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广西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姓名:陈敬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甘宜沅
20091201
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摘要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迅猛的发展,但
由于历史背景、政策以及生产要素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劳动力
剩余在我国(尤其是城镇中)成为了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造成中国城镇高失业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
面:(1)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庞大造成劳动资源的数量供给大于市场需求;(2)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国有经济中的隐性失业显性化;
(3)以资本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使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吸收劳动力
有限:(4)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不匹配,造成“既有失业,又有职位
空缺”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治理中国失业问题,必须要充分认识其复杂性和特殊性,采取综合治
理与专项治理相结合,正规体系与非正规体系相结合,长期治理与短期治
理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应对。在具体操作上,概括起来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
考对策:一是实施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发展的战略,以增加对劳动力
的总量需求;二是健全就业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调节功能,尽量减少或
清除市场功能障碍,使劳动的供求结构得以被市场有效调节;三是提升劳
动力素质,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互匹配。
本文对以上内容进行了思索与研究。
关键词:城镇失业失业原因失业对策
STUDY ABOUT CHINA’S HIGH.RATE UNEMPLOYMENT
IN COUNTRYSIDES AND ITS SOLUTl0NS
ABSTRACT
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thought and it’S structure of all productive
fators is unbalanced(especially in the countries)though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has brought some rapid progress for China.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unemployment in China,but the following
4 on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my opinion.They are as below:(1)The
big population cause the available labor force is excessive than which is needed
by the labor market.(2)The recessive employment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getting obvious under China’S socialistic reform(3)The economic increasing
model by the promotion of capital makes the acceptance of labor force is limited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the rapid increasing of economy(4)The supplyment
of the labor force doesn’t agree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it,which makes the
phenomenon of“some positions are vacant while some are redundant”arise.
The solutions to China’S unemployment are to combine the technical
renovation with the intergrated renovation,cobine the short—term renovation
with the long—term renovation and combine the formal system with the informal
5
system tO manage it after real izing the particularity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blem.And we need to put the theory into the reality by these three means as
following:Firstly,we need to perform the stratagem of developing the economy
and the employment at the same speed and increase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labor
force’S requirement.Secondly,we need to make up a perfect employment
system,optimize the adjustment of the labor market,try our best to decrease or
even get rid of the barrier of the market functions SO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abor requirement and supplyment can be adjusted effectively by the
market.Thirdly,we need to promote the qual ity of the the labor force,increase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labor force and make the requirement and the
supplyment match together.
The author makes the concusion after the thinking and study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s above.
KEY WORDS:unemployments of countrysides;causes for unemployments;
solutions to unemployments
6
广西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和相
关知识产权属广西大学所有,本人保证不以其它单位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或使用本论文
的研究内容。除已注明部分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本人为获得其它学位而使用过的内容。对本文的研究工作提供过重要帮助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论文中明确说明并致谢。
论文作者签名: 隔辎碉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2硼'年f 2旯ZS品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请选择发布时IN:
口磊时发布口解密后发布
(保密论文需注明,并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做作者始隅锻明翩虢徘刎7钔月?歹日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城镇离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荣研究
第一章导论
1.1课题的来源
失业问题是一个困扰世界的难题,国际劳工组织在2009年5月28同所发表的《全
球就业趋势最新情况》中指出,2009年将会有2.1亿人到2.39亿人处于失业状态,全球
失业率有可能达到6.8%,为199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是世界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
长,总经济规模于2008年己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①,但在历史人口政策、经济体制
转轨、企业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失业人口、失业率呈逐年增高之势,城镇登记失业率由
1995年的2.9%②升至2003年的4.3%,2007年达到了4%@,城镇每年至少有1200万的
失业人口①。
劳动就业涉及千家万户,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
点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就业问题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把社会就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把增加就业与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并列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把促进就业作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
略和政策。十七大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不仅能让人们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还是人们融入社会,维护个人尊严,
实现自我价值,以及维系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高失业和高失业率的存在,
不仅给许多家庭带来痛苦,还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浪费,意味着社会保障负担的增加,意
味着经济产出的损失,这都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高就业、高就业率,则居民
财富普遍增加,人们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这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可见,就业是民生之本,它是人们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有助
于缓解贫富差距、大面积消除贫困现象,保证社会成员后代健康成长,有助于提高社会
的整合程度,实现发展的根本目的。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解决失业问题关系改革发
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
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1.2选题的意义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政府都非常关心失业问题,因为失业不仅是关系微观经济个体
的切身福利和利益,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所以,通过深入分析目
前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了解造成城镇失业的原因,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法,可以
。汪时锋:中国取代德国居第3大经济体07年GDP增速达13%[EB/OL]
http://news,sohu.com/20090115/n261755234,shtml.
宝固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6),中国统计:Ij版社,1996。
岛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f}{版社,2008。
印中国广播网北京2007年6月14日消息。6月13日晚,新民网从有关部门获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历时数月
完成的《关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从劳动力供给看,全国城镇每年
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从劳动力的
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万~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安排就
业1200万人左右,年度劳动力供求缺【J仍在t200万人左右。而在农村,虽然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转移了2亿人,
由于j_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按1.7亿汁算,则农村富裕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为政府采取措施缓解城镇失业问题,促进再就业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具有较强的理论意
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讲,研究转型时期我国城镇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由于中国具有自
己的现实国情和本士化特征,因此任何国外的失业问题研究对中国来说,均只具有借鉴
作用,而不具备完全替代功能,这就需要专门针对中国的实际失业问题进行研究。目前
理论界对转型时期我幽城镇失业的原冈及其对策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与思考,但是
并未形成理论上的突破,更别说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体系”了。可以说,从某种程
度上来看,失业问题研究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空白与盲点。因此,全方位、多角度、深层
次地对转型时期我国的失业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二、现实意义
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严重的失业问题,就目前而言,
城镇失业人员的安置是最紧迫、困难、最重要的。但是,中国目前的实际失业状况如何?
造成中国城镇失业问题的历史原因与政策有那些?造成中国城镇失业问题的当前原因
与政策又有哪些?针对失业弱势群体,政府应采取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对其进
行帮助,以达到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降低失业的目的?以上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非常
重要的,因为对理论的论证和对现实的充分了解是制定和实施政策的前提与依据。作者
试图通过本文分析和解答以上问题,会使人们对中国目前面临的失业状况有一个清晰的
认识,同时得到一些有益的政策启示,因此,本文具有现实意义。
1.3研究方法
本文以探寻我国城镇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为目的,在研究过程
中既有规范分析又有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关注的是描述、解释以及预示,本文通过实证
分析论证和阐明了中国城镇失业问题产生主要原因有城镇人口数量庞大,国有企业隐性
失业显性化,资本推动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结构性失业的存在等。而规范分析所关心
的是规律和建议,主要应用于探寻缓解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1.4独创或新颖之处
本文认为,导致中国城镇高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是几股力量相互作
用的结果。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资本推动型,经济增长主要由资本推动带来,严重依赖
于资本的高投入。资本的高投入会导致资本深化,结果是资本就业弹性下降,表明资本
一方面推动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吸纳就业的能力却不断弱化,甚至会出现资本排挤就
