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后现代视域中伊利格瑞的女性话语理论重构

西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后现代视域中伊利格瑞的女性话语理论重构
姓名:高敏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时晓丽
20100623
中文摘要
露丝·伊利格瑞是当代法国富有特色的女性主义理论家。她对精神分析学、结构主
义、语言学、解构主义等都加以研究并有所吸收,因此,她的女性主义批评是对后现代
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伊利格瑞的诗学理论极大地影响着女性主义各个流派,推进了
女性主义多元、开放的发展。鉴于目前国内尚无伊利格瑞女性思想的系统研究,本文试
图将其置于后现代视域中,对其理论进行梳理和研究。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伊利格瑞与西方女性主义。简要介绍伊利格瑞生平及其作品。结合早期
西方女性主义的研究成果,伊利格瑞选择了创作实验性的文本模式,其理论是对西方女
性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部分,伊利格瑞对西方父权制话语的批判。伊利格瑞在对男性话语权的批判中,
找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的根基,即对同一性、普遍性和本质主义批判。
第三部分,论述伊利格瑞女性主义话语理论的构想。伊利格瑞通过对拉康的批判与
继承,解构了身体语言的一元性,建构女性身体的多元解读;她运用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解构了二元对立,承认两性差异,建立起女性谱系;她从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中得到
启示,指出女性必须建立自己的话语世界,只有拥有话语权才能够建立自己的话语中心。
第四部分,伊利格瑞关于女性主义话语理论重构的意义和局限。笔者指出了伊利格
瑞在探索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实现两性平等的途径和女性话语建构方面的贡献,并指出
其理论的局限,即她反对本质主义却又使自己因此身陷囹圄,以及其女性理论缺乏政治
实践性。
关键词:
伊利格瑞,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话语理论
Abstract
Luce Irigaray,who is a contemporary French idiomatical feminism theorist,studies and
absorbs Psychoanalysis,Structuralism,Linguistic,Deconstructionism,etc.Therefore,her
views of feminist criticism is creative use of post-modernist theory.Her poetic theory impacts
every branches of feminism greatly andpromotes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open development of
feminism.However'there is no systematic study of Irigaray’S theory currently,a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mprehensive collation of her theory.
Four parts are included in the paper:
The first part focuses on Irigaray and western faminism.Irigaray and her works are briefly
introduced.According to the early research of western feminism,Irigaray chose to create
experimental text.Irigaray’S theory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feminism.
The second part is mainly about Irigaray’S criticism of male discourse.Thorough the
criticizing of man discourse,Irigaray found the basics of criticism about the formation of
feminism,namely:identity criticism,universality criticism and essentialism criticism.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conceiving of Irigaray’S female discourse.Based on the
criticizing and inheriting of Lacon’S theories,Irigaray deconstructed the unitary of body
language,and constructed multivariate interpretation of female bodies;Then relying on
Derrida’S theory,Irigaray deconstructed binary opposition and recognized gender differences
and at last constructs female pedigree;Inspired by Foucaul’S discourse—power theory,h-igaray
pointed out that female must construct their own discourse world,and only if they have the
discursive power,can tlley construct their own discourse center.
The forth part mainly studies the significanc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female discourse by Irigaray.Her main contribution is to investigate the root of the inequality
of male and female,exploring methods to achieve gender equality and to construct female
discourse.Meanwhile the primary drawbacks of her theory ale that she opposes essentialism
which brought her prison and the lack ofpolitical practice ofher feminism theory.
Keywords:
Ifigaray,Feminism,Post—Modernism,Discourses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3豸纽k指导教师签名:!盟212塾垄
如扣年6月够日杪‘。年∥月哆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趸擞
≥D7p年6月2多日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己l言
丁I仁j
法国女性主义者露丝·伊利格瑞(Lute Irigaray)同艾琳娜·西克苏(Helene Cixous)
和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一起被并列称为当代法国女性主义的三驾马车。
伊利格瑞在哲学、语言学上分别获得过两个博士学位,还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诗人。她
的著作多是跨学科性的。伊利格瑞将哲学、西方古典文学、心理学、精神分析、语言学、
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和宗教等研究融入其文本,其中很多精彩之见。但也因此伊利格
瑞女性文本的语言甚为晦涩,并且伊利格瑞本人持反自传立场。所以给研究伊利格瑞思
想造成了极大困难。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伊利格瑞的大部分著作均被译成英文,其中包括《他者女性
的反射镜》(Speculum ofthe Other Woman,1974)、《非一之性别》(This Sex WhichIs Not
One,1977)、《性别差异的道德学》(An Ethics ofSexual Difference,1984)、《思考差
异:为了一场和平的革命》(ThinkingtheDifference:ForaPeaceful Revolution,1989)、
《我对你有爱》(I Love to You,1993)、(--人行》(To Be Two,1994)等。其中只有《二
人行》被译介到中国。这些英译著作,均附有译者的介绍和导读,便于读者比较全面、
快速地了解和把握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义思想。
由于受到译著少的因素影响,目前国内关于伊利格瑞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尚无研究
专著,只有零星的几篇论文,国外的研究成果虽然也不是很多,相比国内而言,已初具
规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有Alison Stone的(Lute Irigaray and the philosophy of
sexual difference))(《伊利格瑞与性别差异哲学》)。这本书只有英译本,她为理解伊利格
瑞的哲学思想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她充分肯定了伊利格瑞的性别差异理论和她对自然
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重新思考的独特方式。挪威女性文学批评家陶丽·莫依的《性与文本
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本书堪称女权主义文学理论中最新的权威性著作之一,
其中的第七章——父权制的映像:露丝·伊利加瑞,是陶丽·莫依本人对伊利格瑞的代
表作《他者女性的内窥镜》的解读。相关论文有张玫玫的《露丝·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体
性建构之维》,主要探讨伊利格瑞关于女性再现的思想,并将她的同一性批判、“女人说”
和三种独立于男性标准之外的女性形象视为连贯的建构自主女性主体性的努力;杨洪雁
的《女人自我发现与自我实现的乌托邦——伊丽格瑞的性别差异概念评介》,以伊利格
瑞批评弗洛伊德有关女性性欲的两种有限模式为发端,肯定其以“双唇”意象对女人性
欲形态进行的建构,以及以展现女人系谱的缺失来呼唤女性话语的实践,从而使女人走
引言
向自我发现与自我实现之途;[斯洛文尼亚】波拉祖潘茨埃塞莫维茨《露西·伊利格瑞:
性差异的女性哲学》(金惠敏译),简要评述了伊利格瑞从女“性"主义到女“权"主义
的思想历程。
伊利格瑞作为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代表,有着很高的学术荣誉。伊利格瑞的思想
是在法国女性主义的土壤中生成的,是在对弗洛伊德、拉康、德里达和福柯等人理论的
继承与批判中建立的,她创造性地将后现代理论运用于女性研究领域,试图批判和毁灭
父权制话语,重构女性话语。尽管其理论存有局限,却极大地影响着女权主义各个流派,
推进了女权主义多元、开放的发展。
本文首先介绍了伊利格瑞及其作品。思想研究要建立在其作品的研究基础之上,伊
利格瑞作品的介绍是行文的根基,《他者女性的反射镜》、《思考差异:为了一场和平的
革命》和《我对你有爱》三篇文章,分别代表了伊利格瑞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对这三
篇文章的解读可以看出她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其次通过对女性主义思想渊源的追溯研
究伊利格瑞思想产生的文化环境。女性主义不是空中楼阁,是在《女权宣言》、《女权辩
护》等一系列女权主义文化的背景下建立的,是历史的产物。第三,对父权制话语的批
判,是伊利格瑞女性思想的理论起点。伊利格瑞的“同一性批判”、“普遍性批判"和“本
质主义批判",从三个方面否定了男性哲学家对女性主义的否定与忽略。第四,伊利格
瑞话语的构想是在对拉康、德里达、福柯的批判与继承中建立的,在与三位大师的对话
中,伊利格瑞找到了女性走向独立的方向,女性不是失去阴茎的男性,也不是镜像中的
男性阴影,更不是作为附属物的男性世界装饰,而是具有主体地位的,可以和男性站在
对立面的,具有独特思想的主体。伊利格瑞在对西方父权制话语的批判中,建立起其女
性话语的两个关键词:女人话和女人谱系。
本文以当代法国和西方多元文化为背景,从时代背景和理论构成的经纬中研究伊利
格瑞女性主义思想的后现代哲学源流,解析伊利格瑞的思想脉络。第一,“女性力比多"
是基于对弗洛伊德、拉康的批判而提出的。对于弗洛伊德的“阴茎优越说”,伊利格瑞
建立了新的两性理论;对于拉康的镜像理论,伊利格瑞认为在想象中,男性和女性具有
不同的想象状态。第二,在场的缺席引向性别差异是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的延伸。德
里达理论的二元对立启发了伊利格瑞,她将女性谱系建立在新型的母女关系上,在这一
谱系中女性与女性之间的联系是主体与主体的联系,每个主体都是独立的存在。第三,
从话语即权力到主体性话语的建构。福柯认为话语是权力的关键,伊利格瑞认同了福柯
的观点并且加以发展,她认为,由于女性没有拥有权力和言语的象征,所以被边缘化,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被赶出了权力和话语的中心。由此得出女性必须建立起自己的话语世界。
本文将伊利格瑞的理论置于后现代的视域中,在其对西方女性主义和哲学家的继承
与批判中挖掘其理论特点。在国内研究资料短缺的情况下,查阅和细读了一些英文著作
和研究成果,以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运用跨学科和比较的方法,探讨伊利格瑞的女
