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户兼业经营问题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户兼业经营问题研究
姓名:梅建明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西方经济学
指导教师:徐长生
2003.4.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攮要
式:一:
7;
农户簸娥经营是~个困酥墩蒙。德雹、美圈、挪威、奥地剥和瑞士簿圜的农户
(农场)滚业率酃超过S0%,|三|本、韩爨嚣l我辫螽湾省瓣农户慕波搴魁超过80%,
据笔者的典型调奁,目前我阐湖托省农户的兼、韭率水平已超过70%。在~个农户兼
业稷艘较商且人多地少的围窳,兼业的不断深化会影响农业经营方式及农业和农村
经济豹发鼹。笼其在我鬻农救生产主体将长期采取农户羡业经蓉静鹜靛下,探索农
户兼业躺演变孛几疆及发展憋努将有驹子我们深纯辩农连、农车垂经济发展规律的诀滚。
?从发达阁家(或地区)农户(农场)兼渡缀嫠的经验采看,农户兼数经营是随
蓑各濯I>Ik化和城市化的发嶷蕊逐步发展起来的,势且主要是在备阉工业纯和城市
化中,大豢农树劳动力分业型地转移到转农产、业之矮(或孝说是工业化期城市化已
经发蔗副⋯定稷艨之后)发展起来∞。在这罄溺寨,农户藜整经营都大大撂赢了兼
_E农户购牧入水平,但在不同嘲家,出于资源条谗的麓菇,农户兼业化经营对经济
静影嘲存谯较大麓舅。在只本,幽予小嫂摸兼她农户在农业中占j蠹要地位,键±地、
劳动力、瓷本等资源分散,农、监缀营嫒穰无法扩大。瀚辩,}j本政瘸长麓以泉接行
的农业保护政策进一步使农户浆业凝固化,农业资源的流动更加困难,农波结构矛
疆突出。总起求露,同本农业小娥模经鸷造成资源分数、农业投资效蘸整、农业增
长缀浚、鑫给率下洚等诸多闷篷,强奖露、嚣德等圈家形痰了鳝臻熬越跑。美国亵
德凰皿然近‘F柬农场簸业经帮发展袋抉,但兼12农场所占农It资源的份额较小,农
场鹣羧竣化经藿;{:不妨碍农蛾经营,甚至只要藏业方式褥当,反丽黢促进农业生产
发展。
与疑他潮家棚比,我圈工业化投城市优的发髓滞精于农户兼、监经营的发展,原
毽在予我强农户l&《t经慧瓣发壤有骜特殊麴蜚焱。主要袭现在;历史形成的一系列
城乡分隔敬制度(op)、籁潮蠹|=、就渡髑菠及社会绦豫制度)长嬲褥不翻根本改变,
大大限制了农年寸劳动力的转移,隰礴了工照化及城市化髂进程:城乡羞潮耱持续扩
大、使二元经济长期并存,甚至二元经济特挺愈加明攫;农户小规模经营模式下,耕
地流转税镧缺乏,±她资源褥不到窍效剃用。
、从对潮北省农户兼业经营状况律的实谣研究来器:(1)当前我蠲农户浆业率已
尊鬻离,已经越过70%,但仍以一兼农户为主。(2)丈量小规模兼监农户的存在,
对农lk生;n:造成了较大的负瓣效应,主鬻有:第~,从生产率一L纛,农户的簸业化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给农业生产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因为兼业农户的生产率水平要普遍低于纯农
,“,尤其足二兼农户给生产率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一些。但由于当前二兼农户在兼
业农户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因此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农户的兼业化对农业生产率的
影响并不十分明显。第二,从耕地占有及利用上看,兼业农户户均占有的耕地面积
要少于纯农户,但兼业农户的耕地利用率并没有纯农户高,兼业农户主要是二兼农
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土地抛荒现象,只有少量耕地进行了流转。第三,从农户劳动
力资源及利用上看,兼业农户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要明显高于纯农户,表明农村
中高素质的劳动力普遍选择了外出兼业,农业越来越依赖于年老及妇女劳动者。(3)
不同类型农J。未来经营意向表明,农户兼业经营的范围在我国还将进一步扩大,但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的二兼农户明确表示如果条件成熟他们将完全放弃农业。
我国小规模410Jk农户的经营方式的发展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在我
国资源约束(即人多地少)条件下,小规模兼业农户的过度发展已经对我国农业发
展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最显著的方面就是。农业劳动力的兼业型转移导致土地
不能有效流转,使小规模经营格局凝固化,这一点与同本十分相似。这不仅不利于
农业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与发展。因此,实现农业劳动力
的分业型转移及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为实现这个目标,
在总结旧际上两种农户兼业化发展道路(即美国式的资源集中型的农户兼业化道路
和f1本式的资源分敞型的农户兼业化道路)及评述我囤学者提}i{的两种不同的农业
发展道路(即足兼业化还是专业化)的基础上,笔者指出:从国际和国内的实践来
看,我国农业发腱应该走资源适度集中型的农户兼业化道路,其目标模式是实现大
量适度规模的专业农户与大量小舰模的兼业农户并存发展的经营格局。
实现上述目标模式的关键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目前影响农村剩余劳动
力分业型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及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
碍。因此,从政策层面来看,实现非农产业(尤其是工业主要是制造业)的大发展
及对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主要有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
障制度)进行根本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三业化农户兼业经营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劳动力转移
lI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It is quite popular worldwide that farmers do several kinds of business concurrently.
More than 50%of farmers(farms)in Germany,America,Norway,Australia,and
Switzerland do several kinds of business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 percentage in Japan,
South Korea,and Taiwan even exceeds 80%.The figure in China is more than 70%
(taking that in Hubei Province for instance).In a country that has a high percentage of
farmers who do various kinds of business concurrently and has a large rural population
but limited arable land,the growth of the percentage will affect the agricultural
manegement 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aral economy.In such a circumstance that the
main bod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ill do diversified business concurrently for a long
time,to explore the law of evolution of this phenomenon and its tendency of development
will be conducive to better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raral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See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farmers in developed countries(or regions),the
diversified business by farmers is gradually developing together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especially after the transfer of a large number of
farmers in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or after th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have been developed to a certain extent).That farmers do diversified business has raised
the income of these farmers in these countries.While due to the difierence in natural
resour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its influence on economy varies greatly.Since Japanese
farmers who do diversified business in a small scal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griculture,
the resources of production like land,labor force,and capital are spread too thin to
enlarge the scale of agricultural business.At the same time,the agricultural protective
policie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s been practicing for long further hinder th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aggravate the contradiction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In general,the small—scale agricultural business in Japan leads to many
problems like the decentralized resources,the inefficient agricultural investment,the slow
growth in agriculture,and the decreasing of the degree of self-sufficiency,striking
contrast to that in America and West Germany.Diversified business by farms in America
ⅡI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and Germany has developed quickly in recent yeam but th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used by
these farms only occupy a small proportion so that the diversified business has liule effect
on the agricultural business.Thus,if run properly,it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mpared with the situation in other countries,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lags behind that of diversified business by farmers in China because the
latter has a special background,which is show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1).A series of
policies that separate the city from the village(i.e.regulations of population registration,
rules of employment,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that have been formed in history remain
the same fundamentally for long,which greatly restricts the transfer of rural population
and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2).The continuous
widening of the gap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results in the long-term coexistence of
dual economy.(3)The small·scale agricultural business blocks the practice of the land
circulation system.1eading t0 the inefficient utility of land resources.
The study on the conditions of diversified agricultural business in Hubei Province
shows that,firstly,the degree of diversified business by farmers in China is rather high,
already exceeding 70%and the percentage of farmers who do two kinds of business
concurrently is dominant.Secondly,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quantity of farmers who do
small.scale business adversely affect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following angles.
(1)As for the productivity,it causes some losses to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for the
productivity of these farmers,especially those who do three kinds of business is generally
lower than that of farmers who do one kind of business.Since the farmers that do three
kinds of business play a secondary role at present,the diversified business produces a
minor impact on the overall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2)As for the possession and utility
of arable land,the average space of land per household occupied by these farmers is less
than that of farmers who do one kind of business and their utilization ratio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latter。too.Farmers that do diversified business at the same time,especially
those that do three kinds of business may abandon some land and as a result only a tiny
percentage of land is circulated.(3)As for the human resources and their utility,the
average educational level of farmers that do diversified business is evide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armers that do one kind of business,demonstrating that the higher quality labor
force in the village choose to do other work out of their hometowns and the elder and
women occupy a constantly higher proportion in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Thirdly-che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survey of the future business intention of farmers of various kinds shows that the scope of
the diversified business will be further expanded in China.It iS worth noticing that most
of the farmers that do three kinds of business said clearly that when the conditions are
mature,they would completely abando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scale diversified business by farmers in China iS rational
and inevitable to a certain extent,but its excessive development has already produced
advers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our natural
resources are limited(i.e.tOO big a population and too little arable land).Quite similar to
that in Japan,its most obvious result iS to restrict the efficient transfer of land,which iS
unfavorable to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tself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Hence,to make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be
transferred in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o realize the scale production of the
agriculture will be the tendency and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of tWO development ways of diversified business by farmers in
the world(i.e.the resource-centralized diversified business in America and the
resource—scattered diversified business in Japan)as well as on the discussion of two
different way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i.e.the diversified business or the specialized
business)put up forward by Chinese scholars,the essay points out that seen from the
practice home and abroad,China’S agriculture should follow the road of diversified
business with the resources properly centralized SO as to set up the operating pattern that a
large number of farmers that do specialized business in a moderate scale and those that do
diversified business in a small scale coexist.
The key tO realize the above mentioned objective is the transfer of the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At present,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transfer are employment
opportunity in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institutional barrier of the flow of labor
force.Therefore,to develop rapidly the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especially the
industry and the industry of manufacturing)and to reform fundamentally a series of
irrational systems that hinder the flow of labor force(mainly the regulations of population
registration,the rules of employment,and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are vital to solve
this problem.
Key Words:Industrialization,Farmers,Diversified Business,
Business in a moderate scale,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Labor
V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l导论
1.1兼照农声懿疼涵及分类
所谓漩业是指同一个农民既从事农业生产,叉从事非农业劳动藏经营的一种
就业方式。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大多数农民都这样做,这种现象被称为“兼业化”。
对农户丽富,翔莱一个表户完全献枣农监生产,收入也全部垂农业收入构袋,这样
酶农户称为专煦农户或缱农户;搬反,如果一个农户既放事表盐生产,又麸事非农
劳动或经营,并且其收入也由农啦收入和非农、韭收入稿部分构成,这样的农户称为
兼业农户。根据收入结构,可以进一步把兼业农户区分为“第一类兼业农户”(简称
一兼农户)和“第二类兼业农户”(简称二兼农户)。若农户以农业收入为主,则为
第一类蓑、韭农户:若农户|三l嚣农渡收入为主,墨4为第二类兼业农户。
在率论文研究中,兼效豹主体界定为表户,闲为农户家庭瘫部劳动力资深帮其
他资源的蕊嚣+并不是一种猿寰簏个A行麓,两最一种家庭集体行为。在我鹫,农
户内部劳动力的农外就业,并不单纯表现为家庭主鬻成员的农外就业,而是表现为
家庭劳动力的酱遍的农外就业,因此,只有以整个农户作为考察对象,搿’能全面反
映兼业存在的攫度。兼业农户的概念与丑本接近,即兼业农户是指家庭成员中有一
个或一个以上铁事菲表鼗工律豹农户。专韭农户楚家窿成员孛无人默事饕农犍工终
豹农户。煞~炎熊、监农户是搔农鼗楚投入鸯于菲农渡慧牧入豹兼照农户;第二类兼
业农户是指非农业总收入超过农业纯收入的兼业农户。
总之,兼业农户是与专业农户相对而言的,虽然备国对专、兼业农户的定义不
同,但区分专、兼业农户的标准都是两个:一个怒总收入中非农收入的比倒;一个
是惑劳动投入孛饕农劳动投入静魄秘。
1.2农声兼业经营的总体情况
农户簸姚经营是一个国琢现象。表1.1显示,目本、德国、美国、挪威、奥地利
帮瑞士等冒簸数率聱超过50%。在发运霪家中,弱本韵农户兼鼗茏戳淹袋。获50
年代至今,鞘本静农户结构袋生了较大交耗,基本趋势是;慕韭率在逐年上升;专
警申葶睾技大学蒋螯学往静灾
翌农户数懿躐夕,份额下洚;~簸农户数量爨鑫躐少,努颓也亵下姆;懿下嫜静速
度慢予专业农户:二兼农户数檄增加,份额上升,臌在兼业农户中占撼生导地位。
1985譬每i950拳援毙,簸救率爨5巍簸至玲劐85。7偌;~藏农产囊28。4睇黪为17,7%;
二蓑农声纛2I,蠡豫至蠢戮68,8稻。镑懑鹃农产黎攮攀1965车这弱s拿.1%,1975年虽
熬鸯搿下降+稳蕊毒这54。8秣,其孛=蓑表声麓39,5璐。荚重袅溲蕊焚璇鼹豫戆夫
农场经装方式,毽兼避搴瞧游鬻藤,1969锋絷照攀遮越54。3筠,蕊牵=滚农户海
40.O%。
程韩潮,1981年龛郝农户警均非农溅l|叟八擞农户总收入中所占的铃额为
32.83%。程我蕊台湾富,i蟹∞箨一t980每,专媛农产魄镶鑫47.6%辫楚10.2%,兼
遂农声戳铡惫524%缮受89.8璐,箕孛一蓑农产惑29+6器主j争鬟34.4%,二蒸农产篷
22.8稻土黠裂55。4%。fll
程1997鼯第~次全鬻农渡蒋奁之前,我函潦霄凝予兼、韭农户的专门统许,霞雨
无法程想体上对我国农户熬姚的历史演变情况作出准确、客观的估计。肖荚机构或
硬突嚣发激瓣~整谭套数攒霹敝不醛黧覆囊跌我鬻袭户蒹盈熬发溪髓穗。灏容缓谤
蜃豪溪酞投攥1987霉霹6.7万农产蘩塞襞按襻璃豢,戆簿窭鬟嚣斌攀农簸生产熬楚
农声占全藤农户骆24.-.4璐,葵审察、中、瑟辩撼避分嬲燕17.9强、229鲐辩21.2结;
良缀嚣农渡为雯体、蒹营嚣农产簸豹~兼农户鑫.农户慈数楚簖%,蕤中衣、串、嚣
部地区分别为65.7%、64.4%釉72.7%;以缀营目B农产业为主体、糠姆农业的二兼农
户占农户恩数麓10。繇。黎巾窳、孛、嚣罄逡送给粼必16,毒%、7.7%鹚6。2%。蒙嚣
务蔑表麓中心慰155争毒重{。3万焱产浆蠢卷褥褒鬟暴,1984~1988帮瀚,戳錾农产
监受主傣懿二蘸农户嚣占撼豢国75锫蕹离弱13。3璐,瓣蠢了5,8个蠢转淼。孛嚣瑟
会秘攀浚然漭襞1988冬对念黼28令省I万个焱声酌糖撵调查袋袋,专曛农户(穗
当于熊它调畿中的纯农户)、黼姑农户所占比重分别为48.36%芹fl 51.64%(其中一兼
农产、二蔑农声势裂占30,7l%帮20.93%)。巾撼挺会秘学魏农楗教黢秘究蒋1988
一l懿鼙年辩汪蕊要县、溪l£辫蜜餐、溃j£镑襻器麓爨翅整漠昙熬400令农产逡行了
鸯鹣~零蕊建踩镶查。络慕液磺,垒帮莠动辩勰都鼹予农鼗戆表产蠢2。5荡,50%竣
下豹鹭戳瓣溺滔予农照戆一浆农户蠢67.75%,50%戳~致酶劳动对溺髑予《#农产监戆
二兼农户占29.25%,众部游铷时间都用于稚农产妣的农户占O.5镛。捺篇~次农蟾
磐森,1996零农户兼她率为43,18%,其中二藏农p(以非农为主)心15,52%。心
努密、串、嚣聱遗基羲<麓分棘漆瓣鏊家凌诗怒>,~滚农产鑫慈农户熬魄攀分爨为
29。56%、27,00%、24,92繇;二簸农产鑫蕊表声瓣魄攀分裂海23.醛褊、9,59%、7.76%*
二麓鸯诗虢爨寒、中、鼹帮蟪溪瓣兼监率努瓣内53.1%、36.6%辩3,29,7%、36。67菇t
2
华中科技失学博士学位论文
}3j援笔者羽撼群调焱,辫2001颦,濑{E省缝农户兼蝮率澄达7l篙%,英巾~兼农户
的兼、监率为43.8%,二兼农户懿熬娅率必28,O%(谶悫的详缀结黎凳本论文的筹4
蠢>。
漆1.1专鼗凌声笃兼缝农奔转嚣球豫羧汰年份专娥农户(稻) 蒹池农产
台诗~藏农户二滚农户
(%) (%) (%>
1950 50.0 50.O 28.4 21.6
嚣零1970 15。6 84。4 33.6 5a8
1985 14。3 85.7 17。了68。0
1965 40.9 59.1 25.7 33。4
德国1970 43+1 56。9 21。6 35.3
1975 45。2 54.8 15.3 39t5
t959 55.1 44.9 15。O 29.9
美黧1964 53.7 46.3 14,2 32.1
1969 45.7 54.3 14.3 40。0
弼藏1972 33。4 65,6 21.5 44.1
l奥她年{j 1973 45.8 54+2 10.5 43.7
l瑞士1975 48.6 51。4 9,5 42。3
l意天零』1970 62。4 37.6 5.0 32。6
I麓蔓1975 74。l 24.7 6,3 18.4
f法国1970 77.4 22.6 5.8 16.8
I蜘衾犬1970 69A 30.6 10.7 19.9
l耨鞭兰(举{辫) 87。3 12。7 — 一
涟糕:这整的德国措德意志联帮欺翻藩,鼯翦嚣德。
瓷辩来源:秘运释渍零塞义灏蒙蔽蔓靶经漭攘论f醚}审鬻诗划趣簸凝,199t攀9蔼,3l;
冯海艇,攀蕊惩+尚智.暾树经济统诗分橱概论。审霹统计掇敝校,1991年il砖,198。
国魏碍冤,与菇它遮家袋议,我瓣农户慕遭窀穗髓饕我鹭互照诧及城蛮纯静发
展演变在逐濒上拜,袭户慕她毽缘越来越罄遍,避缀戏为影蝻我黼农娩经济发震鹃
一个蘸癸鼹豢。
l。3农户兼挑缝营好为的理论解释
农户簸驶溉然楚一季孛垒球瞧豹社会经济玟露,那么刘底是竹么驭黼键使农民走
上兼媳经蘩的道路嘱?瀚内辨学港辩魄都逡褥了大擞豹礤究。程鬣鳋,魄较蠢影蛹
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豹是所谓攥力一投力理论,我潜学嚣扬涛移蘩麓纛扶微瓣经济学豹热璇建立了一令
农户兼业行为的决策模型。下璇对遮礴种理论作~介绍。
1.3.1撰宓~控力理论14t
阑姊学者对波户i£她经萤产生的暇因进彳亍了缀多的磷究秘分析。比较宥影蛹的
是接力——控力学说。这一学说以福格特为代表,他认为,兼业的存在稷发瞧接与
农外就业机会的多少璺正相关;而与农业中梳会的多少量受裙关
(G·V·Fuguitt,19591。导致农民塞纛成员蠛求农外就姓机会的“接力”因素,包
括:(I)经营农嫂枫会商鼹或收入不怼以维持较好的缴活水平;<2)扩大农场规模
有困难;(3)节省劳力的农犍技术的广泛采飚,等致了家庭劳动时阉或势幼力的剩
余:(41娲女农场夕}藏照方蕊燮辍较静参与;(5)农场家庭成受教努承平翡撵离,
提离7势动力懿橇会成本。羚散农户蒹、监豹控力溅索稳摇:(1)工数怯翻城零诧豹
迅速扩展,使得农树人朋的非农就业机会日髓增多;(2)交通运输的发展减少了通
勤的时阐:(3)大众媒介触繁及,使农薅劳动力鼙容茹获褥菲农赣数昭镶意;(4)
劳动蒂《魔豹羧交<鲡记对工豹国瑗1鞫劳动祭传黪敬落。
农民焱获缮农终裁鼗梗会墩嚣,谚然不鼓彝农娃,阂撙受到来嶷农妲内帮籁农
业外部一憋掺力鞠拉力躅索豹影蟪。这些因素主要肖;(1)继续经鹫农波可以获褥
廉价的和安全的食品,由于西方稀国大都对农业嶷行补贴政策,继续经嚣农渡可以
褥剖受多瀚变蕊;(2)农村燎送鹣垒涵费瘸蘩低予城帮;(3)主邈不仪楚一耱生产
要素,受熬蠢辫产数功憨。±邈绘格戆不羝上涨,强位了农民熬惜感心爨,农民把
占寄±蟪视为~静财产保险葶段:(4)在发达国家,农村生活的精神价值lj懿踅要,
完全敞穿农煦鞍农村生滔,迁入城市在这方磷要付出代价。Pl
为了验诞推力——按力举说,Ryohei Kada对荧、嗣两国兼妲农驰发餍,避行了
实逐磺炎秘比较。在这项实涯磷究中,她营先投撼是否发生过城乡之阍屡住地点的
变更,将装业农划分为两类;然飚又根据现程农场主的职渡特点,将上述簿一类划
分为两个驻炎,从而共划分为转化燮、固有麓、麟魍溅和倒流黧豳种其傣类黧,在
藏基础上,德述实证醑究秘魄较了兼照农不潞惹髂炎鎏豹主要动辊(Ryohei Kada,
1980)。转纯黧鞠兼监农怒崮专鼗农转纯蔼米瓣;溪囊漤援瑷在豹农场主一塞建恕农
业和农外就她结台在一起的;回归型即现在的农场主原来就曾膳住程农村,在迁入
城市震,又熏巍迁居农糖;例流黧都现在酶农场燕舔涞~壹屠健在城帘,觚攀菲农
产渡。Ryohei Kada的研究袭爨,程荧鏊鹩兼盈农场烹串,上述嚣耱类型瓣农场主痰
占魄鬟分割建39.9%、30.6%、17.1%秘圭2.4%。从转稼塑和露蠢黧遮两类簸姚农盼
动救黉,经济毪糕豹是羧变瑟翡,60%以上的农场认为,从事骆农产渡豹主爱舀的
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是获得更多的收入,用于增加农场投资。第二位的动机是谋生。另外,即使是在这
两类农场中,不同角色的家庭成员其动机也是有明显差别的。农场主和其配偶更多
地考虑谋生的问题,而子女则往往注重个人的原因。在美国,回归型和倒流型这两
类兼业农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两类兼业农的最主要动机是非经济性的。他们都把喜
欢农村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动机,只有约20%的人把增加收入作为一个主
要动机。对日本农民兼业动机的研究结论与美国的基本相同。日本约有3/4的被调
查农户户主把谋生作为最主要的动机,只有极少数户主选择其他答案。而且在转化
型和固有型两种兼业农户之问差别不大。不过,在家庭不同成员之间,动机有所不
同,例如,农场主的儿子都把“农场上机会有限”作为最主要的动机。161
1.3.2农户兼业经营行为的决策模型171
在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之后,农
户已经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能够对多种经济信号作出正常的反应,即通过对
价格、成本和收益等的分析来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因此,采用微观经济学的有关
基本假设来分析我国农户兼业行为是可行的。杨涛、蔡畴两位学者就此作出了开创
性的研究,他们应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建立一个一般的农户兼业模型。
农户既是消费的基本单位。也是生产的基本单位,它可以把自然赋予的时间有
选择地分配于闲暇、农业生产和兼业活动,后两者是它的收入来源。农户在一定经
济约束条件下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用U表示农户的效用,U(C,TL)则表示
效用满足的途径是消费综合商品C和闲暇TL,C和TL是函数U的自变量。虽然对
每个个人来说,偏好各异,综合商品和闲暇对效用的相对贡献也不同,从而有各不
相同的效用函数。但是,由于已假设c和TL是有益商品,因此对于所有的人来说,
c和TL的消费量增加都会增大总效用u。因此,可以假设农民的行为目标是使U(C,
TL)最大化。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人们不可能无限量地获取c和TL,因而追求效用摄大化
的农民面临着双重的约束。第一是时间约束。农民可以把时间有选择地用于闲暇、
农业生产和非农活动。但三者之和必须等于自然赋予的时间总量,即
T=TL,卜TF+Tw (1_1)
其中,TL是闲暇时问,TF是务农时间,Tw是从事非农产业时间,T为自然赋予时
间。第二是收入约束。农户购买综合物质商品的支出总额不得超过务农收入和非农
收入之和,即
CPc=[PAQ(TF’X)一wxx】+【Tww—F】(1.2)
其中Pc是综合商品单价,PA是农产品单价,O是农产品产量,x是购入的综合农业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生产要素;Q(鼹,X)表示务农辩阕孙署珏其穗擞产鬻索x蹙农产黼产鬃Q豹爨变量;
wx是综台农池生产舞紊单价;W为嚣农活动的工资举,F表示从事非农活动的固定
交易赞斓。
农绘定瓣辕避数积经济约策之簸,农户蕊赣的疑济决策行为蠲霹檄耩为;遴遘
选择墩拨瀚务农黠间b、簿农溪翡瓣间Tw、练螽糍鼯消赞量C尊羁购入综岔农遭生
产簧豢黧X,傻蕊羧露U(e。T一繇一b>黢大。
在这个优化问题中簇肖9个变餐,其中b、,IⅥ、C鞫X楚选择嶷繁(内黛交基),
&、PA、w×、w稻F是解释变鬣矽}生变爨),农户瀚效翊偏好决定u(c,下一b
一舐Ⅳ)豹避数形式,Q(T如x)氆数彤或则及浃投入产浅效率,内农产的农业生产
率凌宠。愆代数方式,我钓霹戮求辩密4令逡择羧交蟹豹最健馕零,、Tw‘、c幸秘
x‘,它们隧羚擞畿鼙Pc、散、wx、w粒F的变像聪变织。特掰怒,遮些辨墅变量
受市场鞫漱綮豹彩稳,著稳曩关联,熬溺影礁农娩努动投入巍嚣农势确投入,瓢藤
影嗡蘸敝形式躺劳动力转移熄攘。
让我们更缁致建遗论农户楚巍错分配箕全部辩颡静。魏蟹1-1,{扳横獭佟为懿闼
坐撂,以绂辍髂必债氆爨嫩拣。程横坐标上。OA袋承农户的自然赋予辩阁总董,
如菜农户人翻为n,赠OA=T=24n小对。囊辍}l冬麓边霸右选数,表冢闲暇时闼;
由辙的意遗淘左边数,表示工作辩溺。函魏,O淼袭零全帮露潮攥予王佟,瓣壤梵
零;A点袭承全部时间用于闲暇,工作时间为餐。在级坐标上,W以分别淡求出j#
农收入、农避净}|叟蕴鞍瀵爨支趟。
程黼I.I中,AB表示繁纯从攀菲农产效静教入约窳。AB上豹蠡及ABO疼熬点
表示农户在苹缝觚凄菲农产业情况下满费综会秘臻商黥鞠宰受闲暇的备稀缀合。A
点袭示不工馋,懋瓤反映崧纵辎上斡霹支醚收入为零;B点表示余部嚣重潮(24n小
时)都用予q#农势动,因簏爵文配牧入为24nw;AB豹斜率(24nw/24n=w)茂从事
菲农产娩酌蒡韵边际生产攀箴工资率,该熬绶越醚,袋承从事繇农产敛鹩二£瓷水平
越离。
鬻1.1中AC表示农户肇缝扶事农娃雯产戆收入约疲。AC上的点赦ACO内鳃
点褒示农户农攀缝务农麓谤况下消费综合秘霞鬻瑟_耱攀受闲暇熬蠢秘缀念;在A杰
上,农户究念不从事农渡绽产孵,农照纯牧蘸为零;程C点上,农户全帮时蠲蠲予
农她生产,缝投爨为壬,AO(24n,X)--WxX;AC的斜率为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
萁麸蠢剩发激趋平缓,表示狂给定箕毽生产囊豢X游,劳动静逸涿生产力越投入增
加舔下降。
DG蹙~条与AB乎褥、与AC襁切的宣线,甥点为嚣。在琶感,从攀嚣农产妲
与务农躺劳动这舔生产率褪簿。嚣基靛袁方,表鼗势动熬逑舔生产力较斑;E点驰
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左方,从事非农产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较高。农户在具有从事非农产业或务农的选
择权利的条件下,将根据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来选择最优的时间分配组合,在与E点
相对应的I点以右,农户愿意从事农业劳动,因为在这个劳动投入水平上,边际报
酬高于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在I点以左,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边际报酬高于农业,
农户则将其劳动转入非农产业。因此,DEA曲线是农户在可选择条件下的收入约束。
在农户的效用无差异曲线中,图1.1中的u与收入约束曲线相切,切点为E’,即代
表农户生产、消费、闲暇的最佳选择。于是,最优问题就得到了一组解:在图1.1
中,AI=TF‘,IH=Tw‘,HO=YL",OC=C’Pc。◆々, 。一-·R五车.,汕昝_工·—-J曲矿—‘q_^_1.^··r
附1.1●户一蔫Ⅳt^一‘
-卫耸●●_r●■■老■掌r的,■
随后,两位学者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农户兼业决策从而影响兼业率的因素
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认为预期兼业工资率、非农产品价格、乡镇企业获得信
贷规模等对农户兼业行为有正方向的激励作用,农产品相对价格、乡镇企业税收负
担对农户兼业行为有反方向的激励作用。
以上分析表明,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农户兼业经营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因素,即
农户主要是出于对更高收入的追求而从事兼业经营的,我们自己的实证研究也证明
了这一点(见论文第4章)。因此,农户的兼业经济行为是农户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
对其资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的一种理性经济行为。
1.4农户兼业经营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一个农户兼业程度较高的国家,兼业的不断深化会影响农业经营方式及农业
7
华中科技太学博士学位论文
帮农瓣经滚熬发展+笼蒸在我涸农照生产主俸将长期聚取农户蒺照缎慧豹背景下,
探索农户兼、业的演变枧理及趋势将肖助予我们深化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认
谈。
魏裁繇逮,农户蒙照凭论程发达蕃家(袋继隧),还是程发鼹串弱家,帮成为一
秘簧遮理象,魄较典型煞鸯爨本、德黢、茭鬣、罄基及我强台湾雀餐,也斑她,这
些嗣骞和地区聪农户兼业经营问题的研究比较多,也比较深入,研究的内容主嚣集
中在戳下几个方面:兼渡农户的概念、农户兼煦的原戳分析、农监兼泣仡与经济增
长、农户蒺鼗健与经济缭梅及薅农产蔑鼗纯逡雩亍谬价簿尼个方鬻。以辩农产蒸渡纯
懿浮徐为铡,巍予器量触蜜源状况等条转数差异,农户募姓经祷对经济发鼹的影昀
也务不棚同,也因此不周国家对农户兼业经营的评价也有麓异。兼业化在日本影响
较大,籍应德争论穗最大。兼监能在工农匏方面帮带来一系捌潴题,如±飑资源静
释餍率较惩,±毯生产力下繇,妨薅专鼗识瘩平静提簿巍专照筑模麴扩大,丽量霸
滚了城泰藏数勰矛慰,艨班在竣耱靼战矮一段时期,日本对兼业倾向不支持,但随
着农户兼业的不断深化,对滚业化的政簸有所改变。目前,日本学术界和政府对兼
监户黻掩肯定森度为主。敬荧兼渡眈蘩舔管较大,但出于农户平均麟模程稳定魄港
黧,农鼗结稳麓题不突&,艨潋萦整诧受甄撵责较小。谨鲮各黧毽情不弱。各毽对
麓戮幻奎瘦也不舄。有的国象自然条钵较嫠,在农业生产中有许多边际地,对簸业
评价较好,政府比较支持,如德翻和瑞士。有的国家辍源丰富,因而对兼妲漠不关
心,如美闺、澳大糊亚楚放径自流,稀新拿大、荷兰掰持消极态度。
蓬穴农经学器辩农声蓑娩经藜滔越研究主要嶷中餐豹年{弋寒到拿O年代拐。其
主要观点有三挚争;fl≥宠全否定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般从农业的角度番特兼业问
题。他们认为,兼池会使资金和农业势动力投入非农行业,从而引起农业的粗放经
营;农户兼监经营阻碍土缝矮模裔哿扩大,兼娃经营使土遣流转鞫集中圃鼹,从祷形
成小漫摸农户经营黪强他,蔡至等致敬整生产酌割鼗{艺,不剥予农鼗生产静发鼹。
f2)郝分鸯定论。认为兼业经鏊在微观上。即农户层次蹙合理的,农户兼业行为是由
农户内外环境条件制约而发生的。外部条件表现为比较利菔,市场机制完善程度,
农、监鞠特点等:内部因索体瑗在农产聪市场的参与程度,农户辩狡入追求静二重睡
簿。霾藉农户装鼗是对内癸垮壤豹淫敬爱疲。毽在宏鼹层次土,鄹从农数现伐化、
专业化番,兼、韭是不合理的,农户兼业经营阻碍了农业现代化。(3)肯定论。肯定论
者从蔽业的历史趋势分析兼、业的命运,认为农户兼业化的产生和存在有深刻的经济
原戳,农产经营斡内羚条{串决定了蒹纯车艺是萁礁一联合解。农产兼效纯爨一种磐然
黪褒象,它豹产里、存在和发震都是合理翦,农户蓑他纯有测予推动经济的发最,它
的{乍明是积极蚋。
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从总体上看,国内对农户兼业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兼业论述文章较
多,但还没有专门的论著。已有的研究基本阐明了兼业产生的机理及效果,但总的
来说还是就兼业论兼业,就农业论兼业,没有把兼业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没有系
统的理论。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农户经济的现有统计资料和农业普查资
料,并结合一些典型调查资料,分析农户兼业的特点是一个尚待探讨的问题。如何
用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等经济学科以及社会发展学、农村发展学、
人口学等学科分析兼业行为、探析兼业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关系,形成系统的兼业
理论,是一项较为艰巨的工作。农户兼业在国内外的深化,呼唤我们对这一领域作
出新的探索。
本论文在总结其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户兼
业经营问题的研究作出创新性贡献:(1)以湖北省为例对农户兼业经营现状进行了
一次较大范围的抽样调查,该调查涉及湖北省三大地区(平原、丘陵和山区)16个
县(市),38个村,374个农户。从农户兼业的总体情况,不同类型农户会计计算结
果、生产率水平、耕地利用状况、劳动力利用状况、物质投入状况、收入状况及农
户未来经营意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调查与统计,得出了相应的调查统计结果。这些
实证结果将成为进一步研究农户兼业经营问题的重要参考资料。这一基础性的工作
目前少有人做。(2)明确指出我国小规模兼业农户的经营方式其发展虽具有一定的
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在我国资源约束(即人多地少)条件下,小规模兼业农户的过
度发展己经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最显著的方面就是,农业劳动
力的兼业型转移导致土地不能有效流转,使小规模经营格局凝固化。这不仅不利于
农业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与发展。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
实现农业劳动力的分业型转移及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3)在总结国际上两种农户兼业化发展道路(即美国式的资源集中型的农户兼业化
道路和日本式的资源分散型的农户兼业化道路)及评述我国学者提出的两种不同的
农业发展道路(即是兼业化还是专业化)的基础上,笔者指出:从国际和国内的实
践来看,我国农业发展应该走资源适度集中型的农户兼业化道路,其目标模式是实
现大量适度规模的专业农户与大量小规模的兼业农户并存发展的经营格局。(4)实
现上述目标模式的关键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目前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分业
型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及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因
此,从政策层面来看,实现非农产业(尤其是工业主要是制造业)的大发展及对阻
碍劳动力流动的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主要有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进行根本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个重要环节。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5讲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l磷究寒路
率论文共6章势四个部分,其体研究思路怒。
麓l肇序言为第一部分。本部分主要介绍几个重要概念,即农户兼业经营、兼
业农户、~兼农户和二兼农户,并时农户兼业缀诲行为给出理论上的解释,其作用
是为以下器部分豹磺究提供理论基穗。
第2露、第3搴及繁4滚兹藏第二窿分。该藩分巍容霹发达黧塞凌逢莲豹袭户
装煎经营捩况避行了经验考察,并泼濑jE省笼铡聪我毽农户兼鼗缀蓠现状及其辩农
业经济发壤产生静影嚷进程了实谖骚究,这为篱兰部分提出骚究臻论提供了蔹攥。
第5章为第三部分。谯第二部分实证分析的撼础上,程总结国际.E农户兼业经
营的缀黢授我阐农户兼娩缀祷实践的基看击上,褥出了几个重要结论。帮(1)农邃适
瘦援援绞篱是我国农业发戚的趋势秘方岛;(2)为扩大农地经馨娥摸,农挂劳渤力
转移瘦珏努、韭嫠转移为主;(3)驮国际窝蚕走瓣实黢来看,我謦农、艟发震应该走资
源逶发熬中垂豹农声兼盈能邋踌,其鞋拣模式怒实现大量逶菠魏摸的专鼗农户乓丈
量小规模的兼娩农户并存发麟的经营格局。这皴绪论成是我国农户燕渡经营和农业
发展的趋瓣和方向怒
第6章是~个独立豹都分。这一部分戈嶷瑷瓷源逶废集孛型躺农户兼姓化邂捶
提出了~个政燕建议框架。
1.5。2戮褒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
f1)隗较分析方滚。在论文中大蹩运用了院较努褥方法,蘸有潮鼯上不同酱家(或
地区)之闽农户(戏农场)激业经营问题的比坡。又荫我因同其他网家(或地区)
之间在农户兼业经营背景方酾的比较。同时,谯头于我国农户兼她化发展道路问题
上,对学翥髓靛不遐蕊点魄进行了比较分析。
繇,实涯方法。浚文在葵蘩溪查耱萋磴上,逡麓实疆方法势瓣了滏l£密当蘸豹农
户蒹、韭经营状凝。遮袭深入研究我国农户兼澈缀薷虢社会经济影璃及发展演变筑律
奠定了蕊戳。
(3)历熙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即在大量实诞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与推理,
尽可能将现实事物与理论缭含起来,增强文章豹深魔岛说澈力。
姥外,论文还越可能使用现代经济学的磺袈方法,使磺究其京较强的理论解释
力移精确瞧,阉时叉§2经缮起实际资糕静捡验。
华中辩技大学博士学棱论文
2.1 嚣窳
2发达阑家或地区农内兼蠛经营的缝验考察
2,1。1黯零农产籍效缀蘩瀚状墩鼗特缀
麓二次世羚大域瑟,农户繁灶经鬻巍入多蟪少、经济迅速发震酌搦零成为农效
经鏊熬一个蕊娶糖缓。农敦鼹蔑照像对农池乃楚凝个鞫氐经济,良及豳家豹经济敬
蘩郡带潦凌大蕊影响。
徒翻零,所谓农户藏妲怒攒农户农经嫠农妊的阁辩尊,还从事篡它彳j=、盥麴生产经
营满动。蒺中,以经謦农激为主,家纛收入以农避收入为主凄辩乏源<郎农业收入歪
少黉占剿50%以上)抟农户称稼第一种兼皴农户(简称一落农户戚I藏农户);以鼠
攀嚣农势秘凳鸯,势戳静农波入为妻簧爱溺寒滋豹农户髂为鬻二释兼渣农户(筠髂
=装农产袋ll慕农户)。
袭2.1;鞲本铸懿兼鼗农声占簿农p的跑蹩(鼙僚:=f-声;%)
漆妊种类1955靛1970触1980苹1986掘
l簸ll滚合诗l蘸ll絷合计l涤珏薇台静{溉¨簸合计
蕊数37.6 27.5 65.1 3:3.S 5穆。彳84.2 21.5 65,l 辐.6 15。2 6聱.9 850
穗绷激娩诗23+5 15.5 39.0 30,0 39,7 5负7 19,3 54露73.3 14.4 57.8 7l,9
常苹.E秘13.3 12。4 25., 13j 27.7 4】,2 11.2 43.4 5416 8,9 49.4 58名
举节憔辩{}l傲一1.4 0.4 i,8 2.8 2.2 S.O 毡7 1.1 l。8 O.S 0孽l。4
目T、零王8.8 麓7 11.S 13.7 9,8 23.5 74 95 16.9 4,7 7.5 12.2
自嚣潦娃计14,1 12.0 26.t 3。5 ll心14,S 2.2 li.1 i3.3 1.2 12_o 13。2
林败4.2 i.3 5。S 扭8 0.4 1.2 馥3 a2 ou5
渣鼗0.9 t.3 2.2 0.4 1.3 j,7 O.2 1.O 1.2
王£窀垒0 窜,《18.4 羔3 冀4 11.7 1.? 垒9 11.6
资料米滁: 嚣0心一,爨零农我的藏照纯努辑潮,农监琏代{也研究,1988(5)。8
黼零农户的兼她化经营,攀在零饿纪初裁鸯了~定稷艘的凝殿,1910年兼簸农
户您遮172万多户,占农户总数的31+8%。臆嚣经魇了二、三卡年代鼢萎缩鞠二次
大艘搿溺驹缓踵发震。二次挝器丈跤簌,笼菇巍50年代巾艏嬲,F1零峻户慕般经饕
缮劐了逐遽发靛。轰2一l髓承,1955冬羧致攀避达65.1%,劐1986每兼建黎又臻
蕊20令磷分赢这爨85。2%。戮2000年,兼效率避露掰下降,毽傍蕊杰叁81.8%。洋l
11
华审科技大学博蚤学位论文
其钵寒说羁本农户蔑韭缎莺商以下几个特点:
(1)农户兼业率巅,尤其是二熊农户发展迅猛,自70年代以来融经在兼业农
户中占据主学媳缒,到1986铝,二簸农户裘裁垃农户中穗达69.9%。
(2)60簪代娃蘸,“离瓣型”蕊她呈逐零增趣麴趋势,1962牮以艨“璃孛雩型”
慕效逐灏械少,“透勤黧”簸她(撩豫健在家,搓爝健逡瓣遮扶攀兼她势秘)逐灏增
多。冀漾囡夜予1962年舞零液态公奄了《掰产效壤枣建设诞逡法》,皴磁王厂出城
市向±也方城镇和多村扩展,农民穰容易在家门口就可驻筏弼工件。
(3)从筇龄瞧剐上番,19--29岁静努女鬻年秘农矫流动整逐激减少静趋势,
30以。E的中年勇予和妇女淹农外流动静数鬃在逐渐耀嬲,黼置舅子怒流韵鞠主体。
这一农数人妇外流趋向凌骥,窳要农娩劳动力外流人数越来越多。
(4)巍辩溅农民中,霪翻羧渡的数量逐零攒加,势成为主体,1986肇斌佣兼
进瓣££铡达列71.9蒋,是餐蓑犍戆入数逐澎城少。攀霉上班的人数的魄铡远离于季
节性终燃敬农鼹的比例,鞘工期零王魂在增长~段对期之慝,逐濒减少。嗣工和零
节健裕辩互簿不稳定静建髂势动主要鑫l“一兼”农民攫强,“二兼”农鼹主要从事霹
定王,国于二蘸农户在强零滚娩农户串占主导逡像,瓣此,麸霉强定职髓数瘗翻势
动怒蘸嬗豹囊要形式。
(5)农飚所放事的势韵戳遵筑行馥兔簸多,约占全鄢外出兼娩势戮入数鹈&%。
就外出做工的去向而言,81.1%的人集中在大城市豳,越中47.4%集中在京演工业区
(东容、横滨~带>,15。8%程窳贩工照区(京都、大阪一带),其余在本盛簸茭它蟪
方从褰藏池劳动。[91
(6)从媳隧上看,跤嚣襁嬲,近畿。媳方媳农民蘸照化进程魄客a£。~带黉抉,
戮1963年戳惩,农民钤滋飘零装鼗劳动人数簸多瓣三个憩区蔻:塞l£媳方、l£隧她
方和九州i戡方释。这表明,凌工簸尚不发达辩,蘸救农凝一般蘩中程王娩鞭瘸溺,隧
着王照斡发震,逐渐把运蓠王数送黪农民墩牧避米,从事蒺数劳动。
2.1.2翻本农户滚渡经营酾骧闲分辑
穗本裔50年代以来农户滚鼗溉象之簌戳愈演愈熬,艨因祷颤下几个:
(i)个傣所有酌小农经济,经猪婉模能狭夺,筏农她劳动者收入与鼯农数劳动
者收入耀羲懋拣,是形成农涎藏她纯的裁箍。
<2)农业枧槭化水平的不断摄离,特别是由于使用广大稻米生产者可以使用的
。避袭连旁;现包括塞郝、丈酸二j葑鞋共撵、滋贺、奈蘸、兰蘸放敬ilJ氯蕻。
。东北地方;趣糕赣森、岩手、富城、救国、幽形、福魏罅6器.
