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山东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姓名:刘立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张东辉
2001.10.22

C
C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中譬.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石化工业发展历程回顾及其现状分析,阐明
了发展战略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指出发展战略
的制定应当同产业发展的阶段与环境相结合,揭示了现阶段中国
石化工业发展战略调整的必要性.文章通过对世界石化工业发展
战略调整的分析研究,对中国石化工业发展战略调整的可行性给
出了进一步论证,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及实施办法。
章的第一部分对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回
析了中国石化工业艰苦创业,从无到有,历经大庆油田的
开发、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成立以及石油石化工业的改革重组
等三次历史性飞跃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阐明了发展战略对中国
石化工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揭示了传统发展战略产生的背景
及必然性.纵观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新中
国成立之初,国内经济基础相当薄弱,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
国家对我国实行孤立打击的政策,在经济上实行封锁,使得我国
石化工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和
借鉴苏联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制定“自力更生、自给自
足”的发展战略,在当时是唯一的历史选择.实践证明,由于实
施了符合当时国情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战略,我国石化工
业起步阶段的发展迅速而富有成效.
文章的第二部分通过分析现阶段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环境及
其面临的问题,论证了传统体制的工业化道路起来越不适应经济
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得中国石化工业面
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述环境的变迁,客观上要
求我国石化工业转变内部运行机制,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同时,
l
一趺务

, 一顾
由于长期以来传统发展战略的时代局限性同石化工业发展的阶段
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造成我国石化工业在产业结构、经
济效益以及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上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
差距这一现实,揭示了实施战略调整已迫在眉睫.
文章在第三部分分析研究了世界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从而为中国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提供了现实依据.从世界范
围来看,结构与战略的调整是各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共同之处.从
全球石化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研究和分析中可以看到,各国石化
工业的战略调整是在不同时期、不i司坜史背景下发生发展的,尽
管目标、特点、内容和做法各不相同,但总的趋势是推动本国石
化工业从粗放经营向资本集约经营,再向技术集约经营,使石化
产业从发生、发展走向成熟,从产业的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
文章第四部分给出结论及其对策建议,指出我国石化工业的
发展应当立足本国国情,借鉴世界成熟的经验,深化管理体制和
经营机制的改革,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发展战略的
制定上,应当体现推进产业结杓调整,加快技术创新,坚持石化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j 、
关健词:石化工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发展战略
历1鼋n1
沪1.Ie.讲

0

C
C
C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ABSTRACT
By looking back也e course of development-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for 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the article expounds
on the great signification of 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points out making developing strategies should b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stage and environment the industry faces;and is
brought tO light that it is very imporfant to adjust the developing
strategieS for 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the present stag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n global
petrochemical industry,the article presenm further argumentation on
the actable problem of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for China’S
petrochemical in血stry,as well as puts forth relevant proposals and
measlll"eS.
In part one,the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faults as well as the three historic jumping of 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including exploitation of the Daqing fields,founding of
SINOPEC,reform and reorganizing of China’S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expounds on the great signification of 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reveals the background and
inevitability in which the traditional developing strategies came into
being.By the overview of the brief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we csn see,when the newly China vca.s
established,the bases of domestic economy、Ⅳere very fragile.While
the imperialistic states led by America carried OUt isolating and buf奄t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拽略的托较研究
policy as well as economical blockade to China,these mad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lack of capital and
technology.Under this condition。it was only historic choice for us to
learn and reference the traditional and centralized economic system of
Soviet Union as well as regards self-dependence and self-sufficiency as
the developing strategies of our petrochemical industry.Facts had
proved that 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had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and obvious achievement in the beghming stage became
we made the 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suix onr nation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intem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at that time.
In part tWO,the articl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eveloping
environment to 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S well笛the current
problems at the presem stage,expounds 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under
traditional system haven’t been able to suit the reques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Following opening and reforming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nvironment
that 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faces has changed greatly.This
requires that it should be changed on interior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adjusted on developing strategies for our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time.At the same time,the fact,that there are bigger gaps existed in
industrial structure.economic benefit as well勰operating system and
management institution for 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tt',rough the
comparison with international leading level,is brought to light that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has been imminence.
In part$hi'ee,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development strategic
adjustm觎t of global petrochemical industry,the article puts forth the
factual proof for the strategic adjustl_nem of China’S petrochemical
3
O
C
C
C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喀的比较研究
industry.In the range of world,it is the same as structural and strategic
adjust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countries’petrochemical industry.
From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n the developing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global petrochemical industry,We can realize the adjustmentⅥ,as
enforced under different periotis and historic background’of all
countries.Although their aims,characteristics,contents and methods
are di伍溯止the final tmnd is to impel their petrochemical industry
from耐f畦ng management to capital intensive management furor to
technological intensive management.
In part four,the article reach.es conclusions and provides policy
suggestions.The author emphasiz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y should step i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
reference international successful experiences,deepen reform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found and perfect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The developing strategies should include
several aspects,such as promp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accelerating technologic innovation,keeping the petrochemical
indusl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petrochemical industry;technologic innovation;
structure adjustment;developing strategy
C.
e
C
中井石化工业发展战咯的比较研究
中外石化工业发晨战略的比|嫒研究
1.成就与不足:中目石化工韭发晨历程回顾
50年来,中国石化工业伴随着新中国建设发展的脚步,艰苦
创业,从无到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发展步伐加快,实力不断增强,现已发展成为与国民经济患患相
关的支柱产业。
1.1中国石化工业发晨的三次飞跃
1.1.1大庆油田的开发一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1949—1959年,是中国石化工业恢复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新
中国刚成立时,炼油工业十分薄弱,1949年全国炼油加工能力总
共只有17万吨,当年加工原油11.6万吨,石油产品仅1 2种.经
过10年努力,中国石油工业增加了西北老油田的勘探开发,恢复
扩建原有的老炼油厂和建设新炼油厂,使原油产量、原油加工能
力和石油产品的产量与品种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原油产
量由1948年的8.9万吨增至1959年的373万吨,原油加工能力
由1 7万吨增至579万吨,石油产品品种由12种增至309种.o
尽管这段时期的我国石油工业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我国原油
产量少、石油产品的自给率低,石油产品严重短缺的局面未能根
本扭转.另外,由于新中国成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对中国
实行禁运,国内使用的大部分原油及石油产品依靠从苏联进口.
1960年后,由于中苏关系紧张,从苏联进口的石油产品,尤其是
军用油品数量锐减,出现金国性的石油产品供应紧张.国民经济
和国防建设迫切要求石油工业尽快改变落后面貌,从根本上扭转
石油产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3,960年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
o t中蛋壤j-r业●。石油工业出版社.1959年版. 蕈¨页
6
中井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石油部集中人力物力并在全国的支援下,在东北橙辽盆地展开了
大庆石油勘探开发会战.广大干部职工在生产和生活条件极度困
难的情况下,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经过3年多的大会战,终于
探明和建设了我国最大的油田一大庆油田,实现了我国石化工业
历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到1965年底,我国原油年产量达到11 31.5
万吨,全国炼油年加工能力达到1423万吨,相当于1959年的2.5
倍。石油产品品种达到494种,产品自给率达到100%,结束了中
国人民长期以来依赖。洋油”的历史.西
回顾这段时期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虽几经周折,仍取得高
速增长。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
的原因就是我们制定了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石油工业发展战略.
建国之初,由于特定的国内和国际的环境条件,我们建立了高度
集中的计戋1】经济体制.从国内来看,解放初期,我国是一个入口
众多,生产力水平低下而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农业大国,工业基
础相当薄弱.从国外来看,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推翻这个新生的
人民政府的同时,对我国进行了政治经济封锁,使我国在极端恶
劣的环境下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要求我们
必须主要依靠内部积累资金,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去发展工业,
特别是重工业,以便能在比较短的时闻内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
物质基础,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而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好处就在
于可以集中全国的资源进行大规模建设.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
期,在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经济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计划经
济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1960一1978年,在计蜊经济体制的作
用下,针对当时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石油工业相继提出并
实施了大力勘探开发上游资源的新油田开发战略。以及为适应国
内原油产量增长和石油产品需求扩大的炼油改造战略和技术创新
。l中置藤曲工业,'石油工生出版社,1999串簟, 第77贾.
'

a
t
C
C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战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1978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i.04
亿吨,成为世界第八大产油国,炼油加工能力达到929 3万吨,石
油产品品种达到656种。o虽然这段时期我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
实现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计划体制无法克服的弊端,也带来了
很多问题。第一,企业布局不尽合理,有些炼油厂建立在远离交
通干道的山沟里或山坡上,增加了建设投资,并给后来的生产和
发展造成了困难;第二,企业结构有待改善,在炼油工艺流程和
生产装置的配置构成上,一度偏重于扩大一次加工能力,致使催
化裂化、催化重整等二次加工能力的比重下降,限制了原油加工
深度和轻质油收率的提高;第三,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低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遗留问题对我国石化工业的制约作用
日益突出。
1.1.2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成立一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第二次
飞跃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石化工业同其他行业
一样,进入了在改革开放中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为适应新形势发
展的需要,结合石化工业存在的问题,从1979年开始,为大力发
展炼化联合、认真推行企业内部整顿及改革、积极推进石化工业
技术改造及产品升级换代,我国石化工业相继提出并实施了“大
型、先进、系列、集约、深度”等一系列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
了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炼油与化工企业由于受当时条块分割的
管理体制的限制,以及行业发展战略选择的局限性,长期处于生
产相对独立、缺乏连续性的状况,不但造成资源利用率低,而且
极大的静1弱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党的十一届三中金会之后,在
政府的直接引导和干预下,我国的炼油与化工的联合有了很大迸
o《中匣燎曲工业扎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第79页.
8
中辨石化工业发展战喀的比较研究
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1981年9月,地处上海高桥的上海
炼油厂和一些化工企业为发展石油化工的综合利用,联合组成上
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大型石化联
合公司,从而拉开我国石油和化工企业联合的序幕。1983年7月,
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在北京宣告成立.
中国石化总公司的成立,是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它
标志着中国石化工业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后,对全国重要的炼油、石油化工和化
纤企业实行集中领导,统筹规划,先后对一批老装置进行了全面
的技术改造,还高起点、高水平的建设和扩建了一批大乙烯、大
化纤、大化肥工程,推进了企业生产要素合理组合和资源的综合
利用,加快了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
从1982年开始,我国石化工业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国有企业全
面整顿及内部改革工作。通过实施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扩大
了企业自主权,提高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自我发展
和竞争的能力。另外,根据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为了提
高原油加工的整体经济效益,国家在改革石化工业管理体制的同
时,也对石油产品销售体制进行了改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石油公司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从商业厅划出,组成独立的石油产
品销售公司,由石化总公司和地方双重领导,业务管理以石化总
公司为主。通过这一变更,我国建立了统一的石油产品销售体系,
实现了产销合一。
这一阶段,我国石化工业不仅继续保持了较高的螬长速度,
而且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从1979年到1988年,我国原油一
次加工能力由9311万吨增加到11572万吨,石油产品出口量由
341.3万吨增加到528万吨,而炼油厂平均综合能耗却由101.07
D
O
e
C
‘C
C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喀的比较研究
万大卡/吨原油降低到69.36万大卡/吨原油。o
尽管这段时期的我国石化工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随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
立,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高度集权的计划
经济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结
构失调、供求脱节、资源浪费等弊病已经越来越严重制约着我国
石化工业的发展.建国以来,我国原油及石油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长期采取国家统一分配、国务院有关部门分别管理的体制,即全
部原油及成品寸由均纳入国家计划,实行统一分配,集中管理,形
成统一的石油市场。各油田和炼油厂均按国家制定的生产计划和
统一分配的产品调拨计划安排生产,组织运销。这种体制,在当
时的历史条件下,对稳定石油市场,基本保证工农业生产、交通
运输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
用。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按行政区划设立省、地、
县三级石油公司,造成在同一经济区域内存在两套或两套以上批
发机构,多级法人代表,不仅人员多,政令不顺,经营效率低下,
而且互抢市场,影响成品油经营的统一管理。另外,企业的生产
和销售执行国家计划,基本无自主决策权,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完
成国家计划,总公司根据企业完成计划情况给予其奖惩,企业赢
利与否并不重要.这种置市场需求于不顾的机制运行的结果必然
遣成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
放程度的深化,我国经济已逐渐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那种依靠
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来推动经济发展已不可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
性,利润最大化已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技术创新和资j幕配置的
效率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如果没有生产者的自主决策
和内在动力,技术创新的效率问题难以解决,企业的效益就无法
o‘中国炼油工业k石曲工生出版社.1989年版. 第168页.
10
中井石化工业发展战咯的比较研究
实现.因此,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
展的客观要求。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
流,按市场规律办事,深亿改革,转变机削,充分发挥市场调节
的作用。
1.1.3新的石油、石亿两大集团公司的成立一中胃石化工业发晨
的第三次飞跃.
深化内部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要求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我国石化工业不断发展的熏要
动力.1993年以来,上海、镇海、燕山、齐鲁、扬子等石化企业
先后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在上海、深圳、香港和纽约等般票市场
发行股票,累计募集资金212亿元,不但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
而且有效的改善了资本结构,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齐鲁石
化兼并淄博化纤厂和石化厂、广州石化兼并广州乙烯、九江炼油
兼并九江化肥等,加快了我国石化工业资产重组的步伐,提高了
资本运营效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范围的产业结构调
整和资产重组此消彼长。国际大型石油石化公司蓑并重组后,不
仅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强,而且突出核心业务,强化竞
争优势,获取资源、分割市场,进一步加剧国际市场竞争。在这
样的背景下,1998年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
重组,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分别重组
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这次重组
初步改变了石油化工工业长期宏观管理主体缺位、上下游分割、
经营相对垄断的局面,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实现了上下游、内
外贸、产销一体亿,体现了“保持优势,有所侧重”的特点,增
强了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通过原油、成品油价格改苹和流通
体制改革,改善了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和石油流通管理体制,
为石油石化企业发挥上下游整合优势创造了条件.两大集团公司
1I
r,
O

