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西北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姓名:马小勇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白永秀
20080610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国农户面临着多重收入风险,各种风险因素所导致的收入减少会给农户消
费带来负面影响,降低农户的福利水平。农户在实践中采用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
跨时期消费平滑、平均分配农地、现代社会保障、商业保险等多种正规和非正规
机制来应对收入风险,消除消费波动。国外文献对发展中国家农户非正规风险应
对机制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国内文献对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的研究较多。本文
在现有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参照现代经济学的有约束的最优化模型,尝试性地
建立同时包含正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和非正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理论模型,并
运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说明各种风险应对机制(的制约因素)和消费波动之间的
逻辑关系。
根据上述模型,在对民国时期和人民公社时期的中国农户风险应对机制进行
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转型时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现状,提出了
关于转型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和消费波动关系的若干假设,并运用笔者在陕
西农村所获问卷调查数据,根据lo西stic回归的方法对这些假设进行了经验检验,
结果发现:第一,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范围和形式有所变化,但从中国传统
社会延续下来的,以亲属为主的社会网络在农户应对收入风险的过程中仍然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网络的规模越大,社会网络的支持能力越强,就越有利于农
户实现消费平滑。第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金融市场虽然有了较大发展,
但是仍然受到种种限制,这就使以金融市场为基础的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在农户
应对收入风险过程中的作用受到限制。具体来看,通过资产积累(银行储蓄)来
实现自我保险是最为重要的途径;非正式借贷市场借款约束的减少对农户缓解消
费波动影响显著,但程度有限;正式借贷市场借款约束的减少则对农户缓解消费
波动没有显著影响。第三,从正规风险应对机制来看,农地在保障农户的基本生
活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救济在维持贫困农户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着显
著作用;商业保险在应对收入风险方面没有明显作用。
根据上述理论和经验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构建包括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和非
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在内的综合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体系的建议,认为在努力推动正
规风险应对机制建设的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社会网络,改善金融市场,以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帮助农户更好地处理收入风险,提高其福利水平。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在研究视角上,借鉴国际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成
果,对中国农户的非正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考察,指出了包括
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跨时期消费平滑等在内的非正规机制在农户收入风险应对
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在理论分析方面,尝试性地建立理论模型,反映农户
在资源约束下根据成本对各种风险应对机制进行选择以实现消费波动最小化的
行为,用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判断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成本)和消费波动
之间的关系。第三,在经验研究方面,运用专题农户调查数据,寻找适当变量来
反映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直接对它们和消费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检验,
以更加清楚地说明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实际效果。第四,在政策建议方面,
提出了建立包括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和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在内的综合农村收入
风险应对机制体系的构想。
关键词: 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消费波动

Abstract
Abstract
ne pe蕊觚t household 0f china faces multiple income rislcs, the income risJ【S
cause multiple negative effect.h practice,they make use 0f many fomal auld
infonnal mech卸isms illcluding risk-sharing in social net,intenemporal C0nsumption
smoothing,l肌d system,modem social secIlrity,觚d commerCial insurance t0 cope
with i11come risks.The present oVerse弱literatures haVe researched inf0皿al
coping-with-risk mech越isms fully锄d the prcsent illl牡d literatures have rcsearched
fbm脚coping-with—risk mechanjsms fIllly.A£the b嬲e 0f thc literaturcS,it tries to
build a tlleor),model according Optimal model wnh cons仃试m,wllich illustrates the
10百c rela£ion 0f the copin分with—illcome—risk mechaIlisms and consumption
nuctuation.
According the model, 世er exploring the Cmnese pe鹊锄t household’s
coping—with-risk mechanisms in histor)r, it锄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叩in乎witll·income-risk mechaIlisms of the peaSant household in the economy
transition, 趾d puts forward some hypothesis about the relation 0f the
coping-with—income-risk mechanisms aIld consumption fluctuation. It tests the
hypothesis throu曲柚alyzing the questiollnaire data舶m 115 1 pe勰aIlt households in
sh锄Ⅸi w油the method oflo酉stic regression.The resun indicates: (1)the
risk‘sh嘶ng pooling in s0Cial net mechaIlism iS still imponant for thc pe弱ant
household to reduce consumption fluctuation.(2)the iIltenemporal consumption
smOothing mech狃ism has become important,but is still 1imited by some factors;
rcViewiIlg f两m inside of the intertempor越consumption smoothjng mechanism, the
saviIlg is mOst imponallt, but tlle ef陌ct 0f borrowing丘om the iIlfo加al credit
market is limited, the e£fect of fomal credit market is not found. (3)at the弱pect
of fbnnm mechaIlism,land is still iInportaIlt; the govemment relief is import觚t of
helping the peasam hOusehold maintajn tlle basic lives level; the cOmmerCial
insurance has 110 e虢Ct.
At last, it adVises to build a system including fb加a1锄d infb衄a1 meCh觚isms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戍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to help peasallt household cope with income risl【S.n thiIll【s that we should improVe
social net aIld ref0硼financial market to help thc peasant household Cope with
income risk at the time of stren百hen the f0咖al mechanism.
Tlle main iIlnoVations of this artiCle娥as follows. Firstly, using the
intemational deVelopment economics abroad for reference, it explores the infomal
coping-with—iIlcome-risk mech锄isms of peasam household, iIldicates the i111ponant
e脏ct of the inf0册al mechaIIisms iIlcluding risk p00ling in social net 锄d
intertemporal consumption smoothing.Secondly, it builds a theory model t0 indicate
the behavior how the peas柚t household tries minjhize consumption nuctuation
liIllited by咒source,and t0 judg:e the relation of也e Iimited faclors of sorts Qf
coping·witll·income-risk mechanisms姐d consumption fluCtuation.T.1lirdly, with
special questio强越砖dat奄赴绝s童s expe^entia王ly the felati。n Qf
coping-witll—income-risk mechaJlisms柚d consumption nuctuation directly in order to
show clearly thc e£&ct 0f kiIlds 0f copin争w“h一诬come一矗sk mechanisms.Final;y,it
puts fo附ard a all—round coping—with—income—risk system including formal aIld
infbnnal mechallisms.
Key word:the peaSant household; 血ome risk; risk-coping.with mechaIlism;
consumption fluctuation
n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入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一、7,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蛋生缦指导教师签名: 盟
≯。罟年6月f。日加口孑年6月肛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
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
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玛}勿
加Q方年6月70日
1导论
1导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后,中国农户成为自主经营的经
济单位,从而成为收入风险承担和处理的主体。由于农业生产和农户经营方式的
特殊性,农户面临着多重的收入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
疾病风险和就业风险。
·自然风险.农业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农业生产是一个生物学过程,
对自然条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来自自然界的干旱、洪涝、病虫害等都会影响农
业生产活动。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主要的自然灾害包括
旱灾、洪水灾、风雹灾、冷冻灾、台风等。这些自然灾害,对我国的农业生产
构成了严重的影响,1983年到2005年,平均每年受灾耕地面积占到全部耕地的
43.5%,成灾面积占到全部耕地的22.5%(图卜1)。
图卜1 1983~2005年中国农业生产的受灾成灾情况
资料来源:农业部.2006一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市场风险.农户作为生产者,同时面临着来自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风险。
同其他生产者一样,农户会在其农业和非农产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着产品价格波动
和要素价格波动的风险。并且,作为农户重要收入来源的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幅度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较大,从图2可以发现,在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中,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波
动明显大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波动。由于农产品收入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意味着农户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要高于其他经济主体。
图卜2 1983~2005年的农产品价格生产价格指数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资料来源:农业部.2006一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农业技术采用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
可能性。在农业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中,由于项目本身的难度与复杂性,以及外
部环境的影响,可能发生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而使农户蒙受经济损失。农
业生产是一个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的产业部门,具有周期长的特
点,而农业技术和农作物品种的应用则具有区域适应性,这些都增加了农业生产
的技术风险(姚兆余,2007)1。
·疾病风险.农户主要劳动力患病会使其减少劳动时间,或使其在竞争中
处于不利地位,这会给农户收入带来负面影响。根据高梦滔、姚洋(2005>的
研究,大病冲击平均使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下降5%~6%;并且这种大病冲击影响
的是长期的,负面影响平均要持续10年(保守估计)。从1987年到2002年,
我国农户的大病患病率逐年增加,早年的大病患病率在2%~5%之间,2001年提
高到lO%左右2。严重疾病患病率的增加,会加大农户的收入波动。
2
1导论
·就业风险.非农就业是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民工
是非农产业中劳动权益保护状况最差的一个就业群体,并且其就业企业往往是
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的中小企业;所以,在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经营状况变化的过程中,农民工最容易被抛入失业者的队
伍,从而给农户带来收入损失。
各种风险因素所导致的收入减少会给农户消费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风险
的发生可能使农户不得不降低营养水平,推迟耐用消费品的购买,甚至导致农户
子女辍学或出售家庭固定资产,使农户的福利水平严重降低。在农户收入水平低
下的情况下,这种负面影响会尤其严重。托尼(R.H.Tawney,1966)曾经用比喻
的说法来说明风险对收入极端低下的农户所可能造成的损害:“农户处在水深及
颈的状态,稍有细波微澜就可能会给农户带来灭顶之灾"①。
面对各种收入风险所可能带来的消费波动,农户并不只是消极地承受,他们
努力地通过多种途径来应对风险。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可以分为两类:非正
规机制和正规机制。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是指农户在长期的实践中自发地形成的
风险应对措施,主要包括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和跨时期消费平滑。正规风险应对
机制是指专门用于风险应对的正式制度安排,包括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和商业保险
制度@。中国农户同时采用多种机制来应对风险。但是,上述各种收入风险应对
机制对于减缓中国农户的消费波动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尤其是,在体制转轨
和结构转换的背景下,它们在减缓消费波动方面的相对重要性发生着怎样的变
化?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对于政府采
取适当政策减少收入风险对农户的损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计划对农
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1.1.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任何家庭和个人都会面临收入风险,但是收入风险对于发展中
国家的农户更为重要。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户的收入水平较低,很多人刚刚摆脱
贫穷状态。外部冲击会使发展中国家农户的收入发生不利波动,使农户陷于暂时
m转引自: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显等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p1.
。对相关概念的详细解释参见下文.
3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席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的贫困状态中,而严重的收入波动会使人们丧失物质资本(例如出售生产性资产)
和人力资本(例如让子女放弃接受教育),从而陷于长期贫困状态。然而,在发
展中国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发展缓慢,农户主要
依靠非正规机制来处理风险。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研
究是国际发展经济学领域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已经对非
洲、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作为
一个处于体制与结构转型中的大国,中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必然有其特殊
之处,但是国际发展经济学界对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研究文献却是凤毛
麟角。对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和消费波动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国
农户在经济转型过程收入风险应对行为的理解,深化发展经济学对农户收入风险
应对机制的研究,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文献。
·现实意义.研究我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之间的关系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有助于推动农村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体系的建设。我国农
村的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相对滞后,农户主要依靠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来应对收入
风险。通过对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研究,既能够推动农村正规风险应对机制
的建立和发展,又能够推动政府采取适当措施来强化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有助
于减少农户面对收入风险的脆弱性,提高农户的福利水平。第二,有助于农村经
济的长期发展。农户事后应对收入风险能力的增强,可以避免农户过分依赖采用
保守技术、实行多元化经营、缩小投资规模等事前机制来处理收入风险,有助于
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第三,有助于农户稳定脱贫。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
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多农户的生活仍然处在温饱水平,很容易因为收入风险而陷
入贫困状态。对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研究,有利于帮助这些农户稳定脱贫。
1.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文计划对我国农户的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进行研究。
为了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特作以下说明。
第一,本文所研究问题的行为主体是“以农村为固定居住地的农户"。在工
业化与城市化迅速进行,但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的情况下,统计意义上的“农户"
4
1导论
包含了多种类型的家庭。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
并居住在农村的家庭;第二类是收入主要或全部来自非农产业,但仍然居住在农
村的家庭;第三类是收入全部来源于非农产业,且已经迁居至城镇的家庭。显然,
第一类家庭是传统意义上的典型的农户,第二类家庭虽然收入主要来自非农产
业,但其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决定了其行为方式与第一类农户更为接
近。第三类家庭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显然与前两类家庭有很大差别,其行为方
式与真正意义上的“农户"会有较大差别。因而,本文主要研究前两类农户的相
关行为,而前两类农户的共同特征是以农村为固定居住地。这就是本文将所研究
问题的行为主体界定为“以农村为固定居住地的农户’’的原因。,
第二,本文研究的“收入风险"的含义。学术界对风险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
义。但可以肯定的是,风险是与不确定性相联系的。在奈特(F.H.Knight,2005)
看来,风险与不确定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认为,“风险"是指可以度量的不
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是指不可度量的风险3。具体来说,风险的特征是概率
估计的可靠性以及将其作为一种可保险的成本进行处理的可能性。估计的可靠性
来自所遵循的理论规律或稳定的经验规律。与可以预见的风险相比,不确定性是
指人们缺乏对事件的基本知识,对事件可能的结果知之甚少,因而不能通过现有
的理论或经验进行预见和定量分析。也就是说,风险是一种人们可以知其概率分
布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则意味着人类的无知。奈特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这种区
分旨在说明其对利润的理解,可以测算的风险不会导致利润的产生,只有不可测

算的不确定性才是利润产生的根源。
但是,这种区分不总是必要的。许多学者将风险直接定义为不确定性。美国
学者乔治·E·达瑞(George E.Rejda,2006)认为,“从传统上看,风险是由不
确定性定义的。运用这一概念,我们将风险定义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①。我
国学者张洪涛(2006)也认为,“所谓风险,是指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或决策的
过程中,预期未来结果的随机不确定性"@。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可能是正面的,
也可能是负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正面的效应就是收益,负面的效应就是损
。乔治·E·瑞达.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M】坤曙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4.
。张洪涛.保险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27.
5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失。考虑到这一问题,学者们(世界银行,2001;王虎林,1998)们进一步将风
险界定为未来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4 5。本文所使用的风险概念,正是以这一含义
为基础的。本文认为,农户收入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市场、技术等不确定性因素
的不利影响,使农户出现意外收入减少的情形。
第三,本文研究的是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农户的收入风险处理机制包
括多种形式。根据用于风险处理的机制是在风险发生前还是在风险发生后起作
用,可以将风险处理机制分为事前机制和事后机制。事前机制是指在收入风险发
生前减少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努力,通常被称为收入平滑机制,例如在人们获取收
入的过程中同时种植多种农作物、采用收益低下但稳定的传统农业技术、建立灌
溉系统以预防收入风险的发生。事后机制是指在收入风险发生后农户应对风险的
机制,例如人们在风险发生后可以通过出售资产、借款、寻求政府救济等方式来
减少消费波动。本文主要研究后者,即农户在事后的风险应对机制。
本文将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分为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和正规风险应对机制
两类。正规风险应对机制是指现代社会中专门用于风险应对的正式制度安排,主
要是指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和商业保险制度。在我国,现行农地制度的设计明确地
具有为农户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目的①,所以在本文的分析中,将农地制度视为
一种正规风险应对机制。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是指人们自发形成的应对风险的制
度安排,通常包括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和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社会网络
内风险统筹机制是指在一定社会网络内的成员中分担风险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
安排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其社会网络基础可能是扩展家庭、亲友
集团、同一村庄的村民、种族团体等,分担风险的具体形式包括货币收入转移,
实物帮助,提供劳动或生产性资产等形式,也可能是无息的互惠性信贷@。跨时
哪中国共产党十五届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明确指出:“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回虽然,正规风险应对机制通常是正式制度安排,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大多数是非正式制度
安排。但是,不能简单地将前者理解为正式制度安排,将后者理解为非正式制度安排。例如,
正式借贷市场虽属正式制度安排,但其主要功能并非应对风险,只是农户可以自发地利用这
种制度安排来应对风险,所以将其归入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这也是本文避免使用“正式风
险应对机制”和“非正式风险应对机制”的原因。
。社会网络内借贷由于具有明显的状态依存特征,通常被认为属于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参
见:普兰纳布·巴德汉等.发展微砚经济学[M】.陶然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94.
1导论
期消费平滑是指通过收入的跨时期转移来实现消费平滑,避免风险所带来的不利
影响。通俗地讲,跨时期消费平滑就是在现在收入降低时,将过去的收入拿到现
在来使用,或者把将来的收入拿到现在来使用,与此相对应,跨时期消费平滑的
形式包括储蓄和借款。
现代社会保障
事,、事,、正
前收后消规
风入◇ 风费机
险平险平制商业保险
规滑应滑
避机对机
机制机制

。制。社会网络风险统筹
非正

机跨时期消费平滑

图1.3农户的事前与事后的风险处理机制
最后,本文研究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和“消费波动”之间的关系。

