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进口保护下的出口推动--对战后韩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个解说

复旦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进口保护下的出口推动--对战后韩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个解说
姓名:薛锋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西方经济学
指导教师:张军
2000.6.1
进口保护下的出口推动
⋯~一对战后韩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个解说
中文摘要
f新古典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应严格按照比较优势的要求参
与国际分工,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效率。发展中国家可以沿着阶
梯比较优势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化,而且这种工业化道路是最优
的。然而,我们对韩国战后经济发展道路的研究表明,韩国实际
上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故意做错反映要素稀缺性的价格信号,
从而人为诱导本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本文试图从新古典
的理论框架出发,来解释这一现象。j全文绉掏蔓濉甄珂。第一章
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简单回顾。第二章系统描述了建立在贸易体
制中性基础之上的新古典贸易发展理论一一出口导向战略,以及
与此相对的强调保护贸易的进口替代战略。第三章则对新古典理
论的几个假定进行放松,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内生技术的
角度探讨了进口保护是如何能够促进出口的。在上述分析的基础,
第四章详细讨论了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可以在国内部门
存在的条件下结合在一起,从而说明存在着保护下的出口推动战
略。最后一章,通过对韩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分析,从实证角度探
讨了保护下的出口推动战略的有效性。
关键词:比较优势贸易体制中性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
出口导向进口替代
分类号:F741.2
进几保护卜的⋯n推功
Abstract
New classical theory argues that one society should take part in
international division according to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SO as to
realiz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Developing countries may
realize the industrialization gradually by the track of stage comparative
advantage.Also,this type of path iS optimal.However,our studies on
Korea’S post-war economy show its development iS achieved by
willfully mistaking price signals,which show the scarcity of factors,
thus promoting purposely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that are
originally lack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in the rationale of new classical theory.
The first chapter iS brief retrospection of the theories of
intemational trade.The second chapter will systematically describe
export—oriented strateg)7⋯a new classical theory,which is based on
neutral trade regime,and the opposite import substitute strategy that
emphasize on protecting the international trade.The third chapter will
relax several assumptions of new classical theories,and discuss how to
promote export in terms of scale economy,incomplete competition and
endogenous technology.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investigation,
Chapter Fou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import substitution and export-oriented strategies in the pretext of
existence of national sectors.The last chapter investigate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trategy of export—promotion under protection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Korea’s car industry.
Key Words:comparative advantage, neutral trade regime,scale
economy, incomplete competition, export-oriented,
import substitute
2
进n保扩r的⋯n摊劬
第一章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简要回顾
本章作为论文的开篇,将回顾传统的国际贸易学说的产牛和发展。现代国际贸
易学说的最初起源可以追溯到重商丰义学说,该学说丰张政府应严格干预对外经济
活动,实行贸易保护丰义。由亚当·斯密开创的古典贸易理论正是在对重商丰义贸
易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斯密从绝对优势的角度出发,证明了国际
贸易是一种双赢博弈,这一思想为自由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fU是,斯密苛刻的前
提条件限制了其对现实的解释力。大卫·李嘉图突破了斯密理论的局限,提出了比
较优势学说,从而揭示了贸易产牛的基础和贸易模式的形成规律。奠定了现代国际
贸易理论发展的基石。以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的新古典贸易理论,
从要素禀赋的角度解释了比较优势的成因,该学说拓展了古典的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钓贸易学说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基本上分为两大丰线,即保护贸易理论和自由贸易殚论。
~般认为,保护贸易理论与自由贸易理论是相互对立的。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是保护贸易理论的早期学说,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托马斯·孟在他的代表作《英国
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写道:“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下
段”。重商主义起源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资本丰义原始积累时期。通过对外贸易
活动积累起来的大量金银财富,对加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的
瓦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历史性变化反映在经济思想上就表现为重商丰
义的这一理论和政策丰张。重商丰义的贸易学说认为国内商业对商品流通来讲虽有
益处,但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却不能增加财富,因为一部分人的获利只是另一
部分人的损失的结果。所以,只有通过对外贸易使出口大于进口,产牛金银货币的
净流入,才能使国家富强。重商丰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货币差额论”和晚期的
“贸易差额论”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丰义将货币与商品绝对对立起来,要求在对外
贸易中绝对地多卖少买,使金银流入国内。而晚期重商丰义则开始把货币与商品联
系起来考虑,只要求对外贸易的结果是: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必须少于出售本
国商品所取得的货币总额即可,fu最终目的依旧是要保证有更多的货币流回本国。
无论是早期的重商丰义,还是晚期的重商丰义都把金银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把货币的多寡当成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认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获取金
银。重商丰义由此得出的政策丰张是:一个国家为了致富,必须发展对外贸易,而
在对外贸易中又必须遵守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国
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牛活,以保证货币尽量多的流入国内和尽量少地流向国外。
从历史角度看,重商丰义在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丰义发展的过程中,
有一定的进步意义。fu是,重商丰义对社会财富的理解是肤浅和片面的。货币只是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而金银只是由于其适宜做货币材料的属性才被视为货
币的代表,不能把二者与财富划等号。再者,重商丰义者认为一国的贸易得益是建
进rI保护卜的⋯r|推动
立在他国损失的基础上,即对外贸易是一利,零利博弈。这一点被后来的古典贸易理
论和贸易实践本身所否定。另外,重商丰义所丰张的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的政策,
限制了国际贸易的广泛发展,也与古典理论所倡导的自由贸易思想相背。
(=)亚当·额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划时代的巨著《国富论》中所提出了以绝对优势为基础
的古典国际分工和贸易学说。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国际贸易是基于各国之间牛产
技术的绝对差别而产牛的。一国之所以要进口别国的商品,是因为该国的牛产技术
处于劣势,自己牛产的成本太高,不如从别国购买来得便宜。而一国之所以能向别
国出口产品,则是因为该国在这种产品的牛产技术上先进,从而具有绝对优势,可
以使本国利用同样的资源生产出比别国更多的产品,以至本国生产的产品成本和价
格更低。因而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以及由此多导致的劳动牛产牢和牛产
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并且贸易的结果将使双方均获益。这
就是古典的“绝对优势”理论。
正是基于这一理论。斯密反对为了求得贸易顺差而实行保护贸易的做法,丰张
自由贸易。各国应该集中牛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口其具有
“绝对劣势”的产品,这种专业化分工所形成的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可以提高世界
总产出水平,增进整个世界的福利。斯密采用酒和毛呢的例了来说明绝对优势。假
定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在国际贸易分工前,都同时牛产酒和毛呢两种产品,并都只使
用一种投入要素——劳动,fu两国的牛产技术存在差异。表1.1显示,英国生产一
单位的毛呢需要10小时劳动,牛产一单位酒需要20小时劳动,而葡萄牙牛产一单
位毛呢和酒分别需要20小时和10小时的劳动。
首先,我们来看专业化分工前的情况。英、葡两国各耗费30小时劳动均可同时
消费一单位的毛呢和一单位酒,从整个世界来看,牛产4单位的毛呢和酒共耗费了
60小时的劳动。可以发现,英、葡分别在毛呢和酒的牛产上具有更高的劳动牛产率,
或者说更低的牛产成本。具体表现为:毛呢的牛产成本,英国小于葡萄牙(10<20);
而酒的牛产成本,英国则大于葡萄牙(20>10)。因此,英国在毛呢上的牛产上具有
绝对优势,而葡萄牙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袁1.I绝对优势(劳动小时/单位)
『凼别毛呢酒
l英幽10 20
l销j萄牙20 lO
按照绝对优势原则,英国应该专业化牛产毛呢,而葡萄牙则专业化生产酒,然
后两国进行国际贸易的交换。专业化分工后,英国将30小时劳动全部投入毛昵的牛
产,放弃酒的牛产,而葡萄牙则将30 d,N劳动全部用于牛产酒,不再牛产毛呢。这
样,在全部劳动耗费不变的情况下,英国牛产3个单位的毛呢,葡萄牙牛产3个单
位的酒,世界两种商品的总产出将增加2个单位。假定国际贸易的交换比率为l:1
即1单位毛呢交换l单位酒,那么在国际市场上,英国可用1单位毛呢换回1单位
的酒,有0.5单位酒的获利或是节约本国10小时劳动(因为英国国内l单位毛呢只
可换回0.5单位洒):同样,葡萄牙通过国际贸易从英国换回l单位毛昵,在国内则
进r】保护卜的⋯几推动
要用2单位的酒才能获得,所以葡萄牙也有这种获利反映在国内消费上,刘两种商
品的消费量的增加,从而增进楚个经济福利水5F。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国际贸易是一种双赢的交易,刚参与贸
易的双方均可从中获益,而非如重商丰义所称的只是一种零和博奕,由此,斯密倡
导实行自由贸易,fu是,按照斯密理论的推理,只有那些在牛产某种商品方面具有
绝对优势的国家,才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fu.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拥有一
项牛产上的绝对优势.一个国家可能在每一项牛产上都不具有优势,按照绝对优势
假说,这些国家就没有理由加入到国际分工和贸易中来,fu实践表明,这些国家还
是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如何从理论上对这个现象进行解释呢?李嘉
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了国际贸易学说。
(三) 劳动生产率s比较优势——李嘉圈模型
李嘉图在1引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发展了斯密的国际
分工殚论,突破了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提出了沿用迄今的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
的比较优势理论沿用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的摹本分析框架,同样假定只有两个国家使
用一种牛产要素(劳动力),牛产两种商品,即2+l+2模型;交易双方的牛产成本不
变,且规模报酬不变,即牛产函数为一次齐次;牛产要素在一国内可以自由流动,
在两国间就不能流动: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并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下进行牛产和交换。fu是,李嘉图在其模型中放松了斯密理论绝对优势这一最重要
的约束条件,而代之以比较优势的假定。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即使
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牛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该国仍然可以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而获利。
存在两国间贸易的可能性在于两国的劳动牛产率之间的绝对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
上都是~样的。于是,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专业化牛产并出口其绝对劣势较小的
商品(也就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叫进口其绝对劣势较大的商品。同样对于
在两种商品的牛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而言,也不必牛产全部商品,只需选择
其绝对优势较大的商品进行专业化牛产并出口,而进口绝对优势较小的商品。李嘉
图认为是牛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导致了相对劳动牛产率的差别,进而导致了相对牛
产成本和相对价格的不同,两国的相对劳动牛产率上的差异构成了贸易的基础。这
一贸易基础大大拓展了国际贸易的可能性和范围。这样,贸易各国通过完全专业化,
牛产并出口其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提高整个世界的产出水平,同时贸易得益也增
进了本国的福利。我们仍然沿用酒利毛呢的例了。
依然假定英、葡两国使用一种牛产要素劳动,牛产毛呢和酒两种商品。所不同
的是英国在分工前牛产1单位毛呢需要40小时劳动,牛产l单位的酒需要60小时
劳动,葡萄牙的生产情况没有改变(见表]-2)。
【幽别毛呢I酒
l英幽40 60
『衙萄牙20 10
很明显,分工前,葡萄牙在毛呢和酒两种商品的牛产上的劳动生产牢均高于英国,
或者说每种商品的牛产成本均低于英国,因而,葡萄牙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上。此
j』【几保护卜的⋯n摊功
时,两国的总产出为2单位毛呢和2单位酒。总劳动支出为130小时,英、葡两国
均各消费l单位毛呢和酒。这样看来在两种商品牛产中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英国没有
参加贸易的可能性。fu是,仔细分析可知,英国毛呢的牛产成本是葡萄牙的2倍,
而酒的牛产成本则是葡萄牙的6倍,因此,英国在毛呢牛产上具有比较优势。问题
的另一面是:葡萄牙在酒的牛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或者说酒的绝对劣势更大。如果
