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9442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江西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姓名:邱小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吕江林
20040428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政府放松对金融系统的管制和采取金融自由化
政策,金融全球化进程明显加速,其中跨国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是金融全球化
的一个重要表现和内容。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属新兴市场国家)于2001
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逐步开放银行业。从此,跨国银行在中国的直接投
资如火如荼,尤其是跨国银行在中国掀起了并购浪潮,在短短三年内,跨国银行
参股中资银行事件发生11起。跨国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行也增加不少,仅2003
年7月到2004年4月就增加4l家。
勿庸置疑,跨国银行的进入必将给中国整个社会经济、国民福利产生深刻的
影响,鉴于银行业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对跨国银行在中国的直接投资
行为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直接投资包括新设投资和并
购,本文以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为题,站在跨国银行的角度,
旨在研究跨国银行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模式选择战略,对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
和并购进行比较分析,借鉴跨国银行进入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以利于中国
管理当局和中资银行积极应对,趋利弊害,引导和促进中国银行业的壮大发展,
对抗实力雄厚的跨国银行,协调金融安全、效率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
文中灵活运用两种研究方法,第一是博弈论方法。该方法主要体现在第三章
和第五章。第三章建立一个霍特林模型从理论上分析跨国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在新
设投资和并购间的比较,结果表明四个外生变量(包括新设投资成本、东道国银
行技术水平、总消费者剩余、市场竞争强度)会对三个关键值(包括收购价格、
垄断利润和新设投资利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跨国银行新设投资和并购的选择。
第五章主要分析了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选择上同中国管理当局和中资
银行的博弈。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比较研究法,体现在第四章,比较了跨国银行在
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障碍,新设投资和并购的成本以及新设投资和并购的收益。
借助两种研究方法,借鉴跨国银行进入其他新兴市场的经验,通过分析大量有关
跨国银行进入中国的数据,本文得出结论:并购将是跨国银行在最近几年内进入
1
中国的主要模式,并购的优势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体现,跨国银行已经掀起
的并购浪潮将延续。同时,跨国银行会极为珍惜宝贵的增设分行的机会,将继续
在经济发达城市、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增设分支机构。
关键词:跨国银行新设投资跨国并购
Abstract
Beginning with the eighties of the 20th century,the whole world witnessed
financial globalization’s accelerating,the highlight of which is m_『qOs’entry into
emerging markets,the main reason of which is that most governments lessen their
supervision over finance and adopt policy of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t the end of2001,
China,as a developing country(also is a emerging market),joined WTO and promised
to open its bank industry gradually.Ever since then,FDI of MNBs in China increases
incredibly,especially M&A ofMNBs in China occurred eleven times within three years
At the same time,MNBs increased their branches by 41 from July of 2003 to April of
2004
Doubtlessly,MNBs’entry will cast profound impacts on China’economy and
welfare of its citizens Given the important status of bank industry in a country,it is
useful in term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explore FDI of MNBs in China FDi includes
Greenfield investment and M&A This paper,with the title of comparative study on
Greenfield investment and M&A of MNBs in China,on the part of MNBs,researches
FDI mode of h岫s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ee of^,INBs’entry into other
emerging markets,this paper aims at helping authorities ofChina and domestic banks to
take up measures in the face of MNBs’entry,to absorb beneficial factors and hold up
negative factors,and finally harmoniz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financial security,
financial efficiency and social stability
We make use oftwo research methods in this paper.First is game theory,which is
used in chapter three and chapter five In chapter three,we build a Hotelling model to
analyz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Greenfield investment and M&八then get the
conclusion:four exogenDus variables(include COSTS ofGreenfield investment,technique
condition of domestic bank,consumers’surplus and ccnnpetitive intensity)impose
impacts on three crucial value(include M&A price,monopoly profit and profit of
Greenfield investment),As a result,they influence the choice between these two modes
1
In chapter five,we probe the countermeasure between/vINBs and authorities and
domestic banks in the choice of two entry modes.Second method is comparison,in
chapter four,we compare the barriers of Greenfield investment and M&八the costs of
them and benefits of them At last,we get the conclusion:M&A is going to be the
mainstream entry mode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its advantages will last for a long time,
and MNBs will go on favoring M&A At the same time,MNBs will cherish the
precious opportunities to build branches,and keep on creating branches in relatively
developed cities,coastal citis and provincial cities.
Keywords:MNBs Greenfield investment Transnational M&A
4
独创性声明
Y
667129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江西财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丝擎】鼻日期:丝:生±!兰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江西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阕;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签名:缝!!!垒导师签名:!址峨日期:垄:竺:坚!!;
1.跨国银行进入概述
1.跨国银行进入概述
1。1跨国银行进入的背景
1。1.1金融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政府放松对金融系统的管制和采取金融自由化
政策,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速,其主要表现包括:(1)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的全
球化;(2)金融市场的全球化;(3淦融创新步伐加快:(4)各国的金融立法和交易与
国际惯例日益趋于~致;(5)区域金融中心的一体化。其中,跨国银行进入新兴市
场国家是金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和内容。金融全球化为跨国银行的海外扩张
提供了良机。首先,金融全球化导致了银行系统面对一系列来自非银行机构在信
贷和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从而对银行的边际利率和利润产生压力,从一定程度
上对银行的特许权价值。提出了挑战,促进了跨国银行的海外扩张。其次,由于因
特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跨国银行进入一国市场的门槛降低,经营银行业
务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在此过程中,激烈的竞争压力导致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的
利润下降,主要的大银行不得不向国外市场扩张以获取规模经济的好处和拓展其
他的业务领域(Canals,1997)。再次,相对自由的金融环境和政府管制的放松使得
传统的银行业务和其它业务可以互相交叉和补充,导致大量金融新产品的出现和
金融服务的改善。成熟市场的国际或地区的大银行利用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比
较优势积极开拓离岸金融市场和新兴市场(Wiiliams,1997)。然而,只有少数的金
融机构拥有充分的管理能力在全球范围内经营商业银行业务,更多的跨国金融机
构只是有选择地进入某个地区。由于跨国银行进入一些地区需要克服信息劣势,
地理位置和文化因素(包括语言)等劣势,因此导致了“地区参与者”(regional evolver)
的出现,即那些将经营活动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跨国银行,如拉美地区的西班
牙银行;中欧地区的奥地利银行、比利时银行、荷兰银行和德国银行:亚洲的澳大利
亚银行和日本银行等。亚洲金融危机后,西班牙的银行重新定义了全球扩张战略,
它们从亚洲抽走资金,而将重点放在建立拉美和西欧的地区银行上。
反过来,跨国银行的发展则是金融全球化的重要动力。首先,跨国银行通过
逐利行为推动金融全球化。跨国银行的趋利本质使其总是试图冲破一切阻碍其实
现利润最大化的约束。同金融业务主要集中于国内的中小金融机构乃至一般跨国
。斯蒂格里茨认为,政府限制银行的自由进入为现有的银行提供了租金机会,赋予了现有银行“特许权价值”
而自由银行制度下的完全竞争则会使这种租金消失(彭兴韵,2002)。
1
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银行相比,真正实现了金融资本全球调度的巨型跨国银行能够取得更高的盈利并