对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本文旨在考察各种收穴
风险应对机制的效果,而这些机制对农户福利的影响可以集中地通过消费波动表
现出来,所以,本文将主要探讨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和消费波动的关系。应
当注意的是,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中同时使用“消费波动”和“消费平滑”两
个术语来描述消费波动的状态,其关系是:消费波动的减少就是消费平滑的增加,
消费平滑的减少就是消费波动的增加。
1.2.2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方法
·个体主义的分析方法. 本文对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分析主要按照新
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进行。新古典经济学坚持个体主义的分析方法,认为最
恰当或最有效的社会科学认识来自对个体现象或过程的研究。具体来说,个体主
义的方法论包括以下要点:(1)只有个人才有目标和利益;(2)社会系统及其变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迁产生于个人行为;(3)所有大规模社会现象最终应该只考虑个人,考虑他们的
气质、信念、资源以及相互关系的理论做出解释(卢瑟福,1999)6。既然要从
个体出发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那么,所谓“个体”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呢?新
古典经济学对“个体"的核心认识体现为“理性经济行为"假设。长期以来,虽
然研究者(尤其是来自非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者)对理性经济行为假设提出了各种
质疑,然而,大多数经济学家承认,理性行为假设仍然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行动
模型(约翰·伊特韦尔等,1996)7。“看上去明显不理性的行为,它也许可以用
理性行动中更复杂的机制来进行成功的解释,尤其是当我们更仔细和深入地研究
了可行性约束和偏好模式之后。”(普兰纳布·巴德汉等,2002)①本文对农户收
入风险应对机制的研究遵循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第一,在本文的理论模型中,
从农户这一微观角度,基于对农户成本收益的分析来说明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
与消费波动之间的关系。第二,本文的经验研究运用来自农户的调查数据,根据
微观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和消费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计
量检验。
·比较静态分析方法.本文的核心内容涉及农户对各种风险应对机制的选
择。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人们必须进行选择。个人选择取决
于两种因素:(1)偏好;(2)所面临的约束。在新古典主义的研究中,通常假设
偏好或爱好是稳定不变的,来探讨约束条件的变化给人们的选择(从而给其行为)
带来的影响。经济学的挑战性任务是基于可观察到的约束条件的变化来解释经济
行为的变化,而基于偏好的解释则被认为是洞察不足。而讨论各种约束条件对人
们行为的影响,必然要使用比较静态学的方法(Eugene silbefbe唱等,2003)8。
新古典主义的研究方法可能有其缺陷,但是,对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而言,新古
典主义的研究方法却是适当的。因为,本文要探讨的是在一定的资源约束下,各
种风险应对机制的制约因素对农户风险应对机制选择行为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本
文应该主要采用比较静态学的分析方法。具体的过程是:首先,根据假设建立理
论模型,分析其均衡状态:其次,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即分析在模型参数(主要
是各种风险处理机制的成本)发生变化时均衡的变动,据此提出可供验证的假设。
。普兰纳布·巴德汉等.发展微观经济学【M】.陶然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5.
8
1导论
·分析一综合的方法.学者们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通常采用抽象分析的方
法,即将社会经济现象的其他方面作为前提确定下来,而着重分析其某一方面。
这种“片面性’’分析中包含着科学性,但理论发展的更高要求是实现各种“片面
性"理论的综合9,马克思主义将这种分析方法称为“分析一综合"方法。本文在
对农户风险应对机制的研究中,首先分别对各种风险应对机制进行理论考察,仍
然后将其纳入同一的理论模型进行综合分析。例如,本文对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
制福利效应的考察首先从纵横两个角度进行,一方面考察了横截面的消费平滑机
制的福利效应,另一方面考察了跨时期的消费平滑机制的福利效应,然后将两者
综合起来,形成了分析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福利效应的统一理论模型。
·多学科综合研究.本文在分析中不仅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而且借鉴了
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经济社会学家认为,人们的经济
行为“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中,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尤其如此∞。本文所讨论
的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实际上就是“嵌入"于社会网络内的以实现消费平滑为
目的的收入转移。这不仅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而且是许多社会学家关注的问
题。所以,本文的研究借鉴了社会学家的许多研究成果和分析方法。现实是历史
的延伸,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现阶段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本文还借鉴历史
学家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中国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进行了历史考察。
(2)经验研究方法
·数据与资料获取方法。本文要探讨的农户风险应对行为缺乏现成的数据。
问卷调查是低成本获得大样本特征的一种有效方法,所以经常被用于探索性的研
究中。而且,由于问卷调查是一种结构化的调查,其调查问题的表达形式、提问
的顺序、答案的方式与方法都是固定的,其调查结果容易被量化。考虑到本文研
究的内容和问卷调查方法的优点,本文计划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获得数据。但
是,问卷调查方法也有其缺点。正如艾尔·巴比(Earl Babbie,2005)所指出
的,“调查研究很少能够处理社会生活的情景"①,仅仅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很
难把握受访者在整个生活状况中的所想、所为。所以,在问卷调查之外,本文还
计划采取访谈调查的方法来获得细节性、描述性的材料,以弥补调查问卷数据的
。艾尔·巴比.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p267.
9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意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不足。
·数据处理方法.由于本文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来获取数据,主要因变量是
分类变量。由于不符合普通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假设,对于分类因变量的计量分
析不能采用普通的多元线形回归方法。通过长期的探索,计量经济学家们已经提
供了多种对分类因变量进行计量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线形概率模型、对数单位
模型、概率单位模型等方法(古扎拉蒂,2000)11。考虑到对数单位模型(109istic
model)是国际通行的对分类因变量进行分析的方法,其在国内的应用也较为成
熟∞,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本文主要采用该方法进行计量分析。在统计
软件的选择方面,本文的统计和计量分析工作主要应用spssl3.0软件来进行。
1.3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1.3.1基本思路
收入风险会带来农户消费的波动,导致农户福利的降低。在长期的生产生活
实践中,农户发展出许多机制来应对风险。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或市场也提
供了应对风险的正规机制。通过这些机制,农户可以“熨平’’消费波动,实现在
农户之间或同一农户的不同时期边际效用的均等,提高福利水平。但是,由于农
户不仅追求消费的稳定,而且追求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户通常只愿意将有限的资
源投入到收入风险应对方面。在既定资源的约束下,农户将根据使用各种收入风
险应对机制的成本(价格)来决定采用程度,而各种机制的成本取决于其所受的
制约。以这一认识为基础,本文建立了分析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制约因素)
和消费波动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
根据上述思路,本文对转型期中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和消费波动之间
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考虑到中国当前农村的社会经济制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农村
社会的延续,一方面又深深地受到了人民公社制度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民国时期
和人民公社时期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考察转
型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转型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
制和消费波动之间关系的可供验证的假设,并用笔者在陕西调查所获专题数据对
。国内已经出现了专门介绍该方法的著作,即王济川、郭志刚合著的《lo百stic回归模型一一
方法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
1导论
这些命题进行了经验检验。最后,根据经验研究的结果提出了构建农村综合收入
风险应对机制体系的政策建议。.
1.3.2框架结构
本文共分为8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图卜4论文的框架
第1章是导论,主要是指出论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对象和方法,
以及论文的结构安排和创新之处。
第2章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评价,主要包括对国际发展经济学领域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府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相关研究研究成果的综述和对国内相关研究的综述,在此基础上指出本文的研究
重点。
第3章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通过数学模型说明了农户收入风险应对
机制对农户福利的影响,以及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和消费波动之间的关系,最
后指出了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受限的消极后果。这一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
第4章对中国农户风险应对机制进行了历史考察,所考察的历史阶段包括民
国时期和人民公社时期。这种历史考察是深入理解转型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
的基础。
第5章是对经济转型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具体分析,说明了经济转型
过程中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演变,并结合理论部分的基本结论提出待验证的
假设。
第6章对经济转型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进行经验分析,在描述性统计分
析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
第7章根据前面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的结论,提出构建包括正规风险应对机
制和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在内的农村综合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体系的政策建议。
第8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卜4来表示。
1.4可能的创新之处
通过本文的研究工作,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创新:
第一,强调非正规机制对农户应对收入风险的作用。国内目前的相关研究主
要集中在正规风险应对机制方面,从发展的必要性、发展现状等角度对农村现代
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进行了较多的理论分析,对在农户收入风险应对中具有重要
作用的非正规机制研究很少。本文借鉴国际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农户
的非正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考察,指出了包括社会网络内风险
统筹、跨时期消费平滑等在内的非正规机制在农户收入风险应对过程中的重要作
用。
第二,初步建立了分析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理论模型。现有的对农
户风险应对机制的研究通常是分别考察横截面的消费平滑和跨时期的消费平滑,
12
1导论
说明这些机制如何通过减少消费波动来提高农户的福利水平。并且,现有文献未
能将各种正规和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纳入同一理论模型,对各种风险应对机制和
消费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说明。本文根据横截面消费平滑机制和跨时期消费
平滑机制的内在联系,建立了分析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福利效应的统一理论模
型。进而,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尝试性地将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和非正规风险应
对机制纳入同一理论模型,用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判断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
(的制约因素)和消费波动之间的关系。
第三,运用微观数据直接考察各种风险应对机制和消费波动之间的关系。现
有的经验研究主要是通过考察风险和消费波动之间的相关程度来判断是否存在
风险应对机制,这种研究的不足是难以分辨到底存在何种风险应对机制。而本文
的研究则运用专题农户调查数据,寻找适当变量来反映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
直接检验它们和消费波动之间的关系,以更加清楚地说明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
的实际效果。
第四,提出建立农村综合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体系的政策建议。在政策建议方
面,目前国内主流研究主要强调推动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的发展,认为应当随着经
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农村建立现代社会保障,推动商业保险的发展。不同于这
种片面强调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的倾向,本文提出了建立包括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和
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在内的综合农村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体系的构想。
13
2农户风险应对机制及其与消费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2农户风险应对机制及其与消费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2。1国外农户风险应对机制文献综述
2.1.1发展中国家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自从James C.Scott的经典性著作《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生存与
反叛》出版以后,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注意,吸引了包
括经济学家在内的许多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来研究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的社会
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
(1)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的机理
’;
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最初是由人类学家发现的。人类学家萨林斯
(Sahlins,1972)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讨论了“一般性互惠"体系,他指
出,在这种体系中,那些临时收入较高的人将提供给收入暂时较低的人一部分收
入,各个具体个人之间的馈赠不一定是互惠的,而是给予者预期一旦自己收入临
时下降时,社区中一个当时收入较高的人会向他施予馈赠汜。政治学家Scott
(2001)在其对东南亚农民政治行为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
制,他指出“近亲近邻”的帮助在农民面临生存危机时具有“减震器”作用;农
民一旦依赖亲友来度过生存危机,“他就让渡了对方对自己劳动和资源的索要
权”,“当助其解困的亲友遇到麻烦而他有可能帮助时,亲友可以期望得到同样的
帮助”①。经济学家Marcel Fafchamps(1992)指出,这类互惠性的收入转移的
基本特征是状态依存,即根据实际需要和支付能力来确定收入转移的数量。接受
援助的人们并不被期望将来提供数量相等的回馈,对他们的期望只是能够在其它
成员陷于困境时提供帮助,至于提供多大程度的帮助,则取决于他们自己以及求
助者的具体情况1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们开始尝试将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
机理形式化,90年代初,学者们已经建立了较好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社会网络内
风险统筹机制的机理,主要的贡献是由Mace(1991)和Townsend(1994)做出
的H 15。他们的研究工作都通过讨论实现完全的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所需的条件
。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显等译。南京:译
林出版社.2001.p33—36.
14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廊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得到了消费函数,在这个消费函数中,家庭消费由社区的平均消费水平决定,家
庭收入通过影响社区的平均消费来影响家庭消费,实际影响很小。经济学家们将
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机理形式化的工作很好地将此问题纳入了新古典经
济学的分析框架中,清晰地揭示了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中状态依存的收入转
移所带来的福利增加;据此所得出的消费函数,将家庭的消费和网络的平均消费
联系起来,为对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进行计量检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制约因素
·实施困难
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存在实施的困难。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是一种
非正式制度安排,没有强制实施机制。并且,在这种机制中参与者的权利义务,
甚至参与者的范围,都是难以界定的,也无法依靠政府或法庭得到强制实施。在
这种情况下,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如何得到实施呢?更具体地说,社会网络
内风险统筹机制如何防止背叛者的出现?Scott(2001)指出乡村社区内部应对
危机的互惠关系(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存在的基础是道德观念,而产生这
种伦理观念的基础是生存危机16。S锄uel Popkin(1976)则继承了舒尔茨分析小
农经济的方法,以理性经济行为假设为基础,批评了Scott认为前资本主义社区
中人们行为由道德观念决定的观点,指出了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机会
主义行为,但是他没有能够解释被诸多文献记录的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存
在n。Popkin(及其他批评者)将Scott的观点简单化了,Scott事实上认为微
观经济学的理性行为假设在分析农民行为时是有效的,从其论述来看,农民之所
以遵循“生存伦理”或者“互惠"原则,恰恰是迫于“水深及颈"的生存压力而
理性选择的结果。然而,这并不否认Popkin等人批评的积极意义,他们的批评
激发了经济学家运用规范经济学方法对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的兴趣。
Posner(1980)对Popkin和(某种程度上被误解的)Scott的观点进行了
折衷, 认为人们的互惠观念是人们在高度不确定环境和缺乏其他保险机制下的
理性选择;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成员之间存在长期关系的情况下,互惠性的社会网
络内风险统筹机制能够维持;只要背叛行为的短期所得小于长期的损失,机会主
义行为就能够被阻止培。这一观点后来由Kimball(1988)m,Coate和Ravaillon
2农户风险席对机制及其与消费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1993)作了形式化的处理20。将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实施机制形式化的努力清
晰地揭示了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实施的条件。Kimball的研究指出了时间贴
现率和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之间的关系:时间贴现率越低,社会网络内风险
统筹机制存在的可能性越大。这说明,人们对未来越重视,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
机制越可能得到实施。Coate和Ravaillon的研究了讨论了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
机制成员的收入状况和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可实施性之间关系,可以通过实
际均衡和帕雷托最优均衡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在三种情况下,实际均衡和帕累托
最优均衡的差距将会扩大:(1)当网络成员的收入水平很低时,收入的边际效用
很高,收入转移的代价很高,例如可能危及本家庭成员的生存,此时,人们的转
移将减少;(2)当收入差距扩大时,由于高收入者预期从低收入者那里获得转移
的概率和数量减小,高收入者将减少收入转移或者退出该机制;(3)收入不同的
概率降低(收入风险中异质风险更少)时,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作用降低,
可能会导致人们减少收入转移。Kimball和Coate等人的研究都指出,如果社会
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可以进行惩罚,并且如果惩罚小于自我承担风险的代价,那
么惩罚是一个可信的威胁,此时,人们会发现保持合作是符合其长期利益的。显
然,惩罚越为严厉,保持合作的可能性越大,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实施的可
能性也就越大。
· 信息问题
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也会面临类似正式保险机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Posner
(1980)首先用信息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他认为,在
家族作为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社会网络基础的情况下,由于家族具有多重
功能,退出家族的成本很高,“逆向选择"问题自然得到消除;由于长期聚居、
密切交往,信息充分流动,避免了“道德风险”问题。同样的道理,以同一村庄、
专业团体等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也能够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
而可能成为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基础。当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范围
扩大时,虽然意味着风险的协同性减少,保险的效果会更好,但是信息问题会变
得严重,所以,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范围是相当有限的。当然,如果获取
信息的成本减少,将有助于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范围的扩大21。Marcel
Fafchamps(1992)分析了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中的信息的传递方式。他认
16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为,成员的收入状况是通过一些信号显示出来的。如果信号的信息量不足,将不
可能阻止各方谎报自己的需要和提供帮助的能力,互惠机制几乎不能运作。在传
统农业社会中,可以通过观察庄稼的长势、消费状况来判断各个成员的收入,各
个成员的努力程度也可以较容易地被观察到22。但是,正如Debraj Ray(2002)
所指出的,传统农业社会较为充分的信息交流的基础是拥有的较强的社会资本,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人口的流动会增加,这种社会资本会减少,
可能会对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可持续性构成冲击船。
总之,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人们对未来的
重视程度、成员收入状况、对背叛行为惩罚的程度,以及社会网络内信息交流的
程度和脱离社会网络的代价。这些因素通过影响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成本
和收益来制约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实施程度和可持续性。
(3)小结
通过以上介绍和分析,我们已经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经济学家们对社会
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理论研究有了基本的了解。总体来看,经济学家进入社会
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研究领域后,迅速深化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 (1)将社会
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理论研究形式化,从而将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纳入了
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清晰地揭示了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所带来的效率变化,
尤其是完全保险模型,成为人们分析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理论基准;(2)
运用消费函数和重复博弈模型,揭示了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实施所需要的条
件,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中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呈现出各种
不同形态,以及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演化的原因。
2.1.2发展中国家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很难实现完全帕累托有效的风险配置,部分特殊的收入
变动无法得到保险;并且,由于农户收入变动的协同性特征,整个社会网络(一
般处于同一区域)常常面临总的收入风险。所以,农户还需要通过跨时期消费平
滑机制来应对风险。
(1)跨时期消费平滑的机理
凯恩斯较早使用消费函数讨论了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在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中,人们的消费水平取决于当期收入,这与经验事实并不完全相符。在对凯恩斯
17
2农户风险应对机制及其与消费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主义的消费函数所进行了理论反思中,最有影响的是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
说。Franco Modi g li ani(1986)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人要从一生的角
度来安排自己的消费与储蓄。人的消费取决于一生的收入。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
段,每个人的消费与储蓄不同。一般而言,在年轻时消费大于收入,有负债;在
中年时收入大于消费,有储蓄;在老年时,消费又大于收入,用储蓄支付24。与
生命周期理论类似, Milton Friedman(1957)的持久收入假说认为,人的消费
取决于持久性收入,即长期内的稳定收入。不确定的暂时性收入变动对消费并没
有什么影响25。这两种理论实际上都认为,人们都偏好于稳定的消费流,而努力
通过储蓄和借贷避免时高时低的消费流一所以通常被合称为生命周期一持久收入
假说。农户所面临的风险会带来消费流的波动,从而给农户带来福利损失。农户
通过跨时期消费平滑来应对风险,实际上就是农户通过跨时期收入转移来平滑消
费流,所以,发展经济学常常根据生命周期一持久收入理论的基本模型来说明农
户通过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来应对风险的行为。Deaton(1992)根据生命周期一
持久收入假说将农户通过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来应对风险的行为进行了形式化
的分析。通过形式化分析,Deaton指出如果金融市场是完全的,农户将通过收
入的跨时期转移使各期的边际效用相等。这意味这收入将被根据效用函数状况在
农户家庭的各个时期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可以避免在某些时期生活因为支出或收
入的波动而陷入困境26。
(2)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所面临的制约
许多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农户的确进行了跨时期消费平滑。一个代表性的
研究是Paxson(1992)对泰国稻农消费和收入的季节性变化之间的关系的经验
分析。她的研究发现,泰国稻农将暂时性收入增加的3/4或4/5储蓄起来,其消
费并不随着收入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这说明农户的确在进行消费平滑。这些发
现意味着通常所观察到的消费的季节性变化是偏好和价格季节性变化的结果,而
不是因为这些稻农缺乏消费平滑的能力”。Deaton(1991)的研究表明,农户可
以利用资产作为收入的减震器来实现相当高程度的消费平滑,只要家庭有正的储
蓄,暂时性收入下降就可以通过花掉储蓄来进行消费的平滑化,而一旦收入增加,
就可以将其储蓄下来弱。
但是,生命周期一持久收入假说的对消费行为的预测与实际也并不完全相
18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符。许多宏观和微观领域的证据都证明消费的确随着收入的变化而显著变化,表
现出所谓的“过度敏感性’’(Romer,1996)29。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的研究也
证明了这一点。
发展中国家农户的资产积累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约束。Deaton(1991)构造
了一个包含利率和主观时间贴现率的模型,说明农户的资产积累取决于资产报酬
率和主观时间贴现率之间的关系30。Deaton的研究实际上假设资产本身是安全的,
具有正的回报,但事实上资产本身可能是有风险的。Dercon(2000)对这个问题
进行了讨论。他指出,农户持有的资产的收益率可能是负值。在资产市场处于
分割状态的情况下,当一个共同风险发生时,收入下降,资产的回报也会相应下
降——常常会降为负值,结果,正当人们需要资产来应对风险时,资产的净值可
能也会降低。另外,当地区性的共同风险发生时,人们都想出售资产来实现消费
平滑,然而,正因为大家都出售资产,资产的价格会大幅下降。相反,当一个正
面冲击发生时,人们都希望积累资产,结果资产的价格就会上升。这就使通过积
累资产来实现消费平滑变得相当“昂贵"31。
在借款方面,发展中国家农村的借贷市场受到明显的制约。在发展中国家,
由于农村社区的封闭性,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较强的不确定性,正式信贷机构向
农户提供贷款时往往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Stiglitz和Weiss(1981)的经典论文指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信贷限制的产生。
他们认为,放贷者所索取的利率本身会通过逆向选择效应(利率水平会区分不同
类型的借款者)和激励效应(利率会影响借款者的行为)影响放贷的风险。由于
这两种效应,过高的利率会导致贷款风险的增加。因而,存在一个最佳的利率水
平(通常低于市场出清的利率)水平能够使放贷者实现回报最大化。这样的利率
水平本身可以成为分辨高风险借款者和低风险借款者的手段:那些愿意付给高利
率的借款者平均而言会有更大的赖帐的可能性。由于这样的利率水平低于市场均
衡水平,所以必然会形成借贷市场上的配额32。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借贷市场上,
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信贷配额问题也就更加明显。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可
能的途径是要求农户提供抵押。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农户而言,提供合
乎要求的抵押品是困难的。例如,农民可能愿意以其小块土地、劳动、收获的庄
稼作为抵押,但由于政府法令的限制、管理及处置成本较高、物品实际价值低等
19
2 农户风险应对机制及其与消费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原因,正式信贷机构不能接受这些抵押品(德布拉吉·瑞,2000)∞。
比较而言,非正式信贷在信息和担保方面具有优势。Braverman and Guash
(1986) 认为,由于非正式放贷者往往身处农村社区之内,同借贷者有着多方
面的互动,从而可以低成本地获得关于借款者类型和借款使用情况的信息,克服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34。德布拉吉·瑞(Debraj Ray,2000)指出了非正式
借贷市场在接受抵押品方面的优势:由于非正式借贷市场上借贷双方能够绕过政
府法律法规的限制,或者由于借贷双方居住的地域相近并且接触较多,担保品的
管理和处置成本相对较低,小块土地、劳动、收获的庄稼等都成为可以接受的抵
押品35。正是因为如此,非正式信贷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借贷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非正式借贷市场在向农户提供借款方面也存在着局限性。Nagarajan
(1999)指出,非正式借贷的信息优势与其活动的范围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
系。非正式借贷的贷款活动只能针对少数的对象展开,许多非正式借贷组织通常
有其自己相对固定的客户,这造成非正式借贷市场的高度割裂,容易导致垄断力
量的产生。Hanke和walters(1991)认为,非正式借贷市场往往是非法运行的,
面临着较高的风险,而其向政府官员的行贿行为往往会破坏社会的法制基础固。
农户在非正式借贷市场上寻求借款时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高的利率水平。无论这种
高利率是否是一种“剥削”,高利率客观上加大了农户获得借款的成本。对此,
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理论来解释,最为重要的解释是放贷者风险假说。Bottomley
(1975)认为,由于农村非正式借贷市场缺乏强制实施机制,还款可能被推迟,
借款人可能会赖掉利息,甚至部分乃至全部本金,双方可能需要重新协商等。这
必然要求利息中所包含更高的风险报酬∞。
(3)小结
近二十年来,国际发展经济学界借鉴现代经济学消费理论、信息经济学等领
域的研究成果,对发展中国家农户的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
究,其理论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莫迪利亚尼、弗里德曼等经
济学家所提出的生命周期一持久收入假说,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农村的具体情况,
∥转引自:刘民权.刘民权,徐忠,俞建拖.借贷市场中的非正式借贷【J】.世界经济,2003,
(07).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戍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建立理论模型,说明了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在农户应对各种不利冲击所带来的消
费波动和提高福利水平方面的作用。二是对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的局限性进行了
讨论,指出由农户低下的收入水平所导致的高主观贴现率和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
所带来的农村借贷市场的不完善是妨碍农户实现跨时期消费平滑的主要因素。
2.1.3发展中国家农村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1)对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的研究
20世纪中期以后,社会保障计划在发展中国家得到普及,但十分遗憾的是,
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却远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与工业化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
受到保障的人口的比例仍然很小。,Bottomley(1992)的研究表明,拉丁美洲是
现代社会保障覆盖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大多数国家社会保障的覆盖率仅有
30%左右。而在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的覆盖率更低。在亚洲,印
度的社会保险计划仅仅覆盖了8%的劳动人口,泰国和印度尼谣亚的覆盖率分别
为10%和12%。在非洲,经济较为发达的北非国家埃及和突尼斯的覆盖率低于
25%,许多贫困国家甚至只有1%的社会保障覆盖率37。在这些国家,社会保障制
度仅仅服务于那些在现代经济中有稳定收入、固定工作和缴费记录, 符合享受
长期给付标准的人群,大量的农村人口无法进入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Patricia
Justino(2003)认为,在资本和保险市场尚未发展,财政预算约束很强、收入
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下,建立社会保障所需要的巨额资金是任何发展中国家的政
府都不能或不愿承担的。并且,由于职员低下的教育水平、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
较低的廉洁度,发展中国家政府缺乏收取足够税收并使社会保障体系顺利运作的
能力弱。Anthony Hall(2006)的看法与此类似,认为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
的扩展受到来自管理和财政两方面的制约。在管理方面,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要求
合理地筹集、储备、分配资金,需要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管理能力,但发展中国
家的政府往往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在财政方面,财政资金的不足常常妨碍了社会
保障规模的扩展39。Newb}e巧和stem(1987)认为政治上的原因也可能妨碍发展中
国家面向穷人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意味着收入分配
向不利于富人的方向转变,所以发展中国家居于上层的富人会阻碍社会保障制度
的建立40。
21
2农户风险应对机制及其与消费关系研冤文献综述
(2)对农村商业保险的研究①
在世界范围内,纯粹的商业性农业保险的尝试几乎都失败了。HazeU(1992)
把商业性保险公司持续发展的条件归结为:保费收人必须大于赔款支出和管理费
用之和。他对巴西、哥斯达黎加、日本、墨西哥、菲律宾和美国的农业保险的研
究发现,这些国家的农业保险都不符合商业化经营的条件,农业保险的纯粹市场
性运营很难取得成功41。
许多学者探讨了农业保险失灵的原因。Mir龃da和Glauber(1997)利用统计
模拟模型计算出美国最大的lO家农业保险人和一般保险人的赔款支出变异系数
百分数,得出结论:一般保险人的加权平均变异系数百分数为8.6%,而农业保
险人的则为84%,所以说,农业保险人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是一般保险人的10
倍左右42。Weaver(2002)研究了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问题。他指出那些具有
较高赔款预期和临时性损失预期的农民具有较高的参加保险的积极性,对同一个
投保人而言,潜在投保人可能会利用熟悉土地肥力的优越性,投保那些产量风险
较高的土地43。Shaik和Ahv00d(2000)的研究表明,农业保险的参与率提高,
即保险费在总生产成本中的份额增加,会对农业设备、家畜和中间投入品(包括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产生不太显著的负向影响。这种负向影响表示,农业保险增
加,投保人会购买较少的投人品,说明存在道德风险。Smith和G00dwin(1996)
发现,在勘萨斯州生产小麦的农场中,已投保的农场对化肥和农药的投人比那些
没有投保的农场每英亩少4.23美元②。总之,农业保险失灵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
个方面,一个是农业风险的系统性,另一个是农业保险中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问题。
(3)小结
总体来看,关于发展国家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的研究文献较少,这与发展中国
家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的缺乏相对应。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
一,发展中国家农村社会保障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其落后的发展水平,正是落后的
发展水平决定了农户有限的缴费能力,政府有限财政能力和有限的行政管理水
。从笔者掌握的国外文献来看,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农村保险的文献非常少见.所以此处主
要综述一般性的农业保险研究文献.
。转引自冯文丽.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制度供给.金融研究【J】.2004(4).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平。第二,即使在发达国家,由于农业风险本身的系统性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
题,纯粹商业性的农业保险也很难成功,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发展中国家,很
难依赖纯粹商业性的农业保险来帮助农户应对收入风险。
2.2国内农户风险应对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2.1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的成果较少,相关的研究成
果主要来自社会学学者,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网络本身。最早用较为规范的社会网
络分析方法对国内社会网络进行研究的是阮丹青等(1990)对天津城市居民社会
网络所作的研究。作者通过对1986年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天津市居民的
社会网络平均规模为6.3人。社会网络的主要特征是低异质性、高趋同性、高紧
密性,亲缘关系和业缘关系在社会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44。其后,张文洪,。阮丹
青(1999)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对天津市城乡的社会网络重新进行了调查。在这
次调查中,作者分别考察了财务支持网①和精神支持网,并对城乡居民的社会网
络进行了比较。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亲属在城乡居民的财务支持网中发挥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超过60%的财务支持网成员是亲属;在亲属中,兄弟姐妹和其他
亲属发挥着比父母更大的作用,这种倾向特别表现在财务支持网中。子女在两种
支持网中发挥的作用都非常小惦。张文洪(1999)还运用同一数据,专门对农民
的社会网络进行了考察。这是中国大陆关于农村社会网络第一次系统研究。作者
指出天津农村居民社会网是以高趋同性、低异质性、高紧密性为特征的。同传统
中国农村相比,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的亲缘关系的重要性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最
为重要,非亲缘关系的作用相对上升蚰。这与杜立捷(2001)47的研究结论基本一
致。在中国农村社会网络方面的另一项重要研究是贺寨平(2004)对农村老年人
社会支持网的研究。贺寨平的研究实际上是阮丹青、张文洪等人研究工作的继续,
所采用的调查方法和理论框架非常接近。通过对山西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的
研究,贺寨平认为,农村老年人的支持网具有网络规模小、网络紧密度高、趋同
性高、异质性低等特点;其网络的主要关系是亲属关系钮。
近年来,在国际发展经济学相关研究的影响下,也有少数学者从经济学的角
西财务支持即亲友之间的无偿援助或无患借款,这正是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的含义.
2农户风险戍对机制及其与消费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度讨论了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问题。陈传波(2005)的研究运用在湖北省的调
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较为系统地讨论了亲友网络在风险应对中的作
用。该项研究发现:①非正式借贷与转移一起有助于分担个别风险,但是,村庄
内的风险统筹不明显,风险统筹主要存在于亲友网络内;②个别风险主要通过非
正式借贷而非转移来分担,但是无偿的转移也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③亲友网络
内联系的紧密程度对风险统筹具有显著的影响49。蒋远胜(2005)根据对四川农
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户的健康风险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他发现,由亲戚和好朋友
的家庭组成的扩大的家庭同样在农户的疾病风险应对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大约
22%的应对策略涉及亲戚和好朋友。并认为与农村合作医疗等正式保险制度相比,
扩大的家庭具有交易成本低、信息较对称,因而逆向选择少和道德风险小等优点;
在发展自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时,应仔细分析和着重考虑扩大家庭的运行规律
和特点∞。
从以上综述来看,国内对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领
域。社会学学者重点对社会网络本身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基本上使用了同样
的理论框架和调查方法,其主要发现是,在经济转型时期,以血缘和姻缘为纽带
的亲缘关系仍然在农户的风险统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从长期来看,这种作
用趋于弱化。少数经济学学者参照国际的规范方法对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进行
开拓性的研究。但这些研究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首先,未能考察社会网络和消
费之间的关系,从而未能反映社会网络在农户风险应对中的实际作用。其次,所
使用的数据的样本量比较小,范围相当有限。
2.2.2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1)对农户储蓄行为的研究
农户的预防性储蓄通常包括实物储蓄和金融储蓄。但是,在经济转型的过程
中,由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和农户生产的专业化,实物储蓄所占的比例已经越来
越低,在农户预防性储蓄中占主体地位的是金融储蓄,所以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金融储蓄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扩大农村需求的政策背景下,学者们
研究了中国农户的储蓄行为。大多数研究认为农户的储蓄行为的重要目的是应对
风险。刘建国(1999)的实证分析表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农户的边
际消费倾向明显低于城市居民,这是因为农户的收入不稳定和公共服务的缺乏,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农户进行着较多的预防性储蓄51。曹和平(2002)的实证研究也发现,中国农户
的储蓄率较高,中国农户储蓄中的30%是用于防卫性动机的,这主要是因为由于
金融保险制度的缺失,中国农户面临着更多的风险52。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学者对农户预防性储蓄的研究更加严谨和系统。周建
(2005)通过对1978~2003年消费函数的分析,认为我国农户储蓄行为当中的“预
防性储蓄"动机是显著存在的,整个储蓄增加当中大约70%是出自“预防性储蓄”
动机,这是同收入不确定性直接关联的预防成分。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和不确定
因素增多,使预期收支趋紧,是储蓄意识增强的主要原因。他还发现,利率不能
作为经济转型期我国农户消费行为恰当的解释变量,原因在于利率的市场化程度
不高,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对利率几乎没有弹性,这与大部分学者的
研究相印证钉。不同于周建对预防性储蓄的认识,杭斌等(2005)从中国农村的
实际出发,把预防性储蓄的概念拓展为由潜在的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因素引起的
储蓄,并在自适应预期和持久收入假说的框架下估计了农户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
衡关系。结果表明,1997年以后,中国农户的预防性储蓄显著增加了。随后,作
者又在ECM模型中引入了代表预防性储蓄动机的解释变量,对1997年以来长期边
际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做出了具体分析,结果发现,潜在的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农
户的预防性储蓄有着密切关系54。杭斌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应对风险只是中国农
户储蓄的部分目的。
(2)对农户市场借贷行为的研究
中国农户的借(贷)款途径包括正式借贷和非正式借贷。许多实证研究证明
了这一点。曹力群(2000)的计算结果表明,银行、信用社等正式借贷机构提
供的贷款在农户借款总额中占20%~25%(1995~1999年),而私人借款占到70%
左右55。何广文(2005)的调查表明,来自正式借贷机构的借款在农户借款中所
占的比例为39%,而来自民间放贷主体的借款所占的比例为61%56。应当指出的是,
在这些研究中所提到的非正式借贷,往往包含了具有互助性质的亲友之间的无息
借贷,而本文在这里计划讨论的主要是索取较高利息的市场借贷行为。朱守银
(2003)的研究进一步讨论了民间借贷中的亲友贷款与市场贷款的规模。朱的调
查表明,高息借款在民间借贷中并不严重。从资金规模看,无息借款占近90%,
有息借贷仅占11.8%, 尤其是月息在1.5分以上的高息借款只占6.3%57。
2农户风险应对机制及其与消费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注意到了中国农村正式借贷供给不足的事实,并对之进行了理论分
析。周立(2005)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正式信贷供给不足的原因。他指出,
对于信贷与金融交易而言,由于农村居民居住较为分散、信息闭塞,农村借贷市
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远比城市普遍和严重硇。武翔宇(2006)指出,相对于大企
业,农户管理水平低,没有生产经营记录,由此导致金融机构对农户经营业务、
经济效益、投资风险、还款信誉和个人能力等状况缺乏了解,从而增加了银行对
农户贷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这一过程中的信息搜寻成本乃至整个融资
成本。而且,农户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各种资金(自有资金和借款)的使用
具有替代性,这就使正式借贷机构更加难以掌握贷款使用状况的信息∞。张杰等
人则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更加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农村信贷供给不足的原因。张
杰(2003)从农业产业的特征本身考察了农村信贷供给不足的原因,他通过对我
国三次产业收益率的比较,指出了农业具有明显的弱质产业的特征,难以为金融
交易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从而不能内生出具有足够规模的现代金融产业。正
是因为如此,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从农村收缩,而信用社也尽可能收缩其在农村
的信贷业务∞。何广文(2005,278)还从正式借贷机构的“国有企业偏向"、交
易费用等角度分析了正式借贷机构信贷供给不足的原因札。.
学者们对中国农村的非正规市场借贷行为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对于非正式借
贷在农村较为活跃的事实,学术界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何广文(2005)等从
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由于非正式借款的发放者和社区内部的借款
者由于存在多方面的关系,在贷款审查和监督上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因此道德
风险等问题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得到解决眈。张杰(2007)从借贷资金供给的角度
讨论了非正式借贷的发展,他认为,农村贫富差别的加大使农村形成了旺盛的金
融供给。农村正式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低下以及其它金融投资渠道的缺乏,使数
量巨大的民间资本持有者或资金盈余者受利益驱动而成为非正式金融的供给者
∞。温铁军(2001)主要从需求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农村经济主体的微观
活动及其融资需求具有分散化、规模小、周期长、监控难等特点,难以进入商业
化正式金融,因此小农经济天然、长期地与民间金融合作,而农村正式金融机构
的退出更是导致了农村非正式借贷的迅速发展“。也有~些学者指出了非正式借
贷的局限性。刘民权(2006)指出,非正式借贷的信息优势与其活动范围之间存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冤
在此消彼长的关系,造成了非正式借贷市场的高度割裂;非正式借贷资金也存在
向非农部门流动的倾向;另外,非正式借贷在法律上处于不利地位,面临着较大
的风险畸。
.中国农户借款行为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应对风险,很多研究说明了这一点。朱
守银(2003)的调查表明,按笔数计算,借贷资金中用于家庭生活、农业生产和
非农业生产的比例分别为54.2%、24.8%和13.0%;而按资金量计算,借贷资金
中用于家庭生活、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的比例分别为45.4%、13.4%和32.7%两。
史清华(2002)67、曹力群(2001)髓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生活方面的借
款,除了住房建设、婚丧嫁娶等大额支出外,.很大程度上被用于应对意外的收入
和支出变化。
(3)小结
从以上综述来看,国内涉及跨时期消费平滑的文献相当丰富。在储蓄方面,
大多数研究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国内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态势为背景,从消费
函数出发讨论了储蓄在实现消费平滑中的作用,并认为农户储蓄的重要目的是应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对于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借贷市场方面,
,· 大多数研究以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要素缺乏为背景,对农村借贷市场进行了深入
的考察,这种考察虽然并非直接与农户的风险应对相联系,但是有助我们理解中
国农户的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的运作方式和所受到的约束。
2.2.3农村正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1)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一些突破
性的进展,但是农村社会保障仍处于落后状态。对于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
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解释。宋士云(2006)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进行了解释。他认
为,人民公社时期,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的各项福利事业,以及集体经济的平
均主义的分配原则,实际上执行了社会保障的功能。但是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所
带来的集体经济组织的解体使上述机制失去了存在基础,导致了农村社会保障制
度的严重缺失∞。黄晓慧(2006)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来解释这一问题。
她认为,长期以来在我国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水平低、政府财政力量薄弱,限制了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70。高帆(2003)的研
27
2 农尸风险席对机制及其与消费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究认为,国家城市主导的发展战略、农户的异质性和农户低下的收入水平是农村
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低下的基本原因71。上述研究的角度虽然各不相同,但实际上
都强调了资金来源不足是农村社会保障滞后的主要原因。
对农户来说,与收入风险问题直接相关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济制
度)。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逐步扩展,我国学者对农村最
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了较多的理论思考。余兴厚,李美进(2003)的研究认为,
资金问题是我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面临的核心问题。目前,国家财政难以
负担广大农村低保人口,因此在保障资金来源上只能实施地方财政和村集体共同
负担,并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级财政和村集体的负担比例。然而,在经济
欠发达地区,财政收支矛盾尖锐,乡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
解决农村低保问题,而农村“三无”对象和贫困人口却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导
致这些地区地方财政难堪重负72。李小云、董强(2006)等人的研究发现,我国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低保对象的确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导致了“瞄
准偏差"和“瞄准遗漏”73。江治强(2007)的调查发现,现行农村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在政策衔接、资金管理、救助对象确定、机构设置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
题74。
(2)对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的研究
在对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学者们还发现了中国农村特有的一种风险
应对机制:土地型社会保障。姚洋(2004)对这一问题作了系统说明。在他看来,
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事实上使土地成为社会保障的替代物。这种“嵌入式"的
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农地可以与受训练极少的劳动力相结合,为
农户提供基本的食品保障。其次,农地本身是一种财富,丧失劳动能力者或年老
者可以通过出租土地来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第三,农地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可
以使农户维持基本就业,从而在事实上成为一种“失业保险”。在姚洋看来,这
种土地型社会保障所带来的效率损失并不严重,相反,由于其在农村教育水平提
高和劳动力流动方面的积极作用,还会带来效率的提高75。李郁芳(2001)从更
大的范围强调土地型社会保障的积极意义,认为这种制度安排对于农村社会的稳
定、避免城市出现“拉美化”现象、推动工业化过程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也有许多学者强调土地型社会保障的局限性。马小勇(2005)认为,土地型
社会保障不具有社会保障制度通常所具有的互济性功能,所以其在帮助农户应对
风险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他还分析了农地实际所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和现行农
地制度之间的关系,认为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所必需的平均分配原则是现行农地制
度产权不明晰、无法实现市场流转的根本原因,从而妨碍了农地生产要素功能的
充分发挥77。高帆(2003)的研究认为,土地型社会保障导致了农地经营规模狭
小和产权不稳定,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应该不断弱化农地的社
会保障功能78。梁鸿(2000)通过对苏南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实证研究发现,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人口的增长和土地比较收益的下降,农地的社会保障功
能不断弱化79。1
(3)对农村商业保险的研究
许多研究者注意到了农村商业保险(尤其是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现实。例
如林诗平(2004)指出,保险公司认为农业保险风险大、成本高,普遍不愿意涉
足农村∞。黄正军和袁杰(2006)、王海洋(2007)探讨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
后的原因,他们认为除了国外学者所指出的系统性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外,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有其特殊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保险
机构交易费用高,导致了高的运营成本;②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农户对农业保
险认识不够,普遍持怀疑态度;③农业经营在地域上较为分散,各地地形气候条
件千差万别,导致保险公司运营费用较高;④农村专业保险人才的不足、农业保
险政策支持的缺位以及农业保险法律和制度缺失,也是阻碍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
因素81匏。
(4)小结
国内直接与农户收入风险应对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现代社会保障和商业
保险方面。这些研究主要讨论了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滞后的原因,大多
数的研究工作限于宏观视角的理论分析,基于农户微观数据的严谨分析较少,对
农村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消费平滑效果的研究则更为少见。对于中国特殊的农村
社会保障形式——土地型社会保障,国内学者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这些研究有助
于完整理解中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但是,目前的研究仍主要限于理论分
析,缺乏对农地社会保障消费平滑效果的经验研究。
2农户风险府对机制及其与消费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2.3现有研究文献的主要不足
2.3.1国外研究文献的不足
通过以上对国外研究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发现现有国外研究文献有以下不