毒{
e
C
e
C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咯的比较研究
重组两年多来,充分发挥“三个一体化”优势,大力提高经济效
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9年共赢利250亿元,并维持和解决
了275万职工的就业问题,改革的绩效是十分显著的。目前,石
油石化正在进行内部重组改制,力求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符合国
际规范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营的具有相当国际竞争力的石油
石化公司.
1.2中国石化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石化工业已有相当的基础和规模。
石化产品品种较为齐全,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石化工业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20%。不仅如此,石化工业还具有很强的
产业发展关联效应,对经济发展起着强大的支撑和辐射作用。
1.2.1主要石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20年来,石化工业实现了新的跨越。据统计,1998
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6 3亿吨,天然气222.97亿立方米,分别居
世界第5位和第19位.1998年我国原油加工量1.52亿吨,居世
界第3位,生产乙烯377.2万吨,居世界第5位,合成树脂生产
能力达到875.9万吨,合成橡胶生产能力达到79.6万吨,合成纤
维生产能力达到543.5万吨,也都位居世界前列。o丰富的产品供
给不仅证明了我国石化工业整体规模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有利
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
1.2.2部分石化技术巳达捌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炼油工业主要是通过自主开发的技术发展起来的,催化
裂化、渣油加氢处理、加氢裂化工艺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部分工艺技术已出口国外.石油化工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
基础上有所创新,自行成功开发了乙烯裂解炉、环管法聚丙烯、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年鉴》.中国石他出版社.1999年版, 第495丽.
12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顺丁橡胶、溶聚丁苯等一批成套的工业化生产技术。自主开发的
连续重整、加氢裂化、聚丙烯、聚乙烯、丙烯腈等国产催化剂已
经成功的替代了进口催化剂,催化剂国产化率已超过85%,部分重
要催化剂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石油化工技术和装备开始从单向
引进向有进有出的双向交流-9合作转变。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石化
工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有了明显进步。
1.2.3中国石化工业已经成为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战略性
基础产业.
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1.6%,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
1 5.3%,资产总额占全国工业总额的14.18%。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
带动了机械、交通运输、钢铁、电子、建材、轻纺、农业等部门
的发展,已经成为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战略性基础产业。
2.传统发晨战略的谰薹一中国石化工业发晨的必然选择
2.1当前中国石化工业发晨的环境分析.
世纪之交,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经济全球亿
趋势以及加入WT0将把中国的石化工业带进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
2.1.1改革与经济的快速发晨将麓绥为石化工韭提供广冀曲发晨
空阔. ‘
20世纪9 o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内对计划与市场关
系的认识,从“利用论”、“结合论”发展成为“基础论”,市场经
济真正被理解成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或经济体制类型。随着经济
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己从供给导向和资源制约
为主转为需求导向和市场制约为主,经济体制逐渐从传统计划经
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内经济环境的这些变化对
于从根本土改善制约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体制。结构等因素,创
遣了有利的条件.“十五”期闻,我国经济增长将保持7{6的较快发
11
7、
o
0
C

C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展速度,消费需求将继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相当高的水
平,这会对石化产品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而为石化行业提供
了广阔的发展空问.以乙烯为饲,2000年和2005年我国乙烯的需
求量分别约为936万吨和1400万吨,同年乙烯生产能力预计分别
约为445万吨和830万吨,供需缺口逐渐加大。按照市场运行规
律,需求大于供给,势必造成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生产规
模增大。由此可见,我国乙烯工业及至石化工业的发展潜力相当
巨大.
2.1.2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加快,来自跨冒公司和周遗图束
的竞争将魄显加剧.
当今世界处于一个经济金融全球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的
发展阶段。世界石化工业正在进行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石化产
品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我国石化工业在着手进行世界第三次产
业结构调整赋予的任务的同时,仍然面临不少世界石化工业第二
次产业结构调整时早已解决、而我国的石化企业却未及完成的课
题,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建立健全产品销
售体系、进行技术改造等.加入'-rro之后,我国将减让关税,取
消非关税壁垒,给予外国公司石油石化产品贸易权和分销权,中
国石化工业将面对来自跨国公司、周边国家和中东国家石化工业
的巨大竞争压力.近年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发达国家的注
意力,跨国石油公司也加大了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力度.从跨国公司在亚洲的做法看,入世后,他们将凭借英在资
金、管理、技术、产品、市场营销、服务上的优势,以获取更多
的市场份额为目标,倾力打入中国市场,与中国石化业界进行竞
争,其主要措施将是:(1)通过竟标获得国内石油勘察开发权和
部分石油资源的配置权;(2)通过并购国内石油石化企业并加以
升级改造,充分利用国内劳动力等办法,取得国内炼油、石他的
14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部分生产权;(3)通过直接建设和收购加油站及储运设施,在国
内设立贸易机构和分销网络等办法,利用其较高的管理水平、灵
活的经营手段和著名的品牌信誉,与国内企业展开短兵相接的市
场较量,取得和增加市场份额;(4)加强技术垄断,通过控制、
不出售或不转让石化最新技术,在华抢注专利权等办法,在技术
上加强对我国石化工业的控制;(5)通过高薪等手段,吸收国内
石化专业人才,使国内石化企业的发展面临人才短缺的情况.中
国周边国家出口导向型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
后其石化工业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也对中国石化工业构成极大
的威胁。目前国内迸口的各类油品中,约有75jl的产品来自周边的
新加坡、韩国等地;五大合成树脂中约有66%来自日本、韩国和我
国的台湾省;涤纶由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我国的台湾省进口
的数量占进口总量的80{l。o随着我国关税税率降低、非关税壁垒
消除后,国内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
2.1.3科技进步和新技术的应用向中国石化工业提出新的挑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辛寸技进步和高新技术发展推动了石
化工业的进步.当今市场竞争的焦点也是科技创新、产品创新。
世界石化工业经过140年的发展,新技术的大量应用,不但大幅
度降低了石油勘探与开发成本,而且探明了丰富的世界油气资源.
近10年,通过科技创新及新技术的应用,西方大石油公司勘探成
本下降40.896,生产成本下降24%,完全成本下降33.8_jI.o科技
进步以及高难技术的重大突破和技术信息的快速扩散,为国际石
油资源的拓展和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此外,科
技进步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发达国家正将初级化工产品、
大宗石化产品及传统产品向拥有广阈市场,丰富原料和康价劳动
m‘石油亿工技术经济扎上海石油化工服骨有限峦司.2000年蕈3期茹n页.
。●石油他工技术经济》.上冉石沿化工展骨有限公司.20舶年簟3期,13酉.
I 5
9

0
O
e
o
C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力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以便集中精力,加大研究和开发的力度,
通过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发展中国家为了增
强自身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引进资金和技
术,开放石油资源和石化产品市场。科技进步全面推进了世界石
化工业的发展和全球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21世纪,石油和化工领域的技术创新主要在三个方面:(1)
满足人类未来需求和产业升级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现有生
产技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品种,提高产品收率和质量;(2)
开发绿色技术和清洁王艺等新技术,改变原料路线;(3)开发以
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蛋白工程、生命技术、新型功能性材料、
信息产业用化学品、催化技术、新型环保技术等前沿科学和可持
续发展的新产品,特别是精细化工产品,以满足相关行业的市场
需求.
21世纪,世界石化业界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中国石化工业必
须采取切实措施,扭转目前技术创新能力差、高新技术和高附加
值产品品种少、产品缺少竞争力的局面,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
不败之地。
2.1.4可持续发晨战略和甘盏严格的环保法规,将对石化工业提
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以及国际社会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紧张等
问题的关注,促进可持续发展己经成为推进石油石化产品更新抉
代的主要动力,注重环境保护将成为全球石化工业的共同行动.
世界各国的发展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并且特别重视环保和
安全技术,在策略上逐渐从“末端处理”转变为“预防污染”.世
界石油和化工环保主要有以下特点:(1)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环
保法规;(2)开发并采用减少污染的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减少
废弃物总量;(3)发展环境促进产品,全周期考虑产品对环境的
16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影响;(4)加大发晨清洁生产和环保的投资;(5)发展石化环保
产业,提供环保技术和环保用品。总之,世界各国石化工业都把
绿色环保要求作为迈向。21世纪的通行证.
虽然我国石化业界在建设项目和总量控制上采取了种种措施,
但环保形势仍十分严峻.我国石化工业的环保治理和石化产品质
量远不能适应环保形势的需要.表现如下:(1)清洁燃料数量少,
不能满足社会对清洁燃料的需求.1998年全国清洁燃料的汽油产
量占汽油总量的13%;(2)汽柴油产品质量档次低,达不到环保要
求。国产汽油的硫和烯烃含量高,一般烯烃含量在40%以上,有的
达到60%。柴油也是一样,国产柴油硫含量高,安定性不好,颜色
差。此外,还有些发达国家正在将其污染严重的产品转向我国,
迸一步加重了我国的环保负担。因此,重视可持续发展,重视生
态环境的保护,提高油品质量,是中国石化工业世纪之交的重任
之一。
2.2改革传统体制、实施战略调整是中国石化工业发晨的理实要

2.2.1发晨战略的制定应当与石化工业的现实环境相结合.
企业战略最早出现于美国,按照霍弗和申德尔给战略下的定
义为,“战略是企业目前的和计划的资源配置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
本模式.该模式表明企业将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根据这一定
义,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该考虑企业资源配置与外部环境的相
互作用,并且已经制定的战略也非一成不变,应当随着环境和时
代的变迁而及时予以调整。
建国之初,针对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和产业的资源配置状况,
我国石化工业提出了“依靠自力更生,集中资金大力勘察石油资
源,加快发展炼油工业,最大限度的提高油品产量以满足国内需
。摹树堂:‘企业战略量理轧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6酉.
17
0
o
Q
o