夸j艺然地方.擞审鄢蟪方靠近日奉潍的新潞、嚣雕,富由、福箨醮器。丸燎地方。措包裢丸瑚率薅款璃黼请秘,
有福鳓、陡蟪、艇,k岛辆冲缝等8嚣.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小型机械,实行了整个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稻米生产技术大为改观,再加上政府对
稻米的价格保证,使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采用兼业的形式进入非农业部门。
(3)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农外就业创造了大量的
工作岗位。
(4)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以农为本的思想根深蒂固。
(5)农民从事兼业多以出卖体力为主,职业及收入不稳定,劳保制度不健全。
(6)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价格高涨。1946--1950年的土地改革建立了土地的个
人所有制,形成了大量的自耕农,而租佃的土地所剩无几。尽管政府自1961年开始
鼓励土地流动,但每年用于租佃的土地十分有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月益发展,增
加了对土地的需求,进而导致土地价格高涨。由于土地的供给非常有限,绝大多数
增加的土地要靠农地来满足,使农地价格的上涨大大高于其他价格指数的上涨。这
样,在通货膨胀波动不定的情况下,农民为了得到更高的土地价格,而不愿放弃土
地。
(7)工厂、企业不断向农村扩散,农村迅速城市化,农民可就近找到工作。
前三个原因促使农民外出兼业,后四个原因说明农民虽从事非农活动,但仍不
完全脱离农业,而走工农兼顾的兼业化道路。因此,日本农户的兼业化经营就越来
越普遍,尤其是二兼农户在兼业户中占绝对优势。
2.1.3日本农户兼业经营的经济后果
(1)兼业化是增加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日本农户经营规模极为狭小,这
样即使是在农作物单产和农产品价格提高的情况下,单靠农业收入来提高农户家庭
收入是极为困难的。
表2.2显示,1950年一1985年,日本农户的平均农业粗收益虽由18.9万日元增
至289.7万日元,但其农业经营费年支出则由4.6万日元增至183.1万日元,二者相
抵,其农业收入仅由4.6万日元增至106.6万日元,远远低于城市职工家庭平均收入
的增长速度和水平。然而,由于兼业化的发展,农户则通过农业外收入的迅速增长
弥补了这一不足。1950年,每一农户平均的农业外收入尚仅为6.9万目元,到1985
年已猛增到443.7万日元,35年间增长64.3倍。与此相应,农户收入也由21.2万日
元增加到550.3万日元。不难看出,战后日本农户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80%以上是
通过农外兼业收入的增加来取得的。而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户的消费支出
也在逐年增加,1985年已达470.1万日元。目前,日本农户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仅
已经赶上而且还超过了城市职工家庭。
华中科技太学博士学位论文
裘2。2 8零农p缝涛状温鼬蜜化(肇像;手韪元)
资料永源:f日1《日本统计年黢》1986年,170:《日本农业年鉴》1987年,172。
(2)液熊讫热速7农、披袋代熊裰农$拿骧枣键熬多伐。农民怒熬敷黯方式秘爨强
工,防止了“举家离农”式的农娩入捌外流,谯人口密度襁对较大的鞲零,不致使
城市入豳过魔集中。当然程莱个她区或某个时期,鑫现避城审入翻过鬻犟瓣农褥久日
过竣豹现象,艇可以肯定的怒。如浆没有农民簸业式的劳动迁移,这秘道密或过琉
的矛餍杂跫加突出。自20傲纪50年代中期以斌,体随者踅化工媲的发展,日本的
工业移髑开始幽沿海至8内媳,国大城帝国中小城镇扩展。这样,农飚可以就j慝从事
藏韭莞幼。他们频繁往来予城乡之间,对如强城乡交流,沟逶城乡关系麓了稳进俸
臻,佼为大众蛙暇务数串小念鼗褥潋鞭穰舄焱孝重扩篾。这溅有利予大王效酌教震,
也键避了农树的城市化,使工农乏阃、城乡之间的麓距越来越,{、。与此麟辩,农誊重
环境也发生了搬本性的变化,刘1975年,有97%鞋上鲍鸯然褥有了与城露稿逶豹现
代他邋路,从据住、饮水、蹉疗等方藤看,农村都不旺予甚至优予大城市。农村已
不霉楚戳农户为主体酌自然楗落,两蹩农、工、髓势举,城乡绫念懿杂骚技会。应
该说,这季孛瘩城办乡、亦工办农豹髂铡,对一个圜主狭窄、入日窝浚极爨豹翻家来
说,露疑楚农剃f}哿。
(3)农声漆戴纯使农户经蓉娥搂缩小鹣姆黼凝溺纯,瓣表照发遴产整了严重瓣
不利影响。5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与迅猛增长,工业化、城市
纯步伐太大热袄,农数人礤、农效劳麓力数逐遮减少。蠹襄2.3鳎,农救入礤占蒽
人口的比铡~蕊在减少,1982年荧17.8%;与此捆威,农业劳动人娲占经济活动入
口韵魄铡也i毽迷瀵羰,1982年仅为6.O%,1982年与1970年穗魄,农驻劳动入霜减
少47.8%。缎怒,出予簸渡农产笼其是二兼农户鹣丈量枣在,馒褥农户数爨谗在糟
应减少,健下降I隔度却没旃农妲势动人口的下降幅度那么大,1982年舄1970年稻
比,农户数投减少17+2%。造成的结果是,农户平均经骛的耕地规模势求随农业从
业人数的减少雨增力珏多少。如袭2■饼示,就全遴来着,1950年产蚜耩媲覆积凳0.82
公顷,1984零遣仪为l+12公蠖,34每汉增加O。3公顷。与其它地嚣稳魄,北海道逑
区舱耪地酾积张大,僵到1984年户均耕地蕊秘也彼为9.34公顷。这个水平不仅不
14
华中科技火学博士学位论文
雅帮夔戳、怒搴犬等莺褥魄,靛楚和数灞懿~鍪毽黎撩迦毽据麓繁远。
以上分橡袭明,目零农户户撼缀蘩豹耪撼瓣模势寒筵农垃久翻及农数舅凌力入
口豹减少粼增辆,农户缀鹫鹣±媳璧现分教键鞠规模怒小型熬特杰。其主簧缀强在
于爨零农户蔑激魏象熬大爨菇凌,健农挺户数势泰然农她人口及袭毁势动力入妇的
减少两弼步减少,姻当多的农渡蒡韵人目虽程扶攀其它嚣农产业,馋穗嬲劳来真正
脱离农她。
襞2.3:精本农驻势溺人心蠢缀济瀵潦人裔豹鲍熬(单僚:努入;%)
瓷辩泉源:《饿弊经济绕计摘甏》。入瓮爨叛程,1985车2弼,84、85:《缆辨经济统诗手黪
(1979--1982)/;中黧圣t会辩学氆鞭魏,1985年2弼t 12
滏2,4:窭本农疹数、耩越嚣瓢疑每费警均瓣她嚣软麓蘑变变鼗
年掰农户数拱她蕊积褥户平均耕地磷罄(登遂j⋯一
(予产) (予公城) 全国都府蓥10海道
1941 5499 5。812 1.06
1950 6176 5。048 0,82
1955 6043 5.1嬲0.85
1960 6057 6.071 1.00 0.77 3+58
t965 5665 6.004 1.06 0。79 4.09
1970 5402 5.796 1.07 0.8l 5.36
1975 4953 5.572 i.12 0+80 6.76
1980 4661 5,461 1.17 0.82 8.撙
!!坠麓:§。.越!已i:!! !:墼⋯ ,!:鼓⋯。.。
资料来源:攒据矢努憾太纪念会缡的《蟊零t00年》簿瓷辩熬理。转gl盘嚣黛肇等蓑《农
监产照他秘辫酥经验磷究》。伞鬣农渡漱敝聿主t 1998簿ll舅-瓣
农户经蘩的小麓模耕俸辩农娩鸯产与发瓣产垒了鞍严黧兹不稠彩酾,蔓兰蘩表臻
在以下尼个方蕊:1)农攮撬猿褥不铡兖分稳籍,擘:产赞掰丈璜。1950簪t锤一农
1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户平均经裁年投入仪为4.6万融元,1987年这列171.4万国元,眈1950年扩大36
倍还多e每一农户拥有的农业嘲定浚本总额1960年仪为奉32.8万霸霓。1986年增
长为304.2万鄹元。嚣农救撬搬年利煺率不到14%,掇授椒牮工佟爨仅为22。3小时,
植徐枧械为13小对,鞲爨瀚驳含收割枧年工{嫠鬣也只菊20小时友右。飙械褥不到
充分利用,遗成投资收益率不断降低,农户每牮羲收入与农业经麓赞麓的魄率1950
年这到411。3%,1970年降为208。0%,1987年只蠢155.19%。2)不麓浚穰搿佟农家
翡浚入麓疑扩大,麸每O.1公溪稻俸收入豹演变采喾,1960年3公矮以上瀚农家移
不满0。3公顷的农家之间,几乎没商什么差题,很从1965年起机械化肖了避展,差
距圈蕊努‘大,戮1984年,每0,l公鹾的收入麓距融达7万秘元意豢。遮楚出不间筑
模生产费用存在麓辩。t984苹,每0.1公矮赞蠲食诗,烧援在5公颓激上瓣农家为
9万弱元强,嚣缎模小予赢予入O。3公骥熬表家慰为20万爨元弱,糖麓悬殊。11013)
农数小娥貘经罄,资源努教,投资效蔻差,农渡撼长缓慢,自给攀下降。1961年一
1970年,雕本农业年均增长率为2,l%,197l—198l筇变为负增长(,0.1%),1981
--1986年援凳0.1%。l“l款交绘率柬麓,1999零,掰零黥食品鑫绘攀蔻40%,菇中,
鑫绘搴不是10%鹣眷大甄、小毖、大麦及其饿杂靛;囊绘零在70%以一b抟仅肖大米、
藏菜、牛奶和奶制黯等少数晶静。在农产品中,蒸零髓够保障自给自慰黔楚大米。
但避,弱本幽产大米很爨,约憝漱际市场平穗价格的5倍以上。t121
为改变小规模的耕羊中横式对农救经济增长匈发矮的障礴,避入∞年代戬磁,戬
1961年《农敛萋零法》熟颁露为撂悫,日本政瓣开始把扩大农户经营规模,改善农
业结构佟为其农业政策的燕臻秘标,并采取了~系剃嶷俸搪照辘韵萁实施,但由于
兼波经营的盛行,其效果稠警脊鞭。1961年“基本法农致”开始实施辩,曾设惩十
年肉羲曼农户慈数碱少60%,恕农户经蒙的雾}圭ll}蠢积扩大2倍,蔼实际上农户蕊数莰
减少了lO%,农户经营瓣瓣穗嚣积仪扩大了8.2%,遮来达到蘸鞘豹爨檬。毽I戆,农
业结构不合理,农户经裁规摸过小,仍是日本农蛾颟l|65的生要问题。
(4)农户兼数亿使农妲努渤力离趋老龄纯颡女瞧偬。在日本黎蝗澄转移酌劳动
力中,箕主傣燕鬻壮年静鬓经势动力。蘸霞蠢二,一怒青牧年势力在搭力、疆力、
职延转羧及逡竣滚动等方蕊焚莓骥驻麴往势,更翁予从事蔑业经营,二楚农驶规械
纯懿发壤秘蒋及,使始女蕤至老冬人蠛可以完成焱蛾奎产作业。这样。就便困本青
壮年舆饿势动力可以从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使融本农业的主要劳动力越来越老龄
讫帮女稳纯。妇1985年,巍28罗—凹箩豹农声靛鼗裁员孛戮藏娩识凳窆葳肇纯藏
事蒙渡蒋掰占魄鬣赢这82.8%,褒30岁一39岁冬翡缨孛这一魄璧烫麓达83+8荡;
丽在鳓爹一64箩及65梦以上年龄屡中分别占39.8%和13.2%l姥荣,隧蔚年轻劳动
力碍趋转向农矫兼妲,胼余扶攀农妲的劳动力键量现邂迅速老亿懿趋势。1960年一
1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85年,月本农业就业人口中16岁一39岁年龄层所占比重由47.5%下降为17.5%,
而50岁一59岁年龄层所占比重则由17.2%上升为25.9%。60岁以上所占比重更由
17.6%上升为43.5%。也就是说,目前,在日本农业劳动力中,几乎每两个人就有一
个60岁以上的老者。1960年,日本农业中尚有16岁—39岁的年轻劳动力690.8万
人,而到1985年已减少为111.4万人。【131另外,1960年以来,女性劳动力的比重长
期保持在60%以上。y412000年,日本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389万人,其中65
岁以上的劳动力超过50%。115l同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中学校离校学生
从事农业的很少,农业逐渐失去了新生劳动力的补充。这样,农业劳动力的日趋老
龄化、女性化和年轻农业从业者短缺,已经成为日本朝野普遍关心的严重问题。
(5)日本农户兼业化所造成的农业效率的低下,迫使政府对农业实施保护。农
户兼业化不仅使同本农业效率低下,而且其农产品的成本远远超过国际市场,无法
与国外廉价的农产品竞争。迫于来自农民利益集团的压力,政府不得不对本国农产
品实行昂贵的价格保护和补贴政策,使日本成为世界上农业保护率最高的国家之~。
导致国家稻米生产过剩,库存积压严重,然而政府很难进行控制和调整。这种压力
主要来自兼业农户。主要是二兼农户,因为兼业农户主要从事稻米生产,之所以如
此,是因为稻米生产不需要太多田间管理,只需要间歇劳动即可。由于政府垄断了
稻米的销售,稻米可以有保障地获得高价,而且他们的农产品卖给作为政府的稻米
的代理商的农协也十分方便。此外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历来重视稻米作物,使
稻米耕作实现了高度标准化,易于兼业经营。兼业农户是政府农业保护政策的直接
受益者,兼业农户队伍的扩大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他们选票的投向和院外活动使
政府很难对成本高昂的保护政策进行根本的改革,从而不仅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也使农业效率难以改善。
2.1.4对农户兼业化的评价及政策导向
由于农户兼业经营在日本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对经济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因此农户兼业化经营在日本引起了较大的争论。反对者认为,农户兼业的普遍化使
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及生产力下降,农业生产结构单一,更重要的是兼业化妨碍了专
业化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农户规模的扩大。使日本的农业长期没有摆脱小农经济束缚,
与欧美的大农业相比差距悬殊,也因此政府不得不耗费巨额资金来扶持农业,加重
了政府的负担,有人甚至认为兼业现象是“万恶之源”。
但也有许多人对日趋扩大的农户兼业化经营持认同态度,特别是日本农业经济
学界有不少人从整个乡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和联系经济成长来研究兼业问题。东京农
工大学的中安定子就说:“在经济增长迟缓、农产品过剩、耕地仍很分散、经营规模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很难扩大的情况下,盛矮穗占蜡本农户大多数韵滚娩农户敖在榴艘麴健赞上,黉粼
就不能了解日本的农业”。积极的评价诀为:兼蛾的结莱俊农户献举一的经济收入交
为多元的经济收入,使势动力翔资金的流动更为合理,是解决农业多余劳动力丽资
金缺少鹣霄效手段,蔹城乡差粼逐级续,J、,乡村翔城枣~道发最。窳都大学的坂零
庆~夔怒怒兼12讫与曩零的来辩乏糖联系,提爨京娥划网本农业浆来来对,必须菠视
兼避农户,宽服獒±遗垒产率较低静弱点,建立一耱将农韭游内在瓷源(±蟪、本、
气候、植物等)、人力资源(劳动力、智力)和文化资源(资本、按术、制度、鼷织、
信息等)商机她结合起来,构成一种新型的区域复合体,进而建成所谓农村、城市
袈合体,农、王、裔复合体的毅裂农毒重。[16l
醚本姆殊豹鑫然及瑰实条{牛键锬了农户燕渡缀馨戆广泛发展,从经济囊身的发
菇规律来餐,遮楚一种必然越努,怒农琵豹~耱戆往菠旋。僵麸整个淘涎缀济瓣发
展来看,兼、他农户尤其楚二兼农户的营遍存在,给农渡造成的消裰彩响要大予其积
掇{睾髑,蕊主疑问题是簸救农户的普遍化,使霞本农户的经营蕊模长期处予一i孛趱
小型熬状怨,尽管日本农效极蜮让程度缀嵩,识遮静越小型的经蓊规模不仪使大蹙
梳械闲鬣褥不到充分稠鞠。舔盈效率低下。必辩决装效农户豹饕遥缮在聪造成的这
种弊端,日本政府从20激纪60年代就汗始转交竣策醋标,赉薰稷土缝豹个人掰露
投戮羹襁农户经营娥模的扩大。
鄹本农户浆、业褒20世纪50年代中囊期的普遍发展,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在1946
年一j950年撼行豹±地改革撼藏,±媳改革确立了以辫学蠢其羽为特征购农民土地
所有稍,1952筝的农遗法辩农穗掰脊上隈、辨佟卷豹条件等傲了鼹体援定,从{i孬撄
除了非耕侔者参与农监躐占露农她的磁能萑,双法律上确认了戳平等、平均为特往
骢土地黼商剡的永久地位。髓随后褥来的由于兼避经营的普遍笈媵所遗成的农曛豹
诋效率,遗搜政府从60够代拜始调整妓簸羁标+1961年制定的农业蕊本法首次掇
赢键透烧模经藩酌辇本政策。1962年第一次修难农她法,修改螽的农她渡缓和了原
农遗法中关予耕者蠢其l蟊虢筑定,允诺农韭法久<蒸裔法入资格麓农进含作事数续
织)取褥±地,以及阻农协为中介缝织开展农她信琵照务,淤达耍《键避农施流动,
鼓励援摸经骛发最,提离农她生产率的爨的。1970年釉1978年又两次对农嘏法进
行了大修蔽。觚滚除农撼所鸯觏模的上黻援定,缓积农她法人瓷辏条传,允诲农地
融秘、转借并缓和农蠢蠡程赁祭体等方甏进一步羧宽了农越滚动豹制度划约。势通过
建立《农绝绦脊合理德法入》露l魔,为个爨农产游±邀流动提供牵介枫稳。1992年
的《新政策》抱战后匿本罄程扩大经慧娥模的政策推向了一个新瀚离瘦。该政策更
为明确她提出了不同佟物规模经营麴疆栎模式,如水稻警佟为l即吧O公项,融水稻
为主兹多羊孛经营为5一lO公顷等。这憋规定在1999年的《额农垃基本法》中褥弼继
18
警枣蒜菠炎孳薄士譬拉狳交
承a献黻,、鲧激髓政策的调撼谶糨W以看出,l髑t镪瓣酾农地政麓悬阉檄翔俺扩大农
韭经罄蕊臻。竞藏宙兼l瑟位辫鼯敲瓣“,j、残模掰瓣,分散经营”为褥铺酌小农经济
构弱瑕蝴i黼髓鼹的。亵蔽瀵魏童蕊蘩产凳了一整黼蒸£嫠羹,褥酝彀麓燮邀整羹爨凄。窳燃营袭
产—瓷暴凌懑潦蓑惫努,蕊蔻辫遂稳鋈毫毯骚聚蕊了淤寒霪饕瑟罄爨熹蕊漆篷疆嚣,
篷簸熬姆+E溱稽.尼卡帮寒鼢滚絷浚簸莠不文,滚)捻寝户戆广滔餐熊,鬻葵蹙二薰
农户蛉严蕊露黢,经1公啜熬警枣溪搂农户髑蕊爨户总数茨70%+S薅繇疆.乞豹农遮
仍集中在t。s公顷以下农户警嘞。太规模经游农户l》钳增加及规模疑箭禳筑猩局部地
嚣《墨酝褰遴》然袋翡莠枝纛麸靛零主黎变嚣滗支蕊黢戆拳袭羟爨燕瓣。f鞴
2.2德满游
羔:遵黎爨黎麟激繁瑟
《{》黎避麓努曩
巍祷潮;校摅收天及撩入畿避露翁盼错闲瓣蕊瓣s将裳臻势漆苓濂瓣蝣精装攮
农场溺枣|l。专鼗农场捂巍舔{#焱簸浚入不越遗2(KIO避窥或农、韭缝l|芟A瀚10%,疆藏
农场主势黼弘|悯50%以上用予嫩姚鼹农场。兼北瓶煽势两两种,即姒般姚收入为主魏袭濒鸯戮度逊簸A蠢懿蠢§袭蕊。黎卷誊霉农鼗瓣太越避淤瑟蓬黪焱竣拣鼗A黎
!孚嚣;程搴瓣戆鼗磊篓爨冁冀鼓袋餐至嚣爨黎黪瓣瓣器篓至翼l予载波瓣震蓊;囊
考攒游焱浦竣A超过慧躐入瓣辩话,农场主灏潜淤澄瓣so%戮土祷予髂凑数势动簿
农场。
(2)黼她寝场豹数鬣和黼樾
寝2簟黢豢瓣是t965争”嚏黪粥枣驾骛鬻器拱畿爆燮漤敦遣爨。魏想漤上誊*翱
{爨零。黎爨蕊建辜逮舞549%,糍蒙委袁瓣孛,瓢彀逡蓉矗舅藤鼗楚簸焱溪占
39.5%,滚拳鼗敬A受皇懿蕊S鏊焱繇鑫15.3%。惑察潞怒聚乏看,专蟪浚潘:窭楚卞蕊
场中蕊占洙静j强不断增搬。懿糟撇的幅度菸誉太·$碍成地,兼啦农晒襁熬个农场申
掰占魄镧京疆鬣下簿,-f降静囊黉骧因是醴农瓣瓣夭为主豹兼、监农赫瓣鼹程逐渐减
少,瞧以嫩她峙筻入为籀豹燕她溆矮麴数羁在邂渐檄渤。
隧蒿穗熏鼹攀藤警鬻拣羹声甓黧释≥嚣{蘑蘑爱懋凝擞蔽茂,+漆漆产≯竣狳靛黪髂农蓑蹙毛农《黧黪一黔惑靖黼辩潴涔攀攀攀海器嚣舅毒取&礤礤搽静黼姆媾搭瓣嚣浆辩嚣辅煳霉黻嚣
坶求鑫敞嚣R瓣潞热简体箸。西德蚋滚濂斌气虢‘农韭经济礴然》{蝴_举第l瓣.第l鼢~i驰嚣·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2.6是1974年按农场土地规模划分的各类农场的数目。结果表明,专业农场
的数目随土地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土地规模越大专业农场所占比例越高,兼业农场
主要是10公顷以下的农场。在1974年,占农场总数45%的专业农场经营了总耕地
面积的73%,占农场总数15%的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农场经营了13%的耕地,而
占农场总数40%的以农业收入为辅的兼业农场只经营了总耕地的14%。由此可知,
兼业农场在整个西德农业中并不占支配地位,兼业农场的存在对整个农业的发展及
效率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表2.5:1965--1975年间各类农场变动情况(%)
农场类型1965年1970年1974年1975年
专业农场40.9
兼业农场59.1
其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场25.7
以农业收入为辅的农场33.4
43.1
55.9
21.6
35.3
44_3
55.7
15.3
40.4
45.2
54 8
15.3
39.5
资料来源:((1976年农业报告》。转引自欧洲经济共同体著“西德的兼业农”,载《农业经济
译丛》,1985年第1辑,179
表2.6:根据农场规模划分的农场的社会经济分类(1974)
农场类型农场的土地规模(公顷)
1—2 3—-5 5—10 10_一2口一30以总计
20 30 上
农场数目(千个)
专业农场14.1 21.4 52.7 146.o 94.o 83.4 411.5
兼业农场1 12.9 174.8 132.5 72.9 14.o 9.8 516.4
其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11.0 24.7 43.5 44.8 10.8 7 1 141.9
以农业收入为辅的场101.9 150.1 88.5 28.1 3.2 2.7 374.5
各类农场的比例(%)
专业农场11 11 29 67 87 89 45
兼业农场89 89 71 33 13 11 5S
其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9 13 23 20 lO 8 15
以农业收入为辅的场80 76 48 13 3 3 40
平均土地规模(公顷)
专业农场1.50 3.54 7.78 14.92 24.36 49.90 22,2
兼业农场1.40 3.30 7.06 13.62 23.72 3&61 6.5
其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1.45 3.41 7.30 13.84 23.74 40.23 11.1
以农业收入为辅的场1.40 3.28 6.95 13.26 23.66 34.37 4 8
资料来源:(1975年统计年鉴》,第40页。转引自欧洲经济共同体著“西德的兼业农”,载
《农业经济泽丛》,1985年第1辑,16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兼业经营的原因
1972年对农民从事非农业劳动的态度的调查表明,农民兼业的原因是:农场收
入不足,占55%;农场劳力剩余,占20%:认为专业农无前途,占15%;农场工作
量太大,准备缩小规模减轻劳动强度,占8%:其他原因,占2%。
表2.7:农场兼业经营或放弃农业的理由
农场愿继续
继续兼业经营的理由放弃农业的理由
,年龄数兼业经簸簪嗜好差笑篡愿放弃农场 摹羹萎黍癸耄裂
(个) 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的(2)的% (1)的(8)的%
44岁以下
% %
559 90 9 6&1 63.0 55 5 39.2 270 6.8 100.0 47 4 7.9 10 5 45—54
348 85.6 67.4 67 4 601 37.9 38 6 12.4 62.8 1000 32 6 9.3 55—64
260 788 硝.6 酗9 68,8 34.】2丘8 18:.8 85.7 449 5】.0 矗】
65岁以上
68 63 2 65.1 74 7 55,8 27.9 37.2 33.8 95.7 1000 30 4 8.7
总数
1235 85 3 69 3 65.3 59,4 37.4 30.6 12.4 84.3 69 3 32 0 8.5
资料米源:F·列曼思等:《农业经济调查》(1970年).第91页。转引自欧洲经济共同体著
“西德的兼业农”,载《农业经济译丛》,1985年第1辑,167。
表2.7是对1235个兼业农场的兼业目的的调查结果。该表显示,绝大部分的兼
业农场愿意继续兼业经营,而愿放弃农场的兼业农场数量并不多,但一个明显的现
象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愿意放弃农业经营的农场数量在减少。在继续兼业经营的
理由上,能廉价提供食品和危机时将农业作为退路最重要,而增加收入并不是最主
要的原因。在放弃农业经营的理由上,工作太繁重、农业成本太高和无继承人是主
要原因,而无利可图作为放弃农业经营的理由显得并不重要。
表2.8不同规模农场继续从事农业的理由
资料来源:转引白欧洲经济共同体著“西德的兼业农”,载《农业经济译丛》.1985年第1
辑.167。
2l
零串鬟摭太擎巷毒攀彗绦突
‘_”w~州m”_-_袭___2_-.--_9--:‘‘撬”磷州I赭忡I蕊¨H_凳_。壤_。瑷__-土-__斡--_畿’¨瀚’㈨黻”澈脚¨被h-弃-_-农___-坚--_辩_-_瓣_w晰潦M州”*mq___--__-一
——⋯照蜜⋯。。一~瓢。熊堕⋯。~——
誉敝蟒猕擞嚣30
芬猕嫩壤瑟
嚣藤搽瓣毒粼舔奏喜
港蕊蕊瀑撵蠢鬻簿楚慕零黪
斑帮姆撼誊
急^萃|j1州燃&
.i羹蓬l《瓣llI激ll.激。。;。。鬻。.零.。l._。妻。。季。.溺。。爱。。瓣。。懿。。黧。。簿。。罄。.。.。嚣—。骜。。嚣。。§。。燃.。%j§袋:。萋..霪。。谨。。黉。。荣。,激。。融。。‰。。{。簿。。5。莓。一纂j
黎l醛。1
蔽漆麓凑慕餐,不惹燃瓣液蕊鏊鬃蹑霉蕊逡辩遴密差鬟蹬寒。撩滚辩藤奏露产
是s糟谳凇下农场继续从潮椒濂的最主要原蹲-阑s公顷以上的畿燃襁继续从事黎
翌蕊辣漱。b。蝗绞帮缳寄辩产灏煺般投入窝裁产黼挞赣褥屈等萋戮n激卜9反映的曼蘩虢氍卷蚤溪浚至塞囊黻燃袭曼藜囊臻*撬蟪蓑寨蓍,幂魏媾捺妻簧器雾襄
委茗蠢燃避蔑轰雾罨添瓣爨溪,
淤。懿势餐袈霹,衮蔑滚滚麓奎要礞鬟蕊{懑潦滚磊幂趸。袋添漆悫辩隶零簿§
农前淤|!}{j勰溉失望。保醒锑徽潦衰退时的封蛳、拣樽廉价盼食品髓懈梅财产是农睡
继续麟。凇然逑经营菸圭袋燃燃。
瓣墩髓蘩霪鼙霞嚣瑟瓣蕊麟褰鏊雾臻
凑然餐焱臻蓑受嚣臻憩蕊滚蠢嚣零蒸交漆*黎熬寒苇熬黎舔邀燃遘蓥赛产
生了蝴黼瓣彩喻。
《l》滁牧入翦影响
戳蒜。滞袭餮,专霾淡撩激艘竖潦竣灭婺勰然涔手募雯瘦弱,秣燃带麟建皂霾麓熬。霪蔻黎爨辍舞焱蠡襄嚣寰蕊慧寒羹曩孳鑫襞氛抟懿。蘩霆黎粼辩蕊蔑矗,雾纂
鼗繁瀑蕊蕊囊多乡,
憾槲}技较商言,秣漆濂i除入海主静兼臻瓣螨辩髓靖较差。寨淤瓣耩嚣在于这—
邦羚墩撬黥{葺发收入替辩澍澈。虽农业净入硪帆墩业收入为辅蠹铸勰姚焱蛹穗多,憾
戆毅入越瓣菠篷蔽A灸撩姆溅烧蔽蝰鼹耄麓端*媳随筵臻彝鼗蔽A海激越蔑遂表翁
蘩囊戳苓添蘸r多。要交襄蕊簸赛塞盈签霪饕妻憋蕊簿鬟塞奏銎彰蹴蕊蕊,要芬藜雾
蒌察蕊漆黎投天囊嚣豢蕊漆醛蔽建交天受藤黎潜滚液蘑;
———_··_州”州q"“¨ⅥHo_。—————。w“"w"fN|㈣vw‰___-__—-·_⋯”H㈣州m州m_----___岫_H‘”"}Ⅲ惝忡m¨州m________‘_■㈣
2盘
警串蒋蔽大学祷垂擎拉谂文
漱2,10;不同类型勰蛹的会计计算缝黎(1974/1975)(荤德§硒巍)
农磁蛾赢灏疑专业农燃馘农业收入为主抟簸媳农撼鞋农业收入蝴糖髓菠业农场
毛声鸯糍●50 3王170 41,950
一釜产蹙攀暂瓣爨{辩30,:280
彀漫{。S鬈§ 丢i§。l麟
净产德銎。醛§ !l。美惑l莰鲻珏
.工瓷燮陡Z,S30 4{拜碡j;;§
。支付租淼1。970 48球6婚0
.贷款剃慰3.020 l,oJO l。8#牡
_}程垒、《《攀游牧A 7瓣248 儡亨辑
塞建潦竣八27,830 9.69§ ≯∥辩
÷交建势捺褥躞A 1;750 秘褒≥ l袋誊l臻
÷箕窑竣漶$}投A i+860 !,7-JO {瀵黎爵
总收入3{。44薅~t6,I懿⋯ 鹚蕊疆
资料洙渊z《农业统计年憋一19惭筇》。转日I自欧#8黼济凝同体著“磋撼☆§黼Hk农”,载《农
韭经济褥臆瓢t995年第1辑,l∞
《童)辩产爨鼗生产攀簿辫拣
裘2A1串嚣鼗瑟裘饕,蔽嚣骥鎏产李静褰糠袋蓑,专曼寰凌篓露予浆避裳彗。
产蘧鞍激漆覆懿蕊是馥袭臻蔽入为主蘸蓑登漆濑,悉蒂霆露农照竣A瓣麓麓蕤整寰
场。主麟的腻困是所调套酌黻辩渡收入为辅的濑漉农场,大多楚农撼产憋离子5000
马克的较穴龄农场;这些墩燃瓣经营这往往泌烈嫩媲收入为主的熬她嫩场更为重褫
袁耍缀截。
囊氛ll{攀嚣娄燮装蕊麓囊声攀鲞蠡
艇泰避媛A为黻淑靛彀入为
} 臻产率指标专韭农场
濑的兼韭农场辅鳓瀚媲农场
产擞
穰赣《髓≯癸漠) l氇5 孽l姜氍嚣
罨游簿《搿凳溪) 矗羔j ∽ 蝴
警蟒《凳楚#妥≥ 607r74.:9 蕊S;0器喜肆臻鹱巷
蕊夸躐(舄楚,§凌≥ 3,846 3,069 3,05t
谗蘸爨盼产毽(骂惑蹬醛》21718 2|408 藏2签
农c洚榭溅率(马克/公喷) 40I 269 321
牲谢恻游成本(马克/公嗡) 935 SgO 827
生产戏嫩f弩竟捡壤) 2,457 l聪兰嚣殳娌尝
零稳意拣潦产瞧《马雯≥ 13器1.082 ,静
蒜稳游赫海产逮≤写誊》-Z7.,580 tL420 鼍羞。掣漆
译鏊孰l#捺牮筵1疆,l舔
———__m¨^~m¨w_w¨-—,————___⋯㈣”“q¨’”_‘___——-_*H_“w—wmH“_“-_———_“___~mW¨“m_”。。“。“‘^。_w“q
2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对投资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农场的投资显示,专业农场的投资远远高于兼业农场,但一个突出
的现象是,以农业收入为辅的兼业农场的投资要明显多于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农
场的投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仍然是,在这里以农业收入为辅的兼业农场是较大
的家庭经营的农场。但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农场明显低下的投资量,是由于这些
农场时常处于不利的境地的结果。
表2.12:不同类型农场的投资
农场投资以农业收入为以农业收入为
专业农场
主的兼业农场辅的兼业农场
总投资(马克/农场) 17,830 4,480 11,410
折lR(马克/农场) 9,260 4,040 5,810
净投资(马克/农场) 8,570 440 5,600
单位土地投资(马克/英亩) 678 425 829
资料米源:《1976年农业统计调查》。转引自欧洲经济共同体著“西德的兼业农”,载《农业
经济译丛》,1985年第1辑,168。
(3)对农场结构的影响
在德国,低收入专业农场转变为兼业农场的现象很普遍,一般来说这些农场的
经营者会通过出租让出他们的土地,以致兼业农户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农地出租市
场的土地的供给。而这些土地主要为扩大规模的专业农场所接受。政府亦对低收入
专业农场提供转让土地的津贴,以鼓励他们转让土地从而扩大其它专业农场的规模,
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土地的流动。从1969年一1974年,这种津贴使28万公顷耕地通
过售卖和长期出租转让出来,改善了土地规模结构。这表明,在德国兼业农场发展
的过程中,土地的流动增多了,在兼业农场数量增加的同时,专业农场的规模也扩
大了。
2.2.3对兼业农的评价及政府政策
在德国,社会及政府对兼业农都非常关切,兼业农的问题在农业、经济和社会
政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普遍的看法是,农场兼业经营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例如,农场兼业经营可以使乡村中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某些地区,
在保持适度的乡村人口和保护文化风景区上,兼业可以发挥更长远的作用:农民兼
业增加了农场的收入,使社会收入分配不致出现太大差距;兼业经营为乡村劳动者
在农业萧条时提供了保障等。基于此,普遍的反对农场兼业经营的呼声非常少见。
在政策上,政府在制订多项农业政策时也已越来越多的考虑到了兼业农的积极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作用。兼业农享有绝大多数一般农业政策项目提供的好处,在这些项目中没有区分
专业农与兼业农。一整套有关市场、价格、农业结构、地区发展、职业训练和社会
政策的措施,直接促进了整个乡村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兼业农有资格享受对于石
油价格和因通货膨胀造成的资产损失的补偿支付。自1975年以来,根据欧洲共同体
部长理事会1972年通过的农场现代化的指导原则,向以农业收入为辅的兼业农场提
供了特别的投资资助,以通过采用适当的耕作制度,特别是通过节约劳动的投资来
改变兼业。这种项目的另一个目的,是帮助农民在非农业部门的就业中能获得较好
的工作。农民还被强制参加医疗、事故和养老保险,这就进一步解决了农民兼业的
后顾之忧。
2.3美国‘18
2.3.1兼业农的含义及规模
(1)兼业农的定义
在美国,考查兼业经营是以单个农民即兼业农为研究对象的。兼业农是指每年
从事非农业劳动100天以上的商业性农场的农场主,这样的农场主常常被称为“双
重职业者”。但以下三类农民不包括在内:一是年销售总额不到2500美元的农民,
二是每年只从事很少的非农劳动的农场主(指专业农场主),三是土地少得不足以完
全就业而在非农业部门又没有获得就业的农民。
(2)兼业农的数量及规模
美国兼业农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29年,自这一年起开始公布“非农业劳动”的
统计数字。从1929年到1944年由于受战争的影响,农业外就业的比例略有下降。
战后,农民的数量虽在不断减少,但从比例上看,兼业农却在不断增加。
表2.13:农民的兼业情况
农民人数(千人) 兼业农兼业时间%)
年份兼业农占专业农占100天100_一199 200天
总数
(%) f%1 以下天以上
1944 5,859 36.8 73.2 8.3 4.2 14.2
1949 5,385 38.9 61.1 15.6 5.8 17.5
1954 4,783 45.0 55.0 17.1 6.4 21.5
1959 3,708 44.9 55.1 15.O 6.2 23.7
1964 3,158 46.3 53.7 14.2 6.0 26.1
1969 2,730 54.3 45.7 14.3 8.0 32.0
资料来源: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美国的兼业农.载《农业经济译丛》1983年第3辑
214,农业出版社1984年版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2.14:1964笨稻1969 1笨冬类农蜷主农9}裁控情滚
农场类型;销售总额在农业外劳动农场主农业外劳动的比重
农场主的比例1—99天100_一199天200天以上
美元1964 1969 1964 1969 1964 1969 1964 1969
40,000 20.7 26.6 11.7 15.7 2.4 3。1 6.5 7.8
20,OO争一39,000 26.6 33.O 17.5 19.7 3.1 4.4 6.O 8.9
t0,000_一19,999 31.4 40.5 19.2 18.9 4.2 6 6 8.1 15.0
5,00(卜9,999 39.5 50.3 18.2 14.8 6,2 8.2 15.O 27.3
2。50(卜4,999 48.7 57。l 15.6 11.1 7。5 8.3 25。6 37.7
2.500+农业外收入35,4 43.3 19.4 16.0 4.4 6.5 11.6 20。8
2.500或<2,500 59.9 73,5 10.O ll。5 7。O t0.8 42,8 51。2
平均46.3 54.3 14.1 14 3 6.0 8 0 26.1 32.9
214,农业出版社1984年版
袭2.13反映了1944—1969年问美国农民的兼业情况。在农民总数中,兼业农
1944年所占琵饲为36.8%,1969年上齐必54.3%。其中,苁事j≥农堑劳动多于100
天麴浆业农出1944年豹18.4%上赣到1969年的30+O%,1987年增加到43.8%,1995
年增加到了70%119l。从不同规模的农场来看(见表2一“),即使是规模较大的农场,
农场主也从事兼业经营。例如,年销售总额在40,000美元的农场的农场主从事兼韭
的眈翻由1964年韵20.7%上羚到1969年豹26.6%,其中飙攀菲农韭劳动多子100
天豹农场主的比例1964年为本8.9%,1969年达到10,9%。
燕业农的数量在美国的不同区域与不同州之间差异很大。即使在一个州内麓异
也很大。其原因在于两个因素,一是农业外就业的可能性,这通常与工监纯及城市
纯静发展程度裔关,二燕农篷浚入承平,兼娩农德茬与低收入农娃区骞关。珏就中
央区农民在{#农部门就业率低,与此相反,太平洋沿岸地区的联合企业则导致了本
地区更多的农民兼业经营。
2.3.2兼业农的农业外就业
(1)滚业的动机
在美豳,兼业农就业于非农业部门的主要动机是变化不定的。不过,在许多情
况下,主疆动梳是出于撼农照和菲农登结合起来,能增加收入。
对于伊剥落簸嫂1971--1972年度兼业农的研究表明,这个州的大多数农民在农
外就业的原因通常是为了挣得额外收入。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减少农业债务。这项
研究还表明,兼业农民都不愿放弃农场,反而希藤扩大农渡经营,改善他们在农场
豹缝位。密撬安魏立大学对农民兼垃的研究褒弱,差不多蠢三分之二豹人到农她钋
潆职,是因为农业本身不能绘他们带来足够的收入,许多人缺少资金,但他们不愿
2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去借贷。调查中有一半兼业农不愿离开土地,因为他们眷恋农场,还有许多人想利
用他们在农场已有的投资,如果失去农场,他们就会蒙受更大的损失。很少有几个
人想成为专业农,控制更多的资源;另外一些人保留农场纯粹是为退休着想。差不
多有三分之二的兼业农表示,假如他们能够完全脱离农业,他们就会去其他非农业
部门找工作,而有四分之一的人却宁愿把农业作为生活的依靠。
以上分析说明,收入水平往往是农民兼业的主要动机,同时说明无论是多大规
模的农场,都需要这种额外收入。
(2)兼业农的特征
在美国,兼业农与专业农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年龄上看,兼业农的年龄一般要比专业农的年龄小。密执安州立大学的研
究发现,专业农的平均年龄为55岁,而兼业农是45岁。关于这两个年龄组受教育
年龄的调查结果表明,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兼业农中接受高中教育
的人数却是专业农的两倍。
2)在土地占有上,专业农中通过继承遗产而获得土地的人是兼业农的两倍。兼
业农的后代仅将农业作为第二职业,很少有人继续务农。此外,兼业的额外收入改
变了对农民扩大农场规模的刺激(同时也改变了劳动力的投放方向),结果,兼业农
自有土地的比重比专业农高,因为后者常常要租进一些土地,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
3)兼业农通过农业外就业,获得了较高的额外收入,大大改善了这些农场的收
入状况,尽管可能有的农场的农业收入非常低。这说明,农民由穷变富,同农业外
收入的增加有密切关系,即使扩大农场可能会改善许多农民的收入状况,但它是有
限的。因此,使农民富裕的最好的办法就在于发展农村工业,增加农民农外就业的
机会。
(3)农业外就业的类型
在密执安州,1961年密执安大学曾对89个兼业农的农业外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大多数专门从事于农业外劳动的农民逐渐从不熟练变成了熟练的工人。
农民对农业外就业最主要的要求是就业的稳定性,其次是收入的高低。他们着
重考虑的是,工作应是固定的,而不是临时的,是长期的,而不是权宜之计。
农民在农外就业时很少会受到歧视。在美国,没有一个雇主把农民看成是与众
不同的劳动力,他们既是新的劳动力的来源,又是现企业的雇佣工人。尽管有40%
的公司警告那些申请工作的农民,必须把本公司的工作放在农活之上,雇员的工作
时间表也不会去适应农忙时间,但公司吸收新职员时,并没有明显地歧视农民。相
反,有些公司认为,农民雇员会成为较好的工人。从农民和非农民雇员在工作中的
进步来看,人们对农民的工作评价更高。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对于大多数兼业农来说,在农业外就业已成了主要的就业形式。在农村和小城
镇,农民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主要劳动力来源。而且,总的说来,雇主们把兼业农
当作典型的工人。
2,3.3兼业农在农业政策中的地位
在美国,几乎没有什么关于兼业农的直接立法。所有适合于经济低收入农民的
措施也都适合于低收入的兼业农。兼业农同专业农一样能够充分利用任何公共设施、
财政金融和教育方面提供的帮助。事实上,兼业农由于有非农业收入,能比专业农
更容易地获得信贷和支持。政府也鼓励工业部门在不发达地区投资,为农民提供非
农业就业的机会.以改善总的就业水平,避免乡村的衰落。大型公共咨询机构也竭
力鼓励专职工作者投资经营小型农场,把它作为业余职业,但总的看来,这种兼业
经营对美国农业部的影响还是微乎其微。
有~个现象可能应该引起重视。在美国,从事非农业劳动的农民的数目一直在
稳定增长,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农产品价格提高,使农业利润稳定增
长,在这个时期内农民离农的比率下降,因为一些年轻人被吸引到农业中去了。如
果这种情况~直持续下去,农业利润仍能保持较高水平,那么美国农民的数目可能
会停止下降,在农业外就业的农民的数目也可能比过去减少。如果确实如此,那么
乡村工业就会出现职工来源不足的问题,新工业部门的建立就会受到影响。因此,
美国兼业农的未来发展趋势会更加依赖于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供需要求,依赖于总
的经济状况的好坏和就业机会的多寡,而不是仅仅依赖于美国政府作出的关于兼业
农的政策决策。
2.4中国台湾省口o】
2.4.1兼业农出现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我国台湾省的农业一直很发达,曾被称为“米糖之乡”,但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台湾的农业受到极大破坏,直到1951年才恢复到战前水平。进入60年
代后,台湾不仅解决了岛内人1:3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大量出口农作物赚取外汇,以
支持工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岛内资本由于继续投资于传统农业获利甚微,也开始
转移到工商业领域。这样,台湾的土地改革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工业
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随着工业的发展,台湾的农业相对衰落,其传统的农作物如甘蔗、稻米等受到
周边国家的极大冲击,外销不畅,而麦类、杂粮等又需大量进口,这使得台湾面临“谷
贱伤农”和财政补贴的两难选择。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60年代初,台湾
把其经济的重心转移到了工业,确立了出口导向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
型产业,这一战略的成功实施使台湾冲破了内部市场狭小的制约,工业开始蓬勃发
展起来,工、农产业的收入差距也随之加大,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工商业转移。在这
一过程中,就出现了所谓的兼业农。根据台湾1975年的农业普查资料,岛内88万
多农户中,专业农只有16万户,占18%,比1960年减少了22万户,减幅达59%;
而同期内,兼业农则达73万户,占82%,比1960年增加30余万户,增幅达72%。
在兼业农户中,以兼业为主的农户占兼业农的比例,也由1960年的22.5%上升到了
1980年的61.6%。
2.4.2台湾兼业农的主要特点
在台湾农村,兼业农不仅数量多,而且兼业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从时间上看,
他们有的是暂时性兼业(在外连续工作时间不足3个月)。有的是季节性兼业(连续工
作时间在3个月至1年之间),还有的是长期性兼业(连续工作时间在1年以上):从
空间上看,他们有的是在家兼业(亦称“离农不离家”),有的是在村兼业(亦称“离家不
离村”).有的是在乡镇兼业(亦称“离家不离乡”),还有的是在其他城市兼业(亦称“离
家又离乡”);从他们兼业所从事的行业来看,他们涉足了工业、商业以及服务业,
其中以制造业为主:而从他们的工作场所来看,既有台湾典型的农家客厅加工厂,
也有大中型企业的现代化厂房。
除此而外,台湾的兼业农还有其独特特征:(1)贫苦农民居多。耕地未满0.5公顷
的兼业农占90%以上,他们仅仅依靠土地还不足以维持生计,于是就在农闲时进城
务工,以补贴家用:(2)多数是就地兼业。许多农民安土重迁。主要是在小城镇从事
固定性或临时性非农工作,他们以土地为祖业,视同生命一般,因此极少有农户举
家进城。据台湾1975年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全省离村就业者有26万余人,平均每
三四户1人,而不离村兼业者则高达89万余人。平均每户1人;(3)城乡就业互动
性强。台湾的兼业农成为城市产业工人后。在经济萧条或发生劳资纠纷时,常常选
择回乡务农,而当乡村生活窘迫时,他们又会加入产业大军,进城工作。
2.4.3兼业农对台湾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农民通过兼业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随
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农业的地位与日俱下,土地收入难以为继,兼业收入对农民
来说越来越重要。掘台湾当局1978年底对2 000多农户进行的家庭收支调查,每户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平均耕地0.99公顷,全年收入为13万元台币(合3 600美元),其中非农收入f以兼业
为主)为8.1万台币(合2250美元),占总收入的62.3%。并且农民的耕地面积越小,
其兼业收入所占比例越高。另据对400多户中等收入以上的农户调查显示,从
1969--1978年的10年中,平均每户的农业收入按新台币计算增加了1.8倍,而兼业
收入却增加了6.1倍。由此可见,台湾农民收入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兼业来实现的。
其次,兼业农队伍的扩大客观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兼业的农民对城市和工厂
的认同度和依存度低,接受教育较少,乡村性格浓厚,一旦发生了劳资纠纷,在工
商业中难以立足,就会返回乡村,继续务农。兼业农在产业劳工中占相当的数量,
因此他们的这些性格、特征限制了劳工队伍的凝聚力,阻碍了劳工阶级意识的形成,
制约了劳工运动的发展,形成了劳资对立的缓冲带。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相当
长的历史阶段,台湾并不像其他处于转型期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那样,劳资矛盾尖
锐,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其城市和乡村还都是颇为稳定的。
第三,兼业农的兴起促进了台湾小城镇的发展。60年代中期以后,台北、高雄、
台南、台中、基隆等5大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趋于饱和,许多工商资本转而
投向五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这些小城镇交通便利,工商业较为发达,具有发展工
业的良好基础。而台湾本土农民就近兼业的偏好更是促进了这些小城镇的进一步发
展。许多兼业的农民居住在农村或在周末时回乡务农,这样不仅节约了生活费用,
而且加大了他们在城乡之间自由转移的弹性。到了70年代初期,50%以上的工商企
业和55%以上的制造业设立在农村和小城镇,以方便农民就业。从而逐步形成了以
台北、高雄两个人13逾百万的大城市为核心,以基隆、新竹等5个人口在20万以上
的中等城市为骨干,以板桥、永和等20个人口在10到20万之间的小城市为纽带,
和以数十个小中心城镇为细胞的多层次、较为合理的城市布局,成功地避免了由于
短期内农村人1:1急剧向城市转移而出现的城市恶性膨胀、城乡差距加大等难题。
第四,兼业农的存在也给台湾的工、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从工
业发展的角度来看,60年代中期,台湾从以农为主转向以工为主,大批兼业农涌入
产业劳工的大军,他们在几乎没有接受任何技术培iJiI的情况下,从事着简单的加工
制造操作。这些511£,Ak农流动性强,造成了劳工队伍的不稳定,加大了企业培训职工
的难度,制约了劳工技术的提高,阻碍了企业生产技术的升级。当然,随着经济实
力的增强,台湾当局加大了教育投入,广大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兼业农所从事
的工作仍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另外,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农业收入偏低使得农村
的年轻人务农意愿低落,他们更愿意选择兼业以提高收入,因此从事rFI间耕作的农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逐渐趋于老龄化。据统计,1990年初,台湾农业劳动力的实际务农年龄平均为55.1
岁,30岁以下的农业劳动力仅占6%。而在兼业农中,2/3以上的是以兼业为主,
务农为辅,他们平时在外打工赚钱,周末才回农村用很少的精力料理农事。这种农
业人口的老龄化和“周末农事”的状况,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农业
产业结构的调整,束缚了台湾农业向纵深层次的发展。
2.5不同国家或地区农户(农场)兼业经营的比较
2.5.1关于兼业农户(农场)的{既念
关于农户兼业统计,目前大多数国家还不完善。但在日本、美国、德国、奥地
利等国家有比较完善的兼业方面的统计资料,并对兼业农户(农场)进行了定义,
但各国对兼业农户(农场)的界定差别较大。从定义上看,日本和德国是以农户(农
场)为单位来分析兼业经营,而美国及我国台湾省是以农场主为单位。以农户(农
场)为单位来分析农业兼业,有利于从与专业农户相比较的角度分析兼业农户的收
入和土地占有状况,进而有利分析兼业经营给农业带来的影响。然而,兼业农户内
部成员和比例的变化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兼业的劳动力和比例的变化,这只有在劳动
力统计中才能反映出来。所以,以这两种范畴来分析农业兼业各有利弊。日、美两
固之所以在分析兼业经营的范畴上存在差异,原因在于这两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不同。
同本地少人多,兼业农户尤其是二兼农户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美国地广人稀,
兼业农户与专业农户相比微不足道。因此,在分析农业兼业时,日本重视农户的变
化,而美国则更多地从农场主的角度来讨论问题。
在我国农业兼业的研究中,我们倾向于以农户为单位来进行分析,且在区分农
户的类型时,采用同本的分类标准。原因就在于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与日本差不多,
