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9482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江西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姓名:丁春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胡援成
20040420
摘要
关于国际资本流动对一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已有大量的论述,本文是从金融体
系的主要构成部分一一银行体系出发,研究国际资本流动对于一国银行体系稳定
的影响。这一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后逐渐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将在已有
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我国当前国际资本流动和银行体系稳定性
的状况,并以我国入世和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为背景,对今后我国国际资本流动
的管理和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首先指出了在我国研究二者关系的学术价
值和现实意义,而后对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及创新点。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该部分回顾了二者关系的中外研究成果,而后指出了国
内研究的不足和缺陷,为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即引入国际资本流动这一条件,
研究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问题。
第三部分主要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二者的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外资流入对银
行体系的影响,二是资本账户开放所导致的不稳定因素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第四部分是以我国为对象论述了我国的资本流动和银行体系稳定性状况。对于
我国的资本流动状况,本文从流入和流出两个方面分析;对于我国银行体系的稳
定性状况,本文首先采用临界值分析方法对我国近年来(1991—200i)银行体系
的稳定性状况进行定性分析,而后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的影
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定性和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资本管制的作用是明显的,也
说明制度因素对我国的银行稳定更具有现实意义。
第五部分分析了在国际新背景下稳定我国银行体系的对策和措施。该部分首先
分析当前我国继续实施资本管制的必要性及当前的管制状况,而后分析了从长远
角度看,即开放资本账户这一国际背景下,我国为稳定银行体系应采取的措施,
包括了从银行自身和资本流动管理两方面的分析。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银行体系稳定资本项目可兑换管制
Abstract
On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 on the financial system,there are many
literatures.In this paper,Our focus will be placed on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 on the stability of bank system,which is the main part of one country’S financial
system.After Asia financial crises,many experts at home and abroad pay attention on
this issue.In our paper,based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s,we will stress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 on the stability of bank system in 01.11"country,and present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 on the capital flow management and bank system
stabi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ming capital account conversion in OUr country。
There five parts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We first give out the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n their relations,and then distinguish some easily
confusing concepts,the last one is the description of research method mentioned in this
paper,
The second part is the literatures summarization.First,we relieve the research
fruits at home and abroad,and then especially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and drawbacks
in ourcountry which we will make up in this paper.
In the third part,we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 and
bank stability in theory,which consist oftwo sections.One is about the effect of foreign
capital inflow on bank system,another is the effect ofunstable factors resulted from the
capital account conversion.
In the forth part,we analyze in details the capital flow and bank stability in our
country.The capital flow analysis includes inflow and outflow two parts.As to bank
stability in our country during recent years,1991--2001,we first estimate it using the
limitation value method,then we use the econometrics to find out the causes that
affected the stabi[it-].Our conclusion is that the impact of capital regulation is clearly
and obviously,and also testify that institution factors has a more important role on the
bank stability in our country.
In the fifth part,we present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 on how to make our
2
bank system more stable in the new background,First,we analyze the necessity to keep
orl the policy of capital regulation,and summarize the present regulation measures.
Then,in the long rnn,that’S to say,under the condition of capital account conversion,
we give some suggestion tO stabilize our bank system in two aspects,one of which is
bank system itself,and another is management of capital flow.
Key words:intemational capital flow bank system stability
capital account conversion regulation
3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江西财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算魄迎比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江西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沦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沦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始乒毕一锄始辎魄迎蝉
1.导言
1.导言
1.1选题意义
金融活动是一国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的稳定意味着经济
发展的平稳、高效与增长,否则,将对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银行部门在金融
体系中通常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表现将对整个金融体系进而对整个经济产生重大影
响,因而它的稳定性对于保证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重
大意义。对于金融市场尚不发达、银行部门融资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来说,银行体系的稳定尤为如此。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其突出表现为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大规
模、迅速而又多样化的流动,这给处于开放经济下各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带来了巨
大的不利影响,由此而引发的金融危机频出不断。对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生在亚
洲的金融危机,中外学者对于其成因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合理解释,至今尚未形成一
个统一的定论。但众多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
是由于亚洲各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受到国际流动资本的冲击而产生的恶果。由此可
见,对于世界各国特别是正在逐步放松资本管制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实施
资本账户自由化的过程中如何加强一国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定
是一项亟待解决的紧要课题。
我国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己逐步融入到全球的经济金融
一体化中去,形成了开放、竞争的格局。截止2003年12月,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达
8512.1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达527.4亿美元,外汇储备达4032.51亿美元。。因而我
国同样面临着国际资本流动与维护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问题。我国虽然经受住了亚洲
金融危机的考验,但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严格
管制,使得从各项指标来看都表明本已相当脆弱的银行体系未受到冲击,因而没有
造成可怕的金融危机。但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实现我国人民币资本项
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和履行八世后关于金融服务贸易的承诺,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银
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将不断扩大。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通过研究国际资
。数据来自国家商务部、国家外拒管理局官方网站.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为2002年数据
1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本流动和银行体系稳定的相互关系,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面临的新环境,对于我
国如何有效管理国际资本流动,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定,防范和化解由此引发的金融
危机,保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高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指
导意义。
1.2概念界定
关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至今还没有完整和确切的定义。本文认为,银行体系
的稳定性可理解为整个银行体系中绝大多数银行具有良好的货币偿付(或支付)能
力,而且能够持续具有这种能力。银行要保持偿付能力必须不断盈利,同时要保持
良好的流动性以应付存款人挤提的可能。但是,偿付能力从本质上讲是一个静态的
概念,只是描述了一个银行体系在某一时点的情况。对银行体系更进一步的分析应
包括决定银行破产的因素,如资产质量、盈利水干等,还应该包括一些不易量化的
因素,如管理方面的缺陷、内部控制制度的失误以及外部事件的潜在影响等。所
以,如果银行的利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来自投机活动,或者银行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致使高风险的交易得以进行时,银行面临的倒闭风险便会大一些。
因此,如何确定银行是稳定的或不稳定的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因为对于整
个银行体系来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其偿付能力,同时也很难判断银行体
系在何时是稳定的、何时会发生危机。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体系的稳定程度也不
同,可能现在就已经运行不佳、接近危机的边缘,也可能只是潜伏着不稳定的因
素。即便如此,本文在此依然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以便于下文的分析。
另外,我们经常接触到银行脆弱性和银行危机这两个容易和银行体系稳定性产
生混淆的概念。实际上,这三个概念既有区别又相互交叉,都没有统一的定义。
Demirgul.Kunt and Enrica Detragiache(1997)将凡有下列条件之一的状况定义为银