C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求”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制定,符合当时的国情,适应石化
工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因而产生了相当显著的经济效果。仅原油
加工能力这一项,1959年就比1949年增长了30多倍。到1978年,
我国原油加工娆力已达9291万吨,经济绩效显著.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石化
工业的国内外环境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从国内来看,经过20
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指导下,终于确立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明确提出了到20世纪末初步实现由传统计划
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叠济体制的转变;从国际来看,随着苏
联的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
来越明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纷
纷取消对中国的经济封锁,转而加强对华经济往来和资金投入。
因此,过去制约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资金和技术缺乏的因素将大
为改善.如果说过去我们的发展战略强调自力更生,追求高速度、
高产量而忽视经济效益是由于资金和技术缺乏的话,那么在国内
外环境已得到改善的今天,我们的石化工业完全没有理由再墨守
陈规而错失良机。
2.2.2我国石化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外部环境的改善,为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创造
了条件,如何适应变化,改善产业内部环境,及时调整传统发展
战略成为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3务之急。长期以来,传统发展战
略的时代局限性与产业发展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这一
矛盾直接造成我国石化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2.2.1产生姐织结构幕后,布局不合理.
产业组织是指生产同一类型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关
系状况,其着眼点在于考察一国产业体系中的企业规模结构、市
l嚏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咯的比较研究
场行为及其市场结构以及技术创新能力.我国石化产业组织状况
有如下两个明显特征:
(1)产业集中度和分散度差.
严重不合理的企业规模结构,难以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基础
上的规模经济要求.企业规模的大小是由社会化大生产发展水平
决定的,而社会化大生产又是以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因此,
工业化过程中企业规模结构是向集中和分散两个方向发展.我国
石化企业规模结构却呈现与此相反的分布特征。一方面,我国大
型石化企业规模偏小,无法实现规模经济.由于计划经济的后遗
症,全国大大小小炼油厂22"0个,其中,年加工能力为100万吨
以上的仅50多家,平均加工能力只有300万吨/年。目前,韩国、
新加坡、泰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省正在运行的炼油厂平均规模为
1000—2000万吨/年,而我国此类规模的炼油厂只有3个。由于小
炼油厂太多,目前大型炼油化工企业加工能力利用率比发达国家
要低20个百分点.1 998年中石化的炼油装置开工率为65%,而国
外一般都在90%以上.1998年中石化、埃克森、美孚拥有的前五
大炼厂情况见表1。
表1 1998年中石化、埃克森、美孚公司拥有的
前五大炼厂规模比较(百万吨/年)
排名中石化公司埃克森公司美孚公司
l 13.5(茂名石化公司) 23.75《美国得克萨斯州) 16.75(美国得克萨斯州)
2 10.6(齐鲁石化公司) 23.75【美国路莠斯安那) 15(新加坡)
3 9.5(燕山石化公司】15.55(英国福利) 11.6(美国伊利诺伊州)
4 8(镇海炼化公司) 12.3(比利时安特卫普) 9.15【沙特廷布)
5 7.7{广州石化总厂) 11.35(新加坡) 6.5(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o
O
C

C
另外,我国绝大多数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装置还达不到合理
的经济规模。以乙烯装置为例,世界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乙烯经济
规模,70年代是30万吨/年,80年代是45万吨/年,90年代是60
万吨/年,21世纪将达到80-90万吨/年,甚至100万吨/年。我国
现有16个乙烯生产企业,共18套乙烯装置。其中大于30万吨/
年的装置11套,占39.3%。表2、3列出我国乙烯生产能力和部分
生产企业能力.
年份生产能力产量
1985 72 65
1990 209 l 5 7
1995 295 2 39
1996 371 303
1997 398 358
1998 422 377
表3 1997年部分中国乙烯生产企业能力(万吨/年)
企业生产能力未来规模
辽化8.8 20
抚顺石化14.4 18
天津石化14 20
-
广州石化、14 20
齐鲁石化33 ’45-60
燕山石化45 66
20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撬暗的比较研究
虽然1998年全国乙烯生产能力已达400万吨/年,但与西方
发达国家60—80万吨/年装置相比,仍然存在规模效益差、能耗物
耗高等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小型石化企业又都具有很强的小而
全的特征,很少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基础上.由于管理体
制和企业职能的特定需求,我国石化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多以企业
利益为重,而置资源优化配置于不顾。一个炼油厂的能力在闲置,
而另一个炼油厂却以种种理由进行投资改造或扩建,这种怪现象
竟然在各个经济地区都普遍存在。再比如,现在所有乙烯化工企
业都在自备原料油,并采用焦化等高费用手段,不惜代价提高化
工轻油的自供率。这样不仅造成重复建设,无效投资,而且造成
较高的生产运营成本。对1998年中石化集团公司乙烯裂解原料优
化测算结果表明,提高互供率后可净增综合利润至少10亿元.
综上所述,我国石化企业缺少专业化分工协作基础上的集中
度和分散度。
(2)垄断不足与有效竞争不足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规定构成市场的企业的性质、规模、行为、相互
关系以及规定和制约企业发生相互关系的经济、法律、制度等各
种条件。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是:a.集中度,包括企业作为
卖者的集中度和买者的集中度,它直接反映着产业内生产集中的
状况和市场垄断程度的高低;b.企业行为,包括其生产行为和市
场行为,主要是其产品的差别化和促销行为,反映企业之问的竟
争状况;c.新企业的进入壁垒。新企业进入市场必须与已有企韭
竟争,阻止新企业进入的因素就叫进入壁垒,包括由规模经济、
成本、法律和制度造成的进入壁垒.我国石化产业组织中的市场
结构不合理,可以概括为垄断不足和有效竞争不足同时并存。一
方面,由于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本应该是集中度很高的产业,
也与该产业生产技术要求的正常规模有相当大的差距.另一方面,
2l
0
a

o
C
C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小企业小而全,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竞争,优不胜,劣不汰,加
上新企业进入壁垒重重,结果是企业维持极高的生存率,整个产
业组织素质低下。
我国的原油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和中南地区,乙
烯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东北和华北地区。但这几个地区资
源分布本身已存在问题,有的已进入资源枯竭阶段(如东北),有
的则是资源较为稀缺(如华东)。即使在石化生产能力集中度较高
的东北和华北地区,也呈现出分布较散的特征,如河北省就有石
家庄、沧州、保定等数个炼油厂,整个华北地区拥挤着8个炼油
厂。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当时受传统发展战略的影响,一味追求
成品油产量的高速增长,造成产业布局不合理,以及各地从自身
利益出发盲目上马没有规模效益的小乙烯和小炼油造成的,其根
源就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发达国家一般是在特定的地区集中
全国绝大多数的生产能力,如美国的休斯敦附近集中了2.5亿吨
的炼油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30%。分散的布局和较小的规模,不
仅造成企业战线过长,生产成本过高,而且还严重削弱了企业的
竞争力。
2.2.2.2技术木早较低,技术创新能力整.
(1)我国石化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够。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石化行业的装备水平较差,尤其
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其装备大都处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
水平.从技术结构上看,化工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重不足
8,1..我国油气生产企业在地质勘探和油气圈开发技术水平与国外
石化公司相比,除个别技术的应用水平和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之外,
一般落后5-10年.石油化工技术靠引进仿制较多,自主掌握的核
心技术少.以乙烯生产为例:我国乙烯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重复
引进来增加生产能力,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俯高;对引进技术消
,,
中井石化工业发展觇喀的比较研究
化吸收不够,创新更差,现存装置技术水平参差不齐,20世纪70
年代初期的落后技术与90年代中期的先进水平并存。目前我国共
有乙烯装置18套,基本上均为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由于采用国
外专利技术,建设时要支付较高的专利费、设计费,关键设备也
多由外方设计制造,使投资成本较高,增加了生产成本.此外,
我们对引进技术的借鉴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与国际先进技术相
比,我国乙烯行业的差距仍在拉大.我国最早引进的几套30万吨
,年乙烯装置基本上都是国外20世纪70年代的乙烯生产技术,虽
然经过改扩建后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保留了70年代的技术
基础.而“八五”期间引进的几套乙烯装置虽然采用了20世纪90
年代乙烯技术,但规模较小、投资高。目前国外乙烯裂解技术不
断向大型化发展,单台裂解炉能力达到13万吨/年,而我们裂解
炉生产能力只有6万吨/年,新建乙烯装置还要依靠引进.除现有
装置技术水平落后于国外外,我国乙烯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工程研
究也很薄弱,技术和工程缺乏有机的结合。目前,新建和扩建乙
烯装置仍主要依靠引进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虽然国内已研制开
发出工业化的6万吨/年规模的CBL型裂解炉和16万吨/年规模的
分离流程,但总体上工程研究进展缓慢,无法跟上乙烯工业发展
的要求.再加上国内基础设计和工程设计能力较差,致使到目前
为止,我国仍然没有一套完全采用国产化技术和设备的大型乙烯
装置建成投产.
(2)我国石化工业产品创新开发能力薄弱,质量档次低,品种牌
号少. .
第一,产品井级换代步伐缓慢。
据报导,世界石化工业的投资利用率下降,但专用化学品的
利润事却很高.据统计,1997年21家最大的专用化学品公司平均
投资利用率为19.1,l,最高到30州J,上.不少石化公司将重点转向
21
o


6
{
;,
}
}乞
l
b
o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专用化学品领域。近20余年,国际上精细化工品平均增长率达
iojl,目前发达国家精细化工率已达到5 5—65%,我国统计的1995
年精细化工率为32%.由于产品升级换代跟不上,造成我国化.T--产
品结构性短缺和过剩,给外商扩大在中国的市场空间提供了极好
机会.
第二,我国成品油质量档次低,难以满足清洁燃料标准要求。
国外发达国家汽油已实现无铅化,汽油质量发展趋势是硫含
量小于0.005%一0.015%,烯烃体积含量小于25%一30%,芳烃体积含
量小于25%一45%,苯体积含量小于1%。对于柴油,欧盟目前规定
十六烷值大于48%,美国、日本等多数国家要求车用柴油硫质量含
量小于0.05%,欧盟要求小于0.035%,芳烃实际体积含量为25铲
35S.目前,我国主要油品质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
末或90年代初的水平.2000年基本消灭70号汽油,实现汽油无
铅化.汽油质量上的主要问题是烯烃含量、硫含量高,氧含量低。
炼油厂催化裂化能力高,催化汽油比例高,导致烯烃含量超标,
而用于降低烯烃含量的催化裂化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尚未到位,这
是我国汽油升级换代的主要瓶颈所在。我国柴油组分构成也不尽
合理,催化柴油占30%,且多半未经过加氢精制、产品颜色深,安
定性差,十六烷值最低的为40%;硫含量在0.2%-0.5%,芳烃体积
含量在30%以上.我国和国外车用汽油的质量比较见表4。
表4 1998年中国和国外车用汽油的质量比较
国家牌号铅含量{l 硫质量1l 苯体积’l 烯烃体积,l 芳烃体积{I
中国90.93.95 <0.013 O.05 0.85 43 11
日本1, 2 <0.001 <O.Ol ‘5 <45
美国‘0.0034 <1 <1 0 <25
欧洲普、优‘0.0l 3 <0.05 <5 <18 ‘42 —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咯的比较研究
此外我国三大合成材料产品品种牌号单一,低档产品多,大
路货多,专用料少,差别化率低.目前国内石化产品自给率不高,
合成树脂进口比例高达50sEA上.合成纤维差别化率仅20{l以下,
这与国外平均30S和发达国家40—50{l相比差距很大.合成橡胶的
产品结构比例也不合理,丁苯橡胶产销基本平衡,顺丁橡胶比例
偏高。目前国内仍不能生产丁基橡胶,丁腈橡胶、乙丙橡胶的产
量也很少,大量依赖进口。除通用合成材料外,工程塑料品种几
乎全部依赖进口.
(3)我国石化企业技术经济指标落后,生产水平不高。
我国石化企业普遍存在技术经济指标落后,综合能耗高的问
题.以炼油为例,1998年我国炼油综合能耗超过90公斤标油/吨,
而国外的最好水平已经达到53.2公斤标油/吨;国内炼油单位能
量因数耗能平均接近15公斤标油/吨.因数,而日本炼油厂在1991
年耗能已低于14公斤标油/吨.因数.另外,就单套装置而言,国
内多数装置的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国内外炼油厂经济技术指
标比较见表5.国内外炼油厂能耗水平比较见表6.
表5 国内外炼油厂经济技术指标(%)
美国英国日本中国
项目
(94年) (94年) (94年) (98年)
综合商品率9 3.02 92.32 93.6l 90.97
加工损失宰0.2 O.3 —1.33 1.39
轻油收率73.7 73.2 64.96 66.18
炼厂开工率9 2.7 88.2 62