能进一步降低经营风险,因此它们对推进金融全球化是不遗余力的。其次,跨国
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推动金融资本全球化。跨国银行是最富有活力的金融创新主体,
它们往往为了突破国家管制进行更自由的全球经营而进行一系列的金融创新,并
努力推动这种创新最终为国家管制制度所容纳。脱离了跨国银行的金融创新和对
监管制度本身的挑战,在90年代就不可能出现广泛的金融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
再次,跨国银行通过全能化推动金融全球化。进入90年代以后,跨国银行趋向于
全能化,原来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分界趋于模糊,全能型的
金融资本开始出现。这种全能化的金融机构的不断涌现以及其对国际监管体系的
内在要求促进了金融的全球化。
1.1.2世界贸易组织和开放银行业的主要内容
世界贸易组织是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主要力量之一。目前世界贸易组织的成
员国己经达到140多个,包括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国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按世贸组织的有关协定开放金融市场引进跨国银行就成为该国经济
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共有29个独立的法律文件和25个以上的部长宣言、
决议和谅解备忘录等,详尽规定了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义务和承诺。其中,涉及
开放金融业的主要条款和内容,集中体现在《服务贸易总协定》及《金融服务附
录》、《金融服务承担义务的谅解协议》两个附件中。各成员国依据《服务贸易
总协定》和这两个附件的有关原则,提出本国金融服务承诺表,然后经过多边承
认并签字形成金融服务协议。金融服务作为服务贸易谈判的一个重要议题,一直
被各国高度重视。其主要开放内容包括:(I)各缔约方同意开放银行、保险、证券
和金融信息市场;(2)允许外国在国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运行;(3)外
国公司享受同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市场的权利;(4)取消跨境服务的限制;(5)允许
外国资本在投资项目中的比例超过50%。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服从于《服务贸易总
协定》的六项基本原则,即最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参
与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和逐步自由化原则。其中前三条原则为一
般性原则,各缔约方在所有服务贸易领域都必须遵守。而后三条原则则属于特定
义务,需要各缔约方经过谈判达成具体承诺并加以执行。世界贸易组织对服务贸
易自由化的规定和在这方面的努力,成为推动金融全球化的一个强大动力。
2
1,跨国银行进入概述
1.2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概况
跨国银行进入中国的进程是从1979年开始的。197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首先
在北京设立了第一家银行代表处。1981年,香港南洋商业银行首先在深圳设立第
一家营业性机构。1985年,中国允许在厦门、珠海、深圳、汕头和海南经济特区
设立银行。1990年,配合浦东开放,批准上海对跨国银行开放。1992年,又批准
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广州等七个城市对跨国银行开放。中国
逐步放宽了对跨国银行经营地域、业务范围和客户对象的限制。1998年7月,中
国宣布取消跨国银行在中国设立机构的地域限制,允许跨国银行在任何城市设立
分支机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在银行业开放方面,承诺中国将对跨国银
行逐步放开人民币业务,加入后两年内,允许跨国银行金融机构向中国企业提供
服务,加入后五年内,允许跨国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表1近几年跨国银行在中国基本情况
年份跨国银行来源国总数跨国银行总数分行数
1999年底18 68 157
2001年底na na 158
2002年底20 60 146
2003年7月末na na 15l
2004年4月19 64 192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各种资料整理得到。
跨国银行在中国的总资产和分支机构数目虽有些浮动(见表1和表2),但总
趋势是增加。
表2跨国银行在中国资产总额变化
跨国银行
年份
全部资产(千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
199l 429 na
1992 553 28.9
1993 759 37l
1994 1184 56 2
1995 1914 6l。7
1996 2992 56 3
1997 3792 26 7
1998 3418 .9 9
1999 3179 .7 0
2000 3443 8.3
200l 45lg 3l 2
2002 3910 .13 5
2003年7月3796,5 .2 9
2004年4月4950 30 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资料加以整理得到。
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并购,从表3可看到跨国银行在近几年在中国掀起了
并购浪潮。
表3 跨国银行参股中资银行情况
跨国银行(包括入股比
时间中资商业银行投资额拟投资额
其它金融机构) 例(%)
1996年10月中国光大银行ADB 1.6亿元3 29
1999年3月上海银行IFC 2亿元5
2001年11月南京市商业银行IFC 219亿元15
2001年12月上海银行IFC 2500万美元2
2001年12月上海银行HSBC 6300万美元8
2001年t2月上海银行SCB I.孵亿元3
2002年(失败) 深圳发展银行Newbfige 约15亿元15
Capitall
2002年(谅解备忘录) 西安市商业银行IFC na 12 5
2002年(谅解备忘录) 西安市商业银行加拿大丰业银na 12 4

2003年1月(待批) 浦东发展银行Citibank 6亿元5
2003年5月民生银行IFC
2003年12月(正在进兴业银行以汇丰子公司25亿元24 89
行中) 为首的跨国投
资集团
2004年3月(待批) 民生银行Newbie Capilml 8.4亿元4 82
2003年4月底,浦东发展银行在其股东大会上宣布花旗银行将在2008年之前.通过行
使购股权和认股权,将其在浦东发展银行的股份增持至24.9%,花旗银行有权选派代表进入
浦东发展银行董事会。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得到
注:1 NewbieCapitol不属于跨国银行,但为了资料的完整性,在表中加入。
1。3本文重要概念界定
一、跨国银行
跨国银行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在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
构,并在东道国法律下合法经营的银行都可以称为跨国银行(MNBs)。狭义定义
由联合国跨国公司(UNCTC)作出:在五个以上国家和地区设有分行或多数股权
控股的附属行经营存款业务的银行。本文采用跨国银行的广义。
二、直接投资
4
1.跨国银行进入概述
国家货币基金组织把直接投资定义为:“为了持久的生产经营利益而对外国企
业进行投资,其意图在于取得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有效控制”,该定义既包括可
传统意义上的直接投资,也包括间接投资的一部分,如企业股票、债券等形式投
资。世界银行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指向东道国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融资,从而能
够直接参与企业管理过程的外国投资。
人们一般把直接投资定义为一国或地区的投资者在另一国或地区以最终获取
利润为目的并取得投资企业一定或全部经营管理权的投资行为,跨国直接投资包
括股权投资形式和非股权投资形式。
三、新设投资
新设投资又称绿地投资(Greenfield investment),即外商在东道国建立合资企
业或独资企业。因合资银行成功的范例少,跨国银行进入中国新设投资一般也采
取增设分行形式,故本文跨国银行新设投资指其在中国增设分行。
四、并购(Merger and Acquition,M&A)
并购是企业为获取目标企业的控制权(部分或全部),而运用自身可控制的资
产(现金,证券及实物资产)购买目标企业的控制权(股权或实物资产),并由此
使目标企业法人地位消失或引起法人实体改变的行为。本文所指并购是跨国银行
在中国参股中资银行。虽然至今还没有跨国银行控股中资银行,但跨国银行参股
中资银行后积极地参与银行日常管理,一般都认为其目的是最终获取中资银行的
控制权,因而本文把跨国银行参股中资银行视为并购行为。
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2.跨国银行进入理论综述
2.1 银行跨国经营动机理论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扩张是二战以后全球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但生产与贸易
的国际化发展同时也加速了资本国际化的进程,由此出现了遍布全世界的跨国银
行网络,从而使跨国银行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尽管
目前对跨国银行的定义和划分界定标准很多,但从理论上讲,跨国银行一般都被
列为跨国企业的一部分,而根据1974年联合国秘书处对跨国企业的定义:“跨国企
业是在它们基地之外拥有或控制着生产和服务设施的企业,它们是在一个决策体
系下进行经营,各实体之间通过股权或其它形式联系起来”。,跨国银行具体可以
说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或拥有控股性附属机构,并且其
境外业务在全部业务中占较大比重的银行。银行作为经济人,当然同样会遵循利
润最大化的原则,因此银行进行跨国经营的最终目的必然是为了追求利润,但具
体来看,银行走向国际化还有诸多方面的动因。
第一、配合国际贸易的飞速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的飞速增长,1950年
到1990年的短短40年间全球出口贸易增长了ll倍。与此同时,必然就出现了对
银行提供的国际结算和国际信贷服务的要求急剧增加的现象。因此,许多银行正
是适应这一需求,纷纷在主要的贸易伙伴国设立分支机构以提供更为便利的国际
贸易结算和信贷服务,在提高本国出口商竞争能力的同时,银行自己也从经营中
获得稳定的中介收入。Goldberg和Saunders(19811研究发现,跨国银行在美国的机
构数量与该国和美国的双边贸易量有明显的统计相关性。Aliber(1984)提出了“贸
易引导型”的假说,就认为银行跨国经营的主要动机就是配合国际贸易的进行@。
第二、适应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
90年代以来是跨国公司的大发展时期,跨国兼并与收购愈演愈烈,战略联盟
也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突破,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从而急剧增加。1990年,全
球跨国公司总数还仅3 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15万家,而据联合国《1999年世界
投资报告》全球跨国公司己增至6万多家,其分支机构己超过50万家。跨国公司
的全球化发展客观上就要求银行为之提供全球性的银行服务。另一方面,跨国公
①参阅襄桂芬,荆东跨国公司与跨国银行经营战略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一皈。
回参阅汪建,吴英蕴当代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理论动机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第七期。
6
2.跨国银行进入理论综述
司一直以来都是银行的主要客户,因为跨国公司的成长及全球化扩张都需要巨额
资金,而所需资金的大部分都是从外部筹措的,这就不乏跨国银行的资金支持。
同时,跨国公司的保留利润、折旧基金及从再生产中游离出来的流动资金数额也
十分巨大,在未进入现实购买之前,要求存款获利,这部分资金同样也是跨国银
行追逐的对象。而银行服务与物质产品不同,它是无形的、不宜存储的、易消失
的,更是不可运输的,这就决定了服务的提供者与服务的消费者只能在当时当地
进行交易。出于银行问竞争的需要,也为了稳定跨国公司客户,有实力的银行纷
纷追随跨国公司到国外设立营业机构,为它们提供所需要的资金和服务,由此常
常出现跨国公司到哪里,哪里就有跨国银行分支机构的局面。Grubel(1977)和
Aliber(1954)都提出了“追随领导”假说,其中就说明了跨国公司的发展直接带动
了跨国银行业务的发展的观点。
第三、具有显著的跨国经营优势
在充满风险而又十分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没有一定的优势是无法发展甚
至立足的。而那些开展跨国经营的银行往往都是相对竞争对手(包括东道国的银行
及其它相竞争的银行)而言具有自身优势的银行。首先,这类银行必然都是拥有十
分雄厚的财力和非常卓越的声誉的银行,比如美国花旗银行、大通银行、高盛银
行、日本第一劝业银行、香港汇丰银行等。凭借银行自身可靠的声誉和稳定的业
绩,在国外开展业务时能以更低的成本赢得众多的客户,有效减少信息成本和竞
争费用,提高获利能力。其次,银行具有自己的业务专长优势,如悠久的经营历
史、车富的运作经验,有熟悉精通各种业务操作和管理的人员,各种先进的技术
设备,向其提供各类服务的广泛牢固的客户群等。根据亚洲货币杂志1999年4月
公布的调查结果,亚洲1998年最佳外汇业务银行和最佳衍生金融品交易银行排名
