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的实证分析

分类号密级
U D C 学校代码
2009 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的实证分析
学院(部、所):财政与经济学院
专业:政治经济学
姓名:满世荣
导师:朱启才
论文起止时间:2011 年5 月~2012 年5 月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
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云南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和论文电子版,允许
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发表学位论文;授
权学校将学位论文的全文或部分内容编入、提供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循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月日日期: 年月日
摘要
I
摘要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紧邻,同时连
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南亚自由贸易区,因此云南具有“连接三亚,沟通三洋”
的区位优势。随着“第三亚欧大陆桥”的提出,中国经济的全球开放战略中具有
独特的地位。但是云南省作为一个落后的省份,其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与其
作为桥头堡的战略是一个矛盾。由此,通过对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的分析,找
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云南省最合适的经济政策,以实现云南省桥头堡战略。
从静态分析的角度来看: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
进步。但是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至少有两个问题:一是工业化程度低,具体的表现
就是云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4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3%,在
全国31 个省份中排在第26 位;二是就业结构与产值比重的严重不协调,2009
年产业的产值结构为7.67:51.84: 37.49,但是同期的就业结构为:62.3: 12:25.7 。
从动态分析的角度来看:云南省在90 年代初之前的产业变动的速度较快,但是
之后的产业结构变化开始变缓。从产业结构的素质评估来看,不仅从整体上表现
出云南省的产业结构素质较低,就是单个的具体指标也是低于中间值。因此需要
对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在当前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变缓的
情况,对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更是迫在眉睫。在对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的基础上,通过里昂惕夫“快车道模型”的计算,求出云南省的最优产业结构(社
会生产总值)为9.26%,29.61%,61.12%。这一结构也是经济发展的均衡产业结
构,即表示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使得各个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无论是产品
的种类还是数量,都正好是整个经济体所需要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这一产业结构
就是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正如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的那样,云南省
的产业结构是失衡的,因此这种失衡的产业结构要恢复平衡,只能通过非均衡的
产业发展来实现。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的实现,主要通过产业部门中的重点产业选
择来实现,通过对重点的扶持甚至政府直接投资来加以实现。通过灰色评估模型,
可得出下列重点产业: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
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
摘要
II
备制造业,综合技术服务业,金属冶练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
他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云南省可以通过上述
各个产业部门的顺序来选择若干个重点产业。
关键词:云南省;产业结构;重点产业
Abstract
III
Abstract
Yunnan Province is located in China's southwestern border, closed to Vietnam,
Laos, Myanmar, Thailand, Cambodia, connecting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and the South Asian Free Trade Area. As a result, Yunnan has an advantage in
communication. Named with "the third Asia-Europe Continental Bridge ", Yunnan
Province, has a unique position in the global strategy of opening up of China's
economy. As a backward provin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bridgehead is still more in name than in reality for Yunnan. As a result, We
studie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Yunnan, so as to prop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economic policies to realize the Yunnan bridgehead strategy.
From a static analysis point of view: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has made tremendous progress.
However, there are at least two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blems: First, the low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for example, the percentage of GDP of secondary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was 41.9%,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of 46.3% , ranked 26th
in the 31 provinces; Second, it is unbalance between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the
percentage of the GDP. for example, the value structure of the industry in 2009 was
7.67:51.84: 37.49, but the structure of employment over the same period was 62.3:
12:25.7.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ynamic analysis: the Yunnan Province in the
early 1990s changed faster, but from then on,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egan
slowing down. From the quality assess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not only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Yunnan Province, a single indicator is also below the median
value. Therefore an adjustment to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Yunnan Province is
needed. According to the "fast-track model", we found that optim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Yunnan Province (GDP) was 9.26%, 29.61%, 61.12%.The balanced
structur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eans that an economy's industrial structure
makes the various production departments produced products in terms of the type or
Abstract
IV
quantity of the products are exactly the type and quantity of the required by the
economy as a whol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aim for Yunnan Province. As to
the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Yunnan Province, the balance of the
structure,can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a non-balanc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is
unbalanced development can achieve by developing key industries that supported or
invest by the government. As to the "Gray evaluation model", key industries are: oil
processing, coking and nuclear fuel processing industry, electricity, heat production
and supply industry, transportation and warehousing industry, renting and business
services, financial services, chemical industry, General Motors, speci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services, metal smelting practice
and rolling processing industry,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other
manufacturing, electrical,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gas
production and supply industry. Yunnan Province should developing those key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priority.
Key word :Yunnan Province;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 industries
目录
V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III
第一章引言.......................................................................................1
第一节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2
第二节文献综述...............................................................................................2
一、欧美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2
二、日本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5
三、中国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7
第三节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9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9
二、论文的结构安排...................................................................................................9
第二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11
第一节云南省产业结构的静态比较分析.....................................................11
一、云南省产业结构横向静态比较分析.................................................................11
二、云南省产业结构纵向静态比较分析.................................................................13
三、小结.....................................................................................................................16
第二节云南省产业结构的动态比较分析.....................................................16
一、产业结构动态分析指标.....................................................................................16
二、云南省产业结构动态分析.................................................................................18
第三节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素质评估.............................................................19
一、产业结构素质评估指标体系.............................................................................19
二、产业结构素质灰色评估模型.............................................................................20
三、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素质评估.............................................................................21
第四节小结.....................................................................................................23
目录
VI
第三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24
第一节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24
第二节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26
第三节小结.....................................................................................................29