运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毛呢的相对成本:英国为0.67(40/60),葡萄牙为2(20110);
酒的相对成本:英国为1.5,葡萄牙为0.5(10/20),我们仍可得出相同的结论:英
国牛产毛呢的相对成本较低,而葡萄牙牛产酒的相对牛产成本较低。按照比较优势
的原则,英国应专业化牛产具有比较优势的毛昵并出口一部分以换取葡萄牙的酒。
葡萄牙同时专业化牛产并出口酒,这样,两国就都会从贸易中获利。
我们已分析了英、葡两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及他们据此进行分工的选择,{u是要
想论证比较优势原则的正确性,我们还必须证明这种分工后的贸易交换确实使两国
均获利。
下面,我们来看专业化分工后的牛产情况:
英国此时把100小时全部都投入到毛呢牛产中,可获得2.5单位毛呢(100/40);
而葡萄牙则把30小时劳动全部用于酒的牛产,从而获得了3单位的酒(30/10),很
显然,各国产出均增加,世界总产出水平也比分工前增加了1.5个单位。
我们继续假定国际贸易的交换比率为l:l,做出这一假定具有合理性。因为如果用l
单位毛呢仅可换0.67单位酒,英国将会对是否要进行贸易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因为
利用其国内资源,它可以用1单位毛呢换回O.67单位酒,英国将拒绝贸易;同样的
在葡萄牙国内,l单位酒可换回0.5单位毛呢,只有当国际交货币牢高于国内交换比
率是,他才会愿意参加贸易,并能够从中获益。由此可知,各国的交换比率成了国
际交换比率的上限和下限,瓦惠贸易的范围既是:0.67单位酒<l单位毛呢<2单位
酒。超过这个限度,国内自己牛产将比国际贸易更为何算。按照l:1的国际交换比
率,英国用I单位毛呢到国际市场上可换回1单位酒,从而有0.33单位酒的获利或
是节约了20小时的劳动;同样贸易给葡萄牙带来的收益表现为多换得0.5单位的毛
呢,或者说节约了10小时的劳动。这样,不fu每个国家国内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
而且也增加了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李嘉图模型说明:不同国家牛产不同产品存在
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各国分工牛产具有各自相对优势的产品(劳动牛产率较高)
的产品,尽鸺;一个国家(一般是落后国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的成本可能会高于
另一个国家(一般是发达国家)不具有相对优势的同一产品的成本。李嘉图的比较
优势说发展了斯密的理论,揭示出国际贸易因比较优势而发牛并且具有瓦利性,证
明了各国通过专门牛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比较劣势的商品就可以实
现贸易瓦利,从而为世界范围内更大规模地开展国际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资源察赋s比较优势一赫克歇祷饿棒模型
如果像李嘉图模型所假设的那样,劳动是唯一的牛产要素,那么产牛比较优势
的唯一原因就是各国之间的劳动牛产牢的差异。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各国间劳动
牛产牢的差异的不同只能部分地解释贸易产牛的原因。贸易还反映了各国之间资源
禀赋上的差异。加拿大向美国出口林木产品并不是因为加拿大林木业的相对劳动牛
产率比美国同行业的要高。在本章讨论的模型中,各国问的资源禀赋是产牛贸易的
进n保护r的⋯n摊动
唯一原因。这个模型表明,比较优势受到国I』!|各种资源禀赋(牛产要素的相对充裕
程度)和牛产技术(影响产品牛产中不同要素的相对密集使用程度)之间相瓦作用
的影响。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根据每个国家所拥有的各种牛产要素禀赋的不同,解
释了比较优势差异这一现象。该模型指出各国所拥有的各种牛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是
不同的,由于该模型排斥了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因此要素的绝对数量在讨论中没有
意义,重要的是各种要素拥有量的相对比例。他们假定,不同的商品在牛产中投入
的要素存在差异,比如粮食需要更多的土地要素,织布需要更多的劳动投入,而酿
酒则需要更多的资本。在各国所拥有的牛产要素的相对比例不同和不同商品需要不
同比例的牛产要素组合牛产两个前提之下。该模型进一步指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
一国出口那些在其牛产过程中相对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牛产要素的产品是有
利的。例如,生产小麦需要大量的土地要素,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国家就能牛产廉
价的小麦,这就说明了加拿大和美国为什么成为世界市场上小麦的丰要出口国,而
牛产布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中国等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和地区就成了布的丰要出口
国家。简言之,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该国相
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H一0模型从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的原
因和贸易基础进行了全新闸述,修正和拓展了古典贸易理论,因而该理论又被称为
新古典贸易理论。古典理沦认为:牛产技术的差别导致牛产成本的差异,进而产乍
了产品的价格差异,而H.0模型则在技术同一的假定下,把牛产要素供给量的差异
专门提出来,揭示了要素价格的差异及其导致的相对产品价格差异。由于H.O模型
理论假定各国需求偏好(即收入分配)是相同的,这样来自需求方对要素价格的影
响是相同的。根据这一推论,各国所拥有的各种牛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就成为贸易
发牛的唯一原因。
该模型的现代分析方法基于下列图示:
图1.1中,AB为一国的牛产可能性曲线。贸易发牛前国内牛产消费点在A点,
价格比为Pd.世界市场价格比为P。。发牛贸易后,国内牛产点在B点,消费点在D
点。效用水平提高到u2,进口wD—wB单位的商品l;出口CB-CD单位的商品2。
罔。..投“贸射时,乍,。焉;;翥;再_:ji—i磊i彳。石素裔鼍‰陶内比价相对心.门山贸
易历.接受附界贸必条什.陶内牛产蜕n:转穆到B点。IfUl|I内消费拒D点.一m贸特使效川从UL提岛
资源禀赋学说实质在于,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有的劳动资源丰富,有的
自然资源丰富,有的资本资源丰富。各个国家分工生产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牛产要素
的产品,经过国际贸易,各国获得最大的福利。
.1个lllV%
进n保tJ、卜的⋯广】推动
第二章贸易发展战略
(一) 阶梯比较优势
新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说明的是静态的资源配置最优问题,而经济发展是一个
长期、动态化的过程,为了说明经济发展,新古典学派又提出了阶梯比较优势的理
论。阶梯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巴拉沙(Balassa,1977)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提出的外贸
转移的假说,他预期各国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和比较优势会随着它们牛产要素的积累
的状况而迅速改变。与传统的发达与落后两极划分不同的是,国际分工的类型和经
济发展阶段之间排列着许多阶梯,提高经济发展阶梯的过程是连续的而非中断的。
阶梯比较优势呈现出一种动态演进的过程。一国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其出口。就会逐
渐替代发展至更高阶段国家原来的出口。一个发展中国家取代另一发展中国家向发
达国家出口某种产品并不会引起产业调整的闲难。相反,产业调整的冲击将产牛出
一些新的产业。发展中国家新升级产业的产品还将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相竞争,按
照一国阶梯比较优势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就能够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进入更高的
经济和贸易发展阶梯,这样的结构升级道路将是最优的。巴拉沙认为日本就是按照
这样的道路发展的,从非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到技能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
型产品的出口,再到不断扩展的技术密集品的出口。很清楚,巴拉沙发展了静态的
比较优理论,在静态的资源配置和长期的经济发展之间确立了某种联系,其基本精
神还是让市场来决定经济发展,所以新古典强调出口导向战略的基础是贸易体制中
性,让阶梯比较优势的变化由世界市场决定。贸易体制中性意味着:不存在任何政
府对价格的扭曲,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完全由市场力量来决定;贸易品的价格由世
界市场决定,非贸易品由国内市场决定,这当然是一种很理想化的情况,在贸易体
制中性下,意味着一国应严格按照其比较优势来牛.产,以此参与国际分工,没有政
府特意的对进口替代品和出口品牛产的扶植与保护。
(二) 贸易体翻中性
新古典理论指出,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最优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是,所牛产的
商品的国内边际转换率应该等于它们的国际边际转换率。对于一个开放小国(国际
贸易条件的接受者)来说,国际价格(对于出口品是离岸价格,对于进口品是到岸
价格)可以用来反映国际边际转换率。当国内市场不存在扭曲时,国内价格亦可以
用来反映国内边际转换率。从这个最优标准自然会导出对贸易体制偏向的定义:偏
差表明了国内的激励机制在什么方向上和多大程度上背离了自由贸易体制。
如果q代表国际价格,p代表国内价格,下标m和X分别代表进口竞争商品和
出口商品,那么在两部门咐模型中,作为体制的偏差可以被简单定义为:
进几保护卜的⋯r]摊曲
B:墼
qx,
如果世界价格和国内可出口商品的价格相一致。而且国内的竞争性进口商品价
格高于国际价格,那么,B>I,体制偏向于进口替代;相反,如果进口受到补贴,则
B<I,体制偏向于出口。自然,在特定方向上,B越是背离于1,则体制的偏向性就
越大。
由于国内市场扭曲等因素,用边际转换牢(从而国内外价格比)来衡量或区分
不同的贸易战略往往比较困难,因此在做经验分析时,研究贸易战略的经济学家采
用了一些更加实际、更易操作的指标。丰要采用有效保护率和实际补贴牢等。用有
效汇率来区分和衡量不同的贸易战略是由巴格瓦蒂(Bhagwat!,1988)提出来的。他
将均衡汇率加上任何进Vt关税、数量限制或其他费用定义为进口品的有效汇率,而
将均衡汇率加上任何出口补贴、税收优惠或其他优惠定义为出口品的有效汇率。如
果进口有效:}:L率大于出口有效:}L率,就说明它具有反出口倾向,因而被认为是鼓励
了进口替代品的牛产,是属于进口替代战略的。如果进口有效汇率等于出口有效汇
率,就没有反出口倾向,因而是出口导向战略。如果进口有效汇率小于出口有效汇
率,就是极端的出口鼓励战略。巴格瓦蒂的这种分类是建立在两部门模型的基础上,
即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分为出口品部门和可进口品部门,从上述衡量贸易战略的标
准来看,贸易战略丰要体现在关税政策、非关税贸易鼓励和限制政策(如出口补贴
政策、进口配额政策等)以及汇率政策上。由于各种非关税措施实际上很难量化,
因此对不同国家的贸易战略偏向很难做出准确的估计。世界银行在《1987年世界发
展报告》中也认为:“在原则上,内向性战略和外向型战略的区别是简单明了的,就
是比较对为内销生产和为外销牛产所给予的实际保护。fu在实践中这是比较闲难的,
因为贸易战略包括许多同时实行的政策,而且有关的数据资料非常有限。”世界银行
也是根据下列数量和质量指标来判断贸易战略的偏向的:l,有效保护牢;2运用诸
如限额和进口许可证等;3采用对出口贸易鼓励的办法:4,汇率定值过高的程度。
“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十八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
当·斯密。出口导向战略认为,出口部门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通过促进具有比较
优势的产品出口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应遵循自由贸易的原则,以
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同时享受它国的比较优势。沿着阶梯比较优势的道
路实现最优的结构升级。支持该战略的经济学家认为:出口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对于
提高效率和促进现代化也起着重要的刺激作用。J 1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成功
的唯一方式,是以消费者需要的质量并以可能低的成本牛产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
这种激烈的竞争会迫使发展中国家在它们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实现专业化,比如初
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然而,出口导向战略的确切定义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
问题。尽稍;正统的经济学家们相信,出VI导向战略并不需要政府干预——J+商自己
就会发王见出口本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是有利可图的,fu是在一些最引人注目的成
功范例中似乎包含着政府的积极鼓励政策。例如,作为let本和韩国发展计划的一部
分,政府提供出口补贴和为出E1部门扩大所必需的信贷支持。日本的通产省给Et本
进几保护F的⋯r|推动
的出口商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和脚调。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日本把自己的形象由
一个便宜的低质量产品牛产者变成了高质量和高技术产品的制造者,这些产品包括
照相机、汽车和电了设备。实际上,在文献中,对出口导向战略一词的使用也是相
当混乱(Findlay,1987)。最大的问题在于出13导向战略是应该建立在贸易体制中性
摹础之上,还是应该偏向于出13激励。一些学者认为“出l:l导向战略仅仅意味着激
励结构既不歧视出口也不歧视进口替代部门”(Bhagwati,1988),“出口导向战略并
不意味着对出口的仟何补贴”(Lal and Rajapatirana,1987)。而克鲁格(Krueger,1978)
则认为,出口导向不仅仅意味着对出口没有歧视,出口导向战略的实质应该是对出
口提供系统的激励。这种争议使得新古典学派在对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成功发展经
历的解释上也各持己见。以韩国为例,一些学者将它的成功归因于没有反出口偏向,
而不是对出13的激励(Bhagwati,1978:xiv;Haberler,1987)。按照这种解释,韩国之
所以成功的关键在于出口偏向与进口替代偏向之间的一种“中立”,或日“自由贸易
战略”。克鲁格(1978:282)贝1]认为“出口偏向解释了韩国的发展奇迹”。还有的学者将
韩国的成功归因于同时实行出13导向与进El替代的双重战略(Pack and
Westphal,1986;Park,1991),并称此种战略为“出口导向下的进口替代”(Suh,1975)
或“进口限制下的出13推动”(Krugman,1984)。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试图做出以
下区分:贸易体制如果偏向于出口,则称之为出口推动战略(Export promotion),
贸易体制保持中性,则称之为出口导向战略(Export oriented)。如果贸易体制偏向与
进口替代,则称之为进口替代战略。
与出口导向战略相对应的贸易发展战略是进El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是通向
工业化的一条老路,与出口导向战略相反,进口替代战略强调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和
保护,反对由市场力量来决定一切。当今世界,大部分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19
世纪跟着开路先锋英国进入工业社会时,走的就是这条道路,美国刚独立时,汉密
尔顿在1791年的《制造业报告》中就要求用关税来保护美国的制造业免遭廉价的英
国进口货的损害,而杰弗逊总统出于政治上的原因于1807年签署的《封港令》则在
无意中促进了美国制造业的繁荣,到19世纪中叶,著名的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又系
统闸述了“保护下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此后,欧洲的多数国家都走上了通过保护
来发展本国制造业的道路。后起的日本在这方面做的尤为成功,战后,大量的第三
1蛙界国家,诸如拉美的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和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
都纷纷走上了进I:l替代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出现了进13替代工业化的
高潮。发展中国家普遍从保护工业牛产的最后阶段(例如食品加工和汽车装配)开
始。在一些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内产品几乎完全替代了迸13消费品(虽然通常是
由外国的跨国公司制造)。一旦不可能再进一步替代进口消费品时,这些国家便开始
保护中间产品,例如汽车车体、钢铁和石油化工产品。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进El
替代战略并没有被发挥到极至:计算机、精密机床等尖端工业产品仍然需要进13。
仙是,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进El替代战略的推行使得该国的进13水平显著地降低了。
通常而吉,一国的经济规模越小,进出口贸易额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就越大。
然而,如表2一I所示,印度的国内市场不及美国市场的5%,fu 1990年印度的出13
占总产品的比例却低于美国。巴西是最极端的例了,在1990年,仅仅出口了总产品
进几保护卜的Ⅲ门推动
的7%,这个比例不仅低于美国的比例,也远远低于诸如德国等国家的比例。
表2-1 1990年出u占幽民收入的比例(百分比)
l 7 l 8 l 10 l 1I l 32 I 32 I 137 l 190 l
(资料来源:World Bank,WorldBankDevelopmentReport(Washington,D.C:World Bank),1992.
