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劳动分工与市场起源——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

=丝竖皇型!直昌直扬边趔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论文评阅人1:
评阅人2:
评阅人3:
评阅人4.
评阅人5:
答辩委员会主席:
委员1:
委员2:
委员3:
委员4:
委员5:
疆§If’
扎函旷
答辩日期: 2Q!!生堇旦2鱼目一

Thesis
Thesis
Thesis
Thesis
Thesis
Author’S signature: 肋.)(户朗‰
一‘ ● ‘
bupervisor’S signature:
reviewer 1:
reviewer 2:
reviewer 3:
reviewer 4.
reviewer 5:
, 乙!曼r:,焉皇婪婆&銎邀塑△堕旦鱼墨Q至婴自i堑磐£Q堡婴星!鳇堕niy曼堡i垃C (ommittee of 0fal函赢万——————。22=盥颦上蹦掣兰盐旦型坐业工_
Committeeman l:
Committeeman 2:
Committeeman 3:
Committeeman 4.
Committeeman 5:
Date oforal defence:一一May 26,201 1 一●-●-_---●——__‘-—-__-_---___-_-_●-__--—___-—-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逝至三盘堂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日期:。纠7年’月奄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逝’江盘鲎.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借阅。本人授权逝鎏盘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戳彦移新躲捌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呻粤■:韶党坟
工作单位:

电话: 静,窖爹7 f)
删叫之,西哆‘多蝴吲抄f

摘要
论文由七章组成,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研究劳动分工演进与市场起
源的关系。论文认为:具有特定交易组织方式的市场,其形成与发展与特
定的分工结构演进的过程相关。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来讲:以劳动分工思
想为主线整理了一个案例,以新兴古典的劳动分工超边际分析框架为基础
构造了两个职业中间商模型,分析了六个分工结构及其演进,阐释了劳动
分工演进与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得到了经验的有力支撑。
在综述了专业市场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劳动分工的角度来
考察这一类市场的主体一一职业中间商的形成、并以此来研究该类市场起
源的思路。论文以分工结构演进为主线组织了由“鸡毛换糖"传统演化到
小商品市场形成的案例,初步梳理了分工演进和职业中间商形成过程的关
键环节和相关问题。论文在第四、第五章以案例为经验研究的背景,以新
兴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分析框架,构造了两类“职业中间商”模型。论
文在第六章以四、五章的结论为基础,重点讨论模型中的交易效率对职业
中间商分工结构的影响,考察分工的演进与市场的起源,并从若干结构变
化中整理出义乌小商品市场与其渊源“鸡毛换糖”的关系。论文得到以下
相关结论:
1、市场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是一个不断出现新组织的过程,市
场其实是一种协调分工的组织。分工是演进的,从最初的自给自足进入到
各种分工结构,不同类型的市场与特定的分工结构相对应。
2、职业中间商是分工结构从自给自足、直接贸易演进到迂回贸易结构
的一类角点决策专家,专业化于组织迂回贸易,在直接贸易的分工结构基
础上增加了新产品和新专家,分工网络扩大,分工水平提高。
3、职业中间商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迂回交易出现了双向需求
不吻合而又缺少货币媒介的情况,此时的职业中间商组织迂回贸易不仅满
足了最终消费,还组织了贸易过程的媒介物。另一种情况是货币充当媒介
物,职业中间商组织迂回贸易直接满足最终需求,此时的职业中间商相当
于批发商。
4、职业中间商是直接贸易向迂回贸易演进中产生的新的专家,其条件
是一组交易效率的比较关系,还受到专业化的生产者、中间商等的学习成
本的影响。如果交易效率得到改善,更多的产品成为贸易品,每一种贸易
品有可能卷入迂回贸易,对应更多的专家卷入迂回贸易而成为职业中间
商。随着迂回贸易品种类增加、交易规模扩大,迂回贸易超越当地社区,
从而引起职业中间商内部差价中间商与交易服务中间商(零售商)的分工,
而且形成差价中间商与零售商的等级结构。一般来讲,一个差价中间商与
若干个零售商交易,交易空间的集中弥补交易时间的非连续以提高交易效
率,由此形成了交易空间集中、时间集中的组织迂回贸易分工的专业批发
市场。
5、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案例提供了职业中间商劳动分工演进的历史过
程,分工与市场起源划分了六个阶段,对应于六个分工结构。自给自足、
个人副业、“敲糖帮’’这三种结构对应于义乌“鸡毛换糖"的传统。当实
物商品充当交易媒介时,交易范围有限,职业中间商组织迂回贸易,但市
场并没有形成。历史案例表明在农业经济社会中也能产生贸易的分工结
构,但是受制于总体较低的分工水平,大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还无法形成。
义乌案例的特色在于即使没有货币,中间商巧妙地运用“鸡毛”充当交易
媒介并在“敲糖帮”内部组织迂回贸易,这在经济史上实属少见。
6、地方特色的贸易传统能否延续并进一步演进为专业批发市场,职业
中间商的分工结构能否进一步扩大并出现内部的等级与分工,取决于特定
历史制度背景下的交易效率。本文抽取产权保护效率与组织交易的效率两
个维度加以历史制度分析,将“鸡毛换糖’’传统从自给自足演化出小商品
市场的历史过程按照分工结构演进的内在联系划分出若干个发展阶段,表
明“鸡毛换糖”这一种贸易传统内含着的职业中间商分工结构是批发市
场的源头,也足以支撑论文有关劳动分工与市场起源的相关结论。
论文总体上是一个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的经济理论研究,又
是一个在经济理论基础上对历史案例展开结构性因素分析的经济史研究,
而且历史研究与经济研究能够相得益彰。因此,论文后续的研究还可以在
经济理论模型和经济史这两个方向上有所延伸,例如职业中间商模型拓展
后可以研究多种交易组织,也可以用来研究流通产业的组织和发展问题,
也可以拓展区域贸易史方面的经济史研究。
关键词:
劳动分工市场起源超边际分析职业中间商义乌小商品市场
II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foCUS on how labor·divison evolve and lcad to Market,
especially on the origin of specialized Market,including seven chapters.In
summarize.this dissertation provide a case in a clue of an idea of
labor.divison,two models on professional middleman in an inframarginal
analysis framework on labor—divison of New Classic Economy,six
labor—devison structures and their evolutiona to a wholesale market,a
hypothesis on labor—devison as the origin of the market,a strongly supporting
test from emprical evidence.
After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the specialized market,a plan iS decided
that from the aspect of labor—devison to study the professional middlman as
the clue for the market origin.In the third chapter,the case of Feather for
Sugar is reorganized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labor—devison structure,
from the tradition to the market,make clear the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and
the related question.In the forth and fifth chapter,two models about
professional middlman is developed with support from a positive background
of the reorganized case and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New Classic
Enonomics and 1abor.devison framework.In the sixth chapter how the
transaction efficiency (k.in the model)influence the labor.devison of the
middlman iS discussed on the base of the conclusion from chapter four and
chapter five.The labor—devison evolution and the origin of the market is
studied,to clear up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arket and its origin Feather For
Sugar.So,the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from this dissertation as following:
1. It is a process with new organization coming to being that the market,
as an organization to coordinate labor-devison,developed from simple
tocomplex.Labor—devison is in evolution,from the first state being autarky to
various kind labor-devison structure,i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 of market
with different labor.devison structure.
2.Professional middlman is a corner·solution decision-making
expert,that is from the evolution from autarky,direct trade to round—about
trade pattern,who is specialized in organizing round—about trade.So,the
labor.divison structure iS added with new product and new expert to the direct
trade one,leading to a expansion of the labor—devison network and the rise of
III
the labor-devison level.
3.There are two kind instances for professional middlman.When the
bilateral need is not suit to each other in the round-about trade without money,
the middlman organize the trade round—about not only to meet the final need,
but to organize the intermediary for the trade.At least one good should act as
intermediary in the round-about trade,SO the middlman act as a money dealer.
When money works,the professional middlman organize the trade to meet the
final need,as a wholesale dealer works.
4.Professional middlemen appears and works in condition of the
improvement of a bound of transaction efficiency,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he study cost of specialized maker and middlemen.If transaction efficiency
improved,more products become good,then involved into the round-about
trade,correspondingly more experts be involved into round—about trade as a
middlman.As the species of commodity improve and transaction expand over
the local community,the professional middlman divide into make—up
middlman and service middlman with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generally
speaking,one make—up middlman at the top of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deal
with several service middlman.In order to improve transaction efficiency,
they gather together to trade,SO the convergence of space can make up the
interruption of time,leading to a centralized and time-fixed trade place,that is
how wholesale market appears.
5.The Yiwu case provides a historical process of how professional
middlman evolved,which is divided into six phrases in relation with six
labor—division structure.Autarky,individual part-time and organized trade are
in according to the Feather for Sugar tradition.When a product acts as
intermediary with limited trading scope,the professional middlman organize
round—about trade,however no market appears.What is interesting and very
rare in economic history,that even without money,middlman can skillfully
use feather as intermediary and organize the trade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Sugar Gang.
6. Whether the local trade tradition can be continued and bring birth to
market,whether the labor—divison of middlman can expand and become
hierarchical,depend on the transaction efficiency under the very historical and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The evolution of the trade tradition from autarky to
market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inter-related phrases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IV
of labor-divison,based on the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n two
dimension of property safeguarding efficiency and the trade organization
efficiency,to prove that Feather for Sugar tradition is the origin of the Yiwu
market.
Generally this dissertation is a economic theoretical study in a New Classic
economic framework,as well as a economic—historical study on the structure
factors based on a case and economic theory.So,the continual study can be
extended in both theoretical model and economic history,such as model for
various transaction organization,the org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Keywords:
Labor—divison,the Origin of Market
Professional Middlman,inframarginal analysis
Yiwu Commodity Market
V
VI
目录
摘要.......⋯⋯⋯⋯..........⋯.。.⋯.........⋯⋯......⋯.........⋯⋯......⋯....⋯....................⋯.I
ABSTRAC‘l。....⋯......⋯....⋯.............⋯..⋯.⋯⋯.....⋯⋯⋯...⋯⋯.......⋯.............⋯......IIl
l j导论...........⋯...⋯......⋯..............⋯⋯..⋯⋯.⋯.....⋯⋯⋯⋯.......⋯..⋯...........⋯.......—I
1.1研究选题⋯⋯⋯⋯⋯⋯⋯⋯⋯⋯⋯⋯⋯⋯⋯⋯⋯⋯⋯⋯⋯⋯⋯⋯⋯⋯⋯⋯⋯1
1.2.研究方法⋯⋯⋯⋯⋯⋯⋯⋯⋯⋯⋯⋯⋯⋯⋯⋯⋯⋯⋯⋯⋯⋯⋯⋯⋯⋯⋯⋯⋯⋯一3
1.3研究框架⋯⋯⋯⋯⋯⋯⋯⋯⋯⋯⋯⋯⋯⋯⋯⋯⋯⋯⋯⋯⋯⋯⋯⋯⋯⋯⋯⋯⋯5
2 文献综述⋯⋯⋯⋯⋯⋯⋯⋯⋯⋯⋯⋯⋯⋯⋯⋯⋯⋯⋯⋯⋯⋯⋯⋯⋯⋯⋯⋯⋯⋯⋯⋯⋯⋯8
2.1.专业市场的研究⋯⋯⋯⋯⋯⋯⋯⋯⋯⋯⋯⋯⋯⋯⋯⋯⋯⋯⋯⋯⋯⋯⋯⋯⋯⋯⋯.8
2.1.1.专业市场的功能与机制的研究⋯⋯⋯⋯⋯⋯⋯⋯⋯⋯⋯⋯⋯⋯⋯⋯⋯⋯⋯⋯⋯⋯..9
2.1.2.专业市场制度的研究⋯⋯⋯⋯⋯⋯⋯⋯⋯⋯⋯⋯⋯⋯⋯⋯⋯⋯⋯⋯⋯⋯⋯⋯⋯⋯⋯13
2.2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研究⋯⋯⋯⋯⋯⋯⋯⋯⋯⋯⋯⋯⋯⋯⋯⋯⋯⋯⋯⋯⋯⋯⋯16
2.3市场的性质、起源与形成的研究⋯⋯⋯⋯⋯⋯⋯⋯⋯⋯⋯⋯⋯⋯⋯⋯⋯⋯21
2.4.{平论⋯⋯⋯⋯⋯⋯⋯⋯⋯⋯⋯⋯⋯⋯⋯⋯⋯⋯⋯⋯⋯⋯⋯⋯⋯⋯⋯⋯⋯⋯⋯⋯.27
3义乌“鸡毛换糖”传统与小商品市场⋯⋯⋯⋯⋯⋯⋯⋯⋯⋯⋯⋯⋯⋯⋯⋯⋯30
3.1“鸡毛换糖”传统⋯⋯⋯⋯⋯⋯⋯⋯⋯⋯⋯⋯⋯⋯⋯⋯⋯⋯⋯⋯⋯⋯⋯⋯⋯..30
3.1.1农业社会中的分工萌芽⋯⋯⋯⋯⋯⋯⋯⋯⋯⋯⋯⋯⋯⋯⋯⋯⋯⋯⋯⋯⋯⋯⋯⋯⋯⋯31
3.1.2 “鸡毛换糖”的专业化经济⋯⋯⋯⋯⋯⋯⋯⋯⋯⋯⋯⋯⋯⋯⋯⋯⋯⋯⋯⋯⋯⋯⋯32
3.2 “鸡毛换糖’’与“敲糖帮’’⋯⋯⋯⋯⋯⋯⋯⋯⋯⋯⋯⋯⋯⋯⋯⋯⋯⋯⋯⋯34
3.2.1 敲糖帮的内部分工⋯⋯⋯⋯⋯⋯⋯⋯⋯⋯⋯⋯⋯⋯⋯⋯⋯⋯⋯⋯⋯⋯⋯⋯⋯⋯⋯.35
3.2.2 行商的等级组织与内部分工⋯⋯⋯⋯⋯⋯⋯⋯⋯⋯⋯⋯⋯⋯⋯⋯⋯⋯⋯⋯⋯⋯⋯36
3.3 “鸡毛换糖"、“货郎担”与小商品贸易⋯⋯⋯⋯⋯⋯⋯⋯⋯⋯⋯⋯.38
3.3.1 分工组织的强制性解散直接导致了“鸡毛换糖”的萎缩⋯⋯⋯⋯⋯⋯⋯⋯⋯⋯39
3.3.2 “鸡毛换糖”尚能维续⋯⋯⋯⋯⋯⋯⋯⋯⋯⋯⋯⋯⋯⋯⋯⋯⋯⋯⋯⋯⋯⋯⋯⋯⋯39
3.3.3 个体的“货郎担”⋯⋯⋯⋯⋯⋯⋯⋯⋯⋯⋯⋯⋯⋯⋯⋯⋯⋯⋯⋯⋯⋯⋯⋯⋯⋯⋯.4l
3.3.4 小商品贸易复苏⋯⋯⋯⋯⋯⋯⋯⋯⋯⋯⋯⋯⋯⋯⋯⋯⋯⋯⋯⋯⋯⋯⋯⋯⋯⋯⋯⋯.42
VII
3.4 “货郎担”转行与小商品市场兴起⋯⋯⋯⋯⋯⋯⋯⋯⋯⋯⋯⋯⋯⋯⋯⋯45
3.4.1 “坐商”与“行商”的分工⋯⋯⋯⋯⋯⋯⋯⋯⋯⋯⋯⋯⋯⋯⋯⋯⋯⋯⋯⋯⋯⋯⋯.45
3.4.2 非正式的地下批发市场⋯⋯⋯⋯⋯⋯⋯⋯⋯⋯⋯⋯⋯⋯⋯⋯⋯⋯⋯⋯⋯⋯⋯⋯⋯46
3.4.3 市场正式开放⋯⋯⋯⋯⋯⋯⋯⋯⋯⋯⋯⋯⋯⋯⋯⋯⋯⋯⋯⋯⋯⋯⋯⋯⋯⋯⋯⋯⋯。48
3.6 有待研究的问题⋯⋯⋯⋯⋯⋯⋯⋯⋯⋯⋯⋯⋯⋯⋯⋯⋯⋯⋯⋯⋯⋯⋯⋯⋯⋯50
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53
4.1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及其基本模型⋯⋯⋯⋯⋯⋯⋯⋯⋯⋯⋯⋯⋯53
4.1.I “生产者一消费者”体系⋯⋯⋯⋯⋯⋯⋯⋯⋯⋯⋯⋯⋯⋯⋯⋯⋯⋯⋯⋯⋯⋯⋯⋯53
4.1.2专业化经济是专业化的报酬递增⋯⋯⋯⋯⋯⋯⋯⋯⋯⋯⋯⋯⋯⋯⋯⋯⋯⋯⋯⋯⋯.54
4.i.3分工经济是一种网络效应⋯⋯⋯⋯⋯⋯⋯⋯⋯⋯⋯⋯⋯⋯⋯⋯⋯⋯⋯⋯⋯⋯⋯⋯。55
4.2 “鸡毛换糖”的模型⋯⋯⋯⋯⋯⋯⋯⋯⋯⋯⋯⋯⋯⋯⋯⋯⋯⋯⋯⋯⋯⋯⋯55
4.2.i 模型的基本设定⋯⋯⋯⋯⋯⋯⋯⋯⋯⋯⋯⋯⋯⋯⋯⋯⋯⋯⋯⋯⋯⋯⋯⋯⋯⋯⋯⋯。55
4.2.2个人决策及其结构⋯⋯⋯⋯⋯⋯⋯⋯⋯⋯⋯⋯⋯⋯⋯⋯⋯⋯⋯⋯⋯⋯⋯⋯⋯⋯⋯⋯57.
4.2.3 结构内的均衡⋯⋯⋯⋯⋯⋯⋯⋯⋯⋯⋯⋯⋯⋯⋯⋯⋯⋯⋯⋯⋯⋯⋯⋯⋯⋯⋯⋯⋯..60
4.3 一个内生货币、扩大交换的完全分工模型⋯⋯⋯⋯⋯⋯⋯⋯⋯⋯⋯⋯.68
4.3.1迂回生产与内生货币⋯⋯⋯⋯⋯⋯⋯⋯⋯⋯⋯⋯⋯⋯⋯⋯⋯⋯⋯⋯⋯⋯⋯⋯⋯⋯⋯68
4.3.2 Cz结构的专业化决策及其均衡⋯⋯⋯⋯⋯⋯⋯⋯⋯⋯⋯⋯⋯⋯⋯⋯⋯⋯⋯⋯⋯.7l
4.4比较静态分析⋯⋯⋯⋯⋯⋯⋯⋯⋯⋯⋯⋯⋯⋯⋯⋯⋯⋯⋯⋯⋯⋯⋯⋯⋯⋯⋯⋯79
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84
5.1 经济系统与“职业中间商”行为⋯⋯⋯⋯⋯⋯⋯⋯⋯⋯⋯⋯⋯⋯⋯⋯⋯.84
5.I.1 职业中间商做什么?⋯⋯⋯⋯⋯⋯⋯⋯⋯⋯⋯⋯⋯⋯⋯⋯⋯⋯⋯⋯⋯⋯⋯⋯⋯⋯⋯85
5.1.2职业中间商为什么重要?⋯⋯⋯⋯⋯⋯⋯⋯⋯⋯⋯⋯⋯⋯⋯⋯⋯⋯⋯⋯⋯⋯⋯⋯⋯88
5.2模型⋯⋯⋯⋯⋯⋯⋯⋯⋯⋯⋯⋯⋯⋯⋯⋯⋯⋯⋯⋯⋯⋯⋯⋯⋯⋯⋯⋯⋯⋯⋯⋯⋯90
5.2.1 基本设定⋯⋯⋯⋯⋯⋯⋯⋯⋯⋯⋯⋯⋯⋯⋯⋯⋯⋯⋯⋯⋯⋯⋯⋯⋯⋯⋯⋯⋯⋯⋯⋯90
5.2.2个人最优角点决策⋯⋯⋯⋯⋯⋯⋯⋯⋯⋯⋯⋯⋯⋯⋯⋯⋯⋯⋯⋯⋯⋯⋯⋯⋯⋯⋯⋯9l
5.2.3 分工结构⋯⋯⋯⋯⋯⋯⋯⋯⋯⋯⋯⋯⋯⋯⋯⋯⋯⋯⋯⋯⋯⋯⋯⋯⋯⋯⋯⋯⋯⋯⋯。98
5.2.3.3 针对固定学习成本的比较静态分析⋯⋯⋯⋯⋯⋯⋯⋯⋯⋯⋯⋯⋯⋯⋯⋯⋯⋯102
5.2.4对模型的进一步讨论⋯⋯⋯⋯⋯⋯⋯⋯⋯⋯⋯⋯⋯⋯⋯⋯⋯⋯⋯⋯⋯⋯⋯⋯⋯⋯⋯103
5.3模型的扩展⋯⋯⋯⋯⋯⋯⋯⋯⋯⋯⋯⋯⋯⋯⋯⋯⋯⋯⋯⋯⋯⋯⋯⋯⋯⋯⋯⋯⋯1 05
VTlT
5.3.1加价中间商的内生⋯⋯⋯⋯⋯⋯⋯⋯⋯⋯⋯⋯⋯⋯⋯⋯⋯⋯⋯⋯⋯⋯⋯⋯⋯⋯⋯.]06
5.3.2 中间商的分工⋯⋯⋯⋯⋯⋯⋯⋯⋯⋯⋯⋯⋯⋯⋯⋯⋯⋯⋯⋯⋯⋯⋯⋯⋯⋯⋯⋯⋯1 09
5.3.3贸易的等级结构与市场类型⋯⋯⋯⋯⋯⋯⋯⋯⋯⋯⋯⋯⋯⋯⋯⋯⋯⋯⋯⋯⋯⋯⋯.114
5.4 小商品贸易的变迁与小商品市场⋯⋯⋯⋯⋯⋯⋯⋯⋯⋯⋯⋯⋯⋯⋯⋯⋯11 7
6 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121
6.1小商品贸易分工结构的演进⋯⋯⋯⋯⋯⋯⋯⋯⋯⋯⋯⋯⋯⋯⋯⋯⋯⋯⋯⋯.12l
6.2交易效率与分工结构演进⋯⋯⋯⋯⋯⋯⋯⋯⋯⋯⋯⋯⋯⋯⋯⋯⋯⋯⋯⋯⋯.125
6.2.1产权保护与交易效率⋯⋯⋯⋯⋯⋯⋯⋯⋯⋯⋯⋯⋯⋯⋯⋯⋯⋯⋯⋯⋯⋯..125
6.2.2交易组织、交易技术与交易效率⋯⋯⋯⋯⋯⋯⋯⋯⋯⋯⋯⋯⋯⋯⋯⋯.1 30
6.3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结构性⋯⋯⋯⋯⋯⋯⋯⋯⋯⋯⋯⋯⋯⋯⋯⋯⋯⋯⋯.1 32
6.4贸易传统、劳动分工演进与市场起源的经验验证⋯⋯⋯⋯⋯⋯⋯⋯⋯.1 35
7 结论与研究前瞻⋯⋯⋯⋯⋯⋯⋯⋯⋯⋯⋯⋯⋯⋯⋯⋯⋯⋯⋯⋯⋯⋯⋯⋯⋯⋯⋯.1 42
7.1结论⋯⋯⋯⋯⋯⋯⋯⋯⋯⋯⋯⋯⋯⋯⋯⋯⋯⋯⋯⋯⋯⋯⋯⋯⋯⋯⋯⋯⋯⋯⋯⋯..142
7.1.1理论逻辑⋯⋯⋯⋯⋯⋯⋯⋯⋯⋯⋯⋯⋯⋯⋯⋯⋯⋯⋯⋯⋯⋯⋯⋯⋯⋯⋯⋯⋯⋯⋯⋯142
7.1.2模型与分工结构⋯⋯⋯⋯⋯⋯⋯⋯⋯⋯⋯⋯⋯⋯⋯⋯⋯⋯⋯⋯⋯⋯⋯⋯⋯⋯⋯⋯。145
7.2研究展望⋯⋯⋯⋯⋯⋯⋯⋯⋯⋯⋯⋯⋯⋯⋯⋯⋯⋯⋯⋯⋯⋯⋯⋯⋯⋯⋯⋯.149
参考文献⋯⋯⋯⋯⋯⋯⋯⋯⋯⋯⋯⋯⋯⋯⋯⋯⋯⋯⋯⋯⋯⋯⋯⋯⋯⋯⋯⋯⋯⋯⋯⋯⋯⋯⋯⋯1 53
I村j录.....⋯⋯...⋯...........⋯..⋯⋯.⋯⋯...⋯.....。......⋯..⋯......⋯.............⋯.⋯..⋯.⋯..⋯..1 53
Jf舌记⋯.........⋯........⋯.....⋯.⋯.⋯.⋯...⋯...⋯..⋯⋯......⋯⋯............。⋯⋯...⋯⋯...⋯.....1 61
X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导论
1 导论
市场,无疑是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最基本的经济现象之一。现代社
会生产力越发达,人们的生产消费活动越离不开市场。就中国改革开放以
来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来看,浙江省从一个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
省’’,与浙江省在市场发育、市场开放和市场制度创新等方面获得的领先
优势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市场大省"成就了“经济大省" 的地位。1
市场是如此之重要,关于市场的问题都不是小问题。经济学知识越来越在
大众中得到普及,我们熟知市场机制是所谓的“看不见的手”,也很娴熟
的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稀缺资源。但是,市场真的只是概念上的创造物
吗?市场到底是什么?“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哪些
必要的而且是看得见的要素?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本文要思考的市
场的本质与起源。
1.1研究选题
市场已经是现代经济社会中几乎人人都离不开的经济场所,也是一种
联系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基本组织方式。现代经济学自称是市场经济的经济
学,诸如市场的供求规律、市场结构理论等都是学习现代经济学的必备内
容。但是,市场到底是什么?除了供求价格定律以及代表新古典最高成就
的阿罗一德布鲁一般均衡,现代经济学并没有真正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形形式式的市场遍布各地,市场上交易的对象、市场辐射的范围各不
相同,面对数量众多的市场,要弄清楚市场何时产生、何以产生,实在是
一个无人愿意问津的问题。但是,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市场在空间和时
间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而且其分布也是在动态变化的,不断有新的市场
在产生,也不断有市场悄无声息的消失。这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研
究切入,我们不难发现:在某一个历史时段和特定区域,在经历大规模经
济社会制度变迁过程中,出现了一类既与传统中的市场在外在形式上有一
定联系,但同时又具有不同的交易组织和功能的市场,这些市场为研究者
1郑勇军、袁亚春、林承亮,《解读“市场大省”——浙江专业市场现象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年12月,第1页。
l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导论
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样本。在长时段中,这些市场如何能够从无到有、从小
到大反复发展的,论文试图在这一方面期待一定的突破。2
论文将以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分解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关于市场的一
个基本理论。市场上的活动归根结底是交易活动,但是围绕核心的交易活
动,有不同的微观主体来参与,这些微观主体有各自的功能,需要有一定
的组织方式才能使这些微观主体参与到交易并完成交易。因此,理论中的
市场需要解释清楚交易的主体及其行为,市场内在的组织结构,即通过何
种方式使不同的交易主体能够更好的完成交易过程。其二是现实中的市
场,是一个与前者互为印证的对象。现实中的市场,其产生的根源、演变
的动力与方向,受到真实世界中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没有一个关于市场的
理论模型,就很难发现哪些因素是重要的约束条件。同样,没有一个对市
场的实证研究,也很难发现市场起源与演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约束条件,
更不能对理论模型加以验证。
围绕研究对象在两个层面展开,论文将思考如下一些问题。其一,
市场上的交易主体为什么需要交易、如何展开交易?3其次,交易主体为
什么需要市场这一种组织形式?其三,市场在形成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哪些因素促成了市场能够产生的条件?其四,在特定历史时段和制度背
景下,特定的市场是如何产生的?市场产生的过程,同时也是市场交易主
体成规模和成组织的过程,这一过程与理论模型是否高度吻合?其五,市
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实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内在的动力和演化的
方向是否与理论模型一致呢?
主流经济学有一套完整的市场价格理论,但是并不研究市场本身,而
是建立在市场预先存在的假设之上。罗纳德·科斯也曾指出: “现代教科
书分析市场价格的决定,对市场本身的讨论却完全找不到踪影。"4本文
2市场的起源与演进既是一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而其过程漫长,跨越了若干时空和社会形态,且具
有本身的结构,不能忽视历史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故本文受年鉴学派的长时段理论的启发。关于长时
段的系统阐述.可参见:布罗代尔,《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载《资本主义论从》,顾良译,中央编译出
版社1997年版。布罗代尔还有另一种通俗的表述:所谓长时段,就是一系列的反复运动,其中包括变异、
啦l归、衰变、整治和停滞,或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说,构成、解构、重构...参见:布罗代尔,《15至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世界时间》,三联书店2002年版,772页。
3在斯密看来,交易就是人类的天性,为什么要交易,本身就不是个问题。但是,此处的交易是指具
体的有特定交易对象的交易行为,或者通俗来讲就是为了什么而交易。
4 Coase,Ronald,1988,ne Rirm,The Market,and the Law,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2
浙江大学博上学位论文I导论
首先是一个理论上的探索,继承了制度经济学将交易作为一个分析的基本
单位的传统,5交易成本或者交易效率是论文中的一个非常基本的分析概
念,不过本文的理论探索并不止于此。尽管劳动分工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
的概念了,论文还是非常重视古典经济学以来的传统,从劳动分工及其演
化的视角来看待具体的交易,由此来分析市场的微观主体,也从劳动分工
的角度来探索市场本身的组织结构。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分工的传统,运
用现代经济学探索交易的理论分析方法,在理论上探索市场主体的交易行
为以及市场本身的组织方式,理论上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理论模型中的市
场需要对应现实中的市场,论文选取的是浙江的专业市场。专业市场有特
定的所指,浙江连续十多年市场成交额、超亿元市场数、单个市场成交额
三项全国第一,被誉为“市场大省",列入统计的主要就是各类专业商品
批发市场。郑勇军(2003)指出专业市场是重要的经济现象,其迅速崛起
并在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发挥关键性、广泛性作用。6在专业
市场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的九个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7这些问题的
核心同样是专业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从理论上尚未得到满意的解释。
1.2.研究方法
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市场是如何产生的。首先要
从理论上回答市场本身是什么,市场是交易主体汇集的场所,是交易活动
的平台,是组织交易的方式。一个关于市场本身的理论,需要有一个基本
的分析微观主体的交易行为的理论框架。其次,要解释市场是如何产生的,
就离不开真实世界的支撑。理论跨越了时空,而市场的起源,市场的产生
是一个长时段的演变过程,离不开特定的经济社会的历史制度环境。约瑟
夫·熊彼特在其《经济分析史》说过,人们可以用三种方式去研究经济:
通过历史,通过理论和通过统计。运用这三种方式的研究可以是独立展开