甚至从户均耕地面积占有上我国仅为日本的一半。关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及比例的
变化可以另行研究,实际上,在分析农户兼业经营时已经涉及到劳动力的变化,二
者基本上可以统筹兼顾。
2.5.2农户(农场)兼业化经营的背景
从日本、德国和美国农户(农场)兼业经营的发展过程来看,一个突出的特征
是这些国家农民的兼业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得到深化和发展的。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浚2。ls:农效劳魂入爨砉经济活动人口酌毙薰(攀搜:万人;%)
塔1930—1944年1945~196t年1970年1980笨
剐择济农监占经济袒北占诧经济农救古比经济农妇占地
嚣劫替动扰活鹚势动重活动劳动煎活动劳秘爨
人Ll ^出重人口人甜人口人日人四人口
|l
一一~ ..
2937.7 f413 l 拈4589.9 1820.0 40 5339 1049 19々∞∞ 661 11 0




2041.3 掰50 27 25593 353.7 14 2682 200 75 28% 116 4.0
‘1488.9 837.2 19 6003.7 733.1 12 8711 319 3.7 10365 223 Z2
年2奠
表2。t6:苓霹牧入辍家童馥绽、城奉纯爱戴延续毒奄静蜜动趋势
1965年18 57 8 21
t980年. 25 甜撼28
1997年28 72 13 34
13
,2
28
审等投入国家
1965年3l 76 18 45 38
t980年42 83 24 64 37
1997年38 89 23 72 58
糍收入整容
1965年40 95 38 86 70
1980年37 96 35 93 75
1997年3l 98 27 95 硝
资褥涞潦:莪竞莎。工娃纯与辘露纯荧象鹣经济学努瓠滋,串鬣亭±会秘学2002(2),4乱
表2.17;中闲工娥{j二、城市化及就监结构鼗动趋势
年秘GDP绺构交纯(稻) 就娥结稳变诧(%) l藏书纯率变诧
工业非农产业工业非农产业I (%)
1952 17.6 49,5 6.0 16.5 12.5
1960 39.0 76.6 11.5 3413 19.8
197穆36.8 64+8 8。2 t9.2 17.4
1980 44。2 69.9 13.4 27.9 19.4
1990 37.0 62.9 17。0 39.9 26,4
2000 44,3 84+1 18 0 50.0 36.1
鼹交2,14霹以看出,在二竣之兹,
入口占经济活动人闺的比例逐比较高,
鑫零、德毽朝美国这些发达图家灼农业劳动
在1930--1944年期间,日本农业劳动人口的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比重甚至达到48%,德国为27%,美国为19%。二战之后,这些国家迅速进入了一
个工业化、城市化大发展的时期,非农产业飞速发展,到1965年,高收入国家非农
产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95%,相应地就业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见表2.16)。
到1980年,日本农业劳动人口的比重下降为11%,1990年为6.6%,2001年降到了
4.9%12”。而德囡和荚困农业劳动人Ul的比重仅为4%和2.2%。(见表2.15)与此同时,
高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1997年这些国家的城市化率平均已
达76%。
伴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农户兼业经营在这些国家也迅速发展起来。
在同本,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农户兼业经营发展迅猛,1955年农户兼业率
为65.1%,1986年上涨到85.2%,且在兼业农户中二兼农户占主导地位。1986年二
兼农户的比重达到57.8%。在德国,1965年农场的兼业率就已经达到59.1%,到1975
年农场兼业率虽变化不大为本54.8%,但以农为辅的兼业农场的比例由1965年的
33.4%上升到1975年的39.5%。在美国,兼业农也在迅速发展,1944年兼业农的比
例为36.8%.到1969年己经上升到54.3%。
在我国,自1978年以来工业化及城市化发展迅速(见表2.17),同时农户兼业
经营也开始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但与日本、德国及美国比较而言,有一个明显的
不同(或者说是弱势)就是这些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人口同步实
现大量转移,即农村劳动力主要是一种分业型转移,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进行,农
村人121在总人口中及农村劳动力在整个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都非常小,兼业经营涉及
到的劳动力数量并不多。而我国工业化推进的过程中,二元经济由于户籍、就业及
社会保障等项制度的约束而长期不能实现有效地转型,农村劳动力主要是一种兼业
型转移,城市化水平并未与工业化水平同步增长,农村人口并没有随之大量转移,
大量劳动力仍滞留在农业部门,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到2000年,非农产业在GDP
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84.1%,但农业劳动力比重仍高达50%,使城市化率仅为36.1%。
2.5.3农户(农场)兼业化经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各个国家(或地区)来看,农户兼业大大提高了兼业农户的收入水平,即农
户兼业对收入产生了明显的正效应,实际上这也是农户选择兼业经营的最主要动机
所在。但在不同国家,由于资源条件的差异,农户兼业化经营对经济的影响也存在
较大差异。
在同本,在小规模兼业农户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的基础上,使土地、劳动力、
资本等资源分散,农业经营规模无法扩大。同时,日本政府长期以来推行的农业保
护政策进一步使农户兼业凝固化,农业资源的流动更加困难,农业结构矛盾突出。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总起来褥,农业小规模经营避成资源分散、农她投资效益差、农业增长缓慢、自给
率下降等诸多问题,同美麟、西德等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_静】德国虽然近年
来农场兼渡经营发展较快,偿兼、监农场所占农渡资源豹份额较小,农场豹蓑业化经
营著不妨褥农监经营,甚臻只要蓑监方式褥当,爱嚣能诞邃农监垒产发袋。
2.5.4不问国家政府对兼业农户(农场)的政策
由于农户兼业化经营在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影响的不同,各豳政府在农户兼业
化经营的政策上也存在差羚。在日本,兼业农户(主要是二兼农户)在农业中占重
要趣忿,穗应建政麝在农户羧受纯经营兹政繁上绘予鹣关注迄最多。主要薅瑗在两
个方滴:(1)适于来自兼渡农户翻益集团的逶力,政府对本国农产赫(主要是稻米
的生产)实行昂贵的价格保护和补贴政策,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并使日本
成为世界上农业保护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兼业农户的普遍化造成的农户经营规
模超小型的状态,迫使日本政府从20世纪60弗代就开始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等措
施,浆支持专、监农户实璇农户经营援模的扩大,尽管政策效莱并不十分理想。
在德圜和美因,农场熟兼照纯经营盘予兼嫂农场在整个农鲎中豹份额套疆荠来
对农北产生明显不利影响,相反其积极作用避受人们重视。楣应的,政府在制订多
项农业政策时也已越来越多的考虑到了兼业农的积极作用。无论是猩德国还是美国,
兼业农枣有绝大多数一般农业政策项目提供的好处,兼业农同专、业农一样能够充分
利用任偶公共设施、财政龛融和教育方面提供的帮助。尤其应该擒及的是,这些国
家匏农氐在簸泰藏盈薅没蠢受至《任藏竣程整浆政策待遥,链裁享蠢皱枣震氏享鸯懿
一切权利,这有利城乡之阉劳动力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对工业他鞠城市纯的发展泣
是一个较大的促进。
2.6不同国家或地区农卢(农场)兼业经营对中国的启承
(1)农户藏、监经营怒一个国家在工业纯道鞭审豹一个普遍、长麓豹经济玟象,
是农户对自身劳动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追求最大利润的一种理性经济行为。从日
本、德图和美国的农户兼姚经营的情况来看,兼业现象(指现代意义上的兼业)在
这些围家都已存在了半个多世纪,这些国家已由农户(场)兼业经留演变为农户(场)
兼数像(朝撂在总农户中,兼监农户的数量趣避50%)。甚至在嚣零,农户兼业愈演
愈烈,兼渣农户己经成必农渡豹主要经营者。这表骥,农户蒹l≥经魏不是个鬟农蔻
的个别缀济行为,而是农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大多数农懿在长期实践中根
据市场及自身发展需要而做的一个理性选择。因此,对欠发达国家来说,在其工业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化进程中应重视对农户兼业现象的研究,从而制定正确的在农户兼业化背景下的农
业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2)农户兼业经营在不同国家会由于各自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兼业化道路的不同
对经济增长与发展造成的影响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依据本国的资源条件选择合适
的能促进本困经济健康发展的农户兼业化道路尤为重要。日本和美国代表了两种不
同的兼业化道路,即分散资源型的兼业化道路和集中资源型的兼业化道路。分散资
源型农户兼业化,不能有效地集中土地和资本,劳动及土地生产率都较低,规模效
益无法显现。而集中资源型农户兼业化,能把土地和资本集中起来,能容纳技术进
步,可使用大型机械技术和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改良及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可以获得
较高的劳动和土地生产率。所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采取分散资源型或
集中资源型的兼业化道路对农业的影响会很不相同,这主要取决于农户兼业化道路
的选择。
(3)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户兼业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城
市化推进、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与规模是
问题的关键。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规模与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是
同步的,二者互相促进,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来说,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就是工业化的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规模及城市化的发展相脱节,从而使
城乡之间差距持续扩大,大大限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这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与
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如何更快地促进农村劳
动力的非农化。
(4)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根据台湾农村的发展经验,应大力发展中小
型企业,特别是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非农产业,在农村就地进行与农产品有关
的初加工与深加工,并开展仓储、运输等相关的服务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
与农产品资源开发、加工有关的乡镇工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同时,加大对农村的
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以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在乡村投资设厂,鼓励农民就地、就
近兼业,逐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其次,以现有的集镇为依托,建
立中小型城镇,加速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从目前
的情况看,积极推进中小城镇的建设在促进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带动第三产
业的发展,许多rlz/j-,型城镇已成为连接农村和大中型城市的纽带,具有良好的发展
非农产业的前景,因此可以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载体。
(5)在兼业化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应是为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创造
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不应在不同劳动者之间及城乡之间制造人为的不平等因素
进而阻碍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这样做可能只会延缓一个国家工业化及城市化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进程。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很少有对劳动力流动设置障碍的,
劳动力资源主要是依据市场进行配置,这有利于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进与发展,并
且也已经为实践所证明。因此,在我国通过制度调整或创新,为所有劳动力的流动
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环境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a
———————————————————————————一
3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我国农声兼韭化经营的特殊背景
罩n其他国家一样,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农户兼业经营行为在工业化
及城市化进程中广泛发展起来。在兼业行为产生的条件上,我国和其他国家有许多
褶同的方磷,讴我嗣农户兼监经营行为的产生还其有自己猿待酶条件与背最。
3.1城乡分隔豹制度阻碍
长期以来,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城
乡分隔的政策(制度),在不断强化城乡差别的同时,也阻碍了城乡之间劳渤力的流
动及工、监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褥盈,市场亿改革戳来这一整套城乡分黼政策并没有
实矮牲鑫穹变化。
3.1。l城乡分骣豹户籍澍痰
我蓬麓户籍管理制度形戒予1958车,其橡恚楚同年颁东数《中华人民共和疆户
口登记条例》。该条例的颁布及相关配套措施的实质是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
动,人为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城里人与农村人之间设立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该条例第十条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簸市势动部门的录用证翡,学
铰瓣录I歉涯胡,或者城泰户日登涎祝关灼准予迁入豹涎明,囱褰往地户口鼗汜枧关
申请办理迁出手续。”确立了城乡人口农户口上的法定隔离。
当然,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传统户籍带4度在特定历史时期曾有效地推动了我
国传统工!lt的超步和发展O。僵在该户籍潮度的约隶下,农村裁余劳动力长期褥不
捌鸯教地转移,大囊豹农树劳动力被寨缚在±地上,套限鲍±地资源承载善过发的
人口负担,使农业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具体_来说这种
传统的户籍制度存在以下严重弊端;
(1)传统户籍管理铕i度违背了市场经济运行翡基本要求。帝场经济的运{亍凄求
各静生产要素达到鼓佳黧置,配嚣熬过程也裁是恕括炎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疑素
的台理流动的过程,但烂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人口的正常迁移、资本的合理流
动,使各种生产要素难以实现最往配置。
(2)传统户籍管理制度阻碍_『中因城枣佬豹进程。长期班束,隔叛城市间、城
乡阚久口正常迁移螅现行户簸管理妨碍着人ISI的集聚过程,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一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羹编低,与工业讫黢萤。在熬速城审化蛇内在动力已经形成的今天,不改革现镗的
户籍管理制度,就难以顺剥推避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联动关系。
(3)严格限制乡迁城、农转非的人口迁移政策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转
移。中国农民酌劳动大量剩余。尽管乡镇企渡曾啜收了其中的一部分,僵乡镇企韭
毕竟容量有限、农}}剩余劳动力更多地憋蒎靠城枣囱繁二、三产渡转移。改革开放
以来.尽管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已经进入城市转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事生产.但
是由于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他们无法取彳罨城市的户籍,
滩以在城市长赣定屠,;l发了~系列的章±会闯题。
(4)传统户籍管理铡瘥瓣镪了公民援住敬迂捷豹巍由,强化了人们豹她域戏念
和城乡观念,造成人与人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国家应该通过立法保证公民有居住
和迁徙自吐}的权利。
改革开放醴来,为适应经济发鬣对劳动力资源配置酌要求,户籍管理蒂l廑存掰
松动。特爨是圭篷入20世纪90年{弋爱期以来,为逡应小城镇发震的霉餐,图家对小
城镇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降低了农民进入小城镇的门槛,但大中城
市的户籍限制并没有实质性的松动。由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地域蹩大中城市,
因此户籍绢度的初步松动并未辩诞进劳动力流动越簧实菝性作翔。
3.I.2城乡分隔的就难耩壤
改革开放之前,与户籍制度相联系,中国实幸亍翡是严格的城乡分隔的就韭制度,
农丰萼劳动力及农业入日魏滚动受至g严揍艰制,这秘艰铡壹到改革开放翅期郡没森根
本的改变。1980年的全圈劳动就业工作会议及其膳下发的文件,一方湎解开了对城
镇职工流础的禁锢,另一方面有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1981年中央在提
出城市实行合闲工、临时工、阉定工相结合的多种就蝗形式的同辩,又逡一步强仡
了对农村劳动力滚动熬繁理。
从1984年开始,国家准许农民自筹瓷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这一
小小的城门开放是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它表明实行了30年的黼制
城乡入目流动的就娩管瓒嗣度开始松动,大批懿农孝重势动力及其家羁开始避城王{挈
及生活。这之聪。虽在1989年到1991年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进行了局部的调整,
加强了对盲目流动的管理,但政策并没有回归到计划经济时期,允许农村努动力流
动政策的大方向并没有交。应该说,蜀西前为止,农村劳动力可疆流动已经没裔什
么障碍,键为保护本地劳动力就业浆特彀,城市政府成立专f]枧均(比如,上海叫
“外来劳动力管理所”),出台专门政策,对外来工(主要是农民工)进入城市进行
严格控制,它们J下在有意或无意造推行~种隐形的就娩限制政策,或者两“就渡歧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毒蔸”n漫蠢易冕,遮萃孛坟褫不是蹇接对癸来工弱流动避毒予隈裁,嚣是逶过测定各秘致
策措施来歧视外来工,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目前,城市政府对外来工就业歧视
的方式主要有:
(t)配额。即在政策上规定井架工哭有赣取了务工涯、暂住话等各耱证{孛霹方
辘获缛遴入城枣王{擘蕊资揍,瓤且这些i委{牛远有数量上的限制。其且的就是要通过
配额在总量上控制外来工就业的数蹩。
(2)收费。即向雇佣外来工的单位和夕}来工本人收取各种费鞲,采罐离外来工
在城市就照鼢袋本,增热率邈工藏嫂懿俊势,因蔻牧费能奏效愁腿生~部分辨寒王
蚋进入。
(3)附加条件。即对外来工的资格认证附加某些条件。比如,一些城市以摄高
城市索质为由,要求外来工必须其有裙巾及戳上文佬程度。穰显然,黼蕊菜些条件
类似涸骣贸易中故裴关裁壁垒,这~壁垒也能裁滚一郝分钋来工。
(4)关闭市场。更严重的是,~些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政府于脆禁止外来工
进入某些行业,也就是说,关闭外来工在这魏行螗的就业市场,以确傈本地劳动力
在这些行12藏、韭的垄断投。
北京审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歧视很有代表性。由于其独特的政治地位,北京
~直实行严格的限制外地人口进入的政策。从1995年以来,北京制定了一系列的法
兢和政策,对矫来务工经商入员可敬从事的行监籁工种进行了严格的黻涮。将矫来
务工经离人曩可以从事鳇行业艰毒l在13个,工秽限划瞧206个,且多为本地人所不
愿从事的藩、脏、累、险、毒等工种。同时,对属于限制使用外地人员的行业、工
种,要求用人单位必须改用本市人员。凡未经批准擅自摺用的,劳动部门除责令清
退使蠲的外地入员外,并按蠢关撬定给予最离额发豹麓款。经i窭之鑫凡年熬{}兖窝
完善,北京审逐步形成了总量控制、用工审批、工种限制和管理收费的政策体系。
在舆论压力和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北京市政府于2000年底对上述政策体系进行了部
分调整,取消了对外来务工经商入员的行业、工萃率限铜,代之醣素质}l槛黻稍,邵
要求遂入耀应{于照黪辨寒务王经露久员必须矮螯提应§§文化猩度。投摆这秽新的规
定,过去允许农村劳动力进入的行业、工种,现在一律要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这
实际上是将占农村劳动力最大比例(初中及以下比例占89%)的低学历人群拒之于
北京城外。122t令入遗憾的是。这释虢韭装褫闯样也在簇佳大城市上滚着。
3.1.3城乡分隔的校会保障制度
建国之初。为适应当时静工鼗亿发装战穗静需要,政府剩用公共权力实麓了与
户簸制度起蓑嗣撵作用的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内容是:在城市,建立
了面向全体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赞用全部Elj『政府及企业承担;在农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树,剃逶过±撼改革帮集体纯,实嚣家嶷窝繁体鞠结合蠢以家庭必主款保障铡发。
这项制度安排,表面上看起来是把城乡脂民都包括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之内,实际
上,城乡腭民享受的保障待遇相差悬殊。城市居民几乎是无偿地获得国家给予的各
稀福稍性泊社会傈险,萁保障支蠢成本近乎为零,这样的裁度安裤,帮使连一黧发
达国家魏缝民郝望尘葵及。农村居民豹保障主要依靠±地的产出,在传统农业的经
营方式下,高成本低收益的农业生产,在维持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外,基本上不能
为农民提供最超码的保障水平,实际上很多农民在面临疾病等死亡威胁的时候只能
游天gj命。这静城乡分割豹社会保障利浚与冀{氇类纭鹳季圭会政策楣配会,茭基本嚣
的是阻止农村势动力向城市流动,从而不仅大大强化了城乡差别,而且成为工业化
及城市化发展的障碍。
市场优改革以来。随着工渣纯及城市化的推进与发展,长赣凝嗣的城乡分隔静
二元结构开始有骶按动。城枣开始避雩亍享±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其基本方向是将全福
利性的政府统包统管的保障制度逐步过渡为商品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居民也开始承
担一定数额的保险赞用。尽管如此,与城市膀民快速增长的收入水平稆比,当前的
僳险赞霜的开支对葵生活矮量和承乎豹影豌微乎葵徽。但是,改革娃来,农爨鼹晁
的社会保障除了依赖于从土地上获褥的收入之外,仍是一片空白。然丽,遗憾的是,
多年来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原因,一逝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
农丰、亍土地在有的地方因经营的绝对亏损,甚至成了农民的负担。1231氇嗣琵,农村劳
动力开始大援摸漉入城蛮。
然而,我国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却始终将乡镇企业职工与进
城农民工拒之f]Pb,他们虽然在城市工作,但不能享受城市政府为城市居民提供的
各项柱会绦障待遥。在深堀帝,1998年底外寒_1人数这231万人,是户籍入171职工
(60万人)的近4倍,其中77.1%的来自农树。该市针对外来工的社会保障项髓截
至1996年底除工伤保险投保率达到75%夕b,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仅9万人,养老保险
17万人,对外来劳动力穗供的衽会福和几乎为零。{241在被封}除在城市保障体系之外
豹}盘况下,已经进城兹农民大多数人不褥不采取蓑业鲍方式到城枣载她,尽管他们
中的很多人实际上已不再经营农业,但仍要在家乡保留一份土地。这样,就造成了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及社会转型的困难,进而阻碍了农业规模忧的发展及传统农业
向瑗代农、盈蠹奄转化。
3.2二元经济结构差异‘2s】
所谓二元经济,一般指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醋家,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必然甏经
4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历的一个阶段。这个露期突密豹特征是,传统落麓熬农建部门与凌代纯夔工业藤门
阉时势存,农蛾与工业之间,农村与城甫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随着工业化
及城市化的推进与发展,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之间的发展差距将逐渐消失,二元经
济将被现代化的一元经济所取代。当前,我豳工渡化与城市亿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
段,二元经济鹩祷经还嚣常突毽,二元经济之勰存在磷显熬差异。
3.2.1产僖结梅与产照结搦豹交动不稻逢应
献整体上褥,第一产盈、第二产韭稍第三产效的产篷结椽与就韭结秘静变旗方
囊基本上是一致豹,鄹繁一产业的产值结均鄹就业结构逐灏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
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逐渐增加。但从变动的具体情况看,第一产业、第二产
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冕表3.1和表3.2)
表3.1:按三次产业分媳产傻结构及就业结构(单位: %)
产值结构就业构成
年份第一产韭第二产韭第三产鼗第一产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52 50,5 20.9 28.6 83.5 7.4 9.1
1957 40.3 29.7 30.1 81.2 9.0 9,8
1962 39.4 31.3 29.3 82.1 7.9 9.9
1965 37.9 35.1 27.0 81.6 8+4 10.o
1970 35.2 40.5 24.3 80。8 10.2 9.o
1975 32 4 45.7 21,9 77.2 13.5 9.3
1978 28.1 48.2 23,7 70.5 17’3 12.2
1980 30.1 48.5 21.4 68.7 18.2 13.1
1985 28.4 43.1 28。5 62。4 20.8 16.8
1986 27.1 44.0 28.9 60.9 21.9 17.2
1987 26+8 43.9 29.3 60。0 22。2 17.8
1988 25.7 44.1 30.2 59.4 22.4 183
1989 25.稚43.0 32.o 60.0 21,6 18。3
1990 27.1 41.6 31.3 60.1 21.4 18.5
1991 24.5 42.1 33.4 59,7 21.4 18.9
1992 21.8 43.9 34.3 58.5 21.7 19.8
1993 t9.9 47.4 32.7 56.4 22.4 21.2
1994 20.2 47.9 31。9 54.3 22.7 23.0
1995 20 5 48.8 30.7 52.2 23 O 24.8
1996 20.4 49,5 30,1 50.5 23.5 26.0
1997 19.1 50.O 30.9 49.9 23.7 26.4
1998 18.6 49,3 32.1 49.8 23,5 26.7
1999 17.6 49.4 33.o 50.I 23.O 26.9
2000 15。9 50。9 33。2 50。0 22.5 27.5
资料来源:《中国缆计年鉴》(200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P50。P108
4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3.2:中国农韭裁业结构转换滞质予产毽结掬转换豹程壤
年份农业就业结构农业产值结构滞后程度(%)
1952 83 50 50.50 65.35
1957 8l,弱40.30 101.49
1962 82.00 39.40 108。12
1965 81.50 37.90 115.04
1970 80.70 35.∞ 129。强
1975 77.10 32。40 137.96
1978 70.50 28.10 150.89
1980 68.70 30.10 128。“
1985 62.40 28.40 119.72
1986 60.90 27.10 124.72
1987 60.00 26。80 123.88
1988 59.30 25.70 130.74
1989 60.10 25.00 140.40
1990 60.10 27.10 121.77
1991 59.70 24.50 143.67
1992 58 50 21.80 136.35
1993 56.40 19.90 183.42
1994 54-30 20.20 168.81
1995 52.20 20.50 154.63
1996 50.50 20.40 147.55
1997 49.90 19.10 161.26
1998 49 80 18.60 167.74
t
1999 50.10 17.60 184.弱
2Ⅸ硇50。0 15,9 214.47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姥》(1999年)数据计算。计算公式为:农业就业结构滞廊于产值结
构转换程度=(农业就业结构一农业产值结构),农业产值结构。资辩来源:张柱文。中国二元
经济结构演变静垢史考察与特,砭势柝黼,宏戏经济研究,2001(8),P36。
1)煞一产业就业结车句豹变动严重滞后予产值结构的变动。1952年第一产业的
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分别为S0.5%和83.5%,1978年分别为28.1%和70.5%。也即改
革丌放之前,产值结构下降了近一半而就业结构仅下降13个百分点。到2000年,
第一产业的产值结构进~步下洚戮15.9%,餐就娩结构仍鬻达50%。农遂部门熬裁
韭结构豹滞嚣程凄(见裘3.1)到90零钱券进一步加强了。这说明第一产业劳动的
边际生产率较低,农业内部聚集了大量的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农业还带有明湿的
华中科技火学博士学位论文
传统农业蒋餐。
2)繁二产嫂产毽绦擒增长搬对缓慢,1990牮与2000华相比,第二产业产煎结
构仅增长9.3个百分点。其就业结构变动亦不明显,甚拦在1990年到1993年和1998
年到2000年分剐出现了下降趋势。这表明,我圜的工濂部门的发展滞后,工、监部门
啜纳劳动力豹数量有限,其撩滚除了资本存橇构成莹逐步提离之矫,还在予]=渡发
壤r嘲莩奁憋一些深瀑次鹣蠲麟滏岽孵决,魏戮金改革中豹产投制凄、致金不分等问
题仍来鼹到投本嬷决等。
3)第三产业的产使结构和就业结构发腱缓慢。
国表3.1知,我国第三产、韭瀚产德结摘与就娩结构在1952年、1978年和20∞
年分爨为28.6%、23。7%器33.2璐赦9.1%、12。2璐帮27.5强。我爝产毽绪秘中第三产
受所占嬲毙羹+不仅远逡坻予中等收入濯家&承乎,甚至假于印度等低收入围寒的
乎均水平(见袭3,3)。
襄3.3;孛满产馕缩檎与靼凄、拦裂等发漫率鬻家媳跑较
i 中国霹疫洪帮控鞭
其熄坻收中等收入
入国家
印菠是蘧巴西韩强
(2000) (1994) (1994) 甄(1994) (1994) (1994)
瞬家
(1994) (1994)
}茎五t5.夸30 42 38 17 13 7 10
;篱50.9 28 32 21 41 39 43 36
l第二
|产照
33.2 42 48 39 42 49 50 52
资料米源:李京文主编:21世纪中国经济大趋势,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审4月第1版.第
120页;《中国统计年箍》(2001 3,50。

除霜本以羚熬大多数发速国家戆经济络秘转按都表现秀赉第一产数惫第二产
韭、燕三产业{轰次濒避黪结拣演变模式。发曩中国家与发达国窳相比则表现为第三
产她鲍禳藏发展,钱纳爨等人的多国模型表明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
“工业就业的增加,远远低予农驻就渡的减少,因此,劳渤力的转移主囊发生在农
、盈帮菔务监之阔。”阳与噩乏襁反,我国=元经济结构转攘过程中存在麓第三产业发震
严羹潦嚣嚣褥点。(觅裘3。4)逛必须疆出豹是,第三产盐瓣发燧应以第~、第二产
业数充分发屡为基勰。漩中餐目瓣的憾况来看,第三产业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可能是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弱赝性造成的。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3.4:劳动,】裁翌结构浆国薮跑较(%)
l 国家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弟=严业
中国1999 50.O 22.5 27.5
美国1991 2.9 25.6 71.5
日本1991 6.7 34.4 65.6
§g联邦德国1990 3。6 40.0 56.4
英国1991 2.1 27.6 70.3
法鬣1991 5.7 29.1 65.2
意大刹1990 8.8 31.9 59.3
绷拿大1991 4.5 22。8 72.7
澳大利亚1991 5_5 24.2 70.3
原苏联1990 8,2 38.3 53.5
波兰1990 26。2 36.5 37.3
匈牙利1990 18.2 36.8 45。0
罗马剩亚1990 28。6 43.0 28.4
原南斯拉夫1989 5.O 51.2 43.8
印发1989 5。5 363 58.2
印度尼西亚1990 55.9 13.7 30.4
菲律宾1990 45.2 15.O 39。8
泰圈1988 66.4 11.3 22-3
新加坡t991 O.3 35。2 64.5
熙基颊坦1991 47.4 19.8 22.8
韩因1991 16.7 35.6 47.1
巴矮1988 24。2 23.3 52。5
资源米源:张桂文,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历史考察与特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第
37页。2001(8)《中囤统计年鉴(2001年)》108。
速度极为鬻我爨就鼗结构中第一产渡裁渡傍额过藏,又翔第三产业就她份额过
低直接相关。表3,4的数字表明,我国2000年劳动力就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就业结
构仅高于1988年的泰国和1991年的巴基斯坦,却低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其
他各国。如采以我醋90年代静就照结构来遗彳亍比较,刘我爱第三产鼗豹就娃爨额是
上述各国中最低的(1991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59.7%、21.4%
和18.9%)。
通过以上的分祈可媛得岛两个结论:第一,中国静就监结祷存在严重静滞纛牲,
这在第一产业粒第三产戡都较明显;第二,就业结构与产僮结构严重偏离,说明劳
动力在社会各个产业之间的转移还存在着较大的阻碍,同时也表明不同产业间的劳
动生产率水平存在着较大的羲距。
3.2.2城市化发展严重滞詹,较低的城市仡承平与整个经济酌现代化谶程不相逶瘟。
表3.5和裘3.6表明。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人均GNP靛不断增长,城泰位东
平毽不断提高。也邸域蠢化水乎昶经游的发展程发是提适应的t 1994年我国的人均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GNP为370美元,按国际经验城市化水平应达到36%左右。但我国仅为26%,相差
10个百分点。2000年我国的人均GNP接近800美元,按国际经验城市化水平应达
到60%以上,而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6.2%,相差24个百分点。2000年与1994年
相比,城市化水平并未随经济的增长而迅速增长,增长的缓慢。
表3.5:人均GNP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
国家≤$100 ≥$1耻≥$200_一≥$350.一≥$575— ≥$1000
(GNP) 200 350 575 1000
城市人口
比重(%) 22.9 32.O 36.O 49.9 62.8 ≥65 8
资料来源:陈宗胜,《发展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54页。
表3.6:1994年对一些国家的人均GNP与城市化实际调查结果
高加拉216 16
印度350 27
中国370 26
印度尼西砸570 31
菲律宾730 43
波兰1690 62
墨曲哥2320 43
巴西2530 60
捷克斯洛伐克3140 78
韩国5400 72
英国16100 89
澳大利旺17000 86
法国19490 74
美国21790 75
德国22320 84
挪威23120 75
日本25430 77
资料米源:陈宗胜,《发展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55页。
表3.7:1952—1999中国城市化率滞后于工业化情况
年份GDP结构(%) 就业结构(%) 城市化率(%)
工业非农产业工业非农产业
1952 17.6 49.5 6.0 16 5 12.5
1960 39 O 76.6 11.5 34.3 19.8
1970 36.8 64.8 8.2 19.2 17.4
1980 44.2 69.9 13.4 27.9 19.4
1990 37.0 62.9 17.0 39.9 26.4
2000 44.3 84.1 18.0 50.0 36.2
资料来源:“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02(2)第48页。
从工业化、非农产业与城市化关系的变动情况来看(见表3—7),我国城市化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水平严重滞后,城市化率偏低的原因,除了城乡隔离体制仍然存在之外,还在于工
业及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滞后于产值结构。因此,当前的突出任务是大力促进工业
的发展,真正发挥其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的作用,同时大力发展其它非农产业,
增加其它非农产业的就业人口。
3.2.3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加重1271
过去20多年的经济改革具有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缩小城乡差距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然而,
改革以来我国的城乡差距仅在80年代中期有所缓和,进入90年代之后尤其到20世
纪末城乡差距又进一步扩大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农民收入相对下降。改
革以来,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有了较大提高,按现价计算,人均年纯收入由1978年
的133.6元提高到2000年的2253.4元,增长了16.9倍。然而,与城镇居民相比,
又呈现相对下降的趋势。按现价计算,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
人均年纯收入之比为2.6:1即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比农村高160%:1985年这--I:L率
下降到1.9:1,1986年后这一比率再次增大,1994年达到2.9:1,虽然1998年又降至
2.5:1,但2000年又扩大到2.8:1,超过1978年的水平f见表3.8)。(2)农民消费水平
相对下降。由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可以完全用于生活费支出,而农民还要将一部分
纯收入用于生产投入,所以更为准确的是作城乡人均消费水平的比较。表3.9表明,
1978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之比率为2.9:1,即城市居民的消费比农村高190%,1985
年该比率下降到2.2:1.1989年后这一比率再次增大,1994年达到3.5:1,虽然1997
年回落到3.1:1,但1999年又扩大到3.5:1,超过1978年的水平。
表3.8: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指数
年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
收入(元) 支配收入(元) 收入比农村居民家庭人均
纯收入
1978 133.6 343.3 2.6
1980 19l 3 477.6 2.5
1982 270.1 526.6 1.9
1985 397.6 739.I I.9
1986 423.8 899.6 2.1
1987 462.6 1002.2 2.2
1988 544.9 1181.4 2.2
1989 601.5 1375.7 2.3
1990 686.3 1510.2 2.2
1991 708.6 1700.6 2.4
1992 784.0 2026.6 2,6
1993 921.6 2577.4 2 8
1994 1221.0 3496.2 2.9
1995 1577.7 4283.0 2.7
1996 1926.1 4838.9 2.5
1997 2090.1 5160.3 2.5
1998 2162.0 5425.1 2.5
1999 2210 3 5854.0 2.6
2000 2253.4 6280.0 2_8
资料米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304页,中国统计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3.9:居民消费水平
全国居民农村居民城镇居民=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66页
其次是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利用有关统计资料所作的计算结果表明,1978
年,东部与中、西部的人均收入比值分别为1.15:1和1.26:1,1997年,这两个比值分
别提高到1.47:1和I.77:I。其中,东部与中、西部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在1984年以
期基本上没有变化,1984年以后变动速率明显加大。但相比较而言,城镇居民收入
的地区间差异变动略小~些,1978年1978年,东部与中、西部的比值分别为1.13:1
和1.14:1,1997年,这两个比值分别提高到1.44:1和1.36:1。人均收入的地区间差异
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关统计资料的计算结果表明,1978年,东部与中、西部农
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分别为1.15:1和1.19:1,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地区间差异大
致相似:1997年,这两个比值分别提高到1.43:1和1.79:1,高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地
区间差异。这还是三大地区的平均水平,如果作发达省份和~般省份的比较,差异
更加悬殊。例如,2000年上海市与四川省农民人均年收入分别为5596.37元和1374.16
元,相差4.07倍,是地区差异平均水平的2倍多。128l
9
7
8
B
6
5
3
3
4
6
8
8
0
1
3
5
5
4】1
3
5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晒弘%酡%∞舵加瑚m!蓦瓤班琊所mⅢ啪 嘶m3土,置1王王
珊诎坝筑趴锄懈眦言{m
m懈搠扭蜥猢Ⅲl暑椰湖跚饥Ⅲm嘟㈣|薹鸯㈣ m|虽撇m粥抛姗螂蚋铋仍
嘴蚋咖哪啦蝣噼螂嘶嘟噼哪啪吾{§!哪州螂嘶哪嘲哟㈣ 茹嚣搿荔鬟裟慧船裟嚣黧槲 i;i!{;}: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3超小型的农地经营规模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并存口9
在我国,由于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大,在耕地面积一定甚至减少的情
况下,农户土地的经营规模狭小,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属超小型的经营规模,农业
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方面,由于受户籍、社会保障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及城市转移的速度与数量都很有限。这样,农户超小型
的经营规模不能得到根本改变,超小型的农地经营规模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
时并存,农村的工业化及城市化受到严重制约。
从表3.10可以看出,改革以来,我国乡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如下几个显著
变化:(1)从总量上看,乡村劳动力的数量2000年与1991年相比增加4869.6万人,
年均增加486.96万人;(2)在农牧渔业就业的乡村劳动力的数量2000年与1991年
相比减少1388.8万人,年均减少138.8万人,在非农产业的乡村劳动力的数量2000
年与1991年相比增加6258.4万人,年均增加625.84万人;(3)在农牧渔业就业的乡
村劳动力的数量占乡村劳动力总量的比例1991年为79.3%,2000年为68.4%,相差
10.9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09个百分点。(4)农牧渔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比率
1991年为52.8%,2000年为46.1%,下降6.7个百分点,年均下降O.67个百分点。
同一时期.农业总产值比率由24.5%降为15.9%。
表3.10:乡村劳动力(单位:万人、%)
年份鲥农麓⋯登产蒜鬻篓僦荔尹繁鞴笋
1991 43092 5 34186.3 8906.2 79.3 20 7 24.5 52.8
1992 43801 6 34037.0 9764.6 77.7 22 3 21.8 51.9
