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研究
姓名:苏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卜海
20080603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以及“科技兴贸一
战略实施的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增势强劲,不但成为拉动全国商品
外贸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也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改善。但是高新技术产品
对外贸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
易结构方面,诸如:出口商品发展不均衡、贸易市场集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过
高、参与国际分工水平较低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始终未有根本改观,并且涉及到
我国经济、社会、安全的各个方面,支撑其快速增长地仍是数量扩张。
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坚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
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时期,也是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实现外贸增长
第三次历史跨越的战略机遇期。在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出现重大变化的背景下,
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外贸进出口
总额翻两番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
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因此,当下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相关研究不仅迫切而且十分必要,我
们必须认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发展的现状,探寻其中的本质问题,究其
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促使我国真正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本论文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
结合、比较借鉴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市场结构、
贸易模式结构四个方面全面解读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并
从外资企业占据主导,行为效应发挥有限;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扶持不足;粗放式
增长方式仍未改观等角度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结合贸易强国的特征提出我国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取向,并借鉴美、日发达经济体的相关经验,
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优化,为真正向贸易强国转变提供可操作的
依据。
关键词:贸易结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强国结构优化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a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s high-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zones and”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de”in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China's foreign trade of hi—tech products have been
strong,it will become not only the main force of the country's merchandise trade
growth,but also China’s export structure has been improved.Practice shows that the
foreign trade of hi-tech products of rapid growth has played all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growth,optimize the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The export volume of hi-tech products and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growth has
been concentrated On embodi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industrial upgrading,high-tech products exports to the impact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obvious.But,at the falnle time,there ale still$ome
problems,especially in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of hi-tech products,such as-too
much focus on export commodities,trade market concentration,the high proportion
of processing trade,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lowly,which
have l地ver fundamentally changed,and relates to Clninals economic,social,security
iII aII its嬲pt衙s'to support its rapid growth is still quantitative expansion,SO it is
urgent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trade.
In the first 20 years of the 21th,China adhere to the new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and speed llp the modernization drive of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period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strategy of promoting trade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achieve the history of foreign trade growth across the third
period of strategic opportunities.In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conomic situation
emerging new changes,high-tech product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growth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oss national product and foreign trade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target of quadrupling the inevitable demand,but also the

only wayto achieve a more powerful trading nations.
In this context,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high-teeh product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related research is quite urgent.So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of hi-tech products not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status quo,which
explore the nature of the problem,the reason,and tak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in
order to make China's largest trading truly becoming a world trade power.In this
paper,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foreign trade of high—tech products
through the structure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de policies to provide operational basis,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s quite obvious.
Keywords: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high·tech products,world trade power,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坚持以。求实、创新一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茎垭
El 期:塑堡:垒呈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羔鲫
El 期:—塑。多_j一
导论
一、选题理由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以及“科技兴贸一
战略实施的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增势强劲,不但成为拉动全国商品
外贸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也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改善。从出口额看,1999
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仅247.04亿美元,2006年出口达到了2814.7亿美元,
八年年均增长53.5%,大大高出同期外贸出口年均增幅。从比重看,1999年我国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在外贸出口额中的比重仅为12.7%,2004年提高到27.9%,
2005年首次跨越28%的门槛,达到28.6%的历年新高,比2004年增长0.7个百
分点,2006年这一比重更是上升到29%。净出口额也在2004年走出逆差,首次
实现顺差,达41.08亿美元,2006年顺差高达341.6亿美元.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数量增长和结构变化集中体现了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的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已日趋明显。但我国高新技术
产品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
易结构方面,诸如:出口商品发展不均衡、贸易市场高度集中、加工贸易所占比
重过高、参与国际分工水平较低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始终未有根本改观,并且涉
及到我国经济、社会、安全的各个方面,从本质而言,支撑其快速增长地仍是数
量扩张。
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坚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
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时期,也是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实现外贸增长
第三次历史跨越的战略机遇期。在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不断出现新变化的大背景
下,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外贸进
出口总额翻两番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更是
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因此,当下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相关研究不仅迫切而且十分必要,我
们必须认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发展的不均衡现状,探寻其中的本质问
题,究其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促使我国真正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IV
本论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
分析相结合、比较借鉴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市场
结构、贸易模式结构四个方面全面解读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问题,
并从外资企业占据主导,行为效应有限发挥;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扶持缺乏;粗放
式增长方式仍未改观等角度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结合贸易强国的特征提出我
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取向,并借鉴美、日发达经济体的相关经验,
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结构优化,为真正向贸易强国转变提供可操作的依
据。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贸易结构问题的研究成果综述
最早对贸易结构的研究,是里昂惕夫(Leonfie‘1953)对1947年美国200
个行业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了美国贸易结构的问题,引起了经济学界广泛重视。
随后日本经济学家建元正弘(M.Tatemoto,1959)和(s.Ichimura,1959),加拿大经济
学家沃尔∞.F.Wall,1961)和印度经济学家巴哈德瓦奇(R.Bharadwai,1962)陆续对
本国对外贸易结构进行了分析,证实了。里昂惕夫之谜刀的正确性。国
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在多国的视角下研究了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Helpman(1998)对之前的国际贸易理论尤其是与贸易结构有关的理论做了非常
详尽的回顾:kdcrman(2002)首先提出了贸易结构的概念,并且分析了结构变
量(自然资源禀赋、出口集中度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对经济增长有影响,尤其是
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起着促进作用;出口集中即便可以促进物质和人力资
源的积累,但仍会阻碍经济发展;Chart.hyun和Hong.shik(2003)在Lederman
的理论基础上增加了H—O和FDI厂rRADE共使用5个结构变量在多国视角下对
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结论与前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自然资源丰
富程度变量对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当它与H.O变量一起分析时缺显示出
消极作用,因而也证实了Sachs.Warner假定;FD订RADE变量在单独分析时对
增长起积极作用,但当与其他变量异同分析时,其作用却被分散到了其他变量上,
。隋月红,赵振华.出口贸易结构的形成机理:基于我国1980-2005年的经验研究.【J1国际贸易问题,2008(3).
V
所以很难衡量其影响到底有多大。
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不尽相同,所以将这些国家放在一起分析并不一定
能得出合理的结论。于是更多的学者开始使用但各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使
得结果更具针对性与合理性。Khalid Alan(2001)将贸易分为初级产品与工业
制成品两类,并用分阶段的季节数据对马来西亚的经济运行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在开始阶段反映出了显著的初级产品导向作用,在实行出口导向政策的初期,贸
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很明显,但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对贸易总额和
经济增长变量的因果关系分析就不可能真实地反映全况; Jacint和Manuel
(2004)认为即使出口增加不能非常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上的变化也可以
实现,他们主要通过EC((消费品+半成品+资本品)/总出口)来反映结构性
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Titus(2005,2006)引用了口(工业生产指数)作为
变量,运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韩国的出口与经济增长有着双
向的关系,并且首次在这种分析中引进了DAG图来检验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二)国内关于贸易结构问题的研究成果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贸易结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部分集中在做文
献综述和对中国的实证分析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部分学者的研究着眼于全国视角的,或者是行业性质的研究成果.如盛斌的
<中国制造业的市场结构与贸易政策》(1996),是侧重于行业的市场结构性以及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互补关系研究.关于结构性问题的研究,有郭克莎的‘中国
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1993)①以及<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2001)@等
著作,一方面侧重于全国视角,一方面以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为主要研究方向,但
也较少涉及到开放条件下的贸易结构问题。裴长洪(1998)固则从贸易方式结构、
出口结构、市场结构的角度研究了对外贸易发展中的若干结构问题。
部分学者从直接投资与贸易结构调整的角度进行研究。此类文章较多,但不
少研究主要集中于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如黄晓玲((2002)、尹翔硕(2003)
等。王子先(1999)④对外商投资与我国进出口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证明外
商投资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工业制成品出口有重要的作用。其他相关文章
。郭克莎冲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郭克莎.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M1.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裴长洪.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若干结构问题【M】.财贸经济,1998(8).
国王子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结构的优化与产业升级川.国际贸易,1999(3).

有黄志勇的《对外贸易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2004)①,也对外商投
资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关系进行了很好的研究,并且对外商投资加以政策分析,
提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建议。
还有一些学者则从商品出口角度出发,研究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问题。如张
小蒂(2002)圆,对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密集型
产品目前在我国出口商品中比重最高,技能、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有所提高,但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还较低,亟需改进。刘重力(2000)
固,中国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导致出口商品结构不够优化,竞争力不强已成为制约
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瓶颈一.李舒妍(2003)回,我国贸易商品结构有所改善,
但仍呈现低级化和出口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而要优化贸易品结构。
(四)关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成果综述
自从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关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的相关文章也是越
来越多,更多的研究是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与问题、国际竞争力、R&D与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相关性、出口商品结构等角度展开,具体表述如下:
一方面是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商品结构及竞争力角度进行分析。余道
先‘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及其竞争力》(2007)囝文中指出:我国高新
技术产品的出口发展迅速,但贸易竞争力弱,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
产品增加值低.继续实施搿科技兴贸一战略、加大高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投入、
优化出口结构、提高整个高新技术产品乃至整个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仍然是中国
努力的方向.罗双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探析》(2005)回
一文中指出: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快速增长,但
也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结构性问题,诸如产品技术构成高度集中、参与国际分工
层次低、贸易主体结构集中等,而这些结构性问题主要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租放型
增长模式所导致的。汪素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与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2004)o一文中指出:近几年,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的推动下,我国
毋黄志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川.国际贸易问题,200417).
回张小蒂.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8).
国刘重力.中国产品出口结构研究fJl.南开经济研究,2000(5).
固李舒妍。我国贸易品结构分析与优化建议田.经济理论研究,2006(10).
@余道先,刘海云.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及其竞争力『J1.改革,2007(1).
@罗双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探析m.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6).
毋汪素芹,程静.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与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Ⅲ.国际经贸探索,2004(9).
VII
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结构有了很大提升,但通过多个竞争力指标的分析,发现我
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仍处于竞争劣势。
一方面是从加工贸易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过大展开论
述。陈朴《加工贸易比重过大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探讨》(2004)
回一文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居主导地位、外资企业占绝对优势的发展
模式对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存在收益率低、发展不够稳定等问题。周莉凡《我
国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对策研究》(2005)⑦中阐述到:发展加工贸易是
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不仅要站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制定国内高新技术
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战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延长高新技术产品的国内价值
链,着力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而且应对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进行
规范监管,改善以外资为主体的格局,培育新型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
另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研发投入与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
相关性。杨波‘中国R&D投入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相关性分析》(2006)回一
文论证得出:随着近年来我国R&D投入不断增长,加大科研投入强度,高新技
术产品出口增长尤为迅猛。通过实证研究,我国R&D投入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额之间高度正相关,今后要注重提高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水平;充分利
用国际合作机制;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彭中文‘我国高
新技术R&D投资与其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2006)回一文中,从R&D投资方
面探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原因,并在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基
础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大R&D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一)研究方法
1、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经济学按照其研究方法和范畴可以分为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
学侧重于从经济现象的分析中,尤其是数量关系的分析中,找到经济运行的内在
规律。规范经济学则对经济规律做出政策性的解释并表达支持或反对的意见。
。陈朴.加工贸易比重过大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探讨阴.南方经济,2004(6).
留周莉凡.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对策研究f硕士论文】.2005.
母杨波.中国R&D投入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相关性分析fJl.科学管理研究,2006(4).
@彭中文.我国高新技术R&D投资与其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啊.经济纵横,2006(4).
ⅥⅡ
本文在具体分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变化问题时,运用实证分析法,
主要从商品、方式、市场、模式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其贸易结构的现有水平
及存在的问题。同时经济研究都是为经济政策服务的,本文在探讨高新技术产品
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找出相应的结构优化对策。
2、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本文在肯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数量增长和结构有所改善的前提下,通过多个
视角的分析,揭示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结
构优化。在这分析中,作者搜集大量最新数据,通过对贸易竞争力指数、产业内
贸易系数等指标的整理计算,运用图标、图示法,更加直观的将问题说明清楚。
3、比较借鉴分析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横向国际比较、纵向历史比较,多角度分析我国高
新技术产品发展的水平层次,为下文深入分析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采用借鉴分
析法,注意把美、日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做法与我国国情相结合,这为我国今后
借鉴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做法,优化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具有很强的指
导意义。
(二)本文基本思路
本文共五部分。导论部分着重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理由、文献综述、研究方法
与基本思路以及创新和不足;第一章介绍了研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
问题的相关理论依据,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结构的相关概念范围进行了界定;
第二章及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贸易
方式结构、市场结构和贸易模式结构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
易结构失衡的结论,亟需优化,并从外资企业占据主导,行为效应发挥有限;企
业创新的动力和扶持缺乏;粗放式增长方式仍未改观等角度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
因;第四章结合贸易强国战略的基本特征,提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结构优化
的目标取向,并在借鉴美、日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
对外贸易结构优化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四、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IX
前人对于高新技术产品相关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商品结构、国际竞争
力、加工贸易比重过大、研发投入等某个角度的认识,并未有全面剖析高新技术
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现状及问题,并且在当今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出
口贸易结构如何优化及优化的目标取向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缺乏。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商
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市场结构、贸易模式结构四个方面对高新技术产品
的出口贸易结构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结构性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二是在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提出
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结构优化的目标取向,包括:发展高新技术,迅速实现
产业化;继续发展加工贸易,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相关的制造业技术水平;实现
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格局;提高经济增长源与投资偏好国在外贸区域构
成中的比例。
(二)本文存在的不足
本文在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尽管做出了一些努力,但仍存在很多方面的缺陷

和不足,在很多问题的认识上具有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深入,包括提出我
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结构优化的目标取向时,缺乏具体数量的目标,略显无力;
在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一节中,本想添加欧盟的经验借鉴,形成统一的体系,
但由于资料有限并未加入;高新技术产品发展的具体案例缺乏,使得通篇研究可
能略显粗糙。
X
第一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概述
本章是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结构优化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以传统贸易
理论、现代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
化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关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界定
关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界定,国内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范畴,本节即从
发达国家与我国不同角度分别进行界定。
一、发达国家的界定
“高新技术一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关于。高新技术产品一世界上并没
有统一的界定。在国外只有高技术产品或高科技产品一词,并且有着不同的定义
标准,因此,对高新技术产品的界定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而且在产业和产品的划
分上,国际组织和经济学的理解也略有差异,其分歧主要体现在产品所包含的技
术密集度上.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根据其10个成员国19踟--1995年期间22
个产业部门中R&D经费投入占总产值的比例来定义技术密集度,并把制造业划
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4个组别(OECD,1996)回.
