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河北省农民收入差距及其变化实证分析

河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河北省农民收入差距及其变化实证分析
姓名:边策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程长羽
20080601
摘要
摘要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总体提高幅度很大,虽然从前些年农民收入
增长势头减缓,增幅不大,到近五年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
农民收入问题依然很严峻,这也是学术界、政府、乃至全社会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
题。所谓农民收入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的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以
往对收入差距的研究对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研究比较多,而研究农村内部收入
差距问题的文献相对少一些,而研究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在时间序列上变化的文献就更
少。
本文从地区差距间差距角度出发,选取了河北省136个县(市)的数据,研究了
1997—2006年县(市)间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通过研究,试图找出造成农民收入差距
变化的因素,测算和分析这些因素对农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及其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动趋
势。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对以往的研究
文献进行了回顾,建立了从地区差距这个视角分析河北省农民收入变化情况的研究框
架。
第二部分对1984—2006年间河北省农民收入的历史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
第三部分以河北省136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对1997.2006年近lo年河北省农
民收入地区差距及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
对河北省农民收入历史变化过程的研究表明,河北省农民收入的历史变化过程呈现
出一定的阶段性,每个阶段的农民收入基本都是按不同斜率线性增长的。虽然各阶段的
年增长额、年增长速度的变化存在差距,但总体来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河北省农
民收入有很大增长,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
关键词农民收入地区差距变动
Abstract
Since the economic refom staned,althou曲mral residents’income has gained great
increase in China,its蓼owm be百n to haVe si朗ificant dlIop in recent yearS.so the probIerIls
about mral residents’income become very import雒t.T11ese probleIlls mainly include two
aSpects.On me one hand,income inequality be似een mral residents and city residents
continuouslv extends.on the other hand,income inequality锄ong mral rcsidents also
continuouslV extends.The former research are mainly about me first aspect,and me research
about the second aspect are not many.Especially,me paperS about the V撕e够trend of rural
residents’i11come inequality along wim time are much less·
On the baSe of mese analySis,the aumor firstly analyzes the V撕ety trend of nlral
residents,income inequality锄ong di行erent counties in Hebei舶m l 984 to 2006·Secondly
the author gets me白ctors of causing mese changes trend and these factors comribution rate
f.or inequality.7I’his paper includes t11ree parts.
The缸st p砷analyz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the research meanings,and expllclts
the research purposes alld contents,then builds up the research仔ame.
IIl second pan,the author allalyzes me historical V撕ety process of mral resldents’
inCome in Hebei仔om 1984 to 2006.
In mird pan,the author analyzes me v撕ety仃end of income inequality锄ong re缪ons
and dif断ent factors contribution rates for total inequality.
ARer aJlalyzes me 11istory variety process of the九lral residents’income,the author
indicates it could be divided fivc different histo拶phaSes.EVe拶phase has dif衔∞t
clfla】mcteristic.
IIl third pan,me aumor firstly a11alyzes the v撕ety t啪d of re百onal income inequali饥
a11d uses p convergence model to prove this trend.Secondly’the aumor decomposes mcome
inequality锄ong re酉ons aIld income inequality Challge锄ong re西ons·Tlle result indicates
me C0ntribution rate of inequality锄ong difjf.erent income 1eVel re西ons is lli曲er than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inequality锄ong s锄e income leVelre西ons.
Keywords Rural Residents’Income Income Inequal埘of Re西on
Income Inequali哆of Rural Household
U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型z塞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l、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不保密Z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弦)
保护知识产权声明本人为申请河北大学学位所提交的题目为(涵:)l嘏寤蕊姑叭锄≮窝多的学位
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缡张如指导并与导师合磊氧得的研究成果,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是在河北大学所提供的研究经费及导师的研究经费资助下完成的。本人完全
了解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保护知识产权所制定的各项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河北
大学的相关规定。
本人声明如下:本论文的成果归河北大学所有,未经征得指导教师和河北大学的书
面同意和授权,本人保证不以任何形式公开和传播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内容。如果违反
本声明,本人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声明人:边塞日期:壶墨年』月上日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丕翌篁年≤月—兰L日
日期:苎21年—』,-月土日
第1章导沧
第1章导论
收入分配在经济和经济学中所处的位置都是相当重要的。经济体系就是一个经济要
素循环体系:生产厂商通过生产要素投入来生产产品以获得要素收入,消费者通过自己
所获收入来消费产品进而获得个人效用。而本文所关心的收入分配问题便贯穿在这两个
环节中:收入分配决定了厂商的生产要素投入,决定了下一轮生产要素收入的实现,也
就是在稀缺约束条件下的(生产性)资源配置问题;收入分配决定了消费者所购买的产
品,消费品市场上的资源配置问题,也进而决定了厂商的生产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
主阿马蒂亚·森认为,经济学有两个不同的来源:一方面,经济学可以联系到“伦理学",
另一方面,经济学可以和“工程学"的方法联系在一起。但无论是哪个来源的经济学,
最终所关心的经济问题都聚焦到一点,那就是为实现帕累托最优意义上的社会整体福利
水平的增加,而这一点也是人类发展的目的所在。因此,从马克思、斯密、李嘉图到阿
马蒂亚·森等,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众多经济学家所关注的。
1.1研究意义
从20世纪70代末开始的这场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将近30年,在这伟大而艰巨
的历史变革中,我国国民收入取得了巨大的增长,同时我们的分配制度也从计划经济走
向了市场经济,虽然消除了绝对的平均主义却导致了巨大的收入不平等,根据世行的统
计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经从1984年0.275增加到2006年0.47∞。对于处在这样
一个重大历史转型期的中国,收入分配问题无疑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对于笔者而言,农村收入分配问题是这个热点问题中的焦点。在改革开放期间我国
农村经济相对保持了比较好的持续发展势头,农民收入固也有较快增长。从1978年的
134元上升到2007年的4140元。分阶段考察,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随着包产到
户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产品产量迅速提高,农民收入得到快速的增长。80
年代中期,农村改革相对放缓,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从无到有,农民收入继续增长,但
是增长幅度较第一阶段明显有所减缓。80年代末,我国主要农产品出现了比较明显的
①W硎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Ildicators Online Database.
圆如无特别指明,本文中的农民均指农村居民,收入均指人均纯收入
l
河北人号:经济2跚页}?学何论文
恢复性增长,但却出现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不利局面,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逐渐回落。90
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农民收入增长形势逐渐好转,虽然同期物价上涨较快,但剔除
物价上涨因素后,农民收入实际增长还是较快,但其中个别年份有较大波动。90年代
中后期至21世纪初,我国从经济软着陆从多年通胀进入到通货紧缩,农产品的供求关
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产品供过于求,主要农产品连年出现减产,农民收入增长势头再
度减缓,增幅大幅度回落,尤其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绝对额甚至有所
下降。21世纪初期至今,在国家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政策鼓励下,随
着粮油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的恢复性上涨,粮食连续五年实现增产,农民收入实现连续四
年较快增长,最新的2007年与2006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9.5%,这是自1997
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农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的原因,可从农民收入来源进行分析。农民收入可分为农业
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农业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
高;非农业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土
地使用权转让费等。目前,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增长都很有巨大压力。从农业收入看,
虽然我国目前物价上涨较快,尤其是农副产品价格较去年同期有较大上涨,使农民有所
获益,但是价格继续上涨的空间已很小,依靠价格上涨提高农民收入的幅度相当有限。
从农产品增量这个角度看,我国农业已经连续五年增产,而且近年来石油价格的上涨,
导致柴油、化肥和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从而抵消了相当一部分农业
生产利润,因此农业内部生产继续增产的动力实际上是不足的,继续依靠农业增产也已
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收入;从非农业收入看,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就业增收面临多种因素制
约。虽然这五年经济增长一直很快,但是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经济放缓和人民币大幅增
值,使我国雇用农民工最多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受到较大冲击,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就
业增收压力更大。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劳动就业机会增长
会相应放缓,这也会给农民增收带来巨大压力;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严重滞后,乡
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制约;农业和农村投资不足,缺乏必要的金
融支持,小额信贷发展艰难。这些因素阻碍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农民增收压力加大的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从全国来看农民收入的
差距在不断拉大。改革丌放前,我国居民收入是绝对平均主义,城市居民内部和农村内
2
第1章导论
部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都不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之问的收入分配发生了根
本性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经济
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拉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1978年,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基尼
系数分别为0.16与O.2l,2005年分别增至0.34与0.38。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
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持续扩大。2002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人均纯收
入的3.11倍。近年来,城乡差距稳定在3倍左右,上升趋势有所减缓。如果考虑到城
镇居民生活费用高于农村居民,则实际的城乡差距可能低于货币收入差距;但如果考虑
到城镇居民所享受的公共物品、社会保障等实际福利,则实际的城乡差距可能高于货币
收入差距。综合这两类因素,城乡差距及全国收入差距仍处于较高水平。河北省作为一
个经济发展中等地区,虽然整体农村收入不如沿海地区高,但是贫富分化也是相当明显
的。
因此,在这样一个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背景下,对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问
题的研究便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于是,本文的研究便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河北省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近20年来,河北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
动情况如何?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又如何?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究竟是受哪些
因素影响?
