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姓名:宋汀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高等教育学
指导教师:马千里;陈亚玲
20100618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摘要
在中国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各高校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如何提
高大学核心竞争力是目前各高校共同面对的问题。特色型大学作为中国高校的一个特殊
类别,是特殊历史时期高校院系调整的产物,曾为当代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而在新形势下,大学的功能、体制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该类大学随着国家政
策调整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无论从内部发展还是外部竞争的角度来说,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都必须采用非常策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针对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大多只是笼统的探讨,缺乏理论的深厚根
基,是一种应然的讨论而缺乏实然的分析。特色型大学有其短暂而特殊的发展历程,如
今面对体制改革存在很多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对其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能借
助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从理论要素出发针对问题提升该类大学的实力使其获得持续
发展,故需要系统性地从理论层面延展到操作层面。论文通过聚焦一所该类大学作为案
例解读,对其核心竞争力做出基于要素的分析并得出启示,同时借鉴西方一流大学中类
似背景大学成功的经验,建构出一条“战略管理——优化结构——加速创新——营造文
化”的路径选择,说明提升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在于突出特色,从各方面体现
特色并强化特色。论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向,对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做出了
推进,以促进该类大学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大学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
Abstract 硕士论文
Abstract
Nowadays,Chinese universities confronts with a tougher competition than ever嬲the
higher educ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acceptable and accessible in China;thereby
qu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on of universities arises as a limelight.In this
ci塔e,characteristic№riented universities,which were built in and after the anti-Japanese Walt"
by reconstructing and merging universities,and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faces the same questions as well.Specifically,in the new
trend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both the function,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universities have changed as the adjustment of national policies.Therefore,
characteristic-oriented universities have to shift their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road to a new
one,where in demand of either their inner development or the competition against other
universities,it is emergent for them to positively seize opportunities and accept challenges,
promoting its core competition by proper strategies.
Nevertheless,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core competition of characteristic-oriented
universities is limited within a general discussion,without an actual theoretic—based analysis.
As what has been said,characteristic-oriented universities have gone through a short but
special experience of emerge and reconstruction,yet some historical problems left and
restricting their development,along with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universities.
On this point,researches on the core competition of special universities are helpful,for it
provides a relevant theory-based solution to promote the competitive for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oriented universities;thus there is a need to apply the
systematic theory to 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in developing featured universities.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a main drive to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on of
characteristic-oriented universities lies in their special features,underlying and reinforcing
the features from every side.For this purpose,a case study is undertaken at first by focusing
on a characteristic—oriented university,where enlightenments are based on the elements of
that characteristic-oriented university.Then,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successfully
reformed western universities with the similar background,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build a development road with points stressed on‘strategic management’,‘optimizing
structure’, ‘accelerating innovation’ and ‘creating cultural landscape’ of
characteristic-oriented universities.In conclusion,the present research concentrates in the
core competition of characteristic—oriented universities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U
硕上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sides,with the aim set a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ahealthy and sustainable way.
Keywords:characteristic-oriented university of china core competition C,01旧
competition in univers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II
声明
本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在本学
位论文中,除了加以标注和致谢的部分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公布
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任何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
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学位论文做出的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
研究生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南京理工大学有权保存本学位论文的电子和纸质文档,可以借阅或上
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可以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并授权
其保存、借阅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对于保密论文,
按保密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
研究生签名: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市场经
济加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科学技术直接产出的基地,决定着社
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首先,高等教育系统担负着人才输出和科研成果产出的重任,
提高教育质量、整合教育资源、开发教育潜能是目前各高等院校共同奋斗的目标。其次,
根据中国工程院的研究,工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我国在未来的一段时
期内依然保持工业倚重型的经济形态,在未来15.20年中,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高
潮不会有明显减缓的趋势。现代工业化的实质是新型工业化,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输
出将为我国的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大量的后备资源。再次,高等教育内部的竞争也日趋
激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步伐愈加紧凑,各高校在国际国内争夺各类
教育资源,如优质生源、名师、资金及声誉等,优胜劣汰是大势所趋。所以提高大学教
育质量、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众多大学面临的紧迫问题,而打造大学的核心竞争
力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具有行业背景的特色型大学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工业化发展
战略的产物。作为发展历史并不长的一类大学,特色型大学作为所属行业最重要的科研
和人才培养基地,一直以来都为行业的需要做出服务,与我国各行业共同成长和发展,
使得行业和相关大学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大学办的质量优良与否决定着行业发展的兴
衰,并成为我国各类产业发展和壮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现代化建设
都曾做出积极的贡献。今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提出要结合行业培养人才,由此可见,原行业部门举办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尤其是工
科类)赖以生存的工业基础将继续存在,仍旧可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它们产业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笔可
贵的财富。这为该类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体制
改革,大批特色型大学不再隶属于相关的行业部门,丽被划分至中央教育部门或地方政
府管理,在新的管理模式下这批学校原来的行业赋予的资源优势和机会优势逐步丧失,
再加上各类侧重于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的深入人心,其学科面狭窄和服务面狭窄的劣势
开始凸显,每一所特色型大学都面对着来自传统大学和其他相关行业背景大学的挑战。
为了应对新的形势,这些大学或者被合并为综合型大学或者继续坚守自身的特色独自发
展。无论选择什么道路,特色型大学要在高等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增强自
身的竞争优势,使得学校和行业的关系较之其他更为紧密,科研实力更强大,人才产出
1绪论硕士论文
更优秀,学校知名度更大。在新形势下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众多特色型大学
苦苦寻求的改革之道。
构建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国内外有
很多学者对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体系已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也有学者构建了高校通
用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因为“特色型大学”提出概念相对较晚,针对该类大
学如何构建适合它们的核心竞争力体系还很少有具体的评价要素和改革措施。特色型大
学既具有一般大学的“共性”,又有其“个性”,在构建核心竞争力时如何既体现“共性”又
彰显其“个性”,把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应用于特色型大学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新的形势下,这类大学如何准确定位,如何继续保持优势和特色,如何建
立新的发展道路和模式等,这些都成为日益严峻的新问题,也是许多学校急需破解的思
想障碍。正确认识特色型大学及其特点,解决学校建设和行业互动等方面的问题,对于
实现该类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也会营造出有利于特色型大学发展的
政策环境,这是当前和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
1.2文献综述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分析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特点和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在
借鉴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实证分析,建构适合于特色型大学提高其
核心竞争力的改革体系。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著作和论文很多,
同时,还存在一些有关特色型大学发展战略的思辨性文章,但是角度多是宏观的,且多
见于理论阐述,对于实证研究、具体措施的制定以及如何实施等微观层面的讨论很少。
理论工作者侧重于移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经过改造充实后形成新的理论体系从而为
促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而教育界领导研究的重点是在工作实践上探索大学核心竞
争力的内涵从而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于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理论工作者和
管理者从两种不同的视角出发,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应用于高校战略管理,形成了初
步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1.2.1关于特色型大学的研究综述
国外对此类大学并没有“特色型大学”或“行业型大学”的提法,可以参考借鉴的是国
外具有相似产生背景或者工业背景的大学的发展状况,诸如“industry-university'’、
“industry-oriented university'’等,这类大学产生的背景与我国特色型大学相同或相似,从
它们的办学经验中我们可以发掘很多对我国特色型大学发展有益的启示,很多这类大学
都跻身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其成功的典范如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州
理工学院等。它们的校史和重大改革策略都值得研究,很多学者对它们的成功之道都做
了比较详尽的分析。比如卡内基梅隆的战略规划,加州理工著名的“小而精”办学理念,
2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斯坦福大学的独立研究机构等等,都是十分有特色并有借鉴意义的。
我国对具有行业背景的特色型大学研究主要是源于社会形势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
体制发生历史性变革后,除少数行业高校继续由原行业部门管理外,其余大部分划归教
育部或地方政府管理,行业部门举办高等教育的浪潮退去。那么原来的这些行业特色高
校应该如何定位?如何继续保持优势和特色?如何建立新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这些都
成为日益严峻的新问题,也是许多学校急需破解的思想障碍。
我国的许多学者针对行业特色型学校面对的问题,优势劣势以及对策思考都做了研
究。研究者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群体——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界领导者和教育理论研究
者。一方面,高校领导们都在思考本学校的发展之路,如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对特色型
大学的特点及其发展道路做出了一个指路标式的探讨①;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
对新时期特色型大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之策@;北京邮电大学党委
书记王亚杰对特色型大学在应对来自外部挑战时应如何处理内外部关系做出了科学的
建议,即面对挑战时要抓住机遇,既要寻求外界扶持又要独立自强发展③;西南财经大
学党委书记封希德、校长赵德武在进行了宏观性的分析后加入了实例分析,对西南财经
大学的发展建设进行了实践探索④,等等。另一方面,教育理论研究者们也纷纷把目光
聚焦在这个群体上,做出了很多丰硕的成果。如厦门大学的潘懋元教授高度肯定了特色
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特殊使命和地位,从目标培养、课程设置等微观层面讨论了如何
体现该类大学的特色⑤;中国地质大学的卢文忠,周亚君则从特色型大学的优势、劣势、
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各个击破,打造出该类大学的战略部署,提出行业特色高校应当充
分发挥自主性和导向性,引领行业更好的发展@;也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的,如北
京外国语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赵宗锋,李茂林结合外国语大学的实际情况,对特色型
大学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析,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来提升外语类大学
的核心竞争力⑦;等等。
总的来说,研究的方向有宏观和微观、理论和实证几种,进行理论研究的学者大多
从宏观层次入手,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文化理念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而进行实证分析
的学者从学科的微观层面入手,结合某个特色学科对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提出了
较为具体的改革措施。无论哪种思路都强调了特色型大学良性发展的关键是凸显特色,
在特色学科上做文章,这些研究使我们对特色型大学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作为
对其改革的借鉴。
①赵沁平.走}Il高水、P特色型大学发展新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8(3)(4):8.9.
②罗维东.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趋势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赢等教育.2009(5).
③一l:弧杰.自强‘i扶持:特色型人学的发展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8(3)(4):9.10.
④封希德,赵德武.建设商水jF行业特色型人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7).9-10.’
⑤潘懋允,车如山.特色型人学柏:高等教育中的地位.0作用【J】.困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4).33.35.
⑥卢文忠,周弧君.行业特色高校核心竞争力提.rt。的路径选掸一基十SWOT的分析fJl.理下l岛教研究.2008(10):61—“.
⑦赵宗锋,李茂林.特色型人学实现町持续发腱的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2009(2):7-9.
1绪论硕士论文
1.2.2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概况
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外国学者研究的理论体系已经比较成熟,研究群体主要是以
大学校长为代表的管理者,他们从办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大学的发展做出理性思考。哈
佛大学的克拉克·克尔认为“大学己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①现
代大学面对更宽泛的社会功能和更激烈的竞争,如果继续坚守“象牙塔”的理想模式,不
从大学的功能、文化、结构、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不能成
为自主开放的竞争主体,最终导致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被淘汰。根据学者的研究,大
学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上,可以从科学研究、战略规划、学生
素质、学术能力等要素上凸现出来。比如,持科学研究视角的菲律宾文化学院(IPC)
将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聚焦于科学研究领域⑦。科学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知识
传播的渠道,二是能够体现卓越的知识竞争能力,为公认的科学难题提供答案或解决办
法。如果能从这两方面做好,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必然大大增强;持战略规划视角的则从
战略计划成果和制定计划的过程出发论述了Academy的战略计划。主要包括:Robert
的“竞争七原则”(内容是:①控制时间,②明确你的战略将吸引哪些竞争者,③对每一
个潜在竞争者的战略做出预测,④提取具有竞争力的侧面,⑤经营竞争者的战略,⑥使
竞争者的战略失效,⑦选择你的竞争者而不是让它来选你)@,George Morrisey的计划
理论和模块④,John Bryson关于公共和非盈利性组织的战略计划和“Bryson模块确等,
这些学术思想对高校核心竞争力战略制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持学生素质观点
的SCHEV(佛吉尼亚高等教育联邦协调委员会)将核心竞争力设计为两方面@:一是更
好地促进知识的流通,二是毕业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是否符合期望值。他们认为知识和学
生是高校的直接产出者,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够代表学校的整体水
平,其社会影响力也决定着学校的口碑。该委员会从2002年秋开始,在乔治梅森大学
(George Mason University),老道明大学(Old Dominion University),美国弗吉尼亚大
学(University ofVirginia)等7所弗吉尼亚州的大学进行为数14个新课题的研究,研
究的目的就是提高该州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持学术综合能力观点
的Bill Warters⑦从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创新项目研究出发,他认为作为一个学术组织的核
心竞争力不仅在于核心的学术能力,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核心知识和核心能
力,还在于合作和转化冲突的能力,因此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和核心态
毡)Clark Kerr.The Uses ofthe Universit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1.9.
②Atoned de Manila University-Institute ofPhilippine Culture《IPC).
(固Michel Robert.Strategy Pure and Simple.ISBN 0.07.053 l 3卜5.
