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市场导向的威权主义与后发国家经济发展

摘要
本文以发展中国家的威权主义政体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类型威权主义对于市场经济发展
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在对威权主义的概念、分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市场导向威权
主义国家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几个重大问题作出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依据威权统治集团在社会
结构当中所处地位和目,标的不同,将威权主义政体国家可以分为三类:威权发展型国家、威
权分利型国家与威权掠夺型国家。本文对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问的关联的主要观点进行了
分类与综合评述,并提出了从国家决策约束方面对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进行分析的一个新视
角。
基于利益集团理论以及对于对于国家统治者分析,本文建立了一个不同政体的国家决策
所面临的政治约束的分析框架。社会民主化程度、社会利益集团结构、政治倾向以及国家威
权政体的统治者权威性、目标指向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国家政治决策约束的不同;统治者
在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变革决策之中所面临的决策约束不同,导致了决策效率的不同,因而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并导致了国家问大相径庭的发展绩效。发展中国家
的不同发展模式如“东丑E模式”、“拉美模式”以及“非洲模式”的政体与经济发展绩效差异
可以在此分析模型得到一定的解释。此外,依据此模型可以揭示和解释在后发国家之中威权
主义的发展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在后发国家推行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威权主义政府对于经济发
展决策中的政治约束不同从而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绩效。其中威权发展主义政府能够比其
他类型的威权政府更好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但是威权主义的发展趋势仍然将趋向于民主主


义。
关键词:威权主义、经济发展、民主、国家决策约束
Abstl‘act
This t11esis study on lhe rel州onShip bctween the polit;cal institm;ons and the eco玎omjc
development in market.orient deVeloping cO啪tries.on.the basis of colle“on锄d analysis of
concept and claSsincati伽, this stUdy classify U1e a_uthoritarianism in deVeIoping countries int0
three classeS:developmen№rien£authofitarianism,d{stributio凇l coaJition auth硎tarianism,and
eXpIoit-Orient authoritarianism.
A new model focus on political rcstri“ons in govemment decision—making is setup to study
the relati册ship of politic and economy.Using me concept of diStributional coalitions,this modeI
studv the e矗Iections f硒m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the social democracy degree, the structure of
sociaI groups, the authori哆and objectiVe ofgoVemorS.The din’erence in these aSpects reSult in
the varity of economic per如mance.Dle、relopment of Asia, South Ame订ca and A衔ca are
compared in this anal”ical fhme、vorks.Furthe咖ore , this model reVeals the eVolutjonal
direction of the autho“tarjanism in developing co咖tnes and also explain this realjstjc
n.ansfonnation. ·
T_11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js i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development-orient auth嘶tarianism can achi“ed the best pe而舢a11ce of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count叮than other types of regime becauSe of the p01itical restrictionS
in govemment decision邶akjng.HoweVer, t11is adV锄tage can not be p哪jst by 90Vemor when
econoIny and civmsocie够acqu-rc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wjll take the place of
孤1thoritarianism sooner of later.
Key Words:Authoritari锄ism;DeVelopment;Democracy;Policitcal restrictions
一、导论⋯⋯⋯⋯.
目录
(一)威权主义与发展问题的提出⋯⋯⋯⋯⋯⋯⋯⋯⋯⋯⋯⋯⋯⋯⋯⋯⋯⋯⋯⋯⋯⋯⋯⋯l
(二)研究思路及观点⋯⋯⋯⋯⋯⋯⋯⋯⋯⋯⋯⋯⋯⋯⋯⋯⋯⋯⋯⋯⋯⋯⋯⋯⋯⋯⋯⋯一4
二、威权主义的概念及其分类⋯⋯⋯⋯⋯⋯⋯⋯⋯⋯⋯⋯...⋯⋯⋯⋯⋯⋯⋯⋯⋯⋯⋯⋯⋯⋯5
(一)概念⋯⋯⋯~⋯⋯⋯⋯⋯⋯⋯⋯⋯...⋯⋯⋯⋯⋯⋯⋯⋯⋯⋯⋯⋯⋯⋯⋯⋯⋯⋯⋯..5
(二)威权主义存在的基础⋯⋯⋯⋯⋯⋯⋯⋯⋯⋯⋯⋯⋯⋯⋯⋯⋯⋯⋯⋯⋯⋯⋯⋯⋯⋯..7
(三)威权主义的分类⋯⋯⋯⋯⋯⋯⋯⋯⋯⋯⋯⋯⋯⋯⋯⋯⋯⋯⋯⋯⋯⋯⋯⋯⋯⋯⋯⋯~9
三、威权主义与经济发展⋯⋯⋯j⋯⋯..⋯..⋯⋯⋯:⋯⋯⋯。:⋯⋯⋯⋯⋯...⋯...⋯⋯⋯⋯⋯⋯⋯..1l
(一)经济发展的概念⋯⋯⋯⋯⋯⋯⋯⋯⋯⋯⋯⋯⋯⋯⋯⋯⋯⋯⋯⋯⋯⋯⋯⋯⋯⋯⋯⋯ll
(二)观点评述⋯⋯⋯⋯⋯⋯⋯⋯⋯⋯⋯⋯⋯⋯⋯⋯⋯⋯⋯⋯⋯⋯⋯⋯⋯⋯⋯⋯⋯⋯⋯12
l、政体与经济增长无关论⋯⋯⋯⋯⋯⋯⋯⋯⋯⋯⋯⋯⋯⋯⋯⋯⋯⋯⋯⋯⋯⋯⋯⋯⋯⋯⋯⋯⋯..12
2、民主有利于经济发展论⋯⋯⋯...⋯。...⋯⋯⋯⋯⋯⋯⋯⋯⋯⋯⋯⋯⋯⋯⋯⋯⋯⋯⋯⋯⋯⋯⋯~l 4
3、威权有利于经济发展论⋯⋯⋯⋯⋯⋯⋯⋯⋯⋯⋯⋯⋯⋯⋯⋯⋯⋯⋯⋯⋯⋯⋯⋯⋯⋯⋯⋯⋯⋯17
(三)一个国家决策约束分析框架⋯⋯⋯⋯⋯⋯⋯⋯⋯⋯⋯⋯⋯⋯⋯⋯⋯⋯⋯⋯⋯⋯⋯20
l、国家统治者的政治经济学分析⋯⋯⋯⋯⋯⋯⋯⋯⋯⋯⋯⋯⋯⋯⋯⋯⋯⋯⋯⋯⋯⋯⋯⋯⋯⋯..20
2、利益集团理论⋯⋯⋯⋯⋯⋯⋯⋯⋯⋯⋯⋯⋯⋯⋯⋯⋯⋯⋯⋯⋯⋯⋯⋯⋯⋯⋯⋯⋯⋯⋯⋯⋯..21
3、分析框架⋯⋯⋯⋯⋯⋯⋯⋯⋯⋯⋯⋯⋯⋯⋯⋯⋯⋯⋯⋯⋯⋯⋯⋯⋯⋯⋯⋯⋯⋯⋯⋯⋯⋯⋯..23
4、比较⋯⋯⋯⋯⋯⋯⋯⋯⋯⋯⋯⋯⋯⋯⋯⋯⋯⋯⋯⋯⋯⋯⋯⋯⋯⋯⋯⋯⋯⋯⋯⋯⋯⋯⋯⋯⋯⋯⋯⋯⋯⋯⋯⋯⋯⋯⋯⋯⋯⋯25
四、威权主义发展趋势⋯⋯......⋯⋯⋯⋯⋯⋯⋯⋯⋯⋯⋯⋯...⋯⋯⋯⋯⋯⋯⋯⋯⋯⋯⋯...⋯⋯28
(一)威权决策后发优势的丧失⋯⋯⋯⋯⋯⋯⋯⋯⋯⋯⋯⋯⋯⋯⋯⋯⋯⋯⋯⋯⋯⋯⋯⋯28
(二)经济发展促进威权主义国家民主进程⋯⋯⋯⋯⋯⋯⋯⋯⋯⋯⋯⋯⋯⋯⋯⋯⋯⋯⋯.29
(三)外部因索促进后发国家民主化⋯:⋯⋯⋯⋯⋯⋯⋯..:⋯⋯⋯⋯:⋯⋯⋯⋯⋯⋯⋯⋯⋯..31
:fi、d、结⋯⋯⋯⋯⋯⋯⋯⋯⋯⋯⋯⋯⋯⋯⋯⋯⋯⋯⋯⋯.⋯⋯..⋯⋯⋯⋯⋯⋯⋯⋯⋯⋯.⋯⋯⋯⋯⋯⋯⋯.....⋯...⋯⋯.32
参考文献⋯⋯⋯⋯...。:⋯⋯⋯⋯⋯⋯⋯⋯⋯:⋯⋯⋯⋯⋯⋯⋯.:⋯⋯⋯⋯⋯⋯⋯⋯⋯⋯⋯⋯⋯⋯34
一、导论
(一)威权主义与发展问题的提出
在经历了市场与计划的大论战以及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实践挑战之后,尽管人们对于
市场经济还存在着一些争论,但到现在市场经济已为人们广泛接受,并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
采用,成为配置全球资源的主要机制。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的自由民主理念也随着市场经济
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扩散开,但显然人们对于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看法存在着比对市场
经济更多的争议。历史数据的研究表明,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并不是那么清晰可
见。虽然发达国家往往表现出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的良好契合,但在全球范围所占比例更大
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政治却呈现出复杂而矛盾的关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民主政体表现
得对促进经济增:长推进乏力而不得不让位子威权政体甚至是专制政体。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威权主义政府对经济增长却有着更出色的表现。
与人们的乐观预期不同,在二战结束后的上世纪中后期,新取得民族独立的广大发展中
国家没有能够普遍表现出后发优势(the advantage ofbackwardness),循着西方先进国家的历
史轨迹获得政治民主化与经济的同步成长。事实上,许多非洲、拉美和亚洲国家与欧美发达
国家之间的差距日益增大,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经济负增长。上世纪60年代大批新独立的
非洲国家选择前宗主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后并未有随后的经济发展相伴。上世纪90年代初至
今十多年的民主化历程仍未使非洲摆脱贫穷的阴影,非洲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日益边缘化。
依据西方政治学的标准真正实行民主政体的后发展国家,如印度等国家,其经济增长的速度
远远落后于一些非民主政体国家。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上世纪60至7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权威主义统治下获得了
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例如巴西从1964年军人发动政变推翻了古拉特政府,建立了威权主
义统治之后,经济开始走上增长之路。1968年至1974年,巴西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10%,
被世人称为“巴西奇迹”。韩国的朴正熙于1961年发动军事政变,也建立起了威权主义政
体,推行权威主义的现代化政策。从1962年到1987年韩国经济每年以8.4%的高增长率递
增。东娅具有威权主义倾向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即使不排除1997
年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在1960年至2000年间的平均实际GDP增长率都在6%以上。拉
美的阿根廷、智利、墨西哥以及亚洲的台湾、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皿等国家都在威权主
义政体下发展了市场经济,取得了经济增K。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孙立平1989),从总体
上看实行民主政体的国家和实行1卜民主政体的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在1950到1959年间分
别为1.4%和2.4%,1960年至1964年问分别为0.9%和2.3%,1965年至1969年问分别为
1.4%和3.8%。亨廷顿从一项对98个国家的分析研究中得山的结论是:“在穷国当中,权威
主义政体提高了经济发展率,而民主政体确实像是有碍r发展的一种奢侈品。”’
广人后发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现实,为我们提出了第一个需要网答的问题:为什么
二二战后一些威权主义政体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优于民主政体的后发国家?
另一个令人困扰而触目惊心的事实足——与东亚、拉美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形成巨犬反差
的非洲国家,同样缺乏政治民主,但它们却从来没有取得经济奇迹,甚至没有取得可以接受
的经济发展。冯毅教授(Feng,Yi 2003)在他的著作《民主、治理与经济绩效》一书中对
东弧、拉美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sub.Saha阳n)地区的主要园家经济增长作了对比。十个主
要非洲国家从1960年至1998年的平均GDP增长率为-0.5%,而东皿及拉美的主要国家和地
区同期的平均GDP增K率分别为4.4%和2.O%。非洲甚至一度被人们视作“没有希望的大
陆’’。与政治制度因素相比较,人们往往认为历史上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掠夺、地理环境气
候造成的粮食短缺、以及疾病、战乱、人口膨胀等因索对于非洲的经济影响更为直接和重要。
然而,即使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也无法以同样理由来解释的是亚洲和拉美之间的发展的差异。
随着“东亚奇迹”的出现“东皿模式”与“拉美模式”的比较问题也进入了研究者的
视野。东亚和拉美两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特点都存在着差异性,但它们都是市场导向的现代
化模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弧与拉美地区都以威权主义政体推动社会经济向新兴工
业化目标迈进。但在八十年代,东距模式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而拉美模式却出现了“失
去的十年"。学术界普遍认为,东亚模式优于拉关模式,因为从两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
社会整合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指标看,东亚地区都走在拉美前面。
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中的新兴.1:业化国家(地区)具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点:如它们目前
都是第三世界中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地区),都在一定阶段实行具有威权主义倾向的政
体等等。但东亚和拉美的差异也是非常巨大的。上世纪50年代东亚是世界上贫困地区之一,
其发展水平只相当于拉美国家的中下水平。战后东亚地区经济发展起点比拉美低,许多国家
和地区都遭受战争的洗劫和破坏。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拉美独立时间更早,未受到二
战炮火摧毁,同时自然资源丰富,在地理位置上临近美国这个最发达国家,并且与西方国家
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关系。因此拉美在发展初期经济表现上要略胜一筹。但在拉美,
伴随着经济的进步产生的并不是人们所期望的发达的民主政治,而是独裁的军人政府。尽管
在起点上拉美具有东皿缺乏的许多优势,但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之后,拉美在经济发展方
面的业绩却远不如东弧。例如比较一下两地区的领先者可以发现,1991年香港和新加坡的
人均国民收入总值已超过一万美元,台湾和韩国分别为8815美元和6253美元。而墨西哥、
巴西和阿根廷分别为3030美元、2940美元和2790美元。在收入分配方面,东弧的业绩也
优于拉美。巴西和墨两哥的收入分配不公,在卅=界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的。1976年巴磷占
人口l%的富人拥有50%的财富。墨两哥60年代末和70年代末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58和
0.5;而台湾分别为0.29和0.29:韩国为O.37干Il 0.38。
1【荚l寒缪尔·亨廷顿:《发胜的H标》,《现代化——理论‘j历史经验的孵探讨》,第333—.334贝。
2
因此,同样令人凼惑而意义重人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同样是市场导向的威权主义国
家,仍然表现出了不同的经济发展业绩?