^匕:
第一,将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和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纳入
同一理论模型进行研究的文献较为欠缺。由于发展中国家农户主要依靠非正规风
险应对机制的事实,学者们重点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的非正规风险应对机
制。但事实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逐
步向农村扩展,商业保险业逐渐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与非正规风险应对
机制一起构成农户风险应对机制体系。但是,现有文献的对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
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的规范研究还较为少见。在这种情况下,同时考虑正规风险应
对机制与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的理论和经验研究还极为少见。
第二,重视讨论风险应对机制和消费波动之间的关系,但是研究方法上存在
不足。各种风险应对机制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农户实现消费平滑。大多数对农户风
险应对机制的经验研究是以消费函数为基础的。例如,在对收入风险和消费波动
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通常是考察收入变动在多大程度上会带来消费的变
动,并据此来说明风险应对机制是否存在或在多大程度上存在。但是,这种研究
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通常无法辨别到底存在着何种风险应对机制。正如
Alderman和Paxson(1994)针对此类方法所指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小的结果
既可能说明了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存在,也可能说明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
的存在昭。这一缺陷使其研究的政策含义非常有限。
2.3.2国内研究文献的不足
通过对国内农户风险应对机制研究文献的全面考察,可以发现现有国内研究
文献有以下不足:
第一,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的研究很少。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
国内专门讨论农户风险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商业保险的研
究中,对于在我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鲜有
专门的研究。前面关于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综述中所涉及的文献,很大一部分并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不是专门讨论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由于忽视了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未能
建立理论框架对各种风险应对机制进行统一的理论分析,从而无法对各种风险应
对机制的实际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提出对农村风险应对机制体系的构建提
出全面的政策建议。近年来虽然出现了专门研究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的文献,但
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例如,陈传波的研究较为全面的讨论了各种非正规风险应对
机制,但是仅限于对各种风险应对机制的分别讨论,未能将这些风险应对机制整
合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型中,从而缺乏对各种风险应对机制的比较分析。并且,
陈传波的研究完全没有考虑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的存在,对农户风险应对机制的研
究是不全面的。
第二,对各种风险应对机制与农户消费关系的系统研究缺乏。虽然农户的各
种风险应对机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消费平滑,但是,国内对农户风险应对机
制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对农户风险应对机制本身的研究,将风险应对机制和消费联
系起来的文献较少。陈传波(2005)对农户风险处理行为的研究明确的将消费平
滑作为分析的起点和终点,假定农户采用各种风险处理策略的目的是维持家庭成
员在可预见的期间内消费的平稳定性。但是,其实际的研究工作并未对风险应对
机制与消费平滑之间的关系进行严谨的讨论鲥。罗楚亮(2006)的研究是一个例
外。在其对贫困地区健康风险和消费行为关系的经验研究中讨论了农户风险应对
机制和农户消费平滑之间的关系皓。他的研究方法是考察健康风险和消费波动之
间的关系,虽然据此证明了农户有相当强的消费平滑能力,但是,事实上并不能
清楚地说明这种消费平滑是通过何种风险应对机制实现的。
2.3.3总结
以上对国内外文献的综述和分析表明,国外研究文献已经形成了分析农户风
险应对机制的较为完善的方法,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并且缺乏对正规风险应对
机制缺乏足够的关注。国内的研究文献虽然对正规风险应对机制进行了较为充分
的研究,但是,在研究方法上还比较简单,而且对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的研究相
当不足。本文的研究工作计划在国内文献对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研究的基
础上,借鉴国际发展经济学已经形成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根据本文的研究目
的作适当改进,建立同时考虑正规风险应对机制与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的理论模
型,说明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之间的理论关系。
31
3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一个理论框架
3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一个理论框架
3.1基本假定:农户的经济理性
理论界最早研究的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户,而且一般是从文化和政治的角
度分析和认识农户的,这些研究认为,农户自私、偏颇、保守、落后,是缺乏经
济理性的。这些研究反对用理性行为假设来分析农户行为,其主要理由有(韩
喜平,2001):第一,农户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周期长,生产的中间环节和最终产
量之间的联系受气候、土壤、温度等复杂的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具有很大的不确
定性,人类在农业中统治自然的程度低。第二,农业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土地
的静止性,决定了农村社区的非流动性,其成员世代相袭,相互熟知,一般处在
具有封闭性和自律性的文化社会统合单位,他们的行为受制度和文化的制约更
多;当地的习俗影响经济活动更多更重,不可能所有经济行为都去斤斤计较,惟
利是图。第三,由于贫穷,农户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农户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
因而他们都倾向于规避风险,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重大短期损失而愿意牺牲某些
长期利润。第四,大量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不是所有的“稀缺”
都能从市场中购买到,经济行为自然不得不根植于社会关系,如亲属和邻居的互
惠,而非完全取决于市场和追求利润的动机。跖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经济学家们逐步认识到过去人们所指责的传统农业
中小农愚昧落后,经济行为缺乏理性的观点是错误的。农户是在传统技术状态下
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有利可图的生产机会和资源的人,是贫穷而有效率的,是理性
的经济人(舒尔茨,2003)87。那么,如何解释所谓的“农户的非理性行为’’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第一,理性行为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在市场机制不完
善的情况下,农户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是不可分的,按照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
. 厂商行为的利润最大化特征分析农户的经济行为,自然会得出农户“非理性”的
结论;但是经济学家们通过以效用函数为目标函数,同时考虑生产和消费,已经
成功地用标准的经济分析方法分析了农户的经济行为,这说明“即使农民对市场
价格不是非常敏感,或者市场本身也未充分发展起来,’’仍然能够说明“农民所
32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席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做的努力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增进自身的福利”①。另外,在詹姆斯·斯科特
(JameS Scott)所描述的“水深及颈"的生活状态下,即使是“细波微澜"也可
能导致灭顶之灾鹪,农户对安全的评价远高于利润的增加,往往为了安全而在一
定程度上放弃利润(如采用保守的生产技术,实行过度的多元化经营等),农户
的这种行为被认为是非理性的;实际上,农户选择边际效用很高的安全而放弃的
边际效用相对低的“利润’’,恰恰说明农户在追求效用最大化,是理性经济人。
第二,“隐蔽"成本的存在。某些明显的获利机会未被农户利用,是因为“利
用这种机会的某种成本的存在’’,“一种不易为‘局外人’观察到的货币或心理成
本的存在使这种机会无利可图”圆。这些成本取决于农户所面临的特殊外部条件。
农户没有采取外部观察者所认为的最优的决策,往往是因为存在后者难以觉察到
的特殊约束条件。“许多被用来证明小农行为不是理性的典型事例,通常都是具
有城市偏向的人在对小农所处的环境缺乏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做出的论断。⋯⋯,
如果能设身处地地从小农的角度考虑问题,则可以发现这些被认为是不理性的行
为却恰恰是外部条件限制下的理性表现。’’@尤其应当注意的是,“信息残缺或存
在交易成本情况下的行为不应被混同于非理性或随意行为"④,当信息成本或交
易成本过高,大于预期的收益增加时,农户会放弃获得完全信息的努力或者放弃
某种交易行为,这恰恰说明农户是理性的。外部的观察者由于未能意识到这些“隐
蔽’’成本的存在,得出了农户非理性的结论。
第三,农村社区经济博弈的重复性和关联性。农业土地的非流动性使传统农
业社会中农户常常在同一村落长期聚居,他们的行为更多地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
的约束,从而使农户的行为不同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主体,表现出所谓
的“非理性"。事实上,农户的这些行为仍然是符合经济理性假设的。由于长期
聚居,农户们之间进行的是重复经济博弈,在利益比较的基础上,人们发现合作
比不合作要好,遵守社区规范比不遵守社区规范要好,结果,大家都遵守社区规
回普兰纳布·巴德汉等.发展微观经济学【M】.陶然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4.
四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M】.王业字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5.p10.
四林毅夫.小农与经济理性『J1.农村经济与社会.1988(3).
。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M】.王业字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5.p9.
3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一个理论框架
范成为纳什均衡。另外,由于社区缺乏流动性且相对封闭,农户间进行的经济活
动博弈和社会活动博弈往往是关联博弈,在经济活动方面违反社区规范的行为将
使违规者在社会生活博弈中遭受损失,所以,大家都遵守社区规范就成为纳什均
衡89。在纳什均衡中,任何人都没有打破这种均衡的积极性,这就使传统农业社
会中的社区规范对农户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可见,传统伦理在农业社会有重要影
响,也是农户理性选择的结果,所谓的“道义小农"实际上仍然是理性小农①。
3.2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消费平滑功能及其福利效应
3.2.1收入风险、消费波动与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
作为经济理性人的农户不仅追求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且追求消费的稳定。然
而,收入风险的发生会导致农户的消费波动,从而导致农户福利水平的降低。这
里所谓的消费是指正常消费,指农户维持基本生活所必要的消费类型,包括食品
消费、服装消费、教育消费、基本医疗消费等。由于正常消费品用以满足农户的
基本生活需要,其减少意味着农户福利水平的较大程度的下降。
农户并非被动地承受这些福利的下降,在在长期的实践中,农户已经采取了
一些机制来应对风险。风险应对机制可以帮助农户熨平收入的波动,使其免于遭
受消费波动。如图3.1所示,在农户缺乏有效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时,农户的消
费会随着收入的波动而波动;在农户拥有有效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时,收入波动‘
被转化成较小的消费波动。根据消除消费波动的方式,风险应对机制可以被分为
横截面的消费平滑与跨时期的消费平滑两类。前者主要是指各种保险,包括社会
网络内的风险统筹、商业保险,其本质是在一定的时点上在特定群体内转移收入,
实现消费平滑。后者主要包括通过动用过去的资产积累(将过去的钱拿到现在来
花)和借贷(将未来的钱拿到现在来花),其本质是同一个主体通过在人生不同
时期的收入转移来实现消费平滑。以下首先分别对两种消费平滑机制进行形式化
处理,然后再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解释风险应对机制的模型。
。有趣的是,在农民中实际上也存在对城里人“非理性”的认识.他们不能理解:多年同住
一楼的城里人竟然互不来往,甚至互不认识。笔者认为其原因是:(1)由于城市服务业发达,
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降低;(2)由于交通发达,人口密集,人们可以摆脱社区限制,选
择更“性情相投”的人来满足与人交往的需求.可见,农村人认为城里人“非理性”,实际
上是对城里人的成本.收益结构不了解的结果.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入流
消费流
收入流
消费流
图3-1:农户的收入流、消费流及风险应对
3.2.2横截面消费平滑与农户福利①
假定保险网络为一个村庄内的村民。该村庄存在厅个家庭,且儿=1’2,⋯,Ⅳ,
每个家庭的消费为厶,消费偏好为厶。各家庭的效用函数为“。b,厶),该函数对
于厶二次可导,一阶导数大于O,二阶导数小于0,以反映效用随消费数量的增
加而增加,但边际效用递减的事实;对历一阶可导,且一阶导大于零,用于反映
偏好变化所带来的效用变化(例如可以反映疾病等生活风险)。整个村庄的效用
函数为家庭效用函数加总,村庄内的风险统筹的目的是实现村庄的总效用最大
化:
№u≈胍荟‰(厶,乞)。(3一1)
。此小结和下小结参考了:普兰纳布·巴德汉等.发展微观经济学【M】.陶然等译.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2.p90.101.
35
3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一个理论框架
村庄所面临的收入约束为
N N
三一三弦, 一-』行-』
(3—2)
其中挣>0表示各个家庭的收入。在收入约束下求解村庄效用最大化问题,得到
最大化所需的一阶条件为①:对于任意的以∈a,2,⋯,Ⅳ一1},有
a“n(c。,乙) aHn+l(c。+l,z。+1) 一宣————————————————一O ae acn+1
(3—3)
这个条件说明,如果能够实现完全的风险统筹,实现均衡时村庄中所有家庭
的边际效用相同。这意味着,收入是根据各个家庭的实际需要和支付能力在村庄
内实现转移的@。如果各个农户的效用函数相同(此处将z视为效用函数的参数),
则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a。cn+l (3—4)
即,如果村庄实现了横截面的完全消费平滑,则村庄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福利水
平达到最大。
3.2.3跨时期消费平滑与农户福利
假定一个代表性农户家庭在t期的消费为cI,消费偏好为历,其在该时期
的效用函数为ut(Q.z。)(对ct一阶导大于0,二阶导小于0;对z。的一阶导大于
O),设其中t=1,2,⋯,T,则该农户追求在所有时期的全部效用的最大化:
T
脓u=胍Σ“。“,z。) (3—5)
该农户家庭在全部时期中所面临的预算约束为:
r r
荟¨善弦@咱’
那么实现一生效用最大化所需要的一阶条件是:对于任意的t∈p,2,⋯,T—U,有
。可以证明,二阶条件是成立的,为了简洁,此处略去了对二阶条件的证明。
。如果某个家庭出现了风险,包括生活和生产方面的意外灾难,从而使其边际效用高于其它
家庭,村庄内的风险统筹机制将通过将边际效用较低家庭收入转移至收入较高家庭的方法来
消除这一差异;并且,边际效用越高的家庭,所获得转移收入越多,边际效用越低的家庭,
所需要提供的收入越多.可见,收入转移的原则不是等价补偿,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和支付能
力来确定.
36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竺!!!!!:兰!!。!竺兰!!!!!:三!±!! (3—7) 一I一、LJ ●,
act act“
这表明,如果借贷市场是完全的,农户将通过收入的跨时期转移使各期的边际效
用相等。这意味这收入将被根据效用函数状况在农户家庭的各个时期进行合理分
配,从而可以避免在某些时期生活因为支出或收入的波动而陷入困境。①如果农
户在各个时期的效用函数相同(此处将z视为效用函数的参数),则可以得到如
下结果:
Q=ct+1 (3—8)
即,如果农户实现了跨时期的完全消费平滑,则农户在全部时期上福利水平达到
最大。
3.2.4消费平滑与农户福利:一个综合模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横截面消费平滑和跨时期消费平滑的机制具有内在
的一致性。所以可以用一个统一的模型来说明收入风险应对机制通过消除消费波
动所带来的福利水平的提高。为了说明问题方便,做出以下假设:(1)某个农村
社区,共有N个农户,用n=1,2,3,⋯,N来代表;(2)这些农户的生命周期
都分为T期,T=1,2,3,⋯,T来代表;(3)所有农户在所有时期的效用函数
相同u(.);(4)各个农户各个时期收入差异的唯一原因是风险因素,即如果不
存在风险因素,各个农户在各个时期的收入水平相同;(5)不考虑时间贴现问题。
社区内全部农户在全部生命周期的总效用水平为:
u。荟》(cnI,气) ‘3嘞
在存在风险应对机制(包括横截面的消费平滑机制和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的情
况下,社区在全部生命周期的全部消费受约束于社区在全部生命周期内总的收入
水平:
(3一10)
。如果各个时期的效用函数相同,即不考虑各个时期不同的生活需要(支出波动),则有
cf。cf+1,Vf即,消费在一生中是完全平滑的,这就是生命周期一持久收入假说的结论。
37

NY白TY台
c5 墨
N弋白TY智
3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一个理论框架
显然,在上面的等式中,左式表示全部消费,右式表示全部的收入。如果要实现
社区在全部生命周期福利水平的最大化(帕累托最优),则对于任意的
t∈口,2,⋯,T一1)和任意的厅∈p,2,⋯,Ⅳ一q,应当有:
一皇兰(!兰三I竺!。1垫·!-—!!—!:‘—!:。三—!!—:。1’2,’’塑。!竺一:=‘!一!●竺:——!1‘‘2。。璺-竺。—(竺-:-:--!_:—:—:·兰—!—:—!!—:—尘一(3—11) ~.1一I I J
dc呲dcm+I dcn+1t dcn.1t+I
己知各时期各个农户的效用函数相同,如果所有的z砒相同,则仅存在收入风险,
于是有:
cnt—cn+lt=Gl+,=岛+lt+I-c (3—12)
将这一事实带代入预算约束函数可得:
(3—13)
即将收入在全部农户的全部生命周期中平均地进行分配,能够实现整个社区在全
部时期收入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如果完全不存在风险应对机制,那么:
钿=ym (3—14)
由于风险因素的存在,各个农户各个时期的收入必然各不相等,显然,没有实现
社区在全部时期的福利水平的最大化。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风险应对机制的存在能够使各个农户各个时期的消费水
平趋于相等,从而提高农村社区的福利水平。理想的情况下,农户通过横截面的
消费平滑和跨时期的消费平滑,可以使农户集体的福利实现最大化。
3.2.5消费平滑与农户福利:不确定性消费理论角度的分析
消费平滑与农户福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运用不确定消费理论来进行分析。设
定农户的效用函数为:
弘一阮(c,)
那么,由于收入的不确定性,消费ci可能出现1种情况,即i一1,2,⋯,I,这
些情况出现的概率分别p1,p2,⋯,pI。那么,消费的预期效用函数为:

.眈。乏p以一(c1)
38
T弋白一m 弘一
NΣ世C 薯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预期消费的效用为:
“(艮)·“(军p引
由于农户通常是风险厌恶者,所以:
’f f
眈。军p谢(。)<“(&)I“(萃p鼢)
由于预期消费本质上是各种可能消费的(加权)平均值,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将
各个农户或各个时期的消费进行平均化将有助于农户福利水平的提高,即各种消
费平滑机制(收入风险应对机制)有利于农户福利水平的提高。
3.3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制约因素
上述分析是在假定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可以无限制地发挥作用的条件下
进行的,但事实上,各种风险应对机制在实际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都受到了一定的
制约,使农户不可能实现完全的消费平滑,这就使农户的福利不可能达到理想的
状态。
3j.1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所受的制约
在风险统筹中,理想的状态是全社会都通过状态依存的收入转移来实现风险
统筹。但是,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机制可能面临着实施问题和信息问题。第一,
实施问题。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重复博弈模型来说明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的实旅
问题。假设由N个农户在年初达成协议决定共享收获的农产品。每个人都承诺,
如果产出较高,他(她)将把部分产出转移给其他成员。但是,在缺乏制裁机制
的情况下,那些高产出的农户到时候会认识到不进行产出转移符合其利益。因而,
一次性的保险合同不会产生风险共担的均衡,其纳什均衡是自给自足。第二,信
息问题。同正式保险一样,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中常常会存在因为信息不对
称而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前者在这里是指给预期未来风险
较小的成员将退出风险共担机制,后者是指人们有低报收入以获得资助或减少资
助义务,以及减少获取收入努力程度的可能。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较
为严重的情况下,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显然难以维持。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实施问题和信息问题,非正式的风险统筹通常要以一定的
3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一个理论框架
社会网络为基础。社会网络之所以会成为风险统筹的基础,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
征。第一,在社会网络内部,尤其是以血缘和姻缘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内部,人们
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利他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常常会成为伦理规则,具有相当的
稳定性。这种利他主义倾向,与对农户的理性经济行为假设并不矛盾。Gary
Becker(1974)通过包括了他人对其行为反应的效用函数说明了在存在密切的相
互社会作用的条件下,利己主义者可能表现出同利他主义者同样行为的可能性∞。
社会网络内的这种利他主义倾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实施问题和信息问题。
第二,社会网络除了具有保险功能外,还具有生产合作、满足情感需要、娱乐等
多方面的功能,这就使退出社会网络的代价很高,从而决定了社会网络成员之间
的交往关系是长期交往关系,所进行的是重复博弈。重复博弈理论已经说明,如
果人们进行的是长期博弈,合作会成为均衡。其原因是,在长期里,违背诺言者
将完全或在一定程度上被排除在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以外,从而使机会主义
行为能够得到惩罚。因而,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可以自我实施。第三,由于
居住地点相邻、共同的职业、共同信仰等方面的原因,社会网络的成员之间往往
存在着频繁的直接的交往关系,信息交流充分,而且成本很低,这就在相当大的
程度上降低了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但是,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的实现程度受到社会网络的规模、紧密度、支持
能力等因素的制约。第一,社会网络的规模。根据社会学家的研究,只有社会网
络在30人以下时,群体成员才有足够的机会接触和交往,才能建立较为密切的
联系(程贵铭,2006)91。然而,风险统筹的本质是将个体的可能损失转化为群
体的平均损失。显然,参与者越多,损失分摊的范围就越大,各个保险参与者所
分摊的损失就越小,保险的可持续性就越强。社会网络规模的有限性决定了以社
会网络为基础的风险统筹的作用是有限的。第二,社会网络的紧密程度。紧密的
社会网络能够较好的约束农户短期内的机会主义行为,克服风险统筹机制所面临
的信息问题与实施问题。但是,在社会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尤其是在伴随着工业
化而来的市场化过程中,传统的伦理观念往往趋于淡化,这可能会给社会网络内
的风险统筹以较大的冲击。第三,社会网络的支持能力。社会网络成员在遭遇风
险时所获的转移具有状态依存的特征,也就是其他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收入状况
给予援助。显然,如果网络内的其他成员收入较高,遭遇风险者将获得更大的支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持。但是,社会网络成员往往在经济地位上具有同质性,这就使其支持能力受到
限制。
3.3.2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所受的制约
农户通过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来应对收入风险的行为可以用生命周期一持
久收入假说来解释。根据生命周期一持久收入假说,为了实现一生效用水平的最
大化,人们会努力使各个时期消费的边际效用相等,这就需要通过资产积累(包
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①和借款来实现跨时期的消费平滑。但是,人们实现跨
时期消费平滑的努力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
首先,农户的资产积累受到低下的收入水平的制约。农户的资产积累意愿取
决于资产回报率和主观贴现率之间的关系。主观时间贴现率取决于收入水平,在
收入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人们会更多地为将来考虑,资产积累水平较高;而在收
入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维持目前的生活相当艰难,较少为将来考虑。对于发
展中国家的农户而言,由于收入水平低下,农户是缺乏耐心的,其主观时间贴现
率较高。结果使资产回报率低于主观贴现率,农户缺乏积累资产的积极性,很少
进行以预防风险为资产积累@。因而,发展中国家农户资产积累水平较低,在实
现跨时期消费平滑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
其次,从借款方面来看,人们往往面临着流动性约束。即使在发达市场经济
国家,人们在借贷时也面临种种制约(罗默,2000)92。在发展中国家,有三个
方面的原因使农村地区往往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流动性约束。第一,信息不对称问
题。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农村社区的封闭性、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较强的不确定
性、农户不具有正规的经济组织形式等原因,正式信贷机构向农户提供贷款时往
往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Sti酉娩和W色iss等人的
研究工作已经对此做了充分的说明。第二,资金非农化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基本
特征是二元经济结构,即传统的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并存。在传统的农业部
门中,主要使用传统的农耕技术和经济组织方式,生产效率低,投资回报率低下。
在现代工业部门中,资本主义商业化活动占主导地位,这些活动建立在现代技术
。通过资产积累来应对风险又被称为“自我保险”。
。正如民谚所云“穷人顾当下,富人想将来”,这也正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重要原因.
41
3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一个理论框架
和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生产效率高,投资回报率高93。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中
国家的资金有明显的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趋势。第三,交易费用问题。为了防止
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借贷市场的交易必须付出相应的信息搜集成本、缔约成本、
监督成本和强制履约的成本,即必须付出交易成本。由于交易成本中的大部分具
有固定成本的特征,一般而言,交易规模越大,平均的交易成本就会越低。但是,
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由于经济单位以农户为主,而且农户经济力量薄弱,与现
代工业部门的信贷需求规模比较而言单笔的信贷需求规模很小,这就使信贷机构
在农村市场上的业务面临着高的交易成本。由于上述原因,正式信贷机构不愿意
在农村发放贷款,农户虽然有实现消费平滑的主观愿望,但难以通过借贷市场获
得借款,不得不承受消费波动。非正式借贷者由于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补正式借贷市场所留下的空缺。但是,非正式借贷者的
资金主要来自农村社区内部,其所能提供的信贷规模是有限的。并且,由于缺乏
强制实施机制而导致的高风险,由于市场分割而形成的非充分竞争,非正式借贷
市场的利率水平较高,这意味着通过这种途径实现跨时期消费平滑的高成本。
33.3正规风险应对机制所受的制约
由于发展中国家长期从农村汲取剩余来推动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农户收入较
低,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政府低下的行政管理能力和法制意识的缺乏也常常使
农户缺乏对政府的信任,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从农户那里筹集资金的困难。在这种
情况下,社会保障制度运作的资金往往主要来自国家财政的支持。但是,由于落
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中国家政府往往财力不足,使其向农村提供现代社会保
障的能力受到制约。
商业保险企业在农村地区发展商业保险的积极性较低,其原因在于农业保险
在农村地区面临着系统性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一,系统性风险。农业风险
的影响范围较大,使保险公司难以有效分散风险,这就破坏了农业保险人在投保
人之间、农作物之间或者地区间分散风险的能力,阻碍了保险基本职能的发挥。
第二,信息不对称。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分散性和农村社区的相对封闭,农业保
险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这些问
题会提高保险人的经营成本,破坏保险筹集资金的功能。系统性风险问题和信息
不对称问题导致商业保险企业在农业保险方面供给意愿不足,制约了农户利用商
42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业保险来应对收入风险。
在发展中国家,虽然非农收入在农户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逐渐提高,但是拥有
一定数量的土地对农户稳定消费仍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农地所提供的
保障水平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农户所拥有的农地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在人口稠密
的东亚国家,为了保障农户的基本生活,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
后都进行了以保障农户拥有农地为目的的土地制度改革,在中国更是对农地进行
了平均分配。但是,由于农业人口众多,每个农户所拥有的农地规模较小,农户
所获得的生活保障较为有限。
表3—1农户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所受制约
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所受制约
★网络规模
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网络紧密度
★网络支持能力
★收入水平
跨时期消费平滑★正式市场借贷约束
★非正式市场借贷约束
社会保障★政府财政力量
商业保险★保险食、Ip供给煮愿
土地型社会保障★人地关系
3.4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关系的理论分析
3.4.1假设
·假设1.低廉的劳动价格。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是较小规模的现代部门
(主要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和较大规模的传统部门(主要是农业)并存,大量
的劳动人口仍然滞留于农业领域,农业中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在人口稠密的东
亚国家,农业部门的人口过剩问题尤其严重。农户主要的资源是劳动,劳动不能
得到充分的使用,一方面导致了现金的短缺,另一方面使农村社区劳动价格低廉。
这意味着那些主要以消耗时间(劳动)为代价的风险应对机制对农户是低成本的,
43
3农户的风险戍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一个理论框架
而那些主要以现金为代价的风险应对方式对农户来说是高成本的①。
·假设2.各种风险应对机制边际成本递增。农户的主要收入风险应对机制
边际成本递增。在社会网络风险统筹方面,要想通过社会网络获得更多的保险,
就必须与亲缘关系更远,志趣经历差别更大的人搞好关系,这意味着成本会递增。
在借贷市场上,要想获得更多的贷款,就必须接受更加严格的审查,或者通过更
为间接的途径获得贷款,这意味着成本的递增。在银行储蓄和商业保险方面,在
现金收入有限的情况下,现金减少时的边际效用递增非常明显,这意味着随着储
蓄或购买保险的不断增加,农户的机会成本会不断提高。
·假设3.低水平正规风险应对机制供给。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中
国家农村人口庞大,政府财政收入有限,虽然各国政府努力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
建设,但是仍然只能建立较低水平的社会保障。同时,政府也无力对农业保险进
行补贴,商业保险公司在发展农业保险方面积极性很低。总之,农村正规风险应
对机制的供给是低水平的。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主要依靠各种自发机制来实现消
费平滑。并且,由于农户有限的收入和对政府的不信任,发展中国家正规风险应
对机制的供给通常取决于政府的财政能力,这就使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使用水平
对农户来说是一个外生变量。.
·假设4.存在农地型社会保障。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模型中的农户
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包括了农地型社会保障。并且,在平均分配土地的情况下,由
于一个家庭拥有的农地数量取决于村庄的农地数量,而村庄的农地数量是由历史
原因决定的,所以,农地型社会保障的实际使用水平也被视为一个外生变量。
·假设5.追求消费稳定的农户.农户具有经济理性。但是,作为一个生产
与消费合一的经济单位,农户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而是效用
最大化的追求者。而效用最大化的实现,并不只是取决于消费水平的高低,还与
消费水平的稳定性有关。通常,农户只愿意拿出部分资源用于应对收入风险,本
①蔡萌最近的研究指出,我国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规模没有通常所认为的那么大,但他仍然承
认,中国农村仍然具有相当大规模的过剩人口,规模大约为1.2亿。马晓河进一步指出,我
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以农业剩余劳动时间的形式存在,印对劳动时间的利用率过低,而
不是这部分劳动力根本没有机会工作。参见:蔡畴.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中国人口科
学[J】.2007(2);马晓河,马健蕾.我国农村劳动力还剩余多少?【EB】.中国经济信息网.
2007.9.21。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文试图考察在用于应对收入风险的资源既定条件下农户如何实现消费的稳定。因
.此,在这里,作为效用最大化者的农户就转化为追求消费稳定的农户。
3.4.2基本模型
本模型计划将农户在一定资源的约束下农户如何实现消费波动的最小化的
行为进行形式化处理。根据假设5,农户的目标是减少收入风险发生时的消费波
动(实现消费平滑),其减少消费波动的主要途径包括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跨
时期消费平滑等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以及现代社会保障、商业保险、农地(制
度)等正规风险应对机制。于是,农户的目标函数可以写为:
砌F=只一砖一,以M一玎一£E一伍4 (3—15)
在(3一15)中,F表示风险发生时消费波动的程度,F。表示不采取任何风险
应对措施时农户所面临的消费波动(等于收入波动)。S、M、1分别表示社会网
络内的风险统筹、跨时期消费平滑和商业保险,s,m,i>0分别表示“单位"
各种风险应对机制所带来的消费波动的减少量。E表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供给
程度,A表示人均土地面积的多少,e,a>O分别表示“单位”社会保障制度和单
位农地所带来的消费波动减少量。该式表明,各种风险应对机制使用越“多菇,
农户越能够减少消费波动。
农户减少消费波动的努力受到计划投入资源的限制。对于各种不同形式的资
源的加总,通常都仿效贝克尔的做法,按照其机会成本将其转化为货币单位。但
是,在农村社会,由于市场化不充分,上述方法并不适用。在这里,我们将所有
投入的资源都是为“效用”,无论现金、时间的耗费,都将其归结为“效用”的
减少(负效用)。假设农户为应对收入风险所愿意付出的全部资源为C,于是,
农户所面临的资源限制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C=口S2+pM2+归2 (3一16)
在(3—16)式中,口,卢,y>0,分别反映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跨时期
消费平滑机制、商业保险所受到的制约。根据假设,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完全是
政府,因而依靠社会保障来应对风险不占用农户的资源,所以此式不涉及社会保
障。土地型社会保障也不占用农户的资源,所以此式也不涉及土地型社会保障。
3农户的风险席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一个理论框架
显然,各种风险应对机制所收制约越大,使用各种风险应对机制应对风险的成本
就越高。并且,在(3—16)式中,显然有a雩台s,a哆/2M,a丐台I>o,从而满足
了风险应对机制边际成本递增的假设。
上述受约束极小化问题的拉格朗日函数为:
£一昂一好一,行M一讧一eE-aA一五f,C一口S2一且M2一月2) (3—17)
于是目标函数极小化一阶条件为:
旦生。一s+2勉s;D (3—18)
堕。一,珂+2A最M。D (3—19)
皇生;一i+2五Ⅱ。o (3—20)
罢;石一口s2一∥2一弭2.D (3_21)
为了保证极值存在,二阶充分条件为海塞加边行列式小于0,即有:
P D D猫l
I:?,,?矧-_1研筇膦+肚帮)<o (3.22)
|0 0 勉y拟f ~、。’7 w~7
i2岱2脚犁o l
由于口,p,y>O,所以上式一定成立。
根据(3一18)、(3—19))、(3—20)式可以求得实现消费波动最小时各种机制
的使用程度:
c’·
S
J I一2砌
M‘;旦
2祁
I’。』一
2二A^)J,,
(3—23)
(3—24)
(3—25)
以上结果的一个经济学含义是,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所受制约越大,则对这种
风险应对机制的使用就越少。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同时可以得到:
五’。± (3.26)
由于入<0时,根据(3.23)、(3.24)、(3.25)式,S掌,M木,I·均小于零,与其经
济含义不符,所以此处取:
旯‘. (3—27)
3.4.3比较静态分析
为了判断风险应对机制的制约因素a、夕、),对均衡状态下的消费波动的影
响,根据包络定理可以得到: 掣彳塑三二丝二丝二壁2+望二笪二型二堡二堡:型(3—28)
出出硇
型铴F一】。Wc一口F2一∥2一旷J ——■_o—以————————o.-————‘-二
够筇
~aI锄一』F‘.—。—-a—f_,___—C一——口——.—,___2■一_—屈_—^—厂—-2·一_·珏二_吃-』
ay ay
将(3-23)式至(3.27)式代入,求导,可得:
业F>o
a口
堂堕>o
a8
塑0o
ay
a),
(3—31)
(3—32)
(3—33)
据此可以得到命题:
命题1: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所受制约越少,收入风险发生时农户的消
费波动就越小。
命题2: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所受制约越少,收入风险发生时农户的消费波
动就越小。
命题3:购买商业保险所受的制约越少,收入风险发生时农户的消费波动就
3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一个理论框架
越小。
进一步,结合前文对各种风险应对机制制约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命题:
命题1a:社会网络的规模越大,收入风险发生时农户消费波动越小。
命题1b:社会网络的紧密度越高,收入风险发生时农户消费波动越小。
命题1c:社会网络支持能力越强,收入风险发生时农户消费波动越小。
命题2a:收入水平越高,收入风险发生时农户消费波动越小。
命题2b:在正式借贷市场上面临的约束越小,收入风险发生时农户消费波
动越小。
命题2c:在非正式借贷市场上所面临的约束越小,收入风险发生时农户消
费波动越小。
对于外生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可以根据包络定理得到其和均衡时的消费波动
之间的关系:
巡堕。一e (3—34) ~=一e L J—J4J
aE
堂一堕l。—一aa L(3J——J3a5,)
并且,由于e,a>0,所以
塑曼。一e<o
aE
塑墨;一a<o
aI
(3—36)
(3—37)
于是可以得到命题:
命题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水平越高,收入风险发生时农户消费波动越
小。
命题5:拥有农地数量越多,收入风险发生时农户消费波动越小。
3.5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受限的负面效应
在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受限的情况下,农户会被迫采取事前措施来实现消
费流的稳定,以避免严重的消费波动,这会导致多方面的负面后果。
3.5.1生产效率的降低
为了避免收入风险所带来的消费波动,农户可能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努力规
避风险,即采取收入平滑策略。农业经济学家常常运用阿罗·普拉特的风险规避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理论分析农业风险与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阿罗·普拉特风险规避理论的基本思
想是:对于一个风险规避者,预期收入的效用大于预期效用,他愿意通过支付二
者之间的差额来避免风险,这个差额被称为风险金(瓦里安,1997)94。如果用
孔来表示风险金,则这一思想可以表示为:
U(y一万)一E【厂(y+g) (3—41)
发展中国家农户,尤其是贫苦农户,处于“水深及颈"的状态,其风险规避
倾向比一般的经济主体更强。为了规避风险,追求收入稳定,其生产决策会偏离
利润最大化决策,这里的利润减少实际上是农户为减少风险而付出的风险金。
具体来说,农户的偏离利润最大化的决策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采用保守的生产方式。为了实现收入平滑,发展中国家的农户倾向于
采用保守的农业技术,这样风险较低,但同时回报也比较低。Binsw姐ger和
RoseI删eig(1993)的研究发现,当生产环境风险变大时,农户会采用更加保守,
但利润更低的生产模式。例如,农户会推迟种植计划,直到有更加明确的关于天
气的信息,但这会使一个贫困农户的收入减少35%95。Dercon(1996)在坦桑尼
亚的研究发现,流动资产较少的农户用更多的土地来种植甘薯——一种产量稳定
但收益率较低的作物96。保守生产行为的一种间接表现是较多地采用低成本低回
报的投入,较少地采用高成本高回报的投入。Bliss和Stem(1982)在印度的研
究发现,化肥的使用量低于实现利润最大化所要求的边际产出等于要素价格的状
态。其原因是:虽然化肥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产出的生产要素,但是,作为一种
对农户来说代价高昂的生产要素,如果遭遇风险,投资损失巨大,通过减少对化
肥的使用,可以减少坏年景所可能遭受的巨大损失97。
第二,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家庭也可能为了分散部分收入风险而选择进行相
当多元化的生产活动,而不是专门从事一项最大化收入的活动。从理论上说,只
要不同收入来源不完全相关(相关系数小于1),将两种具有相同平均值和方差
的收入来源组合起来就能降低风险。许多研究讨论了农户通过收入来源多元化来
减少收入风险的行为。在发展中国家,农户收入中相当大的部分来源于非农收入。
Re2urdon(1994)的研究发现,西非8个国家农户的收入平均有39%来自非农收
入98。在以农业收入为主的条件下,农户在农业生产活动内部也努力实现收入来
3农户的风险席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一个理论框架
源的多样化。最为常见的做法是同时种植多种农产品,以及在种植农产品的同时
从事养殖业(DeDcon,1996)孵。
3.5.2其他负面后果
依赖收入平滑策略来处理风险会还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Dercon(1996)的
研究都发现,富裕农户可能会比贫穷农户更少地采用收入平滑的方式来处理风险
100。这是因为,富裕者往往有较多的实物和金融资产,这本身有利于他们实现自
我保险,而且,较多的资产意味着他们更有可能向放贷者提供抵押,或者可以作
为传递其经营能力的信号,更加容易获得借款。结果,富裕者由于在获取收入的
过程中更少考虑风险问题,其专业化程度会更高,对新技术和新市场机会的态度
会更加积极,生产经营的效益会更高。贫穷者的情况则正好相反。这种机制会反
复发生作用,使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显然,农户越是缺乏事后的消费平滑机制,
这种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越明显。
在通过收入平滑仍然无法消除风险的情况下,农户会被迫直接面对风险,被
动地承受收入下降所带来的不利后果,例如出售生产性或消费性固定资产,放弃
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降低食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推迟对疾病的治疗,这显
然会对农户长期的生产效率构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低收入者更容易直接面对风
险,所以,他们更容易陷于长期低效率的状态,这会使收入差距加大。
3.6本章总结
本章在国内外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建立分析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
动关系的理论框架。首先,建立数学模型说明了风险应对机制的消费平滑功能及
其福利效应。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型解释了各种风险应对机制在帮助农户实现消
费平滑的功能,并清晰地显示各种风险应对机制在提高农户福利水平方面的效
果。其次,尝试性地建立模型,讨论了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制约因素对于农
户实现消费平滑的影响。建立了描述农户在一定资源的约束下农户如何实现消费
波动的最小化的行为得理论模型,据此分析各种风险应对机制的制约因素和农户
消费波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关于各种风险应对机制和消费波动关系的基本
命题。最后,讨论了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不足所导致的生产方面的负面后果。
4民国与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户的风险戍对机制
4民国与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
4.1对考察范围的说明
本文要研究的是转型期农户风险应对机制。但是,“历史是割不断的,今天
是昨天的继续,理解昨天是把握今天的一把钥匙"①。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由
于“由于一个共同体共享的基本价值系统及其元规则是相对稳定的",“新制度要
使人们付出学习成本,并可能在转型期导致协调不良", “新规则因此无法在自
愿遵循者上达到一个临界多数,从而不足以在共同体中得到普遍认可。"并且,
由于规则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对新规则的认可还常常因担心这些创新会
冲垮其他规则而受阻"。“结果,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路径依赖性,制度系统会在
相当程度上顺从惯性。他们通常会循相当稳定的路径缓慢演变"。当然,在某些
强大外力形成的新条件与原有的规则系统产生严重冲突时,就可能发生相当快的
制度变革。但即使如此,人们仍然会发现,“对传统规则的固守仍然是那么绵延
。一尊·
不绝"国。
在中国有记载的长达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动乱等方面
移’
的原因,农村社会面临着频繁的风险,人们发展出一系列机制来应对这些风险。
从正规风险应对机制来看,早在西周时期,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就设置了专

门的机构和官员来处理救灾饥荒问题,还建立储粮备荒的制度来救济灾民,类似
的制度在以后的朝代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在社会网络风险统筹方面,在中国古代
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非常强调家族的重要性,家族制度是中国古代基础性的社
会制度,在家族内部,原则上要求“异居而同财,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
@,后来实际上虽然不能做到,但是在家族仍然拥有一定的财产权和再分配权,
可以在族内“通其有无",扶助族内弱者,在农户的互济互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用101。在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方面,早在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以收取利息为特征的民间借贷市场已经出现102。民间借贷市场虽然受到抑制,但
绵延不绝,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借贷市场尤为兴盛。来自
。张乐天.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p1.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p476.
。Ⅸ仪礼·丧服)),转引自:阴法鲁等编.中国古代文化史(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89.p90.
51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民间借贷的借款满足了农户的生活急需,在农户的风险应对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上述风险应对机制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在灾难来临之际,贫穷的农户食
不果腹、衣不蔽体,大批的人口冻馁而死,甚至多次发生“人相食"的悲惨现象。
各种灾难所引发的生存困境,常常成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近现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对整个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但是
对农村(尤其是广大内陆地区的农村)的社会经济状态并未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民国的建立结束了帝制,但却未能结束中国农村的封建经济制度。1949年以后
的社会主义革命对农村的社会经济状态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但并不持久。在20
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农村,我们仍然可以观察到绵延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同
时也可以观察到公社制度所留下的深深烙印。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转型过程中的
农户风险应对机制,本章计划对代表中国传统的民国时期和代表社会主义革命的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户风险应对机制进行考察。
4.2民国时期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
4.2.1多灾多难的民国农村
民国是中国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看不到经济增长的持续起
飞”,大多数中国人至多不过勉强维持生存而已。虽然已经出现了一定规模的现
代工业,但是农业仍然“压倒一切’’,占国内净产值的65%。现代工业经济的影
响仅仅停留在少数大城市,农村经济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经济组织上都是传统中
国农村经济的延续,“外国的无所不在对农业中国的广大群众来说,仍然是浮在
上面的”,而“在1911年,还没有采纳社会革命",重要的原因是“农民群众中
存在的政治消极态度和他们缺乏领导"∞。
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户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下,并且经常受到战争、自然灾害、
瘟疫等因素的冲击。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由于自然灾害、经
济危机的频繁冲击,中国农村经济更是呈现出严重的困境。大多数农户入不敷出、
负债累累。根据徐畅的研究,当时的浙江、江西、湖北等地的农户入不敷出者至
少在50%以上@。由斯科特所引用的托尼的名言:“农户处于水深及颈的状态,稍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p32,75. ~
。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农村地区农村金融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5.p202.
52
4民国与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
有细波微澜就可能使其遭受灭顶之灾一①,正是对民国时期中国农户生存状态的
描述。在这种背景下,各种风险因素的冲击给农户家庭带来了深重灾难。
对民国时期农户风险应对机制的考察是一个困难的任务。因为,一方面,在
民国时期,中国的经济并“没有占据舞台的中心’’,大量对民国历史的研究集中
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另一方面,中国学术传统上注重“宏大叙事”的特
点也使对民国时期农户微观经济行为的考察成为一个困难的任务。幸运的是,费
孝通、黄宗智、徐畅等学者对民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微观考察使我们能够对当时中
国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有初步的了解。
4.2.2民国时期的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
(1)社会网络的构成
尽管许多研究强调在中国大家庭的重要性,然而,许多实际考察说明,中国
传统社会的家庭规模并不大,平均4.6人,与当代农村家庭规模并无显著差别(王
跃生,2003)103。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孵关
系比夫妻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父母在家庭中往往具有很高的权威。家庭中的儿
子成年结婚后,扩大的家庭内部就会产生几个核心家庭,激励问题就会变得严重,
扩大的家庭就会分为几个核心家庭。但是,即使在家庭成员分家之后,仍然在一
定程度上保留着原来的社会关系。正如费孝通(2006)在《江村经济》中所描述

的:“已经分开的家庭,相互之间又不完全分离。经济上,他们变成独立了,这
就是说他们各有一份财产,各有一个炉灶。但是各种社会义务仍然将他们联系在
一起。开始时,他们住在相邻的房屋里,有时共用一间大的堂屋。他们互相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关系比较密切。"圆进一步,五代以内同一个祖宗的父系及其后代还
形成了一个“宗族"。宗族的主要功能包括:①提供公共产品的功能,是指宗族
利用族产的经济收入开展宗族内部的公共活动的功能,同时在族人内部形成社会
保障的功能;②协调功能,是一种以宗族权威为主体、以族规祖训和乡规民约为
基础,协调宗族内部关系、调解族内纠纷的功能m。由母系血缘而形成的亲属关
系也是农户亲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范围要比父系血缘亲属关系小,通
。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显等译.南京:译
林出版社.p1.
。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61.
53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常交往的主要对象是母亲的兄弟姐妹。由于地缘而形成“邻里"关系也是农户社
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在生产活动、娱乐活动、应对风险方面存在多
重互动,互相之间承担着一定的社会义务哳。
’民国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网络的主要特点,正如费孝通所指出,是一种“差
序格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对此进行了说明。他指出,与西方社会的“团
体格局"不同,“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
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以‘己’为中心,
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
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①“差序格局”是费先生对中国传统社会网络
特征的生动表述,在阐述中他结合了自己所观察的大量社会现象和人际交往中的
亲身感受,是从他人生的实际体验中得出的观点。这种“差序格局’’的环境和背
景是中国封闭的、人口流动很少的、经济上自给自足的传统乡土社会。
(2)社会网络的风险统筹功能
家庭本身具有保险功能。“在所有已知的人类社会之中,几乎每个人都卷入
了家庭权利和义务的网络之中”国。在民国社会中,“家"而非个人是家庭财产的
所有者,“家庭的消费由公共财源开支’’,“每人每月有一些零花钱可以自由处理”,
“食物、衣服和其他开销由家长控制’’@。为了避免家庭内部的冲突,家庭消费
品按照平均主义和按需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配,这就上避免了个别家庭成员
由于个人所受到的冲击而陷于困境。还应当注意到中国传统的家庭农地继承制度
在农户应对风险中的作用。赵冈(2006)的研究指出,自从秦朝以来,中国的家
庭农地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是:诸子均分,不分嫡庶106。例如《大清律例》的继
承法规定:“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④。民国时期
的农地继承延续了上述原则(费正清,2006)107。这种制度特别强调平均分配之
原则,其主要目的,是保证诸子均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有应对风险方面的考虑。
但是,家庭的规模是有限的,因而家庭的保险功能是有限的。应对严重的冲
。费孝通.乡土中卧M】.香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p26,29.
。w·J·古德著.家庭【M】.魏章玲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p1.
。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 47,48.
④转引自: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p126.
4民国与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
击需要依靠宗族、其他亲属和邻里的帮助。宗族在农户应对风险方面具有重要作
用。宗族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帮助农户应对风险。一种途径是通过族产(主要是族
田)所获收入为遭遇风险者提供资助。族田所获收入除了用于祭祀和提供其他公
共产品外,主要用于救济族内贫民。另一种途径是族人之间的相互援助。族规通
常要求族人之间互相帮助。当族人内部家庭出现变故,族人内部会相互扶助;父
母双亡的孤儿,族人会收留这个小孩,把他抚养成人瑚。
但是,宗族通过无偿援助所提供的帮助通常是有限的。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大
程度上实现风险统筹要通过借款的形式来进行。费孝通描述了江村社会网络内的
无息借款的情况:“物品、劳动和少量的钱可以不付利息,短期地向亲戚朋友借
贷。这种办法主要用于有暂时性亏空时,债权人相信借款人有能力在短期内还债。
此类贷款可能延续数个月。这种相对长期的信贷在分家后的兄弟之间常见。他们
虽然有各自的房子和财产,但仍然有社会纽带把他们联系起来,照顾彼此的福利。
为少量的借款,向兄弟要利息,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地处内陆地区的禄村的情
况大体相同: “即使周转不灵,数目很少,可以在朋友处挪借,我们在村里时,
常看见亲戚邻居间相互借米,借豆糠,借劳力及借钱的事。这一类挪借,全靠面
子,既没有利息,又不说定还期,互相在于人方便,即是在方便自己的原则下;
保证这种小项信用活动。"∞这类借贷的特征是:第一,以感情、关系和互惠为
基础,具有明显的互助性质;第二,借贷的对象中现金所占比例较小,实物占了
较大比例;第三,一般不收取利息;第四,具有状态依存特征,还款时间取决于
双方的经济状况。可见,这种借贷是较为典型的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
当出现较大和较长时间的经济困难时,亲友之间的无息借款就不能满足需
要,为了获得更为稳固的援助渠道,民国时期很多地方出现了以亲友网络为基础
民间互助组织——“合会"。合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明清以后,合会在中国
的农村非常流行。民国时期合会的名称千差万别,如合会、钱会、赊会、集会、
聚会、请会等,但其运行机制基本相同,大体上都有经过邀会、圆会、转会、得
会、满会五个步骤。合会具有以下重要特征:第一,合会不是单纯的借贷关系,
而是互助合作性质的金融组织;第二,合会的成员为乡邻和亲友,具有明显的血
。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400.
55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缘和地缘关系;第三,合会会金分配具有不公平性,这种不公平长期存在的原因
在于合会本身的互助性质。以上特点表明,合会本质上是一种以社会网络为基础
的风险统筹组织(徐畅,2005)啪。
4.23民国农户的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
除了少数地主通过购买地产、积蓄金银等方式积累资产外,民国时期的大多
数农户仅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难以通过资产积累来实现跨时期消费平滑(费
正清,1993)uo。对他们来说,跨时期消费平滑的主要形式是借贷。
(1)民国时期的借贷市场
借贷市场在民国时期农户风险应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民国时期的借贷主要
是非正式借贷,其活动形式非常复杂。根据徐畅(2005)研究,可以将民国时期
的非正式借贷划分为单纯借贷、押当借贷、商业借贷三种类型。单纯借贷是指债
主以现金或实物借给告贷者,并以现金、实物或者人工收回本息的信贷,主要包
括现金借贷和实物借贷两类。押当借贷是指抵押或典当动产、不动产乃至人身而
付出高昂利息获得借款,可以根据典押物品分为动产典押借贷、不动产典押借贷
和人身典押借贷。商业资本借贷是指通过赊买和预买的形式所形成的借贷关系
lll
O .
这些借贷的共同特征是利率较高(高利贷)。根据土地委员会的调查,全国
年息在20%(月息1.67分以下)以下的借贷占10.09%,年息20%以4.9%(月息
1.67分~2分)的借贷占38.24%,年息25%~34.9%(月息2分.3分)的借贷占
32.72%。总体来看,民国时期2—3分的利息是主体,4分以上的利率较为少见(徐
畅,2005)112。人们印象中的民国时期高利贷的4分5分,乃至10分的利率,
只是极端的例子。民国时期放贷者已经意识到,过高的放贷利率对自己并不有利。
例如,河南西北部的专门作放债的债主就有“三分利饱煞人,五分利恶煞人"之
说,意思是说过高的利率往往导致农户赖账,得不偿失,而三分利大多能本利收
回而获利(王天奖,1995)113
高利贷是非正式的制度。民国法律规定,年利率超过20%者,债权人对超过
部分之利率无请求权。所以,契约的实施必须依赖法律以外的手段,其中重要的
手段之一就是暴力。在费孝通(2006)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实例,“借债人死的
时候,债权人便抢走了死者的女儿,带到城里作他的奴婢”。“借债人通常无知,
56
4民国与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
不懂得寻求法律的保护,社区也不支援他"① .
民国时期现代金融业主要在城市,但是也开始逐步向乡村发展,在农村借贷
市场上占有一定地位。到了民国后期,已经形成了“三个层次五类机构所构成的
垂直网络体系”。第一层次为银行,包括专业农民银行、商业银行以及省地方银
行;第二层次为农民借贷所、合作金库;第三层次为合作社、农业仓库。这些现
代金融机构进入农村,给农民提供了新的借贷渠道。但是,由于交易成本高、缺
乏抵押等原因,这些现代金融机构在农村发放的贷款数量非常有限。据统计,1930
年全国农业银行(包括农工银行)放款总额2亿余元,即便加上国家银行、商业
银行的贷款,也不过3亿元,但当时全国农民负债约为23亿元。在西北地区,
仅在陕西有现代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借款,所提供的借款仅占到农户全部借款的
1.8%。并且,这些数量有限的贷款往往由中农以上阶层取得,转而以高利贷的形
式借给普通农户,所以普通农户从中受益很小114。
(2)民国时期借贷市场在农户风险应对中的作用
民国时期农户高利贷借款主要目的是应对各种风险。民国的农户大多数仅能
维持生存,面对自然灾害、战争、赋税等因素的冲击,经济地位极不稳定,一钨玲
极小的意外就可能使其陷于极其悲惨的境地。大量事实表明,农户市场借款大多
为生活性借贷,其主要目的是维持正常消费。根据民国政府对16省163县的调裁
农户借款用于农业投资的仅占到4.34%,用于应付各种生活困难的比例高达
95.64%,其中,直接和风险相关的部分(用于应对自然灾害、疾病等)所占比例
为32.63%,间接和应对风险相关的部分(用于维持日常生活)的部分所占的比例
为25.45%(徐畅,2005)115。高石钢(2007)对西北地区高利贷的研究也发现,
民国时期农户高利借款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应对灾荒等因素对基本生存的威胁¨6。
总之,正如黄宗智(2000)所总结的,民国农户的高利贷借款,“几乎都是为了
应付急需和活命,与生产投资无关"@。通过高利贷来应对风险有其消极的一面,
由于高利息的特征,通过高利贷来应对风险常常使农户限于沉重的债务负担中,
可能导致农户贫困的长期化。同时还需要指出,在资金供求失衡,现代金融落
田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185.
四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p112.
57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府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后的条件下, 高利贷在帮助农户应对风险方面的确具有积极意义,能够帮助农
户应对所面临的生活危机,维持家庭人口的生存。正如费孝通(2006)所指出的:
“他却又是农民急需借款的一个重要来源。可供借款的款项有限,需求又很迫
切,⋯⋯入狱或者失去全部蚕丝收益的后果更加势不可挡,向高利贷借款至少到
一定时候,还有一线偿还的希望”。“单纯地谴责土地所有者或即使是高利贷者
为邪恶的人是不够的",“除非有一个较好的信贷系统可供农民借贷, 否则地
主和高利贷是自然会产生的。如果没有他们, 情况可能更坏。一①
民国时期的现代金融机构对农户应对风险的作用非常有限。如前所述,民国
时期的现代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所发放的贷款数量非常有限,并且往往为地主、
富农等阶层获得。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农贷特别强调借贷必须用于生产经营,事
实上大多数也确实用于生产经营。如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1931~1933年的合
作社放款,用于生产经营者达90%。中国农民银行1935~1936年的合作社贷款,
用于生产经营者达92.8%。这就进一步制约了农户用正规农贷来应对风险的可
能性u7。但是,也应当注意到,现代农贷增加了农村资金的供给,使高利贷放款
利率降低,从而间接地帮助了农户通过借贷市场应对风险。
4.2.4民国时期的正规风险应对机制
民国时期,在现代工业部门和少数大城市中,已经出现了现代意义的社会保
险圆。但是,这种社会保险和农户完全无关,和农民相关的主要是救灾救济方面
的制度。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都以民主政府相标榜,在行政管理事务方面仿效西
方国家体制,由内务部主管救灾救济,并且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些救灾救济事务的
管理制度。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勘报灾歉条例》,提出了报灾、勘灾的期
限和具体办法,规定对于超过期限者严加惩罚,并按照受灾情况的轻重规定了减
免税收的具体比例和年限。该年,国民政府还颁布了《救济院规则》,规定各地
要为无自救能力的老、幼、病、残疾人和贫民设立救济院。1943年,国民政府
颁布了《救济法》,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关于社会救济工作的全面的专门立
法(宋士云,2006)118。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所采取的救灾救济政策和措施,的
。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188.
。这种现代社会保险的出现,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工人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工人运
动明确要求政府和厂方参照西欧诸国的做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险。
58
4民国与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户的风险席对机制
确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取得了~些成效。但是,由于战争频繁、政治腐败,
军政开支庞大,政府财政经常处于入不敷出,债台高筑的状态,用于救灾救济的
资金非常有限,用于农村的部分则更是微乎其微。
民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发展现代商业保险的尝试。最早的农业保险试验是在
1934年由金陵农学院等机构所开展的耕牛互助合作保险。但是这次试验只持续
了一年半就停办了,原因是保费负担过高,投保的牛太少,协会基金不足,缺乏
赔偿能力。1939年,政府组织农民建立家畜保险社,但最后也失败了。1944年,
国民政府创办了中国农业特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但是该公司的实际影响范围很
小。1945年,由著名保险学专家郭晓航教授创办的泰安保险公司在四川部分地
区开展了农业保险的试验,但也以失败告终119。可见,民国时期的商业保险多为
试验性质,都没有能够实现持续经营,在农村没有产生实际影响。.,
4.2 5小结
从以上分析可见,民国时期农户应对风险的主要方式是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
筹和跨时期的消费平滑机制,其中后者又主要是依赖民间高利息贷款。而正规机
制,如现代社会保障、现代商业保险在农户应对风险中所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0:。
依赖社会网络和民间借贷市场来应对风险有很大的局限性。亲友网络的规模是有
限的,这决定了其在应对风险方面作用的有限性;民间借贷市场的高利率则是蕊。
种高成本的风险应对方式,可能使农户陷于长期的困境中。同时,民国时期的农
户却不断受到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风险因素的冲击。频繁的风险冲击,
逼迫农户降低消费水平。民国时期,大多数农户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食品
消费是农户“正常消费"的主体内容,占农户个人总消费的90%以上(费正清,
1993)120。许多研究表明(汪汉忠,2005:苏新留,2007),当灾难到来时,农
户仅不得不紧缩其食品消费,靠草根、树皮等来维持生存,甚至发生“人相食"
的悲剧。在这种背景下,面临生存的威胁的农户大量背井离乡,沦为苦工、乞丐、
匪徒、娼妓121。这正是社会革命的土壤。
4.3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户风险应对机制
4.3.1人民公社制度的形成
1949年的革命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动。新的政权决意根据它的理想,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新政权首先在农村所进
行的社会经济改造是进行“土地革命’’,通过土地革命,每个农户根据平均主义
的原则分得了一份私有的土地。但是,小农经济状态下所必然出现的贫富分化是
不符合新政权的社会理想的。所以,当革命在全国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新政权
就开始在农村推进自己社会理想。起初是合作社运动,后来很快过渡到人民公社
化。1958年,在毛泽东发出“人民公社好”以后的短短3个月后,全国就基本
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时期,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形成了一系列正
规的风险应对机制,非正规的风险应对机制在这一时期退居次要地位。
4.3.3人民公社时期的正规风险应对机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在收入分配方面的特点是实行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即社会成员尽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参与社
会劳动和工作,社会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122。虽然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提出的分配原则主要是从实现社会公平,消灭剥削的角度提
出来的,但这种社会制度既然要求按需分配,自然地包含了在社会成员遭遇风险
时给予分配上的倾斜的含义,客观上保证了社会成员能够避免风险所带来的福利
损失,因而具有风险统筹功能。.
人民公社制度,作为是中国共产党的社会理想在农村的初步尝试,在分配方
面具有明显的“按需分配”的特征。人民公社最初(1 9 5 8—1 9 6 1年)是
“大公社体制”,其特点是是一大二公。“大"是指公社大,工农学兵商集合在一
起,政社合一,无所不包。“公"指建立公社集体所有制,并准备过渡到全民所
有制,实行部分供给制,吃饭不要钱,准备向按需分配过渡,要求发扬共产主义
风格,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吃平均主义大锅饭。这种体制有利于在公社内部实现
风险统筹,但是,其内部严重的激励问题很快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后果。政治理想
被迫向现实让步,大公社化体制转变为小公社体制,基本核算单位从公社下放到
生产队。
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实行的是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人民公社体
制。在这种体制中,以生产资料(尤其是土地)的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形成了按
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生产队现金分配的原则是按照工分分配,
这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但是,但大量的实证资料表明,生产队分配的基本原
4民国与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户的风险府对机制
则还是按需分配。首先,就粮食分配来说,分配的原则首先是保证每个农民都能
吃饱肚子,采取了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并且以按需分配为主。其
次,从现金分配来看,事实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按需分配的,有三种情况可以说
明这~点:其一,除了按工分分配现金外,公社也按照人头来分配现金;其二,
农户在困难时可以向生产队借款,这种借款只要确实为生活急需,生产队总会设
法满足;其三,如果在生产队的借款出现了“倒挂"(借款额大于根据工分应当
分配的现金),最终可以不支付。这种带有按需分配特点的分配制度有助于农户
应对各种生活困难(张乐天,2005)123,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正规风险应对机制。
这一时期,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农村确立了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集体
保障为基础的其它正规风险应对机制,主要包括:合作医疗制度、五保供养制度、
救灾救济制度、优抚安置制度。其中,合作医疗和五保供养制度的资金主要来源
于集体经济组织;救灾救济和优抚安置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这些正规风险应
对机制进一步保证了农户的基本生活。
这一时期的商业保险处于停办状态。
4.33人民公社时期的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村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具体制度安排的农户风险应对机制也随之发生变化。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导致
家族与宗法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次重大变化使家族与宗法制度的合法性被彻
底剥夺。土地改革没收了作为族产的族田,斗倒了属于地主阶级的族里的领袖(如
族长),同时也剥夺了原来家族(宗族)所具有的一些行政和司法的权力; 紧接
着,合作化及随后的公社化解决了土地公有问题,宗祠也就成了公共财产,可以
由集体来处置(杨善华、刘小京,2000)124。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
与家族(宗族)有关的外显象征符号(如族谱),只要被发现了的,则统统作为
‘四旧’被铲除’’(杨善华,2000)①。这时,家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与社会制
度,从外表看确实已经不复存在了。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宗族原
先具有的保障功能被大大弱化了。
。杨善华.家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一一一个分析框架[J】.
社会学研究.2000(2)
61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但是,家族成员之间仍然保持着较为密切的交往。与家族制度相联系的家族
观念与网络也仍或隐蔽或显现地存在着,在面临生活困难时,仍然能够从亲属网
络中得到支持。张乐天(2005)的研究发现,即使在人民公社时期,宗亲之间的
互助是经常的、频繁的,渗透于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亲属之间的借贷关系仍然
存在。“生产队里的借贷关系形成网络状态,区分不出专门的借款人和受惠人’’。
“宗亲之间的借贷是不计利息的,借贷的信用建立在血缘和日日相见的基础之
上”①。除了由血缘关系所形成的亲属网络外,由地缘关系所形成的邻居和由于
共同经历或志趣所形成的朋友关系,也可以在农户在生活困难时给予援助。
4.3.5人民公社时期的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
新中国成立后,民国时期盛行的高利贷遭受到抑制和打击,到了人民公社时
期,高利贷更是被视为“封建剥削’’而几乎绝迹。为了解决高利贷减少所造成农
户生活和生产的困难,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众
多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生产合作、农村供销合作一起,
构成了农村合作社的全部内容。农村信用合作的性质和目的非常清楚: “信用
合作社是社会主义性质,因为:第一,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银行领导下的基
层信贷组织;第二, 它的资金是属于社员集体所有,用于互助互济、不分红利;
第三,经营的目的是为了扶助农业生产,打击高利贷。一(张蕾,2006)圆显
然,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农户应对生产和生活中的资金困
难,替代高利贷的功能。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后,根据当时“两放、三统、一
包”的财经管理体制,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合并,下放给人
民公社管理,变为集体金融组织,实质上成为人民公社的一部分。客观地说,由
于人民公社制度本身具有互助合作的性质,信用社帮助农户应对生活困难的功能
有所减弱。
4.3.6小结
人民公社制度是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农村的具体实践。在人民公社体制中,
集体经济组织分配方面的“按需分配"特征,实际上使人民公社制度本身具有风
。张乐天.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p30每310.
。张蓄.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的主要历程【J】.金融博览.2006(10).
62
4民国与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户的风险庸对机制
险统筹的功能。与此同时,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的合作医疗、五保供养等制度,
进一步帮助农户化解了可能面临的生活困难。由于这些正规制度的存在,农民可
以低成本地化解风险,传统的以社会网络为基础的风险统筹和跨时期消费平滑机
制实际上退居次要地位。仅就风险应对而言,人民公社制度是一种理想的制度安
排。在人民公社制度中,主要依赖于平均主义和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中国农户
避免了大的消费波动①。阿玛蒂亚·森(2006)的研究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以
前,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并不很高,但是中国人长期营养不良的状况显著地减少了,
入均寿命明显地延长,其原因在于广泛的政府行为,包括再分配政策、营养支持、
医疗保健125。这里面无疑有人民公社制度的贡献。
然而,如许多研究所指出的,正是因为人民公社的“按需分配"的特征,导
致了严重的激励问题,决定了这种体制的低效率。这不仅使中国农户只能获得低
水平的生活保障,而且注定使以此为支撑的各种风险应对机制难以持久,最终不
得不面临解体的命运。
4.4本章总结
本章对民国时期和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户风险应对机制进行了考察。这两卞防
史时期的农户风险应对机制有着显著的差别(参见表4.1)。民国时期的农户风险
应对机制基本上继承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风险应对机制,亲属网络,尤其是男一
系亲属网络在农户风险应对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尤其是非
正式借贷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农户应对风险。总体来看,由于频繁的社
会动荡和自然灾害,以及上述风险应对机制的种种局限性,农户在很大程度上直
接面临着风险所造成的损害。而在人民公社时期,通过强制建立起来的、体现社
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集体经济组织以及以此为依托的各项社会福利事业成
为农户应对风险的主要途径,甚至连借贷行为也具有更多的集体扶助的意味,亲
属之间互助的作用则退居次要地位。客观来看,虽然人民公社体制存在效率问题,
但的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使农户免予受到风险的直接损害。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农
户风险应对机制,都对经济转型期的农户风险应对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除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民国时期人民公社时期经济转型时期
农村社会完全缺失集体经济的分配制度及现代社会保障初步发
正规保障以此为基础的社会福利展,有一定作用
风险事业,作用很大平均分配的农地使用
应对权,作用较大
机制农村商业试验性质不存在在较小范围内存在
保险
非正社会网络内主要是宗族,具有宗族受到抑制,作用很小有所恢复,范围变化,
规风风险统筹重要作用仍然有重要作用
险应跨时期消费主要是民间高利仅有正式信贷(民间信贷正式信贷与民间信贷
对机平滑贷,具有重要作用不存在),作用较小并存,作用有限