④George LMorrissey.Morrisseyon Planning.ISBN 0.7879.0170.9.ISBNO.7879.0169.5.1SBN∞-78’79.0168.7.
(亘)John Bryson.Strategy Planning for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ISBN 1.55542.087.7.
⑨NR.March 2 1.2002,SCHEV adopts Revised Policy forApproving Academic.
(DBill water.Core Academic Competency Conflict Management iS Highel"Education Report.2000 Collabor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Skill.VoI.NO.4 Nov/Dec 2000.
4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度,这些都是核心学术能力的体现。
以上几种观点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界定,都试图从一个侧面来揭示其本质,但是均
有一定的局限性。持科学研究观点的主要是移植了企业中通过成果产出提升核心竞争力
的观点,但大学不同于企业,办大学的目的除了培育科研成果外,更重要的应以育人为
本位。持战略规划视角的从大学的整体规划出发,意在使大学向所预计的目标发展,但
是可行性颇值得商榷,而且预设与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并不能揭示大学核心竞
争力的内涵。持学生素质观点和学术综合能力观点的从大学的本位功能出发,以“人的
因素”为核心,提升学生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为目标,应该说出发点是非常科学的。但是
单从学生角度分析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不免片面,一方面,“人的因素”不仅仅是学生,还
有教师员工和管理者;另一方面,人的因素也不能涵盖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全部本质,因
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要受到管理机制、文化等方面的影响。①
(2)国内研究概况
我国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最初也是将企业的竞争理论移植
到大学这个主体上来,后来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逐渐蓬勃起来。在研究文献后,
我国学术界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2000年南京理工大学马士斌发表《“战国时代”: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核心竞争力”理论被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此后出现越来
越多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内涵的讨论,目前我国学术界颇有代表性的观点可概括为“知
识技能观”、“特色优势观”、“资源观”三种:第一种是“知识技能观”,赖德胜,武向荣认
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技术能力,通过对各项资源的整合,包括战略决策、科学研
究、成果产业化、教学过程、人力资源、组织管理等,或对其中某一要素效用凸现而使
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林莉,刘元芳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种识别和提供
优势的知识体系,它的形成是大学基础设施、大学精神、组织管理、办学理念、校园文
化、学术梯队和外部资源等要素的协同作用,通过大学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
组合,使学校具有达到国内甚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③;第二种是“特色优势观”,通过
各个要素的整合体现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马士斌认为大学竞争力即一所学校所独具的
特色和优势,这种优势来源于学校不同于其他的办学理念、教学策略、学术氛围和校园
文化,这些因素互相影响就形成了大学的核心竞争力。④刘继青,刘薇认为:大学核心
竞争力就是大学的竞争优势,是学校在明确的办学理念指导下,自身特定的组织结构、
校园文化、历史传统和教职员工综合作用的产物。学校在与其他大学的竞争和自身发展
过程中能够对各类资源进行吸引、争夺、控制、转化,并且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收益并
①贾俊兰.人学核心竞争力的奉质要素分析【J】.黑龙江教育.2007(6):10.
②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42-46.
③林莉,刘元芳.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J】.科技导报.2003(5):52—53
④盂丽菊.人学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概念塑型【J】.教育科学,2002(6).
1绪论硕士论文
提供知识和人才,这种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①;第三种是“资源观”,认为核心竞
争力是大学的“优势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学科、师资、社会声誉、物质资源等,大学
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学校领导和管理者对这些战略性资源有效运作而产生的,它深深植
根于竞争主体(即各个高校)的各种资源之中,以自身独有的核心能力所形成的整体。
其中赖德胜等人观点更具代表性,他们把大学核心竞争力归纳出四个特征:一是能
力优势性,包括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转化能力、培训技能等,每所成功的大学在
关键能力上都具有显著的优势;二是产出优质性,产品质量标准定位从“产品合格”转向
“用户满意”。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追求体现在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消费者(社会、家
长、学生)的需求和偏好上;三是难以取代性,资源专属性越强,独占性越高,别人就
越难以模仿,从而竞争优势就越稳定;四是生命延续性,核心竞争力也有生命周期,因
此大学应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核心竞争力的螺旋式上升。
其次,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培育。别敦荣等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植和
提升应从制度创新、学科建制以及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着手。@曲恒昌认为打造大学的核
心竞争力,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优势,当前主要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确立恰当的
办学理念和准确定位;培育和增强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创建现代
管理制度;面向市场,实施适宜的营销策略。④刘向兵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是
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管理制度等共同构成大学文化,为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导向、和环境提供了支持,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不断推进的源动力。
大学的学科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社会服务能力,是大学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对
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的支持与保障作用,这些相关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均有
着重要作用。其中任何一种相关因素的缺失,都会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⑤这些探
讨所提的措施都是必要的且有价值的,但是构建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措施缺乏可操作
性,在原则性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使得这些原则性的建议落实更亟待解决。
1.3概念界定
1.3.1特色型大学
“特色型大学”这一名称是在2007年底北京召开的首届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
上提出的,参加会议的是原来隶属各部门管理、2000年划归教育部直属的22所具有突
出行业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此次会议对“特色型大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特色型大
学就是“具有行业背景和突出学科优势的高水平特色大学”,是“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
①刘继青,刘薇.大学个性与大学核心竞争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
②夏仕武.人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形成特征[J】.江苏高教.2003(6):131.
③别敦荣,刚恩舜.论大学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J】-复且教育论坛.20040).
④fffl恒1日.打造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困商教的闽际竞争优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5(2).
⑤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璺素辨析【J】.中固人民人学学报.2007(2).
6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业需求,针对行业特点,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大学或学院。”故本文所讨
论的“特色型大学”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简称,也称“行业型高校”或“行业特色型院校”。
是国内各类大学排行榜中综合排名在30—100位之间,大多为‘'211工程”建设的一些重点
院校,优势学科主要涉及第一、二产业,也包含文化艺术等社会科学领域。它们以前隶
属于国家某个部门(主要是工业领域部门),具有显著的该部门行业特色和突出学科优
势,学校的战略目标大多定位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还有一些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
主的学校。这批大学具有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在大学系统的“金字塔”中处于中上位
置,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体现出鲜明的学科特色,在服务国家
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3.2大学核心竞争力
有关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是引自管理学中“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核心竞争力”
概念的正式提出者是美国密执根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系的公司战略教授普拉哈拉德
(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企业政策与管理系的哈默尔(GarHamel),他们于1990年在
《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the
Corporation)的文章。在他们看来,一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将不同的生产技能和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进行有机结合与协调的能力~,其本质
就是包含在组织里面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以后,哈默尔进一步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思想
就是即使一个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缺乏优势,但它也可以通过几项关键技术或几个知识领
域达到卓越的水平而获得成功②。狭义上竞争力的具体内涵因竞争类别的不同而有所差
异,本文所说的大学核心竞争力就是在高等教育这个竞争类别上体现出的,它是一个复
合概念,包括“大学”和“核心竞争力”两个关键词。目前的文献中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
涵有着不同诠释。有的观点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指一种知识和能力,有的观点认为它
是指一种独特性,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学习,还有的观点认为它是指独特的办学资源和
办学能力等。以上几种观点中,这里认可采纳张卫良教授的观点: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基
于大学本质和独特资源、促使大学不断创新、不断追求卓越的积累性学识,是大学组织
的集体学习能力,以及协调大学多种多样知识、技术和能力的一体化能力。@
①c.K.Prahalad&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May—June:
79-91.
②C.K.Prahalad&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May-June:
79.91.
③张。p良.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究【M】.山东:青岛海洋人学}I{版社.2006.
7
l绪论硕:仁论文
1.4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研究思路
本文从特色型大学和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定义出发,介绍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作
用、组成要素和结构。再通过剖析我国特色型大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从学科建设、
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和产学关系等几个要素寻求突破口,找出目前特色型大
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对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进行初
步构建。接着选择一所典型的特色型大学进行实例论证,深入研究该校学校的核心竞争
力并得出启示。最后结合前文找出的问题谈构建,借鉴一些外国类似大学的发展历程和
获得成功的典范,提出培育和提升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和路径选择。
8
图1.2论文结构框架示意图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1.4.2研究方法
在写作过程中,针对各部分的内容和要求,本文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法:主要是通过资料检索,搜集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
分析与借鉴。通过文献研究掌握本研究所需要的有关材料和已有成果,为本研究提供材
料源泉和理论准备。
(2)比较法:用国际和国内比较的视野,在总结西方一流大学的成功个案基础上对提
出我国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形成借鉴和参考,在案例分析中也通过比较几所隶
属于同一部门的特色型大学的数据,使得案例学校的问题凸显,得出想要的结论。
(3)实证法:通过调研具体学校的资料和数据,从实证角度探讨理论的可行性和结论。
(4)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从研究具体学校案例的过程中,先从定量角度对各项考
察指标给予直观的数据分析,再通过分析数据归纳出定性的结论。
9
2我国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历程硕士论文
2.我国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历程
2.1特色型大学的历史沿革
特色型大学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高等院校大规模合并以前的半个世纪发展中形成
了一定的规模和自身的特色,也在不断地随着国家的政策调整发展的方向。这类大学本
着为国家服务的原则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输出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和技术,成为中国高等
教育界的一支独具特色的重要力量。特色型大学的发展按历史发生顺序分为三个阶段:
产生和发展时期;裂变时期;重整时期。
2.1.1产生和发展时期
我国行业特色高校最早出现在路、矿行业,由满清政府和早期民族资本共同兴办,
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也就是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强国,我国展开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
能人才,为适应这种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界学习苏联的办学模式,全面实施专业化教育。
中央政府各部门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从1952年秋开始,陆续兴
办重组了一批新的高校,如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
院等,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批新办的高校涉及水利、地质、农业、林业、
石油、矿产、建筑、交通、电力、通信、化工等一、二产业的领域,也包括一批与文化、
体育、艺术、财经、政法等社会事业紧密相关的高校。上世纪70年代时行业举办高校
达到了高潮,直至1990年,中央部委直属高校一共368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35所。
据网页上不完全统计,分类如下表①:
表2.1 1990年前部门所属大学分类情况统计:
所属部门划归教育部属省市直属部委直属
航天部南昌航空学院、沈阳航空学院、郑州哈尔滨上业大
(11) 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华北航天工业学学、北京航空航
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桂林航天大学、西北下
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两安航空技术业大学、南京航
专科学校(7) 空航天大学(4)
民用航空中国民用航空学
总局(3) 院、中国民用ls
行学院、广州民
航职业技术学院
(3)
①368所原部委直属高校的大浪淘沙和分化重组情况.http://tieba.baidu.com/f?,kz=508493050
lO
硕上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兵器总公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理工大北京理工大学、
司(8) 学)、华北工学院(中北大学)、西安南京理工大学
工业学院(西安工业大学)、沈阳工业(2)
学院(沈阳理工大学)、重庆工业管理
学院(重庆工学院)、包头职业技术学
院(5)
电子工业电子科技人学、西安电子科杭州电子工业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
部(5) 技大学(2) 院、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现合并于北
京信息科技大学)(3)
地质部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rT大学)、河北
(5) 院(入吉林大学)、西安地地质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2)
质学院(入长安大学)(3)
纺织部东华大学(1) 天津纺织T学院(天津工业大学)、
(9) 苏州丝绸工学院(入苏州大学)、西北
纺织工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学院)、浙
江丝绸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北京
服装学院、郑州纺织_T学院(中原工
学院)、武汉纺织工学院(武汉科技学
院)、南通上学院(原南通纺织学院,
现合并入南通大学)(8)
水利电力华北电力大学、武汉水利电东北电力人学、葛州坝水利电力学院
部(16) 力大学(入武汉大学)、北(现合并入三峡大学)、长沙电力学院
京电力经济学院(入华北电(现合并入艮沙理丁大学)、上海电力
力人学)、北京电力高等专学院、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沈阳
科学校(入北京交通大学) 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长春电力高等专
(4) 科学校、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
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郑州电力高等
专科学校、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12)
水利部河海大学、常州水电机械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
(5) 造职工大学(入河海大学) 术学院、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
(2) (3)
石油部中国石油大学(1) 人庆石油学院、西安石油人学、江汉新疆石油学院
(12) 石油学院(现合并入长江大学)、抚顺(1)
石油学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江苏
石油化丁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广东石油化
_T高等专科学校、顺利油田师范专科
学校、两南彳i油人学(10)
化1:部北京化上大学(1) 南京化:l:大学(现合并入南京上业大学)、
(10) 郑州工学院(现合并入郑州大学)、青岛化
工学院(青岛科技大学)、沈阳化工学院、
武汉化丁学院(武汉I:程大学)、吉林化工
2我国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历程硕七论文
学院、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化
工高等专科学校(9)
煤炭部中国矿业大学(1) 阜新矿业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山东
(15) 矿业学院(山东科技大学)、西安矿业学院
(西安科技大学)、焦作矿业学院(河南理
工大学)、山西矿业学院(现合并入太原理
工大学)、淮南矿业学院(安徽理工大学)、
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
(现并入河北工程学院)、中国煤炭经济学
院(山东工商学院)、湘潭矿业学院(合并
入湘潭科技大学)、黑龙江矿业学院(黑龙
江科技学院)、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鸡西
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哈尔滨医科
