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重庆市产业聚集过程中的城市化建设研究

西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市产业聚集过程中的城市化建设研究
姓名:张婷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朱泽山
20100501
两南Jj’≯顺f学ft论乏摘哽
摘要
国家的发展离不丌城市的发展,可以说城市的发展造就了国家的强大,城市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劳动力、资金、信息交流的枢纽,也是区域经济发
展的增长中心。我们国家从建国之初城市的寥寥无几到现在成为全球城市化率最
高的国家,除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之外,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重要的原因,而
这其中起主导性地位的就是产业集聚中的城市化建设。产业通过精细的专业分工
协作,城市之间、地区之间成为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并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
发展,产业集聚区域只趋庞大,同时城市的空间也发生着变化,城市空间不断扩
展,新的城镇不断出现,城市由孤立发展转向地域集聚、依托网络关系构成城市
产业集群。城市产业集群以其丌放性、网络性的特点,高集聚能力使得资源能在
更大范围内得以配置,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同时城
市产业集群具有强烈的辐射能力,通过经济网络的联系,带动腹地经济的发展,
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的问题发展到今天慢慢以演变成为一个鸡与蛋的悖论。
专业化分工出现使得各行业分化产生地区集聚效应,产业的集聚必然引起人口的
聚集,从而带动城市化的发展。而城市发展也会促进产业聚集。产业集聚和城市
发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研究城市发展这一课题上,有很多学者已经开
始关注地区产业的聚集对城市化得影响,而这种现象也是的确存在的。在中国西
部建设中,产业集聚和城市化的相关性是经济增长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特别是像
川渝地区这样的典型的老牌工业化地区的产业聚集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机
制更应该得到重视。中幽腰部城市化的速度相比中幽的其他地区相对缓慢,经济
的增长,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过渡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思考如何建
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而重庆作为西部的经济和交通枢纽,更因首当其冲。中国
西部城市有自己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像重庆这样的新兴工业城市。对中国西部来
说,虽然国内可以借鉴东部沿海、东北老工业区等地区的经验,国外可以吸取大
城开f产业集聚带动城市化发展道路的经,但是各中存在问题还需一一分析,重庆
的情况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既有的经验,必须结合地区的实际情
况米制定政策、实施政策。
重庆是在产业转移中袭脱比较突H{的城I订,1997年直辖以束,重_f夫发腱速度
之快,就连2008年这样的坎坷之年,重庆的GDP也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其实力刁i。町小蚬。晕庆足个老牌的]:、Ik城IF,机械制造jlk为其经济的发腱做出了
不可磨火的贞献:重庆也是一个城市化进程缓慢的城市,虽然这样商速的发展,
17q而人宁坝f’’≯f?ii仑上捅霞
城市化率依然很低。二元经济结构是困扰着重庆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建立
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让重庆这个年轻的直辖市健康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是就以重庆为观察点,从重庆经济发展、产业集聚程度和产业发展情况为出
发点,分析重庆产业集聚的现状,借鉴国内外建设经验,从产业集聚带动的角度
研究重庆城市化问题,提出重庆市产业群发展战略。
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定性的描述方法和定量的实证方法来分析验证本
文所研究的问题。实证分析部分中,用到了区域经济学中判断产业集聚程度的区
位商法,同时也用到了定性的分析法,通过的重庆市产业的实际情况来判断该市
是否出现了产业集聚的情况。文章中还涉及到了重庆市城市建设中金融、医疗卫
生、交通通信、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指标,通过统计数据判断重庆市城市化建设的
现行状况,力求做到合符实际情况。文章中的数据主要来至于统计年鉴,证明运
用的方法公式在文章中也有相应的说明。另外还有一些数据资料来自政府的官方
网站、核心期刊、学者专著等。
文章中首先介绍了重庆市可以选择的产业聚集和城市化发展模式,并根据重
庆发展的实际情况判断出最适合重庆产业聚集和城市化发展的园区模式。接下来,
文章分析了重庆以园区为基础形成产业聚集的条件,得出重庆完全有能力建设以
园区为单位的产业聚集区。文章中还以长寿化工园区与西永微电子工业园为例,
分析了园区产业聚集的现行状况,并分别对两个园区城市化建设状况做了简要的
阐述。然后,文章则对重庆园区城市化建设提出了要求,分别涉及到农村人口向
非农人口转移所要求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园区内和园区问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园区内和园区间的产业链建设、园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最后提出了重庆园
区城市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聚集城市化园区建设
ABSTRACT
Country’s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urban development,urban
development can be said to create the country’S strong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the city is the product of labor,capital,information exchange hub,
but also the growth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enter.Beginning from the
founding of our country to now become the city’S very few countries with the highest
global rate of urbanization,in addition to the great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ies,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cause,and this one is from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c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through the fine division of labor,cities and regions have become interdependent
organic whole,and with the industry and market—ori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creasingly larg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s,while urban space is changing,
constantly urban space expanding new town emerging city gathered by the isolation of
development tO the region,rely on network relationships that urban cluster.Urban
Industrial Cluster with its open nature of the network of features,high-gathering
capabilities make resource can possibly be Peizhi larger,the concentration of
considerable human,material and money,increas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benefits.
Meanwhile the city has a strong industry cluster radiation,through the economic
network of contacts,promote economic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region.
development in the hinterland,thus boost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and urban development issues in developed tO gradually
evolve into a chicken and egg paradox.Specialization allows the industry appears
divided the combined effect of production areas,industrial centralization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aggregation of the population,thus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The urban development will also promot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are interrelated,mutually reinforcing,
in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of urban development,many scholars have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gion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have,and this
Dhenomenon is really exist.Construction in western China,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urbanization related tO economic growth can not be avoided,especially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areas such as old industrial areas typical industrial assembl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operating mechanisms should attention.The rate
两南,j学硕I学ft论之Abstract
of urbanization in western China than in other parts of China is relatively slow
economic growth,the primary industry to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the
transition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need to consider how to establish sustainable city,
and Chongqing,as the west economic and transportation hub,it is also bear the brunt.
Cities in western China have their ow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in particular,such
as the emerging industrial city of Chongqing.Western China,although China can learn
from the east coast,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areas and other areas of experience,foreign
cities can learn from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driven by urbanization,road
development,but the problem in need and gave Chongqing situation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can not copy the existing experience,must be integrat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region to develop policy,implement policy.
Chongqing is the shift in the industry,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re prominent in the
city,since 1 997,directly under the Chongqing rapid development,even such a rough
2008,Chongqing’S GDP has maintained double·digit growth,its strength is not small
watch for.Chongqing is an old industrial city,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ade its indelible contribution;Chongqing is also a slow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city,although such high—speed development,the
urbanization rate is still low.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s the plague of Chongqing's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topic,how to create a mechanis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 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young is a
problem worthy of study.This article is for the observation point on to Chongqing,the
Chongq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of Chongqing,the status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building experience from home and abroa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led Urbanization is proposed Chongqing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used a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of the main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empirical methods to validate the study.Analysis section,used
to judge the regional economics,industry,degree of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commercial law,but also used a qualitative analysis,by industry in Chongqing city,the
actual situation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is a cas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ticle also involves the construction of Chongqing city finance,health,transport
communications,a series of indicators such as education system,through the statistical
data to determine the city of Chongqing,the current status of construction,and strive to
两南尺’≥确i 7y‘f一论乏Ab、tract
I. : 一II I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
do the actual situation conform.The data in the main article to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the method used to prove the formula in the article is also a corresponding note.There
are other data from the Government’S official Web site,the core journals,academic
monographs.
