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982网络融合对电信市场势力影响的分析

西安邮电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网络融合对电信市场势力影响的分析
姓名:张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产业经济学
指导教师:陇小渝
20080301
摘要
摘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基于IP技术的网络融合成为电信业不可逆转的
发展趋势。电信运营商提供新业务与新体验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同
时各国不断放松管制也推动了网络融合的发展。网络融合使得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
以实现从固定到移动,从语音到数据再到图像的信息化生活体验。网络融合趋势下,
电信市场正进入全业务的竞争时代,运营商面临错综复杂的市场竞争,电信市场势力
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本文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网络经济理论,结合网络型产业发展的现状,采用理论
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融合的分类和网络融合的推动因素进行了深入
分析,并建立了基于豪泰林模型的符合电信产业特征的电信市场势力的修正模型,采
用电信市场发展历史数据就网络融合对电信市场势力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多层面的实
证分析。
本文依据融合的涵义将网络融合分为两大类:电信产业内的融合和跨产业的融
合。电信产业内的融合包括固定网和移动网的融合,语音网和数据网的融合以及不同
运营商移动网络的融合。跨产业的融合即“三网融合"——电信网、互联网和有线电
视网的融合。网络融合的推动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放松管制三个因素。其
中,技术进步是网络融合的物质基础;市场需求则从运营商市场发展和用户多样化服
务两个互为关联的利益方面拉动融合的发展:而政府放松管制的政策是推动网络融合
的关键制度因素。
本文认为电信市场势力主要是由进入壁垒、规模经济、产品差异、顾客惯性和品
牌效应五大因素造成的。在豪泰林线性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电信网络融合的特点,引
入网络外部性和顾客转移成本变量建立同质和异质网络模型,分析了融合趋势下电信
市场势力的影响。从模型分析中得到以下结论:第一,网络融合的不断发展使得大运
营商的市场势力减弱,小运营商的市场势力增强,电信市场集中度降低,各运营商的
市场势力趋于均衡;第二,转移成本的改变使得进入壁垒降低,潜在的竞争者可以进
入市场与主导运营商争夺市场份额,主导运营商的市场势力有所下降。网络融合的趋
势下,运营商通过扩大市场规模不能显著地提高市场势力,它们更倾向通过提升品牌、
服务和产品的差异化来获取市场势力:第三,跨产业的网络融合推动业务的相互融合
和相互渗透,这将会使电信运营商原有的市场势力减小。最后,结合电信市场发展的
相关数据,从六大电信运营商收入份额、固定与移动通信产业以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
公司三个角度对电信市场势力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结论的合理性。
关键词:网络融合;市场势力;电信产业
Abstract
ABSTRACT
瞄the developmen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network
convergence based on IP technology becomes inevitable trend.The telecom operators
provide the new service and the new experience in order to meets consumerVs diverse need,
and the government release regulation to impel network convergence development.111e
network convergence Call bring various services to anybody from fixed to mobile,from
voice to data and image at any time in any place.11№tendency of network convergence
convert the telecommunication market from single and multi service into full一service
competition,thus market competition become more complex more than ever and the
telecommunication market power has been undergoing spontaneous change.
T11iS article deployed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the network economic theories.
Based on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network industry,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network convergence and the impetus factors of network convergence by
USe of the methods of the theoretical an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Wb modified Hotelling
model to establish an adaptive model that Can analyze the telecom market power suitably,
and we give an empirical testing the model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
market power which influenced by network convergence.
Network convergence has been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its concept:
the first iS the convergence within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and the second is the cross
industrial.nle scopes of eonvergences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include these
eonvergenceS between the fixed and the mobile network,the voice and the data network
and different mobile networks.、Ⅳhile Convergence crossing industry is‘'Triple Play"-一
the convergence among the Telecommunication,Intemet and Cable television networks.
111e network convergence has been impelled by three main factors:the technical progress,
the market demand and the government releasing regulation.nle technology progress is its
foundation,the market demand including the operator market development and the user
diverse services demand promote combined也e development of convergence.Moreover’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is key factor to impulse the network convergence.
,nlc telecommunication market power is influenced by five basic factors that ale entry
barriers,economies of scale,product differentiation,customer inertia,and brand effect
respectively.On the base of Hotelling linear model,this article builds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network externality and customer transfer cost variables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power in telecommunication market under the network convergence tendency.
Wre can draw some reasonable conclusions.-Firstl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onvergence,the big operator's market power becomes weaken along埘tll the small
operators market power gets strengthening.111c telecommunication market concentration
degree reduces SO that all operators’market power tends to be balanced.Secondly,the
111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l_l_●I_ll-I—I●l-●__●__●●_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
change oftransfer cost leads entry barriers reduced.n忙potential competitor may enter the
market to compete诚tll leading operator for the market share.So,the leading operator's
market power will grad删ly脚l down.Under the tendency of network convergence,the
operators who want to strengthen their market power intend to enhance brand,service and
the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to without expanding their market scale.1Krdly’诵th the
service mutual convergence across industry,the telecommunication market competitions
intensity will reduce the power of telecommunication enterorise.
Finally,the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the six telecom operator's data reflecting their
revenue,users and voice traffic vohtme confirms these three conclusions rationally.
Keywords:Network Convergence,Market Power,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IV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秉承学校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科学道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
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
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的法律责任。
本人签名: 丛丝日期: 趟年土月—生R
西安邮电学院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安邮电学院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
读学位期问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西安邮电学院。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
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
位论文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印
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本人保证,毕业后蝠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
文章一律署名单位为西安邮电学院。
本人签名: !丛墨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笪年—生,El—生f=t
兰遂年—三月』鱼闩
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需求的急剧增加,网络融合已成为信息业
发展的重要趋势。网络融合包括了方方面面:固定网与移动网的融合、城域网与接入
网的融合、话音网与数据网的融合以及通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的“三网融合’’等。
融合的实现将打破产业间的界限,使得信息通信业的潜能得以释放;基于口网络平
台提供的信息、通信以及媒体、娱乐等业务的融合将会极大促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
催生新型的产业价值链;网络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等更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为
通信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1.1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目的和意义
目前,网络融合已经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原来独立设计运营的传统的
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正通过各种方式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三网融合"
不仅仅是三个网络在物理层上融合为一个网络,它实质上是三网在业务上的融合,即
在同一个网络上可以同时开展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多种不同的业务。IP技术的发展
和应用,推动了电信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视像技术的大融合,使得在一个网络上
实现多种业务成为可能。技术的融合使得行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大大推进了全
球的信息化程度,从而对现代通信方式和网络构成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从上个世
纪90年代至今,网络融合有了迅猛的发展,国内外已有大量对网络融合的进行分析
论述的文献。但是,网络融合对电信产业和电信市场势力的研究有限。为了对其有一
个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需要我们对网络融合的内涵、业务形式、推动因素,现状与
发展进行分析,并将网络融合对电信业带来的影响作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与发展,Ⅲ将成为未来信息通信的主导技术,各种业务可由口包来承载——-EOIP(Eve咖g OVel"口),而m信息流又可以在各种传输
媒体中传送——IPOE(IP over Everything),并以P网络为基础,最终实现数据、语音、
视频和其它多媒体业务融合和网络融合。此外,市场竞争激烈,运营商不得不对口
技术高度重视,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因此,有必要对网络融合的理论基础、表现形
式、推动因素尤其是对电信业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这不仅对运营商具有极强的参考
价值,有助于其提高企业竞争力,更加有效的参与竞争,同时极大的促进电信网络融
合业务的发展,对我国电信业的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1.1.2问题的提出
上世纪九十年代,网络融合曾经是“整合运营商"的一个时尚话题。但是除了一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些简单的服务捆绑外,并没有为运营商带来实质性的价值。然而经过近二十年的徘徊,
IP网络的逐渐成熟使人们再次看到融合的曙光。随着遏制网络融合发展的技术瓶颈
的消失,网络融合由理想变成现实。在网络融合趋势下,电信产业经济特征发生了转
变,电信运营商不断面临市场环境、业务种类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大量的服务提供商
和内容提供商(SP/cP)加入电信服务的领域,使电信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的改
变。这一切也必然会改变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势力。
本文将基于产业组织理论,把研究的视角定位于网络融合的层面,把研究的问题
聚焦于电信市场势力的变化。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
第一,网络融合的意义在那里?网络融合如何分类?
第二,网络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其驱动力是什么?
第三,基于IP技术的网络融合对电信市场势力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2国内外研究发展综述
1.2.1国外研究发展状况
1994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举行了世界第一次关于产业融合的学术论坛——
。冲突的世界:计算机、电信以及消费电子学研讨会"。
1997年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 Paper)n1针对三网融合,提出了电信、广播
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涉及到服务以及商业模式乃
至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新方式,并把产业融合视为新条件下促进就业与增长的一个强
有力的发动机,这无疑将扩展至整个信息市场,乃至催化今后世界经济的综合。
Greenstcin年llkhanna(1997)乜1将产业融合定义为:为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
界的收缩或者消失。这个定义主要针对计算机、通信业和广播电视业的融合。
Alfonso和Salvaore(1998)口1指出,技术的融合并不意味着产业的融合,产业融合
应以市场融合为导向,一般要经过技术融合、业务与管理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
最后才能完成产业融合的全过程。
Ono和Aoki(2000)H3对电信、广播、出版三个产业的融合进行了个别分析并提出
了一个理论框架来阐释媒体信息服务融合的实质。其提出的从专用平台到非专用平台
的转换以及从低宽带要求到高宽带要求的转换体现了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
植草益(2001)啼1在对信息通信产业的产业融合也在进行研究后指出,不仅信息通
信业,实际上,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特别是物流)的产业融合也在加速进行之
中。“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
争合作关系。"
戴维·莫谢拉(2002)㈨认为,当电脑、电信、消费电子产品以及出版传媒等产业
发生聚合时,信息技术产业将再_次经历新卖主、新商业模式以及全球市场领导新格
局纷纷涌现的局面。
2
第1章绪论
发达国家在电信业网络融合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
鉴。
美国网络融合开始于1996年美国是《电信法》的诞生。《电信法》的宗旨是t开
放本地电话市场,允许各市话公司和一些长途电话公司相互进入对方的市场时打破电
信、信息和有线电视业的界限,推进通信信息业的融合。监管机构FCC本身融合了广
电与电信的管理职能。1998年长途公司AT&T与有线电视公司TCI的融合。美国的电
信运营商通过兼并与重组正在发展成为全业务运营商,从市话、长话、无线、互联网
乃至有线电视业务无所不包。同时,电信服务也不再是运营商的专利。新技术的不断
涌现,使得传统的业务界限变得日益模糊,电信运营商和有线电视公司不再泾渭分明。
2004年美国通过关于VOIP的提案,使其发展得以不受二十世纪的政府规则、税
收以及需求条件的种种限制。2006年7月美国的电信运营商AT&T又推出了一项新
业务_l y-ve璐e。该业务能在同一条高速宽带线路上传播视频、数据以及电话信号。
用户还能够一次观看多个电视频道,即时获取有关节目的资料,甚至能通过电视机访
问一些互联网内容。AT&T表示,如果一切顺利,公司将有约570万客户使用U.verse
服务,占其客户总数的30%。此外,与南方贝尔合并后,AT&T还将在南方贝尔开展
业务的9个州推出U.verse服务u。。
