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统筹外资和内资的使用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统筹外资和内资的使用研究
姓名:黄云云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吕洪良
2008050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要
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采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加快经济建设成效显著但
在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外资与国内储蓄双溢出现象却日益突出
内外资不协调使用必将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将针对此问题展开
研究
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和规范分析相结合西方经济学和政治
经济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中外学者对内外资协调使用研究的结论为理论基础
以美国新经济时期内外资协调使用经验为实践基础分析了我国内外资使用的
总体现状问题以及内外资失衡的原因文章创新是通过建立一个模型对我国引进
的外资效率高低进行甄别在某一行业如果外资的进入是促进内资企业的发展则
我们就大量引进外资反之则限制外资的规模笔者以高技术产业为例来分析这
一模型的用处通过研究得出外资的进入虽然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发
展但它对我国内资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却不是很显著同时发现如果外资企业能
加大其R&D 经费支出则对我国内资企业的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通过以上的研究
笔者分别从宏观产业及企业层面提出对策并得出结论我国应对进入的外资进行
有效甄别把外资引入到能促进内资企业发展的行业中去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促使
外资企业加大R&D 经费支出
总之笔者通过建立一个外资和内资协调使用的模型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框架
内清晰地把握内外资之间的动态关系形成内外资协调使用的经济运行机制以提
高我国国民经济竞争力
关键词内资 外资 协调使用 高新技术产业 对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he early stage of reform, China adopted various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attract
foreign capital faster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remarkable result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foreign investment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eign
investment and domestic savings "double overflow" phenomen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nspicuous. Incompatible with the use of foreign capital is bound to affect China's
sustained and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address the
issue under review.
This paper researchs by combining with an history analytic approach and an logic
analytic approach qualitative empirical method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substantial
evidence method and norm analytic approach western economic method and political
economic method. Scholar’s ideas on the usag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investment ar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American experience on that is the basis for practice.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domestic use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innovation i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l of China’s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efficiency level of screening. In one partic ular industry, if the foreign
investment is useful to promote the entry of foreign- funded enterprises in the development,
we imported a large amount of foreign investment. Or, we will limit foreign investment on
a larger scale. We find that foreign investment is useful for the tot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high technical industry. However, it’s ba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enterprise. At the same time, if the foreign companies increase the expenditure on R&D, it
will be go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enterprise. The writer solves the
problems from macro view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and gets the final conclusion. Foreign
investment should be screened though validity policy. Foreign investment should be
introduced into some industries which foreign investment can bring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nterprise.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A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moderate the usag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investment.
Then we can clearly master the change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investment .It will
format a economy system which the usage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investment is
moderate. That will raise the national economy ability and make the national economy
safely.
Key words : domestic and foreign investment coordinate usage new high technical
industry countermeasure studying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经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黄云云
日期 2008 年 6 月 1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 密 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在以上方框内打勾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黄云云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2008 年 6 月 1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导 论
1.1 论文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 20 多年以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矛
盾正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比如我国的GDP 总量翻了好几番但就业的紧张似
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人均GDP 也增长了好几倍2006 年超过2000 美元
但收入分配方面的差距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大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加强了
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却呈现出继续拉大的趋势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
是非常复杂的但外资的大量引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这与外资的空间
分布和产业布局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形
式多渠道宽领域引进外资的局面但由于引进外资渠道众多且应用领域广泛
我国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尤为严重的就是我国对外资产生严重的
依赖而对内资的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 在中国出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外国直接投资FDI
源源不断地涌入国内见表1 另一方面总储蓄额占GDP 的比重却持续高于
投资率大量的国内资本处于闲置状态见表2 外汇储备也一年比一年高涨
这也就是学者们一直积极探索的双溢出现象可以说中国已经从钱纳里的
双缺口时期过渡到双溢出状态但是对外资的依赖程度却在不断加深
也就是说中国放着充足的内资不用却大量使用外资而且对外资的严重依赖已
经使中国的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站在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层次上来考虑今
后我国利用外资不应当继续停留在简单的引进上而应当把重点放到重新构造外
资与内资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来国内资本作为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如果不能流
动起来并实现价值增值它的存在便失去了意义毫无疑问若能将这种资源充
分的利用起来这将会有力地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
因此 客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外资和内资的相互关系既能有利于更好的吸引
外资也能更好地刺激国内资本的投资需求从而保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本文的目的就是想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建立一个外资和内资协调使用的模型从
而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框架内清晰地把握外资和内资之间的动态关系形成内外资
协调使用的经济运行机制以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竞争力和保证我国的经济安
全而本文的意义为第一为我国制定有效利用外资的政策提供依据第二
为解决我国双溢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第三本文也是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深
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 1 中国的 FDI 流入量和流出量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FDI 流入量亿美

FDI 流入量占固定
资本形成总额的比

407.2
8.42
468.8
8.68
527.4
8.45
535.1
7.00
606.4
6.51
603.3
5.46
694.7
5.39
FDI 流出量亿美