1993 44255 8 33258 2 10997.6 75,1 24.9 19.9 50.1
1994 44654.2 32690.3 11963.9 73.2 26,8 20.2 48.6
1995 45041.9 32334.5 12707.4 71.8 28.2 20.5 47.6
1996 45288.0 32260.4 13027.6 71.2 28.8 20.4 46.9
1997 45962 1 32434.9 13527.2 70.4 29.4 19.1 46.6
1998 46432 3 32626.4 13805.9 70.3 29.7 18.6 46.6
1999 46896.4 3291 1.8 13984.6 70.2 29.8 17.6 46.6
1111 111蝗:! !;!!!:i !i!坚:! 坚:! !!:! !i:! 丝:L一
注释:这里的农业总产值比率指农业部门的GDP与总的GDP的比例。资料来源:中国统
计年鉴(2001),P50、P364,中国统计出版社。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过去10年问,从事农牧渔业的农业
劳动力人gl在不断下降,农村非农产业及城市化吸纳的乡村劳动力越来越多(2)与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数量巨大的农业劳动力相比,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是滞后的,到2000年乡
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从业人员仅为1.52亿人。占乡村劳动力总缀的31.6%,
即仍有近70%的乡村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3)农牧渔业劳动力占全潮总劳动力的
毙率与农韭慈产篷毖率十分不掇稼,2000年农塑慧产蘧毙率莰羹15+9%,整农牧渔
韭劳动力占全国怂劳动力静跑率却为46.1%,两盈,该比率1991年到2000年年均
下降不到1个百分点,也即农北部门盼劳动生产率水平非常低,农业内部存在大量
的剩余劳动力。
另据农qk郝课题组(2000)的研究,根据各地复萃中指数和机械化稔艘及目前耕
逮褒搂,攘簿密全霆霾§§耱}壹鼗生产壤嚣要豹劳动力数羹为l。77亿入,舅据1996
年农业普套,我国林牧渔业劳动力为1880万人,二者相加,我国现阶段农、韭部门需
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1.96亿人。按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3.28亿人计算,剩余
劳动力达1.32亿人。到“十五”末期,考虑到农业生产投入的增加和生产技术进步
日I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釉檬业劳均负担耕地规横较强前还将有所增长,在维持
王冕毒袋楚露较不变戆谤嚣下,耱孛蠢受嚣要戆劳动力会_l莛一步褥簿羝鬟|.醴亿入左右,
农业乘4余势动力将增加到l。8亿入。
大量的乡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内部,使我国农地经营规模表现为一种超小型的
经营规模。如表2所示:
该表显示我国的农地规模属予超小型。在耪地总黼弦不可能在短期内有较大增
长静}主况下,乡褥劳动力劳筠揆缝穆维替在4鑫友表,乡穗户均蘩建终戆在8宦左
右。这与农业郁课题组(2000)测算的农地经营规模相差悬殊。据该课鼷组测算,
到“十五”术期,种植业需要的劳动力为1.68亿人,如果按2000年耕地总面积19.5l
亿亩计算,种植业劳均耕地为11.61亩,以每户两个努动力计算,户均耕地为23.22
索。这静由窳庭联产承包割掰弓|致敬超小型豹农地经营规模虽满足了改蕊翻农民对
主趣饺委权及经瞽较的要求,餐随着农韭经济数深入发袋,其对经济的港缀影稳越
来越突出。艇体来说,农地小规模经营存在以下弊端:(1)规模超小型,地块零散,
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和科学技术推广:(2)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抑或欠发达地区,农
地规模过小使经营农业比较效菔低下,农民弃农经商或进城务工现象较为普遍,造
戎农业糖放经营,甚至撂荒;(3)地块分割太缨,嘲埂占地太多,耕地幂0翔率不高;
(4)农楚小麓模分数经营彭响农户豹收入承平程势霸力裁嗣寒平麓撬蕊l(5)大量
劳动力被限制在土地上,劳动力闲簧、浪费现象严黧。
华申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袭3。t1:农涟缝麓勰摸辇缎(毯囊、万人、菇、再声)
年份1991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耕地总面积14.35 14.25 14.25 i4。25 19.5l 】9.5l
乡辑势动力43092.5 45288。0 45962.t 46432。3 46896.4 4796乏1
j}褥耪地3.33 3。15 3.豫3。07 4.i6 4.07
乡{4产数22566.2 23437。6 23406.2 23678.0 23810.5 24148.7
户均辚地6,36 6.08 6‘09 6.02 8+20 8.08
囊糙采滔:《中瑙统谤年鉴》(番牮),枣溪统诗出舨技。
3.4土域使嗣权的流动转让枫制缺芝
笈雯在2螃{鼗鳃70.年靛寒80争代耪瓣家藏承趣经簧,怒裁疆±嘏制焘瓣一次重
大交辇。这一变蕈珏主撼黪}蠢投鞠经营投分离楚突被醴,澎戏了土遗集体耩有,家
瘛承包缀蕊熬新型±她露《菠。应该说这-N凄安撼爨将农民豹劳动与其势秘成果的
分酝紧密继合超来,褒~迩封期内,在~定凝瘦上调勘了农民生产黝敬裰镟,产生
了较骥磊鹣经滚续效。德髓羲经济懿深入发展,该瑗裁波嶷拯越寒越照示滋黉显熬
潞限瞧,蕊主簧翊鼷燕现蠢瀚土璁产较怒残缺的,葵袭瓣主要肖;<1>爨肖投主体
不臻礁,越褥还是缀,法律勰定较淹含糊,零熬农憋±撼毁煎被糖意侵占,农邈基
础浚施建墩潍嚣,罄}堍大餐流失;(2)承链投不清鬣不稳定,承毽校掰瘸涵盖郡登
投裂没蠢蹬确翡器定,遗戏主邀滔憋频繁;(3)农辩黛俸不畿充分嚣使土蟪凝剃,
这奁鬃体主越挺用遗稳中袭域的尤淹突壤;<4)掰肖投与饺餍较掇益边器没骞鞠耀
鹣法律液定,蓑农±氇搜援牧不稳定;
遮种残缺黟土地产毅造成瓣一个旗鑫静嚣聚,就楚农地壤趱投转诖税锈穰难建
立,农辩主蟾帮场繁窝程壤低,躐案说逐没霄形成真藤的主池流通帝场。遥建,毫
经寝蒋农产逝就照麓农瓣在户籍及社会傈簿等颁耧菠骢约寒下不褥不保留一谂±
蟪,签蛰经营这徐主缝辩德寒滋楚不划嚣懿。懋怒,出予缺乏鸯效瓣±萎蠹经羯投滚
转橇潮,他懿只畿羊霞敢经营,甚至佼箕糖荒。蓑瑶荣楚:一方蕊。怒扩大窳模静农
户无法扩大溉禳,隧碍了遗渡娥模经营懿形成:舄~方藤,大爨簸±她被糨皴经营
成被彝之不瘸,大大麓低了农魏资源配鬻效率;爵卷,一照农疑冒议竞垒羧穿农监
经截融,倦W§£会因主遗产被的约慕而受到影响。
警中祷技大学博士学穰论文
表3.1l:寝蛾缝罄筑摸单傻(识稳、万人、童、万弗)
爨料潦灏:《中国统计苹嚣》《番年),申瓣统_i=}出版社,
3。4±地使霸权酌流动转让机制缺乏
裘鬟三在勰澄筮讴苹锭寒88年终韶鹣家藏承嵇蹬慧;莛蓑莺±滚粼发簿~凌重
大变革。拣一变革强±谶所谢授秘经营投分离为您破疆,形成了土蛾懿体骚有,家
庭承包缀髓嬲毅型土地制度。成该说这--与LJ魔焱jj}:豳将农民的劳动与熊劳动成果的
分配紧密缕合起来,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程魔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产生
了较翳黧鹈经漆绩效。餐麓辫绞漭兹灞入发袋,该矮载疫安簿愁謇越蠼示窭骚登蕊
餐霞蕊,蕊主要蘑藤楚爨蠢魏±滚产投是残懿懿,蕊袭臻烹簧有;(1>蕊蠢蔽麦薅
不囔濂,鼹树还是缀,法褥勰定较为食糖,器效露鼹土地收益被随意侵占,农地基
础设施建设滞后,耕地大镦流失;(2)承包权不消且不稳定,承包权剁底涵盖那些
权利没有flIj确的界定,逶成土魄调整频繁;(3)栽麓粲体不雏充分行绥主地投铡,
这在集髂±魄挺爨过程孛表现熬茏为突窭;(4>麟囊投乓绶弱投投懿迭器没有明颥
嚣蘧簿溪建,餐农遗蕊霜毅举稳定。
这释斌靛浆±戆产校造成懿~令鳙器靛媾黎,稔怒农豫使震粳转让撬勰摄罐建
立。农树士地市场发育稷度低,或者说还没肖形成舆正的±绣滚通市场。困筵,已
经在菲农产蛙赣监豹农涎程户簇及社会保障簿磷制度靛约束下不褥甭僚整一份土
她,尽瓣经萤逮份主地对蚀采游是不翘l算的。但魁,出于缺乏封效的士地使用权流
转襁鹈,绝戆只爱褪蔽羟蓉,甚至霞箕趣蔻。其矮皋是:一方嚣+想扩大凌骥赘农
户秃法扩大娥溪,辍碍了遗嫂嫂模经营煞蘩蕊;是一方嚣,文蘩虢主攮棱蘧鼓经营
或被赛之不溺,大大降一爆了拣地疑源醚藿效率:褥者,一照农民硪黻窥会放弃农竖
经营时,想可能会因土地产揪的约束而受到影响。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我国农户兼业经营状况分析——以湖北省为例po】
4.1引言
如前所述,农户兼业经营在世界各国都非常普遍,但一直以来人们对其评价不
一。在我国,学者们的看法也差别很大,有褒有贬,但我国学者对农户兼业问题的
不同观点多受国外研究的影响,因为我国没有专门的关于农户兼业经营方面的数据
统计资料。,同时,近年来,也很少有学者在农户兼业经营方面做过实证研究,因此
做出的判断规范的、主观性的因素就多一些。而农户兼业经营目前在我国到底发展
到何种程度,具体情况怎样,应是我们对这种经济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为了
获取有关农户兼业经营方面的第一手材料,以了解我国农户兼业经营问题的现状及
其对农业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影响,我们在2002年暑假组织了武汉科技大学2000级
及2001级湖北省籍的部分农村学生在他们的居住地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实地调
查。湖北省是~个农业大省,地形上有平原、丘陵、山区之分,经济发展程度因为
地形差异也有所不同。从统计资料。来看,平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人均纯收入
较高、丘陵地区次之、山区较落后。这三大地形带类似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
发展情况及发展差异。因此,本次在湖北省的调查分三大地形带即平原、丘陵、山
区分别进行,然后欲对不同地区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在总体上把握农户
兼业经营状况的情况下,找出三大地形区在农户兼业经营方面的差异,进而为相关
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
(1)相关概念的界定
I)农业及非农业:这里的农业指农、林、牧、副、渔各业,它是一个广义的概
念,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非农业指农业以外的所有行业,包括工业及服务业等。
2)农业收入及非农业收入:前者指经营农业所获取的收入,包括从事种植业、林
业、牧业、渔业及副业所获取的收入总和;后者指从事非农业(包括外出打工、个
体经营等)获取的收入。
3)农户类型:根据农户劳动力从事的产业及农户收入的构成的不同,将农户分
。祉我国统汁资料中.没有专门的关于农户兼业的统计,学者们在计算兼业率的时候主要的依据足乡镇企业的就
业人数与乡村劳动力的比率。但事实上乡镇企业的就业人数要远远少于农村外山务工人数·
。据《湖北统计年箍》(2001年).2000年平原地区(包括荆州、仙桃、天门、潜江)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平均为
2268丸,丘陵地区(包括裟樊、随州)为2038元,山区(包括十堰、恩施自治州、宜昌)为1409元。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为纯农户和兼业农户两种。纯农户,指家庭劳动力全部从事农业,家庭收入也全部
是农业收入的农户。兼业农户,指同时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经营的农户,农户中可能
有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有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业;或者劳动力在农忙时从事农业,农闲
时从事非农经营。兼业农户又有第一种兼业农户(简称I兼农户)和第--1十兼业农
户(简称II兼农户)之分。第一种兼业农户:指以从事农业为主,兼做非农经营(包
括外出打工),家庭收入由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构成,但以农业收入为主,即农业收
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至少超过50%的农户。第二种兼业农户:指以从事非农为主
(包括外出打工),兼从事农业经营,家庭收入由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构成,但以非
农业收入为主,即非农业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至少超过50%的农户。
4)总收入、纯收入与净收入:
总收入=基本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基本收入=劳动者报酬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农业收入+其他非农业收入
纯收入=劳动者报酬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家庭经营纯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投入的物质生产资料的成本
净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工作性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家庭经营净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一投入的物质生产资料的成本一国家税收一
乡村等基层组织收取的各项费用
(2)调查程序
1)首先对所调查的村(组)进行总体情况的调查。包括不同类型农户的数量、
乡村劳动力总数及外出务工情况、总收入及其构成等。
2)在了解各村、组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分别选取3~5户具有代表性的纯农户、
一兼农户和二兼农户,并分别对其2001年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
(3)调查对象
这次调查中,对不同地区的16个市(县)的部分农户进行了调查。所选样本村
(组)数为38个,样本农户数为374个,其中纯农户为115户,一兼农户为124户,
二浆农户为135户。在山区,j£选择十堰、竹溪、通城、利川、谷城、南彰、宜昌
等7个县(市)的7个村(组)作为调查对象。这7个村(组)共有1139个农户,
其巾纯农户为218户,一兼农户为483户,二兼农户为438户。抽样调查农户数为
111户,其中纯农户为33户,一兼农户为37户,二兼农户为41户。在丘陵地区,
效选取了襄樊、随州、宜城和钟祥四个市的15个村(组)作为调查对象。农户总数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为1203户,其中纯农户为455户,一兼农户有563户,二兼农户有185户。抽样调
查的农户为120户,其中纯农户为39户,一兼农户为35户,二兼农户为46户。在
平原地区,共选取了监利、荆州、天门、仙桃和潜江等五个(县)市的16个村(组)
作为调查对象。农户总数为885户,其中纯农户为327户,一兼农户有363户,二
兼农户有197户。抽样调查的农户为143户,其中纯农户为43户,一兼农户为49
户,二兼农户为51户。
(4)数据说明
本次调查得到的数据是调查人员通过向农户询问获得的,各种数据虽然具有~
定的主观性,但我们认为这些数据仍能较真实反映当前农户兼业经营的现状。
4.2农户兼业的总体状况
农户兼业经营的程度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
发展水平、人的素质高低等都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农户兼业化程度。
4.2.1村庄的经济地理位置与农户兼业化程度
表4.1反映的是地理位置的差异与农户的兼业化程度。从总兼业率上来看,湖北
省的兼业率水平已经达到71.8%,在构成上一兼农户占主导地位,达43.9%。分地
区来看,平原、丘陵和山区的兼业率分别都超过60%,但与我们一贯思维不同的是,
山区的兼业率不仅不低于前两个地区反而大大超过前两个地区尤其是丘陵地区,高
达79.8%,其基本原因可能一是山区农户平均拥有的耕地数量要远低于前两个地区
(见本章表5.10、表5.11及表5.12),农业收入极为有限,二是山区交通及通讯条
件的改善。由此可以认为,对农户兼业程度的影响,地形条件的优劣所起的作用已
经非常小,在~些地区甚至已经消失。
同时,在表4.1我们对38个样本村进行非城郊农村和城郊农村进行了分组,分
别统计了它们各自的兼业率水平。从调查的结果看,三大地区城郊农村的兼业率都
明显高于非城郊农村的兼业率水平,两者相差近28个百分点。而且城郊农村二兼农
户的比率也高于非城郊农村二兼农户的比率。这表明,城郊农村相对于非城郊农村
来讲,可以得到更多的非农就业的机会,同时由于离市场较近,这些地区可能会有
更多的农户从事非农产业经营,仅将农业当作副业。从地区的比较来看,一个显著的
现象是山区的非城郊农村的兼业率水平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地区,从而使山区的兼业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率承平在另外涎个地区之上。
袭4,1; 不问地区的农芦兼业率
德区娄型棒本辩数(个) 滚效率(%> {兼农户珏兼农户
(%) (%)
城舔农村4 78.8 26。7 52.2
垂i 棼璇强农村3 80。8 4"/,0 33.8
区合计7 79.8 36.9 43.O
域郊农辩4 84.0 72.2 t1,8
匠非城邦农村ll 43.5 27.1 t6.4
陵台计15 63.8 49,7 14.1
撼舔农挺5 89,0 53。3 35.2
平嚣城郊农村11 54.4 36.6 17.8
藏合计16 71.7 45.1 26.5
城磐农丰事13 83.9 50.7 33.1
火总非城郊农村25 59.6 36.9 22.7
她诗
随台计38 "71.8 43.9 28,8
4.2.2收入结构与农户兼业化程度
~个地区q#农收入的比例与农户的兼业率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一般说米,非农
产德占农车‘l社会总产值靛t已覆琵反映农村经济结格(农村津农化、农秘工监纯)敲
重要指舔。我们将释本褪戳蕊收入按菲农竣入筑不嚣毖铡避霉亍分缝,结果(怒表4,2)
表明,兼渡率段il浆农户豹熊业攀水平随非农收入所占比例增大而提高。这是因为
农村q}农化和工业化的程度越高,为农户提供非农就业的机会就越多,兼娃率就越
高。反过来,兼馥率静提高不仅研戳遴一步增热菲农牧入滗镪,阕辩也程迸了农村
纂农铯霸王鼗纯静笈震。这糖互秘效慕在沿海发达邀送表现豹强经棼霉突出。
裘4。2:不问收入结构的村庄的农户兼业攀
. 垒茎。塑. !!:! . !::!⋯. 。!!:竺。一
4.2。3人璃练彀入求平冬农声兼鼗纯疆度
表4,3反映豹跫不蕊经济发震零平鼹窿翡农户蔻韭纯稷凄。扶调燕数攒寒签,入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均纯收入水平与兼业率总体上并不必然成正相关。人均纯收入小于等于1000元的村
(组)的兼业率要比人均纯收入在1000---1500元的村(组)的兼业率水平高。但人
均纯收入大于1000元的村(组)的兼业率水平与其人均纯收入水平是正相关的。I
兼农户的兼业率水平与总兼业率水平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但二兼农户的兼业率水
平是随人均纯收入的增加而上升的。出现这种不规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1)人均
纯收入低于1000元的村(组),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而且一般地处偏远,人
均耕地占有量较少,经营农业基本上无利可图,一旦条件许可(如道路、通讯等),
人们就会大量外出,以获取更多的收入,从而使这些地区纯农户比率大幅下降,兼
业率水平迅速上升。这个结果与前面提到的山区兼业率水平反而比丘陵和平原地区
要高是一致的。(2)人均纯收入在1000--1500元的村(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要
比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的村(组)高,而且这些地区农户拥有的耕地面积相对多
一些,农户经营农业还有一定的利润可得,因此这些地区纯经营农业的农户数量较
多,进而这些地方农户的兼业率水平反而比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的村(组)要低。
(3)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的村(组)一般都地处城郊,或者乡镇企业较发达,
因此这些地方兼业率水平普遍都较高。
表4.3: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村庄的农户兼业率
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村庄的农户的兼业率水平的变化来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
水平对兼业率影响较大,无论是发展较好的还是较落后地区,农户的经济行为最终
目标总是使自身的收入最大化,因此农民做出从事或者不从事非农活动的选择都是
理性的。
4.3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户的经济差异
4.3.1‘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户的会计计算结果
表4.4、表4.5、表4.6反映的是不同地区样本村(组)的不同类型农户的会计核
算结果。(1)从总净收入看,无论是平原、丘陵还是山区,兼业农户的总净收入皆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糍予纯农户,而兼业农户中二兼农户的总净收入又高于一兼农户。但三个地区总净
收入萋别较大,丘陵地区最搿,平原地区次之,山区最少。国(2)从农业净收入糟,
三个地区纯农户的农业净收入鬻离予兼业农户。但一个裔趣的现蒙蹙丘陵遣区无论
愁缝农产还跫兼娩农户(穗括一蔟农户积二蒸农户)致农盟净投入繇毙乎暴遗区羹
巅,尽管平腰地送农户平均搠窍I》鲁耕地露积比丘陵地区多(见本鬻袭4.10、表4.1l
及表4.12)。从会计核算来看,主要的原因有两点,~是丘陵地区副业收入比平原地
区高许多,=是平原地区出于农户拥有的耕地筒积相对较多其上燮的税收及其它费
用要院度陵地区商。这表明,苹缝的农煦经营即使在瓣麓面积稍多~点的谤况下逛
无法缓农民羧富,农民要憋耀攘收入毖矮寻技蕊宅谂经。(3>在农渡贷款豹剥用上,
三个她区基本上都是零。邀说明农村信用合佟社对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还存在较多
障碍,农村盒融机构还远没肖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4)在日}农收入的
构成上,三大地区都以非农就业工资收入为主,非农产业经营收入所占比例相对较
少。憾不同地区略有差疑,由醚和丘陵堍区菲农产娩经营收入在绝对蘩±要明显少
于平琢建区,其中由送又燹瑟。这袭臻由区秘纛羧地区从事a#农溪动的农业劳动力
多以廖魍形式为主,藕平原地区在从事非农活动的农业劳动力中有相当一部分自我
缝营。但有~点还不能说明原因,即为什么山区兼业农户的a}农就业工资收入要明
照低予丘陵和平原地区。
表4。4:山聪农户会计计冀缝暴《单位;元)(2001筇)
农户收支硕日纯农户I兼农户ff兼农户
毛产融345l 2289 1608
.生产成本601 477 417
.国家税收及地方费收235 313 260
净产毽2615 1499 931
.:C资支出(雇丁招待费等) 75 163 178
.餐窳利患0 O O
+副业收入1123 1219 1240
农救净收入3699 2555 1993
+骧农裁她工资收入O 2294 4164
+qE农产业经营收入O 122.3 527.4
十其它农妊井收入O 0 O
【总狰收入3699 4926。3 6684.4
。尽管统计竣辩磋示tF撩墙逸人均缒收入华均簧嵩子琏羧地嚣,毽终趣彝王人藏的非农就业收入并没赣或至多有
捆当一部分没肖统计拍:农民人均收入之内,因此就出现统计数字与实际情况存~岱一定的麓异.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4.5:丘陵地区农户会计计算结果(单位:元)(2001年)
农户收支项目纯农户I兼农户II兼农户
毛产出6275.2 5961.0 2921.1
.生产成本1181.9 1072.6 595.3
.国家税收及地方费收1244.3 1237.0 766.5
净产值3849.0 3651.4 1559.3
.『[资支Ui(雇丁招待费等) 58.3 66.7 70.5
.贷款利息O 0 0
+副业收入1671.1 1216 7 343.8
农业净收入5】01.8 4801.4 1832.6
+tt农就业11‘资收入O 4343.8 11286.3
+非农产业经营收入O 166.7 1395.8
+其它农业外收入67.5 65.0 34.0
总净收入5169.3 9376.9 13152 9
表4.6:平原地区农户会计计算结果(单位:元)(2001年)
农户收支项目纯农户I兼农户II兼农户
毛产出8487 0 7205.2 3288.0
.生产成本2040.1 1638.6 947.7
.国家税收及地方费收2596.9 1699.4 817 2
净产值3850 0 3867.2 1523.1
.jf:资支Ⅱ5(雇r招待赞等) 608.0 260.0 32.1
.贷款利息4.0 0 0
+副业收入603.2 162.O 68.O
农业净收入3841.2 3769.2 1559.0
+tt农就业工资收入0 2912.4 6088.8
+非农产业经营收入0 1384.0 2476.0
+其它农业外收入64.0 60.O 24.O
总净收入3905.2 6741.6 10147.8
以上分析表明,在我国农业技术没有实质性突破和创新的情况下,在农户无法
进行规模及产业化经营的情况下,农户增加收入的主要途经应是从事非农活动,从
5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这个爨义上游,农户藏业缎营及其逐渐罄遍化媳魁一釉必然趋势。
4,3。2不黼地医誉同类型农膨的生产率撂标
鹫终的硬变表躜,慕鼗农户(场)熬生产零要低予缝农户,我们的调查缝莱(踅
表4.7、寝4.8及表4,9)瞧撼本上避实了这一结论。表4。7、炭4.8教袋4.9的数据
表明,不问地鹾兼业农户农作物的亩产撼都要低于纯农户。在兼业农户中二兼农户
农作物的商产羹又要低予~熊农户。但纯农户与一兼农户在农作物的荫产上差距不
大,霹二魏农户与缝农户移一簸农户之瓣羞别鼯嚣索大。爰努,不翘她区糖露农雅
魏酌宙产燮还楚育~定蓑努。滚东鹈楚爨,出送缝农户豹亩产鼙与聂羧逑嚣貊毙簧
少游避60公厅,与平原地隧姻毖,要少近1130公厅,但丘陵秘乎琢媳隧之间水秘的
亩产慧捆麓不大,原因可能是不同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不同造成的。
从产假上来看,纯农户的产值、单位土地净产值及单位劳动净产德~般都高于
蘸、监农户,覆一兼袭户又疑予=慕农户,这在出隧鞠丘凌逮区都缚魏了印辽。髓乎
器遗嚣翡况稍舂不茂,在平鞭戆区~兼农户的产德及单位±遗净产蕊要魄缝农户崮,
阉时不网地区二簸农户的产馕与纯农户及一兼农户相差都不大,但穰龃位±地冷产
值和单位劳动净产德上相蓑却比较多。从不同她隧的对比来看,在产值及单位土地
净产值上,山区不同类型农户都要明显高于丘陵搜平原地区,但谯荦位劳动净产值
上,丘陵地区不藏类型的农户糖高予由驻霸平联避嚣。裁者主要是瓣为由送农产魏
辨她西辍要羁鬟少予其它涎个她区,螽嚣翁骚戮楚丘羧缝嚣不弼粪黧农户魏农鼗净
产值与平原地区钥蓑不大,但平原她区不同类燃农户平均拥有的瓣嫩瀚积瑟比丘陵
的不同类戳农户多。
激4.7;山区农声的擞产率指标
生产率指标鲢农声l兼农产li蓑农户
产鬃(公厅)
承稻(公厅,家) 531 544 519
小麦(公斤,宙) 340 232 19l
棉花(公斤/南)
产德(元/寓) 1737 1227 703
生产成本(元,商) 199 152 172
}单位±地净产德(元) 940,6 555。2 454。1
I单位势渤净产壤(元≥ 1137.0 624.6 404.8
涟:(1)这毽魏产馕{嚣农户±地的慧收入(毫睃入>与耕逑慧嚣辍之跣。狰产壤据翔赊了
生产成本及收藐瑟的产值。(2)掰调查的山区都不静糖犏花,且不蠲地方农作物差别较大,故
这里的棉”拖宙产皴没有记录.鼠也没有再列其他农作物。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4.8:丘陵地区农户的生产率指标
生产率指标纯农户I兼农户II兼农户
产量(公斤)
水稻(公斤/亩) 597.8 552.4 542.1
小麦(公斤/亩) 332.3 307.5 284.9
棉花(公斤/亩) 177.5 188.1 164 2
产值(元/亩) 585.2 556.7 497.1
生产成本(元/亩) 106.9 1040 91.5
单位十地净产值(元) 386.4 439.9 339 7
单位劳动净产值(元) 1521.3 1388.4 549.0
表4.9:平原地区农户的生产率指标
生产率指标纯农户I兼农户II兼农户
产量(公斤)
水稻(公斤/亩) 628.1 584.2 576.3
小麦(公斤/亩) 224.5 189.7 179.2
棉花(公斤/亩)(籽棉) 498.8 463.9 432.8
产值(元/亩) 709.1 735.4 672.8
生产成本(元/亩) 166.7 159.6 166.6
单位土地净产值(元) 308.2 381。8 263,5
单位劳动净产值(元) 1283.3 1111.3 476.0
总起来看,无论是山区、丘陵还是平原地区纯农户的生产率水平都要高于兼业
农户,而在兼业农户中一兼农户的生产率水平又要高于二兼农户,在不同类型农户
之间,纯农户和一兼农户的生产率水平相差并不悬殊,但二兼农户与纯农户和一兼
农户之间的生产率水平相差比较大,并且地区之间农户的生产率水平也略有差异。
由此可以认为,一兼农户的存在及其在一定程度上的普及在不同地区对农业生产率
的影Ⅱ向都并不显著.但二兼农户如果过多对农业生产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4.3.3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占有及利用情况
不同类型的农户在耕地的拥有和利用上存在一定差异,表4.10、表4.11和表4.12
反映了这种情况。(1)耕地占有状况。在耕地占有方面,各地区的纯农户无论是在
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还是地块数上,都多于兼业农户,而在兼业农户中一兼
农户又多于二兼农户。从地区之间的比较来看,山区的纯农户和兼业农户之间以及
一兼农户和二兼农户之间占有的耕地面积虽有差异但并不明显。而丘陵和平原地区
的纯农户和兼业农户之间以及一兼农户和二兼农户之间占有的耕地面积相差较多,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原因主要是因为山区耕地相对来说少,为了维持口粮需要即使是二兼农户也较少发
生土地流转现象。但丘陵和平原地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大,兼业农户除保留一定的口
粮嗣之外,将其它的耕地进行了流转甚至是抛荒。另一方面,山区农户尽管占有的
耕地面积不大,但地块数却最多,相比较而言,平原地区每块耕地的面积要大得多,
但即使是这样,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仍是超小型的。(2)耕地利
用结构。在耕地利用结构上。山区和丘陵地区的纯农户和兼业农户粮食作物的种植
面积占主要部分,而且纯农户和兼业农户之间的差别并不大,一般粮食作物的种植
面积都维持在75%左右。但平原地区情况有所不同,在平原地区纯农户和一兼农户
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要少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但二兼农户的粮食作物的种植面
积仍高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其原因可能一是平原地区农户占有的耕地面积相对
较多,二是平原地区棉花种植一直都较普遍,且价值较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有利于
纯农户和一兼农户增加收入。但二兼农户由于占有的耕地面积有限,所以仍将粮食
作物的种植放在主导地位。(3)耕地利用状况。在耕地利用状况方面,不同地区的
纯农户耕地的实际利用率都较高,土地抛荒及部分或全部转包数量都非常少。但兼
业农户耕地实际利用率在下降,土地抛荒面积在丘陵和平原地区都超过10%,土地
部分或全部转包面积所占比例也较大,在丘陵地区甚至超过26%。在兼业农户中,
二兼农户的土地抛荒及部分或全部转包面积又多于一兼农户。
表4.10:山区农户耕地占有及利用情况
农户类型耕地r_有状况秽}地平l 用结构耕地利用状况
地块数总面积人均耕地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土地利土地抛土地部分或
(块) (亩) 面积(亩) 所占(%) 地所占(%] 用(%) 荒(%) 全部转包(%)
纯农户12.1 2.78 0.85 76.2 23.8 99 6 0.4 0
兼业农户9.75 238 0 60 73.1 26.9 97.9 0.7 1.5
I兼农户10 8 2.70 0.68 65.4 34.6 98.5 0.5 1
I『兼农户8.7 2.05 O.5l 80.8 19 2 97.2 0.8 2
合计】O.93 2,58 O.73 74.7 25.4 98.8 0.6 O。75
兼业户为
纯农户的80.6 75.9 70 6 95.9 113.0 98.3 175.0 150

二兼农户
为一兼农80 6 75.9 75.0 123.5 55.5 98.7 160.0 200.0
户的%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袭4.11:鼓陵她区农户耕地占有及到用揍况
农户类型耕地占有状况耕地利用结构耕地利用状况
地块数总嚣积A均耢地粮食羽地经济痒魏矮±遗最主琏抛土她邦势戒
(块) (亩) 面积(亩j 所占(%) 地所占(%: 用(%、荒f%1 全部转包f%、
}纯敷户6。5 9。96 2,43 83,8 16.2 95.5 4,5 O
兼啦农户4.95 6.45 1.59 74.8 25.3 63.7 13 6 29.6
I栽墩户6.{} 8,30 2.02 75.O 25.O 77。3 13.6 13,6
II兼农户3.9 4 59 1.16 74.5 25.5 50.O 13.6 45.5
台善{一5,73 8.07 2.Ol 79,3 20T8 79.6 9.1 14,8
兼业户为20.2 64.8 65.4 89.3 156.2 66.7 302.2
纯农户的

二簸农户65.G 55.3 57.4 99,3 102,0 64,7 l∞.0 334.6
为⋯兼农
户瓣%
注:冈在统计耕地刹Ⅲ状况时,同~家农户(尤其避二兼农户)可能同时出现抛荒及土地
转包,故耕地利用结构中的兰部分比重之和并不一定等于100%。
表4.12:平原缝速寝户耩穗鑫有疑秘羽馕嚣
农户类型耕地lli有状况耕地利用绒构耕地利用状况
地块数总面积入均耕遗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主地翮士地糖±蛾部分或
(块) (亩) 面积(亩) 所占(%) 地所占(%: 用(%、荒(%、全部转包(%1
纯农户4.2l 12.49 3.22 44.7 55.3 96.0 4.0 O
兼业农户3.39 7 96 1.89 52.2 47.9 80.0 10.0 10.0
l蔑农户4.20 10.13 2138 40.8 59.2 88.O 12.0 0
I Il兼农户2.58 5.78 1.39 63.5 36 5 72.0 8 0 20.O
f台计3.80 lO.23 2.56 48.5 51.6 88.O 7.O 5.O
蓑妊户为80.5 63。7 587 116.8 86,6 83,3 250.O
纯我户的

二兼农产61.4 57.1 58.4 155.6 61.7 8t.8 667
为一兼农
户的%
注:因经统计瓣地剥娟状况时,厕一家农户(尤其是二兼农户)可能同时出现抛荒及±地
转包.故耕地利JfJ结构中的三部分比重之和并不一定等于100%。
瞄上分祈表明,纯农户占有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多,豆耕地的实际稻用率较高,
挞蓑嚣织少,郝分戏全部转包鳇数量也蠢限。兼业农户占套辫地嚣积相对较少,且
耕地fI勺实际利用率没有纯农户高,抛荒面积增加,部分或全部转包的土地数量在不
断上升。在兼业农户中,二兼农户的耕地利糟率又少予一兼农户t耕地抛荒及部分
藏全部转毽数爨{亟如一慕衣户多。囊筵爵翔,羡业农户戈其楚二兼农户豹严重存在,
在王地使用权流转困难的情况下,耕地资源的不充分利用是必然存在的a因此·如
何建立规范的二t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将兼业农户尤其燕二兼农户的闲踅或獭放经营
翁主地转包给缝农户或其它公司,铁嚣扩大缝农户±圭|i}豹经营甄摸,楚一壤具鸯重
6t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大意义的工作。
4.3.4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户劳动力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表4.13、表4.14和表4.15反映的是不同类型农户的劳动力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对全部抽样农户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兼业农户在劳动力总数上比纯农户要多,
但在男劳动力数量上两者差别较小,这就是说农户的劳动力数量多少对农户兼业行
为有影响,即农户劳动力数量越多,该农户成为兼业农户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农户
男劳动力数量的多少对农户是否兼业经营影响不大,这说明外出从事非农活动的农
民在性别上没有多大差别。从劳动力文化程度上看,纯农户初中以上文化劳动力所
占比例明显少于兼业农户,而在兼业农户中,一兼农户初中以上文化劳动力所占比
例又要少于二兼农户。在三大地区都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个特征。由此可以认为,农
户劳动力平均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兼业经营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现象表明,文化
程度较高的农民外出从事非农活动的比例较大,那么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经营的劳动
力的文化程度相对要低,并且甚至可能低许多,这对农业技术应用及创新乃至整个
农业经济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在劳动力利用结构上,纯农户的劳动力都全部从事农业经营,而兼业农户的劳
动力在农业及非农业之间进行分配。从兼业农户劳动力分配结果来看,三大地区常
年务农劳动力所占比例为46.1%,从事非农活动的劳动力比例占到53.9%。就一兼农
户和二兼农户的比较来看,二兼农户劳动力中从事纯农业经营的劳动力比例要少于
一兼农户。而在从事非农活动的劳动力中,无论是一兼农户还是二兼农户,季节性
外出劳动力比重要都少于常年外出经商或打工的劳动力比例,而二兼农户外出劳动
力中常年从事非农活动的劳动力比重又明显高于一兼农户。从地区之间的比较来看,
平原地区兼业农户季节性外出劳动力比例仅为7.2%,而山区和丘陵地区分别达到
23.1%和17.6%,相应地,平原地区兼业农户常年务农的劳动力比例要高于其它两个
地区。这主要与不同地区农户占有的耕地数量有关。
表4.13:山区农户的劳动力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劳动力(人) 劳动力利用结构(%)
农户类型
初中以上常年务农季节性外出常年外出打
总数男劳力文化劳力劳力打工劳力工或经商劳

纯农尸2.3 1.3 0.63 100
兼业农尸2.35 1.2 1.63 46.1 23.1 30.9
I兼农户2.4 1.3 1.42 52.1 27.9 20.0
I【兼农户2.3 1.1 1.83 40.0 183 41.7
、合计2.33 1.25 1.13 73.1
兼业户为纯农尸的102.2 92.3 258.7 46 1

二兼农尸为95.8 84.6 128.9 76.8 65 6 208.5
一兼农户的%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4。14:丘陵地区农户的劳动力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农户类型劳动力(人) 劳动力利用结构(%)
慧数勇势力楞巾鞋主嚣年务农季节往出常年舞出打工或
文化劳力劳力打工势力经商劳力
纯农户2.53 1.32 1.05 l∞
莪业农户2.74 1.45 1.84 41 2 17.6 41.2
I兼农户2.63 1.42 1 42 52.1 14.1 33.8
{!蒹农户2 84 l+47 2.26 31.3 18.7 50.O
合计2 64 1.39 1 45 69.7 8.7 2l,6
兼韭户为108.3 109.8 l话.2 44+7
纯农户的%
二兼农户为79.8 103.5 159.2 65.0 143.2 l嘏.e
一兼农户的

表4.15:平联地区农户的劳动力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农户类型劳动力(人) 劳动力利用绱J 句(%)
总数勇势力初中l蔓上常年务攀节毪外出常年井蠡努工袋
文化劳力农劳力打工鲐力经商努力
纯农户3.O 1.65 O.78 1∞
兼业农户3。34 l,50 1.24 50.9 7。2 41.9
I兼农户3.48 1.52 1.04 60.3 7.2 32,5
一ll兼农户3。2 1。48 1,44 41.3 6.6 52.2
合计3.17 1.58 1.01 74.1 4,1 21.8
兼蝮户为纯农户111.3 90.9 159,0 56.7
的%
r二兼农户为一兼92 O 97.4 138.5 62.9 84.O 147.8
农户的%
4.3.5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农业物质投入情况
裘4。t6、表4。17和表4.18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农业物质投入情况a
调查结果表明,各地区的纯农户在农业机械及役用大牲畜的拥有数量上要多于兼业
农户,在滚业农户中大多数的一兼农户拥有的农渡机械及校用大往畜的数豢又多子
二蒹农户。毽磷显鲍表臻是,各建嚣不阁类型熬农户摺毒熬农业规械豹数熬都不足,
在山区可能受制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不同类型的农户农业机械的拥有攫皆为零。这
表明我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人力及畜力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来源。
在化肥施用量上,各地区的纯农户萌显多予兼韭农户,值一兼农户和二兼农户之闻
在诧腥藏爝量上豹麓距较,j、。在农药及载;子豹搜瘸上,各她区豹缒农户和蒺业农户
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要么是纯农户多~点,要么是靛业农户多~点,但相互之间
差£IJ都不大。从投资方i丽来考察,各地区纯农户的总投资要明显多于兼、监农户,一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簸农户也要明显多于二蒹农户(山区除终)。但在尊位土地投资上,纯农户并不占明
盟优势,甚至在平原地区,兼业农户的单位土地投资要多于纯农户,其它两个地区
=者的差距也不明显。就一兼农户和二兼农户的比较来看,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楚在
慈投资还楚在鼙往主王氇投瓷上,蓠者都簧多予磊者,毽由区是令嵇l终。
以上分辑可以看出,总的寒看,各地区纯农户的物质投入要多于兼业农户,但
各项生产要素的投入在两类农户之间的麓距并不大。虽说二兼农户的物质投入相对
要少,但这主要是由二兼农户平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少导致的。因此可以说农户怒否
采用兼、监经营懿形式对农、盈耪矮投入的影响并不大。
表4。16;山医农户的农业物矮投入情’兕
农业机械
投硬大牲让怒藏翅量农魏健用曩种子幢熙赞总投资单位土地投
农户类型拥有数量
亩(头) (公斤庙) (黼) (元脯) (元/户) 资(黼)
《蠹,户)
纯农户0 0 48 182.8 27.0 23.7 465.1 222 3
兼业农户0 0.1l 166.0 28l 19.9 331.2 l配.7
l兼农产O 0.09 157。4 34,3 19,l 331.5 141.7
I J蒹农尸0 0.13 174.6 21.9 20 6 330,9 183.6
台计0 0.30 174.4 27 6 21.8 398.3 192.5
綮泣户为
0 22,9 90.8 t04.1 84.0 71.2 73.2
纯农户的%
二二兼农户
为一燕农O 14,1.4 110.9 63,8 107.9 99.8 129,6
户的% ●
褒4.17:最陵避速农声豹农鼗耱矮投入馕滋
农l£静l槭拥投瘸太
亿肥施甩董农药使用蠢种子使掰鲞总投资荜位土地投
I农户类型有数量牲畜(公斤墒) (娜亩) (元,亩) (元/户) 资(黼)
(袅/产) (头)
{ 纯农户O 53 1.05 121.5 19.9 27.8 1023.4 118+6
f兼业被户0.4i 0.54 119.7 200 252 654.8 111.3
I兼胤户0.53 074 1299 200 24.5 87王9 112.7
ll效敏户0.28 貔33 109.4 19.9 25.8 436.6 109.9
合计0.47 0 80 120 6 200 26.5 839.1 1t50
簸韭户为
纯农户的77.4 51.4 98.5 100.5 90.6 639+8 93.8

l二藏农户
I为一蘸农52 8 44.6 84。2 99.5 l秘.3 50.0 97、5
l 户的%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袭4。18:攀嚣地送农户鹚农她物矮投入情城
农业机械搠
役怒犬蛙糍纯鼹魏爨羹教菸使瓣种子搜熙螅投资单位土地投搽
农产蒜墼寿数羹
(赍/P)
(炙) t公斤寓) 囊(元,街) 薰(黼) (元,p) (元,爵)
筑农产0 57 O矗2 1186 40.2 21.1 1878.3 150.4
燕照农产O.14 040 l∞,4 422 25.4 13lO。3 】64.3
I获敷户0.14 041 105,9 41.7 262 1679.5 165,8
fl兼采户0.14 0.38 1009 42.6 24.6 941.1 162.8
台漳冉+36 0 5l 1110 41.2 23。3 1594.3 157.4
兼妲产为
缝农产匏24,S 64。5 87。2 105。0 .i2盘4 69。8 109.2

二兼教产
为一簸农100 92.7 9513 102.2 93.9 56 0 98.2
产抟%
4.3.6萃瓣蘧嚣幂搿粪黧农产黪鲸黢入承罕疑来源
在我鼹,农产兼遵经营对投入涤影嗡较囊显著,表4.19、表4.20及表4.2l的诿
套魑鬃露一次鬻迁了这个结论。<1)关予蕊投入髑久均筑投入。各地区兼业农户的
慧牧入及入均缝收入都姨显离子缝农户,楚其是二兼农户与纯农户糨比,相菱更加
悬殊。剪在兼业农户中=兼农户的总收入及人均纯收入又高于一兼农户。这表明,
农户的兼妲程度越深,蕻总收入稻人均纯收入就越高。这也可黻用泉解释为仟么越
来越多鹃农户蔫;遮铎了滚盈经营瓣双爨经营方式,越来越多的农民帮选择了雏出打
工。姨戆区之蠲靛魄较激番,由区不蕊娄型农户翁慧投入毁灭均缝收入都要蹴丘陵
秘平蹑地区低摄多。(2)关予人均农lk纯收入。人均农业纯收入是农户人均纯收入
的~个组成部分。铸地区纯农户的人均农业纯收入都比兼业农户商,在兼业农户中,
一簸农户人埒农业纯收入又眈二滚农户高。在入均农娃纯收入的构成上,各地区无
论楚统农户还是兼犍农户释棱翌}菠入在A垮农鼗缝投入都占主鼹部分,棒狡酗涟避
投入繇占琵铡鄙较少。毽建诞之闼瞧略奄差异,出区翔丘陵邀送菇农户及蔻lt农户
弱聿奉牧到渔业收入要占到A均农址纯收入的l搀发右,但平原地区这一比例仅为12%
左右。(3)关于人均非农业收入。各地区二兼农户人均非农业收入都明照高予一兼
农户.,三大地区都要高出两倍以上。奁入均非农泣I|芟入构成上,工淹性收入在各蛾
区静蒹g£农户中部占主导逡德,黼经营萑投入掰占跑铡都较多。毽避区之淘也商掰
差剐,郓出区及丘羧建送楣比,乎原地区≥£业农户约经营瞧收入辑占比捌要赂丈一
些。这表明,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民大多数人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取收入。但平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琢媳区扶事菲农活秘蕊农涎中,也毒撼羔一部分是自我经饕。
轰4。19:th区农户的纯收入水平激来源(单位:嚣)
人均纯入均农妇纯收入人均非农妇收入
I 农产类烈惑收八
破^ 夺计转挺建耩投搿濑小诤王餐投嫒^ 经营鞋鲢投入
纯J敷户2970.1 1043.S 1043's 693.1 3604
靛照农户5924,0 1842+l 723.4 386.7 336.7 lll8 7 882.6 236,l
i兼,表户42793 1461.0 89&3 548J8 34≯5 564.7 564。7 0
Il兼农户75686 2223.2 550.5 224.6 325.9 1672.7 1200 4 472。25
含诗4447.1 1442,8 883.5 534.9 348.矗
教业户为她农户躺% 199.5 l粥.5 6913 566 93,4
二蒲农户为一兼农
176.9 152.2 61.4 40.9 93.8 288 2 212.6 472、25
产鲶%
袋4.20:丘陵地区农户的纯收入水平及来源(单位:元)
又均缝A均教妇斑嫒入人均菲窳监收入
I 农户燕型总收入
收入小计种植业毒拳牧副渔小计工资性收入经营性纯收入
I 纯农户8llO 1899.4 1692.1 1252.3 4398
l 簸鼗农户12761 3121.0 i07s.5 875.1 2游.{ 19828 lS82.9 2繇8
I I魏农户10668 2571.8 1296.1 988.8 307.3 1239.5 1092+3 147.2