英国电信对电话网的演进和网络融合非常重视,他们在2004年底就公布了“21
世纪网络(21st Century Network)"的计划,于2005年开始了PSTN的演进工作,即进
行电路交换的替代工作,在2007年采用软交换实现50%的本地电路交换机替换。英
国电信还积极准备引入P多媒体系统(IMS—佃Multimedia Subsystem),它能够满足
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因为他们认为基于呼叫服务器
的软交换设备主要解决电路交换机的替代,以提供话音业务为主,而基于SIP的IMS
将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IMS与软交换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共存。
英国电信还提出了在终端层面实现固定移动融合(FMC)的Blue phone计划。
英国电信认为未来用户应面对统一的网络、能够自由选择终端、统一获取所有信息,
从而获得与终端和用户位置无关的统一账单服务(one bill)、统一的业务合约服务
(service contracts)以及统一的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Blue phone计划分5个
步骤实施:先采用移动虚拟运营商等方式构建移动用户的基础,进而推广融合概念(比
如采用双模手机实现终端融合),提供融合的客户体验(比如统一帮助界面、统一账
单、统一的语音邮箱服务),并同时驱动业界的技术创新,最终实现无缝的融合网络。
法国电信是法国最大、世界第四大电信运营商,其业务领域涉及本地、国内和国
际长途电话业务、数据通信业务、移动业务、有限电信业务和互联网接入业务等。法
国电信认为,将传统的电路交换网络过渡到以分组交换为核心的网络将更具灵活性,
更能适应未来的发展。法国电信计划从2007年开始使PSTN向VOIP演进,主要采
用软交换架构进行PSTN的演进。在未来NGN的总体架构上,法国电信希望采用基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于IMS的网络结构,基于核心网控制架构来提供业务。目前,他们一方面积极推进
TISPAN和InJlr的IMS标准化进程,使IMS能够及早在网络中实现;另一方面,法
国电信与爱立信、西门子等多个厂家合作正在进行IMS的相关实验伽。
NTr对网络融合的演进十分关注,他们对NGN提出了宽带化、交互式、无处不
在,并且使用安全、可靠和简单的要求。NTT已经部署了SIP网络,为用户提供VOIP
业务。他们计划在固网先引入IMS,其主要目的是利用IMS的体系架构提供增值业
务,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新业务来提供更多的利润增长点。目前NTT已经开始计划
用IMS替换SIP服务器,考虑开展的业务主要包括交互式的端到端业务、视频业务、
VPN和由其最先提出的信息家电控制业务。
1.2.2国内研究发展状况
周其仁(1999)归1电信、有线电视和计算机网络三网合一的技术应用,包含着大规
模降低信息成本的重要机会。作为一发展中的经济,中国理应对信息产业又一波技术
革命做出积极反应。在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中,确定一个开放竞争的制度和政策框架,
具有基础意义。
张磊(2001)n们认为,推动产业融合的动力主要有三个方面:半导体、软件和数字
通信技术,政府放松管制,管理创新。技术进步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电信业的放松
管制两者都未能导致融合,由于实业界清醒地认识了“死尸的融合"这一现象,进而
对传统经营观念进行了创新,通过将产业融合的第三个动力即管理创造性与技术进步
和放松管制结合起来,最终使融合发生在电信、广播、电视诸产业的边界处,从而使
之成为现实,它的标志是互联网。
马健(2002)n¨在其产业融合理论评述中是这样对产业融合定义的,“产业融合是
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
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
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
周振华(2004)n21认为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产
业间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的建立和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在数字融合的基础上,通过
放松政府管制与企业管理创新,最终促使融合发生在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诸产业
的边界处。

朱瑞博(2003)n31认为技术创新、管制放松和合作竞争理念并不是产业融合形成的
充分条件,产业融合离不开具有通用界面标准的模块作为其实现的载体,在互联网、
数字融合和系统级芯片(soc)-大动力推动下,计算机、通信与消费电子产业逐渐融
合成一体,并对其他各种产业产生影响和冲击。
刘桦(2004)n钉指出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推动了信息通信业的网络逐渐走向融合,
未来的网络将是大同的世界,融合体现在网络、终端、服务、行业等方面,不仅是技
术的变革,更是业务类型和服务方式的革新。
4
第1章绪论
姚世宏(2005)n叼论述了网络融合是电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技术、业务、终端、
行业和管理监管等层面,分别分析了电信网络的融合,给出了可供我国电信网络融合
选择的两个模式并提出了融合的几点措施。
吕廷杰(2006)n们认为,网络融合使得整个通信业面临转型,手机视频、PTV等业
务开始崛起,新兴的互动式传媒服务将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个性化、网络效应、互动
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将值得运营商深入研究。融合为运营商带来了拓展增值业务的新机
遇,例如通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形成了IPTv;通信业与娱乐业的融合形成了网络游
戏;通信业与商业的融合形成了电子商务。增值服务、集团客户、农村市场、海外市
场对于中国的运营商来说越来越重要。尤其面向行业和企业解决方案,运营商更要下
大力气去拓展,并与合作伙伴一起创建新的业务模式。而行业解决方案的特征是量身
定制、高忠诚度、低渗透力、高附加值,这就要求电信运营商应该采取更加开放的态
度,在网络融合时代联合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开展广泛合作,谋求共赢。
1.3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以系统的思想为指导,主要采用了理论为主、佐以实证的研究方法。
基于产业组织的理论基础,归纳出了网络融合的具体分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电信
产业的发展,分析了网络融合条件下,对电信市场势力产生的根本性作用。涉及和应
用的理论主要有新古典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网络经济学、融合理论等。论文主要
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模型分析法
本文在研究网络融合趋势下电信市场势力的问题时,基本出发点就是电信产业已
经形成并将继续保持寡占的市场结构。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中豪泰林线性模型,来分析
基于网络融合的互联互通时电信市场势力的变化。
2.实证分析法
本文在运用模型分析电信市场势力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电
信业市场份额,收入份额,用户通话次数等数据进行研究,更加细致的分析网络融合
对电信市场势力产生的具体变化。
3.比较分析法
: 通过对公众电话交换网(PSTN--Publie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和基于互联
网协议技术(IP—Intemet Protoc01)的互联网络比较,来说明口网络技术的优势和特
点,分析电信网络融合的技术基础。
1.4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网络融合和电信市场势力为研究对象,从产业组织角度出发,对网络融合
5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趋势下电信运营商市场势力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将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章,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与途径。分析国内外网络
融合研究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本部分为概念界定与理论回顾部分。首先,明确网络融合的概念,并对
网络融合进行分类;其次,指出网络融合的理论解释;然后,对网络融合的意义进行
总结;最后,归纳了网络融合中业务融合的具体形式。
第三章,分析基于IP技术的网络融合具体的推动因素。
第四章,运用电信产业组织理论,从同质网络和异质网络两个方面,构建网络融
合条件下电信运营商市场势力影响模型。’
第五章,根据模型分析电信市场势力的变化,总结网络融合对电信市场势力的四
大影响,并结合电信发展的历史数据,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结论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第六章,结论。包括本文得出的结论,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4.2本文的研究框架
6
[
图1.I本文的研究框架
研究目的和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网络融合的定义和分类
网络融合的理论依据
网络融合的意义
业务融合的具体形式
技术进步
运营商和用户的需求
放松管制政策
电信市场势力影响因素
市场势力的衡量方法
同质网络模型
异质网络模型
模型分析
实证分析
第2章网络融合理论综述
第2章网络融合理论综述
在我们进一步研究“网络融合’’环境下的电信产业之前,明确网络融合的涵义、
理论依据以及网络融合的具体的业务表现形式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这些正是论文
在以后章节中进行分析的出发点。本章首先明确网络融合的定义和网络融合的分类;
其次,对网络融合的理论解释进行综述,说明网络融合的意义;最后,分析了网络中
业务融合的具体形式。
2.1网络融合的涵义
融合(convergence)定义为走向统一或相互统一。融合的概念体现了统一的许多
方面,从整体上看的不同层面,具体体现在业务层面、控制层面、传输层面就是目前
高速发展的各种技术和应用结合在一起。其核心思想是“综合",表现为综合接入、
综合传输、综合交换和综合管理n刀。融合是未来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其覆盖范围非
常广,涉及用户、运营商、网络技术设备、网络、业务等多个方面。从网络架构来看,
融合可以发生在网络、接入层面、终端和支撑系统多个层面。从服务的角度来看,融
合主要表现为更加丰富多彩的综合业务,例如统一账单、统一客服、统一接入、统一
认证和统一业务等。从接入方式的角度来看,在网络上体现为多种接入方式共用某些
网络的功能实体或设备,在终端上体现为各种多频多模的终端,而从用户的角度看,
融合意味着基于不同技术的网络提供相同的业务体验。
网络融合(network convergence)是指由于数字技术、软件技术、TCP/D协议、
宽带接入技术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原本各自独立的、专用的网络平台可以成为通
.用的网络平台,从而提供基本相似的服务。网络融合主要表现为技术上趋于一致;网
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都趋于全业务:应用层上使用
统一的IP通信协议;用户终端的统一;最终促使行业监管政策和组织架构上的融合
(韦乐平2006)[1a3。
从狭义方面来看,我们认为网络融合就是指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
络的融合与趋同,即三网融合。三网融合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计算
机网络技术为基础,提供具有图像、语音、数据三种功能的网络称为三网融合。国际
电信联盟(ITU)研究了当代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情况,按照当前各国正向信息化
社会演变的趋势,提出将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融合建设为统一的全球信息
基础设施(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GII)的概念n们:“通过互联、互操作的电信
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等网络资源的无缝融合,构成具有统一接入和应用界面的
高效网络,使人们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以一种可接受的费用和质量,安全地享受多
种方式的信息应用及图像、语音和数据的应用和服务。一
7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从广义上来看,网络融合是泛指一个以口为中心,可以支持语音、数据和多媒
体业务的融合的全业务网络。网络融合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观察和分析,
至少可以涉及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终端融合等等。网络融合的主要目标
是给用户塑造无缝的业务使用环境,即用户不论在固定环境中还是在移动环境中,都
可以享受到相同的服务并可获得相同的业务应用。
许多人把网络融合认为是三个网络最终将融合为的一个网络,或者其中的某一个
网络将取代另一个网络,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网络融合应该是指在任何一种传输载体
(Carriage)或不同传输载体的组合(Network ofNetworks)上,均可以实现不同物理
形态的信息或电信信号的传输。网络的融合实质是网络在业务上的融合,即在统一口
的网络上的网络提供语音、数据、多媒体等多种不同业务,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业务。
在网络融合的条件下,用户可以选择一个运营商提供的多种通信能力的融合业务。
2.2网络融合的分类
网络融合涉及的范围较广。从宏观上看,融合至少涉及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网
络融合、终端融合、支撑系统的融合、市场融合、行业融合和监管政策的融合等8
个方面:从较微观的网络技术层面上看,融合至少涉及技术融合(通用接口、软硬件、
协议信令等),水平方向的融合(核心网、城域网、接入网、CPN、终端等),垂直层
面上的融合(应用、业务、传送、控制等),控制面融合,支撑系统的融合(网管系
统、计费系统、综合业务平台等),窄带和宽带融合,移动和固定融合等啪1。我们将
网络的融合分为两大类:~是电信产业内的融合,如电信网络间的互联互通;另一个
是跨产业的融合,如电信网络与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网络的融合。网络的融合既是
对电信业这一初步形成的竞争市场结构的一种整合,又昭示着信息产业未来市场的发
展趋势。
2.2.1电信产业内的融合
电信产业内的融合包括: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的融合,像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之间的互联互通:语音网和数据网融合,即可以在同一网络实现最基本的语
音通信和短信、视频等数据业务;还有多个移动网络平台的融合,如GSM和CDMA
两张移动网络的融合。
(1)固定网和移动网融合(FMC)
所谓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的融合(FMC),是指不断演变中的固定通信网络和移动
通信网络在网络和业务方面逐渐趋向于不同程度和范围的相似或相同,在技术上体现
为协议规范、网络架构等方面的一致性,在运营上体现为运营或经营模式的相似性。
它是基于业务层面、控制层面、传送层面以及接入层面的融合实现的,此外终端的融
合和支撑系统的融合也是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融合的重要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管
制的放松和市场的需求,固定和移动融合已经逐渐成为现实。
8
第2章网络融合理论综述
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融合有助于实现运营高效化、低成本化;扩大业务的广度和
深度,更加快速、方便地提供多样化、综合化和差异化的电信业务。融合后运营商在
一个号码、一个账单、一个服务协议的条件下提供无差别的移动和固定服务,使其可
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投资成本,网络建设、业务开发、运营维护以及营销服务
成本;大大提升用户的业务体验,增加用户对网络的忠诚度,吸引和留住用户,进而
扩大总体用户规模和业务量。
在全球市场上,西方各主要老牌运营商近年来在固网业务市场都面临着巨大挑
战,AT&T甚至被西南贝尔收购。为了寻求新的竞争优势,这些运营商纷纷提出了自
己的FMC融合方案,并首先在业务层面加以实施,如法国电信与德国电信通过各自
控股的移动子公司Orange和T.Mobile寻求固定与移动网络的全业务融合,而缺乏移动
牌照的英国电信则推出了自己的Blue phone计划。国内运营商中,中国电信、中国网
通两家固网运营商是国内FMC的推动者。FMC提供一致的业务体验满足了用户对于
电信业务简单易用的客观需求,从而挖掘和带动用户业务量的增长。
(2)语音网和数据网融合
我国传统电信运营商在传输层面之上,承载的是两大业务网——语音网和数据
网。语音网以电信运营商PSTN(Public Switching Telephone Networks,公众电话交
换网络)为主;数据网则是根据每个具体的数据业务建立的是一张比较独立的网络。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语音网和数据网的融合是在现有网络分层面融合后,出现一张层
次清晰而简单的网络。如底层以ASON(Automatic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自动交
换光网络)/ASTN(Automatic Switched Transport Network自动交换传输网络)为基
础的智能光传送网络,业务承载层统一为以软交换为核心的分组交换网络。
语音网和数据网融合之后,双网成为有统一的技术和协议支撑的单网,可以降低
网络运营(传输、接入、交换等)成本,减少交易费用(如传输与计费环节的减少导
致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并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
(3)多个移动网络的融合
运营商如果在拥有一个移动网络的基础上,新建另外一个异构移动网络,则在新
建网络初期必然要求与原有网络实现有效的融合,利用原有网络的业务品牌、系统平
台及用户群,并通过融合有效提高新建网络的覆盖率。
如果一个运营商同时运营两个或多个异构移动网络,市场竞争就必然会要求运营
商做好网络的衔接和融合、降低建设及运维成本。目前在国内运营商中,中国联通长
期同时运营GSM和CDMA两张网络,这让其在与中国移动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成本居高不下,业务顾此失彼。因此,对于新的业务平台引擎的规划建设,联通显然
希望能够实现业务应用层面的统一规划和建设。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目前都拥有自己
的PHS网络。将来如果获得3G牌照,或者因电信重组而获得一个现有的G网或C网,
则会面临同时运营PHS和WCDMA、或PHS和CDMA2000等两张网络的情况。因此多
9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个移动网络的融合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此外,中国还面临着一个特殊的业务融合,即
TD.SCDMA和其他3G网络之间的业务融合。
2.2.2跨产业的融合
跨产业的融合主要是指原来在管理上彼此分离,在技术上彼此平行而没有互联的
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限电视网络之间的融合,这就是所谓的“三网融合”。三网融
合带来了多种多样的业务形式,是网络发展的一个主要的趋势。’
“三网融合”在国际上通称Triple Play,即三重服务。“三网融合”的本质是“数
字融合一,国际上称之为“Digital Convergence"。“三网融合"主要表现为“三网”技
术的融合、市场的融合和业务的融合。这其中,技术的融合是基础——-现代的电信、
计算机和广播电视都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上,因而电信、计算机和广播电视的载体
是同一个数字的世界。市场的融合和业务的融合则代表着它们可以相互提供“一站式"
(one stop shopping)的服务乜u。电信、计算机和广播电视网之间的各种界限将不再
存在。
表2.1三大网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恤1
双向通交换或计费、安宽带能
主要功能智能实时性
信寻址全力
电信网.一k
磁嬲步(电话交换) 1 ,黟
计算机网锄隆。
(数据传送) 厂
有线电视网.J
(电视传送) —_●I
第2章网络融合理论综述
和有线电视网的传输的任何内容。上海、深圳等地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有线电视网(HFC)
的改造,将单项、模拟的传输方式改造为双向数字通信,从而提供理想的高速宽带接
入服务,推动信息化进程。
进程l
信息化
进程2
宽带化
进程3
综合化
有线上网IP电话多媒体综合利用
m电话多媒体运用网上广播电视
电话上网ADSL/FTrB广播VOD
图2.1三网融合进程嘲
发达国家网络融合的发展比较迅速。很多国家实现电信与有线电视双向业务准
入,并从法律上予以保证,把对电信和广播电视传输的管制纳入到统一的综合管制框
架,从消费者、技术与市场的角度综合考虑电信与广播传送的融合,把内容和承载以
及广播频率分配的管制相分离。同时,IP和宽带接入的技术发展打破了网络融合的
技术瓶颈,融合业务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在北美洲,美国的PTv发展迅速,电话
公司选择DTV作为与有线电视运营商竞争的突破口。电信运营商推出三重服务来开