笔者相信这一研究将使我们正确的认识我省农民收入问题,为政府及时制定调整增
加农民收入、缩小农民收入差距的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1.2论文的创新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选取河北省136个县(市),研究了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及各影响因素的贡
献率变化趋势。而以往的针对河北省研究大部分都是从城乡收入的角度来研究收入变化
或者省际问来比较研究我省和其他各省的收入差距,专门研究河北省农民收入差距变化
的文献较少。
2.本文应用B收敛假设检验模型对河北省县(市)间收入差距进行了检验。以往
运用B收敛假设检验模型对地区收入差距变化趋势进行的研究,主要是检验国家间、省
际间的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只有少数文献把此方法运用到地(市)间差距的研究,把此
方法运用于检验一个省县(市)间收入差距变化趋势的文献就更少。
3
河北人学经济学硕fj学位论文
3.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对收入差距进行了分解,分解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划
分地理区域和对收入排序分组,从两个角度计算各组收入差距并进行组内、组间分解,
以往研究一般进行单一划分从一个角度来分析;二是每年对收入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
归,分析比较每年的回归结果,找出影响收入的重要解释变量。
1.3收入差距的相关文献综述
1.3.1收入差距理论的综述
1.政治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
马克思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认为是工人的劳动创造了价值,提出了按劳分
配的原则,即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关系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资料,这是人
类分配方式上的一次深刻变革。马克思批判了三位一体分配理论,认为工人得到工资、
资本得到利润、土地得到地租,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一种分配关系【l】。
2.西方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
从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直至约翰·穆勒,西方经济学完成了从
劳动价值论到要素价值论的变迁。同时完成了劳动剩余分配向要素价值分配的变迁。古
典经济学认为,收入分配是按照三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的数量和收益来决定的,
即所谓的工人得到工资、资本得到利润、土地得到地租。新古典分配理论引入了边际的
考虑,其分配理论是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等价的市场定价原则在要素市场上的应用,所
强调的边际生产率分配法则是:在技术不变的假定条件下,所有要素的价格(或者说是
报酬)都表现为该要素的边际产出贡献,并由其决定。新古典经济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古
典经济学,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三大要素划分的基础上,增加了组织或企业家才能,将古
典经济学下的资本要素分解成物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或组织)。劳动获得工资、资本
获得利息、长期内完全缺乏供给弹性的要素获得经济租、企业家才能(或组织)获得剩
余。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都是从要素的定价来考查分配的。
3.地区经济差距变动趋势的理论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刘易斯于1954年(Lewis)创立了经济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这一模型把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结构概括为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建立了两部门经济发展模型,奠定了无限
剩余劳动力供给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在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社会里,在经
4
第1章导论
济发展的初期,由于传统经济部门近于停滞状态,劳动力供给近于无限,工人工资可以
保持在较低水平,而资本将持续投向生产部门。与此同时,传统部门的劳动者收入的绝
对和相对份额都将减少。刘易斯认为,由于把剩余进行投资形成新资本而扩大并吸收更
多的人从自给农业部门到工业部门就业,剩余越来越多,资本形成也越来越大,而且这
个过程要一直继续到剩余劳动力消失。当经济发展到了高级阶段,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消
失,劳动成了稀缺要素。工人的收入就会增加,而资本就成为较为充裕的生产要素,其
收入份额就会下降。这样,以劳动力的过剩变为短缺为转折点,收入差距由上升的趋势
变为下降的趋势。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把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联系起来,用现代部门的
不断扩大来说明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并围绕这个过程根据收入分配来解释资本积
累,同时提出了贸易条件、工农业关系等一系列问题。1961年费景汉和拉尼斯对刘易
斯二元结构模型作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认为刘易斯模式的缺陷在于贬低了农业在经济
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把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缩小到只为工业部门扩张提供所需的
廉价劳动方面,事实上,农业部门还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必需的劳动剩余,构建了“刘
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这种收入分配模型以劳动与资本两类生产要素的供求关
系来解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要素收入分配,对于二元经济转换在收入分配的作用做了较
为完善的说明。
(2)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
1957年,缪尔达尔深入研究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分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收
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和趋势。他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扩张对周围地区会产生两种影响:
其一是回波效应,即一个地区的经济扩张,导致了周围地区的衰退,使地区之间收入不
均等扩大。其二是扩散效应,它与回波效应相反,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和带动了周
围地区的经济进步,使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缩小。这两种效应都要通过一定的机制来发挥
作用。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影响和地区收入不均等的变化取决于这两种效应谁占优
势。当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时,地区之间的不均等便呈现一种累积性的扩大趋势;当
回波效应小于扩散效应时,地区之间的不均等就表现为一种累积性的缩小趋势。一般认
为,扩散效应与回波效应产生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某些主
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集聚,从而形成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结
果吸引了新的投资者进入和生产要素流入,将进一步提高这些地区的经济实力,增强其
S
河北人。7:经济号:硕fj学何论文
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这是回波作用的结果。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规模经济将被规
模不经济所取代,外部经济被外部不经济所替代,这时发达地区就会向落后地区进行经
济扩散,从而导致生产要素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扩散效应因此产生。缪尔达尔
还说明了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地区经济发展由扩张、停滞和衰退这样
一个波浪式的推进过程。缪尔达尔还认为,如果仅仅是让市场力量来决定这样一个过程,
即使在迅速发展的国家里,许多地区的发展会滞后、停滞,甚至变得更加贫穷。
(3)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和规模收益不变,经济的长期增长
取决于外生的技术进步,经济的发展最终将趋于稳定的状念,也就是说,如果地区间收
入差别是由各国资源的初始禀赋不同所造成的,那么,随着各地区经济向平衡增长路径
收敛,这些差别会逐渐消失。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与其人均收入的起
始水平呈负相关关系,随着经济增长的趋同,落后地区最终将赶上发达地区。不以经济
的任何其他特征为条件,在人均量上穷经济体比富经济体增长更快的假说,被称为绝对
收敛。经济结构相近的经济体经济增长趋于绝对收敛,而与其他类型的经济体趋于发散
的情形被称为俱乐部收敛。在控制了稳念决定因素后,一个经济体离稳态越远增长就越
快的思想被称为条件收敛。
(4)库茨涅茨倒U理论
西蒙·库兹涅茨于1955年首次提出了收入分配的“倒U假设’’,即经济发展过程
中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轨迹是先上升后下降,形成一条类似于倒“U"的曲线。库兹涅
茨认为“收入分配差距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
后是短暂的稳定,在增长的后期逐渐缩小。"库兹涅茨还认为,处于发展初期的欠发
达国家比处于发展后期的发达国家具有更高的收入不平等程度。1965年,美国经济学
家威廉姆斯将倒u理论运用到区域经济的研究中,对24个国家的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
进行了分析后,认为各国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有效供
给不足,加之追求全国经济的最大增长,必然将资源配置在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区域间
经济差距必将扩大,之后随着经济的区域间不平衡程度趋于稳定,当经济达到发展成熟
阶段,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有效供给显得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发展目标转向平衡
发展,必然要把资源配置转向落后地区,发达地区在客观上也会对落后地区的经济产生
6
第1覃导沦
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使落后地区得到开发,因而区域间成长的差距将趋于缩小。这在
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倒“U"曲线在经济发展中的形成机制。
4.个人收入差距理论
(1)机会不平等理论
关于机会不平等理论,在发达国家,主要研究的是现有制度下的机会歧视问题,如
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发展
滞后,地域分割严重,二元经济结构等特征,使得农村居民在受教育、就业和享受社会福
利的机会就要比城市居民小。客观经济的不平等直接影响了与其相适应的制度上的不平
等和歧视,如城市就业政策中的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劳动就业
者的歧视,同时制度上差距又会固化甚至加剧经济的差距性,所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个人机会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和相应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
(2)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最早提出完整的人力资本概念,他认为资本概念不仅包括在产品上的物质资
本,还应该包括劳动者身上的人力资本,二者共同构成国民财富。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具
有劳动能力的人身上,是从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所表示的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
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与物质资本一样,必须通过大量投资才能形成。
它与物品的区别在于: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既不能被转让,也不能被当作财富来继承和买
卖,但它与物品一样,能够对经济发展起着生产性的作用。
贝克尔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最重要因素可
能是这种投资的盈利性和收益率,即人力资本的投资是由这些投资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
本共同决定的。
卢卡斯和罗默尔把人力资本纳人增长模型,而且使之内生化,从经济增长模型中阐
发其人力资本理论,把对一般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强调变成了对特殊的知识即生产
某一产品所需要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强调,从而使人力资本研究更深入、更细致。
(3)收入再分配理论
收入再分配理论认为,个人福利不仅取决于本人的消费和收入水平,而且取决于社
会的收入分配状况。由边际生产力和要素的供求均衡所决定的收入分配,在完全竞争的
条件下能够保证效率,但不能保证收入分配的平等。在市场供求决定收入分配的情况下,
7
河化人。≯经济学硕fj学何论文
财富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将不可避免。为了实现收入分配的平等,政府干预收入分配是