第四章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30
第一节区域重点产业选择概述.....................................................................30
一、重点产业的特征和作用.....................................................................................30
二、重点产业的演进过程.........................................................................................30
第二节区域重点产业选择的原则与基准.....................................................31
一、重点产业选择的原则.........................................................................................31
二、重点产业选择的基准.........................................................................................33
第三节区域重点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35
一、产业关联度指标.................................................................................................35
二、产业需求收入弹性指标.....................................................................................36
三、国内生产总值占有率指标.................................................................................37
四、产业增长率指标.................................................................................................37
五、劳动力综合就业系数指标.................................................................................38
第四节区域重点产业选择的灰色聚类模型.................................................38
一、灰色聚类评估模型概述.....................................................................................38
二、区域重点产业灰色评估模型.............................................................................39
第五节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41
第六节小结.....................................................................................................45
第五章结论.....................................................................................47
参考文献:..........................................................................................48
致谢.............................................................................................51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52
第一章引言
1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紧邻,同时连
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南亚自由贸易区。随着“第三亚欧大陆桥”的提出,云
南具有了“连接三亚,沟通三洋”的综合区位优势,在中国经济的全球开放战略
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2009 年7 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云南考察时,提出“云南省要统筹对内对
外开放,一方面要加强同国内其他地区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积极引进省外资
金、技术、人才,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扩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推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企业走出去上水平,尤其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
往东南亚和南亚重要路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
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将云南省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国
家开放的重要桥头堡”(陈昌文,2010 )。
2010 年两会期间,云南省代表团将《关于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
堡的建议》作为全团建议提交大会,同时,33 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建
设桥头堡实施大战略的提案》,希望把桥头堡建设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依托陆上
对外通道优势,把云南省从对外开放的末端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
桥头堡战略的提出,意味者云南省将在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取得重要的一席之
地。而这一战略的提出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开放来促进云南省经济的发展,经
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量上
的,一个是质上的。量上的内容无需说明,质上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增长方式的变
化上。无论是从经济增长的量的角度还是质的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适应性都是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是发展经济学理论的阐述,更被各国,包括我国的历
史实践所证实。
云南省作为国家沿边开放战略的重要省份,在西南开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
第一章引言
2
用,云南省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了国家西南桥头堡战略的成功实施。而云南省作为
一个落后的经济省份,经济产业结构有着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衡,这深深的制约着
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分析云南省的产业结构的现状,从而找到其中存在
的问题,提出云南省最合适的经济政策。
二、研究意义
产业结构的问题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产业结构问题是老问题
是由于其的研究历史很长,说它是一个新问题是因为产业结构的发展会应时应地
发生改变,并因此产生各种新问题,由此需要不断的研究。
就理论意义而言,通过将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应用于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研究
上,并结合多种理论分析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若何解决这
个问题。
就现实意义而言,通过对云南省产业结构实证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调整对
策,为实现桥头堡的战略计划提供现实参考。
第二节文献综述
人们对产业的认识,就如同人类对其他事物的认识一样,经历了一个不断发
展的过程。从最早提出“产业”这一概念的重农学派开始,“产业”这一概念的
外延不断的扩大。随着人类进入工业化大生产的时代,人们使用“industry”一
词来表述工业和产业。到了1935 年,阿·格·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
一书中,在前人提出的第一(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工业或制造业)的基础上,提
出了“第三产业”这一术语。1957 年,科林·克拉克在其《经济进步的条件》
第三版中,把产业分为三大部门。他把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经济活动归
为“第三门类”,并改称为“服务产业”。他认为,这一门类(即第三产业)主要是
由服务性活动组成。由此产业这一概念包括了所有经济活动中的所有部门。
一、欧美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和魁奈(Quesnay)是最早提出产业结构理论的欧
美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十七世纪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
第一章引言
3
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于是在1672 年他出
版了《政治算术》一书,在书中他根据收集到的农民收入和船员收入的数据比较,
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异,船员的收入是农民收入的四倍;根据这些
数据分析,他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几大产业对比下来,商业收入最高,其次是工
业收入,最低的是农业收入,这一发现被称为配第定律(威廉·配第,1978)。
重农学派的创始人F.魁奈分别于1758 年和1766 年发表了重要论著《经济表》
和《经济表分析》。他首先提出了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划分:生产阶段、土地所
有者阶段和不生产阶段。在此基础上,他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条件进行了分
析,为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初步基础。魁奈从产业结构方面入手研究了国
民经济的活动,在《经济表》一书中,他首次把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流通看作是再
生产过程的要素流通,从而为产业结构的分析打下初步基础。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和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做
出了极大的贡献,从而对产业结构变动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克拉克吸收并
继承了配第、费夏等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完整、系统的三次产业理
论。他通过对4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劳动投入和总产出的资料进
行整理和比较分析,得出了至今为止都被广泛认可的克拉克法则,即“配第-克
拉克定律”,该定律主要是揭示人均国民收入对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产生
的规律性影响,克拉克法则主要内容是: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的过程中,
社会劳动力将随之向第三产业转移。这种转移是由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产业间的收
入差距影响所造成的。霍夫曼对产业结构理论形成做出的贡献在于发现了工业内
部结构的演变规律。他整理收集了从18 世纪以来将近几十个国家的工业化历史
资料和统计资料,主要分析了工业内部中两大产业的比例关系,即消费资料产业
和资本资料产业的比例关系,由此得出了著名的“霍夫曼定理”,并将该定理写
入了1931 年出版的《工业化的类型和阶段》一书中,即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
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在工业化过程中是持续下降的。同时他还依据消费资料
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例关系的变化过程把工业化连续的渐进
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同时选取了几个国家的工业化资料,计算了这些国家的霍夫
曼比例数值和变化的趋势。在克拉克和霍夫曼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茨继承
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1941 年出版的《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一书中就阐述了国
第一章引言
4
民收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重要联系。他通过对大量的资料研究得出结论:劳动力
的部门结构和产业部门结构的先进商业,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很高,所需要的
劳动力人数比较少,大部分的劳动力都是从维持生计的部门慢慢转移过来的。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中具有拓
展性、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中,传统的、仅仅是维持生
计的落后的部门和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的先进的“资本主义部门”组成了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传统的、仅仅是维持生计的落后的部门主要是那些自给自足的农业
部门、自负盈亏的零售业部门和大量的传统部门,边际生产率很低,并且具有大
量的剩余劳动力是这些部门的特征;先进的“资本主义部门”主要包括发达工业
部门,还存在少量的高效农业。二元结构理论的基础是三个基本的:第一,假设
传统落后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并且劳动力的充分供给;第二,从传统部门转
移出来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由传统部门的人均产出水平来决定;第三,对比现代
先进部门的利润储蓄倾向和传统落后部门的收入用于储蓄的倾向,前者高于后
者。根据上述三个基本假定,得出的结论是传统落后部门与现代先进部门之中的
边际生产率呈现相反的情况,前者的劳动力边际生产率逐步地提高,后者的边际
生产率逐步地下降,一直到这两个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相等为止,慢慢的二元
经济结构就演变成为一元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理论在二十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霍利斯·钱纳
里和塞尔奎因在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上做出了进一步的扩大,研究对象不止
局限于发达的国家,还将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也纳入其中。在对影响结构变动的
因素和结构变动的规律的过程中,他们找到了与结构变动相伴随的经济变动的一
般模式,以及各个国家之间采用的产业结构而带来的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而形
成了不同的特点。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结论。第一,在产业
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劳动力主要是从农业部门转移到服务部门;第二,产业结构
的演变被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在