性话语理论重构,并客观地指出其思想的意义与局限。
第一章伊利格瑞与两方女性主义
第一章伊利格瑞与西方女性主义
1.1伊利格瑞及其作品
露丝·伊利格瑞,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家、语言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
1932年出生于比利时不拉顿,大学初期攻读古典文学,后来,转而研究哲学,并在1955
年获得鲁汶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伊利格瑞于上世纪60年代早期移居法国。她在巴黎心
理学研究院深造,专攻精神分析学,并与1962年获得精神病理学执照。1962年至1964
年间,伊利格瑞在比利时国家科学研究基金会从事研究工作。两年后,伊利格瑞辗转到
巴黎,成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并担任研究主任的职务。
60年代初期,伊利格瑞参加了设在维森斯,由拉康主持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研讨班。
并成为拉康所创建的巴黎弗洛伊德学校的成员。1968年获得了语言学博士学位。1969
年,她对当时的女性主义领袖Antionette Fouque进行了分析。1970—1974,她在文森内
斯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伊利格瑞发表了数篇有关语言和精神错乱的文章,并于1973
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著作《精神错乱症的语言》。该书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老年性
痴呆语言分裂类型。这时的伊利格瑞并没有关注男女语言的不同。1974年,伊利格瑞发
表了第二篇博士论文《他者女性的反射镜》,重新审视“女性气质"的概念,认为男性
把女性泯灭为自己的反射镜,缺乏独立的主体和特质,因而主张用“女性气质"颠覆男
性想象的霸权。也正是这本著作,伊利格瑞背离了拉康,通过这本著作,她对在哲学和
精神分析中的对妇女的排斥进行了批判。紧接着,她被驱逐出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
此外她在文森内斯大学的教职也被终止了。这一颇具历史性又极富戏剧性的事件不仅反
映出男性权威的专断,而且也充分表明该书蕴含着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想。此后,伊利格
瑞拒绝参加任何一个群体。但她并没有停止脚步,而是一边继续从事心理分析实践,一
边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从事语言与心理领域的研究工作,间或在欧洲大陆继而在全
世界各大学巡回演讲。1982年下半年,伊利格瑞获得鹿特丹艾拉斯谟大学的哲学教授的
职位。在那里的研究直接导致了《性别差异的道德学》一书的出版,而这使她终于成为
有很高学术声誉的哲学家。
1989年后,伊利格瑞同时地在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任职和在意大利领导和组织各种
类型的研讨会,并将她的研究成果陆续地发在意大利的《利纳西塔报》。她在哲学、语
言学、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之间进行跨学科的研究,针对西方符号象征文化体系中的性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别差异进行深入的分析,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伊利格瑞从语言学和论述的结构的解构出
发,从后结构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传统两性关系进行解构,批判以两性分别为基础所建
构的人类文化基本模式,试图建构一个以新的视野进行观察的“另类"文化。她宣称,
妇女的本质和特征在传统上就已经与女性主体地位的丧失联系在一起了。妇女一旦融合
入男性的主体性而成为主体,妇女的独立的主体地位将无法存在。伊利格瑞揭露女性主
体地位的不在场,对所有具有阴性本质和特征的东西的贬黜,最终是要指明西方文化中
的真实的性别差异的缺乏。除了从事这种批判之外,伊利格瑞还为改变妇女在西方文化
中的地位提出了种种建议。.模仿、战略性的本质主义、乌托邦似的理想、对新颖语言的
运用,这些都是改变当代文化的最重要的部分。伊利格瑞对排斥女性的文化所作的分析
以及她对战略性的本质主义的运用,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女性主义理论与创作。伊利格瑞
的著作从理论延伸到了实践。她积极从事意大利的妇女运动。她在意大利多次漫游和演
讲,支持无论是在文化层面还是在政府层面落实对性别差异的尊重。她对女性主义理论
和欧洲哲学都有许多贡献,她的全部著作都为她的读者展现了一个对传统的性、自我和
身体的概念有价值的挑战。
伊利格瑞的理论已渐成体系,她的学说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时期以其著作《他者女性的反射镜》(1974)、《非一之性别》(1977,亦译
作《这个不是一种的性别》)、《原始情感》(Elemental Passions,1982)和《性别差异的
道德学》(1984)为主要代表。在伊利格瑞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他者女性的内窥镜》中,
她的批判分析始于弗洛伊德,止于柏拉图,中间囊括从柏拉图到黑格尔所有重要哲学家。
伊利格瑞模仿精神分析疗法进行写作,她与弗洛伊德和柏拉图等人的文字关系是由她发
问和间或回答的一场对话。她“用理性的语言给理性设置陷阱,提出理性所不能解答的
问题,揭示明显合理的立场中存在的内在矛盾。’’【l】而在《非一之性别》中,伊利格瑞以
语言的戏耍与拟仿呈现了女性性意识的无限多元。这看似艰涩的形态学女性主义理论,
其实并不是一种主义,而是一种流动的阴性话语实践。在这些著作中,伊利格瑞致力于
描述男性如何建构了父权社会并用单一的男性视角诠释世界。
第二个时期的主要代表著作包括《思考差异:为了一场和平的革命》(1989)和《我、
你、我们:走向一种差异文化》(I,You,We:Toward a Culture ofDifference,1990)。
这两部著作以及这期间伊利格瑞的演讲着重讨论女性主体存在的可能性,这一主体将有
【l】陈永国.理论的逃逸【l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1
5
第一章伊利格瑞与西方女性主义
别于男性主体并独立于男性主体而存在。
第三个时期的代表著作包括《我对你的爱》(I Love to You,1993)和(--入行》(To
Be Two,1994)。《二人行》没有一处像是在论述,却是由不停歇的“我”对“你”的提
问与对话,将异于男性主体与女性客体的关系挑明。《二人行》揉合了伊利格瑞一生的
思考,像是一篇散文、或是一段祈祷。她以浅显的、诗~般的字句清晰地将女性自我认
同的概念传达,与沙特、列维纳斯与梅洛庞蒂的思想辩诘,强调感官与爱抚,“我”和
“你"既主动又被动、既觉醒又善变,同时也将大自然的一切带进她的哲学思维里。书
名原文的英译为“To Be Two”,这个“Two"又呼应了作者早在1977年写的《非一之
性别》(ms Sex Which in Not One)。“Two’’的存在就是在肯定差异,每个人都是独
立的个体,以身体、意向与语言来接近对方,但却无法永远拥有对方。可以看出,此时
伊利格瑞的目光已经转向建构尊重性别差异基础之上的主体交互性,以寻求男女之间理
想的异性关系模式。可以看出,伊利格瑞的理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较为
成熟、完整的理论架构。
伊利格瑞的文本,通过诗性的虚构和想象,隐喻性的语言,文字的嬉戏,远离男
性中心的象征体系,颠覆顽固的男女二元对立,她的文体很难用传统的文类概念来区分,
其个虚构/非虚构,论述/抒情,散文/诗歌等,各种文体交错相间。伊利格瑞的作品也打
破各种专业之间的畛域,同时是哲学、政治科学、社会学与文学,但不完全是上述的任
何一种。有时从法律哲学到精神分析到神学,然后到政治科学、语言学,同时出现在一
个文本中,甚至出现在一页中。她也善于运用互文游戏、双关语、戏拟等技巧,强调行
文的多义性、流动性。
1.2伊利格瑞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伊利格瑞与西方女性主义的话语理论虽然有很大的不同,显示出鲜明的后现代理论
特色,但是,她的理论首先是历史的产物,是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化背景下建立的。西方
女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伊利格瑞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深厚的
文化土壤。纳奥米·斯格尔(Naomi Schor)称伊利格瑞是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唯一继承人,实际上她也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合法继承人。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历史悠久,大致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先是强调男女平等,既而强
调男女之间的差别,再是主张运用男性理论来解构男性理论,提倡多元共存。与西方传
统女性主义思想旨在反对性别歧视、追求男女平等的观点不同,伊利格瑞运用后现代理
6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阐释女性主义,她从强调性别差异的角度,认为男性与女性因为生理和心理的不同,
具有不同的话语特征,以多元论反对一元论,肯定女性的独立性与主体性。因此,从女
性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伊利格瑞与历史的血脉联系,也可以看到伊
利格瑞思想不同与前人的鲜明时代特征。
一般认为,女性主义思想的渊源应追溯到1673年。法国人浦兰·德·拉巴尔在《论
两性平等》中,提出“精神没有性别”,这一富有使命性、超前性的口号,使他成为女
性主义的先驱者。至18世纪,法国启蒙大师卢梭的一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
也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而法国女权运动领袖奥伦比·德·古日在1791年针对《人权宣
言》,发表了著名的《女权宣言》。古日从资产阶级的《人权宣言》中借得“天赋人权”
的灵魂,认为在法律、政治面前,男女应当平等。古日的影响极为深远,几乎波及了整
个欧洲大陆。在与法国一水之隔的英国,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写作《女权辩护》
(1792),以理性为武器,以妇女自己的声音,向全世界提出了妇女权力的要求。她说:
“不仅男女两性的德行,而且两性的知识在性质上也应该是相同的,即使在程度上不相
等,她们应该采取和男人一样的方法,来努力取得人类的美德⋯⋯’’Ell。此外,沃尔斯
通克拉夫特还主要针对妇女的平等受教育和受平等的教育展开了自己的“辩护’’。沃尔
斯通克拉夫特桀骜的思想使她本人曾被男士们称作“哲学脏婆”。但随着妇女权利问题
在英国的日益受重视,这部著作在英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女性主义理论的提出是与女性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的,其理论的受阻和不被
理解更是这种不平等政治地位的证明。因此,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后期,女性主义
由理论发展为妇女运动,提出了政治平等和人格平等的口号,既要求享有政治上的投票
权,又要求在社会文化生活方方面面中的男女平等。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影响,从19世纪末开始,妇女运动转向与社会主义运动
相联系的解放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所从事的革命理论活动中,始终支持和维护
妇女的社会平等权利。马克思认为,女性始终遭受着资本和男人的双重压迫,女性的解
放是人类解放的重要标志,把妇女解放与人类解放联系在一起的高屋建瓴的思想,直接
影响和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由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民主运动
所推动的妇女解放运动,把妇女解放同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革命结合在一起。因此,从
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各国妇女运动分属马克思主义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和
自由国家中的女性运动两大系统。但相对于19世纪,这段时期,整个妇女运动都处于
【l】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M】.王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48
7
第一章伊利格瑞与西方女性主义
低潮。
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妇女解放运动,由于紧密地与政治斗争相联系,特别是在两次
世界大战中同欧美各国工人运动和社会运动以及反法西斯运动相结合,迅速地发展成为
强大的世界性的有严密组织的政治势力,同时也具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色彩。
而属于欧美各国各种类型的自由妇女运动,也从20世纪初以后发生了根本变化。
主要原因是妇女参与投票权已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基本解决。所以,此后各国自由的
妇女运动的基本任务是是男女平等更全面地在社会文化生活各个领域中得以实现。为
此,从理论上寻求新的论证形式以取代原有的男性中心文化论述形式,变成了最重要的
任务。而这种新的理论的构建又必须与各个学科理论发展的趋势以及同批判男性中心主
义的文化的理论活动相结合。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纪大战为止,新的女性运动所进
