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美国新经济及其对我国经济的意义和影响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美国新经济及其对我国经济的意义和影响
姓名:林相森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西方经济学
指导教师:汪小勤
2002.11.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口#=;====}=t#-_目=j_j__-_jI;自I__,i i————i i=.;==自#
摘要
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高涨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一场关于“新经济”的激烈
、_‘;:=;=,’
此展丌。然而,到目前为止,对“新经济”的定义还比较混乱;国外关于“新
经济”存在与否争论激烈,而国内的肯定性或否定性结论都过于简单,缺乏深入严谨
的论证:对新经济形成的历史原因的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新经济”对
我国的积极意义和不利影响,尚无令人满意的系统深入的分析。矿
本文归纳并评析了现有对新经济的定义,将“新经济”定义为在信息技术和全球
化的作用下,美国经济在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转变导致了生产率的可持续增
长、经济周期运行形式或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性交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新的经济形态。
回顾一下对新经济的存在持肯定态度和质疑态度的几种较为典型的观点,就会发现,
双方都有道理,也都有缺陷。根据他们的分析方法,现在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新经
济的存在。由于数据的种种缺陷,他们实证分析的唯数据化惯向严重影响了结论的有
效性。对信息技术的作用进行更多定性分析和非准确量化的直观经验分析,使得我们
更有信心得出肯定的结论。在坚持两个分析原则的前提下,本文把金融体系、国际地
位、国家经济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和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在90年代前后的变化作为
新经济的关键性成因。
美国新经济在政府的作用、技术仓O新、创业板与风险投资等问题上都给了我们有
益的启示;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作为新经济的第一大功臣的信息
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广阔,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同时,新经济对我国的不利
影响也是显然的■主要反映在企业竞争、政府职能和作用、人才竞争、知识产权与技
术创新的矛盾、以及金融业的困难等方面。作为政策建议,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个简单
的思路。
关键词:新经济信息技术全球化呷国馋i表
\讨 仕漪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目=目日#自lI目=;=4=目l#=自=={=;;#=;一
Abstract
US economy’S—continuous boom in 1 990’S has brought about a world—wide heated
discussion among people of business,academy and officials.The discussion up to now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a.There are many versions of definitions of“New Economy”,some
differing from others dramatically.b.Debate about the existence of‘'New Economy’’has
been intense in western countries,while positive or negmive conclusions made by scholars
in China are oversimplified,lacking intensive and strict reasoning.C.There are many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auses of New Economy’S formation,mainly due to the analyzing
rules employed.d.As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lications of New Economy for our
economy,no systematic or intensive analysis Call be found yet.
Upon classifying and comparing existing definitions of New EconomN this thesis
defines New Economy as a new economic pattern,in which the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whole economy has been essentially changed as a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Surveying typical positive and
negative arguments on the existence of New Economy,it Can be found that both sides are
partially right.Actually,the data available now do not offer sufficient evidence for either
side.However,owing to the defects ofdata,the empirical analysis relying too much on data
leads to the incorreemess oftheir conclusions.Using more qualitative and intuitive analysis
this thesis concludes that New Economy does exist indeed.Keeping to the two basic rules,
this thesis sums up the causes of New Economy’S formation into changes in five aspects:
financial system,international status,national economic policies,human resources policies,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system.
New Economy in US offers experience in government’S functions,technology
innovation,and problems concerning second board market and venture investment.It
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benefit China in many ways.Meanwhile,the negmive influences of US’New
Economy on China’S ecoiaomy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This thesis analyzes them,and
gives an idea of countermeasure as a piece ofpolicy suggestion at the end
Key words:New Economy,Information Technology,Globalization
II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新经济”的含义
在20世纪最后的9年中,美国经济突破了延续百年的发展规律(由大约3年繁
荣和1年衰退构成的每4年1个经济周期),出现了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持续繁
荣,这是1854年以后最长的一次经济扩张。尤其是1995年以来,美国GDP年均增
长4.2%(同期德日英两国分别仅为1.6%、1.O%和1.5%)鸭大幅超过主流派经济
学家公认的2%的年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年增长率由长期徘徊在l%左右提升到4
%以上:失业率冲破普遍认可的6%正常界限,回落到4%以下;年通胀率保持在2%
左右的低水平。
“新经济”概念的产生与流行就是人们对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以来日趋明显
地表现出“二低一高”现象的渐进认识的一种反映。最先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
《商业周刊》专栏作家曼德尔,他于1996年底为该刊撰写的名曰《新经济的成就》
~文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持久热烈的讨论。
1.1现有对“新经济”的定义
很多学术界、商界及政界的人士(我们在这里称其为“新经济派”)认为,美国
经济在二十世纪90年代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形成了不同于先前的工业化时期的
新特点。为了将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与过去的经济区别开来,“新经济”这一名词应需
而生了。
不幸的是,“新经济”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提法,至少从学术角度来看是这样的。
从字面上看,我们根本很难把握“新经济”的确切含义,不知道它的提出者所指的“新”
究竟包含哪些方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现有的对“新经济”的探讨显得有些混乱,
这个名词本身还没有被“标准化”,对它所下的定义显得非常“个性化”。迄今为止,
对“新经济”的含义的理解已多达数十种[2】。但是,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基本上都承认信息技术和全球化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不同点在于,各种不同的定义的
侧重点及分析的深度不一样,对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作用的看法不同,对经济变化的
性质的理解不同。
我们有必要对各种对新经济的定义进行归纳。
第一类,现塑型。有不少人把新经济直观地解释为90年代美国经济表现出的持
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并存的繁荣现象;虽然也提及了信息技术和全球化,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它们促成经济繁荣的作用方式和途径没有提及,对所发生的经济变化的性质乜没有
明确的说法。这种类型的定义,常见于国内的文献、国外非学术性出版物上。随着人
们对新经济讨论的深入和认识的加深,这种定义出现在学术讨论中的频率越来越小。
第二类,质变型。这种类型的定义,是目前在国内外认可程度都比较高的一种,
尤其是对于国外的学者,他们非常关注长期繁荣背后的原因及它的性质,强调信息技
术和全球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是实质性的,使得美国经济有了结构性的或机制性的转
变,认为这种转变是可持续的。
很多人对新经济的定义都可以归为这一类。然而,尽管他们都认为全球化和信息
技术正改变着美国经济,但所作的解释和关注焦点却有细微的差别,这将产生不同的
结论和政策含义。依据信息技术和全球化对经济的实质性作用的不同,又可以把它们
继续划分为三种论点【3】【4】【51。(1)长期增长论。它是指,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
美国的生产率能够保持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上升。(2)商业周
期论,则认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短期替代关系被改变了,使经济周期有了新
的表现形态,90年代美国的低失业和低通胀并存的现象就是一个例子。(3)新增长源
泉论。其观点为,信息时代的特征导致了网络经济、收益递增和知识外溢效应,而这
些因素都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模式。
很多人对新经济的定义属于这种类型。如,Baker[61、Stiroh[4】、Patton【71、
Greenwald【8】、Vatter和walkerl91、Farrell[10】、Kearnsll“、Baxandaiit‘甜、礤原综一【13】、
罗伯特+D弗可特金森,拉诺夫·H·科尔特【14l、陈宝森f15】、甄炳禧【㈨、李毅㈣、徐长生㈣
等等。
第三种,其他。除了前面两种类型对新经济的定义以外,我们把其余的都归到这
一类。它们或者涉及很多的概念,内容繁杂,重点不突出;或者界定模糊,不能区分
相关概念;或者随意性较强,不理会现有的解释,包含个人观点太多。这种类型的定
义数量较多,常见于宣传媒体、非学术性出版物以及少数学术性tl:i版物上(国内居多)。
1.2本文的定义
我们有必要对各种定义进行比较分析,最终确定一种合适的定义方式。
显然,首先应该排除第三种定义。内容繁杂、模糊不清或随意性强的特点,使得
它不能成为~个好的定义,人们无法以此为基础和焦点顺利地进行讨论。
第一种定义与第二种的明显区别在于:第一种只揭示了表象,对这种表象基本上
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存在争议,由于这种普遍接受性,它作为一种定义是比较适合的;第-k,t,贝rJ深入到
了现象的下面,更具有理论深度,体现了一定的专业性,但对其还存在着争议。但是,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二者的区别主要还在于研究取向的不同。因为,经济现象不
是学术研究的根本目的,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产生现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如
何让这种好的现象延续或重复出现。实际上,如果采用第一种定义,我们必定也要接
着研究“新经济”的性质和成因。而“新经济”的可能会象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只
是在90年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可持续的繁荣,就像罗斯福的“新政”一样;
也可能是由于信息技术与全球化的作用而产生的可持续的繁荣,这种繁荣的背后是宏
观经济的“质”的变化。可见,如果采用第一种定义,我们至少有两种研究路线。然
而,如果采用第二种定义,就只有一种路线,这意味着,我们的兴趣只在于发生了质
变的可持续的“新经济”,其它的情况则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我们倾向于使用第二种“新经济”的定义,理由有:(1)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发
生现象,其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范围有限,又难以重复,我们不感兴趣。本文的研究兴
趣也在于信息技术和全球化所引起的一种宏观经济的可持续的质变。如果发生的是这
种质变,它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的影响长期的,同时,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
可以详细分析其成因,争取创造有利条件,让它们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作出贡献。(2)
综观国外(以美国为主)学术性文献,新经济的第二种定义居主流地位。既然新经济
发生在美国,他们对它的定义应该更有发言权,何况也是他们最早使用新经济这一名
词,从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来讲,第二种定义应该是首选。
具体来说,在本文中,“新经济”被理解为,在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作用下,美
国经济在经济绪构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变化导致了一些实质性转变时所表现出来的
新的经济形态,这些实质性转变可能是经济周期运行形态的变化、生产率的可持续增
长或经济增长的新模式。这个定义,与国外学术界的定义比较一致,我们在讨论相关
问题的时候不会有太多概念性障碍。.