行危机: (i)银行系统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10%; (2)救助银行的成本至
少是GDP的2%: (3)银行系统出现的问题导致大量银行国有化; (4)发生银行大
量挤兑,或是政府采取了紧急措施,如冻结存款,延长银行假日或全面实行存款担保
等。概括地讲,银行危机就是指重要金融机构发生挤兑、倒闭或被政府接管的情
形。而银行体系脆弱性更多的是从银行吸收短期存款发放长期贷款的经营性质出
1.导言
发,认为由于期限不匹配所导致的无法应对存款人挤提而发生破产倒闭的内在本
性。由此可见,三者在挤兑这一点上都有着共性,只是银行体系的稳定是从正面理
解,而银行危机和脆弱性是从反面理解。因此,本文认为,从因果关系来看,银行
脆弱性是银行危机和银行体系不稳定的原因,是内生的,它可能导致银行危机,进
而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但并非一定就会产生银行危机和不稳定的结果。所以,
在不考虑内生性的情况下,本文将银行脆弱性、银行危机、银行体系不稳定三者理
解成是一致的。
1.3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具体实例相结合的方法,先从国际资本流
动对一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理论分析出发,而后再以我国为具体实例,从定性
和实证两个方面验证国际资本流动对于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其中实证分析
方法采用了线性概率模型LPM,该方法的特点在于容易理解,而且具有较好的实用
性。
另外,本文的研究对象没有局限于以往关于资本流动和金融体系稳定(或金融危
机)之间关系的研究范围,而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缩小研究范围,将研究重点集
中在国际资本流动对银行体系的影响上,从而使研究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这也是
本文比较突出的地方。
本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二部分回顾并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的理论成果,并指出了本
文的研究方向。第三部分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主要是从
国际资本流动这一条件出发,研究国际资本流动是如何从各个方面对一国的银行体
系稳定性产生影响的。第四部分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分析了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
现状,并对我国目前资本流动状况下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和计量
两方面的分析。第五部分是关于新背景下我国银行体系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
合理性建议。其中分析了我国资本管制政策在新背景下继续实施的必要性及其管理
现状,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在这两方面所采取措施的经验借鉴。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2.文献综述
l、国外研究成果
国外关于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稳定性问题的研究,最早是开始于银行体系脆弱
性问题的研究,马克思针对1877年经济危机中银行大量倒闭的现象,提出了“银行
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美国经济学家Veblan进一步发展了该假说,于1904年提
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Iving Fisher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Veblan等的假
说,于1933年提出了“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他认为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与宏观
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债务的清偿紧密相关,是由于过度负债引起债务~一
通货紧缩过程的金融事件引起的。系统提出金融体系(包括银行体系)不稳定假说
的是美国经济学家Hyman P Minsky,他在他的两篇论文《大危机会再次发生吗》
(1963)和《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1982)中提出并系统解释了“金融脆弱
性假说”,并深入研究了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此后,许多学者沿着Minsky的方
向发展他的理论,但总体上强调的是影响存款人的因素,缺乏对银行体系脆弱性产
生原因令人信服的解释。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以及行为经济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
研究强调了投资者所能获取的信息及其预期对于解释金融市场行为的意义,形成了
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理论。该假说认为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金融机构所
面临的风险是金融体系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在金融交易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
全,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正是因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
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因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存户“囚徒困境”引
起的存款市场上的存款挤兑,因此金融机构具有内在的脆弱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对银行稳定性问题的研究出现了~轮新的高潮,尤其
是关于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关系的研究。
部分学者从金融自由化和资本账户自由化的角度阐述了二者间的关系。Stiglitz
(1998)从实行金融自由化的角度出发,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和条件尚不具备时实现
金融自由化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加剧了银行系统的脆弱性,严重时导致危
机的发生。前关贸总协定经济政策顾问Bhagwati(1998)指出,亚洲金融危机是与
2.文献综述
亚洲各经济体放松资本账户的控制,从而使银行和企业能够在国外融资并由此引发
大量国外短期资本的借入分不开的。
有些学者从银行道德风险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二者关系。Mckinnon早在1996年就
指出,严重的银行道德风险会使人们对经济产生过于乐观的预期,导致外资的过度
流入,即“过度借贷综合症”,据此他对东亚经济的前途表示了担忧。Krugman
(1998)也认为道德风险和过度投资交织在一起,导致了亚洲的银行危机。Marcus
Millet、张雷(2000)也指出,存款保险与有限责任的结合是银行体系中道德风险
的根源。在有限责任和缺乏银行监管的情况下,资本账户的自由化会加剧银行的道
德风险。资本账户自由化取决于银行监管的质量,充分发挥资本账户自由化作用的
关键是改善国内金融体系状况,资本账户自由化必须谨慎且循序渐进地实施。
也有些学者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了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以及银行危机的
关系。Demirgul—Kunt and Enrica Detragiache(1998)以1980至1994年间大量的发展
中与发达国家为样本,使用多元Logit模型建立了一套金融危机预警模型。他们发现
金融危机倾向于在总体经济环境虚弱时爆发,或是当经济增长率低与通货膨胀率高
时爆发,特别是在经济增长率明显的偏低并加上银行部门风险提高时。模型同时指
出,存款保险制度因为涉及道德风险,因而有增加银行系统性问题的倾向。Radelet
and Sachs(1998)以1994至01997年内22个新兴市场国家的数据为样本,设定了一个
Promt模型,用来观察金融危机的发生,变量包含了经济性与结构性的因素。他们
的结果显示:较高的短期外债倾向于危机的发生,银行信用的膨胀将导致较脆弱的
银行体系。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还只是近些年的事,成果相对较少,并且较多的
集中在关于资本流动与金融体系稳定或金融风险的研究上。
鄂志寰(2000)指出,各类资本持续流入在推动金融深化、扩大金融市场规
模、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体系波动性上升以及金融市场动荡频
繁爆发等问题.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的相关关系明显加强,其中之~便是银行体系
脆弱性的上升。特别是当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时,大规模资本流入使银行的
流动性出现大幅波动,银行贷款膨胀和收缩时期交替出现,引起影响全局的风险,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余永定(2000)认为中国应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汲取的教
训之一即是,健全的金融体系是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必须稳步、有序地实
行资本管制自由化。亚洲国家的经验证明,如果没有诸如金融体系改革、治理结构
完善等各种配套措施,资本自由流动将使道德风险问题严重恶化。金洪飞、李子奈
(2001)认为:对于资本短缺的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外资的流入可以缓解资本供需
矛盾,弥补国内储蓄缺口,从而加快资本积累的进程,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投资机会是一种公共资源,如果政府对于
资本流动采取放任态度时,投资者出于自身投资利润最大化的考虑,会导致投资过
热现象的出现,从而使过多的外资流入和大规模外债的积累。大量的外资流入,使
得资本的产出率下降的同时又造成巨大经常账户赤字,这种现象是不可能长时间维
持的,最终会引起资本流动方向的逆转。因此,一国在金融自由化和资本账户自由
化的过程中,有必要对资本流入总量和国内投资规模加以控制和引导,以便经济能
够平稳发展。
国内关于资本流动和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较少,而且往往还是
集中在对银行体系脆弱性这一个方面的研究上。胡祖六(1998)分析东亚银行体系
脆弱性的根源时认为:银行体系脆弱性有深层次的政策和体制原因而不仅仅是经营
问题,政府对银行的担保和过度干预以及监管不力导致银行道德风险问题丛生,从
而损害了银行部门的健康。邵英昕(1999)从宏观经济政策角度研究银行脆弱性问
题,研究了稳健的银行体系是如何与宏观经济政策相互联系的。戴任翔(1999)分
析了资本账户的开放导致的外资流入,以及由此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对银行体系的影
响。指出资本账户自由化导致的一些宏观经济变量的意外变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
影响,容易招致货币投机和中央银行维护汇率的措施对银行体系的危害。提出了两
方面的相关政策:一是以防止银行危机为目的的资本账户开放的顺序安排以及其他
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一是以限制或消除银行道德风险,健全银行体系为目的的体
制变革。韩俊(2001)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银行系统不稳定的形成机制做了系统研
究,指出我国银行系统的最大风险是如何从根本上化解产生不良债权的机制问题。
张荔(2001)对过度金融自由化如何增加金融系统的既有脆弱性进行了分析,提出
了若干解决措施。
2.文献综述
国内对于银行体系稳定性问题的实证分析研究更为少见。管七海(2001)对商
业银行的非系统风险的度量及其预警进行了实证研究,但这只是针对单个银行而不
是整个银行体系。刘卫红(2002)利用多元Logit模型选择对1985⋯.2000年的银行
体系脆弱性进行实证研究,但由于数据和对银行脆弱性的测度比较粗糙,从而可能
影响结论的可靠性。伍志文(2002)借鉴西方国家在选取指标过程中的共同经验和
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从银行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等两个层面初步测度
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并对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国际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将在
已有关于银行危机和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研究的基础上,突出在经济开放环境下,
资本的国际间流动这一条件对一国银行体系稳定性所产生的影响,并结合我国的具
体国情,对如何在新的国际背景下加强银行体系和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提出了相关
的对策和建议。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3.国际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稳定性关系分析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经济发展趋势,而金融全球化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催化
剂和驱动力。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国际化趋势加剧了国际金融领域的
风险因素,例如,金融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本的大量无序流动;金融国际
化为国际游资的形成发展及其风险扩散创造了金融环境;金融国际化削弱了各国货
币政策的有效性,甚至扰乱了该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国际化给各国的金融监
管与控制带来了困难。
金融国际化更是影响了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其中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体
系。在经济开放过程中,一国的银行部门更容易获得国外的流动资金,从而为贷款
扩张创造了条件。如果此时银行体系健全有效,并且监管有力,国际资本流入不太
可能给金融体系造成额外的风险。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国家对信贷机构管理
不严,银行内部控制也相对薄弱,缺乏严谨的收益衡量和风险评估制度,致使信贷
资金分配不当,流入高风险部门,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这时尤其容易受到国际金
融风险的冲击,从而对国内的银行体系产生系统性破坏。在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央银
行需要时常调整利率水平,以实现资本自由流动下的汇率稳定。这种利率变动的不
确定性也会给银行经营带来风险。如果银行把大量资产放在固定利率的长期投资
上,而负债方则依赖吸收短期资金,那么当利率上升时,银行利息支出的增加快于
利息收入的增加,存款利率的上升使银行存贷之间的利差缩小,从而使银行盈利下