中,前五名基本上都是被欧美的跨国银行所包揽”。由此可见业务专长是跨国银行
在国际竞争中不可战胜的优势。再次,银行具有有效的全球网络分布和完善的信
息系统,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优势。利用这一优势跨国银行不仅能十分便捷地为
客户办理全球结算交易,而且能够随时获取全球各地的金融信息,为客户提供准
确、及时、可靠、高效的信息服务,同时银行自身也能及时地抓住时机,做出英
明的决策。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教授邓宁(John HDunning)在他的“国际生产折衷
理论”中将以上跨国银行所具有的这些优势归纳为企业(含银行等服务业)跨国经营
所具有的“所有权优势”,这是促使银行跨国经营的主要动因之一。
。参阅邓瑞林跨国银行经营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
7
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第四、降低成本、降低风险
国际业务在跨国银行的业务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通过与别国的银行合
作开展这类业务往往要承担较大的交易成本,而通过设立自己的分支机构可以使
许多交易及其资金的调拨在本行系统内进行,就可以大大降低交易费用,使业务
操作成本降低,邓宁将这类优势定义为“内部化优势”。另外,银行的业务都是有
风险的,而经营的分散化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方法,其中除了业务的多样化,客户
的多样化以外还包括经营地点的多样化,即投资的分散化,而且分散投资对属于
资金密集型行业的银行有效抗御风险、提高利润率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业务发展机会也不同,不同国家分支机构开展的银行业
务之间可以以盈补亏,抵消或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即使一国出现不确定的因素
导致该国业务损失,也可以将不确定情况的频率和发生损失的程度降低,达到分
散风险的目的。
第五、绕开国内业务发展受到的限制
许多银行会主动在国外设立机构从事银行业务常常是由于本国国内对银行业
的某些规定和限制阻碍了银行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如日本曾经规定长短期金融
的分离、银行与信托的分离、银行与证券的分离,美国政府也曾不允许商业银行
从事投资业务,这些都促使两国的银行纷纷涉足欧洲金融市场或在国际避税地设
立分行。又比如,美国原来的银行法规定活期存款和30天以内的储蓄存款不支付
利息,定期存款利息不得超过联邦储备银行规定的最高限,而欧洲货币存款没有
利率最高限,任何期限的存款都有利息,这不仅使大量美元外流,更促使美国跨
国银行的国外分支机构积极在境外吸收美元存款、借贷业务的发展。显然,在上
述情况下银行为了绕开国内对其业务发展不利的因素,必然会向国外发展。
第六、外国有利市场条件的吸引
银行作为主要从事货币、资本信用交易的特殊企业,同样是以追求利润为经
营目标的。如果只有以上这些动因而没有国外有利的市场条件的吸引,银行也是
不会走向国外的,反过来说,国外市场上存在的如下有利条件(即邓宁“国际生产
折衷理论”中的区位优势)就成为银行跨国经营的重要动因。
(1)存贷款利率差相对较大
对经营货币资金的银行而言,存款利率的高低决定着银行资金成本的高低,
而贷款利率就是金融产品的价格,这两者之间的利率差就决定着银行的利润率。
银行业在西方国家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竞争,近年来利润率己十分微薄:相形之下其
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货币政策的不同,存款利率相对较
g
2,跨国银行进入理论综述
低,存款利率差就相对较大。据IMF(1998)统计,1992年至1997年以来,OECD
国家平均贷款加权利羞在O 5%至0 8%之间,而非OECD国家平均在o 9%至l 3%
之间,两者差值始终维持约o 4%一o.5%。显然,银行可以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
这在很大程度上引诱着跨国银行进行跨国经营。
(2)市场的潜在容量大
跨国银行一般都是以长久的战略眼光来做出跨国经营决策的,它所考虑的不
仅仅是某~国家目前的银行业务市场容量.更看重的是这一市场的潜在容量o。那
些经济发展很快、人口又多,但银行系统尚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东亚和拉美国
家)未来金融业务量的增长潜力是十分巨大的,这对银行而言就是巨大的商机和利
润,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对跨国银行是最具有诱惑力的。
(3)优惠的政策和宽松的监管环境
有些国家为了鼓励跨国银行来本国投资,常常给予跨国银行十分优惠的政策
和宽松的经营环境,不仅包括税收的减免,而且还放松对外资银行的业务限制,
如减少或免除外币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金等要求,取消利率和信贷限制等。这
在极大的程度上降低了跨国银行的运作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益。这些也成为吸引
跨国银行的有力因素。
2.2跨国银行并购理论
西方商业银行并购的主体来自于股东、代理人和政府,其中股东追求利益最
大化,代理人出于利益与精神的动机,政府则在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垄断与竞
争中寻找平衡点。从市场运行的机理来看,银行并购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
程,其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理论内涵。
第一、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所描述的是企业规模变动和企业成本和收益变动之间的关系。
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
而发生的单位营运成本下降和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商业银行经营规模
与其营运成本、经营收益的变动关系。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包括内在
经济与外在经济两个方面。所谓内在经济是指单个银行由于业务营运规模的扩张,
从内部引起收益的增加,比如某个银行在固定营业成本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
其经营规模扩大必然相应降低单位资金运营成本,这种节约所带来的效益提高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银行业容量为人均金融资产、人口总量、银行资产在金融总资产中的比重这三者的乘积
潜在容量则取决于这三个因素各自的上升空间。
9
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是内在经济。而外在经济则是指整个银行产业规模扩大而使单个银行得到了良好
的人才、信息、资金融通、联行结算等便利服务而引起收益递增的现象。与内在
经济相反的是内在不经济,它是指单个银行在规模扩大的同时,由内部引起的收
益递减。与外在经济相反的是外在不经济,也就是指整个银行产业规模扩张而使
单个银行成本增加、收益减少的现象。比如,由于整个银行产业规模扩大,使得
各银行之间竞争加剧、管理效能降低、协调困难,从而导致平均成本上升、收益
递减。
银行业是规模经济效应很强的行业,这是由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
和银行业的技术革命所决定的:
(1)从商业银行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特性来看,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具有同
质性。也就是说,商业银行不同时间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同商业银行所提供
的同种产品或服务具有相同的性质。由这种同质性决定,商业银行所提供产品或
服务的增加,可以有效降低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提高收益。因此。商业银行
扩大产品供给和服务范围变得非常重要。
(2)在现代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经营具有独特的存款派
生效应。这使得单个银行规模越大、覆盖面越广,由原始存款衍生出来的各层次
级别的派生存款留在该银行系统内的可能性越大,就越有可能达到存款创造倍数
之极限,实现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效应的最大化。
(3)从大银行的技术成本来看,扩大规模可达到减少开支、节约成本的目的。
因为:第一,商业银行经营一般需要购置较多先进的技术装备和较多的基础设施
投资,这些投入在完成后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随着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单位
资产平均固定成本则会相应降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美国,传统银行网点的单
项交易成本为1.07美元,电话银行为o 54美元,自动柜员机(ARM)为0 27美元,
而Intemet银行只需要0 10美元。第二,随着银行传统业务逐渐减少,表外业务尤
其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业务大量增加,扩大业务量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或很少,
规模经济效应更加明显。第三,大银行能够充分利用其商誉、管理技术、营销技
术等无形资产的边际开发成本为零或很小,而供给弹性无限大的特点实现规模经
营。比如在美国,80年代初收购一家银行,80%要用有形资产价值支付,20%用商
誉价值支付。到80年代末,银行收购的70%用商誉价值支付,30%用有形资产支
付。第四,银行规模越大,它向社会提供的银行服务范围越广。在美国芝加哥联邦
储备区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存款规模1000万美元以下的银行中,只有16.9%提
供19种银行服务,而存款5亿美元以上银行中,能提供19种银行服务的占4l l%。
10
2.跨国银行进入理论综述
(4)全能型银行广泛从事证券、保险、基金管理等其他金融服务,会产生业
务范围广泛的规模经济。其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已经拥有各种金融人才、资金设备
和各种金融信息,扩大业务范围可广泛分摊信息成本和其他成本,增进银行效益。
另外,由于现代公司组织结构制度创新,大规模公司的管理开始不同于以往的集
权决策内部管理体制,而是通过设立具有相对经营自主权的事业部分和分支机构。
利润单独核算,能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并大幅度提高了公司规模边界。因此,建
立一定规模之上的比较竞争优势是~个富于进取的现代商业银行对规模经济的理
性追求。
规模扩张有自然增长和并购两个途径。自然增长是靠自身的积累和业务拓展
来实现的。一般来说,商业银行运作比较规范,业务领域相对稳定,其自然增长
是~个渐进的过程,与同时期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高度相关,不大可能出现奇迹
般的跳跃式增长。而并购是解决规模问题的快捷途径。根据历史资料,美国现有
资产超过200亿美元的银行几乎都是通过并购产生的。并购相对于自然增长的优
势除了速度的加快外,还有咀下三个方面:(1)规避了中央银行未来的管制风险;(2)
提前实现未来收益;(3)树立品牌效应,增强政府与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第二、技术优势理论
银行业的竞争主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之间、本国同一金融体制下的银
行之间以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这两个层面上展开,这种竞争是不完全竞
争。而竞争的比较优势则主要包括银行内在的垄断优势和外在因素如银行所在国
经济金融发展水平、金融体制的结构和布局、政府的金融法律政策赋予各国银行
的其他比较优势。根据垄断优势理论,有一定实力的大银行所具有或想获得的垄
断优势不外乎两大类:规模经济和优越的技术优势。从技术的角度看.银行规模越
大,越有利于其获得和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增强竞争力。
(1)大银行具有其他竞争者无法或者难以获得的技术优势。垄断企业通过这
种独占技术创造出来的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或者是外形(功能)差异化(源于技术诀
窍),或者心理差异化(源于营销技巧)。然而,由于银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货
币)的同质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各银行之间只存在差异化的营销技巧,各种创新
金融工具和技本只是不同的营销手段或技巧而己。银行的技术优势包括使用新的
金融工具和技术(设备)以及体现在银行的商誉等无形资产中的如管理技术、组织技
巧、经营风格、公众形象等。由于国际银行业广泛运用电子通讯等先进技术,造
成了交易(服务)成本的大幅下降,因此具有一定规模的银行都有能力支付较大的技
术装备开支以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并通过规模经济效应获得低成本优势。而

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规模较小或中等规模的银行则要么根本无力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设备投资,要么无