Article introduces a choice in Chongqing gathering and urb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l,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in Chongqing
determine the most appropriate aggreg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ongqing Industrial
Parks Development.Next,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formation of Chongqing,the
SIP-based industrial cluster of conditions,come to Chongqing,is fully capable of
building to park gathering area for the unit.The article is also to longevity Chemical
Industry Park and the West Wing Microelectronics Industrial Park,for example,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park industry gathering,and Park City we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wo give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situation.Then,the article is the
construction of Chongqing city park made a request related to the rural population
were transferred to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of the required social security and
welfare,between the park and the park infrastructure,park and park between the chain
construction,the park’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 on.Finally,the construction of
Chongqing city park view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Industry Cluster Urbanization Park Construction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埠夕j0整篓童叠垒车篮Lj噬#煎目巡球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缁签字日期.又缉衫月/7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筹)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舐嗲导师签名: 印子山
签字日期: 如厶年多月7日签字日期:五历年多月p
两南,j。≯顾f学ft沦之1之f皲乒一差
1文献综述
最早从分工的角度描述产业集群现象是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他当时
的观点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
合而成的群体”1。后来,韦伯(Weber,1909)也在产业集群这个方面做出了突出
的贡献,他研究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特定的领域里相互
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所产生的经济现象。”2在韦伯的研究中,他将产
业集聚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而引起的企业集中现
象;第二阶段主要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区域,并引发更多的
企业的集聚。
当古典经济学随着新兴经济学流派而淡去,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和
P-克鲁格曼(Krugman)两位经济学家在研究产业聚集这一问题上表现突出。他们
在探讨新形势下的竞争问题时,对聚集经济又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其观念和斯密
与韦伯之前的研究都有所不同。他们认为,聚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地理位置集中;
产业领域集中;相关人才集中;原料和产成品相对集中;行业信息集中;买者意
向集中和配套机构与设施集中等种种产业因素的集合;产业集群是特殊地域、同
业交往、行业文化、产业技术链和产业价值链等的集合,其实质是竞争、合作、
交流、知识共享和文化共通3。显然的,他们两位的研究满足了当时经济发展对产
业集群的理解,也比前人的研究更具深度。
在产业聚群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聚集经济的典型形式的背景下,
TheoJ.A.Rolandt也给产业集群下了个定义,他说“产业集群是为了获得新的和互补
技术,从外部资产和知识利用的结合中获得收益和加快学习的过程,并能够降低
交易成本,克服市场中的进入壁垒,取得协同经济效果,分散创新所带来的风险,
关联性很强的企业、有关机构、中介组织和客户借助价值链的作用形成彼此相连
的区域空问网络聚集。”
产业聚群形成也可以用交易费用理论末解释,最著名的研究者就是科斯
(Coase.R,1937)。科斯最初也许并不想研究产业集群和城I订化发展的关系,他的
研究结论却恰好用末解释产业聚集效应,因为产业聚集确实存在交易费用干n#t-部
性问题。科斯从交易费用理论柬分析产业聚集,他指出企业是作为市场的替代物
而产生的,并通过形成一个纡l织米管理资源,可以节约『订场运行成本;缸:企qk夕l-
部靠f订场价格机制协调控制生产,在企业内部,由于交易被取消,巾.场交易的复
1亚。0·期J:瞥.《f列K盼搿的忡质fn J吼⋯的川.^£》IMl.《用市论》,1776。
2阿尔弗::?德·I;们.《l业l量f?,论z iMI.向务印{s馆,1997。
’保罗·兜g“l"恪曼.《地埋’j贸易》fM J,}L求人’学⋯版钍,2(R)O。
l
两南人。学硕f。≥f?,泠乏1文I坝巧:述
杂过程和结构将由企业内部的管理者来代替控制生产,这些都是协调生产过程的
不同方式,本质上是一样的。科斯在1973提出交易费用理论并用它来分析组织的
界限问题,其目的是说明企业(或某个产业)或其它组织作为一种参与市场交易
的单位,其经济作用在于把若干要素所有者组织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换,这样
减少了市场交易者单位数,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
这就是有名的外部性理论。
另外一位从外部性研究产业聚集并取得突出成就的经济学家就是威廉姆森
(Williamson),他于1975、1985年在其分别出版的《市场与科层》和《资本主义
经济制度》两本名著中,界定了交易费用分析方法,用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
产专用性解释了经济活动的体制结构,提出了“中间性体制组织”的概念。所谓“中
间性体制组织”是指“介于纯市场组织和纯层级组织之I'日J的组织形式。这些组织的存
在,是组织本身从效率的角度或称“生存能力”角度内生性决定的。因为利用层级组
织可能会带来协调成本过高导致规模不经济,而市场交易成本过大也会存在市场
失灵的风险。因此,中间性组织是对两者进行权衡后来决定自身组织结构的,区
域企业集群就是这样的中间性组织结构。根据这一观点,可以把产业集群理解为:
产业集群是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企业集合起来的组织,这种组织结构是
介于纯市场和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这
一组织形式通过企业之问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引起交易成本的降低,达
到追求区域范围经济的目的。4
如果说前面介绍的学者都不是系统的研究产业集群问题,那么马歇尔就是第
一个较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987)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
规模经济而自动自发的产生集聚。他曾把经济舰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
的规模,这和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
业和资源、它们的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5他把第一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外部规模经
济”,把第二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内部规模经济”。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
经济所致”。
外国学者研究产业集群的目的不同,我国学者在研究产业集群的时候出发点
也很不一样,加之产业集群本身具有复杂的形式,导致了我们国内的经济学家对
产业集群理论思考和内涌有不同的理解。王缉慈1998在《环境与规划A》发表《北
京新技术集聚体分析:它是Ili存形成的新产业区吗?》~文引起了凼际有关学术
界的再视。他又定义了一个“新产、Ik集群”,并认为新产业区是一种以地方企业集群
4徐埭宁.《,。qp聚维彤I戊的源5j乏x lMl.人【七:I
5阿尔弗西德·屿歇尔.《昴济掌昧理o【MJ.(i 嘶叫0●f 5 瞎987
2
版咎¨问如务
l玛而,j。7:彤!I。’7-"F,i仑< 1工!坝%:j耋
为特征的区域,弹性专精的中小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并结成密集的合作
网络,植根了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6
李小建(1997)则评述了90年代国际经济地理学界关注的“新产业区和经济
活动全球化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区域的形成时间、规模部门结构、联系程
度和根植性等方面来判别新产业区。7魏江(2003)以地理聚集和产业特性作为标
准界定集群,所谓地理集聚所有成员企业和相关成员要素在地域上相互邻近,而
且共同锁定于一个区域;所谓产业特性该地域集聚的成员企业只从事某一产业和
相关产业的的生产和服务。8魏江的分析是对我国典型产业集群的一种概括,这种
典型的产业集群是以我国江浙地区为代表的。
之所以说产业集群组织具有复发性,是因为“集群”这一概念在国内外理论中的
含义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更加让后来学者觉得困惑的是,产业集群的标准也存在
着多种分类。我国学者会碚等(2003)提出了三种分类方法——按集群的产业性
质可分为:传统产业集群、高技术产业集群、资本和技术结合型产业集群;从产
业组织结构角度可分为:大中小企业共尘型、小企业群生型;从集群的功能出发
可分为:传统的纯集聚型模式、产业综合体模式、社会网络俱乐部型模式。不同
类型集群的结构、性质,运行方式、形成机制都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是导致集群
理论的多样性的主要原因。9
我国的学者不仅仅从产业集群的组织定义和划分标准上对其进行研究,还对
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产业集群是同一产业中的企业在地理
上的集中现象,对形成集群的条件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
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仇保兴(1999)根据我国沿海地区集群发展的现实,分析了小企业集群的内
在机制及外部条件。他认为集群内的每个小企业都可以获得集群外的企业所没有
的竞争优势,小企业群集形成源子小企业为谋求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所结成的联
盟,并强调了人文之网的重要性。10安虎森(2001)从信息角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
间聚集机制,他认为空间距离提高了信息生产成本;信息量的多少,与信息甄别
能力、不确定性的降低足证相关的,降低不确定性足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主要和
本质内容。集群有横向和纵向分工两种基本形式,其形成机制有所不同。11叶建亮
(200D运用新增长理论分析了浙江省的企业集群现象他认为知识溢出是导致企