展融合业务,通过三合一服务的方式,将语音业务、互联网接入业务和电视业务捆绑
在一起提供给用户。其中,美国电信运营商和有线电视公司都推出了基于三网融合的
实际应用,例如:Comcast、TuneWarner、Cox、MediaCom、Charter、Cablevision等
美国几大有线电视公司已经开始提供VOIP业务。有线电视公司的“三重”打包服务
吸引了一些原电信公司的用户乜‘1。2006年初,英国的移动运营商Virgin移动联手
BTMovio就基于DAB和DVB-H标准的手机电视业务进行了商用试验,试验结果比
较乐观。随着3G用户的快速增长手机电视用户和业务量也将进入快速增长期。
由于利益之争,中国三网融合中电信和广电的融合发展缓慢。主要是基于m技
术发展的电信网和互联网的融合。虽然业务的多样化电信网和互联网所采用的技术、
经营的理念各不相同,但其包含的价值链却是相同的,即技术、业务、终端。技术决
定了网络中所承载的业务,促进了用户终端的进步,而用户终端又反过来影响着技术
的发展,以此为循环,电信网和互联网不断向前发展。因此,三网真正的融合就是其
技术的融合、业务的融合以及终端的融合。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3网络融合的理论解释
本节试图从网络服务的规模经济性与范围经济性以及网络效应的研究视角,为网
络融合的产生原因进行理论解释。
2.3.1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从当前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可以看出,当代主流经济学是以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Scale)为依托建立自然垄断理论的。著名经济学家克拉克森和米勒、鲍
莫尔、潘恩查、威利格、夏基等人明确提出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说明自然垄断的特征。
在单产品的情况下,企业单位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减少,因而其收益是随着生
产规模的扩大递增的。后来鲍莫尔基于弱可加性(subadditivity)瞄1重新定义了自然
垄断。在单一产品的情形下,弱可加性意味着由单一企业生产给定产量的总成本小于
由多个企业生产时的总成本;在多产品的情形下,弱可加性意味着由单个企业生产给
定数量的多种产品的总成本小于由多个企业生产该产品组合时的总成本。嘲1根据鲍莫
尔的定义,如果在有意义的产出区间,成本函数是弱可加的,那么一个行业被称为是
自然垄断的。1981年,鲍莫尔、潘恩查和威利格(Baumol,Panzar,Willig,1981)在成本
弱增性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范围经济(Economies ofScope)概念啪1。1982年,鲍莫尔、
潘恩泽和威利格又共同出版了专著《可竞争市场和产业结构理论》,用范围经济和成
本弱增性系统论证了自然垄断。于立(2003)田1指出,比现有的从“成本劣加性”入
手定义自然垄断,并将其作为自然垄断的充分必要条件更好的角度是,规模经济、范
围经济,再加上网络经济“三位一体"可能才能构成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Scale)是指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投入的增加,
产品的单位平均固定成本是下降,进而导致平均成本的降低。电信业的规模经济是指
其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所依赖的网络系统具有规模经济性,网络设施需要庞大的固定
资本投资和专门的技术,这些专用成本构成提供服务前的巨额网络建设沉淀成本,很
难变现或转移到其它产业。由于固定成本较大,网络服务的边际成本相对于固定成本
微不足道,随着企业投入的增加,单位产量的平均固定成本是下降,进而导致平均成
本的降低。
从“生产"或“服务"的角度,网络规模越大,用户数量越多,单位电话服务所
分摊的成本就越低。随着口技术和兼容技术的发展以及带宽的迅速增加,信息传输
成本和接入成本大大降低,节省了企业成本费用;网络间互联互通技术的发展,以及
NGN、IPV6、光通信与光网络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骨干网的承载能力。网络
承载能力的增强使得企业的规模经济也相应增大。如果某种网络的承载能力无限大的
话,实际上意味着企业的规模经济无边界约束。企业可以持续吸纳用户,并把规模经
济发挥到用户所能达到的极至状态。另外,网络业务的多样化,使得新运营商也有多
种网络的选择,企业通过产品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服务的高质量与特色来扩大产品的

12
第2章网络融合理论综述
需求规模。
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是针对企业生产多产品而言,强调的是企业产品
联合生产比几个企业分别生产该组产品中的某一种产品的成本更为节约,即联合生产
的成本低于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即:
C(ql,q2)<吣C(ql,O)+C(o,q2),
范围经济性存在的直接原因是各类产品或业务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共用成本。范围
经济性还可作为电信网络多业务融合的理论依据之一。
假设c(o,O)=0,则上式可改写为:
C(qt,q2)一C(0,q2)≤C(ql,o)-c(o,O),
这意味着:当已经生产一定单位的产品2,再增加生产一定单位的产品1的成本
低于不生产产品2而直接生产同等数量的产品1的成本。也就是说,企业在现有业务
上追加新业务的联合成本要低于单独提供新业务的成本。
由于在企业内部,通信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的可共享性,电信产业的范围经济
性是指在现有电信网络上增加服务可以有效地分摊电信网络成本,并实现电信网络的
增值,主要体现在利用一个综合电信物理网络既传输电话、电报和传真,又传输计算
机数据和各类电视图像肯定比独立建设形形色色的网络成本要低;基于原有网络开发
和提供一项新业务,肯定比单独建网提供一项新业务成本要低。利用这些可共用的网
络、网点、人员优势,开办多种业务,会相应降低每一类业务的成本。
电信技术的进步使得企业交易和运营成本下降;同时,传输线路的传输能力有了
极大提高,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之间兼容性增强,使电信网络提供业务种类增多,
同一个电信网络不仅可以传输话音,还可以传输数据和多媒体图像等,能够满足用户
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基于传统电话交换技术的PSTN网络(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Networks)向基于互联网协议的下一代IP网络的发展,其趋势是所有服务
内容全部兼容,从VOIP(voice over D)到EOIP(everything over IP),它除了提供话音
业务之外,还提供包括数据、文本、视频、信息等多样化的媒体服务。这样,在一个
网络平台上能够兼容性地提供多种业务显著的提高了网络的范围经济性。
而现在拥有的通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作为三个独立的网络,业务上具有
一定的互补性,三个网络单独经营成本较高,重复建设,而基于D技术的多业务网
络融合可以收取范围经济的好处,网络可以重复利用,节省了网络的建设及运维成本。
由于融合后的网络可以承载多种产品,综合网络的多业务平均成本必然比单一网络提
供业务成本的线性相加要低,还可以解决网络经济的低效率问题。
2.3.2网络经济
与“自然垄断斗理论考察供应方——厂商的生产成本特征不同,卡茨和夏皮罗
(Katz,受Shapiro,1985)t2s1,法雷尔和沙劳纳(Fa玎ell&SaLloner,1985)啪1提出的网络效应理论
从需求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从“需求方规模经济”出发,电信业又具有显著的网络效
13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丈
应特征。在卡茨和夏皮罗、法雷尔和沙劳纳的网络效应理论中,消费者的效用函数表
示为:
U=,+v(x。)
其中,r代表基本效用,与网络规模或用户基础(install base)无关,是一个不变量;
岖e)是预期网络规模矿给消费者带来的网络效应,称为“网络效应函数"(network
effectivefunction),它是网络规模,的单调递增(凹)函数,即v’O。)>0,1,。0。)<0。
自然垄断是电信的供给特征,而网络经济性是对电信的需求而言。网络经济效应
是指消费者消费某种网络产品的价值会随着消费与该产品相兼容产品的其他消费者
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即由于用户数量的增加,在网络经济效应的作用下,原来的用户
免费得到了产品中所蕴含的新增价值而无需为这一部分价值提供相应的补偿。网络用
户越多他们的收益就越大,进而想要加入的用户就更多。也就是说,一个网络上的用
户越多,就越吸引新的用户加入该网络,而新的用户的进入,又使原来的用户不用增
加付费的情况下,增加了可连接性,这就是网络的正外部性效应。
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网络经济的产出价值具有依赖于用户的特点。当用户数量
突破某一临界值后,该行业或企业便会呈现飞速的增长,引起需求方规模经济并引发
正反馈效应。网络经济的梅特卡夫法则表明:网络的价值会以网络节点数平方的速度
增长。若假定某一网络中用户数为N,通信线路的连接数为S,则有S=N(N.1)/2。也
就是说,网络的效益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呈指数增长,网络对每个人的价值与网络
中其他人的数量成正比啪1。举例说明:如果一个网络对网络中每个人的价值为1元;
那规模为10倍的网络总价值大约等于100元:比较之下,规模为100的网络的总价值大
约为10000元。网络规模增长10倍,其价值就增长100倍。可见,网络的经济效益要求
网络规模的扩大,网络价值的增长有助于网络的融合。
对于潜在的用户来说,评价一个网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既有网络上用户
数目的多少。也就是说,一个网络上的用户越多,就越能吸引新的用户加入这个网络。
而新的用户的进入,使得原有用户在不增加付费的情况下,增加了网络的使用价值。
网络的正外部性使得原来拥有基础网络的企业相对于新进入的企业有压倒性的优势。
如果新进入者的网络不能够与现存网络连接,就没有用户愿意加入新企业所拥有的网
络。规模小的网络只有通过与规模大的网络的连接,才能迅速增加自身网络的价值。
因此保证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网络的融合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2.4网络融合的意义
中国目前已形成多个相对独立的网络,包括固定电话网、移动网、有线电视网、
计算机网等,这些网络的格局纵向独立,每种不同网络有其特有的网络资源组成方式,
并基于这些网络资源提供特定的功能和业务。这种“~种业务,一种网络一的格局已
逐渐暴露其固有的弊端:多种复杂的协议、复杂的网络共存;网络管理和维护成本很
14
第2章网络融合理论综述
高;不利于网络资源尤其是传输资源的共享;不便于跨网络多功能综合业务的提供。
在数据和多媒体业务为主要应用的今天,实现网络融合就更有意义。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网络融合最大的好处在于:一是“开源",二是“节流”。
所谓开源,就是通过网络融合,可以实现原本单个网络不具备的功能,进而衍生出丰
富多彩的新应用。在信息化的进程中,新兴服务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些应用往往
是通信技术、经济活动与个人消费的融合。信息化时代的信息产业不仅仅是提供几项
或十几项业务,而是提供成百上千项业务,如果开一项业务就建一个网络,是根本无
法承受的。而融合的网络,赋予运营商无限的想象空间。所谓节流,就是通过网络融
合,使整个网络的建设成本、运维成本降低,并具备更好的资源调配能力,充分挖掘
出宽带资源潜力。随着话音、数据和视频拥有共同的基础结构和设备,所有者的成本
大幅削减。不管选择有线还是无线服务,都将更进一步减少资本投资和管理费用口¨。
据预测,如果实行了“三网融合",我国每年将减少重复建设资金约2000亿元,N200s
年,“三网融合"所承载的媒体娱乐业务收入,可达1200亿元左右,仅此一项业务将
促进我国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如果加上多媒体娱乐产业所带动的其他产业增长,
将促进GDP增长约1.6个百分点瞄引。
从信息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网络融合不仅仅是电信部门可以传送电视信号,广电
部门可以经营电信业务,还可以使话音、数据和视频业务由同一经营者或两个经营者
联合提供,三种业务的组合将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电信与电视的业务交
互将比1+l=2产生更大的增值。信息产业可以从新业务中赢利,从而创造更大的市场
发展空间:产业壁垒的打破也可以使得市场更加有效的竞争,加速推进信息产业向口
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从运营商的角度看,由于固定话音业务逐渐萎缩,移动和数据业务快速增长,用
户对个性化、多样化业务需求不断增强,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运营商尽可能提供多种
业务服务,网络融合为运营商带来了拓展增值业务的新机遇。网络融合会刺激各种业
务的消费量的上升,信息流量的激增,新兴增值业务的不断增长。光纤通讯、第三代
移动通讯、卫星移动通讯,都在为业务融合提供了宽带的传输网络,使巨大信息流能
够在全球“高速公路"上畅所欲为,到达目的地后在通过特定的终端转化为用户所期
望的业务。P协议的普遍使用,为所有网络提供了共同的“语言",信息流从一种网
络到另一网络,不会被阻挡。’基于IP技术的网络融合提供丰富、统一的业务,更利于
运营商进行市场细分,扩大客户群,提高客户忠诚度,从而增加收入,提高国际竞争
力。
可见,网络融合带来的好处是十分巨大的:融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降低运
营成本,增强竞争力;融合可以向用户提供各种形式的业务和一站式的服务,使用户
不论在固定环境中,还是在移动环境中都能享受到相同的服务;融合还给运营商带来
增加收入的机遇,减少引入新业务的风险,使其很快成为全业务运营商;融合可以使
15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设备提供商优化其研发进程、便于软硬件的重用,能够提供更好、更丰富的通用产品。
虽然,网络融合的完全实现还有相当大的难度,并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网络
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不管是电信业、互联网业还是广播电视业,都已经充分
认识到推动网络融合的重要意义。
2.5网络融合的业务形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业务融合成为当今电信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业务融合与网络融
合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网络融合不是业务融合的必须,提供业务的各种
基础网络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市场竞争的需要,将会长期共存、竞争和发展,而业务
层的融合将不会受限于基础网传送结构;另一方面,业务融合推动了网络融合的发展,
业务融合要求网络的互连互通,并通过降低业务承载成本的内在要求推动异构网络向
同一方向发展。业务融合包括两个方面:用户通过不同的网络使用相同的业务,并获
得一致的业务体验:用户通过不同类型的终端使用同样的业务,并获得一致的业务体
验。最近几年,VOIP、IPTV等业务开始崛起,新兴的互动式传媒服务将走进人们的
视野。其个性化、网络效应、互动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引起了运营商的关注。融合为运
营商带来了拓展增值业务的新机遇,也为运营商带来了新的收入增长。
2.5.1 VOI P
在电信数据业务中,碑业务已占95%以上,可以说数据承载网业务已基本IP化,
由此,把语音融入数据是一件很自然的事。VOIP就是一种建立在IP网络上的分组化、
数字化传输技术。与传统电话通信技术不同的是,它是通过数字网络来传输语音和数
据。
VOIP(Voice over Intemet Protoc01)∞1是先对语音信号进行编码数字化,压缩处
理成压缩帧,然后转换为口数据包在IP网络上传输,从而完成语音通话的业务。用
一句话概括,就是一种在口协议上传输语音的通讯技术。VOIP技术的应用,实现了
在口网上实时进行语音通信的功能,促进了网络资源的利用,降低了语音业务的综
合成本。

VOIP是在Intemet和基于Ⅲ的数据网上传送话音业务的技术。它体现了网络融
合基础上的边缘化发展趋势,其最终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简单化、价格
低廉的实用业务。对于企业用户而言,VOIP利用企业本身的网络来承载通话,可以
免付昂贵的长途电话费。对于传统固定电话运营商而言,VOIP具备更多的功能和更
大的灵活性,可以节省大量成本,并且将运营、维护、管理等功能合并以减少运维费
用。近几年,伴随Internet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迅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在注视着
这个具有电信业务的IP网络环境的巨大市场。iResearch预计,全球VOIP服务市场
在未来两年仍将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2008年全球VOIP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210
亿美元咖。.



16
第2章网络融合理论综述
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图2.2全球VOIP市场规模及预测资料来源:iResearch
欧美一些国家的VOIP业务运营商,已经从基于Intemet的PC to PC电话服务,
发展到提供PC to Phone服务。比较著名的如瑞典Skype,从提供免费点对点Internet
电话应用软件起步,凭借优良的通话质量,吸引了全球超过两千万的注册用户,每天
使用人数超过百万。该公司还推出了拨接传统电话网络用户的服务,费率相对低廉,
已经覆盖了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美国和加拿大的网络服务公司也相继推出了基于
VOIP的电话服务,进一步扩展了PC to Phone业务模式,不仅实现了双向拨打功能,
而且使用方法与传统电话也已基本相同。如美国的VOIP发展很快,美国所有的主要
电信运营商以及有线电视运营商都公布了VOIP计划。美国AOL公司提供的VOIP
服务,业务开通非常方便,用户只需在线注册,并简单地连接接入设备,就可以享受
到丰富的电话服务业务。截止到2007年,已有80万的小型企业使用VOIP,1170万
宽带家庭用户成为VOIP服务的成员,占美国家庭用户总数的17%汹1。
在国内,各大电信运营商对VOIP业务的热情也是与日俱增。从1999年开始,
国内各大电信运营商展开了建设基于H1323协议的P长途电话网的高潮,并已形成
了相当规模。目前国际长途业务的话务量有相当部分是由该类口网络传输的,联通
IP电话网更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用Ⅲ电话网。同时,一些电信运营商的地方公司,
根据当地业务发展需求,利用口语音接入设备,实现对宽带小区用户开放直接到用
户端的VOIP业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将宽带小区的用户绕过本地电话交换网直接接
入公司自己的电话交换网络。这为本地网络资源缺乏的新兴运营商提供了直接发展用
户的手段,也为从PSTN网络向未来直接到用户端的Ⅲ电话网络过渡提供了一种新
思路。
用户通信成本的大大降低是显而易见的。Gartner集团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汹1,
与传统电话通信相比,使用口通信网络拨打国际电话的企业可以大幅降低通信成本,
降幅达到50%甚至更高。另外与各自相互独立的网络架构相比,公司安装一套融合网
络(企业互联网与内部电话网的融合),不但成本可以降低40%一--60%,而且维护上
17





O
2
2
1
1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的便捷更导致管理成本的大大降低。而对于个人用户来说,使用口服务拨打国内外
长途可以节省大量的话费,也已经为用户所熟知。
VOIP用户包括使用PC to PC,PC to Phone和Phone to Phone的VOIP的用户。
在国内电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电信业务增长缓慢,各运营商竞相追寻新业务增
长点的今天,VOIP的热潮确实带来了新的机遇。体验用户的个性需求,积极开发基
于VOIP技术的多媒体增值业务;迎合用户的切实需求,为企业和客户提供可靠、高
效、低成本的VOIP多媒体业务网络融合解决方案,将最有可能为运营商打开成功之
门。
2.5.2 lPT7
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
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
术,就是利用流媒体技术通过宽带网络传输数字电视信号给用户。从IPTV的产生和
的发展情况来看,普遍将IPTV定义为“Tv over IP”,即以IP方式承载电视业务。这
种定义方式有两层含义:一是提供的是电视类业务;二是基于IP技术,通过宽带网
络传送业务。
IPTV既与IP有关,又与Tv有关。从电信运营商和Interact网络运营商的角度
出发,DTv是Tv节目用IP网来进行传送,它是电信及Intemet的一种业务,以电
视节目作为信息源的一种信息服务;从有线电视网运营商的角度出发来考虑,IPTV
是用有线电视网来传送电视节目,也将用于提供D信息业务。网络融合落脚点在融
合业务,而口Tv提供了这一发展契机。IPTV是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的基础设施,
以家用电视机作为主要终端电器,通过互联网络协议来提供包括电视节目在内的多种
数字媒体服务。IPTV既使广电、电信两部门找到了共同的利益点,又促进了他们彼
此之间的良性竞争,这将大大推动和促进“三网融合"计划的实施。广电系统的先天
优势在于他们在节目内容的制作、播出以及节目的信号传输上占有绝对的主动权。电
信网的优势则在于覆盖面广、组织严密、经验丰富,有长期积累的大型网络设计运营
和管理经验,电信网与大众用户、商业用户保持着长久的合作、服务关系。而在我国,
出现独立运营IPTv业务的新运营商估计也不太可能。因此,电信运营商介入并参与
IPTv业务的具体运营是一条十分可行的途径(王亚丰2006)啪1;因此,IPTV的盈
利模式将使电信网、电视网和计算机网长期共存,各尽其责,充分利用原设备和资源
展开竞争。.