法享受新技术设备投资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尤其当使用新技术的业务规模长期
达不到盈亏平衡点时,就可能得不偿失,更谈不上规模经济效应了。于是规模较
小或中等规模的银行或者以亏损为代价以维持技术上的不落伍(盯住市场领导者)、
或者干脆放弃,失去新业务或新技术产品的市场份额。
(2)金融创新需要大银行来首创或推动。由于知识产权法中的专利只保护专
利创造者对专利内容的表达,而不保护这种表达所蕴涵的意思或创意,因此,申
请了专利的金融产品或工具往往缺乏有效保护。到目前为止,金融产品的专利保
护成功的例子并不多,典型的如美林公司的现金管理系统。另外,金融创新有时
需要竞争者的模仿和加入新市场,以维持金融市场上创新金融工具足够的流动性,
但创新者仍然能保持在新产品上的领导地位。因此,创新尤其是适于批发业务的
金融创新大多由大银行来首创或推动,凭借这种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大银行可以
大大提高竞争能力。因此,银行业的并购是适应现代银行技术更新的需要,而商
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又反过来推动了新技术在银行的更快应用。
第三、相关多角化经营战略理论
多角化经营战略是指企业采取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产业领域中谋求扩大规
模、获取市场、创造收益的长期经营方针和思路。当企业处于夕阳产业.或所处产
业高度集中、或现有产品发展潜力小,或拥有较丰富的经营资源,或从经营的特殊
性考虑(如降低风险、控制资源供应或销售渠道、综合利用资源等)时,企业就有可
能从事多角化经营。企业从事多角化战略的目的是为了经营的稳定和发展的长远。
相关多角化经营战略理论是由用来解释可持续经济租金获得的两个概念即战
略产业要素(Strategic Industry Factor,SIC)和战略性资产(strategic Assets,SA)(阿米
特(RAmit)和斯格迈克(O Schoemaker)1993年提出)来阐释和发展的一种理论。它实
际上是竞争战略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之间的融合发展,即从企业的外环境——产
业战略要素考虑,又以企业内的资源和能力——战略性资产为基础,既分析有形
关联——资源,又重视无形关联一能力,把企业短期的经济租金和持续的竞争
优势结合起来的理论。所谓战略性资产(sA)是指企业拥有的一组特殊的资源和能
力。它有以下特征:(1)难以买卖和模仿;(2)稀缺、持久和不可替代;(3)能给企业
带来可观的收益;(4)相互补充和为企业专有。这些重要特征能使企业拥有持续的
竞争优势。可能的SA包括:技术能力、快速产品开发周期、品牌管理、对分配渠
道的控制或优先取得有利的成本结构、购买者和销售者的关系、企业分销网络、
研发能力、企业售后服务、声誉、信息技术等。战略产业要素(SIF)就是一个产业
l 2
2.跨国银行进入理论综述
内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SIF在一定的市场水平下由公司的竞争者、顾客、外部冲
击、市场调控手段、技术革新等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由此,我们可以演绎
出战略资产理论下的相关多角化战略理论:
(1)战略产业要素和战略性资产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组或一系列资源和能力
的组合,当企业拥有SA与所在产业的SIF相互重叠时,企业可以赢得竞争优势,
从而获得经济租金。
(2)企业实施多角化战略必须从自己的SA出发,寻求与企业拥有的SA相
交又或相关联的产业,或者寻求与企业所从事的产业SIF相互重叠的产业,这种关
联实际上是SIF的关联。特别是在现代银行中,设计及时、有效的金融产品分配
和分销渠道、有效的成本控制是主要的战略性产业要素。
(3)当企业所从事的两个产业存在SIF重叠部分且不被企业的SA所包含时,
企业积累和获取这种资源或能力将有助于在两个产业中赢得竞争优势,产生一种
协同效应。并购可以使银行获得新的SA,与更多的SIF重叠,使其能迅速进入更
多的产业,实现多角化经营,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使银行在某种产品的经营出
现问题或发生亏损时,可以转向另外产品的经营或从另外产品的盈利中得到补偿,
从而减少银行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低经营风险。另外,分散经营可以提高
银行的负债能力和降低由于并购活动而引起的现金流量的波动。通过并购产生的
“金融超市”可以经营存贷款、证券买卖、信托和保险等一切金融业务,能利用
其控制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信息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多
元化服务,分散银行经营风险,增加利润来源。
第四、效率理论
效率理论认为并购通过经营活动重新进行组合,能够提高管理层业绩或获得
1+1>2的协同效应。它主要包括管理协同效应、功能互补协同效应和技术协同效
应。
(1)管理协同效应。是指并购方利用自己丰富高效的管理资源,或者使目标
银行管理尚未充分利用的资源发挥作用,产生收益,或者改进和提高目标银行原
有的管理水平,通过新的排列组合产生收益。高效的管理作为一种资源一般具有
规模经济的特性,通过并购使并购方的剩余管理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不仅是可行
的,而且是有利的。产生管理协同效应的前提:一是收购方有剩余的管理资源。
如果收购方自己的管理都已经十分困难,更难以驾驭规模更大的并购后的银行:二
是目标银行与并购银行在管理效率上存在着差异,并购银行的效率高于目标银行。
(2)功能互补协同效应。并购除了可以使并购双方能够实现互补的竞争优势
13
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之外,还可以通过联合的合力,创造出新的更大的竞争优势,实现l+l>2的协同
效应。一是地区性互补。例如美国美洲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于西海岸,而国民银
行业务主要集中于东海岸,合并后可抵制较小地区经济放缓带来的冲击,从而保
证新集团整体盈利的稳定增长。二是业务互补。由于金融创新的激励,各家银行
都在竭力推出自己的新产品,但是不仅新产品开发费用高昂,而且在不明底细的
情况下,其他银行也不敢贸然运用新产品。这种情况下,银行并购之后在业务运
作上相互协调,迅速发挥整体优势。美洲银行在批发业务上具有强势,而国民银
行则擅长零售银行业务,合并后,美洲银行在三藩市的总部将主导批发银行业务,
国民银行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总部将主导零售银行业务。三是产品交叉销售。合并
各方可以互相利用对方的客户基础、经销渠道,通过交叉销售来扩大经销网络,
增加销售额。其理论依据在于一家银行的某种产品(信用卡)的客户是他的其它产品
(如汽车贷款)的理想对象。比如花旗银行在商业银行领域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有
3000个分支机构,在居民与企业存贷款、外汇交易、贸易融资、信用卡发行等方
面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旅行者集团可以利用这些客户,推销其共同基金、退休
基金、人寿基金、物业保险、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金融服务,特别是利用花旗
银行的庞大海外分支机构及影响,来弥补自己海外业务方面的不足。而花旗银行
则可以利用旅行者集团在共同基金、退休基金,特别是保险方面的广大客户,推
销其消费者贷款、信托、外汇买卖、债券交易等产品和服务。
(3)技术协同效应。利用生产技术的不可分性或经营的互补性而产生新的收
益。技术是一种“正外部性物品”,它一经开发出来以后,可以反复利用,而不新
增开发成本。因此扩大技术的使用范围,可以摊薄开发成本。如美洲银行和国民
银行合并,通过使用共同的资料库,实现多种产品的联合销售,预计两年内可节
约成本13亿美元。
14
3,跨国银行新设投资和并购的博弈分析
3.跨国银行新设投资和并购的博弈分析
3,1 新设投资和并购博弈模型
这里建立一个霍特林模型来分析跨国银行进入一新市场在新设投资和并购上
的比较。利用霍特林模型来分析跨国银行在新设投资和并购选择上同东道国银行
的博弈的理由在于:银行经营的对象是货币,因而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从某种程
度上说,各银行之间只存在差异化营销技巧,各种金融创新工具和技术只是营销
技巧不同而已,同时,由于知识产权法只保护专利创作者对专利内容的表达,而
不保护这种表达所蕴涵的意思或创意,因此金融产品或工具创新往往极易被模仿
而不违法,产品更加趋同。霍特林模型正假设厂商产品高度同质,只是厂商提供
产品的地点存在差异,因而用霍特林模型来做分析合乎经济学意义。
假设提供的产品(服务是一种无形产品,以下通称为产品)通过价格相互竞
争,消费者均匀分布在[o,l】区间,分布密度为l,因而消费者总数为l。模型由两
阶段博弈组成,在阶段l,东道国银行(以下简称为银行1)坐落在0处服务于市
场,跨国银行(以下简称为银行2)决定是否进入该市场,如欲进入,则决定采用
新设投资或并购形式进入。假设市场相对稳定(稳定的涵义是银行1不能采用有
差异的产品技术,不能设立新机构,除了跨国银行外,没有其它潜在进入者)。银
行2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入市场,一是收购处于地点0的银行l,二是采用耨设投
资的方式在地点1处设立分行。在阶段2,如果银行2以新设投资进入。则两银行
进行价格竞争。否则,如通过并购,那么银行2在收购银行l后实施垄断价格战
略。
银行i_1,2有固定的边际成本“没有固定成本。银行2可充分利用相对于
银行l的技术优势,因丽c,>C,≥o。当采用收赡形式进入时,银行2只能利用银
行】的技术c1。另一方面,银行2设立分行时会利用自己的技术C,。
如果进入后获取的利润超过了进入成本,那么进入是可行的。进入市场需要
大量的投资,尤其是以新设投资方式进入时。新设投资成本用k>0表示。收购成
本等于收购价格,因为己假定银行2仍沿用银行1的技术c。,且不承担任何重组
成本或整合成本,收购价格用P。表示,内生决定。为了研究的方便,假设银行2
采取要么接受要么放弃(take.it.or.1eave.it)出价战略收购银行l。
银行1和银行2之间的博弈过程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银行2选择通过上述出价战略收购银行l进入市场或阱新设投资进入,
或者不进入。
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第二,银行2对收购出价,银行l可接受或者拒绝。
第三,银行1拒绝该出价后,银行2可再一次在通过新设投资进入和不进入
间作决策。
我们寻求讨价还价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如果银行2作出可信承诺,
即如果出价被拒绝,则进行新设投资。那么收购价格P。会等于新设投资发生后银
行1的利润。银行2承诺可信的条件是新设投资会带来非负净利润,这就是说,k
不能太大,否则承诺不可信,此时收购价格P。等于银行1的垄断利润。
消费者从银行获得产品,承担一种线性运输成本t,t值越大,产品差异越大,
价格竞争就越不激烈。因而参数t可用来衡量市场的竞争强度。如t=O,则我们得到
贝特朗模型。假设价格不是太高,每一消费者每一时期恰好购买一单位产品。消
费者剩余用s表示,只表示银行i=l,2的索取价格。在以新设投资进入的情况下,
位于x出的消费者的净效用是:
f s-xt.P. 从银行l处购买产品
u=<s-O—x)t.P,从银行2处购买产品
l 0 不购买产品
u=r2=减帜隅
有关消费者剩余的两个假定:
(1)消费者剩余充分大,银行2将愿意利用它的技术s≥c:+2t服务整个市场。
(2)对于e。≥s,银行l开始就不存在于市场。
3.2新设投资和并购博弈分析
从根本上说,有三个值在新设投资和并购决策中起重要作用,它们是:收购
价格、收购后的垄断利润以及新设投资净利润。我们考虑影响决策的外生变量。
首先考虑新设投资成本k。从直观上看,随着k增大,收购变得相对有吸引力,
但是当k变得异常大,收购没有吸引力,此时银行2选择不进入。新设投资利润玎?
随k增加而严格递减。假设在k=E处利润为零,于是,若k≥i,新设投资进入不
可行,这将导致收购价格P。等于银行l的垄断利润,因此收购同不进入相比没有
16
3.跨国银行新设投资和并购的博弈分析
优势,银行2选择不进入。
命题一存在一个蟊(s,c。,c:,t),假如k≤i,则随着k的增加,收购相对于
新设投资更有吸引力,对于k≥i,不进入是银行2的最优策略。
现考虑技术参数c1如何对博弈产生影响。既然进入者在以收购方式进入时,
只能利用次级技术c,,由于产品成本影响所有关键变量,这意味着c,对收购价格
P。、收购后的垄断利润厅r和新设投资利润z?均产生影响。c。增加将使新设投资
更有吸引力,因为此时垄断利润减少而新设投资利润增加。另一方面,收购价格
随c.增加而下降。
引理1 c,增加对新设投资利润有严格的正效应,对收购价格P.有非正效应,
对垄断利润。y有严格负效应;些坚>o,竺1≤o,竺坐<o。
O-CI U.E1 C耻,
因为竺生<o在所有情况下均成立,故只需说明竺曼>o,翌生≤o。
of, 凹l C配1
(i)情形1:堕一l,堕:o
0q aq
情形2:堕=!-二鱼±兰>o,盟=!!二曼[兰≤o
c配, 9t c配, 9t
如t≥!!二生
情形3:(a)堕: >o,堕:
叩I 1St ∞1 18t
若s>!!!±!!型
3 (b)堕:坠!!二兰>o,堕:一芏旦<o,
c瞄. 2t cw, 2t
若s≥p:+2t,qj
(ii)垡:一l,若s≥c,+2t
∞,
<0
堕里塑!三奎±望堑望丝塑塑茎堕生簦塑壅一——
堕:一兰旦<o,若s<c,+2t
∞, 2t 。
c1对新设投资利润的正效应是较直观的,因为银行1的生产成本上升导致银
行2在价格竞争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对收购价格有一定的非正效应,对垄断利
润有负效应。
引理2 c。增加对垄断利润丌r的效应强于对收购价格的效应,因此收购后净
棚州眠㈣删少:l等l≥酬铮等≤。
堕:竺兰一盟
叩1 叩l ∞1
情形l:兰堕:一1,若s≥c。+2t
I∞·
堕一一£旦<o,若s<C1+2t
凹, 2t
翩2:警=生≯<。,若s知.也t CHe yl 堕:—7c,+2c2—+6t-9s<o,若s<cl+2t 伽, 18t
‘ 慨3I(a)譬=墅半<o,若s>2c.+c2+3t
(b)堕=o
凹.