消费波动很大较小较大
5转型期中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庶对机制与消费波动
5转型期中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
5.1转型中的农村经济
当代中国农村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转型。“经济转型"一词有两种含义。一
种含义是经济体制方面的,是指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过程;另一种含义是经济结构方面的,是指经济结构由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并存
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单一的现代部门的转化过程。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
发展中,经济体制的转型推动着经济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转型又反过来促进了
经济体制的转型,二者互相交织,密不可分。本文所使用的“经济转型"一词,
同时包含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化两层含义。
5.1.1转型期的基本制度环境
·政府权力从农村收缩.人民公社时期,政府通过人民公社体制对农村的社
会经济进行全面控制。但是,随着70年代末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政
府与农户的关系发生了全面的变化。总体来说,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政府
的权力收缩了。首先,政府对农户的政治和经济控制的减少。“从纵向看,政府
基本上放弃了对自然村落和农民行为的政治控制;从横向看,政府现在很少对农
户的经济活动实行超经济强制”。“现在,政府已经不再讲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
间的斗争,曾经弥漫于乡村社会的政治压力极大地缓解了一。“政府领导农业的方
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总的特点是,改变了过去强迫、指令性的方式,更多
地采用指导性的办法"(张乐天,2006)①。其次,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逐步减少。
国家逐步开放了农村市场,农户开始大量参与市场活动,在市场上销售农产品或
购买消费品;农产品的价格也逐步放开,到1993年,全部农产品价格的90%由
市场决定(林毅夫等,1994)126。
·农地制度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实际上在中国农村建立了以
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内容的农地制度,其特点如下:第一,土地的所有权属农民
集体所有,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地区土地的所有权归村民小组一级集体经济
组织所有;农户承包土地从事经营(即农户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并允许土地使
。张乐天.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p344.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用权的流转。第二,分配上的原则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余的都归自
己”。第三,平均分配土地的使用权,即土地使用权按人口在村集体内平均分配。
与人民公社时期农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模式相比较,这种农地制度极大地激
励了农户的劳动积极性。同时,这种按人平均分配土地使用权的制度,为农户的
生活提供了最低的生活保障,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
是,这种农地制度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要求,必然导致
农户的小规模经营,在土地肥力、位置方面的公平要求,则进一步导致土地的细
碎化经营。2000年,我国农户户均拥有土地0.49公顷(合7.34亩),平均每户
拥有的耕地块数多达5.86块,其中耕地面积不足0.07公顷的有4.16块127。小规
模的经营使许多现代农业机械以及现代管理方法的使用受到限制。
·农村人口流动制度的变化.户籍制度是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计划经
济体制的产物(林毅夫等,1999)128。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
及相关配套措施发布实施,标志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中国现行户籍制度的主
要特征是将居民与其居住地的关系相对固定化;限制公民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
的自由流动。过去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放松了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农村劳
动力开始逐渐在城市寻求就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人口流动主
要是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导致的乡村地区内部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流动,同时政府
推动的也主要是“离土不离乡”、非集中式的乡村城镇化和中小城镇优先发展的
战略。但到了90年代中期后,随着以外资、私营企业为主导的城市部门的竞争,
乡镇企业就业吸纳能力增长放缓,甚至出现停滞的趋势,劳动力迁移开始转为大
规模向城市制造业、服务业部门流动的模式。城市政府也开始意识到充分利用农
村廉价劳动力发展城市经济的重要性,并开始逐渐清除乡村迁移人口进入城市低
端劳动力市场的各种政策限制。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在中
国1.21亿的迁移人口中,有9000万左右迁移到城市,其中8500万是从农村到
城市的迁移人口(国家统计局,2004)啪。但是,改革前建立的户籍制度依然没
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构成了城乡一体化的阻碍。主要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没有
真正放开,在这些城市获取户口定居的门槛相当之高,而且跨省区的户籍改革仍
然困难重重。
5转型期中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
5.1.2转型期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
经济转型深刻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转型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
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以后,农户逐步取得了较为稳定的土地使
用权,政府对农户生产经营的干预逐步减少,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对劳动力流
动的限制也不断减少,中国农村经济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市场化程度。李静(2008)
的测算表明,2003中国农村市场化程度为66.8%。农村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三个领
域分别是:农村市场经营主体的市场化(93.4%),农村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
(75%),农产品市场化(66.6%)。该项研究同时指出,中国农村在农村生产要
素的市场化、政府行为的规范化(45.0%)方面仍然进展缓慢,其市场化程度仅
为54.2%和45.o%。与根据相同指标体系测算的中国经济总体在2003年的市场化
程度(73.8%)相比,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落后7%,这说明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
相对缓慢闭。
经济转型也给农村经济结构带来了显著的变化。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控制的
减少,农户生产经营表现出了明显的非农化趋势。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来看,
1983年到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比例从8.8%上升到4吩5%.,
(其中外出从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例为39.3%),在农业产业的就业
比例从91.2%下降到59.5%,。从农户的收入结构来看,1983年到2005年,簸芦
农收入在农户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从31.4%上升到54.9%,农业收入在农户纯收入
中所占比重从68.6%下降到45.1%。具体情况如图5一l所示。
经济转型推动了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农村收入差距的扩大。
经济体制转型及由此所带来的经济结构转型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1983年
到2005年,农户人均纯收入从人均310元上升到人均3255元。但与此同时,农
村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农村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上升到2004年
的0.3692。2004年,占农村人口20%的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只有1007元,约相
当于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的1/3:农村20%高收入户组人均纯收入
水平为6931元,相当于低收入户组人均纯收入的7倍(李国祥,2006)131。
67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图5_1经济转型中农户就业结构与收入结构的变化
资料来源:农业部.2006一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2转型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及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
5.2.1转型期的农村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及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
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网络的演变经过了一个先强化后弱化的过程。在经济转
型的初期,由于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其所承担的许多社会经济功能(尤其是生产
与生活方面内的社区互助)失去了制度依托,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消费品市
场、农产品销售市场)又未能充分发育,不能及时填补人民公社体制解体所留下
的空白。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本能地利用传统的亲属网络来填补这种空白,所以
亲属关系的作用一度出现了强化的趋势。王思斌(1987)通过20世纪80年代在
河北农村所作的调查发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家庭重新成为生产的组织
单位,农民成为商品生产者。农民家庭与他们亲属(包括由血缘及姻缘产生的)
的家庭在农业生产中的合作是加强的,农村中的亲属关系出现了强化与紧密化的
特点132。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农村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
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人们逐渐用市场来替代社会网络的部分功能。与此同时,
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和货币化,也对传统的耻于言利的道德伦理产生了严重的冲
击。这些新的情况,都对传统的亲属网络构成较大的影响,中国农村的社会关系
5转型期中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
开始了社会学家所谓的“全面理性化"的进程(当然,从经济学的理性行为假设
来看,这只是利益关系的显化过程)133。根据张文宏(1999)、杜立捷(2001)
的研究,当代农村社会网络有三个重要变化:第一,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网络(宗
族)的重要性没有明显地反映出来,原来宗族在很多方面的功能已经被市场所替
代;第二,姻亲表现出了较强的作用,已经不亚于男系亲属,甚至威胁到男系亲
属的核心地位。第三,朋友这种后致性的社会关系已经上升到极其突出的地位m
135。这些变化既与中国农村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又与经济转型的背景一致。表
面上看起来,这些变化是社会网络范围的扩大,实际上则意味着传统宗族社会经
济功能的下降,从而使原来并不明显的朋友关系或姻亲关系凸现出来。可见,这
种变化本质上是社会网络功能弱化的表现。
虽然社会网络的功能在经济转型条件下有淡化的趋势,但是在中国农村社
会,这种淡化是相当缓慢的。社会网络(的内部机制与规则)可以被理解为针对
社会行动的非正式规则的隐性协议。这些隐性协议的形成会演变为一种长期固化
的结构,往往存在滞后性。正如加T0w(1974)所指出的:“社会协议比个人决策
更加难以改变",而且,最难改变的是那种“下意识的协议,尤其是那些最初艮,
的已经被遗忘的协议’’。“即使经验表明一个承诺已经出现了预想不到的坏结果,
过去的规则可能现在仍然有效"①。中国传统的宗族(家族)网络作为一种绵延。一. o扣,
数千年的制度安排,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农村仍然表现出了较强的惯性。现
行户籍制度下中国农村居民长期聚居和农村社会服务的缺失的现实更进一步强
化了这种惯性。
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在中国农村社会仍然发挥相当作用。近年来的
研究表明,社会网络在农村的劳动力转移(王莉等,2005)136、生产经营(叶敬
忠,2004)137、政治生活(刘晶晶,2006)138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风
险应对方面,社会网络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张文宏,阮丹清(1999)对天津城
乡居民社会网络的研究说明,亲属在城乡居民的社会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超
过60%的财务支持网成员是亲属。陈传波(2004)的研究表明,个别农户遭遇的
。转引自:埃里克·弗鲁博顿等.新制度经济学【M】.姜建强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6.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风险越大,来自亲友网络的收入转移就越多;当亲友网络遭遇风险冲击时,则收
入转移向其亲友网络139。马小勇(2006)在实地调查中也发现,亲友之间的互相
的无偿援助、无息借款,仍然是农户处理风险的重要方式之一140。
总结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做出判断,在转型期农户的社会网络主要包括以血
缘和姻缘为纽带的亲属,以及非亲缘的但交往密切的朋友,这种亲友网络在农户
的风险统筹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此,根据第3章的命题1a、命题1b和命题
1c,可以得出以下推论:
推论1a:在经济转型期,亲友网络越大,收入风险发生时农户的消费波动
越小。,
推论lb:在经济转型期,亲友相处状况越好,收入风险发生时农户的消费
波动越小。
推论lc:在经济转型期,亲友的支持能力越强,收入风险发生时农户的消
费波动越小。
5.2.2转型期的农村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及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
在市场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提高,金融储蓄服务相对便利的情
况下,人们已经较少地依赖积累实物资产来应对将来的风险,金融储蓄已经成为
农户积累资产的主要手段,而制约农户储蓄的主要是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这一点
易于理解。本部分主要讨论转型期的借贷市场的变化。
在我国的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出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趋势,但城乡
之间的信息交流仍然较为有限。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仍然采用非
正规形式,而且其生产和消费活动难以区分。另一方面,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度
下,农户规模小而数量众多,正式借贷机构获取信息的成本与其可能的收益相比
较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正式信贷机构向农户发放贷款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
对称问题。转型期的农户也难以提供适合银行需要的抵押品——小的规模和低下
的收入水平制约了农户的资产积累能力,而且农户也无法以仅仅拥有使用权的农
地为抵押品从正式信贷机构获得贷款。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机构在农村发放贷款
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在正式信贷机构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目的、并且预算为软约束的情况下,即使
面临着上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正式信贷机构也可能较多地向农户发放贷
70
5转型期中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
款。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深入至金融领域。金融体制改革的
重要目的就是要强化金融机构的商业性特征,使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种改
革导致了正式信贷机构收缩其在农村的贷款规模,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供给
数量不断减少。首先,中国农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不断调整,涉农贷款比重显著降
低。目前农业贷款所占比重已降至10%左右,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日
趋下降。1998.2002年,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共撤并了1万个
县及县以下机构,这表明中国农业银行正从农村金融体系中逐步退出。在此背景
下,中国农业银行贷款结构的非农化和城市化倾向必然进一步发展,为农业和农
村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也将随之进一步下降。其次,目前在我国农村借贷市
场居于主体地位的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供给能力有限。尽管农村信用社的机构网络
基本覆盖了所有农村区域,并且在现有农村借贷市场占有近乎垄断的地位,但在
商业化改革导向的影响下,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农村信用社贷款结构同样表
现出了日趋严重的“非农化”和“城市化”倾向,为农户提供信贷服务的覆盖面
十分有限;再加之受体制与政策因素制约,农村信用社经营不善、亏损严重,这
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有效提供信贷服务的能力(郭晓鸣,2005)141。
中国农户获得非正式贷款也受到制约。由于农村正式借贷供给严重不足,农
村民间借贷成为农户借款的重要渠道。对于农户现实金融需求的满足来说,非正
式借贷市场非常重要。然而,尽管农村民间借贷极为普遍,地位也十分重要,但
基本上处于非公开状态,规范性大都较差。国务院1998年颁布的《非法金融机
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明确规定,除了部分小额信贷,不计息的亲友
借款和企业团体间借款之外,其他非正式借贷组织或活动均属于非法m。中国的
非正式放贷者的放贷行为不受法律保护或者不能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面临着更
高的风险,为了防止坏帐损失,非正式放贷者会根据借款者现有资产的状况和获
取收入的能力设置贷款的数额限制,这就限制了农户从非正式放贷者那里获得借
款的数量。另外,非正式放贷者通常还会要求借款农户提供担保人,而农户尤其
是较为贫穷的农户寻找担保人相当困难,这无疑减少了农户获得非正式借款的可
能性,或者(如果能找到的话)增加了农户获得非正式借款的成本。可见,农村
民间借贷在满足农村融资需求方面的作用受到很大制约。
总结以上分析,转型期中国农户利用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来应对风险所面临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的制约主要是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在正规和非正式借贷市场借款的难易程
度。于是,根据第3章的命题2a、命题2b和命题2c,可以得到以下推论:
推论2a:在经济转型期,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收入风险发生时农户的
消费波动越小。
推论2b:在经济转型期,从信用社(银行)获得借款越容易,收入风险发
生时农户的消费波动越小。
推论2c:在经济转型期,从民间借贷市场借款越容易,收入风险发生时农
户的消费波动越小。
5.2.3转型期的农村正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及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
经济转型对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社会保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首先,人民公
社组织体制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组织的解体,使许多地区的集体公共积
累明显减少,导致了农村原来依托于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社会保障与福利事业,
或因资金困难而停滞不前,或因缺乏经济基础而解体。其次,作为曾经发挥过社
会保障作用的集体经济分配方式在农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它所发挥的
潜在社会保障功能也在新形势下日趋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在农地制度的市场化(私有化)方面采取了非常谨
慎的态度,通过保证农民拥有一定数量土地使用权的方式来为农民提供就业保障
和生活保障。转型期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地
提供了一种失业保险。当农户在非农领域的经营遭受失败或者失去在非农产业的
工作岗位时,农户可以通过对原本粗放经营或撂荒的农地的重新的精耕细作而避
免消费的过度下滑。其次,食品消费是收入低下的农户正常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
拥有一定数量的农地意味着基本的食品保障,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农地在实现消费
平滑方面的意义。第三,当农户丧失劳动能力而无法获取收入时,农户可以通过
出租土地来获得必要的收入。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想使每个农户拥有
相对而言较为充分的就业保障和生活保障,就不得不平均分配土地(使用权)。
同时,政府努力进行了建立和改革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尝试。在社会救济方
面,对传统的救济制度进行了改革,将救济与扶贫相结合,将救济款的无偿使用
与有偿使用相结合,将单纯的行政管理体制转换为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
体制。为了实现社会救济的规范化,1994年以后,政府还启动了农村最低生活
5转型期中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
保障的试点工作。2002年以后,随着国家财政力量的不断增强和新的一届国家
领导人的“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的实施,我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进
入了快速推进阶段。2007年7月1 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
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截至2007年底,全国31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已经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农村人口达
3000万人(新华网,2007)m。但是,客观地说,由于有限的财政能力,农村
最低生活保障虽然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但是目前的低保标准还比较低,例如
2007年全国低保标准平均为年人均857元144,远低于国际上通行的人日均1美元
(年均2500美元)的贫困线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低保的实际救助范围还
比较小,.部分生活困难农户无法获得政府救助。
经济转型的初期,停办24年之久的商业保险得到恢复。1982年,国务院在
《国务院批转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国内保险业务恢复情况和今后发展意见的报锫
的通知》中指出,“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保险工作如何为八亿农民
服务,是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课题。"从此以后,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首的c}
国保险业开始在农村开展保险业务的尝试。人保在农村地区所开展的保险业务刁
可避免地遇到了信息问题、系统性风险问题,但是,在国家的支持下人保在连每
亏损的情况下坚持推进农村保险业务。1994年开始,入保逐渐由计划经济体锘
下的国有并兼有商业性和政策性职能的保险公司向市场经济体制下自主经营、自
负盈亏的商业性保险公司转变,考虑到经济利益,人保在农村地区的保险机构大
量收缩,业务量迅速下降。当前,虽然我国保险市场的格局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但保险企业在农村市场积极性不足,农村保险业务萎缩的基本状态没有发生根本
性变化。
总之,转型期的正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主要包括:农村救济制度(包括最低
生活保障)、“土地型’’社会保障、农村商业保险。结合以上分析,根据命题3、
命题4、命题5,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推论:
推论3:在经济转型期,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农村保险业务越积极,农户在遭
遇收入风险时的消费波动越小。
推论4:在经济转型期,得到政府救济越容易,农户在遭遇收入风险时消费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戍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波动越小。
推论5:在经济转型期,人均耕地面积越大,农户在遭遇收入风险时消费波
动越小。
5.3转型期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与生产行为
在事后进行消费平滑的可能性受到制约的情况下,农户更多地在事前采取措
施来防止收入的波动,即进行收入平滑。经济转型使农户收入平滑策略使用的约
束条件发生了变化。(1)在多元化经营方面。在市场化过程中,政府减少了对农
户生产行为的行政干预,更多地依赖市场手段来调节农业生产结构,使农户的经
营自主权逐步扩大;乡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规模
的急剧扩大与农村入口向城市流动的制度壁垒逐渐降低,使农户可以更为便利地
在非农产业就业;政府逐步给予农户相对稳定的农地使用权,使农民不必担心因
为粗放经营而被收回农地,也有利于农户兼业经营非农产业。这些变化都有利于
农户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应对风险。(2)在保守生产行为方面。市场化过程中,农
户独立自主经营权不断加强,在技术和产品选择方面基本不受限制,对新技术、
新市场机会的谨慎选择成为农户应对风险的重要方式。
可以观察到的事实部分地说明农户的确在生产过程中努力减少收入波动。首
先,转型期中国农户普遍通过多元化经营应对风险。马小勇(2006)在陕西的调
查发现,在户均耕地面积7-3亩的情况下,种植农产品种类在4种及4种以上的
农户占到27.9%,在3种及3种以上的农户占到60.4%。另外,有64.7%的农户
的非农收入在全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在40%以上,仅有6.9%的农户完全依赖
农业收入。农户实行多元化经营的原因是因为“苹果不行还有棉花,棉花不行还
有粮食”、c·庄稼不行还有其它收入”,其风险规避的目的非常清楚145。其次,农
户为了减少风险,稳定收入,对新生产技术和新市场机会的反应相当缓慢。在新
生产技术应用方面,农户的态度相当谨慎,为了防止风险,多数农户更愿意采用
风险低但收益也低的技术和品种,这是我国农业生产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水
平进步缓慢的重要原因①。在新市场机会的利用方面,大多数农民不敢独立判断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3左右;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时间是7—
8年.参见:谢洪钧:《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2002。
74
5转型期中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
和选择,往往最初持观望态度,当观察到他人受益之后则一拥而上,形成了我国
农业生产中较为严重的“跟风”现象,导致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农户
的多元化行为和生产经营中的保守态度,不利于通过专业化生产来提高生产效
率,也不利于农户对新技术和新市场机会的利用,从而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损
失。
5.4本章总结
本章根据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特征,讨论了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中
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实际状态。在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方面,不同于传统
的以父系血缘为主要纽带的社会网络,农户的社会网络中姻亲与非亲缘的朋友的
作用相对上升,但是网络的紧密度降低。在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方面,转型期农
村金融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户可以较为便利地通过储蓄来实现跨时期消费平
滑,但是在借贷方面仍受到较大的制约。在正规风险应对机制方面,平均分配的
农地使用权仍是农户获得生活保障的基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迅速普及,
但农业保险在农村发展缓慢。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以第3章的理论模型为依据,
本章提出了关于经济转型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和消费波动关系的可供验证
的若干推论。最后,本文还讨论了转型期农户风险应对机制受限在生产效率方面
所产生的负面后果。
75
6转型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关系的经验检验
6转型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关系的经验检验
6.1数据来源与样本农户的特征
6.1.2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笔者2007年2.3月在陕西所作的“农户风险应对行为"
专题问卷调查。该调查问卷包括农户风险与风险态度、农户社会网络状况、借贷
市场发育状况、农户生产行为、农户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农户防范和应付风险的
措施实际作用、农户基本信息、村庄基本信息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参见附件)。
在正式调查之前,笔者进行了两次的试调查,以确保问卷能被农户理解和接
受。正式调查在在陕西的陕北、关中、陕南等地区的53个县区①的106个自然村
进行,其中每个自然村随机选取的15户农户进行入户调查。最后实际收回问卷
1530份,由于部分问卷为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151份。同时,还在部
分县区进行了访谈调查。
6.1.2样本农户的特征及其社会经济环境的统计描述
·农户基本特征。根据对调查结果的统计,样本农户户均拥有人口4.65人,
户均拥有耕地6.14亩(人均拥有耕地1.43亩)。男户主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为9.17
年,女户主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为7.98年。男户主平均年龄为46.86岁,女户主年
龄为45.04岁。农户家庭的平均收入为11750万元,人均收入为2527元,与全
N MinimUm Ha×imum Mean Std.DeviatjOn
户均入口11辱2 1.。。15.OO 4.6466 1.31035
户均耕地1116 .00 60.00 6.1363 5.68898
人均耕地1108 .00 12.00 1.4318 1.31002
男户主平均受教育程度li5i .QO i5。∞ 9.1668 2.58288
女户主平均受教育程度1151 .00 15.00 7。9757 3.2S140
男户主平均年龄1128 i8.00 82.00 46.8644 9134540
女户主平均年龄i138 19,00 78.00 4S。0辱i3 9,03638
农户平均收入1138 .30 5.00 1.1750 .95660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县(市、区):安康、灞桥、白河、长安、陈仓、城固、澄城、淳化、
大荔、丹凤、定边、凤翔、扶风、临渭、韩城、汉阴、合阳,横山、户县、华阴、黄陵、佳
县、泾阳、靖边、蓝匿、礼泉、l瞻澶、洛川、洛南、眉县,勉县、蒲城、乾县.秦都、三原,
山阳、商南、神木、绥德、铜川、澶关、吴堡、吴起、武功、西乡、兴平、旬阳、阎良、洋
县、永寿、镇安、子长,子洲.
76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冗
国平均水平3587元差距较大。其中,非农收入占收入来源“全部"或“大部分"
的农户有29.4%,仍然有70.4%的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这说明,陕西农村
入均收入水平较低、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在全国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
·社会网络状况.在亲友网络的广度方面(表6.2),仅有11.5%的农户认为
自己的亲戚朋友“很少’’或“较少",有42.1%的农户认为自己的亲戚朋友“较
多"或“很多’’。在亲友网络交往的密切程度方面(表6.3),认为与亲友交往状
况“很差"或“较差"的仅占1.8%,与亲友交往状况“较好"或“很好’’的占
65.2%。这说明大多数农户具有一定规模的亲友网络,并且重视亲友关系的维持,
与亲友交往关系较好。在亲友网络的富裕程度方面(表6.4),认为自己亲友网络
中有钱人“较多”的仅占6.6%,而认为亲友网络中有钱人“较少"的比例占到
了42.1%,认为“一般”的占51.3%。农户观念中所谓的“有钱人",是那种收
入水平远高于自己的亲友。这说明,农户社会网络在经济地位方面具有较强的同
质性。另外,由于陕西农村社区内部收入差距较小,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
所以这一结果说明农户的亲友网络主要局限在农村社区内部。
表6—2亲友的多少
Frequency Percent Va¨d Percent CumuIative Percent
很少40 3.5 3.5 3.5
较少92 8.O 8.0 11.S
一般534 46.4 46.4 57.9
较多334 29.0 29.0 86.9
很多151 13.1 13.1 i00.0
TOtal 1151 100.0 lOO.O
表6—3与亲友的交往状况
Frequency Percent Va¨d PerCent CumuIa廿ve Percent
很差2 .2 .2 .2
较差18 1.6 1.6 1.8
一般378 32.8 33.0 34.8
较好450 39.1 39.3 74.1
很好296 25.7 25.9 100.0
T0taI 1144 99.4 100.0
Hissing 7 .6
TOtaI 1151 100.0
6转犁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关系的经验检验
表6—4亲友中有钱人的多少
Frequency Percent VaIid PerCent CumuIative Percent
多76 6.6 6.6 6.6
一般590 51.3 S1.3 58.0
少483 42.0 42.1 100.0
TOtaI 1149 99.8 100.O
Missing 2 .2
TO切I 1151 100.0
·借贷市场状况.从正式借贷市场来看(表6.5),大多数农户(68.9%)认
为从信用社或者银行获得正式贷款“很难"或“较难",仅有8.5%的农户认为获
得正式贷款“比较容易’’或“很容易”。这说明农村正式借贷市场供给明显不足。
其原因在于,随着银行商业性特征的增加,银行在发放信息不对称严重、交易费
用高、缺乏抵押品的农村贷款方面积极性不足。四大国有银行已经退出了当地农
村贷款市场,而农村信用社出于利润最大化和防止坏帐的目的而“惜贷”、“怕贷’’。
从非正式借贷市场来看(表6.6),39.7%的人认为获得非正式贷款“很难’’或“较
难”,有17.8%的农户认为获得非正式贷款难度“比较容易’’或“很容易”。可见,
农户获得非正式贷款也是比较困难的。这一方面是因为陕西总体农村经济发展水
平还比较低,民间资金供给有限;另有一方面,非正式借贷不受法律保护的特征
所可能导致的坏账风险也限制了非正式贷款的供给。然而,应当注意到的是,农
户从非正式借贷市场获得贷款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尤其是在消费贷款方面,非正
式借贷市场更是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表6—5正式借贷市场贷款的难易程度
Frequency Percent Val.d PerCent Cunlulat.ve Percent
很难317 27.5 27.5 27.5
较难477 41.4 41.4 69.0
一股260 22.6 22.6 91.6
比较容易86 7.5 7.5 99.O
很容易ll 1.O 1.0 i00.0
TOtaI 1151 100.0 100.0
表6—6非正式借贷市场贷款的难易程度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Iative Percent
很难lq3 12.4 12.4 12.4
较难314 27.3 27-3 39.7
一般489 42.5 42.5 82.2
比较容易155 13.5 13.5 95.7
很容易50 4.3 43 i00,O
TotaI 1151 100.O 100.0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的状况.从商业保险来看(表6.7),大多数农户对商
业保险持不信任态度,有65.1%的农户认为从保险公司获得赔付很难,仅有11.8%
的农户认为从商业保险机构获得赔付“较为容易"或“很容易"。这反映了商业
保险在开拓农村市场积极性不够以及其本身所存在赔付不及时、不公正等的管理
问题。从政府救济的情况来看(表6.8),74.1%的农户认为生活困难时从政府获
得救济很难或较难,这说明陕西现行社会救助体系覆盖率低的现实。应该指出的
是,陕西省已经在2005年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但农户对政府救济和最
低生活保障之间的区分并不清楚,将所有来自政府的救助都称为政府救济,所以
此处的政府救济事实上包括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表6—7获得商业保险赔偿的难易程度
Frequency Perc2nt Va|ld percent CumuIaave Percent
很难251 21.8 21.8 21.8
较难498 43.3 43.3 6S.1
一般25S 22.2 22.2 87.2
比较容易113 9.8 9.8 97.0
很容易34 3.0 3.0 loo.0
TOtaI 1151 100.0 100.0
表6.8获得政府救济的难易程度
Frequency Peroent Va¨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很难41l 35.7 35.7 35.7
较难442 38.4 38.4 74.1
一般223 19.4 19.4 93.5
比较容易64 5.6 5.6 99.0
很容易11 1.0 1.0 100.0
T渤l 11S1 100.O 100.0
·农户所面对的风险及其风险态度。‘调查中发现,使陕西农户陷于生活困难
的风险类型包括严重疾病、自然风险、市场变化、政策变化、失去在工商业的工
作等,统计结果显示(表6—9),有61.2%的农户认为严重疾病是主要风险之一,
有46.9%的农户认为自然灾害是主要风险之一,有32.2%的农户认为市场变化是
主要风险之一,认为政策变化和失去工商业工作是主要风险之一的农户分别为
24.1%和13.8%。可见,严重疾病、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是当前陕西农户所面临
的主要风险。在这些风险中,除了严重疾病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支出方面的风险,
其余都主要是收入风险。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有17.1%的农户表示会
6转犁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关系的经验检验
“经常想到’’,有48.3%的农户表示“有时候会想到",有21.7%的农户表示“很
少想到",12.9%的农户表示“从来不想"(表6—10)。
N=1151 COunt Percent Of RespOnSeS Percent Of Cases
严重疾病704 34.3 61.2
自然灾害540 26.3 46.9
市场变化370 18.1 32.2
政策变化277 13.S “.i
失去在工商业的工作159 7.8 13.8
TOtal 2050 100.0 178.1
表6—10是否经常考虑将来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
Frequency PerCent Va¨d Percent CumuIative Percent
经常想到197 17.i 17.1 17.1
有时候会想到5S6 48.3 48.3 65.4
很少想到250 21.7 21.7 87.1
从来不想148 12.9 12.9 100.O
T0taI 115l 100.O 100.0
6.2农户对各种风险应对机制作用的主观感受
调查问卷直接询问了农户对各种风险应对机制作用的主观感受,统计分析结
果如下。·
·亲友网络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52.9%的农户认为在出现生活困难时亲
友的无偿援助“作用较大”或“作用很大’’,其中认为作用很大的农户为17.2%,
47.1%的农户认为“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其中7.8%的农户认为“没有作
用”(表6.11)。相比之下,亲友网络内无息借款的作用更为重要。67.1%的农户
认为出现生活困难时亲友借款“作用较大"或“作用很大",其中24.6%的农户
认为亲友借款“作用很大",仅有33.O%的农户认为“作用不大"或“没有作用”
(表6-12)。这表明,亲友网络在农户应对风险时起到了较大作用,其中亲友之
间的无息借款的作用更为重要。调查中发现,无偿援助的范围实际上很小,多数
情况下仅限于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戚,例如出嫁的女儿和“娘家”之间,分立家
庭的兄弟姐妹之间往往存在无偿援助,而这实质上是原来家庭风险共担的一种延
伸。借款形式的互助由于权利义务关系更加清晰,可实施性增强,有助于农民获
得更大范围和更多数额的援助,其作用明显地大于无偿援助。调查中同时发现,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庶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这种借贷行为具有明显的风险统筹性质。借出者一般在借入者生活困难确实改善
或在自身也出现生活困难时才会提出归还要求;如果借入者生活困难长期持续,
部分或全部借款可以免于归还。
Frequency Perc冶nt VaIid Percent CumuIative Percent
没有作用89 7.7 7.8 7.8
作用不大446 38.7 39.3 47.1
作用较大406 35.3 35.7 82.8
作用很大195 16.9 17.2 100.0
TbtaI 1136 98.7 100.0
Missing 15 1.3
TbtaI 1151 100.0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ave Percent
没有作用76 6.6 6.7 6.7
作用不大300 26.1 26.3 33.0
作用较大484 42.1 42.5 75.4
作用很大280 24.3 24.6 100.0
TOtaI 1140 99.O 100.0
MiSSing 11 1.0 №I 115l 100.O
·跨时期消费平滑的作用.在资产积累方面,当前有64.0%的农户认为银行
储蓄的“作用较大”或“作用很大"(表6—13),有43%的农户认为出售实物资
产“作用很大’’或“作用较大"(表6—14),这说明银行储蓄已经成为农户进行
自我保险的主要手段,但是还有一部分农户不得不依靠出售固定资产来应对生活
困难。在正式借贷市场方面,有51.6%的农户认为,信用社(银行)贷款的“作
用较大"或“作用很大’’(表6—15)。但是,访谈调查中发现,信用社(银行)
贷款由于其期限较长、利息较低的特征,可以帮助农户较好地应对风险。但由于
信用社贷款供给有限,且往往限定用于生产方面,限制了其在帮助农户实现跨时
期消费平滑方面的实际作用。在非正式借贷市场方面,仅有33.5%的农户认为非
正式借贷市场的“作用较大”或“很大"(表6.16)。访谈调查发现,虽然非正
式贷款的可获得性较强,但由于其高利率的特征,使农户的非正式借款仅限于短
期、小额,只在应付临时性、急迫的生活困难方面具有作用。
81
6转型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关系的经验检验
FrequenCy Perc跫nt Va¨d Percent CumuIative Percent
没有作用98 8.S 8.7 8.7
作用不大306 26.6 27.2 35.9
作用较大455 39.5 40.4 76.4
作用很大266“ 23.1 23.6 100。0 №I 112S 97.7 100.0 ,
Missing 26 2.3
TOtaI 1lSl 100.0
F嘲uenCy Percent Va¨d Peroent CumuIative PerCent
没有作用128 11.1 11.4 11.4
作用不大S12 44.5 45.6 57.O
作用较大341 29.6 30.4 87.4
作用很大142 12.3 12.6 100.O
T0taI 1123 97.6 100.0
Missing 28 2.4
劢I 115l 100.0
FreqUenCy Perc息nt Va¨d Percent CumuIatjve Percent
没有作用148 12.9 13.1 13.1
作用不大401 34:8 35.4 48.5
作用较大394 34.2 — 34.8 83.2
作用很大190 16.5 16.8 100.0
TOtaI 1133 98.4 100.0
Missing 18 1.6
T0切I 1151 100.0
表6—16私人高利息贷款在农户遭遇生活困难时的作用
Frequency Percent Va¨d Peroent Cumula廿ve Percent
没有作用248 2i.S 22.2 22.2
作用不大494 42.9 44.3 66.S
作用较大263 22.8 23.6 90.1
作用很大111 9.6 9.9 100,0
TOtaI 1i16 97.0 100.0
Missing 35 3.0
T0taI 1151 100.0
·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的作用.在商业保险方面,仅有20.7%的农户认为商业
保险“作用较大"或“作用很大",有79.3%的农户认为商业保险的“作用不大"
或“没有作用’’(表6—17)。在政府救济方面,仅有22.8%的农户认为政府救济
82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作用较大"或“作用很大",这说明仅有少数农户依赖政府救济来平滑消费的
事实(表6—18)。在农地方面,对于农地在维持基本生活方面的作用,有31-4%
的农户认为“作用很大",有39.0%的农户认为“作用较大",有26.8%的农户
认为“作用较小",仅有2.8%的农户认为没有作用(表6—19),可见,在陕西
农村,农地为农户提供了基本社会保障,仍然是农户的“命根子"。
表6一17商业保险在农户遭遇生活困难时的作用
Frequency Percent VaIid Percent Cumul甜ve Percent
没有作用299 26.0 26.6 26.6
作用不大593 51.5 52.7 79.3
作用较大177 15.4 i5.7 95.0
作用很大S6 4.9 5.0 100.O
TOtaI 1125 97.7 100.0
Missing 26 2.3
To切I 11S1 100.0
表6—18政府救济在农户遭遇生活困难时的作用
FrIequency Percent VaIid PerCent CumuIative Percent
没有作用229 19.9 20.4 20.4
作用不大639 55.S 56.9 77.2
作用较大190 16.5 16.9 94.1
作用很大66 5.7 5.9 i00.0
To切I 1124 97.7 100.0
MiSsing 27 2.3
Total 115i 100.0
表6-19 农地在农户遭遇生活困难时的作用
FrequenCy Percent VaIid PerCent CumuIative PerCent
没有作用31 2.7 2.8 2.8
作用不大302 26.2 26.8 29.5
作用较大440 38.2 39.0 68.6
作用很大354 30.8 31.4 100.0
TOtaI 1127 97.9 100.0
MiSslng 24 2.1
To乜l 1151 100.0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就农户的主观感受而言,亲友网络内的无
偿援助和无息借款、银行储蓄、信用社(银行)贷款、农地等形式的风险应对机
制在农户的风险应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非正式借款、商业保险、政府救济、出
售固定资产等方式的作用较小。这与上节对各种风险应对机制的描述统计在逻辑
6转型期农户收入风险虑对机制与消费波动关系的经验检验
上基本一致。
6。3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关系的统计描述
63.1变量选择
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为农户遭遇收入风险时消费波动的程度。这里的消费波
动是指收入风险所带来的正常消费的变动。度量消费波动的理想方法是通过时间
序列数据来考察农户实际消费的波动,但是考虑到直接询问农户时间序列消费支
出的困难和成本,本研究通过农户在遭遇收入风险时的主观体验来衡量农户的日
常消费波动。具体来说,要求被调查者(户主)根据自己在过去的体验用“很明
显地降低"、“比较明显地降低"、“变化不大"、“保持不变"来描述自己在遭遇较
严重收入风险(损失为正常年收入1/3左右)时正常消费的波动状况④。
根据研究假设,解释变量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类