英国经济学家Sanjaya Lall则从R&D比重、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学习效
应等方面考虑技术在竞争优势形成中的作用,以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蓝
本,将制造业划分为高技术、中技术、低技术和以资源为基础的技术4大类产品
(Sanjaya lall,1999)@。
表l—l显示了OECD和LaU对产业或产品的技术分类,尽管略有不同,但
基本上囊括了制造业产品的技术特征。从中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品往往有着尖
回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996)},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第40页.
。Sanjaya Lall,“India’S Manufactured Exports:Comparative Structure and Prospects”,World Development,
V01.27,No.10,1999,PP.1769-1786.
表l—l OECD和Lall关于制造业技术分类方法的比较
傀cD分类方法Lall分类方法
高技术高技术
1.航空航天1.精细化学品和药品
2.计算机及办公设备2.复杂的电气和电子设备
3.电子一通信3.航空航天
4.制药4.精密仪器
中高技术中技术
5.科学仪器设备5.大部分汽车产品
6.电子机械6.大部分化学工业品
7.汽车7.装备机械
8.化学工业8.简单的电气和电子产品
9.非电机设备低技术
中低技术9'纺织和服装
lO.船舶制造lO.鞋类
11.橡胶及塑科设备11.橡胶及塑料设备
12.其他运输设备12.其他皮革制品
13.石,土和玻璃制品13.玩具
14.有色金属14.简单金属和塑科制品
15.其他制造业15.家具和玻璃制品
16.金属制品以资源为基础的技术
低技术16.大部分食品和烟草
17.石油提炼17.简单木制品
18.黑色金属18.石油提炼
19.造纸、印刷19.染色
20.纺织和服装20.皮革(不是皮革制品)
21.食品和饮料Z1.宝石
22.木材和家具22.有机化学品
资料来源:OECD,1996,PP.40;Sanjaya Lall,PP.1774.
2
端而迅速变化的技术和复杂的技能要求,行业进入壁垒比较高,大多数创新技术
需要大规模的R&D投资、先进的技术基础设施以及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
的密切互动。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具有统计意义的分类方法是美国统计局确定的高新
技术产品目录。该目录将高新技术产品分为十大类: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光电
子、信息与通讯、电子、柔性制造、尖端材料、航空航天、武器和核技术。
二、中国的界定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划分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断改变。1997年国家科
委曾颁布《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划分了9大领域58大类327小类的高新技
术产品。2000年9月,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中国高新技
术产品目录》,将11个技术领域的2056种产品划分为高新技术产品。11个技术
领域分别是电子信息、软件、航空航天、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
新材料、新能源和高新节能、环境保护、地球空间与海洋、核应用技术以及农业。
2003年,根据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海关编码的调整,中国又更新了高新
技术产品出口目录,划分为9个领域(新增现代农业)、1875项产品,部分产品
按照<海关报关实用手册》细分到十位海关编码。为了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高技
术产业,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技术,增强国内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部和商务部在原<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基础上,于2003年共同组织
编制了<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除‘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中的
721项产品入选外,新增加了中国在技术上、装备上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和急需发
展的产品196项。该目录中列明的高新技术产品按技术领域分类为11大类,分
别为:电子信息、软件、航空航天、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材
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地球空间与海洋、核应用技术和现代农业。
现行修改发布的2006年版《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在2003版《目录》的基础
上,对目录中的917项产品进行筛选修订,并新增部分我国在技术上、装备上与
国外有较大差距和我国急需发展的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分类方法,分为:电子
信息,软件和服务外包,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材料,
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地球、空间与海洋,现代农业等十个技术领域,
3
第二节贸易结构优化的内涵与界定
一、贸易结构的内涵@
贸易结构(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要素之间的
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它包括对外贸易活动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以及主体和客
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对贸易商品结构(Commodity Composition ofForeign Trade)、
贸易方式结构(Mod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贸易模式结构(Model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和贸易区域结构(Region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等@.
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
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其可以反映出该国或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
状况及资源状况等。
贸易方式结构是指各种贸易方式在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方式中所占的比重
(地位)及其相互联系(关系).本文所指的对外贸易方式仅指一国或地区同别
国或地区进行交易时所采用的各种具体做法,如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易货贸易、
补偿贸易等。
贸易区域结构亦称对外贸易地理结构、地区分布和空间结构等,它包括外部
区域结构和内部区域结构.外部区域结构即国别(地区)结构,亦称对外贸易地
理方向和对外贸易国别(地区)分布等,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国、各地区、各国家
集团在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用他们对该国或地区的进出口额
占该国或地区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从而反映一国或地区同世界各国、各地
区、各国家集团之间贸易联系的程度,即可以看出哪些国家或地区是该国或地区
的主要贸易对象或主要贸易伙伴。内部区域结构即国内地区结构,也称国内地区
分布。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是指东、中、西三大地区或各省、市、自治区
。目前我国在海关统计上将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按技术构成划分为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电子
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光电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以及其他技术九个类别.本
文所选高新技术产品的相关数据也是按此分类。
。贸易结构从广义上包括进口贸易结构和出口贸易结构,本文讨论的主要是出口贸易结构。
圆张曙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论【M1.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第19.22页.
4
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它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的重要表现。
贸易模式结构是指以某种分工形式为基础所进行的对外贸易活动。目前,各
国的对外贸易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对外垂直分工为基础,即基于比较优势
或要素禀赋(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差别所进行的产业问贸易;另一
种是以对外水平分工为基础,即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所形成的产业内贸易。
分工决定贸易,分工模式决定了贸易模式。在分工模式上,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
选择:一是以静态比较优势为基础选择参与国际分工的出口产业。这种分工模式
所决定的贸易模式大多是产业间贸易;二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选择参与国际
分工的出口产业。这种分工模式大多与产业内贸易相对应。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则
是指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在一国对外贸易模式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其相
互间的联系(关系)。
二、贸易结构优化的判断标准
贸易结构优化是指推动贸易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贸易结构优化
过程就是通过政府的有关贸易政策调整,影响贸易结构变化的出口结构和进E1结
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贸易结构向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的持
续快速增长.
贸易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贸易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不断升级的过程,
在一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贸易结构优化的衡量标准也不同。贸易结构合理化
和贸易结构高级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贸易结构合理化是贸易结构高级化
的前提条件,如果贸易结构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就不可能有贸易结构高级化的发展;
同时,贸易结构合理化也总是在一定高度基础上的合理化。贸易结构合理化主要
从静态状况或在一定阶段上要求优化贸易结构,而贸易结构高级化主要从动态趋
势要求优化贸易结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发展过程。贸易结构高级化是贸易结
构从一种合理化状态上升到更高层次合理化状态的发展过程。因此,贸易结构高
级化是贸易结构合理化的必然结果。总体而言,进出口水平保持合理,国际收支基
本平衡,出口略为有余,出口结构中产成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较多,进1:3中
原材料和战略性消费品所占比重较大的结构是判断国家贸易结构优化的标准。
5
第三节研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问题的理论依据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外贸易结构,尤其是贸易结构优化,是一个炙手
可热的问题。一个国家应当向哪些国家出口何种产品,又应该从何处进口何种产
品,以增进本国的福利,促进本国的发展。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到当代的
现代贸易理论都在为各国间的贸易活动寻求适当的理论解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贸易结构和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外贸
出口转向依赖高新技术产品,面对入世过渡期的结束,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的新形势,如何运用贸易结构的相关理论,指导中国对外贸易实践,使对外贸易
能够真正发挥国民经济增长。发动机一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贸易理论界愈加关
注的问题。
一、传统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包括古典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以绝对优势理论、比较
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为主流。
(一)传统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阐明了著名的“看不见
之手”机制,提出绝对优势理论。社会各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
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显然,
交易活动一旦越出本国范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出现了.这一理论虽然解决
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但却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
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不能参加上述国际分工?另一位英
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相对优势)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认
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
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相
对优势。.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是
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昵?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
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㈣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该理论认为,在不
6
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
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因
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
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前提假定是各国之间单位生
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与此不同,李嘉
图的理论则认为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之差别造成
的,也即各国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而且一定时期内这类不同性保持不变。在斯
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
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这两个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在II-—0理论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
但生产规模报酬仍然不变,市场结构仍为完全竞争。目【_D理论被称为“新古典
贸易理论”。
(二)传统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当下国际贸易的实践和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已表明,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当代
国际贸易,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特征,从而凸现出传统贸易理
论的局限性①.
1、当代国际贸易实践表明,科技进步己成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推
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和出口比重的提
高,使国际市场的竞争过渡到以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为主。高新技术产品正成为
国际贸易竞争的核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成为衡量贸易强国的主要标志。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劳动力、资本是推动贸易增长的动力,因此用传统贸易理论
来解释、分析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产生、发展和利益分配是缺乏说服力的。
2、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的竞争表明,它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规模
报酬递增的特点,知识、技术要素可以使一国获得竞争优势。传统贸易理论建立
在完全竞争市场,强调静态的比较成本和生产要素的自然禀赋,贸易的结构取决
于静态的优势和要素的丰缺程度,它只适合解释那些严重依赖于自然资源、劳动
力资源程度的国家和部门的贸易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随着高技术、新技术、
回罗双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研究【嗍.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3.第48页.
7
新能源、新材料等的创新、采用和替代,自然资源禀赋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在下
降,一国的比较优势已不仅仅来源于国内的要素禀赋状况,科技进步可以改变要
素的成本和比例,从而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使该国真正获得国际市场的竞争优
势。
3、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国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限制在逐渐消除
和减少,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品成本和价格已不是惟一的竞争手段,高新
技术、质量、品牌等日益形成新的国际市场进入壁垒,左右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格
局。因此,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据了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是国际贸易利益的
最大获利者。尤其是具有研发能力、掌握大量高新技术的跨国公司,在全球建立
国际生产网络体系,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体,使各国产业间的贸易逐步转向了产
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
4、在国际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态势下,发展中国家如果仍将大量的资源投
入到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不重视发展高技术产业,将不可能实现贸易结构的优化,
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中还会处于被动、低层次的地位,贸易条件将继续恶化,不能
分享国际交换的贸易利益,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最终难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
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则贸易强国之梦难以实现。
在上述背景下,传统贸易理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
发展决定力量的今天,发达国家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各国高
新技术产品在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技术进步的确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一国的对外贸易格局和国际竞争力。所以,有必要用新的贸易
理论来解释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结构的相关问题。
二、现代贸易理论
现代贸易理论是在战后产生和发展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要素禀赋相似的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并逐渐成为占主体的国际贸易,并且相当部分的
贸易是在相同的产业内进行的,如双向贸易等。传统贸易理论不能很好地对此予
以解释。现代贸易理论是相对于传统贸易理论而言的,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
伴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新的国际贸易理论。这些新的贸易理
论认为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为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而不是传统的比较衬
8
益;其主张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核心是要求国家采取一定的
政策措施扶持本国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其中
对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问题,很多理论也是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一)贸易的格局主要取决于技术要素、人力技能和人力资本的禀赋状况
技术是指在商品生产中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熟练程度,技术进步意味着一
定的要素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一定的产量只需较少的投入量。可见
技术进步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国产品的比较优
势,对贸易格局产生作用。
美国学者基辛提出了。人力技能一理论,指出了人力技能在贸易格局中的作
用。美国之所以出口电子计算机、飞机、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就是因
为拥有大量的熟练劳动。舒尔茨、鲍德温等人通过研究美国工人的受教育年限、
工资差别、投入到劳动力身上的投资等因素,提出和发展了。人力资本一理论。
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是资本和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是一国用
于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资本,以此可以提高劳动技能和专门技术水平,促进劳
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二)研究与开发直接导致贸易结构的优化和出口竞争力的增强
基辛和格鲁伯等人于1967年提出了“研究与开发要素一理论。他们认为研
究与开发活动是直接导致一国贸易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增强的重
要原因。因此,一国越重视研究与开发要素的作用,产品的知识与技术密集程度
就越高,越有利于贸易结构的改善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关实证分析表明,高新
技术产品贸易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增长是研究开发
活动显著的结果。
(三)技术差距是发达国家处于国际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主导地位的原因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1961年提出了“技术缺口论一,他认为国际间技术水平
的高低也能形成比较优势,从而导致国际间贸易流的产生。当一国在某一技术上
比另一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时,这种技术差距导致的产品成本差异不会影响两国
间的贸易结构,当落后国模仿先进国,并导致两国间技术缺口逐步消失,先进国
丧失了对该项技术的领先地位时,两国之间的贸易结构将发生逆转。技术缺口论
将技术引进贸易领域,其意义在于指导发展中国家应重视技术革新,注意将引进
9
技术与发展本国的R&D相结合。
(四)技术创新和扩散的结果将导致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
美国学者弗农将市场学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结合起
来,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形成和贸易地理方向的转移。弗农认为产品生命周期包括
创新、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由于供给条件、需求条件、技术条件的变化,生
产优势、出口优势会在三类国家间发生转移。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内,制造这种产
品的生产要素比例会发生变化,创新国的技术优势会逐渐丧失。即创新国从出口
国变为进口国,模仿国从进口国变为出口国,发展中国家从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从而也带来这些国家贸易结构的变化。
(五)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具有产业内贸易特征,在高技术产业实施战略性贸
易政策,通过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可以获得决定性优势。产业内贸易是指产业内部
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美国经济学家格鲁
贝尔等人在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的增长时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主
要是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由于国际分工的深化,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之间水平分工在发展,表现在贸易上即产业内贸易得到发展,制造业的
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提高.
