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962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姓名:万青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产业经济学
指导教师:苗建军
2008030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
i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著,国家之间的竞争成为以包括经济实力、国
防实力等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争夺高新技术的领先已成为各国进行竞争的焦
点。作为高新技术之一的航天技术是当今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与否的重要
标志,是国家战略性产业,航天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将会对一个国家产生巨大的
经济和社会效益。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中国航天产业仍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对航天产业政策的研究也相对滞后。因此,应加强对适合我国现阶段航天产业发
展的产业政策的分析和研究,提升中国航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产业政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国内外产业政策理
论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介绍了当前国际航天强国的现行航天政策以及目前有
关航天产业的政策研究进展,然后对产业政策的基本理论进行一定深度的陈述,
并就产业政策有效论和无效论的关系展开了讨论。随后文章提出了“大航天产业”
的概念,就其亚垄断市场结构展开论述,讨论了基于亚垄断市场结构对我国航天
产业政策整体的影响,并结合现行政策的不足,提出了制定航天产业政策的原则。
在其后的章节中,文章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系统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和区位
论等并借助信息系统分析的方法,分别就航天产业的结构政策、组织政策和布局
政策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政策,航天产业,亚垄断,模块化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ii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ountries has
become the competition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which is including
economy capabilities and national defense capability, and scrambling for the leading
status in high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s one
of the high technology, space technology is the national strategic industry and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reflecting whether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is strong or
weak. The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pace technology will bring great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 to the country. Compared with the great power of space
technology, there is still a considerable distance for China space industry to keep up
with, and its research in the space industry policy is relatively laggard. Therefore, we
should enhance the analyses and research in the industry policy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industry at the current stage in 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 space industry.
Firstly, this thesis gives a brief retrospect to the origin and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industry policy, and expatiat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industry policy theory at home and abroad, introducing the present space industry
policy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great power of space industry and the progress of
policy research of it. Then it gives a statement of the basic theory of industry policy in
depth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of efficiency and inefficiency of policy. Next, the
thesis brings up the concept of “great space industry” and discourses its
sub-monopoly 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influence it produces on the space industry
policy of China,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the enaction of the policy
combined with the deficiency of the present one.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s, the thesis carries out a detailed analyses and research
of the structure, organ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policy of space industry by means of
industry organization, system, industry structure, and location theory and the method
of information system analyses, finally com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 and
providing suggestion.
Key words: Aerospace industries, Industrial policy, Sub-monopoly, Modular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iv
图清单
图 1.1 文章技术路线图........................................................................................................11
图 2.1 产业政策具体分类之间的关系................................................................................14
图 3.1 “大航天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关系....................................................................21
图 3.2 亚垄断市场涵盖范围................................................................................................24
图 3.3 航天产业亚垄断市场结构的纵向模式....................................................................26
图 3.4 航天产业亚垄断市场结构的横向模式....................................................................27
图 3.5 技术创新政策分布状况............................................................................................31
图 4.1 模块边界清晰化路径................................................................................................33
图 4.2 航天产业的实体—关系图........................................................................................34
图 4.3 航天产业模块顶层结构模型....................................................................................34
图 4.4 计划经济时期航天产业模块模型............................................................................36
图 4.5 1985 年以前的航天产业模块模型.........................................................................38
图 4.6 1985 年后的航天产业模块模型.............................................................................38
图 4.7 市场经济时期航天产业模块模型............................................................................40
图 4.8 经济全球化时期航天产业模块模型........................................................................41
图 5.1 2005 年世界商业发射市场份额.............................................................................49
图 5.2 2005 年各国发射有效载.........................................................................................49
图 5.3 世界主要国家航天产业从业人数............................................................................50
图 5.4 1998 -2005 年世界航天发射次数...........................................................................57
图 5.5 卫星采购体系结构的演变........................................................................................58
图 6.1 各分类全国地区大致分布比例................................................................................68
图 6.2 核心厂商寻租期望收益ΔEU 曲线.........................................................................70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
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作者签名:
日 期: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1
第一章绪 论
1.1 选题背景
目前,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战略格局多极化等趋势。经济
全球化一方面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为各国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和不断发
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对发达国家来说,面临着对资本、贸易、市场争夺
的加剧,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主要面临着保护和发展本国经济,打破发达国家的
经济垄断和壁垒,应对愈加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提高本国经济竞争力等严峻挑战。
当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以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的综合
国力的竞争,由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先导产业的发展对各国综合国力的影响
日益增大,争夺高新技术的领先已成为各国进行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各国普遍
把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加强综合国力的措施之一。航天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
力的科学技术之一。航天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军事以及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
关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航天产业是一个国家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与否的
重要标志,航天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将会对一个国家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
益。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俄、法、印、日等都高度重视本国航天产业的发展,
不断地提高本国航天产业竞争力,以至国际上出现了航天产业既合作又竞争的局
面,总体上竞争态势越来越激烈。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 1956 年,自1956 年10 月8 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
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中国航天事业走过了50 年的光辉历程。
勤劳、勇敢、充满智慧的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一个经济、科学技术比
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具有世界水平的先进的航天事业。经过50
年的发展,逐步由军工研制生产行业转变成为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新技术
产业,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已经步入世界航天大国之列。航天产业的发展壮
大,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是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
中国航天产业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中国航天产业发展
还任重而道远。随着加入WTO 中国航天产业所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因此,
如何制定适合我国现阶段航天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提升中国航天产业的国际竞
争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能回避的课题。由此,需要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出发,
并利用经济学中的前沿理论,通过对产业政策理论的分析和研究,结合我国航天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2
产业的现状和具体的国情,制定适合有中国特色的航天产业政策,促进我国航天
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经济全球化使得产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为了应对不确定的外部环
境,解决产业自身复杂的问题,许多国家采用相应的产业政策来弥补。航天产业
是国际上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是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国与国之间的
较量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的航天事业虽然有50 年的发展史,但是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航天才真正开始自己的产业化进程,逐步由军工研制生产行
业转变成为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技术产业,其模块化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
提高。但与美、俄、欧等航天强国相比,我国航天产业还不够成熟,同时我国经
济学界关于航天产业相关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
国航天产业的发展。因此,对我国航天产业政策进行分析和研究,从系统论和产
业组织学等角度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有助于丰富航天产业政策理论和航天产
业政策体系。
1.2.2 现实意义
对我国航天产业政策进行深入地研究,并结合相应的理论,具有较为重要的
现实意义。一是可以使航天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推动我国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有利于调整我国航天产业内部各个行业以及各个企业之
间的关系,提高航天产业的效率,改变目前我国航天产业运作效率低,国际竞争
力不强的现状。三是有利于改进航天产业自身的技术结构,促进资源向技术开发
领域投入,提升航天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四是有利于实现航天产业布局的合理
化,能够经济合理的促进不同地区之间技术交流,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平衡各个
地区之间的差异。五是能够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航天产业人才的培养、
引进以及维持机制,保持航天产业的活力。六是有利于促进航天产业模块边界的
再清晰化,是航天产业各模块趋向合理,增强产业的环境适应能力。
1.2.3 国内外产业政策理论研究现状
⑴国外产业政策理论的研究。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3
有关产业政策的研究在国外已有很长历史,据萨缪尔森证实,“从19 世纪后
期开始,在几乎所有国家中,政府的经济职能都在稳步增加”。德国经济学家李
斯特提出产业政策的基本思想,即政府对本国产业实行关税和有关扶持政策保
护,待其实力增强后再实行积极的开放政策。基于这种思想,欧美各国早期的产
业政策目标都限制在维持竞争秩序范围内,因此反垄断政策作为政府维持竞争的
有力手段,开始以法律的形式在欧美各国普遍实施,如美国于1890 年制定的《谢
尔曼法》,其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主权保障实施的现代反垄断法。这些
有关反垄断的法律可以看作是产业政策最初的形态。
20 世纪60 年代开始,罗斯托、钱纳里、库滋涅茨等经济学家在分析许多国
家统计数字的基础上,深入揭示了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经济结构优化主要从三个方面促进经济增长:一是结构调整有利于解
决需求结构性问题,淘汰无效需求的产品,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社会总需求的实
现;二是结构调整可以通过改善供给结构进促进经济增长;三是结构转换产生新
的主导产业,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驱动力。
20 世纪70 年代,日本推行的“产业合理化政策”以及东亚诸国为加快本国
发展制定的一系列产业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快速增
长,带动了日本经济学界对产业政策系统的研究。
日本经济学家下河边淳和小宫隆太郎分别对产业政策的内涵作出了描述。下
河边淳在与管家茂主编的《现代日本经济事典》中认为产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
了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的,通过对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积极或消极参与
某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营业和交易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
融等的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政策的总称。按照这个定义,政府有关产业的一切
政策、法令都应视为产业政策的组成部分。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则认为,产
业政策就是针对资源分配方面出现的市场失败采取的对策。可以将产业政策的中
心部分理解为在价格机制下,针对资源分配方面出现的市场失败进行的政策性干
预。他强调产业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对资源配置出现“市场失灵”进行的政策性干
预。
表 1.1 国外产业政策理论的主要成果
时期 学者 主要理论贡献
Adam Smith
在《国富论》提出“看不见的手”,认为市场机制可以进行有效的调节,政府不应干预市
场经济的运行
Alexander
Hamilton
1791 年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制造业报告》(report on manufactures)时提出了干预贸
易以保护产业的政策主张,但是没有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Thomas Mun
他认为“货币生产贸易,贸易增多货币”,国家为了增加财富,须通过国家干涉来促进本国
的生产和出口,政府的主要政策措施应有:实行高关税,保护航运业,扶持出口工业等。
十八
世纪
Kristen Stewart 他指出,一个国家为了振兴工业,不但要进行许可,还要进行保护。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4
david ricardo
与亚当斯密略同,李嘉图反对国家经济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农业。但是另一方面,提出了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政府应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措施,降低国内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提高竞争力。
Jean Baptiste
Say
在 1803 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论述了商品流通、对外贸易以及货币问题,探讨了
公共消费等理论,评论了当时拿破仑政府的保护关税政策和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建立了著
名的“萨伊定律”。
john mill
约翰穆勒提出开展产业保护必须满足幼小产业内企业动态学习效应外生等条件,且产业保护
政策必须是暂时性的,应在幼小产业成熟后中止。因为,产业保护政策虽然可以为本国产业
争取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与时间,但也可能增加被保护产业的惰性。
Friedrich List
19 世纪40 年代,经济学家李斯特出版了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他在书中比
较了各国的经济和政策,特别是对比了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和帝国主义政策.以及新兴国家
美国的关税保护和产业扶持政策。他指出,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当实行不同的
政策。在发展之初,对比较先进的国家实行自由贸易,以便帮助自己脱离未开化状态,在农
业上求得发展;有了初步的基础后,就要用保护政策促进本国工业、渔业、海洋事业和外贸
的发展;最后,当财富和力量都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后.再逐步恢复到自由贸易原则.在国内外
市场实行没有限制的竞争、促进企业保持其优势地位。李斯特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认为,要
想发展生产力,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而不能听任经济自发地实现其转变和增长。如今,《政
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被认为是经济干预理论的开山之作。
美国立法委
于 1890 年制定的《保护贸易额和商业不受非法限制与垄断之害法》即《谢尔曼法》,其被
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主权保障实施的现代反垄断法。这些有关反垄断的法律可以看作
是产业政策最初的形态。
Karl Marx
在 19 世纪50 年代末从另一角度同样看到了资本发展和国家干预之间的关系。指出,在“资
本统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只要资本的力量还薄弱,它本身就还要在以往的或者随着
资本的出现而正在消逝的生产方式中寻求拐杖。而一旦资本感到自己强大起来,他就抛开这
种拐杖,按他自己的规律运动。”
十九
世纪
日本明治政府
明治政府在组织大批专业人员,对日本社会经济实况和国内物产状况进行周密的考察研究的
基础上,与明治十八年发布了长达30 卷本的《兴业意见书》,提出了兴建各种产业的法规
和措施。
Alfred Marshall
系统的总结并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古典基础。在《经济学原理》中,
他认为消费者和厂商所得到的满足是通过效用的形式得到,政府对市场和产业的干预应控制
在有限的范围内。
二十
世纪
John Maynard
Keynes
他第一次将眼光投向国民经济的宏观层次,在 1933 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首次提
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他建立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
非自愿失业的存在,认为应把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正式提到日程上来,同时认为应将国
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因此,为了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动态平衡,国家
应积极的参与到国民经济中。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5
Rostow Walt
Whitman
美国经济史学家。发展经济学先驱之一。他把社会发展分为必须依次经过的6 个阶段:传统
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进入自我持续增长的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他认为在任何时期,一个经济系统之所以能够具有或保持“前进的冲击
力”,是由于若干“主要成长部门”迅速扩张的结果。这些“主要成长部门”就是所谓的主
导产业。罗斯托认为,一个产业要成为主导产业,应当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如足够的资本
积累,充足的市场需求,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内的创新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
Hansen Alvin
Harvey
对凯恩斯的经济学说进行了宣传和解释。凯恩斯虽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并指出财
政政策是最有效手段,但未详加论述具体政策,汉森则作了补充性说明,并且加以发展,提
出在萧条期政府执行赤字预算政策,在繁荣期执行预算盈余政策,以减轻经济波动。他论述
了混合经济理论,说明19 世纪末期以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已成为公营、私营两部分组成
的混合经济。他提出了长期停滞理论,认为20 世纪20 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长期停滞;
研究了美国经济在长期中具有停滞的倾向及其原因;并指出,由政府干预经济才能打破长期
停滞局面。他还用乘数-加速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生产的经济周期。
Chenery.H.B.
是 20 世纪60 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H·B 钱纳里提出了用以分析发展中国家投资大于储蓄和
进口大于出口的一种经济模型,即两缺口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率,就
必须处理好投资与储蓄、进口与出口的关系。如果储蓄小于投资,就会出现“储蓄缺口”;
如果出口小于进口,就会出现“外汇缺口”。其解决办法是引进外资,以刺激出口,提高储蓄
水平,达到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目的。
Simon. kuznets
在分析许多国家统计数字的基础上,深入揭示了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对经济
发展的影响。
J. M. Clark
《论有效竞争的概念》一文中,他认为为了研究现实条件下缩小这种背离程度的方法和手段,
就有必要明确有效竞争的概念,而提出的“有效竞争理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深入发展和
延伸以及理论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M.Bain
在 1959 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即SCP 范式,
主张有效的反垄断政策首先应着眼于形成和维护竞争的市场结构,并把市场集中度、产品差
别化和进入壁垒作为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这一主张成为战后美国实施和强化反垄断政
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小宫隆太郎
小宫隆太郎教授是 20 世纪60 年代后期日本现代经济学的主要代表,贯穿其所有著作的一个
主题是对经济计划和政策当局的干预的关注。他认为对于日本的宏观经济与经济政策问题的
研究,极左和极右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一方面,他对于经济计划和政策当局的干预能带来
什么好处表示怀疑,另一方面,他对政府实施的有关正确的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也持肯定性
态度。对此,他运用经济模型对于宏观经济和经济政策的效果进行周密分析,并在这种理论
分析的基础上,考虑日本的特殊情况,对于日本宏观经济和经济政策问题进行评论。
新奥地利学派
L.Mises、
F.A.Hayek
I.M.Kirzner 等
以奈特式的不确定性概念为基础,认为“市场秩序之所以优越,这个秩序之所以照例要取代
其它类型的秩序(只要不受到政府权力的压制),确实就在于它在资源配置方面,运用着许多
特定事实的知识,这些知识分散地存在于无数人中间,而任何一个人是掌握不了的。”据此,
把市场看作是分散的知识和信息的发现过程,认为如果不是从知识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出发,
就不可能真正把握市场经济的本质。进而,最有效的促进竞争政策首先应该废除那些过时的
规制政策和不必要的行政垄断。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6
芝加哥学派
施蒂格勒
(V.Stigler)、
德姆塞茨
(H.Demsetz)、
布罗曾
(Y.Brozen)等
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了奈特(F.Knight)以来芝加哥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
尔文主义,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
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生存检验”的过程。他们主张国家应该
尽量减少对市场竞争过程的干预,把它仅仅限制在为市场竞争过程确立制度框架的条件上,
并认为市场均衡是不能通过人为的政策干预加以实现的,只能通过市场竞争过程强迫经济主
体不断适应这种本身也在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均衡,尽管这样的市场均衡在现实中难以实现,
但是,不受人为干预的竞争过程始终趋向这种均衡。
乔治·斯蒂格勒
George Joseph
Stigler
“信息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的创始人,主要建树之一是在政府的公共政策领域。他对
经济学界普遍的做法——把法律条文视同实务运作——深表怀疑,力图论证“看不见的手”
在当代仍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政府管制则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主张实行自由市场制
度,反对垄断和国家干预。弗里德曼赞誉斯蒂格勒是“以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法律与政治问
题的开山祖师”。
下河边淳
在其与管家茂教授共同主编的《现代日本经济事典》中,认为产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实
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的,通过对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积极或消极参与某个产业或企业
的生产、营业和交易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的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
的政策的总称。主张合理的实施国家各类产业政策。
萨缪尔森
Samuelson Paul
Anthony
他继承了凯恩斯和汉森的理论,认为现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政府和私人都实行经济控
制的混合经济,其中,市场经济为经济主体,通过价格机制调节生产、消费和分配,政府则
根据市场状况,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实行干预和调节。
⑵国内产业政策理论的研究。
我国国内经济学界对产业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环
境的变化,理论界对此进行了初次的探讨。
在产业政策研究的初期,人们多数是吸取借鉴国外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政
策和主导产业选择的经验,特别是日本、韩国的经验。杨治教授较早将产业政策
理论引入中国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他强调,促进产业结构本身及地区间的产业协
调发展必须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及其运作来实现,加强产业政策的研究对于产业
结构优化和协调有重大意义。1987 年周叔莲编著了《产业政策问题探索》和《国
外产业政策研究》并发表了数篇论文,由此,我国掀起了一个研究产业结构和产
业政策的高潮。
表 1.1 国内产业政策理论的主要成果
学者 主要成果
杨治
较早将产业政策理论引入中国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主要从产业结构转换和产业政策选择的角度来
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减速、通缩、萧条与结构转换的相关性,提出了关于转换消费结构和扩大消
费规模的主要方向以及实现产业结构转换的重点和难点,强调促进产业结构本身及地区间的产业协
调发展必须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及其运作来实现,加强产业政策的研究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和协调有
重大意义。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7
周叔莲
七八十年代曾参与或主持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战略、中国产业政策、中国城乡工
业协调发展等国家重点课题。在其编著的《中国产业政策研究》(1990)中,对重点产业选择、投
资政策、技术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及各部门产业政策进行了研究。在《中国经济政策的发展道路问
题》(2002)中,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的关系,提出“十五”计划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对科
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入世与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他认为,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扩
大内需与增强工业经济竞争力的关系,产业“升级”与“补短”的关系,实现产业与区域的协调发
展。
周振华
在其著作《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1991)中首次从经济理论角度对产业政策进行系统分
析,全面考察了一国发展战略、体制模式、环境特征和产业基础等因素对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综
合影响。在其随后的著作《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1995)一书中,又进一步对产业结构机
理作了深入分析,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揭示了结构关联效应、结构弹性效应、结构成长效应和结构开
放效应,丰富了产业政策依据研究的成果。
夏大慰
史东辉
在其合著的《产业政策论》(1995)中,详细阐述分析了国外各个学者和学派的理论和思想,并在
对产业政策各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产业政策的进一步认识和共识。①产业政策是旨在
促进并优化本国产业发展的一项政府经济政策;②产业政策对于改善资源在产业及企业间配置效率
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③产业政策对于推进后起国家经济增长、实现民族经济振兴具有重要功效。
马洪
在其著作《经济结构与经济管理》、《中国经济调整改革与发展》、《试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的新战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经济》中,分析了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的关系。
试图运用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产业政策来行形成中国的区域产业结构,以此促进区域经济乃至整个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李铁军
主编的《面向新世纪的中国产业结构》具体分析了中国各主要省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选择情
况,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了区域产业结构与相应产业政策的相关程度,为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指出了
方向。它既是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选择的实际工作部门的经验总结,又是区域产业结构
调整和主导产业选择的战略规划,该书的出版推动了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于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和
实证分析相结合。
苏东水
苏东水教授将产业政策归为产业管理的一部分,研究了产业政策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他认为产业政
策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或者地区政府为了其全局和长远利益而主动干预产业活动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实现“后发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趋利避害增强产
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他还就产业政策的目标和手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李悦
系统的研究了我国各个行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分析了行业在当前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地位及发展趋
势,结合各个行业的运行规律和相关数据,分别对民用工业、国防工业、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
采掘业、环保产业等几个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对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何诚颖
著有《中国产业结构理论和政策研究》(1997),对中国产业结构成长过程中经济增长及因素,资本
积累和技术创新、区域经济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此后,他又主要从国有企业改革和资产管理的角度,
对相关产业政策进行成体系的研究
汪同三
主要从我国宏观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历史轨迹和现行状态,主要从财政和消费收入
的角度,对我国的相关产业政策进行规划和设计,提出应投资消费双向启动,加强启动消费力度,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有效用好财政资源,发行专项建设国债,发展开拓资本市
场等政策类建议。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8
齐建国
主要从针对高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当的理论成果。对于高技术产业,
他认为要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增加风险投资对象,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实现良性循环,加强
立法工作等。对于循环经济,他认为要对过去的产品价格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进行调整,把产品对
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计入成本,对产业组织结构进行革命性重组,通过生产技术与节约技术相结合,
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和能源消耗。
程启智
主要从政府管制和产权改革的角度来审视我国产业政策,现代产权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内部性问题及
其政府管制产生对产业政策的影响。在产权理论看来,由于交易成本为正,产权便不能完整界定清
楚,必有一部分被置于公共领域,成为有信息优势的交易者攫取的公共财富,对交易者另一方造成
未在合同条款中反映的损害。这即所谓的内部性。因此,产业政策的目的在于降低充分界定产权的
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郭克莎
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实际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认为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而第
三产业的比重太低,二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过大,投入结构变动对产出结构变动的作用不
明显。指出应控制工业部门扩张,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通过体制变革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将产业结
构政策与宏观总量政策相结合,为产业政策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1.2.4 国内外航天产业政策理论研究
自从 20 世纪中叶,航天产业政策已成为各国国防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7 年10 月4 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的发射,便是航天产业政
策的有效运用的成功例证。另外,在此后的苏联“东方”号载人飞船,美国的“探
险者一号”卫星和“阿波罗”登月等太空项目工程中,航天产业政策均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由此,引发了经济学者对航天产业政策的研究,现阶段各国学者有关
航天产业政策的部分研究如下表[1]-[11]。
表 1.2 现阶段各国学者有关航天产业政策的部分研究成果
国别 学者 主要研究成果
Kuntz, Robert J.