威权政体比民主政体更能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这样的观点显然与主流经济学的理
论相悖。因此,威权主义发展模式,尤其是东呱模式一直为主流经济学界所诟病。而现实历
史的发展也逐渐表现出了向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靠拢的变化。在后发国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
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威权主义政体普遍表现出“体制性疲劳”,威权强政府对于经济驾驭能
力似乎开始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威权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遇到了明
显的障碍,日益暴露出威权主义的弱点和弊端。例如如政府的强行干预机制造成的经济集团
化和垄断。威权政体长期压抑人们的民主要求,积累和激化了社会矛盾。威权政体产生的严
重的政治性腐败,尤其在东南亚的政治腐败现象大量出现,被称为“裙带资本主义”(crony
capitalism)。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将这些问题暴露无遗。阿玛蒂亚·森认为
金融危机正是对威权主义的惩罚1,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韩国、泰国、印尼等国发
生的金融危机,与这些国家的商业运作缺乏透明度,特别是与金融政策缺乏公众的监督密切
相关。其次,一旦金融危机导致全面经济衰退,民主的保护功能,尤其是民主国家防止饥荒
的那种保护功能就凸现出来。
在经济增长势头减缓以及社会矛盾压力的推动之下,各威权政治国家相继不同程度地开
始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主化潮流。亨廷顿(1989)称之为“世界
第三次民主浪潮”。根据亨廷顿的《第三波》,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民主的浪潮涌
入拉丁美洲,原来通过政变上台的各国军人官僚威权政府,纷纷还政于民选文人政府。1977
年厄瓜多尔的军人威权统治集团退出政治,该国在1978年起草了一部新宪法,并于1979
年的选举产生了_个文官政府。秘鲁1978年选举产生了一个制宪议会,1979年制定了一部
新宪法,1980年选举出一位文职总统。玻利维亚在1982年军方退出了政治选举出了一位文
职总统。1982年阿根廷由与英国争夺马岛的战争失利,导致了该国从军政府向文官政府的
更替。在乌拉圭,军方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导致在1984年11月选举产生了一位文职总
统。巴西在1974年选举出了自1964年以来的第一位文职总统。上世纪80年代,东亚威权
国家和地区也加入到民主化的第三波。1986年菲律宾结束了马科斯的独裁统治,恢复了民
主。韩国从上世纪80年代全斗焕政权起至金泳三当政致力于逐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逐步走向自由市场化。在1987一和1988年,中国台湾政府大大放松了
对民问政治活动的限制,开始建设民主的政治体制。在1988年,巴基斯坦的军人统治告一
段落,反对党赢得了选举的胜利,并控制了政府。根据“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估
计,在1973年,世界总人口中只有32%生活在自由国家,而到1990年,全人类约有39%
生活伍自由社会中。2
‘【旗l阿玛蒂亚·森(Amarlya sen):《民主的价值舰放之州海商皆准》,程晓农译,《当代中围研究》,2000
年第2期(总69朗)
2【荧lL,ilrfy Diamond:《全球民一L概现》(A Rcport Card on DeInocracy)·秋风译自lIooVer Degjst,2000.3。
3
对发展中国家总体而言,战后以来半个多IlJ=纪的政治发展从时间上火致可以分为三个发
展阶段:从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到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为试行矾方议会民主制时
期;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实行了威权政治;从80年代中期以来,从威
权政治转向现代民主政治。其中,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初始抉择和试验阶段较为短暂,威杖政
治时期是这些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该阶段,威权政体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增长。而从
威权政治到民主化的转型则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考察威权主义的发展阶段,第三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是:为什么威权主义不能保持对
经济发展持久的促进作用而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普遍的衰落?
(二)研究思路及观点
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过程。许多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讨论
了经济增长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的不仅仅是政治因素,而且还有其他一系列重要的变量,如
政府的经济政策、外部机遇甚至文化因素等等。正如著名的诺斯悖论(诺斯,1994)所指出:
“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尽管对于政治与经
济之间的根本性联系的研究至今还没有得到一个完整而清晰结论,但毫无疑问,政体作为一
种基本的制度供给无疑对经济发展会产生重大的作用。
鉴于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的复杂性,本文对威权主义的概念、威权与民主的关
系及威权主义的成因做了廓清。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学者们对于威权主义的分类也有所不同。
本文对此方面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依据威权统治集团在社会结构当
中所处地位和目标的不同,将威权主义政体国家分为三类:威权发展型国家、威权分利型国
家与威权掠夺型国家。在将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的主要观点作了初步梳理之后,
着眼于前面所提出的三个重大问题,本文提出了从国家决策约束方面对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
进行分析的一个新视角。
综合利益集团理论以及对于对于国家统治者分析,本文建立了一个国家决策所面临的社
会政治约束的分析框架。后发国家威权政体的统治者权威性、目标指向及社会民主化程度的
不同,决定了统治者在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变革决策之中所面I临的决策约束不同,并导致了决
策效率的不同,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造成了国家问大相径庭的发
展绩效。分析模型可以对于前述不同类型威权主义的经济增长差异作出解释,对历史现实具
备一定的解释力。同时,此分析框架亦适用于对威权政体与民主政体的经济发展绩效差异的
比较,从而揭示了威权主义发展的趋势所在。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威权主义的存在及其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逻辑基础。在后发
国家推行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威权主义政府对丁:经济发展决策中的政治约束不同从
而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绩效。其中戚权发展主义政府能够比其他类型的威权政府更好地促
进国家经济发展。在统治者能够学习和模仿先进国家历史经验的条件F,对-丁.经济发展的推
动,后发国家威权发展政体共至优丁氏i政体。但威权_t义并不总表现出高于民主主义的发
4

展效率。经历了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后发国家将逐步赶上甚至超越先进国家从而失去学习
和模仿的对象,成权化决策将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失去相对丁.民主化决策的优势。爵加上jI:业
化和社会多元化培育了政治系统的自由和民主化的推动力量,因而威权政体越来越难以维持
其权力,不得不转向民主政体。
二、威权主义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概念

在本文中,威权主要是作为与民主对立的概念出现的。因此分析威权主义概念,首先需
要明确民主的概念。民主一词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由Demos和内.atos合成,前者意指
“人民”,后者指“统治”,合在一起构成“民主”,意即“人民的统治”或者“人民主权”。
民主的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当代政治学家们把争论的重点从“人民”和“统治”本身
逐渐转向“人民”与“统治”这炳者的关系。一些人强调“人民”对于民主的意义,另一些
人则强调“统治”对丁二民主的意义。学术界把强调“人民”的理论称为“实质民主论”(substantiVe
democracy theory),而把强凋“统治”的理论称为“程序民主论”(procedural democracy theo巧)。
实质民主论认为民主是一种政治状态,在这种政治状态中个人的权利得到了最充分的保
证。程序对于民主政治而言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个人权利的实现。实质民主论的主要
代表人物罗纳德·德沃尔金(Ronald Dworkin)指出,民主的要害不是程序,而足一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政府把政治体中的全体成员都当作单独的个人,并给这些个人以同样的平等
和尊重(俞可平,1997)。程序民主论是指立法的形式民主、程序民主或立法过程民主,是
相对于“民主化的立法”即实质民主而言。程序民主论则主张民主是一种过程或一种程序,
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只有在这种过程或程序中才能实现。它认为程序对于民主而言具有压倒
一切的重要性,决不能由后果来判断政治体的民主程度。程序民主论的代表人物罗伯特·达
尔(俞可平,1997)说,所渭民主政治,就是全体公民广泛分享参与决策的机会,就是对政
府决策过程的控制。熊彼特(1942)认为民主是一些个人通过竞争人民选票来获得决策权的
制度安排。熊彼特反对占典的实质民主观:“民主不是、也不能意味着任何明显意义上的‘人
民的统治’。民主仅仅意味着人民有机会接受或拒绝将统治他们的人。”
概括地说,实质民主论强调人民是否有实质上的民主权利,程序民主论关注人民是否参
与了民主的过程。对于健全的民主政治而言,公民个人的实质权利以及实现这些权利的程序
是同等重要的,缺一不可。民主与自由有着重要的联系,在多数情况下两者可以视为等价,
但两者仍然存在着重要的区别。本文将民主视为自由主义民主,其典型特征就是通过一整套
制度如商接选举制度或者代议选举制度来保障人f毡的自由剐权利,统治者通过选举和竞争来
获得政权,同时民土也包涵了法治、分权和市场经济等原则。人类对’F.民主的追求包括川恩
5
理性和价值理性职个方面。民主政治的价值理性是指把民主视为一种目的。阿玛蒂娅·森就
主张(2002)自由与民主是一种普遍的价值,政治参与及社会参与对于人类的幸福生活具有
天然的价值。对于民主冉勺价值理性实际上并不存在太大的争议。问题在于民主的价值理性必
须通过民主工具理性体现出来,并得以实现。也就是说,民主的精神内核——让全体公民真
正平等地、普遍地参与一切国家事务——必须借由形式即法定的程序来实现,必须在形式上
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这也就是民主的
工具理性的含义。本文关注的焦点在民主的:[具理性方面,即民主作为一种手段,尤其是在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与民主对立的“威权主义”(authoritari锄ism)概念尚未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不同的学者
赋予它的含义不尽相同。同时人们也常常将“威权主义”、“极权主义”、“专制”等术语视为
相同或者相近的概念。许多学者对于威权主义的概念作出了辨析和诠释。
乔-萨托利(G,S矾ori 1993)认为“权威”(authority)这个占老的拉丁词的最初含义是
指那些拥有权威的人加强、巩固和批准某种行动或思想。权威是一种建立在威望和尊敬之上
的权力。权威一词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并不具有现在的贬义意味。威权主义是从“权威”演化
丽来,在今天,“威权主义”这个词使人产生的普遍联想是滥施淫威,是践踏自由的压制性
权成。而在最初威权主义一词的使用之中,威权主义是“真正的权威”得到恢复的政体,是
与没落无威信的财阀民主制的腐朽性形成鲜明对照的概念。但在民主主义者看来,威权主义
是伪造和滥用权威的政体。萨托利认为,现代威权主义足一种几乎没有给自由留下多少余地
的政治制度。萨托利提出威权主义可以从对比的意义上限定民主,然而不能把这一概念简单
地说成民主的对立。从威权主义的历史渊源、理论阐述到各国实践来看,威权主义并不全然
反对民主。尤其是在现代威权主义国家中,政府和统治者往往套着民主的外衣,具有形式上
的民主,甚至一些威权统治者也具有民主发展倾向,而将威权主义视为向实质性的程序民主
过渡的工具。
在现代学者们的研究之中,威权更多的是作为民主的对立面而出现。罗荣渠(1993)认
为威权主义政权是指二戗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现的军人政权或由非军人统治的具有
高度压制性的政权。亨廷顿则认为威权主义是“几乎没有政治争论和竞争,但政府对社会中
其它群众经济的控制是有限的”1:从广义的概念上说,威权主义是指统治者把他们的意愿
强加给社会成员而并不顾及后者的意愿,其内涵颇接近于家K制主义(patemalism)。广义
的威权主义政体应该包括所有与民主主义政体相对:茳的具有极权、集权、专制、独裁性质的
政权。在狭义上,威权主义通常用来指称~种与极权主义不同,具有一定现代民主政治形式
的一I}民主政体。在现代社会,传统的封建极权:号制L三经基本消亡,上世纪的德,日、意等法
西斯政权以及斯犬林时代的苏联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被视作现代极权的政体也不复存在。与
现代民主主义相对的更为普遍存在是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具有名义上或者形式上氏主的
国家权威导向型非比主政体,其一般特征是在政治上对民众实施高压政策,抑制打击反对势
1亨延顿:《亨廷顿谈权威土义》,《U!界经济导.}}f》.1989.02,27。
6
力以巩同统治,在经济上实施相对宽松政策,培育r}了民社会以发展市场经济,同时国家力量
通过金融、产业政策等手段保留对于经济相当的主导能力。人们对此概念赋予不同的称谓,
如美国学者珀尔马特(Amos PerImuner)将其称之为“现代威权主义”,阿根廷学者奥唐纳尔
(Guilferrno otDonnelI)称之为“官僚威权主义”(Bu吼ucratic.authorit撕anism)1。中国学者讨
论之中还出现过“精英威权主义”, “过渡性威权主义”,以及“新威权主义”等等称谓,
不一而足。尽管在备自,的语境之中这些概念仍有着严格的区分,但在这些不同称渭下的实际
内涵,都是指向本文所说的狭义的威权主义。这一概念包括了许多人们常说的“权威主义”、
“半专制政体”、“伪民主政体”、“软威权土义”“皿洲特色的民主”(Asian.&y}e Democfacy)
等等。
(二)威权主义存在的基础
威权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逻辑基础。首先,威权主义产生与国家的起源有
着密切的联系。国家起源理论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暴力工具论”,
另一类是以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为代表人物所主张的“社会契约论”。马克思、恩格斯认