6
f.缉慈.《创新的窄陋J:企业绒甜’JK域及键》fMl.北京人学⋯版÷I.2001。
7乍小硅.《嗣i产炒l‘’,终济活厶扫令球化的地删1IJf可[》IMl.地地f}学边忮,1997。
8魏iJ=.《介业饿孵:刨嗣i系统+j{上术学5J》fMI.科学⋯版ff,2003。
9仑酩等嚣《觅,f}/J绛济’’}》IMl.J‘尔纾济⋯版fI.2003。
m仉保必.《小企qkq:4汗川,,£》lMl..幻复口.人学⋯版十1.1999。
¨安晚森,朱鲫}.《产、№策_|}1=胖论/之jL进腱》lJI.南)}经济训歹‘,2003(3):31—36。
3
两商,:’’7-耐!f q.-p论之1乏|{炎%:述
曼曼曼!!!曼!!!鼍曼!I 一一I曼!!曼
业集群的重要原因。12符正平(2004)从集群形成内外部条件出发分析了集群形成
机制。他认为集群产生需要供给条件、需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同时强调了网络
效应在企业集群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13陈雪梅(2003)研究了形成因素形成方
式和集群内部的互动机制,他认为产业集群形成受到多因素影响,社会文化和历
史条件,市场需求条件和生产要素条件,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及配套体系,宏观
经济条件等。14梁琦(2004)则根据克鲁格曼的理论研究一般的聚集现象。他把产业
一般聚集的因素归结为两大类:基本因素和市场因素。其中,基本因素包括运输
成本、收益递增和知识溢出;市场因素包括地方市场因素、产品差异性、市场垂
直关联和贸易成本。15戴卫明等(2005)用一个两企业两地区的博弈模型说明区域效
应和聚集效应对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他认为产业集群在某一区域的形成是区域
效应和聚集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产业集群的形成由产品运输成本、企业生产成本、
市场需求函数、区域效应和聚集效应等因素决定,当运输成本高于一定数值时,
聚集不能形成;当运输成本低于这一数值时,则存在产业聚集现象:聚集很可能
发生于有区域效应的地区,但聚集效应足够大时,聚集也可以发生于缺乏区域效
应的地区。16
史晋川I(2006)年在他所写的《空间转移》一书中提到了浙江工业园区对城
市化的推动作用,和城市化对工业园区的带动作用。1。7后来郁文凯和杨金鹏在他们
的论文中又对这种互动效应做了详细的分析,他们认为:城市化促进产业空间聚
集。城市化过程是与城市工业区位形成同时丌始的。他在书中表达一个观点,城
市化的原因在于非农区位的点状聚集,因此,城市化是产业空间聚集必不可少的
要素,将不断促进和推动产业空间聚集;同时产业空间聚集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
化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亦即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
市化。从长远来说,人门城市化与经济城市化的最终结果是空间城市化。18从空间
角度看,城市化是一种构成城市这一特有经济空间的第二、三产业的区位的形成、
聚集和发展,而城市就是第二、三产业的集合体。因此,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看,
第二及第三产业区位的形成和聚集彳4是城市化的本质性内容。从经济发展的阶段
看,当经济社会尚处于仅以农业为中心的阶段时,产生城市聚集的条件尚不具备。
当社会出现非农产业时,即第二、第三产业时,就意味着社会上出现了产业专门
化。当非农产业聚集在一定的空间,形成聚集效应,将会对城市化起到极大的推
忙叶矬亮.《知}j{溺⋯’j企qk集群》fJl绛济科学.2001年筘3期。
”符fIi’I,.《论食、ik镟州的产7F条仆’J彤成料m0》IJl.中I目T业纤济,2002年lO明。
¨陈。·i梅.《巾小伦、比fj、卅的州沦1j实践》【M1.纤济科学⋯版{l,2(X)3年。
”梁瑜.《,“qk氍聚沦,fMl.商务印f 5睛】l|}圾.2004,q-。
‘6栽Iil虬『ij光o}二.《产、I}!q、l汁的发眨轨迹j,折》IJl.湖南¨手上学院。学于l王.2005:}i OI朗。
"殳晋JII,饯|=尔.《卒问转f善~浙汀城Iij化逍粹》IMl.浙}[人。亨:⋯版÷1.21X)8;}ll JJ笫l版。
噶郁爻凯,杨鑫鹏.《产业聚集I,城I订化且!力天系》J:.城JlfⅢ究,2008(2)。
4
两南Jj誓’硕f’≯f_论之1迁献只j:述
动作用。
还有陈柳钦,他认为城市在本质上就是集聚经济的表现。他把集聚经济分为
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内部集聚经济,其形成原因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第
二个层次是企业外部、产业内部的集聚经济,也被称为区位经济,主要是通过产
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性而形成;第三个层次是多个行业、产业向城市地理集
中形成的集聚经济,也称城市化经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产业问的外部性。”
9陈柳钦,焚坡.《产业集群。J城Iii化:艰1’外部r+桃珀》【J】I发州帅池人学学报(}I: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5
两商人。≯顶f’≯f?,论之2,jfi了
蔓曼曼!曼!曼曼曼苎!毫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l II 一=I曼曼曼曼曼!!曼曼蔓曼曼
2.1研究目的及意义
2引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断言:“21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面貌
的有两件事,一个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另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国家
的发展离不.丌城市的发展,可以说城市的发展造就了国家的强大,城市是社会生
产力发展的产物,是劳动力、资金、信息交流的枢纽,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
中心。我们国家从建国之初城市的寥寥无几到现在成为全球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
除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之外,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重要的原因,而这其中起主
导性地位的就是产业的集聚。产业通过精细的专业分工协作,城市之间、地区之
间成为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并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产业集聚区域同趋
庞大,同时城市的空间也发生着变化,城市空间不断扩展,新的城镇不断出现,
城市由孤立发展转向地域集聚、依托网络关系构成城市群。城市群以其丌放性、
网络性的特点,高集聚能力使得资源能在更大范围内得以配置,集中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同时城市群具有强烈的辐射能力,通过经济网
络的联系,带动腹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和钱纳里认为“伴随着经济增长,社会经济结构也会出现一
系列的转变,其中有两个基本的结构转变最为引人注目:一是产业集聚,即从以农业
为基础的经济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转变;二是城市化,即人口持续不断
地从农村地区向城市迁移。”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的问题发展到今天慢慢以演变成
为一个一体两面的问题。专业化分工出现使得各行业分化产生地区集聚效应,产
业的集聚必然引起人口的聚集,从而带动城市化的发展。而城市发展也会促进产
业聚集。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之问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研究城市发展这一课
题上,有很多学者已经丌始关注地区产业的聚集对城市化得影响,而这种现象也
是的确存在的。
在中国两部建设中,产业集聚和城市化的相关性是经济增长中不可pl避的问
题,特别是像川I渝地区这样的典型的老牌工业化地区的产业聚集和城市化的相互
关系和运行机制更应该得到重视。中国西部城市化的速度相比中国的其他地区相
对缓慢,经济的增长,第一产业向笫二、三产业的过渡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需
要思考如何建立:町持续发眨的城f{丁,而嚣庆作为两部的经济和交通枢纽,吏闶占
当其冲。中用西部城市囱’F1已的发展特点,特别足像蘑庆这样的新兴工业城市。
对巾巨I两部水i兑,虽然团内州‘以f占答尔部沿海、东北老工业区等地区的经验,幽
6
两南,:’7’顺卜学f“仑之2 0f膏
蔓I, I| Im m m II m m H。I
外可以吸取大城市产业集聚带动城市化发展道路的经,但是各中存在问题还需一
一分析,重庆的情况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既有的经验,必须结合
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实施政策。
重庆是在产业转移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城市,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发展速度
之快,就连2008年这样的坎坷之年,重庆的GDP也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其实力不可小觑。重庆是个老牌的工业城市,机械制造业为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重庆也是一个城市化进程缓慢的城市,虽然这样高速的发展,
城市化率依然很低。二元经济结构是困扰着重庆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建立
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让重庆这个年轻的直辖市健康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是以重庆为观察点,从重庆经济发展、产业集聚程度和产业发展情况为
出发点,分析重庆产业集聚的现状,借鉴国内外建设经验,从产业集聚带动的角
度研究重庆城市化问题,提出重庆市产业群发展战略。
2.2研究方法及定义解释
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定性的描述方法和定量的实证方法来分析验证本
文所研究的问题。实证分析部分中,用到了区域经济学中判断产业集聚程度的区
位商法,同时也用到了定性的分析法,通过的重庆市产业的实际情况来判断该市
是否出现了产业集聚的情况。文章中还涉及到了重庆市城市建设中金融、医疗卫
生、交通通信、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指标,通过统计数据判断重庆市城市化建设的
现行状况,力求做到合符实际情况。文章中的数据主要来至于统计年鉴,证明运
用的方法公式在文章中也有相应的说明。另外还有一些数据资料来自政府的官方
网站、核心期刊、学者专著等。
这单对文章中出现的概念性词汇做出解释。文章中提到的工业是包括采矿业、
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文中的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
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随
着工业化的进程深入,产业集聚成了工业化的重要战略方式,帮助提高了工业产
业的组织程度和运行效率。
从产业组织形式上看,产业集聚是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
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产业集聚效应,它是工业化得内部要求,也
是促进’I:qk发展的动力。产业集聚的发展,符合十六大提Ⅱj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
女』:,资源消车E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剑充分发挥的新型二J:业化路子”的新7型
丁:业化的要求,是新掣’小l匕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城rf,发糕也成为城市化足【}|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卡f:会向以?1二、lp和服务业为主
pqi可,:’7:卿!}’7:F!i仑史2,jf。’i
I IlL II