作为一种鼓励制造业成长的战略,进口替代工业化的确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在
拉丁美洲经济中,制造品占该产出的比例日前几乎与发达国家相同。Is战略的核心
就是:以保护促发展。设置贸易或非贸易壁牟来保护国内市场免于国外产品的竞争,
同时扶助国内的进13替代产业发展,给民族工业以发展的空间,最终实现工业化的
目标。这种战略下对保护产业的选择取决于以下几点:
1.牛产活动是和各种动态经济效率相联系。诸如,技术变化和学习效应。
2.国内整合的产业体系,通过联系效应和促进工资增长作为一个有效需求的源
泉,能够增进高技能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向制造业的结构转型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轻初级品贸易条件恶化所带来
的不利影响(Kay 1989;Schmitz 1984;Weiss 1988)
囝2.1
图2—1中,xoMo表示未执行进13替代战略前的牛产可能性曲线,政府完全不干预经
济,由市场决定的均衡牛产点在A点。此时,达到静态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由
于执行进口替代战略,扭曲可进13品和可出口品的相对价格,促使牛产均衡点移向
牛产更多进口品的B点,经过一段时期后,能促使牛产可能性曲线移向MiXl,如
果该战略能强有力地促进那些没有保护就无法吸引投资者的幼年民族工业,就能强
有力地促使牛产可能性曲线朝着更多地牛产可进口商品的方向推动,如图C点所示,
可见,进口替代的丰要动机不在于资源的静态最优配置,而是着眼于长期的经济发
展。
进口替代战略遭到了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批评,他们认为进口替代战略存在着以
下一些不利因素:扭曲了相对价格,不利于发挥一国的比较优势,遭受贸易市场出
进r|保护卜的Ⅲ17推动
品的扩大。保护下的企业很容易缺乏效率。国内市场猛烈狭小,对进口替代产业的
发展形成需求约束,使这些产业很难在最低的有效规模上牛产。过分高的资本密集
型产业阻碍了就业的发展。国际收支的恶化,一方面,限制了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
出口,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对进口先进设备的需要。政府干预不可避免地引起寻租行
为。许多一直致力于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没有显示出赶上发达国家的任何迹象,
这一事实使人们开始对进口替代战略提出质疑。在一些国家,国内制造业的发展,
似乎并没有带来经济的起飞,i斫是导致人均收入的徘制不前。印度的情况就是如此,
经过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近20年雄心勃勃的经济计划之后,印度发现本国的人均
收入仅比以前多出几个百分点。阿根挺也不例外,该国虽然被认为是一个富国,fu
是在数十年里,经济以蜗牛般的速度缓慢发展。由于进口替代战略没能产牛预期的
收益,人们开始关注这一工业化措施的政策成本。对于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
表明,许多欠发达国家的保护丰义政策严重地扭曲了激励机制。一部分的问题来自
于国家运用过于复杂的且又经常相互重叠的进口配额、外汇符制利国产化规定等措
施,而不是仅仅使用关税。因此,通常很难判定~项行政规定实际上提供了多少保
护。研究显示,保护程度通常比政府设想的要高,而且在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差别
{包大。如表2.2所示,一些拉丁美洲和南亚国家的工业受到的行政规定保护,相当
于200%或更高税率的关税。这些高比例的有效保护,使这些工业部门所牛产的产
品即使在牛产成本为所替代产品的3、4倍于所替代的进口产品的价格时,仍能牛存
下来。即使最拥护政府干预的人,也会发现如此高比例的有效保护牢是难以接受的。
表2-2 些发展小【±i|家对制造业的柯效保护(百分比)
l墨两哥(1960) 菲律宾(1965) 巴西(1966) 智利(1961) 巴基斯坦(1963)
I 26 6I 113 182 27l
引起人们关注的另一项政策成本来自于进口限制所造成的低效率和小规模的牛
产趋势。通常,发展中国家的整个国内市场都没有达到能够有效利用规模经济的程
度。fu-是,当这个小市场被进口配额等措施保护起来后,如果只有一家企业进入该
市场,这家企业总能获得垄断利润。对垄断利润的追求通常使几家企业进入这一甚
至一家企业都容纳不下的狭小市场,牛产只能在非常低效率的规模上进行,并且出
口一定种类的商品,进121其他商品。进口替代战略则摈弃了这一选择,把精力集中
于面向国内市场的工业牛产。
i址r1保护F的II}1-1推动
第三章新古典理论的局限性
阶梯比较王|}{论总体上还是比较静态的,它的动态性在于它考虑了一国的比较优
势随时间的变化,我们可以设想欠发达国家在今天的初级品和明天的制成品上存在
比较优势,fu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个变化,很显然新古典理论认为这都是由世界
市场来决定的,tu现实中市场失灵的王见象并不罕见,况且前面已经指明,新古典理
论的基础——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在许多行业并不成立,汽车、钢铁都资本密
集型的产业,出现的是寡头垄断与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德国的诺贝尔特·冯克指
出:“传统的外贸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这一假设之上的。而这种理论没有考虑到目
前世界经济体制的一些根本特点。例如跨国公司和市场垄断的存在,国内外市场的
区别及信息的不畅通。而恰恰在一些领域里存在大量非关税壁垒,不完全竞争是其
中的丰要标志。例如在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和半导体工业就是如此。”1
另外,从技术角度考虑,新古典理论也存在着问题:结构升级会自动沿着比较
优势的阶梯进行,这里暗含着的前提是:技术是完全可交易的,并很容易实现交易。
这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新产业时,获得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技术的用难性,尽悄;
有着正确的比较优势导向,对新的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进入也会因为缺乏具有竞争
力的技术而受阻。新古典理论忽视了消化吸收一项新技术是需要时间的,对于技术
密集型产业,情况犹是如此,所以对于后进者有必要在比较优势允许以前,就建立
一定的牛产能力。在这里,发展幼稚产业的需要和比较优势的阶梯推进形成了矛盾。
Findlay(1987)也划分了“暂时”和“长期”的比较优势的区别,并指出了比
较优势不一定是基于给定的要素比例,从长期看,要素比例并不固定,具有短期比
较优势的部门并不一定具有长期的比较优势,随着条件的变化,现在的迸151竞争部
门也许会成为明天的出口部门,而今天的出口部门也可能成为明天的进口部门,仅
着眼于发展现实比较优势的部门并不一定是最优的选择。
(一)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我们知道一个完美的新古典世界是由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报酬不变的牛
产函数和零交易费用为基础的。规模经济总是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联系的。
规模报酬不变的牛产函数对于标准的新古典理论是至关重要的,它限制着大企业的
成本优势,支持着按照边际牛产力分配净尽的欧拉定理。总之,它是建立一个市场
的竞争性均衡所必需的前提。fu现实经济中,我们能经常观察到一些规模报酬递增
的现象,况且报酬递增并不仅限于整个行业水平,报酬递增意味着规模越大的企业
将会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从而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从而更有利于其扩大规模,提
[德]诺贝尔特·冯克:《新贸易保护丰义的一种形式:贸易性投资措施》,《国际
商务》1995年第1期。)
进n保护r的⋯几推动
高竞争力,打破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俄林(1937)、Blassa(1967)和Kravis(197I)
分别研究了除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以外的贸易发牛的原因,即规模经济的问题。此
前的研究尽j}!{’承认规模经济的作用,fu只限于外部经济。因此,市场结构仍是完全
竞争的。而张伯伦(1933)的垄断竞争模型说明了规模经济内牛于企业本身。狄克
西特(Dixit)和斯蒂格勒茨(Stiglitz)1977年也做了模型分析,认为贸易可以在完
全没有技术和禀赋优势、偏好明显不同的情况下发牛。斯密(1776)称市场范围制
约分工,如果国内市场较大,导致规模经济和收益递增、牛产牢提高,国民福利也
会相应提高。在开放贸易的情况下因为分工的扩大及差异产品产牛的规模经济,使
参加分工的国家更趋于出口本国享有规模经济的产品,从而使出口国家福利增加。
规模经济能够很好地解释战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增,直至今天占世界贸易
额的60%以上的原因。同时说明一个有较大市场的国家,应该注意发展本国需求最
大的产品,形成“国内市场规模”效应,以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克鲁格曼把七十"r-4t:末以前的国际贸易理沦划为传统贸易理论。虽然马歇尔以
来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做了很大发展,分析模型与新古典经济
学一般均衡更为相容,fu这个时期的贸易理论还是以“边际收益递减”和“完全竞
争市场”为基本假定的。与之对应的一个现象是“长期以来李嘉图优于斯密——比
较优势理论相对于专业化和收益递增更占丰导地位”。由于这个原因,传统贸易理论
很难解释二十年代,特别是二战至1975年间出现大量的新现象:国际贸易的垄断竞
争、新技术保护丰义、产业间贸易和不平衡机制理论等等。事实上,这些理论都可
以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予以概括。如上所提,马歇尔、张伯伦、俄林
早已注意到并着于研究“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问题。但是,直至八十年代,
经济学界才产牛了许多简单精致的数学分析工具,使得一些新的理论逐步融入贸易
理论(被称之为新贸易理论),这些新贸易理论的引入,大大扩展了对真实世界中贸
易现象的解释范围。新贸易理论并没有简单地推翻和否定H一0理论,而是在其基础
上通过放松模型中的一些假定来进一步发展贸易理论。首先放松规模报酬不变的假
定,规模经济本身可以成为贸易发牛的一个独立源泉,这就解释了很大一部分赫克
歇尔一俄林理论所未涵盖的国际贸易模式,如产业内贸易。进一步放松完全竞争市场
的假定,将使我们的理论分析更贴近于现实,因为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产业
内贸易往往存在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所以,为了更有效地解释产业内贸易,
我们需要把不完全竞争理论整合到国际贸易理论中来。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贸
易,我们发王见技术差异及技术变化也可视为国际贸易的一种来源,这也是静态的H—O
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1.内部经济s国际贸易
许多国家之所以进行贸易往往是由于两个原因:(1)国与国之间在资源上或在
技术上存在差别。因此,各国会牛产自己最擅长的产品;(2)规模经济使每个国家
只能在一些有限的产品和劳务上具有专业化牛产的优势。现在我们需要讨论规模经
济在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
对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贸易进行分析提出了某些我们所一直回避的问题,即为
了让超额利润为零,新古典理论总是假设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fu是随着规模报
酬递增,大J’商往往比小J商更有优势,因而市场趋于被一家厂商所垄断。更经常
的情况是被几家』‘商所控制(寡头垄断)。随着规模经济的引入,市场结构也就演变
j2}r]保护r的⋯FI推动
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规模经济可以分为外部的和内部的。外部规模经济指的是单
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商的规模;内部规模经济则指的是单位产品
成本取决于单个J‘商的规模而不是其所在的行业规模。我们首先来说明外部经济和
内部经济的区别。例如,某行业最初由10家J‘商组成,每家牛产100件产品。整个
行业的产出是1000件。首先整个行业规模扩大了一倍,既由20家』’商组成,每家
J‘商仍牛产100件产品。如果每个』。商的效牢提高了,就是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情
形,即J’商效率的提高是由于更大的行业规模,尽箭各J‘商的规模并没有变化。其
次,如果全行业产出不变,仍是100件,但只剩下一半J‘商(5家),每家各牛产200
件产品。若每件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则存在内部规模经济:单个』’商产出越多,
效率越高。外部和内部的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具有不同的影响。一个只存在外部规
模经济的行业(即大J‘商不会具有成本优势)一般由许多相对较小的』‘商构成,且
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相反,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中,大J‘商比小j‘商更具有
成本优势,这最终会促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外部和内部两种规模经济都是国
际贸易的重要原因。1H是由于它们对市场结构有着不同的影响,我们很难在同一个
贸易模型中包括这两种不同形态的规模经济。因此,我们准备从一个内部经济为基
础的贸易模型入下。垄断竞争模型是分析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的有用工具。
贸易能够扩大市场规模的思想成为垄断竞争模型在贸易中运用的基础。在具有规模
经济的行业中,一国能生产的产品种类和其生产规模都受到该国市场规模的限制。
仙通过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就能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市场,该世界市场显然比任
何单个国家的国内市场都要大。各国也因此从本国市场份额的限制中解脱出来,在
一个比贸易前要宽广得多的范围内从事某些产品的大规模的专业化牛产;同时,各
国可以从别国购买自己不牛产的产品来扩大消费者可获取的商品种类。因此,即使
国与国之间没有技术上的差别,规模经济仍为瓦利性的牛产提供了机会。例如,假
定由两个国家,各自汽车市场的年需求量为loo万辆。通过双边贸易,创造出一个
总需求为200万辆的一体化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更多种类的汽车能够比贸易前要
低的成本来牛产。
我们需要讨论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是如何相互作用并决定国际贸易模式的。和
通常一样,我们假设世界经济有外国和本国组成。各国均拥有两种牛产要素:资本
和劳动。在假设本国由更高的资本——劳动比率,即本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另外,
还假设有两个行业:制造品和粮食,其中制造品是相对资本密集型的行业。这个模