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部门和各个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是大不相同的;第
三,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分成三个类型,内向型、中间型和外向型;第四,
不同的国家其产业结构的演变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一个国家本身的一些因素影响
着产业结构的演变,这些因素包括资源禀赋、初始结构以及发展政策等因素的影
第一章引言
5
响。
卢伊季·帕西内蒂提出影响经济增长最首要的因素是产业结构变动,他把经
济增长分成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人口引起经济增长;第二种情况是人口的增
长和科技进步共同引起经济增长;第三种情况是产业结构的变动引起经济增长。
在分别对经济增长的三种情况进行了分析之后,帕西内蒂认为,产业结构引起经
济增长的情况是更普遍、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形。帕西内蒂的研究方法也与一般
的研究经济增长的分析方法有所不同,他把结构的变化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子
纳入到分析过程之中。这使得结构理论的发展获得了突破与进步。此外,查尔
斯·金德尔伯格和布鲁斯·赫里克的研究表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经济结构投入
产出模型中,产业结构因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研究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最早地提出了重点产业扩散
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在他的理论成果中,他提出的非总量部门结构分
析法和经济增长分段论对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斯托依托特定
的标准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起飞准备阶段、
起飞、成熟、消费者高消费和追求高品质生活,在每个阶段之中都有一些部门起
着主导作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阶段就是以重点产业轮换交替为特征的,什么是
重点产业呢?如果具备以下特性就能称之为重点产业:首先,依靠科学技术的进
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其次,具有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再次,具有较强的
扩散效应,该产业对其他相关产业乃至所有产业有着决定性、显著性的影响。
二、日本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
欧美学者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提出了产业结构的
分析理论,还由此建立了相关的模型,在产业结构研究领域处于主流地位。但是
日本经济学家在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战
后一些日本的经济学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对欧美学者提出的产业结构理论、
分析方法及相关结论和规律做出了修改和补充,而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适合日本
国情的独特的理论。
战后日本实行赶超型经济发展,这样的政策的实行,是以筱原三代平的理论
作为科学指导的,他提出的著名理论是“动态比较费用论”。他认为不能只看到
第一章引言
6
有些产品目前的竞争力情况,应该以发展和动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从长远和动
态的趋势来看,也许在某一时点上有些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但是经过一
定时期之后,尤其是那些给予了政策支持的产业,很有可能转化为极具国际竞争
力的产品,即产品的比较成本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在变化的。由此他进一步
提出如果一个产业具有发展潜力,并且对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我
们只要给予这些产业10-15 年的政策扶持,是可以使其成为极具比较优势的出
口产业,取得动态的比较优势,即所谓扶持有潜力的弱势产业的观点。
如何实现动态费用理论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赤松要提出了“雁行形态论”
或称“产业的雁行形态发展论”。赤松要将日本棉纺织品产业的发展分成了三个
阶段:国外进口阶段,国内加工自己生产阶段和将成品向国外出口阶段。赤松要
把进口到自己生产在到出口的过程称为雁行形态的基本型,把这个过程形成的发
展形式称为“雁行形态论”。这个理论用来解释了后起国的优势产业的产生、发
展和衰退的生命周期。随着研究的开展,赤松要发现这个变化的过程已经不单单
只存在于棉纺织品这个行业之中了,这个过程已经转向纺织机器、机械器具。即
产业已经由轻工业产品转向重工业产品。赤松要把这个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之间
的变化模式称之为“雁行形态的变化型”。赤松要的“雁行形态论”可以用来描
述一个国家不同产业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六十年代,“雁行形态论”的研究范
围被扩大,不仅仅用来分析一国内部的产业演化,还可以用来说明国家和国家之
间的产业转移。与此同时,“雁型模型”的阶段也得到了延伸,形成了五个阶段:
引进、进口替代、出口、成熟和返进。这个模型也可以用来解释国家间的产业转
移对本国产业结构的变动所产生的影响。
日本著名学者关满博在其1993 年出版的著作《东亚新时代的日本经济—超
越“全套型”产业结构》中提出了“技术群体结构”理论,并依据“技术群体结
构”概念为基础,深入细致的讨论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
分析了日本和东亚各国及地区特别是中国的未来经济关系。关满博认为,日本之
所以能够成为亚洲唯一率先迈入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国家,其获得成功的关键是日
本从开始就很坚定地要建立一个立的而且完整的工业体系,这种思想的坚定存
在,经过百年努力,终于实现了这种理念,日本工业已经形成了“全套型的产业
结构”。但是,关满博发现日本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反面,它的基础结构正在被逐
第一章引言
7
渐地削弱。关满博认为至今为止在“全套型”产业的推动下产业的日本高效率的
生产系统和已经在国际上获得了成功的产业再也不适合这样的形态了,日本需要
一个全新时代的产业结构模式。关满博从“技术群体结构”出发,他认为只有东
亚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特色才能将东亚的经济推向另
一个高峰。
三、中国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
在20 世纪80 年代,中国学者就开始了对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中国学者
杨治将西方的产业结构理论纳入于1985 年出版的《产业经济学导论》一书中,
从此中国开始接触到产业结构理论,由于产业结构理论是一门应用型的理论,我
国学者开始将国外的产业结构理论应用到中国,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和调整
的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着重研究了中国建国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发现在建国之时,我
国是重农,将农业放在第一位,改革开放之后,这个框架被转变,通过这个转变
的过程,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等研究方法来深入地探索中国产业额结构的演化规
律,在这个期间,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有关产业结构理论方面的文章和著作,这
些研究成果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 普遍趋势研究
趋势研究主要是选取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结
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相比
较,以此来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特点,为国家制定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提供理论
依据。主要的代表作有汪海波编写的《中国现代产业经济史》,在这本书里,作
者借鉴了西方的三次产业结构理论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三次产业从建国到
2004 年历经55 年的的发展变化情况,详细叙述了三次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结构
变迁。谭顺福(2007)认为中国工业化进程还没有进入到中期阶段,这个阶段将要
持续到2020 年之后,在2020 年之前,三大产业一直都会以第二产业为主。
(二) 作用机理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开展的,该理论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动
带来经济增长的效用,以此为角度研究产业结构产生的效应得以实现的相关条
第一章引言
8
件。主要的代表作有周振华编写的《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这本书运用
了统计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了产业结构的关联效应,开创了我国在这个领域研
究的先河。刘国光(2001)认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升级,
即由粗放型升级到集约型。吴敬琏(2005)认为生产性服务能够降低交易成本,
起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作用。王岳平、葛岳静(2007)对产业结构中的
关联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机理。
(三) 现状实证研究
国内很多学者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资料数据的统
计分析,揭示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学者刘伟(2002)
分析研究了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产业结构对经济规模和要素
效率的影响,从研究中他发现,拉动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是靠第三产业,而
且随着第三产业的结构的扩大化,它将挤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份额,因此将
会降低农业和工业对经济规模的正效应。我国学者叶依广(2003)通过对中国主
要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实证分析,他从中发现第二产业工业对经济增长起着很强大
的作用,相比较其他部门而言,工业部门的生产率最高,因此市场将进行资源优
化配置,将更多更好的资源分配到工业部门,这样将有利于提高经济的生产率水
平,有利于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中的关联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产业结构变
动的内在机理。
(四) 国外产业结构分析
在研究本国情况的同时,我国一些学者也开始研究国外的产业结构情况,研
究了一些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和特点。张蕴岭主编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对西欧的主要发达国家通过若干专题分国别进行了系统考察。李毅(2002)则是
选取日本为研究对象,他分析了日本以往发展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过程,
这个模式所具有的特征及其该国产生的新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不适应性。通过深
入研究日本对科技部门所制定的政策上的方向调整和科研组织的变革,来揭示产
业结构调整对日本新经济的影响。
第一章引言
9
第三节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使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灰色系统理论的相关理论,采
用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相结合来进行分析,实证的研究云南省产业结构的
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通过线性规划来寻找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并且
找出实现优化路径的重点产业,具体说来又包括以下的方法:一是动态分析与静
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是以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一个产业结构的
现状如何,必须通过静态与参考系进行比较,才能得到产业结构的现状如何。同
时产业结构的变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实证的分析过程,必须动态的形式
进行考察,这样才能科学地把握云南省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因此只有将静态分
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解释云南省的产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二是定性
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研究过程中,客观的描述
其运动过程及其趋势特征时,需要进行定量的分析。当判断产业结构所面临的问
题是,需要进行定性分析,否则就无从判断。可以说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二者是
相辅相成的,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衍生,因此结合使用,才能取得
最好的结果。三是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法。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信息
不完全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又是绝对的。在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研究过程中,由于
所得到的数据不完全性,以及在数据的收集过程有限正确性,如果采用传统的数
据的分析方法,必然使得计算的结果与现实的状况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通过灰色
系统理论来使计算的结果与现实尽可能的保持一致。
二、论文的结构安排
本章的通过对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的阐述,来回答为什么选择云南省的产业
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文献综述。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可以借鉴的产业
结构理论是非常丰富的,并且是成熟。这使得论文有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分析了云南省的产业结构现状与变化趋势及面临的问题。第三章在确
定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以后,通过线性规划来确定实现云南省产业结构的优
化的途径。第四章主要以基于非均衡增长理论来寻找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
第一章引言
10
点产业及如何发展重点产业的对策。
第二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11
第二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第一节云南省产业结构的静态比较分析
一、云南省产业结构横向静态比较分析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由于地理和历史上的原因,使得本省的产业结构
和中国其他省份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别。