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
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
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
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会
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
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内涵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
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
并不断向农村扩散,J}L#I-农村中城市特质的增加也属于城市化。
总的来说,工业化代表的是生产水平,城市化代表的是生活水平,而产业集聚
是提高工业化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城市化的先决条件。
8
两南人学硕I‘学f?i论文3产、Ik聚览橙.-℃简介
3产业聚集模式简介
不同的地区特征导致每个地区在选择城市化模式的时候采取的方式都不一致。
国内外有几种典型的城市化模式,分别是浙江的都市模式、苏州的工业园区模式
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城市。国外则以美国和法国丌发西部的城市化建设模式为典型。
3.1浙江的都市模式
3.1.1都市模式建设的基础条件
浙江的都市模式是包括大都rff模式、中小城市群模式和组建新城市模式这三种
模式为内容的一种城市化建设形式。
建设大都市模式,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已具备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
的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周边的地区产生强大的辐射效应,进而带动整个
区域的城市化进程,最终形成大都市区。建立中小城市群模式,则需要在一个特
定的区域内,具有散布着的一些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城市,它们有着共同点,
又有产业协作分工,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像大城市模式中的核心城市那
样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而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就能组成强大的城
市群,像大城市那样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组建新城市模式的条件不同于建立
大都市模式和建设中小城市群模式,组建新城市模式仅需要将不能起到中心城市
作用的城市重新组建,将相邻的几个市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市,将新建成的市发展
成为中心城市群。但是,组建新城市对被组建的城市有一定的要求,需要被组建
的城市发展水平相当,地理位置紧密,最重要的是城市中既有的产业彼此fHJ有联
系。
3.1.2都市模式举例
浙江大学史晋川教授以分析浙江省的产业集聚和城市化互动关系为出发点,总
结出了这三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杭州市和宁波市、浙中城市群、台州,并在他的
著作《空间转型——浙江的城市化进程》中对这三种城市模式进行了描述:
杭州市和宁波市是两个浙东北的中心城市,改革丌放以来,这两个城市经济始
终保持了迅速发展,其经济总最一直位于全省前列,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巨大的辐
射效应。然而中心城f{f住快速发展的川时受到了城市空叫的限制,从而需要凋整
行政区划。杭州在:1996,{i并入了原属J:i=f山和余杭六个乡镇,2001年义整体并入了
萧1l J平|J余杭,城ffJ.窄川得剑了迅速扩张:类似地,宁波f}J.舀:1984年就并入了镇海
9
两南,、’了:硕1’’;:f?i沦乏3产、№聚饭授-℃而介
_I II III_III
县,又于2002年并入了鄞县。伴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城市空间的扩张,两个中
心城市的大都市发展模式得以确立。
浙中的会华地区错落散布着金华市区、义乌、东阳、兰溪、永康等多个地理位
置接近、经济实力相当的中等城市。金华市区虽然是整个地区的行政中一tb,但是
市区经济对整个地区的贡献率不大,而其他几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不弱于市区,尤
其是义乌,在小商品市场发展的带动下,经济实力已经明显超过了金华市区。此
外,上述五个城市,包括周边的浦江、武义、磐安三个县,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
相互之间形成了产业聚集和产业链的分工,逐渐就形成了戈特曼式的城市群。
组建新城市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台州。在台州撤地建市之前,整个台州地区没有
中心城市,城市化进程缓慢,而地区行政所在地临海市由于经济实力薄弱,并不
能起到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因而台州选择了组建新城市的模式
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1994年,台州撤地建市,在原椒江市、黄岩
市和路桥镇的基础上组建了一座新城市——台州市区。后者作为台州的中心城市,
逐渐形成大城市的架构,带动了整个台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3.2苏州工业园区模式
3.2.1工业园区建设的基础条件
工业园区建设模式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就是优厚的政策。园区内应在具备产业
基础的同时,制定优惠的政策条件,通过有吸引力的政策汇聚投资企业和人才,
逐渐形成外部性。投资者很看重这种区位优势,往往会投资于此,久而久之就形
成了良性的循环。要成功的建设工业园区,除了政府要根据当地情况划定特定区
域外,还要考虑成本、市场、不确定性等地理经济特征指标,成功的凼区都具备
良好的区位优势。
3.2.2工业园区模式举例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
划288平方公罩,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罩,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2.7万
(常住人口72.3万)。苏州工业园区从1994年建立之初就以其独特的形式赢得了
世人的瞩目,同区内‘t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取得了GDP超干亿元、累
计上交箨类税收超f亿元、实际利j}j外资(折合人民币)超丁‘亿元、汴册内资超
干亿元“【『q个超T。亿”的发腱、Ik绩。2009年,固区预计实现地区!li产总值1120亿尢,
M比增长15%:地方一股预{?=收入107.5亿/己,增K 13.1%;Ⅲ定资产投资492亿
l(J
两南Jj’’≯颀1’7:1一论乏3产、№聚伍模-℃而介
元,增长8.1%:实际利用外资18.6亿美元,增长3.3%:进出口总额510亿美元,
其中出口240亿美元,继续保持较大规模;综合发展指数居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
开发区前列。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
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速度如此快有两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其一就是大量吸收外
资。学者曾分析过苏州工业园区的外资吸引力,并将苏州工业园区成功模式定义
为“FDI园区”21截止2009年,再苏州工业园区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就有76个,
其中包括著名的德国西门子集团、韩国三星电子、只本富士通、美国高特利集团、
美国礼来制药公司等具有全球号召力的大企业。更重要的是这些外资投资呈现了
一种自我强化的势态,合作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而且
园区内有优惠的投资政策:拥有较大项目的自行审批权、同时享有国家经济技术
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丌发区优惠政策、全国首家综合保税区试点、全国首个鼓
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政策试点区域、中困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拥有充分授
权的外事管理权、拥有预筹积累个人账户为主的公积金制度。
其二就是苏州园区引进的产业大都是技术创新型产业,苏州工业园区不仅受到
了国内排名第一、第二的工业基地上海和苏州的直接辐射,而且先后建成火炬计
划软件产业基地、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
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等6个国
家级产业基地,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园区不断地吸
纳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园区政府给出了及其优惠的人才政策,在产业聚集的同
时也形成了人yJ‘的聚集,这就为园区内城市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3.3技术创新型产业集群城市
3.3.1技术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条件
技术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以理解为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
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
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与模仿型产业集群相比,其创新程度较
高;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
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现代产业集群。”卫
技术创新犁产、Ik集群一般邯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拥有人批致力于创新、不
!o数就e l二’j∞、J11 l、lkI,I=|lK-fi-,力Itq}l’t:咄._gov.cn。
!。挥埔}:拱./JOl:忽.外向&拔投资、广、it聚策和K域纤济发棱——来臼嚣州I业川∽的纤验计嵇i:.fJl.鬯产力
研7[,21)(18:}.第4}fJj。
!!拿住々i。“7搭刨栅掣,6:业集群发地的Ⅲ陬绛验.IJ].对外绐济实务。
ll
两南人学形f卜≯化论之3产、fJ,聚贷髓-℃简介
断开展创新活动的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和人才,这罩的企业包括供应商、用户企
业、竞争企业和相关企业(互补性企业、关联企业)等。二是集群内的主要产业
是知识或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或技术密集的其他产业(甚
至包括正在转型的传统产业)。三是具有创新组织网络体系和商业模式,在产业集
群内和周边地区有较多较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协会和商会等)、
中介机构(律师、会计、资产评估等)、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政府和事业单
位)、市场组织(要素市场)和技术基础设施(通讯等)等,拥有不断创新的商业
模式,拥有一个或若干在国内外市场上较有影响的品牌产品。四是具有有利于企
业创新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如鼓励企业创新的法律和政策环境,鼓励创新、相互
学习、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创业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等。
3.3.2技术创新型产业集群举例
国内这种创新型产业聚集的典型代表就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
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位于中困的首都北京,始建于1988年,总面积232.52平方