FDI 流出量占固定
资本形成总额的比

9.2
0.19
17.8
0.33
28.5
0.46
28.5
0.37
55.0
0.59
122.6
1.11
176.3
1.3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年
表 2 中国的储蓄和投资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总储蓄占 GDP 的比重
%
投资率%
40.3
36.5
43.4
37.9
47
41.0
48
43.2
48.1
42.7
50
42.5
资料来源 国际统计年鉴2001-200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很早以前 国外学者对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作用问题做了大量的相关研
究Rostow 1960 首先提出发展中国家通过利用外资可以改善在经济起飞阶段
所面临的资本短缺约束而Chenery and Strout(1966)进一步提出了双缺口
模型指出在工业化早期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定会受到国内投资和储蓄之间的
资金缺口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外汇缺口的制约所以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
外资来弥补这两个缺口从上个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以Romer Lucas 等人为
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发展经济学而成为外资的理论基础新
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对外开放国际资本流动和开展国际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加速
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就发展中国家来说
外资对经济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资本积累弥补储蓄缺口的作用通过学习和吸
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存在后发优势形成赶超效应的可能
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开始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外资对东道国的外溢效应如
Lee Branstetter(2006)利用原始的FDI 和创新活动的板块数据证实了FDI 促
进了日本公司对美国当地的知识溢出Xiaming Liu David Parker Kirit
Vaidya.et al(2001)认为FDI 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正效应这种效
应主要是通过资本技术管理方式的扩散产生的Marzenna Anna Weresa(2004)
通过对波兰经济的分析认为FDI 通过技术的外溢和创新的扩散可以使东道
国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当地技术进步
这些研究对认识和重视 FDI 的重要作用有着积极意义但这种研究只证明了
FDI 外溢效应的存在并没有揭示FDI 对东道国全面的真实影响如Aitken B 和
Harrison A 1999 对委内瑞拉的研究发现外资进入与企业生产效率正相关只
是在小企业情况下显著外资对本土企业有负效应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的净效
应就小了Djankov 与Hoekan 2000 则发现如果外资份额是由独资企业所构
成则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在统计上不明显Borenztein 1998 认为东道国只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有具备了一定的劳动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才能享受到FDI 的外溢效应Hu and
Jefferson(2002)在对中国的电子工业的研究中发现电子工业并不存在外资企
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扩散Sadayuki Takii(2005)认为如果外资企业和本国企业
间的技术差距很大时外资企业对本国企业的技术扩散效果很弱并且可能是负
效应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外资的外溢效应是不会自动产生的东道国
必须拥有和外资企业相近的能力和竞争力外资的外溢效应才能够起作用所以
东道国的任务就是不断地提高内资企业的竞争力但是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只
有把内资和外资协调发展形成以内资带动外资而外资又补充内资的经济运行
机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 许多学者都对我国利用外资的效用问题做了大量的有益研究概括
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外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二外资的外溢效应
但是外资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正外溢还是负外溢
由于判断的标准不同学者们的观点也大不相同
有的学者认为外资的流入带来的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如杨定光程中立
2006 研究了以FDI 作载体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
系也就是说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从长期来看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而进口是
GDP 增长的负因素但整体上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长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
长江小涓2004 的研究表明在20 世纪70 年代末和整个80 年代外商直
接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但自90 年代中期开始跨国公司向在华投资
企业转移先进的速度大大加快她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认为绝大多数跨国公司
提供了母公司的先进和比较先进的技术其中相当一部分填补了中国的空白跨
国公司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对国内企业也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技术外溢的主要途
径有技术扩散效应技术示范效应和技术应用效应对于提高中国企业的整体技
术水平有重要影响而黄珂2005 也得到相同结论他利用不同省市的面板数
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得出FDI 可以通过外溢作用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积极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的影响而何德旭饶明2007 则从金融角度解释了我国大量引进外资与两缺
口不缺的矛盾他经过分析发现我国虽然在宏观层面上两缺口不缺但是由于我
国金融系统对内资企业的融资支持效率低下和外汇市场的不完善使我国在企业
层面上还存在一定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因此中小内资企业引进FDI 可以弥补
企业层面上的两缺口
但是许多学者的观点却截然相反认为外资的流入带来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
效应如卢晓勇李红许晓青2006 从利用外资的适度规模上研究我国的引
资问题他认为外资是一把双刃剑并非越多越好由于外资规模结构的
不合理产生了多种负面影响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危及我国国家经济
安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已成为我国利用外资亟待解决的问题李享章(2007)
经过分析发现FDI 的经济增长作用掩盖了本土企业竞争环境的恶化和效率损失
即FDI 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以抑制或挤压本土企业为代价的李建华2006
关注了民营企业国际联姻的负面影响他通过我国近年国际联姻实际状
况观察分析得出许多联姻企业技术引而不进联姻明亏暗赢民
族品牌逐步消失外国品牌冲击民族品牌等负面影响愈来愈严重已经到了不得
不引起特别关注的地步赵蓓文2007 对我国外资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模式感到
忧虑他认为这种模式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如外资正在逐步垄断国家关键性
产业外资主导外贸出口外资在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微弱以及本土人才流失严
重等问题
正是因为外资的利用给中国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学者们开始把目光
转向外资与内资的相互关系研究如林民书杨治国2007 以东莞和温州为例
比较分析了外资企业与国内民营企业在产业扩散方面的作用他们的实证分析表
明在产业扩散方面外资企业所发挥的作用明显不如国内民营企业田素华
2007 以行业数据为基础的分析结果表明外资对上海的直接技术进步效应大
于外资对上海本地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而外资对上海的本地企业的技术溢出效
应大小又与外资进入的行业有关分不同外资来源的结果表明不同的外资对上
海的本土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不同冼国明薄文广2006 研究FDI 对中国企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后发现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
新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是对其他类型的大中型企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内
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会激发外资企业进行更强的技术创新罗长远2005
弥补学者们把我国国内资本一致对待的缺陷把国内资本分为国有资本股联资
本和私有资本经过实证分析得到外资对我国的国有资本有明显的挤入效应
对股联资本是中性作用但是对私有资本则显著挤出薄文广2005
运用中国1980 2003 年的数据对FDI 国内投资和经济增长建立模型得出无
论国内投资还是FDI 都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着正面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比较来看
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要远远大于FDI 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经
济增长主要还是依赖国内投资同时也要积极审慎的利用FDI 郝红梅2006
认为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必须处理好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关系根据国内发展的
需要来利用外资利用外资必须始终服务于国内发展的要求要达到这个要求必
须做到以下三点其一对外开放不等同于招商引资要公平对待内资企业和外
资企业其二要避免外资压缩内资企业的发展空间其三要关注外商直接投
资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作用最后得出只有结合内资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或
潜力对外商投资的技术水平进行评估有选择地引进项目或制定外资优惠政策
才更具有意义
此外有些学者还认为外资对东道国国内投资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还取决
于东道国对外资的政策如劭留国张仕景王国顺(2007)认为外贸政策的不同
会导致外商不同的投资动机进而影响FDI 的流向使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市场结
构中处于不同地位从而对FDI 技术溢出渠道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到FDI 技术溢
出效应所以如果当地政府限制FDI 进行独资而以税收进出口及市场准入
等方面的优惠条件相交换要求他们与当地企业进行合资那么FDI 进入后可能
对促进东道国的自身投资有好处1
显然学者们不仅已经注意到了外资和内资发展的不协调性而且都清楚东
1罗长远.外国直接投资国内资本与中国经济增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0 8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道国外资政策的重要性具体来说东道国的外资政策有效与否决定着他们利用
外资的效率高低可是东道国到底该如何协调内资和外资的关系才能使经济长
期持续健康发展呢笔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自己的研究找到一种协
调内外资发展的机制或策略具体的说就是到底哪些行业适合利用外资多一些
哪些行业利用内资多一些才可以使外资的外溢效应达到最大从而为我国在经济
发展中更好地处理好外资与内资的关系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对我国制定有效引
进外资的政策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
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等分析方法
1.4 相关概念
1.4.1 内资和外资的范围定义
在中国统计年鉴中投资来源包括国有资本含国有及集体资本个人
资本股联资本含股份联营及其他资本外资含外资及中国的港澳台地
区资本其中前三项就是本文所说的国内资本的组成部分而后一项就是本文
中的外资而个体资本股联资本又主要是私人资本的构成部分外商直接投资
是外资的主要使用部分
1.4.2 内资和外资协调使用2
所谓内资和外资的协调使用 是指内资和外资在量上互补余缺在质上作为
一种稀缺资源由于技术含量和边际生产率不同在转化为资本投资的过程中
两者相互促进和补充互动发展具体而言外资不仅在宏观层次上弥补某些领
域的内资数量短缺而且在中观和微观上弥补内资在结构上的技术缺口通过内
外资产业链的形成和技术外溢效应促进内资的升级同时内资也按一定比例为
2马淑琴.内外资互动融合浙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新支点.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 5 43 4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外资提供配套资金和其他配套设施资源等内外资的协调使用具体体现为内资
企业和外资企业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这种内外资企业间的柔性分工协作体系
提高了相互依存的依赖程度也因而提高了彼此之间的效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2. 外资与内资的一般分析
2.1 引进外资的理论基础
20 世纪40 年代末期哈罗德在其提出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指出
当一国内部的储蓄不足以支持理想的经济增长率时可以通过引进外部的资本来
提高本国的经济增长率1960 年罗斯托在阐述其经济起飞理论时指出一
个国家需要有足够的投资国内净投资占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超过10% 才能够有
效启动现代的经济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偏低往往
不能满足这一条件引进外资则能为实现经济起飞创造必要的条件
2.1.1 双缺口模型
1966 年钱纳里和斯特劳特进一步提出了影响广泛的两缺口理论他
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储蓄贸易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
的缺口而包括直接投资在内的资本输出恰好能够填补这些缺口使发展中国家
有可能按预期的目标发展一是可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缺口问题内资的严
重不足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仅仅依靠自有资本的积累必然要
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在发展经济学中资本的形成主要是储蓄储蓄可以
转化为投资从而转变为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形成资本而外资的
进入无疑可以弥补一个国家的储蓄缺口钱纳里和斯特劳特在外援与经济发展
一文中提出外资不仅能弥补一国的储蓄缺口还可以弥补一国的贸易缺口即
外汇缺口二是解决技术和管理缺口问题二战以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基本上控
制在发达国家手里到了70 年代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75 而对世
界的发明贡献只有6 技术转让总数不足10 因此科技成为制约发展中国
家经济增长的瓶颈而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则打破了这一瓶颈问题这是因
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子公司不但为这些国家提供资金和
新的工厂还为他们一揽子地带来这些国家所缺乏的管理经验企业家才能和技
术知识子公司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现代化机器设备的同时带来了有关生产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程的先进技术知识这种转移使得双方数量丰富的生产要素相互结合这种结合
将提高各个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从而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水平
2.1.2 新古典增长理论 索罗模型
在两缺口模型之后 以Rovert.M.Solow(1956)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对
FDI 促进经济增长却有不同的理解首先FDI 作为资本形成的一种来源可以
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作为私人投资的一部分FDI 自身的增加会引起总投资的增
加而总投资的增加可以直接对经济增长产生贡献其次FDI 可以间接影响经
济增长它可以通过影响就业出口消费和储蓄等宏观变量来影响经济增长
另外FDI 不仅影响投资水平而且影响投资质量根据传统的垄断优势理论
跨国公司在同当地公司竞争的时候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比如地理以及文化方
面的差异为了克服这些缺点跨国公司必须拥有某种所有权优势来同当地企业