主要是通过对美国航天产业和国防工业整体的研究,认识到当前美国航天产业面临智力
资本的挑战,认为美国必须增加对科技的投入,通过营造相应的政策环境,以吸引、支
持和奖励航天技术的发展。强调必须有一个全新的办法,以评估智力资本评估及知识管
理,加强其科技智力资本的基础设施。
Mostafa Jafari
Peyman Akhavan
它主要是在对伊朗航天工业组织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到知识管理对伊朗航天工
业的重要意义,并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结合各类统计方法,对伊朗航天产业的发展提出
八个关键因素,即“团队工作”,“领导和承诺的执行”,“合适的组织的基础设施”,
“试点并设立基准”,“工作充实与安全”,“文化,改变管理与策略”,“协作和灵
活的组织”及“培训和学习”。
国外
Ashford, David
它主要考察了分布于英格兰西南部布里斯托周围的航空航天中心,并结合对国际上较大
的航天工业集团的研究,发现大航天工业集团旗下许多许多较小的公司,具有的专业知
识往往存在相当的深度。他主张这些公司应谋求扩大英国航天业务,并探讨了新的机遇,
不仅是在传统领域,而且在行动和未来等方面也进行了探索。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9
Nally, James
发展空间经济非常关键的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航天各个立项之间的持续性,因此从广
泛的经济考虑,今天的孤立的航天项目应加快转型。他从系统集成方法,建立了经济仿
真模型,结合实例说明航天项目如何相互作用和协调降低成本,并认为国家航天组织应
专注于推动空间基础设施和经济扩张,提出了规划、协调、资助和执行基础设施建设,
以提高低成本资金,解决法律和公共政策问题,有效利用太空资源。
Saleh, Joseph
H,Jordan, Nicole C
他们主要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分析航天产业,认为成本模式在整个航天工业无孔不
入,几乎每一个工程师或项目经理,在这个行业很熟悉的成本模式或成本估算关系,并
已在某个时刻,在他或她的工作中,为一个系统或一个子系统进行了成本分析。这种情
况值得称道的成果,重点在过去20 年里对设计复杂的航天工程系统的财务分析。他们
认为,虽然扩散的航天项目费用模式,是值得称道的,但在卫星公用或营收模式中是可
悲的。这种情况下,带有若干弊端,情况也许是传达了一个错误印象,以为卫星要么成
本很低,或类似于昂贵的文物。但因设计寿命是难以量化,若其价值或公用事业高调处
理,并不值得努力这样做。更重要的是,缺少定量的营收模式(如商业系统)或实用新
型(如科学或军事系统),因此难以建立的准确的标准,以制定政策或进行决策,尤其
是考虑到在他们的高昂成本。
Anselmo, Joseph C
探讨了财政绩效表现最出色的航天与防务公司,罗霍尼韦尔国际公司和泰利斯公司。并
分析了这几个公司采取的策略如财政纪律和优良的收购战略等,进而得到有关航天产业
的发展前景和国防航天企业进步的整体规划。
林蔚然,许平
收集整理了自 1998 年以来世界各主要航天大国的航天预算,进行统计分析并预算,得
到各国航天预算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由此得出适合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预算方式和步
骤。
张健壮
分别从发射收入、有效载荷、发射活动次数以及跨国项目的所占份额等方面入手,对国
际航天运载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研究,明确了航天运载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就
我国航天运载产业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吴文
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收集整理了1995 年以来的航天产业市场的前50 强企业,为产业
组织政策的提出创造了条件。
王景泉
对出台的欧洲航天新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认为该政策其目的是培育欧盟,欧
空局及其成员国之间航天活动更好的协调机制,最大程度地发挥投资价值,避免不能支
持的重复研制,从而满足欧洲共同的需求。该政策同时要解决民用、国防航天计划和技
术发展的协调问题。此后又对该政策的不足进行分析和论证,有利于完善我国的航天产
业政策。
国内
程广仁
主要针对全球固定卫星运营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得到卫星运营业市场垄断的程度。他
认为,卫星运营业是卫星产业这一国家基础性战略产业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卫星
产业链中占据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影响着卫星产业的整体发展,固定卫星运营业的整
合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固定卫星运营业亟待整合,应在经济高速发展和构
建和谐社会的良好宏观条件下,抓住市场机遇,大力推进卫星运营业的整合,积极适应
和应对全球卫星运营业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10
吴照云
从航天技术商业化和航天活动主体多元化趋势的角度来分析航天产业与市场运行机制
兼容的基础,分析了航天产业市场竞争的特点和制约我国航天产业引入市场运行机制的
几个因素,并提出我国航天产业建立和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他认为,我国航
天产业投融资机制不健全,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应从建立健全航天产品市
场体系,完善航天产业的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和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管理
体制的角度入手,健全我国航天产业市场机制。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1.2.5 研究方法与研究架构
航天产业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有着密切的关系。产业发展的前提是政策
的牵引,产业发展的结果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产业政策的有效
实施,关系到如何配置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管理权限内的经济能力,使目标产业
得到健康地发展,使社会的总福利达到最大。
航天产业是具有极强政策取向的领域,本文将对航天产业中的政策问题进行
研究。在此,文章拟采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法、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
方法,以资源基础理论、系统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以模块化为支撑,构
建起我国航天产业模块化演进模型,并参考国际主要航天大国的产业政策模式,
结合本国航天产业实际情况,提出较为完整的我国航天产业政策。
在文章结构方面,第二章对产业政策的渊源和基础理论进行评述,第三章在
文中引入“大航天产业”的概念体系,并对其特性加以分析,第四、五、六章中
分别对航天产业的结构、组织、布局政策进行分析,最后的第七章则是结论与展
望。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11
图 1.1 文章技术路线图
航天产业市场结
构机政策体系
选题背景
选题意义
国内外产业政策
理论研究现状
产业政策基
本理论
航天产业政策
分析与建议
产业政策理
论综述
国外产业政
策理论研究
国内产业政
策理论研究
国外有关航
天产业政策
的研究
国内有关航
天产业政策
的研究
研究方法
与架构
产业政策理
论渊源
产业政策基
本理论概述
政策有效论
航天强国
航天产业
政策
政策有效论
结论与展望
航天产业政
策体系
产业结构政策
航天产业
政策建议
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布局政策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12
第二章产业政策理论
2.1 产业政策理论渊源
纵观世界近现代经济思想史,始终存在着政府是否应当干预经济活动,是否
应当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等理论和政策方面的争论。尽管“产业政策”这个概
念的使用最早开始于日本,但是严格意义上的产业政策首先出现在西欧产业革命
后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资本主义国家,伴随国家政权的出现以及国家开始干预经济
活动而产生的[12]。
远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西欧的个别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一些学
者就提出了政府应该保护本国市场,从宏观整体上配置有限资源,发展本国工业
的观点。如在16 世纪末到17 世纪,英国重商主义就曾提出政府必须扶持和保护
本国工业的政策。在18 世纪末和19 世纪初,德国的历史学派也提出了政府要扶
持和保护国内工业这种类似的观点,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学说也对后进资本主
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当时的德、日两国等都是依靠国家对工业
的扶植和保护才得以迅速发展[13]。
此时,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的观点一直在经济理论中占据着主流的地位,包括
在产业结构以及组织层次上也应由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观点。
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
的作用,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角色。李嘉图则从动态比较优势角度进一步阐
述了国际贸易领域也应该按照自由市场原则大力开展“自由贸易”。马歇尔等学
者将上述理论加以综合并使之逻辑化、系统化,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古典基础。
19 世纪中后期到20 世纪前期,在自由竞争的理论背景之下,自由贸易在当
时西欧的许多国家得到很大发展,创造了当时的辉煌。但是,20 世纪30 年代的
全球经济大萧条,使得“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破产,更使得人们对自
由、放任的传统经济理论产生了怀疑,人们开始认识到市场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
的问题和缺陷。此时,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国民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他首先将眼光投向国民经济的宏观层次,即总量经济,认为经济波动源于总有效
需求不足,由于存在着三大心理预期因素,市场机制本身无法使总需求与总供给
相等,由此产生萧条和失业。如果要等待市场自动调节实现经济均衡,不仅将承
受周期性经济危机,而且这个调节将是漫长又曲折的过程。要解决总有效需求不
足的状况,国家要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干预经济,最终使总需求与总
供给达到均衡,为此,需要政府干预以尽快摆脱大萧条对全球经济的破坏。“凯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13
恩斯革命”的理论和政策创新,不仅使经济分析从微观层次扩展到宏观层次,而
且带来了战后20 多年的西方世界全面经济繁荣,人均收入水平也都得到前所未
有的提高。
但是从 20 世纪60 年代后期以后,凯恩斯主义政策逐渐“失灵”,世界主要
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财政赤字急剧增加。在20 世纪70 年代初爆发了严
重的美元危机,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破产,加上70 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打
击,西方主要国家先后陷入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困境。70 年代
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认识到,政府采用总量政策对市场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机
制并非万能的,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将导致经济运行的紊乱。
在这种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中,经济学者们不得不在微观的“个体”与宏观
的“总量”之间寻找切入点,各国在不断强化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同时,不
约而同地把政策对象指向产业结构以及产业组织结构上,从中寻找发挥市场作用
和弥补市场缺陷的具体条件和途径,期望通过有意识的政策引导,解决深层次的
结构矛盾问题,实现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现代意义的产业政策正是在这个背景
下逐步形成的[14]。
直到 20 世纪60 年代初以前,在当时的经济政策权威论著中,还找不到“产
业政策”这个词汇。首先使用“产业政策”的是日本,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
系列产业政策,创造了日本奇迹。随着日本运用产业政策调节经济的成功,产业
政策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关注。
2.2 产业政策理论简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政策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已经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保持经济的持续、协调、快速发展,都是以产业政策适合产业的特点为前提,通
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产业组织合理化等具体的产业政策来实现的。因此,认识
和了解产业政策的基本理论,实现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已成为应用经济学的重要
研究内容。由于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具体国情的不同、对政治民主、经济
自由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对产业政策基本内涵的理解也很不相同。但无
论是何种类型的产业政策,都具有一般普遍性的特征,这也可以理解为产业政策
最本质的内涵。
在此,我们引用日本经济学家下河边淳与管家茂主编的《现代日本经济事典》
中,对产业政策所做的比较全面的概括,“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某
种经济和社会目的,以全产业为直接对象,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
完善,积极或消极参与某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活动,以及直接或间
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的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政策的总称”[15]。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14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产业政策作不同的分类,通常按照产业政策对产业发
展的作用领域、范围、形式和效果,概括起来产业政策主要包括:
⑴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通过影响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促
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它是整个产业政策体系的重点和核心。首先,包括产业结构
调整和升级目标的长期规划,即根据产业发展演变的规律,确定提出未来较长时
期内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其次,对支柱、战略性产业实施适度保护和扶植;
第三,是对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政策,帮助解决这些衰退产业的未来出路。
⑵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的组织形态和企业间的关系。产业组织政策是
调整和处理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关系的政策,目的在于实现产业组织的合理
化。产业组织政策主要分为两类:①市场秩序政策,其目的是鼓励竞争、限制垄
断;②产业合理化政策,主要是确保规模经济,防止过度竞争。
⑶产业技术政策。
产业技术政策是指国家对产业技术发展实施指导、选择、促进与控制的政策
集合,是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技术结构的选择
和技术发展政策,主要涉及制定具体的技术标准、技术发展方向,鼓励采用先进
技术等;二是促进资源向技术开发领域投入的政策,主要包括技术引进政策、技
术开发政策和基础技术研究的资助与组织政策等。
⑷产业布局政策。
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合理化。产业布局政策有以下原则:
①经济性原则,确保经济效益好、发展速度快的地区优先发展;②协调性原则,
促进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③合理性原则,鼓励
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④平衡性原
则,在加快先进地区发展的同时,逐步缩小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先富带
动后富[16]。
以上几类具体的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如图 2.1 所示。
图 2.1 产业政策具体分类之间的关系
国民经济
粗分细分再细分
部门产业企业
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15
2.3 产业政策有效性评述
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对产业政策的有效性一直存在着争论,其无效性和有效
性可以视为产业政策中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这矛盾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17]。
2.3.1 产业政策有效论
之所以提出产业政策的概念,其原因就是有相当数量的学者认为产业政策是
有效的。产业政策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由为纠正技术开发、信息、风险、外
部不利因素等引起的市场失败进行干预的各种措施所构成的一类政策;二是政府
为促进经济发展,有意识地建立所希望达成的产业和贸易结构政策;三是政府直
接干预某种产业或部门内部的产业组织的政策。与此相对应的,支撑产业政策有
效性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市场失灵理论、后发优势理论等。
⑴市场失灵论是产业政策有效性理论的前提。
“市场失灵论”是产业政策有其必要性的理论依据之一,其核心是政府有责
任弥补“市场失灵”给市场机制所造成的缺陷[18]。市场机制是依靠价格机制对
资源进行配置的,这需要有信息的完全和对称、充分竞争、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
和经济活动不存在外部性等前提条件,但是实际上在现实中这些条件很难满足,
存在公共产品、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市场失灵”领域。因此,政府有必要推行
相应的产业政策来弥补“市场失灵”。产业政策的这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产业政策有助于解决市场垄断与过度竞争问题。在市场发育不完善的
条件下,竞争可能产生垄断,有损效率与公平;同时,虽然竞争能够提高效率,
增加经济福利,但市场竞争也存在其盲目性,会出现过度竞争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可能造成资源巨大浪费。对此,需要产业政策的引导和约束以保证市场竞争秩序,
避免不正当竞争以及垄断的形成,实现资源的更有效配置。
其次,产业政策有助于解决市场外部性问题。外部性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
交易行为除对契约双方产生直接影响外,还会对契约的第三方造成间接影响[19]。
由于这类经济活动的收益是私人的,但会产生社会成本,因此,外部性影响是无
法用市场机制来进行交易,无法确定交易的成本和受益程度,无法衡量供给和需
求的关系。存在外部性的领域,其私人部门的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因此实现不
了社会的资源最优配置。另外,正向的外部性产品供给不足,负向的外部性产品
供给过多,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实践证明,无论对于外部性的
经济性还是外部性的不经济性,都无法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进行配置,市场机制难
以从根本上解决外部性问题,只能依靠产业政策加以宏观的调整和引导。
“市场失灵”说对产业政策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兴起和存续具有显著的理论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16
解释力。
⑵后发优势论是实施产业政策重要的理论保证。
后发优势论也称“赶超战略”。产业政策的必要性不仅是由于存在市场失灵,
由于后发优势和赶超动机,需要政府通过合理的产业政策来帮助本国产业克服进
入的成本和成长的代价,提升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产业政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其后发优势加速经济发展。“后
发优势”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是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首次使用
来表述后进国家对先进国家追赶潜力的,指发展中国家可以依托其要素的比较优
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模仿等方式,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成果和管理
制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获得在某些方面或全面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
术差距的结果。格申克龙同时指出,这些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利用这些优
势所必须的条件与落后国家的现实条件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要使潜在的优势变
为现实的优势,就需要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条件[20]。因此在经济资源的配置受到
制度和生产力不发达的各种制约,市场机制很难单独有效地起作用的条件下,发
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制定和推行合理的产业政策,可以达到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组织、调整产业布局、提升产业技术,最终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加快经
济迅速崛起。
其次,产业政策有助于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和幼稚产业的成长。出于维护国
家利益的考虑,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实施产业政策保护或扶
持本国战略性产业以及幼稚产业的发展[21]。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的新兴
幼稚产业,往往是发达国家成熟的产业。因此,它们面临着发达国家企业的高位
压制竞争,若没有本国产业政策的保护和扶持,国内新兴幼稚产业的生存和成长
将会举步维艰。由此,发展中国家应通过合理的产业政策,对本国的战略性幼稚
产业予以保护,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22]。
再次,产业政策能够有选择地接收国际产业转移。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
展中国家一方面可以扶植本国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自身的技术自主程度;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导向性的产业政策来吸引国外的一些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
或者部分技术密集型的工序来本国投资,以改善本国的产业结构,并能够借鉴其
技术和管理制度,发展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
⑶其他相关理论也为产业政策有效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产业政策推行的主要依据是为了弥补市场的失灵,实施产业政策的另一目的
是为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许多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在不同的侧面为
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了支持。
①新建产业论:较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他认为经济发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17
展落后国家的新兴产业在建立初期不可能跟发达国家的高水平企业竞争,因此政
府需要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和其他必要的政策对其进行扶持,让其逐渐成长起来之
后再与之抗衡[23]。
②国家竞争说: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各国分工和贸易体系正在经
历重大的变动,为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各国政府都迫
切要求以产业政策作为保障国家经济利益的工具,尤其是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幼稚
产业和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领域更为谨慎,以维持或争取本国产业在全球竞争中
的优势[24]。亚洲金融危机表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给没有任何产业安全防备的
国家带来重大灾难。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致力于推行不同形式的产业政