行的理论探索过程,整整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又是同资本主
义现代主义文化的危机和瓦解,同各种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萌芽过程紧密联系的。所以,
现代女性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同现代性的危机和后现代性的产生相伴随的。
在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合力推动下,女性逐渐地获得了一定程度地上的政治平
等,具有了参与投票与选举的权利,因而,20世纪初以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主要为追求
在社会文化生活各个领域中的男女平等。因此,女性主义理论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试
图摆脱男性中心的文化论述形式,寻求与代表社会文化领域的各个学科理论相结合的发
展,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主义理论。在文学艺术界,出现了大量的女性作家和艺术家,
她们以文学艺术作品和文学评论活动积极参与女性运动。女性主义在与社会各个领域结
合的过程中,又同资本主义现代主义文化的危机、各种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萌芽和发展相
联系,分别出现了现代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
西蒙·波伏娃无疑是现代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1949年1 1月波伏娃的《第二
性》出版,这是她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尽管她的这部著作在当时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指
责,她本人也因之招致了很多人身攻击和污辱;尽管在该书的结尾处,她曾说她不是一
个女权主义者,因为她相信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妇女问题将自动获得解决。但这本讨
论妇女生存状况的书很快成了畅销书,并被奉为“女权主义的宝典",影响了几代女权
主义者。当然,波伏娃自己也于1970年加入了妇女解放运动,并宣称自己是个女权主
义者。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关于“女人"题,如果只是停留在传统文化的原则
的话,那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所有该谈和该讨论的事情,似乎都已经谈到
了;再说的话,只能是不断重复过去说过的话。认为如果遵循和停留在传统文化的原则
8
西北丈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女人的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波伏娃认为,在传统文化范围内,女人问题的解决,
又意味着女人已经不存在了。传统文化对于女人的论述以及在传统文化范围内寻求女人
的解放,已经自然地毁灭了女人自身。“女人"是随西方传统文化的产生而产生,又随
传统文化的发展而消失的。
波伏娃还注意到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资本现代文化对于女人的扭曲和否定。她指出启
蒙思想家和现代的各种社会革命家,都把女人当做是由“女人’’的语词所任意指涉的那
些人,而不是像男人那样只是依据他们的自然性别而被确定。资本主义的现代文化虽然
标榜自由平等和理性的原则,但是由这些原则所建立的现代社会文化制度及其文化产
品,都把女人纳入到这些文化所规定的范畴之内。显然,现代社会的男女两性关系,并
不是自然的两性关系,并不像自然界的阳电和阴电之间的那种关系。所以,波伏娃说:
“人类是男性的,而人和男人并不是根据女人自身、而是根据相对于她的关系来界定女
人。女人并不被当做是一个自律的生命生存物。"11】“女人,除了男人决定她的以外,
什么也不是。因此,当人们谈到‘性’的时候,主要是想要说:女人主要是相对于男人
才是一个有性的生命体。也就是说,只有对于男人,对于他,女人才是性的,才是绝对
的女性。她是通过同男人的关系,而不是通过男人同女人的关系而被决定的;她是相对
于主要的男人而变成为非主要的女人。他是主体,他是绝对;他是‘他者’。"【2】
波伏娃不满足于揭露西方文化上述歧视女人的事实和历史,而且进一步分析了上述
事实和历史同时也成为西方人思想意识和精神心态模式化的基础。波伏娃也是西方第一
个将两性关系问题同西方文化和整个人类文化的产生历史整体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家。这
些思想和方法都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女性主义者,包括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
后现代女性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女性主义加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社会在西方逐渐成为
现实之后,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多元文化论和生态
主义等新思潮逐步进入了西方学术界主流。
从20世纪60年代起,后现代理论在法国首先兴起。法国后结构主义派的主要人物
有:德里达、拉康、福柯等。他们批判西方现代主义的哲学、语言、文化、主体概念,
开创了后现代理论流派。相比之下,哈贝马斯派的批判理论还是以理性为基本原则,现
代性概念还在使用。批判理论以“知识的生产"作为最主要的关注。后现代派则认为,
启蒙主义已经终结,现代性要求新的科学形式和新的话语模式。
【l】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15—16
【2】波伏娃.第二性【M1.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16
9
第一章伊利格瑞与西方女性主义
而后现代本身就是1968年5月法国巴黎学生运动的产儿,是由于法国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对当时政治社会状况从极度不满,最后发展到幻灭和拒绝,从而发展为反权威、
反体制的抗争活动,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同“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西方
当代思潮相融合,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当代女性主义
所提出的基本口号和基本要求,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和实现着后现代主义重建人类文化
的基本目标。与波伏娃的渊源关系仅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身上就可以看出来。
有人将后现代女性主义称为“法国女性主义’’,因为它的许多代表人物或者是法国公民,
或者是生活在法国(尤其是巴黎)的妇女,这与身为法国人的波伏娃的影响不无关系。
露丝·伊利格瑞、埃莱娜·西苏和朱莉亚·克里斯多娃都是法国女性主义者。她们将后
现代理论导向对男权制文化和生殖器中心话语的女性主义的批判。这一思潮从1968年
开始出现在女性主义之中。
伊利格瑞正是这一浪潮的弄潮儿,是西方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重要的代表人物。伊
利格瑞的女性话语理论,是在西方传统和现代女性主义话语理论基础之上的“接着说",
是对自己所在历史阶段妇女问题的回答。伊利格瑞正如波伏娃一样,其思想聚焦于妇女
的“他者性”,遵循的依然是波伏娃通过男女性别不平等的事实和历史揭示西方人思想
意识和精神心态的方法,而不满足于仅仅反映女人受歧视的事实和历史,但是,她们的
研究策略和结果截然不同。波伏娃认为,妇女真正的解放必须获得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力,
并向中性化过渡。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的:“女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是
后来才变成女人。”女人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命运,是男性强安在她们头上,用来限制她
们的自由的。伊利格瑞则认为,女人要成为女人自己,而不是中性人,女人正是在与男
性的差异中,体现出主体性,从而将现代女性主义的一元论引向多元论。这一变化,与
伊利格瑞的时代特征有关,她成长于二战的余波之后,深受现象学、存在主义、和左翼
社会现实主义的影响。在反传统、反中心、反宏大叙事的理论热潮席卷欧洲之际,伊利
格瑞选择了创作实验性的理论文本。在写作过程中,伊利格瑞对语言结构进行革命性的
处理,较大程度上导致了社会、政治、文化等结构上的变化和革新。同时,伊利格瑞批
判吸收其它学科,如语言学、心理分析学等,对各种所谓的合理结构,如左翼思潮认为
语言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等,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消解。和很多同时代的人
一样,伊利格瑞也受拉康和马克思,特别是利比多理论和政治经济理论的影响,与此同
时,也接近德里达和福柯等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后现代视域为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义话语
理论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方法。
10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伊利格瑞对西方父权制话语的批判
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义理论是对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和文化组织的重构,她从哲学
与心理学的角度展开对于女性的思考,从《他者女性的反射镜》、《非一之性别》到{--
人行》,从批判历代哲学家(包括柏拉图、萨特、胡塞尔、梅洛·庞蒂等)对于身体的忽视、
反对弗洛依德从生理学的角度阐释女孩及女性到颠覆菲勒斯中心主义,再到建立自己的
身体理论,一种和谐、平等、互为主体性的理想的两性关系,即“二人同行",伊利格
瑞至始至终都以极大的热情来关注女性。与男性哲学家、心理学家不同的是,她运用强
烈的性别意识以及批判的眼光来重新观照哲学与心理学中所发生的一切,试图把女性从
边缘化的社会历史处境放到与男性平等的主体的位置,可以说对西方父权制话语批判在
她的女性主义理论的建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2.1同一性批判
伊利格瑞对西方父权制话语的批判始于弗洛伊德,她认为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话
语对女性的支配和压制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得到了支持和强化,她从弗洛伊德的两
性差异的论述中找到同一法则的根源,并进行了犀利地批判。
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学介绍新讲座》中,把关于女性特质的陈述建立在差异
的可视性上。弗洛伊德认为在前恋母阶段并不存在两性差异:即在口腔、肛门和阳物崇
拜等阶段,女孩和男孩并无差异。只是在恋母情结的关键时刻,女孩趋向的关键变化出
现了,这时男孩继续把母亲当作爱恋对象。这种变化不仅难以解释,而且也很难完成。
正如弗洛伊德坦率地承认的那样,大多数妇女是否真的完全抛弃了她们对前恋母情结的
依恋,并转而充分地发展为“成熟的"女性,这一点尚有疑点。伊利格瑞的看法是弗洛
伊德由于屈从于同一的反射法则,被迫提出了这一混乱矛盾,厌恶女性的女性理论。弗
洛伊德的理论是从根本上把女孩等同于男孩:正如伊利格瑞尖锐指出的那样,她不是一
个小女孩而是一个小男人。弗洛伊德指出,在阳物崇拜阶段,阴蒂被女孩视为次品的阴
茎,这样就巧妙地阻止差异进入她的思想中。女孩从视觉上发现自己的缺陷,弗洛伊德
由此便导出了阳物嫉妒理论。在弗洛伊德看来:男性拥有凸显的性器,而女性没有。女
性因而需要用男性标准的缺失或否定来定义。由此推演出的女性特质只能去补充男性发
展,满足男人的需要。因此,女性特质的再现总要依赖于男性,依赖决定男性特质的那
些特点的缺失或不在场。伊利格瑞认为,阳物嫉妒理论开创了一种菲勒斯经济,以同一
第二章伊利格瑞对两方父权制话语的批判
性或者说与男性主体的认同为基础。
伊利格瑞指出,在凯特·米丽特看来,女性第一次把阴蒂看作小阴茎,并且认定她
已被阉割,可以当作男性畏惧阉割的一种投影:只要认为女人嫉妒男人的阴茎,男人就
能心安理得地认为认识到自己毕竟拥有它。换言之,女性的阳物嫉妒支撑了男性的心理。
伊利格瑞解释道:“阉割女性就是把她约束于追求同一愿望的法则之中。"【l】有思想的男
人不仅把再现自身(自身反省)的愿望投射到女人身上;即父权制依靠内化的男性形象
确立其社会关系,根据男性的自我定义去反观女人,把女人建构成男人的他者和对立面。
伊利格瑞认为,而且他在这个反射结构之外也无思想,于是女性的阉割情结变成了更大
的同一性。正如西蒙·德-波伏娃所发现的那样,女人不仅是他人,而且尤其是男人的
他人,男人的底片或映像。这就是伊利格瑞认为父权制理论使女性处于描述之外的原因:
她并不存在,她是反面,黑暗大陆,最多是一个缺失一些东西的男人。在父权制的文明
中女性受到压抑;女人只能依照男人的标准而存在,她丧失了自主的主体性,只能映照
男人,沦为父权制的镜像。这个男性欲望的里比多结构所包含的问题在于,它没有为自
身意义上的女人留下存在空间,女性只能通过把自身和其差异纳入男性的同一性之中,
才能被再现。伊利格瑞视之为暴力。籍此逻辑,精神分析学从性心理角度明确了男性器
官在父权社会里具有的权力象征意义和话语的终极意义。女人的缺失使她陷于被阉割的
境地,她是有缺陷的次等的男人,被剥夺了男人能够主动欲求的主体地位,沦为被动的
欲望客体。
2.2普遍性批判
从启蒙思想开始,所有的宏大理论就都标榜其普遍性和性别中立的性质;那些强调
两性差异的理论也自称是性别中立的。可在后现代女性主义看来,这些理论都是以男性