1.3“新经济”与“知识经济”
还有一个与“新经济”有密切关系的概念需要解释——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是由1996年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出版的砌P
尺hDw,ledge—based Economy一书中提出的,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
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从经济角度来看,知识经济有以下特征:第一,以知识为
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基础的产业在,’。:业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第二,知识在经济增I妥中起主导作用;第三,
知识对生产力的构成起着关键性的影响;第四,与知识有关的项目在成本中占有显著
比重。作为社会经济形态,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社会是以与劳动力为基础的农业社会
和以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社会相对应的。¨刈
知识经济和“新经济”的区别在于:(1)前者是指人类发展的共同趋势与方向,对
世界各国都有意义,当然,它的发展阶段、速度、结构和特征在各国、各地区会有所
不同;后者则主要是指美国及其某些工业发达国家在~定时期晕的经济特征,世界多
数国家和地区难以出现这些特征。(2)知识经济出现的原因带有普遍性,而“新经济”
的出现{司美国的特殊条件有重要关系。【20l
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的一种独立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㈣㈨。
而“新经济”只是知识经济较早的一个阶段,是知识经济的~个局部特征显著的具体
实现形态。形象点说,“新经济”只是知识经济的一个子集。那么很容易理解,“新经
济”的有些特点是所有的知识经济的具体形态都共有的,也有些是它独有的。所以,
“新经济”和知识经济不能简单等同。
在以下的论述中,我们将慎重使用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只有在我们相信有关“新
经济”的论点同样适用于知识经济这一更为宽泛的概念时才使用它。
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关于新经济与信息技术的争论
美国经济在经历了长达118个月的高涨之后,从2001年9月开始显现出了各项
经济指标下滑的衰退迹象,对“新经济”的怀疑日渐增多,尤其是随着股市的巨幅下
跌,人们更多地思考更为深入的问题。“新经济”到底有多“新”?“新经济”的繁
荣代表美国经济有了质的变化吗?如果有,这些变化是什么昵?⋯⋯对这些问题的回
答不尽一致,肯定的和反对的观点都有很多理由。
2.1新经济派的观点
新经济派从两个角度论证了新经济的存在及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贡献:一个是从
统计数据中寻找存在新经济及信息技术作出重要贡献的证据;另一个通过原理性分
析,论证信息技术促使新经济形成的机制。
2.1.1数据中的证据
美国商务部的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II》是倡导新经济的代表作之一【2”。它利
用大量数据,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信息技术在美国的发展状况和给美国经济带来的一系
列变化:信息技术产业在美国经济中的份额持续增加;信息技术产品的降价有效地抑
制了通货膨胀;信息技术促进了实际经济持续增长;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快速增
长;经济信息技术设备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产业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有显著的
贡献。
薮中清弘在《美国劳动生产率要比统计数字高》一文中证明了美国劳动生产率的
提高要高于官方统计数字【231。他使用SP500家企业的财务数据,计算出了人均销售额
劳动生产率,据此得出了存在“新经济”的结论。
熊坂有三、峰泷和典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成长为什么是可能的》一文中,用计量
方法对信息技术革新这一经济增长的因素做了具体的计量【231。他们认为,信息技术革
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它使美国能够实现无通货膨胀式的经济增长。
2.12形成机制
藤原综一叫分析了信息技术促使新经济形成的机制:美国式经济模式适合于把信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一目ljI;=目==;=;目目l====#j=目j;{======;;==
息通信领域的新技术体系有机地融入社会;由于以上条件的存在,美国能够领先于世
界实现高生产率;生产率的提高使企业利润和投资收益率上升,这样便可进一步诱发
新的设备投资和研究开发投资,这些投资又会促进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由于出现了上述结构性变化,美国提高了潜在生产率,失业率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
经济周期反复发生的可能性被限制在极小的程度上。
Delongl3】也乐观地认为,数据处理和通信革命显著地改变了,而且会继续改变宏
观经济结构和经济周期的表现形式。信息技术革命是90年代促使总劳动生产率加速
的主要可能原因,信息技术投资的大幅增加也会在至少未来的10年中还会以促使总
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方式给我们以回报。信息技术革命也是促使自然失业率下降的可信
的原因。它也应该会减小整个经济的对存货波动的脆弱性——这在一个多世纪以来一
直是经济周期背后的主要驱动力量。
关于信息技术对生产率的作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一份研究报告的论述较为
典型【”】。报告认为,信息技术之所以是生产率的强大动力,是因为它能从三方面发挥
作用:第一,信息通讯产业本身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作用。尽管这个产业在总产值中
所占的比重不算大,但它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却要大得多。因为它的发展速度要比
其他产业部门快许多倍。第二,信息技术作为资本投入,在其他产业部门所产生的作
用。信息技术有广泛用途,能够为各个产业部门服务,并为加速该产业的增长提供动
力。第三,是它的溢出效应。这种效应能超越该产业的投资者和资产拥有者,使所有
其他市场参与者也得到好处。
陈宝森【l 5】则认为,从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实际情况看,以信息通讯产业为
龙头的经济结构调整,给美国经济带来极大的推动力,这表现在:信息通讯技术的进
步促使其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从而促进了人们投资的积极性,而各部门对信息通讯技
术的投资有助于提高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总水平;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和电子通讯收费的
下降带动了企业对企业(B2B)的商务活动,因而能大量节约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触
发了知识的爆炸和创新的加速。
关于信息技术与经济周期变化的关系,刘树成和李实【24】和Martdel[251的看法大致
相同。在他们看来,信息技术革命通过三种方式改变了美国经济的运行特点。第一,
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美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波动性相对较弱的服务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经济的稳定性增强,经济持续扩张成为可能。第二,计算机
与互联网的发展使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在时间上、空间上缩短了距离,使库存得
以减少,从而可以避免生产过剩或供给不足,有利于缩小经济的波动。第三,信息技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2=;#====;==;;;;=#;==;=;=。
术革命以不断创新的.行产品创造了新需求,又以新需求推动了新供给,促进了社会总
供求的良性互动,推动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从而延长了经济扩张期,减小了经
济波动的幅度。
从对全球化的作用的分析来看,意见基本一致。Delong[31、陈志云【26】、姚丌建和
雷达【”1、陈宝森‘”1等国内外学者都认为,美国的全球化贸易战略一方面促进了信息技
术产业的出口,对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另一方面,大量的廉价商品的进口,对
于通货膨胀的稳定功不可没。
徐长生[181认为,工资是西方国家生产成本的第一大项。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
新技术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都抑制了工资增长的势头,从而稳定了通货膨胀。
2.2对新经济的质疑
自从“新经济”这一说法出现以来,对它的怀疑和批评就没有停止过。Jeff
Madrickl281回顾了“新经济”这个概念的演变历史,提出了-*9极端的观点:“新经济
根本不是一个经济学名词,它只不过是媒体和华尔街编造的一个动人的故事”,“对它
的宣传是一种营销行为”。不可否认,他的话有些道理。但是,我们的研究重点还是
从经济学角度来认识“新经济”。
2.2.1几种颇有启发性的比较
Vatter和Walker[91把90年代与曾被当成“繁荣的十年”的20年代,以及二战前
十年的发展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1)如果把90年代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它的突出表现可以与20年代相媲美。
(2)90年代必须划分为前半段和后半段来分析。前半段从1991年到1995年,在
这期间,实际GDP的年增长率还不高,只有3.11%,而从1995年到1999年的后半段
增长就很强劲:4.13%。
(3)90年代后期扩张比较快,是因为通信行业的革新及相关的技术进步引起了设
备和软件的可观的扩张。这种投资高涨的现象能否持久很令人怀疑。
(4)所谓的新经济应该是从长期意义上来讲的。1995年一1999年这么短的时期还
不能让我们放心地使用这一名词。
与Vatter和Walker相似,Zarnowitz【29jt‘较了二战后美国三次最长的经济扩张期
(6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得出结论:就各项经济指标雨言本次经济扩张与前两次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一
并无j≯{显差别。
同本经济企划厅的《对新经济论的一个考察》[231和礤原综一[131的《验证新经济论
的是与非》采用了相似的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他们认为新经济论难以成立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在分析生产率是否确实得到
提高时,必须注意周期变动这一进行比较的背景条件。如果把上一次谷底到下一次谷
底作为生产率对比的时期来加以整理,那么在1990一1996年期间,美国生产率的提
高率不过为0.9%,比最近三个十年都低。再者,从制造业的情况来看,生产率确实显
示出了上升的趋势。但在同~时期,非制造业的生产率却在下降。这说明制造业生产
率的提高是以制造业之外部门生产率的下降为条件的。仅以部分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为
根据,得出美国经济在整体上已经进入了新阶段的论断是不适当的。
2.2.2反击新经济派对数据的指责
一些新经济派指出,由于存在物价统计方面的问题,美国公布的零售物价指数要
高于物价的实际水平,由此产生了对实际消费水平的低估,这样就导致了对实际GNP
和劳动生产率的过低估计。对此,质疑者认为,在诸多偏差中,从80年代或90年代
发生很大变化并与目前讨论相关的,主要是由计算机等商品所表现出的商品质量提高
偏离和新产品偏离问题。但是,无论是在60年代还是在70年代,产品质量的提高或
是新产品的出现也是不计其数的。何况,即使仅在80年代和90年代才有商品质量
提高上的偏差和新产品的偏差问题,90年代实际GDP的增长率也仅为0.4%,还是不
及70年代的增长率。u副
针对一些人指责消费物价指数(CPI)被高估因而低估了实际工资和生活水平的
增长经济增长的论点,Bakerl6]指出,即使最近的CPI被高估了,它也不能作为存在新
经济的征据。因为,没有人能证明现在对CPI比以前低估得厉害。
在1993—1996年里,GDP统计差额2直是负的,而且绝对值很大。新经济派认
为形成负的统计差额的原因在于:新经济中包含很多新的和快速更新的产品,它们在
GDP帐户中很难被反映出来。据此,他们认为收入法得出的GDP是更好的度量。如
果采用收入法,GDP和生产率实际上比现在数据大得多。
Baker[61则认为证券市场的高涨才是收入法GDP的超常增长的真实原因:由于证
券市场的上升而产生的资本收益被计入了GDP,从而高估了收入法的GDP。他通过
验证统计差额与股票市场的运行之问的关系证明了自己的解释。他的结论是:统计差
额并不能证明_i产率的高涨,反而可能是由股票市场的投机性暴涨驱动经济的证据。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3其它角度的分析
RDmar臼叫从~个新颖的角度否定了新经济派的观点。在他所做的消除政策冲击的
模拟检验中,美国经济波动的幅度和频率都增加了。据此,他认为:政策在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经济周期,美国经济繁荣的出现主要归因于合适的政策,而不像某些“新经济”
论者所主张的是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一旦政策决策
出现失误,美国经济就可能重新陷入衰退的泥潭。
美国政府在2001年夏天对GDP的重新进行了核算,新经济繁荣时期(从1995
年第四个季度到2000年第四季度)的年均生产率增长从2.8%下降到2.5%。Bakerl3ll
认为,即使是2.5%的生产率增长速度很可能也夸大了“新经济”的繁荣程度。原因是,
越来越大比例的产出被用来重置淘汰的以计算机和软件为基础的工厂和设备,而用来
重置淘汰设备的产出,并没有增加国家的消费和将来的生产能力。因此,他认为,应
该采用生产率增长的净指标(net measures),来衡量生活水平以什么样的速度在改善。
他的结论是:这个经济周期作为一个整体无论从哪种指标来衡量都没有什么令人
振奋的地方,不如除了80年代的任何一个十年。整个经济已经多大程度上转移到一
条长期的更高的生产率增长路径上来,要等到经济从目前的衰退中恢复过来的时候,
对它的检验才可能有可靠的结论。
2.3简评
从两派之间的讨论可以看出,无论是新经济派还是质疑派,对信息技术与新经济
定性分析都是基本赞同的,分歧在于:这些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否足够强大,所谓的“新
经济”是否足够“新”,是否能够从经验分析中找到有效的数据证据。诺贝尔经济学
奖获得者索罗曾说:“除了在(总)生产率的数据之外,我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
计算机的作用”【4】,质疑者沿着这一思路,。给新经济派的乐观情绪泼了大大的一盆冷
水。不可否认,反对新经济的论据总的来说还是很有份量的,仅仅从现有的数据来看,
支持新经济的证据确实不够充足,这使我们在如何看待新经济和信息技术时多了些冷
静和理性。
信息技术发展与普及确实有提高生产率的倾向,有助于物价的稳定,也可以通过