策进行趋利避害,确保国家经济利益不受到损害。这是产业政策在最近十余年表
现出来的新功能和新的理论依据[25]。
③结构性冲击与退出障碍: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同样发展阶段可能比发达国家
发展的速度高得多,一般高增长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动,但是市场机制
不能保证资源从衰退产业中顺利退出和重新配置到有前途的产业中去,因此,需
要政府采取调整援助政策对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行为给予帮助,使得资源能够在
产业间较为迅速地转移。
2.3.2 产业政策无效论
产业政策无效论认为,政府实施产业政策是对市场机制的扭曲与抑制,干扰
了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导致价格机制的紊乱,致使资源配置变得低效,并由此
引出产业政策无效的结论。
⑴导致产业政策无效的原因之一 ——“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问题是从“公共选择理论”中引出的,其问题的揭示使人们对
产业政策的效果产生怀疑。“公共选择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得者詹姆斯·M·布坎南等人创立的一种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的新公共经济理论,
其突出的特点是把政治决策的分析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布坎南的政府理论研究
了市场经济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即“政府失灵”问题,这是公共选择理论的
核心问题[26]。所谓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
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
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或像理论上
所说的那样“有效”,维持合乎需要的活动或停止不合需要的活动,其价格—市
场制度偏离理想化状态,致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出现低效率[27]。按照公共选择
理论,产业政策对市场配置资源过程的干预,其必要性仅以出现“市场失灵”情
况为约束,除非有理由证明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并且具备合理有效的对策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18
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否则政府不应对产业进行干预。公共选择理论同时
认为,“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政府干预过度②政府干预不足③政
府角色错位,并且“政府失灵”在现实中普遍存在,产业政策将破坏市场竞争的
公平基础,损害了公共利益,带来巨大的效率损失。因此,认为产业政策作用有
限,其代表人物德姆塞茨认为,妄图用一个完美的政府来取代一个不完美的市场
的想法是荒谬的。产业政策制订过程中,政府制订标准十分困难,政府推行产业
政策手段有限,实施效果也难以判断[28]。
⑵导致产业政策无效的原因之二 ——信息不充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各部门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变得复
杂,政府收集的信息十分有限,依靠不充分信息制定的产业政策将难以发挥作用,
其局限性十分明显[29]:
首先,产业政策的制定及其效果具有不确定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规模
不断扩大,生产部门逐步多样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瞬息万变。此时,制定一个
包括有限部门的产业政策,并按照这个政策及计划对经济进行管理,实施上存在
很大的难度。发达国家政府不断地调整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其原因在于政府的经
济政策和发展计划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未来经济的预测,具有概率的性质,不确
定性较大。
其次,产业政策有其滞后性。政府为了有效地调控市场,往往需要大量受过
专门训练的政府工作人员制定和执行产业政策[30]。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全
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部门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经济变动的幅度
逐步增大,制订产业政策时,政府往往难以及时、准确地把握这种变化趋势,致
使产业政策产生滞后,往往不能有效的调控市场。
2.3.3 正确认识产业政策有效论和无效论
当日本等国通过制定系统的产业政策体系持续提升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并
取得较好的增长实绩后,学术界开始重视研究探讨东亚模式的合理内核,产业政
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同时,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理论界,对
于政府是否需要研究制定产业或结构层次的政策体系一直各执一词,由此出现产
业政策有效论和无效论之争[31]。
应该强调的是,产业政策的有效和无效是对立统一,并能够相互转化的。随
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如政府管理效率的改善,信息获取能力的增强或者是在战争
时期,有效的产业政策可能退化为无效,同样,无效的产业政策也可能变成有效。
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和无效性是相对的,上面所论述的产业政策的无效性,实际上
是某种意义上的产业政策的局限性。就促进产业发展而言,产业政策并非对任何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19
产业都具有同等的作用;就产业政策实施而言,产业政策有效与否一定程度上取
决于投入的成本和付出的代价;就其本身而言,不能片面夸大产业政策能够起到
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产业政策的有效论和无效论。
2.4 航天强国航天产业政策
航天强国在本文中是指在技术、资金、成本等航天要素上对中国有比较优势
或同中国竞争较为激烈的航天大国和地区,如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与
之相比,我国航天产业还不成熟,有关航天产业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美欧等航
天强国高度重视产业政策对航天产业的积极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本国航天产业的
发展。因此,研究我国航天产业政策,要注意吸收国外航天强国的政策经验。
美俄欧等航天强国高度重视航天产业的发展,均普遍设有专门的航天产业部
门,如美国的美国航天局,欧洲的欧洲航天局,俄罗斯的航天委员会等,但是各
国的航天产业部门只有计划的职能不享有产业决策权,产业的决策权依然掌握在
政府的国防部门的最高权力机构。从前苏联赫鲁晓夫时期人造卫星发射、载人航
天的成功,到美国肯尼迪政府的阿波罗载人飞船登月计划、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
直到布什、克林顿的空间站计划,在设计、生产、试验、应用的过程中,都充分
体现了政府的集中决策,利用政策进行合理控制发展。
总体来看国外航天产业政策,虽然各国航天产业发展的轨迹不尽相同,政策
的内容各有千秋,但是航天产业的发展趋势一致,产业政策的基点存在共性。
⑴各国均突出国家顶层对航天产业的决策和领导作用。
1989 年版的美国《航天政策》提出:成立以副总统任主席的国家航天委员
会,协助总统制(修)订和实施国家航天政策,协调军、民和商业航天活动。在
1996 年的《航天政策》中修订为:航天政策的制订由总统领导的“白宫科学技
术委员会”和“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强化总统对国家航天活动的协调和领导
作用。2001 年版的《国家安全航天管理与评估报告》再次强调:必须从政府最
高层领导开始更加重视太空事务。通过政府最高层来实施顶层指挥和决策,确保
所有航天部门的通力合作[32]。俄罗斯为了维持航天大国的地位,由政府组织各
方面改革本国航天产业结构,规划航天产业的发展方向,如俄罗斯2001 年至2010
年的10 年航天发展计划以及国内统一的远距离通信空间等有关航天的重大决
策,均是由普京政府主导的俄联邦安全委员会做出。
⑵各国均十分重视对航天产业的投入。
航天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国际航天大国十分重视航天产业的投入。以2004
年为例,美国民用航天预算为154 亿美元,俄罗斯为230 亿卢布,欧空局预算
27 亿欧元,日本为2733.5 亿日元。各国的巨额投资一方面是用于提高航天产业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20
技术,提升本国(地区)航天产业的竞争力;一方面是为加强本国(地区)航天
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如航天专业教育、航天知识普及以及对各航天企业剩余生
产能力的经济补偿。此外,各国对航天产业还进行无形的投入,即政策上的优惠。
如美国对航天产业中负责军工的企业有条件的无偿提供科研机构取得的成果、提
高军品利润、减免某些税收等优惠政策予以支持,并且美国国会和国防部还通过
立法、政府干预和资助等多种方式帮助军工性质的航天企业加快发展。
⑶各国航天产业均向着军、民、商的复合式结构发展。
为了发挥航天产业的社会效益,解决政府航天投入的不足,提高本国(地区)
航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各国均出台各类政策和手段,促使航天产业向军、民、
商的复合式结构发展。以美国为例,冷战结束后,航天投资逐渐回落,由占GDP
的1.05%逐步降至1991 年0.5 % , 2003 年为0.29%。但民用航天投资所占比例
在加大。2003 年美国的航天预算达到328 亿美元,其中军用航天预算175 亿美
元,民用航天预算153 亿美元,军、民航天的投资比率已趋近95%。在政策和法
规方面,1988 年,美国国防部《航天政策》中增加了商业航天的内容,将航天
活动分为国家安全航天、民用航天和商业航天三部分,1996 年版《航天政策》
首次提出增强“经济竞争力”,使商业航天发展规模已不次于军用航天和民用航
天。《商业遥感政策》更多地体现了政府对发展商业航天的鼎力支持。另外,《航
天现代投资法》、《商业航天法》等法规的实施,都将推动商业航天的发展[33]。
从对各国航天产业政策的研究和分析中,可以认识到航天产业发展的趋势,
明确各国对本国(地区)航天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思路,对我国航天产业政策
的制定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2.5 本章小结
产业政策理论从诞生到成熟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其间产生了很多的理论,每
一种理论均有其阐述的重点,同时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中国航天
产业政策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到各相关理论之间的关系和价值所在。本章对产业
政策相关基本理论,包括产业政策的内涵、特征、基本内容,产业政策的理论渊
源及当前国际上有关经济和产业政策转变新方向进行了概述,以此作为本论文写
作的相关理论基础。同时,对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和无效性争议进行了分析,阐述
了产业政策提出的前提是市场失灵论,产业政策的必要性是后发优势论,产业政
策的新功能是国家利益论。产业政策的无效性实质上是某种意义上的产业政策的
局限性。最后,就国外主要航天大国的航天产业政策进行简要的概述,以此作为
制定我国航天产业政策的参考。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21
第三章航天产业市场结构
3.1 “大航天产业”概念体系
航天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科学技术之一,同时航天产业也是一个国
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与否的重要标志,其快速健
康发展将会对一个国家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为高技术之一的航天技术,是探索、开发、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
综合性技术,包括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航天产业就是由空
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共同发展的新兴高技术产业[34]。随着社
会经济的进步以及航天产业发展,航天产业与外界的交互日益增强,航天产业的
内容外延的趋势愈加明晰。制定航天产业政策时对当前航天产业的认识和考虑角
度,已经超出了原有航天产业定义的范围。在此,文章尝试提出“大航天产业”
的概念,以期能够更加完备的描述当前航天产业的状态,为进一步研究产业政策
创造条件。
3.1.1 “大航天产业”的概念范畴
“大航天产业”即现代航天产业,是指“自然、国家、经济”三位一体的系
统,既包括航天产业,又包括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相关联系的方方面面,共同构
成一个统一的整体[35]。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大航天产业”以航天产业为
核心和产业增长极;相关产业在编制和性质上虽不隶属航天产业,但与之联系密
切,其相关业务与航天产业共同构成“大航天产业”;航天产业与其相关产业的
关系,既是横向的并列组成,又是纵向的层级依托,资源在其内部应合理配置,
并得到多层次开发利用。“大航天产业”与其他产业关系如图3.1 所示。
图 3.1 “大航天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关系
大航天产业
信息产业
能源产业海洋产业
生物产业
航天产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22
3.1.2 “大航天产业”的特点
作为高技术产业之一的航天产业,包含了现代科学技术和基础产业最新成
果,相对于其它产业具有其自身的产业特性。
⑴战略性。航天产业是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重要产业,其发展状况反映国家经
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军事地位。如研制和发射监视卫星与
侦察卫星,研发中远距离导弹等。另外,航天产业还会承担别国的卫星发射服务,
体现国家的科技实力,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形象。
⑵风险性。航天产业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是“高技术、高精度、高质量”
的产业。无论是产业基础设施,还是航天技术和航天产品,其建设和研制的时间
一般较长,需要多项试验保证可靠性,需要多种复核手段避免设计缺陷,同时还
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由此,造成了航天产业的风险性较大。20 世纪90 年代长
征火箭发射失败导致多项合同被中止,发射安全名誉受损,影响了我国与休斯公
司和劳拉公司的合作关系。由于多次发射失败,长征火箭的发射保险难买,保险
费率偏高。这一负面影响至今没有消除,损害了长征火箭的国际竞争力,从中体
现出航天产业的风险性。
⑶渗透性。航天产业涉及学科多,与各行业关系密切。航天产业是知识和能
力密集产业,它的发展与多学科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就有很大的关系。如运载火
箭的设计就涉及到空气动力学、气动热力学、结构力学、气动弹性力学、测试技
术和计算技术等。此外,航天产业与冶金、化工、燃料、机械、电子、纺织、建
材等行业有密切的关系。
航天产业的系统性强,协作面广。航天产品的研制、试验和生产活动,是众
多行业共同协作的结果,有的项目还需国际性的协作。如阿尔法国际空间站是由
美国、俄罗斯、欧空局、日本、加拿大等16 个国家联合研制、建造,共同使用。
美国国防部和NASA 将80%以上的研制项目委托给工业界、大学和研究机构进
行设计、试制、生产。在“阿波罗登月计划”实施的顶峰期,美国有两万多家企
业、200 多所大学、80 多个科研单位协同攻关,总人数超过了30 万。中国长征
二号火箭,协作项目达4, 800 多项,涉及27 个部、委、局和25 个省、市、自治
区,共1, 300 多个工厂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参与[36]。
⑷带动性。发展航天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航天
技术的先导性和高度综合性,带动了计算机、光电子、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众多技
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高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2002 年的统计,美国
航天工业创造了57.6 万个就业岗位,实现就业收入235 亿美元。有专家统计,
美国有三万多种民用产品系航天飞机的衍生技术和产品,如GPS、“太空食品”、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23
卫星电视等。美国国防大学武装力量工业学院的研究报告指出,美国在航天项目
上每投入1 美元,就可以获得7 美元的收益,回报非常之高。分析表明,我国近
年来开发的大量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大批航天技
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涉及电子、新材料、自动控制的许多家企业
参与载人航天的研究、生产,直接促进了这些企业技术进步。
3.1.3 传统航天产业与“大航天产业”的比较
“大航天产业”是从传统航天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演进中派生出的概念范畴,
与传统的航天产业定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传统航天产业一般指利用火箭发动机推进的,跨大气层和在太空飞行的飞行
器及其所载设各、武器系统和各种地面设备的制造业,包括各种飞行器的发射服
务业和应用产业。“大航天产业”则是以航天产业为核心,并覆盖其相关产业相
关业务的系统。
传统航天产业定义的范畴较为固定,是刚性的;与之相比“大航天产业”系
统有较强的包容性,是柔性的。
传统航天产业边界的外延是基于其内力,即产业内部结构和组织的调整,是
一种裂变反应;“大航天产业”范畴的变化更多的是基于外力,即周边产业相关
业务的拓展,是一种聚变反应。
鉴于“大航天产业”定义有更强的包容性,能够更完善的描述现阶段航天产
业的状态以及发展特性,在本文中以“大航天产业”代替航天产业的概念。除特
殊说明外,“大航天产业”均简称为“航天产业”。
3.2 航天产业的亚垄断市场结构
航天产业政策的制定,其最终目的是期望通过相关政策的实施,促进和保持
航天产业的增长,应该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和国际环境制定相应的各种政策和措
施,并依据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航天产业政策的制定和
实施必须以航天产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为基础,因此,明确航天产业的市场结构
十分必要。
3.2.1 亚垄断市场结构特征及内涵
亚垄断市场结构是介于垄断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结构形态,其市场集
中度介于垄断竞争市场与完全垄断市场之间[37],可以概括为5 个特征。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24
⑴亚垄断市场的市场集中度介于垄断竞争市场与完全垄断市场之间,其中包
含了寡头垄断市场的市场集中度。
⑵亚垄断市场中产品为有差别的替代品。所谓有差别的替代品,是指产品之
间有替代关系但是产品又有其各自的特点。
⑶亚垄断市场中单个厂商对产品价格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影响力的大小始终
受到整个市场与个别厂商共同的影响,要视亚垄断市场具体形态具体分析。
⑷亚垄断市场中生产资源的流动不完全。生产资源的不完全流动是指当市场
条件发生变化时,生产要素并不能随意的进入或退出某种产品的生产。具体表现
为:①劳动力地理位置的约束性和劳动职业或工种变动的非随意性;②生产要素
虽不为一人独自占有,但却是由有限个厂商掌握,并非全社会共同拥有;③新厂
商不能随意的进出市场,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投入;④企业家才能作为生产要
素之一有不完全流动的特点。
⑸亚垄断市场中的信息传递不完全。信息传递的不完全,说明消费者与厂商
之间,厂商与厂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不完全知道产品的真正价格,
部分的根据主观的偏好来选择产品。
根据亚垄断市场结构的特征,其内涵有三。
⑴亚垄断市场是介于垄断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形态(如图
3.2),其许多特征处于垄断竞争与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之间,寡头垄断市场模型
是亚垄断市场的一种特殊状态,即市场中有少数几家大厂商且厂商实力较均衡时
的市场结构。
图 3.2 亚垄断市场涵盖范围
⑵亚垄断市场是一个范围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点的概念。
表 3.1 寡头垄断前后亚垄断市场的性质比较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市场特性 厂商数量 价格控制力 市场信息竞争策略 进入难易度政府管制
前寡头
阶段
竞争特性大
于垄断特性
虽是有限
厂商,但数
量庞大
有一定的控
制能力
较完全流动,
上行信息与
下行差别小
基本不需
考虑其他
厂商行为
较易
一般无政
府管制
后寡头
阶段
垄断特性大
于竞争特性
少数有实
力厂商
有较强的控
制能力
信息势差大,
上行信息大
于下行信息
自身发展
的同时要
考虑其他
厂商行为
较难
一般有一
定程度的
管制
完全竞争 垄断竞争 寡头完全垄断
亚垄断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25
⑶亚垄断市场存在一个明显的拐点,这个拐点存在于寡头垄断阶段。垄断竞
争至寡头垄断之间称为前亚垄断阶段,寡头垄断至完全垄断之间称为后亚垄断阶
段。亚垄断市场的特性在整个亚垄断阶段呈现渐变的特点,但是亚垄断市场在前
后亚垄断阶段表现出的性质有明显的不同。由表3.1 可以看出亚垄断市场的特性
在寡头垄断前后有着显著的变化。
3.2.2 航天产业及其市场的特点
航天产业包含了现代科学技术和基础产业最新成果,是技术集聚程度最高,
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技术产业之一,相对于其它产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⑴航天产业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航天产业“高技术、高精度、高质量”的
产业,无论是产业基础设施,还是航天技术和航天产品,其建设和研制的时间一
般较长,需要多项试验保证可靠性,需要多种复核手段避免设计缺陷,同时还需
要大量资金的支持。
⑵航天产业涉及学科多,与各行业关系密切。航天产业是知识和能力密集产
业,它的发展与多学科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就有很大的关系。如运载火箭的设计
就涉及到空气动力学、气动热力学、结构力学、气动弹性力学、测试技术和计算
技术等。此外,航天产业与冶金、化工、燃料、机械、电子、纺织、建材等行业
有密切的关系。
⑶航天产业的系统性强,协作面广。航天产品的研制、试验和生产活动,是
众多行业共同协作的结果,有的项目还需国际性的协作。如阿尔法国际空间站是
由美国、俄罗斯、欧空局、日本、加拿大等16 个国家联合研制、建造,共同使
用。中国长征二号火箭,协作项目达4, 800 多项,涉及27 个部、委、局和25
个省、市、自治区,共1, 300 多个工厂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参与[36]。
⑷航天产业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国际形象。航天产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的产
业,是一国综合实力的象征,并且涉及到国防领域,如研制和发射监视卫星与侦
察卫星,研发中远距离导弹等。另外,航天产业还会承担别国的卫星发射服务,
体现国家的科技实力,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形象。
⑸航天产业主要面临国际的竞争。航天产业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国际形象,
因此,各国的航天产业一般来说由本国政府控制,国内竞争压力较小,所面临的
竞争主要来自国外。
3.2.3 航天市场的亚垄断特性
通过上述航天产业的特点可以看出,航天产业所处的市场具有亚垄断市场的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26
特性(如表3.2),因此,航天市场结构属于典型的后亚垄断市场结构。
表 3.2 航天市场与亚垄断市场比较
市场集中度η 市场产品 价格影响力 生产资源流动 信息流动
亚垄断市场0<η<1 有差别替代品 有一定的影响力 不完全不完全
航天市场 0<η<1 航天产品和服务 有较大的影响力 很不完全很不完全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虽然航天产业所处的市场结构属于亚垄断市场结构,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审视
航天市场,其市场的特性也会有所不同。
⑴从航天产业国内市场的角度看,航天产业所处市场属于亚垄断市场结构的
纵向模式。同其他产业不同,航天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各个企业
之间纵向关系十分密切。如“神六”飞船由成都航空仪表公司提供蓄压器膜盒
组件,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太阳能硅电池表面特种玻璃,厦门钨业股
份有限公司提供钨丝等等,协作面极广。航天产业所处的亚垄断市场结构纵向模
式(图3.3)。
图 3.3 航天产业亚垄断市场结构的纵向模式
⑵从航天产业国际市场的角度看,航天产业所处市场属于亚垄断市场结构的
横向模式。航天市场成为国际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目前,国际主要的航天
公司主要有: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波音公司、欧洲航空防务和空间公司(EADS)、
轨道科学公司、阿里安航天公司、国际发射服务公司、斯达塞姆公司(Starsem)
以及我国负责对外承揽发射业务的长城工业总公司等。以卫星发射为例,2005
年全球共进行了17 次商业航天发射活动,其中国际发射服务公司5 次,阿里安
航天公司4 次,海射公司4 次,这三大发射商的发射活动占据了76%的市场份额,
而我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仅有一次商业发射,可见竞争之激烈[38]。航天产业所处
的亚垄断市场结构横向模式如图3.4 所示。
航天产业
竞争端 垄断端
子厂商
子厂商
⋯⋯⋯⋯
核心厂商
核心厂商
生产要素
要素市场
产品
下游市
场或消
费者
子厂商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27
图 3.4 航天产业亚垄断市场结构的横向模式
3.3 亚垄断市场结构对航天产业政策的影响