大学)、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4)
冶金部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沈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4) 阳黄金学院(入东北大学)(3) 武汉钢铁学院(武汉科技大学)、鞍山钢铁
学院(鞍山科技大学)、江西矿冶学院(先
后更名马鞍山钢铁学院、华东冶金学院、
安徽工业大学)、包头钢铁学院(合并入内
蒙古科技大学)、青岛建筑工程学院(青岛
理上大学)、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长
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现长春上业大学)、
沈阳钢铁高等专科学校、重庆钢铁高等专
科学校(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哈尔滨工
程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工程学院)(11)
有色金属中南大学(1) 昆明工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北京冶金机
公司(10) 电学院(北方工业大学)、长春师范学院、
南方冶金学院(江西理丁大学)、桂林冶金
地质学院(桂林工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
科学校(并入北华大学)、长春建筑高等专
科学校、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长沙工
业高等专科学校(11)
机械部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吉江苏理工大学(原镇江农机学院,现并入
(20) 林工业大学(入吉林大学)、武江苏大学)、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燕山大
汉汽车工业大学(入武汉理工学)、陕两机械学院(西安理工大学、上海
大学)(4) 机械学院(上海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
学、哈尔滨理上大学(原哈尔滨电工学院
与哈尔滨科技大学合并)、甘肃工业大学
(并入兰州交通大学)、洛阳工学院(原洛
阳农机学院,现合并入河南科技大学)、太
原重型机械学院(太原科技大学)、北京机
械学院(现合并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湖
北汽车jr业学院、沈阳理T大学、湘潭机
12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一电高等专科学校、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
校、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长春汽车工
业高等专科学校(16)
交通部大连海事大学、西安公路交通上海海运学院、长沙交通学院(现合并于
(10) 大学(入长安大学)、武汉交通长沙理工大学)、南通医学院(现合并于南
科技大学(入武汉理工大学)、通大学)、重庆交通学院、济南交通高等
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入东专科学校、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6)
南大学)(4)
轻工部(8) 江南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天津轻工业学院(天津科技大学)、西北轻
(入清华大学)(2) 工业学院(陕西科技大学)、北京轻工业学
院(合并于北京工商大学)、景德镇陶瓷学
院、郑州轻工业学院、大连轻工业学院(6)
铁道部两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大连交通大学)、兰州铁道
(10) 长沙铁道学院(入中南大学)、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
上海铁道大学(入同济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
南京铁道医学院(入东南大学) 并于苏州科技学院)(5)
(5)
建设部(8) 重庆建筑大学(入重庆大学)、沈阳建筑上程学院(沈阳建筑大学)、南京哈尔滨建筑大学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入长安大建筑T程学院(并于南京工业大学)、苏州(并入哈尔滨工
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入华城巾.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并于苏州科技学业大学)(1)
中科技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院)(3)
科学校(入重庆大学)(4)
建材局(5) 武汉理工大学、上海建材学院西南.T学院(现合并于西南科技大学)、山
(入同济大学)(2) 东建材上业学院、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
校)(3)
农业部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
(1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华南热带作物农业
大学(4) 大学、上海水产大学、石河子大学、大
连水产学院、塔里木农垦大学(9)
林业部(7) 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西南林学院南京森林公安专
西北林学院(入西北农林科技(3) 科学校(1)
大学)(3)
卫生部北京医科大学(入北京大学)、中国医科大学(1) 中国协和医科大
(11) 上海医科大学(入于复旦大学(1)
学)、中山医科大学(入中山大
学)、华西医科大学(入四71I
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入华中
科技大学)、湖南医科大学(入
中南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
CA.吉林大学)、山东医科大学
(入山东大学)、西安医科大学
(入两安交通大学)(9)
药监局(2) 中国药科大学(1) 沈阳约科大学(1)
13
2我国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历程硕士论文
中医药管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针灸骨广州中医药大学(1)
理局(3) 伤学院(入北京中医药大学)
(2)
外经贸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天津外贸上海外贸学院、广州外贸学院(现并入广
(4) 学院(入南开大学)(2) 东外语外贸大学(2)
财政部(7) 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财政
中南财经大学(入中南财经政学院(3)
法大学)、中央财政管理干部学
院(入中央财经大学)(4)
文化部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中国美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
(10) 院、中央戏剧学院(3) 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音乐学院、
中围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7>
商业部杭州商学院(浙江-T商大学)、黑龙江商学
(11) 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北京商学院(合并
于北京工商大学)、天津商学院、郑州粮
食学院(郑州工程学院)、武汉食品工业学
院(武汉工业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南京
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重庆商学院(合
并于重庆上商大学)、兰州商学院、四川
烹饪高等专科学校(11)
同家体委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北京体育大学(1)
(7) 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
西安体育学院(6)
司法部(6) 中国政法大学、中南政法学院两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西北政法
(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学院(3)
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入中国政
法大学)(3)
气象局(3) 北京气象学院、南京气象学院(Ii{『二合并
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气象学院(成
都信息工程学院)(3)
劳动部(2) 劳动人事学院(入中国人民大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1)
学)(1)
国家测绘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大学)
局(1) (1)
邮电部(6) 北京邮电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学院、西安邮电
(入吉林大学)(2) 学院、石家序邮政高等专科学校(4)
中国船舶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总公司(3) 院(2)
中国核工中南工学院(南华大学)、华东地质学院、
业总公司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州大学) (3)
(3)
国家审计南京审计学院(1)
署(1)
14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国家税务长春税务学院(I)
局(I)
国家质量中国计量学院(1)
技术监督
局(1)
国家旅游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
局(2) 学校(2)
国家出版北京印刷学院、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
总署(2) 校(2)
国家供销山西财经大学、安徽财贸学院(安徽财经
总社(2) 大学)(2)
民政部(I)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1)
统计局(1) 西安统计学院(并入西安财经学院)(1)
包装总公株洲工学院(1)
司(1)
烟草总公合肥经济技术学院(中国科技
司(1) 大学)(1)
国家地震防灾技术高等专
局(1) 科学校(1)
外交部(I) 外交学院(I)
国家民委中央民族大学、大
(6) 连民族学院、中南
民族大学、西南民
族大学、西北民族
大学、西北第二民
族大学(6)
司法部(1) 中央司法警官学
院(I)
公安部(4) 中国人民公安大
学、中国刑事警察
学院、中国武装警
察部队学院、铁道
警官专科学校(4)
安监局(I) 华北科技学院(I)
海关总署海关专科学校(1)
(1)
总装备部长沙航卒职业技
(1) 术学院(1)
这些学校是伴随新中国工业、文化、社会体系的建立而生的,所以就形成了比较齐
全的、和国家工业发展布局相配套、由各部门分工管理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了以中央
行政管理部门及地方政府部门分别统筹管理、“条块结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可以说
这种高教管理体制与当时的经济行政体制是协调的,也符合当时国家的工业发展以及经
15
2我国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历程硕士论文
济建设的需要,对于各部门和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为部门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都发挥了
重要作用,也奠定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
2.1.2裂变时期
90年代后,由于国务院机构的多次调整,大批工业部门或者被撤销或者被合并,
高教管理体制也随之做出了改革和调整。自1993年起,原来中央部委直属的500多所
院校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指导下,调整为由地方政府或者中央教育行政
部门管理的两级管理模式,逐步脱离了原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当时调整的目的是为了
改革由于行业管理造成的条块分割、专业过窄、重复建设、包的过多、管的过死等各种
问题。到1998年,教育部主管高校增加到44所,新增的10所均为行业背景的高校,
2000年2月12 R由部门划归教育部直属的新增行业特色型院校又有22所,列表如下①:
表2.2 2002年新增教育部直属的特色型人学分类统计
所属部门学校名称总计
北京邮电人学、电子科技大学、两安
信息产业部3
电子科技大学
财政部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2
人民银行西南财经人学1
司法部中国政法人学l
铁道部西南交通大学l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大学l
国家煤炭局中国矿业人学l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大学1
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
农业部3
农业大学
国家林业局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2
水利部河海人学l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国药科大学1
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
文化部3
央戏剧学院
中国广播电视总局中国传媒大学1
2001新增6所,2003新增l所,这时教育部直属高校一共73所,其中69所成为
国家“21 1工程”大学,其他部委直属高校39所,其中12所成为国家“211工程”大学,
有215所高校划归省(区)市直属,4l所高校并入综合大学。从1993年到2004年,
在原中央部委所属的571所高校中,有509所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行业部门办高校
已到了强弩之末。在新的管理体制下,原行业举办高校出现了分流:一方面,由中央教
育行政部门管理的高校摆脱了行业束缚,向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发展,人才培养基础更
加扎实、知识面更宽,综合素质更强,并且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活力增强,高校实力逐
Ohttp://www.cuaa.net/paihang/news/news_._62943.html。
16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渐增强。另一方面,一部分划转为地方管理的院校在行业部门中的核心地位迅速被边缘
化,为了谋求生存发展,在扩招的推动下也开始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采取合并、
改名的举措,试图以规模扩展和综合性来度过生存危机。部分该类高校在合并改名后产
生了一些问题,比如资金链条发生断裂,传统的特色学科地位降低,教育质量下滑,办
学特色逐渐丧失,人才培养错位等。
2.1.3重整时期
进入2l世纪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大踏步迈入了大众化阶段。由于高校整体办学趋
向同一化以及高校扩招,产生了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用人岗位空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而一些特色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千人一面”,和以前毕业生进入对口的行业就业的形式相
比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部重新高度重
视行业特色明显、部分学科优势突出的院校建设。今年,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结合行业培养人才,说明结合行业办
高校有其合理性,当年行业院校地方化、综合化并不完全正确。教育部通过加强中央和
地方两部共建的政策和一系列突出优势学科的项目建设,如“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教
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加大对行业特色院校的支持力度,特色型大学又迎来了新的发展
机遇。很多特色型大学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重新定位自己的办学方向和服务面向,
调整专业设置,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以适应社会变化的新需求。
2.2特色型大学的现状透视
50多年以来,通过办学经验的积累,行业特色型大学已经在教学、科研、社会服
务三个基本的职能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第一,在教学方面,突出实践、强调应用、
注重服务,培养出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一般都比较强。第二,在科研方面,拥
有一批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的高水平学科平台和人才队伍,能够及时地跟踪和解决行业
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战略和技术问题。第三,在社会服务方面,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
贡献求发展”的传统理念,与相应行业的发展互动,有利于形成牢固的产学研联盟,为
社会做出直接的贡献。然而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行业特色高校出现了诸多问题,
例如总体呈现多科化,行业性逐渐淡化,办学质量下滑等等。我国的特色型大学突出成
功的例子并不多,大多数一直滞步不前或者徘徊于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惑,这些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凸显出来:
(1)资金方面
由于特色型大学在改制后与原各部委的行政隶属关系被终止,资金来源渠道缩减,
学校与各部门的关系缺乏体制约束而变得松散,原来的办学经费一直由部门承担,现在
要统一由教育部或地方政府拨款,教育经费大大减少。所以这批大学面临的首要困境就
17
2我国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历程硕士论文
是如何用有限的资金争取优质的教育资源,保持并提高教育质量。世界上很多一流的研
究型大学都建立起自己的产业园,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斯坦福的“硅谷”,促进了学校科
技成果的产出,为学校的资金来源拓宽了渠道。目前我国的很多特色型大学也建立起了
自己的科技园区,或按照企业模式运行,但其运作和产出都不甚理想,浪费了大量的土
地和资金。如何实现学校的创收是各校切实需要攻破的瓶颈。
(2)学科方面
由于不断拓展学科专业覆盖面和服务领域,使得特色型大学原有学科结构发生了较
大变化,虽然学校仍有其特色学科的传统,这是其他综合院校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
教育制度发生变革后,各特色型大学都纷纷向多科型大学发展,甚至盲目走综合性研究
型大学的道路,以图确保自己的实力不会降低。有的特色型大学盲目追求扩建学科体系,
建设了很多所谓“热门"学科,而对传统的特色专业建设却相对缩减。诚然,多学科发
展的方向有利于形成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但容易使大学办学目标趋同化,各学科发展
均衡化而失去特色,最终会导致培养的人才特色缺失,特色学科核心竞争力削弱。以南
京理工大学为例,国防类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如传统武器),在其前身——华东工
学院时,武器类专业曾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当国家处于和平时期,
学校改名为南京理工大学后,学科门类扩大,该类专业成为学生报考的冷门,电子信息
自动化等专业炙手可热,而武器专业在招生中的分数线竟垫了底,成为收纳老弱病残的
“收容所”,生源质量不高自然影响了学科的发展。这种发展趋势也因行业、高校所属管
理部门和地理位置而异。从宏观上看,变化比较明显的是产业类和资源类高校以及地方
管理高校和地处省区城市的高校,与之相对变化较小的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处直辖市
的其他行业类高校。当然,如果能做到“多科型特色化”是最理想的,但是如何在多科型
的道路上突出体现行业背景优势也是该类大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3)学术方面
这里所说的学术资源包括两个方面:师资队伍和科研平台。行业特色型大学由于其
产生背景聚集了行业领域的实验设备、人才资源和科研平台,理论上讲从师资和科研上
来说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体制改革后,~部分学术资源发生了流失,各部门不再依赖大
学发展科研而成立自己的研究机构(如研究所等),所以各特色型大学面临着和这些研
究机构争夺优质师资和科研平台的竞争态势。原来行业部门举办高校时的行业专家、学
术泰斗经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已经年逾古稀,而学校在引进年轻的师资时又过分注重学术
成果而较少考虑他们的行业经验,使得学校在获取先进的行业知识和行业敏感性上发生
了断裂,从而使学校和行业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离而导致办学失去特色,也会影响学校
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另外,特性型大学在隶属关系变革后建立的科研平台与行业的相
关性上也有待改进,建立科研平台的类型和水平上很被动,或过于理论性而缺乏实用性。
(4)文化方面
硕上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特色型大学经过合并、改建后,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特色文化的缺失。很多特
色型大学纷纷改名,尤其是那些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划转地方管理、地处省区城市和
产业资源类的高校改名的比例更大。特色型大学之所以呈现这种发展趋势,是内部、外
部多方面的影响而导致的。对于划转地方管理的该类高校,由于地方政府从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的视角出发,对其学科专业布局和招生规模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学校的行业
特色专业并不都是十分有竞争力,部分地方政府对特色高校的经费投入也不充足,所以
这类学校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必须选择不断寻求拓展新的学科专业、拓宽学科服务面、
向多科甚至综合转型的道路,以便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在许多综合性大学中,
由于参与合并的高校之间发展历史、办学理念、定位性质的不同,校园文化也不尽相同,
所以在合并后难以形成统一的校园文化。以往非常明显的行业特色逐渐变得模糊不清,
最具特色的专业院系在不断缩减。而划转到教育部管理的高校,在原行业均处于排头兵
位置,且在行业内知名度较高、有较大影响,在学科上的优势十分明显,聚集了相关行
业的专家学者,科研氛围较好。而且这些学校大多地处高校集中的中心城市,来自地方
政府要求其为地方服务的压力不大,因此很大程度上继续保持了以行业为主的服务面
向。
(5)管理方面
由于其形成原因的特殊性,特色型大学本来就是在各部委的行政管理下运行的,大
多保持了层级明晰的科层制管理体制,上下级的层级隶属关系深入人心,这样就导致了
行政上条块分割过于分明,资源统筹效率不高的问题。而目前特色型大学的学术自由精
神确实是值得拷问的。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所说:“既然高深学问需要超出一
般的、复杂的甚至是神秘的知识,那么,自然只有学者能够深刻地理解它的复杂性。因
而,在知识问题上,应该让专家单独解决这一领域中的问题,他们应该是一个自治团
体。"①很多特色型大学的领导都是专门的行政管理人员,行政权力被扩大,而学术自治
的精神在无形中被抹煞。众所周知,学术权力的丧失会引起学科、师资等一系列的教育
资源流失,结果必然会导致办学质量的下降。
①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iI;版社.1998:31、46.