十分必要的。也就是说,通过政府干预的收入再分配,是保证社会达到帕累托最佳再分
配的必要条件。没有政府干预,再分配就不会发生。同时,收入分配具有外在因素的特
征。各个收入阶层的效用是相互依存的,因为个人的效用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收入水平,
而且取决于各阶层的收入水平。
收入再分配属于主要由国家政策决定,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税收和公共支出
方面。在税收方面一般包括劳动所得的税收和财产所得税收两个部分。在公共支出上包
括公共商品支出、公共服务支出、转移支付三种主要形式。从一般经济运行上看,收入
再分配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提高税率和增加公共支出补贴低收入者来降低收入差距。
1.3.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地区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研究
在研究收入差距时,通常采用Gini系数、111eil指数和GE指数来衡量收入差距的
程度,研究方法主要是依靠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以及对不平等指数的分解来进行实证分
析,并最终找出差距形成的原因。
魏后凯【2】和林毅夫【3】等人分别利用Theil指数分解,研究中国的三大地带差距、省
际差距、省内差距和城乡差距对中国地区总体差距的影响,对地区差距按东、中、西三
大地区的分解发现: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总差距中占了主导地位,而且地区之间的差距在
总的差距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的差距则在缩小。而范剑勇【4)
的研究结论是:三大地区问的差距从1978年占据总差距的37.75%上升到1998年的70%,
在改革初期,东部地区内部的差距超过三大地区间的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达到
52.22%,到了1999东部地区内部的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已下降到25.5%。蔡萌、
都阳吲通过考察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中存在俱乐部趋同以及条件趋同的现象,得出结论:
人力资本禀赋稀缺、市场扭曲和开放程度不足使得西部难以实现和东部的趋同。
对地区差距的城乡分解可以看到:城乡之间的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很大。林毅夫
等161的计算表明,城乡差距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53.36%下降到1995年的49.5l%,
农村内部差距的贡献由23.82%上升到27.02%,城镇内部差距的贡献由22.82%上升到
23.47%。Kanbur和zhang对1952—2000年间的人均真实消费GE指数进行了城乡分
解,揭示的情况也大体一样。
8
第1章导论
对地区差距按产业分解发现,第二产业对基尼系数的贡献远远超过其它产业,平均
超过65%的地区差距是由第二产业引起的,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显得不是很重要。
从变化趋势来看,第二产业的贡献稍呈下降趋势,但是仍然很高,第三产业的贡献则在
上升【7】。这与Tsui、林毅夫等,以及魏后凯的分解结果基本一致。
对农村内部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而言,张平利用了Gini系数分解方法,分析了中
国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发现中国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是由农村工业化
或乡镇企业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这说明,农民人均收入的地区差距拉大,主要是各地
劳动力获得非农产业就业机会的不同和不合理的农产品价格结构对不同比较优势的地
区影响不同造成的。
范剑勇尝试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描述地区差距形成的机制,并通过实证分析
认为地区差距的扩大在产业结构上应归结为大陆地区第二产业整体上向东部沿海地区
集聚,特别是1995年以来这种集聚趋势尤为明显。但是范剑勇的研究主要工作还是在
于实证研究,其对地理因素影响地区差距的内部机制仍然没有充分的阐述,而且其实证
分析中各个解释变量之间较高的相关性,影响了其结论的可靠性。杨宝良则对中国的工
业地理集聚进行了实证分析。李国平、范红忠也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聚
和中国地区差距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些研究仍然没有基于中国的背景把地理因素对于地
区差距的作用机理充分的阐释清楚。
2.新古典收敛假说检验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如果地区问收入差距是由各国资源的初始禀赋不同所造
成的,那么,随着各地区经济向平衡增长路径收敛,这些差别会逐渐消失。换言之,一
个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与其人均收入的起始水平呈负相关关系,随着经济增长的趋
同,落后地区最终将赶上发达地区。
国外许多经济学者根据此理论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Bam【351利用98个国家在
1960.1985年期间的样本数据进行收敛性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的增长率与人均
GDP初始水平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只有在人均GDP处于一定的水平之下时才成立,突
破临界值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模糊起来,甚至出现微弱的正向关系。Mankiw等
(1992)的研究发现,在将人力资本因素整合进Solow模型后,Solow模型对经济增长
条件收敛性问题所作的解释具有合理性。他们将投资占GDP的比重、人口增长率、人
O
河北人号:经济。7:硕十。7:何论文
力资本投资以及初期人均GDP水平共同作为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结果发现人均GDP
增长率与初期人均GDP水平显著负相关,同时与初期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显著正相关,
产生了很强的条件收敛。与此同时,Ba玎。发现人均GDP增长率与初始人力资本水平之
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Manhw与B锄r0的实证结果都在突出人力资本作用
的同时,证实了条件收敛性的存在。Ba仃o,Sala.i.M枷n【36】分别对美国48个州以及日
本47个县的增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不仅证实了B收敛的存在,而且证实了。收
敛也是成立的。
此外,一些学者还分析了影响条件收敛的其它因素。Razin,Yuen发现,对于地区
性经济增长来说,在存在知识外溢的情况下,劳动力的流动能够产生地区间收入的均等
化,相反对劳动力流动的禁止将使得人均收入出现分化。Ben—David,Kimhi发现,贸
易伙伴间进出口贸易的增长,特别是落后国家向富裕国家出口的增加,可以促进贸易伙
伴国之间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产生。
对于中国经济是否符合新古典收敛假说,不少学者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来进行验
证。宋学明吲认为1978年各地区人均收入与1978—1992年经济增长率呈反向关系;把
国有工业生产总值占工业生产总值在1978年超过80%的省份与其他省份分离以后,新
古典增长理论仍然适用。Chen、Fisher用部门截面数据分析了中国各省1978一1993年
的人均GDP后认为地区间存在条件收敛,收敛速度主要取决于资本系数、就业增长、人
力资本投资、外国直接投资和沿海区位。魏后凯较全面地研究了1978—1995年中国经济
增长的收敛性,沿用Barro和Sal犷I_Martin分析方法计算了1978年以来各地区省
份产出差距收敛和部门产出差距收敛,认为中国各地区GDP差距大约以每年2%的速度
收敛,但从发展阶段来看,1978—1985年各地区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相对较快,而
1985—1995年则不存在显著的收敛性。申海分析了1978一1996年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增
长数据,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存在比较明显的O收敛,并且分别采用四组数据计算B系数,
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人均GDP收敛快于人均收入的收敛。蔡畴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
中国在改革以来的地区经济发展中,不存在普遍的趋同现象,却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
部三个趋同“俱乐部"。同时,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有条件趋同。蔡防、王德文、
都阳指出,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也是影响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条件收敛的因素。刘强的
研究结果显示,大规模劳动力的区际迁移是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诱发因素。
10
第1章导论
但王绍光、胡鞍钢对中国地区间增长收敛性的存在总体上持怀疑态度。刘夏明、魏英琪、
李国平认为,中国沿海各省之间的收入差距小于内陆各省,地区之问的总体差距主要来
自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不存在俱乐部收敛。
3.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
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而言,根据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分解可以发现,劳动力收
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Gini贡献率很高,1995年分别为58%和35%;同年,两者的基尼系
数分别为0.54和0.133,而且从1984年以来,劳动力收入(即工资收入)的集中指数
呈上升趋势【9】。李实、魏众通过构建收入函数,发现农村外出劳动力对家庭总收入的边
际贡献率要明显高于非外出劳动力的边际贡献率,而且这部分劳动力还会提高家庭其他
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胡文国、吴栋、吴晓明分析了中国农民收入变化
后发现,工资性收入增长比较快,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积极因素、家庭经营性收入增
长比较缓慢,是制约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民财产性及转移性收入波动幅度
大,农村金融市场极不稳定。吕耀、王兆阳分析了中国农民收入及其分配差距影响因素
的作用程度后发现,在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因素中,农产品收购价格水平和农村城市化
水平对农民收入有正向作用,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相比,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能较快
地增加农民收入,但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会进一步扩大农民
收入的分配差距。张平【10】通过对收入函数的构建以及对收入差距的收入来源分解,分
析了中国区域因素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将区域间收入差距拉大的最主要因素
归结为非农收入的差距。李实等的研究按收入来源对中国农村居民总体收入差距进行了
分解,分析的结果表明收入结构中非农收入构成农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而农村居民
从国家和集体得到的净转移性收入事实上已经成为负收入来源,并在1995年成为对农
村收入分配产生最大不均等效应的收入来源项。
1.3.3对以往研究文献的评述
目前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对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以
来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该变化趋势的各种因素的分析。虽然采用不同的收入
差距指标进行衡量,但对这20年的中国农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的判断都是一致的。即
无论是农村总体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还是区域内收入差距都呈现持续上涨的趋
势,不同研究的差别主要在于对影响因素的变量选择不同。另外,由于不同学者在研究
11
河北人’7:经济7≯硕十’≯何论文
过程中的数据可获得性的差异,对上述两块内容的研究主体也因此而出现不同:中国农
村总体收入差距,中国农村区域间收入差距,以及区域内部。
在以上的各种研究中,都将问题集中在农村经济结构上,将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作
为农村总体收入差距、区域问收入差距、区域内收入差距主要的解释变量。这些研究都
是很有洞察力和解释力的,并极大的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认识,但是,
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以往对于地区收入差距的研究,大都是从不同角度分析地区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以
及变化趋势,选取的研究对象都是较大的地域范围,研究重点基本上集中在中国东、中、
西三大地带问差距或省际间的差距,研究一个省内县(市)问差距的文献很少见。对一
个省内部进行研究所提出政策建议可能更有及时性和针对性。从研究方法来看,以往对
地区收入差距形成机理的研究基本上是通过分解地区收入差距来进行,分解方法主要
有:一是在不同地域之间分解;二是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分解;三是基于回归方程的解
释变量进行分解。大多数研究都是采用其中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同时采用两种分解方法
的文献不多。而在对不同地域之间分解,一般只应用一种划分方法,同时应用两种划分
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
