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企业发展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企业发展研究
姓名:周建群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陈征
20090601
摘要
中文摘要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
猛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
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支持农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对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支持农村社会事业,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
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城
市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快速成长,市场供求结构的变化等,使乡镇企业在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发展减速,暴露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弱点,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
题。
乡镇企业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进入21世纪,随着新型
工业化道路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为乡镇企业在新世纪的新发展赋
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乡镇
企业概念的新界定、发展历程、发展模式的新发展,乡镇企业在推进农村工业化、
农村城镇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村民主
政治进程等方面,论述了乡镇企业具有其它类型的经济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与
三农的天然联系,使乡镇企业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乡镇企
业也是国家整体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世纪乡镇企业的发展必须与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
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
乡镇企业发祥于农村,服务于农业,致富于农民。本文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
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运用和创新的理论——即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是
三农化、信息化、效益化、绿色化、和谐化的工业化。也就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必
须实现发展方式创新、结构调整创新、产业布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理念创
新、服务理念创新等,从而开创乡镇企业发展的新局面,进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中建功立业。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研究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为乡镇企业的
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也对乡镇企业赋予更高的要求和新的历史使命。.同时,
进入新世纪乡镇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新的市场约束、资源
约束和制度约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重塑乡镇企业的辉煌,为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成为本论文研究的主要课题。除绪论和结论外,本论文主体
部份还包括五章的内容。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
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背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统筹
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意
义;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念的演进和具体内涵及目标。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概念演进的研究,说明了我党越来越重视三农工作,认识更深刻、目标更明确、
措施更有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
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目
标,可知其集中体现了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为中心的经济建设、
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系统工程。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
要力量,因此,发展乡镇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主义。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主要阐述乡镇企业的概念以及新时
期乡镇企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新界定。进入新世纪乡镇企业发展环境发生的变化,
乡镇企业投资主体和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使乡镇企业的发展既丰富又突破了原有
乡镇企业概念范围的界定,因此,必须修订原《乡镇企业法》中对乡镇企业范围的
界定,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拓宽乡镇企业发展的新视野。阐述解放以后,特别
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企业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
分析了乡镇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成就及其背后的原因。阐述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以
及发展模式的新发展。乡镇企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
需要,必须突破原有的发展模式,因此在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对原有传统发
展模式进行扬弃的新的发展模式。
V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主要阐述乡镇企业与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以及乡镇企业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包括推进农业
现代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和促进农村民
主化进程等内容。通过分析乡镇企业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从而说明了乡镇企
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既是重大使命又是发展机遇;通过分析乡镇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
的作用和地位,从而说明了乡镇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中国除了乡镇企
业还没有哪一种经济组织可以担此重任。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实现发展农村经济、
建设现代农业、致富农民群众,可以以工补农、可以构建新型的工农关系、可以使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为现代的一元经济社会结构,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第四章:乡镇企业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阐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
业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运用和创新的理论。首先,阐述了传统工业化的不足之处和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其特征,指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是新型工业化道
路的最大特点。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发展经济学家有关农村工业化
的论述及中外学者有关乡镇企业发展成因的理论,提出了我国农村工业化的特点和
乡镇企业发展的“持续创新论”,着重论述了农村工业化中如何体现新型工业化的特
征,即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最后分析了农村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需要注意
的几个问题,包括乡镇企业新的发展定位、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测评模型、乡镇
企业增长的要素分析,以及正确处理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
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第五章: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主要阐述当前乡镇企业发
展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市场、政策等环境发生的变化;以及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
自身所存在的弱点和不足;分析了乡镇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根据新时
期乡镇企业发展的要求和所处的环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乡镇企业走具有中国特色农
村新型工业化道路,重塑乡镇企业辉煌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发展方式创新、结构调
整创新、生产布局创新、机制体制创新、经营理念创新、服务理念创新等。
VI
Abstract
Abstract
The township enterprise is the greatest creation of China’S farmers.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China’s township enterprise as a new force suddenly
coming to the fore has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the rural economy and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wnship enterprise has played the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creas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upporting
agriculture,increasing the farmers’S income,recruiting abundant work forces from the
countryside,expanding the actual strength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supporting
social undertakings .But witll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socialist markct
economy,state·owned enterprise establishing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rapid growth of
the joint venture.co—operative enterprise,foreign--owned enterprise,and private-owned
enterprise,the supply and demand changing of the markct.the township enterprise
developed at low speed in the late 1 990s,revealing the weak poi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wnship enterprise,confronted winl new situation and new problems.
The township enterprise must take the path of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new countryside,coming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wim the
promotion of the path of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and strategic arrang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cuontryside,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wnship enterprise
took on the new historic mission,and the opportunity of the new developmen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ofthe township enterprise has the rule which other economic
organizations Can not substitu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bjective tas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the re-definition of the township
enterprise.development process,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development mode,and the
townsllip enterprise’S promoting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rural township,transformating
the rural abundant work force,increasing the farmers’income,constructing modem
agriculture,promoting democratic politics of the countryside.natural connection with the
agri culture,the countryside and the farmers,and,the township enterprise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strength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at the same time,it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its composition.therefore,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wnship enterprise must be
Ill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connect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the path of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akes the path of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tics in the new century.
The township enterprise rises from the countryside,rooted in the countryside in
order to make the farmers rich.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on theory which is
applied in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that is,the path of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countryside
is the industrialization. With the agriculture,the countryside, and the
farmers,information,interest,friendly-environment,harmony.That is to sa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wnship enterprise must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mode,s佃lc翩鹏transformation,industrial arrangement,institution,marketing idea and
service idea and SO on,creating a new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wnship
enterprise,making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the township enterprise,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the reaseach of developing
IV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的学位论文(论文题目: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企业发展研究)是本人在
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论
文中已特别标明引用和致谢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
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
或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
结果均由本人承担。
本人完全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福建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含纸质版和电子版),并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福建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并按国家
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或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
所等)送交学位论文(含纸质版和电子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亦遵守本声明)
靴敝储獬删指黝师戤:临
⋯期7钐矽日,
207
签字日期:b驴f6月弓日
绪论
绪论
“乡镇企业是我国亿万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也是党领导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
项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
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和支持农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对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
力和支持农村社会事业,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n1但随着乡镇企业面临的
社会经济、市场、政策环境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下
滑,也暴露出其自身存在的矛盾和不足。进入新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
任务,要求作为农村经济重要力量的乡镇企业重塑辉煌,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重要角色。因此,如何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以推动新农村建设,这正是本文系
统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后,发祥于我国广褒农村大地上的乡镇企业,经过30年的长足发展,
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
中期前的迅猛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
劳动力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城镇化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自1997年以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下滑,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
乡镇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逐渐丧失,自身也暴露出许多弱点和不足。由此而引起社
会上出现对乡镇企业的“过时论"、“替代论’’、“脱农论"、“改名论"等等。认识的
混乱造成了一些地方出现的对乡镇企业“舆论宣传淡化,政策扶持弱化,企业负担
强化,管理服务退化"等现象,使乡镇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
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就更加艰难。
当前,乡镇企业处在一个新的重要时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外部环
境变化突出的是市场变化和国家发展战略变化。市场出现结构性过剩,从而使竞争
更加激烈;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加强调经济、社会和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社会稳定和资源环境之间
和谐统一。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
【l】‘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会主义新农村、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
出构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
这些都要求乡镇企业必须找准自己新的定位。
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体制性、结构性和素质上的弱点和不足之处。尤
其是自身素质问题更为突出。从产业看,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创造的增加值只
占24%。从产品看,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和名优新特产品少。从布局看,70%的乡
镇企业分布在各个村落。从技术装备看,停留在60、70、80年代水平的还比较多。
少数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差、档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少数企业污染环境、
浪费资源、滥占耕作、不讲诚信。因此,乡镇企业如何扬长避短、科学发展,成为
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同时,乡镇企业管理部门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更比企业自身更突出、更严重
一些。集中表现在认识、机构和职能等三大问题,导致乡镇企业管理体制不顺,机
构散、职能虚、队伍弱、手段少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有些地方的乡镇企业划归经贸
委,有些地方的乡镇企业划归发改委,还有一些地方的乡镇企业划入中小企业局管
理。在市、县层面,乡镇企业管理部门更是五花八门。因此,如何理顺乡镇企业管
理机构,做到有牌子、有位置、有队伍,以便认真贯彻“积极扶持、合理规划、分
类指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也成为推动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给予考虑和解
决的课题。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都需要乡镇企
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研究如何重塑乡镇企业的辉煌,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就成为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现实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我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传统农业国,在13多亿
人口中,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我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
需要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这么多农民是不可能都进入大中城市,这是中国城
市化道路进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件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有相当多的人会转入大中
城市,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人居住、生产、生活在县级以下的农村。因此,党的十
六届五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重大决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
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
2
绪论
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没有农民
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发展乡镇
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各种经济的优化配置,改
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n1而根植于农村、服务于农业、致富于农民的乡
镇企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使命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因此,
研究乡镇企业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
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建设现代化农业需要发展乡镇企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发展生产,
建设现代农业。而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解决资金哪里来,富余劳动力哪里去的
问题。实践经验表明,正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为集体、企业增
加了财富,也为国家增加了税收,使得农民、集体、企业有钱可以投资农业,国家
也可以有财力支持农业。另外,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
力。截止2008年底,乡镇企业就业职工达1.54亿人,近占农村劳动力的I/3。要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规模经营。目前农村有近5亿劳动力,
留在农业的还有3亿人,仍有l亿左右是富余的,每年农村还新增劳动力600-700
万人。怎么办?除了向农业深度、广度进军外,主要还是靠发展乡镇企业。二因此,
研究乡镇企业发展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
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2、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使许多农民就地就近进入二、
三产业,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途径。增收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直接收入。大量
以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做工,有工资收入。2007年,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
得的工资收入达到1883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5.5%。有的农民逐步成了企业主,
或者在乡镇企业中有股份分红。二是间接的收入。由于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的乡
镇企业带动,方便了农产品进入市场,较好地解决了卖难的问题。由于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的扶持带动,基地农业生产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产值增加了、效益
提高了,也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当前城乡最大的差距是收入方面的差距,2007年城
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倍多。因此,研究乡镇企业发展问题,
可以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3、推进农村城镇化需要发展乡镇企业。由于工业的增长与城镇的扩大是一个正
相关的关系,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是互为依托、有机结合。乡镇企业的二、
【l】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2月1日,第l版。
3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不仅为小城镇建设直接提供产业支撑,同时还带动农村
非农人口向小城镇转移,有效避免了农民过度向大中城市集中。可以说乡镇企业是
小城镇产生和繁荣的物质基础,是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动力。因此,研究乡镇企
业发展问题,有利于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4、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需要发展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是城乡差别
的主要方面,这是建设新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乡镇企业本身需要一定
的生产条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如修路、通电、通水、污
水废弃物处理等。这会加快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同时,由于乡镇企业对农村
建设的反哺,对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起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
乡镇企业累计投入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和社会性补助资金达4012亿元。事实证明:
凡是乡镇企业发达的地方,农村面貌都是比较好的。因此,研究乡镇企业发展问题,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5、壮大县域经济需要发展乡镇企业。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过去,
我们的县域经济是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之上的,致使县域经济极为脆弱。随着乡镇
企业的发展,非农产业已经日益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县乡财政的收入日益依赖于
非农产业的发展。目前,县域内除电力、供水等国有企业外,已基本上没有国有企
业,日益壮大的乡镇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
“要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因此,研究乡镇企业发展问题,有利于构建城乡经
济社会一体化的产业结构。
6、提升国家工业化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发展乡镇企业。我国正处在向
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农村人口这么多,完全靠国家投资、靠城市吸纳来完成国
家工业化是不现实的,必须走发展乡镇企业这条路,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2007年,我国乡镇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4.5%,接近“半壁江山"。
同时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也需要乡镇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科学发
展观。因此,研究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国家工业化质量和进程。
7、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发展乡镇企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
也在农村。而要使农村和谐和稳定,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东部沿海地区凭借乡
镇企业快速发展,大大缩小了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进步。从长远发展看,只有乡镇企业发展了,才会为构建
4
绪论
和谐社会奠定坚定的物质基础。因此,研究乡镇企业发展,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将
取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对于增加
农民收入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对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支持农村社会事业;
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现代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
此,研究乡镇企业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研究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乡镇企业的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功,使之成为国内外经
济学者、社会学者进行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80年代和90年
代初期,90年代后期以后,由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下滑,因此,研究的学者就比较
少,进入2l世纪以后,研究乡镇企业的学者就更少,有关乡镇企业的研究已经逐渐
淡出了目前学术研究的主流视野,成为经济研究的灰色地带。
在国内90年代中期前以乡镇企业作为研究主题的学者有:董辅初、赵人伟等人
的《中国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书中对
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及体制中的许多重大的理论及现实问题进行了从典型
到一般的系统研究,作者运用发展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学的理论并结合实证研究,探
讨了农村工农业的关系、劳动力转移的机制、小城镇建设以及乡镇企业运行机制等
问题。
陈吉元的《乡镇企业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分析总结
了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著名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耿车模式、平定模式、珠江模
式、晋江模式和沪郊模式,并对上述7种模式产生的历史条件、主要内涵和特征、
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并指出我国各地客观上存在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和
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必然会产生多种发展模式,各种发展模式之间并无优劣之
分,关键的是要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道路。
赵建国等人的《乡镇企业: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版),
阐述了乡镇企业的概念和特征,并从促进大农业振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
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繁荣城乡市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提高农村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农村信息化、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农村精神
5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明建设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农村政治民主、改变农村生活方式等全视
角论述了乡镇企业在改造中国农村的地位和作用。是第一本全方位介绍乡镇企业地
位和作用的书籍。
在这段时间从农村工业化角度研究乡镇企业的成果有:陈吉元、韩俊的《中国
农村工业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是第一本全面探索以乡镇企
业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的论著,作者在该书中指出:在建设具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乡镇企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乡镇企业在推动
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村
城镇化水平和国家工业化水平都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吴天然的《中国农村工
业化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作者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
我国农村工业化的一般动因和要素,农村工业化对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村工业化
的地区差距、农村工业化的地位和作用等作了研究,并提出了推进农村工业化的对
策和建议。苗长虹的《中国农村工业化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年版),作者将文化、意识形态、政策、知识等纳入农村工业化发展环境的分析框架;
对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发展主体——社区政府和企业的目标、行为的剖析;基于
社区政府两个经济人假设,分析它推动农村工业化的财政机制和政治机制;以及“资
源型发展模式",“农村工业化跨世纪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独特的
观点。这段时间还有一些有关乡镇企业的论文,但它们都是基于分析、总结乡镇企
业发展成功的经验,以及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进入新世纪后有关乡镇企业的研究转向制度分析方面,特别是产权制度分析。
如刘国亮的《中国乡镇企业增长与效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张斌的《乡
镇企业所有权变动的博奕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冯兴元等的《中
国乡镇企业融资与内生民间金融组织制度创新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谭庆刚的《双重转型中的乡镇企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等。还有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梦奎(2004)指出“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有很大的
相关性,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
程’’;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2006,现为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
首席发展经济学家)指出“乡镇企业发展会给农民提供‘离土不离乡’的最好就业
机会,农民收入的增加也需要乡镇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在农业生产中
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更需要乡镇企业的加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
室主任陈锡文(2006)指出:“乡镇企业是~种客观存在,所以它的地位不是任何人
6
绪论
从主观评价可以改变的。乡镇企业仍然是分布在县以下的乡村,使得乡镇企业和农
村、农业、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并不是一般的企业就能起到这样一
种替代作用的。我觉得乡镇企业,它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这种特殊作用是别的
企业难以替代的"。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2005)研究了中国农村
改革试验区的乡镇企业改制问题,提出要“实现乡镇集体企业产权多元化",通过乡
镇企业产权改革促进新办乡镇工业进入小城镇实现“团地化”等。
这一时段,国内博士研究生的博士论文有关这一方面的题目主要集中在制度经
济学和资本经营研究等方面。如中国农业大学田德录的《乡镇企业财务风险的机制
与控制研究》(2000),西南财经大学徐莉的《论乡镇企业的资本经营》(2000)。中
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丁仕达的《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2000),
姜长云的《体制转型时期的乡镇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000)、中国农业大学祝美群
的《乡镇企业发展规模经济与培育竞争优势研究》(2002)、西南财经大学孙诵的《乡
镇企业融资研究》(2002)、南京农业大学吕开宇的《集体乡镇企业改制的经济学分
析》(2003)、华中农业大学杨永东的《乡镇企业改制中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2002)、华中农业大学陈铭恩的《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研究》
(2002)、中国农业大学王胜利的《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2005)、.华东师
范大学李钟植的《中国乡镇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2007)、南京农业大学宋海英的
《乡镇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研究》(2007)等。
国外学者对乡镇企业发展的研究仅限于解释乡镇企业发展成功的原因,如美国
学者安德鲁.沃尔德(Andrew.Walder,1995)提出的“政府产权论";诺斯(North)、
温戈斯特(Weingast)及维克托·李(Victor·Nee)等学者1996年提出的“政治
合力论":韦茨曼(Weitzman Martini,1997)、许成钢(xu Cheng—gang)提出的“合
作文化论”等。(具体详见本文第5章第2节)。
上述这些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为后
人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没有
发现把乡镇企业发展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又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相
结合的系统研究成果。
四、思路与方法
l、研究思路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农村经济发展理论,
7
福建师范大学博十学位论文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研究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
意义和内涵进行考察。其次,阐述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以及在新时期的
创新发展。再次,主要分析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镇企业的关系,即乡镇企
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复次,探讨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的内涵和特征以及中国特色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和特征:一方面分析研究乡
镇企业发展如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另一方面,分析研究乡镇企业发展
如何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
最后,探讨了进入新世纪乡镇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如何发生变化、乡镇企业发展中
自身存在的矛盾、乡镇企业第三次创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为此,研究探讨了重
塑乡镇企业辉煌、开创乡镇企业发展新局面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具体而言,除第一章绪论和最后的结束语外,本论文主体部分还包括以下五个
章节的内容: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
第三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主要阐述乡镇企业的概念内涵和外
延;乡镇企业概念的动态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的若干阶段;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模
式以及它们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
第四章: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主要阐述乡镇企业与社