变量,主要包括社会网络的广度(用亲友的多少来度量)、社会网络的紧密程度
、(用亲友的交往状况来度量)、亲友网络的支持能力变量(用亲友中相对富裕家
庭的多少来度量)。第二类,跨时期消费平滑类变量,主要包括:家庭平均收入
(家庭总收入除以家庭人口)、正式借贷的可获得性(用从信用社或银行获得贷
款的难易程度来度量)、非正式借贷市场的可获得性(用获得私人贷款的难易程
度来度量)。第三类,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类变量,主要包括社会救助制度的供给
状况(用获得政府救济的难易程度来度量)和商业保险企业的供给意愿(用从保
险公司获得赔偿的难易程度来度量),以及所分配的农地面积(用人均耕地面积
的大小来度量)。
另外,本文对农户家庭特征进行了控制,主要包括:家庭人口多少,户主年
龄(男女户主年龄平均值)、户主受教育程度(男女户主受教育程度平均值)、非
农收入所占比重、户主(问卷填写者)性格特征。其中,户主的性格特征是指.
户主的乐观程度,用农户对外来意外事故的考虑频率来度量。由于户主的乐观程
度会影响到其对消费波动的主观体验,通过控制户主的性格特征,可以减少本文
采用主观体验指标所造成的分析误差。
表6.20对各个变量含义进行了详细说明。
①为了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研究中对主观因素进行了控制,参见对控制变量的说明.
84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虑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变量名称变量解释变量赋值
被解释变量
Cnu咖a商on 发生收入损失时的消费1=保持不变(2.6%)2=变化不大(16.0%)3=变化较明显
波动(多分) (39.6%)4=变化很明显(41.9%)
CnuctIlationB 发生收入损失时的消费0=基本不变(18.6%)1=明显降低(815%)
波动(二分)
社会网络风险
统筹机制变量
SN∞ale 亲友数量1-很少(3.1%) 2=较少(7.9%) 3=一般(46.5%) 4=
较多(29.1%) 5=很多(13.4%)
S卜『quality 亲友交往状况1=很差(0.2%)2=较差(1.5%) 3=一般(33.0%) 4=
较好(39.5%) 5=很好(25.9%)
SNincomc 亲友中富裕家庭数量1=少(42.1%)2-一般(513%)3=多(6.6%)
跨时期消费平
.基
滑机制变量墒
Hincome 家庭平均收入水平(万元)
FC他strid 正式借贷市场借款的难1=很难(27.7%) 2=较难(41.4%) 3=一般(22.5%) 4=
易程度较容易(7.4%) 5=很容易(1.0%)
lC螨trict 非正式借贷市场借款的1=很难(12.4%)2=较难(27-3%)3=一般(42.4%)4=
难易程度比较容易(13.4%)5=很容易(4.4%)
正规风险应对
制度变量帮一
Cin辄朋ⅡM宅获商业保险赔偿的难易1=很难(21.8%) 2=比较难(43.2%)3=一般(22.6%)4=
程度比较容易(9.6%) 5=很容易(2.9%)
GrcHcf 获得政府救济难易程度1=很难(35.7%) 2=比较难(38.3%)3=一般(19.5%)4=
比较容易(5.5%) 5=很容易(1.0%)
Lmd 人均耕地面积(亩)
家庭特征变量
Hp叩ulation 家庭人口数量(人)
Education 户主受教育程度(年)
Agc 户主年龄(岁)
Leader 家庭有无村干部0=无(89.O%) 1=有(11.0%)
Nona鲥cultll陀非农收入所占比重1=没有农业外收入(8.5%)2=少部分(37.2%)3=一半左
右(24.8%) 4=大部分(25.6%) 5=全部(3.8%)
Ch啪ctor 是否经常考虑未来可能1=经常想到(17.1%) 2=有时想到(48.3%) 3=很少想
的意外事故到(21.7%)4=从来不想(12.9%)
注:括号中的百分比为各个赋值在全部样本中所占百分比.
6转犁期农户收入风险虑对机制与消费波动关系的经验检验
63.2统计描述
表6.21是对所选择的自变量根据因变量分组进行描述性统计的结果,据此
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结论:亲友网络规模较大时,收入风险发生时的消费波动较小;
亲友网络中富裕家庭数量较多时,收入风险发生时消费波动较小;家庭人均收入
较高时,收入风险发生时的消费波动较小;正式借贷市场借款较容易时,收入风
险发生时消费波动较小;非正式借贷市场借款较容易时,收入风险发生时消费波
动较小;从商业保险公司获得赔付越容易,收入风险发生时消费波动越小;获得
政府救济越容易,收入风险发生时消费波动越小:人均耕地面积越大,收入风险
发生时消费波动越小。从而使推论la、推论1c、推论2a、推论2b、推论2c、推
论3、推论4、推论5得到初步验证。然而,亲友网络的交往状况与收入风险发
生时的消费波动的关系不很明确。由于统计描述分析所得到的结论未能控制其他
变量的影响,为了更严谨地对假说进行验证,尚需要进一步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
表6—21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全部样本消费明显波动消费基本不变两组差
变量(N=1051) (N=861) (N=190) 异(%)
平均值标准差平均值标准差平均值标准差
社会网络内风
险统筹机制变

SNscale 3.403i .93388 3.3666 0.91560 3.6143 0.96780 7%
SNquality 3.8916 .81034 3.8843 O.80418 3.9330 0.82934 1%
SNillcome 1.6舛0 。60辱43 1。609I O。60188 l。7847 O,S9368 11%
跨时期消费
平滑机制变