o
, C
f (
C
中井石化工业发展战略韵比较研究
表一6 国内外炼油厂能耗水平比较(公斤标油/吨)
中国
项目名称国外一般水平国外最佳水平
平均水平最好最差
常减压13.03 9.1 35.4 l 3.3 10
催化裂化73.33 42.7 169.2 56-64 42.5
加氢裂化55.23 28.6 73.4 36-62 36
延迟焦化28.98 20.6 40.5 26
综合能耗90.98 48.4 149.9 53.2
(资料来豫:《当代石油化工》2001年第3期第6页)
造成我国石化工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差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经济基础薄弱,科研开发投入少。国外企业科研开发经费
一般占企业销售额的3-11%,国内规定为1%,实际份额还低于这
个水平.第二,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对人才、技术的重视程度不
够,由于企业长期在计划体制下运行,科研体制与市场机制的结
合度不够,不能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即使有了技术也不能转化为
生产力。前几年我国引进的装置都可以生产很多的产品,但大多
数未投产应用,1998年以来,由于受市场压力,以市场为导向的
企业体制刚刚有所启动,我们产品的专用化率及差别化率就有了
明显提高.第三,传统体制下的发展战略片面追求规模、速度,
而忽视成本效益,是造成我国石化工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差
的主要原因。
2.2.2.3蕾理体捌和釜蕾机翻上的差距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传统的计
划经济体制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市场机觎在国民经济运行和资
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同时,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同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
际规范化的企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我国石化工业改革的当
务之急。1999年10月,我国石化工业进行了一次战略性重组,组
成了石油、石化两大集团公司。两大集团构成了两个竞争实体,
初步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并通过改组上市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
化.应该看到,这种重组基本上还是以地区划分的,仍然没有摆
脱计划经济色彩,对政府的依赖性仍很强;经营机制仍受到各种
束缚,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更难以实现跨国经营。
(1)体制和政策原因造成我国炼油企业普遍存在负荷较低的状况.
炼油企业加工负荷率的高低反应了企业资产利用率酌高低,
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我国炼油企业加工负荷
率较低,i999年平均负荷率仅65.5%,而国外炼油厂负荷率普遍
在85—90S,有的更高,相比之下,差距很大。造成这一状况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体制因素较为关键.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
制转换时期,由于体制改革仍未到位,导致企业行为短期化严重,
而曾经实行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分灶吃饭”,又强化了地方利益.
所以,无论企业还是地方都把追求更多的盈利作为其主要目标,
希望加工能力不断扩大.因此,有些炼油企业在原有资源不落实
的条件下盲目扩大生产能力,以为只要有加工能力兢能获得原油,
导致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另外,80年代末,国家计委组织研究生
产装置的经济规模问题,规定了一批炼油装置的经济规模,同时
又制定了与规模有关的关于缴纳投资方向税的政策.例如,规定
大于500万吨/年的炼油厂为经济规模,该常减压装置建设可以免
交投资方向税等.t有些炼油厂为了达到名义上的经济规模丙有稳
定的立足之地,或为了免交投资方向税而扩大一次加工能力,但
由于资舔不落实而遣成能力虚设,长期处于低负荷生产,多年来
的事实证明,像武汉、九江、济南、沧州等炼油厂属于无效部分
27
O
●『{女‘HEl.F‘ty


e
t
b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的生产能力大约有500万吨/年。还有一些100—500万吨/年中等
规模的油田炼油厂,虽然紧靠油田,但受国家计委年度总体资源
配置的约束,所能获得的原油资源有限,大部分负荷率只有50一
60%.
(2)由于产权不明晰以及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缺乏,使得我国石
化工业无论是上游资源的勘探开发,还是下游产品的生产均呈现
出效率低下的状况.
第一,由于产权关系不明晰,使得我国石化企业既缺乏自我
发展的机制,又缺乏自我约束的机制,而且直接造成国有资产利
用率低和资源的浪费。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国有资产名义上为全民所有,实
际是无人负责。这是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我国石化工
业虽然进行了一系列重组及股份制改造,但这种重组及改造无论
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以中国石化集团公
司为例。尽管中石化集团公司以其主业中的优良资产为基础组建
的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在纽约,伦敦和香港同时上市成功,取
得了中石化重组改制的阶段性胜利,但从整个集团公司来看,其
股份制改造的步伐依然较慢.拿多种经营企业来说,这些由集团
公司的直属单位开办的企业,包括了国有、集体、民营、联营、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所有制成分,曾经作为中石化集团公
司改革的试金石,走在了改革的前沿,但是回顾这些年的发展,
这些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造方面,步伐太慢.
有关数据表明,到1999年来,石化集团公司多种经营企业中股份
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有278家,仅占总数的14.8%.o这一现状同
时说明了我国石化企业中产权不明、权责不清的传统弊病依然广
泛存在。产权不明晰,直接造成以下几种弊端:一是企业缺乏自
。t中田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年鉴》.中雷石化出版社,2000年版. 第30页.
28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我积累的动力。企业不能从资产增值中获得产权收益,它对自己
的产品质量、经营效益也就不承担任何财产上的和法律上的责任,
造成企业增值能力低下,产品质量长期不过关,经济效益不高;
二是企业在财产关系上缺乏刚性约束.企业既然不是自负盈亏的
经济实体,就不仅缺乏自我发展的机制,同时也缺乏自我约束的
机制。有些炼油企业在原油资源不落实、市场需求不明的条件下,
盲目扩大生产能力,上项目,结果导致生产能力过剩,产品销售
不畅。许多石化企业资产负债率高,投资回报率低,存在大量不
良资产。1998年,中石化集团公司总资产4275亿元,利润34。9
亿元,资产利润率只有o.82%,而埃克森等国外大公司资产利润率
高达7-9%。函这正是财产关系上缺乏剐性约束的具体表现;三是
国有资产造成惊人的浪费.由于企业产权是无偿获得或转让,生
产资料调拨不计价格,企业国有资产的支配者宁愿其闲置或烂掉,
也不乐意其合理流动。这不仅造成国有资产利用率下降,也严重
阻碍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我国石化工业在传统的中央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勘探开
发中的垄断经营,限制了充分调动国内外各种力量参与石油资辣
的勘探和开发,违反了石油资源开发的普遍规律。
由于世界石油资源在自然界中蕴藏的复杂性和人类迄今勘探
技术的局限性,世界石油资源的发现从来就是一种极为困难且失
败风险极高的事业.但是,近14 3年来世界石油资源和生产仍然
迅速增加,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一产业中的竞争及其相应的激
励机制在发挥作用.目前我国石油资源探明程度和储量发现滞序
的原因主要是体制上的问题。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经过我国几代地质学家和石油专家对我
国地下石油资源蕴藏情况的反复研究,根据1986年、1994年完成
o《石油化工技术经济'.上海石油化工殷份有隈公司,2000年簟l瓤第38页.
29
0

O

C
C
C
中井石化工业发展战喀的比较研究
的我国第一、二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和1997年初所作的最新评价,
我国拥有的石油资源总量约达1050亿吨,同时在陆海还存在广大
的耒勘探或未经充分勘探地区.因此,资源勘探的发展前景较为
乐观.但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我国迄今为止资源探明程度较低,全
国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仅为资源量的20%-25%左右,远低于国外的
水平,尤其是我国可供直接开采使用的“可采探明储量”严熏不
足.这种情况成为制约我国油气生产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造成
我国这种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严重滞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资金
的匮乏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但主要原因是体制改革的滞后.在长
期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石油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石油资源的勘
探开发中极高的经济回报率,为保证国家利益最大化和保护资豫,
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的大门一直对外紧闭,同时由于该行业的专业
性强,国家政策保护,使得国内市场存在严重的进入壁垒,造成
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长期处于一种无竞争的“行政垄断”状态。
再加上行业内部缺乏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最终造成石油
勘探开发严重滞后的局面.
(3)多级法人,分散决策,各自为政,以及“大而全”,“小雨全”
的体制,是造成我国石化工业人员过多,负担过重,效率低下的
基本愿因.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石化工业布局分散,企业无
论大小,均为独立的法人主体,机构繁杂且各自为敢.这种状况
造成石化产业内部上下分割、政令不畅、分散决策,使资舔、资
金、资产得不到优化运用,调整产品、产业、资本、人是结构难
度和阻力较大.
第一,由于作为独立法人的石化企业各自为政,使得我国石
化工业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调整,阻
碍了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

中外石化工业茇晨躺的比较研究
由于历失原因和计划体制的作用,我国石化企业发展过程中
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一批小炼油、小化工、小化纤、小化肥
企监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效率低下,严重村约着中国石化工业
的发展.另外,我国炼油工业在产品结构上还存在以下问题。一
是柴汽比不适应国内市场需求,1999年中国油品生产的柴汽比是
1.67:1,而市场消费柴汽比是1.78:1。由此可见柴油存在一个
需求缺1:1;二是部分石油产品生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1999年进
口润滑油18万吨,石脑油37万吨,液化气555万吨,燃粹油1756
万吨。④
虽然通过这些年的改革,上述问题得到部分改善,但未从根
本上解决我国石化工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中存在的矛盾.其中
一个原因就是作为独立法人的各级企业一切从本企业或地方利益
出发,而置全行业利益于不顾.中石化总公司清理整顿小炼油的
口号已经喊了多年,但直到今天,收效甚微.全国大大小小的炼
油厂,产品结构相似,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难以形成企业的核
心竞争力,而且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第二,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其他行业的企业一样,我
国石化企业目标完全从属于国家冒标,国家的多重目标也导致了
企业目标和功能的多重化。企业不仅要完成生产计划,而且要为
社会解决就业问题,不仅要支付工人的工资,还要解决社会福利
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
我国绝大多数石化企业,都拥有医院、学校,商贸公司等,
这些非生产单位的存在,的确是提供了一大批就业机会,也为职
工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给企业带来的负担是沉重的.一个最直
接的影响就是使得企业冗员过多,人工成本太大.根据对1999年
《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43家最大石油和化工公司的统计,中国
垂l中匿石沽化工集目公司年鉴},中国石化出版社.20∞年版, 蕈496页
3l
o