业的现象,从而导致就业吸纳能力的弱化与经济增长就业弹性下降。因而高经济增长率
不一定会使失业率下降,或高增长不一定导致低失业。与此同时,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渐渐弱化的同时,由于经济转型,中国的失业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原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隐性失业被不断显化出来,造成城镇失业率快速上升。因为这两个原
因,一是经济增长对就业吸纳能力的逐步弱化,二是经济转型条件下失业人口的大量释
放,高失业必然无法避免。另外,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不匹配对中国失业问题的存
在也起着推动作用,它导致出现“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的现象。再加上中国人口
数量庞大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这两个历史原因,造成了中国失业问题严重的必然结果。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1.5失业理论综述
1.5.1西方失业理论
j:个l{j=纪30/寸I代的那场经济危机,促进j’西乃‘火业理论的形成。西.乃‘,人业理论分
为若f学派,日都臼成体系,现分别评论如I、.。
、凯恩斯学派的苷自愿,欠业理论
匀l心洲Jto"Ox,.济理论把失、Ip问题做为核心来进行分析,把实现充分就、Ip做为宏脱经济政
策的i弘臣}i标。凯恩斯认为,依靠巾_场的自发力量,/{i能达剑需求与供给的均桶状念,
彳i能J杉成实现充分就、lp和消灭“非自愿失业”的“有效需求”。凯恩斯还认为有效需求
个足Lj_-个心理舰律即“灵活偏好”、“资本边际效率”、“消费倾向”有荚,有效需求不
足足“非自愿失、|k”存在的根本原l大I。凯恩斯削他的“有效需求不足论”来反对“萨伊
定律”以及依据“萨伊定律”而建它起来的传统失业理论,还论汪了“非自愿失业”可
能会K期存ni。凯恩斯对减少“非自愿失、lp”的政策建议足:鼓励投资;刺激消费,扩
人fj效需求;增加就业等。
一:、占典学派的臼愿失、ip理论
该失业理沦的d订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并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古典学派认为,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工资随着劳动力的供求变化丽自山涨落,通过市场价格机制
的调节作用,可以使所有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被用于生产,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三、新占典综合派的失业理论
新古典综合派间接的将失业与经济增长联系了起来,它的政策是通过刺激经济的增
K,利用通货膨胀促使实际工资下降,达到增加企、Ip对劳动力的需求,实现充分就业的
}^{的。新古腆综合派的理论核心是寻找实际工资下降的途径,所以本质上也不与经济增
K桐联系。
四、新凯恩斯蔓义的工资黏性理论
现实。}1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尽管失业者愿意接受比较低的工资来获取就业机会,但
雇1i本身却并不想通过降低工资来雇佣更多的T人。这说明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某种障
斜使它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新凯恩斯主义针对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性障碍进行了探索,完
善并发展起来⋯种新的失业理论,即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解释了失业|’口J题和_丁资黏
性,它代表管}f乓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黏性理论主要包含了以下
内容:(1)隐含合同理论。(2)长期劳动合同导致名义T资黏性。(3)内部人一外部人
理论。(4)效率j二资理论。
凡货币学派的失业理论
其失、Ik理论兀J‘以简单归纳为“自然失业率”假说。“自然失、lk率”指的是在没有货
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工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
衡状态的失、Jk率。也就是说,存任何时候,都存侄和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戍的某一均衡
失业水平。该均衡失业水平就是“自然失业率”, 在现代社会中,“自然失业率”会始
终存程,但不会固定不变。货币学派还以“自然失业半”假说为皋础,否定了菲利普斯
曲线义系即通货膨胀与失业交替关系的ll确性。货币学派对失业的对策建议是:反对工
会对l:资;咎的十预和最低工资萼墨的规定,主张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米解决失业问
题。
1.5.2西方失业理论缺陷
西方失业理论的缺陷在于:(1)研究对象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失业问题,以完全市
场经济制度和私有制为背景;(2)就失业谈失业,基本不考虑其他经济因素与失业之间
的关系。所以,这些失业理论基本不能用于解释中国目前的失业问题,因为中国是一个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发展中国家,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1.5.3中国目前有关城镇失业问题的研究
当日,J.中国理论界对于失业问题的研究也有很多学术贡献,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中国当
前所mi临的失业问题的原因和性质展开的。经济学家宋丰景在2005年第l期《城市问
题》中发表的文搴把当日,J.国内对失业性质的认识归结为五种:
一、人口决定理论。
该种理论认为我国根本的失业特征是总量性失业,指的是由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非
充分就业均衡而引发的失业。产生失业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导致劳动力总
量供大于求。主要表现为我国劳动力资源历史存量过大且增长迅速,导致供求不平衡产
生了失业。认为失业是由于劳动力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暂时失衡所造成的,我国劳动力长
期以来大量积累,形成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所以,因劳动力供给总量大于就业岗位就
造成了总量性失业。
二、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指的是就业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不一致而导致的
失业。在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表现为存在岗位空缺的市场和存在失业的市场同时并
存。“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是我国结构性失业的真实写照。在劳动力市场上,表
现为拥有相应技能的劳动力供不应求,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02年第二季度
的《全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表明,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都大于1。而另一方面,
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却无业可就。
三、制度性失业、垄断性失业和劳动力市场分割性失业。(1)制度性失业认为由于
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的滞后而造成的劳动力无法接受市场经济新观念,
或者在消费行为上已接受市场观念但在就业行为上却仍不能接受市场观念,失业的劳动
力不是花时间寻找工作而是耗时间等待着政府给他们送来“体面”的工作。(2)行业垄
断从两个方面造成了失业的发生:对于“朝阳产业”而言,过度的垄断和保护导致行业
低效率、低产出和高工资、高物价并存,使得本来可以进入该行业就业的劳动力处于闲
置状态,变为失业者。“行业垄断性失业”往往伴随着垄断行业内的高收入(或高成本)
和垄断行业外的高失业并存的现象;对于“夕阳产业”而言,过度的保护和垄断会延迟
产业结构调整,导致行业内部的“隐蔽失业”和“无效就业”。(3)劳动力市场分割性
失业一般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横向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指的是
劳动力的产业分割、单位分割、地区分割、城乡分割,即劳动力市场的行政性分割。在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行政性分割不仅涉及城乡问题,还涉及区域性问题。另一种分割是
纵向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指的是劳动力职业等级的客观界限,即技术分割,这种分割源
自劳动者个人的素质及受培训教育程度的差距。
四、“有效需求不足”性失业。这一理论认为,导致当前失业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有效需求不足”。与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每年1至2千万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相
比,每年因经济增长而创造的数百万个就业岗位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所以,“有效需求
不足”性失业理论总与人口决定理论相联系,提倡增加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以提升就业
率。此外,有效需求不足论者还认为,目前我国由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严重不足导
致社会总需求不足,社会总供给远远超过总需求,致使产品滞销,物价下降,就业机会
减少与失业人员增加。所以,大量的下岗和失业人员难以找到新的就业机会,这与总需
求不足有较大关系。
血、“核,15,就业”不足导致的失业。这一理论以企业创新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我国
的核心就业与非核心就业的问题。所谓核心就业,指的是与企业创新活动相关联的就业。
非核,15,就业或虚拟就业指的是通过与企业创新活动无关的其他途径所创造的就业。该理
论在分析当前中国就业滑坡的根本性原因时,认为从表面的原因看,下岗失业问题或就
4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Ve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业的困难来自于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机构精简改革的深化和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
大,以及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释放速度的加快。但实际上造成中国目前就业困难的根本
原因,币是在于这些方面的改革没有真fF深化。从本质上看,这些年就业困难的累积是
由F企、lk核心就业*rig,J新滞后与扩展缓慢所学敢的。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第二章中国城镇失业的总体状况
2.1失业的界定、统计
总人口可以分为劳动年龄人口与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又可以分为劳动力
人口与不在劳动力人口。根据各国劳动统计惯例,不在劳动力人口包括:(1)在校学生;
(2)家务劳动者;(3)退休和因病退职人员、服刑犯人、丧失劳动能力等不能工作的
人员:(4)不愿工作的人员;(5)在家庭农场或家庭企业每周工作时间少于15个小时
的人员。除此之外的劳动年龄人口就是劳动力人口。劳动力人口有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两部分组成。
2.1.1国际劳工组织与世界各国对于失业的界定
第13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通过的《关于从事经济活动人口、就业、失业和不充分
就业统计的决议》,将失业者界定为在参照期内无工作、但目前能够工作并寻找工作的
某一特定年龄以上的所有人员。
根据这一定义,失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在参照期内无工作;(2)目前能够工
作并讵在寻找工作;(3)处于某一特定年龄段。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界定失业的标准时都遵循国际劳工组织订立的标准,但由
于各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发展水平不同,以及失业本身具有复杂性,在界定失业标准时,
各国往往会结合自身的情况将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进行调整(见表2—1)。
表2—1 各国对失业的界定\项目失业定义年龄限制
找工作的参考统计到岗时
国名\\ 时间段间段
调杏周中无工作,过去4周内(含调查周)
曾进行求职活动,有工作能力的16岁以16周岁以参考周内
美国4周
上者,包括没暂时解雇的工作和等待30 上(1周)
天内开始新工作者。
调查周中无工作,过去4周内(含调奋周)
曾进行求职活动,且有上作能力的15岁1 5周岁以参考周内
加拿人4周
以上者,包括自调查周起,4周内有新』: 上(1周)
作的待业者。
无_L作,调查日向职业介绍机构提出应征
16周岁以
4周
调查后的未
法国同定全日制就业申请,进行求职登记者,
上来2周
且能够立即工作的16岁以上者。.
凋查日中无工作,有工作能力者,向失业
15周岁以
4周
调查后的未
英国保险所提出救济申请者。(失业保险、补
上来2周
助及免交保险费)。
年龄在16-_64周岁,没有工作,在就业
机构登记,正在寻找每周20小时以上的16周岁以调查后的未
荷兰
一f:作,如果提供工作岗位在2周内可以上上来2周
岗。
6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续表\项目找j[作的参考统计剑岗时
国名\\ 火业定义年龄限制
时间段间段
年龄住1 5岁以上,没有【:作,过左4周
俄罗斯1 5岁以上4周
进行求职活动的人员。
调夼日中在职业介绍所登记求职者,且希
调夯后的未
德国望周19小时以上及3个月以上的付薪雇14岁以上
来2周
川,有I:作能力者。
凋查周无J:作,并进行求职活动,有上作
日本能力的15岁以上者。包括等待过去求职15岁以上
活动结果者。
从表2—1中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在失业的定义和包含范围的界定上存在着一定的
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劳动年龄的区别。国际劳工组织对年龄下限没有规定,各国选择的年龄下限
也不尽相同。德国年龄要求最低,为14岁;日本、俄罗斯、英国、加拿大为15岁;美
国、法国、荷兰为16岁。
(2)寻找工作积极性的区别。按国际劳工组织的失业标准,失业者应该积极寻找
工作,并界定积极寻找工作的行为为:在就业或职业介绍部门登记;向雇主申请工作;
到工作场所寻找工作;寻找或应聘报纸招聘广告;寻找亲戚或朋友的帮忙;为自己创业
寻找地皮、厂房设备等;申请和就业有关的执照等。
美国、法国、加拿大、英国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要求失业者在参考期内有积极寻
找工作的行为,而参考期一般定为四周,但各国却对积极寻找工作的理解不同。例如,
美国将找工作分为主动找工作和被动找工作,所谓主动找工作是指那些能够直接导致得
到工作机会而不依赖后续行动的找工作行为,比如寻找或者应聘报纸广告,亲自到工作
场所去寻找,打电话询问和递送工作申请等;在家里阅读招聘广告的行为则被视为被动
找工作,被动找工作的人被认为没有努力求职,不再失业人员之内。加拿大等国对失业
者的界定没有主动找工作和被动找工作之分,所有找工作的人都被视为失业者。
(3)到岗时间的区别。国际劳工组织界定的失业者被要求能在两周内到岗工作,
德国、荷兰、法国等国家与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一样,同为两周。而美国和加拿大确定
到岗时问标准比较短,仅为一周。
2.1.2中国对于失业的界定
过去,在传统“包分配”就业制度的安排下,中国政府一向以零失业做为自己的就
业目标,不承认失业的存在,故也不存在与失业相关的统计指标。而“文化大革命”结
束后,大量“上山下乡”青年突然自农村返回城市,给当时的中国就业安排带来了巨
大的压力,部分青年回到城市没有工作,中国政府称这种现象为“待业”,将“城镇失
业(待业)人员”界定为具有非农业户口(城镇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男子16
岁至50岁,女子16岁至45岁),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
构进行待业登记的人员。将这部分人员分为三类:待业青年、待业职工和其他待业人员。
随着中国政府于1979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体制的改革与经济结构的
调整也同渐深入,对部分国有企业相继进行了破产、倒闭、重组的安排,这部分企业内
部的隐性失业开始显性化。中国政府在1994年开始正式使用失业和失业率这两个概念。
劳动部与国家统计局于1998年重新界定失业人员。根据2002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
的定义,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劳动年龄以内(16岁以上,男60岁以下,女