Hincome 0。2696 0.247S9 0.2549 O。24954 0.331l O。23484 30%
FCrestrict 2.1286 0.93296 2.1009 0.93990 2.2190 0.8910l 6%
ICrcstrict 2.7003 0.99459 2.6S73 1.00687 2.88S7 0.93639 9%
正规风险应
对制度变量
Cinsurancc 2.2884 1.00790 2.2473 1.00683 2.4000 0.96939 7%
Grelief 1.9765 0.92706 1.9143 O.9i687 2。2238 O。934辱1 16%
Land i.4318 1.31002 1.3680 1.19447 1.7348 1.73353 27%
家庭特征变量
Hpopulation 4.6466 1.31035 4.63i4 i.29198 4.7115 1.37031 2%
Education 8.5712 2.S2357 8.5168 2.46506 8.7643 2.81833 3%
Age 4S.9246 9.04720 45.8942 9.1S4S8 45.9701 8.60097 O%
L七adcf 0.112l 0.31560 0.0976 0.29695 O.1619 0.36924 65%
charactor 2.303Z O.90081 2.2l}08 0.89184 2.5571 O.89071 14%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6.4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关系的计量检验
6.4.1计量模型的选择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有序分类变量,理想的处理方法是使用有序lo酉stic模型,
但遗憾的是,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未能通过成比例发生比假设检验,不符合采用
有序lo西stic模型的条件。所以,本文将原来为有序分类变量的因变量处理为二
分类变量(具体处理方法参见表6.1),采用二分lo西stic方法进行处理。本研究
的解释变量大多为有序分类变量,对于此类变量,一种的处理方法是将每个多分
类定性变量转化为若干二分类定性变量(古扎拉蒂,2000)146。但是,由于本研
究的数据来源于问卷,大多数解释变量为有序分类变量,如果将其分别转化为若
干二分类变量,最终的变量数将会过于繁多,不利于清晰地做出解释。社会科学
研究中处理有序分类变量的另一种做法是给变量的各个选项赋予一定的数值,将
变量作为连续变量来使用,这种方法的模型比较简洁,便于解释。但是,采用这
种方法要求赋值大小尽可能与实际一致,以避免赋值不当所引起的偏差(张文彤,
2002)147。由于本研究的问卷设计中对有序分类变量分类较细,并且注意了定距
设置选项,从而可以避免赋值不当问题,所以本文采用后一种方法进行分析。各
个变量具体的赋值情况参见表6.1。
本文分析所采用的计量分析模型如下:
log豇只一口+AS+夕2Mf+夕3If+凡Ei+尼Ai+成互+%
其中, 只表示收入风险发生时消费明显降低的概率,Si表示反映社会网络
内的风险统筹变量集合,Mi表示反映跨时期消费平滑的变量集合,li表示商业
保险市场的发育程度,Ei表示现代社会救助的供给程度,~表示人均耕地面积,
zi表示控制变量集合。崩,岛,尾,反,尾,成分别为对应变量的估计系数的集合。q
是随机误差项。
6.4.2计量检验结果
本研究采用SPSSl3.O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在有效1151个样本中,
共有1051个样本被纳入了回归过程。Lo百stic回归方程的检验结果如表6-22所
示。由于10西stic方法采用极大似然估计,对整体方程的显著性通过对数似然比
6转型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关系的经验检验
来进行检验。模型的似然比卡方统计量为85.719, p值为O.000,小于1%,可
见模型整体上是显著的。由于引入的变量较多,一个可能的担心是多重共线性问
题,我们根据王济川和郭志刚(2001)所建议的方法148对lo西stic模型的多重共
线性进行了检验(具体过程从略),发现用来度量多重共线性的各个自变量容忍
度(Toler如ce)至少为0.828,接近于1,方差膨胀因子(ⅥF)最大为1.162,
远小于临界值10。这说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以下根据回归结果分析各类自变量对农户遭遇收入风险时的消费波动的影
响。为了便于比较各个自变量作用的大小,笔者对回归系数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具体的做法是:回归系数与其对应的自变量的标准差相乘,然后再除以lo西stic
分布的标准差(郭志刚,2001)149。
·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亲友集团的规模对
农户遭遇收入风险时的消费波动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发生比率为0.748,说明一
个等级的亲友数量变化能够使消费波动的发生比①下降O.252倍;而且标准化回
归系数的绝对值很大(0.150)。这说明,在市场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拥有较大
规模的亲友网络在缓解消费波动方面仍然具有重要作用,推论1a得到验证。亲
友网络交往的密切程度对农户消费波动的影响不显著,推论1b未能被验证,与
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在亲缘关系中,由于以血缘、姻缘
为纽带,交往关系都相当密切;在非亲缘的朋友关系中,被农户视为朋友的关系,
往往以共同的志趣、经历为基础,达到了相当密切的程度。所以,亲友集团内部
交往的密切程度事实上差别很小,不足以对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产生影响,从
而对消费波动的影响很小。亲友网络中富裕家庭的数量对消费波动的负向影响比
较显著:发生比率为O.689,说明亲友网富裕家庭数量增加一个等级会使消费波
动的发生比下降O.311倍;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较大(O.124)。这说明,亲
友网络对农户消费波动的影响不仅取决于规模的大小,而且取决于由亲友收入水
平所决定的亲友网的支持能力,推论1c得到验证。
·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的影响.家庭平均收入水平对消费波动的负向影响
很显著;发生比率为O.371,说明收入每增加一万元可以使消费波动的发生比下
。在这里,发生比的具体含义为:消费明显下降的概率除以消费基本不变的概率,下同.
88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降O.629倍;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也比较大(0.135)。这说明由家庭平均收
入水平所反映的农户资产积累(以储蓄为主)水平的提高对农户的消费波动具有
相当大的负向影响,推论2a得到验证。正式借贷市场借款约束的减少对消费波
动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正式借贷市场贷款约束的减少对农户的消费波动没有明
显负向影响,推论2b未能得到验证。访谈调查中发现,正式信贷机构发放贷款
一般限于生产性贷款,在发放消费用途贷款方面积极性很低,另一方面,正式信
贷机构贷款程序复杂,申请周期长,很难及时地帮助农户减少消费波动,因而,
正式信贷机构在农户收入风险应对中作用有限。但这与前面通过农户主观感受所
得到的结论不一致,可能是因为,农户作为一个生产与生活合一的经济主体,其
对生产资金困难和生活资金困难的区分是模糊的,农户主观感受主要反映了信用
社资金在解决生产资金困难方面具有较大作用。非正式借贷市场借款约束的减少
对农户的消费波动具有很显著的负向影响;发生比率为0.841,说明非正式借款
约束降低一个等级会使消费波动的发生比下降O.159倍;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
相对较小(0.095)。这说明,非正式借款市场的发展对农户的消费波动有明确负
向影响,推论2c得到验证。实地调查表明,非正式借贷市场的发展之所以较正
式借贷市场对农户的消费波动有较显著的负向影响,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
一,放贷者身处农村社区内部,信息较为充分,从而能够准确的根据农户的经济
实力来发放消费用途的贷款,避免坏账损失:第二,民间信贷程序简单,能够较
为及时地帮助农户应对收入风险。但是,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相对较小意味着
非正式借贷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这是主要是因为民间信贷存在信贷配额,农户
在非正式借贷市场借款一般都被控制在较低的额度内。
·正规风险应对制度的影响.商业保险市场的发育程度对农户遭遇收入风险
时的消费波动没有显著影响,推论3得到验证。这与访谈调查的结论一致。访谈
调研发现,当前商业保险在农村已经有所发展,但农户所购买的保险大多是被动
购买的学生平安保险、机动车辆保险等,很少有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和其它与生产
活动相关的保险。政府救助对农户遭遇风险时的消费波动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发生比率为0.765,说明获得政府救济的容易程度提高一个等级可以使消费波动
的发生比降低O.235;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较大(0.136)。这说明,虽然由于
政府救助的范围比较小,在多数农户主观感受中政府救助的作用较小(表6.18),
6转犁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关系的经验检验
但是对于那些接受救助的农户而言,政府救助确实在帮助农户实现消费平滑方面
起到了明显作用,推论4得到验证。农地数量对消费波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发
生比率为O.846,意味着人均耕地增加1亩可以使消费波动的发生比下降0.154
倍,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较大(O.121)。这说明农地在农户应对收入风险,实
现消费平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确具有社会保障功能,推论5得到验证。
j罡6.22 .ogist;c模型的回归结果
被解释变量B S.E. Wald Sig. Exp(B) 标准化回
CfluctuationB 归系数
社会网络内风
险统筹变量
SNscale 一.291 .100 8.434 .004 .748 一.150
SNquali ty .118 .113 1.092 .296 1.125 .053
SNincome 一.372 .144 6.633 .010 .689 一.124
跨期消费平
滑变量
Hincome 一.991 .340 8.484 .004 .37l 一.135
FCrestrict .049 .096 .264 .607 1.050 .025
ICrestrict 一.173 .085 4.166 .041 .841 一.095
正规风险应
对机制变量
Cinsurance 一.041 .086 .232 .630 .960 一.023
Grelief 一.267 .089 9.054 .003 .765 一.136
Land 一.167 .057 8.701 .003 .846 一.121.
家庭特征变量
Hpopulation 一.096 .062 2.370 .124 .908 一.069
Education 一.023 .035 .413 .520 .978 一.032
Age 一.008 .010 .753 .386 .992 一.040
Leader 一.154 .251 .377 .539 .857 一.027
Charac tor 一.351 .091 14.871 .000 .704 一.174
常数项6.149 .892 47.541 .000 468。068
—2Log 1 ikel ihood 921.88l
对数似然比卡方统85.719
计量
Nagelkerke R2统0.126
计量
预测的准确率82.O%
·家庭特征变量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家庭人口越多、年龄越
大、受教育程度越高、是村干部,则其平滑消费的能力越强,但是这些影响是不
显著的。农户户主(问卷填写者)的性格特征(乐观程度)对农户消费波动具有
显著负向影响,发生比率为0.704,这意味着乐观程度每增加一个等级,消费波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鹿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动的发生比会下降0.206;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较大(O.174)。这说明主观
因素对农户所感受的消费波动的确具有影响,同时也说明该变量较为有效的控制
了主观因素。
被解释变量B S.E. Wald Sig. Exp(B) 标准化回
CfluctuationB 归系数
社会网络内风
险统筹变量
SNscale 一.262 .099 6.960 .008 .769 一.135
SNquality .112 .112 1.001 .317 1.119 .050
SNincome 一.454 .142 lO.250 .001 .635 一.151
跨期消费平滑
变量
FCrestrict .029 .095 .094 .759 1.030 .015
ICrestrict 一.206 .084 6.001 .014 .814 一.113
正规风险应对
机制变量
Cinsurance 一.049 .085 .333 .564 .952 k,一.027
Grelief 一.278 .088 9.941 .002 .757 一一.142
Land 一.172 .056 9.408 .002 .842 一.124
家庭特征变量
Hpopulation 一.047 .060 .613 .434 .954 寥‘一.034
EducatiOn 一.033 .035 .871 .351 .968 一一.046
Age 一.006 .009 .405 .525 .994 一.030
Leader

一.298 .243 1.511 .219 .742 一.052
Charactor 一.339 .090 14.076 .000 .713 一一一.168
常数项5.837 .877 44.284 .000 342.776
—2 Log 1ikelihood 939.165
对数似然比卡方统77.26l
计量
Nagelkerke IP统计O.114

预测的准确率82.2%
对以上模型的一个重要担心是:农户在借贷市场上的借款约束是否取决于其
收入水平?虽然前面的多重共线性检验已经初步排除了这一问题,但是为了进一
步检验上述分析结果的稳健性,我们尝试从模型中去掉家庭平均收入变量,得到
如表6—23所示的分析结果。该结果说明,去掉家庭平均收入变量并未对其它各
个变量的显著度和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相对大小产生根本性影响,而且.2LL值变
大了,说明家庭平均收入变量对于解释消费波动是有独立作用的,同时也说明了
农村借贷市场上,农户借款的约束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发育状况、农户声誉等因
91
6转型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关系的经验检验
素,收入并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6.5对经验分析的总结与讨论
本章根据笔者在2007年在陕西省的专题调查数据,在对农户社会经济环境
和风险应对机制作用的统计描述的基础上,对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
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虽然经历了将近30年的
市场化过程,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在农户应对收入风险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
要作用。(2)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已经在农户应对收
入风险的过程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但仍然受到诸多限制。具体来看,通过资
产积累(储蓄)来实现自我保险是最为重要的途径;非正式借贷市场的借款约束
的减少对农户缓解消费波动有一定影响,但作用有限;正式借贷市场的借款约束
的减少则对农户缓解消费波动没有显著影响。(3)在正规风险应对机制方面,现
行农地制度所赋予的农户的农地使用权仍然在稳定农户消费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救助虽然总体作用不大,但对于低收入农户平滑消费具有显著影响:商业保
险在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中没有明显作用。
在经济转型期,上述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从社会网络内
的风险统筹来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市场对社会网络
功能的替代、传统伦理观念的淡化,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的范围有缩小的趋势。
从借贷市场来看,中国农户的收入水平还相当低下,通过资产积累所能实现的保
险程度是有限的;由于不受法律保护,非正式借贷市场上的资金供给也是有限的。
从政府社会保障来看,由于有限的财政能力,政府的救助力度和范围毕竟是有限
的。从农地来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村的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其平滑
消费能力也不断降低。因此,我国的农户在遭受收入风险时平滑其消费的能力是
有限的。表6.20的统计结果表明,在遭受相当于其正常收入1/3的收入损失时,
仅有2.6%的农户日常消费能够保持不变,有41.9%的农户的日常消费水平会明
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不得不采用事前机制来减少收入风险。本研究所进
行的调查发现,有54.9%的农户认为“采用比较熟悉的技术或品种"在降低收入
风险中“作用很大”或“作用较大"(表6.24),有69.6%的农户认为实行多元化
经营对于降低收入风险“作用很大”或“作用较大"(表6—25)。这与马小勇(2006)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在2005年的调研中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150。这显然会对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
产生负面影响。
F嘲uency Perc急nt VaIid Percent CumuIatIve PerCent
没有作用67 5.8 5.9 5.9
作用较小445 38.7 39.2 45.1
作用较大452 39.3 39.8 84.9
作用很大171 14.9 15.1 100.0
To乜I 1135 98.6 100.0
Missing 16 1.4
TO切I 1151 100.0
表6—25采用多元化经营在减少收入风险中的作用
Frequency PerCent VaIid Percent CumuIa廿ve Percent
没有作用37 3.2 3.3 3.3
作用较小309 26.8 27.2 30.4
作用较大564 49.0 49.6 80.0
作用很大228 19.8 20.0 100.0
TOtaI 1i38 98.9 100.0
Missing 13 1.1 讹l 1151 100.0
7转犁期农村综合收入风险戍对机制体系的构建
7转型期农村综合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体系的构建
7.1总体目标:综合的农村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体系
前文的理论和经验分析表明,我国农户同时采用多种正规和非正规的风险应
对机制来应对风险。我国当前总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政府财政能力还
比较有限,短期内难以建立完善的农村正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在此背景下,应
当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应对机制的优点和局限性,使其互相补充,形成综合的农村
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体系,以帮助农户最大可能地减少收入波动对消费所造成的影
响,提高其生活质量。
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利用农村社会中既有的、以亲缘为基础社会网络来实现
风险统筹,可以较好地解决信息问题和实施问题,是一种低成本的风险统筹方式。
在我国农村重视社会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社会网络内的风险
统筹机制对减少农户的消费波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也
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首先,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受社会网络的规模和紧密度等因
素的制约,其在农户应对风险过程中的作用有限;其次,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
往往要求社会网络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要求对网络内和网络外的成员采取不同
的态度,这会妨碍创新和限制个人的自由、妨碍资源的自由流动,这与现代市场
经济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卜长莉,2005)151;第三,社会网络风险统筹一般而言
缺乏明确的规则,亲情和利益算计被混合在一起,从而很容易发生人际冲突(陈
志武,2007)152。
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通过金融储蓄和借贷市场来应对风险,避免了利用社会
网络的消极后果,与农村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相一致。而且,由于这种机制完全由
农户决策,不涉及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是较为容易操作的一种风险
应对机制。但是,这种风险应对方式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这种机制不具有互济
性。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完全依赖个人资源来应对风险,而个人的资源毕竟是有
限的,但未来的风险损失是不确定的,可能会超出个人在全部时间的全部资源。
这就使这种机制难以提供充分的生活保障。其次,以应对风险为目的的资产积累
(储蓄)行为限制了农户的投资,从而妨碍了农户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长期收入的
增加。第三,将未来的收入转移到现在是有代价的,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非
94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蔓量量舅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鼍曼曼曼量曼曼曼鼍量曼曼曼曼皇蔓曼曼曼量曼曼寰量璺曼!鼍曼!曼鼍曼蔓曼璺曼曼曼曼詈邕鼍皇鼍曼!鲁曼皇曼鼍皇曼曼皇曼曼量曼置量鼍曼曼■,
正式信贷中),这种代价还会相当高昂,可能会加重农户的生活困难。
商业保险是市场化的风险应对方式。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是建
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的契约关系,是以经济契约形式固定下来的“有收有偿"的
对等互利关系。保险公司为了利润最大化,设置多样化的险种,满足了各类风险
应对主体的差异化需求,尤其是在提供超过基本生活需要的较高水平的生活保障
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商业保险是纯粹的商业行为,其缴费水
平较高,主要适用于高收入群体。对于现阶段大多数收入水平较为低下的农户来
说作用非常有限。
社会救助通过国家的财政力量,对收入低于一定界限和遭遇灾害的生活困难
者给予无偿援助,是整个社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但是,较为充分的社会救
助,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府的财政力量为基础。另外,
现代社会救助的运作,涉及人口学、经济学、医学、统计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莓0
是一个复杂的资金运动过程,需要政府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较为完善的法制环
境。然而,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这两个方面的条件是不具备的。
土地型保障是现阶段我国特有农户风险应对方式。现行的平均分配土地使用
权农村土地制度,在克服了人民公社实际严重激励问题的同时,又适应了中国农
村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现代社会保障滞后的基本情况,使每个农户拥
I
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尤其是食品保障),是稳定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的重要制
度基础,也是中国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的基本前提。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这种土
地型社会保障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首先,这种社会保障缺乏现代社会保障的互
济性特征,加之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户农业收入比例逐步下降的事实,在农户应对
收入风险过程中的作用不断下降;其次,这种社会保障以农地集体所有和农地使
用权的平均分配为基础,造成了农地产权残缺和农业经营规模狭小的现实,妨碍
了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
根据以上对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在中国农村收入
风险应对机制体系中,各种风险应对机制分别应当承担以下功能:①农村最低生
活保障制度和救灾救济制度主要作用是保障农户的基本生存;②农业保险的作用
主要是帮助农户“熨平"农业生产过程中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收入波动;③社会网
络风险统筹在农户发生较严重收入波动时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使农户在最低
7转型期农村综合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体系的构建
生活保障制度以外获得进一步的支持;④跨时期消费平滑在目前农户风险应对机
制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农户发生一般性收入波动时的主要风险应对方式。
7.2构建转型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体系的途径
经验分析表明,在中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中,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银行
储蓄、民间借贷、社会救助、平均分配的农地等多种措施在农户的风险应对中作
用显著,但是,有限的社会网络规模、低下的收入水平、有限的信贷供给、社会
救助有限的覆盖面和有限的人均土地数量使其帮助农户应对收入风险的作用受
到很大制约,实际效果有限。商业保险、正式借贷等与市场化改革方向相适应的
风险应对机制则在农户的风险应对中没有显著作用。为了构建综合的农村收入风
险应对机制体系,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政策措施,使各种风险应对机制
在农户风险应对中发挥更大作用。
(1)推进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的建设
我国目前在农村针对自然灾害和贫困人口所建立的社会救助制度对缓解贫
困农户消费波动具有明显作用。这说明,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对于缓解农户收入风险所带来的消费波动和提高农户的福利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从近期来看,加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在农户收入风险应对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着手:首先,建立较为完善的低保资金保障和筹措制度。①应当及时调整
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财政拨款制度,将低保资金列入中
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预、决算,做到“年度预算、定期拨付、年终决算、结余流
转"。②根据实际情况相对明确中央和省、市、县、乡各级财政和村集体分担的
比例。二般中央财政应负担50%,特别困难的地方中央的负担比例还可以再提高,
余下的部分省、地、县根据具体情况分摊。③将个人所得税作为支持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的主要财源。④另外还可适当开展社会捐赠活动,充分发挥民间慈善团体
的作用153。其次,改进现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制度设计与管理水平。我国的农
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着标准不统一、退出机制不健全、对象确定随意性
较大、资金管理规范性不足等问题,应当通过改进现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
设计和管理水平来解决这些问题,以在现有资金条件下尽可能大地发挥其功能。
第三,将救灾救济制度纳入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当前我国农村传统的救灾救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济制度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行,二者在功能上定位不清,存在一定的重合,可
以考虑将救灾救济制度并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包含临时救助在内的最
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地在为农户提供着基本的生活保障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近年来关
于农地制度的讨论中,部分学者从提高土地经营效率的角度出发,重点关注的产
权稳定和产权的可交易性,提出了赋予农民较完整产权主张,但没有充分考虑到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如党国英认为,土地产权改革是农村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
并且,难以通过农地制度改革来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党国英,2002)154。显
然,在政府受财力约束无法为农民提供现代社会保障的条件下,这种忽视农地社
会保障功能的主张必然会带来严重的消极后果。笔者认为,在非农化程度较低的
农村地区,保持现有农地制度,允许适当进行农地调整仍然是有必要的,在对农
地制度进行以产权个人化为目标的改革方面,应该保持慎重态度。对于非农化程
度较高的地区,可以通过“土地换保障’’的做法(白永秀,2005)155,允许农户
将土地型社会保障置换为现代社会保障,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改变现行农地制度
的弊端,另一方面可以将部分农户纳入城市现代社会保障,提高其保障水平,,.
商业保险当前在我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中没有显著作用,其主要原因是保
险企业缺乏农业保险供给意愿,相关业务几乎没有在农村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推动农业保险,增加保险企业的供给意愿。第一,逐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由于农业保险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应当对其进行补贴(庹国柱和王国军,
2002)156。我国目前虽然还不可能大规模地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但是现有条件
下还是有进行适当补贴的可能。例如,可以考虑将救灾救济的部分资金用于对商
业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进行补贴,通过商业保险机制来扩大这些救灾救济资
金的功能。第三,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目前,国内对农业保险的再保险还没有
相应的政策、措施,农险公司购买商业再保险成本非常高,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当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是由国家财政
投资成立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承担国家农业再保险的职能,分散农业保险人的
风险;二是国家通过政策鼓励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为各家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分
散风险;三是各保险主体也要探寻与国际再保险企业的合作,将农业风险向更大
范围内分散(孙炜林,2007)157。第三,实现农业风险的证券化。保险公司损失
7转犁期农村综合收入风险虑对机制体系的构建
支付的传统手段主要是通过保险准备金的积累,但是农业保险总是面临农业灾害
损失的规模与保险资本总量缺口的矛盾以及保险准备金积累的平滑增长与灾害
损失赔偿支付突变性的矛盾。通过风险证券化将农业风险与资本市场进行有机结
合,在资本市场上以证券的方式筹集资金来分散和化解农业的灾害损失,则可以
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与农业保险的灾害损失相比,资本市场资金规模庞大,如
果将资本市场资金引入到农业保险,既扩大了风险的分散范围,又大大增强了保
险基金的来源渠道,无疑对推动农业保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闰石,2005)158。
(2)强化农户的非正规风险处理机制
在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短期内难以完善的情况下,非正规风险处理机制将仍然
对我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具有重要意义。采取适当政策,强化非正规风险处理机
制,将有助于低成本地减少收入风险对农户生活的冲击。
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对于我国农户应对收入风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
当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社会网络的风险统筹功能,避免其负面效应。第一,允许
民间自发形成的具有组织形态的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的存在与发展。第4章对民
国时期农户风险应对机制的历史考察已经指出,我国历史上在民间长期存在的合
会,实际上是一种以社会网络为基础的具有互助性质的民间组织。合会与通常的
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的显著区别在与于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和明确的规则,从而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网络风险统筹通常因为规则的不明确所导致的人情纠
葛。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经济沿海发达地区,以解决短期资金需求为目的
的合会组织又重新在农村出现。这种民间互助组织虽然可能演变为投机性的标
会,引发金融风险。但是,从合会组织的历史发展和其他国家(地区)的经验来
看,如果政府能够制定法规适当予以约束,此类组织还是能够在农户的风险应对
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第二,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
考虑到传统的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具有妨碍创新等消极影响和在市
场化过程中逐步淡化的事实,可以通过一些与市场化相适应的途径来强化农户的
社会资本。近年来,农业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在我国农村迅速发展。这类协会
是农户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互助合作性质的技术经济组织。可以利用这
一存在多方面互动的社会网络,引导农户建立生活方面的互助机制,实现风险统
筹。第三,避免正规机制对非正规机制的“挤出效应”。政府提供公共安全网的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努力可能会对非正式保险产生挤出效应,从而使净福利增加有限,甚至减少。
Attanasio锄dr Rios.Rull(2000)在墨西哥的研究发现:在不存在强制性协议的情
况下,政府的强制性保险计划会改善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中违背协议者自我承担
风险时的处境,从而改变该机制自我实施所需要的条件,使其受到损害,即产生
了挤出效应,这种效应可能会使总的社会福利减少”9。在公共安全网瞄准个体时
(如公共就业计划针对有工作能力的人,直接转移计划针对多病体弱者),或者
在异质风险是主要风险时,挤出效应会更加明显。为了避免挤出效应,公共安全
计划应当瞄准群体而非个人,应当主要用于应对共同风险而非异质风险。
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在我国农户应对收入风险中的作用仍然没有充分发挥
出来,这与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健全有关。当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改善金
融市场功能,提高其在农户收入风险应对中的作用。首先,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
从帮助农户应对风险的角度出发,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调整应当重视以下几食方
面:①坚持合作制的方向。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合理方向是真正恢复其农户鸣合
作”的性质,使其成为农户互利互助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小型金融机构,真正
成为“农民自己的银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真正成为为农户服
务的金融组织,增加对农户的贷款供给。②缩小合作范围。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
作”范围应该比较小,限制在信息交流较为便利的范围内,以解决正式借贷通常
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1∞。③在业务范围方面,应当增加消费贷款的发放,这
不仅能够减少农户的消费波动,如果考虑到消费波动对农户生产行为的消极影
响,也将有助于农户生产效率的提高。其次,促进农村金融供给的多元化。民间
信贷由于能够较好地解决信息问题,事实上在满足我国农户的借贷需求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但是,农村民间金融长期受正式借贷利益集团的排挤,其发展无法
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法律的保护,一度成为政府监管当局围追堵截和取缔的对象,
所以只能以地下金融的方式存在和发展。也正是由于缺少政府的监管和保护,非
正式借贷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金融风险和不规范性。我们认为,从提高农
村信贷供给能力和农村信贷效率的角度出发,非正式借贷应当在政府的规范和监
督下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合法化,成为正式借贷的强有力的竞争力量。通过
鼓励多种形式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竞争,一方面可以促进
正式借贷机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为农户提供更好的储蓄服务,另一方面又
7转型期农村综合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体系的构建
可以增加农村贷款供给,从而帮助农民更好地通过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来应对风
险。
100
8全文的总结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全文的总结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1全文的总结与结论
总体来看,本文的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了分析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和消费波动关系的理论框架,
并据此提出理论假说。在现有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建立理论框架,考
察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在本文所建立的理论框架中,首先
将横截面消费平滑和跨时期消费平滑纳入统一理论模型,说明了收入风险应对机
制如何通过消除消费波动提高农户的福利水平。在此基础上,本文借鉴经济学中
经常使用的有约束的最优化模型,建立了描述在一定资源的约束下农户实现消费
波动最小化行为的理论模型,并以这一模型为基础,运用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考
察了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和消费波动之间的关系。
第二,对经济转型期农户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
经验检验。为了深入理解转型期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本文首先对中国农户在民
国时期和人民公社时期的风险应对机制进行了历史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
了经济转型时期农户各种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实际状态,并结合上述理论框架提
出了关于经济转型期农户风险应对机制制约因素和消费波动之间关系的可供验
证的假设。进一步,根据笔者在陕西农村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用描述性统计
方法和lo西stic回归方法对推论进行了经验检验。最后根据上述理论和经验分析
结果,提出了构建农村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体系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工作,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范围和形式有所变化,但从中国传统社会延
续下来的,以亲属为主的社会网络在农户应对收入风险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社会网络的规模越大,社会网络的支持能力越强,就越有利于农户实现
消费平滑。
第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金融市场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仍然受到
种种限制,这就使以金融市场为基础的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在农户应对收入风险
的过程中的作用受到限制。具体来看,通过资产积累(银行储蓄)来实现自我保
险是最为重要的途径;非正式借贷市场借款约束的减少对农户缓解消费波动影响
101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显著,但程度有限;正式借贷市场借款约束的减少则对农户缓解消费波动没有显
著影响。
第三,从正规风险应对机制来看,农地在保障农户的基本生活方面仍然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政府救济在维持贫困农户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商业保
险在应对收入风险方面没有明显作用。
第四,在农村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体系的构建中,既要重视正规风险应对机制,
又要重视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以形成综合的农村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体系。
8.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对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初步的、尝试性
的,研究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待于进
一步研究: “’
第一,本文已经指出,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所受制约会对农户生产行为产
生消极影响,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说,都是很有意
义的。但是,限于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本文未能对这一关系进行严格的理论检
验。
第二,本文所建立的分析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之间关系的理论
模型仅仅是初步的尝试,下一步还需要运用概率论等更为先进的数学方法,来对
其中的理论内涵进行更加精确地说明。
第三,本文的研究数据来自经济欠发达的陕西,所以研究工作所得出的结论
可能并不适用于其他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要想对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
机制与消费波动之间的关系有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搜集数据,
用更大的样本来检验本文所提出的假说。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姚兆余.农户风险处理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育【J】.农村经济.2007(3).
2高梦滔,姚洋.健康风险冲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动态估计【J】.
经济研究.2005(12).
3富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王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5.p147.
4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M】.北京: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2001.p139.
5王虎林.正确评价风险指标的选用【J】.经济科学.1998(2).
6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9.p38.
7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一卷)【M】.北京:经济科学
出版社.1996.p57.
8
Eugene silberberg,wing syen.经济学的结构一一数量分析方法【M】.张研等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p4.
’樊纲.现代三大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4.p104-130. 飘
10朱国宏,桂勇.经济社会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p31.
古扎拉蒂.林少宫译.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p548.
u Salllins,Marshall(1972).“Stone Age Economics一.New York:~dine de Gm”er.
转引自:普兰纳布·巴德汉等.发展微观经济学【M】.陶然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p93.
”Marcel Fafch锄ps(1992),“Solidarity Network in PreiI-dustrial:Rational Pe硒ants
西ith a moral economy”,点’cD,lDm记D删ezDp小阴f口蒯C“妇飑幽口以g巴41(1). 瓣
p147.174.
。‘ 彰”
14
Mace, B. (1991).“Full Insur卸ce in the Presence of Ag伊egate Uncertainty”.
.,b“,·兀口Z D厂JPD距f面∞Z JE’cD玎D,行y.99(5).p928—956.
¨1’0、;vllsend,Robert M.(1994).“Risk and IIlsurance iIlⅥllagc础ia”.
上弛D,lD肌P护fc口,上_cD,lDmefrfc.如c把班62(3).p 539-91.
“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显
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p8.
¨S锄uel Popl【in(1980).“ml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e弱ant
Societv”.Z7leD,v 口nd≤沁cfe桫. 19(3).p 411—471.
18
Posner,Roben (1980).“A Theory of Primitive Society,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aw”..,D“,.,l口,D厂£口¨,口,ld JE’cD咒D,打fcs.23(1).p235-279.
”Miles SⅪmball(1988).“F锄ers’ Cooperation as Behavior toward Risk”.
彳mP,fc口,l EcD刀D小fc尺e1,跑w.78(1).p 224.232.
邛Coate, S.aIld M.Ravallion(1993).“Reciprodty without Commitment:
Charateri.sation alld PerfonnaJlce of Info珊al Illsurance Arr觚星rcments”. 乃“朋口Z
D厂De比肠p小鲫f点'cD咒Dmf∞.40(1). p1·24.
21
Posner, Robert(1980).“A T11eory of Primitive Societ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aw”.。,bH,.,l口f D,£口H,口,l矗.f’cDnD,扎ic&23(1).p235·279.
103
主要参考文献
“Marcel Fafchamps(1992).“solidarity neMork in preindustrial:Rational Peasants
with a moraJ economy”.£∞咒omfc矗台’,P幻p,,z册f口刀d c“ZfzI肥幽口咒霉己41(1).p 147-174.
23德布拉吉·瑞.发展经济学.陶然等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p569.
H
Modigli孤i, Fr孤∞, 1986.“Ijfc Cycle, hldividual TllriR, 觚d the Wealtll of
Nat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76(3).p
297.313.
25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英文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D305.
“Deaton,Angus(1992).‘‘Saving and Income Smoothing i11 Cote D’Ivoire”.Joumal
of A晡can EconomiCs.1(1).p 24.
“Paxson, Christina H.f1992).“Using Weather Vafiability to Estimate me Response
of Savin2s to Transit01ry Income in Thailand”. 4merfc口n EcD咒Dmfc只eview.82(1).
p 15·33.
“Deaton,Angus(1991).“SaVing锄d Liquidity C衄straints”. EcD甩D胁e州口.59(5),
p 1221—1248.
29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苏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p425.
卸Deaton,An窖=us(1991). “Saving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J芒k口订D小P仃谊.59
(5).p1221.1248.
“Dercon, S. (2002).“伽cD坍e尺£s七,CDp伽g S打口绝gf缈4,矗.s艰秒J沱绍”.刀le
肋,掰.鼬,z七石k百B口,℃^0晒哼P,ve,:17.p 141.16&
“Sti西litz J.E.如d Weiss八(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Inperfect
Infbnnation.”彳,咒e,.fc口刀£0D咒D,竹记尺P',而已1亿71(3).p 393-410.
”德布拉吉·瑞.发展经济学[M】.陶然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p505.
“Brave彻孤八,Guash J.L.(1986), “Rural Credit Markets锄d Institu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Lessons for Policy Analysis f幻m Practice and Modem
Theory”, 舫r磁De’,e玷pmenf.1“1∞. p1253-1267.
”德布拉吉·瑞.发展经济学【M】.陶然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p507.
”Bottomlev A(19751. Interest Rate Dete衄ination in Undefdeveloped Rural
AreasⅣ1.彳川e,fc口刀J6“M口Z D厂么2,.fc“触阳f点’cD甩Dm记豇5.p279—291.
”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M】.罗敏等译.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348,344.345.
”Patricia Justino(2003). “Social Secur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yth or
NecessitV?Evidence舶m IIldia,,. PRUS Wbrking Pape璐20, P0verty Research
Unit at Sussex, University of Sussex.http://ideas.repec.o叫e佃ju45.html
”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M】.罗敏等译.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348.
”Newbery D, Stem N.(1987).The Theory of Taxation fbr Developing Countries.
0xford Universitv Press,0xford.
”Hazell, Peter B.R.(1992).“The Appropriate role of Agriclllture Illsu瑚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D“,.玎口Z D厂f刀te,.n口矗D,l口f DgyP厶D哩7,7le挖f.4(6). p567·581.
”M枷o J.Mir锄da, Joseph W.Glaube“1997r Systemic Risk, Reinsur锄ce, 卸d
the Failure of Crop IIlsurance Markets”. 彳,,lP厂fc鲫如“M口Z D厂彳∥记“Zm,口Z
—E’cD尼D,九fcs. 79(1).p 206.215.
”R.D.WeaVer(2002).“Desi印iIlg Crop IIlsu舢ce to Manage Moral Hazard Costs”.
104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Xth EAAE C0ngrcss.
http://a萨∞nsearch.umn.edu
44阮丹青、周路等.天津城市居民社会网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1990(2).
”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J】.社会学研究.1999(3).
¨张文宏,阮丹青,潘允康.天津农村居民的社会网[J】.社会学研究.1999(2).
47杜立捷,2001.社会支持网络与村庄经济生活[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3). 。
48贺寨平.社会网络与生存状态f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9陈传波,丁士军.中国小农户的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社.2005.163.193.
50蒋远胜.中国西部农户的疾病成本及其应对策略分析一一基于一个四川省样本
的经验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J】.2005(11).
钉刘建国.我国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分析【J】.经济研究.1 999(3)
52曹和平.制度缺失与储蓄替代一一中国农户防卫性储蓄机制的行为发现与理论
检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周建.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研究一一1978—2003年实证研究【J】.
财经研究.2005(8).
54杭斌,申春兰.中国农户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5(3).
”曹力群.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主体行为研究【J】.金融论坛.2001(5). 枣
56何广文等冲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2005.97.
57朱守银.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一一以传统农区为例【J】.管理世界.乡‘
2003(3).
58周立.还原农村金融真面目【J】.银行家.2005(8).
59武翔字.农户借款的供求约束及解除【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
j
‘0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3.p326.
“何广文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2005.278.
以何广文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2005.276.
63张杰冲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金融需求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7.p80.
¨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研究报告[EB】.中经网50人论坛.2001年6月
7日。
”刘民权.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112.113.
“朱守银.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一一以传统农区为例【J】.管理世界.
67史清华.农户家庭储蓄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3(8).
‘8曹力群.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主体行为研究【J】.金融论坛.2001(5).
的宋士云冲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1949—2002)【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6.p152.153.
主要参考文献
m黄晓慧.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若干问题研究综述.理论月刊【J】.2006(4).
n高帆.我国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应逐步弱化【J】.经济纵横.2003(6).
72余兴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J】.农村经济.2003
(11).
"李小云,董强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实施过程及瞄准分【J】析.农业经济问
题.2006(11).
74江治强.湖南省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调查报告【J】.调研世界.2007(9)。
M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109.
M李郁芳.试析土地保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作用【J】.暨南大学学报.
2 001 (6).
77马小勇.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种“土地换保障”的方案[J].宁夏社
会科学.2004(3).
78高帆.我国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应逐步弱化【J】.经济纵横.2003(6).
珀梁鸿.苏南农村家庭土地保障作用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0(5).
"林诗平.论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保险研究.2004(2).
81黄正军,袁杰.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成因探讨【J】.社科纵横.2006(4).
驼王海洋.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1).
33~de姗觚,H.and C.Pa】【son(1994). “Do the p00r insure?A Synlhesis of the
Literatllre on Risk如d CoIlsumpti彻iIl DeVeloping C0untries”【EB】, Policy ResearCh
Wb崩ng Pape巧, A鲥cultural Policies,WPS 1008, The wbrld B砌【.
84陈传波,丁士军.中国小农户的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社.2005.
35罗楚亮.健康风险与贫困人口的消费保险[J】.卫生经济研究.2006(1).
硒韩喜平.关于中国农民经济理性的纷争【J】.吉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5).
87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晓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9—
30.
蚰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等译.南
京:译林出版社.p1.
时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45—52.
90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M】.王业字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95.349.
91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1.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p126.
92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苏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32.
93叶静怡.发展经济学【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65.
94哈尔·瓦里安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M】.周洪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193.
95Rosenzweig, M.R., Binsw强ger, H.P.(1993).“Wealth, weathcr risk alld the
composition孤d profitability of a鲥cultural inVestments”.髓伽D坍记乃“M口厶103.
p56-78.
96DerC0n, S.(1996).‘‘Risk, Crop Choice柚d Savings:Evidence行om TaIlz加ia”,
&伽伽记D鲥P却肌绷f伽d血妇阳Z劭删弘似3).p385-5 14.
97转引自:Morduch,J.,(1995).c·hIcome Smoothing aIld Cons啪ption Sm00thing''.
乃“M口Z D,艮伽D肌耙n僻7ec咖钌.9(Summer).p103-114.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转引自:Dercon,S.(2002).“Income Risk,C0ping Strate西es蠲d Safety Nets”.
劢e肋厂聪点『口础胁印砌D如eⅣ既17.141.166.
99Dercon,S.勰d P.KrisllIl孤(1996).“hlcome Portfolios in mral Ethiopia觚d
Tanz觚ia:choices锄d constraints”【J】.乃“聊口Z D,DP坩规删们f跏旅巧.32
(6).p850—875.
100Dercon,S.锄d P.Kdslul锄(1996).‘‘Income Portfolios in mral Ethiopia翘d
Tallzallia:choices姐d constraints”【J】.乃“埘口Z盯DP馏却m册f&“硪缈.
32(6).p850一875.
101唐剑.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家族制度述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102徐祗明.周代借贷性质的演变【J】.松辽学刊.2000(4).
103王跃生,民国年间冀南农村家庭形态研究【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3).
104杨瑕,左停.中国乡村治理中宗族功能的变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2).
105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69.
¨6赵冈冲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p126.
1盯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90.
”3杨瑕,左停.中国乡村治理中宗族功能的变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cH07(2).
10’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农村地区农村金融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
2005.p202. 妻
110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P86,
88.
⋯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农村地区农村金融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王。
2005.p47.
112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农村地区农村金融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
2005.p75.
113王天奖.近代河南农村的高利贷【J】.近代史研究.1995(2).
1¨李金铮.绩效与不足:民国时期农村金融与农村社会之关系【J】.中国农史.2003
(1).
11 5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农村地区农村金融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5.
p99.
116高石钢.民国时期西北农村地区农户高利借贷行为分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 007(1).
117李金铮.绩效与不足:民国时期农村金融与农村社会之关系【J】.中国农史.2003
(1).
118宋士云冲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1949—2002)【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6.p28.
119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
学出版社,2002.p43.45.
120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P86.
121汪忠汉.灾害、社会与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p139.
122胡汝泉.共产主义基本知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p97.
n3张乐天.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p276.
124杨善华,刘小京.近期中国农村家族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冲国社会科学.2000
(5).
主要参考文献
125阿玛蒂亚·森等.印度:经济发展与社会机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p78.
126林毅夫,蔡叻,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
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145.
12镁锐捷,张晓辉,郭建军.“九五”期间农民收入状况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
问题.2001(7).
128林毅夫,蔡防,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
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35.
129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p140.
”o李静.中国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6【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p253.
”1李国祥.有效防止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7).
132王思斌.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
版).1987{3).
”3杨善华.家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一个
分析框架【J1.社会学研究,2000,(03).
¨4张文宏,阮丹青,潘允康.天津农村居民的社会网【J】.社会学研究.1999(2).
”5杜立捷.社会支持网络与村庄经济生活【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3).
”6王莉,杨印生.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网络效应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
(5).
137叶敬忠.农民发展创新中的社会网络【J1.农业经济问题.2004(9).
”8刘晶晶.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农村公共产品的管理一一以易县坡仓乡四个村饮
用水的社区管理为例【J】.宁夏党校学报.2006(4). ’
139陈传波,丁士军冲国小农户的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p163-193.
140马小勇.中国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分析一一以陕西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6
(2).
H1郭晓鸣.农村金融:现实挑战与发展选择【J1.经济学家.2005(3).p107.110.
¨2潘盛洲等.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框架、机制和政策建议【R】.研究报告.2004.
143新华网.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步【EB】.新华网.
2007.12.19.
144张丽君,陆海霞.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两个难点【EB】.人民网.
2007.9.17.
145马小勇.中国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分析一一以陕西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6
(2).
¨6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p535.
147张文彤.SPSSll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北京电子希望出版社.2002.p91.
¨8王济川.L0酉stic回归模型一一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p190.
149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一一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1.p 202.
150马小勇.中国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分析一一以陕西为例【J1.中国软科学.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2006(2).
1 51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p381
”2陈志武.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EB】.
http://chenzhiwu.blog.sohu.Com.
15 3柏龙彪.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析一一基于一个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
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1 0)
154党国英.市场化:农村社会经济的出路【J】.中国改革.2002(2).p29.30.
”5白永秀,马小勇.农地制度改革的困境及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J】.改革.2005
(1).
156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经
贸大学出版社.2002.p85.
1"孙炜林等.日本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作法及对我国的借鉴【J】.农业经济问
题.2007(11).
”8闫石.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新路径【J】.济南金融.
2005(6).
15’Altt卸asio, O.勰d J.V.Rios-RuU (2000).‘‘C0ns岫ption smoothing in island
economies:C柚public insllr觚ce reduce welfare?”.眈—印e册&D甩伽ic尺砒w.44.
p1225-1258. 二.
160陈希敏.中国农村金融合作制度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p128.
农户风险应对调查问卷调杳地点:娃县盥塞垡乡(镇)越村亟组接受调查者(签名):藿;f蚕玉
电话号码;墨至丝三! 调套员(签名):;望闯卷编码盆;!兰调查时间丛2罩。Z
尊敬的农民朋友?