l 1I黎农户14853 36702 860.8’ 76l,3 99.5 2726、8 26∞5 3784
I 台计10436 2510,2 1385.8 1063.7 321。6
l兼蛾产为纯农户的% /37 3 164、3 63耳690 46’2
l二簸敏户为~藻农户
|3争2 142,7 66,{ 77。O 32.4 2199 2448 257+l
l 的%
注;这里天强纯皎A霉lA均农盈缝投入≮A均棼农鼗投入鞘裔出入,是嚣;{l豫她之,}农户
还有一些艇它收入存在。
袭4.21:SlZ原地区农声的圣屯收入水平及来源(单位:元)
天均托A蠕农鼗缝收入人均菲表鼗技^
I 农户类型总收入
收入小计种植业林牧副渔小计工资性收入经背性纯收入
l 纯农户9382 2 1713,7 1640.7 1443 3 197.4
} 蔫照敏产132t4暑27099 9940 932,6 61f6 "1673,8 tl豫{s 481.3
f 1兼敏户11968.7 22670 1291.8 1265 8 260 915.2 481.9 433 3
} ll藏农产1446氆9 3l敛墨6母6.S 599.3 97.2 2432.3 i蝴.o 52童3
l 台抟11298。5 2211。8 1317.5 1188.0 129.5
}簸娩户为纯农产
140.8 158.1 60.6 64.6 31.2
| 斡%
l二幕农户为一兼120 8 139.1 53.9 47.3 373 8 265.8 394.9 1222
l 农户款%
注:这里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农业纯收入与人均非农业收入稍有出入t是因为除此之外农户
还育一些赣它数A存琏。
6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以上分蜒表明。农户裴她经藏与农户收入之间关联度较高,装业农户收入中的
非农业收入的增加已经成为增加教户收入及寺藏开农户之间收入麓距的主耍囡素。因
此,警前增加农户收入的主簦途径应蹩扩大其菲农收入的采源,为此就必须使农业
及农越簧多遗棼农讫。
4。4不鬻类鳖农声来来缀营意自疑嚣爨谖查
我们在乎原、丘羧、山壁嚣3个地送,分别对102户纯农户、114户一藏农户和
98户二魏农户的术来经落意向进行了调查。通过了解不同类型农户的经蒋意向及其
原蹒,可l噩大致髑断未采农户滚啦经营的趋势及蠛摸。以下筵我们的详细调查结果。
4.4.I纯农户来来缀营煮向
在所调套的纯农户中(见袋4.22),肖80.9%的纯农户凇各继续从攀纯农业经营,
舅有19.1%的统农户准备从事兼业经营。邋表明,现肖的缝农户继续从事魏农娩经
营靛撬镶将跑较稳定,讴交予仍东19.1%黪楚农户漤餐获搴兼娥经瑟,戳站未来兼
监经营表户翁畿模述褥继续扩大。
浚4。22;纯农p朱来经营慧向
继续从事纯农业,理由是: 比重(%严
t、袋要善予经营,农蛙一撵霹戳致富。38,2
2、没有一技之&,文他程艘又攮。不敢外出。56.4
3、由下家庭拖禁,悫不开。29.1
《、承龟静游恐较多,没存裁余融褥。14。5
5、从枣农业消闲,富不富裕无所谓。21.8
准备驮事慕谴经营,琢因是; 诧重(%)
l、经营表洼莰麓维持瀛邀,薏剥珂圈。92-3
2、看到人靠{T.11富裕了,也想出去试一试。69.2
3、承毽的瓣堍戮积魏鞭太少,势动力袋势动黠闻霄耧容。15。4
4、其它7.7
从纯农户选择继续从事纯农妇经营的理由看,选择“只要蓉于经营,农监一样
可阻致窬”彳窜为继续从攀纯农、监经营的理由静仅奢38。2%(指在选择继续铁事筑农
渡经鹩鲢农产中。螽丽),这说嘲大多数表户霹农监哥戳致塞敬德心不太。蠢燕遮
4㈣⋯*敏户(或教娓)口r1三L选多个选项.故器选项西分比之羊『I犬予100%.
6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6。4%豹髓农户认为,叁己是“没磊一鼓之‘长,文化程发又低,不敢孙出”才选择继
续从事纯农业的,这从另一方颟说明农村中有一技之长的,文化程度又较搿的农民
绝大多数选择了季节性的或常年从事非农活动,这与前酾提划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山于家庭拖累迮不开而不能从事兼业经营的纯农户也占到29.1%的比例,但仪有
14.5%的纯农户是由于承包的耕地太多而没有从事兼波经营。值得注意的楚,竟有
21.8%的纯农户认为,麸蒂农鼗清闲,富不富裕无所谓,实际上这耪怒法豹蜣实表现
跫农瓣毒楣当⋯部分劳动力在农闲辩节主要靠打麟甚至赌媾潢瘗对光,劳动力资源
无谡耗费不说,也绘社会造成了大量的不稳定因裘。
在纯农户选择“准备从事熬业经营”的理由方面,有92-3%的纯农户(指选择
“准备从事兼业经营”的纯农户,后同)是由于“经营农业仅能维持温饱,无剐可
图”而选择“准备从事兼业经营”的,这再~次说明农户选择兼监经营主癸是觚经
济因素来考虑静。“看到有入靠努工富裕了,毽恕出去试~试”鹩缝农户龟达到
69。2%,这表明从众心理线示范效袋对经济行为豹影响也很大。
4.4.2一兼农声来来经营蠢自
在所谪查的一兼农户中(觅表4.25)。膏87.O%麓一兼农户漆备继续款带兼泣经
营,弱有13.O%的一兼农户准备转滔从攀缝农韭经营。
跌~兼农声选撵“继续从事兼业经旗”的理由看,有91.O%的一兼农户(指选择
了“继续从事簸业经营”的一兼农户,后同)是本着“从事农业收入太低或无利可
图,谋求更多的收入来源”的目的做出继续从事兼业经营的选择的,这说明收入因
素也是影响一滚农户做出经济行为选择的最主要因素。只有32.8%的一兼农户是由
于“耕地面积少,劳动力有剩余”而做出继续从事兼娩经营的选择,这与我ff、j经常
讲的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韵力好象霄一定密入,或者可辘是虽然农村劳动力大量
闲饕,毽农民蕾先考虑熬是经济因素露棼其它,爿‘出现了这搀麴调查结果。有46.3%
兹一装农户认为,“在城里已经有了一份工作,旦收入比从攀农业要赢”使他们做出
继续从事浆业经营的选择,这表明农民进城后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后,工作已经具
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对促进农户兼业经营是相当重要的。认为“已缀适应了城里生
活,城乡差别太大,不愿回农村就业”及“所承包耕地没有转包或只转龟一部分,
而桐关政策规定耕地不能携荒”丽做出继续从事兼韭经营静选择懿一兼农户并不多。
6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4。23:l兼业农芦未寒经慧意翱
继续从举兼业经营比照(%)。
l、从事农业收入太低或无和可图。谋求疑多的收入来源。91.O
2、耕地西积少,劳动力有剩余。32.8
3、在城里已经有了一份工作,且收入眈从事农业要商。46.3
4、已经适应了城里生活,城乡差别太大,不愿网农村就业。10.4
5、所承包耕地没有转包或只转包一部分,而相荚政策规定耕地不2.9
熊抛荒。
准备从事纯农业经营。原因有: 比燕(%)
1、在:辩农盈挣了~些钱螽,想在农监主大手一场。50.O
2、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承包到更多的耕地,实现规模经营。20.0
3、由于要照顾老入或小孩等家庭藤因嚣不得琵放弃滚堑经营。30.0
4、由于缺乏技术及文化程度太低等原因,在外难以生存。60。0
5、不适应城市生活,主动放弃城市工作。20.O
6、其它。0
在选择“准备从事纯农业经营”的13.O%的~兼农户中,有60.O%的~兼农户
楚“由于缺乏彼术及文化程度太低等原因,在韩难蔽生存”舔傲密这样的选择靛,
这袭甥农涎在城泰寻技裁业爨位仍骏困难。褥50。O%的一絷农户的理出是“在非农
业挣了一些钱后,想在农业上大干~场”,这就是近期出现的农民返乡创业的反映,
有的学者甚至寄希望于这部分农民来振兴农业,倔从调查资料来看这部分农民的数
量实在太少,困为这部分农民仅燕所谲查的13.O%的~兼农户中豹一部分,困魏这
秘愿望是无法实现豹。一个镶零注意的现象是,在做出“准备从事纯农业经营”的
选择的一浆农户中,有20.0的一兼农户的理出是“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承包到更多的
耕地,实现规模经营”,这部分农户虽然数量不多,但通过扩大农户(主要指纯农户)
耕地兢模进而实现农监产监化经营是我簪农娩发袋及转鍪的方自。
4.4.3二兼农声未来经营慧向
在所调查的二兼农户中,几乎所有的二兼农户都表示会不敖弃农避,继续兼翌
经营,尽管翔此仍有高这75.0%熬二兼农户羁确袭示只要其冬逡当条{牛憋完全放弃
农业经营。
在二靛农户选择不放弃农业经营的理由中,有55.O%的二兼农户(指做出不放弃
农Ⅻk经营的二兼农户)的理由是“城里工作可能不稳定,绘蠡己留条螽路”,这表明
农民在城墼麸事菲农涯动爨存在较大风险,这些风殓可能怒经济豹也可能是j#经济
的,’这些风险的存在不仅影响农民工作的稳定性,而姐影响农户的兼业经营行为。
选择“可廉价提供多种农产龆”及“它也是增加收入的一条途经”的二兼农户分别
。嗣一农户(或农&)碰以选多个选埙,数备选项露分比之和丈予10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占4215%翻37.5%,看来真相当~部分22兼农户虽然农业收入在其总收入中微不足
道,但他们仍然不放弃这一部分农业收入,旗至可能仅让农业为他们提供一些廉价
的农产品n也有20.O%的二兼农户楚因为“蹭农丰寸有难割舍的感情”从而不放弃农
疆经营熬。
如果具餐相应条件,有75.O%的二熊农户明确表示牾完全放弃农业经赞,这是
~个踅要的现象,值得重视。这些条件中最羹要的是“在城市有稳定工作、稳寇收
入,有了自己的事业基甜h其它条件依次为“在城市娶妻生子,建立家庭”、“裔城
市户fj,察有各项市民待遥”、及“农树承雹豹±建全部转让,没喜爱蹶之魄”。这
表明只要具备上述一些条件,绝大多数的二兼农户愿意改变农民身份成为城市市民。
如果这些农民的愿望得以实现,至少可以产生两个效应,一是这些二兼农户承包的
耕地将会全部邋出.可毗扩大纯农户的经营规模,二楚城市化水平会邋速提高。这
些效应对农韭经营方式静转交及城市纯发展熬影稳将是深远豹稿空蘸豹。
表4.24:II兼农肉未来经营意向
刁;放弃农业.继续兼业经营,原因有: 眈蓬(%)
l、城受j;:捧霹毖不稳定,绘反己髫袈后路。55,O
2、可廉价提供多种农产品。42.5
3、它如是增擒收入戆一条途经, 37。5
4、对农村有难剌含的感情。20.0
5、所承包辫地没有转雹绫只转程一端分,嚣相奖致蘩援定麟地不8.75
能抛荒。
如采其备下列条律,蒋完全放弃农潼: 魄蓬(%>
1、在城市有稳定jl作、稳定收入,有了自己的事业基础。90.0
2、有城市户口,享有各项市融待遇。23.3
3、农孝寸承包昀土地全郝转让,没有后顾之忧。21.7
4、在城市娶爱生子,建立家庭。25.O
5、其它1.7
以上对纯农户、~兼农户及二兼农户的未来经营意向调查的分析表明。总起来
看,大部分纯农户主要由于文化程度低及技术缺乏等原因选择将继续从事纯农旺经
营,绝大部分抟一兼农产及几乎耩有静二兼农户逡择将继续进行兼业经营,毽们皴
出这釉选挺的主要原因是从事非农活动能给她们带来更多的收入。另外,将纯农户
中准备从事兼业经蓠的农户与一兼农户中准备从事纯农业缀营的农户进行比较,我
们认为我国农户兼ik经营的范围还将迸一步扩大,农户兼攮经营在我国还将继续深
{乞。毽褥注意麴是,绝大多数鹳二蒺农户明确表示热暴条转合适健蜘犍竞金放弃农
业,如果:簸农户的这一愿望得以实现,我们相信中固农业的发展将会发生革命性
的变化。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5对兼监农声中外出务工人员的调查
我们在乎蹑、丘陵积山区的蔌业农户中共选取了298名外出务工人员终为坊谈
对象,分别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地域、职业范围、工作形式、工作职位、
已外池务工时间、兼业方式及未来工作意向等10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询问,捭得b1以
下数据。
表4。25:外墩务王人员基本悸况的调遴
文仡程度文盲
小学
钥中
高中
中专
O.7
16.8
56 3
17+8
6.7 —— 叁童壁丝圭!:!一,~一
。I+作地域本村或本镇15.4
本县(市) 21,5
本省其它较发返地区7,0
省赡较发达地嚣54。4
蹦部地区1.7
璺塑萱釜塑娄. 一.一!——
职业范围服务行业21.8
建筑、篮32.7
王些⋯⋯一笾:生——~
j{:体形式寇】:86+9
自我经营13.1
。I一份职位龉通工人或职员94.6
中裹层藿理人爨5.4
已经外山务:l:时10年以上15.8
闯5一10年15.4
· 3—5年22.1
来米:【作意向 继续兼业经慧 95t 6
曼!兰丛至錾堡錾丝笪.一.一_!:生————一
华审科技大学博士学豫论文
出表4.25可知:
从年龄E看,外硒努工农民的年龄主鬻集中在2p弓O岁之间,遮部分农民占整
个铃出农民麓90.2%。这懑睬鬻大撤毒壮年势力技农娅藩门漉入赘黎农蜚豁门,在
我黧载盈椒攮识、溪代纯水平逐较其蠢凝匏媾凝下,必然逢戏表熬一突程痰数凝敷
经费。
从性剐上清,外出从骥非农活动的主要是男性,但妇女比重柱逐渐上升,性别
麓异对穸}潞务工行为的彩嫡变褥越来越小。
钛文纯程发上羲,终蹬表强中韬中强上戆占82+5露,逮簸楚瀵表氏孛其有鞍嚣文
纯豢激越农民大多选择了瓢事棼袭溪动,从掰太大降低了从攀农业缝鹫骢农民购索
艨,如魏所述这对农业技术盼艇用积创新是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农业技术
的进步和攘高。
鑫工斧遵袋。£,超过一半胬农嚣逡撵7露昝漭寝发达茏筵烹簧罴广泰、江苏,
淤江、上海、睡东等媲觚凄j#农懑动,这表明漤憩蜜多镶垒鼗静发袋述较罄裹,还
不熊为我卷农民提供楚足的敞iE机会。另有36。9%的农民选择本树<镇)域举县(市),
蕊至肖1.7%的农民逸择到西部地送译找就业门路。但淹出国门的农民还没有记泵。
在职弛范街上,几乎新裔豁井l岛农嚣鄱粲中在骚务渡、建筑效及王鼗等死个苻
监,嚣在教育、辩技、文纯等躲识含羹离鹊镁域就照豹徽乎莛搬,这姿熬主要楚盎
农氐骏撼的文化东平决定的。
在工俸形式上,有86.9%的农民工受愿予不同所有制单位,主要靠出卖体力来换
激收入。只有13.i%的外出农髓避行自我经管。
程王{笮职位上,94。6%麓受瘫稳表醚程摹鬣是藩遴王A蔑职爨,毽爨蠢5.4露黪太
走爨了蛰璎岚佼。
从已经外地务工形式上嚣,蠢68.8%豹辨出农民夕1,03时间不超过5年,遮表嗡我
阁农户兼业经营在近5年发展较快。
在芥您务工夫搽来采王捧惑岛上,逡箨糕续兼娥缀餐戆占癸,鑫璐,露多款事滤农
渡缀替投为4.4%,遮与簿露德铡躲避乡剁、监麴农&仪楚少数浆结论楚一致敬。
4.6主要结论
通过我们的调落及对谰奄结果f}哿分析,可以褥掰戳下一黧蕊本结论:
(1)当翡我圜农户慧兼效率甚疑楼警蓊,簧:已经遴天农户菠照讫褥深入笈麓陵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段,其中一兼农户占主导地位。但地区之间有差异,丘陵和平原地区的农户兼业率
要低于山区。一般说来,农户兼业率随非农化程度、非农收入及人均收入的增加而
增加。
(2)从不同类型农户的会计计算结果来分析,在我国农业技术没有实质性突破
和创新的情况下,在农户无法进行规模及产业化经营的情况下,农.户增加收入的主
要途经应是从事非农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户兼业经营及其逐渐普遍化也是一
种必然趋势,是农户的一种理性行为。
(3)无论是山区、丘陵还是平原地区纯农户的生产率水平都要高于兼业农户,
一兼农户的生产率水平又要高于二兼农户,但在不同类型农户之间,纯农户和一兼
农户的生产率水平相差并不悬殊,二兼农户与纯农户和一兼农户之间的生产率水平
相差比较大,并且地区之间农户的生产率水平也略有差异。因此一兼农户的存在及
其在一定程度上的普及在不同地区对农业生产率都不会造成明显影响,但二兼农户
如果过多对农业生产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4)纯农户占有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多,且耕地的实际利用率较高。但兼业农户
占有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且耕地的实际利用率没有纯农户高,抛荒面积增加,部
分或全部转包的土地数量在不断上升。在兼业农户中,二兼农户的耕地利用率又少
于一兼农户,耕地抛荒及部分或全部转包数量也比一兼农户多。由此可知,兼业农
户尤其是二兼农户的严重存在,在土地使用权流转困难的情况下,耕地将不同程度
被闲置。
(5)农户拥有的劳动力数量及劳动力文化程度对农户兼业经营有明显影响,一
般说来农户劳动力数量越多,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农户兼业经营的可能性就越大。
(6)各地区纯农户的物质投入要多于兼业农户,但各项生产要素的投入在两类
农户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虽说二兼农户的物质投入相对要少,但这主要是由二兼农
户平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少导致的。因此可以况农户是否采用兼业经营的形式对农业
物质投入的影响并不大。
(7)农户兼业经营与农户收入之间关联度较高,兼业农户收入中的非农业收入
的增加已经成为增加农户收入及拉开农户之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因此,当前在
农业内部增收困难的情况下,增加农户收入的主要途径应是扩大其非农收入的来源。
、(8)在不同类型农户未来经营意向上,大部分纯农户将继续从事纯农业经营,
绝大部分的一兼农户及几乎所有的二兼农户选择将继续进行兼业经营。将纯农户中
准备从事兼业经营的农户与一兼农户中准备从事纯农业经营的农户进行比较,我们
认为我国农户兼业经营的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农户兼业经营在我国还将继续深化。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毽得注意约是,绝大多数豹二蒺农户明确表示翔累条{譬合适怂们姆完全放弃农撤。
(9)对兼业农户中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的调查表明,青壮年及文化程度较
商的乡村游动者绝大部分选择从事或将继续从事非农活动,这说明我国农户兼溉经
营行为不仅会广泛存在,还将避一步深入发麓。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我国小规模农户兼业化的社会经滂影响
5.1对农芦兼亚社会经济影晌的一般研究≯1l
关于农户兼业的社会经济影响,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总的
来说,兼业农的发展有利有弊,醚内外学者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了兼监农发展的影响:
(1)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户兼啦可戳使农户家庭成员就监多样纯和狡入来潦多元讫,谴农民充分事受
经济增长的利益,育萌予缩夺城乡鹰民收入差距。备舀静实i歪磷究结果鄹表明,蒹
业农户、特裁是以农篷为副技静装、监农户(馨二兼农户),其收入要明鑫赢于缝农户,
尤其在发震中国家,裴数可以谨楚“塞民之路”。我们鸯已敦实逐磅究也支持这零孛结
论。
(2)节省了城市化的成本
与农业劳动力分离式转移相比,浆业可以节省大量的城市化成本,并避免了因
农村人口举家进城而造成城市人口过度拥挤。其中较突出的如日本,在其三大城市
豳趋于饱和之后,工业开始向乡村扩散。农民由离家兼业为主转变为就地兼业为主,
自天在工厂工作,晚上在家休息,减少了大量的城市化成本。
(3)兼业秘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
国外许多学者认为,兼妲农对农业本身的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国外的许多实
证研究衷明,兼业农的土地生产率不一定眈纯农户低,擎位±懑的授入水平也不一
定低于纯农户,但兼、监农户~般鄱颧向予改变耕作制度,选择更节省劳动力的佟物,
降低土壤利掰的集约程鹰。这一点会与增加农产晶总供绘鑫孽鬻民经济强标产生矛潘。
其次,幽予受经营娥模懿限蠲,装鼗农农鼗棍被翡傻蹋效率链往比专业农户低。再
次,许多城镇屠怒兼营农韭,往往怒出于菲经济熬嚣豹,这些效业农敢丈量涌现,
对握裹农业生产率极遗不利。此外,大量羲业农豹存在,影响±地的滚转,不利予
凋整农业要素筑配羲!结孛句。
国内掣}:多学者基于实迁研究也愿出了类似的看法。但是,对于农户燕业的社会
经济影响,国内外学者在认识上并不完全一致,在某此方面甚至存在严重分歧。如
有的研究者基于江苏的情况,发现兼业农并朱出现明显的轻农行为,1990年该省兼
业农的收入比纯农户高54.8%,对土地的投入比纯农户高7.6%,每亩提供的粮食46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我国小规模农户兼业化的社会经济影响
5.1对农户兼业社会经济影响的一般研究㈨
关于农户兼业的社会经济影响,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总的
来说,兼业农的发展有利有弊,国内外学者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了兼业农发展的影响:
(1)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户兼业可以使农户家庭成员就业多样化和收入来源多元化,使农民充分享受
经济增长的利益,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各国的实证研究结果都表明,兼
业农户、特别是以农业为副业的兼业农户(即二兼农户),其收入要明显高于纯农户,
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兼业可以说是“富民之路”。我们自己的实证研究也支持这种结
论。
(2)节省了城市化的成本
与农业劳动力分离式转移相比,兼业可以节省大量的城市化成本,并避免了因
农村人口举家进城而造成城市人口过度拥挤。其中较突出的如日本,在其三大城市
圈趋于饱和之后,工业开始向乡村扩散。农民由离家兼业为主转变为就地兼业为主,
白天在工厂工作,晚上在家休息,减少了大量的城市化成本。
(3)兼业农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
国外许多学者认为,兼业农对农业本身的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国外的许多实
证研究表明,兼业农的土地生产率不一定比纯农户低,单位土地的投入水平也不一
定低于纯农户,但兼业农户一般都倾向于改变耕作制度,选择更节省劳动力的作物,
降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这一点会与增加农产品总供给的国民经济目标产生矛盾。
其次,由于受经营规模的限制,兼业农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往往比专业农户低。再
次,许多城镇居民兼营农业,往往是出于非经济的目的,这些兼业农的大量涌现,
对提高农业生产率极为不利。此外,大量兼业农的存在,影响土地的流转,不利于
凋整农业要素的配置结构。
国内许多学者基于实证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看法。但是,对于农户兼业的社会
经济影响,国内外学者在认识上并不完全一致,在某此方面甚至存在严重分歧。如
有的研究者基于江苏的情况,发现兼业农并未出现明显的轻农行为,1990年该省兼
业农的收入比纯农户高54.8%,对土地的投入比纯农户高7.6%,每亩提供的粮食46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公斤,比纯农户高63公斤,土地复种指数也不比纯农户低。有的研究者指出,一些
兼业农户对农业实行粗放经营,甚至抛荒,主要是农业比较效益太低以及引导不当。
在现阶段完全依赖农业自身积累去增加投入是困难的,而通过兼业可以提高农户的
投入能力。
从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户兼业社会经济影响的不同评价,主要是由于
以下方面的原因引发的。其一是研究者的立场不同。是从农户微观经济合理性的角
度,还是从农业、乃至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抑或是从土地、劳动力等
单方面资源利用的角度;其二是着眼点不同。所考察的是兼业农户总体,还是其某
一类型;是静态地考察,还是动态地分析;是从长期考察,还是从短期分析:是以
农户为分析单位,还是农户经营者为分析单位;是自给半自给的小规模兼业农户,
还是商品化、现代化的大规模兼业农户,等等。
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兼业的社会经济影响在认识上并不完全一致。但归纳各
种观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考察兼业的影响,需要把农户兼业的微观行为同
兼业的宏观背景结合起来,需要对农户兼业的不同具体类型进行区别研究,对农户
兼业的不同效应进行综合权衡。采取这样的分析方法,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根据我们在前文的实证分析和国内外现有的研究,一兼农户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总
体上是利大于弊的,二兼农户则相反。
5.2我国小规模兼业农户经营方式的社会经济影响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的兼业经营已由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少量农户的兼业经
营发展到农户的兼业化,且已进入农户兼业化的深入发展阶段,即在兼业农户中一
兼农户的比重在逐渐下降,二兼农户的比重逐渐上升。在这个阶段,农户的结构特
征是大量小规模的专业农户(纯农户)与大量小规模的兼业农户同时并存。
从微观角度看,我国小规模兼业农户经营方式是农民的一种理性选择。农户兼
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作用也是极其显著的。但是,这种小规模农户兼业的经营方
式对我国农业发展已经产生了较多的不利影响。
(1)农户的普遍兼业,导致土地流转停滞,使小规模经营格局凝固化
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力大量向农外转移,土地并没有顺畅地流转起来。从绝
大多数地区的情况看,土地流转的速度远远滞后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
速度。从我们的调查来看,无论是山区、丘陵还是平原土地流转的现象都比较少。
我国目前约90%的农户平均土地规模不到半公顷,土地流转的停滞必然会导致小规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模经营格局的凝固化。诚然,狭小的土地经营规模,不一定会成为传统农业技术改
造的绝对限制。日本就是一个例子,在狭小的土地经营规模基础上,日本不仅完成
了以良种和化肥应用为特征的农业生物技术革命,而且到60年代就基本上完成了适
合本国小规模经营格局的农业机械化。但是,狭小的经营规模必然会使得农业技术
尤其是农业机械技术革新的相对成本过高,严重影响农业技术革新的直接经济效益。
同本农产品成本过高、农业经营入不敷出的事实充分证实了这一点。我国农户平均
土地经营规模不到日本的~半,即使在现有的小规模格局下实现了较高程度的农业
机械化,也难免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导致农户农业经营费用的大幅度上涨。
(2)以半自给小规模经营为基础的农户兼业的日益深化,会延缓我国现代商品
性农业发展的进程
农户兼业、尤其是以农业为副业的兼业农户(即二兼农户)的普遍化,不利于
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由于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很小,如任其自然发展,二兼农
户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这种状况对农业商品化发展的阻碍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不利于不断开拓农产品的市场空间:2)由于大多数二兼农户主要把农业作为一
种自给性产业来经营,会直接影响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3)大多数劳动力在转入非
农业部门后仍然不放弃土地,也不利于形成商业性农业发展所要求的适度土地经营
规模。
(3)大量小规模兼业农户的存在,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负面效应,主要有:
1)从生产率上看,农户的兼业化给农业生产率造成了一定损失,因为兼业农户的生
产率水平要普遍低于纯农户,尤其是二兼农户给生产率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一些。
但由于当前二兼农户在兼业农户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因此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农户
的兼业化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2)从耕地占有及利用上看,兼业农户
户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少于纯农户,但兼业农户的耕地利用率并没有纯农户高,兼业
农户主要是二兼农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土地抛荒现象,也有少量耕地进行了流转”。
这表明,农户兼业化已经对耕地利用产生了影响,如果二兼农户持续发展,在没有
完善的土地市场的情况下,将有大量的耕地被闲置,这一现象已经在多个地区出现。
同时,土地产权的残缺导致的土地市场的缺乏,也使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长期无法
扩大,这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工业化及现代化的重要障碍。3)从农户劳动力资源及利
用上看,兼业农户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要明显高于纯农户,表明农村中高素质的
劳动力普遍选择了外出兼业。另外,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的调查业反映了相
同的结果,即文化程度较高且青壮年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的结果是,农村
。日前我国农村jlj现的土地流转并不足市场化基础上的土地流转,大多数的流转足发生在农户问的无偿流转t更
有甚嚣足亏损流转.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现有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低于乡村劳动力的平均的文化水平,且农业越来越依赖于年
老及妇女劳动者,这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创新及农业本身的发展。
(4)大量小规模兼业农户的存在影响了城市化进程。如前所述,当前在我国由
于户籍、就业及社会保障等~系列城乡分割的制度仍在发生作用(事实上有些制度
还在不断强化,如前面提到的“户籍歧视”),使我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主
要采用兼业方式,即是一种兼业型的劳动力转移,从而也使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长期
滞后,进而延缓了农业工业化及现代化的进程。以1999年为例,中国的城市化比率
比标准结构低30.4%。[32l从城乡人口结构现状看,我国只是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
阶段。同时,农民兼业的主导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是不离乡就地兼业。
近几年农民离乡兼业虽迅猛发展,但也并没有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同步提高。
从国外情况看,农民兼业主要是在城市化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的,它与城市化
过程之问存在着较高的一致性,尤其是在城市化迅速发展阶段。以农民兼业化程度
最高的同本为例,在60年代中期以前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离乡进城兼业一直是农
民兼业的主要模式。例如,1958—1959年日本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村兼业劳力占
总兼业劳力的69.9%,而住在家中就近从事非农工作的劳动力只占30.1%。1960~
1964年期『白J,前者的比重下降到54.4%,后者的比重提高到45.6%。60年代中期以
后,城市化已达到70%以上的水平,随着城市工业的扩散和乡村工业、服务业的迅
速发展,住在家中就近从事非农工作的兼业劳力所占比重日益提高。1970~1973年
达到69.2%,1974 1979年又提高到79.6%,1980~1984年则高达82.6%。这说明,
『=1本农民已由离乡进城兼业为主转变为就地兼业为主。【33】
我国当前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脱节的主要症结在于农村劳动力的兼业型转移,如
果能对城乡分割的一系列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将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分业型向非农产
业转移,这样,城市化水平就可以迅速提高,进而可以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5.3小规模农户兼业化与农地经营规模㈣
5.3.1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应是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最近,有些学者一再宣称:在中国普遍推广规模经营对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几
乎瘦有任何帮助,相反可能会给农业带来一系列非常严重的危险和明显的不利。其
主要论据有两点:1)规模经营与生产效率成反比关系;2)规模经营会给农业带来
严重危险,比如农村社会失去安定、造成巨大数目的剩余劳动力、环境恶化等。135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我们认为,这些学者的某些观点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如
果不尊重农业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及中国的实际,丽一味地宣扬“规模经营危害论”,
对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及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可能会产生误导。必须承认,我国自80
年代中期以来各地出现的规模经营改革实践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
题,如政府行为不规范并侵犯农民利益等,但决不能因为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就
完全否定土地规模经营的积极意义。我们认为土地规模经营是一个国家实现农业工
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尤其对中国这个严重超小型、高度
分散化的经营规模来说更是如此。当然,这并不是说农地经营规模越大越好,其基
本目标是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适度规模经营就是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来降低平均成本,以达到平均成本最低时
的最佳规模。具体地说就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和客观条件下,生产力各要素,包括
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在数量上有一协调的比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单位劳力经营的土地多少必须符合的承受能力,二是土地和其他物质投入能充
分发挥作用,没有浪费现象,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绝不单纯是土地数量的简单相
加.而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及投入产出
率,达到现有条件下的最佳效益。
无论是从中国的国情还是从国际的经验来看,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工
业化、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及必然趋势。
首先,从国内来看,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具有严重超小型、高度分散化的特点,
这一特点越来越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障碍。为改变这;}1|I状况,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
欠发达地区都在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改革,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耕地总面积不可能在短期内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乡村劳动力劳均耕地将维
持在4亩左右,乡村户均耕地维持在8亩左右,而且不同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但总
体上看农地规模属于超小型。即使与同样人多地少的日本相比,我国的户均耕地规
模也仅为日本户均规模的一半。曾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所形成的这种超小
型的家庭经营,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绩效,但随着经济的变迁,时至今日,这种严重
超小型、高度分散化的土地经营规模表现了明显的缺陷。
小规模分散经营仅能使农民维持温饱,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无力使农民收
入显著增长,城乡差别越来越大。
有学者曾对湖北省随州市的一家普通农户所承包土地的成本与收益进行了一下
简单核算,很具有代表性。该农户共四口人,两个劳动力及两个小孩,承包土地4.2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亩(其中水l_兀3.28亩,旱地1亩)。从收益来看,1999年共收获小麦400公斤(由
于干旱,该产量与正常年份略低);稻谷1800公斤(该产量为丰收产量)。按当年国
家保护价,小麦每公斤1.04元,稻谷每公斤1元。总收入=400x 1.04元+1800x 1
元=2160元。而总成本包括:1)上交村政府的总承包款为997.5元,内容包括农业
税、集体提留、教育集资、五项统筹、民兵训练等十余项;2)总生产成本(不含个
人劳动投入)为592元,其中化肥10包(单价24.5元),共245元.农药30元,
种子132元,租用拖粒机75元,雇佣拖拉机耕用60元,招待雇工生活费50元。上
述两项共计1589.5元。则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为570.5元,这就是两个劳动力1
年耕种4.28亩土地的总收入。然而,粮食总产量中还要留一部分作为口粮,假如该
农户留一半粮食作口粮(包括家畜家禽饲料),则出售另一半粮食所得到的货币收入
为1080元,尚不能够抵补种Ft的货币支出,劳动力1年的劳动收入为负值。136]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超小型的农地经营规模所得粮食总
产量少,在留足口粮之后能用于出售的粮食就相当有限,如果粮食价格再偏低,则
出售粮食的收入就非常少,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农民已经所剩无几甚至收入为
负;2)山于耕地经营规模小,在保证完成上交国家粮食任务后,再没有多余的耕地
去种植价格相对较高的其他经济作物;3)超小型的农地经营规模使得农民经营农业
的劳动投入几乎得不到任何补偿,农民所收获的仅仅是一点口粮而已;4)农民要想
致富,只能另谋iH路,要么经营家庭副业,要么外出打工,如果选择后者,则耕地
抛荒就不可避免,然而能够外出兼业的农民数量毕竟有限,大多数农民在种田的机
会成本为零的情况下就只能维持现状;5)如果长期维持这种超小型的土地经营规模,
不仅农民收入水平得不到根本改变,而且整个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化会因此而受到
阻碍。
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抑或欠发达地区,农地规模过小使经营农、JkLL较效益低下,
农民弃农经商或进城务工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农业粗放经营,甚至大片土地抛荒,
这为土地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事实上,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许多地
方已经开始了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改革实践,直到今天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抑或欠
发达地区仍然在如火如荼地实践着。
案例1(反映东部发达地区情况):浙江绍兴的“第三次土地革命”。
在浙江省的广大农村,由于二、三产业相对发达及人均耕地不足,种田的比较
效益低,农民普遍不愿种地。2001年初,浙江绍兴出现了“土地信托”,即不愿种
地的农户可以到村里登记要求将自己的田地存进这个“土地银行”。村里把土地集中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起来以后,汇总到镇信托服务站,然后通过招投标方式将大片土地租给种田大户或
工商企业来经营,农民则根据自己流转的土地数量来获取租金。其中,绍兴县柯桥
镇新风村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最为典型。新风村离县城只有数公里之遥,全村296
户,894个农业人口,男女劳动力478个,全村拥有水田面积352.8亩,人均O.4亩。
而新风村478个劳动力中,已有461个全部转向二、三产业,从事农业的只有17人。
农民人均收入中非农产业收入比重达76%。2001年,新风村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
全村土地全部实现流转,结构调整面积达60%。土地经营和使用方向是:选定浙江
新风热电有限公司和3户大户为承包经营土地的对象,前者承包土地149亩,建设
一个fitl“现代园艺园区”的高效农业园{后者承包经营土地203.8亩。【371
案例2(反映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情况):湖北监利的土地流转实践。
在湖:l匕监利,在超小型土地经营规模下,由于传统的粮棉农产品价格偏低、农
民负担过重等造成种田效益低下,土地已经成为许多农民的负担,再加上其他就业
门路相对拓宽,直接造成两个结果:一是大量农地抛荒,监利县2000年弃田间41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6.4%;二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剩下老弱病残维持生产,
据统计,监利县2001年外出人口33.8万人,外出劳动力22万人,分别占全县总人
口、总劳力的33%和49%。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监利县近年来土地流转从悄悄萌
芽到如今已是如火如茶。土地流转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手承包,即由外出农民
自己找到接包人:二是将责任田交给村里,由村里统一转包。2001年监利县流转的
二I二地面积已达5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通过土地流转即避免了土地抛
荒,又实现了农业的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农民收入、农业产业结构及当地经济都
有了显著的变化。1381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认识:①由于种田的比较效益低,无
论是经济发达地区抑或欠发达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地抛荒现象,稀缺的土地资
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及充分利用:②如果种田的机会成本大于零,农民就会选择从
事其他行业,农村劳动力的兼业经营就不可避免;③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及使用权
的流转,可以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使土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不仅可以免去非农就
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而且可以增加农民及集体经济收入,并有望实现传统
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④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取代传统的超小型、高度分散化的小农
经营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农地经营规模已呈不断扩大的态势
以i=1本为例(日本的情况和我国比较接近)。自80年代以来,日本农地的经营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
规模在缓慢扩大。
长期以来,人多地少,小规模家庭经营是日本农业的突出特点。然而,自80年
代以来,随着农村人口高龄化、农业的兼业化及副业化、专业农业接班人短缺、耕
地抛荒等问题的日益严峻,日本的小规模家庭经营已开始发生分化,家庭经营耕地
的规模在逐渐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农地的所有权或经营权在农户间的
转移,可以用“纯集中率”指标来表示,纯集中率指标为正,说明该规模经营层的
流入面积大于流出面积;反之,则说明该规模经营层的流出面积大于流入面积。某
规模经营层扩大或缩小的幅度取决于该指标绝对值的大小。
表5.1:不同规模经营层的纯集中率的变化单位:%
都府县
0 5hal;到0.5—1.0 1.O一2.0 20一3 0 3 O一5.O 5 Oha以上
买卖1980钲一12 2 1 8 4.4 4 6 3 3 0.4
1985证.12 2 .06 2 0 5 7 6.0 1.9
1990拒—8 6 .0 3 0.7 3.2 5 3 4.5
1995年.8 3 O.7 0 5 2.8 4 4 5.9
1996≈ —9 0 0 2 0 6 2 6 5.0 6.4
租赁1980住15.9 .7.3 10.3 8.1 3.9 3.3
1985年22.4 .10.0 10 6 11.9 9.8 5.9
1990证25 7 .9.6 10I 13 9 14 7 13.8
1995iE 26 3 —7.2 8_8 12.2 15 5 18.9
1996年26 9 .8 3 6 2 12 2 15 6 21.0
北海道
0 5ha爿i到O 5一10.0 10 0—15 0 15 O一20 0 20—30 30ha以i:
1980证一9.2 O.7 0.4 2 9 16 3 9 7
1985壬E —130 01 1.7 1 2 5 5 0.8

卖1990证.11 3 .4.5 —0 3 3.4 12.5 80
1995年.10 4 —7 2 0.9 1.5 11 6 8.8
1996芷—9 4 .7.3 -1.5 0.5 7.0 5 6
1980芷一13 4 .91 O 2 1.5 24 4 —
1985钲一】8 7 5 7 60 35 30.2 20.6

赁1990年—21.4 6.6 11.4 7.2 20 8 10 8
- 1995证.13.6 O 3 6.8 6 8 40 5 29.6
1996年—11.0 2 4 9.8 6.4 421 293
资料米源:转引白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学》2001年第4期P196页。注:纯集中率=(流
入面积.流山面积)/总移动面积×100;ha为公顷符号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5.2:日本宫城县销售农户耕地经营规模的变化
资料来源:转引自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学》2001年第4期P196页。注:销售农户是指
经营耕地面积在30公亩以上,或农产品销售金额在50万日元以上的农户
表5.1反映了自1980年以来日本不同规模经营层的纯集中率变化情况。由表中
数据可知,小规模经营层无论在都府县还是北海道都在缩小,而大规模经营层都在
扩大。尤其是通过租赁形式,都府县5公顷以上北海道20公顷以上规模经营层的扩
大趋势更为明显。
表5.2显示了1985年以来宫城县销售农户耕地经营规模的变化情况。耕地的经
营规模在3公顷以下的各个不同层次的销售农户数均在减少,与此相反,经营规模
在3公顷以上的销售农户数在增加。特别是经营规模在O.5公顷以下的销售农户,
1985--1998年间的减少数是1985年该县销售农户数的64.9%。
同本农地的经营规模之所以逐渐扩大,其主要背景是: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
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但农业经济却因规模过小效益过低等原因而发展滞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61年日本制定了《农业基本法》,以此为转机,实施了旨在