7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5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
员。包含埘象有:(1)16岁以上各类学校毕业或肄业的学生中,初次寻找工作但尚未找
到工作者;(2)企业宣柿破产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3)被企业终止、解除合同或辞
退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4)辞去原单位工作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5)符合
失业定义的其他人员。中国现行的失业统计范围仅限于城镇,因此目前仅有城镇失业人
员的概念。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3年5月8同公印的《关于落实再就业政策考核指标几个
具体问题的函》中对失业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的界定,指出失业人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
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就业的人员。其中,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
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与此前的失业定义相比较,
新定义有两处变化:(1)不再强调“非农业户口”和“在当地就业机构登记”(2)与劳
动报酬挂钩。
2.1.3失业的统计
失业定义决定了失业统计的范围区间和对象,失业的信息收集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着各国的失业数据。一般而言,失业统计方法有行政统计法和统计调查方法两种。
行政统计法。通过劳动管理或就业管理等政府机构对失业者进行登记,获取失业信
息。这种方法主要是为政府服务,帮助政府掌握劳动者的就业和事业状况、求职意向、
经济状况等,为失业保险盒其他促进就业的工作提供依据。
统计调查方法,又可分为抽样调查和人口普查两种。
抽样调查方法.通过纯随机抽样、等距抽样、重点抽样等方法,从调查对象中选取
有代表性的样本,向样本人询问一系列问题,包括是否有工作,如果没有,是否可以工
作并采取了何种措施寻找工作等,获取所需数据,从而推断总体状况。
人口普查。各国的人口普查中都有与失业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如人们从业类型、从
业数量,从业人员的教育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以及就业和事业状况等,这些都
可以为失业统计提供精确的数据与资料。
行政统计法与统计调查法在失业统计上各有优缺点(见表2—2)。
表2—2 失业统计方法优缺点比较表
失业统
优点缺点
计方法
(1) 时间性强,可以快速提供失业数(1) 各国统计口径不一致;
据; (2) 数据无国际可比性;
行政统
(2) 操作方便,成本较低(3) 数据获取渠道多,容易交叉或遗漏,
(3) 实用性强,为就业部门实际工作随准确性不强;
计法
时提供数据,为理论界对失业研究(4) 数据内容取决于行政管理要求,不够
积累系统资料。深入和详细,不利于学术研究。
(1) 标准国际化,数据国际可比; (1) 专业性较强,在样本的选择和问卷的
(2) 资料较丰富,可对失业人员的具体设计上要求高,有一定难度:
情况作深入调查; (2) 数据的收集需要相当数量的调查经
统计调(3) 失业数据较详细,与实际联系较密费,成本较高;
查法切,有利于对失业和相关问题的研(3) 数据收集时效性较差,尤其是人口普
究。查,相距时间太长,不能满足对失业
数据经常性的需要。
f-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离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许多国家在进行失业统计时会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法国以劳动力抽样调查失业人
数为基数,用每月登记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来调整更新抽样调查失业人数。荷兰对既在
就业机构登记又参加抽样调查的失业者,建立牛甘应数据文件,将他们的登记记录与劳动
力抽样调查的问卷档案进行对比,以使失业统计数据吏真实。在行政统计的基础上,美
国、日本、澳洲、加拿大和部分欧洲国家每月开展劳动力抽样调查,西班牙、意大利、
葡萄牙等国家实行季度劳动力抽样调查,法国和英国也陆续开展了劳动力抽样调查。
中国的失业统计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分为统计调查和行政登记两大类。统计
调查包括每十年进行一次的人口普查中的失业调查和幽家统计局与1996年以来逐步建
立的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行政登记是劳动部门于1978年建立的城镇失业登记制
度。由于三种调查方法的口径、对象等不一致,故得出的失业统计数据也各不相同。
人口普查调查人数多,覆盖面广,在失业标准上采用了与国际标准较为一致的口径,
而且普查是按常住人口进行,而不管其是农业户口还是非农业户口,也不管户口所在地。
所以,人口普查所得到的失业数据较为可靠和准确,是全面系统了解真实失业状况的重
要信息来源。但人口普查要十年才进行一次,因此得到的失业数据很难满足失业统计对
时效性的要求。
国家统计局于1996年正式建立了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每年进行三次调查,
通过入户的方式进行。该调查采用了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对失业的界定,失业者需满足
以下条件:(1)十六岁或十六岁以上;(2)有劳动能力;(3)调查周内未从事有收入得
劳动(具体指劳动时间不满一小时);(4)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具体指如有工作,可以
再两周内上班);(5)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抽样调查所取样本是使用全国人口变
动抽样调查的样本,因此代表性有限,而且每年只在5月、10月、12月进行三次调查,
时间序列不长,资料不充分,再加上数据不公开,所以实际使用很少。
城镇登记失业是一种以就业服务机构登记为基础的登记失业统计系统。登记失业率
是我国目前监测失业状况的主要数据来源。但我国的登记失业制度具有很大局限性与漏
洞,它所指的失业人员没有包括企业下岗人员,没有包括未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包括
农村无工作劳动者,没有包括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中无工作的那一部分,也未剔除失业
人员中的隐性就业者。前四项损漏会使失业率偏低,第五项会使失业率偏高。实际上,
我国政府正式发布的失业数据(城镇登记失业率)己完全不能正确的反映社会的真实失
业情况,数据严重偏低,例如,2007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远远低于我国的实际
失业水平。
2.2中国城镇失业水平
中国目前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7年公布了《关于当前劳
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报告》,里面的数据显示,在“十一五"期间,从劳动力的需
求来看,按照中国经济保持8%~9%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
位,再加上自然减员空出的岗位,则每年大概可安排1200万个就业岗位。从劳动力的
供给来看,全国城镇每年将新增1000万劳动力,在加上有就业需求的下岗人员和其他
人员,每年有就业需求的劳动力就达到了2400万人。可见,我国“十一五”期间城镇
每年的就业缺口在1200万左右。
2.2.1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中国政府公布的官方失业率,做为分子的登记失业人员必须符合以
下条件:(1)非农业户口;(2)处于一定年龄段(男性为16"--50岁,女性为16----45岁):
(3)有劳动能力;(4)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已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了求职登记。
9
广西大掌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做为分母的城镇劳动人口包括以下人员:(1)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
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2)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3)城
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4)城镇失业人员。
中国历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及失业人数见表2—3。
表2—3 中国历年来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
年份城镇登记久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万人
1978 5.3 530.0
1979 5.4 576.6
1980 4.9 541.5
198l 3.8 439.5
1982 3.2 379.4
1983 2.3 271.4
1984 1.9 235.7
1985 1.8 238.5
1986 2.0 264.4
1987 2.O 276.6
1988 2.0 296.2
1989 2.6 377.9
1990 2.5 383.2
1991 2.3 352.2
1992 2.3 363.9
1993 2.6 420.1
1994 2.8 476.4
1995 2.9 519.6
1996 3.O 552.8
1997 3.1 576.8
1998 3.1 571.0
1999 3.1 575.0
2000 3.1 595.0
2001 3.6 681.0
2002 4.0 770.0
2003 4.3 800.0
2004 4.2 827.0
2005 4.2 839.0
2006 4.1 847.0
2007 4.O 830.0
资料来源:根据1979--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且不论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否能真实的代表中国的失业状况,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改
革开放初期,失业率是下降的,这是因为当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再加上改革开放政策
的实行,致使被破坏的生产力快速恢复,经济增长带来了就业的增长。而步入九十年代,
特别是1991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走高,一路上扬,2002年开始更是突破了4%,
10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显示着失业问题向着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
2.2.2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
国家统计局于1996年诈式建立的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每年进行三次调查,
分别在二、三、四季度进行,其中,只有第三季度的调查是在全国范围(不包括香港、
澳门、台湾)进行,第二、四季度的调查只在城镇中进行。该调查使用的失业人口和失
业率统计口径与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标准较为一致,但可能政府出于某些因素的考虑,
数据一直没有公布。
2.2.3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失业数据
我圈于2000年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
提供的数字,在2000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失业率为3.58%,但城乡失业率却极不均
衡,农村失业率只有1.15%,城镇失业率却高达8.27%,其中城市为9.43%,镇为6.24%。
表2-4详细列出了各年龄段城、镇、农村的失业率。
表2-4 2000年中国各年龄段人口失业率(%)
城镇
年龄组(岁) 全国农村
合计市镇
15一19 11.63 22.60 22.78 22.32 7.32
20一24 6.98 13.12 13.73 12.03 3.02
25—29 3.68 7.89 8.80 6.27 0.93
30_一34 2.76 6.76 8.02 4.58 O.43
35—39 2.97 7.17 8.81 4.15 0.32
40一44 3.16 7.71 9.55 3.91 O.28
45—49 2.12 5.96 7.35 3.40 0.25
50一54 1.22 3.9l 4.72 2.6l O.23
55—59 0.60 2.29 2.8l 1.59 O.14
60—-64 O.18 0.82 1.00 O.62 0.06
65岁及以上0.22 1.01 1.32 O.71 O.11
总计3.58 8.27 9.43 6.24 1.1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中国总体失业率不算高,但8.27%的城镇失业率已经是处于
相当高的水平,而国家2000年公布的城镇失业率仅为3.1%,两相比较,前者竟然是后
者的2.7倍。虽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调查失业率时使用的统计口径与国际上普遍使
用的统计口径相去甚远,但不可否认,该失业率比城镇失业率更能说明中国城镇的真实
失业水平。
2.2.4学者和研究机构调查的失业率,
2002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研究所的莫荣研究员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姚裕群教授这两
位长期从事失业问题研究的著名学者采用德尔菲法即专家调查法对中国的城镇失业率
进行了调查。因其采用的调查方法常被调查机构应用于难以进行全面统计和大规模随机
抽样调查的情况,并且两位学者在数据分析中还单列出国内50位对失业问题研究造诣
颇深的专家的总体判断,故此次调查的数据结果具有较强的可信度。根据两位学者调查
得出的结果,2002年,中国城镇失业率为7.07%,而根据专家组调查结果,中国城镇失
业率为8.18%。专家们还认为,2003~2005年,中国城镇失业率会上升1%~2%,也就是
说会达到10%左右的高度。
广西大掌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2.3中国城镇失业的一些特征
由于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国情、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因而造成失
业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也就形成了各自特有的失业特征。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
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凋挚和工j泣化进程等过程,在性别、年龄、行业、地区、
文化程度等各方面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失业特征。
根据国家入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卸的2005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可以归纳出
如下特征:
一、年龄
通过表2—5可以看出,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20岁~49岁这一年龄段,即青壮年人
口,占总失业人口的百分比高达85.9%。而这部分人员主要为家庭支柱,他们的失业不
仅给家庭带来痛苦,影响着后代的成长,还意味着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政府社会保障
负担的增加,国民经济产出的损失,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非常不利。
表2-5 2005年中国城镇各年龄段失业人口所占百分比(%)
年龄段占总失业人口百分比
16—19 6.4
20-24 14.3
25-29 13.7
30-34 16.5
35-39 15.4
40-44 14.5
45—49 11.5
50—54 5.5
55-59 2.O
60-64 O.1
6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二、失业原因
在我国城镇失业人口中,30~59岁失业的首要原因是下岗。根据2005年的统计结
果,在我国各年龄段失业人口中,因为下岗而失业的(内退有一定的年龄限制,一般要
50岁以后才允许),30~34岁占36.3%,35~39岁占45.6%,40~44岁占52.2%,45~
49岁占62.4%(见表2—6)。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加,下岗所占失业比重也跟着增加,这
与企业改制过程中,优先保留年青队伍有关乞失业原因排第二的是“原单位破产",各
年龄段失业人口中大约有20%是因为这个原因失业。
三、受教育程度
在城镇失业人口的各年龄段中,从初中开始,随着学历的上升,失业率逐渐下降,
可见,失业率与学历是呈反比的。各年龄段中,受教育程度为初中、高中的比例最大,
这是因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文化程度为“不识字”与“小学”的占人口比例非
常小,所以在各年龄段失业人口中占的比重反倒不大(见表2—7)。
12
广西大掌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表2-6 2005年中国城镇各年龄段失业原因构成(%)
\原冈承包十.