农民比城里人面临更多的风险.但却不能像城里人那样享受医疗、失业.养老等方面的保
障,这是不公羊的。本调碍的嗣盼是呼吁有关部门关注这种不公平。为农民提供必要的应对风
险的制度。感谢您在百忙中参与我们的调研,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请在您认为正确的选项上划“√",如无特别说明,为单顼选择。
A.风险与风险态度:
1.可能使您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可以多选) /
(1)严重疾病(2)自然灾害(3)市场变化“)政策变化(5)失去在工商业韵工作
2.您经常考虑将来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吗? ,
(1)经常想到(2)有时候会想到(3)很少想到(4)从来不想V7
3.如果让您经过一个风景非常优美,但有时会有野兽出现的地区.,您愿意碣?
(1)非常愿意(2)比较愿意(3)无所谓(4)不愿髯(5)很不愿意
B.社会网络状况:
1.您的亲戚、朋友多吗?
(1)很少(2)较少(3)一般‘V。(4)较多(5)很多
2.您和亲戚、朋友的交往情况怎么样?
(1)很好(2)较好、/f(3)一般(4)较差(5)很差
3.您和同村人交往情况怎么样?
(1)很好(2)较好√(3)一般(4)较差(5)很差
4.您的亲朋好友中有钱人多吗?
(1)多(2)一般/(3)少
5。如果一个有钱人在亲友困难时没有提供帮助,您对这种做法印象是?
(1)这个人没良心; (2)这样做不好,但也不能说人家没良心:V(3)这是人家自己的事,
别人无权说三道四。
e。银行(信用社>贷款情况:(如果自己从未向信用社贷款,可以根据您听说的情况来回答)
1.当地信用社或银行的贷款利率是多少? 月息:』1二L分/元
2.在向信用社(银行)贷款时寻找担保人难吗? ’
(1)不需要担保人(2)很容易(3)比较容易(4)一般(5)较难(6)很难乙/
3.当地的信用社贷款有数量限制吗? (1)有限制∥ (2)没有限制
4.您觉得从信用社(银行)贷款难吗?
(1)很难(2)较难l/(3)一般(4)比较容易(5)很容易
D.资产情况:
1.您觉得在银氟(信用社)储蓄方便吗?(可以根据您听说的情况来回答)
(1)很方便√(2)不太方便(3)一般(4)有些麻烦(5)非常麻烦
2.您买过债券或股票吗? (1)买过(2)没有买过
3.您会通过储备一些实物资产(如粮食、首饰等)来应对可能发生的生活困难吗?
(1)会∥(2)不会
巳私人贷款(“高利贷”)的情况:(如果自己从未向私人贷款,可以根据您听说的情况来回答)
1.您所在地区目前的私人贷款利率是多少? 月息: l。圣:分/元。
ff口
色。雾票黧全薹羹爻寻雹鬻吗‰较容易几H㈣较难㈣雠(1)不需要担保人(2)很容易(3)比较容易V(4)一般(5)较难(6)很难
3.当地的私人贷款有数量限制吗? (1)有限制/
4.您觉得从私人那里获得有息贷款难吗?
(1)很难(2)较难、/(3)一般(4)比较容易
F,生产行为
(2)没有限制
(5)很容易
1.您家种植或饲养的农产品的种类有几种?
(1)1种V(2)2种(3)3种(4)4种(5)5种(6)6种或更多
2.您为什么要种植多种农作物?(可以多选) /
(1)避免收入大幅度下降; (2)各块土地特点不同,适合种不同的农作物:\/(3)各种作
物农忙的时间不同,种植多种农作物,可以避免有时候很忙,有时候却很闲的情况发生。
3.您家农产品市场出售的比重是多少? /
(1)全部(2)大部分(3)一半(4)少部分(5)全部自己使用\/
4.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外的收入占您全部收入的比垂是多少? 。
(1)全部(2)大部分(3)一半左右(4)少部分V(5)没有农业以外收入矽
5.政府对您的生产行为限制大吗?

(1)很大(2)较大\/(3)一般(4)很少(5)没有
6.您觉得找到打工的机会难吗?(1)很难(2)较难(3)一般。以4)较容易(5)很容易
7.您想做生意时所面临的困难大吗?(1)很大(2)较大∥(3)一般(4)较小(5,很小
G.关于正式风险应对机制: t
1.您觉得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容易码?(可以根据您听说的情况回答)
(1)容易(2)比较容易(3)一般(4)比较难V(5)很难,
2.当地有政府组织的养老保险吗? (1)有(2)没有V/ 2
3.当地有政府组织豹医疗保险(或合作医疗)吗? (1)有蛾2)没有<3)很快就会有
4.您生活困难时,从政府获得救济难吗?
(1)很难‘∥‘(2)比较难(3)一般(4)比较容易(5)很容易
H.防范和应付生活困难的措施: 尹
1.采用比较熟悉的技术和品种,可以防止大幅度收入降低。这个办法对您防止收入大幅度
下降所起的实际作用大吗? ,
(1)作用很大(2)作用较大/(3)作用不大(4)没有作用
2.通过种植或饲养多种农产品,或者在搞农业的同时做生意、打工,可以实现收入来源的
多样化。收入来源多样化对您防止收入大幅度下降所起的实际作用大吗?
(1)作用很大(2)作用较大(3)作用不大/(4)没有作用
3.在您生活困难时,亲戚朋友和I驸人的无偿援助所起的实际作用大吗?
(1)作用很大(2)作用较大√(3)作用不大(4)没有作用
4.在您生活困难时,亲戚朋友和同村人的(无利息)借款所起的实际作用大吗?
(1)作用很大(2)作用较大(3)作用不大V(4)没有作用
5.在您生活困难时,动用银行储蓄所起的实际作用大吗?
(1)作用很大(2)作用较大(3)作用不大以4)没有作用
6.在您生活困难时,信用社(银行)贷款所起的实际作用大吗7.
(1)作用很大(2)作用较大(3)作用不大(4)没有作用V
7.在您生活困难时,私人的高利息贷款所起的实际作用大吗?
(1)作用很大(2)作用较大(3)作用不大1以4)没有作用
8.在您生活困难时,出售固定资产(如拖拉机、家电、住房等)所起的实际作用大吗?

(1)作用很大(2)作用较大(3)作用不大(4)没有作用V
9.保险公司在您应对生活困难中所起的实际作用大吗?
(1)作用很大(2)作用较大(3)作用不大√ (4)没有作用
10.在您生活困难时,政府救济所起的实际作用大吗?
(1)作用很大(2)作用较大(3)作用不大(4)没有作用、/
1 1.目前,政府的合作医疗或养老保险在您应对生活困难中的实际作用大吗?
(1)作用很大(2)作用较大(3)作用不大/(4)没有作用
12.在您收入下降大约1/3时,您日常生活水平变化的情况是?
(1)很明显地降低(2)比较明显地降低V(3)变化不大(4)保持不变
13.在您生活困难时,您会让小孩退学吗? (1)有可能(2)不可能V
14.您会因为没钱而推迟或放弃对(可以治好的)严重疾病的治疗吗?
(1)一定会(2)可能会(3)不会(4)一定不会/
15.在您生活困难时,土地在维持基本生活方面的作用是?
(1)作用很大(2)作用较大√ (3)作用不大
1.农户基本信息:
1.您家共有多少人? 生人
2.您家拥有耕地的情况是? 总数: 兰:垡亩,人均:
3.您家男户主受教育的程度是?
(1)不识字(2)小学程度(3)初中程度(4)高中
4.您家女户主的受教育的程度是?
(4)没有作用
曼:i 亩,分为区块。
(中专)程度√5)大学程度
(1)不识字(2)小学程度(3)初中程度(4)高中(中专)程度(5)大学程度
5.您家户主的年龄是? 男主人:篁兰岁女主人:j型二岁
6.您全家一年的全部纯收入为多少?(纯收入为:全部收入减去全部生产费用)
(1)4万元或4万元以上(2)3万元左右(3)2万元左右(4)1。5万元左右
(5)1万元左右√(6)7千元左右(7)5千元左右(8)3千元以下
7.您在本村的经济地位怎样? /
(1)高收入(2)较高收入(3)一般V(4)较低收入(5)低收入
8.您家有人是村干部吗? (1)有(2)没有
9.您家全年生活方面的花费是多少?
(1)4万元或4万元以上(2)3万元左右(3)2万元左右(4)1.5万元左右
(5)1万元左右(6)7千元左右\以7)5千元左右(8)3千元以下
J.村庄基本信息:(这里的村庄是指自然村,而不是行政村) 1.你们村与县城的距离是—L公里,与省城的距离是型公里;全村人口为兰之竺人。
2.你们村的地形是哪一种? (1)山地(2)丘陵/ (3)平原
3.你们村自己做生意或办工厂的人多吗? ,
(1)很多(2)较多(3)一般(4)较少∥(5)没有
4.你们村在工商企业打工的人多吗?
(1)很多(2)较多(3)一般
5.你们村做农业雇工的人多吗?
(1)很多(2)较多(3)一般
6.来你们村做生意的外地,人多吗?
(1)很多(2)较多\/(3)一般
(4)较少(5)很少v/
(4)较少(5)很少v/
(4)较少(5)很少
7.你们村的收入差距的情况是?
(1)很大(2)较大\/(3)一般(4)较小(5)很小
fI≯
关于神木县麻家塔乡水磨河村农户风险应对调查的总结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05金融王莹2005030036
TEL:13991375417 电邮:oceaniaj007@126.com
调查地点: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麻家塔乡水磨河村一至四组
调查人数:15人
水磨河村概况:村庄据县城约5~8公里,由于近年神木县城不断外扩,所以此距离并不能为
确数,但可以肯定这个距离在未来几年里都会出现缩短的态势。与省城距离约800公里左右。
全村户籍人口约为550人,户籍人口加流动人口可达1300人左右。地形为丘陵。村里做生
意或开工厂的人数比其他同类村庄相对要多,主要以经营煤炭以及煤焦油等行业居多。村里
打工人员与务农人员人数相差不多,打工人员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前来做生意的外地人比其
他同类村庄要多。村民普遍认为水磨河村居民户收入差距较大。
距县城近,交通较为便利。村中设有水磨河九年制学校。由于从神木北上大柳塔、包头等地
的过境公路穿过村庄,所以村里有着较有规模的汽修店铺集群。
相关链接:h丛乜;丛坠型!燮Yi§m墨:gQ竺曼蛩』SbQ丝盟i由曼2:垒§砭丛趔垒!金lQ三2 1

调查说明:调查时间在腊月农闲时,地点在水磨河村卫生所。之所以选在卫生所,是因为村
里并没有什么公共场所和设施,卫生所即是村民们自发聚集的地方。
参考结论:在A风险与风险态度的调查中,村民们普遍表现出对“政策变化”这一内容的
敏感,而其中突出的意见就是,中央的政策到达地方根本不能锝到有效的实施,或者政策变
味;县政府的土地政策不合理,近年的大规模征地使得村民颇有怨言。
关于银行与信用社贷款,村民们都比较了解,但是有部分村民反应贷款是否成功是看抵押的,
所以家境殷实的部分人可以利用贷款进行投资,而资产相对较少的家庭却不易通过这种方式
来缓解一时的生活困难。
另外,村民还普遍反映如今务农赚不到钱。神木近年来煤电事业蓬勃发展,有一部分人通过
开煤矿,经营煤电企业迅速富裕,消费水平高涨,但是同时全县的贫富差距日趋拉大,社会
矛盾有尖锐化的趋势,这种情况也同样表现在水磨河村。
村民们对保险公司的作为并不持肯定态度。首先,许多村民对保险事业缺乏认知和了解,其
次,村民们认为保险公司有时很并不能提供给他们认为理应的赔偿。
有部分村民反映政府的救济变味。有关系的人可以领到,真正需要政府救济金的贫困户却不
一定能拿到钱。
村民们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在聊天中他们纷纷表示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供子女上大学,做城
市人,改变自己的命运。
另外,村里即使是几户富裕人家,也可以看得出生活质量很一般。这也与本地习俗有关。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一、发表文章:
c1】独立,“中国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分析~以陕西为例”,《中国软科学》,
2 006年第2期;
【2]第一作者,“经济转型与农户风险处理行为的变迂”,《财经科学》,2 007
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3]第一作者,“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民自主交易的土地换保障方案”,《安
徽大学学报》,2006(5);
[4】第一作者,“中国农民的经济理性与农村政策的选择”,《贵州社会科学》,
2 006年第4期(《新华文摘》索引);
[5】第二作者(与导师合作发表),“发展中国家非正式保险理论研究综述”,
《经济学动态》,2 007年第2期;
【6】第二作者(与导师合作发表),“农地制度改革的困境及一种可供选择的
方案”, 《改革》,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7】第二作者, “新农村建设为什么要尊重农民意愿”, 《人民日报》(理论
版),2007年5月30日。
二、主要科研项目
【l】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农户风险处理行为与农村安全体系的构建》,
主持人,经费0,6万元。
【2]西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资助项目:《经济落后地区农户风险处理行为与农村
安全体系的构建》,主持人,经费:5万元。
三、参加学术会议
【1]2007年12月,第七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在农业经济学分会场宣读入选论
文《中国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来自陕西的经验证据》。
[2】2007年9月,第七届中国青年经济论坛,在区域经济学分会场宣读入选论
文((中国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来自陕西的经验证据》,并担任
评论人。
[3】2006年10月,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在分会场宣读
入选论文《新时期政治经济学科建设:背景、内容与途径》。
f4】2005年10月,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入选论文《中国农户的风险规避行.
为分析》,担任主会场评论人。
四、获奖情况
【1】2005年,西北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金。
[2]2007年,获省体改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114
致谢
出身农门,我饱尝过贫穷的滋味,而这种滋味在遭遇风险时更加浓重。今天,
我的家庭已经走出了困境,并逐步走向富裕。但是,那种生存的困境以及困境中亲
友的慷慨相助、父母的借债奔波,仍间或在我眼前闪现。这也许是我初次接触农户
风险处理方面文献时,便产生浓厚兴趣,进而以此为题进行博士论文写作的缘由。
应该说,这一选题对我是具有挑战性的。两年的写作过程,从阅读晦涩的图外文献
开始,历经问卷调查、数据处理,模型构建、执笔写作等过程,真可谓充满艰辛。
幸好,我虽笨拙,却能坚持,终于在今天完成了论文的写作。
面对8万余字的文稿,缓缓涌上的不只是个人奋斗之后的成就感,更有浓浓
的感恩之情。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指导我长达8年之久的导师白永秀先生。我是一
个笨拙的学生,但是,白先生却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了我;给我指明我自己也不甚清
楚的优点,并时时鼓励我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可以说,白先生的鼓励是
我这个心怀自卑的学生8年来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就这篇论文而言,从论文的选
题开始,白先生就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在写作过程申,除了.给予基本思路和学术规
范的严格指导外,还鼓励我去作规范的田野调研,鼓励我向其他专家请教,鼓励我
f
争取各种基金的资助,同时,又给了我充分的探索自由。在白先生的指导下写作论
文,是紧张的,又是快乐的。
’鼍
论文的写作过程,还得到许多专家的直接指导。感谢任保平教授对本文选题
的鼓励和对论文写作的指导;感谢陈希敏教授多次对论文提出详细修改意见;感谢
史耀疆教授对农村调研工作和计量分析工作指导和对论文所提出的修改意见;感谢
惠宁教授对论文结构的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曹刚教授、师萍教授、王满仓教授、
赵景峰教授、何爱平副教授对论文所提出的宝贵意见。经济管理学院马金保老师和
2005级本科生在问卷调研方面给予了热情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在四年的博士研究生学习中,有幸聆听了何炼成教授、赵守国教授、姚惠琴
教授、常云昆教授、叶样松教授、杜跃平教授、赵景峰教授所教授的课程,受益匪
浅,在此深表谢意。
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
作者: 马小勇
学位授予单位: 西北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6条)
1. 陈传波.CHEN Chuanbo 中国农户的非正规风险分担实证研究[期刊论文]-农业经济问题2007(6)
2. 马小勇.白永秀.Ma Xiaoyong.Bai Yongxiu 经济转型中农户非正规收入风险处理机制的变迁[期刊论文]-财经科
学2007(9)
3. 陈玉萍 对农村风险及农户风险处理策略问题的分析[期刊论文]-管理观察2010(30)
4. 申志伟.蒋远胜.SHEN Zhi-wei.JIANG Yuan-sheng 中西部地区农户风险应对策略研究——基于山西和四川100个
样本调查[期刊论文]-乡镇经济2008,24(3)
5. 曹振纲.马小勇.CAO Zhen-gang.MA Xiao-yong 民国时期我国农民风险应对机制探析[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
6. 孔荣.Calum G.Tunrey.Kong Rong.Calum G.Tunrey 中国农户经营风险与借贷选择的关系研究——基于陕西的案
例[期刊论文]-世界经济文汇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