型与我们前面所讨论的要素比例模型的区别在于,我们现在假设制造业不是一个牛
产单一产品的行业,而是一个由数家』‘商组成的牛产多种产品的垄断竞争行业。由
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牛产所有制造品。因此,虽然两国可能牛
产一些制造品,仙不会是相同的产品。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将会对国际贸易的模式产
£仁直接的影响。如果制造业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那么贸易模式就会如比较优势
弹论所预见的那样。因为本国资本充裕,同时制造业是整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所
以本国制造品供应就会相对充足,并因此出13制造品,进13粮食。我们可以形象地
把这种贸易模式用图反映出来。在图3一I-a中,箭头的长度表示各方向的贸易额;
该图说明本国制造品的出口额等于粮食的进口额。
如果制造业为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各个』‘商的产品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
国仍是制造品的净出13国利粮食的进口国。fu是,由于外国制造业J。商牛产的产品
进I I保护卜的jI¨]推一
与本1日J商的产6^具行4iI司之处,所以一些幽内的消j51}者会偏好外国的制造66。Ⅲ
此,虽然本国的制造品贸易有顺差,fu在出LI铕0造品时,仍会进口一些制造品。这
样,作为垄断竞争行业的制造业的贸易模式也就如图3-I.b所示。
本凼(资本充裕)
外Ⅲ(劳动充裕)
萤3.1.n在小存在规模经}舟帕t/#并|{1.蛙彘裁造业与食品监2闯的箱单交换
水I蚓(资木充裕)
外幽(劳动充裕)
圈3.1-b规模经济和肇断竞争下的疑易模式
如果整个制造业足个垄断竞争行业,那么本吲,}tl#l-国将牛产具有差别的制造品。
吲此即使本国是制造品的净出口国,在其出口制造品的同时,也会进【:卜一些制造品,
从inj促进行业内贸易。可以认为垄断竞争行业中的国际贸易有两部分组成,这样,
在制造业内部就存在双向贸易:制造品与制造品之间的交换,我们称之为行业内贸
易。剩下的制造品与粮食之间的贸易则称之为行业间贸易。在发达国家的制造品贸
易中,行业内贸易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这些贸易占据了世界贸易的大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化国家在技术水平及资本和技术工人的资源储备上已变得日
益相似。由于这些丰要的贸易国在要素禀赋上已很相似,因此在某一产业内部已没
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可言。许多国际贸易也因此出现了行业内双向贸易的形式——可
能卡要是因为规模经济的推动——而非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行业间牛产的专业
化。表3.1列举了反映1993年美国部分制造业的行业内贸易重要性的指数,该指数
是行业内贸易额与总贸易之比,其数值从美国进出口几乎相等的无机化工行业的
O.99变化到美国大量进口而几乎不出口的制鞋行业的0.00。推及到一般,对于单纯
进口或单纯出口行业而言,该指数为零;对某个进出口额完全相等的行业来说,其
值为l。
袁3-I 1993年美剀部分制造业的jJ:业内贸易指数
进广】保护卜的⋯『1推动
无机能源电气柯机药品办公通信运输钢铁服装制鞋
化丁设备设备化T 发医、发备器材机械
产品j竹I铺疗设

0.99 0.97 O.96 0.91 O.86 0.8l 0.69 0.65 O.43 0.27 O.00
该表说明在许多行业内,大部分贸易额来自行业内贸易而非行业问贸易。表3一I
中所示按行业内贸易的相对重要性有高到低依次排列。那些有高额行业内贸易额的
制造品一般比较精密复杂,如化工产品、药品和发电设备。这些产品丰要由发达国
家出口,而且在牛产上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特征。相反,行业内贸易额低的多为典
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鞋类和服装。美国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这些产品。在这
两类贸易中,比较优势是美国同这些国家进行贸易的摹本决定因素。关于这种贸易
模式,我们发现:
1.行业间贸易(制造品与粮食)反映出比较优势。行业间贸易的模式就是资本充裕
的本国成为资本密集型的制造品的净出口国和劳动密集型的粮食的净进口国。在
这里,比较优势是发牛行业问贸易的原因。
2.行业内贸易(制造品与制造品)反映规模经济,不反映比较优势。即使两国具有
完全一样的资本一劳动比率。它们的厂商仍会牛产有差异的产品。同时,消费者
对不同产品的需求会继续促使两国进行行业内贸易。规模经济使各国不再独自牛
产所有的产品。因此,规模经济本身就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独立动因。
, 行业内贸易模式不可预测。我们无法从模型中获知哪些国家的制造业会牛产哪些
产品,我们所知道的无非是各国将会牛产不同的产品。由于历史因素或偶然因素
决定了贸易模式的细节,因此在一个规模经济起重要作用的世界里,贸易模式中
具有不可预测的部分是其不可避免的特征。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贸易模式并
不是全部不可测的。虽然制造业行业间贸易的确切模式没有固定规律可循,但制
造品与粮食之间的贸易模式却是由国与国之间的要素禀赋的差别所决定。
4.行业内贸易与行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的相似性。
若本国与外国的资本——劳动比率非常相似,那么行业间贸易会很少,而基于规
模经济的行业内贸易则会占统治地位。相反,若两国的资本——劳动比率截然不
同,比如说,外国完全从事粮食的专业化牛产,则不会有基于规模经济的行业内
贸易。所有的贸易都会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况下,克鲁格曼(krugman,1984)提出:进口保护可以通
过规模经济来起到推动出13的作用。克鲁格曼认为在寡头垄断和规模经济条件下r
在国内市场上受到保护的企业将在国际市场上更富于竞争力。
模型一:推动出口的进口保护
克鲁格曼的模型假定:市场是寡头垄断和分割的t』‘商会意识到他们自己的市
场势力,并能在不同市场上索要不同的价格,由于J‘商可以在对方市场上相可-倾销
商品,模型允许一国既是一种产品的出口者,又是进El者。设有两个J‘商,国内J
商和国外J+商,每个J商均只牛产同一个产品,它们在几个分割的市场上相互竞争,
市场是由运输成本、关税、购买力的类型等因素加以分隔的,市场既包括每个J‘商
的国内市场,也包括第二国的市场。在市场i(i=1,..n)上,国内J 1商的收益函数为
R,:R,(x,x?),国外』‘商的收益函数尼’=尼‘(x,xj),Xi,Xi’分别表示国内J‘商,国
进n保护F的⋯r]推纠
外』商在第i个市场上的销量。
做如下假定: 粤<o, 出,Ox. 婴。o
Ox,Oxf
△等·等一芸·芸>。
每一J‘商都会面对牛产成本和运输成本
TC=Σt.t+c(Σ一),
TC+=Σt;g+c’(ΣxA
假定在国内市场上ti<ti},国外市场上ti>t.·
最简单的假设是在每一市场上每个J‘商都视其竞争对于的产量为给定的情况下,做
出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决策。双方博奕的结果将是多市场的古诺解。J+商的利润最大
化问题是:
maxl-[=ZR,G∥?)一Σf^一c睚一)
rg丌=ΣE’G∥j)一Σ,,‘x’,一c‘区一+)
决定.ax均衡的一阶条件是:
娑_f』一∥:o 出.
瓦篓一_+‘一,∥一’∥:2oo
∥.∥’分别表示国内、国外J‘商的边际成本,丘表示国内J‘商实际的边际成本。在
每个市场上,J.商都会牛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处的产量。
F
U.U
—————————1『_————F
图3.2 图3-3
进『】保护r的⋯几押:础
可知图3-2中,曲线FF和F*F+表_J÷国内和国外J‘商的反应函数。它们相应的斜率为裂和二鬻。在前述的限制条件下:曲线FF较,FtF坦。
假定,国内J商预期的边际成本∥下降,这会导致FF向外移动,如图3.2所示
下,x,会上升而x.+会下降,在每一个竞争市场上都会发牛这样的情况,于是国内J
商的全部产出会上升,国外J‘商的全部产出会下降。图3.3说明了接下来发牛的故
事,』‘商预期边际成本下降会导致J‘商增加产出,而产出的增加反过来又降低了真
实的牛产成本。最后的均衡(该均衡依赖于其他J商的预期边际成本)将是MM和
QQ的交点,在该点处,J‘商的预期边际成本等于实际边际成本,MM和QQ分别
表示国内』‘商的产出与其预期和实际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正如图3.3中所描绘的,
QQ要比MM陡峭。国外』’商提高它的预期边际成本∥+.这会导致在每一个市场上,
F'F’相左的移动,从而在任一个给定的Ⅳ下,国内J‘商的产出将会增加。即,QQ曲
线向右移动。这使我们得到图3-4所示的均衡。
均衡产牛于u(u’)利u‘(u)的交点。曲线u(u’)可能如图3-4_a所示
从上面穿过n+(u),也可能如图3—4一b所示,从下面穿过u+(u)。一个简单的稳
定性分析会告诉我们,后者的情况是不大可能发牛的。假定两个J‘商相应修正他们
的预期边际成本;于是动态过程就会如箭头所示。如果u(u’)比u+(u)陡峭,
即自效应在更高的水平上超出交叉效应,均衡是稳定的。如果u+(u)比p(u’)
陡峭,均衡就是不稳定的。若其中一个』1商停止牛产,就可能不存在稳定的均衡。
我们继续假定两个J+商会有正的产量并存在一个唯一的稳定均衡。我们现在描述在
这个模型中均衡是如何确定的。这个模型的本质特征是从产出到边际成本再到产出
的循王f:因果关系。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规模经济产牛的一个循环效应,从产出的上丌
到边际成本的下降,再到更多产出。
下面迸一步分析这科一循环如何使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过程。假设政府采取
措施把国外J‘商从一些市场上排斥出玄。如采用关税、配额或政府特许等方法。为
进几保护r的⋯r|推础
了简化问题,可以认为国内J商在政府的保护下,完全垄断了一些市场。首先假定
u保持不变,这样在新保护下的市场上,降低了x’.,增加了X.。这反过来会影响边际
成本“。根据图3-3,国内J商QQ线向右移动,相应的国外J+商曲线移向左边,
即对于一个给定的国外边际成本u+上升,国内边际成本u下降。对于一个给定的国
内边际成本u下降,国外边际成本u+上升。正如图3-5所示,曲线u(“+)向左
移动,曲线u+(u)向右移动,最终结果是“下降,”’上升。
图3-5
现在只剩下完成一个循环,边际成本的变化会在所有的市场上使FF向外移动,
F*F+向内移动,X.上51,XI’-F降,在一个市场上对国内』’商的保护,反而导致了在
所有市场上,国内J‘商销量的增加与国外J‘商销量的减少。这里存在着~个从产出
到边际成本再到产出的正反馈机制。政府通过对一个市场的保护,给了国内J‘商以
更大的经济规模同时减小了国外竞争者的市场规模。
2.外部经济
在刚才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中,我们假定,能够促进国际贸易的规模经济存在
于单个J+商的内部,即某个特定J‘商的产品产量越大,其平均成本也越低。这种J‘
商内部的规模经济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外部规模经济意
味着,行业规模越大,』‘商的牛产成本越低。如果我们认为该行业是完全竞争的,
就可以得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行业的产出越大,J‘商所索要的销售价
格就越低。
马歇尔把外部经济归结为三个丰要的原因:J‘商集中能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
的形成;J商的地理集中分布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共享;』商的地理集中有助于知
识的外溢、技术扩敞。这三点在今天看来也仍然成立,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计算
机公叭半导体工业集中在美国加州的硅谷,而大量的金融机构集中在华尔街的原
因。即使单个J‘商的成本不具有内在规模经济。fu是同一行业内竞争对于产出的扩
大所产牛的“外溢效应”,加大了行业内的知识扩散和资源共享程度,从而使该7’商
通过外部经济获得了自身成本下降的好处。如同内部经济一样,外部经济也对国际
贸易发挥着重大影响。fu是,外部经济可能导致一国被锁定在某种不情愿的专业化
牛产模式中,甚至可能导致该国因国际贸易而遭受损失。我们可以用图3-6来阐述
进n保由、r的rlln推动
这一观点,图3-6中假定两国分别为瑞士和中国,假定牛产一只表的成本为其年产
量的函数,瑞士单只下表的牛产成本用ACI表示,中国的用AC2来表示。D代表世
界下表需求,并假定中国和瑞士均能满足这一需求。

P

§3—6叶.|H的平均战年曲线位于瑞+的平均戒奎{lll线2 F.这样.巾|q潜在地钱够比啦瑞+祗昀多
拍协持采供瘫||f场。但是·{[11宋瑞+的翻1筻1.业建讧拄先的谌.它滤娆以侨{}}Pl柬销台下丧:然面这辨橇耍
低丁寸|q{商艋事生产的枥始战年cm弱以.hb使十|b的{离田能其彳j潜在的低战奉.出}仍虫骧W面建帆毽衷
的专监他尘产梭式蒋会壤续}占,
假定下表行业中的外部经济存在,不存在内部经济。所以两国的下表_Z、Ak均由许多
完全竞争的小』‘商构成。竞争的结果是下.表价格跌至平均成本。由于中国的工资比
泰国低,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下表业的平均成本曲线位于瑞士的平均成本曲线之下。
这意味着,在任何给定的牛产条件之下,中国总能牛产出比瑞士便宜的于表。对于
整个世界来说,最佳的资源配置方式应是由中国来牛产下表。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
瑞士率先建立了制表业,并达到了规模经济。那么世界于表市场的均衡点就会是如
图所示的点1,其中年产量为Ql。价格为Pl。现在,我们来讨论中国能够打入国际
市场。如果中国能够占领国际市场,均衡点就会移向点2,但是,若中国未曾牛产
国下表(即Q=O),那么,希望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商就必须面临较高的牛产成本
co。如图所示,co高于目前的瑞士的实际牛产成本cl,所以,虽然中国能够潜在地
牛产出比瑞士表廉价的下表,fu是,较高的初始成本使中国J。商很难进入世界市场。
瑞士下表业的先期建立以及规模经济的实现,有效的阻止了其他外国』‘商的进入。
当然,这种结果用世界福利水平的眼光来衡量是没有达到最优的。
(二)不完全竞争
新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幕石之一就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如果市场是不完全
竞争的,对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规模报酬不变的背离使市场本身运行处于一种“次
优”的境地。这种次优的境地并不能保证潜在的收益一定能实现,所以适当的政策
干预或许有可能改进市场的运行,从而使自由贸易政策失去其最优的地位,也为一
些情况下的适度干预和保护提供了某种理论上的支持,出现了所谓的“战略性贸易
政策(Strategic Trade Policy)”理论。布兰德(Bramder,1981)和斯宾塞(Spencer,
J985)首先从“利润转移”的角度提出了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战略性出口政策的理
论可行性,把为政府干预提供依据的市场失灵定位于缺乏自由竞争。他们指出,在
进r1保护r的⋯几推础
一螳垄断竞争的行业,仪订为数升i多的儿家J商参与仃效率的竞争。J商{1:往会们
超额利润,在围际上存在争夺这些超额利润的竞争。他们认为,政府原则f:可能通
过变更fIli弈的规则将这些超额利润从阑外J商转移到周I』!I J商。最简单的tit『况是,
列【目内企业进行补贴,可以阻止陶外竞争对下的投资和牛产,J酊由此增f{『|I的I司}』=|J
商利润会超过补贴的数量。如果升:考虑对消费者影响(例如,当企业仅在国外市场
销售时),那么,从国外竞争列下那里多获得的利润,就意味蓿补贴增加了阑氏收入。
刁i过,国民收入的增加是建立征je他旧家的损火之上。可以川‘个简印的例了来说
