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我国东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绩效比较——基于“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分析

密级
学号
7
2308l


硕七学位论文
题‘目我国东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绩效比较
——基于“结构一行为一绩效”范式的分析
作者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提交日期
李志建
孔祥利副教授
政治经济学
二o o六年五月
我国东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绩效比较
——基于“结构一行为一绩效”范式的分析
李志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
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即使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后,我国工业
生产力仍在进一步向沿海地区集中。并且近年来东西部工业经济差距有逐渐扩大
的趋势,因此研究东西部地区工业行业的绩效状况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虽然国外学者在经济绩效领域的研究已经逐渐成熟,并已经形成诸多规律性
的认识。但是我国转轨时期的具体国情决定了我国工业经济绩效水平的变动有其
特殊的一面。本文是在“结构一行为一绩效”范式的框架下比较了我国东西部地
区工业经济绩效水平的高低,并分析了制度、资本、产业结构和企业行为等因素
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本文分为五章内容:
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采
用的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等作了概要的阐述。
第二章对有关的文献进行了综合考察,其后的分析正是在前人理论分析的基
础上展开的。主要是围绕两方面来进行。一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结构一行为~
绩效”范式中有关的理论,另一方面是国内外学者对绩效实证研究方法的考察。
第三章对中国东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绩效现状进行了考察。按照产权结构、
市场规模和工业产业结构对各地区经济绩效进行了统计性描述和测定,使我们对
研究对象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市场份额在东西部地区对绩
效起到不同的作用,两地经济呈离散趋势;大型企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低
的经济效率,小型企业则与之相反;东西部各工业行业经济效率差别不大但效益
却相差较大,接下来就产生这些现象的行为基础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第五章分析了对东西部地区工业绩效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
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在绩效的决定因素中制度因素位居第一,产业结构因素位
居第二。
第六章给出了本文政策含义。经分析,对绩效的影响程度最高的是制度因素,
笔者认为应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其次,应辩证地运用比较优势原则,将西部
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再次,由于产业结构对经济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要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力求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
相结合,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绩效水平讲行了比较,既丰
富了绩效理论,又为实践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经济绩效经济效率制度因素资本因素产业结构因素
II
The comparisons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industry
In our eastern and western areas
·-。_______——the positive analysis based Oil the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3”framework
Li Zhijian
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rup,the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has rapid
development and made geater achievements,but some problem still exists,such as
un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unreasonable structure.The industry productivity in our
country still centralized to the coastal area even if after large scale developments in west
of China.The gap has gradually expanded in recent years.So the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lthough the research of foreign scholars have been matured gradually in the field
ofeconomic performance,and many have formed a great deal ofreNllar understanding.
However,the speci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determined that the change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performance level of our county has its special characters.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is base on the framework of the“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and w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performance of the western and eastern,such as system,capital,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o on.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gives a brief elaboration about the background of study on this text,
the research meaning,we introduce the research thought,the method,the innovation,
’the deficiency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Chapter two carries on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to relevant literature,so as
to obtain the basic basis and prerequisite of theory analyze.It revolves mainly around
two aspects.On the one hand,we introduce the related theory of the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framework in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on
the other hand,we investigate the relative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 three give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performance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economy of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of property right,market scal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we
II
describe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statistically in the various regions.This gives US a
whole understanding ofthe research subject.We found that the share ofthe state—owned
market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areas plays the opposite role and that the big
enterprises have the high benefit and the low efficiency,but the small businesses have
the opposite roles,the difference of the efficiency is not obvious but the difference of
the benefit is obvious,then we analyze the behavior founoauons that generate these
phenomena.
In chapter four and five,we analyze various fil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performance of the western and eastern,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degree
among them to the industrial economy performa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me system factor is the first;the influenc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factor is the
second.
we give the policy meaning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in chapter six.The
influence degree of Non—nationalization rate to the performance is the highesL SO the
author thinks we should continue SOE reform firstly.Secondly,the performance of the
advantage industry in western area is obviousiy lower than that in eastern area;so we
should apply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turn western resources advantages into the
competition advantages.Finally,we should implemen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y;promote the upgrade of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is paper,we try to combine the positive analysis with the normative analysis,
theory with reality,macroscopic with microcosmic.It compares the regional
performance level of industrial economy of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from different
aspects.It has not only enriched the performance theory,but also has offered a reference
for practicing work.
Key words:Economic performance Economic efficiency System factor
Capital factor Industrial structure
IV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Y 900469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组晚尘蟹6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陕西师范大
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陕西师
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
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作者签名杰查遣蹴∥’‘
第一章问题的提出
工业在我国经济整体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工业经济绩效水平的高低直接
影响到我国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但是近年来东西部工业经济差距日益扩大的现
实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研究东西部工业经济绩效状况,
分析产生的原因,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笔者之所以选择我国东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绩效比较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
为我国东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近年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
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这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在此之前,已有
不少国内外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经济绩效问题进行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并得出
了各自的结论。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一般的传统市场经济,因此完全按照
其分析框架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经济状况。国内学者对经济绩效问题的研究主
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数据陈旧。由于资料的限制,不少学者进行分析使用
的仍是1995年第三次工业经济普查的数据,时隔十年之后经济形势肯定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用以前数据得出的结论对现在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未免有些牵强;颜
鹏飞、王兵(2004)通过分析发现,东西部工业经济在1992年以前存在趋同现象,
”怛是近年来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东西部工业经济差距逐渐拉大。1979年我
国东西部工业经济总产值比重分别为53.09%、15.09%,但是到了2003年这一比重
却变为57.45%;}D 13.28%,由此可见,东西部工业在1992年之后呈离散趋势:二
是对绩效认识的不一致。有的学者用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净资产利润率来衡量经济
绩效,有的学者通过效率分析认为效率高的绩效较好,但是单独的用一方面指标
不能反映绩效的全面状况,尤其是在我国,忽略产权结构对绩效的影响可能是一
个严重的疏忽。可见,有必要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情况,通过重新界定绩效的含
义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绩效进行全面的分析。
二、研究意义
在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今天,工业经济差距的逐渐扩大已经成为制约缩
小东西部经济差距的最重要原因。实现东西部工业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工业经济
绩效水平是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我国东西部地区工业经
济绩效水平的差距及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东西部
工业经济绩效的比较研究,可以借鉴国外学者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方法,对我国东
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绩效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具体可以概述为:1、首先描述了考
察绩效的理论基础:哈佛学派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范式以及芝加哥学派对绩
效问题的丰富和发展,并在“结构一行为一绩效”分析范式基础上加上产权变量,
这样在产权和市场双重作用下能更全面的分析经济绩效产生差距的原因;2、由于
单纯的财务指标或效率指标都不能反映绩效的全貌,因此本文在前人对绩效认识
的基础上,对绩效含义进行了重新界定,使我们对绩效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3、通过对东西部工业产权结构、企业规模、产业结构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对经济
绩效产生影响的具体原因,概括为制度因素、资本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三个方面,
并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I、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对我国东西部工业经济绩效进行
比较,在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时,笔者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
析相结合,描述性分析与数量统计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方法,从多角度
揭示我国东西部工业经济绩效差异。
2、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见思路框架图1.1。
四、创新之处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在运用传统的“结构一行为一
绩效”分析范式时加入产权变量对我国工业经济进行分析研究;二、重新界定了
绩效的含义并比较分析了绩效的两个主要方面:效益和效率;三、运用动态关联
分析法计算多个变量与工业经济绩效的关联度。
图1一l思路框架图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一、工业经济绩效比较分析的理论基础
1、哈佛学派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研究范式
“结构一行为一绩效”范式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贝恩(Bah)提出。根据该范
式的基本观点,市场结构决定市场中企业的行为,同时企业的行为又决定了市场
绩效的各个方面,其影响方向是单向的,下面分别给以阐述:
(1)市场结构完全竞争模型假设在一个产业中,有许多的买者和卖者,交
易零成本,产品无差异,企业进出自由,拥有充分信息和完全的知识。偏离这种
完全竞争条件的市场,可以用下述构成市场结构的基本要素来描述。①卖者和买
者的数量和规模分布。产业内厂商数目的多少影响到厂商间相互串谋或勾结的能
力。当产业内厂商数目降低时,因谈判、协商等的交易成本下降,易形成相互间
的串谋而提高价格。在长期中,完全竞争性产业将以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方式供
给产品。相反,一个垄断性市场由仅有的一个卖者供给产品或一个非常大的卖方
和若干小的卖者所组成的市场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卖者就能限制产出,并把价格
保持在生产的边际成本之上。像这种限制产出的垄断,是一种无效率的组织生产
的方式。同样买方垄断的情况也会产生低效率,买方垄断是指市场中存在着数量
较少、规模较大的买主,买主可以将要素或投人品的价格定在竞争水平以下,从
而获取最大化利益。②产品差别化。在完全竞争的经济模型中,相互竞争的企业
出售的是高度标准化的产品。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任何