亚垄断市场结构使得航天产业所处市场同时具有协作和竞争两种特性,从国
内的角度来看,产业市场主要表现出其协作性,从国际的角度看,则产业所处市
场主要表现出竞争性。航天市场的两重性对航天产业政策产生深刻的影响。
⑴亚垄断市场结构影响了航天产业政策的制定。
从国内的角度看,航天产业政策应促进航天产业内部的协调,提高产业资源
集聚能力,优化并高度化航天产业结构,加速各优势资源的汇集,使得产业政策
在一定程度向产业结构政策倾斜;从国际的角度看,航天产业政策应提倡合理的
竞争,改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得产业政策侧重于产
业组织政策。航天市场的两重性,加剧了航天产业结构政策和组织政策的矛盾,
提高了产业政策制定的难度。
⑵亚垄断市场结构影响了航天产业政策的实施。
航天产业所处的亚垄断市场结构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由于航天市场的两重
性,使得航天市场系统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复杂适应系统的控制力量相当分散,
并且系统是具有多层次的组织,每一个层次的主体对更高层次的主体来说都是积
木块(Building Blocks)的作用[39]。对于我国航天产业,从国内角度看,亚垄断市
场系统的控制力比较集中,且组织层次较多;从国际角度看,亚垄断市场系统的
控制力则相对分散,组织层次较少,但主体积木块的作用却更加显著。航天产业
市场的组织层次和政府控制力的相对变化,改变了产业政策的力度及作用路径,
影响了航天产业政策的实施。
⑶亚垄断市场结构影响了航天产业政策的运行。
由于航天产业协作范围的广泛性,形成了我国航天产业组成成分多样化的特
点。因此,从国际的角度看,航天市场系统主体积木块的作用相对于国内角度下
更加显著,但主体的自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国内角度下的航天市场系统主体自适
应力则较强。由此所造成的结果是,国际视角下的航天产业由于积木块作用的显
生产要素产品
要素市场
下一级
市场或
消费者
国际航天市场
主导厂商
非主导厂
⋯⋯⋯⋯
主导厂商
非主导厂
非主导厂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28
著较为稳定,然而国内视角下的航天产业则由于其主体自适应力强,处于较快的
发展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既定产业政策的运行。
⑷亚垄断市场结构影响了航天产业政策的后评价。
航天市场的两重性使得政策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增强,影响了航天产业政策
的后评价结果。首先,市场组织结构的相对变化,使政策评价指标的参照系发生
相对改变,从国内角度看似有利的指标,以国际的宏观角度看则未必有利,反之
亦然;其次,两重市场发展的非对称性,模糊了某些指标的时效性,即有可能反
映某角度下产业政策的指标,相对于另一视角来说显得滞后,不能正确反映产业
政策的实时状态。
3.4 航天产业政策体系的原则
产业的特点及亚垄断市场结构特性对航天产业的政策产生了种种影响,使得
航天产业政策的体系有别于其他产业。本文结合航天产业实际情况,并结合作者
的分析研究,提出航天产业政策体系的原则,对航天产业具体政策的制定及实施
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⑴重视产业组织,强化产业组织与产业结构政策互动原则。
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产业组织的演
变以产业结构状况为基础,产业结构变动是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导向[40]。同时,
产业组织状况将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产业组织
变动的结果。航天产业市场的亚垄断结构,造成了航天产业市场的相对不统一,
是市场表现出双重特性。因此,单独或孤立的实施产业结构和组织政策,均会使
产业政策产生局限性,在政策制定时,应强化产业组织与产业结构政策互动,增
加政策之间的关联度。另外,由于航天产业主要是面临国际的竞争端市场,因此
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要重视航天产业组织。
⑵决策主体多元化原则。
亚垄断市场结构导致了航天产业市场系统控制力的相对变化,影响了产业政
策的实施。因此,为了适应控制力有波动特性的我国航天产业市场系统环境,增
强产业政策作用的稳定性,产业政策的决策主体需要多元化。以往我国航天产业
政策的制定是由中央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牵头并协调,航天经济管理部门为骨
干,地方政府参与。随着经济体制和行政机构的改革,航天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
主体,各类航天协会逐渐发挥其市场中介作用,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实际和政策
资源。因此,航天产业政策的主体除了要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外,要实
现“政、产、学”结合的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领导,行业
协会(包括官方和非官方协会)和企业(航天企业和相关产业内主要企业)代表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29
参与,各方面专家也可通过固定渠道和方式(如加强扩大政策审议会和听证会等)
参与产业政策的制定。
⑶“集聚”原则。
航天市场的两重性造成航天市场系统控制力和主体自适应力的相对变化,若
航天产业政策的覆盖面过宽,则政策在运行的过程中极易发生扭曲。因此,应适
当缩小具体航天产业政策所涉及的范围,使航天产业政策进行“集聚”,即政策
目标层次化,政策路径模块化,政策规模聚焦化。政策目标层次化是指将政策所
要达到的目的分级分层,有利于政策效用的度量,并可有效的反馈政策运行的信
息;政策路径模块化是指将各决策主体控制信息作用于航天产业的路径模块化,
这样有利于增加产业政策的自适应性和置换性,能够在不影响其他政策运行的情
况下替换目标政策;政策规模聚焦化指缩小航天产业政策的干预面,确定重点,
加大力度,可以提高政策的作用效果,并有利于政策目标层次化和政策路径模块
化的实现。
⑷重视技术结构原则。
产业技术政策可对产业技术的发展实施指导、选择及控制,目的是引导和促
进产业技术的进步。技术政策之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对于作为先导产业之一的
航天产业来说更是如此。我国航天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有相当的原因是由于我
国航天产业总体技术不高造成。目前航天产业技术结构的不合理,更是制约了产
业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扩散。因此,在技术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重视航天技术结
构的优化,促进行业的技术持续发展。
⑸标准竞争原则。
航天产业标准竞争是航天产业实行技术领先战略,确保企业竞争优势的必然
结果,是对产业R&D 工作的肯定,是企业能够收回大量技术创新投资的重要保
证。掌握了标准就意味着掌握了未来趋势,既包括未来的技术走向,又包括未来
的经济利益。航天产业标准有两方面,一是技术层面上的行业标准,另一种是观
念路径上的标准,即产业发展阶段及当前阶段企业行为的标准。航天产业政策不
仅要致力于在行业技术标准的显性层面上取得领先,更应当以掌握观念路径的隐
性标准为目标。一般来说,产业标准的建立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自身的
实力和竞争,一是通过新的方式新的路径。根据我国航天产业的实际情况和特征,
应该在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主要通过第二种途径建立事实标准。由此,对
我国航天产业观念和技术的创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⑹国际关系原则。
国家安全特性使得航天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经济的范畴,并受到
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航天产业对国际环境的变化更加敏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30
感。因此,处理好同世界主要航天大国及地区大国和区域性经济、军事组织的关
系,是制定航天产业政策不能回避的问题和原则。对于我国航天产业而言,到
2020 年以前,应尽一切可能争取对自身有利的全球性和地区性国际环境,逐步
实现国际竞争秩序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并争取2050 年之前进入国际航天体系的
核心圈[41]。此外,应加强与相关国家航天产业的联系和协作,增加我国航天产
业的国际抗挤压能力。
3.5 航天产业现行政策的不足
亚垄断市场结构对航天产业政策产生的影响,决定了航天产业政策体系的复
杂性,由于我国航天产业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现行航天产业相关政策存在一定
的不足,使之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航天产业面临的环境。
⑴忽视产业政策作用基础的变化。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计划部门既是航天产业发展规划者,又是执行者,政府
产业发展计划完全取代市场,政府投资成为航天产业发展的唯一途径。随着市场
经济的确立,传统航天产业政策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发生改变,像日本或韩国那
样依靠传统产业政策来扶持发展我国航天产业的时代已不复返,传统产业政策发
挥作用的空间愈来愈小。现行的航天产业政策仍带有较为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
在加入WTO 之后,有些相关法规、政策甚至与世贸组织规则相悖,并未与国际
通行、公开的惯例接轨。如在外商投资产业中,列为限制类及鼓励类中限于中方
控股的卫星电视接收器、民用卫星有效载荷制造等项目,仍在使用计划经济原则,
在一定程度上对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产生消极的影响[42]。
⑵忽视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的互动。
从航天产业结构角度看,产能过剩、资源闲置、技术等级落后,但是,缺乏
有效竞争、进退障碍多等产业组织方面的因素,使得调整产业结构的目标难以有
效实现。航天产业的发展以及与其他产业的关系界定是产业结构的问题,但又不
可避免的实际相应的进退政策、一体化政策等产业组织政策的引导。在特殊的亚
垄断市场结构环境下,航天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状况有诸多的不合理之处,相
应的航天产业政策力度不够,着力点、切入点不到位,政策相关性不强,忽视了
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的互动关系。割裂了产业结构政策和组织政策,造
成了政策实施意图和效用的分离,阻碍了航天产业的发展。
⑶忽视产业技术政策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技术政策结构是指产业各类相关技术政策的构成比例,是反映产业技术
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在这里将技术政策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
工程化、生产、营销、技术扩散、教育培训等几个方面。作为先导产业之一的航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31
天产业,其高技术性、多学科性和高协作性,决定了产业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技术转移和扩散等方面的政策有较高的要求。从1981-2000 年我国出台的136 项
技术创新政策来看,基础研究政策30 项,占7.6%;应用研究政策69 项,占17.5%;
技术转移政策65 项,占16.46%;工程化政策56 项,占14.2%;生产政策69 项,
占17.5%;营销政策51 项,占12.91%;技术扩散政策40 项,占10.13%;教育
培训政策15 项,占3.8%(参见图3.5)[43]。其中涉及基础应用、技术扩散的政
策虽然绝对数量较多,但相对比例较小,产业技术政策的结构不够合理,容易出
现技术革新瓶颈,不利于航天产业的持续发展。
图 3.5 技术创新政策分布状况
3.6 本章小结
进行航天产业政策的研究,应在相应的理论基础上,首先对航天产业做一个
较为系统的认识,并对产业政策的整体有一个成体系的规划。基于此,本章提出
了“大航天产业”的概念,对航天产业整体的特点加以阐述,认为航天产业具有
战略、风险、渗透和带动的特点,然后进一步引入了“亚垄断”概念,并以此为
依据,分析了航天产业现行政策的不足,即忽视产业政策作用基础的变化,忽视
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的互动,忽视产业技术政策结构。随后构建了我国
航天产业政策的制定原则,即互动原则,多元化原则,技术结构原则,标准竞争
原则和国际关系原则。
0
20
40
60
80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工程化生产营销技术扩散教育培训
项目
数量
系列1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32
第四章航天产业结构政策
4.1 产业结构理论渊源
产业结构理论是以研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对象的经济理论。主要揭示产
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其动态变化,揭示伴随经济发展而实现的资源在各产业部门
中配置的变化规律。产业结构演进同步于经济发展的过程,在各国经济发展中,
产业结构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动态演进过程。
对产业结构理论问题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斯密、魁奈等古典经济学家。其中法
国重农学派代表魁奈首次从结构方面研究国民经济活动,他在《经济表》中首次
把农业与工业之间的流通看作是再生产过程的要素,为产业结构分析奠定了基
础。20 世纪30 年代的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Hoffman),对产业结构理论作了开
拓性研究,他所创立的“霍夫曼定理”(Hoffman' s Law),揭示了工业结构重工
业化的趋势[44]。同时期的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R.A.Ronald Aylmer Fisher)在1935
年就明确提出了三次产业分类思想,并对二次产业结构演进作了初步分析。经济
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 Wassily W.)、钱纳里、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
等,对推动产业结构理论发展也作出了较大贡献[45]。60 年代以后,产业结构理
论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作出突出贡献的经济学家有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霍利斯·B·钱纳里(Hollis Burley Chenery)及下河边淳和小宫隆太
郎等人。
4.2 航天产业结构模块化特点
结构是指与功能相对,物质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方式,是物质系统组织化、有序化的重要标志,任何具体事物的系统结构都是空
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的统一。从整体上看,航天产业结构是一个主体的结构系统,
具有多层次、模块化的特征,既包括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大类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也包括某一产业内部细划的专业产品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前文对“大航
天产业”范畴的界定,可以引申出相应的航天产业结构概念。
航天产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综合体系,包括航天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
在各相关产业(主要是二、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其中,第一层次是包括发
射业、航天器制造业、卫星产业等在内的部门结构,构成航天产业结构的基本内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33
容;第二层次是各部门的生产项目结构。如航天产业的军民结构,表现为航天产
业民用部分与军用部分的比例关系。航天产业对内对外结构,表现为航天产业承
担国内项目部分与参与国际航天市场竞争部分的比例关系等;第三层次是航天产
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结构,即航天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航天产业结构有模块化的特性,即航天产业结构始终处于模块边界的再清晰
化演进中。按照软件工程的定义,模块是在内核空间运行的程序,是一种目标对
象,没有链接,不能够单独运行,但是其代码可以在运行时链接到系统中,作为
内核的一部分运行或从内核中取下,可以动态的扩展内核的功能。模块化是指按
照功能将一个软件切分成许多部分即模块单独开发,然后再进行组装[46]。经济
学中的“模块”与软件工程中的定义有一定的区别。吉姆·克拉克等学者认为,
模块化是指通过每个可以独立设计的,并且能够发挥整体作用的更小的子系统来
构筑复杂的产品或业务过程[47]。青木昌彦认为,模块化是指半自律的子系统,
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的过
程。这两个概念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涵盖了模块分解与模块集成的基本内容[48]。
虽然“模块化”作为经济学的概念引入仅有不到 20 年的时间,在现实的经
济生活中,模块化或者可以说是模块化的雏形已经广泛的存在,并且正在发挥其
作用。本文认为,模块化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是随着经济系统的运行产生并
发展,并不完全按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本文还认为,所谓模块化的过程,其
实质上是一个经济系统(可能使国民经济系统或是某个产业等)内模块边界清晰
化的过程。这种清晰化的过程以图4.1 所示的循环式路径螺旋演进,具体表现为
模块的分离(Split)、替代(Substitution)、去除(Exclude)、增加(Augment)、
归纳(Inversion)和改变(Porting)(Baldwin 和 Clark,2002)。因此,可以看
出无论是传统经济学所重视的分工还是新古典经济学提出的规模经济等观点,均
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重点,对模块边界清晰化的描述。另外需要注意,并
不是所有的经济系统都可以进行模块化,一个系统能否进行模块化,取决于系统
的可分解性,即既能被分解成若干部件又可以进行重新组合,同时这一过程中不
会失去原有的功能(钱平凡,2004)。
图 4.1 模块边界清晰化路径
不清晰
调整
发展中衰退较清晰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34
根据航天活动的用途和经营运作方式,航天产业分为民用航天、军用航天、
商用航天三部门。按照航天产业链的结构,航天产业可以看作是集设计、生产、
测试与应用于一体的高技术产业。这实际上是对航天产业结构从不同着眼点进行
的模块化分,本文从航天产业链结构的视角,构架了航天产业的ER 图和航天产
业模块顶层结构模型[49]。航天产业的实体—关系图如图4.2 所示。
图 4.2 航天产业的实体—关系图
在图 4.2 中,本文将航天产业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单独划出,将国民经济
体系分为政府、市场、航天产业以及其他产业四个主要实体。从图中可以看出,
市场机制是连接四个实体的关系中心,市场通过价格、供需等市场机制作用于包
括航天产业在内的各类产业,产业之间也能够通过市场机制相互影响。在图中的
虚线框中,主要是市场机制这支“看不见的手”调控着航天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运
行,在虚线框外的政府,则要通过产业政策这支“看得见的手”对国民经济进行
必要的干预。在此,将政府实施的产业政策分为普通产业政策和特殊产业政策。
普通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宏观的财政或是货币政策作用于市场,然后通过市场
机制对产业产生预期的影响,其特点是负面影响小,能够保持市场的健康稳定,
但是作用相对弱,并且有一定的滞后性;通过特殊产业政策,政府则能够绕开市
场,直接作用到目标产业,作用相对明显,但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社会
上的科研院所也能够向航天产业提供一定的科研支持[50]。通过航天产业的实体
—关系图能够明确国民经济中各个实体与航天产业之间的联系,进而可以构建现
阶段航天产业模块顶层结构模型。
图 4.3 航天产业模块顶层结构模型
航天产业模块顶层结构模型如图 4.3 所示,可以看出,与航天产业模块有联
系的外部实体为政府、科研院所和其他产业。图中将市场从外部实体中划出是基
于这样的考虑:航天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并不能完全面向市场生产大众化的消
其他产业
航天产业
政府
科研院所
市场
n
1
1 1
1 1
n
1 1
其他产业
市场航天产业
政府
市场机制
普通政策特殊政策
技术
科研院所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35
费品,航天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直接接触比通过市场的间接接触要频繁。从航
天产业的角度来看,市场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航天产业能够获取或发布相
关信息,并可以推出一定的产品(包括最终产品或是中间产品,如太空育种,钢
铁等)。在此,图4.3 将市场看作航天产业外部数据库。
根据图 4.3 所示,航天产业模块的流入主要有:①航天产业运行所必需的物
质支持,如精密加工仪器、运载车辆、制造材料(钢铁、陶瓷)以及燃料(液氢)
等,流入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其他相关产业;②航天产业运行所必需的技术支
持,如专业理论研究、先进材料的研发、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技术问题的解决等,
流入源为社会中的科研院所和国内外的高等院校;③航天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
和政策支持,流入源为政府;④影响航天产业运行的各类信息,如国外航天产业
的发展动态、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国际安全局势等,流入源主要为航天产业外部市
场。
航天产业模块的流出主要有:①航天产业提供的各项产品和服务,如卫星发
射、卫星信号接收、军用航天武器以及各类太空产品(太空玻璃)等,流出目标
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其他相应产业;②航天产业对科研部门产生的各种影响,例
如提供试验平台和航天产业运行的过程中产生的课题,包括已取得的成果和亟待
解决的问题等,流出目标为各类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③国内航天产业的相关信
息,如新材料的创造、卫星的顺利发射以及载人航天的成功等,流出目标为航天
产业外部市场。④航天产业所引致的国家安全信息,如远程导弹、间谍卫星等军
事专用技术所反映出的国防安全保障水平。
4.3 航天产业结构模块化演进模型
航天产业结构始终处于持续的模块化演进的过程之中,在此,根据我国航天
产业发展的历程及所实施航天产业政策的阶段性变化,将我国航天产业的模块化
演进分为计划经济时期、转轨经济时期、市场经济时期和全球化经济时期四个阶
段分别讨论。
4.3.1 计划经济时期航天产业模块模型
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阶段是指从航天部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建立到
文化大革命结束和十一届三会的召开这一段时间,具体是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阶段,尽管困难重重,但是仍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66 年10 月27 日,我国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1970 年4 月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1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36
年3 月3 日,以“长征一号”火箭为运载工具,成功地发射了后来在空间正常工
作达8 年之久的第二颗人造卫星“实践一号”,揭开了我国航天活动的序幕,宣
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这一时期航天产业模块化演进的特点就是聚集,这是由当时特定的经济环境
和航天产业拥有能力的水平所决定的。在这一时期航天产业资源获取能力较差,
资源利用能力不高,资源创造能力还是空白,并且所需资源主要是劳动力、燃料
等自然资源以及资金和战略基础技术等。因此,为了集中有限的资源,全力支持
航天产业发展,由国家能力来弥补航天产业各项能力的不足。1959 年12 月成立
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基本建设工程修建委员会”,由国家协调各方面工作,中
央军委决定抽调一个师的兵力参加工程建设,北京市指定两个建筑公司6000 余
人参加施工,有关部门的11 个设计单位帮助进行工程设计。1960 年我国仿制苏
联近程导弹时,国家专门组织力量进行新材料、新设备的试制,组织了包括国家
科委、国防科委、国家计委、冶金部、机械部、化工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等
十几个部门的试制小组,限期完成[51]。计划经济时期航天产业模块模型如图10
所示。
计划经济时期是中国航天产业的起步阶段,由图 4.4 可以看出,此时的航天
产业仅有生产和测试两个主要模块,并且是以生产模块为中心进行结构布局。与
上文图4.3 相比,计划经济时期航天产业模块模型中缺少了外部实体——市场,
这是由于在航天产业的起步阶段,无论是从产业内部能力还是当时外部环境来
看,市场作用十分微弱,因此将其略去。计划经济时期中国航天产业的外部实体
主要有三类。
⑴政府部门。主要向航天产业内生产模块提供资金、政策、人员,并协调科
研部门和其他产业共同支持航天产业发展。航天产业内生产模块则在经测试模块
通过后,向政府部门提供各项标志性成果,如导弹和卫星的发射成功(不是产品,
不面向市场),提高国家的国际形象和提升国防安全水平,这是本阶段航天产业
的主要产出。
图 4.4 计划经济时期航天产业模块模型
其他产业
航天产业
政府
科研院所
P1
生产
模块
P2
测试
模块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37
⑵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主要是在政府的协调之下,向航天产业内生产模块低
报酬提供各项必要物质支持,如特种钢铁、特种陶瓷、特种车辆、工程建造等。
同时,航天产业生产模块在其运作的过程中,可以向其他产业提供其阶段性产品,
但是由于流量很小,在图中用虚线标出。
⑶科研院所。主要是为航天产业中生产和测试两模块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在航天产业的初始阶段,专用的航天研发部门尚未建立,产业内生产和测试两模
块所需的各类技术和智力支持几乎完全依靠社会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同时,
科研院所可以得到测试模块进行试验的经验和数据,有利于提升科研院所的理论