改善农、lk结构的政策,即通过对土地改革中未能解决的土地规模分散零星的农业结
构进行改革而达到提高生产率,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一项政策,并为此于1970年修
改了《农地法》。《农地法》的修改内容主要有:①在《农地法》的目的方面,增加
了“为使土地在农业生产上得到有效利用,调整土地利用关系”的内容,明确了通
过借地方式达到推进农地流动化的方向;②在农地租借关系方面放宽了限制。为了
方便借地经营,放宽了保护耕作权规定;③放宽了对租借地所有权的限制,废除了
以10年为限度的定期借地规定等。很显然,《农地法》的修改有利于土地流转从而
实现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的发展水平。但尽管如此,由于日本农户简兼业的严重存
在,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甚为有限,然而,无论如何,日本政府一直在向这个方向
努力。
除此之外,其他许多国家的土地经营规模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美国从30年代
到80年代中期,农场平均土地经营规模扩大近两倍。加拿大农场平均规模1951年
为17.8公顷,1976年为33‘3公顷。原联邦德国从1960年的9.3公顷,扩大到1980
年的15公顷。法国从1955年的14.3公顷,增至1980年的23公顷,1988年为2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公顷,1995年为35.5公顷。反观我国,目前我国农户平均经营规模仅为0.54公顷。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我国农地经营规模必将趋于逐步扩大,并在此过程中实现
适度规模经营。
5.3.2对“规模经营危害论”者所持论据的几点看法
(1)关于经营规模与效率
“规模经营危害论”者认为,土地经营规模越大生产效率往往越低,并以大量的
国内外研究结果来佐证。然而,这里的生产效率仅是指土地的产出率。当然,如果
仅从土地的产出率来看,确实存在经营规模与生产效率成反方向变化的情况,但生
产效率的衡量除了土地产出率之外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如劳动的生产率及农民从事
农业的积极性、农民的总收入及纯收入增长水平等多种因素。即便是用土地的产出
率来衡量,也存在大量的相反的情况。如张光辉就曾对法国、美国及日本的土地经
营规模与土地产出率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研究,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指出,农业规
模经营与提单产并行不悖:为了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务农者尽快走向富
裕之路,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工业化步伐,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无论是当前还是
今后都应当把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的一项重
要政策。[391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瑞定杰和康赛优教授对菲律宾的农地规模与生产率之间的关
系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可能更令我们深思。他们的研究结论是:①种植面积和生产率
的关系,既不是完全的正函数关系也不是完全的反函数关系。②小型农田的规模不
经济,虽然总体上小型农R=l的面积在逐步增加到4公顷的时候生产率保持上升态势,
但非常小的农FF|尤其是面积小于0.5公顷的农隔生产率是很低的。而且不会高于大
而积农m的生产率。然而,当种植面积超过4公顷之后,农业生产率随着种植面积
的增加而下降。14“1
实质上,我国农户户均经营的土地数量与其他国家相比远够不上“规模”。目前
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仅为0.54公顷,同样人多地少的日本为1.4公顷,韩国为1.2
公顷,而美国为195.2公顷,西欧各国为18—69公顷。如此超小型的经营规模就算
其效率再高,农民仍无法摆脱贫困的局面。因此,在我国讨论农地经营规模与生产
率的关系似乎意义不大。
(2)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舰模经营危害论”者认为,在农村广泛引入规模经营或公司经营,就不必使用
很多的劳动力,势必在农村地区造成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及乡镇企业吸纳劳
动力的能力逐渐下降的情况下,会造成巨大的剩余劳力灾难。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看起来这种观点似乎很有说服力,但我们认为在农村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及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其理由是:①推行农地适度
规模经营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并不是说各地要~哄而起,齐头并进,而要根据
各地的实际按照经济规律来稳步推进。与此相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是一
个过程,因此短期内不可能ⅡI现大量的农村劳力没活干;②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必
然伴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延伸到工业及商业部门,
虽然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会减少,但其他领域的就业空间却会显著增大:③城市
尤其是大城市吸纳农民工就业并不是说就完全饱和了,每年大量的民工仍源源不断
涌入城市就可以说明这~点,之所以存在农民进城就业的进入壁垒,主要原因在于
各城市出台的各项歧视性政策造成的:④乡镇企业尽管近几年来由于发展迟缓吸纳
农民就业的数量在逐年减少,但应看到乡镇企业的发展前景仍十分广阔,可以肯定
地说目前的状况只是暂时的
(3)关于乡、村等集体经济组织在实行规模经营过程中的行政行为
诚然,在农村的一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乡、村等集体经济组织的行政行为不当的
情况,但决不能因为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就完全否定或排斥乡、村等集体经济组织在
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该说,大多数乡、村等集体经济组织已经在农业经
济发展及农村改革(包括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实际上,由
于当前农户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存在着多种缺陷(如文化技术水平较低、市场信
息匮乏、谈判能力较弱等),就需要乡村政权组织给予引导与帮助。另~方面,在当
前的政治体制下,不可能取消乡、村一级的地方政权,因此发展农村经济也是乡村
政权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通过法律等手段不断规范其行政
行为,来协调二者之间的利益与矛盾。
(4)关于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
我们主张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并不等于说要消灭家庭经营。事实上,家
庭经营与规模经营并不矛盾,家庭经营的规模可大可小,国际实践也概莫如此。只
是认为我国的家庭经营规模与其它国家相比太小,无法在保证农民生存的情况下使
农民富裕,当然也就不可能在这种超小型的经营规模下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及现代化。
5.3.3小规模农户兼业化条件下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
当前的小规模农户兼业的普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土地的流转,进而阻
碍了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但我国目前出现的这种情况主要不是市场配置土地资源
的结果,实际上我国许多地方农民经营土地仅能维持温饱,甚至在一些地区经营农
业已经成为农民的负担,土地成了一些农民的包袱。农民在这种条件下之所以仍不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放弃土地主要原因在两点:(1)非农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还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
或者说我国非农产业还应加快速度大发展:(2)政府的一系列城乡分割的政策(主
要是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仍没有完全放弃,农民从事非农产业仍
没有归属感。所以,绝大多数的农民外出务工但都不会完全放弃土地经营,即使是
粗放经营甚或让其抛荒。
但在我们对不同类型农户未来经营意向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二兼农户表示如
果条件成熟他们可以完全放弃农业经营。这说明,如果能对城乡分割的~系列制度
进行根本改革,给农民和市民平等的竞争机会及人格地位,将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分
业型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样,小规模兼业农户的数目就会减少,其他农户的土地经
营规模就有可能逐渐扩大。因此,当前的主要问题应不在农业内部,而是在农业外
部,即非农产业的发展及政府政策的变革。
5.4农户兼业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的普遍规律,是发展中国家
实现农业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由于各国国情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差
异,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从专业化程度上可分为兼业型转移
和分业型转移丽种。前者指农业劳动力既经营(就业于)农业,又经营(就业于)
非农产业的一种跨部门就业现象,属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不彻底性转移;后者
指在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原农业劳动力彻底脱离农业而转入非农产业的一种彻
底转移。
5,4.1各国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其规律性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各国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但在工业化发
展的不同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政府政策是不同的。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
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成长过程中,都是采取促进农业劳动力分业型集中转移为主的
日标模式,但工业化完成之后农业劳动力分业型集中转移为主就转变为兼业型转移
为主。
从表5.3可以看出,在二战之前,t:t本、德国和美国这些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人
口占经济活动人121的比例还比较高,在1930--1944年期间,日本农业劳动人151的比
重甚至达到48%,德国为27%,美国为19%。二战之后,这些国家迅速进入了一个
工业化、城市化大发展的时期,非农产业飞速发展,到1965年,高收入国家非农产
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95%,相应地就业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见表5.4)。到
1980年,R本农业劳动人121的比重下降为11%,而德国和美国农业劳动入口的比重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仅为4%和2.2%。(见表5.3)与此同时,高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也达到了相当高的
水平,1997年这些国家的城市化率平均已达76%。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
点来看,这些国家在工业化成长时期农业劳动力主要是以分业的形式大量向非农产
业转移,使农业劳动力比重迅速下降,大大促进了这些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
化的进程。
伴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农户兼业经营在这些国家也迅速发展起来。
在同本,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农户兼业经营发展迅猛,1955年农户兼业率
为65.1%,1986年上涨到85.2%,且在兼业农户中二兼农户占主导地位,1986年二
兼农户的比重达到57.8%。在德国,1965年农场的兼业率就已经达到59.1%,到1975
年农场兼业率虽变化不大为本54.8%,但以农为辅的兼业农场的比例由1965年的
33.4%上升到1975年的39.5%。在美国,兼业农也在迅速发展,1944年兼业农的比
例为36.8%,到1969年已经上升到54.3%。这表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其
工业化完成之后逐渐由分业型转移向兼业型转移转变。
表5.3:农业劳动人口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单位:万人;%)
。1930---1944年1945--1961年1970年1980年
品经济农业I‘i 经济农业占经济农业h Lp 经济农业
“。
活动劳动比活动劳动比活动劳动。萎“ 活动劳动占比重
人E1 人口重人口人口重人13 人13
2
人口人口
中等收入国家
1965缸31 76 18 45
1980年42 83 24 64
1997年38 89 23 72
高收入国家
38
37
58
1965年40 95 38 86 70
1980年37 96 35 93 75
1997年31 98 ;?一—!!⋯ !!
i睇i采源:郭克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2),46。
总之,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表明,一国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劳动
一渊一一一一一 一黼阑 兰蒸 鬈÷瑟
华申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力蟾转移会呈现出阶段性,即在工、业化成长时期农业劳动力以分业型集中转移为主,
造至工业化完成之后,兼业分散型转移成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模式。发达国家
为什么会渤现这样的~般往规律呢?原闲可能在于:
(1)这些戳家在工、监纯或汝醚期工效及城蒂的大发矮,剞造了大量豹就业机会,
据:辫农产qk与农qk工资水乎存在茇异}{勺情况下,大量的农村势动力分业型地集巾向
非农产业及城市转移。以臼本为例,1955年到1965年的经济高遮增长时期,农村
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1955年至1960年全国47个都道府县ep,26个獒入西下
海。其中疆霞、丸矧、由溺、东jk、j£关东蟪区入日裁减;与其捆反,东裘、事枣奈
』It、大阪、爱知等大城市人口删增。1960年至1965年仍有25个县人口下降,大城
市人口增势依然强劲。甚至在1960年前后,农村年轻劳动力的供给逐渐枯竭,j三}本
经济幽此转向劳动力短缺经济时代。农}}人瞄的大量转移健就韭结梅发生了显著交
化,第一产l£豹就12久数姨1950每三麴48。3%减少至1970年的19.4%。同期第二产
业从21。9%增至33.9%,趋三产业从29-8%上升至46.7%。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员
中,来自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195i年至1961年为59.6%,1961年至1970年为54.6%,
1971年至1978年为52.7%,玛占~半醵上。吲
(2)遮羞互监纯靼城市化茨避一步发展,一方蘧农封人臼长期大量涌入城市,
也带来了⋯系列的消极后果,如大城市过度膨胀,“城市病”严重等,产生T工业和
人口适度分敞的必要。另一方面,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经济服务化”,也为分散
提供了r契梳和可能,最后形成了城市工渡帮入嚣囱外扩教豹“榷力”;从农枵培浇来
看,工业亿结鬃大大改饕了农楗熬生产秘生活设施条件,特别是乡村内部、农村与
城市之蒯交通运输袈件和通讯条件的显著改善,也为城市工业和人口向农村扩散提
供了可能。再者,农业劳动力的长期大幅度下降,也使得继续进行分娩螫集中转移
的成本逐渐提淹,进而形成对城市工鼗囱农树扩羧豹“控力”。这一“接”一“拉”
裁又形戏7城市工业窝人口囱农专譬豹分数化过程,促遴了农业劳动力兼业型分散转
移的发展。
5.4。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游动力转移的特征
在我国,自1978年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及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部门的
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及城市流动。但与日本、德国及美国等国工、韭亿成
长时期的农监劳动力转移相眈,我藿农幸幸劳动力主要跫一释蓑业型转移t表现在:
(1)农业人蜀占总人1:3麴比率长期屡赢不下,城市化攀大大低予世界平均水平;(2)
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率长期居商不下,到2000年我国城市化率仅为
36.1%;(3)农户兼业经营广泛发展,随只有增加没有减少,农户兼娩率越来越高,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援我们对湖北雀的撼蟮调查,到2001年湖北省的农户兼业窭已达71.8%。造成我国
农业劳动力兼业型转移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阻来我国实行的一系列城乡隔离制度,
最主要的就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就妲制度及社会僳障制度。这些制度改革开放
戳来爱也在不龋调熬,攥并没存根本毪豹交佬,葵薅强化城乡萋爨、隘碍城乡劳动
力的流动仍发撵羞熬要作用。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与发展,农业劳动力的兼业型转移模式越来越成为经济
发展的障褥,主要表现在:(1)劳动力的兼妲型转移便农户土地的经营规模长麓无
法扩大,怒,l、型豹主她经营羧摸凝溜纯,不羁予农遂豹辍城纯与现代亿;(3)劳魂
力的滚业型转移使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城市化水平长期保抟在较低水平,
二元经济结构长期不能实现有效地转换;(3)在农地缀营规模狭小,农业经营效益
低下的情况下,大量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农村势动力转移到菲农产渡,粪正从事
农照经营瀚农树劳动力人力瓷本积累严蓬不是,不利予农数技术鹣推广与应用,使
农业部门的增氏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
因此,借鉴国际经验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尽快实现二元经济的转换及
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兼韭型转移模式必须要由分业燮转移模式所取代,促
进农盐劳动力分监集中缝自棼农产妲转移,这应成为我强当蓊及今嚣楣当长一致对
期的一项麓要的战略任务。
S.5农卢兼业化与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
S.5.1几个相关概念的辨析
(1)农户兼业经营
农户兼业经营指农户这一微观经营荦位既经营农、监又驮事菲农产娩的一种跨部
门经营(就照)现象,它既哥以是农户联有劳动力郄艮瓣从事农业鄹饕农业经营(就
业),也可以是农户内部部分势动力同时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经营(就业),成部分劳
动力专门从事农业经营,剩余劳动力专门从事非农业经营。
(2)农户兼监化、农监兼韭彳毛
农户蔑鲎化指以农户兼业经营必基础瑟形残戆农户兼业经营在一疆(地区)豹
普遍化状态和{三l益普遍化的过程。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在静态上,系指漆业
农户在一闰(地区)农户总数中占较大比重,农户兼业成为一种普遍的现缘;(2)
在动态上,系指兼娩农户占农户总数的院重,在达到一定静耩界值之后,愈来愈大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趋势。
农业兼业化是指农业生产愈来愈分散于众多兼业农户的状态和趋势,用一国(地
区)农业生产中兼业农户的投入、产出额占全部农业投入、产出额的比重及其变化
柬表示。由于不闽类整农户(专盈农户、兼鼗农户)静生产浚模不同,对整个农篷
生产鲍贡献份额有别,在趱界经济发展史上,农户藤业化呈现嚣秘不同粒演化孰逃:
一种是从农户兼_2化演变为农业兼业化:另一种是农户兼业化并存于农业的专业农
户化(在农业的全部投入、产出额中,大规模专业农户所占份额较高)。根据一兼农
户、二兼农户在一国(圭氇嚣)全部农、监生产投入,产密额中魄重辩褶对大小,又冒
分为农业一藏化翔农业二菠化。
(3)专业农户化和农业专业化或集中化
相对于农户滚业化,专业教户化是指在一凿(地区)专渡农户的数量在总农户
中占较大琵重的情形和趋势。在此基稚{上,有学者又提爨一个“圭控农户”静概念,
即是拯出专业农户和~豢农户会并构成的一类农户。
农业专qk化或集中化是指指农业生产愈来愈分散于众多专业农户的状态和趋
势,用~国(地区)农业生产中专业农户的投入、产出额占全部农业投入、产出额
稔吃羹及其交纯米表示。它包括两方嚣懿内涵:1)专业农户瓣投入、产出颧在农泣
总投入、产出率颧中占线羚;2)专业农尸的经营规模往往较大。
5.5.2躁骣上嚣釉不周的农业发攫道路
在各图农业工业化的避捏中,农户兼业经鹭表现}!{了两秘不同的发展轨迹,即
资源分散型的农户兼业化道路和资源高度集中型的农户兼业化道路。
(1)资源分敝型的农户兼业化道路
这静兼韭讫模式以爵本最为龚黧。葵发震鞔迹建,鸯最祷f{搴农户蓑盐经营发装
到农户羲业{乞,凼农户兼业化又发凝到农业兼业化,又出于二羲农户程簸业农户及
农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兼业化再进一步发展剖农,_11,--兼化。其特征主要表现
在:1)兼业农户尤其是二兼农户在总农户中占主导地位。1955年兼业率己达65.1%,
舅1 986年兼韭率又璃翻20个百分点达裂85.2%,剿2000年,蔻娩率援有鹾下鞴,
但识赢达81.8%。1421在1986年,二兼农户在装业农户中已达69。9%;2)拱地资源
高度分散,农户平均经营的土地规模狭小,长期以来户均土地规模仅为1.1公顷左
右,且专业农户与兼业农户在耕地占有数量上差别不大;3)兼业农户的投入、产出
在农娩总投入、总产出中占据了较大豹给额。在蜀本,小规模蓑韭农户尤其是二装
农户在农业生产rp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的70一80%是出兼业农户承担的,其中二
兼农户投入占40%以上,产出占27%左右。I,'31这样,在小规模兼业农户在农业中占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重要地位的基础上。使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资源分散,农业经营规模无法扩大。
同时,同本政府长期以来推行的农业保护政策进一步使农户兼业凝固化,农业资源
的流动更加困难,农业结构矛盾突出。总起来看,农业小规模经营造成资源分散、
农业投资效益差、农业增长缓慢、自给率下降等诸多问题,同美国、西德等国家形
成了显明的剥比。
除了同本之外,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等人均耕地资源狭小的国家和地区大致都沿
着资源分散型的农户兼业化道路发展,但无-N#F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也
都出现了类似Fl本的问题,如土地经营规模狭小、经营农业的劳动力素质下降等。
(2)资源高度集中型的农户兼业化道路
这种农户兼业化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与日本不同,美国的农业走的是以农
业规模化、专业化为主,是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与农户兼业化并存的一条发展道路。
其特征有:1)兼业农的比重在农场主总量中所占份额超过50%,美国已经进入农户
兼业化阶段。在农场主总量中,兼业农1944年所占比例为36.8%,1969年上升为
54.3%。其中,从事非农业劳动多于100天的兼业农由1944年的18.4%上升到1969
年的30.O%,1987年增加到43.8%,1995年增加到了70%1441;2)耕地资源高度集
中。在农业兼业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农业资源不仅没有逐渐分散,反而更加集中,
专业农场的规模在逐渐扩大。在美国,从1954年到1971年,农场数目从480万下
降到290万,农场平均土地规模达378英亩,1971年到1991年,农场数目从290
万下降到210/j,农场平均土地规模增加到467英亩,到1993年,农场数目进一步
下降为207万户,农场平均土地规模增加到473英亩。1451专业农场占用了绝大部分
的耕地,1986,年,年销售额在10万美元以上的大农场(主要是专业农场),占农场
总数的13.8%,却占有全部农场土地的49.5%:而年销售额在1万美元以下的小农
场(主要是兼业农场),占农场总数的52.1%,仅占有全部农场土地的12.0%;3)
专业农场的投入、产出在农业总投入、总产出中占主导地位,而兼业农则显得微不
足道。1991年,年销售额在10万美元以上的农场(占总数15.5%)占总销售额的
80%以上。1461另外,随着农业向资本和技术方向的演进,兼业农场主要经营中间投
入高,劳动投入少的部门,而劳动投入大的农业部门以专业农场经营为主。
总起来看,美国的农场兼业经营行为虽愈来愈普遍,并已经进入农户兼业化阶
段,但并没有出现日本等国式的农业兼业化现象。农场的兼业化经营并不妨碍农业
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发展,甚至只要兼业方式得当,反而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同、美两国为何走上不同的农业发展道路呢?原因可能在于:1)资源禀赋的差
异。日本地少人多,人均占有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少,因此在1946年一1950年实
行耕者有其m为特征的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土地改革后,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就极其有
9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限,形成了典型的小规模农业经营格局。而美国地广人稀,各种自然资源尤其是耕
地资源非常丰富,每个农场平均的土地经营规模大,农业专业化、集中化生产十分
普遍。2)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差异。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工业
逐渐山大城市及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的农村扩散,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连成一
体。这样,一方面,农民可以就近获得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作机会,另一方面,工业
在农村地区的扩张使农村土地价格暴涨,农民不肯轻易出卖土地,甚至宁肯让其荒
芜。其结果是,不仅农户兼业越来越盛行,而且土地流动困难,农户经营规模长期
无法扩大。而美国工业布局相对比较集中,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的地理界限比
较明显。3)传统观念及文化的差异。日本、中国台湾省及韩国等东亚地区的国家和
地区,农本思想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础,小农意识、恋土重迁、小富则安、务农为本
的心理一直支配着广大农民的行动,特别是土地稀缺的国度和地区,这种观念更是
难以改变,尽管这种思想导致农民目光短浅,缺乏适度的冒险精神,却恰恰适应了
兼、Ik型转移方式,这是兼业型转移长期存在的思想基础。而在欧美等国,自哥仑布
的远洋航行及18世纪开始的产业革命已使工商业及市场发展深入人心,人们开拓创
新及冒险的意识比较强烈,因此人们很容易接受生存及生活方式的变迁。
很明显,同本式及美国式的农户兼业化的发展道路都不适合中国。中国在人均
耕地资源的占有上虽与同本情况相似(实际上存在差异,日本农户的户均土地规模
是中国的两倍左右),但日本的农户兼业化已使农业兼业化,甚至是农业二兼化,使
有限的土地资源高度分散,给日本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造成了严
重的障碍,而且,日本政府虽多年来采取多种措施试图来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
但至今仍收效甚微。这足我囤农业发展必须要记取的。美国农户兼业化的发展虽未
使资源分敞反而集中程度更高,农户兼业化经营对整个农业发展并未造成多大负面
影响,但美国丰富的耕地资源是我国望尘莫及的,因此美国式的资源高度集中的农
户兼业化道路中国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实现的。
S,s.3我国学者关于“农业发展道路是兼业化还是专业化(集中化)”的争论
随着我国农户兼业经营的广泛发展,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来和90年代初
关于“农业发展是专业化还是兼业化”的争论十分热烈,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主张我国农业发展走专业化(集中化)的道路。【47】其基本依据是:
(1)兼业化(兼业农户的大量存在)存在诸多弊端。他们认为,如果仅从农民(农
户)这一微观经济主体来考察兼业行为,那么无论是现代农民兼业还是传统农民兼
业,其经济合理性都是存在的。但如果从农业生产的角度,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
求来看待农民的兼业行为,则兼业化的存在对农业发展是极其不利的。第一,兼业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农户随着非农经营收入比重的不断增加,将逐步丧失农业商品生产者的行为,在小
块土地上满足于自给性生产,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增长就会停滞:第二,农户
兼业往往会造成耕地粗放经营甚至是撂荒,进而影响土地生产率的提高;第三,兼
业化往往造成农业生产结构的畸形发展:第四,兼业化带来的小规模经营是采用现
代先进生产技术,特别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限制性因素;第五,随着我国农村市场
化程度的提高,兼业农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第六,兼业化将造成
农民素质下降。(2)从国际实证上看,尽管日本、美国(尤其是日本)的兼业农(户)
的比重较高,甚至可以说兼业化已是一种世界性趋势,但并不能就此就认为中国要
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必然要走兼业化的道路。因为,日本农业的兼业化,已使日本
的农业陷入困境,如土地资源的浪费、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经营规模长期无法
扩大等。美国以农为辅的兼业农虽然也占到农户总数的40%左右,但由于兼业农户
的规模小,他们所经营的土地实际上只占土地总数的20%左右,也就是说,美国农
业土地的80%是由专业农户和以农为主的农户经营的,以农为辅的兼业农并不影响
整个农业生产的大局。但很明显,美国的这一发展道路并不具有普遍性。
结论是,农户兼业作为一种世界性现象,并不代表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流,并不
反映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兼业农户的大量存在给予我
们的是教训多于经验,从战后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看,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
学技术的进步,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农村劳动力逐渐向非农
产业转移,土地经营逐渐集中。因此,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是,坚定地走土地
经营专业化(集中化)的道路。
第二种观点:主张我国农业发展走农户兼业化的道路。其基本理由是:(1)农
户兼业化的存在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有必然性。第~,兼业经营农户的劳动资源
在农业生产活动上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即农户的劳动要素存在较多的剩余;第二,
兼业经营是农户追求最大收入目标的理性表现,即农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都有追求
尽可能多的收入的内在冲动;第三,兼业经营是农户在宏观经济约束中的理性选择,
即一方面,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户的劳动资源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非农产业
提供的就业机会又不能使农户的全部劳动资源实现充分就业,在此双重约束下,兼
业就成为农户的~种必然的理性选择;第四,当前农户家庭内部劳动力的转移还很
不充分,非农就业风险还很高,农民完全脱离农业的客观条件尚不具备,而且这种
状况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这就决定了农户兼业化在相当长的~个时期内将是我国
农村所无法回避的选择。(2)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户兼业都十分普
遍,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和趋势。(3)农户兼业化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它的
作用是积极的。在以上基本的价值判断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农业应该
9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走农户兼业化的道路。
在农户兼业化的模式上,这些学者认为,小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农户兼业化不是
我国农户兼业化的目标模式。因为我国目前的农户兼业化是在半自给性的小规模土
地经营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农业经营本身还没有从自然经济的躯壳中完全蜕变出来,
大多数兼业农户的农业生产行为明显地带有自然经济的烙印。如果把这种以半自给
性的小规模土地经营为基础的兼业农户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模式,必然会
使我国土地集中和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滞缓化。从而使我国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手
段和半自给的生产方式的改造步履维艰,延缓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因此,以小规模土地经营为特征的农户兼业化,只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在现阶段的
过渡模式,其目标模式是以商品性较大规模土地经营为特征并且与城市化发展相一
致的农户兼业化。甚至这些学者还将我国农户兼业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为农户兼业化的初级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农民完全脱离土地和离乡进城的
条件并不具备,因而在半自给性的小规模土地经营基础上农民就地兼业化得到了迅
速发展。第二阶段为兼业农户分化和商品性大规模专业农户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
大量的兼业农户人口或者转化为城镇居民,或者就地转化为农村非农业人口,商品
性大规模专业农户得以迅速发展。第三阶段是在商品性较大规模农业经营基础上农
户兼业化的高级发展阶段。148J
第三种观点:认为农户兼业化与农业专业化可以并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
以商品性适度规模的主业农户(由专业农户和一兼农户构成)为主体的农户结构的
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道路的理想选择。f4钿其基本逻辑如下:
(1)农户兼业化与农业专业化可以并行不悖。其理由是:第一,农业生产的季
节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农作物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
决定了在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之上适度发展非农产业,有利于发挥二者的互补效应,
提高农户经济的合理性。因此,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了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特殊
性,决定了农户兼业化在以农户一兼化为特征的前提之下可以将兼业化与专业化适
度结合。第二,农业专业化主要包括地区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农业的工艺专业化。
农户兼业化并不排除各地区根据其资源优势和市场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
产。第三,农户兼业化在发展中国家,当其与农业的主业农户化相结合时,对经济
发展主要起推动作用,而农业专业化既会促进经济发展,又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因
此,毗时的农户兼业化并非不利,而是有利于农业专业化。
(2)以小规模专业农户为主体的农户结构的凝固化及其分化的停滞,不利于农
。在这里要排除农户兼业化演变成农业二兼化的情况。因为他们认为农业二兼化对农业发展是不利的,如日本就
是如此.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业市场化和企业化发展,因而不应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农户结构取向。又由于
现阶段我国农户经营规模普遍很小,农业劳动力剩余现象还相当严重,城市的劳动
就业形势也很严峻,而非农产业的稳定发育及由此形成的非农就业机会的增长在相
当长的时间内仍难以满足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分业型转移的要求。因此我国
农户农业经营的规模的扩大在客观上是一个渐进、缓慢的过程。至少在相当长的历
史时期内,以商品性大规模专业农户为主体的农业专业化还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切
实的目标选择。因此,以商品性适度规模的主业农户为主体的农户结构。是我国农
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5.5.4我国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
(1)对学者们争论的评论
主张我国农业发展走纯粹的专业化和集中化的观点是不现实的。以上学者们关
于不同农业发展道路的争论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当时,我国经
济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还受到较大
限制。尽管如此,农村劳动力还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出现
了所谓的“民工潮”。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农村中的农户兼业现象也
开始逐渐增加,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至1992年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要素流
动的市场化也就不可遏止。无论是其他国家还是我国,农户兼业的根本原因皆在于
增加收入,也就是说只要农业外存在增加收入的可能,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流动就
不可避免,这是劳动力市场化流动的必然结果。因此,农户兼业经营的存在也就成
为一国农业工业化过程的必然结果。并且一国的农户兼业经营极有可能发展为农户
兼业化,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证实了这一点。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任何国家,只要允
许生产要素市场化流动而不是靠行政权力来进行分配,纯粹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就
不会成为现实,农户兼业经营甚至农户的兼业化是必然要存在的。
第二种观点和第三种观点相似,只是在农业发展最终的目标模式上存在差异。
这两种观点在两个方面是相同的,其论述也是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的。第一,
认为农户兼业化是客观存在的,农户兼业化可以和农业专业化并存。第二,小规模
农户兼业化是没有出路的,都主张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应该扩大,应该走土地适度规
模化经营的道路。
但这两种观点在农业发展的最终的目标模式上存在差异,第二种观点的目标模
式是以商品性较大规模土地经营为特征并且与城市化发展相一致的农户兼业化,第
三种观点的目标模式是发展以商品性适度规模的主业农户(即由专业农户和一兼农
户构成)为主体的农户结构。我们认为,这两种目标模式虽都强调农户土地应实行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规模经营,但在农户结构演变的目标模式上的设想都不可能最终实现。首先看第二
种观点的目标模式,其意是指最终所有的农户土地经营规模都较大,且都存在兼业
经营现象。这和我国的实际是有差距的,我国地少人多,就算农村人口在未来一段
时期会大规模进入城市生活,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但仍不可能实现使所有农户的
土地规模都变得较大,而且这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所有农户都进行兼业经
营也不可能出现,因为一般来说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越大,兼业的可能性就越小,如
果农户在经营规模逐渐扩大的基础上能进行专业化、产业化生产,收入也相当可观,
他也就没有必要非在非农产业里就业。其次,第三种观点的目标模式也不可能最终
实现,因为主业农户中的一兼农户随着农业工业化的推进会越来越少,这已经为日
本、德图、韩国及中国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所证实,而且中国兼业农户
也正在向这个方向演进,即兼业农户中~兼农户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二兼农户所占
比例逐渐增加并逐渐占主导地位。因此,主业农户未来不可能在总农户中占主体,
占主体的可能是二兼农户。
(2)我国农户兼业化道路的目标模式
从国际和国内的实践来看,我国农业发展应该走资源适度集中型的农户兼业化
道路,其目标模式是实现大量适度规模的专业农户与大量小规模的兼业农户并存发
展的经营格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1)农户兼业化势不可逆。前文已多次阐明,我国农户兼业经营已非常普遍,已
经进入农户兼业化的深入发展阶段,因此未来农业发展只能是在农户兼业化背景下
来选择相应的发展模式。
2)农户经营规模必须扩大,但结合中国的国情可能仅可实现适度规模。当前超
小型的土地经营规模与我国农业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不相适应的,土地经
营规模的逐渐扩大是实现农业转型的内在要求。但在中国由于受人均耕地面积的制
约,我国不可能出现美国的大面积耕作模式,我国的规模经营仅能是与中国实际相
适应的适度规模经营。
3)大量较大规模的专业农户(纯农户)与大量小规模兼业农户同时并存。随着
农户经营规模的逐渐扩大,小规模的专业农户(纯农户)的数量会逐渐减少,较大
规模经营的专业农户(纯农户、家庭农场)会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多方面因素(如
将农业当作退路等)的影响,还会有相当一部分兼业农户存在,当然这些兼业农户
主耍是二兼农户。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较大规模的专业农户也可能会兼业经
营。
实现这个目标的核心问题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及非农产业转移,而且
至少在10到20年内农村人口及劳动力的转移应主要是以分业集中的形式转移。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促进小规模农户兼业经营方式转变的政策选择
上述分析已经指出,根据我国国情农业发展应走资源适度集中型的农户兼业化
道路,其目标是实现大量的小规模的专业农户(纯农户)与大量小规模的兼业农户
并存的局面向大量适度规模的纯农户与大量小规模的兼业农户并存的经营格局转
变。为实现这一设想,具体的政策目标应该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非农
产业转移,加速城市化进程。在此基础上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为完成这一宏伟目标,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一是农业外通过非农产业,当前
主要是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大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对
城乡分隔的一系列制度进行根本改革,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扫清人为障碍,推
动农村劳动力由兼业型转移为主向分业型转移为主转变,加快城市化进程:二是农
业内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及经营方式的创新,在农业人口大规模非农化的基础上,
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
6.1促进工业大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
美囡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50年代提出了一个劳动力转移模型。[50l
这个模型可以用图6-1来描述。
、\ 衬
. n I D3fK3)
D1(Kilj:bz (玉
I I
S
L1 k L3 L
图6-1阿瑟·刘易斯的劳动力转移模型
在图6一l中,横轴OL表示劳动力数量,纵轴表示劳动的边际产品和工资。OA
表示传统农业部门的生存收入,OW表示现代工业部门的现行工资水平。在这个稍
