从而使上海
的集聚与辐射能力大大增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增长,
上海必然要求相应的金融、贸易、管理、航空和陆路运输等方面高层次、高质量
的服务,必然要求相应得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强化。上海国际航运
中心的建设将是一个有力的抓手能够促进其他三大金融中心的形成。
(三)浦东综合配套改革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年来上海
市有条不紊的推行着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7+3’’方案。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
的先行先试,不仅有助于解决全市深化改革中的一系列瓶颈问题,而且对于转化
政府职能、增强上海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及发挥示范效应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挑战
自从国家决定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伴随着经济
的高速增长、金融改革的日益深化、金融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上海的国际金融
中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基本上实现了既定的发展目标,尽管如此,但上海
的金融中心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还面临着很多挑战。这些挑战可以分为内部压
力和外部挑战两个方面。
(一)内部压力
内部压力主要有四方面:其一是空间压力。上海是一个特大型城市,然而发
展空间有限,那么上海到底应该而且能够承载多少人口和产业?对这两个核心问
题,还需要进一步找到答案;其二是资源压力。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和能源约束
越来越明显,上海的土地资源有限,又基本上没有一次性能源资源,从而对经济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四章案例分析
增长的可持续性带来严峻的挑战;其三是环境压力,除了所谓的生态环境之外,
主要还表现在发展环境上的压力在增多,例如,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在增
多,内部的产业结构及商务成本的压力在上升等;其四是创新压力。主要表现在
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研发能力、核心技术以及整个城市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起
来,实现科教兴市主战略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二)外部挑战
上海作为国内最大金融地位已经确立,但是北京、深圳、天津等兄弟城市给
上海带来的挑战不容小觑。
l、北京:独特优势
北京具有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研究,目前分布在世界
各大洲的全球性和区域性金融中心近40个,其中大部分都是所在国的首都。三
大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东京,两个是在首都。巴黎、阿姆斯特丹、新加坡
等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中,约有1/2是首都。至于国内金融中心,是首都的更占
据了4/5。
首先,北京是中央机关的所在地,中国的宏观调控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云集
于此。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总部都设在北京。加上一直设
在北京的国库。北京理所当然成了中央金融决策中心,传递着中国金融业最强音,
掌控者全国50.60%的金融资产。
其次北京还是国内大型金融机构总部的集聚地。总部设在北京的金融机构占
据了全国金融资源的绝大部分。中国最大的四大商业银行的总部设在北京,他们
的业务占据了中国银行业的大半壁江山。此外,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
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光大集团、华夏银行、中国人寿、中国人保、银河证券、
中金公司等总部都设在北京。
2008年5月6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公布《中共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北京金融业发展的目标是将自己打造成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监管中
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务中心。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北京总部最多,
致使北京成为产生信息最多的地方,而信息集中是建设金融中心的最重要的一个
条件,因此北京有条件超越上海成为最大的金融中心。
2、天津:后起之秀
目前,天津基础薄弱,金融企业链条没有形成,至今没有一家世界顶级法人
银行落户天津。但中央正在努力将与北京相邻的天津打造成另一个商务及金融中
心,其后起之秀的勃发之态也绝不可低估。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天津滨海新区确定为新的全国经济增长中心,从而
52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四章案例分析
可能造就天津以及周边地区成为继80年代的深圳和90年代的上海之后的“第三
次经济增长浪潮’’的中心。此后,天津很快向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综合金融改革
试点的请求,包括以产业基金和资产证券化等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推进资本市
场发展;允许开展金融机构综合经营试点;创新消费信贷和中小企业融资;设立
上海河深圳之外的第三个交易市场以促进产权交易;试点开放外汇市场和资本账
户并引进离岸金融业务等。2006年6月,中央通过《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
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正式宣布天滓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
试验区,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国家级金融新区。明确提出:鼓励天津滨海新区进行
金融改革和创新。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
革。原则上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
随后,天津夺得多项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例如产业投资基金在天津试点,
我国首只中资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基金已于2006年底成立,并于2007年10
月投出了第一单。作为个人投资者直接投资海外股市试点的“港股直通车",也
被确立在天津先行试点。
第二节上海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路径选择