为其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例如在公众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划分上,认为前者
是男人的天地、后者是女人的天地,这就是典型的男权制思想。伊利格瑞认为,女性从
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思想解放中没有得到过什么益处,自由主义和启蒙主义的话语,从
洛克到康德,从来都没有把女性包括在内。
后现代女性主义向从启蒙时代开始形成的一整套现代思想提出挑战,其中包括像知
识、理性和科学这样的范畴。它认为不存在普遍性的人权,所有的人权都有文化和历史
【1】Luce lrigaray.Speculum ofthe Other Woman[M].translated by Gillian C.Gill,New York:Comeil University Press,1985:
26.27
1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意义特殊性和特殊的视角和立场,例如后殖民主义立场。对于解放理论,后现代女性
主义并不是反对解放本身,而是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谁的解放,从什么解放。它不相信
有普遍的解放和自由。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所有其他女性主义理论都是以偏概全,
没有一个单一的女性主义理论。因为女性属于不同的阶级、种族、民族、能力、性倾向、
年龄,并没有一类女性可以代表所有的女性。否定一般理论并非只能选择政治上无能的
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提供了~种选择:局部的、区域性的理论和实践。它并不是相
对主义,而是局部的,有历史特殊性的和特殊利益性质的理论和实践。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质疑以下所有的观念:稳定一致的自我概念;理性提
供客观、可信、普适性的知识基础的信念;从理性来的知识是“真实"的:理性和知识
存在于知觉者之外;由理性而来的真理提供对所有理性人的规律是正确的;为权力服务
的真理不会被歪曲,自由和进步是有保障的;科学在方法和内容上是中性的,其结果对
社会有利,是所有真正知识的范式;语言是含义清楚的,提供词与物的对应关系;客体
不是由话语(或社会)建构的,它们仅仅是被话语命名而己。
后现代女性主义从根本上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例如总要
把事物分成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你与我、好与坏、高与低等等。它提出另一种思维模式,
即整合的思维模式,其中包括为女性赋予价值的模式、反对二元提倡多元的模式、、差
异政治的模式(其中包括种族、民族、阶级、性别和性倾向的差异),以及重视他人的
模式等。后现代女性主义向传统两分论的挑战,其中包括像理性与非理性、主观与客观、
文化与自然这样经典的两分概念。
启蒙运动思潮中蕴涵着一个基本的两分:迷信与传统;知识与自由。在启蒙精神看
来,知识有奇特的两面性。它可以同时既是中立的又是对社会有益的。只有在以普遍接
受的理性为基础并以它为保证时才会发生,不是特别的“利益"。更多知识积累(真理
获得)的同时,结果是更高的客观性(中立性)与进步。权力可以是清白的、纯粹的、
有助于解放的;理性的权力可以有利于人类,并且不会产生新的统治形式。这样的权力
在运作与结果上可以是中立的。
后现代女性主义不同意上述观点,而认为除了自然科学之外,所谓客观的真理只是
个梦想,其实并不存在。所有的权力、理性、真理都是不清白的,都是某种价值观(或
利益)的表现。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福柯曾引用过毛泽东的语录: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
的人性;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人性。后现代女性主义质疑启蒙理性,要求重新评价通
过理性获得进步与解放的概念,尤其在出现极权主义政治体系、种族灭绝、殖民主义和
第二章伊利格瑞对西方父权制话语的批判
统治之后,所谓“通过理性获得解放的神话"深受质疑。“理性的自律的权力”是不存
在的。如果说社会和物质世界是由惟一的、仁慈的和绝不相互矛盾的一套法律来支配与
掌管的,那么离开了使所有人受益的、普遍的、中立的保护性基础,权力就失去了它的
清白。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呼吁理智、知识和真理在寻求
变化的策略中是惟一有效的或应占据特权地位。
现代主义认为,个人形成了稳定的、一致的、理性的主体;理性及其科学规律提供
了一套客观的、可信的、普遍的知识基础;知识的理性运用是中立的,对社会有益的。
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个人的观念是不稳定的、矛盾的、社会建构的;权威或知识的形
式的观念是合理的、多意的、反对等级制的、参与的形式;历史的观念是非线性的,并
不必然是进步的,总是受到目前的观点的限制,也受到特殊背景的限制;社区的观念是
建立在价值差异基础上而获得的。
伊利格瑞是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主要思想家,她所做的两项工作是:打破男性气质与
理性、普适性的联系;发出“女性”的声音。伊利格瑞从心理分析和后结构主义的理论
角度质疑自觉的理性主体,认为理性是男性的西方的单性文化。她还认为,女性的差异
在男权制符号秩序中没有体现出来,女性的利益也没有得到法律和语言的服务。
伊利格瑞对符号秩序转变的看法是:批判理性和启蒙传统,质疑理性的意识主体。
从弗洛伊德和拉康理论出发,她认为符号秩序在理性、自由人性的主体和语言上都属于
男性。西方文化是单性文化,女性是男性的不完备形态。表面看去是客观的、性别中立
的科学和哲学话语,其实是男性主体的话语。她的抱负是要创造一套女性的符号,她认
为,在建立非男权制社会的斗争中,分离主义是策略,她强调并高度评价性别的差异。
2.3本质主义批判
在西方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之后,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总体性话语遭到怀疑,甚
至连理论本身也遭到怀疑。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对性别、种族、阶级作宏观的分析,认
为这些分类都过于概括了。由于每一个类别的内部都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这些分类都不
再适用了。在她们看来,就连“女性"、“男权制"这类概念也都带有本质主义色彩。
本质主义强调的是人的本质的生理和遗传决定论,以为用自然或人性可以解释一
切,而且认为自然和人性是不会改变的。本质主义成为后现代主义抨击的主要目标。后
现代主义认为,所谓自然、人性既非固定不变,也非普遍相同,而是根据不同的社会、
文化和历史背景有很大差异的。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是变化、断裂、矛盾和对立。后现代
1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女性主义认为,社会背景塑造知识,意义是由历史和语言造成的。主体不是一致的、有
理性意识的,而是由话语建构的。
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义思想有明显的反本质主义倾向,即她不再确定女人是什么,不
在寻求男女在权力和权利上的平等,而只是强调男女之间的性差异。
伊利格瑞认为,传统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家在解释两性不平等的根源以及性压迫的发
展过程中同样犯了本质主义的毛病,掉进了男权单线型思维的陷阱。因此,伊利格瑞否
定本质的,固定的或普遍的概念,目的是为了试图寻找一种多样性,强调每个人的社会、
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特殊性,她不仅看到性别差异,也看到女性之间社会地位、种族、阶
级、文化的差异。
总之,伊利格瑞的女性思想用后现代视角对主流本质主义进行了反驳、扬弃与超越,
否定本质的、固定的概念,试图寻求一种多样性。
15
第三章伊利格瑞女性主义话语理论的构想
第三章伊利格瑞女性主义话语理论的构想
露丝·伊利格瑞从精神分析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解构主义者雅克·德
里达(Jacques Derrida)以及后现代主义者米歇尔·福柯那里得到了精神上的启发。露
丝·伊利格瑞像拉康一样,在破坏偶像的意义上重新诠释传统的弗洛伊德学派的思想,
像德里达一样,攻击“作者主体、身份认同和自我的一般概念",像福柯那样考察“他
者"在西方现代文明中的命运,但是,伊利格瑞并不是照搬或者重复他们的理论,而是
创造性地将其理论运用到女性话语的建构中,从而使其理论有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方法
和结论。
3.1从缺失、空洞到空间
拉康一度是伊利格瑞的良师益友,他对弗格伊德的结构主义阅读、对在无意识和性
别身份获得中语言作用的强调,使伊利格瑞的精神分析批评成为可能。可以说拉康的解
构了的精神分析语言学理论是伊利格瑞思想的灵魂和存在的土壤。拉康从语言出发,把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引入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改造并丰富了弗洛伊德学说,同样对伊
丽格瑞启发颇深。但是,伊利格瑞在对拉康理论继承的同时,对其理论也提出了挑战。
对于拉康的镜像理论,伊利格瑞认为在想象中,男性和女性具有不同的想象状态。
拉康的思想建立在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一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观点的
基础上,列维一斯特劳斯认为,每一个社会都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符号、角色和仪式
来制约的;拉康称这一系列为“象征秩序"(the Symbolic Order)儿童要在社会内表现
出合适的角色行为,他或她必须通过语言来内化这一象征秩序;儿童越是顺应社会的语
言规范,这些语言规范也就越深刻地铭写在他或她的无意识之中。换言之,象征秩序是
通过对个人的制约来制约社会的。只要个人讲述的是象征秩序一内化其社会性别角色
和阶级角色——的语言,社会就能以相当稳定的形式继续复制自己。
强调我们无意识地接受和内化了象征秩序,拉康指出,这个象征秩序就是社会,即
先于我们存在的关系系统。如果要适应这个秩序,拉康说,我们必须经过三个阶段,逐
渐顺应“父亲的律法"(1aw ofthe father)。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前俄狄浦斯(pre.Oedipal)时期,拉康也称之为想象期(imaginary
phase)、镜像(mirror)期(它同时是想象期的一部分)和俄狄浦斯期。第一个时期,或前
俄狄浦斯,这是象征秩序的对立面;在这个阶段,婴儿完全意识不到他或她自己自我的
16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边界。的确,婴儿这时不知道母亲的身体从哪里结束、自己的身体从哪里开始。就婴儿
而言,他或她和母亲是一体的。
在第二个时期,或称镜像期(也是想象期的部分)。婴儿在母亲的凝视中,在这个
“镜子”的反映里察觉到她或他自己的形象,婴儿把这个形象认作是他或她的真实自我。
根据拉康的看法,这是自我发展的正常阶段。婴儿首先必须像他或她母亲那样,把自我
看作一个对象——他者,然后他或她才能把自己看作自我。[51拉康指出,婴儿自我发现
的过程,这对所有随后而来的关系起着模版的作用;自我常常是通过它在他者那里的反
映来发现自身的。
第三个时期,或称俄狄浦斯期:这里包括婴儿发育成为孩童时母亲和婴儿之间关系
渐渐疏远的阶段。与婴儿不同,儿童不再把她一或他自己看作一个统一体。相反,儿童
认为母亲是他者,是必须与之交流愿望的人;由于语言的限制,母亲因此也是永远不能
真正满足这些愿望的人。在严格意义上的俄狄浦斯期,母与子的关系已经削弱,这个关
系更由于父亲的介入而破坏殆尽。畏惧象征性的阉割(失去那能够满足一切的阳具的能
指),儿童只能与母亲分开,换取(语言)媒介,通过语言,儿童可以依然可以保持和
母亲的某些联系;母亲是原初的、永远不能再拥有的、满足一切的源泉。
男孩经历与母亲分裂的过程与女孩的经历不同。在俄狄浦斯阶段,男孩拒绝认同母
亲,逃避未分化的、静默的子宫状态,转而与在生理结构上和他一样的父亲联系在一起。
父亲代表着象征秩序、词语。通过认同父亲,男孩不仅进入主体性和个性,而且内化了
统治秩序,内化了负有价值的社会角色。简而言之,男孩获得了新生,这一次出生即享
有语言。
由于生理结构和男孩不一样,女孩不能在性心理的戏剧里完全与父亲认同。结果,
女孩不能充分接受和内化这个象征秩序。从这一处境,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方面,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妇女被排除在这个象征秩序之外,或者被限制在其边缘。这似乎
是弗洛伊德的观点,他强调过女孩并不像男孩那样经历阉割情结,所以,她们的道德观
没有像男孩那样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说,妇女在象征秩序之内是
被压制的,她们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被迫进入这个秩序。由于妇女拒绝内化“父亲的律
法”,这个律法必须从外部强加给妇女。妇女得到的是给予男人的词语:男性气质的词
语。这些词语不能表达妇女所感受到的一切,它们只能表达男人的思想。由于缺乏女性
的词语,妇女在这个象征秩序之内只能含糊其词或者保持沉默。
【l】雅克·拉康.拉康选集[M].楮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2
17
第三章伊利格瑞女性主义话语理论的构想
在拉康的理论里,想象期(the imaginary phase)是前俄狄浦斯时期前语言
(prelinguistie)的领域;在这个镜像认同时期,儿童最初把他或她在镜子里的形象等同
于自己,继而逐渐开始认识到镜子中的形象不是真实的自我。随着这一认识,儿童进入
象征秩序,准备采用语言中的“我”(“I”),或第三人称单数陈述词的“Is”;“我”即确
认这一自我为独特的主体,与其他个别的主体分离而独立。像拉康一样,伊利格瑞也将
想象期与象征期对比,但是与拉康不同的是,伊利格瑞指出,在想象期之内,存在男性
和女性各自不同的想象状态。