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i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的暴力工具,
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只是阶级统治职能的派生。“暴力工具论”将国家产生局限于阶级压迫
的需要,认为国家只足一套暴力统治的机器,忽略了国家的产生同时也符合社会绝大多数入
的利益方面的意义。国家作为一种符合经济规律的制度安排,对于确定产权规则、降低交易
费用,提供秩序、安全等公共产品有着巨大的作用。相比较之下,“社会契约论”随着人们
对于社会合作、产权、交易、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的不断深入而更为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
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摆脱“自然状态”丽自愿订立契约,让渡自
然权利的结果。保障公民自由、维护社会秩序、裁决人们纠纷是国家天生的公共职责。霍布
斯(ThomaS Hobbes)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中。此状态下人们是自
由、平等的,但为了追求利益、安全和名誉而相互争夺、相互残杀,从而导致人人相互为敌
的战争状态。要求保存自己和对死亡的恐惧,使人们产生了寻求和平、摆脱战争状态的愿望,
从而催生了文明社会和国家制度。霍布斯认为,为确保社会摆脱原始自然的人人相互为敌困
境,国家统治者应当拥有至高无上的、无所不包的绝对权力。霍布斯所论述的国家形态显然
具有威权甚至极权的性质。依照更为现代的社会契约论,威权主义政体在能够执行国家的公
共职能的前提下获得了统治的合法性。当国家不能穆运用皇权、个人崇拜、意识形态等手段
有效地动员和控制社会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转变成一种新的契约类型:统治者向民众提供
,“泛稳定的福利,而民众支持统治者的现行制度及政策。这样,在国家与社会之间事实上存
在着一种交换,一种双方认可的“契约”,政治社会的稳定维持依赖于这种契约。
萧功秦(1994)认为,传统社会的现代化存在着两种相对的过程。~方面是市场化tH:俗
’陈峰君:《威权主义概念.0成因》,《东南瓶铆f究》.2000年第4期,第68灭。
7
化力肇对传统社会结构的离析化和瓦解的过程,另一方面是约定俗成的价值内核对社会进行
整合的反向过程。世俗化的扩展推动着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传统的价值观念维系着社会的均
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必须在这两种力量之间达到一个平衡,才能避免陷入无序化的“发展”,
或者僵滞化的“有序”之中。权威主义政体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有效凋控能力,恰恰
填补了传统规范的约束力退出、新的市场化力量和契约法制力蓬一时来不及形成而出现的
“规范空白”,从而防止了现代化进程中“失范综合症”的发生。
亨廷顿(1989)提出,威权主义政权的合法性是由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提供的。与西方
国家的政府的合法性来自其成立过程的合法性有所不同,威权主义体制的合法性主要来自政
治领袖的个人威望和政府的施政绩效,以及民族主义、集体主义、个人无条件服从集体和上
级的价值观说教。威权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在不同程度上压减公民的政治权利,而以收入和福
利水平的不断提高作补偿。为了求得经济高速增长和把蛋糕做大,威权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
强化宏观经济调控和积极干预市场。二战后后发国家普遍采用威权主义体制和政府积极干预
市场的政策,用以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这是欠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世
界体系中自然而然的选择。
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来看,现代国家的前身大多也经历过一个专制极权lI寸代。
英国资本主义早期的发展,尤其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与王权扫除地方割剧势力,统一国
内市场,使劳动者失去土地成为无产者是密不可分的。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任务时,尽管业
已建立了议会和内阁制度,但是真正的民主政体只是剑19世纪70年代才形成。法国的工
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50至60年代,此时期正是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德国的经济起飞也
是出现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正如:亨廷顿指出的那样“在欧洲大陆,和在大部分当代正在
进行现代化的国家一样,威权的合理化和权力的集中不仅对于统一是必要的,而且对于进步
也是必要”。1


广大后发国家在摆脱了封建专制的束缚和西方殖民者的压迫之后,在经济上处于极端落
后的状况。与西方发达的生产力与市场经济基础形成鲜明对照,后发国家独立后社会生产力
水平和社会经济基础极端落后,由此便为威权主义滋生和发展培育了天然的丰厚土壤:在政
治上,后发国家往往处于一个动荡局面。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因此面临着纷繁复杂的政治、宗教、民族等诸多矛盾。由丁.国家初建、百废待兴,后发国家
首当其冲的任务是急需政治稳定的宏观环境,以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在文化传统方面,后发
国家往往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集权主义统治,加上在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教等级社
会基础之上产生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国家权威可以
充分地调动潜涵于本民族深层文化中的传统政治文化因索,实现社会和政治力量的褴合,这
就构成了威权政治的历史文化根源。

因此,现代威权主义在后发国家的存在有着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根源。
1l荧l案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i联书店,1989年版,第114贝。
8
现代市场导向的威权主义楚对传统专制主义的扬弃,两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又有着显著的
区别。威权主义一方面保留了历史上统治者以兄父自居,高高在上统御民众的做法,另一方
面部分地受到了以“人民主权”为核心理念的民主主义影响,在政治上实行形式的民主,在
经济上给予民众较人的自由。这就是广大后发国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的现实状况。因此,即
使将威权主义视为人类社会从集权专制向民主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对于威权主义在经济发
展的运行机制、发展阶段及趋势的分析和认识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威权主义的分类
权威主义国家的存在与产生是同这些围家和地区自身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
国际等诸多状况密不可分的,同时这些因素的差异也造成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威权主义政体的
区别。威权主义政体具体特征和结构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上表现出了许多重要差异。
人们依据不同的视角对威权主义做出了分类。
张锡镇(1995)认为:威权政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国家利益型和个人(集团或者家族)
利益型。国家利益型成权政体的政治权力集中是为了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它服从于国家、
社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这种类型的政府对于经济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个人(集团、家族)
利益型的威权政体则基本上是出于统治者为了维护个人、集团或者家族的统治地位,排斥反
对派势力,镇压人民的反抗而实行的集权统治。这种类型的集权往往激发政治动荡、阻滞经
济和社会的发展。
索儒森(Geo曙soIIeusen,1998)把威权主义政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利用国家政
策、集中手段以发展为最重要目标的威权发展主义政权(Authoril撕an deVelopmentalist
regime)。在实行威权发展主义的地区和国家,公民的政治权力极为有限,缺乏政治民主,
但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并且实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中国、苏联
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镯家以及台湾、韩国这些东弧新兴工业化经济都属于威权发展主义类
型。第二类是以军人官僚集团代表的国家政权、跨国资本、以及本国私人资本组成的同盟来
统治的威权经济增长政权(Authoritarian gro叭h re西me)。实行此类威权主义的国家都是资本
主义发展中国家。该类政权可以仃效地在一个时期内推动经济增艮,但因政权的性质所决定,
它不强调财富再分配和社会福利,因此大多数民众并不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索儒森认为
军政时期的巴西可以视为此种类型威权的典型。第三类是统治阶级完全以中饱私囊为目标的
威权精英致富政权(Autho“诅rian state elile enrichment regime)。这一类政权大部分也是实行资
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家,但属于极端独裁专制政体。政府既不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也不推行社
会福利和财富再分配。索儒森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中最糟糕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组合。
其代表是马科斯政权卜.的非律宾或蒙博托统治下的扎伊尔。
有学者从利益集团舀:国家政权中所起的作朋的角度对威权主义做出了分类。曼瑟尔·奥
尔森(Mancurolson 1980,1982)提}|j了利益集团理论,并区分了泛利集团和分利集团的概
9
念。奥尔森强调了泛利性集团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所谓泛利性集团,即其利益
和社会利益有,’。泛重叠性的集团。与此相对的是分利集团,即那些只代表少数人利益的集团,
通常被称为特殊利益集团或者压力集团。姚洋(2005)结合奥尔森的利益集团理论分析将威
权主义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鱼肉人民的少数人独裁暴政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独裁者往往
有意挑起民族和种族仇恨,由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与此相呼应,反对者也利用民族仇恨来
反对独裁者的统治,其结果是国家陷入怨怨相报的恶性循环之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的南斯拉犬是此类国家的典型。第二类是民粹主义的威权政府。此类
威权主义迎合民众的要求,注重政府对于利益直接分配,但缺乏长远发展目光和建设性战略
措施。此类政府由于无法长期满足民众的要求因而很快就会失去政治基础而垮台。庇隆统治
下的阿根廷是这种政府的最好例子。第三类是统治集团具有泛利性的威权政府。泛利性威权
政府的特点是以社会的长远利益为目标,为此经常抵制民众的要求,即使这种要求具有道德
上的合理性。当政府能够以社会的长远利益为目标的时候,它就会制定出有利于长期经济增
长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东死地区的威权政体属于这一类,东弧经济的迅速赶超与政府所起的
作用关系很大。第四类威权政体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很强的泛
利性,但是意识形态和对经济规律的错误认识妨碍了它采纳有效的市场制度安排。计划经济
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取得很高的经济成就,但长期却会使国家陷入停滞。同时,计划体制造就
了一个官僚阶层,它阻碍社会的创新。
以上对于威权主义的分类有着相当的重合部分,也有着重要的区别。这些观点出于不同
分析视角,但都意识剑威权主义概念之下的重大差异。索儒森对威权主义的三种分类从威权
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结构、统治集团的目标以及后果方面揭示了威权主义的差别,对于威
权主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索儒森未能指出威权发展主义与威权增长主
义的社会结构以及发展机制关键差异,因而不能难以明确两者发展经济成果上之间的区别。
另外,索儒森将实行社会主义国家也归入到了威权发展主义之列,这就混淆了计划导向的威
权主义与市场导向的威权主义的区别。姚洋从利益集团的角度分析威权主义的观点使得对威
权主义分析向具体微观机制的方向上叉迈进了一步。
本文认为,首先应当将计划经济导向的威权主义与市场经济导向的威权主义区分开。市
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发展驱动、信息交流等诸多方面有着重大的区别。
现代威权主义虽然在政治制度上普遍采取了压制民主的做法,但大多都实行市场经济,在经
济上提供一定的经济自由保障。现代威权主义国家中虽然统治集团都居于国家权力的顶端,
但是不同国家的统治集团所面临的社会结构有所不同。依据这样的社会结构的不同和统治集
团的目标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现代威权主义分为三种类型:威权发展主义、威权分利主义和
威权剥夺主义。
威权发展主义是指囤家统治者或者统治集团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诉求及能力,在保持政
府对于社会重火决策的权威影响力的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谋求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形态。
在成权发展主义国家中,社会分化不是十分严重,分利集团力量不足,统治集团具有极高的
lO
威信。在威权主义政府的控制.卜.,分利集团的组织被压制、分化,影响力被人人削弱,从『面
国家能够在重人决策上保持效率,发挥后发优势,推进现代化进程。东皿模式的代表韩国、
台湾、新加坡等国家都能够纳入到此类型之中。
威权分利主义是指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分利集团势力强大,国家统治集团权威不足以抑
制的情况下,决策效率受到影响,发展动力常常屈服于社会再分配的国家形态。这一类型的
国家通常由于民粹主义发达,民众组织程度较高,社会力量分化严重等原因造成分利集团对
政府的胁持。在许多该类型的国家,还由于社会力量分化和矛盾对立剧烈而造成政局动荡,
更加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拉美许多威权主义国家都可以归入此行列。
威权剥夺主义则是指社会分化剧烈,政治冲突复杂的条件下,统治集团的权威与合法性
不足因而缺乏长远发展目标,致力于剥夺大众的国家形态。在此种类型的国家中,社会往往
分化成矛盾对立激烈的对抗集团,统治集团被利益集团胁持,对民众实行极端压制政策,并
往往遭遇反抗,统治地位极为不稳固,经常发生政权更迭。政局动荡,更加对经济发展产生