根据里德的金融中心阶段论,我们知道每个金融中心的建设存在一个循序渐
进的过程。上海同样不能例外,上海建设金融中心同样也具有路径依赖和渐进性
的特点。也必然遵循着国内金融中心.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
同时根据前文,我们知道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着自己的优势,又存在着一些
不足,同时还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认清楚自
身的基础上,我们知道在每个阶段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设。
一、初级目标:巩固上海国内金融中心地位
上海已初步建成中国国内的金融中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出。第一,国
家一直把上海作为金融改革开放的试点,支持上海在金融发展上先行先试。中央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大政策,上海也始终把金融至于优
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5年8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央对
上海的决心未变。第二,全国的货币、证券、黄金、金融期货、外汇等五大金融
交易市场全部落在上海,上海已经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国家级金融市场体系,
并成为全国资金市场、资本市场及全国衍生品市场的交易中心。第三,上海吸引
了大量外资金融机构的集聚,形成了全面开放的局面。我国金融业对外资完全
放开后,首批转制的四家外资银行,都选择了上海作为其法人银行的注册地。
目前,上海已经具备了国家金融中心的地位,但其功能还不是十分凸显。要巩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四章案例分析
固上海国内金融中心地位,上海还需要再聚金融资源、再造金融制度。
(一)继续主动争取中央的支持并疏通法律体制的瓶颈
虽然就成为金融中心而言,上海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是没有中央政策的支持,上海要成为国内金融中心几乎不可能的。也就更不可
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了。因此,上海要积极争取中央政策的适度倾斜和支持,使
上海能够尽快集聚力量,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创新机制。另外,上海
应该主动配合中央金融、立法和监管部门,完善金融法律法规,逐步疏通法律体
制的瓶颈,建立金融安全区,以保障上海金融自由化的推进。
(二)努力构建大型金融集团并集聚国际金融机构
中国的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大都不在上海,这直接影响了上海金融的竞争力,
使上海无法承接大型的国际性金融业务。所以上海应当发挥现有优势,通过收购、
兼并、增资、重组等方式建立上海本题的大型金融集团,从而开拓新业务和新市
场提高上海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上海应当出台各种优惠措施,抓住国际金
融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不断集聚国际金融机构,以扩大金融业的规模,并努力
培育新的跨国多品种的货币金融交易的市场体系,同时,可以选择合适的细分市
场或品种与国际全面接轨,争取成为全球不问断交易中的重要一环,全面提升上
海金融业的整体实力。
(三)完善资本市场功能
要着力扩大市场规模、创新交易品种、拓展市场职能、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
1、上海证券交易所要做大市场规模,巩固和增强股票市场的值班地位;2、应大
力发展债券市场,尤其是扩大企业债的发行规模。美国公司债券约占证券市场
的60%,股票份额仅占20%,而我国企业债的融资规模仅为股票的20%,“短腿’’
现象十分明显,债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3、应以货币经纪公司的建立为契机,
继续完善外汇市场,建立货币经纪人制度,提高市场平衡外汇供求的能力;4、
应稳步推进期货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利用上海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成立将上海打造
成为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中心。5、应规范产权市场的发展,支持上海联合产权交
易所提升服务功能,力争成为全国性的综合产权交易所之一。6、应加快推进资
金结算中心的建设,提升交易、登记及结算系统的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和风险控
制水平。
(四)注重产品创新
要支持金融产品创新,把上海建设成我国金融产品的创新中心。上海金融创
新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市场需要、跨国公司发展需要。应积极开发固定收
益类产品,重点是企业债券、金融债券、融资票据、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等。
应稳步开发股指期货类、利率类、汇率类金融衍生产品。应初步推出新的商品期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四章案例分析
货,为大宗商品生产者和需求者提供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
(五)加强人才培养
应进一步加快金融人才的培养。虽然上海吸引了大批优秀的金融人才,但国
际化水平还相对滞后,国际金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尤其缺乏,能够通晓国际金融、
法律、电子商务以及、聊ro游戏规则的复合型人才更深凤毛麟角。上海应当整合
金融人才的教育和培训资源,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使人才流动更为通
畅,金融复合型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得以提高。
二、中级目标:力争尽快将上海建成区域(亚洲)国际金融中心
目前在亚洲区域金融中心的争夺中,东京、新加坡、香港和孟买都是有实力
的竞争者。这样一个区域化的竞争格局中,上海应该联手香港,共同竞争亚洲国
际金融中心。
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沪港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二者并非只是竞争关系,
更需要互补。香港作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独立的货币体系,在市场
规模和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均超过上海。但也许是由于港币和美元之间的联
系汇率制以及香港的独立货币体系,决定了香港不具备成为人民币金融中心的条
件。而对于上海来说,人们币自由兑换尚需时日,这一限制,始终是上海建设国
际金融中心的一道不可忽视的障碍。因此合作无疑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
备策略。在人民币真正实现自由兑换前,上海应与香港密切合作,共同竞争亚洲
国际金融中心。其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应当是人民币金融中心,