19
3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构建初探硕士论文
3.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构建初探
3.1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
探讨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借鉴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论。面对国际和国内
高等教育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大学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提
升其核心竞争力。当人们为大学的现状和未来而担忧的时候,当大学在面对改革发展中
面临的资源、环境、内部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等多种困境而迷惑不解的时候,当大学在
面对改革发展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而束手无策的时候,研究提升大学核心
竞争力的理论为大学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改革的各个突破点和着眼处,使之
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对于提升大学竞争优势、整合大学战略资
源、形成大学的特色、适应大学环境变化等方面都具有实际价值。研究特色型大学也可
以参照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从要素击破,构建出适合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体系。大学核
心竞争力理论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要素和架构。
(1)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
关于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分析,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做出了非常深刻的研究,总
结各家观点可以得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由五个层面上的能力构成的,即学校文
化力、学习力、管理力、人才培养力、创新力。可以具体到以下几个要素:①大学文化;
②学科建设;③师资队伍;④管理制度;⑤学生素质;⑥发展战略。
①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理念之外部表现,而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和最高表
现形式。大学文化研究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理论的思辨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实践
过程,更是一个包含理论与实践等诸多复杂的多元建构过程。①学者对大学文化概念的
阐述众说纷纭,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程度阐述了大学文化的内涵,总结来说,大学
文化是一种具有系统性和过程性特征的组织文化,包括外部表现的校园文化和内在蕴含
的精神文化。作为外部表现的校园文化是全体领导、教职员工和学生长期共同形成的价
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管理风格以及传统习惯的总和,它可以成为推动学校深
层发展的潜在力量。而作为理念传承的精神文化是大学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和行动的力
量,它来自于对大学使命和职能以及大学与时代关系的正确把握,大学的长盛不衰往往
是因为优秀的大学文化和长远、宏大的理念。正确合理的大学文化作用到学校的教育教
学管理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例如:牛津大学的办学理念是“追求学术性,培养有教
养的人”,哈佛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促进学术、使之永恒、造福子孙,培养政治领袖和学
①蔡劲松等.大学文化理论构建‘j系统设计【M】.北京:文化艺术fI;版社.2009(4):24.
20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术领袖”,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等等。①这些世界著名大
学的核心竞争力都是长期积淀并深深植根于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中的。优秀的大学文化
会产生聚合效应,把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集中起来并减少大学内部的冲突,实现其办
学理念,例如学生、教师、校舍、设备等等,而这些资源的统筹不仅要依靠经济和行政
的手段,还必须使大学人具备共同的价值观、目标和信念,这些正是要靠大学精神和文
化的培育。所以大学文化位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心地位,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②学科建设
通过研究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来看,学科建设在决定大学的兴衰
成败上起着关键的作用,体现着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它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
力量之源。学科建设成为高等教育界的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话题,无论是教育行政机关还
是高等学校,一谈及高教改革,首选想到的就是学科建设。关于学科建设,可以作出以
下定义t学科建设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
采取一切必要的、可行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
动。圆在大学中,学科建设更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体现了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没有
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学科建设代表着大学的教学研究水平,在提升大学核心
竞争力的各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决定着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也决定着大学发展
的方向,是大学形成特色和竞争力最核心的要素。学科建设从狭义上来说主要包括以下
几方面的活动:确定学科方向、选拔学科带头人、组建学科梯队、调整学科结构、建设
学科基地、营造学科环境等。其目标就是使学校的一些优势学科成为国内外一流水平,
再构建成一流的学科群,从而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学科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的问题t首先,学科建设应该结合各个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此基础上提高水平;
其次,学科建设应当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为根本依据,我国的经济已经进入市场化
进程,我们的高等教育也要随之做出调整;再次,在学科建设中,既要注意传统学科的
稳定性和延续性,也应注意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各个学科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深化学科
建设的根基,使学校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③师资队伍
大学的主体是教师,他们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也是搭建学科平台的主要
工作者,教师的质量决定着学科建设的质量,更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命运。哈佛大学始终
把教师质量视为学校发展之根本,强调只有教师的绝对质量达到了国际水准,一个大学
才称得上是优秀的大学;清华大学也提出其办学理念“大学者,在大师之谓也”,可见师
资在大学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二战前,斯坦福大学只是一所二流的地方大学,战后,
副校长兼教务长特曼根据形势决定调整全校的学科结构,重点发展若干学科,在化学、
①蔡劲松等.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M】_匕京:文化艺术fI;版社.2009(4):29.
②罗云.中固重点人学‘j学科建i52fM】.北京:中固{I:会科学{I:版社.2005:42.
21
3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构建初探硕士论文
物理和电子工程领域吸引国际一流的知名教授,带动这些学科不仅成为学校的“学术顶
尖”而且跻身世界一流水平,极大增强了学校的实力,斯坦福大学因此一跃成为一所世
界一流大学。大学的核心理念一定要有人去操作才能成为实际的办学行为,而教师就是
真正实践办学理念的团队。一般来说,教师队伍是大学各种人群中最理解、最忠实于大
学理念的人,换言之,大学理念主要是源自于教师对于办学理想的企盼和追求,建立在
他们的自觉意志和行为上,高水平、高层次的大学理想和目标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去
把握和实现。教师是大学最核心的人力资源,正因为他们的实践性,教师对学校的改革
和发展可以采取多种态度倾向,而每一种倾向都可能对大学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除了
教师对学校的影响外,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大学教师对学生的作用
主要在于“导”,也就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思维能力、品德动机等做出启发,简而言之,
教师不仅教“做学问”,更须教“做人”。在各个专业学术领域,考核教师质量的主要指标
应是具有原创性的学术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质量,而非其职务层次的高低。
④管理制度
学校的管理制度体现了这样一种能力:教育管理者能通过对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
原则、课程目标、质量标准与教育教学评价、教育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调研来决策、实施
教育教学实践和制定学校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使管理科学化、民主化、
制度化、分权化、教育化。作为大学核心竞争力各组成要素的纽带,科学的管理制度能
够整合学校的各种核心资源,承担了其他各要素的支撑作用,也加强了人才培养的效能。
由柏林大学的创建历史可见一斑:1810年洪堡按照新人文主义的原则创立了柏林大学,
该校的运行管理模式与当时其他德国大学及英法大学迥异,实践了学术和教学自由、教
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的办学原则。使德国由一个大学教育和科学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度,
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一跃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学制度和大学系统的国家。这在当
时开创了历史文明的先河,而现在柏林大学的运行机制已为各国大学所广泛接受,成为
其创办一流大学的借鉴。北大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认为: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
才的竞争,因为资金和人才都是可以国际流动的;也不是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制度
的竞争。①他在谈论北大改革时说:“就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讲,体制改革和大学
制度创新比投入多少资金都要紧迫得多。我们现在应该向体制要效益。即使在现有投入
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把大学的体制真正理顺,不断创新大学制度,从而形成一个充分
竞争的学术市场,中国大学的潜力就不只是一倍两倍的问题”。学校管理制度影响着学
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深层次决定着学校人力资本的作用发挥、资源配置的规范性,
也影响学校资金、设施等的使用效益和学校的创新能力。
⑤学生素质
很多学者把大学比喻为一个生产人才的工厂,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初都是未经雕琢的
①别敦荣,⋯恩舜.论人学核心竞争力及】e提升路径【J】.复旦教育论坛.2004(i):55.60.