水平和科研能力。但是同样由于流出量很小,在图中用虚线标出。
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航天产业的模块耦合度高,内聚度低,模块
化整体水平处于相对滞后的层面上。同时由于产业各项能力均在发育阶段,产业
资源主要以劳动力、燃料等自然资源以及资金和战略基础技术为主,并且资源观
定位也主要以国家调控为主,利用率不高。因此,计划经济时期的航天产业模块
模型,可以看作是航天产业模块化演进的起点。
4.3.2 转轨经济时期航天产业模块化演进模型
航天产业的转轨经济阶段是指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十四大之前,即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到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这一时期是我国航天产业高速发展的
阶段。这期间航天技术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新突破,型号研制从第一代型号向第二
代过渡,1980 年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1 年“一箭三星”发射成功,
1982 年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成功,1984 年“长征三号”火箭发射地球静
止轨道卫星成功, 1982~1984 年先后三次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经过改进的应用
型遥感卫星,1985 年10 月又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一颗国土普查卫星,这标志着
我国航天技术从技术试验阶段向应用阶段的历史转变。
这一时期航天产业模块化演进的特点是集聚与分工并存,以 1985 为界,在
后期以分工为主,航天产业能力有明显提升,但政府能力仍处于主导和核心。在
这一时期,内地建设了若干新的科研生产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导弹和运载
火箭科研、试制、生产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航天器基地,形成了较为完
整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1985 年10 月26 日,航天工业部李绪鄂部长正式宣布,
将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长征三号火箭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国内外用户卫星
发射业务,标志着中国航天产业正式进入国际航天市场[52]。以1985 年为界限,
1985 年前的航天产业模块模型如图11 所示。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38
图 4.5 1985 年以前的航天产业模块模型
由图 4.5 看出,这一时期的航天产业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航天产业集成了
设计模块,并且从生产模块和测试模块中分离出应用模块。此时,设计模块已成
为政府调控和科研部门智力支持的接入点,应用模块则成为航天产业成果和服务
的输出模块,为政府和其他产业提供战略技术成果以及各类相关产品。设计模块
直接对生产模块负责,并决定了生产、测试和应用模块的运行。此时,以设计模
块与生产模块为中心的航天产业基本确立。政府作为外部客体,本阶段主要通过
对航天产业设计模块的引导实现对航天产业的调控,但是由于本时期航天产业资
源获取能力仍然不强,政府还需直接作用于生产模块加以弥补。
可以看出,由于航天产业自身各项能力特别是资源利用能力的进步,资源的
定位有利一定程度的提升,使产业模块内聚度逐渐提高,耦合度逐渐降低。但是,
相对于国外同期水平,航天产业资源获取能力仍然较弱,很大程度上依然依靠政
府的调控,没有真正的面向市场。1985 年,中国航天产业正式面向国际市场,
使得航天产业发生了较大的改变。1985 年后的航天产业模块模型如图4.6 所示。
图 4.6 1985 年后的航天产业模块模型
航天产业
生产
模块
测试
模块
设计
模块
应用
模块
其他产业
政府
科研部门
P 航天产业
生产
模块
测试
模块
设计
模块
应用
模块
其他产业
政府
科研部门
市场
P2 生产模块
生产
调控
军用
模块
民用
模块
商用
模块
供应
模块
P2
P1
P3
P4
P2.1 P2.2
P2.3
P2.4
P2.5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39
经过近30 年的发展,中国航天产业的资源获取能力已有了明显的提升,资
源利用能力的滞后发展所造成的缺陷逐渐显露。为此,1985 年中国航天部宣布
中国航天产业承揽国内外用户卫星发射业务,从此参加国际市场的竞争,其目的
并不是要抢占市场份额,是要加强航天业的国际合作,以国际水平来促进我国航
天产业各项能力特别是资源利用能力的提高。这是以制度来提高能力,进而促进
产业模块化演进的尝试。
转轨经济时期的航天产业在 1985 年后的模块化演进的特征主要以功能性分
工为主,并且同外部市场发生了联系。与图4.5 相比,1985 年后的航天产业模块
模型最大的改变是出现了外部客体——市场,这表明此时的航天产业已经在一定
程度上参与了市场竞争。如图所示,虽然航天产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还未达到规
模的侧面(图中用虚线表示),但是可以从市场(包括国际航天市场)中所获取
航天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管理等信息。同时,功能性分工成为这一时期航天产
业模块化演进的趋势,这一趋势主要反映在生产模块中。如图4.6 所示,生产模
块内部逐步分化为生产调控、军用、民用、商用和供应五个功能子模块,其中生
产调控模块负责生产模块的接入和整体调度,供应模块负责军、民、商产品的模
块输出。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认识到,转轨经济时期我国航天产业模块化的最大特
点,就是模块边界的规模化与模块内部的分工化并存。这一时期,政府对航天产
业的影响逐渐由操控转为调控,航天产业的资源获取能力稳步提升,并逐步参与
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的产业的资源利用能力,进而增加了产业
模块的内聚度。同时,产业的资源观也发生了改变,由单纯的劳动力、燃料以及
航天基础技术等I 级资源稳步转向资金、技术研发和人才机制等II 级资源,促成
了航天产业结构的升级。
4.3.3 市场经济时期航天产业模块化演进模型
市场经济时期是指十四大至今,并将继续持续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具体是
20 世纪90 年代初至今。这一时期是我国航天产业全面面向国际市场并产生飞跃
的阶段。从1990 年4 月7 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
卫星开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把28 颗美国、法国、瑞典等国家制造的卫星
成功送入太空,成为我国在国际高科技领域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正在研发的新
一代运载火箭,突破了总体技术、无毒无污染火箭推进技术、大直径箭体结构制
造技术等关键技术。我国研制的各类卫星实现了系列化、平台化的发展。1992
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究,2003 年10 月15 日,“神舟五号”
载人航天飞船在酒泉发射成功,2005 年10 月12 日9 时,“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40
飞船在酒泉升空[53],2007 年10 月24 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在西昌升空。在航
天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航天产业的组织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1993 年6
月6 日,航空航天部撤销,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成立,然后又于
1999 年7 月1 日正式改组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两
大企业集团,使得航天总公司由具有政府职能的军工部门转变为经济实体。
在分工背景下的功能再集聚是这一时期航天产业模块化演进的主要特点。在
这个阶段,世界信息技术革命风起云涌,航天产业的辐射性增强,其能力得到极
大程度的提升,使得产业链、信息、组织结构以及制度等III 级资源对航天产业
的影响日益明显。由此,航天产业本期的模块化演进趋势发生改变,市场经济时
期航天产业模块模型如图4.7 所示。
这一时期与其他阶段相比,航天产业模块最大的改变是集成了调控模块。调
控模块主要是由设计、生产、测试和应用四个模块的专家、企业高层管理层和政
府监管人员组成,是整个航天产业的最主要接入模块,体现出市场经济时期产业
“政企分开”的大势。由图4.7 看出,政府、市场、科研机构以及其他产业向航
天产业模块的输入,基本上是通过调控模块,然后再由调控模块输送到各个其他
模块,保证航天产业的正常运行。
图 4.7 市场经济时期航天产业模块模型
P 航天产业
其他产业
调控
模块
生产
模块
测试
模块
设计
模块
应 用
模块
政府
科研院所
市场
P3 生产模块
生产
调控
卫星
模块
运载
火箭
其他
模块
供应
模块
P3.2 卫星模块
模块
调控
军用
模块
民用
模块
商用
模块
整合
模块
P3.2.3 民用模块
生产
调控
卫星
模块
运载
火箭
其他
模块
供应
模块
P3 P4
P1
P2
P5
P3.1 P3.2
P3.3
P3.4
P3.5
P3.2.1. P3.2.2
P3.2.3
P3.2.4
P3.2.5
P3.2.3.1. P3.2.3.2.
P3.2.3.3.
P3.2.3.3.
P3.2.3.4.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41
此外,这一时期各个模块内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以生产模块(P3)为例,
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生产模块划分为卫星、运载火箭等子模块,卫星模块(P3.2)
内部则可划分为军、民、商等子模块,其子模块如民用模块(P3.2.3)内部又有
卫星(P3.2.3.2)、运载火箭(P3.2.3.3)等子模块的划分。民用模块(P3.2.3)内
的卫星(P3.2.3.2)等子模块实际上是生产模块(P3)内卫星(P3.2)等子模块
的民用部分,同样的交融式功能聚合广泛存在于这一阶段的航天产业模块中,体
现出本时期分工背景下的功能再集聚的航天产业模块化演进特点。
市场经济时期航天产业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能力显著增强,政府逐渐退出产业
的具体决策,航天产业全面面向国际航天大环境,市场对于产业资源的配置发挥
了愈加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经济大环境中,航天产业模块化演进分工背景下的功
能再集聚的特征,能够在尽量不增加模块间耦合度的条件下增加模块的内聚程
度,使得航天产业充分利用稀缺资源,提高了产业的资源利用能力,减轻产业资
源获取的压力,能够使航天产业有条件塑造其资源的创造能力,有利于产业结构
得到的持续提升。
4.3.4 全球化经济时期航天产业模块化演进模型
经济全球化时期航天产业模块模型是我国航天产业模块化演进的方向。在这
一阶段,航天产业继续保证其资源获取和利用能力,同时逐渐增强其资源创新能
力。随着产业能力的升级,航天产业功能模块聚合的同时模块接口规则的改变,
成为这一时期模块化演进的特征。具体的表现为国际航天科研合作的深化,航天
制造业功能的类聚和区域的分散,航天服务业服务种类的增加,航天产业辐射力
度的扩大等。经济全球化时期航天产业模块模型如图4.8 所示。
图 4.8 经济全球化时期航天产业模块模型
P 航天产业
其他产业
调控
模块
生产
模块
测试
模块
设计
模块
供 应
模块
政府
科研院所
市场
应用
服务
模块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42
随着航天产业市场开发能力、治理结构和管理能力等各项能力的提升,调控
模块完全负责航天产业的接入,所用外部客体均通过调控模块作用于航天产业的
运行,并且航天产业模块内增加供应模块,负责航天产业的输出。产业内部产业
链主线仍为“设计—生产—测试—应用”,但是此时每一个子模块(包括设计、
生产、测试模块)均能够直接向供应模块进行输出,可以作用于产业外部客体,
体现出航天产业辐射性的增强。
从图中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时期航天产业模块耦合度和内聚度达到较为理
想的状态。此时的航天产业各项能力均得到极大的提高,产业文化和员工信仰等
人文因素对产业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明显,产业所需资源由III 级逐步演变为更为
高级的IV 级资源。能力的提升、资源观的转变以及产业模块的演进三方面相得
益彰,进一步促进了航天产业的升级。因此,经济全球化时期航天产业模块模型
是我国现阶段航天产业的演进方向。
4.4 航天产业结构政策建议
通过航天产业模块化演进的模型,可以明确我国航天产业结构发展的历史轨
迹和未来趋势,有利于航天产业结构政策体系的形成,实现航天产业结构的优化、
宽化和高度化。
4.4.1 航天产业结构优化、宽化和高度化的关系
航天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质就是实现航天产业结构的宽化、优化和高度化。三
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航天产业结构政策体系。
⑴航天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结构宽化和优化的的结合。所谓宽化,是航天产业
与其周边相关产业有机结合的“泛化”同航天产业自身内部各产业部门的优先级
调整的“深化”的总称。结构优化则是指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与产业之间以
及产业内部各部门关系,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航天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以模块
化的方式进行,但实际上是航天产业资源观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上的反应和表现,
其实质是航天产业结构宽化和优化的的结合。
⑵航天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度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归宿。产业结构
的优化是指在一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要求下,实现供求结构均衡、各产业
部门协调发展并取得较好结构效益的合理化过程。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以产业结构
优化为基础,产业结构从低度水平向高度水平发展的过程,实质是随着科技的发
展、分工的深化,产业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化、高集约化演进,从更充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43
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趋势,是相对于一定的社
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而言的。
航天产业结构的优化是航天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和出发点,航天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航天产业结构优化的归宿。从航天产业的演进模型看出,航
天产业模块始终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表现为耦合度的下降和内聚度的上升,目
标是航天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正如图7 所示,航天产业结构的调整正是按照优化
到高度化的螺旋的渐进的方式演进。
与其他传统产业相比,航天产业的技术基础要求高,产业结构变动迅速,分
工和专业化的程度高。因此,我国航天产业结构政策就是扶持作为战略产业的航
天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影响与推动航天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其主线则是在不
断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实现航天产业结构的优化、宽化和高度化。在制定产业结
构政策的过程中,不同的环节要结合航天产业相应的特征或实际情况为切入点,
更有利于把握航天产业结构的优化、宽化和高度化的本质。
4.4.2 完善航天产业模块,实现航天产业结构的优化
航天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要实现航天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最终实
现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航天产业结构优化的切入点,正是遵循产业模块化的趋
势,促进现阶段航天产业各模块的合理化。一是完善航天产业模块有利于发挥航
天产业的结构关联效应。航天产业有战略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双重身份”,具
有极强的向前和向后的关联效用。但是,航天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系统之一,其
内部模块的耦合程度会对其结构的关联效用产生重要的影响。较高的模块耦合度
会削弱向前或向后的关联合力,因此完善航天产业模块,降低航天产业模块的耦
合度有利于航天产业的结构关联效应。二是完善航天产业模块有利于发挥航天产
业的结构扩散效应。与关联效用不同,结构扩散效用类似一种“非官方”的结构
效用,是航天产业模块在运作过程中不自觉地能量的释放。航天产业模块的内聚
程度会对其结构的扩散效用产生影响。较低的模块内聚度并不能使产业模块有能
力对外释放能量,或者模块释放的能量较弱,在产业系统内部消耗而不能散发到
系统之外,无法形成结构扩散效应。因此提高航天产业模块的内聚度有利于航天
产业的结构扩散效应的形成。
航天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和产业模块的演进方向主要有以下 4 个方面。
⑴供给结构的优化。供给结构是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间
的供给比例,以及以这种供给关系为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在自然资源、地理条
件等生产要素不可控的条件下,根据扶持战略产业的政策原则,应优化航天产业
的供给结构,加大资本、劳动力及技术等要素对航天产业的供给比例。改进航天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44
产业模块组成结构建立调控模块,并提高其调控能力,目的是总体把握产业系统
的运行状况,提高产业的吸收能力即资源的利用能力,有条件有选择的吸收外部
的供给。此外,在调控模块设立的过程中,还应注意适当的均势,即调控模块的
组成结构应政府、企业及科技部门各占其一,以保证调控模块会受到其他外部模
块的反作用,并在运行中能始终掌握航天产业系统的状态。
⑵需求结构的优化。航天产业需求结构是指在一定收入水平条件下政府、企
业所能承担的航天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比例,以及以之为纽带的产业关联。当前航
天产业需求结构处于政府需求为主,企业需求为辅的状态,其中政府需求占了总
需求的绝大部分。虽然根据扶持战略产业的政策原则,政府应当加大对航天产业
的采购力度,但是从航天产业长期的发展着眼,仍应提高社会企业甚至是家庭或
个人在航天市场中的需求比重。从政策中的体现,就是要重视航天民用模块的建
设,如加快通讯卫星、航天材料、航天食品等航天产品的民用化进程。航天产业
系统中的供应模块在负责航天产品对外供应的同时,还应做好航天市场的信息收
集,并将经过初级处理的信息反馈至调控模块,使之掌握市场的动态和市场的发
展趋势,并反映到整个航天产业系统的运行中。
⑶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航天产业产品或服务的进出口比
例,以及以这种进出口关系为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现阶段我国航天产业的国际
交流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航天市场交流较少。具体表现为航天产品或服务进
口量较小的同时,出口量也处于较低的水平,航天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
务主要由本国政府和个别本国企业获得。低层次的国际贸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我国航天产业的外向型战略,抑制了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因此,航天国际
贸易结构优化的目标是在增加航天产品或服务出口量的同时,积极引进吸收国际
先进的航天技术以及产业运作模式,提升航天国际贸易结构。这也对航天系统中
的设计和供给模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供应模块在负责航天产品对外供应的同
时,做好航天产业的对外宣传,塑造我国航天产业良好的国际形象,开拓国际市
场,同时提高设计模块的研发水平,引进吸收国际顶尖航天技术,为生产模块提
供技术支持,为供给模块的形象宣传提供物质保障。
⑷投资结构的优化。航天产业投资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以及国际市场
对航天产业投资的比例。目前我国航天产业的投资主要来自政府的预算,社会企
业融资较少,投资结构较为简单。单一的投资结构使得航天产业的投资趋向刚性,
不能迅速的适应航天市场的变化。因此,我国航天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的方向实现
航天产业投资结构的多样化。这要求建立完善的社会融资体系,建立健全资本市
场的法律法规,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为航天产业多样化投资结构的形成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45
4.4.3 提升航天产业资源观,实现航天产业结构的宽化
航天产业宽化是航天产业与其周边相关产业有机结合的“泛化”和航天产业
自身内部各产业部门的优先级调整的“深化”,产业结构的宽化主要考虑的是“泛
化”的内容。实际上航天产业结构的宽化不仅是同周边相关产业结合的“泛化”,
更是产业自身同所处的市场、社会等外环境的“泛化”;不仅是有形的物质态交
流,更是无形的精神态方面的交流。产业结构的宽化,能够使产业获得发展的思
路和动力,增强产业运行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因此结构的宽化是航天产业结构政
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产业资源观是产业对所需资源的总体观点和看法,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发展之
中。实现航天产业结构宽化的关键在于航天产业资源观的提升。这一是因为产业
资源观的提升能够扩大航天产业的资源视角,使得产业有动力有意愿与周边相关
产业接触并结合;二是因为航天产业资源观的提升,有助于改进航天产业的管理
和运行模式,进而加强了高级资源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比重;三是因为航天产业
资源观的提升,有利于一种促使产业结构宽化的良性循环的形成,提高了航天产
业结构宽化的持续性。
4.4.4 拓展航天产业能力,实现航天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向高水平状态的运行,按照优势地位的顺向递
进,沿着劳动、资本、技术和综合能力密集型产业的轨迹演进,同时产业内低附
加值部门也向着高附加值部门的方向发展。作为能力密集型产业的航天产业,其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容是在能力密集型的产业特性基础上,提升产业运行状态,
加快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部门的发展。
在航天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进程中,如何根据航天产业自身特点,拓展航天产
业能力,是实现航天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关键。如表4.1 所示,航天产业能力分为
资源获取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和资源创造能力,航天产业能力的拓展也正是按照
获取、利用和创造的轨迹进行。当前我国航天产业随着产业资源观的发展,资源
的获取能力已基本步入较为成熟的阶段,航天产业的资源利用能力和资源创造能
力亟需拓展和提升。
拓展航天产业的资源利用能力和资源创造能力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⑴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是提升航天产业资源利用和创造能力的关
键。经济学家希柯斯认为,创新会通过改变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和资本的
相对边际生产率来改变其收益率之间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会刺激生产要素的
替代。航天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创新会使技术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的提高比劳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46
动边际生产率快,进而影响航天产业结构的变动,因此可以说,创新是航天产业
结构高度化的动力。提升航天产业创新能力,主要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和制定研究
方向来实现。在上文中提到,当前我国技术政策中,对于基础理论的研发力度不
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航天产发展的技术储备。因此,在加大航天产业科研投
入的同时,还应将研究方向向一些基础类学科偏移,提升创新能力的持续性。
表 4.1 航天产业能力的分类
一级分类 二级分类 注释
获取能力
市场沟通能力
市场开发能力
吸引人才能力等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获取能力的关键在于
其可持续性,这是一种战略能力,有利于产业
维持在资源上的优势而获得竞争上的优势。
利用能力
管理能力
经营能力
积累能力
学习能力等
资源利用能力的要点在于其规范性和可
操作性,是一种制度上的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
力,是获得产业基础优势的来源。
能力
创造能力
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能力
发掘能力
协同能力等
资源创造能力的要点是其合作性和开放
性,是一种组织能力和洞察力,使产业获得发
展,提高层次的关键所在。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
⑵积累能力。创新能力是提升航天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关键,产业的积累能力
则是航天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保证。产业积累能力主要是指资源的积累能力,主要
体现在资源的引入和外溢两个方面。产业积累能力有利于稳定航天产业结构的既
定状态,并为结构继续提升提供物质支持和智力保障。提高产业积累能力首先应
加强产业的采收各类资源的力度,包括技术的研发和引进,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判断等,采收各类资源的力度的加强有利于产业资源总容量
的增加,扩大了产业的资源范围。其次还应加强产业资源外溢的控制力,既提高