公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丌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已
经发展成为“一区多园”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
电子城、办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中关村是中国科教智力资源最密集、最具创新特色和活力的区域。拥有以联想、
用友、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2万余家;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
等院校39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院
所200多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7个,国家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49个;TD--SCDMA等产业技术联盟37个,各类孵化器50余家,大学
科技园14家。
中关村的创新创业非常活跃,每年产生辐射全国的高水平科技成果数千项,新
产生创业企业3000家;吸引境#l-)xL险投资额占中国大陆总量的一半以上;拥有微
软、AMD、Google、诺基亚、NEC等世界知名跨国公司亚太或大区总部和研发机
构80余家。
中关村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高技
术产业。2008年示范区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电子信息
占示范区经济总量的fi分之三,以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为代
表的。重点广:业集群初步形成。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收入t}一‘全阎总砖的阴分之一,软
件及信息服务、lk收入H1-‘全国总量的七分之一,引领了t},}}4商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潮
两南人学硕f‘’≯f?,沦殳3产、Ik聚乍移-℃简介
流。23
3.4国外产业集聚中的城市建设模式简介
3.4.1美国开发西部的城市建设
美国对西部的开发,有两次大规模的集中时期。第一次在18世纪70年代到
19世纪90年代,这个时期的丌发主要以农业开发、采矿和近代工业为主。第二次
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到70年代,主要是以军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以此
拉动了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
美国西部开发区域政策中,把推进城市化建设作为带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的战
略。西部的城市是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具有吸引和辐射两大功能,城市的发展
虽然不是美国西部开发的先导,但它已经成为美困西部丌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
国政府和移民在西部丌发的进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使城市同档次经济发展
密切联系,发挥城市的吸引和辐射功能,使城市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增
长中心”。同时,重视城市的梯次,形成了以综合性城市、专业化城市为代表的城
市网络,推动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美国的城市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作为一种“投机企业”发展起来的市镇。《1785
年土地条例》规定,36平方英罩的土地可以视为已个镇区,土地投机家们往往凭
借雄厚的资金,大量购买土地,并在河岸、湖岸和交通要道附近选择定居点,建
立教章、学校、旅馆等公共设施,形成市镇,由社区选举代表共同管理。这类城
市在西部随处可见,著名的有马罩塔、辛辛那提、克利夫兰、哥伦布等。二是采
矿城市。这类城市主要分布在远西部,最初是以采矿营地的形式出现,人们在这
里聚集的惟一目的是要得到黄金等矿产品,因此营地的兴衰州矿产资源的保有量
和地理位置关系极大,在远西部的采矿城市中较为著名的有内华达的弗吉尼亚城,
科罗拉多的丹佛、中央城、黑鹰城等。三是铁路沿线的“牛城”。人们为将牛运往东
部,将牛群在适当的地点集中起来存放和喂养,在铁路沿线建立牛栏和旅馆,逐
渐形成了所谓的“牛城”。大草原上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牛城,是位于堪萨斯联合
太平洋铁路线上的阿比林。四是铁路城市。19世纪60年代后,随着铁路建设高潮
的到来,铁路作为生产和市场的中介,对希望发财致富的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因而,铁路城市惝然兴起。此类城市较为著名的有奥格登、苏城、斯普林斯、拉
纳米等。血足祚Ⅲl有小城镇壤础【:通过服务功能的扩大和产_k的升级,发喂成为
区域经济核心的城市。较为典璎的宵圣弗兰两斯科、J、】佛、吊路易城等。
23数捌木午中灭村f日家[J上刨新爪范fx霞’力‘旧站:坠塑3坠z盥:gQ!!鲤。
13
两南J:’≯硕f学f一沦乏3产qk聚乍校-℃简介
3.4.2法国开发西部的城市建设
在法国经济发展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巴黎同
周边地区的经济差异较大;二是以巴黎为中心的东南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差异较
大。根据这个特点,法国城市发展调整的主导方针就是控制大城市的扩展,建立
多级中心城市,发展地方中小城镇。
为严格控制大城市的扩展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有:第一,在巴黎、里昂等大城市
限制创办新企业。1955年政府专门通过一项强制性法令,规定在巴黎创办企业必
须经政府批准,取得“许可证”,并对城市占地征收“租金”。第二,政府优惠鼓励巴
黎等大城市的工业企业、政府和公共办事机构、商业和金融机构向中小城市和欠
发达地区转移、疏散。第三,兴建卫星城。从1955年开始,在首都巴黎周围建立
起了5座卫星城,1976年政府决定在此基础上再兴建9座副中心,从而使市区外
延伸展35公罩。政府在限制巴黎等特大型城市发展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
区域中心城市。1966年政府决定建立8座“平衡型大城市”,即里昂、马赛、罩尔、
南锡、梅兹、南特、图卢兹和波尔多。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既可以减轻巴黎的
发展压力,使人口和经济中心向地区中心流动,又使这些城市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开始着手加强中小城镇建设,政府采取同地方单独签
订合同的方式制定了1970.1975年城市发展规划,以推动中小城市的发展,并决定
在里昂、旱尔、马赛和卢旺等中心地城市建设卫星城。为此,法国还设立了“城市
整治基金”、“城郊整治常设部际机构”等。发展中小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对促进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稳定,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改变落后地区的
面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4
两南人’≯硕卜’≯f一沦之4节吱旧K,℃产、II:聚定地的城市化迎设
m _ I| _
4重庆园区式产业聚集地的城市化建设
国外产业聚集的经验固然经典,却不太符合我国国情,在我国特别是重庆这样
的西部城市不具备借鉴的条件,而苏州的工业园区一直以来都是重庆学习的榜样,
同样处在长江流域,但由于苏州很早就划定了特定区域,将这些区域打造成为园
区式的产业中心,这些区域一旦形成产业聚集便可通过外部性、范围经济性影响
该区域的成本、市场、不确定性等地理经济特征指标,从而影响该区域的区位优
势。重庆具备园区建设模式的基础条件,以园区建设的方式来促进产业聚集是重
庆城市化建设最好的选择。
4.1重庆市制造业聚集程度判断
园区建设只是促进产业聚集的一种城市化建设方式,并且园区只是聚集的空
间点,园区所在地区还需要有产业聚集条件才可能进行聚集,其中首要的是某些
产业在该地区的聚集程度。重庆的诸多产业中,制造业具备一定聚集条件,但它
是否达到了产业集聚的程度标准,还需要做出分析判定,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
研究如何通过园区城市化建设促进重庆市制造业聚集的问题。
衡量产业聚集的程度有很多种方法,有定性的描述也有定量的衡量。“在定性
的描述中有三种方法被广为接受,他们是专家评价法、就业集中程度、企业调研
法,其中又以就业集中度使用最广,因为它更加直观和便捷,更方便广大研究者
得到。定量判断产业聚集程度的方法中大多以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主要依据,包
括多元统计聚类法、主成分分析法、Czamanski法、共识集群法”24。
本文使甩“区位商法”柬反映行业的相对集中程度。区位商法是区域经济学中
判断产业集聚程度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区位商(LQ)=(某地区A行业增加值/该地
区全部行业增加值)/经济体A行业增加值/经济体全部行业增加值),学术界将区
位商临界值定义为“1”75。一般说来,LQ>I,表明A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
整个经济体(全国),属于地区专业化行业,该行业具有比较优势,该产业或其产
品可以对外扩张或者输出,LQ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LQ=1时,表明该地
区A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全固相当。LQ<I,说明该地区A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
全固,需要从区域外引进该行业或者输入A产业的产品满足区域内的需要。
重庆2007年的工、Ip增加值是1572.26亿元,2007年底jIj业总就、他人数为201.86
24楚波、会凡付.产啦览时封f识办i』、综述.fJJ.绛济地婵.第27卷第5朋2(107年9门,708.713口!.
2s罗呒.产业q、聚、绐济增K’Jk域譬FI·lMl.中同{}:会科学⋯版}l,2007.6
15
两南人’孚:彻r≯17,沦史4露庆l列KJ℃产、Il,聚伍地的城市化辽殴
万人,制造业就业人数为176.37万人,占总人数的87.37%26。按照此比例,重庆
市2007年制造业增加值应该在1373.72亿元左右。2007年重庆行业总的增加值为
4122.51亿元,全国行业总增加值为257305.527亿元,按这个数据可以得到2007年
重庆制造业的区位商(LO)是O.98。
(图1)
虽然制造业在重庆是相对集聚的产业,可从全国范围来看,重庆的制造业并
没有达到产
业集聚的标准,相距1的标准还有2个百分点。从2003年到2008年重庆市制造
业的规模来看(见图1),制造业的就业基尼系数是在增长的,这就表明制造业在
重庆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占得比重逐渐扩大。从2006年丌始,基尼系数的斜率增大,
这表明从2006年开始,每年制造业就业基尼系数增加速度加快,重庆制造业的发
展加快了。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是可以带动重庆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因为制造
业对其他行业的联动性大,它的上游和下游产业都可以在它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 单从数据上来看,重庆市是具备制造业产业聚集的条件的,但是产业聚集不
仅从产值上要求地区,还要从地理位置上约束地区,如果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达到
一定的产值增量,爿‘能浣明该地区出现了产业聚集,只有在空间上形成了聚集/l‘
能算是真正的聚集。所以,本文需要对重庆市各产业聚集区做出分析。由于篇幅
有限,文章并不能将重庆市44个工业园区一一进行分析,先选取重庆典型工业园
区进行解析。
4.2长寿化工园产业聚集条件和城市化现行状况
4.2.1长寿化工园区产业聚集条件概述
晕庆(K寿)化工冈区是2001年12月遁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成’最的省级,丁业园
区。D丑Ⅸ首期规划【fli积31.3平办公翟,分为天然气化工片区、石油化工片区、精
16蓐厌统汁≈i紧.2008.币J火fH统it‘J|I)⋯版.3.9.1.
:7中Ⅲ统汁年悔.2009.)-I‘彖统i{埘⋯皈.2.11.
