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992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⑧黧。。南rERNU。,V财ERS[TY。F锺FINAN。犬AND E。ON学OMICS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 7 S DISSERTATION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A Research on FDI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s
学位申请人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学位类别
张义龙
姜凌教授
世界经济
经济学
中丑摘要
中文摘要
一、论文研究问题的目的与意义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政策二十多年以来,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
资近6600亿美元,连续13年列发展中国家及亚洲国家FDI流入国首位,也
是全球最大的流入国之一。到目前为止,外商投资企业总体运行状况良好,
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外资的大量进入,带来了中国紧缺的资金以及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弥补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和“技术缺口”,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加
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劳动者收入和政府税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功不可没。
但是外资大量进入也带来很多的负面效应。除给我国造成很高的外资依
赖度、增加金融风险、造成行业垄断、资源环境等问题外,实际上我国在吸
引外资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使本国的各种要素被迫接受过低的价格;“两头在
外”的加工贸易模式,使我国只能以劳动力的低回报解决部分就业问题,不利
于国内的产业结构提升。
因此,“‘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实施,是否能提高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
成为今后我国制定外资政策时应当重点考察的方面。
技术溢出被认为是外资企业影响国内产业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技术溢
出,通常是指技术领先者对同行业企业及其它企业的技术进步产生的积极影
响,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效应,是技术领先者带来的,但却难以从中获
得相应的回报,因而这种效应通常是非情愿或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这种外
部经济性的存在,使跨国公司技术转让行为的社会收益可能会大于企业收益。
也就赴晚,通过与外商办合资企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然后扩散到国内
其它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形成技术溢出。
d}于技术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市场交易成本很高,许多技术都采取内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部化使用的方式,越是先进的、尖端的技术,越不容易通过外部市场取得,
这就更增加了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性。iF是基于这种考虑,许多人
才提出要“用市场来换技术”,并在政策上体现为对技术先进型外资企业给予
鼓励,以充分利用这种外部经济效应。
但是,在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中,国内外出现很
多有争议的结论。这反映出学者们对这一闯题的认识尚不深入。目前国内外
已有研究大多是论文形式,专著比较少,一篇论文一般是采用某一种方法,
对某个或少数几个专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无法全面系统。
另外,对国内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多集中在行业内效应,
即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引起同行业的厂商的竞争、模仿、人员流动等方式实现
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外溢。实际上,外商投资企业可能在培养和支持上下
游的合作伙伴方面,更有积极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产业链内的分工不
断细化,扩展到全球市场。在价值链内处于支配地位的厂商,可以通过生产
标准、经营理念等对其他环节的厂商发生强有力的影响。因此,行业间的技
术溢出效应,可能是相对于行业内效应更显著、更重要的方面。
本文着眼于将行业间溢出效应纳入已有模型,评估其显著程度,力图将
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同时在分析基础上,
提出政策建议。
二、主要内容与结构
全文除绪言外,共分四章,三万余字。
第一章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回顾
这一章首先对技术溢出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技术溢出属于经
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效应,具有外部性、互动性、隐含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准确衡量和评估是相当困难的。
关于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研究重点围绕技
术溢出的作用机制和限制因素展开,出现了利用局部均衡或动态模型分析技
术溢出决定因素、竞争型溢出效应、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企业博弈等研究
成果。
在实证研究方面,关于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仡,I国外出现许多有争议的
2
中文摘要
研究,而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支持这一效应的存在,但是也存在争议;关
于技术溢出的制约因素,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竞争情况、东道国吸
收能力、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乎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得出一些非常有
价值的研究成果。
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研究领域,国外一些学者进行了
开创性的研究,支持了行业间溢出效应大于行业内溢出效应的观点,在研究
方法上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第二章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机制分析
本章综合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渠道:联系效应、模仿和竞争、
人员流动。同时,就各种制约因素的作用机制也进行了分析。
本章重点研究了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在产业价值链格局兴起、全球范
围内的行业分工更加细致深入的情况下,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不
断完善,各行业之间呈现出更加紧密的联系。全球产业价值链可以按照驱动
力不同分为生产者驱动型和购买者驱动型。处于价值链核心环节的企业,对
其他环节的企业具有强大的影响能力,这成为当前技术溢出的重要形式。
本章还以贴牌、产品配套生产、战略联盟和战略性技术合作为例,分析
了行业间技术溢出的具体形式。
第三章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本章在原有的分析行业内技术溢出的模型基础上,引入新的变量将行业
间技术溢出效应纳入考察范围。通过使用中国24个行业5年的数据,对模型
进行了估计。
第四章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本章归纳了研究结论:
外商直接投资对提高我国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了显著的行业内溢出和前向联系溢出,而后向联系溢
出不显著。
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前向联系技术溢出效应,较行业内溢出效应更加显著。
对此。本文提出了几项政策建议:
1、继续大力吸引外资,发挥外资对我国内资企业技术水平提高的带动作用。
2、加强产业关联,充分发扦外商直接投资的前向和后向联系。
3
外曲直接投箩÷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3、捉高外资经济的当地成分,改善生产制造的进【I依赖。
三、论文的主要创新
本文的主要创新体现在第三蕈中对于现有研究模型的拓展。
关于技术溢出的现有研究大多借鉴Feder(1982)的做法,把整个工业经
济分为外资部门(F)和内资部门(H)两部分。其中,外资部门对内资部门
有技术溢出作用,假设这种作用主要来自外资部门对其资本的运用,所以把
外资工业企业的总资本计入内资工业部门的生产函数中,即外资工业部门的
资本积累将对内资部门产量的增加发生间接的影响,这就是外溢效应。这样,
某行业内资企业的产出值,成为以行业内内资企业资产、内资企业从业人数
和行业内外资资本数量为自变量的函数。
本文的创新在于,在上述模型中引入新的变量来代表行业间前向联系效
应和后向联系效应。具体处理过程要利用投入产出表的原理和数据。
投入产出表反映了各工业行业间的相互投入和消耗关系,是反映各行业
联系程度的较科学的方法。直接消耗系数表是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的。每列
的元素代表该行业消耗的其他各行业的产出占该行业总消耗的比例.
模型中,某行业受到的上游产业外资企业后向联系资本数量的大小,是
按照以直接消耗系数表每行的元素为权重,将各行业外资资产数量加权相乘
加总的方式得出;对某行业内资企业受到其他行业外资前向联系的外资资本
数量的大小,则是按照以直接消耗系数表每列的元素为权重,将各行业外资
资产数量加权相乘加总的方式得出的。
这样,模型就综合反映了行业内内资资产数量、内资企业从业人数、行
业内外资资产数量、发生前向联系的外资资产数量和发生后向联系的外资资
产数量对于二内资企业技术水平的影响。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由于受到模型形式的限制,未能考察市
场竞争情况、东道国吸收能力、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制约因素对于技术溢出的影响,这是今后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的地方。
4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行业间
ABSTRACT
1.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e thesis
Since China began to carry out the policy of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apital,the total FDI has reached 660 billions and China
has been one of the countries whlch attracted the largest anaount of FDI all OVCT
the world.
The inflow of large amounts of foreign capital brought in capital,advanced
techniques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It made叩the gap of capital and
techniq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s economy,promoted the economy,
increased th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the income ofworkers and government's
tax.
But the inflow of foreign capital also brought in some negative effects.
Except for the problem of high dependance on foreign capital,increasing of
financial risL forming ofindus仃y monopolization and the destroy ofenvironment,
in fact,our nation’S weak status when attracting foreign capital usually made US
have to accept the low price.Under pure processing trade pattern,Our nation call
just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with low returns.which is not propitious to
upgrading domestic industrial structure.
So whether‘'the market for technology'’policy can heighten industrial
technology level will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when establishing foreign
capital introduction policies.
Although some academicians tllink domestic industrial technologies Call be
improved by the way that cooperating with foreign investors,introducing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then diffusing to other domestic enterprises to form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there ale also controversies among researchers both
here and abroad on this problem.And the domestic literatures usually concentrate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on one or a fewofapecial topics and don’t form systemic contents.
Besides,most research articles just discuss the technology spillover inside the
industries,just few researchers pay attention to the technology spillover outside
the industries.In fact,foreign—capital enterprises may be more aspiring in
cultivating and supporting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l,嘲suppliers and
manufacturers.So compared to inside technology apillover effect,the outside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may be more important. .
This paper brings outside technology spillover into the model,evaluates its
significance and tries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on FDI technology spillover.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ults,this paper also gives some policy suggestion.
2.Main eonten拓and structure arrangement
Except the exordia,this paper contains four chapters.
Chapter 1—.me literature review ofFDl technology spiilover
This chapter sununari嬲the definition of FDI technology spillover and
analyzes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echnology spillover began in 1960s’,and at that
time the most scholars concentrated on the mechanism oftechnology spillover and
constraints.
And in the empirical fields,on the aspect of whether there are technology
apillover effects and the affects of constraint,different scholars had different
standpoints and formed controversies.
In recent years,some foreign researcher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outside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s,and supported the pOint that outside technology
apillover effects were more important than inside spillover effects.Their research
method also provided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Chapter 2_—11le analysis on FDI technology spillover mechanism.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channel of FDI technology spillover:affiliation
effects,imitating and competing,transfer of personnel.In addition to this,
mechanism of constraints is contained in this chapter tOO.This chapter also takes
OEM,production of supported products,strategic alliance and strategic technical
cooperation as examples to analyze the details of inside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s.
Chapter 3_—IlIe empirical research on FDI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s.
2
ABSTRACT
Based Oil the former models of inside technology spillover,this chapter
introduces new variables to test the outside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s.It uses 24
industrial’S data in 5 years to estimate the model.
Chapter 4--Research resuR and policy suggestion
According to the above analysis,this chapter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FDl h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technical level of
domestically-funded enterprises;
FDI has significant inside spillover effects and forward spillover effects,but
the backward spillover effects are not significant;
Compared to inside spillover effects.the forward spillover effects m mole
significant.
Based on the results,this paper giv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Governmem should continue to attract foreign capital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chnical level ofdomestically-funded enterprises;
Government Should reinforce the industries’association and promote the
forward and backward spillover effects ofFDI;
Government should facilitate the localization of foreign economy and
improve the import dependency.
3.Main innovation
mmain innovation ofthis P卸er is to expand the research model in chapter 3.
T11is paper introduces new vailables into Feder’S model(1982)to present the
outside forward and backward effects.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model,the
principle and data in input-output table has been used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inside domestic asset amount,labor in domestic enterprises.inside
foreign asset amount,forward foreign asset amount and backward foreign asset
amount on technology level ofdomestically-funded enterprises.
The last point is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model,this P印el"doesn’t test the
influences of constraint factors on technology spillover,such舔market
competition.absorbing ability of host countries,education lev吐economy level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which are worth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technology spillover,outside industry,FDI
3
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
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学位论文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学位申请人:枷
2007年4月20日
绪言
绪言
改革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经实行二十多年了。这期间我国
经济发展的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引进外资的数量也居世界前列。中国累计引进
外资存量已经高达5000亿美元,约占中国GDP的30%以上。
但近几年来,改革开放与引进外资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反思。“关于中国对
外开放效益与战略问题也许已成为今天世界经济研究工作者的最大争论。∞
这其中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也成为人们的一个话
题。
在这一争论中,有的学者认为,引进外资大力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这些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是由其资源禀赋决定的。中
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缺乏资金,企业家资源也极度稀缺。所以我国的
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只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今天垂直化的国际分工体
系中,已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完整地生产一个产品,因此,对我国“有出口而
无产业”的担忧大可不必。o要控制产业,就要产生控制性的企业,应当变革
我国的企业制度。大规模引进外资,增加了中国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劳动者
收入和政府税收,外资获得的利润是其投资的适当回报⋯⋯
也有的学者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贸易利益的分析是贸易分析的一大
主题,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中国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使本国的各种要素被
迫接受过低的价格。“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由于在国内没有产业链,
只能以劳动力的低回报解决部分就业。引进外资没能引起先进技术的外溢,
国内的产业结构没能得到提升,反而给了我们出口增加、经济实力增强的错
觉@⋯⋯
o张幼文:‘开放绎济发展目标的动态演进'.‘国际经济评论》2006.1.2.
o华民:‘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来看待中国对外开放的效益?》.‘国际经济评论》.2006 I.2.