总之,以往对农民收入的研究,大多是从较大地域范围来进行,专门从河北省县(市)
间差距出发,采用多种收入差距分解方法和多种地域划分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还没有。
1.4研究思路
虽然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众多经济学家研究的对象,但目前仍难以提出一个比较完整
的收入分配理论体系,而只能通过实证方法对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物进行归纳分析【111。
尽管如此,本文还是希望通过以往分配理论的回顾和分析,把文章的分析建立在一定的
理论框架基础上。
地区收入差距必然受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影响,而根据以往的经济理论和研究来看,
造成地区间差距的原因主要有:生产要素投入、经济结构、政策和制度因素、地理位置
和资源禀赋。从生产函数中,可以看到,产出必然要受到要素投入情况的影响,包括资
金、人力等;从经济结构因素看,因为各类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不同而影响各地
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和制度因素则通过促进或阻碍各地区要素投入的数量增减和质
量优劣,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作
12
第l章导论
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天然起点,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这些因素通
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地区经济差距。
以往对各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研究大都是宏观上从截面数据的角度对差距的进行分
析,研究收入差距在时间序列上变化趋势的文献并不多。从地区收入差距出发,笔者分
析其地区差距衡量的角度可以有两个:其一是不同地理区域差距的衡量,作为同一地理
区域有类似的外在因素影响,包括交通、地理环境等,它们的差距衡量可以较好分析出
其内部的收入差距情况,同时可以对不同区域的差距衡量可以宏观把握各区域发展情
况,以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另一个是对不同收入组地区差距的衡量,对不同收入组的分
析可以使我们清晰的看到各个收入组的变化情况,低收入组和高收入组的差以及各自的
收入的增长速度等,同一收入组内部差距又是怎样的,这样打破地理区域的限制,按收
入从高到低纵向的进行比较,使地区差距的分析更加清楚。从基于此分析本文从地区差
距度出发,以河北省136个县(市)为对象,研究了1997—2006年这lO年间县(市)
间差距的变化趋势,找出造成农民收入差距变化的因素及它们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在时
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了本文的分析框架,如图1.1所示。
为了更好的研究各因素如何影响收入差距的变化,应该清楚的认识河北省农民收入
在时间序列上是如何变动的,只有明确了这个问题,明白河北省农民收入在不同历史阶
段的不同变化特点,才能在此基础上从地区差距角度出发来进行收入变化情况的分析。
对地区差距变化趋势的研究,应该从分析农民收入地区总体差距的变化趋势开始,
分析了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后,还应该对这种趋势进行检验,本文将用B收敛假设检验
模型完成此工作。在此基础上,为了找出造成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分析它们对收入差
距贡献的变化趋势,还必须对收入差距进行分解。首先对136个县(市)按地理区域进
行分组,然后按照收入高低排序进行分组,然后分别研究各组收入及其差距的变化情况。
进一步,根据上文的分组情况,把总体差距分解为地区组内差距、组间差距,研究不同
地理区域间差距和同一地理区域间差距,以及不同收入水平地区间差距和同一收入水平
地区的差距各自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及其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最后,通过每年对农
民收入的回归分析,找出在时间序列上影响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透过以上几个步骤的
分析,就可以清楚知道,地区间收入差距是如何随时间变化,哪些因素影响了它的变化。
13
河北人’≯经济学硕十。≯何沦文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分析,就完成了本文的研究主要工作,针对研究中得到的结论,笔者
将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图1.1研究框架
14
第2章河北省农【屯收入的历史变化过秤(1984—2006)
第2章河北省农民收入的历史变化过程(1 984—2006)
在从地区差距角度分析河北省农村居民收入变化趋势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河北
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历史变化过程,从这其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河北省农村收入变化的
整体情况,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
2.1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当前国内外比较常用的收入差距测量指数有Gini、Theil、Atkinson、GE。根据本
文的研究需要,笔者选用了Gini系数和Theil指数进行分析。首先,笔者计算了地区
农民收入的Theil指数、Gini系数,分析了它们的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动情况,引入B
条件收敛假设检验模型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检验。其次,对地区农民收入、
农户问收入差距变化进行分解。分解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对各县市按照地理区域和
收入排序进行分组,然后根据分组的结果,进行组内、组间分解;二是每年对农民收入
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比较每年的回归结果,找出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解释变量。
具体的方法在各章节中分别介绍。
本文的数据有三个来源:河北省经济年鉴(1998—2007年)、河北省农业统计年鉴
(1998—2007年)和1952—2002河北农村住户调查概览。
2.2河北省农民收入总体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生产力得到彻底解放,
农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成
倍增长,据河北经济年鉴的数据,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前2006年河北省农民收入为3801
元,比1983年的298元提高了近13倍,1983—2006年,收入平均年增长速度∞达到11.7%。
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后2,农民收入从1983年的298元,上升到2006年的1142元,农民
收入也提高了近4倍,收入平均年增速达6%(如表2.1所示)。
∞平均年增长速度=(本年的收入/基期的收入1“‘.1,其中,t是本年和基期的时间间隔。
四如无特别说明本文的农氏收入均剔出了物价上涨因素。可比价≤见价/价格指数,这里的价格指数是
以1983年为基期计算的。
15
河北人学经济学硕f j学何论文
表2.1 1983.2006年河北省农民收入单位:元
数据来源:根据河北省经济年鉴(1998—2007年)和河北农村住户调查概览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从农民收入的年增长额来看(见表2.2、图2.1),总体是基本呈上升趋势。23年
间,大部分年份的收入年增长额在5—50元间波动。但图中看到波动幅度较大年份有四
个,特别是1989年为一44.67元,这说明1989年与1988年相比,农民收入不仅没有提
高,反而下降了将近45元,而在1995年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了139.23元,是23年间的
最高值。2001年后,收入年增长额都超过了30元,特别是2006年的收入年增长额高
达78.27元,为近10年来的最高,说明近几年来河北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表2.2 1984.2006年河北省农民收入年增长额、年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根据河北省经济年鉴(1998—2007年)和河北农村住户调查概览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16
第2章河北省农民收入的历史变化过种(1984—2006)
1R
骚业

年份
图2.1 1984.2006年河北省农民收入年增长额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河北省经济年鉴(1998—2007年)和河北农村住户调查概览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为了进一步直观地了解河北省农民收入的增长情况,笔者在计算了收入的年增加额
后,又计算了1984年一2006年间河北省每年农民收入的年增长速度①(见表2.2)。并
通过图2.2描述了其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动趋势。
35.0
30.0
25.0
霉20.O
警15.o
茧10.o
磬5.O
廿O.0
—5.O
一10.0
—15.0
Fi砸鏖墅年份
线性趋势预测(年增长速度%)l
图2.2 1984.2006年河北省农民收入年增长速度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河北省经济年鉴(1998—2007年)和河北农村住户调查概览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从图2.2中来看从1984—2006年总体的年增速是呈上升趋势的,但这23年间年增
①年增K速度=[(当年的收入一上年的收入)/上年的收入]幸100%。
17
河北人学经济’≯硕十学何论文
长速度波动幅度很大,几次起伏。分阶段来看,1983一1989年间,河北省农民收入年增
长速度为第一个较大波动, 1983年的年增长速度最快,接近14%,之后则大幅下降,
到1989年的年增长速度为一11.75%,增速在所有年份中最小。从1993年开始年增长速
度开始持续上升到1996年达到最高速度31.30%,之后年增长速度变动趋于平缓,从
2004—2006年年增长速度又开始上涨。根据笔者的计算,1984—2006年,这24年的农
民收入平均年增长速度为6%。以上这些说明,河北省农民收入的年增长速度还是比较
快的,并且变化幅度较大。
2.3河北省农民收入总体变化的阶段性分析
从图2.1可以看出,河北农民收入尽管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
还是相差很大的,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具体的划分见表2.3。
表2.3河北省农民收入在五个不同阶段的平均年增长额、平均年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根据河北省经济年鉴(1998—2007年)和河北农村住户调查概览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第一个阶段为1984一1989年,这一时期农民收入的增长是一个坐滑梯下降的过程,
年增速从1984年的13.12%迅速下降到1989年的.11.75%。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
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体制的变革,确立了农户这一相对独立的微
观经济主体,新的生产关系使整个农村经济都有了突破性质的发展,随着农业产量大幅
增加,国家收购价格的提高,农民收入出现高速增长,但是随着制度变革的增长动力释
放,突发式生产激励机制效应逐渐减弱,加上1985年国家取消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
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导致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同时由于激进的价格改革导致
出现大幅度的通货膨胀,虽然非农产业在同时期有了迅速发展,但农民的实际收入仍增
长十分有限,年平均增长额只有6.12元,虽然那时农民收入基数低,但年平均年增长
速度也只有4%。如果只看1985.1989年,这五年间农民实际纯收入实际是下降了2.45
元,年平均增长率是.O.1%。(见表2.1、2.2、2.3)。
第二阶段为1990.1993年,虽增速依然不高,但止住前四年收入增速连续下滑的态
势,增速开始出现拐点进入上升趋势,这说明农民收入增速有了实质性突破,农民收入
18
第2章河北竹农【屯收入的历史变化过科(1984—2006)
总体有所好转。
第三个阶段为1993一1998年,这一阶段国家分别在1994年和1996年两次大幅调
高粮食价格,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使河北省农民收
入又自改革开放初期后再次进入一个黄余增长期,1998年末农民收入是比1993年翻了
一番,5年的平均年增长速度高达14.93%,平均年增长额为77.92元,平均年增长速度
为五个阶段中最高。
第四个阶段为1999—2004年,在这一阶段,由于1997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我国
经济从产品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的转变,使我国经济进入通货紧缩。农产品相对过剩导
致农产品价格的下降,极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加上多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导致农
业连续5年减产,而乡镇企业发展也停滞不fji『,农民增收再次陷入低谷。平均年增长额
仅为31.24元,年平均年增长速度也迅速回落为3.73%,增幅回落高达11.2个百分点。
第五个阶段为2004—2006年,在这一阶段,由于国家退耕还林和粮食直补以及农
业税费的减免等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出台,农产品价格也出现恢复性上涨,
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河北省农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近8%,年平均年增长额
也达到69.48元,两者均为五个阶段的第二高点。
综合这23年而言,虽然河北农村收入在不同阶段的增长变化波动较大,但总体来
说,改革丌放以来,河北省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增加,生活水平也相应得到极大提高。