\ 毕业后原单位下岗或
辞职被辞退
合同期
地被征其他合计
年龄\ 未J:作破产内退7两

16一19 87.7 1.0 1.3 1.6 0. 6 1.0 0.9 5.7 100
20-24 66.8 3.1 3.5 7.8 2.O 4.7 1.8 10.3 100
25—29 22.4 25.4 21.7 9.7 3.3 8.4 3.6 15.5 100
30—34 5.6 15.9 36.3 8.8 2.7 8.0 5.3 17.5 100
35—39 1.4 19.8 45.6 6.1 2.0 6.5 6.1 12.4 100
40—44 O.5 17.5 52.2 5.6 2.8 6.0 4.4 10.8 100
45—49 17.O 62.4 3.4 1.9 4.2 2.9 8.2 100
50—54 O.2 21.9 61.0 2.8 1.7 2.8 2.8 6.8 100
55—59 13.2 64.6 5.7 1.9 3.3 1.9 9.4 100
60—64 33.3 26.7 20.O 20.0 i00
65+ 50.O 50.O 10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表2—7 2005年中国城镇各年龄段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受教育
\程度不识字小学初中高中大专
大学
研究生合计\ 本科
年龄\
16-19 4.3 60.7 32.7 1.8 0.4 100
20—24 0.1 2.1 37.9 39.7 15.7 4.5 O.1 100
25—29 0.1 4.0 47.5 35.2 10.0 3.2 O.1 100
30—34 0.3 7.3 51.4 33.4 6.4 1.1 O.1 100
35—39 O.4 7.5 56.5 30.0 4.8 O.9 O.1 100
40—44 O.3 5.9 46.7 43.O 3.4 O.6 0.1 i00
45—49 1.1 lO.6 57.O 36.9 3.8 O.5 0.2 100
50—54 0.9 15.7 57.4 20.6 4.7 O.7 100
55—59 O.9 25.0 44.8 25.O 2.8 1.4 100
60—64 12.5 12.5 56.3 6.3 12.5 100
65+ 50.O 50.O 10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3
1"-西大掌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第三章城镇人口数量庞大与反失业对策
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庞大,造成了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
需求,从而形成失业。城镇人口数量庞大是在中国特殊的人口背景和二元经济结构共同
作用下造成的。中国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人口基数过于
庞大,人口总量一直呈快速上升趋势,至2007年底,中国总人口已达13.2亿,其中城
镇5.9亿①,这对中国的城镇就业问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1二元经济结构对城镇人口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着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具有的一个典型特征,即“二
元经济结构”。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对城镇人
口的变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1.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于1954年首先提出的。在其《劳动无
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 阐述了“两个部门结构发展模型”的概念,揭示
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两种不同
的经济体系,这两种体系构成了“二元经济结构”。由于传统农业部门人口过剩,而耕
地数量是有限的,加之生产技术简陋而很难有突破性进展,生产的产量在达到一定的数
量之后,基本是无法再增加的,所以每增加一个人所增加的产量几乎为零,即农业生产
中的边际生产率趋于零,有时甚至是负增长,那部分过剩的劳动力被称为“零值劳动人
口”。正是由于大量的“零值劳动人口"的存在,才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长期
处于低水平,造成城乡差距。在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中,各工业部门具有可再生性的生产
资料, 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速度的提高可以超过人口的增长,即劳动边际生产率高
于农业部门的生产边际生产率,工资水平也略高于农业生产部门,所以可以从农业部门
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于工业部门所支付的劳动力价格只要比农业部门的收入略高,
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会选择到工业部门去工作,所以农村劳动力是廉价的,这样工业部
门可以支付较少的劳动报酬,而把多于资本再投入到扩大在生产的过程中,这样一来又
可以吸收更多的农民到工业部门,形成一个良性运行过程,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
农转移,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这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唯一途径。
3.1.2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原因
一、产业转换的大趋势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产业结构演进和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加快的必然结果。产业结构
演进的规律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在各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总数中,第一产业
f农业)的比重最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
并超过第一产业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
上升。我国目前,正处于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的时期,是加
快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第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都会产生对劳
动力的需求,将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
二、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⑦
。:困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版社,2008。
。9&忠法,李屹.我圉走出二元结构难点分析.中国经济问题,2004,(3)
14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十五”期阳J,农村增量劳动力5500万人,加上原有农村富余存量劳动力1.5亿,
再加上入世后粮食的进口增加使种植业减少200多万个就业机会。“十五"期间总共有
2.07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就业。而实际上,城乡新增的岗位只能安排1600力.个左右。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使就业弹性逐渐降低,GDP每增长1
个百分点所拉动就业增长的百分比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0.32个百分点下降到不足0.1
个百分点。“十一五”期I、日J,若按计划城市每年可安排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600万左右
(按照政策允许城市失业率不超过5%计算),5年也只能安排3000万农村富余存量劳
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丽临巨大压力。如果按每年经济增长率为8%~9.3%计算,城乡新
增的岗位可达2200万个,其中,城市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可达1200万左右。届时
农村1亿富余存量劳动力依然处于劳动打工不完全就业状态中,其中,大约有5000万
人在农村保留土地,流动打工中还可以找到就业生路,约有5000万人在农村既无保留
土地,也无我完整就业生路。
三、城乡差别的存在
中国农村的落后,直接推动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经济曾经一度由于经济
体制改革的成功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有所缩小。然而中国农村的落后的
现状,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产生了“有钱便有粮”的思想。从事农业生产给农民带来的
直接收入,远小于他们放弃一般的农业劳动而进入城市务工所带来的收入,这也使得农
村劳动力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在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农
民所承受的社会负担费用高于城市居民。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等基础
设施建设方面的薄弱也将会促使农民向城市转移。
3.1.3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情况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2005年3月30日在“促进就业论坛
上”作出表示: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中,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会继续
扩大,估计可能达到1.6亿到1.8亿,平均每年转移量在1493万到1662万人。2010
年以后,受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及农村人口数量逐年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人口向城镇
转移的速度将有所放慢,平均每年转移量大约在1200万到1300万人之间,10年转移的
总规模大约在1.3亿到1.4亿人∞。
3.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岗位
一、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应紧紧罔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推进农
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一是从农村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利用当地的特有条件发展具
有地域特色的二、三产业。利用市场机制,利用资源优势换取财富,而政府应在信息、
技术、资金方面给予帮助。二是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畜产品加工的比重,
走农产品深加工的路子。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为重点,集中力量加
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产集群的发展,形成一系列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三是大力培育
新兴产业,推进新兴产业向规模化发展。在稳定发展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开拓金融、保
险、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如2002年9月成立的安徽省宁国市万家花
卉苗木协会,是在政府支持下由花木大户牵头成立的社团法人。该协会坚持“民办、民
管、民受益”的原则,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宗旨,以做大做强花木产业为目标,不断提高
花木生产的科技含量,提升花木产业化经营水平。协会成员数由初期的55人增加到2006
o’刈羊肠.2010年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人数将达1.8亿IEB/OL}.
http://news.sina.cOffl.cn/c/2005,03.30,19385509269s.shtml
15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年初的l 55人,遍句全乡并覆盖周边10余乡镇。全乡苗圃面积达1800亩,较上年增加
1000亩,比协会成立时翻了一番:苗木收入达1650力-元,占全乡农民纯收入的30%,
人均花木收入900余元。到2004年底,协会带动农户1100户、2570人从事苗木生产经
营,为农民找到了一条就业的好出路。
二、大力扶持农村中小企业成长
中小企业在资余需求和,|产方向的调整七,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并且多以劳动密
集型为主,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扶持农村中小企业,一方面应创造条件吸引外部
人-4‘、技术和资金进入农村。农村由于地处偏远,环境脏乱差。因此,政府应直接拨款,
在农村兴建基础设施,改善交通运输、通讯条件,治理脏乱差,改善环境质量,做好硬
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农村在引进中小企业过程中应出台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
并应积极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实施“以企带村”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战略。各地因地宜,因企而异,形成村企合一型、企业直接回报型、企村合作互动
型、产业带动型、人力吸纳服务型等五种“以企带村”的建设模式。“村企合一型"
充分发挥集体经济优势,带领当地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如广西各级政府充分发挥政策优
势,集中信贷资源,重点支持惠及民生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截止2009年6
月末,共从农业发展银行广西分行贷款50.66亿元,支持全区14个市43个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项目,全部工程竣工后将有370多万民众受惠。其中重点支持具有开发潜能、能
够发挥资源优势、反哺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基建项目,包括具有地方资源优势的
供水工程、污水处理、水电工程、农村专业批发市场以及园区建设等,提供2.37亿元贷
款支持农村水电项目8个,为玉林市宏进农批市场及配套工程以及平果江南工业区二期
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贷款6.4亿元。
三、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各级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主动建立社会化服务机构,为农民、农村企业开展多种
形式的服务。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信息服务。内容包括农产品、中小企业产品
的产、供、销信息,第三产业的宣传与推广,各类投资、科技咨询等。(2)资金服务。
农村信用联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应针对农村中小企业、农村第三产
业提供更多的低息或无息贷款,解决农村企业的资金难题。(3)物资服务。物资包括
原材料、能源、生产设备等。由于农村地处偏远,物质短缺,政府应构建服务平台,及
时获知企业所需,主动对外联系,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4)销售服务。政府可从
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组织企业参加展销会、贸易洽谈会,主动推销产品;二是引进外
商,提高产品价格和外销能力;三是在生产基地建立相应的批发市场。
16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第四章国有企业隐性失业显性化与下岗职工保障
隐性失业就是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职工作但工作量不足,不能通过工作获得社会认可
的萨常收入,虽有工作岗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失业,或在自然经济环境里被掩盖的
失业。第一种情况大多发生在衰退时期,由于企、J匕丌工不足,即使未被解雇的工人也无
法有效地使用,甚至在繁荣时期,过分膨胀的就业也会出现人员臃肿的现象。后一种情
况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中国做为发展中国家,币在经历体制转轨、国有企业结构优
化的过程,过去隐藏在国有企业中的隐性失业问题已显现出来。
4.1隐性失业的产生
4.1.1“统招统分’’就业制度的形成
20世界50年代,为了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并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建立了大批
国有企业并开始实施统一的资本、物资调配制度,随着对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最
终结果是私营经济所占的得比重微不足道,而国营企业成为了城镇居民就业的主要渠
道,这就为实施统一的计划就业制度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其他客观条件的形成也为全面
实施计划用-r-带fJ度提供了前提。开始于1958年的大跃进给中国的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
的破坏,使得中国政府不得不在1961年开始实施经济结构调整。1960年中国的社会总
产值为2679亿元,而1961年仅为1978亿元∞,下降了近1/3,随着经济的快速下滑,
失业问题也凸显出来。据统计,1961年至1963年期间,我国一共减少了2546万名职工
@。为了解决城镇的失业问题,政府在1958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
例》,依照此条例,建立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进行限制;另
一方面则实施了“统一招收,统一分配”的用人制度,其目的在于实现劳动力在全国范
围内的统一调配和城镇人El的“充分就业”,这样,“统招统分”的计划就业制度就逐步
形成了。“统招统分”的计划就业制度在国有企业内部形成了大量的固定职工,既我们
俗称的“铁饭碗”。所谓的固定职工是指,经由国家各级劳动认识部门正式分配、安排
和批准招收录用,在全民所有制或者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中工作且未规定其工作期限的
人员。固定职工最大的特点是“能进不能出",国有企业不能根据本企业产品生产的规
模以及物质技术条件所要求的最优劳动力数量规模来调整劳动力存量,即企业不能自主
用人,不能将富余人员推向社会。不管企业人员数量、结构怎样,劳动力增量进入企业
仍要由国家劳动用工计划决定。表4-1列出了1957年至1978年中国全民所有制企业中
固定职工所占比例。
年份固定职工总数职.L总数固定职工所占比重(%)
1958 2354.1 4532.3 74.0
1959 3571.O 4560.8 78.O
1960 4261.O 5043.8 84.5
1961 3757.9 4171.2 90.1
1962 3058.5 3309.1 92.4
协农业部编: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农业}}:版礼,1989。
8 《当代中圉》从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中国社会科学】lf:版社,1990。
广西大掌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续表
年份嘲定职。Tj总数职1i总数同定职工所I!止匕重(%)
1963 3074.6 3293.1 93.4
1964 3203.9 3465.0 92.5
1965 3376.1 3738.0 90.3
1966 3423.0 3934.0 87.O
1967 3444.0 4006.0 86.0
1968 3596.0 4170.O 86.2
1969 3758.0 4335.0 86.7
1970 4126.O 4792.0 86.1
197I 4644.1 5318.0 87.3
1972 5265.0 5616.0 93.9