三、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论一.他指出具有比较优势的
国家未必具有竞争优势。并且认为,一国在某一行业取得全球性的成功的关键在
于四个基本要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情况(一国的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撑产业;
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这四个基本因素连同两个辅助因素(机遇与政府
作用)共同决定了一国是否能创造一个有利于产生竞争优势的环境。
竞争优势论为贸易结构的优化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思考:改善贸易结构,积
极参与国际分工。先天因素一资源禀赋固然重要:后天优势一高级要素的决定作
用却越来越明显。如今,出口什么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用什么技术与方法来生
产这种产品,贸易结构的优化,也不再是简单的农轻重的比例问题。这里面不仅
存在着一个量上的考虑,更存在着一个质上的要求。然而,如何培育高级要素,
如何使消费者变成挑剔的、具有高品位的“信息提供者",这不仅有历史的、传
10
统的因素,更依赖于综合国力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政府的作用便不可忽
略。波特主张政府应当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催化和激发企业创造欲的作用。政府应
当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产品、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完善政策法规,为企
业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竞争优势强调企业的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关注要素的质量和产品的需求
情况,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之上,但又高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可以主动地创造
出比较优势,也可将比较优势动态地转化为竞争优势。因此竞争优势对于优化一
国现存贸易结构有着重要意义。政府也应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催化和激发企业创造
的作用,提供培育竞争优势四个因素的良好外部环境。
总的来说,贸易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阶段性的过程。完整的勾划出贸易结
构优化的途径,各种贸易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理论基础。古典贸易理论认为
贸易的动力主要来自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展开的国际分工贸
易结构可以使贸易参与国都能获得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方面的利益。现代贸易理
论却认为规模经济是构成国际贸易的基础。竞争优势理论则主张以竞争优势来说
明国际贸易结构及其转换。
第二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及其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外贸出口结构已经连续上了“三个台阶一:在上世纪
80年代到上世纪90年代的十年间,我国外贸增长主要是靠轻工产品和纺织品服
装来支撑;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这十年,外贸出口转向依靠技术含量更高的
机电产品;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外贸产品构成进一步发生变化,“攀上刀了
以IT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的“第三个台阶一.本章即基于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演进的基础上,从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市
场结构、贸易模式结构四个方面,全面剖析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
第一节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的演进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目前已成为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的引擎,并且为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
转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发展进程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发
展阶段、高速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一1998年)。在这期间,高新技术产
品出口增速高,199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率为39%,1995年为59%,这阶段平
均增长率达32.7%,但出口规模小,1991年出口额仅为28.77亿美元,1998年为
202.51亿美元。进口也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从1991年的94.38亿美元增加到
1998年的292.01亿美元。(相关数据见表2--1)
这一阶段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了新一
轮调整,尽管发达国家仍然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比重正在逐步下降。
同以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同特点表现在: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本国已失
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密集型和资
12
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在
产业结构调整中开始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1999---2001年)。在这期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从
1999年的247.04亿美元猛增长到2001年的464.57亿美元,年均增长37.1%,但这
表2—1:1991--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数据
出口(亿出口年增进口(亿美进口年增进出口总额进出口总额净出口
年份
美元) 长率元) 长率(亿美元) 年增长率(亿美元)
199l 28.77 94.38 123.15 —65.61
1992 39.36 O.39 107.12 0.13 147.08 0.19 —67.16
1993 伯.76 O.17 159.09 o.49 205.85 0.40 一112.33
1994 63.42 o.36 205.95 O.29 269.37 0.3l —142.53
1995 l∞.9l O.59 218.27 0.∞ 319.18 0.18 -117.36
1996 126.63 O.25 224.69 O.∞ 351.32 O.10 —98.∞
1997 163.1 O.约238.93 O.∞ 如12.∞ o.14 -75.83
1998 202.5l o.24 292.0l 0.盟494.52 O.捣—.89.∞
1999 247.04 o.22 375.98 O.29 623.02 o.26 一128.94
20∞ 370.43 O.50 525.07 O.40 895.50 O.●l —154.融
2∞l 464.57 O.25 641.16 0.22 l105.73 o.船-176.59
2002 678.55 o.稻828.39 o.29 1506.94 0.36 一149.敬
2∞3 Il∞.加o.63 1193 o.44 2296.20 O.52 —89.80
2004 1655.40 0.50 1614.32 0.35 3269.72 0.42 41.08
2005 2182.50 姨32 1977.10 使22 4159。60 0.27 205.40
2006 2814.70 O.33 2473.10 O.26 5287.80 0.30 341.60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科技部、统计局网站资料整理而来
阶段进口增长比第一阶段更快,从375.98亿美元增至641.1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
30.6%,这期间累计贸易逆差达460.17亿美元。(相关数据见表2—1)
这一阶段的快速增长得益于1999年开始实施的科技兴贸战略,整合了高新
技术领域各相关部门的力量,建立起高效、联合的组织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
支持和灵活的资金支持手段,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市场服务,为高新技术产
品出口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第三阶段,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现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1:3高速增长,
出口规模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率达到52.7%,逆差逐步缩小,2004年,我国高新技
术产品出口终于摆脱了长期逆差的局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高达1655.4亿美元,
实现了41.08亿美元的顺差,应该说从此我国已跨入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国的
行列。2005年和2006年延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出口额分别达到2183亿美元和
2814.7亿美元,顺差也较2004年分别扩大到205.4亿美元和341.6亿美元。(相
关数据见表2--1)
这一阶段的快速增长得益于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家出台一系列
配合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政策,对外贸易翻开崭新的篇章,良好的内部、
外部环境,促使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高速发展。
二、发展特点
r)进出口额增长势头迅猛,地位不断提高
从表2—1中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对外贸易保
持快速增长,特别是1999年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总
额增长势头迅猛,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均大于20%,有的年份甚至高达50%,进
出口总额到2005年已经突破4000亿大关,2006年更是高达5287.8亿美元。而
表2—2。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额占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额的比重
占商品占工业制成品占商品占工业制成品
年份年份
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1991 4.0 14.8 5.2 17.8 1999 12.7 22.7 14.1 27.1
1992 4.7 13.3 5.9 15.9 2000 14.9 23.3 16.6 29.4
1993 5.1 15.3 6.2 17.7 2001 17.5 26.3 19.4 32.4
1994 5.2 17.8 6.3 20.8 2002 20.8 28.1 22.8 33.7
1995 6.8 16.5 7.9 20.3 2003 25.2 28.9 27.3 35.1
1996 8.4 16.2 9.8 19.8 2004 27.9 28.7 29.9 36.6
1997 8.9 16.8 10.3 21.0 2005 28.6 30.O 30.6 38.9
1998 11.O 20.8 12.4 24.0 2006 29.O 3l-2 30.7 40.9
14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科技部、统计局网站资料整理而来
在净出口方面,虽然1991.2003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每年均有大
量贸易逆差,特别是在2001年更是达到了176亿美元,但近年来,特别是1999
年以来,出口增速大于进口增速,贸易逆差持续减少,并从2004年起扭转了贸
易逆差的局面,实现顺差41.08亿美元,2006年顺差高达341.6亿美元。
同时,伴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
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其对外贸易额占我国商品和工业制成品
对外贸易额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如表2—2所示,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基本
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06年约占商品对外贸易的三分之一,占工业制成品三
分之一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拉动作用显著
根据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凯恩斯模型,国内生产总值(Y)=消费需求(C)+投资
需求(I)+净出口(x-M),可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应属于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
分。另一方面,对于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由于其产品的科技含量较高,该类产品
的进口不会抵消国内需求,而是最终转化为消费和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因
此认为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是与消费、投资类似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部分。一般
衡量高新技术产品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测度指标为贡献度和贡献率:贡献度
反映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量在GDP增量中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
品进出口变化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贡献率则反映了高新技术产品
进出口变化对经济总量的拉动程度,用公式表达如下:
高新技术产品出1:3(进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w出口(进口)增量/GDP增量×
100%
高新技术产品出1:3(进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进口)对经
济增长贡献度×GDP的增长率
从表2—3中我们可以看出,从1992年起至199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
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度、贡献率均较低,出口贡献度不足10%,贡献率不足5%;
进口的贡献度、贡献率更是在1995和1996两年呈现负值,表明高新技术产品
进口对经济增长产生负的拉动作用。而在1999年以后,基本呈现出较好的上升
状态。进、出口贡献度均双双突破20%,出口的贡献度最高为2003年的
27.51%,贡献率在2004年达到了最高,为3.33%;进口贡献度的最高值为2003
年的2.69%,贡献率最高值也为2003年的2.45%。从总体变化趋势我们可以看
出,自1999年我国实行科技兴贸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以来,
以及2001年底我国入世后开放度的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均有较大上升。
最终导致高新技术产品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了较大提升。2005年数据有明
显下降,主要是由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上升较快,以及这一年人民币对美元平
均汇率从8.27下降到8.19所造成。
表2—3: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贡献率(gt位:%)
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年份年份
贡献度贡献率贡献度贡献率贡献度贡献率贡献度贡献率
1992 1.78 0.25 1.72 O.24 1999 8.20 O.50 15.25 0.94
1993 O.34 O.06 4.95 O.8l 2000 15.鳃1.22 19.27 1.47
1994 5.46 0.49 16.44 1.49 2001 8.78 O.84 10.77 1.03
1995 5.28 O.37 _6.铺咱.47 2002 17.84 1.84 15.77 1.63
1996 2.82 O.22 -2.13 .o.17 2003 27.51 3.16 23.43 2.69
1997 5.81 O.38 1.29 O.09 2004 26.50 3.33 19.50 2.45
1998 7.12 0.45 9.62 O.6l 2005 9.70 2.67 6.36 1.75
资科来源:根据国冢科技部、统计局两站资料整理而来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
济革命正席卷全球,高技术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我国计划到
2020年力争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
口达到450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5%左右。这充分表明,高新
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的主导。
三、国际比较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逐步
缩小,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已高于德、法、
以色列等技术水平高的国家。199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开始高于德
国(18%)。2003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到25%,绝对高于加拿大(19
16
%)、法国(24%)、以色列(25%)等国1999年的水平。而且我国与美、日、
英等发达国家的差距也逐步缩小,199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比日本低9
个百分点、比英国低13个百分点、比美国低15个百分点,到2001年差距已经
大大缩小,分别只低5.6、11和11.7个百分点。按照近几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
口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发达国家提高较慢来推算,我国高新技术产品
出口比重将很快超过日本、英国和美国;到2010年后这一比重就可能超过45%,
提前实现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45%的科技兴贸的预期目标。二是从
表2—4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可以看出,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的
市场集中度较高,中国出口的市场占有率高于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等东亚新
兴工业化国家和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与欧、美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但占有率在
逐步提高。
表2—4 2003年部分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欧盟美国日本中国英国新加坡韩国荷兰马来西亚
占有率32.2 16 8.6 7 5.8 5.7 5 3.5 3.3
资料来源:USNSF,Science a硼Eagineering,Indicators 2006.