图卜1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企业发展研究思路示意图
Figure l-1:Diagram of township enterprises’development Research idea during new rural
Construction
8
绪论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乡镇企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
的作用和地位,包括乡镇企业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乡镇企业与农业现代化建设;
乡镇企业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乡镇企业推进农村城镇化水平;
乡镇企业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等内容。
第五章:乡镇企业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阐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
业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运用和创新的理论。首先,阐述了传统工业化的不足之处和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其特征,指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是新型工业化道
路的最大特点。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发展经济学家有关农村工业化
的论述及中外学者有关乡镇企业发展成因的理论,提出了我国农村工业化的特点和
乡镇企业发展的“持续创新论",着重论述了农村工业化中如何体现新型工业化的特
征,即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最后分析了农村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需要注意
的几个问题,包括乡镇企业新的发展定位、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测评模型、乡镇
企业增长的要素分析,以及正确处理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
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主
要阐述乡镇企业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系等。
第六章: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主要阐述进入新世纪乡镇
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发生的变化,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暴露出的不足和问
题;以及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实现乡镇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
策和建议,即包括发展方式创新、结构调整创新、产业布局创新、机制体制创新、
经营理念创新、服务理念创新等。
2、研究方法
本论文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七大、十七届三
中全会精神,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
济学、农业与农村经济学、乡镇企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学、企业管理学、计量经济
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主要采用唯物辩证法,从实际出发、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还具体采用以下方法:
(1)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都是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方法,一般来说,前者侧重
9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于对研究对象的理性判断,后者倾向于研究对象的客观描述。本论文从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和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有机结合的角度探讨新世纪乡镇企业发展问题,既
需要通过实证分析,对中国特色的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的特征和趋势进行客观
描述,又需要根据规范分析,对中国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
使我们提出发展对策和措施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2)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
本论文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
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分析,都必须在动态过程中进行,这样,才能科学地把
握乡镇企业发展的变动趋势。一个时间序列的动态发展过程,又由若干个时点截面
的静态构成,静态分析不仅有助于建立模型,以便更全面、细致地探讨乡镇企业发
展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够通过深化动态分析的结果,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乡镇
企业发展过程中各个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本论文无论在理论分析中,还是
在实证分析中,都注重采用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在用实证分析方法客观地描述乡镇企业发展过程及其趋势特征时,分析乡镇企
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时,需要进行定量分析,否则就难以把握其运动规
律。在用规范分析方法理性地判断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制度的相互
联系和相互作用时,需要进行定性分析,否则就无从判断。本论文对乡镇企业概念
进行界定以及探讨乡镇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农村工业化进程分析等方面时
都贯穿了二者相结合的方法。
(4)比较分析方法
本论文在分析乡镇企业面临的挑战与自身存在的矛盾时,采用乡镇企业与国有
企业及三资企业相比较,从而找出乡镇企业发展过程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分析
乡镇企业区域发展时,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
析等。本论文在探求乡镇企业发展对策和措施时,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借鉴城市
企业的发展经验并结合乡镇企业的特点,做到既符合一般性,又考虑特殊性,既有
比较分析,又有借鉴应用。
10
绪论
五、创新与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1、研究创新之处
(1)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在农村具体应用和创新的理论。截止目前,
研究乡镇企业发展的专著和论文大都是就事论事,就乡镇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
总结或探讨乡镇企业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或从产权、激励机制等单一角度进行探讨。
本论文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这个大背景下,把乡镇企业发展放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两个基点的有机结合上进行系统
的研究探讨,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和创新的理论,
这是前人研究所没有涉及的。
(2)研究了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发展。在乡镇企业发展进程中,80年代
曾出现过6个著名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耿车模式、平定模
式、珠江模式和晋江模式等。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需
求结构的变化等乡镇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乡镇企
业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它们必须随着新的发展实践而不断扬弃、不
断创新,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具有生命力。本论文研究了上述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在
现阶段的创新发展,即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模式"或叫乡镇企业发展的“现代模式"。
(3)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乡镇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虽然,以前有
的学者提出并分析过乡镇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但他们的定性分析多,在定
量分析上比较肤浅,并且缺少系统的辩证关系分析。本论文采用定性与定量、规范
和实证、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数字模型,运用系统论和计
量经济学的方法,首次全面地、多视角地探讨和论证了乡镇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的辩证关系。为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本人还到中国第一村华西村、中国农民城浙江
龙港镇进行了实地考察。从而提高了对乡镇企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4)完善了具有实用性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测评模型。本论文在张毅(2002)
提出的农村工业化水平测评分值表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关于工业化阶
段的特征指标以及农村工业化的特点和性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对测评指标和分值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增强了农村工业化水平测评模型的有效性、
实用性和科学性。通过本论文的测评方法得出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结论与钱纳里、
霍夫曼等人提出的测评标准基本吻合。
(5)提出了乡镇企业发展成因的“持续创新论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企业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提出了乡镇企业发展成因的
产权改革论、制度变革论、合作文化论、内发发展论、三元经济论和外部环境论等,
上述每一种理论都只是从某一个角度论证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原因,所以,各种理论
既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存在一定片面性与不足之处。纵观乡镇企业30年发展的风雨
历程,本文认为是不断的创新和系统的创新,推动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在乡
镇企业的发展进程中,面对发展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政策制度创新、管理机制创
新、经营理念创新、产业结构创新、布局调整创新和科技自主创新等。因此,本文
认为用创新理念能更全面地解释乡镇企业30年的发展历程和今后的发展道路。
(6)提出乡镇企业第三次创业的发展对策和建议。本论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
按照新时期乡镇企业发展必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
业化道路相结合的要求,提出了走具有中国特色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对策和建议:
即改变以往乡镇企业发展过程存在的粗放式发展、布局分散、产业结构低端、经营
理念陈旧、服务方式落后等乡镇企业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等问题,开辟全新的乡
镇企业发展道路即发展方式创新、产业布局创新、结构调整创新、机制体制创新、
经营理念创新和服务理念创新等。
2、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本论文虽然结合本人在乡镇企业工作岗位20多年的实践与思考,但限于本人的
理论功底,本文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不足之处。
从研究内容上看,由于历史资料掌握得不够完整,因此在某些方面本论文的探
讨还是初步的,研究深度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乡镇企业发展涉及
内容广泛,限于本论文的体系和结构安排,有些内容未能纳入写作范围,如案例分
析、国外农村工业化道路的特点、经验和教训等。此外,由于《中国乡镇企业及农
产品加工业年鉴2009))在本论文写作时尚未出版发行,因此,本论文有关2008年
乡镇企业的相关经济指标是采用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公布的乡镇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中
的数据,其具体详细数据缺乏,造成定量和实证分析按时间序列只能分析到2007年。
从研究方法上看,从宏观分析研究较多,而微观分析显得不足,因此得出的结
论和提出的对策措施不一定完全符合中国不同条件和不同地区的实际。这些不足之
处都有待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研究并加以完善。
12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曾多次出现在党的有关文件中,但党的十六届五
中全会再次提出这个目标和要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党的十六以来,以胡锦涛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谋划推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思
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城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
锦涛同志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
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
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
调发展,也是带着普遍性的趋向”【l】。目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的发展新阶段。2005年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
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
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农村经济发展理论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
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共和国成
立再到改革开放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进程中不断探索。从十一届三中
全会开始在农村先行改革,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
出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布署,这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
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农村经济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留给我们专门研究农村经济问题的著作,他们有关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13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农村经济问题的精辟论述,是分散他们的一系列著作中。他们有关农业是发展的的
基础、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一体化等问题论述,至今还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马克思认为农业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而且也是工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指
出:“一切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一切资本的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实际上都是建
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的。”⋯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其它著作中,曾经不止
一次地指出,由于种种社会历史的原因,农业的发展一般都是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
的发展,尤其是落后于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缓慢地、不平衡地侵
入农业”,口1资本的积聚与集中,以及农民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也都进行得比
较缓慢,从而,导致了“农业的发展没有达到加工工业那样的程度。”D1
这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在农业部门的特殊表现形式。同时,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给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造成了严重的障碍。正因为这个缘故,
现代化生产资料进入农业领域是比较缓慢的,农业中资本有机构成是比较低的,农
业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也比较低。对此,马克思指出:“因此,为购买土地而支出
货币资本,并不是投入农业资本。这其实是相应地减少了在他们的生产领域本身中
可以支配的资本。⋯⋯从而缩小了再生产的经济基础。"H1他还指出,在农业领域
中,除了存在着资本主义私有制,还存在着农民小块土地私有制,对于后者,“按其
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大
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啼1
为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工业必须反哺农业。马克思指出:“因此,只有通过
[工业对农业的]反作用,资本才能掌握农业,农业才能工业化。这一方面,要求竞
争有高度发展,另一方面要求化学、力学等,即要求制造业有巨大发展。"∞1随着集
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农业的发展将会有一种新的趋势,即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现化代农业。对此马克思指出:“农业本身的进步,总
是表现在不变资本部分对可变资本部分的相对的增加上。’’口3今天,工业已经成为包
括农业部门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它将用自己所固有的先进生产力要素,
来武装和改造传统农业,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l】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5页。
[2】【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62、856页。
【4】【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13、910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182页,转引自:许经勇:‘马克
思农村经济理论与中国的实践》,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3页。
【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57页。
14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工业反哺农业是社会劳动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
为转移的。马克思在总结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的演变过程时指出:“农业和工场手
工业的原始的家庭纽带,也就是把二者的早期未发展的形式联结在一起的那种纽带,
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撕断了。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综合,
即农业和工业在它们对立发展的形式的基础上的联合,创造了物质前提。"u1正如马
克思把说:“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不是分开的,后者包含在前者中。"乜3列宁也指出:
“社会主义的任务是使工业和农业接近并且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非常关注城乡差距及对立问题。他们认为,城市和农村
的出现及对立同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物质利益密切相关。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指出
了社会公工对城市和乡村产生的影响,还指出了这种分工继续扩大造成的城乡利益
的对立。马克思指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
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嘲“乡村农业人口
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它是进一步
发展的阻碍,这种阻碍在目前已经深深地感到了。"踟在如何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
乡关系及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城乡融合的问题上,恩格斯认为:“消灭城乡对立并不是
空想,正如消除资本家与雇佣工人间的对立不是空想一样,消除这种对立日益成立
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璐1“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
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而且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
是不能实现的⋯⋯”。【6】马克思认为,农民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除了从事农业外,
还必须从事其它工副业,如果说:“土地是农民生存的第一个基本条件,那么工副业
则是第二个基本条件。川73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工副业也可能成为农民的主业,农业
则成为农民的副业。即“产生了一个新的小农阶级,这些小农业以种地为副业,而
以工业劳动为主业。"嘲因为工场手工业是“以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副业作为广阔
的背景"。【9】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英文版中,指出:“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
通过把人口更平均地分布在全国的办法逐步消灭城乡差别。”n伽列宁曾在《俄国资本
【l】[2】马克思:‘资本论》,第l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1-552、713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l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杜,1979年版,第37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42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页。
【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9页.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16页。
【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17页。
【lO】<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277页。
15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主义的发展》中指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就是
说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n1
斯大林曾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专门论述了关于消灭城市和乡
村之间、工业农业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问题以及消灭他们之间的
差别问题。指出:“为了保证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的经济结合,要在一定时期内
保持商品生产(通过买卖的交换)这个农民唯一可以接受的与城市进行经济联系的
形式⋯⋯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对立的基础,已经被我国现今的社会主义
制度消灭了。"瞳1
从以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待于工业的反哺即工业资本的注入和工业技术的武装;城乡的
对立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实现城乡融合必须依靠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必定有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游离出来,从事工副生
产,农村(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是一种普遍的发展趋势,从而逐步消灭工农
差别,推进城乡一体化。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
而有计划的尽量利用生产力⋯⋯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以及城乡的融合,
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口1
恩格斯说:“要使这些被排挤出农业的人不致没有工作,或不会被迫集结城市,
必须使他们就在农村中从事工业劳动。”叫
二、我党四代领导人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理论
l、毛泽东同志有关论述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我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我国的工农关系和
城乡关系问题,他与其它领导人就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关于农业基础地位问题。早在新民主革命时期,他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
动》一文中就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
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决
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种想,那里完全错误的。”畸1新中国成立之后,
【l】‘列宁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167页。
【2】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转引自‘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0年版,
第394、40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3.224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9页。
【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页。
16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毛泽东对农民问题以及农村问题仍十分关注。毛泽东认为,农民虽得到了土地,但
要使他们都富裕起来。富裕的道路是,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即组织合作化。
基于农业重要地位的认识,毛泽东指出:“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
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村,支援农业,要搞好工业化,就应当这样做。一u1 1956年
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一直抓了农业,发展了农业,相当地
保证了发展工业把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
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嘲1957年,他在《关
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时,进一步指
出:“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
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大家知道,轻工业和农业有极密切的关系。没有农业,
就没有轻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
地发展。"嘲
(2)关于农村工业化问题。1958年他在南宁会议上同意各地发展地方工业的
意见,随后国家经委根据毛泽东建议着手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地方工业的意见》,
这个文件3月23日被成都会议通过,首次把发展乡办工业和农村社办工业,包括在
地方工业范围内。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在小组会上说:地方工业有四大任务,一
为农业服务,一为大工业服务,一为城市人民生活服务,一为出口服务。农民办工
业就这样被中央和毛泽东提了出来,并使其合法化了。嘲1958年8月29日中央北戴
河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会问题的决议》,随着人民公社的建立,
“大跃进’’时期,正像《决议》所说:“成千上万的小工厂在农村雨后春笋般地兴建
了起来。”
毛泽东关于实现农村工业化的思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踊1第一、为了加速
中国工业化,必须使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同时发展。毛泽东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
提出农村工业化这一命题的首创者。1958年11月10日他对《郑州会议<关于人民
公社若干问题的建议>的修改和信件》中写道:“要使人民公社具有雄厚的生产资料,
就必须实现公社工业化,农业工厂化(即机械化和电气化)。’’∞1在这里他把中国工
【11‘毛泽东选集》第5集,人民出版社,第360.361页。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续》,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0年版,第561页。
【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续》,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0年版,第208页。
【41张毅、张颂颂:‘中国农村工业化与国家工业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189页.
【5】张毅、张颂颂:<中国农村工业与国家工业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189页.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15页。
17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业化道路视为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相结合,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第二、实现
农村工业化最终是为了实现两个过渡(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不完全的全
民所有制过渡到完全的全民所有制),建成社会主义。第三、实现农村工业化是为了
使社会商品极大丰富。他说:“公社不能‘小国寡民’,要搞多种经济作物,要搞工
业,扩大生产交换的产品"。n3第四、从中国国情出发,要让农民就地转为工人,消
灭工农差别。他认为:“农业人口可减少一半,就地搞到工业中去,为什么要五亿人
口搞农业?农业和工业要有一个大的分工。川羽第五、实现农业工业化,逐步消灭城
乡差别。他认为:“要使农村生活不低于城市,或大体相同,或者略高于城市,各公
社都要有自己的经济中心。第六、农村的光明前景,希望于农村工业化。他说:“目
前公社直接所有的东西还不多,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社支配的公积金、公益
金等。虽然如此,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口1
同时,为了实现农业工业化,毛泽东建议国家采取以下扶持政策,比如:在资
金综合扶持,下放地方国营中小企业综合公社会经营,社会工业要为农业生产服务、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要实现工农业并举,大、中、小工业并举,中央工业与地方
工业并举,土洋方法并举等等。
2、邓小平同志有关论述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代表。我国的改革
从农村开始,并以此为突破口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
决策。邓小平说:“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它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
的贫困的基础之上。"E41“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
以,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5】邓小平农村经济发展思想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首先,农业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关系到我国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而吃饭问题
只能靠中国人自己发展农业来解决。邓小平指出:“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
免过几年又出现大量进口粮食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6】
【l】【2】陶鲁笳:‘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页。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9页。
【4】【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65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9页。
18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其次,农业关系到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邓小平说:“农业搞不好,工
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1】
再次,农业关系到社会全局的稳定和发展。邓小平指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
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
国没有摆脱贫困。"【2】“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
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3】
最后,农业是根本,要始终抓得紧。农业是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必须放在
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来考虑。邓小平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4】又说:
“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
£5】
(2)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
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指出:“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
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6】1985年,邓
小平指出了:“两个飞跃"的重要思想。他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
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
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前进,要长期保持不变。第2个飞跃,是适应科学
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
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7】
(3)发展乡镇企业,繁荣农村经济
邓小平关于发展乡镇企业思想的论述,主要集中在1983年和1987年。邓小平
说:“现在苏州工农业总产值人均接近八百美元⋯⋯我问江苏同志,你们的路了是怎
么走的?他们说,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依靠上海的技术力量,还有一条是发展了集
体所有制,也就是发展了中小企业。"[sl对发展乡镇企业,邓小平认为:[91其一,发
展了农村生产力。邓小平说:“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是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八年。这五
年,首先是农村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
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l】‘邓小平文选》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页。
【2】【3】【4】【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77-78、23、317页.
【6儿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2、355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5页。
【9】张毅、张颂颂:‘中国农村工业与国家工业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205页。
19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转移,又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相互
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可以说,这个时
期我国财富有了巨额增加,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l】“乡镇企业每年都是
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率,持续了几年,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12】其二,解决了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邓小平说:“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
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总不能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
t3】“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它行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
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t41“就业问题是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
人不再外流,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5】其三,促进了农村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说:“我了解了一下苏州的生活水平。在苏州,第一
是人不往上海、北京跑,恐怕苏南大部分地方的人都不往外地跑,乐于当地的生活;
第二,每个人平均二十多平方米的住房;第三,中小学教育普及了,自己拿钱办教
育,人民不但吃穿问题解决了,用的问题,什么电视机,新的几大件,很多人也都
解决了:第四,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什么违法乱纪、犯罪行为大大减
少。还有另别的,我也记不清了。这几条就了不起呀!”【6】其四,促进了农业发展和
农村小城镇建设。邓小平说:“乡镇企业反过来对农业又有很大帮助,促进了农业的
发展。"口1“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睛1其五,增强了社会
主义的经济基础。他在谈到了展“三资"企业时说:“多搞些‘三资’企业,不要怕。
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
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口】
3、江泽民同志有关论述:
江泽民同志作为我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代表,历来重视三农工作。
(1)关于农业基础地位问题。1989年,十三届五中全会指出:要迅速在全党全
国造成一个重视农业、支持农业和发展农业的热潮,齐心合力把农业搞上去。1991
年,十三届七中全会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
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
指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1992年12月,江泽民说:“党的
十四大刚开过一个多月,中央又把农业摆上重要议程,作为贯彻十四大精神的第一
【l】【2】【3】【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6、238、213-24、238页。
【5】【6】【7】【8】【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9、252、238、373页。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件大事来抓。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太重要了,二是因
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全党重视。州l】。完全
可以这样说,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国的自立;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
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我国社会的全
面进步;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可能有我国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
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农业和农村工作抓得紧,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好,
整个国民经济就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国家和人民的日子就比较好过。什么时候忽
视了农民利益,什么时候农业和农村工作放松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不好,国民
经济全局就不稳定甚至陷入困境,国家和人民的日子就不太好过。"因此,要“切实
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2】
(2)关于发展乡镇企业问题。1989年11月,江泽民在十三届五中全会上指出:
“按照调整、整顿、改革、提高的方针,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1992年10
月,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
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为农村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
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1992年12月他又指出:“必须坚持不懈地发
展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要与建立社会主义新型集镇结合起来。这是具有战略意
义的大事。中国有八亿农民,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向城市流动,城市根本吃不
消⋯⋯通过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深度、广度进军,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
业,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这项原则要长期坚持,不能动摇。"1311997年9月在党
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形成合理的产
业结构。,,【4】1998年4月他在江苏考察乡镇企业时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业
现代化,实现农村小康的必由之路⋯⋯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搞
现代化,发展乡镇企业是一个重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根本方针。各级领导同志对
此一定要有战略眼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
变化。今后发展乡镇企业,不可能再走低水平重复建设,靠外延扩张的路子,也不
可能单纯依靠国家给优惠政策,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走改革开放、体制创新、
【l】‘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7页。
【2】‘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9、261、263页。
【3】‘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页。
【4】‘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16-118页。
21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依靠科技、加强管理的路子,一句话,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要引导乡镇企
业向小城镇适当集中,不要‘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农
村发展的差距,主要差在乡镇企业上。要加强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东、
中、西合作,引导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t111999年n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乡镇企业要加快产品、技术
和机制创新,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
战略。要把发展小城镇同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科技型农业结合起来。"【2】2001年12
月,他在《逐步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问题》一文中指出:“是要继续发展乡镇
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t31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
出:“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企业结合起来。’’【4】
4、胡锦涛同志论述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为世
人所瞩目。2003年lO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五个统筹".首先
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4年2月,胡锦涛在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
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乡镇企
业促进了农村各种经济的优化配置,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2004年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发展乡
镇企业是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拓展农村内部就
业空间的重要途径。有关部门要根据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尽快
制定促进乡镇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小城镇建设要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
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
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切实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l】‘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16.118页。
【2】《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6、438页.
【3】‘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8页。
【4】本书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l页。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乡镇企业要
加快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把解决好“三
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必
须长期坚持的一个重大方针。2004年9月,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
“两个趋向”的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
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
普遍性的趋向。"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
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并指出要加快建
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
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
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
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
经济。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乡镇企业机制创新和结构调
整,引导乡镇企业向有条件的小城镇和县域集中。”【l】2007“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
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
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
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
动力量,要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促进农村和谐发展。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
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
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
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要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2008
【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不断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坚持乡予少取放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市场
取向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
迫切的实际问题。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
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2008年10月,十七届
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
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
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
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
社会发展融合。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
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2009年“中央一
号”文件指出: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以克服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
的不利影响。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基础支撑
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村。要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衡较快发展
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
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
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产业集
聚和升级。从以上分析研究可知,我们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能够根据变化的客
观形势和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深化和拓宽三农工作新理论和新举措,开创
了新世纪我国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农村推行了两大基本制度,一是土地承包责任制,
一是村民自治制度。长期以来,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我国陆续出台过一系列政
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基本上属于松绑和减负范畴,
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推进”问题,城乡差距、工农差别继续拉大,其症结仍在
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打破,农村难以得到城市文明和工业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文明的辐射带动。正是在这种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条件业已成熟
1、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H·B·Chamnali)根据人均GDP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
成熟的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经济阶段或称初级产
品生产阶段,其标志为人均GDP达到364—728美元;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分为
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人均GDP分别为728一1456美元、1456----2912美元和
2912--5460美元;第三阶段为发达经济阶段n3。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179美
元,而且从经济产业结构看,主导经济部门早已由轻工业向重化工业转变。我国政
界和学术界已形成共识: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从欧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看,以工补农或工业反哺农业
都是在工业化中期开始实行的。美国1900年开始对农业实行支持政策。美国当时经
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人均GDP为1640美元,工农业GDP比例为60:40,
农业就业人数在社会总业人数中的份额已降至35%,城市人口在全国总人口的份额
已超过40%。美国以1933年《农业调整法案》颁布实施为标志,进入大规模反哺农
业期。韩国在1970年对农业开始实行支持政策,实行新村运动,对农村的道路、水
利、粮食价格等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政府支持。英国于1947年、德国于1953年、法
国于1954年分别进行了农业立法,开始大规模支持农业。日本20世纪60年代对农
业进入大规模反哺期,日本政府在1961年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圆。
从这些国家的情况看,先行工业化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农业进行反哺时,农业
产值一般占工农业总值的一半左右。目前,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
到2008年为11.3%,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88%,城镇化水平达到
45.7%,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经降到50%以下。因此,要充分借鉴
世界上工农城乡协调发展国家的经验,推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使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2、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改3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GDP年均增长达9.8%,2008年全
【l】董忠堂主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纲》,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2】蒋和平等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实践》,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国GDP达到300670亿元,总量居世界第三位,财政收入超过5.7万亿元大关,外汇
储备达1946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人均GDP达到3179美元,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
行列。尤其是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2008年农业增加值占GDP的11.3%。
因此,工业已有反哺农业的实力,而不能继续要求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国家财力
的不断增强,表明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我们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
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3、党和国家对“三农一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三农’’工作进入新的
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
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再次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
做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的论断;进而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的
决定。随着2004年到2009年六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解决“三农"问题的
政策力度在不断加大。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刻不容缓
l、农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
农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曾经一度缩小,但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改革全面开
展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重新呈现扩大趋势。1998-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平均每年增长9.1%,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5%,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
度只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1998年的2.51:l扩
大到2007年的3.33:1,一个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超过3个农村居民的纯收入。
若再考虑城镇居民的各种福利补贴,差距可能高达5-6比lnl。此外农村贫困问题让
人揪心,若以国家标准计算: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人均纯收入)低于785元
测算,2007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1479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786-1067元测算,
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2841万人。若按世界银行人均每天生活费l美元的标准,中
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将以数亿计。
2、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中国通过农业和农村的积累来支持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却基本没有
【l】董忠堂主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纲》,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将乡镇、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投入较少。农村
道路、水电、厕所等生产生活设施普遍比较差。特别是学校、医院、邮电、商店、
文化场所等配套设施非常不健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仍然比较落后。
第一,农村饮水问题不容忽视。以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等饮
水安全的指标衡量。全国还有3亿多农村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其中西部地区占80%,
饮水经常受季节性干旱影响的有9000多万人,因污染和自然原因饮用水微生物含量
,严重超标的有1.3亿人n1。由于长期得不到安全饮用水,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
部地区农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不良影响。
第二,农村道路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2007年,全国还有近80个乡镇、
近3万个行政村不通公路,近6000个乡镇、25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
农村公路中沙石路占60%。2007年中国30%的村不通自来水,3%的村不通汽车,5%
的村不通电话。圆
第三,农民生活燃料结构不合理。在农村生活燃料消费结构中,秸杆占30%,
薪柴占25%,两者合计比例高达55%,秸杆和薪柴一直是大部分地区农民生活燃料的
主体,而液化气、沼气、大阳能等清洁能源比重还非常低。
第四,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还用不上电。2007年农村电力设施供给不足的矛
盾仍比较突出,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还比较薄弱,全国还有约1500万农村人口用不
上电,部分农村地区用电未实现城乡同网同价。[33
3、农村的文化卫生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是社会发展中的“一条腿长,
一条腿短’’的问题,在农村表现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第一,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到2007年为止,全国农村中小学有危房面积
3250万平方米,危房率5.6%,占全国中小学危房面积的71%,西部地区尚有80多
万中小学生因校舍短缺而不能正常上课。H1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许多中小
学校舍倒塌,造成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伤亡,引起社会极大的不安。
第二,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落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农村仅享有21%的
公共卫生资源,农民人均卫生总费用仅为城市居民的1/4强,农村人口只消耗了1/3
的卫生费用,中西部地区农村乡镇卫生院危房率为28%,60%的乡镇卫生院需要装备
【l】蒋和平等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2】中国政府网www.gov.cn
【3】数据来源于李佐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0-31页。
【4】数据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8)}eeO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27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或更新X光机等常规设备,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85.7%。[I】
第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不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1.8万多个乡镇没
有文化站或设施简陋、面积狭小,尚有4000多万农民不能收听看广播电视业1。
第四,部分农村乡风和社会秩序较为落后。由于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农
村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难度较大,一些“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败坏农村风
气。农村养老覆盖率仅为10.8%,农村消费品不安全,假冒、伪劣现象严重;农村
消费不实惠,农村物价涨幅高;消费不方便,消费品流通网络不健全。
4、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商业市场化运作,从而撤并了大部分县以下经
营网点,贷款审批权限已上收到地市分行,县一级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的信贷支持力
度不断削弱,县级支行贷存比由2001年的102%下降到2007年的10%。口3而邮政储
蓄银行,2007年才开始发放小额贷款项目,因此造成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同时,作为农村信贷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存在信贷资金有限,贷款利率较
高等问题。由于以上原因,致使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支撑严重不足、
政策性金融支持严重缺位,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农民外出务工的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经常受到伤害,虽然近几年国家把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
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但是还没有建立起农民工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一些行业和
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屡禁不止,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还没有形
成制度化。进城务工农民的工作时间长、工资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民工与城
镇职工同工同酬的机制还没有建立。一些用人单位虽然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但
是合同内容中对农民工规定的义务多、权利少;对用人单位规定的权利多、义务小,
属于不平等的合同。大部分用人单位在农民工的保护、职业病防护等方面采取的措
施不得力、投入不到位,对农民工的劳动保护制度还不完善。农民工的社会劳动保
险制度还基本上处于空白状况。
第三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
在新世纪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
【l】【2】数据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8)}中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3】董忠堂主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纲》,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28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内
容,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义和
谐社会的重要方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党的宗旨、巩固执
政党地位的重大战略。n1
一、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I-一·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
重大历史任务"。现代化是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全面的现代化,实现农村现代化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以轻视甚至牺牲农村、农业、农民的方式来
推行工业现代化,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农民不满意、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发展落后,
从而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一方面,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滞后于
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2007年中国第二产业占全国GDP的比重为49.22%,三项产
业比例为11.72:49.22:39.06,城市化率为44.9%,,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2007年
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高达40.8%,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差很大。
。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建设现代农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既
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
保障。另一方面,城市和非农产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和农业现代化,而且必须以
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为支撑。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充分证明工农城乡之间的
协调发展,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农业和农村的落后,其
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制度所致。目前,中国农
业劳动生产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仅为中国第二产业的1/8,第三产业的
1/4。嘲我们要深刻吸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载入整
个国家现代化进程,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进一步缩小城
乡差距,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
现代化。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的持续动力
。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2009
【l】本节主要参考:蒋和平等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数据按《中国统计年鉴2008)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的潜力在农村”,农
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
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
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
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继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
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
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农民收入的增长却相对滞后。近两年
来,许多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回流到农村,出现了农民工短缺现象(今年全球经济危
机是例外),农民收入增长出现停滞徘徊局面;同时,我国市场供求结构已经由短缺
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一部分市场竞争力弱的乡镇企业倒闭,农村经济发展乏力,
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林毅夫教授在《从新农村运动到新农村建设》一文中指出:“走
出当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内需不足、市场疲软、通货紧张的突破口,仍然在于广
大农村,启动广大农村市场,对启动中国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可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
的效果"n1。因此:一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
二要积极实施公共财政政策,不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三要挖掘农民消费需求潜力。
四要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有利于刺激和扩大我国8
亿多农民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二是有利于拉动
新的消费需求,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今年的全球经济危机,造
成我国出口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保持GDP8%的增长速度,关键在于拉动国内需求。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11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所说的:拉动国内需
求增长的最大市场在农村,最大潜力也在农村。
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我们常讲“农民富,天下富”,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
面小康”,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据
国家统计局测算:2007年全国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为31.6%。其中,
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为22.1%,农村社会发展的实现程度为43.1%,
农村民主法制的实现程度为79%,农民生活质量的实现程度为38.7%,
【l】蒋和平等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第13页。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农村人口素质的实现程度为25%,农村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为32.4%。n1因此,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提高
农村劳动生产率,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水平,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
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任务。所谓
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农村社会的和谐,
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建设农村美好生活,是广大农
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适应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
要求,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抓好新农村建设,就抓住了构
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工农和谐相处,城乡和谐互助,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奠定基础。
现阶段,我国城乡结构仍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过大,而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阶层和阶级分化可能呈继续扩大趋势。2007年
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等数超过0.45,突破了国际警戒线0.40的标准。面对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拉大的突出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重要。构建和谐社会,重点
是平衡利益关系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农
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城市居民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由于农民收入基数低,增速慢,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如不采取有力
的调整措施,加快农民收入增长,按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分析,今后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这是影响今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隐患。所以,必须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村的和谐稳定。
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方面,就是要求新农村建设必须增加农民的物质利益,
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符合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在中国,农
民是最大的社会阶层,截止2007年底,中国有7.275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5.1%。
【l】李佐军主编:‘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年版,第23页。
3l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这个阶层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是少得可怜的耕地,拥有的组织资源十分有限,拥有的
文化资源也极其有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一个影响全局的大问题,农民增收的长
效机制还未成功建立。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注重农民群众的利益和农业发展,
促使农民增收、生活富裕,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
为本的内在要求。
另一方面,就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符合科学
发展观中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摆在首位。
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之后,能否正确处理
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成为国家兴衰和现代化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农业农村
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拉大,势必影响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农业基
础地位不牢固,就难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难予支撑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加快农业
农村发展,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度和压
力都在不断加大。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
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
六、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题中之义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国60年来,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8亿多农民未能共享改
革开放的成果,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软肋。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国广大
发展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为新中国的建立,及建国后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付出
巨大的牺牲和做出巨大的贡献。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
的宗旨和性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为我国全体人民谋幸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
是为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一一农民的根本利益,让8亿多农民兄弟共享改革开放
的成果,让他们建设好自己的家园,提高他们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水
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推
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就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就可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就可以巩固起执政地位。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
农村的战斗堡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和领导力量。共产党员是建设
32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锋队,要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
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为村干部、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的模范、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堡垒。
强调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提高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增强党员的凝聚力,使
之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共同富裕奔小康的领头人,从而又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四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
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丰富的
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它不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
问题,而且是一个农村发展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
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精神文明建设等社
会生活方方面面发展的有机统一体。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念的演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1979年,邓小平
同志首先提出了“小康"的概念,以后又多次讲到过这个问题,明确地阐明了小康
社会是中国在20世纪末要达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十六届五中全
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科
学发展观点指导下的伟大历史任务,是进入新世纪我国农村发展新的起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非常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六届五中全会前在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献中曾有五篇专门讲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n1。
第1篇是1979年9月28日,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
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虽然没有出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个概念,但不少内容却体现了这个精神,即使在今天看来,它们也依然闪耀着真
理的光芒。比如,这个决定指出:“要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加强城市对农村的
支持。这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
的必由之路。我国农村有八亿人口,有三亿劳动力,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必须
[1]温铁军主编:<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文津出版社,2006年版,第50.51页。
33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有大量农业劳动力可以逐步节省下来,这些劳动力不可能也不必要都进入现在的大、
中城市,工业和其它各项建设事业也不可能和不必要都放在这些城市。我们一定要
十分注意小城镇的建设,逐步用现代工业交通业或现代商业服务业武装县城,县以
下经济比较发达的集镇或公社所在地,首先要加强规划,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可
能,逐步加强建设,还可以运用现有大城市的力量,在它们的周围农村中,逐步建
设一些卫生城镇,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应该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是很有
远见卓识的。
第2篇是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一。1984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一九
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中央“一号文件”,文中有两个地方使用“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这一提法。一处是:“国家设在农村的一切企事业单位,要与农民共同建设农
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另一处是:
“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团结亿万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但该文
献未对“建设社会义新农村”这一提法作进一步的说明。
第3篇是198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批转的‘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座谈会纪要》。
1984年1月中央办公厅转发《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座谈会纪要》,文中提到:“文
明村建设的总的要求和目标是在农村全面落实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总任务,紧紧围绕
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农村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新农村”。该文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提法的内涵,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第4篇是1991年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
农村工作的决定》。该文献提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与“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概念。同时指出了20世纪最后10年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解放和发展
农村生产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使农村总体上进入由温饱向小康迈进,农村精神
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第5篇是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在从温饱到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农村
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都面临许多新的问
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成富裕
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
下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奋到目标,为我国农业和农村走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从现在
起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该文献提到了“建成富裕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明确提出
了从1998年到2010年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方针。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推进,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战略
上,认识越来越深刻,措施越来越有力,位置越来越重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
一个承前启后的综合概念,它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刀
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还赋以其新时期的建设内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既包括了路、
水、电、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也包括了以农田、
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既包括了村容村貌整治,也包括
了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既包括经济建设,也包括政治建设、社会建
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等综合农村建设,最终目标要使农村生产力快速发展,农
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进一
步完善。因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站在历史的新起点,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作
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伟大战略任务。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涵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
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20个字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它包涵着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六位一体"的
综合而深刻的丰富内容。它体现在五个“新’’上。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
务。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加
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
要内容。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是
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35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方面:
1、生产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放在首位。提高农村
生产力水平,繁荣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
础。生产发展,指的是农村物质生产发展,它是农民通过劳动与自然界交换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活动。农村生产与农业生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农业生产特指农林牧
渔业生产,它是农村的第一产业;农村生产泛指农业的第一、二、三产业,包括农
业、农村工业、农村服务业。农村生产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决定意义,
没有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的农村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
木。衡量农村生产发展的基本指标是农村社会生产总值和劳动生产率;农村生产发
展的要义是农村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农村生产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
农村生产发展的重点是发展乡镇企业。
建设新农村,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主攻方向,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
现代物质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企业形式发展农业,转变农
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现代化水平,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
业支撑。一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三是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四是发展集约化农
业;五是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农村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农村工业化的承担者,是农村城镇化的支撑者,
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业和转移农村
富余劳动力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乡镇企业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共同构建
农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壮大农村经济综合实力。
2、生活宽裕
指的是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宽裕,它是新农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规定性,是一定
历史阶段农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与质量的综合反映。它是农民生活水平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比较舒适、充实的一种程度,是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从
而达到介于全面小康和富裕之间的生活水平。生活宽裕一方面要使农民生活更加殷
实,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接近达到或超过城镇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明显进
步,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当然,生活宽裕不仅仅意味着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
善,还包含着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相应发展,城乡差距逐
36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渐缩小,农民享受到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成果。生活宽裕要扩展到农民享受教育的
权利、提高生活质量、拥有适合人居的环境和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各个方面。
农村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要做到使农村广大人民群
众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农村和谐社会。
没有农民衣食无忧、居住舒适、用品齐全、医疗有条件、教育有能力、休闲有档次
的宽裕生活,新农村建设就是劳而无功,名不副实。衡量农村生活宽裕的基本指标
是恩格尔系数;农村生活宽裕的要义是农民收入不断增长。要使农民生活宽裕就必
须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
持续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向农业的内部增收要效益;二是要大力发展乡镇
企业,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三是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民通过
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而增加收入。
3、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指的是农村文化的内含状态,是一种有别于城市文化,也有别于以往
农村传统文化的一种新型的乡村文化。它表现为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
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继承和
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有所创新,并且蔚然
成风地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内涵、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乡风文明是广大
农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的创造。它不仅是精神成果,也是无形而巨大
的精神泉源、精神支柱、精神动力。精神文明所形成的文化力与物质文明所形成的
经济力共同构成的合力,推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乡风文明的本质是推进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思想农民“人”的全
面发展;乡风文明的目的是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乡风文明的要义市培养乡村精神;
乡风文明的重点是要提高农村科技文化教育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应
具有如下质的规定性: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二是一种具有先进品格的文化;三是一种村
庄文化;四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目标适应。
4、村容整治
村容整洁,指的是农村视角形象的外显状态,即指村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
善、服务设施齐全、生态环境良好。实现村庄布局优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饮
水净化、庭院美化、环境绿化,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适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居环
37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境。它表现为农村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基本设施合理,生态条件、自然环境、卫
生状况良好。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它既彰显着物质风貌,也折
射出精神风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
质量为根本,协调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速度,努力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要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以治理污染
为重点,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工程为抓手,以“农村废弃物资源
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为主题,科学规划,统
一部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村环境长效管
理机制,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构建适于农村居民生存与发展的人居环境。村容整洁
的目的是创造人居环境:村容整洁的要义是进行村庄整治;村容整洁的重点是美化
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5、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指的是农村管理的主体及行为模式。它表现为农村管理的决策、执行、
监督的民主机制。就是广大农民直接参与并主导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治
理活动,具体说来,有四个要素,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这四类是组成新农村管理民主的基本框架。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之一,
它不仅是新农村的治理手段,而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的。农村管理民主的实现
途经就是自治,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农村的管理按
农民意愿办事,照规章制度办事。农村管理民主的基本制度就是以村民自治为核心
的农村治理结构,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村民主制度的生产和发展,是我国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
管理民主是农村经济生活民主的集中体现,没有管理民主,农村的其它民主就
会变成“表面文章"或者“走过场"。新农村管理民主重在制度建设,必须进一步
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村务公开制度、责任追究
制度、民主理财制度等。新农村管理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实行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要精简乡镇机构、严格机构编制、规范干部报酬;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当调整改革,防止乡村干部运用执行已过期政策的权力
向村民寻租;要畅通农民投诉的渠道,严肃查处侵犯农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案件,
38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绝不能放任干部胡作非为,真正实现村民自治和管理民主。新农村管理民主的目的
就是实现村民当家作主;新农村管理民主的要义就是加强农村民主制度建设。
39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发祥于我国农村大地上的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中国农村在普遍实
行农民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正在兴起一场深刻的改革,迅猛发展的各种类型的乡
镇企业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沉睡几千年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封闭体系,
使农村经济日益广泛地卷入商品经济的洪流,这股洪流又冲刷着与自然经济相适应
而与现代经济相悖逆的思想意识、政治结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并为中国农村
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社会
结构,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经济结构,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
经济进入发达阶段的必经过程。中国在农村中乡镇企业的发展,展现了一条可供选择
的途径,从而为其它发展中国家所瞩目。
第一节乡镇企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从国情和农村实际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就业问题和收
入问题,解决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问题的一种成功探索和实践。乡镇企业
的名称也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变迁,在新的历史时期,乡镇企业的发展
有其客观的必然性,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但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新的实践要求乡镇企业的概念也要扩展,从而体现乡镇企业发展的与时俱进。
一、乡镇企业名称的由来与变迁
乡镇企业是一个特殊的名称、特殊的现象、特殊的群体。
1959年叫社办工业。从1959年2月毛泽东同志叫它社办工业,并称赞它为“伟
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1972年叫社队企业。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
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决定》要求:“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到1985
年,社队企业的总产值占三级经济收入的比重,要由现在的百分之二十提高到一半
以上”。该《决定(草案)》中所指的社队企业即为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办的集
体所有制企业。
1984年至今一直叫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各种联营企业、合伙企业、
41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原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也已改成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
委员会。根据新发展的情况,1984年中央4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
渔业部和部党组<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的通知》把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
业,文件称“乡镇企业[即社(乡)队(村)举办的企业,部分社员联营的合作企业,
其它形成的合作工业和个体企业,下同】,是多种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
的重要支柱,是广大农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国家财政收入新的重要
来源。”这就是后来在文件、报刊里常叫的“乡镇企业,四个轮子一齐转”,它包括乡
(镇)办、村(村民小组)办、联户(合伙)办、户(个体私营)办“四个轮子”:
1992年国务院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联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农村股份制(含股份
合作制)企业,也称为“七个轮子”。在1984年初,国务院在讨论农牧渔业部关于开
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时,万里副总理说:“社队都改成乡镇、村和村民小组了,
还是改名为乡镇企业好,将来农民办企业可能得办到乡镇,这也是预示着小城镇的
发展。”‘11
1996年上升为法律,仍然叫乡镇企业。90年代后期,农村股份合作制、股份制、
中外合资合作等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大量涌现。对此,于1996年lO月29日第八届全
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并于1997年1
月1日起施行。《乡镇企业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
企业。
前款所称投资为主,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超过百分之五十,或
者虽不足百分之五十,但能起到控股或者实际支配作用。”
按照上述条款的规定,在实际中乡镇企业应包括乡(镇)办企业、村(村民小
组)办企业、联户(股份合作)办企业、户(个体、私营)办企业,以及这些企业
之间或这些企业与国有企业、城市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
联合投资建立的企业。乡镇企业在城市设立的分支机构,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
城市开办并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企业,按照乡镇企业对待。
1997年中发[1997]8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农业部<关于我国乡
镇企业情况和今后改革与发展意见的报告>的通知》和1998年4月21日江泽民同志
在考察江苏省乡镇企业的重要讲话:“多年来,乡镇企业一直是乡办、村办、联户办、
[1】张毅、张颂颂:‘中国乡镇企业简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
42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户办,即所谓‘四个轮一起转’,现在又加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调动了亿万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n3。都充分肯定了这些形式,
认为这是对乡镇企业原有形式的发展。
二、乡镇企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乡镇企业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给乡镇企业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即该法第1
条规定:“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
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前款所称投资为主,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或者农民投资超过百分之五十,或者虽不足百分之五十,但能起到控股或者实际支
配作用"。实际支配作用是指企业投资虽然不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为主,但是
利用了农村耕地,利用于农村基础设施资源和劳动力,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
实行管理,并实际上起到了支配作用。
按《乡镇企业法》对乡镇企业进行界定,乡镇企业应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条件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这是从投资主体的性质做出的规
定。
第二个条件是以乡镇(包括所辖村)为企业的设立地域。这是从企业设立地域
做出规定。
第三个条件是企业承担支援农业的义务。这是从扶农建农、与农村农业保持紧
密联系的特点所做出的规定。
按照《乡镇企业法》第1条款的规定,乡镇企业应当具备上述三方面的条件,
在实际中包括乡(镇)办企业、村(村民小组)办企业、联户(股份合作)办企业、
户(个体、私营)办企业,以及这些企业之间或这些企业与国有企业、城市集体企
业,私营企业以及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联合投资建立的企业。乜1
2、乡镇企业概念的内涵
任何一个科学概念都包括其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中所反映的事
物的特有属性,是该事物据以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即它的本质属性。外
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之中的,具有概念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两者紧密相连,但前
者决定性的,后者与前者相适应。.
【1】‘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118页。
【2】卞耀武、马宝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释义》,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年版,第33页。
43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乡镇企业作为企业的一种类型,当然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即它是从事生产、
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是现代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但这仅仅
是企业的一般特征,还不能揭示乡镇企业概念的特有属性。
乡镇企业不是一种所有制和企业组织形式,它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法律概念。
从地域性看:目前位于相对于城市而言的乡镇地域内的企业,不仅有乡、村集
体兴办的企业、农民个人或联户兴办的企业,也包括一些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显
然是不能包括在乡镇企业这个概念之内的。同时,农民在城市内兴办的一些工商企
业,虽然从地域上看离开了乡镇,但是从经济属性上看,它们仍应包括在乡镇企业
范围之内。这种不同性质企业在地域分布上交叉状况,说明地域性并不是乡镇企业
的本质属性。
从产业分布上看:虽然目前乡镇企业中工业企业发展较快且占有最大比重(2007
年乡镇工业增加值占乡镇企业增加值的68.38%),但还包括农业、建筑业、交通运
输业、商业和饮食服务业等产业部门(见表2-1:2006年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所以,不能把乡镇企业的概念等同于乡镇工业企业的概念。同时,所有这些产业部
门中都还有大量其它企业如国有企业存在,而这些企业并不属于乡镇企业。所以,
从产业角度并不能把乡镇企业同其他企业相区别,因此产业属性也不是乡镇企业的
本质属性。
从所有制结构上看:除了国家所有制以外,乡镇企业可以采用多种所有制形式。
可以是乡村集体所有;也可以是农民一个人或联户所有;可以是同国内其它经济成
分如城市国营或集体单位联营;也可以是同外商、侨胞或港、澳、台同胞联营。因
此,从所有制形式看,乡镇企业包括乡(镇)办、村(村民小组)办、联户(合伙)
办、户(个体私营)办、股份合作制办、股份制办、中外合资(合作)办等多种形
式(见表2—1)。因此,不能把乡镇企业等同于乡镇集体企业。
从企业组织形式看:它即有公司制,也是合伙制,更多的是个人独资。
从企业规模看:既有一些大型企业(企业集团),但大部分是中型和小型企业,
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乡镇企业的综合性可以概括为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多元
投资,多业并举这“四多’’。
乡镇企业发祥于农村(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曾称乡镇企业为“草根工
业")、服务于农业、造福于农民,乡镇企业同农村、农业、农民之间存在着天然
的内在联系。乡镇企业脱胎于农村,是农业生产力提高和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乡镇企业产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农村经济有着内在的天然联系。这种联系
主要表现在:第一,乡镇企业职工的前身都是农民,有的乡镇企业职工至今仍未完
全脱离农业,有时做工、有时务农;第二,乡镇企业职工与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们在农村都有自己的承包地,现在或者由自己家人耕种,或者暂时转包给别人;
第三,乡镇企业归农民所有、由农民自主经营,它的生产、收入和分配关系,在一
定意义上还与农村经济结合为一个整体,因此,在有些场合可以称其为社区经济。
正是这种与农村、农业、农民的血缘联系、土地联系和经济联系,构成了乡镇
区别于其它企业的本质属性,而与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其它企业相区别。①因此,乡镇
企业这一概念的内涵可以表述为:脱胎于农业和农村保持着密切的血缘联系、土地
联系和经济联系并据以构成农村经济有机组成部分和农民所有、自主经营的从事生
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Ⅲ。本文称此为狭义的乡镇企业概念
内涵。
3、乡镇企业的外延
乡镇企业这一概念的内涵一经确定,其外延即其所包括的范围也就随之确定。
在理论上,凡是具有上述属性的企业,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无论是工业企
业,还是其它行业的企业,无论是集体经济,还是个体经济或合营经济、外资经济,
都可以称之为乡镇企业。
应当注意,这种理论界限的划分和实际工作中乡镇企业统计口径是不完全相同
的。按统计部门(国家统计局国统函[2004]173号规定的统计范围)和乡镇企业主
管部门的规定:
从所有制角度考察,乡镇企业的具体范围包括:(见表2-1)
(1)乡(镇)办企业:指乡(镇)一级举办的集体企业。包括乡(镇)与乡(镇)
联营、乡(镇)与村联营、乡(镇)与国营、城镇集体联营,乡(镇)与外商、侨
胞、港澳台同胞联营的企业。、
(2)村办企业:指村(行政村)一级举办的集体企业。包括村与村联营、村与
组联营、村与国营、城镇集体联营,村与外商、侨胞、港澳台同胞联营的企业。
(3)组办企业:指原生产队(村民小组)举办的企业。包括原生产队(村民小
①也有的学者认为:农民是所有主体,才是乡镇企业有别于其它企业最本质的因素。见于金著:‘乡镇企业发
展深层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1】陈吉元主编:‘乡镇企业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
45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2一l 2006年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个、人、万元)
‘-\卜≮. 企业个数
从业人员
增加值总产值营业收入
分组\ 年末数
总计23 144 697 146 801 128 579 554 456 2 498 079 552 2 468 102 597
一、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
1.内资企业小计23 074 186 137 743 132 520 729 679 2 223 478 612 2 194 475 715
其中(1)集体企业156 516 5 280 214 27 194 369 111 063 977 llO lOl 889
(2)股份制合作企业108 704 2 649 841 11 304 655 48 759 309 45 748 807
(3)联营企业34 330 525 036 2 293 714 9 868 799 9 8ll 201
(4)有限责任公司361 602 15 507 590 88 804 083 390 789 520 387 386 177
(5)股份有限公司46 066 2 522 376 19 320 200 83 342 509 82 768 427
(6)私营企业4 920 315 54 871 055 205 311 964 873 541 169 853 21I 545
(7)其他企业17 446 653 56 387 020 166 500 694 706 113 329 705 447 669
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0 826 5 098 750 29 151 589 127 314 592 124 706 916
3.外商投资企业29 685 3 959 246 29 673 188 147 286 348 148 919 966
二、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
1.农林牧渔业410 823 2 730 500 6 606 921 25 026 216 24 000 141
2.工业6 565 731 85 027 213 408 643 847 l 88l 583 067 1 775 993 524
其中:采矿业302 427 5 913 858 23 928 455 87 309 458 留O 897 117
制造业6 263 304 79 113 355 384 715 392 1 794 273 609 1 695 096 407
3.建筑业654 272 12 668 937 36 975 574 134 947 350 122 263 205
其中:资质等级以外企业101 149 4 410 087 10 426 292 42 404 068 38 107 774
4.交通运输仓储业3 812 293 9 468 673 29 615 233 108 084 792 106 031 180
5.批发零售业7 125 579 19 583 270 54 825 852 194 417 915 285 794 335
6.住宿及餐饮业2 187 040 8 866 788 2l 2ll 693 77 414 938 77 414 938
其中:餐饮业i 293 405 6 144 817 12 035 109 42 859 778 42 886 222
7.社会服务业1 580 517 5 372 923 11 359 267 40 281 088 40 281 088
8.其他808 442 3 082 824 lO 316 069 36 324 186 36 324 186
资料来源:本表来自《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2007》,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组)与生产队(村民小组)、生产队(村民小组)与农民,生产队(村民小组)与外
商、侨胞、港澳台同胞等联营的企业。
(4)联户(股份合作、合伙)企业:指农民与农民、农民与城镇人员、农民与
集体,农民与外商、侨胞、港澳台同胞联营的合作企业。
(5)个体企业:指个体经济性质的企业。即由个人(户)投资兴办,以个体劳
动为基础,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劳动成果归个人占用和支配及有少量雇工,在工
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为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实体。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6)私营企业:指由个人投资设立或由个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
企业。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
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从行业角度考察。乡镇企业的具体范围包括:(见表2-1)
(1)农业企业:指乡(镇)村集体举办的农、林、牧、渔业等种养殖企业。
(2)工业企业:指乡镇企业中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企业。其中包括对自然资源
进行开采,对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对工业产品进行再加工以及对工业品进行修理
等方面的企业。
(3)交通运输、仓储业企业:指从事货物和旅客运输的企业:包括道路运输业、
水上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指专业从事货物仓储,货物运
输中转仓储以及以仓储为主的物流配送活动。
(4)建筑业企业: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设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和其
它建筑业。
(5)商业企业(批发零售业):指商品在流通环节中的批发活动和零售活动的
企业。
(6)住宿及餐饮业企业:住宿业企业指有偿为顾客提供临时住宿的服务活动。
包括旅游饭店、一般旅馆和其它住宿服务企业等。餐饮业企业是指在一定场所,对
食物进行现场烹饪、调制并出售给顾客主要供现场销售的服务活动企业。如饭馆、
宾馆、旅社、菜馆、酒馆、茶馆等。
(7)服务业企业:指专门为顾客提供服务性劳动的企业。具体包括:洗涤服务、
理发及美容、保健服务、洗浴服务、摄影、扩印服务和其它居民服务等。
(8)其它企业:指上述行业以外的企业。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包装行业、咨
询信息业、文化体育业等。
同时必须指出,凡列入乡镇企业统计范围的企业,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有固定的生产经营组织、场所、设备和生产经营人员;
(23常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从事季节性生产经营活动,但全年开工时间在
三个月以上;
3、具备独立核算条件,能够独立计算收入、支出、盈亏情况;
4、除农业企业外,应持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颁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
《营业执照》。
47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此外,乡镇集体企业是指上述按所有制划分的前3类企业中企业资产归集体所
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经济组织。
三、乡镇企业概念内涵的动态发展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至今10多年了,十多年来随着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在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
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乡镇企业的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产权制度改革,95%
以上的企业已经由过去的农村集体所有为主转变为个体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
二是乡镇企业的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30%以上的企业已
经由分散在乡村转变为向产业集中区和小城镇集聚,有些乡镇企业办到了城市里,
甚至办到了国外n3;三是乡镇企业的政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乡镇企业享受
的优惠政策现已全部取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乡镇企业与城市企业一
样享受到“国民待遇”;四是办在乡(镇)村的企业,有相当部分是城市经济组织或
居民投资兴办的,他们除了招收农民工外,并没有承担其它支援农业的义务,因此,
该类企业算不算乡镇企业存在着争议。
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的变化要求理论必须随之变化,并能够指导新的实践。
乡镇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打破乡镇企业原有概念的约束,突破体制和习
惯对乡镇企业造成的束缚,使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比如,2002年10月1日起颁布实施的《黑龙江省乡镇企业条例》第二条规定:
“本条例所称乡镇企业包括:(一)乡镇、村(含村民小组,下同)集体企业;(二)
乡镇、村和农民举办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三)农民个人独资、合伙企业;
(四)乡镇、村和农民或上述企业同其它组织或者个人以及同港、澳、台或者国外
投资者联办的企业:(五)城市经济组织或个人在乡镇、村举办的承担支农义务的非
国有企业;(六)乡镇企业在城市设立的分支机构;(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城市
开办的企业;(八)因行政区划调整由农村划归城区的乡镇企业;(九)乡镇企业或
农民个人承包、租赁的国有企业或城镇集体企业;(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形式
的乡镇企业。
显然《黑龙江省乡镇企业条例》所界定的乡镇企业范围大大超过1996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所规定的乡镇企业范围。
【l】达朝花、王维:<乡镇企业概念动态化探究》,安徽农学通报,2007(13),第2l页。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由于在实践中,现有的乡镇企业国家并没有专门给予优惠政策,乡镇企业从税
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援农业和农村社会性支出(2007年乡镇企业支
农补农资金达200亿元),主要由乡(镇)村集体企业从税后利润中上缴给乡(镇)
村作为其资产所有者报酬;而非乡(镇)村集体企业并未按规定上缴支农补农资金,
非乡(镇)村集体企业支农补农开支主要以捐助、赞助社区建设学校、路桥、敬老
院等,这些捐赞助是自愿性的而非强制性的。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卞耀武对《乡镇企业法》中所规定的支农义务
作如下解释:n1
“乡镇企业对农业的支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乡镇企业为农业提供化肥、农药、农具等生产资料,为农业生产的产前、
产中、产后提供运输、供销等服务,直接支援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二是为农业注入资金,用现代的物质技术装备武装农业。
三是乡镇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贸工农’一体化发展,为农副产品提供了广
泛市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
四是在农忙季节,乡镇企业义务停工停产支援农业生产。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第一、三、四种支援农业的形式,只是部分乡镇企业的
行为,而第二种支援农业的形式,则是每一个乡镇企业必须承担的义务,本法第十
七条对此种支农形式作了规定,即:乡镇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
于支援农业和农村社会性支出。当然第一、三、四种能够折成资金的也可抵补支农
资金。"
与制定《乡镇企业法》时的经济环境相比,现在我国农产品产量已呈供过于求
的局面,农产品加工业也成为乡镇企业的支柱行业(2007年农产品加工增加值近占
乡镇工业增加值的35%),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乡镇企业法》规定:“乡镇企
业承担支农义务"具有合理性。但现在国家未能给乡镇企业优惠政策,乡镇企业承
担支农义务的形式应当重新定位。而实际上设立在农村的乡镇企业对于转移农村剩
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民(工)素质等对周边农
村、农业、农民的辐射带动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此类支农意义更大,更符
合经济规律的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时期,乡镇企业被赋予了新
【l】卞耀武、万宝瑞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释义>,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3页。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历史使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收入的增加、新型农民的培养、现代农业的
建设、小城镇的发展、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工业化推进和县域经济的壮大等
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具体作用在后文中论述)。鉴此,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新时期对乡镇企业概念应当表述为:举办在农村地域上的能够转移农村劳
动力的、承担支农义务的,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密切联系的除国有企业以外的各
类企业。其内涵特征为:第一设立地域为农村(乡、镇、村);第二与转移农村劳动
力、承担支农义务,并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密切联系。本文称上述表述为广义的
乡镇企业概念内涵,并做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同时乡镇工业又是乡镇企业的主体(乡
镇工业增加值占乡镇企业全部增加值的近70%),所以,乡镇工业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第二节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
乡镇企业是在我国独特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它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坦
的发展道路。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乡镇企业是我国亿万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也
是党领导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项巨大成就"。Ⅲ我国乡镇企业的前身是始于50年代
的社办工业。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乡镇企业的发展基本
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从乡镇企业发展的
历程看,大体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
一、改革前探索徘徊阶段(194卜1978年)
我国的乡镇企业萌芽于建国初期的农村副业和手工业。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
计划胜利实施后,我国呈现了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的良好局面。但是,由
于副业和多种经营发展缓慢,虽然粮食连年增产,农民的收入却增长缓慢。大跃进
期问,在人民公社化和大办钢铁的运动中,许多人民公社创办了许多“五小企业’’,
同时,把原来农业合作社已建立的许多副业小厂都无偿地转为公社工业。1958年党
的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农村人民公社制
度的发展,为我国人民指出了农村逐步工业化的道路。”从现有资料看,这是最早,
也是第一次提出“农村工业化"。决议还说:“人民公社实行的工农业同时并举和互
相结合的方针,为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开辟了道路。’’乜1也就是提出人民公社必
须大办工业。当时认为公社工业的发展,不但将加快国家工业化道路进程,而且将
【l】‘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ll册,第599—605页。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在农村中促进全民所有制的实现,缩小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在这种急于过渡、急于
实现工业化的思想指导下,要各地根据各个人民公社的不同条件,逐步把适当数量
的劳动力从农业方面转移到工业方面。提出利用土钢铁、土机床、土原料、土设备、
土办法,举办各种工厂(即“小土群"工厂)。这个《决义》的出台,标志着公社工
业作为农村一种相对独立的产业地位被确定,已不再是附属于农业的副业。1959年,
毛泽东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公社工业是“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
这里"。之后,中央决定进一步调整公社管理体制:公社权力下放,实行三级(公社、
生产大队、生产队)管理,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从这时起,公社工业
转为社队工业,加上社队办的种植、养殖场等企业,后来统称为社队企业。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做法很快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为了克
服前进中的困难,1960年,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全国的人民公社普遍进
行了整顿,同时对公社企业也进行了调整、收缩、清理、限制。中央做出决定,要
求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在今后若干年内,一般不办企业,已经举办的企业,不
具备正常生产条件的,不受群众欢迎的,应该一律停办;需要保留的企业,应该通
过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分别情况,转给手工合作社经营或下放给生产队经营,
或者改为个体手工业和家庭副业。以上措施实质上是不允许社队办企业,把农村工
业退到附属于农业社的副业地位和范围。
经过这些整顿之后,公社工业由1959年有企业70万个,产值100亿元;到1960
年减为11.7万个企业,50亿元产值;1961年又减为4.5万个企业,产值19.8亿;
1962年产值继续减为7.9亿元;1963年产值最少减到4.2亿元。生产大队、生产队
办的工业1961年末产值为32亿元;1962年为33亿元;1963年产值为36亿元。社
队合计工业总产值1961年为51.8亿元:1962年为40.9亿元;1963年为40.2亿元。
n3在这个大起大落的过程中,有些社队企业被整垮,然而也有些企业还是坚持办了
下来。凡坚持办下来的企业一般都有两个特点:一是经济效益较好;二是为农业生
产服务。另外,虽然绝大部份社队企业一再被关停,但社队企业为剩余劳动力找出
路的积极性和农民致富的思想却一直保留下来了。196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
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副业生产的指示》中指出:集体副业应当以生产队经营为主;
一个生产队无力经营的,可以由几个生产队联合经营:在不平调生产队的人力、物
力、财力的前提下,也可以由生产大队直接兴办。这一指示为大队办企业又重新开
【1】何康主编:‘中国的乡镇企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5l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了口子。1970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在农村要利用本地资源,兴办
为农业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为大工业服务的企业。此后,各地的社队企业很快
就恢复发展起来了。
由于这个时候的很多条件与50年代末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由于人口
失控及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村劳动力相对于耕地增长极快,尤其是在东部人多地少
的地区,人地矛盾场突出,而这一带又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农村
社队集体经济比较巩固,在这样的基础上,社队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恢复到
1959年最高水平,而且还大大超过。据报道,社队工业发展较快的江苏省,1970年
全省社队工业产值为6.9亿,1975年为22.4亿元,比1970年增长2.2倍,年均递
增26.5%。Ⅲ197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指出:“发展社队企业,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有条件的要为大
工业、为出口服务。’’为了适应社队企业发展形势的需要,1976年,国务院批准原
农林部建立农村人民公社企业管理局,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把农村手工业企业划归
人民公社领导管理。总的看来,这一时期社队企业是在挫折和困难中求生存、求发
展的。到1978年,社队两级共有企业152万个,产值514亿元,安置农村剩余劳动
力2826万人,发放工资87亿元,实现利润88亿元,上缴税金22亿元,支农建农及
补助社会支出达30亿元。圆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1978-1983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从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上拨乱反正,对长期以来国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一些“左”的做法和认识作了纠正,
并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队企业从此开始了历史性的转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
大发展”。1979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
案)》指出: “公社工业的大发展,既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原料和工业品,加速
我国工业的发展进程,又可以避免工业过分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弊病,是逐步缩小工
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的重要途经。⋯⋯发展社队企业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条件
和社会需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努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本经济
【l】何康主编:‘中国的乡镇企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2】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组编:<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页。
52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合理的原则,宜于由社队企业加工的农、林、牧、渔业产品及土特产,均可由社队
企业加工。⋯⋯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全国社队企业总收入占人民公社
三级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要由1978年的29.7%,到1985年争取提高50%。⋯⋯国
家对社队企业实行低税、免税政策。⋯⋯各级领导必须遵照党中央指示,发展愚公
移山的精神,长期坚持下去,加倍努力工作,尽快把光明灿烂的希望变成现实。该
文献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有关社队企业发展的文件,它从发展社队企业的重大意义、
发展方针、经营范围、企业调整和发展规划、资金来源、所有制、城市工业的产品
扩散、加强产供销的计划性、各行各业要积极扶持社队企业、价格政策和奖售补贴、
税收政策、劳动制度劳动报酬和劳动保护、利润的使用、建立和健全经营管理制度、
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整顿企业、建立精干的管理机构、加强领导等18个方面作了
政策性的规定,有力地开创了社队企业发展的新局面。198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
社队企业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若干规定》,该文件充分肯定并高度赞扬了社队
企业在发展农村经济、支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进
程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并对社队企业如何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作了政策性的规
定。这些方针政策措施的出台,使各级党委政府明确了发展方向,解除了广大干部
和群众的顾虑,调动了他们发展社队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由于传统计划经济
体制的约束,在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期间,在实际执行中,有
的地方和部门认识不一致,执行也不够到位。在如何处理发展社队工业与发展城市
工业之间关系问题上产生争论,这给社队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利
影响。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社队企业是集体所有制经济,它有利
于增加国家税收、丰富市场供应、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以及通过以工补农
以工建农支持农业发展,应该在体制改革中鼓励其健康发展。’’
总之,这一阶段党和国家对发展社队企业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有利地
促进了社队企业的健康发展。到1983年,社队企业职工人数达到3235万人,?总产
值1019亿元,利税总额177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4.4%、104.5%和60.9%(见
表2—2:1978—2002年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三、人民公社解体后乡镇企业(1984-1988年)
这个阶段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时期,也是其发展历程中出现的第一个高潮时
期。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发展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
53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联合兴办各类企业。1984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
企业新局面的报告>的通知》,即著名的中发(1984)4号文件(简称中央4号文件)。
这个文件在乡镇企业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文件指出:“将社队
企业名称改为乡镇企业。⋯⋯发展多种经营,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
的战略方针。乡镇企业[即社(乡)队(村)举办的企业、部分社员联营的合作企业、
其它形式的合作工业和个体企业,下同】,是多种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
的重要支柱,是广大农民群众走向富裕的重要途经,是国家财政收入新的来源。乡
镇企业发展,有利于“以工补农",扩大农业基本建设,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
实力,更多更好地向来提供农业机械和各种服务。乡镇企业发展,还有利于促进专
业承包,适当扩大经营规模;有利于促进机械的发展,加快农村经济文化中心建设;
有利于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避免农民涌进城市。目前,乡镇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
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国营企业的重要补充。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超过整个
国民经济发展的平均速度,显示出它特有的生命力。⋯⋯对部分社员联营的合作企
业、分散生产联合供销的家庭工业和个体企业,也应热情支持,积极引导和管理,
使其健康发展。"该文件还从社队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开创社队
企业的新局面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计划指导和实行市场调节结合使社队企业健
康发展、继续调整优先发展食品饲料工业和建材建筑业能源工业、争取再用两年时
间把现有设对企业整顿好、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关于社队企业的若干政策问题、政
社分设后社队企业的经济体制等八个方面对发展乡镇企业做出政策性的规定。该文
件的发布实施,极大地激发了我国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乡镇企业企业的积极性,
形成了发展乡镇企业的第一个高潮,奠定了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政策基础,推动了乡
镇企业超常发展异军突起的新局面。
乡镇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全国出现了一批大企业和名牌产品著名商标。
如浙江万向集团生产的“万向牌"汽车万向节,江苏“波司登’’牌羽绒服,广东“美
的"牌家用电器等。资金来源也逐步走向多个渠道。这些新情况、新变化说明全国
乡镇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后,1985年、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农村问
题的两个1号文件和1987年5号文件都结合乡镇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出了若干要求或制定了一系列新政策。特别是一些实践证明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具
有重大意义的乡镇企业组织制度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突破“三就地"原则的限
制、城乡关系的协调,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协调发展等问题,在中央的许多政策中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表2-2 1978-2000年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经济报告(万个、万人、亿元、■)
Table2-2:1978-2000 Economic reports ofnation-wide township enterpdses(ten
thousand,ten thousand people,100 million yuan,%)
\ 各时段乡镇企
\指标企业从业乡出口劳动者第利润出税金动税补金农补建农建设设
\ 业增加值年均
总数人员增加值。值竺加值!加交货值报酬总额总额资金
增长率
车纾\