负面影响。而统治难以维持的预期又强化了统治集团的对民众的剥夺,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非洲的许多威权主义国家就属于此类典型。
可以看到,这样对于威权主义的分类与前面所述前人的分类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威权主
义区别的要点在于统治集团的目标和决策机制的差别。统治集团的目标指向是一个不可忽略
的因素。虽然事实上没有统治集团标榜自己旨在谋求私利,而即使是以发展为目标的统治集
团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但如同消费者的显示偏好一样,统治集团
的偏好也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的事实中显示了出来。在统治集团纯粹谋求私利与谋求共同
发展的不同目标驱动下,威权主义与经济发展自然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而更值得关注的是,
在同样的发展驱动力下,不同的政府决策机制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表现了出来。在下面的
对于威权政体政府决策分析框架中我们还将对此几类威权主义模式作进一步探讨。
威权主义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的概念
什么是经济发展,关于这个问题,人们有着多种看法(于同申,2002)。例如,以罗斯
托(Rostow,w.w.)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和哈罗德一多马(Ha汀od.Domar)增长模璎为核心的理
论将经济增长视为经济发展的本质。这种观点认为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经历一系列阶
段或线性的总量经济增长过程。以刘易斯(Anhur Lewis)的“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和钱
纳里(11.Chenery)的“发展类型”理论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结构变化理论将经济发展视作一种
发展中国家必须经历的结构变化的内部过程。以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毕什(Raul Prebiscb)提
出的核心与边缘国家不平等理沦为基础的依附理论则将经济发展视为一个后发国家依附了:
先进国家、并且摆脱此种依附的过程。基于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概括和总结,许多学者提出了
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加上经济结构的基本变化的主张。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应当从更为宽泛
的多维视野来认识经济发展。如阿马蒂弧·森(Amaniya sen 1989)提出了一种以自由为核
心的发展观,主张人的自由既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促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通常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表明的是产出的增长和生产的速度,意
味着一个国家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经济发展则是一个既包
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不仅强调产出的增长和生产的速度,而且更为强调随着产出增长
和生产加速而出现的生产、就业、消费等结构上的变化和体系、分配上的变革。尽管目前对
于经济发展的本质尚存在诸多争议,不过将国民收入或者人均国民收入以及GNP的提高加
上经济结构的提升视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这样的观点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对于广大后发
国家而言,经济增长是一个尤为重要同时易于衡量比较的进步指标。因此本文所论述的后发
国家经济发展将着重于经济增长方面,但本文的分析和论述与在经济发展的其余方面如经济
结构改变、减少不平等以及个人自由的发展等并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

(二)观点评述
本文所讨论的威权主义主要与民主主义相对。因此,威权主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就是
民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关于威权、民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目前主要的研究结论有三种类
型:政体与经济发展无关论、民主有利于经济发展论和威权有利于经济发展论。
1、政体与经济增长无关论
这是一种对政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系统关联持怀疑的观点。此类观点在政治与经济的
关系研究中被称为“怀疑说”(skepticaI perspectivc)。“怀疑说”认为,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
来看,在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直接的因果关系。这种理论强调,在
民主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上,政治制度本身并非关键。在比较专制的政权下和在比较民主
并有广泛政治参与的政权下,都有过经济发展的成功和失败的情形。重要的是,应当分析不
同的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战略、文化传统与政治制度的关系,特别是政府对经济的干涉
程度和方式、工业化的途径及战略、政党关系以及文化传统等条件,这样才能对政治民主与
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提供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
大多数经济增长理论都可以归纳到此类观点当中。事实上,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一直忽略
了制度因素,或者是将制度因素视为外生。这包括了要素投入决定经济增艮(哈罗德、多马)、
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索洛、斯旺和丹尼森)、人力资本决定经济增长(舒尔茨、阿罗和
卢‘砖斯)以及知识内生收益递增决定经济增长(罗默)等观点(于同申,2002)。这些观点
或者认为制度不会发生变迁,或者它们是外生的变鬣,或者是一个适应于增长动态的变餐。
他们认为制度变迁可能是重要的,但其荚键的基本假定是这些制度是与经济增长无关的。
这些经典的经济增}==理论已经为人家所熟知,它们作为研究经济发展的特定视角,往往
12
并不直接与政治制度影响经济发展的观点对立。近年林毅犬与其合作者提出的比较优势战略
理论被引入到“东弧一拉美”模式比较分析当中。该理论认为国家发挥比较优势战略的影响
重于政治制度对jF经济发展的影响,引发了较大的争论。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林毅夫蔡防李
周,2000)认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别,而制度结
构则是内生于发展战略的。所谓要素凛赋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存
量的相对份额。林毅夫认为自然资源通常是给定的,劳动力增加的速度取决于人口的增长率,
各国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唯一可以有巨大的增长差别的资源是资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在人均资本的存量上有很大的差距,另外不同国家在资本的积累率上也有很大的差距。
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
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因此,
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尽可能快地提升本国的要素禀
赋结构。而要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就必须着眼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遵循比较优势发
展,会使得整个经济具有竞争力,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
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结构得到较快的提升。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
化,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也会自然而然地升级。
比较优势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东亚与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林毅夫提出东Ⅱ的
经济奇迹,在根本上是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路径都基本遵循了,或者说较少地违背了
各自的比较优势。除了香港以外,东哑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在发展的早期,都曾尝试过推行某
种具有赶超性质的产业政策,但是,由于经济规模太小,人均拥有的资源太少,每次要推行
赶超战略,马上就遇到财政赤字增大,外贸收支不平衡,通货膨胀过高的难题,因此,违背
比较优势的赶超政策无法维持下去.因此,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虽然都没有将按照比较优势推
动经济发展作为一种主动的政策选择,而且,遵循比较优势发展经常是被迫放弃赶超以后的

结果。
要索投入、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因素无疑是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的。在制度架构
保持长期稳定,尤其是保障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制度不变的条件下,比较优势确实是强有力
的分析框架。但从更长远的视野来看,该理论框架对政治制度因素有所轻视。即使是西方国
家的经济发展现代化过程也经历了重大的制度变迁。对于广大后发国家而言,制度对于经济
的制约更是一个厦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林毅夫强凋的制度结构侧重于经济制度,根据比较优
势战略理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关键显然与该国政体足威权政体还是民主政体没有太大
关系。发展中国家走上现代经济增长的道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基本制度条件以及政府的地
位和作用差别很犬,其经济发展的成功除了基本的制度条件以外,主要在于政府自觉不自觉
地抓住了自己的优势,遵循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其经济发展的失败均在于政府力量过于
强大,人为地抛弃了自己的优势,超越阶段、揠苗助良的结果。林毅犬把转变经济发展战略
放在中心地位,认为只要实现了从“赶超一钱略”向比较优势战略的转变,就可以保证后发困
经济持续高速增K,而埘建立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结构问题不曾提及。
国家的政体在后发国家从传统经济相现代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必须发挥重人作用。一
个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可能在没有政府的干预下建立起来。对于长期的经济增长,诺斯
(1994)首先把制度分析引入经济增长理论。诺斯以制度变迁为核心,以产权为基本概念,
分析了经济增长问题。他用产权理论解释了有效率的经济组织。认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私人
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这两大必须克服的蹙垒,克服的办法就是制度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只有
这样,才能通过减少经济组织获得收益的不确定性,促进其活动得到最大收益,从而使这个
社会具有极人的创新精神,经济得到极大增长。其次,俄林一赫克歇尔模型告诉我们,发展
中国家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而参与国际分工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但事
实上很多发展中国家注重于出口劳动密集型生产,在经历了一段较快发展以后,无法转变其
出口产品结构,导致经济陷入低增长的停滞状态。Atkeson和Kehoe(2000)认为这就是后
发展国家易陷入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陷阱。而威权主义政体与民主主义政体面对如此陷阱,所
能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因此,后发优势理论必须与政治制度分析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对
后发国家发展市场经济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2、民主有利于经济发展论
主流经济学倾向于认为民主制度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观点。持该观点德包括了从亚当·斯
密、李普赛特、哈耶克、弗莱德曼等大批著名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研究结论之中可以顺理成
章地推出这样的观点,即拥有充分的政治和经济自由.,才能强化产权和市场竞争,从而促进
经济发展。具体说来,该类论点主要包括如下要点:
(1)民主制度比威权制度更有利于保护产权
诺斯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西方世界的兴起的原因就在于
发展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有效率的组织的需要建立制度化的措施,并确立财产所有权,
把个人的经济努力不断引向一种社会活动,使个人的收益率逐渐接近社会收益率。1"~般
人看来,民主政治应该是有利于产权的稳定与保护的,而财产权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经济发展
的必要条件。在诺斯看来,安全的产权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但是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的统治
者完全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改变产权结构,而产权结构的改变阻碍了投资降低了经济增长
并最终不利于统治者的利益。
青木昌彦(2001)在《比较制度分析》一书中讨论了温加斯特(weingast,1993)所构建
的政治博弈及其作为博弈稳定结果而出现的三种国家类型:民主型、剥夺型和勾结型国家。
在该政治博弈模型之中包括政府与公民代表两类参与人。政府为主权国家的一般行为代表,
而公民代表则作为公民、选民与利益集团的概括。政府对公民代表的决策集包括对特定公民
的剥夺或者不剥夺:而公民代表则可以选择对政府进行抵制或者是默认。温加斯特的政治博
弈模型显示,在重复博弈之中,由于个人担心未来政府随机侵权的成本大于共同抵制的现期
成本,因而作出可信的共同抵制威胁。任此条件’F,政府将自己限于保护和尊重私人产权符
l美1道格拉斯·诺斯:《|IfIi方世界的必起》.厉以、l,.等译,{缸夏fl{版{l:1999年版第5页。
14
合自身利益,民主型困家对下产权的自发秩序侵犯最少。在与剥夺型和勾结型国家的社会成
本比较中,民主型国家表现出最高的效率。