C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之和占
这43家公司营业收入总和的5.34%,资产总额则占到7.91%,利
润占到0.98%,而两大集团公司的职工人数之和占这43家公司职
工总数的54.2 3j6.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一美孚的营业收入
是中石化集团公司的4.4倍,利润额是中石化的44.8倍,而职工
人数只为中石化的10.2%。国际大公司的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百分
比平均为5’l,而中石化却占到9.2%。这就是导致我国石化工业劳
动生产率过低和企业效益较差的根本原因之一.
(4)与国外大公司相比,市场营销是我国石化企业最薄弱的一环.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从企业外部条件来说,我国目前
各种市场的发育尚不完全,人才市场、产权市场还剐开始形成,
对石化行业来说,原油及成品油市场是我国目前开放程度较低的
几个市场之一,更需迎接资源市场最终开放的挑战.从企业内部
来看,营销更是最需要进行重大改革的一环.目前我国石化企业
无论从认识上还是在营销机制上都存在不少差距。
第一,营销体系过于庞大,但竞争能力较弱.
我国石化工业的销售系统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由政府按行政区划管理成品油供销业务的框架.1998年虽然两大
集团重组,实现了产销一体化经营,但成品油流通方式回国际先
进的流通方式相比,在分销网络、管理方法、组织化程度、经营
方式、管理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距.一是销售管理方式
落后,按行政区划构建的各种经营设施和生产布局不合理,集约
化程度低;二是管理体制上存在多级法人,各级公司组织机构设
置“小而全”,冗员过多,职工素质偏低,服务意识差;三是资产
利用率低,流通费用高,财务状况差,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亏损
状况;四是零售环节薄弱,终端市场占有率低,业务发展不均衡;
五是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缺乏现代化信息技术的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广泛应用。
第二,国内成品油分销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竞争。
我国现行成品油分销体系由两部分组成,即由石油、石化两
大集团的石油销售公司和社会各业组成的分销体系组成。
我国成品油分销领域的无序竞争主要表现在一些社会加油站
不遵守国家的成品油零售定价,计量不准确,成品油质量低劣,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两大集团之间的原油和成品油互供协议的
执行,兑现率还较低;一些社会上的成‘品油经营单位为走私油提
供销售幕道,偷漏税现象严重,这种状况暴露出我国石化工业的
经营机制存在问题.
第三,尚未形成完善的国家成品油分销监管体系.
目前国家对国内的成品油分销管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政府大多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时在制
定政策上发生冲突,为外资违规进入国内成品油分销市场所利用。
零售、批发、储运设施的审批条件和审批程序缺少具有法律约束
力的条款,成品油分销各环节的质量责任管理体系、成品油商标
管理体系、成品油销售的税收监管体系、计量和安全管理体系都
还很不完善,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总之,中国石化工业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克服和解决,
势必会使我国石化工业难以与跨国石油公司的强大竞争优势抗
衡,难以在加入w'ro后继续保持在国内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因此,
尽快调整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已追在眉睫.
3.世界石化工业发晨战略的一整
尽管早在1859年就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斯维勒发现了石
油,并于2年后在当地建设投产了世幂第一座炼油厂,但全球石
油化学工业的形成、发晨和走向成熟则是20世纪的事。20世纪初,
3l
0
g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石油还仅仅是一种普遍的矿产资源,提供以炼油为主的照明燃料
等,但随着汽车的出现,以汽车工业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和交通运
输业的产生和发展壮大,世界石油炼制工业经过上半个世纪的初
步发展后开始走向成熟,20世纪后半叶石化工业成为带动关联产
业的发展,加快各国经济的腾飞和工业化进程的主导产业之一。
相应的石油勘探开发业务在过去的百年中也走过了由小到大,由
弱到强,由陆地到海洋的创业、发展和壮大之路.到20世纪中叶,
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超过煤炭,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
力。石油能源极大的推动了交通运输和现代炼油化工的发展.对
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和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对人类社会的
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现在,石油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战略物
资。因此一些专家学者把20世纪称之为“石油世纪”,把石油誉
为工业的血液。
纵观百年来世界石化工业的发展史,我们看到,各国的石化
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经营模式都随着市场的变化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而在不断地变革,以持续增强国际竞争力,一般都走过了集团化、
股份化、国际化、多元化经营的发展道路:世界石化产业的集中
度和专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例如,随着发展中国家石化工业的
兴起,昔日的“石油七姐妹”已经解体,各奔前程,但在经济全
球化、石化工业全球化的今天,西方主要国家的大石化公司经过
大兼并大联合在世纪之交又形成了“石油新五强”.例如,国营企
业和国有控殷公司曾经是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和大多数发晨中国家
发展石化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随着产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
已逐步向产权多元化方向转化,大部分大石化公司已成为国内国
外的上市公司。再例如,随着石油产业链的廷伸拓展,石化产业
的业务领域和经营范围越来越宽.石化企业中一部分实力强、规
模大、经营上中下游业务的企业正在向综合性大石油公司的模式
34
e
tiB#RI
发展,其特点是石油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发展核心业务和核心技
术,占领大的市场,成为国际或地区性的大公司(如埃克森美孚、
英国石油等公司);另一部分主要经营中下游业务的公司中,一些
有条件的公司全部或部分转向经营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等更有
发展前景的业务领域(如罗纳普朗克、孟山都等);有的则在调整
和资产重组的基础上继续原来的业务经营方向,走专业化、特色
化经营的专业公司的发展道路(如三菱化学、道化学等).从体制
和组织机构看,石化企业都在向外部市场纯、内部紧密化、精干
高效、减少层次、贴近市场等方向发展。可以说,石化工业的发
展,推动了石化企业的不断改革,反过来石化企业的改革又促进
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3.1西方发达国家大石油公司发晨战咯的■整
3.1.1通过兼并联合,提高经济效盏,蜡囊市场竞争实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大石油公司为抑制效益下滑,优化
资源配置,提高竞争能力,广泛开展了资产重组、兼并联合、强
化核心业务的活动.199 3年世界石油业兼并交易额为241亿美元,
1994年为296亿美元.1995年兼并事件增至944起(其中美国361
起),交易颧猛增至91 3亿美元.1996年兼并事件上升到1084起
(其中美国4 34起),交易额高达990亿美元。o
1998年以来,由于油价太幅下跌和一些亚洲国家经济衰退的
影响,西方石油公司的经营均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世界头号石油
巨头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的利润壤骤减,98年第4季度亏损额高达
37亿美元,居第二位的美孚公司的收益降幅更大.为形势所迫,
这些公司不得不实施议裁员、转让资产、重新安排经营活动和加
强联合为主要特点的调整计划,旨在降低运作成本和增加效益。
企业并购已成为西方大石油公司调整经营的重要步骤.1998年,
。t石蕾化工动态轧中田石亿1l惠研充所.2000年第3鼻苇29页.
35
o
口}
l

o
C
C
C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企业并购交易额超过1860亿美元。1998年8
月,世界三大石油公司之一的英国石油公司宣布以480亿美元巨
资兼并阿莫科石油公司;12月份,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公
司又以772亿美元收购位居其次的美孚石油公司,成为规模超过
英荷壳牌公司的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1999年4月1日英国一阿
莫科石油公司成立,同时宣布将以266亿美元收购美国阿科石油
公司,从而使自己成为继美国埃克森一美孚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
油公司.这些兼并活动在世界石油界引起了巨大震动,标志着西
方石油产业已进入新的调整期。
西方石油公司的合并基于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加产品品
种和扩大市场等因素。显然,油价的波动、石油投资风险的增大、
炼油业获利能力的下降是促使近年来石油行业兼并风潮迭起的主
要原因。企业兼并,亏损企业可与盈利企业合并,进行企业效益
重组从而扭亏为盈。也可将出色的和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合并为庞
大的国际级企业,具有足够能力与其他企业展开更强竞争,同时
可重组业务,使业务精简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节省开支和提
高效益,进而垄断市场。纵观西方大石油公司兼并联合的情况,
其目的是为了使企业自身发挥协同效应,除缩并重复业务和更有
效安排人力、物力,加强产品开发实力外,同时亦可加强销售网
络,节省开支,增强市场占有率.企业兼并后可以通过减少税收
的方式降低成本,同时可实现资源共享,以达到优势互补.企业
重组可集中优势,抢占技术领先地位,扩大市场份额,增强自身
竞争力,从而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BP兼并阿莫科,
两者业务上的互补性和协同效应可降低成本年均20亿美元;埃克
森和美孚合并,可产生协同效益至少38亿美元,由于运营效率提
高,1999年减少操作成本12亿美元,2000年增加利润10亿美元.
大跨国石油公司之间进行合并基本上属于一种防御战略,并
36
非处于石化22业过去那种规模越大越好的传统观念.虽然石化工
业仍属于规模经济,但合并主要是针对下游进行的,为的是使上
下游一体化经营更趋合理.
3.1.2通过资产结构调整和置换,突出棱心经蕾曩城,降低璺蕾
成本.
进行资产的置换和优化升级,强化核心优势业务,精简非核
心业务,是西方石油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普遍采用的降低成本、
获得重置资金、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质量和盈剩水平的有
效做法。
壳牌集团在上游通过资产置换实现重点区域连片开发,提高
经济规模,降低操作成本。1997年壳牌集圃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
的Black Bayou油田作为交换,收购了阿莫克公司在美国密执安
州北部的油气资产.两者在密执安州的上游资产非常接近,这一
收购使壳牌在该地区实现了连片开发,降低了生产成本。1999年
4月,壳牌将其在墨西哥湾大陆架~的几乎一半的生产油田出售给
Apache公司,使其勘探开发业务集中在大规模、低成本和具有长
远意义的油气田,实现了资产的升级。1999年6月,壳牌集团处
于同样的考虑还出售了其在美国蒙大拿州和北达科塔州wiIliston
盆地东南外围的油田.
西方大石油公司加大业务重组力度,努力提高保留业务的运
用资本回报率。如壳牌化学公司通过资产重组,优化资产结构,
将乙烯和相关的烯烃、、聚烯烃等作为核心业务领域,而对于环氧
树睹、工程塑料等非核心业务则大部分予以出售.BP公司以芳烃、
烯烃及相关产品为核心领域,退出了邻苯二甲酸南等市场,甚至
剥离了业绩很好的工程聚合物和碳纤维业务,目前在醋酸、丙烯
腈等7种石化产品上拥有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埃克森
美孚公司在石化业务中加强其独特的业务序列混合,既生产具有
37


C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周期性的通用石化产品,又生产周期性不明显的专用化学品。通
过增强通用石化品的竞争地位和改进专用化学品的业务以获得更
稳定、更好的经营业绩.
3.1.3积极实施低成本战略,全方位降低成本.
控制成本、降低成本已成为西方大石油公司谋求发展,保持
利润的主要经营战略之一。面对油价波动、炼油毛利下降,石化
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局面,唯一不变的应对之策就是持续不断的降
低成本。西方石油公司主要采取如下措施以控制成本:
(1)采用合理的投资决策防止成本上升。
为控制成本、保持利润,西方各大石油公司都在重新确定自
己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逐渐淘汰非核心业务.上游部门的
投资重点从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转移,投资重点由新区向成
熟区转移,由陆地向海洋逐渐扩展。
(2)采用新型的经营管理体制控制成本
美国最大的普鲁德霍湾油田是个老油田,几年前产量开始逐
渐下滑,成本上升,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如扩大水气处理、增加
开发钻井、提高采收率等都没有扭转产量、效益下滑的局面。后
来该油田的主要经营者英国石油、阿科公司决定从控制成本入手,
靠“联盟”限制成本.英国石油与阿科公司联盟,对整个油田的
装置、设备和作业实施程序实行标准化,杜绝重复建设,从而最
大限度地减少了基本建设投资。与此同时,控制占总成本40%-60% 的作业费。因为作业费曲80馓支付给承包商和供应商的,所以
改革传统的石油公司和承包商之闽的关系,与之建立联盟,这样
就有效的控制了作业成本.
(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管理
国外大石油公司注重运用经营管理系统来简化管理环节,提
高工作效率。位于美国休斯敦的埃克森公司数据处理中心在美国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设有12个远程控制计算中心,主要分布在各分公司,形成网络,
在国内外共有数百个应用系统,可以及时沟通市场终端营销、炼
油厂生产和维修系统,甚至包括零售信用卡运作及顾客投诉等问
题,指令可以直接传至海上的船只和远离基地的井队。90年代初,
公司又将在新加坡的计算机中心并入休斯敦的主计算机网络,以
弥补休斯敦计算机中心夜间的运作。信息可以在两秒钟之内往返
于新加坡和休斯敦。基于这一网络,埃克森公司于1991年开始推
行全公司经营一体化管理系统。
(4)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
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是一个永恒的主体.西方
大公司认识到,要巩固和增强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技术创新,
保持和扩大领先技术的优势,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近年来,
大石油公司开发的在降低成本方面效果较好的技术包括以下几
种:油藏描述技术、钻井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集成技术.BP
公司通过对在澳大利亚销售石油产品的不同方式进行比较得出:
推销员到顾客办公室完成交易的费用约400美元,顾客到BP办公
室成交的费用约40美元,通过电话交易的费用约4美元,而网上
电子交易的成本仅40美分。现在BP已经专门设立了电子商务开
发工作组,1999年网上采购已占总采购量的1 5%,公司预计网上
采购每年可节约两亿美元。
(5)精简机构、限制开支、降低成本
对机构进行合理设置并精简队伍和节约开支用以降低成本是
西方大石油公司的又一得力措施.为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各大
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都纷纷进行改组、兼并或裁员,从而精干主
业、提高效益、减少开支。五大跨国石油公司(壳牌、埃克森、
美孚、英国石油和雪弗龙)1992—1997年合计裁员11.28万人,减
幅达25.8%。其中壳牌公司减员2.2万人,减幅1 7.3%,人工成本
3q
o