19
河北人学经济学硕fj学位论文
第3章河北省农民收入地区差距的变化实证分析(1 997—2006)
从简单数据比较上来看,可以肯定河北省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要真『F说明河
北省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还必须分析河北省农民收入差距情况。本章将从地区差距的
视角分析河北省农民收入地区差距的变化情况。本章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分
析农民收入地区总体差距的变化情况,并对这种变化情况进行验证,看是否存在收入差
距收敛。其次,把各县市按地理区域分组和收入高低进行排序分组,研究各组的收入及
其差距的变化情况,然后分别对两种分组的地区收入差距进行组内、组间分解,研究不
同分组的地区间差距、同一区域和同一收入水平地区的差距各自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及
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透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地区差距的变化情
况如何,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变化情况,这些因素对地区差距的贡献率变化情况如何?
本章的研究将按照此思路来进行。
3.1农民收入地区差距的变化实证分析
笔者研究地区包括目前全部河北省136个县级地区(市①)1997—2006共10年的数
据罾,根据各不平等度量指数的特点,选取Gini系数和neil指数来测度每年地区问农
民收入的不平等程度,研究地区农民收入的G谳系数和Theil指数随时问变化的情况。
3.1.1 Gini系数、Theil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适用性
1.Ginj系数的计算方法及其适用性
统计学家马克斯·洛伦兹于1905年首先提出了一个描述收入或财富分配不均等程
度的曲线,即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是指按照人均收入水平由低到高排序,横轴为人
口累计比率,纵轴为收入累计比率的平面直角坐标体系下的一条曲线y=】,(x)。当洛
伦兹曲线是】,=x时,它表示人均占有社会财富或人均收入水平的绝对平均,当洛伦兹
曲线是横轴与直线X=100%所构成的直角折线时,它表示收入分配的绝对不平均。一
般来说,洛伦兹曲线是位于上述两种极端情况中间的一条曲线】,=】,(X)。该曲线与对
角线越接近,收入分配越平均。反之,收入分配越不平均。(见图3.1)
①这里所说的市,仅指县级市,选取的数据也仅是县级市的数据,如遵化市、任丘市等。
@在笔者已掌握的各县(市)的数据中,最早的年份是1997年的。
20
第3章河北锕农【屯收入地区荠距的变化实证分析(1997—2006)
图3.1洛伦兹曲线
1912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Gini)又以洛伦兹曲线为基础,提出了Gini系数。
它是测度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是在某一段时期内从总体上对一定范围内居民的
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描述。如图5.1所示,G砌系数G=剐/(阴+.妨),其中SA是指
45度线】,=X与洛伦兹曲线y=】,(X)所围成的面积,SB是洛仑兹曲线】,=】,(x)与X轴、
垂线X=100%所围成的面积。由于删+.妨=l/2,所以G=2删,若知道洛伦兹曲线,
则Gini系数G=1—2.c y(x)扔。Gini系数在。一1之间取值,当Gini系数为。时,它表
示人均占有社会财富或人均收入分配的绝对平均,当Gini系数为1时,它表示人均收
入分配的绝对不平均。
Gini系数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行之有效的度量不平等的方法,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
多G“系数的计算方法,包括直接计算方法、面积法、拟合曲线法等等,本文采用直
接计算法,具体公式如下:
G=PQC (3.1)
式(5.1)中,P为行距阵和c为列矩阵,P=(p。,岛,⋯易),只分别表示从
低到高对收入排序后,i地区的人口数占所有地区总人口数的比重,C=(q,巴⋯.q)7’,
2l
河J匕人’孚:纾济。≯硕十学何论文
c分别表示从低到高对收入排序后,i地区的收入占所有地区总收入的比重。Q为一个
方阵,其对角线上的元素为零,对角线右上方的所有元素为1,左下方的所有元素为一1。
Gini系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度量不平等的方法,它可以根据收入的来源,在不同部
门或产业之间分解,通过分解可以知道,各个部门或产业对总体Gini系数的贡献各是
多少。但它也有它的局限性,Gilli系数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对总
样本分组时,虽然能计算组内样本之间、组与组之间的G埘系数,但总样本G硒系数
并不等于组内Gini系数与组间Gini系数之和,这使我们很难简单地确定组内、组问不
平等各自对总不平等的贡献。更重要的是,相同G“系数所对应的洛伦兹曲线不是唯
一的,即不同的洛伦兹曲线可能有着相同的Gini系数,而不同的洛伦兹曲线所反映的
不平等情况又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相同的Gini系数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同的不平等
情况。
2.Theil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适用性
Theil指数也是度量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早在60年代,Theil就运用信息理论提
出了一个可以按加法分解的不平等系数。该系数可以满足Dalton·Pigou转移原理以及
人口和收入均质性等所有条件。Theil指数I(0)的计算方法如下:
,(o)=(1/Ⅳ)Σlog(】,/Z) (3.2)
式(3.2)中Ⅳ是单位数,Z是第f个单位的收入,】,是×,E,⋯‘的平均值。
,r11eil指数的取值在O以上,取值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均衡。当Theil指数取值为
0时,每个个体所占收入份额相等,收入分配绝对平均;TIleil指数取值越大则表示,不
平等状况越严重。
相对于GiIli系数的缺点而言,nleil指数的优点在于,当对样本分组时,组内样本
之间、组与组之间的Theil指数之和等于总Theil指数,这就使我们能准确度量组内、
组间不平等各自对总不平等的贡献。也正是因为此优点,使其在区域差距研究中被广泛
应用【121。
3.1.2农民收入地区差距变化情况分析
笔者计算了河北省省10年各县(市)间农民收入的Gini系数、,nleil指数,计算
结果见表3.1。
22
第3章河:I匕省农民收入地区芹距的变化实证分析(1997—2006)
表3.1 1997—2006年河北省地区农民收入的THElL指数、QNl系数
数据来源:根据1998—2007年《(河北经济年鉴》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10年问,首先县(市)间不平等指数决定值依然很大,Gini系数最低也为O.322,
Theil指数为O.66,说明农民收入差距依然很大。其次两个指数都在非常小的范围内变
动,G“系数在O.322.O.348之间变动,Theil指数在O.066一O.079之间变动。
3.2农民收入地区差距的B收敛假设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文提出的河北省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的变动趋势,
本文引入了B收敛假设检验模型。
3.2.1 B收敛假设检验模型及其适用性
考查区域差距呈现发散或收敛特征及其程度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增长回归法,式
(3.3)是检验各地区经济增长过程是否满足收敛假说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经典公式。
【ln◇“/J,印一r渺丁=口一【(1一P一∥)/丁】lny。一r+s甜(3.3)
式(3.3)中少“一r为期初的人均收入(或产出),y“为期术的人均收入,见·度,
∥被称为收敛系数,一个显著为正的∥意味着初始人均收入低的地区比初始人均收入高
的地区增长更快,确认了绝对收敛假说,∥值为负值,则表示地区经济增长趋于发散。
∥值越高表示经济向稳定状态收敛的速度越快。
为了考虑一些结构性因素对收敛的影响,经验研究中通常包含一个或者一组控制变
量五∥从而得到下列方程式。
[1n◇¨/y,.,一r肜丁=口一【(1一P一∥)/丁Jlnyu—r+似如+气(3.4)
23
洞,I匕人号:经济。7:硕十。7:何论文
对于加入控制变量后,地区间经济才收敛的,我们把这种收敛称为条件收敛。
由于式(3.4)中的估计涉及到非线性回归和面板数据处理,同时更重要的是,截
距项常数口意味着各地区具有相同的稳态值和时间趋势,所以大部分试图检验条件收敛
假说的经验研究采用的是截面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这可以用增长理论中的经典公式
(Sala_i_Martin,1996)来表示:
I.,=%一∥m(咒.。)+岛(3.5)
在式(3.5)中,口。为各地区都相同的截距项,I.,表示第f个地区在考察期间的收入
增长率,lIl(M.。)是第f个地区初始人均收入的对数值。∥值为正值,意味着初始人均收
入低的地区比初始人均收入高的地区增长更快,即确认了绝对收敛假说,∥值为负值,
则表示地区经济增长趋于发散。
考虑一些结构性因素对收敛的影响,同样也加入一些控制标量,得到式(3.6)
X,,=%一∥hl(咒,o)+∥互,o+矽置,,+乞(3.6)
其中,五.。为那些会影响第f个地区稳念值的因素在期初的值,五.。表示一组会影响
增长的其他因素,如经济结构、政策因素等。∥值为正值,意味着在考虑了其他影响经
济增长的因素后,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增长呈条件收敛,∥值为负值,则表示地区经济增
长趋于条件发散。
3.2.2实证分析:地区差距的B收敛假设检验
对本文来说,笔者先检验了河北省各县(市)间农民收入是否存在绝对收敛,如存
在,就无需做条件收敛假设检验,如不存在再进行条件收敛假设检验。运用式(3.5)
的模型,本文选取了1997—2006年、1993—2006年两个时间段,分别进行回归,回归结
果如表3.2:
第3市河北省农民收入地区荠距的变化实证分析(1997—2006)
表3.2不同时间段B收敛假设检验模犁的检验结果
时间段回归系数F Sig.
常数项2.133957 7.816042 0.0284
1 997.2006
山(乃.o) 0.34852 (0.005) 0.0059
常数项3.11656 13.37102
O.0157
2003.2006
山(".o) 0.58956 (O.000) O.0004
数据来源:根据1998—2007年《河北经济年鉴》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从表3.2中可以看到,回归方程I,,=%一∥1n(乃,。)+q中的系数p,在四个时间段
都是显著为J下的(F检验、t检验效果都很好),在95%的保证程度下通过检验,这}兑
明,对于河北省而言,1997.2006年间,地区间农民收入总体上存在着绝对收敛(无
需再做条件收敛假设检验),分不同的阶段考察,也存在绝对收敛,验证了河北省地区
农民收入差距在逐渐缩小的事实。
3.3河北省各县(市)按区域分组的情况分析
通过地区差异收敛检验,分析了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后,笔者下面将讨论
1997—2006年地区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在进行此项工作前,首先按《第三只眼看河北
——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①中对河北省区域划分@,把河北省各县市分组,然后
分别研究各组收入及其差距的变化情况,这样能够使我们很清晰的看到10年来河北省
各地区收入差距变化情况。
3.3.1各县(市)按区域分组情况
笔者把1997—2006年河北省136个县(市)按《第三只眼看河北——河北省经济
发展战略研究》中对河北省区域划分,共划分为7个组⑨,分别为京津走廊组、河北东
部走廊组、黄骅中心区域组、河北中部走廊组、平原区域组、中部走廊组、北部区域组
和西部山区组。
①亚洲开发银行,2005—08
@详细区域界定方法见《第三只眼看河北———轲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p274
@原报告划分为8个区域,笔者为了研究方便,把张家口CCR和承德CCR进行合并为一组
25
河北人学经济学硕十学位论文
3.3.2各组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分析
根据笔者分组结果,首先计算了每年各组的收入①、各组收入的年增长额、各组收
入的年增长速度(见表3.3)。
表3.3 1997.2006年不同地域组的平均收入、平均年增长额、平均年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根据1998—2007年《河北经济年鉴》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从时间序列来看,10年间,各组的收入年增长额的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都是
阶段性的起伏变化,且波动幅度较大,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北部区域的收入年增长
额变化幅度最为剧烈,2000年为一343.63元,2005年为311.67元。各组从1999年一2002
年基本是增幅下降的,2002年各组全部为负增长。从2003年实现『F增长,一直到2006
年各组都保持一个较高增长,这其中经济较为落后的北部和西部山区都出现大幅度增
加,幅度都在各地区中等以上,北部山区两次年增长额排在各组第一,这对落后地区实
属不易。这说明2002年以后的国家农业政策的改变,对落后地区的收入提高起到了十
分积极的影响。(见图3.2)
①各组的收入是指在各组的所有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本章中所说的各组收入都
是同一概念。这里的收入为剔除物价上涨收入,基期为1997年。
2‘6U
量:耋型i!堑蝥譬暨全兰呈茎矍墼茎些耋垩坌耋:::::::::::


器晨磬廿
+河北东部走廊
—*中部走廊
黄骅中心区域+n∞E#
图^2 19,7-2帅6年不同地区组农民收入的平均年增长额
数据采洱.根据1998—2007年《河北经济年鉴》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从各组年增长速度来看,除北部山区上下波动很大外,其他各组波动趋势基本是一
致的,而且波动幅度变化差异也不大.2006年波动范围均在7%-10%之内。而人数众多
经济落后的北部山区增长率的大幅提升,这实际是和我们检验的收入差距收敛是一致
的。总体而言,10年间,各组的收入年增长速度变化趋势基本上是围绕一条向上的直
线上下波动的(见图3.3)。
30
20
毒10

嚣o
10
l—+_女#女m
, 平原区域
I—卜一西部山区
—-■一河北东部走廊
—*一中部走廊—-●一
趋势预测(中部走廊)
图33 19州O惦年不同地区组农民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
数据来源.根据1 998—2007年《河北经济年鉴》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3 3 3区域分组地区农民收入Thcil指数的变化分析
根据上文的分组结果,分别计算了7组地区每年的Theil指数,计算结果如表3 4
27
∞∞∞∞∞0∞∞∞∞
噩+|?