第二节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一、商品结构发展不平衡
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技术构成看,产品高度集中。出口主要集中在计算机
与通信类、电子技术类产品上,其中,计算机与通信类产品出口份额已占80%
以上。1999年该类产品的出口额为172.51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
62.95%,2005年其出口额上升到1771.2亿美元,出口额扩大了10.27倍,出口
所占份额达到了81.15%。到2006年,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的出口额达到2249
亿美元,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绝对主体。电子技术类产品虽然是第二大
类出口产品,出口额从1999年的42.06亿美元提高到2005年的244.8亿美元,
但所占份额却从15.35%下降到11.22%。生命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光电技
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其它技术类产品的出口额每年都在扩大,但所占份额
17
一直呈逐年下降趋势,1999年这六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为21.7%,2005年
已降至6.68%。
表2—5:1999--2006年各技术领域出口量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的比重%
计算机与电子生物生命科光电计算机集成材料技航空航其他
年份
通讯技术技术技术学技术技术制造技术术天技术技术
1999 62.6 17.0 O.4 4.3 2.8 1.6 O.5 2.7 0.8
2000 72.9 15.8 O.3 3.7 2.7 1.3 0.9 1.9 0.5
2001 78.O 12.O O.4 3.6 2.4 1.3 O。6 1.3 0.4
2002 80.4 11.7 0.2 3.0 1.9 1.0 O.3 1.1 O.4
2003 83.3 10.4 0.2 2.3 1.6 0.9 O.4 O.7 0.2
2004 82.4 11.1 O.1 2.0 2.3 0.9 O.4 O.6 O.2
2∞5 81.1 11.2 O.1 2.1 2.3 1.0 O.4 O.6 O.1
2006 79.9 12.8 0.1 2.3 2.5 1.0 0.5 O.9 0.1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科技部资料整理得出
从各个领域产品出口的增速来看,2005年,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大领
域中,各领域产品的出口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但仍呈现不平衡态势。其中以
光电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的增长率最高,分别达到89%和41.3%。2005年,
光电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领域产品分别实现出口增加值33.8亿美元和4.1亿美
元.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逐年增强,已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
的出口产品,出口份额占80%以上,并在出口中保持了较大的顺差优势,2005
年顺差达到了1167.7亿美元,使我国最终摆脱了长期在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中
的逆差局面。
二、加工贸易占据绝对主导
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是以进料NI贸易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为主,
加工贸易仍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而且在出口比重中呈上升趋
势。根据科技部2004年的统计资料,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
过程中,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占高新技
术产品出口总额的近90%,而一般贸易方式所占的比重仅为7%左右。加工贸易
18
产品多数是返销出口。因此,这些企业返销的产品出口就构成了当前我国高新技
术产品出口的主体。1996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一般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
口总额的14.3%,加工贸易的比重超过80%。到了2000年,以加工贸易方式出
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为328.03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8.6%。2003
年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总金额为990亿美元, 比
2000年增长了201.8%, 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89.8%.
2005年在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口所占比重
分别为8.1%和14.2%,而进料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仍然高达75.1%,主导优势十
分突出。从下表中我们也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格局,加工贸易在贸易方式中占据
主导地位。




O
臼1996 —2005 75.I
—段贸易来科肛装配贸易
图2--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1996年、2005年)
三、贸易区域市场高度集中
(一)外部区域市场高度集中于传统市场
从出口市场结构来看,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市
场,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多年来,美、欧盟、中国香港、日本和东盟始终处于中
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的前五位,而且市场份额高度集中。如表2—6所示,
美国和日本一直都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最大目标市场,欧盟近年正在取代
香港,成为中国高新技术出D----大市场之一。200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前
三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美国、中国香港、欧盟,向上述三国和地区的出口占
当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67.2%;2005年,出口地分布的前三位为美国、日
本、欧盟,向上述三国和地区的出口占当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68.7%。
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前四位国家和地区是
19
东盟、日本、台湾、韩国,合计所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的63.4%。东盟继
续保持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最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
表2--6:2002-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单位:%
捧2002 2003 2004 2005
名国别和地区份额国别和地区份额国别和地区份额国别和地区份额
l 香港24.7 美国24.2 美国24.3 美国23.8
2 美国23.2 香港22.0 香港22.O 日本23.5
3 日本11.4 日本10.7 欧盟20.9 欧盟21.4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产业部网站
(二)内部区域市场高度集中于东部地区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内部区域结构呈现出以东部地区为主,中部地区出口高
速增长。如表2—7所示,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出口省市中,前八名皆
为东部省市。到2006年,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分别为2405.2亿美元
和2771.3亿美元,在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当中的比重分别达到97.3%和
98.45%。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分别为32.6亿美元和18.18亿美元,
占比分别只有1.296和0.65%,与上年基本持平.而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
额分别为35.5亿美元和25.2亿美元,占比分别为1.5%和0.9%.
表2—7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地区分布(2006年) 单位t百万美元
地区出口进口差额地区出口进口差麓
广东106240 89955 16286 辽宁3165 30记103
江苏70r733 51081 19653 湖北957 783 174
上海44043 栅8 .2034 四Jll 946 加18 .1072
天津15492 13715 1777 河北520 498 22
北京11472 18280 -6踟B 陕西363 967 -604
浙江10223 6825 33赔安徽346 蝴.62
福建88嘶5505 3381 黑龙江228 325 -97
山东6396 4833 1563 山西196 281 .86
资料来源:科技部网站
目前,中国国家级的53个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市自治区一级的高技术产
业开发区已经分布在全国各地。对外贸易部、科技部先后确定了北京、天津、沈
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苏州、宁波、合肥、厦门、武汉、广州、
深圳、重庆、成都、西安、兰州等20个城市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重点城市。这
些重点城市是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这些地区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额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66%,但仍呈现出地区高度集中地特点。
从出口增速来讲,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达到82.6%。其中,
海南省出口增速最为惊人,达到472.3%,而黑龙江、湖北两省的出口增长也都
在1倍以上,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当中的新亮点。
四、产业内分工模式明显
贸易模式结构是指以某种分工形式为基础所进行的对外贸易活动。传统的国
际分工主要是产业间分工;由此形成了以垂直型分工为特征的国际分工体系。20
世纪50年代后世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国际分工的格局,从产业间分工转
向产业内分工、公司内分工甚至产品工序分工,导致了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
和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已占国际贸易的60
%~70%。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产品国际竞争力形成的基础,作为国际分工深化和国际
竞争格局变换的结果,产业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方式
及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本文采用。格鲁贝尔一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一公式
IⅡj=11 Xi叫iI/(Xi+M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进行计算回.其中,
Xi为某种产业产品的出口量,Mi为某种产业产品的进口量。当没有产业内贸易
时,IITi=O;当进口完全是产业内贸易时,IITi为1。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大小
与产业内贸易变化关系表现为正相关。指数越接近于1产业内分工程度越高,产
业内贸易越发达。根据上述公式,计算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从表2—8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呈
逐年增长的趋势,199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793,到2006
年则上升到0.935。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内贸易指数之所以提高,主要
原因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成效,加强了引进外资的产业引导,大量的跨国
国陈讯,李维.产业内贸易的计量川.财贸研究,2004(3).
21
公司向我国的制造业尤其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直接投资,加快了产业转移,在高技
术产业内形成了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型分工,许多企业参
与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中。
表2—8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1999--2006年)
产品类别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高新技术产品0.793 0.827 O.840 0.901 0.9916 0.987 0.951 0.935
计算机与通信技
0.927 0.866 0.789 0.677 0.610 0.542 0.508 0.478

生命科学技术0.929 O.909 0.861 0.870 O.699 0.921 0.990 0.895
电子技术0.526 0.464 O.386 0.361 0.351 0.386 0.391 0.433
计算机集成制造
O.171 0.165 0.166 0.148 0.1∞ 0.158 0.223 0.254
技术
航空航天技术0.305 0.413 0.214 0.229 0.241 0.271 0.279 0.312
光电技术O.936 O.973 0.952 0.976 0.9IM 0.917 O.646 0.733
生物技术0.575 0.631 0.569 O.864 0.712 0.661 O.693 O.748
材科技术0.353 0.573 O.347 0.269 O.289 0.452 O.466 O.480
其他技术O.564 0.359 0.557 O.730 0.532 0.971 0.794 0.837
资科来源:根据国家科技鄢阿站公布数据计算整理
具体分析各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以计算机与通信、生命科学、光电类较
高,其它类产业内贸易不发达。这三类产品1999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为O.
927,0.929,0.936,2006年生命科学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仍维持在0.9左右,但计
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光电技术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下降到0.478、0.733,多
数高新术产品的产业内内贸易不发达。
第三节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商品低级化
(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商品质量不高
表2—9中列出了海关统计的2003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排名前15名的
商品,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电子
计算机相关产品,一类是移动电话相关产品。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主体产品的零部
件和附件,主体产品出口很少,比如表中出口比重占到第一位13.8%的电子计算
机的零件、附件和出口比重占到3.8%的手持式无线电话机零件。这种出口产品
结构相对集中、涉及的产业链相对低下的情况表明,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
口质量还比较低。
表2--9:2003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捧名前15位的商品
所占比重
税号商品名称
任)
8471所列其他机器(电子计算机)的零件、附
8473309000 13.8

重量≤lO公斤的便携数字式自动数据处理设
8471300000 lO.3

8525202200 手持(包括车载)无线电话机6.7
8471601 100 液晶显示器6.3
8529902000 手持式无线电话机零件3.8
8521901200 数字化视频光盘(DVD)播放机3.4
8525405000 其他数字照相机2.7
847l∞3200 激光打印机2.6
8471703000 光盘驱动器2.5
8471601200 阴极射线冠显示器2.3
847 1809000 未列名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其他部件2.2
8471701000 硬盘驱动器1.9
8542600000 混合集成电路1.8
其他0.18<线宽≤0.35微米数字单片集成电
8542212900 1.5

8473301000 大中小型计算机及其部件的零件、附件1.5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统计资料整理
(二)竞争力弱
整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行业处于发展不均衡,高度集中的态势,而再细分各
类产品的竞争力也显示出相类似的情况。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的持续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对外
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促使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得到较大改善,但高新技术产
品的国际竞争力却并没有相应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可用贸易竞争力系数来
衡量。该系数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分析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指标:
TCI=(Xi·Mi)/(Xi+Mi)
式中,TCIi表示商品i的贸易竞争力,)【i代表商品的出口额,Mi代表i商品
的进口额。TCIi的取值范围为【一1,1】,其值越接近1,表示一国该种商品的
出口具有竞争优势;越接近于一l,表示一国在该种商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差。表
2—10是中国高新技术产品总体和分类的TCI变动情况。
从表2—10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总体贸易竞争力不强,2004
表2—10:我国高新技术产品TCI指数(1999--2006年)
产品类别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高新技术
产品
_0.2l —O.17 _O.16 —O.1 -o.04 0.01 O.05 O.06
计算机与
0.07 O.13 O.2l O.32 O.39 O.46 O.49 O.52
通信技术
生命科学
—O.07 —O.∞ —O.14 —O.13 —电.1 -o.鸺O.∞ O.10
技术
电子技术—0.47 一O.54 —0.6l 一0.64 —0.65 _o.61 —0.61 —0.57
计算机集
成制造技-o.83 -0.斛—O.83 —O.85 .0.83 —O.84 -0.78 _o.75

航空航天
_o.69 —O.59 —O.79 —O.77 —O.76 —0.73 —O.72 _0.69
技术
光电技术O.06 0.03 一O.05 —0.02 —0.Ol O.08 0.35 0.27
生物技术O.42 0.37 0.43 0.14 0.27 O.34 O.31 O.25
材料技术—0.65 一O.43 —0.65 一O.73 —0.71 —0.55 —0.53 —0.52
其他技术一O.44 —0.64 —0.44 .o.27 一O.47 一O.03 0.21 O.16
资料来源:根据国冢科技部网站公布数据计算得出
年以前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为负数,2004年变为正数,到2006年
也只为0.06。从产品分类来看,发展也是很不均衡,相差悬殊。计算机与通信技
术、生物技术和光电技术产品的出口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而生物技术产品出
口的竞争力指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除生命科学技术产品以外,计算机集成制造
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和材料技术产品明显的缺乏国际竞争力,其贸易
24
竞争力指数都在一0.5以下,且没有明显改善的迹象。这说明中国大多数高新技
术产品的出口是缺乏竞争力的。
=、贸易方式现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它在带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
外贸易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给其发展带来了局限与隐患,如不及时调整可能危
及整个产业的发展。
(一)加工贸易比重过大造成产业收益率低下
按照产业结构的理论,伴随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应呈现上升的趋势,表现之一是
高附加值化。这些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虽然有了很大发展,却没有相应出现
高附加值化的特征,反而出现了增加值率下降的趋势。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
加值率为25.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而且低于我国制造业
1.2个百分点。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装配模式决定了在对外贸易中只
能赚取微薄的加工组装费,增加值率较低,而高利润部分被拥有核心技术、掌握
市场资源的跨国公司赚取。2004年部分高技术产品出口量增长快,而出口单价却
下降,例如录放像机出口量增长率为52.6%,出口单价增长率为.6.6%;照像机出口
量增长率为.7.2%,出口单价增长率为-38.4%,电视机出口量增长率为33.1%,出口
单价增长率为.17.3%,汽车及汽车底盘出口量增长率为240.6%,出口单价增长率
为47.5%。由此可见,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赢利水平之低.
(二)加工贸易的高流动性、低关联性给产业发展带来隐患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前的发展格局给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隐患。我们知道国
际资本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与投机性,容易受到投资国和东道国政治、经济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一旦某些因素发生改变,如出现更廉价的劳动力市场、东
道国劳动力价格上涨等,这些外资就可能发生转移,与其相对应的产业也会跟着转
移。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只是低技术水平一般加工装配生产规
模的扩大,产业进出口“大进大出’’的特点也印证了其加工贸易关联水平低,产品
配套能力差。产业关联水平低加剧了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外
资很容易进行转移。
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过大不利于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附加值较高的特点,而
且在加工贸易中,只要加工产品本身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在统计中反映的就
是高新技术产品。但实际上,有些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的加工过程十分短暂,技
术含量较低,甚至只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装配环节,这就使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
成分大打折扣。
三、贸易区域市场集中的负面效应趋于明显
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出口市场呈现高度集中的态势,而如此集中不利于我国克
服突发性政治经济事件,从而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对外贸易市场依赖几个发达
国家贸易伙伴,必然使外贸风险加大,即一国在发展外贸过程中对某些市场的依
赖性过大而受制于这些市场的繁荣或萧条状况。国际经验表明,当美国经济发展
速度放慢,西欧经济出现滑坡,日本经济不景气有所加剧时,包括我国在内的许
多发展中国家外贸难度加大,并且新增一些不确定因素。2001年世界经济陷入
衰退,我国高技术产业增长出现大幅回落,同时期工业增长也出现了回落,但高技

术产业增长回落速度大大高于工业增长的回落速度;2002年美国经济反弹,我国
高技术产业也开始大幅度增长,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同时期其他产业的增长速度.