降低存货使得经济周期表现得更加温和【32],但是,即使这些功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说不定还不够大得足以使经济的进步从量变发展到质变的过程。何况,现实经济中,
这些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因此,有说服力的证据不但要来自于理论或逻
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辑上的推理,更需要实践的检验。容易让人想到的一个例子是电话及传真:电话的日;
现,对于当时年代的影响与今天的互联网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也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
的速度和质量,降低了交易成本,扩大了市场范围,也有助于降低存货,等等,但它
并没有导致革命性的变化,生产率的持续提高、经济周期的变化和通货膨胀和失业率
的关系改善等并没有出现。可见,仅仅有定性的分析对于我们作出合适的结论确实是
不够的。正像韦伯所指出的,扎实的实证分析是比较和评价新经济和旧经济观点的唯
一方法【51。
单纯从现有的数据来看,要科学地断定新经济已经出现还为时尚早。新经济建立
在经济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的假设上,但目前缺乏充足的数据说明哪些是基础性变化,
哪些是会产生同样表现的暂时性变化。
另外,新经济派把全球化和信息化看成其他要素的代表,是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的
推动力量。这种做法本身也使得我们有些不安。在复杂的经济系统中,外在的表现是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时想要把某种因素的作用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单独拿出
来分析是相当困难的。对于相同的表现,我们可以从一个角度来解释,也可以从另一
个角度来解释,如何在这两种解释之间进行选择,无论是借助理论分析还是经验分析,
往往都是很困难的。关于新经济的问题就有这样的困境。比如,我们也可以这样解释
美国十年繁荣的原因:信息技术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很多重要的变化的同时,也给美国
股市带来了新的概念,使得股市能够借助这一概念在不断增加的资金的追捧下不断上
扬,而股市的财富效应使得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上升:同时,对信息技术本身的需求
也比较强大,尤其是在全球日益开放、市场经济更大范围传播的情况下,对信息技术
及其他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日益庞大,于是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也不断
上升;最终,在总需求长期的强劲拉动之下,美国的GDP才得以持续上升。当然,
上面的说法只是一种猜测。从理论上看,这种猜测是可能的,也许,对于美国的长期
繁荣,它的贡献比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的贡献还要大。这种猜测是不利于
新经济派的,因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巨幅增长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如果要考察
新经济是否新,信息技术是否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我们也要对它作出判断才行。不
幸的是,要想对其作出实证分析太难了,恐怕目前还没有人做得好。那么,既然我们
无法否定这种猜测,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究竟是否带来了新经济的任何解释都不可能是
充分的。
与此同时,我们对反对意见也应该保持一份谨慎。质疑派的分析也有很多值得商
榷的地方。
1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对几次较长的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之『自j进行比较是必要的,但却不是充分
的。如果对各个周期的衰退及其它阶段之间电进行比较会更有说服力。美国经济从
2000年公认的衰退以来的表现,使我们对新经济又多了一分信心。在2002年的第一
个季度非农业部门的人均每小时产出年均增长了8.3%,这是19年以来最快的增长速
度,更是在以前的经济衰退阶段从未出现的现象【33]【34】135】。正如包括格林斯潘等很多
学者宣称的,2000年以来的衰退是有史以来最温和的衰退,把它与以前的经济周期的
对应阶段比较一下,就会很容易理解这种说法。可见,90年代开始的新的~轮经济周
期从目前来看,至少在衰退阶段与以前有比较大的不同136],这是否意味着经济周期的
规律真的有了变化呢?至少从表现形式来看是这样的。
第二,对理论分析进行实证分析是必要的,但要避免“唯数据化”倾向。首先,
并不是所有的经济进步都会表现在数据中,这是因为:(1)我们感兴趣的很多经济活动
技术上或经济上是无法获得统计数据的;(2)由于理论的进展,有些因素在以前不受注
意,或者,由于新事物的出现或快速发展,都会使得很多经济活动只有现在的数据,
但没有过去的数据供我们进行比较研究。对于这些情况,我们就不能苛求数据对分析
的支持,可能要更多地依赖直观的感觉或没有准确量化的观测结果。其次,可以说每
个数据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表示的是合力的作用。如果我们要考察其
中一种因素的作用,就不得不考虑到其他因素的作用,而有些因素本身就是无法知晓
的,而且它们在不同的状态或条件下可能会对数据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于是我们就
很难通过数据的变化来科学地推测某个因素的变化和作用,甚至是不可能的。再者,
很多宏观经济数据的可靠性并非是没有争议的,这使得利用它们分析所得的结论也许
会有较大的误差。美国商务部对数据的修正就是证据之~。
在讨论新经济的问题中就存在着以上的麻烦。数据的缺乏是公认的一个问题。由
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新事物出现的速度和频率都很高,统计工作很难跟得上,使得
很多应有的数据没有被记录下来,而得到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内容有限。正是因为这
种原因,新经济派认为信息技术产品及与其相关度最高的服务业中这种现象是非常严
重的,现有数据严重低估了新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贡献。我们非常赞同这一观点。
同时,我们还应该承认,这种数据的不完整或非准确性的程度,会随着理论认识的加
深和考察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好转。因此,更长时间的观测对于我们作出正确的结论很
有必要。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1 80年代以来西方七国商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变化(%)
1980一1990年1990一1998年1995—1998年
美国1.1 1.4 1.6
日本2.7 1.8 1 9
德国1.8 2.1 2 O
法国2.4 1.7 I.6
意大利2.0 2.3 2.3
英国2.3 1.5 1.6
加拿大1.1 1.1 1.1
资料来源:翁逸群,蔡来兴,唐元虎:试论新经济、工业化与全球经济增长
另外一个我们认为非常重要,却被忽略的问题是:现有的数据不但是信息技术发
展的作用结果,同时,受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也很大,比如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国家更大程度地对世界开放,国际竞争日益
激烈。发达国家之间的企业在技术和资金密集产品方面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新兴国
家的企业在这方面的竞争能力日益强大,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
冲击也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品,美国国内
企业的经营环境会变得更艰难,经营效益会下降,导致GDP增长有越来越强的下降
倾向。日本和欧洲国家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认为,由于国
际竞争加剧的反向作用,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很有可能被低估了。
表1整理了西方七国自80年代开始的劳动生产率变化。”。该表显示,在新经济
在美国蓬勃发展并且向世界各地不断扩散的90年代,西方七国中仅有美国劳动生产
率获得稳健增长,其他各国则基本维持不变。该时期日本、法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
增长幅度较80年代还有明恩的下降。‘
新经济派和质疑者在数据证明上过多的纠缠,是他们共同的不足。上面,我们已
经分析了数据的种种缺陷,这些缺陷应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善,但我们可以得
到的数据很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还无法满足科学的要求,还不能提供充分的肯定
或否定的证据。因此,我们就不能对以数据为主的经验分析过分依赖,需要借助更多
定性的分析和非准确量化的观察。
定性地看,信息技术有很多优越的特点。
(I)信息技术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它也大大加速了技术创新的速度,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丰富了技术创新的内容138】。信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人们以更高的灵敏度和分辨力
获取外部事物的信息,以更大的容量传递信息,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精度和更强的
汜忆能力来存取和处理信息,以更强的力量、更大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来调节和改变外
部事物的状态,从而使人类改造和优化世界的能力极大增强。在生物工程领域,如果
没有计算机和因特网,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就不知道要拖后多少年。其他如纳米技术、
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科学也都因为有信息技术作工具而加快了研究与开
发的速度。
技术创新加速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这一点在信息技术上
表现尤为明显。根据迈克尔·佩雷【3w,从长期来看,经济周期的形成是固定资产投资
波动的结果。信息技术产品比一般投资品生命周期短,于是,随着信息技术产品在投
资中比例的不断增大,固定投资的长期波动幅度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平滑,从而使经济
的周期性波动的激烈程度大大降低。
技术刨新的加速也意味着生产函数更大的不稳定性,生产率保持增长的能力加
强。
(2)信息技术产品还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不同经济主体对它们的需求有很强的相
互作用,相同主体对不同的产品的需求也有较强的相互作用。第一种相互作用表现在
两个方面。a.少数走在消费前沿的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者,会促使未使用者产生追时
髦赶潮流的心理冲动,而其中的一部分人会付诸实践。这种特点广泛存在于各种有档
次差别的产品的消费过程中。b.某种信息技术产品被多数人使用后,人们心理上就会
把它当成标准;而且对于很多信息技术产品来说,它们还会成为事实上的标准,不止
是心理上的。比如说,当多数人都使用3.5英寸软驱的时候,你购买计算机,就不可
能选择有5英寸软驱的计算机,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你的计算机中的数据就很难在其
他计算机上使用了;当大多数人都选择数字手机的时候,初次购买手机的人就不会选
择模拟手机,而且原来使用模拟手机的用户也不得不购买数字手机,因为这时移动服
务商继续提供模拟网是不划算的,它会终止对模拟手机使用者提供服务,或通过制造
实际上的障碍等方法,引导其自动放弃旧的服务转向新的服务。
第二种相互作用是指,某人对一些信息技术产品会影响对另一些信息技术产品的
需求。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硬件和软件的关系上,当然,硬件与硬件之间以及软件和
软件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a.硬件性能的不断上升,使
更为复杂、更占用硬件资源的软件和服务变得可以使用了,使原来需求得不到满足的
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b.软件功能的提高,往往意味着需要更高性能的硬件,使得旧
牮申辩技太拳碛士学位论文
r I -w
-__女目_T__∞__E∞_∞g自#___#;∞_∞;_;《∞=
设备被淘汰,拉动对新硬件的需求;c.硬件和硬件之间以及软件和软件之俐为了相互
匹配,充分发挥各部分功能,对~种产晶需求的上升会造成对另一种相关产品的需求
的上升。
这两种相互作用,使得一个人对某种信息技术产品的消费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人的
偏好,还受劐“环境”的影响。这两种作用存在的报本原因在于,信息技术产品本质
上是一种信息交流的工舆,交流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本人所使用的产品的性能,还取决
于自己的信息技术产品与别人的是否能够方便有效蛾配合。在这两种作用的共同作用
之下,信息技术产品的供给玩一般商品更容易得到需求的响应。虽然这种响应没有某
楚入宣称的鄢样——供给自动剖造对它螽身的需求,以至于萨伊定律复活【4。】,但在很
多情况下,桶应的程度的确很强烈,新产品豹供给狠快就会有销路,市场扩张的速度
氇较快。
狠爨谢律诗等入的分析,经济短勰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给在结构上无法满足需
求H吼。掰戳,信意技术产品能够减弱宏虢经济波动瀚动力,使经济的运行更加平稳。
(3)僚怠技术产菇降价靛速度和频率楚前所采有的。根据摩尔定律,计算视微处理
器芯片懿性能每18个月就黼一餐,这个定律至今仍未被攉黼。微处理器在信息技术
产晶中的广泛应忍,使襻信慧技术产妲在链徒上保持以较高的速度撵高。与此同时,
其徐揍却以缀毫熬速度下降。其价格下黪的簧遥程度之巍,在穗对鬣的时期内下降的
螭度之大,都是其它类产品远运不及鲍,也是蔫掰束有静。信感技术产磊懿用途广,
因恧对冀需求弹性比较大。于是,售患技术产品豹降徐对拉动需求懿效渠转索显著。
这氍可以降低通赞膨胀,也可以使总嚣裳能够保持在糖黠较舞鹃承平上,驮褥使得经
济衰退出现的可瞧性降低,宏鼹经济更容易维持稳定和繁荣。
(4)从藏两次产业革螽的发动圆索来豢,镶患技拳瞧京这方整数潜质。第一次产鼗
革命以纺织机械的革凝为起点,以蒸气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主辱,第二次产业革愈
.则以电力技术为主导。它们京几个共同点:a.可以大蛭撮离微观经济单锭懿生产率;
b.应用领域广泛,前向和后向产业联系事寒;e.带寒了巨大的新鲶投爨爨求;d.大大鸯爨
·速了旧机器设备等的淘汰;e.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类基本的消费爨求发生缎强的联系,
-因而商非常广阔的需求市场的有力支持。总之,它们自身的特点是形成鼹次工业革余
的最主要原因。而信息技术不但具有以上特点,还有更多优势。包括:可以渗透到更
多生产要索中去,包括劳动力:机器设备折旧的速度熙快;它本身就是消费鬟求舱一