产业核心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资源的可控程度,尽量减少由于此类资源流失
而对产业造成的损失。
⑶管理能力。在航天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中,会出现类似“规模不经济”
的现象,即外环境结构的高度化与内环境态的层次不匹配,表现为部门的臃肿,
人员设置的混乱,管理机构反映速度下降等。内环境的低水平会阻碍航天产业结
构高度化的进程,使结构高度化的优势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应通过提升航
天产业的管理能力,解决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中的瓶颈。航天产业管理能力分为
政府对航天产业的管理能力和产业内企业高层管理能力两方面。对于政府管理能
力来说,主要是应把握国际经济大环境,依据市场机制,利用有效的宏观调控工
具,修正航天产业高度化的轨迹。对于航天企业管理能力来说,应着重加强其管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47
理的适应能力,重视管理观念的升级和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4.5 本章小结
航天产业结构政策是从宏观的角度,在战略的层面上对航天产业从整体的设
计和规划,降低航天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本,提高产业结构严谨的效率。本章首先
回顾了包括霍夫曼,里昂惕夫,钱纳里、C·克拉克等经济学家在内的主流经济
学家有关产业结构的理论思想,然后结合吉姆·克拉克的模块化思想,针对我国
航天产业建立了计划经济、转轨经济、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经济四个时期的模块化
模型,最后依据所建立的模型并结合系统的思想,提出了关于我国航天产业结构
政策的建议,即实现航天产业结构的优化、宽化和高度化。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48
第五章航天产业组织政策
5.1 产业组织政策理论渊源
产业组织理论起始于英国经济学家 A·马歇尔1890 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
1959 年,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之父、美国经济学家贝恩提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
三个基本范畴:市场结合、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强调了市场结构在产业组织中
的作用即SCP 分析框架,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1988 年法国经济学家
让·蒂罗尔(Jedu·Tirole)所著的《产业组织理论》中以博弈理论为基础重构了产
业组织理论,提出了具有相应权限或能力的经济人可以通过组织安排而不是市场
来解决问题的观点,为产业组织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54]。
中国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1985 年,杨治先生编著的《产业经济学
导论》一书出版,是国内较早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著作。1987 年周叔莲编著了
《产业政策问题探索》和《国外产业政策研究》并发表了数篇论文,由此,我国
掀起了一个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政策的高潮。周振华(1991)的著作《现代
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1995)一书中,又进一步对产业结构和组织机理作了
深入分析,丰富了产业政策依据研究的成果。
产业组织理论建立在大量基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基础上,研究产业组
织理论要从产业的集中度、规模经济水平、产业进入退出壁垒、产品判别状况、
行为方式等指标入手,寻求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经济运作绩效之间的逻辑关系。
5.2 航天产业组织结构分析
在上文中,分析了航天产业所处的宏观的亚垄断市场结构对整个产业政策产
生的影响,下面将从国际航天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从具体数据入手,分析航天产
业的市场结构、行为、运作绩效间相互关系构成的组织结构状态及其发展变化过
程,探讨与航天产业组织相匹配的航天产业组织政策。
5.2.1 航天产业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特定的市场中,企业和企业之间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
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三个要素。通过对航天产业
市场结构的分析,可以深入的了解航天企业的行为和绩效。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49
⑴航天产业国际竞争格局。
航天产业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先导产业,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因此,
航天产业在国内的发展会得到政府的扶持,主要面对国际航天市场的竞争。
从国际的视角来看,美国在航天产业居于绝对的垄断地位。如表 5.1 所示,
2004 年美国航天经费占全球的63%,而我国仅占0.7%,远远落后于美国,甚至
不及印度。
表 5.1 2004 年世界各国航天产业经费(亿美元)
美国 欧空局 日本 法国 俄罗斯 印度 中国 其他 合计
154 34 24.6 16.93 4.65 5.8 1.7 3.9 245.8
0.63 0.14 0.10 0.07 0.019 0.024 0.007 0.016 1.00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从航天产业内不同行业的具体角度,各国呈现出不同的竞争分布。在世界商
业发射市场上,主要以美、俄、欧三者垄断为主,如图5.1 所示,在2005 年商
业发射市场中,美、俄、欧三者共占据市场的94.7%(其中海射公司由美国波音
公司控股),我国在发射市场仅占5.3%[55]。
在世界发射有效载荷上,同样主要以美、俄、欧三者垄断为主,占总载荷的
87%,而其余的13%由中、日、印三国占据,如图5.2 所示。
图 5.1 2005 年世界商业发射市场份额图 5.2 2005 年各国发射有效载
从商业卫星运营市场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美欧二分天下,其他国家的只在有
限的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从表5.2 可以看出,在全球前十位的固定卫星公司
的收入中,美国企业和欧洲企业均占40%以上。
表 5.2 全球前十位卫星公司收入按所属国家统计(亿美元)
美国 欧洲 日本 澳大利亚
2002 24.282 23.006 3.808 0.91
2003 25.645 27.159 4.21 1.207
2004 25.9 25.77 4.13 1.59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中国 ,
7.00%
欧洲 ,
13.00%
美国
16.00
俄罗斯,
53.00%
海射公司,
5.00%
日本, 3.00%
印度, 3.00%
中国 ,
5.30%
欧洲 ,
26.30%
美国, 5.30%
俄罗斯,
42.10%
海射公司,
21.00%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50
图 5.3 世界主要国家航天产业从业人数
从航天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来看,目前世界各国航天产业从业人员在 70 万
人以上,其中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大。美国的航天产业从
事航天产业的员工人数达到8 万多人,其中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约占总数的70%
左右。法国航天产业的从业人员自20 世纪80 年代以米平均每年以8%的速度递
增,目前在12000 人以上。具体如图17 所示,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在航天产
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较为突出,这也是我国竞争优势所在。但是,中国的航天
产业人员结构中,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的36%,低于美国80%和法国72.5%的结
构水平。
⑵航天产业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表示市场中卖者具有的相对规模结构,用于衡量市场的结构,它
与行业中垄断力量的形成密切相关。市场集中度高就表明在特定的产业中,少数
企业有较高的经济支配能力,或者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市场垄断能力。
市场集中度通常用 CR4 和CR8 表示。贝恩根据各个产业内的CR4 和CR8 行
业集中度指标,对不同结合程度的产业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见表5.3)。
表 5.3 贝恩对市场结构进行的分类
CR4 值(%) CR8 值(%)
寡占 I 型CR4 ≥85
寡占 II 型75 ≤ CR4 <85 CR8 ≥85
寡占III 型50 ≤ CR4<75 75≤CR8 < 85
寡占IV 型35≤CR4 < 50 45≤CR8 < 75
寡占V 型30≤CR4 < 35 40≤CR8 < 45
竞争型CR4 < 30 CR8 < 40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人数80000 12000 15700 6200 6800 11000 16000 110000
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印度中国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51
①市场整体集中度。研究航天产业市场集中度,应首先从市场整体的角度出
发,从宏观上分析航天产业市场整体的集中度。由于较小的航天企业所占的市场
份额可忽略不计,本文以全球前50 家航天企业的销售额作为全球航天市场的总
销售额,统计航天产业市场整体的CR4 和CR8。全球航天市场前8 名企业销售额
如表5.4 所示。
表 5.4 2004 年全球前十位航天企业收入(亿美元)
04 年排名公司名称
公司总部
所在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1 波音公司美国 104 90 93.58 103.1 91
2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美国 62 75 87 96 90.1
3 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美国25 27 28 45.73 48.58
4 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荷兰21 23.06 30.13 35.37 31.98
5 雷神公司美国 26 31.22 29.78 34.09 39.34
6 联合航天联盟公司美国 18 16.9 16.84 20.16 19.81
7 阿尔卡特航天公司法国 12 13.62 15.06 19 18.5
8 科学应用国际公司美国 14 15.5 17.5 17 18.5
9 ATK 公司美国 20 10.51 11.34 10.7 12.38
10 休斯网络系统公司美国 74 10.99 7.8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航天》作者整理
通过计算,得出全球航天产业的 CR4 和CR8 两项指标(见表5.5),可以看
到全球球航天产业市场结构基本处在寡占III 型,行业集中度为中等,集中度在
一定程度上有减弱地趋势。
表 5.5 2001—2004 年全球航天市场整体集中度
指标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CR4 0.655511 0.510077 0.521467 0.509047 0.512004
CR8 0.862515 0.691947 0.689297 0.642123 0.635711
②卫星运营市场集中度。卫星运营行业是航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卫星
制造、卫星发射等行业共同组成航天产业中最核心的部分。本文以2001—2004
年全球卫星运营业运营收入统计为样本,对卫星运营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
(见表5.6)。
表 5.6 2001—2004 年全球卫星公司收入(亿美元)
04 年排名公司 2001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1 SES全球公司 13.8 14.1 15.2 14.33 14.8
2 国际通信卫星公司 8.46 9.92 11 10.44 11.7
3 欧洲通信卫星公司 6.12 6.908 9.54 9.36 8.85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52
4 泛美卫星公司 7.93 8.123 8.31 8.27 8.61
5 JSAT 2.45 3.808 4.21 4.13 3.73
6 劳拉天网公司 2.04 1.95 1.524 2.52 4.073
7 新天空公司 1.96 2.005 2.149 2.43 2.405
8 电信星公司 2.11 2.074 2.662 2.24 1.645
9 空间通信公司 1.23 1.998 2.4194 2.08 1.537
10 澳普图斯公司 0.87 0.91 1.207 1.59 1.65
其他 17.5425 16.1015 9.5671 13.11 14.25
合计 64.5125 67.8975 67.7885 70.5 73.2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航天》作者整理
通过计算,得出卫星运营业的 CR4 和CR8 两项指标(见表5.7),可以看到
全球卫星运营业的市场结构同样也是处于寡占III 型,行业集中度为中等。
表 5.7 2001—2004 年全球卫星市场集中度
指标 2001年 2002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年
CR4 0.695524 0.5751 0.6498 0.6014 0.6001
CR8 0.695524 0.7207 0.8186 0.762 0.7653
③商业发射市场集中度。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相比,全球商业发射服务市
场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竞争更加激烈。市场运载火箭供过于求,商业发射由卖
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各主要航天国家均推出新一代大运载火箭,采用灵活的商
业运作模式进行竞争。世界商业发射市场由3 家公司把持:阿里安航天公司(欧
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占25.9%的股份)、国际发射服务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
司控股)和海射公司(波音公司控股),2001 年它们占据了全球商业卫星发射市
96%以上的份额。04 和05 年,三家公司又分别占据了91%和94%。由此可以看出,
商业发射服务市场结构处于寡占I 型,行业集中度非常高。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认识到,虽然航天产业整体的市场结构处于寡占 III 型,
但是其内部的各个行业具体的市场集中度不尽相同。商业发射市场的集中度较
高,卫星运营业的市场集中度则为中等,但从总体上来看,航天产业整体的市场
集中度仍处于较高的水平上。
⑶航天产业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产业中在位企业拥有相对于即如企业的优势,使在位企业可以
持续的把价格提高到最小平均生产成本以上[56]。进入壁垒是一个产业重要的结
构特征,影响到产业的竞争程度和绩效。总体来说,航天产业有较高的进入壁垒,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结构性壁垒和策略性壁垒。
①航天产业结构性壁垒。结构性壁垒产生于产业本身的特征,是进入产业时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53
难以避免的技术或经济障碍,是进入企业自身无法支配的,外生的壁垒。如资本
量、规模经济、技术水平等。
a.所需资本量。航天产业正常运行所需的资本量非常巨大,既需要大量的物
质资本,还需要时间和人力资本。据统计航天飞机的研制费用就达100 多亿美元,
一般商业卫星的发射费用也需要7000 万美元,航天项目周期动辄数年甚至数十
年,所需的各类人员规模更是庞大。世界各国一些航天项目的投入如表5.8 所示。
可以看出,航天产业需要的巨额投入资金,是一般的企业所难以承受的。
表 5.8 世界各国一些航天项目的投入数据
项目名称 国家/地区资金(亿美元) 周期(年) 人员
“奋进号”航天飞机 美国 20 4 5300
“阿波罗”登月计划美国 254 11 10000
阿丽亚娜“Ariane-1”火箭欧洲 0.85(造价) 6 6000
哈勃号太空望远镜美国 30 3
H-2B 火箭日本 1.2 3 1200
AMC-12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俄罗斯 1.78 2
“神州五号” 中国 2.4 9 1000
“嫦娥一号”绕月工程中国
1.86(14 亿人民
币,按1:7.5)
4 1200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b.规模经济。航天产业前期固定成本投入大,具有规模经济的性质。目前,
世界航天巨头如波音公司等,航天业务均是其公司全部业务的一部分,如表5.9
所示。庞大的公司规模和相关业务,能够为公司航天模块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人
员、技术等方面资源的支持,提高公司航天产品的竞争力,也同时增大了进入企
业的难度,提高了进入壁垒。
另外,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市场容量越小,进入壁垒程度就越高。原
因在于,行业的市场容量小,少数厂商的最小有效产量就能够满足整个市场的需
求,若新的企业进入,则市场需求不足以维持它的生存[57]。航天产业市场容量
有限,据美国商业航天运输咨询委员会的预测,2001-2010 年国际航空市场上的
卫星需求总计只有大约456 颗,仅全球前5 家卫星公司的生产能力每年可生产近
70 颗卫星,远大于市场需求。同时,运载市场和卫星运营市场等均存在产量过
剩的情况。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54
表 5.9 世界主要航天公司航天产品与公司总产值比较
公司名称
波音
公司
洛马
公司
雷神
公司
诺斯罗普-
格鲁曼公司
三菱电子
公司
霍尼维尔
公司
03 年航天产值(亿美元) 93.58 87 29.87 28 10.18 7.75
03 年航天排名1 2 4 5 11 12
03 年公司总产值(亿美元) 505 318 181 262 309.1 230
航天所占比重(%) 18.5 27.36 16.5 10.69 32.93 33.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航天》作者整理
c.准入机制。由于航天产业项目的资本需求巨大,航天企业并不能够完全承
担项目所需的全部投入,大部分资金、人员须由政府来负担,决定了政府在航天
产业不可替代的地位。另外,航天产业对国家的战略意义,也使得政府极度关注
航天产业的发展。世界上主要航天国家对航天事业都高度重视,一般由总统或总
理直接统领国家航天活动。美国国会规定,任何企业若要生产国防部规定的航天
类产品,均需向美国国防部提交申请,并交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备案。日本
通产省也规定航天类企业均需要在日本防卫厅和日本航天局登记。在我国,军用
航天产品由限定的企业生产,一般企业不能介入这一生产领域。航天市场参与活
功的主体受到严格限制,使航天市场不能够自由出入,其活动主体必然是受限的。
②航天产业策略性壁垒。在位企业为了通过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利
润,利用在位优势所进行的一系列有意识的策略行为,构筑起阻止潜在进入者的
壁垒,称之为策略性壁垒。航天产业市场为寡占型的市场结构,存在种种策略性
的壁垒。
a.在位企业串谋。国际航天市场中企业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航天企业在
竞争的同时,为了阻止外部竞争对手的进入,倾向于策略性的合作。如波音公司
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回声公司同雷神公司都有业务上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巩
固了他们在航天器制造、卫星生产以及地面系统的优势。
b.先动优势。航天市场中在位企业能够通过自身先动行为引领产业的发展方
向,可以进行必要调整,完善技术储备,确保企业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继2004
年布什政府提出“空间探索新构想”后,2005 年美国航宇局(NASA)正式出台
耗资1040 亿美元的“空间探索计划”,宣布将于2010 年前后完成国际空间站建
设,航天飞机编队退役;积极开发新型载人航天器,2012~2014 年起利用“机
组探索飞行器”(CEV)进行载人航天飞行;2018~2020 年重新登陆月球,并建
立月球基地;最终进行载人火星探索。2005 年4 月,欧洲空间局(ESA)公布
了《2015~2025 年宇宙设想》,提出了空间探索的一系列科学目标,包括火星现
场探测和取样返回、木星探测、三维太阳磁场探测等若干项目。这些项目将于
2015 年开始按等级、分步骤、分阶段实施,每个三年期将获得15 亿欧元的支持。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55
ESA 的“曙光女神”火星探索计划,可能作为《2015~2025 年宇宙设想》的一
个力量倍增器。这些计划的出台,表明欧美等航天大国的航天企业致力于创造并
利用自身的先动优势,维持自己的领先地位。
5.2.2 航天产业市场行为
企业的市场行为可以分为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有特
定的市场行为。受航天市场结构的影响,航天企业的市场行为有自身的特点。
⑴航天企业价格行为。
全球航天产品主要分为技术垄断型与非技术垄断型两类,技术垄断型产品差
异度大,为不可替代产品,非技术垄断型产品差异度小,为有差别替代品。对于
技术垄断型产品来说可替代度低,价格弹性小,垄断企业往往采取高价策略。如
商业载人航天技术目前仅有美俄两国具有,两国航天企业均对此采取高位定价。
美国太空探险公司的项目主要包括每人1 亿美元的月球飞行、2000 万美元的地
球轨道飞行(国际空间站8-10 天)和10 多万美元的亚轨道太空飞行。对于非技
术垄断型产品来说可替代度较高,价格弹性小,企业往往采取尽量压低价策略。
如卫星制造、固定卫星运营以及发射业务等,可替代性相对较高,价格弹性较大,
各国航天公司均尽量压低自己产品的市场价格,这是我国航天企业国际竞争的优
势所在。
⑵航天企业非价格行为。
价格行为是重要市场行为,但对于航天企业来说并不是其主要的市场行为,
不占据主导地位,相比之下,一些非价格因素如产品质量、可靠性、研发周期、
功能特性、可持续性等更是航天厂商和航天用户考虑的重点。因此,航天市场中
企业的市场行为主要以非价格行为为主。
①并购。并购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实施资产重组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有助于实现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在各国政府推动航
天公司军民一体化的环境下对航人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各国也调
整了航人政策。美国航天部门近期规划,2010 年美国公司向太空投资的总额将
达到5000 亿美元。许多航天公司都想通过兼并、重组以提升竞争军用航天和政
府民用航天项目的能力。近年来航天企业的主要并购案例如表5.10 所示。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56
表 5.10 近年来航天企业的主要并购案例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波音公司
波音公司与俄罗斯
HKK 能源公司、挪威
Kvaerner 公司和乌克
兰南方科研生产联
合体联合成立海上
发射公司。波音公司
占为第一大股东。海
射公司凭借俄罗斯
发射优势.迅速进入
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成为在该市场主导
厂商之一
波音公司斥资 133
亿美元并购麦道
公司一举成为全
球第一大航天公
司。通过这一并
购,波音公司获得
“德尔它”运载火
箭和“战斧”巡航
导弹的生产能力
波音公司购买
了体斯电子公
司空间与通信
分部,成为全球
最大的商用通
信卫星制造商,
进入卫星通信
应用领域
洛马公司
美国两个最大的
防务承包商洛克
希德公司和马
丁·马丽埃塔公司
合并.成为洛克希
德·马丁公司(简称
洛马公司)
斥资91 亿美元
收购劳拉公司
80%的股份进入
通信领域
曾试图与诺斯
罗普.格鲁曼公
司合并但未获
成功
洛马公司
成功兼并
通信卫星
公司
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
诺斯罗普公司斥资
21 亿美元收购格鲁
曼公司成立诺斯罗
普·格鲁曼公司。同
年,收购了沃特飞机
公司,进一步加强公
司的商业航天部分
的能力
30 亿美元收购
西屋公司防御
电子设备分台
1997 年收购防
务信息技术公

斥资 51 亿
美元收购
利顿工业
公司
雷声公司
吸收合并了休斯
飞机公司。合并后
年销售额突破200
亿美元。与新波音
公司、洛马公司一
同跻身于美国航
空航天业第一层
次集团的行列
欧洲航空防务
与航天公司
戴姆勒克莱·斯勒
宇航公司、马特拉
公司以及航空制
造股份公司合并
成立欧洲航空防
务与航天公司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航天》作者整理
②串谋。串谋是指企业旨在协调本行业各家厂商行动和限制竞争而采取的一
系列合作的行为。亚当·斯密曾指出:“同行的商人技术为了娱乐或消遣也很少
聚集在一起,但是当他们会面时,不是在进行反对公共利益的共谋,就是在筹划
哄抬物价。”处于寡占型市场结构的航天企业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可以由寡
头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中看出: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57
0
1
2
2
1
1
1
1
1 =





+


=
x
x
dx x x
dπ π π
其中,
1
1
∂x
∂π
表示厂商1 自身行为对利润π 的影响,
1
2
2
1
x
x
x ∂



∂π
表示厂商2 的间
接影响,
1
1
∂x
∂π

1
2
2
1
x
x
x ∂



∂π
共同决定了厂商1 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是否能够实现,这
种相互依赖性导致了航天寡头企业之间不同程度的串谋。如1999 年,阿列尼亚
马可尼系统公司与马特拉英国航空航天公司达成协议,协议称马特拉英国航空航
天公司可以应用阿列尼亚马可尼系统公司的导弹制导系统的技术;2001 年,波
音公司与日本三菱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加强航天业务方面的合作。
另外,串谋的另一趋势是在位航天公司与政府间的合谋。据统计,在1998
-2005 年间,世界平均每年航天发射约60 次,如图5.4 所示,其中商业发射平
均每年约34 次,并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00 年的35 次减少到了2001 年的
16 次降幅为55%,虽然2005 年全球有55 次发射,但是其中只有19 次商业性发
射,占总发射次数的34.5%,有政府背景的卫星项目占据发射市场的大部分。尽