竞争这些优势就被解释为更为有效的技术广阔的市场渠道管理技能以及资
本实力因此FDI 的流入可以对东道国技术设备以及基础设施的提高起到积极
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被视为不变的外生变量FDI 作
为一种资本和外部的技术冲击只能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而只有当经济中存在
外生的技术进步或外生的人口增长时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增长
2.1.3 内生新增长理论
以 Paul.M.Romer(1986)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技术外
生的缺陷从而也刷新了人们对FDI 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认识内生增长理论
认为FDI 产生的许多外部性会使国内公司受益可以避免传统增长理论中的
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约束从而带来长期内生增长通过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
这些增长模型表明FDI 能加速开发新的中间品的种类提高产品质量利于R&D
的国际合作以及引入新的人力资本通过向那些较落后国家的企业提供资金和更
多种中间品FDI 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率而且可以通过知识
外溢来间接提高当地企业的生产率后者是指FDI 的溢出效应即FDI 对东
道国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发生无意识影响的间接作用然而这种溢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出效应并不总是正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技术外溢作用的途径包括人才
流动当地配套技术交流技术示范和技术竞争技术外溢效果的大小及正负
不仅与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技术水平有关而且还与内资企业的学习能力配
套能力竞争力等因素有关
2.2 协调使用外资和内资的理论基础
自 1995 年以来我国的金融机构余额贷差转为余额存差此后每年
都持续出现增量存差截止到2001 年底存差占GDP 的比重高达38.9%
同时外汇储备额也持续增长2007 年底达到了15282 亿美元这种外资持续大
规模流入以及外汇储备激增和存差同时增长的现象被称为双溢出现象这
种现象引起了国内学者对内外资相互关系的关注国内对内外资关系的研究结论
主要存在两种一是外资和内资是互补的外资对内资有挤进效应二是外资替
代了内资外资对内资有挤出效应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观点最终大家认为只要
制定合理有效的外资政策是可以促使内资和外资协调发展的
众多学者对内外资关系的研究大致有两种一是外资和内资是互补的外资
对内资有挤进效应二是外资替代了内资外资对内资有挤出效应
第一外资和内资是互补的外资对内资有挤进效应3
首先外资增加了国内资金的供应尽管我国已经出现了双溢出现象
但我们不能仅从绝对数量上判断外资与内资的关系因为目前我国吸引外资已不
单纯是为了弥补资金缺口更重要的是通过利用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弥补技术和
管理缺口双溢出现象的出现并不完全是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所致而是
由于我国国内储蓄的投资转化机制尚不完善大量储蓄无法转化为投资同时
许多企业缺乏投资机会导致有资金无处投在这种情况下外资的流入为内资
带来了投资机会带动了储蓄转化为投资如内资为流入的外资提供相应的配套
资金使外资能够结合内资实现更大规模的投资
其次内资和外资企业结合形成产业链随着外资的流入国内与之配套的
3马淑琴.内外资互动融合浙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新支点.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 5 43 4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相关和支撑产业逐步形成和发展为外资企业提供上下游服务最终形成内外资
产业链一方面外资企业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对处于上下游的内资产业产生前向
和后向关联效应比如外资企业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
与当地资源供应企业形成产业链从质量和数量上改善产业的产品供应提高整
条产业链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内资企业提供上下游服务配套能力的提高
外资企业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增加利润会逐渐减少进口以东道国国内配套为主
促进了内资企业的发展这种内外资在产业层次上的互补最终将形成循环增长
和逐步成熟的外资流动机制即外资流入国内配套产业群形成区位优势吸引更
多高质量的外资配套产业群进一步完善技术水平提高区位优势更强吸引
更多外资的一个良性循环
最后内资和外资企业结合形成集群经济跨国公司及其供应商进入我国
为国内企业带来了投资机会往往会吸引许多中小企业集聚在跨国公司总部或分
支机构周围为之提供配套服务这就促进了集群经济的形成通过集群经济的
形成我国原本没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成为专业化的供应商或销售商参与到跨
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体系中去同时由于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中小企业可以
利用集群经济的外部规模性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得以提
升跨国公司则由于有这些集聚的外围企业提供近距离的稳定的地方化的配
套服务从集群区域内获得竞争优势总之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通过建立集群
网络共享资源技术劳动力和市场可以提高各自的竞争力
第二外资替代了内资外资对内资有挤出效应
首先我国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总体上存在产业结构的相似性用结构相
似系数来衡量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结构是否一致这个系数在1985 年为
0.497 在1995 年为0.824 外资企业的行业结构与内资企业的行业结构分工明
显变得更为相互接近很显然在竞争性强和市场化程度高的产业中外资企业
享受优惠政策更加剧了外商直接投资的这种挤出效应
其次外商在我国工业的投资中大约有60%分布在产品过剩生产能力闲
置比重工业更为突出的消费品工业在重工业的投资比重只有40%多同时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资工业在技术密集程度不高的一般加工业中占用较高的比例港澳台商的中小企
业投资占有较高的比例影响了技术的扩散和产业链的延伸另外我国持续多
年的国内储蓄率大于总投资率的资本净流出说明了资本从总量上已过剩外资如
果没有带来稀缺的产权优势那么必然会造成挤出国内投资的后果
如果外商把新的产品和服务介绍到国内经济中来不管是用于出口还是国内
市场它们对资本形成的效应可能优于投资已有国内生产者的领域这种外商直
接投资一般不会代替国内投资外商投资企业的建立如果存在较强的后向或前
向连锁关系它也会推动一国资本形成所以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
鼓励外资的进入而输入国内稀缺资源或产权优势对竞争性的行业或无产
权优势的外商直接投资实行国民待遇是我国今后利用外资政策调整的重点同
时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的存在从宏观角度讲对利用外
商直接投资的规模给予一定的限制也是可以考虑的
2.3 国外协调使用外资和内资的基本经验以美国新经济时期为例
2.3.1 美国新经济时期对内资和外资的有效利用
美国经济自 1991 年4 月份以来在财政赤字失业率和通货膨胀持续走低
的情况下经济持续增长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之为新经济新经济形势下
的美国经济总体形势较好有人认为这种新经济模式的增长基础在于高新
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然而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固然与技
术进步密切相关但其真正动力却来源于国内外巨额投资的支撑
第一新经济时期美国国内投资增长迅速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历史经济数
据表明1992 1998 年间占美国总投资大约92 的私人国内投资平均增长率
达9.0 自1993 年克林顿执政以来商业投资年均增长率已高达10.2 除
此之外美国用于科学技术领域的投资每年已接近3000 亿美元比日本德
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在这一领域的总和还要多用于信息产业的投
资每年都不少于2000 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10 占每年投资总额比重的40
以上另据统计1993 年美国一般机器设备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已经从197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年的32 下降到18 但其中高新技术设备投资所占比重却一直持续上升据
全国风险资本协会统计1999 年美国的风险资本投资达到482 亿美元比1998
年增加了1.5 倍其中的三分之二投向了与因特网有关的公司新公司通过迅速
获得资金支持很快具备向巨型公司挑战的可能从而使美国各类产品市场保持
竞争活力可见正是巨大的私人投资需求所引发和支撑的高新技术革命促进了
美国经济结构的全面优化和提高
第二外资有力的支持了美国国内的高科技投入新经济时期由于美国家
庭经济的储蓄率一直下降致使美国的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严重失衡例如1998
年美国国内投资总额相当于GDP 的15.8 但国内净储蓄额仅相当于GDP 的
7.4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98 年美国对外资本输出净额为2928 亿美元外
资流入净额为5026 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净接受了2000 多亿美元的国际资本
外国资本的进入不仅弥补了美国商业投资的不足支持了美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
产业结构升级而且也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
第三美国内资和外资的巨额支撑促使美国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在巨额投资
的支撑下高技术行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头号支柱产业如1990 1996 年间
美国信息产业的销售额增长了57 达8600 亿美元对国民经济增长所作的贡
献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比过去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建筑和钢铁业
贡献率的总和还要大信息产业的突起开拓了大量的新产品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
坚实的微观基础同时在高科技产业的推动下美国的传统工业和服务业也得
到了较快提升比如美国汽车工业和服务业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等高科技
手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样在高科技的推动下最终使美国的经济结构得到了
前所未有的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高级化使美国经济率先进入了以信息技术为
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从而支持了连续九年多的经济高速增长
2.3.2 我国从美国新经济的内外资利用中获得的启示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结构问题 而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直接原因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就是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这归根到底都是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的
投资严重不足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融资难问题突出造成的无论是制造业农业还
是服务业供给能力大多集中于技术层次较低的领域可以说大力发展高新技
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目前我国有效应对全球竞争的关键,而增大高技术产业
的投资也是目前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关键通过对美国新经济中内外资使用的分
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国民经济发展中内资和外资都很重要尤其内资起着基础作用
从美国新经济中对内外资使用的经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在国民经济发展
中内资和外资的地位都很重要自从我国改革开放大量引资以来我国由对外资
的需求几乎转变成了对外资的崇拜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把引进外资额度作为衡
量领导班子业绩的标准更是助长了这一风气他们以引进外资数量论英雄他们
为引进外资而进行的激励政策的残酷竞争导致内资的使用效率低下以及引资陷
入单纯追求数量的误区事实上我国引进外资的初衷是为了弥补内资的不足是
为了辅助内资更好的发展内资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基础的生产要素因此
我们不仅要有效利用外资也要更好有效的利用内资内资和外资在国民经济发展
中地位都很重要
第二在外资利用中要不断提高科技含量
当今全球性市场竞争已由产品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发展到以现代工业设计竞
争品牌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为主流科技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
力我国的高科技投入比例一直比较低这也是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直接
原因之一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制定有效的政策将大量的外资引导到高技术产业
上尤其是加大其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的支出这样既可以弥补我国在科技
投入的资金又可以缓解我国的双溢出现象我国利用外资应该对其进行严
格筛选对那些投资于高技术产业尤其是R&D 经费支出上的要给与优惠否则
不给或者少给优惠总之我国在利用外资时要努力提高外资的科技含量充分
发挥外资的科技优势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做出贡献
第三内外资使用中尤其要发展以高科技产业为服务对象的风险投资基金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高科技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必须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为主体因此必须
大力发展以高科技产业为服务对象的风险投资基金为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
高科技投资领域提供场所和渠道美国新经济中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是和他们
以高科技产业为服务对象的风险投资基金分不开的他们正是因为利用风险投资
基金才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巨额资金提供保障因此我们要利用我国藏
富于民以及大量外资流入的优势鼓励发展以高科技产业为服务对象的风险投资
基金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3. 我国内外资使用的现状及问题
3.1 我国内外资使用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度的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
发动机1992 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首次超过100 亿美元自1996
年起流入我国的FDI 每年都在400 亿美元以上2003 年FDI 约为535 亿美元
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接受FDI 最多的国家2004 年我国仍然是接受FDI 最多
的发展中国家吸收FDI610 亿美元2005 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4001
家同比增长0.77%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3.25 亿美元4
在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国内投资也在快速发展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 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14.5%的增速在保证
GDP 年均增长9.4%的同时也使得投资率保持较高水平2004 年我国投资率达
到43.9% 处于历史最高水平2005 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75096.48
亿美元同比增长27.2% 5
尽管我国国内投资在快速增长并不等于我国的国内资本得到有效利用在
开始引资时期我国正处于钱纳里所描述的发展中国家的双缺口时期而发
展中国家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就是弥补这个双缺口以推动经济增
长然而近些年我国资金供给状况发生了逆向变化原来的双缺口变成了
双溢出即国内储蓄溢出国家外汇储备溢出从内资方面看1994 年国内
居民储蓄倾向达0.49 国内储蓄存款累计额超过20000 亿元到2005 年9 月则
突破130000 亿元再从外汇储备方面看1994 年国家外汇储蓄约516 亿美元
而截至到2007 年外汇储备已突破15000 亿美元总之我国依然处于严重的
双溢出状态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8
3.2 我国内外资使用存在的问题
第一 从外资的运行看我国在以高成本引进外资的同时外汇资金却出现
闲置
过去十几年里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1992 年以来
流入我国的各类外国资本持续增长我们应该看到近多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的
外国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方式纷纷在我国抢滩登陆其产品充斥国内市场
使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已对我国民族经济构成了潜在威胁