7个方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相互沟通要求会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不
但是巨大的,而且是持久的,甚至永恒的;发展值息技术产业耗赞的自然资源少,不
l毒
华中科技大}目学=目#硕#=;士=目=学{=口位=#=;论={=文;===#=;===
易受资源条件的限制,从长期来看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讲,信息技术满足促使长期经济繁荣出现的
条件。当然,由于信息技术产品所引发的投资需求规模没有蒸气机和电气技术那么大,
所带来的经济高涨的程度相对小些,经济繁荣表现得更平缓些。
直观的观察也给了我们更多对新经济的信心。没有人能够否定,信息技术已经广
泛地渗入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已经大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没有
人敢否定,信息技术扩大了生产范围,使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规模经济。它也明显提
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提高了生产率。这些巨大的作用在尚不发达的我国都被如此强
烈地感受到了,在发达国家的表现程度就可想而知。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
和深度的加大,以及信息网络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展,信息技术对生产率、经济周期和
经济增长的贡献会以更大的比例增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有如下结论:
1.对新经济的讨论主要集中于美国经济是否真的发生了生产率提高等本质性的变
化。赞成方主要从定性的分析给以逻辑上和理论上的解释,也有些定量的依据。但在
反对方看来,新经济派的实证分析有很多不合适的地方,他们通过数据分析对新经济
提出了有力的质疑。然而,反对派的很多分析也是有缺陷的,我们也不能过于相信。
2.对信息技术的更多的定性分析和非准确量化的观察也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
本身有很多不可比拟的优势,从理论上看,可以对宏观经济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它在
微观领域的作用很明显,在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表现充分。
3.可以断言:由于信息技术的独特的优势,它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确实使美国的
经济运行有了新的特征,它的发展有效地平抑了通货膨胀,改变了经济周期的运行规
律,也提供了瓤的经济增长的动力。90年代的美国经济是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的开端。
华中科∞技=《大:#=∞学=#∞磺自#士__=∞学日t#位2_=#论#目#_文㈣;2∞=#==㈤
3美国新经济的形成:历史背景及原因分析
我销程前鬣的讨论串酝经涉及戮了美溺新经济酶表现,与葡期的越界上其它酗家
静经济表现稻汔,美蓄的90年代豹确是菲常不平凡的。那么,很容翁想鄹的这样的
一缝癌题楚:为嚣=么新经济哭发生在美国?日本帮德翟的经济萋确也相当不错,为仟
么与掰经漭无缘?荚藩懿薪经济戈手}么偏镶发生在90年代?计算梳产品鞠互联黼技
术在酏年l弋裁裁墨经存奁了,那潜力镩么没窍继生搿经济疆?⋯⋯选样的溺题实在
是太多。下霹,我们就来会绍一下荚髫耨经济形残的爨史耱景及原因,这有劲于解答
以上的疑闻,魄一定会绘我蜒帮寒缀多襄琴。
3.1金融体系的创瓤
技术革命葶{起经济革命实际上是商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有
裙配套钓融资体系钓支持,与新经济桷配套的融资体系主要有风险投资和NASDAQ
市场两个要素挣“。
晟除投资怒一种采取私人投资基金形式,戳扁动锅新企鼗为主要目标的投资活
动。鼹殓投资橇梅的典垄运作方式燕,飙验投资视构送入企韭的董事会参与决策,分
除段按颈髫避凄投瓷,以及提供入方管理、企监重维耩融资等服务。
美鼹豹风黢投瓷产生予49年代末期,在最近的二十年,经历了两次发展的离峰
裳。一个是在1978—1981鹃4年润,随着美露国会逢续遴遘了降低资本蹭殖税等有
利予熙羧投资的法案,荧晷风除投资开始邀入~个高蜂期;另一个是在∞年代中期
以磁,美国减少了炎本鳜褥税,改革7私人涯券诉讼法寨,建立了股票赣投翩度,多
葶中鸯剥螅政策把风除投资业推遴了一令舞熬高蜂期。
风险投资大大鼓黜了技术剑瑟滔动熬蓬勃发展,透过趣速毒尊磅成果淘垒产力的转
化,推动了攥科技企业从小到大、铁弱到强戆长是发展,促遴了信息技术产敛亿酶形成
翔快速发展。
NASDAQ市场是世爨上第一个电予股票枣场,是荚国最主要的支持离薪技术公
司发展壮大驷支持创业资本擞出螅枣场。在NASDAQ上露豹离毅技术公司中,50%
以上是啦风险投资资本支持愿发展起来灼。NASDAQ枣场为中小企业设-饕了毙较容
易达到的上市标准。其金国市场鲍上枣标准分为有彤资产1200万美元秘400乃美元
两个档次。对于开发离叛技术魄企业,只要有12万美元款净资产,即伎亏擐瞧能上
1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市,而小型资本市场的上市标准更为宽松。
美国的风险企业上市后引入注目的表现,带来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大大提高了各
方对技术创新和风险投资的热情,对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极其
强大的支持。
3.2优越的国际地位
90年代,苏联的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衰败,以及经互会和华沙军事集团的
解体,确立并巩固了美国在世界上的独一无二的政治和经济霸主地位。客观上增强了
人们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在国际市场波动趋强的情况下,美国被视为较为安全的
贸易和投资场所。
二战以来,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布雷顿森林体
系崩溃后,美元地位一度有所削弱,但其在国际贸易、投资中的主导地位一直没有改
变。苏东国家蜕变后,美元的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增强。荚元的特殊地位使美国在国
际交往中获得了巨大利益,这主要体现在它的“世界印钞机”功能上。
优越的国际地位,使美国成为资本净流入最大的国家【26】。资本的大量涌入对美国
经济带来了诸多好处。
J股市持续缝涨]—◆风险投资的风彳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持续外资涌入;二+维特嵌婀麓赣赣L◆褥涨☆蝻肖费穑求和投资需求
、▲美元长期罐狡——◆藿交翱价格稳定
图1资本流入对美国的影响
上图说明了,有利的历史条件和美国独特的国际地位所导致的长期、大量的国外
资金涌入,经过几种不同的途径,对美国经济带来了积极有利的影响。
从外资的流入方向看,证券投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f26】【27】,这对美国股市持续走高
和风险投资的兴盛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没有国外资本的大量流入,美国风险投资
业的发展和NASDAQ市场的走势都不会那么辉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就不会如此顺
利。
华中科技!_t大==%学=∞j_硕目_∞士《_学__}≮往≈_论;目文#_#=≮;∞;#
3.3国家经济政策的完善
80年代以柬,美国在经济政策方面发生了很多霪大变化。
a.平衡;睹致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
舀80年代初开始,美国就着手控翻和削减政府支出。自1981年晕裉政府提出“经
济复兴计划”后,美国还把减税戳蒯激私入投资作为新自由主义改革的主要措施,大
大键进了企渡煞投资,裁激了经济的发簇,扩大了政府的税基,从而实现了在降低税
率静同时灌嬲税收总额豹鼙标。
无戳为采续7这耱“双管齐下”静教策,近年来美溺的财政赤字迅速缩减。而财
教赤字豹大瞧度下辫增强了入粕对美鋈经济嚣蓉懿信心,健进长期幂|j率走{氐,这不仅
烂动了投资赘场蟾繁荣,焉里也大大增强了荚联储运雳赞昂致策进行调控的能力。
在载吉典宏鼹经济学蛇赞零理论影嗨下,美国8e年代以来一囊把制盘通货膨服
{乍为宏戏调控的藿要尽栎,实行稳定、连续、孛性黪货辑政策。特别是9G年代戬来,
奖联健坚持中性的货币政策,让利率曝拷中性,对缀济既不超刺激露题,也不熬撩制
作用,从丽使经滂以其自身的渗在增长攀在低逶货膨胀下保持增长。
b.放松国家限制的政策增强了企业乃至熬令经济熬溪力。
在全球化的毙争条传下,美函政府赦宽了对经济活动的限裁,宠善了《公霹法》、
《证券法》及公司并购方面的法规,鼓励企业进行璧组差爨改造。姥铃,敢磨也敷松了
对商业银行兼营证券业务鲍限制。在1999年,大危捉露一整是衾融枣场最霪要懿羧
管法规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c.全球化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
克林顿入主白富质,~改前任的不予预主义,对贸易战咯秽政策做了较大调整,
积极推行了以拓展海外市场为核心的贸易政策。在全球撼动贸易幕口投资的鱼由化、缎
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积檄参与WTO的创建活动、倪进乌拉迮回会谈判缝累的实
施之外,还积极开展经济外交,推动双边和区域的经贸合作,创立了jk美是出贸易区。
.并制订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该战略的目的在于强他美因企业的
。对外竞争能力,通过扩大出口带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并仓U造更多的就业枫会。其具
体措施包括:减少政府对技术领先产业出口的管制;提供贸易融资;在全国务地设立
地方贸易促进机构,摅供贸易咨询;将出口的焦点集中在有强大竞争优势的环境烈技、
服务她和科技咨询等产业上等等。
适宜的国家经济政策,大大增强了投瓷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一__}=tI_=;ll_≈目自=;aj==;=t=t===;=∞一
经济环境,也给了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得它们发展高新技术的动力大增。
3.4人力资源政策
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围绕人力资源的增加,重点加强了两方面的工作,一个是
人才的引进,另一个是人才的培养。
广纳天下优秀科技人才为己所用,是美国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举措。20
世纪90年代,美国放宽了移民政策,从印度、中国、俄罗斯等国大批引进人才,以
充实其“人才库”。在荚国计算机领域,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科技人员中,有50%以上
是外国人。
除了鼓励技术移民以外,美国政府还利用国际上的突发事件和其他国家的动荡招
募人才。前苏联的解体,为美国提供了引进人才的天赐良机。据不完全统计,仅1992
年美国就接纳了大约2万名前苏联移民,其中的绝大部分是工程师、计算机设计人员、
导弹技术专家和宇航技术专家等。
80年代中期,为扭转工程技术人才的缺乏,美国开始强调改革教育制度和增加人
才投资的重要意义。1986年美国政府提出了通过教育投资培养年轻人,创立最大的科
学资源。星根总统向国会提交并获得通过的《1987年贸易、就业和生产率法》,就包
括一个《人力和知识资本投资法案》。布什总统上台后,则实施了包括奖励优秀学校、
优秀教师和培训教师在内的七项教育计划。克林顿则提出了关于美国教育的10点纲
领,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振兴教育的具体计划,如,“终身学习计划”、“贷款改革计划”、
“再培训计划”等等。
教育加培训,为美国提供了大量较高素质和技能的劳动力。由于全社会重视人才
的大环境,加上企业内部有很好的人力资源招聘、培训、任用的机制,人力资本的潜
能很容易发挥出来。这些都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
3.5技术创新体系的变革
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从1980年代里根上台后有了非常大的转变,_丌辟了一个新
的时代。
在里根执政期间,政府在科技政策方面的主要举措有:(1)通过大量立法,对私人
部门的研发活动给予有力的支持,包括对企业R&D实行税收优惠、放宽反托拉斯法
的规定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在国内外范围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措施。(2)实施
1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联邦技术转移。二战及冷战建立起来的庞大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和以军事为中心的研
究、开发与生产体系,有先进的设备、优秀的人才和充裕的资金。联邦技术转移就是
把这些由政府主导或拥有的技术成果,通过适当的途径转移到民间部门,其最主要的
方式是企业、大学与联邦实验室体系的合作。(3)联邦政府对R&D活动提供资金支
持。
后来的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在本质上与里根政府在科技政策上是一致的。布什
政府在政策的细节方面稍有变化,但基本框架和主导方向却与其前任高度一致。而克
林顿政府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采取了更强有力的措施。
克林顿于1993年下令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并亲自担任主席。1994年,克
林顿发表了“为了国家利益发展科学”的报告,这是近15年来第一次由美国总统就
科学技术发表的正式报告。1993年,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面对日趋激烈的以技术
为基础的全球竞争,转变政府观念,放弃对民用技术不干预原则,优先重视民用技术
的开发,并制定了一系列面向全球竞争的科技战略规划,确定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域和
对应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从战略上引导仓q新资源的流向,实现
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强化整体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典型的战略有《国家信
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技术和国家利益》、《全球电子商务框架》、《IT2计划》等,
这些战略有力地引导了信息产业的迅速成长,促进了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
科技政策的进步,使美国的技术创新有了新的特点:1.研发活跃,增长很快。从
1995年到1999年,美国R&D总支出的平均年增长率大约为6%,其中私人部门R&D
支出的平均年增长率大约为8%。2.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参与技术开发。3.越来越多
的R&D活动采取跨企业的分散形式进行。4.越来越多的服务业参与R&D活动。
可见,技术创新体系的变革大大推动了技术创新的热情,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
用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在目前的文献中,对新经济形成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原因的分析很多,但观点不一。