5康芒斯曾指出交易作为一个基本的分析单位,这是开创性的,尽管科斯等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康芒
斯等老制度经济学家并没有提供一个理论体系,本身还是反理论的。参见: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
印书馆,1962年。
6郑勇军、袁哑春、林承亮,《解读“市场大省”——浙江专业市场现象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年12月,第1.2页。
7例如,为什么专业市场首先出现于农村地区?为什么能够形成巨大的流通网络,而且并没有向西方
发达国家那样走向衰弱,也没有像人多数经济学家预测的那样走向衰亡?为什么传统集市能够转变为专业
化批发市场?浙江为什么能够兴起和集中大规模的专业市场?专业市场作为一种传统市场制度其生命力如
何?同上,第5.6页。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导论
的,经济学家擅长构建经济理论模型,历史学家擅长组织和分析历史资料,
从历史资料中整理出统计数据。在本文看来,这三方面都不可或缺,更重
要的是如何使一项研究做到理论与历史的统一。8
劳动分工是本文理论框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虽然劳动分工是一个古
老的话题,斯密的《国富论》第一篇讨论劳动生产率改良的各种原因时,
首先提到的就是劳动分工。9斯密对“制针工厂”细密的劳动分工做了详
细的描述,古典经济学对分工的认识一直没有超越“斯密定
理”一一“分工受限于市场范围”。新古典选择了市场配置稀缺资源有效
性这一方向,忽略了斯密体系中市场如何协调分工的这一基本功能。10因
为偏离了劳动分工,新古典采取生产与消费的二分法,作为消费者时不需
要考虑生产行为,作为生产者时,不需要考虑消费,直到科斯开创了新制
度经济学之前,交易一直是孤立而被忽视的领域。相应的,市场虽然一直
是存在于经济学家的视野之中,却淡出于经济学理论的视野之外。新兴古
典经济学恢复了古典经济学“生产一消费”合一的基本假设,劳动分工就
不再是理所当然的外部条件,而是作为分析经济问题的起点,同时也是分
析的基本对象。因此,市场本身是什么?市场是如何产生的?这两者是同
劳动分工相关的问题。市场本身并不是微观主体,当然也不应该成为经济
学最优化的分析对象,应该是从劳动分工发生了变化之后产生出的微观主
体的行为来解释市场本身,并且以此来解释市场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本
文对市场所做的理论探索,出发点就是在新兴古典“生产一消费”一体假
设下,将市场看作是劳动分工的产物,这是一个有别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
论框架。可以这么说,在新古典体系下,市场是配置资源最优化的装置,
是事关效率的问题;而在本文的理论中,市场是劳动分工的产物,也是解
决如何组织交易的问题,是事关组织的问题。
研究方法是为特定的理论服务的,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
超边际分析方法与案例的实证研究方法。新兴古典经济学用于分析劳动分
工的工具是超边际分析框架,劳动分工是一个最优化的决策,是非此即彼
4
8熊彼特(schumpeter.J.A),《经济分析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29.30页。
9皿当·斯密,《国富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3-9页。
10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9页。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导论
的角点解。同时,一种劳动分工结构对应于一组相互影响的微观主体之间
的角点决策,单个微观主体在确定了自身的角点结构后的最优决策取决于
效用最大化的边际分析。超边际分析方法能够显示微观主体角点决策结构
发生的跳跃,即从一种分工结构转向了另一种分工结构,理论中的市场也
将在分工结构的跳跃变迁中产生,新的分工结构的形成有可能导致市场用
以组织交易的方式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新兴古典经济学对劳动分工的理论分析无疑是很有洞察力的,但毕竟
是一个抽象理论。劳动分工动态演进与市场的产生、发展,目前还缺少相
应的数据支撑,也缺少对数据的处理方法。浙江专业市场根植于独特的区
域历史文化传统,提供了长时段的市场变迁的生动案例。尤其是义乌小商
品市场,发源于上百年的商业传统,又有近三十年来的变迁,可以从中提
炼出若干命题与理论相对应,也能作为理论的一个强有力印证。
1.3研究框架
第一章即导论,介绍论文选题,初步展示了研究劳动分工与市场起源
的理论思考,介绍相应的研究方法。在本章的导论之外,论文还安排了六
个章节。
第二章是对研究问题及研究对象的进一步论证,分三个部分来展开。
首先回顾国内对专业市场现象的研究,这些文献从交易组织、产业组织、
制度创新等角度研究了专业市场的运行机制、功能等;其次是介绍义乌小
商品市场的相关研究文献,这些文献拓展和深化了专业市场现象的研究;
最后主要介绍和评述关于市场本身的理论探索,重点介绍新兴古典经济学
理论框架下研究劳动分工、贸易模式、职业中间商等问题的一些进展,作
为本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三章介绍了一个案例,并从案例中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这是一个
现实中市场起源与演进的历史案例,本文尝试用分工与专业化的框架使这
个跨越了两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义乌“鸡毛换糖"这一
传统的起源直到最后孕育出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变迁过程大致划分为若干
阶段,第一节介绍农副兼业的“鸡毛换糖”,第二节介绍有组织大规模的
小商品贸易及其组织“敲糖帮”,第三节介绍建国后“敲糖帮’’及其小商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导论
品贸易分工结构垮塌后“鸡毛换糖”发生的几次变迁,其中既有专业化水
平的退化,也有分工的扩大,直至成立小商品批发市场,这个过程是相当
曲折的。最后一节再次回顾了这一历史案例中分工结构的每一个阶段,并
提出相应的理论问题,有待在后续的章节中继续深入展开。
第四章是论文的核心模型之一。模型是在杨小凯(2003)内生货币的
模型基础上专门为历史案例中的“鸡毛换糖”早期阶段的演进而设计的,
解释早期职业中间商(职业中间商雏形)如何产生。首先介绍新兴古典经
济学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构建的劳动分工模型,以及与论文密切相关的几
个核心概念。其次,结合第三章中案例提炼的一些关键因素并以此为参照
构造相关的模型。该模型是在货币没有产生的情况下的一个分工模型,反
映一个从自给自足的经济系统中出现分工的完整过程,而且随着分工水平
的提高,交易方式发生了变化,在生产一消费的专业化之外,出现了包含
交换专业化的因素,本文认为这是职业中间商产生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
上结合案例,分析具体的历史过程中促使职业中间商形成并顺利运作的因
素。
第五章是论文的另一个核心模型,既是解释中间商产生的一般化模型,
也是解释小商品市场起源的模型。本章专门针对中间商中的差价中间商
(也就是批发商)构造模型,这是解释专业批发市场产生的关键。模型展
示了中间商作为一种分工结构产生的过程与交易条件,同时也揭示了贸易
模式的演变与市场的关系。职业中间商产生后,中间商内部形成了迂回贸
易的分工,专业批发商和零售商需要一个集中交易场所,这就是专业批发
市场。最后,结合理论模型与案例,分析现实过程中中间商形及其内部分
工的形成、市场起源的一些重要条件。
第六章在第四第五章的基础上,回到案例本身包含的劳动分工结构,
从产权和交易组织、交易技术来分析交易效率的变化,交易效率的动态变
化来解释依次出现的六个分工结构及其演进的结构性。通过分工结构演进
的结构性、以及与案例相关的经验,共同来支撑本文关于市场起源的假说。
第七章是研究总结与展望。从理论和案例两个方面来总结,概括了一
些重要的研究结论。在结尾部分,客观的指出了对于本研究密切相关但又
6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导论
没有深入的一些细节问题,以及今后在劳动分工模型基础上值得深入研究
的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也包括一些产业内部分工与组织的问题等。
7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2 文献综述
商品经济和市场一直以来并不是主流经济学研究的关注对象,相反在社会
经济史领域并不缺少长时段、全景式的对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的种种描述和研
究。(布罗代尔,2002;斯波义信,2001)。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农村开始
兴起农村工业化,浙江农村企业的产品主要通过专业的批发市场销售到千家万
户,一种貌似集贸市场但又发挥着特殊功能的新市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经
济学界的兴趣。而在同一时期,大量新制度经济学(以科斯、诺斯为代表)有
关交易成本、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变迁等理论介绍到国内经济学界,专业市
场研究借助了新颖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并提高了理论研究的层次。新制度经
济学表现出了极强的解释力,而专业市场的本土性也为新制度经济学提供了一
个极好的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对象。
2.1.专业市场的研究
专业市场是本文中与市场的理论相对应的现实中的市场,是本文的研究对
象。专业市场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名称,产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工业化进
程中,是大量中小农村工业企业产品的集中批发场所。最早注意到专业市场的
是费孝通(1986),在考察了温州的市场和家庭工业之后,提出了“小商品、
大市场”的论断。此后对市场的研究从描述和归纳市场的特征、研究市场的功
能,逐渐扩展到相关的多个领域。专业市场是由市场所有者提供销售场地设施
和相关服务,大量彼此独立的货主销售多种商品的场所(金祥荣等,1996)。
从产品特征来看,专业市场是以批发为主经营单一种类商品的主体(摊位、店
铺)聚集在一块相对固定的场地内从而形成的大型市场(罗卫东,1996)。就
其商品经营的“专业”性而言,经营的品种单一,或者以某一品种为主,少量
兼营其他商品;有多个竞争性卖者;批发交易的比重大于零售交易。专业市场
往往具有商品种类的专门性和批发经营的专门性、交易的集中性和经营者的竞
争性四个显著的特点。根据以上特点,专业市场就是“独立批发经营专门种类
商品的集中交易的固定场所”,据此可以比较清晰地将专业市场同超市、百货
商场、集贸市场、菜市场、交易会、庙会等其他形式的市场区别开来。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2.1.1.专业市场的功能与机制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同专业市场具有外部规模经济、信息集散、降低交易费
用的基础功能,史晋川等(2007)认为专业市场经济功能的研究有两大类,一
类是从交易成本的理论视角来研究专业市场在信息集聚与处理方面的经济功
能,一类是从市场交易扩展与分工专业化的内在理论关系来研究专业市场的外
部规模经济和降低交易不确定性的经济功能。如此分类,仍然很难把专业市场
的功能完全独立的分开。专业市场既是一个交易组织,也是一个产业组织,只
不过机制有所不同。
2.1.1.1.交易组织
市场无疑是一种交易组织,威廉姆森(1973,1979,2006)的交易成本分
析框架在组织分析应用最为普遍,专业市场的研究也广泛采用了此类分析框
架。从农村工业化的角度来考察,专业市场为农村企业提供商品销售渠道,发
挥了交易组织的作用(盛世豪,1996;金祥荣,1996)。陈理元和张旭昆(1996)
运用信息经济学中的搜寻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组织理论全面分析了选择
专业市场作为交易渠道的行为和交易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数理分析模型。专
业市场的相关主体有四类一一即生产企业、专业交易商、消费者和市场开发商。
影响交易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有关商品的因素,包括交易者N
种商品的需求,商品的价格,商品的质量(质量不同,可以简化为不同种类的
商品,例如低档、中档和高档三类商品)。第二类是有关交易行为的因素,购
物场所的距离,购物的时间,购买的频率等,这两类因素共同影响了交易中获
得的效用和交易的支出。消费者选择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商人面向终端销售,
这种专业市场相当普遍。该文以消费者的交易选择行为分析为基础,虽然这类
市场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但是由此建立的信息搜索的模型同样适用于专业
批发商。根据陈理元和张旭昆(1996)的分析,有着多元化消费倾向的消费者
用既定的货币在专业市场上换得的平均效用大于在商场换得的平均效用(平均
效用是总效用与购买支出与搜索成本之和的比值)。根据现实的观察,专业市
场的商品品种多于大商场,而且产品之间相关性紧密,价格也有一定优势,如
果N类商品总效用相同,专业市场的货币支出和搜索成本都低于大商场。我们
所关心的专业市场主要是面向专业批发商的渠道,中间商(也就是专业批发商)
9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直接到生产厂家进货或到专业市场上进货,取决于哪些因素?专业批发商的交
易成本分成三块一一搜索成本、谈判成本和执行成本,显然专业市场在前两者
是有明显的集聚优势的,当专业市场的商品种类多,价格低,分销商倾向于从
专业市场上进货。如果批发商直接从生产企业进货,进货价低于市场批发价,
但是与每一个厂商发生交易的搜索成本、谈判成本和执行成本会大大高于价格
差价,尤其是当采购商品种类繁多时,专业市场节省交易成本的优势很明显。
作为生产商有三种选择一一专业市场、大型综合商场、还是自销,这需要综合
比较销售所得与交易成本的差价,自销价格最高,但是搜索费用很高;大商场
价格最低,而且处于不利的谈判地位,专业市场居中,但是厂商的销售费用不
高,在同类产品生产企业众多的行业(同样表现为产品种类数比较分散),企
业更愿意选择专业市场的销售渠道。
金祥荣、柯荣住(1997)从一般性的市场交易方式演变的抽象模型来定义
专业市场,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方法运用于专业市场交易机制的分析,建立了
市场交易方式演变的数理模型。代表性厂商供给多维的产品(n种)一一Q;8
(i=l,2..13),代表性的买方(消费者或者是专业采购商)购买多维的商品(111
种)一一Q;。(i=l,2..m),如果n<m, 且必定有Q;3>Q;6 ,即产品供给的多
样性程度比需求的多样性程度小,卖方不可能生产品种齐全的产品,但是可以
满足多个买方该种类的需求;买方的需求往往超过一个厂商供给的产品种类,
需要多个卖方满足种类的需求,那么这一类产品需要通过专业市场的集聚来满
足供求双方,且专业市场节省交易费用的优势是明显的。显然,这一类市场也
符合陈理元和张旭昆(1996)的分析。而对于n>m, 且必定有Q;5>Q。4,由
于买家对特定种类商品的需求比较固定,这一类商品由卖方搜索特定的买家时
交易成本较小,反而不适合专业市场的渠道。所以,专业市场是一种特定类型
的商品交易中节省交易费用的交易组织,这对加深认识专业市场的交易机制及
其可能的转变是非常有价值的。
上述研究没有考虑专业市场上坐商的特点。在陈理元和张旭昆(1996)研
究中,专业市场的卖方可能是专业生产商,也有专业批发商,而且市场最初占
主导的是专业批发商通过集中生产商的多种类商品转而批发给采购商(也是专
业批发商),因此,这一类参与者如何在专业化集散批发和专业化生产这两者
10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之间选择仍然是一个有待解释的问题,而且这对于解释专业市场的演进尤为关
键。
将专业市场作为交易组织来对待,深受威廉姆森(1973,1979,2006)交
易费用经济学的影响。从交易组织的角度来认识专业市场的功能,采用的是交
易成本的分析方法,能给出专业市场在交易方式和交易效率方面的特点,但是
交易成本的方法同样也能用于其它类型的交易组织,专业市场与其他交易组织
(如大型商场、直营店和自营店)仍然缺少本质上的区分,要能找出本质性的
区分,必须求助于对专业市场的组织分析,而不仅仅是交易成本的最优分析。
2.1.1.2.产业组织
在现有的研究中,专业市场不仅仅是交易组织,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产业
组织,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工业化。专业市场使得成千上万的个体经商户、家庭
工厂能够以微薄资金、简陋设备、原始技术起步发展农村工业(盛世豪,1996)。
温州农村在1980年代末形成了“十大专业化产销基地"(何荣飞,1989),小
规模的家庭工厂按照生产工序分工专业市场有效衔接了分工工序,为大量农村
家庭进入非农产业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典型的如苍南的棉纱棉布和晴纶纱衣裤
(柯荣住,1 998)。义乌小商品市场带动了本地小商品加工业,形成了袜子、
衬衫、饰品、工艺品等具有区域性优势的加工行业(陆立军等,2003),市场
从当初销售周边乡镇社队企业的商品转而得到本地农村工业的支撑,义乌也由
此从单纯的农业县逐渐形成了小商品加工业为特色的工业县。
显然这些研究认为专业市场起到了催生工业化的作用(在早期主要是带动
了农村工业企业),赖存理(1997)分析了专业市场的几个效应:集聚效应使
得供给和需求扩张(在平面图形上表现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外推),市场
内商品价格趋同趋低的效应而获得了低价格优势,市场能够创造新贸易,这几
方面的效应显然有利于生产专业市场适销产品的企业的成长。
对于某些商品而言,生产商放弃自销和大商场渠道,选择了专业市场的低
成本渠道,这种渠道理论是目前主要的解释企业和专业市场关系的假说(郑勇
军,1998)。专业市场渠道的优势包括:集聚信息和提高交易成功率,买卖双
方较低的信息成本,坐商的机会主义的抑制。不过,郑勇军(1998)也指出,
专业市场的渠道优势只是对特定企业的一定规模而言的,当超过一定的规模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后,独享渠道的规模优势得到体现,相反专业市场渠道的共享外部效应会造成
企业客户资源分散且不够稳定,企业转而自建销售渠道。
受斯密定理(分工受制于市场范围)的启发,郑勇军等(2003)还从专业
市场促进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来分析市场与产业的关系,基本逻辑关系如下:专
业市场成长提高了交易效率,扩大了市场范围并促进了分工深化,导致了经济
增长和发展,其中由于交易效率的增进而促进分工深化是解释专业市场促进工
业化的关键所在。首先,专业市场就是一个专业化交易的分工网络,交易商很
容易从专业市场大规模集中式交易网络中提高交易效率,得到更大的客户资
源,最终获得交易活动的规模经济效应。而对于生产商来讲,专业市场的分工
网络扩张,稳定的市场需求规模也使得资本和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能够专注于
生产某一类产品。“专业市场降低了交易费用,市场范围和容量迅速扩大,为
农村工业的生产分工和专业化提供了可能性空间。”¨不过,即使从专业化分
工的角度来阐述市场与产业的关系,仍然还停留在理论阐述的层面,具体的机
制还有待深入。
后来的研究认为专业市场与产业的关系不完全是单向的,正如斯密定理
(分工受制于市场范围)和杨格定理(市场范围同样受制于分工)的互动关系
一样,心产业的分工同样会反作用于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发展同样依赖一个
区域的基本生长点,其中就包括支柱产业(郑文哲,1998)。显然,我们从经
验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专业市场必然依托于专业化的产业,相反没有专业化的产
业支撑的市场反而缺乏发展后劲。郑勇军等(2003)选取了专业化产业区从空
间集聚角度来分析两者的互动发展,即通过贸易的空间集聚,使得专业化企业
的市场范围扩张,表现为需求曲线向外推移,突破了创办企业的“需求门槛’’,
而专业化产业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能够为市场提供数量大、品种多和价格
低的产品。这样的分析在逻辑上是严密的,但是在方法上并没有很明显的改进,
与赖存理(1997)指出的专业市场的集聚效应、贸易创造效应、价格趋同趋低
效应等基本相同。
综上,在大多数专业市场的研究视野中,专业市场不同于一般面向终端消
11郑勇军、袁亚春、林承亮,2003:解读“市场大省”——浙江专业市场现象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07页。
12 Young⋯A 1 928,"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Economic Journal,V01.38.No.1 52.Dec.,527-542.
12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费者需求的市场,衔接了专业化生产企业和专业化批发交易商,因此专业市场
是一种特殊的从贸易到制造业扩展分工的产业组织。温州和义乌作为专业市场
的发源地,专业化产业和专业化市场相结合的现象非常普遍,相当一批文献正
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组织这一角度展开对区域经济的研究(史晋川等,
2002;史晋川等,2004;陆立军等,2003;),都注意到了产业和市场的互动,
但是市场化和工业化互动关系的机制上仍然缺乏强有力的衔接。
2.1.2.专业市场制度的研究
专业市场作为一种市场交易的组织形式,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张仁寿,
1996;罗卫东,1 996),但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与西欧截然不同的发展路
径, 这说明中国的专业市场其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中国背景。13专业市场
兴起于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一段时期,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快速发展,作为一
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主导下的体制外交易组织,显然是一种制度创新,也正是由
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行,专业市场在浙江农村经济中找到了适合制度创新的
土壤。金祥荣(1996)提出了“(专业市场)为什么外国没有中国特有?”的
问题,作为一种市场制度,专业市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
第一类研究认为专业市场提供了一套计划体制外的交易制度。专业市场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发育较早的组成部分,明显不同于国合商业(孙
家贤等,1 992)。陈理元和张旭昆(1 996)认为专业市场的特点可以从产权特
点和产品特点来判断,所谓产权特点就包括交易的主体之间的关系。专业市场
的交易主体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点,面向所有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购
买者开放,不受所有制的限制,市场的经营者都是独立自主的,在平等的条件
下进行竞争,经营灵活且有竞争性(孙家贤等,1992)。参与交易的卖方主体
主要是生产厂家、个体商贩和部分国合商业,买方包括各地商业经销单位的采
购人员、个体商贩和一部分消费者,主体是“为了卖而买"的专业商贩队伍,
从事集中批量的交易。由于买卖双方集中交易,卖方主体之间既有竞争性,也
有不同种类和档次经营的互补性(孙家贤等,1992)。
第二类研究认为专业市场是制度创新的结果。郑勇军、金祥荣(1994)将
13英国和法国的专业批发市场,一般位于城市经济中心,在工业化兴起后基本上就退出流通领域,而中国的
专业市场是从农村兴起的,即使进入工业化中期之后,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3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专业市场作为一次制度创新的现象来分析,是一篇研究专业市场的经典论文,
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研究专业市场兴起的动因和制度背景,核心概念是交易
成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工业选择了人员直接购销方式来采购原材料
和推销产品,缺乏营销规模效益和市场秩序性,这种市场制度需要很高的交易
成本。与分散交易的市场制度相比,专业市场的集中交易具有明显的降低市场
单位交易成本的功能。郑勇军(1998)进一步指出,分散的人员推销交易制度
是一种“行商’’市场制度安排,而专业市场是一种集中式交易的“坐商’’制度
安排,有利于节省交易双方的搜索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坐商’’交易制度能
更有效的制约具有信息优势的卖主利用欺诈等手段牟利的机会主义。
对于专业市场的制度创新的机制,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需求一供给”的
理论构架来分析制度变迁的机理。14郑勇军(1998)分析了专业市场制度的“需
求一供给”因素,如果竞争性产业的中小企业数量较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较
低,需求密度较大,商业信用程度较低,地方保护主义较强的情况下,专业市
场的集中式坐商交易制度节省交易成本的优势比较明显,这是需求方面的因
素。从供给因素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对专业市场的偏好,二是中央
政府对市场化改革政策的取向,三是商业经营管理的人才资源。借助于制度变
迁的“需求一供给”分析框架,结合当时的具体的社会制度背景,能够比较明
了的解释专业市场制度创新的机理。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推行,农民获得了制度
变革带来的潜在收益,而1983年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允许农民从事非
农产业,降低了农民进入非农生产领域的制度壁垒,提供了农民获取新的获利
机会的更大的经济自由和行为空间。由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内的流通组织效率
低下,地方政府为专业市场提供了宽松的体制环境,除了节省交易成本带来的
潜在收益外,专业市场还为交易者提供了“体制灰区’’的收益。从逻辑上来讲,
专业市场制度创新是典型的准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金祥荣,1999)。
第三类研究从劳动分工的角度来认识专业市场制度,并试图内生到劳动分
工演进之中。专业市场首先是交易组织和产业组织,而参与该组织的经济主体
为什么会推动一场制度变迁,从自发的非正式制度演化为正式的市场制度,即
具备了完整的产权保护机制和交易机制的市场制度。仅从制度“需求一供给”
14诺斯、戴维斯,1994,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载科斯等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
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4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理论框架的分析还是不够的,作为制度需求的变量,中小企业的数量、产业的
组织程度与专业市场有一定关系(郑勇军,1998),但不能证明这些变量与专
业市场制度存在必然的关系。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制度研究的角度之外,一
部分文献从专业化分工与交易的互动关系加以初步的研究(郑勇军等,2003;
陆立军等,2003;白小虎,2005)。
劳动分工与市场起源的思想来自于“斯密定理”一~分工受制于市场范
围以及“杨格定理”一一市场范围同样决定于分工。从分工的角度来看,专业
市场就不仅仅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交易组织,也不仅仅是加强了销售和生产之间
联系的产业组织而已。事实上,交易组织和产业组织的功能相互依赖,不是独
立的两个方面,而是一个整体(不过在新古典经济学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机制的
命题下,这两者必然是分开的)。郑勇军等(2003)沿着“专业市场一一交易
效率增进一一分工深化一一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这一作用机制展开分析,专
业市场制度是对行商制度的替代,信息搜索的成本和制约机会主义行为的交易
成本大大降低。交易方式的变革降低了单位交易费用,因此促进了市场范围的
扩张,为专业化分工提供了可能性空间。柯荣住(1998)提供了一个专业市场
促进专业化分工的有力例证,分析了温州苍南农村家庭工厂中细密的棉纱专业
化分工,许多中间产品环节分散到各家各户,每一家专业化分工于某一环节,
而中间产品市场则降低了专业化分工各环节衔接的交易成本。显然,以上的研
究侧重于专业化交易对专业化分工的促进作用,这仅仅是分工与交易互动的一
个方面。这样的分析是比较静态的,假定了专业市场(制度)已经形成,由此
来比较不同的交易制度对专业化分工的影响。但是分工与交易包含了互动的两
个方面,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促进了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提高(斯密定理的内
容),而分工水平的提高,必然增加了更多的交易环节,交易双方的不对称程
度相应提高,交易成本会成为制约进一步的分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单方
面来看,毫无疑问专业市场能够促进专业化分工,但这并没有构成专业市场的
充分必要条件,而且从经验观察到有许多不同水平的专业化分工,并不一定需
要专业市场这一种市场制度。因此,如果对分工与交易的互动不加以动态化,
显然很难说明专业市场制度的机制。
综上三类有关专业市场制度的研究,有从交易方式和规则的角度吐发,有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从产权规则的角度出发,有从分工与交易的角度出发,第一类研究基本上还是
处于经验的概括,初步运用了交易成本的分析方法,第二类研究是专业市场制
度变迁研究的主流,第三类研究目前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总体上来看,将专业
市场制度创新看作是农村工业化的产物,是同农村工业相适应的制度创新(彭
建强,2004)。不可否认,专业市场的确是一种农村工业发端的市场交易制度
的创新,习惯将专业市场与低水平、低技术和小规模的农村工业相联系。专业
市场在形成之际确实和农村工业紧密相关,这是当时的时代特色,但是不等于
专业市场就和农村工业尤其是低档产品划等号。从本质上来讲,某些产业的专
业化分工就必然需要专业市场这样的交易组织和产业组织,中小企业也不尽是
农村工业企业。事实上在工业化进程逐步摆脱城乡分野的背景下,专业市场及
其制度并没有完全因此而衰退或消亡。
准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对专业市场制度的解释是比较令人信服的,但是激
励制度变迁的动力一一利润来自于哪里,哪些经济主体能够且如何成为“初级
行动团体”,政府出于什么原因成为“次级行动团体”,是什么利益激励政府
成为实施产权规则的第三方,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在诺斯(1994)提出的制度
变迁分析框架中得到满意的解释。为什么会有制度变迁的激励,显然是有新的
利润源泉,但是如果没有制度变迁还会不会有持续的利润源泉呢?制度创新的
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只能看到最终的结果并给以事后的解释,真正需要问
的问题是利润源泉来自何处,这比制度创新的解释更为关键,也触及到了问题
的核心。如果没有解释清楚利润的来源,所谓专业市场是制度创新的观点也只
是一种很强假定条件下(隐含报酬递增)的一个推论。解决好这几个问题,这
其实是一个将制度变迁主体及其行为动态化、内生化的工作,因而从劳动分工
的演进过程中发现经济主体朝着市场制度创新的活动是一个可行的思路。李克
(2002)在杨小凯和黄有光(1993)模型的基础上, 发展了一个第三方界定
和保护产权对劳动分工网络中专业化的专家的收入、第三方收入的影响的新兴
古典产权模型,内生化了在劳动分工过程中一方的侵权行为、第三方产权保护
行为。
2.2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研究