管发射服务提供商在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上的收入会有所下降,但政府的航人项目
仍将为这些与政府有良好合作业务的发射服务提供商提供了充足的发展机会。
图 5.4 1998 -2005 年世界航天发射次数
③采购体系扁平化。采购体系是从产品购买的角度审视产品的供应链和资金
流,反映产业中各个部门的相对关系。在全球卫星市场中,卫星的采购大多数以
轨道交付的方式,由卫星制造公司发射公司承担几乎全部的风险,卫星发射价格
较高。为了增加采购的透明度,节省经费开支,近年来有实力的卫星公司也采用
卫星和发射服务分别购买的方式。如图5.5 所示,20 世纪末和21 世纪初,卫星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发射次数
发射次数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58
制造商与发射商的合并,以及公司间的互相参股,投资的一部份购买发射能力,
发射服务商与卫星公司或发射服务商与卫星制造商能够形成战略伙伴关系,使得
卫星采购体系扁平化,可能形成发射服务的垄断市场。如劳拉等卫星制造公司已
大量采用这种方式购买火箭,包括成批预订正在研制的新型火箭,日本的H-2A、
美国的宇宙神3、德尔它3 均以这种方式获得了大量订单。
图 5.5 卫星采购体系结构的演变
5.2.3 航天产业市场绩效
绩效是一多维建构,测量的因素不同,其结果也会不同,航天产业结构决定
航天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而产生特定的市场绩效。衡量航天产业市场绩效有很多
种指标,本文选取航天产业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即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水平,来
分析航天产业特的市场绩效。
⑴资源配置效率。
随着新一轮企业并购的结束,全球航天市场被欧美航天公司几乎瓜分完毕,
随之而来的是航天市场竞争的加剧,改变了航天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变。从国
内的视角来说,我国航天产业产值、增加值以及从业人员素质都在稳步提高,提
升了航天产业整体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数据来源有限,本文选取了航空航天器
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等与航天产业联
系紧密地高技术产业,概要的分析目前我国航天产业的绩效。
卫星公司
卫星制造公司
发射公司
卫星需求 轨道交付
运载能力
选择
战略关系
卫星公司
卫星制造公司 发射公司
投资购买
发射能力
战略关系
战略关系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59
表 5.11 航天产业内相关行业的年末固定资产原价(万元)
行业 1998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3749252 3962072 4410570 4874153 5202158 5192252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1814917 14082574 16034004 22097932 26839454 31306911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 1314841 1433787 1749579 2347924 3108705 5606254
表 5.12 航天产业内相关行业的年末增加值(亿元)
表 5.13 航天产业内相关行业工程技术人员比例(%)
行业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14.71 14.92 15.22 13.86 15.83 16.29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8.29 8.51 7.97 9.22 9.15 9.68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 8.20 8.64 10.02 9.86 10.17 11.20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9-2004》
如表 5.11、表5.12、表5.13 所示,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
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等与航天产业紧密联系地高技术产业
的固定资产总值、增加值以及从业人员素质都在稳步提高,提升了航天产业资源
整体的配置效率。但是,与欧美航天产业大国相比,我国航天产业利润率和技术
人员比例仍然偏低。美国航天产业从业人员人数达到8 万多人,其中科研和工程
技术人员约占总数的70%左右,英、法、德等国航天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占总数
的50%以上,我国技术人员还不到总数的20%。因此,我国航天产业应着力提升
资源的配置质量,提高产业利润率和技术人员比例。
⑵技术水平。
国际航天市场结构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促进了航天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技术
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①外太空航天探测项目的继续开展,提高了航天产业的技术储备。外太空探
测项目的开展,既可以宣传本国(地区)航天实力,提升国家(地区)航天产业
的信誉,又能够通过项目的展开,获得各类独占性信息,提高国家(地区)航天
产业的技术储备,增强本国航天产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如表5.14 所示,近年来
各国政府和航天企业更加重视外太空探测项目的开展,增强了航天产业的技术储
行业1998 年1999 年2000 年2001 年2002 年 2003 年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87.41 92.04 105.64 124.12 148.69 140.9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869.75 1122.23 1471.26 1622.72 1939.17 2571.67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 265.95 241.42 374.28 432.36 603.96 1021.55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60
备,提升了航天信誉。
表 5.14 近年各国部分外太空探测项目
时间 国家/地区项目 备注
1997 年 NASA “卡西尼”号登陆土卫六后,发回土星和土卫六的图片
2003 年5 月欧空局 伽利略定位系统
欧洲自主的、独立的全球多模式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提供
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服务,同时它实现完全非军方控
制、管理
2003 年6 月欧空局 火星快车
绘制火星地图,利用一部功能强大的雷达对火星表面进行
探测,寻找火星上有水存在的证据等
2003 年10 月中国 神舟五号 中国第一次载人发射
2004 年1 月欧空局 哥伦布轨道设备 国际空间站的一个科学实验室
2005 年6 月NASA “机遇”号火星探测器
探测火星矿物质,以期证实火星形成早期曾存有高温热水
的设想
2005 年6 月NASA “勇气”号火星探测器探测火星水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
2005 年10 月中国 神舟六号 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2006 年4 月欧空局 金星快车
主要任务是对神秘的金星大气层进行更精确的探测,分析
其化学成分,就太阳风对金星大气和磁场的影响进行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航天》作者整理
②研发持续能力增强,渐成体系。航天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各航天企业提
升自身研发的持续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研发风格和产品系列。以运载火箭为例,
美国的宇宙神和大力神系列以大推进力为特点,日本的H 系列以燃料高效率为特
点,欧空局的阿里安系列注重综合水平。世界主要航天公司运载火箭研发演进路
径如表5.15 所示。
表 5.15 主要航天公司商业运载火箭研发演进路径
火箭系列 国家/地区 1990年 2000年 2003年 2010年
阿里安系列 欧洲 阿里安 4 系列阿里安5G 阿里安5G/5E 阿里安5 系列
宇宙神系列 美国 宇宙神 1 系列宇宙神2AS/3A 宇宙神3 系列宇宙神5 系列
德尔它系列 美国 德尔它-7925 德尔它2 系列德尔它 3 系列德尔它4 系列
长征系列 中国 长征3 长征3A/3C 长征3B
H 系列日本 H2 H2-A H2-B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航天》作者整理
5.3 航天产业组织政策建议
产业组织政策是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
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航天产业组织政策的实质是根据航天产业
组织的特点,协调规模经济与航天企业竞争之间的矛盾,以维持正常的航天市场
秩序,促进有效竞争态势的形成,提高本国航天产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⑴加快航天企业集团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61
公司企业为主要形成,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
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
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58]。现代企业制度是航天企业参与
航天市场竞争的基础,是航天企业正常有效运行的保障。当前我国航天战略的关
键是增强航天企业竞争力,要求有限资源向优势领域集中,要突破行业界限,改
变行业内、企业内专业系列小而全、低水平重复的格局和政企不分的企业组织现
状,形成一批跨行业、产品特色明显、专业实力突出的现代航天企业。因此,加
快航天企业集团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是完善我国航天产业组织政策需要考虑的
首要问题。
此外,在完善航天企业集团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还应深化航天科研院所
的改革,可以对部分单位实行企业化转制,对部分事业单位组成研究开发机构,
对部分事业单位合并重组为高技术企业,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
⑵重视航天企业的合并与重组。
近年来,世界航天工业与市场的格局新的变化。对于我国航天产业来说,需
要密切关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利于国内航天工业结构的调整和整体效益的
提高,增强我国航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当今全球航天产业演变的主流
之一就是企业的并购,航天企业的并购有诸多优点:首先,大公司强强联合,能
够达到优势互补,扩大国内外航天与防务等市场份额;其次,公司可以通过并购
或联合,实现其扩大业务领域,调整产品结构的目的;再次,并购主导公司能够
廉价的获得被并购公司现有的技术储备和研发人员,有利于形成创新合力;最后,
并购能够使得企业减少重复性建设,降低不必要的浪费。
我国于 1999 年7 月1 日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正式改组为中国航天科技集
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两大企业集团,使得国内市场的集中度提高,有
利于发挥航天产业的规模特性。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航天企业实力较为薄弱,
个别领域重复建设严重,无效竞争所占比重较大,不利于在国际航天市场中的竞
争。因此,应重视航天企业的合并与重组,提高产业的集聚程度,如在两大集团
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起卫星制造集团等,以提升我国航天企业的整体实力。
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在航天企业并购的过
程中,政府不能仅仅考虑其经济性的一面,相反,航天产业与国家安全和国家的
整体战略体系与设想休戚相关,政府还应重视其战略性的一面。在波音与麦道合
并的案例中,美国政府起了推动和引导的作用。按照美国反垄断方面的法律,这
两个公司合并后的市场份额已远远超出法律的规定,然而美国政府批准了它们的
合并。美国政府之所以要超越反垄断法的限制,就是因为这种合并有利于保持美
国航天工业的领先地位,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吻合,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此外,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62
英、法、德、西等欧洲航天大国政府在推进本国航天公司并购以及欧洲整体航天
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均起到积极的一面。由此,政府航天部门一方面应重视航天
企业的合并与重组,加强有关理论和实际操作技巧的研究;另一方面,政府应在
企业并购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视并购的具体情况适时表明态度,争
取使得航天产业在整体上符合国家的利益。
⑶加大投资力度,完善航天资本市场。
与其他航天大国相比,我国在航天方面的投资较少。以 2001 年民用航天为
例,美国投入131 亿美元,欧空局投入36 亿美元,日本投入16 亿美元,我国估
计投入1.5 亿美元,尚不及印度的4.27 亿美元和俄罗斯的1.8 亿美元。投入的
不足,制约了产业的技术进步,阻碍了航天产业的产业升级和组织结构调整。因
此,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航天投资机制,解决航天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成熟的资本市场可
弥补在国家投资不足情况下剩余的资金缺口,并为航天企业重组提供便利条件,
因此,我国要逐步发挥证券市场和投资机构的重要作用。美国、欧洲的资本市场
较我国成熟的多,航天企业的并购活动几乎都是在政府的引导之下,通过股票市
场完成。我国航天企业的重组,目前还无法通过证券市场来完成,国内航天企业
在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较少,且上市企业的性质只是原航天企业剥离出来的规模
较小的一部分,还没有整体的航天上市公司。现阶段应让投资咨询机构在航天企
业重组中发挥中介作用,以期准确地对航天企业资产进行判断,能够减少国有资
产在重组过程中的流失[59]。
5.4 本章小结
航天产业结构政策是从中观的角度,在战术的层面上对航天产业内各个行业
和企业的设计和规划,提高航天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航天技术水平,增强航
天产业的整体实力。本章首先回顾了有关产业组织的主要经济理论,然后根据
SCP 范式结合具体的数据,分析了航天产业的国际竞争态势,市场集中度,进入
壁垒,并进一步研究了航天产业的价格和非价格行为以及产业的绩效,最终提出
了若干关于我国航天产业组织政策的建议,即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合并与重组以
及加大投资等。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63
第六章航天产业布局政策
6.1 产业布局理论渊源
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与分
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运动的具体表现。产业布局理论是我们对产业布局现
状进行理性思考及采取何种区域产业政策的依据。产业布局总要依赖于一定的经
济条件,总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布局。由于地区的自然禀赋的差异,区域发展呈
现不同水平。以经济史的角度,对农业区域产业进行经济分析的理论渊源可以追
溯到19 世纪20 年代的德国。1926 年,德国经济学家、经济活动空间模式的创
始人冯·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unen)撰写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
的关系》,展开了对农业区位的理论分析,创立了农业区位论。他认为不是任何
地区和地带都必须采用同样的集约化经营方式,关键是要根据条件进行合理的空
间组合。冯·杜能之后,在区域产业理论研究方面具代表性的主要有前苏联的均
衡配置论和新古典学派论。
前苏联的经济学家在平衡协调的生产力布局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均衡配置
论,强调社会主义生产布局规律是平衡协调发展的规律,要尽快消除地区间差别。
新古典学派则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会
自动地达到使人人满意的均衡状态,市场是解决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佳机制。新古
典学派还将“看不见的手”这一理论运用于区域经济分析上,认为市场也是使地
区经济发展达到均衡的最佳机制,确信市场可以带来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均
衡状态。
美国学者胡佛与 1931 年和1948 年分别写了《区位理论与皮革制鞋工业》与
《经济活动的区位》两书,分析了布局的成本,提出了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的理
论。同时代的赖利、艾萨德也对产品交换的不同价格政策对运输的影响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
战后,随着殖民地国家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落后地区产业布局理论开始受
到重视。西方一些学者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提出了各类布局理论,大大丰富了
产业布局理论的内容。如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
点轴理论,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等,
均奠定了布局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经济学意义上而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64
部门、各要素、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与分布。产业布局是区域产业政策作
用的结果,产业布局政策是与区域发展政策、区域调控政策共同形成区域经济发
展的政策体系。产业布局政策不是强调自我平衡,强求地区产业体系的完整性,
更强调要优先重点发展地区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使国家产业体系得到更高层
次的优化[60]。
6.2 航天产业布局的基点
产业布局的基点是制定布局政策的原则和立足点,不同产业的布局基点不尽
相同。航天产业布局政策合理与否,关系航天产业的稳定成长,因此应明确航天
产业布局的基点。总体来看,航天产业的布局基点主要体现在“刚”和“柔”两
个方面。
6.2.1 产业布局基点之——“刚”
“刚”性基点是指产业布局的物质化和类物质化因素,如地域、交通、资源
等。构成航天产业的航天产业和相关产业,是存在客观实体的、物化的“刚”性
产业,因此,其产业布局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物质化或类物质化的硬环境。本文根
据航天产业的特点及与之联系紧密程度,将其“刚”性基点进行分解,主要有
11 类并对其加以定义(表6.1):
表 6.1 与航天产业相关的“刚”性基点分类
序号 分类 定义
1 地理环境
主要涉及发射场环境,要求为人口密度、全年日照天数、水源、低纬度、地质坚
实、地势平坦开阔、风速低、温差小等。
2 交通交通的便利程度(枢纽),交通的广度,辐射面。
3 冶金分钢铁和特种金属两类,指标为钢铁厂和特种金属公司的分布,产量,资源等。
4 能源涉及航天燃料的生产制造和新航天燃料的研制开发,主要为石油产业品和电力。
5 化工为航天产业提供所需的材料,与产业制造有密切联系,主要考虑产业的聚集。
6 机械为航天器的制造提供服务,考虑其规模、交通及产业集聚。
7 建筑材料指标为水泥、新型建材产量等。
8 精密仪器精密仪器产业的分布、公司的规模等。
9 科研院所科研院所数量。
10 教育大学数量和质量,本文以 211 院校数量为指标。
11 专有设施航天发射场、专用园区、专用机场等设施。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65
6.2.2 产业布局基点之——“柔”
“柔”性基点是航天产业布局的非物质化的隐性原则。与绝大部分产业不同,
航天产业是一种柔性的后延式产业,即产业只有人员、技术、信誉等非实体储备,
并无常备的产品实体储备,其实体产出由需求决定。航天产业的需求主要来自政
府的相关工程和国际航天市场两方面。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两类需求均是以项目
的形式作用于航天产业。航天产业的产业链和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具体的结构和布
局形态,也会根据项目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和变化。
作为国家有战略意义的产业,航天产业不但具有经济性、科技性的特点,还
同时具有国防特性。这决定了航天产业的特殊性质,也对其布局政策提出了特殊
要求,即要重视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变化。
航天产业是一种类复杂适应系统。要使其稳定的发展,需培育航天产业的自
组织力。因此,应着力建设基于航天的文化体系,提高系统的自适应性。在产业
布局中,注重区域的人文环境,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则是文化建设映射到产业
布局中的重要体现。
6.3 航天产业布局政策浅析
《周易·蒙》有云:“刚柔节也”。航天产业的产业布局特点,正是刚柔交
错,既有物质化或类物质化的硬环境,又包括非物质化的软环境。因此,旨在完
善航天产业布局,合理化地区分工的航天产业布局政策,应兼顾产业的特性,“刚
柔并济”。
6.3.1 产业布局政策“开”字理论
产业布局政策是政府根据产业具体特性、国情国力及各地区条件,对产业空
间分布的引导和调整,其本质是产业的空间地缘分布。因此,要分析“大航天产
业”的布局政策,应首先明确我国的经济地理环境。
有关我国产业布局的理论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沿海沿江为主的“T”字理论;
二是包括沿海、沿江和陇海线三线的“π”型理论;三是以沿海为弓,京广线为
弦而长江为矢的“弓”型理论。在此,本文为综合考虑航天产业的布局,将三种
理论相结合,引出“开”字布局形态。其中,两横分别代表了京广线与沿海一线,
一撇一竖分别代表陇海线和长江水道,两个十字交叉的城市分别为郑州和武汉。
从整体上来看,沿海一线经济发达,主要以轻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陇海一线
联系我国东西,主要以重工制造业为主;长江一线行道优良,主要以化工业集聚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66
为主;京广线联系了首都和众多省会城市,行政执行力和文化辐射力强,成为联
系其他三线的纽带。我国产业以点轴的形势在这四条线上展开,构成了我国各产
业的总体布局态势。
6.3.2 航天产业布局政策之——“刚”
产业布局政策是政府对产业空间分布的引导和调整,其本质是“刚”性空间
地缘分布的再规划。制定航天产业布局政策,应充分考虑到与之相联系的“刚”
性的各类因素。根据各个因素对航天产业的影响不同,本文将所列出的11 个因
素和产业进行划分,分别对应航天产业的设计、生产、测试和应用四个环节,并
统计出相应的地域分布[61]。
表 6.2 各分类全国地域大致分布
主类 分类 地域分布
科研院所 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武汉,合肥,成都,沈阳,兰州,昆明[1]
设计
教育 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成都,武汉,长沙,广州,哈尔滨,天津
冶金 上海,马鞍山,武汉,重庆,攀枝花,本溪,鞍山,唐山,北京,包头
生产 化工 上海,北京,西安、岳阳,宁波,武汉,广州,兰州,长春,仪征
机械 上海,沈阳,成都,洛阳,西安,武汉,西宁,郑州,哈尔滨,德阳
精密仪器 上海,北京,深圳,天津,大连,杭州,成都,重庆,桂林,宜昌
交通 北京,郑州,上海,武汉,西安,济南,成都,沈阳,太原,长沙
生产

测试[2] 能源 大庆,吉林,大连,北京,西安,太原,武汉,格尔木,乌鲁木齐
水泥:山东,广东,江苏,河北,四川,河南,浙江,辽宁,安徽,湖南
测试 建筑材料
新型建材:北京,上海,哈尔滨,沈阳,武汉,苏州,重庆,无锡,石家庄,衡阳
地理环境 西北地区,西南成都盆地,东北地区
交通[3] 北京,西安,成都,长沙,上海,大连,青岛,武汉,广州,乌鲁木齐
应用
服务
专有设施 酒泉,太原,西昌
注:[1]表中不在“开”字四线中城市以斜体加下划线标出,其中沈阳在表中看作是在京广线延长线上;
[2]由于个别产业与生产和测试环节均有密切联系,在表中将其归为“生产与测试”项共同统计;
[3]应用类“交通”以航空和航海为主,生产类“交通”以公路铁路为主。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地理》作者整理
在表中可以看出,除哈尔滨、昆明、太原等城市,航天产业中绝大部分产业
分布于“开”字的四条主线上。“开”字产业分布形态构成了航天产业总体的“刚”
性产业布局架构。然而,我国东西地理和经济环境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
响了航天产业不同性质产业的具体分布,根据各产业的主要城市分布,大致统计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67
出各产业的区域分布比例,如表6.3 和图6.1 所示。
可以看出,航天产业的设计、生产、测试和应用服务四个环节的区域分布各
有不同。设计环节东部地区和西部的关中、成渝地区实力较强;生产环节东中西
三部较为平均,但东部以高技术产业为主,中西部以机械制造和能源产业为主;
测试环节东部地区和西部的成渝地区优势较为明显,这是由于测试环节与设计环
节联系较为紧密缘故所致;应用服务环节西部优势突出,主要是由于航天产业的
专有设施几乎全在西部的原因,东部的后期服务仍有一定的优势。
表 6.3 各分类全国地区大致分布比例(%)
主类 分类 东部 中部 西部
科研院所 40 20 40
设计教育 50 30 20
总计 45 25 30
精密仪器 60 10 30
交通 40 50 10
能源 20 40 40
冶金 30 40 30
化工 50 30 20
机械 20 40 40
生产
总计 36.7 35 28.3
精密仪器 60 10 30
交通 40 50 10
能源 20 40 40
建筑材料 50 30 20
测试
总计 42.5 25 32.5
地理环境 10 30 60
交通[2] 50 40 10
专有设施 0 33 67
应用
服务
总计 20 34.3 45.7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68
图 6.1 各分类全国地区大致分布比例
因此,在航天产业既定的“刚”性“开”字形总体分布架构之下,还应就特
定环节的具体布局加以规划,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⑴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以效率为
中心,确定航天产业地区分工要与地区比较优势紧密结合。
⑵在东部建立以设计、测试和后期服务等环节为主的航天产业集群,加强东
部沿海及西部有条件城市(西安、成都)的高技术产业建设,完善航天器发射的
后期观测和试验数据整理等服务。对东部高技术产业已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换