随着全球网络宽带普及率的增长以及mTv的商业推广,全球IPTV用户规模将
出现一个快速增长期,2006年,全球口Tv用户数达到360万,业务收入近lO亿欧
元。其中排名前三的运营商分别是香港的电讯盈科,占市场份额的18.2%;法国电信,
占市场份额的16.8%;法国的FreeTelecom,占市场份额的14.0%。Telefonica和Fastweb
则紧随其后啪1。口Tv的兴起为运营商、设备及方案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呈现出一幅
18
第2章网络融合理论综述
诱人的市场前景。根据iResearch统计,目前,中国口Tv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2004
年中国IPTV市场规模达到1.3亿元人民币,2006年为30亿元人民币,到2008年中
国IPTv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48亿元人民币呻3。
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图2.3中国wry市场规模及预测资料来源iResearch
口化是一个发展趋势,IPTV在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发展方向。一方
面,碑TV为网络融合在业务层面找到了突破口。IPTv产业链比传统的通讯或信息服
务的产业链更加复杂,内容更加新颖。IPTv本身即是互联网、广电网和电信网“三
网融合”的产物,采用互联网基本的口协议在宽带数据网络上传送数字电视,提供
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乃至传统的话音服务。IPTV既是传统电视业务的互动化延伸,
也是传统电信服务的新形态。对电信运营商来说,IPTV是巨大的商机。另一方面,
IPTv为广大用户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多媒体服务。在DTV这个平台上,除了电视
节目外,还承载了电视黄页、影像空间,以及餐饮、财经、娱乐、购物等多种信息服
务和电信增值业务。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分别在上海、哈尔滨等多个城市进行口Tv
试点,与持有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牌照的上海文广合作,效果很好。2005年中国IPTv
安装用户数达到28万,2006年为75万,到2008年中国口Tv安装用户数将达到1100
万。消费者通过疋Tv简化使用复杂度,享受到融合型的服务。
由此可见,IPTV是充分体现三网优势互补的业务,其大面积推广将有助于推动
网络融合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IPTv将会推进电信、电视、互联网彼此利用各方
面的特点,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中国的IPTV市场尚处于导入期,商业环境远未
成熟,完整的产业链还未形成,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处于互相交叉的状态。广电系统
和电信企业的博弈态势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协调好广电部门与电信部
门的利益冲突、有线数字电视和IPTv的竞争关系成为促进mTv发展的重要因素。
2.5.3手机电视
‘ 手机电视是指利用手机通信终端收看电视内容并进行相关操作的一种多媒体业
务。它实际上是IPTV通过移动终端的形式接收。手机电视业务的发展是建立在移动
19
0
0
0
0
0
0
0
0
0
0
惦幻:5;∞筋加=2伯5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数据业务的普及、网络传输能力的增强、手机性能的提高的基础之上。向手机提供视
频节目,既可以使用蜂窝网络的流媒体技术实现,也可以使用DVB-H或DAB/DMB
广播方式。蜂窝网络的优势在于交互性和计费优势,而电视广播网络更适合向大规模
用户传送节目,成本更低。如果将两个网络融合在一起,就可以开展更为丰富的业务。
例如可以使用电视广播网络接收电视节目,使用蜂窝网络点播新闻、MTv等等。也
可以将蜂窝网络作为电视广播网络的上行反馈信道,在交互式Tv、游戏、文件下载
等应用方面将能够提供比单独的蜂窝网络或电视广播网络更为出色的用户体验。当
然,这需要一个融合的终端,而手机正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手机电视一问世便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各国的网络运营业和设备制造业都希望手
机电视能成为其业务的新增长点。据英国IrtformaTelecoms&Media公司预测,到2011
年,全球手机电视用户将达2.1亿,其中亚太地区将有9510万用户,欧洲地区将有
6870万用户呻3。随着全球3G用户的快速增长,手机电视用户和业务量也将进入快速
增长期。我国从2004年3月中国移动在广州推广手机电视业务和2004年6月专门为
手机提供移动流媒体内容与服务的上海东方龙移动信息有限公司成立以来,手机电视
技术和业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在我国最有可能也有实力参与手机电视运营的是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他们
合作将给手机电视和其它电视通信业务带来美好的发展前景。手机电视业务从局部竞
争走向全面竞争的趋势,将促使市场更加开放。因此手机电视的发展给电信网、广播
电视网、互联网走向融合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是实现网络融合的另一重要途径。
图2.4三网融合下的业务形态‘‘11
第2章网络融合理论综述
面对VOIP、IPTV和手机电视的旺盛需求,原来独立设计运营的传统的电信网、
广播电视网、互联网正通过各种方式趋向于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网络融合已成为不
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不管是电信业、互联网业还是广播电视业,都已经充分认识到推
动网络融合的重要意义。网络融合使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不仅可以经营数字电视等传统
的广电业务,而且可以经营IPTV、手机电视等多媒体业务;而传统的广电运营商不
仅可以经营话音、互联网接入等传统电信业务,还可以经营VOIP等新的业务形态。
电信与广电部门携手合作,务实推动网络融合进程,打造共生共赢的新型合作模式。
与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一起为网络融合、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出各自应有
的贡献,让广大消费者畅通无阻地享受到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生活。这样,网络
融合目标的最终实现就不会太遥远。
21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3章基于I P技术网络融合的推动因素分析
. 电信技术的发展可能是世界上技术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电信、计算机和有线
电视网络正在走向“三网融合”。全球电信业在未来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原来以话音
为业务特征,以电路交换及其组网技术为基础的整个电信框架,逐步转向以数据为业
务特性、以IP为基础的整个电信新框架;以前的网络是在话音传输的基础上传输数
据,而未来的网络将是在数据传输的基础上传输话音。
3.1技术进步
技术的进步是网络融合的基本推动力,人们有条件来谈论网络融合正得益于技术
进步。随着数字技术、光通信技术、软件技术、软交换技术和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以
及统一的TCP/IP协议的广泛应用,以三大业务来分割三大市场已不存在。信息化时
代,产业融合以信息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之间的广泛融合和渗
透为特征(Gaines,1998)嘲。
3.1.1基础技术
(1)数字技术。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采用,使话音、数据和图像信号都可
以通过统一的编码进行传输和交换。所有业务在数字网中都将成为统一的0/1比特流,
视频、图形、音频和数据格式统一管理,业务信息的种类将不再重要。在信息的传输、
交换、选路和处理过程中已经实现了融合。
(2)光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综合传送各种业务信息提供了必要的带宽
和传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网络容量这一制约因素。具有巨大可持续发展容量
的光纤传输网是三网各业业务的理想传送平台。光通信的发展也使传输成本大幅度下
降,使通信成本最终成为与传输距离几乎无关的事。因而从传输平台上也已经具备了
融合的技术条件。
(3)软件技术。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不必改动或不必过多改动硬件,就可使网络
的特性和功能不断变化和升级,使现在的三大网络最终都能支持各种功能和业务。现
代通信设备已成为高度智能化和软件化的产品,今天的软件技术已经具备三网业务和
应用融合的实现手段。
(4)软交换技术。软交换技术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设备,也将是网络融合的关键
技术。利用软交换分组技术的优势,能实现简单、高效、灵活的网络拓扑,降低运营
成本,并开发新的业务,提供差异化服务。
(5)宽带接入技术。不同的信息网络经营部门以不同的思路建立网络,电信网、
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形成了不同的网络形态,其中的差异集中体现在接入技术方
第3章基于IP技术网络融合的推动因素分析
面。尽管采用不同技术的接入网在统一接口标准、统一接口规范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协
调,但接入技术的进步已可以实现支持多种业务的接入网。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
展,接入网将越来越趋向于宽带化。
可以说这些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网络融合的技术基础。技术的不断成熟意味着网络
融合时代越来越近。
3.1.2 IP技术
网络的融合不仅仅是由于这四方面技术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得益于口技术的
发展和应用。IP网络技术伴随着Intemet网络规模的飞速增长已经迅速普及,基于
TCP/P协议的网络,由于其组网的简便性以及操作的灵活性,不仅在数据通信领域
占绝对优势,正不断地将话音、图像转换成数据网络中常见的分组形式(Packet),
同时又不断地开发出将分组通过某种网络技术进行传输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越来越
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话音通信量在全球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而数据业务通信
量则以每年300%的速度增长。显然,未来的电信网络只能使以IP为基础的分组网。
在传统的电信网络上,是在电话传输的基础上附带数据传输,在未来的电信网络上,
则是在数据传输的基础上兼容电话传输。这是因为传统电信网络日益呈现出的弊端。
●PSTN网的弊端
PSTN网从建设到目前的成熟应用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它为实时的语音通
信提供了优质的平台,随着用户信息通信需求的变化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PSTN已
经难以承载运营商的业务发展和信息化推进战略,PSTN网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业务种类单一,只能提供窄带语音业务;网络节点过多,维护管理困难;呼叫控制与
承载相关,信令和话务逐渐转发,浪费网络资源;业务发展困难㈨。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得人们不得不寻求一种更灵活,更开放,更安全,更可靠,更易于维护的网络技术。
·lip技术的优势与特点
IP技术最大特点是开放性和标准性。开放性使TCP,IP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协议,
现在以IP为基础的互联网络已经延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这种无所不在的能力使所
有的应用开发商看到了以m为基础的应用的潜在市场和商业价值,标准性使IP成为
现代通信领域的通用语言,这就使基于口开发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应用有了相互通信
的能力。开放性和标准性使大批应用开发商投入到Ⅲ应用的开发中去,从而涌现出
像浏览器技术、Java、电子商务技术、VOIP网关等多种多样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
技术发展前景的应用。而这些应用又吸引了一大批的用户去接受m协议。IP协议的
另一重要特点是由于大量开发工具的存在,基于P的应用开发显得简单而且易于移
植。P通信的标准化也使这些应用有了全新的网络载体口应用可以通过PSTN、ISDN、
无线网络、卫星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等各种各样的传输方式送到用户手中㈨。
而另一个传统电路交换网所无法具备的优势是P分组网络,没有固定的电路连
接,没有复杂时分复用结构,所有业务都被打入了一个个数据包,在贴上地址“标签",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送到指定地点,数据传输的效率大大提高。这样,P协议不但把所有业务统一起来,
而且可以把全球范围内的不同通讯媒介整合成一格统一的“无缝"的网络。
可以看出,口技术的优点在网络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融合形成
的网络是庞大的局部之间异构的复杂网络。IP技术的最初目的就是实现异构系统的
互连互通。中间网络层采用m技术可以顺利地对多种业务数据、多种软硬件环境、
多种通信协议进行集成、综合、统一,对网络资源进行综合调度和管理。P协议在
多样的物理介质与多样的应用需求之间建立了简单而统一的映射方法。这样可以灵活
地进行业务的配置和物理网络的升级。由于Intemet是交互式网络体系,开放式网络
结构,利用“网络就是交换机"的概念,采用分组包交换技术和路由技术,能够实现
各种网络的无缝连接,并有效降低成本,因此P技术是实现语音、图像、数据等综
合业务的最佳方案“三网融合"将统一于口(马继梅,2000)附1。使用m技术进行
话音、视频等业务的传输已经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果。网络和服务向IP化方向发展已
经成为大趋势,无论是移动网络还是固定网络,无论在核心网、接入网和终端层面,
基于m的基础设施为网络融合提供了技术上实现的可能性。
基于TCP/IP协议的口网络正在迅速发展。同时,m业务范围也在不断地的扩大,
除了传统的信息检索、电子邮件、远程登录、文件传输等项业务外,各种新的业务,
如电子商务、远程教学、远程医疗、m电话与传真、口视频会议、网上协同工作、
虚拟专网等等,均在蓬勃发展之中。如图:
图3.1基于IP网络的业务
总之,技术发展的巨大力量,把现有的所有通信技术、业务和网络迅速拉近。无
线技术和有线技术、数据和话音、企业用户和电信服务商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
现阶段,基于现有条件,电信网、因特网、有线电视网络共同的热点是提供丰富的增
值业务,特别是正在崛起的口技术,加速了三网向同一网络平台过渡。未来网络是
一个整体,从地面到空中,形成一个庞大的立体通讯平台,话音、数据、视频等所有
业务都化作统一的比特流,在同一平台上自由传输。未来的通讯网络能够支撑所有的
第3章基于IP技术网络融合的推动因素分析
电信业务,自然能够接入包括电脑,电话、手机、电视机等各类终端设备,用户只要
选择一家电信运营商,就能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享受全能的多媒体服务。
3.2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网络融合的主要驱动力,它包括用户服务要求和运营商发展的需求两
个方面。
3.2.1用户的多样化服务需要网络融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业务的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用户需求的变化客观上会
驱使业界人士进一步加快业务和技术的发展步伐。从国外网络融合市场层面分析,可
以发现其市场融合趋势明显,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原有传统电信运营商不断
融合新兴业务市场,另一方面是新兴网络运营商不断浸入传统电信业务市场,二者的
相互运动导致了传统电信业务市场与有线电视或者互联网带来的新兴市场的融合,电
信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与其它产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国外基于VOIP的新兴互
联网语音提供商对传统电信巨头的挑战,传统电信运营商开始提供网络电视等等都体
现了市场的融合程度。
随着用户通信消费需求逐步升级,从用户使用行为和消费习惯变化来看,更加倾
向于移动性,对数据业务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用户需求带动体验经济形成,原来
传统运营商有什么服务,用户就用什么,现在用户有需求要求运营商来满足,从用户
的角度讲,他们更需要的是满足支付需求、情感需求、游戏、娱乐,等一个不断提升
的业务。人们一直想得到这样的服务:由某一特定的接口获得优质的语音、数据、视
频、娱乐的综合信息,而不是分别向电信网申请语音、数据服务,向有线电视网络申
请娱乐服务。网络融合的实现恰恰满足了用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网络融合可以
屏蔽多种异构网络间的差异,以向用户提供各种形式的业务和一站式的服务,使用户
不论在固定环境中,还是在移动环境中,都能实现用户操作简捷又个性化的服务。
3.2.2运营商的发展需要网络融合
运营商要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必须依托于一个低成本的网络和平台,
降低成本、扩张经营,而综合性的一站式服务是运营商降低运营成本最有效的手段,
即运营商以低成本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业务种类,向用户提供一揽子信息服务,实现
·规模效益。
首先,运营商优化运营成本。事实上,融合网络可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比分别
用于语音、数据、视频的分离网络更经济、更有效。
其次,运营商提供新业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运营商要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
消费需求,要提供各种各样的新增值业务,而这些服务都可以在口这个网络平台上
实现。通过融合网络,运营商可以通过业务捆绑等相应手段来减少用户流失。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最后,运营商竞争力提高。随着IP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用户对于多种信息类型
的强劲需求,为抢占市场先机,运营商不得不迅速转向网络融合的研究,越来越多地
转向融合语音、数据、视频等应用的融合解决方案。当前,世界大部分地区的运营商
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竞争对手不仅要从传统语音通信市场分一杯羹,
还要参与新型业务市场的角逐。只有更便捷、更快速的网络,运营商才能更好地与客
户沟通,获得客户青睐,为他们提供更佳的服务,这也是当今客户经济的需要。融合
网络将有效提高运营商的市场竞争力。
无论是从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演进的大方向上看,还是从用户对电信业务融合的
需求上看,在网络融合的发展推动下,运营商可以向用户提供各种形式的业务和一站
式的服务,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贴身服务,提高用户的忠诚度,降低转网率,提高
ARPU值;还可以给运营商带来增加收入的机遇,减少引入新业务的风险,降低网络
建设和运营成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强竞争力,使其很快成为全业务运营商。融
合网络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3.3政策推进
网络融合在技术上已经不成问题。政策体制的融合已经成为网络融合的重要组成
部分。无论是“完全融合监管体制"还是“相对融合监管体制",在政策上都具有趋
同性。一些国家和地区虽然没有形成融合的管理体制,但是,为了推进网络融合,也