与此同时1994 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从1994 年的516 亿美元增长
到2006 年的10662 亿美元主要原因在于外资的持续而大量流入目前我国外
汇储备规模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见(表3) 外汇储备虽然具有防范外部市场冲击
的功效但长此下去不断积累形成的外汇资金闲置是对辛勤劳动换来的宝贵
的外汇资源的浪费
表3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储蓄和外汇储备情况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额 单位: 亿元
全国城乡储蓄存款
余额单位亿元
国家外汇储备
单位:亿美元
1993 12457.88 15203.5 211.99
1994 16370.33 21518.8 516.20
1995 20019.26 29662.3 735.97
1996 22974.03 38520.8 1050.29
1997 24941.11 46279.8 1398.90
1998 28406.17 53407.5 1449.60
1999 29854.71 59621.8 1546.25
2000 32917.73 64332.4 1655.74
2001 37213.49 73762.4 2121.65
2002 43499.91 87000 2864.0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9
2003 55566.61 103617.7 4032.51
2004 70073 119555 6099
2005 77903.4 141051 8189
2006 109870 161587 10662
2007 137239 172534 1528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4 2007 年
第二从国内资金的运行看国内储蓄大于投资银行存款大于贷款
1995 年以前我国确实存在国内资金缺口1995 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在国外资金大规模进入国内的同时国内储蓄有了超过国内投资的趋势其中从
2003 到2006 年平均每年国内储蓄多于投资5 万多亿元并呈递增之势存差
是银行存款大于贷款的差额我国金融存在着巨额存差据有关资料表明
我国金融机构的存差开始于1995 年当年金融机构的存差为3324.2 亿元约占
全部存款余额的6.2% 1996 与1997 年金融机构的存贷差分别是7418.4 亿元和
7476.2 亿元约占全部存款余额的10.8%和9.6% 到了2001 年我国金融机构
存差规模继续扩大年底存差为3.13 万亿元2005 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存差已达
9.2 万亿元约占全部存款余额的32 各国经济发展经验显示只要有可能
一个国家是应该优先使用国内资源的因为外国资源的使用最终是以国内资源的
更多流出作为代价的而且会使一国经济更多地暴露在动荡的国际经济的冲击之
下但是我国出现了在外汇和国内储蓄双溢出的状况下却大规模引进外资的
怪现象
第三从内外资的配合看存在外资替代内资的现象
按照国际收支统计无论是以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直接投资还是把外
汇资金汇入国内后再进口所需的资本品总体国际收支仍处于平衡状态外资流
入不会引起外汇储备的变化根据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归因于外资大量流入
的事实我们可以逻辑地推断外资只有以外汇资金形式流入兑换成人民币而
不用于进口外国投资品才能增加外汇储备换言之企业引进外资不是进口外
国商品而是把外汇换成人民币以购买本国商品这一情况的发生说明我国引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0
进的部分外资已取代内资发挥作用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这种外资替代内资的
状况若持续下去国内储蓄率有可能下降从而使经济增长的基础受到削弱而
在1994 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各种因素中这一因素是最具有破坏性的
第四内外资使用存在严重失衡
内外资失衡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加剧了国内资源的浪费利用外资只能用来补充国内储蓄的不足而不
应该代替国内储蓄是通过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帮助国内储蓄增长机
制的生成而不是抑制或阻碍本国储蓄机制的生成1997 年上半年全部存款余
额超过贷款余额近7300 亿元截至2005 年年末全国金融机构存差高达9.2
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2% 在此情况下一方面有大规模的银行资金过剩另
一方面我们却在继续大量引进外资既增加了资金的使用成本同时加剧了国内
资源的浪费是严重的双重利益损失
二是竞争挤出效应日益明显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尽管对国民经济的增长
不乏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对国内资本产生了较强的挤出效应外资在带来了直接
和间接就业效应的同时也使得一些内资企业处于竞争劣势迫使一些内资企业
退出市场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竞争已经明显地转向争夺相
对饱和的国内市场方面凭借政策上的优惠和资本上的优势对国内资本和民营
资本形成挤出效应现实生活中不难看到外资企业的产业扩散作用就远远小于
国内民营企业东莞和温州的企业发展比较就是很好的例子
3.3 导致我国内外资失衡的原因
3.3.1 从宏观层面上看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为了弥补资金不足采用了各种优惠政策在税收
土地使用企业经营管理和外汇信贷等方面给予外资种种优待使外资企业享
受的待遇优于内资企业形成了超国民待遇这种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
政策导致我国内资竞争力低下尤其是到了最近几年这种外资政策的弊端日
益显现甚至使双溢出现象日益严重最终使内外资的利用严重失衡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1
第一鼓励外资的优惠政策失控
中央政府为了鼓励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允许各地制定一些地方性的优惠政
策但结果是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出现失控现象不同地区之间为争夺
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而展开残酷的竞争在政策优惠上互相比赛结果是导致外商
直接投资企业在出口方面处处领先实行技术控制和封锁等方面处处得手客观
的进行评价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并不都是凭自身实力来获得竞争优
势的一些在技术和管理上并不先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发
展其中有不少是在本国已经难以生存下去的
此外 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不利于民族资本的壮大民营资本没有享
受到外资所得到的待遇遭受到各种政策的歧视比如在税收可融资的渠道等
等受到诸多限制外资凭借其资本市场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可能扼制内
资企业的发展使民族资本运营受阻如果引导不力外国的产品和服务极易形
成垄断而制约民族经济的发展而事实上一个国家真正发展壮大必须在微
观层次上拥有自己强大的民族企业因此政府必须尽快制定有利于内资企业发
展的新外资政策
第二 对外资的优惠待遇使内资企业缺乏竞争力
近年来有一种现象比较普遍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在考虑加快经济发
展的步伐时往往都把扩大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作为第一选择有时甚至是唯一的选
择在不少地方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同经济发展之间已经划上等号更是成为衡
量政绩的一个主要标志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各地政府不仅在审批程序等政府
自身的工作上处处优先比如道路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各地往往都是首先集
中于外商直接投资集中的区域应当说政府的服务功能近年来在引进外商直接
投资方面还是较好地体现出来了甚至可以说是有超水平的发挥然而内资企
业本来在资本和技术方面就不如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国家政策的倾斜就更加使其
缺乏竞争力了
第三 我国金融体系不健全使国内企业难以有效融资从而使内资闲置
一方面 中国在经济转型时期未能建立起储蓄向投资有效转化的机制导致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2
国内储蓄转化为国内投资的渠道不畅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发育很不完全投资渠
道少迫使居民投资主要采取储蓄存款的形式并通过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
金融中介转化为投资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必将引发对资金的大量需求这种需
求的主体来自两方面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安排和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的
产业升级换代技术更新改造及扩张发展对投资基金的大量需求由于国有微观
经济主体的低效率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的使用效率极低并且使得大量的银
行贷款陷进国有企业陷阱只见投入不见产出
另一方面 银行已转向商业化经营要求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中心从而对信
贷放款的数量存在着严格限制出现了惜贷现象这样内资企业就得不到信
任从而银行的大量储蓄找不到理想的增值场所同时又存在着巨大资金需求
国内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出现了严重失衡加之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原本就不健
全在这种情况下更是失灵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国家尚未建立起一个规范而有
效的储蓄投资转化的投融资体系众多的投资主体在国内获取资金的渠道被堵
塞的情况下自然就把目光盯在外资上于是自然产生大量利用外资的内在诱因
3.3.2 从中观(产业)层面上看
第一 我国产业结构本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内外资利用失衡
首先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主要表现在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供给结
构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变化一方面表现为低消费水平下地区性过剩另
一方面又表现为低配置下的高成本和低效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较粗
放和落后第一产业现代化程度很低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但内在水平不高低
水平重复多第三产业发展快但水平仍不高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类产业内部企业组织规模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突出专业化水平低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产品结构不合理多数行业中一般产品相对过剩同技术
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
其次第三产业市场化程度低内部结构升级缓慢我国服务业中除批发零
售贸易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社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3
其他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内
部升级在第三产业内部生活性服务业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长期占据首位而金融保险房
地产物流科技开发信息咨询服务业发展严重落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和内外资失衡的主要原因
最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2006 年中国的R&D 经费支出3003.1 亿元
占GDP 的1.42% 明显低于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水平中国制造业的产出规模已
占世界制造业产出总量的6% 而制造业R&D 投入仅占世界制造业R&D 投入总量
的0.3% 根据国际经验企业平均的技术研发投入不应低于销售收入的3% 而
2004 年我国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49% 用于新产品开发
的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61% 全国76.6%的大中型企业没有技术开
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差使我国产业发展更多依赖外来技术严重影响了我
国产业的升级和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地位的提升从而弱化了我国对外资的吸
收能力
第二外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负面影响加剧了内外资利用的失衡
首先外资加剧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失衡中国的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局部结
构失衡和扭曲的现象中国的第一二产业比重太高第三产业比重太低当前
外资在中国的投向又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欠缺加剧
了产业结构的失衡在中国农业基础地位仍然不稳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偏低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工业的现状下外资产业投向上的不均衡会加剧中国产业投资
结构的偏差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错位出现结构性过
剩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其次外资阻碍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是推动国民经
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当前发达国家的国内产业正处于由一般技术密集型为主
向高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的进程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达国
家不断把低级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外资对中国的投资多以小型加工项目为
主投资的技术层次偏低因此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只能处于更低端的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4
置外商对中国的投资偏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在许多行业控制着核心技术
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讲外商已形成的某些投资可能会变成产业结构进一步升
级的障碍
总之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外资
的投向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而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又会影响对外资的吸收能
力以中国目前的产业构成及外资投资格局来看如果不对外资的产业结构加以
调整会进一步加剧中国产业结构失衡的局面阻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
导致内外资利用在产业层面上的失衡
3.3.3 从微观(企业)层面上看
第一 内资企业资金不足而外资企业资金充裕
内资企业由解决资金问题引伸到利用外资上 有两种错位行为其一
一部分实力雄厚经济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应该说可以较为便利地从国内筹集到资
金但由于对外资超国民待遇所导致的内外资企业的不平等竞争促使这部分
企业放弃寻求国内资金转而从国外筹资与外商合作此时外资替代了一部分
内资的作用其二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现状是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大
部分国企经济效益低下经营状况不佳资金短缺现象严重如前所述他们要
从银行及我国尚处于雏形阶段的资本市场上便利地筹集到能够帮助其解困的资
金显然是困难重重自然与外商合作是他们此时较为理想的选择在这种资金
需求有增无减内资供给受限的情况下外资自然会乘虚而入
而外资企业一般都是实力较强的跨国公司本身资金就比较充足由于外资
企业投资所形成的资产存量质量较高它们在我国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显得相对容
易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4 年期间外资企业获得的短期贷款数量都高于内
资企业他们的这种优势进一步抑制我国的内资被有效利用从而导致内外资利
用的进一步失衡
第二商业银行对企业融资的支持不足导致民营中小企业难于从国内融资
银行的一个信用职能就是提供资本信用银行提供资本信用必须在集中社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5
会闲置资金后在适当的时机提供给适当的企业支配以确保发放的贷款能够收
回可见商业银行提供资本信用实质上是不断地向具有生产优势的企业提供
融资支持然而对于企业投资的融资支持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信用供给明显
不足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具有很强的储蓄动员能力但在对贷款项目进行评估和
选择进而选择贷款发放对象上却未必都合理极端的情况是优势企业未必能
够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而劣质企业却未必被银行淘汰比如由于产权的
同一性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供求方面形成了隐含契约国
有企业成为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获得者而国有企业的生产目标函数