为导向,以大规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目标,使之成为我国航天产业现代化的先
导。即一方面,坚持80 年代以来已外向型经济为先导的发展战略,充分参与国
际竞争与合作,提高航天产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和技术储备的广度;使航天成果产
业化,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加强教育和科研经费的投入,提高航天产业人力资源
的质量和技术储备的深度。
⑶在中部地区(包括华中和东北地区)建立以制造环节为主的航天产业集群。
巩固中部地区传统机械制造业和冶金业的中心地位,提高特种冶金机械和精密机
械制造业的科技研发水平,积极引进国际和东部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
验。在一定程度上加强陇海及长江两线的能源和化工业建设。加强铁路和高速公
路的建设,完善中西部交通枢纽的交通调动机制,充分发挥其大动脉的功用。
⑷在西部地区建立以应用环节为主的航天产业集群。重视西部重要地区航天
产业专有设施的建设,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加强西部能源的合理开发和使
用,进一步完善三大发射场的设施规划。加快西安、成都、重庆等西部大城市的
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成渝和关中地区航天产业的研发实力。
⑸以“海、江、路”为依托,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辐射效应,促进相邻区域
(如京沪线、成渝线、宝成线、松嫩沿江线等)次产业聚集带的形成。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7 0
8 0
科研院所
教育
精密仪器
交通
能源
冶金
化工
机械
建筑材料
地理环境
交通[2]
专有设施
东部
中部
西部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69
6.3.3 航天产业布局政策之——“柔”
同“刚”性布局政策相对应,航天产业存在“柔”性的产业布局政策。与“刚”
性布局政策不同,根据布局的“柔”性基点,“柔”性的产业布局政策主要考虑
产业布局中人为的、相对易改变的、带主观色彩的因素,这些“柔”性的因素同
样对产业布局政策起到重要的影响。
航天产业是一种基于项目的柔性的后延式产业,工程项目是其内部各组成产
业发生联系的基础。项目主要来自政府和国际航天市场两方面,根据航天产业的
亚垄断特征,既定项目由垄断端产业核心厂商承接,通过指定或招标的方式与竞
争端产业的相关业务发生联系,从宏观上构成该项目的产业体系。然而,在指定
和招标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核心厂商“寻租”行为的发生,即竞争端有实力厂
商质量较好的产品被一般厂商质量较差的产品淘汰[62]。核心厂商“寻租”行为
对航天产业的正常运行及产品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有效的抑制其发生,是
“柔”性产业布局政策关注的重点之一。在此,本文作出以下假设:
⑴竞争端市场有两种厂商。一种是有实力厂商 a;一种是实力差厂商b。垄
断端核心厂商事先知道竞争端厂商的能力,并可以从b 厂商处获取“租金”。
⑵若 a 厂商中标,核心厂商亏损概率为a
λ ;若厂商b 中标,则核心厂商亏损
概率为b
λ 。其中,0 ≤ λa ≤ λb ≤1,即选择有实力厂商对于核心厂商亏损概率小[63]。
⑶以“有实力厂商中标时核心企业亏损概率a
λ ”来表示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
λ ,有a λ ≡ λ 。
⑷在以上假设基础上,设有函数( ) b a λ = f λ ,且有f (0) > 0, f (λ ) > λ, f ′(λ ) >1,
即必然存在0 < λ* <1,使得f (λ* ) =1。并且即使采用a 厂商产品,核心厂商决不
亏损的情况之下,若采用b 厂商产品,仍存在亏损可能( (0) 0 b λ = f > )。市场竞
争存在一个临界点(λ = λ *),此时使用b厂商产品必然亏损。
⑸若核心厂商不亏损,则可得效用为u ,若亏损,则效用降为v 。此外,选
用b 厂商虽有较大的亏损概率b λ,但可以从中获取额外的“租金” y(当市场竞
争λ < λ*时)。“租金” y 与市场的竞争程度λ 负相关[64],设y = y(λ ),其中
y(λ ) ≥ 0, y(λ * ) = 0, y(0)→∞, y′(λ ) < 0。
基于以上假设,可得到一个经济学的问题——两难选择。若核心厂商选择厂
商a,则其期望效用函数为:
(1 ) (1 ) a a a EU = −λ u +λ v = −λ u +λv
若核心厂商选择厂商 b,则其期望效用函数为:
(1 )( ) [1 ( )][ ( )] ( ) b b b EU = −λ u + y +λ v = − f λ u + y λ + f λ v
可用: b a ΔEU ≡ EU − EU 来表示核心厂商选用b厂商的倾向,可得: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70
( ) ΔEU ≡ EUb − EUa = y λ − f (λ )u − f (λ ) y(λ ) + f (λ )v +λ (u − v)
对上式求导,可得:
dΔEU dλ = y′(λ )[1− f (λ )]− y(λ ) f ′(λ ) + (u − v)[1− f ′(λ )] < 0
当λ = 0时,ΔEU →∞;当λ = λ *时,ΔEU < 0。必然存在0 < λ c < λ*,使得
ΔEU = 0。即在市场竞争为λ c时,核心厂商选用a 厂商和b厂商的期望收益相同。
当市场竞争高于λ c时,核心厂商宁愿选择a 厂商,如图6.2所示。可以得到如下
命题。
图 6.2 核心厂商寻租期望收益ΔEU 曲线
命题 1:核心厂商“寻租”的期望收益是航天产业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减函
数。当市场竞争的程度低于某临界值时,产业核心厂商者倾向于“寻租”。而“寻
租”行为的发生,会增加产业亏损的可能。
推论 1:防止核心厂商“寻租”行为的发生,应尽可能改善市场的竞争环境,
加强核心厂商的管制,降低“寻租”的期望收益。
推论 2:应增强竞争端厂商的实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工艺水平。在“寻租”
行为发生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使产业的亏损概率降到最低。
根据产业布局的“柔”性基点,并结合上述命题及推论,可以得到航天产业
布局政策的“柔”性要点。
⑴破除地区间壁垒,提高产业集聚。作为航天产业布局规划实施的保障,从
根本上杜绝“寻租”行为的发生,应将适度的竞争引入产业。对此在布局政策中
的体现,则是消除地区经济壁垒并提高产业的集聚水平。破除地区间壁垒有利于
政策的传达和资源的自由流动;集聚水平的提高则有利于降低核心厂商之间竞争
的空间成本,使之形成区域内的航天产业集群。
⑵加强政府对核心厂商的监督。监督效用取决于政府的行政约束力,核心厂
商应尽量分布于交通和通讯便利的大城市及其周边,以期达到更好的行政约束
力。对于行政力的集聚来讲,是以北京及直辖市为一级中心,以副省级城市和计
划单列市为二级中心。在一级中心,行政的约束力最强,政府的监督成本最小,
效用最高;二级中心次之。垄断程度高、可替代性低的核心厂商,其“寻租”的
λ c λ *
ΔEU
竞争程度λ
(u − v)(λ * −1)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71
可能性较大,在布局规划时应尽量分布于一级中心附近;垄断程度较低、可替代
性较高的核心厂商,其“寻租”的可能性则较小,可于二级中心附近规划其产业
集群。
⑶关注国际环境的变化,提高布局的安全性。航天产业特殊性在于不仅是国
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且与国防产业有关,决定了产业项目的取向,既受国际政
治的影响,同时也会反作用于国际政治环境。因此,产业的安全性,亦是布局政
策重点考虑的内容之一。根据当前国际局势及我国地理环境,可以看出东部沿海
和东北地区虽经济地理情况较好,但并不适合安全需求较高的航天器制造业和专
有设施的建设,适合安全性较为离散的设计和测试环节的聚集;中部以及西北地
区和西南地区,则适合航天器制造业和专有设施的建设。
6.4 本章小结
航天产业具有不但具有很强的经济地域特性,还具有很强的国家安全特性,
因此航天产业的布局对航天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本章首先简要总结了产业
布局理论的发展历程,然后就“刚”和“柔”两个方面对航天产业的布局政策展
开论述,并分别得到“刚”和“柔”两方面对立而统一的我国航天产业布局政策。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72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7.1.1 本文主要工作
⑴本文首先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产业政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从整体上简
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产业政策理论的研究文献和相关成果,而后就产业政策的不
同着力点,分门别类的梳理了各领域学者的思想,分析了产业政策有效论和无效
轮的立足点和两种理论之间对立与统一,为随后的分析和研究夯实了坚实的理论
基础。
⑵本文主要运用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行为学和系统论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
法,在“大航天产业”的视角之下,结合亚垄断市场结构理论,分析了我国航天
产业的特性和对航天产业政策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点,指出当前航天产业现行政
策若干不足,提出了制定航天产业政策体系的原则。
⑶本文以航天产业的结构、组织以及布局政策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我国
航天产业结构、组织和布局特性的基础上,根据所收集的相关统计资料,运用一
些分析工具,对我国航天产业的结构政策,组织政策和布局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尽
可能完整的建议和意见,对于我国航天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提升我国航天产
业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7.1.2 本文主要结论
⑴通过对航天产业特性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航天产业所面临的市场结构是
典型的亚垄断市场结构,且具有两面性,即在国内的视角下属于亚垄断纵向模式,
在国际视角下属于亚垄断横向模式。航天产业市场结构的两面性对航天产业政策
的制定、实施、运行以及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均能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改变
或扭曲航天产业政策的初衷。
⑵在制定航天产业政策时,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航天产业政策的取向和原
则。包括互动原则,即重视产业组织,强化产业组织与产业结构政策互动;多元
化原则,即决策主体的多元化,除了要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外,要实现
“政、产、学”结合的决策主体的多元化;“集聚”原则,即缩小具体航天产业
政策所涉及的范围,使政策目标层次化,政策路径模块化,政策规模聚焦化;标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73
准竞争原则,即争取建立技术层面和观念路径上的标准。
⑶运用系统论、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区位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了航天产业
的各类政策。文章认为,对于航天产业结构政策来说,应致力于实现航天产业结
构的优化、宽化和高度化;对于航天产业组织政策,应健全航天现代企业制度,
加大投资力度,提高航天产业国际竞争力;对于航天产业布局政策,应以“刚性”
布局政策为基础和切入点,在“柔性”政策的协调下,使我国航天产业的布局更
加合理化。
7.2 研究展望
本文所论及的命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方向。
⑴本文主要运用产业组织学、产业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
法,以我国航天产业及其产业政策为研究对象,选用亚垄断市场结构的模型,根
据各国航天产业有关数据,结合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对我国航天产业
政策的体系原则和具体措施进行了研究。虽然该在各个具体政策的研究角度上有
所创新,但理论的假设约束较大。此外航天产业政策的有效性与否还受到社会政
治、国际局势、地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关于航天产业政策的研究
应多角度、多学科的展开。特别是从系统科学和国际关系学的角度展开进一步的
讨论,有益于问题的解决。
⑵关于产业政策理论的研究,国外学者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丰富,相比之下,
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所以为了更好的制定有利于我
国航天产业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有必要全面了解和学习前人的研究思想和成
果,因此,在本文收集、翻译和整理了较多的国内外的研究资料。但是由于本人
的资料收集能力、翻译能力有限,不可避免地存在文献收集不充分,也许有的文
献解读不够准确,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完善。
⑶通过努力搜集更充分和准确的航天产业数据。航天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
性,这决定了其各类数据资料收集和获取的困难。航天产业数据的不充分性,在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航天产业政策研究的更深入进行。本文收集并整理了大量的航
天产业的各类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但是由于本人条件和能力所
致,数据收集的力度尚显单薄,量化的基础不够厚重,对结论的精确度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因此,若能够通过努力,获得更为细致、充分和准确的数据,相信本
研究将会进行的更为顺利,结论将会更为完备。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74
参考文献
[1] Kuntz, Robert J. Aerospace Needs Knowledge-Management Tools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2007,(03):74-74
[2] Mostafa Jafari.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Iran aerospace industries: a study on critical factors.
Aircraft Engineering & Aerospace Technology. 2007,(07):375-389
[3] Ashford, David. New business opportunities in space. Space Policy; 2007,(11):241-242
[4] Nally. James. Policy model for space economy infrastructure. Act Astronautics,2007,(12):
1066-1075
[5] Saleh, Joseph H, Jordan, Nicole C. Shifting the emphasis: From cost models to satellite utility
or revenue models: The case for a value-centric mindset in space system design. Act Astronautics,
2007,(11):889-900
[6] Anselmo. Joseph C. Trapped in Space? Children's Accounts of Risky Environments. Act
Astronautics, 2007,(10):432-445
[7] 苏东水,弘扬东方管理文化建立中国管理体系,复旦学报,2005,(10):67-72
[8] 齐建国,2005 一2006 年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分析,学习与探索,2007,(01):126-130
[9] 林蔚然,许平,2005 年世界主要航天大国航天预算,中国航天,2005,(02):24-31
[10] 吴照云,航天产业与市场运行机制的兼容性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4,(12):25-31
[11] 程广仁,全球固定卫星运营业市场结构分析和启示.中国航天,2006,(05):3-6
[12] 周叔莲,中国产业政策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 :15-16
[13] 李悦,产业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324-326
[14] [澳]A·G·肯伍德,国际经济的成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147-159
[15] [日]下河边淳,管家茂,现代日本经济事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37-239
[16] 李敬辉,完善产业政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研究参考,2004,(07):25-27
[17]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8:254-263
[18] 江小涓,我国产业结构及其政策选择,中国工业经济,1999,(06):15-18
[19] 史晋川,网络外部性、商业模式与PC 市场结构,经济研究, 2005,(03):25-29
[20] Alexander Gerschenkron.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Respectiv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204-223
[21] Douglas.A.Irwin. against the tide: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Free Trad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34-37
[22] 刘波,贸易全球化时代的幼稚产业保护论,商场现代化,2006,(08):25-28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75
[23] 孙文远,国家贸易保护政策的聚类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5,(12):14-18
[24] 吕爱权,后发优势理论与赶超发展战略的选择,学习与探索,2005,(04):31-34
[25] 席丹,论经济全球化中贸易与投资活动对国家利益的影响,2006,(09):98-99
[26] 翟岩,从经济人范式到公共选择理论,学习与探索,2004,(06):39-41
[27] 胡代光、周安军,当代国外学者论市场经济,商务印书馆,1996:236-247
[28] 王冰,市场失灵理论的新发展与类型划分,学术研究,2000,(09):37-41
[29] 杨晓凯,对有限理性的思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5-340
[30] 吕明瑜,竞争法,上海:法律出版社,2004:126-133
[31] 刘劲松、舒玲敏,论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战略搭配,当代财经,2006,(07):74-78
[32] 林蔚然,美国航天发展战略的影响,中国航天,2006,(04):35-36
[33] 王彦常,航天知识指南,五院512 所信息中心,2004,(12):48
[34] 国防科技名词大典总编委会,国防科技名词大典·航天,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675-676
[35] 赵兵,航天系统工程,宇航出版社,2000:251-262
[36] 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国防科技工业“十五”计划纲要学习讲座,2001
[37] 王志勇,自然垄断行业放松管制改革的动因,开放导报,2005,(10):70-75
[38] 陈杰,2005 年航天发射市场发展综述,中国航天,2006,(02):25-26
[39] [美]Holland J H. 周晓牧译,适应性造就复杂性,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43-246
[40] 李贤沛,21 世纪初中国的产业政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211-216
[41] 张幼文,黄仁伟,2006 中国国际地位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3-427
[42] 发改委、商务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9-11
[43] 史清琪,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工业经济,1999,(05):54-56
[44] 王述英,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322-331
[45] 郭克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管理世界,1999,(05):73-83
[46] [美]Stephen R.Schach,面向对象与传统软件工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36-239
[47] Baldwin Carliss Y and Kim.B.Clark,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5):129-136
[48] [日]青木昌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70-78
[49] 邝孔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117-132
[50] Bilderbeek.R, Hertog.P, MarKund G. Services in Innovation: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KIBS) as Co producers of Innovation, S14S synthesis paper no. 1998:
36-41
[51] 刘纪原,中国航天50 年创业发展之路,国防科技工业,2006,(09):15-17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76
[52] 高若飞,艰难险阻难当中国长征火箭进入国际发射市场,中国航天,2006,(09):23-27
[53] 刘岩,长征火箭发射纪录,中国航天,2006,(09):34-35
[54] 张维迎,让.蒂罗尔产业组织论评价,经济学动态,1997,(11):43-46
[55] 林蔚然,2005 年世界主要航天大国政府预算,2005,(02):24-31
[56] Bain,j,Industrial Organization,New York: John Wiley&Sons,1968
[57] 苏东水,《突破增长的极限——企业再创业的理论与策略》评介,中国工业经济,2005
(10):127
[58] 黄速建,国有存续企业改革问题与建议,经济管理, 2004,(15):6-11
[59] 刘继森,安玉峰,欧洲航天工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2006,(09):72-75
[60] 胡鞍钢,“十五”计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06,(02):44-55
[61] 戴娟萍,中国经济地理,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354-367
[62] 汪丁丁,行为、意义与经济学,经济研究,2003,(09):14-20
[63] 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经济研究,2000,(02):17-25
[64] 刘小玄,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企业行为核市场均衡,中国社会科学,2003,(02):23-31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77
致谢
时光荏苒,岁月如织。在论文收笔那一刻,在释然的同时,有一种忧怅涌上
心头,令人难以畅怀。硕士三年,弹指一挥间。想初入泮之时,雄姿英发,激扬
文字,现尚余几许意气仍存心间;求学三年,恩师之情,同窗之谊,今依旧丝毫
不敢却之脑后。展纸言谢,然提笔而怔,欲言又止,惟恐书之不详确,言之不尽
凿。于是诚惶诚恐,自纂此文,会之意者尚可,穷其尽者不能。
我要深深感谢我的导师苗建军教授三年来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我的谆谆教
诲和悉心关怀。在整个课题研究、论文选题和撰写过程中,都得到了导师的悉心
指导,论文的字里行间凝聚着导师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科研和学术方面苗老师的
耐心指导使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深入到科研和应用的更广阔的领域,帮助我克
服各种障碍,完成学习和研究工作。导师渊博的知识、踏实的工作作风、平易近
人的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使我终身受益。
衷心感谢吴秋璟老师在开题和论文研究过程中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建议。感谢
曾经传授我知识和赋予我关爱的各位老师,三载教诲,师恩难忘,各位老师给了
我无价的知识和真诚的关爱,让我见识了众多的研究领域的精华。
感谢室友陆晨、吕明非和欧阳渐敏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的关心和照顾。我们
共同走过了这三年不同平凡的路,我们不仅是同学也是挚友,让我们带着这美好
的回忆去面对我们人生即将开始的又一次征程。感谢崔俊富、李健、王兆凯、魏
静、武婷等我所有的师兄妹,是你们的情谊和帮助,让我走到了今天,让我在南
京寒朔的冬季依旧感到温暖。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亲,为我的成长和成才,他们任劳任怨、辛苦一生。
感谢我的女友在这两年来对我学习上的勉励和生活上的悉心关怀和照顾。是亲人
的鼓励、关怀和深深的爱,一直给予我无穷的力量,并成为我坚强的精神支柱。
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本论文的专家教授,感谢答辩委员会
的各位老师和专家们对我的论文提出的宝贵建议,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开拓了
思路。
万青
2007年12月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
78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万青,亚垄断市场特征及形成途径分析,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
2.万青,基于亚垄断市场结构的中国航天产业政策浅析,《中国工业经济》2007
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