降,为银行稳定埋下隐患。此外,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汇率变动幅度明显加快变
强,如果本币贬值,银行就要为其外币负债支付更多的利息与本金。
尽管经济和金融国际化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银行体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对
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开放资本账户、取消对资本流动的限制,是加强金融业
竞争和建立一个稳健有效银行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国际化进程中
必然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此外,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颞兴市场国家,由
于资本市场不发达,银行机构通常是主导性的金融中介,在不少国家,银行资产大
约占全部金融资产的60%以上。因此,在银行主导性的金融结构下,资本账户开放
导致的资本流入无论是采取商业银行贷款,还是证券投资亦或是直接投资形式,除
3.国际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稳定性关系分析
非它们用于货物进121或由中央银行通过冲销干预加阻转移,否则其中大部分都会以
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银行体系,相应增加银行可贷资金,并由此对银行体系的稳
定造成重大影响。所以研究国际资本流动对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意
义,下面将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外资流入对银行体系的影响,二是资本账户开
放所导致的不稳定因素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3.1资本流入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争取外国私人资本流入是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账户的实际推动因
素之一。事实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通过开放资本账户来吸引外资流入的政策是有
效的,至少在资本账户开放之初,绝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大规模的外资流入。
除非外资流入全部用于弥补经常账户的逆差或完全被中央银行冲销掉了,否则
资本账户开放导致的外资流入就会影响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这种影响除了作用于
资产负债表规模以外,还会使其结构发生变化。商业银行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例是衡量一国金融体系规模的重要方法,在资本大量流入的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
受到了明显的影响。通过资产负债表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发展中国家银行资
产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资本流入除了能影响资本流入国商业银行体系的规模之
外,还会通过一些较重要的渠道使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发生变化。最重要的是使
资本流入国的银行更加依赖外国资本,并用这些资本来扩大其国内贷款和证券投
资。此外,通常在资本流入较多的国家,商业银行体系中非政府存款的增加也较
多。
一国对外负债的增加如果只导致国外资产的增加,即银行投资国外证券或把资
金贷给国外,其扩张效果将比较小。但是,纵观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这些资金大多
流向了国内,而不是国外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除少数国家外,许多发
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体系的国外净资产都出现迅速下降,其增加的国外净负债导致
了国内信贷、消费和投资增加。从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情况看,资本流入规模与国内
信贷的增加是同步的。虽然发展中国家国内信贷增加对其经济发展是不无裨益的,
但一般来说,在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大而导致流动性过多的情况下,银行就
会贷款给利润较低的企业或信用等级较差的借款人,这样就会带来新的信用风险,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造成信贷质量的下降。另外,贷款的迅速扩张通常集中在少数行业,如房地产融
资、以股票或债券抵押贷款、消费者信用以及向银行内部机构或相关团体的贷款
等,一旦这些行业发生周期性逆转,不良贷款就会大量产生,这对银行体系的稳定
是可想而知的。为数不少的计量检验也指出,银行体系贷款与GDP的比例同银行危
机发生的概率显著正相关。可见,通常情况下与资本账户开放相伴而来的外资大规
模流入所导致的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的扩大和贷款的迅速增长,不利于银行体系的
稳定,容易诱发银行危机的发生。同样,如果不采取适当的对策,资本账户开放导
致的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变化也不利于银行的稳定。当一国银行体系的资产
负债表表现为对外净负债且规模较大时,本币的意外贬值就会将银行置于不利境
地。
3.2资本账户开放所导致的不稳定因素对银行体系稳定的影响
众所周知,资本管制是抵御国际资本游资和货币投机的“防火墙”。当资本账户
自由化拆除了这堵防火墙后,一国经济和一国银行体系将暴露在动荡的国际经济环
境中,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里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本账户自由化
导致的一些宏观经济变量,如利率、汇率等,意外变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二是在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下,容易招致货币投机和中央银行维护汇率的措施对银
行体系的伤害。
3.2.1宏观不稳定对银行体系稳定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指出,资本账户自由化往往会导致货币政策的无效和宏观经济的不
稳定。具体到资本账户开放将导致哪些宏观经济变量的不稳定,取决于一国实行的
是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一般来说,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当局不易控制的
经济变量是利率:而在浮动汇率制,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形成威胁的是汇率的意外变
动。
1、固定汇率制下的宏观不稳定对银行体系稳定的影响
当实行固定汇率制时,国内利率决定机制在资本账户自由化条件下与资本管制
下的情形不同。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投资者不能自由地跨国套利,因此利率平价
3.国际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稳定性关系分析
不能成立。一旦实现了资本账户的自由化
利,这样基本满足了利率平价理论的前提,
率=国内市场利率一国际市场利率。
投资者就可以在本币和外币之间自由套
于是就有(远期汇率一即期汇率)/即期汇
其中即期汇率由货币当局决定,远期汇率由市场预期决定,对于小国经济而
言,国际市场利率是一个外生变量,这样国内利率水平就随国际市场利率或市场心
理预期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在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或市场心理预期突变的情况
下,国内利率水平就会发生意外的变动。所以在固定汇率制下,资本账户自由化会
使得货币当局难以控制国内的利率水平。而关于银行危机的一般性理论分析和经验
检验都表明,利率大幅度上升会危及到一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因此,固定汇率制
下,资本账户的自由化将会使一国货币当局难以左右其国内的利率水平,由此导致
的利率意外变动的可能性加大,而这将会危及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2、浮动汇率制下资本账户自由化对银行体系稳定的影响
在浮动汇率制下不存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冲突。但是,汇率的
变动可能从以下几方面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
首先,与资本账户自由化相伴随的资本大量流入将使本币面临升值的压力,如
果不采取措施抵消这种影响,本币升值将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出口将会减少,进
口将会增加,可能导致经常账户的恶化。这样一方面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
响,另一方面可能引起市场信心的逆转,出现大规模资本外逃,而这两者都不利于
银行体系的稳定。
其次,浮动汇率制下资本账户开放将使银行面临更多外汇业务和更多汇率风
险。商业银行如何管理外汇风险以及中央银行如何监测银行体系的外汇风险都是开
放资本账户以后必须面临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往往人力资本积累不足,银
行要想掌握先进的外汇风险管理技术、有效的管理汇率风险,以及中央银行要想有
效地监管商业银行对汇率风险的管理,都需要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不可能一蹴而
就。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至少在资本账户开放之初银行体系的外汇风险会加大。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3.2.2货币投机和中央银行的维护汇率的行为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当一国完全开放它的资本账户后,国际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可以对该国货币
进行投机性交易。当投机者进行投机性交易时,银行体系要为这些头寸提供必要的
信贷资金,银行体系也因此承担额外的信用风险。此外,货币当局在对付货币投机
时,往往会使用提高国内短期利率的手段,这对国内银行体系的稳定是非常不利
的。
1、投机交易对银行体系稳定的影响
投机资本要袭击一国货币,通常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向该国银行卖出该
国货币的远期合同,希望在该货币实际贬值后,从现汇市场上补进该货币,来交割
远期合同,赚取差价;另一种办法是投机者从该国银行取得一笔该货币的贷款,然
后用这笔贷款购进外币并持有到贷款到期目,如果贷款到期时汇率贬值,则投机者
可因价差而获利。无论投机者采用上面的哪一种办法,他们的交易对象往往是国内
银行,银行因此要承担投机者不能履行合同的风险,当投机资本的规模足够大时,
银行体系为此引入的信用风险也会相当可观。这时,如果投机者得逞,本币被迫贬
值,银行体系将会受到严重的打击;而如果投机失败,投机者很可能亏损,进而会
影响到他还本付息的能力,这样就会对银行体系的稳定造成危害。
2、货币当局维持汇率的措施对国内银行体系的影响
为了对付对本币的投机,~国的货币当局除了进行现汇市场的干预外,往往还
要提高国内的利率水平,因为这一方面可以吸引资本的流入,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投
机者远期头寸融资成本。但是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短期利率的意外上升,会削弱银
行的盈利能力甚至危及银行的稳定。例如,从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端1997年2月份投机
资本试探性的阻击泰铢开始,N7月2日泰国政府宣布汇率浮动这段时间里,泰国的
银行和财务公司频频告急。3月2日,泰央行向九家财务公司和一家房地产贷款公司
注入3.25亿美圆,同时收紧商业银行和91家财务公司的贷款损失储备要求:6月25
曰,泰央行强制16家出现困难的金融公司与其他较稳健的金融公司合并。可见,货
币当局提高利率以维护汇率的措施是对国内银行体系的严峻考验,特别在当国内银
行体系较脆弱的情况下,银行体系崩溃的危险可能会使货币当局放弃维护汇率的努
力。
l’
3.国际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稳定性关系分析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宏观经济状况的恶化、利率的突然上升、本币的意外贬
值是银行亏损甚至破产的诱因。而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导致的外
资大规模流入和某些宏观经济变量的不稳定也影响了银行体系的稳定。因此我们认
为,外资的大规模流入将会影响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结构,进而导致银行
贷款质量的下降和对汇率变化的易感性等,加大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同时资本账
户开放所引入的各种宏观不稳定因素,如汇率的波动、货币投机者的炒作行为,也
会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总之,尽管在资本流出自由化的条件下,银行可以通过在
更大范围内资产组合来降低系统风险,但是就总体而言,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将是资
本账户开放的可能后果之一,需要政策决策者的高度关注和小心应付。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I生研究
4.我国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状况及分析
4.1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状况分析
我国当前的国际资本流动状况可以从流入和流出两方面分析。
1、我国资本流入状况
在资本流入方面,我国是现今世界上主要的资本流入国之一。由于目前我国尚未
开放资本市场,所以对国际资本的运用主要集中在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利用和对外借
款上。外国直接投资在利用外资的方式中占绝对优势,约占我国各种形式的资本流
入的70%以上,而在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中又是以新建投资(Greenfield,也称绿地投
资)为主。自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外国直接投资迅速
增长,己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N2001年底,我国共批准外资项目391232
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211.47亿美元(2002年末数据)。表4.1反映了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情况。由表4.1中我们可以看出从1992年起外商直接投资开
始超过对外借款,成为中国外资流入的主要形式。
表4.1 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情况(1979—2001年) 单位:亿美元
项目、年份197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外商直接投资18.02 12.58 16.61 18.74 23.14 31.94 33.92 34 87 43.66儿0.07
对外借款U7.55 12.86 26.88 50.14 58.05 64.87 62.86 65.34 68.88 79 U