产品在等级、规格、花色、交货期、信用条件、售后服务等等方面,总会有一定
程度的差别,随着产品差别化程度增加,不同生产者的产品之间就越来越难咀替
代,生产差别化程度高的产品的生产者就越来越有可能像一个垄断者那样行事。
⑧进入壁垒。进入障碍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资本需求
和产品差别化等。除上述因素外还有诸如成本结构、政府规制、市场需求的增长
率、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短期的固定费用和可变费用的比例等等都可以构成进
入壁垒条件。
(2)行为所谓市场行为就是企业在市场上为了赢得更大利润和更多的市场
份额而采取的战略性的行动。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一个公司可以以市场价格卖
出它想出售的所有产品,在这种市场中,公司没有动力去刊登广告,没有动力对
竞争者所做的事情做出应有的反应,或者没有动力对新的进入行为进行有效的阻
止。在一个无成本进入和容易进入的竞争性市场中,企业合谋注定要失败。但是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市场少之又少。杨治认为市场行为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企业
决定价格的政策、决定产品质量的政策、压制竞争对手的政策。[21具体可以分为
以下几种类型:①合谋行为。因为如果独立的公司之间可以共同协调其行为,它
们就可以限制该利益共同体的产出,并把其产品的价格提高到边际生产成本之上
以增加每一个公司的利润。②策略性行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已有的生产
者可能会阻止新的进入者。他们可以通过压低价格来达到这~目的,使进入变得
没有吸引力。如果这种价格竞争淘汰的仅仅是低效率的公司,那么社会就从中得
到相应的福利收益。当然如果价格竞争演变为某种形式的策略性行为,如阻止进
入的定价、掠夺性定价或某种形式的价格歧视等,就有损于社会福利。除了价格
竞争以外还可以选择其他手段,如可以采取提高实际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的成本的
方法,包括垂直一体化、垂直约束、广告、研究开发等。③广告和研究开发。对
广告行为来说,它可以形成产品的差别化效应,可能会使在位公司在一定程度上
拥有操纵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决策的实力。但是广告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在一
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市场绩效。实际上一个新公司可以通过广告行为,让潜在的顾
客知道它在竞争舞台上己出现的信息,所以广告也可以是新公司竞争的工具。
(3)绩效市场绩效就是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
产业在价格、产量、费用、利润、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
到的现实状态。在衡量市场好坏以及好坏的程度上涉及如下问题:产业的企业规
模结构是否合理、产业的利润率是否合理、产业生产能力的扩大是否与市场需求
的增长相适应、在销售费用及产品改型上是否存在浪费、产业的技术进步是否以
令人满意的速度进行。Ⅲ刘志彪认为绩效至少包括三部分:获利能力、效率和动态
效率。获利能力是企业能够带来的经济利润,效率包括有效使用技术的生产效率
和资源充分利用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配置效率。动态效率则要考虑到技术进步的
问题。[4】
2、芝加哥学派对绩效内容的丰富和发展
哈佛学派的分析范式是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集中度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市
场行为,而后者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的好坏。按照这一分析得出行业集中度高
的企业总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
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
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口]因此哈
佛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市场容易导致合谋、达成垄断并限制
产出或固定价格,对市场绩效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强烈要求实施反垄断政策,要
求政府采取严厉的法令管制企业间的联合和并购行为,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兼并都
要考虑由此带来的效率变化情况。但是20世纪60一70年代,美国经济在国际上
的竞争势力下降,经济中出现了滞胀现象,不少学者将经济绩效不景气的原因归
咎于哈佛学派主张的强硬的反垄断政策。以施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对哈佛
学派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他们所提出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结构一行为一绩效”
范式。
芝加哥学派与哈佛学派在绩效方面不同的学术观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
面:
第一,芝加哥学派认为,不论市场结构集中与否,竞争都应该被看成是厂商
获取最佳经济绩效的“过程”,该过程将导致产业依其特性而产生最佳的集中度。
为生存而战的竞争过程是长期自然的,而且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有最具效率的厂
商才可以生存下来,才可以逐步变大。第二,芝加哥学派认为不仅厂商行为由市
场结构内生决定,而且市场结构还受厂商行为的影响,即现在的市场结构是过去
厂商行为积累的结果。市场绩效又促使厂商采取策略性行为,又进一步导致市场
格局的改变,使“结构一行为一绩效”范式成为双向的、动态的分析范式。第三,
与哈佛学派认为现代产业不断集中是因为厂商垄断和合谋的观点不同,芝加哥学
派认为这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有效率的厂商将低效率的厂商驱
逐出市场的竞争结果,而不是合谋的结果。第四,芝加哥学派认为老厂商的融资
成本比新厂商低,是由于老厂商过去良好的绩效和声誉所导致的累积效应。规模
经济是由厂商过去有效率的竞争历史累积起来的,经过经营者最有效的资源配置,
在长期中就会出现在最低成本下生产的大规模企业,而低成本和由此而来的低价
格,会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从而使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良性循环。【6】
二、经济绩效的研究现状
1、国外学者对问题的研究
为验证理论框架,贝恩(Bain)对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
证研究。1951年,贝恩发表了第一篇实证“结构一行为一绩效”范式的论文,《产
业集中度与利润率的关系:美国制造业1936--19409,贝恩通过分析美国42个产
业1936--1940的平均利润率得出这样的结论:当c&超过70%后,产业利润率明
显提高。贝恩还注意到:集中度对利润率的影响就大企业而言比小企业要明显得
多。贝恩在1956年发表了另一篇重要的论文:《新竞争的障碍》,贝恩选择了20
个产业作为样本。他根据这些产业规模经济的重要程度、产品差异程度以及在位
企业的绝对成本优势程度主观地把它们分成三种类型:具有中低进入障碍的产业、
具有较高进入障碍的产业、具有极高进入障碍的产业。【71贝恩研究的结论是:在具
有极高进入障碍的产业中,平均利润率与集中度均较高:在具有较高进入障碍的
产业中,集中度比具有中低进入障碍的产业要高,但利润率的差异并不显著。
柯林斯和普雷斯顿(collins and preston)对产业层面的研究表明在小企业面临
一些竞争劣势的地方,集中度才会提高价格~成本加成率。集中度对加成率最显
著的影响表现在消费品产业,说明产品差别化是这类产业中小企业竞争劣势的最
重要来源。Isl在他们的样本中,没有分产业考虑进入条件的差异。贝恩的研究结论
表明集中度和进入壁垒都会表现出市场势力的作用,因此不考虑产业进入条件差
异可能是一个严重的疏忽。
谢菲尔德(Shepherd)的研究最大的特点是选用了企业层面的数据。选用企业
层面数据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分清产业生产集中度与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影响。[91谢菲
尔德的研究结果揭示:企业市场份额对利润率的影响比市场集中度的影响要大得
多和显著得多,广告密度对利润率具有显著的影响,企业绝对规模对利润率具有
负的影响。
凯维斯、植草益研究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回归分析考察了生产集中度对最小有
效规模(MES)、最小有效规模企业的最小资金需求量、产品差异等因素的依存度。
凯维斯与植草益的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的最小有效规模以及最小有效规模企业的
最小资金需求量在95%的置信水平上与CR4呈正相关关系。
斯恰兰德和韦斯(strickland and weiss)的研究揭示了广告强度对加成率的强
烈的正效应,市场集中度和规模经济对此只具有较弱的正效应。【l o】
综合以上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进入障碍、集中度、最小有效规模、广告强度对
经济绩效的影响的几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每种理论在分析绩效
时,具有各自的出发点和研究方法。贝恩的经验研究是一种描述性的,而不是计
量性的研究,采用较小的样本和数量有限的变量,并对数据质量进行主观的评价;
柯林斯和普雷斯顿采用价格成本差程度衡量产业的集中度;谢菲尔德用企业层面
的数据分析企业市场份额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显著的正效应:斯恰兰德和韦斯则
分析了广告指标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可见上述每种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绩
效有独特的见解,而且大都分析了各因素对绩效的影响方向,但是一个共同的缺
点是都没有分析各个因素对绩效的影响程度。而且任何理论都不能完全解释绩效
水平的高低。
2、国内学者对绩效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根据我国平均资金利润率持续下降的事实简单地做出这
样的结论:我国的市场绩效持续恶化。的确,改革以来,大多数工业部门的利润
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加恶化,但是笔者认为这正是改革开
放以来国有企业垄断主导的状况逐渐改变,市场竞争导致利润在各个行业逐渐平
均化的结果。谢千里等人(1995)的研究表明:用全要素生产率(TFP)来衡量,
改革开放还是极大地改善了我国企业的生产效率。谢千里等人分别利用柯布一道格
拉斯对数生产函数以及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我国国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
进行了估算,结果是:按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算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从
1978年开始持续超过1957年(改革前最高的年份)。谢千里等人的研究得出我国
国营企业1984年至1987年间TFP每年平均增长2,4%的结论。【ll】不过,胡永泰等
人(1994)不同意谢千里等人(1988、1992)的观点和结论。胡永泰等人指出:
由于谢千里等人(1992)在研究中对原材料投入进行了过度缩减而对产出的缩减
又不够,导致TFP增长率估计值的偏高。u训
从上可以看出早期国内学者对经济绩效的研究主要是采用诸如柯布一道格拉斯
或超越对数函数等参数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定,并以效率水平的高低来判
断绩效水平的高低。因为这种分析方法没有考虑市场结构,这显然不能解释经济
绩效的全部内容,而只能解释其中的一个方面,这就为后文的写作提供了空间。
三、评述“结构一行为一绩效”范式在我国的应用
上述理论能否对我国产业绩效进行全面的解释,笔者认为,应该辩证的回答
这一问题。用上述理论来解释我国工业的绩效水平,不免有生搬硬套之嫌,因为
上述理论的发源地是西方国家,其特点是市场体制比较完善,而我国的国情不可
与之相比,尤其是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因而现有的理论不足以
解释我国的工业绩效的现状: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西方国家产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同样也会适用我国,因此该理论对于我们问题的
研究仍具有指导意义。
任何经济学理论的应用都离不开经济主体所处的大环境,“结构一行为一绩
效”范式的应用也不例外,传统“结构一行为一绩效”范式看来,所有企业几乎
都是同质的,他们的唯一目标就是利润的最大化。传统“结构一行为一绩效”范
式把制度因素作为既定的前提舍弃了,本文把它引入“结构一行为一绩效”分析
范式中作为内生变量,揭示制度安排与经济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产权制
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能更好的解释我国工业经济的现实情况。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者更正式的是定义人类交往的人为的约束。
它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一系列法律、法规、契约等,非正式
制度包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意识形态等。制度安排是制度的具体化,
产权制度是这--N度安排中最重要的制度。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说,我国是典型
的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市场发育的情况适时推出新
的规章制度,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13l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在
政府主体与非政府主体参与制度安排的社会博弈中,由于政府主体在政治力量与
资源配置权力上均处于优势地位,所以政府的主体是决定制度供给的方向、形式、
进程的主导力量,这种优势地位取决于政府集权的程度、财力集中的程度等因素;
由于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的差异,政府主体与非政府主体对某一新制度安排的成
本与收益是不一样的。政府主体更倾向于维护本政府部门、本地区的经济利益。
为达到这一目的,政府往往在非自然垄断行业设置一些进入壁垒,通过这种制度
性安排来达到垄断市场、维持地区经济利益的目的。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这种自
上而下的制度供给方式对经济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近期,已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刘小玄(2003)的研究结果
表明:一定的产权结构和相应的市场结构是密切相关和相互依存的,产权结构和
市场结构因素的组合构成了一个两维空间,任何产业或企业都是在这种空间内运
行的,还证实了产权是决定绩效不可忽略的因素,它与传统的规模变量、集中度
共同决定经济绩效。[141她认为高度的国有产权结构和较大的规模结构是相应于政
府垄断市场的,即使集中度较高也会导致负的绩效结果。较小的规模结构导致接
近完全竞争的市场,较低的国有产权结构代表了效率行为,具有正的积极的效果。
刘小玄、李利英(2005)对中国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行的渐进式股份
制改制研究表明:产权结构变动的改制企业,国有产权比重的下降和个人资本比
重的上升对企业绩效的提高有显著作用,这种国退民进的发展模式是保证改制提
高企业绩效的重要前提条件。¨’1
吴淑琨(2002)对中国1997--2000年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国家或
法人持股比例较低时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而在持股比例较高时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I 6】于东智(2001)则认为应适度地减持国有股的比例,因为国有股存在着严重的代理
问题。由于国有股的不可流动性抑制了控制权市场的发展,国有股处于控制地位,
会使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不能有效地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更加剧了上市公司中
的内部人控制问题。【1”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对绩效问题的研究前沿有个大致的了解,当前的研
究基本上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但是也有不足之处:一方面是对绩效的研究只
注重资金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利税对销售额的比例等财务指标,并与所有制结
构、规模等变量进行回归,以此来判断绩效水平的高低及其对绩效的影响程度,
从实践中我们知道财务帐面指标很难反映一个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以侵蚀国有
企业投资权益和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为代价制造虚假利润的现象屡见不鲜,公司财
务其实是不同企业实现不同目的的一个工具而已;另一方面是忽略了绩效一个方
面的内容:效率。利润率的降低不一定就表示绩效的恶化,比如,国有企业从原
来的垄断转为市场竞争,利润率肯定是降低了,但是经济效率却得到了改善,因
此我们不能武断的说国有企业的绩效恶化了。那么,我国东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
绩效状况究竟如何?绩效水平的高低究竟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本文在以后的
章节对此进行了回答。
第三章东西部工业经济绩效的比较研究
一、经济绩效的界定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鉴于以前学者对绩效问题认识的不一致,本文重薪界定了经济绩效的含义,
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为后文的分析做好了准备。
1、经济绩效的界定
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绩效的认识一般不超出以下几个方面:资产利润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价格成本离差程度、全要素生产率、产品质量、技术进步等,
其中有些指标容易计量,有些定性指标无法得到确切的数据。托马斯·G·罗斯基
指出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经济效率是微观经济理论中的
概念,而经济效益则是财务上的概念。1181罗斯基曾指出很多中国经济学家们经常
混淆了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这两个概念。他指出,中国经济学家们多使用一些诸
如利税对总资本的比率、利税对销售额的比例等经济效益指标。但实际上,这些
经济效益指标与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的经济效率完全是两个概念,这两者之间并没
有一致的关系。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经济效率有三种,即配置效率、技术效率
(X效率)和动态效率(技术进步)。在图3—1中,从G移动到E说明配置效率
改进,从F移动到E表示x效率上升,如果生产边界KGEL的向外运动加速而资


叩K
Y
L
价格线
产品x
图3—1效率解析示意图
源基础未变动则动态效率上升。配置效率与经济效益运动方向常常相反。例如,
当市场结构从完全竞争转为垄断时,产出将减少而利润会上升。此时,配置效率
与经济效率下降,但经济效益指标却上升。相反,当市场结构从垄断转为完全竞
争市场,产出上升而利润减少。此时,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将上升,但经济效益
下降。动态效率(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如果一个企业成
功地营销一种新产品或改进的产品,它在市场上享有暂时的垄断,导致高利润率
和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一旦有企业进行模仿,利润率和经济效益都将下降。总
而言之,经济效益高并不意味着经济效率高,经济效率高也并不意味着经济效益
高。
因此,在进行经济绩效比较研究之前我们有必要对经济绩效的涵义重新界定
一下,我们从产生绩效的来源进行划分基本上可毗分为两个方面:经济效益和经
济效率。经济效益可以用各种利润率指标来衡量,比如:资产利润率、人均生产
利润率等,经济效率可以分为配置效率、技术效率(x效率)和动态效率(技术
进步)。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把经济绩效分为“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把一些指标比如:产品质量、经济公平等划分为“做正确的事”,对于这类指标本
文用利润率衡量,因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劳动成果,必须在市场中实现,
即产品生产出来,需要拿到市场上销售,而其只有销售出去才能变为有效成果,
实现产品的价值,收回投入的资金取得利润,然后重新购置生产要素进行再生产。
因此不仅要考虑能否生产出产品能够生产多少产品,还必须考虑这些产品是否符
合市场需求,能否销售出去,能够以何种价格水平销售。只有在产品市场上取得
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过渡,企业才能继续生产,这是在具有竞
争性市场上企业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张维迎也认为“一个企业家多半是当他使