两南尺’¥’硕I’擎f?i沦之4酉吱I硝K。℃产、II!聚赁地的城市化缱设曼!!I—i—o——II——_—————曼I!曼!!!!曼细化工片区及化工材料片区,是重庆市集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生物质化工、
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化工园区,是重庆市资源加工业的重要平
台。园区现已“基本形成了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生物质化工、精细
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基础。”弱
长寿化工园区在重庆多个产业园区中是表现比较突出的园区,与其所处的地理
位黄和当地的自然条件不无关系。长寿区到重庆市区车程不到1小时,具有运输
成本低廉的优势同时也汇聚了不少重庆市高校的人才。再者,长寿工业园区具有
良好的自然条件,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明
显的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8.36-。C,平均风速1.3.1.5m/S79。这些硬件条件使得
长寿化工园区在众多工业园区中脱颖而出,以致长寿化工园区从一开始就“被规划
成为四大产业聚集”30的基地,这四大聚集产业包括“以天然气乙炔制VAC、PVA、
VAE、维生素项目,以30万吨/年醋酸乙烯项目、300万吨/年甲醇项目等项目,着
力发展下游产品,打造中国最大的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以1000万吨炼油项目和
40力.吨MDI项目为龙头,构建西部一流的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以燃料乙醇项目为
龙头,构建西部地区先进的生物化工产业集群。重点以60万吨/年甘薯制燃料乙醇
项目,结合生物香料洋茉莉醛等项目,着力打造西部先进的生物化工产业集群;
以6力.吨/年聚甲醛项目、40万il屯;/年MDI项目、10万il屯;/年聚碳酸酯项目等为龙头,
构建西部先进的新材料加工产业集群。”31
2006年时,长寿化工园区已经逐渐成为库区就业蓄水池,就业人口中一半以
上来自长寿以外的三峡库区地区。截止2007年底,正式签约入驻化工园区的企业
就有39家,协议引资近520亿元,累计实现产值7.5亿元。从2009年重庆市统计
年鉴来看,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中,冰醋酸的产量占全国冰醋酸总产量的
19%;天然气的产量占伞困天然气产量的10.4%。其他长寿化工同区建设目标中所
提到的“四大产业聚集”项目中的产品在重庆市的产量,在全国同类产品中也占有一
席之地,所以,很有理由相信长寿化工园区充分具备产业聚集的条件。
4.2.2长寿城市化建设现行状况
长寿区幅员面积1423.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6.29力.人,其中城镇人口37.15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48.7%。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风城街道办事处、晏家街道
办事处、江南街道办事处、渡舟街道办事处),14个镇(但渡镇、邻封镇、长寿湖
镇、云集镇、双龙镇、龙河镇、海棠镇、云台镇、石堰镇、葛一鼍镇、新市镇、八
18啦Ijt!fsc_.r旧瞳:www.cccip..c_n。
29数捌水伞曩厌化1 I儿jl一:www.cccip_A_n.:
∞f!}!中.审『天(K/J。,化一f㈨Kj·t小情i儿f JJ币庆市‘奠伞生产肝督话’州局危化处.WWW.cqsafety.gov.cn。
”程t≯.重庆(K靠)化一I:l_r亡|{t坫本情;M.【J】.晕庆市安伞生产监督管胖局危化处.wwW.cqsafety.gov.Cll。
17
两商人学弼!卜学f、?论之4币庆f无{ft J℃产、f|,聚集地的打戍市化理改曼m=一i—I :●.:. — III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蔓!!!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颗镇、洪湖镇、万顺镇),228个村,2512个村民小组,19个居委会,152个居民
小组。
长寿已初步形成主城区为中心,晏家组团、渡舟组团和江南组团众星拱月、中
心小城镇有机结合的组团式、网络化的城市格局,是重庆市承接主城都市发达经
济圈与三峡库区生念经济圈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长寿区2008年地方生产总值为1438173力.元,其中第一产业187403万元,第
二产业822777万元,第三产业427993万元,人均生产总值为18967元,第二、
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86.97%。城乡居民储蓄1600300万元,社会福
利98个,社会福利收养单位床位数1600张,城镇社会服务设施数20个,城镇便
民利民服务网点186个。公路273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407公里包括72公早高
速路,客运量达到了4199万人次,货运量达到1210力.吨。2008年长寿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1486515万元,现有205所学校,其中普通高中27所,卫生机构150
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4个。长寿区还未达到产业聚集要求的城市化水平。
4.3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产业聚集条件和城市化现行状况
4.3.1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产业聚集条件概述
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成立于2005年8月,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为优化和提
升全市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规划建设的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化园区,是
重庆市“十一五”期问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基地,也是中西部地区首家通过国家
发改委审核的微电子产业专业园区,像长寿化工园区一样,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
也同样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自然气候,同时西永还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园区中著名爱图将领冯玉祥将军、张治中将军和文学家郭沫若先生的旧居至今保
存完好。
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毗邻聚集了十四所高校的重庆大学城,总规划面积约30
平方公里,由‘六园一区’(芯片园、软件园、PC园、光电园、配件园、配套园、
生活区)组成,其中产业区20.3乎方公罩,城市配套服务区(规划中的重庆西部
新城城『再中心区)10.8平方公罩。园区交通便捷,到江北机场、龙头寺火车站、
寸滩深水港等均在30分钟车程范围内,距两部最大的铁路物流中心仅1.8公罩。
此外,园内还规划有轨道交通1号线、7弓线,以及24条公交线路,渝遂、外环
高速公路、中环快速路、襄渝铁路lj{南向北纵贯同区,能够提供充足有效的通勤、
运输服务。Ir4时,同【x.内水、电、气、通讯等各项配套改施功能完善。”Dd区充分
具备城iij化的条件,“截止2008{ti底,kdfx=已丌发整治.一卜地8km2,完成征地拆迁
9000多亩,建成道路网30公罩,建成J。。房、软件研发楼、£卜活配套设施等各类楼
两南人。’鼬j1 1‘’’≯{?7论;1- 4币+吱l司l<-弋产、I|,聚震地的地市化建设
宇80万m2,景观绿化11万m2,并同步完成了园区水电气讯等配套设施建设。”32
新浪科技时代曾预测,到2010年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形成包括芯片生产和软件
开发等项目的微电子产业集群后,其工业值将达到1000亿~1500亿人民币:在‘十
一五’末,将与汽车、石化、装备一道形成重庆市的第四大支柱产业。2007年,重
庆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总工业增加值的
1.21%,到了2008年底,这个比重就增加到了1.43%33,在短暂的一年时间罩通信
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增加值就增加了0.22个百分点,这为
西永微电子产业园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截止2008年底,园区累计引进项目
62个,合同引资182亿元,预计达产后年产值近400亿元。惠普、微软、IBM、
NTr、中国移动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园区,基本形成了以茂德8英寸芯片线、
中电科技集团2条6英寸芯片线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以HP重庆电脑生产基地为
代表的PC制造产业,以惠普GDCC、Nrr、中科院软件所等为代表的软件与服务
外包产业,以北大方币、科博达等为代表的电子元器件配套产!业的四大产业格局,
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340
4.3.2西永城市化建设现行状况
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地处的重庆市沙坪坝区是以教育、高新科技为主的工业基
地,沙区的工业已形成以汽车零部件、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代表的交通运
输设备制造业;以发动机、泵类产品制造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以高低压电器设备
制造为代表的电器制造业和以中低档坯布生产为代表的纺织业等四大产业为主导,
医药、食品、非金属等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结构。
截至2008年,全区共有工业企业5092家,规模以上企业373家,大中型企业
50家,上卉,公司3家,重庆市工业50强企业4家。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
值130.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2.7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45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7亿元,实现工业品出口交货值54.4亿元,工业经济效
益综合指数达到185.3%。工业经济总量位居全市第三。至2008年木,我区常住
人口为90.21力.人,与年初相比,净增加了1.13万人,增幅1.27%。区内有高校
18所,电大职大10所,中小学87所,在校学生近30万人,科研院所65所,科
技工作者8力.余人。沙坪坝区的城镇化率已达到了100%。
西永微电了产业园区建设的中心是在霞庆沙坪坝区的两永镇,该镇位于沙坪坝
区两郝,是承庆市西部新城两永组l卅的核心,辖6个行政村、110个经济合作社,
”数槲>k5";t Jt4水做}U‘』,.J由’‘ll'.1,-dIK:坠:婪一型:l啦Qn盟4出:!Q也。
”币_|久统iF:t--筘.2009.,fi厌flj统汁^.川:版.12.5.