表2.1 2011 年全国产业结构比较单位:%
地区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劳动力就业结构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全国10.1 46.8 40.1 36.7 28.7 34.6
北京0.9 24.0 75.1 4.9 20.9 74.1
天津1.6 52.5 46.0 14.6 41.0 44.4
河北12.6 52.5 34.9 38.8 33.3 28.0
山西6.0 56.9 37.1 38.3 26.4 35.2
内蒙古9.4 54.6 36.1 48.2 17.4 34.4
辽宁8.8 54.1 37.1 31.3 26.2 42.5
吉林12.1 52.0 35.9 42.0 21.3 36.6
黑龙江12.6 50.2 37.2 44.4 19.4 36.2
上海0.7 42.1 57.3 3.9 37.6 58.5
江苏6.1 52.5 41.4 18.7 45.3 36.1
浙江4.9 51.6 43.5 15.9 48.0 36.1
安徽14.0 52.1 33.9 40.0 29.4 30.6
福建9.3 51.0 39.7 29.2 37.4 33.4
江西12.8 54.2 33.0 37.6 29.7 32.7
山东9.2 54.2 36.6 35.4 32.5 32.0
河南14.1 57.3 28.6 44.9 29.0 26.1
湖北13.4 48.6 37.9 29.5 29.1 41.3
湖南14.5 45.8 39.7 46.7 21.5 31.8
广东5.0 50.0 45.0 25.7 34.9 39.4
广西17.5 47.1 35.4 53.3 21.0 25.6
海南26.1 27.7 46.2 49.8 12.0 38.2
重庆8.6 55.0 36.4 33.1 29.1 37.8
四川14.4 50.5 35.1 42.9 23.1 34.1
资料来源:2012 年全国统计年鉴
第二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12
续表2.1
地区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劳动力就业结构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贵州13.6 39.1 47.3 49.6 11.9 38.5
云南15.3 44.6 40.0 59.4 13.6 27.0
西藏13.5 32.3 54.2 53.1 11.1 35.8
陕西9.8 53.8 36.4 43.9 25.0 31.2
甘肃14.5 48.2 37.3 51.1 15.1 33.8
青海10.0 55.1 34.9 41.9 22.6 35.5
宁夏9.4 49.0 41.6 39.4 26.4 34.2
新疆19.8 47.7 32.5 51.2 14.1 34.8
资料来源:2012 年全国统计年鉴
从表2.1 可以看出,云南省的第一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15.3%,全国31
个省份第一产业比重按从高到底的排序中,排第4 位。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地
区比较,就表现出了差距,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方面,相差了10%左右。
因此可以看出云南省是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比较高的省份。云南省第一产业的就业
比重为59.4%,居全国首位。云南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是就业比重最低的上海的
15.23 倍。因此,第一产业是解决云南省就业最大的产业。
云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4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8%。在
全国31 个省份中排在第26 位,高于北京,上海,贵州,西藏,海南五个省份。
由于北京,上海是后工业化的省份,而云南省的工业化并没有完成。因此从全国
的范围来看,云南省属于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很低的省份。从就业的角度来看,
云南省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为13.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8.7%,在全国就
业比重排序,居于第28 位,与第一位的浙江相差了34 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知道
云南省是工业化程度很低的省份。
云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40.0%,全国平均是40.1%,二者相差
不大。在全国31 个省市中排在第11 位,处于中间偏上的位置,但是云南省的第
三产业主要是以旅游业为主。云南省的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27%,低于全国平
均水平的34.6%,在全国就业比重排序,居于第29 位,与第一位的北京相差了
47.1%。因此云南省第三产业的就业解决能力也还有很大的不足。
第二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13
二、云南省产业结构纵向静态比较分析
云南省经济经过50 年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发展水平取
得了重大成果。2009 年云南省的生产总值达到了6169.75 亿元。云南省产业结构
的变动趋势如表2.2 所示,1952 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是“一、三、二”的形式,其
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1.71%、15.45%、22.84%;到了2009
年产业结构转化为“二、三、一”的形式,其中第一产业下降了53.04 个百分点,
变为7.67%,第二产业上升了39.39 个百分点,变为了54.84%,第三产业上升了
14.65 个百分点,变为37.49%。云南省产业的产值的整体结构朝着合理化的方向
发展。
随着产业的产值结构的变化,云南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
化。1952 年云南省的就业结构比为93.17:3.35:3.48,到了2009 年结构比变为
62.3:12:25.7。由此可知,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在逐渐减少,第二,三产业的结
业人数在逐渐增加。说明云南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趋于合理。
表2.2 云南省产业结构变动单位:%
年份
GDP 结构就业结构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52 61.71 15.45 22.84 93.17 3.35 3.48
1957 52.57 26.80 20.63 90.89 4.35 4.76
1962 50.84 31.77 17.39 90.51 4.61 4.88
1965 46.06 38.27 15.66 88.68 5.45 5.87
1970 42.51 41.47 16.02 87.33 7.69 4.97
1975 40.12 43.14 16.74 86.49 7.57 5.94
1980 30.64 50.42 18.95 85.03 8.07 6.90
1985 27.37 47.95 24.67 79.48 10.29 10.23
1990 22.24 48.81 28.95 79.98 9.61 10.41
1995 14.59 53.40 32.01 77.06 10.08 12.86
2000 11.79 52.62 32.59 73.88 9.17 16.95
2005 9.62 51.43 38.95 69.44 9.96 20.60
2009 7.67 51.84 37.49 62.30 12.00 25.70
资料来源:《历年云南省统计年鉴》《新中国五十年统计年汇编》
(一) 云南省第一产业纵向静态比较分析
通过表2.2 和图2.1 可知,从1952 年至今云南省的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
重都出现了较大的下降。截止2009 年,云南省的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降为7.67%,
第二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14
就业比重降为62.30%,与建国之初相比,产值比重下降了53.04%,就业比重下
降了20.87%。产业的产值结构变化较平稳,但是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明显分为
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2 年到1980 年,产业就业比重只下降了8.14%,第
二阶段1980 年到2009 年下降了12.63%。基本上,云南省产业结构是朝着合理
优化的方向发展的。
图2.1 云南省第一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 云南省第二产业纵向静态比较分析
通过表2.1 和图2.2 可知,云南省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在1980 年以前一直处
于上升阶段。到1980 年时,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了50.42%,与1952 年相比上
升34.97%,平均每年上升了1.25%。1980 年到1990 年,云南省第二产业的产值
比重略微有所下降。相对于1980 年以前的增长速度,第二产业的产值的比重有
所趋缓,截止2009 年,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51.84%。由此可知在1980 年
以后,云南省的经济增长基本是由第二产业主导。
第二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15
图2.2 云南省第二产业结构的变化
相对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的变化则显得过于趋
缓。截止2009 年,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只有12%。显示出云南省第二产业吸纳
劳动力的能力不足。
(三) 云南省第三产业纵向静态比较分析
通过表2.1 和图2.3 可知,1965 年之前,云南省的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是处
于下降阶段。1975 年以后,云南省的第三产业迅速的发展起来,第三产业的比
重,也从1965 年的最低点15.66%,上升到2009 年的37.49%,上升了21.83%。
云南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一直处于稳步上升阶段。截止2009 年,云南省
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了25.7%。在1952 年的3.48%基础上,上升了
22.22%。由此可知,云南省的第三产业在解决就业问题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16
图2.3 云南省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小结
通过本节的分析可以得知,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取得了巨大
的进步。但是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至少有两个问题:一是工业化程度低,具体的表
现就是云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4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3%,
在全国31 个省份中排在第26 位;二是就业结构与产值比重的严重不协调,2009
年产业的产值结构为7.67:51.84: 37.49,但是同期的就业结构为:62.3: 12:
25.7 。
第二节云南省产业结构的动态比较分析
通过上述的产业结构的静态比较分析,可以考察出云南省产业结构发展的绝
对水平,但是却不能全面的把握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和程度。由此,需要通过对
云南省产业结构进行动态比较分析来把握产业结构变动方向和程度。
一、产业结构动态分析指标
产业结构变动一般通过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标、Moore
结构变化指标和产业结构超前系数。
(一) 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标
第二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17
设为产业占GDP 的比重, 为产业序号, 为报告期, 为基期,则产业结
构变动指数:
当为负值时,表示第产业的份额下降;反之,则说明其份额上升。若得
出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的变动幅度越大。
(二) Moore 结构变化指标
设为期第产业占GDP 的比重, 为期第产业占GDP 的比重,
则Moore 结构变化指标:
若定义不同产业结构的总夹角为,则有:
若产业间份额向量之间的总夹角越大,则表示产业结构变化的速度越快。
(三)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
设为第产业期末所占份额与期初所占份额之比; 表示同期经济系统中平
均的增长率,则第产业结构超前系数:
若,则表示所占份额呈下降趋势,且越小于1,下降速度越快;
若,则表示所占份额呈上升趋势,且越大于1,上升速度越快。
第二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18
二、云南省产业结构动态分析
依据云南省1980—2009 各各产业的产值及比重,和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计
算出产业结构变动值(K),产业结构超前系数(E),Moore 结构变化指标(M),
如表2.3。
表2.3 云南省产业结构变动趋势表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M( )
K E K E K E
1981 -0.07 0.66 0.03 1.14 0.06 1.31 0.057
1983 -0.01 0.95 0.02 1.09 -0.01 0.96 0.015
1985 -0.03 0.79 -0.02 0.87 0.06 1.43 0.038
1987 -0.10 0.44 0.04 1.20 0.08 1.42 0.078
1989 0.06 1.46 -0.03 0.79 -0.03 0.79 0.042
1991 -0.28 -0.48 0.16 1.83 0.12 1.63 0.195
1993 -0.04 0.81 0.00 0.99 0.03 1.14 0.022
1995 -0.06 0.68 0.03 1.14 0.01 1.04 0.028
1997 -0.01 0.90 0.02 1.18 -0.02 0.86 0.021
1999 0.02 1.14 0.00 0.97 -0.01 0.95 0.008
2001 -0.06 0.60 0.02 1.11 0.02 1.11 0.027
2003 0.00 1.00 0.01 1.06 -0.01 0.93 0.010
2005 -0.11 0.48 0.02 1.11 0.03 1.17 0.043
2007 0.02 1.12 0.01 1.05 -0.02 0.88 0.016
注:M( )的值是弧度
由Moore 结构变化指标可以知道,1991 年以前云南省产业结构的整体变动
速度较大,但是稳定性不足。1991 年以后M 值基本稳定在0.02 左右,表示云南
省产业结构的整体变动速度趋于稳定,但是相对于1991 年以前速度有所放缓。
由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标,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可以知道:第一产业大多数年份的K
值都小于0,E 值小于1,表示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第二、三产业大多数年
份的K 值都大于0,E 值大于1,表示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在上升。
将K 值取绝对值,并且描绘出K 值绝对值变化图,如图2.1,
第二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19
图2.4 K 值绝对值变化图
1993 年以前,云南省三次产业的变化速率都要快于1993 年以后。1993 年以
后第一次产业的速率要大于第二、三产业的速率,但波动幅度比较大,表示第一
产业的发展不是很稳定。第二、三之间的速率相差不是很大,且趋于缓和。整体
看来,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发展有变缓的趋势。
第三节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素质评估
一、产业结构素质评估指标体系
(一) 产业结构效益
设为区域内第产业部门的产值, 为区域生产总值, 为第产业部门的固
定资产税金利率, 为区域各产业部门的平均固定资产资金利税率,则产业结构
效益:
若,则表示区域结构恶化;若,则表示区域结构优化
第二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20
(二) 效益超越指数
设为区域净产值的增长率, 为区域总产值的增长率;则效益超越系数:
若,则表示区域结构素质差;若,则表示区域结构素质好。
(三) 偏离——份额分析指标
设为区域国民生产总值, 为高层次区域的国民生产总值, 为第个产业,
为基期, 为末期,则区域份额偏离分量:
区域结构偏离分量:
区域区位偏离分量:
若,则表示区域结构素质差,使区域经济增长发展较慢;若,则
表示区域结构素质好,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较快发展。
若,则表示区域处于不利区位,产业竞争力低;若,则表示区
域处于有利区位,产业竞争力高。
二、产业结构素质灰色评估模型
本节采用的灰色评估模型是基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估模型。
设区域内有个评估指标,指标的样本观测值为,依据
区域产业结构素质的要求划分为优,中,差三个灰类,记为。
第二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21
指标相应的灰类为优,中,差三个灰类,取属于某一灰类程度最大的点为该灰
类的中心点,记为。将灰类向不同方向延拓,增加特优,特差两个灰
类,记为,得到新的中点序列
指标灰类的三角白化权函数:
设为指标在综合聚类中的权重,局域产业结构素质关于灰类的综合聚类
系数,

判定区域产业结构素质属于。
三、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素质评估
采用Delphi 调查确定云南省产业结构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4,
表2.4 区域产业结构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代号权重优中差
产业结构效益0.2 0.5 0 -0.5
效益超越指数0.2 1.5 1 0.5
第二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22
结构偏离分量0.3 100 0 -100
区位偏离分量0.3 50 0 -50
利用历年的云南省统计年鉴,投入产出表,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出各个指标
的实现值,如表2.5
表2.5 云南省产业结构素质指标实现值
代号
实现值0.29 0.78 -104.62 -31.11
各指标取数域延拓值如表2.6 及其关于三个不同灰类的白化权函数值如表
2.7
表2.6 分指标取中心点延拓值
代号
1 2 200 100
-1 -2 -200 -100
表2.7 分指标取值白化权函数取值
代号
0.58 0 0 0 0.16
0.42 0.44 0 0.38 0.28
0 0.56 0.96 0.62 0.58
由表2.7 可知,云南省的产业结构素质属于第三灰类,即云南省的产业结构
素质差,因此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23
第四节小结
总的看来,云南省产业结构的变迁基本与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茨列次三次
产业理论保持一致:第一产业产值占经济总体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则稳步
上升,但是趋势是逐渐减缓,第三产业虽然有波动,但是基本上保持上升的趋势。
三次产业之间,无论是产业产值还是就业结构都是从低附加值的第一次产业向高
附加值第二、三产业转移。但是云南省产业结构也面临着以下的问题:
第一, 产业结构低度化。根据西蒙·库茨列次的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的比重越小,产业结构结构水平越高,反之越低。云南省产业
结构的低度化变现为三次产业第一产业的比重偏高。产业结构的产值结构的表现
为“二、三、一”,与全国的产值结构一致。但是在具体的比重上,仍旧一定的
差距。此外,云南省的就业结构仍旧停留在产业结构发展的较低阶段,即“一、
三、二”阶段。
第二, 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严重不协调。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共同构成了
产业结构,二者的变化应该大致保持一致。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
重应该逐渐下降,而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应该上升。
云南省的产值结构已进入了“二、三、一”阶段,但是就业结构停留在“一、
三、二”阶段。其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相差了43.97%,第二产业
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相差了28.96%,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相差了
15.01%。这种偏离不仅低于全国水平,甚至在全国来看也实属罕见。由此可以知
道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内部已经严重失衡。
第三, 产业结构素质偏低。这不仅表现在产业结构素质的整体评估上,通
过具体的指标,也可以发现这一点。在考察的四个指标中,效益超越指数、结构
偏离分量、区位偏离分量都低于中间值。这表明云南省的产业结构素质不仅使得
云南省的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且使得云南省的产业竞争力偏低。
因此需要对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在当前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变
动速度变缓的情况,对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更是迫在眉睫。
第三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
24
第三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一节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从理论上来看,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使得各个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无
论是产品的种类还是数量,都正好是整个经济体所需要的产品种类和数量,那么
这个经济体就处于最优的的状态。由此可以将此时的产业结构作为最优产业结
构,如果产业结构不在最优产业结构上,那么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经济
体进入一个最优产业结构。而最优的产业结构可以通过里昂惕夫动态投入产出模
型来计算。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提出了静态投入产出模型:
其中为总产出量, 为最终需求
量, 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进一步将最终需求分解为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建立动态投入产出模型:
其中为固定资产使用系数, 为每生产一单位第的产
品所使用第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数量,则
为第年最终消费需求向量。
因为最终消费需求向量存在下列关系式:
第三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
25
其中为第部门的消费, 为第部门投入的劳动工时。
其中为各部门的总消费。
所以,
故得出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另一种表达模式:
第三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
26
设各部门的经济增长率是一致的,故有
代入式中,得



即为最优产业结构,称其为“快车道”。
由于产业结构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由“快车道”模型计算的最优产业结构将
随着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固定资产使用矩阵与消费系数矩阵的变化
而改变。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的调整最优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
的发展沿着“快车道”的轨迹良性发展。
第二节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将2007 年云南省42×42 的投入产出表合并为3×3 的投入产出表。2007 年
云南省三次产业的投入产出表如表
第三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
27
表3.1 2007 年云南省三次产业的投入产出表如表单位:亿元
中间使用最终
消费
资本
形成
地区间
净流入
总产出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中间
投入
第一产业227.7 229.4 56.9 471.4 285.2 61.2 1331.7
第二产业230.9 3084.3 718.6 801.6 2381.5 -778.6 6438.3
第三产业35.8 1056.8 681.8 1635.0 0.0 -99.3 3310.1
折旧与增加值494.4 2067.8 1852.9
总投入1331.7 6438.2 3310.1
由投入产出表可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固定资产使用系数矩阵。由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不形成固定资产,因此
都为0。有中国统计年鉴(2008)的数据可知,云南省工业资
产总值为5834.12 亿元,流动资产为2504.97 亿元;建筑业固定资产为166.91 亿
元,计算可得2007 年云南省的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为:
根据第一、二、三产业的固定资产的比例分别计算第一、三产业的固定资产。
在计算第一、三固定资产时,使用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来代替。2004 年
到2007 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如表
表3.2 2004 年到2007 年云南省固定资产形成比例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003 0.029735 0.384251 0.586014
2004 0.026827 0.407797 0.565376
2005 0.026175 0.43748 0.536344
2006 0.025 0.440726 0.534274
2007 0.024784 0.445325 0.529891
平均值0.026504 0.423116 0.5503799
取2004 年到2007 年云南省固定资产的投资平均比例来计算三次产业的固定
资产总值得: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总值为422.43 亿元,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总值
为6763.26 亿元,则固定资产使用系数矩阵为:
第三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
28
消费系数矩阵。由中国统计年鉴(2008 年)可知,云南省三次产业的就业
人员分别为第一产业1684.7 万人,第二产业301.4 万人,第三产业614.6 万人。
则消费系数矩阵为:
计算云南省三次产业的经济增率及产出结构。由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固定资
产使用系数矩阵,消费系数矩阵可得:
有可得,其特征根
则经济平衡增长率
特征根所对应的矩阵的单位特征向量就是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为
9.26%,29.61%,61.12%。
云南省的2007 年的社会生产总产值的各产业结构为12.02%,58.11%,
29.87%。由此可知云南省产业结构在2007 年与平衡增长轨道有非常大的差距。
根据计算云南省的平衡增长速度为9%,相对于1997 年到2007 年的社会生产总
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2%来说,是合适甚至还有点偏低。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云南的合理产业结构应为9.26%,29.61%,61.12%,
而云南省的实际产业结构为12.02%,58.11%,29.87%,两者有很大的差距。表
示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并不在平衡增长轨道上。所以必须尽快的将产业结构调整到
“快车道”上来。
第三章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
29
第三节小结
本章通过数学分析确定了云南省的产业结构的最优产业结构,即平衡增长的
产业结构为9.26%、29.61%、61.12%,但是云南省的实际产业结构为12.02%、
58.11%、29.87%,显示出了云南省的产业结构的失衡。这种失衡的产业结构要恢
复平衡,只能通过非均衡的产业发展来实现。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的实现,主要通
过产业部门中的重点产业选择来实现,通过对重点的扶持甚至政府直接投资来加
以实现。
第四章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
30
第四章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
第一节区域重点产业选择概述
一、重点产业的特征和作用
由于不同的产业在经济的发展过程所在的位置是不同的,所起的作用也是不
同的,因此产业也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即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先行产业,衰
退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中占有较大比
重,对经济增长的总量有着重大影响的产业。这种产业已经存在,并且在一定时
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支柱产业时无需选择的。根据罗斯托的观点,主导
产业具有如下的特征:一是依靠科技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二是形成持续高
速增长的增长率;三是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前瞻效应和旁侧效
应。先行产业具有主导的产业特征一,二。但是在产业的关联程度上就有所不足,
但是在未来经济有着很大的带动作用,因此可以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加以关注。
由此可以知道,重点的产业的选择就是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的选择。
重点产业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有着特殊的关系。罗斯托认为,在任何时
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中,经济发展的冲击力之所以能够保
持,是由于位数不同的重点部门在迅速的扩张,而这些部门的扩张又产生了对其
他产业部门有着重要意义的作用。
综上所述,若某一产业满足下列条件,则称该产业为重点产业。
条件一: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条件二: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较快的生产增长率;
条件三: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较高的劳动吸纳率。
二、重点产业的演进过程
根据世界产业发展史,可以得出世界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1.产业革命之前,
农业占据了整个产业比重的大部分,根据重点产业的特征,这一时期没有重点产
业。2.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初期,以蒸汽机为核心的纺织业技术革新,形成了棉
第四章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
31
纺工业部门为核心的重点产业群,包括了纺织工业、炼铁工业、采煤工业、早期
制造业等。3.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后期,在前期的科技成果的广泛运用,形成了
以重工业为核心的重点产业群,包括了钢铁工业、采煤工业、造船工业、纺织工
业、机器制造业等。4.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前期,以电力的发明和运用的技术革
命为标志,形成了电力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等重化工业的重点