加大了三网协调力度,并采取了相适应的管制政策。国际上推进网络融合最重要的三
条政策:一是网络与技术中立;二是业务双向进入:三是重视内容监管呻1。各个国家
不断地放松管制推动网络融合的发展,反过来,网络融合也不断推动监管部门的融合
发展。
3.3.1发达国家放松管制
发达国家首先开始了打破垄断的放松管制。欧美各国为了适应三网合一的发展趋
势,他们的电信法就已允许电信业与广电业互相渗透。他们的电信法就己允许电信业
与广电业互相渗透。
美国是世界上电话、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的发祥地,也是三网融合发展较快的国家
之一。美国《1996年电信法》(The Telecommunications Reform Act Of 1996)的颁布
彻底解决了广播电视网络与电信网络之间的对称性开放问题,增强了基础电信领域内
的竞争性。其最大特点是,取消对各种电信业务市场的限制,允许长话、市话、广播、
有线电视、影视服务等业务互相渗透,也允许各类电信运营者互相参股,创造自由竞
争的法律环境,以促进电信业的发展。美国(1996年电信法》的颁布实施为电信与
广电的融合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加剧了竞争的步伐。美国最重要的通信业管制机构是
根据1934年电信法成立的独立机构一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负责国际商业性的有
线、无线、电视、卫星和电缆通信的管理。FCC既是负责监管的管理者,又是行业
第3章基于IP技术网络融合的推动因素分析
政策的制定着,是世界上最早的独立电信监管机构。
英国从2001年开始着手对现行通信和广播管制机构进行重组,将OFTEL、独立
的电视委员会(ITC)、广播标准委员会等9个机构的职能重新加以整合,创立新的通
信管制机构通信管理局OFCOM(the Office ofCommunieations),实现广播业务、有
线电视业务与电话业务的统一管理。OFCOM的成立改变了对电子通信业多头管理的
分散管理体制,它采用放松管制的政策和新的监管方式,对发展势头强劲的宽带网业
务和三网融合方面进行了更为有效的监管H刀。
法国1986年颁布《通信自由法》,1996年及其后多次多处被修改。法律重点针
对广播电视业,也同时涉及广电和电信两业的融合。主要内容有:规定开放新的通信
业务,发展地面数字电视(TNT);电信运营商可以与广电企业合作方式经营有线电
视网;电信运营商在依法获得电信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单独经营地方有线电视网川。
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纷纷出台了关于电信公司可以从事双向视频服务的规定;
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也都先后对本国电信法的内容和适用范围等加以调整。相对应
各国产业界也出现了大量的网络融合的企业兼并重组现象,有效地促进了网络融合的
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6月29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对《电信管制框架》进行改
革的建议。“建议”的政策走向是进一步放松监管,比如将减少与电信相关的批发市
场和零售市场的监管数量,“广泛采用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给欧盟市场注入更多
的活力一。这一建议在2007年讨论,并将于2009年或者2010年实施,未来欧盟三网
融合的大环境将越来越宽松。
3.3.2中国的管制政策
国际电信市场的开放不断冲击着中国的电信体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经济全球
化的社会环境的变化,政府管制部门在加强宏观调控管理的同时,放宽了对业务提供
者经营范围的限制,使某种业务提供者提供多种业务具有一定的可能性。我国信息产
业部的成立使“三网"统筹规划、管理成为可能,由国家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互联
互通标准,可以减少融合中的弯路,从而加快融合的进程。
中国的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发展中寻求一条适合国情的融合之路。在信息产业部发
布的《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中强调m1,在“十一五”期间“优化通信基础设施,
积极有效推进三网融合拜。在电信网不参与节目的制作播放,广电网实行政企分开、
依法规范组建网络公司前提下,两个网络相互向对方的业务渗透,在同一市场里公平
竞争,共同发展;双方按市场经济原则加强合作,按需相互租用和购买对方的网络:
努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促进国家资源的最大共享。广电总局科技司在2006年
9月5日召开的中国无线技术大会上指出,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发展原则将是;坚
持自主创新、全国统一标准、促进三网融合、带动民族工业。经广电总局批准,全国
大约有180家互联网站和单位获得了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中央电视台、上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海文广集团、广东南方传媒集团等获得了开办口电视业务的许可证,中央三台、上
海文广集团获得了利用移动通信网开办手机电视业务的许可证。我国广播电台、电视
台加强了与电信部门的合作,大力推进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口电视、手机电视等
新业务的发展,拓展和延伸广播电视的服务领域。
在2007中国移动通信产业高峰论坛上,一些专家指出三网融合是通信技术和业
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三网融合将首先在互联网、无线网上实现。在互联网上将表现为
IPTv,在无线网上表现为手机电视。种种迹象表明IPTv和手机电视是可行的,并且
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不管是从运营、制作的角度,还是从融合的角度来看,IPTv、
VOIP和手机电视都会有很大发展。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关于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的论述中指
出:“推动网络融合,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推
进综合基础信息平台的发展。加快改革,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推进三网融合"。
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发布的(2007年工作要点》强调,2007年加大“三网融合"
的基础性研究力度,加强与相关部委的沟通,推动“三网融合"相关政策的出台。
第4章电信市场势力影响模型
第4章电信市场势力影响模型
传统工业下的企业通过横向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排斥或消灭竞争对手,扩大自
身的市场范围获得市场势力。信息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通过服务的改善、持续创新、
快速反应等方式,产生“赢者通吃"效应,让竞争对手自生自灭,提升企业竞争力和
竞争优势,从而获得市场势力。在网络融合的趋势下,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势力又会产
生不同的变化。
4.1电信市场势力的影响因素及其衡量方法
4.1.1市场势力的涵义.
市场势力(Market Power),从产业组织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一种使
产品定价高于成本尤其是边际成本的能力(Khemani,Shapiro,1993)唧1。实际上也可
以将其视为企业在不降低市场占有率的前提下提高商品价格的能力。价格高出边际成
本的比率这种比率后被称为勒纳指数(The Lemer Index),国内又称价格—边际成本差
额。欧盟1997在年提出的“互联指令”中的“Significant marker power一,即重大的
市场力量。市场势力的提出是为了约束居于市场主导地位运营商的行为,防止互联中
出现反竞争行为,使新兴运营商有公平接入的机会,促进有效竞争。在英国,市场影
响力(Market Influence)是指“能在相关市场上持续保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不
因销量减少而利润受损’’。
P
Pm
MC
0 Qm Q
图4.1市场势力示意图
如图4.1所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面临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企业遵循利润最大化规律,选择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产量,然后用其需求曲线找
出与这种产量相一致的价格。此时,Pm高于边际成本MC,Pm.MC即为企业高于边
际成本定价的价格加成能力。
游五洋(2003)啼盯认为,市场势力是对运营商在相关市场上拥有的市场力量达到某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种程度的一种描述。这种影响力使运营商可以在市场上将价格抬高到一种非竞争的水
平而不会利益受损。杨晓玲(2005)晡21市场势力是指那些通过采取差异产品的竞争方
式,获得一定程度的市场控制力的企业,这类企业以其产品的独特优势获得了对价格、
产量的自由决策权或扩张市场份额的能力,并利用这种权利能够一定程度地摆脱来自
市场的各种约束条件,实现目标成果的最大化。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企业拥有的自由
决策权或扩张市场份额的能力是通过其建立在产品、销售条件或购买者偏好某种特性
基础上优越的议价能力体现出来的。
4.1.2电信市场势力的影响因素
电信市场势力是指电信运营商与其他竞争者相比具有对价格、产量的自由决策权
或扩张市场份额的能力,或者说是具有更大的控制市场的能力。谁拥有了市场势力,
谁就可以主动地限制其他竞争者的行为空间,并对其他竞争者的决策施加影响,使其
最大程度地符合自己的利益。影响电信市场势力的主要是五个方面的因素。
(1)进入壁垒
具有强进入壁垒构成的产业通常属于寡头垄断结构,这样的话在位企业也就必然
具有相当的市场份额,也就具有了重大的市场力量(significant market power)。当市
场内部的企业已经获得经济利益时,外部企业进入该市场就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它阻
碍了新商品或其它替代商品的进入,从而保证了市场内部企业的利润,维护了现有企
业的市场势力。贝恩认为,进入壁垒就是“某一产业在位者相对于潜在进入者所具有
的优势,这些优势反映在位者能够把价格提高到竞争性价格水平之上,而又不会招致
新厂商的进入。”他将“进入壁垒’’当作分析市场势力的一个因素,从而把研究的重
点从内部市场结构转到“外部条件"上来,认为在一定意义上潜在竞争比现实竞争更
具威胁璐劓。施蒂格勒(1996)认为嘲1,进入壁垒是潜在进入者进入后必须承担而在位者
没有承担的成本,这个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潜在进入者的进入,使在位者具有一
定的市场势力而不受到威胁。
电信业由于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大量的沉淀成本和政府的市场准入管制嗡1,
使得进入电信业具有非常强的进入壁垒,从而保护了在位运营商的市场势力。由于网
络瓶颈又称为基础设施(EssentiM facility)的存在,导致大量沉没成本的产生,为客
户提供完整的服务或产品必须接入这些设施,而拥有这些基础设施的本地电信运营商
具有事实上的市场势力。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电信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逐步弱
化,生产成本和沉淀成本大幅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弱电信业的进入壁垒。但
政府的市场进入管制仍然是一个很强的进入壁垒,而且是一个根本性的壁垒,为在位
者屏蔽掉了所有的潜在竞争者,很好地保护了主导运营商的市场势力。
(2)规模经济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在长期的生产周期中,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往往随着产量
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一个新进入企业,如果不能实现较大的规模进入,它的单位成本
第4章电信市场势力影响模型
也远高于市场中已经存在的竞争者的成本。也就是说,市场中不存在允许新企业以与
竞争者相同的成本进入市场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规模经济就产生了进入壁垒。在
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下,只有有限的企业可以生存,并且这些企业会获取正的(超正
常)利润而又不导致进入。根据经济学理论,其中优势企业(产量比较大的企业)不仅
在成本上有优势在占有市场份额上也有优势,同时也具有比较大的市场势力,即其可
以利用较大的市场份额来决定产品的价格。规模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或者整个行
业带来了市场势力。
对于电信这个自然垄断产业型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性。当市场规模达
到一定临界值时,需求方和供给方的规模经济会产生良性互动,从而会引发网络经济
中的正反馈效应。一个规模大的网络,它的价值越大,希望进入该网络的用户也就越
多;而进入的用户越多,网络的规模就越大,这种效应使得市场竞争呈现一种“赢家
通吃”的态势。如此一来,拥有大规模用户基础的运营商就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势力。
(3)顾客惯性
电信特有的进入壁垒——顾客惯性(customer inertia)呻1,它使进入产业的新企
业难以吸引顾客。构成顾客惯性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顾客从原有的电话公司转到
另一个电话公司时,不能保持原来的电话号码而必须改号。因此,许多顾客为了避免
因改号而带来的麻烦和承担有关转移成本,宁愿承受现有电话公司所提供的的价格较
高、服务质量较低的服务。顾客的这种图“省事"的惯性就使进入电信产业的新企业
难以吸引竞争企业的顾客,从而对新企业形成一种进入壁垒。二是新企业进入电信产
业后,。因原在位运营商已建立良好的企业声誉使顾客不愿转向新企业,从而增加新企
业吸引顾客的难度,这也构成了新企业进入电信产业的进入壁垒。Klemperer(1987)璐刀
建立了自己的模型,得出结果:顾客转换成本给了厂商基于它们的重复购买者上的市
场势力,因此,每个厂商在任何时候都面临一个平衡,是通过制定一个较低的价格以
吸引未来重复购买有价值的新顾客来建立市场份额,还是制定较高的价格取利。电信
业的顾客惯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主导运营商的市场势力.一旦用户要更换运营
商,就必须支出一定的转移成本。因此,新的运营商必须提供足以抵消这部分成本的
好处才有可能使用户改换运营商。这就提高了用户对原运营商的忠诚度,从而提高了
原运营商的市场势力水平。
(4)产品差异
产品差异,是指产品对消费者不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而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的偏好
差别。产品差异会影响市场势力的大小:一方面,产品差异程度越大,企业之间产品
的可替代性就越弱,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减弱,企业利润随着差异程度的提高而增加,
企业的市场垄断力量增强。另一方面,产品差异化程度与企业的定价能力有关。在产
品差异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企业,可以以高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价格出售产品,获得
超额利润,提高自己的市场势力。杨晓玲(2005)∞羽指出,当生产和市场的发展使产
3l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品的差异性、产品的技术品质在限制竞争形成市场控制力方面发挥决定作用时,市场
势力就会成为主导性的市场控制力量。
电信产品的差异主要是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两种。水平差异主要是由特定消费者
的偏好差异引起的,如具体接触服务、电信业务种类、品牌知名度、价格差异、账单
清晰度、纠纷处理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优质的服务自然是更能吸引消费者,消费者
对其具有更高的忠诚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势力。功能、品牌的不同
也会影响消费者的偏好,加大产品差异程度。产品差别化程度不同,特别是产品价格
的差异化直接影响了电信客户的增量和存量,影响了竞争企业的市场份额,对市场结
构的决定作用十分显著。而垂直差异,最典型的就是等通信质量差异。表现在网络覆
盖率、电话接通率、传输损耗等方面。如果新电信运营商由于技术、网络的覆盖范围
等问题,不能很好的保证通信的质量。这就使得在资费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新用户更
倾向于选择原有的运营商,而老用户则提高了对原有运营企业的忠诚度。从而增加了
原有运营商控制市场的能力,使他可以最大程度的最大化自己的利润。
【5)品牌效应
老企业随着时间的流逝,一般都会在商品需求方建立起消费者对其商品的忠诚
感,这种忠诚感就是这些老企业的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所产生的商品品牌效应。品牌
效应对其它企业的商品自然而然便会产生一种进入壁垒,而那些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则
很难击败这种忠诚感。原有企业由于品牌效应而产生了一定的市场势力。中国移动有
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中国联通就有相似的新时空、如意通等。同时,消费者
的购买偏好也会受长期广告战的影响。比如品牌商标能够保证消费者一旦发现商品有
瑕疵或与广告宣传不符时可获得补偿。广告在进入壁垒中的作用,引发了人们的注意。
广告可以通过加强消费者偏好而建立起进入壁垒;如果不增加广告,那么在进入已经
形成的市场时将会是极其困难的。老企业的声誉使得对它的商品的需求继续存在,而
不通过广告宣传的新企业是无法让公众了解其商品的。
影响电信市场势力的五个主要因素中,产品差异和企业品牌效应是一般行业都具
有的因素。但对于具有自然垄断特性(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的电信业,
进入壁垒和规模经济则对电信市场势力的影响更为显著,而由于转移成本产生的顾客
惯性更成为影响电信市场势力的特有因素。
4.1.3衡量市场势力的方法
国内外对许多行业尤其是垄断行业市场势力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不断探索。而
Baker and Bresnahan(2006)嘞1认为,虽然存在观察边际成本这种最为棘手的问题,但
基于成本对市场势力的度量十分有意义,这种基于成本角度的度量方法更适合于产品
差异化、静态的非合作行为的市场。徐振宇(2006)呻3对跨国零售集团的市场势力进
行了研究。他认为跨国零售集团的市场势力迅速扩展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和管理技术
的进步、全球化等因素使交易成本迅速降低,也使得组织能力的低成本复制成为可能,
32
第4章电信市场势力影响模型
从而深化了零售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分工。不公正的竞争规则、少数厂商间形成联盟的
更大可能及声誉机制等也是跨国零售集团市场势力扩展原因。曾次玲、张步涵(2002)
㈨认为市场势力是电力市场正常运行的一大障碍。发电商利用市场势力抬高电价,既
损害了电力用户的利益,也使得市场不能有效竞争和合理配置资源。汪贵浦、陈明亮
(2007)阳¨基于邮电通信业行业数据特征,通过适当变换替代了经济学难以度量的边
际成本和实物量,得到了一种能直接计算勒纳指数的方法,且用计量方法实证了市场
势力、技术进步、市场结构变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对行业增长
有大的贡献,但市场势力产生了负效应,电信业市场结构调整没有达到业务分拆的初
衷。在这些研究中,主要衡量市场势力的方法有:勒纳指数LI、市场集中度系数CR、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
(1)勒纳指数
勒纳指数通过计算市场价格偏离边际成本的程度来直接衡量市场势力。其计算公
式为:
£,:竺=丝£:上
P eJ
式中,P为市场价格,MC为边际成本。LI的数值在0和1之间变动。数值越大
表明价格偏离边际成本的幅度越大,企业所拥有的市场势力也就越大。勒纳指数的大
小与具体的市场结构有关。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等于边际成本,LI为0:而在不