我们认为,其关键还在于分析方法是否合理。我们认为,在分析中要坚持两个原则:
第一,要区分哪些条件是内生性的,哪些是外生性的,内生性条件是在一定的制度下
当环境适合时,市场力量会自主形成的状态,外生性则意味着需要通过市场之外的力
量才能实现,或者对制度进行变革或者提供一个外部冲量;第二,要坚持把新经济放
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大的历史背景中考察。
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任何一次由技术革命带来经济繁荣的都有其必然
性。从技术创新到技术革命的演进,都是由响应社会需求的要求推进的,是在新的社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会经济条件下总供给对总需求作出的反映,是技术进步符合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的表
现。信息技术革命也是如此。
自从70年代,电气革命的动力日渐减弱,而实用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够旺盛,
生产率增长趋缓,产品结构相对稳定。石油价格的暴涨,导致总需求上升的空问和速
度都大大降低,也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在这种经济结构大体趋稳的格局下,产
品、生产要素的竞争都越来越激烈,利润因此大幅减少。资本总是追求更大利润的,
对这种不断恶化的局势,它们不断寻找打破僵局的办法。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了,在这
种时候,方向有两个。一个是促进技术创新,从而提供有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或改变
生产函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际上,这方面的努力从未间断,只是随着困境的显现,
这方面的压力增大了许多。第二个方向是,扩大市场范围。这方面的措施很多,包括
通过战争强行打入别国市场、扩大自身的开放程度、通过谈判等外交手段促进其他国
家对外开放等。
随着资本主义竞争的白热化,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因为信息代表了时间和
机会,最终意味着市场和利润。而且,随着分工在激烈竞争中的逐渐加深及经济总量
的增加,社会也“生产”出更多的信息。这两个方面变化,都对信息的储存、加工、
传递的技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伴随的全球化趋势的逐步加强,无论是对
信息的需求还是信息的供给,都有了巨大的增加,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要有很大的提高。
可见,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作为其结果的新经济的出现,都有很大的历
史必然性。换句话说,信息技术和全球化,以及新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内生于市
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中的。
二新经济及信息技术革命又有一定的偶然性。偶然性表现在:信息技术革命何时
何地以何种状态出现;全球化何时以何种方式发展到何种程度。
从信息技术在美国的发展过程来看,有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信息技术最
早兴起于美国,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技术革命就一定要发生在美国。技术的初始条件
虽然很重要,但对很多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等来说并不构成实质性障碍。事实上,
它们不难利用最早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而且,这些国家也
都存在着对信息技术的强大需求,根据以往经验,它们也适合成为新的技术革命的发
源地。第二,一系列对信息技术创新的支持才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根本原因,这体现了
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引导作用。哪个国家引导了,引导得好,引导得及时,信息革命就
会在适当的时候在那个国家发生。而这些引导的措施,是逐项研究、制订、实施的,
其中的每个环节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是或否,或早或迟。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全球化方面,美国政府为了扩大市场范围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其具体措施包括:
80年代的和平演变策略,把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资本主义的市场中柬;90年代的全球
化贸易战略;利用美国独特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促使各国加大市场的开放程度。
因此,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又有较大偶然性。这种偶然
性表现在市场之外的力量的作用上,这些作用决定了新经济出现的国家、出现的具体
形式和时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作用是新经济的外生性条件,因此是我们研
究的重点。一旦这些外生性条件得至q满足,市场会推动形势前进,直至达到最终的目
标状态。
根据以上讨论,我们认为,在分析新经济形成的原因时,要把目光放到外生性因
素上,它们才是关键性的。前面几节的简要总结就是遵循这个思路完成的。很多人把
股票期权等分配制度、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也当作新经济的主要成因之一f421。
根据我们的分析原则,它们虽然是原因之一,但不算关键原因,因为从其出现的背景
来看[48][19】,它们都是内生性变化,是市场力量自发形成的。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j=;;=;======;==========口
4莉经济及信息技术对我国经济的意义
『F如前文所述,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目前及将来,我
国都不太可能具备这些条件【43】。但是,美国的新经济对我国的意义仍是重大的,从它
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宝贵的经验,也可以找到一些教训;它对世界经济
的影响是深远的,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给我国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一
些难得的机会;创新迭出、目渐成熟的信息技术产业,为我国提供了可以用于经济发
展的新手段和新工具。
4.1新经济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新经济所包含的经验和教训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既有帮助我们提高理论
认识的,也有可以直接供我国的实践借鉴的。下面,我们结合我国的情况简单地谈几
点。
4.1.1政府的作用
在经济理论研究中有个传统的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重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
何,也就是,政府的职能是什么,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个问题对于发展中国
家尤其重要,因为在这些国家中,市场还不够成熟,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对经济的作
用还不够强大,政府左右经济发展的自由度和能力都不一般地强。众所周知,经济改
革是路径依赖的,那么如果政府一旦有什么不当行为,它的后果不但会表现在近期的
经济中,更重要的是,它会导致经济运行误入歧途,对经济发展造成长期的消极影响。
正因为如此,对政府的职能进行界定和约束是很有必要的。要具体规定政府的职能首
先就要解决政府的定位这个原则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美国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给
了我们非常大的启示。
很多学者在阐述美国新经济发生的原因时,都把美国近一、二十年来的~系列制
度变革当成最重要的原囡”“[451[461[471。我们在第3章也分析了新经济的成因,结论相
近。不难看到,在那些重大制度变革的后面都有美国政府的身影。有的制度是在政府
主导下建立起来的,有的则是由市场力量主导由政府通过法律等形式认可的,无论政
府在其中的付出的努力有多大,其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政府的作用,就不会有
有效的引导,就没有信息技术革命,就没有新经济。
不仅如此,在很多看似不重大的制度规则后面,也有政府积极的作用。这些“小”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规则的实际作用往往并不小。例如,1999年克林顿签署文件承认数字签名的法律有效
性。它看起来好象并不算多大一件事,但实际上,它对扩大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
应用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安然事件、世界通信事件和微软
案件等。
总之,在市场中,我们很少看到美国政府的身影,但在包围着市场的大大小小的
制度后面,经常能看到政府在忙碌。与此相反,在市场中,经常能看到我们的政府在
忙忙碌碌,但在市场所需要的制度的空位后面,却找不到政府的影子。其实,对于理
论界来说政府的定位问题早已不是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太多的作法与理论的标尺
不一致。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也一直在努力改变这种状态,但成果还远远不够。而要想取
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最起码还有两件事要好好落实。这两件事主要与地方政府有关。
地方政府在制度方面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量也相当大,包括:全国性制度的执
行、监督和配套等,关系到国家政策法规的落实;适合当地情况的地方性法规的制订、
执行,关系到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是否能合理发挥。在这种意义上,地方政府对各地
乃至全国的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关于地方政府职能的偏离问题,
相关的论述已有不少,就不详谈了。我们要提出的两件事是:
第一,调整对政府的评价体系。从目前看,对政绩的考核还是以GDP、经济增长
等宏观经济指标为主,引进外资额、进出口额等也是重要标准。采用这些经济指标作
为衡量工作业绩的标准有其合理成分,但也存在着严重的误导倾向,对于地方政府的
误导尤其严重。大量的虚报统计数据的现象屡禁不止就是个证据,当然,这并不完全
是评价标准的问题。不难理解,政府评价标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形
式,而我国在现今的经济转型阶段,对制度的实际需求是很大的,探索、制订、实施
合适的制度尤为重要,所以在政府评价标准体系中要考虑加进更多的制度建设的因
素。很多制度是着眼于提高经济的长期竞争力和增长潜力的,对宏观经济指标恐怕不
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我们更要减轻短期GDP等指标在标准体系中的份量。要
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不是件容易的事,却是件非做不可的事,没有合理的激
励与监督,就不可能解决政府定位的问题。
第二,调整舆论导向。我们经常在权威的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等媒体上昕到、
看到一些报道,介绍~些政府部门对市场、企业直接干预的“英雄事迹”,赞扬他们
在市场中扶贫救弱的“感人壮举”。我们并不否定这方面的报道的积极意义。但很明
显,大量的类似报道对政府的行为构成了较强的反向激励,引导了政府部门丢了制度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规则建设这个大硒瓜,去捡市场中不该做的琐细小事这个芝麻。这种误导效应剥于地
方政府的影响尤为强烈,因为他们更容易把它当成中央政府的导向信号,而这种事情
做起来没有多大难度,他们何乐而不为呢?其结果是,大量该做的事情没人落实,不
该做的事又忙个没完。
美国政府的另一值得称道之处是,它成功地提供了公共物品。突出表现在转让已
有研究成果、扶持基础研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和大力发展教育等方面,这些都是信
息技术发展和形成新经济的必要条件。这为我国政府树立了一个榜样。虽然我国政府,
尤其是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一直很努力,但在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硬件多,软件少,教育、基础研究支持得不够。这需要中央政府从自身做起,调整投
入方同,并引导各级地方政府加强对软件的投入。
4 1 2技术创新
新经济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技术创新对于企业及整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同时,它
作为很好的典范,还向我们证明了:
(1)大规模技术创新依赖于有利的制度环境。没有美国的~系列制度创新,就没有
信息技术革命。从我国目前来看,鼓励技术创新的制度还很不足,优惠政策主要针对
软件业和集成电路业,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也非常重要的高分子化学、生物技术、精
密仪器等支持的力度远远不够;而且措施比较单一,主要以税收优惠为主。因此,我
国应借鉴国外的成功作法,早同构建出能够激活大规模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
(2)政府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a.有外部性的基础研究领域。基础研究是众多企业
技术创新的长期支持,但这方面投入大,风险大,个人获利小,国家取得的利益大,
市场机制不可能很好地激励基础研究,需要政府财政支持。就美国而言,没有政府对
基础研究的长期支持,就不会有信息技术的今天。我国政府已决心在基础加大投入,
这很令人欣喜,但实际行动如何还有待观察。b.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政
策。对比在毅经济时期与七八十年代美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情况,可以发现~个现象,
那就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从理论上来看,这并不难理解。
在经济周期的衰退和萧条阶段,企业对未来的预期不高,加上利润的减少、效益不济
等原因,企业对有较大风险的研发活动的投资兴趣降低;而在繁荣阶段,企业对未来
满怀信心,利润增加,效益好转,可用资金增加,这时的企业更愿意,也更有条件增
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其实,在宏观经济不振的时期,正是进行技术创新,积累成果
蓄势待发的好时机,因为这时候物价较低,劳动力报酬低,技术开发的成本相对低。
在不景气阶段,保持技术创新的活跃,还有利于稳定就业,尤其对工程技术人员有利,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g