对拉康来说,想象期是一个监狱,在这里,自我被虚幻的形象俘获。在成功渡过俄
狄浦斯期,男孩从想象期解放出来,进入象征秩序,这是语言和自我的领域。然而,由
于女孩从未完全解决俄狄浦斯阶段的问题,所以,女孩是停留在想象期里。与拉康相反,
伊利格瑞拒绝把妇女在想象期的生活看作一种可悲可叹的状态。相反,她认为,妇女在
想象期的生活对妇女充满了未曾开启的可能性。
像弗洛伊德一样,拉康不能在他的理论框架里为妇女找到合适的位置。拉康认为,
由于妇女不能彻底解决俄狄浦斯情结,她们只能留在象征秩序之外,超乎思想和词语。
因此,她们是不可知的。拉康推论到,如果我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试图了解妇女,我
们不能不从探求女性的性快感这个层面开始。然而,正如妇女一样,快感也是不可知的;
原因是,在父亲们的阳具语言里,快感既不可思,也不可说。这导致在象征秩序边缘完
全被压制的生存,这样的生存不能不寻求能够思考、言说它的非阳具崇拜的语言。如果
快感能找到词语表达自身的话,它必将冲破囚禁,彻底摧毁象征秩序和它的主要支柱,
父权制。
伊利格瑞从内部批评了拉康的反历史主义和菲勒斯至上的父权制观念。她指出,在
拉康的镜子(在这里镜子指理论或话语的镜子)中看到的女性身体是残缺的“洞”,是女性
有别于男性的生理特征。女性是反映男性欲望的他者,是男人随意交换和变更的对象。
伊利格瑞指出,从女性的角度看,男性器官并不是宝贵的、可嫉妒的对象,因为女性拥
有多个性器官。精神分析学所说的欲望只是男性的欲望,妇女的欲望却被误解和扭曲。
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拉康都无法准确合理地触及妇女的心理现实。在《他者女人的反射
镜》中,伊利格瑞还回顾了从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认为正是这种传
统将女性定义为非理性的他者或客体。对此,伊利格瑞主张提升女性的主体地位,她认
为必须打破精神分析学的父子传递模式霸权,恢复母女之间的认同关系。
伊利格瑞注意到,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关于想象期与妇女的一切,包括妇女
18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性欲望,我们都是从男性的观点来了解的。换言之,我们知道的唯一的妇女是“阳性
女性”(“masculine feminine’’),阳具崇拜的女性(the phallic feminine),男人眼里的女人。
但是,伊利格瑞说,还有另一种有待了解的女人,“阴性女性”(“feminine feminine"),女
人眼里的女人。然而,必须避免给这样的女人定义,不要通过任何确定的陈述去断言这
种真正的“女性"是什么。以任何一种方式去定义“女人’’,这都会重蹈覆辙,再造“阳
具崇拜”的女性:“宣称可以用一种概念形式来表达女性(feminine)就是让自己重新陷
入‘男性’的再现体系,妇女在这里落入了为(男性)主体自恋服务的体系或意义的陷
阱。,,【l】阻碍妇女思想发展,使之不能脱离想象期而前进的就是同一性的概念,它是男性
自恋和单一性的思想产物。
伊利格瑞在《他者女性的反射镜》一书中采用“反射镜"(speculum)这个比喻,
来捕捉西方哲学和精神分析学说中同一性观念的特点和作用;反射镜是一种医疗器具,
即通常用来做阴道检查的凹镜。陶丽·莫依评论说:“反射性(specularization)”这“不
仅显示镜像来自内视镜在阴道内的视觉透视",它也显示“假设一个有能力对其自身存
在进行反省的主体,显示了这一假设的必要性"[21。因为自恋的哲学“反射”,这从中世
纪对上帝的描述就可以看到其缩影,上帝被描述为思考思想的思想(thought thinking
thought);男性论述除了把妇女或阴性理解为男人或阳性的反映,就从来就没有能力做
出不同解释。因此,根本不可能在父权思想的结构内思考“阴性女性"(feminine
feminine)。当男人观看女人时,他看到的根本不是女人,而是男人的反映、男人的形象
或妇女与男人的相似性。
在研究西方哲学和精神分析时,伊利格瑞发现,同一性无所不在:在各个不同的思
想家如柏拉图、笛卡儿、黑格尔、尼采、弗洛伊德和拉康那里,都可以看到这一倾向。
伊利格瑞对弗洛伊德理论中的同一性进行了分析,这一分析尤其重要,因为她以此批评
了弗洛伊德的女性性欲理论。伊利格瑞认为,弗洛伊德把小女孩看作有缺陷的,或者完
全是消极被动的,女孩是没有阴茎的“小男人"。他压抑了差异的概念,把女性特征概
括为匮乏。女人是男人的反映,除了性欲不同,女人和男人完全一样。女性的性欲,由
于不反映男人的性欲,所以是男性的缺席或匮乏。伊利格瑞强调,只要是在妇女不反映
男人的地方,她就是不存在的;而且,除非俄狄浦斯情结被戳穿,她还将永远不存在。
[1]l Lure lrigaray.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fMl.translated by Catherine Porter with Carolyn Burke,New York-Comell
University Press,1985:32
【2】(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M1.林建法,赵拓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
172
19
第三章伊利格瑞女性主义话语理论的构想
伊利格瑞认为要打破菲勒斯中心的一元对立、同一的逻辑,建立新的两性新伦理、
新秩序,惟有让被压抑的阴性寻找一个主体的位置,重寻一个发言的位置。因此,伊利
格瑞发展了一套与男性话语完全不同的女性力比多。
伊利格瑞女性力比多理论的提出,针对的是弗洛伊德看待女性性欲时的分离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女性性欲在阴蒂与阴道形式中居其一,并且是从阴蒂模式向阴道模式转
换。在前俄狄普斯阶段,女孩的性欲形式与男孩没有区别,都是菲勒斯的,这对男孩来
说是阳具的,对女孩来说则是阴蒂的。阴蒂模式被描述为如同阳具一样具有主动地指向
客体的功能,而出于对阉割的恐惧,女孩的主动指向的性欲目标完成了向被动的性欲目
标的转换,而性欲集中区也从阴蒂转移到了女性自身的器官,也就是阴道。如果一个女
孩没有成功地完成上述从阴蒂模式到阴道模式的转换,那么她就成了一个保留有“男性
特质情结"的女人。如果认可女性性欲是多形态的这个前提,那么,它既可以是阴蒂形
态又可以是阴道形态,也可以是两种形态兼具的,也可以是其他更多形态的。女性力比
多使女性的性欲形态及快感获得了肯定性的再现,使它不再被男人的“一"所界定,不
再被仅仅当作“一"的相似物或补充形式。“谁说妇女没有性器官?她至少有两个性器
官,不过不是明显相同的性器官罢了。况且,她不只有两个,还有更多呢。她的性欲至
少常常是双重的,甚至不止于此,它是多重的。
伊利格瑞从性生理角度出发,对女性性征进行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定义和描述。她
说,女性的性征不是单一的。如果说男性性征以阳具为标志,它就是单数的。相比之下,
女性性征则由许多不同的器官组成——阴唇、阴道、阴蒂、子宫颈、子宫、乳房。因此,
女性性征是复数的,女性的快感也是多重的。也就是说,女人的性感带是遍布全身的,
由许多不同的部位组成,所以她的欢愉是多元的、复数的,这是性欲集中于阳物,只有
单一式快感的男性所无法理解与代为言说的。
伊利格瑞还以自体性行为举例说,男性需要某种外在的器具或媒介来触摸自己:他
的手、女性的性器官、语言等等,而女性则不需要媒介,“她可以内在地直接触摸自己,
主动或被动很难辨别。⋯⋯谁也无法阻止她这样做,因为她的性器是由相互拥抱的阴唇
组成的。"f1】伊利格瑞对女性性征所做的颇具开创性的定义和描述第一次把女性从黑暗
拉到光明,揭去了掩盖女性真实面目的面纱,帮助人们重新审视女性性征和女性气质。
她超越了黑暗大陆中的黑暗大陆,呼吁母亲和女儿都放弃父权文化为她们描述的角色、她
们的缺乏,从而进入一个积极的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之中。然而,正是伊利格瑞对于女性
【1】1 Lute Irigaray.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M].trails Catherine Porter,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5:56
20
西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性征的定义驱使一些批评家指责伊利格瑞在性别关系问题上采取了本质主义立场。但伊
利格瑞所做的绝不仅仅是描述了女性的主要性器官——阴唇,而是指出了弗洛伊德心理
分析学说出发点上的谬误。从此,“阴唇”已经不仅是女性性征的重要标志,而且还是
同弗洛伊德理论中的“阳具"相对应的一个能指,一种解构阳物形态逻辑学的符号,一
种定义女性性征、确立女性身份、建构母性世系的可能。
3.2从在场的缺席引向性别差异
由德里达等人所创立和发展的解构主义无疑是伊利格瑞女性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解构主义要“解构"一切传统的思想、理论和制度,也要“解构”各种被男性父权中心
主义者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由于西方的父权中心主义已经根深蒂固地渗透在整个社会
文化的各个方面,解构主义的那种彻底颠覆一切传统的精神,很自然地满足了伊利格瑞
试图彻底颠覆男性父权中心主义的要求和愿望。
德里达本人尽管是一位男性思想家,但在他的著作中,不但抽象地从理论上批判男
性父权中心主义的原则和制度,而且也从女性主义的立场,为女性主义者说话和战斗。
在他的很多书里,经常站在被压迫的女性一边,道出女性长期以来被压抑而难以说出的
话。他在《文本学》中指出,语言的问题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普通问题。它在西方历史上,
被男性父权中心主义所控制和利用,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本身的膨胀。语言就连它自身也
无法控制地成为了西方历史和形而上学的全部视域的代言人。语言也“必须"这样做,
不仅是因为“欲望”本身期望它能从攫取的一切哪里,又不知不觉地重新返回语言游戏
之中,而且,还因为由于同一个原因,语言本身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在其界限似乎消失
时又重新被带回自身的有限中,但此时的语言已不再由于似乎超越它的无限所指而自
持,不再受到这种所指的遏制和保证。语言由于它的游戏而陷入的危机,使它返回到对
女性目空一切的状态。语言已经随着历史和顽固的形而上学的论证,而有意无意地不断
地持续压迫着女性,成为阴茎发泄欲望的手段和罪恶的同伙。
因此,在德里达看来,西方整个逻辑中心主义就是语音中心主义,也就是男性语音
中心主义。男性的声音就是男性的利益和欲望。由男性的语音所系统化的西方语言体系,
无非就是男性的欲望为中心的各种被正当化的“意义”的表述和自我生产的手段。所以,
语言中心主义又是阳具中心主义。
德里达指出:“从柏拉图到卢梭、从笛卡尔到胡塞尔,所有的形而上学家,因此都
认定善先于恶,肯定先于否定,纯先于不纯,简约先于繁复,本质先于意外,蓝本先于
21
第三章伊利格瑞女性主义话语理论的构想
摹本等等。它并不仅仅是许许多多形而上学的姿态中的一种,而是形而上学的迫切之需,
是那最是恒久,最为基础的,最具有潜能的程序。,,【l】他认为这种“形而上学"是建立在
一种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s)的思考模式上,如真理/谬误、男/女、自然/文化、言谈
/书写等。二元对立隐含了一种阶序(herarchy)的价值判断,在每一组的二元对立概念中,
其中一个拥有优于它的对立面的地位。这样的二元对立的等级序列,不仅表现于宗教和
哲学中,而且也表现在语言之中。他举言谈和书写为例,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一直有侧重
口头语言,却贬低书写文字的倾向。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一般人多认为书写文字在流
传、复制、引用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原作者始料末及的诠释,因此书写文字是较不可
信赖的。言谈被认为是比书写“原真的",因为有一个说话的主体在那儿,可以保证一
个确切而单一的语义。在德里达之前,在法国盛行的是列维施特劳斯开创的结构主义思
潮,结构主义者认为,意义是在二元对立中产生的,比如,“黑夜’’的意义是在与“白
天"的对立中确立的。德里达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意义产生于~种能指的在场与
其他能指的缺席之间的开放性关系,比如音位【b】只有在看作与其他音位比如[c】、[h】的
区别时才有意义,因此bat、cat、hat都会在英语中被看成是具有不同意义的词。
我们可以认为,德里达对语言中意义的全新认识启发了伊利格瑞。德里达对二元对
立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态度,帮助伊利格瑞揭示男性如何建构父权社会,更是直接
影响了她对于男女二元等级对立关系的态度。
以往的女性主义在批判男性中心主义的时候,只提出男女平等的要求,对于传统形
而上学的二元对立模式仍然是接受的。所以,以往女性主义并未跳出父权主义的思考模
式,而她们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最终都重新陷入父权主义的圈套并归于失败。而伊利
格瑞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充分意识到,男性中心主义的西方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本来
就是语言论述体系,而传统语言论述体系又建立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旧语言结构基础上。
伊利格瑞认为传统语言是~种对男性优惠的语言,因为它是以“声音/意义"的二
元对立模式建构出来的,而它在运用过程中,始终都是以男性作为主体进行论述的。西
方传统语言的这种结构又随着占统治地位的逻辑中心原则,随着这种原则对于男性主体
地位的正当化而不断加强。所以,不论就语法或逻辑规则而言,这种对男性优惠的语言,
又是一种男性单数和以男性为中心的单向性语言。根据这种语言,女人永远是“非男人",
而且女人永远是“他者"。这样一来,女人也永远没有自我。女人只能以“人家"自称。
在说话和论述中,女人只能以被动语气和被动式表达或被表述。
【l】转引自美学与艺术评论·第4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225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但是,对于传统论述中女人的被动和被统治地位,伊利格瑞并不打算仅仅在语言论