项目、年份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外商矗接投资275.15 337.67 375.21 417.25 452,57 454.63 403.19 407.15 468.78
对外借款111.89 92.67 103.27 126.69 120.2】110.00 102.12 100.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2年。
从资金来源看,我国目前资本流入的来源主要集中在亚洲,来自北美洲及欧洲的
FDI份额较少。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吸引外资的来源地有所变化,来
自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等国家的投资不断增加,但从实际吸引的
外国直接投资总额来看,来源于香港、日本、台湾省、韩国和东南亚等亚洲国家或
地区的投资约占80%以上。在国际资本流动中,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
4.我国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状况及分析
是国际投资的主体,而从流入我国的外资来看,发达国家所占的绝对份额仍然比较
/J、o
从资金流向看,在我国的外资主要投向第二产业.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
偏低。例如,1999年在外商协议投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为3.57%,第二产业的比重为
66.2%,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0.23%;而在外商实际投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更低,只
有1.76%,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对较高,达到66.63%。这与世界范围内国际资本越来越
多地向高新技术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形成较大的反差。
2、我国资本流出状况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处于大力发展时期,对于资金的需求量较大,
因此我国在积极吸引资金流入的同时,对于资金的流出控制较为严格。除正常的贸
易用汇和对外直接投资外,严格限制国内居民对非居民的证券投资,因而在资本流
出的方式上,主要表现为我国的在外直接投资、购买国外债券以及银行方面的贸易
信贷、贷款和国外存款等。
对于我国资本流出规模的估算,本文主要是以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依据。
表4.2提供了1982..2001年20年间我国历年的资本流出情况。
表4 2 我国资本流出情况(1982—2001年) 单位:亿美元
项目、年份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长期资本流出23.92 26.53 42.4l 28.30 31.55 39.50 40.58 68.93 51 56 51.88
短期资本流出2.95 3.34 11.13 90.75 116.38 92 14 90.73 78.65 119 65 70.13
净误差和遗漏2.79 —3.36—9.32 0 92 —1.84—14.50一10,94—0.17—31.3l一67.92
资本外逃规模1 —3 40 6.63 9.72 10.73 3.08 —1.55 39.35 42.2l 47.75 129.3l
资本外逃规模2 94.23 154 97 55.24 25 33 74.81 124.77 29.3 L一13.85 122.66 60.26
项目、年份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长期资本流出269 87 229.42 250.32 278 18 281 67 36 59 66.81 130.41 136,02 182 82
短期资本流出34.86 44.14 41 16 12.19 28.43 396.36 426.72 386.52 485 07 223 98
净误差和遗漏82 74—98.04—97 74一178 12—155.66—169.52~165.76—148.04一118 93—48.56
资本外逃规模L 120.42 209,96 144 3l 257.05 186.36 407.50 791.22 499.30 442.90
资本外逃规模2 163,38—72.50 174.43 249.8 L 96.39 364.74 386.37 303.88
说明:l、数据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网站提供的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得到
2、长期资本流出=长期资本往来借方金额(1982—1996年)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长期资本流出=我国在外直接投资借方金额+证券投资类资产项下股本证券和中长期
债券借方金额+其它投资类资产项下三个子项(贸易信贷、贷款和其它资产)属于长
期的借方金额(1997—2001年)
3、短期资本流出=短期资本往来借方金额(1 982—1996年)
短期资本流出=证券投资类资产项下货币市场工具借方金额+其它投资类资产项下货
币和存款子项以及三个子项(贸易信贷、贷款和其它资产)属于短期的借方金额
(1997~2001年>
4、资本外逃规模1来自:胡援成,中国资本问题再思考,《当代财经》,2001.4
5、资本外逃规模2来自:李庆云.田晓霞,中国资本外逃规模的重新估算:1982—1999,
《金融研究》,2000.8
在流出我国的资本中,除了正常的流出外,还有一部分属于非正常流出,通常可
以把这部分理解为我国的资本外逃。=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资本的大量外逃开始
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尽管他们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测算方法(如表中资本外逃规
模1、2),但都得出了中国资本外逃严重的结论。资本外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很
大的负面影响,它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导致国内金融秩序的不稳定,引发金融危
机,降低国家的信用等级。因此资本外逃是我国资本流出中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4.2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状况分析
正如前面分析中指出的那样,国内学者对于银行体系稳定性问题的研究开始于
近些年,成果较少。伍志文(2002)结合中外的研究成果,从定量和定性分析。两种
方法出发,分析了1978一一2000年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状况。伍文的结论指出,
中国整个银行体系在1978——2000年之间有11年是脆弱的,尤其是在1992年和1998
年前后更为突出,银行体系出现了不稳健的征兆,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对于作者
这种结论是否科学还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分析探讨,这里给出的只是作者的一种建
立在定性分析和部分定量指标分析基础之上所得出的一种初步f-0断,有一定的片面
性。本文将从定性分析和计量分析两种方法入手分析我国近年来的银行稳定性状
况,其中定性方法将借鉴伍志文的临界值方法,只是更加突出了国际资本流动这一
部分。
。定量分析是指对银行体系的城乡储蓄存款增长率、银行非政府部门贷款增长率羊¨GDP平减指数的被动进行分
析:定性分析包括了对宏观经济指标、金融体系指标等与银行体系稳定棚关的指标的分析。
16
4我国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状况及分析
4.2.1定性分析:lI岔界值法
4.2.1.1指标设计
前文伍志文对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临界值分析方法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
思路,但他设计的指标较多,且没有突出本文研究的重点,因此本文将在伍文的研
究基础上,重新设计这些指标,并突出资本流动的影响。
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测度吸引了大量经济学家,他们就具体指标的选择等问题进
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很多重要研究成果。其中以Caprio and Klingebiel(1996):
Honohan(1997);Dmirguc and Etragiache(1998);Kaminsky(1999)等的研究最具代表
性。他们认为下列指标可以反映银行体系正趋于脆弱:不良资产比率过高、资本充
足率过低、信贷增长率过快、利率过高、货币发行量增长过快等。因此,根据前文
关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论述,以及国内外有关银行危机理论及其预测指标的研究成
果,再考虑到数据获取的可得性,本文将分析中所涉及的指标分成三组,共十三个
指标,表4.3列出了相应的指标及其定义。各指标的选取意义如下:
1、宏观经济指标
国家宏观经济方面的因素对一国银行体系的影响是至关重大的,这也是早期研
究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出发点。这里选取的指标有:GDP增长率、财政赤字与GDP之
比、通胀率。
(1)GDP增长率
该指标是年度指标,一国的经济增长率过高,容易使民众产生乐观预期,从而
引起投资、收入、生产能力过度增长和一些生产要素向该国的大规模转移,使该国
出现供应总量超过需求总量的经济失衡现象,最终的后果会是价格水平下跌,产品
积压,经济衰退,失业增多。结果,企业的还贷能力迅速下降,银行的不良贷款增
多等,使该国金融体系面临极大的威胁。相反,如果一国的经济增长率过低,则该
国工商业活动会变得低迷,对贷款的需求也会产生不足,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使得
银行体系缺乏高质量客户,从而导致银行经营困难,甚至可能出现亏损,这同样影
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因此,一国的经济增长率是反映该国银行体系稳定的重
要指标。尤其是当一国经济增长率过高时,监管部门的职责是适当控制国内银行的
贷款数量。
(2)财政赤字与GDP之比
17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该指标是年度指标,是一个反映国家宏观经济稳健运行的指标,反映一国国家
控制能力的大小。国家控制能力是指一国对资本运用的导向。如果一国持续出现高
额的赤字,那么极易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并对银行体系产生不利影响。
(3)通胀率
该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一国的金融危机,在于但凡金融危机都伴随着高的通货
膨胀率。通货膨胀率用GDP缩减指数或消费者价格指数(本文采用此指数)计算。一
般认为一国的年度通货膨胀率达到或超过两位数时,很容易发生金融危机,应引起
警惕。因为如果一国通货膨胀高会导致该国货币贬值,而货币贬值将会影响经济从
而破坏银行体系的稳定。
2、金融指标
(1)广义货币M2与外汇储备之比
该比例反映了一国货币当局冲销银行体系外汇资产的程度。该比值越大,说明
当局冲销外汇资产的规模也就越大,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也就越大,扶而引发银行危
机的可能性就越高。
(2)存款增长率
该指标是年度指标,反映了一国银行体系的资金来源情况。银行资金来源宽
裕,一方面可以满足储户提现需要,另一方面银行的资产业务也容易发生膨胀,在
整个经济形式良好时,银行可以安全收回其贷款,相反,如果经济欠佳时,银行则
无法及时收回其贷款从而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3)贷款增长率
该指标是年度指标,反映了一国的信贷扩张程度。若信贷增长率达到或超过实
际货币需求的增长,将会引起游资过多和通货膨胀。过高的信贷增长率是产生泡沫
经济的罪魁祸首,而泡沫经济的破灭又往往是金融危机的主因。因此,防止信贷的
过度增长无疑是保证银行体系稳定的必要举措。
(4)国内外存款利差
该指标指一国在某个时期(如一年)的存款利率与国际间同期存款利率之差,
国际间的同期存款利率通常取美国的同期存款利率或钉住国的同期存款利率。当资
本项目下可完全兑换时,该指标及其变化可以用来估计该国短期资本的流向。如果
一国的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市场利率,就可能引起短期外国资本流入该国赚取利差,
4.我国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状况及分析
而如果该国的国内利率低于国际市场利率则可能引起资本外流,当两者引起的资本
流动达到很大的规模时,就会危及到该国银行的体系的稳定。
(5)银行不良资产比率
该指标反映了整个国家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本文采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数
据)。如果该指标较高的话,会使银行业的资产受到很大损失,严重影响银行业的
流动性和偿付能力,甚至资不抵债,引起银行业的倒闭风潮,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产生影响。
3、国际资本流动指标
引入该组指标是考虑到本文的研究方向,即国际资本流动。为了突出它对银行
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我们根据资本流动的期限长短及其性质设计了三个指标:短期
资本流动量芹NGDP之比、外国直接投资量和GDP之比、证券投资量幂WGDP之比。此外,
考虑到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我们还加入了两个指标:外债余
额与GDP之比、短期外债余额与外债余额之比。
表4 3: 银行体系稳定性相关指标及其定义单位:%
塞理指拯
GDP增长率(当年末GDP一上年末GDP)/上年末GDP十100%
财政赤字与GDP之比当年末财政赤字/当年末GDP{100%
通货膨胀水平(CPI)
金融擅拯
广义货币M2与外汇储备之比当年广义货币量/当年末外汇储备
储蓄存款增长率:娄搿乡储蓄存款主见模-上年末城乡储蓄存款规鳓/当年末
信贷增长率(当年末信贷规模一上年末信贷规模)/当年末GDP*100%
国内外存款利差(1年期) 中国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利率一美国同期年平均存款利率
银行不良资产比率
国际瓷本流动指标
短期资本流动量与GDP之比短期资本净流入量/同期GDP*100%
外国直接投资量与GDP之比外国直接投资量/同期GDP*100%
证券投资量与GDP之比净外国证券投资量/同期GDP*100%
外债余额与GDP之比外债余额/同期GDP*100%
短期外债余额与外债余额之比短期外债/同期外债余额*100%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4,2.1.2结果分析
表4.4列出了各个指标在每一区间的临界值,表4 5列出了各个指标得分数值,
图4.1显示了以综合指标z1、Z2为代表的1991—2001年银行体系稳定性状况。从临界
值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我国在1991⋯一2001年这段时期内银行体系整体上是稳定
的,即除了1992,1993,1994,1995以及1999年外,综合指标ZI和z2都没有超出警
戒区域(图4.1中黑虚线以上部分为警戒区域),即使是超出的年份,其超出的范围
也不大,如1993年的z2指标为60分,仅超出正常水平10分。与上文伍志文的结论相
比较,我们发现二者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反映了一个问题:尽管本文在定性
分析中突出了资本流动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但这几个指标的影响效果并
没有显现出来。实际上,这样的结果正是本文所需要的,第一,这说明了在目前我
国资本项目受到管制的情况下,资本流动对银行体系的负面影响是很弱的,因而银