o张幼文:‘开放经济发展目标的动态演进》.‘国际经济评论》.2006.1.乞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fI;效应研究
今后,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应当是在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的
基础上,我国国内的产业结构能否有效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能否快速增
强,即“市场换技术”战略能否成功。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内部渠道或外部渠道向当地企业转
移技术。比如,可以向其子公司转让技术、专门知识与技能:也可以通过许
可证技术交易向当地企业转让技术与管理经验。技术溢出,通常是指技术领
先者对同行业企业及其它企业的技术进步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技术溢出的不
同之处在于,技术转让是一种商业行为,而技术溢出则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外
部效应,是技术领先者带来的,但却难以从中获得相应的回报,因而这种效
应通常是非情愿或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这种外部经济性的存在,使跨国公
司技术转让行为的社会收益可能会大于企业收益。也就是说,通过与外商办
合资企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然后扩散到国内其它企业,特别是国有企
业,形成技术溢出。而且,由于技术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市场交易成本很高,
许多技术都采取内部化使用的方式,越是先进的、尖端的技术,越不容易通过
外部市场取得,这就更增加了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性。正是基于这种
考虑,许多人才提出要“用市场来换技术’’,并在政策上体现为对技术先进型外资
企业给予鼓励,以充分利用这种外部经济效应。
技术的溢出分为技术的行业内溢出和行业间溢出,水平溢出是由于同行
业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相互学习而产生的,市场上每一家公司引进吸收或
自己创造一套新技术,其他相关企业就会向创新企业学习,并在学习的基础
上创造出新的技术,或者有些企业就直接复制该技术。那么经过一段时间以
后,相关市场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会体现这种技术,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就
会得到提升,当这些供应商、经销商将这些技术运用到其它产品和服务上时,
行业间溢出就产生了.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仅仅依靠本国的力量去
进行技术创新,还需要充分利用外部技术资源,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扩散来
提高本国科技水平和加速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因自身技术创新能力
的限制,更需要重视利用技术扩散来促进本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
发展。
这篇论文将会考察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否显著,能否促进国
2
绪言
内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否引起国内产业升级。其中重点考察的是行业间
溢出效应的显著程度。
本文将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章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回顾
第二章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机制分析
第三章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第四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较前人研究的创新之处在,通过投入产出表数据的使用,将与某行
业内资企业发生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的外资资产值纳入到模型中,考察了外
商直接投资产生的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1.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回顾
1.1技术溢出的概念和特点
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一种夕}部效应,是
指由于广义FDI资本内含的人力资本、研发投入等因素通过各种渠道导致技
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了当地生产率增长,进而对东道国长期增长作出贡献,
而跨国公司予公司又无法获取全部收益的情形。这里的技术不仅是指生产技
术、加工技术等所谓的硬技术,也包括生产的组织技能和管理技能及企业家
精神等软技术。
技术进步和创新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关键的作用。科学技术是
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一旦加入生产
过程,就转化为物质生产力。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熊
彼特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包括:引进一种新的产
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例如,建
立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熊彼特特别强调,创新并不等于发明。一种发明只
有应用于经济活动并成功时才能算是创新。创新者不是实验室的科学家,而
是有胆识,敢于承担风险又有组织实干才能的企业家。熊彼特把创新视为不
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破坏旧的,不断创造新的结构。它是来自
内部的创造性的对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如同生物界的突变一样,可以称为
“产业突变”。在静态体系内,资本、人口、技术和生产组织都不变,竞争的
结果价格等于成本,没有利润。这样的社会是停滞的。在动态社会里,企业
家创新者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效率,使成本低于价格而获利润。创新
总是先由个别人进行的。但创新活动所得到的利润鼓励其他人模仿,形成创
4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放风的研究回顾
新浪潮,这时整个社会生产率提高,社会就进步了.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技术具有某种“公共品”的外部经济特征,其追加服
务并不因此增加成本。这类资产的市场相当的不完全,这种不完全既是垄断
性市场结构所致,更是由于市场不可能像处理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品的生
产和交易那样,有效的处理具有不确定性、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特征的技术、
知识和组织技能等资产的生产和交易。
技术溢出有外部性、互动性、隐含性和不确定性四个特点。
(一)外部性。技术溢出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外部性。外部性指某一经
济主体或是活动对于其它经济主体产生的一种未能由市场交易或是价格体系
反映出来的影响。外部性可以分成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种。
任何一项技术,它的知识结构中都有一部分是由公共知识构成的,并且
伴随着该技术的使用,知识结构中会有越来越多的特有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
公共知识的使用是不受使用次数、使用人数的影响而保持恒量。因此,理论
上技术溢出应当是具有较为典型的外部经济特性的活动。但国内外有的实证
研究也显示技术溢出具有负的外部性,目前此项研究正在进一步进行。
(二)互动性。所谓互动性是指在技术溢出的过程中,任何一方都不可
以单独决定技术溢出的成效,它的程度如何是由外溢技术的拥有者——外国
投资企业,外溢技术的接受者——东道国本地企业,以及由他们所组成的东
道国市场环境共同作用决定的。从微观的角度看,技术溢出是发生在外国投
资企业和本地企业之间的互动。虽然外国投资企业可以单方面决定在东道国
使用技术的水平,但是东道国企业的学习能力是决定能否吸收外国投资企业
技术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为什么技术溢出在不同国家会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所在。
从宏观的角度看,东道国市场结构、人力资本状况、法制状况与知识产
权保护等因素对技术溢出也有重要影响。本地市场结构决定本地市场竞争的
激烈程度。一般认为技术溢出在竞争性较强的市场中会有比较好的表现。市
场竞争是促使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外国投资企业即使不在东道国
从事技术创新,也会在市场竞争和利润的压力下,不断的引进新技术,从而
拉动技术溢出的持续进行。东道国人员素质水平越高,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
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越容易被吸收。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越健全.越能鼓励
5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向东道国的技术转移活动,从而对技术溢出效应发生影响。
关于技术溢出渠道与模式,本文将专门讨论。
(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指技术溢出的效果具有不确定性。技术溢
出的不确定性的来源有两个方面。
1.外国投资企业自身的因素。很多情况下,技术溢出对外国投资企业而言
是没有直接利益的,因此外国投资企业的技术使用是相对封闭的,相对于出
售技术、授权等技术转让方式而言是不利于技术向企业外流溢的。并且,外
国投资企业为避免由于技术溢出所造成的竞争对手实力增强,还可以将潜在
的技术溢出受益方通过兼并的方式“内部化”,使技术始终在外国投资企业内
部流动。可见,外国投资企业的技术控制为技术溢出设置了种种的障碍。
2.从东道国企业角度考虑。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技术溢出是一个
互动性的过程。本地企业的状况对技术溢出起重要的影响。在其它条件相同
的情况下,如果本地企业的学习能力强,会使技术溢出加快发生并扩大成效;
相反,如果东道国的企业不能够在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压力下尽快的吸收、
创新技术,就极有可能被外国投资企业挤出市场,成为竞争中的失败者,也
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技术溢出。本地企业的技术素质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
(四)隐含性。技术溢出和所有外部性活动一样,因为它是借助非市场
方式达成的,所以不容易留下记录。因此,在实际的测量中很难用我们目前
微观经济学中完善的一般均衡方法予以计量。在实际的测量中,一般是对技
术溢出的某些可能因素进行回归统计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技术溢出,如果统
计结果显著就认为存在技术溢出。但是实际经济生活中有成千上万的因素会
对被检验的因素起作用,不止技术溢出一个因素。因此,由于技术溢出隐含
性所造成的实际中技术溢出难以测度一直是这一领域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
题。国内外的研究也一直围绕改进技术溢出的测度方式展开。
在以上的四大特点中,具有决定性的是技术溢出的外部性和互动性两个
特点。隐含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来源于这两个特点。
1.2技术溢出的理论发展
6
对外溢效应理论的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60年代初,麦克多加
I.补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回顾
(MacDougall,1960)在分析直接投资的一般辐射效应时,第一次把技术溢
出效应视为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现象。∞同一时期博伦兹斯坦等人使用来自于
69个发展中国家的小组数据,以检验来自于经合组织的国外直接投资对发展
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碍出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较高的经济增长与经合组
织各国进入的直接投资是正相关的关系。这一检验的基本假设是:技术是发
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国外直接投资的基本联系。研究认为国外投资者把该技
术传播给当地经济,产生了社会效益。
70年代卡维斯(Caves,1971)根据技术扩散对当地厂商的不同影响,第
一次比较全面的把技术扩散可能存在的外在性分为三类:(1)本来具有强大
行业壁垒的产业,由于跨国公司的进入,垄断扭曲受到遏止,资源配置得到
改善:(2)来自跨国公司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或示范效应,刺激当地厂商更
加有效的使用现有资源,推动当地技术效率的提高;(3)由于竞争、反复模
仿或其它原因,跨国公司的进入加快了技术转移和扩散的速度。亩!
之后,芬德来(Findlay)等学者成为该领域的主要贡献者。他们以各种
形式的外溢存在为前提,旨在用局部均衡的理论模型分析东道国有关的外溢
决定因素和效应。芬德来(1978)通过构建一个由先进的发达国家对落后的
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和技术扩散的动态模型,检验了诸如技术差距、外
资份额等静态特征对技术扩散率的影响。芬德来沿用了格申科隆
(Gerschenkron)赶超假说,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缺口越大,
则技术模仿的潜力就越大,从而越有利于促进其经济增长。芬德来模型的结
论是:在一定的FDI存量下,国内外企业间技术缺口越大,则潜在溢出效应
也就越大。当技术缺口既定时,溢出效应随着FDI存量的增加而变大。此外,
FDI输出国的发展速度、跨国公司的利润、东道国的教育水平和边际储蓄倾
向等因素也都可能通过影响技术差距或外资份额这两个变量,间接的影响外
溢效应。o
80年代以达斯(Das)为代表,重点研究竞争型的溢出效应。达斯发现,
⋯MacDougall,G.DA.,TheBenefits andCostsofPrivateInvestmentfromAboard:ATheoratIcalApproach,
Econol幢c Record.1960,
。Caves,R.E.。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The Industrial EcotmmIes ofForeign Investment,Economics,No.
141..1971.
9
Fi耐lay.R,Relative Backwardness,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Transfer ofTechnology:A sample
Dynamic Model,Quanerly Joumal ofEconomics,February,1978,
7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溢出对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已构成一种潜在成本,因为免费搭车的当地企业迟
早会变的足以与跨国公司相抗衡。尽管存在着溢出的可能性,但达斯认为跨
国公司只要进口先迸技术,仍是有利可图的。该模型的进步之处在于充分考
虑了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承认溢出存在的事实,但在实际上仍然忽略了当地企
业的决策和行为。
90年代,旺和布洛姆斯特罗姆(Wang&Blomstrom)将外溢视为跨国公司
子公司和当地企业间策略性竞争的内生现象,构建了一个关于跨国公司子公司
与当地企业博弈的基本模型。一方面,他们假定跨国公司子公司能意识到技术
溢出的成本;另一方面,假定当地厂商也能意识到技术溢出的存在。在互为约
束的前提下,可以求取各自的动态最优解。在理论上,无论是跨国公司子公司,
还是当地企业都可能通过其投资决策影响外溢水平:跨国公司对新技术的投资
越多,外溢越多:当地企业对学习的投资越多,其吸收外溢的能力就越强。事
实上,由于外溢促进了当地企业的技术进步,缩小了技术差距,跨国公司子公
司为了维护其产品的技术比较优势,被迫引进或开发新技术以恢复其市场份额
和利润,结果导致新一轮的外溢,即所谓的外溢正反馈。同理,当地厂商的学
习行为也存在这种效应。
,综上所述,在芬德来等学者看来,外溢效应源于当地厂商与跨国公司予
公司的技术差距,外溢效应水平的大小取决于技术差距和外资在行业中的份
额。这些结论又受到各种外在变量的影响,如先进国技术进步的速度、跨国
公司的利润、东道国的储蓄倾向等。但他们都没有顾及到当地厂商和跨国公
司子公司的行为对外溢效应的影响。而旺和布洛姆斯特罗姆则比较全面的看
到了当地厂商和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决策、行为的影响。他们认为,除了原有
的外溢效应外,还存在着一种取决于当地厂商和跨国公司子公司投资决策的
外溢效应,这种影响是累积的,具有正反馈性质。
1992年,科高(Kokko)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外国直接投资、
东道国特征和溢出》一书中系统表述了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他认为该效应
的发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示范、模仿和传播;二是来源于竞争。前
者与跨国公司在当地的市场份额有正相关关系;而后者则与此无关。显然,
第一种外溢效应与技术差距有关,属于示范、模仿和传播型,也就是芬德来
等人的观点;而第二种则取决于市场环境、当地厂商与跨国公司子公司之间
8
1,外商直接授资技术溢m放随的研究回顾
相互的影响,属于竞争型,这又总结了旺和布洛姆斯特罗姆的观点。
在科高以后,涉及溢出的最新理论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以溢出为前提的厂商理论,主要研究了厂商问的技术扩散问题。
在一般竞争模型中,经济外在性导致技术溢出的厂商的无效率,无效率往往
与外在性呈正相关。在小溢出条件下,合作没有现实意义;在大溢出前提下,
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提高经济效率。比较了两种技术定位下小厂商的技术创新,
发现在新技术背景下,厂商内部的研发活动及其与外部的技术联系均变得更
为活跃。
第二,博弈论中的溢出分析。通过构建博弈模型,考察了信息不确定下
溢出对厂商学习行为的影响,并将不合作方式与合资(研发阶段的勾结)、定
价(生产阶段的勾结)及合并(研发阶段和生产阶段的全面勾结)等三种勾
结方式一一作了比较,并评估了各种勾结方式改善福利的条件:在溢出足够
大时,上述三种勾结方式的福利水平都高于不合作方式,其中合并的福利水
平最高,定价的福利水平低于合资。
第三,策略联盟中的溢出分析,其观点是策略联盟是创造、维持和提高
厂商技术优势及其创新活动区位配置的互补性组织形式:策略联盟的国际技术
溢出随着产业的不同而不同;研发联合企业只是有关技术创造、扩散组织内
和组织间复杂网络的一部分;策略联盟分析可以融入以增殖活动国际化为研
究对象的主流经济学和有关的厂商理论。
第四,溢出效应和“边干边学”理论,研究了技术扩散、边干边学和经济
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设计一个特定厂商选择技术和吸收时间的边干边学模
型,得出结论,在前后各种技术吸收之间,厂商通过边干边学积累的专有技
术知识为进一步的技术引进做好了准备。该理论认为边干边学效应是技术扩
散路径中技术经验的增函数。
第五,组织技术的溢出分析,以银行组织技术的研究为重点。其结论是:
银行业组织技术模仿的来源大多数属非市场中介型: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专
门知识的来源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90年代以来有关溢出的理论比较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
领域进行了研究,突破了以跨国公司为分析核心的旧框架,不仅将旧有的以
跨国公司为中心的厂商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而且还将技术策略联盟这样
9
外曲直接投资技术溢m效应研究
的新现象融入了理论探讨:不仅考察了以制造业为主的生产技术扩散外舀:性
的方方面面,而且展开了对服务业为主的组织技术的深入研究;不仅扩展了
原有的厂商理论,而且还将策略论和博弈论大量引入技术溢出的分析,因而
有关技术溢出的理论正在趋向成熟。
1.3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
技术溢出效应分为行业内技术溢出和行业间技术溢出。行业内技术溢出
指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同行业本地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行业间技术溢出效
应指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行业间前向、后向和侧向联系对关联企业的技术
溢出。目前学者们对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包括行业
内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影响因素分析等等,对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的研
究作为新的发展方向则刚刚开始。
1.3.1关于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
尽管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己经在理论分析上得到了学者较普遍的认
同,但对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不同学者对不同国家
不同时期的检验结果有很大差异。国际和国内对于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现在
主要集中在行业内技术溢出,或者地区间技术溢出的层面。
1、国外学者的研究
Caves(1974)对澳大利亚制造业层面1969年的数据进行了计量研究,
将外资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纳入到当地企业的生产函数中,发现外资确
实对澳大利亚相关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有着正面积极的影响。。Globerman
(1979)对加拿大制造业的研究o、Bloms打om和Persson(1983@,1986”)
两次对墨西哥制造业的研究、Liu等人(2000)对英国的研究,以及Flores(2000)
。Caves R.E.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the Industrial Economics ofForeign Investment.Economics.