可以看到,温加斯特的模犁之中民主表现出高效率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为了促进经
济增长关键起统治者要作出一个可置信的承诺,这个承诺将限制统治者的权力并可以自我实
施。真实世界里的博弈公民代表理性是有限的,并不具备完全的信息,因而博弈也并不一定
与模型一致。实际上,民主政体并不天然地保护产权,民主保护产权论是近来才有的观点,
在历史上关于公民投票权和自由结社权的争论中,很多人担心普遍的选举和自由结社将导致
产权的不安全。早在两千多年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已经提出了“多数人暴政”的问题。
亚当·斯密关于愤怒的穷人的论述、麦迪逊关于普选对财产权构成的威胁的担心、李嘉图对
于不完全选举权的赞同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述了民主政体与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
(秦皿青,2003)所以,西方国家在多年的民主与市场实践中采取了渐进的方式,经过长时
期的调整和构建之后才完成这一过程的。即使是在现代民主的典范——美国,全民选举权也
是经过一个半世纪才得以比较充分的实行,其他西方国家也是经历了几代人的时间。对于多
数没有民主主义传统秘奠的后发国家,显然不能一蹴而就。
(2)民主政体比威权政体更能保持政府的廉洁高效
美国思想家尼布尔(Reinhold Nibur)说:“人行正义的潜能使得民主成为可能;人行不
义的倾向使得民主成为必要。”1认为民主政体最能保持政府的廉洁这种观点也符合目前主流
经济学的看法。按照理性经济人假设,统治者作为经济人同样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人化。因
此,在可能的情况下,统治者会使用一切手段来谋求自身利益,只有通过民主制度实现权力
制横和监督,才能有效遏制统治者这种企图。
按照这种观点,威权主义是“裙带资本主义”滋生的温床。尤其是在亚洲,政治上的威
权主义统治,经济生活中过多的政府干预;法制不健全等等,为亚洲裙带资本主义提供了深
厚的体制和政策土壤。这也导致了亚洲裙带资本主义的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如政策性的行业
垄断、侵吞、回扣、在企业和基金会兼任职务、利用大型公共工程牟利、非法占有国家土地
等等。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沿着血亲、姻亲、部族关系畸形地集中起来,无论是政治领导人
的家族还是政治领导人的密友们的家族,均能在这种裙带资本主义体制中成为超级富豪家
族,家族、密友利益超然于法律和市场经济的应有秩序,贪污金额普遍巨大。在这样的囝家
中,只有私人政治,没有公共政治。各种层次的朋党关系、密友关系从低到高形成了全社会
性的金字塔式的网络结构,公务员乃至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下降。特别是精英和权贵阶层的大
面积腐败,使市场经济秩序极度混乱,社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而在西方民主国家和~些民
主化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这些现象|l!IJ较少出现。
健全的民主制度当然有助丁二消除政府腐败的发生。但是必须看到,弧洲的裙带资本主义
并非完全是由威权主义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弧洲地区的文化传统等因素对此也有着深远的影
响。另外,在后发展国家,越是在比主政治条件F,既得利筛集团能量越人、其扭曲制度的
《现代西方神学辞典》R.N{bur条,转,jf臼李慎之:《令球化有赖f伞球价值的确矗》,《思想评论》网站。
15
操作越方便。民主政治1E是社会强势集团直接主宰⋯切的游戏,既得利益集团往往是后发展
国家最大的强势集团;而且,它与对手相比,实力差别悬殊。在这样的游戏中,既得利益集
团甚至可以省去在:权威政治下必须收买政治权力的步骤、费用和风险。在经济不发达、人均
收入水平低下、存在大量低收入人群的社会条件下,即使在形式上有宪政民主的制度安排,
但民众的实际自由选择因为缺乏物质性依托徒有其表。在东南亚一些民主国家,“普通民众
丧失了个人的独立性,成为政客的私人拥趸,他们仅服从于这样的大大小小的‘恩从关系’,
对政治家族、官员的效忠程度远远超过对国家和政府机构的效忠,政治立场私人化,政治活
动非制度化,领导人家长化,现代公民社会雉以形成。所以,尽管家族腐败、官员腐败现象
严重,只要最低限度的温饱能够解决,下层民众就已经感恩戴德,默认现实b。
(3)后发国家必须借助民主宪政来克服后发劣势
“后发劣势”是指后发国家由于发展较迟,虽然有发达国家的制度和技术可以模仿,但
后发国家往往注重于技术模仿而忽视制度模仿。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
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制度条件下才能取得的成就。但是,落后
国家不建立起西方国家的民主宪政制度,用技术模仿取代制度模仿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一
定的发展,但足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杨小凯等人(Sachs
Je仃r叫,胡永泰,杨小凯2003)通过对俄罗斯和中国的例证分析了两种转轨模式下的特征
和问题,认为在政治垄断下的经济转轨将被国家机会主义所挟持。经济转轨双轨制产生了宪
政转轨的非常高的长期代价,大大超过它赎买既得利益平滑转型的短期好处,经济转轨是后
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与w1'o规则下的全球经济趋同的过程,而不是创造一个本质上不同的
制度的创新过程。
杨小凯等人认为,最优的制度是英、美式的对国家权力有一个制衡的共和宪政体制,如
果没有共和宪政体制来制衡国家的权力,少数政治精英就会滥用国家的权力,产生国家机会
主义,使发展的果实落到少数政治精英手中,经济发展就会失败。苏联从1929年推行了斯
大林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后,模仿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而使经济获得快速的增长;中
国在1949年以后也是如此。后来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进行宪政体制改革,形成了国家
的机会主义。日本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上遭遇的困难也源于宪政改革不彻底。在东亚国
家之中日本虽然率先学习西方,但制度上学习不彻底,如银企关系、企业之问关系仍存在不
少东方模式,所以银行给企业贷款为政府所学控,形成了大跫呆坏帐,造成了整体经济的困
境。杨小凯用上述实例说明如果一个国家只进行技术模仿,而不进行宪政改革,且不是改成
英、荚式的共和宪政体制,终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失败。因此,不能从短期成功,来判定
一个国家的发展是成功的。民主制度对一个国家艮期经济发展的成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
制度。
但是,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宪政体制不是经济艮期发展成功的充分或必要条件。从
长期经济发展的绩效来说,宪政体制改革先行的囡家并不一定好1二宪政改革后行的国家。其
1庄礼伟:《皿洲的病痛——剂析“裙带资本主义”》,《南风窗》2001年7月。
16
次,制度的演变是一个故期的演化过程,民主宪政的建没不能一蹴而就。受历史、经济、文
化因素影响,后发国家难以在经济发展过程快速建立起全新的体制。
(4)民主有助f政治稳定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政治的不稳定往往会导致人们对未来政策的不确定,同时政治的不稳定会刺激政策制定
者采取掠夺式的政策。这对经济增长是极为不利的。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政治权力
的更替规则是透明的,.进一步它鼓励公民对政策和政策制定者采取开放式的讨论。因此在民
主政治下,政治权力的转移是和平的可以预见的。而在非民主体制下政治权力的更替往往意
味着暴力冲突和动乱。
根据亨廷顿(1998)的研究,民主政治由于保证了政权的合法性,即使当政者的政绩未
能使得选民满意被迫下台,但这种统治者失去统治的合法性导致了这个体制重新肯定其程序
的合法性。所以政权的更迭并不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但在非民主体制中,在统治者的合法
性和政权的合法性之间不可能做出明确的区分。P眩eworski等人的研究(A.Pf嚣worski,
F.Linongi,2000)认为,国家领导人的更换,在民主政权下对经济增长率和投资比率都没有
什么影响,但在权威政权下却会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包括罢工、骚乱、游行示威等政治事件
的发生频率在民主政权下要高于威权政权,但足对经济增长率影响较小,而当此类事件发生
在威权政权下时影响相对较大。.一.. ,

对于民主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直接和间接因素。冯毅(2003)将政治体制对于经济
发展的影响归纳为三个主要维度:政治自由(the degree of politicaJ freedom)、政治稳定
(political stability)和政策确定(policy cenainty)。这三个维度构成了经济管理的政治基础,政
治稳定是保证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方面。它不仪直接影响经济增长,而且间接影响其它决定
经济增长的变量,例如,通货膨胀、投资、人力资本、收入不平等、产权和人口增长。
3、威权有利于经济发展论
在世界民主化进程的大潮之中,威权主义往往被视为保守落后的象征。在以新自由主
义为主流的经济学界在总体上对于威权主义的持批判态度。但二十世纪后期出现的“东诬奇
迹”以及贬洲国家的领导人如李光耀、马哈蒂尔等政治家大力主张以“先经济,后民主”的
“哑洲价值观”也引发了经济学家对于威权主义观点的反思。部分学者虽然不认为威权主义
相对于民主主义在经济发展上有绝对的优势,但也认可威权主义在一定的时期和在某些方面
能够较好地促进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
(1) 民主政体削弱了民间投资
Walter GaIeson和karl de SchweinitZ(1959)认为民主政治将以投资为代价造成15H期消费
的压力从丽阻碍经济增长,而在独裁国家更有能力做到强迫储蓄以启动经济增长。亨廷顿等
人(1975)认为“投票老的剧益将使得政党给予个人消费更优先的地位,但在一个。非民主的
体制中9llJ未必。以苏联为例.消费rl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1928年始65%,到1937年降
低到52%。如果在一个竞争性的政党体制中“{现类似的问题无疑会引发一场.*命”。Vaman
Rao(1984)也说:“经济发展足一个需要人力和物力的巨人投资,这些投资项目意味着即
期消费的削减,而在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这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为了获得资本来源政府必
须以铁腕采取强制措施,如果这些措施通过公民投票的形式来表决旨定是通不过的。在一个
民主国家没有一个政党会以牺牲当前消费以获得光明的未来为由来赢得大选。”也就是说,
由于在民主政体国家中,大众拥有投票权丽能够对于政府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如在工人阶级
具有较强主导地位的民主国家之中,企业不得不在收入分配中向工资倾斜。因而政府往往要
面对大众的即期消费的压力,从而实施倾向于即期消费而不是加大投资的再分配政策。这样
投资的降低将阻碍经济增长。相反,威权主义政体如果能够考虑朱来发展加上它拥有有效的
手段压制大众的即期消费需求,因而更能够实现经济增长。
此外Adam PrzeⅥ,orSki(2000)的一项从1950到1990年的跨国研究得出结论是,对非
民主政权存活率期望越低(也就是向民主政权转型的可能性越商)投资占GDP的比例越低。
与此相反,对民主政权存活率期望越低(也就是向专制政权转型的可能性越高),投资所占
的比例越高。如果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外,这种投资者喜欢权威政权害怕民主政权的
关系变得更加明显。投资者偏向于专制制度的事实和产权学派的观点完全相反。当面临从威
权政权向民主政权转型的时候,民主制度所倡导的“主权在民”“一人一票”的政治平等所
隐含的革命性,让有产者和投资者心有余悸。新生的民主制度妥协机制还未健全,这也不可
避免让投资者心存疑虑,从而影响投资(何高潮,2005)。
(2)威权主义有利予经济运行中的政府替代和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承认“市场失效”的存在,因而需要政府调节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但
是,市场失效在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中有着重大的差异。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市场失效
的主要表现在于外部性和公共品,以及宏观经济波动、垄断和收入分配不公等等。而广大后
发国家中普遍存在的是更为基本的市场失效——市场不发育或残缺。战后的广大后发国家普
遍存在着严重的市场缺失,市场规模的扩大受到抑制,市场远未达到可以正常运作的程度。
在此情况F,政府首要的任务不是要校正一般的r诃场失效,而是要构建启动市场运行的规则
和制度框架,做出大量的制度供给和安排,实现对不发育或残缺的市场的部分替代。
李晓(1996)认为政府替代本质上是一种政府为克服不发育或残缺的市场的制度稀缺,
以强大的行政力量所进行的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它具体表现为政府采取行政力量,对一部
分不发育或者残缺市场进行替代,直接组织市场。其主要目的在于在所有权关系、经济决策
结构和资源配置方面做出最有助于迅速发动和组织经济增长的制度安排。
在这些国家中,市场失灵不是政府所要面临和解决的主要矛盾。而市场残缺和市场幼稚,
才是他们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境况。事实上,正是有了政府在统筹社会资源、就业政策、强制
储蓄、高度社会动员、维持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蓖犬作用,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才有可能获得较
高的增长速度,在生产力水平方面有长足的进步。所以在现实的发展压力F,威权主义模式
也就成为尔弧各国寻求跃进的必然选择了。
(3)威权主义有利于发挥国家优势
18
上世纪八十年代,超越传统11勺lr匕较优势理论的发艘战略牙始进入人帮J的税野。以探罗唬
鲁格曼(1979)为代袭的战略贸易理论,摒簿了传统贸易理论关于完全竞争市场舸|规模报酬不
变的假定,从现实的麓度出发引入了不完全竞争模搿《产品羞舜化),并将比较优势稠羧筷经
济统一起来,认为多皴产品的生产具自。觑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即扩大生产规模会馒每单位生
产黧素的投入产出蹙多,而经济全球化和贸易秘m化使得规模经济能够褥以实现,并在贸易
方面表现为其有相似资源察赋结构豹工业化国家之嚼,同一产业内相互贸易的增加。这样,
l韵予觌模经济和产盛麓冥的存在,资滋缎掏粪馘的蹰家澍可以逶过经营麓异纯产品,增加生
产和扩大出习市场,从丽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墩得贸易利润。20世纪90年代,迈克尔·波
特(2002)提融丁国家竞争优势论,以竞争环境能差异性来解释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阀产业竟
争能力和生产力水平盼茇距。闽时,波特还引入并发展了“产堂2簇群”的躐点,荠将产啦簇
群视作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主要载体。
随着人们对于“函客竞争优势”、因家产啦政策理论的关注,成权主义的强政府在国家
战略上所越的作用也[1盏得到人们的重视。爽野正宽、关口楞<1999)等人在《经济体制的
胱较制鹰分耨》中认为,戚权主义政府在诸妇端商特定产溉等需要把国家的燮源粲中用于桀
种豳的时,出于可以运用自身强脊力的主导杈脚而这种宏观调节易于实现。这种调节在后发
阑家或者选区试圈在经济发展中糗伤发达阂塞过去所采用的增长战略时是十分重要的。舆野
正4舞等人认为东旺圈家嗣地区之所以实现了显著构经济增长,在缀大程度上虚归功予威权主