行体系的稳定性更多的是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第二,资本流动方面几个指标的影
响效果不明显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资本管制政策是成功的,也
说明了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受到外部宏观经济冲击的影响较小,主要还是受制于
制度等深层次因素的影响。
当然,本分析所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尽管采用了一些通用标准,但仍具有较大
的片面性,因此对于结论难免有所影响。
表4 4: 银行体系稳定性相关指标的临界值参照表
稳定性程度安全正常关注危险z1权重z2权重
指标陂射区间[0.20] [20,50] [50,80] 【80,100] ΣZl=1£z2=】
GDP增长率[6.5.9 5] [5.6.5]或[9 5,11] [3.5。5]或[11.12 5]<3.5或>12 5 o,050 0 078
财政赤字/GDP <1 [1,3] [3,9] >9 0 050 0.077
通胀水平CPI (4 [4,7] 【7,10]或[一2.0] >10或<一2 0 050 0 077
广义货币/外汇储各[0,5] [5.15] [15,20] >20 0.050 0 077
储蓄存款增长率[10.15] [5,10]或[15,20] [0,5]或[20,30] >30或(O 0.100 0.077
信贷增长率[5,15] [L5,20] [O,5]或[20,25] >25或<O O 100 O,077
存款利差<1.5 [一1,0]或[1 5.2 5] [一2.5,一1]或[2 5.4] >4或<一2.5 0.100 0 077
银行不良资产比率<12 [12.17] [17,22] )22 0 100 0.077
FDI/GDP [10。25] [25,50】或[O,10] [-19,0]或ES0,100] <一10或>100 0,950 O 077
证券投资/GDP <5 [5.10]或[-4,0] [10,15:或[一6.一4] >15或<一6 0 050 0 077
4.我国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状况及分析
短期资本流动佑D91 <1
外债余额/GDP I<10
短期外债,外债余额I [0,20]
[1.3]或[一2.0]
[10,20]
[20,30]
[3,51或[一4,一2]
[20.30]
[30,40]
0 100 0 077
O 100 0 077
0 100 0.077
关于表4.4和图4.1的几点说明:一是关于衡量稳定性程度的界限值的确定,主
要参考了国际通用标准和若干学者的研究成果。二是数据的处理。为了便于比较分
析,本文将具体的指标数值映射为相应的分数值,例如: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为
8.1%,所处的稳定性程度为安全,将8.1置于该区间上限6.5和下限9.52_间, (8.卜
6.5)/(9.5-6.5)=53.3%,然后按照相同的比例映射到对应的稳定性区间[0,20],
则指标分数值为10.7分,其它的类似计算。三是稳定性程度综合分数的计算,综合
指数z1通过加权平均计算而来,并加大了国际资本流动项目的权重;综合指数z2以
简单算术平均计算而来。四是稳定性程度的划分,该划分方法参考了相关的文献。
指标映射分数值在[0,20]之间为安全,[20,50]之间为正常,[50,80]之间为关注,
Eso,100]之间为危险。
表4 5: 银行体系稳定性相关指标的分数值表
指标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l
GDP增长率26 00 96.OO 90,00 85 00 65 00 38.00 18.00 8.00 10 70 10 OO 5 10
财政赤字/GDP 21.50 100 00 77 40 23.00 100.00 74.00 75.20 1 80 37 10 78 70 44.30
通胀水平CPI 17 00 44.00 84.00 94 00 87 00 63.00 14.00 62 00 62 00 2.OO 3 50
广义货币,外汇储备39 50 51.20 55.40 20.90 21.50 19.20 18.00 2l 20 23.00 24.50 39 65
储蓄存款增长率28 04 28 82 34.64 50.48 13.52 29 60 54.50 100.00 100.00 t00 00 48 80
信贷增长率15.40 70.40 100 00 57.80 100 00 55.40 65.00 23.00 2 OO 6 BO 17 00
存款利差56 00 77.60 100.00 100.00 100 00 37 00 7 20 66.30 100.00 100.00 7l 20
银行不良资产比率68 00 68.OO 68.00 95 00 95 00 95.00 95.00 98 00 99 00 93 00 95 00
FDI/GDP 19.87 63 32 100 00 59 54 43 70 4 53 9 60 77 50 100 00 2 66 32 12
证券投资/GDP 0.23 49 9l 2.03 2.6l 0.45 0.85 3 09 47 04 4l 50 47 23 37.44
短期资本流动规模/GDP 1.80 47 15 40.17 4l 40 1.20 47.08 49.32 44 45 47 26 45.62 4 80
外债余额/GDP 34.74 33.05 3l 7l 41.32 35.66 32.72 33 74 36 30 35 95 30 46 34.03
短期外债余额陟h债余额12.90 17.00 15.60 16 20 11.20 11.20 12.10 13.90 ll gO lO.00 9.00

弥m瑚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图4.1: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状况图(1 991—2001)
4.2.2计量分析: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晌因素
l、方法
本文拟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由于本文研究的对象是银行体系的稳定
性,这是一个定性事件,对于稳定于否,多大程度上是稳定的,多大程度上是不稳
定的,这些也都只能从定性上来解释。为了将问题简化,我们用数值0和l来表示
银行体系稳定于否的两种状态,而0到1之间的稳定状态不予考虑。这样定性的因
变量就转变为定量的因变量,那么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就成为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
情况下,该变量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实际上这是对因变量值为1时的概率的
影响程度)。这种带有二值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被称为线性概率模型(1inear
probability model.LPM),具体方法解释如下:
由于因变量是定性的,并且只有两种状态,我们可用数值0和1表示因变量的
这两种状态,因此可以写出如下多元回归模型(其中Y是一个二值变量):
Y=B o+D 1 x l 4-B 2Ⅳ2十⋯+D HⅣk+u
假定零条件均值成立,即E(u x一。xk)=0,那么可以得到
,’
4.我国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状况及分析
E(y;x)=0 o+13 l x 1+13 2 x 2+⋯+B K工k
式中,x为解释变量向量。
由于概率P(y=1 x)=E(y x),即y=l的概率等于Y的期望值总是成立
的,于是得到方程
P(Y=1 x)=B o+B l x l+13 2 X2+⋯+B K x k,
它说明概率P(y=1 x)是X,的一个线性函数。因为这个概率是参数B。的线性函
数,口J度量了因Ⅳj的变化导致概率的变化:Ap(y=1 f x)=B jA爿。,因此,该
多元回归模型能够用来估计各个解释变量对定性信息的影响。
如果把所估计的方程写成
≯=;B 0 4-母1 x L+8 2 X 2 4-...+8 k X k
那么多就是预计的成功概率,即y=l。斜率系数声,度量的是,当x。提高一个单位
时,成功概率的预期变化。正系数表明增加成功的概率,负系数表明降低成功的概
率。
2、样本和数据
本文研究的样本期间设定在1991至2001年,主要是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再
有就是该期间包括了中国资本开放的主要进程。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4至2003年各期, 《中国金融年鉴》
1993至2002年各期, 《国际统计年鉴》1998年, 《中国经济年鉴》1998年,中经专
网教育版,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官方网站(、Ww.safe.gov.cn)以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
会的官方网站(www.federalreserve.gov)。
3、变量定义
对银行稳定性被解释变量的设定是本研究中关键的一步。根据前文关于线性概
率模型LPM的模型思想,并考虑到样本容量的规模,本文引入虚拟被解释变量以反
映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变量值“1”表示银行体系不稳定,变量值“O”表示银行体
系稳定。
对于解释变量的选择,临界值分析中的一系列指标可以作为我们的备选指标,
同时我们将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选择那些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有较大影响的指标,并
兼顾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拟采用的解释变量如下:反映宏观方面影响因素的变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量,包括GDP增长率、财政赤字与GDP之比、通货膨胀水平(CPI);反映金融方面
的变量,包括广义货币M2与外汇储备之比、存贷款利差(1年期)、储蓄存款增长
率、信贷增长率、不良资产比率:反映短期资本流动的变量,包括短期资本净流入
增长率、短期外债余额与外债余额之比。各变量的名称如表4.6所示。
表4 6: 变量列表
被解释变量变量名
银行体系稳定性IsStable
解释变量
ODP增长率GDP
财政赤字与GDP之比Deficit
通货膨胀水平CPI
广义货币M2与外汇储备之比M2
存贷款利差(i年期) RateDiffer
储蓄存款增长率Saving
信贷增长率Lending
不良资产比率NonPerformence
短期资本净流入增长率StCapital
短期外债余额与外债余额之比StForeignDebt
4、回归估计和判别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Eviews 3.1软件,对上述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
析,经过多次回归后,得到如下结果:
(1)回归方程:
IsStable =一6.013974—0.078140*GDP(一1)+0.222118*Ratediffer—
O.113764*Saving +0.1536167女Lending +
0.121042十NonPerformence一0.0018fi2,StCapital +
0.357337}StForeignDebt(一1)
(2)回归统计指标(表4.7):
24
4.我国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状况及分析
R.squared 0 96095l Mean dependent var O 363636
Adjusted R-squared 0 869837 S.D dependent var 0 504525
SE of regression 0182023 Akaikeirife criterion -0 41410I
Sum squared resid 0 099397 Schwarz criterion -0 J24723
Log 1ikelihood 10.27756 F—statistic 10 54665
Durbin.Watson slat 2 480727 Prob(F—statistic) 0 039515
(3)结果分析:
通过回归,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首先,大部分解释变量t值通过了检验,NonPerformence的t检验勉强通过,著
且R平方和F统计量也得到了较理想的结果。变量Deficit、CPI和M2的作用不明显,
即财政赤字与GDP之比、通货膨胀水平和广义货币M2与外汇储备之比与我国的银行
体系的稳定性的相关性比较弱。
第二,GDP增长率和短期外债余额与外债余额之比都滞后一期对银行体系的稳定
性产生影响。
第三,各变量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作用方向与我们的理论分析比较一致。GDP
增长率和储蓄存款增长率的系数为负,表明这两个变量的增加有助于银行体系的稳
定;信贷增长率、一年期存款利差、短期外债余额与外债余额之比、不良资产比率
的系数为正,表明这些变量的增加将加剧银行体系的不稳定。例如,GDP增长l%,
那么这将使银行体系不稳定性的概率降低约7.8%,相反,如果信贷规模增长1%,那
么这将使银行体系不稳定性的概率增加约15.4%。
25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第四,比较特殊的变量是短期资本净流入增长率,理论分析表明它的增长将加
剧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即它的系数应该为正,而我们得到的实证结果是它的系数为
负,说明它的增长有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对于该现象的解释可能的原因是目前我
国实施的资本管制制度,由于资本管制的存在,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银行体系的稳
定影响不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比如短期资本的流动增强
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分散了风险。
通过临界值分析和计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共识,理论上影响银行体系
稳定的因素并没有完全在我国得到验证,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这一因素,并且计量
分析的结果对这一共识提供了支持。因此,我们可能的解释是:一是模型的设计有
缺陷,我们在运用该模型时忽略了。和1之间的情形,并且解释变量的变动有可能使
概率值小于O和大于l,而且我们的样本容量比较小,这些都会影响模型的解释力度
甚至出现相悖的情形;二是源于现阶段我国的资本管制制度。由于该制度的存在,
我国银行体系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较小,因而能够保持相当的稳定。
5.新国际背景下稳定我国银行体系的对策与措施
5.新国际背景下稳定我国银行体系的对策与措施
5.1 新国际背景下我国实施资本管制的必要性
从前文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资本管制制度对稳定我国的银行体系起了很
大的作用,但我国已于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资本管制制度已经受到资本
项目自由化的挑战,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式、规模、期限必将
较资本管制时期发生很大的变化,因而国际资本流动必将对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产
生不利的影响。面对这一新的国际环境,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继续实施资本管制政策
的必要性做出合理性的解释。
5.1.1 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压力表现
1996年12月,我国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当时有学者提出应尽快
在短期内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一过
程推迟了。基于东南亚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提出人民币资本项目
的自由兑换应该缓行。但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IMF条款面临修改的新环境,客观上