1978 152 2827 208 160 2l 87 96 22 30
1979 148 2909 228 175 20 104 112 23 32
1980 142 2999 285 209 34 119 126 26 29
1981 134 2970 321 2454 34 131 123 34 24 12.3
1982 136 3113 374 2723 53 153 128 45 24
1983 135 3235 408 3023 52 176 137 59 25
1984 165 3848 633 417 108 239 155 79 46
1985 1222 6979 772 518 140 472 247 137 69
1986 1515 7937 873 595 144 99 586 329 177 78 17.O
1987 1750 8805 1416 1065 187 169 736 381 222 89
1988 1888 9545 1742 1306 228 269 963 650 250 104
1989 1869 9367 2083 1562 291 371 1055 675 288 116
1990 1873 9265 2504 1855 372 486 I 130 683 313 138 16.5
1991 1909 9314 2972 2227 427 789 1305 815 365 155
1992 2092 10625 4485 3350 649 1193 1747 1119 494 172
1993 2453 12345 8007 5935 1181 2193 2563 2162 948 195
1994 2494 12017 10928 8087 1672 3398 3003 2572 1035 220 23.8
1995 2203 12862 14595 10804 2230 5395 4381 3697 1280 248
1996 2336 13508 17659 12628 3250 6008 5244 4351 1307 268
1997 2015 13050 20740 14518 4236 6826 5827 4865 1526 226
1998 2004 12537 22186 15530 4529 6854 6252 5112 1583 186
12.1
1999 2071 12704 24883 17374 5225 7744 6597 5985 1789 185
2000 2085 12820 27 156 188 12 5929 8869 7060 6482 1996 167
1978—2000焦
12.6 7.1 17.8 17.3 22.0 28.7 15.3 14.3 15.9 2.1
均增长率
资料来源:(1)数据来自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
(2)年度数据为现行价,年均增长率按不变价计算。下同。
(3)出El交货值年均增长率为1986-2000年期间。
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这为乡镇企业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非常宽松的外部环境,
的"牌家用电器等。与此同时乡镇企业资金来源也逐步走向多个渠道。这些新
55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情况、新变化说明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85年、1986年两个
中央“l号文件’’和1987年中央“5号文件"都就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发展政策,为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创造了极其有利的发展环境。乡
镇企业的发展实践证明了它在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987
年,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
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
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乡镇企业每年都是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率,持续了
几年,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
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
小型乡镇。"Ⅱ1
同年8月29日邓小平又对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说:“农村实行承
包责任制后,剩下的劳动力怎么办,我们原来没有想到很好的出路。长期以来,我
们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每人平均一两亩土地,多
数人连温饱都说不上。⋯⋯剩下的人怎么办?二十年的经验证明,⋯⋯发展新型的
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
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的。⋯⋯乡镇企业反过来
对农业又有很大帮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昭1
此间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社会上对乡镇企业的一些指责,如环境污染
问题、发展速度问题,并把1984年中国国民经济在发展运行中出现的“四个失控",
即银行货款失控、外汇使用失控、基本建设投资失控、消费基金失控等。虽然有~
定的根据,指出的某些问题也确实存在,但共同的问题是带有偏见的夸大其词。
为了辩明是非,1985年7-9月份,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
发展研究中心和农牧渔业部共同组织调查组,分赴全国14个省、近100多个县对乡
镇企业进行专门调查,后又收到lO多个省的调查报告。
根据调查,他们的结论是:我国乡镇企业在中共中央四号文件下达后,进入了
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大好形势。
调查报告还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出现了江苏“苏南"、浙江“温州"、安
徽“阜阳"、江苏宿迁“耿车"和河北“廊坊"等几种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
It]E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杜,1993年版,第238、251—252页。
56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在此期间,为了引导、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农业部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国
家科技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8年12月召开了《全国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工
作会议》;为了加快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制定了《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实施大纲》;农
业部和国家经委、对外经贸部于1987年召开了“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会议";为
支持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制定了《关于推动乡镇企业出口创汇若干政策的规
定》;为了表彰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士,经农业部与中央电视台、中
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镇企业报联合举办的全国评选乡镇企业家活动,于1987年
9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表彰大会,国家领导人会后接见了会议代表。
在这样外部大好环境下,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和基层干部积极开拓工作,农
民以极高热忱兴办乡镇企业,在此期间乡镇企业总产值以年均递增40%的速度,快
速地发展(见表2-2:1978-2002年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1988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495万人,总产值7018亿元,实现利税892
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35.9%、1323.5%和710.9%。
在乡镇企业“四个轮子中",总产值增长较快和各类企业所占比重有很大变化。
乡办集体企业比重由1984年的47.8%下降到1988年的37.6%;村办集体企业的比重
由37.9%下降到29.6%;合作(联户)企业由7.1%上升为8.6%;个体私营企业由6.9%
上升为24.2%。后“两个轮子’’大大高于前“两个轮子’’。’
四、整顿治理中的乡镇企业(198卜1991年)
这就是三年治理整顿期间。1988年10月,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国民经
济要进行治理整顿。当时物价上涨、财政信贷失控、不正之风盛行,经济和社会
秩序较为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认为必须采取紧急措施,不能任其发展下去,
否则,我国的经济发展会遇到更加严重的困难,社会秩序也会出现更为严重的混
乱,并决定要进行治理整顿。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随后苏联解体,东欧
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剧变。这时一些人利用治理整顿之机攻击乡镇企业,认为发
展乡镇企业就是“主张经济私有化,就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就是否定公有制占
主导地位和计划经济”。n】一些同志,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把我国国民经济出现
问题的根源,归罪于乡镇企业,要求把乡镇企业作为治理和调整的重点,用坚决压
乡镇企业来保国营企业。当时有的同志说:“现在的改革把乡镇企业这些‘猴子’放
【H[2】马立诚、凌志军:‘交锋》,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57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得很活,满山遍野乱蹦乱跳,抢他们的‘食’而把他们这些‘老虎’关进笼子,搞
得很死。"【21一些政府主管部门制定了一些对乡镇企业发展不利的政策,如不合理的
产业政策、不合理的信贷政策、不合理的企业负担、政府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过
渡干预、市场流通方面的歧视政策等等。.
在治理整顿和全面经济紧缩影响下,党和国家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政策有所变化。
从1989年起,国家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调整产业、行业、产品结构,对乡镇企业在
税收、信贷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措施减少了,使乡镇企业发展势头明显受到抑制。1991
年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仅为14%,远低于1985--1988年间的平均水平(见表2.2)。
在总量增长减缓的同时,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下降(1989--1991年利润总额平均增长
下降到9.86%);企业个数和职工总数连续两年减少。在三年整顿治理期
(1989--1991),由于贷款“零增长”,导致乡镇企业发展陷入低谷(乡镇企业增加
值年均增长下降到只有18.56%,见表2.2)。1990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对保障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引
导其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正当乡镇企业发展陷入低谷,广大农民和乡镇企业干部职工对农村发展方向和
乡镇企业发展前途感到迷盲时,党中央、国务院及其领导同志及时给乡镇企业发展
指明了方面,从政治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对上海市来京汇报工作的同志说:“乡
镇企业还要发展,这是农民集体致富的必由之路。乡镇企业的作用不仅在于以工补
农、以工补副,而且还与城市大工业和外贸出口紧紧捆在一起,与农业和副食品生
产紧紧捆在一起,没有乡镇企业,没有钱袋子,不仅‘菜篮子’、‘米袋子’要落空,
而且还要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的出口创汇。M我们的乡镇企业在世界上是一个独创。
这么多的农业人口,在农业发展之后,剩余劳动力不是涌入大城市,而是就地消化。
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是正确的。党中央对乡镇企业始终是重视的。川妇他的这个谈话,
对乡镇企业作出了充分评价。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在1989年9月中旬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调查
研究时说:“对乡镇企业一要扶持,二是引导。乡镇企业还是要发展的,但要建立在
农村资源和基础上,不要跟大企业争原料、争能源,以便更合理地使用国家有限的
资源"。
【1】‘上海供销信息报》,1989年11月22日。
58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同年10月12日李鹏同志在全国生产工作会议上说:“强调发挥国营大中型企业
的作用,决不是要限制乡镇企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允许私营经济
存在和发展,何况乡镇企业中相当大一部分是集体经济,实行以工补农,增加对农
业的投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为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有重大作用。
乡镇企业的功绩,是要肯定的。”“对乡镇企业,我们既要肯定它的作用,又必须使
之适应新的形势,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使之继续得到适当发展。"12月11日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对乡镇
企业的作用要予以肯定",“对乡镇企业某些不健康的作法要加以纠正和克服,对积
极的一面要加以保护和支持。"n1特别是1990年1月24日在视察江苏时,他在江苏
党政军干部大会上关于乡镇企业的作用地位作了全面论述;对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
作了客观的分析;对乡镇企业今后发展方向和党对乡镇企业的政策作了全面而深刻
的讲述。他的这次讲话后在《求是》和《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影响很大,给广大
乡镇企业的干部职工很大的鼓舞。
1989年11月9日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
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积极引导乡镇企业
健康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支援农业、解决就业、繁
荣经济、增加收入和出口创汇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
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要认真整顿乡镇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效
益好的企业积极发展,下决心关停并转消耗高、质量差、污染严重以及与大企业争
原料、争能源而效益又很差的乡镇企业。通过调整和整顿,促进乡镇企业改进结构、
改进经营管理和经营作风,提高技术,提高效益。"乜1
中共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人关于乡镇企业的指示和讲话,驳斥了对乡镇企业种
种错误看法,稳住了近亿乡镇企业干部职工的军心,使乡镇企业的航船摆正方向继
续前进。
这个时期乡镇企业积极贯彻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既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又从乡镇企业的经济特性出发,认真贯彻“调整、整顿、改造、
提高”的八字方针。治理整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乡镇企业
为了求生存、图发展,紧紧依靠自身苦练内功,不断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不断根
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不断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此
间,乡镇企业为克服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积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努力开拓
【l】张毅、张颂颂编著‘中国乡镇企业简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125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75页。
59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国外市场,发展外向型积经济,再加上国家一系列的外向型经济扶持政策,乡镇企
业外向型发展战略得以初步确立,使乡镇企业在增长速度下降的情况下,增长质量
和外向型经济取得长足进展。1991年,乡镇企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228万元/人比1988
年的0.786万元/人,增长56.23%;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1991年达到789亿元,比
1988年增长了近200%,占全国出口商品总值的比重由15.2%提高到29.7%。
五、全面改革与发展阶段(1992n1996年)
这是乡镇企业发展历程中出现的第二个高潮时期。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
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即南巡讲话),这个谈话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
个新的历史阶段。他在南巡讲话中再次肯定了乡镇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
位和作用。他说:“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
我们手里。”Ⅲ“这五年,首先是农村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农作物大幅度增产,
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乜1邓小平的南巡讲话高层建瓴,既从理
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从来未弄清的问题,又从实践上解决了当前遇到的问题,同时
也回答了对乡镇企业种种责难的人提出的种种问题,给农村农民和广大乡镇企业干
部职工以极大的鼓舞。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农村经
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不懈地搞好
乡镇企业。”党的十四大的肯定,使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国民经济
中的重要作用得到确立和举世公认,从政治上解决了乡镇企业发展地位和作用的认
识问题。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发展的有以下5点特点:
1、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
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等原因,我们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和总量的大小在空间上
形成东部、中部、西部三个不同的经济区域,东部经济发展较快,中部次之,西部
最慢。其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异表现在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上也是如此。(见表2—3)
1992年1月18日以国务院名义在西安召开了《全国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
经验交流会》,这是自从有乡镇企业以来用国务院名义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乡镇企业会
议,用事实说明国家把乡镇企业真正摆上了重要地位。
会上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代表国务院讲话说:乡镇企业这一“中国农民的又一
伟大创造’’,“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形成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国家做出如此之
【l】‘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6页。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大的贡献,不能不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伟大奇迹"。“我国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小
康目标,难点是在农村。农村实现小康目标最重要一条标准,就是提高农民人均纯
收入。"“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较少,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高,就全国来讲,全
靠发展农业实现小康目标是很困难的,必须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二、三产
裹2-3 1991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比较(亿元、元、%、万人)
Table2—3:1 99 1 comparison of township enterprises’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m regions ofour country(100 million yuan,%,ten thousand people) \些苎全国东部地区
比重
中部地区比重西部地区比重
项目\ (%)
乡镇企业总产值11810.5 7737.1 65.51 3581.7 30.33 49l-7 4.16
乡镇工业总产值8699.6 6289.8 72.3l 2174.9 25.00 233.7 2.69
农民人均纯收入709 927 596 566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
2l-8% 24.4% 18.3% 11.麟
乡镇企业的比重
说明:东部与中部地区农业人口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差距是1858元,其8L 2%来自乡镇企业;东部与西部的
差距是2247元,其中86.8%来自乡镇企业。
资料来源:(1)数据来自‘中国乡镇企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
(2)农业部对乡镇企业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是按乡镇企业发展水平来界定的;东部包括:北京、天

津、上海、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lO省市;中部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陕西、
四川、重庆、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12个省市;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
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个省市区。而国家统计局2003年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
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市自治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
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9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
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10个省市自治区.上述两种划分方法有所差异,本文采用农业部的划分方法。
业,农村乃至全国的小康目标才能实现"。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农村经济发展
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差距上。现在,要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在
继续提高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的同时,必须加快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乡镇企业的发展,目的就是要逐步缩小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差距,促进全国十一亿
多人民实现共同富裕。"n1会后国务院于1993年12月颁布《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
乡镇企业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把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作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工作的一
个战略重点,并在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
为了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决策,1994年中共
中央、国务院在(199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组织实施乡镇企业东
【l】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战略》,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6、18页。
61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西合作示范工程推动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中央政治局通过的1995年工作要点提出:
“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根据中央、国务院这些精神,农业部提出实施《乡
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工程》,1995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乡镇企业东
西合作工程方案的通知》,拉开了乡镇东西合作,中西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序幕。
1991年一1996年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乡镇企业经济总量占全国
乡镇企业的比重明显上升(见表2—4),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中西部乡镇企业有了长
足的发展,东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
2、制定<乡镇企业法》
1996年10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乡镇企业法》,同日,国家主席江泽民签发第76号令颁布并于1997年1月1日起施
行。
表2-4 1991年与1996年东部与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比较(亿元、万人、万个、%)
Table2-4:Comparison of the major economic indicators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our country(1 00 million
\\项目1991芷1996笠
增区\ 企业单位数企业职工人数乡镇企业总产值乡镇工业产值企业单位数职工人数乡企总产值工业产值
东部655.6 5018.1 7818.6 6289.8 860.1 6659.6 46680.8 38355.1
比重34.87 52.2l 66.22 72.31 36.81 49.31 60.80 68.2l
中部820.1 3970.2 3498.3 2174.9 1080.3 5358.7 25497。8 15736.7
比重42.96 41.30 29.62 25.00 46.23 39.67 33.2l 27.98
西部423.71 6235 491.8 233.7 396.3 1488.7 4596.8 2141.7
比重22.17 6.49 4.16 2.69 16.96 11.02 5.99 3.81
资料来源:根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年)》有关数据计算
这是第一部规范乡镇企业的法律,先后多次征求国务院各部委、地方政府和乡镇
企业主管部门、经济法律专家、乡镇企业以及农民的意见,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八次
而成。田纪云副委员长曾说:“1978年以来,为了引导扶持和规范乡镇企业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颁布了有关乡镇企业的法规、政策性文件
30多件,有关部门还制定了有关政策规章40多件,基本上形成了乡镇企业发展的
政策法规体系。《乡镇企业法》共43条明确了发展乡镇企业的管理体制、重要原则
和主要任务,确立了乡镇企业的产权关系,理顺了乡镇企业的管理体制,规范了乡
镇企业的支农义务,提出了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和规范行为的具体要
求。”《乡镇企业法》的通过并颁布实施,是乡镇企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使乡镇企业走上有法可依的轨道,可以制止一些部门和一些领导干部对乡镇企业的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随意性,保护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
3、深化乡镇企业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随着城市国有企业转
换经营机制的改革和搞活,“三资"企业的发展,国内市场经济出“短缺经济’’的卖
方市场转向进入“过剩经济"的买方市场,乡镇集体产权模糊、所有权缺位和缺陷
进一步暴露,使乡镇集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相对于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灵活的相对
比较优势不再存在,而乡镇企业人才不足、技术水平低和先天不足使得乡镇企业在
与转换经营机制后的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不利地位。同时,国
家宏观经济政策环境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鼓励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制或股份合
作制改革。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鼓励,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压力和乡镇集体企业产权模糊的
缺陷等综合因素,推动乡镇企业深化产权制度和企业组织制度改革。
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是从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后开始的,并分为两
个阶段1992-1995年为试点阶段,主要是对一些先行一步,在实践中摸索改革的典
型予以总结,并由政府为主,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地区和企业开始试点;1996
年起为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广阶段,产权制度改革形成高潮,绝大部分乡镇集体企
业都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到1997年乡镇集体企业单位数占全部乡镇企业单位数的
裹2-5 1992-1997年乡镇集体企业占全部乡镇企业单位数的变动情况(万个、%)
Table2-5:1992-1997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units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accounted
for Township collective enterprises(ten thousand,%)
\\ 1997年比1992年
\年劳
\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集体、企业绝对数年递减率
项目\
\ 减少
乡镇集体企业数152.72 168.52 164.10 162.02 154.89 129.19
乡镇企业总数2091.96 2452.93 2494.47 2202.67 2336.33 2014.60 23.53 6.41%
比重7.30 6.87 6.58 7.36 6.63 6.41
资料来源:根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年)》有关数据计算
比重从1992年的7.30%下降到6.41%,乡镇集体企业单位绝对数比1992年减少23.5
万个。具体情况见表2-5。
据1997年统计,全国实行改革的乡村集体企业52万个,占乡村集体企业总数的
33.3%,其中出售占4.07%,兼并占0.89%,破产占0.22%,组建企业集团占0.39%,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股份合作制占21.23%,有限公司责任公司占1.53%,股份有限公司占0.53%,其它
改革形式占4.66%。Ⅲ
4、发展大中型企业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效益,农业部按国家制定的大中型企业标
准,①1997年在各地上报的基础上,经审定6376个企业为乡镇企业的大中型企业,
其中:山东万能达企业集团总公司、吉林四平红嘴集团总公司、浙江横店集团公司
等5个企业为特大型乡镇企业;浙江万向集团等273个企业为大型一档乡镇企业;
江苏艺龙集团公司等1265个企业为大型二档乡镇企业:天津隆圣工业公司等1490
个企业为中型一档乡镇企业;澄海五金工具总公司等3343个企业为中型二档乡镇企
业。
为促进乡镇企业做大做强,农业部相继出台了若干鼓励政策:1992年1月农业
部发布《乡镇企业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暂行规定》;3月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促
进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报告》,指出:“八五’’期间和今后10年,乡镇企业发展
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
管理”的方针,走“发展、改革、完善、提高”的路子,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深
化企业改革、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把我国乡镇企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994年农业部发出《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意
见》;1996年1月农业部印发《关于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和加快乡镇企业小
区建设的若干意见》;10月农业部、国家计委发出《关于促进大中型乡镇企业发展
的意见》;12月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科委、国家教委联合发出《关
于加快乡镇企业科技进步的意见》。到1997年以大型乡镇企业为核心,组建全国性
乡镇企业集团1039个,另外各地还组建了一大批省级乡镇企业集团,乡镇企业综合
实力和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进入了一个由量的扩张为主转向质的提高为主的新阶段。
5、调整产业结构
在中央转发农业部的报告中要求:“要根据市场需求,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资源
优势,合理调整结构,继续实行多业并举,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积极带动第一产
业,调整优化第二产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I】何康主编:‘中国的乡镇企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①按原国家经贸委2004年发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小型工业企业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
30000万以下或资产总额40000万以下,其中型企业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
资产总额4000万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为此,农业部先后出台了《乡镇工业调整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第三产业的意见》,指导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促进乡镇企业健康
发展。在此期间农业企业、第三产业和出口交货值的发展速度均超过乡镇企业年均
增长23.8%的平均发展水平(见表2-6),成效初步显现。
衰2-6 1992-1998年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出口交货值发展速度(亿元、%) ’
Table2-6:Developing growth rate of export delivery value 0 Township enterprises,the
tertiary industry(1 OO million yuan,%)