述范围内加以讨论,也不愿意仅在语言结构中探索其性质。对她而言,西方传统论述对
女性的各种说法,虽然具有语言学和逻辑学方面的深刻根源,但是更重要的是根源于西
方传统文化的形而上学基础。因此,伊利格瑞对于传统女性论述的语言学、符号学和精
神分析学的批判,都同时地以对于传统西方形而上学和哲学体系的批判作为基础。如在
《非一之性别》中,伊利格瑞谈到:“谈到女人或者以女人身份说话,都不是说女人或
者女人说话,因为这并不是关于女人成为客体或主体的那种论述的形成和生产的问题。’’
fl】
根据德里达的观点,“女性不是一个可以决定的身份,也许女性不同别的事物保持
距离,无法站在别处宣称自己——也许女性——一个无特征、无形状的模拟物——是距
离的断层”【2】作为男性中心话语的断层,女性本身就成为一种存在和话语方式,代表一
种社会之内的反抗力量。基于这种认识,伊利格瑞认为只有坚持完全的性别差异,才能
消解二元对立的概念;只有中断父权制的象征秩序,才会出现真正的革命。她甚至认为,
解构二元对立的观念,对于女权运动是极为重要的。她曾说:“在政治上,妇女得到了
一些参政的机会,但这主要是由于某些当权者部分的、因地区而异的让步,而不是因为
已经建立了新的价值观念。郴】也就是说,政治上的女权主义运动是不会有太大的效果的。
只有观念的彻底改变,才能彻底改变父权制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针对男女二元对立的问题,伊利格瑞认为,在西方传统中理论,女性被定义为非理
性,一种需要被超越的否定性——他者,一个没有阴茎的不完整的男人,同时,她也是
男人可以随意变更和交换的客体。女性在这样的社会秩序中,没有主体性可言,她只有
保持其对象性的客体地位,才能保障主体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女性不安于这种被想象
和被思索的地位,按自己的意愿去说话、去思索、去生活,主体的稳定性也便随之遭到
破坏。也就是说,如若妇女游离于菲勒斯文化这种单一的、形而上学的男与女、主体与
客体的二元对立之外,躲进非理性的神秘状态,就足以扰乱象征秩序,妇女的颠覆性由
此而来,男性也因之拼命剥夺女性说话的权利。
在伊利格瑞看来,女性的这一颠覆性力量,要建立在一种“女性系谱’’之上,即在
父权文化中建立一种新型的母女关系——这个在父权文化中缺失的支柱。
fl】Lucre lrigaray.This Sex Which ls Not OnelMl.translated by Catherine Porter with Carolyn Burke,New York:Comell
Universit),Press,1985:135
【2】玛丽·伊格尔顿主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M】.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354
【3】张京嫒.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性别差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73
第三章伊利格瑞女性主义话语理论的构想
母亲身份的问题在两性关系以及性别差异问题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母
亲被认为是父权社会所以女性的最终归宿。波伏娃曾经指出:“只有通过获得身为母亲
的经验,女性才能实现身体的命运;这是她的自然‘召唤’,因为她整个的有机结构是
为繁衍种族而设计的。,,【l】也就是说,女性的生理和身体特点经过文化和社会性的诠释之
后就确定了女性必然充当母亲的角色。伊利格瑞指出,母亲被认为是父权制度下“女性
唯一有价值的命运”,它“通常意味着为丈夫、为国家、为男性的文化权利生育子女从
而延续父系传宗接代的线索。’’【2】母亲是女性的命运,这反映出在传统父权价值体系下男
性对女性的期待。女性的生育能力是保证男性世系延续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因而也保
证了整个父权体制的延续。因此,女性=母亲=子宫,这个等式就成为最自然、也最有意
义的。其次,母亲在西方文明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象征。在诸多同母亲形象相联系的意
义中,最突出的莫过于母亲代表了生命起源这一说法。母亲把生命赋予孩子,而且还承
担了大部分养育孩子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母亲代表了生命的开端、人类历史的开
端甚至其他所有事情的开端。具有悖论性的是,母亲不仅是生命的象征,同时代表了死
亡。由于妇产科学技术的局限,生育是要冒生命危险的。因此,母亲是源头也是回归
之所。在西方文化中,母亲的形象经常痛丰饶、生产、起源以及死亡相关的事物联系在
一起。最后,对母亲身份的表现反映了精神分析理论和女性主义的根本分歧。在《图腾
与禁忌》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后来统治了整个西方思想理论体系的假说,即西方文
明基于父亲的牺牲:图腾父亲被一群嫉妒的兄弟所杀,这些兄弟后来又平均瓜分了女人。
弗洛伊德援引了弗雷泽的神话叙述,把神话仪式和活动解释为男性世系的起源。他说:
“毫无疑问,在基督神话中,原罪是针对上帝这一圣父所犯下的。,,【3】弗洛伊德对古典神
话的诠释表明了他对人类文明的态度,这一文明显然是父权主义的。伊利格瑞敏锐的意
识到这一点恰恰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因而直接反驳弗洛伊德这一假说。在1982年5
月于蒙特利尔召开的以“女性与疯狂’’为主题的研讨会上,伊利格瑞提出西方文明不是
基于弑父,而是基于弑母。她说:“当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描述弑父是建
构原始人群的理论的时候,他忽略了一个更为古老的谋杀,即弑母,这才是建构某种秩
序的基础。"【4】在随后不久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伊利格瑞又重申了她的主张。谋杀母亲
来维持男性秩序,这是西方文明的基础。伊利格瑞所说的谋杀不是消灭物质意义上的母
【I】波伏娃.第二性【M1.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501
【2】Luce Irigaray.Thinking the Difference[M].translated by Karin Montin,London:The Athlone Press,1994:99
【3】Sigmund Freud.Toten and Taboo[M1.Translated by James Strachey,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50:154
【4】Luce Irigaray.The lrigaray Reader[M].translated by David Macey.⋯ed Margaret Whitford,Cambridge,Mass:Blackwell
Publishers,1991:36
24
两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亲,而是把母亲从权利中心驱逐,使母亲的话语无法表达,母亲的欲望受到压制。
伊利格瑞指出,前俄狄浦斯阶段的母亲是一个同时具有菲勒斯的创造性和专属于女
性的母性的双性同体。走向双性同体,便完成了对男女二元对立的解构。伊利格瑞认为,
女孩由前俄狄浦斯阶段的与母亲认同到俄狄浦斯阶段的以父亲为爱恋对象,既是对母亲
的放弃,也是对母亲的认同一她放弃的是充满创造性的有阴茎的母亲,认同的是阉割
的与被动的母亲。父权制文化使男人极力要抹杀自己的身体诞生于母亲这一令他们有些
气馁的事实。为此,男性创造了一个男性的上帝来充当母亲的母亲。由此,母亲的创造
权利被男性剥夺。于是,母亲因为缺乏菲勒斯所代表的创造力,而被排斥于社会价值之
外,不能给孩子以语言、法律等属于菲勒斯的东西,她所能做的仅仅是生养孩子,为他
们提供食物。父权中心文化中母亲的无价值状态也是对女儿的放逐,因为她通往“妇女
母亲"的道路被切断了,她与女性潜在力量的关系也就被切断了,她孤立无援,没有一
个可以作为精神和肉体家园的“妇女’’可以认同。
伊利格瑞认为,父权体制的问题以及社会不平等的原因最终可以归结为“女性繁衍
的线索已经被中断"【l】。那么,女性在母亲身份上怎样能够获得一定的自主性从而确立
其主体性呢?伊利格瑞试图提出改变现状的一些办法。她呼吁在父权文化中建立母女关
系这个在父权文化中缺失的支柱。为重新建立基本的社会公正和正常的母女关系,“女
性必须互相间作为母亲般用母爱去爱,同时也作为女儿般用亲情去爱"【2】。此外,她认
为女性应该认识到,她们的价值不仅是生育孩子,她们还给世界带来爱情、欲望、语言、
艺术以及有关社会、政治、宗教等领域的许多东西:“女性在这些领域的创造力在许多
世纪一直被禁止发挥,,【31。伊利格瑞再次提醒我们:“我们必须小心对待另一件事:我们
一定不能再次谋杀母亲了,她已经为我们的文化起源牺牲过一次了。我们必须赋予她新
的生命,赋予母亲以新生命,赋予我们内心的母亲和我们之间的母亲以新生命。我们必
须拒绝让她的欲望被父亲律法所消灭。我们必须给她追求快乐的权利,享受愉悦的权利,
拥有激情的权利,我们必须恢复她讲话的权利,甚至间或哭泣和愤怒的权力”【4】。
3.3从话语即权力到女性话语理论的建构
【1】Lucy Irigaray,Thinking the Din'erenceIMl.translated by Karin Montin,London:111e Athione Press,1 994:106
【2】Luce lrigaray.An Ethics ofSexual Difference[M].translated bY Carolyn Burke and Gillian C.Gill,Ithaca:Comeli
University Press,1993:105
【3】Luee lrigaray.The lrigaray Reader[M].translated by David Mace)'.,ed.,Margaret Whitford,Cambridge,Mass:Blackwell
Publishers.199l:192
【4】Luee lrigaray.1rhe lrigaray Reader[M].D'anslmed by David Macey.,ed.,Margaret Whitfora,Cambridge,Mass:Blackwell
Publishers,1991:192.193
第三章伊利格瑞女性主义话语理论的构想
20世纪文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语言学转向”给文学理论和批评带来了重大的变革,
语言学文论的异军突起成了文学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后现代主义大师德里达曾断
言:在文本之外一切均不存在。他试图用话语理论去否定物质现实。后现代主义将理论
概念的重心从“结构”改变为“话语",这就使福柯、德里达等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重
要性超过了以往的所有思想家。他们创造了一个新的视角,那就是:话语就是一切;文
本就是一切;主体已经死去:所谓历史就是一套基要主义的话语,其特点是不容人们质
疑。作为后现代社会一个独树一帜的思想家,福柯基于对“他者’’在西方现代文明中的
命运的考察,提出了权力.话语理论,深刻启发了伊利格瑞对女性话语的建构。
福柯强调,话语是权力关系的关键。话语指维护权力的语言表现的诸系统,也可以
理解为支持权力结构的公认的思维方式。话语建立在公认的前提的基础上,一个文化的
意识形态是通过其话语实践来表达的,比如科学技术领域中公认的话语、父权社会的公
认的话语。话语是社会历史和社会结构的产物。但话语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意识形态不
同,因为意识形态旨在表述绝对真理,而话语不是思想。话语不仅是语言,而且是文化
和社会机构的工具,是时间,是由语言创造的事物,话语使权力关系具体化,即权力是
在话语中产生,由话语来传递和调节的。社会上的事物对于不同的话语之间冲突之中。
比如,社会性别的概念是合法化的父权社会的话语与边缘化的女权主义的话语之间争论
的产物。话语、权力和知识是紧密联系、辅助相成的。福柯以一个同性恋者为例,说明
这个同性恋者被某一话语塑造了主体意识。同时,“19世纪有关同性恋的医学的话语被
这个同性恋者颠倒过来他要求社会承认他的性选择是‘自然的,合理的’”【l】。
伊利格瑞从福柯那里获得的启示是:权力形成学说并不是权力理论或任何传统意义
上的历史,而是反理论的。它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也不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美
好社会的蓝图,而是为我们提供如何看待现有理论的视角,以及从权力作用的角度来分
析它们的方法。
福柯指出,所有的权力都制造反抗,以反面话语的形式产生出新的知识,制造出新
的真理,并组成新的权力。伊利格瑞的抱负之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她认为,这个
世界用的是男人的话语。男人就是这个世界的话语。迄今为止所有的女性主义文字一直
是在用男人的语言对女人耳语。而女性所要求的一切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女性自己
的声音。也就是说,男人以男人的名义讲话;而女人以女人的名义讲话。
【l】MichelFoucault.TheHistoryofSexuality[M].VolumeOneHarmondsworth:Penguin,1981:101
26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伊利格瑞认为,女性由于没有拥有权力和言语的象征,于是就被边缘化,被赶出了
权力和话语的中心。又由于女性是“一个抽象的不存在的现实",因此她的价值就不得
不根据男性的价值观念来确定。男性可以获得权力,而女性却沦为他者,成为可以塑造
的物质或交换媒介的象征。因为男性制定律法和秩序,因此话语也是男性的。伊利格瑞
在《性别差异的道德学》中言简意赅地指出,话语是有性别的。相比之下,女性却没有
属于自身性别的语言。事实上,“女性无法得到语言,只能重述‘男性’的再现体系,
而这一体系侵害了她同自己以及其他女性的关系”【1】。女性无法得到男性话语,这成为
女性边缘化身份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不发明一种语言,如果我们不找寻我们身体的
语言,那么为我们故事伴奏的手势就将会太少了。我们将厌倦那总是(重复)那几套,
而让我们的欲望没有被表达出来、没有实现。再度沉睡,不满足,我们又堕回男人的话
语1这话语)他们已经‘知晓’了好长一段时间。但我们的身体不⋯⋯我们将仍麻痹
着⋯⋯没有跳跃或扑倒⋯⋯。,,12J
基于以上逻辑,伊利格瑞提倡建立一种不把女性鄙视为第二性的中性语言,她称之
为“文化的另一种语法或文法"[31,也就是“女人话”。