22
硕上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原材料”,经过四年或者更多年限的“加工”,变为对社会有用,具有很高潜在价值的“成
品”。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也同时作为加工对象把自己投放在大学这个工厂中进行生产。
“产品”的质量关乎生产该产品企业的声誉和影响力,更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所以,是否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成为了评价大学核心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首
先,学生的素质在入学前通过高考已经有了一个划分,如果一个大学想维护或者开拓其
品牌,就不能为了利益所趋而降低录取标准,正如工厂加工产品时如果原材料就有瑕疵,
是无论如何也生产不出完美的产品的。质量差的学生给学校带来的将是持续性的声誉损
害和未来需求的减少。其次,在“生产”的过程中应该严格质量把关,每一道“工序”都应
督察严明。在督促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锻炼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等方面都要落实到位,总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合
格产品’,__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努力。这种产出可以是学术上的也可以是文化上
的,一方面,优质的学生能够带给大学优秀的师资储备,学校补充管理人员或者科研人
员都愿意优先考虑那些充分了解本校发展历史、对各方面都有深刻洞察力的校内优秀人
员,认为使用这些人员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整合,促进学校的高效运转。优秀毕业生会
增加学校的科研实力,增加科研成果的产出提高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优秀的学生能够
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几乎每所学校都会建立自己的“校友会”,校友们对社会做
的贡献以及赢得的美誉和地位会使母校笼罩上成就的光环,正如许多学校奉行的“今天
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价值理念,双方的影响力是双向动态的。所以学
生素质的优劣也决定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⑥发展战略
大学的发展战略是对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是对其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
的把握和创新,发展战略的变化对大学来说可以是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它从高层次、
全方位地透析大学,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和长期性意义,既指明了大学的发展方向
又能达到对大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的目的。大学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需要制
定面向未来且对学校发展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战略,我国很多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研究
型大学都在开展新一轮竞争之前纷纷做了未来5到20年的发展战略规划。然而科学合
理地制定战略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把目标定的太高,不切
实际,结果虽经努力也无法实现,成为空中楼阁;又或者把目标定得过低,不费力气就
容易实现,结果耽误了学校快速发展的良机。大学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必须符合国家经
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趋势,需要在分析学校的内外部环境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外
部环境包括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等,内部环境包括该学校
的战略目标、教学与科研资源、管理体制、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校园文化等,这
样才能使其战略目标具有可行性与科学性。
(2)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结构
3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构建初探硕士论文
核一tb竞争力体现的是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其中各个组成要素相辅相成、相互牵制为
一个统一体,它们优化配置为一个学校的核心资源体,是学校发展和竞争的最根本、最
强有力的武器。它们之间存在一种逻辑关系,不同学者考察的角度不同,呈现的结构模
式也随之不同。这里借鉴张卫良教授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示意图①,将其理
论进行选择性扬弃,便能够说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结构(如下图):
图3.1大学核心竞争力结构图
如图中所示,文化理念在大学核心竞争力中是一个层次较高的概念,相当于大树的
根,根基越深才能汲取越丰富的营养,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输送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在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旱始终贯彻其中。而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是发展战
略、学科建设、学生素质、师资队伍四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每个要
素都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发展战略需要通过学科来实现,学科
建设又离不开学生培养和师资建设;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和师资队伍的素质也需要通过
学科建设来实现,三者达到一定目标后就会提出新的发展战略。在这些相互作用上,管
理制度是一个隐性概念,但在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运作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学校的
①张卫良.人学核心竞争力理论‘j实践gf!fqM].山东:青岛海洋人学{l:版社.2006。
24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有形、无形资源整合协调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各就其位的有机作用体,如果没有强大的
管理制度,各个要素将变成为一盘散沙,不能发挥作用。
3.2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初构
3.2.1在特色学科上突出拓展
特色型大学最为明显的优势就在于其学科上的凸出,所以更应从学科建设上着手建
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该类高校普遍建立为多学科结构,但它们应有一个基本的特
点:学科分布相对集中,在学科建设时一定要避免一味贪大求全,全部趋同于走综合化
道路,否则特色型大学的学科优势将被掩盖。
首先,特色型大学应当始终保持优势学科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并不断达
到新的高度。特色学科应当始终立足本行业,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瞄准行业科
技的前沿,冲击国际领先地位发挥自身的能量。其次,也要有意识地避免优势学科成为
“黑洞”,把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全都吸入,使学校的学科分布过于单一,会严重阻
碍学校的总体发展进而也会使优势学科停滞不前。例如,发展工学应当以理学为支撑,
否则工学的发展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行业特色型大学来说,比较好的学科
布局应该是:以优势学科为中心,其他学科作为其有力的支撑,为其服务。再次,始终
把握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学科前沿的动态,提高学科设置的前瞻性,根据行
业和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有预见地建立新学科。可以在已有的优势学科基础上培
育并产生新的优势学科方向,或者通过拓展已有优势学科、促进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逐步形成特色生态学科群。
3.2.2在师资建设上突破常规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特色型大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条件,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也就没有行业特色
型大学在学科上的优势地位。因此,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高效精
干的教师队伍是提高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于学校的师资建设可以从三个方
面着手:一是提高在校教师的水平。特色型大学应充分利用校内教师资源,培养在校教
师的行业归属感,提高其学历水平,增加其在职培训的机会,这往往比单纯的花重金吸
引“两院院士”或“长江学者”更具有中长期的价值和意义。二是吸引“大师”的加入。特色
型大学应当“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招聘大师级人物担任学科带头
人。大师级人物将会为学校新学科的开拓创造便捷的条件,如果鲜有在学科领域内数一
数二的学术泰斗,将严重影响学校层次和知名度的提升,也严重影响学科建设上水平。
学校应通过引进外来新鲜血液,达到丌拓新学科领域、提升学科实力、优化学科结构的
3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构建初探硕士论文
目的。三是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实施团队战略,推动师资队伍上水平。特色型大学应对
在校教师进行优化组合,以团体拿大项目、做大科研。充分发挥校内现有的大量具有博
士学位的年轻老师的力量,他们有远大的抱负,是高校中最具活力的一注鲜血。以团队
建设的方式做好后备人才的储备和提高工作,最大可能开发好学校有限的人才资源,加
强学术团队建设。
3.2.3在学生培养上重视创新
特色型大学应明确其行业归属性,致力于培养民族行业的建设者和振兴者,根据不
同的办学层次,努力培养行业的技术领军人才或应用性创新人才。为此,特色型大学应
该坚持走行业特色发展的道路,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强于传统大学,基础知识又宽于高职
院校,努力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各行各业的要求,具有竞争能力、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行业性的专业知识是普通理论知识的在行业中的应用,在治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及时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让学生在
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其应用目的和前景,进一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了解知识的本
质内涵。为此,要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鼓励学生结合行业的实践问题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培养行业实践创新能力。另外,特色
型大学培养的人才既应是民族的、行业的主力军,也应具有国际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
的进程加速,与特色型大学相关的行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国际化专门人才带领
行业团队走出国门,在国际上开拓、竞争和发展,把国际最先进的行业理念渗透到国内
教育和行业发展中来。
3.2.4在行业机遇中制定战略
纵观行业特色院校一波三折的发展历史,学校与行业一直有着“骨肉相连”的关系,
与行业发展荣辱与共,与国家和社会命运休戚相关。在办学的各个方面例如办学规模、
筹资渠道、学科发展方向、学校知名度、社会美誉度等等,无一不受外界影响乃至制约。
因此,特色型大学需要搭建与行业的“共赢”关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迎合行业,秉承“以
贡献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的传统,构造与行业、企业的良好关系,争取行业的实质
性支持,特别是在参与行业科技项目、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培养行业人才等方面加强沟
通和合作,主动与行业部门进行感情的交流和深化。特色型大学应通过校企合作,建立
产学研基地,重视新技术和成果转化,协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直接为经济服务。
建立学校整体对外合作协调的机制,搭建开放式的社会服务平台和网络交流平台,拓宽
对外合作的渠道,形成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开放办学格局,通过优势专业领域的
联合攻关,解决制约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提高行业企业对学校的依赖
度和信任感,积极取得行业、产业及社会各界的支持。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3.2.5在不断刨新中完善管理
大学的管理制度不仅要发挥监督、约束的作用,更要发挥激励作用,促进决策的科
学民主化。而目前我国大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相比显得滞后得
多,这种管理制度缺失的现象在层级制较为明显的特色型大学中尤为突出。特色型大学
更要实现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首先,应建立健全行政权力分立制衡的体系,保障以知
识权力为基础的学术民主管理权力,使之与学术行政管理权力相分离;其次,完善委员
会制度,切实发挥教代会、校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形成一个广泛参与、共同
协商的机制;再次,尽快建立高校法人制度,确立大学法人所有权,使大学真正成为享
有民事权力、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做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最后,做到权力下
放,引入听证制度,高校内部的管理规章制度、重大改革举措以及关系到教师、学生权
益的奖惩决定等,都有必要经过听证程序的检验。
3.2.6在特色文化中培植引领力
特色型大学与所属行业的关系在大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上表现得比其他类型
高校更加直接和紧密。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特色型大学与行业发展相结合,形成了有自
身特色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文化精神、优势学科,这些为营造大学的个性文化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大学创新文化的建设和减少大学文化趋同的现象,符合高等教育
多样化发展的要求。特色型大学应充分发挥其知识、人才、思想方面的独特优势,培育
和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创新文化,成为引领特定文化的旗帜和阵地。同时,特色型大学
也应避免过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趋势,日本教育家永井道雄指出:“当大学与企业
结合的过于紧密,学术上又过于反映出实用性的时候,大学的创造性就会枯竭。"①在与
行业紧密联系的同时也应深谙自身发展之道,在一定程度上脱离行业的束缚,充分发挥
学术自由,成为支持行业创新的思想源泉。塑造文化引领力需要对外以社会大众为宣扬
对象,以行业文化为宣扬内容,对内则以广大师生为宣扬对象,以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
为宣扬内容,借助各具特色的校训,打造各有魅力的办学风格,构建学术自由、兼容并
包的学术环境,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
除了以上六个方面外,特色型大学还应在外部关注中寻求支持。由于其特定的形成
背景,特色型大学的发展也深深依赖于国家和行业的政策支持,学校应寻求多方关注和
投入力度,实时关注政策动向,深入研究国家和省部级的发展规划,例如《国家中长期
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争取自身在政策制定中的发言权,做好学校
事业发展规划,并在战略规划的执行力上大力加强。另外,高等教育界目前研究的高校
评估指标体系趋于综合性和学术性,不利于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对于特色型大学的核心
竞争力评价研究中关于数据统计式的指标体系已经做的非常详尽,如果仅从数据上着手
①大光.永井道雄的高等教育思想【J】.高教文摘.1991(5).
27
3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构建初探硕士论文
比拼硬指标,显然不是科学的评价方案,如果要使该类评价更加科学、系统、综合,就
应当加入软实力的因素作为辅助指标。这里所说的硬实力通常是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三方面的成果体现,而软实力包括文化、领导、师资、学科、组织、资源等因
素。①另外,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评价还应纳入相关行业对学校的认可程度,来自
业界的反馈声音是对学校实力的有力证明。所以国家应引导制定有利于特色型大学的多
元评估指标体系,对该类大学进行政策倾斜和扶持。这些外部环境都需要纳入特色型大
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中。只有内外兼修才能使提升该类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可行性,
才能保证特色型大学办出特色和水平。
①张卫良.人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究【M】.山东:青岛海洋人学:lI版社.2006:102.