高新技术产品外贸市场的高度集中同时也加剧了贸易摩擦。我国高新技术产
品出口对美国、欧盟等市场的过度依赖,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增大了高新技术
产品出口发展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并引发了诸多贸易摩擦.另外,由于关键技
术和专利的缺乏,我国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从知识
产权纠纷看,自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频繁遭遇知识产权纠纷,涉案产
品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范围也从传统产业扩展到生物制药、数码芯
片等高科技产业。目前我国企业因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已超过
lO亿美元,对我国相关产业发展造成的影响日益扩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由
发达国家引发的贸易摩擦容易在发展中国家产生示范效应。目前,与我国发生贸
易摩擦的国家不仅涉及发达国家,也涉及到亚、非、拉三大洲的众多发展中国家,
这种局面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将不利于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造稳定的国际

环境。
而反观国内区域市场,同样也是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态势,高新技术产品的对
外贸易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促进了该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形成,而产业集群有助
于形成和扩展专业化的区域市场,并实现集群式创新。但我们同时也看到,高新
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集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东部、西部地区之间的差
距,这种严重失衡也使我国的东西部产业两极化进一步加重,高新技术的全面平
衡发展因而受到阻碍。①
四、低水平参与国际分工
产业内分工实质上是指按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进行分工。一般
包括三个环节,一是技术环节,如研究与开发,设计、技术培训等;二是生产环
节,如采购、加工装配、包装和库存管理等;三是营销环节,如分销物流、批发
及零售、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在全球高技术产业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牢牢
把握住研发、营销环节,控制核心技术和市场资源,而把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发
展中国家。我国高技术产业虽然参与了全球高技术产业的水平型分工,但在分工
层次结构上仍处于较低位置.
由于我国在全球高技术产业链分工中处于生产制造环节,因此也决定了我
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大量的低端产品和中间产品。例如我国出口到美国的rI.产品
包括了大量的板卡、电源、内存条,计算机整机很少;2004年我国出口规模最大
的15种高新技术产品中,有9种是中间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国内的加工
链较短,相应地加工增值环节少,缺乏产品研发和产品销售的主导权,仅能获得
有限的贸易利益。
而正是我国在全球高技术产业链分工中处于生产制造环节,这也使得我国高
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创新产品少,缺乏品牌竞争
力,出口多以低端产品和中间产品为主。虽然我国在全球高技术产业内的国际分
工以水平型为特征,但我国高技术产业起步晚,资金缺乏,创新不足,开发的高
新技术产品多为模仿型、改进型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创新产品
少,尤其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中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性品牌。在
我国十大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企业中摩托罗拉、希捷、戴尔等国际性品牌占了相
当的比例,2002年鸿富锦、摩托罗拉、希捷国际、戴尔和诺基亚五家出口106.84
亿美元,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16%。我国出口规模较大的手持无线电话机、
母武芳.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分析闭.高科技与产业化,2∞7(4),
27
激光视盘放像机、自动数据处理机、打印机、彩色电视机等终端产品中,关键技
术的知识产权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
中只有10%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90%是利用跨国公司带来的技术。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虽然在出口数量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通过本章对高
新技术产品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市场结构及贸易模式结构四个方面的分析,
我们很清楚的看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所存在的一系列失衡的问题,包
括:商品结构高度集中,产品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贸易方式主要以加工贸易
为主,利润微薄;国内、国外市场高度集中,风险加大;贸易模式主要以产业内
贸易为主,但分工层次低。由此可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亟需优化改
革。
第三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出现上述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需要我们进
行认真深入的分析,寻根究源,以期对症解决问题。本章即从外资企业的主导行为、
政府研发投入、企业创新动力、经济增长方式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第一节外资企业的主导行为效应有限
一、外资企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
(一)外资企业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导的必然性
内部原因:生产要素成本是决定产品成本的重要因素,中国具有在初级劳
动力、技术研发人才及高层管理等高级人才、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成本上的优
势。与中国的人均工资水平相比,美国是中国的47.8倍,日本29.9倍,韩国12.9
倍,中国台湾约10倍,墨西哥7.8倍,这意味着在美国、日本本土制造产品将
导致成本过高,竞争力下降,韩国、中国台湾等新兴市场也在逐步失去制造成本
优势。
外部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跨国公司加快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以期获得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随着科技革命
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全球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生产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发达国家将技术水平相对低的加工组装环节放到发展中国家,将发展中国家纳入
到全球高新技术的产业分工中。
由此可见,外资企业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是由中国高技术产业
发展的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及跨国公司加大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所致。因
而在新一轮的全球制造业转移中,中国成为外商投资的首选地,新兴工业化国家
和地区也开始向中国大规模地转移高技术产业,如新加坡在苏州投资科技园,台
湾省向大陆转移信息产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加快向中国转移高技术产业链的某些
环节和工序。
(二)外资企业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导的表现
从贸易主体构成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内市场和出口贸易大部分被三资
企业主导。(见图3—1),三资企业一直都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主体,且
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与之相反,我国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出口比重则
越来越低,其开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的能力持续下降,集体、私营企业缺乏
竞争力。
从产品市场分布来看,三资企业的主导地位也十分明显。例如:三资企业的
产品已占集成电路市场的90%,计算机市场的77%,程控交换机市场的70%,
移动通信市场的90%,摄录一体化的100%,数控机床市场的75%。
图3--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按企业类型分布(1999--2006)
二、外资企业行为效应的有限性
(一)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的技术外溢效果还停留在较低层次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已然形成的技术差距是造成技术外溢效果不
理想的客观原因。东道国企业本身对两方合作的态度也会影响这种技术外溢,目
前国内很多地区的厂商一味地在核心技术和管理上让步造成了受制于人的局面,
某些管理层短视的决策也对技术外溢的效果起到了负面影响。我们应该认识到跨
国公司不会轻易转移其先进技术。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控制东道国合作企业的杀
手锏,甚至将技术作为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手段。即使跨国公司向东道国进行一定
的技术转移,也并非是其核心技术,多数皆为诸如生产操作与装配性技术或其它
易得技术。此外,跨国公司很多情况下会控制东道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一方面可











o
以通过“路径依赖’’来达到目的,一方面会从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方面加强对
核心技术的管理。世界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性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获取先进
技术的可能性。
(二)外资企业在不断整合中国的人力资本
世界500强中,有400家企业的产品制造加工组装已经转移到中国,这些跨
国公司通过合资、合作或并购等方式整合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将中国的许多高新
技术制造企业纳入跨国公司的生产制造体系,中国高技术产业中的制造加工业的
人力资本也归入跨国公司的生产制造体系;随后,跨国公司的400家研究与开发
中心也陆续进入中国,整合中国高技术产业的上游产业,进一步吸纳整合中国的
研究与开发领域的人力资本,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跨国公司为推行其在中国的本
土化发展战略,利用高薪待遇吸引中国的各种高、精、尖人才,导致中国人力资
本的大量流失。目前,中国流失到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本已经达到200多万。以美
国的摩托罗拉公司为例,摩托罗拉已在中国建立了两家独资企业、6个合资企业,
雇用的中国员工已经超过l万人,中国本土的经理人员占企业经理人员的80%。
另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中,来自中国内地的研究开发人员
平均占95%,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研发人员占56%,大学本科生占41%。跨国
公司对于中国经济资源和产业的整合,特别是对于中国人力资本的吸纳整合,直
接威胁着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国高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尚处于
幼稚和弱势发展阶段,亟需大量的人力资本,但中国的人力资本,特别是高质量
的人力资本却在不断地流失到跨国公司中去,对于中国地高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
地发展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应当说这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后对中国产生
的最大、最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外资企业强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商品结构低级化的刚性
外资企业通过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取得了大部分的利润,而我们取得的,只
是在装配中完成的有限的增值利润。在这样的产品利润分配链中,我国高技术产
业很容易被外资企业“边缘化",从而导致一直在高技术产业中从事非高技术工
种的局面。即中国企业大多数进入的多是高技术产业的下游区域,主要从事加工
和装配,掌握的大多是装配加工技术,如计算机和音像设备主要是进口零部件组
装成整机;进入上游领域,即进入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设计、关键设备、关键零
31
部件的企业不多,尚未掌握许多核心制造技术。这也存在着使高新技术产品固化
在低附加值加工地位的潜在危机。
研究开发强度低
第二节创新的动力和扶持缺乏
研发强度是指研发(R&D)支出占工业总产值(GDP)的比重,它是衡量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经验都表明,一
个国家R&D强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其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高低,而对于资金、技
术、知识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而言,更是如此。
从表3--1中来看,2000年医药制造业,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研究开发
强度分别高达54.1%、28.2%、23.7%、22.3%,远远高于我国2001年的2.7%;
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体领域的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2001年
研究开发强度为2.5%,与加拿大1999年的56%相比显现出明显的不足;在其他
三大产业中,我国的R&D投入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差距都很大。
表3一l。世界主要国家研发强度单位:%
中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韩国
200l 2000 2000 2000 2000 20∞ 1999 1999 1999
高技术产业5.I 22.5 21.7 23.2 27.1 21.2 27.O 13.O 14.8
医药制造业2.7 20.2 22.3 23.7 28.2 54.1 27.7 6.7 3.0
航空航天制造业13.3 20.8 26.6 43.3 32.7 20.8 21.4 27.9
电子及通信设备
6.5 18.6 16.O 33.0 35.1 13.5 26.2 27.2 16.9
制造业
电子计算机及办
2.5 20.7 43.3 16.9 12.6 3.9 56.0 7.4 13.6
公设备制造业
医疗设备及仪器
2.7 30.2 28.1 10.8 17.6 9.1 3.5 5.7
仪表制造业
资料来源: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总体上看,我国R&D投入长期偏低。据统计,1999年我国R&D/GDP为O.83
%,位于世界倒数第11位。最近几年虽然有一定的增长,2002年为1.1%,已
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但与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
距,尤其与我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研究开发投入不足造成技术创新能力的低下,同时也问接导致了我国高新技
术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局面,表现为我国高新技术的发明专利数量远远落后于发达
国家,很多高新技术产品,都是以OEM贴牌加工的方式销往国外。创新不足还
表现为含有垄断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的缺乏。这就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很大
程度上依赖外资企业的关键原因。
二、政府相应政策措施的作用发挥没有到位
这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在发展高技术
产业过程中,政府在法律制度、税收、财政支持、融资担保和风险投资等方面存
在一定的问题,在科技体制和机制方面也存在不少弊端,使科技与经济效益严重
脱节。主要表现在:
(一)现行贸易政策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激励作用较弱
影响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以及
由此决定的高技术产品的市场供给状况,贸易政策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政府重新调整和制定了一系列
对外贸易政策。如加快自主创新降低关税步伐、改革配额许可证管理办法、建立
反倾销反补贴机制、扩大生产企业外贸经营权、大力推行代理制、调整出口退税
率、提供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等。尽管这些贸易政策与措施不是直接针对高
新技术产品贸易的,但为促进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
有力的法律保证。
但是,我国现行贸易政策对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实际作用却还较弱。根据范柏
乃①等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发展与对策研究’’
课题组近年来对杭州、深圳、厦门和北京等地的52家高技术企业和15家专业外
贸公司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各项贸易政策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实际作用存在
较大的差别。在5项基本的贸易政策因子中,“财政金融支持出口政策"和“适
。范柏乃等.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发展与对策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5).
33
度关税保护政策一属于“强势激励政策’’;。增强企业国际市场销售能力政策一
和“行政性进口保护政策一属于。中势激励贸易政策一;“法律性进口保护政策一
则属于“弱势激励政策刀。
(二)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尚不健全①
高技术产业本身所具备的“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一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
必须有健全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财政、金融支持体
系仍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为促进高新技术产
品出口的稳定发展,由商务部等10部门共同实施的科技兴贸战略从财政、税收、
金融等各个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些政策措施激发了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贸易活
动的积极性,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必须看到,
由政府提供的金融支持手段有限,支持额度有限,仅依靠政府的支持远远不能满
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从各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践看,在某些基础研究和公
共资源领域,政府适当的投入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不断增大,但从提高
企业竞争力的角度而言,除了政府的支持手段外,仍需不断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
投资体制。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新兴的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仍面临
着许多制约。技术创新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以及金融机构不具备对创新风险进行评
估的能力,使其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撑乏力。但更深层的原因主要在于
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健全,国有金融机构自身包袱过重,而民间和私人的投资机
构稀缺,落后于日益增长的民营企业的需求,融资渠道狭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了新兴企业的成长.
三、企业内源性创新动力不足
(一)企业研发投入比重低
2002年,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均只占销售收入的2%左右,百强rr
企业也只有15家达到5%以上,如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总额
217.2亿元(约合26亿美元),尚不及IBM的60%及微软公司的50%。从大中
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来看,其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到2%,而世界500强企..