\\年\纷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2-1996年均增长速度
产值\\
农业企业增加值56 103 208 280 345 38.4
第三产业增加值649 1181 1672 2230 3250 31.4
出口交货值1193 2193 3398 5395 6008 31.7
资料来源:(1)数据来自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组编‘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年)》。
6、提高企业素质
科技和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而要提高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最
终依靠的还是人才。为克服乡镇企业人才不足、职工文化科技低、企业管理粗放的
缺点,乡镇企业广开门路,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训的“两手抓"的办法有机结合
提高职工素质。通过提高职工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本存量来提升企业的基础管理和现
代化管理,提高了乡镇企业职工素质、科技水平和管理素质,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经
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由于采取了有效措施,1996年与1992年相比,乡镇集体企业职工文化素质和
技术人才队伍实力明显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具体见表2—7。
这个阶段,乡镇企业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又一次浪尖,以追求产权制
度改革为特征的制度创新阶段,被称为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由此进入了一次新的
发展阶段。1996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35亿人,创造增加值近1.8万亿元人
(其中工业增加值1.26万亿元),实现出口交货值6008亿元,利税总额达6253亿
元。其中从业人员和利税总额分别是1978年的4.8倍和56.8倍。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2-7 1992年与1996年乡镇集体剑匕职工素质及技术人才拥有量比重比较(个、%)
Table2—7:Comparison of StaffQuality and the ownership oftechnical personnel in
township enterprises between 1 992 and 1 996
‘\ 每百人拥有量
\项目大专以上高中及中专初中及技工学校
~ 初中以下高级
年份\ 比重比重比重
中级初级
、. 职称
1992危O.4 17.9 48.4 33.2 O.8 50.7 216.2
1996盔1.3 25.6 55.4 17.7 3.1 143.4 400.7
资料来源:根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组编<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年)》有关数据计算。
六、深入改革调整阶段(199卜2000年)
199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正式实施,标志我国乡镇企业
发展进入有法可依的法制轨道。紧接着,1月14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乡镇企业工
作会议;3月11日中共中央下发中发[1997]8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
发农业部《关于我国乡镇企业情况和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意见的报告》的通知。该文
件既肯定乡镇企业在建设中国有特色社会主义中所发挥的重大贡献,同时也指出了
乡镇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年党的十五大召开,提出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的“抓大放小”战略,国家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
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采
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
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使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再加上城市“三资"企业和
私营企业,使市场竞争中更加激烈,加大了乡镇企业市场竞争压力。一些地方和企
业产业产品结构跟不上市场变化,一部分企业素质偏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适
应,生产经营发生了困难,难以为继。再加上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周边国家货币
大幅度贬值,中国出口锐减,国内市场疲软,大多数工业行业能力过剩,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下滑,许多行业全行业亏损,下岗职工增多。这时又有一些人在指责乡镇
企业,他们说:国有企业都这么困难,“不要再提发展乡镇企业口号了",有的说: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乡镇企业已完成历史任务,今后都叫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在这时乡镇企业发展
出现了“两头热、中间冷",即一头是战略上重视乡镇企业的中央领导重视;另一头
是迫切要求脱贫致富的农民热。但社会上都出现了对乡镇企业的宣传舆论淡化、政
策扶持弱化、企业负担强化、管理服务退化、投资环境恶化。
不利的发展环境使乡镇企业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速度明显快慢,1997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18%,增幅比“八五"平均水
平低24.27个百分点;二是出口增长大幅度下降,1997年增长16.5%,增幅比“八
五刀平均低46.98个百分点;三是引进外资相对减少,1997年增长1205,增幅比“八
五”平均水平低61个百分点;四是亏损面进一步扩大,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亏损
面为8%,比上年有所增加;五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速度有所减缓:1997年全国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458万人。n1
进入1998年,外部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继续蔓延,引发了
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剧烈动荡,并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将压力和影响向我国经济
传导和渗透;国内市场拉动进一步趋弱,内需不足,城乡市场销售不旺,致使乡镇
企业自身问题充分暴露,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1998
年4。月21日,江泽民同志在考察江苏乡镇企业时,发表了“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乡镇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讲话。他说:“乡镇企业发
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村小康的必由之路”,“是一条有中国
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发展乡镇企业是一项重大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方针"。
“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支持农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收纳
农村富余劳动力,对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支持农村社会事业,都发挥了不可替
代的重要作用。目前,乡镇企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效益下降、速度
下滑,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心1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乡镇企业干部职工创业的积
极性。1998年10月14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
重要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乡镇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新高涨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当前乡镇
企业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重要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
高度,对乡镇企业要积极扶持,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依法管理"。这不仅是对乡镇
企业新的更高的评价,也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乡镇企业的历史使命。
【l】根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组编:‘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年)》,有关数据计算。
【2】‘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116页。
67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面对严峻的发展经济环境,各地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乡
镇企业的出路在于第二次创业即在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的基础上,提升乡镇
企业综合竞争力。农业部乡镇企业局适时提出乡镇企业在二次创业中要实施八大战
略:一是科技战略,二是市场战略,三是名牌战略,四是集团战略,五是特色战略,
六是外向战略,七是集中战略,八是带动战略。同时要搞好五个结合:乡镇企业发
展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实施西部大开发相结合;
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产学研相结合;同国有企业相结合。
在此期间,乡镇企业加大了改革力度,对原来所有权不清的乡村集体企业进行
改制。到2000年底全国乡村集体企业改制面已达80%,其中股份有限公司占1%,有
限责任公司占5%,股份合作制占13%,组建企业集团占8%,承包占6%,租赁占8%,
兼并占15%,破产占1%,出售占25%,几种改革形式相结合的占18%。改制后乡镇企
业增加值构成中集体由49.5%降到34.7%,私营和个体企业由50.5%增加到65.3%。
n1通过改革形成一种由公有制和其它所有制形式之间相互融合与渗透的多元、混合
所有制结构,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了产权优化(见表2-8)。广大乡镇企业
面对严峻的挑战,踩下困难,抓住机遇,开拓进取。
认真实施科教兴企、可持续发展、外向带动和名牌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
量效益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重点,不断深化改革,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整体
素质、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2000年,乡镇企业创造增加值
27156亿元,比1997年增长12.1%(其中乡镇工业增加值18812亿元,比1997年增
长11.7%);支付职工工资7060亿元,比1997年增长9.2%;利润总额6482亿元,
比1997年增长12.7%;上缴国家税金1996亿元,1997年增长12.O%;出口交货值
8869亿元,比1997年增长11.8%;从业人员1.28亿人,比1997年减少1.6%;单
个乡镇企业平均年增加值13.O万元,比1997增长10.7%(其中单个工业企业平均年
增加值27.9万元,比1997年增长11.2%)。c23
经过三年深化改革和整顿完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有所减少,但从总体来说,
乡镇企业实力增强了、规模扩大了、效益提高了、素质增强了,而那些污染企业、
破坏资源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企业、安全隐患严重企业、长期亏损企业大大减
少了。乡镇企业在相当困难情况下,做到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是很不容易的。可
【1】何康主编:‘中国的乡镇企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2】根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组编:‘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年)》计算。
见,乡镇企业分化重组加快,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裹2-8 2000年各地乡镇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情况(个)
\ 股份制和股份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
Ⅵ目股份合作制企业占股份企业合计。合作制企业合
企业占企业总数比重企业制企业
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总趱区\ 计数比重
上海37692 1760 4.67% 106 1654 93.98%
浙江1081514 30734 2.84% 5457 25260 82.19%
重庆106691 3016 2.83% 461 2555 84.71%
江苏903456 22525 2.49% 2898 19537 87.13%
山西294139 444l 1.51% 205 4236 95.38%
江西717680 10158 1.42% 10158 100.00%
黑龙江245869 3442 1.40% 355 3087 86.6996
湖南2226562 28596 1.28% 1705 26891 94.04%
甘肃224908 2791 1.24% 315 2476 88.71%
河北1012984 12525 1.24% 1903 10622 84.81%
安徽710774 8547 1.209‘ 1391 7156 83.73%
河南1081731 12547 1.16% 1653 10894 86.83%
北京118754 1236 1.04% 209 1027 83.0996
湖北926207 8401 0.91% 1337 7064 84.0996
山东2048217 15452 O.75% 2186 13266 85.85%
天津121329 788 0.65% 195 593 75.25%
福建807022 3925 0.49% 316 3609 91.95%
广东766557 3535 .0.46% 1587 1948 55.11%
贵州372996 1613 O.43% 116 1497 92.81%
海南40719 162 O.40% 36 126 77.78%
四JII 1374560 4069 O.30% 929 3140 77.17%
内蒙古911161 2634 0.28% 753 1781 70.28%
青海54865 144 0.26% 24 120 83.33%
辽宁1028432 1626 0.16% 368 1258 77.37%
广西867907 1152 O.13% 225 927 80.47%
陕西897491 966 0.11% 135 831 86.0296
云南654923 611 O.09% 158 453 74.14%
吉林764616 392 0.05% 167 225 57.4096
宁夏130357 58 O.04% 16 42 72.41%
新疆316524 105 O.03% 28 77 73.33%
西藏
全国总计20846637 187851 0.90% 25251 162600 86.56%
资料来源:农业部乡镇企业统计资料、<中国乡镇企业年鉴》。
七、乡镇企业发展进入新世纪(2001年以来)
当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出现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
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不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使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开始进入信
息化和智能化、自动化时代。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经济贸易发展和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资金技术流动加快,各国经济和市场进一步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特别是信息化以
世界为舞台,导致了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从
根本上说,工业化过程就是伴随科技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
的过程。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
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浪潮,乡镇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就别无选择,只有
走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即进入以追求科技进步为特征的
自主创新阶段——第三次创业。就是要彻底抛弃以往乡镇企业靠粗放型增长的模式,
进而选择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走以科学
发展为主题,以结构优化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动力,科学利用农村生
产要素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这也是本文要重点研究的课
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发展方式创新,二是结构调整创新,三是产业布局创新,四是
机制体制创新,五是经营理念创新,六是服务理念创新。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
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2006
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乡镇企业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引导乡镇企
业向有条件的小城镇和县城集中。”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以促进农民增收
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城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新的世纪、新的使
命,党的十六届五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乡镇企业来说是
新的使命,但同时也是新的机遇。乡镇企业在第三次创业中必须牢记使命,坚持科
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发展的显著特点是:一是企业布局集中度提高,进一步向小
城镇集中,形成乡镇企业产业集群,提升了乡镇企业发展的产业水平。2006全国乡
镇企业各类工业园区有5661个,入园企业84万家,园内企业职工人数2018万人,
园内企业实现增加值13180亿元,占乡镇企业增加值的22.74%,园内企业出口交货
值8661亿元,占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的34.1%,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
群化成为经济发展趋势,产业集群在乡镇企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例如,沿海地区
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等省的产业集群化已成为乡镇企业整合利用资源,调整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优化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n1二是农产品加工业
已成为乡镇工业的主要行业和重要增长点。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央提出的农业产业
化经营思路,把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大方向,积极
引导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依靠资源优势,突出绿色品牌,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
农产品加工产业带,涌现出一大批带动力和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龙头企业,农产品
加工业总体呈现快速增长的好势头,成为乡镇企业重要的优势和特色产业的新亮点。
2007年乡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10200亿元,同比增长16.42%;农产
品加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3 1.48%,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三是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和职工素质显著提升。2007年,全国有30万乡镇企业员工获得农业
部颁发的“蓝色证书”,6万多乡镇企业员工获得国家承认的职工技能证书,共有306
万乡镇员工接受蓝色证书、银河工程、阳光工程的培训。职工素质的提升推动了企
业的技术创新,全国目前已建立近26000个乡镇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为乡镇企业科
技进步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四是乡镇企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随
着农村消费结构的提升,农村现代服务业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热点。2007年乡镇企
业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650亿元,同比增长13.66%,比乡镇工业增幅高0.3个百
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乡镇企业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1』.97上升到22.19%,提高
0.22个百分点。盟1五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持续增加。2007年
全年新增就业410万人左右,与上年基本持平;到2007年底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
突破1.5亿人(见表2-9)。全年全国乡镇企业累计支付劳动者报酬达13680亿元,
同时增长11.35%,农村居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收入(包括个体二、三产业)1883元,
同比增长11.5%,增加180元,2007年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
入的比重达到45.5%。嘲(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4元)。
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异军突起以追求数量增长为特
征的经营创新称为第一次创业;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以追求产权制度改
革为特征的制度创新阶段,称为第二次创业;在进入本世纪,乡镇企业将进入以追
求科技进步为特征的自主创新阶段称为第三次创业。
第三次创业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加强政策扶持,注重技术创新,
【l】资料来自中国乡镇企业信息网:m.ere.gov.cn。
【2】数据来自中国乡镇企业信息网:WWW.ctC.gov.m
【3】数据来源:中国乡镇企业网WWW.etc.gov.姐
71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布局调整,加强体系建设,改善外部环境,促进乡镇企业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表2-9 2001-2007年乡镇企业发展情况表(万个、万人、亿元、%)
Table2-9:2001—2007 table ofthe development oftownship enterprises(ten thousand,ell
\牺目企业总数从业人员
乡镇企业乡镇工业出口劳动者补农建农乡镇企业
年份\ (万个) (万人)
增加值增加值交货值报酬
利润总额税金总额
资金弟二广厶业
\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增加值
2001 2116 13086 29356 20315 9599 7732 6709 2308 147 6562
2002 2133 13288 32386 22773 11563 8528 7558 2693 312 6983
2003 2185 13573 36686 25745 14197 9072 8571 3130 119 8544
2004 2213 13866 41815 29359 16932 9756 9932 3658 120 9743
2005 2250 14272 50534 35661 20662 11117 12519 5181 187 11068
2006 2314 14680 57955 40864 25416 12286 14735 6105 202 12733
2007 2364 15090 69620 47800 30200 13680 1.6900 7200 200 14650
2001—2007笠
平均递增%
2.3 12.8 13.1 16.9 8.6 14.2 17.9 10.2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农业部乡镇企业统计资料、《中国乡镇企业年鉴》。
第三节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乡镇企业在我国广褒的农村大地上异军突起,各地结合
自身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和自然地理区位优势,形成了各种不同特色的乡镇企业发
展道路,经济学界称之为乡镇发展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耿车模式"
等。费孝通(1997)认为:“发展模式基本涵义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
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乡镇企业发展模式这一理论范畴,是对乡镇企业发展
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某种鲜明特征和区域代表性及相对稳定性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运
行机制的理论概括。它所涵盖的包括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
分配机制、生产交换、流通诸环节的连结方式和运行机制等。因此,乡镇企业的发
展模式不可能是唯一的,其具体模式多样化是有其内在依据即客观必然性的,这种
必然性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从纵向加以分析。乡镇企业具体模式多样化,是历史运动的必然结果。现状是
历史的累积又是历史的延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是经
三十多年历史演变而形成的现状。不管这种现状是否尽如人意,我们不可能割断历
史,不可无视这种现状的存在,不可能一切从“零"开始。我们所能做的和必须做的,
是对现状加以改革。但是,这种改革是以现状为出发点并加以现状为基础进行的。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因此,各地不同的现状就迫使各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以苏南地区为例,“三
级所有"一向相对比较稳固,原来的集体经济拥有相当实力,原有的“社队企业"
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他们必须尊重这个事实,必须尊重已经形成的生产力格局
和所有制格局。因此就走上了一条乡镇企业发展以集体经济为主的道路,农业也依
靠乡镇企业返回利润以资扶持。从而创造和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苏南模式”。而
浙江温州地区一向是所谓“资本主义复辟"的典型,“三级所有刀事实上是“三级没
有’’,集体经济薄弱到了几乎不复存在,而当地群众却从历史上继承了擅长经商和从
事手工业的传统。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
上,他们就自然走上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道路,创造和形成了另具特色的“温州模
式"。我国地域如此之广阔,社会生产力水平差距又如此之大,可以断言,会有那么
一些地区,历史留给他们的现状或和苏南或和温州相似。但是,同样可以断言,会
有更多的地区,他们的情况既和苏南也和温州大不一样。因此,他们完全有可能也
完全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从而创造出本地区的乡镇企业发
展模式。
从横向加以研究,乡镇企业具体模式多样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
必然结果。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我国各个地区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甚至可以说比欧洲许多国家之间的差距还要显著。这种社会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乡镇企业模式具体形态上的差异。仍以苏南和温州地区
为例。苏南靠近上海,交通方便,历史上就和上海有着密切的天然联系,本地区内
又有以苏州、无锡、常州等工业比较发达的一批中等城市构成的比较密集的城市群
落,因此,城市辐射力很强而他们原有的已经小有规模的社队企业也具备吸收和消
化城市辐射力的能力;反过来说,如果他们舍弃以集体经济为主而改以家庭经营为
主,则单家独户的微薄经济力量就难以和大、中城市的经济力量挂钩,势必丧失这
种吸收和消化能力,这就等于放弃了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温州地区本身工业基
础薄弱,不久前还只是一个消费型城市,谈不上有多大的经济辐射力,周围也别无
其它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事实上温州农村也确实没有依靠城市辐射发展起来的乡
镇企业和繁荣地区。这种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别,明显地决定了两个地区
产品结构的不同,苏南地区以大、中型产品为主而温州地区以小商品为主;决定了
他们的所有制结构不同、分配方式不同、流通方式不同,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
路,创造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是他们各自的社会经济条件制约的结果,而不是任何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个人主观意志选择的结果。同时,全国其它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
因此,也就完全有可能而且也完全应该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并创造出具有自己
特点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八十年代中后期经济学界对乡镇企业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出现的经济现象所总结
出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各有各的说法,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苏南模式,温州
模式、阜阳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泉州(晋江)模式,广汉模式、平安模式、耿
车模式以及大邱庄模式、窦店模式等。从其发展的主要特征上来,可以大体分为工
业自我发动型(如苏南、大邱庄、泉州(晋江)、平定、珠江三角洲模式),市场拉
动型(如温州模式)和农业推动型(如窦店、阜阳、广汉、海安、联车模式)。这些
模式都适应了各地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市场条件,并有效地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组织形式的改变,实际上并没有优劣之分。本文采用较为著名
且得到普遍认可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即我国经济学家、资深乡镇企业问题研究学
者陈吉元先生的划分法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耿车模式、珠江模式、平定模式、
泉州(晋江)模式等。
一、苏南模式——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在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首先为人们所公认的一种具体模式是“苏南模式’’。“苏
南模式’’并不只是江苏局部地区乡镇企业所独有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而是我国经
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在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共同采用的大体上相类似的一
种发展乡镇企业的经济模式。
“苏南模式"的典型地区是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广大地区。这
三市辖12个县(市),面积1.6万平方公里,1986年末人口为1245万人,是长江
三角洲南部的一块水网平原,鱼米之乡。历来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
一,也是我国乡镇企业最发达的地区。无锡县在行政区划改为锡山区前,其经济总
量历来为全国百强县之首,其乡镇工业总产值一直位居全国各县的首位。
l、“苏南模式一的主要特征和内涵
(1)从所有制形式上看,这个地区的乡镇企业大都以乡、村两级集体所有制
为主。这个地区的乡镇企业从所有制结构上看,同样有集体性质的乡村企业和联户、
户办企业等多种层次,但在整个苏南乡镇企业中乡(镇)村两级集体所有制所占的
比重占绝对优势,乡镇工业总产值中有97%(1985年)是集体企业创造的。苏南乡
74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镇集体所有的企业,一般不采取股份制等形式,而是采取社区集体所有的形式。苏
南乡镇企业中集体所有为主的这个特征是比较稳定的,从1970年以来至集体企业改
制前,苏南乡镇工业乡村集体所有制占比重一直在90%以上,所以集体所有为主是苏南
模式的第一个主特点。
(2)在产业结构上,苏南乡镇企业以工业为主,乡镇工业中以非农副产品加工为
主。苏南乡镇企业从事的产业既有工业企业,也有农业企业和服务业。但是工业占
有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1985年乡镇工业产值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5%。但
其特点是乡镇工业不是以农副产品为主(虽苏南是农业发达地区,但农副产品上交
任务重,能够留下来自我加工的农副产品极少,而其它地方在乡镇工业发展之初,
大都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而是以机械、纺织、化工、建材四大行业为主,其中
机械,纺织两个行业占一半以上,四大行业产值合计占乡镇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1985年)。
(3)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同城市工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苏南邻近我国最大
的城市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又分别是国内经济科技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苏南
农村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苏南乡镇企业就是依靠城市企业的技术、人才、信息等
基础而兴起的,它充分利用了较为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同邻近的大中城市的国
有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建立了横向联系,在产品、技术、资金、人才、经
营等方面实行协作。苏南乡镇企业与城市各种形式联合协作后,创造的产值占苏南
乡镇工业总产值的1/3。由于依托城市、依托大工业、依托科研单位,苏南乡镇企
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有了较高的起点,一些乡镇企业还与城市企业结成企业集
团。“借脑发财,借梯上楼"成为苏南乡镇企业中一句流传很普遍的口头语。由于乡
镇企业的发展,城乡之间经济相互渗透,迅速融为一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
(4)在分配制度上,采取较为均衡的按劳分配制度。苏南乡镇企业税收成为乡
镇、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对乡镇集体贡献较大,整个社区的支农、补农、小
城镇建设等各项费用,实际上由乡镇企业负担。而且企业积累较高,从而使乡镇企
业生产资金迅速聚集。苏南乡镇企业工资分配,主要是实行以各种形式的集体承包
责任制为特征的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既承认差别,但又严格控制差距。职工收入既
有差别又较为均衡,在乡镇企业内,职工与管理人员、务农农民和务工农民的收入
差距较小。这种较为均衡的按劳分配,是苏南乡镇企业经济运行较为平衡、协调的
75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重要原因。
(5)在流通方式上,以市场调节为主,按销供产的顺序组织生产。因为,一方
面乡镇企业农民所有的性质决定了它要自行解决流通问题;另一方面苏南乡镇企业
主要从事的是原材料和销售产品两头在外的加工业,也决定了它必须通过市场销售。
由于苏南乡镇企业主要依靠市场调节,因而它较早地作为独产的商品生产者出现在
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6)苏南乡镇企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大。苏南乡镇企业,原始资本来自农业,劳
动力来自农业,所有者是社区农民,企业建在本社区农村。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
又对本社区的农业生产进行反哺。它们以工补农、以工支农、以工建农,用乡镇企
业利润,补贴务农社员、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购置农业生产资料、支持农业现
代化建设。
(7)县乡两级的党政领导者是发展乡镇企业的实际决策人。从七十年代初期到
现在,县、乡、村的干部积极筹办,扶植乡镇企业。多年来,他们把中央政策、方
针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解放思想、积极改革,制定了多层次的发展战略和“三
个为主’’的方针:在经济形式上以集体经济为主;在企业规模上以中小企业为主;
在企业隶属上,以市管、县管、乡管为主。坚持城乡结合,实行“城乡一体,龙尾
下伸”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这是从主观上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关键。
2、。苏南模式一产生的原因
“苏南模式”能产生在苏南地区,这决非偶然,而是有着经济、社会、历史、
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苏南农村人地矛盾较我国其它地区尖锐得多,苏南农业劳动
力转移的压力特别大,这是苏南农村较早兴办乡镇企业,创造“苏南模式’’的内部
动因。其次,苏南历史上是闻名中外的商贾云集之地,早在明朝,家庭手工业、纺
织业就已经相当发达了。再次,既处于上海经济的强大幅射之中,又处于无锡等大、
中城市的直接辐射之下,又有众多的小城镇作为依托,这是其比较有利的外部条件。
正是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刻的内在动力,文革中商品紧缺的市场拉力,苏南长
期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基础,城市群的多重经济辐射与城市千丝万缕联系等比较优势,
使苏南乡镇企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并逐步形成现有这些特点。
3、矗苏南模式一的主要经验
(1)是依靠农村居民,自力更生发展商品的经济。苏南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资金自筹、劳力自招、原料自找、产品自销、决策自立、风险自担。正是依靠自己
76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的力量筹集资金、采购原料、生产产品、推销商品,使苏南乡镇企业一开始就跳出
了计划经济的老框框,而走上了独立自主商品生产者的道路。
(2)是面向市场、参与竞争,择优发展乡镇企业。苏南乡镇企业的经营决策面
向市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实行以销定产的生产经营管理办法。从市场需
要选择产品,从本地技术、交通条件具有比较优势的实际出发,使苏南乡镇企业一
开始就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机会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它们在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
极提高企业素质,提高群体实力,在竞争中不断求生存、求发展。
(3)是探索具有乡镇企业特色的企业管理形式。苏南乡镇企业借鉴农业联产承
包责任制的经验,实行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接着又发展成为“一改三包”:改干部
任命期为聘用制,改职工招收制为合同工制,改工资固定制为浮动制,实行承包责
任制。围绕经营承包责任制初步形成了既有现代工业管理的科学性,又有乡镇企业
的灵活性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苏南乡镇企业推行的集体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与厂长
负责制、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相结合,使经营权与所有权进一步分离。企业所有者
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经营者的关系是发包与承包的关系,经营者取得了企业经
营管理、人事调配等权力。同时又加强了必要的监督、审计、服务、协调,使乡镇
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企业具有较强的活力,这在当时条件下有益地探索了
集体经济有效的实现方式。
(4)是依托城市发展各种形式的联合协作。苏南乡镇企业处于我国经济发达的
城市群体周围,它们主动接受城市的经济辐射,做到依靠不依赖,联合又独立。苏
南乡镇企业与城市企业的联合形式多种多样,联合的对象有城市的国有企业、城镇
集体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商业流通部门、外经外贸部门等。联系的内容有
生产、供应、销售、资金、技术、人才、教育、信息等。联合的形式有松散的、紧
密的、半紧密的,有临时的、中期的、长期的。但联合的中心凝集力是互惠互利,
合作双赢。正是与城市企业的多种联合,使苏南较早出现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乡镇
企业迅速提高,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5)是补工补农,工农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乡镇企业是在农业这一母体上产
生发展起来的,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工业反哺农业,建设农业现代化,是乡村企
业应尽的义务。农业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更多的农业剩余又将会促进工业和其它各
业的发展。苏南乡镇企业较好地处理了发展工业与发展农业的关系,务工农民和务
农农民的关系,在工业发展的同时,既稳定了农业,又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苏南乡镇企业设立建农基金,以I*b农、以工建农的主要做法有:一是为生产队购
置各种农机具和其它农业生产资料,加快了农业机械化。二是补充农田水利基本建
设资金。三是直接补贴务农社员,奖励生产。
4、“苏南模式一存在的局限性
“苏南模式”在发展过程中,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
决的问题。实践证明:苏南乡镇企业既不是完美无缺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苏南
乡镇企业的一些问题正在逐步暴露,矛盾的暴露和解决,将推动“苏南模式”持续
地、又好又快地发展。
(1)“苏南模式一的领导体制,党政结合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苏南乡镇
企业,多数脱胎于政社合一时期的社队企业,绝大多数是乡村集体所有。乡、村党
政负责人,实际上代表社区全体成员行使乡镇企业的所有权,而乡镇企业真正的所
有者一乡镇(村)居民,实际上很难有表述自己对乡镇企业重大决策的意愿的机会
和监督乡镇(村)干部的权力。乡镇集体企业所有权缺位、产权模糊导致其走向“第
二国有企业”,也为日后的苏南乡镇企业改制埋下伏笔。根据科斯第三定理“在交易
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
进经济效率。换言之,如果存在交易成本,没有产权的界定与保护等规则,即没有
产权制度,则产权交易与经济效率的改进就难以展开"。n1同时,诺思在1973年出
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
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
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乜1因此,苏南乡镇集体企业的改制势在必行。
(2)市场发育相对不够完善,流通环节薄弱,外向度程度低。与苏南乡镇企业
发达的生产相比市场发育相对落后,专业市场少,农村的资本、人才、技术、物质、
劳务、信息市场尚未形成,外向度低。这既是问题,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3)苏南乡镇企业负担较重,自我积累能力正在弱化。苏南乡镇企业税负较重;
同时又要上交乡村部分利润;再者,社区和地方政府的一些负担往往转嫁给乡镇企
业。导致企业利润空间缩小,自我发展受到影响。
(4)企业综合实力落后于城市企业。与城市国有企业、军工企业、“三资"企
【l】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52页。
【2】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厦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78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业相比,苏南乡镇企业在技术水平、人才质量与数量、管理能力、产品科技含量、
创汇能力、企业规模和品牌建设等多方面处于落后地位。
5、搿苏南模式一的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使“传统苏南模式”暴露出自身
存在的弱点和不足(见上文)。第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乡
镇企业灵活经营机制的优势逐渐丧失。第二是随着我国市场供求结构总体上由短缺
经济变成过剩经济,市场形势出现了很大逆转,乡镇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随
着乡镇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苏南乡镇企业中“模糊产权”(见本文第5章第2节)
的矛盾也逐步显现。特别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低效率的治理结构,难以对经营者形成
必要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富有创新精神的苏南人以变应变,丰富了苏南模式的新内
涵。
(1)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苏南乡镇集体企业开展了大规模的“改制’,_产权制度
改革。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基本上把集体乡镇企业改制为产权主体多元化的
股份(合作)制企业,从而意味着“传统苏南模式”的终结,更标志着“新苏南模式’’
的诞生。苏南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改制面超过90%,其改制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以江阴市为代表,近10家乡镇企业上市,持股近20
亿元(2000年初),在证券市场上形成了概念独特的“江阴板块”,这在全国是绝无
仅有的;另一个是以昆山为代表的乡镇企业普遍与外商及港台投资企业合资。u1
(2)发展外向型经济
90年代初,我国推行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并决定开放开发上海
浦东,以此龙头,带动我国东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与上海相邻的苏南地区抢抓机
遇,主动适应上海大开放战略,成立出口加工企业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力地推动
了苏南乡镇企业“以内转外",发展外向型经济步伐明显加快。到90年代中期苏南
乡镇企业外贸、外贸依存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3)组建企业集团,提高企业实力。
为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苏南乡镇企业以资本、产业、产品、品牌为纽带,
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联营等形式,做大做强乡镇企业,通过组建企业集团,
提高乡镇企业核心竞争力。到1999年,仅江阴一个县级市就拥有乡镇企业集团150
【l】洪银兴、陈宝敏r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7期,第32页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多家,其中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46家、省级乡镇企业集团84家,有12家大集团利
税超亿元。‘妇
(4)乡镇企业由围城到进城
企业办在乡镇(村)是初期“苏南模式”的一个特点,随着乡镇企业实力的增强,
苏南乡镇企业开始向设在城镇的工业园区集聚,优化了苏南乡镇企业的产业布局,
推动了苏南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一批规模大、
实力强、上水平的苏南乡镇企业已由农村地区转入城市地区办厂开店,有的还把企
业总部设在大城市,形成区域网络经济体系,从而拓展了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
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如永联集团、春兰集团、阳光集团、双良集团等。苏南乡镇企
业的城市化,必将推动“苏南模式”的新发展,而“苏南模式”的新发展表明,所谓“苏
南模式”已经过时之类的判断是不科学。2008年7月6日,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公
布的第八届全国百强县中苏南地区以绝对优势占有9席,且前5名均为苏南地区县
(市),苏南经济的新发展,为“苏南模式”以新发展注释了新的内涵——新“苏南模
式’"。‘21
二、温州模式——市场型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温州乡镇企业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型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的复合
体。其要意概括地说就是:以家庭、联户企业为主要组织形式,通过市场组合要素,
形成以日用小商品生产为主导产业,以小城镇为依托的商品生产群体,充分运用市
场机制来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和活跃农村商品经济。
1、温州模式的特征
(1)经济形式家庭化。温州农村工业是家庭工业唱“三角",全市家庭工业企
业是自发产生于民间且游离于国家计划直接控制的家庭企业、联户企业迅速崛起和
壮大,构成为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生产发展新的经济力量和主要经济组织形式。它
们大都经营、生产小商品,就是靠这些“不起眼的产品”占领了广大市场,成为带
来较高效益的“王牌产业”,对温州地区的中观经济产生了显著影响。
(2)经营方式专业化。温州农村的家庭经济,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化、专业化的
商品经济。它的产品在专业分工协作过程中完成。如一个徽章产品分成了设计、写
字、刻模、成型、点漆等十几个工序。而每个家庭工厂只从事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工
【l】洪银兴、陈宝敏‘“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7期,第33页。
【2】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www.china-county,ory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序的生产。在家庭分工的基础上,还有国际分工(或叫产品门类的分工)、产品生产
分工(或区域分工)。由于细致的分工和紧密的协作,乡和乡、村和村、户和户之间,
通过市场形成了一条龙配套生产使家庭工厂摆脱了“小而全”的局限,获得了较高
的生产率和较多的经济效率。
(3)专业产生系列化。温州在农村经济专业化的基础上,乡镇企业也实行系列
化、群体化生产。每一种专业产品都形成了各自的生产体系。因而增强了生产能力,
扩大了销售辐射圈,为家庭工业的大面积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虽然它的多
数专业市场和产销基地,地处边远、交通不便、能源缺、资金不足,但因为有农民
发展商品生产的经济机制相配置,大批农民能迅速成为独立的商品经营者。
(4)生产要素市场化。温州农村工业就微观经济看,它是按照价值规律要求来
组织生产和流通。因此,生产的各个环节均已商品化。
从产品购销方面看:温州是“以商带工",依靠遍布于全国各地的lO多万农民
购销员,自发地组成了一个民间性的商品经济流通网络,通过建立专业市场,带动
农民家庭工业的迅猛发展。家庭工业是与专业市场、供销员三位一体,相互依存的,
这些专业生产专业市场的经营特点是:一是远程贸易,面向全国;二是竞争激烈,
价廉销旺;三是专业分工、市场调节;四是循环生产,变废为宝。温州的农村专业
市场突破了就地交换的狭隘界限,商品大都远购、远销,大大伸长了全国市场网络
系统,这网络系统的轴心就是多遍布全国的农民购销员。
从劳务方面看:在家庭工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如苍南县金乡镇等地,已形成了
劳务市场,因为温州的耕地人均不到半亩,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以家庭工业为主
发展商品经济,为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温州家庭工业雇工特点是雇工企业数量
多,但雇工人数少。这是与家庭工业以小商品为产品开发目标及小规模生产要求相
适应的。
从资金方面看:发展家庭工业的资金来源,除国家银行和信用社贷款等主流金
融工具外,合作信用、私人钱庄,以及民间的“聚会"、“摇会”和自由借贷等多种
非主流金融工具交叉存在。农民民间资金市场已初步形成而且相当活跃,其特点:
资金投入主要用于生产经营,利率随行就市。
(5)服务环节协作化。全市农村从事服务行业人数多,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直
接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其规模有的已超越了家庭范围,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协
作。温州农村的这些协作与联合,是以家庭为基础,一些生产活动以家庭为单位进
8l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行及核算,通过股份分红体现生产要素所有权,也称“联而不合"。家庭工业与社会
化服务事业的协作还表现在以地域性和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其具体形式是
“挂户”,就是家庭工业企业自主经营,对外活动要挂靠在具有法人资格的集体经济
单位上。
(6)企业集聚城镇化。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向小城镇进一步聚集,而家
庭企业相对集中于小城镇四周,并在社会化协作过程中提高专业化水平,逐步形成
了既有紧密分工又有协作关系的商品生产企业群体,形成块状经济。随着企业群体
的发展,小城镇原有规模和设施显得不适应了。于是就要求建设和拓展小城镇,温
州在建设小城镇上也独辟蹊径,不仅多途径多方式地筹集资金,而且鼓励家庭企业
和农民共建城镇,从而加快了温N4,城镇的发展。号称农民城的龙港镇迅速崛起,
就是温卅I农民造成的缩影。小城镇的发展,又从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改善
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
总之,“温州模式’’是根据本地区的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交通闭塞,又没有接近
大城市的有利条件等实际情况,选择了符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家庭
企业+小商品生产+专业市场+块状经济"的分散型格局。创造出一条新的发展农村商
品经济的路子,显示出一种罕见的活力。
2、搿温州模式一的成因
“温州模式”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与温州的地缘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后
来国家对温州的定位密不可分。
(1)从地缘环境上看:改革开放之前,温州是一个资源贫乏(人多地少)、交
通闭塞(当时火车不通,海运发展缓慢;主要靠公路与外界沟能联系),先天条件不
足(温州当时只是一个中等城市,相距400公里的上海市以及杭州、宁波等城市工
业对其辐射的力较弱,而且温州本身的力量有限,并不具备强大的对周边县、乡村
的辐射带动功能)。解放后,长期以来温卅I作为沿海国防前线,国家投资历来不足。
这些客观因素决定了温州不可能像苏南那样凭借城市辐射圈的区位优势,吸收城市
工业扩散,为大工业配套零部件和专业协作,普遍发展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
(2)从历史文化背景上看:温州人历史上就有从事家庭手工业,而且借靠手工
业(手工艺)外出谋生的传统,通过外出谋生增强经商阅历的同时,也带回了外地
的商品经济信息。温州属鸥越文化区域,其重商、重利的欧越文化和人生哲学,强
化了温州人的经商理念。所以,温州在改革开放前,历来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重灾区。集体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在国家鼓励兴办多种形式的乡镇企业的政策影响
下,温州原有社队集体企业有相当一部份由于基础薄弱和体制未理顺而趋于解体,
转而成为家庭、联户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温州人传承鸥越文化中重商勤奋的
传统,一名俗话:“白天做老板,夜里睡地板,晚上看黑板”,形象地描述了温州人
刻苦、勤奋、好学的性格形象。
(3)从政策定位上看:温州私营经济萌芽早就有之,只是在改革开放前的政治
气候及政策环境,决定了温州人民创造的家庭企业,只能处于隐蔽的状态。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系列搞活农村经济的政策给温州乡镇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
有利环境。浙江省委对于温州的做法,早已心知肚明,不鼓励但也没有制止。温州
市各级政府对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但又有争议的种种新事物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许多干部敢于大胆探索,热情支持群众的首创精神,较早允许家庭经营工业商业、
允许家庭工业“挂户经营",上级有关部门还把温州做为农村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宽
松的政策环境、地方政府的扶持和温州人民的创新精神有机结合,使本身就初具雏
形的市场型乡镇企业发展模式迅速成长,发展成为众人所瞩目的温州模式。
3、搿温州模式刀运行机制
温州农村家庭企业的崛起,小商品产业的发展和初级市场网络的形成,既离不
开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作用,又为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了条件和基础。随着
各种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市场型乡镇企业模式的形成,其内部逐渐确立了价值规律自
发调节为主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运行机制包括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生产要
素的组合、流动机制,分工协作机制和资金运筹机制;市场联结着商品经营者的经
济关系、供求关系,价格涨落和竞争压力推动并调节着乡镇企业的商品生产和流通
过程。温州乡镇企业以市场调节为特征的经济运行机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物质利益成为第一推动力,促
成了多样化的投入和多样化的利益实现方式。
(2)生产要素的组合、流动机制——农村各产业间收入位差的存在,市场机制
自发地分配和调节着劳动力与资金等农村各产业的比例,并形成生产要素相对自由
的区域间流动。
(3)分工协作机制——在竞争中形成了专业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的生产企业集
体,供求关系直接制约着生产的增长。
(4)资金运筹——在商品生产发展中初级资金市场已经形成,民间借贷主要服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务于家庭企业和个体商业,市场利率由多种因素决定。
4、搿温州模式一的局限性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局限性,任何模式都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产生
于上世纪80年代的“温州模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不时地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
表现在:
(1)产权障碍:温州乡镇企业中存在“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小农意识,使分
散经营的温州家庭民营企业难以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造等得以迅速扩张。
(2)家庭企业的弱点:温州乡镇企业大都是从家庭工厂发展起来的,其家庭管
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其矛盾日益暴露,尤其是在人才的引进使用
等方面,家族企业的弱点更为明显。
(3)经营方式落后:温州家族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无法与现代市场经营模式
抗衡。
(4)产业层次低:产业产品循环往复、低层次竞争,使得温州家族企业产业产
品结构低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市场竞争力弱。
(5)经营理念落后:温州家族企业以发财为唯一目的的落后经营理念,无法适
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重谋发展,体现社会责任的现代经营理念。’因此,
传统的“温州模式”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温州乡镇
企业的发展壮大。
5、“温州模式刀的新发展
温州人敢想、敢闯、敢为天下先,在全国全球建立广泛的地缘人脉网络,在改
革开放中异军突起。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活跃的先锋,是中国市场化进程中
的草根力量,拥有20年来中国最脍灸人口的增长故事。
进入21世纪,温州人反思“温州模式’’的局限性,温州市委市政府强势推出“以
民引外,民外合壁"发展战略,通过“腾龙换鸟"的方式,提升民营企业的产业层
次,淘汰低层次产业,加快破解“低、小、散”难题,提升温州乡镇企业的管理理
念、技术平台和市场空间。
“新温州模式”,是在传统温州模式扬弃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主要表现在:n1
E1]周德文s诠释“新温州模式”及其发展趋势,温州市政府网站grW'tV.wengzhou.gov.cn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1)突破了家族企业制的篱笆,开始走向以资本、产品、品牌为纽带的企业规模
发展道路。
(2)树立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理念,逐步迈向企业资产(本)经营新的发展轨道。
(3)采用了连锁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多种现代营销手段。
(4)造就了一批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智慧的新型企业家队伍。
(5)建立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6)提升了产业产品档次,使温州乡镇企业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总之,“新温州模式"是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紧密结合本
地实际,不断创新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以集团化
的现代化企业为支柱:以连锁经营、网络营销等现代营销方式与传统营销方式相结
合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综合发展为依托;以具有现代管理
意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的企业家为骨干;以区域品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为战
略的温州乡镇企业新的发展模式。
三、耿车模式——不发达农业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耿车乡是江苏省宿迁县的一个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的山区农业乡,:地处
苏北,历史上是有名的“讨饭乡"。解放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联车乡还是没有
摆脱贫困的境地。改革开放以后,联车人民把苏南与温州经验相结合,并根据本乡
的实际情况,创造性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经济学界称之为“耿车模式’’
或“苏北模式"。
l、搿耿车模式刀的特点和内涵
“耿车模式”是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模
式,有其鲜明的特点:
(1)是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并进,乡、村、联户和户四个层次齐上办企业的“四
轮齐转,双轨并进”的复合所有制结构。
(2)是建立在初级产品加工型基础上的产业结构。机械—手工两个技术层次并
存;大力发展“一村一品”,重点是农副产品和自然资源的初加工和各种日用品工业
以及为城市配套的小工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3)从封闭型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大力推进“外引内联”工作。大力发展跨国、
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经济联合,积极参加城乡联合的企业集群和大专院校、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科研单位挂钩和联合体,发挥“杂交”的优势,形成新的生产力。同时,还注意人才
的引进培养和使用。
(4)强化领导,搞好服务。乡村领导对乡镇企业坚持“积极扶持、合理规划、
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领导主要抓服务:一是信息服务;二是资金服务;三
是市场服务。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特点,可以清楚看出耿车模式的本质内容即其内涵是:集
体经济与个体经济结合而个体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在户的层次上实现工农结合
与利益调节,一般机械加工与手工技术并用而以手工技术为主,基本属农副产品和
自然资源加工而正在向独立于农业、逐步走向国内国际广阔市场的现代工业产业部
门发展的乡镇企业经济系统。
2、。耿车模式刀启发意义
(1)培植市场经济意识,为形成耿车模式创造条件。
(2)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探索和设计符合本乡特点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3)扶持商品经济运行中的能人,通过他们有成效的活动,使耿车模式变成现
实。
(4)眼睛向外,发展联合和协作,壮大耿车模式的经济实力。
3、“耿车模式一的新发展
进入廿一世纪,耿车人又勇于创新,开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二次艰苦创
业”,即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扩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升级、提
升发展质量。实施新一轮的“四轮驱动”:即以工业之轮驱动农业,以城镇之轮驱动
农村,以企业这轮驱动农户,以老板之轮驱动农民,四轮互为促进,带动一方经济
的发展。
工业之轮驱农业:耿车镇工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初步形成塑料和板材两个
主导产业,全镇5200多农户中有1500多户从事塑料产业,塑料收购加工吞吐量50
万吨以上,市场网络覆盖全国各地,为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废旧塑料收购和加工基
地。杨树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耿车与上海杨子木材公司等大企业的联姻,
木材产品销售全国各地,远销海外,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农民富裕的“摇钱
树"。
城镇之轮驱动农村:近年来,该镇利用多元化民间资金陆续建立了农贸、农资、
果疏、粮食等8个专业市场,上市日人流量一万多人,从事各类农副产品经纪人个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人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
企业之轮驱动农户:通过发展个私企业,广纳农民进企业做工,转移农村剩余
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老板之轮驱动农民:目前,全镇5200多户农户中,有1500多户个体工商户。
通过老板带农民,已形成百名大老板,千名小老板,户户有老板的局面。H1
四、平定模式——资源开发利用型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平定县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东麓,矿藏资源丰富,交通方便,石太铁路横
穿东西,阳(泉)黎(城)、石(家庄)太(原)两条干线公路越境而过,有发展工
业的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
l、搿平定模式一特点
以乡镇集体企业为主导,以采掘工业为基础,逐步扩展生产领域,发展矿产品
加工,把采掘和加工相结合,资源优势和引进技术资金相结合,面向市场发展商品
经济,形成适应当地情况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2、搿平定模式"的经验
(1)以乡村两村两级集体企业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2)采掘、加工并举的乡镇工业结构。
(3)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系。
(4)不断完善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搿平定模式打的新发展
进入新世纪,平定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力实施“大开放、大民营、大
项目、大创新"方略,按照“资源利用+资本运作+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的平定经济
发展新模式,跚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资源利用:立足现有资源优势,依靠市场配置的有效手段,在延伸产业、
产品链,提高产品加工度和产业聚合力上狠下功夫,千方百计用活资源要素。做大
产业,走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型可持续发展道路。
(2)资本运作:按照“上争、下贷、外引、内启"四渠并畅的方针,积极研究
出台启动民间资本的优惠办法,在广招外商的同时,大力盘活县城内民间资本,做
到内商、外商一起引,内资、外资一起融,通过运作资本来运作经济、运作市场。
[1]参见耿车镇政府网站-胛.gengche.gov.cfl
[2]参见平定县政府网站www.pingdmg.gov.∞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体制创新:积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继续推进企业产
权制度改革,对已改制的企业要进一步规范完善,健全企业内部机制。同时营造更
好优惠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服务环境,采取灵活的措施,提高县城经济的外向
度和开放水平,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4)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
提升传统产业,延伸产业、产品链条,积极开发适应市场要求的附加值高、低能耗、
无污染的环保型产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科技附加值。
五、珠江模式——外向型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的地区,珠江模式是指珠江三角洲地区
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
1、“珠江模式一的基本特征
(1)以“外向型”经济(“三来一补”)为导向,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2)以加工业为主体,以乡村集体经济为主,同时重视产权主体多元化和产业之
间的协调发展。
(3)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2、“珠江模式一的形成条件
(1)利用与发挥毗邻港澳、华侨港澳同胞众多的优势,成为引进国外先进设备,
发展“外向型”乡镇企业的重要动力。
(2)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发达的农业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
了坚定基础。
(3)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这是乡镇企
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4)大、中城市科技与经济辐射力影响,原有商品经济较发达,这是乡镇企业
人才成长和企业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
(5)工农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模式巩固发展的重要提前。
3、。珠江模式一的新发展n1
(1)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民营资本到全国甚至全球经营。
(2)注重外商投资企业的规模,吸引外资对象为世界500强企业。
(3)变政策优惠吸收外资转为配套产业引导外商投资。
[1]广东省政府网站肿.gtmngdong.gov.en
88
第二章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4)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份额。
(5)发展三资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提高城镇化水平。六、晋江模式叶乡股份经营型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晋江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隶属泉州市管辖),东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隔海相
望,是闽南金三角实力最强的县,同时也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晋江模式指侨乡晋江
发展乡镇企业的模式,也有学者称之为泉州模式。
l、晋江模式的基本特点和内涵
(1)以股份合作制企业为主体。
(2)以广泛吸引侨资为依托。
(3)以进口替代为主要形式。
(4)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导向,朝着外向型经济转化。
晋江模式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以股份合
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2、晋江模式的新发展
经过近30年的奋斗,晋江已从一个贫困的农业大县转变为基本实现工业化、城
市化、现代化的先进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已连续14年居闽省“十强县”榜首。进入
新世纪,晋江已经由建立市场经济机制的发展阶段,升华到探索县城经济社会协调
发展,实现现代化的新历史时期,“晋江模式"的内涵和特征已有新发展,称之为“新
晋江模式’’其内涵即在工业化、城市化、社会事业现代化三个领域实现了县城现代
化的成功探索。即“内发外向,一镇一品,城乡联动,珠链布局,并注民生,共建
共享";n1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事业现代化,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
调发展,基本实现县域现代化,即“三化促两协调"。“内发外向,一镇一品"指晋
江以本土化企业为主,积极吸纳外部资源要素,突出产业集群优势,各镇形成各自
的产业优势。“城乡联动,珠链布局"指将晋江649平方公里的市域都作为城市来建
设,坚持工贸结合、转型外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向,努力建设青阳、安海、
晋南三个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并用高等级公路和现代化通讯设施把三个经济区和各
个镇连接起来,沿途布撒工业小区和旅游服务网点,将晋江建成三足鼎立,辐射力
强的侨乡新城。
[1]晋江县政府网站-w.jinjiang.gov.cn
第三章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三章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江泽民同志1998年4月21日在江苏省考察乡镇企业时指出:“乡镇企业的发展,
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支持农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对壮
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支持农村社会事业,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n1 2004年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阐述:“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
的必由之路。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和
就业结构。”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建农
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农村生产力。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
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
更好的实惠。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
服务业”。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
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2008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
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
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
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要发展农业
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党的两代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和中央文件
的肯定,可以看出发展乡镇企业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乡镇企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乡镇企业发祥于农村,服务于农业,造福于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赋予乡镇企业新的历史使命。乡镇企业将继续为新
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持;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重要渠道和载体;为推进现代
农业建设提供重要动力;为壮大县域经济提供财力保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为统
筹城乡发展和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提供有力抓手。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乡镇企业是重要途径和重要力量,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例如江苏华西村、
北京韩河村、吉林四平红嘴村、河南南街村等等。
[1]‘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91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从“生产发展刀方面考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新农村
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
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因此“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没有
农村生产发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成了一句空话。农村生产发展是三次产业
的综合发展。新农村生产发展的宗旨是要增强农村的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广大农民
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 仅仅依靠第一产业,特别是种植业
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农村三次产业的综合发展,形成农村三次产业共同发
展的局面,实现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经济高效的产业结构目标。新农村生产发展
不仅仅是一个增长的问题,还包括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经济体
制的完善和发展方式转变等。就目前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乡镇企
业在新农村生产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是不会动摇的。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
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但是,建设现代农业不能孤军深入,
必须有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作为支撑,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乡镇企业
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它可以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业,还可以
通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从而有力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
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水平,进而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和物质基础。如江苏华西村等就是通过大力发展乡镇
企业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成为全国典型。
二、从。生活宽裕刀方面考察
在促进农民“生活宽裕”方面:乡镇企业已经而且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三农"
问题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现在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学者已经形成共识:要富
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我国有近两亿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往哪里去?钱从
哪里来?显然,靠城市吸收如此众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而乡镇企业理
所当然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2007年,我国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
动力就达1.5亿人。全国乡镇企业累计支付劳动者报酬预计达13680亿元,同比增
长11.35%。农村居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包括个体二、三产业)1883元,同
比增长11.5%,增加180元,2007年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第三章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的比重达到45.5%,比上年同期提高O.2个百分点。
正是因为乡镇企业分布于县以下乡镇、村这一种特殊的布局,使得乡镇企业和
农村、农业、农民有种特殊的天然联系,而这种联系并不是一般的企业就能起到这
样一种替代作用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进程无非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背井离乡:
进入大中城市去就业。这样固然也转移了农民,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他们带回的
资金对农村的发展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一种是就地转移: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
想更多的农民也会选择就地就近的原则,这样对他的家乡的发展,对他家庭的照顾
都能带来更大的方便,同时也可以减少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物质成本和心理成本。
另一方面,如果农民能够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话,那么他就会从农产品的供给者
变成农产品需求者。供给者少了,需求者多了,农产品价格就会上升,这样就会使
留下来务农的农民增收收入。另外,这样还会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农民就可以对土
地实行集约经营,就会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这是收入增加的另外一个来源。当农村
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后,我们对粮食、对农产品的需求是不会减少的,务农的农民
就会为提高农业生产率而对科技有很大的需求,利用新的科技,使农产品产量提高
了,也会满足我们的农产品需求,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农民收入的增加就
是要靠农村劳动力转移。
事实表明,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已成为乡
镇企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生动写照。这也正是胡锦涛总书记肯定“乡镇企业是繁荣农
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力量"的实质所在。
三、从搿乡风文明一方面考察
考察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指的是农村文化的一种状态,
是一种有别于城市文化,也有别于以往农村传统文化的一种新型的乡村文化。表现
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知识水平、素质修养、行为操守以及人与人、人与
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摈弃传统文化中消
极落后的因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有所创新,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内
涵、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其本质是推进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实现农
民“人”的全面发展。正如2006年中央l号文件所指出的:“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
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先哲管子云:“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n1只有富裕起来的农民和有文
化的农民才能建设乡风文明。
1、乡镇企业是促使农民变成工人的适宜载体
实践证明乡镇企业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实现了由农民到工人身份
转变的最佳路径选择,正如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指出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
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突破了农村的小农意识,使能人变成企
业家,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提高了农民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能力,从而改变了
农民生产生活的旧观念,从而培养造就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
高了农民的文明素质,为建设乡风文明打下坚实基础。
2、乡镇企业为农民变市民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实践同样证明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正是由于乡镇企业
二、三产业生产要素在农村城镇集聚,使其务工人员由农民变成城镇居民;也由于
农村城镇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繁荣,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有效
需求。农村经济的繁荣,使富裕起来的农民才有更多的钱用于教育培训、卫生保健、
文化事业建设等。
正如回良玉副总理所说的:“没有乡镇企业的资金积累,农业现代只是一句空话;
没有乡镇企业为支撑,小城镇建设就是一个空壳;没有乡镇企业为载体,转移农村
劳动力就只能是空想。”硷1
四、从“村容整洁一方面考察
村容整洁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有效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改善农村人居住环境为突破口,以提高农
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协调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努力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外形体
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所在。
从“生产发展”来讲,村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生产发展必须依靠好的
环境,只有广大农民实现安居,才能乐业、创业,才能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如果
£1】房玄龄注:‘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2】回良玉副总理在200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2月1日,第l版。
第三章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村庄路难行、水难饮、环境“脏乱差”、疾病丛生、缺医少药,这样的地方,人们惟
恐避之不及,还谈什么创业,发展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就更无从谈起,城市需要优
质的投资环境,农村也需要良好的创业条件和安居环境。
另一方面,只有生产发展了,乡镇企业有了积累才能为农村的铺路修桥、建自
来水、新村建设和其它公益设施提供资金,从而使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
明显改善。正如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在“乡镇企业与新农村建设”论坛上所说的:凡
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好地方,其镇容、镇貌、村容、村貌就漂亮;凡是镇容、镇貌、
村容、村貌漂亮的地方,乡镇企业就发展的好。如北京的韩河村、山西四平的红嘴
村、浙江的龙港镇等。其原因就在于发展壮大了的乡镇企业通过以工补农、以工建
农和补助社会性支出用于发展农村生产和改善农民人居环境。2007年乡镇企业以工
补农、以工建农和补助社会性支出资金达200亿元。据初步统计,从1978年以来
30年间,乡镇企业累计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和补助社会性支出多达4012多亿元。
再者,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在推进农村工业化
的同时,也有力推进了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成为城镇建设的主要依托。一是乡镇企
业离土不离乡,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业转向工业,并出现了为工业生产和职工生活
服务的第三产业,于是大量的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并不断聚居,形成了小城镇。
二是乡镇企业通过产业聚集,形成了众多的专业市场和块状经济。随着专业市场商
品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又带动了农村人口的集中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小
城镇建设。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农民不往城里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乡镇”。【l】乡
镇企业发展从而推动小城镇建设,丰富了“村容整洁”的内涵。
五、从搿管理民主刀方面考察
新农村管理民主,就是广大农民直接参与并主导农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的治理活动,具体来讲,有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
督,其基本机制就是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治理结构。民主管理是实现农村经济
繁荣发展的政治保证,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村民自治组织一村民委员会的
成立、乡镇企业的异军突出,都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
“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题,而是
【l】‘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
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n1只有政治的民主,才会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随着农村乡镇企业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政治上的民主化,因为经济基
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管理民主,才能科学决策,才能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反之,
如果管理不民主,就会形成独断专行,就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另
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发展把工业文明带进农村,打破了原先狭隘封闭的观念和意识,
使得现代观念、民主观念、信息观念、市场观念逐步形成。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乡
镇企业讲求一股(按股权)一票的企业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理念,培养了农民管理
民主的意识。可以说,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民主意识的根植,将扫
荡几千年来农村封建专制的思想,从而促进现代民主的普及和提升,管理民主的形
成和发展。
六、从搿发展机遇一方面考察
乡镇企业要把握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
略决策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农村、农业和农民,有关专
家估计将有数万亿元的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这对乡镇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
商机。同时,乡镇企业拥有资金、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农村拥有土地、劳动
力等资源和广阔市场。乡镇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应该说是找到了发展的大舞台,
有利于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同时也对乡镇企业赋予了更高的要
求和历史使命。具体地讲有以下几个机遇:
1、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必将加大对农村
基地设施建设的力度,而这些设施建设用的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原材料,这可以为乡
镇企业的建材产业创造一个很大的需求。
2、在新农村建设当中要改善农村生活设施,如供水、沼气、医疗、卫生等,这
些都需要有人来组织。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这些组织有很多都是
由乡镇企业来运行的,这也是我们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领域。
3、在农村的各种基础设施改善以后,农村的大市场才能够真正的发展起来,
全国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一元化的市场。农村这个大市场统一启动起来之后,对各种
产品的需求也会增加。把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以后,这种投资对市场需求的创造来讲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第三章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会有“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当然也会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商机。
4、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仅基础设施,而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包
括教育、职业培训、健康、医疗这方面的改善),会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会为乡镇
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素质高的员工,从而提高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总之,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乡镇企业发展难得的机遇,也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更高的要求,
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也需要乡镇企业的发展,二者的发展是辩证的关
系。
第二节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撑者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农村经济的
快速增长,而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并
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乡镇企业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带来了农村的经济增长。从1978年至2007年乡
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2%,乡镇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5.8%,乡镇企业第三产业
年均增长18.8%,分别比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水平(9.8%)高出6.4个
百分点,比国内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水平(9.7%)高出6.1个百分点,比国内第三
产业增长值年均增长水平(11.9%)高出6.9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增加值、乡镇工业
增加值和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水平(6.2%)高出10
个百分点,9.6个百分点和12.6个百分点。因2000年以后,国家统计指标不再采
用农村社会总产值的统计指标,本文拟按农村第一产业增加值、乡镇企业第二产业
增加值和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作为农村社会生产总值,那么,从1978年到
2007年农村社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10.2%,同期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比农
村社会总值年均增长率高出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改革开放30年来,在农村社会
生产总值增长率中,有6.9个百分点是来自乡镇企业的贡献(乡镇工业为农村社会
生产总值增长率贡献5个百分点)。同时,乡镇企业还为全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贡
献2.6个百分点;乡镇工业为全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贡献4.9个百分点;乡镇
企业第三产业为全国第三产业增长率贡献1.8个百分点(详见表3-2)。不但如此,
乡镇企业对农业增长和农村建设也有直接和间接的贡献。自1978年以来的30年间,
福建师范大学博+学位论文
据初步统计,乡镇企业累计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和农村社会性支出达4012多亿元(见
表3-2、表3-9)。由此看来,乡镇企业确实是1978年以来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
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增长。乡镇企业增加值、乡镇工
业增加值及乡镇企业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全国工业增加值、全国第三产
业增加值和农村社会生产总值的比重,详见表3—1。
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分额及其比较的数学模型如下:
假设农村经济第t年的总产出为Q‘,第i部门产量计为Q‘。,则应有如下关系式:
Qf=Σ彰(3—1)
f
式中两端均为时间t的函数。为了计算方便,可根据导数法则,对其两端同时求导,
再同除以Q,则有:
娶:Σ娶(3--2)
Q午Q
式中圆点表示是美于时间t的导数。我们可以对模型(3--2)右端再拓一次变
形,即: .
垒:v
Q争罟c争。3刊
引进价格因子P,P。,将产量转化为产值:
V=PQ, Y。=P。Q。(4—4)
在这里,P,P。分别代表总平均价格与部门平均价格。很显然,对V、V。,模型
(3—3)仍然成立,也即是说模型(3—3)可以转换为模型(3—5)即:
矿F
歹2车
所,所、
矿(访)
令函=吾,Gf=鲁,p=等,这样,Gv就可以代表农村社会生产总值增长率,
但在进行实际计算时,还可以采用平均份额二, i=(1/N)Σp。t,∥代表第i产业
在第t年的产值份额;也可以表达为模型∥:善,其中的町与V‘分别代表第‘ y‘
1
t年第i产业产值与第t年农村社会生产总值;N为样本期长度数值(年)l,则
。亲嶷右螺爿q璐吼话娶越《:廿goN蜊H曩曙扎梢jiI}帆匝七bv必^NoN-8上6.Iv龚盎蹬壬》、∞oN醐古bv^.【v 。$锹略鲻瓣盥磬露廿.$拉辱辎姆籁遥^Nv
。翳兴龚斌
姬栅
捌丑
曩理
磐躜_ 卜d ∞ 甘∞ o a’ ∞ ∞ o ∞ N N N
● ● ● ● ● ●
● ● ● ● ● ● ●
爿稍∞ ea n ∞ o ’中h ∞ o o ∞ ∞ ∞ o 口’ _ _ _ _ H N N ∞ 寸呻’一甘’一∞ ’,
H衽
罄萁
蚺《
U
爿爿
定定
梨抵Ill栅'中∞ N 呻∞ ∞ ∞ ∞ N 西∞ ∞ d o o
● ● ● ● ● ●
● ● ● ● ● ●
N ∞ n ∞ 呻o ∞ ⑦
H ∞ 曲'中∞ ∞ ∞
H d _ _ _ H d
潞陬
吣剞

剞栅
姬筮
爿g o 曲o o o o ∞ ∞ ∞ o o ∞ N ∞ ∞

● ● ● ● ● ● ● ● ● ● ● ● ●
H爿o o 门旧∞ 卜卜H n N h ‘o co ’一目
d H H _ _ N N 甘’一’一甘’中’中呻’一
蝼H
沁哑
⋯{L
,划_ll卿{
1拓筮∞ ∞ 呻卜∞ ∞ 呻N H ∞ N ∞ o '一H
爿《g ● ● ● ●
● ● ● ● ● ● ● ● ● 曲∞ ∞ N ∞ N 1.0 ∞ ’一∞ 甘甘o o H
剞衄蝈H H _ “ N ∞ ∞ ∞ ∞ ∞ ∞ o h t"- t"-
璐爿蹈
确定
拣爿靼h ∞ ’一∞ h ‘。o to 甘N ∞ _ ’一
哑{L曩
∞ N h ∞ o ∞ ∞ H 卜- N _ ∞ ∞ N ∞ o
h ∞ o ∞ ∞ ∞ ∞ ∞ o n 卜∞ 甘卜o
∞ 西H N N ∞ h d ∞ ∞ ∞ '中F' '一o _
剞111翼H _ N ∞ '中h ∞ o _
H
h
H 趔h h ∞ ∞ h ∞ h ∞ d ∞ '中H H H ‘。
哑爿曩o ∞ 甘’一∞ ∞ ∞ ∞ U, 呻∞ o。∞ H ∞ 卜
∞ o o 吲∞ ∞ o
H ∞ 甘o ∞ N ∞ h ●
剞磐H H N a’ ∞ ‘o ∞ 甘叫o o ∞ 卜H o
H N N ’中’中h o oH 撩111型
君耋_ 呻甘o ’一N h
d o o ∞ N 善∞ o ∞ ∞ o
h o ∞● ∞ d
q '中卜N ∞ n 曲N ‘o
= _ H
N ∞ ∞ H _ ∞ 呻
_ N N 口’ ∞
H N ∞ ∞ to
慧翟
君I爿t.型N 甘H 呻N ‘o _ ∞ ∞ ∞
2
∞ ∞ N o
o ’一‘o o ∞
∞ 卜∞ o ●
∞ '寸一q ‘o ∞ h _ -_ o o 门∞ ∞
铺N '中'中∞ _
H N “ ‘。卜o ∞ 卜.
o o
N 罴捌}1 1委N N o N '中
H H
H 趔∞ h 旧’一∞ N ∞ _ 甘o ∞
蹬爿曩
o 8 ∞ ∞ co ∞ N ∞ o N H _
暑o o
∞ ∞ ∞● h H
'一H o ∞ N o ∞ o 。。∞
器甘'一
N ∞ o
o
N N ∞ ∞ _ N ∞ _ H d N 心磐
H
爿j霉∞ N o 苎o N N '寸.
co ∞ ∞ H o o ∞
∞ co '中‘o ∞ H 甘∞ N ’中o N
h o ∞ o H o o 卜呻。o ●
'中'中∞ N 甘∞ ‘o
晨N 卜o
N N ∞ ∞ o _ H _ H N N 铺
o ,, U,
《轷
H _ _
啦j四
囊蹈_ o ∞ ∞ ∞ o o ∞ H o 卜H ∞ ∞ ∞ 呻
N 呻∞ H ’一∞ 卜o Lf, ∞ ∞ ∞ a, a, g ●
霉{L N ‘o ∞ n co ∞ N ∞ '中—' h ∞ N ∞
卜o
H H H n ∞ h ∞ 甘‘o H _ ’一h H
。H
搂划
_ N ∞ ’中q 卜’ ∞
型夔
盏蓉卜- c-’ co o U'
甘‘o h o ∞ ’中∞ ∞ p, o
● ● ● ●
● ● ● ●
● ● ● ● ∞ c-’ N 甘’一h co h h h
吾鸯∞ ‘o co ∞ ∞ _ _ N 釉N N N N N N
斌运
君粤oD
∞ _ N F, 苫N h ∞ o ∞ o 甘∞ o
h o 口’ ∞ ∞ ∞ ∞ U, N N
∞ N t"- h
∞ o o
∞ ∞ H ∞ ∞ o ‘o ●
弋一h h ⑦ o h o ∞ 慧委N N ∞ b- ∞ N N ∞ _ H N N 旧∞ ∞
d
妻室∞ ‘o N ‘o ∞ ∞ N 呻’中卜. ∞ ∞ 卜寸o
’一'中o _ 卜_ ∞ ∞ ∞ ∞ h H ∞ _ N ∞
∞ ∞ ∞ o N ‘。h ∞ h H N c。N o U’ ∞
∞ '一’一a,
o ∞ d Lf, o H o o ∞ H ⑦ ●
匦躅
H _ N ∞ co h o o ∞ _ 'r o
_ _ N N
曝/ 譬鼹
吵∞ o H ∞ ‘o o d ∞ Lf, ∞
8
H ∞ ‘。h 薹孳h ∞ ∞ ∞ ∞ o o o o o o o o o
o 西o o o ∞ ∞ 西o ∞ o o o o o
N N N N N /每
_ H _ H _ _ _ _ H H
/ 埒
^冰,唳犟v
辎丑蜷船垮鲻爿姑螨氓邱骣瓣水忙蜘斌呕皿廿宕oN.∞高一.I£僻
密N皿奄星晕鬈酲宴《群冰哦爿箱蟮心褂⋯躲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有:
Gv=ΣpiGi
f
式中的piGi称为农村第i产业部门对农村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
同时定义: 五= 壁鱼×100% (3—7)
ΣpiG,
式中:I。代表是农村第i产业部门对农村经济总量增长的相对贡献份额(用
百分数表示)。
作为模型(3—7)的一个特例,我们令i为农村工业部门,并以Ill代表这个
部门,即令m=i,则有: Ln=
pi Gm
piGi
X100% (3—8)
模式(3—8)中的I。则代表农村的工业化指数。n1它反映的是在农村工业化
及农村经济增长过程中,农村工业增长对农村经济总量增长的带动作用程度,I.
是一种动态指标,更能反映农村工业增长在农村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而模型(3
q)至(3哪)也就构成了我们关于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动态模型。按上述模型
计算的结果见表3-2。
表3-2:乡镇企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及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78-2007年) (%)
Table3—2: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township enterprises’development to national
项\.目部\门全国GDP 农村经济总农村第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全国工业全国第三增长率值增长率一产业
乡镇企业乡镇工业
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增长率产业增长率
对全国GDP增
长的贡献率
9.8 2.6
对农村经济增
长的贡献率
10.4 3.5 6.9 5.O 5.78 1.12
对全国工业
增长的贡献率
4.9 9.7
对全国第三产业
增长的贡献率
1.8 11.9
资料来源:根据表4-1有关数据计算
二、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也就是国民经济规模
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经济发展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
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它是连续的、动态的,伴随生产结构、分
配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化的经济增长过程。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有密切的联系。经
【l】吴天然著:‘中国农村工业化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2页。
100
第三章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首要的物质条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
手段。经济增长包含于经济发展之中,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又有区别。经济增长主要指一国经济更多地产出,其增
长程度经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DP)与国民收入(GNP),以及它们的人均值的增长
率等指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随着经济增长
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进展,其发展程度需要用能反映这种变化的
综合性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
发展的内涵则较宽,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在质和量的统一中更
注重经济质态的升级和优化。虽然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但并不是一
切经济增长都必然能带来经济发展。如果只是传统经济在原有结构、类型、体制
基础上单纯依赖增加资源消耗去实现数量增长,而没有经济质态的升级和优化,
就不可能带来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这种情况就是只有经济增长
而无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发展不仅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而且还包含适应这种增
长的产业结构演进、分配结构优化、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国民文化素质水平提高和
制度变革等内容。n1因此,不可将乡镇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仅仅认为是对经济
增长的作用,还要看它对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到市场经济体制)
的重要推动作用。实际上乡镇企业通过自身的发展以及对其它类型企业的刺激,
中国的市场经济日益壮大起来。这两方面相互促进,由此形成了中国经济30年
来持续快速发展的局面。可以说,乡镇企业在中国经济和经济体制的双重转型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口1即使从结构变革的角度来看,乡镇企业也完全可以称之
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我国农村经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结构
变化证实了这一点。如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苏南农村、浙南农村、粤南农村和闽
南农村等等。
1、乡镇企业发展带来了农村工农业相对重要性的变化
在乡镇企业发展之初,农村以农为主(1978年农业增加值占农村社会生产
总值的比重达84.2%),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农业占农村社会生产总值
的绝大部分。乡镇企业发展以后,尽管农业的产值和收入仍然在增长,但其在农
村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都在减弱,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所的份额连年下降;农业
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总额中所占的份额在降低,在一些年份中,甚至连绝对值都
在减少。与此相对应,乡镇企业(乡镇工业)增加值的相对数和绝对数都在上升,
【l】陈征等编:‘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5页。
【2】谭庆刚著:‘双重转型中的乡镇企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61页。
101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性迅速增加,在农村社会生产总值中所点的分额也在上升,
并且以较快的速度上升地增加;乡镇企业(乡镇工业)劳动力在农村劳动总额中
的份额也在发生相似的变化。表3—3显示了农村经济中农业与乡镇企业(乡镇工
业)两大产业增加值和就业结构几年来发生的变化,揭示了上面所描绘的发展趋
势。.
2、乡镇企业发展改变了农村既往的经济结构
农村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1:0.17:0.02转变为2007年的l:1.8:0.5,
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就像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并非仅仅体现在工业的增长上一
样,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为农村非农产业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整个农村的经济
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商业饮食业,其次
是运输业,再次是工业。乡镇工业的增长速度慢于商业饮食业和运输业,但快于
建筑业,见表3—4。商业饮食业的快速增长是由于这个产业过去在农村经济中所
占的比重太低(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在农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口粮由生产队分配,又割“资本主义尾巴’’,造成农村几乎没有商品经
济活动);运输业情况也差不多(当时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不允许流动);建筑业
表3-3我国农村农工两大产业增加值和就业人数的变化(1978-2007年)(亿元、万、%)
Table3—3:1978-2007 Changesofadded-value and employment of China's rural