在众多的专业市场研究中,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研究经过了长期的积累,研
16
浙江大学博上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究成果尤为突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研究
者关注的是浙江专业市场的普遍性和整体性问题(孙家贤等,1993;张仁寿,
1 996;罗卫东,1996;盛世豪,1996;金祥荣,1996)。由于义乌小商品市场
在专业市场发展遭遇各种疑问时仍然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研究的兴趣转向了
义乌。早期的研究主要介绍小商品市场的发展过程、运行管理、围绕小商品市
场形成的市场体系(张文学等,1993),初步分析了小商品市场的经济效应,
如集聚效应、联动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等(程炳卿和赖存理,1997),进一步
分析了小商品市场对义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步提出了“义乌模式”的设
想(陆立军,1997)。之后,小商品市场作为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新现象、新
问题为理论界所关注,是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色路径一一“义乌模
式"。后续的研究一部分仍然关注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另一部分研究
开始深入研究小商品市场本身,包括市场的交易机制、市场与产业的分工网络、
市场制度创新、市场的起源与形成的社会经济史这几方面。
关于市场的交易机制。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交易机制,其实和大多数的专业
市场基本相同,因此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沿袭了前一阶段“集中式批发交
易节省交易费用”的观点,主要以程炳卿和赖存理(1997)为代表。另外郑勇
军(1998)提出的专业市场是中小企业外部共享的销售渠道的观点,对义乌小
商品市场交易机制的研究影响深远。陆立军等(2003)认为义乌小商品市场之
所以有效率,根本原因在于其是一个专业化的交易组织,其交易成本低于其他
渠道。小商品市场的交易效率主要来自:一、小商品市场的专业化经济;二、
小商品市场的信息规模经济;三、小商品市场的外部规模经济。小商品市场不
但为市场经商户提供了良好的交易设施等外部环境,而且为他们的交易活动提
供了一种有别于场外交易的特殊制度环境和体制框架。义乌小商品市场冲破地
区封锁和城乡隔离的经济体制,成为一个跨区域的、联结城乡的商品集散渠道,
处于全国性和地区性市场组成的层次和结构分明的小商品市场体系的顶端。除
了小商品市场本身的效率因素外,完整的市场体系对交易效率形成了支撑,包
括金融市场、运输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等,从而形成了义乌市场的要
素集聚效应、市场影响力的扩散效应以及对中小企业和制造业的外在效应(陈
红儿和陈琪,1999)。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交易机制的研究没有真正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关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特点。义乌小商品市场不同于其它专业市场之处,在于
小商品市场并非单一种类商品的共享渠道,而是不同种类商品共享渠道的聚
集,可以从集群的角度来认识,提出“专业市场集群’’的概念(白小虎,2004)。
集群是一种动态协调小商品经营的范围经济(不同种类商品构成)和规模经济
(专门种类商品构成)的机制。从市场交易商和批发商的观察中可以发现,两
者的经营方式是在多种类经营的范围经济和专门种类经营的规模经济中达成
一个均衡。而且从整个市场集群来看,也同样存在类似的均衡。市场的交易品
种在市场管理方有序的集中后,在市场集群机制的协调下,范围经济与规模经
济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义乌小商品市场最初是一个集散交易场所,小商品
并没有严格的分类经营。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最初的几类小商品从原有的经
营范围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商品门类,在一个庞大的小商品交易市场
中,分化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交易市场。分类专业市场(具有规模经济)不断
从综合市场(具有范围经济)中分化的现象,贯穿了从市场发源、摊位批发和
划行规市这三个阶段。划行规市后,义乌专业市场集群基本形成,市场集群走
上了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有效协调的良性轨道。15此外,孙杰、谷克鉴和许陶
(2004)也指出了义乌小商品市场交易效率的其它因素,其一是规模经济的先
发优势形成后的“锁定效应’’,其它流通渠道难以达到义乌市场的交易规模,
在此规模之前,交易成本较高;其次是学习效应导致动态收益递增,不过以上
研究也是建立在专业市场交易规模的外部经济的基础上的。
关于小商品市场与分工网络。小商品市场的研究对象不局限于专业市场,
商圈的概念超越了市场和区域经济的概念范围(陆立军等,2006)。不同于传
统意义上的“圈状”商圈,义乌商圈是一个跨区域分工网络,这也是对专业化
分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崭新表述。跨区域分工网络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实现
向义乌之外区域的扩张,该书在该问题的研究方法上也有所拓展。分工网络扩
展的动力来自于分工的报酬递增,而小商品市场集群具有提高交易效率的动态
机制,成为分工网络的中心;通过引入新经济地理学的向外“聚爆”的原理,
分析了存在报酬递增机制的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外部收入的不断增加,使区
域外部的经济主体加入大规模的市场交易,成为了跨区域分工网络的一部分。
”划行规市是1990年义乌小商品市场管理当局采取的一项市场制度安排,把经营相关种类的经商户集中到
特定的区域,禁止批发商任意改变经营范围,到一定时期重新调整相关种类商品的经营摊位。
18
浙江大学博七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该书基于现有的理论分析,对“商圈”框架下义乌小商品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了展望,虽然没有严格的经济学分析,但不失为是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新的
研究方向。“义乌商圈”的概念关注到了贸易的专业化分工,并扩展到制造业
的专业分工,实现跨区域的产业分工,引入分工网络概念,但基本上还是停留
在经验概括的层面上。
关于小商品市场制度的创新。义乌小商品市场制度是准需求诱致性制度变
迁的一个成功案例,其中政府的作用自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果市场的发育
和形成,既有经济个体的自发行动,又有政府因应自然趋势的有效规范和强力
推动,不仅市场化的方向会得到坚持,其进程也会大大加速,义乌小商品市场
的发展就是证明(张曙光,2002)。专业市场制度一方面创新了交易方式,而
“坐商”制度能够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产权制度的创新,这是专业市场制度
变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陆立军等(2003)对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研究,是一个
较为典型的把专业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看成是一个制度创新的研究,对农民商人
作为一个地域性商人群体对外部获利机会的响应从而推动制度变迁的行为作
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政府作为“次级行动团体"(诺斯,1994)的行为分
析得很全面。小商品市场最初是“马路市场”,是交易者自发组成的尚处于政
策禁区边缘的非正式市场,随时面临被驱赶和取缔的命运,极低产权保护程度
下的市场是难以形成“坐商”交易制度的。地方政府意识到自发市场是一种有
效率的市场交易制度,也因为交易者受利益驱动而极力逃避政府的管制,开明
的地方政府最终做出了规范市场的举措。其中很关键的就是给与交易者“摊位
权",明确的产权制度大大降低了市场制度的产权保护成本。在诺斯开创的制
度变迁分析框架下,专业市场制度的研究仍然遗留了一个问题,即农民的转变
一一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专业化的农民商人通过何种途径转变为“初级行动团
体”,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只是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案例研究中尝试过。
关于小商品市场的传统。小商品市场的起源与“鸡毛换糖”的传统有着密
切的联系(陆立军和白小虎,2000)。“鸡毛换糖’’不仅仅是一种经商文化的
传统,从商者还从传统中沿袭了特定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内容,影响到了小商品
市场的组织结构和交易方式。小商品市场的形成需要一批从“鸡毛换糖”中脱
胎换骨的商人群体,这些商人也从“鸡毛换糖”的传统中初步建立起了小商品
19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集散交易在商品收购、运输和销售诸环节中的信息中心地位。这篇论文的思想
在陆立军等(2003)的专著中得到进一步扩展,义乌模式的理论体系更加完整,
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取得了较好的拓展:一、“鸡毛换糖”的传统与小商品交易
的联系,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传承, “鸡毛换糖’’式的交易已经在长期演化中
达到了交易专业化和组织化的一定程度,建国后在民间的恢复,完全有可能发
展成为商品市场。二、分析了区域性商人团体的形成,这当然与经商传统有密
切的关系,商人团体在市场制度变迁中发挥了“初级行动团体”的作用,推动
政府采取开明的市场开放决策。三、分析了小商品市场特有的交易组织方式,
以及交易效率的几个来源,以专业市场集群的概念来区别一般性专业市场,初
步描述了市场集群特有的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动态协调机制。汪丁丁和贾永明
(2007)认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形成与当地的习俗“鸡毛换糖’’有关系,习俗
得到稳定的传承,义乌商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展开相互的交易关系,该文用社
会关系网络的理论结合个体成功的创业案例来解释义乌市场的发展,是一个比
较独特的角度。
关于小商品市场的社会经济史。以上对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历程的介绍一般
都以1982年正式开放的小商品市场为起点,在此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自发
市场的形成过程(陈红儿和陈琪,1998)。对自发市场以及前市场的研究,是
在经济学概念框架下的历史研究,试图从市场最原初的状态发现一些事关市场
发展的一些重大因素。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历史研究表明+,小商品市场不能仅仅
定位于一种交易组织。它从一个很小规模的自发市场能够成长为远东第一大贸
易市场,历史过程中的许多环节都非常重要。陈红儿和陈琪(1998)指出义乌
小商品市场的前身早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形成,是廿三里镇某一个村的自发的交
易市场。而交易市场的出现,又与该地很普遍的“鸡毛换糖"的交易传统有关
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些从事“鸡毛换糖”的农民已经开始将小商品作
为交换媒介了,用于小商品交易的市场也就同时产生。这一段历史在义乌的地
方志、义乌的研究文献并没有忽视,卢福营(2005)和张兆曙(2004)从乡村
商业经济和农民的日常经济活动的变迁(其中主要就是“鸡毛换糖”)来反映
具有经济理性的农民在制度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陆立军等(2003)、
白小虎(2005)一直关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研究,在专著和论文中花了较大的
20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篇幅来解释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产生,描述了市场从地下状态到公开的过程,也
注意到了地方市场传统的演化及其对当地农民转变为商人的影响,指出了“敲
糖帮’’的形成标志了专业化和组织化的交易的形成,并将突破传统集贸市场交
易的方式,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有着很强地域文化价值联系的地域性商人群体的
形成,由此解释了制度创新的“初级行动团体”的形成。白小虎(2006)在后
续的研究继续深入“鸡毛换糖”在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演化以及与小商
品贸易的联系,并且从分工结构和产权状态这两个维度下展示这一历史过程。
有关义乌小商品市场从历史传统和区域文化中演化的研究,初步涉及到演化的
动力这一问题,这为从劳动分工演进来认识市场的起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
料。
2.3市场的性质、起源与形成的研究
专业市场的研究关注的是专业市场的功能,例如作为农村工业品的共享式
销售渠道,集聚了市场需求,关注专业市场与区域产业的互动。这些研究建立
在可观察的经验基础上,专业市场的功能并不能说明专业市场是什么,也不能
说明专业市场是如何产生的。相反,在弄清楚专业市场是什么和如何产生之前,
专业市场功能的研究只能说是在经验基础上的总结。无论是专业市场,还是集
贸市场等其他形式的市场,都需要一个理论来说明市场本身是什么,在什么样
的条件下能够产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够分化出多种形式的市场。
交易是认识市场的关键,市场关心的是我们如何交易的问题。当出现了劳
动分工和专家的时候,当交易是必需的时候,如果必须考虑交易的耗费,那么
分工必然伴生一种处理交易、降低交易成本的组织,让分工中产生的专家选择
合理的交易方式。16或者说,只有处理好了如何交易的问题,经济主体消费者
一生产者才有可能成为某一类产品的专家。“市场"这一表述过于笼统,并不能
涵盖所有的交易方式。在经验中,历史学家可能比经济学家更加理解不同类型
的市场。布罗代尔(2002)的经验分类很有启发,将集贸式市场由高到低划分
为三个层次:行商和间歇性集市,专业商户和全日制市场,贸易公司和交易会。
M专家其实就是专业化的劳动者,这是新兴古典经济学体系中经济主体的简称,可以是生产者-消费者,也可
以是交易者.消费者。参见: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
第9页。
21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而且,交易组织是由低级交换齿轮向高级交换齿轮发展的。行商(流动经营的
商人)对应于间歇性市场,是在初级阶段的市场,坐商(有固定经营场所的商
人)对应于全日制市场。可以看出,不同的交易主体、交易方式对应于不同的
市场。“时空协同”的理论认为市场能很好的解决交易双方时空分离的现实困
难(郑勇军、邱毅,2006),通过定期的市场,交易双方缩小了发生交易的空
间,节省了人与商品的运输成本;时间上的集中,缩短了交易的时间间隔跨度,
节省了交易对象的搜索成本。市场是组织交易的一种方式,固定集市要比间歇
性集市更加能够缩小交易的“时空差距’’,这种方式更有效率。但是,这样的
解释存在一个问题,既然高级的市场更能节省“时空”,为什么必须从低级的
市场向高级的市场逐步演变?所以,交易组织方式的升级还是离不开交易的主
体。
最近的一个关于市场的本质、市场何以可能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正式的市场
理论(赖普清和姚先国,2008),该理论回答“市场为何存在"、“市场如何
组织’’以及“市场如何演变”三大问题。该文吸收了杨小凯的“生产者一消费
者”合一和劳动分工的假设,着重探讨了市场的存在性问题。市场不仅仅是交
换关系,还有不同的交易结构,形成形形色色的市场,市场是否存在、有什么
样的交易结构取决于交易成本,这一点很有启发。论文认为市场存在的边界条
件为临界交易成本和零交易成本,对应的经济状态分别是无市场和逻辑市场;
在此两端之间,真实市场作为二种特定的交易结构出现,其边际条件为需求者
联盟交易结构下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与市场分散迂回交易结构下的交易成
本和生产成本相等。不过,该理论与并没有如论文所宣称的那样有别于新古典,
而是沿袭了新古典的需求一供给两分法,劳动分工也只是作为一个外生变量进
入了生产函数,也不是一个一般均衡分析。在市场中发生了要素、中间品、产
品的交易的主体依旧与新古典无异。在真实市场从零星市场经由稀薄市场发展
到厚市场这一交易结构变迁的过程中,交易成本显然是模型的解释变量,模型
之外的劳动分工也在解释范围内,作者认为市场交易结构的变化还是劳动分工
不断扩大的结果。但是,劳动分工本身也需要由交易效率来解释,论文却没有
把劳动分工放入模型,这是一个遗憾。一个正式的市场理论除了交易成本的引
入外,还需要有微观行为的一般均衡分析,重视劳动分工是很必要的。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劳动分工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杨小凯(2003)创建的新兴古典经济
学运用超边际分析框架实现了劳动分工思想的形式化。专业化与分工是新兴古
典经济学重新复活的古老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业化是每个人生产活动
范围的缩小,它可以在没有企业的情况下存在。杨格认为个体的决策并不是马
歇尔那样的消费者决策和生产者决策截然分开的,而首先要做“干什么和不干
什么"的专业化决策,然后自然就产生了生产与消费的决策。17专业化带来的
好处就是专业化经济,斯密对制针工场的描述就包含了专业化经济,例如节省
学习费用,提高熟练程度,以及由此带来的报酬递增等。而专业化经济的大小,
取决于专业化水平,用投入到不同经济活动中的劳动量的比重来衡量,或者用
经济活动的范围来衡量。显然,经济活动的范围越小,专业化水平就越高。
个体的专业化决策依赖他人的专业化决策,这就是分工要解决的问题。我
们再看斯密的制针工场,劳动者在制针的每一个环节投入专业化的劳动,如果
每个环节的专业化都不相关,就不可能有最后的产品。当然是通过分工把所有
专业化的劳动组合起来才可能形成最终的产品,可见,分工是组织专业化劳动
的方式。不过,分工很容易误解为专业化。盛洪(1994)对分工有过形式化的
定义,分工就是将一个产品的多个工序不断从生产活动PA(Production
Act ivity)中独立出来,即dPA。同时指出,在分工获得生产费用节省的好处
时,因为组织分工的需要,会带来交易费用的增加,因此把组织分工的方式在
市场和企业两者之间选择。分工带来交易费用的增加,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
分工与专业化是不同的概念,分工就是专业化的组织方式,当然是有交易成本
的。而且盛洪从产品工序的独立分化来界定分工,是从技术角度来划分的,其
实是专业化的操作。更何况,专业化除了在一个产品的不同工序上形成外,在
不同的产品之间也有专业化,这用微分就很难定义了。
杨格认为,专业化的决策组合起来决定了社会的分工水平。18马克思(2004)
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了劳动分工理论,在概念上区分了自然分工与社会
分工、社会分工与企业分工等多种劳动分工的形式。19马克思认为与劳动分工
”Young,A.,1928,”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Economic
Journal,V01.38,No.152.Dec.,527—542.
18同上。
”马克思对形式多样的劳动分工所做的概念性的区分,与现代经济学的概念有一些冲突。本文并不打算采用
社会分工、企业内分工、自然分工等概念,因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改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
23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样重要的问题是分工如何组织,并具体分析了手工业工场的劳动分工,区分
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显然,马克思的出发点并不是要
讨论交易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当一部分社会分工转变为工场内部的分工,协调
分工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以资本来协调劳动分工,同时分享剩余价值。
不可否认,马克思同样关心分工的组织问题,只不过马克思的真正目的是要论
证“资本"与“剩余价值”的产生。事实上,用科斯、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
济学来看,马克思提出的工场手工业内部如何组织分工,其实也是一个企业内
部等级组织的交易问题。
专业化和分工显然是两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概念,研究对象是不同的。20斯
蒂格勒认为(1996)从专业化的角度考虑,必须保证足够的市场范围,显然这
就是斯密定理“劳动分工受制于市场范围"的含义。但是,如果既定的需求,
那么市场的垄断是毫无疑问的。而如果市场是垄断的,扼杀了竞争,如何又能
保证市场机制的有效性。斯蒂格勒又从“斯密定理”转向了“斯密悖论”一一
分工与自由竞争不相容。如果把分工等同于专业化,一定会碰到以上的问题。
专业化是针对个体的经济活动而言的,专业化水平其实是对个体不同方向劳动
投入的衡量,专业化水平越高,劳动投入的范围就越小。分工则是针对有联系
的专业化个体而言的,是一个组织的问题。组合成分工的专业化决策个体越多,
一部分,经济学的概念和历史哲学的概念浑然一体,例如原始社会家庭内部明显存在依据性别的劳动分工,即自
然分工,但是这类劳动分工与本论文所要探讨的市场起源没有因果联系。一些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背景的读者,
可能据此会认为劳动分工并不是市场真正的起源,社会分工才是市场的起源。在本文来看,无论是家庭内部的分
工、企业内部的分工,还是社会分工,都是劳动分工的具体组织形式,并不妨碍本文提出“劳动分工与市场起源”
的假说。劳动分工只是市场起源的必要条件,假说需要一定的假设条件,使劳动分工成为市场起源的充分而必要
条件,不同类型的分工,核心问题其实是专业化个体之间以什么形式的组织来协调,马克思也是这么来看待社会
分工、手工工场内部分工的。在此感谢匿名评阅人针对社会分工抑或劳动分工是市场起源的质疑。
20专业化是个体的决策,该决策会使个体的经济活动范围缩小,用某一活动占经济活动的劳动投入的比重来
衡量其专业化水平,个体的专业化的好处是节省了学习成本、熟能生巧等报酬递增效应,称之为专业化经济。分
工针对不同的经济主体而言,不同的经济主体由于不同的专业化方向成为不同的专家,又能形成相互联系的体系,
这就是分工。分工的状态用分工水平来表示,可以通过新产品种类、专家种类数来表示,分工的好处与加入分工
的专家数量、产品种类数相关,是一种网络效应。因此,专业化与分工,分别针对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经济效
应,但有时相互联系的。例如,专业化的个体,获得专业化经济的前提足加入分工体系,兼而获得分工的网络效
应。否则,一个人的专业化并不代表分工,孤岛上的鲁滨孙·克鲁索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参见:杨小凯,分工与
专业化——文献综述,载《当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8.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表明分工的水平越高。如果一个产品的所有环节都由同一个专业化决策者完
成,他所依赖的专业化决策者就是这个产品的买方,这样的分工就只包括两个
专业化决策者;如果该产品在许多环节都由专业化决策者完成,这样的分工就
卷入了更多的专业化决策者。显然,专业化水平越高,个体就越依赖更多的专
业化决策者,这样的分工水平就更高。同理,社会分工水平越高,个体的专业
化水平就越高。专业化水平、分工水平具备的这种关系,对此杨小凯发展的新
兴古典经济学提供了完整的证明。21
在新兴古典理论框架下,个人的专业化与整体的分工在交易效率的衔接下
形成一个整体,来解释经济结构、经济组织可能发生的跳跃性的变化,即从一
种分工结构跳跃到另一个分工结构。在经济系统在交易效率得到提高后打破了
自给自足的状态,劳动分工产生了专家(生产产品除了一部分自消费外,另一
部分要出售给其他人)。22因此,交易的问题由此产生。杨小凯(2003)在此
基础上考察了多种形式的交易,直接交易与迂回交易、分散交易与集中交易是
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如果是直接交易与集中交易的组合,这就是集贸市场的
原型,生产者一消费者在市场上见面,用各自的产品换回自己需要的产品,杨
小凯(2003)由此构造了市场的基本模型。如果是迂回的交易方式,杨小凯认
为是在生产者一消费者的分工之外出现了新的专家一一“职业中间商”,当然
就是一种新的分工结构,并构造了模型解释“职业中间商”的出现。杨小凯
(2003)并没有对“职业中间商"再加以细分,也没有再展开篇幅深入解释市
场是什么,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以及他在“职业中间商"这方面的开创性
工作,为揭开市场的“面纱"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
最新的研究(庞春,2008)继承了杨小凯的新兴古典和超边际分析框架,
构造了一个“职业中间商模型”,解释了中间商为什么存在并在何种条件下出
现。在一个从自给自足到迂回交易的演进过程中,交易效率和制度效率起到了
决定性的作用。职业中间商的出现代表着分工水平的提高,将促使其它生产者
一消费者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真实效用水平的提高。不过论文也指出,中间商
2’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49页。
22为J,模型的处理做了严格的假设,即生产者.消费者假设,一个人生产产品既满足自身需要,也出售给对方。
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生产产品并不自身消费,也不买入这种产品,完全是为了谋利而出售。这并不妨碍这一假
设,因为生产者-消费者假设假定消费者是多元化消费,而且是对称的,即所有人都有相同的多元化消费偏好。
25
浙江大学博‘上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有“服务中间商”和“差价中间商"两类,作用显然是不同的。一个以“服务
中间商”为对象的模型并不能涵盖中间商整体,一个完整的交易过程必然要依
靠“差价中间商"来组织交易,要依靠“服务中间商"来提高整体的交易效
率。
市场不仅仅是稀缺资源配置的机制,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是很明确的。
新制度经济学家也批判主流经济学只关心基于最优选择的配置效率问题,而忽
视经济组织,科斯、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为研究经济组织提供了理论框
架和分析工具。从这一点来讲,新兴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对市场的认识
至少在其经济组织的认同上是一致的,而且都与交易有关。威廉姆森根据交易
的类型与经济组织相对应,使交易的契约成本最低。所以,经济组织既可以包
括交易的组织,也可以是生产的组织,这一点在专业市场研究中得到了体现。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交易特性,后期的研究从生产组织的角度来选择销售组
织,如郑勇军(1998)。威廉姆森的贡献是刻画了影响交易成本的多重维度,
例如机会主义、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等,但是没有指出交易产生的根源。虽
然,威廉姆森范式不再区分交易组织还是生产组织,归并为一体化组织或反纵
向一体化组织的问题,但是,威廉姆森考虑了生产组织可能发生的交易,但是
并没有从生产本身来看待交易。相比较新兴古典经济学,交易是一种不可避免
的损耗,根源是专业化,那就专业化与交易损耗的“trade—off",归结为分工
的问题。因此,杨小凯(2003)的分工模型中充分吸收了机会主义、交易频率
等因素,但是导致均衡的“trade-off"并不是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而是生产者一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分析范式,侧重于从
单方来考虑交易成本的最优,即组织的最优。事实上,组织的最优,是一个结
构的均衡,而不仅仅是决策者的最优。因为一旦有组织生成,决策者是异质的,
哪怕决策之前是同质的。一个最优的组织,必定是异质决策者之间的最优的均
衡。从事前的同质到决策事后的异质,即从事前的自给自足到事后的不同专家,
新兴古典的分工结构是一个全局均衡,每一个在异质化过程中的决策主体都必
须考虑。再次,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等都是外不给定条件,给定变化导致组
织的变化。如果不将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等与组织建立内在的联系,那么威
廉姆森的交易成本范式是一个局部的、比较静态的组织分析。
浙江人学博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市场不仅是一种价格供求机制,也不仅仅是交易的场所,在本文中市场并
不是一个抽象的一般概念,而是有着特定交易组织、特定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
的经济系统。现实世界中的市场因为交易组织、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等存在的
一些差别,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真实世界中的市场,还应该有一个形成和发
展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关于市场的理论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谁需要交易,
谁来交易,以及如何来交易。谁需要交易,劳动分工有足够的理由,交易效率
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分工与交易。谁来交易,就有两种主体和两种方式,
生产者一消费者直接交易代表着一种较低的分工水平的分工结构,相对应的是
社区为市场范围的市场;而迂回交易则增加了“职业中间商”,代表着更高的
分工水平的一种结构,对应的是一种跨社区交易的市场(杨小凯,2003)。交
易如何组织,当然要通过市场,不仅“时空协同”提高了交易效率,而且不同
的主体来组织也有差别,例如直接交易与迂回交易,满足两种交易的市场当然
是不同的市场。劳动分工仅仅是研究市场形成的逻辑起始点,并不是市场如何
形成的现成答案。而且,劳动分工的结构和种类也是多样的,对应的市场也是
种类多样,不可能对所有的市场起源一概而论。由于交易效率的改善,劳动分
工结构的演进,市场为满足交易的需要而形成,也因为交易效率的改善,交易
组织、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也在变化,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2.4.评论
在众多的交易组织中,专业市场的研究历时如此之长,研究成果如此之多,
非常少见。这些研究从经验观察中抓住了专业市场的交易特点一一集中式的批
发贸易,从交易组织、产业组织两个角度分析了专业市场的功能,从制度变迁
的角度考察了专业市场产生的具体的历史制度背景,对专业市场的研究是全方
位、多角度展开的。以交易成本来分析专业市场的交易机制,受威廉姆森的交
易成本分析思路影响,是一个基于收益既定下交易成本最小化的边际均衡分
析,这样的分析同样适用于大型商场、专营店、自营店等交易组织,实际上并
不能使专业市场与这些交易组织区分。因为交易组织交易机制都取决于交易成
本最小化,其差别只是在组织的不同。把专业市场看成是一个联系专业化交易
与专业化生产的产业组织,确实离不开内部的分工与交易机制,但是并没有基
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深入研究。至于把专业市场看作是市场制度创新,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尽管对其制度变迁的“供给一需求”机制的分析比较严密,但是制度创新的主
体是如何形成的,微观行为机制如何与制度变迁的供给一需求机制一致起来,
其实还有较大的漏洞。如果将专业市场制度内生于劳动分工,制度创新改进的
是交易效率,而交易效率是分工结构决定性的变量,制度创新的主体一方面要
从事专业化的交易或生产,另一部分劳动则用于改进交易效率的制度创新,在
劳动分工网络中会有可能出现专门从事产权保护、惩罚侵权的第三方,在此前
的演进中,自我实施保护产权侵害的行为相当于自给自足。
义乌小商品市场是专业市场中形成最早、发展最好的市场之一,市场的交
易机制、市场与产业的分工网络、市场制度的创新、市场起源的研究等,拓宽
了专业市场研究的角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方面都大有提升。总的来讲,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研究虽然试图引入劳动分工演进来解释市场的机制、交易与
生产的关系、市场如何起源等问题,仍然无法绕过对专业市场如何进行组织分
析这一问题,专业市场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参与主体的微观行为机制如何。
如果专业市场的研究过于看重了专业市场的特点,将其看成是一种特殊的
交易组织,就会忽视专业市场作为交易组织的一般性。交易组织的一般性,也
就是关于交易组织的一般理论。一个市场的一般理论,需要解释交易主体及其
选择的交易方式,并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这种交易组织的形式就是专业市场。
交易主体是经济系统内生的,在劳动分工演进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下,
生产者一消费者突破了自给自足状态,进入交换经济,是所有交易组织的逻辑
起始点。分工的演进取决于交易效率,形形式式的交易组织,对应着特定的交
易效率,对应着不同的市场,对应着不同的分工结构。“职业中间商”仅仅劳
动分工演进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的某一种结构,职业中间商内部的分工很值得
思考,例如“差价中间商”与“服务中间商”是如何分工的,商品是如何从
“差价中间商”转到“服务中间商”,这两类中间商之间的分工在何种交易组
织形式下交易效率足够高,这些命题在杨小凯的“职业中间商”、“市场的等
级结构’’等理论模型中还没有充分研究。市场的一般理论应该从劳动分工理论
中解释交易主体的内生,从分工结构演进中解释交易组织的变化。
构造一般理论中的市场,起始于劳动分工模型,其中的交易效率是一个理
论上的变量。在理论模型中交易效率有可以计算的量,但是在现实中交易效率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
的大小,是很难衡量的,取决于种种复杂的现实因素。在劳动分工后的专家,
在现实中也应该有所对应。在专业市场研究中,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研究角度、
时间跨度最为突出,对历史和文化传统有详实的记载。义乌和大多数地方一样,
在市场经济、货币经济很不发达的时代,有一部分人从事交换活动,从交换活
动中获得足够的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久而久之,这一群从事交换的专家能够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中走遍大江南北。这样的商业贸易传统,世代相传,那
些继承传统的人,成为了小商品市场上第一批商人。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专业市
场提供了一个市场如何产生的生动故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是在农业社
会,也一样会自发形成交换传统,而且交换还能不断扩大。交换的传统,它包
含在特定的分工结构中,是市场的根源。现代市场经济并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
专利,斯密在《国富论》里描述的市场景象、布罗代尔描述的集贸市场、交易
会,在中国也不是一片空白。那些走出农业生产为生存而交换的人,转而成为
从事交换的专家,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和不同的制度环境中,交易组织因为特定
时期的交易效率而形成又消失,但贸易传统一直能得到保持。义乌小商品市场
的故事,为理论中的市场提供了现实的对应,论文试图将市场的理论与义乌案
例对接,贸易传统的传承、交易组织的演变对应理论模型中“职业中间商”及
其内部分工结构的演进,以一个案例中的特定种类的批发市场来说明劳动分工
在交易效率改善后的结构演进与有形市场及其交易组织形成的关系与机制。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3义乌“鸡毛换糖”传统与小商品市场
在“市场大省’’的浙江,声名远扬的超级大市场不下十来个。而在大
市场群体中,义乌小商品市场堪称大市场之首。小商品市场在1982年正
式开放,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成长为一个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小商
品流通中心。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义乌小商品市场最初是一个小镇上时
隐时现的集贸市场、一个毫不起眼的县城街马路市场。本章为读者展露义
乌可贵的“鸡毛换糖"传统,义乌人在艰难传承传统之际,形成了一批最
早从事远程贸易的商人群体,他们借助于合法的集贸市场,开展小商品批
发贸易,在频频遭受打压、驱赶也不放弃毫不起眼的小商品贸易,在这些
经商者经常栖身出没的地方,市场终于迎来了开放政策的承认和支持。
~。
3.1“鸡毛换糖”传统
“鸡毛换糖”是对盛行于义乌东北地界的一种小生意的简称,从事鸡
毛换糖的人俗称“敲糖佬”、“货郎担”。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利用早地
和山坡地种植糖梗并榨取红糖,用土制红糖熬成皮糖,皮糖呈圆饼状。“敲
糖佬”将糖饼装入箩筐,再加上一些家用的小什物,在浙江省内和江西、
湖南、安徽等省的山区农村走村串户,换取头发、鸡毛、鸡内金等废旧物
品等,回到义乌后再将这些废旧物品换成货币。23通常, “鸡毛换糖”包
括以下几个环节:1种植糖梗一一2熬制红糖一3制作皮糖(自制小商品)--4
外出换取废旧物品(包括用小商品交换)一5整理废旧鸡毛一6出售优质
鸡毛一7下脚鸡毛沤粪肥田。整个过程耗时达半年之久,再从头开始往复
循环。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义乌东北片的农民为什么要将劳动投入到农业生
产之外的经济活动中去?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义乌东北乡的地形以丘陵山
区为主,土壤比较贫瘠,农业生产条件比平原地带明显较差。当地农民首
先要解决粮食生产的问题,必须通过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粮食生产,其次要
顾及日常生活的多元化消费。当地农民在丘陵地区种植红糖、大枣等作物,
参与商品交换,满足多元化消费需要。
23胡琦:《义乌的“敲糖帮”》,《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卷1982年6月第一版。
30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通常来看, “鸡毛换糖”的环节是围绕“鸡毛"作为交换对象笼统而
言的,具体而言包括了从生产到交换的两条“产业链”,24而且形成这两
条产业链经过了先后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农业生
产,具体过程是利用低生产力的土地种植糖梗,熬制皮糖,交换废旧物品,
回收后作为肥料投入到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在第二个阶段交换的目
的兼顾生产和多元化消费,具体过程是种植糖梗,或者自制小商品,换取
废旧物品,整理和出售优质的鸡毛等物品,获得一部分货币收入,另一部
分较差质地的鸡毛作为制作肥料的原料,进入粮食生产流程。
3.1.1农业社会中的分工萌芽
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是一个自给自足生产粮食的劳动者,肥料的生产也
是其中一个迂回生产的环节。但是对于义乌东北乡的农民而言,他们为了