要求放松资本管制,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资本管制面临取消的压力具体
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从宏观层面看,加入WTO后,由于服务贸易尤其是银行、证券、保险业的
市场准入扩大,对这些中介服务的监管难度增大,外资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金融
创新的蓬勃发展和向证券市场的渗透,都会大大影响资本管制的效力。因此,逐渐
放宽资本管制、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政府主动适应对外经济发展的客观要
求。
其次,从微观层面看,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国际贸易呈现从传统进出口方式
向以投资带动和以承包工程带动方式的转变趋势,与贸易流动相伴随的国际资本流
动会增加,微观层面的企业、银行等对投资自由化及资本流动自由化的呼声将会越
来越高。
再者,从IMF的章程看,早在1997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临时委员会提出支持
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款以实现资本账户自由化,使之成为基金组织的目标之一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Eichengreen,1999),并在随后的第53届香港年会上提出讨论。但由于当时的东
亚金融危机而遭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反对。对这一问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待。最初的IMF章程制定于1944年,那时为了解决大战后世界经济的重建问题,只要
求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而未对资本项目作出自由兑换的耍求。但如今的国际经济环
境与当年相比已有了巨大的变化,即使不对资本账户自由化作出规定,对原先的章
程作出修改以适应国际新环境也是应有之义。
此外,世贸组织对资本项目可兑换尽管目前没有明确要求,但随着全球经济~体
化和金融自由化,世贸组织正在通过签订金融服务和相应的资本流动的多边协议来
推动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因此,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世贸组织与资本项目可兑
换的关系,我们必须有充分准备。
5.1.2继续实施资本管制的必要性
尽管目前我国面临的世界经济新环境对我国取消资本管制、实施资本项目可自由
兑换形成巨大压力,但我国的一些具体原因决定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要慎之又一慎,
资本管制仍然有继续维持的必要性。
l、资本外逃
资本外逃构成了发展中国家金融稳定的最大威胁。当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出现问
题,资本外逃会使局势雪上加霜。即使基本面不存在任何问题,由于国际金融市场
波动的传染效应,资本外逃同样可能发生。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我国的金融体系的
脆弱程度与危机国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资本管制使中国幸免于难。不难发
现,如果不存在资本管制的屏蔽,在现有制度安排下,我国的情况可能比泰国或其
他危机国家更糟。因此,当前放弃资本管制或在任何条件未尽成熟的条件下实行资
本账户自由化无异于自杀。
2、国际游资导致的波动
在资本流动自由化背景下,存在经济和金融缺陷的国家必然面临国际投资势力的
狙击,并陷于经济波动。无论基本面如何健康、外汇储备如何充足,发展中国家都
无法应付国际资本流动造成的冲击。对大型国际金融机构而言,同时具备低效率资
本市场和高额外汇储备的国家是最佳袭击对象,因此,国际投机势力会在任何时
5.新国际背景下稳定我国银行体系的对策与措施
问、任何地点发起攻击,而新兴市场根本无法抵御,资本市场的动荡会导致整个金
融体系崩溃和经济动荡。对我国来说,这一问题更值得关注,因为它不仅涉及金融
稳定,还触及国家经济安全。
3、货币政策主权的丧失
在理论上,固定汇率制和资本自由流动政策组合会使政府丧失在货币政策制定方
面的独立性,当通货膨胀成为主要经济问题时,政府应保持高利率;当通货紧缩来
临时,政府应下调利率。在任何一种情形下,国际资本流入或流出会抵消货币政策
的有效性。相反,如果要保持货币政策主权,政府就必须采取有效的资本管制。
因此,在当前背景下,一一旦我国放弃资本管制,就必然丧失货币政策主权。比如
在美联储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时,我国却面临下调利率以刺激经济的局面。如
果我国取消资本管制,大量资本流向美国,必然造成国内货币供应量收缩和利率上
升。
4、银行道德风险问题
资本管制的自由化会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弥补储蓄缺口,实现更高的经
济增长。然而,亚洲国家的经验表明,如果没有诸如金融体系改革、治理结构完善
等各种配套措施,资本自由流动将使道德风险问题恶化。在泰国,由于存在境内外
资产的高额利差,国内金融机构从境外大量借入再转手在境内放款。这种所谓的
“转手交易”给金融机构带来可观的利润,但造成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泡沫;一旦
泡沫破裂,这些金融机构面临支付危机,甚至破产。主要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导致连
锁反应:银行挤兑、资本外逃加剧,再加上本已经存在的经常账户赤字,就引发了
货币危机。在韩国,大财阀借入大量外债,因负债和资产期限结构配比不合理导致
的流动性问题引发了债务危机,并同样导致了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
“多米诺骨牌”效应。中国的各项改革尚未完成,各种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还没
有完全到位。可以想象:如果放弃资本管制,大多数国有或私营企业、地方政府很
可能会不顾偿还能力而大借外债。
一句话,尽管加入WTO给取消资本管制带来了压力,但入世并不意味着自动开放
资本账户,资本管制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5.1.3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对资本项目实行管制,资本流动受到较大限制。管制主要采取交易管制
和汇兑管制两种形式,前者是对跨境资本交易行为本身进行管制,后者是在汇兑环
节对跨境资本交易进行管制,即对资本项目交易相关的外汇汇入、汇出及外汇和人
民币的相互兑换进行管制。目前我国资本项目管制的现状可概括如下:
1、以行政实施管制,效果显著
我国对资本流动仍然实行较广泛的行政管制,并达到了~定的管制效果。我国绝
大多数资本项目交易要受到行政管制,这种控制方法限制了资本项目交易,并且,
或通过完全禁止的方式,或通过明确的数量限制,或通过相关的审批程序,限制了
资金的相关支付和转移,表5.1反映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资本项目管制的状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种行政控制能力被证明是相当强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对资本项目交易的详细分类,中国的资本项目管制中,三分之二的资本项目管制
比较有效,三分之一的资本项目基本无管制或管制效果甚微。这一事实一方面说
明,宣称资本项目管制无效的悲观主义是没有根据的,另~方面也说明中国的资本
项目管制也并不像外界所评论的那样严格。纛~弋此类国
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车
家数
第八条款(经常项目开放) l 50
资本项目交易
对资本市场证券交易的管制133
对货币市场工具的管制115
对集体投资类证券的管制103
对衍生[具和其他交易工具的管制87
商业信贷105
金融信贷11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在逐步展开。中国境内的资本账户实行的是一种“名紧实松”的
管制,即尽管在名义上对资本账户中的许多子项仍然保持着较为严格的管制,但在实践中,丈部分子项已有相当
程度的开放。2002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东盟与中日韩(10+3)短期资本流动管理与资
本账户开放”高级研讨会上指出.“对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的资本项下43个交易项目,我国完全可兑换和
基本可兑换(经登记或核准)的有12项,占28%:有限制的16项,占37%:暂时禁止的有15项,占35%。”
见《中国证券报》2002年10月12日。
30
5新国际背景下稳定我国银行体系的对策与措施
担保、保证和备用融资工具88
对直接投资的管制149
埘直接投资清盘的管制52
对不动产交易的管制134
对个人资本流动的管制82
专用于商业银行和其他信贷机构的条款155
专用丁二机构投资者的条款82
资料来源:王国刚,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经济主权、重点和步骤, 《国际金融研究》(2003 3)
其中, ⋯-k’表示该国存在对应项目的管制或监管的状况
2、积极吸引国外直接投资,严格管制证券投资和外债
证券投资和外债受到较为严格的行政管制,国外直接投资已经接近可兑换。对
国外直接投资的管理,目前主要是产业政策的指引,这些产业政策规定了哪些属于
应该鼓励的项目,哪些属于应该限制的项目,哪些属于应该禁止的项目。外汇管理
上只是真实性审核,外资企业的利润属于经常项目交易,提交有效证明(完税证
明、董事会利润分配决议等),可以直接在外汇指定银行直接支付。国外直接投
资、撤资、清算没有限制。目前境外投资者进行人民币A股证券投资及基金投资受到
严格的限制。尽管2003年5月中国证监会批准进入的第一批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
进入了中国的境内资本市场,QFII在投资额度、账户和汇兑以及接受监督方面仍然
受到严格的管理。中国在外债方面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和余额控制。在控制外债余
额总量和外债风险方面,外债登记己被证明是较为有效的。
3、严格控制资本流出,资本外逃严重
与控制资本流入相比,控制资本流出的效果显得相对差一些,这一点通过亚洲
金融危机期间中国资本流出大幅度增加这一事实可以反映出来。1997年以前,资本
流出呈现为每年大约300亿美元有序流出的态势。这一数据在1997年激增为720亿美
元。自1998年以来,资本流出已经提高到每年900亿美元。即使剔除统计误差等正常
因素,资本流出的增幅仍然相当可观。虽然在这一时期,资本流入是相对稳定的,
可是在资本项目余额方面,已从1996年的400亿美元顺差跌落到1998年的63亿美元逆
差,跌幅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资本流出控制效果不佳还通过下列缺陷反映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陛研究
出来。(1)对金融机构在境外购买证券、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及衍生产品交易的监
管效果不佳,管理几乎是完全无效的。(2)对境内居民向境外居民提供信贷特别是
金融信贷的立法和监管方面效果不佳。这个漏洞无形中为资本通过银行系统外逃提
供了方便。(3)通过境内居民向境外居民提供的抵押、担保、金融支持为其随时逃
避监管提供了方便。(4)境内居民对外直接投资和在海外购买房地产是没有经过管
理机构批准的非法运作。(5)资本外逃可能采取资本项目交易不开发票的形式。相
反,资本流入控制与资本流出控制相比效果要好一些,这主要是因为: (1)在中国
可供选择的资本工具相对有限: (2)资本流入基本上是属于债权人或投资者慎重考
虑的问题,债权人或投资者相对倾向于遵守旨在保护他们基本利益的法规条例。
总之,我们可以对我国的资本项目管制做出如下描述:第一,中国对资本项目
管制实行了有严有松、宽严结合的政策,对开放风险度较大的证券投资、对外借贷
款等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对风险度较小的外商直接投资则实行较为宽松的管理;
第二,对于能够促进技术转移、产业升级的产业资本交易先行开放,对于注重短期
利益、以获取交易收益为目的的金融资本交易暂缓开放,实行严格控制;第三,对
于长期性资本交易优先开放,而对于短期流动性交易则控制较严;第四,对于资本
流入的交易采取鼓励政策,而对于资本流出的交易则控制较严。我国资本项目管理
的上述特征,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抵御短期投资资
本的冲击、防范金融危机的传染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另一方面,虽然在
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资本项目管制是适度有效的,但是仍然还存在相当多的需
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5.2新背景下稳定我国银行体系的对策与措施
虽然资本管制政策仍将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继续实施,但我们要看到,资本账户
自由化是我国的发展方向。如果我们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资本管制下实现的银行体
系稳定局面就会由于资本项目自由化而打破,其所引发的银行危机乃至金融危机将
给国民经济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未雨绸缪,在新的国际背景下采取相应的
措施,是实现我国银行体系持续稳定的必然选择。
5.新国际背景下稳定我国银行体系的对策与措施
5.2.1 发展中国家经验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虽然尚未经历过金融危机,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
的深远影响,因此,防范和避免由资本流动引发的金融危机尤为重要,二十世纪九
十年代拉美国家和亚洲国家在危机中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1、智利的经验
拉美国家中智利的措施具有代表性。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中较早开始开放资本账
户的国家之一,智利的长达20多年的开放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是从1974到1984年。在这一阶段由于国内金融自由化的深入开展,智利在很短的时
间里推出了许多实质性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开放措施,对资本流动的限制大大放
开了。正是由于这一过于激进的资本账户开放措施,智利经济自由化的进程很快就
被1982年的金融危机打断了,使得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遭到了破坏。第二阶段开始
于1984年。同第~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资本开放的整体设计和具体措施都显得更
加渐进和谨慎。或许正是因为早期不成功的开放尝试使得智利放弃了激进型的开放
模式,转而采取渐进性的开放模式。90年代初以来智利相对成功的开放设计和运
作,使其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迄今不曾发生严重的金融动荡。不少国际著
名的经济学家甚至将智利这一阶段的资本账户开放实践视为成功的典范。我们也以
这一阶段作为分析的重点。智利政府在这一阶段的开放可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开放前的准备工作。第一阶段资本账户开放后很快出现的金融危机,
使智利政府明显意识到了健全金融体系和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并立即着手进行
这方面的重点改革。1986年,智利对金融监管、银行的业务范围及存款保险制度做
出了许多新的规定和安排。根据新的银行法,金融监管当局应加强对银行财务状况
的监控,并提高银行经营管理信息的透明度。新的银行法还将银行的各项经营活动
也置于严格的监管之下。修改后的银行法允许银行通过下设机构从事证券业务,如