业一般占5%~10%,电信、医药等行业甚至达到20%以上。1998年IBM仅信
@陈文敬,张威.从外部依赖走向自主成长【J1.国际贸易,2005(2).
息科技硬件研究与开发支出就达50.96亿美元,朗讯科技达50.94亿美元。
(二)科技人力资源规模小
企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能力,出口能力和出口品牌,需要研发资金、
基础研究和研发人才的积累,其中研发人才奇缺是关键。高技术产业中,从事技
术开发的人员较少,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尚未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据统计,2001
年中国每万名劳动人口中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工程师仅7人,而瑞典、日本、美
国分别为86人、85人、74人。199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
24.6万人,1999年为26.7万人,2003年达到27.8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分
别为9.1万人、12.9万人、18.2万人.2003年,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
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2.94万人、8.95万人、1.93
万人,而美国1998年相同产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分别为4.53万人、34.32万人、
6.61万人,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比重上中国的差距都是较大的。除此之外,中国
高级技工人才严重匮乏,高级技工只占技工总数的3.5%,与发达国家40%的比
例相去甚远。技术工人素质不高导致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品损
失达2000亿元.可见高技术产业如果没有大量的技术工人是不可能持续快速发
展的。
【三)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替代效应
外资主导的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技术引进来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
的提升.基于技术进口较之于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在费用上的节省和时间上的便
捷,从而使得国内企业在技术进步上会过分依赖于技术进口,而忽视企业自身技
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虽然这从静态利益上来看是有益的,但从动态利益上来讲,
就会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趋向萎缩。
第三节粗放型增长模式未能根本改观
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业之间的发展呈现高度正相关,高新技术产品所面
临的结构性问题从本质而言是由于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主要
表现在数量规模扩张,而结构调整和数量优化效果并不明显,即效益增长落后于
规模增长,质量增长滞后与规模增长。
一、高技术产业的规模扩张迅速但比重不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产值增长率较高,
高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要远快于制造业的增长和GDP的增长。从产值的增长率
来看,1999--2003年,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23.84%,同期制造业
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6.6%,相差7.24个百分点,而1999--2001年世界制造业
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3%。从出口增长来看,高技术产业出口增长率远高于制造
业出口增长率。1999--2003年,高技术产业出口增长率为35.3%,比制造业出口
年均增长率快了14.54个百分点。与制造业相比,虽然高技术产业规模扩张迅猛,
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世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份额2000年仅为4.1%。中国
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不到1/3,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
商品出口的27.9%;而美国2001年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达到了
32.1%,新加坡达到59.1%,韩国达到29.1%。
二、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高技术产业的产出效益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技术产业并未收获
高收益。中国通常用一个产业的增加值来衡量产业的高产出,一般认为,高技术
产业的高产出应该具有高增加值的特点.如果从增加值率来考察(即产业增加值
占产业当年总产值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能表示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分配。这一
比率越高,说明其获利能力越强,制造业技术水平越高)。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
值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国内的制造业。1997—200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
的增加值率分别为25.79%、25.1%、25.64%、26.5%、25.24%、24.96%、24.49%。
近几年还呈下降的趋势;而同期制造业平均增加值率分别为26.27%、25.57%、
26.35%、26.23%、26.43%、26.76%、26.77%。200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高技
术产业的增加值率分别为42.6%、35.8%、34.4%。从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制造
业增加值的比重来看,1996--2001年,中国高技术产业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
加值的比重从6.6%增加到9.5%,2003年提高到10.5%,提高了3.9个百分点;但
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发达国家一直在20%左右。
所以从某些指标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虽然相对于制造业有较好的产出效
益,但总体上表现为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数量的快速扩张并没有带来结构的优化
升级和效益的提高,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长期保持较高的贸易收
益水平主要得益于扩大出口数量,而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却很低,甚至低
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目前出现技术对出口结构和产值贡献较小的
原因。
目前我国的外贸结构与格局是基于要素相对低廉的价格所产生的比较优势,
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也不例外。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高新技术
产品进出口贸易主要依赖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靠加工贸易赚取廉价的加工费,
而外资企业则利用我国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将高新技术产品中的低利润生产环节
向我国转移。因此,比较优势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
现行的发展状况,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我国仍然出口劳动力这一要素密集度大的
产品,进口技术这一要素密集度大的产品。
总而言之,我国大部分地区只是把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转
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产品的附加值并无明显增加,
因此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仍然较低。
37
第四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
本章结合贸易强国战略的背景,提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
目标取向,并在借鉴美、日发达经济体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第一节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取向
一、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问题的思考
上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粗放型
增长模式所导致的,由于我国在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中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
势,更缺乏竞争优势,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仍
将主导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上述结构性问题。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趋势和非均衡结构并存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趋势和非均衡结构并存,这在一定程度上
将造就我国在某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领域的国际竞争优势.美国竞争战略学家迈
克尔·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应该从企业、行业的角度来考虑,一国的兴衰
在于能否创造国际竞争优势,即创造若干行业的竞争优势。如果一国能在劳动生
产率提高最快、新发明、新技术发展最快的行业领先,则可建立起国家的竞争优
势。在上述分析中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电子技术类产品的出口规模已达到了百亿
美元,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更超过千亿美元;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生命科学
技术、光电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内分工以
及与跨国公司的公司内分工在深化,尤其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已具备了一定
的国际竞争力。
从市场资源配置和国际竞争的态势上看,我国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高速增
长趋势和非均衡结构,在一段时间内将促使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
已具备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聚集(如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这些产
业规模的扩大、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
(二)三资企业主导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强
三资企业主导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强,因而提升国有企
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任重而道远。一是随着世界
制造业加快向我国的转移,外商直接投资还会呈现较快增长,跨国公司在我国的
研发活动将进入良性发展时期,这都将迸一步强化三资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
贸易中的主导地位。虽然有些学者对外商转让高新技术和投资的效应持怀疑态
度,但实证分析表明在华跨国公司投资企业使用先进技术的比重已由1997年的
14%提高到2001年的42%,使用一般技术的比重由33%下降到13%。从企业对
我国外贸发展的贡献作用看,三资企业现在不仅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
的主导力量,而且今后将在我国优化贸易结构和实现贸易强国的进程中继续扮演
重要角色。三资企业尤其是外商独资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的强势地
位,将引发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激烈的知识产权争端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并成为我
国开发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品牌的重要障碍,还有可能对国
家的经济安全和技术安全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目标取向
21世纪国际贸易的竞争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竞争,要成为贸易强国,
既要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更必须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动态比
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促使贸易增长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一)贸易强国的特征
对贸易强国的判断,张汉林教授认为,贸易结构是更重要的指标。张运成教
授认为是否是贸易强国,量很定是一个指标,但还应看是否有国际定价权,是否
有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参与权。综合而言,贸易强国具有的特征应该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1、货物贸易规模和服务贸易规模巨大
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是二战后世界贸易突出的变化之一,一些贸易强国如美
国、德国等服务贸易的规模较大,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要成为贸易强国,不仅
货物贸易而且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应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由于服务业比较落
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有30%左右,远低于发展中国家50%的平均水平,
更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国内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
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中国要成为贸易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2、贸易结构高级化
出13商品结构要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为主,出口产品具有先进技术和品
牌优势。出口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较高,出口在世界
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某些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具有较大的竞争优
势,大量的知识产权处于垄断地位。例如,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高,在全
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份额高达19%以上。中国虽然是出口大国,但出口中
相当多的商品仍然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商品出口比重
偏低,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虽然高
速增长,但比重不到30%,在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的份额仅4%左右,绝大多
数高新技术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还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
3、出口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在重要的出口领域有一批跨国公司(大公司或企业集团),在生产规模、研
发、技术创新、经营管理、经营收益等方面处于重要的地位或拥有一定垄断优势,
在世界500强中有一定比例的跨国公司,其在海外市场销售达到一定的比例,出
口集中度高,本土企业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由于中国以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为主,
在外资企业大规模出口中,中国的真实收益并不算高,外方控制了收益最高的设
计、研发、品牌等环节.一个高度依赖外资企业的国家可以是一个账面上的“贸
易大国一,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贸易强国.
4、在国际经济贸易事务谈判中具有一定的谈判力量
在国际商品市场的供求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重要产品的市场定价权。在世
界三大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国际性的经济贸易组织中,谈判力量是强国的标志之
一,较强的谈判能力意味着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力。作为贸易强国,其进出口
贸易量的变化会对国际市场的供给、需求和价格产生影响,并通过价格波动传递
到其他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成为某些产品的主要定价者。
5、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
国际分工是各国国际贸易的基础,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成和格局决定了该
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贸易利益。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始终处
于国际分工的中心和主导地位,相互之间以水平分工、产业内分工和公司内分工
为主;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外围,与发达国家处于垂直型分工。19世纪
英国是国际分工的中心,也被称为“世界工厂一,同时也是贸易强国,它在世界
贸易中的份额曾达到1/5—1/4。20世纪美国后来居上,在世界制造业尤其是在高
技术产业分工中占据了绝对地位,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约占1/4左右。日本在20
世纪7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也成为贸易强国,在某些高技术产业分
工中具有竞争优势,1985年日本电视机、录像机和录音机出口曾占世界的80.5%。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目标取向
贸易强国的基本特征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指明了方向,不
仅注重数量增长,更应注重质量提高。
l、发展高新技术,迅速实现产业化
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这是社会
经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因,而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
是果。中国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社会生
产力的转换,实现中国人力资本的转换。为此,应当尽快完成我国对于第二次科
学革命思想及第三次科学技术成果和高新技术的吸收与消化,并在此基础上加强
对于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创新。
具体目标是:加强高技术产业领域里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研究与开发,
加快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强计算机与网络产品、通讯和数字视听产
品以及新兴元器件等产品的制造能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重点推
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和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
移动通讯装备和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争取到2020年,
使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额的
20%。
2、继续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相关的制造业技
术水平
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利用经济全球化中全球制造业
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采购网络重组所带来的机遇,加快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业的
升级换代,重点是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制造技术。把高技术产业领域里核心技
41
术和关键部件的研究与开发与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业结合起来,实现我国高新
技术加工贸易产业,既与世界高技术产业接轨,也与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接轨,改
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外资企业为主和加工贸易占据主导的局面。
3、实现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格局
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现实意义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一国对外贸易的
持续、高速增长,二是带动一国整体国民经济的成长。产业内贸易对一国对外贸
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产业内贸易是以水平分工与合作为主
要基础的,加强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
验。其二,产业内贸易是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内容的。这类贸易的发
展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贸易效益和
推动我国外贸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扩大方向转变。其三,产业内贸易是以
差别化产品贸易为主导形式,加强产业内贸易有利于推动企业增加研究与开发的
投入力度,培植企业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四,产业内贸易是以规模经济为基
础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克服无序的市场结构,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
竞争力。因此,在合理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同时,努力发展产业内贸易,尤其是高
层次的产业内贸易,是我国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外贸竞争力的重要
手段。
4、提高经济增长源与投资偏好国在外贸区域构成中的比例
外贸区域构成中经济增长源国家和地区的比重和数目较多,不仅能够拉动经
济增长,而且可以减少市场风险。当某一增长源国家或地区发生经济波动时,经
济负传递一般不会对该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某些投资偏好国将资金重点投向
某一区域,以占领这一区域的市场,呈现出对该区域的投资偏好。在我国的汽车
贸易中,日本基本采取直接贸易方式,而德国则以投资者的身份出现,在技术、
产品开发、工艺设计及经营管理方面向我国进行有益传递,在这种背景下占领了
我国的一部分市场份额。因而,在进口区域构成中,以技术换市场的贸易伙伴所
占比例越高,在贸易方式中采用加工贸易方式的贸易伙伴所占比例越大,区域结
构越具合理性。
42
第二节美、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的相关经验借鉴
美国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它的技术创新体系的
建设上。美国的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其动力机制是由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
共同推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融资方式,二是股票市场的外部监督。
同时这其中也少不了政府的积极推动。