义的政府形态。不过,威权主义同时造成了政治独裁翮政治腐败,可能只存后发国家的经济
发震阶段穰散。
(4)威权主义有益于后发国家社会稳定
与翦1iii民主有助与国家像持社会稳定维持经济发展的观点针锋蝴对地存在捆反的观点s
藏权主义强大的国家机器比民主政体霹能冱制政瀹动乱从而发展经济。铡姻李晓(1996)认
为在后发匿家的经济麓展中,藏掇主义政府有助予维持政局稳建,确保良好的隔际环境,并
解决与经济发震榴降的利益格局、社会结构黎|价值观念的急弑变革所弓{发的社会矛盾。东噩
蓠家在上擞纪五十年代后,在政治上限露8言论自出、压制社会民主运动,在经济L鞭制l:会
及萁劳工运动,缓和劳资关系,以隧低工资,降低生产成本。这些手段郡在一定程度上起剿
丁为社会减压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种族和民旅成分复杂的霸发国家,种族和民族冲突对经
济发展有负藤影响,强有力熬威权政俸燮施有效地£K制冲突。强制实行衽会稳定。
以上对于政治制艘与经济发袋之间关系酌三种类型的主要观点之间显然有许多矛盾对
立,儇硅然没有哪一种观点Ⅺ,以麓单地喾定其他类掣的观点。事实上,上述三种类璎的主璎
观点都育糯魔的经验数据支持。根据Aymo Brunette(1997)对丁-在民主政治与经济发展的
关系上所做大餐的实证分析年|{计嚣检骗的总结。犬逮的跨l:Ji研究郝足!政棂类艰和经济发艟速
度之问没有统计意义上的轧著关系。根据Przeworski(1999)的研究,通过跨冈的比较研究
越孬能得剁麴定的荧系出魁寄疑8目的。现存扮绝人多数的研究.{;|j律程楚龟所观察捌舱或治体
制类型和经济发展速度之问做一个多元回归分析,但如果我们所观察到的政权类型和经济增
艮率并不是随机出现的,而是存在着某种“选择偏差”(selection biaS)机制,使我们更多的
只观察到国民收入增k率高的权威政权,或增长率低的民主政权,而观察不到增长率高的民
主政权和增长率低的权威政权,那我们所观察到的经济增长率就不完全是我们所直接观察刭
的政权类型本身的影响所致,而是包含了选择偏差机制的影响。这反映了政治制度与经济增
长关系的复杂性,实际上我们很难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
(三)一个国家决策约束分析框架
威权主义在政府决策与控制方面与民主主义有着显著的区别。同时不同类型的威权主义
政体也面临着不同的决策约束条件。下面将提出一个政府决策约束分析框架,对不同威权主
义政体与民主主义政体进行分析比较。威权主义政体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并非单一的模式。
结合此分析和对于威权主义的分类,可以看到不周类型的威权主义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
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笼统地将威权政体与民主政体进行比较经验数据之间的矛
盾。
l、国家统治者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国家的概念有着多重涵义。通常理解侧重f民族、疆界和地域的概念。而在“国家一社
会”互动关系研究之中,国家的概念则与政府、统治者、统治集团相联系,可以不必作严格
的区别。通常有着如下几种对于国家决策的分析方法:第一种分析方法将国家人格化,视国
家为~个有组织的主体。例如skocp01(1979)提出了国家自主性(staIeAutonomy)的概念。
所谓国家自主性,不同于在国际关系之中的独立的国家主权概念,而是指国家“具有其自己
的,与社会中的统治阶级或政治体不一致的利益结构和逻辑‘"。国家自主性包括两层涵义,
一是指国家的决策行为与社会统治阶级或者阶层的意愿相对独立。由社会产生为社会服务的
国家机构成为具有自身独立意愿的社会力量。二是指相对独立于社会利益集团的技术官僚保
证了国家独立自主不受干扰实施国家政策的能力。张宇燕(1998)提出了“治国者的目标函
数是追求义理性的最大化,也就是说,治国者关心的是长治久安,即尽可能持久而稳定地维
持政权的统治”的假定。这也类似地反映了一种把国家统治者人格化的倾向。第二种分析方
法将国家视为一种实现集体行动的工具。以詹姆斯·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
人”假说与国家理论结合起来,提出国家不是神的造物,它并没有无所不知和1E确无误的天
赋。担任政府公ll}{的是有理性的自私的人,其行为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公职担任者在其任内的
各种约束与激励而得到理解(丹尼斯·缪勒,1999)。在布坎南看来,国家作为共同利益的
保证人,其作用是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并使各经济人员所做决定的社会效应比国家进行于
预以前更高。国家作为一种一r:具或者机构,向个人提供服务;而个人则对丁.服务进行支付和
消费。林毅犬提出把国家的决策过程看作是通过国家政治者的行为来完成的过程。这个统治
ScDkpoI.T: Stale and Social Rcvolu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岛ty Press,l 979,p.27
20
者可以是国王、总统、首相或幕后最高领导人。和任何一个具有有界理性的个人一样,统治
者也关心他自己的生存、威望、权力、健康、历史地位等等(林毅夫,2004)。
两种分析视角存往一定对立,但可以认为,从微观上看,构成国家统治者的是独立的个
体的集合,他们拥有各自不同的利益约束和激励,各自在所处的约束和激励中寻求利益最大
化,符合经济人假设。而从宏观上历史地看,国家的统治者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国家决策自
主性和对义理性的追求。两者并不矛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国家统治者的偏好是极其
复杂和多维的。对于财富、权力、名誉和历史地位等不同因素的追求也可能以不同的权重进
入到统治者的效用函数当中,同时不同的历史条件给统治者确立的行动的可能性边界也不相
同,因此统治者有可能表现为谋求一己私利的财富最大化者,也可能成为布坎南眼中的实现
集体行动的工具,还可能表现出超越其所代表的社会利益推动社会向前进的统治者义理性等
等。。本文不讨论具体统治者效用函数的成因和构成,而关注于事实上统治者表现出对于义理
性追求的差异。
2、利益集团理论
利益集团广泛地出现在各种制度形式之中,并在制度变迁与政府决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
的影响力。马克思实际上是较早注意研究利益集团的理论家,他的社会阶级理论就认为阶级
是有组织的人类利益集团”。马克思的阶级划分标准足生产资料所有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
者及剩余价值的占有者构成了剥削阶级,而没有财产遭受剥削的劳动者组成了无产阶级。
詹姆斯·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1980)第十篇中阐明了集团的重要性。他没有使
用利益集团这个名词,而足把当时已经存在的政党和集团的初期形式统称之为派别
(FactionS),并认为派别就是‘为某种共同的感情或利益所驱使而联合起来的一定数量的公民,
不论他们占全部公民的多数或少数,其利益是同其他公民的权利或社会的长远和利益相左
的”。麦迪逊认为尽管利益集团的存在从本质上看是坏的,但是,由于利益集团的出现来自
经济人的本性,来自部分人对其共同利益的维护,所以利益集团不可能自动消失,也不应该
使用强制的方法将其消灭。于是,麦迪逊提出了利益集团之间“遏制与平衡”的概念。他认
为,必需依靠利益集团·“野心”和“自私倾向"之间的相互对立的办法来使“利益集团的
祸害”受到遏制。
奥尔森(1980)较系统地分析了利益集团的形成及其内部运作情况,也涉及到了利益集
团影响决策的问题。奥尔森推翻了“具有共同利益的人们一定会自愿、自动地组织起来为实
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这样一个正统群体理论延用多年的“公理”。他认为,
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理性、自利的个人一般不会为争取集体利益作贡献。集体行动的实
现其实非常不容易。当集体人数较少时,集体行动比较容易产生。然而,随着集体人数的增
大,产生集体行动就越.来越斟难。因为在人数众多的大集体内,要通过协商解决如何分担集
体行动的成本是十分不容易的。而且人数越多,人均收益就相应减少,搭便车的动机便越强
烈,搭便车的行为也越难被发现。奥尔森通过研究,发现了集体行动产生的两种特定条件:
一是集体成员的“不对称”,二:是“选择性激励”的存在。“不对称”说的是集体成员收三轰的
2l
不对称。个别成员从集体行动中得到的利益比其他成员来得越人,他为集体行动作贡献的积
极性也就越火。共容利益的概念也由此产生。选择性激励可以分为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两种。
正向激励通过搭卖私人物品的方法刺激集体成员为负担集体行动的成本作贡献。反向激励是
惩罚搭便车者的措施。
奥尔森在其后续之作《国家兴衰探源》(1982)中更为详尽地分析了利益集团对于国家
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大量的试图搭便车的分利集团导致了一些国家增长的停滞。奥尔森
指出,集体中有搭便车的个人,国家中也有搭便车的群体。利益集团就可以通过“寻租活动”
(rent seeking)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改变收入蒋分配的方案,从而增加利益集团自己的收
入。这些政策包括税收、补贴政策,禁止企业进入、禁止资金和人才的流动,竖立关税和非
关税壁垒的保护主义政策等。比如,英国就有庞大的特殊利益集团网,美国各式各样的“院
外活动”就是利益集团游说参众两院、影响收入再分配的寻租活动。而且各国的利益集团的
分利行为有很大不同。当分利联盟的寻租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国家的决策效率下降,
制定经济政策的时间延长,。影响整体社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资源重组的能力,使经济
发展停滞不前。当多个分利联盟串通共谋、取得制定经济政策的支配性地位时,国家的政策
便成为这些利益集团坐地分赃的工具,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深受其害。
诺斯(1994)在经济史研究中专门研究了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对经济制度变迁的影响过
程。他认为制度演进的方向与~个社会中利益集团之问的博弈过程及结果相关。新制度学派
还认为,从静态上看,制度演进的方向是由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的利益集团决定的;而强势
集团之所以能够决定制度演进的方向,又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取国家政权的支持,或通
过赎买,或通过强制。诺斯将利益集团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对待时,他关注的是制度变迁过
程中的利益集团,假定各利益集团的势力是不平衡的。因此有的学者将诺斯等人所说的利益
集团称为“压力集团”,压力集团本身是利益集团的一种;但只有社会中的强势利益集团才
有力量对政府形成压力,以各种手段获得政府的支持——最极端的情况是迫使现任统治者下
台并扶持自己的利益代理人上台,因此社会中的强势集团就是该社会中的压力集团。
在市场导向的社会经济发展之中,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所谓“市
民社会”,是指经那些源出于保护个人自由的思考以及反对政治专制的近代自由主义政治思
想、源出于对市场经济的弘扬以及对国家干预活动的应对的近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基础上
而逐渐产生的相对于国家以外的实体社会。(邓正来,1997)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启动和发
展,导致了市民社会的崛起。另一方面,市民社会又成为市.场经济坚实的基础。与建立在严
格的权力划分和制度约束基础上的政治国家不同,市民社会乃是以一种普遍的契约关系和契
约精神建立起来以保证其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而市场经济很大程度上就是契约经济,即
独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在契约自由、意思自治和责任臼负的基础上,自由、平等地参与经济
活动。政治国家只是通过法律和政策,进行宏观性间接调控。因此,离开了市飑社会这一社
会基础,市场经济就如无水之鱼、无本之爪,难以良好运行。
从市民社会的角度看,利螽集团的产生和崛起人大促进了市氏社会的形成。这是因为: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分娩出各种介于国家和家庭之间的社会中介组织(即比问组织),
如商会、行业协会等等,它们担负起组织和协调社会生活、管理非政治性事务的职能;另一
方面,自由流动资源和机会的涌现与增加,也呼唤并导致社会资源与机会的组织及分配方式
的变革,这就大大强化了民间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和内在秩序的建立。
3、分析框架
下面的分析将在一般意义上使用利益集团的概念,将利益集团视作具有共同利益联系的
人类社会群体。一般意义上利益集团为中性,不具备“压力集团”的贬义,尽管某些特定的
利益集团可能阻碍了社会整体发展。它包括了组织严密和组织松散的各种群体。根据利益集
团概念,我们可以假设一个人口总数为刀的国家分化为m个利益集团,即每个人都是某个
利益集团中的一员。其中每个利益集团有成员吩个(i=1,m)。U。是利益集团f中成员,的
效用函数,对于所有成员,=l,恢,U“=狮。其中%为第i个利益集团的规模。
定义口,(f=l,m)为利益集团i的影响力系数,用以衡量该利益集团对于政府决策所能
施加的控制。影响力系数口f是利益集团人数%、该集团组织有效程度屈的函数。即:
oct=,何t,pl、)
假没政府决策推行一项新政策或者制度改革,如果该举措是一项帕雷托改进,即没有人
因此项改革而遭受损失,则改革将不会遭遇反对,实施可以比较容易进行。但是在实际中,
改革通常是不是帕雷托改进的,在某些利益集团获得利益的同时,通常总是有部分其他利益
集团遭受损失。可以以利益集团中成员的效,}j函数来衡量改革措施的损失和收益。这肌个
集团中包括了统治集团,通常统治集团是所有利益集团中力量最为强大的。
如果统治集团只重视自身利益,那么只有当新政策或者改革能够给本集团带来效用增加
的时候,统治集团才会赞同该决策。而由于统治集团的影响力系数往往非常大,因此,该集
团的偏好主宰了政府决策。在此种情况下,政府倾向于采取有利于统治集团剥夺其他利益集
团的政策和措施。而有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决策则往往由于与统治集团利益冲突无法付诸实
施。也就是说,在统治集团不追求义理性,即关注社会整体发展,而只注重对其他集团的利
益剥夺,则l窝家决策通常表现出总体上的非理性和经济发展上的无效率。在此情况下,如果
该国的社会民主倾向和市民社会势力较强,则统治者非常容易被推翻;反之统治者能够维持
威权统治,而该国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的泥潭。两种情况都会出现政治的不稳定,进一步强化
统治集团的短期行为驱动。
假如统治集团追求义理性,也就是说治国者关心的是长治久安即尽可能持久而稳定地维
持政权的统治,则统治者关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如前面所述,无论统治者是出于何种自
身效用函数的约束,他表现出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整体福利的追求。当预期某项改革造成国
家全体人员总效朋增加时,统治者考虑将该项改革付诸实施。即:
Σ一u,>o
t=l
推行该项改革造成所有利益集团当中,个利益集团利益受损,假设利益集团成员遭受同
等程度的损失,即叼=研<O(,=l,疗, f=1,,);同样该改革造成k个集团利益增
加,每个集团成员获得同等程度收益,即叼=狮>0(/=l,刀, f=1,七);其余m—l—k
●●
个利益集团则不受该项改革影响,即哟=狮=0(/=ljn, f=l,朋~,一无)。
利益集团对于改革的决策影响通过他们的影响力系数来反应。一个利益集团针对某项改革可
f 1 (赞成)
以采取戈持、中立和反对三种态度。以B={o (中立) 表示利益集团i对于改革的
l一1(反对)
态度。
在代议民主制度与专制、威权制度等多种政体中利益集团对于决策的影响是不同的。在
代议民主制度中,利益集团可以通过议会代理入、官僚代理人、民主投票、院外活动等等方
式对决策施加影响。在威权主义国家中则主要通过行业协会、工会组织与政府部分协商、与

政府官僚勾结、集会游行示威等等方式进行。在本模型中统一用影响力系数口;来描述。利
益集团i对于某项改革的支持或者反对构成该利益组织的影响力口,.口,即依据D,的不同
构成反对压力或者支持力量。’..· · 一.