在贫瘠的土地上获得起码的粮食,尝试通过交换来获取肥料,改善土地生
产力水平。对于粮食的生产而言,是为了自给自足,如果肥料的迂回生产
也自给自足,就没有出现分工。但是,这些农民开辟了另一个投入方向,
生产供交换的“糖饼",换取可以制作肥料的“鸡毛"等废旧物品。对于
另一方的农民而言, “鸡毛”虽然不是直接的生产品,但是他们“出售”
鸡毛的决策促使了分工的形成。这样的分工使得一方提高了粮食产量,另
一方获得了糖饼,显然比自给自足的状态改善了效用水平。
以上第一阶段的“鸡毛换糖”中还只有一个贸易品一一糖饼,鸡毛作
为肥料是非贸易品,因此分工是比较简单的。在第二个阶段,贸易品明显
增加,除了糖饼之外,农民开始尝试自制小商品,扩大了可交换的范围。
而且,换取质地较好的鸡毛、骨头、古董、废旧品等,到专门的收购处售
卖,换取货币收入并用之于购买其它消费品,鸡毛因此而成为了贸易品,
当然另一部分质地较差的鸡毛仍然作为肥料。由于增加了一类贸易品,义
乌东北乡农民的专业化决策不仅取决于“出售”废旧物品的一方,而且还
取决于“收购”废旧物品的一方(其中就有专门购买“肥料”的农民)。
所以,第二个阶段的“鸡毛换糖”已然是一个较高分工水平的结构,后面
24借用产业链这一术语,是因为考虑到“鸡毛换糖”从生产到交换包括了若干个不可分割、但可以分
工的环节,与产业链非常相似。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的论文专门构造分工模型来解释。如果用于交换的糖饼(也可以是小商品)
是购买的,而且最后的鸡毛等废旧品悉数出售,那么这样的农民已经具备
了专业化商人的特点,是职业中间商的雏形,这也将在后文具体分析。可
见, “鸡毛换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分工结构,具备从农业生产中衍生而
成为一个贸易传统的可能。
3.1.2 “鸡毛换糖"的专业化经济
农民利用农闲时间,熬制红糖,加工皮糖,走村窜户换取鸡毛等废旧
物,半数脱手换取货币或商品,半数作为农业生产的肥料。其专业化水平
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亦农亦商的半专业化。农民大部分的时间要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保证有足够的生活资料,降低物物交换的风险。25所以,亦农亦商其实是
在社会分工水平不高的前提下降低和化解专业化风险的一种迫不得已的
手段。
第二、实物商品部分充当中介的功能。实物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皮糖。
一部分交换所得是质地较次的鸡毛,作为下脚料用于肥田,改善土地肥力,
提高粮食产量,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这一部分物品必须返还到实物商品
(皮糖)的生产中去,其交换事实上还只是生产功能的延续。另有一部分
的交换所得,例如鸡毛,需要换取其他商品满足多元化消费,或者直接换
取货币。但是,在货币经济不够发达的社会中,一些实物商品承担了货币
的交换媒介功能。
第三、专业化的时间分配。显然,拾遗补缺的小商品买卖包含了两方
面的不同内容,一部分目的是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生产;另一部分是在农闲
时节的交换行为。在当时的分工水平下,农民要花大量的时间生产基本生
活资料和商品资本,配给在报酬较高的专业化交换的时间并不多,总的来
讲, “鸡毛换糖"只是季节性的、短期的专业化交换活动。
即使是半专业化的交换,也能带来报酬递增,是由于“鸡毛换糖”所
不断积累的技能,而且其积累速度不断提高。
25假如有人能为农民鹅付一年的基本生活费用作为资本,农民不必从事农业,不必种植糖梗、熬制红
糖,就如现在的公司雇佣职员一样,那么小商品交换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就提高了许多。
32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第一,获利的复杂程度逐步提高。“鸡毛换糖’’利润有两个来源:其
一,农闲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用于种植糖梗和熬制皮糖,由皮糖换回肥
料,农业产量提高了,增加了农业剩余,这是第一个阶段“鸡毛换糖”的
好处。其次,第二阶段的鸡毛换糖中获得交换的好处。皮糖充当了等价物,
用皮糖交换废旧鸡毛等的交换价值远高于皮糖的市场价值。由于货币经济
不发达,很多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成本过高,反而不能实现交换,鸡毛换
糖这种物物交换适应了当时的分工水平。当交换中介由“皮糖”来充当
时,物物交换的市场价值之间差价更加隐蔽和复杂,即在经历了小商品(以
糖饼为代表)一鸡毛一货币的三个环节后,26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货币
收益, “鸡毛换糖”的过程就变成了商品(小商品或者糖饼)一鸡毛(媒
介物)一货币,可见多了一个鸡毛和其他废品作为媒介物的过程。这表明
“鸡毛换糖”的分工要比一般的专业化交换多一个环节,相应地分工结构
中需要有以物易物的专业化分工与之相适应。物物交换并以鸡毛等作为媒
介,是对货币的替代,降低交易费用,也是义乌农民在物质和货币及其匮
乏的条件下从事商业的秘诀。27
第二,获利的风险程度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提高。由于交易的复杂
程度提高,为了达到赚钱的目的,必须经过两个中介转换过程:即商品(小
商品或者糖饼)一鸡毛(中介物)和鸡毛(中介物)一货币。经营者当然
希望尽可能多的准备糖饼或小商品,但又怕多了卖不掉反而造成闲置,这
是风险之一;交换以后,当然希望尽可能多多换一些鸡毛,但也担心多了
以后出不了手,多了不值钱,换回的货币反而减少。“鸡毛换糖”的一个
交换环节脱节,价值转化的链条就出问题。因此随着“鸡毛换糖”的交换
环节、交换次数增加,也意味着获利的风险在增加。表面上来看,获利的
风险程度提高与抵御风险的能力的提高互相矛盾。但是由于在专业化过程
积累了交易经验和市场知识,使得获利的风险程度在提高的同时,抵御风
险的能力也在提高,而且提高得更快。专业化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包括稳
定而廉价的货源、公平合理的价格、小商品市场需求的变化、培养客户群、
26“皮糖一鸡毛”是对交换过程的简单表示,即由皮糖交换成鸡毛,以下类似的表示同样表示交换的
某一环节,如“小商品一鸡毛一货币”。
27汪丁丁、贾拥民,一个嵌入社会网络的市场经济:义乌案例,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1月。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节约交通和住宿费用、处理可能遇到的特殊紧急情况等等。嚣经营者还必
须将多方面的知识加以综合,才能保证在各个环节抵御和减少风险,因此,
只有持续在“鸡毛换糖’’上专业化的投入,才能使得这些方面的知识相互
贯通,缩短掌握知识的时间。
第三,经营范围和规模扩大。尽管获利的复杂程度增加了,风险也增
加了,但是这些都没有成为专业化加深的阻力。从单一的皮糖到多种多样
的日用小商品,经营的范围在扩大,交易的次数也相应增加,导致交易关
系更加复杂。要完成每一种商品的两次中介交换,前提条件是足够大的市
场需求。经营者所能达到的市场范围(用活动范围近似表示)是有限的。
如果最初经营者只在一个固定区域活动,市场规模有限,29而如果在一个
区域能解决相关的风险和有效降低交通住宿等成本,市场范围能相应扩
大,就能真正有效降低平均成本。
“鸡毛换糖”这一职业有着内在的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动力,目的是更
好的发挥从业者在长期物物交换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交换能力,必须扩大经
营范围和规模。谁来提供专门小商品?购买小商品的资本从何而来?在长
时间、大范围的贸易中,谁来提供住宿等服务?用于储存鸡毛等废IEt物品
的场所谁来提供?如果这些都要靠个体来解决,而不是通过分工,专业化
水平就无法提升。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取决于更高的分工水平,加深“鸡毛
换糖’’的专业化需要通过新的分工,解决上面几个棘手问题:
3.2 “鸡毛换糖”与“敲糖帮刀
“鸡毛换糖”最初还只是义乌东北乡一部分农民的个体活动,他们充
分利用农闲季节,换取农业生产的“肥料",效用的改善体现出了一定程
度专业化活动的经济效果。后来逐步增加交换活动配置的时间,同时伴随
着交换商品逐步多样化,交换活动的区域也不断扩大,还出售一部分优质
的废旧品,换得了货币收入。这样既保证了粮食生产,还获得了多元化消
费的效用改进,这有赖于第二阶段“鸡毛换糖"分工水平的提高。但是个
勰同上。
29“鸡毛换糖”有同定的线路,每一条线路是由若干个村庄和货栈连接而成的,相当于划分经营范围,
长期以来,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线路,线路之问规定/fi能抢夺生意。线路的划分是对专业化分工的协调,事
关重大,在后文对“敲糖帮”的分析中还会详细介绍。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人的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不仅受制于货币,还受制于用于物物交换
的商品来源,更受制于如何在交换互动中补充货源、储存废旧物品、食宿
等必不可少的专门化服务,这显然不是个体分工所能解决的。专业化的交
换活动带来的经济效果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鸡毛换糖作为个体的服务于
拾遗补缺的副业,具备内在的动力向更大规模的、更高水平的、有组织的
分工演进。据《义乌县志》记载:30
“早在清乾隆年间,本县既有农民与每年冬春农闲季节,肩挑糖担,
手插拨浪鼓用本县出产的红糖熬制糖块或生姜糖,⋯⋯清成丰年同治间,
糖担货舱增至妇女所需针线脂粉等小商品。抗日战争前夕,本县操此业的
人数增加到数万,发展成为独特的行业一一敲糖帮。”
这是敲糖帮的大致来历。下面具体介绍敲糖帮如何组织鸡毛换糖的内
部分工,这关系到敲糖帮维系分工结构的能力。
3.2.1 敲糖帮的内部分工
在敲糖帮成员按照活动的方式束划分,可以分为“担头"和“坐
坊"31,这种划分反映了敲糖生意内部的分工。担头的意思就是挑着糖担
做生意的人,而坐坊则是有固定的营业地点,为担头服务的,例如为担头
补充糖或者小百货,提供食宿的方便,收购行商的鸡毛等杂物,等等。两
者恰如“行商”与“坐商”,既有分工,又互为补充。坐商一般资本较为
雄厚,为行商垫付一部分资本,如补充糖或小百货,可以先不付款,等行
商敲糖回来,用一部分鸡毛、骨头抵充,实际上就等于化解行商的风险,
使得人力资本的投入尽快转化为货币。因此,坐商资本规模也比行商的要
大。“坐坊’’是“敲糖帮”中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提供者,其组织
有“糖坊’’, “站头’’(范围最小的称“乡亲"), “行家”、“老土地”
等四种。32
1、糖坊:是专替糖担制作“土作糖"和“和货糖”的店铺,⋯一面
将作糖批给糖担,一面又将糖担的换进货物收进或代销。
2、站头:是设置在某些交通较便地区的、一种专为接待敲糖帮而设
30《义鸟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8页。
31胡琦:《义乌的“敲糖帮”》,《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卷1982年6月第一版。
”胡琦:《义乌的“敲糖帮”》,《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卷1982年6月第一版。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立的小客栈,⋯是专供帮中人息担住宿、膳食和代为转运来去货物的机构,
大都是由糖坊分设的。
3、行家:是给敲糖帮批发百杂货的机构,⋯是替众糖担采办各路所
需的各式各样的百杂货。
4、老土地:是坐在义乌家乡,专向各路糖担吃进回头货(即各糖担自
远处调换回来的货物)的人的总称。
敲糖生意的程序在前文有所介绍,有了坐坊和担头的分工,拾遗补缺
时代的鸡毛换糖中的商品一一货币运动过程和方式开始发生变化。原来由
个人来承担的整个过程,其中商品资本垫付和商品兑换货币这两个关键的
环节都由实力雄厚的坐坊来完成。具体过程如下:担头在外出之前由坐坊
通过记账借贷提供皮糖和小百货,在敲糖途中可以在坐坊分店(站头)以
赊销方式及时补充货源,待担头回到义乌后,坐坊收购鸡毛和骨头等杂物,
并结算以前的欠账并给付剩余的货币。由此可见,在组织化的敲糖帮中,
坐坊是社会分工结构演化出来的一个特定职业,为敲糖提供了资本,促使
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专业化之中。
坐坊内部的分工逐步发展起来,例如站头和行家,在鸡毛换糖的不同
环节专门为担头服务,也提供小额的借贷(流动资金)。有了这样的专业
分工,担头在远离义乌大本营的地方,不用储藏物品,不用担心补充糖饼
和小百货,少了许多后顾之忧。在组织上,站头和行家一般是坐坊总部的
分支机构,内部有完善的结算制度,在财和物上一般是上下隶属关系,这
也大大方便了对担头的服务。站头和行家只管对担头的服务,没有现金交
易,完全记账,要通过担头回到义乌大本营后,与坐坊结算总的账目。如
果站头和行家不是坐坊总部的分支机构,担头在外地得不到及时的补充
(事实上是流动资本),中途的赊销就没法结算,担头的回程生意无法完
成,33坐坊和担头之间的分工仍旧是不完整的。
3.2.2 行商的等级组织与内部分工
在担头的组织中,每个人的地位有所不同,有如下几类人物,按照地
位高低依次排列为:老路头、拢担、年伯、担头。担头的专门工作主要是
33回程生意是指但头在返回义乌的途中,依靠沿途的站头,还可以一路敲糖换鸡毛回到义乌。
36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鸟小商品市场
在执行物物交换,是在执行中介功能,交换鸡毛等杂物并不是担头做生意
的最终目的。他的专业化提高交换的效率,即用尽量少的糖饼和小百货交
换更多的鸡毛等杂物。要提高专业化效率,也要协调其间的分工。社会化
的分工一一个人该干什么职业,主要是有市场来协调的,哪一样职业的报
酬吸引人,人们选择那一职业,不同职业之间则按照市场交换原则来满足
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在一个类似于社会的组织中,如果也照样按照市场原
则来协调分工,这等于组织形同虚设。在一个组织内部如果需要协调复杂
的分工,就需要命令和权威。在下面的介绍和分析中,我们可以对敲糖帮
的行商中的组织有一个了解,验证上面的理论。
据载34:敲糖帮中各有几个领头人物,称为“老路头”,老路头之下,
有“拢担”,每一个“老路头”领带着五至七个“拢担”, “拢担”之下
有“年伯”,每一个“拢但”又照管着五至七个“年伯”,每一个“年
伯”照管着五至七副“担头”,组成一个“班”。担任“老路头"的,是
最熟悉“敲糖”门路的老手,是由本乡各大族的祠堂族长们所推举出来
的。“拢担”则以村庄为主,由附近各村中的众糖担自行推定, “年伯”
由“拢担”指定比较精于敲糖生意者充任之。
行商中存在着等级制度。“老路头”晟高层的行业权威,是老资格的
行家,数量最少。义乌的敲糖帮分成东帮和北帮,每个帮中有几个领头人
物,也就是“老路头”,是直接从事第一线工作的“担头”几百分之一;
其下便是“拢担",是“担头"几十分之一;其下再是“年伯",是“担
头”的六七分之一。从资料的记载中,大致可以推断“年伯”是必须带领
担头直接从事敲糖的。“拢担”和“老路头”所做的事情是在敲糖帮大批
出县之前,商定各帮总路线的分配,一条路线就是一个市场范围。所以,
“老路头"就类似于卡特尔的最高成员,商定市场的分割。“拢担”则具
体负责某一条线路,在每一条大的线路上,远路、中路的敲糖帮在返回时
经过近路的市场区,做回路生意时必然会发生冲突,因此要分远路、中路、
和近路来配置市场范围。“老路头”和“拢担”就要配置好远、中、近的
实力,这样才能保证中远近各线路之间和线路的各部分之间不至于进行恶
”胡琦:《义乌的“敲糖帮”》,《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卷1982年6月第一版。
37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性竞争。年伯的作用是直接的指挥者,领导着一个做生意的小组,相当于
“领班"。他们每天白天分散,晚上集中,清点一天的成果。年伯的职责
就是布置一天中每个的活动区域的工作,检查每个人的工作成效,并对当
天的交换物品分类管理。从老路头到年伯,在敲糖帮中的地位逐渐降低,
各自管辖的范围逐渐缩小。做具体的交换工作的人,地位最低。
在敲糖帮的行商中,在长期中形成了稳定的金字塔式的分工体制,在
金字塔的内部权威基础上确立了行商的分配结构。处在最低层的担头,要
加入敲糖帮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敲糖帮组织特意给进入者设置门槛,其中
就包括组织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新人入帮便要接受赖以存续敲糖帮的帮
规,如下:35
在糖担将要出门之前,挑“糖担”者须上祠堂敬过祖宗,在家里烧过
祭祀,然后向祠堂族长讨教-i)JI。族长必定要问三句老话;①带多少本钱出
门?一一必须回答:‘‘分文不带。”②带多少行头(即行李)上路?一一必须回
答:“随身衣一套,空糖担一副。”③对家里如何安置?一一必须回答:“一
切靠长辈照应。”
规则表明该组织不允许成员拥有货币资本,而必须依赖组织提供的一
套替代货币资本流通的分工组织,也就是必须先从坐坊赊入经营资本,通
过设置门槛来迫使其接受组织的权威。这种帮规的灌输无形中使得行商做
生意越来越忽视货币的存在,以此来巩固和维持敲糖帮的运转。其次,杜
绝个人的货币资本保证了在途中也必须以物以物,降低了坐坊对分支机构
的财务控制难度。年伯统计每天的工作成果的成本也大为降低。总之,以
物易物类似于计件工资,监督的成本较低。第三,提高了成员的退出成本,
降低了成员的流动性。成员只有依赖组织(其实是一套分工结构),才能
有稳定的市场范围,才能从坐坊那儿得到诸多条件,否则专业化分工是无
法生存的。
3.3 “鸡毛换糖”、“货郎担”与小商品贸易
有史记载的“鸡毛换糖"源于清朝乾隆年间,随着队伍渐趋庞大,鸡
”胡琦:《义乌的“敲糖帮”》,《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卷1982年6月第一版。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毛换糖后来演变成一个社会职业和专门的群体一一敲糖帮。抗战爆发的前
期, “鸡毛换糖’’达到全盛时期,人数多达上万人。36数以十万计的人从
事特殊的交换,而且还可以避开稀缺的货币,不仅依赖坐商和行商之间复
杂的行业分工,很重要的是“敲糖帮”特殊的帮规和内部层级组织在维系
协调着分工的诸多环节。这是一个在货币经济不发达时代开拓跨区域远程
贸易的准商业组织,作为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在遇到产权制度环境发生
根本性的变化后,如此庞大复杂的分工结构迅速解散。
3.3.1 分工组织的强制性解散直接导致了“鸡毛换糖"的萎缩
建国后,我国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在多次社会主
义改造运动之后,敲糖生意遭到致命的打击。带有封建的帮会性质和剥削
性质的各路、各级“糖担”组成的行会组织被解散,敲糖帮中最具实力的
“老土地"(一些当地的工商兼业地主)在历次运动中成为重点打击的对
象,大量带有“糖坊”性质的商店被逐渐编入了国营和商业流通渠道。
由于计划经济流通渠道割断了敲糖帮行商与坐商专业化分工之间的
联系,任何一方都孤掌难鸣,出门在外的“糖担"缺少了“坐坊”的支持,
必然寸步难行。据史料,解放初外出鸡毛换糖的季节性商贩人数约占全县
人口的5%以上,1956年开始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 2月,未
登记的商贩(流动商贩)约500余人。37
3.3.2 “鸡毛换糖”尚能维续
具有更高分工水平的“敲糖帮"的解散是产权制度强制取消所致,对
专业化的交换活动本质性的影响在于交易效率的急剧下降。由于分工组织
的解散, “鸡毛换糖’’各个环节高度专业化的活动因为交易的强制性管制
而难以维持相互间的依赖关系,要维持高水平的专业化,在当时的交易效
率条件下,足以完全抵消专业化的好处。但是,较低的交易效率不等于不
可以交易,作为个体的低水平的“鸡毛换糖”在较低的交易效率下仍然得
到了维续。个体的“鸡毛换糖”与国有大工业和计划经济并无直接冲突,
36胡琦:《义乌的“敲糖帮”》,《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卷1982年6月第一版。
”这一数字比较接近当时的鸡毛换糖的季节性农民商贩的数量,以上数据均来自《义乌县志》(1987年
版)第九篇《商业》之“集市贸易与个体商业”,第271—272页。
39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而且交换所得的“鸡毛肥料"支持了农业生产,优质的鸡毛能支持社队集
体企业,羽毛制品还能出口创汇。“鸡毛换糖”改头换面得以幸存,义乌
东北乡的农民分散效仿前辈外出“鸡毛换糖”,时常能躲过种种检查,藏
身于城乡集市贸易,主要交易一些生活资料如农产品、手工业品等。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私人财产是
“资本主义尾巴”,农村集市贸易也被严格控制。集市贸易对货郎担至关
重要,他们需要到集市上出售农副产品,换取“敲糖”的本钱,也需要将
“敲糖"的成果出售。交易随时有可能被“打办’’(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
的简称)人员抓获,不仅没收所得,还要处于惩罚。敲糖生意的私人产权
不具合法性,被任意侵犯,但是小百货、糖换鸡毛仍旧没有被彻底消灭,
这是因为鸡毛换糖实施了一套逃避计划经济管制、自我保护私人产权的机
制。
鸡毛换糖生意化整为零,避免遭到直接的打击,降低了私产被侵犯的
风险。与解放前有组织的“敲糖帮"不同,敲糖农民分头出击,目标分散,
交换手段回复到古老的传统,交换对象仅仅局限于鸡毛等废旧物品,主要
用糖饼、偶尔带一部分从集贸市场偷偷批发到的小商品来交换,大大增加
了工商主管部门的管理难度。因此,鸡毛换糖始终没有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管制的重点对象,在计划经济可以容许的范围内继续生存。
鸡毛换糖找到了计划经济作为产权保护伞。鸡毛换糖与社会主义大工
业、计划经济没有直接冲突,不会危及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而且还
是义乌农业生产和社队企业的需要。农民外出鸡毛换糖,得到了生产队的
支持和公社的默许。他们用交换所得的下脚鸡毛为生产队提供肥料,用卖
鸡毛所得的货币上交一部分给生产队,就按~定的比例折算成集体农业劳
动的工分。作为交换,生产队和公社则为农民外出鸡毛换糖开具证明。通
过农民与生产队合作的制度安排,在小范围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内,私人的
产权和市场交易活动取得了合法性,形成了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产权规
则。生产队打证明、公社发放鸡毛换糖的证明一一这一产权规则由于其交
易成本较低,成为一条大家默认的规则,从个别生产队推广到了义乌全县。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鸡毛换糖成了集体农业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集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体农业居然成为了鸡毛换糖的产权保护伞。
3.3.3 个体的“货郎担刀
尽管鸡毛换糖在计划经济的重压下还是顽强地生存下来了,但是在公
有制产权和计划命令占主导的管制经济中,传统的变迁表现出来的却是专
业化水平的倒退。零散的鸡毛换糖与传统的作为副业的鸡毛换糖相差无
几,所不同的只是产权制度背景。
之所以称之为蜕变,首先在于其组织水平的退化。鸡毛换糖本来已经
形成了强大的专业化分工力量,有发达的协调“坐坊"与“糖担”分工的
组织,还逐步形成了收益分配的产权制度。由于解放后一切经济资源和经
济组织都纳入了计划体制之内。私人产权是非正统的“资本主义尾巴”,
交易市场等经济组织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残余。随着敲糖帮组
织的分化解散,坐商(专业从事交换商品的批发和收购鸡毛)与行商(专
业从事糖、小商品与鸡毛、废旧物品的交换)无从衔接。当时的“糖担”
已再无“敲糖帮”往日的气势,只能靠个、家庭成员、亲戚和同村人有限
的合作,纯粹是个体商贩的角色。个人从事鸡毛换糖必须同时担当起行商
和坐商的分工,这意味着专业化分工水平的倒退。
其次,组织化的倒退导致了专业化交换规模的缩小。一是由于专门为
行商提供货源的坐商基本上被改造为国有或集体流通渠道的一部分,禁止
向敲糖农民提供小百货,通过集贸市场换取小百货有相当大的风险。二是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只允许集贸市场交易少量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农产品,
一部分市场经济意识较好敲糖农民从计划经济组织倒买到的一些在义乌
相当紧俏的小商品货源。过去由“坐坊”专门收购,现在必须到集贸市场
或者地下市场才能找到买主,显然这样做的交易费用是相当高的。通过农
村集贸市场将手上的商品脱手,同时也从市场上购得一部分小百货,作为
下一次外出的货物,货源已经不如“敲糖帮”时期丰富。由于个人的资本
规模有限,农民得不到货源和流动资金及时的补充,交换活动范围大为缩
小。
作为鸡毛换糖传统的一次蜕变,还表现在分工结构上。每一个分工结
构都有一个协调专业化分工的关键环节。例如,在专业化和组织化水平较
41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高的“敲糖帮”阶段,资本规模较大的“坐坊"是关键的环节,他们为行
商提供流动资金和货源,保证收购行商的鸡毛等交换所得,使行商最后能
得到货币收入,否则,就可能有更多的身无分文的行商无法从事专业化交
换。但是当专业化、组织化的鸡毛换糖已经蜕变后,分工结构的关键环节
发生了变化。一是以廿三里的羽毛加工厂为中心的分工,这是一家乡办企
业,生产的鸡毛制品在计划经济体制内供应出口,销量较大且很稳定,需
要当地农民手中收购大量优质鸡毛,这解决了鸡毛换糖的出路,使得经由
了种植糖梗到交换鸡毛的一些列繁杂交换的过程终于得到了货币收入,也
最终找到了化解交换风险的退出途径。二是以集贸市场为掩护的地下交易
市场,通过市场农民出售一部分农副产品换取鸡毛换糖的货币资本,通过
市场可以组织一批其它地方比较紧俏的小商品,最后也可以通过市场将外
地的小百货转卖到义乌。羽毛加工厂和地下市场两者为鸡毛换糖解决了实
物变成货币的途径,这两个环节使得鸡毛换糖作为一种个人的专业化分工
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了。纵观这一次变迁,分工结构从传统的一个分化成
了两个,而且前一个已经脱离了交换领域,这也说明鸡毛换糖的专业化水
平发生了历史性的倒退。
公有制产权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致使私产的保护成本和专业化交换的
组织成本骤然上升,专业化分工因此而发生倒退。有组织的“敲糖帮”的
解散, “鸡毛换糖”退回到传统的农副兼业,所不同的是协调分工的环节
改变了分工结构,由鸡毛加工厂和农村集市贸易替代了过去敲糖帮中坐商
的作用,货币也可以通过集市贸易上“非法”交易农副产品而获得,弥补
了传统的敲糖帮中“糖坊”、“站头"的缺失。在一切经济活动都被纳入
计划经济体制的年代,在夹缝中运行从事着鸡毛换糖,所依赖的正是一套
协调分工的组织,尽管蜕变以后显得有些原始。
3.3.4 小商品贸易复苏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计划经济在广大农村地区出现松动,十一届三中全
会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分界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行,为市场经济先行者
开放了市场。政府公开或半公开地容忍和承认私人产权和私人经济活动,
收缩了对市场交易活动的打击范围,减弱了打击程度,私人产权的保护成
42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本大大降低。义乌较早放松对农村集市交易活动的管制,种种迹象表明,
在七十年代末期,即将发生一次私人产权的大解放, “鸡毛换糖”能否从
个体分工扩大为更多决策者参与的社会分工?。
对于“鸡毛换糖"的变迁而言,产权制度环境的改变尤为关键,直接
导致了“鸡毛换糖’’的专业化分工的复苏。三中全会前后,尽管还不可能
从宪法和法律上明确保护私人合法财产和合法的经济活动,不过也没有明
确表示“鸡毛换糖"的活动违背政策,介于可打可不打的灰色区域。
“鸡毛换糖”一度被怀疑为“投机倒把",38如果被“打办"人员查
获,一次小生意连本钱也彻底被没收,这对私人产权和市场交易活动的打
击是最直接和最严重的。39但是类似“打击投机倒把”的管制政策和类似
“打办"的机构,本身也有执行成本,或者说管制的成本,对那些超出“打
办”的管制能力的漏网之鱼,也只能是无能为力,对“鸡毛换糖”的管制
一直很难奏效。一是由于所谓“投机倒把”本身并没有确定的对象,随着
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变动而变动,具有相当的随意性,要由身处第一线的
“打办”人员来决定。“鸡毛换糖”的经营范围比较灵活,有些属于正常
的经营范围,与“统购统销"体制没有必然的冲突,放松了对“鸡毛换
糖”的管制,减少了对私产的侵犯。其次, “鸡毛换糖”流动经营方式,
在运动中规避管制。虽然集贸市场的管制较为严格, “货郎担”所到之处
就是无形的市场,而且是“打办”管制不力的市场。“鸡毛换糖’’小本经
营,即使被没收,损失也在可承受范围之内。鉴于管制“鸡毛换糖"的成
本和收益的比较,随着时间的推移,管制的成本在加大,收益在减少;而
对于“鸡毛换糖”的一方,规避管制的成本在减少,而规避管制的收益却
在不断增加。在动态的过程中,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说明对鸡毛换糖
的管制随时间的推移是动态递减的,久而久之, “打办”对鸡毛换糖恰如
形同虚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方政府明确宣布开放农村集贸市场,为
寄身于集贸市场的“鸡毛换糖”增加了一道保护伞,正常的活动不再列为
38有人专门考证过义乌的投机倒把和“打办”的历史,在打击“投机倒把”力度最大的1958年,鸡
毛换糖与贩卖禽苗、贩卖票证、贩运化肥、贩卖术材、养蜂等其他经营活动都是打击对象。参见:贾祥龙
《话说“投机倒把”》,《义乌方志》2003年3.4期。
39“打办”足在农村集市贸易在短时期内无泫完伞取缔的情况下政府设置的管制私人经济活动(主要
是通过市场的交换活动)的专门机构,是“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简称。同上。
43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打办"打击的对象。
一方面是政府对集贸市场逐步放开,允许个体参与市场交易,促进城
乡物资交流, “货郎担’’可以从某些供销社和集体企业购入一部分小百
货,作为物物交换的媒介。另一方面政府对个体经济活动(尤其是商品交
易活动)放松了管制, “货郎担’’可以携带基层政府开具的“鸡毛换糖”
证明走村串户交换鸡毛等物品,并把相关物品寄存于某一农户家中,也无
需担心被没收,回到义乌后将鸡毛出售给生产队或社对企业,获得公分和
货币收入。一部分“货郎担”更加大胆,直接就在集贸市场上出售小批量
的日用商品,收入相当不菲。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大量来自义乌的小百货“货郎担”在临近铁路沿