1971.38:1-27.
口Globerman,S Foreign dtrect investment and spdlovers efficiency benefits in Canadt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Canad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Canadi“journal ofeconomics.1979;12:42·56
@Magnus Blomstrom.Pesson Foreign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s efficiency in all underdeveloped economy:.
evidence from the Mextean manufaetunng industries World development 1983;1l:493—501
9 MagnusBlomstrom.Foreigninvestment andproductiveefficiency:the ca∞ofMexico.Journalofindustrial
cconorrues 1986;15:97·110
10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I回顾
对葡萄牙制造业的研究结果表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明显存在的。o
但有一些学者通过国别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Cantwell(1989)调查了
1955.1975年间由于美国跨国公司进入欧洲市场而引起的当地企业对日益增
强的竞争反应的有关情况,发现美资并不是在所有行业都产生了溢出效应,
技术溢出效应主要产生在那些技术差距较小的产业。Haddad和nalTison
(1993)对摩洛哥1985.1989年制造业情况的研究园、以及Haskel(2002)对
英国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国,即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是不存在的。
国际上对FDI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的基本衡量方法是:将东道国本土企
业的劳动生产率与该国外资企业的参与程度联系起来建立模型。如果利用相
关数据检验的结果表明,东道国本土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外资企业的参与程
度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行业内溢出效应就被认为是存在的;反之,如果这
种关系不成立,则认为FDI的参与并没有产生对本土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溢出
效应。其中,外资企业的参与程度一般用外资企业的资产或外资企业的职工
人数分别占反映全行业状况的同类指标的比例来表示。
根据这些不同国家的学者所得到的不同的结果,学者们进一步认为:第
一,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往往随着东道国经济环境、行业特征的不同而不同;
第二,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是自发地产生的;第三,不同行业的技术溢出
效应不尽相同,可能行业问的技术溢出效应更加显著。由此,挖掘FDI技术
溢出效应产生的规律,通过适当的政策促使FDI技术溢出效应产生,是十分
必要的。
2、国内学者的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FDI技术溢出的理论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方式主要是通过定性的讨论,指出FDI对我国技术
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二阶段开始以后,许多学者表示了对我国引进外资产业
结构不合理、技术瓶颈依然得不到解决、对我国引进外资质量担忧等问题的
关注。以王允贵(1996)、林康(1997)、陈炳才(t988)等为代表,学者们
从技术引进效应和成长压制效应等许多不同方面,表达了对我国“以市场换技
”Flore.Fo陀ign direct investmcm spillovers:What call we Iearn from Portuguese data?2000
9 Haddad,M.,A.Harris帅.Are there posttive spillovers foIT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舶∞from
Moroeco.Joumal of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2:51.74
。Haskel el al Does 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oost productivity ofdoestie firms.NBER working
paper 8724.
1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术”的政策效果的怀疑。第三阶段,大量的实证方法引入到研究中来,使得理
论界开始更加全面的考察外商直接投资额和技术溢出之间的关系和发生溢出
的条件。
国内的实证研究可以分为省市,行业或企业三个层面,利用各自层面的
数据,引入度量溢出效应的指标来分析外资在区域内部或行业内部所产生的
溢出效应。在研究方法上,目前国内有关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的实证研究所
建立的计量模型大多是借鉴Feder(1982)在估计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的
研究思路,区分国内和国外两个经济部门,并以两个部门的生产函数为基础
推导出最终的计量方程。在模型的具体形式上已采用了面板数据等研究方法。
在省际数据研究方面,沈坤荣(1999)使用1996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
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与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作横截面的相关分析,得出FDI占
GDP的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全要素生产率就可以提高0.37个单位的结论。
何洁(2000)建立内、外资部门的生产函数,使用1993--1997年28个省市
自治区的工业部门连续5年共140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且把28个省份按经
济发展水平分为“越过经济发展门槛”与“未达到经济发展门槛”两组。结果表
明,FDI在我国各省市工业部门中都存在明显的外溢效应,而且在经济发展
水平越高的地区,这种外溢效应越大。使用与何洁相同的方法,陈斌等(2000)
利用1990-1998年江苏省工业部门的相应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也证明存在
正的外部效应:随着江苏外资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外资工业部门对内资工
业部门的外溢效应也在增加。潘文卿(2003)利用1995--2000年我国工业部
门的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了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张建华(2003)
利用广东省城市数据进行的检验表明FDI技术溢出效应显著存在。可见省际
数据的研究表明,FT)I技术溢出效应是比较显著的。
绝大多数行业层谣的实证研究也支持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但部分省区
部分行业的研究结果显示技术溢出不明显。秦晓钟(1998)利用1995年工业
普查数据,对采掘业、电力煤气等39个行业进行了检验,得出了FDI技术溢
出效应明显存在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他们按照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和销售
收入进行分组检验,得出三个结论:第一,单纯外资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
对溢出效应的产生没有显著影响;第二,外资企业所处销售水平较高时,会
阻碍溢出效应的发生;第三,当外资企业技术水平、销售水平相对都比较高
12
1.外而直接投资技术溢}}j效戍的研究同顾
时,不利于技术溢出效应的生产。Liu(2000)通过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的方
法,利用1993--1998年深圳特区29个制造业的数据,发现FDI产生了显著
的外溢效应,它同时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效率的增长速度:
行业内的外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行业内企业的生产率就约提高0.5个百分点。
陈涛涛等(2003)利用从国家统计局购买的中国制造业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FDI行业内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存在的。但张建华等(2003)利用广
东省内的工业行业数据进行的研究表明FDI在行业内的技术溢出效应还不明
显。
在企业数据的研究层面,姚洋等(2001)利用1995年全国第三次工业普
查数据对FDI的外溢效应进行了研究,他采用的是39个行业37769家企业的
数据,最后结论认为三资企业的效率要比国有企业高,但港澳台三资企业的
效率却不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另外,FDI的外溢效应主要体现在一省内部,
行业内的外溢效应并不明显。王志鹏等(2003)利用2000年中国工业部门5000
家企业的数据对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资在行业内产生
正的溢出效应,而在一省内部产生的溢出效应并不明显。
虽然大多数实证研究认为FDI对中国经济具有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但
是可以发现,这些研究结果存在很多冲突的地方,对技术溢出效应的表现形
式(省际、省内或行业内)和表现范围有许多截然相反的研究结果。这说明,
国内学者对FDI技术溢出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深入,对技术溢出的作用方式、
范围、制约因素等的认识还不够清楚,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
1.3.2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因素研究
关于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和强弱,国内外学者就当地产品市场竞争环境、
东道国自身吸纳能力、当地教育水平、FDI技术溢出效应受到东道国经济与
跨国公司联系程度的影响、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进行
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对于探索技术溢出效益的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从研究方法来看,针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国际上普遍
采用以下两种检验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根据所研究的特征将样本数据分成
两组,利用基础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通过察看两组样本在反映外资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戍研究
参与程度的解释变量前的系数仃没有显著的差别,来判断用于分组的特征是
否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发生影响。第二种方法是创造连乘的解释变量,即
将需要检验的特征变量与反映FDI参与程度的变量相乘,通过回归的结果考
察该连乘变量是否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如果这种关系
是存在的,则说明该特征变量对FDI的溢出效应是有影响的,反之,该特征
变量的影响就是不显著的。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和强弱,受到以下因素
影响:
l、当地产品市场竞争环境。跨国公司只要能够继续维持竞争优势,就不
会把最先进的技术向发展中东道囤的子公司转移。相反,如果跨国公司之间、
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不断,跨国公司
内部国际技术转让的速度也会加快。外资公司与当地公司相互间直接竞争越
激烈,溢出效应也就越显著。同时,在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下,各种渠道的
技术溢出也就有了广泛的空问。例如,跨国公司对当地供应商的中间产品也
就更加挑剔,并愿意向有潜力的供应商提供信息与帮助服务。在竞争的市场
环境下,专业人员才有可能在相互竞争的企业间进行流动。
我国轿车产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20世纪80年代,大众汽车
公司与上海汽车工业公司合资成立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时,由于我国汽车生产
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德国大众提供的仅是过时落后的技术,车型是落
后几十年的车型,由于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桑塔纳轿车占领了中国大部
分轿车市场,而技术一直没有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本田、通用等
汽车公司的进入,轿车市场的竞争开始激烈起来,为了在占领中国轿车市场
份额上赢得主动,各汽车公司改变了以往的技术战略,开始投入最先进的技
术和引进最新的车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住已有的市场和优势,大众公
司在中国市场推出了技术先进的桑塔纳2000,不久,又推出了技术更先进的
帕萨特。
2、东道国自身吸纳能力。技术溢出的增加是与当地企业吸纳能力相联系
的。如果国内企业吸纳能力不足,就不能形成联系和溢出效应。
发展门槛(Development Threshold)理论认为,直接投资能否具有高效率,
取决于东道国的最低人力资本的储备状况,这构成了影响直接投资效率的发
14
1.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j效戍的研究回顾
展门槛;同时指出,如果东道国己经迈过了发展所必需的劳力技能和基础设
施的门槛,伴随直接投资的技术转移将会导致人力资本的扩增。因此,东道
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对于跨国生产而言是一个必须的前提条件。东道国教育水
平越高、熟练劳动力和管理人员越多及技术基础越好,技术吸收能力就越强。
从企业层面看,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强弱,还因东道国企业的
规模、技术、管理水平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国外一些实证研究证实,技术溢
出的增加是与当地企业吸纳能力相联系的。如科高(Kokko)指出,如果东道国
国内企业技术吸纳能力不足,就不能形成联系效应:外资企业与当地企业的技
术差距越大,则它与当地企业建立后向联系的难度也就越大;如果当地人员的
通用知识与外资企业的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培训技术人员的成本太高,外
资企业也许会从其它地区派出,而不是在当地培养;如果当地企业的技术能
力与管理水平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很难形成彼此间的配套合作关系,外
资企业觉得培植当地供应商的成本太高,从而选择国外进口中间产品。这样
外溢效应就会受到限制。
同时,如果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经济之间的联系微弱,跨国公司的经济活
动基本上是“飞地工业”,或者说其中间产品来源于国外,而产品在国际市场
上销售,那么子公司的经济活动只是充当了一个组装中心的功能,那么就很
难对当地经济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从长远来看,东道国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现有科研水平和科研基础
设施所决定的技术吸收能力将是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关键。
3、当地教育水平。当地教育水平也构成东道国自身吸纳能力的重要方面。
只有东道国的人力资本达到最低限度的要求水平,当地人员的通用知识达到
跨国公司的最低要求,才能产生明显的技术溢出。
4、FDI技术溢出效应受到东道国经济与跨国公司联系程度的影响。溢出
效应并非在所有行业中都会出现,特别是当外国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是
孤立的,产品和技术与东道国当地公司毫无相似之处时,当地公司学习的范
围很有限,应有的溢出效应不太可能变为现实。
5、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Blomstrom等(1994)发现,东道国经济发展
水平越高,FDI技术溢出效应就越明显。
发展阶段与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外商
15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Ⅲ设戍研究
直接投资增长效应的发挥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制约,技术溢出效
应对当地经济的正向促进作用的发挥,建立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基础设
施的完善、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市场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在发展中国家经
济水平比较低的时候,跨国公司局限于吸收和改造现有技术,以适应第三世
界市场的要求。当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积累起相当的技术能力的时候,
跨国公司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较先进的技术。东亚各国技术变迁的过程是
个很好例证,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首先在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四小龙中展开,
随着四小龙的经济起飞,技术水平和劳动力成本提高。随着技术和产业结构
升级,这些国家也开始从事像电子等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跨国公司逐渐将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和中国。
由此可见,随着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逐渐提高,跨国
公司的技术转移和外溢程度也不断加深。东道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
形成对跨国公司更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包括一定的市场容量、社会分工
与协作体系、良好的基础设施等,从而吸引跨国公司在较高产业层次进行投
资,这有利于跨国公司技术在东道国的溢出,进一步提升东道国的技术水平。
6、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具有溢出效应,存在“搭便车”现象一即在缺
乏知识产权保护下,他人可以自由享用。由于模仿成本大大低于创新成本,
因而模仿现象屡见不鲜,严重损害了创新者的应得利益,不创新者反而从模
仿中得到好处,打击了创新者的创造积极性。技术创新活动会缓慢下来。因
此,知识产权制度对于保护技术成果,规范技术发展方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
作用,但是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十分明显。技术溢出一方面导致一定时期内技
术生产的社会收益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又会伤害技术创新者的积极性。因为
技术发展有着自身的逻辑,不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也会限制技术的进一步发
展和扩散。
技术创新是厂商在给定的成本下创造出给人以更大效用的产品,由于这
种产品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投入市场能收回成本,取得厂商的私人效
益。但是从长远看,创新的社会收益要远大于厂商本身带来的私人收益。作
为一种直接的激励手段的产权方式,就决定着创新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
间的比例。一个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安排方式也在于合理地决定了两者之间
的比例,使创新在不损害创新者本人的收益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加社会福利。
16
1.外嘲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麻的研究『口1顾
技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际技术交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
促进因素。国际间技术发展的不平衡特别突出,发达国家主要是技术的输出
国,通过许可证或专利转让来获益,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以模仿和对一般技术
的改进为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一般而言,直接投资中包含的技术比较先进。
但是,除非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成本优势非常大,否则,发达国家企业对发
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只有在溢出效应较小时才可能发生。因此,从引进步卜
资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政府确实有必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对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会抑制研发所具有的溢出效应,从而使外资的引
进不仅不能提高发展中国家同类竞争企业的竞争能力,反而会损害发展中国
家企业的利益。因此,如果从本国企业的角度看,对引进外资进行鼓励的政
策并不总是发展中国家的最优政策选择。如果政府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强度
控制在某种合适的区域时,引进外资可以同时有利于发达国家企业和发展中
国家企业而实现‘双赢”.