伊利格瑞认为,女人话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女性与女性讲话的时候,可是一有男人在
场就消失了。这也是伊利格瑞把女性群体视为获得自由的必不可少的原因。虽然她告诫
这些女性群体不要仅仅成为原有秩序的颠倒者:“如果他们的目标在于颠倒原有的秩序
——即使能够这样——那么历史将仅仅重复自身,并且回到阳物崇拜阶段,那样的话,
女性的性别,她们的憧憬,还有她们的语言都将不复存在。”【4】
一般而言,女性被人们认为是惶惑不安的、善变的——更别提她说起话来,话头四
散流去,使得男性没办法辨别出任何联系一致的意义。对理性逻辑来说,那些矛盾的话
似乎是有些疯言疯语,带着先入为主的框框来听的人,是听不出她说什么来者。她在陈
述的时候——至少在她敢于开口说出的时候一一女人不断地自我修正。她才刚说到一些
闲事、一句感叹的话、半个秘密,才刚起个话头,没说完,一转身,就又从另一个话头
【1]l Luce Irigaray.An Ethics ofSex,,at Difference[M].translated by Carolyn Burke and Gillian C.Gill,Ithaca:Comell
University Press,1 993:85
【2】Lute lrigaray.11his Sex Which Is Not One[M].translated by Catherine Porter with Carolyn Burke,New York:Comell
University Press,1985:214
【3】Luee lrigaray.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M].translated by Catherine Porter with Carolyn Burke,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5:143
【4】Luce Irigaray.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M].translated by Catherine Porter with Carolyn Burke,NewYork:Comeli
University Press,1985: 32
第三章伊利格瑞女性主义话语理论的构想
开始说苦道乐了。人们必须用不同的方式倾听,才能听出“弦外之音”:这个意义在过程
中总是迂回行转,不断地拥抱字词,同时又丢弃它们,以免被固定化、僵化。,,【1】
伊利格瑞补充道:
“那么如何定义这样可以留给女人一席之地的语言运作呢,这么说吧,每一种二元
化的⋯⋯分裂⋯⋯必须被颠覆⋯⋯线性阅读已经不再可能了:也就是说,每一个字词、
发言或句子终结对其开头的回溯性影响必须要考虑到,以便瓦解它目的论效用的力量,
包括它延异的行动。’’【2】
伊利格瑞按照与流动性和触觉的紧密联系,她给女人的风格下了定义:
“这一‘风格’并不赋予视觉以特权,却把所有的‘帐’全部算到触觉产生的时刻。
那时她不用重建自己,或者说不用另一种统一体来建造自己,它也可以重新触摸自己。
同时性是她的‘特性’。一种在可能鉴别自我与另一种形式相同的情况下,绝对不能形
成的特性。液体永远不会忘记极难认出的液体特征:两个无限接近的力量之间的摩擦创
造了它们的动力。她的‘风格’抗拒并且摧毁了所有牢固建立的形式、形象、思想和概
今"【3】
Jt尘。
女性被人们认为是性情多变,难以理解,心情烦躁,胡思乱想。她的语言更是恣意
发挥,杂乱无章,使人无法在其语言中看清任何连贯的意义。伊利格瑞指出:“原因就
在于女性在自己心目中隐隐约约是另一个人。互相矛盾的语句对于理性法则而言似乎有
点疯狂,让那些带到现成框框的男人无法听懂。她说话时——至少在她敢于说话时女性
总是不断地重新触摸自己。她只是在把自己同唠叨、感叹、半截秘密,或故弄玄虚的语
句分开。当她回到原题时,又从另一个快乐或痛苦的角度重新开始。人们必须从不同的
方面去领会她的话以便听到‘另一种意义’,这种意义不断出现于自身编造、同时不停
地吐纳语词以免凝固僵死的过程之中。当‘她’说出某些话的时候,这些话与她想要说
的意思已经不同。更何况她的话绝不会与任何意思相同一致。它们的显著特征就是滔滔
不绝。女性总在触摸,当离这种亲密太远时,她就会停下,从‘零’——她的身体——
性器官重新开始。"【4】
【1]l Luce lrigaray.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M].translated by Catheritie Porter with Carolyn Burke,New York:Comell
University Press,1985:28-29
【2】Lute lrigaray.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M].translated by Catherine Porter with Carolyn Burke,New York:Comell
University Press,1985:79-80
f3J Luee lrigaray.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M].translated by Catherine Porter with Carolyn Burke,New York:Comell
University Press,1985:76
【4】Luce lrigaray.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IMI.translated by Catherine Porter with Carolyn Burke,New York:Comell
University Press,1985:28
28
西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因此,伊利格瑞认为:“让女性直接明确地说出她们自己的意思,让她们重述(她
们自己)使意义显豁,是徒劳的。在这种离题万里的机械运动中,你以为突然之间懂得
了她们的意思,可她们总让你的推理落空。她们返回到自己的内心,但这与‘在你内心’
之类并不相同。她们并没有体验过你们体验过而且也许你们误以为她们也体验过的内省
经验。‘在她们内心’意味着处于这种沉默、多重、混乱的触觉的秘密之中。倘若你执
意询问她在想什么,她只能回答说:什么都没想,什么都想了"。【l】
“女人话”可以被看作一个代名词,代表伊利格瑞的理论中尚未在象征秩序里诞生
的女性主体地位。伊利格瑞最关注的毕竟是营造女性主体性所需的条件,即女人如何才
能名副其实地担当话语的“我",而不是男性派生的“我"。作为一种女性语言或话语的
构想,“女人话"最终应该有助于女人成为自主的女性主体、认识论主体和文化生产者,
占据社会生活和象征空间。
伊利格瑞自己也尝试实践这种女人话书写方式。她的文体很难用传统的文类概念来
区分,其个虚构/非虚构,论述/抒情,散文/诗歌等,各种文体交错相问。举例来说,《非
一之性别》的书写,就是部分是诗歌、半理论体的文本,部分是传统式的理论文本,甚
至还有对《他者女性的反射镜》一书的研讨会的笔记。而书名本身也大玩双关意义的游
戏,可以有两层意思:一是“这—-爪性别不是一个性别”,点明了女性在菲勒斯中心文
化的实际处境;二是“这个性别不是单一的",点出女性力比多的多元与差异。短短一
个标题,道尽、也以形式实践了此书的中心要旨。在她对男性哲学大家思想的探讨文章
中,常常把自己的声音与这些哲学家的声音、文本交错间杂,而行文之间也刻意戏拟他
们的论述,最后经由前后的矛盾、裂隙,进而松动她戏拟对象的文本。
【1】Luce Irigaray.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M].translated by Catherine Porter with Carolyn Burke,New York:Comeil
University Press,1 985:29
第四章伊利格瑞女性主义话语理论曩构的意义与局限
第四章伊利格瑞女性主义话语理论重构的意义与局限
伊利格瑞女性主义话语理论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执著的批判精神,在哲学研究方
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她在探索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实现两性平等的途径和女性话
语建构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推进了当代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并对当代女性
主义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其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局限,即她反对本质主
义却又使自己因此身陷囹圄,以及其女性理论缺乏政治实践性。
4.1意义
第一,伊利格瑞站在人的大前提下来回答什么是女性问题,该如何看待女性问题
及女性该如何在男权话语下保持独立性。
人们普遍关注人的问题,而对专门的女性问题却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女权主义,是
对男性主导社会的抵触与反抗,其实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男女问题,其实质是人的共
同问题。首先,在将人区分为男人和女人的过程中,被异化和排斥的不仅仅是女人,也
有男人,因此,我们寻求的不仅是女人的解放,也是男人在这一性别对立中的解脱,将
男人和女人重新还原在人这个大前提之下。
此外,人们对女性长期报有偏见的原因是认为女性是靠直觉思维,他们认为只有理
性与感性的结合,思维才是完满的,这是基于人性的完满来讲的。但是实际上,这与西
方自近现代以来的反思是矛盾的,以哲学家尼采为例,他一方面提倡感性,一方面对于
女性却抱有偏见,对于女性的矛盾态度,决定了西方对理性主义、一元论的反思是不彻
底的,伊利格瑞的理论弥补了这一缺憾。虽然伊利格瑞明确表示没必要给女性下定义,
但她实际上无法回避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哲学立场。在我们回答女人该怎样做的前提是我
们首先得清楚女人是什么,即女性的内涵,然而,对于女性是什么的回答,在哲学上又
容易陷入形而上学。伊利格瑞在对女性心理的描述中已经凸显了男性与女性在性别上的
差异。她通过描述女性性征、提倡建立母女关系欲帮助女性建构一个独立的女性价值体
系和母性世系,在平等的前提下同男性价值体系和父性世系进行对话。
徐平(Ping Xu)这样评论伊利格瑞:“有意地担负起女性角色是在阳具中心话语
内部发起的反抗,使它不得不接受自己逻辑的结果,而这样的结果是它根据自己的逻辑
不能也不愿意承认的,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使阳具中心理论体系得以瓦解。”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们对于伊利格瑞的误解和指责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晦涩的语言和戏拟的姿态。上文
已经谈到,伊利格瑞主张女性要从模仿男性话语出发,而她自己就亲身实践着这一主张。
她所做的是戏拟阳物中心理论,揭示女性承担父权制赋予的女性角色所带来的问题,从
而显示出弗洛伊德等建构的男性话语理论的荒诞。
以波伏娃为代表的女性主义者曾经致力于让女性充分享受主体的特权,而伊利格瑞
却让女性在保持主体性的前提下不被卷入以性别漠视为特征的男性秩序中去。这正是伊
利格瑞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的独特贡献,也是她超越早期女性主义者之所在。
第二,指出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
来。早期的女性主义者一味强调追求男女平等,忽视了女性相对于男性的差异。而伊利
格瑞却勇于面对这些差异,并恰恰通过突出、强调这些差异以求建立女性的独特身份。
在这一点上,伊利格瑞突破了禁锢女性的思维定势。
伊利格瑞由关男女关系的理想主要体现在《我对你的爱》和《二人行》这两部著作
中,她设想了一种基于相互尊重、相互爱慕又各自保持自主性的新型的男女关系。她认
为,只要男女双方能够按照尊重双方意图基础上的条约各自行使义务,他们就可以共同
建设一个性别文化,这一文化是性别差异的政治。
伊利格瑞的逻辑就是:承认男女两性性别差异,并在其基础之上建立一个性别平
等的文化。伊利格瑞曾在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做演讲时说:“性别差异问题即使不是我
们这个时代唯一炙热的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她进一步解释说:“海德格尔
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问题需要彻底思考,而且是唯一的一个问题。而性别差异也
许就是我们这一时代的问题,如果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思考,我们就可以得到思想
上的拯救。咀l】伊利格瑞对性别问题所做的思考使她成为当今最为重要的女性主义者和哲
学家之一,她就女性性征、女性身份以及男女关系等问题提出了新的学说和主张,尽管
这些学说和主张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还有待历史验证,但伊利格瑞为女性主义诗学做出的
贡献绝不会被历史所湮没。
4.2局限
无可否认,伊利格瑞女性主义思想吸收了后现代主义某些思想,进入后现代主义发
展阶段之后,虽然自身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超越和活力,但也不容置疑同时也使自己陷入
【I】Luce lrigaray.Sexual Difference[MI.trans.Sean H锄d,111e lrigaray Reader,ed.Margaret Whifford,Cambridge,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1991:165
第四章伊利格瑞女性主义话语理论重构的意义与局限
了困境,不得不面对诸多批评家的诘问。
第一,反对本质主义却又使自己因此身陷囹固。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者苏珊娜·费
尔曼(Shoshanna Felman)曾指出伊利格瑞作为一位女性理论家所面临的两难困境:“如
果说‘女人’是任何可以想象到的西方话语理论研究中的他者,那么这样的女人怎么能
在这本书中说话呢?谁在这儿说话,谁在表述女人的他者地位呢?"费尔曼认为,女性
生活在男性主导的意识形态的包围和控制中,尤其表现在语言上。如果语言完全与男人
的生存状态紧密结合在一起,那女人是否还能作为女人那样说话?如果是,她怎么敢假
装绝对不说“对于理性法则而言似乎有点疯狂的互相矛盾的语句"呢?