\项目增加值在农村社会生产总值所占份额从业人数在农村总从业人数中所占份额

年劈\ 农业工业农业工业农业工业农业工业
1978 1028 160 84.2 13.1 28318 1734 92.4 5.7
1980 1372 209 83.7 12.7 29122 1942 91.5 6.1
1997 14442 14518 41.4 41.6 34840 7635 71.O 15.6
2000 14945 18812 35.8 45.O 33355 7467 68.2 15.3
2005 22420 35661 29.O 46.2 33970 8452 70.0 17.4
2006 24040 40864 29.6 50.2 32561 8503 67.7 17.7
2007 28095 47800 28.9 49.2 31444 8788 66.O 18.4
资源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年)》、《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
工业年鉴2007》和农村部乡镇企业局统计资料。
的增长则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关,因为正是这种增长导致基建项目迅速扩大
从而带来了建筑业的增长。乡镇工业和其它非农产业的增长引起了农村经济的根
本性变化,其中最引入注目的变化发生在1997年。因为这一年,我国农村乡镇
工业增加值第一次超过农业增加值,从而标志我国农村经济进入工业主导阶段。
第三章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同时,该年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值在农村社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达到
58.6%,农村工业增加值在农村社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达41.6%,农村非农
产业就业人数在农村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达29.O%。而在此之前的1993年,我
国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值超过了农业增加值,占农村社会生产总值的53.2%(见表
3—4),占据了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3、乡镇企业发展形成了农村工业主导产业
从表3—5来看,2007年,在乡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中增加值构成在前10位
的产业,除上述五大主导企业外,还有建材、采矿、文教、塑料、造纸等五个产
业。从乡镇工业从业人员来看,份额比较大的有机械、纺织、食品加工、采矿、
冶金、建材等。产值份额超过从业人员份额的有机械、食品、冶金、化工、造纸、
石油等6个行业,说明其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产值构成低于从业人员构成的有
纺织、建材、采矿、文教用品业、塑料制品业等5个行业,说明其劳动生产率较
低。无论从产值构成还是从从业人员构成看,机械、食品加工、纺织、冶金、化
工等5大行业所占的比重都明显地超过其它部门。这5大行业合计所占的比重更
高,在乡镇工业增加值中占68.6%,在从业人员中占64.1%。显然,这5大行业
表3_4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增加值)的变化(1980---2007) (亿元,%)

\项目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值在农村社会生产总值c ,所占的比重

牵劈\ 商业
非农
工业
建筑运输
商业
非农建筑运输
饮食工业饮食\. 产业业业产业业业
业业
1980 268 209 25 13 19 16.3 12.7 1.5 0.8 1.2
1985 754 518 97 45 70 22.7 15.6 2.9 1.4 2.1
1993 7904 5935 787 481 667 53.2 39.9 5.3 3.2 4.5
1997 20419 14518 1665 1273 2697 58.6 41.6 4.8 3.7 7.7
2000 26842 18812 2101 1658 3914 64.2 45.O 5.0 4.O 9.4
2006 64295 47800 3698 2962 7604 70.4 50.2 4.5 3.6 9.3
1980-2006
16.9 16.4 15.1 18.1 19.9
年均增年率
资料来源:(1)按表10的有关数字计算。(2)年均增长率为不变价,年度数据为现行价。
已经形成为农村经济中地位十分稳固的主导部门,它们的增长为推动乡镇工业
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表3—5可知,2007农村工业发展霍夫曼工业化阶段指数为1.04(霍夫曼
103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3—5我国规模以上乡镇工业企业的部门构成(2007) (%)
Table3·5:department constitution ofChina's township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bove

\部门重工轻工\ 机械食品纺织冶金化工建材采矿文教塑料造纸石油其它总计
项目\\
业业

增加值构成27.9 9.7 14.4 9.2 7.4 5.2 4.6 1.4 2.9 2.5 1.8 13.0 100 49.1 50.9
从业人员构成26.3 7.8 20.9 4.6 4.5 5.6 5.3 2.3 3.5 2.3 O.4 16.5 100 39.8 60.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2008》数据计算。
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增加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增加值,即轻、重工业增加值之
比)。对照霍夫曼工业化阶段指数(见表3-6),可知,现阶段我国农村工业化发
展阶段处于霍夫曼第三阶段:即资本品工业(重工业)的生产继续增长,规模迅
速扩大,与消费品工业的生产处于平衡状态,即处于工业快速发展阶段。
表3-6=霍夫曼工业化阶段指数
工业化的不同阶段
霍夫曼比例:
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工业化的第一阶段4-6
工业化的第二阶段1.5—3.5
工业化的第三阶段0.5-1.5
工业化的第四阶段1以下
资料来源:李悦.产业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乡镇企业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的劳动生产率
由于土地生产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总是有限的。农村经
济如果局限于农业,则劳动生产率很难提高,农民如果局限于农业收入,则很难
实现富裕目标。只有在搞好农业的前提下发展农村工业和其它非农产业即乡镇企
业,才能提高农村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从表4-7可以看出,1978-2007年乡镇工
业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最高为15.19%,其次是农村社会劳动生产率为的年
均增长率14.5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相对为最低11.29%。也就是说
第三章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是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带动了农村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ap--者具有正
相关性。
根据统计学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
R=
式中X。、Y。分别是变量X、Y的样本观测值,n是样本数量。
将表3-7中农村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劳动生产率历年数据按(3__9)式进
行计算得出相关系数R=0.975,表明农村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乡镇工业劳动生产率
高度相关。
5、乡镇企业发展推动了农村市场经济的进程
在乡镇企业发展之前,我国农村以农业为主要产业,而农业当时又是主要为
满足农民自己的消费要求而生产的产业,商品率很低。从而导致半自给自足经济
在农村经济中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农村综合商品率低。而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
市场经济的发展住入了新的活力,因为,乡镇企业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
没有纳入国家经济计划,它为市场需求而生产。一方面乡镇工业的发展就是农村
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乡镇工业发展进程中加速发展的其它非农产业也
表3—7农村工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1978-2007年) (万人、万元/人)1
Table3-7:and in a鲥culture compared Comparison of labor productivity between

\\项目从业劳动力人均劳动生产率\ 年份\ 农村农业工业农村农业工业
1978 30638 28318 1734 0.04 0.04 0.09
1980 31836 29122 1942 O.05 0.05 O.11
1985 37065 31130 4104 O.09 0.08 0.13
2000 48934 36043 7467 O.85 O.45 2.52
2005 48494 33970 742 1 1.59 O.66 3.02
2006 48090 32561 8503 1.69 O.74 4.8l
2007 47640 3 1444 8788 2.04 O.89 5.44
1978—2007年均
1.53 0.36 5.76 14.52 11.29 15.19
增长率
资料来源;(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年)》、‘中国乡镇企业及
农产品加工业年鉴2008)数据计算。
(Z)人均劳动生产率=增加值/从业劳动力人数
是面向市场的产业,它们的增长也是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乡镇企业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还引发了农业经济内部商品性因素的增长,使商品性农副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
(如乡镇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总之,可以说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的农
村综合商品率的提高。可以预料,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的市场经济发展将
更加完善,直到农业将最终成为他人而不是自己生产的商品性产业,进而提高农
村的商品化水平。到那时,农村经济无论是从增加值还是从从业人员来看,都主
要由非农产业组成,农村经济基本上成为市场经济。
6、乡镇企业发展促进了农村向现代社会前进的步伐
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例如,农村社会结
构开始转变,农村非农产业职业岗位在农村职业构成中占据了一定比例(2007
年非农就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达34%),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郑重指
出: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祖祖辈辈务农的农民变为工人,
而且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今后农村主要以非农职业为主;人们的价值观
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农为本和重血缘、地缘关系的观念开始谈化,
对于科学文化技术的追求成为人们的时尚,并将最后代替上述陈旧观念;人们的
生活方式开始向城市化方向演进,城乡关系逐渐发生变化,城市生活受到农村居
民的普遍重视;农村文化、教育、卫生、计划生育、规划等各个方面也都发生了
一定的变化,并会将这种趋势保持下去甚至逐渐强化起来等等。所有这些都表明,
在乡镇企业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受到传统文化及思想束缚的农村经济及社会
已经发生裂变,新型农村经济及社会已经初具雏形并将最终形成。
第三节乡镇企业与农业现代化
2006年“中央l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
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2007年“中央l号"
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若干意见》指出:“发展现代化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
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
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
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第三章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
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
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农业又好又快
发展的过程。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化
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
乡镇企业通过资金支持改善了农业的基础条件,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技术装备
水平;乡镇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促进了“产业化提升农
业,城镇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富裕农民”格局的形式;乡镇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
的组织形式,开展集约经营,提高农业规模经济效益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乡镇
企业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大
的人才智力支持;乡镇企业通过发展新型农用工业,是增强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的
重要依托。
如山东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海郊区的现代农业建设等等。实践证明,乡镇
企业是建设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只有乡镇
企业发展起来了,才能增加农业收入,支持农业现代化’’。n3胡锦涛总书记在7.004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又作了迸一步的阐述,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
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了农村的产
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一
一、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l、我国农业基础地位薄弱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由于受到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小农经济
的束缚,再加上建国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国家工业化道
路,我国农业基础相当薄弱。由于重工业的资本密集程度较高而国内的资本要素
又极度匮乏,所以国家采取了农业剩余强制积累、集中使用的方式,来加速重工
业的资本形成。同时,为了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成本,国家也做出了压低农产
品价格、低价分配城市福利、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等一系列制度安排。这样
一条发展道路,使中国的工业化迅猛推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了一个比较
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也抑制了农业的发展,使我国农业经济愈加弱质。
[1]‘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部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虽然不断出现
新的产业和新的部门,但农业的重要性依然存在。因为,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母、
生存之本,是各个部门独立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离开农业,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
更谈不上获得发展;而只有农业成为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农业,经济和社会才能得
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正和马克思所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
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n1正因为如此,现代社会要求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
农业转化,为人民生产更多质高价廉的农产品,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和
生产需求。这对我国尤其重要,我国是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占世界人口
的22%,而且还在以年增率5.17‰(2007年)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长;另一方面,
我国的土地面积又相狭小,可耕地更小(2007年人均耕地只1.38亩),仅只有
世界耕地面积总量的7%。如果不以现代科学技术来装备农业,我们不但拿不出
更多的产品来支持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整个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甚至有可能养
不活仍在增长的我国人口,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使我国农业取得了长
足的发展,但形势仍然不可乐观,农业发展依然粗放,农业人员科技文化素质低,
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
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等等。例如,2007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8900
元/入,只有乡镇工业劳动生产率5.44万元/人的16.4%,也就是说乡镇工业劳
动生产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6.1倍。据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情况,在农村8
亿多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人口占5亿多,其文盲人口达8000多万人。2007
年农业机械拥有量只有7.6亿千瓦,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所拥有的农业机械不足
2.5千瓦;从农村用电量看,全年仅为5510亿千瓦小时,平均每个农村人口的
用电量只有757千瓦小时;从化肥使用量看,全年化肥使用量只有5107万吨,
平均每亩耕地使用量为26公斤;农村居民家庭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6006
元;农村户均经营耕地面积7.8亩;有效灌面积565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
43.5%;这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也不如很多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农业从
整体上看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之中。船,
【l】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5页。
【2】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舒尔茨(TheⅨlorw W.Schultz)在1964年发表
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指出:“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
业.”见舒尔茨:《改造传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4页。
第三章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整个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工业化的初期,
农业支撑了工业化起步的几乎全部重负;在工业化中后期,农业仍然承担着为城
乡居民提供充足的农产品,为工业和城市部门提供所需的劳动力等各种功能。所
以,不论是在工业化的哪一个阶段,农业都必须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获得足够快的发展。总之,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产品贡献。首先,农业是食物供给主要来源。农业能否获得充分发展,
食物能否达到充足供应,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甚至还关系到国家安全,这
个问题不解决,根本就谈不上工业化和发展进步。其次,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原
料供给,没有农副业部门源源不断地原料供给,很多工业部门根本就不可能发展
起来。对于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以轻纺、食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中国家
来讲,充足的农产品原料供应更显得重要。
(2)市场贡献。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农业人口虽然收入水平较低,但由于
规模庞大,农村、农业仍然是刚刚发展起来的工业部门的重要市场。农业的现代
投入物,如化肥、农业机械、农药、农膜等来自于工业,农民日常需要的布料、
服装、日用洗涤产品、家用电器等也来自于工业。农民不仅是农业生产资料工业
品的主要购买者,也是消费资料工业品的主要消费者。
(3)要素贡献。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由于工业部门规模很小,依靠自身的
积累筹措发展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在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农业势必成为国内储
蓄和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全过程当中,农业也是劳动力的
重要来源。
(4)外汇贡献。在工业化初期,农产品出口是发展中国家换取外汇用来进
口工业扩张所需的机器设备、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主要手段。因此,农业的发展
有助于促进资本形成。同时,发展中国家还可以通过扩大主要农产品产量,替代
国内市场的进口农产品,节约进口农产品的外汇支出,由此也有助于国际收支平
衡,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3、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
就没有国家现化化。一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的大国而言,农业产值和就业
在国民经济中都占有较高的比重,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也在农村,因而农村乡镇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企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应当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占GDP和就业的比重趋于下降,这是各国经济发展
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已经成为一个衰弱的产业。20世
纪初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进工业化的同
时,大力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改革,农业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目
前,发达国家农业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已经没有什么差异。n1在这些国
家,农村相对缩小主要是由需求引起的,是“恩格尔法则”作用的结果。事实表
明,现代化的农业同样是富有效率的产业。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是从传统农业的概念中引发出来的。简单地讲,农业现代
化就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或者说是用现代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
改造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的基本标志是农业单位产出能力持续增加,农
业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现代化农业是建立在现
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农业,既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强化生物及微生
物自生的能量转化能力,又要通过科学管理使农业生产有一个合理的结构和布
局,还要以效益极大化为原则优化农业生产要素、资源、产品的组织。因此,农
业现代化就其内涵而言,首先是指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化、机械化,社
会化、市场化农业,并且将随着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更
新自己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因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
的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标准也各不相同。
现阶段我国追求的农业现代化,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农业技术的现代
化。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生物、化学、物理气象、地理等多
学科研究成果,以及现代化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使落后的传统体力劳动为主的
农业转变为知识密集的农业。二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
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大地园林化。三是农业经营管理现化
化。一方面,广泛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方法,合理布局农业生产,优化农业要
素配置和经济结构;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水平,改进农业管
理体制,实现农业经济市场化和效益极大化。四是要素和产品的商品化。不仅农
产品高度商品化,而且农业生产的所有要素都能自由进入市场进行公平交易。五
是产业体系的一体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实现紧密衔接,成为关联
密切的产业体系。六是经营主体的组织化。将分散的农户经营与社会化的服务组
【l儿日】速水佑次郎等:‘农业经济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第81页。
110
第三章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织、先进的工业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业成为高度组织化的现代产业。七是
生产经营的高效化。在合理利用各类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
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八是农业功能的多样化。在承担保障农产品有
效的供给功能的同时,农业还要充分发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
质量,继承发展农业文明等方面的作用,成为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
续产业。
综上所述,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可归纳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
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
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正在努力追求的目标,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
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传统农业被改造并逐渐
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由于传统农业最基本的特征是技术停滞,农民祖祖辈辈采
用传统农业技术即使用同样的农业工具和生产技术,所以要对传统农业进行改
造,就必须采用种种方法打破农业技术停滞的现状,把技术进步要素引进农业领
域。很显然,这一切依靠农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办到,又不可能完全依赖政府,必
须借助于乡镇企业的力量,实行所谓的“以工补农"和“以工建补农",将农业
现代化纳入到乡镇企业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乡镇企业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和加塔克(Jartuken)等人的分析,传统农业技术
停滞的原因有:第一,缺乏适宜的替代技术,或是目前适应劳动力充裕、资本稀
缺、生产规模狭小,农民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低下的农业技术不足够多;第二,
即使这些技术是存在的,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对其也缺乏了解;第三,即使了解
到这些新技术,但由于要冒很大的风险,所以农民宁愿采用传统技术,种植产量
较低但却比较保险的作物;第四,即使农民愿意采用新技术,但由于农民缺乏资
金,又很难或不愿意获得信贷资金来扩大再生产规模;第五,即使农民能够获得
资金,但由于农用生产资料难以得到或不能及时送到农民手中,致使农业技术长
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第六,不平等的社会政治制度也是限制农业技术进步的障
碍。技术停滞造成了农业生产率极低和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局面,农业增
长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需要。这两位经济学家所分析的一些限制农业技术进步因素
在我国不一定存在,但技术停滞的一些原因如农民的科技文化技术水平低、缺乏
资金、农用生产资料工业不发达或运输条件较差,对新技术宣传推广不够或农民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仍存在一定的保守心理等问题,在我国也同样存在。由于本人长期在农村基层工
作,对我国农村技术落后问题感触较深:农业技术落后问题普遍严重地存在。要
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按照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所说的:“传统农业
改造成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引入现代生产要素。主要取决于农民学会有效地
使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n1然而,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解决农业技术进
步所需要的资金需求,发展农用生产资料工业,改善农村的运输条件,农业新技
术的宣传与推广,用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创新思维等新理念去取代农民的保守
心理等等。所有这一切,仅靠农业本身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有待于整个社会的努
力,更需要与农业有天然联系的乡镇企业的支持。
1、乡镇企业发展有助于培养新型农民
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劳动者,从而推动农村发展教育
事业,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提高于农村的人力资源质量。其次,充分利用国
家“银河培训工程"、“蓝色证书培训工程’’和有关创业、就业辅导培训,加快建
立乡镇企业人才培训体系,全面提高乡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这同样也提高了
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因为很多乡镇企业员工本身就是农业劳动者,或者他们的亲
属是农业劳动者。再次,很多地方乡镇企业用利润捐资办学、修建教学楼、增添
教学设备或赞助“希望工程"等,使农村青少年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也为培
养有能力、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2、乡镇企业发展有助于解决农业技术进步所需要的资金问题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财力有限,2007年人均财政收入只有3884元,
所以不可能有更多的投入用于改善农业技术进步所需的资金。同时,由于城市工
业的收入主要用于改善城市经济落后的一元,农业又由于自身状况和不合理的工
农产品价格政策而难以积累实现技术进步所需的资金,因此,不得不依靠乡镇企
业的部分利润。乡镇企业以以工补农、以农建农和补助社会性支出的方式,支持
农业现代化所需的资金,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年到2007年乡镇企业
累计提供以工补农,以工建农资金多达4012亿元(见表3—8、表3-9)。此外,
从1978--2007年30年间累计支付乡镇企业职工劳动报酬达12.2万亿元,这部
分资金的一部分也可转化为支农资金。可见,乡镇企业是增加农业投入的一个重
要渠道,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如江苏省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普遍以以工补
【l】[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33页。
112
第三章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以工建农和补助社会性支出的方式为农业生产购置农业机械,以提高农业生
产的机械化水平;用于兴修水利,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以提高低御自然灾害的能
力;用于建立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体系,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等等。
3、乡镇企业发展有助于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由于我国人均耕地少,农村人口2007年人均耕地只有2.68亩,而一个成年
劳动力在现有农业生产力水平下一年可耕作土地8-10亩。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耕
地最分散的国家之一,要提高土地规模经营只有一条路:通过转移农业富余劳动
力,从而减少农民。乡镇企业的发展将从农业中逐步转出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不
但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要素的保证,也为农业现代化减轻压力,为实
现土地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从而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为,
在农村户均经营耕地7.8亩的情况下,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剩余少,一方面无
力购买农业生产机械;另一方面,即使购买了农业生产机械,因耕作土地空间太
少而造成闲置浪费。在我国苏南地区、珠三角地区和闽南金三角地区,由于乡镇
企业发达,不但已将本地农业富余劳动力全部吸收,而且还吸收来自全国各地农
村的富余劳动力。
4、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直接的物质技术基础
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但向农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而且还可以直接为农业技
术进步创造条件。一是向农业提供大量的农业机械,加速农业的机械化。农机制
造和修理是乡镇企业的传统支柱行业之一,是对农业现代化支持的重要物质技术
基础。二是向农业提供大量的化肥、农药、塑料薄膜、兽药等生产资料。乡镇企
业生产了大量的氨肥、磷肥、复合肥、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兽药等,不仅提高
了农业产量,而为农业产品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三是向农业提供日益增多的
现代动力,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走外国石油农业的老路,但毕竟需要现代燃料和动
力。乡镇企业的小水电为农业提供了农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动力。
5、乡镇企业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村市场经济的新理念
乡镇企业是为市场生产的经济组织,必须摆脱自然经济传统的约束,在市场
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所以,农村乡镇企业的兴起为广大农村输入了市场经济
的新鲜空气,使新的经济理念得到有力的传播。在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农村居
民的市场经济思想和商品意识比落后地区开放和丰富,并且也能将这一新的经济
理念用于自己的生产经营和消费过程,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的比重,使农业真正摆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6、乡镇企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农产品产业链的延长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龙
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
专业市场+农户"等的经营模式把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起来,架
起了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耦合的“桥梁",提高了农户发展现代企业的积极性和
经济效益。近年来,乡镇企业中的农业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
带动作用,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业的市场化、标准化、规模化、专业
化和产业化,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各地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把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大方向,积极引导乡镇企业
农产品加工业依靠资源优势,突出绿色品牌,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
产业带,涌现出一大批带动力和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
业总体呈现快速增长的好势头,成为乡镇企业重要的优势和特色产业。2007年
全国乡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完成增加值8300亿元,同比增长
16.5%,其中食品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完成
增加值2400亿元,同比增长16.7%,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
的比重达到33.1%,成为乡镇工业的主导行业和重要增长点。
从总体上看,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发展,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
小农业向大农业、自然经济的农业向市场经济的农业转化。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
会给农业带来了新的矛盾。一是部分乡镇企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农业相对萎缩:
二是在以工补农的一些地方,农业过分依赖乡镇企业。在那里,农业仅当作副业。
三是乡镇企业与农业争资金、争土地等问题。这些矛盾虽然是在乡镇企业快速发
展时所人们所察觉;但它们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却主要不是乡镇企业。从理论上讲,
这些问题在等价交换的条件下都可以得到解决;从实践中看,这些矛盾的形成基
本都与工农产品非等价交换有关,因此,采取抑制乡镇企业的方法不可能解决这
些问题。从全国看,不是因为乡镇企业太发达,从而造成局部地区的农业萎缩,
而是苦于它不发达,从而无力大规模地支持农业的发展。从市场经济要求来讲,
解决这些矛盾的前提和条件是必须实行工农产品的等价交换,调节工农两大产业
间的利益关系。事实上,从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但在一方面使农村
居民从乡镇企业中获得劳动报酬,使农业发展获得乡镇企业以工补农、以工建农
和补助农村社会性支出的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所
114
第三章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引起的产业比较利益的矛盾,而且在另一方面,通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农
业逐步获得规模经营,农村生产要素重要组合,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提高了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工农产品非等
价交换的程度。所有这些,不仅有利于农业的近期稳定,从长远看也有利于农业
现代化的发展。总之,在中国,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没有乡镇企业,就没
有农业现代化。
第四节乡镇企业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
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乡镇企业的发展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增加农
民收入开拓了广阔的场所。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闽南地区等乡镇企业发
达经济区域。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实行重工轻农的城乡分治体制,进一步强化了二元
经济结构,农民除了正常升学、参军和国家建设得以“农转非"外,农民要想进
城务工成为工人是“没门’’的。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自发
开辟了非农就业的途径。2007年我国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达1.5亿人。全
年支付劳动者报酬达1228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1833元,
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7年农村人口72750万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140.4元)的比重达45.5%。正如陈征教授(2006)所说的那样:农民外出务工
是根据我国国情实现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的最好形式,也是正常有
序转移的主要形式。在没有其他更好的转移渠道的情况下,农业富余劳动力还会
以农民工的形式转移出来。m因此,2006年1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
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当地转移就业容量。这是
农民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各地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
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和农产品加工业,落实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吸纳更多的农
村富余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
一、有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
本文在此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发展经济学家有关农村富余劳动
力转移的理论。
【1】陈征:‘对农民工的新认识》、‘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7期。
115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专门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但他们
有关这一方面的论述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农业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
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分工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了物质基础。马克思
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川¨他认为农
业的剩余和积累是工业和农业分工的必要条件,没有农业的剩余和积累就不可能
有资本主义工业的大生产。因此,马克思历来强调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的发
展伴随着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
少,从而在农村中形成了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
(2)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规
律的集中表现,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劳动力主要来自农村相对过剩人口,即
农村富余劳动力,他(她)们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劳动大军,大量的农村剩
余劳动力为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马克思指出:“假若英
国没有找到又多又穷的爱尔兰居民作为替工业服务的后备军,英国的工业就不可
能发展得这么快。’’口1
(4)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形成的直接原因a_马克思在论述农
业有机构成提高与工业有机构成提高的不同表现形式时指出,在工业中,随着资
本有机构的提高,必然“使农业人口同非农业人口比起来不断减少,因为在工业
(狭义的工业)中,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的相对增加,是同可变资本的绝对增
加结合在一起的,虽然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了;而在农业中,经营一定土地所需要
的可变资本则绝对减少;因此,只有在耕种新的土地时,可变资本,才会增加,
但又以非农业人口的更大增加为前提。川31列宁也曾指出:“城市人口(一般地说
是工业人口)由于农村人口减少而增加,不仅是目前的现象,而且正是反映了资
本主义规律的普遍现象。这个规律的理论基础,正如我在另一个地方已经指出的,
第一,在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脱离了原始农业;第二,耕种
一定面积的土地所需的可变资本一般地说是减少了"。口1同时,马克思在《资本
论》中论述大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时指出:“如果说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大多避免
了机器使工厂工人遭到了那自身体上的损害,那末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在造成工
【l】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7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8页。
【4】‘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
116
第三章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人‘过剩’方面却发生了更为强烈的作用,而且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一Ⅱ1
(5)经济发展的差异决定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动方向。早期的资本主义
发展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因而造成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
平衡。发达地区的经济繁荣需要生产要素集聚和人口集聚,因而需要大量的劳动
力。而不发达地区相对过剩劳动力就只能流向发达地区。所以,马克思在《资本
论》中指出:“不同的是,在工业国的英格兰,工业后备军是从农村得到补充,
而在农业国爱尔兰,农业后备军是从城市,从被驱逐城农业工人的避难所得到补
充。在英格兰过剩的农业工人变成工厂工人,而在爱尔兰被驱逐到城市里去的农
业工人,虽然对城市的工资形成压力,但仍然是农业工人,并不断地被送回农村
去找活干。"吲
(6)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发达地区经济
生活水平和劳动力素质高于不发达地区,这带有普遍规律性。不发达地区的人口
为了生存或提高经济收入而流向发达地区,但为了能在发达地区有发展空间,就
必须提高生存能力。列宁指出:“迁移是防止农民‘生苔’的极重要因素之一,历
史堆积在他们身上的苔藓太多了。不造成居民的流动,就不可能有居民的开化。”
嘲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因劳动技能的提高而增加了劳动收入,从
而也相应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列宁进一步指出“外出做非农业零工不仅提高
了外出雇佣工人的工资,而且也提高了留在当地工人的工资。”嘲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社会分工的基础,
是资本主义大生产方式发展的前提;而经济发展的差异决定了农民流动的方向,
农村富余劳动的转移既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和
生活水平。
2、发展经济学中有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评述
在发展经济学文献中,关于乡一城人口流动(Rural-urban migration)或
劳动力转移(Labous transfer)的理论颇多。本文在此主要介绍有代表性的四
个著名的人口流动理论:刘易斯(Liewis,W.A.)、拉尼斯(Ranis,G.)一费
(Fei,IohnC.H.)、乔根森(Jorgenson,Dale,w.)和托达罗(Todaro,M.P.)理
论等。
(1)刘易斯模型理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
易斯教授于1954年在《曼彻斯特学派经济和社会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
【l】马克思:‘资本论》第l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1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l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76页。
【3】‘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6页。
【4】‘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31页。
117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题为《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开创了研究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富余
劳动力转移的先河。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边是以传统生产方式进
行的、劳动生产率极低的农业部门;一边是以现代方式进行的、劳动生产率和工
资水平较高的工业部门。在刘易斯模型中劳动力的转移过程概述如下:n1在图
4-1中,横轴表示劳动数量,纵轴表示实际工资,它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如图
示0S为传统农业部门维持生计的平均实际收入,而oW为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
wN,Q。代表最初阶段的剩余。因为这一部分剩余用于再投资,所以固定资本提高,
边际劳动生产率也整个提高,达到N。Q。水平。此时劳动力就业了从0K上升至oH。
继续投资,边际劳动生产率扩大至N。Q。,此时剩余劳动中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部分
oM全部转入现代工业部门,但由于农业部门工资仍低于现代部门,因而边际生
产率低于工业部门工资的农业劳动力仍将向工业部门转移。直至N4Q4,农业部门
平均工资等于工业所提供的工资,转移才停止。此时农业与工业间劳动力的流动
将由市场决定。这时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就转向现代同质一元经济社会结构。
(2)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式理论
1961年,费景汉和拉尼斯合作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经济发展理论》),指
出了一个二元经济发展模式,被称为拉尼斯一费模型(Ranis—Fei model)或费
一拉尼斯模型(Fei—Rani s model),后来他们继续合作,于1964年又在《劳动
力剩余经济的发展中》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阐述。他们在刘易斯二元经济
图3_1 刘易斯模型中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转移示意图
Figure3—1:diagram of the labor transfer uander the dualistic economic structure
in Lewis’model
N4
N3
工资N2
Nl
x Ⅱ M 劳动力
资料来源:李成贵:‘中国农村工业化理论研究评述》,‘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6期,第42页。
【l】李成贵:‘中国农村工业化理论研究评述》,‘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6期,第42页。
118
第三章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把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的发展关系清楚地表现出来。
他们认为,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
件。在一个停滞的农业中,农业的剩余劳动是不可能完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的。
但是,仅仅农业生产率增长是不够的,要使劳动力转移不至于受到阻碍,还必须
使农业生产率增长与工业生产率增长保持同步性,也就是说,两个部门必须平衡
增长。在他们的模式中,人口增长与生产率增长是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两个关键变
量。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无疑是一项基本国策。但这一
政策只具有长期效果。因此,在短期,增加生产率是发展中国家更重要的发展战
略。他们的观点,生产率的增加主要有两个途经: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在发展
中国家,提高生产率的途经在工农业部门中是所侧重的。在农业部门,由于缺乏
资金,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不明显的技术和耕作习惯的改进,而不是通过采用
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工业部门生产率的增加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发展中国家在
选择、引进外国技术时必须考虑自身的要素条件。发展中国家一般是资本稀缺而
劳力充裕。因此,选择那些资本节约型或劳动密集型技术,或者对外国先进技术
根据本国特点进行改造使之能吸收更多劳动力就业是明智的、合理的。
(3)乔根森模型理论
乔根森模型通常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乔根森
像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一样,假定技术进步是中性的,不发达国家存在剩余
劳动,但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不为零。分析框架仍然是二元的,包括工业和农业部
门。他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型,认为: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均粮食供给,
如果粮食供给是充分的,人口增长率将达到生理最大量。如果一个经济处在低水
平均衡陷阱中,它就不可能存在劳动力从农业到工业的流动的问题,所有的人口
都必须从事农业。当人均粮食供给增长率大于最大人口增长率时,就会产生农业
剩余。农业剩余是工业部门产生与扩张的必要与充分条件,也是劳动力从农业部
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必要与充分条件。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规模
必须与农业剩余的规模相适应,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是:农业剩余在总农业产
出中的比例等于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在总人口的比例。在农业剩余存在的条件下,
总人口增长快于农业人口增长,从而,工业人口的增长快于总人口的增长。这意
味着农业人口流入城市工业部门的速度快于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就是农业剩余越
多,劳动力转移规模就越大
119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托达罗模型理论
托达罗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
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这种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M=f(d) f’>O (3一10)
d=p·w—r (3—11)
式(3—10)中,M表示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量,d表示城乡预期收入
差异,f’>O表示流动人口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式(3—11),w表示城市实
际工资率,P表示就业概率,r表示农村实际收入。该模型的基本含义是:第一,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入城市的主要原因是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第二,农村富余劳
动力在城市现代部门遭到工作的概率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现代部门新创造的
就业机会和城市失业人数,就业概率与前一个因素成正比,与后一个因素成反比;
第三,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地区,引发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严重失衡,使
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决定了城乡收入的
较大差异所造成的。因此,他非常强调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综上所述,刘易
斯模式、拉尼斯一费模式和乔根森模式的政策含义是加速城市工业部门的发展,
控制人口增长,加快乡一城人口流动,尽快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
工业国。与这三种模式不同,托达罗模式的政策含义是如何阻止乡一城人口流动
的规模和速度,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失业问题。
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增加农民收入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了给这种失衡的工业化提供
发展所需的资金,国家采取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从而导致了典型的二元经济
社会体制,再加上当时人口政策的一度失误,造成人口长期过快增长。我国是农
业大国,1978年占全国GDP比重28.2%的农业,容纳了全国70.5%的就业人员,
近3亿(见表3—3)的农民被束缚在有限的耕地上,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农业是弱质产业,既无法不能容纳数以亿计的农民(见表3培),也无法为农民
带来更多的收入。中国农民从国情和农村实际出发,长期孕育着一种依靠自己的
力量解决就业问题和收入问题,解决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问题的愿望一
这就是发展乡镇企业。1978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破题,使广大农民
获得从事农业以外生产与经营的自主权利;再者,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有效需求激增,这就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
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第三章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尽管农业为城市工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但我国的工业化却始终不能
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何况城市本身也存在着严重点失业问题(城镇登
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以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才破土而出,异
军突起,承担起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历史使命。更为重要的
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机会。若没有乡镇企业
吸纳1.5亿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他们都涌入大中城市,必将更加急我国城市的
就业压力和运输压力。每年春节的农民工返乡潮就是例证,2008年春节期间,我
国南方地区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冰灾,使百万返乡农民工滞留在广州火车站,几近
酿成社会悲剧。
1、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长
从(表3—8)可以看出,1978年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2827万人,占
农村就业人数的9.2%;1990年乡镇企业吸纳了劳动力人数为9265万人,占农村
就业人数的19.4%;2000年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为12820万人,占农村就
业人数的26.2%;2007年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人数为15090万人,占农村就业人
数的31.7%。从总的趋势来讲,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人数无数是绝对值还是占当
年农村就业人数的相对值都有很大的提高。从1978年—2007年乡镇企业吸纳劳
动力年均增长5.9%,超过农村就业人数年均增长1.5%的4.4个百分点;乡镇企
业劳动力占农村就业人数的比重年均增长4.4%。乡镇工业已成为乡镇企业中吸
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体,从1978年-2007年乡镇工业劳动力占乡镇企业劳动
力比重平均达57.5%,最高年份1980年为64.8%,最低年份2003年为41.9%。
1996年以前(含当年),乡镇企业劳动力占农村就业人数的比例,每年均呈
增长势头;从1997年开始至2002年乡镇企业劳动力占农村就业人数的比重均低
于1996年(该年比重27.6%);从2003年开始至2007年乡镇企业劳动力占农村
就业人数的比重均超过1996年,且逐年呈增长之势,2007年比重最高达31.7%。
也就是说,2007年乡镇企业劳动力近占农村就业人数的“三分天下有其一”。当
前,社会上普遍有个习惯的说法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乡镇企业吸纳农村
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实际上这句话只能是针对1997q002年这段时间而
言,2003年至今乡镇企业(2008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比2007年进净增360
万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力逐年增长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乡镇企业吸纳农
①吴天然:‘中国农村工业化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从1952年到1991年,全国通
过“剪刀差”拿到资金大约为1万亿元,再加上1400多亿元的农业税,减去3000亿元左右的国家财政支
农资金,实际上从农业拿走资金8000多亿元”。
121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村富余劳动力减弱’’这句话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2、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从表3—8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07年乡镇企业劳动者报酬、农民人均从
乡镇企业取得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等三项指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13.6%、13.9%、6.1%。1991—2000年,2001—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
乡镇企业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平均分别为31.7%、44.5%;最高年份
2006年该比重达46.4%,接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数据分析说明一个事
实,那就是:乡镇企业已经成为除家庭经营纯收入外的主要收入来源(见表3-9)。
n
N
。Ⅱ、r蹿霉《\罨举婶需献爿错葺l}心i<擎靶釜$吼≤母f<出,N 。憾葛躲.艇廿∞oN.蓓醛习4之螺哑七b.纂口<#吼;g壬《:∞oN鲋冲盘b:}2辞工、r踊轺,∞

露悃{
.<丑“西∞∞卜∞co卜∞∞H∞甘卜_H o西∞呻∞ _
萁g 菌。叠玺;j怎裔爵裔看囊暮磊离看尊辱孽鲁尊鲁● o
搂擎
.tcI
弧一<
≤掣
霸靶0 =譬器蚤蚤茭量量塞蓍誉星萋嚣誉重莹鸯至量萤o