而香港则将是大陆的离岸金融中心,战略重点是提升两大城市在亚洲地区的竞争
力。
上海在建设区域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对外需要与香港等城市进行合作。
对内则需要更多的制度创新。在金融监管方面,中国目前实行分业监管,上海
又不是监管机构的所在地,因此上海既要面临着来自总部的纵向性监管,又要面
临跨行业的横向性监管。这种纵横交错的监管格局,将极大地影响监管效率和金
融创新。上海可参照其他国际金融中心模式,实行金融统一监管。具体做法可以
是设立上海金融监管局,并赋予其相对独立的金融立法和司法权。这样监管当局
就能够根据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要求与环境,制定地方性的金融法规和
监管规则,执行或落实中央金融监管任务,协调国家金融监管一般要求与上海特
殊监管要求之间的关系,以适应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终极目标:渐近实现上海全球国际金融中心
2005年11月,伦敦市政当局发布的~份研究报告稿中指出,在国际金融中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四章案例分析
心建设方面,“亚洲的未来在中国。上海在未来的lO.15年内将成为一个新的全
球性金融中心,进出中国的资本规模的急剧增加将为此提供保证’’。这意味着上
海有可能成为继伦敦和纽约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全球统治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发展成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景是光明的,这一点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
可。但另一方面,上海距离真正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任重道远,需要渐进实
现。从国际视角看,对照国际上通行的国际金融中心指标体系,依据国际金融发
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判断,上海至少需要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一)上海的金融市场的法律环境应达到基本完善,包括金融立法完善、金
融监管和金融执法的有效性,以及金融市场的公平有序。
(二)上海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则和制度应达到与国际基本接轨,除极少数市
场的运行规则与制度外,绝大部分上海金融市场的规则和制度要与国际完全接轨
(三)上海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应达到国际中高级水平以上。上
海金融市场从中介经营机构到投资者、融资者的对外开放程度都要不断扩大,资
本流动的自由度要显著增强。同时伴随着人民币可兑换进程,人们币的国际化程
度需进一步提高,汇率制度的弹性逐步加大。
(四)上海的金融市场的品种与创新颖至少达到国际中等水平。上海金融市场
需要形成基本完整的品种布局,做到各大类品种基本完整,小品种较为丰富,同
时金融产品创新活力达到国际中等水平。
(五)金融专业人才的聚集,尤其是高层次金融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和规模
应达到国际中高水平。上海现在虽然聚集了很多的金融从业人员,但是缺乏比较
高级的、会做产品、会进行风险控制的人员。从质量水平上来讲,上海缺乏通晓
国际惯例、娴熟运用金融工具、精通国际语言的高层次的金融从业人员。
(六)金融市场的规模要有量级上的提高。金融市场的规模决定了资产的流动
性,是金融中心发挥价格发现、投融资功能并进而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依靠,
也奠定了国际金融中心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基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与世界
上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相比,明显存在规模过小、能级不足的巨大差距。
总之,上海从国内金融中心到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再到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
每一次演进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次质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中央
大政策的支持,需要上海地方政府提供舞台,需要全国的协作,需要市场机制发
挥基础性作用,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确保上海最终建成主导性的国际金融
中心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一宏伟国家战略的最终实现。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五章结论
第五章结论
本文主要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和上海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路径进行了分
析。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首先根据区域金融中心相关理论,通过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的评价体
系和划分标准,采用了全国49个城市作为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
法对样本城市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把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上海、北京的各级指标得分在全国范围内占有绝对的优势,属于
第一层次,有实力成为全国性的金融中心,可以向国际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前进。
第二层次:广州、深圳、天津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相对较强的优势,分别位于
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大北京都市圈。并接受香港这个国际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
以香港为中心,以广东、深圳为两翼构建为珠江三角州金融中心圈。天津可以构
建为环渤海中心城市的金融中心,并以北京为中心构建为大北京金融中心圈。
第三层次:沈阳、大连、成都、重庆、武汉、南京、杭州、都在相应的区域
范围内具有绝对的优势,可以构建为区域金融中心。沈阳、大连可以共同构建为
东部地区的金融中心。成都、重庆可以构建为西南地区的金融中心。武汉可以构
建成中部地区金融中心。南京可以构建成苏皖地区金融中心,杭州可以构建为浙
江地区的金融中心,并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两翼,可以构建长三角金
融中心圈。
第四层次:其余的样本城市,可以构建为地方性金融中心或金融支持点。
在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进行划分之后,本文对我国城市的典型个案——
上海进行了SWOT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上海构建国际区域金融中心
的路径模式: .