股票经纪业务、投资基金业务和财务顾问等,但同时要求传统的银行业务与证券业
务在资金、人员和设施等方面要严格分离。此外,对存款保险制度作了明确的安
排。为了保证社会支付体系的正常运行,银行的活期存款受到全额保险,而为了抑
制道德风险问题,对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只实行部分保险。为了保证中央银行有效
执行货币政策和行使监管金融机构的职责,1989年10月智利又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
33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金融体系大刀阔斧的改革和金融监管的加强,使得国内金融
体系日趋健全,金融机构的经营也日趋稳健。
第二步:谨慎的开放过程。随着国内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入,智利开始了较为全
面但有相当谨慎的资本账户开放过程。这一时期,智利一方面进一步有选择、有步
骤地开放资本流入,并且从制度上形成了对短期资本流入的排斥,另一方面又放宽
了对资本流出的限制。
(1)资本流入的谨慎开放:对于外国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智利政府显得比较
开放,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例如,在1985年,智利政府允许外国直接投资以债
权换取股权的方式流入,但要求资本在lo年之内不得撤回,所得利润也只能在4年之
后才能汇回;在证券投资方面,允许居民和非居民用外汇购买国内的某些债券,但
用于购买债券的外汇不能从官方的外汇市场获得。在逐步实行资本流入自由化的同
时,智利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限制短期资本流入。1991年6月,政府规定,除了出口
信贷外,所有新借入的外债都要将数额为总金额20%的无偿准备金存放在智利中央
银行,存期从90天到1年不等。1992年5月,无偿准备金的要求扩展到外币存款,准
备金比例提高至U30%,并且不管期限长短,准备金都必须存放1年。此后,政府又随
着情况的变化,不断对无偿准备金制度作出调整。
(2)取消对资本流出的限制:由于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外资流入的措施,1985年
之后智利的资本流入稳步增长,到1990年,资本账户盈余已经高达当年GDP的
9.9%。为了减轻实际汇率升值的压力,智利开始谨慎放开对资本流出的限制。如,
1991年,当局首次准许居民用在非官方外汇市场购买的外汇到海外进行投资,外国
直接投资撤回投资的年限也从10年缩短为3年;1992年养老基金又获准一定比例的资
金投资于海外。这些措施大大方便了智利居民进行海外投资,也给外国投资者将资
金撤出智利提供了更大的自由。
由于适时地开放了资本的流出,同时又有效地限制某些形式的资本流入,因
此,智利资本账户盈余在1991年之后就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减轻了本币实际升值
的压力,从而有效地保持了出口竞争力和经常账户的良好状态。
2、马来西亚的经验
5.新国际背景下稳定我国银行体系的对策与措旋
亚洲国家中马来西亚的措施具有代表性。虽然同样是采取了资本控制政策来恢
复经济的平衡,但马来西亚的资本控制措施却与智利有着很大的区别。一方面.东
南亚金融危机后,马来西亚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另一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在提供资金援助的同时,附加了十分苛刻的经济调整方案。1998年9月,马来西弧政
府面临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宣布拒绝IMF的援助,转而实行资本管制,以挽救迅速
衰退的国内经济。马来西亚政府的措施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从1998年9月马来西
亚首相马哈蒂尔拒绝IMF援助开始,采取的资本管制措施主要包括:将本币兑美元
的汇率固定为3.8林吉特兑l美元;取消林吉特的海外交易,非居民的林吉特账户之间
的账项转移需经当局的批准;林吉特不准在境外流通,所有进出口业务均需采用外
币结算:从1998年10月1日起,将外国组合投资资本冻结1年。
在第一阶段的措施成功制止私人短期资本外流、对冲基金对林吉特的炒作,国
内经济和金融形势稳定后,马来西亚政府为了缓解资本管制的冲击效应,迅速对管
制措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主要包括:取消1999年2月15日前入境资金的冻结管制,
根据资金入境期限的长短设定不同的撤资税;1999年2月15日后的入境资金,流出时
免交撤资税,所实现的利润在汇出时根据其在境内停留期限的长短缴纳不同的税
收;国家设立特别对外账户来记录1999年2月15日以后入境的资本,使之与受管制的
资本相区别。
1999年9月1日资本管制期限过后,马来西亚的股市平静,并未发生大规模资本
外逃的情况。为了增加外资对政府的信心,当局于9月21日再次对资本管制措旆进行
r调整,主要是撤销特别对外账户,对所有汇出的利润一律按10%征税:同时,政
府发表声明,指出短期内不会完全取消资本管制措施。
3、经验总结
通过分析上述两个典型国家的各项措施,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一些启示:首先是
在国内缺乏稳健金融体系的情况下,尤其是银行部门监管不力,冒然开放资本账户
会给一国的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资本账户开放的实施需要国内稳健的金
融体系来保障,尤其是银行体系。智利在第二次实施资本账户开放前,吸取了第一
次资本账户开放的教训,在健全金融体系和加强金融监管方面进行了重点改革,为
实施资本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国内金融环境。其次,资本管制措施的实旋应该具有灵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活性。马来西亚政府在实施管制中不断调整其政策,不至于僵化,因此尽管管制措
施实施的时间较短,但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较好地达到了当局的预定目标。再
者,任何一项措施都具有片面性,因此在实施时要从全局出发,全面衡量其带来的
成本和收益,并与其他政策相配合,使政策效果最优。上述这些启示对我国在新的
国际环境下处理资本流动和银行体系稳定性两者关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5.2.2我国的措施
通过前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再加上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措施,尤其是智利的经
验,本文认为,在我国面临新国际环境的情况下,正确处理资本流动对我国银行体
系稳定性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银行体系方面,主要是银行改革的深入
和银行监管的加强,以使银行的道德风险降到最低;二是资本流动方面,主要是改
革目前的资本管制方式,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有效,并为资本账户的自由兑换
奠定良好的基础。
5.2.2.1银行体系方面
从前文的理论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是导致银行体系处于
不稳定状态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的对策建议也集中在这方面,主要包括深化银行
改革和加强银行监管两方面。
l、深化银行体系改革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其道德风险问题也最为突出,因而
深化银行体系改革也主要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问
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其产权单~造成的,而对其实行股份制改造是解决当前产权
制度缺陷的唯一选择。只有理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关系,引入多元化产权制度。明
确产权主体才能使其内部形成权利和责任相对称的约束机制及产权约束,才能克服
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条中的本质缺陷。产权主体的人格化、经营控制权和剩余
索取权的对应或对称,可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甄别和监管借款者的动力和效率,使
其有积极性和机制去防范自身的道德风险行为,从而大大减轻信息不对称及其对国
有商业银行的影响。也只有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
造,才能加强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保护存款人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所以,要对
5.新国际背景下稳定我国银行体系的对策与措施
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适当稀释国有产权,实现股权
多元化,打破单一产权结构,根据现代商业银行管理要求,在内部建立董事会、监
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权力制衡机构,形成决策、监督、执行的三权分离。
2、加强对银行系统的审慎性监管
加强对银行系统的审慎性监管的重要性在于:绝大多数跨境资本流动是通过银
行这一中介机构办理的。银行办理跨境外汇存款、提供资金汇出和汇入服务、借入
外债、向境外提供贷款等各项业务。墨西哥、泰国、印度尼西亚的大量经历表明,
资本流动大规模逆转对于银行来说可能是一场灾难。相反,资本项目自由化后免遭
金融危机袭击的国家都实行了强有力的审慎性监管政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资本
项目管制主要集中于非银行企业和个人。今后应该将管理重点转移到对银行的监管
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审慎性监管:
第一,通过制定法规,明确要求在华外资银行实行分业经营,对在华外资银行
和其总行之间的资金往来原则上应视同外债管理,适用短期资本流入登记费。
第二,为了严格控制整个银行系统的外汇风险,应该对商业银行的外汇敞口头
寸进行严格限制,比如说,将商业银行的外汇敞口头寸限定为接近于零。现行的
《银行外汇业务管理规定》列举了控制银行经营外汇业务风险的若干指标,但缺乏
一项综合指标一一外汇敞口头寸。如果监管部门能够严格限制银行的外汇敞口头
寸,就能非常有效地限制银行的外汇风险。亚洲金融危机国家中许多银行的一个致
命错误在于吸纳低成本的Pt,?L储蓄转而为具有较高回报率的本币贷款提供资金
(Mckinnon,2001)。在操作中,要特别注意外汇敞口头寸的计算方法。例如,如
果银行借八一笔外债并转贷给一家国内企业,银行的外汇资产负债表是平衡的,但
如果贷款企业违约,银行马上就会面临外汇风险。监管部门今后应该经常性地检查
商业银行的外汇敞口头寸及其他外汇业务风险指标。
第三,为了控制币种不匹配所带来的风险,监管机构应该要求银行将外汇仅贷
给有#life收入的企业。没有外汇收入的企业缺乏承受汇率风险的能力,企业的外汇
风I垃很容易转变成银行的坏账风险。韩国的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银行向没
有足够外汇收入的企业发放了大量的外汇贷款,银行自身和监管机构都没有对这些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风险进行足够的监测与控制。近年来我国的外汇存款增加迅速,对外汇贷款的风险
应该更加重视。
第四,提高中资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执行外汇管理法规的力度。我国外汇
管制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银行系统对法规的执行情况,因为银行决定是否
可以开立外汇账户,是否办理外汇的汇出汇入,是否办理结汇售汇等。银行在作出
上述决定时必须以法规为基准。如果在客户不能提供必要文件和单证的情况下,银
行擅自决定满足客户提出的外汇需求,资本项目管制的法规就会是一纸空文。因
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银行部门的检查以确保它们能够有效执行有关法规。对外资银
行的监管力度也要加强。
第五,针对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提供衍生产品服务的增加,我国监管机构需要
加强对衍生产品的监管。有关部门应该密切合作加强对金融创新监管的协调与配
合。
摄后,银行监管部门要实行更加严格的贷款分类和呆帐准各金制度,提高商业
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强化信息披露等。
5.2.2.2资本流动管理方面
1、划分国际资本,实施分类管理
根据管理目标,我们将国际资本划分为外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外债三大
类,它们在偿还期限、外部性、风险等方面的特征不同,总的原则是鼓励外商直接
投资等中长期资本流动,限制证券投资和短期外债等短期资本流动。外商直接投资
通常是基于公司的长期利益和长期战略规划,外商直接投资的清盘可能涉及到出售
J房和设备等.与其他形式的资本流动相比,它发生逆转的可能性低。在发展中国
家的历次金融危机中,外商直接投资与其他国际资本流动形式相比都要稳定得多,
而且在总体上~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可能给资本输入国
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能给资本输入国带来高新技术和管理经验,产生“溢出
效应”。相反,证券投资通常是短期投资且具有很大的波动性。证券投资所带来的
最大风险是,它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骤然崩溃,而这种骤然崩溃又有可能迅速引发
金融危机。与外商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相比,外债的最大特征是需要偿还,它的偿
5.新国际背景下稳定我国银行体系的对策与措施
还期限可以是短期也可以是长期,各种期限都有。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fnJ
的银行信贷与实际投资项目相脱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外债被用于非生产性活
动。根据偿还期限不同,外债可以分为短期外债和中长期外债,短期外债具有极大
的波动性,并且可能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保持了较高的储蓄率(大约35%至40%)。不像
一些拉丁美洲国家由于本国储蓄率低,明知短期外资风险大,也不得不冒险引入,
我国对短期资本并无明显需求。我国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
金融体系和公司治理落后,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效率低。过度吸收、无效利用外资最
终会导致债务危机或金融危机。在不提供优惠待遇的前提下,中国应鼓励外商直接
投资。对证券投资应加以限制,但可以考虑引进某些可控制、可预测的资本市场工
具。对外债余额要加强监测,限制短期外债。总之,应当鼓励中长期资本流动,限
制短期资本流动。
2、加强外债管理
第一,修改《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只有登记的外债才有权购
汇和汇出,没有登记的外债不许购汇和擅自汇出,明确量化和提高未登记外债的处
罚标准。第二,对各种可能的隐性外债,例如固定回报等,进行研究和监测,一经
发现要严肃处罚。过去,一些地方政府和公司为了吸引外资,不顾投资项目的盈利
情况而承诺支付外国投资者高达15—20%的固定回报。这种“固定回报”项目一定不
能作为外商直接投资来对待,相反应该将其视为外债而严格加以限制。第三,禁止
外债合同中含有加速还款条款,至少不应把它们视为长期外债。当债务国发生问题
时,这种外债可以在一夜之间撤离,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短期外债,至少应该缴纳
登记费。第四,严格监测短期外债的用途,短期外债不应被用于收益为本币的长期
投资。第五,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管理应实行国民待遇。第六,鉴于登记管理制
度的有效性,今后可以考虑对所有的资本流动和或有债务都进行登记管理。