<备℃ H
出爿
搂q
一<

露合蚤至萎罄墨蚤蚕蚕量萋萤量蚕嚣善量量嚣銎墓耄_
一<S ● 卜



罨o
毳套高兰g虽妻呈量蚕季蚕謇誉童星星量蜜枣耋萋塞● ∞
H


奎l|茁|{ 刊.U
剞差N
蟋毒叠暮蓉g酉峦茸墨露蕊蓉蓝蓉莓峦瘩j孽叠晤蓉o
釜蔷
霎蠢蚤望苫是晏器8譬器8器葛昌g譬罄器器高昌器∞
=2;器器罄馨2}2霉兽瓮篁芝∞t"-害瑟瑟芝蚕磊● ∞
姬g
R穴
督臀1{Ⅲ|{ N甘∞甘甘。甘‘。N co to to o N卜H∞∞甘∞卜崎
椒椒羞d d雪奎§舀磊寒窝蠢蠹曩短蠹蠹意蠢禹氧氡i ● 甘
q轺
吣《
_
君冀氢蚕量蚕萎室薹蠢薹重量量萎羹萋萋垂羹蔓羹薹a,
慧器∞


g坌堕蝗箜塑_co箜∞o。⑦d N甘∞o∞甘寸o o
蕖籁蝗苎堂9叁Q甘。箜N∞N∞∞∞c。蕊v-肉画^v-寻∞
里。。9卜g箜∞∞o o o o西苗石画h K寻o c6 ●
9 1生b∞∞∞∞o o∞o。。∞o∞∞。。∞-v∞h H
杆∽∞n甘甘甘甘寸甘甘甘甘甘甘甘甘甘甘甘甘甘
*

|‘
廿
荟蒌§| ⋯H H H H H H H H H H;器零N薰量蚕室~蚕蚕.k 基篓|
sJB譬。专墨言∞Q∞!J导菪。dI舌I参0工J0
o昌03uIS%IJ西警Is时DJ3Ilp磊-盘∞扫8qB一窭rLIno嘎Q号.8-n
o一嘎一
^曩,候,氓攀,<kv
僻双l砖毒5}<擎皿《曩鲆隧R臀献萁《簿辩爿蛸醛氓廿遐
甲∞僻
密N诅每g薯≮器萁《爵冰嗽爿q鳝沁褂⋯拣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节乡镇企业与农村城镇化
1998年4月江泽民在江苏省考察乡镇企业时讲话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
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搞现代化,发展乡镇企业是一个重要战略,是一项长期的
根本方针。各级领导同志对此一定要有战略眼光。”n11991年11月在中央经
济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提出:“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要把发展小城镇同发
展乡镇企业、发展科技型农业结合起来。州21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指出: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
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
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01200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指出:“推动乡镇企业机制创新和
结构调整,引导乡镇企业向有条件的小城镇和县城集中"。跚2007年10月党的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
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圄以上
表3-9 主要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构成. 单位:元,%
Table3—9: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peasants’net income per capita in main
years
\ 农民人来自乡镇家庭经
Ⅵ目财产性转移性均企业的收比重营比重比重比重年份\ 纯收入入纯收入
收入收入
1990 686 134 19.5 523 76.2 29 4.2
1995 1578 510 32.3 969 61.4 41 2.6 57 3.6
2000 2253 873 38.7 1257 55.8 45 2.O 79 3.5
2005 3255 1491 45.8 1528 .46.9 88 2.7 147 4.5
2006 3587 1666 46.4 1640 45.7 101 2.8 18l 5.0
2007 4140 1883 45.5 1907 46.1 128 3.1 222 5.4
资料来源:按《中国统计年鉴2008>>第339页中“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中的“工业收入、交通运输业收入、
商业及餐饮业收入”调为“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因为该项收入是由乡镇企业贡献的。
【l】【2】‘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438页。
【3】‘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l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个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第25页。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论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g发展乡镇企业既是走具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
择又是其主要依托。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过程,既是农村工业化过程,又是农村城
镇化过程。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统筹城乡社会管推进户籍制度
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
居民。"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城镇化,而农村城镇化又促进了整个城市化进程。农
村城镇化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和生产要素集聚程度,
拓宽了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渠道,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缩小了城乡差别,加
快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如苏南地区、珠三角地区、浙南地区、闽南地区的小
城镇建设等等。
一、城镇化的涵义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l、城镇化的涵义
在城镇化各种各样的定义意义中,目前使用较多的是197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
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Kuznets)给出的定义:人口向城镇
集中的过程即为城镇化。其实城镇化应该是一个综合概念,所涉及的领域和包含的
内容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人口城镇化、非农产业城镇化、地域城镇化、生活方式
城镇化。城镇化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某种性状改变的过程,即在社会经济
发展过程中,与乡村比较而言,城市逐渐成为经济社会中心,而不仅仅是行政、军
事、文化中心,这是不同于产业革命以前的城市扩张与发展过程。正如列宁所说:
“城市是人民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中心,是进步的主要动力。’’因为当时经
济社会中心是在农村,整个社会的支柱与命脉是以农村为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
“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n1虽然城市的出
现和发展已经有近5000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是在工业化后才开始出现
并迅速发展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伴而生,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而城镇化反
过来又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
城镇化过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地域等方面的内容,但是最核心的,从经
济学的角度来考虑,实质上它与工业化一样,也是在技术革命推动下,生产要素以
及产业在空间的重新配置过程,其间伴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化。也
可以说城镇化是生产要素从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聚集的过程,它的发展动力仍然是
一种经济因素,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既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
【1】‘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46集,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80页。
第三章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创造了所谓的城市文明。所以城镇化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过程,同时也是一个
社会过程,既然是一个社会过程,就必须考虑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过程,
即涉及人类生存质量的问题,涉及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
机会以及平等问题。
2、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我国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政府主导的模式发动工业化,但长期以来城市化
水平一直低于工业化水平。1950年,工业化率为14.1%,城市化率为11.2%,前者
略高于后者;1978年,工业化率为46.8%,城市化率仅为16.6%,前者超过后者30.2
个百分点;2000年,我国工业化率为44.4%,城市化率为36.2%,前者高于后者8.2
个百分点,直到2005年,城市化率(43.O%)第一次超过工业化率(42.2%)0.8
个百分点。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市化率,也落后于发
展中国家平均50%的城市化率。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二元经济结构等是直接的原因。在发展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又长期存在“大城市论”、
“中城市论"和“小城市论"之争。主张“大城市论”者认为:“大城市的优势是基
础设施好,经济规模大,就业机会多,特别是发展第三产业的市场条件极为有利。"
但是大城市对劳动力素质和经济承受能力等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不是所有农村人
口和劳动力都能适应大城市要求的,大城市也不可能吸纳所有需要转移的农村人口
和劳动力。“中城市论’’者认为:“中等城市的优势是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就业机
会比较适宜,交通、环境和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容易规划和建设,人们居住和生活比
较方便。"但是中等城市对劳动力素质和经济承受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除了沿海发
达地区之外,目前我国多数中等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潜力都比较有限,也不可能吸
纳所有需要转移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小城市论’’者认为:“小城市和小城镇(《中
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我国的小城市包括不足20万非农人口的市和建制
镇)的优势是数量远远大于大中城市,开发建设的成本比较低,距离农村比较近,
农民进入门槛比较低,作为城市和农村之间连接点的作用是大中城市无法替代的,
单个小城镇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不能与大中城市相比,但是从总体上看,小城镇所
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总量相当巨大,尽管其经济规模效应不如大中城市。"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费孝通
教授指出g小城镇是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是一批不从事农业生产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的社区,在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方面,它既有与农村社区
相异的特点,又与周围的乡村保持着不可缺少的联系。Ⅱ3无论从增加农民收入、消
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是针对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现实,
发展小城镇都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一是大中城市的
技术层次和有机构成都较小城市(镇)高,吸纳一个劳动力就业费用和城市基础设
施费用,也远远比小城市(镇)要高。二是小城市(镇)相对更接近农村,转移劳
动力易于适应新环境。三是发展小城市(镇)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乡镇企业资
源。从各国发展经验看,发展大中小分布合理、产业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应当是
一个成功的模式。所以,应把发展农村小城镇纳入中国城市化道路的轨道。2007年
我国城市化率为44.9%,到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时,城市化率要到达中
等发达国家水平即为60%,这样从现在算起每年城市化率至少要提高1.1个以上百
分点,按我国人口基数计算,每年要转移农村人口1500万左右。这等于每年要建3
个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或15个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或30个人口50万的大城
市,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讲是不可能的。而通过乡镇企业的集约发展,与小
城镇建设相结合,则有可能实现上述目标。从表4—10可知,从1983年我国有镇2968
个,到2007年有镇19458个(其中有227个县城镇因县改市而转为街道办事处),
按24年平均,年均增加镇811个。按每个镇平均城镇人口1.5万个,可增加城镇
1217万人,再加上其它城市的发展,完成有可能实现年均增加城镇人口1500万人
的目标。
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转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这是立足于我国国情的一项重
要发展战略。《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
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
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鼓
励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定居,特大城市要从调整产业结构的源头入手,
形成用经济办法等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机制。”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水平还比较
低,不能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
推动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提高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水平。
【l】费孝通:‘爱我家乡》,群言出版社,1996年版,第59页。
第三章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村城镇化是一个随着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发展而出现的企业和人口的集
聚过程,也是一个由传统的农村自然经济向具有现代意识的城镇市场经济转化的经
济发展过程,更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联系与组合的不断优化,是农村
产业系统的不断优化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
可以说,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城镇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子,由于乡镇企业的发
展,从而在农村的一些区域集聚起来,形成或扩大了农村城镇和集镇。这些城镇和
集镇或是原来的农村政治中心、或是交通运输条件比较好的农村商品集散地,有一
定的服务和基础设施,与一些城市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周围的村落也有错综复杂
的关系。虽然城镇和集镇是农村原来就存在的,但它的发展都与乡镇企业的兴起和
发展紧密相联。第一,从起源上看,在很多地方,乡镇企业首先是由农村基层政权
组织兴办起来的,它当然要靠近这些组织的所在地——城镇和集镇,从而给城镇和
集镇带来了新的企业和人口集聚,使这些原来的政治中心产生了经济中心的新意。
第二,农村工业及其它非农产业是商品生产,必须与外界发展经济联系,这就有必
要在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点办厂,由于城镇和集镇的交通运输条件较好,能
够及时集散旅客和货物,乡镇企业当然应该设在这样的地方。第三,乡镇企业要进
d
行正常的生产,必须要有一定的外在条件,以便为企业提供良好的通讯、资金融通、
仓储、信息、运输等项服务,由于城镇和集镇有一定的服务和基础设施,能够提供
企业所需要的各项服务,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乡镇企业当然应该建立
在这里。第四,乡镇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和外界特别是城市企业发生一定
的联系,城市企业也需要向农村扩散,由于城镇和集镇各方面的条件较好,可以作
为城乡企业发生联系的联接点。第五,乡镇企业的劳动人口一般来自附近的村落,
大多数人仍然住在乡下家里,白天在厂工作、晚上回家居住,城镇或集镇和周围村
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距离不远,乡镇企业当然适合于建立在这样的地方。正是由
于以上原因,才使城镇或集镇成为乡镇企业集聚的中心,它们也因此而发展起来。
目前,已有上亿的农民在集镇或城镇的乡镇企业工作,他们中有的白天在企业里工
作、早晚在乡村住息;有的自理口粮进镇居住、在城镇就业、成为城镇居民。从70
年代未期开始,在我国农村的很多地方,逐步形成了不少以乡镇企业为主体,与较
大规模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新型城镇;一些老集镇也发展转化为规模较大的城镇。乡
镇企业以城镇为依托而得到发展;城镇则依赖于乡镇企业而形成起来或发生新的变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化,其中乡镇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说很多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兴起和发展而出
现了城市化的浪潮并逐渐实现了城市化的话,那么,在我国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和
发展,出现了农村城镇化的浪潮并将最终实现农村城镇化。
三、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证明;同时农村城镇化
的发展又促进乡镇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1、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城镇化的理论分析
(1)乡镇企业为农村城镇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我国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
的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生产经营潜力还未得到开发,商品经济发展还较低,
全面振兴农村商品经济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我国农副产品原料在农村,燃料产地大部分在农村,工业消费品的重要市场也
在农村。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充分考虑农副产品和自然资源的固有特点,把凡是
适合在小城镇,就近加工的农副产品和自然从城市中疏散出来,改为由乡镇企业加
工,让提供农副产品和自然资源的农村和加工农副产品和自然资源的乡镇企业共同
分享收益,就能够促进农村内部的进一步分工分业,带动农村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由于小城镇经济的基础乡镇企业,因此,由乡镇企业发展所带动起来的农村商
品经济的深入发展,就又进一步为小城镇经济不断地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奠定了牢固
的基础。
(2)乡镇企业发展的集中化促进小城镇经济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必然引起
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它表现为:
第一,劳动力集中,使分散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聚集在一起,转化为乡镇企业劳
动者。
第二,资金集中,使农村和其它部门游离出来的资金向乡镇企业转移。
第三,原材料集中,使农业原材料和工业原材料向乡镇企业集中转化。
第四,乡镇企业生产相对集中于城镇,使企业间的距离缩短,企业自身的时间
结构紧凑,因而使分工深化、协作加强,能节约生产的流通费用,获得更多的利润。
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经济发展。集中又会引起规模经济
效应,而导致企业集群的发展和小城镇的不断发展壮大。
(3)乡镇企业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乡镇企业是社会分工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
第三章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环节,它们的生产和再生产离不开企业间的相互服务。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
消费服务业、流通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为自己服务,而且还加快了这些服务业的发
展速度。乡镇企业的发展,使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人们收入的增加,使企业和人们
所需要的服务劳动总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势头,造成了个人或企业在生活和生产中
对物质资料消费、社会服务消费的需求。因而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求技术、.培训、
广告、信息、包装、仓储、运输、批发、人才、劳务、修理等服务业与之相配套,
并要求增加或扩大商店、旅店、酒店、学校、医院、影剧院等服务设施。
(4)乡镇企业发展创造了对文化的需求。市场竞争规律的作用要求乡镇企业不
断提高职工的技术文化水平,只有较高素质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才能适应日益激
烈市场竞争环境,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巩固和发展壮大。城镇
人口的增长,人们收入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有较多的时间从事文娱
体育教育培训活动,对精神享受的要求也愈高。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村城镇
文化事业发展的一大推动力,对缩小城乡差别具有重要作用。
(5)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城镇建设的资金。现阶段国家对小城镇建设主要实行
“以镇养镇”的方针,因此,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而提高小城镇的财力,就为自力更
生地扩大小城镇建设规模和提高小城镇区域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因此,
一方面,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还可以为小城镇的公益事业建设提供资金。另一方面,
农村城镇化又以其配套的基础设施以及规模经济效应,为农村工业化创造良好的外
部经济,对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农村工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实证分析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的城镇化进程是非常缓慢的,工业革命后城镇化的速度
急剧加快。1800年世界城镇人口比重不过l%,而到2007年则超过50%。【11所以,
人类社会城镇化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工业化的历史;没有工业化,也就没有城镇化。
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进程有着紧密的关系。从表
3-10可以看出,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进程高度相关。2007年与1985年相比,
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全国城市化率分别提高21.2、31.8、23.0个百分点。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从县级
市、乡镇个数的变化看来就更明显,2007年比1983年县级市、镇、街道办事处分
别增加227、16281、1130个,唯独乡个数急剧减少,24年间乡个数减少20384个,
平均每年减少849个,而县级市、镇、街道办事处个数平均每年分别增加9.5、678、
【l】景普秋: ‘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13l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7个。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集镇)因非农产业和人口的增加而转变为建制镇;
在县级也因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因为乡镇企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县域非农业产值
和非农人口增加而提升为县级市,县城镇也随之转变为城市街道办事处。
乡镇企业不仅推动国家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还开创了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
不要国家投资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新机制。如号称“中国农民城’’的浙江省苍南县
龙港镇,就是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筹集建城的典型案例。
表3-10 1983、2007年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情况比较表(个、%)
Table3—10:Comparison ofthe development of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rural
urbanization in China
\\项目乡镇企业增加值占乡镇工业增加值占全全国工全国城县级市
乡个数镇个数
街道办事年劈\ 全国GDP的比重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业化率市化率个数处个数
1983 6.8 12.7 39.8 21.9 141 35514 2968 5304
2007 27..9 44.5 43.O 44.9 368 15130 19249 6434
2007比年1985
21.1 31.8 3.2 23.0 227 20384 16281 1130
年增减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乡镇企业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
四、乡镇企业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
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树
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十七
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
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必须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
的重大战略。⋯⋯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这说明党中央把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抓手,是我们党正确处理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进程中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对此,乡镇企业负有不可
推御的历史使命。
1、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
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132
第三章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
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以改
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为目的,构建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
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总之,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彻底改变二元经济社会
结构,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1)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是要把城乡的解决好社会
放在国民经济统一的系统里,形成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而不是单
纯将经济社会资源从偏向城市转为偏向农村,它要求着眼于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的框架下合理配置城乡资源。
(2)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它要求我们把工业与城市的现代
化、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整合为统一个历史过程,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统一整体规
划,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整合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
各项政策措施,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
(3)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三农问题的根
源是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只有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
经济社会体制,实现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才能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国的城乡差别大,不仅仅表现在城乡
经济收入差别悬殊,还表现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政策待遇、文化教
育、观念形态及政治等方面的差异。要消灭这种差别,需要一个过程,必须随着经
济的发展逐步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时必须立足于本
国国情,实行多层次的发展战略,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基础上逐步消灭城乡差别,
实现城乡一体化。
2、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城市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三者有机结合,可以说城乡一体
化是通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融合,
从而达到城乡共同繁荣、富裕、文明的发展过程。其内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城乡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决定着城乡一
体化的发展进程和实现程度。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法必然要
133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求,表现在城乡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它主要表现为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和城乡经
济调控在城乡之间进行广泛联合,形成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繁荣的
城乡经济发展局面。
(2)城乡社会一体化。就是要求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确保城乡居民在就业、
教育、居住(户籍)、文化生活、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城乡居民
地位平等(消除各种对农民的歧视性政策),消除城乡居民间的国民待遇差别,使
城乡居民都能平等地共享公平的国民待遇和工业化现代化的成果,拥有平等的权利
和发展机会,使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
(3)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就是要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统一纳入到一个大系
统中考虑,全面治理彻底改变城乡生态现状,努力形成城乡生态环境高度融合互补,
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格局,让城市与乡村,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相
处。
3、乡镇企业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1)乡镇企业密切着城乡联系。乡镇企业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乡联
系的紧密程度。一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城乡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二是乡镇企业
的发展改变了城乡联系的形式。城乡企业生产要素的结合,把城乡企业的命运紧紧
拴在一起,形成了竞合双赢的关系。
(2)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在我国,要逐步实现城乡一体
化,其前提就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一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城市工业在国
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巩固和提高这一地位的关键,在于城市大工业要不断地调整
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把某些产业或产业
的某些产品放到乡镇企业去生产,使城市致力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工业经济中
取到主导和引领的作用。二是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够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发挥城乡
优势。城市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发达、知识和技术密集。乡镇企业分布
在有丰富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农村或城镇,地位居中,左通右达,应变转轨能力
强。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使农村丰富的原材料和人力资源得到了利用,为城市工
业提供了日益丰富的原材料、半成品,这使城市工业的技术、设备、人才、资金等
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三是发展乡镇企业,为城乡结合、工农结合、条块结
合创造了条件。乡镇企业发展打破了行政上的城乡分割格局。在生产领域,乡镇企
业与城市企业联营协作,既能解决城市工业扩大再生产缺少场地、厂房的困难,又
第三章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能解决乡镇企业资金、技术力量不足。使城乡生产逐渐形成了以城市工业为龙头,
以乡镇企业为龙尾,使工业布局逐步走向合理的发展格局。在流通领域,城乡互为
市场、互相依存的势头已经出现。而且,这种城乡企业的“唇齿"关系,将随着乡
镇企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快而不断巩固和发展。四是乡镇企业的还是建设通往
城乡一体化桥梁的巨大推动力。城乡一体化,需要有连接城乡的发达的交通运输、
邮电通讯等事业。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正是促进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事业发展的
重要因素。而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事业的发展,又将乡镇企业与外部相关企业和城
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加强城乡各方面的联系,
使城乡一体化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如果中国第一村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的生活水准
已大大超过城里人。五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消灭城乡差别的手段。乡镇企业的发展,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并使农村城镇化。
因此,以发展乡镇企业为突破口,带动小城镇的建设,既可吸收大量的农村剩
余劳动力,又可加快农民工人化和城市精神文明向农村传播的速度,从而城乡间文
明程度的差距也逐步缩小,同时还缩小了城乡经济收入水平、生活条件的差距。
第六节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农村民主化进程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列宁曾指出: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n3作为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企业,它的发展必
然也会对农村政权建设、民主和法制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促使农村基层政权职能的
转变,促进农村民主化的进程和法制的进一步完善。如河南南街村的村务民主管理
实践等。
一、乡镇企业发展向农村提出民主管理要求
历史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同民主政治相辅相成。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市场经
济日趋繁荣。乡镇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所带来的利益上的多元化,给农村提出了建
立和完善民主政治的要求。乡镇企业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作为商品所有者来说都有平
等的权利,他们根据平等交换和自主生产的原则来实现他们不同的利益。而为了维
护他们的平等利益,就必须要求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因为利益多元化与政治的集权
是不相容的,即经济活动的平等自主要求,必然在政治上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民主
【l】列宁t‘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1页。
135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管理,以克服在农村自然经济传统上形成的“家长制"、“一言堂"、官僚主义,使农
村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管理民主化,以致整个农村社会民主化。
二、乡镇企业对民主建设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及人的思想素质的影响。
在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可以加快农村民主管理的进程。
1、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人的民主意识的增强。乡镇企业既相互独立,又在
经济上相互依赖。这要求乡镇企业间进行的交换产品的活动,必须按照等价交换的
原则进行。每个乡镇企业在交换活动中都有自由处置自己商品的权力。这种经济上
的平等地位和要求决定了在社会上、政治上的平等。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商品交
换范围和内容的扩大,人们的民主、平等观念在市场经济这个摇篮里得到生长和增
强。
不仅如此,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同样会驱使企业中的每个人要求民主和发展民
主。劳动者是乡镇企业的主体,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物质利益。
因此,商品生产中的竞争规律驱使企业中的每个人关心企业效益,参加企业的管理。
同时,乡镇企业生产的专业化、交换的社会化,又驱使每个职工不仅关心本企业的
经营管理,而且还关心与自己企业劳动成果密切的相联的其它单位的经营活动,从
而参加社会管理。可见,乡镇企业是增强农民民主意识、自主意识的强大的原始动
力。
2、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民主制度化。民主制度化就是把人民的民主权利,
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定下来,成为人们共同的行为规范和指导人们的政治生产的准
则。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着民主制度化的进程。
(1)乡镇企业能够促进民主向制度化方向的发展。一是乡镇企业独立于它的主
管部门;二是乡镇企业独立于其它企业,并与其它企业进行平等的互换劳动力的活
动;三是乡镇企业有独立的财产权利,即拥有财产占用、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
四是乡镇企业有独立的财产责任。乡镇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的相对独立,决定了它在
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在社会上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平等地位,在政治上
要承认它们都有参加社会管理的平等权利;在经济上要承认它们都有自主经营和平
等竞争的权利。只有这些权利的确立和扩展,才有乡镇企业的继续发展。因而将乡
镇企业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民主权利用制度形成固定下来,就成为加速乡
第三章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镇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乡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直接推动民主制度化。职工物质利益的大小,取
决于领导决策、分配制度、生产和资金管理等方面。而乡镇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决
定了企业职工拥有决定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分配制度、从事任免等民主权利。行使
这些民主权利,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因而乡镇企业职工民主权利的行
使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是紧密相关的。特别是股份制、股份制合作企业按股权民主表
决的民主管理方式,更是如此。因此,实现乡镇企业的民主制度化,就成为每个职
工(股东)政治生活中的迫切要求。所以,乡镇企业是民主制度化最深层的推动力。
3、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民主管理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1)乡镇企业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建设民主,必须有丰富的物质作基础。
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不断涌流的物质财富,使
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建立在现实的物质基础之上。
(2)乡镇企业加强民主建设主体的力量。乡镇企业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
发展。作为民主建设主体的人民群众普遍地提高参与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文化科学知
识水平和担任管理工作的能力,就能不断推动农村民主建设的发展,就能充分运用
自己的监督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切实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农村民主建设的加强,也同样会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从单个企业说,劳动者
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关系到企业竞争能力的大小。而调动他们积极性的重要途
径就是在企业中实行政治民主和经济管理民主,使劳动者充分发挥当家作主的权利。
从全社会讲,乡镇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民主,民主意味着平等。平等是乡镇企业发
展的一大动力。因为平等的竞争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企业的联合,加快社会
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
三、乡镇企业对民主建设发生作用的方式和程度
乡镇企业对民主建设发生作用的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而发生作用的大小与
发生作用的方式在一般情况下是成正比的。
乡镇企业对民主建设发生作用的直接方式,主要表现为:具有不同利益的经济
人格群体,对参与政治的迫切需求和市场机制对政治民主的呼唤两个方面。乡镇企
业独立的经济人格使其必然要求参与政治、参与经济、社会管理。同时,乡镇企业
的发展促进了市场机制的逐步形成。市场的力量必然不断排除超经济强制,削弱官
僚主义的经济基础。市场所呈现的经济平等也将为政治平等开辟道路。因而,乡镇
137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企业越发展,具有独立经济人格的群体力量就越大,市场机制就越强,对民主建设
的要求和对民建设的作用程度就越高,对民主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也就越广。
乡镇企业对民主建设的间接方式表现为它为民主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和加强民主
建设的力量。乡镇企业的发展、财富的不断增长、人民群众观念的更新和科学文化
水平的提高,使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建立在可靠的物质基础之上。因而,乡镇
企业的发展间接地推动了民主建设。这种间接方式具有迂回、渐进的特点。因此,
民主建设要有一个过程。在此意义上说,乡镇企业发展水平越高、创造的物质财富
越多,人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就越快,对民主权利的行使就越充分,对民主
建设的作用程度就越强,民主化的进程也就越快。
138
第四章乡镇企业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道路
第四章乡镇企业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入新世纪乡镇企业的发展必须放在
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中考量,发展乡镇企业,繁荣农村工业,加快推进城镇化和
现代化进程,也就是说乡镇企业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一节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
一、工业化的涵义
究竟什么是工业化(Industritization)?也就是工业化实现的标准问题,学术界
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总之,学术界对工业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定义:
一是从生产手段的变化来定义的,认为工业化就是用机器体系代替手工劳动的过程。
二是从产业结构的变化来定义的,认为工业化就是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份额不
断上升的过程;也有的把工业化定义为制造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不断上升的过
程。三是从社会形态之发展来定义的,工业化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
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工业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
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转变的历史过程。可以认为,从生产手段
和产业结构变化进行定义的工业化概念是狭义的工业化。而广义的工业化,是指一
个国家和地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广义的工业化实际
上包含着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其中现代工业的产生与成长是核心内容,随着现代工
业的成长,带来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现代化。可以认为,从社会形态变化定义的
工业化概念是广义的工业化。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
国家实现工业化有不同的标准。
随着历史的发展,工业化标准的界定,应当与时俱进,但由传统的以农业生产
为主的社会转变为先进的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社会,则应该是普遍适用的工业化的概
念。【l】
[1]陈征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48页.
139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二、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1、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实现工业化是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所追求的梦想,也是其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工业化意味着各种经济和社会的总体进化过程,它不仅仅只是工业部门高速增长的
过程,而且还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就工业化作用而言,它不仅
能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积累,而且也能奠定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使经济发
展机制摆脱旧传统的约束,国民经济进入更为有效率的运行轨道。换言之,由于工
业化,传统农业社会将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农业文明将转变为工业文明。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和支撑。工业化和城市化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正是工
业化和城市化的交互作用,推动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工业化是现代化的经济
基础,也是推动城市化的杠杆,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真正的城市化。但城市化对工业
化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又为工业化提供新的发展
平台。
3、工业化是消灭二元经济社会的有力武器。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我国存在
着严重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按照刘易斯、费一拉尼斯、乔根森等模型中农村富余
劳动力转移理论,通过工业化使传统农业中的富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一旦农村富
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收入水平也会相应的增加,工业部
门若想要雇佣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平。当农业部门像工业部门一
样逐渐实现了现代化,二元经济就会转变为同质的一元经济,
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经验表明,实现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西方
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比我国发达,就发达在工业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之所以先进,
就先进在工业化。
三、传统工业化的特征
发祥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
现工业化的国家,其工业革命是依靠掠夺殖民地实现的,从而在其工业革命的历史
上出现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和血腥的殖民掠夺。19世纪70年代后完成工业革命
的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后起国家,通过建立殖民地统治作为实现工业革命的手段
(美国的工业化是靠移民实现的),从而造成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些国家实现工业
革命的主要做法是在世界上广泛建立殖民地和世界市场,从那里掠夺原材料和能源,
第四章乡镇企业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道路
并高价倾销其商品,从而造成资源大量浪费,生态环境恶化,贫富两级分化。
前苏联,采取计划经济手段,通过转移农业的剩余和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实现了工
业化。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是照搬前苏联的做法,其主要特征:一是采取中央指令
性计划经济手段;二是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忽视轻工业、农业,特别是忽视农
业的发展;三是采取提高积累率而压缩消费的办法,特别是采取剥夺农业剩余和积累
的办法,为工业化提供所需的资金;四是采取城乡户籍分割的管理制度,禁止农民自
由流动、进城务工参与工业化;五是粗放经营,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但后来
发现这种照搬前苏联的做法是不妥的,必须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四、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的
基本国情,决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我国已经走不通。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
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是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工业化发展理念上与时俱进
的重大理论创新。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就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
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
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所谓新,就是要走出一
条和以往工业化不同的发展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技成
果尤其是信息技术来发展传统产业,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又能减少环
境污染和资源消耗,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新型工业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新的综合定位,具有知识型、科技型、节约型、生态型、集约型等鲜明特点和丰
富内涵。
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1)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在工业化进程中,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现代科技进步的
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特别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
息化,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广泛发展。[13
【l】陈征:<(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14l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经济效益好就是要在工业化进程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我国的工业
化进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没有效益就没有速度。只有提高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
和效益,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财富;只有实现经济效益好,才能提高我国工业的
国际竞争力。如果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即使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
度,也很可能造成库存增加、浪费严重,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如果只有经济增长速
度而没有经济发展效益,还是走过去粗放型的发展路子,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
展,那么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就无法树立,就无法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经济支
撑。
(3)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在工业化进程中,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回顾工业
化国家走过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它们在工业化发展中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工业
的发展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人均自然
资源明显少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工业化进程中,如果不能降低资源消耗,那么必将
造成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高速发展。降低资源消耗,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走集约式工业发展道路,才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唯一选择。
(4)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在工业化的进程当中,要加快环境保护,提升生态文
明水平。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对人类所生存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成为人类社会一
大公害。近年来,全球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
存与发展,这就是传统工业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我国在这方面教训尤其深刻,当
前仍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在有些地方环境恶化的问题没有解决,水土流失的面
积还在增加。因此,必须走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态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生态文明的
发展目标,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在工业化进程中,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
丰富,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相对优势。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劳动资源丰富是我国的
国情。在工业化的加快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还有大批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转向工业。
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赢得发展的宝贵财富。在当前国
营企业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三碰头”的情况下,我国工
业化进程中就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科学处理好工业化进程人力资源与就
业的矛盾,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来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
142
第四章乡镇企业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道路
导、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就是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提高国民经济发
展的水平。就是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自
主创新能力,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走“产学研”相
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提高我国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的发展路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新型工业
化道路就是工业文明的社会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
展观。
4、新型工业化的最大优点是与信息化相结合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既是一项新的战略决策和重
大的理论创新,也是新型工业化最大的优点和特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
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标志。一是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
术,使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二是信息化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积极发
展的产业重点,并以此抢占世界经济的制高点。三是信息化是最新科学技术在工业
发展中的广泛运用。四是信息化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工业化为信息化提
供物质基础,对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应用需求;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深化和
加速。因此,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二者紧密结
合起来,使其融为一体,才能加快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l】
第二节发展乡镇企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
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
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
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
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这为新时期乡镇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乡镇企业的发
展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工业化理论
l、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农村工业化的有关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欧州大规模进行产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年代,两个革
【l】陈征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54页.
143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命导师虽然没有系统地论述农村工业化理论,但他们的经典著作中有关农业在工业
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及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的结合的有关论述,
即使在今天,对于指导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
恩格斯早在1845年就作过有关这方面的论述。n’1861年,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农
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到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瞄1“在一个国家里(如果
把对外贸易撇开不谈),剩余劳动首先必须在农业中出现,然后才有可能在从农业取得
原料的那些工业部门中出现。”口1人类社会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近代工业的出
现,与农业直接有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是从轻纺工业开始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的工业化也是从轻纺工业开始的。“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
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嘲
(2)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发展必须和工业发展相结合。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过
程,最典型的就是英国的圈地运动,大批农民被剥夺了土地,他们不得不出卖自己
的劳动力而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同时,也使许多农民破产。马克思在《资本
论》第一卷“大工业与农业"中无情地给予了批判,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
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
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
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
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川司为消除这种工农、城乡对
立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要“把农业和工业结合,
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嘲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了杜林认为农业和工业的
结合似乎违反经济上的考虑、似乎这样做会造成经济上的牺牲的观点,指出“城市
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它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直接需要⋯⋯只有
通过城市与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毒才能排除⋯⋯。”口1他同时还
指出:“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的条件,所以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32页。
【2】马克思:《剩余价格理论》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28.29页。
【3】马克思:‘剩余价格理论》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2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5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l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2页。
【6】【7】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
第四章乡镇企业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道路
从这方面来谈,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这也不是什么空想。一Ⅱ1
在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相结合的问题上,恩格斯的认识比马克思进了一步。他
不仅在批判杜林时,提出了许多城乡结合的具体方法,而且在他后期的一些论述中,
提到了农村地区的工业发展问题。他认为:“生产本身,它也象人们的智力发展和体
力发展一样,只有在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旧有分工消除之后,才能达到高级程
度。"圆工业的发展,必然要涉及到农业人口的变动,这种变动既包括农村产业,也
包括地域;而且,更深层地看,它还会引起文化、价值观念等变动。对比,恩格斯
也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只有使人口尽可能地平均分布于全国,只有使工业生产和
农业生产发生密切的内部联系。并使交通工具随着由此产生的需要扩充起来——当
然是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
一不变地栖息在里面的那种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挣脱出来。’’[31
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思想对我国农村工业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农村工业的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
工业要以农业为基础,农村工业的发展就更离不开农业。这是因为农村工业的
劳动力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即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也就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
速度,将直接影响农村工业的发展。而农业劳动力能否转移,则首先取决于农业,
农业如果不稳定,那么,农业劳动力不仅转移不出来,而且即使已经转移出来的劳
动力仍有退回去的可能。
农村工业在起步时,投资的产业一般都离不开农业资源。农村工业的产业投向
在发展初期,必须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资源等,其产
业投向主要集中在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上。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初期阶段的
产业特征就是以轻纺工业发展为主,这是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二是农村工业的空间
分布主要是在农村地区,它最大的资源优势就是农副产品原料。因此,当它的市场
竞争能力还处于弱小时,投资这方面的产业(或产品)就具有比较优势。Ill
第二,城乡一体化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城乡对立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
已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融合"以及对共产主义的描绘中,“现代的
【l】‘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6页。
【3】‘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6—557页。
145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是像古代那样是城乡乡村化’’。唑旨城市从农业社会衍生出
来时,它是以与农村对立的面目出现的。但是,这种对立并不是永久性的,当生产
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这种对立就逐渐地开始消除。因此,城乡一体化是历史的必然。
不同的国家由于具体条件不同,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可能会有所不同。对大部分
国家来说,要经历农村工业化这种一个阶段,通过农村地区发展工业缩小城乡之间
的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2、列宁和斯大林关于农村工业化的论述
列宁比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又进了一步。列宁非常强调电气化在城乡的应用,
认为这种应用不仅是工业和农业的一大进步,而且,还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
径。他说:“电气化将城乡连接起来,在电气化这种现代最高技术的基础上组织工业
生产,就能消除城乡间的悬殊现象,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甚至消除家乡僻壤那种
落后、愚昧、粗野、氛围、疾病丛生的状态。¨3,]列宁的另一个思想是通过发展工业
来带动农业的发展。他指出:“没有工业的发展,我们便不能向共产主义制度继续前
进;另一方面,在这个过渡时期,在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里,我们必须善于采取满
足农民经济要求的办法,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跚在1921年,
列宁谈到实行粮食税问题时指出:“首先要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其方法是,实行粮
食税,发展工农业间的流转,发展小工业”。璐1列宁还特别强调农业加工业的增长对
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他指出:“第一,这种增长是商业性农业发展的一种形式,
而且也正是这种形式才特别突出地表明农业如何变为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一个工业部
门。第二,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通常总是和农业的进步密切联系着的。一方面,
加工原料的生产本身要求不断改进农业(如种植块根作物);另一方面,加工时剩下
的废料往往可以用于农业,提高农业产量,甚至部份地恢复工农业之间的平衡和相
互依赖的关系,而资本主义最深刻的矛盾之一就是破坏这种平衡和相互依赖的关
系’’。嘲当然,列宁对农村工业化的认识毕竟还是有局限的,他虽然提出了通过发展
工业来带动农业的发展,通过技术进步来促进农业和工业的结合,但对于这种结合
【l】吴敏一、郭占恒:中国工业化理论和实践探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4.15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0页。
【3】‘列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1页。
r4]‘列宁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3页
[5][6]‘列宁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7页.
第四章乡镇企业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道路
过程中的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即如何实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并没有作详细的分析。
列宁之后的斯大林,对列宁的某些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在1926年《关于
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一文中指出:“列宁同志说,我们的任务是建立国民经济
的社会主义基础;但是要建立这样的基础,必须有发达的工业,因为工业是社会主
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开端和终结,而要发展工业必须从农业开始。州妇1928年,
斯大林又再次指出:“如果说工业是主脑,那么农业就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因为农业
是吸收工业品的市场,是原料和粮食的供应者,是为输入设备以满足国民经济需要
所必需的出口物质后备的来源。如果让农业仍然处于技术十分落后的状态中,如果
不保证工业有农业基础,不改造农业,不使农业跟上工业,那么能不能把工业向前推进
呢?不,不能⋯⋯"。瞻1应该说,斯大林的这些思想是正确的。但令人遗憾的是,斯
大林的许多实践违背了他的思想。第一,他片面地强调发展重工业,致使工农业结
构比例失调;第二,他在农村强制性的合作政策,使农民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这不仅影响了前苏联的农工关系,而且给以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也带来了很
不利的影响。
二、发展经济学有关农村工业化理论
发展经济学一般认为,二元经济理论是农村工业化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刘易斯
模型、费(景汉)——拉尼斯模型、乔根型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等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
转移的理论。
我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194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农
业与工业化》中指出:农业国家或经济落后国家,要想做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
就必须全面(包括城市和农村)实行“工业化",即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一工业化包括
农业及工业两方面生产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嘲可是战后二三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界
大多数学者都对“工业化’’采用了传统的比较狭隘的观念,以为实行“工业化"就
是单纯地在城市发展制造工业,特别是发展重工业,而不顾及或不重视发展农业和
农村工业,形成片面的“唯城市、唯工业、唯重工业"的错误观点。直到20世纪
70年代,有些研究发展经济学的西方学者才开始对“工业化’’的内容和作用,以及
对实行“工业化"与发展农业的关系,作了重新的认识和评价。拉尼斯、费景汉、
[11‘斯大林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460页.
[2]‘斯大林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5页.
【3】张培刚著:‘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147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乔根森、托达罗、钱纳里、舒尔茨等都强调了农村农业发展必须适当加速,而不是
停滞,以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对农产品和劳动力的需求,并建立了一系列模型对此
加以说明。特别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杰拉尔德·M·迈耶(Gerald M.Meier)在他编
著的《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1984年第4版第6章“工业化战略"的开头,增添了
非常重要的一段话,写道:“这一章(工业化战略)应当和下章”农业战略结合起来
阅读。因为一个发展规划不能只着重工业化而牺牲农业的发展。虽然许多欠发达国
家,在它们的起初的发展计划中,都集中于深思熟虑的工业化,但现在却正在对工
业化的作用重新进行认识和评价。这不是把资源集中于发展工业或发展农业——好
像是“二者必居其一"的问题。倒是人们开始更多地认识到,农业与工业的相互扶
持的发展应该受到首要的注重。”Ⅲ迈耶教授的这一论述,代表了这一时期西方发展
经济学的主流观点。
英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马赫(E.F.Schumacher)在70年代出版的《小的是美
好的》一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压倒一切的问题是农村问题和使农村生活活跃起来
的问题,因为这些国家绝大多数人都住在农村地区。世界贫困问题主要是2000万个
乡村的问题,也就是20亿农村居民的问题。因此,至少有一部分重要的发展力量应
当越过大城市而直接开始在农村和小城镇地区建立“农业一工业结构”。在这方面,
必须强调首先需要的是工作场所,必须是最大限度为失业者与半失业者提供工作机
会⋯⋯一个失业的人是一个绝望的人,实际上是被迫流徒。不解决工作机会的问题,
人们流入大城市的现象就不能得到缓和,更不必说停止了。
为此,就是要在农村和小城镇创立几百万个新的工作场所⋯⋯真正的任务可以
概括为四点要求:
第一,必须在人们现在居住的地区,而主要不是在他们想要移民的大城市地区,
建立工作场所;
第二,一般说来,这些工作场所建立成本必须低廉,以便大批建立而无需高不
可达的投资额与进口;
第三,采用的生产方法比须比较简单,所尽量减少生产过程本身仍至组织工作
中的原料供应、财务、销售等方面对高度熟练技术的要求;
第四,生产应当主要就地取材,而且主要是供当地使用。
这四点要求,只有采取“地区”①发展的方法,其次是有意识地致力于发展与应
【1】张培刚著:‘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①按照舒马赫的观点:按典型的情况来论,每个“地区”都有某种内聚性和同一性,而且至少有一个城镇作为
地区的中心。
第四章乡镇企业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道路
用所谓“中间技术"①才能满足。Ⅱ1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发展经济学开始关注农村工业。这种关注
是由几方面因素促成的。首先,以城市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化战略没有产生意想中
的效果。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依然严峻,不平等问题没有缓和,甚至还有所激化。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发展农村工业可以成为一种新战略或新战略的一部分。与此相
关的一个原因是人们认识到在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的一些国家),农业部门的发展
潜力有限,现有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绿色革命不能解决农村生产和就业问题。农
村工业将在增加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经济学
家关注农村工业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认识到世界上许多地区,农村工业都是一种重
要而且富有活力的活动。
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三部篇幅较大的著作,汇集了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和研究
论文。这些文献表明:圆
第一、亚洲国家很大的部分劳动力从事农村非农活动(Rura I Nonfarm
ActiVities)。他们强调农村非农活动的重要性,它对农村就业、农民收入和生活水
平都有十分重大影响。
第二、农村非农活动在吸收劳动力方面的重要性呈增长趋势。农村服务业、商
业、制造业和建筑业都比农业吸收了更多的新增劳动力。
第三、农村非农活动经常是兼业性的,有时是季节性的。比起其它活动来,妇
女的参与更为普遍。农村非农活动的这些特征是与该类活动使用的低水平技术和低
下的劳动生产率相联系的。
第四、农村非农活动表现出一种二元性。穆克霍帕加亚和林(Mukhopadhyay
S,Lin)指出,农村非农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农村非农活动的特点
是:企业经营情况稳定,生产和经营的目标是获得剩余,实现增长,使用雇佣劳动,
有一定的技术水平。第二类型的活动通常是季节性的,利用不支付报酬的家庭劳动
力,使用原始技术供应当地市场,其活动主要是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情况而不是对产
品的市场需求做出反应。
他们认为在东亚,第一种类型的农村非农活动占主要地位。在韩国、中国台湾
①按照舒马赫的观点:这种中间技术与土技术(这种技术往往处于衰退的状况)相比,生产率高得多。与现代
工业的资本高度密集的高级技术相比又便宜得多.
【l儿英】舒马赫著,虞鸿钧、郑关林译:‘小的是美好的',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6-118页。
【2】毕世杰:‘发展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66页.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和日本,这些活动与城市工业有紧密联系,利润高、富有活动力;第二种类型的活
动则主要流行于南亚,收入水平往往低于农业。
伊斯莱(Islam R.)提出了类似的看法,指出:“一般说来,非传统的工业与高
生产率相联系⋯⋯"n1这种联系是由较高的资本密集度和产品性质决定的。他同时
强调农村非农就业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没有确定的联系。
第五、农村非农部门的增长既有劳动供给方面的推动,也有产品需求方面的拉
动。其中,农业生产的增长是一个重要因素,农业增长可以造就对高级产品的需求。
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是另外一个重要条件。
第六、认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离开了工业化,城市化就
不可推进。特别在农村地区推进城市化更离不开工业化的发展。
三、乡镇企业发展理论
中国农村工业化的载体是乡镇企业,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企业类型。国
内外众多学者对中国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及所有制结构变迁的原因进行了较多的研
究和探讨。
l、产权改革理论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因而,我国乡镇企业性质的产权结构的特殊
性用正统经济学理论是无法解释的。1937年,科斯(Ronald H.coase)的经典论文《企
业的性质》解释了企业的产生、企业与市场的边界以及企业内部权利配置等系列问
题。但是,其企业理论是在完善的市场体制中演绎的。而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
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是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对此,李稻葵(1995)提出“模糊
产权论”,指出在转型经济中绝大多数乡镇企业以集体所有制形式存在,有其经济上
的必然性。乡镇企业的模糊产权是转型时期特殊的体制环境下的理性选择。但是,
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模糊产权安排变得低效率,并逐步失去其合理性。口1
2、制度变革论
谭秋成(1999)指出:制度环境影响市场交易费用进而影响企业所有权安排,
乡镇(村)政府作为乡镇集体企业所有者,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善,使它能控制资源
并在组织交易上具有优势。但是,市场的完善最终要导致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发生变
【I】IslamR.ed.Rural Industrialisation and Employment in Asia New Delhi:ILO-ARTEP,1987.8;转自毕
世杰:《发展经济学》,1999年出版,第16页。
【2】李成贵:《中国农村工业化理论研究评述》,‘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6期,第42页。
第四章乡镇企业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道路
革,从而导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3、合作文化论
韦兹曼(Weiteman)与许成钢(XU Cheng.gang)(1997)从中国传统文化角
度,分析了乡镇集体企业为何具有与私有制企业同等效率的问题。他们从重复博弈
的角度,认为在合作倾向较低的环境中,产权是重要的;相反,在合作文化较高的
情况下,产权明晰的重要性就下降了,以此将乡镇集体企业产权的高效率归结为东
方式的社区合作文化。
4、政企合力论
政企合力论者认为,乡镇企业的高成长来自地方乡镇(村)政府与企业关系的
成功,是地方政府同企业合力推进的结果(马厚镛等2 000;刘小玄,1995)。乡镇
(村)政府是乡镇集体企业的所有者,这是由于在中国政府财权与事权匹配不合理
的情况下,乡镇(村)政府的发展既能为当地转移富余劳动力,又能为当地政府增
加财政收入。由于二元利益的叠加,乡镇(村)政府自然而然要保护和支持乡镇企
业发展。特别是乡镇集体企业作为公有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在当地政府的关照
下,可以得到许多优惠,诸如:信贷、税收、劳动保护、原材料供应等。所以可以
说早期乡镇企业的高效率发展是政企双方通力合作谋发展的结果。。
5、内发发展论
是针对“过剩城市化”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理论内核在于如何通过农村自身的发
展,消除贫困现象,而使农民走上富裕道路。比如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吸纳农村富余
劳动力、提高农村工业劳动生产率从而满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或者引进农业
生产先进技术要素,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等(【日本】速水佑次郎,1995)。
我国学者费孝通(1985)认为,在西方工业国,工业化往往造成城乡发展不平衡和
农民破产;他认为中国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走“工业的农村化”与“农村的城市化”
这种内发发展道路。宇野重昭等肯定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而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内
发的发展”模式,认为这种发展模式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它与发达国家流
行的现代化具有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宇野重昭、朱道华,1991)。
6、三元经济论
由于中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Myint(1958)的“组
151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织二元结构’’。n1对此,陈吉元和胡必亮(1994)建立了由农业部门、农村工业部门
和城市工业部门构成的“三部门模型”(也称“三元经济模型”),并指出,中国的城
市吸收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低,农村工业部门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方面起决定性的
作用,而要实现“三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换,其途径在于农村工业的现代化。
7、外部环境论
林毅夫等(1995)从乡镇企业发展外部环境角度出发,对乡镇企业的成功作了
解释。他们的观点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市场竞争廉价+劳动力+市场机会=乡镇企业
的成功,即乡镇企业能否成功,其根源在于竞争性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和相对丰富
的市场机会。砼3
上述各种乡镇企业发展的理论,其每一种理论都只是从某一个角度论证了乡镇
企业发展的原因,所以各种理论即有自身的特点,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不足之处。
纵观乡镇企业30年发展的风雨历程,本文认为是不断的创新和系统的创新才推
动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在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起步之时,靠的是党在农
村的改革开放富农政策,允许农村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下,乡镇企业具有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经营权(而当时
国有企业却没有),这就体现了“政策制度创新”;乡镇企业开发了当时城市企业没
有生产或不能生产的产品,靠灵活的市场营销措施而占领城市相关市场和农村市场,
这也体现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乡镇企业最早采取承包经营和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
义,真正做到按劳分配,并吸收职工入资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形式,这又体现经
营创新和分配制度创新:进入90年代乡镇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展了产权
制度改革(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兼并、联合、出售、破产等形
式)这也是体现所有制形式创新;进入21世纪,面对市场激烈竞争(主要是改革制
后的国有企业、城市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与三农更加紧密结合,调整优
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布局结构等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深精加工企
业和企业集群向工业园区、小城镇集中,积极发展外向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用先进
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提高了乡镇企业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这更体
【l】美国经济学家麦英特(Myint)(1958,1965)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认为古典的二元经
济模型侧重于劳动市场的二元化,至于此外的方面,如金融的二元性、技术的二元性、社会结构的二元性却
分析不够,他把所有的因素组合在一起,提出了组织的二元结构这一概念。
【2】宋海英:《乡镇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52
第四章乡镇企业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道路
现了乡镇企业产业创新、布局创新和自主创新。因此,本文认为用持续创新理念能
更全面解释乡镇企业30年的发展历程。
四、我国农村工业化的概念和特点
乡镇企业中乡镇工业企业是农村工业化的主体,因此,农村工业化理论也可以
说就是乡镇企业(乡镇工业)发展的理论。
1、农村工业化的概念
区域经济学认为农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独立的空间组织单元。在我国现行的
行政区划中包括乡、镇及村的行政地域空间。农村工业在本文是指由乡镇、村集体
经济组织或农民(包括农民联户)以及城市非国有经济组织或个人投资兴办在农村
的工业企业,即本文第2章第1节所界定的乡镇企业中的乡镇工业。据此,农村工
业化的定义可以表述为:是指原先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农村地区大规模使用机器生产、
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农村工业部门获得突破性发展而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与农
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使农村社会由落后的传统农业社会演变为先进的现代社
会,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我国农村工业化是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在农村进行的工业化,,因而,
具有其特殊的内涵和外延。n1
(1)是在农村社区范围内进行的工业化,具有社区性。农村工业化是在农村区
域发展乡镇企业,以农村各个乡镇(村)为单位,利用各自社区内的有利资源发展
乡镇企业,并以支持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社区福利为目标。因而具有社
区性。
(2)是在发展不平衡的农村进行的工业化,具有差异性。农村工业化是在不具
有优势的农村地区进行的工业化。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而且各地农村情况又千
差万别,发展极不平衡,这样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全国统一的模式,各地
只能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符合本地情况的农村工业化发展道路。因而具有差
异性。
(3)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一农村工业化是整个
国家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将推进整个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其二农村工
【I】吴天然:‘中国农村工业化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8.129页。
153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业化是我国农民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享受工业化成果,而自发发展乡镇企业的一个
伟大创造。因而具有相对独立性。
农村工业化是在农村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农村创造精神文明,这样,在农
村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工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份额将趋于上升,传统农业也将被
改造为现代农业。与此相适应,农村居民在农村工业和其它非农产业中的就业份额
将会越来越大,并将最终解决因人口增加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带来的农业富余劳动
力的问题;同时,农村居民来自农村工业和其它非农产业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
比重不断增长,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不断增多,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
2、我国农村工业化的特点
中国农村工业化必须走发展乡镇企业的道路。这条道路有如下特点:
(1)乡镇企业是依靠农业而不是掠夺农业
第一,乡镇企业依靠农业资金积累和农业劳动力而起步。乡镇企业的原始资金
来源,多数是地域性合作经济的农业积累资金;乡镇企业的劳动力为地域性合作经
济内部的农民,这些劳动力为乡镇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积累。这些资金和劳动积
累,保证了乡镇企业起步及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所以,乡镇企业的起步主要依靠农
业。
第二,乡镇企业随农业市场的扩大和农业原材料的增加而发展。乡镇企业离不
开农业市场。农业市场是乡镇企业实现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这既是乡镇企业实
现扩大再生产的“测量器’’,又是实现再生产的“桥梁”和“纽带",更是促进乡镇
企业内部分工及其发展的“加速器"。因而,乡镇企业随农业市场的扩大而发展。同
时,乡镇企业生产的一部分原料来自农业,农业提供的原料在乡镇企业生产过程中
首居相当重要地位,因而,农业原料的增加是乡镇企业生产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乡镇企业就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原料增加而发展壮大。总之,乡镇企业
离不开农业,随农业的发展而发展,掠夺或破坏农业,即是作茧自缚,限制自己。
(2)乡镇企业是帮助农民致富而不是使农民破产。实践证明,忽视商品生产,
是我国农村受困的主要原因。而乡镇企业是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重要途径。通过发
展乡镇企业,可以改变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把农村经济纳入社会化、市场化、专
业化的轨道,使农民增加商品性收入,逐步富裕起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我国
许多农村改变了只出售原料和提供初级产品的状况,农产品加工,自然资源、矿产
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农民得到了巨大的实惠,经济收入逐渐增长,为农民致富打开
第四章乡镇企业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道路
了大门。
(3)乡镇企业是依靠农民而不是抛弃农民。第一,乡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
积极性的充分发挥。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程,既是掠夺农业的过程,也
是抛弃农民,使农民陷入动荡不安失业状况的过程。而我国乡镇企业是广大农民群
众的伟大创造。它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因而必须依靠广大农
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历史实践所证明的。第二,乡镇企业的发展依靠农
民提供资金和劳动。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实行“四个轮子一起转",在投资主体中有相
当一部分是农民个人提供的资金。特别是股份合作制企业,农民既投股(金)又投
劳。
五、农村工业化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繁荣了农村经济,而且也促进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国家工
业化进度。
l、乡镇企业在整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
乡镇企业不仅受到农村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及影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还将
受到来自城市的影响和制约。虽然,乡镇企业是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广大农
村居民为了脱贫致富,发展农村经济而不得不采取的一个办法和措施;但是,乡镇
企业一旦出现和它的发展,就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成为整个国家工业化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整个工业也随之分为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这样两个具有某种
独立性的板块。乡镇企业发展之前形成的城市一工业(还有第三产业)、农村一农业
这样十分明确分工,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不但如此,由于乡镇企业
的发展速度快于城市工业及其第三产业,所以,乡镇企业在整个国家工业产值及国
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而城市工业及整个城市经济所占比重则不断下
降。就工业而言,从表5-3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农村工业(即乡镇工业)增加
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一直上升,最高年份2000年占47.O%,接近“半壁江山",
2000年该比重略有下降,但绝对数一直在不断增长。农村工业从业人数,1995年前
一直在增长,最高年份1995年比重达61.3%,从业人数超过城市工业,1995年略有
下降,但绝对数也一直在不断增长,其中1995、2000年两年的从业人数超过城市工
业2000多万人(见表4-1)。
尽管如此,由于城市工业已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础好、技术力量强、产业
比较集中、大中型企业多,在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仍然处于领导地位,发挥主
155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4-1城市工业及从业人员与农村工业及从业人员比较(1978-2007年) (亿元、万人,幻
Table4-1:Comparison of urban employees in industry with those in rural area
\日工业增加值增加值比重从业人数就业人员比重
车劈\. 全国城市农村城市工业农村工业全国工业城市工业农村工业城市工业农村工业
1978 1607 1447 160 90.2 9.8 6091 4357 1734 61-5 28.5
1980 1997 1788 209 89.5 lO.5 6714 4772 1942 61.1 28.9
1985 3449 2931 518 85.O 15.O 8349 4245 4104 50.9 49.1
1990 6858 5003 1855 73.O 27.0 11432 5860 5572 51.3 48.7
1995 2495l 14147 10804 56.7 43.3 12333 4768 7565 38.7 61.3
2000 40034 21222 18812 53.0 47.O 12667 5200 7467 41.1 58.9
2005 7723l 41570 35661 53.8 46.2 17157 9736 7421 56.8 43.2
2006 913ll 50447 40864 55.2 44.8 18236 9733 8503 53.4 46.6
2007 107367 59567 47800 55.2 44.5 19578 10790 8788 55.1 44.9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年)》
导作用(国家的产业政策总是通过城市即国有企业来体现)。而农村工业则因比较分
散,且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能够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原因,在整个国家
工业化进程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重要作用(这主要是从趋势上说,因为随着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工业在从业人数等方面必将超过城市工业)。
因此,城乡工业的发展并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而是互相依赖、互相补充,
谁也离不开谁。如果没有农村工业的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日益增长、农民收入低、
农业发展困难,农村市场萎缩等问题将始终困扰着我们,并且势必影响城市工业和
国家工业化进程;反之,如果没有城市工业的发展,农村工业化就得不到必需支持,
农村工业发展速度就不能这么快,而且总会由于缺乏支撑而难以为继。
2、乡镇企业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具体地讲,农村工业化作为整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主体,农村工业作
为城市工业的补充,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镇企业是改造传统农业的主力。农业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发挥极大的
基础作用,没有农业的支持,国有工业化不可能获得成功;但是,由于我国农业落
后,还是传统农业,而国家财力又不可能更多地投入农业来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
正好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助农,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不致于
拖整个国家工业化的后腿。
第四章乡镇企业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道路
(2)、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再配置。(本文已有前述)