可见只有在情形3(b)中C。对收购价格儿的效应等于其对总利润石r的效应,
在所有其它情形中,后者效应强于前者,因此,除了收购和不进入产生同样的利
润外,收购利润严格随C。递减。
命题二对于k<牙存在i(S,c2,t,k)
(a)若c1>云,两银行之间的技术差距充分大,则新设投资是最优进入模式
(b)若c。≤一l,两银行之间的技术差距充分小,则收购是最优进入模式
1 R
3.跨国银行新设投资和并购的博弈分析
情形1:-l=竺≯,若s>cl+2t
i=s+2t一2以i丽,若s<Q+2t ⋯弓:—2c2-9—t+3、/霉t2+4t(s+k-c
2),若:s/>q+2t 弓:坠兰当堡型塑,若。<。,+2t ‘ C ’ 1
情形3:(a)_l= 一3缸i虿i面jj两
5
(b)弓。2s-2t--c2一、/O—c2)2—4tk
从引理1和引理2,我们得知竺生>o,竺生≤o,因此,若c。>i,则新设
投资是最优进入模式,否则,收购是最优进入模式。在情形3(b),在k<牙的假
设下c.>瓦总是成立。
当银行l和银行2技术水平相当,则显然收购优于新设投资,因为利用c.可
获得高垄断利润,而新设投资利润相对较低。当C1增加,正如引理2所示,当两
者技术差距足够大时,新设投资是最优进入模式,当然投资成本不能太大。
下面看消费者剩余对进入模式的影响。经济学原理表明消费者剩余对利润产
生影响,显然,垄断利润随s增加而增加。另一方面,新设投资利润和收购价格对
S的反映模式是一致的,但引理3表明情况并不总是如此。
引理3增加s导致
(i)对垄断利润万r有严格正效应,对收购后利润z?有弱正效应:
丝>o,

亟≥o
∞ (ii)当s≥旦掣时,对新设投资利润丌?和收购价格p。没有影响
壁:o,

盟:o
珊当s<竿时,有严格正效应
竺>0

Ⅻ 堕{§
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命题三若k<矛,则存在一个i(cl,c2,t,k),对于所有s>i,收购是
最优进入模式
情形1:i=2q一岛一k若t≤旦二专[兰i=cz+2厄葡,若t>鼍≠
情形2:i=生L9二!t£+2t+c。一k,若t≤竺L9』k丝
一一乒萼互,秒下C--C2)2
把s的值增加至大于s=鱼±拿坐,则总是得到情形2,在情形2。只要k<
2
i,则可(C'I,6'2,t,k)存在,通过引理3,得知兰堕=0和兰壁>o。在情∞ ∞
形l和情形2,收购是最优进入模式。
该结论是比较直观的,消费者剩余越大,垄断利润也就越高,另一方面,在
某一特定s值上,增加s对新设投资利润和收购不产生影响,因为两者都独立于S,
于是存在一个i(c.,c,,L k),在之上收购严格优于新设投资,但其前提是k
<矛,即同时新设投资也是可行的。
命题三给出的结论有点出乎意料,因为进入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消费者剩余,
特别是它意味着两种产品只是在消费者剩余表现出差异时,在同一市场对于某一
产品,新设投资也许是最优进入模式,但对于另一种产品,收购可能是最优进入
模式。再者,处于不同地段的消费者对同一种产品的评价亦不同,因而对进入模
式产生影响。
显然,t的增加对垄断利润的作用是负面的,但它对三个关键值的影响并非线
性,t的增加(竞争强度下降)对收购价格的影响是倒u型,对新设投资利润的影
响是u型。然而并不清楚这种方向作用对最优进入模式决策如何产生影响。但可
以肯定的是,在不同的消费者剩余水平下,竞争强度对进入模式的影响是不~样
的。
命题四对于s≥3-和k≤i,存在一个f(s,c1,c2,k)
20
3.跨国银行新设投资和并购的博弈分析
(a)若t≤f,则收购是最优进入模式
(b)若t>f,则新设投资是最优进入模式
命题四的结论表明若消费者剩余充分大和投资成本不是很大,那么在高竞争
强度下收购是最优进入模式,在低竞争强度下,新设投资是最优进入模式,因此
存在t的一个临界值决定哪种模式最优。我们可以得到高竞争强度下的i≥s值,
若;不变,竞争强度下降(t增加)对收购净利润有负面影响,而对新设投资利润
有正面影响,因为低竞争强度导致高收购价格和低垄断利润。两个只有竞争强度
不同的市场,其虽优进入模式不一致。
r1 1 1
命题五对于s∈(墨亨)和k∈l÷(c1一cz)乓(c-一cz)},存在!(置c-,c:,t)和
F(置c.,c,,k),最优进入模式是
(a)在高竞争强度下,t≤t,则新设投资是最优进入模式
(b)在中等竞争强度下,t∈(f,7),收购是最优进入模式
(c)在低竞争强度下,t≥7,新设投资是最优进入模式
其中!=cl+2、阻型氅≯塑生,i=2q--c2--k T J
命题五表明,在特定条件下,竞争强度影响最优进入模式决策,当市场竞争
非常大或非常小时,新设投资是最优进入模式,在中等竞争强度下,收购是最优
进入模式。
竞争强度对三个关键值大小产生影响,假如竞争非常激烈,那么收购价格会
趋于零,同时新设投资利润很高,因为银行2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可把银行l赶
出市场。由于低消费者剩余和利用较次技术生产,故垄断利润会较低,因此新设
投资是最优进入模式,即使此时收购价格趋于零。对于中等程度的竞争,收购价
格仍很低。但新设投资利润越来越少,因为此时的竞争强度不足于把银行1赶出
市场,垄断利润几乎未变,故收购成为最优进入模式。当竞争强度非常低时,新
设投资又成为最优进入模式,因为相对于消费者,银行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因而
利润更大,结果是收购价格增加,新设投资利润也增加。
3。3 小结
影响最优进入模式决策主要有三个关键值,即:收购价格、垄断利润和新设
投资利润。本章考察了不同的外生变量对这三个值的影响。
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第一、新设投资成本。简单地说,新设投资成本的增加提高了收购的吸引力,
文中说明了这种成本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假如该成本变得太大,收购也变得无
吸引力,银行2不进入市场。
第二、银行1的技术水平。银行l的技术水平低,产品成本高,对新设投资
利润有正效应,但对垄断利润和收购价格有负效应。在所有情况下,技术水平对
垄断利润的效应强于其对收购价格的效应,如果技术水平差异足够大,则新设投
资是最优进入模式。
第三、总消费者剩余。总消费者剩余决定了银行可从他们中获取的总租金。
消费者剩余大,新设投资和并购均可获得较高利润。文中表明,假如其它变量给
定,存在某一特定的消费者剩余值,在之上,收购是最优进入模式,原因是新设
投资利润在消费者剩余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会保持不变。一旦两家银行都不能充当
垄断者角色,那么它们的竞争利润在某一消费者剩余值以上均保持不变。这表明
两个市场,若只是在消费者剩余上存在差异,那么很有可能进入两个市场的最优
模式不一致。
第四、市场竞争强度。文中以消费者剩余大小划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如果消
费者剩余充分大,发现高度竞争导致收购是最优进入模式,而低强度进入使得新
设投资是最优进入模式。这可解释为随着竞争程度下降,收购价格上升,新设投
资利润增加,垄断利润下降。低竞争强度减少了成为垄断者的动机,此时技术优
势变得更重要。二是在消费者剩余较低时,进入模式同竞争强度并非呈线性关系。
在低消费者剩余条件下,当市场高度竞争或低度竞争时,新设投资是最优进入模
式。在中等竞争程度下,收购是最优进入模式,因为当市场高度竞争或低度竞争
时,低消费者剩余使得技术优势显得更重要,而在中等竞争程度下,成为一个垄
断者更重要。
4.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4.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4.1 跨国银行在主要新兴市场国家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
4.1。1 管制及管制的放松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一部分发达国家限制跨国银行进入的方式有四类:一是
通过法律法规的方式直接规定禁止跨国银行的进入,如葡萄牙在1975年公布的《银
行法》中,明确规定禁止跨国银行在葡萄牙设立分支机构,加拿大、冰岛、荷兰、
瑞典、新西兰等发达或较发达工业国也不允许跨国银行在其境内设立分行;二是
规定跨国银行在本土设立分支机构的条件(最低的资本金要求或总资产要求,经
营状况要求,经营年限要求等),抬高跨国银行进入的门槛,如法国规定,跨国银
行如申请在法国设立分支机构,其资本金不得少于1500万法郎。美国甚至依据《国
际银行法》,根据跨国银行注册国的不同,要求不同数额的设立分支机构的最低资
本额;三是审查跨国银行总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在国际银行业的排名,
管理层的素质、能力和经历等;四是将跨国银行的母国金融监管当局是否履行监
管责任作为允许其在本土开业的一个前提条件。
以前,跨国银行积极推行的对外扩张战略在进入新兴市场国家时遇到了障碍。
虽然多数新兴市场国家采取的许可证制度对跨国银行和国内银行并没有任何歧
视,但相对于当地银行,跨国银行在银行业许可证的获取、设置分支机构的数量
限制和经营活动的范围限制以及设立外资独资银行或合资银行的资产比例的限制
上遇到了更大的障碍。除了法律上的进入管制,固定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也
限制了跨国银行的进A,(Vives,1991;Dell Ariccia,1997)。例如,亚洲金融危机爆
发前,很多的亚洲国家只允许跨国银行银行设立一个分支机构,并且有很长一段
时间都没有颁发跨国银行进入的新的许可证。即使在新加坡和香港这些金融中心,
跨国银行也只能从事银行批发业务和资本市场业务,跨国银行的零售业务受到了
限制。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到90年代中期,只有数量有限的跨国银行进入了新
兴市场国家,说明由于跨国银行进入的潜在影响尚未明了,各东道国政府持观望
态度。
其实,多数新兴市场国家早在90年代初就逐渐取消跨国金融机构的经营限制
和允许跨国银行进入,这些措施是这些国家经济自由化的一种表现(Eichengreen和
Mussa,1998)。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由于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进一步开放
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建立更有效率和更稳定的金融体系的需要,各国政府对
跨国银{亍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跨国银行进入的限制和管制有放松的趋势。同时,跨国银行的进入降低了危机后
的银行系统重整和重新资本化的成本,有利于建立更加稳定的银行系统,从而有
利于东道国更好地面对未来国内和国际上的金融动荡。从7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
国家的银行危机此起彼伏(Lindgren,Garcia,Saal。1996),迫切需要建立相对稳定
的银行体系。新兴市场国家的政府当局加大了金融监管的力度并且意识到当金融
动荡发生时那些经营国际业务的规模较小的银行具有相对较大的不稳定性。为了
改变上述局面,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加入了引进跨国银行的队伍。然而,一
些金融学家对此举并不表示乐观,他们认为一国银行系统的国际化将会损害该国
的借款者的利益,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放松对跨国银行进入的管制可能引
起资本外逃等风险,因为跨国银行可以将在当地市场筹集的资金贷款给国外的客
户:另外,当不同国家的市场的风险收益发生变化时,跨国银行可以将资金从一个
国家转移到另外一个国家。由于不同的地区对效率和稳定性的考虑有所不同,因
此跨国银行的进入在不同地区的进程也不同。对于中欧国家的转轨经济来说,由
于其引入市场机制的时间相对较短,通过跨国银行的进入快速改变银行系统的经
营体制成为该地区政府放松对跨国银行进入限制的最重要的原因。另~方面,由
于近年来这些国家申请加入欧盟组织,各国政府也更加积极的引进跨国银行。对
于拉美地区来说,90年代中期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以及巴西(程度相对较轻)爆发的金
融危机促使这几个国家的政府下定开放银行市场的决心,以引入新的金融技术和
重建资本市场。墨西哥政府积极引进跨国银行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自
由贸易区的成立。对于那些一直积极引进跨国银行的国家如阿根廷和智利来说,
90年代后期的金融动荡导致银行问的合并和兼并浪潮,使跨国银行在当地市场的
份额大大提高。
直到今天,相对于中欧和拉美地区,跨国银行在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参与程
度一直偏低,但市场参与者普遍认为前景十分乐观。综合各个金融学家的不同观
点,我们认为导致亚洲地区跨国银行进入程度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
这些国家的政府对引进跨国银行仍持怀疑态度,他们担心金融危机之后跨国银行
的进入只是短期的市场趋利行为,而并非给当地市场带来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其
次,家族所有权制度和管理体制也使这些银行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控制权而由跨国
银行接管(Fitch IBCA,1999a)。再次,由于俄罗斯危机和LTCM(长期资本管理公
司)的几近破产,欧洲和美国的跨国银行疲于应付自身问题,而日本的银行部门的
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因此这些国家的银行不得不放慢了进入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
步伐(Irving,Kumar,1999)。第四,由于亚洲地区的金融市场是银行主导型市场,
24
4.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银行在经济体中所起的作用大大高于拉美地区的银行,所以亚洲地区银行产业的
成长空间相对较小,而且该地区庞大的落后的银行系统需要重整和改造。最后,
由于脱媒化和网上银行的发展对传统的庞大的银行网络提出挑战,银行逐渐丧失
了传统的特权地位。但是,由于亚洲地区一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韩国和泰国1
银行系统重新资本化的需要以及亚洲的金融中心(如香港和新加坡)引入竞争机制
和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需要,这些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开放了银行市场,市场参与
者普遍认为在未来几年该地区的上述局面将会有较大的转变。
4.1。2跨国银行进入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进程及模式选择特点