D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由71.69亿美元减至61.09亿美元。BP公司通过减少管理层次,
使业务单位与公司执行管理层之间从原来的7-8层精简到只有1
层,管理机构的扁平化大大提高了决策效率.埃克森与美孚合并
后,组建的新机构与原机构相比变化很大,由_个以多功能、区
域性为特点的组织转变为全球分布的功能性业务单元,包括11个
独立的全球业务部门,5个上游公司的总部与化工、煤炭和矿产公
司一同设立在美国休斯敦;4个下游公司的总部设在美国弗吉尼
亚。这种机构更加集中的做法,使每一个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
优化配置资源和市场。
(6)通过加强资金管理和优化投资结构减少财务成本和投资费用。
国外大石油公司资金实力雄厚,但仍然非常注重财务和资金
的管理,注重对投资方向和具体投资项目的选择,以保证投资高
的回报率.这是从根本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另一重要措施。
埃克森公司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资金信誉,注重提高投资效率,
搞好投资项目的优化选择。“3A”级信用等级使得埃克森公司可以
取得低息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成本.雪弗龙公司由
于注重投资项目的管理,与1991年相比节省成本1 5%。法国埃尔
夫公司由于长期注重选择低成本的油田项目,其勘探成本从1992-
1994年的平均2.i美元/桶降低到1996-1998年的i.3美元/桶.
3.1.4发屣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加强竟争优势.
实行炼油和石化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优化原料配置,
公用服务基础设施,节能降耗,是西方大石油公司在炼油、石化
生产装置的建设、操作和运营方面的主要策略。,
(1)石化装置的大型化是石化工业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
据测算,1200万吨/年的炼油厂比600万吨/年的炼油厂单位
投资节约25%,生产费用节约12%-15%,占地和消耗材料也随之减
少.国际著名咨询机构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对乙烯装置的调查表明: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以75万吨/年产能为100%计,产能下降到50万吨/年,成本上升
4jl一9{l,产能下降到20—25万吨/年,成本上升14%一35%。从投资的
角度看,据文献报道,乙烯规模由25万吨/年增加到50万吨/年,
后者规模是前者的2倍,但投资仅为前者的1.74倍.
(2)炼化一体化
炼化一体化可产生巨大的协同作用,能将炼油厂进料的25%以
上转化为更高价值的石油化工产品,可提高联合企业投资回报率
2—5个百分点.墨西哥湾沿岸的炼油和石油化工联合企业通过一体
化,每年可获得5000万美元以上的协同效益,菲郡石油与巴斯夫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阿瑟港的炼油和石化一体化装置可产生6000万
美元/年的协同效益.炼化一体化还可以产生重大的成本优势,第
一,设施共享降低了存储和装运成本;第二,服务和公用工程共
享;第三,免除了中介商交易的费用;第四,具有操作上的灵活
性。另外,炼化一体化可提供安全可靠的原料供应来源和副产品
出路。总的来看,炼化一体化是一个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降低
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
3.1.5积极向外拓晨,疆化国际化经警.
90年代以来,西方石油公司资本支出有向国外或本地区以外
倾斜的趋势,说明他们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有所加强.壳牌公司
1992-1996年在欧洲以外地区的勘探生产资本性支出占该公司勘探
生产总支出的60%左右,欧洲以外地区炼油与销售资本性支出均占
相应总支出的70%以上;埃克森公司旱在20年代就通过对外投资
勘探开发石油,进行跨国经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业务活动从
拉丁美洲转向中东、北非,以迅速占领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作为公
司长期坚持的战略.目前该公司原油产量的三分之二、炼油产能
的五分之四.油品销售量的四分之三都在国外。1992-1997年它在
美国以外的勘探生产及炼油销售的资本性支出,均为相应总支出
4I
a
o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的70—80jI.跨国石油公司强化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已取得了很好的
成效.从它们的勘探生产和炼油销售的国内外收益对比可以看出,
国外的收益一般远大于国内的收益.例如,埃克森公司1992年国
内外勘探生产的收益分别为7.6 3亿美元和26.11亿美元,1997年
分别提高到16.34亿美元和30.59亿美元,而国内外炼油销售部
门的收益也分别由1992年的1.57亿美元和14.17亿美元,提高
到1997年的5.93亿美元和14.7亿美元。
3.2中国月边主要冒柬和地区石化工业发晨战略的调整
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新兴市场的出现,在亚洲各国
政府积极的产业政策支持下,该地区石化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石化工业已初步形成美、欧、亚三
足鼎立的新格局.从亚洲的石化布局来看,日本、韩国、中国台
湾省、新如坡、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中国周边
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占据了亚洲石化工
业的主导地位.尽管中国周边主要国家和地区石化工业取得了巨
大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剔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石化工业发展中所存在的投资过热、负债率过高、投资结构和资
产结构不尽合理、装置规模过小、企业集中度不高、管理各自为
政、效率低下、抗风险能力差以及金融财务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
都暴露出来。危机冲击过后,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石化界人士
开始深刻反思,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趋势下,对产业结
构、产品结构、债务结构、技术创新、资源储备:成本结构、投
资方向、市场定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战略调整,为迎接新的石
化发展高潮做好了准备。
3.2.1积极推进产生结构调薹。提高冒爵竞◆力.
亚洲各国现阶段的石化产业结构调整是在全球石化产业结构
调整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本次石化产业调整是在以煤化工向石油
●2

0
.I■口,i,p≮};、0E#f

e
f
0●!i;,},fi“”,"q
{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化工转型为目标的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和以克服石油危机不利影
响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之后的又一次重大产业结构调
整。调整的晷标是实现石化工业从资本集约向技术集约的转化,
优化油气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和石化市场的全球化合理组合,进一
步提高石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技术含量,最终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周边主要国家和地区为了适应市
场自由化趋势和提高同国际大石化公司的竟争能力,加快了石化
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亚洲各国石化工业现阶段做出的反应来
分析,其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有以下几种趋势.
一是公司兼并与收购。在亚洲金融危机、欧美巨型石化企业
兼并和国内市场需求不旺的多重压力下,中国周边主要国家和地
区开始纷纷进行资产重组,通过兼并与收购调整产业结构.
韩国是受金融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韩国石化企业由
于负债过高,国内七大石化企业平均债务资本比为492%,再加上
产能过剩,经营陷入困境,使得韩国石化界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政、
分散经营的局面。各公司被迫收缩合并业务,如现代精油公司收
购韩华能源公司,使韩国炼油业转变为sK、LG一加德士、现代精
油和双龙四强称雄的格局.石化方面,韩国现代石化公司与三星
化学公司合并,成为亚洲第三大乙烯生产商.韩华化学与大林公
司达成资产交换协议,使韩华化学成为韩国最大的聚乙烯生产商,
大林公司成为最大的聚丙烯生产商,最终形成韩国石化业界三星
一现代与韩华一大林两强称霸的局面.
中国周边其他国家也对石化产业进行了部允重组或改善.印
度尼西亚对国内的化肥企业进行了合并.印度Flex工业公司和
Polyplex公司也完成了聚酯业务合并,并成为印度最大的聚酯薄
膜生产商.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le)为适应全球市场需求,将
公司改组为战略营销单位(SBU),新的机构将以客户为中心,提
4j ’




o
(二
C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供更好的管理,更快的决策和更高的整体动作效率.
二是公司战略联盟.除了集团间的兼并与收购,公司闻的战
略联盟也是重要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式.例如,日本的石油公司联
盟在原有进口调配、炼油厂委托加工、油品互供、物流提携、储
运设施共享等方面进行合作。印度石化(IPCL)与印度石油【IOC)
的战略联盟则包括合资建厂、原料与燃料油的长期互供和购买股
份等.泰国罗勇炼油公司(RRC)与星炼油公司(SPRC)也结成联盟,
并在原油来源和共享基础设备上进行合作,此举可为双方每年带
来5亿美元的毛利.
三是新建装置规模大型化。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激
烈竞争形势下,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着眼于未来,建设了一批超
大规模的世界级装置。如印度信任公司(RIL)2500万吨/年贾姆
纳格尔炼油厂、沙特I(amya公司70万吨/年裂解装置、沙特基础
工业公司子公司Petrokemya和延布各自80万吨/年裂解装置、
中国台湾的台塑石化90万吨/年台湾麦寮裂解装置等.这些项目
代表了当今世界石化领域装置建设的最高水平,它将给亚洲的石
化市场带来质的突变.如沙特3套裂解装置的运营将使沙特一跃
成为世界第三大乙烯生产国,其产品将严重冲击远东市场;麦廖
裂解装置的建成将使台湾突破原料的制约瓶颈;新加坡160万吨/
年乙烯的投产,则会使新加坡成为世界瞩目的石化中心。
四是炼油化工一体化和大型基地的形成.尽管严格来讲,中
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还没有一套真正意义上的炼化一体化装置,但
从近年来石化装置的建设来看,联合装置已成为新建项目的首选
目标,这些装置为亚洲炼化一体化进程提供发晨空间。如韩国蔚
山石化基地、日本千叶石化中心、沙特朱拜勒石化基地和印度贾
姆纳格尔炼化中心等。这些石化基地由于装置集中度高,可以通
过一体化改遣,产生协同效应,简化物流,共享公用工程,提高
U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戡喀的比较研究
装置的获利能力,同时还可提供安全可靠的原料供应来源和副产
品出路. ’
3.2.2进口瞢代,出口导向,开晨国际亿经蕾.
中国周边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市场化方面均采取了从进口替代
走向出I:1导向,进而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由于石化生产能力
与消费能力的差异,中国和印度目前还处在进口替代阶段,印度
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基本保持进出口平衡,其他国家和地区则处在
出口导向阶段,并逐步向国际化经营发展。
印度是亚洲除中国外最大的石化产品消费市场,近年来印度
为了实现石化产品的进口替代,建设了一批新的生产装置.新近
建成或在建的四大联合装置包括信任公司的贾姆纳格尔联合装
置;哈尔迪亚公司的西孟加拉联合装置;印度国家石化公司的
Gandhar联合装置;印度天然气管理局(GAIL)的奥赖亚联合装置.
这些装置投产将使印度的石化产品生产能力上升300万吨/年,可
基本完成进口替代任务,同时部分产品还可向国际市场出售,如
贾姆纳格尔炼油厂将使印度柴油达到自给,同时还可部分出口:40
万吨/年Px装置也将使印度从Px的大买主变成大卖主.
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省已成为对中国大陆进行石油产品出
口的前三位国家或地区.日本的石化产品出口在亚洲位居前三位.
日本是亚洲石化第一强国,美国、中国和欧洲是日本产品的主要
出口市场.韩国于1990年开始实施石化工业投资自由化,并于1992
年完成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转型,成为石化产品的净出口国.
从1998年韩国石化产品进出口统计来看,韩国石北产品出口总量
为1200万吨,成为远东地区第一太出口国,它在合成纤维和合成
橡胶上有较大的出口优势。从石化产品流向分析,油品方面,韩
国平均每年向中国出口的轻柴油占中国总进口量的10%,燃料油占
到21{I;日本平均每年向中国出口的轻柴油占中国总进口量的6%,
4S

a


(
I 亡=
C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燃料油占到5%。通用树脂方面,韩国对中国出口约占其出口总量
的80jl,(包括从中国香港间接进口),日本为50%以上,中国台湾
省为85jI以上。合成纤维方面,中国涤纶进口50%以上来自韩国,
30jl左右来自台湾省;晴纶进口50%以上来自日本,30%左右来自韩
国.合成橡胶方面,日本每年净出1:1 20万吨以上,韩国和中国台
湾省净出口约为15万吨,其中相当的一部分是出口到中国大陆。
沙特阿拉伯目前石化产品总产量已超过2 300万吨,其中约
有一半用于出口,且在未来两年内还将增加35%左右。沙特石化装
置是按照出口导向型设计的,其石化产品的目标市场主要是中东
以外的亚洲地区。金融危机期间,由于亚洲石化产品需求下降,
对沙特的产品出口造成沉重的打击,为避免对亚洲市场的过于依
赖,沙特已有计划开辟欧洲市场,形成“中东开花、欧亚结果”
的市场格局.泰国是新兴的石化产品净出口国,1998年泰国石化
产品总产量约为576万吨,其中30%用于出口,中国大陆是其产品
最大的消费市场。i 998年泰国出口的通用树脂约有75%直接或间
接进入中国市场.新加坡一直以来就是中国油品的最大来源地,
平均每年来自新加坡的轻柴油和燃料油约占我国进口总量的60%。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则基本保持进出口平衡。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长期市
场战略是参与国际大市场的竞争,但从中短期来看,中国市场仍
将是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目标市场。-
3.2.3强羹麓蔫安全,优化誊舞结扮。提高赉熏刑用率
中国周边主要国家和地区都较重视挠源问题,由于自然资源
的差异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资源进口国将
能源安全摆在首位,致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资源来源结构和
消费结构的优化组合.资源出,口国主要考虑资源增值,努力提高
资源效益. ‘
46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亚洲地区石油资源占总能源的消费比重为:泰国61%、韩国
56%、中东55%、印度尼西亚54%、日本51{l、中国台湾省48%、印
度32%、中国23%,可见除印度和中国外,其他国家或地区对石油
资源具有较高的依赖度.由于近两年来油价的大幅震荡和中东产
油国的限量开采,已严重损害了亚洲原油进口国的利益.为了保
证国内石油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石油资源的安全供应,中国周边国
家和地区主要采取列以下措施。.
一是调整原油进口来源结构,实施石油进1:3多元化战略,不
再一味寻求中东原油。由于印度尼酉亚和马来西亚石油出口的逐
年下降,以及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过高,
如目前日本从中东进口原油的比例可以达到86%,使得印度、韩国,
日本和中国台湾省均纷纷将原油进口国转向距高较远的西非地
区,以分散风险,确保能源安全.另外,西非石油含硫量低也是
亚洲炼油商进口西非原油的原因之一,此外,部分石化企业还采
取了与欧美大石油公司合作的方式以保证原油供应,如印度信任
公司在原油供应方面与壳牌公司建立了密切联系。
二是调整资源消费结构,扩大天然气的消费.印度尼西亚和
马来西亚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可为其他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
的天然气消费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目前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
占世界液化天然气(LNG)市场消费量的75%,1998年日本进口
LNG5330万吨,占世界LNG进口量的60%,其中40%来自印度尼西
亚.此外泰国与马来西亚、新加坡与印度尼西亚之问也均有天然
气供应的协议.
三是进行石油战略储备.截止到2000年1月底,日本政府和
民间的石油库存加起来可使用161天,天数是前两次能源危机时
的2倍.日本通产省为确保穗定的石油供应,计划在目前国家石
油战略储备的基础上再提高iOjI.中国台湾省规定经营石油或油品
47