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与边际成本之间均有一定偏离,LI介于0和1之间。
(2)CR
CR是指产业中规模最大的n个企业(通常是前四位、前五位或前八位)的市场
份额之和,用CRn来表示,Si表示企业i的市场份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生
CR。=Σs,
』Il
CR集中度系数是用来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市场份额是决定市场参与者拥有
市场势力大小的基础。因此,市场集中度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产业中市场势力的
水平。市场集中度越高,即企业拥有的市场份额越大,企业的市场势力水平就越高。
(3)Hill
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HHI),即市场中所有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平方和,是企
业市场份额的凸函数,对企业之间市场份额的非均等分布非常敏感。
H HI:y S;
篇‘
表4.1市场结构分类标准
市场
结构
寡占型I 竞争型
高寡占I型l高寡占lI型l低寡占I型I低寡占II型l竞争I型l竞争U型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言I HH-23000 I 3气严1 I 1掣I 140黼蹦l 1黼I 500>HIt·
蟊霜琢磊_1搦ii酾委贞荟《日本的产业集中》转引自贾晓慧(2005)旧1
Hill的直观性较差,但却能反映整个产业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状况。垄断市场HHI
为10000,完全竞争市场IM-II为0。市场参与者越多,每个市场参与者所占有的市场份
额越少,市场集中度和市场势力的作用程度也就越小。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
的标准HHI<1000,表示市场集中度很小,市场势力对于竞争性基本上没有影响; 1000l卿<1800,表示市场集中度中等;IM-II>_1800,表示集中度很高;当HIM的值每
增力nlOO点就说明市场势力的作用有明显增强。
这三个指数中,勒纳指数LI反映的是市场存在支配能力,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
离程度,实际当中数据不易获得,所以应用较少。集中度系数CR简单明了易于计算,
缺点是不能反映企业规模分布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HIM不
仅数据易于获得,更能明显的反应市场势力的大小。因此,我们选用赫芬达尔一赫希
曼指数作为我们衡量电信市场势力的指标。同时,我们选取市场份额作为建立模型一
个变量。
4.2模型建立的依据
不同的市场结构中,企业的市场势力大小不同。在常见的四种市场结构中,除完
全竞争市场外,其它市场中的企业都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完全竞争市场与完全垄断
市场在现实当中几乎不存在,实际中,比较常见的是介于这两种市场结构之间的寡头
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在完全垄断市场中,市场势力仅取决于市场需求弹性;在垄断
竞争市场中,仅取决于产品差异;而在寡头市场中,不仅取决于需求弹性和产品差异,
还取决于企业数量和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另外,在垄断和寡头垄断市场中,进入也是
影响企业市场势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电信是典型的寡头垄断结构,少数几家运营商占有市场的较大份额,控制整个
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在寡头垄断市场,在位企业对于市场的把握
及占有的地位是相当巩固的,新企业如果想进入市场,在规模、资金、技术、信誉、
销售等各个方面就都要超过在位者,而这往往实现不了,所以新企业很难在市场上进
入市场参与竞争。因此,寡头垄断市场中,在位者具有较大的市场势力。本为选用寡
头市场中的豪泰林模型作为模型建立的基础。
豪泰林(Hotelling,1929)旧1模型对产品差异的寡占市场竞争做出了开创性研究。
他假定厂商生产差异产品而不是同质产品,产品差异表现为不同的地理位置。假设有
一些消费者在长度为1的线性城市,消费者均匀分布在这个区间上,每个消费者xE
【o,11。市场上有两家企业,他们出售一种产品,该产品除了销售地点外,所有方面都
是相同的。企业l位于直线的一端x=0,企业2位于另一端x=l,每个企业单位成本
第4章电信市场势力影响模型
c,消费者单位支付交通成本为t这样,位于某一点X的消费者如果在企业l购买,
就必须支付交通成本tx,如果在企业2购买就必须支付交通成本tll—xl。以pl和见代
表这两家商店的价格。位于点x的消费者效用函数定义为:
厂商1 厂商2 O厂。:一莩一1
k--城本t⋯》k⋯⋯⋯-·成本t(1-x)⋯⋯⋯一
u=。rr一-ttxl。-一pxl I呻2笔霎;二喜三黧:兰
如果两家商店之间的价格差不超过沿整个城市的运输成本t,则位于x的消费者,
他从商店1购买和从商店2购买的是无差异,即可以得出:
Pl+唧2+t I 1一x I
e,xLol,P2)=(pl—P2+t)/2t
从而可以推导出两个厂商的需求函数。我们可以依据豪泰林线性模型的方法,设
寡占运营商分布长度为1的线性城市在城市的两端,通过运营商消费者效用函数,求
得消费者无差异效用时,运营商的需求函数。
4.3模型构建
不管是拥有固定或移动的电信网络还是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络,都可以将它们划
分成同质网络和异质网络。同质网络主要是指在网络的技术、类型、功能相同的网络。
同质网络因为没有网络技术方面的差异,通过网络间的互联互通就可以实现融合。像
电信和网通之间的互联互通,移动和联通之间的互联互通都是同质网络的融合。异质
网络主要是指在技术上存在一定差异的通信网络,比如固定网络、移动网络以及有线
电视网络彼此都是属于异质网络。它们所提供的业务虽然由于其技术差异有不同,但
是也可以满足用户相同的需求,比如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都可以满足用户在固定场所
的电话需求,有线电视网可以提供电视节目,基于固定电话网络的xDSL技术同样可
以提供视频节目。因此,异质网络的融合不仅包括网络间的互联互通,还要实现不同
技术以及不同业务的相互兼容。电信兼容主要表现为技术发展使得以传递话音为主的
基础电信网还可以同时承载数据与媒体信息。过去话音、数据和视频业务是分开的,
现在我们可以在一个终端上同时进行话音和数据通信甚至还有图像和视频等业务,在
同一网络技术平台实现多业务兼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也趋向基于
IP/TCP协议兼容的多业务网络融合。网络融合在技术趋于一致后,最重要的是在网
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和在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并趋于全业务服务。
对于同质网络融合对电信市场势力的影响,我们可以在豪泰林线性模型的基础
上,将影响电信运营商市场势力中网络经济和顾客转移成本两个因素引入豪泰林模型
35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当中,从互联互通的角度分析电信市场势力的变化。而对于异质网络的融合,在实现
网络互联互通的情况下,进一步考虑从语音业务和多媒体业务兼容性对电信市场势力
的影响。
4.3.1同质网络模型
假设消费者在【0,1】的线形空间上均匀分布。在位运营商A位于线形空间的最左
端,即XA=0;运营商B如果进入市场将定位于线性空间的最右端,即Xn=0。考虑
网络间的互联问题,我们设两个运营商之间的互联系数为kE【O,l】。当k---0时,两个
运营商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它们是独立的;当k<l时,运营商之间部分互联;当k=l
时,两个运营商之间是完全的互联,这时它们实际上是在同一个网络里。
由于通信产品的消费具有网络外部性,我们假设网络外部性的强度系数为O/*A、
B产品的预期市场份额分别为qj,q;,并且q:+q;=1;而真是市场份额为劬,啪,
并且q^+q口=I。其中,v为产品的内在价值,因为在同质网络里,提供的业务是相
同的,即认为两个网络的产品内在价值相同。
消费者根据个人的消费偏好选择。这种偏好并不是完全由价格形成的,还有服务
质量、品牌等非价格因素。运营商B进入市场前,所有的消费者都构成A产品的安
装基础;运营商B进入市场之后,仍然购买A产品的消费者具有X的交通成本,转
向购买B产品的消费者将同时面临交通成本(1.x)和顾客的转移成本S,设
S=Sl+13(1.k)。其中SI表示由网络的通信能力、更换号码等造成的转移成本;13(I-k)
表示转移成本是由A和B两个网络的互联程度造成的。这时,我们已将网络外部性、
顾客转移成本考虑到模型当中,建立模型如下:
没有互联的情况下,消费者选择运营商A和B的效用函数为:
IUA=v+aqA—x—pA

【UB=v+aq;一(1一功一PB—S
实现互联互通的情况下,消费者选择运营商A和B的效用函数为t
l uA=V+口qX+kaq[一x-pA
【UB=v+aq;+七口q:一(1一工)一PB—S
可以看出,互联互通的情况包括完全互联和部分互联,llP0<kR<1,这时由于实现
互联互通,kaq.,>0,消费者效用U增加了,每个用户的效用随着网络用户数量的扩大
而增加,不同运营商网络之间互联提高了用户的网络使用价值。同时,互联系数堤
消费者效用的增函数,膛越大,效用越大,消费者的转移成本就越小。所以,消费
者必然会选择互联系数较高的网络。当两个网络完全联通,即k为最大值1的时候,消
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
当消费者无差异时UA-UB,可以得到消费:
第4章电4--2市场势力影响模型
工:”肚血型血掣娑生塑兰出
在理性市场预期的假设下,q:=qA,q;=qB,可以得到运营商A和B的市场
需求函数为:
『qA(p)=丢+面P^丽+PB丽+S |qB(p)=i1一丽PB而--PA+S
运营商A和B进行价格竞争,它们的利润函数为:巧=p;q;一G,i=A,B,因为
网络型产业的固定成本远远大于边际成本,即认为边际成本为零。
利润最大时,晏:0可以得到运营商A、B的价格函数和市场份额:
^:l一口(1一七)+1.S
风:l-a(1一后)一_.1 S
1 S
qA 2j+—60-a—0-k))
qB 5—2一—6(1-a—(1-k))
4.3.2异质网络模型
异质网络的融合显示在两个不同的层面。首先是异质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这要
求不同技术之间必须兼容,以实现相同业务在不同网络用户之间的相互兼容。比如,
在固定网络、移动网络以及小灵通网络(PHS)之间用户的电话互联互通,移动电话
用户和小灵通用户之间的短信互通等就是如此。基础通话服务互联互通可以实现不同
运营商网络用户的互相通信,从而等效于网络规模的扩大,增强了规模效应。其次,
异质网络之间的兼容度差异。虽然,如前所述异质网络是彼此互联的,但是由于其技
术特点,相互间并不是完全兼容的,有些网络具有全业务兼容性,比如移动通信网络,
而有些网络由于终端以及使用的方便性等原因则只具有某些业务如基础业务即话音
的兼容性,比如固定电话网络。语音、数据、图像、视频兼容的网络融合实现了过去
多个网络才能够实现的业务,显然能够摊薄网络建设成本,从而呈现出网络显著的范
围经济性。因此,异质网络融合不仅要考虑网络互联互通体现的规模效应.还要考虑
异质网络的业务兼容性即替代性体现的范围经济性。
假设有两家运营商C、D分布在长度为l的线形空间的两端,C是移动运营商,
D是固定运营商,vC,vD为运营商C和运营商D产品内在价值,因为两个运营商的
37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网络是异质的,所以认为他们的产品内在价值是不同的vc*:vD。C和D都为在位运营
商,设C网的顾客转移成本为sc,D网的顾客转移成本SD。转移成本也为S=Sl+13(1.k)。
k为互联系数,k--0表示网络没有互联,k=-I表示网络互联互通。其它假设与同质网
络相同。这时,异质网络中,消费者选择运营商C和D的效用函数为:
I Uc 2 Vc+aqc+kaqD—z—Pc-Sc
【UD=VD+aqD+kaqc一(1一x)-pD—SD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I得&:出l一运口营0商一C七和)+D_的Vc价--格VD函+S数D-和-Sc市场份额为: J j I岛:1一口(1一忌)一下PC--VD+SD--SC
q.c一。1.互Vc一+飞%+S兰D—赫sc
。一1 1,c—VD+SD—Sc
qD 2j一专五前
由于异质网络多业务兼容程度的不同所产生的产品替代性,运营商C和运营商D
的产品的内在价值是不同的。移动运营商C和固定运营商D的网络融合,如图4.2
所示:
图4.2移动和固定两异质网络的融合
这两种产品的替代性作用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语音业务的替代性0l,另一部
分是非语音业务(多媒体业务)的替代性e2。移动对固定的语音业务的替代性0l。产1,
而固定对移动的语音业务的替代性0ldc<l,因为移动电话比固定电话携带、使用起来
更加方便。在非语音业务方面,移动对固定的替代性为02。d>O,而固定对移动的替代
性02如=o,非语音的业务包括数据,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业务,这些业务是基于移动
终端的业务。在移动和固定的异质网络中,语音业务和非语音业务的替代性越强,产
品的内在价值的差异也就越大。
第5章网络融合趋势下电信市场势力变化
第5章网络融合趋势下电信市场势力变化
本节首先对上一章的模型进一步的分析,从四个角度分析网络融合对电信市场势
力的具体产生的影响。再从实证的角度分析电信市场势力具体发展变化,从而对模型
分析的结论进行验证。
5.1模型分析
5.1.1网络互联互通导致电信市场势力趋于均衡
在同质网络模型中,当k=O时,运营商A和B是没有互联互通的,他们的市场
份额分别为:-A 2j1+上6(1-a),一qa=壹一上6(1-a),锄>q口,因为运营商A是在位者,
它拥有消费者构成的安装基础,所以运营商A的市场份额大于运营商B的市场份额。
当O<k<l时,即在实现部分互联互通后,可以看出,qA<qA,qa>驰,运营商A互联
前的市场份额大于互联后的市场势份额,运营商B互联之前的市场份额小于互联后
的。市场份额是决定市场参与者拥有市场势力大小的基础。市场集中度越高,即少数
企业拥有的市场份额越大,企业的市场势力水平就越高。也就是说,在互联互通以后,
大份额的运营商A的市场势力是减小的;相反地,小市场份额的运营商B互联互通
后的市场势力是增强的。当k=l时,完全联通使得B的市场势力达到最大值。这时
考虑到,市场势力从完全不互联到部分互联应该是明显变化的,从部分互联到完全互
联的变化是比较小的。在部分互联即O<k<l时市场势力变化的程度应该要大于完全
互联k=l时市场势力变化的程度。也就是说,互联互通实现后,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势
力会先产生明显的变化,然后再缓慢的趋于均衡。对于异质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来说,
运营商的市场势力也会随着k的增加而趋于均衡。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互联互通后大运营商的市场势力减少,而小运营商
的市场势力增强,互联互通可以使市场势力向均衡方向发展。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的
在位运营商,它的市场势力随着k的增加而减小;而潜在竞争者它的市场势力随着k
的增加而增强。在k=l的时候,市场势力趋于均衡。所以说,网络的融合会使得电信
市场集中度降低,各运营商的市场势力趋于均衡。像中国电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中
国电信垄断着本地固定电话网因而具有市场势力,本地网接入对于整个电信产业而言
是关键资源,长途电话和移动电话都必须接入本地固定电话网。中国联通的长途电话
和移动电话都必须接入到电信的本地网,电信通过本地网接入来封锁联通:一是拒绝
为其提供互联互通,比如对联通互联互通要求的不规则审批程序,或者尽可能拖延互
联的时间;二是提高接入费用,如果电信必须为联通提供本地网接入,电信可以通过
高额的接入费将联通的利润“抢夺”过来。1998年底,中国联通的综合市场占有率
39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不足5%,而中国电信则占据固定通信几乎100%的市场份额,移动通信和无线寻呼
业务95%以上的市场份额。如果没有互联,新进入者由于网络覆盖面太小和联通的
用户太少,难以吸引新用户,将进入恶性循环,最终只能破产和退出电信市场。网络
融合可以有效解决互联互通不畅的问题,降低了之前主导运营商由于阻碍互联所产生
的市场势力。
5.1.2转移成本减小致使主导运营商的市场势力减弱
可以看出顾客转移成本S=Sl+D(1.k)是k的减函数,互联程度k越高,顾客的转
移成本S就越小。当k----0时,两个网络相互独立,转换成本达到最大值。由于转换
成本的存在,顾客变换运营商意味着损失,凭借这种优势已占有市场份额的先入者,
可以获取超过完全竞争的垄断利润。价格和总的收益随着转换成本S的上升而提高,
因而使得在位运营商对已选择该产品的顾客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势力。再加上电信
规模经济效应,在位运营商的成本优势可使它的价格远远高于实际成本,但仍然低于
新进入运营商的成本,这必然会产生较强的进入壁垒,新进入的运营商B难以进入
市场吸引顾客。
在同质网络中,运营商A的市场份额铂随着转移成本S的减小而减小,运营商
B的市场份额铂随着转移成本S的减小而增大。转移成本的减小使得进入壁垒降低,
潜在的竞争者可以进入市场以低价格来吸引顾客,与主导运营商争夺市场份额。从模
型中可以看出,当k增大到l时,p(1.k)=0,转移成本S=Sl。由于网络相互联通而导
致转移成本减小到Sl。这时转移成本的存在是由于运营商的通信能力、产品差异和
更换号码所造成的。运营商A的市场份额也随之减小。网络的融合削弱了主导运营
商由于转移成本而产生的市场势力。
在异质网络中,运营商C和运营商D的市场份额取决于C网的顾客转移成本Sc
和D网的顾客转移成本SD的差额。Sc和SD也是k的减函数,随互联程度的提高,k
值增大,Sc和SD是不断减小的。当k=-I完全互联时,移动和固定运营商的价格和市
场份额只和SIc与SlD的差值有关。另外,异质网络的用户业务需求的转移成本,与
网络络的多业务兼容性有关。兼容性强的网络应该具有较高的用户转移成本。网络的
转移成本越高,运营商的市场势力也就越强。
在移动通信市场中,中国移动是在位企业,拥有很大的顾客基础。当中国联通进
入移动通信运营市场时,尤其是2002年中国联通开始启动CDMA网络开拓市场建立
客户基础时,消费者转而使用中国联通的通信服务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学习使用新品
牌的成本,未使用品牌服务质量的不确定性以及心理转换成本或者非经济品牌忠诚等
相关转换成本。由于转移成本的存在,拥有更大顾客基础的中国移动拥有比中国联通
更大的利润空间和市场势力。中国联通通过制定相对较低价格吸引新顾客,市场份额
有所增长。
40
第5章网络融合趋势下电信市场势力变化
5.1.3品牌和差异化竞争强化市场势力
从同质网络和异质网络模型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出,在k=l,完全互联互通的情况
下,两个运营商的价格和市场份额中,顶1.k)=0,转移成本中p(1.蛉=0,S=Sl。这时,
两个运营商可以认为共享相同的网络基础设施,用户规模增大所来的网络经济效应对
于两个运营商是相同的。这时,同质网络的价格和市场份额取决于网络的通信能力不
同,产品差异而导致的顾客转移成本;异质网络的价格和市场份额不仅取决于两个网
络转移成本的差额,还取决于两个网络由于语音和非语音业务的替代性不同而产生的
产品内在价值的差异。运营商C和运营商D的产品内在价值的差异Vc.vD越大,运营
商C的市场份额也就越大,运营商D的市场份额就越小。转移成本的差异和产品内
在价值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电信业务种类、消费需求的偏好,对某种品牌的认同,服务
质量等。因此,网络融合的趋势下,运营商扩大市场规模不能显著的提高市场势力,
它们更倾向通过提升品牌、服务和产品的差异化来获取市场势力。如中国电信的大幅
降价策略、中国移动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三大品牌策略以及中国联通的技术创新策
略。
但是,基于IP的网络融合所带来的全业务经营可能会产生新的不同于单一业务
网络基于网络用户规模基础的用户绑定效应。在单一业务网络如电话网络,明显存在
与原有网络用户基础关联的用户绑定效应形成的市场垄断力量,比如中国移动即使在
中国联通的低价竞争下,依然可以因为其早期的网络用户基础而有效的绑定了高比例
的稳定的高端客户群体,使得中国联通的收入至今仍一直依赖于中低端市场的用户。
依据经典的关于垄断力量的产品分析理论,我们可以推知借助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提
供用户个性化服务的全业务运营,会表现出产品垂直差异与水平差异的综合优势,因
此全业务运营商对于非全业务运营商可能形成用户绑定的市场势力。
5.1.4产业链的多元化竞争削弱电信企业市场势力
对于产业间的网络融合,必然也会降低电信企业的市场势力。基于m技术的网
络融合,使得电信运营商的竞争不仅要考虑与电信产业内的各大运营商竞争,而且要
考虑来自电视、互联网行业的竞争者和产业链上内容提供商(CP)、服务提供商(SP)等
其他环节的竞争者。这将改变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形成新的市场结构,实现
更大范围的竞争。业务重叠的范围扩大,电信市场竞争的激烈,将会减少电信企业原
有的市场势力。. ?