90年代后期跨国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然而,对于不同
的地区,跨国银行进入的进程也不尽相同。例如,跨国银行在中欧的增长幅度大
大高于亚洲。跨国银行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增加可以通过其在东道国银行市场的参
与程度或者跨国银行对东道国银行系统的控制程度反映出来。利用资产平衡表上
的数据,表4反映了跨国银行在不同地区参与和控制的程度。国际上通常用跨国
银行控制率和参与率两个指标来反映跨国银行在东道国银行业中的影响。参与率
是东道国银行业中跨国银行股权投资所占份额,控制率是跨国银行有效控制的全
部资产(若跨国银行对东道国某家银行实现了控股,跨国银行即有效控制了这家银
行的全部资产)占东道国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由于财团控股并不能完全和直接反
应在资产平衡表里,表4用两种方法衡量跨国银行的控制程度,即由跨国银行控
制的总资产的40*/o和50%两种指标来衡量。
+90年代后期跨国银行大量进入中欧国家。至上个世纪末,跨国银行对中欧地
区银行资产的控制程度达到50%DA上。90年代初,随着该地区银行系统危机的爆
发,出现了国有银行私有化的浪潮,跨国银行趁机大量涌入。刚开始,主要目标
是中小银行,但近年来出现了大型的国有储蓄银行和商业银行被收购或正在被收
购的趋势。匈牙利在这次银行私有化中起了带头作用,到1999年底,跨国银行的
参与程度达到了60%。波兰的银行业的私有化主要集中在1999年度,随着Pekao
银行的售出,国际资本对银行资产的控制上升到53%。捷克共和国从1998年对国
内银行业开始采取私有化政策,到2000年该国的四大国有银行仅剩一家。因此,
到1999年底,跨国银行控制了该地区银行资产的46%,而随着2000年第二大银
行的私有化,这一比例高达60%以上。
尽管早在80年代跨国银行就进入了拉美地区,但到90年代后期随着以西班
牙为首的国家才掀起金融兼并浪潮,拉美地区的跨国银行参与程度大幅度增加。
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到1994年底,跨国银行在阿根廷和智利的比例较高,在1994年和1997年的一系
列的金融并购后,跨国银行拥有的资产比例高达50%。在巴西和墨西哥这些具有
较大的金融市场的国家,一直以来跨国银行的参与程度都偏低,到1999年底只有
18%的水平。2000年5月墨西哥第三大银行和2000年6月第二大银行的私有化使
该国的跨国银行参与程度一下子达到了40%的水平。由于巴西的银行资产大部分
由政府所控制以及该国的三大私有银行优良的资本和成功的经营管理,巴西是拉
美地区唯一的跨国银行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然而1997—1998年欧洲两家
大银行进入巴西,给当地银行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而且随着当地几家国有银
行的私有化,跨国银行的作用日益重要。同中欧及拉美地区相比,跨国银行在亚
洲各国金融体系中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部分原因是由于该地区的政府对跨国银
行的进入采取限制政策,尤其是银行的零售市场。限制政策不仅包括限制跨国银
行进入的数量,还包括对进入的跨国银行所能设立的分支机构数量进行限制。亚
渊金融危机之后,除马来西亚以外,一些国家取消了对跨国银行进入的一些限制。
但是实际上,跨国银行对马来西亚的商业银行资产的控制比例高达23%(该比例只
限于商业银行,表4的数据偏低,因为表4中除商业银行外,还加入了金融公司),
为该地区之最。跨国银行进入泰国和韩国的速度和范围比大多数金融学家的估计
要低(亚洲金融危机开始阶段,两国的跨国银行占该国银行总资产的比例均为
9%。1。韩国第一大银行被新剑桥资本收购是跨国银行控制程度上升的主要原因(见
表4)。韩国自1967年允许跨国银行进入建立分支机构以来,到1997年9月,全
国只有52家跨国银行的分支机构,占金融系统总资产的2Vo(Balln和Ubide,1999)。
进入泰国的跨国银行参与一直偏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四家银行被国外机构收
购,从而使跨国银行控制程度从1994年的O,5%上升到1999年的4 5%。
表4跨国银行进入主要额兴市场国家的进程
总资产跨国银行总资产跨国银行跨国银行跨国银行
(1994年控制率1 (1999年参与率控制率1 控制率2
12月,10 (1994年12月,10 (1999年(1999年(1999年
亿美元) 12月,%) 亿美元) 12月,%) 12月,%) 12月,%)
中欧地区
捷克46 6 5 8 63 4 47 3 49 3 50 7
匈牙利26.8 19 8 32 6 59.5 56 6 80 4
波兰39.4 2 1 91 1 36.3 52 8 52.8
小计112 8 7 8 l 87 l 44.0 52 3 56 9
拉美地区
阿根廷73 2 17 9 157 0 41 7 48 6 48 6
巴西487.0 8 4 732 3 18 2 16.8 17.7
智利41.4 16 3 112 3 48 4 53.6 53 6
4.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哥伦比亚28.3 6 2 45 3 16.2 17 8 17 8
墨西哥210 2 l 0 204 5 l 8 6 18 8 18 8
秘鲁12.3 6 7 26 3 33 2 33 4 33 4
委内瑞拉16.3 0 3 24 7 34 7 4l 9 43.9
小计868 6 7 5 1302.4 24 2 25 0 25.5
小计(除巴171 4 13 l 365 6 39 5 44 8 44.9
西和墨西
哥外)
亚洲地区
韩国638.0 0 8 642 4 11.2 4.3 16 2
马来西亚149 7 6 8 220 6 14 4 11 5 11.5
泰国192 8 O 5 198 8 6 0 5 6 5 6
小计980 5 1.6 106l 8 10.9 6.0 13 2
资料来源:IMF
l跨国银行控制比率指外资控制的总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50%以上。
2同注l,当跨国银行控制的总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40%以上。
从跨国银行进入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进程可看NJL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跨国
银行在90年代中后期进入新兴市场国家明显加速;二是跨国银行进入的模式主要
以并购为主,新设分支机构仍受到严格的限制;三是亚洲国家虽也放松跨国银行
进入限制,但限制相对其它地区来说仍较严格,跨国银行进入以并购进入方式为
主,但直接投资总量还较少。
4.2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
4.2.1 新设投资和并购障碍比较
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第一,受准入限制的影响。跨国银行介入中国市
场是依据《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进行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
例》及其实施细则对跨国银行增设分支机构和开展人民币业务有严格的规定,跨
国银行增设分支机构,除了满足“经营状况良好,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等一般
性原则外,增设分行,其申请应于中国人民银行前次批准设立分行之日起一年后
方可提出,而且,每增设一个分行,申请人应拨付不少于1亿人民币的等值自由
兑换货币作为拟设分行的营运资金,其中获准经营各类客户的全面外汇业务和全
面人民币业务(最大业务范围)的跨国银行,营运资金不得少于6亿元人民币。
同时,人民币业务的开放要依照既定的时间表,这样一来,跨国银行在申请增设
分支机构时,不仅要遵守每次申请增设新机构要在上一次申请一年后进行的规定,
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还要考察人民币业务开放的时间表,因为假如它在某个城市增设分支机构而该城
市不允许开展人民币业务,那么它很可能面临亏损的境遇,单靠开展外币业务在
大多数城市是很难实现盈利的。由此可见,如此多的限制条件,跨国银行很难在
中国快速扩张,正如渣打银行中国区总裁黄运辉所说,要开设像中资银行那样多
的分支机构没100年不行。第二,高昂的前期投入加大投资风险。经营人民币业
务,跨国银行分行营运资金不得低于6亿元人民币,可见跨国银行在前期需要投
入大量资本金。在营业费用上,选择黄金地段开设分支机构,高薪聘用业务骨干,
高昂的管理费用使得跨国银行在资产规模较小的时候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排除
少数对中国市场有长期了解、资本雄厚的跨国银行而言,多数银行会采取审慎的
战略以控制风险。第三,信用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劣势阻碍跨国银行在中国增设分
支机构。跨国银行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与本地客户、居民建立起相互
信任的友好关系,因为跨国银行不仅缺乏主权信用的支持,还要承担两国经贸、
政治关系突变的风险,公众对跨国银行的信心不容易建立。
从目前现状来看,跨国银行在中国并购才刚刚开始,无论是并购手段还是并
购数量都比较有限,跨国银行在并购策略上采取逐步渗透的方式,通过参股合作
再达到控股阶段。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入世承诺刚刚开始实行,银行业的全面开
放还有一段时间,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目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了跨国银行的
大规模并购,具体来说,跨国银行在中国并购得障碍有:第一,目前中国尚不完
善的法律体系对跨国银行并购构成障碍。由于银行跨国并购的成功与否对经济的
影响重大,国外都对此作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国际上银行并购的法律可分为两大
内容:一是维护竞争,限制由于并购而可能造成的支配市场的垄断力量;二是保
护广大股东的权利不受侵害,使并购活动在一个有效、信息畅通的市场上公平合
理地进行。而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不高,跨国银行要通过并购的方式来达
到控制中资银行的目的存在许多法律障碍。目前中国有关跨国并购的法规缺乏协
调性,可操作性较差,这是现阶段国际资本难以在中国大规模铺开的主要原因。
中国立法对并购、破产、债权人利益、劳动法等缺乏明确界定,有的法规与国际
上的并购惯例无法接轨。第二,中国商业银行产权不明晰给跨国银行并购造成困
难。并购是一种产权交易,需要明确的产权主体才能有效地进行。但是由于中国
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中国银行业在体制结构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中国的商
业银行体制主要是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各家银行的组织结构都基本采用总分行
制,实行统一的一级法人制度,庞大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尽管已经对国有
银行进行了多年的改革,但是仍然没有根本性转换产权制度。国有银行名义上具
2R
4.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有法人资格,实际上却没有法人所具备的独立法人财产权,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
场主体。在这种情况下,跨国银行要想并购中资银行,只能首先考虑新兴的股份
制银行,而对于庞大的产权尚不明晰的国有商业银行只能暂且观望谨慎行事。第
三,缺乏专业高效的市场中介机构,增加了跨国银行并购的难度和成本。价值评
估是跨国并购的操作难点之一,由于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会计准则,而且有些目标
银行为了逃税、漏税而伪造财务报表,有的目标银行不愿意透露某些关键性的商
业机密,对很多问题加以隐匿,这就大大增加了收购时价值评估的难度。另外,
有关国外市场的信息收集也存在障碍,这就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同时,商誉等无
形资产很难进行准确估计,因此银行跨国并购是涉及专业知识范围较广、难度较
高的交易行为,需要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中介机构来承接。中国国内目前还缺
乏这方面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才,而且评估制度也存在差异,导致两者评估的价
值差距很大,困扰了跨国银行并购的进行。第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非自由兑
换和欠发达的资本市场影响了银行跨国并购所需资金的流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
换影响了跨国并购所需资金的融资通道,国际上的并购活动大多是通过换股等涉
及资本项目下的资本流动,而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在资本帐户下的自由兑换仍然
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只有观望等待。同时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
开放程度和运作效率还比较低,跨国银行并购后能否有健全的融资渠道维持经营
扩大市场,这也是跨国银行进行并购时的顾虑之一。另外,外汇体制和融资体制
的障碍也使得一些在发达国家企业间并购中经常使用的杠杆收购、要约收购等手
段,无法在中国运用,大大制约了跨国银行并购的深度和广度。第五,中国的市
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缺少完善的市场体系、规范的市场规则、良好的市
场秩序。银行并购是一种市场行为,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银行本身成了一种商
品,在产权交易过程中也需要规范的市场规则和良好的市场秩序才能顺利实现。
例如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银行跨国并购需要一个发达
的市场,也需要市场体制和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另外,银行并购必然带来人