往往存在偏差如不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可能出现相对低效益的投资甚至重
复建设不仅等量资金投入不能发挥等量资本的功能而且还可能不断增加银行
的不良资产相反一些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虽然具有良好获利前景的投资项目
却往往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在2004 年我国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中民营企业的贡献已经占到17.8% 而且其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
也是最快的(25.3%) 但在当年全国发放的短期贷款中民营企业获得的贷款仅
为2.4% 可以看出至少在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在资本信
用方面存在供给不足即没有把大量的储蓄资源以贷款的方式转移给具有生产优
势的企业投资于有获利前景的项目
有必要提及的是与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的劣势相比外资
企业则不同它们在我国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却显得相对容易因为外资企业投资
所形成的资产存量质量较高它们可以此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统计数据显示
在2000 年三资企业在国内获得的短期贷款数量是民营企业所获贷款量的4.7
倍因此对于面临储蓄缺口的内资企业通过利用国家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大
量引进外资进行合资或合作经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国内金融系统对其融
资的约束其效果在于内资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引进FDI 一则可以替代该
企业的部分融资二则可以成为该企业进一步融资的桥梁有助于向国内银行获
得更多的贷款因此民营企业为了弥补其储蓄缺口就不断引进外资这种情况
下就出现了我国内资闲置而大量引进外资的状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6
4. 统筹我国外资和内资协调使用的总体思路
4.1 基本目标实现外资和内资的高效率使用
目前我国虽然大量引进外资 但是我国对外资的使用效率低下如许多外资
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而投资利润大量汇出并没有为我国的国民收入做出贡献
中国利用外资重数量实际吸收的外资质量不高投资项目大多数档次不高以
劳动密集型项目为主主要投向一般加工业先进技术型和产品出口型企业所占
比重较小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和新技术项目以及农业综合开
发项目引进外资不多因此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需要提高外资的使用效率同
时大量内资的闲置以及内资使用效率低下也是我国目前内资使用中的重要问题
所在因此提高外资和内资的使用效率是我们协调内外资使用的基本目标
那么内外资的使用效率该怎样来衡量呢目前众多学者认为衡量内外资使
用效率的标准是内外资本产出弹性即使用内外资所带来的产出水平的高低我们
引用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ALaK1bK2r
其中Y A L K1 K2 分别表示产业总产值产业技术进步产业部门劳
动力人数产业部门中的内资存量与外资存量
对上式进行变形得
㏑ Y ㏑ A a㏑ L b㏑ K1 r ㏑ K2
由此可以求出劳动力内资与外资的产出弹性即
EL=¶ ㏑ Y ∕¶ ㏑ L a EK1=¶ ㏑ Y ∕¶ ㏑ K1) b EK2 ¶ ㏑
Y ∕¶ ㏑ K2) r
所谓产出弹性即表示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带来的产出变化b r 分别代表
内资K1 外资K2 的产出弹性即每增加一单位内资或外资所带来的产出变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7
曹容宁2007 通过相关拓展模型的Panel Data 计量检验分析得出内资与
外资均对中国工业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内资的效率明显低于外
资的效率6彭轶丽2005 通过考察中国内资工业企业效率的发展状况发现内
资工业企业综合效率始终明显低于外资工业企业但与后者的差距正在逐步缩
小并且在不断提高内资工业企业背负着比外资企业更重的税收负担这影响
了内资的经营绩效但不是其效率低于外资的主因内资工业企业盈利率低于外
资并仍在不断下滑其原因在于内资工业企业资本创利能力低下7
内资使用效率的低下已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新的
开放经济形势下一方面我们要利用现有的外资的高效率优势不断提高我国内
资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我们仍要不断提高外资的使用效率如以利用资金投
入为主变为利用知识技术等先进要素的投入为主从只注重扩大产业生产能力
变为重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引进一般技术变为重点提升国内企业的
技术创新能力为主充分挖掘外资的优势潜力为提高我国内资使用效率起到最
大的促进作用
4.2 核心内容 形成内外资协调使用的机制
4.2.1 形成内外资协调使用的机制的模型分析---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为例
4.2.1.1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第一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带动作用最大的产业
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起中国高技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8 2004
年高技术总产值年均增长25.7 2004 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27769 亿元
占全部工业的比重50.67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不断上升对国民
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其工业总产
6曹容宁.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外资与内资一个计量检验的实证分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 3 19
21
7彭轶丽.中国内资外资工业企业效率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5 3 47 5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8
值从1995 年的484 亿元不变价下同增长到2001 年的2985 亿元年均增
长35.42 其次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从1995 年2599 亿元增长到2001
年10286 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5.77 1995 2001 年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
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 11.55% 11.86
均高于全部工业总产值的增速见图1
图1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及GDP 的比重1998 200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等编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5
第二高技术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1998 2004 年计算机及办公设备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工业产值占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加大到了
2004 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3.08
比1998 年上升了4.3 个百分点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高技术产业
增加值的比重也达到19.33 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占高技术产业的比重由24.26
下降到18.50 航空航天制造业由4.87 下降到2.35%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
表制造业由7.23 下降到6.73 见表4
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涌现了一批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企业到2000 年
底技工贸(技术工业贸易也就是有首先有自主开发的技术然后再制造最
后来打开市场)收入超过20 亿元的企业有100 余家2001 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9
制造业有6 家企业销售额超过200 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百强企业销售收入
和利税分别占全行业的63 和65 与2000 年相比均有较大提高表明电子信
息产品制造业生产市场和效益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从企业所有制结构来看
初步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在技工贸收入超过20 亿元的
100 家企业中外资企业包括港澳台投资企业为59 家股份有限公司为27
家国有企业仅9 家民营企业5 家
表4 高技术产业结构变化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高技术产业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医药制造业 24.26 24.44 22.98 23.33 22.15 20.33 18.50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4.87 4.37 3.84 4.01 3.95 2.80 2.35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48.74 53.25 53.32 52.44 51.45 51.09 53.08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14.90 11.44 13.56 13.96 16.03 20.30 19.33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7.23 6.50 6.31 6.24 6.42 5.46 6.73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5 年国家统计局等编
第三高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从1998 年的202.5 亿美元增长到2005 年的2182.5 亿
美元7 年间增长了10.8 倍2005 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4159.7 亿美
元占商品进出口总额的29.2 其中出口2182.5 亿美元比2004 年增长31.98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为14.93 比2004 年提高1.1 个百
分点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约为30.6% 比上年提高了0.7 个百
分点
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领域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和电子
技术类产品出口额约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90 中国香港美国欧盟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约占
70 与此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
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出口比重有所提高如深圳中兴华为公司的通信设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0
清华同方和华力兴集团的集装箱检测装置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图 2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及其占商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1998 200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等编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5
第四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高技术产业发展密
集区
近年来 广东江苏上海和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规模一直排在全国的前
四位已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2004 年广东高技术产业增加
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9.65 江苏为16.28 上海为9.48 北京4.97 四
个地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60.38 特别是广东省在我国高技术产业发
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2001 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222.91 亿美元
占全国的近一半达到47.98 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32.63
亿美元占全国的28.55 京津地区占全国的11.23 三大地区合计占全国的
87.76
然而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 高技术产业发展主要依赖数量的扩张盈利能力低
我国高技术产品主要是以中低档贴牌为主技术含量较低核心部件基本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1
依赖进口2001 年高技术产业平均利润率为5.3 根据OECD 的有关研究报告
2001 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所有制造业产品出口的22.49 中高技术产品占
23.41 中低技术产品占20.8% 低技术产品占33.29% 美国高技术产品占所
有制造业产品的比重为31.08% 2001 日本是24.50% 韩国是31.11% 中国
台湾省是40.44% 可见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以中低技术产品为主而且主要
方式为加工贸易约占90% 仅仅是赚取加工费
第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关键技术没掌握
2000 年R&D 投入规模最大的几家公司是西门子52.5 亿美元Pfizer 美
国制药行业44 亿美元微软37.75 亿美元IBM49 亿美元与这些跨国公司比
我国高技术企业无论是在R&D 投入比例还是在投入规模方面均存在巨大差距根
据有关统计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R&D 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不到2
由于研究开发投入经费不足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组装加工关键技术主
要从国外引进由于关键技术不掌握近年来我国在高技术方面引发了许多知
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纠纷使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面临很大的压力
第三地区间高技术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高水平重复现象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高技术产业主要以电子信息 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
一体化等产业为主地区结构相似性很大没有形成地区产业特色在各个地方
十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中产业发展的趋同性也比较明显据不完全统计
软件产业的相似性达到74 计算机网络为59 应用软件系统为42.5 集
成电路为35 纳米材料为48
4.2.1.2 外资高技术企业对内资高技术企业发展的影响特殊模型分析
第一构建模型
这一模型的使用主要是来证明 中国在开放经济下哪些生产要素对我国内资
高技术产业企业的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促进作用如果外资的进入促进了我国高技
术产业企业的巨大发展那么我国的FDI 政策应在高技术产业领域鼓励外资的
进入反之我国则应该制定政策限制外资的进入我们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
产函数Y=ALaK1bK2r 对于高技术产业这一与高科技技术密切相关的行业我们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2
尤其需要考察我国内资高技术企业和外资高技术企业的R&D 经费支出这一变
量所以我们把模型修正后就变为由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因此我们
设定回归模型为
㏑ Yd=a1 ㏑ Ld+a2 ㏑ Kd1+a3 ㏑ Kd2+a4 ㏑ Kf1+a5 ㏑ Kf2 m 4 1
在此 需要考察的变量Yd 为内资企业总产出Ld 为内资企业劳动力投入
Kd1 为内资企业资本投入Kd2 为内资企业的R&D 经费支出Kf1 为外资企业
资本投入Kf2 为外资企业的R&D 经费支出
第二 数据描述
根据数据的可靠性和可获得性 我们选用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 万元
以上的非国有高技术企业1996 2005 年的相关数据其中Yd 由全国高技术企
业当年价总产值减去三资企业高技术企业当年价总产值获得Ld 由全国高技术
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减去三资高技术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获得Kd1 由
全国高技术企业基本建设投资额和更新改造投资额之和即全国所有高技术企业
的总投资额减去三资企业高技术企业基本建设投资额和更新改造投资额之和即
三资高技术企业的年总投资额获得其他的均可以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2002 和1997 2006 年的统计年鉴上直接获得数据整理如下单位为亿元和万