这又可以增加本国对投术人/j的吸引力。从美国的情况来看,在A:]k-t一年代,由于经
济不景气,企业的技术丌发活动不活跃,尤其是实力偏d、的中小企业。到了九十年代
的繁荣时期,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动都非常活跃,而且,竟然出现了企业进行
基础研究的现象‘481。(这当然有风险投资和证券市场的作用,但不能完全归功于它们。)
美国企业之所以能在90年代表现出不J、L的技术实力,与在此之前政府在技术开发中
的大量投入有必然联系。虽然,主要投入到了军事研究中,但研究成果在后期大规模
转向了民用,其中包括新经济的核心元素:互联网技术。客观上将,美国政府在七八
十年代的技术投入,弥补了私人部门的投入的衰减。到了90年代中后期,政府在技
术开发中的投入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相对于整个社会的持续高涨的技术投入
总额来说,政府的投入实际上减少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美国的技术创新高潮。美国
政府与技术开发的周期性波动的关系非常有借鉴价值的。我国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在
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中体现出这一思想。
4 1.3创业板市场与风险投资
这两年在我国,对创业板的呼声很高。很多人认为,建立创业板的目的在于为风
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从而支持技术创新活动。不幸的是,全球第一个创业板NASDAQ
自从2000年起就一蹶不振,跌幅巨大,香港的创业板也大体相似。最糟糕的是,德
国政府宣布将于近期关闭创业板。这一系列的事件,~再提醒我们要慎重对待创业板
市场。认真分析美国的NASDAQ市场,会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1)创业板的存在是以风险投资的成功为基础的。从美国的实际情况看,有两个明
显的特点:风险投资的出现先于创业板的建立;风险投资的成功先于创业板的建立。
从理论上分析,没有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就不会有成功的创业板。德国的创业板之所
以要关闭,根本原因还于它的风险投资业还不够成熟,规模不够大,不足以支持创业
板。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尚处在萌芽阶段,规模相当小,无论从风险投资公司(基
会)的数量,还是它们所控制的资金总额,都远没有形成气候;政府主导痕迹明显,
60年代美国政府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失败的例子【l⋯,就是我们的
前车之鉴。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我们仓促上马,无异于浪费资源,建立一个地道的投
机场所。
、2)创业板并不是风险投资的唯一出路。美国的风险投资业是公认最成功的,但风
险企业到NASDAQ上市的数量也只占风险企业总数的50%左右。而且,在美国风险
投资发展的初期,还没有NASDAQ,风险投资业照样成长起束。风险投资退出风险
企业的方式很多,还有管理层收购(MBO)、收购和兼并(A&O)和破产清算等。风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z!=∞==I口_口=l==1日∞=====-=自==自=;=;==;==;;≮;
险投资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退出方式的地位不同。在它的繁盛阶段,风险企业数
量大,风险投资公司追求专业化,需要从风险企业中退出,丽能够接管风险企业的机
构或个人数量却有限。这时候,创业板市场就比较有必要,可以为风险投资公司提供
较宽的、快捷的退出渠道。但是,在风险投资的发展初期,对创业板的客观需求并不
强烈,因为如果风险企业确实有继续投资价值,它们还是能够被有资金实力的机构或
个人消化的。可见,发展风险投资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同时建立创业板。
(3)美国风险投资业的成功是一套相互配合的制度的综合作用的结果【49l。目前,我
国的客观条件还远远不够。发展风险投资,不仅仅是建立几个风险投资公司就行了,
没有合理的制度组合作为基础,很难成功。为什么全世界只有美国的风险投资比较成
功,而其它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也却缺少可圈点的东西?这很能说明问题。有些制度
——比如风险企业的治理结构等——的生效,离不开当地文化的支持,而相对来说,
文化是最稳定的,想改变它,不是两、三年的事。所以,在发展风险投资业这一问题
上,我们切忌急功近利的思想,要踏实地从基础性的工作做起,急急忙忙推出来的风
险投资业,肯定是变了形的,不是风险投资,极可能会是“风险投机”。
4.2新经济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目前,美国经济占全球产出的30.5%、国际贸易的25%、股市市值的46%,对世
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5[50】。这样~个经济巨人,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新
经济给美国带来了广泛的经济利益,其它国家也有所受益。
(1)新经济将是长期存在的,无论是经济周期的变化,还是生产率的提高,或者是
经济增长源泉的改变,都意味着美国经济将保持良好(至少不会太差)的态势,这对
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稳定有极其关键的作用。新经济给美国经济提供了长期持续增长
的可能,它所产生的牵引力,是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稳定、发展的世
界经济局势,对于处在经济转型阶段的我国特别有利。我们需要一个宽松的国际经济
环境,以便有更多韵精力来完成国内的艰巨的改革任务。
(2)美国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国。如果新经济会如我们
料想的那样持续较长的时间,我国就有机会保持对美国出口的平稳及增加,这对我国
经济的长期发展是个很大的贡献。
(3)产业结构调整伴随着整个美国新经济的过程,这给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较
好的机遇。从历史经验来看,每次技术革命都会推动它的发源地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结构调整,被淘汰的产业会大规模向相对落后的国家转移。美国从90年代以来,
就展现了较为明显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无论以产出还是以就业人口来衡量,以知
识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基本确立了主导地位
㈨。一部分知识含量相对少的制造业,有走出美国的要求。而在我国,相对而言,它
们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又算是高的,属于更高的产业层次。如果我们能把握美国的落后
产业转移的机会厂就可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和优化。
4.3信息技术在我国大有可为
对于尚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的我国,指望信息技术给我们也带来一场“新经济”
不大现实。但是,它在我国同样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无论信息的供给还是对信息的需求,其绝对数量及增长的速度都很大,进而对
储存、加工和传输信息的信息技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a.从微层面分析。市场体
系的逐步成熟与发展,一方面,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息的时效性变强,信息产
出的数量和频率都大幅提高,同时,各种市场主体为了抢占商机,更加渴望及时准确
的信息:另一方面,使得社会分工逐渐深化,企业对外部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随
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及我国加入WTO,企业对国外信息的需求大大增加,国外对
与我国有关的信息的需求也增加;国际交往的持续上升,产生了更多的国际性信息。
b.从宏观层次考察。我国宏观经济规模不断增大,产生的各种信息的总量高速增长。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大量的经济“参数”变成了经济“变量”,成为市场中重要
的信息内容,其数量巨大。商品市场体系日益成熟,规模不断扩大,要素市场也逐步
建立起来,在各种市场上,交易的频率和总量大大提高,大量信息随之产生。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满足更多、更快、更廉价、更高质量地传输和加工信息的要
求。
(2)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人际及国际交流的要求产生了对信息技术的直接需求。a,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增加,相互交流的要求强烈,
信息技术因此出现在更多人的消费函数中。b.与发达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需
要。我们在2.3中提到,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信息技术产品要求相互交流的人们使
用的产品在性能上要匹配。所以,随着国外越来越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普及,我国对新
的信息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
(3)就企业而者,信息技术既是生产工具和交易工具,也是市场扩张和调整的手段,
2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其直接需求也很大。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方面,信息技术
可以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适应了企业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的需要。同时,全球性的
信息网络,大大开阔了企业的视野,使它们的市场策略和发展战略全球化。在信息技
术的支持下,我国企业更容易通过走向国际市场来扩大市场规模,从而实现现有优势:
也更容易发现和挖掘潜在优势,从而促使其调整产品性能或结构,占有更广阔的国内
外市场。
(3)我国作为一个低收入发展中大国,在发展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同样具有后发性优
势,这种后发性优势包括:干中学效应、来自于中心国家的知识外溢效应以及巨大市场
的正反馈效应(即知识与信息的传播成本会随着获取人数的增加而出现成本递减的效
应)。此外,无论是信息的获取,还是技术的获取,都存在着很多“搭便车”的机会。
(4)我国人口众多,但信息技术产品使用率还很低:企业数量多,但信息技术的普
及程度低,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大。因此,信息技术市场潜力大,未来发
展空间广。
(5)我国的各项改革政策和措施不断完善并实施,大大改善了制度环境,为信息技
术的本土化和后续应用性开发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2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目_l==#==目;=;_==============目
5新经济及信息技术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新经济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挑战和冲击。这些冲击和
挑战,将是全面的,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会有所表现;也将是深入持久的,
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存在。下面,我们就谈谈新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各种冲击。
5.1企业竞争加剧
新经济对我国企业的影响最为直接、明显,其中很多是不利影响,应引起我们的
足够重视。
(1)国内外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剧。目前,我国企业对信息技术利用程度低,
投资较少,更新慢,而且国内的信息网络尚不发达;而国外企业的信息技术利用率高,
其配置的总体水平比国内企业高很多,技术更新快,而且,国外的信息网络覆盖面广,
效率高。这样,国外的企业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相对国内企业来说大得多,国内
外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严重。这种在信息获取中的不利地位,使我国企业
的竞争优势、市场机会、获利空间都会明显减小,在商务谈判中的难度也更大。
(2)商品价格体系改变,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新经济改变世界
经济格局的表现之一就是,世界商品市场的统一化进程的加快,商品比以前更容易冲
破国与国之间的市场界线,这使得我国企业所面对的来自同类产品的国外生产厂家的
竞争日趋激烈,而目前,在我国国内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现象本来已经导致了很多行
业内企业间的过度竞争,产品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在所难免,企业的生存更加艰难。而
且,历次产业革命产品都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商品价格体系的大变动【5”,信息技术产
业革命也不会例外,传统产品的价格与信息技术产品的价格之间差距将变大。我国产
业结构的档次还EE较低,绝大多数企业提供的还是传统产品。产品的国际价格的下降,
使得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赢利情况更加恶化。
(3)新经济向全世界的消费者提供了日益先进的工具和手段,以改善他们在市场信
息不对称中的劣势地位。消费者获取有用信息能力的提高,造成了生产者经营更加艰
难,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以争取和留住客户,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同时,又
需要在价格上不断作出让步,这又降低了他们的收入。不可避免的结果是,企业的利
润趋于下降。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jj_;;自===g{自#=====;=========目=
消费者对先进信息技术产品的利用所导致的压力是普遍而强大的,那些不面对国
际竞争的企业也无法躲避。而且,信息技术越普及,信息网络越发达,消费者对企业
施加的压力越大。这种压力可能比来自国外竞争者的压力更难以承受,很多国内企业
会因此而退出市场。
(4)我国企业将面对新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垄断。新经济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扩张其势
力的物质手段:发达国家着眼于全球化和技术创新的放松管制的政策,为跨国公司空
前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壮大机会;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力度的加大,客观上巩固了技术