表5.1网络融合前后的竞争者分析
直接竞争者间接竞争者
移动通信领域固定通信领域产业内竞争产业间竞争
中国电信、中国网
中国移动与中通、中国联通和中
移动通信公司电信运营商与
三网融合前与固定通信公广电和互联网
国联通的竞争国铁通之间的竞
司之间的竞争的竞争

41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从图中可以看出,网络融合后市场相互重叠、业务相互渗透,传统的电信运营商
不仅可以经营诸如数字电视等传统的广电业务,而且可以经营IPTv、手机电视等多
媒体业务,运营商只有把握市场份额、开拓新兴业务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也
只有通过这样的融合才能形成对等的竞争对手。
5.2实证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网络的融合改变电信市场势力存在的某些因素,顾客
的转移成本减小,市场的进入壁垒减弱。主导运营商的市场势力随着网络融合的逐渐
发展而不断减小,更多的竞争者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整个电信市场中各个运营商是向
着均衡的方向发展。电信市场份额的争夺也转向了产品差异化、业务种类、品牌和服
务等多元化竞争。我们结合电信业发展的数据,对网络融合给电信市场势力带来的变
化进行实证分析。
5.2.1六大运营商的收入份额分析
从1994年中国电信进行管制机构改革,组建信息产业部,实行政企分开,组建
中国联通,先后两次拆分重组中国电信以及电信主管部门又颁发了三个电信运营许可
证,即为网通公司、吉通公司和铁通公司。目前已形成了包括中国电信、新网通、中
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星通信等几大公司在电信领域初步竞争的局面。
随着网络间互联互通的推行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六大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收入的市场份
额发生了变化。如下表4.3,
表5.2 1999.2006年六大电信运营商收入市场份额单位%
运营商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电信64.3 55.6 51.2 33.1 30.2 29.8 27.9 26.6 25.1
网通0.26 16.4 16.2 16.1 15.9 14.2 l 1.5
移动29.3 35.8 36.5 36.66 37.4 37.9 40.4 44.1 47.2
联通6.15 8.3 10.7 12.4 14.5 14.0 13.3 12.7 13.6
铁通1.04 1.23 1.6 2.06 2.3 2.4 2.4-
卫通o.14 0.075 0.14 O.2l O.1 0.09 O.1 0.1 O.1
HHI 5030.83 4441.95 4069.37 2863.84 2786.06 2783.9l 2845.57 3021.07 3180.83
4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通信年鉴》‘中国通信统计年度报告》等整理所得。
信电竞运和争信其竞息它争
国和的裁
中通国争
、有中通髓粥酏拥以牌信的
移及照和竞动拥的网争
融厶口后
第5章网络融合趋势下电信市场势力变化
从表4.2中可以看出,1999年到2001年,FIHI值较高在4000以上,2002年有
明显的降低,其后发展平稳。按照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所编的以HHI值为基准的市
场结构分类表,1999到2001年,我国电信行业属于高寡占I型,2002年以后属于高
寡占II型。这主要是因为:1999年到2001年,固定电话业务基本上被中国电信所垄
断,移动业务被移动和联通垄断。中国电信作为主导运营商有着较大的市场势力。随
着中国电信业的分拆与重组,信息产业部发布了《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对
国内不同电信企业固定本地电话网、国内长途电话网、国际通信网、移动通信网和数
据通信网间的互联进行管制,推进国内电信网间的互联互通。2002年,HHI值下降
到了2863.84。中国电信市场势力有所降低。各运营商之间市场份额的差距明显缩小,
则主导运营商的势力进一步减弱。这与我们前面得出的,网络融合趋势下主导运营商
市场势力减小的结论相一致。
从2002年到2004年,HHI值一直在下降,各个运营商的市场份额变化不大,在
2800左右。在此阶段,通信质量差异减小,电信市场上的市场势力主要表现在电信
产品的差别定价和发展过程中企业形成的品牌优势与功能差别。电信的市场份额继续
下降,这是由于政府实行不对称管制,降低了进入者的进入壁垒,使进入者规模、市
场份额与企业实力都迅速增加,可以逐渐与先进入者抗衡。小运营商的市场势力增强,
大运营商的市场势力减弱。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移动通信成
本大幅度下降,使得消费者的偏好逐渐向移动通信产品转移,相应可以增加移动运营
商的市场势力。
图5.1 200扣_2007年用户和业务收入HHI指数资料来源:2007年通信统计公报
从2005年开始,Hill值开始逐步变大。2007年,六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用户、收
入市场份额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用户、收入市场集中指数(唧)分别达到2882、
3181,比2006年分别上升了140、160。这说明,电信行业的市场势力有所增强。可
以看出用户HHI指数和收入FIHI指数曲线呈现一致的趋势。其中,由收入Hill指数
比用户HIII指数的变化更加明显,所以收入市场份额的变化更加能反应出电信市场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势力变化的大小。HHI的升高主要是由于中国移动的收入市场份额的显著增长,已经
从2004年的37.9%上涨到了2007的45%左右。长期以来,我国电信产业并没有建立
起能够促进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产业集中度高是目前我国电信市场的突出表现。电
信业主要有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中国卫通,这6
家电信运营商,由过去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演变成竞争日趋激烈的寡头垄断型市场结
构。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有明显的降低,但各家电信企业之间的实力差距悬殊,分层
市场上垄断力量依然较强。固定电话市场只是由原来中国电信的全国独家垄断,演变
成现在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南北地方性垄断。移动业务市场我国只有中国移动和
中国联通两家公司经营,但无论是从市场份额还是业务收入,都表明中国联通难以与
中国移动抗衡。
5.2.2固定和移动通信市场势力分析
在固定电话市场上,是由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两家运营商垄断,我国南方明显是
中国电信占优势,而北方则是中国网通。移动市场只有移动和联通两家公司经营,全
国基本都是移动优于联通。近几年,移动电话市场发展迅速,移动电话业务收入已超
过固定电话,占据我国电信运营业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表5.3 2002--2007年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比较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固定电话用户(亿户) 2.14 2.63 3.13 3.50 3.68 3.65
固定电话占有率% 50.9% 49.3% 48.2% 47.I% 44.4% 40.O%
移动电话用户(亿户) 2.06 2.70 3.33 3.93 4.61 5.47
移动电话占有率% 49.1% 50.7% 51.8% 52.9% 55.6% 60.0%
HHI 5001.62 5000.98 5006.48 5026.28 5062.72 5200
表5.4 2003--2007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营业收入比较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固定电话收入(亿元) 2114.5 2261.3 2551.7 2620.11 2552.16
收入份额% 49.4 46.2 44.4 41.1 37.2
移动电话收入(亿元) 2169.61 2631.19 3191.54 3758.4 4315.4
收入份额% 50.6 53.8 55.6 58.9 62.8
HHI 5000.72 5028.88 5062.72 5158.42 5327.68
资料来源l:中国通信年鉴》《全国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
表中的数据表明,固定和移动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移动的市场势力在不断地增
强。从2003年到2007年移动和固定电话的用户数量和收入份额HHI值中看到,用
户HH!指数和收入HHI指数都呈上升趋势,收入HHI指数增加更显著。当Hill的
值每增加100点就说明市场势力的作用有明显增强。2007年的用户HHI指数比2003
第5章网络融合趋势下电信市场势力变化
年增加200,收入HHI指数比2003年增加了300多。从2003年,我国移动电话的使
用量已经超过了固定电话的使用量,移动对固定的替代作用越加明显,更严重的是到
2007年固定电话的用户数量和营业收入呈现了下降趋势。实际数据与我们得到的结
论是一致的。
移动市场势力增强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可以在一定条件
下同等地满足用户的通话需求,竞争导致移动通话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又加速了移
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话务量分流,表现出明显的产品替代趋势;另一方面,基于IP
的网络融合不断发展,数据业务大幅增长,短信、彩信、彩铃、WAP、手机上网等
新型增值业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移动增值业务多元化的格局已经逐渐形成。移
动增值业务的发展,使得移动对固定的替代作用进一步加强。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 1 0
图5.2移动增值用户规模资料来源:2006中国移动增值报告
研究发现,中国移动增值用户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中国移动增值用户规模
为4.4亿户,占2007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的93%。随这移动电话用户的不断增
长和移动增值服务的多样性,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移动增值服务,而且增值用户
规模将继续扩大。艾瑞预测,2007年中国移动增值市场规模为1200亿元,未来三年
中国移动增值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受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届时中国移动增值市
场又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此后便趋于稳定,预计到2010年中国移动增值市场
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达到2080亿元。
网络融合趋势下的业务融合不仅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更为移动运营商带来了
新的业务增长点。移动在语音业务对固定的替代性越来越明显,移动在多媒体业务的
兼容性又是固定所没有的。网络多业务的融合,非语音的数据、视频等多媒体业务的
种类越来越多,用户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多,移动的市场势力强于固定的市场势力并且
越来越大。以IP为中心,融合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的全业务移动网络逐渐发展成熟。
45
O
0
0
0
0
O
O
0
0
0
1
9
8
7
6
5
4
3
2
1
0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随着技术的发展、3G的推广,移动增值业务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移动市场的
市场势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5.2.3中国移动市场势力分析
目前,虽然存在六家基础运营商,但离有效竞争的目标很远。因为市场影响力不
同,中国电信在南方2l省的固网市场占据绝对垄断地位,中国网通在北方lO省的固
网市场占据绝对垄断地位,中国移动不仅在移动通信市场,而且在整个电信市场上都
是“一家独大",这样就形成了主导运营商与其他弱势运营商、新兴运营商在互联互
通时的接入壁垒。小网络在发展初期必须要能够接入主导运营商的大网络;而大网络
的主导运营商却没有实现网络互联的动机。
从2004年到2010年运营商收入市场份额和趋势来看,除了中国移动的收入市场
份额呈上升趋势,中国电信、网通、联通的收入市场份额均逐年下降,如图所示。按
照当前的增长趋势,到2010年,中国移动将进一步拉大与电信、网通、联通的差距。
图5.3 2004.2010运营商收入市场份额趋势嘲1
中国移动的“一家独大":首先,与固网相比,移动通信具有技术先进、使用便
利的天然优势。在移动资费直线下降,固网根本无法跟移动竞争,惟有不断被替代、
分流,生存空间日益被挤压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第二,基础网络设施方面。由于中国
移动发展早、规模大、网络覆盖面全,而中国联通则由于发展晚,基础网络设施建设
不及中国移动。这种由基础网络设施所决定的差异是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但随着
中国联通实力的不断壮大,长期看必将发生变化。第三,价格优势。中国移动具有更
大的价格竞争优势,而转移成本与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则加速提升在位厂商中国移动的
市场势力,中国联通由于受制于G网和C网两张网络,大大限制了发展战略的制定
和实施,中国移动的定价能力大大强于中国联通。两者利润相差超10倍,移动领域
双寡头竞争其实是名存实亡,中国移动基本上一家独占了高额的移动产业利润。第四,
品牌优势。品牌优势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服务,以及企业形象的认知度不同而形
成的。从市场占有率上来看,中国移动的品牌形象要好于中国联通,中国联通根本无
第5章网络融合趋势下电信市场势力变化
法跟具有品牌优势和高端用户中国移动形成等量竞争。
但是,网络融合趋势下,各个运营商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如果运营商抓住机遇,
采用全新的商业模式,包括业务转型、品牌、战略策略、价格策略等等,市场份额下
滑就会被抑制。固网、移动网融合后(2012年),据预测,可能出现扭转市场份额的
转折点。移动市场份额的差距逐渐缩小,市场结构将出现变化。如下图,到2020年,
市场份额基本均衡。
图5.4国内移动市场份额变化预测嘲1
在新的形势下,虽然说现在网络和业务一体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运营商
既是网络的提供商又是业务的提供商,网络和业务现在还不是开放的,但是已经开始
局部的分离,出现了一些增值服务商,出现了ICP、ISP等等。目前增值业务提供商
仅仅是内容、服务提供商,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它们会成为重要的运营商。例如美国
在线(AOL)和时代华纳(Time Warner)的合并标志着美国的ISP通过时代华纳广阔的光
缆网进入了基于设备的地区接入市场。互联网已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网络,一些应用
蓬勃的发展,VOIP、MSN、P2P,虽然在政策上还有不明朗的地方,但是管制开放
的趋势已经日趋明显。传统的电信网络本身也在向开放的道路走,PSTN向下一代网
络NGN演进,向全P的方向发展。IMS引发了运营商的广泛重视,2G向3G发展,
移动软交换得到了应用,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的各个层面都呈现出开放的趋势。网络融
合最重会带来电信市场势力的不断减少,甚至消失。
5.3小结
从以上的模型和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j网络融合确实导致电信市场势力发生了
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互联互通使得电信市场集中度降低,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势
力趋于均衡,从1999年到2002年六大运营商的收入份额分析,HHI指数因电信拆分
和互联互通管制有明显减小的趋势。第二,转移成本减小致使主导运营商的市场势力
减弱。转移成本不断减小使得进入壁垒降低,潜在的竞争者可以进入市场与主导运营
47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商争夺市场份额。主导运营商的市场势力有所下降。第三,品牌和差异化竞争强化市
场势力。网络融合后运营商不能通过扩大市场规模来提高市场势力,它们更倾向通过
提升品牌、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的差异化来获取市场势力。从2002年到2005年,
HHI值一直在2800左右的平稳阶段,电信市场由异质竞争转向品牌、业务、服务等
同质竞争,电信市场势力在较小的范围变化。从2005年后,HHI值有所上升,主要
是因为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明显增长。中国移动一直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大量的高
端用户,基于IP技术网络融合的发展带来许多的新业务和新体验,移动增值业务在
电信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实现数据、视频、多媒体等多业务,
这些都导致移动对固定电话的替代性增强。由于网络融合的多业务兼容性增强,产品
的内在价值差异增大,导致了移动的市场势力不断增强。第四,产业间业务的相互融
合和渗透降低电信企业的市场势力。从网络融合前后的竞争者分析,网络融合改变产
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形成新的市场结构,更多的竞争者参与电信市场竞争将会
减少电信企业原有的市场势力。
在电信市场上,当价格竞争进行到一定的程度,电信运营商开始试图建立其市场
势力。这种市场势力的扩张并不是政府的力量能够强行抑制的,运营商既有建立市场
势力的动机,也有建立市场势力的可能。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网络融合是调整产业
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融合是抑制恶性竞争,淘汰无效竞争者的过程;
融合是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约束;融合在客观上有利于企业创建核心竞争能力,
争取全球的竞争优势。由于电信产业的特殊性,网络的融合与渗透可以是一个深化电
信改革、优化市场结构的过程,也可能伤害已经形成的电信竞争局面。