用最少的费用生产了‘错误的’产品,而不是在他是‘低效率’的生产了‘正确’
产品时破产的”[191,所以能产生绩效的最基本的因素是作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
是分配效率、生产效率的提高,技术的进步,是采用最有效率的途径实现盈利的
目的,实现较高的绩效水平。以后的分析我们也基本上是沿着这两个方面进行的。
2、指标体系的建立
以往的分析中都单纯选用各种形式的财务指标反映经济绩效水平。例如刘小
玄(2003)选择利润率作为因变量分析产业绩效的决定因素,【2DJ唐要家等人(2004)
采用利润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测量国家所有权集中对工业经济绩效的影响。[211为了
全面分析经济绩效,达到提高行业经济绩效的目的,需要设置多种反映不同方面
的指标,这些指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行业的经济绩效。这些指标相互结合,相
互补充,构成了一套反映行业经济绩效的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对绩效问题的分析和对经济绩效的界定,本文用国有企业市场份额、
国家资本比重、非国有化率、市场开放度和市场化指数反映制度因素,其计算公
式如下:国有企业市场份额=国有企业产品市场销售额/总销售额,国有资本比重=
国有资本/实收资本,非国有化率=三资企业固定资产净值/总资产,市场开放度=进
口总额/地区生产总值。
用净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率反映经济效益,其计算公式如下:净资产利润
率=利润总额/固定资产净值,人均利润率=利润总额/年从业人员均值。
因为本文研究的是整个工业行业的绩效分析,由于数据限制且不涉及到具体
行业中具体企业的规模,所以用大中小企业反映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关系。
此外用工业行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及比重反映东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差
异。用固定资产投资额及比重、银行贷款额及比重和国外直接投资额及比重反映
物质资本差异;用技术密集型行业比重以及产业结构指数反映产业结构变化。,对
各个分析对象进行效率分析取得效率结果。
二、从产权结构角度考察东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绩效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虽然西部工业获得了较大发展,但相比较而言,其增
长速度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由于工业增长缓慢,导致西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
比重逐年下降,即使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后,我国工业生产力仍在进一步向沿海
地区集中。由于竞争力较弱,增长速度较慢,西部地区工业在全国所占份额不断
下降,并且近年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从工业总产值的规模来看,1979年东部
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09%,西部为15,09%,而到了2003年这一比重分别变
为57.45%和13.28%。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几个沿海省份,
而同期西部原来的工业强省却没有太大的起色。
图3—2东西部工业总产值tE重示意图
因为我们要分析制度因素尤其是产权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程度,所以我们
以国有企业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作为国有产权变量,并以此来衡量国有产权对绩效
的影响程度。接下来比较东西部各省份的国有市场份额,分析其对经济效益和经
济效率的影响,并比较该份额对二者影响的一致性,然后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主
要原因。
①技术密集型行业主要包括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各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各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
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
1、东西部国有产权比重比较
我们以国有企业市场销售收入占该地区总销售收入的比重作为指标衡量国有
产权在该地区所占的比重,份额的大小表示国有企业整体占有市场状况。销售收
入的份额越大,说明国有企业占据较重要的地位,由此销售收入最大化往往也成
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追求的目标,因为考核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指标之一就是产值,
如果管理者为实现这_目标的努力小于所得到的效用或收益,他们会采取扩张行
为,只要他们能够从销售收入中得到正的效用,那么扩张行为就很难得到抑制,
所以我们用产品市场份额来衡量国有产权的影响程度是合适的。(由于《中国工业
经济统计年鉴》内容限制,仅能得到近三年数据),具体数据如表3—1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2004年、2003年、2002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整理。
表3一l国有企业市场份额
图3—3各地区国有企业市场份额示意图
从图3—3可以看出,近三年来,国有企业产品仍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国
有企业在工业行业中还占有较大的比重。西部省份国有企业市场份额明显比东部
省份高许多。在东部省份中,只有北京、河北和辽宁国有市场份额占到40%左右,
超过50%的只有海南省,到2003年只有海南、辽宁两省的国有企业市场在40%以
上。海南省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增长主要靠政府投资的重点企业,例如2004年的
50户重点工业企业拉动增长7.1个百分点,仅一汽海南汽车厂为代表的汽车制造
业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2.1%,拉动工业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辽宁省是东
北老工业基地,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市场份额占有较大比重;但从总体上来看,
除天津、海南和西藏以外,其余省市在产品市场上,国有企业份额均呈下降趋势,
这也是伴随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同时也表明国有企业由于其先天不足,经
营业绩难以维持生存不得不退出的结果。但是在西部地区的大部分省份,如贵州、
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国有市场份额到2003年都在50%以上,说明国有
企业在西部地区仍然起到主导作用。
2、国有产权与经济效益
①国有产权对经济效益影响的描述性统计
在整体上了解了东西部国有企业市场份额之后,通过比较分析东西部地区工
业的人均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反映企业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经济效益,从直
观上揭示国有产权对绩效的影响。如表3—2和3—3所示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东部均值
-596.07
-:1349 05
—649.43
—699.20
—161.32
5050.40
4283.54
988.33
689.56
1421.66
21196 93
10554.52
4657.29
642.7L
36691.73
2413.35
25467+02
11703 79
8147.24
2710.83
9726.16
1845.97
20310.08
14473,04
15274 14
42L3.87
9538 90
1795 56
44095 54
23233.48
西部均值293.69 4285 69 5849 45 5549.45 11697.36
注:数据来源:2000—2004年《中m7-业经济统计年鉴》整理。
表3—2东西部工业行业全员人均利润率比较(单位:元/人)
数据来源:2000—2004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整理。
表3~3东西部工业行业净资产利润率比较
16
从表3—2和3—3中可以看出,到2003年,东部平均人均利润率为23233.48
元/人,而西部地区仅为1 1697.36元/人,差不多是东部地区的二分之一;净资产利
润率东部地区为0.103,西部为O.0623,也几乎是东部地区的一半。
东部地区人均利润率最高的省市是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而不是国有企
业市场份额较高的北京、河北、辽宁和海南。但是在西部地区正好呈现出与东部
地区相反的情况,国有企业市场较高的省份人均利润率也较高,如云南、陕西、
重庆、贵州和西藏。以辽宁和陕西为例,都是国有企业占据市场份额较高省份,
辽宁在东部地区中人均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都是最低的,甚至也低于西部地区
的平均值,但是陕西经济效益要明显好于辽宁,也好于国有企业市场份额比重较
低的西部其他省份如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甘肃等,同是老工业基地而且
国有企业市场都占有较大比重,为什么陕西省国有企业的人均利润率要比辽宁的
高出许多,原因在于他们具有不同的产权结构。东部地区国有市场份额虽高但是
在产品市场上已经不具有市场势力,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大量存在竞争充分,而
西部地区与之相反,在国有企业存在的市场空间内缺乏充分竞争,国有产权比重
较高,足以能够获得垄断收益。
目3—4各地区国有企业市场份额、人均利润率及净资产利润率&较
如果东西部地区因为存在市场化程度、人力资本差异等因素而弱化了国有产
权的影晌,我们可以比较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港澳台投资、外商投
资)的人均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从而可以尽可能地排除上述影响,分离出国
有企业市场份额对人均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的影响。
经分析得到,西部地区三资企业2003年的平均人均利润率为26349.8656元/
人,净资产利润率为0.1543,相比国有企业的11697.36元/人,0.0632高出一倍
有余。除贵州省人均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宁夏自治区净资产利润率比较低以
夕},其他省份的人均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都比国有企业高出不少。虽然林毅夫
认为国有企业绩效水平低下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产权制度而是缺乏充分的竞争环
境,但是经验数据表明国有产权一般是与低效益联系在一起的,用私有产权的自
然激励机制来代替国有企业中代理契约的激励机制,可以克服国企经营过程中的
一些弊端,降低经营成本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②国有产权对效益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了更有力的说明国有产权对绩效的影响,我们利用随机前沿分析(SFA)进
行数据分析,建立具体模型为:
Ln(o。):flo+∥,·ln(K。)+屈·ln(L。)+品
其中彘=%一心
TEJf=e印卜∥。J
y=鑫
其中,Y表示工业内各行业的总产值(单位:亿元人民币),L表示行业内从
业人员数量(单位:万人),K表示行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单位:亿元人民币)。
f为各行业排列序号,i=1,2⋯n;"=25;t为时期序号,t=1,2⋯r;T=5;
岛、屈、岛均为待估计的参数,其中,岛为截距项。误差项f由两部分组成,第
一部分v。∈f耐并服从N(O,盯:)分布;第二部分“。≥0,它反映那些在第t时期仅仅
影响第i个行业的随机因素。根据Battese&Coelli(1995)模型的假设,“。∈iid并
服从正半部正态分布Ⅳ∽。,盯:),v。与U。之间是相互独立的。TE。=exp(一‰)表示
样本中第i个行业在第f时期内的技术效率水平。显然,如果“。=0,则TE。=1,
即处于技术效率状态;相反,如果“。>0,则0<TE。<l,我们称这种状态为技术
非效率。根据Battese&CoeUi(199.5)[221提出的模型假设,u:。∈lid并服从正半部正态
分布Ⅳb。,吼2),K与U。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采用1999—2003年的数据作为样本,以利润总额(Y)作为被解释变量,固定
资产净值(K)和年均从业人员(L)作为解释变量,以国有份额比重(G)作为控
制变量分析国有产权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具体分析结果如表3—4所示:
注:+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表示在l%水平下显著。
表3—4 国有资产对绩效影响程度
从表3—4分析结果看,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效益有正的效应,从业人员对经
济效益有负效应,说明国有企业中存在冗员情况,这与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基本
吻合。国有份额比重对经济效益有显著的负效应并且通过了5%的T检验,这一点
与前面的分析相同。虽然在理论上公有权并不就意昧着低效,私有权也不必然就
是竞争,但是从实践上来看,公有权往往与较低的效益联系在一起的。
3、国有产权与经济效率
本文采用非参数的统计分析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来分析东西部地区各个省份的经济效率,并比较与国有市场份额的一致性。它是
按照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同类型企业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的一种办法。它
有几种不同的模型,其中最基本的是c2R模型。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用叫.,l,,)
表示第,个决策单元DEM.,每个决策单元的效率可以用以下指数衡量:
¨望小1,2,...n
i~l Xi。

其中
工,=(xI,,x 2』,⋯,x删)7,Y』=(yI』,y 2,,⋯,y口)7,V=(vl,v 2”,vm)’,M=(口1,H 2⋯,“;)7
(工口>0,y“>O,v,≥0,“,≥0,i=1,2,’一,m;r=1,2,’一,s;j=1,2,‘一,M)
工p表示第-,个决策单元对第f种类型投入的使用量:_yd表示第,个决策单元对
第,种产出的产出量;H和”,分别表示对第i种投入和对第r种输出的~种度量
(“权”)。我们总可以适当选择权数V和“,使其满足^i≤1,-,=1,2,⋯n。对于
某决策单元DEM。,有如下最优化模型:
⋯“. “1一。一‰一蔼
“7Y.
s,t.hj 3—vrlXj≤1,』2 l,2,⋯'”
v≥0.“≥0
这是一个分式规划。利用Charnes--Cooper变换,可以将之化为一个等价的
线性规划问题。令:t=1/v7Xo,卯=抑,∥=tu,则有:
max,t7K=VP
s.t.。7Xj一∥7一≥0,,=1,2,⋯,H
国7X。一
国≥0,Ⅳ≥0
另外,基于面板数据,还可以用曼奎斯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来测算生产效率
的变化,并将其进一部分解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变化。基于以上模型思路,
我们运用DEAP程序,对23个省市的生产效率进行估计,所采用数据为各地区工
业增加值、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从业人数,各地区效率分布情况如表3—5所示:
北京
天津
河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山东
广东
海南
内蒙古
广西
重庆
四川
1.112
1.116
o.978
1 076
0.955
0,962
0 998
0.984
0.967
0.971
0 978
1.213
0.988
1.098
1.044
1.232
L 228
L 250
1 230
1.242
1.238
1.218
l 220
l 225
1.226
1 228
1.228
l 240
1.263
1.248
1.085
1.146
0.933
0.987
l 000
0.982
1.017
1.020
0.939
1.000
0.955
i.199
0 988
1.116
0 989
1.025
0.973
1.048
1.091
0 955
0 980
0 982
0.965
L 03l
0 971
1.024
L 012
L 000
0.984
1.055
1.370
i.370
1.222
1.323
1.186
1.191
1 216
l 20l
1.185
1.190
l_201
1.490
1.226
1.387
i.303
表3—5 东西部工业企业1999---2003年曼奎斯特效率全要素生产率
从东西部总体状况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平均值为21.8%,增长的主要
原因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率为23%,这说明在最近几年中,我国工业经济中确
实存在着显著的技术进步,这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动力,同时也说明中国
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同期技术效率的增长率和规模经济的增长
率分别为一1 4%和.3%,说明在工业经济中存在技术的使用效率不高这种现象,尤
其是西部地区的西藏、贵州、云南、新疆等地,原有的规模或要素配置结构已经
不适应技术进步的需要。从区域层次来看,这个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顺序
是东部、西部,这与颜鹏飞、王兵(2904)【23J研究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
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顺序相反,在那一时闽阶段,我国区域经济是具有趋同
效应,所以西部地区可阻利用“后发优势”的效率提高而超过东部地区,但是最
近几年来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两个区域经济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说
明技术进步将是扩大东西部地区生产率增长率差异的直接原因。
从分析结果中各地区的各个生产率指标来看,东部地区的国有资本比重比较
低的省份生产效率较高,如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等地基本都处
在生产前沿面上。东部国有份额比重较高的省份如北京、河北、辽宁和海南等,
生产效率较低,这一点与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相~致。在西部省份国有企业市场
份较高的省份生产效率较低,如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和青海等地,而
市场份额相对不高的广西、四川等地生产效率相对较高,这一点正好与其盈利能
力相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东部地区国有企业对市场不具有决定性影响力,
竞争起主导作用,所以国有资本比重与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呈反方向变动,但是
在西部地区,国有份额对市场仍具有主导作用,这一点与国有企业市场份额对经
济效益的影响一致,所以国有产权虽然导致了低水平的效率,但是其市场势力足
以保证其较高的盈利能力。
三、从企业规模角度考察东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绩效
集中度和进入壁垒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在某一个产业中占有重要市
场份额企业的平均规模越大,新企业越不容易进入该行业,由此,规模变量在一
定程度上决定着集中度,从而决定着市场结构。平均规模越大,集中度就可能越
高。因此,集中度变量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规模变量所决定的。因为本文的分析是
关于整个工业行业而非具体的某个行业,而《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
统计年鉴》中缺乏相应的数据,因此我们用大中小企业来近似表示集中度变量。
作为一定规模的大中型企业,具有规模上形成的进入壁垒,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够
容易地达到这样的规模要求,也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实现这种规模基础上的成本优
势。规模通常是产业的自然属性或技术要求决定的,但是什么企业能够进入这种
层次的规模,在中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或政策的要求,国有制自然成为这种
企业的首选。因此选择大中型企业作为结构变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进入壁
垒的高低。[24】
以下本文首先分析不同规模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比较东西部之间的差别,然后
分析不同规模企业的经济效率,比较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的~致性如何,并分析
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
在理想状态下,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会使资本从利润率低的地区和行业流向
利润率高的地区和行业,当资本过度流动而导致匮乏时其利润率就会升高,资本
又会流回到原来的地区和行业。最后各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的利润率都应该