¨聃]
丽榔一
堡!!尘耋錾耋茎至::耋堡耋蚤
所示:
表3.4 1,町.2咖6年各组地区农民收入的T眦儿指教
数据来源:根据1 998—2007年《河北经济年鉴》等资抖整理计算而得
根据表3.4的计算结果画出各组Th甜指数的变动情况圈3 5
O 08
O 07
O 06
测O 05
;O 04
}0 03
0 02
0 0l
1997年1998年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眸
年份
+’纛歪f面+东部走廊蚤孬i丽平原区r
—。}一巾部走J鳗—±!鲫垦域_!堕苎些堕——
图3.5 1997—2帅6年各组地区农民收入的T眦lL指教变动情况
敷据来源:根据1998—2007年《河北经济年鉴》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第3章洞北省农民收入地l×芽距的变化实证分析(1997—2006)
从图3.5中可以看出,从整体而言黄骅中心区域、中部走廊、平原地区、西部山区
和北部地区的Theil指数都呈下降趋势,其中中部地区Theil指数从1997年的O.611下
降到2006年0.567,东部走廊和京津走廊的Theil指数虽有一定上升,但幅度有限。在
收入大幅提高的背景下,经济最为落后的北部地区和西部山区内的Theil指数下降也有
十分积极的意义,其中北部地区Theil指数从1997年的0.568下降到2006年的0.308。
以上这些均说明河北省收入差距呈现下降的趋势。
3.4按区域分组的差距变化情况:基于组内、组间的分解
各组的差异分化比较明显,为了清楚地解释整个河北省地区收入差距变化情况的形
成原因,必须对收入差距进行分解。根据上文的分组情况,笔者根据Theil指数的特性,
首先把地区总体差距分解为组内差距、组间差距,研究不同地区间差距、同一地区差距
各自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及其变化情况。
3.4.1 Theil指数在组内、组间的分解
Theil指数的优点在于,它具有在不同样本组(或地区)之间进行分解的性质,总
体差距可以分解为子样本内部和子样本之间的差距,并且总体差距又等于二者差距之
和,这就使我们能准确度量子样本内部和子样本之间的差距各自对总体差距的贡献,从
而解释总体差距是如何造成的。根据此优点,对The订指数进行分解,分解方法如下:
如果所有单位可分成M组,那么,
,(D)=(1/Ⅳ)Σlog(y/E) (3.7)
式(3.7)中,I(o)为样本总体Theil指数, N是所有单位数,r是第i个单位的收
入,y是×,×,⋯Z的平均值。
,(D)=如+厶(3.8)
式(3.8)中,L表示组内111eil指数,表示k个组不平等值的加权平均,它通常被认
为是总的收入差距的组内差距部分。,。表示组间Theil指数,即表示总收入差距值的组
间差距部分。
,(D)=Σ∥^L女+Σ以log(以/‰) (3.9)
式(3.9)中,段表示第k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表示第k组收入在总收入的
比例,L表示第k组内部样本收入的Theil指数。
根据分组情况,可以分别计算组内和组间的Theil指数,并同时计算组内、组间
Theil指数对总体Theil指数的贡献率,组内Theil指数岛的贡献率=易/,(D),组间
河北人学经济学硕十’≯何论文
Theil指数L的贡献率=‘/,(D),计算结果见表3.5。
表3.5 1997.20嘶年地区农民收入的THEIL指数在组内、组间的分解
组内T值组间T值组内贡献% 组间贡献%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0.052
0.047
O.047
0.047
O.046
0.044
0.043
O.044
0.047
0.017
O.023
O.023
0.032
O.031
0.025
0.026
0.023
O.020
75.48
67.70
67.70
59.10
59.90
64.08
62.45
65.94
70.06
24.52
32.30
32.30
40.90
40.10
35.92
37.55
34.06
29.94
2006年0.047 O.021 69.62 30.38
数据来源:根据1998—2007年《河北经济年鉴》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根据表3.5的计算结果画出10年组内、组间Theil指数的变化趋势(见图3.6)。
0.060
O.050
0.010
O.000
Fi翟凼
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年份
T值—I一组问T值一一一一一-线性趋势预测(组内T值)⋯⋯线性趋势预测
图3.6 1997.2006年组内、组间地区农民收入的THEIL指数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1998—2007年Ⅸ河北经济年鉴》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30
互圃
O
O
O
4
3
2
O
0
O
O
0
0
趔-【18看
第3苹洞北竹农民收入地区荠拼!的变化实订F分卡Jr(1997—2006)
从图3.6中,可以看出,1997年组间内Theil指数远大于组内Theil指数,组内Theil
指数随着时间变化而下降,到2003年达到最低为0.43,然后上升到2006年为O.0318
为历史最低点。组内The订指数和组内指数在1998年到2003年波动趋势相同,都是先
上涨后下降,组内指数在2001年达到高点后下降。自2004年以后两者变化趋势发生变
化,组内差距又重新有所上涨,但由于组间差距的大幅持续下降,并没有导致总差距拉
大,这和前面验证的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还是一致的。
3.4.2组内、组间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变化情况分析
根据表3.6画出共10年的组内、组间贡献率变化趋势图,如图3.7所示:
80
70
60
薷50
藿40
I苣<30
20
10
O
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年份
l一组内贡献一组问贡献|-⋯一线性趋势预测(组内贡献)⋯一一线性趋势预测蒜
图3.7 1997.2006年组内、组间地区农民收入的THEIL指数贡献率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1998—2007年《河北经济年鉴》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从图3.7可以看出,组内Theil指数对总体111eil指数的贡献率最大,除2000年和
2001年贡献率低于60%外(1990年的贡献率为76%),其余各年的贡献率都在60%以
上,并且lO年问,变化很平稳,主要在60%.70%之间波动。1997年组间Theil指数对
总体Theil指数的贡献率为25%,其余年份贡献率都在30%以上,总体变化也较平稳,
在30%.40%间波动。也就是说,从区域分组角度看地区间差距,主要是各区域内部的
差距造成了河北省各地区间农民收入的差距,而不同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对总体差距的
贡献却较小。这和我们传统理解有很大不同,说明从河北省整个情况看虽然各地域经济
发展程度不同,农民收入也有较大差异,但是各区域内部的收入差距决定了河北省总的
收入差距。在2003年.2006年河北省整体收入差距下降的条件下,但组内差距对总体差
31
河北人。7:绎济。≯硕十’≯何论文
距的贡献呈上升趋势,组间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河北省各县
(市)之间的农民收入差距主要是由同一区域县(市)间的差距造成的,且该县(市)
间的差距的贡献率在逐渐增大。因此,要缓解河北省地区间农民收入的差距关键在于缩
小同一区域县(市)之间的差距。
3.5河北省各县(市)按农民收入高低排序分组的情况分析
通过地区差异收敛检验,分析了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后,笔者下面将讨论
1997.2006年地区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在进行此项工作前,首先应该对所有地区按农
民人均纯收入高低进行排序分组,然后分别研究各组收入及其差距的变化情况,这样能
够使我们很清晰的看到lO年来河北省各地区收入差距变化情况。
3.5.1各县(市)按农民收入高低排序的分组情况
笔者把1997—2006年河北省136个县(市)按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低到高,每年进行
排序,根据排序结果把所有地区分为五组,即最低收入组、较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
较高收入组、最高收入组。从每年的排序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尽相同,比如,有些县
(市)今年可能处于最高收入组,明年可能在最低收入组里,当然,这是一种非常极端
的情况,在本文的排序结果中并没有出现。在本研究中,不管每年县(市)的排序结果
如何变动,都不影响我们对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的研究。
3.5.2各组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分析
根据笔者分组排序结果,首先计算了每年各组的收入①、各组收入的年增长额、各
组收入的年增长速度,进一步,又计算了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各组年增长速度②在1年
间的平均值(见表3.7)。从表3.7中可以看出,lO年间最高收入组的平均年增长额是最
低收入组的2.09倍。各组10年的平均年增长额,是按各组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递增的,
也就是说,低收入组的平均年增长额比高收入组的低,最高收入组的平均年增长额是最
低收入组的2.07倍。从平均年增长速度看,最低收入组的平均年增长速度最快,其次
是最高收入组,再次是中等收入组,较高收入组和较低收入组增长速度排在最后。这说
明,整个地区的收入的差距在缩小,这和我们上文分析的不平等指数逐渐缩小、地区农
民收入绝对收敛所反映的情况是一致的。
①各组的收入是指在各组的所有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
@为了方便描述,把“收入年增长额’’中的“收入’’略去,“收入年增长速度’’中的“收入”
略去,下文无特别指出,均按此方法处理。
32
篓:耋翌::至彗j:!兰垒丝暨茎矍墼茎些耋垩坌丝!:!!:::坚:
表17 19町-2伽6年不同地区组的平均收入、平均年增长额、平均年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根据1 998 2007年《河北经济年鉴》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从时间序列来看,10年问,各组的收入年增长额的变化是基本一致的,都是阶段
性的起伏变化,且波动幅度较大,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最低收入组的收入年增长额,
起伏变化最为激烈,1998年为153.65元,1999年下降到.62 82元,2000年和2001年继
续下降,幅度逐年降低,从2002年实现正增长,并在2004年增长额排第一位为224 70
元,这说明2002年以后的国家农业政策的改变,对低收入组的收入提高起到了十分积
极的影响。最高收入组除个别年份外一直都保持最高增长额,其他组的变化稍平缓一点,
中等和较低收入组的收入年增长额变化情况非常接近(见图3 8)。
恨一
疆业

圈3.8 1孵2帅6年不同地区组农民收入的平均年增长额
数据来源:根据l 998—2007年《河北经济年鉴》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从各组年增长速度的计算结果来看(见表3 8),各组的变化趋势也非常接近,年增
长速度的大小差别不太,在1999_2∞2年之间变化较为平缓,从2003年.2006年收入年
33
河北大学经济。瑚贞十。7:何论文
增长速度有了大幅提高。在这次起伏中,最低收入组的收入年增长速度变化幅度更大一
些.从1998年的10.30%下降到2001年的.1.15%后,又迅速上升到2006年的11.20%,
近四年除2005年外有三年增长率超过10%,而且其平均年增长速度在各组中也是最大
的。所以,总体年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受到低收入组年增速的影响。其余各组的年增长
速度变化趋势也出现类似波动。
表3.8 1997.2006年各组地区农民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1998—2007年《河北经济年鉴》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3.5.3各组地区农民收入Theil指数的变化情况分析
根据上文的排序分组结果,分别计算了5组地区每年的Theil指数,计算结果如表
3.9所示:
至:耋鲨::耋銮譬:!:=全兰譬蚕錾馨蓄些耋錾坌耋:::::::!鉴:
表,J 1孵740晰年各组地区农民收入的组内THE皿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1998—2007年《河北经济年鉴》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根据表3.9的计算结果画出各组组内1埘l指数的变动情况图3.9。
圈3 9 1997吨∞6年各组地区农民收入的THEIL指教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l 998—2007年《河北经济年鉴》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从图3 9中,可以看出最低收入组的组内Th雠l指数除了在2004年与其他各组的组
河北人学经济学硕f j学何论文
内Theil值有所接近,其它各年远大于其他各组的组内Theil指数,在1997.2001年间,
逐渐上升,到2001年达到最高值O.0702。而后迅速下降到2004年的O.0434,总体上呈
下降趋势。换句话说,低收入组的组内的差距远远高于其它收入组的组内收入差距,从
时间序列上看,低收入组的组内的收入差距是逐渐加大。最高收入组的组内111eil指数
在lO年间一直变化不太大,从1997年的O.0258上升到2003年的O.0306后,又下降到
2005年的O.0259,与1997年基本持平,只是在2006年又有了大幅上涨。这期间,最
高收入组的组内neil指数基本上一直低于较高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高于其他两组的
组内111eil指数,其组内Theil指数和其他两组很接近,都是在统一水平平稳波动。除
了最低收入组和较高收入组外,其他三组的组内111eil指数差异一直较小,一直在
O.02.O.03之间波动。这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三组的组内差距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
一个较低的水平。
3.6按收入排序分组差距变化趋势:基于组内、组间的分解
各组的差异分化比较明显,为了清楚地解释整个河北省地区收入差距变化趋势的形
成原因,必须对收入差距进行分解。根据上文的分组情况,笔者根据Theil指数的特性,
首先把地区总体差距分解为组内差距、组间差距,研究不同收入水平地区问差距、同一
收入水平地区差距各自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及其变化趋势。
3.6.1 Theil指数在组内、组间的分解
根据上一节的分组情况,可以分别计算组内和组间的Theil指数,并同时计算组
内、组间Theil指数对总体Theil指数的贡献率,组内Tlleil指数0的贡献率=毛/,(D),
组问Theil指数厶的贡献率=L/,(D),计算结果见表3.10。
36
第3章河北竹农I屯收入地区荠距的变化实证分析(1997—2006)
表3.10 1997.2006年地区农民收入的THEIL指数在组内、组问的分解
书据来源:根据1998—2007年《河北经济年鉴》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根据表3.10的计算结果画出21年组内、组间Theil指数的变化情况(见图3.10)。
O.05
0.04
粤o.03
o
昌O.02
O.01
O
一/J\- \—爿‘———、二之~=]K王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年份匡叠西叵蕊i酾TieiI蚓
图3.10 1997.2006年组内、组问地区农民收入的THEIL指数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1998—2007年Ⅸ河北经济年鉴》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从图3.10中,可以看出,1997年组问Theil指数大于组内Theil指数,组间值随着
时间变化而增加,到2000年达到了一令顶峰0。043然后下降到2006年为0.0318为历史
最低点。组内和组间指数在1998年到2003年波动趋势相同,都是先上涨后下降,组内
37
河北人中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指数在2001年达到高点后下降。自2004年以后两者变化趋势发生变化,组内差距又重
新有所上涨,但由于组问差距的大幅持续下降,并没有导致总差距拉大,这和前面验证
的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还是一致的。
3 6.2组内、组间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变化情况分析
根据表3 10画出共10年的组内、组间贡献率变化趋势图,如图3 1l所示:
赫疆电
J997 1998 1999 2000 200l 2002 2003 2004 2005 20明
年份