员的重新安置问题,必须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作后盾,而中国还很缺乏。
4.2.2新设投资和并购成本比较
新设投资要承担以下一些成本:第一,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成本,即时间成本,
靠新设投资进入中国速度太慢,正如渣打银行中国区总裁黄运辉所言,要建立像
中资银行那样多的分支机构没100年不行。不符合跨国银行在中国迅速扩张市场
的战略要求。第二,每增设一个分行,申请人应拨付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的等值
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自由兑换货币作为拟设分行的营运资金,经营全面银行业务,跨国银行分行营运
资金不得少于6亿元,可见新设投资需要立即投入大量的资本金。第三,在营业
费用上,选择黄金地段开设分支机构,高薪聘请业务骨干,高昂的管理费加大了
风险。第四,为获得公众的信心,跨国银行还必须承担巨大的营销成本。
并购需承担的成本也不少。首当其冲的是并购存在价值评估成本。并购过程
中碰到的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莫过于对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因为:不同的国
家使用不同的会计准则,国外的信息包括市场信息、股市信息往往较难收集,且
可靠性较差,造成对并购后该企业在当地的潜力和远期利润的测算困难较大;有
些目标企业为了逃税和漏税而伪造财务报表,有时财务报表有很多错误和漏洞,
有时财务报表隐匿某些关键性的商业机密;目标企业的各项无形资产(如商誉)
部分难以正确计算,甚至难作等级高低不同的评估,聘请国际上知名机构进行评
估成为必然,因而要承担大量的跨国投资银行咨询费、权威评估机构评估费、国
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费等。其次,收购价格本身也是并购必须承担的成本,有时
还需支付数目不小的溢价。并购还需承担较高失败率成本,大量的专家学者已证
明并购失败率很高,一些跨国银行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收购危机爆发国的银行,结
果出现亏损便是明证。收购需要对原有目标公司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造,但由于文
化背景和经营经历不同,难免发生相互之间管理上的不协调,出现矛盾冲突,并
购需承担大量的整合成本。
4.2.3新设投资和并购收益比较
新设投资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跨国银行通过新设投资的方式可以
选择适宜的地点,并按自己的长远规划安排新分支机构的规模和布局;对资本投
入的初始量和以后资本支出进行完全控制;没有原有的契约关系和传统关系束缚,
可以建立完全崭新的公共关系,给公众树立全新的形象;具有高成功率。
并购的收益表现在:跨国银行通过参股中资银行,可以迅速实现本土化,找
准切入点,借助中资银行的资源优势、网络优势,以及与客户的渊源关系迅速扩
大业务和产品范围,占领市场,绕开政策限制。通过作为董事提出建议和技术援
助,通过积极地参与银行日常管理,获得第一手客户资料和市场信息,减少投资
风险。通过参股合作,慢慢地把自己的基因植入对手体内,利用自身在管理,技
术和全球化网络优势,逐步掌握主控权,为以后在适当时机通过增资扩股实现控
股作好充分准备。
30
5,跨国银行新设投资和并购同中国管理当局和中资银行的博弈分析
5.跨国银行新设投资和并购同中国管理当局和中资银行的博
弈分析
5.1 跨国银行新设投资和并购同中国管理当局的博弈
由于金融服务业的特殊地位和为民族利益寻求必要的保护,各国在开放本国
金融业的过程中给予本国金融业一定的保护已成为国际通用做法。限制跨国银行
在本国的设立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
埃及只允许跨国银行通过合资的形式进入埃及市场,有些国家通过限制设立分行
的数量,使得跨国银行只有通过并购进入当地市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跨国银行大规模进入东欧、拉美和亚洲地区。东欧国家在经历了90年代银行业危
机后掀起了银行私有化浪潮,跨国银行借机收购,控制率由1994年的7 8%猛增
为1999年的52.3%,收购是这一比率迅速增加的最重要的原因,而这又是因为新
兴市场国家放松了跨国银行进入的限制。
正如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一样,为趋利避害,中国管理当局对跨国银行的进
入模式也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这表现在一方面严格限制跨国银行设立分支机
构,另一方面适度鼓励跨国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中国对跨国银行增设分支机构严
格限制主要表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上。《中
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增设
分行,除应具备《条例》第七条外,其在中国境内已设分行应经营状况良好,无
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外国银行增设分行的申请,应于中国人民银行前次批准设立
分行之日起一年后方可提出。第十五条规定:独资银行,合资银行申请设立分行,
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是在中国境内开业三年以上,提出申请前两个会计年度连续
盈利,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二是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资产质量良好:三是如
系增设分行,其申请应于中国人民银行前次批准设立分行之日起一年后,方可提
出;四是每增设一个分行,申请人应拨付不少于一亿元人民币的等值自由兑换货
币作为拟设分行的营运资金,包括拟设分行在内,申请人对其所有境内分行累计
拨付营运资金总额不得超过其注册资本的百分之六十。从以上有关管理条例可明
显地看到,中国同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一样,对跨国银行开设分行采取较严格的
限制措施,其目的在于:一是对欲进入的跨国银行进行筛选,确保进入中国的跨
国银行具备规模大、实力雄厚、资产收益高、管理先进、人员素质高和金融创新
能力强等特征,这样使得跨国银行对中资银行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二是保
护作用,减缓跨国银行进入的速度,避免跨国银行同中资银行过多的直接竞争,
’j
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争取机会让中资银行尽快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竞争力,使跨国银行在中国产生的
负面效应最小化。
中国管理当局一方面严格限制跨国银行新设投资的同时,适度鼓励跨国银行
参股中资银行。正如全球并购研究中心《金融并购报告》所称“中国金融业开始
掀起了外资参股中小商业银行的热浪,地方性商业银行和上市银行成为外资抢滩
的焦点”。国外的经验表明,通过外资并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不失为一种明智的
做法,实践证明,吸收外资不仅是韩国、泰国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重要渠道,也给
银行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使其日益改造成符合国际标准的商业银行。中国管
理层鼓励跨国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目的正在于此,当然25%的最高限防止跨国银
行迅速控制中资银行,反映出中国管理层的谨慎性态度。
跨国银行针对中国管理当局严格限制新设投资的政策,一方面也只好放弃通
过新设分行迅速占领中国市场的念头。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没必要,毕竟跨国银行
有其后天不足,员工有限,情况不明,“水土不服”。再说主要跨国银行的分支机
构其实已遍布沿海主要城市,从表5可看出。
表5跨国银行在中国的分布
(截至1999年12月31日)
省会城市主要城市
北京(18)
上海(44)
天津(14)
重庆【】)
辽宁(10) 大连(10)
山东(3) 青岛(3)
江苏(2) 南京(1) 苏州(1)
福建(11) 福州(1) 厦门(10)
广东(47) 广州(16) 深圳(24)
珠海(3)
汕头(3)
海南(3) 海口(2) 洋清(1)
湖北(2) 武汉(2)
四JII(1) 成都(1)
云南(1) 昆明(1)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00|年第l期。
再说,中国管理当局在新设投资方面的严格限制,跨国银行进入中国也只好
走“参般”独木桥,同时参股中资银行其实是跨国银行目前最好的进入策略,通
过参股中资银行是短时间内增加网点和经营规模的较好途径。
5.跨国银行新设投资和并购同中国管理当局和中资银行的博弈分析
5.2跨国银行新设投资和并购同中资银行的博弈
因中国对跨国银行新设投资进行限制,所以参股是跨国银行目前进入中国的
唯一路径,其实也是其最佳途径,新设投资的劣势和参股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第一、开展人民币业务仍然受到严格的监管限制。跨国银行要在2007年才能
不受地域限制的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此外,只有经批准的符合一定条件的跨国
银行才能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业务规模、客户范围还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缺少稳定的人民币资金来源。跨国银行受分支网络的限制,人民币资
金无法与中资银行抗争。
第三、高昂的前期投入加大投资风险。经营全面银行业务的跨国银行分行营
运资金不得低于6亿,可见跨国银行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金。在营业费用
上,选择黄金地段开设分支机构,高薪聘用业务骨干,跨国经营带来的高昂管理
费用使得跨国银行在资产规模较小的时候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排除少数对中国
市场有长期了解且资本雄厚的跨国银行而言,多数银行会采取审慎的战略以控制
风险。
第四、在主权信用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劣势。跨国银行需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
力才能与本地客户、居民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不仅缺乏主权信用的支持,
还要承担两国经贸、政治关系突变的风险,因此公众对跨国银行的信心不容易建
立。
第五、从参股中资银行和跨国银行的自建网络相比,参股是一捷径。在机构
设置上,1999年底跨国银行在中国的分行仅有155家,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县市
级以上的分支行数达9964家。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参股进入是跨国银行进入中国的最优选择。
对于跨国银行的参股,中资银行表现出极为欢迎的态度,因为:
第一、参股方式可以减缓同跨国银行的直接竞争。跨国银行具有先进的管理
手段,雄厚的资金实力,现代化的电子技术,服务品种多样化,金融服务等优势,
通过参股的方式进入为中资银行赢得了一个缓冲期,避免一开始就同跨国银行进
行正面交锋,能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竞争力,为迎接金融业全面放开后跨国银行
的全面进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参股有利于中资银行真正建立一种高效灵活且有弹性的经营机制,适
应市场竞争的需求。跨国银行参股为中资银行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对象,并形成一
种外在压力逼迫中资银行完成仅靠自己内在动力无法完成的革命,真正脱胎换骨
33
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为一个市场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追求收益最大化,最终建立起一种高效灵活富
有弹性的经营机制。
第三、参股有利于中资银行吸收先进的经营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
实力。在中国拓展业务的跨国银行大多历史悠、实力雄厚、经验丰富、资信度高,
长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营。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中,不断改进经营方式.提
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将给中资银行的传统理念
带来一个新的思考,这有利于中资银行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适应新时代竞争的
要求。同时,跨国银行的参股能为中资银行带来商业银行管理新的技术手段、管
理经验,一些先进的方法的引入必将给中资银行注入活力,增强中资银行的竞争
实力。
第四、参股能够促使中资银行技术创新、业务创新、金融工具创新,为混业
经营做好准备。创新是商业银行克服“脱媒”危机的唯一出路,跨国银行的参股
必将加快中资银行的认识转变,在技术上给予支持,并在现存环境下促使中资银
行积极进行业务创新,技术创新,金融工具创新,增强自身竞争力,有利于尽快
与国际接轨,为今后的混业经营奠定基础。,
第五、参股有利于中资银行享受真正的国民待遇。跨国银行参股促使中资银
行和跨国银行在税费、监管和政策上趋于一致,有利于两者在同一平台上竞争,
参股是实现国民待遇的催化剂、加速剂,也是中资银行摆脱不公平待遇的捷径。
综合以上考虑,中资银行对跨国银行参股持欢迎态度乃情理之中。
6.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前景
6。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前景
6.1 跨国银行在中国直接投姿总额前景
根据各国学者对跨国银行进行的研究,如对1972—1985年美国银行在海外发
展的研究(Goldberg,1990),对1980一1988年跨国银行在美国发展的研究(Crosse