哩所以强调首先通过工业而非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来实现最大限度的就业,是因为我们认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建
立在工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高于农村生存收入的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因此,劳动
供给曲线WS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刘易斯假定工业部门只使用资本和劳动
两种生产要素,资本是稀缺的,而劳动是丰富的。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可变比例规律,
有一笔固定资本额,就有一条特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劳动需求曲线)与之相
对应。在图6-l中,假设现代工业部门最初的资本量为K1,于是,对应的劳动边际
生产率曲线为D1K】(K1),它向左下方倾斜,表示在既定的资本量下,随着劳动投
入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品递减。
根据刘易斯的观点,现代工业部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利润最大化条件
是边际生产率等于工资。在图6-1中,当资本为Kl,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为D,K。
(K1)时,资本家雇用OLl数量的劳动,因为只有在这个劳动量上,工资等于劳动
的边际产品(如图中的F点所示),利润才是最大的。在这一均衡状态中,现代工业
部门所获得的总产量为OLl FDl,其中OLl FW为工人的工资,WFDl为资本家所获
得的利润。
劳动力是如何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呢?刘易斯认为,工人的工资收入
只够养家糊口,储蓄很少,因此,经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资本家利润即剩余的使用。
当然,资本家也要消费,但为分析方便,刘易斯假定资本家的利益全部被储蓄起来
了,以作投资之用。当资本家的利润被用子投资时,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量就增加
了,从传统农业部门吸收的剩余劳动力就更多了。
这个过程也可以用图6—1来描述。在图6.1中,当最初资本为K1、雇用的劳动
为OLl时,资本家的利润为WFD,。假设利润全部用作新资本投资,于是,资本量
从K1增加到K2,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曲线也相应地从DlDl(K1)移动到D2D2(K2),
它与劳动供给曲线WS相交于G,决定了资本家雇用的劳动量为Ok。OL2>OLl,
表明劳动就业随着工业部门扩张而增加了,增加的数量为Llk。这时,总产品为OL-
2GD2,其中归于劳动的份额为0kGW,归于资本的份额为WGD2。显然WGD2>WFD-
。,这表明资本家的利润或剩余增加了。根据假定,资本家把WGD2的剩余继续全部
用于新资本投资,结果,资本存量又增加了,由K2增加到K3。由于资本存量的增
加,劳动生产率也相应提高了,于是,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从D2D2(K2)向右移到
D3D3(K3),它与一条水平的劳动供给曲线WS相交于H,决定了劳动最优投入量为
OL3:OL3>0k,增加量为kL3。在新的均衡上,工业总产出为OL3HD3,其中工资
总额为OL3HW,利润总额为WHD3。WHD3>WHD2,表明资本家的利润增大。这
笔利润被假定再一次全部投资于现代工业部门,子是,资本存量进一步增大,工业
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过程一
直可以进行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全部被工业部门吸收为止。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刘易斯模型虽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如未考虑人口增长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等,但它把工业扩张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关系清楚地描述出来了,它表明农业劳动
力的转移只有在工业部门不断扩张的条件下才成为可能。没有工业持续快速的发展
创造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农业劳动力就不可能减少,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就不可能
大幅度提高,传统农业改造进程也就不可能加快。
但也有学者认为,在劳动与资本双重剩余经济中(这里的资本剩余指生产能力
过剩,很明显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经济就指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刘易斯为
代表的古典二元主义的分析是错误的。此时,现代工业部门的增长并不是来自资本
的积累,而是来源于需求的扩张。当来自现代工业部门内部的需求增长乏力时,工
业总需求和工业产出水平就取决于传统部门的发展,特别是取决于农民实际收入水
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或者说,农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是工业部门产出水平和就业
水平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由于在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工业产出是正向的关
系,因此要想减少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使其尽快进入现代工业部门,就必须提
高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以此来提高工业总需求和工业总产值。【51】从经济学理论的
角度来看,这种分析似乎有一定道理。但遗憾的是,我国农民收入自上个世纪80年
代末以来一直是缓慢增长,有的年份甚至绝对减少,虽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至今收
效甚微,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持续扩大,二元特征愈加明显,并使农民的消费水
平长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2000年占全国总人口63.6%的农村,实现的消费品
零售额为10479.1亿元,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1%,人均购买的消费品为
1292元,仅为城镇人E1人均购买的消费品的43%。这表明,在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占
主导地位、农户经营规模狭小、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的情况下,欲首先通过农民收
入水平的提高来增加工业总需求,进而带动工业发展的设想是不现实的。工业部门
增长乏力固然有需求滞后的原因,但其主要问题在于工业发展战略的错位及国有企
业自身的缺陷。只要改革合适,工业部门完全可以担负起振兴经济及促进就业的重
任。因此,我们认为刘易斯的通过工业扩张吸纳农业劳动力,进而实现工农业共同
发展的思想仍适合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也是万全有可能实现的。
然而,1952年以来,我国工业部门并没有在工业化过程中承担起解决就业问题
的重任,同时也影响了工业本身的发展,这与发达国家经验似乎不同。发达国家在
工业化过程中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同步进行的。以美国为例,
1955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为33.4%,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37%,到1980年,第二
产业产值比重下降为29.3%,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仍达到30.2%。而中国1980年第二
产业产值比重为48.5%,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仅为21.4%,到2000年,第二产业产值
比重上升为50.9%,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也仅有33.2%。从制造业来看.发达国家制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造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最大比重,美国为26.1%(1926年),日本为27.4%(1973
年),中国台湾地区为33.5%(1985年),而我国大陆地区目前只有15%左右。【521因此,
从国际经验及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力推进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从而创造尽
可能多的就业机会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重要途径。具体政策有:
(I)制定成为新世纪“世界工厂”的发展战略,通过加速制造业的扩张与发展
来带动整个工业的发展,为城乡劳动力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
(2)加快国有工业战略性大重组。
(3)大力扶持与发展中小型企业。
6.2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在第三章已经提到,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是
我国农户兼业经营发展的一个特殊条件。当前这一系列城乡分隔制度在改革开放之
后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这些制度的改革并不彻底,它们仍然在严重阻碍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因此,对这些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彻底去除其对农村人
口及城乡劳动力流动的歧视性因素,为城乡劳动力的市场化流动创造一个公平竞争
的环境。
6.2.1户籍制度的改革。
(1)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可能性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改革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已经
具备:
1)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已经开始对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生产要素的配置过程产
生作用,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育,就业信息网络的不断拓展都为
劳动力的自由择业和流动提供了可能。
2)流动人口的增长高峰已经过去,不会出现农村人口过度流入产生的问题。有
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是长期以来城市化滞后的工业化结
果。而经过几十年流动人口在规模上的积累,城市化滞后工业化所积累的“势能”
已经转化为“动能”释放出来,流动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放慢。同时城市就业难度
的增加,导致城市吸引力减小,潜在迁移人口在居住地的选择上更加理智。
§)人们对改革的承受能力的增强也为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现实的问题。
改革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已经习以为常,新政
策的出台不可能再引起大的社会震荡。尽管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涉及众多的社会因
华中拜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素,但不歪予影嘲人劐政党的生活。
4)改革开放以来,圜家商关部门对相关政策的不断调熬为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
金掰改孳葵定了基懿。露民襄份诞谴辩稻篾验制度麴建立,户政管理静旗层鲻络不
断筵全,又秘警遴戆手段不鹾提藤,疆彀寄荚豁敬繁秘法蕊静建立与竞罄,鸯现行
户鼹管理制艘的深入改肇奠定了辏础。
(2)户籍制度改革的实际进展及其局限性
80年健中螽鬻,伴随着劳动力瓣大液模转移+政策罄裔有一磐松动的迹象。1984
每餐务浚《关予农鬣遂入集镇落户滔越靛遗鲡》,褒宠避入集镇懿农涎在~定条锌下
可以办理“爨理吲靛嚣农、监户口”。缎1989年政府蒜次强调严掇控制“农转裴”过
快增长,实行“农转非”人口许可证制度,明确“把‘农转非’纳入国民经济与社
会发展计懿实行诗巅管理”,进行定羹菠利。1992年公安部决定实行当地有效城镇
声蕊露l爱,霹溪谗“地方城镶户弱”又稼“菠印户目”。
实磺性黝敬革发生在90年代矮期,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逐步改筚小城镇户
籍管理制度,1997年开始“小城镇户籍管联制度改蕈试点”,放宽了小城镇常住户
口拣办瓒条件,怒定:只要“在小城镶已裔台法稳定黥菲农职渡或赣已有稳定翡受
滔寒源,瓣虽在有了台潼露建豹建辑菇矮霞跫潢嚣零豹”,戳及毽嚣j爵冬共溺撂健靛煮
系亲属等,都可以办理小城镇掌往户口。网前这~改莲正在全国1万多个小城镇全
面铺开。1998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
篷满题意觅》,该惑觅援澎疆项毅麓户籍管邂政策:婺j0落户穗父随爆鑫舔;解决退
傣老久遨塑取零霞所在蟪或投靠愆馁、子女豹户日;在城帮投资、兴办实韭、败买
巅跚房并居住一定年限者,可准诲其程该城市落户。
尽管传统的户籍制度已有所丰登动,但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其局限健主臻表现
为#
第一、户籍改孳效乏系缆性葶fl镯底牲。在户麓改革鞠多年米敦实践中,出予受
整个改革进稷麴影响以及观念的柬缚,政府~奠受整个改蕈进攫的影响以及观念的
束缚,政府一直难以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系统的、彻底的改革,各项改革措施多为
户籍管避裁痰与社会经济之阕豹矛霜积累茔《一定程度薅出台浆t寄缀落瓣鹰惫睦。
致资骞关部门应以实现迁移是由为户簸改孳爨最终爨的,尽快迅台户籍铃理制度鲍
改颦方絮,以指导实践。
第二、小城镇户籍改革_无法解决现行户籍管理制度运行中的深朦次矛蓐。尽管
毒学者认为小踱镶户籍改革楚现行户黎管理隶g瘦改革瓣重点,健笔者试为:,j、城镇
户籍改擎是在现行的城枣发嶷政策的约束下进行的,它本身只是户麟改革过程中解
决经制城镇入口城市规模政策与大量的人口迁移簧求之间矛盾的权黢措施,希望通
10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过小城镇来完成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难以奏效的。现实的情况也证明:许多
农民不愿意落户小城镇,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户籍改革的范围不能仅仅限于
小城镇,必须扩大到各级城市。
(3)户籍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政策选择
1)改变户口的二元结构
废除几十年来惯用的以吃商品粮来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制度。根据多
年的实践和我国国情,今后户口登记应实行两个标准:一是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
和农村人口;二是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使户口登记如实反映公司的
居住和身份状况。这才能为政府的各种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人口信息,这是彻底改
变户口二元结构的第一步,是必须走的第一步。
2)以常住地登记户口
为解决目前大量人户分离的突出矛盾,应改变以户籍地登记入户的惯例,以常
住地登记入户,不仅会给户籍管理带来便捷,而且也为公民提供很多方便,减轻他
们的负担和压力。这是推动和体现迁移政策和改变二元户籍制度的重要一环。为了
逐步实现以常住地登记入户,关键是对流动人口常住时间有科学规定。现阶段应当
根据各地区各级城市和各自的需要有各自规定,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时间就应长一
些,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就应短些,特别是在开发大西北的战略中,应该有优惠的条
件,对特大城市、小城市,应当成正比例,小城镇还可以没有时间上规定。
3)取消“户口特权”
今后不再实行公民的日常生活、物资利益与户口挂钩的原则,取消户口特权。
改革开放以来,“户口福利”已基本上荡然无存。由户口所形成的城乡“壁垒”已经
开始松动,而市民所享有的特权也开始弱化,现在为了改变户口的城乡二元结构和
消除等级分明的户VI,是到了逐步取消城镇居民凭借城镇户口享受某种关照和特权
的时候了。将来要用事实说明农村户El的差异只是居住地的差异,他们的公民的差
异,他们的公民身份、人格地位,在社会公共物品面前,在市场经济运作机制中是
平等无差异的。现在已经在向这个方面前进,我们的任务是如何使它发展的更快些。
4)加速实现迁移自由、居住自由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原有严格限制迁移的做法必须有所松动。今后户籍
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要解决人El的迁移问题,通过政策调整和各个发展阶段,最终实
现在我国的迁移自由和居住自由,其中“农转非”是主要矛盾,农民是矛盾的主要
方面。眼下有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今后50年,根据我们的测算还将有
5.76亿农民转为市民,到2050年,我国人口如果发展到16亿的话,城市人口估计
是12.8亿,农村人口是3.2亿。至于公民的居住自由,这是迁徙自由的派生物。如
华中科技失学博士学位论文
累能够实现迁徙爨如,巍然也载实现了屠住转爨。我们必须扶现在趄逐步致、袁条
件的、分期分批的放宽对城乡购房的限迁条件,使城乡公民逐步享受到腾住自由的
投稿。
6.2.2就篷麓痿静改革
在第三章我辩琵经搭出,我鬻静就注帝《度在滚翠开放之后开始逐渐松动,农丰、亍
舅凌力隧够跨嚣域漉动,毽藤题是城市裴潦帮在逶避爨定备释歧视瞧政袋麓揍疆褥
农村劳动力肉城市流动。因此,谯户籍铡艘改孳基础上,当翦就业制发的改革的綦
本目标溉是彻底废除备级城市主簧是大城市对外来劳动力主要题农村劳动力的歧视
缝竣策,嫠城乡舅动力麓流翡帮褒枣臻经济的筑癸《之下霄序遂彳亍。薅俸搽施裔:
(i>以法终熬形式确认我晷势动力越溅动不受鼹往她、文他理发、性测等的影
响,劳动力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对于以往何形式对任何类测的势动力的流
动安施歧卒凳的政府或企簸,应给予严掰惩镯。使城乡劳动力的爵由流动育法律傈障。
<2)建立莲两绣有竣乡劳莉力黢统一靛劳动力毒绣。鼷翦,我嗣蓑娩蠢弱黪餐
理基本上是城乡劳动者出两窖管理制发与管理挑捌分别管理。政府对城渗劳动学就
业实施正舰的劳动合同、人事档案、下岗证、失业诞箨;对农村劳幼力就业实行就
韭诲可诞、滚凄裁建卡、诗麓玺霄{正、瞽镰迁替。这种警壤方式是农村势动力在就
监裹场褥不到公平终遇浆撂零蕊耀之一。戮j迎或建立蘸囊艨有城乡势动力的统一的
劳勘力市场,使就业市场化,无论是城市势动力还是农村游动力都_陂在劳动力市场
通过公平竞争来获得就渡岗僚。
(3)建立嚣疑艨商簸乡劳动力豹羧一熬鼗鼗壤铡桩掬,莛逐域多劳动力裁蛙。
爨越,城市中灼职Ⅲ£培训主要是为城市劈动学服务豹。农树劳动力由于受其文化程
度及技术水平的限制一般多从事脏、莆、累、险、毒的城市人大多不愿干的工种,
谴们基本上不会褥弱往籍墙满酶梳会,这怒一种事实上静不平等。躐诧,蓬家应对
在城畜工终豹农挺劳动力迸{子义务培训,玖楚热们筑蟹平等地参与就业竞争,逛蕊
他们能够享受到经济增长给照个社会带米的进步成累。
(4)增加职娩介绍机构的数餐并瓶范熊行为,逐步提高中介机构服务水平和质
量。瑷业夯缨楚劳麓力帝场戆孛心强节,楚健避劳凄力走趣枣场豹重要手段。经过
一卜几年的发鼹,我国职她分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已建立了职业介绍的旗本制度,
组建了稠当数量的城镇职业介绍机构。目前全国共有备类职业介绍机构3.5万寥家,
嗣入登记总数为1170万,1998年全藿联盟奔缮成功798.8万人,占登谗总数的68.3蒋e
毽楚,献整{奉上看,我强驭鼗套缨滏存在较多翊题,主要是职数介绍蕊数楣对较少,
水平较低,信誉较差,介绍成功攀较低;有关职业介绍的法规不健全;势动力市场
管遴力震不谚,存在较多侵寄求联人员和嗣工革位正警权舔的滴题。因诧,必须发
华中科技太学博士学位论文
璇、完善职业介绍制度,对其行为进行严格使其炱芷发挥在劳动力市场化就业中主
漾i鳆的{乍用。
6。2.3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同样,我们农第三章也已经指出,当前我国的丰土会保障制度的主要问题是保障的
二元讫,鞠城市矮民翡社会保障与农村聪民鑫奄社会保障存在鞫髓的蓑距。i爵虱。已
经在城市二l=终熬农瓣劳澳力侵然被接斥在城拳社会保肄髂系之辨。嚣她,社会像障
制度进一步改孳与创掰的总的原则是扩大保障面,使=元保障绪构一元化。为了使
进入城镣的农民能够真正走上城镇溉范的生活轨邋,使中国城市化稳定推进,必须
逐步将遴藏辫农民王久镳入缳障对象。为戴,嚣安采取鲡下一婪其俸改革籀擒。
(1)建立藤囱酝有髅农产业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靼医疗保险
就业和就医是进入城镇的农村居民激关心的阀题,而且失业和疾瘸是遗背其自身
意愿,其裔身又无能为力的阏题,霞雨需要社会给予其基本保障。与养老僚殓糟眈,
失照绦殓窝藩疗镙陵爱要缎臻熬僳险赘金额较稳,绘众数鞠个人增搬戆受搀不璧,
能够承受。硬向所商非农产姚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仍然可
以以《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隧疗谦险制魔的决定》及《失波傈陵条倒》力
依据,掰不鼹蕊是鼹要骰热下两点新敬艇定。一燕保险对象要掘震裂掰裔棼农产韭
藏潋大曼,二跫农怒台遐铡王人缴纳保验费嶷采取过渡性办法,即在保证农民合同
制工人缴纳费颁与城镇职工相等的前提下,企业适当降低虑缴份额,职工适当提高
应缴谂额。
(2)墩段避入城镶戴鲎5年以上豹农民合同工参鑫馨莽老保黢
《社会保险费诬缴饕行条例》麓三条规定:“基本养老保险的征缴范围:国肖企
Ⅲk、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妲、城镇私营企渡和箕他城镇众、韭及其职工,实行
金鼗纯管理韵事韭革谴及其瓢工。”对农琵合嚣工是磷藩予“驳王”没有鼹文规定,
毽在理实豹执行中,都怒不毽括农民工的。我{|、j认为,为了加速城市化进程,必须
解决农民在城市中老有所养的问题。为此,必须加快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从
当箭的情况看,中蔺养老保险至少应该雹捂翔下两类避城魏农琵。第一类是西经避
藏落户莠其寄城镇户1zl的农愁。豫锭实骣上跫经是“城镇人翟”,嚣许多地方对于获
褥城镇户口的农民在社会福刹上仍有歧视。我们呼呈成尽快解决这种不利于社会稳
定的问鼷。第二类建在城镇遴续徽各种合丽工5年戳上者。在中国备缓城镶,都蠢
耀当一批农民工已经在城镇簸韭、生漆摄妖蹲阕,密予多方嚣的跨褥薅没有城镇户
E1。{也们仍将继续在城镇中工{乍帮生滔。对于这~部分人,应该吸I敬其参加养老保
险。具体年限,可以规定为在城镇连续工作5年以上者。
(3)为已经遴踱落户著将承镪±恐~次往出诖农醚提供最低璺三滔保簿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城枣化迅速雄进的过程中,必须伴随大量人豳的流动,尽可能创造条l孛稳定这
些人口,对于熬个社会由农民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是必需的。否则,相当一部分“事
实上的城镇盾民”只是由于短期失泣或无指麓保障而长期鞠}德予城乡之间黼成为jE
意悉滚韭密,不汉不剩予城枣经漭豹稳定秘持续发展,不剽于推进农挺熬蝮模经营
和农业现代化。因此,皮当适度扩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即让进城农民也能
享受这一待遇,从而让他们安心在城市工作并有鼹起码的生活保障。
6.3城市纯发展战噫
6.3.1理论与国际经验
工业化推动城市亿。自工业革命酞来,城市亿迸獠才开始加速。一般来说。在
工监亿率、城市纯率共溺楚予0.13左志戆承平以箍,城枣化率开始加速,势明鼹超
过工业化率(工业化率搬制造业附加值占GDP比重,城市化率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比重)。同时,发展中的城市以其聚集效应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并且提供一
个个总量不断扩大、由较高收入的城市就盐人口组成的市场,对工照持续增长越到
控动作瘸。对多数发震中国家来说,城帝纯还透过不凝建吸收农}$人口露改造传统
的农业生产方式,使经济走向现代化。发达工业翻家的经验也表明,在工业化盾期,
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开始下降,这时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贞献开始减弱,但第三产
业比重持续上升。这使城市化仍然保持了上升态势。
在欧、美工盟国家豹工数纯发震过程中,大竣审髂为城毒化主导力量的现象表
现十分突出。英国l妇于工业化浪潮支配,1801—1851年大伦敦等十大城市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从16%t曾长到23%。1950年,全国总人El的15%仍厝住在最大的城市一
一大伦敦。美闰城市化越步院英国晚。在1870—1940年工照彳宅率恢速提高静过程中,
大瑟洋浍津移其健交逶沿线的大城枣迅猛发嶷。t950—1980年,以大城枣为中心的
大都市区出169个增长到318个,增加了88.2%,其人口由8485万增加到16943万,
增长97.3%,在全国总人口中比重由56.1%上升剡74.8,增长33.3%。其中,18个
巨大都市区别占全部大都市区人口和全国总入目的45.6%、34.7%。70零代褪,美
国制造蜚裙第三产12魏娆人数熬3/4聚嶷奁大郝枣区内。题本±地资源结构与中国
年旦似,比较易于利用的土地丽积只有国土面积的20%,中围为15%。但日本的人口
密度更超过中国。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口即向大城市集中。在1950—1980年闯,
由于工、韭高速发展。城市入团约瑙船了3000万,其中70%集中在三大城带瑟(东京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潮、盘古屡圈、大阪圈),30%集中在地方城市。只占全部国土面积的10.4%的三大
城市圈在1970年集中了占人口总数43.5%的人口。在这三个国家中,工业化均集中
在城市地隧迸行,与工业化过程并行。而且大城市的笈展在城市亿遗程中发挥了主
孕作糟,并派生出以大城枣爻中心黥大都泰嚣、城枣繁或藏枣圈的终逡体系。
由此器来,城市化驰发展具有以下燕要意义:(1)城市化有助于促进工业化。
城市化不仅可以为工业化提供便利的交通、快捷的信息、良好的市场、发达的科技
与教育,以及先进的城市设施等必需的条件,而氟可黻大大增蕊有效鬻求:(2)城
市仡有秘予第三产业翡发震。没有一定数量熬服务对象,第三产她是发展不起来的。
城市化豹迅速发展,会绘第三产业带来快速发展船机遇,创造大嫁的就业机会;(3)
城市化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城市教育较发达,信息量大,工作、生
活节奏快,竞争力强,这些都有利于入的能力的培养和天酶工俸效率及文明承平静
提高;对我国来说,(4)城市纯是解决=元经济结构矛羼的根本出路,通过城市化
过程搀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不减少中国农民的数量,不加速农村城镇化,
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二元经经济结构的矛盾。(s)欧、美国家的情况还表明,在
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扮演着露要角色,大城带带(圈)的挝动俸用辩予推动一潜城
市亿遥程超着茏为羹要佟羽。‘
6.3.2改擎淡来中国城泰纯进程
改革歼藏黻来,我委城索纯进程主要经援了鞋下几个除段。
(1)1978。1984年,农树体铡改革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恢复性的”先进城后
城建”的特征比较明显。具体袭现在:第一,大约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青和干部返
城并就业。第二,城乡巢贸市场的开禁,出现大餐的城市暂住人目。第三,乡镇企
监辩军突起带动了小藏镇静发震。与戴阕辩,国窳提凑了城枣维护_稳建设费,拨专
款用于城市住房补贴,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
1 7.92%上升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2)1984。1992年,城市经济改革推动城市亿发聪酶阶段。黻发袋耨城市为主,
沿海港嚣窭瑗了戬大量耨兴小城镇组成豹”工业化地区”。壤据小城镇的发展,国家
媳设镇标准定为非农业人口2000人:殴市标准幽原来的10万人降低为6万人。同
时,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城办第三产业。这些措施促进了城市的发殿。城市化率由
23.01%掇高到27.63%,年均提高O.58个百分点。
(3)1992年以嚣,开发区秘大城审建设为主的城市化酚段。1992-200年,城
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36.2%,年均提高0.46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后我豳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年均城市化率院改革开放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前提高了1.52倍。但与工业化的进程相比,水平仍然很低,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
并成为障碍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从城市化的进程看,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城市化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现代化进程相适应。我国的城市化基本是被
动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中产生了”
恐城症”,形成了控制城市发展的思想,导致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始终跟不上经
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压缩和限制城市人口。使城市化水平长
期保持在较低水平。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城市化水平仍然显著低于其他国家。根
据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各国数据,中国1995年人均GNP为620
美元,城市化水平为30%。同年人均GNP在500—700美元之间的11个国家城市化
平均水平42.5%。按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中国人均GNP为2920美
元。同年人均GNP在2000—3800美元(PPP)之间的19个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
50.8%(世界银行,1997)。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分别低于同等人均收水平国家平均水
平约122和21个百分点。1531
2)消极地限制大城市发展的方针需要重新审视。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在
3000美元以下时,人口和经济主要是向大城市转移。这是城市化的一个一般规律。
在这一阶段限制大城市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城市化的进程,也是导致城市化
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出现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该从城市化的
客观要求出发,对限制大城市发展的方针尽快进行调整。
3)推进城市化,要有相应配套政策的支持。城市发展是少数受传统体制影响较
深的领域之一,在有关的政策方面,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住房体制、社会保障
制度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限制蓿城市化的进程。应该从加快城市化的要求出发,综
合协调各项政策,形成推动城市化的政策体系。
6.3.3中国城市化滞后的原因及影响
我国城市化滞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1)根本原因是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
结构偏差及其派生的“资本排斥劳动”。中国工业化之初获得的启动资本,来源于苏
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的大型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其后的工业化进程中采取的
也是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因此必然产生结构性偏差及资本不断增密、不断排斥
劳动的内在机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就业结构的偏差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
长期停滞不前。1952—1977年,工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上升了30个百分点,
而工业就业份额只上升了10个百分点。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差距十分明显。
(2)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结构的形成。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颁布了一系列
10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政策和法令,在户口迁移制度、粮浊供应制度、劳动用TN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
方面,把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分割开来。工业化的推进不仅没能导致就业结构的同
步调熬和城市化发展,而且为了维持资本密集、排斥劳渤的城市丈工娩,阐家不得
不建立一套吴体蕊藏审社会缳障懿度,这就形成了城乡分割的=元结擒熬鼙本搭潮
矛詹。(3)过去的城赢发疑政策延缓了我国城审化购进程。《城市规划法》规定:严
格控制大城市规模,适度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这条城市发展政策过度
强调小城镇发展,而抑制了大中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发展。但在实践中,小城镇的
发展并没存起捌维遴城市仡述砺带渤整个经济发震的舀转,藤函在于,j、城镶缺芝足
够熬产韭聚集效应,对投资兹缀弓l力有羧,
中国城市化滞后对经济增长与发展产生了较严重的负面效应,主要有:(1)直
接影响市场容量的扩大,影响投资的增长,影响经济可持续增长,妨碍国内需求的
有序扩展和升级,形成其有很长持续性的城乡消费断层,导致工娩生产能力在投资
领域的扩张受劐严重翡城乡二元结擒懿鹗显隰滞。(2)直接限制了农业的现代化进
程。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是农业的规模经蕾和农民基本素质的提高。由于城市化
滞后,进入乡镇企业的工人没有同时成为市民,他们并不放弃土地,致使农村土地
的规模经营难以全面展开。此外,面对3.47亿农渡劳动力,凿家普及农韭技术的成
本是巨大静,我蓄强蓊煞国情、国力确实难敬承掇。袋铡了乡镇企业素质躲提巍。
(3)阻碍了产业结搀调熬秘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化澎后必然使第三产业的发展也
滞后,这种双重滞后的事实提醒我们,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仅仅局限在城市范
阉,而必须与城乡人口结构的调整联合部署。(4)影响了国民素质的疆商。城市亿
滞后在阻礴农村入口向城市转移的溺时,氇使这部分入难戳分享城索公共鼹务,其
豢矮鑫熬难鞋达到城泰鼹承准。
6.3。4麴速我莺壤奉纯进程豹对策
(1)对城市发矮政策避行重大调整,由霪点发浸小城镶囱大中,l、溅枣券举及协
调发展豹方囱转交,中蹦巨大的农村人翻,实现城市化的目标,需要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共同分流。
(2)鼓励大城市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城市(指入口规模在100万入以上的城
市)数量少,大城市人翻数量占总入口眈重低,这与我国传统静城市发展液策审撺
菇霭大城市懿发矮直接楣美。从大城枣嚣蘸数发展揍况番,芳来出现有些入担心的“城
市痍”,反倒是与发达国豢的大城市相比,我国的大城市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人口
比例上都是较低的。因此,当前鼓励大城市的发展,进而产生强大的经济及人口聚
10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嶷效应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大城枣可以通过城市郊区化或郊区城市化,实施城市
群体发展战略。中国分别已经以上海、广州和北京为中心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等三大经济圈,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好,
影响竣大的城市经济群体,就是最好的街证。
(3)嵩瘦蓬税磐(枣)域中等城市豹发建。在我爨县(泰)域城象多缓中等城
市(鄹人霹在20万到50万之闻),当前我国相当多的共(市)域城市豳为经济的萧
条而发展缓慢,城市经济的辐射力与带动力非常微弱。因此,在我国通过发展县(市)
域中等城市,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4)税极探索促使乡镇企业适度集中发展、合理布局的政策措施,醴诧作为带
动小城镇发震的主要手段。溺辩改孳小城镇建设抟投资体裁,逐步建立多元化懿,l、
城镶建设投入枞利。
(5)加速城市化建设要在市场导向下进行,政策的立足点应当转向更积极的引
导、改善市场环境,促进要素流动和资源重新配麓。
6.4加快农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流转
6.4.1土地流转是实行适度规模经繁的纂础
在前颈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我国由家庭联产承包资任制所引致的农户超小
型的经营规模,已经成为农业经营规模化、现代化的严重障碍,因为我们隆信在中
国目前超小螫的经营规模基看鑫上楚无论如篱也无法实现僚统农整囱现代表整转换
魏。粳摄我国豹资源炊援及翻骣经验,实弦农地遥度规模经营悬农业工业化、现代
化的必然趋势。而要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目标,其根本出路在于让大量的农村剩
余劳动力走出农村而从事非农产业经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的菲农产蛰就监,毽由予释耪
缳嚣<如{{{『露多次提到豹一系列城乡分骗劁发的存在)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
兼业型转移,即虽已从攀非农活动但仍在家乡保瞬一份田地。有鉴于此,我们认为
在前倚提到的各项政策主张的基础上,建立与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相通应的土地流转
翎度是实行农雉蕊模纯缀营静基磁。
20墩纪80年代以基,在我尉多个地区,或者在政府的直接干预下,或者在市
场的自发调节下,相继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土地流转方式,主要有反租到包、土地股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给会{乍、±她转包、±地转让、土地互换、委托缝营、“靼麓”拍裳等。不周的滤转
形式与各地的具体情况相适成,体现了缀济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虽出现了一媸问
簇,慧的来说懑义及作掰是积极酶。毽一直以来我国的±媳流转率较低,翠在1987
年溺密省黠全雀30令瑟熬调套表虢,祷主她转醚行为斡农户为1362户,只占调查
总数熬1.2%,转出±她数量284公顷,只占调鸯总数的O。4%。到1993年,农业部
抽样调查表明,全国共有473.33万承包农户转包、转让土地77.43公顷,分别占承
毽农户总数移农户承馥土地蕊瑟积静2.3%秘0。9%。全国农村添定躐察点的调齑资
誊}爨示,1984年到1992年斡8年阕,在赁调塞敬7012个农户中,没蠢转ti=过黪遣
瓣农户占93,8%,转让如一部分彭}她的农户占1.99%。{541但近魂三年来,±地滤转
在速度与觌模上都有明髓提商。据刘守英等的调奁,到2000年底,浙江绍兴县、上
旗市藕余姚市嚣流转出黪耪地分鄹占其耕逮褥积静30.7%、24.8%和32.9稻;在广东,
全省主邋滚转鬻荦鬟占赣她葱甏毂豹7.9%,涉凝9,22蕲秘农户;在濑jE,从1998年
以螽,承包±地滤转蛇瓒积在不甄扩大,到2001年,垒省流转璇织占承包拱地颟积
的8.44%,涉及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8.93%。【55I搌我们的典型调查,存在土地转包
鬣部分转镪韵农户占调套总数韵s%。。尽管翔既,僵慈韵来看.我鬣±恐流转俯然
缓爱,±戆滚转熬速度逡落嚣予农嚣势凌力麓菲农产她转移黪遮菠,还不戆适应农
救生产规摸化蚋要嫩。
士地流转的多种制约困索在不同程度地阻碍农村土地的流转。这些因索主要宥:
(1)主藏产权行为不疆渐,行为主体缺乏农地流麓和离效黼置酶是够蘸力。产较明
壤楚审场经济静基本要求,穗楚农树±遗瀛凌兹藤挺鞠基戳。毽我髫疆嚣的农避产
权划发中,不仪殛露援主体及其法入代表嫫糊不渣,蕊且土地占有权、使用权、转
让权也都缺乏明确的内涵,经常变动,驻未形成规范。因此农户还不是真正意义上
瀚土缱佼丽衩主体,无法完全根据家藏入口、劳力、就韭、收入薅情况对±地怒否
流动澈爨选撂。(2)±琏滚转涮菠不煞全。尽管我国浆法簿矮定±蟪使懑授可以蒎
法转诖,但对予转让豹藏爨、形式、程膨、傍据、管嫂等,缺乏专门的法律和规定。
(3)农地保障功能及其弱化的长期性和渐进性。一方面,我国人口对资源压力的长
期往及城市记的滞焉往。使得±地实际主承挺藿农村静社会保障功能,赡以按照帮
场经济痰巅滚渤。雯一方嚣,枣农避城嚣农涎又技接狳在城枣校会攥簿之辨,这些
人不锝不仍将±地作为最后保障,既无力秘鼬又不愿转让。(4)农业比较刹益低,
二E地承载负担煎。在农村,税费改革在~定程度上减辍了农民负担,但由于执行政
策静偏差,大多数魄方农民受担秘然过重,农盈的跑鞍萃|l菔越寒越羞,农民增产不
:垒圣查鲨塞墼笙!塞鏊签差壅整:
11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增收现象仍然突出。因此土地转让困难,不少地方流转收益倒挂。一些地方抛荒现
象越来越严重。(5)市场中介组织匮乏,流转机制不完善。当前,土地流转的中介
组织相当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为数甚少,土使用权流转的经营尚未建立,
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滞后,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不利
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流转机制看,绝大部分地方尚未建立农地有偿流转制度,
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流转的自发性、随意性大。
6.4.2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1)明确界定农民土地承包权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
地使用权,并在法律上保证农户拥有的土地权利。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一开始是以债
权的形式出现的。三十年的土地承包权仍然是债权性质的权利。实践表明,把土地
承包权界定为债权,不利于农户树立起保护自己土权利的法律意识,不利于防止农
村基层干部随意调整土地,侵犯农民的士地权利。改变土地承包权债权性质,实现
土地承包权的物权化,赋予农民更充分的土地权利,如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
转让权、继承权、抵押权等,对于解决集体财产缺乏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探索集体
士地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民名义上是集体土地的天然的一个所
有者,任何农民,对集体土地财产的享有权是生来俱有的,不需要任何代价。这样
一种的财产制度,从本质上讲,产权关系是不清晰的。承认农民拥有物权性质的土
地承包权,有利于减少现行土地产权关系中内含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增加国家对农
民的产权保护,有利于使农民形成长期的预期,有利于在发挥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
同时,推动农地的市场化流转,从而提高农地的利用效率。
(2)培育土地使用权市场,让农民拥有土地交易的权利,通过私人之间土地使
用权的自愿转让,来实现农场规模的扩大。目前的土地承包制规定所有权属农民集
体拥有,实质上则是由乡村政府控制,虽然农民可以让渡使用权,但由于这种让渡
的权利缺乏法律保护,结果交易双方都无法产生稳定预期。土地交易的权利被严重
削弱后,买者失去信心,卖者找不到合适的市场,土地集中自然没有基础。政府的
作用应当主要体现在健全土地法规,界定土地产权和制定土地流转的规则上,而不
是用行政命令手段,去推进规模经营的发展。
(3)促进农业劳动力更大规模地向农外转移。就一个农户来讲,只有在家庭
主要劳动力都己相对稳定地转入非农业部门就业,并获得比较可靠的收入以后,才
有退出农业的要求和可能。就一个地区或全国而言,只有当大部分农业劳动力稳定
地转入二、三产业后,才具备了推进规模经营的起步条件。在实践中,各地一般都
把60--70%的农业劳动力稳定地转入非农产业,作为实行规模经营的起步条件。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当然,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不必等到绝大多
数农业劳动力部完成了向非农业的转移之后,才开始着手;l导规模经营。俺无论从
一个简部地区看,还是双全嚣范髫霉。只有警具器了这个条件之霞,才囊玉具备了
实行±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起步条传。单就农业劳动力转移这一个条件而言,土地规
模经营的发展在我固将足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4)集体经济组织必须黉有所作为。农业势动力向菲农产、韭转移的程度,只
是实行砉嚣模经营鹩必要条件之一,款苏鹰缝送近年来发展±地逶发援摸经蘩的经验
来番,除了农女2劳动力大部分稳定转入二、三产、业外,集体经济组织必须具备~定
的投资实力,必须有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和相应的农业机械装备和作业能力等。苏
南、无锡、吴矮、常熟三县(市)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蘸后,及1986年开始,有
组织静开展了±建遥度麓模经营弱试验。当对三鍪(枣)二、三产业劳动力比莛平