一、初级目标:巩固国内金融中心地位。而这主要从这几方面来实现:
(一)继续主动争取中央的支持并疏通法律体制的瓶颈;(二)努力构建大型金
融集团并集聚国际金融机构;(三)完善资本市场功能;(四)注重产品创新;(五)
加强人才培养。
二、中级目标:力争尽快将上海建成区域(亚洲)国际金融中心。要实现
中级目标。本文提出对外要和香港进行合作上海应与香港密切合作,共同竞争亚
洲国际金融中心。其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应当是人民币金融中
心,而香港则将是大陆的离岸金融中心,战略重点是提升两大城市在亚洲地区在
亚洲地区的竞争力。对内则需要制度创新,本文提出上海可参照其他国际金融中
57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第五章结论
心模式,实行金融统一监管。具体做法可以是设立上海金融监管局,并赋予其相
对独立的金融立法和司法权。这样监管当局就能够根据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
特殊要求与环境,制定地方性的金融法规和监管规则,执行或落实中央金融监管
任务,协调国家金融监管~般要求与上海特殊监管要求之间的关系,以适应国际
金融中心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终极目标:渐近实现上海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要实现全球金融中
心需要多方面进行突破:(一)上海的金融市场的法律环境应达到基本完善,包
括金融立法完善、金融监管和金融执法的有效性,以及金融市场的公平有序。(二)
上海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则和制度应达到与国际基本接轨,除极少数市场的运行规
则与制度外,绝大部分上海金融市场的规则和制度要与国际完全接轨(三)上海
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应达到国际中高级水平以上。上海金融市场从中
介经营机构到投资者、融资者的对外开放程度都要不断扩大,资本流动的自由度
要显著增强。同时伴随着人民币可兑换进程,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汇率制度的弹性逐步加大。(四)上海的金融市场的品种与创新颖至少达到国际中
等水平。上海金融市场需要形成基本完整的品种布局,做到各大类品种基本完整,
小品种较为丰富,同时金融产品创新活力达到国际中等水平(五)金融专业人才的
聚集,尤其是高层次金融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和规模应达到国际中高水平。上
海现在虽然聚集了很多的金融从业人员,但是缺乏比较高级的、会做产品、会进
行风险控制的人员。从质量水平上来讲,上海缺乏通晓国际惯例、娴熟运用金融
工具、精通国际语言的高层次的金融从业人员。(六)金融市场的规模要有量级上
的提高。金融市场的规模决定了资产的流动性,是金融中心发挥价格发现、投融
资功能并进而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依靠,也奠定了国际金融中心最为直接和
重要的基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与世界上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相比,明显存
在规模过小、能级不足的巨大差距。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1、A.H.Scha£Rc西onal Di行er饥ces iIl Mongage FinaIlcing Costs[J】,1k Jo啪a1 of
Fin锄ce,V01.21,No.1(M缸,1966),pp.85—94
2、C.Horace Hamilton;F.M.Henderson.Use of也e SuI啊val Rate M甜lod ill
Measll血lg Net Mi孕ation[J】,Joumal of me Am耐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v01.39,
No.226(Jun.,1944),pp.197—206
3、Choi,S—R.,Tschoe舀,A.E,锄d yuC—M.”BaIll(S锄d me W.orld’s M旬0r缸ancial
centers,1 970—1 980,’,Wel铆irtsCh捌iches加℃111y.1 986,1 22(1),p48·64
4、E.P.Davis.(1990).Int锄ational Fin觚cial Centers—An IIldustrial AnalySis,Ballk of
En舀aIld,DiscuSsion P印%Ⅶ1.5 1:l-23.
5、F删【ll(1in R.Edwards.Concemation iIl BaIlking aIld ItS E侬赋on Business L0姐
Rates【J】,ne R嘶ew of Economics and StaliStics, v01.46,No.3(Aug.,1 964),pp.