趋于相等。对效率来说也具有同样的道理,资本流动最后会达到效率均等的结果。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本文通过分析也并未得到上述的结论,见表3—6和
表3~7。
指标地区规模1994 1997 2001 2002 2003
大0 0428 0.0259 0.0398 0 0445 0 0591

净部
出0.0215 0.O100 0.0338 0 0392 0 0564

产小0 0295 0.0191 0.0418 0.0492 0.0491

润大0.0321 0.0183 0.0232 0.0259 0.0449
塞西
由0.0041 —0.0114 0 0176 0 0161 O 025l

小0.0065 —0.0058 0 0087 0 0144 O 0140
大6968.32 7175 32 19253.42 22677.65 32080 08 耋塞东
出1741 14 1388.8L 8109 55 10011.12 17676 30

小1436.03 1854.27 6135.58 7716 30 9026 79
大3521.55 3106 60 9038 58 11171.24 23532.56
西
由283.22 —1288 99 3833 01 4066.9l 8358.05

小255.71 —434,21 1434.14 2353.10 2586.04
表3—6东西部不同规模企业经济效益比较
从分析结果来看,东西部地区不同规模类型的工业经济效益均有不小的差距。
东西部大中型企业净资产利润率差距在一个百分点左右,而小型企业东部地区是
西部地区的三倍。西部地区大中小企业人均利润率分别为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二、
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左右。总体上,大型企业差距最小,中型企业其次,小型企
业差距最大。
我们用DEAP分析东西部地区大中小型企业的效率状况,用固定资产净值、
年均从业人员作为解释变量,以工业总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2000至2003
年的数据,分析所得结果如表3—6所示
效率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技术效率o 6503 o.6404 o 7557
东部
规模效率o 8037 o.5255 o.9307
技术效率6.4067 o.3528 。O.365l
西部
规模效率0.6385 o.6448 o.4834
注:利用2001-2004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数据运用DEA软件分析而得。
表3—7东西部不同规模企业经济效率比较
由规模经济理论可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资料价值在更大产品数量上
分摊而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节约,这一点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上表现的最为明
显;同时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效率上来看,总体上大型企业的规模优势没有理论分析的那么显著,在东
部地区小企业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高于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大型企业其次,
中型企业最低;在西部地区大型企业的规模效率低于中型企业,技术效率高于中
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但是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相比经济效率还有不
小的差距。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我国大型企业一般都是国有企业或者是
国有份额主导的企业,这种类型的企业垂直一体化现象严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
说的“大而全”,通常导致投资不足,缺乏有效竞争而导致效率低下;再者东部地
区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西部地区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西部地区小企业发展严重滞
后,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虽然东部和西部工业增长的一半以上都来自大
型企业,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的贡献率要相对高一些,而小
型企业的贡献率则要相对低一些,这说明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增长还主要依靠
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突出,其作用远
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一点与东部地区有质的区别,东部地区小型企业经过多年
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西部地区小企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原
因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市场发育程度较低,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在
西部一些地区,由于各类市场发育不完善,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技术、信息服
务、咨询、培训等中间机构不发达,企业进入门槛较高,投资软环境较差,制约
了私营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二是缺乏较完善的产业配套条件。在市场竞争日趋激
烈的情况下,小企业要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向“小、精、专、新”的专业化方
向发展。这样就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和产业配套条件。目前,西部
地区社会化服务网络不发达,产业配套条件较差,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三
是政府支持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由于中小企业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发育
滞后,各种中间机构发育迟缓,政府办事效率较低,导致企业融资困难,生产经
营成本较高,技术信息不灵,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
但是从效益上来看,近几年来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大型企业的资产
利润率和人均利润率都高于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如果他们生产的都是市场上所
需求的产品,效率最高的企业由于获得超额利润所得的效益也应该是最多的。那
么为什么会出现效率不是最高而效益却是最高的现象呢?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
主导下的竞争市场,国有份额在产品市场上对产业绩效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力,因
为大型国有企业一般都是在该行业内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
力,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产权、规模和效益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从中我们也可以发
现较高的进入壁垒带来较高的垄断利润,原因是在大部分的行业存在着大量的国
有企业,大量的非国有企业不能够在较低的规模状态下进入,政府实际上仍有能
力控制这些产业的进入和规模水平,这些产业内的主导企业也通过进入壁垒来控
制市场,仍具有市场力量。因此在这些大规模企业存在的行业,市场的竞争规则
还不能够发挥其基本的优胜劣汰的作用。从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出市场深化改革的
同时,企业所有制的改革却是滞后的,作为所有者的政府来说,所有制的改革往
往需要涉及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诸如失业人员安置、社会保障的建立、国有资产
处理、产权保护交易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是说涉及劳动市场和资本产权市场的形
成,这些都比单纯的产品市场改革需要更长的时间过程。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各地区大中型企业都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由于它们
尚未成为市场经济的真正主体,不仅规模经济的作用在它们内部得不到应有的发
挥,而且影响着整个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极大的制约着我国各地区工业经济
绩效。东西部工业经济绩效差异的形成,小企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东西部
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要实现工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必须推动小企业的发展。
四、从工业产业结构考察东西部工业经济绩效
本节选择工业中的25个主要行业,以1999到2003年的数据为样本,首先以
各行业的人均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作为衡量指标分析东西部地区各行业经济效
益,然后分析各个行业的经济效率,最后分析各行业中的国家资本比重对经济绩
效的影响,比较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一致性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1、东西部地区各行业经济效益比较
净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率(元/人)
行业
东部西部东部西部
l、煤炭采选业0.0705 0.0287 3596 6748 1751.4446
2、石油天然气开采业0.4607 0.2015 214450.2015 13603L 9270
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2027 0.0977 11527蚂49 5233.8530。
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1508 0.1079 8113.5530 7278.761l
8、食品加工业0.1019 0 0443 9915.7046 4186.2714
6、食品制造业0 1561 O.1222 12234.7226 6968.0000
7、饮料制造业0.1758 0.2450 16516.7173 22686 1839
8、烟草加工业0.7197 0.3713 243806 1466 125748 3444
9、纺织业0.1001 —0.0290 6671.0570 —130l 9262
10、造纸及纸制品业0 0676 0.0153 10601.5038 1526.5376
11、石油加工及炼焦业0.0773 —0 0029 26265.0273 一1087 4704
12、化学原料及其制品业0.1024 0.0525 17326.8414 6486.5344
13、医药制造业0.2350 0 24ll 28921.3825 21574.8415
14、化学纤维制造业0.0762 0.0325 18485.7571 7784.8101
1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0929 0.0380 9288.9943 2848.151l
1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0 1273 0.0759 28679.5433 10144.8984
1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0 1096 0.0659 13352.1378 10089.3388
18、金属制品业0.2016 0.0541 11974.7993 2935.8627
19、普通机械制造业0.1998 O.0697 13258.0625 3407.0044
20、专用设各制造业0 1251 0.0305 9481.4428 21 19.3850
2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 3152 0.1436 34325 3337 10579.2216
22、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2530 0.0569 18180.8705 3890.010l
23、电子及通讯设各制造业0 1717 0.1194 8944.6442 9065 963l
24、仪器仪表办公机械制造业0 3004 0 0589 17008.7190 3675 8893
25、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0.0392 0.叭92 29295.036l 11410 5263
资料来源:1998_2003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
表3—8 东西部地区各行业利润率比较
注:此图根据表3-8制作而成。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烟草业净资产利润率和人均生产利润率都异常突
出与其他行业有非常大的差距,故末表现在此图之内。横轴代表各个行业。
图3—5东西部地区各行业人均生产利润率比较
I+东部地区一西部地E
0·8。,
错O-7 w tl w一;“
释O.6
_
’*- 童譬鞲nim
磊O.5 j
0.4蠹裁诎㈧㈣“ 55麓≈》聚镶一mw“*。蠹
0一i 『¨jj;嚣,. 、‘
‘;o 鬻强霉鬻。一j㈣{i一辩”一簪嬲》≮蓦弧I};;1誊
0.2’i熬鬟二■≮≤o‘..;一。~圳?蓐一蓠餐
?r
0.1 一《露蔷_骥譬警篱囊O
j_ __|““} “i《濯基鬈骥}秽㈣离崩’4
。0 1
ui∞i—誊=。‘ 鼍“j_:-_蛀,划‰。m蒙di§“圳。戤E艘d§i也戤甚n捌。瑚丑jLM一2t。t卫£~&Lo&Aj:Z盘逆亟
从表3—8中可以看出,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烟草业等完全垄断性行业无论是
资产利润率还是人均利润率都最高,黑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采选业、交通运
输设备制造业等高度垄断型行业次之,其他竞争性行业利润率表现出了不同的水
平。西部地区除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经济效益略高于东部地区以外,其他行
业均不同程度的低于东部地区,尤其是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办公机械制造业等
行业的经济效益均大大低于东部地区水平。西部地区是我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是我国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主要矿产的富地,但西部企业多数是资源开发
型的,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并不高。研究表明,在25个工业行业中,在西部位居前
列的行业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这些被称之为西部的优势产业恰恰又是国有企业最
集中的产业。但是,这些看似是西部优势的行业经济效益也明显的不如东部地区,
因此资源如果不能高效地开发就不能称之为优势,所以西部开发的首要内容是将
西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2、东西部地区各个行业经济效率的比较
以行业固定资产净值、从业人员均值和工业总产值作为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
量,1999到2003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利用SFA对25个行业进行效率分析,结果
如表3—10历示
技术效率技术效率
行业行业
东部西部东部西部
1、煤炭采选业0.8768 0.7843 14、化学纤维制造业0.9945 0.9802
2、石油天然气开采业0 9786 0,9834 1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9648 0.9513
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6557 0.6481 1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0.9572 0.9330
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O.8315 0.8056 1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0.8818 0.7386
5、食品加工业0.7126 0.5445 18、金属制品业0.7630 O.7270
6、食品制造业0.8559 0.7322 L9、普通机械制造业0.5552 0.557l
7、饮料制造业0 4414 0.3145 20、专用设备制造业0.9903 0.9637
8、烟草加工业0.6158 0.6075 2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5455 0.609l
9、纺织业O.9167 0.6282 22、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O.9510 0.9820
10、造纸及纸制品业0.6179 0 4127 23、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0.6129 0.4097
1l、石油加工及炼焦业O.4311 0.4101 24、仪器仪表机械制造业0.5411 0.4830
12、化学原料及制品业0.8312 0.7317 25、电汽热水生产供应业O.6409 0.6424
13、医药制造业0.9265 0.8816
注:本表运用SFA软件分析得来。
表3—10东西部工业各行业效率比较
注;横坐标数字代表各个行业,l吼序同上蓑。
图3—8东西部地区各行业效率图
由图3—8可以直观看出,总体上我国东西部地区各个行业的效率相差不大,
尤其是在煤炭采选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
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等采矿工业和黑色金属冶
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机械工业、交通运
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重工业东西部地区基本相同。在石油天
然气开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电力蒸汽热水生产
供应业西部地区略高于东部地区,这是因为西部地区企业以重工业为主,在重工
业中又以能源、原材料和重机械加工为主,无论是企业数还是产值,西部重工业
企业都高于轻工业的水平。在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其制品
业等轻工业和医药工业、化学纤维业等化学工业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在效率上还
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纺织业、造纸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差距较大。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在某些行业效率还不高,比如: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
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及通讯器
材制造业,这与我国现状基本一致,各个地区都制定了各自的战略发展规划在各
地制定的远景规划中,有22个省市将汽车作为支柱产业,电子、机械、化工、冶
金也被大多数的省市列为重点部门,导致了产业结构雷同,发展的模式也雷同。
表面上是大家争先恐后加快发展,一片繁荣景象,实际上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潜伏着巨大的危机。我们只有搞绿色ODP,承认、鼓励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
的差异,不要搞雷同的东西,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
优势产业,才能真正改变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提高产业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把25个主要工业行业分为以下
几类:
一是效益好、效率高的行业,在这些行业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垄
断行业,如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一类是可竞争性行业,如有色金属采选业、化学
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电
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我们一般认为垄断导致低效会损坏社会福利,但是对于自
然垄断的部门,它们在本质上拒绝竞争,因为竞争不仅不会降低生产成本,反而
会导致低效和资源浪费。由垄断理论我们可知要使这种基础的自然垄断性行业造
福于社会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有效的管制政策,否则寻求利润的动机可能会导致
垄断权力的滥用,比如较高的价格和较少的产量。对于可竞争性行业(这类行业
大部分是原有的垄断部门放开以后形成的),在这类行业中国有和非国有企业在规
模上没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国有企业也就没有多少规模优势,政府现在很难利用