—·一组内贡献(%)—-一纽问贡献(%) l二绁趋势预测(组内贡献) 线性趋势盟型重划
图3.n 1997之0嘶年组内、组阃地区农民收入的THE儿指数贡献率变动趋势
数据采源:根据1 998 2007年Ⅸ河北经济年鉴》等贵料整理计算而得
从图3.1l可以看出,组『自J Theil指数对总体Theil指数的贡献率最大,但是从2000
年一直呈下降趋势,到2006年下降到45 4%,低于组内1kiI指数将近10%。也就是
说,从地区间差距看,主要是同一收入水平地区内部的收入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
而高收入水平地区和低收入水平地区之间的差距造成了河北省各地区问农民收入的差
距部分在缩小。因此,要缓解河北省地区『自J农民收入的差距关键在于缩小同一收入水
平县(市)之间的差距,这同上一章的结论要缩小同一地域的差距是一致的。
3.7农民收入地区差距变化趋势:基于回归的分析
在影响农村收入的因素中,地区差距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影响地区差距的因素
又有很多。为了进一步清楚地解释地区差距变化趋势的形成原因,本节将通过比较
分析每年回归方程的结果,找出影响地区差距的主要因素,然后基于这些因素将收
入差距进行分解。
根据经济发展理论和以往的研究文献得知,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下:
38
第3章河北省农【屯收入地区芹距的变化实证分析(1997—2006)
1.人口增长和资本积累。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人口增长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
影响,其主要是通过控制分享产出的人员人数来发挥影响作用,衡量人口增长程度的相
关指标有:人口出生率、人口增长率、劳动力平均增长率。该理论还认为资本的积累对
地区经济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衡量资本积累程度的指标为资本形成总额/GDP等。
2.地理因素。各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一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域特征,自然条
件和地域特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和限制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大部分为分析经济发展
差距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中,都引入了地区虚拟变量。地理因素还包括该地区基础设施禀
赋,它可以通过促进贸易、吸引外资来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是交通密度、人均
电话拥有量。
3.要素投入。要素投入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源泉,要素投入又包括劳动投入和
资本投入。衡量劳动投入的指标主要有劳动参与率、全社会就业人数,衡量资本投入多
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形成/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
4.经济结构。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影响了今后经济的发
展。通常用农业比重、工业比重、国有企业比重、集体企业比重等指标来反映经济结构。
Chen、Feng,蔡防、都阳,沈坤荣、马俊都选用经济结构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解释因素。
5.地区或部门的发展政策和制度。不同的发展政策和制度对地区经济发展会造
成很大影响。这些政策、制度包括:重工业发展战略,这主要是发展中地区赶超发达地
区的发展政策,衡量指标是技术选择指数等。城市化发展战略,用于衡量城市倾向的发
展战略,衡量指标为城市化率;地区的丌放程度,主要从引进资本、技术,促进外贸的
角度来研究,衡量指标有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GDP、外商直接投资/总投资、
进出口总额/GDP等;市场化程度,主要用于衡量发展中地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
程度,衡量指标有政府支出/GDP、市场化指数;财政政策,主要衡量新财税体制改革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衡量指标为各地获得转移支付/财政总收入(马栓友、于红霞,2003);
信贷政策,衡量金融资产转移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衡量指标为各地区四大国有银行贷
款/存款。
在研究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时,考虑到不同地区以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农民收入有很
大影响,本文还引入了前一年的GDP这一变量。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从经
济理论和以往的研究经验出发,本文最后选用了七个变量:前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五)、
39
河北人学:乡}济’学硕fj学何论文
政府支出/国内生产总值(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墨)、农业总产值/国内生产
总值(五)、工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鼍)、年末从业人数(瓦)、第三产业从
业人员数/年末从业人数(五)。
用以上所选变量做解释变量,用各县(市)农民收入做被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方程:
Y=C+ocLX L七a2x2+⋯+a1X1+£
这罩笔者应用1997—2002年及2004.2006年数据,按照以上回归方程进行多元线形
回归分析。为了找出在时间序列上影响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同时考虑到各变量之
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消除多重共线性,回归结果如表
3.11所示:
表3.1l 1997.2006年地区农民收入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
被剔除
年份变量系数T 尺2 F Sig.
的变量
2006 C 4179.509 9.452695 0.686307 95.53543 O X1
X2 一13948.66 —6.182257 0 X5 X6 X7
X3 0.002368 1.693557 0.0927
X4 1000.417 18.19276 0
2005 C 3814.027 17.41007 0.71090l 80.5328 0 X5 X6 X7
X1 0.000678 2.437978 O.0161
X2 —14160.77 —9.539721 0
X3 0.001049 1.55407l 0.1226
X4 921.933l 1.851408 0.0664
2004 X1 0.00084 2.499575 0.661583 86.01705 0.0137 X5 X6 X7
X2 一10686.24 —7.848217 O X4
X3 O.001483 1.734788 0.085l
C 3314.553 21.44189 0
2002 X2 一12591.14 —11.65185 0.736674 186.0388 0 X5 X6 X7
X3 O.004329 6.854628 O X4 Xl
第3章河北省农民收入地区芹距的变化实证分析(1997—2006)
C 3149.092 24.9143 O
200l X1 0.001307 3.347125 0.762833 105.338l 0.00ll X5 X7
X2 —13407.63 —10.98436 0 X4
X3 O.003563 3.217599 0.0016
X6 —0.002232 —4.838997 0
C 3249.165 22.60564 O
2000 X1 0.001678 3.629147 0.696539 75.1717 O.0004 X5 X7
X2 —14785.95 —8.567561 0 X4
X3 0.002676 2.188162 0.0304
X6 一O.002003 —4.106083 0.0001
C 3087.973 19.86406 O
1999 X1 O.001369 4.093216 0.699496 76.2336l 0.0001 X6 X7
X2 —19511.81 —8.403855 O X4
X3 0.00107 1.03146 0.0942
X5 599.3565 1.730978 0.0858
C 2741.777 11.8983 0
1998 X2 一27104.55 —10.51626 0.663165 87.94017 0 X5 X7
X3 O.004567 5.701875 O X4 Xl
X6 —12.61657 —2.597705 O.0104
C 3574.238 20.0863l 0
1997 X2 一20206.23 —10.79184 O.668403 135.0525 0 X5 X6 X7
X3 0.006057 5.765347 O X4 X1
C 2991.145 25.52555 O
数据来源:根据1998—2003,2005—2007年《河北经济年鉴》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4l
河,|匕大学经济’≯硕十’≯何沦文
表3.12 1997.2006年各解释变量在每年回归方程中出现的情况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4 2005 2006
变量
Xl 木木木奉木
X2 木枣木宰木木木木宰
X3 奉木木宰幸木木木辜
X4 木
X5 木
X6 宰木木
X7
数据来源:根据1998—2003,2005—2007年Ⅸ河北经济年鉴》等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注:“·”表示其对应的变量在对应的年份出现在回归方程中。
从表3.12可以看出,变量经过逐步回归后,政府支出/国内生产总值(墨)、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资(五)每次都出现在回归方程中,前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墨)在过
半的年份中也出现了,而农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托)、工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
(墨)、年末从业人数(纸)则只在少数几个年份出现在回归方程中。根据逐步回归
的特点,可以知道留在回归方程中的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这说明随
着时间变化,政府支出/国内生产总值(X:)、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托)始终对各
县(市)农民收入有着较强的影响,而前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五)在大多数年份中
对农民收入也有着较强的影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政府支出/国内生产总值(墨)每
年的回归系数为负值,这说明,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大,农民收入越低,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政府支出的使用情况有关,但这不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同时
限于本文篇幅,这里将不再做深入研究。
9年回归的结果中,尺2的值大部分年份都在O.66。O.76之间变化,这主要是因为采
用逐步回归方法,剔除了诸多变量,解释变量的减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尺2的值.虽然
42
第3章河北省农民收入地Ⅸ芹距的变化实证分析(1997—2006)
如此,一些自变量的剔除不仅不会影响我们对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相反,有利于我们找到对被解释变量影响非常显著的解释变量。每一年对地区农民收入
有显著影响的解释变量不尽相同,有些变量今年出现在回归方程中,明年就可能被剔除,
它们之所以被剔除,不是因为它们对被解释变量没有影响,而是因为它们和其他变量可
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它们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在该年不够显著。基于此分析,可以认
为,经常出现在逐步回归方程中,且对被解释变量有非常显著影响的变量政府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X,)、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Z),就是本文要找的在时间序列上对
地区农民收入有很重要影响的解释变量。
9年的回归方程中,F值大都在75以上,说明F检验效果很好。同时,每年留在回
归方程中的变量,其t检验都很显著。
总的来说,每年的回归效果都很好,达到了研究目的,通过回归结果找到了对农民
收入有非常重要影响的变量政府支出/国内生产总值(Z)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墨),也就是说在河北省各县中,一个地区农民收入很大程度受到该地区固定资产
投资的影响,若某县域固定资产投资较多,则会促进当地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政府
的财政政策也对农民收入有较大影响,政府支出比重的增加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起到负效
应作用,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越高,该地区
农民收入越低。而前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X)在大多数年份中对当地农民收入的增
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一个地区农民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该地区过去经济发
展状况的影响,该地区过去的经济发展状况好,将会促进未来农民收入的提高,该地区
过去的经济状况既是过去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发展的动因。除了这三个比较重要的影
响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如农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
年末从业人数等对农民收入也有一定的影响,这说明除了固定资产投资、过去经济发展
情况、财政支出状况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政策措施的实施来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就业状
况、吸引外商投资等,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由于这些变量只是在一些年份出现在回
归方程中,很难研究它们在时间序列上对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所以本文不再对它们做
深入分析。
43
河北人学经济学硕f?学何论文
第4章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4.1主要结论
依据本文研究框架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到的实证性结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对河北省农民收入变化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从1984—2006年河北省农民虽然收入总体是不断提高的,年增加额呈现逐年上升
趋势,但是收入差距还是相当大的。其次,河北农民收入变化阶段性十分明显,虽然每
个阶段的农民收入变化的年增长额、年增长速度的变化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来说,改革
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民整体收入大幅提高,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差距值仍然很大。
2.对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变化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1)1997—2006年间,各地区问农民收入的Gilli系数和Theil指数都在非常小的
范围内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是差距值仍然很大。
(2)对各地区进行B收敛假设检验后发现,河北省各县(市)问农民收入存在绝
对收敛。这和上文分析的河北省整体收入差距在逐渐缩小的现象相吻合,验证了河北省