均为66%,其中无锡为75%,常熟为69%,煲县为57%。为了促进土地适魔规模经
营的发展,社区组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一些发达地酝主要还是把发展土地适度规
模经营作为稳定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政府收购任务的手段,荠不是为了鞋±经营
怒横斡扩大,涞获敬娆模效兹懿媾攘。麸严撂款经济学意义上谫,只有当农业劳动
的价揍上升到一定的程度时,才有必要用资本替代劳动,改变劳动力和土地的比率。
这是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充臻条件。肛6j
目前少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隧祷大羹农效劳动力稳定转入菲
农产犍,已经具备了实行运度援模经营熬起步条件,在这些地区,应抓住机遇,在
充分尊黧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茵的发展。特别是要
健全土±也流转制度{改革小城镇的农户籍制度,gf导部分农民逐步进入小城镇,建
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翎度,为农民离±创造条件。僵簸绝大多数姥酝磊富,嚣蓊攫
避主遗畿模经营兹条{牛i丕不戏熟,绝不黢超越客鼹条{牛,违背农民的意愿,用萼亍政
手段强制推行,那样必然会gj起农民的疑虑、抵制和反对,不仅不会促进生产,反
而会阻碍生产的发展。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村政策的莺点应该放
在避一步完善家庭承包铡上,通过赋予农氐长期嚣有保障豹±缝使蠲投,竞许±地
获法有绥转诖,以及改变工农产黯豹交易条{掌等,切实调动农民增加农业投入和农
产品供绘的积极性。同时,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允许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合理流
动,以便为农户放弃土地创造条件。最后,我们再次提出,必须在衣户家庭经营懿
基础上,实现土戢适凄婉穰经营,不蔽把援模经营与家庭经营对立起来。因为家庭
经萤并不排斥规模扩大。在实践中,发展±她适度靓摸经鹭,可以允许多种形式并
存,如种用大户(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厂办农场(农业车间)、村办(集体)
农场和股份合作制农场等,但从整体上讲、我国土地规模经营的发袋,藏瑷发震适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度规模的家庭农场为主,不应把规模经营与家庭经营对立起来,动摇家庭承包制:
更不应恢复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农场模式。
6.4.3实行土地合作制罴在短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陬的1青况下农地制度再创
新的理慧速撵。[STl
(1)土地合作的内涵、意义及特点
±逡合{乍,是在承认农鬻拥有有保簿的长期豹±她搜躅权戆翦掇下,缓农户主
地豹承包投和使用权为基础,在±地承包人(农户)之间以及±地承包人(农户)
同其他经营组织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共同经营土地的行为。
土地合作的意义:1)土地合作是实现土地相对集中,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
形式。,当靛,由予多种琢困主地侵用权还不能蠢螽漉动,在很大程度上搜±缝熬适
度规模经营受到很大制约。随着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期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一部分
农民将会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合作经营土地的愿望会愈来愈迫切。2)实行土地合作,
是提高劳动效率、土地效益、增加农民l{受入、实现农瓮共弼富裕的主要途经。在土
建合作豹基磷上剩余劳动力哥竣遴行转移安撑,从事菇宅饕农产业,这群疑可以提
高劳动生产率,又可以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3)土地合作是发展流通合作的基础。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农村流通合作的兴起,依赖于土地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
和较高商品率。实行土地合作,笈展专业生产,大幅度提商商晶量和裔翁率,虢需
要流遥合佟秘兴起与发溅。(4>±地合佟还是剖造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要兹
提。通过发展土地合作,一方面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
从小块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以土地集约经蓠为特征的专业性商品性
农gk的发展,是乡村工业发媵的蘩础,这又为农}}剩余劳葫力稍造了更多的就娩梳
会。
土地合作的特点:1)土地合作以承认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为前提,是建立在市场
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即农户和合作社组织的生产和经营行为以市场为导向,以获取
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2)±遗合作楚瑷双层经营(家庭经营与合作享圭缀营)为基
磋{,鸯愿、平等、互剥貔合{乍。参艇±地合作驰农户鄹其它经游组织都成投入一定
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组建统一经鸷机构,实行民主管理,并按锌自投入和销售
数量分配收益。3)土地合作同其它生产要索的合作、生产合作间其它环节的合作稻
互羹,叠交替,互为条俘,互为蘸掇,共两笈展。
(2)土地合作划度提出的依摆
土地合作制度提出的基本依据是,1)短期内(估计在10年左右)我国农村劳
动力的转移速度不会太快,农村仍然存在较严重的剩余劳动力;2)当前备地岛现的
11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她溅转形式还没有哪~靴形式其簿普遍性丽广泛加以推广。
过去lO年闻,从事农牧渔妲的农业劳动力入口在不断下降,农村非农产业疑城
市化啜缡靛乡褥舅动力越来越多,襁与中国数量葭大鹣农效劳秘力穗壤,农村剩余
劳动力靛转移惦跫滞轰匏。到2000年,乡瓣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热的飙数人员仅为
1。52亿人,占乡村劳动力总爨灼31。6%,即仍鸯近70%的乡村劳动力主簦从攀农业;
农牧渔业努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比率与农业总产值比率十分不相称。2000年农业
慈产德磁率仅为i5.9稻,偿农敬渔娃努动力占全胬总劳动力静比率豁为46.1%.舔
.嚣,该淀率1991年舞2∞0年年臻下转不到1个露分煮,{熟鼯农她部门熬劳动生产
攀承鼍。饕露嚣,农业内郝存在丈量的剩余劳动力。据农她郝课题缀(2000)的研究,
搬掇各地复种指数和机械化糕度及目前耕地规模,推算出全国融前种植业生产所需
耍的劳动力数爨为1.77亿入+另嚣1996年农监替查,我鬣林牧渔数芬动力为1880
万天,二黉穗援,我篷联除段农鼗帮门嚣要懿舍褒劳动力数爨貔i。鲻亿人。按2000
冬我鬓农、监劳动力3.28亿人讨。算,剩余劳动力达1.32亿人。到叫一五”笨期,考虑到
农业生产投入的增加和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种植业劳均负掇耕
缱规模较秘前还将育所增长,在维持现脊耕蟪面积不受的情况下,种植馥需要的劳
凌力会遴~步将鼯低到l。勰亿天发言。农、韭剩余劳动力褥堰热烈1.8亿久。
大量熬乡零萼劳动力潞窝在农业内部,使我国农地经营规模表现为~釉超小型的
经黄规模。在耕地总面积不可能谯短期内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乡村劳动力劳均耕
地将维持在4亩左右,乡村户均耕蠡亟维持在8亩左右。这与农渡部谦逶缀(2000)
溺舅戆农逮骚蓉藏搂鞠蓑悬殊。撵该潆题缀溺翼,爨“÷五”寒勰,静禳数嚣要豁劳
动力为1.68亿久,如果按20∞年辫她总蕊积19.51亿亩计算,神檬业势均耕地为
11.6l亩,以每户两个劳动力计算,户均耕地为23。规亩。
警然,如聚短期内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转移蓟非农产泣,农地经营蕊模
裁可能逐步扩大。毽是,藏邋去lO年及当藩筑翡况来看,短魏内农糟剩余劳动力
不可能大蹩遗转移到l#农产鼗中去。农村劳动力囊菲农产业转移主要通过蹰个途经,
一是向城市流动,一是进入乡镇企业。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两个途径转移农村劳
动力的情况并不理想。这样,也就是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大规模蟪
转移餮菲农产照,赠农魏超巾麓模经营方式转交为逶滚痰援经萤方式乃至予农地制
凄熬雾剖凝,也不太可熊在短期内甚至较长~个时期雀全豳范围内通过农业外部非
农产业的发展来解决。
(3)土地合作推进的阶段
壤摄器建生产力发袋承乎涎不同,±撼会捧建分葭段避雩亍,我稍考虑±蛾舍捧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爵势为三令除段来避{亍。.
第一阶段:同~社区内农户之间的合作,这是一种初级的合作。即在合作社的
指导下,农户之间可以通过种植适合市场需求的农作物,进行连片经营,这样有利
于统一管瓒,统一采用先迸筏术,从而节约成本及交荔费用,并可淤产生较大需求,
增赧农民收入,增强共礴羝镄枣场弱{f险靛能力。
第二输段:不同社区之间的合作,这是~种较高屡次的合作。即在更大的地域
范围内将更多的农民及其土地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的生产与经营。适度地、因地制
宜地发展多种经营,初步地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_i{f行初步秘累,
为逡一步扩大经营羧模秘专蛰佬经营羹定基键。
第三除段:社区或农户同其它经济组织之问的合{节。这是一种更掰层次的合作。
即农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同工业及商业部门之间的合作,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
最终实现农业工业化、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一般来说。经济欠发达篼送送行±圭li;合{乍应筑较低篷次豹狯段寒送行,经滂鞍发
达地区进行±地合作应从较齑层次的盼段来进行。
(3)土地合作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如前所述,以往我们关于农业规模经济的认t}{,主要局限予农户和农渡生产单
位的内部兢模经济,邵通过攀个衣户±缝麓模静扩大释资本支出豹增翔寒获取较裹
瓣经济效旌。实际上,娥模经滂除产生于经济实体内部生产要素的聚集程度增加之
外,由不同经营主体通过产业链之间的功能联系,在地域上集中配置产生集聚效应
和聚合规模,也能带来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也叫企业外部规模经济。其主要来
源在于行业的集rp配置.使得相关企监闯在闻一鑫亟区能够共臻鑫然、经济、技术帮
信惑资源,弓|起戏本节约秘冬企业自身发震的乡}部巧蠖款改善,从露馒整个行业的
整体功能大予其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之和;而且,企业吐j于参与行业的分工协作,成
为多层次产业链条中的环节,必然要进行专业化生产,集中使用和投入生产要素,
这又会键进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的形成。
那么,在农、监熬门,默短期嚣,通过±蟪合{乍割弓l导农户进行专业化生产粒协
{乍,积极参与各类农业前向和后向的生产经营活动,将单个农户的土地、劳动力、
资本在共同的经济目标的引导下进行联合使用,使外部经济内部化,形成积聚效应
和聚合窥模,产生新的经济增量。也就是说,虽然这种合体方式不畿使革个农户±
她蕊蔼酶数量貔够增麓,毽铁整抟上羲,±她、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褥到了更
充分、更合理妁使用,从而产生了比单个农户独自经营高得多的经济效益。我们认
为,这实际上是在农村剩余势动力大量存在的情况下,达到了适度规模经营的蜡的。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或学说,遇过这孝巾±地台{乍实现了一寇程度上的±地遁废规模经营。
当然,从睦期稽,随麓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户家庭土地经营规横会
逐步扩大,然蕊这是一个长滔静过程。
(4)^乇魏会捧与农村剩余舅动力转移
姆±地合{擘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可以健进农村剩余势动力向非农产业
转移,而鼠这鼹实现农业工业化、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如前所述,土地合作应分阶
段运!渐演滋。在出低级阶段简高级阶段演避豁过程中,经蓉蕊模不瑟扩大,专渡能
器产盘纯经蓉逐渐发震,隧之露采丈量葳事静接婕靛农耱劳动力淘{#农产12转移,
农_;{=重工数他、域市纯及城枣经济郝会圆北霹壬晕到送一步发艨,邀反过来又可以吸引
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如果城市户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能有效稳
定地健遴农村A口向城市转移,那么,这些胰事鞯农产业静农醚就会成为永久健市
毙,丧羹稍羲可以完全与l=羹塾戴镑,农户经营i楚戆筑攘魏可鞋逐步扩大。蕊这一甥,
又可懿援避±她合{乍更深入她势袭更蔚屡次上雄进与发展。
&5大力撼进农业产业~体他经营,譬l募农民进入市场
长期以来,中囤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褶脱节,爵致农产品“卖难”
稀“卖难”交替壅蕊,遮霹霞褥农产品船工企韭鬻嚣褥不到稳定静藜辩供给,农民
f{孽稳薤也经常受到援害。针黠这释情况,邋年来,中熙提如了“农业产业化”麴发
展恩路。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中介组织的带动,一头联结农户,~头联接市场,
既保持了家庭承包制的稳定,又通过延长产箍链,发挥一体佬绻织游汝谲功煞+围
绕嚣渡毒酡势产监豹开发,将为数众多、分数经营农盈驰,l、溉摸农户缀缓起来,实现
农产是的送域专业化、系列化生产,并通过农产晶生产区域规模的扩大,提高农业
的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实践表明,农业区域规模经营的发展,不仅有驹于实现农
产晶翡产、镞、锩一俸纯,掇高农产藏生产、翻王、镑兽渚环节戆栽貘经滂承,露
置煮粒予宠分发挥各释农监中分缀织在引导农民进入奄场方面媳积极l乍用,克服农
民由于经验、素质不足埘参与、组织农产品生产、流通的不适应性。相对于土地规
模经营而言,农业区域蕊模经营的发袋,不仅条件沈较容器具舔,而且对区域经济
发袋姣支戆、帮魂俸愆嚣大。这耪形式,套嗣予竟骚千家万户懿努敬经甓与于变万
化黔丈索场的矛露,使分数的农民家庭经蓉与大市场之间找到了一种有效的连接方
式;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臻素的重新组台,提高农业的眈较效益;
有利予在家庭经营熬基稿上,逐步实璇农效生产的专、韭佬、商麓让黟社会佬。
农照产建纯在我国广大农糟的实践,内容丰赛,澎式多样。概括说来,主要有
11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以下四种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是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带
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旌一体化经营。这种类型
一般以“公司十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二是中介组织带动型。主要是以社区合作
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协会)、供销合作社等为中介,带动
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这种类型一
般以合作经济组织十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但也有~些是采取“公司十合作经济组
织十农户”形式。三是专业市场带动型。主要是以专业市场为纽带,带动主导产业,
联结广大农户。四是其它类型,如各农业研究和推广部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
产后服务。
无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在生产、加工和销
售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从实践看,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其它组织的
利益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是“买断”关系,即农户与企业之间除了纯粹的市场交换关系外,没有任何
其他的经济联系,企业仅是一次性收购农户的原料,双方不签定经济合同,价格随
行就市。在这种买断型的利益关系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之间并没有形成有
机的内在联系,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企业与农民的关系很不稳
定,特别是农民没有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利润。严格说来,如果企业与农
户之间仅仅停留在这种“买断”型关系上,还不能说是实现了农业一体化经营。
二是契约关系,即农户与企业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规范的经济
合同,明确规定各方面应当享受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购销关
系。在这种形式下,农户与企业的利益关系的紧密程度也有差别。多数企业一般都
向农户供应良种、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并提供技术指导、培训,有些企业还以
相对稳定的价格收购农民的产品,或参照市场价,制定保护价,当市场价低于保护
价时,以保护价收购农民的产品。在这种方式下,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与“买
断”型相比,己前进了一步。但在许多情况下,农户不履约或企业拒收、压级压价
等现象是经常发生的。
三是新型的合作关系,主要是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实行利润返还,
入股分红,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从合作组织形成的方
式看,是非常丰富的。一是供销社吸收农户入股,兴办专业合作社;二是农民自发
组建专业合作社;三是一些协会吸收农民入股发展成合作社;四是龙头企业吸收农
户入股,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等。从合作组织内部的服务内容看,有些合作组织(主
要是农民专业协会)主要还是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物资供应等服务,有的则实现
了合作加工和销售。从合作组织内部的利益关系看,有些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还是
以服务为纽带联结在一起,而有些合作组织(包括企业)则与农户形成了新型产权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关系,对农户实行利润退还和按股分红。从总体上看,这种利益联接方式遥不多,
发展也比较缓慢,许多合作缀织还不够瓶范,特潮是多数合作缀缓经济实力还跑较
弱,这傻褥它在键避农照产她傀经薷中发撵蕊壬筝翔还}g较蠢隈。
农户与箕热铡益主体建立嚣么榉嚣剩益关系,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如产品性
矮、企业实力、农户索陨等。今詹,我国农般产业他的发腱仍将以“诧头企监十农
户”作为蘩本组织形式,以癸约佟为基本扮莉益联接方式。积裰扶持燕头企监静发
震,露捺主鎏农避产生£纯进程镄其裔整婺的意义。只骞淹头企渣素矮蕊、竞争力强,
农产黯及热工撼才能立足审场、占领市场,农业产业化才能顺利进行。龙头企渡在
发展方向上,臻高超点,坚持以质取胜,以效益敬胜。笼头企娩臻处理好与农民之
闯的关系。宠头企婕不楚荦缝瓣农产菇趣工或流逶垒嫂,它要为农聚提爨经济投寒
警方嚣麴配套鼹务,这样爿‘链馒农是驰生产镑台审场的要求。如果只是简单地买断
农聪灼产龆,龙头企业就又会与农民变成“两张皮”。龙头企妲要努力儆到与农民
利菔共享,风陵共掇,努力与农醚结成共损共荣的经济秘蕴共嗣俸。绝不能坑农、
窖农。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致谢
逸“中国农村经济”释为磷究方向主要是基予黻下诱个函索的考纛:其一,我
臻生在农树,对农树、农业、农民存一摊天然黪感螬,令我始终无法刿舍:其二,
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必须是包括农村在内的全面的工业化、现代化,
而要实现这个宏伟圈标,我们要做的(包括理论和政策研究在内)还很多。近几年,
围绕农村经济发震遴行了一垫粮浅静磷究,给我的体会楚,在我国,传统农盈翔现
钱农业豹转型将是一个复杂豹、长期豹系统工程。正爨为如此,对农村经济发攫豹
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篇耗时近两年的学位论文是对我_i艟几年在农村经济研究方面的一个总结,尽
管受警己水平限嗣论文浅显裰裢,僵它毕竟被完筏7,这不能不说是一律肇事。在
整个l^文写作过程中。虽然我付出了艰警的劳动,但如果没有以下所提及的各彼师
长的关怀与帮助,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
酋先娶感谢的熟我的导师徐长生教授。从论文选题、确立提缁、资料收集到写
作、修改、孬修改、最终成文,每一个环节徐老撵都颓注了大量心盎。徐老辉渊溶
的学识、深邃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及严谨治学妁学风,都给我鼷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将会对我未米的学习与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徐老师远渡重
洋之时仍然携带着我的论文初稿,这确实让我受宠若惊,德徐老筛对学生对工作诀
_粪受责豹态度由此虿冤一觳。
其次,我要感谢的是华中蕈斗技大学经济学院的其他师长,他们是张培刚教授、
夏振加教授、张建华教授、张卫东教授及方齐云教授、汪小勤教授等。
我还要感谤}我的论文评审老师及各位评委老师,他们是爱振坤教授、郭黧僳教
授、张建华教授、张翌东教授、方齐云教授。
最后我不得不提及的是我的硕士导师,武汉科技大学的陈秀华教授,一直以来
陈老师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工作及生活上,都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令我
终生难忘。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㈣论文
参考文献
【1】冯海发,李英民,尚智著.农村经济统计分析概论【M】.中国统司·瀣版社,1991年
11月:201
f2】鼓搜孙蚬摸≥g业农户经营方式的变迁.中华农业科教基金软科学项目报告,2000
年7月
[31N5匿.我国三大地带农户兼娩形态研究闭.疑济避淫,1999(i);73
(4】韩俊西藏模滚监农户经营方式懿变迂,中华农业辩教基金款科学项联报告;2000
年7月
【5]G‘V‘Fuguitt.Part—Time Farming and the Push—Pull Hypothesi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4:4(1959)
【6]Ryohei Kada.1980,Part-Time Family Farming:off-Farm Employment and Farm
Adjust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Center for Academic Publications,
Japan,1980
【7】杨涛,蔡晴,论我国农户兼照行为与农选劳动力转移融.中謦农树弪济,1991(11)
蛰蹿瑟松稻,赵继海。耨世怒嚣零农戡夏竣豹迥题与慰策煳地}界农业,2002(4):11
【91-5E振锁.日本农民兼业化探析【J】.南开学报(哲社版),1985(5):48
[10】高强.发达图家农户兼业化的经验及启示(J】.农村经济研究,1999(3):22
【1l】【日】南亮遴I中圈的经济发穗——与瀚本酶比较【M】.经济耱淫蹬舨技,1991年:5
【12】中国社会科学貌弱本硬突赝,当代爨本经济,http/twww。Cass.net。cn
【13]fZ瑞平.日本农户兼业化的双重后果【J】.日本研究,1988(4):10
【14】傅晨等,兼业化.日本农业的困境与N示[Jt.世界农娩,1998(9);199
C15F&松稻,赵继海.新毽纪舀本农、监蠹稿豹闷透与对繁鼙{.整器农监,2002(4):11
【l翻琴辘.竣爱遐界农业缀萤的裴业他川.经济问题探索,1984(1):76
f17]f网】胡柏.嗣本农地制度的基本结构及对中国的启示[M】.兜入2l世纪的中国农村
土地制度改革.中国经济出版杜,2000年6奠
[1 8j敬潮经济合作与发震疆绞,美疆豹慕盈农。载农业经济译煞,1983年第3辑:213
—233'农业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
[19l刘仲齐等.美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fJ】.世界农业,1998(5):17
【20】韩慧敏.台湾省的兼业农现象及其扁示fJl.世界农、监,2002(3):19—2l
}2ll中餐社会科学院嚣本礤究掰.当代基本经漭祷况,httpt/www。cass。net.Cn
12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2】寒洪远等,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簇问题分析【J】麓理擞界,2002(5):60
【23】张忠根,史清华.农地生产率变化及不同规模农户农地生产率比较研究【J1.中国农
村经济,2001(1)
f24】李i窭鼙三.社会傈簿与享±会结搪转型fM】。中窝人民大学出舨社,2001年舨:94
【25】梅建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农业劳动力转移川.农树经济,2003(5)
[26】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人海人民出版社】995
年新1版:90
【27薄建骥.转塑瓣嬲我国农业经济运行戆主要特缝陵.土海经济磺究,2001(5):53
--54
【28】林毅夫,禁畴,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M】.上海三
联书店,上海人民蹬版税,1999年1l玛第二版:223
【29l梅建骥.孬论±她适发翅模经营一兼浮当#参流行豹±她按模经营建害谂翔.中国
农村经济,2002(9):31--35
[30]Mei jian ming.The Demanst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Peasant
Household’S Concurrent Business in the lnd珏stfi鑫llz鑫£lon P∞c。s和一撼ke}{曲ei
province for example.USA--china business review,2003(5)
『311韩俊,小舰模兼业农户经营方式的变迁,中华农业科教基金软科学项目研究报
告,2000年7月
f32】中国社会誊}学羧农封发曩研究艨等蓑。1999~2000年:中国农孝重经法形势分辑与
预测.中囤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219
f33]韩俊.,j、规模兼业农户经营方式的变迁.中华农业科教基禽软科学项目研究报告,
2000年7月
【34】褥建明.霉沦农地逶发援攘经露——羲谬当翦’滚行豹靓模经营惫密论p】。中国农
村经济,2002(9):31—35
『35]罗伊·普罗斯特曼等.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面临的关键问题.中国农民土地使
用权法律保障謦际研讨会交流论文,中国(海南)改擎发袋研究院,2002.1
}3q≥舞里东。±地为传么没有蔫芜fN】。经济学淤息投,2000。lO。20
f37】王锐等.浙江“第三次土地革命”[N】.南方周末,2001.6.18
【38]黄广明.新土地革命fM.南方周末,2001.6.18
f39】张光辉.农娩麓模经嫠与撼赢萃产并行不饽——与任治君嗣恚裔禳溺.经济礤建,
1996,l
f40】瑞定杰,康赛优尉菲律宾土地改革的再思考【M】.走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土地制
度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6月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f41】桥本寿朗等著,戴晓荚译.现代日本经济f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110
f42】张松稻,赵继海.新毽纪磊本农、技瑟稿豹阉题与对策潮。墩界农犍,2002<4):11
【431赢强。发达国家农户装渡化的经验及扁示【J】.农树经济研究,1999(3):22
[44】刘仲齐等.美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J].世界农业,1998(5);17
[45】国际统计年鉴(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1月:212
f46】高强i发达霞家农户兼泣佬的经验及稿示强’农村经济研突,1999(3):23
【47臻《建勇,王毅翦.燕业化还是集中化~与冯海发同志商榷【J】.中国农村经济,1989
(6)
[481韩俊.我国农户兼业化问题探析(Jj.经济研究,1988(4)
f49】姜长云.兼照纯及其政策导淘——兼与学零界寿关疑点薅榷溺。5&_tkN游阉题,
1992(9)
f50iNCa保.农业发展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340
【51】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久氐出簸社,
2002年舨:107
f52]王N山。结构调熬过剩条件下中国工业结构调整策略fJ】.工业经济(人大复印资
料)2002(9):18
【53】王小鲁,樊缁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M】.经济稀举崮敝社,2000年12旁:
255--256
【54】马晓河,崔红志.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J1.管理世界,
2002(11):66
【55V0守焚.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背景、原爵及要注意的主疆闷蘧【D1.中国农民±遮嫠爱
较法律保障国际磅讨会论文繁,中国(海南)改革发壤礴究院,2001年1月:
134~135
『561韩俊小规模兼业农户经营方式的变迁.中华农业科教基金软科学项目,2000年7

【571掺建嘲.农$|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剡度群剑鼗【J】.财经磺究,2002(6):6∞嗡7
【58]Ranis,G.and fei,J,C.H.,Development of the labor surplus economy:Theory and
policy,Homewood,111.,US:Irwin,1964
【59]Lewis,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139·191
【60]Deininger,K.and L.Squire,“A New Data Set Measuring Income Inequality。”World
Band Economic Review,1996,10,565—591
【61]Deininger,K,and L.Squire,“New Ways of Looking at Old Issues"Inequality and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Growth.''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57,259—287
f62]Easterly,William and H.Yu,Global Development Network Growth Database.2000,
Http://www.worldbank.org/research/growth/GDNdata.htm
【63]Feldstein,M.,“Income Inequality and Poverty.”NBER working paper,No.6770,1998
f64]Fei,John,Ranis Gustav,Kuo,Shirley W.Y.,Growth with Equity:Taiwan Cas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f65]Gills,M。,Perkins,D.H.Roemer,M。and Snodgrass,D.R.,Development Economics.
New York:W.W.Norton and Company,1987
}66]Henisz Witold j。,“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for Economic growth。”Economics
and Politics,2001,12,1-31
【67]Krugman,Paul R.,International Economics.Mass.:Addison-Wesley Press,1997
}68]Kutznets,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lnequal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1-28
f69]Lewis,Arthur W.,“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139—191。Reprinted in
A.N.Agarwala and S.P.Singh,eds.,The Economics of Underdevelopment.Bomba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 958 ’
f70]Li,Hongyi,L.Squire and H.Zou,“Explaining International and Intertemporal
Variations in Income Inequality.”The Economic Journal,1998,108,26-43
【71]Lin,Justin Yifu and G.Tan,“Policy Burdens,Accountability and Soft Budget
Constrai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1999,88,
422-427
【72]McKinnon,R.,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ition。1973
【73]Paukert,F.,“Income Distribution at Difierent Levels of Development:A Survey of
Evidence.”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1973,108,9%125
【74]Pearson,et a1.,Partners in Development: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New York:Praeger,1969
f75]Ranis,G.and j.Fei,‘‘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 1,533—565
[76]Ray,Debraj,Development Economic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

【77]Romer,Paul M.,“The Origins of Endogenous growth.”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 994,5,3-22
f78]Samuelson,Paul A+,“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
Economic Journal 1978,58,163—184
[79]Schultz,T.Z.,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簪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64(巾译本,巅务秘书镶,1984年)
【80]Sen,Amartya,On Economic Inequali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t985
Printin幻
f81]Shaw,E。S.’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f82]Solow,R.,“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啾钓,65-94
}83]Anderson,Kym。2000,Agriculture’S‘multifunctionality’and the岍0.The
Australian Joum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44:3
}84]Catter,C。and R Zhong.1988,China’S Grain Production And Trade.Boulder and
London:Wesl、,iew Press
}85JColby,Hunter,Xinshen Diao,and Francis Than,200t,China’s WTO Accession:
Conflicts with Domestic Agricultural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The Essey Cente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rade Policy 2(1):190—210
}86]ERS(Economic Research Sevice),2001,‰e Road Ahead Agricultwal Policy Reform
in the WTO.Washington.D.C: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87]Fan,Shenggen,2000,Research Investment and the economic returns to Chinese
Agricultural Ressarch,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14(92):163-80
【88]Fan,Shenggen and Philip G.Pardey,1992,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China:Its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and Impact.The Hapue:International Service for
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f89]Fan,Shenggen and P g。Pardey,1997,Research,Productivity,and Output Growth in
Chinese Agriclture,Journal ofDevelopment Economics 53:115-137
}90]Freeman,Fran。Et al,2001,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Trade Liberaliztion On
Developing Countries.ABARE(Austra!ian Bureau of Agricultura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Research Report 2006.6,Canberra
}91]Huang,Jikun,Scott Rozelle,and Mark W。Rosegrant,1999,China’S Food Economy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Supply Demand,and Trade,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47(4):737—766
}92]Huang,Jikun and Soctt Rozelle,1996,technological Change:Rediscovering the
engine of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Agricultural Economy,Jou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49(May):337-369
}93]Karshenas,massond}2001,Relative pric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Real
Agricultural Output and Prducivity,Working Paper 2002,University of London·
England
}941Lin,Justin Yifu,199I,Pubic ressarch resource Allocation in Chinese Agriclture:A
Test of 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ypothese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2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Cultural Change 40(1):55。73
f95]Pinstrup-Andersen,Per and Rajul Pandya—Lorch,ed,2001,The Unfinished Agend;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lnstiule。Washington.D.C.
【96]Rosegrant,Mark,et.al,2001,Global food Projections to 2020一Emerging Trends an
Alternative Futures,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Institute.Washington.D.C
197]Summer Daniel,2000,Domestic Support and the WTO Negotiations.The Australi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44:3
【981Zhang,Xiaobo and Shenggen Fan,200t,Estimating Grop—Secific Productio
Technology in Chinese Agriculture:A Generalized Maximum entropy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nonomics 83(2):378-388
1991Zhong。Funing,2001,China’s Accession to WTO—Its Impact on China’s Agricultur
Sector,Paper Presented at Seminar on Free trade and Regional Econom
Integration.Geneva
(100]Zhong,funing.,Zhigang Xu and Longbo Fu,2001,An Altenative Approach
Measure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China’s Grain Sector,China
Agriculture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ing System.Paris:OECD
一——————————————_——————_——————————————————_———————————————————一12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附录l玫读学位期闺发表论文鬻录
、搀建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农业劳动力转移Ⅲ.农村经济,2003(5)
!、梅建明.再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兼评当前流行的舰模经营危害论⋯.中国农村
经济,2002(9)
;、梅建}爨,靖玉耨.农、盐技术翻耘翡障碍及对繁琚究潮.上海经泱:研究,2002(4)
该文教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2年第12期全文转载
l、梅缱叫,陈秀华.农利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制度洱创新fJl.财经研究,2002(6)
j、梅建嚼.幸g型时期我国农韭经济运行的主要特锰Ⅲ.上海经济研究,2001(5)
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农渡经济学》200t年第lO期全文转载
6、据建f儿当婀农业发展。}】f|勺几个突出问题及剥策fJl.经济体制改革,2001(3)
7、梅建【儿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经济发展(第一作者)【J】.湖北社会科学,2001(7)
8、梅建嘲‘午搬彗面向2l世纪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第一作者)}J1.科技逡步与怼
繁,2001(6)
9、Mei Jianming.The Demonst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Peasant
lfousehold’s Concurrent Business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take Hubei
province for example,USA--china business review,2003(5)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户兼业经营问题研究
作者: 梅建明
学位授予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王曙光.郭欣.Wang Shuguang.Guo Xin 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的调研分析[期刊论文]-财经科学2006(6)
2. 刘敏 农户兼业类型分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富阳市为例[学位论文]2010
3. 李丽群.胡明文农户兼业经营行为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期刊论文]-乡镇经济2004(4)
4. 汤露 民国时期龙岩县农户兼业经济考察[学位论文]2006
5. 周飞.刘朝晖论农户兼业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期刊论文]-农村经济2003(2)
6. 王建红.董智明.张辉对日本农户兼业化问题的新思考[期刊论文]-日本问题研究2003(4)
7. 李小建.乔家君欠发达地区农户的兼业演变及农户经济发展研究--基于河南省1000农户的调查分析[期刊论文]-中州学刊2003(5)
8. 董智明.王建红日本的经济增长与农户兼业化[期刊论文]-日本问题研究2004(2)
9. 凌海波 市场化进程中浙江农户非农劳动投入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学位论文]2005
10. 李晓飞 当代中国的户籍分层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