1973 5339.0 5758.1 92.7
1974 5433.1 6007.0 90.4
1975 5642.0 6426.0 87.8
1976 5889.1 6860.0 85.8
1977 6064.3 7196.3 84.3
1978 6278.4 7451.4 84.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编.《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1949—1985)》,中国统计出版
社,1987。
从表4—1可以看出,固定职工在国有企业职工中所占比例偏高,在1958年至1978
年期fnj,固定职工比重平均为87.32%。1958年的固定职工比重最低,为74%;1972年
的比重最高,达到了93.9%。
4.1.2“统招统分打就业制度的松动
计划体制下“统招统分”的就业制度一方面使国有企业中产生了大量的隐性失业者,
导致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另一方面,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因为文化大革命的
结束,“上山下乡"人员的返城,中国城镇人口的再就业问题变得非常严峻(见表4—2)。
表4-2 1979--1991年历年待业人员数(万人)
年份1979 1980 198l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l
待业
人数
568 542 440 379 271 236 239 265 277 296 378 383 35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编.《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1978—1985))),中国统计出版
社,1988: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劳动统计年
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面对隐性失业的存在、劳动者劳动积极性不高以及待业人数的大幅增加,政府需采
取措施进行应对。考虑到可能会引起混乱与震荡,政府对城镇经济的改革采取了增量改
革的模式。增量改革指的是,在国有企业做为计划体制中行政附属物不变的条件下,允
许市场经济在某些领域、某些环节生长并发挥作用。随着增量改革的实施,计划体制也
丌始逐渐退缩和松动,相应的,“统招统分”的就业制度也开始逐步松动。
增量改革的时间范围大致为1979年至1991年。198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
了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会议对当时的就业形式作出了科学判断,指出中国存在两大
18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就、比压力,一是庞大的劳动力需要就业,二是数目庞大的多余在职人员,认为“统招同
分”的就、lk制度是造成就,lkl-K力的根本原因。会议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三结合”的就
业方针,即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
谋职业相结合。会议结束后不久,中共中央转发了会议议定的《关于进~步做好城镇劳
动就业工作》的文件。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广开门路,搞
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舰定》,强调要把解决就业问题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产业
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这样,当“统招统分”的就业制度在实际和名义上都己不能满足中
国城镇充分就业的要求时,政府对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是增加了就业范围和拓宽
就业搜索渠道。
从表4—2可以看出,从实行增量改革开始,我国待业人数由1979年的568万人逐
步降低到1985年的265万人,yJ‘又开始增长,到1991年达到了352万人,但也远远低
于1979年的数目。
4.2隐性失业的显性化
中国政府在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随着改革的不断深
化,造成了国有经济部门的隐性失业迅速显化,成为中国失业人口的又~大来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竞争中暴露出来的国有企业的结构不合理、亏损
严重和管理不善等问题,使其再也无法以“隐性失业”的方法容纳冗员。20世纪90年
代中期以前,国有企业还可以靠财政补贴和银行“输血”维持其稳定,但到了1995、1996
年,就可以看得很清楚,除了对国有经济部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没有别的办法可以
从根本上扭转这个部门经济效益每况愈下的趋势∞。1997年,政府公布了新政策:决定
加快对亏损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破产,加大下岗再就业的力度。随着现代企业制度
的全面建立和国企经营机制的转变,企业用工制度和劳动制度都纳入了市场经济运行轨
道,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需要,通过市场来配置各项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在严格的
成本制约机制作用下,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经营者在雇佣劳动力时,就要按
照新增加的劳动力是否能增加企业利润这一标准来决策,因此当最后增加劳动力为企业
创造的利润低于其工资时,不雇用这个劳动力就是经营者的一种经济理性行为。根据这
一标准,企业所有的隐性失业都要转化为公开失业,企业不能再容纳内部“冗员"和隐
性失业的存在。裁减“冗员”,消除内部隐性失业成为企业面对市场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那些边际生产力低于企业所支付的劳动成本的“隐性失业者”会被“滤出”企业,进入
社会重新配置。至此,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问题开始显性化。
图4.1列出了1995年至2001年每年从国有企业“滤出”的下岗职工数。从图中可
以看出,在这5年间,国有企业累计共有4700多万人下岗,2001年高达1000万人,平
均每年超过了900万人。虽然我国再就业工程的启动消化了一部分因下岗产生的失业人
口,各年再就业率分别为:1998年50%,1999年40%,2000年35.4%,2001为18.8%印。
可以看出再就业率偏低,并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国有企业隐性失业的显性化引
起了中国城镇失业率的迅速攀升。
国有企业隐性失业显性化引起的失业率上升,是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转换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是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方式的要求。当企业追求
国周其仁.体制转型、结构变换和城市就业.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3)
②胡鞍钢等.《扩人就业与挑战失业——中国就业政策评估(1994~2001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第
19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经济效益时,
1200
1000
800
k\
删600

400
200
0
它必然要比较所使用的各项生产要素的成本和收益,当收益低于其使用成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年份
图4—1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
瓷料来源: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网站(http://1||nI哪.molss.gov.cn)o
本时,该项要素就不会被使用,这是资源优化配置必然要求。
总之,在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面对竞争企业必然要想方设法提高经济效率,这
就绝不允许经济组织内部的劳动要素出现沉淀现象。所以,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改革必
然导致劳动力隐性失业显性化,导致国有经济部门“冗员”的失业,而这种失业是得之
于经济转型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
与此同时,因为国有企业效率的提高,其吸收城镇新增就业的能力在不断下降。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应年份的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国有部门吸收的新增就业人员
为390万,而城镇新增就业总人数为544万,前者为后者的72%。而到了1994年,全
国城镇新增就业总人数为716万,比1978年增加172万人,但国有部门吸收城镇新增
就业总人数反而从390万人降为294万人,减少了96万人。由此可以看出,国有经济
已经不再是城镇经济吸纳新增就业的主要部门。
“下岗人员”排放数量的增加和新增就业人员吸收的减少,使国有部门在吸纳劳
动力方面由“进口”转变为“出口”。从表4—3可以看出,自1996年起,国有经济部门
的总就业人数就一路下滑。
表413 中国城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
年份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l 2002 2003 2004
国有单位
就业人数11262 11245 11045 9059 8573 8103 7641 7164 6877 67ll
(万人)
城镇总就
业人数(万19041 19923 20782 21617 22413 23152 23941 24781 25640 26477
人)
20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续表
年份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国有单位
就业人口
Jj城镇总59 56 53 42 38 35 32 29 27 25
就业人口
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在国有经济吸收新增就业能力下降和排放下岗人员增加的同时,若非国有经济无法
吸纳其余的城镇新增劳动力与下岗职工,城镇失业率必然会上升,这是中国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可见,诈是由于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导致了大量隐性失业人员
显性化,成为中国城镇失业率的上升的一大推动力。
4.3对下岗失业人员的保障与培训
4.3.1加强对下岗职工的保障工作
全体社会成员都应该享受到经济增长和经济改革带来的好处。下岗职工在经济结构
调整过程中,损失了巨大的利益,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应给予这部分人员基本的生
活救济以及一系列的社会保障。
一、给予下岗职工应有补偿
从改革的全局上看,下岗职工是三种结构(产业、经济、所有制)调整和优化的必
然结果,因此,不能认为职工下岗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应该承认,下岗职工是为了
中国经济的起飞;为了国家三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了使社会和政府能借机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而做出的一种牺牲。他们在岗时一方面接受低工资的安排;一方面为国家和社
会积累和奉献了远高于其再岗收入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对下岗职工的补偿本来就
是他们应该所得,所以称为“应有补偿”。对于“应有补偿"应认识到以下几点:
(1)补偿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1990年至今中国GDP快速增长,2007年人均GDP
达到18934元,财政收入达到51321.78亿∞。中央政府应该考虑尽快对“40、50”失业
人员补偿,以缓解他们的生活困境,特别是缓解社会矛盾。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国企老职
工的补偿问题。
(2)既然过去职工创造的“剩余”被国家和企业投入到再生产,理应从“巨额存
量资产”划拨一部分用于补偿,特别是在产权改革已经展开的今天,更是刻不容缓。
(3)补偿更应由改革的受益者承担。类似“机场建设费”那样,国家可对转制、
兼并、重组、联合、兼并、租赁、合资、股份合资、收购等等设立“改制补偿基金",
作为对下岗职工的补偿资金。
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财政部、劳动保障部于2005年发布了《关于中央管理企业2005年度下岗职工基本
生活保障财政补助资金清算及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中要求,2006年起,并轨人员和
企业新裁减人员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没有实现再就业的,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
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这就意味“下岗”这个词将从历史中消失,转而以“失
业”代替,“下岗人员”转变为“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也向失业保险并轨。
①国家统汁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1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下岗”向“失业”的转变并不意味着企业、政府将对下岗职工撒手不管,相反,下岗
人员进入到失业状态,失业保险机制将覆盖在他们身上,相关就业服务机制将帮助他们
寻找就,lklj『L会。
三、刁i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按照健全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要求,要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大失业
保险促进就业力度,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一是扩大失业保险
覆盖范围。将覆盖范围由城镇单位及其职工扩大到城乡各类企业及其职工。继续加强扩
面与基会征缴工作,增强基金保障实力。二是健全失业保险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积极
探索新的待遇计发办法,切实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三是完善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政策。
围绕各地项目需要,运用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丌展在职职工培训,提高职工技能水平。
发展公共实训基地,给予设施设备费支持。鼓励失业人员白谋职业、自主创业。将扶
持政策由正在享受失业保险人员扩大到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并按相关规定给予社会保险
补贴、培训费补贴,对吸纳失业人员就业的单位,按吸纳人数给予一定期限的社会保
险补贴。四是加强失业调控和预防能力,创新工作机制。实施破产企业职工求职补贴政
策,在企业宣告破产到破产终结期间,对寻找工作的职工,比照失业保险金的标准给
予求职补贴;实施稳定就业岗位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在生产经营不景气期间,通过调整
工时、工资等措施减少裁员,比照失业保险金的标准给予未裁减入员一定期限的岗位补
贴;实施稳定劳动关系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凡用人单位与大龄劳动者签订长期劳动合同
的,给予一定期限和比例的社会保险补贴。
四、健全失业人员医疗保险
失业人员大多数年龄较大,生活贫困,如发生疾病,只能依靠医疗保险,因此,一个
有效、合理的医疗保险制度对失业人员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要健全
失业人员医疗保险一是要兼顾失业人员与在职职工在医疗待遇上的相对公平。把费率压
到最低,把医疗待遇提到最高。失业医保与在职医保不应有任何区别。二是要考虑失业
人员的具体情况,体现社会分配的公平原则。比如在规定医保最低缴费年限和最低实际
缴费年限的同时,可将失业人员原有的工龄或工作年限以及参加养老保险的年限都做为
医保的缴费年限。三是把现实的医疗需求和未来的医疗保障有机结合。
4.3.2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
再就业培训和再创业培训应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对失业人员的系统职业技能教
育,是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提高企业和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
程中,首要任务就是要搭建好平台,让失业人员找到再创业和再就业的广阔天地。面对
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和劳动力整体结构的不断变化,要建立合适的再就业培训工作的模
式。而这种新模式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抓住市场需求这个导向,从培养再就
业人员的职业能力为突破口,来达到提高再就业培训质量的目的。
一、“以人为本”,就是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再就业人员的角度思考问题。作为再就业
工作的主管部门,各级劳动就业机构首先必须确立的一个观念是,全心全意地为再就
业人员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这是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精髓。在再就业培训当中体现“以
人为本”,就要彻底改变衙门作风,摆脱高高在上的不良作风,把再就业人员当成亲人,
切实理解他们的苦衷,把握他们的心理,知道他们的需求,设身处地地想他们之所想,
急他们之所急,努力为他们创造更为优良的再就业环境和条件。要真正树立服务意识,
通过良好的服务,使再就业人员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从而振奋精神,理直气壮
地担当起社会主义建设
二、紧且j市场,围绕市场需求,不断增强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劳动
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要经常进行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调查,主动与经济管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荣研究
理部门加强沟通,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对来自各方面的劳动力市场信息,
进行深入分析,预测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重点,增强培训的
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根扼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要不断改善培训手段和教学方法,把
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最好的设备运用到职业培训过程中去,加快培养能够运用高新技
术和先进设备的技术工人。
四、注重培训质量,开展“一站式”服务。职业培训机构要积极为参加培训的学员
提供职业指导和就业岗位信息,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行“订单式”定向培
训。职业培-i,JIl$)L构要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为受训者提供集职业培训、技能鉴定、
职业介绍、就业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
五、培养能力,就是要努力为下岗失业人员提高再创业能力搭建平台。根据世界经
合组织2004年初提出的最新观点,扩大职业技能培训和开发提高就业能力,应当成为
第三世界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选择之一。从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这也