产业群。5.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后期,通过前期的科技成果的深化,形成了汽车
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为主的重点产业集群。6.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
形成了诸如计算机工业,核工业,空间技术部门等新兴产业,通过与前期的重点
产业的渗透,提高了重点产业的生产技术率。7.第四次产业革命时期,出现计算
机、生物工程和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而这些产业正在形成一个新
的重点产业集群。
综上述,重点产业部门的演进序列有:从生产要素的密集度上来看,存在着
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资金技术密集型,再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演变顺序;
从劳动对象加工深度来看,存在着采掘工业向原材料工业,再向加工工业的演变
顺序,还存在初加工工业向高加工工业的演变顺序;从吸纳新技术革命成果的能
力上看,存在着有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再向新兴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演变顺序;
从产品的经济用途上看,存在着由消费资料部门向生产资料部门,再向消费资料
部门和服务的演变顺序;从产出的角度上看,存在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再向
高附加值的演变顺序等等(李悦,2004)。
第二节区域重点产业选择的原则与基准
一、重点产业选择的原则
(一) 节点关键原则
节点关键原则就是选择在区域产业体系中处于关键位置的产业为重点产业。
区域产业是由若干产业通过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来有机结合成一个系统。产业就
是系统中的节点,各节点通过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结合在一起。一个产业的供给往
往是若干产业的需求,一个产业的需求往往又是若干产业的供给。不同产业的供
给和需求的产品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供求的产品种类越多和数量越大的产业在
第四章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
32
系统中所处的节点也就越重要。当处于重要节点的产业得到发展时,就会通过产
业间的供求关系的推动和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使得整个产业系统得到快速
的发展。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往往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 技术进步原则
技术进步原则就是选择在技术进步表现明显的产业为重点产业。技术进步表
现有二:一是在生产技术没有变革的前提下,新的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新的产品
可分为生产资料的产品和消费资料的产品。新的生产资料产品预示着使用这种产
品的产业正在进行新的技术变革。新的消费资料产品则预示着一种的新的市场需
求,生产这类产品的产业便有着更加广泛的市场前景。二是通过新的生产技术的
运用,使得原有产品的单位时间产量和质量得到提升。单位时间产量和质量的提
升,表示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竞争力也的到提升,对区域内经济增长的贡
献也得到提高。
当一个产业具有上述的技术进步表现时,在经过一段较短时间的发展后,要
么表现为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要么表现为较快的生产率增长幅度。从而使得该
产业有着比其他产业更高的收入增长速度。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各种资源进入
这一产业,从而使得该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产业系统中通过发散效应带动其
他产业的发展。整个区域经济由此得到高速的发展。
(三) 适合就业原则
适合就业原则就是选择产业对劳动者的需求结构与该区域的劳动者的供给
结构相适合的产业为重点产业。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收入,而劳
动收入是国民收入的主要构成。由此在选择重点产业,应充分的考虑劳动者的就
业问题。只有解决了劳动的就业问题,才能解决产业系统的最终需求问题。否则
产业的发展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长不久。
在重点产业选择的失业矛盾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同一区域在
不同的时期,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区域,劳动者构成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不同的
产业对劳动者的需求种类和数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在重点产业的选择上,区域内
出现产业对劳动者需求结构与劳动者供给结构不能契合时,就会发生结构性失
业。如果结构性失业很严重,就会产生严重的产业发展问题。一方面是大量劳动
者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整个产业体系的最终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所选择
第四章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
33
的产业因为缺少必要的劳动投入,而不能快速的发展起来。
因此对于主要由低教育程度组成的劳动者结构的区域,就不能把知识密集产
业作为重点产业,而是以非熟练或简单操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产业。反之,
当劳动者结构出现高教育程度化时,就不能仍旧把劳动密集产业型产业作为重点
产业。
(四) 必要紧迫原则
紧迫必要原则就是选择经济发展中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且出现或者是
在未来会出现严重供求失衡的产业作为重点产业。
造成产业供求失衡的原因有二:一是产业系统中不同的产业的发展速度是不
一致的,如当某些产业发展的速度快于其上游产业时,就可能使得对上游产业的
产品的需求超出了供给。二是外界对产业系统的冲击,使得原本均衡的产业之间
的供求关系失衡。如消费者的偏好的变化,使得对一个产业的需求减少,而对另
一个产业的需求增加,从而使的供求失衡。
(五) 有序推进原则
有序推进原则是指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依据产业的发展规律依次选择不
同的产业为重点产业。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都是从弱到强,从幼小到强大
的过程,因此作为社会经济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构成的产业,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产
业也是依据比较严格的演变顺序。虽然不同的区域的工业化,现代化的阶段不同,
资源拥有量和使用效率不同,在演变顺序中各环节的时间长短不同,但是最基本
的环节是不可能是避过的。在这些基本环节中,前一个环节都是后一个环节的前
提和基础。
二、重点产业选择的基准
(一) 产业关联度基准
产业关联度基准是依据产业间的关联度的大小来确定重点产业的。美国经济
学家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到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略,而实现这
一战略的方法有二:一是通过发展后向关联度大的产业,二是通过发展前向关联
度大的产业。赫希曼认为在经济发展的产业关系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前向产业
和后向产业都有很高关联的产业,只要集中发展这个产业,那么就会带动整个产
第四章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
34
业关系链中的产业的发展。因此赫希曼也认为产业关联度的大小应成为重点产业
选择的基本准则。
在赫希曼的基准之上,同为美国经济学家W·W·罗斯托于《从起飞进入持
续增长的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了产业之间的三个关联效应:一是前向关联效应,
即某一产业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来促进经济发展,多是基础经济部门;二是后向关
联效应,即某一产业通过增加需求来促进经济发展,多是最终需求部门;三旁侧
关联效应,即。那么选择三个效应最大的产业为重点产业也成为自然。
从上可知,无论是赫希曼还是罗斯托他们都是依据产业间的关联度的大小来
确定重点产业,他们的落点都是重点产业的拉动,推动或带动作用。
(二) 产业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产业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是根据产业的需求与国民收入之间是否相适应来确
定重点产业的。这一基准是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
期为日本规划产业结构时提出的两个基准之一,另一个是产业生产率上升基准。
产业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产业的产品需求量的变动对国民
收入量的变动的反映程度。不同的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不一样的,需求收入弹
性大的产业表示该产业的市场潜力也大,只有这样的产业才能有着广阔的市场,
而市场的广阔正是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这种产业也往往代表了一个区域内的产
业变动的方向和趋势。由此可知,该基准主要侧重考虑产业发展中的市场导向作
用。因此,以产业需求收入基准选择重点产业就是优先发展产业需求收入弹性大
的产业。
(三) 产业生产率上升基准
产业生产率上升基准是根据产业技术进步的速度来确定重点产业的。这一基
准与产业需求收入弹性基准一样,都是由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二十世
纪五十年代中期为日本规划产业结构时提出。
在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种“生产率上升速率不均等”的现象。这
种现象造成的原因是各个产业的技术进步是不一致的,往往是某个产业取得突破
性技术进展后,就会该产业带来收入高速增长。当该产业的收入与其他产业的收
入出现较大的差距时,各种资源便开始从其他较低的产业中流入该产业,该产业
就会迅速的发展起来。这不仅会进一步的带动该产业的收入增长,同时也使得相
第四章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
35
关产业也出现迅速的发展。因此,要选择生产率上升速度快的产业作为重点产业。
(四) 劳动者结构基准
劳动者结构基准就是根据劳动者结构是否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来确定重点
产业。劳动者结构可分为质和量两个部分,劳动者结构质的部分是指劳动者的种
类,劳动者结构量的部分是指不同种劳动者的数量。劳动者的结构与产业结构不
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出现失业问题,当出现严重的不适应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失业
问题,而产业由于得不足够的合适劳动者的供给,以致产业发展停滞不前。为了
避免出现大规模的失业问题,一方面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使劳动者的结构
不至于落后产业结构发展太远,这就要求教育培训产业始终作为重点产业来发
展。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发展又不能过分的超前发展,与现有劳动者结构过分
不适应。因此劳动者结构基准就体现为失业率最小化基准或者产业劳动吸纳率最
大化基准。
第三节区域重点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根据重点产业选择原则和基准,将常用的区域重点产业选择衡量指标进行归
纳汇总。
一、产业关联度指标
(一) 感应度系数指标
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产业的生产变化时引起其他所有产业的生产发生相应
变化的程度。他是衡量某一产业前向联系的广度和深度的指标,也称为前向关联
系数。感应度系数越大,表示该产业的前向关联度越大,即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
推动作用越大,感应度系数较大的多属于基础产业。
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设为投入产出表中的完全消耗系数, 为划分的产业部门的个数,则第部
门的感应度系数为
第四章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
36
表示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 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提供
的产出量为。
若,则表示产业的前向关联度在全部产业中处于平均水平之上;
若,则表示产业的前向关联度在全部产业中处于平均水平;
若,则表示产业的前向关联度在全部产业中处于平均水平之下。
(二) 影响力系数指标
影响力系数是指其他产业的生产发生变化时引起某一产业的生产发生相应
变化的程度。他是衡量某一产业后向联系的广度和深度的指标,也称为后向关联
系数。影响力系数越大,表示该产业的后向关联度越大,即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
拉动作用越大,影响力系数较大的多属于最终产品产业。
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设为投入产出表中的完全消耗系数, 为划分的产业部门的个数,则第部
门的感应度系数为
表示国民经济中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对其他部门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量为。
若,则表示产业的后向关联度在全部产业中处于平均水平之上;
若,则表示产业的后向关联度在全部产业中处于平均水平;
若,则表示产业的后向关联度在全部产业中处于平均水平之下。
二、产业需求收入弹性指标
产业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对某一产业的需求发生变化对于国民收入发生变化
的反应程度。它是衡量国民收入变化对某一产业的需求量的变化的指标。某一产
业需求收入弹性越大,表示这一产业的市场扩张能力越强
第四章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
37
产品需求收入计算公式是:
设为国内生产总值, 为第产业部门产品的需求量,则第部门的需求收入
弹性为
表示国民收入每增加百分之一, 产业部门产品的需求量增加百分之
若,则表示该产业的需求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若,则表示该产业的需求增长率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若,则表示该产业的需求增长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三、国内生产总值占有率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占有率指标是衡量各产业在本地区经济中所占份额的指标。国
内生产总值占有率越高,表示对经济的贡献度越大。
国内生产总值占有率指标的计算公式是:
设为第产业部门的国内生产总值, 为全社会的国内生产总值,则有表示
第产业部门在全社会GDP 中所占的比例为
四、产业增长率指标
产业增长率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生产的产品增加速度的指标。某一产业的增
长率越大,表示这个部门在区域经济中的发展的速度越快。
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
设为第产业部门的初始状态的增加量, 为第产业部门经过时间后的增
加量,则第产业部门在时间内的平均增长率为
第四章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
38
若,则表示该产业的产业规模处于扩张状态;
若,则表示该产业的产业规模处于中间状态;
若,则表示该产业的产业规模处于收缩状态;
五、劳动力综合就业系数指标
劳动力综合就业系数是用来衡量各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指标。某一产
业的劳动力综合就业系数越大,表示这个产业解决就业的能力越强。
劳动力综合就业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设为投入产出表中的劳动报酬, 为投入产出表中的总产出, 为投入产