表 5 我国高技术产业内资企业生产要素情况
年份 Yd Ld Kd1 Kd2 Kf1 Kf2
1996 2696.05 392.90 167.9 27.17 138.7 3.79
1997 3046.78 350.30 167.99 34.85 168.76 7.17
1998 3493.84 297.13 194.59 38.19 197.29 18.26
1999 3603.94 281.01 221.90 43.19 186.82 24.36
2000 4274.71 269.73 300.49 79.03 262.46 32.01
2001 4800.61 263.19 398.26 112.01 341.50 45.0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3
2002 5844.67 265.82 588.09 126.06 398.69 60.90
2003 6964.89 265.80 802.82 146.51 620.31 75.94
2004 7358 273.52 928.10 170.71 862.39 121.42
2005 8254 280.11 1064.10 198.71 1142.39 186.88
数据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5 1997 2006 年中国统
计年鉴
第三 计量分析
对模型㏑ Yd=a1 ㏑ Ld+a2 ㏑ Kd1+a3 ㏑ Kd2+a4 ㏑ Kf1+a5 ㏑ Kf2 m进行估
计结果如下
㏑ Yd=4088.334-5.648559 ㏑ Ld+5.019529 ㏑ Kd1+2.954645 ㏑ Kd2-0.444.95
㏑ Kf1+1.434049 ㏑ Kf2 4 2
表 6 模型显著情况
变量 C ㏑ Ld ㏑ Kd1 ㏑ Kd2 ㏑ Kf1 ㏑ Kf2
参数标准误差 475.526 1.40516 0.86814 3.64206 1.31783 5.80687
T 统计量8.59750 -4.01986 5.78188 0.81126 -0.33698 0.24695
双侧概率 0.001 0.0159 0.004 0.4627 0.7531 0.8171
调整后的 R2 0.996779
F 统计量558.0339
DW 3.032610
由于是时间序列数据 所以可以排除异方差性由于F 统计量的值很大所
以方程整体的显著性显著对于变量的显著性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数据看出
经过查T 分布临界值得到
㏑ Ld 的T 统计量-4.019862 的绝对值大于2.896 所以该变量是显著的
㏑ Kd1 的T 统计量5.781878 的绝对值大于3.355 所以该变量是显著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4
㏑ Kd2 的T 统计量0.811256 的绝对值大于0.706 所以该变量是显著的
㏑ Kf1 的T 统计量-0.336989 的绝对值小于0.706 所以该变量是不显著的
㏑ Kf2 的T 统计量0.246957 的绝对值小于0.706 所以该变量是不显著的
从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 内资企业的资本劳动力和R&D 经费投入对国内
企业产出的影响是显著的内资企业加大资本投入和R&D 经费支出是内资高技
术企业增长的主要原因而相对过多劳动力的投入由于技术进步的替代作用已经
变成了负相关关系当然这里是指一般劳动力而不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内
资是我国内资企业发展的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生产要素
而我们最为关注的外资投入对我国国内高技术企业产出的影响却不像我们
想象的那样外资的长期大规模进入不但没有给中国的内资高技术企业的发展起
到促进作用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引进外资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
量导致的后果同时在模型中虽然外资的R&D 经费支出这个变量从T 统计
量上看并不显著但是它对我国国内高技术企业的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而
且随着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外资高技术企业R&D 经费支出的增加将会是促
进我国内资高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我们在引进外资的策略方面应
该倾向保证外资在R&D 经费支出上有一定比例而不是仅看重外资的数量
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 我们得到外资并没有给我国内资高技
术企业的发展带来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在此行业引进外资时不能盲目的仅看重外
资数量要更加注重质量应该更偏向于提高外资的高科技含量我国高技术内
资企业的发展主要还是靠我国国内资本的有效利用只有把我国的国内资本和外
国的外资遵循内资为主外资为辅的原则互相融合使用才能使我国的国内
企业得到真正的长远发展从而有利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4.2.2 形成内资和外资协调使用机制的一般模型分析
根据第一部分的案例分析我们知道 这一模型说明中国在开放经济下哪些生
产要素对我国内资高技术产业企业的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促进作用推而广之同
样这一模型的使用也可以说明中国在开放经济下哪些生产要素对我国内资企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5
业的发展起到明显地促进作用哪些生产要素的作用并不是那么显著如果在某
一行业外资的进入使我国内资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那么我国的FDI 政策就
应在这一行业鼓励外资的进入反之我国则应制定相应政策限制外资的进入
我们把以上案例中的模型普遍化也可以说我们可以把我国任一行业的数据带
入这个模型进行验证以测出在这一行业外资的进入是否对我国内资企业的发展
起到促进作用根据我们需要考察的变量Y 内资企业总产出L 内资企业劳动
力投入K1 内资企业资本投入Kf 外资企业资本投入以及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
的R&D 经费K2 Kf2 以及由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我们可以设定一
般的内外资协调使用机制的回归模型为
㏑ Y=a1 ㏑ L+a2 ㏑ K1+a3 ㏑ K2+a4 ㏑ Kf1 a5 ㏑ Kf2+m 4 3
这一模型的优点就是它可以测出哪些行业中外资对内资企业发展的作用是
大于内资的它为我国如何制定协调使用内外资的政策提供了一个标准这个标
准就是当我国在某一行业制定引资标准时可以收集这一行业的相关数据带入
此模型进行验证如果外资的进入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内资企业的发展那么我国
就应该制定鼓励外资进入的政策如果外资的进入对我国内资企业发展的促进作
用不显著那么我国应该采取限制性政策如果外资的进入不但没有促进我国内
资企业的发展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那么我国就应该采取阻碍外资进入的政策
同时也存在一种状况就是虽然外资的进入没有对内资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
用但是外资企业R&D 经费的支出却促进了我国内资企业总产出的增加在这
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限制外资在投资中增加R&D 经费的支出当然此模型也有它
的不足就是这种衡量内外资协调使用与否的标准只是一种定性标准而不是定量
标准它不能从量上很精确的衡量出内外资的失衡程度只能从定性上大致得出
4.3 最终目标 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
国家的经济安全 从广义上理解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经济竞争力而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取决于其主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产业竞争力
的强弱则体现在一国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6
4.3.1 我国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分析
第一 从总体上看我国国家竞争力不足
2004 年我国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1548 亿美元顺差320 亿美元成为仅次
于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贸易大国但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国际竞争力却有所下
滑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对世界51 个国家和9 个地区进行综合评定的
结果显示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由2004 年的第24 位降至第31 位世界经济论
坛发布的2005 至2006 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显示中国排名第49 也较去年下
降了3 个位次
表 7 2005 年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国际竞争力排行榜
国家和地区 排名 得分 国家和地区 排名 得分
美国 1 100.00 中国台湾 11 78.319
中国香港 2 90.073 中国浙江省 20 69.721
新加坡 3 89.679 日本 21 68.652
冰岛 4 85.34 英国 22 68.518
加拿大 5 82.648 德国 23 67.842
芬兰 6 82.627 法国 30 64.203
丹麦 7 82.545 中国 31 63.219
瑞士 8 82.534 印度 39 59.053
澳大利亚 9 81.975 意大利 53 45.819
卢森堡 10 80.311 俄罗斯 54 43.519
资料来源据2005 年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国际竞争力排行榜资料加工
第二 从产业上看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水平不高
蓝庆新 王述英2003 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的
重要表现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竞争优势并不能说明我国产
业整体国际竞争力水平已经在世界上处于强势只能说明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7
还是处于低级层次8
我国附加值高的技术 资本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我国产品在国
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多地取决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缺乏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高
层次产业并且产业升级滞后除此之外我国的产业经营效率低下产业的经
营效率是由资金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共同决定的其也反映了产业的技术水平
状况我国资金利润率普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反映了我国在资金使用上存在
着巨大的浪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将资金这一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
力比较薄弱
产业的利润率是反映产业投资效益的指标 也是一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
现下面我们对反映产业竞争力的产业利润率指标进行国际比较通过比较来透
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见表8)
表 8 2000 年中国与美国及世界平均产业利润率水平比较
中国 美国 世界平均水平
食品加工制造业 6.6 5.2 4.91
纺织业10.88 6.66 7.82
鞋帽制品业15.91 8.83 11.2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2.73 5.12 10.11
造纸及纸制品业6.10 11.8 9.23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9.36 25.13 24.56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9.54 15.37 10.14
化学原料及制品7.35 10.98 7.1
医药制造业12.93 16.63 10.26
橡胶制品业10.18 15.53 13.63
塑料制品业9.57 13.97 10.38
金属制品业17.53 18.79 15.34
8蓝庆新王述英.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提高对策.经济评论2003 1 119 12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8
普通机械制造业8.32 20.13 16.9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9.11 16.23 13.32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9.88 15.43 12.55
电气机械制造业8.36 13.97 10.14
专用设备制造业6.09 10.31 7.1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国际统计年鉴(2000)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资
金利润率相对较高而像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设备制造业等附
加值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仍然较低而这些产业正式代表
当前工业进步的方向因而可以说我国工业总体的资金利润率较低我国工业
发展很大程度上走的是粗放式经营的路子
我国尽管在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我
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水平并不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并不高产品
的附加值较低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也比较缓慢因此我国仍需采取有
效措施来进一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
第三 从企业上看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相对于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变化和产业竞争力的改善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
变化难以令人满意通过IMD 提供的49 个国家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的结果可以
看出当前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
从表 9 中可以看出1998-2002 年间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落后
且呈下滑趋势竞争压力很大在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几个子要素中只有劳
动力成本竞争力最强五年来平均排名7.4 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是我国大多数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最根本的竞争来源但是劳动力成本竞争力也呈直线下
降趋势从1998 年的第1 名下降到2002 年的第12 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成本优势争逐渐弱化在2002 年的49 个国家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中我
国企业的管理效率公司绩效和企业文化等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等较落
后均排在40 名以后成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软肋这也充分说明在当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9
今的市场竞争中知识创新等潜在的软因素将成为决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
主要力量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势获取企业竞争力的机会将减少这也给我国企业
敲响了警钟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成长必须不端提高软实力注重知识等无
形要素的作用
表 9 1998-2002 我国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和各评价因子世界排名
要素/年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平均排名
企业管理 30 36 37 36 44 36.6
劳动生产率 42 46 38 44 40 42
劳动力成本 1 3 11 10 12 7.4
公司绩效 31 35 39 21 41 33.4
管理效率 29 34 33 36 44 35.2
企业文化 20 27 32 34 40 30.6
资源来源 据Wor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1998-2002 IMD 整理而成
4.3.2 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
竞争力是竞争的动力和源泉 它的概念最早来源于企业世界经济论坛WEF
在关于竞争能力的报告中指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
环境中以比他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
产并销售货物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美国学者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
书中提出国家的竞争力是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文化制度政策等多个
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在此过程中国家的作用不断提升最终形成一
个综合性的国家竞争力是一国能获得经济(人均GDP)持续高增长的能力
并提出公式国际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1996) 联合研究组指出在一定经济体制下的国民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宏观上
的最终目标表现出来的综合国力的强弱程度实际上也就是企业或企业家们在各
种环境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就是一个区域为其自身发展在其从属的大
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0
引进外资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国内企业发展及竞争力的提高而不应该把追求
GDP 的增长作为最终目标引进外资的规模档次应该以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为限度而目前国际上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指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
一是国际市场占有率 表示为
Oai Eai Ewi 4 4
4 4 式中Oai 是指a 国i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Eai 是指a 国i
产品的出口额Ewi 是指世界i 类产品的出口总额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说明我
国产业竞争力水平越高
二是贸易竞争指数NTB 又称净出口指数是指一国某种产品的净出口额
贸易差额在该类产品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
NXij Eij-Iij Eij Iij 4 5
NXij 为贸易竞争指数Eij 是i 国j 类产品的出口额Iij 是i 国j 类产品
的进口总额贸易竞争指数的取值在1 至1 之间数值越大意味着该国此类产
品的出口竞争力越强
三是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及全要素生产率TFP
生产率是反映生产活动效率的概念表示每单位生产要素能够生产或提供实
物产品或服务商品的数量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即某种产品每人每年的生产产量
产业的资本生产率即该产业总产值与资本投入的比值能全面反映竞争力的指标
即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将生产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加权平均得到综合生产要素
表示每单位综合生产要素生产数量的指标即全要素生产率
因此 我国产业只有具备较高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以及全要素
生产率才能说明我国国民经济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显然内资企业竞争力的提
高将是我们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而协调好内资与外资的关系真正
形成以内资带动外资内外资互动融合的格局是未来我国积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过程中增强技术转移效应的保障促进内外资融合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应该着力以促进技术进步来提升产业结构和带动配套产业以产业集群的产业链
为主线以跨国公司为战略伙伴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内资企业搞活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1
了外资企业就必须以更先进的技术来参与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已经在国内投资
的外资企业所带来的直接的技术转移就会更多更好内资企业的发展上一个新台
阶就会更有能力吸收外部转移的先进技术形成更为广泛的技术转移效应从
而把引进外资带来的外部动力真正转化为内部化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最终增强
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
5. 促进我国外资和内资协调使用的对策建议
内外资的使用是我国开放型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协调
使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是市场自身调节机制或简称市场机制
主要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在这里价格机制主要是指利率和汇
率的形成和实现机制其核心是通过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的作用逐步实现利率
和汇率的市场化和自由化进而通过利率和汇率的作用引导内资和外资的协调
发展从长远来说这是实现外资和内资协调使用的基础所在我国的市场经济
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政策机制
即通过政府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促进内资和外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
政府通过在宏观产业和企业层面制定政策对引导内外资的协调发展同样发挥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的我国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这
也是本文重点选择从这几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的原因
5.1 宏观层面
引进外资的目的应该是促进我国产业和国内企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而不应该把追求GDP 的增长作为最终目标引进外资的规模档次应该以中国企
业的竞争力水平为限度在我国企业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可以通过引进外资鼓励进
一步的竞争在我国企业竞争力较弱的行业应该慎重引进外资同时要鼓励本国
企业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竞争力在某些敏感行业如金融部门应该限制外资
企业的进入同时加快国内企业的改革加快对国内资本的开放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2
5.1.1 我国应逐步完善投融资政策提高内资使用效率
我国应该加快投融资体制的改革 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国内资金使用效率
理顺各经济主体间的金融关系尤其是银企关系加快建立一个完善规范的金
融市场积极推动银行业的商业化加快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这样既拓宽
社会公众的投资渠道又给企业以更多地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获取资金的途径由
国家采取强有力的规范调控措施在固定资产投资机制信贷管理体制外汇管
理体制资本项目管理体制等各方面进行彻底改革建立一个对国内储蓄具有较
高动员能力的融资体制使各经济主体的投资活动从金融渠道得到顺畅的资金支
持一国的经济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本国的积累能力和资源使用效率依靠外来
资本支撑工业化进程是不能持久的对外来资本的过分依赖最终将导致国际收支
危机和大量资本外逃因此必须提高国内资金的使用效率努力促使国内储蓄
向有效投资转化
5.1.2 政府应促进外资在国家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其技术外溢效应
当今全球性市场竞争已由产品价格竞争 质量竞争发展到以现代工业设计竞
争品牌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为主流科技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
力外资企业的创新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部分其技术溢出将有利于增强
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国新的吸收外资战略需要把提高外资项目的
技术水平与溢出效应放在重要位置包括如何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增强对高端
制造项目的吸引力如何吸引外资研发机构在华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活动如何促
进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科研机构与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如何吸引高级研发人才
并促进其合理流动如何促进促进内外资企业组成产业战略联盟共同开展先进
性技术的攻关如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转移等等
除此之外我国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促使外资企业加大对高科技含量的投入
尤其加大其R&D 经费支出部分的投入这样既可以弥补我国在科技投入的资金缺
口又可以缓解我国的双溢出现象为了有效促使外资企业加大高科技含量
的投入我国对进入的外资应该进行严格筛选对那些具有高科技含量或者投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3
于高科技产业尤其是R&D 经费支出上的外资要给与优惠否则不给或者少给优
惠只有这样外资对我国内资企业的正外溢效应才能显著总之我国在利用
外资时要努力提高外资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外资的科技优势为我国产业结构
升级和国民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做出贡献
5.1.3 政府应鼓励内资企业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内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由于我国的
技术相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来说明显落后在市场竞争中自然会落败这样内资
企业就会引入国外的技术但往往花大力气引进的技术是国外已经成熟甚至即将
淘汰的技术而国外瞬息又会出现新的技术这样我国企业先前引进的技术就又
落后了于是再花大力气引进先进技术接着又再落后我国相当多的企业已经
陷人技术引进的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漩涡之中不能自拔因此
我国内资企业想要跳出漩涡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和对引进成果的吸收消化再创
新才能摆脱在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建立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政府要在法律法规R&D 税收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政策上支持企业的自主创
新活动形成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政策体系如制定有效的可操作的
覆盖范围广的R&D 税收激励政策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企
业R&D 成果增加政府采购中用于购买企业R&D 成果的部分减少企业因R&D
活动的不确定性而遭受的损失
5.1.4 政府应加强对内外资企业的统一协调政策
第一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我国实行的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产业导向不明显未能充分发挥出税收
政策在引导外资方向上的能动作用如对于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不分其是否属
于我国急需发展的行业和项目也不论投资项目在种类利润和风险上的差异
一律给予基本一致的优惠这就使外商乐于投资高利润小风险的行业而对于
国家重点发展的能源交通原材料等产业部门的外资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加
剧了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4
政策是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迫切要求我们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转向产
业优惠和区域优惠相结合以产业优惠为主先看是否从事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
然后看企业所从事的研究开发项目科技开发投入等只要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
不论其是内资还是外资都应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只有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优
惠政策才能提高我国内资企业同外资企业竞争的能力同时达到促进外资优化我
国产业结构的目标
第二引进外资推进内资企业国际化促进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互动发展
我国内资企业整体规模和档次较低绝大多数还没融入国际化的生产体系和