”数据_二午朋水微I Ll_J,.,“:,Ikl,t|l_‘:型鬯燮:liYQngP4然:£Q盟。
19
两南/j’’≯弼!『,学f,?沦正4霄『天f耐【一』℃产、ff,聚震地的城市化建设
II II I
2个社区居委会,紧邻重庆大学城。虽然沙坪坝整体城市化水平已达到了100%,
可是从局部来看,沙坪坝周围的乡镇并不具备100%的城市化水平,西永微电子产
业园区就是这类乡镇的代表。随着西永微电子产业园、西永软件园的加快建设以
及台资信息产业园的启动,惠普、富士康、北大方正等一批世界500强和中国500
强企业入驻沙区,计算机、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电子元器件等多个项目不仅壮
大了本地信息产业,西永对城市化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西永微电子产业园
区不仅正在使沙区成为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地,还带动其他传统产业升级
换代,进而推动了沙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整个园区对沙区的产业增加值做出
了突出贡献,但其城市化建设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4.4园区城市化建设要求
园区一旦形成了产业聚集,就必然引起城市化的进程,产业聚集和城市化是相
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囝区内产业聚集会引来就业人口,为了满足这些新增人口
的衣食住行,有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城市的雏形。
要将园区城市化,需要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居住环境三个方面考虑。从这
三个方面的标准来判断,重庆市园区还都不具备作为“城市”的条件,想要在园区内
形成产业聚集的同时发展其城市化建设,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入手。‘
宏观上来看,做为“城市”的雏形,城市化必然要求要求城镇人口数达到一定的
标准,只有人口出现了聚集才有可能出现城市化。其次,人口的聚集会带来例如
生活、住房、医疗、教育、交通等诸多行业的需求,这就要求这些基础设施建设
到位。重庆长寿另一个具备产业聚集基础的工业园区——晏家工业园就已经形成
了这样一个小城镇。第三,在城市化过程中,内部的产业链建设也十分重要,必
须在推进城市化得过程中,将园区建设成为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上下游产业
分工明细,相互带动,互动循环发展,不仅在园区内形成良好的自我“新陈代谢”,
还可以带动整个重庆甚至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增长极。
微观上对园区的城市化建设要求得更加具体一些,这些指标包括:经济产出密
度、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非农人口增长率、等级公路所占比重、
公交营运线路网、人均生活用电量、人均邮电业务总量、人均货运量、人均通讯
设备数目、邮电局所密度、金融机构密度、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科技教育事
、lk费支出、人均居住而积、人均供水总量等一些列衡量指标。
总的来说,城市化建设需要把握这几个要点:
第~,加快吲Ⅸ的琏础设施建设,使在同区内既仃的就业人【1的乍活ftJ z;0保障,
争珥艾做剑存凼区剧边甚伞阔I苎:内何医疗、教fj.条件,吲区J剐边或I,宜【遥内乍f完磐的
P≮而,、7’釉曩卜孚可?论之4 eF仄l司f×-℃产、№聚嚷地的城市化让改
金融、邮政网点,园区内通讯畅通、交通便利,园区内供水供电充足,可以满足
园区人民的基本生活。
第二,园区内的企业需要形成企业链,实现可持续增长,只有建立完整的产业
链条才能使园区保持持续经济增长,而这种增长又会对周边农村起到示范作用。
第三,在园区和园区之间也要形成良好的沟通,园区间需要有便利的交通、畅
通的通信、平等的优惠政策,在园区中建立起良性竞争机制。
第四,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在城市化过程中,会牵涉到很多移民安置和移民的
后续生活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很好的解决。另外,农村人口向非农村人口转变
或者迁移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不少社会问题,要解决好这些社会问题。
第五,保证园区及周边的尘念环境在园区建设的过程中不遭受破坏,保证园区
及周边生念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霍塞尘兰尘!.茎些兰圭i耋耋耋些茎耋耋墼丝!耋耋兰:!耋耋!.墼!璧
5重庆产业聚集中的城市建设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城市化衡量标准主要有三个方两: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现行的衡量城市化标准
体系中,最常用的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并以其比率代表城镇化率。
5 1重庆现行的产业格局对城市化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重庆市的第二产业就是重庆经济的丰导部门,第二产业
五庆市豹发展中r’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在第二产业中,汽车摩托车制造、冶会、
化工是三大支柱,以这
(削2)
三大支柱产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占据了绝对份额。然而从1978年丌始,特别是1996
午z后,重庆第==产业发展就突E猛进。我们从幽2巾可以看到,从1978年到2008
年,重庆市第二产业发展较为甲稳,其占重庆【n总产值比晕一直保扑在40%--50%
之削,其中,上业产值的比重有所r降,从1978年4I 5%的占有比一度r降剑2002
年的31 7%,之后订所回升,到了2008年,工业产值占伞市总产值的40%。建筑
业所占比囊在这21年划保持缓慢增长,出1978年的4 3%L川到2008年的7 7%。
辅若农业在总产值中比照的下降,第__=三产业所占比重出现了较大的增长,从
1978年的17%J一丌列2008年的41%,井住1998年超过第产业,在重庆|』总J’
值c}-l}i有最高比重。2003午过后,重庆市经济更加快速发展.那第_产、№也加速
发展越来,但缺乏基础的第二二产业增加速度却赶不上第一产业的增加述度,因此
往币庆市想产值-l,所^比承”始r降”。
第j产qk-_地f≈产,f【比捌址H』米新艟喙地K耻{I】化半的h、扯之,从j.述分
机水石.,E戊市整个地『x的城_】化进{‘£址r分fnf~,
”t啦%¨__%21H)8 t日、】n%._l小f,“2-6
5.2重庆市园区城市化建设现状
(图3)
衡量城市化程度的另一个标准就是非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个指标被
广泛运用于判断城市化程度,所以也被称作“城市化率”。
从图3中可以看出,1996年以来重庆市城市化率是快速上升的,1996年的城
市化率只有29.5%,到了2008年,重庆市的城市化率就上升到了50%,平均年增
长率达到了1.7%。36城市的发展水平、城市活力及信息化发展水平均居周边城市
前列,“但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科技与人力资源开发、经济实力、城市综合
服务能力等大多数指标上却落后于同类城市武汉。特别在城市人居环境、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经济联系强度等指标上不仅低于同类城市武汉,而且低于宜昌等
二级中心城市。说明城市规模对城市综合竞争力影响有限,而城市竞争力更看重的
是城市内在的素质——人均指标的高低。”了7
2008年重庆实现生产总值509666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5754000万元,第二
产业24332700万元,第三产业20879900万元,人均产值18025元。2008年木全
部就业人员数为1646.4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747.3万人,第二产业338.78万人,
第三产业560.36万人,城镇就业人口为688.74万人,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
就业人数的54.61%,城镇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41.83%。全市公路建设158632
公里,其中等级公路58978公罩包括高速公路1165公里。客运量达到了102689
万人次,货运量达到54589万吨。固定资产投资40452509万元。全市现有学校13016
所,其中普通中学有1325所;现有卫生机构626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96个。
重庆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每万人拥有的公交车辆数在周边城市中并不占
优,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在周边的城市中处于靠后的位置。另外,荸庆市的
恩格尔系数也榭时较高。霞庆的经济联系强度不仪低j:川等水平城I何一武汉,而n
弘季庆统汁年笏.2008.露J犬I“统ii n川;版.3.3.
”鹏秋生、表敏等.堆J。多||l,J、横糊综台仆似的蕈庆城市综合竞争/J非价‘j对策.IJl.蕈庆交通人学!≯报(社}:f
版).第9卷第l期2009年2,J.
23
两南人7≯:弼!t‘’亨!f?r论文5露庆产业聚震中的城市辽殴状况和仔仃的问题曼!!!曼!皇曼!曼i一=II曼曼!!曼皇曼!舅!曼曼曼曼!曼曼曼曼!舅曼!曼鼍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低于宜昌和重庆二级城市万州。
2009年,全市43个特色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4096.1亿元,增长50.5%;
工业增加值达到1298.9亿元,增长53.2%: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21.5亿元,
增长41.6%,累计达到4857.2亿元;就业人数达到60.5万人,比上年净增8.8万
人;园区入驻企业累计达到4273户,其中投产企业2897户,占全市规模以上企
业总数的45.2%。全年园区总产值、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5.3个百
分点、34.7个百分点,为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目前,百亿级园区达
到18个,占园区总数的42%,比2008年翻了一倍。有11个园区超过200亿元,
其中九龙园区突破300亿元。2009年,“两翼”园区工业总产值增长73.8%,高于
全市园区增速23.3个百分点,占全市园区的比重从2007年的5%增加到近10%;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9.5%,高于全市园区增速27.9个百分点。
5.3重庆市园区城市化建设要求
重庆园区目前采用的发展模式基本上都是实行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型模
式。在运行机制上,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实现了滚动发展。重庆园区基本
都是由政府投资启动,通过土地出让金抵押贷款,得到金融机构的授信。在园区
建设中,基本都是建设与招商同时进行,由于政府的介入,园区一般都制定了配
套的优惠政策,再加上政府对园区招商引资相当的重视,使得园区吸引投资力加
强。
在宏观层面上,重庆市政府对重庆工业园区建立了统一的管理体系。成立“重
庆市特色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了高效的协作机
构。各区县园区建立具有较强协调能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组建特色工业园
区丌发控股公司和新型的中介服务体系,实行市场化运作,搞好了协调配合。在
微观层面上,重庆工业园区采用了管委会和建设公司相结合的方式,理顺了园区
管理体制。主要有管委会与建设公司兼任形式、管委会形式、建设公司形式三种
模式。
具体柬说,重庆特殊的历史经济条件对重庆园区的城市化建设提出了一下几
点要求:第一,社会福利与保障问题。主要足农村人口向非农村人口转移的过程
中,这些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包括他们的医疗、养老等。‘从农村人口向非
农村人口转移后,政府应该保证这些转移的人口在社会福利和保障上获得与城市
人口~样的权利。第_二,医疗卫生、交通通信、教育等社区基础设施建设I’uJ题。
城市化不仪仪足硬件一f:城市化,在软件卜也要城『fi化,社区肇础没施的建设就是
凼区软件城f}J.化的标志之一。要建没合格的{}:区医疗卫生单位、便利舒适的交通
两南人学顺r≯f一论文5币‘庆产业聚震中的城市越=改状况和仔仃的问题
II
运输条件、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完善的教育体系,这些都是重庆园区城市化建
设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第三,完整的产业链问题。在重庆园区的产业城市化建设
中,建设完整的产业链是园区和城市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建设的自身动力。第四,
持续可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重庆园区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好生态规划,
不能边破坏边治理,~定要提前预防,真正做到绿色环保。
5.4园区产业聚集中城市化建设的问题
重庆市产业聚集主要是以园区的形式出现,园区建设就成为了重庆市城市化的
核心问题,在园区的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比较困难,这是重庆产业聚集中城市化建设的
首要问题。这一问题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园区建设征地引起的移民安置问
题。重庆市园区大多建在近郊或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建立完善的赔偿安置方案是
园区建设的重点;其二,园区吸引园区外的农民工的安置问题。这种外来农村人
口向本地非农人口转移机制目前还有待解决,如何让在园区内工作多年的农民工
居有定所、享受与城镇人民同样的社会保障这是园区建设的又一重点。
第二,园区资金短缺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要求。城市化建设必须有足够资金量
的支撑,而园区这种“边干边招商”的模式不能让园区拥有更多的资会用来发展城市
化建设。目前多出园区由于资会到不了位或者没有有效地融资渠道而发展缓慢,
甚至停止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这对园区的城市化乃至整个重庆的城市化发展都
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重庆市的43个园区发展参差不齐,在重庆市主城九区附近的园区发展