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对教育、培训和技能开发的投资是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起点,如果以长远的眼光而采取恰当的措施,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第五章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就业增长效应分析
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根据美国社会的历史数据提出了著名的奥肯定律,其内容是:失
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NP便低于潜在GNP3%。根据这条定律,经济增长
与就业率是iF相关的。然而,这一定律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严重不相符,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期而平稳的高增长态势,1979~2006年年均GDP增长率达超过9%,
但与此同时,就业形势却日趋恶化,就业率呈下降趋势,这与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有关。
5.1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
经济增长模式实际上就是指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为何种?众所周知,
中国劳动力已严重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加大劳动力的投入只会降低经济运行效率,对
经济增长毫无意义。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在没有重大
技术革命,技术突破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可以把它看做常值。剩下的资本是我们需要重
点关注的对象,中国城镇经济增长模式是否为以资本推动的经济增长,是下面需要分析
的。
资本是由投资生成,分析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离不开分析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固
定资产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表5一l可以看出,我国的名义固定
资产投资从1991年的5594.5亿元猛增至2006年的109998.2亿元,15年的时间增长了
19.7倍。再将1991~2006年的社会实际固定资产投资与实际GDP增量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见表5—2。
得出C=20263.52,I≈1.4l,所以回归方程为:△GDP。=20263.52+1.41I。
回归结果显示,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增量成正比,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R2=0.94。
表5一l 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及其增长率
名义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同定资产
GDP指数上年GDP值(1991
年份价格指数投资(1991
投资/亿元=100 年价格)/亿元
1991=100 年价格)/亿元
1991 5594 100 5594 109 21618
1992 8080 115 7008 114 24688
1993 13072 146 8960 113 28020
1994 17042 161 ’ 10549 113 31551
1995 20019 17l 11735 110 34864
1996 22913 177 12916 llO 3821l
1997 2494l 180 13825 109 41573
1998 28406 180 1578l 108 44816
1999 29854 179 16651 107 47998
2000 32917 181 18156 108 51838
200l 37213 182 20447 107 55726
2002 434500 182 23849 108 60351
24
j-.-西大学硕士掌位Ye"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续表
名义I古J定资产
l捌定资产投资实际同定资产
GDP指数上年GDP值(1991
年份价格指数投资(1991
投资/亿元=100 年价格)/亿元
199l=】00 年价格),,亿元
2003 55567 186 298lO 110 66084
2004 70477 197 35812 “O 72759
2005 88774 200 44387 110 80325
2006 109998 203 54186 11 1 8924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表5—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增量相关性同归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GDP
Method:Least Squares
Date:02/1 I/09 Time:14:28
Sample:1 991 2006
l ncluded observations:16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C 20263.52 2256.557 8.979841 0.0000
I 1.41 1867 0.091 705 1 5.39580 0.0000
R—squared 0.944230 Mean dependent var 49353.83
Adjusted R—squared 0.940246 S.D.dependent var 201 86.66
S.E.of regression 4934.540 Akaike info criterion 19.96238
Sum squared resid 3.41 E+08 Schwarz cdtedon 20.05895
Log likelihood .1 57.6990 F.statistic 237.0307
Durbin.Watson stat O.221965 Prob(F—statistic】0.000000
5.2资本深化及资本对劳动力的的“挤出”
一方面投资在不断增加,资本积累得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雇佣劳动力却增长缓慢,
必然导致劳均资本的上升,结果就是资本深化,而资本深化对劳动力具有“挤出效应",
这主要表现在机器对人的替代以及对高科技设备的使用使工作效率提高可以减少雇佣
劳动力。
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是以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
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是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所要达成的目标,而要实现工业化加
速发展,就必然会导致资本深化。
2005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了14053元①,随着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持
续增加,会大大增加对中间产品的需求。而同时,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出口会
快速增加,国际产业会向中国转移,国内也因为住房、汽车、通信等消费需求的推动,
都会加大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重工业得到快速发展,重工业的增速快于
轻工业,从统计资料上看,1999年增速快了1%,2000年快了3.5%,2001年快了5.7%,
。国家统汁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5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2002年快了1.68%,2003年快了4%。w
存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为了应付同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原本在20世纪
80年代对就业作出巨大贞献的行业——劳动密集犁产业,都向着资本集约化的方向发
展,这就大幅减弱了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由于资本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行业分离出来
的劳动力不能彼其他行业充分吸收,必然导致就业增长率相对于产出增长的下降。由此
可见,投资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同时也在不断地排挤劳动力,而被挤出的劳动力
不能通过其他的渠道得到工作机会,这就造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经济增长和高失业
率的同时存在得现象。
资本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深化就意味着劳均资本的上升,从表5.3可以看出,
中国的劳均资本出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而与此相反的是,资本就业弹性却大幅下降,
由0.52降到了O.1,即到了2002年,资本存量增长1%,才能增加0.1%的就业。从图
5—1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和劳均资本增长是同步的,说明资本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
很大的作用;同时,就业增长率远远落后于劳均资本与经济的增长,与两者反方向变动,
出现了明显的背离,即劳均资本增长越快,就业增长却越慢。
表5—3 中国资本存量、资本就业弹性、劳均资本
资本存晕
资本存量就业人劳均资本
劳均资本就业
资本
年份[K]增长率数[L]/ [K/L]/ 就业
经济
/亿元增长率增长率增长率
/% 万人[元/人] 弹性
1982 32717 6.93 45295 7223 3.2 3.6 O.52 9.1
1983 35076 7.2l 46436 7553 4.6 2.5 O.35 10.9
1984 37936 8.15 48197 7871 4.2 3.8 0.47 15.2
1985 41828 10.26 49873 8386 6.6 3.5 0.34 13.5
1986 45937 9.82 51282 8957 6.8 2.8 0.29 8.8
1987 50254 9.4 52783 9520 6.3 2.9 O.3l l 1.6
1 988 55119 9.68 54334 10144 6.5 2.9 O.3 11.3
1989 59956 8.77 55328 10836 6.9 1.9 0.22 4.2
1990 64851 8.17 64748 10016 7.6 2.6 0.32 3.8
199l 70092 8.09 65492 10703 6.8 2 O.24 9.3
1992 77108 10.02 66153 11657 8.9 1.8 O.18 14.2
1993 87018 12.86 66809 13026 11.6 1.7 0.13 13.4
1994 97844 12.45 67456 14505 11.5 1.4 0.11 12.7
1 995 109035 11.45 68066 16018 10.5 1.1 O.1 10.5
1996 121126 11.09 68950 17567 9.7 1.3 O.12 9.6
1997 134128 10.73 69820 19210 9.4 1.1 0.1 8.8
1998 142464 9.17 70637 20"/29 7.9 O.5 0.05 7.8
1 999 159123 8.67 71394 22287 7.5 0.9 0.1 7.1
2000 172179 8.2l 72085 23885 7.2 0.8 0.1 8
200l 187197 8.73 73026 25635 7.4 1.4 O.16 7.6
2002 205054 9.55 7374l 27808 8.5 1 0.1 8.3
资料米源:就业人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5));资本存量来自沈坤荣:1978---1997年中国经
农忠H0,何樟勇.以新的视角审视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4,(7)
26
广西大掌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济增K闪素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1999年第4期:其他数据由作者计算获得。
5.3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中小企业具有资本要求低、发展快、就业门槛低、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对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掘统计,截J卜2004年,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己占全国企
业总量的99.3%,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
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
一5
一10
l ▲ |/、H 瓜.
}r ,点◆毒‘∥q≮州i
l-<;:;】‘—-L叫-—一:::-_一一一一.一..·_{
l窝饕磊器嚣富器窝禺高髻盆夏拳翟高誊震g 苫g
}2 2 2 2 2 2 2 2 2 曼2 2 2 竺2 曼霎2 曷曷曷
}。
年份
图5—1经济增长率、劳均资本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的比较
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①。可见,重视、扶持、发展好中小企业,不但能对
我国经济建设起重要辅助作用,还能创造大量工作岗位,稳定我国目前的就业局势。而
在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由个体私营经济组成。
个体私营经济对解决就业问题的潜力和意义,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自我
雇佣”。不依赖外界提供就业机会,而是自己创造实现就业。第二,进入门槛很低。只
需小额资本和简单技能,适合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失业和潜在失业人群的能力状况。也比
较容易在欠发达地区获得发展。第三,促进扩大和深化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从而扩
大就业的必然过程。第四,作为市场经济中以独立的经营活动为生的经济主体,有望
使人力资本在从事个体经营的同时获得积累和提高。第五,在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参与的
情况下,通过发展个体经济,可将数量庞大、人力资本不高的人口层次带入到市场经济
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大潮中去,使他们成为整个经济和社会大转型中的一个积极的组成
部分,这也是缩小我国二元经济差别的一个关键。
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各种束缚个体私营经济的思想观念和壁垒,废除不利于个
体私营经济的限制性和歧视性规定,充分体现“一视同仁”、“效率优先”原则,为个体私
营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使个体私营经济投资者放心,进一步激发个体私营经
济的内在创造力和积极性。在政府管理、企业开办、土地使用、税费征收、股票债券
’《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联合课题组.2005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7

屿
m
5
0
X阱半粤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发行、金融服务、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市场及政策信息服务等方面,个体私营经济享
有与国有投资相同的待遇:在职称评定、劳模评选、户口迁移、子女上学以及因商务
和技术交流需要办理出国(境)手续等方面,个体私营经济的从业人员享有与其他所有制
企业人员同等的待遇。
二二、实行公平合理的税费政策
进~步清理、规范涉及个体私营经济的收费项目。严禁擒自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
扩大收费范围: 严禁将应由企业自愿接受的服务变为强制性或指定服务,强行买卖,
强制收费。对尚处于创业阶段的个体私营企业,符合现行税收政策规定的,给予一定的
减免税优惠。
三、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个体私营经济项目提供平等融资机会。商业银行在坚持信贷原则
和利率政策的前提下,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不挪用的个体私营经济项目,应积
极给予信贷支持,尽量满足这部分企业合理的流动资金需求。鼓励商业银行与实力强、
信誉好的个体私营经济企业签订银企合作协议,并提供相应的授信度,在授信范围内简
化贷款手续和贷款担保手续。
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财政贴息、设立担保基金和投资补贴等形式,引导个体私营经
济投资方向。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安排上,对个体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
四、继续开放个体私营经济投资领域和规模
实行更加开放的行业投资准入政策。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部
门,都可以对个体私营经济开放;凡是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均鼓励和允许个体
私营经济进入;在实行优惠政策的投资领域,其优惠政策在界定的范围内同样适用于个
体私营经济;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所有制界限,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参与经营性
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
五、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健全个体私营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重视并加强个体私营企业的社会
保障工作。鼓励建立为个体私营经济者服务的商会、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发展为个
体私营经济者提供政策、法律、财会、金融、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等方面服务的中介
组织。帮助个体私营经济企业建立规范的产权制度、财务制度和人员培训制度,特别是
要积极指导和帮助个体私营经济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增强信用意识,提供信息咨
询和理财服务。鼓励建立为个体私营经济服务的信用担保、贷款担保机制和贷款风险
储备基金,建立规范化的个体私营经济资信评估机构。办好各级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市场,
鼓励各类人才进入个体私营企业,保障企业发展的人才需要。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第六章结构性失业与反失业对策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使劳动力在包括技能、
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
致而导致的失业。
例如,由于二工艺发生重大变化,一部分人可能缺乏新工艺所要求的那种训练和技术,
他们可能难以被雇佣。有的公司对年龄性别和外来人口的歧视也会造成结构性失业。在
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些地区正在开发,而有些地区经济正在衰落,有些部门发展迅速,而
有些部门正在收缩,这也足以引起一部分人失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失
业与空位”并存的现象。即一方面有活无人干,一方面有人无活干。
当自订中国的劳动供求结构失衡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下,
由于劳动力结构未能及时转型而引起的。
6.1我国结构性失业的成因分析
6.1.1劳动力资源文化素质偏低
步入2l世纪,中国在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
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偏低,劳动力资
源文化素质结构还存在很大缺陷。
根据教育部于2003年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国劳动力资源文