(一)美国政府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推动作用
美国的政府在技术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主要采取间接方式。美国并没有
一个权威机构全面负责国家创新系统,只是在克林顿入主白宫后,为重振国内经
济,加强国家对科技体系的直接干预,1993年1月签署总统令,成立国家科学
技术委员会,并亲自担任主席,促进了政府参与民间科技开发。美国国家技术创
新系统的最大成功之处,就是在私人投入与政府投入之间保持了一种适当的平
衡,既保持足够的私人刺激以鼓励创新,又保持足够的促进创新技术的广泛运用。
如1998年美国政府与企业界投在R&D上的金额为2056亿美元,这一数额超过
了日、德、法、英、意五国研究开发经费的总和。1999年,美国对基础研究的
经费增加约8%,达到近170亿美元,应用研究经费增加约5%,达到164亿美
元。美国在科技研究开发上的高投入己经并将继续给经济发展带来高回报。
(二)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佳模式
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就一直在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佳模式。20世纪
50年代初,这种模式被找到了,这就是所谓的科学园或科学工业园。美国斯坦
福大学附近的硅谷以及麻省理工学院四周的波士顿128号公路两旁就是当时兴
起的两个科学园。一个在美国的西部,一个在美国的东北部,两者遥相呼应,对
'●
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美国各地都把兴
办科学园区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特别是美国硅谷己成为全世
界仿效的榜样。1980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技术创新法》,允许由联邦政府资
助的R&D项目承担者取得其专利权,并鼓励产业部门、联邦实验室和大学之间
共同研究,这种遍布全美的工业与大学的合作研究中心改变了传统的高等工程教
育方式,有利于发现具有远见卓识的科技人员。1992年美国政府提出《全国技
43
术倡议》,重在加速将国家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推向市场,政府每年从国家
实验室和主要研究机构向民间团体、私营企业转让100项技术。如国家航空航天
局在全国设立了个地区技术转移中心,推进空间技术的商业应用。
二、日本的相关经验借鉴
日本在顺利地度过了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稳定增长
的阶段。无论在经济规模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在∞
年代以前,日本总是通过引进,模仿国外先进技术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在80年
代以后,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益加剧的贸易摩擦,日本人逐渐认识到,
只靠引进国外技术,其经济发展的步伐不会迈得很大,而且发展也不会持久。这
种“模仿技术一必将使其国际竞争力走向衰退。因此,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战略
上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决定由。贸易立国刀战略转向“技术立国彦战略,特别
强调“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为“技术创新一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自此,日本的技术创新活动变得异常活跃起来,2000年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
二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这对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中国来说,有很多地方
可以借鉴。
(一)创新机制的推动作用
日本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上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日本创新体系的
建设。日本技术创新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一条有一个好的机制.这种机制是在政
府诱导下,以科技同经济相结合的创新观念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商业
利润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辅助的民间性科研开发体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受利润动机和市场信息的支配,日本企业技术创新方向对
消费者需求的动态极为敏感,技术创新战略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点是着眼
于研究开发消费者需求量大、需求紧迫、开发周期短并且投资少、收益高的项目。
正是这样的技术创新机制,构成为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驱动器。
(--)日本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推动
1、政府的政策推动
日本政府技术创新政策主要有经济资助政策和组织协调政策。经济资助政策
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优惠等三大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是政府直接对技
术创新项目进行补贴,补助对象是政府和大学的研究机构、企业重大技术创新项
目。对企业进行的技术研究、应用研究经费或研究开发所必须的设备费和运转费,
其中的一半由政府补助金提供。如战后日本政府先后向企业提供了工矿业重要技
术研究开发费补助金、能源技术开发补助金、促进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发补助金、
民间运输机械开发补助金等。税收优惠政策是政府对有关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活
动减免税收,如1985年日本政府分别制定了《促进基础技术开发税制》和《关
于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基础的税制》。在这两个税制中规定,企业用于购置基础技
术包括尖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电信技术及空间开发技术开发的
资产免税7%,对中小企业研究开发和试验经费免税6%。贷款优惠政策是政府
通过政策性银行,以低于商业银行的利率向企业活动提供贷款。如日本政府规定,
采用各种新技术制造出口船舶的厂商可向银行申请长期低息贷款,额度可达船价
的20%,年利率仅为4%。
2、政府的技术服务、金融和法律推动
中小企业在日本占有重要的地位,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但这些企业
研究开发能力明显弱于大型企业,构成制约整个国家技术创新水平的“瓶颈"。
日本政府以此为突破口,采取了以下技术推动措施,一是提供技术指导,二是提
供技术信息,三是提供技术培训,以此来加速先进技术向中小企业的转移。日本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普遍开展也得益于日本独特的金融体系。日本战后成立的政
策性金融机构满足了企业技术创新对资金的需求,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技术
创新活动先行融资,从而引导了民间金融机构的融资,进而带动了社会庞大的资
金存量向技术创新转移。出台法律也是日本政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
日本在20世纪50—60年代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支持中小企业技
术创新。
(三)日本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
日本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是走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并发展创新
的道路,在短短15巧年f司(1955—1970),日本企业几乎掌握了全世界半个世纪
以来发明的全部先进技术。应当特别注意的是,日本企业引进技术绝非简单地仿
造和使用,而是重点放在消化吸收后的改造和创新上,最终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创
新系统。
1、注重应用研究开发
日本企业的基础研究总是依赖于引进包括从国外引进和从政府研究机构引
进,而自己则把重点放在直接商品化的应用研究和开发上。大多数企业都开展多
元化的企业活动,向新的领域渗透,不将重点放在加强基础研究上。从研究经费
的投入结构来看,1996年,日本企业的研究经费总额为89803亿日元,其中用
于基础研究的只有6600亿日元,仅占研究经费总额的7。3%,丽应用研究占
21.2%,开发研究占71.5%。可见,日本企业重视应用研究。
2、积极参与技术创新竞争,日益重视研究开发
技术创新竞争就是通过研究开发和技术引进来降低生产费用和开发新产品,
以改善产品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在市场经济中,有效的竞争是资源有效配置
的必要条件。日本企业承担了研究开发投资的主要部分,在技术创新竞争中表现
出较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日本企业的研究开发竞争,在各产业中都是以在大
企业为中心的少数企业问进行,在以占有相当市场份额为中心的寡头垄断组织
中,只要存在着潜在加入者的威胁,原有企业就会拿出更多的利润投入到研究开
发活动中,以保持自己的地位。在竞争中寻求合作,进行共同研究开发,甚至成
立技术研究组合。为增加研究开发的成功率,减少自己的风险,弥补自己技术的
不全面性,日本有些企业共同出资,大力进行研究开发.
第三节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路径
贸易结构优化的指导思想是从外贸结构中求取经济效益。从短期来看,剖析
贸易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对贸易结构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
利益。但从长期来看,贸易结构归根结底是由区域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
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脱离区域的经济基础、产业状况对外贸结构进行大幅度
的调整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是拔苗助长。因而,要获取较大的长期的经济利益,
仅有短期的调整是不够的,必须采取相应战略,培育区域的竞争优势,促进产业
结构升级,从根本上实现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
品进出口应该遵循“统筹兼顾、内外并举、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从高
度对外依赖逐步向自主成长方式过渡。
一、制定差别化政策以培育新的增长点
(一)培育高新技术出口产业新的增长点
目前虽然部分处于国际竞争劣势的高技术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出口
份额低,但增长的潜力很大,如航空航天产业、医药产业、环境保护产业、现代
农业等。因此,政府必须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使
之在未来几年内成为高新技术出口产业新的增长点,继续保持中国高新技术产品
贸易高速增长的势头,继续发挥对外贸易增长的引擎作用。中国虽然制定了鼓励
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政策,但产业重点不突出,政策过于宽泛,有限的资金难于
集中发挥效力,而且出口促进措施主要集中在经营环节,很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因此,今后应从宏观层面与管理机制上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出口扶持力度,并根
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出口政策扶植的战略性目标产业。同时,围绕着
提升高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采取更有弹性、温和的制度设计.WTO并非完
全排斥补贴,其允许的补贴主要有可申诉补贴和不可申诉补贴两大类。在现行的
WTO规则下,不可申诉的补贴用于R&D的补贴潜力最大。因此,中国应调整
补贴的方向,将出口补贴的重点转向高技术产业的研发环节,把对出口企业的扶
植集中到符合WTO规则的R&D补贴上,推进国内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促
使中国高技术产业获得动态的比较优势。
(二)根据我国高技术产业不同的发展时期和技术特征,制定差别化的产业
和贸易政策
作为后进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
资本方面都不具备与发达国家竞争的条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数量优势也不会
持续很长时间。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都通过制定高基础产业规划,创新实施机制
推动高技术产业化发展,从而实现高技术产业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互动发展。
我国近年来也十分重视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但是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化发展阶
段相对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程度滞后,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发展要实现跨越性发
展,其关键就在于制定以产业化发展为核心的重点领域的高新技术发展规划。
对于国防、航空航天产品,由于国外对此类产品的技术壁垒仍将在很大程度
上保留,进口仍非常困难,而且中国已经具有一定的人才和技术条件,在一些领
域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国家安全和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这类型产业
47
的发展目标应以自主开发为主,应继续以国内产业扶持政策为主,成为国家产业
政策重点扶持的领域。
对于程控交换机、部分信息家电这种类型的产品,由于其已经从依赖国外技
术开始进入到自主创新阶段并实现了产业化,产品开始具有国际竞争力,动态比
较优势已基本形成,应减少使用国内产业政策扶持。
对于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设计和软件这类产品,由于国内仍对国外技术
有一定的依赖性,产业化过程尚未完成。因此,该类产业发展目标的核心是继续
培育国内的自主创新能力,完成由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并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促
进优质产业的迅速成熟,所以应该采取更高倾斜度的国内产业扶持政策,而且产
业政策当中应该向研发环节倾斜,并鼓励人才从外资企业向国内企业流动。对于
部分制药业,部分信息产品,由于这类产业要么是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过大,
要么是研发费用极为高昂,在中短期内难以培育出自主开发能力的产业,因此,
其产业发展目标应以继续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为主,延长在中国的产业链条为目
标,而不是在该产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生物芯片、基因组研究、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由于该类产业国际无成熟
的先进技术,国内技术开发或产业化过程尚未结束,中国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
一条起跑线上,因此在产业政策方面仍需国家倾斜式的产业扶持政策。
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初期,鉴于我们在产品技术开发方面的劣势,
因此,我们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对高技术产业采取了高贸易壁垒的贸易政策,对
我国高技术产业化进程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并保护了国内相关产业,促进了高新
技术产品出口。
随着我国加入以及出口战略的不断更新发展,我国应适时地降低贸易壁垒,
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竞争,从而推动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也有利
于国外降低对中国产品的市场壁垒,从而增加国内产品的出口。另外,我们还应
该针对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不同技术特征,制定差别化的贸易政策。比如,对于
已经具有一定竞争力或形成产业化的产品可以适当的降低贸易壁垒,采取出口鼓
励措施,如出口全额退税,符合规定的出口信贷支持,以及对国内产业实行小于
的规则容许的、非针对出口的补贴等而对于类似于软件产品的幼稚产业,贸易壁
垒的降低势必会打击国内产业化的形成,所以应该采取进口限制的适当贸易保护
政策,如利用有关幼稚产业条款,或《保障措施协议》等,当国外进口超过一定
规模、对国内产业发展造成一定损害时,可提高关税或对关税进行重新谈判,以
减少该类产品的进口对于没有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制造业,可采取贸易投资
自由化策略,可继续将关税作为调节手段,即仍对加工贸易实行零关税对于新兴
产业,在贸易政策方面,应采取中性的贸易投资政策,即对国外产品进口和投资
按照中国加入的承诺实施。
二、提高国内采购率来有效发展加工贸易
(一)按比较优势继续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继续发展加工贸易
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最初的加工组装
阶段,发展中国家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与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相结合,参与国
际分工;随着资金、技术优势的逐步积累和关联产业的形成,发展中国家在全球
产业链条中由零部件的生产和出口逐步向中间产品、整件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转
化。只有按照比较优势来组织生产活动,企业和整个经济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经
济剩余。遵循比较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要素禀赋所决定地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
技术、生产活动,是企业和国家具有竞争力的前提,而且,也是不断积累更为“高
级修的生产要素的必要条件。
(二)提高中间产品国内采购率,加大加工贸易波及效应
发展中国家开展加工贸易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利用其波及效应发展本国产业,
提升产业结构。加工贸易不仅可以为下游产业创造发展条件,促进其发展,而且可
以通过以国产料件替代进口料件,增强国内产业的配套能力,促进上游产业的发展,
加工贸易还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科技含量,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目前,
我国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波及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生产加工主要集中在
下游产品,中间产品国内采购率不高,产品配套能力差,加工贸易关联水平低。针对
这种情况,我们应当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和促进其上游产业的发展,推动本国企业为
大型加工贸易项目配套,提高中间产品国内采购率,以此提高加工贸易的波及效应,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稳定性。
在贸易强国战略的指导下,我国高技术产业应充分发挥和利用我国的比较优
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延伸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产业价值链,
49
形成国内高新技术加工业产业集群,加快高技术产业的资本积累,在资本积累的
动态过程中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从而构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体系,
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
我国高技术产业外资企业居主导地位,导致产业发展受到诸多限制,为该
百年这种局面,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我国自己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应当努力提高
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动国产品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最终
改变我国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为主的现状,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促进我国高技术
产业健康发展。
首先,大力推动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所
占比重较小,2003年,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出口不足总额的15%,国有企业只有
10.4%,民营企业还不足4%。虽然民营企业出口比重较小,但发展势头强劲,2003
年,私营高新技术企业出口增长321.8%,集体高新技术企业出口增长61.4%,均大
大高于国有企业11.3%的增长幅度。由于具有所有制优势,民营企业显示了比国有
企业更快的增长势头和更大的发展潜力。为此,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引
导和扶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为民营企业在高科技领域发展创造更好的条
件。
其次,加大科技开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竞争的根本点在于技术优势的竞争,
不具有先进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不可能具备竞争力的。我国要发展自己的高新
技术企业就必须努力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加大对企业的科技开发投入.国家和
企业对科技活动投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高技术产业现在和将来在国际市场上竞
争力的大小。我国企业的科技投入长期偏低,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企业产品技术含
量低,技术创新能力差,缺乏国际竞争力。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必须加大企业的
科技开发投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
投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自有产品技术水平的先
进性,扩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第三,加大对高科技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发展我国自己的高新技术
企业,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建立起一支高科技人才队伍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由
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人才队伍流失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
展,今后我们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在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
上进一步加大力度,使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不仅成为国内人才,而且成为国外人
才发挥才能的舞台。
三、促进国内外市场的合作与开拓
(一)调整外部区域结构,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长期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外贸市场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地区,这不仅
限制了发展地回旋余地,也不利于规避市场风险。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
赋及技术水平差距越大的国家之间开展贸易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发展中国家
的传统贸易伙伴主要为少数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之问则更多的是一种竞争关
系。新贸易理论则指出,产业内贸易更多地是在发展水平相近地国家之间展开,
而且多个国家组成地贸易集团内部成员之间开展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更大.因
此,我国要继续贯彻“全方位、多元化与重点市场、重点突破相结合一的市场战
略,逐步调整市场布局。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兴市场,特
别要注意开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潜力,通过家里批发代理销售网络,不断挖
掘市场潜力。具体来讲就是:向纵深拓展北美、欧盟和东亚(包括日本和韩国)
这三大市场,恢复和稳定东南亚市场,大力开拓南美、非洲、中东和大洋洲市场,
稳步扩大俄罗斯、独联体、中东欧市场。其中独联体、中东欧国家和广大亚非拉
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是我国市场开拓的重点.