28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4.案例分析——南京理工大学核心竞争力分析
4.1学校简介与环境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原来隶属于国家国防科工委,现在隶属于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
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
哈军工)分建而成,当时军事工程学院的建立是为了适应我国军队革命化现代化建设发
展的需要,迅速培养大批军事技术专业人才,对当时我国的国防事业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1960年由哈军工的炮兵工程系(二系)迁到武汉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
1962年学校迁至南京,1966年退出部队建制,先后经历了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的更名。①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秉承哈军工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自
己鲜明的国防特色,在兵器、材料、自动化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经过不懈的努力,
学校已经由一所单科性大学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配套发展的全国重点院校,作为一所典
型具有行业背景的特色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也在同类学校的竞争中不断培育着自己的
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学校身处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国在加入WTO后面对着巨大的机遇,国家
急需大量高技能人才,于是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观目标,这为我国发展高等教育
事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高等学校作为高端人才的输出地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而行业
特色型高校更是直接为行业培养人才的机构,必须与国家需要,行业发展,区域服务等
方面紧密结合。从全国高等教育、江苏省高校、工信部七所高校的排名情况看,很多原
来与南理工水平相当或低于南理工的高校,由于紧跟国际国内发展趋势获得了很好的发
展,而南理工相比来说正在呈下降趋势,原因之一就因为在适应外部环境调整发展战略
方面思路不清、力度不够。前几年,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颁布了《国防科技工业中
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在纲要中指出:经过15年的努力,我国
的国防科技要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
供保障。国防科技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特点,军用和民用技术可以实现相互促进,国防事
业的发展正是依赖基础通用学科的有力支持。所以作为国防科技背景的行业型大学,南
理工也具有了新的使命和发展契机,能否借这次机遇获得长远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而另一方面,和大部分行业特色型大学一样,南理工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需要探
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体制改革后,学校所属的工信部对学校的直接投入迅速减少,
政策的倾向性也有所转变,这些都制约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为国防事业服务能力的发
(!)http://baike.baidu.corn/view/1 722432.htm
4案例分析——南京理工大学核心竞争力分析硕:土:论文
挥。此外,随着各种大学综合排名和大学评价体系的推广,南理工学科面和服务面窄的
劣势开始凸显,排名位置有明显下滑,从招生到就业,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口碑较之以
往有所下降。横向比较来看,以前南理工与国防科工委所属的其他高校差距较小,除了
北航和哈工大,南理工与其他几所高校口碑相当,实力相近,尤其是同样地处南京的南
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前在排名上总是不分先后。而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航空航天事业的扶
持,对传统兵器的冷落,南航和南理工的差距逐渐拉大,甚至一些文科专业的学生也对
南航更具有倾向性。西工大、北理工和哈工程也由于国防特色学科覆盖面较大,地域性
优势等因素显得实力雄厚。另外,南理工所在城市南京也面临着来自扬州,苏州,无锡,
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挑战,学校不得不与众多本地的综合大学或其他城市的大学争夺师
资和生源。南理工面对这些强劲的竞争对手必须走出一条特色发展的道路,打常规牌已
经不足以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了,必须采取特殊举措。
4.2基于要素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4.2.1文化理念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南理工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团结,献身,
求是,创新”八字校训赫然而立。学校在物质建设、办学精神和管理制度上已经有了一
定的成果,在物质文化方面,学校面积较大而且集中统一(除去两个独立学院紫金学院
和泰州科技学院),避免了因为建立分校而造成的人财物的浪费,建成了总面积89.3万
平方米的校舍建筑,加强了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和校园网建设,校园环境优美,显著地
改善了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条件,都基本符合教育部的规定;在精神文化方面,因为
受传统军校影响,厚实、朴实、诚实三方面比较突出,国防意识和军工情结较浓。
而另一方面,从硬件上说,校园布局不够合理,实施功能分区不清晰,尤其是校园
北部功能混杂,育人氛围受到影响;从软件上说,校训中的各文化要素并没有深入人心,
学校缺乏凝聚力,学术活动功利化的趋向开始显现,这些都将影响学校的精神文化,对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极为不利。
4.2.2学科建设
作为一所“211”重点大学,南理工取得的成果是瞩目的。学校的军工特色显著,凭
借南理工科技园的建设和与企业合作项目的开发,科研经费在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十
一五”以来,学校完成科研总经费13.84亿元,2008年达到5.18亿元。学校目前己建成
2个一级、4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8个省部级重点专业,形成
了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结构。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学校在一
些优势学科上承担了一批以“973”、“863”、“995”工程项目为代表的重大科技项目,获
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94项。以学校的“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学科点为例,其代表
3n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中国加入了国际弹道委员会,并使学校协同中国兵工学会成功申办了第25界国际弹道
会议,学科点培养了若干具有高水平的军事理论人才,其“现代发射与弹箭飞行控制技
术”研究团队也入选了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但是从全局范围来考察,南理工的学科建设有积弊。纵观南理工的发展历史,学校
从很狭窄的军工炮兵工程系逐渐扩展成现在的规模,基础薄弱是其痼疾。一些专业在缺
乏起码的硬、软条件的情况下设置起来,根基浅薄,因此,在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教
材、教学方法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准备不足,导致学科发展处处受阻,在人文类学科凸
显尤为明显。学校理学发展薄弱,理科与工科交流合作较少,应促进理工科协同发展。
学科建设存在跟风情况,南理工以常规兵器为特色,但在新时期传统优势学科与工业化
信息化的结合并没有做好,导致学生对该类专业不感兴趣,成为报考的冷门,不敌电子
信息自动化等专业,其不高的生源质量必定成为学科发展的阻碍。以下是工信部七所高
校的学术资源对比表:
表3.1工信部7所高校2009年学术资源数据情况对比①
本科学硕+ 博士国家重国防特色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工
学校
位点点数点数点学科学科程中心数
哈尔滨工业大学79 148 82 9|6 23 8+3
哈尔滨上程人学57 94 25 1/1 ll 2
西北一I:业大学55 10l 57 2n 32@ 6
北京航空航天大

52 144 49 8/28 7+3
北京理工大学60 144 61 4/5 24 l
南京航空航天大

47 127 52 9 15 l
南京理T大学59 1 10 39 2/4 l+2
从表中对比可以得知,南理工的学术资源比较匮乏,虽然本科学位点数相对较多,
但硕、博士学位点数排名落后。跟南理工办学层次相近的南航,本科学位点比南理工少
11个,但它的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分别比南理工多16和12个。另一所实力相当
的哈工程,博士点虽然比南理工少,但随着国家对“三海一核”事业(海军装备+船舶工
业+海洋开发和核能应用)的巨额投入,特别是海军国防与海洋国土开发力度的加大和
中国舰船产业国际地位迅速崛起,哈工程作为中国海军唯一依托的海军国防科技和海洋
高新技术的高等院校,又拥有前身哈军工约一半师资力量,其潜力是巨大的,不容忽视。
所以相比而言,南理工虽然学科布局面较广,但结构需要调整,质量更需提升。南理工
的发展目标是研究型大学,但是研究生教育的水平亟需提高层次,现在的学科结构与目
标要求的差距较大。
①数据来源:由各高校官方网站文字表述统计。划线部分是指网页I:未说明数据。
②州负.I:的原文是:32个固防科T委重点建设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
31
4案例分析——南京理工大学核心竞争力分析硕士论文
4.2.3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2004年以来,引进教师302人,其
中博士210人,师资队伍中的博士比例达到了42.4%,生师比达到15.2:1。学校现有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2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
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奖”获得
者6人、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省部级创新团队3个。学校形成了创新人才体系,在一
些优势学科专业领域上已经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领导才能、开拓能力的拔尖创新
人才和团队。
但是,南理工师资建设现存的问题也很突出。下表是工信部几所高校师资力量的对
比:
表3.2工信部7所高校2009年师资情况对比①
两长国家杰
教育部国防科教育部“新世
教职专任院江出青年
“创新技创新纪优秀人才
学校团队支团队计划”
工数教师院学基金获
持计
士者得者
划”
哈尔滨]j业大学5893 2589 27 34 20 7 10 102
哈尔滨丁:程大学3118 1403 8 3 3
西北:[业人学3500 15 17 10 4 8 65
北京航空航天大

3681 2036 16 33 25 6 6 81
北京理-L人学3431 193l 15 19 11 4 12 56
南京航空航天大12
2900 1700 11 4

南京理T大学3112 1594 5 5 2 7 14
由表中可知,南理工的师资队伍相对于其他学校来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大师级的
教学科研人才,院士和长江学者数都较少,创新型的教学科研团队数量也很有限,这将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科的发展。在日常工作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责任心、教学方
法上也存在问题。专任教师的数量较少,一些高层次的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数量也很匮
乏,这说明南理工的高级职称人员水平与其他学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必须大力提高这
类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精神。另外,在基础学科和通用学科领域,学校对校内教师的
重视不够,对校外优秀教师的吸引力不强,都影响了优秀师资队伍的建设。
4.2.4学生素质
南理工是一所研究教学型大学,在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上,学
校做出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丰硕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8
①数据来源:由各高校官方网站义字表述统计。划线部分是指嘲页一k未说叫数据。
32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项,建成若干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及优秀课程群,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规划教材;拥
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9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在历届
江苏省举办的大学生数学、物理竞赛中,获奖人数多次名列第一;2001年以来,学校
有3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获得提名。学校多年来为我国的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为学校赢
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但是,近年来学校严谨的学风和执著的科学创新精神受到冲击,学生素质出现下滑
现象。从招生上看,跟几年前与南理工排名不分伯仲的南航相比,近年南理工的生源分
数明显偏低;从学风上看,学术造假、学习功利化等现象在校园内滋生,最为凸出的表
现是09年经管学院博士点的撤销,不得不引起南理工人的深刻反思;从学生心理上看,
虽然各院系设置了教育班来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但在评优、提拔学生干部等环节确实
存在有失公平的现象,部分辅导员的素质也难以令学生折服,所以导致了学生的逆反心
理,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因素都会阻碍大学生综合素
质的提高,而学生素质的下降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极为不利。
4.2.5管理体制
南理工在至今五十七年的建校过程中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管理体制,并秉承了
部队建制中严格的层级意识,目前学校各个部门机构均已齐备,办公办学秩序井然。但
是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南理工与国内许多大学一样出现了学术边缘化的现象,学校内部
责、权、利不明晰。一些学术研究的学者在行政权力的干预下不能行使正常的教学科研
工作,而要迎合其效率化的行政衡量尺度,难以行使充分的学术自主权;而另一方面,
一些管理岗位却由学术人员充任,以行政身份来谋取学术职称,失去了管理岗位应有的
职责,导致学术腐败现象的滋生。
这些混乱的现象都是由于大学管理体制的不健全造成的,过于“机关化”的管理模式
会助长行政权力的膨胀,但在很多方面这种“机关化”的管理部门又没有履行好职责,人
才引入机制不够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有所欠缺,在弘扬正气、奖优罚劣的机制和具体规
章制度上缺乏力度。这些容易造成学术素养的缺失、知识分子的心态浮躁等现象,最终
将导致学校办学质量的不断下滑。
4.2.6发展战略
南京理工大学已明确提出“由国防特色鲜明的多科性理工大学发展成为国内一流、
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在学校最近举办的各项科学发展观学习活
动中,更是具体定位为“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但学校的现状与战略目标之间的差距
还很大,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的位置仅在中上,在各类大学排名榜上基本稳定在
40.60位。众所周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科研实力,南理工一
33
4案例分析——南京理工大学核心竞争力分析硕士论文
直止步不前主要是因为学校的科研实力距离国内一流大学的水平还很大,无论是按所有
科研成果得分排列还是按某一学科的科研成果得分计算,南理工目前只能归类为研究教
学型大学。尤其是在“特色”上面,南理工的特色学科并没有形成气候,虽然学校时刻想
围绕“特色”做文章,但总是事与愿违。
在“十一五”期间,南京理工大学增加了学校的基础研究基金,提高承担国家重大基
础研究项目的数量,目标是使基础研究项目经费达到学校科技总经费的20%,并鼓励创
新与探索,争取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学校在《“十一
五”规划和到2020年远景规划》中确立了到2053年将学校建设成为“以理工为主,多学
科协调发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开放式、国际化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长远战略
目标以及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今年是学校“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学校展开了多次
座谈会研讨“十二五”规划,其长远办学目标和学校定位仍然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所以学校今后的建设都将以是否有利于建设研究型大学为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来进行,
初步构建起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框架和体系。应该说,这样的战略目标是符合校情的,如
若全校齐心协力朝着发展目标努力,并严格实施确定的战略部署,相信南理工的核心竞
争力将会大大提升。
4.3总结与启示
通过大学排行榜的分析,南理工在全国的重点院校中处于中游位置,在工信部的几
所同类型院校中则比较落后,并且排名有日渐后移的趋势。虽然南理工取得了比较丰硕
的教学科研成果,在社会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可以说该校在同类型的几所大学中
核心竞争力较弱。因为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在穿引的作用上力量太弱,不能保证学校整
体的有效运行;另外,学校文化理念又比较薄弱,导致了精神力量匮乏,所以其他各方
面水平的提高均受到影响。纵观南理工的发展脉络,将其归纳为两个方面:体制不健全、
创新不到位,必须要做出改革。
(1)体制改革需要自主性和决策力
南理工伴随着新中国院系调整的政策诞生,是一所比较保守、跟随国家及有关部门
政策调整步伐的院校。该校从产生之日起就打下了深深的国防烙印,自建校以来学校为
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国防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但是脱离了部队建制后,学校对于自
己的发展策划在自主性、决断性上有所缺乏,错失了一些发展的良机。另外,和许多优
秀的高校一样,南理工在教学研究、人才遴选上制定了非常详尽、周密的管理制度,但
是执行力比较弱。学校的体制改革并没有深入人心,这是因为学校形成的自上而下的科
层制管理使得层级意识非常强,执行者被动地接受管理,被管理者也是被动地执行决策,
缺乏自下而上的研讨、推进过程。美国的大学里大多都设有评议会制度,让教授参与学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校的大事商讨,保证了学术势力的增强,使得牵动全校命脉的政策制定,战略部署都有
来自学术界的意见,这样才能既保证效率目标实现的同时又保持学术目标免受侵害。①我
国的大学是仿照美国大学的建制而建,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些许启示。
(2)创新精神需加强渗透
我国进入和平年代后,国防部门对于传统武器的需求大量减少了,对这一领域的科
技经费投入相对减少。而近年来随着“神五班‘神六”等计划的实现,国家对航空航天事业
的投入空前,使得与南理工并行的几个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院校实力大大增强,南理工
遇到了发展中的尴尬处境。眼看着兄弟院校一个个异军突起,除了嗟叹时运不济外,加
速创新才是走出困境的良策。需求减少并不意味着武器研究技术的终结,现代国防树立
的是信息化战役观念,学科综合性和军民两用性都是较为突出的特点,学校在学科建设
上应紧紧围绕这些新的国防科技观,对传统的学科专业设置做出调整。目前就学校的状
况而言,一方面,特色学科点较少,在通用学科领域中渗透的又并不充分,新兴交叉学
科较少,学科前沿的知识传播也非常有限,这些使得学校的特色性并不十分明显,影响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另一方面,理学学科的地位相对于工学学科较低,然而想要构建先
进合理的国防科技学科体系就必须提高理学的重要基础地位,只有根基深厚才能在优势
学科上实现长足的发展,从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①郭卉.美固人学评议会制度研究——以斯坦福人学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5(3):76-80.