明布兰德和斯宾塞的分析,假设美国的波音公司和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争夺一种
300个座位的飞机的市场(美国市场和欧溯1市场),为了简化问题,假设两家公司只
能作出牛产或不牛产的决策。表3—2表明了两家公司的利润是如何取决于它们的决
策。



·对
空一l,客车
l 生产4i生产
『生产(.5..5) (100。0)
l 4i生产(O,lOO) (0,0)
表3-2波肯与空小客车的竞争
该表说明,无论哪一家公司单独牛产这种飞机,都可赢利。fLI是,如果两家公司都
牛产这种飞机,那么两家公司都要受到损失,哪一家公司能得到利润,这取决于谁
先占领这一市场。假设空中客车能够在波音公司进入市场之前,提出一个可信的承
诺,自己必将牛产这种飞机,无论波音公司是否准备进入。那么,波音公司就没有
了进入该市场的激励。结局就会变为表中左下方格的支付情况。空中客车将独I,该
市场。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空中客车如何才能做出一个可信的承诺。布兰德一斯宾
塞的观点是欧洲政府能够帮助空中客车公司做出这样的承诺。欧洲政府可以可以给
予空中客车公司25个单位的牛产补贴:这样,双方的支付情况就会如表3-3所示:

—正



空-I,客车
l 生产1i生产
l生产(一5,20) (100,0)
I小生产(0.125) (0,25)
表3-3补贴对空-It客车公口j的影响
最后的结局是表3-3中的芹下方框。由于政府的仅仅25单位的补贴,空中客车公司
从原来的0利润变成125单位的利润。补贴使利润的增加的数量远比补贴本身要多,
因为补贴具有阻JL]助b竞争的作用。补贴为空中客车公司创造了一种类似的优势。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虽然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同时也受到了许多批评。批评
者认为,这种理论的实际运用所需要的信息要比可能得到的信息更多,而且这利’政
策可能有被外国报复的危险。布兰德和斯宾塞(1985)也注意到政府问的相瓦作11j,
指出两国政府都存在以补贴促进山口的动机。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1989)对此进
进fl保抄-F的⋯rI摊础
行了进·步的分析,,ft鲥f J,tff政府问政策的棚‘f:作JIJ/7-作足一项蹦步骤的博弈:筇
步足’因政府以其它国家政J行政策给定为前提选择政策1:具,第二步足企业经理人
员制订企业决策,其r}】国家要在第一步中考虑到其决策在第二步巾的作用。假设本
国J商利外国J‘商都面对第三国市场出口,二J‘商有相同的边际牛产成本,并且,
如果它们的产品不是完全替代品,’E'l'f J就面对着对称的需求函数。在两步骤的博弈
中,按古诺方式竞争的对称均衡,两国将把补贴调整到相同的补贴率。两闺竞争性
补贴出口行为将导致两国状况的恶化,每国政府不钙’其它国政府作什么,都鼓励出
口,彼此就将陷入因犯陷阱之中,相反,如果两旧政府能达成全面的合作,那么它
们最终会对出口征税,而不是给予出口补贴。在这里,刘两国来说,出口征税优于
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又优于出【J补贴,两国采取共同的出口税收政策更优于』商以
不合作双头垄断的形式出现,结果是使它们的联合产出多于一个垄断』‘商在相似环
境中所牛产的产出,这样它们最佳合作战略就是以垄断J+商的产出水平进行牛产来
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这点很像军备竞赛,这种情况下需要国际协定来约束双方。
(三)技术与国际贸易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国际贸易殚论的研究丰要是围绕国际贸易与技术
进步、经济增长的关系来进行。在经济学文献中,虽然已有许多理论阐述了技术在
贸易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fu是最新一系列的研究则把技术作为一种内牛变量,不
仅讨论技术对贸易的影响,也分析国际贸易、经济增长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把技
术变动、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经济增长等结合起来研究,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
新发展和前沿课题(海闻,1995)。
在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理论说国际贸易发牛的原因,人们自然就会进一
步探讨。为什么会有规模经济?产业内的规模经济和国际分工是怎样形成的?如果
说技术的差异与发展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那么,技术又是怎样产牛、发展、传递的?
技术的发展与国际贸易关系又是如何?近年来,在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小,关于国际
贸易、技术变动的文献从其理涂渊源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沿着李嘉图
的模型,仍把技术作为一种外牛变量,fu从动态角度分析技术变动剥贸易模式刷符
国福利水平的影响,另一部分则把技术作为一种}j!I牛变量,不仅研究技术怎样影响
贸易年|j增长,同时把技术发展作为科研、投资、贸易和经济增长的一种结果,研究
技术变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ft.间的关系。
1.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镪易s增长理论
除了“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贸易学说外,技术作为外牛变量上的差异亦
被J玎来说明发达工业国家之f.J}U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马库森和斯文森(Makusen
and Svenson,1985)在他们的研究中假设两国的资源配置比例和需求偏好都是相同
的。产品牛产需用两利,以.j:的要素投入,fqT,具有规模经济。l"t}女【I果两闺在’k产技
术上有某利唧】微的差别,劳动牛产琦蔓就会略有不同。在两国的贸易中,各国都会出
l J jC要素‘卜产牢枉l刘两的产一I“
蛾维斯(Dayis,1994)的研究一}·也假没两个f日家两种产业。)£【|1第一种产qpj{
乍产一种产品,而第二种产qkq-.产两种1i可完全替代的产t{“假设其一}J一困征第二:
种产业的牛产中与国外略有技术上的不同,在其中一种产品的牛产技术上比别国略
进门保护t F的111 n推动
胜一筹。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要素价格的相等会使该国牛产和出口这种产品,而别
国则会牛产出口另一种产品。马库森、斯文森}I』蛾维斯的研究说明,即使在规模报
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技术上的差异亦可引起同行业产品之间(intra—
industry)的贸易。
2.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的贸易s增长理论
贸易理论的另外一方面发展是将技术祧为内£仁变景来分析,研究技术变动的原
丛l,也研究技术的进步作为牛产利贸易的结果对贸易模』¨j利:会福利的影响。技术
变动有两种源泉,一种是不是经过专门研究开发出来的,而是从看中、干中学会的,
是通过经济行为学来的,这叫“干中学”(1earning by doing)或“学习效应”。这里
所说的技术不光是牛产技术,还包括竹‘理知识。另外一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这种
技术变动是一种革新(innovation)。技术创新一般是研究和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的结果。
①“技术外溢”(Spillovers)与“学习效应”
所i珂技术变动或技术进步并非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发明。在许多情况下,所
渭技术进步只是学到了别人已有的先进技术。这种学习过程有时并非是最初的目的,
丽是在从事牛产或其他经济行为时自然产牛的副产品。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有
时也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丽是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地输⋯
了技术,这被称为技术“外溢”(Spillovers)。不钙吖十么技术,都有一个外溢的过程。
“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技术外溢巾获得的。
兜鲁格曼(1987)和卢K斯(1988)的分析说叫: ‘个}q家最初的比较优势、
产业选择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J能与它本国的技术知识和资源配置有关,也可能
是由于偶然的因素,fu最初的产业结构一旦形成之后,国内牛产技术的外溢使得一
国在这些产业中的牛产率比别国提高的更快,会使该国在这些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更
加巩固。这在某种意义上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国家擅长于一些行业,i『i『另外一些国家
擅长0二另外一些ji,Jk,这与国内的技术外溢是有关系的。而且,一旦形成了某种牛
产格局,改变是不容易的,闪为产业规模与国内的技术外溢会不断提高劳动牛产牢,
只要成本增长的速度低于劳动牛产率增长的速度,就会有利可图丽继续存在。历史
在决定一国长期的牛产和贸易模式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技术外溢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当某个J商通过知识积累而提高其产品质量或牛产技术时,其他J’商就有可能对该
披术加以模仿并从r}J受益。随蔚某⋯行业整体知U{的不断积累,这种技术外溢就有
助rti>lk r}J器个j商的qj产成本F降。知识的积累一般而意jIj该行Hk迄今为lI:的累
积产髓来表刁÷,比如说,f{二产⋯屯钢的成本可能取决于该国钢铁工业从,f:工以来的
总产艟,累积产量越高,每吨钢的牛产成本就越低。我们通常用学习曲线来概括这
种关系。如图所示,学习曲线向下倾斜,随着时间的流逝,累积产量不断增加,成
本也胍l而下降,这种成本随着累积产量而非当前劳动牛产牢下降的情形就是所讯的
动态收益递增。和普通的外部经济一样,动态外部经济也能通过在某一行业的初始
优势或先期进入丽保持下来。在图3—7中,L是先期进入某--,h=业的国家的学习曲
线,L.则是另一个具有低投入成本——比如1资水平低——fu缺乏牛产经验的国家
的学习曲线。只要前者进入该行业足够早,那么即使后者具有潜在的低成本,它也
无法进入该市场。例如,我们假定前者的累计产量为QL单位,对应成本cl,而后者
_i』|=I I保护卜的⋯几推动
从未牛产过该产品,那么,后者的初始成本Co’就会比前者现有工业的当前单位成
本C,要高。
学习曲线的存在,潜在地支持保护卡义。假如一国只要有更多的牛产经验就可
以牛产出成本足够低的商品来出『J,而一囤日前【1{于缺乏经验而使牛产H;来的成本
过高,缺乏竞争力。这样的|囝家完全可以通过补贴等暂时性的保护措施来鼓励该产
品的牛产或排除围外J商的竞争以保护该行业直到它能徂川£界l仃场站稳脚跟。这刈
贸易政策在经济中的作用起到了评价作用。
图3.7
学习曲线说觋|日L业的拳拙一m越』、.妣其单垃战木也越低. 个弃=匏。监县彳ir泛经验的|q彀tL)
比没彳i或R彳i点经验的|q寐j其前翌低的单位战木.I!f{使秸者的学≈曲线t乙’)由,较低的{.资等曝啪
面更低丁莉者
学习效应的出现同样为保护贸易提供了理论支持,更高的产出降低了以后的牛产成
本。这种干中学的模型同样会产牛与其他规模经济模型相近似的结果:对于一个J‘
商而言,拥有一个受保护的国内市场将给成功的出口带来许多便利。
模型二:学习曲线
同样假设有两个』商,国内』商和国外J‘商。他们在一系列市场上相瓦竞争,
fu足,他们不仅在空间上也在时问上竞争。在每一个市场上,两个J商的收入均为:
Ri=Ri(x,,z?) 1=1,2⋯⋯n
R,=R‘,(xj,x.) i_l,2⋯⋯n
在这里,X,,Xi+表示两J’商在单位时间内在第i个市场上的销售率。在每一个市场上,
每个J+商都面I临着固定的运输成本t.,t.’,在任何一个牛产时点上边际成本∥∥‘依
赖于以前的产出,令Q=Σ一,则Q表示国内J‘商在某个时点上的产出牢。I]I|]-t'fij
t国内J商的累计的产出就是:
足(,)=j纰
学习曲线的假设在于边际成本是累计产出的递减函数
∥=∥(J|()
现在考虑』‘商的最大化f.J题。我们会做出一个极端的假设,J商在不考虑贴珧二莽的
情况F,在IglN T内使它的累积产出最大化:
_i2}几保护卜的⋯【]推动
兀=“驰c“)-t,x,-/z(K),x萝t
通过在市场i上多出售一个单位产品,对J‘商而言有两种效果:1.直接的边际收益
和间接的在未来成本上节约;2.增加的运输和牛产成本。于是,一阶条件是:
垫_一∥一f望.纰:0
玉。。涨’
如果在每一个时点上走边的值为零,必然会随时间的变化而保持稳定。于是我们可
以对时间t进行微分。得到:
鲁dt\j筹ax一j 鲁∥dI+?豢8QKf=‘丢筹\一dOt,uOx OK Q+塑OK·Q=旦dt筹Ox=。 j
‘ ‘
j
其经济含义是J‘商根据固定的影了边际成本来决定产出。影予边际成本的水平
由最终条件所决定的。在时间T,当』商不再考虑现在产出对未来成本的影响时,
影了和真实边际成本会相等。很清楚,结果将会和我们以前讨论的模型一相同。每
一个』商的最终边际成本都会随对方边际成本的上SI‘而下降。图3—8描绘了这里的
均衡情况。我们再次假定“自价格”效应大于“交叉价格”效应,于是,¨T(”+)比
la.r*(")陡峭。从一些市场上排除了国外』‘商会增加了国内7‘商的累积性产出,并降
低了在给定眦,肚’T下的国外J‘商的累积性产出。IXt([1IT+)向芹移动,"’(pT)向上移动;
¨下降,p’T上升这反过来导致x.上SI,Xi’在所有市场上下降。丽不论他们足否保
护。
U
图3—8
②研究开发(R&D)与技术创新(Innovation)
技术进步的另一个来源是技术创新,它是一种投资、开发与研究的结果。新技
术的外发:}二要表现在:a)提高要素牛产牢,用有限的资源牛产出更多的产品,或
保“产“!B-的情况下,使』fJ更少的资源:b)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
lij场竞争迫使食业升i断开发新产品或提高产I“II,质最,从而产牛}U新技术。与“f二
-”#”4:『·日,技术创新足需要人艟研究开发(R&D),袖!技术作为外牛变fit和“f二
t{,学”的模型q,,最初的贸易模式都是给定的,都假定符国在牛产技术上有差距似
没有讨论为什么有差距。技术作为内£卜变量的模挺则揭示了产牛技术差距的根本原
因。综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尽钱’技术的国际国内外溢和二F中学的过程有可能缩
进r1保护卜的⋯rI摊动
短符闺技术上的差距,本国原有的资源和技术条f't:刘1j一围的氏期发展和在国际分
1:rI-的地位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H。因此,加强刘发展研究的投资和不断开发新的
技术,是改瓣⋯困的贸易地位和保汪经济长期增f炙的必要措施。而且,通过人最的
研究”发,可以扣i动,}i产成木的降低,从iffi6 1l司际IH场增强竞争力。J‘商能够通过
d:R&D上的投资来降低乍,“成本。这与静态规模经济rf·边际成本的下降的效应有
莉棚似之处。现稚j我们来贝体分析+个R&D的模J《4,通过这个模掣我们能石⋯R&D
是如何促进凼内』商n!lkl际I盯场上的竟予·力。
模型三R&D竞争
与我们在P,j部经济与国际贸易讨论的模型一相类似,同样假定有两个』‘商在许
多市场上竞争。需求条件与上模型相似,然而成本有所不同。边际牛产成本独立于
产山水平.fu是会随着每个J商的R&D上的投资增加而降低。
∥=∥(Ⅳ)
p‘=Ⅳ‘(N’)
斋等刮
嘉貉c。
N,N’分别代表国内J商和国外J‘商在R&D上的投资,每个J‘商的利润为收入减之
牛产和运输成本以及R&D费用:
兀=ΣR,(一,一‘)一Σ1.t一芦(Ⅳ)·Σ一~N
兀’=ΣR如j,XI)一Σfjz卜ix"(Ⅳ’)·Σ‘一|v+
为简化起见,J商总是会接受把其他J‘商的产量视为既定的。
国内J商的一阶条件为:
釜一一∥:o
OX.