其实,伊利格瑞面临的困境还不仅仅是女性的他者地位问题。要建构独立的女性身
份,似乎首先要确定什么是女性。而一旦给女性下了定义,似乎就落入了本质主义的窠
臼。陶丽·莫依(Toile Moil)指出,“由于已经表明了女性性征只能产生于与同一法则
的关系之中,因此她(伊利格瑞)面临着建立自己的、有建设性作用的女性性征理论的
诱惑。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要定义‘女人’就必须把她本质化。”女性主义理论的
终极目标是使女性从一切压抑和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一切符号系
统和文化体系都浸透了男权思想,甚至连“女性"这个符号的能指和所指都是男权制的
衍生物,女性又如何才能从中突围?虽然伊利格瑞明确表示没必要给女性下定义,但她
实际上无法回避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哲学立场。
正是基于以上缘由,莫妮克·柏拉扎在《“阳物词态的威力’’与“女人”心理学》(原
载于《意识形态与意识》秋季第四版,第31.32页)中批评道:“伊利格瑞从事着自己
的构建,得意洋洋地根据她的‘词态学’规定女性的社会和知识存在⋯⋯她的方法根本
上说还是自然主义的,而且完全受到父权制思想的影响,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形态方面的
沉思是无法象词态学呈现于知觉的样子来描写词态学。伊利格瑞构建中的实证论思想在
这几与声名狼藉的经验论毫无二致⋯⋯意识形态赋予女人作为‘永恒女性’的每一种存
在形式,伊利格瑞似乎马上就会看作为压迫的结果。从现在起,这每一种存在形式都是
女人的本质,女人的存在。所以‘属于’女人的一切,在她看来,最终都来自她的生理
性别。一直触摸自身。可怜的女人"。
第二,伊利格瑞的女性话语思想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纯理学倾向。接受福柯“一
切都是话语”的思想以及德里达关于“延异”的思想,专注于理论上的建构和创新,而
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从而造成了伊利格瑞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面临话语增值
和意义失落的困境。一些批评家认为这是“学院派的女性主义理论"。
3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伊利格瑞的深刻与偏颇都带有法国理论大师的印记。非理性、无逻辑、思想散漫等
受到男性价值贬低的女性思维特征,被她推崇为背离和干扰清晰、单一的父权制象征秩
序的力量。
由于伊利格瑞把妇女的受压迫片面地归结为父权制的话语,因而她对父权制的批判
完全转入了语言的领域。她只满足于在语言中搞颠覆,她把女权主义的本文策略最终弄
成了一种类似于咒语的东西。
伊利格瑞要求女性颠覆男性话语,以对理性及父权制的反抗来瓦解男性话语权,这
本身就是对男性话语中男女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承认,尽管她避免在本质论意义上看待
女性,但她实际是以非理性来界定女性本质;同时,虽然她对于现实政治中妇女所受的
压抑有所认识,并且认为语言和话语不是一种超验的物质所在,而是一种文化的表现,
代表着人类经验的累积,是权力与压迫的场所,但她这种将社会问题心理化、生理化、
语言化的努力,最终是对政治问题的逃避。
伊利格瑞的理论过度停留于对语言的玩味和虚构,其文本蓄意以暧昧难明为乐,一
味地坚持只有话语才是权力,逃离真正的革命斗争,从游行、运动、联合抵制以及抗议
活动中抽身而退,在精神花园里享受思维的乐趣。则易于走向乌托邦式的穷究学理,只
能在学院内大行其道,而回避现实生活中性政治的严峻性,丧失与真实的暴力做斗争的
思想动力。导致结果是没有人能理解她的所作所为,伊利格瑞将女性主义思想和活动的
中心从广大的社会和政治舞台转移到学术舞台。其思想理论变得越来越深奥。对于广大
的妇女来说,伊利格瑞的思想难以接近,其自称是批判性实践,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
远离。
在批评伊利格瑞的言论时,陶丽·莫依中肯地指出:“女权主义不只倡导反抗权力,
它还应主张改变现存的权力结构,并在这一过程中改变权力的概念。所谓‘反对’权力,
并不是以1968年之后那种自由主义者的优美姿态将权力废除掉,而是把它移交给另一
些人。⋯⋯父权制的话语对妇女的冲击是历史地变化的,伊利格瑞对此显然没有进行研
究。⋯⋯她没有考虑它的意识形态和物质的矛盾,结果,尽管她声言要避免给女人下形
而上学的明确定义,而最终仍落了案臼。她才父权制的有力批判部分地被她给女性命名
的企图腰斩了。”【l】
【l】(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IM】.林建法,赵拓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148
33
第四章伊利格瑞女性主义话语理论重构的意义与局限
我们认为,女性主义政治的途径应该是多元的、策略性的。因此,对伊利格瑞女性
主义的政治取向问题,应该置于一种后结构主义的权力观之下来评论。以此来补充英美
传统女性主义在面对后现代多元文化要求上的不足之处。
两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著作:
【1】吕西·依利加雷.二人行【M】.朱晓洁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
【2】玛丽·伊格尔顿主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M】.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3】(英)索菲亚·孚卡,瑞贝卡·怀特.后女权主义【M】.王丽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4】(英)伊丽莎白·赖特.拉康与后女性主义【M】.王文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佩吉·麦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7
【6】(美)多诺万著.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M】.赵育春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7】(美)詹妮特·A·克莱妮著.女权主义哲学——问题理论和应用[M】.李燕译,东方出
版社,2006
【81t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M】.北京,三联书店,1998
【9】宋素凤.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o】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嗍.北京:三联书店,
1997
【1 l】刘岩,邱小轻,詹俊峰编著.女性身份研究读本[MI.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2】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92
【13】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4]RI]岩编著.母亲身份研究读本【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5】刘岩编著.女性身份研究读本【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6】朱立元,李钧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71.邓力.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8】杨莉馨.异域性与本土化: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流变与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5
【19】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0】(美)维克多·泰勒,查尔斯·温奎斯特编.后现代主义百科全书[M】.章燕,李自修
等译,刘象愚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21】(美)佳亚特里·斯皮瓦克著.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M】.陈永国,赖
参考文献
立里,郭英剑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2]方生.后结构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3]赵一凡.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24]罗婷等著.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5]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6】(英)凯文·奥顿奈尔著.黄昏后的契机——后现代主义【M】.王萍丽译,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5
【27】Luce Irigaray.Speculum ofthe Other Woman[M].translated by Gillian C.Gill,New York:
Comell University Press,1 985
【28]Lute Irigaray.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M].translated by Catherine Porter淅th Carolyn
Burke,New York:Comell University Press,1 985
【291张广利,杨明光.后现代女权理论与女性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0】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1]雅克·拉康.拉康选集【M】.楮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
【32】汪民安,程永国,马海良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从福柯到赛义德[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3】屈雅君.执着与背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M】.j匕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
[34】屈雅君.新时期文学批评模式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期刊论文:
【1]l张玫玫.露丝·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体性建构之维【J】.外国文学,2009(2)
【2】(斯洛文尼亚)波拉祖潘茨埃塞莫维茨.露西·伊利格瑞:性差异的女性哲学叨.金惠敏
译,江西社会科学,2004(3)
【3】杨洪雁.女人自我发现与自我实现的乌托邦——伊丽格瑞的性别差异概念评介【J】.外国
文学,2005(2)
【4]E亿.女性的语言:法国人的探索【J】.文教资料,2007(7)
【5】倪志娟.论西方女性主义的书写理论[J】.孝感学院学报,2006(3)
西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
【1】侯阿妮.西方语境下女权主义关于身体的理论阐释IN.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2】杨梅.法国与美国的女性主义理论和身体[N】.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37
科研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作家与作品风格的关系论【J】.理论导刊,2009.10
38
西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致谢
人生有涯,而学无涯。面对青山绿水,感慨自己跋涉的丝丝足迹。伊利格瑞艰深的
学术理论、宽广的知识背景、晦涩的批评术语时常令我头晕目眩。但是,伊利格瑞也如
同一枚清新的橄榄,越咀嚼越令人回味无穷。
在论文付梓之际,首先向我的导师时晓丽教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和最崇高的敬意。
三年以来,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得到了时老师不倦的教导和悉心的关怀。在我的毕
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从论文的选题、设计、审稿、到最终的定稿,她都倾注了大量的心
血和汗水,并在百忙之中亲自修改。她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将永远指导和激
励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拼搏和进取。
在此我还要对我最伟大的父母道一声“谢谢”,正是他们无私的帮助和支持,我才
能有今天的成长!还有许多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们,虽不能一一列举,但铭刻在心,
惟有用不断的努力和进步来回报他们的恩情。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