(3)、弥补了城市工业的不足。由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我国国民经济
中存在着一些短线产业,如采掘工业、建材工业、农机修造业、食品工业等。乡镇
工业就是首先从这些产业开始起步,正好弥补或加强了城市工业的薄弱环节。同时,
乡镇企业对城市产业和产品的扩散、下移有较好的吸收性,自觉接收城市工业及其
它产业的辐射,把不宜或不利于城市兴办而适宜或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工业企业和产
品下移到农村,在丰富市场供应的同时,乡镇企业自身也得到了发展。
(4)、与城市工业实行专业分工协作。古典经济学理论和工业发展的实践都证
明实行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高整体工业的经济效益。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城市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有利于按照技术可分性的原则使某些工艺技术较简
单的加工环节独立出来,让乡镇企业生产;城市大企业主要进行高技术环节和整机
(件)产品的生产。
(5)、有利于改善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工业布局不合理,且集中于少
数大城市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改观,甚至一些适合在农村生产,从而更加接近原料
产地和销地的产品也在大城市生产。乡镇企业的出现和发展使这一状况得到改变。
在保证城市大工业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一些有利于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
源的产业在农村得到发展。乡镇企业从轻工业起步,客观上对城市工业的重型结构
起到了缓和和补充作用,使轻重结构趋于平衡。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生产的矿产等
原料工业也缓和了我国工业原料和能源严重缺乏的矛盾。
(6)、乡镇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多种所有制形成,对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和转
变经营机制,提供了经验。
(7)、由于乡镇企业作为市场竞争对手的出现,使城市国营有了压力,促使其
改变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市场调研和提高服务水平。
总之,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是国家工业化的“两个轮子”,必须“一起动’’。在
不排斥竞争的前提下,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要做到竞合双赢,共同推动国家工化
进程,携手迈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六、走中国特色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1、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型工业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一方面,要加快工业化
和城市化的发展,使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经济和相应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发挥在我
15'7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必须下大力气纠正和克服以往牺牲
农业、农村、农民利益来发展工业和城市的片面性,统筹考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
展与解决好当前“三农”问题的关系,使工业化、城市化与“三农"的发展真正形
成良性互动格局,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乡镇企业作为我国农村工业化的主体,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扎根
于农村、依托于农业、致富于农民,与“三农”具有天然的联系。现在政界、学界
与农界已形成基本共识,那就是: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跳出传统的“三
农"圈子,工业化富裕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乡镇企业是推动
农业现代化的依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建设农村城镇化的支撑,是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依靠力量。因此,乡镇企业能否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
快的可持续发展,无论对于国家工业化,还是对于农民的致富、农村的发展、农业
的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在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发展日趋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从工业化发
展的实际出发,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推进现代化建设,明确提出要走信息化
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同步推进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实现
跨越式发展。这对乡镇企业来说,既是新的历史机遇,又是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乡
镇企业的发展目标重新定位,要求乡镇企业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国家工业化的主流,
融入新型工业化的主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国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城乡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实行市场经济以
后,乡镇企业必然从农村经济层面上升到国家工业化层面统筹考虑。实行市场经济
以后,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城市企业)在市场相会合,在市场经济的统一规则下,
整合并轨成为必然选择。在我国加入WTO以后,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创新乡镇
企业发展道路,重新改造乡镇企业也势在必行。乡镇企业不能停留在承接城市工业
扩散与城市工业配套水平上;不能停留在城市企业以现代大工业、高新技术工业为
主体,乡镇企业以劳动力密集型中小型工业、传统工业为主的分工阶段。目前,有
些乡镇企业已经相当强大(如:江苏的华西集团、浙江的万向集团、四川的幸福集
团等)不仅在经营规模、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上;而且在市场竞争力上,都不亚于
国有大型企业,它们已经在一些产业领域挑起大梁,成为国家工业化的主力。而这
正是我们所期待的。今后中国能否较快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关键就在于乡镇企
158
第四章乡镇企业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道路
业能否较快地实现现代化,就在于乡镇企业能否与城市企业缩短距离,有机结合,
共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另一方面,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将进一步把我国工业化带入一个新阶段。
在世界范围内,信息化是工业化之后的阶段。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
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是提升工业化的强大动力。或者说信息化也是工业化发
展的一场革命。乡镇企业要抓紧谋划发展大计,利用信息化提高乡镇企业的发展水
平,同时找到一条乡镇企业和信息化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3、是乡镇企业发展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
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考察江苏省乡镇企业时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
企业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后发展乡镇企业,不可能再走低水平重新
建设,靠外延扩张的路子,也不可能单纯依靠国家给优惠政策,只能充分发挥自己
优势,走改革开放、体制创新、依靠科技、加强管理的路子,一句话,必须实现两
个根本性转变。’’n1当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市场环境、政策环境、
金融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乡镇企业的优势明显减弱,乡镇企业发展进程受到很大
影响。
就市场环境来说,在国内市场上,乡镇企业涉及的大部分生产领域相继出现供
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简单的数量扩张已经很难取得明显的增长效果;在国外市
场上,可供乡镇企业进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现出口饱和现象,由于国家之间的贸
易壁垒,进一步扩张受到很大的限制;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币升值、美元
贬值的影响,使出口市场空间进一步缩小,利润骤减。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企业大举
进入,城市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国有企业积极转制,乡镇企业竞争对手越来越多、
越来越强,而乡镇企业自身原先的机制优势逐渐消失,布局于农村的地域弱势却更
加突出,加之产业同构、缺乏联合,很多产品存在过渡竞争乃至恶性竞争的现象。
就政策环境来说,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城市企业与乡镇企业的政策环境逐步
趋于一致。城市不断地吸纳农村的资源。如乡镇企业劳动力资源供给丰富的优势,
在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相当自由的今天,已变成所有企业可以共享的优势。原来享受
的许多扶持和优惠政策已全部丧失。。
就金融环境来说,1995年金融体制改革,国有银行转变为以商业利益为目标,
注重信用成本与资金安全回收的商业化金融机构。这些商业银行从自身的经济利益
【1】1‘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出发,偏爱大企业,岐视中小企业;偏爱高新技术,岐视传统行业。更由于,国有
银行在农村的经营网点全部转到城市,县级支行又无货款审批权限,在农村就只剩
下势单力薄的农村信用社。因此,乡镇企业由于其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从外
部获得资金的难度本来就很大,如今融资环境变化,解决资金的难度大大增加。与
此同时,乡镇企业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政企分离、体制转轨,长期以来在乡镇
政府直接投资、保护下成长起来的集体企业,渐渐失去政策的直接担保和支持,通
过行政干预从银行获得贷款已基本不可能。
4、克服乡镇企业自身内在矛盾的必然要求
在乡镇企业发展的过程,乡镇企业自身也存在一些内在矛盾。其一、乡镇企业
改制不彻底,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产权模糊的缺陷;其二、乡镇企业整体素质不理想,
人才缺乏、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其三、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过度分散,
不能发挥集聚效应和形成规模经济;其四、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对乡镇企业自身结
构来讲,第三产业偏低,还有就是存在与城市企业产业同构性等(具体详见本文第
五章第一节)。
七、中国特色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
1、中国特色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异军突起以追求数量增长为特
征的经营创新称为第一次创业;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以追求产制度改革
为特征的制度创新阶段称为第二次创业;在进入新世纪,乡镇企业将进入以追求科
技进步为特征的自主创新阶段称为第三次创业。
当前,乡镇企业进入以追求科技进步为特征的自主创新阶段——第三次创业,
就是要彻底摒弃以往乡镇企业靠粗放型增长的模式,进而选择走以往完全不同的具
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即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和优化为
主线,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的,科学利用农
村生产要素和信息技术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
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方式。这就是中国特色
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除具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般内涵外,
还具有其独特的以解决农民就业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等促进社会主
160
第四章乡镇企业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道路
义新农村为目标的内涵。
2、中国特色农村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1)是三农化的工业化即农村新型工业化要以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其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要鼓励乡镇企业把
自身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把农产品加工作为重点领域,通过发展农产品的
深加工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升级。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而推动农业现代
化。其二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要确立起有利于农村富余劳
动力转移的战略观念,促进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
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乡镇二、三产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其三要推动农村城镇
化建设。要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产业布局调整,使其向乡镇工业园区集中,从而带
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其四是提升农民素质。农村新型工业化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
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把农村人口的素质摆到非常重
要的位置。因此,要建立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利益引导机制,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
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其五要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
设和民主政治建设。通过乡镇企业发展而培育起的工业文明来促进和提升农村精神
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
(2)是信息化的工业化即要把信息化贯穿于整个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带动乡镇企业在高起点上,提
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是效益化的工业化即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要讲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积极开拓市场需求(特别是农村市场容量大、潜力大,谁
能率先打开农村市场,谁就能获得大发展的广阔天地。乡镇企业“近水楼台先得月”,
要紧紧依靠和抓住农村这个大市场,生产对农民适销对路、价格适宜的产品。),
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率。也就是说,农村新型工业化不能走
以往那种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路子,而是应该以提升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效益型工业
化,走集约型内涵式发展道路。
(4)是绿色化的工业化即乡镇企业发展要以保护环境为基础,在农村工业化
进程中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有效治理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污染,同时还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辟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开发和使用
新材料(如环保型材料和可循环利用材料等)。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和循环经
16l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济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镇企业。要实施生态文明张战略,做到节能减排,
严禁上马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乡镇企业项目,使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
境建设相协调。农村新型工业化是以保护环境为基础的,既要能保护好生态环境,
又要能有效治理农村工业化进程中所形成的污染。
(5)是和谐化的工业化即农村新型工业化要最大限度地使工业化体现人本主
义,即要与社会发展相和谐。这主要是指在农村工业化中要体现三个原则:第一,
要讲求安全、卫生的生产环境。不能损害员工的身心健康。第二,要讲求善待员工。
不能扣克和拖欠员工工资,要为员工解决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即乡镇企业的管
理方式不能影响工人的身心健康。第三要讲求产品安全。即乡镇企业的产品不能对
人类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应有的危害。
总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利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
靠科技进步,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是
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注意充分发挥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优势的
工业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有效解决“三农"
问题的工业化。
第三节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科学谋划新时期乡镇企业新的发展定位
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一系列“三农”工作的新思路、新论断、新举措。党的十
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
展: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
确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
就业。”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统筹城乡产业
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
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此外,从2004年到2009年党中央连续下发6个
中央“一号文件”,都针对三农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强
农惠农政策和措施,同时也都强调发展乡镇企业,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三农工作的解
决和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进入新世纪,中央再次强调发展乡镇企业问题,这说明,
发展乡镇企业是中央“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章乡镇企业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道路
实践证明:“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社会体制的基本的路径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新
型工业化道路。因此,发展乡镇企业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特色农业现代
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有机结合起来,要科学谋划乡镇企业新的发展定位。要把发展
乡镇企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引领农业现代化;
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相结合,推进农村工业化。因此,既要用
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乡镇企业;也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创新乡镇企业发
展的新思路,进一步推动乡镇企业又好又快发展。。n1
1、要围绕贴近“三农一来科学谋划
乡镇企业发祥于农村、服务于农业、致富于农民,这是乡镇企业的本质属性。
因此在产业发展定位上,要围绕农业现代化,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要围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农
村人力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把农村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和人力资
源优势转化为乡镇企业产业优势,从而使乡镇企业在建设农业现代化中,能够真正
发挥引领作用。
2、要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来科学谋划
要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打破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事实充分证明,发展乡镇是最
好的选择。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使乡镇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从
而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
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从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通过乡镇企业的产
业集聚来发展农村小城镇,通过农村城镇化来带动农村现代服务业,从而拓展乡镇
企业的发展空间,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3、要围绕新型工业化道路来科学谋划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
工业化的必然选择。以乡镇企业为载体的农村工业化是我国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
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村新型工业化
道路。必须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要用高新技
术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农村工业化,促进乡镇企业产业升级。在转移农村
富余劳动力的同时,提高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
【l】甘士明:在全国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乡镇企业信息网WW'W.ctc.gov.cn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要围绕新农村建设来科学谋划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乡镇企业是农
村经济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
物质基础;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
业;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以企带村,支持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从而在新农村建
设中建功立业。
5、要围绕科学发展观来科学谋划乡镇企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生产方式,坚持
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方式,坚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坚持节能
减排,保护农村环境,实现乡镇企业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6、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来科学谋划据卫生部介绍,我国职业病的发生率60%
以上发生在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l】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善待员工,要为
员工创造一个安全卫生的生产生活环境,要为员工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要为员工
提供必要的学习进修条件,不拖欠克扣员工工资;同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要
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的产品,要保护农村的生态自然环境。为建设和谐农村做出应
有的贡献。
总之,就是要科学谋划,努力发挥和拓展新时期乡镇企业发展的新功能,发挥
好乡镇企业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新型工业化中的“五个作用”,即:发展现代农
业的引领作用、建设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骨干作用、
壮大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和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桥梁作用。
二、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测评模型
本文将农村作为一个相对于城市的独立区域经济单元。把农村第一、二、三产
业增加值之和作为农村社会生产总值,在农村这个区域经济单元内,也存在一个农
村工业化水平的衡量问题。参考张毅(2002)提出的衡量办法,并参照钱纳里标准
结构,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标准和我国农村工业发展的具体国情,我们制定了以
下量化指标来衡量和测评农村工业化水平(见表4-2,4-3)。
【l】中央政府网站www.gov.cn。2008年10月24日。
第四章乡镇企业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道路
l、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测评的指标体系
(1)农村工业化指数(本文第三章第二节)达60%以上;
(2)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已占农村总劳动力的60%以上;
(3)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农村社会生产总值的80%以上;
袭4-2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测量化分值表仅、分值)
Table4-2:measurement table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 乡镇工业化指数
农村二、三产业劳动力占农村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农
城乡人均收入差距
\指标
总劳力村生产总值
1
分数\ 差值
1. 比重得分比重得分比重得分得分
(倍数)
l 10 2.5 10 2.5 20 5.0 1.8 2.5
2 20 7.5 20 7.5 30 10.O 1.4 7.5
3 30 12.5 30 12.5 35 12.5 1.O 12.5

4 35 15.0 35 15.0 40 15.0 O.8 15.O
5 40 17.5 40 17.5 50 17.5 0.6 17.5
6 50 20.O 50 22.5 60 20.0 0.4 20.0
7 60 22.5 60 25.0 70 22.5 0.2 22.5
8 70 25.0 70 27.5 80 25.0 0 25.O
资料来源;城乡收入差距倍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1。
(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控制在20%以内;
(5)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城市居民的水平;
(6)农村现代化的城镇已初具规模。
2、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测评对照表
根据表4—2分数,我们采取百分制的测评标准,将表4—2中四项指标所得分值
165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相加即可。其测评模型为I,。=I.+L。。+G。。+I。, (4--1)
式中:In为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测评分值、I。为农村工业化指数、L。。为农村二、
三产业的劳动力已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G。。为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农村社会
生产总值的比重、I。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
这里所说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测评标准,是指县以上(含县)行政区域单位。
而且这个标准也只是一个原则标准(见表4-3)
表4_3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测评阶段对照表
Table4-3:comparison table of Evaluation stage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农村工业化阶段相应分值范围
农业阶段30分以下
农业一工业阶段30-60分
工业一农业阶段6卜90分
基本实现工业化阶段91-99分
完全实现工业化阶段100分
按照上述测评指标及标准,按模型(式4_1)计算测评,我国2007年农村地区
工业化发展水平得分为57.5分,处于农业一工业阶段。按2007年农村社会生产
总值计算农村人口人均GDP为1739美元(汇率法计算),对照“钱纳里标准",。可
知,我国农村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初期阶段。两种测评结果相当接近,说
明农村工业化水平大大滞后于全国工业化水平(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我国
工业化已处于中期发展阶段水平)。因此,要实现我国农村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
①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Chenery,Hollis,B.)等人,在1960年通过51个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统计数据的计算,
对工业产出在GDP中的比重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性。钱纳里把经济
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提出了标准模式,即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将不发
达国家经济到成熟的工业化国家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农业经济阶段(或称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该阶段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为发达经
济阶段(该阶段又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见下表。
时期1998钲半1982缸1970企经济发展阶段
1 530一1200 364-728 140-280 初级产品生产
准工业化阶段(初期阶
段)
2 1200—2400 728-1456 280—560 初级(起飞)阶段
3 2400-4800 1456—29 12 560一l 120 中级(结构优化)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中
4 4800-9000 29 12-5460 1120-2100
高级(工业现代化)阶期阶段)