较好,远离主城的东北、东南地区园区发展较差,产业布局仍存在不合理现象。
第四,园区之J'日J、园区内部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链,产业的上下游没有有效地
结合起来。如果不在各产业|'日J形成有效地产业链,园区经济将不能持续稳定的增
长,城市化建设速度减缓。
第五,园区之问、园区内部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发展,园区的生态保护工作还
有待提高,城镇宜居程度不高。
两南J、学硕f‘’j-‘.f?,论之6币.庆产、Ip聚乍中城市化问题改蓠办法
皇!!!!!曼曼!!!曼!曼曼鼍曼曼曼曼鼍III二一._ m II II毫苎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6重庆产业聚集中城市化问题改善办法
从总体上分析,未来重庆的城市化建设应选择园区建设模式,着眼于以主城区
工业园区为先导,把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在建设重庆园区,推
动产业聚集过程中,要注意内力培育与外力推动并重、产业空间布局与全市域城
市空间调整相结合、产业布局调整与主城发展外围空间生长点相结合的原则,形
成从主城的园区到外围园区生的梯度序列,由不同园区的逐级辐射互动效应推进
区域经济发展进程。
通过分析,重庆运用园区建设为模式形成产业聚集,并推动城市化进程中还存
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6.1人口转移方面
在产业聚集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移是最核心的工作,这
项工作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非农人口占全体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市化率的
重要标准,还因为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就转移的工作很复杂,不但涉及到政策体
制问题还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
首先,在解决本地移民时要考虑到移民土地补偿和将来的生计问题。原来有土
地的农民,土地被征用之后,一定要给予等价值的补偿;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失
去生活依靠,政府应该为这些人安排适当的工作,以保证他们的正常生活。
对于那些园区外来园区谋生的农民工,也要妥善安置他们。因为大多来园区工
作的农民工收入都不高,要给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比如让他们住迸宿舍,给他
们更多进步的机会。另外,在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的过程中,内容要大于形
式,需要给予转移人口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
6.2投资融资方面
现有的城市化建设模式中,投资融资范围小、渠道少、模式单一,而资会恰恰
是园区城市化建设的血液,投资渠道少相当于血液供应不足,融资范围小相当于
血液流通不畅,长此以往,因区的城市化建设必然受到阻碍,甚至连产业聚集效
应也会被影响。
在pd区建设资金提供比较闲难的情况下,市政府和冈lx.-领导J电移{极扩大投资融
资范闱,不仪仪^,j限J:传统已囱.的范Ⅲ内。在促进阔I天城市化发展的一[作中,更
应陔拓宽资会渠道,拓落资金渠道历来就足是产二业聚集的城ffj化建i殳巾一个重要
26
两南J:学硕I‘7≥f一论文6币-庆产qk聚集巾城市化问题改善办:土曼!曼曼!!皇曼!曼!!!曼!!蔓曼!曼皇!舅曼!!曼皇曼!蔓!!曼曼!曼舅: III曼曼!曼曼曼曼
的条件。与此同时,政府应发挥职能作用,为园区创造条件,努力尝试新型的投
融资政策。
6.3产业建设方面
产业链分为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
的断续的产业部门(通常是产业链的断坏和孤环形式)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
起来;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产
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
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
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在园区间、园区内部促进产业链的发展,是在园区产业集聚的城市化过程中必
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产业聚集带动城市化发展,城市化促进产业发展的支撑,是
两者持续作用、相互促进的原动力。
6.4基础设施方面
园区内的基础建设也是衡量园区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就目前重庆是园
区的城市化发展状况来看,基础建设方面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政府和园区
领导在建设园区时,要考虑加强园区之间、园区内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园区问的交通、通讯和邮储设施,使园区问资源得到有效的流动,减少运
输和信息交流成本,在园区内建设充足的金融、邮储网点,为企业等微观主体提
供便捷的条件。加快园区内住房、超市、水电、天然气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使
在园区内的工作者有稳定的,t活环境。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准之一,提高园区之间、园区内部的基
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得要求,也是为产业再发展提供硬件条件。
6.5环境保护方面
从整个重庆的城市生态建设来看,城市绿化、污水垃圾的处理工作都还有待进
步,而对于刚刚建立不久的工业聚集区来说,生态治理应当尽早着手。
在建园过程中,有的同区已经出现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这类同区,政府
应该尽早整治:有的阅【X有7-念保护意识,在建设的过程中有意谚l的把环境问题
考虑存:内,对生念环境苇点颅防,这类凼区J电把自己的建设经验与其他吲区分享,
政府可以把这类旧区的建改经验做为!}}}型推广。
存b西区内提高绿化嘶杉:的覆盖率,制定排污卡,Ji准,并结合园区管理部I'J切’丈落
两商人学预I。’≥f一论上6节庆产、Ik聚震中城市化问题改善办;上
实以上政策,确实的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商务印书馆,1997。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I.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4】保罗·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陈柳钦.价值中国【J】,2006.5.2。
【6】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源泉》【M】.人民出版社,2006。
【7】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
【8】王缉慈.《创新的空I'日J: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李小建.《新产业区与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研究》【MI.地理科学进展,1997。
【10】魏江.《企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I.科学出版社,2003。
【111金碚等著《竞争力经济学》【MI.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12】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3】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丌经济研究,2003(3):31--36。
【14】叶建亮.《知识溢出与企业集群》【J】经济科学,2001年第3期。
f15】符J下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0期。
【16】陈雪梅.《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M1.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17】梁琦.《产业集聚论》【M】.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年。
【18】戴卫明,肖光华.《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分析》【J1.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1
期。
【19】史晋川,钱陈.《空间转移一浙江城市化进程》【MI.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11
月第1版。
【201郁文凯,杨会鹏.《产业聚集勺城市化互动关系》【J1.城市研究,2008(2)。
【211陈柳钦,黄坡.《产jlp集群与城市化:基于外部性视角》【J1.贵9’i,If)开i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2】平ff!培上罡,刘f『『j葱.外商ff接投资、产业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来自苏州[业
刚f≤的经验酐扔,.[J1.生产)j,fi)f究,2008年第4期。
两南尺’?。硕f‘学f?,论曼致谢
曼I m II Im I!曼!曼!曼曼曼!!毫!!曼曼!!
【23】李佐军.借鉴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J】.对外经济实务。
【24】楚波,金凡君.产业集群辨识方法综述.【J】.经济地理.第27卷第5期2007年9月,
708.713页.
【25】罗勇.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
【26】程卓.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基本情况.【J】.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危化处。
【27]唐秋生,袁敏等.基于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估的重庆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与对
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9卷第1期2009年2月.
【28]Ciccone,Antonio 2002,Agglomeration effects伽Europ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6 2:
213.227.
【29]Duranton,G andD.Puga 2003,Micro—foundation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s,in J.
V Henderson and J-E Thisse,eds.,Handbook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nomics,V01.4,New
York:North—Holland,forthcoming.
【30]Henderson,J.Vernon 2003a,Urbanization,Economic Geography,and Growth,prepared for
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V01.1.,P.Aghion and S.Durlauf eds.,North Holland.
【31]Henderson,J.V.2003b,Marshall/s Scale Economies,JoumalofUrban Economies 53:1—28.
【32]Lucas Robert E.2002工ife Earnings and Rural UrbanMigration,Working Paper.
【33]Glaeser,EdwardL.andDavid C.Mare 2001,Cities and Skills,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9
2:3】6.342.
两南人。学硕f’≥f?呻!之致谢
致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朱泽山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
的。他严肃的科学念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
激励着我。朱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道德、学术道德
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朱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另外我还要感谢和我一起生活了近三年的同学们,谢谢你们这三年对我学习
上、生活上的帮助,特别是在我离校实习这段时间给我的支持。正是由于你们的
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Jl顾+U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
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
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两南人7}形i f’’≥fo沦艾n。#{f玎问{:}i|丌f-叟果
曼L—I—I————————————————————IlII———一·————一I— II I曼!曼!!!曼蔓!!曼
在学期问科研成果
【1 1张婷.FDi与国际贸易关系——以重庆为例.【J1.特【叉:经济,2009年11期,276.277.
【2】张婷.对本国居氏人均消费影响冈素的实证分析.【J】.时代经贸,2008年10月下旬刊,16.17.
【3】张婷.我国个人所得税对平衡收入分配的影响.【J1.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第25卷第2
期,103.104.
[4】张婷.撕部地区产业聚集与城市化相关性研究.fJ】.硝南农业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2月,22.26..
3I
重庆市产业聚集过程中的城市化建设研究
作者: 张婷
学位授予单位: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