出表中的里昂锡夫逆矩阵系数,则第产业部门的劳动力综合就业系数为
第四节区域重点产业选择的灰色聚类模型
一、灰色聚类评估模型概述
灰色聚类是指根据灰色关联矩阵或灰数的白化权函数将一些观测指标或观
察对象划分成若干可定义类别的方法;一个聚类可以看成属于同一类的观测对象
的集合;依据聚类对象的不同,可将灰色聚类分成灰色关联聚类和白化权函数聚
类;灰色关联聚类主要用于同类因素的归并,从而使得复杂的系统得以简化;通
过灰色关联聚类可以检查许多因素是否有若干因素大体上属于同类,使得能用这
些因素的综合平均指标或其中的某一个因素来代表这若干个因素而使得信息不
受严重损失;灰色白化权函数聚类主要用于检查观测对象是否属于事先设定的不
同类别,以便区别对待。此类方法又可依据是否对白化权函数是否定权分为变权
第四章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
39
聚类和定权聚类;变权聚类与定权聚类相比,要求指标的意义,量纲皆相同,并
且不同的指标值之间的数量不能相差过于悬殊;因此从聚类分析的适应范围来
说,定权聚类分析要比变权聚类分析的范围更加广泛(刘思峰,2010)。
二、区域重点产业灰色评估模型
由于本文所用的指标在意义,量纲且指标之间的数量相差较为悬殊,故本文
所采用的灰色评估模型为灰色白化权函数定权模型,如下。
设有个产业, 个区域重点产业评估指标,产业关于指标的观测值为
。依据重点产业的选择特征,把个产业划
分为一般产业,次要产业,重点产业三个灰类。
产业指标一般产业的白化权函数,记为
产业指标次要产业的白化权函数,记为
产业指标重点产业的白化权函数,记为
第四章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
40
设区域重点产业评估各指标的权重为,
产业一般产业灰色定权聚类系数:
产业次要产业灰色定权聚类系数:
产业重点产业灰色定权聚类系数:
产业关于灰类的综合聚类系数:

判定产业属于
若计算的重点产业数目较多,而需要选择的重点产业的数目有限,则需要计
算产业的综合聚类则度。
重点产业中的产业的综合聚类测度:
第四章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
41
依据的大小对重点产业中的产业排序,优先选择大的为重点产业
第五节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
根据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我们选取综合就业率,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
产业增长率,收入需求弹性作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根据云南省1997 年,2002 年,2007 年的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计算42 部门的
各指标值的结果如表。
表4.1 云南省42 部门各项指标的计算结果
名称
综合就
业率
感应度
系数
影响力
系数
产业增
长率
收入需求
弹性
农业3.0988 2.747 0.5331 0.1207 0.6892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9565 2.8162 1.0807 0.2837 2.232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 0.0377 0 1.0128 28.7615
金属矿采选业0.3753 1.6324 1.2711 0.6347 9.5838
非金属矿及其他采选业0.1672 0.393 1.6094 0.0482 0.2383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0.0893 0.5877 0.5646 0.0797 0.4196
纺织业0.2305 0.8061 1.0575 0.0723 0.375
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0.1232 0.2465 1.3051 0.2421 1.7569
第四章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
42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0.1623 0.462 1.1908 0.1579 0.9707
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4258 1.4771 1.2114 0.1166 0.6605
石油加工、练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3528 2.327 1.2837 0.2633 1.9913
化学工业0.4929 2.8386 1.3095 0.1668 1.044
非金属矿务制品业0.1569 0.5083 1.3211 0.0665 0.3412
金属冶练及压延加工业0.3234 2.8392 1.3691 0.4067 4.048
金属制品业0.1189 0.6624 1.3684 0.0308 0.147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0.4035 1.9002 1.3534 0.4637 5.1348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1763 1.0349 1.3815 0.4292 4.4552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0.1548 0.8094 1.4734 0.3163 2.65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2393 1.3142 1.2845 0.2426 1.7616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215 0.2764 1.2062 0.1029 0.5671
其他制造业0.1055 0.1316 1.4447 0.2277 1.6067
废品废料0 0.2205 0 -0.0201 -0.0865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3157 2.5711 1.1571 0.2374 1.7064
煤气生产和供应业0.1613 0.1055 1.3392 0.3284 2.8156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1608 0.054 0.7166 -0.0143 -0.0623
建筑业0.1809 0.2519 1.425 0.1634 1.0161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9483 3.3261 0.9652 0.2108 1.4383
邮政业0.6255 0.1008 0.9729 0.0344 0.165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2278 1.227 0.8973 0.2005 1.341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0.7196 2.6185 0.4746 0.1283 0.7436
住宿和餐饮业0.3293 0.9493 0.8098 0.149 0.9003
金融业0.5634 1.54 0.7046 0.2068 1.3998
房地产业0.0918 0.3182 0.2589 0.1613 0.998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2933 1.2253 1.157 0.9179 22.4004
研究与试验发展业0.3875 0.2138 0.9935 0.0845 0.449
续表4.1
名称
综合就
业率
感应度
系数
影响力
系数
产业增
长率
收入需求
弹性
综合技术服务业0.413 0.3506 0.9718 0.6144 8.9476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3539 0.1098 0.6273 0.1004 0.5506
居民服务和其他社会服务业0.2469 0.3814 0.9957 0.1871 1.2183
教育0.8746 0.2067 0.3987 0.0978 0.5338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0.4233 0.1938 1.0062 0.1063 0.590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3035 0.146 0.8054 0.2295 1.6247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0.5306 0.0418 0.704 0.1567 0.9613
根据区域重点产业灰色评估模型及各指标值,确定每个指标的各个类型的白
第四章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
43
化权函数。再通过Delphi 调查确定了各个指标在综合评估中的权重,结果见表
表4.2 灰色白化权函数和权重
指标一般产业灰类次要产业灰类重点产业灰类权重
综合就业率0.24
感应度系数0.14
影响力系数0.14
产业增长率0.24
收入需求弹性0.24
重点产业的选择计算结果见表,其中重点产业有15 个,次要产业9 个,一
般产业18 个。
表4.3 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结果
产业一般产业次要产业重点产业MAX 聚类结果
农业0.6138 0.4800 0.3836 0.6138 一般产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0734 0.4269 0.9128 0.9128 重点产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5200 0.0000 0.4800 0.5200 一般产业
金属矿采选业0.0086 0.4688 0.9905 0.9905 重点产业
非金属矿及其他采选业0.8408 0.2776 0.1581 0.8408 一般产业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0.9527 0.1951 0.0468 0.9527 一般产业
纺织业0.7940 0.5310 0.1822 0.7940 一般产业
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0.3800 0.6490 0.6200 0.6490 次要产业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0.7059 0.8584 0.2803 0.8584 次要产业
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5053 0.8560 0.4900 0.8560 次要产业
石油加工、练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0311 0.7367 0.9674 0.9674 重点产业
续前表4.3
产业一般产业次要产业重点产业MAX 聚类结果
化学工业0.2843 0.6350 0.7078 0.7078 重点产业
非金属矿务制品业0.8242 0.2634 0.1751 0.8242 一般产业
金属冶练及压延加工业0.0647 0.2444 0.9320 0.9320 重点产业
金属制品业0.8019 0.1400 0.1978 0.8019 一般产业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0.0000 0.2590 1.0000 1.0000 重点产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2610 0.3504 0.7327 0.7327 重点产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0.3007 0.3380 0.6995 0.6995 重点产业
第四章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
44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1608 0.9380 0.8312 0.9380 次要产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8334 0.8174 0.1506 0.8334 一般产业
其他制造业0.3907 0.4800 0.5931 0.5931 重点产业
废品废料1.0000 0.0867 0.0000 1.0000 一般产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1188 0.8348 0.8690 0.8690 重点产业
煤气生产和供应业0.3800 0.2365 0.6200 0.6200 重点产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000 0.1264 0.0000 1.0000 一般产业
建筑业0.6662 0.8405 0.3149 0.8405 次要产业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2059 0.6200 0.7587 0.7587 重点产业
邮政业0.7331 0.1400 0.2457 0.7331 一般产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4510 0.9742 0.5285 0.9742 次要产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0.5836 0.4800 0.4130 0.5836 一般产业
住宿和餐饮业0.5975 0.9382 0.3944 0.9382 次要产业
金融业0.2483 0.6154 0.7386 0.7386 重点产业
房地产业0.8193 0.6200 0.1722 0.8193 一般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1451 0.5200 0.8421 0.8421 重点产业
研究与试验发展业0.7255 0.5390 0.2547 0.7255 一般产业
综合技术服务业0.2405 0.4593 0.7371 0.7371 重点产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7898 0.5137 0.2087 0.7898 一般产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社会服务业0.5759 1.0000 0.3853 1.0000 次要产业
教育0.7600 0.3153 0.2400 0.7600 一般产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0.7209 0.6974 0.2602 0.7209 一般产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3699 0.8028 0.6094 0.8028 次要产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0.6071 0.5278 0.3863 0.6071 一般产业
云南省的重点产业候选部门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
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
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
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业,租赁和
商务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
云南省的次要产业候选部门有: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木材加
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
子设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
服务和其他社会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云南省的一般产业候选部门有:农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非金属矿其
其他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制品业,金属制品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废品废料,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邮政业,批
发和零售贸易业,房地产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第四章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
45
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由于云南省重点产业候选部门有15 个,计算重点候选部门的各部门的综合
测度见表。
表4.4 重点候选部门的各部门的综合测度
名称
综合聚类系数
综合聚类
测度
一般产业辅助产业重点产业
石油加工、练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0311 0.7367 0.9674 4.4065
化学工业0.2843 0.6350 0.7078 3.6777