进入的规模壁垒保护他们,竞争淘汰后的国有企业都是在竞争中有效率优势的企
业,通过前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企业的规模是有效率竞争的结果,虽然芝
加哥学派不认为这是一种进入壁垒,但是进入该行业需要巨大的沉淀成本,对于
一般的企业很难随便进出该行业,所以在这类行业中过度进入的现象并不严重,
这也是经济效益好的一方面原因。
二是效益好、效率低的行业,如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
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办
公机械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在这一类中也存在垄断性行业,但是
这一类垄断行业属于基础性的垄断行业,其共同的特点是消费者对其依赖性强、
需求弹性小,比如烟草加工业和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所以会导致效益虽好
但是效率较低的情况存在;另一部分行业典型的如电子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地方政府都把它们作为战略发展规划中的支柱性产业,
条条块块现象依然严重,导致产业发展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效率低
下。但是这些产业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所以它们可以维持较高的利润水平。这
里所说的利润不是由于其技术进步而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它是以损害
社会福利为代价的,使得原来的低效率的企业得到了继续生存,因而处于低效率
的生产状态也能够继续存在而不至于破产,那些从垄断转为竞争的行业虽然还带
有国有资本的色彩但是已经具有了竞争的性质,与它们不同的是,这类行业从一
诞生便有政府干预,这是他们的先天不足,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三是效益差、效率高的行业,如煤炭采选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
矿物制品业。这类行业中的垄断行业与其他的垄断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是它们近
乎于完全政府垄断,但是企业数目众多,委托代理链较长,其体制决定了所有者
的目标实际上是无人承担的和无人负责的。在私有权下,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存
在着相当直接的联系,委托人可以直接观察到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和企业的绩效水
平,但是在这种政府垄断数目众多监管等级复杂的情况下,虽然企业引进了生产
效率较高的先进机械设备,但是由于其存在上述问题经营成本高导致经济效益没
能实现应有的水平。纺织业行业国家通过财政补贴提高纺织品出口退税等措施对
纺织企业给予了政策支持,但是此类行业进入壁垒低,过度进入导致恶性竞争无
疑是对有效竞争的偏离,造成某种程度的经济效益的损失。
四是效益差、效率低的行业,如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及
炼焦业。食品加工业在我国属于传统产业,但是长期以来经济绩效不好,其原因
主要是在该行业中缺少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由于其本身附加值低且没有形成具
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故其经济绩效一直不理想。中国造纸工业原料以非木材纤
维为主,造成产品结构失调,小规模企业遍地林立,经济效益差,排污量大,污
染严重;近几年在原油价格上涨的拉动下,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成本猛增,利润
空间明显缩小不仅运营成本高,而且投资效益和运营效益低。
3、国家资本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1)东西部各行业国家资本比较实收资本指企业实际收到投资者的可作为
长期周转使用的经营资金。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实收资本按投资主体分为:
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我们以国
家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重作为衡量国有产权的变量,并以此分析国有产权对经济
绩效的影响情况,东西部地区各行业国有资本比重如下表及图所示:
国家资本比重国家资本比重
行业行业
东部西部东部l西部
l、煤炭采选业O.7714 0 7947 14、化学纤维制造业0.1619 0.5217
2、石油天然气开采业0.5559 0 4986 1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1421 0.2939
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 5198 0.3894 L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0.4727 0.6536
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5819 O.4677 1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O.1535 0.5194
5、食品加工业0.1114 0.2731 18、金属制品业0,0669 0 3528
6、食品制造业0.073l 0.1602 19、普通机械制造业0.1434 0 4351
7、饮料制造业0.1579 O.3158 20、专用设备制造业O.2077 0.4743
8、烟草加工业0.8797 O.9468 2l、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2161 0 3268
9、纺织业0.0955 0 3591 22、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0716 0.2883
10、造纸及纸制品业0.1449 0 3393 23、电子及通讯设各制造业0.0918 O.4568
11、石油加工及炼焦业0.2063 0.3597 24、仪器仪表机械制造业0.0974 0.4678
12、化学原料厦制品业0.2204 0.4190 25、电汽热水生产供应业0 4809 0.4974
L3、医药制造业0.1963 0 1937
注:根据2003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到。
表3—9 2003年东西部工业各个行业国有资本比重比较
注: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整理,图中横坐标数字代表工业行业,顺序同上。
图3—7东西部地区国有资本比重示意图
从表3—9中可以看出,按国家资本比重大小可以分为三类:~类是完全垄断
性行业如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烟草业、煤炭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等国有
资本占有很高的比重;一类是高度垄断和寡头垄断性重工业如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等,国有资本也占
有较大比重;最后一类是东部地区国有资本比重较低,而西部地区国有资本比重
较高的行业,这类行业占到西部地区25个大类行业的绝大多数。因为在西部地区
除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电器机械及器材
制造业5个行业外,其余20个行业国家资本比重都在30%以上,而在东部地区除
上述前两类行业外的其余行业国家资本比重都在20%以下,这说明在这25个大类
行业中国家资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影响着这些行业的经济绩效。
(2)国家资本对各行业经济绩效的影响
我们以国家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重作为控制变量,以固定资产净值、从业人
员均值作为解释变量,以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1999
到2003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分地区分行业利用随机前沿分析(sFA)对我国东西
部23个省市25个主要工业行业进行了绩效分析,经分析我们得知,国有资本只
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加工业起到显著的正效应,T统计值分别为2.298和
3.427,并且分别通过5%和1%的检验;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
产供应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正效应并不显著,在其余的20个行业,国有
资本都对经济绩效均起到负的效应。在这些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性行业,存在一
个实力强大的利益集团,独大利益集团的存在确实有利于提高配置效率,但是对
于技术效率却并没有好处,这一结论可以从对曼奎斯特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的结果
中可以得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率均小于1),因为像这样的利益集团完全
可以凭借其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降低产量提高价格谋取垄断利润。
五、从企业行为考察其对工业经济绩效的影响
在完全竞争和垄断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市场类型,通过本文以上对
工业各部门的分析按照市场势力和市场份额可以把市场划分为6种。如表3—11
所示
市场类型主要条件描述工业行业中近似例子
烟草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
完全垄断一个厂商占有100%的市场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煤炭采选
业等
一个厂商在市场中拥有绝对市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
高度垄断
份额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等
前几位厂商占有绝对市场份额,容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有色金属
紧密寡头冶炼及压延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
易串谋固定价格
造业等
前几位厂商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
松散寡头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
但是不可能进行串谋
造业、饮料制造业等
存在一些有实力的竞争对手,但任
食品制造业、纺织业、仪器仪表及
垄断竞争一厂商不会占有超过10%的市场
份额
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等
完全竞争任一厂商的占有率均为不足道小麦、谷物等农产品
注:本文对市场类型的划分参考了谢泼特对市场类型的划分,Shepherd.William G,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econd Edition,Prentice-Hail,inc,.Englewood Cliffs·NJ 07632,1985:p.4
表3—1I对不同市场类型的划分
企业行为具有不同的方面,产业经济学分析中常用的行为分析主要是市场行
为,大致包括价格调整和产品数量调整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往往是在相应的市
场结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行为又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盈利率,因而是连接市场
结构和绩效的重要环节。在中国的转轨条件下,产权结构的异质性导致了企业经
营的基本目标行为的不同,目标行为的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经济绩效。本节根据
对市场类型的划分分析企业在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中的不同行为及其行为对绩效
的影响。
从产权结构对绩效的影响分析得到,在东部地区国有企业不具有市场势力,
而在西部地区由于国有企业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仍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高效益
和低效率是其主要特征,因而对应西部地区的主要是以垄断为主的市场结构,也
32
就会产生相应的市场行为。
1、各类垄断市场上的企业行为与绩效水平
①完全垄断市场。在完全垄断市场上的企业要么是自然垄断企业要么是行政
垄断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因此这类市场上的企业行为就
是国有企业的行为,这些企业自从实行抓大放小、放权让利以来有了更大的生产
经营权、财务自主权、收益分配权和人事调配权,但是企业的经营行为仍然是受
控于各级政府部门,价格也主要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的。主要是因为在这些垄
断部门,价格要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要么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政
府对此是严格控制的。政府在这类市场上作为所有者不仅起到市场定价的作用,
同时也作为产业的管治者掌握了市场进入的控制权。通过这样的垄断控制,这种
市场的高额收益主要被控制在企业及政府主管部门手中。
行政垄断对垄断行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竞争效率低下、妨碍市场竞争,
不利于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为垄断尤其是行政垄断的危害已经有目共睹,行
政垄断行业在利用权力谋取本单位、本部门、本行业的集团利益时,直接侵害了
一般公众和其他行业、部门-/企业等利益主体的利益,并直接损害了国家的整体
利益和长远利益。这是在东西部地区共同存在的现象。由于垄断行业基本上是公
民和企业的基础性消费行业,如电力、电信、邮政、铁路、民航、水、电、煤气
等等,这些基础消费的价格居高不下,势必导致公民其他消费支出的减少,影响
了社会其他行业的健康发展(社会其他行业本身也直接受到行政垄断的危害),形
成了我国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双重的结构性失调。
②高度垄断和寡头垄断市场。鲍默尔等人认为寡头垄断具有较高的规模收益,
有能力进行技术研发,在位寡头不实施合谋的条件下,潜在进入者的压力使垄断
市场易于形成寡头竞争模型。。但是在我国政府垄断仍然是该市场的基本特征,这
种垄断是通过若干个国有企业来进行,它们通过划分设定市场势力范围,来大致
确定企业的利益范围,因此,依靠着各级政府所有者的支持,这些控制着各自市
场势力范围的国有企业大体上形成了一批寡头企业,这些寡头企业的合作行为便
构成高度垄断和寡头垄断市场的重要行为基础。【25J因为价格基本上是作为所有者
的各级政府给定的,作为经营者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局限在市场势力范围的某
种程度的扩张。由于企业仍然不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这也是由于各级政府利
益驱动而产生地方保护主义的重要原因。由于企业没有提供运营效率的内在动力,
所以高度垄断和无效的市场竞争行为不仅会恶化资源的配置,而且会使经营者缺
①反垄断法和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伯川德悖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位寡头的合谋。
乏提高运营效率的激励,带来较低的企业内部效率。同时也会带来生产能力过剩
和过度非价格竞争的问题。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少数几家大企业占据市场,虽在
某些行业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但是长期的策略性相互作用会导致企业之间
的串谋和排斥进入的行为,同样会降低市场绩效。
2、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国有企业行为与绩效水平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国有企业最重要的影响价格的方式是通过控制进入壁垒来
保持一定的较高价格,政府通过一定的产业政策,对于某些市场设置各种进入障
碍,使得潜在的新进入者难以分享在位国有企业的超额收益,通过上述控制市场
进入的方式,在位企业得以控制市场价格,或者能够控制一定的市场销售范围,
从而保证其较高水平的相对收益。【26J国有企业的市场行为或定价行为固然会影响
企业的利润水平,但是更重要的决定国有企业利润率的行为是他们的经营目标。
与企业所有者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不同的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目标通常与企业规
模相联系。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经营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资源越多,它们能
够得到的收入相应也就越高,能够享用的各种特权待遇也越高,这也是其追求企
业扩张的基本动机。实际上,这样的销售收入最大化行为对于社会来说并不是最
优的,如果在完全竞争市场,其均衡很难维持,不过在具有较高进入壁垒的产业,
市场结构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保护伞,使得它们能够在这种销售收入最大化的均
衡状态下生存和发展。刚
3、竞争性市场上企业的行为与绩效水平
在竞争市场上,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是并存的,非国有企业的目标行为就
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当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时亏损状况一般很难维持,所以这
类企业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存在必须要有具有高效率才有竞争力。但是如果国有企
业在某一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时,其亏损超过国有企业的盈利时,整个行业将呈
现出较低的经济绩效水平,但是这类产业实际上具有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
其价格由市场决定,企业只能根据市场价格略作调整,它们通常不具有控制市场
或操纵市场的能力,因而基本上是价格持有者,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同的是,在这
类产业中,国有企业为了能够继续生存,它们必须要保持一个最低的收益点,就
是企业的工资和税收,这个收益点是国有企业的生存线,低于此线企业无法生存
而不得不退出。同时在竞争性市场上,企业通常难以得到较高的利润,尤其是在
这种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企业只能有很小的利润空间。由于国有企业的竞争
力低下,难以在这种十分有限的空间中立足,因此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国有企业由
于成本高、效率低,根本无法补偿所有者的权益,只能够勉强生存。软预算的国
有产权的条件实际上不仅鼓励了高成本、效率低的企业,而且也鼓励了一批积极
寻租的企业,比如减少企业的报告利润,把某些实际利润转化为成本支出。因此,
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大多数都围绕着特定市场上的某种正常利润率波动,但是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它们一般都围绕着零利润波动,这就是国有企业的绩效水平
低于非国有企业的一个原因。Ⅲ1
本章从产权结构、企业规模、产业结构和企业行为四个方面分析了东西部地
区在工业绩效方面的差异。具体结论简要概括为:①东部国有企业市场份额比重
较大的省份效益与效率均较低,西部比重较大的省份效益高、效率低,东西部地
区有离散趋势;②东部地区不同规模企业按经济效益排列依次是大、中、小,按
效率排序依次是小、中、大,西部地区效益与效率顺序均为大、中、小:③东西
部地区各行业效率值相差不大,但是经济效益有较大的差距;④通过对市场行为
的分析知东西部企业在同类市场类型中表现出相似的市场行为,其行为是由产业
结构和产权结构共同决定的。
第四章影响东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绩效水平的原因分析
在文献中许多因素被认为是造成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原因。比如优惠政策、
宏观调控原因、相异的资源禀赋、要素流动性的不足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与全球化
等。本文从制度、资本和产业结构因素三个角度来分析东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绩效
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制度因素
在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对制度变量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
通过抽象将制度省略或剔除掉。例如大量经济增长模型,如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索洛一斯旺模型、拉姆赛及其扩展模型、技术进步模型等,就是将制度视为“自
然状态”的一部分,因而制度被剔除掉了。一些短期的增长问题还可以按此方式
来处理,但是长期的经济增长问题却不能以此方式解决。第二种方法是视制度为
给定的,这种方法认为制度创新可能是重要的,但其关键的基本假设是这些制度
创新与经济增长无关。因此,制度被视为外生变量,它们会由于一些政治行动而
改变,而不依赖于经济增长进程。但是在我国处于转型阶段的特殊时期,旧的制
度还有很强的惯性,新的制度还不够完善,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转变过程中还存