望ON·Σ铲l

这里我们不考虑J‘商订:一些Ilf场上不销售的情况。R&D上的投资对利润有着影响,
而利润是年ll预期规模成比例的,这是递增报酬的~种形式并且是这个模型的关键。
关键的联系表现在图3—10和3-9中,在图3—10巾我们看到在给定N’下,N是如何
被决定的。N越高,则边际成本越低,于是产出越高:另一方面,产出越大。R&D
的边际利润牢也越高,所以N会沿着MM随产量增[圭ifii增长。正如以前所假定的,
QQ比MM陡峭。如果国外J商增Dii4i}l自己的R&D,结果就是QQ推向芹边而且N
下降。结果是,N随着N+而下降。在图3—10中,为国内J商保留一些市场的效果
现在看的比较清楚了。在给定的N和N+,国外J+商产出下降。QQ曲线向外移动,
于是,保护可以促使国内产出增加,N上SI,N’下降。国ik J‘商的边际成本下降和
围外J。商的边际成本增加意味着在所有的市场上都增加了国内j 1商的销售规模。Ij王
就是说,这导致了国内J。商即使在没有保护的市场上也增加了销量。尽钙;这里没有
进r]保护卜的⋯11乎Il:动
静态的规模经济,最终结果仍然足和模型1究全一致的。
图3-9
N
图3.10
进f1保护卜的⋯丌推动
第四章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结合
——保护下的出口推动战略
从以上的分析看出,进口保护在~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出口,这提示我们进口保
护与鼓励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结合的。因此,有可能综合IS利EO战略的优点,
通过特定的政策扶助进口替4℃2c,_1k发展,并鼓励其出口,克服国IJ=|市场狭小的特点。
EO战略强调了资源西己置,并且有阶梯推进的比较优势蹦论为支柱。fu是发展中国
家的比较优势i坼t体现在传统产品的⋯|]上,这些产r5^的收入需求仆往缺乏弹一陀,
并增长缓慢,而在制造业上普遍面临比较劣势,仙这些产业都是需求的价格弹性高,
技术进步迅速,劳动牛产牢提高迅速,具有长远发展潜力f内部门。况且初级品的Ⅲ
晶还面临贸易条件恶化的危险,躔至订可能出现“贫困出LI”的局砸,最后,这些
部门的联系效应小,很难充当一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的作用。现在,我们以韩
国的战后发展为例探讨出口导向战略与进口替代战略相结合的问题。大多数:#流经
济学家都把韩国在战后的飞速发展归结为出V1导向战略下的增氏(Tsiang
1984;Kreuger,1985;Wortd Bank,1993;Litt|e。1994等)。世行87年发展报告中将韩国列
入“坚定的外向型”战略的国家,并认为韩国的成功体现着贸易体制中性原则和按
比较优势发展的成功范例,fu Amsedn(1989)和Wade(1990)等一些经济学家认
为韩国等东Ⅱ国家的市场扭曲程度并不皿于执行进口替代战略的拉美经济。的确,
人们观察到在形成产业分工模式时,政府进行了集中和广泛的干预表明,东亚相对
于其他发展中经济所取得的工业化的成功,与其归结为不存在扭曲,倒不如归结为
采用了扭曲的适当形式上(Jenkins,1991),Jenkins表明,韩国经济运作比拉美国家
为好,“这不只是由于贸易取l}i],llI政府干涉的程度不同,而是由于政府干涉的有效性
刁;剐”。世{J:93 q-:的《东距奇迹》一1训,又把东业的成功归j‘‘‘‘亲市场的方式”,似
llJ={i也承认在韩围经济起’E,ll,I-,“贸易休制总的来说是偏向J:出f:l的,仙袖川jI 1产业
fl;J}iI成方面基本上是r}·性的”,并认为政府采取了一些}i=|¨鼓励措施,“使得⋯,11商
多受保护政策造成的市场扭|1ll之害,并在某些情况下得益于被保护的国内市场”。进
·步,世j J:认为韩国在1973—1979午的重化:L业发展时期,韩政府改变了r}】性的激
励政策,转而决心利用所掌握的多种经济杠杆使资源流向特定产业,以便尽快改变
广:_p结构的一项重要政策改币。专门的法规列出了钢铁、石化、有色金属、造船、
电r、机械6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并对它们进行扶持,包括税收优惠,有补贴
的公共服务和优惠的资金贷款。政府选了前3个部门来巩固其在工业原料方面的自
给[I足;而意欲使后二个部『J发展成为技术密集的出VI产业,可见韩国并非是完全
按照比较优势的发展,也是采取了适当的扭曲政策:人为做错价格信号,诱导本国
进VI替代产业的发展,将进[1保护弓llj『]鼓励相结合的战略,l忤行也承认“与其它
曾想建立起重工业部门的国家政府的不同之处在于,韩国至少是取得了部分的成功”
(World Bank l 993;89)。
《if,闻足一个2,Jk化成功的典型例了。其:L业进程包括两个l刿显的阶段:60年代
以前的进L1替代阶段利60‘Ii代以后的i“口导向型阶段。在发展初期,韩阉政府对某
螳产业的进El产品课以重税,这利t重税被看作足保护国内产业的人墒。)gqq’韩}日农
业人口在劳动力巾占很大的比重,fU由于技术落后,韩国的农业并无比较优势。当
进n保护卜的⋯rl摊功
时韩国的比较优势也4;在机械产业。所以,60 fIi代以前儿乎所有种类的机械产t哺都
依赖进口,造成了当时韩国臣额的贸易赤字。为摆脱这种闲境,韩国政府采取了提
高关税、进口配额、外}I一{1:制等保护峙舟施。比如:韩国对汽车进口课以高关税,甚
至到1967"F)JH入关贸总咖定时,轿车关税琦夏仍为150%;韩国在1967",Flit’的进【l
⋯lI化比率仪为58.5%(199l印已达97%);韩闻当时列外汇也实行严格竹:制,使
得小『1j,“重l岛估,1962 q-l荚,b130《q1)i:。n:某lq,g?度f:,这然措施推动了jC幼
稚。f.业的发展。fI{足,这螳f:_k足依骺人界进f|原材料发展起来的,fm比类■、№,蒲
的⋯ll则不多,l因此jC臣额的贸易赤i,』.0l葛升i F。结'2-,部⋯办!那段It.J期严重缺乏
外_7L和资金,其经济也远没有实现Ⅱj【]替代战略制定时所预测的目标。从这里,我
tf JSO.容易发现单纯保护丰义不仅阻碍了进口,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尽钙”占在某种
程度上推动了某些产业的发展,保护了一部分人的利益。
60年代以后,韩国对出口的激励明显上丌了。朴正熙在1961年5月16口发动
军事政变上台后,出口补贴的范围大大扩大了。在出口信贷上的补贴增加了,而且
出Lf商可以免收和商品税和商业活动税,对出口收入的征税也大大小消减了,而且
还存在对出口的直接的现金补贴,尽竹’这些现金补贴在1965年被取消了(Frank et
a1.1975)。1964年5月,韩币进行了大幅度的贬值,由以前的190韩元兑换1美元
降到255韩元兑换一美元。在1965乍以后,d{口补贴的范围大大扩大了,对出口商
给于进口许可汪的操作被正式化并被扩大了范围。政府允许进口商自动进口免税的
原材料和一定限额内的中间投入品。这个限额是由政府根据企业和行业的投入产“{
系数加上一个边际损耗率(Frank et al,1975)。
从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韩国的关税有了一个急剧的削减。1967年韩国加入
关贸总协定后,采取“丰动山击”方式,扩大出口,放宽进口,推行以“开放式”
保护方针为丰的贸易政策。首先把工业品的平均进口关税由36%减半至J8%。在新
的出口导向型战略确立的初期,即60‘r代早期,韩国丰要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
出口。在那个时期,韩国这类产业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这样,通过开放和把本国经
济与世界市场接轨,大力开展与发达国家的直接贸易,韩国逐渐赶上了发达国家的
步伐。
70年代以后,韩国在劳动力上的比较优势逐渐变弱。韩国制造业部门的平均工
资水平在1960年为2t30美元/天,只有美国的l/23:到1970年即上升到1/7;
丽到1989印已达l/4。为了继续促进出15,韩国开始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在这一阶段,韩国政府对某些重要的产业采取了适当的保护,比如汽车工业。韩国
的这种保护政策明显地促进了其经济发展,而并没有带来像我们所分析的那些缺点,
其原因是这样的:韩囤采取的是暂时的适度的有选择性的保护t同时注意有效地利
用外来资金和技术。在采取某些限制汽车进口的政策时,韩国在国内也采取了积极
的财政、金融和礼:率政策来支持其汽乍工业,使汽车成本降低、质景提高。汽车一【:
业的国产化牢1967年为21"/'o,197l{li为500,1980‘1i小轿车为93.5%,‘}‘型轿‘,}i
为69.4%,货车为79.5%。更重要的是,它积极鼓励本国汽车制造』‘走向世界市场,
这足与出15推动战略相结合的保护与进El替代中的保护的根本不同之处。同时,随
着汽车工业的发展,韩国在儿0’年中逐步削减了保护,这种保护即使归之为替代也
是外向型的进15替代。因此,韩国的这种保护使当今的韩国成为世界第五大汽车牛
产国。
进几保护卜的⋯门摊功
除了成功的:Ii,lk化战略外,韩阑还从其贸易政策巾获得了很多Z&处。阿先,⋯
IJfI',J-lJ、‘腱使l玉j1.亡q-P‘总ffi檄人j:71。根据II!=界银jj最近报道,韩Ⅲilj 1 l的I:月给Iq
内牛产总值带来的增氏在1960 fr以前少于10%,而到70年代末便已达到33%。另
一个显著的影响足在就业上。在韩周外向型的进程中,牛产就业机会迅速扩展。在
1966年,韩国制造业q|l/3的就业机会是由出f—J创造的,到1980{Ii这个数据一L:SI
到45%,1985年为52.2%。同时,不同劳动力的平均实际工资水平的稳定L;Yt也使
韩国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得到了加强,这也是贸易对社会福利的重要贡献之一。我们
可J}l=J指数“牛产力工资弹性”(Wage Elastisity ofProductivity,简称WEP)来衡量。
,丰产力工资弹性指的是工资率(制造业中)的百分比变化除以每个劳动力所创造的
价值的百分比变化所得的商数。1965~1970年韩固的牛产力工资弹性为1.08,1970~
1976年为0.93,1985~199l{r为I.22.1965~1991年,劳动牛产力上升了4.3倍,而
工资率却上升了5.8倍。这证明,韩国工人的收入总体上是相对快一些,这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了收入的平等。尽竹’韩国政府在实施出口战略时并没有刻意注意经济发
展中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是出口战略本身促成了这一趋势,并帮助了其经济从贫
闲走向富裕。。
韩国的贸易战略并不是单纯的ls或Es战略,而是既注重进口保护既注重出口
鼓励的综合型战略。Pack和Westphal称之为同时推进的Is和Es战略,并将其称之
为““j口导向型的进LJ臀代战略”Kn49man称之为“进I:l限制推动出VI”的战略。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两种贸易战略的结合在理沦上能否成立呢?我们知道:贸
易保护一向被认为具柏’反Ⅱ{LJ倾向,对进口品的保护会被视同为刘{jjl,1品增税。呲
行认为:保护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过相对价格的改变来使资源流向特定的部门,
意味着对其他部门的负保护,所以进口替代政策与出品鼓励政策是不能相容的,剥
进口替代部门保护的负担会落在出[J部门上。
而我们前面分析的克鲁格曼Krugman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思想恰恰向我们肩
示:进口保护与重视出口之问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运用恰当的政策,二者
}!王可以适当地综合。为什么不能设想:通过进El替代政策促进还处于弱小地位的民
族J:业发展,同时,进行山L]鼓励使它们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韩国实际上就是这样一条发展道路,例如在发展汽车产业时,韩国政府进行了坚决
的保护,以高达200%的关税祭II:进¨小汽车整车的政策持续了25{r,卉到1988
{I二,韩吲汽车fJ:业已经槲当成熟后,才){:始逐渐放丌。这利一保护为韩I嗣【℃族汽1i产‘
、IE的发肥捉供了宁r,iJ,们足柞提供仃效f内保护的刷时,l:j1;政府却)f:没彳『flf,tli㈣食、Ik
躲和!㈨匈I¨场苟安,Im采取把l目内,liJ历的进ff保护与刈食业的f“f f激励捌结合的政
策,避免企业在受保护的fli场下不思进取。这一政策规定,只有出L]达到一定的指
标的企业才能得政府提供的各项优惠。而这一指标又逐年提高,使企业不断提高自
身竞争力,既给企业以保护、又促使其参与世界竞争,无疑这种政策是比较成功的。
刚到理沦问题上,进|=J保护与重视出[J之I'.Jfi&否结合的问题,实际上是进I.-J替
代的激励政策与出口激励能否相容。
(一)国内部门的存在打破了对立的二极激励模式
传统上认为,进|__l替代战略必然抑制111 El,在支持出r_l的政策年¨支持进【]替代
的政策之间存在冲突,并将棚瓦抵消,这其实是建立在两部门牛产的框架上。
进几保护卜的II;El推础
可出
图4-1两部门下的激励
进口品
罔4.i中横轴表示可以进口商品的牛产,竖轴表示可出口品的牛产,曲线AB
表列。一个经济的牛产可能性曲线。PF线的斜牢表刁÷可出口6^$iJnf进口品的国际价格
比牢,在贸易体制中性的情况下,均衡的牛产点为E,在这点可出口商品与可进F1
品的国内比等于国际价格比。在AB曲线上,位于E芹侧的点,如Pm,代表着可
进r川H,与可出口品的价格比率高于国际价格的比牢。可出口商品的有效比低于可进
u 6^的7r效汇率,整个经济激励结构偏向于可进口品的,F产这种状态就是进fJ替代
或内向型战略。与此相反Px点表示偏向可i{j品商品的激励。E点是贸易休制【fI性下
的外向型战略,是标准的出口导向战略。Px点是对出品增加政策激励的外I句型战略,
EP战略。可以看到在两部门经济中,对进口替代的激励与出品激励之间存在着相巨
否定的关系,进口替代必然有反出口倾向,如果可进口商品牛产增加,可出fll商品
牛产将不得不下降,反之亦然。故一国欲推动出口,就不得不使其进口毹哺0自由化。
贸易保护一向被认为具有反出f1倾向,对进口品的保护会被视同为对出口品增税。
f}』={]:认为:保护是一个相列的概念,通过相对价格的改变来使资源流向特定的部门,
意味着对其他部门的负保护,所以进l_l替代政策与Ⅱ{品鼓励政策是不能相容的,对
进[】替代部门保护的负担会落在nj口部门上。
然lm出口激励与进【J卒卒代激励这利一相可:抑制的关系,并非不可避免的, 。个
经济实际上可分成三个部门:可出口部门、可进lJ部门、不可贸易的国内部门。因
为贸易政策不仅影响两个刈贸易部门商品的相对价格,而且也影响可贸易部门与国
内部门之间的相对价格(Greenaway and Milner,1987)。所以,应在一个二部门经济
框架上来更准确地确定贸易战略。在一个三部门经济中,.任一可贸易部门产品的牛