and Goldbcrg,1991),对跨国银行在美国各州分布的研究(Grosse and
Goldberg,1994),对日本跨国银行的研究(Yamofi,1998),其结论相当一致:一国
银行海外扩张与本国在海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与本国同该国的进出口贸易呈正
相关。从表6可看出,这一结论在中国同样成立。
表6跨国银行在中国分行数与各国(地区)对中国贸易及各国(地区)对中国直接投资相关性
分行数(名对中国贸易额(名次) 对中国直接投资额(名次)
国别
次) (10亿美元) (10亿美元)
日本29(1) 534 6(1) 23 90)
香港特区27(2) 525 9(2) 151 8(1)
英国17(3) 51 2(9) 7 7(7)
法国17(3) 461(10) 3 3(9)
美国13(4) 397.60) 24 8(2)
新加坡11(5) 68 7(a) 14 8(5)
韩国8(6) 135 4(5) 8.8(61
德国8(6) 128 5(6) 4 8f91
中国台湾0 144.8(4) 23 0(4)
俄罗斯0 70 7(7)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000年第l期。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各期。
从表6可看到在中国设立分行最多的跨国银行所属国别(地区),正是在中国
直接投资最大的国家(地区)及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除中国台湾和俄罗斯外,
跨国银行在中国的发展与各国(地区)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呈正相关,与各国(地
区)同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呈正相关。而中国自从t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
口总额和吸收的直接投资额分别以年均15.2%和23 7%的高速增长,丽如今中国
经济仍有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因而有理由相信:中国进出口总额和吸收的直接
投资额仍将保持一个快速发展的势头,因而跨国银行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也会以一
个较快的速度增长。
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比较研究
6.2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并购前景
从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来看,由于入世承诺,中国金融自由化程度品益加深,
对跨国银行的发展限制会越来越少,并逐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引入国际惯例,
对跨国银行在中国的投资提供规范和宽松的环境。但同时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及
中资银行的竞争力状况,中国在开放金融业的过程中仍将比较谨慎是不可避免的,
尤其是仍将严格限制跨国银行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而对其并购会采取较为鼓励
的态度。跨国银行今后的策略是:第一步通过参股合作,慢慢地把自己的“基因”
植入对手体内,第二步是利用自身在管理、技术和全球网络优势,逐步掌握主控
权,并在适当时机通过增资扩股实现控股,通过作为董事建议和技术援助,通过
积极参与银行日常管理,获得第一手客户资料和市场信息,减少投资风险。
综合考虑中国管理当局、中资银行和跨国银行的各自的出发点和采取的战略
措施,在最近几年内跨国银行新设投资和并购在中国可能的前景是:并购将是跨
国银行在最近几年内进入中国的主要模式,并购的优势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得到
体现,跨国银行已经掀起的并购浪潮将延续。同时,跨国银行会极为珍惜宝贵的
增设分行的机会,将继续在经济发达城市、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增设分支机构。
全文主要从跨国银行的角度进行研究,比较分析跨国银行在中国新设投资和
并购行为,以利于中国管理当局加深理解跨国银行的思维方式.了解跨国银行进
入模式选择战略,以利于中国管理当局趋利弊害,在金融安全、效率和社会稳定
问寻找平衡点,毕竟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是一个极为特殊的行业,谨慎待之完
全有必要。同时以利于中资银行采取适当战略应对跨国银行的进入,充分利用现
有条件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借用外力迅速提升自身竞争力,尽量使跨国银行以新
设投资和并购形式进入带来的负面作用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瓦里安.微观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3]张静琦温珂.参股:wTo后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双赢选择[J].经济科学.2003年第6
期.
[4]顾焱.参股在中外资银行合作中的作用及启示[J].上海投资.2003年第lo期.
[5]阎淬.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J].世界经济.2001年第6期.
【6]章军.入世后我国对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问题研究【J].金融论坛.2002年第8期.
【7]赖建平.试析跨国银行理论【J].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8]杨浩.外资银行在华扩张的方式及策略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9]陈Jl J.国际银行业跨国井购理论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10]薛永玲.跨国银行并购研究.青岛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11]陈光路.跨国银行在中国的市场行为.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12]戴克江.论中国开放进程中的跨国银行进入.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13]刘锋.试论企业跨国宜接投资的理论、发展和方式选择.上海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1999年.
[14]Zava AydemH and Amin Schmutzler.Acquisition venus entry:the evolution of market
sin】cture working paper August 2002
[15]Nieola Cetorelli.Entry and competition in highly concentrated banking markets[J].
Economic perspectives 4Q/2002.
[16]Sakulrat Mona'eevat and Ramkishen S anjan Financial Crisis,bank restructunng and
foreign bank entry:all analytic case study ofThaitand discussion paper,June 2001
【1 7]Joshua Aizenman Financial opening:evidence and policy options prepared for
“challengestoglobalization”NBER-CEPR conference,May 24.25,2002,Stockholm
[18]Stijn Clussens,Simeon Djankov,and Daniela KImgebiel Financial restructuring in east Asia:
halfway there?Financial sector discussion paper September 1999 the world bank
[19]Donald PMorgan and Philip E Srahan Foreign bank entry and business volatility:
evidence from U S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May 2003.
(20]George Clarke,Robert Cull,Maria Soledad Martinez Peria,and Susana MSanchez Foreign
bank entry:experience,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and agenda for further research
Prepared as a background paper for the“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2:instit“tio“8 for
markets.”
[21]Arijit Mukherjee and Soma Mukheqee Foreign market entry:a theoretical analysis
research paper 2003/37
【22]Cesar Catderon,Norman Loayza and Lais Serven Greenfield FDI v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does the nistincdon matter7.April 30,2002
【23]B Ferrett Greenfield investment versus acquisition:positive analysis GEP research paper
series,2003/02
[24]Beata K Smarzynska.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and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 by foreign
investors the worldbank working papers January 2000
[25]Allen N.Berger,Seth D Bonime,Lawrence G Goldberg The dynamics of market entry:the
effects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entry in the banking industry.working papers September
2000
『26]Caroline freund,Simeon djankov.Which胁do foreigners buy?Evidence from Korea
working papers July 20,2000.
[27]Elissa braumtein,Gerald Epstein.Bargaining power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call 1.3 billion cousmne?rs tame the multinationals?worl(iIlg papers.2002
[28]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3,FDI polices for development: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后记
本文从选题、收集资料到论文定稿历时一年半,在大量收集和认真研读相关
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数月的撰写,终于完成r一篇学位论文,此时此刻,感慨良
多。
饮水思源,恩师难忘。论文的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两位恩师吕江林教授
和谢谖教授。论文的选题、构思、撰写、修改到定稿都是在两位恩师的指导下完
成的。其中特别要提的是,由于时间紧迫,在外实习期间一边实习一边撰写论文,
所以只能通过Email的方式向两位老师请教。其中特让我感动的是,有一天,吕老
师在早晨六点,通过Email给我写了数百字的指导性意见。恩师的为人和做事激励
我在实习期问克服工作的疲劳,每天挑灯夜战,也必将激励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
作中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优异的成绩。还要感谢恩师谢谖老师,三年来对本人的
学习和生活关怀备至,让我的三年研究生生活受益匪浅,并将终身受益,在谢老
师调离学校后仍一如既往地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本人非常有幸得到两位恩师的
关爱,在此,向吕老师和谢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导师组的其他各位老师,他(她)们是:熊大信教授、胡援成教
授、严武教授、王金佑教授、宾建成教授、陈春霞教授、刘紫云教授、邹玲教授
等,感谢他(她)们的培养和教育。
还要感谢帮助过我的同学和朋友,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以及本文的撰写期间,得
到了他(她)们的热情帮助,他(她)们是:JJ春华、周宇、陈晓龙、叶春花、
赵霞、王伟藩、吴燕、李波、朱怀镇、卢彪、朱困栋、闰晟、吴东兴、汪勇、刘
文敏等同学和其他一些朋友,在此不列举。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为厂支持我完成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整个学、№;
父母一直无怨无悔,无私奉献。我定将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优异成绩来报答父
母的爱。
由j二时间仓促,资料来源有限,加上本人学识浅薄,文中考虑不周和论证不严
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以助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
邱小东
二oo四年五月于汇西财经大学蛟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