化素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资源充足,质量偏低
20世纪末,我国人口增长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年龄结构从金字塔型变为橄榄型,到
2000年,适龄劳动人口已攀升至8.7亿人。《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测算:
本世纪前20年,我国劳动力供应总量仍将持续上升。未来50年,我国都将保持充足的
劳动力资源,但整体素质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的差距。报告中的资料显示,虽然
“扫盲”多年,效果世人瞩目,但我国文盲人口仍然数量巨大,2000年我国有15岁以
上文盲8700万人,比德国一个国家的总人口还多;25岁至64岁人口受教育的平均年限
也仅为7.97年,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从业人员中仍以具有初中和小学受教育
水平的人员为主体,占75%左右,我国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对劳
动者知识、技能的需要,现实中表现为高层次专业人员和劳动熟练工人严重缺乏。
二、产业、行业结构失衡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直接导致了我国劳动力产业结构失衡,产业、行业人力资
源结构性矛盾突出。
报告中指出,我国就业结构总体水平与现代化就业结构相差甚远,第一产业就业比
重过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同增加值一样偏低,属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的就业结构。
通过对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在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
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8年左右,超过95%的从业人员只接受到了初中及以下的教育。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4年,相当于初中毕业水平,与日本相
比,该产业人均受教育年限差距达3年。
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3年,但仍然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不适应现代产业、行业结构升级的要求。
三、高中人口比重低
报告中指出,高中教育水平人口比例偏低已成为中国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一个“瓶
颈”,初中毕业升高中的比率仅为53%,这说明每年都有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
他们将在家待业或是提前到社会上就业。
通过将第五次和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较,发现近20年里,我国15岁以上
人口中具有中专或高中教育水平的比例仅增加了4%。所以,导致我国人力资源整体水平
偏低的最根本原冈之一就是高中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增长缓慢。
6.1.2就业结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
2l世纪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趋缓,
第二产业增长迅猛,第三产业突破以餐饮、商贸等传统行业单一发展的格局,保险、金
融、咨询、研发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异军突起。而就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所占比重
快速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缓慢增长,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快速增长。总的看来,我国
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就业结构变动远
远滞后于产业结构。
表6-1显示了进入21世纪世纪后中国结业结构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而变化的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虽然呈下降趋势,但所占比例始终非常的高,
到2007年仍高达40.8%,这与第一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及不匹配。这也就意
味着,大量劳动力滞留在了第一产业,无法顺利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结构随着产
业结构升级而向着高级化发展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大量劳动力沉淀在农业而引发
的低收入和低消费将成为制约工业与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因素。
我国一、二、三产业的特征分别如下:
一、第一产业:过多劳动力沉淀,劳动生产率低下。我国2005年第一、二、三产
表6-1 2000--2007年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年份第一产业比第二产业比第三产业比第一产业比第二产业比第三产业比
重重重重重重
2000 15.1 45.9 39.0 50.0 22.5 27.5
200l 14.4 45.1 40.5 50.O 22.3 27.7
2002 13.7 44.8 41.5 50.0 21.4 28.6
2003 12.8 46.0 41.2 49.1 21.6 29.3
2004 13.4 46.2 40.4 46.9 22.5 30.6
2005 12.2 47.7 40.1 44.8 23.8 31.4
2006 11.3 48.7 40.0 42.6 25。2 32.2
2007 11.3 48.6 40.1 40.8 26.8 32.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别为0.26、2.1和1.32①。可以看出,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只
相当于工业和服务业的约八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如果在以后的10年中农业的比较劳动
生产率提高到1,则有约百分之七十的农业从业人员需要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按2005
年乡村就业人数4.85亿②计算,需转移人数达到了3.4亿,而且这还是一个静态的数字。
但这也也意味着有机会增加相应的投资及消费需求及国民产出,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
。邹东涛编:《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丰十会科学文献⋯版社,2009,第107页。
盘国家统汁局编:《中国统汁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0
广西大掌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展。
二、第二产业:资本深化,对劳动具有挤出效应。根据资源禀赋理论,如果一个国
家资本相对丰裕,则资本的相对价格就低,那么生产者会倾向于使用资本集约型生产方
式,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但同时,也会产生资本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这种生
产方式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必然会低于资本投入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表6—2中的数
据表明,目自订中国的第二产业正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我国2000年到2007年的第二产
业产值呈快速增长趋势,增长最快的2004年达到L『18.7%,最低的2001年也达到了8.7%。
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却增长缓慢,增长最快的2007年仅为7.3%,也远低于同年的第
二产业产值增长率17.7%,2000年与2002年甚罕出现了负增长。劳动就业的增长远远
落后于产值的增幅,说明我国第二产业正处于资本深化过程中,从而对劳动力具有挤出
效应。
表6—2 2000--2007年第二产业产值和就业人员变动情况
第二产业产值(亿第二产业产值增第二产业就业人第二产业就业人
年份
元) 长率(%) 员(万人) 员增长率(%)
1999 41033.6 16421
2000 45555.9 11.0 16219 —1.2
2001 49512.3 8.7 16284 0.4
2002 53896.8 8.9 15780 —3.1
2003 62436.3 15.8 16077 1.9
2004 73904.3 18.4 16920 5.2
2005 87364.6 18.2 18084 6.9
2006 103162.O 18.1 19225 6.3
2007 121381.3 17.7 20629 7.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全员劳动生产率较高能够说明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表6—3列出了21世纪以来
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就业人数与全员劳动生产率,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全员劳动生
产率在持续上升,且一直遥远领先于第一、三产业,到了2007年更是高达58840元/人,
而同年的第一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8935元/人,第三产业为40155元/人,也就是
说,当第二产业的一个劳动力生产了58840元的产值的时候,第一产业的一个劳动力只
生产了8935元,第三产业的生产了40155元。劳动力生产的产值一般情况下会与其配
备的资本相对应,生产的产值越高,配备的资本越多,资本越是深化。由此可见,第二
产业的资本深化程度是最高的。
表6—3 2000---2007年三次产业产值、就业人数、全员劳动生产率
产值(亿元) 就业人数(万人)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第一第二第三第一第二第三第一第二第三
年份
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
2000 14945 ‘45556 38714 36043 16219 19823 4146 28088 19530
2001 1578l 49512 44362 36513 16284 20228 4322 30405 2193l
2002 16537 53897 49899 36870 15780 21090 4485 34155 23660
2003 17382 62436 56005 36546 16077 21809 4756 38836 25680
2004 21413 73904 64561 35269 16920 23011 6071 43679 28057
2005 22420 87365 73433 33970 18084 2377l 6600 48310 30892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续表
产值(亿元) 就业人数(万人) 全员:):I=动生产率(元/人)
第⋯ 第_二第二第一第_二第三第一第二第二
年份
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
2006 24040 103162 8472l 3256l 19225 24614 7383 53660 34420
2007 28095 121381 100054 31444 20629 24917 8935 58840 4015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三、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发展相对滞后。由于第三产业具有与劳动密集型
产业相类似的特性,比如劳动技能要求不高,资本需求较低等,所以,进入2l世纪,
第三产业在我国日益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
慢,发展水平低,故其吸收劳动力的潜能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到2007年,我国第三
产业产值所占GDP比重为40.1%,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32.4%Ⅲ,而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
产值比重一般为70%,就业比重普遍占到整个社会就业的50%~60%的水平,可见,无
论是产值所占比重,还是就业占比重,我国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导致我国第三产业
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有三点:(1)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2)技术含量低;(3)产业附
加值低。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科技、信息、金融、咨询等新兴产业
为主,而这些新兴产业正是就业弹性较大的产业。而我国仍以传统的商贸、餐饮等传统
服务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仍然发育不足。所以,目前我国第三
产业的内部结构矛盾也是影响我国劳动就业的重要原因。
6.1-3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一、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首先,人才培养内容单一。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都是以学科教育为主,日常
授课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完全忽视了对
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致使部分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而现代企业在招
聘的时候,除了要求应聘者拥有与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还特别注重应聘者的个人品
质(信用、责任感、忠诚等)与全面素质(合作、沟通、协调等)。
其次,人才培养模式高度一致。始于1999年的大学扩招,使我国的学生规模与学
校数量都大幅增加,各类高等学校数量从1999年的1942所∞增加到2008年的2663所②,
共增加了721所。但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并未带来太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各个
高校在教学形式、课程设计、培养标准上都大体还保持着一致,呈现出高度的趋同化,
这与要求同益多样化的人才市场需求是不相适应的。
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随着“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实行,学生就业取消了“包分配”,自行进入就业市
场自主择业,实现了就业市场化,但与此同时,高校的专业结构、招生计划、教学内容
等方面的运作仍在继续沿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模式。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的过程中,由于规章制度和法制不规范、不健全而带来的盲目设置专业、盲目招生的现
象比较普遍,造成的后果是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主要表现为以
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专业设置脱钩于实际需求。随着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旧的岗位会逐步消
。囝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教育部编:《1999年今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0。
“教育部编:{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9。
广西大掌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失或者被替代,新的职、Jt和岗位则不断出现,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
然而,目日,J.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大多是以高校自身的学科实力和师资状况为依
据,比较少参考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来设置专业和招生,课程的设置也落后
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需要,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不适应实际需要的专业就业率
偏低,学生就业网难。
其次是跟风开设热门专业。许多高校在专业学科的设置上,不经过科学的分析和论
证,而是从短期利益出发,什么专业热门就增设什么专业,造成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热门专业毕业牛供过于求,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最后是开设专业过细。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过
程,既然是大众教育,就应让学生拥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宽广的学习范围,为此,
高校应注重的是“宽口径”的通识教育。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过
于细化,致使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差、知识面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
业。
三、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课堂授课,学生接受的是填鸭式的理论教育,缺
乏实践环节的学习,动手能力差。虽然各高校一般都安排有实习,但实习往往是安排在
最后一学年,与学生寻找工作的时间相冲突,学生根本无法安心实习,再加上实习时间
有限,不能保证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习中,实现两者的结合,因此,实习效果往往
不佳。由于高校毕业生学习过程中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不足,不能马上适应用人单位
的要求上手工作,从而降低了他们在寻找工作中的竞争力。
6.2应对结构性失业的就业促进政策
6.2.1完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
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d,J.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
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
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
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根据国外治理失业问题的经验,健全
完善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是治理失业问题,尤其是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从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状况来看,应当完善现有的职业教育,逐步建立一套对社会
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社会性职业教育体系。为此,因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职业教育具有大众性,是社会公共事业,应在政府承担主要投入的前提下,形
成行业、企业等各种力量共同投入的多元化办学模式。
二、应研究宏观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状况,调研人才需求,制定专业设置和人才
培养目标(包括职业技术人才的通用目标和J专业目标)。
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结合技术