在一些问题,使得经济运行偏离了理想状态的路径,处于一种非效率状态中。并
且作为供给型的制度变迁,新制度的出台严重依赖于经济增长,通过新的制度安
排,调整经济运行的状态促进新的经济增长。因此在分析我国的工业经济绩效时,
必须将制度因素作为一个决定因素。
制度经济学判断制度优劣的最重要标准,是看它们是否有利于市场交易的发
生与深化。如果一国的制度有利于交易市场的容量最大化、有利于经济的深化,
那么我们就说该国具有高的制度资本。不利于市场交易的制度,则使交易的成本
变高,这种成本通常被称为“制度成本”。制度成本不仅仅指在市场交易发生过程
中实际要支付的成本,也包括由于制度障碍而根本无法进行或选择放弃的市场交
易所带来的机会成本。虽然我们难以从量上具体分析制度资本带来的收益,但是
可以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从生产要素配给和利用的角度看,制度收益可以包括以
下三个方面:一是资源供给。某些地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资源、资金匮
乏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通过某种制度设计,如采用计划制度,就可以集中有
限资源按照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某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或产业。例如我国改
革开放前期西部支持东部、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二是资源配给和利用效率。产
业结构收益最终是来自于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包括
企业、部门内和部门之间三个层次生产要素利用率的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的
提高是后面两层次的基础,一个怠好的企业制度可以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增进配置效率的提高。三是社会福利的提高。产权制度对
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效率标准就是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即对
于给定的资源,不存在其他资源配置方案可以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条件下,使某
人比在原有资源配置方案下获得更多的福利,因此我们可以优化产权结构促进社
会福利的提高。东西部地区正是由于在制度因素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经
济绩效。下面从行政政策、产权制度、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度等几个角度分析
制度因素对工业经济绩效的影响。
1、行政政策。我国的发展战略及其相关优惠政策常常被认为是形成地区工业
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在1973.1978年间,中国的发展战略转向优先发展沿海地区。
紧接着,在改革开放之后,从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开始,政府强调地区
发展战略应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沿海地区应着力于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基础设施
的瓶颈问题,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与投资。以梯度发展,即扩散效应理论为基础,
内陆地区则应发展能源、交通和原材料产业以支持沿海地区。在总体上,强调经
济应从沿海到内陆梯度发展。1980先后创建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4个经
济特区,1984年增设了沿海大连、天津、上海、湛江等14个城市,1985年增设
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的59个市县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随后又增加了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1988年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及海南省,1990
年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开放了13个主要沿海港口城市、10个长江沿岸城市、
13个边境经济合作区和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建立1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4年建立2个经济开发区,以扶持沿海地区高科技产业和外向型产业的发展。
截止到目前,东部已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3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5
个,省级开发区66个,而西部分别有13个、14个和22个。与此同时沿海地区的
财政金融、国企改革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也走在了内陆地区的前面,从前文对规
模企业的效率实证分析来看,东部地区的小型企业效率确实比西部地区高出很多。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东部地区形成了较高的制度资本,而这种制度资本反过来
又推动了东部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而西部地区由于与西部地区不在同一条起跑
线上,改革晚、速度慢、优惠政策少导致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市场具备较高
的制度成本。直到八五(1991.1995)和九五(1996—2000)期间,地区发展战略开
始转向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地区差距的降低上,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以促
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些政策包括:增加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人员
培训的投资,为外资向内陆地区的流入和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合作提供便利。1999
年9月中央提出了西部开发战略,想通过改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以
吸引外部资本流向西部,并借此使西部赶上其它地区。但由于各种原因,20世纪
90年代之后的平衡或协调发展战略的作用一直没有表现出来。
2、产权制度。林青松和李实(1996)用非国有化率作为产权制度的衡量指标,
通过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或乡镇企业、外资企业或三资企业进行对比,分析了
产权改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得出基本结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工业生产率有明显加快趋势,非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快于国有企业,
非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和激励制度安排好于国有企业,这是非国有企业的全要素
生产率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29】从我们的研究当中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在排除了
区位因素以后,国有企业的净资产利润率和人均利润率低于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
国有市场份额比重大的省份经济效率也明显低于比重小的省份,从产业结构考察
东西部工业经济绩效发现,产业中国有产权对经济绩效一般起到负的效应。胡鞍
钢、杨明洪等学者对此也持有相同观点,认为西部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部
国有企业比重大,而私营企业比重小。这些证据均表明国退民进的发展模式有利
于经济绩效的提高,在国有产权转变为私有产权之后,能够强化利润激励机制,
赋予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入财务硬约束,使企业承担风险,能够作为市场经
济运行的独立体。
3、市场化指数。其计算方法是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
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这
五个方面23个指标评价各省区的市场化相对程度,再由这五个方面指数合成一个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总指数)。这一指数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作为一
个“制度变量”,在许多理论研究中被作为解释体制变革在中国经济效绩改进中所
起的作用,也可以被用来分析各地区经济差距。传统经济理论指出市场化程度影
响生产的动机、生产效率和资源的使用效率,所以应加快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市
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根据樊纲、王小鲁等人对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测定,到2000
年我国市场化指数排前十一位的省份全部是东部地区省份,其中,广东、浙江、
福建、江苏、山东在1999--2000年稳定地排列在前5位,名次没有发生变化。2000
年市场化排序在2l一30位的10个省市自治区是:黑龙江、云南、甘肃、内蒙古、
贵州、山西、陕西、宁夏、青海、新疆,这10个省区中8个为西部省区【3⋯。东、
西两个区域比较,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特别是在非国有经济发展和要
素市场发育方面,东西部地区差距较大。从前文的分析知西部地区国有企业仍然
占有较大的比重,虽然2003年同i999年相比,西部地区在非国有经济发展和产
品市场发育方面进步较快,但在要素市场发育方面仍然进步较慢,市场化程度东
高西低的总体状况依然没有大的变动。王立平、龙志和等人(2004)通过实证分
析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中国市场化水平越高,经济增长越快,并且它
们之间具有稳定的“强显著”关系,[3U由此可见较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对我国西
部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4、市场开放度。进口依存度可以用来表示一国的市场开放度,其计算公式为:
进口依存度=进口贸易额/国内生产总值。我国东部地区在2000年和2003年的市场
开放度分别为30.4%、39.24%,同期的西部地区却只有4.1%和5.02%。从发达国
家进口的中间品、机器设备、仪器等给本国的技术模仿和“干中学”提供了机会,
能产生较强的技术外溢。而且,进口贸易的竞争效应,即进121品给国内市场带来
的竞争压力,将刺激进口地区企业加强自主学习和创新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进
而促使国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我国西部地区市场开放度低,地区经济缺
乏活力,国有企业在行业中占据垄断地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以致于整个地区
工业经济整体水平低下。
结合前面对我国东西部地区不同规模和不同工业产业之间的分析,进一步看
到,在我国各地区的工业组织中,制度因素不仅决定着以国有经济为主的大中型
工业企业的经济绩效,还决定着以非国有经济为主的小型工业企业的经济绩效,
从而决定着整个工业经济绩效。东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小,
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产值比重大,而且走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列,改革面较广,
程度较深,不仅使以国有经济为主的大中企业的活力得到了~定程度的发挥,也
为以非公有经济为主的小型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使大中小企
业都具有相对较好的经济绩效。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占总产值比重小的西部
地区,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缓慢,改革相对滞后,不仅抑制了以国有经济为
主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活力,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小型工业企业也难以发展,
从而使大中小企业的经济绩效都较差。【32】从本文对大中小企业的效率分析中也可
以得出类似的结论,西部地区小企业的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与东部相比还有很大
的差距,可见制度因素给我国西部地区带来了多大的损失。
二、资本因素
1、人力资本因素。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概念、投资、
形成途径及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其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进一
步发展和完善,经济学家在“增长模型”和“发展模型”中都把人力资本视为最
重要的内生变量。内生增长模型则说明了在物质资本积累的回报率逐渐减小的情
况下,发达经济可以长期持续增长的原因就在于人力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不仅
可以通过“干中学”使劳动者获得专业知识,而且,通过学习效应还会扩散到别
的劳动者身上,其结果是不仅提高自身的生产率,还增加了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
生产率,进而实现规模收益递增。衡量人力资本存量有若干不同的角度,例如罗
默用从事研究和开发的科技人员数量来表示人力资本,而卢卡斯用劳动者的受教
育程度来表示人力资本。鉴于数据限制和我国高等学历人员从东到话流动的实际
情况,本文用东西部地区城镇以上工业各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来衡量,1999年西部
地区工业专业技术人员是东部地区的50.46%,但是虱J2003年这一数据变为48%,
在1999—2003五年间两地人力资本差距呈逐渐扩大趋势,从专业技术人员平均的
技术市场成交额来看,截止至,J2000年西部地区仅为东部的28.8%,而且这个差距
似乎还在扩大。以上情况说明,尽管以专业技术人员来衡量,东西部之间的人力
资本存量有一定的差距,但更为严重的是西部地区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程度太
低,在人力资本的产出率方面无法与东部地区竞争,这是制约西部技术进步和工
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331
1999 2000 200l 2002 2003
东部(万人) 293.99 278 93 268 22 273.oo 269 64
西部(万人) 148 36 140.89 135.26 132.00 12943
西部占东部比重(%) 50 46 50 51 50.43 48 35 48.00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来。
表4一l 东西部地区工业专业技术人员规模
2、物质资本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早期,中国采取了分税
制的财政政策,旨在提高资金分配和管理的效率,这种政策虽然扩大了地方政府
积累资本以谋求发展的自主权,但却降低了中央政府分配资金的能力,这产生的
一个后果便是沿海和内陆在投资上的差异。增长速度快的一些沿海省份的固定投
资增长较快,而一些增长速度慢的内陆省份则完全依赖于中央为其发展提供资金。
在资金的去向上,沿海地区的大部分投资被回报率高的非国有企业所吸收,而在
内陆地区,大部分资金却被人员富余,管理不善,技术陈旧,效率低下的国企所
占用。[341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技术进步和资本增加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大
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可以增加经济规模总量,而且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
级。但是资本发挥作用大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资本使用效率的高低。由于东部地
区资本主要流向非国有企业,竞争性市场的淘汰机制和激励机制能够使资本的使
用效率和配置效率得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则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资本必然
流入大中型企业维持其生存,这类企业的性质决定了资本得不到最有效率的利用。
从表4—2和4—3中可以看出我国在东西部地区工业的固定投资及贷款情况。
从1999年至2003年,国家基本建设及贷款总量的50%以1都是集中在东部地区,
而同期西部地区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一半左右,这种状况并没有随西部大开发政
策的出台而改变。
年份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总额(亿元) 2049.74 2098,96 1602.97 2622 12 3902.53
东部
比重(%) 54.98 5l 55 53.37 51.82 84 05
总额(亿元) 770.16 906.08 712 95 1206 35 1717.09
西部
比重(%) 20.66 22.25 23.74 23.84 23.78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来。
表4—2东西部地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及结构
年份1999 2000 200l 2002 2003
总额(亿元) 1388 74 1541.28 1513.85 1904.0l 2868 16
东部
比重(%) 52.39 49 97 47.26 48.06 50.29
总额(亿元) 679 05 799.06 882.38 i133.74 1858 2l
西部
比重(%) 25 62 25 90 27.55 28.62 27.32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来。
表4—3 东西部地区银行各项贷款及结构
另一方面国外的直接投资也绝大多数集中在东部地区,从表4—4可知2003
年75%以上的国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还不足9%。外资的
进入不仅可以解决国内就业、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样重要的是可以带来
正的外溢效应。尽管各种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数据和方法,但几乎全部结果都表明
国外直接投资在区域内部或行业内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外溢效应。
作者与时间样本时期样本范围样本层次样本容量检验结果
秦晓钟等(1998) 1995 全国行业39 行业内:正
沈坤荣(1999) 1996 全国省29 省内:正
何洁(2000) 1993—1997 全国省140 省内:正
陈斌等(2000) 1990-1998 江苏省8 省内:正
姚洋(2001) 1995 全国企业37769 省内:正
李子奈等(2003) 2000 全国行业5000 行业内:正
表4—4国外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的经验分析
李子奈和王志鹏(2003)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外资参股可以提高
国内企业的生产率,国外投资对生产率的提高明显高于港澳台投资;在行业内外
资具有正的外溢效应并通过乘数效应、技术转移、溢出效应和竞争作用,对经济
增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外资企业在东部地区形成了竞争示范效应,同行业的国
内企业不断从外资企业那里学习领先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在长期竞
争中找到自身的发展战略。【35】而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由于市场化程度低抑制
了知识扩散、资源流动和投资,不能从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中获益。
年份1999 2000 200L 2002 2003
总额(亿美元) 644.6l 587 70 625.89 668 35 907 66
东部
比重(%) 7l 50 72 2l 73.37 72 Z9 75.90
总额(亿美元) 113 18 101.99 89.13 90.09 107 lO
西部
比重(%) 12.55 12 53 lO 45 9.74 8.96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来。
表4~4东西部地区国外直接投资额及结构
从以上两因素来看,东部的发展是与我国市场化改革同步的,固定资产投资、
银行信贷资金和外资的充分供给给东部地区的经济起飞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
件。一方面东部地区社会资金流量大,资金形成能力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而
这又为聚集更多的资金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经济进入了良性循环。另一方面