1.3.3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新的研究方向:行业问技术溢出
以上所述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考察了通过模仿、劳动力流动和竞争
等途径发生在行业内的技术溢出。可以发现,这些研究站在不同的角度,使
用不同的数据和方法,得出了许多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就连行业内技术溢
出效应是否存在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学界都存在很多的争论。这一定程度上
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技术溢出效应的认识还比较不足。
这些争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是自然
属性。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经济基础和不同的产业发展环境下,技术溢出的
效果是不同的。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技术溢出的条件,但它不是技术溢出本
身。技术溢出过程包括对外传导、扩散、模仿、学习以及内生创新能力的提
高这种复杂的过程,需要合理的传输途径和通道。
事实上,行业间的溢出可能是技术溢出的一个更重要的通道。因为跨国
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培养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方面往往具有很高的
积极性;外商投资企业能通过行业问的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侧向联系,与
关联行业发生更多的交流。
17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作为技术溢出的新兴研究方向,行业间技术溢出研究始自Kugler(2000)。
其后,Schoors和vanderTol(2002)对匈牙利1997.1998年公司横截面数据进
行了研究,发现存在非负的部门内溢出效应、后向关联正溢出效应与前向关
联负溢出效应,部门问效应比部f J内效应更重要。Blaloch和Gertler(2003)
对印度尼西亚,Damijan等(2003)对东欧十国、Lopez(2003)对墨西哥、
Girma等(2004)对英国、Javorcik(2004)对立陶宛,“u和Lin(2004)对
中国、Harris和Robinson(2004)对英国、Kugler(2005)对哥伦比亚等国家
的公司面板数据进行了研究,使用了Ollev-Pakes估计法、OLS估计法、协整
与误差修正等方法,发现行业『日J技术溢出效应比较显著。有的情况下,行业
问技术溢出效应要明显大于行业内效应。
在国内,姜瑾(2007)利用国内21个行业的面板数据,构造了一个包括
全员劳动生产率、资本密集度、企业规模、劳动力质量或人力资本、研发投
入、技术差距、前向联系效应、后向联系效应和水平溢出效应等变量在内的
模型,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了显著的行业内溢出和前向联系溢出。
这些研究成果的一个值得借鉴的做法是,在采用面板数据的基础上,为
将产业间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水平溢出效应纳入模型,使用投入产出表衡
量本行业与上下游行业的关联程度,对上下游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参与度进
行加权平均。
这些研究实现了对原有单纯限于产业内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的突破,在更
全面的认识技术溢出效应方面,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18
2.井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机制分析
2.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机制分析
2.1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渠道
要了解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多大程度上能渗透到
东道国的企业,首先必须了解其作用途径和作用机制。根据上节所述的国外
理论,以及国外各种实证研究的结果和分类,本文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技
术溢出效应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发挥作用:
l、联系效应
尽管跨国公司竭力控制其新技术的溢出,但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不能
孤立发展,必然参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分工,在与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前后关
联之间溢出技术。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正是跨国公司通过前向和后向一
体化,来提高发展中国家上下游产业技术水平的。
后向的技术溢出是技术从外国投资企业向上游的本地供应商方向流出,
因为外国企业在东道国的生产或销售不一定完全使用自己原有的生产供应商
或是销售代理商,会有一部分由当地厂商来代替。外国投资企业的质量标准、
工艺要求必定是可以通过价值链传导到本地企业中去。如IS09000系列在我
国的推广与外国投资企业对配件商的质量保证要求有强烈的关系。此外,外
国投资企业在对其供应商提出客观技术要求的同时,一般还会提供相关的技
术支持与服务。对比较大的供应商,甚至会提供技术培训。这些都是技术溢
出的重要方式。
跨国公司的技术越复杂,产业链越长,关联度越高,则跨国公司技术本
土化倾向就越明显,技术溢出效应就越显着。对于跨国公司子公司来说,其
之所以愿意与当地供应商建立非正式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联系”,原因在
于既可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投入要素、压缩生产成本、增强产品价格竞争力,
19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又可根据市场产品需求趋势和自身生产能力及时调整生产规模,最大化的保
证自身的赢利水平。此外,子公司寻找的当地供应商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化
生产经验,因而既避免了子公司“内部化”所带来的规模不经济,又保证了子
公司正常的生产和运作;一旦子公司希望调整自身的生产水平时。既不必担
心生产要素的缺乏,也不必担心会有大量的生产要素闲鹭。并且,很重要的
一点是,这样可以适应东道国政府关于配套生产的本地化的规定和要求。
前向关联的技术溢出是外国投资企业向下游方向的企业或者是消费者的
一方技术溢出。与后向联系相比,前向联系的研究要少的多。但是,随着产
业中技术复杂程度的加深。使得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不断加强与其
客户的接触。比如,为当地企业提供相关设备的使用和维修技术;提供相关
人员的技术培训与指导:为销售商培育销售渠道等等。外国投资企业对东道
国消费者的技术溢出则主要表现为外国投资企业的进入对当地消费层次和消
费意识的提升,开创了新的国内市场,为东道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提
高消费者的要求,间接的提高了对东道国企业产品的要求,迫使东道国企业
提高其生产力水平,开发研究新的技术或引进新的技术。与后向联系一样,
这些活动都会导致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带动当地企业的技术水平的提升。
2、模仿和竞争
模仿与竞争作用指的是,由于跨国公司向其子公司转移新的产品与更为
先进的技术,从而对当地企业产生了示范作用:或者通过增加竞争压力,追使
国内竞争对手谋求提高技术水平,并引起当地企业的模仿。
关于模仿和竞争的研究还是相当充分的:曼斯菲尔德(Mansfield)认为由
于跨国公司母公司转移给予公司的技术一般要比外售的更加先进,所以子公
司的技术进口引起了当地竞争对手的竞相模仿。曼斯菲尔德还认为,目前新
技术的认可和最终商品化之间的时间己经急剧缩短,越来越少的厂商能像“贝
尔实验室”那样担负起多年的基础研究。相反的,越来越多的厂商将资金直接
投入到应用研究中。特别是半导体产业,新观点被模仿的速度更是达到了惊
人的地步。像台湾、韩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厂商在美国加州的硅谷和波士
顿的“128公路”设立了技术监听站,其目的就在于尽快的获取最额信息,并加
以模仿。
对于东道国当地厂商来说,一种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模仿手段就是“逆向工
2.仆商直接投资技术谥m机制分析
程”。在此领域,基姆(Kim.1980)对韩国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研究了韩国
工厂自动化的程度,发现在28个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生产的厂
商中,有11个自动化仓库和22个自动机都是利用“逆向工程”得到工厂自动
化技术的。他还发现,韩国许多化学、水泥、纸张和钢铁生产厂商大多数始
于“交钥匙工程”,后来通过利用逆向工程才得以巨大的发展。
综上所述。国外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先进
技术,可以通过其高于东道国当地企业先进的技术(包括组织管理经验等)
的示范作用,以及带来竞争压力,迫使当地企业竟相加大研究与开发的力度,
模仿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先进技术的示范与模仿途径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促进
当地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种外溢的途径在一个竞争性强的东道国市场中
是最为有效的外溢途径。因为如果东道国原有的市场竞争性强,将会增强东
道国市场的淘汰性,保证原有的东道国企业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同时在这种
市场环境下,东道国企业对外国企业的进入会在市场上有较为敏感的反应。
为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利润会主动的收集相关信息,开展技术研发活动,形成
技术溢出中的正反馈机制。
3、人员流动
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特殊创造性的资源,发展中国家技术发展水平低,
技术缺口大,其根本原因是国民的技术素质低,技术人才尤其是研发人才缺
乏。这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和对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也
影响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于是,母公司通常通过正式的培训或通过子公
司人员对母公司的访问和实习来转移技术。因此,人力资源的培养是外商直
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发展的关键。在文化、体制、思维习惯存在明显差
异甚至冲突的情况下,跨国公司要在发展中国家生存发展,必须要依靠培训、
开发当地人力资源。
东道国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期间积累了各种相关的技能,当这些员工“跳
槽’擘q东道国当地企业或创办自己的公司时,其在跨国公司所学的各种技术也
随之外流,技术溢出效应便会随之发生。而且鉴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公共
教育体系尚不完善,跨国公司对其设在这些国家的分支机构的员工提供的培
训的形式和数量远远超过当地的企业的现实,受过培训的员工的“跳槽”便是
技术溢出的重要途径。
2l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戍研究
2.2行业问技术溢出研究
技术溢出具有联系效应、模仿和竞争、人员流动三种渠道。在国际经济
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国际分工不断加深,联系效应正在
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技术溢出渠道。近年来产业链、价值链格局的兴起,也从
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国际分工不断加深、国际产业整合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各
个产业环节的相互影响能力不断加强状况。另外,从跨国公司的主观角度来
说,相对于向同行业的竞争者外溢技术,它们可能更有意愿为满足自身的生
产需要,而向上下游的联系厂商提供必要的技术标准及其他支持。因此,对
行业间技术溢出进行较深入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2.2.1产业价值链的定义、特征
在经济学、地理学和管理学中,有关“链”的术语很多,如价值链、供应
链、生产链、商品链、创新链、知识链、技术链等等。这些不同“链”,有本
质上的共同点,即表达具有某种特征的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产业链主要是指产业价值链。价值链管理思想认为企业是一个综合设计、
生产、销售、运送和管理等活动的集合体。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为企业的
股东和其它利益相关者(员工、顾客、供货商等)创造价值。如果把“企业”
这个黑匣子打开,可以把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又互相
关联的经济活动,或称之为“增值活动”,其总和构成企业的“价值链”。随着产
业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传统的产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价值创造活动逐步由
一个企业为主导分离为多个企业的活动。这些企业相互构成上下游关系共同
创造价值。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所
涉及到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上下游链条关系构成了产业链。现代
制造产业的产业链环节大体可分为原材料生产与供应、零部件生产与制造、
制成品生产与组装三大环节,而这些环节基本又可分为研发、采购、生产、
销售、服务五个价值创造活动。它们共同构成了制造产业的价值链。
虽然产业价值形态并不是惟一的,针对具体的行业,由于产业的特性,
2.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机制分折
其产业链构成往往存在差异性,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它们都具有以下
特征:
1、构成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动、相互
制约、相互依存,每个环节都是由大量的同类企业构成,上游产业(环节)
和下游产业(环节)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物质、资金方面的交换关系,
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同时产业价值链之间相互交织,往往呈现出多层次的
网络结构。
2、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技术关联强且在技术上具有层次性。从系统角
度看,存在着标准制定、设备开发、终端产品的技术层次,三个层次之间技
术衔接要求严格。设备和终端产品都是在一定的标准之下进行开发的,每生
产一台设备或产品都需要付给标准持有企业一定的标准使用费用。从环节角
度看,存在着芯片、组件、整机组装的技术层次,芯片技术是产业链技术的
核心,组件是根据芯片的性能和参数进行开发,其技术与芯片技术具有上下
游的关系,整机组装环节技术含量则较低,主要是解决器件的筛选和零组件
的匹配问题。
3、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存在着增加值与盈利水平的差异性。如在Pc
机制造商的价值链中,增加值的分布为:元件生产占35%,产品设计占5%,
组装占15%,市场开发占10%,销售占30%,售后服务占5%。但增加值并
不等同于利润,产品设计的增加值尽管不大,但却是PC机制造商最重要的赢
利环节之一。
4、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对要素条件的需求存在差异性,不同的环节,
对于技术、人力、资本、规模等要求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区位偏好。如在
半导体产业价值链中,设计环节是技术密集性环节,注重的是高层次的科技、
技术和:【程人才,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等地;晶片制作环节是资本密集性
环节,注重的是规模,并需要洁净的环境以及纯净水的供应等,往往也集中
在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而装配和包装环节则是劳动密集性环节,
需要的只是普通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劳动力低廉而又丰富的东南亚地区。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2.2.2产业价值链的驱动模式
全球产业价值链按照驱动力不同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生产者驱动和购
买者驱动两种模式。生产者驱动,指由生产者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全
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投资者可以是拥有技术优势、谋求市场扩张
的跨国公司,也可以是力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建立自主工业体系的本国政
府。采购者驱动,指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经济体通过全球采
购和0EM等生产方式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
拉动那些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地区的工业化。
表1生产者和采购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比较
项目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采购者驱动的价值链
动力根源产业资本商业资本
核心能力研究与发展、生产能力设计、市场营销
进入障碍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产业分类耐用消费品、中间商品、资本商品等非耐用消费品
典型产业部门汽车、计算机,航空器等服装、鞋、玩具等
地方企业,主要在发展中国
制造企业的业主跨国企业、主要位于发达国家

主要产业联系以投资者为主线以贸易为主线
主导产业结构垂直一体化水平一体化
辅助支持体系重硬环境轻软环境重软环境轻硬环境
沃尔玛、国美、耐克、戴尔,
典型案例Intel,波音、丰田、海尔、格兰仕等
锐步等
资料案例:在格里芬(Gerefil,1999)基础上编制.