(二)促进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打造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新的增长带
在经济全球化势头日益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前提下,我国
必须对地区经济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走集聚化、规模化、综合性的发展道路,加
强现有高技术产业带之间的协调合作,促进其形成合理的竞争关系,发挥产业集
聚效应,继续巩固我国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中心的地位。同时,充分发挥
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外商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
斜,开拓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领域,积累后发优势,充分发挥重点地
区、重点城市的核心作用,打造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新的增长带,逐步形成东、
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产品进出口的合理布局。
(三)协调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的关系,拓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发展空间
51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
日益密切。在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加速融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我国
国内市场也逐渐成为国际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中长期发展
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发展空间。要加
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着力扩大对非传统市场的出口。充分重视区域经济合作
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要充分利用区
域经济合作所带来的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效应,形成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新格
局。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一,通过对外投资、境外加工贸易、
跨国经营等多种有效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我国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技术资源
和市场资源,缓解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促进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
良性互动,全面建设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市场体系。
四、重视人力资本来提升整体竞争力
根据产业内分工理论,我们应当以生产结构的高级化和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
值为出口贸易政策指导,提升我国的国际分工位次。生产结构的高级化意味着,
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中,我们都力争去占领更重要的生产环节,或在更重要的
生产环节中深化我们的比较优势.
(一)培育高新技术主导产业,有效提升高技术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一是进一步提升在全球高技术产业分工中的地位。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
发展,为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提供了机遇,我国出口企业应抓住时机,
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全球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
表现是:在全球高技术产业链分工体系中由生产加工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
环节转移:在生产加工环节中由下游生产环节向上游生产环节转移。我国实施“科
技兴贸"战略,就是为了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并利用跨国企业向我国
转移生产加工环节的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引导跨国公司加大在我国的研发
投资,以便得到更多的技术溢出好处,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二是要加快和完善高新技术的配套产业体系,形成产业群。目前,我国已建立
了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如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还建立了长江三角、珠江
三角以及环渤海湾等高技术产业群。要采取各种措施,如优惠政策、人才培养以
52
及出口加工区建设等,并将高技术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扩展,政府应大力资助落
后地区发展高新技术,加快和完善高新技术的配套产业体系,形成产业群。三是要
将高技术产业整体发展规划与高新技术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结合起来,形
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
现代生产的基础是知识,知识以两种形式存在于生产过程中;一种以物化的
形式,存在于机器、设备和生产线不知等;另一种以人力资本的形式,存在于生
产者、经营者身上。对于创造产业竞争优势尤为重要的是,生产知识的部门是主
要由人力资本密集的机构进行,象大学、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等。没有足够的知识
创新,经济成长很难取得。发达国家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投资相当巨大。在发展
高新技术产品上,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经济潜力巨大,有许多方面
的需要,要通过自己的人力资本积累来满足。另一方面,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率
基本上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度,技术进步率与本国劳动力的素质成正比关系。对
于一个后进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改善劳动力队伍的素质,不
仅可以提高本国资本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为发展产业内贸易奠定重要基础,最
终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五、实施自主知识产权联合行动
为建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自主知识产权基础,加快企业依靠自主知识
产权”走出去一,建议由商务部、科技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
施自主知识产权联合行动,作为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重要战略措施。
实施自主知识产权联合行动的目的是,发挥科技兴贸联合工作机制的作用,
创造环境,集成资源,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品
出口,促进企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提高我国外贸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产品比例,加快企业”走出去一步伐。
“十五一期问,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框架下,创造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
的创新激励机制和政策环境,在我国重要技术领域和重点产业培育100家以自主
知识产权为基础的出口产品和出口企业,建立2—3个自主知识产权出口示范基
地,使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例提高到20%左右。
53
“十一五’’期问,建立比较完善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激励机制和政策环境,
形成有效的出口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培育500家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出
口产品和出口企业,培育一批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以知识产权为重要竞争手段
的中国跨国公司,建立3—5个自主知识产权出口基地,使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例提高到30%左右。实施自主知识产权联合行动将推
动我国高技术产业和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变,提高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技术竞争
力,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
自主知识产权联合行动要以市场竞争机制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
挥科技兴贸行动计划联合工作机制的作用,明确重点,集成资源,各级政府和行
业组织要积极为企业创造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自主知识产权联合行动的主要内
容是:
(一’l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
重点在电子信息、软件、生物、中医药和家电等领域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研究开发,提高
出口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好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
的产业化和国际市场开拓,对具有战略意义和重大市场开发价值的自主知识产权
成果,集中资源组织产业化专项重点开发。
(二)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出口企业
。十五一和“十二五一期间培育100家左右年出口额在10亿美元以上、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骨干企业;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
术出口企业的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提高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成立专利联盟,发展
专利池;支持企业申请国外专利;帮助企业培育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知识
产权管理水平。
(三)建立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在有一定基础的科技兴贸重点城市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中培育自主知
识产权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基地的技术开发、技术引进、
技术转移和技术改造给予重点支持;支持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基地依托产业链
和产业集群建立知识产权开发与保护体系和企业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体系,自主知
识产权产品出口示范基地要促进知识产权转让和利用。
(四)进一步推动产一学一研联盟,加快知识的转化工程平台建设
在中国,研究开发体制主要由政府科研机构,大学和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
所构成。其基本的分工模式是大学从事基础研究,政府所属各研究机构主要从事
应用发展研究,企业的研发机构主要进行发展研究。我国由于体制,机制和创新
激励等方面尚不健全,在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的环节还很薄弱,产学研共同发展的
机制还不够成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程度还很低。美国、日本在实现科研成果方
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中国政府也可成立相似的机构或者工作组,以协调和管理科
技转换活动,促进知识的转化工作。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增加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的资金投入。可以每年从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安排一定资金并逐年增加,用于支
持出口产品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
垒、发展出口中介组织以及与国外技术交流等。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技术
创新,增强研究开发能力。有关部门则要利用现有渠道继续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出
口企业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
55
结束语
本文是在综合运用传统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基础上,采
用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借鉴的分析法,全面阐
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结合贸易强国的特征
提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目标取向,并在借鉴美、日发达经济体相
关经验基础上,提出优化的具体策略。本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进展:
1、从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市场结构、贸易模式结构四个方面全
面解读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出口商品低
级化、贸易方式结构不合理,影响产业结构优化、贸易区域市场结构的负面效应
明显、低水平参与国际分工。通过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经历了
快速增长,但质量和效益并不理想。
2、结合贸易强国的特征,提出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目
标取向,包括:发展高新技术,迅速实现产业化;继续发展加工贸易,提高我国
高技术产业相关的制造业技术水平:实现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格局;提
高经济增长源与投资偏好国在外贸区域构成中的比例。
3、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对策建
议,包括:制定差别化政策,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中间产品国内采购率,有效
发展加工贸易;促进国内区域合作,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重视人力资本,有效
整体竞争力;实施自主知识产权联合行动。这些对我国贸易结构优化和贸易政策
的调整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文虽然三易其稿,但由于我学识有限,有些问题的论述仍存在缺陷与不足,
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而我也将继续自己的研究之路。
56
参考文献
1.Sanjaya Lall,“India's Manufactured Exports:Comparative Structure and Prospects",World
Development,V01.27,No.10,1999,pp.1769-1786.
2.Wacziarg,k Measuring the dynamic龄i璐from trade.World Bank Working Paper,1998.
No.2∞1.
3.Robert E.baldwin.Opemless and growth:what's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NBER working
paper No.9578.
4.Harrison,Ann(1996)Openness and growth:A time-series CI"OSS-COUnn'y analysis for developing
5.h妇,Douglas A.(2002)Did tmpoa substitution promote growth洫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t幅ER working paper NO.8751.
6.Rodriguez,Francisco and Dani Rodrik(2001),Trade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a skepfic,s
guide to the gross-national evidence。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2∞o.
7.Kavoussi,R.M.Export expansion and啪lmomic growth:flH'ther empirical evidence.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4,14:241—250.
8.Bhagwati,J.N.,Anatomy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Exchange Rate gegim舱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NBER,1978,10.
9.Amable,Bruno.International specialisation and growth.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Elsevier,2000,11(4):413—431.
10.Keld Laursen.orignal paper:Do export and technological specialisation paRerns co-evolve in
teams of convergence甜divergence?Evidence from 19 OECD countries。1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0,10(4):415—436.
11.Peneder.Export and economic growth:some additional evidence.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2.
12.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3.郭克莎.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1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5.杨圣明.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l哪.|匕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6.张曙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7.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0996)[M1,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第40页.
18.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一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f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砒
19.尹翔硕.中国外贸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l旧.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20.吴建伟.国际间产业竞争与市场容量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1.赖明勇,周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及外溢分析【J】.世界经济研
究,2005(8).
22.赖明勇,万芳.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J】.经济界a0040).
23.许统生,涂远芬.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关系一基于协整理论和误
差修正模型检验【J】.统计研究,2006(5).
24.傅钧文.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风险分析【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2
(1).
25.洪银兴.w1D条件下贸易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四.管理世界,2001(2).
26.胡倩.国际贸易理论与贸易结构【J】.世界经济文汇,20000).
27.彭磊.贸易结构优化三阶段及我国所处阶段的实证检验【J】.国际经贸探索,2004(1).
勰.裴长洪.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若干结构问题【J】.财贸经济,1998(8).
29.赵晋平冲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及其调整对策【J】.管理世界,1998(q
30.魏浩等.中国制成品出El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分析田.世界经济,2005(2).
31.罗双临.经济全球化下额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特征【J】.商业时代,2004(2).
32.杜文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问题与对策【J1.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8).
33.黄中文,宋小娜.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探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6(2).
34.彭中文.我国高新技术R&D投资与其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J】.经济纵横.2006(4).
35.陈文敬,张威.从外部依赖走向自主成长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发展战略研究【J】.国际
贸易,2005(2).
36.都晓岩,王丽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8).
37.杨波,刘海云.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的思考一基于中国科技兴贸战略的实证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
SR
38.姚战琪.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贸易竞争力问题研究一兼论新世纪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转换
及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发展【J】.财贸经济,2002(3).
39.陈朴.加工贸易比重过大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探讨【J】.南方经济,2004(6).
40.汪素芹,程静.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与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J】.国际经济探
索,2004(9).
41.王耀中,王梓安.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分布特点及其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21m(1).
42.范柏乃等.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发展与对策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5).
43.郭峰濂等.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特点、问题及对策【J】.国际贸易,2006(1D.
44.贺骁,廖维琳.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川.国际贸易问题,2004(5).
45.郭丽峰,刘彦,朱星华.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60).
46.高志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模式的战略i胃整tJ].中国科技论坛,2004(1).
47.曾稚.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模式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6(5).
48.柳哲.应对入世加快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战略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5).
49.金泽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策略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01(4).
50.冯远.关于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几点建议fJ】.中国经贸导刊,2003(16).
51.中国高技术产业对外贸易展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及对外贸易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商
务部网站.http://www.moftec.gov.ca
59
致谢
时光如梭,转眼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已悄然过去,即将画上一个句号,内心感
慨颇多。在此谨向给予我鼓励、支持和帮助的老师、同学、朋友及亲人致以深深
地谢意。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首先要向我的导师卜海教授表达诚挚的谢意,本文
从选题到最终完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卜老师大量的心
血。卜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
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
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
的道理,为我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树立了榜样。在商学院求学期间,也得到了蒋伏
心、赵仁康、许坚、马常娥、李政军、田文等老师的辛勤指导,在此一并深表感
谢。
还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始终是我成长道路上最有力的支持者,不断的给我
最温馨地鼓励。三年研究生学习生活期间,也要谢谢同班所有亲切而可爱的同学
们给予我的帮助和关怀。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虽然几经修改,但由于学识水平有限,文中定有不妥之
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而我也将继续我的研究
之路。
60
苏娜
2008年5月于随园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研究
作者: 苏娜
学位授予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董道梅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研究[学位论文]2008
2. 李瑜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对策建议[学位论文]2006
3. 郭子一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与结构性问题研究[学位论文]2007
4. 郭根林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经济效应与发展策略[学位论文]2009
5. 于芳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与对策分析[期刊论文]-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0)
6. 刘正桥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条件研究[学位论文]2009
7. 周杨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及外溢分析[学位论文]2005
8. 陈志跃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学位论文]2007
9. 丁玉梅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期刊论文]-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