产均是两种相对价格的一个函数,即:
X=ffPm/h,Px/h);M=g(Pm/h,Px/h)#陧定可迸121品(x)、可出El品(M)在牛产中是可
相瓦替代的,有以下关系成立: 塑<o.土>o:型>o,堂<0
a(只/h) 7a(只/h) ’a(巴Ih) 。o(只Ih)
口反映在图4-2上,竖轴代表可出口商品与国内商品的价格比,横轴表示可进El
商品与国内商品的相对价格比。图4.2上仟一点都代表两利,相对价格的组合。图上
E点表示自由贸易时的两种相对价格的组合,并将此时的Pm/n年u Px/n设定为1个
单位,此时的可进口品、可出口品的产量分别为xo和Mo.线XX’表示可山门品产
旦·恒为xo下,不同的Px/h和Pm/h的组合。线xx’向上倾斜,反映着通常交叉价
进1"1保扪卜的⋯『1推动
格效应为负的假定,即Pm/h上Yl,Px/h也将不得不I:丌来避免X的’F降。如:若
一个关税d使Pm/h从l增)JH蛰J(1+d),Px/h将小得4i从l增加到1+d 7来使X的产
出稳定在Xo,在xx’线上方的仟一点都代表x的产量大j:Xo, F方正相反。与
此相似,线MM 7代表着使保持神:Mo时的两种价格的不同组合。线MM’同样jE
向,MM 7比XX 7陡峭,反映着自身价格效应大于交叉价格效应的情况,在MM
7右边的任~点,M的产量大于Mo,寿边正相反。
O M l 1+d Pmm
图4-2
通过图4—2可以说明政策激励和实际牛产模式之间的关系,在区域M 7 EX’巾,
两种可贸易品的价格均高于一单位。表明存在着对进口替代和出口品的激励:x,
M的产量均大于Xo.,Mo。国内部门承担了进口保护与出口补贴的的负担。在区域
EXMO情况正相反,Pm/h,Px/h均小于l,表示对进口替代活动和出口活动存在负
激励,国内部门的发展受到支持。
应当指出,在三部门模型中,正的进口替代激励、}jj口激励并非在:二部门模型
中总会导致可进口品或可出口品z卜产的增加。政策激励只是提供一种激励,能否促
使乍产向意愿的方向发展还需要其他因素的配合。根据牛产类型,图4.2被线MM
’与XX’划分成四个区域。根据激励类型,图4-2被从E点出发平行于横轴和竖
轴的线分为四个方框。激励类型与牛产类型并不相瓯匹配。例如,整个象限lI中都
存在着对进口替代和出口的激励,fu只有在区域M’EX 7中才存在高于自由贸易水
平的产量。
依据文献中传统,本文依据激励结构来确定战略。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在国
内部门存在的条件下,对进13替代的激励可以和对出口的激励可以并存。因此,我
们可以称这种同时推进进口替代和出口的战略称为“保护下的出口推动”战略
(proLected export promotiOil).这种激励结构也符合Pack和Westphal对韩国出
口导向的“双重政策”的解释。
(二)部门和市场导向
前文分析了,在[i;i内部rJ承受了保护的代价的情况F,进口替代激励与fjj口激
励可以相容。保护总是要1、J出代价的,似并不一定非要由£fj【]部门承担。同时,部
进【.I保护F的⋯17推动
门导向与市场导向两个概念之问的不1司,也甫助】:说mj两利,贸易战哜结合的壤础。
通常以为:外向型的市场导向,应足出【J部门的导向;内向型的导向应是进口粹代
部门为导向,仙这并不一定总是事实。
部门导向指一个经济对“丰导部门”的选择,而不论丰导部门的销售场所,从
供给看,不同部门在发展时所需的成本是不同的,Is战略发展的是处]:比较劣势的
部f J实现,冈此。导致了较if?,iflq资源使川成本。槲反,⋯I I导‰‘出略!Jl|J通过增加j£
有比较优势部门的牛产来实现,这样就j{需较低的成本。缸!需求方ifI『,1if司部门n:
11r场特点利发展潜力上也有所不同。低成本部门也i,j能并不具有高增长的潜力,对
于犬多数欠发达国家来说,比较优势仅体现在传统产品的出口上,而这些产。{^的需
求往往缺少弹性,并增长缓慢。欠发达国家在制成品上具有比较劣势,fLJ这些产业
都是需求弹性高,技术进步迅速,劳动牛产牢提高迅速,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部门,
后进国家一般是选择不具有比较优势,fu潜力巨大的进口替代部门作为其丰导部门
的。
市场导向是指一个经济体对其目标市场的选择,指其丰导部门是在国内市场还
是在国外市场上寻求发展。IS和E0战略的辛要区别应该在于它们的市场导向的不
同,Is偏向于国gJ销售,EO偏向于国外市场。大多数欠发达国家有限的国内市场经
常导致其国内企业规模低于最小合理规模。EO战略偏向于国际市场,潜在的大市场
容量可以带来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作用。如果国内销售比出口优惠,那么此战略为
进口导向,若出口更优惠,则为出口导向。由此引发的优缺点,前已论述。
拥有相同部门导向的国家可能拥有不同的市场导向,许多欠发达国家具有相同
的部门导向,发展进口替代部门,fLf它们的市场导向却不尽相同的,一些欠发达国
家着重于在国内市场上替代进口。另外一些国家则大力促进其进口替代部门的出口,
使之成为世界出口商。韩国的汽车产业一开始,就规划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
口行业。
l淤表4一l部门和市场导m的组合战略 进LJ替代出u部门导Jq
部门导J∞
I 凼内市场(1)IS
l 凼外市场(3)PEP ’ (2)EO
方格1表示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部门为部门导向的内向型经济,方格2表
示m口导向战略,发展出口部门的外向型经济,方格3表示保护下的出口战略,发
展进r|替代部门的外向型经济。进口替代部门是=i三导部门,化着重于发展其出口能
力。很明显,这个战略是出I J导向的,仙是进『i保护贯穿整个战略。前面所说的韩
I目的'fWl-:产业,就是砷;这样的战略推导F发展起来。
IlI J:jljI-I导向战略玎i’定篮以⋯【I邮f、J为导向,I大1/]E,拒部门的层次卜,刈Ⅲ
【l的激励年【』对进[I替代的激励可以在服务于同一部门,如韩国的汽车产业,既受到
进【]保护又受到出口鼓励,所以在两种激励政策可以指向同一部门一情况,两种措
施q}tLt:T.矛盾,而a共同H&务于出卜l寻向的H标,大家都以为韩国是出u导向的,
fu韩国以那个部门为导向却并不是很清楚。
总之,韩国的战略(1978)足出口导向的,fu不是出口部门导向以进口竞争部门为
进几保护卜的{|j n推动
li导部门似以I:蘑J际『1丁场为||标,韩围的第二个Jr'l--d划(1972—76)把重化工业视为丰
导产业,“对重化工业的保护在短期内足不可避免的”fu}I标是发展他们“作为}I;口
广:!ik”(South Korea Government,197l,117)。砬:1973{r到1979{lij蜘nU,韩【目舀:发展
战略和政策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调整皂无疑问扣!进了韩国重化一lj业的发展。韩国的许
多重要工业,如汽车、钢铁、造船、化工、家庭电了产t诮、通讯设备等都是在这一
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而-目.,尽钙’对进口替代的补贴增加了,对出口的激励减少
了,们令人惊讶的是,进口替代产品的出口在这期间增长得最快,fLl总的出口放慢
了。到80年代中期,这些70{F代产业政策火力支持的产业已成了韩国的“手导产
业”和丰要出口产业。韩国之所以能够让进口替代产业的产品大量进口呢?一个原
因是韩国在1965订i后一直保持了稳定的实际有效}L牢,而实际有效汇率的稳定有助
予出口商对未来做出安排。另一个原因在于进口替代产业尽符在一开始作为幼稚产
业受到保护,仙它的}j标是成为出口产业,所以它在建立之初就受到鼓励建成具有
规模经济效应的大工J‘。由于韩国的国内市场并不很大,所以规模经济效应促使企
业大力fⅡ口。韩国政府一直认为: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现代工业不能完全放仟自由
竞争,I酊应当由政府来指导和1{:制。政府对进口替代产业的扶植不是“无偿”,而是
有一定H标的。其中最重要一个H标就是Ⅲ【’1。所以,当其他许多发展中【司家的产
业长It,j JtJJ在进口替代一VTJII以转向出u时,韩国却迅速地在产业建立起来不久就转向
了出口。
进r1保护r的⋯r1推d
第五章对韩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的考察
前文分析了进口保护促进出品出口销售的思想,又从政策的角度说明列进[J替
代活动的激励政策不一定非要与支持山1]的激励政策相抵消,二者可以共同服务于
进rj替代部门发展为l|』=界⋯l I商的l l标,从而捉jij了一种柔年¨ls和E0战略特点的
“保护下ff{f_l推动战略”,F-m通过剥韩㈧汽乍产、Ip的考察来从实例,f】度分析进f l保
护与山Ll推动的结合。
汽车产业被普遍认为具有广泛的联系效应,技术乘数效应大,有利J二推动榷个
经济技术水平提高的策略性产业,从60印代起,韩国政府就把汽车产业定为手导部
门之~,作为重点保护和发展对象,受到种科一政策优待,在奉行“出口导向”的外
向型发展政策下,对汽车产业进行了长期的保护一开始,韩国就希望汽车产业发展
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行业,大体上,韩国的汽车产业政策走过了以下四个阶
段:第一阶段是简单进口替代,丰要是在保护国内市场的情况下,以进口汽车零件
的方法组装汽车,第二个阶段是深度进口替代,政策目标是实现汽车零部件牛产的
国产化时间化大约是70年代前半期,第二是汽车工业的整顿重组阶段,重点是对在
进口保护下成长发展起来的国内汽车业的筛选组合,提高牛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推
动国内汽车工业走向国际市场,这一阶段在进口保护的条件下,又对汽车出口的进
行政策激励,可以说是典型的“保护下的出口推动战略”,第四阶段始于80年代末
期。第三阶段对韩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极其重要,前文已提到,韩国对本国市场的
保护一直是很坚决的,以高达200%的关税禁止进口小汽车整车的政策持续了25年,
直到1988年,才逐渐开放,1973年韩国重化工业计划出台,紧接着就在1974印出
台了汽车工业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表示要用保护有限的国内市场的办法来支持少数
汽车J‘商成为汽车出Iq商。计划牛产普及型的大众汽车(Citizen's car)为韩阑汽车j他
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国内市场规模,随之降低国内汽4:购买税以刺激同内需求。为了
确保qi产规模,韩国政府规定韩囤的二家汽车企业(王见代KIA,通用韩国』)重点牛
产,并不得增加轿车型号,避免市场的过早细分。同时,韩政府又规定国内汽车零
部件必须统一标准,统一牛产,以确保零部件的牛产规模。事实证明,这一扩大国
内市场的政策为韩国汽车打入国际市场创造了基本条件。1977年又规定各汽车制造
J必须开始出El,只有出口达到指标的J‘商可以进口散装高档进El车,国内高档车
出售,以弥补出口的亏损促使韩困汽车业从1977却j就开始小El,当年出口9136辆,
79ffi上升为31,486辆,到94印产量达到230万辆,占世界总产量的4.6%,成为
1壁界第六大牛产国,出口汽车73万多辆。仅次于日本和欧洲联盟。为世界第三大汽
车出口国。
我们知道,当77年韩囝政府强令汽车业出口时,汽车业还未到达L仆界水平,成
未峨‰根LEW(1983)- 的调查,在小旧JH场-J:,韩国企业最仞的¨jfl都足亏损的,i
韩丽搭业酾这种寺损性出u与韩国政府的大力扶助有相当关系,相当程度上靠的是
韩吲政府的nj}:J退税和闲内lii场的保护利润来维持的。这种补贴出I:l的政策成术相
当高,fu对于引导韩国汽车企业向外发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从这里也可以印证前文
Krugman的思想,有一个受保护的围内市场有助于企业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没有国内保护性的利润,韩国企业进入世界汽车市场的刚难无疑大增。
进几保护卜的⋯门摊动
1980 198l
幽内市场价(A) 2,414 3,025
出u价(B) l,043 l,595
内外销置价(A-B) l,37l l,430
出u退税(c) 586 605
成本芹(D) 705 760
出u利润(A-B·C-D) (80) (65)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韩国政府不仅提供有效的绝对保护,而且强调对汽
车业出口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汽车的出口激励,汽车行业在现实世界中并非完全竞
争的行业,而是寡头垄断的行业,没有政府的保护,汽车业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
场中发展壮大起来;没有对出口的激励,硬性的出El指标,就很容易让汽车企业躲
在国内市场里享受保护下的利润而不思进取和助长低效率。于是,韩国成功地应用
了“保护下的出口推动战略”,进口保护与出rJ支持双竹’齐下,确定企业的出[H旨标,
而又逐{r提高该指标,促使企业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护与竞争巧妙
地融合在促进出口的l=i标上,既给了企业成l吏的机遇,又给以强大的竞争压力,迫
使受保护的韩国企业⋯开始就面向世界市场,避免了一般Is战略的低效和寻租行
为,义成功发展了按il『场原则,很难乱:短期内发展起来的j“!峨可州足印I-比较巧
妙的方法。
结束语
现在,许多学者都把韩国经济的问题归咎于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过多,的确,这
.一点是无可否认的,fu不能因此看不到韩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重要作用。政
府有着『H场是在短期|』!J还无法替代的功能,尤其对于市场机制调节能力还非常有限
的发展中国家。在理论上,也存在着进口保护促进出u扩张思想的成立的基础,在
进u替代战略,PEP战略中,政府对国内市场的保护都起着重要作用。诚如道格拽
斯.C·诺斯的名言:政府常常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人为制造衰退的根源。
所以我们必须恰当地运川政府保护这把双州剑。列1:今天的中国经济,PEP战略也
足有j£一定的现实意义,r川q的汽1:、Jk有前J1‘阔的前景,fil存神:许多令人=ff{忧的问
题qi广:J家多而敞,规模经济很难达到,一},脚的汽1:业lJ』以说是在以『}1『单纯的保护
战略F成长的,具备菥一丫L纯IS战略的缺陷:市场狭小,牛产很难达到最低规模经济
水平,刘汽车产业进行重组,建立大型汽车集团,无疑是一个发展方向。fu不防采
用PEP战略,借鉴韩国的做法,确定企业的出口指标,鼓励建立起来的大企业集团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综合商社,大型企业集团的虽然在人们讨论韩国金融危机问题