研发能力强的跨国公司在世界上的垄断地位,也使得发达国家里中小瓤兴技术企业因
为抢占先机丽获得垄断优势。随着新经济的深入发展,这种新型垄断力量会将不断加
强,对我国企业非常不利。
(5)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我国企业生存和长期发展的瓶颈。新经济加速了技术创
新,进一步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这种效应不但体现在知识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品
上,也会在体现在知识含量高的产品对传统产品的程度不同的替代上。绝大多数企业
对进行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及管理创新等都有很强的要求。
在新经济时代,技术创新也是一种技术开发的竞争。先开发,先应用的企业,既
占有该项技术的知识产权享有垄断性收益,也可以抢先占领市场;相反,开发滞后、
投入应用慢的企业技术则无法获得上述好处,只能在低级竞争中维持生存。目前,我
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差距很大。而且,这种能力的差距又进
一步加大的倾向。这是因为:a.我国企业目前的经营利润已经很低了。赢利情况不佳,
从根本上制约了企业对技术开发的投入能力,降低了吸引并激励高级人才的能力。没
有投入,也没有人才的贡献,谈何技术创新?b.技术创新的层次在竞争中提高,新技
术所蕴含的知识越来越先进、比例越来越高,提高了技术开发的门槛,落后企业追赶
的难度增大。
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对下降,将严重妨碍我国企业的长期发展,甚至危及其生存。
5.2政府的压力增大
在现代社会里,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新经济给我国政府
带来的压力应该是最大的。
(1)政府监控经济的难度增大。
在新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经济更趋活跃,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给政府了解经济的
华中科技大=∞_学_目{=硕自==士=i};学__目位===自论==;文==自;==目===
运行、准确把握市场发展动向带来了很多不便。a.统计工作难度增大。数据的搜集、
筛选和加工任务繁重,困难增多,有时甚至无法进行。b.经济活动的网络化发展,扩
大了政府监控的盲区。互联网上活动具有“无形”的特点,不便于掌握其情况;其数
量之大,变化之快,也超出了政府能力所及【5”。
政府的调控措施更难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新现象、新作法不断出现,要求政府
很快分析出结论并想出对策。很多现象的持续时间会比较短,如果政府觉得有必要采
取措施,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实施才行。既要反应快,又要措施得当,条件相当苛刻。
在错误的时间采取错误的措施的情况更容易发生。
(2)实施政策的自由度降低
新经济强化了全球化趋势。政府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受到更多因素的限制,受到更
多的国际力量的干扰。互联网的跨国性,使很多网上活动具有涉外性质,针对这种活
动制订的政策也容易与其它国家发生矛盾。
(3)N度建设和维护的任务加重。
制度在经济中的作用是极其关键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制度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
际上的竞争力,次定了它的发展前途。在生产要素越来越自由地在国与国之间流动的
今天,新经济的挑战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制度的挑战。制度条件好,不但可以减小新经
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可以更充分地享受新经济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而政府在制度供
给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应对新经济挑战的主要责任就当然的落在了政府的身
上。
新经济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因此,政府在制度建设上的任务也应该是全面的。新
经济的挑战跟以往的挑战相比又有很多新的内容,因此,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又需要很
多的创新。这种创新难度很大,因为它所针对的现象,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都可能是崭
新的,我们在它们那里也很难找到现成的经验。何况,这些新现象一旦与我国特殊的
国情相作用,就会产生差别很大的具体表现,致使我们不能套用发达国家的作法。
有些新经济对我国经济的挑战能够被微观经济主体较为明显地感受到。但还有很
多挑战是以长期的、渐进的温和方式发生的,大多数微观经济主体很难及时发觉。这
种挑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更应受到重视。政府要在制度上作出反应,用制度引导和激
发微观经济主体的意识和行动,同时,也可以利用制度有针对性地直接防止某些不良
影响的发生。其中的困难在于,无论在制度的建设还是维护过程中,都可能因为微观
经济主体的短期化视野和思维,而得不到应有的配合,甚至会有抵触情绪和作法。
此外,微观经济主体与政府之间围绕对制度的规避而展开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信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息技术的发展为那些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新手段、新工具,对维护制度的有效性构成
了威胁。
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历史还比较短暂,我国政府在相关的制度建设和维护方面的经
验本已不足,要应对更复杂的新经济,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5.3人才的竞争
新经济隆重地拉开了知识经济的序幕,向全世界初步展示了知识经济的~些特
征。知识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生产要素,开始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竞争力
的重要因素。在知识经济中,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聚集的财富的数量,更取
决于拥有的知识总量;知识含量的多少决定了相对价格的高低,含量少的价格低,知
识密集的价格高。我国虽然尚处在工业化进程中,与知识经济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是,
我国要参与国际竞争,就不得不遵守国际市场的新规则,不得不按照新经济修改后的
价值体系行事。
人才是知识的载体,人才的跨国流动往往伴随着知识在各个国家之间的重新分
配。而且,知识只有与人才结合才会发生作用,躺在书本上、图书馆里是发挥不了作
用的。因此,知识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1)我国的人均受教育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虽然在
逐年上升,但占总人口的比例仍然很低。国际知名的大学数量不多,达到国际一流水
平的大学、实验室还很少,高档次人才的培养数量较少。从整体来看,由于财力等方
面的原因,教育资源不够丰富,科研条件落后,难以实现对人才素质的最优化培养。
这些原因造成了我国的人才培养在数量和质量上落后的现状。
(2)任何生产要素都追求更高的回报,劳动力也是如此。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行和全
球化的发展,为作为高级劳动力的人才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更理想的报酬提供了机会。
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对高级人才的欢迎政策【32l【541[461,更使得我国人才外流机会大大增
加。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人力资本的全球化配置肯定会越来越自由。人才流失问
题很可能会随之恶化。
(3)新经济的出现更加重了人才流失的威胁。因为,在新经济中,知识作为独立的
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拥有知识的人才可以更充分地分享知识所创造的价值。毫无
疑问,这种分配制度对人才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而从我国来看,若想广泛推行这种
制度还有很多的困难,受文化、历史、政治等因素的多重制约。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从微观层面来看,在我国,对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不利因素很多:人事制度僵
化,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思想保守,
缺少创新气氛;工作条件不够,很多研究活动无法进行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促成
了人才外流的加剧。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如何把人才留在国内,如何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以及
如何吸弓1外部人出这些问题不但关系到我国当前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更关系到
我国的长远发展。
5.4保护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的矛盾
强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美国的大力倡导,在
国际世界及各个国家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工作的呼声越来越高。
(1)配合与不配合的矛盾。近些年来,美国政府不断加强国内《专利法》、《知识产
权法》、《技术转移法》等的执法力度;对其它国家,则要求遵守国际协议,加强国际
配合,并利用世界知识公约特别是301条款,加强对侵权方制裁。在知识产权的国际
保护方面,我国被视为最不配合的国家之一。
应当承认,为了支持与鼓励技术创新活动,美国要求其它国家配合对知识产权的
保护,是有道理的。但是,这也不尽合理,因为保护知识产权有助于形成垄断。至少
从客观上将,美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促成并巩固了垄断,把美国企业的技术优势转化
为了市场优势和经济利益,并将其长期化。美国很多经济学家都对这种日益加强的知
识产权制度提出了质疑,认为它对技术进步的阻碍作用实际上更大些【551【56】。对于发
展中国家来说,它对技术创新的负面作用很明显。因为在这些国家中,多数企业的资
盒实力还比较弱,能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本来就很有限,高昂的专利费,更剥夺了它
们利用已有技术成果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机会。就拿Windows操作系统来说,如果每
个使用者必须都花一两千元钱购买的话,我国使用它的人和单位肯定会大大减少,利
用它开发出的技术成果也会大大减少。
美国发动了一场信息技术产业革命,大量信息技术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知识产
权制度把技术优势更多地转换成了经济利益,这对美国的国民经济是个大好事。但对
于其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却是不小的负担。
看看他们索要的费用:生产一套软件的成本只有几元钱,但微软的Windows却卖
到了近2000元,是其边际成本的200多倍,而且,在我国的售价与在发达国家的售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价纂本相同。这样的定价行为远远称不上市场化,美国政府极力支持这种与市场原则
严重背离的行为,其真实用意就不难猜测了。
按理说,从我国的经济利益出发,我们对美国保护知识产权的行动不一定要积极
配合。但是,我国毕竟是多项知识产权公约的缔约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2)保护与不保护的矛盾。在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方面,我们自由选择的能力
就相对大得多了。但是,如何在保护与不保护之间寻找合适的平衡点,仍旧是个难题。
保护不够,对技术创新的激励就会不足,对于技术创新环境已经成问题的我国,这显
然是不可取的。保护过多,容易阻碍技术成果的大范围应用和继续开发。
5.5金融业的困境
会融业向来是整个经济中最敏感的部分。新经济对我国金融业有多方面的影响。
(1)人才的竞争的问题在金融业的威胁最为严重。金融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很
大,而新经济的出现,导致其有形资产部分以更快的速度贬值;何况,有形资产在现
代金融业中的重要性本来就是不断降低的,人的因素在竞争中的作用因此格外重要。
人是服务质量、业务水平、社会关系的载体,也是管理水平的最终决定者,这些都是
在激烈的竞争中决定竞争优势的根本因素。与有形资产相比,人员的流动性更大,而
高级职员的流失常常伴随着业务渠道的转移、业务量的减少、外界对公司信任程度的
下降、管理水平的下降等等,这些对于一个金融企业来说往往是致命的打击。随着新
经济的影响的逐渐渗透,人才的流动会在新的价值体系下变得更加频繁,从流向上看,
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人才流向报酬相对高的外资机构的可能性很大。
(2)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加剧,经营环境多变。金融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
受益者之一,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给金融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市场的波动更加频繁,
更难以把握。国外金融市场最近一些年的走势,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个说法。我国的金
融市场同样存在着类似的效应。这种形势对国内的金融机构大大不利。多年来,它们
一直享有优越的垄断地位,经营效率本来就不够高。国内金融市场的复杂化,使得它
们的应对能力明显不足。而且,金融市场的开放,不仅迫使它们迎战入境的强大的国
外竞争者,更使得它们不得不直接或间接地面对陌生的、更复杂得多的国际市场。
(3)业务创新能力不足。新经济加剧了市场竞争,把创新能力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
位置。尤其对于金融业,创新压力比一般产业更大,因为一个金融机构的优势很容易
因为竞争对手的仿效而消失。金融业中的仿效不需要很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实施起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Il=#===Ij_口j____===E‘==i目j===∞∞
难度小,时间短,风险小。长期的垄断地位,造成了我国金融机构业务创新能力较低
的现状。它们在人员素质、管理体制、市场经验等方面也有明显的不足,制约了业务
创新能力的提高。不难预料,在越来越激烈的对内和对外竞争中,不少金融机构将由
于创新能力的不足被淘汰。