35
5提高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硕士论文
5.提升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我国的特色型大学经过50余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兼有行业性
和多学科特点,在其主体学科领域中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
行业内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虽然行业型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阻碍和
矛盾,但依然是一种重要的大学形态,是支持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为我国的经济建设、
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坚力量。如何提高这类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对于院校自
身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国际上
也有类似背景的大学,有不少在较短的办学时问里一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体现出惊人
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例如英国20世纪中期的几所新大学,美国一些学科偏向性大
学如MIT、CMU、加州理工大学等,它们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经常被世界奉为楷模,
我国的特色型大学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经验,为学校的良性发展开拓道路。上文通过聚
焦~所特色型大学,对涉及核心竞争力的各个要素进行剖析,总结出了一些提升该类大
学核心竞争力内涵的经验,对如何建设特色型大学的发展道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章
则系统地从“战略管理——.优化结构——加速创新——营造文化”的路径上构建提升特
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应对之策。
5.1突破战略管理桎梏
(1)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
行业特色型高校确立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结合国家、区域和行业的发展状况,不仅
要洞察社会发展的动态,还要深切关注行业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调整自身的脚
步,例如所处行业可能在哪个领域进行开拓,可能与哪些别的行业进行结合等等。准确
地把握大学的发展趋势需要全面分析本校的优势和劣势,通过扬长避短来发展自己的个
性和特色,对于是否要走综合化道路,有没有实力建研究型大学,产学研三者关系如何
协调,如何确定人文教育的地位等方面都要做出科学的测量和风险评估。另外,虽然发
展战略是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但是制定规划的时候如果没有操作性,仅仅成为学校领导
指挥秘书班子“闭门造车”的封闭作业,没有总体性的检验和评价,那么所做出的规划只
是“一纸空文”,缺乏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所以制定战略规划一定要注重广泛的群众参与
和对规划的实施进行控制,只有将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该战
略才有实践特色和可操作性,才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发展战略。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形势
下,能否深谋远虑,敢为人先,脱颖而出,确定具有前瞻性的办学理念与思路,是决定
高等学校发展水平和发展特色的关键因素。
我国的华中科技大学在战略发展上是一个突出成功的案例。该校于2000年由原华
36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中理工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科技部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而
成。前三所学校都是在1952年前后建立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有着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华中科技大学由一所纯单科性大学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与其前瞻性的改革
战略密不可分。上世纪70年代末,学校挑战传统的苏联模式,率先打破工科与文科、
理科分离的办学模式,开始转变为一所兼具理、工、文、管的综合性大学。同时,又率
先提出“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前面’’的口号,从教学中心开始转向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发
展。战略的率先制定和实施为华中科技大学抢占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拓展学科局面,从
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办学目标的保障,管理制度的特色化也是大学特色化的体现,特色鲜明、
符合自身实际的管理制度体系对于大学办出特色、实现资源有效整合而言意义是重大
的。在行业特色型大学中,由于国家政策发生的改变而被迫做出的院校调整,使原来的
特色型大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目前的该类高校都面临着来自管理制度方面的严峻
挑战。特别是在合并后的特色型大学中,一定要针对自身的实际问题制定切合校情的管
理制度,以提高管理效率,保障办学质量。另外,行业特色型大学都具有行业部门主管
的历史,所以归属性和层级意识比较严重。很多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并没有科学地把
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内涵,在具体事务的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两长之争”、
学术权力过于弱化的现象。我们应该明确三者的关系:党委是领导,校长是法人代表,
是行政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学术是大学的主体,是核心。在制定有关学术管理的制度中
明确学术权力,确立动态的用人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在“问责制”与“绩效评估”等制度
中科学权衡,以科学为本位培育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使学术权力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加州理工学院在教授治校方面值得特色型大学学习,它的历届领导人都是在科学上具有
卓越成就的科学家,他们不仅有远见卓越的战略眼光,更深知学问之道以及如何尊重学
术自由和教授群体。在这个前提下,他们与教授们有着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在决策时能
够充分考虑学术发展的需求,也易于达成政策上的一致意见,使学校的凝聚力和决策力
大大增强。
5.2优化学术资源结构
(1)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大学是人力资源密集的社会性知识组织,师资队伍是组织内部的战略要素,也是竞
争力的载体。因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的学术水平上,大学的学术水平直
接取决于大学教师队伍的水平,所以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本身就是高校竞争力的衡量
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科建设最后都落实到师资队伍建设上。特色型大学需要建设
37
5提高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硕士论文
一支业界与学界融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首先,特色型大学应大力引进大师级的学者,
他们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促进学科发展,领导着学科建设工作,对大学的科学研究
活动意义重大。一般杰出人才包括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是大学精英中的精英。
除了看身份外,更应考察这些名师、专家、学者在建立优秀的人才工程中发挥了多少作
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情况,以及是否能带动校园年青梯队人员参与等方面。其次,
特色型大学中的教师应该包括一部分该行业领域的专家,否则,即使有一批高质量的学
者、教授,却无法将科研成果应用到该行业领域,对人才和物资都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行业内的专家对行业的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只有他们有方向性地引导校内的
科研人才,才能将所学有所用。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建校之初,很多都是各部委的部长在
学校担任重要职务,例如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兼任中国矿业学院院长,地质部部长李四
光兼任北京地质学院筹备组组长。再次,还应提高在职教职员工的能力水平,拓展其行
业背景,可以选派教师到行业单位挂职训练,在积累一线实践经验的同时为行业服务,
形成行业高端人才与行业院校师资良性互动、互惠双赢的人力资源共享平台。①现在虽
然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但特色型大学的行业背景仍然是发展的重中之重,脱离了
行业的指向性,特色型大学将失去其“特色”,淹没在其他众多高校一齐发展的滚滚洪流
中。
(2)突出学生特色能力培养
对于学生的培养应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并重,从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特
色型大学应处理好通才和专才的关系,在培养目标上,应以培养具有行业应用背景的高
级专门人才为主,这也是有别于综合大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一方面,它们既不能学习传
统的重点大学,完全按照传统大学的模式培养基础理论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也不能
像一般的职业技术学校那样一味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纯粹的操作技术型人才。以特色型
大学中工业行业背景的院校为例,一部分确立了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就要大力夯实
研究生教育;一部分是高等职业学校,就要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介于中间的是以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导向的,就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本文对高职院校不
作讨论,重点在第一类大学和部分的第三类大学。对于第一类大学,要提高研究生的比
例与质量。我国现设有独立研究生院的学校有55所,高校的研究生所占的比例是衡量
高校学生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限制本科的招生人数提高研究生比例,这样有利于培养
出高质量的人才。如果学校制定了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就必须重视提高研究生的教育
质量,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尽力让学生较早接触科研活动并参与课题,培养其
创新能力。对于第三类大学,则要以培养“工程师”等创新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把科学教
育与工程训练结合起来,适当提高工程技术课以及教学实践环节的比例,并且使服务的
工程应用对象的范围较宽,即所谓的“宽口径”,使工程科学技术转化为工业生产力,并
①李文冰.行业特色院校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N】.北京:光明FI报.2010(4).
38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重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以及个性化教育,为行业培养既具备高素质基本规格
又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
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还要注意优质生源的引入,耶鲁大学就是以吸引、教育和激励
各种背景的优异学生为办学宗旨,以传授知识,发展学术为理念,全校养成了独具个性
的价值观念,为人类和社会进步服务。在独特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在专业、学科、
人才素质、学生培养模式、培养方法、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在社会服务等等方面独具特色,
形成了富有个性的资源,这种独特性的资源就构成大学的竞争力。
(3)调整学科建设布局
首先,理性建设。当前,部分特色型高校通过走综合化的道路在短期内提升了大学
的综合实力,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所以许多其他特色型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
贪大求全、盲目攀比、脱离校情、急于求成的倾向,争相把学校建成综合性大学和发展
热门或新兴学科专业,缺乏一个准确理性、实事求是的发展目标。中国有句谚语:“橘
生于淮南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如若学校盲目模仿别人建设所谓“热门”和“新兴”学
科,却没有相关学科基础和师资作为依托,缺乏学科建设平台,这些学科专业将成为学
校的累赘,影响学校全局的发展。加州理工学院就是小而精的典型代表,仅有2000名
学生的加州理工大学成为世界知名,靠的就是各学科的高精尖培育。
其次,重点建设。特色型大学依托其传统特色专业优势,在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
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方面更容易争取到国家的支持。这三者的数量和比例,一方面可
以反映出学校建设的优势特色和学术水平,另一方面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促
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促
迸高校“产学研”相结合。在高校中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实践意义。
再次,建出特色。特色专业的建设是大学发展战略的差异化战略,是大学特色的重
要体现。行业特色型大学比其他学校在这方面更有优势,其强大的行业背景和丰厚的科
研果实能够给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充足的养料。需要注意的是,专业特色往往表现在“人
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方面,特色专业的不断拓展和创新是实现现有特色专业
突破的必经之路,必须结合社会实际、顺应时代潮流来建设特色专业,用优势学科的强
大基础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效交叉融合,探索新的学科增长点,学校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例如,以邮政为特色的高校,可以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形成电子邮政专业方向;以农业
为特色的高校,可以与法学相结合,形成农业法专业方向,以传统兵器为特色的高校,
可以与电子信息相结合,形成信息化武器专业方向,等等。这样,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所
形成的新学科方向都有利于特色学科的生态发展,能够更好地为行业服务,成为行业发
展的有力臂膀。
或许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发展道路会对我们产生启发。该学校原有14个学院,
100多个学科系,各个学科的发展非常均衡,特色不明显,始终游离于世界一流大学的
39
5提高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硕十论文
行列之外。后来学校改革发展战略,决定集中力量重点扶持生物原子工程学科的发展,
并使每个系都尽量去和生物原子挂钩,使其他学科也形成了生物原子的特色。经过几年
的努力,伯克利加州大学生物原子工程学科跃居世界第一,获得17个诺贝尔奖,学校
很快享誉世界。可见很多特色型大学在学科建设上追求大而全并不是明智之举,办出水
平和特色才是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出路。
5.3加速创新理念深入
特色型大学应该充分发挥行业人才和学科的优势,主动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加速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知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转化能力,作为先导建立稳定
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形成竞争能力,积极参与
行业发展战略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成为行业的“智囊团”。国内有一些特色型大学主动与
行业保持联系,奠定了他们在行业领域的基础地位,争取了宝贵的资源。如中国海洋大
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需求,协助主持并制定国内第一
个海洋科学远景规划——《国家海洋科学发展规划》,还参与了数次各级海洋事业战略
和区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受到了行业的尊重和认可,赢得了“海洋科学与技术国
家实验室”的筹建权。与行业联动,为行业服务的具体途径有很多:第一,建设大学科
技园。大学科技园是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在产学研结合的成功范例上所做的战略部署,其
中斯坦福工业园一‘硅谷”的摇篮为最为典型,大学发展科技园就是要成为一所具有巨
大影响力的研究大学,发挥地区科技中心的辐射作用。①而我国特色型大学建立科技园
正是将学校和行业结合的最直接方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应时之需。学校通过争取行业
主管部门和政府的支持,创建科技产业园,为行业在产品研发、创业产业孵化、创新人
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发展空间和服务,同时在合作与服务中获得收益,扩
大影响,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第二,打造项目研发平台。学校应依托其特色学科群
和专业链优势,积极争取行业主管部门在开展科学研究上的专项支持,鼓励和扶持教师
以申报课题、项目和采取联合攻关的方式,使研究着眼于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应用性,
参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为行业进行产品定位和市场细分提供依据。②第三,在
学校中设立专门的工程师院。国外一些工业面向的一流大学在学校中专门建立了“工程
师学院”,作为专门培养一种集应用性、理论性、创新性三位一体的高层科技人才培养
机构,这种学院是与研究生院层次相当的,不同的是普通研究生院侧重学术理论研究,
而“工程师学院”侧重工程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实现高水平行业科技人才
①庄宁,杨小鹏.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M】.j匕京:中国水利水电:Ij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i):57.
②李文冰.行业特色院校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N】.光明F1报.2010(4).
40
硕上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的输出。①
学校的良性发展需要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在融资方面特色型大学可以学习华威大
学的办学经验。华威大学(又译沃里克大学)创立于1965年,是英国在二战后为了顺
应社会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而发表的《罗宾斯报告》中产生的,这样的大学一共十
所,被称为新大学。华威大学的排名一直位于英国十大学府之列,尤其在商业方面的研
究相当杰出,其华威商学院被誉为华威大学发展史上的奇迹,在短短40年的发展中就
位于全球几千所商学院中的第26位。它的成功经验在于:把学术研究和当地的工业需
要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坚持学术与创收兼顾,开拓资金来源渠道。1980年学校成立
了沃里克制造业集团,主要从事制造产品,研发新技术和培养科研人才,是最早和工商
业建立密切联系的高校,甚至得到了“华威公司”的昵称。所以华威大学科研方面的明显
特点就是把科研的学术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在追求学术目标的同时实现学校创收,通
过社会服务、科研成果转换及技术开发等方式获取资金,再把雄厚的财力转化为卓越的
学术科研能力,进而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5.4营造特色文化氛围
(1)铸就品牌,彰显特色
经过规划,管理和相关学术资源的建设,任何一所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结构和文化。特色型大学的特色除了鲜明的行业背景之外,还要探索新的体现
特色的方式,以图在相同背景的行业高校中铸就品牌,获得更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赢
得核心竞争力。一般来说,大学文化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它的塑造来自方方面面,
从校园建设到管理体制,从学科建设到教育名师,无一不从点滴中体现着大学文化,而
最具有展现力的可归结为校训和校长两因素。
首先,一所学校的校训是在办学历史和办学实践中凝结出来的精髓,是大学精神和
大学文化的集中体现,被誉为“大学精神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和“文化名片”。然而通过调
查分析,我国大学校训存在着很多趋同的现象。在对国内170所高校的一项调查中,发
现分别有80多所高校使用了“求实”、“创新”、“团结”的字眼,其中,“团结、勤奋、求
实、创新”8个字完全一样的,有24所院校。@这样的情况在历史相对于传统大学并不
悠久,文化底蕴并不深厚的特色型大学中尤为明显。校训的雷同和口号式反应的是一所
学校的文化内涵缺失,特色型大学的校训更应该发挥优势,体现其学科特点和专业背景
以及独特的办学理念,强调对学生品格的塑造以及对时代感的把握,才有希望跻身于一
流大学的行列,如果人云亦云、跟风而上,显然不能打响品牌。
(i)lndustry-oriented Training ofEngineers at University ofMoratuwa[J].UNDP/SRL/74/072.1982(2).