与西部地区低资本形成相伴的低投资水平,使西部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偏慢,产出
水平相对较弱,资本形成更加不足,从而形成低水平恶性循环。
三、产业结构因素
就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工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具体表现是食品、纺织、轻工等一般加工业的比重下降,而
机械、电子、通信、仪器仪表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上升,与此同时,各个产
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增
大。因此,要判断地区工业内部结构升级状况,就需要观察地区工业各个部门的
比重变化情况。表4—5计算了东西部地区1999年到2003年工业各部门的产值比
重变化情况。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行业
1999年2003年1999年2003年
1、煤炭采选业0.5783 1.8247 1.9070 1.1796
2、石油天然气开采业0.5961 0.7138 3.6098 2 5579
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1780 0.2355 0.1952 0.2283
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2782 0 1204 1.5112 0.8674
5、食品加工业4.5813 2、8753 6.5899 6,6601
6、食品制造业1.9745 1.5953 1.6225 1.73lO
7、饮料制造业2.093l 1.5057 4.1759 2 5661
8、烟草加工业0 6550 0.3957 5.8285 3 6937
9、纺织业6.2277 7 3625 4.1507 2.5507
10、造纸及纸制品业2.2188 1 5469 1.6449 1.4694
11、石油加工及炼焦业2.3653 2 403I 1,6895 2.4440
12、化学原料及其制品业8.3756 7.8837 8.6865 8 4335
13、医药制造业2 8405 3.8638 4.2296 4.7016
14、化学纤维制造业2.4202 2.2600 0.7676 0 4693
1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1489 3.2574 5.3642 5 4865
1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4.9284 7.4181 6.9798 6.5477
17、有包金属冶炼及压延2.0847 2.2030 6.2842 6.1478
18、金属制品业4.6613 3.6037 I.4991 1.1996
19、普通机械制造业5.3408 6.4039 3.4681 3 2602
20、专用设备制造业3 5912 3.1059 2.2073 3 453I
2l、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 3692 11.8824 8.5670 15 4256
22、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 3706 6.9612 3 3765 3 8576
23、电子及通讯设各制造业18.3486 17.426l 10.1805 9 9567
24、仪器仪表办公机械制造业I 6439 1.2203 0.8108 0 8840
25、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2 1296 1.93 L7 4.6537 4 2288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2004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工业产值计算。
表4—5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及比较
东西部地区工业产业结构变动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I=
XJ0
43
其中x.,为第i个产业报告期构成比,z。为基期构成比。通过计算得到东部地
区指数为23.60%,西部地区为20.44%。年均结构变动值东部为4.72%,西部为
4.08%,说明东部产业结构变动程度高于西部水平。东部产业结构指数变动1%,
产出增长率变动2.06%,西部地区为1.77%,说明西部地区工业结构变动的经济效
益还不高,仍然存在一些影响结构变动的不利因素。同时也说明西部地区调整和
转换产业结构仍然存在潜力。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工业内部升级有所推进,轻工业比重从1999年的
17.75%下降到2003年的15.28%,东部地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所以东部地区的
采掘工业比重有所上升,从1999年的3.76%上升到2003年的4.8%。具体到各个
行业来看,煤炭采选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业、普通机械制造
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比重均有大幅度的上升;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
矿采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有色金属冶炼业比重略有上升;其余行业比重呈下
降趋势,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电器机械及器
材制造业。从技术密集程度来看,技术密集的机电工业、电子工业和交通运输设
备制造业比重略有上升,从1999年的45.66%上升到2003年的47%,其中也有个
别技术密集型行业比重下降,如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
通讯设各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办公机械制造业。总体上来看,东部地区近五年来工
业结构有所升级,但是升级速度并不快,工业部门技术水平的提高也较为缓慢。
从对工业类型的划分来看,西部地区采矿工业、轻工业比重有所下降,分别
从1999年的1 1.88%、24.01%下降到2003年的9.06%和18.67%,化学工业和重工
业比重上升,从1999年的15.37%、48.74%上升到2003年的16.04%和56.2l%。
从总体上分析,工业结构有所升级,但是具体到各个部门来看,25个工业部门在
近五年当中除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三个部
门比重上升以外(比重分别从1999年的1.69%、2.21%、8.57%上升到2003年的
1.79%、2.52%和15.43%),其余的22个部门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过去起
过支柱作用的纺织业、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饮料制造业的比重大幅度下
降,比重分别由1999年的4,15%、6.98%、6.28%、4.18%下降到1.86%、4.76%、
4.49%乖1 1.88%。从技术密集程度来看,技术密集型行业大部分呈下降趋势,其中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下降幅度最大,从1999年的10.18%下降到2003年的7.27%,
可以说在西部地区只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一枝独秀以外,其余部门均不太理想。
从这种工业结构的变动中,我们很难得到西部地区工业结构升级的结论,甚至在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有所倒退,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自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以
来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状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和东部地区差距不断拉大了。由此可
见,不断呈扩大趋势的东西部工业经济增长差异是由东西部地区的工业部门增长
差异造成的。因此,要缩小东西部工业经济增长差异并使之收敛,固然需要开发
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提高地区知识发展水平,但是,如果不改变西部地区的工
业的增长结构,提高部门增长率,从而提高整个西部地区工业的产出增长率,并
使西部地区的工业产出增长率高于全国产出增长率,要缩小东西部增长差异并使
之收敛是不可能的。
本章主要阐述了东西部在制度、资本和产业结构因素三方面存在的差距,并
就它们对经济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
第五章各因素对工业绩效的影晌力分析
第四章分别分析了制度因素、资本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为了比较各个变量对工业经济绩效影响程度的大小,本文采用灰色系统分析中的
动态并联分析法国计算各个变量与工业经济绩效的关联度,而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
联分析,所需数据较少,原始数据不需标准化和选择参考点,便于计算机处理;
原始数列中含有零或负值时不受影响;关联程度的分辨率高。上述特点,正好克
服和弥补了数理统计方法的不足。。
关联分析属于几何处理的范畴,用数学语言来说,关联程度是指函数相似的
程度。其主要思路是:一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用该曲线的斜率变化来描述,如
果两条曲线的斜率处处相等,那么这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就接近平行,几何形状
越接近,则关联程度越大,反之越小。设有参考系列和比较系列,如下:
(D) (0) (0) (O)
Xt(f)={■l(f),Xl(2),K,X1(m)),
(0) (0) (0) (O)
Ⅳ2(f)={五(nX:(2X世,Z:0)),
(01 (O) (0) (0)
X,(f)={玛U),五(2),丘,X,(n))·
(O) (O) (0) (0)
五∽={蜀(f),蜀(2),X4(”)}。
以上四个序列由A、B、c、D四条曲线表示,如图5.1所示:
图5—1相关程度几何形状图
由于曲线A与B比较平行,可以认为x。‘o’(f)与x:‘o’(r)的关联度大,记关联为
n:;曲线A与C相差较大,可以认为相应的‰较小;曲线A与D相差最大,可
以认为Y14最小。如果将关联程度相排序,则有y。2>,13>y。。。我们正是基于以上
①本人曾与孔祥利台作利用此方法研究政府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
③参考孙荣恒、黄雯莹:《数理统计》,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思路,使用一种能衡量相关因素关系及关联度大小的模型量化方法,来分析各影
响因素与工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变量指标体系的确定
我们将各个影响因素定义为子函数,变量称为子函数因子,用Ⅳ.表示;将工
业经济绩效定义为母函数,变量称为母函数因子,用F表示。由于数据的可获得
性和准确性我们选择以下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分析。
子函数因子指标体系如下:
X(t):影响因素指标
X:(t):非国有化率
X2(t):市场开放度
x3(t):人力资本
x4(t):固定资产投资
x5(t):银行贷款
x6(t):国外直接投资
x7(t):技术密集行业比重
其中,xl(t)、x2(t)代表制度影响因素;x3(t)、)(4(t)、xs(t)和xdt)代表资本影
响因素;X7(t)代表行业结构影响因素。
母函数因子指标体系如下:
Y(t):工业经济绩效指标
Yl(t):净资产利润率
Y2(t):人均利润率
Y3(t):技术效率
其中,Yl(t)、Y2(t)表示经济效益;Y3(t)表示经济效率。
二、数据样本的选取
本文以《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为资料来源,选取1999
—2003年为样本区间。虽然我国政府于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协调区域经
济发展,但是近年来东西部工业经济差距仍有扩大的趋势,因此,对各影响因素
与工业经济绩效的相关性分析,我们以1999q2003年为样本区间。
三、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设有母函数y(f)与子函数x0)为自然数列的函数,{f=1,2,3⋯,/'/),则两数列在
各时刻的关联函数为:
47
z(t)=—1——_二———1,t∈T
l+lAx(t)一—ay—(t)}
I仃, 盯y
血O)=xe+1)一x(t)
缈(f)=y(t+0-y(,)
屯=后鼽毛)2
占。=J专薹。斗一;,)2
其中:占。、t,分别为E(r)、Xj(f)两序列的标准差;
Y。:为母函数因子数i=1,2,3⋯,n;
x,:为子函数因子数,=1,2,3⋯,n;
≈:为时间序列k=1,2,3⋯,月。
于是,函数Y(t)、x(t)的关联程度为
,,2志善Ao)r=慨·¨¨
若%=1,说明母因素某一指标和子因素某~指标的增长率变化完全相关:如
果0<r<,,说明二者之间具有关联性,且y值越大,关联性越强。
通过上面的公式,经计算得到东西部地区各个影响变量与反映经济绩效变量
X1 X2 X3 X4 X5 X6 X7
Y1 O.7124 0 5844 0.4825 0.6981 0.4758 0.5415 0.7062
Y2 0.6872 0.6540 0 4628 0.6836 0 4750 0.5788 0.6785
Y3 0.4129 0.4171 0.4403 0.4063 0.6235 0.5488 0.4117
均值0.6042 O.5518 0.4619 0.5960 0.5248 0.5564 0.5988
表5—6东部地区各个影响因素与工业绩效之间的关联程度
X1 X2 X3 X4 X5 X6 X7
Yl 0.5502 0.539l 0.5259 0.5387 0.4442 0.450l 0.5465
Y2 0.6167 0.5308 0.4750 0.62lt 0,4407 0.486l O 6172
Y3 0.6238 0.5644 0.5889 0.6278 0.7254 0.5608 0 6247
均值0.5969 0.5448 0.5299 0.5959 0.5368 O.4990 0.596l
表5—7西部地区各个影响因素与工业绩效之间的关联程度
四、数据分析与基本结论
从分析结果来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制度因素中的非
国有化率(X,)对我国工业经济绩效的影响力位居第一,另外一个制度因素市场
开放度(x2)对绩效的影响也位居前列,这说明无论是在东部还是在西部地区作
为宏观层次的制度对工业经济绩效起着决定作用。经济学家诺思认为技术创新本
身就是增长,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一种提供适
当个人刺激的有效产权制度体系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具体表现为降低
交易成本、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良好的预期等等。我国各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
工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根本出路只能是加快并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此外,在
结果中我们发现人力资本(x3)与工业经济绩效的关联度低于固定资产投资(X4)、
银行贷款(x5)等物质资本与工业绩效的关联度,这说明了中国过去的工业经济
增长是粗犷型的,更多的增长是源于对物质资本的投入,而非由于人力资本的创
新驱动,在东部地区这一关联指数还低于西部地区这说明东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投
入并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功能,这也是由整体经济增长方式决定的。在西部地区,
国外直接投资(X6)与工业经济之间的关联度处于最低水平,这主要是因为超过
75%的国外直接投资集中在东部地区,而西部占的比重还不到9%,如此低的比重
难以对西部地区整个工业经济绩效产生影响。行业结构(x7)的影响力仅次于制
度因素位居第二位,用技术密集型行业占据整个工业比重来衡量的行业结构与工
业经济绩效有较强的关联度,因为从总体上看我国东西部技术密集型行业比重呈
上升趋势,有利于经济绩效的提高。
第六章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考察,从总体上把握
了我国东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绩效水平的现状,明确了影响经济绩效水平的几个主
要因素,为改进工业经济格局和提高绩效水平提供了依据。根据本文的分析可以
从中得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制度方面:深化国企改革、培育产业集群
从对工业经济绩效的影响力来看,非国有化率与工业经济绩效的关联程度最
高,充分印证了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国有企业效率低这一事实在东部和西部
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刘小玄(2000)以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的数据为基础,
通过对全国20多个产业,总计17万多家企业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在不同所
有制类型的企业之间,私营个体企业效率最高,三资企业其次,股份制和集体企
业再次,国有企业效率最低。私营个体企业的平均效率最高,大约为国有企业平
均效率的2~5倍左右,三资企业的平均效率约为国有企业的弧倍左右,股份制企
业和集体企业的平均效率约为国有企业的1~2倍。【36】时隔十年以后,这一现象仍
然存在,这一点从本文上面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国有企业
的份额仍然占有很高的比重,高比重的国有份额在工业产业中对经济绩效一般都
起负效应。因此,缩小东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差距就必须要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
局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提高配置效率。尤其是在在西部地区绝大多数
的工业行业内国有资本都占有重要比重,国有经济依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和
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力量。通过我f1']的实证分析知道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并
没有发挥在市场中的领导地位。为了更有效的配置资源提高效率,应当将国有经
济资源集中在少数具有竞争优势或比较优势的产业,在一些国有企业难以发挥作
用体制弊端突出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应吸引民营资本的进入。国有企业的治理应该
以效率为导向,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规模优势,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国
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从上文的分析中看出,在某些行业经济效率并不低,但
是经济效益却不尽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公司的经营成本太高的缘故,反映到账面
上来就是低水平的利润率,因此在完善国有企业布局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
理机制。
缩小东西部工业经济的差距提高工业经济续效,应该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优
势。东部地区经济比较活跃的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已经形成了诸多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极大的带动了该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
企业享受更多的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Ij”相对于单个企
业而言,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能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学习曲线中的生
产成本处于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
得规模经济。首先,技能、信息、技术和新思想在集群中企业间能迅速传播和应
用,集群内极易形成专业人才市场,降低雇员与企业之间的搜寻成本及交易费用。
其次,产业集群能促进相关配套辅助产业的成长和专业化协作,并提高设施的利
用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率。第三,由于产业集群中企业众多,可以增
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减少企业的交易费用,市场机制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对称性,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为此首先要充分发挥地
方政府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作用,使企业成为集群的主导者,公共部门和
政府作为集群的催化剂;其次要发挥地区的竞争优势,建立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对当地的经济能够起到联动效应。集群创新环境的构成是多层次的,既有硬件层
面的,也有软件层面的。硬件层面上,应当为集群发展提供现代化的基础设簏、
便利的交通通讯、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等。软件方面,需要政府部门搭建良好的
信息、服务平台,打破创新主体间的联系阻隔,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促使企