处于价值链核心环节的企业,对其他环节的企业具有很大的影响能力。
以产业资本为原动力的全球价值链条更加强调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生产【艺
的不断改进、产品的不断更新、通过产业的垂直一体化来强化规模经济效应
和加强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建设等方面;而以商业资本为原动力的全球价值链
条则强调市场营销、拓展销售渠道获得范围经济,将制造业从产业链条中分
离出去、加强信息等软环境的建设。处于价值链核心环节的企业,通过埘j£
2.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机翎分析
他企业进行的产业整合、标准化及其他改造活动,可以有效地实现对上下游
企业的影响。这些都是当前技术溢出的重要表现形式。
2.2.3行业问技术溢出方式举例
从产业价值链的前后次序,本土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联系可分为三种
方式:后向联系、前向联系和水平联系,但是联系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主
要包括:
l、贴牌——成功联系的开始
贴牌是建立后向联系的重要方式。一些著名品牌的制造商,常常因为自
己生产线不能满足大批量作业的要求,或者需要某些特定的零部件,在充分
考虑投入与产出比之后向其他厂商求助,这些代工的厂商被称为OEM
(Origih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或ODM(Own Design&Manufacturing),成
为产业价值链中重要的一环。代工企业按照合同规定的产品设计要求和产品
质量标准制造出中间产品或者组装成最终产品,贴上外包企业的品牌,并由
外包企业收购和营销。OEM和ODM是代工的两种模式,前者是只经营制造
业务的最简单的外包与代工业务,只是负责制造,后者是经营制造和研究与
开发、产品设计两个环节的代工业务。我国本土企业大部分外包业务以OEM
为主,东南沿海地区是OEM最早的发生地。在广东省,如家用电器生产,就
像国际展览会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现在,OEM生
产己从广东发展到“珠三角”、“长三角”及至内地很多地方,产品门类也由小家
电、服装、食品、仪器设备发展到笔记本电脑、通讯产品等rr产品。
宁波富达电器公司、广东格兰仕集团,均是从OEM起家的成功案例。宁
波富达电器公司主要生产真空吸尘器,85%的产品以自有品牌或OEM方式,
销往中东地区及德、法、美等国家。而作为中国乃至全球“微波炉大王”的格
兰仕集团,其前身是广东顺德桂洲羽绒制品厂,从1992年引进当时最先进的
东芝微波炉生产线开始,从事OEM生产,同时加强引进创新,短短数年规模
就超越了东芝,目前能与格兰仕一争高低的仅剩位居市场第二的韩国LG。根
据浙江的调查(陈非琼2004),浙江民营科技企业生产与国外企业,通过OEM
方式,挤入国际产业链已经非常普遍,浙江哈尔斯工贸有限公司出口的产品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几乎都是贴国外企业的品牌,超人集团外销产品很大部分也是贴国外企业舳
牌的,宁波波导公司在发展初期是为法国萨基姆公司贴牌生产。我国电信qk
巨头华为集团也是从OEM起家的。
实行外包战略,实际上是跨国公司构建国际生产体系的重要内容。跨陶
公司只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其他业务,特别是标准化的制造业务发包
给专业公司去做。这样做的好处是跨国公司通过其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保
留产业价值链中高利润的部分,缩小经营范围,重新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
将企业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最能反映企业优势的领域,以构筑企业的竞争优势,
使企业能够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如爱立信公司将其手机价值链的7个环节
中的2个环节,交给新加坡的Flcxtronics International公司去经营,而爱立信
公司自己只专做价值链中的主要环节——产品的研发、设计以及市场营销、
售后服务。戴尔公司只按照客户特定需要提供定制系统的解决方案,把生产,
配送和售后服务全部外包给更具有效率的专业公司去做,并与他们建立战略
联盟关系,使其迅速成为全国计算机市场的最大供应商。经管跨国公司经营
战略的调整出于其自身的目的,但是这种经营模式的调整为本土企业介入国
际产业链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合同制造商(contract manufacturers)的兴起,
是承接跨国公司外包方式的进一步深化。与贴牌制造商比较,合同制造商的
优势在于,它可同时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因而具有较高的设备利
用率和生产效率j从而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合同制造商还具有相当的
技术开发能力,目前世界上5大电子行业的合同制造商,4家都超过了100
亿美元(UNCTAD 2002)。
2、产品配套生产——融入国际生产体系的重要方式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外商投资企业群体己形成一定规模,同
时本土企业的制造能力和规模也迅速扩大,为建立外商投资企业配套的生产
体系,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与跨国公司或外商投资企业进行配套生产,
可以有效地建立后向联系。国内很多成功的本土企业都是通过建立配套生产
起步,通过一项产品的“专、精、尖”的生产,嵌入国际产业链发展壮大起来。
万向集团、绍兴京东方的小屏幕电子显示器、杭机铸造曲轴箱体等,都以企
业自身的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赢得了跨国公司的信赖,挤身于跨国公司的
国际供应链。万向集团的汽车零部件已经进入了美国通用、福特的配套线。
2外商fl接投资技术溢出机制分析
专业生产机油散热器和中冷器的浙江久台银轮"【械公司,通过竞争,己经成
为美国康明和英国拍金斯等世界500强的大跨|fl公司的配套厂。
与外商投资企业建立配套体系,可以有效地放大外商投资的外溢效应,
加快本土产业的升级。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产、汜升级就是建立在当地企业在
公共贸易发展中迅速形成配套供应能力的基础I:的。胡月晓(2004)认为,
外资经济通过溢出效应提高东道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通过后向联系
来实现的。因此。后向联系被认为是深化外资溢出的主要渠道。建立后向联
系的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帮助未来的供货商建立生产性设施、帮助国内供
应商改进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或帮助国内下游厂商购买原材料或中间产品、
为国内供应商提供信息服务、对国内厂商的管理示范等。隆国强等(2003)
认为,发展配套产业体系,产业的关联效应会得到发挥,在本土供应能力迅
速提高时,跨国公司会相应调整该地区的战略,出于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
化的目的,跨国公司会提高子公司的技术水平,提升其在全球产业化链条中
的位置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战略联盟——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
在一体化的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中,涉及大量的中间产品、技术、资
金、服务及无形资产的流动,这种流动不仅仅发生在母公司与国外分支机构
之间,而且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国外分支机构之间。在这一体系中,跨国公司
更多的不再是一个层级结构,而是一个网络结构。
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网络并非是一个包罗/i象、自我包容的封闭网络,
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如分包、许可协议,销售联温、研发战略联盟和不同的渠
道与其它公司保持密切联系,形成一个更大的开放性外部网络。随着跨国公
司之间、跨国公司与其他企业之间合作关系发展,跨国公司在结构上逐渐演
变成全球性网络公司,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营扩张日益表现为两个相互交错
网络的拓展与延伸:一个是由跨国公司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构建公
司内部网络;另一个是跨国公司通过全球性的^%略联盟与其它公司建立公司
外部网络。内外两大网络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构成跨国公司进行全球
竞争的战略基础和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
这种网络结构的生产体系,对世界经济及行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它不仅加深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也为拜刚企业提供了参与跨国公司
卟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I晷际分工和扩大生产与贸易的机会。战略联盟便在这种相.匠依赖的生产经营
关系中形成。
跨国公司之间联盟协议的明显增加就是例证,从1990年的1760份增加
剑1995年的4600份(UNCTAD 1997)。联盟的战略目标指向高技术领域,围
绕企业长期的共同战略目标,进行取长补短、优势叠加的合作。通过结成跨
国战略联盟,使跨国公司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得新的技术,降低了风险,并且
可以从技术协作中获益。由此可见,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已不再单纯依靠一
个跨国公司的内部资源,而是依靠多个跨国公司的集合资源。跨国公司依靠
和其它跨国公司从研究与开发到销售等系列经营活动组成的网络,将自己的
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寻求一切对自己发展有利的知识、技术、人力资源方面
的优势和机会。
4、战略性技术合作——高端联系与研发本土化
战略性技术合作是与跨国公司建立产业关联的较高层次。战略性技术合
作,是战略联盟的核心内容,也称战略性技术联盟,目的是通过一个或多个
企业的联合,为实现产业技术发展的共同目标,控制或垄断产业技术发展的
方向,通过产权或非产权的企业合作协议形成的企业的联合体。战略性技术
合作已经成为企业在产业高端技术领域控制产业发展,并通过这种合作提高
企业自身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模式,很多企业借助战略性技术合作得到了长足
的发展。
跨国公司是创新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和技术发明的领头羊。在经济自由化
背景下,为了保持和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其公司已
经存在的科技创新能力,利用不同国家的研究、开发成本的差异,获得R&D
的规模经济和区位经济效益,跨国公司将R&D活动在地理位置上更广泛地分
散开来,所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大。R&D的分散化使跨国公司体系将自己的发
明能力与其他地方的技术力量结合在一起,发明了更多的新技术,增强了自
身的竞争优势,同时这种趋势也为东道国本土企业加强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关
联提供了良机。
建立海外R&D机构正在成为跨国公司技术战略的主流和趋势。据
MERIT/UNCTAD数据库提供的资料,欧洲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的数量已
经超过母国数量,达到60%以上;近年来美国跨国公司海外R&D的投资增长
2.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机制分析
是国内投资增长的三倍之多。在1980—1996年期问,跨国企业之间技术合作
协议共达8254项.在80年代初平均每年不到300项,但进入90年代,平均
每年600项以上。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合作已初显端倪。涉及到发
展中国家企业的研究合作只有455项,占此类协议的约5.5%。从80年代占
全部技术合作协议4720项的4.90,上升到90年代前5年全部技术合作协议
3984项的6.2%。美国企业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主要合作研究伙伴,约占后者
参与合作研究协议数的2/5。欧盟企业也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的重要技术合作伙
伴,约占协议总数的1/3。其他发达国家企业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合作较
少,日本企业只参与了此类协议的11%,而其它发达国家企业只占总数的4%
(UNCTAD。1998 p23.29)。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企业相互之间的研究合作
趋于增加。本土企业可以从这种战略性技术合作中收益良多。
5、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引进创新的基础
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是建立与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联系的又一种重要
方式。具体的方式有:技术许可证贸易、购买关键设备和先进装备和交钥匙
工程等。根据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进口关键设备、成套设
备和许可证交易是我国技术引进的主要方式。
在国际技术转移中,跨国公司占有统治地位。据联合国估计,西方跨国
公司大约控制着世界800以上的新技术、新工艺的专利,参与70%以上的国
际技术转移活动。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技术中,跨国公司所有的高达90%。
通过从跨国公司引进先进技术,或应用他们先进的设备装备本土产业,从产
业链的前后关系上,是一种前向的关联。然而,在这种前向关联的产业联系
过程中,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设备的装备和制造能力的升级,
本土企业将会呈现“平台——平台”的技术能力增长轨迹。这种跳跃式的企业
技术能力的升级,进而为企业建立后向联系构筑了良好的基础。典型的案例
如浙江的纺织和经编产业等。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由m效脚研究
3.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3.1模型设定
3.1.1对技术溢出效应进行量化的方法讨论
本文借鉴Feder(1982)的做法,把整个工业经济分为外资部门(F)和
内资部门(H)两部分。其中,外资部门对内资部门有技术溢出作用,假设这
种作用主要来自外资部门对其资本的运用,所以把外资工业企业的总资本K,
计入内资工业部门的生产函数中,即外资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将对内资部门
产量的增加发q三间接的影响,这就是外溢效应。如果最终外资部门的资本积
累带来内资工业部门总产量的提高,那么所引进的FDI对我国内资部门的外
溢效应就为正;如果外资工业部门资本积累最终导致内资部门产量下降,这
时候的外溢效应就为负。
假设国内某行业内资企业的总产出受到行业内内资企业的资产数量、内
资企业的劳动力数量、行业内外资企业资产三个因素的影响,则用数学方程
式可以表示为:
K=,(Kh,厶,K,) (3.1)
很自然我们通过这样的模型安排,可对外溢效应量化为:外资工业企业
的总资本足,和它的估计系数的乘积,即由外资工业企业投资积累引起的内资
工业企业总产量的变化量。
为了测度通过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发生的技术溢出效应,我们引入与本
行业内资企业发生前向联系的其他行业的外资资本数量K,和与本行业内资
企业发生后向联系的其他行业的外资资本数量K。,他们的估计系数可以对行
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实现量化。
3.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i{I效应实证研究
数学方程式变化为如下形式:
K=,(毛,厶,巧,%,x归) (3.2)
这里的K表示我国某行业国内企业的总产出,墨、厶分别表示内资企业
的资本存量与劳动力数量,足,表示行业内外资的资本数量,置,表示与本行
业内资企业发生前向联系的其他行业的外资资本数量,髟。表示与本行业内资
企业发生后向联系的其他行业的外资资本数量。详细核算方法与数据来源另
有详述。
3.1.2对技术溢出效应进行量化的回归模型推导
对(3.2)式微分可得:
△%=以xMCj+珥×她+爿。啦+露x吗+碍×吗(3.3)
这里△表示增量,以、q分别表示内资企业的资本与劳动生产率:爿表
示行业内外资资本对内资企业的边际生产率;卑、露分别表示有前向与后向
联系的其他行业外资企业资本对内资企业的边际生产率。
(3.3)式可以进一步作如下变形:
盟;堡堕。坐+里凸。堕+墨堕。坐+垒笠。堕+蔓当。坐
墨K ‘ ‘ ‘ ‘ 巧‘ 巧‘ 如
(3.4)
或者:
等⋯等州等蚴等⋯等螂等@s,
其中,喁、%分别表示内资企业的资本与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强表示
行业内外资资本对内资企业的边际出产弹性:吼、%分别表示有前向与后向
联系的其他行业外资企业资本对内资企业的边际产出弹性。吩、口.、%的正
负与大小反映了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方向和力度。
在进行参数估计时,以(3.4)为基础,我们具体采用如下的双对数回归
模型:
lIlK=艿+qInKs+口2ln厶+%InK/+%】1lK≥+_£ZsInK_+∥ (3.6)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之所以选择对数形式,原因之一在于方程两边取对数以后,解释变量前
的系数所表示的就是弹性的概念。此外,由于计量采用的是跨行业的数据,
因此取对数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回归结果中出现异方差的可能性。
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本文采用全国24个工业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模
型的估计。使用面板数据的模型形式应当变化为:
In‰=万+qln‰+%lIl‰+%In足庸+吒lIlK庸+%InK舯+以(3.7)
这里i和t分别代表行业和时间。
3.2面板数据建模简介与数据来源
3.2.1面板数据建模简介
l、面板数据研究方法简述
面板数据是同时在时间和截面空间上取得的二维数据。面板数据从横截
面(cross section)上看,是由若干个体(entity,unit,individual)在某一时刻
构成的截面观测值,从纵剖面(10ngitudinal section)上看是一个时间序列。
利用面板数据建模时其最为一般的模型形式为
船=%+孱%+‰,i-1⋯.,N;产l,...,T (3.8)
其中,五=“。,X2,..,‰),为外生变量,孱=(届。,屈。,...,玩),为参数
向量,K是外生变量个数,T是时期总数。该模型称为变系数模型。
根据截距和系数是否齐性,模型3.8还可以演化成变截距和混合模型如
下:
变截距模型
儿=q+∥。而+%, 滓l,⋯,N;t=l,⋯,T (3.9)
模型3.9表达的含义是控制变量的斜率系数是不发生变化的,但不同的个
体(或时间)上,其截距是不相同的。
混合模型
%=a+卢。黾+嘞, i_1,⋯,N;卢1,...,T (3.10)
模型3.9表达的含义是截距和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和时间上都相
3.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m效府’耍订F研究
同。
在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下,误差扰动项可以分解为: ‰=q+岛,
其中,“;是个体效应(Individual Effects),巳是残差扰动项,满足经典的计量
经济学中关于随机扰动项的球形假设,如零均值、等方差、无自相关等。个
体影响表现为模型中被忽略的反映个体差异的变量影响。根据对Ui的不同假
设,变截距和变系数模型又可以分为固定效应(Fixed Effects)模型和随机效
应(Random Effects)模型。如果坼(对应于个体i的虚拟变量)是一个个体
常数,则称这个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如果U;是对应于个体i的随机残余项,
则称该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
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有四种:OLS、组间估计、组内变换、GLS。方法的
选择取决于个体效应Ⅳ.的性质:
(1)如果珥固定且为零,那么扰动项只有毛,模型的协方差矩阵为
《』。。Ⅳr,各截面单元不存在截距差异,根据高斯一马尔科夫定,OLS方法
将是适宜的;如果固定且不零,那么扰动项和协方差不变,OLS方法仍适用,
但需要引入截面单元的虚拟变量以反映截距差异,这就是固定效应模型。为
简化计算,人们通常用组内变换来代替,但估计结果不变。对于上述两种情
况,可利用受限和非受限模型的残差平方和,构建F统计量并进行甄别。
(2)如果珥随机变化,且E(ui)=0,那么扰动项将合成为Uit=“,+白,
模型的协方差矩阵变为厶。,o(Zk,+Z‘。‘。),不能满足高斯一马尔科夫定
理的要求,这时GLs方法将是有效的,由于变换矩阵为

D一=(IN。,一昙k xf。,),GLS最后演变为部分除均值过程;但如果随机效应

并不显著,以=0,将又退回到普通OLS方法。对此,可用Breusch-Pagan的
UⅥ统计量来判断。
(3)如果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都很显著,那么还需要考虑是否与解释变
量相关,不论相关与否,固定效应模型都能保证估计的一致性,但只有在不
相关的情况下,随机效应模型才是一致的。而一致性是估计方法的首要条件,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H{效应研究
其次才是有效性。
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
协方差F检验
面板数据建模过程中,首先需要判定样本数据符合混合模型、变截距模
型和变系数模型中的哪一种形式。而检验数据结构属于何种类型主要使用的
协方差F检验。与面板数据模型的三种形式相对应,协方差检验主要有以下
两个假设: 、
瓯。:回归斜率系数相同,但截距不同,Rp有p,=屈=⋯=风,即为模型
3.8
皿。:回归斜率系数和截距相同,即有
q=cr2=⋯=%,届=岛=⋯=风,即为模型3.10
同时,上述两个假设都有一个共同的备择假设:
E:回归斜率系数和截距均不同,模型即为3.8
检验的过程首先是检验日。,如果接受风:,则说明应该选择混合模型,
不需要再进行下一步检验了;如果拒绝日。,则应该检验也.。接受风。则应
该选用变截距模型,否则应该使用变系数模型。
风.和‰对应的F统计量分别为: 舅=j妻;黼DF[(Ⅳ一·)七,NT一Ⅳc七+-,] c3--,
E=等茜罂衰尝铲[3 F[(哪M朋州川,]@均
其中,墨,最和墨分别代表模型3.8、模型3.9和模型3.10的残差平方和。
通过协方差F检验可以确定模型的基本形式,而模型应该选用固定效应
还是随机效应就需要进行下面的Hausman检验。
(2)Hausman检验
在面板数据模型选择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上,C,-re吼e(2001)给出了
一种Hausman检验。该检验方法的原假设(tto)为:£(肛Jj,,,)=0。构造统
计量
3.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缈=(6一夕)’£’’(6一/b, (3.13)
其中,Σ=Far(b)一肠,(声),b为LSDV(固定影响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