供应链中因此通过利用外资借助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国际化的营
销体系和生产体系是内资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一条捷径促进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
互动发展重点应先与外商建立以产业链为主的配套协作关系为外商配套服务
通过配套接受跨国公司在产品质量和技术上的引导提升其产品档次逐步融
入外商的生产体系中通过融入进一步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紧密结合性关系
从而达到提升内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目的进入国际生产和销售体系
5.2 产业层面
促进内外资融合 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着力以促进技术进步来
提升产业结构和带动配套产业以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为主线以跨国公司为战略
伙伴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实现我国本土产业与跨国公司生产体系的
对接
5.2.1 设立产业标准 保护朝阳和关键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
当前 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结
构和需求结构都在逐步发生改变面对国内外双重市场竞争的压力为提高产业
国际竞争力当前亟须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然而由于中国长期对外资实施
普遍优惠的政策再加上审批不严一些夕阳产业打着外资的旗号转移进来
并在优惠政策的保护下得到生存和发展落后产业的进入使产业结构趋于低级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5
化再加上这些产业占用了大量土地资金和劳动力资源由此将进一步阻碍朝
阳产业先进产业的发展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产业结构更是长期锁定在低级
水平上因此今后引进外资的重点将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制约经济发展的瓶
颈产业以及产业链中研发设计品牌和关键零部件等环节对外商投资应放
弃普遍优惠的方法实行差别化的有限优惠政策鼓励外资进入以上重点领域
而一般性的外资企业仅可享受国民待遇为此需要与上述外资进入的技术标准
相结合明确外资优惠的产业范围同时以引进技术和管理为核心合理控制
优惠尺度优惠政策的实施不能导致行业垄断不能制约内资企业的发展要做
到既鼓励投资也促进竞争从而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保障民族产业的
健康发展不致长期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成为跨国企业攫取垄断利润的场所
5.2.2 修订利用 FDI 的产业政策提高国内产业的竞争力
首先要修订利用 FDI 的产业政策从技术扩散程度与国内产业的关联程度
入手带动中国相关产业的升级与发展进而打造自己的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我
发展能力的民族工业体系中国在今后的利用FDI 中必须实施自主型产业导向引
资战略即以我国民族工业为核心以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为重点的工业体系只
有发展自主型工业体系加强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出口
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在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的同时不断进行技术和产品
创新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其次在制定利用FDI 的产业政策中从控股比例措
施入手一方面可以抑制FDI 的独资化倾向另一方面可以适度控制FDI 的规
模因此我们应当强制外商直接投资尽可能采取与中国企业合资的形式以便
于技术向中国企业转移尽可能多地从外商投资中学到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
可以通过FDI 设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利用跨国公司内部的网络同步获得母公司
体系内研究与开发的资源资料和专门技术实现中国作为FDI 东道国利益
利用外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提高民族工业竞争力只有
一国的民族工业才对其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我国在利
用外资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促进国内产业育成保护国内产业安全利用外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6
政策应该与国内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相配套使外资经济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地区协调发展中真正起到外部动力作用
5.2.3 嫁接跨国企业与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并举加快发展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加快我国产业升级一定要树立生产的全球观实施内力推动和外力推动双轮
驱动型产业升级战略一是大力实施内力推动型产业升级战略即依靠区域内的
发展优势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生产体系分工发展资本技术密集
与人力资源有机结合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二是大力实施外力推动
型产业升级战略即通过引进外资直接介入新兴产业的发展加速产业结构的
调整和升级发挥我国产业集群优势把引进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与改造传统
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使产品既向上游也向
下游拓展三是引进拥有产业集群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技术的先进企业进一步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着力将外资引向高新技术项目精心挑选一批对外商有吸引
力的科技招商项目按照国际规范进行包装在政策范围内配套项目投资所需要
的各种基本条件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设立外商投资风险扶持金鼓励外资
参股科技项目创造条件让科技项目在海外上市融资在重要开发区域与外资
大财团合作组建中外合作的高科技新产品研发和生产中心积极推动我国各类大
企业集团与国际高科技项目对口合作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四是积极将以区
域块状经济为特征的地方生产体系与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相对接主
动承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全力打造中国制造
5.3 企业层面
5.3.1 提升我国内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大
企业大集团的竞争力上凡世界市场占有率高的国家也就是大型跨国公司多
的国家正是这些国家以大型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分割和分享着世界
资源和世界市场一国拥有的跨国大公司的规模和实力已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实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7
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国要发展经济提高国际地位必须提高
我国内资企业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内资企业在选择实施 走出去的路径上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开拓和努力
一是制定明确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强调跨国经营战略与总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把
国际化发展与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企业的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服
从于整体战略包括合理取舍产业链条确定经营方向采取形式多样高效快
捷的方式进行跨国经营如跨国并购战略联盟项目融资等量力而行地选择
跨国经营的进入方式做好区位选择二是企业必须健全和完善自身制度加强
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反应速度和运转效率节省运营成本要建立投资决策经
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规避等方面的制度同时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规范
企业的投资经营行为以制度推动和约束企业发展建立起自己的跨国经营管理
体系三是培育国际知名的自主品牌品牌体现一个企业的素质信誉和形象
也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家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要
创立企业自己的品牌四是培养和吸纳优秀的跨国经营人才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需要大批高级复合型人才企业应尽快制定人才战略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培
养和吸纳人才企业既可以利用自身的力量或国家的帮助进行员工的培训也可
以通过市场化运作招揽人才借用外脑在世界范围内吸引高级人才
5.3.2 实现内外资企业的科学运营
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素质低因此
需要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入手实施内外资企业的科学经营管理策略提高
内外资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克服经验
管理人治管理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方式按国际惯例管理企业
加强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及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对制造企业来说应加强生产
管理水平和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包括应用先进的制造与管理系统如计算机
集成制造系统(CIMS) 柔性制造系统(FMS) 企业资源计划(ERP) 基于电子商务
平台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等提高生产系统的计划组织与控制能力以及满足国际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8
市场变化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需求的制造系统适应能力培养国际化品牌和形
象策划能力同时外资企业要努力培养一批带动辐射作用强市场需求量大
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产品内外资企业要发展名牌产品重要的是使现有名牌产品
进一步上档次上规模上效益此外应培育国际资本经营能力提高产业国际
竞争力要求企业不仅进行产品经营而且应当大力发展资本经营培养国际融资
投资管理国际资本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搞跨国资本经营因此应鼓励有条件的
内资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国际战略联盟海外投资采用国际渗透战略从国外
中小企业并购入手逐渐占领国际市场因为中小企业可能在过度竞争中困难重
重但它们有技术渠道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这样可以以较小的代价进入国际
市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9
6. 本文结论
开放经济新形势下的中国经济将面临许多不确定性 因此我们只有不断的
提高我国内资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在新的形
势下我国应该调整外资政策制定新的引资标准把促进我国内资企业和产业
的发展作为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标准
引进外资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国内企业发展及竞争力的提高而不应该把追求
GDP 的增长作为最终目标引进外资的标准应该是以促进我国内资企业和产业的
发展为标准而我国引进外资的规模档次应该以中国产业的竞争力水平为限度
在我国企业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可以通过引进外资鼓励进一步的竞争在我国产业
竞争力较弱的行业应该慎重引进外资同时要鼓励本国企业加强自主研发能力
提高竞争力在某些敏感行业如金融行业应该限制外资企业的进入同时加快国
内企业的改革加快对国内资本的开放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发展迅速但是我国内资高新技术企业的长远发展动
力不足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来培育和发展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内资企业以保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资企业的国际竞争
力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提供保证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0
致谢
看到致谢两字 使我的脑海里不仅浮现了这两年来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热心帮
助的情景是他们使我愉快而又充实地过完了这两年研究生生活在此我要向
他们各位一一表示我最真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吕洪良副教授他是一位治学严谨待人亲切的
好老师在学习上他对我们严格要求在生活上他对我们关心倍至在他自
己的工作中他更是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在我们盲审前期
吕老师工作很忙但是他却每天工作到深夜为我们修改论文惟恐耽误我们的时
间记得一次早上我打开邮件看到时间是23 48 时我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吕老师衷心的感谢您对我们无怨无悔的付出
其次我要感谢夏扬老师肖艳老师张丽老师和韦革老师在研究生期间
你们不仅在课堂上教给了我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在我写论文期间也为我提出了
宝贵的意见有了你们的启发我才更明确了自己的论文方向在此衷心地谢
谢您们
接着我要感谢李平老师苏锐老师和黄金芳老师他们渊博的专业知识和
幽默的教学风格让我们自在地畅游在经济学的海洋之中他们每个人都是那么
亲切就像是我们的朋友一样不仅悉心指导我们的学习同时也给予我们生活
上的帮助因此我要深深地感谢他们
最后我要感谢帮助过我的亲爱的同学们他们是童雪琴叶亚丽朱薇
向彩虹徐磊和陈功贵他们给与了我许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和他们的友好
相处将是我校园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
最最后要感谢的是一直在我背后默默支持我爱我的家人正是因为拥有这样
一个和谐而又幸福的家庭我无论做什么都有着十万分的勇气和自信谢谢您们
总之我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愿您们永远健康幸福
黄云云
2008 年5 月12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1
参考文献
[1]Brian.J.Aitken and Ann E.Harrison.Do domestic firm benefit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Venezuela.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99(89):605-618
[2]Boren Borenztein, E. Gregorio and Lee 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s growth?.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45):115-135
[3]Coe.D,Helpman.E.Internationa l R&D spillover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107):134-149
[4]H.Chenery and A.Strout.Foreign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9)
[5]David P.Technical choice,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essays on American
and British experience in the ninetieth centur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6]Djankov,Simeon and Bernard H.Foreign investment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zech Enterprises.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0(14):49-64
[7]Evis Sinai,Klaus E.Meyer.Spillover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FDI: the case of
Estoni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4(32):445-446
[8]Fosfuri.A,M.Motta and T.Ronde.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s
Through Worker’s Mobilit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3:205-222
[9]Haddad,Dalia and Ann Harrison.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e for Morocco.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2):51-74
[10]Hu,Albert,Jefferson,Gary.FDI impact and spillover:evidence from China’s
electronic and textile andustries.World Economy,2002,38(4):1063-1076
[11]Kinoshita,Y.R&D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s Through FDI: Inovation and
Absorptive Capability. CEPR Discussion Paper, 2001,No.2775
[12]Kokko,A.Technology,Market Characteristics,and Spillover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 43:279-29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2
[13]Lee Branstetter.I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 channel of knowledge spillover?
Evidence from Japan’s FDI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6(68)
[14]Marzenna Anna Weresa.Ca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elp Poland catch up with
the EU?.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2004(37):413-427
[15]Rstow 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a noncommunist manifesto.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0
[16]Sadayuki Takii.Productivity spillove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multinational
plants in Indonesian manufacturing 1990-1995.Jouri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5(76):521-542
[17]Saggi,K.Trad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a Survey.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2002,17(2):191-235
[18]Wang,Jian-Ye and Magnus Blomstrom.Foreign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A Simple Model.European Economics Review,1992,36:137-155
[19]Xiaming Liu,David Parker,Kirit Vaidya et al.The impa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labour productivity in the Chinese electronics industr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1(10):421-439
[20]包群赖明勇阳小晓.外商直接投资吸收能力与经济增长.上海上海三
联书店2006 13 206 207
[21]陈飞翔胡靖.利用外资与技术转移.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8 49
[22]曹均伟.利用外资阶段论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演进的视角.上海上海社会科
学院出版社2006 52
[23]江小涓.吸引外资和中国产业的技术进步与结构升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4 203 228
[24]罗长远.外国直接投资国内资本与中国经济增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80 83
[24]王晓红.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新跨越.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3
13
[25]杨定光程中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市场经
纬2006(20)
[26]李享章.FDI 溢出效应与民营企业竞争环境FDI 理论研究需要关注的一个
空白.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7 2 32 36
[27]李建华.关注民营企业国际联姻的负面影响.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人大
复印资料2006 5 9 12
[28]赵蓓文.外资数量扩张型增长模式的负面效应.世界经济研究2007 1 54
59
[29]林民书杨治国.外商与国内民营企业在产业扩散方面的比较分析.民营经济
与中小企业管理(人大复印资料) 2007 1 9 15
[30]何德旭饶明.中国两缺口不缺情况下的外资引进1994 2004 一个金融
视角下的微观解释.经济学家2007 1 25 31
[31]田素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效应的结构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7
3
[32]劭留国张仕景王国顺.外贸政策对FDI 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世界经
济研究2007 4 3 9
[33]冼国明薄文广.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基于地区
层面的分析.经济科学2006 3
[34]樊增强.利用外资与国家经济安全论争的文献综述.经济学动态2007 2
61 64
[35]卢晓勇李红许晓青.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双重效应与适度规模分析.江西
社会科学2006 7
[36]张巧云.从我国内外资双溢出现状看双缺口模型的片面性.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4 8
[37]李志华王连伟.FDI 与我国国内投资的相关性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5 11
[38]黄珂.FDI 对我国内资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的分析和思考.企业经济,2005(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4
[39]薄文广.FDI 国内投资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数据的分析和检验.世界经济
研究2005 9
[40]田泽.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经济纵横2007 7
[41]李炳炎王小刚.外资的大量引进与我国经济安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 8
[42]吕海彬.从双缺口到双溢出我国引进外资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东北
财经大学学报2006 4
[43]魏后凯刘长全.中国利用外资的负面效应及战略调整思路.河南社会科学
2006 9
[44]林民书等.外来投资对我国企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河南社会科学
2006(5)
[45]魏后凯.刘长全.中国利用外资的负面效应及战略调整思路.河南社会科学
2006 5
[46]马淑琴.内外资互动融合浙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新支点.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5 5 43 48
[47]王月溪.调整FDI 政策促进中国经济内外均衡发展.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7(2):5-10
[48]尚永胜.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商业研究2006 24 83 86
[49]郭怀刚梁建国.基于提高引资竞争力的我国外资发展战略.经济与管理研
究2003 2 49 52
[50]蓝庆新王述英.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提高对策.经济评论2003
1 119 123
[51]曾翔张文涛翟运开.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成因探讨.武汉冶金管
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3 3 6
[52]臧旭恒裴春霞.投资增长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美国新经济对我国产
业结构升级的启示.学术期刊2000 10 42 47
[53]曹容宁.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外资与内资一个计量检验的实证分析.江西
财经大学学报2007 3 19 21
[54]彭轶丽.中国内资外资工业企业效率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5 3 4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5
50
[55]李兴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企业活力2007 5 4 5
[57]郝红梅.我国吸收外商投资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中国外资.2006 8 32-33
[58]顾晓燕.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与国际经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
东南大学国际贸易学2005 45 46
[59]韩大平.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河北大学统计学系200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6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 童雪琴黄云云.价格歧视的特殊案例分析.时代经贸2007 69 35 36.
署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2 黄云云童雪琴.中国资本市场境外化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科学与管理2007
10 73 74.署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7
附录2 全国高技术企业和外资高技术企业生产要素情况
单位 亿元和万人
年份 Y Yf L Lf K Kf
1996 4909 2212.95 461.02 68.12 306.6 138.7
1997 5972 2925.22 430.45 80.16 336.75 168.76
1998 7111 3617.16 392.69 95.56 391.88 197.29
1999 8217 4613.06 384.47 103.46 408.52 186.62
2000 10411 6136.29 389.98 120.25 562.95 262.46
2001 12263 7462.39 398.35 135.15 739.76 341.50
2002 15099 9254.33 423.89 158.08 986.78 398.69
2003 20556 13591.11 477.28 211.48 1423.13 620.31
2004 27769 20411.00 586.89 313.37 1790.49 862.39
2005 30021 21767 680.72 400.61 1989.40 925.30
数据来源2002 2005 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注这里的高技术企业是指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 万元以上的非国有
工业企业其中Y 表示全国高技术企业当年价总产值Yf 表示外资高技术企业
当年价总产值L 表示全国高技术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Lf 表示外资高技术企
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K 表示全国高技术企业的总投资额Kf 表示外资高技术
企业的总投资额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8
附录3 中国内资外资工业企业效率水平比较
指 标 内 资 外 资 差 距 差 幅
1998 7.21 6.76 0.45 6.24
1999 7.33 8.01 0.68 9.28
2000 8.80 9.76 0.96 10.91
2001 8.67 9.83 1.16 13.38
2002 9.17 10.46 1.29 14.07