线的城市和乡村活动。“货郎担"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摆脱物物交换,因
为有了货币,可以直接购入小百货,有时直接就在当地的集贸市场出售小
百货,在定期集市休市之际,就用小商品在农村交换鸡毛,一样可以获得
收益。其实,随着货币化程度提高,也随着社会分工水平(如旅店业、交
通运输业)的提高,“货郎担”无意中在开拓农村和小城市的小商品市场,
只不过他们是流动的,从事上门服务的“零售’’,主要是用糖、小商品换
取鸡毛。现货交易的收入用于平时的食宿和交通费,算作是流动资金。大
量的鸡毛和废旧货以及一些在义乌比较稀缺的商品,还必须到廿三里镇和
稠城镇交换变现,将换取的现金的一部分购置小百货,准备下一趟生意。
随着管制放宽和政策搞活, “鸡毛换糖"的传统正在逐渐恢复,不断
有义乌东北乡的农民加入“货郎担”队伍,活动区域也恢复了“敲糖帮”
时期,甚至到达了更为偏远的西南云贵地区。不仅如此, “糖饼"和“鸡
毛"正逐步淡出,其实把“货郎担"看成是农民身份的流动商人也不为
过,因为他们从事的已经是小商品贸易。上万人的现代“敲糖帮”,需要
大量的小商品,于是有一部分敲糖农民依托集贸市场和地下交易市场,从
义乌周边县市、江苏、上海等地的社队企业组织购进实用的日用品。逐渐
的,在“货郎担”内部开始出现了新的分工,一部分组织小商品货源,一
部分把小商品或直接到各地集镇的市场上出售,或通过物物交换销售到偏
远而低收入的农村山区。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3.4 “货郎担”转行与小商品市场兴起
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宽,交易效率有所提高,农副兼业的“鸡毛换糖”
正逐步转变为初级的小商品贸易, “鸡毛"开始退出交换,与之相关的生
产队、社队企业也退出分工网络,代之而起的应该是一种新的分工结构。
在“鸡毛换糖”的鼎盛时期, “敲糖帮”内部形成了小商品贸易的分工。
在货币作为交换媒介, “鸡毛”退出交换后,也应该有一个类似于“敲糖
帮”来组织更高水平的分工,面对数以万计而且相互独立的“货郎担",
批发市场是一个协调组织小商品生产者、固定摊位批发商、流动摊位分销
商分工的组织。
3.4.1 “坐商"与“行商”的分工
尽管当时的政策只允许城镇非农业劳动力从事个体经营,对农民经商
还持否定态度。但是,在“鸡毛换糖”的副业传统掩护之下,农民走村串
户的活动其实与经商并无二致。最主要的障碍是缺少一个固定的批发市
场,可以保证“货郎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地配置好外出的货源。
随着外出的“货郎担”越来越多,在“货郎担”中出现了一批人专门为外
出“货郎担" 采购或制作小商品。这一部分人利用政策空间,从社队企
业和临近县市的一些百货公司批发小商品,将各地的商品组合成更加丰富
的货源。这些商品虽然是从正常的渠道购进的,但是许多百货公司和供销
社都无法与他们的商品竞争价格和花色品种。这一批人从货郎担的群体中
分离出来,其中一部分来自于敲糖帮的发源地廿三里,一部分是稠城镇的
个体经商户。这些人开始悄悄地在稠城镇(县城)的集市上摆摊,向敲糖
帮批发小商品。当时廿三里和稠城都有集市,恰好日期相互交错,这一批
人在两个集市之间奔波。此时,大部分“货郎担"还在周边邻省开拓市场,
而这一部分开始在义乌的集市上组织货源。“货郎担”中出现这样的分
工,表明了小商品生意的规模发展很快,必需有一个配套的专业批发市场
为其服务,而且足以吸引一部分人加入当地的批发行列。到了这个时候,
小商品市场的定期公开的交易,成为当时最为迫切的需要,也是一个不为
人所知的致富源泉。
45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货郎担”中出现了行商与坐商的分化后,一部分农民仍旧沿用传统
的交换方式,走村串户,另一部分开始转向了小商品批发,为流动“货郎
担”提供充足廉价的货源。这一部分农民做起了坐商的生意,填补了自
“敲糖帮"解散以来长期空缺的“坐坊”的空白。不过,时过境迁,他们
和“坐坊”的舞台大不相同,他们依靠的是敏锐的市场意识、不怕吃苦
的精神和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以及时而公开时而隐蔽的专业批发市场。
3.4.2 非正式的地下批发市场
“货郎担"要配置足够的小百货,百货公司和供销社的商品无论花
色、数量和价格都无法满足要求。40随着鸡毛换糖的逐步解禁和大量“货
郎担"外出,在义乌必然存在一个小百货交易市场,或寄生于定期集贸市
场,或是一个尚未成规模的非正式的专业批发市场。有研究认为,义乌小
商品市场,实际上在1973、1974年已成雏形。“1973年,廿三里集市上
搞小商品批发生意的商贩已达到四五十人,由于人多势众,全都聚集在桥
头门货市。"41不过“坐商’’们还没有固定的摊位。在当时批发生意和一
般的“鸡毛换糖”性质不一样,是“投机倒把’’之列。他们采取在集贸市
场内部和附近流动作战的方式逃避打击,一般将货物的样品放进提篮中,
货物藏在其它隐秘之处。这是一种在当时特殊的批发贸易方式,这样的地
下市场在当地俗称为“提篮市场”。地下批发市场因鸡毛换糖季节性开
放,与集贸市场混成一体,后来随着批发人数增多,地下市场自动转移,
另辟专门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政策松动后,地下市
场有转移到廿三里大队第二生产队的晒场’’。42
大约是在1978年冬天,非正式小商品市场开始向定期的专业批发市
场转型。廿三里是小商品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发源地,1978年政府宣布开放
城乡集贸市场之际,廿三里镇除了常见的集贸市场外,一个专门经营批发
小商品的专业市场从集贸市场中分离出来。他们经营的品种有特色,货源
渠道广泛,更主要的是批发经营与当时尚未明朗的政策有直接的冲突,因
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酌情发放l临时许可证,县百货公司对每份许可证批发供应部分小商品,但总金额
不能超过50元。参见《义乌县志》(1987年版)第九篇《商业》之“小商品市场”,第272页。
41杨望德,提篮叫卖的批发市场,《义乌方志》2002年3.4合刊。
42杨望德,提篮叫卖的批发市场,《义乌方志》2002年3-4合刊。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此他们的经营业态也较特别。正如上文资料所描述的那样,为了避免被市
场管理人员抓获,他们一般流动性较大,装备简单,俗称“提篮叫卖”的
批发市场。
地下批发市场容纳了鸡毛换糖的专业分工中的坐商及其批发贸易,既
有专业化的优势,又有规模经营的优势。廿三里敲糖帮人数众多,远近乡
村纷纷仿照外出鸡毛换糖,使廿三里成为“大本营”,然而随着地下批发
市场的兴起, “行商”人数众多的优势被地下市场“坐商"的规模优势所
替代。很快,地下市场分工的势头远远超出了生产队晒场的容纳力。当时
由于廿三里和县城的集市恰好是单双日开放,批发商、零售商们在两地来
回奔波,将市场逐渐引向县城稠城镇。有文章简单描述了当时的市场和交
易的情况:躬
每逢市日,廿三里镇集贸市场上出现了众多的提篮叫卖的小商品
专业商贩,紧接着,稠城的闹市处县前街也出现了几十个专卖小商品
的摊贩,这些人以竹篮、箩筐、旅行袋、塑料布为工具,随地设摊,
沿街叫卖。日初设摊,日中收摊。
县城稠城镇虽然不是“敲糖帮”的发源地,当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是较为理想的地方。最初在县城沿街叫卖的是少
数几个老汉,随后吸引了一大批人加入,仅半年的时间,稠城镇县前街的
摊贩增加到了100多人。据称:“.
稠城镇最繁华的县前街有一块空地,是五金公司的旧房基,当时尚未
建成大楼,这里成了小商品经营者得天独厚的场地。1 9 8 1年4月,五金公
司大楼要破土动工,商贩们自动撤到北门街。这一时期的顾客还是以敲糖
帮为主。这一阶段市场上商品的品种不断增加,如:塑料玩具、塑料用品、
装饰品、打火机、各种帽子,手提袋,以及开始不准经销的服装、针织品
等。货源主要三个方面:1、从本地或外地百货公司批发;(2)从外地厂
家直接进货,进货点从省内到省外,门路越来越多;(3)摊贩自己加工生
产的本地产品。
43张文学、朱恒兴,《义乌小商品市场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义乌的实践》,北京群言出版社
1993年6月第一版,第34页。
44同上,第35页。
47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此时的小商品市场由地下转入半公开状态,有了固定的地点。他们聚
集在县前街、北门街。摊位数直线上升,~发而不可收拾,严重影响到市
容。工商管理部门奉命多次驱赶,未能凑效,双方玩起了“猫捉老鼠”的
游戏。自发市场与工商管理部门表面上有很大的冲突,但是批发零售交易
依然井井有条。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82年9月5日,在稠城镇开湖清
门放了第一个小百货市场。
3.4.3 市场正式开放
鸡毛换糖的转型伴随着私人经济活动的扩大及其产权保护方式的转
变,但是这些都还只是农民应对和规避市场管制的产物,是被动的产权保
护。如果管制加强,保护成本提高,市场经济活动的风险全面提升,交易
效率大打折扣,很有可能再次退回到个人的季节性专业化分工。可见,“鸡
毛换糖’’要从传统的农副兼业的半专业化分工向市场经济下的专业化分
工演变,地下市场交易者的产权必须从根本上得到承认。市场的正式开放,
既是做小商品贸易的“货郎担”群体不断扩大的结果,也是小商品贸易能
向更高分工水平和更大规模发展的要求,但交易效率能否得到提高,还要
取决于地方政府能否接受当时来讲还是新生事物的批发市场的产权制度。
因此,市场的开放与否,最终还是一个制度创新的问题。
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要转为正式的市场制度,卷入小商品贸易分工的
不仅有从事批发、零售的农民,还包括批发市场的主管部门、地方政府。
“敲糖帮”、基层工商所和县工商局(包括同一级别的镇委、镇政府)、
县委县政府、上级政府是四不同层次的利益相关主体拍,对批发市场有不
同的价值取向,或支持、或反对开放小商品批发市场。
敲糖帮强烈要求开放批发市场,这是自然萌发的生存本能和经济理
性;区工商所、县工商局逐渐接受“敲糖帮”;工商管理部门影响到县委
县政府的价值判断,或开放或关闭摇摆不定,至少不会贸然地发布“格杀
令":地市、省级的主管部门不断收到下级的请示,不作明确表态。显然,
利益主体的层次越低,创新的价值取向就越强烈,越要求采取创新的行动。
45此处的“敲糖帮”不是帮会组织意义上的,而是对那些从事鸡毛换糖、小百货换鸡毛的商贩(后来
的批发商)的特别称谓,他们足最初的小百货批发市场的第一批经营者。参见:朱恒兴、杨望德,小商品
市场的产生与发展,《义乌小商品市场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48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县委领导确立了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的思想基调,在当时的局势下实际上
是在曲折地肯定小商品市场,在政策边缘加以限制性发展。敲糖帮内部高
效率的分工使得市场规模和影响逐步扩大,迫使工商所积极加以疏导和管
理。基层的领导干部在上级主管领导的默许和支持下,大胆地制订了整顿
和开放小商品市场的决策方案。
一个全新的地下批发市场屡禁不绝,这与“敲糖帮”较低的创新风险
和创新成本很有关系。市场的先行者都是最底层的农民和城镇无业人员,
创新已经成了他们的唯一出路,小本灵活经营能有效躲避管制, “敲糖
帮’’成群结队出没,很容易团结起来,集体行动的协调成本较低,惩罚的
风险和成本在团体中平均分摊。
但是创新能否成功,还要取决于工商所(局)、县委主要领导的创新
成本,他们的行动最终关系到创新的合法性。在具体实施创新行动时,主
管部门和党政首脑要考虑自身的政治得失,地下小商品批发市场尚未能给
工商管理部门带来客观的经济收益,也不可能给县政府带来可观的税收,
只有当政治风险可以承受时才有可能推动创新的合法性承认。
工商所是政策的执行者,但也是最有可能使政策走样的。他们在对敲
糖帮无法驱赶之际,使用了“招安”政策一一收取摊位费和市管费。之所
以这样做,因为这种做法的风险最小,按摊贩的性质来处理,没有成立市
场,不闯政策红线;收取摊位费和市管费,可以加强管理。当党政首脑意
识到小百货批发不是一般的摊贩,而是一个市场时,市场制度的合法性就
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否开放小百货市场是一个带有政治风险的决策,
工商管理部门向地市、省工商局请示汇报,最终还是没有定论。尽管都承
认小百货市场的做法不错,但是没有哪一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敢于为小百货
市场开绿灯。在县委县府没有明确指示的情况下,以稠城镇和城阳工商所
的名义联合发布了整顿小商品市场的通告,自行决定开放小百货市场。
小百货市场开放是一段没有政策依据、没有正式文件批准的事件,是
一次“做了不说”改革先锋试验。事件的前后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最有资格
来讲述,如下46:
46杨守信,1999,《敬呈三篇考证文章》,打印稿。
49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在上级党政机关没有发文件,上级领导人没有口头布置开放商品市场
的情况下,原义乌县稠城镇委书记杨守信,义乌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
叶荣贵、义乌县城阳区工商所党支部书记孙章宝等三个人于1 9 8 2年7月
初,在稠城镇北门街5 2号杨守信家里秘密商定创建公办的义乌县稠城镇
小百货市场,在筹建工作中,得到义乌县副县长陈金奶的暗中支持,1 9 8 2
年8月2 5日,杨守信签发了义乌县稠城镇市场整顿领导小组《关于加强
小百货市场管理的通告》,《通告》宣布6月5日开放义乌县稠城镇小百货
市场。
开放小百货市场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几个人的功劳,从理论上来
讲,是专业化分工主体开启的市场化制度创新。任何的市场化制度创新,
都离不开有直接利益的主体,也离不开推动合法性承认的主体。开放小百
货市场是历史的一瞬间,从决定开放到正式成立也不过两个月的时间,但
是小百货市场作为一个存在的事实到最终得到正式承认,却是一个较为漫
长的过程。
至此,义乌县城和廿三里镇两个小商品批发市场相继开放,围绕着小
商品的批发和零售,分别以两个市场为中心的分工网络。由于县城市场拥
有更完善外部经济,如交通和服务设施,更有利于分工网络的扩展,廿三
里批发市场于1984年并入了第二次修建的“义乌县小百货市场”,从此
传统的鸡毛换糖的分工网络才完成了向专业批发市场制度的彻底转变。
3.6 有待研究的问题
“鸡毛换糖”这一地方性贸易传统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逐步演化出
小商品批发市场,本文在分工与专业化的框架下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长
时段的变迁中,分工结构发生了多次变化,经历了六个阶段(并不截然分
开的连续过程),包括:农副兼业、有组织的“敲糖帮”、蜕变为农副兼
业、小商品流动贸易、地下批发市场、正式批发市场。
农副兼业其实并不是分工的起点,出现“鸡毛换糖”之前的初始状态
也值得考虑,为什么义乌这个地方能够出现农副兼业的分化?历史上贸易
兴盛的地方,最初大都是与农业生产联系起来的,例如茶叶、丝绸的生产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与贸易。问题是茶叶、丝绸怎样从自给自足的产品转变为贸易品的,经济
史、经济学的研究都认为是一个想当然的结果。本文所要触及的问题具有
一般意义,即贸易从哪里开始的?义乌的“鸡毛换糖”案例提供了一个答
案,即使是在农业生产中,在交易效率达到一定水平,分工会在某个特定
环节发生,而从事贸易品交换的一方,具有脱离农业生产而向商人转变的
可能。本文认为,这是贸易从农业社会中产生的基础。
从案例中可以可以看到,即使在货币经济不发达,交通运输不便利,
各项社会分工不完善的情况下,义乌东北乡的农副兼业式“鸡毛换糖”演
变成有组织的大范围的“敲糖帮"及其小百货贸易,要克服以上对交易效
率的制约,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帮会组织和帮规是一种手段,关键是在较
低社会分工水平下有一套提高交易效率的办法,这一点“鸡毛换糖"做到
了。“鸡毛"作为交换媒介,其实就是发挥了特定交换领域的实物货币的
功能;“敲糖帮"也是行之有效的,提供的内部服务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
合理的分成制度和内控制度也有助于提高交易效率。“敲糖帮"对后来的
小商品贸易有什么影响?本文将构造一个内生货币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模
型,来解释“鸡毛换糖”的分工演进。
由强制性制度变迁导致“敲糖帮’’解散,“鸡毛换糖”将向哪个方向
演化?正是由于“鸡毛换糖’’最初就是从农业生产中分化出来的,即使高
水平、大规模的“敲糖帮”主导的小商品贸易分工垮塌,个体专业化的
“鸡毛换糖"仍然可以嵌入到社会分工结构中。蜕化为农副兼业的“鸡毛
换糖”虽然没有“敲糖帮”提供的分工,但可以与生产队、社队企业、农
村供销社代销店等,通过农村集贸市场与消费者,构成新的分工结构。本
文称之为小商品贸易的分工结构,而从事“鸡毛换糖”的“货郎担’’其实
就是沟通小商品小百货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中间商。因为有了更多的小百
货获得渠道,因为有了货币,这种小百货贸易的个体专业化很快就替代了
农副兼业的“鸡毛换糖”。本文将构造一个有货币后的“职业中间商模
型”来解释中间商在贸易兴起中的作用。
有小商品贸易并不等于有批发市场,批发市场代表着一种新的分工结
构。从案例中可知,小商品贸易离不开集贸市场,在集贸市场上活跃这两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鸡毛换糖”传统与义乌小商品市场
批人:一批人集中小商品货源,一批人采购花色多样的小商品并销往各地
市场,这其实是“职业中间商"内部的分工。为什么小商品贸易要依托于
集贸市场呢?集贸市场的交易与小商品贸易是一样的吗?如果是一样的,
为什么最终小商品市场还是与一般的集贸市场分开了,而且发展速度和规
模大大超越了集贸市场?这些是基于“职业中间商"内部分工的一种新
型的贸易分工模式,本文也试图解释。
从理论上可以在分工结构演变的维度找到从源头的农业生产到最终小
商品批发市场的内在联系,但是,不同时期的“鸡毛换糖”毕竟不是同一
个主体,怎么能证明市场的起源是劳动分工呢?如何说明贸易传统在适当
的条件下在农业生产中也能产生,最终也能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专业批发
市场呢?本文试图回到案例本身的结构,找出结构上的联系,并且从具体
的创业者身上找到传统与现实的专业批发市场内在的联系。
52
浙江大学博+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小商品市场的发源地传统上并不是商业贸易发达的地方,而是一个以
农业为主但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丘陵地区,在这样的地方能够形成一
种独特的贸易传统,是一件非常令人惊奇的事情。在前一章的案例介绍中,
可知“鸡毛换糖”最初就是从农业生产中分化出来的,后来才逐步扩大为
有组织的小商品贸易。本章尝试用新兴古典的思想,借用一个内生货币的
分工模型,演绎一个从个人的物物交换到有组织大规模物物交换贸易的扩
展过程。
4.1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及其基本模型
这一部分是对分工与专业化理论的概述,集中于必不可少的几个概念
以及由此组成的分析思路,主要包括“生产者一消费者”体系、分工及其
水平、报酬递增、分工的网络效应、专业化经济与分工经济。
4.1.1 ‘‘生产者一消费者”体系
在一个经济系统中,任何人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体。47作为生
产者有三种选择,可以专业化生产一种产品,也可以生产部分自己需求的
产品,也可以生产所有自己需要的产品。作为一个消费者,消费必定是多
元化的。假如消费者一生产者,简称C(consume)一P(produce),有两种
产品,消费函数如下:
U=(x+kx“)(y+kyd) (4.1)
其中X和Y分别是产品X和产品Y的自给量,Xd和Yd分别是从市场购买
的两种产品的购买量,(1-k)是冰山交易成本系数,k就是一个外生的交
易效率系数。
P-C的决策是由每一种产品的决策组合成的,每一种产品有三种用途,
即自己消费、购买还是出售,每一种用途有两种可能,取+或0,例如x产
品的购买量Xd为+,那么这种产品必定不是自己生产的,出售量X5应该是
47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23页。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0。3种变量2种状态,有23个组合可能,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称之为角点
决策,要么为+,要么为0。例如某P-C自给自足两种产品,购买量均为0,
那么效用函数(4.1)则可以改写成U=xy。
由于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新兴古典的生产函数有别于新古典函数,
突出了劳动分工,每一种产品都是专业化劳动的产出。假设一个P—C生产
两种产品X和y,生产函数如下:
X+X5=E y+y5=上。a>1满足t+三,=1 (4.2)
总的来说,生产者一消费者(简称P—C)在经济生活中有若干种状态,
专业化生产一种产品并通过市场交换其它产品只是其中之一。所谓专业
化,意指一个劳动者(包括经营者和管理者)除去一般的生理活动必要的
时间外,将大部分时间连续稳定地投入在某一种经济活动(生产和交换)
中。柏生产一消费的经济决策有两个端点,一个是完全的专业化,另一个
是完全的自给自足,在这两端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完全专业化的状态,既生
产交换产品,也从市场购买部分其他产品,同时自己生产部分产品。49例
如,本文中的“鸡毛换糖”是从自给自足到完全专业化的多种状态的统
称。
4.1.2专业化经济是专业化的报酬递增
专业化的生产(劳动)是经济生活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经验,在连续
投入劳动的过程中,由于学习了新的技能而劳动效率不断提高。“劳动”
这一要素包含了技能和经验,随时间推移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专业化
经济分析的变量不是简单的劳动投入量,而是专业化水平。专业化水平越
高,平均劳动生产率越高,两种专业化劳动投入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由此表明专业化劳动有报酬递增的特点。∞
48专业化的一个比较接近的概念是“专业化经济”,杨小凯的定义更为精简,他用一个平均劳动成本
递减的生产函数来表示专业化经济,如果一个人在某一项活动中投入的时间越多,通常来讲(由于学习效
应)其专业化水平就越高。由此可见,专业化的描述性定义和抽象定义是相通的。参见:杨小凯,《经济学
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45页。
49最优决策从不同时买和卖同种产品,从不同时买和生产同种产品,最多卖一种产品,这是关于专家
如何做做最优角点决策的文定理,参见: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
66页。
50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51页。
浙江大学博十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4.1.3分工经济是一种网络效应
在经济世界中,每个人的生产一消费决策受到他人决策的影响,依赖
此人对其他人决策的预期。在一个两人世界中(A和B),A只愿意自给自
足,B如果专业化,就没法生存。这在三个人甚至更多人的现实世界中,
也是如此。加入分工的劳动者,新兴古典经济学称之为卷入分工的专家,
由于其专业化决策是相互影响和联系的,这些专家的专业化决策组成了分
工的结构。而这些专家的相互影响就类似于一个网络,每一个卷入分工的
专家就是分工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专业化个体的收益与整体的规模有关,
网络越大,收益就越明显、越有保证,此所谓网络现象或者网络效应。例
如人口规模和市场规模越大,越能产生专业化水平更高的分工,斯密称之
为“市场范围决定分工水平”。在生产一消费的专业化经济决策中,首先
要选择的是自给自足还是通过交换,或者说是“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决
策。如果一个人做了专业化的决策,那么前提就是他能从交换中获得其它
所有的产品,而且并不局限于消费品。因此,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取决于其
他人的专业化水平,也就是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
4.2 “鸡毛换糖力的模型
前一章“鸡毛换糖”的案例,基本上展示了一个从自给自足到完全分
工的演进过程,要构造一个分工演进的模型,还需要对案例做一定的处理,
模拟出一个孕育出分工的农业生产环境。
4.2.1 模型的基本设定
在一个农业经济社会中,假设生产者一消费者有多元化偏好,至少消费
两种产品,一种是基本的粮食Y,另一种是日用消费品x,生产粮食需要
有中间产品z投入,例如肥料。
假设农业经济系统中的生产者一消费者是同质的,在空间上是均匀分布
的。同质性假设突出了对于任何一个生产者一消费者都具有均等的机会提
高专业化水平,也是为了便于构造对称性的模型。一个分工结构中生产者
一消费者具体选择什么专业化方向其实是没有效用水平的差异,否则就不
存在分工的均衡了。在农业经济系统中,贸易不是外生的,初始状态是符
55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合同质性假设的生产者一消费者的生产和消费的决策,这样的初始状态设
定,使得任何一个区域的生产者一消费者都有可能脱离农业生产而转向贸
易,而不仅仅是针对义乌东北乡的农民。
案例和理论建立联系,需要经过一定的处理,其实就是对案例进行一
些抽象、简化,使之与标准的理论模型比较接近,有一定的可比性。案例
中“鸡毛换糖"在模型中做了一定的简化,鸡毛类似于农业生产中的肥料
(z),是用于生产必须的粮食(Y)的中间品。糖饼(X)是该传统中用于
交换的产品,类似于后来市场中的小商品(X),是除粮食之外的另一个消
费必需品(x)。本模型建立了一个粮食(Y)与小商品(X)两个消费品和
肥料作(Z)为中间产品的新兴古典模型,演示在市场发育之前存在的一
种曲折而复杂的交易行为。
用x、Y和z(X,Y,z>=O)分别表示生产者对两种消费品和中间品
的自己提供量;r、Y5和矿(∥,Y5,矿>=0)代表生产者的供应量;Xd、
Yd和∥(Xd,Yd,一>=O)为买方的需求量。消费品X、Y和中间品Z的
生产函数分别如下:
x+X5=Max{O,g'(Lx一口)},
2+Z5=Max{O,矽(t一6)}, (4.3)
Y+Y3"--Mi刀{z,max{g(Ly—c)})
生产函数的设定满足专业化经济效果,X+X5,Y+Y5和Z+Z5分别代表
X和Y两种消费品以及中间品的产出量,参数缈,占和矽(缈占矽>O)分别代
表消费品和中间品的生产效率系数;参数a,b和c(a,b,c>O)分别代
表生产消费品和中间品的固定学习成本。其中y的生产函数是一个里昂惕
夫生产函数,取决于中间品z和劳动两种投入的最小量。决策变量
三。,t,厶分别代表生产消费品和中间品的劳动份额,即专业化水平,因而
满足个人禀赋约束:
三,+t+L=l (4.4)
个人预算约束为: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Px(x3--Xd)+p。(y’一少d)+P:(z5一z4)=0 (4.5)
见,p,,见分别代表消费品和中间品的价格。
用柯布一道格拉斯型效用函数刻画个人的效用:
U=(x+k,Xd)8 G,+k。Yd)卜4 (4.6)
显然,柯布一道格拉斯效用函数确保了个人的多元化消费偏好,在论文
中,为了简化计算而不失去一般性,假定个人对X和y的消费具有相同的
偏好,因此Q=0.5。在效用函数中x+k,Xd,y+k,Yd分别为两种消费品的消
费量,但是如果决策者购入消费品,由于交易成本的作用必然要损耗一部
分,实际得到的是实际购买量与交易效率的乘积,其中k。、k,,是两种消费
品的交易效率。
4.2.2个人决策及其结构
消费品X和Y、中间品z既可以自给自足,也可以从市场上购买,个
人的决策有多种可能,都可以满足X和Y的消费需求。对应“鸡毛换糖"
这一传统的经济环境,经济系统中两个生产者一消费者的决策有如下几种
情况:一类是完全的自给自足。第二类是局部分工既有自给自足的产品,
也有交换的产品。第三类是完全的分工。完全的自给自足和分工这两种结
构中,个体的决策比较固定。自给自足决策(表达为xyz),它是指生产者
一消费者既生产X,也生产Z和Y,但生产是为自己消费。这一决策对应于
案例中的农民自己生产肥料、粮食和小商品。
局部分工中,两种最终产品和一种中间产品的组合就有很多种情况。
在表4—1中列出了所有可能的局部分工情况。两个个体A和B,从A的角
度来看,共有7种局部分工的选择,对应的B有11种对应的决策,因此
有11种局部分工的结构。
第一种局部分工(表达为x/y与yz/x)。它是指A生产小商品X,一部
分自己消费,一部分出售换取粮食y;对应的决策者B生产肥料z,完全
用于生产粮食Y,一部分自己消费,一部分出售换取小商品X。
第二种局部分工的决策(表达为xy/z与z/yx)。它指的是一方生产粮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食和小商品,一部分自己消费,一部分出售交换用于生产粮食的肥料z;
对应的一方专门生产肥料z,换取小商品x和粮食Y。同样,该决策者完
全专业化生产肥料z,但是对方人要生产两种产品,因而是局部分工。A
采取xy/z的决策,B还可以采取zy/x或zx/y的决策(第三、第四种决策)。
第五种局部分工(表达为zx/y与y/zx)。它指的是一方生产肥料Z,
全部用于出售换取粮食Y,同时生产小商品X,一部分消费,一部分出售
换取Y;对应的决策者,生产粮食Y,换取小商品X和肥料。此时,该决
策者完全专业化生产粮食,但是对方要生产两种产品,整个结构仍然是局
部分工。B还可以采取yZ/X的决策(第六种)。
第七种局部分工(表达式为y/xz与xz/y)。它指的是一方生产粮食,
交换对方的肥料和小商品。B生产小商品和肥料,交换A的粮食。
第八种局部分工的决策(表达式为yz/x和x/y),表示A生产肥料和
粮食,交换小商品,B生产小商品,交换粮食。
第九种局部分工的决策(表达式为z/xy和xy/z),表示A生产肥料,
交换小商品和粮食,B生产小商品和粮食,必须交换肥料。
第十种局部分工决策(表达式为zx/y和yz/x),表示A生产肥料和小
商品,交换粮食,B生产肥料和粮食,交换小商品。B也可以采取yx/z的
决策,即生产小商品,交换肥料并生产粮食,这是第十一种决策。
如果生产粮食Y,必须使用肥料Z,如果一方生产粮食,另一方生产
肥料,并相互交换,就会发生需要肥料的个体并没有粮食的情况,这样的
分工与交换关系用▲标出。如果在分工中发生粮食与小商品、粮食与肥料
的交换,这样的结构用☆标注。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表4—1:两种最终产品、一个中间产品的局部分工决策
局部分工表含义备
达式注
A B A B
1 x/y ZY/X 生产X交换Y 生产Z和Y,用Y交换X ☆
2 XY/Z Zy/X 生产x,交换Z并生产Y 生产Z和Y,用Z交换X
3 zx/Y 自给X,交换Z并生产Y 自给X,生产Z,用Z交▲
换Y ☆
4 z/yx 自给X,交换Z并生产Y 生产Z,交换X和Y ▲