因此,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管制的政策更好的监督和推动网络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网络融合下的管制应致力于组成独立于行业、政府的管制机构,在法律框架下对电信、
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实行综合协调管制;放松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和产业问的进入壁垒,
在广泛的市场上形成有效竞争:确定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创新和兼并重组,
依靠市场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为防止由于企业兼并
重组下形成新的垄断,政府还需要进一步放开国内电信市场,放眼于在世界范围内进
行竞争合作,形成动态的有效竞争。
第6章结论
第6章结论
本文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网络经济理论,对基于IP技术的网络融合及其对电信
市场势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融合可以分为两大类t电信产业内的融合和跨产业的融合。电信产业
内的融合包括固定网和移动网的融合,语音网和数据网的融合,以及多个移动网络的
融合。跨产业的融合即我们所熟知的“三网融合"——电信网、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
的融合。VOIP、mTV、手机电视都是网络融合发展中业务融合的形式。
其次,网络融合有三个方面的推动因素:技术的进步,市场的需求和政府放松管
制政策。技术进步是网络融合的基础;市场的需求包括用户多样化服务的需求和运营
商市场发展两个方面拉动融合的发展:而政府管制政策的放松则是网络融合推动的最
关键也是最根本的因素。
再次,根据之前的研究和分析,就网络融合对电信市场势力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
究。电信市场势力主要是由进入壁垒、规模经济、产品差异、顾客惯性和品牌效应五
大因素造成的。本文在豪泰林线性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在网络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理
论中相关知识,加入网络经济,顾客转移成本两个变量,建立同质网络和异质网络电
信市场势力影响模型。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了网络互联互通前后电信企业市场势力的
变化。具体而言,网络融合对电信市场势力的影响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结论一:网络融合后,大运营商的市场势力减弱,小运营商的市场势力增强。互
联互通使得电信市场集中度降低,各运营商的市场势力趋于均衡。运营商A在网间
互联之前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它的市场势力随着k的增加而减小;运营商B却相
反,它的市场势力随着k的增加而增强。在k=l的时候,也就是完全互联的时候,市
场势力趋于均衡。
结论二:网络的融合削弱了主导运营商由于顾客转移成本而产生的市场势力。由
于转换成本的存在,顾客变换运营商意味着损失,凭借这种优势已占有市场份额的先
入者,可以获取超过完全竞争的垄断利润。价格和总的收益随着转换成本S的上升而
提高,因而使得在位运营商对已选择该产品的顾客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势力。随着
k的不断增大,顾客转移成本不断减小的。转移成本的减小使得进入壁垒降低,潜在
的竞争者可以进入市场以低价格来吸引顾客,与主导运营商争夺市场份额。主导运营
商的市场势力有所下降。
结论三:电信运营商通过品牌形象、产品差异化和优质服务来强化市场势力。网
络之间实现完全互联互通时,价格和市场份额取决于转移成本和产品内在价值的差
异。产品差异和转移成本差异越大,市场势力就越强。这种差异化更多地取决于电信
业务种类、消费需求的偏好,对某种品牌的认同,服务质量等。网络融合后,扩大市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场规模不能显著的提高运营商市场势力,它们更倾向通过提升品牌、服务和产品的差
异化来获取市场势力。
结论四:产业间业务的相互融合和渗透降低电信企业的市场势力。基于口技术
的网络融合,使得电信运营商的竞争不仅要考虑与电信产业内的各大运营商竞争,而
且要考虑来自电视、互联网行业的竞争者和产业链上内容提供商(CP)、服务提供商(SP)
等其他环节的竞争者。这将改变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形成新的市场结构,实
现更大范围的竞争。业务重叠的范围扩大,电信市场竞争的激烈,将会减少电信企业
原有的市场势力。
接着本文结合电信业发展的各种数据,对电信市场势力具体的变化进行实证分
析,从而验证模型结构的合理性。第一,六大运营商的收入份额分析。计算出了六大
运营商的用户和收入HHI指数,从1999年到2007年,电信市场势力随着网络互联
互通先是有明显的下降,接着发展平稳,之后有所上升。网络融合后电信市场上的市
场势力主要表现在电信产品的差别定价和发展过程中企业形成的品牌优势与功能差
别。第二,固定和移动通信市场势力比较。移动电话市场发展迅速,移动电话业务已
经超过固定电话业务,对固定电话的替代性增强。移动增值业务的比例不断提高,基
于口的网络融合,语音、数据和多媒体融合的全业务的不断发展,移动市场势力进
一步增强。第三,中国移动的市场势力分析。中国移动与电信、联通、网通运营商相
比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由于网络规模,基础设施,定价能力、品牌优势等因素具有
一定的市场势力。但在网络融合趋势下,各个运营商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如果运营商
抓住机遇,市场份额下滑就会被抑制。固网、移动网融合后,可能出现扭转市场份额
的转折点。移动市场份额的差距逐渐缩小,市场份额基本均衡。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豪泰林线性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电信市场势力的影响因
素和网络融合的特点,引入网络外部性和顾客转移成本变量建立同质和异质网络模
型,分析网络融合对电信市场势力的影响。理论方面,对网络融合的进行了分类,并
分析了基于P的网络融合具体三个方面的推动因素。实证方面,研究网络融合趋势
下电信市场势力变化和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中国电信行业的数据验证结论的合理性和
正确性。
本文的局限之处在于:由于相关数据的缺乏,没有对网络融合趋势下电信市场势
力模型中的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只是从实际中电信业的发展数据和网络融合的实际发
展状况对理论结果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C1]
C2]
C31
C4]
[5]
C6]
[19J
[203
2l
22
23
24
参考文献
Green Paper o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s,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regulation.COM(97)623 Final,December 1 997,WinterReport.
Gmenstein,Khanna.“What does Induslry Mean?"See in Yofee ed.,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珥tal Convergence,1 997: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Press.
Alfonso&Salvaore.“Does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Imply Convergence in Market 7
Evidence from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Research Policy,1998,27:445.
Ono,Ryota&Aoki,Kumiko,Regulation of Intemet Telephony.In HuKill,M.,et al(eds.),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Convergence,Policy Challenges in Asia.New Delhi/Thousands
Oaks/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0.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
戴维·莫谢拉.权力的浪潮——<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前景1964—2010【M】,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赵慧玲,张园.谈谈电信网络的融合【J1.电信技术2006年02期.
三网融合在全球推进阴.通信企业管理.2007年6月.
周其仁.三网聚合,数网竞争们.广播电视信息.1999年02期.
张磊.产业融合与互联网管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5).
周振华.产业融合中的市场结构及其行为方式分析阴.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2月.
朱瑞博.价值模块整合与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8月.
刘烨,杜现军.网络融合求大同世界【J】.信息网络.2004.12.
姚世宏.中国电信网络融合问题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ll期.
吕廷杰.融合为电信业带来新机遇【J】.中国电信业.2006年1期.
网络融合——浅析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J】.湖北邮电技术.2002年4月.
韦乐平,融合唱响电信业主旋律[川.人民邮电报.2006年12月08日.
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terminology:Terms and definitions.ITU.T Y.101 2000.03
胡汉辉,罗亮孙,桂泉.电信竞争网络融合一国外的动态和中国的改革【J】.现代经济探讨
2005年4期.
宋广平,包冉.解构三网融合——j‘2006 IPTV中国峰会”侧记.
王小伟,刘世栋.软交换一三网融合的关键技术【J】.电视技术.2003年12期.
张维华,骆品亮,郑绍濂.网络特性与网络融合【J】.研究与发展.2002年02期.
刘韵洁.三网融合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川.人民邮电报.2006年06月12日.
51
刀胡卯加
n

D
H
:2



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52
51
52
53
植草益(日本).微观规制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
Baumol,W J’J C Panzar and R D Willig,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San Diego:Harcourt,Brace Javanovich,1 982..
于立、姜春海.规模经济与自然垄断关系探讨叨.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2.05.
Katz&Shapiro.Network Externalities,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 985.
Farrell,J and G SaIo鹏r'“Standards,Compatibility and Innovation",叨.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5,16:70-83.
张铭洪.网络经济学教程【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
IP Convergence in the NHS叨.Technical Overview.
人大代表建言电信广电应双向准入监管部门合并2007.03.13.
http.'//it.sohu.com/200703 1 3/n248682783.shtml.
袁碧宇,赵问道.浅谈VoIP在中国的发展【J】.现代电信科技.2005年第9期.
iResearch.2005年中国VOIP市场报告.
包东智.VOIP发展现状田.电信技术.2005年第2期.
Gartner Group.Key Trends/Key Issues:Managing IT Quality of Service[R].2000.
王亚丰.三网融合新趋势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2.
郑大永,郑宏剑.借IPTV促三网融合叨.中国电信业.2007年09期.
iResearch.2005年中国IPl’v市场报告.
何叶,丛亮,曾剑秋.手机电视发展前景分析【J】.通信世界.2007年19期.
胡勇军.三网融合需要创新模式川.通信企业管理.2007年6月.
Gaines,Brian R"The Learning Curves:Undedying Convergence."[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998,57:7-34.
李鹏宇,董斌.网络融合发展趋势的研究明.当代通信.2005年11期.
赵耀.走向融合的全服务电信运营商IN].通信产业报.2000年11月8日.
马继梅.三网融合将统一于IP哪.中国有线电视·网络建设2000年.
朱金周.政策是推进融合的关键D叼.人民邮电.2007年6月7日.
朱金周.体制融合成为三网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川.人民邮电.2007年6月7日.
周光斌.法国的三网融合之道【J】.中国电信业.2006年第10期.
三网融合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J】.通信企业管理.2007年6月.
Khemani,R.S.,and D.M.shepiro.Glossa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s,Competition
Law and Policy Terms限】.OECD,Paris,1993.
游五洋.运营商的市场地位与不对称管制的实施阴.电信软科学研究.2003.06.
杨晓铃.垄断势力、市场势力与当代产业组织关系阴.南开经济研究.2005.04.
杨公朴.产业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2005年.
卯以
刀钉

们门幻
乜乜
乜乜

D
D
D
钉朝阳刀妇阳订幻
D
D
b口b
b
D
n
n
H

¨






参考文献
[54]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5]让·雅克·拉丰,让·泰勒尔.电信竞争[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56]王俊豪.中国垄断性产业结构重组分类管制与协调政策【M】.商务印书馆.2006年.
[57]Klemperer,只,Markets With Consumer Switching Cos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7a:V01.102,Issuse2.P375—394.
E S8]Bakef J B.,and T.E Bresnahan.Economic Evidence iIl Amitrust:Defining Markets and
Measuring Market Power[R].Stanford Law and Economics,Olin Working Paper,2006.
[59]徐振宇.跨国零售集团的市场势力:扩展与制衡【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6,21(4).
[60]曾次玲,张步涵.电力市场中的市场势力问题初探【J】.电力建设.2002,23(5).
[61]汪贵浦,陈明亮.邮电通信业市场势力测度及对行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
济.2007年1月.
[62]贾晓慧.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关系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3]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4]徐敏.网络融合趋势下电信增值业务的商业模式分析【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3
_-●西l安_I邮-l电_l学I●院_硕l_l士_I学●位●论l_文●-●IllIl-_I-______l●_lll●●__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l】陇小渝,张芳.兼容性对电信竞争的影响及对管制政策的启示【J】.当代财经
2008年第1期
致谢
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陇小渝教授。我在硕士学习期间和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都得到
了导师陇小渝教授的悉心指导。在硕士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陇老师的科研项目和教
学实践,提高了我的整体构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毕业论文写作方面,陇老师在
论文的选题、整体架构的搭建和资料的收集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并在百忙之中
抽出大量宝贵的时间阅读论文,提出了许多中恳的意见,对我的论文进行指导修改,
使我的论文能够顺利完成。在论文修改的过程中,我还学到了大量的专业知识、锻炼
了论文写作能力。陇老师渊博的学识,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和严肃的治学态度,使我
在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匪浅,相信也必将会使我受益终生。
感谢硕士学习期间所有的研究生导师温小郑老师、张鸿老师、陈宏平老师、薛蓉
娜老师和所有的任课老师,是他们教给了我们基础知识,教我们该怎样自主学习,怎
样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在我硕士学习期间,无论从学习还是生活上他们都给予了我
足够的关心和帮助,同时是他们给了我鼓励和支持,使我敢于在讲台上表现自己,锻
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感谢研究生部的巩稼民老师、高向鹏老师、宁博老师、向红丽老师、王沛老师,
感谢他们对我们研究生的培养和照顾。
感谢和我一同生活学习三年的同学们、我的师兄师姐和我的师妹师弟们,他们在
硕士学习和生活中给了我大量的帮助和支持,使我的硕士生活丰富多彩,有你们的这
段生活将永远是我最美好的回忆。
感谢所有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老师、同学、朋友和亲人,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