}


e
C
l七
C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的生产者及进口者,应储备前12个月台湾岛内平均销售量及使用
量不低于60天的安全存量。
3.2.4提高油品质量,注重可持续发晨
中国周边主要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重
视,都相继出台了各种环保法规,以改善环境质量.针对这种新
的趋势,各石化公司也都快速做出反应,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日前中国周边主要国家和地区对油品质量均提出了2001年的
规格指标要求.在日本,汽油苯含量从3%降到1%以下,硫含量低
于0.01%,柴油的硫含量低于e.05%(质量百分数)。在印度,汽
油含铅量最大为0.15克/升,普通柴油硫含量不超过0.25{;(质量
百分数)。
对于环保法规的严格要求,各国石化界也纷纷采取措施,增
设装置以提高油品质量,借以保证在新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日本在1996—1999年投资1 000亿日元新增苯抽提装置12套、重
整汽油切割装置18套,并通过催化蒸馏加氢法等先进的工艺降低
汽油中苯的浓度.印度炼油界已对9家国有炼油厂进行了改造,
新增了柴油脱硫装置和加氢脱硫装置.泰国则对所有炼油厂都增
设了脱硫装置,每套装置投资为1600-2000万美元.
3.2.5投费政策更为灵活,授费环境更为优越.
中国周边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投资战略上实施了更为灵活的政
策,投资主体与投资地区有了较大改观.首先是投资主体多元化.
目前中国周边国家新建项目均采用合资方式,国家除对重大项目
的外资比饲有所限制外,基本上已不再干预.如印度,其国外投
资促进委员会允许杜邦公司在国内建100,I控股的独资企业.除合
资建厂外,国有石化企业也在通过出让股份或股票上市的方式积
极的推进民营化进程.如泰国国家石化公司、印度石油公司等都
在分批出售或计划出售政府股份。此外对于部分小型石化公司则
^R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准备私有化。如印度正在考虑对与化肥有关的部分企业推行部分
私有化和全部私有化.其次是投资地域更为广阔。中东国家为分
散战争风险,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境外大量兴建炼油厂;日本
由于国内经济不景气和产能过剩,也大量的在海外投资.
此外,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都对外资进入提供更为优越的较
环境.如伊朗政府为外国投资者制定了一揽子优惠政策,包括对
外方免税8年,并免除所有相关的进口机器、材料和备件的消费
税,而且对外国公司在国内市场销售产品同样给与免除消费税等
优惠。
3.2.6重视技术创新,加大科研开发力度.
亚洲各国近年来对石化技术开发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对技
术开发的投入也逐年增长,总体来看,技术创新与欧美大石化公
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起点也较低,目前还处于翩定战略阶段,
对于创新成果的出现还有待时日。目前中国周边各国技术创新战
略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具体作法:在企业外部,主要通过政府、企
业、研究机构的分工合作,集中各方面力量,进行重大技术的攻
关;在企业之间,主要通过公司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突出科研
重点,缩短开发周期,共享技术成果,保持发展优势;企业之内,
主要通过公司内科工贸一体化,推动技术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提
高技术研究开发的成功率.此外,各国石化界对电子信息技术和
环境友好技术也加强了研究。
日本是中国周边各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做的最好的国家.日本
化工技术战略推进机构于1999年6月提出面向新世纪的((2025年
化工技术战略》,该战略的目标为:2025年日本的化学工业在国际
市场的占有率将增加到20S(目前为l嘣),劳动生产率比现在提
高大约10倍,单位能源消耗低一半,化学物质的危险度减少到接
近于零,同时日本石化界还选择合成和催化剂技术、高分子技术、
49
9

巷I
I
l
§I
C
e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韵比较研究
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复合化技术、功能设计和功能评估技术、
系统设计和系统评估技术等7种基础技术作为21世纪的发展重
点.
4.结论与政策熏议
4.1结论
通过对世界石化工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顽以及国际大石油公
司和中国周边国家石化工业发展战略调整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
以下几点结论:
一、各国石化工业的发展都需要经历起始、高速发展和稳定发展
三个阶段.美国是石化工业的发源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问起步
发展,50一60年代进入高速增长期,50年代和60年代乙烯的平均
增长率分别高达13{;和12.8%,而同期GDP的增长率仅为4.3%,而
后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德国、日本等国也是如此,
二、在发展石化工业中,要注意油气结合、油化结合、优化配置
资源,建立石油安全稳定供给机制,规避油价风险。
三、要十分重视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经济合理性,搞好区位选择,
规模、方案和经济效益的论证和可行性研究,走规模经济发展之
路.无数事实表明,在某种意义上看,投资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
浪费。
四、技术进步是石化工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和关键所在.一个世纪
以来,由于技术进步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了石化上中下游各
方面的发展,这己为无数事实所证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谁拥有技术优势,谁就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并掌握
主动权. ’
五、发展石化工业要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注重降本增效,注意资
金安全和合理使用,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实施搞好石化企业的
体制改革,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50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六、要重视石化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市场体系的建设,讲究营
销策略,实行产销结合、科工贸结合和内外贸结合,优化资源配
置。
七、发展石化工业要随时注意根据变化的环境和发展的需要,调
整产业结构。
八、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合理使用,在发展石化工业的过程中,
可采取各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
性。
九、发展石化工业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些西方国家在高速
发展石化工业中,一度不注意环保的问题,结果酿成不少悲剧,
还得回头来搞环保治理,这对技术和资金相对不足的我国而言,
应引以为戒。
4.2政策建议.
4.2.1深化警理体期和经蕾机翻的改革,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
业翻度.
我国石化工业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归根到底是管理体{}0和
经营机翩方面的差距.因此,只有深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
革,建立起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
业制度,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重塑企业产权制度,转变企业经
营机制,完善企业竞争和运行的外部环境.
首先,必须明晰企业的产权关系.石化企业应面向市场和依
赖市场,必须割断企业与政府直接的行政依赖关系,使企业能自
主的进行生产经营并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使企业
及其职工的经济利益与反映其经济效益的利润挂钩.为此,必须
确立明晰的产权关系,使企业的资产最终所有权同企业法人财产
权分开,以经营企业的财产或法人财产对企业债务负完全责任或
O
0

a
C

中井石化工业发晨战略的比较研究
有限责任,使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
其次,建立充满活力的经营机制.企业经营机制,是指决定
企业经营行为的各种内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称。主要是指企
业生产和交换活动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即动力、决策、协调和
控制方武。我国的石化工业应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工效挂
钩、股票期权等方式,激发企业和员工的生产热情,提高劳动生
产事;另外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导向确定生产方向、规模、
经营方式,同时根据市场变化设置各类部门、配备适当人员,合
理安排生产活动、强化内部管理,充分利用人、财、物,降低成
本,以销定产,开发新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即建立适应市场
机制的决策机制和自我调节机制;另外还应根据内外部环境建立
自我约束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
竞争力.
此外,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石化企业竞争和运行的外部环境。
一是市场信号有序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用工方向和规模
等活动均由价格、利率、工资等市场信号引导.要使企业规范运
行,市场信号就必须有序化;二是要有良好的竞争环境,随着我
国愿油、成品油市场的逐渐放开,原油和成品油价格进一步与国
际接轨,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加入WTO后,来自政府
的保护也将逐渐减少,企业最终将完全融于市场竞争大潮中,为
了使我国石化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掌握市场竟争的规则,
必须尽快完善国内市场,消除条块分割的封锁和地方保护,建立
公平的进出机{}4,优琏劣汰.
(2)加大重组改制的力度,促进石化企业由经营发展主体向生产
主体的转变..
我国目前几乎所有的炼化企业都是法人主体,都以生产经营、
投资发展、创造利税为目标,这是资课靠分配、产品靠包销、企
s2
中外石化工业发晨战略的比较研究
业办社会的计划经济必然产物.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石化工业的
发展,是资源优化利用、降低加工成本、资本集中运营、改进投
资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发挥科技创新和提高整体竞争力等工作
难有突破的根本原因.所以,中国石油、石化两大集团应进一步
加大重组改制的深度和广度,在“主业与副业分离,优良资产与
不良资产分离,企业职能与社会职能分离”基础上,按照“人随
资产走,工资总额随人走,社会保险缴纳随工资总额走”的原则,
逐步进行业务、资产、债权债务、机构、人员等五方面的重组,
使各石化企业由经营发展主体变成生产主体,并剥离社会和辅助
职能,由各企业效益最大转变为行业整体效益最大。
(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科研机制,实现科技突破。
环绕科技创新对企业管理体制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是取得科
技突破的重要条件.没有思想观念上的突破和转变,不能做到以
市场为导向,没有销售、科技、人事劳资、财务融资、法律保障
等各方面密切结合的企业管理体制,不可能有高速持续的技术创
新,有了技术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由于我国长期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运行,不像美国,差不多从“爱迪生时代”起,他们的科研
体制就密切与市场体制相结合,微软公司比尔.盖茨的成功,就在
于他善于抓住商机.根据我国成功企业的经验,建立适应科技创
新的企业管理体制,包括乖j罔目前迅速发晨的改革开放提供的各
种有利的社会条件,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取得科技突破的
重要条件.
4.2.2结合中■■情.襄曩攘避产生簟将一薹.
由于我国石化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已经积累了大量产业结构
方面的问题,可谓积重难返,很难一下子兢能够将结构调节的非
常合理,因此必须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善逐步进行结构调整.
(1)调整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53