夕是FGI.s(随机影响效应模型)估计的结构。W在零假设下服从z2分布。
如果Hausman检验拒绝风,就表示固定效应模型是更好的模型;如果
Hausman检验不能拒绝风,就表示随机效应模型是更好.
3.2.2变量含义与数据来源
l、数据来源
本文计量所用行业数据是根据2002--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的。《中国统计年鉴》给出了总共38个细分工业部门的资产数量、工业增加
值、经济效益指标等数据。由于产业分类的差异,“工艺品及其制造业”、‘1发
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在03年以前未作为单独的工业门类进行统计,
因此仇年和02年该两个行业的数据空缺,但这是面板数据模型所允许的。
为了计算与特定行业的工业企业发生前向和后向联系的外资企业的资本
数量,需要利用中国投入产出协会计算的投入产出表。该表按照24个行业对
工业部门进行了分类。因此,从《中国统计年鉴》得到的38个细分工业行业
的数据,按照投入产出表的分类口径进行了统一的合并处理。
模型中24个工业部门
l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3 金属矿采选业
4 非金属矿采选业
5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6 纺织业
7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8 木材加l‘及家具制造业
9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10 石油加.Ii、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1 化学工业
1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3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4 金属制品业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15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1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7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8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9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20 其他制造业
2l 废品废料
22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23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24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变量经济含义
模型形式为
1ll‰=6+aIIn‰+cr21llk+码】Il茁廊+啊lIlx庸+吒In茁雕+以(3.14)
其中各变量的经济含义及整理过程如下:
K:24个工业部门的内资企业各年总产出。《中国统计年鉴》没有直接
给出这项数据,本文的数据是根据“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减
去历年行业内三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得到的。
K。:24个工业部门的内资企业各年资产存量。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
计年鉴》中“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中“资产合计”项目。
厶:24个工业部门的内资企业各年从业人数。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
年鉴》中三资企业工业增加值数据,除以“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
效益指标”中“全员劳动生产率”数据得到。
足,:24个工业部门中外资企业的资本数量。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
年鉴》中“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中“资产合计”项目。该变量的设
置,是为了测度外资资产带来的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这种效应也可以相对
于“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而成为“水平效应”。
K,、足。分别表示与特定工业行业的内资企业发生前向和后向联系的外
资资本的数量。前向关联是企业与下游方向的企业或者是消费者的一方的生
产联系,后向关联是企业与上游方向的企业或者原材料,半成品供应者方向
的生产联系。在这里,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来描述某行业内资企业受到
的上下游外资企业前向与后向联系的强弱。这里需要介绍“直接消耗系数”和
3.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戍实证研究
“直接分配系数”。
投入产出表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
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的数量关系。投入产出表的横栏和竖栏都是各工业行业,横向表示某行
业向其他行业的投入量,纵向表示某行业消耗的其他产业的产出。
假设全国工业按照n个部门进行划分,投入产出表有n行n列。直接消
耗系数%(f,J=1,2,⋯,n),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品(或产业)部
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将各产品
(或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直接消耗系数矩
阵。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为:用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总投入彳,去
除该产品(或该产业)部门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
务的价值量毛,用公式表示为:
ao=嘞/—r,O,J=1,2,⋯,n)
直接分配系数珞(f,J=1,2,⋯,n),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i产品(或
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提供给第j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将各产
品(或产业)部门的直接分配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直接分配系数
矩阵。直接分配系数的计算方法为:用第i产品(或产业)部门的总投入置去
除该产品(或该产业)部门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第j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
务的价值量%,用公式表示为:
咯=xu/Xi(f,_,=1,2,⋯,r1)
假设本行业企业在进行采购及其它商业活动时,不存在对外资或本地企
业的偏好。则外资和本地企业的资产数量可以正确反映它们在国内市场上的
市场份额。再假设每个行业内的内资企业机会均等的与上下游外资企业发生
商业联系,则某行业内资企业受到的上游行业FDI带来的前向联系的外资资
本数量,可以以直接消耗系数表每行的元素为权重,将各行业外资资产数量
加权相乘加总得到。公式为:
勤=Et'k.jayKaa
直接消耗系数表对角线上的元素应当设置为0,因为前面的水平溢出变量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H;效应研究
足,已经考虑了这种行业内效应。
对某行业内资企业发生前向联系的外资资本数量可以以本行业对其他行
业的直接分配系数为权重,将各行业外资资产数量加权相乘加总得到。公式
为:
‰=Σ“。‰如
直接分配系数可以从直接分配系数表的列取得,其中对角线的元素应当
设置为0。
3.2.3面板数据基本建模流程
以下以截面变化为例,介绍面板数据建模过程:
l、建立混合模型,检验模型的大致拟和程度;
2、假设模型为截面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估计该模型,并
作hausman检验,如通过检验,说明截面具有随机效应的原假设成立,应建
立截面随机效应模型;如没能通过检验,说明截面具有随机效应的原假设不
成立,应建立截面固定效应模型。
3、建立截面固定效应模型,做RedundantFixedEffects Tcsts,检验Ho:
口l=as=⋯=口。是否成立。如接受原假设,说明应该建立混合模型;如拒绝
该假设,说明应建立固定界面效应模型。
3.2.4模型结果与说明
对已建立的模型使用混合、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三种假定进行估计,结
果如下表:
混合模型RE(随机效应) FE(固定效应)
-0.801048⋯ .1.509099⋯ -0.77524⋯
C
fO.0157) fO.0000) fO.0000)
0.802646 0.802447⋯ 0.339369⋯

fO.0000) tO.0000) (0.0012)
0.25 1046 O.056074 0.136858⋯

(0.0012) (0.4608) (0.0158)
0.038506 0.118864⋯ 0.150893‘。’
Kf (0.2839) (o.0015) (0.0014)
O.0652 0.228877⋯ 0.800302⋯
Kf (0.2775) (O.013) (0.0000)
3.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浠}11蚀应实证研究
0.01643l 0.169767’‘ -0.16715一
Ko
(0.8542) (0.0717) (0.0892)
Adj.112 0.936125 O.894478 0.991317
D—W O.31374 1.19499 1.456219
F 329.2848 190.88 474.5798
Obs. 113 113 113
19.978748
Hausman
(0.0013)
69.2398⋯
Rfe
O.0000
注:★,★★。★★★分别表不在10%-5%,l%水平F显著
从模型的拟合程度看,拟合优度较好,可决系数达到0.93,说明解释变
量较好的解释了被解释变量的变动。
从建模过程和最佳模型形式的选择来看,混合模型中D.w值仅为
0.31374,存在严重的自相关性。
随机效应模型中的Hausman检验值为19.978748,其P值为0.0013,拒
绝原假设,故应该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同时,固定效应模型中的Redundant
Fixed Effects Tests值69.2398,其P值为0.0000,拒绝各截面值相等的假设,
D.w值为1.456219,已经比混合模型有了极大改善,故截面的固定效应模型
是最佳模型形式。
所以最终确定的模型形式应该为:
lIl‰=-0.77524+0.3393691n‰+0.1368581nk+0.1508931nKat
娟.8003021nK犯一o.167151nK№+“I
从模型可以看出,对于内资企业的总产出,内资企业资产值的作用显著
为正,内资企业从业人数的作用显著为正,行业内外资企业资产值的作用显
著为正,外资企业前向联系的作用显著为正,后向联系的作用不显著。
从系数数值大小来看,外资企业对行业内内资企业的产出影响远大于内
资企业资本积累带来的影响,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高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
前向联系的作用较行业内联系效应作用大。
模型结果的经济意义可以解释为,行业内内资企业的资产数量、内资企
业的从业人数、外资企业的资产值、前向联系的资产值都对本行业内资企业
的产出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效应。其中外资企业带来的前向联系的效应最显
著,内资企业自身资产积累对产出的影响程度最小。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H{教鹿研究
4.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投入产出表相关知识的运用,将外商直接投资的前向联系、后
向联系效应加入到Feder的研究模型中,考察了这些效应的显著程度。
通过对模型的估计,主要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外商直接投资对提高我国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了显著的行业内溢出和前向联系溢出,而后向联系溢
出不显著。
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前向联系技术溢出效应,较行业内溢出效应更加显
著。
这说明我国上游的内资企业并没有从外资进入所导致的需求扩大中获取
预期的规模收益,原因可能是上游企业提供的中间投入品还达不到外资企业
的要求,故而后者只有从海外供应商那里进口。
针对以上的状况,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继续大力吸引外资,发挥外资对我国内资企业技术水平提高的带动作用。
尽管这几年中国吸引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但从FDI累计数量来看,中
国与美国差距甚远。1998年—2005年,两国FDI流入量累计分别为12613亿
美元和4006亿美元,中国仅相当于美国的31.8%。据《世界投资报告》统计,
截至2004年,美国和中国的FDI存量分别为14738.6亿美元和2454.67亿美
元,美国是中国的6倍。2005年,中国人均FDI流入数约为46.4美元,美国
为357.6美元,美国是中国的7倍,
虽然我国利用外资流量已达到一定规模,但从外资存量及其在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重来看,不仅’i美国存在巨大差距,即使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也
有相当大的差距。以外幽投资存量占本国GDP比重分析,据商务部统计,截
至2004年实际吸收外资存量为2132.88亿美元,仅占当年GDP的12.9%,而
世界平均水平为21.7%。
40
4.研究结论硬政毓建议
虽然中国利用外资规模近几年增长很快,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资金流
入国。但是,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吸引外资方面,我们
还远远不是一个强国,抛Jr外资质量暂且不谈,仅仅从数量和占GDP的比重
来看,我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我国的经济总体规模
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I’日J,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需要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
规模。
鉴于我国外资来源中发达国家比重不高的情况,今后,我们应在巩固吸
收亚洲地区外资的同时,重点加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促进力度,这样既能提
高外资规模,也有助于提高外资质量。
首先,不能否认,尽管目前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但在发达
国家还有相当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中国仍然很不了解,因此,要进
一步加强在美国、欧盟和同本开展有针对性的国家形象宣传和政策宣讲,使
之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和平崛起给世界经济和企业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
其次,开展各种形式的具有实际效果的投资促进活动,既包括政府层面
上的多边、双边投资促进活动,更多的还是面向企业的广泛交流和项目对接,
关键是项目和企业要有针对性;再次,借鉴发达国家投资促进的做法,在重
点对外投资国分别设立专门的投资促进分支机构或投资促进专员,为企业提
供深层次的信息和商务交流等方面的服务。
最后,改进现有投资促进方式,采用投资者定向、利用优势产业进行投
资促进等手段,通过加快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和服务产业转移、鼓励跨国公
司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加快服务业开放及鼓励外资并购等方式,大幅
度提高利用发达国家资金的比重,使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水平和质量在整
体上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加强产业关联,充分发挥外商直接投资的前向和后向联系。
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技术溢出的条件,而不是技术溢出本身。外商直接
投资与技术溢出之间,不应该轻易地划上等号。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d{效应,
不是自然属性,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经济基础和产业发展环境,外商随接投
资技术溢出的效果是不同的。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道国能否产生技术溢出?技
术溢出究竟有多大?存在着对外传导、扩散、模仿、学习以及内生创所能力
的提高这种复杂的过程,需要合理的传输途径和通道。产业关联是提供这一
4l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途径和通道的基础。
加强产业关联是双向的。从本土产业的角度,应当充分利用目前国内已
经拥有的具备相当规模的外资经济群体,提高产业配套体系,通过产业链生
产的配套和关联,“借船出海”,参与国际分工,并提升自己在国际产业分工
中的地位。
从外资政策的角度,应当正确地看待外资,在目前外资经济己经形成一
定规模的情况下,“选择性”地引进外资。
选择与地方产业结构在产业链前向或后向相配套的外商投资企业、能够
带动地方产业提升的外商投资企业、产业链相对较长的外商投资企业。
三、提高外资经济的当地成分,改善生产制造的进口依赖。
有研究表明,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中间产品的物质投入在1996年至2003
年只有一半左右来自于国内,明显低于国内本土企业。这表明我国外商投资
企业还没有形成将国内本土企业作为重要的采购市场,国内本土企业与外商
投资企业在进一步加强产业关联存在空间。本文的计量模型中,外商直接投
资的前向效应显著而后向效应不显著也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
与国内本土企业比较,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表现出明显的进口依赖特征,
表明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更倾向于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循环,而
国内生产体系中的循环相对较弱,带动国内企业介入国际生产体系,参与国
际分工的作用不强。
外商投资企业己成为我国出口贸易活动的主体,我国骄人的出口业绩并
不代表我国本土企业已经利用出口市场,广泛地介入了国际产业链。
为此,更全面深入地介入国际产业链,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在国际产业
分工中的地位,是新时期我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我国本土企业介入国际
产业链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国内本土企业--#1"商投资企业之间的关联,将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桥梁,在国内市
场上直接介入国际生产产业链;二是以通过出口贸易方式,通过国际市场介
入国际生产产业链。这两种方式相比较而言,前种方式更具有条件。事实上,
前种方式的成功介入可以成为后种方式介入的一个跳板。
从促进联系的角度,应当加强“进口替代”政策的实施。尽管受“禁止当地
成分要求”国际惯例的限制,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外商投资企业的中间投入品在
4.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国内采购。但我们可以对“进口替代”实行一定的保护政策:对国内有能力生
产的、能够替代进口的部件和产品,通过进口替代政策的实施,鼓励外商投
资企业采购国内产品;对国内还没有能力生产并替代进fJ的产品,可以通过
产权控制,与外商投资企业合资经营,利用外商企业的技术和品牌,替代进
口产品。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参考文献
【1】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
【2】赵晋平.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31李平.技术扩散理论及实证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4】崔新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51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6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6年各版。
【7】中国投入产出学会: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国投入产出学会网站
【8】陈涛涛等.对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因素的经验研究【J】.
金融研究,2003(5)
【9】张建华等.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对广东数据的实证分
析【J】.经济学,2003(4)
【10】潘文卿.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
世界经济,2003(6)
【ll】江锦凡.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刀.世界经济,2004
(1)
【12]:E志鹏等.外资对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明.管理世界,2003
(4)
【13】陈涛涛.中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内在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2003(9)
【14】张诚、张艳蕾等,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制约因瓤J】,南开经济研究,
2001(3)
【15】魏后凯.加入WTO后中国外商投资区为变化及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前景
【J】.管理世界,2003(7)
【16]!E成歧等.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异与中国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2
(4)
参考文献
【17】何沽.外商直接投资对中斟I qk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
经济,2000(12)
【18],rd,涓.跨国投资、市场结构‘j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J】.经济研究,