业的创新活动产生协同效应,提高创新活力和创新效率。
二、资本方面:综合运用比较优势、逆比较优势原则
徐康宁、王剑将“资源的诅咒”。这一命题引入到我国内部考察东西部发展水
平的差异性。他们研究发现,作为自然资源合成指标的能源产量与地区经济增长
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并通过计量检验印证了“资源的诅咒”在中国地区问存
在的真实性。13引其主要原因是那些资源缺乏的经济体为摆脱资源束缚而主动放弃
了传统增长模式,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了更快的经济增长,而资源丰裕
的经济体却陷入资源依赖型的增长陷阱,经济增长步履维艰甚至停滞不前。此外
比较优势战略也并不是最有效的发展战略。林毅夫等人认为比较优势的发挥使经
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资
本将由相对稀缺逐渐转变为相对丰裕,资本的价格将由相对昂贵逐渐变成相对便
宜;企业为了竞争需要,就要根据相对价格信号的变化,调整产业和技术结构,
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39]笔者认为此种理论隐含着这样的前提假设:发达国家不
会设置技术壁垒,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有差别不大的附加值,社会
消费结构保持稳定。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实行比较优势战略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
①“资源的诅咒”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命题,其涵义是指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限制作用.资源丰裕
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的经济体。
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将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与发达国家
的产业结构差距将会拉大。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本文认为应辩证的运用比较优势原则。l、继续扩大利
用比较优势。①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随着西
部大开发渐入佳境,谣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加快,将逐步使大量流向沿海的、饱受
背井离乡之苦的劳动力回流,因而扩大西部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相对成本优势。
这会迫使东部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向西部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利用西部丰富
的农副产品资源,积极承接深加工产业转移。西部已在烟草、食品加工中的制糖、
食品制造业中的乳制品、饮料制造业中的白酒等少数行业形成规模和竞争优势。
在中药材加工方面产生了一些大型企业(但还未形成产业聚集优势)。资源优势转换
为产业优势,形成了品牌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创造了这些行业在更高层次、更
大规模上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③利用丰富的矿藏资源,积极承接开采、深
加工产业转移。与资源的丰度相比,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竞争优势。西部地区存
在开采不足,深加工不够,许多资源被输送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为此,要立足
西部各地丰富的特色矿藏资源,在积极开采的基础上,加大深加工的力度。2、有
效整合非优势资源,实施逆比较优势战略。资源丰裕是把双刃剑,~方面我们看
到了资源部门具有较高的利润率,为当地部门带来了较多的税收,但是另一方面
由于资本的趋利性会使物质资本转移到初级产品部门,由于高技术的专业技术人
才难以实现自身价值,人力资本便会逐渐流失,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技术落伍生
产率低下,因此制造业部门便因此萎缩,短期的资源收入却削弱了长期增长的动
力。为避免物质资本驱逐人力资本,实现工业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同时还要实
施逆比较优势战略。
三、产业结构方面: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从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力来看,工业产业结构对工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仅次于制
度因素位居第二位。因此工业产业结构对工业经济的良性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但是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工业产业构成还存在不少问题。区域内产业结构
雷同现象较为严重。产业优势的雷同容易导致地区保护主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难以实现优势互补,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最合理的配嚣和使用。东部地区工业产
业结构存在优化趋势,而同期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却不容乐观,资源优势产
业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值比重大幅下降。因此需要实施技术创新战略,促进技
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战略包括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等,应该根据工业经济发
展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创新模式。当创新带来的是新产品
开发或者是原有产品的改善时,将吸引生产要素向该部门流入,由于这些产品的
需求弹性较大,需求对价格的反应比较敏感,产量的提高将可能取得较高的效益。
同时创新也改变了原有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或者是劳动对资本的替代或者是资
本对劳动的替代,也就是所说的“节约资本的创新”、“节约劳动的创新”,这种要
素的替代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高增长部门的更迭虽然使产业结构变动呈现
有序性,但并不一定能够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因为在特定的周期内,也会
出现一些高增长部门,这些部门主要是受利润率的影响,在某个周期内表现出高
增长。只有引入新的生产函数,并对其他部门增长有广泛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主
导部门的更迭,才能提高整个产业的集约化程度,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
向演进。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是创新在某一产业内迅速有效的积累,并通过部门
之间的技术联系发生扩散效果实现的,没有技术进步和技术的扩散,高增长部门
的更迭只是产业结构变动的低水平循环。为此,罗斯托区分了主导增长部门和主
导循环部门,主导增长部门是引入了创新的真正的主导部门,而主导循环部门是
没有引入新的生产函数,并受高利润率影响的辅助增长部门或派生增长部门。只
有前者的更迭,才能带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后者只能支撑特定周期的繁荣,
却不能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从产业层面看,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效应主
要是促进了产业分工,而社会分工和深化又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发展和变化。溢出
效应可以分为:一是产业内的溢出效应。创新者由于其创新而扩大了产品的市场
份额,使同行的企业进行模仿创新,促使自己的产品质量和性能得到改善。二是
产业间的溢出效应,由于许多产业所用的生产要素是相同的,尽管产品存在差异,
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也可能在这些看似不同的产业间发生,从而促进各产业的要
素生产率的提高。从企业角度看,由于获得溢出效应的企业可以减少创新成本,
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扩散,使得竞争企业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优
质廉价的创新产品,从整个产业和领域看,还会通过乘数效应和加速效应来促进
产业结构升级。
结束语
本文从近年来我国东西部工业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为研究的出发点,借鉴国
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来探索我国东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绩效水平及其差距产生的原
因,为此笔者对工业经济绩效进行了东西部比较,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了产权结
构、企业规模、产业结构和企业行为对绩效水平的影响,从而得出以下结论‘:第
一,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较高的国有产权比重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其经
济效率相对较低;第二,从规模上看,在我国规模优势非但不是效率竞争的结果,
反过来又成为进入壁垒和有效竞争的障碍,并取得与其经济效率并不相符的垄断
性经济效益;第三,具体到各个行业的分析发现东西部地区各个行业间的经济效
益要比效率之间的差距要大许多。从不同的角度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
析,认为东西部工业经济间绩效的差异首要来源于制度因素,生产集中度、企业
规模等市场结构因素只是制度作用产生的结果而已,其次是产业结构因素,西部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经济效益低于东部水平。最后,有针对性的就提高绩效缩小
差距提出了政策建议。
由于能力有限,本文所述内容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尤其是对数据挖掘
和实际情况的把握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只有留待以后继续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I
经济研究,2004,12:60.
【2】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141.
[3】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149.
[4】刘志彪.现代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5]牛晓帆.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新发展[J】.经济研究,2004,3.
【6】刘志彪.现代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3.
[7】Joe E.Bain.Barries to New Competition[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Table I&XⅥ
【8】Norman R.Collins and Lee E.Preston.Price—cost Margin and Industry Structare[J];
Review ofEconomincs and Statistics,V01.51,August 1969,Table 3.
【9】Willaim G Shepherd,The elements of market structur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01.54,No.1,Febrary 1972,T曲1e 2.
[10】Allyn D.Strickland and Leonard W.Weiss.Advertising,concentration,and price
costmargins[J].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V01.84,No.5,October 1976,Table
3and 4.
【11]谢千里.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经济生产率变动趋势的估计及其可靠性分析[J].经
济研究,1995,12.
[12]胡永泰.中国企业改革究竟获得了多大成功[J】.经济研究,1994,6.
[1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102.
【14]刘小玄.中国转轨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J].经济研究,2003,1:24.
【15】刘小玄,李莉英.改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3:9.
[16]吴淑琨.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u型关系研究叨.中国工业经济,2002,1:86.
[17】于东智.股权结构、治理效率与公司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1,5.
[18】托马斯tG·罗斯基经济效益与经济绩效[J]经济研究,1993, 3.
【19】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一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51.
【20]刘小玄.中国转轨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J】.经济研究,2003,1
[21]唐要家,唐春晖.国有权集中对中国工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上海财经大
学学报,2004,2:7.
[22】Battese,G.E.&T.J.Coelli,"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992,6:153—169.
【23]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2004,12:60.
[24】刘小玄冲国转轨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J】经济研究,2003,1:22.
[25]刘小玄.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产权和市场[h叼-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45.
[26]刘小玄.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产权和市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4.
【27]刘小玄.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产权和市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7.
【28】刘小玄.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产权和市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38—144.
[29]林青松,李实.企业效率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效率[JI.N济研究,1996,7.
[30]樊纲,td,鲁,张立文,朱恒鹏冲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
2003,3.
【31]王立平,龙志和.中国市场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1.经济科学,2004,
2: 16.
[32】程玉春,对我国工业组织的区域比较实证分析『J1.中国工业经济,2002,1:
55.
[33]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变动的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41.
[34]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收敛还是发散?[J】.经济研究,2004,7:75.
[35]王志鹏,李子奈.夕p资对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3,
4:24.
[36】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1995年全国工业
企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0,2.
[37】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一E京:商务印书馆,1965: 279—284.
【38】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
1:78.
【39】林毅夫,蔡防,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hq.上海:上海三联
出版社,2003:102一112.
致谢
时间荏苒,日月如梭,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想来能有缘来陕西师范
大学攻读我的研究生学位,实在是因我的因缘殊胜。在此,请允许我对陕西师范
大学国际商学院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
首先感谢我的恩师孔祥利老师。孔老师为人和善、宽容大度,在治学上态度
严谨、作风务实、功底深厚,他有着长远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这些都是我作
为后学者难以望其项背的。从我第一篇论文的发表到毕业论文的修改,每一个细
节无不倾注了孔老师的心血,看着论文稿上的一处处导师的批语,才真正体会到
“师恩重如山”这句话沉甸甸的内涵,尊敬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感谢师母王老
师,她的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和蔼可亲使我倍感亲切!
在学三年,真诚的感谢给我们授课的各位老师:何炼成先生、李忠民老师、
周晓唯老师、许军老师、郭剑雄老师、刘明老师、李子猷老师、艾民老师、雷宏
振老师、张毅老师、朱解放老师、何枫老师、丁越兰老师、张映琴老师等,他们
渊博的知识和对问题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颇丰。感谢已经去世的江其务先生,他
的几场报告使我受益匪浅。同时感谢资料室的郭志慧老师所提供的帮助!
感谢同学原鹏飞、汤向俊、高伟、潘志刚、朱虹飞、李志俊、吴佩,感谢师
妹尹凤梅、秦晓娟在学习生活上给我的关心和帮助,对我的论文的完成功不可没!
最后,要把我的感激献给我的家人,是他们的长期支持和无私的奉献,才使
我完成今天的学业,成就了今天的我!
在论文中,参考、引用了国内外学者的优秀成果,在此一并感谢!
李志建
2006年4月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农民失地的路径、成因与对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93—98。
[2]独立董事制度与相关者利益平衡,中外社科论丛,2005,1:34-35。
[3]上市汽车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与效率实证分析,商业时代,2005,12:50—51。
我国东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绩效比较——基于“结构—行为—绩
效”范式的分析
作者: 李志建
学位授予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陈湘桂 广西与全国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的比较[期刊论文]-学术论坛2005(10)
2. 王庆.李素兰中国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2004,18(1)
3. 陈雪梅.姜鹏.CHEN Xue-mei.JIANG Peng 试论广东工业产业结构的竞争力--兼与浙、苏、鲁三省的横向比较[期刊
论文]-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2)
4. 王安岭.Wang Anling 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工业化发展道路——关于无锡抑制工业重型化发展趋势的研究[期刊
论文]-现代经济探讨2008(10)
5. 蔡文姬 新型工业化道路下温州的产业政策选择[学位论文]2007
6. 方健雯.朱学新.张斌.FANG Jian-wen.ZHU Xue-xin.ZHANG Bin 长江三角洲技术创新驱动机制的比较分析[期刊论
文]-软科学2008,22(2)
7. 徐科珍 长江三角洲的技术扩散:途径和影响[学位论文]2004
8. 隋广军.胡希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研究——基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评价[会议论文]-2006
9. 许光.Xu Guang 全球化背景下引进外资与发展民族经济的博弈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期刊论文]-上海经
济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