294.300
6、Fmcois P锄uX.111e Domination E虢ct aIld Modcnl EconolIlic Tlleory.hl:Rot-
Hsc蛐d KW(ed.)。Powcr h1 Economics【C】.Ha珊0ndswoml,Pellguin
7、Ge晡g,.T“CitieSnadhteG∞舒aPhy0仟ill锄cialCeIletrs”,.httP://e!eoPnPaers.h
hs.seP/pa比PrcePrPd/1 894.1mn.(2002)
8、Ira O.Sco仕.Jr.111e R嚼onal h11pact of Monet哪Policy【J】,ne Ql脚【盯ly Jo咖al
of Economics,%1.69,No.2.(May,1 955)'pp.269—284。
9、Jay娥曲e,Ji也锄d Ph订ip E.Straha|1.The Fina王lce-Gz硼NeXus:EVid钮ce敝}m
BaIlk Br姐ch Deregulation[J】,Qu耐耐y Joumal of EconornjcS,1996,CⅪ:639—67 1.
1 0、&ng.Rob瞰.G锄d L胱iIle,Ross.Fin锄ce and Growm:Sch硼叩烈er Might Be
Rigllt【J】,Qlan刚y Joumal ofEconomics,1993a,108:717—737.
1 1、‰dlebe略%Ch砌es P(1 974).ne F咖ation of Fin锄嘣al C%ters:A Stlldy in
ComparatiVe Economic History,.i11 Smlon.etC.,2004 DeteHnirliIlg facto瑙oft11e deVel·
opme芏lt of a natio蹦缸aIlcial ceIl赋GeOfbn观,V01.35:577.592.
1 2、LaWrence B.Ⅺause.E啪pe锄Economic hlte舀弼0n atld me Um矧Statcs,ne
Am甜c觚Econolllic Re订ew[J】,Ⅶ1.53,No.2,Papers and Proceedir拶of t11e
Sev锄ty-Fi街1舢mual Meeting 0f nle Anl嘶call Econo嘶c舡soCiation(May,1963),
pp.185·196
1 3、LIli百Guiso,Paola Sa研cI亿a’Lui沓Zingal骼.Does Loc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59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参考文献
Matte7.Nber W|orking Paper S甜es[EB/oL】.http:№nb筑。嘶ape酬w8923.
14、M觚in,R.L。(1 999),111e New Econ咖ic Geography ofMoney【M】,i11 R Martin(ed),
Money觚d me Space Econ咖y,JollIl Wiley&Sons,ClliChest%
15、Park,Y00n Sllik(1 982).1k Economics of OfI孙ore FinallCial CeIlters.Cohlmbia
Jo啪al of W.odd Business.、厂01.3 1.
16、Porteolls,D.J.(1 995)The Ge0黟印hy of Finance:Sp撕al Dimcnsions of Inte咖edia
q了Behavior【M】.AVebuⅨEn酉锄d.
17、Reed,H.C.,l 980,111e AsceIl_t ofT0ky0 aS aIl Irltemalional FiIlaIldal Cent%Jo啪一
al of hltemational BusiIleSS Studies,1 9·35.
1 8、Reed,Howard.The pre—eIIlinence of№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J】,Ncw
Y0rk:Pr扰ger Publish%1 98 1,p57
1 9、SilIlon X.B.zhao,Li zllan岛Danny T.撇mg(2004),Det锄m№factors of me
developm铋t of a national fin删al center:me case of Cllin岛Geofon胁,v01.35:577.

592.
20、Thomaus M.Humphrey alld Robert E.Kel曲慨(1984).nle Lellder of LaSt Resort: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Cat0 Joumal(Sp秭n∥Summ%l984).
2 l、11lrift,N.,0|Il thc social a11d cultural det锄iIlaIltS of int锄ational f.m孤Cial cen仃es:
me c嬲e of me Ci够of LDndon【J】.In:Corbridge,S.,Martin,R.L,mlrijfI,N.(Eds.),
Money’Power锄dSpace.Blackwell,1994,327—355.
22、Vc抛on R.Metoll矽lis【M].Harva耐UIliVers埘Press,C卸1bridge,1985.
中文文献:
l、陈彪如、连平: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条件的探索——兼析上海建设国际金
融中心的条件【J】,世界经济研究,‘1994(4)
2、陈建梁,林平.论广州的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确立【J】,南方经济,1998(5):59—6l
3、杜和平.重建重庆金融地位极其区域金融中心[J】,重庆社会科学,1997(3):
22.25
4、【德】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吴衡康译,商务印书馆,
1997
5、冯德连,葛文静.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机制新说:轮式模型[J】,财贸研究,2004
(1):80.86
6、傅蓓元.关于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思考【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8,(4):57
—58.