现状、结合中国实际,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职教学生特点为依据,以实践导
向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为指导,创新教学模式,在专业课中广泛引入项目课程,尽量将
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环境之下,以使学生获得更加实用的能力,还要发挥教师在课程开发
中的主体地位,形成教师、劳动部门、内容专家等共同开发教材的局面。
四、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当前校企合作情况总的来说不太理想,根本原因在于缺乏
能够协调双方利益的双赢机制。学校应加大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分析力度,以能够提供对
口的高质量教学为前提,获得企业的资源与实习、就业机会。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五、实施集约化发展模式。学校、企业、行业之内与之间应打破重自建,轻共享的
传统,减少重复投入,采取诸如建立职教园区等方式,实施资源共享,实现集约化发展。
6.2.2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对建立灵活有效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劳动力供求平衡、
促进求职人员特别是结构性失业者就业具有很大现实意义,还为实现社会充分就业提供
了制度保障,在失业者与企业之阳j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使创业扶持、职业培训、岗位开
发等工作逐步实现社会化、市场化,从而推动劳动就业的向好发展。
一、建立有效的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模式
(1)各相关职能部门需密切合作。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牵涉面很广,需要各部门之
I’日J协调配合,互相给予有力支持。第一,要建立专门的就业供需市场,从纵向构建统一
的就业体系,使中央、省、市、县、社区相互连接,保证就业服务开展、就业政策颁布
实施的准确性和连贯性。第二,通过互联网的优势使各职能部门能够实现横向接通,协
同、联动的丌展工作,方便求职者得到各方面的服务。
(2)建立多中心的就业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具有公益性、地方性、专业
性的特点,对其进行管理应当以自主、政事分开为原则,政府应授予其相对独立的权利。
在政府的监管下,可按地区性与专业性分别为求职者提供多样化服务。第
(3)建立竞争性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服务领域需求的多样化为私营机构的进入
提供了前提条件与广大发展前景。由于政府不能提供所有的服务,所以必须打破垄断,
将私营机构引入就业服务体系中,形成竞争机制,才能为求职人员提供多方面服务。政
府要根据私营机构所提供服务的公益性强弱进行区别对待,对公益性较强的服务,政府
要严格监控,在资金上进行补助,以保证求职群体人人能够获得公正、公平的服务。
二、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职能
(1)提供常规服务。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就业服务中的职业中介服务已可以由求
职者在网络上自行操作完成,我们称之为自助服务,而常规服务是对自助服务的拓展和
补充。常规服务包括提供各类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比如举办大型职业招聘会、组织求职
技巧的讲习班、制定失业者连续性的扶持计划、帮助求职者了解自己能力的职业指导等
咨询服务。教育和培训使求职者和在岗人员掌握新的技能,更能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
可提供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到企业现场培训等。
(2)为特定求职者提供特别服务。就业弱势群体包括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民工,屡
次就业失败、知识水平偏低、年龄偏大的国企下岗职工、妇女群体,残疾人等。公共就
业服务的公益性就集中体现在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就业帮助上。针对弱势群体的特征,需
要区别对待的提供特殊服务,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特殊培训教育。因为这些群体
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学习能力弱,所以很难跟上普通培训教育的进度,成效不明显。第
二,特殊就业咨询。需要对他们进行职业测试,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面对面交谈,
同时提供专门的职业测评,根据测评结果推荐就业,甚至是陪伴他们参加面试求职。
(3)提供统一标准的服务流程。目前,.互联网的普及使大多数求职者可以利用自
助服务系统获得所需要的求职帮助,自助服务已成为最重要、最活跃、最基础跃的服务。
新技术的普及要求对自助服务建立统一标准的流程,便于监督管理和提高服务效率。统
一标准的服务还包括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建立,将就业咨询、求职帮助、帮助填写失业保
险申领表、培i)11年n教育机会的信息获取、职业分配等职能整合在同一系统中,确保服务
和计划的综合性和一体化,使求职者都能得到多方位的统一标准服务。
6.2.3以素质为导向培养高校学生
一、调整专业结构,更新课程体系。
人爿‘的供给结构由学校的专业结构决定,而人才的需求结构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所以,专业的没冒必须耍适应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当自订,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大幅调整
过程中,采掘业、制造业等一些传统行业逐渐萎缩,服务业、电子、金融等新兴行业蓬
勃发展,专业绐构也应适应这一变化,随之调整。然而,传统学科在当前许多高校学科
发展中仍占优势,专、ik设置的理沦基础是学科定位,学科调整的滞后造成了专业设置与
市场需求的脱离。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应正视市场需求,通过跟踪调查毕业生的就业
情况,了解劳动力rh场供求情况,同时做好人彳。类型需求预测,两相结合,及时调整专
业结构。
而在专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还需要更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在课程安排中,
将专业知识、基本能力、个人品质和核心技能贯穿其中,拓宽专业的实用性,培养强能
力、宽口径、厚基础的多功能型人才,同时注重学生创业技能的培训与自主创业意识的
培养,通过讲座、授课、实践、讨论等多种方式,锻炼创业能力、拓展创新思维,为高
校学生以后的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
组成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基本能力、个人品质与核心技能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强化
和验证。当前,企业和高校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高校之间存在着多种
类型的合作,例如,微软通过创新研究计划、联合实验室、“微软学者”奖学金、“明
日之星”实习生计划、微软教育高峰会、微软技术俱乐部等各种方式与国内许多高等院
校在课程建设、基础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多领域的合作,这些渠道为
高校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但目前企业和高校的合
作大都停留在大公司、大企业和知名高校的合作上,一般企业和高校的合作非常少见。
各高校在办学特色、办学重点上是存在区别的,在人才培养上各高校应有所分工,
即部分高校、部分专业专为“高、精、坚、大”企业服务,相对应的,还应有另一部分
高校和专业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在本文6.3.1中已经论述了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地位
和重要作用,可见,促进高校与中小企业的合作也非常重要。这种企业和高校间的对应
合作,有利于培养差异化与多样化的人才,也可以避免高校毕业生在一个层次上就业恶
性竞争。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第七章研究结论
归纳起来,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中国城镇实际失业率比国家统计局公伟的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要高出许多,前
者是后者的2倍左右。
二、对于中国城镇高失业率这一问题,不能用某种单一的原因给予完全解释,而需
从中国的历史政策、制度,人口背景,经济增长方式,人才供需结构等多方面去寻找答
案。
三、本文认为,中国城镇高失业率问题的存在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有关:
原因一:城镇人口数量庞大。分析认为,出于中国特殊的历史人口背景与二元经济
结构的存在,导致城镇劳动力供给过剩,远远大于劳动力需求,结果是劳动力剩余,产
生失业。可采取的对策有:(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岗位。(2)发展劳动
密集型产业,增加城市就业岗位。
原因二:国有企业隐性失业显性化。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实行的是“统招统分”
的就业制度,而步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大
量国有企业进行了兼并、重组、破产,产生了数量庞大的下岗失业人员,从而造成城镇
失业率的上升。可采取的对策有:(1)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的保障力度。(2)对下岗失
业人员进行在就业培训。
原因三:以资本推动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分析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资
本推动的,一方面投资在不断增加,资本积累得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雇佣劳动力却增长
缓慢,必然导致劳均资本的上升,结果就是资本深化,而资本深化对劳动力具有“挤出
效应”,这主要表现在机器对人的替代以及对高科技设备的使用使工作效率提高可以减
少雇佣劳动力。可采取的对策有:(1)促进中小企业发展。(2)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原因四: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不相匹配。目前,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
构升级的背景下,中国的劳动力供给由于三方面的原因(1)文化素质偏低;(2)就业
结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3)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不能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
需求,导致“有人无活干,有活无人干”现象的出现,形成了结构性失业。可采取的对
策有:(1)完善职业教育。(2)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3)以素质为导向培养高校学
生。
36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吴世泰.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fMl一匕京:华夏出版社,198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宋丰景.国内失业问题研究最新进展[J】.城市问题,2005(1).
5.周天勇.中国城镇的失业率究竟是多少【J1.财贸经济,2003(11).
6.郭永中.当前我国失业人口问题的现状、成因分析与对策【J】.教学与研究,2002(2).
7.彭松建.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8.康就升.社会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理论思考[J].人口学刊,1999(1).
9.王红玲.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4).
10.陈朔,冯素杰.经济增长速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南开经济研究,2005(5).
11.郭熙保.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理论思考及中国的经验[J】.世界经济,2002
(12).
12.陈剑波.中国工业改革与效率:国有企业与非国有比较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
社,1997.
13.任远.隐性就业与就业管理.人口与经济[J】,2001(4).
14.罔春生,李涛。经济增长方式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5.韩康.中国经济增长的主流和行政性虚热【J】.新华文摘,2004(18).
16.勾淑玲.当前经济高增长条件下的高失业问题分析.学术论坛[J】,2005(8).
17.贺菊煌.我国资产的估算.数量经济技术与经济研究【J】,1992(8).
18.卢爱华.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探讨.经济与社会发展[J],2003(10).
19.王诚.中国就业转型:从隐蔽性失业、就业不足道效率型就业.经济研究[J】,1996(5).
20.熊文才.产业结构与失业【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21.蒋选.论各类失业的结构性性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5).
22.严燕飞.结构性失业的概念界定及类型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5).
23.石胜永.结构性失业与劳动者的转移成本分析【J】.经济师,2003(6).
24.莫荣.就业:在挑战中关注苦难群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5.冯胜利.国外治理失业的政策措施及其借鉴意义[J】.理论探讨,2003(3).
26.秦兴方.新的解读与治理方案——评《失业论——中外失业问题研究》【J】.南京经济学
院学报,2003(3).
27.孑L文.提升教育与减少结构性失业【J】.辽宁教育研究,2003(10).
28.傅道忠.西方发达国家反失业的经验及启示[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1).
29.Ehrenberg,Ronadl G and Robert S.Smith.Modenlabor Econnomics【M】.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1.
30.Stephen Nickell and Richard Jackman.Unemployment: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the Labor Market『M1.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 99 1.
3 1.Schiller,Bradley.The Macro—economy Today[M】.New York:Random House,1 989.
32.Ni Ching--Ching.China’S Booming Economy Lagging behind Persistent Unemployment
时].The Los Angeles Times,2002--05--02.
33Qiu Zeqi and Zheng Yong Nian.Xia--Gang and Its Soci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Reducing
Labor Redundancy in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98.
34.Bilsen V and J.Konings.Job Creation。Job Destruction,and Growth of Newly
Established,Privatized,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Survey Evidence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from Bulgaria,Hungary.and Romani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 998,26(3):429
——445.
35.Blanchard 0.Notes on the Speed of Transition Unemployment and Growth in Poland
⋯.1991.
36.Boeri T.Transitional Unemployment【J1.Economics ofTransition,1994,2(1):1--25.
37.Burda M.Unemployment,Labour-markets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Eastern Europe
【J1.Economic Policy,1993,16—17:102—128.
38.Meckl J.Accumulation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wage differentials,and
unemployment[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4,26:65—82.
39.Prasad E.China’S growth and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economy: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M】.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4.
38
广西大掌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致谢
这篇论文是在我的导师甘宜沅博士的悉心指导下,几易其稿而完成的。无论是从论
文的选题、提纲的拟订、初稿的修改还是最后的定稿,甘宜沅导师都倾注了许多心血,
使我对论文的撰写有了系统的学习。甘宜沅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理论功底、高
超的学术水平和不倦的教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我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和
由衷的谢意。
另外,对广西大学商学院所有的老师,尤其是我的任课老师表示感谢,感谢他们教
会了我许多丰富的知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使我们贫乏的知识得以充实,单调的生活得
以丰富,动摇的信念得以坚定,人生的追求得以完善。
最后,同班同学欧阳瑞聪、杨文、贺勤志、乃东燕、王洁玉、刘晓平对我撰写论文
也提供了诸多帮助,使本文能够顺利完成,我想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在
撰写论文期间,我的亲人,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帮
助,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由于本人的学识有限,再加上时间匆忙,感觉很多东西没有理解透彻,因此本文必
然存在许多疏漏和不完善之处,希望各位师长和同学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以便本人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得以完善,本人将不胜感激。
39
二oo九年十一月于商学院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本人在2008年1 1月发行的国家级期刊《财经界·管理学家》中独著发
表了名为《我国职工平均工资预测模型与经济分析》的论文。
40
中国城镇高失业原因与反失业对策研究
作者: 陈敬明
学位授予单位: 广西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1条)
1. 纪嘉 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失业的谋略探析[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