②闫j基刚.人学校iJII的“文化”沉桃J】.教育与职业.2009(8):25.
41
5提高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硕士论文
其次,作为一所大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校长在大学这个教育组织中起着灵魂人物
和神经中枢的作用,克拉克在《大学的功用》一书中认为,校长是集多种社会角色于一
身,既是领导者、教育家、创新者、教导者、信息灵通人士;又是官员、管理人、继承
人、寻求一致的人、劝说者、瓶颈口;但他主要是一个调解者,作为调解者的头等大事
就是相安无事一如何使“七十二行不和谐的派别相调和"①大学校长不仅要有教育家的
理念,也要有管理者的魄力,更要有领导者的感召力。特色型大学校长需要的素质中有
一点是值得注意的,他们应该是在各个学科领域均有涉及的“通才”,更应该是具有专业
才能的人。如果校长在该大学重点建设的学科中从无涉足,那么他在对全局的领导和制
定战略时就不能有行业的高度敏感性,会严重影响学校的特色发展。所以考察特色型大
学的校长应加入一条标准,即其行业背景经验如何。
(2)塑造国际化影响力
要建设一流的大学必须坚持走国际化道路,利用国际化带来的机遇促进大学的发
展,特色型大学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比谁更有能力与国际接轨或超越。国际化在大
学中各个层面都可以体现,如国际合作与交流,人才培养机制,科学研究方向与内容,
大学的管理和办学理念等等,比较有操作性的有以下几点:第一,开展各类合作,参与
举办国际联合研讨会,争取国际合作项目;第二,向国外派选人员形成有效机制,选派
人员包括管理干部和科研人员,使之能够与国外大学的先进学术平台直接接触;第三,
各层面都要建立国际通用标准,包括学科建设、人才选聘、教学评价、管理方式等,遵
从国际主流意识和做法并体现自身特色;第四,聘任海外知名学者或教授,与校内人员
形成“二项式”模式担任管理者或学科带头人,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学科建设的战略指
引、组织创新团队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②
①西昕湖.大学校长的选拔【EB/OL】.http://www.qglt.oom/bbs/.2004-01.14.
②西南财经人学.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加强赢水’弘行业特色型人学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9(3):9.
42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6.结束语
特色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特殊类别,对社会的发展,行业的进步,以及
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不仅对院校自身的长足发展
至关重要,而且凭借其深厚的特色学科优势对中国形成一批一流大学储蓄了雄厚的后备
力量。论文在总结了国内外大学核心竞争力和特色型大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按照时间
顺序把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特色型大学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详细
分析,再体统地阐述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从理论中涉及到的学科建设、师资建设、
人才培养、行业互动、完善管理和大学文化几个方面针对特色型大学的问题进行了核心
竞争力的初构。为了更好地分析特色性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意义,论文
使用南京理工大学作为案例分析其核心竞争力,从理论中涵盖的六个要素进行了个案剖
析,找出目前案例学校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建议。最后,论文构建了“战略管理——
优化结构——加速创新——营造文化”的对策路径,以图帮助特色型大学提高其核心竞
争力,促进该类大学的活力持续发展。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结论如下:
(1)论文引入了一些国外类似背景大学的成功范例,对构建我国特色型大学的核
心竞争力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也使论文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时代新鲜感,避免“闭门
造车”的局限思维。
(2)论文在借鉴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针对一所特色型大学进行了较
为深入的案例分析,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了前文构建的几点核心竞争力要素,使得行文更
有现实感和针对性,避免了空洞的理论阐述。
(3)论文构建出一条暗含内部逻辑的改革路径:“战略管理——-优化结构——加速
创新——营造文化”,对现实办学中着手提升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切入点,
并循序渐进,逐步展开,使得各个分散平行的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效循环
的改革系统。
在我国高等教育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下,特色型大学不仅是在整个高教系
统,而且在同行业内部的各高校之间都要谋求更高更好的发展。特色型大学具有十分鲜
明的学科优势和特殊的发展历史,在新时期如何保持并超越自身的特色水平,这些都使
得针对该类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完善迫在眉睫。限于本人的能力水平、时间约束和
资料收集的有限性,本论文的研究还不够完善、深入,操作性和推广性都有待拓展。随
着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以及特色型大学办学实践的R益丰富,针对特色
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必定愈加丰富,理论更加完善,为其构建出具有操作性的改革
体系是教育研究者们共同的心声,关于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43
致谢硕士论文
致谢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在南理工两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即将过去。研究生是本科阶
段学习的继续,但对我而言更是一个转型,经过本科四年的理学学习和两年的工作经历,
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学学习是知识领域的拓展和学术研究的开端。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
两年时间并不算长,但却是我磨砺青春、挥洒书生意气的两年,也是承受师恩、增长才
干、提高学识的两年。如今面临毕业之际,谨对培育我的母校、教导我的老师、帮助我
的同学们致予最诚挚的谢意和敬意。·
首先诚挚地感谢我的导师马千里及陈亚玲,两位老师悉心的教导使我得以一窥高等
教育学领域的深奥。马老师渊博的学识、慈善的笑容和关切的问候使我在这两年获益匪
浅。陈老师对于学术的严谨更是我辈学习的典范,从毕业论文的提纲、草拟、修改到最
后定稿,陈老师都给予了一而再、再而三的精心批阅,不厌其烦地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给予指正,每个环节都凝结了老师努力的付出和辛劳的汗水。
高教所的张婷姝、朱敏等老师也为我完成本论文提供了大量书籍和文献,感谢她们
平时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与帮助。也感谢张茜学姐,李智学弟和王璨学妹的共同砥砺,
学术上的讨论、言不及义的闲扯、赶作业的革命情感⋯⋯至今回忆起来都让我难掩笑意。
同时也感谢胡蕾蕾、王婷、廖彦凯等同学的帮助和关心,恭喜我们共同顺利走过这
两年,因为有你们的陪伴让两年的研究生活变得绚丽多彩。
男友纪则轩在背后的默默支持更是我前进的动力,没有他的体谅、包容与共勉,相
信这两年的生活将是很不一样的光景。
最后,谨以此文献给我挚爱的双亲。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建华、徐跃飞、管斌全著,朱向军编.学校竞争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蔡劲松等著.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3]成长春.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孔繁敏等.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中国高教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启思录:一百所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研究[M].北
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6】罗云.中国重点大学与学科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员智凯.现代大学科技创新论[M].陕西: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9]程勉中.现代大学管理机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引领创新追求卓越:高水平大学建设理念与方略【M】.福建: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1l】张光斗,王冀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12]马万华.从伯克利到北大清华——中美公立研究型大学建设与运行【M】.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2004.
【13]姚启和.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丛书——高等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
【14]庄宁,杨小鹏.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
出版社.2005.
[15】林善浪,吴肇光.核心竞争力与未来中re[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6】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7】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第二辑)[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8】中国兵器工业史丛书——华东工学院院史(内刊).1986.
【19】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0]陈向清.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1]迈克尔·夏托克编,工义端译.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7.
[22]Porter Michael E.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3]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默斯·卢斯.核心能力战略——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
[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5
参考文献硕士论文
[24]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山东:青岛海洋大学出版
社.2005.
【251丹尼尔·若雷,赫伯特·谢尔曼.从战略到变革:高校战略规划实施【M】.广西: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6.
[26]f1刍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3.
[27]Clark Ken'.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 982.
[28]Prahalad,C.K.and Hamel,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M].Harvard
Business Review.1 990.
[29]Fritzk~k Ringer.Educmion and Society in Modem Europe[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 979.
【301R。Freeman Butts.The Eduction ofthe West[M].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3.
[3 1]MAASSEN PAM,VAN VUGHT FA,Strategic planning.CLARK BR,The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M].Rexgamon Press.1 922.
【32]张卫良.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2006.
[33]魏海苓.战略管理与大学发展——中国大学战略管理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
学.2007.
[34]夏桂华.基于层次定位的我国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35]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42.46.
[36]林莉,刘元芳.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J].科技导报.2003(5):52.53.
[37]夏仕武.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形成特征[J】.江苏高教.2003(6):1 3 1.
[38]孟gg菊.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概念塑型[J】.教育科学.2002(3):59.60.
[39】曲恒昌.打造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高教的国际竞争优势[J].比较教育研
究.2005(2):80.85.
【40]贾俊兰.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本质要素分析[J].黑龙江教育.2007(6):10.12.
[41]赵建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溯源与本质解读[J】.中国成人教育.2008(3):5.6.
【42】冀伦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与本质特征【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
报.2008(7):116—119.
[43】潘懋元,车如山.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学教育科
学.2008(2):33—35.
【44】邓秀新.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面临的困难与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9(5):11.14.
[45】曾凡勤,丁洪浩,梅士伟.综合性大学农学类学科专业建设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科
学.2009(2):67-70.
[46】王芳.新时期行业特色大学的使命与责任【J】.中国高等教育.2006(4):19—20.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47】刘志民.加强特色型大学建设的战略思考——以教育部直属重点农业大学为例[J】.中
国农业教育.2008(1):6.9
【48]T亚杰,张彦通.论新时期特色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J】.教育研究.2008(2):47.52.
[49】卢文忠,周亚君.行业特色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基于SWOT的分析[J】.
理工高教研究.2008(5):61.64.
【50】侯光明,黄莉.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建设【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6—8. [511揪.对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理解[J】.三峡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5.108.
【52】马仕斌.“战国时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学海.zooo(5).163.166.
【53]另J敦荣,田恩舜.论大学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J】.复旦教育论坛.2004(1).55.60.
【54】刘继青,刘薇.大学个性与大学核心竞争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29.31.
[55]夏仕武.学术研究与创收经营两位一体的大学发展研究——来自沃里克大学的成功
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6(1).27.30.
【56】高文兵.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15,16):24.28.
[57】张弛.美国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工作探析——以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为例【J】.高等教
育研究.2005(1 0):95.1 01
[58]吴连海.工科教育在建国初十年高校院系调整中的快速发展述评【J].煤炭高等教
育.2006(1):28.31.
[591付瑶瑶.从斯坦福大学看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独立科研机构的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
究.2005(6):1 6.22.
[60】赵淑梅.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6):17—20.
[61]qF志红.我国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概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9(6):35.36.
[62】宁滨.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创新性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9(8).4.7.
【63】王亚杰.共建互动双赢——特色型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机制初探【J】.北
京教育.2009(2):2 1.24.
【64]qz秉琦,高瑞龙.地方行业型多科性大学特色发展路径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11.14.
[65】李文冰.行业特色院校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时】.光明日报.2010(4).
【66]Steve Waddell.Core Competences:A Key Force in Business—Government.Civil Society
Collaborations[J].JCC 7.2002(8).
【67]Industry-oriented Training of Engineers at University of
Moratuwa[J].UNDP/SRL/74/072.1 982(2).
【68]Cyert RM.The Early Days.Executive[J】Report Magazine.1990(5):25.
【69]The Management Revolution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J].Baltimore,MD:Jones
47
参考文献硕士论文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 983
[70]Atoned de Manila University-Institute of Philippine Culture(IPC).
[7 1]Michel Robert.Strategy.Pure and Simple.ISBN 0.07.053 1 3 1.5.
【72]George L Morrissey.Morrissey on Planning.ISBN 0-7879.01 70-9.
[73]ISBN0·7879—0169-5.ISBN一0-7879—0168.7.
[74]John Bryson.Strategy Planning for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J].ISBN
1-55542.087.7.
[75]NR-March 2 1.2002一SCHEV adopts Revised Policy for Approving Academic.
[76]Bill Water.Core Academic Competency Conflict Management is Higher Eduction
Report[J].2000 Collabor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Skill.Vo 1.No.4 Nov/Dec 2000.
[77】卡内基梅隆大学官方网站.Strategic Plan overview.
http://www.cmu.edu/splardinitiatives.html.
[78]威斯康星大学官方网站.http://www.wisc.edu/improve/spmodel.pdf.
[79】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http:llwww.cuaa.net/paihang/news/news 62943.html.
[801368所原部委直属高校的大浪淘沙和分化重组情况.
http://tieba.baidu.com/f?kz=-508493050.
硕士论文中国特色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论文《大学的中心与边缘问题》发表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6月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成果获奖情况:
参与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课题《党政二级机构运行机制研究》,并多次参与在宁高校
高等教育学学术论坛。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