2003 8.88 11.51 2.63 29.62
指 标 内 资 外 资 差 距 差 幅
1998 ―― ―― ―― ――
1999 3.10 4.39 1.29 41.61
2000 5.39 6.03 0.64 11.87
2001 5.15 5.85 -0.7 13.59
2002 5.31 6.40 -1.09 -20.53








2003 -- -- -- --
指 标 内 资 外 资 差 距 差 幅
1998 65.01 57.97 7.04 10.83
1999 62.84 57.73 5.11 8.13
2000 61.78 57.01 4.77 7.72
2001 60.05 54.87 5.18 8.63
2002 59.91 53.98 5.93 9.90





2003 60.10 55.52 4.58 7.6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9
指 标 内 资 外 资 差 距 差 幅
1998 44.57 50.66 6.11 13.70
1999 46.3 56.76 10.38 22.39
2000 47.96 64.76 16.80 35.04
2001 50.86 76.88 17.35 34.12
2002 55.91 76.88 20.97 37.51





*
2003 61.92 90.10 28.19 45.52
指 标 内 资 外 资 差 距 差 幅
1998 9.24 6.65 2.59 28.03
1999 10.11 8.11 2 19.78
2000 11.95 9.54 2.41 20.17
2001 11.60 9.43 2.17 18.71
2002 11.54 9.59 1.95 16.90





2003 11.68 9.37 2.31 19.78
指 标 内 资 外 资 差 距 差 幅
1998 1.36 1.61 0.25 18.38
1999 1.40 1.69 0.29 20.71
2000 1.54 1.89 0.35 22.73
2001 1.58 1.89 0.31 19.62
2002 1.72 2.06 0.34 19.77








/
年 2003 1.94 2.16 0.22 11.3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0
指 标 内资 外资 差距 差幅
1998 14928 27547 12619 84.53
1999 17992 33060 15068 83.75
2000 21531 37482 15951 74.08
2001 25047 40379 15332 61.21
2002 29734 44216 14482 48.71








/


*
2003 35089 48629 13540 38.59
指 标 内资 外资 差距 差幅
1998 3.35 5.44 2.09 62.39
1999 3.31 5.82 2.51 75.83
2000 4.49 5.79 1.3 28.95
2001 4.93 5.93 1 20.28
2002 5.31 5.74 0.43 8.10





亿

/

*
2003 5.67 5.40 0.27 4.76
注1 标注*的数据已根据90 不变价进行折算可用作各年度间的比较分析
2 差距=内资工业企业数据-外资工业企业数据
3 差幅=(差距/内资工业企业数据) 100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 2003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2001-2003) 中国经济统计快报(2003 年1-12 月各期)的有关数据计算其
中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1998 年和2003 年数据不可得
统筹外资和内资的使用研究
作者: 黄云云
学位授予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陈柳 利用外资打造中国重化工业的世界工厂[期刊论文]-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7)
2. 赵颖 外资引入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期刊论文]-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1)
3. 刘巍.陶丽外资优惠不能影响内资发展[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2010(2)
4. 车锐 企业融入外资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学位论文]2008
5. 李波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和谐社会建设[期刊论文]-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6)
6. 李波 财产税适宜作为省以下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参考2008(12)
7. 韩书成.费伦苏对我国新一轮外资引入高潮的策略思考[期刊论文]-经济师2003(5)
8. 徐立军.XU Li-jun 吸引并购式外资对我们打造世界工厂的促进作用[期刊论文]-孝感学院学报2005,25(4)
9. 黄继炜.吴德进.Huang Jiwei.Wu Dejin 外资主导产业链下的内资升级障碍与突破战略[期刊论文]-山东经济2009,25(1)
10. 许军.刘雷敏世界制造业中心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大众商务(下半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