7、范从来,姜宁,夏江.区域金融中心: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J】,江苏
社会科学,1999(5):40舶
8、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黄牧砀:上海国际金融建设的现状与途径【J】,浙江金融,2006(7)
10、胡坚,杨素兰.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兼及上海成为国际金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参考文献
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40—47.
11、【德】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常正文、王兴中等译,商务印书
馆,1998
12、刘仁伍.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13、刘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判断——基于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比
较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7(4)

14、刘健初.构建宁波区域金融中心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
(4): 80.84
15、李守荣.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想【J].中国城市金融,1994,(2):9一11
16、李建:建立国际债券市场对对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义[J】,上海经济研
究,2005(6)
17、陆冠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J】,上海金融,2007
(9)
18、林蓓,香港和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06
(22)
19、马海倩、张丽、郭根荣:完善国际金融中心功能放大世博效应一世博会与上
海金融业发展研究[J】,上海综合经济,2003(5)
20、倪鹏飞.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眼光、国际标准与世界经验【J】.开放导报,
2004,(4):58—64.
2l、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2、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中的政府作用[J】.上海综合经济,2002,(10):37.39.
23、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J】.上海财经大
学学报,2003,(1):50—57.
24、饶余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M】,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7:68
25、施祖麟: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6、孙剑、苗建军.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划分与构建[J】,现代经济探讨,2006(2):
80-83
27、田霖:区域金融成长差异—金融地理学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
28、唐旭.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形成[J】.都市金融论坛,1996,(7):12—16.
29、唐旭.区域货币资金流动(上)【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
3—1l
30、唐吉平、陈浩、姚星垣:长三角城市金融辐射力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05(6)
31、王力,黄育华.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对策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04,
(12):24—28.
32、王仁祥,石丹.区域金融中心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模糊综合评判【J】,理论新探,
6l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参考文献
2005(9): 14—16
33、王仁祥,石丹.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劣势分析及对策[J】,武汉金
融,2005(6):41.43
34、王安民,胡少红.论青岛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劣势及结构模式[J】,青
岛海洋大学学报,1995(4):19.23 ·
35、王新文,吕洪涛.构建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分析、评价与创新【J】,山东社
会科学,2003(6):133.136
36、【德】韦伯:《工业区位论》,李刚剑等译【M】,商务印书馆,1997
37、吴聪,王聪.我国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南方金融,2005(12):10.13
38、魏筱智.关于加强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功能的思考[J】,经济改革,1995(4):
54.56
39、薛微: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0、尧金仁、赵凌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瓶颈及政策建议[J】,海南金融,
2006(6)
41、殷得生,肖顺喜.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42、张凤超:金融产业成长及其规律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03(10)
43、张凤超:金融等别城市及其空间运动规律【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5(1)
44、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45、张谦: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挑战与政策建议【J】,上海经济研
究,1998(8)
46、张兆安:“十一五"时期上海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上海企业,2006(7)
47、郑长德,当代西方区域金融研究的演进及其对我国区域金融研究的启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1):15卜一160
48、周诚君,陈雯,张京祥.区域金融中心:杭州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J】,上海
经济研究,2001(11):64.70
49、赵晓斌,王坦,张晋熹,信息流和“不对称信息"是金融与服务中心发展的
决定因素:中国案例[J】,经济地理,2002(7):408.414
50、《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北京:中国统计
出版社,2003-2007
51、《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7
52、《中国金融年鉴》,中国金融学会,北京,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03.2007
53、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2005——.2007
62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划分的实证研究后记
后记
燕子去了。有再泰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
时候。但是,日子过了,何时可以复返呢7初次会见陆老师恍如昨日,在默默中
算着,一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三年来,陆老师以其渊博略知识.丰富
的人生经历不断任造我的人生氓长。还记得陆老师和我们一起讨论写书曲细节,
还记得珐老师和我们一起攘讨人生的情毒,此刻无数的片段不断闪统在我萌脑海
里。从陆老师那里,不只学到了做学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体企到做人的道理。
人生道路上能够通此良师乃本人之幸事o”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或许能够解释
老师的涵义。
在研究生三年过程中,还遇到很多好的同学和朋友,还有几位同门,大家各
方面水平都很高,一直以来都值得我学习,同时也要痞谢大家三年来对我的帮助。
最后还要感谢爸爸.妈妈的辛苦培养以及姐姐,姐夫的关心!
姚炜
2007年5月
于毕东师大盘湾里学生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