地区农民收入差距在逐渐缩小的事实。
(3)按照地域把各县市分组,发现黄骅中心区域、中部走廊、平原地区、西部山
区和北部地区的111eil指数都呈下降趋势,尤其是经济最为落后的北部地区和西部山区
内的Theil指数下降在收入大幅增加的背景下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以上五个区域的
Theil指数的下降和上文分析的河北省整体收入差距在逐渐缩小的现象是一致的。
与传统理解不同的是河北省主要是各区域内部的差距造成了河北省地区间农民收
入的差距,而不同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却较小。因此,要缩小河北省
地区间农民收入的差距除了坚持积极发展各区域经济外,关键在于缩小同一区域县(市)
之间的差距,无论是发达区域还是落后区域。
(4)按收入高低把各县(市)排序分组,并进行分析后发现:1997—2006年间,
最低收入组的平均增长速度最快,最低收入组内的农民收入差距远远高于其它收入组内
的差距,随着时间变化,其差距在逐渐缩小。这和本文收入差距在逐渐缩小的结论是一
致的。最高收入组内的农民收入差距只比最低收入组内的差距低。除了最低、最高收入
第4章士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组外,其余三组的组内差距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地区分组后,组问Theil指数、组内T11eil指数和总体Theil指数的变化趋势保持了
一致,都是逐渐下降的。这10年中,从时问序列的变化情况上看,同一收入水平地区
间的收入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越来越大,不同收入水平内部地区间的差距对总体差距
的贡献越来越小,现在主要是同一收入水平内地区之间的差距对总体差距的影响,而不
再是以前不同收入水平地区之间的差距。
(5)从地区差距角度出发,对农民收入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对该地区的农民收入在时间序列上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4.2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性研究结论表明,河北省农民收入地区差距虽然相对还是比较大的,
但是差距在不断缩小,经济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内部同样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地区财
政支出状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很大影响。虽然,本文研究的样本仅限于河北,但
是鉴于河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农业人口超过70%,是我国典型的一个农业大
省,其背后原因的分析就我国目前的农村而言是具有共性的,根据笔者总结出的结论所
制定的政策建议相信是有一般性意义的。
1.制定收入差距考核指标。虽然河北省农民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但是从农民收入
差距的绝对值还是相当大的,各级政府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解决这个问题。从经济发
展的角度来说,GDP、就业人数、人均收入和外商投资是各级政府经济考核的主要任务,
但是从建设和谐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收入差距问题是相当重要的,因此作为
上级政府在考核下级政府时,既要考核GDP等经济的绝对增长,也要制定考核指标以督
促地方政府把扶贫脱贫,解决低收入者就业等有助于缩小本地的收入差距的工作放到重
要的位置上来。
2.加大政府支出投入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在农村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
的医疗保障系统、养老保障体系和收入转移支付体系。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正逐
步在我国建立,但是无论是参合人数还是支付比例都有待提高。而这些是解决低收入群
体因疾病、年老和失业等因素所带来的贫富差距的最重要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完善
可以有效保障低收入群体收入的稳步提高,从而防止收入差距的扩大并有效缩小收入差
距。作为政府支出应该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尽快改革相应的保障制度,改变农民保障
45
河北人。7:绎济。7:硕十’7:何论文
制度远远落后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低收入地区更应该优先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
先使其进入改革的试点地区,这样即能够最有效检验改革的效果,又能体现国家对这些
地区的政策支持。鉴于这些地区地方政府财政十分薄弱,中央和省级政府应该提高财政
支持比例,以保证这些地区的改革积极性。
3.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促进投资增长。农村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极大
的影响该地区的农民收入,因此应加快推进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试点工作。加大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三农”的力度。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发展
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通过批发或转贷等方式,解决部分农村信用社及新型农村金融机
构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鼓励改革后的邮政储蓄银行利用其在农村的网点优势和信誉优
势,开展小额信贷以支持当地经济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其改革的政策目的,有效改变其
农村资金抽水机的形象,使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通过这些方式才能够增加农村投资,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完善税收政策,加大补贴力度。税收历来是政府对收入进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也是缩小高收入群体同低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差距的主要措施。过去农村居民需要上缴大
量的税费,现在国家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业税,大大降低了低收入农民的负
担,但国家还是利用税收持续大幅增加的好形式,加大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补贴等,这
些补贴对于相对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低收入地区和群体有非常好的增收作用,从而有效
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沈越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经济研究[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p28—29
[2]魏后凯,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分解[J],经济研究,1986.1l
[3]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3):19—25.
[4] 范剑勇,朱国林.中国地区差距的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管理世界,2002(7):37—44.
[5]蔡防,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
2000(10): 30一37.
[6]林毅夫,蔡畴,李周.中国经济转型的地区著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10):3一lO.
[7]袁志刚,范剑勇.1978年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J】.管理世界,2003(7):59.66
[8]宋学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其收敛性[J】.经济研究,1996(9):3844
[9]万广华.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异变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5):36-41
[10]张平,中国农村居民区域问收入差距与非农就业【J】,经济研究,1998.8
[11]张平,增长与分配——居民收入分配理论和实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2]万广华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均等:方法和证据[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 p48—50
[1 3]沈坤荣.改革二十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
1999(2): 86—94.
[14]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1999(4):3—19.
[15] 罗楚亮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htcp:饷mn)v:c舔s.Ilet.cIl触s/morc ne、】l,s.aslqlagF3&cl硒s.-Ⅱ)=109. [16]河北黼户调查概览(1954年~2002).河北: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2003.
[17]任方才,程学斌.从城镇居民收入看分配差距[J].经济研究参考,1996(157):2—9.
[18]马栓友,于红霞.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J].经济研究,2003(3):26—33.
[19]罗仁福,李小建和覃成林.中国省际经济趋同的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2(1):73—80.
[20] 吕耀,于兆阳.农户收入及其差异的影响冈素分析一对湖北农户调查的统计分析[J].中国
农村经济,2001(6):18—24.
[21]刘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1(6):70一77.
[22]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03(8):3—14.
[23] 蔡畴,王德文,都阳.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区域筹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1(2):4—14.
47
河北人’≯经济学硕‘卜学何论文
[24] 蔡叻,王德文.比较优势差异、变化及其对地【X筹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2(5):4卜54.
[25]陈宗胜,周云波.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及制约其变动的某些因素——就天津市城镇居民家户特
征的影响进行的一些讨论[J].经济学(季刊),2002(3):564—573.
[26]邓祥.中国地区差距的分解及其启示[J].四川大学学报,2002(2):3卜36.
[27]黄祖辉,王敏.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l生收入角度的分析叮].管理世界,2003(3):70-75.
[28]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1999(4):3一】9.
[29]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同顾与展望[J].经济学(季刊),2003(2):379—403.
[30]李子奈.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10):15—19.
[31]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J].经济学(季刊),2002(2):269—300.
[32] kwis,W.A.Economic developmellt、加m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 954,22(2):l 39—1 9 l
[33] sirIlon,Ku扰ets:‘‘Economical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Am甜can Economics Re访ew’
45(1):1-28.,1955.
[34] BanD,R.J.Economic Growth ill a cross scction ofcountries【J】.Qu锄erly Joumal ofEcon啪ics,
199l,106(2):407444.
[35] Bam,R.J.&sala.i—Manin.T乱llIlological Di肺sion,conVe喀ence,and GhlD叭h[J】.Joumal of
Economic Growth,1997,2(1):l一26.
[36] Barro,R.J.&sala.i—Martin.Re昏onal Gm、)l,th aIld Migmtion:A Japall.united states comparison【J】
Jo啪al of the Japanese alld IIlt锄ational Econom弘1 992,6(4):3 l 2—346.
[37] Fleish%Belton,M.&C1len,J.T11e coast埘oncoast Income G印,Productivity,锄d Regional
Economic Policy iIl ChiIla【J】.Joumal of Comp啪tiVe Economics,l 997,25(2):220—236.
[38] D6IIlurg%s.Inf.ras缸1lc们鹏DeVelopment and Economic‰wcll:Am Explanation矗Dr R.egional
Disp撕ti鹤iIl China[J】.Jo啪al of ComaratiVe Economics,200 l,29(1):95-ll 7.
[39] Bell.Da访d&D觚.conve玛eIlce clubs and subsist∞ce Economies【J】.Jo啪al of Developm∞tal
Economics,1997,55(2):153-169.
[40] Barro,R.J.&sala.i—Martill.converg锄ce[.T】.Jo_1111lal ofPolitical Economy’1992,loo(2):
223.251.
致谢
致谢
三年Ij{『,有幸结识程长羽教授并求学于其门下;三年后之今日,已是结论文而欲答
辩之时。于斯三年,恩师诲我以言、以行,而我亦终能在其诸多指导之下以求知为乐。
故,虽三载驹隙,而所获颇丰。甚为感激,终生难忘!
回顾本文,构思于一年之前,始于六月之前,前后历经半载有余。期间受良师、益
友襄助甚多:首当感谢程长羽教授导我入门于本论文之研究领域,其后求文于王敏、杨
奇明博士,赖其全力相助,终而能略有创新,亦当谢;再当感谢数量经济学徐丹同学在
方法上助我甚多,方能顺利完成此文,亦当谢;最后,顾六宝教授、安建华教授、刘秉
龙博士、张华老师等于诸讨论之中启我甚多,在此一并谢过。
想及三年前偶然机缘有幸求学于河大之际,时光飞逝,今日却己临立业之时,工
作已定,将再出校门奔波于生计,颇多感慨。回历期间思想上之成熟、知识上之增进、
学术上之进步⋯⋯助我之人甚多,不可不谢!父母家人精神物质上之无私支持,不可
不谢!董正信教授、宫敬才教授、杨雅茹博士、付敏杰老师、王娟老师⋯⋯诸多老师
之切切教诲,不可不谢!办公室张辉老师给予的诸多工作帮助,亦不可不谢!我的同
窗、我的学长、我的学弟学妹们,亦当谢!
感谢生活中的每一个人1
49
边策
2008年3月
河北大学坤舆园
河北省农民收入差距及其变化实证分析
作者: 边策
学位授予单位: 河北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4条)
1. 张宁华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浙江、甘肃为例[学位论文]2009
2. 黄应绘 重庆农民收入差距的分析[期刊论文]-经济问题2007(1)
3. 黄继炜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收入差距问题[期刊论文]-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
4. 李新明 我国农民内部收入差距问题的实证研究[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