3、对短期外国资本流动征收登记费
对金融交易征税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凯恩斯时代。Keynes(1936)认为,征收交
易税可阻提高宏观经济长期基本面对股票定价的影响。金融交易税也可以使投资远
离投机行为而趋向生产性投资项目。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和欧洲的货币政策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独立性受到了国际资本快速流动的严重影响。1972年,Tobin提出,“很显然,经济
的发展需要一国保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此要减少资本市场日益国际化对货币政
策的影响”。Tobin自1972年以来一直倡导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进行征税,因此这种
税也被称为托宾税(Tobin Tax)。Tobin(1972)建议“国际E统一实行征税,比如
说,对货币汇兑交易统~征收1%的税款”,使得不同国家货币市场上的短期利率能
维持一定的利差。这个倡议一直被Tobin,Eichengreen和Wyplosz(1995)等反复宣
扬和不断发展。Tobin(1997)相信“交易税可以在超高速运转的国际金融体系车轮
F面撒上一些沙子,是~种有益无害的方法”。
对托宾税的批评主要集中于托宾税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一些反对者提出,
托宾税可能会使国际货币市场转移到免税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或英属开曼群岛。
还有一些批评者认为,托宾税难以应对投机攻击,却会限制人们的对冲风险。此
外,Haq,Kaul,和Grunberg(1996)相信托宾税将会扭曲资本配置。作为对托宾税的
延伸,Dombusch(1997)倡导设立一种跨境支付税。Zee(2000)提出针对所有私
人资本流动设立一种预扣税。在实际操作中,智利从1991年6月到1998年,哥伦比亚
从1993年9月到1998年,针对部分资本项目交易,引入了无补偿准备金制度
(Unremunerated Reserve Requirement)。巴西从1993年到1998年针对部分外汇交易
和部分外国贷款征收“入境税”(entrance tax)(Ariyoshi等,2000.Laurens和
Cardoso,1998)。许多研究者认为实行无补偿准备金制度可以有效地改变资本流入
的期限结构。然而,一些反对者认为这方面的有效性是十分模糊的。
托宾税的思想及其实际应用效果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我国需要从本国的
实际出发,开发出具有本国特色的管理短期外国资本流动的工具。我们可以考虑对
短期外国资本流入征收登记费,实施框架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1)管理目标。征收登记费的基本目标是鼓励用较长期限的外国资本流入来取
代短期外国资本流入。正如我们以上所讨论的,短期外国资本流入具有很大的波动
性,外国投资者可能在不作事先通知的情况下就将其短期资本撤出,对外汇市场造
成非常大的破坏。征收短期外国资本流入登记费将增加短期外国资本流入的成本,
迫使借贷双方延长借款期限:要借,就借长期。
40
5.新国际背景下稳定我国银行体系的对策与措施
(2)征收范围。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托宾税或跨境支付税应该适用于所有的
跨境交易,否则不征税的交易会被应征税的交易利用作为逃税工具(Dombusch,
1997 Haq,Kaul and Grunberg,1996)。对我国而言,由于中国目前实行的是较为全
面的资本项目管制,所以没有必要对所有的资本交易征收外国资本流入登记费。鉴
于我国目前的短期资本流入主要是外债,可以考虑暂时只对短期外债(包括外资企
业与外资银行的外债)和居民的离岸借款征收短期外国资本流入登记费。随着外国
证券投资的开发,登记费的征收范围可以扩大到包括外国证券投资。
(3)增加短期外国资本流八成本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直接对短期外国资
本流入征收一定比例的短期外国资本流入登记费,比如说征收25个基本点
(O.25%)。增加短期外国资本流入成本的第二种方法是引入无补偿准备金制度。就
像智利和哥伦比亚的做法一样,债务人和投资者必须在中央银行的一个无利息账户
上存入~定的准备金,在合同期限结束时,中央银行以原币种返还其存入的准备金
(De gregorio,Edwards and Valde,2000)。与征收登记费相比,第二种方法使中央银
行在管理上多了一个环节,就是到期需要退还准备金。此外,中央银行还需要管理
一大笔外汇。在实际操作中,智利也提供了一种选择,债务人或投资者也可以事先
缴纳一笔较高的费用,不必再缴纳无补偿准备金,避免债务人或投资者出现流动性
困难。考虑到操作方便易行是实行资本项目有效管制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所以,我
们倾向于在中国直接征收一定比例的短期外国资本流入登记费。
4、建立早期监测预警体系
一些经济指标己被证明能够非常有效地监测和预警货币或金融危机。例如,许
多研究发现,如果一个国家短弱外币债务(包括外国证券投资和短期外债)与其外
汇储备总额的比率很高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就有极大的可能会爆发金融危机(Lau,
2001b)。我国应该尽早建立早期监测预警体系。这套系统应该包括对金融危机(包
括银行危机)的精确定义和危机的预测方法,包括预测的~整套指标。我国应考虑
将下列指标纳入早期监测预警系统:短期外币债务占外汇储备的比重:M2占外汇储
备的比例;人民币与主要工业国家货币(特别是美元)的乖j率差;经常项目平衡情
况;外汇储备;财政赤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等等。早期监测预警
系统将是我国更好地认识、测度外部风险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
5、必须建立~套实时的外汇管理电子系统
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大幅度减少了通讯、交易和数据处理的成本,成为全球跨
国资本流动飞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部门也应该学会用高科技监管国际资本
流动。实时的外汇管理电子系统应当被视为监测跨境资本流动的基础设施,这套系
统迟早都应建立。即使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它也会同样重要。如同美国的联邦通讯
系统(Fed wire system)一样,实时的外汇管理电子系统应当可以在跨境交易发生后
即时记录和追踪每笔交易,管理部门应该可以随时登录每个外汇账户。为了达到外
汇监管以及其他金融和税收方面的目的,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身份数码系统,使
得存款、取款、现金交易、电子汇款等各项业务都能够通过实时的外汇管理电子系
统联结起来(Lau,2001)。我国的公民、企业及其他机构在境外开立的所有账户都
应该向监管部门申报。
参考文献
1.王千红.金融体系的稳健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第一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2方洁.发展中国家银行危机研究.第一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3.余永定中国应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汲取的教训.金融研究,2002,12:I~13
4.匾志文.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及其成因实证分析(1978.2000).金融研究,2002,
1 2:21-37
5.金洪飞,李子奈.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金融研究,2001,12:43~50
6.鄂志寰.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相关关系研究.金融研究.2000,7:80~87
7.朱孟楠,林莹.论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兼析加入WTO后不断加剧
的国际资本流动给我国带来的风险.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50--56
8.曹凤歧,林敏仪.论人民币资本和金融项目可兑换.管理世界,2004,2:5~17
9.叶欣,冯宗宪.外资银行进入对本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的影响,世界经济,2004,
l:29-36
10.刘志强.国际预警金融危机的方法评介.世界经济,2002,7:16-21
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世界经济,1999,4:17--23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及控制问题研究.国际金融研究,1998,12:36--40
11.冯晓明.管理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世界经济,2001。6:
23-30
12.范爱军.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探析.世界经济,2001,6:3l~36
13.张纪康,殷伟.亚洲金融的开放与管制:现实与得失.世界经济,260t,4:31~36
14.张立文.管制与放松管制:从亚洲金融危机看中国政府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政策取
向.世界经济,2000,12:45~5I
I 5.马柯斯米勒,张雷.资本账户自由化次序是对华盛顿共识的挑战吗7.世界经
济,2000,li:8-13
16.卢后盾.论拉美的国际资本流动.世界经济,1998,5:62~651
17.王国刚.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经济主权、重点和步骤.国际金融研究,2003,3:
4~11
18.江时学.阿根廷债务危机评析及其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2,2:18~22
19.马超.马来西亚资本管制的效果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0,2:30-33
43
20.李永胜.托宾税与限制攻击性外汇投机.国际金融研究,1998,12:27~31
21 张晓朴.入世后中国应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政策选择(上篇).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2,4:48-54
张晓朴.入世后中国应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政策选择(下篇),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2,5:52--61
22.Asli Demirguc—Kunt and Enrica Detragiache.Monitoring Banking Sector Fragility:A
Multivariate LogitApproach.IMFWorkingPapert 1999,10
Asli Demirguc·Kunt and Ertrica Detragiache.The Determinants of Banking Crises:
Evidence from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IMF StaffPapers,1998,3
Asli Demirguc—Kunt and Enrica Detragiache.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IMF Working Paper,1998
23.Enrica Detragiache.Bank Fragility and Intemational Capital Mobility.IMF Working
Paper,1999,8
24.Motiel Peter and Cammen M Reinhart.The Dynamics of Capital Movements to
Emerging Economics During the 1990s.IMF Working Paper,1999
25.FranciscoNadal—De SimoneandPiritta Sorsa.AReviewofCapitalAccountRestrictions
in Chile in 1990.IMF Working Paper,1999,1527
26.Laminsky,Graciela,Saul Lizondo and Garmen Reinhart.Leading Indicators ofCurrency
Crises.IMF StaffPaper,1998
27.Dooley,Michael P.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on Controls over InternationN Capital
Transaction.IMF StaffPaper,1996,12
28.Diamond Douglas and Philip Dybvig and Raghuram G Rajan.Liquidity Risk,Liquidity
Creation,and Financial Fragility:A Theory ofBanking.mimeo University ofChicago,1998
29, Edwards Sebastian. Capital Mobil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Are Emerging
Economies Different.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Kiel institute conference,2000,June
30.Claessens,Stijn Asli Demirguc—Kunt,and Harry Huizinga.How Does Foreign Entry
Affect the Domestin Banking Market7.The World Bank,1998,May
3 l。Kane E。Capital Movements,Banking Insolvency,and Silent Runs in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es.NBER Working Paper,7514
致谢
通过这次论文写作,我终于体会到了搞科研、写文章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情,它是那么地需要我们能够沉住气,静下心。能够完成学位论文,我如释重负。
当然,尽管我对写文章有着如此的感受,我的这篇论文研究得却仍然不够深刻,
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继续努力。
论文的顺利完成,得益于我的导师胡援成教授。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胡老师
不仅在学习和科研上严格要求我,而且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悉心照顾我、关心我,
使我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能够成为胡老师的弟子是我的荣幸。此外,在金融学
院的熊大信教授、吕江林教授、严武教授、谢嫒教授、王金佑教授等老师的悉心
传授下,我三年的学习生活受益非浅,这为我学位论文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写作期间,同学卢彪、温德清、熊丹、姜光明、邱小东、周宇、陈栋等
都对我的论文提出了意见并给予了切实的帮助。没有他们,我的论文不会如此圆
满完成。
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亲和我的哥哥姐姐,三年的学习离不开他们给予
我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更重要的是,每当我学业不顺利时,是这个温
暖的家让我有所依靠,让我能够鼓足勇气继续前进。
谢谢你们!
丁春华
2004.4于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