在此可以假设政府面临的支持力量超过反对压力则将该项改革付诸实施,反之则不实
施。即改革推行成功的条件为:
民主政体与威权政体的在作决策时面临的政治约束有很大的不同。从古典自由主义的
“守夜人政府”。到新自由主义对对凯恩斯国家干预的批判的,无不疆示了自由民主主义对
于政府的不信任。新古典自由主义主张咧归市场机能的运作。如米塞斯、哈耶克、弗利德曼
等人强烈主张维护个人权利,特别是财产权与契约自由原则。诺齐克认为“最低限度的国家”
(minimaI state)是真正在道德上理想的鸟托邦架构。按照新自由主义的主张,国家对于私
人和市场的千预与政府计划经济一样是批判的对象。自由民主主义往往主张经济的自由化、
私有化、市场化、全球一体化。以“贸易和市场自由化、私有化和小政府”为主要特征的“华
盛顿共识”其中心思想杖fJ尽力减少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让市场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主导
作J1j。可见,具有Fl由t义民j:I三倾向的政体通常主张最小政府,政府被视为基本规则的维持
24
口 D > 0 。Σ渊
者和基本公共品的提供者。从莳面滴加斯特的政治博弈模型可以看出,政府对了二任一利益集
团的剥夺,通常会遭到普遍的反对。因此可以假设在具有自由民主倾向的国家中,对于某项
改革不受影响的利益集团f将倾向丁对政府的改革持反对态度。威权政体则相反,由于专制
传统影响,利益集团除:非自身利益受到威胁,否则对于政府的改革措施倾向于持赞成态度。
因此,在同等条件F,民主政体推行~项改革成功的支持约束为:
f f+丘一’
Σ吼一Σ%一Σ研>o
,=J J=,+l l=“+七+1
丽威权政体推行该项改革成功的支持约束为:
i l+k m
Σ%+Σ%一Σ谢>o
,=l t=,+I f=,+毒+】·+‘
显而易见,威杈政体所面l脑的约束较为宽松。这也就意味着,在威权主义国家中,~项
新的改革措施的实施,要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民主国家中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当然,“守夜
人政府”更多的具备的是其理论意义。在现实之中,具有民主主义取向国家的市民社会不会
完全如同模型之中所描述的对所有不涉及自身利益的政府行为进行抵制。但模型反映了也是
一种总体上的趋向。市民社会强大的国家之中,民众普遍抱有“政府是不可信赖的”这样的
观点。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培育,业已形成“强市民社会一强国家”
的社会国家模式。在后发国家之中,市民社会普遍不发达,但也由于历史原因,各地区国家
之间存在较犬差异。如拉美国家由于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西方殖民者统治之下,在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受其影响极深,因而表现出比噩洲、非洲国家更为强势的市民社会特性。威权政体
在国家决策之中面临较小的掣肘,从而表现出了“强国家”的特性,有利于进行政策、制度
变革。而在市民社会较强的国家之中,国家自主性往往被大大削弱。
4、比较
依据此分析框架和所得到的结论可以对比民主政体与儿种不同类型的威权政体在经济
发展方面的重大区别。
威权剥夺型国家显然是效率最低的。在此种类型的因家中统治者往往实行独裁统治,统
治集团致力于剥夺其他利益集团,缺乏促进经济整体发展的激励。统治集团维持自身统治的
合法性的努力不是依靠义理性或者取得经济发展,而是施以持续的高压,打击反对力橇。各
利益集团在面临剥夺的威胁下也缺乏生产发展的动力。
此种类型国家的领导人往往以腐败而著称于世。亚洲马科斯时期的菲律宾、苏哈托时期
的印度尼西哑以及一些非洲独裁国家就是此种类型的典范。据估计,印度尼蹦Ⅱ前总统苏哈
托在执政时期挪用公款数额在150亿至350亿美元之问;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挪朋公款数额
在50亿至lOO亿美元之间‘;刚粜前总统蒙博托则把50亿美元据为己有。扎伊尔的荧布图
(Mobulu)和尼臼利讵的阿巴p(Abacha)侵吞公岁£资源的规模都在50亿美元以}二。这些
2S
独裁统治者的巨额财富与他们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巨人的反差。
在此种类型国家中,尽管在政体形式上有着差别,如菲律宾在1946年就实行总统直接
选举,照搬了美国民主!而其他一些国家采取了军管等各种各样的政体形式,但是在实质上,
它们部属于统治者缺乏义理性的威权剥夺型国家。权力集中在政府手中,尤其集中子统治者
私人集团内部。通常统治者运用政府的职能机构将经济特权授予私人部门中的一些小集团。
他们的势力主要来自政府配给的垄断权。这种剥夺型政府对丁.国家经济发展的危害,不仅在
威权时期直接体现出来,甚至在民主化运动推翻威权政府之后仍然有所表现。如菲律宾社会
风气颓败的一个深层原因是马科斯长期的专制统治流毒所致。专制制度败坏民风,破坏公民
监督机制,损害国家文化命脉,制造腐朽昏庸的官场习气,这已被诸多历史事实所证明。这
种伤害使社会在很长时问不能恢复元气,它所制造出来的各种社会病痛和痛苦,往往需要一
代人乃至几代人来承担。·
威权分利型国家效率要高于威权剥夺型国家。在此类国家中,利益集团力量强大,并且
彼此之间形成了制横,统治集团没有取得绝对的优势控制权,因而无力实行剥夺政策;另一
方面,统治集团为了维持自身统治能够长久,采取了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战略。但是,如同
上述分析模型中所表述的,分利集团的强势也造成了政府决策中的困难,降低了决策效率。
一些有利于国家发展的理性决策由于与少数影响力强大的利益集团产生了冲突而无法获得
通过付诸实施。+ ,
·
·
拉美国家的威权分利主义倾向严重,分利集团势力强大。不同利益集团往往在不同的政
府部门有着自己的集团代理人。造成这些国家中农业部代表着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工业部则是
企业界的代言人等现象。许多拉美的经济发展战略朱能像东亚那样适时地由进口替代转向出
口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遭到了进口替代战略的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拉美
各国进口替代战略的最大受益者是企业界,它们既能在国家保护下避开外来竞争,同时还可
以享受国家给予的多种优惠政策。这使得拉美国家中的企业效率低下却仍然能够取得较高的
利润。拉美民粹主义影响力强大,工会组织对于政府天选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强大的工会
力量也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反对政府为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而采取的货币贬值等一系
列措施。
秘鲁和加纳政府分别于1968年和1971年制定了货币贬值政策。但是由于进口消费品价
格的上涨侵害了进口消费品主要消费者的利益,城市富有阶层和军政界的利益联盟对政府的
货币贬值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抵制,并最终导致了政府的垮台。
此外,跨国资本势力在拉美国家也形成了强有力的利益集团。后发国家在=I:业化伊始几
乎都面临着国内资本和外汇不足的困难,同时工业化必须的技术也极端缺乏。因此后发国家
必须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市场等资源,这就给跨国资本势力的进入创造了条件。美国学
者埃文斯(Peter Evans,1991)研究发现,拉荚国家的jL业化进程是在跨国公司业已广泛渗
透的基础上开始的,因而其ir:业化往往依附f外国跨围公司。拉美的官僚威权主义体制从一
开始就是一种外围资本的代理同盟人,贯穿着外国资本的意:岳。因而,除了国内的利箍集网
外,政府决策在很大程度上还有受制”j_:跨国资本集团。虽然战后一些拉美国家纷纷采取了将
外国资本国有化的政策措施,但只是削弱了外国资本对于其石油铁路电力等基础部门的控
制,而对制造业的外国资本触动不大。
威权发展型国家在后发国家中是效率最高的。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等等因素影响,统治集
团在社会集团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使得政府能够在较少掣肘的条件下进行决策。加上统
治集团能够克服短视,追求义理性和整体发展,因而能够较好地学习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进
行理性决策。
东亚国家和地区是此种类型威权主义国家的典范。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
中,虽然也建立了一些民间组织和团体,但这些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配合政府经济政策
和战略的实施。这些利益集团基本上受制于统治集团,与拉美势力强大的分利集团有着较大
的差异。而统治集团在一定的社会舆论监督和民众抗争下保持了较好的自律性。例如,新加
坡政府一直注重廉政建殴,以高效廉洁而著称下世。在亚洲,企业利益、劳工利益和农民利
益因相互冲突而产生的压力,对国家精英的行动影响不犬,因此当局在引导私人投资时能有
较大的杠杆力。韩国和台湾历史上的殖民主义、战争和外国占领使当地的统治阶级受到沉重
的打击。这为当局巩固高度集中和自主的权力开辟了道路,从而使当局对不断增多的出口机
会做出了反应。而在拉美,19世纪后期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寡头阶级的强大正好吻合。尽管
拉美国家的官员常能获得一些独立回旋的能力,但他们不得不对付强有力的经济阶级的挑
战,这就限制了他们调整发展模式的自由度。其进口替代模式之所以能被维系,主要是因为
这种模式对资本家、军人、技术专家集团和政治精英来说运转得很好。既得利益者集团对于
统治者能够施加压力,造成各种决策常常互相抵消,系统性变革的幅度受到了影响。而威权
发展主义国家的统治集团决策机制较好地避免了这一问题。
在对待跨国资本方面,东征国家注重国家利益实行“借款型工业化”。在跨国公司的直
接投资中,其100%控股的子公司的比重在韩国不过6%,而在巴西、墨西哥则高达50%以
上。因此跨国集团在东诬也不能像在拉美那样形成分利集团对政府决策效率构成重大影响。
民主政体的后发国家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要比威权发展型国家逊色。如同前面所分析的,
在民主政体国家中,政府决策往往受到较火掣肘。被视为后发国家中民主的典范的印度就是
~个很好的例子。根据研究测算(陈峰君,2000)印度从1960年至2000年平均GDP增长
率为2.771%,相比之下,东弧威权发展主义国家和地区同期增长率在5.817%左右。印
度的土地改革受地主阶级控制,土地再分配二lj=要在地主阶级内部进行。印度政府在上世纪
60年代推行了以农业技术改蘸为中心的“绿色革命”,但“绿色革命”的收益也被新兴地主
阶级和富农所独占而加剧了贫富分化。和拉美类似,印度在1:业化初期实行进口替代战略,
建:屯起了自己完备的一1:业体系。但是在具备了相当的.I:业自给能力之后,印度对于国内jl:业
也采取了高度关门保护主义政策,未能将战略转型到出口导向上米。印度民族、种姓、宗教
分化刚题严重。印度前陆军总参谋&V·N·夏尔王-5尖锐地指f15:“印度的最人弱点了f:不是
27
经济,而是内部的不和。它所面临的最危险的威胁可能不是来自边界上的敌人,而更可能来
自内部的导致民族、种姓和宗教之间暴力活动与日剧增的政治斗争;来自政治上不惜一切代
价地争夺选票;来自掌权者与夺权者这些不共戴天仇敌之间不惜使用一切手段的明争暗斗。
在我们这个所谓的民主政体中,公jl:的选举也是令人怀疑的,因为犯罪化的政治利用金钱和
暴力左右选民h。上世纪90年代之前,印度基本上是国大党为主体的政治体制。在90年代
之后,印度人民党迅速崛起,加上其他等级的种姓政治力镊和地方政治力量日益强大,印度
的议会民主制在缺乏稳定的政府的情况下,执政党忙于平衡各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利益,中央
政府缺乏足够的权威性,从而削弱了国家治理能力,影响国内外政策的有效执行。
四、威权主义发展趋势
尽管威权主义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其形式与
人类追求个人自由发展的进步趋势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即使是赞同威权主义的学者往往也
仅仅注重威权主义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工具性,而没有视其为终极目标。多数学者认为威
权主义只是通往民主政治的一个必经阶段的过渡性权威。例如,萧功秦(1994)、陈峰君(1999)
等人认为典型的威权主义政治体制往往经历一定的演进阶。陈峰君列出了威权主义发展的三
个演进阶段和三种历史模式的各自不同的特征(表一)。
阶段旧威权主义阶段新威权主义阶段自由民主阶段
模式, 集权模式半集权模式分权模式
经济传统经济/计划经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成熟的市场经济
合法性基础神授/习惯/征服通过或不通过选举民授

选票的赞同
政党无党/一党一党/一党为主体两党或两党以上
个人自由无经济自由及充分的个人自由
_, '^“
部分政治自由
最高权威集君主/独裁者/首脑立宪君主军人或宪法立法机关
体’1+⋯ 半军人执政
分权无相对独立议会分权制度
表一、威权政体发展特征2
(一)威权决策后发优势的丧失
从上~章的分析枢架我f|’J町以看剑,模型并不表明威权主义政体在所有条件下都比民主
‘转弓l臼:孙。I:海《日J度的蛹;起:潜力‘j制约渊素》,《当代弧太》,1999年第8期,笫2l页。
2陈峰村:《威权生义概念j.j成圳》,《东南证研究》,2000年第4明,第69页。
28
政体更有效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如后发围家在实现一业化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发达
国家的制度样板和发展经验,威权政体较容易利用后发优势,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在本国实施有效的改革措施。而具有民主化倾向的后发国家则有可能因为利益集团的干扰,
不能将正确的改革付诸实施。当后发国家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在工业化、国民收入等
方面接近发达国家时,后发优势不复存在,政府必须自行创新探索。在这种情况下,民主政
体的优势体现出来。
假设政府推行一项错误的改革,该改革主要造成分配转移,而且实际上损坏了社会整体
"

福利,即>:疗,u,<O。依据上面的同样的分析,这样的改革在民主政体中面临的支持约束
胃’’
要比威权政体中的约束严格,从而导致社会整体损失的改革在民主政体中不容易付诸实施。
,威权主义在后发国家向发达国家追赶时期能够较好地发挥后发优势,学习发达国家的经
验,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当经济已基本完成追赶阶段,开始步入成熟阶段追赶型经济
与成熟经济存在着许多重大差别。成向工业化经济转变之后,威权主义的后发国家此时已不
再是追随者,产业结构与先发展国家的产业结构日益趋同,以引进和模仿为基本内容的所谓
“后发优势”不复存在,进入了以经济和政治不确定性为全部特征的新格局。在这种新格局
下,民问部门的自由竞争比政府的干预更有效率。民间部门可以充分地利用当地信息,独立
地进行多样化的试验来完成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其向整个经济的扩散,则通过竞争者的
进入经由超额利润向平均利润的转化获得实现,从而实现比政府干预更优的资源配置。相应
地,更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制度安排不再是官僚制多元主义的而是立宪民主的,因为后者在
国家退出商业经济领域的条件下,通过维护法治和秩序为民间部门的创新提供自由竞争的环
境。,..