金属冶练及压延加工业0.0647 0.2444 0.9320 3.3495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0.0000 0.2590 1.0000 3.518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2610 0.3504 0.7327 3.1600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0.3007 0.3380 0.6995 3.0752
其他制造业0.3907 0.4800 0.5931 3.1301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1188 0.8348 0.8690 4.3954
煤气生产和供应业0.3800 0.2365 0.6200 2.7130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2059 0.6200 0.7587 3.7221
金融业0.2483 0.6154 0.7386 3.694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1451 0.5200 0.8421 3.7115
综合技术服务业0.2405 0.4593 0.7371 3.3703
通过比较综合聚类测度得出重点产业各部门的排序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
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
业,金融业,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综合技术服务业,金属冶练及
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煤
气生产和供应业。云南省可以通过上述各个产业部门的顺序来选择若干个主导产
业。
第六节小结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重点产业代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和获取经济利益的
产业。这类产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整个区域的经济规模和实力,故正确选择重
点产业和采取正确对策扶持重点产业成为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由此,在重点产
业的选择上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通过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机制来实现重点产业的发展。在一般情
第四章云南省重点产业的选择
46
况,在市场的竞争和供求关系的作用下,会使得最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产
业脱颖而出。但是不能完全依赖市场的作用,因为某些产业,由于本身具有市
场失灵的特点,这个时候需要通过政府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来发展这类产业。
第二, 通过先进的技术促进重点产业的不断升级。区域的重点产业能否成
功发展,取决于重点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来源于先
进技术的应用,而一个技术水平低、质差价高、需要政府保护的产业可以给区
域经济发展带来促进作用,这是不可以想象。虽然云南省的整体的发展水平是
低的,但是云南省选择的重点产业的产品应该是一流的。通过先进的技术促进
重点产业的不断升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代表先进技术的产业来替代原有
产业成为重点产业;二是同一产业内部,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
或者通过制度的创新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来使原有产业发生重大的改变。
第三, 通过大型企业集团的规模优势促使重点产业发展。重点产业需要在
技术更新上,有着广泛的跨区域的合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而这一切,
只有资金优厚,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企业才能承担。
第五章结论
47
第五章结论
本文首先在回顾过去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理论
背景。再次从各个角度分析了云南省的产业结构现状,通过对云南省产业结构的
横向比较,得出了云南省的产业结构现在所处的位置,即产业结构从全国范围来
看处于较低的位置;通过纵向比较,得出了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中又蕴含着不足,即云南省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并不是一
致,二者有着很大的差距;通过动态产业结构的分析,得出了现状的云南省的产
业结构有变缓的趋向;通过于灰色产业素质评估模型,得出云南省的产业结构素
质偏低。总的说来产业结构有着严重的不足,需要进行调整。而调整的方向是什
么?借助“快车道”模型,求出了云南省的社会生产总值的产业结构平衡比重
9.26%、29.61%、61.12%,但是云南省的实际产业结构为12.02%、58.11%、29.87%,
显示出了云南省的产业结构的失衡。由此需要通过发展重点产业实现非均衡的发
展来实行平衡。而重点的产业选择又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点,因此构造一个重
点产业的选择模型——灰色聚类评估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得出云南省的重点产业
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及仓
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综合技
术服务业,金属冶练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气、
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并提出了发展重点应该注意的问题。
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文章有着一些不足。一是数据有点陈旧,本文主要使
用了云南省的投入产出表,而最新的投入产出表也是2007 年的,与论文的写作
的时间相隔了五年的时间。二是重点产业的选择主要是从云南省的内部来分析,
缺乏对周边地区和其他趋同地区的比较,在论文的内容上显得不够充分。三是本
文主要使用了灰色分析法,但是在某些指标的选择和模型的设计上显得过于主
观。四是在实证分析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不得使用某些指标加以替代,进
而使得与实际情况有所差别。
参考文献
48
参考文献:
[1] 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9-20.
[2] 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 卷[M].北京:出版社,1995
[6]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中译本) [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7] 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8] 罗斯托.从起飞进入维持增长的经济学[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9] 西蒙·库兹涅茨著;常勋等译.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 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第五版.北京科学
出版社,2010
[11] 杨冶,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12] 张蕴岭.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13] 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14] 刘伟.工业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5.
[15] 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经济
科学出版社,2000
[16] 杨公朴.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7] 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8] 郑玉歆.应用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9] 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0] 汪海波.中国现代产业经济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
[21] 郭金龙,张许颖.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
济研究,1998(9)
[22] 陈昌文. 谱写云南对外开放新篇章——我省加快推进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
建设[J].云南党的生活,2010(5)
参考文献
49
[23] 郭克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9;(5)
[24] 吕铁,周叔莲.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管理世界,1999
(1)
[25] 葛新元.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计量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0(1)
[26] 张旭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J].亚太经济,2000(3)
[27] 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28] 夏明.转轨以来中国经济结构转变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2)
[29] 党耀国等.产业结构调整的“快车道”棋型及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3(8)
[30] 王岳平,葛岳静.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J].管理世界,2007(2)
[31] 谭顺福.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管理世界[J].2007(6)
[32] 朱慧明, 韩玉启.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运筹与管
理,2003,12(2)
[33] 叶依广,我国产业部门增长效应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03(3)
[34] 李娟,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思想战略,2011(4)
[35] 曾庆飚,云南省产业结构的动态分析及调整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1(7)
[36] 李邃,江可申,郑兵云,新兴产业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序度研究[J].科学学
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2)
[37] 徐兵,王丽华,灰色快车道数学模型的建立于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4
(1)
[38] 江霞,贸易政策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9] 宋美秋,东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0
[40] 翁逸群.产业结构演进、产业转移和各国经济的增长与波动: [D], 上海:上海交通
大学, 2001
[41] 汤斌.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D], 成都:西南财经大
学, 2005
[42] 姜乾之,基于云南省产业结构变动视角的就业结构变动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
学,2010
[43] 刘悦,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
参考文献
50
[44] 姚蕊,西部地区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与对策研究,[D].昆明:昆明
理工大学,2007
[45] 孙云奋.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从技术角度切入:[D], 天津:南开大学,
2005
[46] 张彰.主要经济指标视角下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云南省为例:[D].昆明:云南
大学,2010
[47] Akamatsu K.A theory of unbalanced growth in the world economy.
[J].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961.97(4)
[48] Liu S F,Dang Y G.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funds for science and technical
advance. [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 Cybernetics 2004.33(2)
[49] Luo D. The Method for Grey Inteval Clustering Decision. [J].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2007.39(1)
[50] Ying L G. China’s changing regional disparities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J]. Economic Geography 1999.75(1)
[51] Carree, M.A.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economic growth[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2(18):243-255
[52] Aying Liu,Shujie Yao & Zongyi Zhang.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employment and investments in China,1985-1994 [J].Economics of planning, 1999(32):
171-19
致谢
51
致谢
光阴如梭,转瞬而逝。在整个硕士论文的写作的过程中,让我体会到了经济
学知识的浩瀚和自己的能力的不足。经过数月的努力,论文即将完稿,我心中充
满了高兴和激动。回想三年的学习生涯,又难免有所失落,为即将离开熟悉的校
园而失落;为离开关心我,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而失落。
在论文截稿之际,我首先对我的导师——朱启才教授表示真挚的谢谢。朱老
师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教学中充满了风趣和幽默。让我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
获益不菲。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定稿的过程,朱老师更是付出了很多的辛劳。
第二,感谢所有的任课老师,有了他们的辛勤的教育,既让我学习到了不少
的知识,又让我领会了他们的人格风采。
第三,感谢龙艳春老师在我攻读硕士期间,对我的学习生活中无私的帮助。
尤其是在我忽视的问题上,给予我的提醒,让我没有因此而在学习上分心。
第四,感谢那些为我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快乐的同学朋友。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对我一直以来的学习的支持和鼓励。
52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满世荣,朱启才.云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灰色关联模型
[J].经济研究导刊,2011,35
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的实证分析
作者: 满世荣
学位授予单位: 云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