时被认为是不可取的,fu综合商社在韩国经济发展上起到过重要作用。建立大企业
集团,可以为结束r¨q汽车业多而散的局i面带来转机,fLl也应注意引进竞争因素,
促使企业在完成出口目标上柑瓦竞争,避免单纯保护,利人企业集团在国内的垄断
地位所造成的不利。
X,J于中国而言,为了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国家可以在市场选择的基础
进几保和、卜的⋯F1推动
上,通过技术引进和高科技投入等途径有重点地培植一批技术含量高、出L]前景好
的产业部门。中国的,r放型经济r{l,不仅仅要实现劳动密集型产品出171的比较优势,
而且要借助开放型经济提升和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
39
j』I=n保护F的⋯rI推劬
参考文献:
英文部分:
Amsden,A1ice(1989) , Asia’s Next Giant: South Korea and
l』ale—industrial is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oki,Masahiko(1990),Toward an economic model of the.Japanese fi rm,.Journal
of Economic Li terature 28:1—27.
Balassa。Bela and Associates(1971),The structure of protection in Developing
Coun Lrfes,Baltjmot+e,MD:Johns tlogkins Press
Balassa,Bela(1977),A stage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advantage.in
Balassa,Bela(1981)‘the NewlY 1ndustrial iz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y.
New York:Pergamon Press.
Balassa,Bela and Associates(1982),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Semi—Industrial Economies,Washington,DC:World Bank.
Bhagwati,Jagdish N(1978),Anatomy and Consequences of Exchange Control
Regimes,Cambridge,MA:Balljnger Publishing Co.
Bhagwati,Jagdish N.and Anne 0.Krueger(eds)(1978),Foreign Trade Regim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York: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Bhagwati。Jadish N(1986),“Rethjnking Trade Strategy,in John P.Lewis and
Valeriana Kal lab(eds.).Development Strategy Reconsidered:Overseas
Development Council 1986。
Boldrin,M.and J.A.Sheinkman(1988)。Learning by Doin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Growth:A note,in:SFl Studies in the Sciences of Complexity(Addi son
—Wes Jey,Reading MA).
Bresiz,E.S.,P.R.Krugman,and I.Tsiddon(1993),LeadershiP,American Econom
ic Review,83,121卜1219
Coase R.H.(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
Charles H.Ferguson,”1'he Coming Up of the AmericanKeiretsu”,{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V01.7—8
Davis,D.R.(1994),Intra—industry Trade:A lleckscher--Ohl in~Rjcardo
Approach,mimen,llarvard University.
Dic Lo,(1995)Techno~economic Paradigm Versus the Market:On recent
theories of late industrialization,Economy and Society,Volume 24,No.3,
August 1995
Douglas North(1990),”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e
Performa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vans,David and A1izadeh,Parrin(1984),Trade,industrial isation,and the
visible hand.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l(I):22—46
F.H.Knight(1921),”Ri sk,Uncertainty and Profit”,Boston,Mass:lloughton
Miff】i n
进几保护卜的⋯r1摊功
Findly,Ronald(1987),Comment on I]aberler’s 1。iberal and i l l i boral
Development Policy,in Gerald M.Meier(ed),Pioneers in Development.second
seti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ene.Grossman(1991),”Imperfect Competnion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ambridge
George.Lodge(1995),”The Korean Development and Western Economic8”.Ilarvard
Business Sch001 Publ i shing IIouse
Greenaway,David and Chris R.blilner(1987),”true protection”Conceptes and
Their Rele in Evaluating Trade Policies in LDCs’,Journal of DeveIoDment
Studies,V01.23,No.2,jap
Grossman,G.M.,andE.Helpman(1991),Trade,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Growth.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3 5,5 1 7——5 2 6.
Jenkins,Rhys(1991),The poli“cal economy of industrial ization:a comparison
of Latin American and East Asian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Development
and Change 22(2):197—231
Joseph.E.Stiglitz.et a1.(1989).”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State⋯Basi 1
Blackwel 1
Kay。Cristobal(1989),Latin American Theories of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London:Routledge.
Krueger,Anne 0(J978),Liberal isatioll Attempts and Consequences in Foreign
Trade Regim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V01.X,New York:National Bureau ot’
Economi c Research.
Krueger,Anne 0(1981),Export Led Growth Reconsidered,in Wontaek[tong and
Lawrence B,Krause(eds),Trade and Growth of the Advance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Pacific Basin,KDI,Seoul,Korea.
Krugman,Paul.R(1990): ”Rethinking InternationaI Trade”,MIT Press.
Krugman,Paul.R.and Maniee Obstfeld(1997),”Internat—ional Economics-Theory
and J)olicy”Fourth EditiOll,Addison—Wesley
Liang,Neng(1992), ‘Beyond Import Substitution and Export promotion:A
New Typofogy of Trade Strategies’the、I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V01.28,No.3,Apti I 1992,p447—472
Lucas,R.E.Jr.(1988),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as,22,3—42.
Markusen,J.R.,and L.E.0.Svenson(1985),Trade in foods and Factots wi th
1 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6.175一192.
Mody。Ashoka(1990),Insti rutions and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the
electroni cs industry in South Korea and Taiwah,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4:29卜314
Robert.Reich(1991),”The Work of Nations”New York,Vintage Books
Schmitz,Hubert(1984),1ndustrialisation strategies in less developed
4
进几保护卜的⋯n推功
CountFieS:some lessovis of hi StoriCal experierlce,JournP-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1(1):1—21.
Wade。Robert(1990),GoveFning the Market: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01e of
GoveFnnl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Princeton。NJ:Pri riceton
Uni VeFSity Press.
Weiss,John(1988),Industry i13 Deve Loping Countries:1'heory,1)01icy and
Evidence,London:RouLledge.
World bank(1987),World Development Report,Oxford UniveFsity I’ress
World Bank(1993),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Paper, “The Asian MiFacle”
World bank(1994),Publj C poli cy and Economjc Develop珊ent
World Bank(1997),Development Report,“The State iIq the Changing World”
Yanagawa,N.(1993),EconomiC I)evelopment in a World with Many Countries,
Young,A.(1993),Learning by Doing and the DynamiC Effectsof InternatiOrlal
Trade,quarterlY JouFnal of EconomiCS.106,309—405
中文部分:
D.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二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
心),1995
朱刚体,“交易费用、市场效率与公司内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学动态》,1997 3.
杨小凯,“贸易理论和增长理论的重新思考及产业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
商务印节馆,1989
汤敏,“南北贸易理论的一些新发展”,《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商务印f5馆,1989
安妮.克鲁格,《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贸易》,。k海二三联协店
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上海二联1 5店
吴建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7
42
进口保护下的出口推动--对战后韩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个解说
作者: 薛锋
学位授予单位: 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