2002(9)
【19】沈坤荣.外商直接投资与中酬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1999(5)
【20]赵海蕾.外商企业对中国本地企业的知识溢出效应【J】.财贸研究,2002(4)
【21]沈坤荣等.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与内生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
200l(5)
【22]秦晓钟.浅析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特征【J】.投资经济,1998
(4)
【23】蒋殿春.跨国公司与发展中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博弈叨.世界经济,
200l(9)
【24]赖明勇、包群:关于技术溢出与吸收能力的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科学,
200l(5)
【25】李平.技术扩散中的溢出效应分析【J】.南开学报,1999,(2)
【26]姜瑾.国外FDI行业间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
(7)
[27]MacDougaIl,GD.A.,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Private Investment fTom
Aboard:ATheoreticalApproach,Economic Record,1960.
Caves,R.E.,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The Industrial Economies of Foreign
Investment,Economies,No.141.,1971.
[28]Findlay.IL,Relative Backwardness,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A sample Dynamic Model,Quarterly Jodrnal of
F_,eonomies,February,1978.
【29]Caves,R.E.,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The Industrial Economics of Foreign
Investment,Economics,No.141.,1971.
【30]Globerman,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s efficiency benefits in
Canad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Canad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 979;12:42-56
【31]Magnus Blomstrom,Foreign investment and productive efficiency:the c蝴of
Mexico.Journal ofindustrial economics.1986;15:97.110
外商直接投资投术溢出效应研究
【32]Magnus Blomstrom,Pesson.Foreign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s efficiency in
孤underdeveloped economy:evidence from the Mexic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World development.1983;11:493·501
【33]Flore.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pillovers:What can we learn from
Portuguese data?2000
【34]Haddad,M.,A.Harrison.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s for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Morocco.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es.
1993;42:51-74
[35]Haskel et a1.Does inward forcign direct investment boost productivity of
doestic firms.NBER workingpaper 8724.
附录
本文计量研究用到的数据:
附录1
表1 内资企业历年工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05年04年03年02年01年
1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860.57 1969.40 1149.96 910.89 694.23
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4358.24 3189.52 2254.75 1830.48 1914.79
3 金属矿采选业835.1l 589.12 321,14 234.53 211.22
4 非金属矿采选业263.42 195.77 158.96 193.2l 176.40
5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业5495.76 4352.57 3576.69 3018.17 2539.53
6 纺织业2403.9l 1843.32 1445.96 1219.72 1079.31
7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1186.24 901.21 776.20 618.68 550.52
8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571.65 400.35 290.20 234.97 204.28
9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1226.61 973.15 791.77 653.35 559.62
10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743.76 1467.29 1137.64 896.60 789.1l
11 化学工业5746.92 4529.03 3511.23 2784.02 2392.67
1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292.60 1840,73 1453.09 1108.25 977.15
13 金属冶炼及乐延加[业6856.79 5371.90 3417.79 2245.37 1971.18
14 金属制品业1096.29 847.67 644.65 548.53 462.05
15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3390.90 2619.88 1950.55 1748.56 1265.19
1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103.19 1874.16 1605.94 1437.63 1097.50
17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217.17 1746.37 1310.36 1053.33 921.16
18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166.45 1126J32 1057.98 782.93 631.95
19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97.38 221.19 159.00 124.07 118.10
20 其他制造业329.58 252.30 198.65
21 废品废料43.79 25.18 9.22
22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4894.22 3945.25 2920.72 2579.74 2237.48
23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02.97 94.42 63.40 46.36 40.85
24 水的生产和供戍业235.12 212.46 184.73 165.51 158.66
到.
数据来源:利用“伞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公有企业r业增加值”与三资企业总产出的数据相减得
47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效应研究
表2各行业内资企业历年资产总量(单位:亿元)
05年04年03年02年01年
l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8597.84 6700.91 5420.58 4789.61 4250.53
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6567.83 5359.64 4837.27 4297.97 4138.56
3 金属矿采选业2020.96 1285.55 1077.18 945.59 889.67
4 非金属矿采选业634.93 769.1l 734.34 lll5.45 1083.84
5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11781.48 10547.51 9461.21 8619.36 8010.64
6 纺织业7441.4 6491.17 5917.01 5184.22 4853.08
7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3605.68 3256.43 2696.14 2309.14 2107.39
8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1383.15 1095.32 921.27 766.89 690.77
9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4896.17 3648.05 3308.62 2953.93 2688.15
10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5730.99 4169.02 3485.25 3417.2l 3533.36
1l 化学工业20702.07 17773.46 15767.83 14400.07 13329.52
1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130.94 7024.5l 6104.88 5295.96 5006.33
13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323.44 17934.21 14708.32 120“.67 12153.6
14 金属制品业2984.87 2516.7 2059.55 1799.57 1629.39
15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1947.16 10542.14 9108.94 7321.56 6855.49
1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0613.63 9255.4 8381.42 7433.71 6675.09
17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7228.15 6015.86 5010.96 4406.69 4004.Ol
18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083.65 4943.86 4441.9 4161.13 3669.32
19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119.07 884.55 814.65 718.75 702.47
20 其他制造业798.29 605.5t 496.28
2l 废品废料79.01 21.45 17.53
22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5046.56 24218.42 22758.8 19708.32 17955.47
23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935.85 790.69 737.26 647.83 580.89
24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671.8 2396.98 2056.85 1824.27 1619.99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中。资产合计”项
表3内资企业历年从业人数(单位:万人)
05年04年03年02年01年
1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434.81 418.77 376.25 379.27 374.9"7
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85.37 96.00 72.63 55.86 59.7d
3 金属矿采选业80.68 76.99 68.32 66.43 69.27
4 非金属矿采选业41.23 41.42 46.35 105.72 116.45
48
附录l
05年04年03年02年01年
5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345.59 314.79 312 56 316.52 308.22
6 纺织业442.84 440.76 405.80 405.97 408.68
7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250.12 236.60 207.72 193.35 174.9l
8 木材加E及家具制造业98.45 87.57 71.96 58.52 57.17
9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181.87 182.10 168.05 168.29 166.12
10 右油加J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69.00 62.96 55.93 52.27 57.53
1l 化学r业583.75 557.77 534,73 529.7l 536.63
1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60.6l 360.72 354.58 348.94 354.33
13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83.92 371.33 344.23 326.59 3“.25
14 金属制品业153.82 151.46 125.05 127.86 124.2l
15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467.81 467.20 432.05 423.57 415.32
1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74.28 272.73 261.34 258.00 262.87
17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14.05 208.87 174.78 167.51 162.43
18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21.15 109.78 95.90 96.67 92.88
19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43.1l 42.27 39.97 14-32 45.04
20 其他制造业64.71 63.93 54.43 O.00 0.00
21 废品废料3.32 3.21 1.25 O.00 0.00
22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38.38 241.72 226_36 221.69 218.87
23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2.59 13.90 13.92 14.10 14.15
24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4.85 46.23 45.74 44.92 44.92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三资企业工业增加值数据,除以。按行业分‘兰资’工
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全员劳动生产率”数据得到.
表4各行业“三资”企业历年总资产(单位:亿元)
05年04年03年02年01年
1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95.64 26.45 12.43 25.72 24.16
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83.95 124.57 107.70 104.50 101.64
3 金属矿采选业114.88 11.80 9.66 7.74 6.57
4 非金属矿采选业53.43 25.75 22.85 19.42 18.56
5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3997.63 3330.78 2979.93 2418.86 2220.12
6 纺织业2916.57 2187.14 1884.28 1496.25 1343。18
7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1538.53 1183.87 1015.37 905.59 804.41
8 木材加[及家具制造业988.36 727.82 60l,82 490.85 464.97
9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3309.48 2468.76 206730 1778.49 1687.62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10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759.78 605.72 493.73 457.68 407.86
1l 化学工业8873.68 6191.86 5231.33 4367.86 3948.94
1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239.75 1731.61 1478.43 1383.64 1292.47
13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196.70 1872.90 1355.47 93625 813.10
14 金属制品业1784.加1496.90 1197.08 1191.94 lll6,39
15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4330.03 2914.44 2311.75 1740.07 1493.29
1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494.42 4483.56 3534.99 2445.45 2183.49
17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834.54 2824.38 2362.54 1831.73 1759.77
18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2979.59 10153.46 7645.07 5618.85 4800.35
19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107.02 901.78 709.39 475.42 374.3l
20 其他制造业567.69 449.26 388.24
21 废品废料47.36 9.22 8.50
22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4328.90 3082.31 2892.22 2596.10 2529.80
23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50.30 111.93 81.46 64.31 40.66
24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24.95 98.98 92.17 77.13 42.10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中。资产合计”项耳
表5与各行业发生前向联系的外资姿本数量(单位:亿元)
05年04年03年02年01年
l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161.73 812.65 724.33 630.96 597.05
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641.75 488.60 403.44 363.40 325.9l
3 金属矿采选业405.98 258.29 195.70 147.40 131.34
4 非金属矿采选业278.93 202.74 170.23 147.93 135.78
5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129.65 94.85 80.74 67.92 60.89
6 纺织业665.01 507.92 430.97 347.25 310.86
7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152.15 111.25 92.22 73.99 67.71
8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187.59 141.92 116.80 92.52 85.19
9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637.97 483.63 402.61 311.44 283.15
10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866.90 598.76 504t38 418.1l 384,02
ll 化学工业3228.90 2454.40 1993.74 1539.35 1389_32
1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52.73 491.50 384.78 287.20 252.66
13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268.14 2481.96 1996.86 1581.70 1440.81
14 金属制品业1029.43 765.18 616.08 462.64 414.02
15 通用、专用设各制造业1450.83 1095.97 894.18 692.02 630.67
1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71.83 192.25 158.10 126.67 114.54
17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487.86 1131.73 886.2l 668.20 584.49
18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符制造业577.18 437.45 355.06 263 29 230.65
19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33.38 170.18 143.40 116.71 107.82
附录l
20 其他制造业179.00 131.29 106.60 84.96 76.60
2l 废品废科225.88 148.83 115.69 89.27 80.70
22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434.37 101 2.58 828.46 673。59 604.OI
23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3l 89 23.09 19.13 15.09 13.69
24 水豹生产和供应业82.17 60.07 49.85 40.37 36.84
数据来源:以表7中每行的数据为权重.‘J表4中资产位相乘加总计算得出.