后发国家发动经济增长时,以发达国家为核心的外部世界的技术变迁及其所形成的强大
的经济技术力量,一方面对后发国家形成了巨大的技术变迁的压力和动力,另一方面也为其
提供了制度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外部世界既有的制度变迁的历程和现实,扩大了后发国家的
制度选择集合,使得后发国家极大减少了制度创新的不确定性和成本。从政府替代的角度来
看,政府替代的制度供给和实施需要付出成本,当市场发育成熟之后,政府替代可能导致政
府失效。因而政府必须从强制性大量的制度供给转为适度的制度供给,使市场运行从发动状
态进入正常运作状态。
(二)经济发展促进威权主义国家民主进程
与政治制度促进经济增K方面存在大量争议的情况形成对照的,人们对于威权主义国家
和地区的高速经济增长最终会导致该因家或地区的民主化进程人多持赞同态度。人们普遍认
为,在后发威权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迫于获取基本的生活必需晶的压力,对二r政
治权利等政治制度问题的诉求不足_十‘分紧迫。民主和臼由市场制度作为公共物鼎,更使人们
29
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投入个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参与到制度改革运动之中。在基本生活条f,I:得
到有效的改善之后,政治和经济自由需求便开始逐渐强化。李普赛特(Lipset,1959)在很
早就说过:“一个国家经济越是发展,则一国越是有可能支持民主”。因此这种主张繁荣推进
民主的论点往往被人们称作“李普赛特假说”。此后一些学者对此论点做出了进一步的论证
分析。Robert Barro(2004)讨论了在发展起步阶段民主与经济增艮的关系。1960年到1994
年对loo个国家的访谈研究强有力地支持这种观点:一个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预示着民主的
增进。民主趋势将随着人均GNP、生活期望值的提高及男女之问接受基本学校教育差距的
缩小而增长。
在后发威权主义国家中经济发展对于民主政治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经济发展改变了威权国家传统的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
威权主义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一段时期高速的经济发展之后;有产阶层将会兴起和繁荣。
此外,经济结构变化导致就业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革,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和城市化的扩张
使得劳工阶级和中产阶级扩大并有利于他们的自我组织,最终使得城市的上层很难将他们排
除在政治权利之外。中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经济地位的提高,必然要为自己的利益而去争取
政治权利;并且这种利益不是与集权政治相联系,而是与以市场为基础的多元政治相联系。
有产阶层和中产阶层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对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以及产权保护和稳定
逐渐产生强烈的诉求。另一方面,作为市民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的非政府组织,也大量地涌
现和发展。
2、经济发展中对于经济I{由的需求不断强化和扩展
市场导向的威权主义国家往往在政治压制的同时,为民众保持一定的经济自由。这是因
为如果经济人不能根据价格信号自由配置资源,那么市场经济的效率是无从谈起的。经济发
展之所以能促进民主,首要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要求有最基本的经济自由。一旦存在最基本
的经济自由实际上就已经存在民主的“萌芽”。无论是代议制民主还是直接民主,其实质都
是人们摆脱各种人身依附关系从而决定自我命运。如果没有经济自由,如果商品价格不能反
映商品的稀缺程度,如果经济人的自愿交换受到种种限制,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经济发展。一
旦出现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自由能够不断得到深化,并逐步扩展到政治领域。事实上经济
自由本身也就是民主的必然要求。
3、经济发展导致威权主义国家公民价值观的变化
后发国家的经济状况对其公民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美国著名心理
学家马斯洛提{lj的需求屡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由低至高的基本层次,当一个层次的需
要满足后,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又会产生。在后发戚权主义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对j二民主的
需求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需求变化。当基本物质生存条件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民众对于民主
的需求也较弱,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自我价值、人格尊严等等需求会不断强化。对于威权主
义国家社会中的各个层次,不论是按教育还是职业等标难的划分,一般都表现出趋向民主价
值的方向。
4、经济发展促进教育普及
经济发展还产生了一个重大后果,就是民众普遍接受教育。在威权主义国家发展初期,
往往国民教育不普及,广大民众对于民主缺乏足够的认识。而在经济得到~定程度发展之后,
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对于民主本质和实施都有了相当的认识。同时在与发达民主国
家的交往之中潜移默化。因此威权主义国家的统治者难以长期将“现代化”局限于经济发展
领域,而不得不转向民主化轨道之中。
(三)外部因素促进后发国家民主化
一个国家的民主化主要依赖于内部诸条件的发育成熟,但外部因素也是影响民主化进程
的重要变量之一。它可以加速或延缓民主化的进程。亨廷顿(1998)在其对第三次民主化浪
潮的研究中提出了后发国家转向民主的“转变带”的GNP水平。他认为在二十世纪90年代
一个国家的GNP在1000—3000美元问是开始向民主转变的阈值;当它达到3000一6000美
元时,则是完成转变的阂值。这个阈值上下,是其它因素起作用的领域。如在这个水平以下
实现了民主或超出这个水平仍未实现民主的情况,应考虑是其它因素超过了经济因素在发挥
作用。后发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外部影响会使其在进入“转变带”前就实现民主化,或在
其进入“转变带”.后推迟实现民主化。
亨廷顿认为梵蒂冈、欧共体、美国和苏联等几个主要的世界权力中心对第三次民主浪潮
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在冷战时期美国为了战略需要和实际经济利益而牺牲民主原则,许多
独裁、威权国家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但随着冷战的缓和终结,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开始
把促进人权作为其外交政策重要的目标,开始鼓励和支持威权主义国家的民主反对力量。欧
洲议会和欧洲共同体也显示了对于民主的支持。它们“明确地和始终一贯地在其所有成员国
中维持民主”。欧共体的扩大以民主为条件,希腊、葡萄牙、西班牙从经济发展角度都迫切
需要加入欧共体。欧共体对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苏联在上世纪末自身
发生了政治变革,并最终解体。同时苏联的变革也清除了东欧民主化的主要障碍。上世纪
中梵蒂冈的天主教会的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保守的反民主转向支持社会政治变革和
促进人权的方针。在拉丁美洲和其它地区的主教会议上,.这一方针都得到重申。在基层,普
通信众、基层教二b和年青一代的教会知识分子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与权威主义发生冲
突。从此,天主教会在各地都站在了权威主义政权的对立面。在巴西、智利、菲律宾、波兰
和中美洲国家,天主教会在反权威主义运动中承担着中心的角色。教会有大量可资利用的资
源,有严密的纽织,有教堂、电台、报刊等1:具,有谙熟政治的领导人,能够利删其国际性
的联系和影响,这都使它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
外部影响的另一种来源足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影响。亭廷顿称其为“示范效应”和“滚雪
球效应”。率先民主化的国家产生一种示范效应,为其它国家所摹仿。若干国家相似的进程
产生连锁反应,它们交义影响,相互呼应,从而创造出一种国际性的气氛和时代精神。对r.
氏主条件成熟的固家,这种气氛减!i>了}屯主化进程的阻力,对.『.民主条件尚不够成熟的国家,
3l
外部影响往往是启动民主进程的最初动力。交通用I通讯技术的发展,国际交往的扩犬和深化,
已经使当代世界已经日益联结为一个整体。特别以覆盖全球的通讯卫星和国际互联网络为代
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不分国界的“电子空间”,使世界真正变成了一个“地球
村”。这使率先民主化的国家对其它国家产生更强烈更直接更迅捷的冲击。如此众多的国家
实现了民主化,使当今世界已经形成了一种有利于民主的政治气氛。这种气氛对于未来各国
的民主化进程是非常适宜的,而权威主义政权的维持将日益困难,违背时代潮流的非民主行
为将面临前所朱所的压力。
因此,广大后发国家的威权主义在这些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都在不同时间和
不同程度上开始走上民主化的轨道。但是经济发展促进有产阶层的兴起从而导致民主转型或
巩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收入的两极分化,这将会导致民主转
型过程过的收入再分配的频繁发生从而损害有产阶层的利益,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
过程中往往频繁出现社会动荡的一个关键因素。
五、小结

威权主义与后发国家现代化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一个简要的回答是,威权主义
与经济发展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类型的威权主义政体与经济发展表现
出较强的关联。各国不同的发展绩效其实反映了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体制结构存在着重要
不向。不是任何威权政体都能促进经济发展;在非民主体制下要达成经济现代化,某些结构
性前提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均不可能。从东皿发展型威权国家(地
区)的经验来看,这些条件包括经济和政治的结构分离、经济理性主义、市场经济导向、允
许民间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和保护私人所有权、知识阶层活动的独立性、文官系统的专业化或
“非政治化”等。如果不具备这些必要的前提条件,政治威权可能只是导致经济不发展和政
治不稳定。
至此,依据政治决策约束分析我们可以对引言中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做出简要的回答。首
先,威权发展主义以及威权分利主义的后发图家和地区由于政府在实施重大经济政策过程中
的约束较为宽松,利益集团对统治集团的掣肘较少,因此统治集团可以较为容易地对发达国
家的发展政策进行模仿和创新。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在国家经济发展绩效的表现上,
这两种类型的国家制度形式要优于后发民主国家以及威权剥夺型国家。其次,威权发展主义
与威权分利主义同样存在着政治决策上的差异,威权分利型国家中政府中民众和利益集团对
于政府的影响力仍然较强大,这又造成了两者之间经济发展速度和轨迹的不同。最后,威权
主义在经济发展基本完成对发达国家的模仿和赶超阶段后,后发优势开始丧失,统治集团的
决策欠误的可能性人大提高,这就导致威权的决策成功的效率降低和风险的提升。在这种情
况下,民主制度对二J:二发挥企业自主刨新决策和避免整体风险方面的优越性体现了出来。刚此
威权主义应当被视为从传统集权体制向现代K士制度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
32
如同在前面所讨论的,威权主义与经济发展之间除了在政腑泱策约束方面以外,还存在
着许多其他重要的影响环节。综合前面各种观点讨论,可以得出几点简单的结论。首先,政
治民主与经济发展并没有表现出简单的因果关系。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结构的条件、政治
力量的特定组合才是政治民主的关键。政治民主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但不稳定、不成熟的民
主制度也可能阻碍经济的发展。简单地用政治制度为标准来评判经济发展的效率会产生迷
思。其次,威权主义有促进经济发展的~面,也有压制民众,约束个人自由发展的~面。威
权政治是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手段,但不是最终归宿。它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
合理性,但同时又有其过渡性,临时性和短暂性。民主政体比威权政体能够更好的保护力量
较为薄弱的群体受到侵’害:这对于保障个人自由和公平是更为有效的,从价值指向方面看,
民主政体最终也是优于威权政体的。
换一个角度看,民主制度也不是完美的政体,而是一种与人类社会根本的社会公正原则
相应的政权形式,是一种在一定条件F应运而生的政治安排。阿玛蒂亚·森认为民主的价值
观已为人类社会广泛接收,但只有在把民主制度看作是实现人类根本自由的~种形式的情况
下,民主才是目的。顾准也认为的关于民主并非终极目的。哈耶克认为自由主义是法的原则,
而民主是实现这个原则的重要的决定方式。这些学者都意识到民主制度的工具性(何高潮,
2005)。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可能没有什么问题比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一问题更
能煽动激情,更容易被笼罩在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的迷雾下。在研究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关
系的过程中,避免对于某种意识形态的迷信或者偏见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演化经济学的观点,制度的演化具有多样性。’制度变迁是~种把社会矛盾、经济危
机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的历史过程,由于它自身具有路径依赖、不确定性和不可逆的特征,
因此制度演化对每个社会来说基本上是特异的。制度多样性说明了每种体制的优势将与劣势
同时并存,在一国行之有效的制度并不一定在另一国产生令人满意的制度。政体的类型对于
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政体因素并不是具有排他性的根本因素。技术变迁、权力结构
和文化价值观等许多重要的非政体制度因素同样对于经济发展的差异做出了解释。政治制度
与经济发展之间无疑足存在着重要的联系,但两者之问并不存在着清晰可见的直接联系。政
治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往往是通过一些如经济自由、投资、贸易政策、再分配等中间
变量来体现。在政治对经济施加影响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其间接性而产生时滞,以及各国家
和地区的某些具体的条件差异导致了不同的路径演化。另外还需要强凋的是,政治与经济两
者之间并非单方面的决定关系,而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例如,在后面对于威权主义发展
趋势之中将要讨论,经济发展反过来会促进威权主义国家和地区的民主化趋势。考虑到这两
者关系的复杂性,本文对于威权主义的分析和梳理无疑也只是揭示了冰山的一角,分析框架
还有待于进~步深化和更多经验时间数据的检验。在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中,我
们必须不断深入地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在交流和争论之中逐渐获得逼近真理的认识。
33
参考文献
A.PrzeworSki and F.Linon西,”PoIitical Regimes and Economic Gro叭h”, 乃趼z口,D厂
&删伽缸凡唧∞ff’琊,1993,summer 5l一69.
A.PrzeworSki and F.Linongi,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weill-Being in the world,1950—1990”,C绷brdi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Atkeson and Kehoe,’个aths of DeVelopment for E{lrly—a11d Late·Bloomers in a Dynamic
Heckscher-Ohlin‘Model’,’Federal Resen,e Bank of Minneap olis Research Department stafr
Repon,2000.
Aymo B11lnene, “political Variables in cross count巧gro州h analysis”, 励甜聊口,矿
E印甩D研缸f沲rv哆声1 1997, Vo!·11:No·2-
Geo玛Soreusen,’,Democmcy and Democratization:Process and Prospects in a Changing
W6rId”,Westview Press,2nd edition,.1 998.
Feng, Yi, ’,Democracy, goVemance, and economic perf.0咖ance:theoDr and eVidence",
The MlT Press,2003.
Scokpol, T., ‘‘state and Social ReVolution”, New Yb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埃文斯(Peter Evans):.《东亚的阶级、.政府和依赖性:拉美主义者可吸取的教训》,弗雷
德里克·戴约主编,《经济起飞的新视角:皿洲新兴工业化实体的政治经济分析》,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1。
奥尔森(Mancur oIson):《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版,1980英文版。
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2001年,1982年英文版。
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陈峰君:《东弧与印度:亚洲两种现代化模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陈峰君:《当代亚太政治与经济析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l版。
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道格拉斯·诺斯:《历时经济绩效》,《经济译文》,1994年第6期。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版。
何高潮:《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比较政治学的新视野》,《管理吐界》2005,4。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贾根良:《重新理解东哐模式:演化经济学的新框架》,《天泮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李晓:《东孤奇迹与“强政府”:东距模式的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林毅大:《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i仑:诱敏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财产权利与制度
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人K⋯版社‘2004年1月版。
34
林毅夫:蔡吭,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距奇迹”的再解释》,《中国经
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刘军和李林编:《新权威主义——对改革理论纲领的论争》,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年版。
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l专馆,1998。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版。
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6月版。
青木昌彦:2001,《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秦亚青:《市场经济、民主体制和种族仇视》’,《美国研究》,2003年第2期
塞缪尔·亨廷顿:《发展的目标》,《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
版社1993年版。
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舨。
孙立平:《发展的反省与探索》,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版。
萧功秦:《采!匝权威政治与现代化》,《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2期。
杨小凯,sachs Je仃rey,胡永泰:《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
卷第4期。
姚洋:《泛利性国家》,《制度经济学研究》,2005年,第6辑。
俞可平:《程序民主,还是实质民主——当代政治哲学前沿问题之二》,《方法》,1997
年第12期。
于同申:《发展经济学:新世纪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2月版。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年出版,
1999年,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
詹姆斯·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第十篇,商务印书馆1980版。
张锡镇,《当代东南证政治》,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版
张宇燕: “由财政压力引起的制度变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盛洪、张宇燕主
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央编泽出版社,1997。
35
市场导向的威权主义与后发国家经济发展
作者: 谢志刚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