5 XZ/Y Y/ZX 自给X、Z,Z交换Y 自给X,生产Y交换Z ▲

6 YZ/X 自给X、Z,Z交换Y 生产Y、Z,用Y交换X ☆
7 Y/XZ XZ/Y 生产Y,用来交换Z和X 生产X和z,交换Y ▲

8 yz/X x/y 生产Y和Z,交换x 生产X,交换Y ☆
9 Z/xy xy/Z 生产Z,交换X和Y 生产X和Y,交换Z ☆
10 ZX/Y YZ/X 生产Z和X,交换Y 生产Z和y,用Y交换X ☆
1 1 yx/Z 生产Z和X,交换Y 生产Y和x,用Y交换Z ▲

第三类决策是完全的分工决策。这个结构有三个决策者,三方都专业
化生产一种产品,X和Y是最终消费品,需求双方是吻合的,但是专业化
生产肥料Z,是中间产品,缺少直接对应的需求。例如X的生产者就不需
要肥料Z,而Z的专家却需要小商品X,此时的专业化决策如果要能够成
立,不存在双向需求吻合的专家之间交换需要有~个媒介物,而这三种产
品都有可能成为交易媒介,因此分工结构有三种,对应三种不同内生实物
货币。
以上1 3种决策,实际上是三大类分工结构。第一种是自给自足
59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Autarky),简称为结构A。第二种到第十二种种都是局部分工的结构,
简称为结构P。第十三种是完全专业化的结构,简称为结构C。
联系本文介绍的“鸡毛换糖’’的案例,上述的几种结构并没有全部出
现在真实世界中。不论同质性决策者的数量,结构A是唯一的。例如在案
例中并没有出现粮食y与肥料的交换,也没有出现粮食y与小商品X的交
换,无论对于任何一方,粮食都是自给自足的,参与交换的只是小商品X
与肥料Z。这与“鸡毛换糖"的案例比较吻合,也就是“糖饼"作为小商
品X的代表物与“鸡毛”作为肥料Z的代表物参与交换。分工结构和专业
化决策受制于交易效率k,为什么是小商品X与鸡毛Z交换,而不是小商
品x与粮食Y,或者鸡毛Z与粮食y?关键的制约在于粮食的交易效率明
显较低,一是粮食作为大宗商品,体积大,重量大,需要有专门的运输方
式,在农业社会中主要靠内河航运;其次粮食贸易的资本投入也非常大,
排除了个体农民很难参与,这是资本雄厚的大商人的专利;其三,粮食在
农业经济社会中是重要物资,各方面的管制也比较严格;第四粮食是必需
品,如果交易环节出现任何问题,势必会影响到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安全。
相反,鸡毛Z和小商品X,体积小,重量轻,非民生必需品,交易效率相
对较高。总之,由于粮食的交易效率,无论是外生的运输效率、制度效率,
还是内生的交易风险等,相对于鸡毛Z和小商品x明显较低。因此,无论
是小商品X还是鸡毛Z都不可能与粮食Y交换。在表4-1中,涉及到与粮
食交易的分工决策以☆标注。其次,如果在迂回生产中,中间产品Z与使
用该中间产品生产的最终产品y交换时,必须要有媒介,否则就无法交换,
因此交易效率明显很低,在表4—1中以▲标注。在所有的决策中只有决策
“xy/z和zy/x"的交易效率是最高的,也就是“鸡毛换糖”最早期的分
工决策,鸡毛与小商品的交换。因此,现实的案例排除了其它所有局部分
工的结构,仅剩下结构P(表达为xy/z和zy/x)需要重点分析。
4.2.3 结构内的均衡
基于上文的分析,与“鸡毛换糖”案例比较拟合的结构仅有三种,即
结构A和结构P“xy/z和zy/x”和结构C。
4.2.3.1 结构A(自给自足)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结构A代表自给自足经济(见图4—1)。
图4一l:自给自足
X
在这种经济中,个人仅为自我消费生产X和Y及中间产品z。对于一
个自给自足的生产者,一些决策变量取零值,一些变量取+值。下面是自
给自足状态下的决策变量及决策表达式:
x=+.X5=0.Xd=0
y 2“=O,y.d~ (4.7)
z=+.z5=0.z4=0,
Ly=+,t=+,t=+
最大化i矢荣:
max.u=(砂)1佗
X=Max{O,缈(t一口)},
z:妇㈨(t一6);, ‘4·8’
y=舰{z,max{占(o—c)}}
工。+工:+工,=1
效用最大化时,所有劳动投入量如下: ‘=竺尘L斧;t=帮+6;‘=T(1-b+a-c);(4.9)
X和Y产品的产量:
X,=—一——q—,(—1—-—b———Q—-—-C—)o
,,
J厶
一[≮孚] (4.10)
61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在此基础上计算最大化效用:
I
扩:l
f 2 陶铲弘掣撼卜.⋯
4.2.3.2.结构P“xy/z和zy/x刀
该结构有两个专家,专家xy和专家zy,专业化决策相互影响,如图
4—2。
图4-2 局部分工
对应“鸡毛换糖"案例:本地的农民生产小商品(x),一部分自消费,
一部分出售交换肥料(z),生产并自给粮食(Y);异地农民生产肥料(Z),
一部分肥料自给生产并自给粮食(y),用另一部分肥料(z)交换小商品
(x)。并且,双方符合对称同质假设,即有共同的消费模式。
xy专家的决策角点变量如下:
x=+,x。=+,xd=0
y2+,Y3=o.y.d=” (4.12)
z=0,z5=0,z4=+,
工。=+,厶=0,Lx=+
假定X、Y在效用函数中的口=∥=1/2,实际上x、Y的重要性和份额
是不同的,也许口=1/4;∥=3/4,这个可以暂时不予考虑。简化起见,X、
Y专家的角点决策模式如下:
62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max.u=(砂)"2
H∥=妇5q'G-a),o},、、(4.13)
y=Mi刀k:zd Max{占(0一c))} ¨一“
三,+t=1
plxs=p:zd
尽管xy专家和zy专家符合同质性假设,但是生产一消费结构是不对称
的。XY专家需要购买zy专家生产的Z,通过出售X换取适量的z,生产满
足效用最大化的y。而zy专家z的投入既要符合生产Y的中间投入需要,
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而且还需要满足预算约束,出售Z换取x,获得最
大化效用。XY专家、zy专家的决策都要满足效用最大化约束、预算约束、
个人禀赋约束和生产技术约束四个条件。
1、首先从最优决策中解出X的劳动时间和X的总产量:
t=
2卜+等]
x+x’。缈c二兰::三芒三筹, 2卜+等J
L=一pdp(1+c-a)+(2P:e、1c
(4.14)
(4.1 5)
(4.16)
烨石pdp(1-习c-a)
(4.⋯
3、根据生产技术约束,即里昂惕夫生产技术,反求出中间品z的需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如竿2i恕e碉pJt<2af(见I-妒c+-譬a)1
x5
np.Zd=pt.e 2卜@(1--C--刁a) n %h+譬】
%=—妒(1丁-c-一a)
px£。
(4.18)
(4.19)
(4.20)
(4.21)
可以看出,在不对称的结构中,x的自消费和销售量是不对称的。xy
专家X的自消费量取决于x的劳动效率、学习成本a以及中间产品z的学
习成本c,而相应的出售量还取决于X的价格、中间产品的产出效率、价
格和交易效率等,非常复杂。
再考察yz专家的决策,决策角点变量如下:
z=O,z5=0,xd=+
y 2+,Y5=0,yd=O
(4.22)
z=+,z5=+,zd=0,
工,=+,上:=+,Lx=0
专业化决策模式如下:
max.U=(k,xay)172
S1.
Z+Zs=maX{矽(t一6),o) (4.23)
y=Min{:,Max{占(t—f)}}
三,+t=1
px≯=P:zs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对于zy专家,他的最优决策如下:Y的劳动决定了Y产品,同时决定
了Z的投入,一部分Z的销售换来X,要满足预算约束,而Y产品和X产
品的搭配要满足最大化效用。根据Y的劳动算出Y产品和自用的z产品,
此时Y的劳动投入是满足zy专家的角点决策最优的。
1、求出Y的劳动投入与Z的产量,此时必须保证Z与Y的劳动投入
满足时间约束与效用最大化约束。具体解释如下:对X的购买了保证预算
约束,Z的出售一定量才能满足,因此效用最大化决定了Z、Y的劳动搭配
比例。Y的消费量决定了用于自消费中间产品的Z的量,同时也决定了可
出售中间产品以及交换获得的X产品的量,这样就保证了Y的解必然是满
足角点决策最优的。
工.-业二皇!±竺±!
’ (1+矽+s)
烨(等等) ㈨24,
z:占(地二皇二鸡
、(1+≯+占)7
2、Z的劳动时间和Z的总产品也可以计算出来
t=等等等
Z+Z5=矽(三:一6);
扣除自身投入到生产Y中的Z自消费量,即Z的出售量,有: 酬等岩n5=锱
3、根据预算约束,计算X的购买量
一:世:zs:翌!!二垒二尘
见(1+妒+占)
一=丝翌!!二垒二尘
见(1+妒+占)
4、最终计算最大化效用%=搿[警]l/2
所以,xy专家和zy专家的效用如下:
(4.25)
(4.26)
(4.27)
(4.28)
65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制[警]l,2(4㈣
必然是均等的。两个专家的效用(4.29)中,都有X和z的价格,均等4-1:
效用取决于x和z两种产品的价格。根据上式,必有一个X和z的价格之
比使得xy专家和zy专家效用均等,考虑到论文的主旨,在此不再深入分
析。使效用均等化的见/见为Z;习霉2零9霉22k露:(蓊q’+摹6雨)丽,其中
·里歹((11-一c6_-一ac)i2Q, 就可以算出局部分工的效用Up(k:,哎)为掣2l绁l 一l⋯2(丽矽+£)rp(1-cI -a)蛾矽(1U—6p一c() k:,kD
与自给自足结构的效用UA比较,分析z和x的交易效率必须满足的条件
厂(t,七.),由于计算繁琐,又不影响本章主旨,在此不再深入分析。
表4-1 结构A、P的专家角点决策汇总
角点决结构A 结构P
策变量
自给自足xy专家zy专家
X 妒(1一C一口) 0 9(1-b-a—C)
2
2
Xd 以矽(1一b-c)
P, 2
r 妒(1一c一口) 0
’ 2㈠+管]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续表4—1 结构A、P的专家角点决策汇总
角点决结构A 结构P
策变量
L, (1一b+a—C) I舛警卜懈O
2
2I缈i./3-占]
v一印(1—6一c)
Y 占【-‘b(12-(b矽-+a占)-c’] £伊+等j(o(伊1-+c等-aPx j 。2(矽+s)
Yd
0
Y5’
O
Ly ≯(1—6一口+c)+2£pxap(1+c-a)+(&f12P-攀:6]c ≯(1—6+c)+2占c
2(≯+占) 2(矽+s)
2卜+等]
Z
e.qk(1-b-c)
2(矽+占)
Zd 占PxcP(1一c—a、0
t
\ 等)^:/
Zs
矽(1一b—C)
2
L. 矽(1+b-c)+2e-2e.c
s(122(矽+占)占)-c)·6 2(≯+占)

67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U 够(1一c一口) ≯(1一b—C) ,
2
1,2 [焉]1/2 px£
、h+等一
U (1-b-a-c) 一, . ‘-1/2
U-矽(1一b—c) (t9‘√足:2缈2+4Q2k:(矽+占)skx:
(罱]1/2 2 2(≯+占)
n一伊(1一c一口) 。2
矽(1—6一c)
4.3 一个内生货币、扩大交换的完全分工模型
局部分工结构中,虽然专业化水平提高,但xy专家和zy专家还至少
需要生产两个产品。有没有可能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只生产一种产品,
粮食Y,小商品X和肥料z都进入了交易,这取决于新的分工结构出现。
4.3.1迂回生产与内生货币
如果结构进入了完全分工,三个产品X、Y、z全部卷入了市场(卷入
了交易)。其中有两个是最终产品x和Y,能够相互成为对方的需求,不需
要货币媒介也可以物物交换。但是其中有一个是中间产品z,能与粮食专
家Y交换,但是小商品专家x并不需要对方的肥料z,x与Z这两个专家
之间并不构成对应的需求。但是,历史上的“鸡毛换糖”确存在和出现过
类似更高的分工,中间产品的肥料z也参与了交换。这个分工结构是如何
形成的,是不是能够达成结构的均衡?
中间产品的出现,是迂回生产的特征。也就是说,生产最终产品不仅
需要专业化的劳动投入,在这之前还需要生产中间投入品。中间品要卷入
交易,假定交易中没有货币,必须解决双向需求不吻合的矛盾。新兴古典
经济学提供了一种解释思路(杨小凯,2003),这三种产品之间任意一个
产品都有可能成为实物形态的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来解决交换双方需
68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求不唿合的问题。51例如图4—3:小商品x的一部分充当贸易品,一部分-
充当实物货币m(money),X专家与Z专家不需要货币。Y专家购入X,一
部分是贸易品供消费,一部分作为实物货币与Z专家交换肥料z,此时X
又从实物货币转变为贸易品。在这种结构中,X充当了实物货币,Y专家
使X周转了两次,起到了中介的作用。如果这种结构在历史上延承下来,
起到中介作用的生产粮食的Y专家,也就是说农民有可能成为中间商,也
许“鸡毛换糖”的历史就需要改写。
三种产品都有可能成为实物货币,因此完全分工的结构有三种专业化
决策。只要一定的条件符合,一种商品承担了实物货币的功能,也就出现
了一种新的分工结构。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大规模的“鸡毛换糖”,肥料(鸡
毛)Z的一部分承担了实物货币沟通需求的功能,而交换鸡毛的“货郎
担”X,其实就是小商品的生产者一消费者(专家),而且还是一个中间商
专家,使得肥料(鸡毛)Z这种中间品实现了两次交换,充当了交换媒介
Z。6
玉趔妒(z埘)
\一/
图4-3 X充当货币
在杨小凯(2003)的内生货币模型中,三种商品都可以成为实物货币,
而比较类似“鸡毛换糖”的分工结构是巳,也就是以Z(鸡毛或肥料)为
实物货币的交换结构。标准的以中间商品Z为实物货币的分工结构中,中
51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514页。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间产品生产者生产肥料Z,用Z交换粮食Y,用Z。交换小商品X;小商品
生产者一消费者并不需要Z的消费,它用Z‘交换粮食y,还用~部分小商
品X来交换粮食Y;粮食Y的生产者一消费者,用粮食Y交换Z,用粮食y
交换小商品。因此粮食也是完全贸易品。但是,经济历史中出现的传统并
不如此,粮食(Y)并没有成为完全贸易品。标准模型是不考虑专家的空
间分布的,并完全假定生产者一消费者是同质性的,事实上,这三类专家,
有两类是在距离较近的本地,另一类的空间距离较远,因此同样是粮食Y
的交易效率,事实上是不一样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粮食很难成为完
全的贸易品,这在前面一节已经充分说明过了。历史上的“鸡毛换糖”是
标准模型的近似,一部分的粮食还需要自给自足,但是鸡毛Z确实承担了
实物货币的功能,这样使得小商品X的生产者一消费者,同时也具有了组
织“迂回交易" (鸡毛Z不是直接由Z专家卖给粮食专家Y,而是经由小
商品专家x的中介组织,实现了迂回交易)的中间商的特点,如图4-4。
粮食y只是在距离较近的本地专家之间进行交换,而远距离的Z专家自给
自足生产粮食,只交换小商品X。这样的专业化决策及其分工结构最本质
之处在于鸡毛Z充当实物货币,而且历史上确实出现类似的分工结构,所
以,应该是一个均衡的完全分工结构。
图44 Z充当内生货币的分工结构
杨小凯的内生货币模型中有三类专家,两种最终消费品粮食Y和衣服
x,中间品是布Z。杨的职业农民(生产X),其实就是职业“敲糖佬”,
生产小商品(X),织布者(Z)在本模型里相当于异地农民,能生产出肥
70
浙江大学博上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料(z),用布来生产服装的裁缝Y可以对应本地生产粮食的农民Y。本文
构造的“鸡毛换糖’’完全分工的模型,读者可以与杨小凯的模型类比。
4.3.2 Cz结构的专业化决策及其均衡
该结构有三类决策者,粮食专家Y、小商品专家x和肥料专家z。
4.3.2.1 C:结构中x专家的决策
x专家是小商品X的生产者,同时又是粮食y的消费者,还是z的迂回贸
易组织者,角点决策变量如下:
x=+,x5=+,X“=0
y20,Y5=o.y.d=+,Y7一(4.30)
z=0,z5=0,z4=+,z”=+,27=0
三。=0,t=0,厶=1
总预算约束:
以∥=PyYd (4.31)
X与z的贸易平衡是:
破Zd=p。x: (4.32、)
X与Y的贸易平衡条件:
PyYd=p:zm+px弓
贸易平衡方程的三个方程如果成立:
ph:zd=pxx:
PrYd=芘zm十pxx:
k.zd=少
综上,x的最大化决策如下:
max.U.(xkyyd)Ⅳ2
S.t.
z+《+《=溉{妒(t-a),0}
p。x:=k:pzZd
PrYd=琏Zm+p:《
k:zd=Zm
t=1
(4.32)
(4.33)
(4.34)
71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满足效用最大化,有:
∥:x:—q,(1-—a): (4.35)
由贸易平衡式:
pxx:=k:pzzd
PyY矗=∥z”+见《(4.36)
k:Zd=zm
可知:PyYd=ff:z”+n《(4.37)
即pj=见《+只《=只(《+《)=只r (4.38)
因而有:
yd:—P—x—tp(1-—a) (4.39)
Py
2
最大化效用为:
卟掣㈦胆㈤4。,
X专家的决策变量包括:x的劳动时间、总产量、自消费量和出售量;
Y的需求量;z只充当交换媒介,取决于zy专家和Y专家的决策。这些变
量满足个人禀赋约束、预算约束,达到效用最大化,即是最优的决策变量,
Xs:x:里!!二旦2:1,d:旦翌!!二12.
2
。Py
2
卟掣㈦陀“·4。
4.3.2.2.C。结构中zy专家的决策
zy专家生产z,一部分自己消费作为生产自给自足的y的中间品,其
实zy专家还在生产实物货币Z‘,用于交换X专家的小商品,满足两种消
费品的消费需求。
对于zy专家而言,其角点决策如下: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x=O,x5=0,xd=+
Y=+,Y5=0,Yd=O,Y7=0
z=+,Z-3=+,zd=0,
0=+,t=+,厶=0
决策模式如下:
max.U-(∥y)1彪
y=min{z,max[占(‘一c),o]},
g+25=max[矽(t-b),0]
P:z5=PxXd
L:+Ly=1
1、求满足最大化的Y劳动投入。=等
(4.42)
(4.43)
(4.44)
2、计算Y的产量和z的投入量
彩(1-b—c)