表6与各行业发生后向联系的外资资本数量(单位:亿元)
05年04年03年02年01年
1 煤炭开采和冼选业2659.52 1871.75 1651.85 1422.56 1343.73
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888.79 1397.38 1163,41 1019.73 918.76
3 金属矿采选业3981.95 2472.45 1861.56 1370.2l 1210.60
4 非金属矿采选业2357.99 1663.46 1391.38 1175.07 1068.20
5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129.13 92.05 78.04 65.89 59.34
6 纺织业550.45 415.64 350.62 295.60 2“.42
7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247.82 179.67 148.80 120.07 109.19
8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440.i8 328.14 269,09 218.75 199.68
9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1046.12 784.13 652.69 522.99 473.Ol
tO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896.07 1313.34 1097|29 902.63 823.10
11 化学工业1377.90 1048.88 844.04 651.01 583.79
1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361.72 1015.19 791.96 598.79 525.85
13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t968.79 t469 67 1177f30 920.“ 829.59
14 金属制品业1811.57 1338.20 1069.45 818.69 729.09
15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lllO.15 833.70 675.63 519.67 471.44
1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06.92 217.75 177.50 141.07 127.00
17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441.53 1852.60 1438.99 1082.44 943.56
18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06.04 222,04 182.14 141.23 127.41
19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518.36 I103.23 918.72 741.42 677.58
20 其他制造业972.86 706.43 571.8l 451.65 405.40
21 废品废科3312.57 2i05.81 1603.19 1196.92 1066.13
22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322.81 1638.79 13加.16 1081.81 973.03
23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982.79 707.36 580.59 461,35 417.80
24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685.62 1221.43 1010.48 816.40 740.80
数据来源:以表7中每列的数据为权重.与^4中资产fh 4",1渠加总计算得出.
51
。爿钆⋯拣要搂呈I四*乎僻.样《l;:n‘二;留箪『}|船雄轼+'^群轩i钆<辎哑七b廿N8一v髫荽骣如霜茁k<鞯匾罂球僻埒.搿
o 苫乏} 苫8
一8 一
高8 8 c= 9 9 苫8 9 葛
d d o o o 6 6 6 o 6
善o 苫g 量In 讥
8 o q 9 苫8
c; 6 o o o 6 6 6
葛8 rJ 卜N g g 莒裔一q o g 0 8 8 9 q
o o o 6 o 6 d o o 6
8 o 蓍g 8 8 8 8 8 8 § 8 8
o 9 8
c;
穹9 c! 9 o 9 9
d
q 9
o o d o o o o o o o o o
8
n 苫一卜一
9 8 9 o 8 o 8
o 6 o o 6 o 6
— t"q 8 葛善量g 9
d 6 o 6 6
o 善o N —
8 善g g 8 o g 9
6 6
8
6 d 6 d o 6 o
o 莹8
∞ N v、.n
饥g 苫葛8 8
c;
9
c; o o 6 6 d 6 o
— o N n t"4 n 寸一
o 8 8 8 g 8 8 g
o c; c; 6 6 d 6 d
蓍堇
— n 卜
暑蓍苫8
g 8 g 8 9
6
9 o
6 d c; d 6 6 o o o
N 8 a 堇
o
8 9 8
6 o o c5 c;
卜o 善v’ 口、苫

8 8
6
o 8 9 g 8
6 d o d o 6 d
o g g 荟8 9 9
6 o o 0’
g n 苫苫口Pq
9 g 9 9 基g
o 6 o o 6 d
— o o 一8 一N N 口一— 一N
n
8 8 g 9 8 葛8 8 o o o 8 8
6 d
o
0 d c; d o 6 6 d 6 o o
8
n 一8
H
9 8 o 9 8
o 6 o o 6
g o g o g 吕
9 8 9 8 9 q
o 6 o d o o
一g g
N n
荟rq N 8

8
8 9 9 8 8 8 8 9 8 9
6 o o 6 6 6 6 6 o 6 o
g 一8 8 一n —
8
9 8 9 q 8 g 8 9
o 6 o o 6 6 6 o
n o — 一n 口N 苫
— o
8 8 8 o o o 8 8 9 8 8
6 6 c; o o d 6 0 6 6
吕§ 8
n 蓍o a 善— 一堇o 9
6 6
8 o 8
c5 o o
8 g
6 6 o d
8
d 6 6 d
葛o 一—、o
9 8 苫8 8
o 6 6 6 d
8 善苫一一荟∞ 一
9
c5
9 8 g
c5
o 8
o o 6 6 o d
g

6
9o
懈簌{5f端涎糍埘l韶习乱<蕃}圃晋廿謦o“^懈
附录2
Eviews输出结果
l、混合模型
附录2
Dependent Vatiable:lV肿
Methed:Pooled Least Squares
Date:04,19帕7 Time:20:40
Sample:1 5
mduded observations:5
Cross-sections jncluded:23
Total pool funbalancedl observations;”3
Cross sectbns without valid observations dmpped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latistic Prob.
C -08010柏0.326204 -2.455667 0.0157
D1IA? O.802646 0.093645 8 571157 0.0000
DL?0251046 0,0754∞ 3.327303 0.0012
TT肿0038506 0 035752 1 077010 028∞
FRA?0016431 0.089173 0.184256 0 8S42
BRA, 0 065200 0.059734 1.091490 0 2775
R-squared 0.875314 Mean dependent var 2.942983
Adjusted R-squared 0 869488 S D dependent var 0.503736
S.E of regression 0.181982 Akalke lnfo criterion -0.518185
Sum squared resid 3.543555 Schwarz criterion -0.373368
Log Iikelihood 35.2”48 F-staIisIic 150 2318
Durbin-Warson stof 0.”6693 Pmb(F—statisticl 0.000000
2、随机效应模型
Dependent Variable:IVA?
Method:Pooled EGLS(Cross-section random effects)
Date:04/19/07 Time:20:42
Sample:1 5
fncJuded observations:5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Cmss-secUons included:23
Total pool(unbalanced)observations:113
Swamy and Arora estimator of component variances
Cross sections without valid observations dropped
Variable Coe怖cient Stcl Error t-Statistic Prob
Weighted Statistics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of regress Jon
F.statistic
0 899189
0 894478
0 050099
190 8786
Mean dependent vat
S.D.dependent vat
Sum squared resid
Ourbn.Watson stat
0.344229
0.154226
0.268561
1.194990
Prob(F—statistic)0 000000
Unweighted Statistics
R-squared O 828946 Mean dependent vat 2.942983
Sum squared resid 4 861354 Durbin·Watson stat O.066016
3、随机效应hausman检验
Correlated Random Effects,Hausman Test
Pool:POOL01
Test cross-section random effects
Chi—Sq.
Test Summary Statistic Chi-Sa.d.f.Prob.
●●目j-=__=_-|_-E●_E-j--目j_;目IEj-z___l___●-__-∞-_=_E=______lEj-|_-E___●__--口_一IIl
Cross.section random 19.978748 5 0.0013
Variable Fixed Random Var(Diff.) Prob.
DTA7 0.531863 0.802447 0.010513 0.0083
DL?0.065980 0.056074 0.001892 0.8198
TTA7 0.064751 O.1 1 8864 0.001 178 0.1 149
FRA? 田02”95 0.169767 0.032174 0,2870
BRA?0.646449 0.228877 0.643149 0.0444
Cross-section random effects test equation:
Dependent Variable:IVA?
Methed:Panel Least Squares
Date:04,19,07 Time:20.44
Samole:1 5
Included observations:5
Cross.sections included:23
Total pool(unbalanced)observations:”3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C .1.048167 O.234607 -4.467758 0.0000
DT舯0.531863 0.141685 3.748557 0.0003
DL7 0.065980 0.087346 O.755385 0,4521
丌A?0.064751 0.050166 1.290747 0.2003
FR肿-0.021 195 0.202204 -o.104821 0.9168
BRA?0.646449 0.226610 2.852699 0.0054
Effects Specification
Cross—section fixed(dummy vadables)
R-squared 0.993410 Mean dependent var 2.942983
Adjusted R.squared 0.991317 S.D.dependent var 0.503736
S.E.of regression 0.046940 Akaike info criterion 一3.069072
Sum squared Fesid 0.187283 Schwarz critedon -2.393259
Log Iikelihood 201.4025 F-statistic 474.5798
Ou巾in.Watson slat 1.456219 Prob(F—statistic’0.000000
拒绝原假设,做固定效应模型
4、固定效应模型
Dependent Variable:lVA7
Method:Pooled EGLS(Cross-section weights)
Date:04,19/07 Time:20:45
Sample:1 5
Included observations:5
Cross—sections included:23
Total pool funbalanced)observations:1 13
Linear estimation after one-step weighting matdx
Cross sections without valid observations dropped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C
D1_A7
DL? 翮P
FRA7
BRA?
Fixed Effects(Cross)
H1一C
H2—C
H3—C
H4—C
-0.775244
0,339369
0.136858
0.150893
0.800302
旬.167148
-0.077730
0.329845
.0.261693
_0.425373
0.159928
0.101043
0.055591
O.045692
O.097221
O,101742
-4.847463
3.358649
2.461865
3.302396
—1.719254
7.865956
0.0000
0.0012
0.01∞
0.0014
0.0000
0.0892
附录2
H5—C 1.008177
H6-C 0.258474
H7—C 0.481787
H&一C O.111369
H9—C .o.094423
H10—C 田.067043
H1 1-C 0.037703
H12—C ∞.015953
H13一C 0,050100
H14—C -0.217582
H15—C 0.110175
H16—C 0.458386
H17—C -0.169485
H18—C 0.2981 10
H19.C -0.427305
H2¨C .o.188011
H22—C 旬.152190
H23—C -0.61’022
H24一C m.511519
E仟ects Spec啊cation
Cross-section fixed(dummy variables)
Weighted Statistics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of regression
F.statislIc
Pmb(F·statistic)
0.997838 Mean dependent var
0.9971 51 S.D.dependent var
0.044467 Sum squared resid
1452 731 Durbin_watson stat
0.000000
5.233546
3.560860
0.168070
1.905883
Unweighted Statistics
R-squared 0.997425 Mean dependent var 2.942983
Sum squared resid 0.2001 52 Durbin·WatsOn stat 1.527284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后记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文献,深感这一领域众多优秀文
献的价值。但技术溢出是一个难于衡量和评价的经济现象,这方面的研究需
要进一步深入。
在参考国外文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我使用投入产出表设计了反映行业
间前向后向联系的经济变量,将其引入已有的Feder简化模型,在评价行业问
技术溢出效应方面,做出了小小的探索。
但是,应该说这一方法是比较不全面的。文章中的模型只考虑了制造业
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没有反映出第三产业对制造业的影响。现在兴起的产业
链中,有一类就是由营销渠道驱动的。处于营销环节的企业,对其他环节的
企业有很强的影响力。
今后,如何以更科学的方式考察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应该是研究的发
展方向。
另外,本文由于受到模型形式的限制,没有考察市场竞争情况、东道国
吸收能力、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制约因素的影响。
后记
致谢
从2000年走进西南财经大学,至今已近七年。如今,我即将以这篇论文
作为一份答卷,结束我在光华园的学习生活。
这篇论文的写作,经历了构思、查找资料、立意、布局谋篇、写作完成
等阶段。我能顺利完成这篇论文,全都得益于这些年来在光华园良好的学术
和文化氛围中受到的熏陶。
在这里,我感谢我的导师姜凌教授。三年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导师以他
那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和温雅的气度使我获益匪浅。通过
言传身教,姜老师使我从学术和生活上都受益颇多。
感谢任治君教授,从本科时代起,他就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学术
修养影响了我们很多,带领我们在经济学和世界经济研究方向前进了很多;
感谢穆良平教授、侯立平教授、吴晓东副教授,我从他们的课程中不断吸取
知识,不断成长:感谢经济学院和学校所有给我教益的老师,我在这些老师
的指导和影响下,学习才得以不断进步。
在我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梁雁同学对我的计量模型给予了全面的指导和
帮助。在这里,我也对她表示深深感谢!刘杨同学对我的模型设计也提出了
宝贵的意见,我对他表示感谢。
最后,我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学业能够顺利完成,全赖他们多年来含辛
茹苦的支持。
在财大,我学到的不只是知识,还包括一种胸怀,一份执著、一点精神。
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会不断进取,决不辜负母校对我的期望1
2007年4月于光华园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在读期间已发表的专著、论文、课题,教材、工具书等)
序号题目刊物或出版社排名情况备注
l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西南金融第三作者
对外经济贸易效应2006(10)
——以四川省为例的分析
2 四川省05年哲学社会科学第五参与
规划项目“人民币汇率机制人
改革与四川对外开放”
3 对外经济关系论西南财经大学参编第十
出版社六章
4 论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当代中国经第二作者
几个问题济问题探索》
四川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