5 9000-16600 5460-8736 2 100-3360 初级阶段发达经济阶段
资料来源:该表来自何晓梅:‘广东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木为国务
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等所做的测算。
166
第四章乡镇企业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道路
走。
三、乡镇企业增长的要素分析
本文主要依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乡镇企业的经济增长进行要素分析。美国经
济学家肯德里克(J.w.Kendrick)在《美国生产率的发展趋势》(1961)中指出:产
量和某~个特定投入量(如劳动或资本)之比,只能叫做部分生产率。部分生产率
只能衡量一段时间内,某一特定投入的节约,却不能表示生产率的全部变化,因为
投入量结构的变化影响生产效率的全部变化。要衡量全部投入量的节约或衡量生产
率的变化,必须使用“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即
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按照肯德里克的理论,乡镇企业总产出的增长是总投入增长和生产要素配置及
使用方式与效率发生变动的结果,也就是两者同时作用的结果。
1、新古典学派的全要素增长率模型
新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家们(如索罗、斯旺等)假定实际的国民收入(Y)和生
产要素劳动(L)、资本(K)及技术进步的水平指标(T)之间存在着如下所示的生
产函数: ‘
Y=F(L.K.T) (4m2)
将(4_一2)式全微分,并将等式两边同除以实际的国民收入(Y)后,便将(4--2)
式分解为(4—3)式是:
一d=Y一:堑/×r_—×—丝十+一翌//一兰××一坚十一+望//一×兰一×塑(4--3) Y 8L/L L OK/K K 8T,T T
在(4—3)式中,经济增长率被分解为劳动投入说明的部分和资本投入说明的
部分、由技术进步说明的部分。将(4-_3)式改写为较为简略的表示式,即得(4_-4)
式:
一一=d口YI:卜口一+拦∥+I稚卜_++名以\(.士4_41)7
在式(4--4)dP t a=a钇Y//£Y_;∥=越ar//L足分别是劳动生产弹性和资本生产
弹性,两者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这两个生产要素增加一个百分点时,相应的生产值
增加百分数的比例。同时,根据生产函数的一次齐性假定(即假定技术进步是中性
的,也称之为希克斯中性),即假定资金和劳动组合的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产出量,但
并不影响资金与劳动的相对边际产出率。则有:Q+B=1
167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4叫)式中,dL/L是劳动投入增加率,dK/K是资本投入增加率,五2【历/亍肟
是技术进步率。令Gt=dL/L,G。=dK/K,Gl,=等,
则有:CTY=Gd3u+&叩+名或:Gv=Gtih+保叹1一口)+五(4—5)
式(4—5)即为全要素增长率模式,入即技术进步率也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包
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知识的进步等。
把(4—5)推广应用到乡镇企业中,则有乡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模型为:
GI=GLEIZ+Gr甲+力或:,;L-GI一(a口&+腽) (4—6)
在(4邓)式中,入被定义为乡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它实际上是被描
述成总产出增长率G。与投入增长加权数(GL[2Z+繇叩1之间的差额;Q被定义劳动弹
性系数。从技术上来说,给出一定时期产出与投入增长率方面的资料,就可以此为
基础分析乡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键的问题在于对劳动弹性系数a的估计。
2、乡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本分析把乡镇企业分为198卜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7年三个时
段。在估计乡镇企业劳动弹性系数时,考虑在乡镇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要素
投入增长的贡献实际上要大于劳动投入增长的贡献,特别是在乡镇工业起步之初,
为此上述四个时段的劳动弹性系数分别设定为O.45,O.50,O.55。
表4-4乡镇企业总产出与总投入及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1980-2007年) (%)
Table4-4:productivity growth rate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in total output and total
、项、目\旺~垦\ 1980-1989 1990-1999 2000-2007
乡镇企业增加值16.3 21.4 9.8
资金投入19.6 19.3 10.5
劳动投入13.5 3.6 2.3
劳动生产率2.5 17.2 6.8
资金产出率一2.6 1.8 —4.8
时段长度10 10 8
资料来源:1、资料来源‘中国乡镇统计资料(1978—2002年)》、《中国乡镇企业统计年鉴2008))。
2、资金投入=总资产=固定资产原值+流动资金年未占有数。
3、资金产出率=乡镇企业增加值/总资产。
从表4—4可以看出:整个90年代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资金产出率增长率都是最高。在80年代乡镇企业的资金投入增长率、劳动投入增长
率最高,表明该时期是乡镇投入快速增长起动时期,资金产出率为负值,表明此期
第四章乡镇企业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道路
间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粗放经营。2000---2006年时段是稳定增长时期,该时期资金产
出率为负值,是乡镇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乡镇企业要素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见表4-5。
从表4—5可以看出,整个90年代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最高为9.9%,80
年代最低为一0.5,这与乡镇企业初创时粗放生产方式有关,该时期乡镇企业增长率
中,劳动投入贡献接近占一半,资金投入的贡献率比劳动投入低一点,说明乡镇企
业在初创时期只要是依靠投入的外延型增长。在90年代和2l世纪头7年,乡镇企
业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资金投入,这是因为技术改造的需要,而技术改造又促
进技术进步,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袭4-5乡镇企业投入要素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1980--2007年) (%)
Table4-5:Growth rate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in total output and total input,and
—项—\目~时\段1980-1989 1990-1999 2000—-2007
总产出增长率GI 16.3 21.4 9.8
资金投入增长率GK 19.6 19.3 10.5
劳动投入增长率GL 13.5 3.6 2.3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 一0.5 9.9 3.8
全要素投入增长率TFI 16.8 11.5 6.0
对产出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一3.O 46.3 38.8
资金65.6 45.1 48.2
的贡献份额
劳动力37.4 8.6 13.O
劳动产出弹性O.45 0.50 O.55
资料来源:1、资料来源I司表5—6。
2、全要素投入增长率TFI=a GL+(卜a)Gl。
四、正确处理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三个关系
1、乡镇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
我国乡镇企业面临着既要完成农村传统工业化,又要建立农村现代产业体系的
任务。因此,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即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不能忽视传统产业,
必须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传统产业在乡镇企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农村工业
的主体。乡镇企业要实现新型工业化,必须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各自优势,共同推进我国农村新型工业化,又好
又快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乡镇企业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代表一个国家的产业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水
平,从而更代表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重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然而,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必须十分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
发展。特别是农村新型工业化具有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历史重任,因此,现阶段
乡镇企业还必须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同时这也与城市工业形成较为科学的
分工,实现优势互补。总之,在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和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出发,把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n1
3、乡镇企业发展虚拟经济和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支撑,发展虚拟经济必须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虽然
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实体经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发展不当或过度膨胀也会对实
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例如:1997年出现的亚洲金
融危机、2008我国股市振荡和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及其演变成全球
经济危机等等。因此,在乡镇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发展虚拟经济与发
展实体经济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乡镇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
符合条件的乡镇企业到创业板上市直接融资,争取社会资金;又必须谨慎从事,扎
扎实实地发展实体经济(如福建闽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
企业领导人积极争取包装上市,但上市不足两年,则因公司业绩下滑,而导致公司
股票崩盘,市值锐减,从而被交易所停牌,走到破产边缘。)。从而,防止和化解
其消极影响,趋利避害,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
【l】陈征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58页。
170
第五章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第五章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走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30年来,
乡镇企业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致使乡镇企业自身存在的弱点(矛盾)
也逐步暴露出来。因此,面对新世纪,乡镇企业要继续发展壮大,必须走农村新型
工业化道路,实现乡镇企业发展方式的革命性转变。
第一节当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和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
30年来,乡镇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市场、政策等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
l、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崛起于农村大地的乡镇企业,曾有过邓小平(1987)评价其“异军
突起"的辉煌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1980-1996年)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19.7%,
远超过同期国民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lO.2%的速度。90年代后期(1997—2000年)
年均增长速度为10.O%,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的速度。进入新世纪
(2001-2007年)乡镇企业年均增长12.8%,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
10.5%的速度。
正是由于9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发展下滑;乡镇集体企业90%以上改制为股份制
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再加之,2001年我国加入WTO,全国上下大谈“国际惯例"、“与
国际接轨"等原因,使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
目前,在社会上对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有模糊认识,乡镇企业的管理体制不
顺,多头管理却又缺乏协调的问题比较严重。比如,现在许多人认为,乡镇企业的
概念已经过时了,再谈重视乡镇企业就是观念保守、思想陈旧;统筹城乡发展就应
该取消乡镇企业。认识的模糊,还导致乡镇企业管理体制不顺、机构散、职能虚、
队伍弱、手段少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困难。有
些地方的乡镇企业划归经贸委;有些地方的乡镇企业划归发改委;还有一些地方的
乡镇企业划入中小企业局;有的省只是在经贸委的中小企业处设1人专管乡镇企业
171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工作;在市、县层面,乡镇企业管理部门更是五花八门。本人所在省份,福建省乡
镇企业管理局于2000年在省政府机构改革中降格为副厅级单位(挂靠省农业厅,2002
年改变挂靠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在省经贸委中小的企业处于只有2人分管乡镇企业
工作。在福建省有9个设区市中,现有保留“乡镇企业管理局”牌子的有7个设区
市,现保留的设区市“乡镇企业管理局"均为副处级单位(有3个挂靠农业局,有的
4个挂靠经济贸易局)。在县(市)一级有保留“乡镇企业管理局"牌子的不足一半,
有的挂靠农业局,有的挂靠经贸局。本人所在的福鼎市机构改革文件称:“撤并市乡
镇企业管理局,其职能并入市经济贸易局,对外保留市乡镇企业管理局的牌子。"难
怪一位在乡镇企业管理工作岗位30多年的老同志说:“乡镇企业管理局以前是车水
马龙,现在是门前冷落。其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市乡镇企业管理局在
80年代辉煌时干部职工达38人,可现在只有9人。
2、乡镇企业发展的经济体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1984
年10月以前),到以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
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本文称之为“半市场经济")的论断
为分界点;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1984年lO月至1993年11月),到以党的十
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指出:我国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分界点:再到1993
年11月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乡镇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割背景下,广大农民为分享工业化成果,
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和计划外空间所进行的制度创新。因此,80年代乡镇企业的体制
和机制优势,成为支撑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
企业的产权改革也先于城市企业。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后,随着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和民营化改革全面推进,取
得突破性进度;城市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甚至三资企业的大举进入,乡镇企业的
体制和机制优势已经迅速退化。
3、乡镇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市场竞争趋于激烈。
首先是市场供求结构出现了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转变;其次,市场竞争环境更
加激烈,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对的是实力比自己强的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城市
第五章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再次,随着城乡生产要素市场的开放与改革,使乡镇企业原
来拥有低成本使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也受到冲击和削弱。
4、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对乡镇企业的支持政策逐步明朗化,乡镇企业所能
享受的优惠政策比较多。但是,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有关企业发展的政策,过度强
调城乡企业接轨,而未能考虑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这与发展乡镇企业对
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实际需要和重要作用相脱轨。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
变化,乡镇企业所能享受的优惠政策己基本消失。《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出台已经10多年,其部分条款已经过时,但却未及时得到修订,全国和多数省份尚
无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导致该法执法难、落实难的现象比较普遍。n1由于大部分
乡镇企业在发展初期办在乡(镇)村,乡镇企业到银行争取贷款时,很多银行认为
乡(镇)村土地不值钱,且难于流转而拒绝接受乡镇企业的两权证作抵押,使乡镇
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更加困难。此外,在控制土地占用和企业污染等方面,如果要求
城市企业与乡镇企业执行相同的标准,就容易出现“城市企业犯错,乡镇企业挨打”
的问题,甚至出现要“穷人和富人一样打高尔夫球健身”的怪现象。这实现上是提高
了乡镇企业发展的门槛和成本。
二、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乡镇企业既取得长足发展,同时也暴露出其自身存在的弱
点和矛盾。
1、综合实力不强大
(1)乡镇企业规模偏小。到2007年底,全国各类乡镇企业总数为2364.5万个、
职工总数15090万人,资产总额144248亿元,负债67768亿元,实现增加值69620
亿元,利润总额16900亿元,上缴税金7200亿元,平均每个乡镇企业的职工人数为
6.3人,拥有资产63.3万元,负债率为47.0%,实现增加值25.0万元,实现利润
6.4万元,上缴税金2.6万元;其中,每个乡镇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约为13人、拥
有资产168.5万元、负债率为49.2%,实现增加值62万元,实现利润15.8万元,
上缴税金7.1万元。与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三资企业相比较就可见,乡镇企
业规模之小,见表5-1。
【1.I姜长云:‘当前乡镇企业改革和发展之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56期,第20页。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5—1 2007年乡镇企业平均规模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三资企业比较表(个、人、万元)
T{出le5—1: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scale among township enterpises,state owned
警企业总个数
企业平均
平均增加值
平均资平均负债率
平均利润
平均上
企业类册\ 职工人数产总额(%) 缴税金
乡镇企业23 144697 6.3 25.O 63.3 47.O 6.4 2.6
乡镇工业企业6565731 13.O 62.0 168.5 49.2 15.8 7.1
国有企业24961 722.7 13055.9 54145.7 56.2 3399.3 3021.9
三资企业60872 348.0 4196.7 12667.0 56.3 884.4 467.1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乡镇企业统计年鉴2008)。
(2)企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2007年每百家乡镇企业中只拥有大专以上
文化程度职工28人,中级职称人数10人。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
别是优秀的企业家、高素质的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是保证企业迅速发展的决定因素。
低下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是很难适应企业现代化大生产需要的。
(3)技术装备落后。每家乡镇工业企业拥有资产总额才168.5万元,只及国有
企业的0.3%,外资企业的1.3%,可见其技术装备之落后。落后的生产技术水平对于
提高产品档次、质量和劳动率都是极大的障碍。
2、产权改革不彻底
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公布的统计数据,至2007年底,全国乡镇企业改制已达95%
以上,但仍有乡镇集体企业15多万家。乡镇(村)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模糊产权是计
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特殊的体制环境下的理性选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
不断完善,模糊产权安排变得低效率,并逐步失去其合理性。
乡镇(村)集体企业产权不清晰成为其主要的制度缺陷,由此又造成集体企业
的“负债经营”以及对基层政府和社区的依附关系。由于“集体所有"企业的产权
虚置,有些集体企业已经被少数人家族式占有、裙带化经营;有些企业经营行为短
期化、负盈不负亏,甚至以各种名目和手段转移集体资产。n1
即使是已改制的乡镇企业也存在改制不彻底的问题,其一是集体股一股独大,
【l】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73页。
174
第五章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社区政府以控股者的身份可继续干扰经营;其二是有近11万家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虽然符合乡镇企业改制的特点,但毕竟不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当企业做大后,其
局限性就会暴露出来;其三是即使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但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
运作,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也不是一日可成的。
3、产业结构不合理
(1)乡镇企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协调。与乡镇工业企业相比,乡镇企业第一、三
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在乡镇企业兴起的初期,国内正处于短缺经济的困境之中,广
大城乡居民急需大量的生产、生活用品,无法从城市工业得到解决,所以随之兴起
的乡镇企业都集中在以制造业和加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而没有充分重视第一产
业和第三产业,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我国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
利用。2007年全国乡镇企业三次产业比为:7.7:70.3:22.0,加工业超前发展,能
源、原材料工业滞后:传统产业比重偏高,高科技和新兴产业比重偏低(见表3-5)。
更值得注意的是,虽近几年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增长势头良好,但2007年底,农产
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全部乡镇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只有35%左右,占全国农业增加值
的比重为59.5%,而发达国家农副产品增加值部分一般都高出农业产值的344倍。
(2)与城市工业相比有较高的同构性。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缺乏明确的分工,
城乡工业存在较高的同构性。乡镇企业工业结构与城市工业的同构现象,在改革开
放初期对乡镇企业发展的阻碍作用并不明显。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相对于城市企业
的优势逐渐丧失,同构性使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甚至对
其生存构成直接的威胁。同时,随着竞争的激烈,两个部门之间争夺资源、资金、
市场的矛盾越加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过渡竞争,使弱小的乡镇企业陷入困境,
同时也给我国整个工业的正常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4、企业布局不集聚
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公布:到2007年已有30%的乡镇企业转向产业集中区和小
城镇。那就意味着还有70%左右的乡镇的企业分布在自然村或行政村。乡镇企业
布局分散,不利于我国农村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和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1)造成多种积极溢出的损失
第一,私人供给的公共产品溢出。分散在村落中的乡镇企业难以分享社会供给
的公共产品的福利,其生产经营所需的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只能靠乡镇企业私人
175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供给,这就带来了分散企业私人供给的公共产品积极溢出的损失或浪费问题。
第二,服务产品需求的市场效应。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使处于每一个区位的
厂商对服务产品的需求都不足以支持在邻近建立一个最小规模的服务企业,而要从
较远的市场购买服务,会遇到了解市场信息、选择供给者、往返路(运)费等交易
费用的约束。因此,服务产品的需求难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产品供给的增长,
亦即服务需求的市场效应是微弱的。这也是我国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
原因。
第三,信息、知识、技术溢出。信息、知识、技术的溢出有一个必须的前提,
即众多的厂商聚集在一起,才能带来不同的人员的接触和兼业的可能,否则,其溢
出是无效的。
(2)不能带动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这不仅不利于农村产业结
构的合理化,而且直接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进程。企业和人口聚集是第
三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客观上造成农村第三产业没能随着乡
镇工业的发展而获得相应的发展和增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能通过集聚获得大
量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
(3)外部经济负效果。由于乡镇企业分散布局,单个厂商生产能力较小,单靠
他个人既无能力投资治理污染设施,也不经济,因而也就没有积极性去建设治污设
旌。正如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M·胡佛(Adejar·M·Hufou)所指出的那样:
“为减轻环境压力而设计的设施和生产过程,常常要考虑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如
污水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理设施以及一些排污设施,只有大到一定规模,运行的
平均成本才能递减,如果达不到一定的规模,便毫无经济性。川u这便是造成乡镇企
业环境污染治理不得力的一个主要原因。
(4)高度分散的乡镇企业布局,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据测算,非城市化的工业
化模式已使我们付出比城市工业化道路高出8倍的土地代价,乡镇企业职工人均用
地比城市职工多出3倍以上。嘲
5、区域发展不平衡
就全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来讲,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东部沿海地区起步较早、
[1][美]埃德加.M.胡佛著,王翼龙译:‘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339页。
[2]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176
第五章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发展较快、基础比较好;而中西部地区恰恰相反,起步跑、发展慢、基础差。东部
地区有资金、人才和管理优势,但相对缺少资源,而且劳动力成本也较西部地区来
得高;中西部地区有资源,劳动力成本较低,但相对缺少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
能力。正如1993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决定》中所指
出的“由于多种原因,乡镇企业发展的区域分布很不平衡,占全国人口约三分之二
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只拥有全国乡镇企业产值的1/3,已成为我国中西部与东部地区
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
从表5-2可以看出1993年到2007年,东中西部乡镇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还是
东部占2/3,中西部占t/3。因此,虽然10多年的发展乡镇企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格局
依然存在。
表5.2东部、中部、西部地区2007年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表(万人、亿元、%)
Table5-2:Comparison ofm@or economic iIldicators oftownship enterprises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our country in 2007
Ⅵ目从业
比重
乡企
比重
工业
比重
资产
比重
利润
比重
上缴
地叭比重人数增加值增加值总额总额税金
东部7818 53.3 38935 67.2 29663 72.6 105472 73.1 9964 67.6 4473 73.3
中部5310 36.2 15654 27.0 9550 23.4 30213 20.9 3727 25.3 1263 20.7
西部1552 10.5 3367 5.8 1651 4.0 8562 6。0 1044 7.1 369 6.O
资料来源:同表6_l。
遇。
第二节乡镇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进入新世纪,我国乡镇企业既面临严峻的外部竞争环境,又面临难得的发展机
一、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到位,实力增强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从1997年
党的十五大提出对国有企业进引战略性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2002年党的十
六提出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再到2007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可以说,国有企业的改革已不断到位,实
力显著增强(见表5—1)。
国家为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对乡镇企业发展有
冲击的政策。在产业政策方面:改地区倾斜为产业倾斜,使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
优势产业及项目集聚。在信贷政策方面:国家取消了乡镇企业的专项贷款和用于其
发展的财政周转金;在税收政策方面取消了减免税待遇等。
2、外资经济迅速融入中国整体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在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经济战略推动下,我国
利用外资规模延速增加。目前,全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400百家左右在中国
设立了企业,“三资”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见表
6-一1)。
相对于乡镇企业,“三资’’企业一方面有国际资本支持,在管理上、技术上、人
才上、市场营销上均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另一方面他们迅速“本土化"的发展战略,
对于大量弱小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3、中国加入ltl|’O后竞争压力加大
中国加入WZO后,一方面开始真正融入国际经济社会之中,另一方面对国内大
量存在的低质竞争条件下生存的乡镇企业来说,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乡镇企业总体上存在着规模小、装备差、劳动者素质不高、产品附加值低
等问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虽有一定的份额,但暂时还无力抗衡发达国家同行的竞
争,在短期内会受到强烈的冲击。
(2)我国沿海地区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后,劳动力成本不仅比西部地区高,而且
就较越南、柬埔寨等国家也处于劣势。也正是由于工资和福利待遇问题,近年来,
在沿海部分地区已出现“民工荒’’。
(3)加入WTO以后,更重要的是一种竞争格局和市场经济理念及游戏规则的引
进。伴随着大量国外企业和产品的进入,巨大的压力逼着乡镇企业按照先进的国际
惯例和理念来管理企业,从事市场竞争。但是这种“蜕变和扬弃"的过程是十分复
杂甚至是漫长的,将会有许多乡镇企业在看到黎明的曙光先前就倒下了。
4、知识经济浪潮不可抗拒
2l世纪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时代。知
178
第五章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识经济的兴起将使我国乡镇企业面临资本积累和科技创新的双重压力,并将产生一
系列的矛盾。
(1)乡镇企业面临科技创新的巨大压力。资料表明,20世纪初科技进步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只有5%-20%,而到了70-90年代已上升到70%-80%,再到知识经济时
代将达到90%。n1可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乡镇企业由
于R&D(研发)的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低,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或者走向衰弱、
淘汰,或者依靠科技创新走向新生。
(2)乡镇企业面临加快资本积累的压力。乡镇企业在面对知识经济浪潮时所必
须承担的巨大的企业改造成本和科技创新成本。而这对我国广大乡镇企业提出了一
个严峻的课题,就是如何解决资本和融资能力的瓶颈问题。
(3)乡镇企业也将面临其它一些矛盾。如有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和发展
知识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的矛盾;低素质劳动力供给与高技术工人需求的矛
盾;发展传统主导产业和发展先导知识产业的矛盾等。
5、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打击不断加深
从2008年秋天起,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起全球金融危机进而演变成全球经济危
机,这场危机所引起的“蝴蝶效应",已经远远超出绝大多数人的预期,是继上世纪
三十年代世界大危机后又一次全球金融和经济大危机。从华尔街那些体面的大银行
家到珠三角出卖劳动力的农民工,均不能独善其身。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大致经历三
个阶段:乜3第一阶段是房地产信贷危机对金融业的严重冲出;第二阶段是对美国的
实体经济产生很大的冲击,除了房地产业以外,汽车等行业也受到很大的冲击;第
三阶段是对全球经济的冲击。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总量占世界30%
左右,其经济萧条迅速波及欧洲,欧洲经济随之迅速下滑。日本经济长期低速,受
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更是雪上加霜。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几乎波及全球每一个国家。
2008年12月下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最新报告指出:“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严重
低迷期。" ’
2008年12月8至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
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大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
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实体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
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甚
【l】朱文忠等主编:‘小城镇发展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页。
【2】许经勇: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面临的挑战.厦门市委党校网站wL xmdx.gov.cn。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至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
影响,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
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
续增收难度加大,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沿海地区主要从事对外出口加工业务、
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深受其害。珠三角地区50%左右从事对外出
口加工业的乡镇企业受到致命打击,大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n1另据农业部的
最新统计数据,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目前有2500多万农民工下岗待业或返
乡。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
二次人代会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乡镇企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的重大战
略部署,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现代农业的加快建设,为乡镇企业产业选择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发展现代农
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具有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
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等特征,是农民向农业内部求增收的主要
手段之一。现代农业的加快建设,要求乡镇企业为其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第一系
列服务,乡镇企业为此可以开拓发展农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现代农业产业
体系的核心环节是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还可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通过发
展农产品加工业这个龙头,进而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这是乡
镇企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最大的优势之一。
2、建设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为乡镇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指出: “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
各级财政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
题。”在建设新农村进程中,乡镇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各种优
惠政策,通过培育龙头企业进而带动企业集群的发展,把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
优势,形成“贸工农”和“农工商”新的农村经济循环产业链。乡镇企业还可以通过小
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同时,
【l】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栅.gov.en,2008年lO月24日,来源:新华社。
180
第五章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乡镇企业还可以通过以企带村、村企合一、村企互动等形式,进一步吸引各种优势
生产要素向其集聚,也能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开避,为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增添了新的有生力量。在新
农村建设进程中,乡镇企业的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大
优点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要通过信息化来带动乡镇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来提
升乡镇企业。乡镇企业走新型工业化的历史使命就是要更多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要通过发展高新技术来提高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传
统产业,进而提高乡镇企业的科技水平;要通过信息化来建立乡镇企业的现代产业
体系,开辟一条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
4、县域经济的壮大,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区域带动力量。党的十
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县
域经济是农村经济的基础,而乡镇企业则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力量,那些县域经济比
较好的地方,60%的财政收入都是来自乡镇企业。Ⅱ1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乡
镇企业的产业支撑,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样,县域经济的发
展也会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外部发展环境,从而拓展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空
间。
5、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乡镇企业创造了更加宽松的和谐的环境。党的十
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
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乡镇企业
作为农村生产要素的洼地,可以起到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桥梁作用。统筹城乡经济
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将意味着更多的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
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乡镇企业作为统筹城乡积极发展的节点,必将获得更加宽松的
和谐的环境。
6、国际产业梯度转移,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国际产业梯度转
移,这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我国加WTO和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国
际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向我国梯度转移的速度加快。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可以
抓住这个新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机会,加快发展。
【l】数字来自:中国乡镇企业信息网wL cte.gov.cri
18l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节乡镇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乡镇企业已进入全面提升,以追求科技进步为特征的第三次创业的自主
创新阶段。因此必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
代化建设;必须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结合,彻底抛弃以往靠粗放型增长
的模式,进而选择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发展方式创新—促乡镇企业发展方式转变
l、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充
分利用农村各种生产要素,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集约型
经济发展方式;乡镇企业已经到了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的发展新阶段,建设创新型乡镇企业,逐步形成以科技
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2、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路子,促进可持续发展
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路子,是乡镇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
然要求。我国人均资源偏低的国情,决定了乡镇企业必须走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
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要发展生态型工业和生态型工业园区,探索集中治理方式,
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降低企业治理成本。这对乡镇企业来说,也是回答“乡镇企
业污染论”者最好的利器。
3、实现乡镇企业与国家工业化的全面融合
必须把乡镇企业从原来的农村经济层面(二元工业化)上升到国家工业化层面
(一元工业化)。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
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的要求,把乡镇企业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新
型工业化道路。要扭转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和工业发展政策中的城市化倾向,按照“建
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的要求,重新制定有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各
种优惠政策;明确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工业化中
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乡镇企业应享受与国有企业相同的政策待遇;明确乡镇企业主
管部门的牌子、机构、职能、人员队伍等;改善和创造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
为提升和促进乡镇企业的新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五章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二、结构调整创新——促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现代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国农村农
产品资源、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正确处理劳动密集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产业、传
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关系。创造条件,大力运用和发展高新技术,大力推进乡镇企
业与信息化的有机融合,促进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战略性调整。
l、把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优势重点产业
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也最乡镇企业发展的优势产业和重
点产业。一抓龙头企业带动。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重
点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从
而带动其它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形成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以提升农产品加
工业的精深度、系列化和科技含量。二抓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农产品原料的质量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加工业产品的质量,现代化企业生产的一个特点是大规
模标准化生产。因此,必须把农产品加工业与具有特色优势的标准化农产品原料基
地建设相结合。三抓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农
产品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科技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构建农产品加
工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市场竞争
力的精深加工能力,从而提升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四是抓农产品加工企
业的品牌建设。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就必须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品牌。
从数量上看,我国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已不少,但从品牌上看,能叫得响的企
业为数却不多。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品牌建设,培育区域性
品牌,以品牌聚集产业。要学会经营品牌,利用品牌效应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
存竞争力。五抓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预警体系。食品安全,人命关天。我国食品质
量安全问题,不仅成为国内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成为国际市场上打压我国食
品出口的借口。因此,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要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构建质量标
准体系和食品安全预警体系,把食品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监产前、产中
产后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万无一失。
2、构建乡镇企业特色二、三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收
构建乡镇企业特色二、三产业体系,是乡镇企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来构建一批高水平、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发展资金技术适度的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乡镇企业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发展新
183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乡镇企业发展的重点,但应提升科技含量和产业层次,要
做大做强做出水平。二是发展农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要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产前、
产中和产后服务,既包括农资良种供应和农产品的储运、保鲜、包装等产业,也包
括面向“三农”的商贸、物流、金融和信息服务业,以及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等。三
是大力支持外出务工回乡人员创业。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农民
创业发展趋势很好,每年有近65%的创业者来自农民的创业,而且都是务工农民的
回乡的创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要因地制宜、因人
制宜开展创业辅导并要为农民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四是引导乡镇企业结合本地实际
和自身条件,积极参与发展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工业、电子信息、
轻工业、石化、有色金属和物流业等我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3、加快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乡镇企业与信息化的有机融合
当前,乡镇企业的发展必须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创造条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要用信息化带动乡镇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自
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加快由委托加工(OEM)向自主设计加工(ODM)、自主
品牌生产(OBM)转变,实现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积极应对本轮全球
经济危机。同时,要加快乡镇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乡镇企业
家、科技管理人才和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工人队伍,促进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
三、产业布局创新——促乡镇企业产业布局优化协调
1、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产业集群,促进特色区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出现了在产业上相互关联的乡镇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形成
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要在产业集群中培育好优势主导产业,力争一个产业
集群有一个优势主导产业支撑,一个优势主导产业有一个名牌产品作引领。只有优
势主导产业培育起来了,这个产业的集聚才能有序发展。产业集群中企业产业链各
环节之间要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协作配套,逐步形成优势产业群发展格局。要大力
培育区域产业品牌(集体品牌或集体商标、原产地注册等),实现产业集群内的资
源共享;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研发平台、物流平台、技术培训平
台等,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特色经济发展。
第五章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2、建立乡镇工业园区,引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乡镇工业园区是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中国人民共和国十一·五
规划纲要》指出“引导乡镇企业向有条件的小城镇和县城集中”。要引导乡镇企业向
工业园区集聚,工业园区向小城镇集中,促进乡镇企业园区化,园区经济产业化,
产业经济品牌化。使乡镇企业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形成乡镇企业与小城镇
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从而拓展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实现规模经济效应。通过乡
镇企业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小城镇专业市场的拉动,形成市场和产业互动推进、乡镇
企业和小城镇互动发展的新局面。
3、统筹区域发展,推动东中西部乡镇企业合作进程
当前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开始进入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阶段。
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努力向外向型、高科技发展,构建现代产
业体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
业集团。要为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腾市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东部产业转移
来带动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来推进中西部的整个产业振兴,科学构成有利乡镇
企业发展的产业体系,以此缩小东中西部之间产业差距和经济发展的差距。2006年
1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引导相关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增加农民在当地就业机会。积极引导东部相关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促进农村
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也有利于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要在
产业建设上鼓励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加工型企业向中
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要在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主动承接产
业转移,为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环境。”正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
公室主任陈锡文(2009)所说的:为避免农民就业的跨区域大流量转移,国家在产
业布局上,应该“朝内朝下”,即产业布局上要均衡,要向中西部地区和有条件的农
村地区布局。这是乡镇企业推进东中西部合作工程的重大历史任务。
4、实施“引进来一和“走出去一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要科学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合理利用外资,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
先进管理经验,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先行工业化
国家后期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服务业和加工业的融合,并以服务业为中心将
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而且整个价值链中,表现为一条两端的研究、设计、
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等环节附加值和盈利率高、中间的加工环节附加价值和盈利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率低的“微笑曲线”(施振荣,2003)。现在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安于做粗加工,“卖
硬苦力”(陈志武,2005),有时还要搭上自己的不可再生资源和生态环境,而把高
附加值和高盈利率的机会让给别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出口企业受到巨大的
打压,就充分暴露出我国企业处于国际生产价值链未端的弱点。因此,外向型乡镇
企业要苦练内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中要逐步向国际生产价
值链的高端迈进,提高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四、体制机制创新—促乡镇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l、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主体和市场
竞争主体,最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产权
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要进一步深化乡镇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把占乡镇企业总数0.47%的10万余家股份合作制企业通过明晰
产权、股份流转的方法向有限责任公司转制或进一步转化为私营企业。已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的乡镇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
运作。
●●
2、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断增强乡镇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要从传统管理方式转向现代管
理方式,建立起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制度体系,实现管理体制创新。要推
广应用最新企业科学管理手段,比如:现代企业价值链、供应链、精细管理、标杆
管理等等。有条件的企业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管理手段信息化、数字化。要不
断创新经营机制,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网络经营、许可经营等现代营销手段。
要以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技术等无形资产或以产品、资金等有形资产为纽带,开
展联合、重组或兼并等手段组建企业集团,以提高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
还要以创新、以人为本和以信为本为核心塑造企业精神,培育企业文化和信用文化。
3、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提高乡镇企业市场竞争力
要建立乡镇企业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乡镇企业的融合,促进乡镇
企业做大做强。乡镇企业要向高新技术产业靠拢,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既可收购
力所能及的专利产品,也可以对在孵化器中的高新科技企业投资参股或在孵出新产
品后,并购该企业。要将一些已成熟的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嫁接,提升传统产业的
科技附加值。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86
第五章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要引导乡镇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建立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体
系。企业科技实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因此,要筑巢引凤,形成
高科技人才高地。一要为高科技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应该做到事业留人、
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二要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建设,鼓励科技人才创业创新。
三要加快培养各级高科技人才,包括吸引海外高级人才。’
五、经营理念创新—促乡镇企业做大做强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成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
快,企业应以全新视角和理念审势发展环境,要做到运筹帷幄,不断创新企业的发
展理念。
1、企业经营要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乡镇企业社会形象和综合实力
必须建立和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将营销理念从“生产营销”转变为“服务营销"。
完善的售后服务机制不仅能为乡镇企业创造一个庞大而忠实的消费者解体,而且对
于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推进企业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意义重大。当前我国与主
要贸易伙伴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贸易摩擦增多,而且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国际
市场的许多产品在质量、安全、功能等方面标准提高,尤其是食品类、玩具类等产
品标准提高,使不少企业产品难以进入超市、大商场和发达国家市场。这就要求乡
镇企业要按照国内外先进标准,把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有机结合,重点培育一
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和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争创国际知
名品牌,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的价值水平
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目标要从追求利润转变为追求发展
诚然企业是追求盈利的经济组织。乡镇企业在初创时期以盈利为目标未偿不
可,但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并融入经济全球化后,做为现代企业公民还必须承担社会
责任,否则将被社会淘汰出局。要克服小富即安的心理,要富而思进。企业只有以
发展为目标,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从而才能发展壮大,打造百年商号。
3、企业定位要从中国企业转变为世界企业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乡镇企业必须胸怀祖国,放
眼世界,不仅要积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而且还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只有这
样才能拓展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打造金牌乡镇企业就必须到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会挣外国人的钱才是乡镇企业的英雄好汉!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有条件的乡
镇企业要学会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特别要学会利用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培育
世界品牌。要学会资本运营,充分利用本次世界金融危机但机会,争取到国际资本
上去融资和兼并、收购国外资产。
4、企业投资要从重物质资本转向重人力资本
过去,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固定资产的投入这种粗放式
的经济增长模式,而忽视了人力资本的投入,要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
变,就必须重视和提高人力资本投入。现代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过教育、培训
以及“干中学、学中干"等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即人力资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
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认
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力超过物质资本。因此,乡镇企业必须提升人
力资本水平,加大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以提高员工的素质,营造有利于提升人
力资本的环境,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撑。
六、服务理念创新—促乡镇企业和谐发展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理念,大力发展生产性
服务业,落实好乡镇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针对乡镇企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重点
加强投融资、信用担保和信用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创业培训服务、市场开拓服务、
管理咨询服务等,搭建乡镇企业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和体系,为乡镇企业和谐发展
创造有利的服务环境。
1、融资服务平台
当前,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头号“瓶颈"难题。据农业部乡镇企
业局局长甘士明(2008)介绍:乡镇企业发展高峰时期,占很行贷款总额的15%以
上,2007年乡镇企业的贷款余额占银行贷款总额下降到5%以下;现在乡镇企业贷款
总额的60%都是依靠民间借贷的形式推进的。n3国家有关金融单位应当成立乡镇企业
(中小企业)银行或乡镇企业(中小企业)信贷部;调增信贷规模,成立专门机构
服务乡镇企业;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体系等构筑乡镇企业融资平台。
2、信用担保平台
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第21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
[11中国乡镇企业信息网www.etc.gov.cn
第五章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设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的要求,可用乡镇企业发展
基金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并鼓励经济组织发展商业性担保机构、互助型担保机构、
担保与再担保相配套的多层次乡镇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为乡镇企业融资提供有效
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要从乡镇企业发展基金中拿出一块给予提供担保风险补助金。
要建立乡镇企业上市融资培育生成机制(包括乡镇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和发行乡
镇企业债券)和风险创业投资基金机制,形成乡镇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的
快车道。进一步扩大乡镇企业的融资渠道,使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够更多地利用社会
资金。
3、技术创新和标准跟踪平台
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创办自主研发中心,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建立国
家级和省级乡镇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特别要建设好国家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和
省级专业分中心,大力推广农产品精深加工公共关键技术。要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
和行业,建立乡镇企业高科技孵化基地,促进乡镇企业提升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能
力、信息化融合能力。国家有关部门要建立国际制造业标准体系跟踪平台,定期或
不定期发布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引导乡镇企业主动接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
4、就业技能培训创业辅导平台
各级政府要关部门要建立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辅导中心,政府部门、高等院校
和乡镇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如联合培养、专题讲座、培训班、交流会等方式培养
熟练工人、技术骨干、企业家等。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要为乡镇企业提供法律、
信息、咨询、培训、协调等多方面的服务。
5、信息交流和物流服务平台
要综合利用中国乡镇企业信息网、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含各省级分网)、农
产品加工信息网和国际农产品加工标准跟踪网等平台,建立集信息采集、处理、发
布等服务功能日益完善的一体化计算机信息网络,并使其汇入全球性的公共网,发
展网络(电子)商务;要发展以地方特色产业为依托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为乡镇
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开拓、管理咨询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和物流
服务。
6、行业协会服务平台
积极鼓励同类型的乡镇企业组建专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觖决行业内部
矛盾,以避免恶性竞争。积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鼓励有关商会、协会或其它中
介组织提出地理标志产品和出口企业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依法申请注册集体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商标,促进我国乡镇企业的行业管理和服务逐步规范化。
总之,进入新世纪的乡镇企业第三次创业,必须转变乡镇企业发展方式,走农
村新型工业化道路;乡镇企业也只有转变发展方式,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经营理念创新和服务环境优化,从
而提高乡镇企业市场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完成乡镇企业的历史使命,实现又好又快
地发展,重塑中国乡镇企业在新世纪的辉煌。
结论开创乡镇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结论开创乡镇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崛起于我国农村广褒土地上的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毛泽东同志称
赞它为“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邓小平同志赞扬“乡镇企业异军突
起,是秘密武器。"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一个重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
根本方针";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
通过体制创新、技术改造、布局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开
创乡镇企业发展的新局面。”改革开放30年来,乡镇企业走过了既光辉灿烂又艰辛
曲折的发展历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与时俱进地发展。今天,乡镇企业
增加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8%,接近“三分天下";乡镇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国工
业增加值的45%,接近“半壁江山’’。
一、要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针对目前社会上出现对乡镇企业的不同认识,要加强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统
一思想,把对乡镇企业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党的
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形成支持乡镇企业、尊重乡镇企业家的社会氛
围,扭转部分同志对乡镇企业不全面、不公正、不正确的看法,形成全党、全社会
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只要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尚未结束;只要中
国的三农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只要中国还存在二元经济社会体制,那么,农业和农
村发展就离不开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依然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新农村建设
的重要力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乡镇企业的存在和
发展就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召开全国乡镇企业工作会议,进一步优化乡镇企业
的政治环境、舆论环境和法制环境;稳定乡镇企业管理队伍;出台扶持乡镇企业发
展的优惠政策。积极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打造平台,为乡镇企业在新世纪再创辉煌创
造有利条件。
二、要转变乡镇企业发展方式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到党的十七大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
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再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
191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和乡镇企业”。30年来,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
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乡镇企业发展既面临着挑战又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
遇。乡镇企业进入以追求科技进步为特征的自主创新的第三次创业阶段,乡镇企业
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发挥比较优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新型工业化道
路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乡镇企业发展提升到国家工
业化层面,按照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形成科学合理的城乡工业分工和协作
格局,实现乡镇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
现代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方式
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战略性调整,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
业和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结构调整创新。开辟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引导乡镇企
业产业集聚和集中连片布局,以乡镇企业工业园区的建设推动小城镇发展,实现产
业布局创新。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企业管理体制、
经营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引导乡镇企业树立富而思进的发展
理念,创造国际品牌,打造世界企业和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实现经营理念创新。为
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打造超前于企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服务
方式创新。唯有这样才能实现乡镇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重塑乡镇企业的辉煌。
三、要立足三农拓宽发展空间
发展壮大的乡镇企业必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它能更好地为新农
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实现产业带农;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渠道和载体,实现就业
带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动力,实现龙头企业带农;为壮大县域经济提供财
力保障,实现财力带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有力抓手,实现辐
射带农。胡锦涛总书记“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为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
方向。长期的实践证明,乡镇企业服务三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途径较宽、流程
较短、成本较低、效益较好,在“工业反哺农业"中可以创造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
建立公司联农户利益共同体,创办农产品深加工专业基地,鼓励乡镇企业中的工商
企业投资效益农业,抓培训提高农民工致富本领,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服务,积
极参与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村企互动的机制等。为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建功立业,从而开创乡镇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著作图书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19,46,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列宁全集.第3,4,30,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斯大林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3邓小平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9]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
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日报,2004年2月1日.
【12]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日报,2003—10-14. .
[13】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国政府
网.2009-02-10.
[1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08-12—20.
[153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国政府网,2006一03—27.
[16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
见.(2008-12—31.)新华网,2009一02一01.
[1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
若干意见.新华社,2008-01-30.
[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
意见.新华社,2007-01-29.
[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
报,2006-02-22.
[2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人民日
报,2004-02-09.
[2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意见.人民日报,2005—0卜31.
[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人民日报,1986—02—23.
[2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人民日报.1985—03—25.
[24]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人民日报,1984-06-12.
[25]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04-10.人民日报,1983-04-10.
[26]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人民日报,1982-04-06.
[27]本书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8]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9]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1995.
[33]回良玉.200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2月1日.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个规划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5]陈征.《资本论》解说(第1"--3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6]陈征.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运用和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7]陈征.陈征选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38]陈征.《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
[39]陈征.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40]陈征.对农民工的新认识.高校理论战线,2006(7).
[41]陈征,李建平,郭铁民.《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与发展.福州:
福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2]陈征,李建平,郭铁民.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3]陈征,李建平,郭铁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0.
[44]陈征,李建平,金喜在,顾士明,郭铁民.政治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3.
[45]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46]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综合经济竞争力研究(2006"--,2007)(上、下).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8.
[47]李崇富,李建平.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8]郭铁民,林善浪.中国股份合作经济问题探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49].郭铁民,林善浪.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50]郭铁民.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51]李建建.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结构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2].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53]林卿.农地综合利用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54]蔡秀玲.小城镇发展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55]严正.科技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56]吴宣恭.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产权学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0.
[57]吴宣恭.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改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58]胡培兆.社会主义国有资本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9]胡培兆.胡培兆选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60]胡培兆.《资本论》概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
[61]胡培兆.经济学本质论:三论三别.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2]蔡防.中国人口流动的方式与途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3]本书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4]董忠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5]蒋和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6]董辅初,赵人伟等.中国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社,1987.
[67]陈吉元.乡镇企业模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8]赵建国等.乡镇企业: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
[69]陈吉元、韩俊.中国农村工业化道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70]吴天然.中国农村工业化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71]苗长虹.中国农村工业化的若干理论问题.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72]刘国亮.中国乡镇企业增长与效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3]谭庆刚.双重转型中的乡镇企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4]李佐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5]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北京:文津出版社,2006.
[76]张毅,张颂颂.中国乡镇企业简史.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77]卞耀武,马宝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释义.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7.

[78]吴敏一,郭占恒.中国工业化理论和实践探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79]何康.中国的乡镇企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80]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年).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2003.
[81]马立诚,凌志军.交锋.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8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83]许经勇.马克思农村经济理论与中国的实践.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84]景普秋.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5]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中、下)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86]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87]毕世杰.发展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88]何晓梅.广东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89]章太晋.二元工业化与城市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90]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91]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92]朱文忠等.小城镇发展导论.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93]张毅,张颂颂.中国农村工业化与国家工业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94]王梦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一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3.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95]李水山,许永峰.韩国的农业与新村运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96]中国农业科学院.当代世界农业.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97]农业部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98]毕泗生等.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前沿问题报告.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
[99]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0]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01]张国.中国城乡结构调整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02]闰思虎.县域经济论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103]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04]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中下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05]农业部.2007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
[106]韩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8日.
[107]陈锡文.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 08]陈冬.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证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9]张清泉.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中国农民工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lO]金鸣,张敏.世界500强企业一品牌创新之道.北京出版社,2006.
[111]丁长发.农业和农村经济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112]于金.乡镇企业深层问题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13]苏东水.产业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4]杜海燕.中国农村工业化研究.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
[115]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116]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17]樊纲.发展的道路.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 ‘
[118]朱通华等.“苏南模式”发展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19]胡必亮,郑红亮.中国的乡镇企业与乡村发展.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120]万解秋.政府推动与经济发展——苏南模式的理论思考.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1993.
[121]农牧渔业部乡镇企业局.乡镇企业政策法规选编.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122]陈鸿仪.中国乡镇企业体制转变:市场自由化、契约形式创新和私有化.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23]杨继瑞.中国乡镇企业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124]潘蜂.新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125]魏杰.亲历改革:1978-2008中国经济发展回顾.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126]陈乃醒等.中国乡镇工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
[127]《当代中国乡镇企业》编辑部. 《当代中国乡镇企业》.北京:当代中国出版
社,1991.
[128]费孝通等.乡镇经济比较模式.重庆人民出版社,1988.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29]韩俊.跨世纪的难题——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130]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下册).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31]武力,郑有贵.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北京:中国
经济出版社,2004.
[132]谢佑权.中国乡镇工业发展道路探索.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
[133]陆学艺.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
[134]王凤林等.乡镇企业经济学概论.北京:新时代出版社.
[135]马戌,王汉生等.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与运行机制(上下).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4.
[136]郑贵斌.乡镇企业发展研究.青岛出版社,1987.
[13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北京:中
国经济出版社,1987.
[138]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139]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140]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2002.
[141]王国顺.企业理论:能力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42]王方华等.企业战略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143]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1978-2008.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144]《中国乡镇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乡镇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北
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
[14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46]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中国乡镇企业统计年鉴》历年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47]徐逢贤等.走向世界的中国乡镇企业.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1 48]丁仕达.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49]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150]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别无选择——乡镇
企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北京:改革出版社,1990.
[151]厉以宁.乡镇企业股份$'1--组建与运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52]王振.中国工业化的第二条道路——乡镇企业发展的计算与实证研究.上海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9.
【153]::E振中.中国转型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54]宋鸿兵.货币战争.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
[155]辛乔利,孔兆东.次贷危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56]谭力文,吴先明.现代企业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二、翻译图书
[157][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
馆,1965.
下卷).中译本.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
[158][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59][美]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60][美]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
[161][美]费景汉.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62][美]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63][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李默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1641[美]迈克尔·P·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88.
[165][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2.
[166][美]西蒙·库兹涅茨.戴壑,易诚译.现代经济增长:发现与思考.北京:北京经
济学院出版社,1989.
[167][美]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林毅夫,赵耀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68][美]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9]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译本)第二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70][日]速水佑次郎.农业经济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71][美]罗伯特·M.索洛等著.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史清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172][意]卡洛·M·卡波拉.吴良健等译.欧洲经济史·工业革命.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9.
[173][美]加尔布雷恩.加尔布雷恩文集.沈国华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74][美]丹尼斯·朱都斯等.增长的极限一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李保恒
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75][美]埃德加.M.胡佛.王翼龙译.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76][美]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
[177][美]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张炳九译.北京:华厦出版社,1999.
[178][美]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洪银兴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
[179][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一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方福前译.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80][美]曼瑟·奥尔森.国家的兴衰.李增刚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81][美]保罗·海恩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马听,陈宇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
司,2008.
[182][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7.
[183][英]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虞鸿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84][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楠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1.
[185J[匈]亚诺会.科尔内.短缺经济学(上、下卷).张晓光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1986.
[186][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87][美]斯蒂格利茨,尤素福.东亚奇迹的反思.王玉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3.
[188][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册)第3版.黄险峰,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5
[189]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上、下册)第十六版.萧深译.北
京:华厦出版社,1999.
[190][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贾湛等译.北京:华夏
出版社,1990.
[191][美]A·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83.
[192][美]加尔布雷思著,蔡受百译.经济学和公共目标.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93][美]马克·赫斯切诺著,李国津译.管理经济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4][英]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朱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95][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杰译.北京:华厦出版社,1997.
[196][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197][美]H·钱纳里等.发展模型:1950-1970.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参考文献
[198][日]波边利夫.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与东亚的回应.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199][美]钱纳里,赛尔奎因.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200][日]速水右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英文初版1971年,修订
版1985年;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1][韩]林振焕.韩国新村运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三、学术期刊
[202]达朝花,王维.乡镇企业概念动态化探究.安徽农学通报,2007(13).
[203]洪银兴,陈宝敏.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宏观经济研究,2001(7).
[204]李成贵.中国农村工业化理论研究评述.中国农村观察.2002(6).
[205]姜长云.当前乡镇企业改革和发展之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06(56).
[206]李乾文.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及其启示.世界农业,2005(1).
[207]张伟光.当前台湾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分析.福建论坛,2001(11).
[208]齐成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5(8).
[209]于得水.吴仁宝与华西村.乡镇论坛,2005(1).
[210]叶齐茂.用村庄规划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2005(8).
[211]白南生.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约束.天则双周,1999(144).
[212]邹宜民.苏南乡镇企业改制的思考.经济研究,1999(3).
[213]张晓山.乡镇集体企业转制十题.中国乡镇企业报,1999年12月21日.
[214]蔡畴.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成功的条件.经济研究,1995(10).
[215]周其仁等.中国乡镇工业的资产形成、运营性及其宏观调控一10省大型乡镇
工业企业抽样调查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1999(6).
[216]白南生.中国的城市化.北京: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3月20日.
[217]李东江.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评述.经济学动态,1999(1).
[218]王如富等.基于核心能力的现代企业管理.北京:科学管理研究,2000(3).
[219]陈吉元,胡兆亮.中国二元经济构造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研究,1994
(4).
[220]刘国光.加强生态经济学研究,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经济研究,1991
(4).
[221]樊纲.灰市场理论.经济研究,1988(8).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22]黄祖辉等.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经济研究,1998(3).
[223]姜长云.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逻辑.经济研究,2000(10).
[224]姜长云.乡镇企业资金来源与融资结构的动态变化的分析与思考.经济研究,
2000(2).
[225]蒋中一等.不同经营形式与产品制度对农村企业行为的影响比较.中国农村经
济,1996(7).
[226]李克强.论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91(3).
[227李稻葵.转型经济中的模糊产权理论.经济研究,1995(4).
[228]李炜勋.乡镇企业战略地位的理论.改革,1992(3).
[229]田国强.中国乡镇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改革.经济研究,1995(5).
[230]王小鲁.对乡镇企业增长的重新评估——制度变革对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
1997(1).
[231]王振.乡镇企业发展的理论研究综述.中国农村观察,1998(6).
四、学位论文
[232]宋海英.乡镇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7.
五、电子网站
[23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34]中国乡镇企业信息网:www.etc.gov.cn。
[235]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www.china-county.ory
[236]耿车镇政府网站www.gengche.gov.cn
[237]晋江市政府网站www.jinjian.gov.cn
【238]@国中小企业信息网:WWW.sme.gov.cn
【240]广东省政府网站www.guangdong.gov.cn
【241]平定县政府网站www.pingding.gov.cn
[242]温州市政府网站WWW.WeTIgZhoB.gov.cn
【243】江苏省政府网站www.jiangshu.gov.cn
【244]中国新农村建设信息网站www.xinnongcun.gov.cn
【245]I业与信息化部网站www.miit.gov.cn
参考文献
【246]农业部网站www.agd.gov.en
六、外文资料
【247】Bell,Danid,The coming ofpost-Industrial society,New York:Basic Books,1 999.
[248]Ash,R.1991.The Peasant andthe State.The China Quarterly,127(September).’
[249】Bardhan,P.ed,1989a,The Economic Theory ofAgrarian Institutio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50】Chow,G。1994,Understanding China§Economy.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25 1】Du,H.1 992,Research on Rural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China:China Price Press.
[252】Kornai,J.1992,The Socialist System: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s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53】Lardy,N。1983-49riculture in China备Modem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54】Murrell,P.1 996.How Far Has the Transition Progressed?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 0(2).
【255]North,D.1983.4 Theory ofEconomic Change.Science,219.
[256】Parish,wed.1985.Chinese Rural Development:The Great Transformation.New
York:M.E.Sharpe.
【257]Reynolds,B.ed.1 988.Chinese Economic Reform:How Far?How Fast?Academic
Press.
【258】Walder,A.1996.ed.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59】Yang,D.1 990.Patterns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The China
Quarterly,1 22(Jtme).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论文题目
1.‘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的新发展》
2.<福鼎工业化进程实证分析》
3.‘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
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
5.<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
发表刊物
<福建论坛》
<世界农业》
<内蒙古赤峰学院学
报》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刊物年号
2009年
2008年
2008年
刊物期号
第6期(国内cssci杨瞄卵叻
10期(国内核心期刊)
第6期
2008年第5期
<湖南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
6.<乡镇企业发展方式革命》<中国乡镇企业》2008年
7.《乡镇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8.《乡镇企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9.‘欠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
的思考》
10.《聚合“八力”推动福鼎发展》
<内蒙古赤峰学院学
报》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福建农业》
‘宁德通讯》
第11

第11

2009年第2期
2008年第5期
2004年
增刊
2004年第4期
致谢
致谢
随着毕业论文的成稿,我的博士学习生活也将告一段落,回首这三年来,虽然
充满艰辛,但却深感受益匪浅。能够顺利结束三年学业并如期完成这篇博士学位论
文,我对给予我教导与帮助的师长、同学和同事们充满了感激之情。三年弹指一瞬
间,却留下了人生最浓烈的记忆。
首先,我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陈征教授。三年前,当我面临着
人生的又一次重大抉择的时候,尊敬的恩师陈征教授成了我的引路人。三年来,耄
耋之年的恩师以严格负责的精神对我的专业学习进行了悉心指导,使我终生受益;
也以宽厚包容的态度对我的工作和生活给予了无私的帮助、鼓励和支持,让我永记
于心。在博士学位论文写作上,从论文选题、结构设计、提纲拟定、资料收集、前
期调查到研究分析、写作修改,自始至终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恩师的指导与帮助,
都凝聚了恩师的辛勤劳动。恩师的学问精深、为人谦和、治学严谨以及孜孜不倦的
科研精神和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都给我以莫大的激励,如果没有恩师的悉心教诲
和倾力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这点成果。对于恩师的感激之情,是言语所难以表达
的,只能在这里说声谢谢您一永远的恩师!并力争在今后用更好、更多的研究成果
回报恩师。
本人衷心地感谢李建平校长、李建建院长以及郭铁民教授、林卿教授的鼓励和
教诲。师长们杰出的经济学造诣、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宽容友善的为师之道、爱
护学子的博大胸襟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对我的帮助让我永远难忘,有机会聆
听他们的教诲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诚挚感谢厦门大学吴宣恭教授、胡培兆
教授,福建社会科学院严正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廖福霖教授、杨丽英教授、吴有根
教授、陈俊明教授、林子华教授、张华荣教授、蔡秀玲教授、陈少晖教授以及亚太
经济研究所的刘义圣教授等师长在学业上的指导、帮助与启迪,师长们的教诲激励
着我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成长,衷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聆听老师们
的教诲;感谢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黄恒旺老师三年来给予我们的帮助与支持。
同样的感谢也给予与我一起度过三年博士生涯的同窗挚友:练晓荣、林翊、吴
宏洛、蔡勇志、韦向阳、韦樟清、徐子青、郑青、陈国铁、陈月生、周江梅等,他
(她)们带给我的真挚的友谊、勉励、帮助和欢乐,使我的博士学习生活变得多姿
多彩,是我一生中值得珍藏的一段回忆。
最后要感谢我的妻子夏嫒嫒,是她承担了全部家务和文稿的校对工作。
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
周建群,男,1964年9月生于福建省福安市,1984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
学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同年分配在航空航天工业部成都飞机公司从事
模具设计及工装生产管理工作,1989年调回宁德地区乡镇企业管理局任外经科副科
长(主持),1993-1994年任广东东莞仲和眼镜有限公司(宁港合资)生产部经理,
1996年由宁德地委组织部选派到福鼎市任职,历任福鼎市桐城镇党委副书记兼纪委
书记(正科级)、福鼎市(重点)中外合资企业福建金科化油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挂
职)、贯岭镇政府镇长等职,2007年3月至今任福鼎市乡镇企业管理局局长(兼市
经济贸易局副局长)。1997年被评为经济师,2005年毕业于福建省委党校经济学研
究生班,2006年考入福建师大经济学博士研究生,2009年5月被评为高级经济师。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企业发展研究
作者: 周建群
学位授予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
1. 陈忠 新时期乡镇企业发展的思考和对策建议[学位论文]2009
2. 贾艳 对宁夏乡镇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对策思考[学位论文]2010
引证文献(1条)
1.刘旭峰提高农村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期刊论文]-福建农业科技 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