(4)金融企业将面l临重建信用的难题。信息技术和网络的高度发达,使得信息扩散
的速度大大提高,范围大大拓宽了。金融企业过去及现在的一些违背信用原则的作法,
会被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更广泛地传播,对企业的无形资产造成比以往更大的损失。随
着选择范围的扩大,客户对信用问题也更加敏感,信用问题很容易导致直接的业务流
失。在最近的几年中,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它们会对国内
企业的造成很大冲击,冲击的根源之一就在于它们拥有良好的信用。
对于国内的保险业,信用问题尤为严重。因为国内的保险业起步很晚,而且经营
一直不够规范,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太好。如果国内的保险公司不能很好地解决这种
信用问题,一旦外资保险机构正式进入我国市场,它们恐怕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大量客
户流向外资机构。
因此,信用的重建是摆在我国金融企业面前的一个无法逃避的任务。这个任务十
分艰巨,要付出很多努力,丢掉信用很容易,再想拿回来就很难了。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束语
“新经济”这一概念自从1996年被提出以来,一直是理论界的热点。作为后工
业社会的一种经济现象,给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缓慢的工业化国家带来了一
线曙光,各国政府纷纷制定政策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科技产业。那么,对于尚处在
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阶段的我国,新经济有什么意义呢?它会对我国的经济带来哪
些影响呢?本文主要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尝试性回答。
但是,新经济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肯定不止本文谈到的这些。如何最大程度
地享受新经济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如何最小化新经济带来的冲击,都是我们必须认真
研究的课题。要想现在就提出系统、全面、具体的措施是不现实的,本文只能提供一
个大概的思路,这个思路也是来自新经济给我们的启示:以政府为主导,探索、建立、
完善、维护一系列政策法规,提供所需的外生性制度,引导并规范微观经济单位的行
为,其它的事情交给市场去解决,各种市场主体会在竞争压力的驱动下自主地找到出
路。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l_l__-l_l;j目;___I__==;;={=;;;=#
致谢
我的研究生生涯即将落下帷幕。这两年多的学习和生活,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
自己的努力当然是必要的,但更关键的还是来自外界的无数的关心、支持、帮助和指
教。衷心感谢这些“外生变量”的提供者,没有他(她)们的付出,就没有我的任何
一次进步。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汪小勤教授!她严谨治学的学者风范,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她与我们的每一次交谈,都使我受益匪浅;她对我们生活的关心,让我感受到了温暖;
对于我的毕业论文,她不但在百忙之中认真阅读,多次批改,还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
建议。
感谢经济发展中心的其他授课老师!他(她)们是硕果累累的徐长生老师、颇有
大师风格的方齐云老师、循循善诱的张卫东老师、和蔼亲切的张玉英老师、博学而深
刻的姚遂老师和幽默智慧的费剑平老师。他(她)们精心准备的课程使我学到了很多
知识,大大开阔了思维,更受到了很多启发。
特别感谢费剑平老师!在学习和研究中,他给了我相当大的帮助和指导:他热心
助人,宽以待人、甘于奉献的人格令我十分钦佩;他和妻子孙春霞老师在生活中给了
我们兄嫂般的关照。我将永远怀念我们作邻居的日子。
感谢徐彩云老师和刘干斌老师!他们给了我很多长辈的关爱,没有他们,就没有
我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感谢我的师兄樊志宏!他对我的帮助和指导可以追溯到六、七年前,他的鼓励给
我带来了很大动力,他深刻的思想给了我很多启发。
感谢我所有的同学!他(她)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给了我很多帮助和支持,也给了
我兄弟姐妹般的关心。
感谢我远在东北的亲人们!他们无私而坚实的支持与鼓励,让我找到了生活的动
力和生命的意义。
感谢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女性!~位是我的母亲,感谢她为我们含辛茹苦。另
一位是我的妻子丁煜,感谢她愿与我风雨同舟。
感谢所有曾经在我的生命中播撒阳光、递送温暖的人们!
最后,感谢参加评审的各位专家和老师!他(她)们是马颖教授、徐长生教授、
张卫东教授、方齐云教授、彭代彦副教授、王健副教授。感谢他(她)们的宝贵意见。
3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目==}%=zl目;∞《t;=;;=;#=;j4===
参考文献
【1】陈漓高,仲黎明.周期理论:荚国经济的繁荣.世界经济,2000(9)
【2]殷勤几.新经济诞生与发展的制度因素探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 1)
[3】DeLong,J.Bradford,Lawrence H.Summers.The‘"New Economy'’:backgrou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questions,and speculations.Economic review,fourth quarter,
2001
【4]Stiroh,Kevin.Is there a New Economy7.Challenge,Jul/Aug,1999:24—28
[5】程恩富,余文静.新经济与美国经济增长的两类原因.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2(1)
[6】Baker,Dean.The New Economy does not lurk in the statistical discrepancy.Challenge,
1998(7-8、:5-14
【7]Patton,Paul,Spectrum.Driving the New Economy.Journal ofState Government,
2000(Fall):24—29
[8】Greenwald,John.Is the New Economy dead7.Time,2000(10):66—70
【9]Vatter,Harold G.,John F.Walker.Did the 1 990’s inaugurate a New Economy7.
Challenge,2001(1-2):90·117
[10】Farrell,Christopher.From the New Economy,a new recession.Business Week Online,
2002(5)
【11]Kearns,Monica.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New Economy7.State Legislatures,
2002(2):34—37
[121 Baxandall,Phineas.Does the‘"New Economy”tilt to the right7.Dollars&Sense,
2002(3—4):3 l一36

[13】葆原综一.新经济论的是非考证.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1 1)
[14]罗伯特.D·阿特金森,拉诺夫.H·科尔特.美国新经济一联邦与州.北京:人民出版
社, 2000
【15】陈宝森.对美国“新经济”的再认识.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6)
【16】甄炳禧.对美国新经济的再认识.国际问题研究,2001(5)
[17]李毅.产业结构调整与日本型新经济的探索.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3)
[18】徐长生.美国“新经济”的理论透视.经济学动态,2000(7)
华中科技大:=E学=目目硕=#%士;=学__目位==|论=目=文=_==j目==a==
[19]成思危.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第一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1—196
f20]葛一舟.对瓤经济的再认识.经济问题,2001(11)
[21]刘树成,张平等.“新经济”透视.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2]黄奇,邵波,袁勤俭译.浮现中的数字经济II.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f231周见.新经济论在日本,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2)
【24]支d树成,李实.对美国新经济的考察与研究.经济研究,2000(8)
[25]Mandel,Michael J.The boon behind the bubble.Business Week,2002(7):38—41
f26]陈志云.新经济的性格——解读美国的经济创新.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f27];}}h开建,雷达.新经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8]Madrick,Jeff.Enron,the media and the New Economy.Nation,2002(4):17—21
【29]Zarnowitz,Victor.Theory and history behind business cycles:are the 1990’S the onset
ofa golden age7.Journal ofEconomic Perspectives,1999(Spring):256—271
【30]Romar,Christina.“Changes in business cycle:evidence and explanations”.Journal of
Economicperspectives,1999(spring):23·44.
[3I】Baker,Dean.IstheNewEconomywearing out7.Challenge,2002(i一2):19-25
【32]黄仁伟,吴雪明.试析信息技术对美国“新经济结构”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
1999(7)
[331陈万里等.市场经济三百年.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158。189
【34]吴蔚.美国经济增长方式分析.世界经济,1999(12)
(351桁林.新经济发展阶段回顾与展望.经济经纬,2001(4)
[36】萧琛.从网络经济看当前美国的“准衰退”与“新周期”.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8)
[37]翁逸群,蔡来兴,唐元虎.试论新经济、工业化与全球经济增长.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1(6) ·
【38]汪丁丁.记住未来一经济学家的知识社会学.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91迈克尔·佩雷曼.经济学的终结.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0】谢作诗.论美国经济的超长扩张及高速增长.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5)
【41]盛洪.新经济的资本市场.软件世界,2001(11)
【42】青木昌彦.硅谷模式的信息与治理结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1)
[43]张其仔,林大建等.新经济:与中国无缘?!一中国经济亟待应对的十大困境.北
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f44】华民,贺晟.新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制度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t(10)
f45j李剑阁.硅谷归来的思考.经济管理文摘,2000(6)
[46]Waiting for the New Economy.Economist,2000(1 0):70-72
[47】樊美勤,邓斌.新经济批判——剖析新经济的递进与错位.北京:企业管理出版
社,2000
148]刘宪法.新经济事实与特征一对美国新经济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上).开放导报,
【49】孪5励弘.风险投资的制度建设.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2)
[50】陈凤英.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现代国际关系,2002(2)
【51]樊纲.新经济旧经济一个都不能少.沿海经济,2000(4)
【52]Plender,John.Old laws strike at the New Economy.Estates Gazette,2002(5):219—221
【53】lain Gillipsie,Taizo Nakatomi.Security in the New Economy.Science&Technology,
2002(5):231—232
【54]The New Economy.1ssues in Science&Technology,Winter,2001/2002:8一n
【55】DeLong,】.Bradford.Do we have a“new”maeroeconomy?Economic review,third
quarter,1 999
[55]To these,the spoils.The Economist,2002(5):67—69
[56]Mandel,Michael J.New Economy needs a new morality.Business Week,2002(2):
1】4—1】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林相森.面对WTO的挑战:中国银行业别无选择.经济纵横,2002增刊
42
美国新经济及其对我国经济的意义和影响
作者: 林相森
学位授予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曾志球 粤港经济一体化及对广东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学位论文]2002
2. 罗弦 新经济在美国的发展及前景[期刊论文]-集团经济研究2007(36)
3. 余健 中国长期货币中性的实证研究[学位论文]2002
4. 曾景秋 中国企业股权激励机制研究——员工持股[学位论文]2002
5. 李建国 建立21世纪新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期刊论文]-中州学刊2001(1)
6. 陈卓淳 货币联盟:理论及实践[学位论文]2002
7. 罗佳 中国风险投资进入与退出机制的研究[学位论文]2002
8. 杨芳.卢亚娟.喻丽.何金旗美国新经济的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期刊论文]-现代管理科学2005(11)
9. 刘昌明 论美国"新经济"的特征、原因及其走势[期刊论文]-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10. 汪丽 技术进步与深圳经济特区产业结构调整[学位论文]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