中外石化工业发罹战略的比较研究
在初级阶段,也就是在外界条件还不十分有利于结构调整,
内部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机制时,主要应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原料结
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可以说是微调,目的是改善经营条件,
提高经济效益.
原料结构调整:通过技术改造逐步抛弃不合理的原料结构,
使其向合理的方向转变,如近年来许多企业进行的乙烯原料优化
过程,又如近年来化肥原料的调整,逐步将轻油路线改为煤路线
等都是较好的例子.
产品结构调整: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调整现有
的产品结构,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淘汰销路不畅的产品.对于
一些建厂历史较短的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时的矛盾和困难还不算
太大,只要投入一定的科技开发力量就可以做到,比如开发合成
树脂专用料或差别化纤维等.但对于一些老厂,任务就艰巨的多,
必绠下决心淘汰那些市场上没有销路、经济效益极差的产品,决
不应该抱残守缺的在老摊子上进行面多加水一水多加面式的所谓
“改造”,以免既浪费资源又贻误时机。
(2)发展一体化经营,实施核心业务战略,增强综合竞争力.
在宏观环境比较规范的阶段,当资本经营,资产运作的条件
成熟,企业的核心技术已经初步确立时,就可以基于自己的核心
技术,通过资产运作,处理掉非核心业务,突出核心业务,扩大
规模,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我国石化工业进行整体重组改制,按照国际大型石化
公司通行的、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和国际投资者对大型石化公司
的要求,按照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原则,重新集中、整
合、构遣石化集团的核心生产经营业务,将辅助业务、非主营业
务和非经营型资产分离出来,突出核心业务,精干主业资产,提
高内部专业化程度和配套协作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
54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提高规模效益,以增强自身实力。
石化工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规模的经济效益
十分明显,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利润。我国
的石化工业应按照规模经济的内在要求,遵循专业化、市场化和
整体优化的原则,通过资产重组等通行有效的做法,对过于分散,
规模过小的企业实行转产或纵向合并,将技术落后、确无改造价
值的小装置果断关闭淘汰,逐步使石化企业适当集中、扩大规模。
在对一些中小型石化企业做出一个有计划的退出安排的同时,从
生产力布局、市场布局及产品结构的必要性出发,对现存资产实
施战略性重组,资源配置向综合效益好的大型骨干企业预斜,以
逐步优化石化工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
在石化产品生产上,要集中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并占有竞争
优势的产品,集中力量争取高需求增长地区的市场份额。要放弃
没有竞争力产品的生产,比如现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以重油和轻
油为原料生产的化肥,因成本太高,不具备竞争力,所以应该果
断的停止生产,至少不能扩大以重油和轻油为原料生产化肥的规
模。
4.2.3加快技术进步,实施技术创新战略,蜡量竞争实力.
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石化产品的总需求十分强劲,中
国石化工业发展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是市场是没有空白的.如
果我们不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国内市场将被
国外太公司占领.当今的市场竞争,不是产品数量的竞争,而是
依靠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创新的竞争.我们只有依靠技术进步和
技术创新才能有效的,占领市场.因此,必须制定技术创新的总体
战略,不仅要密切跟踪、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逐步缩小差
距,更要增强创新意识,及时制定赶超战略,采取切实措施加以
落实。
55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咯的比较研究
按照“有限目标”的原则,集中力量取得一些关键技术的突
破,特别是在催化技术、新型复合材料、橡胶加工技术、精细化
工和生物化工等几大领域,抢占一批制高点,增强全行业的技术
储备能力.加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的产学研一体的科研开发体系.科研部门要集中力量在重大的、
关键的、前瞻性的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大中型企业要以工艺改进
为甘标,下大力气提高应用技术开发的水平,要加快建立一批以
大型企业为重点的专业技术开发中心,切实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
力度。要建立多方位的投资渠道,特别是要建立起有效的风险投
资制度,确保科研开发投入的力度能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
依靠技术进步,搞好现有装置的技术改造.技术改遣必须坚
持突出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产品
竞争力的原则.技术改造的目的不再是单纯扩大生产能力,更重
要的是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降低能耗
物耗,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
4.2.4实施电子宵务战略,跟上冈络时代步伐.
今天,电子商务这个名词已经不再陌生,利用电子商务模式
提高竞争能力和拓展发展空间早已成为世界上众多传统产业的战
略发展方向.新形势下,我国石化工业应抓住时机,大力实施电
子商务战略. ·
实施电子商务战略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应聘请在电子商务领域经验丰富的国际知名管理咨询
公司与中国石化业的电子商务规划人员一同进行深入研究,制定
中国石化工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战略。
针对目前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落后的情况,有必要聘请在电子
商务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高水平管理咨询人员一同工作,对中国
石化工业的电子商务的经营方式、发展规划、分步实施方案、业
56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务管理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这可以从整体上节省时间成本
和投资成本,减少经营管理上的盲目性,降低经营风险。
第二,选择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电子商务经营战略时必
须从全局出发,从长远战略考虑.
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引起企业经营方式的一次历史性革命,能
否跟上这次革命的步伐将决定该产业的生存。因此,中国石化工
业必须尽快行动起来,研究和制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但是如果
未经周密、深入、全面的分析策划就仓促采用电子商务模式来经
营,不但会使电子商务经营流于形式,而且将使产业失去战略上
的主动,由此造成的机会成本和经营风险将会使自己处于不利的
地位。所以,中国石化工业在选择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及其战略时,
既要迅速果断,又必须从全局出发,从长远战略来考虑.
第三,电子商务经营中将突出合作的重要性及合作伙伴的选
择.
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内涵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基
础,以整体优化和利用公司生态环境中各种相关资源为具体代表
形式,以提高公司整体竞争能力和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为最终目
的.由此可以知道电子商务模式的作用对象实际上是公司的整个
生存环境,具体而言就是公司方方面面的利益相关者和潜在的合
作伙伴.所以,一个公司的电子商务经营能否取得成功,很关键
的一条就是看他能否与其各种相关的外部资源建立双赢的合作和
联盟关系.
受传统文化和当前国内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及企业所有权条
块分割的影响,我国石化工业很容易在经营方式向电子商务模式
转移时忽视电子商务经营的内涵,继续犯大而全、小而全的老毛
病,结果不仅会造成许多无效投资,更可怕的是在战略上失去了
主动权.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S7
口一


o

C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第四,电子商务经营中要善于利用资本运作手段。
电子商务的主要商业价值不仅仅是节约成本:扩大市场份额,
它还具有发现新的商业机会,通过利用兼并收购、联盟、合资、
上市、股权转让等资本运作手段增加企业价值的巨大作用,这对
于需要拓展生存空间的中国石化工业而言,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4.2.s实施蕾翎战略,扩大市场份颤.
(1)积极开展营销工作,充分发挥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
优势,增强集团公司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竟争力,贯彻“外部市场
化、内部紧密化”的指导思想,以“站稳国内市场,加快顶替进
口”为目标,上下游紧密结合,协调发展,推动集团内部产业结
构调整,逐步实现大型化、专业化、系列化和集约化经营.
以“站稳国内市场,加快顶替进口”为目标,发展多品种,
高档次,高质量的石化产品,适应不同行业或下游加工的需要。
目前,应首先占领来料加工的原料市场。
以扩大市场份额为目标,实施产品价格策略,采取销售累计
量折扣与让价策略、地理价格策略、季节价格策略、心理定价策
略来定价.以追求利润为定价目标;以扩大市场份额,增加销售
量为定价目标;以应付竞争为定价目标;以保本经营为定价目标.
以建立与国际接轨、具有较有力竞争地位、增强活力和抗风
险能力的油品销售机带j和体系为目标,建立一个畅通无阻、用最
高的效率和最低的费用把产品运送到顾客手里去的销售渠道。改
组目前的油品调运体制,建立调配中心、调运中心、销售中心.
大力发展终端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特别是直接市场占有率(即
零售占有率).
(2)调整营销结构,适应石油石化重组后的市场格局,以站稳和
扩大国内市场份额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展市场营销工作.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两大集团公司应加强合作,促进“统一、
5R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墟喀的比较研究
开放、竞争、有序”的原油、成品油和石化产品市场的形成和完
善,推进产销一体化.通过收购、兼并、参股、代理、代销、代
售网络的建设,发展终端销售。发挥产业优势,组织大宗化工、
化纤产品联合体,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建立完善、先进的销售
体系和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网络,全面把握国内外市场信息,
根据国内、国际市场的实际需求,统筹出口产品的品种、数量,
提高档次和质量,扩大新的产品、技术和设备出口。
4.2.6实施品牌战略.
我们必须实施品牌战略,塑造企业形象,抢夺更多市场空间.
跨国公司抢占中国市场,已不仅仅是输出商品、输出资本,而且
还要输出牌号.品牌扩张逐渐成为其主要手段,目的在于增加在
中国市场的份额,逐步占领中国市场.
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需要品牌,加入WTO后更需要品牌.实
施品牌战略,应全面设计企业形象,形成企业的风格和特色,提
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实
施品牌战略,必须以产品为中心,按照统一产品商标、统_质量
标准、统一质量认证、统一质量监督、统一服务质量、统一制品
标志的原则,以名牌优势企业为主体,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发挥
名牌的规模效应,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实施品牌战略,应同时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入手,
创造自己的名牌.“内在”体现在高度重视产品质量、严格管理、
扩大并完善产品销售网络,以高质量和优质服务来赢得用户,最
终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冒的;“外在”体现在企业和产品的形象
上.引入cI企业识别系统,加强企业形泉和产品形象的重视程度,
将企业和产品形彖通过广告、印刷品、纪念品、宣传品等形武广
泛传播,让中国石化工业品牌进入公众视野,并逐步深入到各行
各业和千家万户.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4.2.7璺持可持续发晨战略.
关于可持续发展,按照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1989年发表的《关
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一文中的定义,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
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改善
和保护人类美好生活及生态环境系统的规划和行动方案,是多个
领域发展战略的总称,它使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发
展目标相互协调.国际石化工业发展史表明,产业起飞阶段是发
展中国家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最困难的时期。中国石化工业的
发展战略可能有三种方案:第一,将人口、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放在一边,等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拥有更大的经济实力后再解
决这些问题,即走现在的工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破
坏、后保护”的老路;第二,采用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入、高技
术解决问题的模武;第三,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经济能力,探索出
一条投资省、效果好的新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显然,对中
国这样一个人口多而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大国,在全球环境容
量已大为缩小的情况下,第一种方案是无法选择的.对第二种方
案,以中国石化工业目前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短期内是显然
做不到的.这样第三种方案便成为唯一可行而且正确的选择。中
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应遵循减少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的原则,
大力开发清洁生产技术、生产绿色产品和通过生产的全过程控制
来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积极推进清洁燃料的生产
在近两年国内开始推进汽油无铅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产品
结构,加快技术改造,努力提高油品质量.结合高硫原油加工基
地的建设,以及产品质量标准日趋严格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的
需要,重点研究降低汽油硫含量等的技术和工艺,逐步扩大国内
清洁燃料的使用区域和范围,大力增产清洁燃料。
(2)大力减少“三废”排放.
60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增加环保投入,加强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实施污
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优先开发清洁生产工艺及资源化技术,继续
发展新型除油工艺、材料及设备,重点发展净化水回用技术,加
速发展恶臭污染物防治技术,加快开发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技
术,开发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技术,使“三废”撑放得到有效的
控制,并逐步减少。同时强制淘汰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艺和产品,
重点治理一些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和企业,不断提高石化行业污
染物排放标准,使产品质量标准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优胜劣汰是经济发展的规
律.我国石化工业只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深化改革,,充
分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并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就一定能在国内
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o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咯的比较研究
中文聱舟:
1.《中国炼油工业》,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2.橱干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囊采新:《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年版.
4.苏东水:l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版。
5.《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年鉴2000)),中国石化出版社,2000版.
6.张东辉:《现代西方经济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徐向艺:《企业制度变迁与管理创新》,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于良春,章建辉:《企业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9.蔡树堂:《企业战略管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10.张春霖:《企业组织与市场体制》,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1.苏建民:镁化工和石油化工概论》,中国石化出版社,2000年版。
12.傅裒善:Ⅸ技术创新一中国企业发展之路》,企业警理出版社,1992年版.
13.刘炳义:氍中国石油化工商品手册》,中国石化出版社,2000年版.
14.褚可邑:《转型与重构》,中国经济出版社,】999年版.
15.崔民选:《【制度变迁与工艺结构演进》,中罾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16.《世界化学工业年鉴》1992/1993,中国化工信惠中心,1994年版.
17.聂呜,陈君宁:《管理经济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8.李是明:《企业核心能力》,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9.张彦宁:《经营战略新趋势》,企业管理出版杜,1999年版.
20.周淑莲,陈佳责:《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t994
年版.
21.吴穗庆,邓莱霖:《企业兼并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2
——一±壁互些三些垄垦坚堕箜堕篓塑壅
22.柯武剐,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3.《石油化工动态》,2000年第1期,第3期.
24.《经济营理》,2001年第3期,第4期.
25.氍当代石油石化》,2001年第3期,第9期.
26.《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0年第l期,第2期,第3期.
27.《中国石油和化工》,2001年第1—6期.
28.《世界石油工业》,2001年第8卷第1期.
29.《现代化工》,第21卷第l一5期.
30.《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1年第1期,第2期.
井支部分:
1.S.H.Robock,kSimmonds:Internationat Business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Richard D.Irwin,Inc,1988.
2.J.S.Hodgson,M.0.Herander: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Prentice.
HaU,Inc.1989.
3.A.Isrenl: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lneentitives to Performanc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7.
4.G.M.Meier.Leading Issues in Ecomomic Development.4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Press.1 984.

I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喀的比较研究
致谢
在本文的写作中,我的导师张东辉教授一直在关心、鼓励和
支持着我,从文章的选题、结构到最后的校对、印刷,倾注了大
量的心血.张老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认真负责、不辞
辛劳的品质令我非常感动,他对我的帮助不仅仅是一篇文章的写
作,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启迪和认识上的升华,在此我表示衷心的
感谢,并将这份感情永远铭记于心。另外,经济学院的刘庆林老
师和李铁岗老师在论文的选题过程中给予我热·隋中肯的帮助,吕
民老师和石新济老师对于文章的写作和印刷也给予我大量的帮
助,在此一并献上我深深的谢意。
——主!!互些三些垄垦些坚塑堕鉴型壅
发表论文目录
1.《论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一体化战略)),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
双月刊,第66页,2 001年6月,刘立明、宋伯涛。
中外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作者: 刘立明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