=}(矽+引、(4.45)
却(1-b—c)
2(矽+s)
3、根据z的劳动投入计算z的总产量与出售量
z_a.材=1m勺叫督=坠,掣
zZ:—=e《一b(1-—’b-c):z罗s:—一≯(1-=c—一-b) 2(0+£1。2
(4.46)
很明显,Z的产出中自消费和出售量并不相等。
4、计算x的购买量
zs:—≯(1-—c-b)
一:丛:坐型堡‘4·47)
Px 2Px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5、最大化的效用为:
%=(训1,2=掣(淼]1/2 ㈤48,
Zy专家的决策变量包括:生产Y的劳动投入和Y的自给自足量;z
的劳动投入、Z的自消费量和出售量;X的购买量。这些变量要满足个人
禀赋约束、预算约束和生产技术约束。得到效用最大化的决策变量是最优
的,如下:
上产地二垒±!!±堡;y:丝!!二垒二尘7 2(≯+占) 7。2(矽+占)
三.=
-
Z=
—2,-0-—c)+矽0+蟹f).
2(占+≯)

印(1—6一c).
2(矽+F)
’ z+zs:一O(2e2+('占0)+(矽1)-c-b)
zs:—'0(1-c—-b):xd:—,O(1-c—-b)p:
2 2px
%=掣[淼]l/2 ㈤剐
4.3.2.3 C:结构中y专家的决策
C:结构中y专家自己消费一部分粮食Y,出售一部分y,换取必要的
肥料z和小商品X,满足效用最大化。角点决策变量如下:
74
X=0,r=O,Xd=+,
y2+,y5=+,_4=o, (4.50)
z=0,z5=O,z“=+,
0=1,t=0,t=0
决策模式如F:
v=(k/y)172
y+y5=min{k..za,maxa'(Ly-c)}
PyYs=P:Zd+pl≯
Ly=1
1、根据效用最大化,求y的自消费量
,,e(1-c)(k..p,-p:) V=———————————————————————一
)
)
l
2
5
5


■唑
4 ,●\/●、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2、根据效用最大化,计算x的需求
竺二丛竺垒二型:xd (4.53)
2k:Px
3、得到最大化的效用: 卟掣㈣尼㈤54,
4、根据y的生产函数,计算出Z的需求量
zd:—6(1-—c) (4.55)
t
根据X的需求量、Z的需求量和预算平衡,反求y的出售量,得到:
y≮三!!二丛竺堡竺! (4.56)

2k=P,
Y专家的决策变量包括:Y的产量、自消费量、出售量;X的需求量;
Z的需求量,有这些变量满足预算约束、生产技术约束和效用最大化约束。
所有y专家的最优决策变量汇总如下:
y=
e(1-c)(缸py-p=). 竺二丛竺堡二型:xd
2k:px 如竿∥=掣妒剑2k:py㈣陀’ L见/
(4.57)
(4.58)
如果三个专家的决策能形成C:结构的分工,必须最终使得三个专家
的效用均等,也就是U,(4.41)、%(4.49)、Uy(4.58)三者相等,变
量是三种商品的价格。三种商品的价格必定有两个相对比价,可以从
u,2%和u,=Uy中解出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Py/P,为旯=
P:|px为rl=
卯叫卜±
2”吡州u2
缈c·一口,ct砖,u2{tt一
2t2E(1-c)
代入任意一个效用方程即可得到结构C:的效用,
%=—#(1-丁c-一b)
舛刊卜
2(1一c)(≯+占)
见表格4-2。进一步需要分析的是从结构P进入结构C:需要满足的交易效
率的条件,即三种产品的联合交易效率与结构P中Z、X两种商品联合交
易效率的比较。由于上述工作的计算量相当繁琐,本身并不影响本章的结
论,在此不再深入。
76
卜卜
U吣
N
t"q
鼠/‘-、+ ,一、/o_、
吣U
/一、
U
,、U + /一、

-Q I 吣·L
1孓—b + 聪
《由+ 心、__, U N 1孓t"N 1孓
如、-_, 、√

●_ 、-一/ t"q N
、一一哥弋k 督N o 1孓o o o o
,,。、
鼠氙鼠
+
X o
N
1


瓯。
-譬¨ 山C 一‘ -电
曲亡
N
U
t"q

U U
l I l
m
扣o 吣o o 沁o 沁o


芝弘G
N
o&
撕之o 《《
× 。o o o

制撂卷

龟≈ K .宅▲
畏× K K 一’_ 入入J N
群蹈嬉g搽秘七⋯。u挺蛾
N占
螺辛}蟪鑫g廿啪.1}爿《螺半寸
钗袋掣扑-f驶挤<H凑
∞卜
J,_一——、
/o、
U 吣
I

+
山山C
弋孓
+ /_-、乱
1孓《
/、
1k + 、、一...._/
心·L 吣
—b
U N I
U N I U N

●_ ,———.、
、_/ 吣
o 1孓N 1孓ol o
k /
rq

·-·---—-√、-——----—、

+
1孓
,——-、
C 鼠,_、

山t
/.、f
、、、一..../ b
l
U
A ●_
、-/ ●_
I
、-/
X
1孓
/、
瓯氙吣

山C 越—-
■t 1文
,.、N 。、._,
U U /-、
气中U
●_ 电+ I
、-/ ●_
沁o o 沁、_一
N
山t
-k
●_一
l

≮‘
、--·-—-、,—--√
/、

●_
、■-,

、L —/
/-、
03
《l《I
U N
越‘
■_
/-、
、-一,

1孓
N
●一、·一, J
o o o & k
k)
·-
‘屯k
¨ N 吣一3 S
螺辈嘛器g子如意爿《螺每}|,
蚁嵇基扑_I整扑<媳褰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4.4比较静态分析
4.4.1职业中间商的雏形
一个人要走出自给自足,缩小劳动范围,提高专业化水平,从最终的
效用水平上有一定的反映。自给自足的效用水平如下: %=掣(晶]l/2 ㈨59,
一个人的有效劳动时fB-j必须扣除三种劳动的学习成本(1-b-a-c),效
用水平与三种劳动的效率正相关,但由于生产粮食需要先生产肥料,这两
种相关的劳动只能生产一种最终产品,所以同时还与两种生产效率系数成
反向关系,即(%+。))u2。当一个人有机会减少一种工作时,例如成为xy
专家,效用水平如下:
(4.60)
学习成本可以减少,有效劳动时间为(1一C一口),再看劳动生产效率系
数,由于选择了xy专业方向,印2替换了倒,也就是说xy专家不用生产
肥料z,如果生产小商品X的劳动效率缈大于生产肥料的劳动效率矽,选择
xy专业化显然是非常有利的。XY专家出售x换回z,Z的价格相对下降,
X的价格相对上升,这显然是可以提高效用水平的,由效用水平(4.60)
可知,z与X的相对价格越小,xy专家的效用水平越高。最后一个影响因
素是z的交易效率k.,而且k.越大,xy专家的效用水平就越高。
实现完全分工后:
u=掣㈦胆㈨6·,
三种状态的效用,(4.59)、(4.60)、(4.6 1)相比较,自给自足状态
和不完全分工两种状态的效用表达式比较复杂,完全分工后的表达式简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茫b
f日。
随着分工水平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学习成本明显在降低。完全分工
的X专家,效用一方面由于学习成本减少后劳动效率提高而得到改善。其
次,还与交换的因素有关,自身产品的比价相对提高,改善效用;再次,
与获得对方产品y的交易效率也是正相关的。这也是为什么X专家希望与
本地的y专家交换的缘故,粮食Y在本地交易显然交易效率要更高一点。
在效用表达式(4.61)中肥料Z的交换并没有体现出来,这是因为肥
料Z在X专家看来仅仅是交易的媒介,对他的改善效用并没有什么帮助。
既然这样,那X专家为什么还要去做“鸡毛换糖”呢?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X专家可以出售小商品,换取粮食,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问题是当
地土壤肥力有限,本地农民自身的生产力有限,这样的分工结构是不现实
的;所以在半专业化分工中,X专家同时也要生产粮食,不过肥料可以通
过贸易获得;因此,分工水平提高,首先必须保证通过贸易获得肥料。Xy
专家既然已经积累了通过贸易获得肥料Z的经验,沿着这个专业化方向提
高显然是合理的。第二、X专家和xy专家都要“鸡毛换糖”,但是方式是
不同的,xy专家换来的肥料作为自身劳动生产粮食的中间投入,Z的价格
和交易效率会影响到效用水平;而X专家换来的肥料Z,只是实物货币,
多余的Z,不可能进入生产粮食的环节。X专家没有必要保留任何一点Z,
也就是说Z仅仅是实物货币,起到交换媒介的作用,而没有增加效用水平
的效应。正是因为肥料Z起到了实物货币的交易媒介作用,大大方便了迂
回生产环节的分工。如果没有X专家“鸡毛换糖",整个分工结构就不可
能运转。第三,X专家“鸡毛换糖”还有额外的好处。从其效用水平中的
x与Y的相对比价来看,一部分发生在X与Y的直接交换中,Y专家也需
要消费X,这样的相对比价Y专家也有相关的信息;还有一部分是通过Z
的交换体现出来的,即X专家用X换来Z,有X与Z的比价;X专家用Z
来换取y,有Z与Y的比价;这两个环节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了X与Y的
比价。在这个过程中,X专家有信息优势提高X与Z的比价,又有信息优
势提高Z与Y的比价,因此,在两次交换过程中,由于X专家完全掌握了
Z的交换信息,对X与y的比价的控制具有很强的优势。
}
80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4.4.2“敲糖帮"是有组织的职业中间商
模型只是对“鸡毛换糖”分工结构演化的一种简单模拟,最主要的结
论是鸡毛充当实物货币是分工结构演化的关键,也是“鸡毛换糖”从农副
兼业转变为小商品贸易的关键所在。在本文的模型中,X专家虽然为了模
型设定的需要,做了简单化处理,在模型中的最优决策中,仅生产小商品
这一种专业化生产行为,其它与zy专家交换肥料Z,与Y专家交换粮食Y,
都被一个交易效率所涵盖了。其实,X专家要做的工作是非常复杂的,远
不止生产小商品这一件事情。他需要生产小商品X,将小商品X运输到异
地交换异地的鸡毛Z,还需要将交换好的鸡毛寄存在特定地方(类似于仓
储),并在返程途中沿途将鸡毛收集好,汇集到出发地。除此之外,还需
要不断补充小商品X货源,才能保证有更大的活动范围。到达计划中最远
的地点后,就一路返回,所谓的“回头生意”,直到回到出发地义乌,再
将换到的鸡毛等物进入下一个换取粮食Y的环节,并结算远程贸易中欠下
的补充小商品的赊账。52在模型中,这些活动都被假设为生产获得小商品
X、交换Z和交换y这三种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到“鸡毛换糖”贸易
的分工。如果考虑到围绕“鸡毛换糖”贸易的内部分工,原有基础上的
“鸡毛换糖”贸易分工图需要作一些改进,如图4-5。
Y专家和zy专家仍然是个体,参与到“鸡毛换糖"贸易的分工中。X
专家起到了创造实物货币并使其具有交易媒介的功能的作用,在肥料Z到
粮食Y的迂回生产过程中,承担了“中间商”的功能,或者说起到了组织
贸易的功能,其关键当然是X专家组织了鸡毛Z的两次交换。但是在现实
中,个人组织贸易的分工逐渐被“组织”所替代,这个组织就是“敲糖
帮”。虚线的圆圈内是一个等级组织,一个类似于企业的分工结构。这个
分工结构首先要解决小商品X的来源与小商品X如何交换的问题,因此形
成了“坐商”和“行商”的分工。53“坐商"拥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网点,
能够为行商补给小商品,还能为行商提供储藏鸡毛Z的场所,并负责最后
向Y专家销售鸡毛Z。事实上,在坐商内部也有具体的分工,当然也有协
52读者对“鸡毛换糖”的细节需要进一步了解,可以参考前一章的案例,也可以参考:胡琦,《义乌
的“敲糖帮”》,《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卷1982年6月第一版。
53胡琦,《义乌的“敲糖帮”》,《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卷1982年6月第一版。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调问题,因此坐商内部也是一个等级组织,位于顶点最高层的就是“老土
地"。副“行商"按照固定的路线在固定的区域以小商品X换取鸡毛Z,可
以通过“坐商”的分支机构补充小商品X,还能储藏鸡毛Z。为了避免行
商之间在同一个区域“鸡毛换糖’’形成不必要的竞争,也需要协调分配商
业活动区域,划分经营线路,商业活动区域的划分自然形成了等级组织,
直至最高顶点的“老路头"。55行商和坐商的等级组织,组合在一起,就
是“敲糖帮"。
图4-5 敲糖帮在贸易中的作用
y
“鸡毛换糖”从个体的农副兼业,演变为个体贸易,直至“敲糖帮”
组织的大规模的远程贸易,以“鸡毛"作为交易媒介的贸易分工以及达到
了最高水平。56如果社会制度不发生特别重大的变迁,而且这一分工结构
使得个人会自动放弃自给自足、农副兼业和个体贸易而参与到“敲糖帮”
内部的分工。从自给自足的效用表达式来看,个体的有效劳动要扣除每一
项活动的学习成本,在“敲糖帮’’时代,加入“敲糖帮’’需要遵守严格的
帮规以及其他的种种限制,这其实大大提高了小商品x专家的学习成本。
54胡琦,《义乌的“敲糖帮”》,《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卷1982年6月第一版。
55胡琦,《义乌的“敲糖帮”》,《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卷1982年6月第一版。
56“敲糖帮”的活动区域和规模可参见:胡琦,《义乌的“敲糖帮”》,《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
卷1982年6月第一版。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贸易传统
如果一个人既要充当小商品专家,又要自给自足提供肥料Z和粮食Y,他
的有效劳动时间肯定是不够的。即使自己交换肥料Z,自给自足粮食y;
或者自给X,交换Z,再次交换粮食Y,个体“鸡毛换糖”贸易无论如何难
以与“敲糖帮”组织的“鸡毛换糖”贸易相抗衡。作为理性的个体,最佳
的选择,也是很多义乌东北乡的农民的最佳选择,就是主动加入“敲糖
帮”,成为特殊年代特殊贸易组织中的一员。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在上一章中论文重点分析了“鸡毛换糖"如何从自给自足的农业生
产中演化出来,并发展出一套复杂的分工体系来开展小商品贸易, “敲糖
帮’’在当时货币比较缺乏的条件下开展小商品贸易的有效组织,使得小商
品贸易的分工达到了鼎盛状态。“敲糖帮"及其成员已经发挥了“中间
商”组织贸易的功能,但是一个有形的市场还没有产生。事实上,在农业
经济社会的整体分工水平不够高的情况下,大规模的批发市场也不可能出
现。文中也特别强调, “敲糖帮"及其“鸡毛换糖"式的小商品贸易,是
货币经济不发达的产物。如果,整体社会分工中货币充当了交易媒介,鸡
毛(Z)的作用弱化,即使没有建国后解散“敲糖帮”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货币经济的冲击也会导致“敲糖帮”组织的解体。那么问题就随之产生,
如果货币能正常发挥交易媒介,随着鸡毛(Z)退出交换活动,小商品贸
易和相应的分工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一章中本文将构建一个“职
业中间商"的新兴古典模型,第一可以在杨小凯(2003)的基础上加深对
市场的产生及其组织结构的分析,第二用此模型来演绎小商品贸易的变化
以及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的产生。
5.1 经济系统与“职业中间商"行为
“职业中间商"在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有着很重要
的地位,构建一些基本模型(主要是针对“服务中间商” ),57并已经发
展成较为完整的模型(庞春,2009)。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目前与中国
经济发展的实践联系并不多,大量的有关市场兴起、发展并推动区域经济
发展的研究大多止步于介绍杨小凯的思想,缺少一个可以具体分析的理论
模型。本文的经济系统是对经济环境的抽象化的简单设定,接受杨小凯的
生产者一消费者合一与劳动分工的假设。职业中间商并不是经济环境外生
给定的,也不是天然就有的。杨小凯(2003)最早使用超边际及一般均衡
分析方法正式了“职业中间商”(profess ional Mi ddlemen)的~些特征,
57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36页。
84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问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庞春(2009)认为模型中的“职业中间商’’就是交易服务中间商,并且还
提出存在另一类中间商一一加价中间商。
5.1.1 职业中间商做什么?
假设一个经济系统中的所有个体都具有多元化消费的偏好,消费两种
产品X、Y,个体满足此类消费需求的方式有多种。第一是自给自足(如图
5-1)。第二种是生产一种产品并直接交换一种产品,称之为直接交易(如
图5-2)。例如X专家生产x,用一部分交换活动r与y专家交换产品Y,
当然交换活动r作为获得最终消费品Y的必要劳动,也是一种服务产品,
虽然是自给自足的,也要进入效用函数。第三种是生产一种产品并交换一
种产品,但是交易过程中出现了迂回的结构(如图5-3),产品必须通过第
三者的组织才能到达需求方。与第二种直接交易的方式相比较,就出现了
交易的迂回,在消费最终产品之前出现了交易服务r,例如运输、仓储等,
并且作为必不可少的服务进入了效用函数(杨小凯,2003:庞春,2009)。
与前一个结构相比,r这种服务由专门的服务中间商提供,由x、Y专家购
买,但是X、Y专家必须自己付出寻找交易伙伴的劳动。第四种也是一种
迂回交易方式,出现了三类专业化个体(新兴古典经济学一般称之为专
家),两种最终产品的生产者一消费者,从事买和卖的中间商(交易服务暂
时不考虑到劳动分工中),如图5—4。与第三种结构相比,X、Y专家不需
要自己寻找相应的买家,如果买家就在当地,比较容易找到。但是,如果
在异地,寻找买家的劳动也是相当艰辛的。第四种结构的出现,表明一个
新的专家在从事供求双方的组织活动,这个专家可以到生产地收购X,并
将该产品贩卖给异地的y专家,这就是加价中间商的活动。该结构与第四
种分工结构相比,缺少一个提供交易服务的专家r,加价中间商必须自己
提供运输仓储分销等服务。
第五种方式是生产者一消费者专业化生产一种产品,加价中间商专业
化于组织迂回交易一种产品,交易服务商将多种经过了加价中间商组织过
的新产品输送到消费者一生产者手中。第五种分工结构是一个完全专业化
的贸易模式,加价中间商(其实就是批发商),负责到产地集中收购产品,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而交易服务中间商负责运输和仓储各种商品,并把商品输送到最终消费品
手中。批发商专门于某一类产品,品种相对单一而批量大,交易服务商品
种多样繁杂但批量小,其实就是分销商,或者说是零售商。零售商从众多
的批发商那里购进商品,付出了交易服务的投入,把相应的价格分摊到每
一个商品,构成了商品的零售价。
图5—1自给自足(xy)
交易(x/y)
2r
图5-3迂回交易一服务中间商(r/xy)
图5-2直接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问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yr
图5—4迂回交易一加价中间商
87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5.1.2职业中间商为什么重要?
从以上五类生产消费方式可以看出,职业中间商是一类特别的专家,
对于满足相同偏好的所有专家来讲,职业中间商的劳动创造出了一种新的
产品。不同的职业中间商,这一种新产品有很大的差异。交易服务中间商
提供的是交易服务r,直接进入效用函数,加价中间商提供了一种综合了
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新产品z(字母保持不变,下标带r)。对于服务中
间商而言,该专家的产品作为最终产品,没有反映迂回生产的特点,,因
此,交易服务作为一种独立的商品获得了相应的价格,并且独立于两种最
终产品。对于加价中间商而言,一旦其在经济系统中出现,他的劳动时间
用于买和卖同一种有形产品(这看上去与文定理是有悖的)。的这其实是
在沟通产品的供求双方,但是这种劳动并不像运输、仓储等交易服务一样
独立于交易过程,而是其中的一个中间投入环节。如果加价中间商的劳动
作为一种独立的产品参与交易,那么与交易服务中间商没有差异,所谓的
加价就无法体现出来。之所以一种产品经过了迂回交易后到达对应的消费
者一生产者时价格变化了(一般是加价),不是因为加价中间商的交易服务,
而是作为对加价中间商付出的组织交易的劳动的报酬。而且一种产品经过
了加价中间商的组织交易的劳动,实际上形成了新的产品(x,、Y,),这种
新的产品在物理上与原来的产品没有任何差异,但是在经济关系上包含了
加价中间商从处于X产品剩余状态的生产者一消费者手中组织销售到处于X
产品短缺状态的消费者一生产者(Y产品的生产者)手中这一过程的劳动,
而且这种劳动必然会进入效用函数。因此可以这样认识加价中间商的行
为:他买和卖的是在物理上的同一个产品,但在价值上并不是同一产品,
买进的只是生产最终产品(x,、Y,)的中间产品(X、Y),通过其劳动生产
出在物理上相同的新的最终产品,也就是附带了组织交易这一类服务的新
产品(斗Y,)。
随着分工的演进,新产品在增加,从最初第二个分工结构的X、Y到第
58文定理:“一个生产者.消费者不同时买和卖同~种产品,最多卖~种产品。”参见:杨小凯,《经济
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66页。
88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问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三个结构(含交易服务中间商)的x、Y、,,再到第四、第五种结构的
X、Y、Xr、¨r。人们的偏好并没有改变,最终产品在物理形态上也没有改
变,仍然是x和y两种有形产品。但是人们获得消费品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不仅要考虑满足多样化需求,还要选择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方式,到底是直
接与x专家交换并消费x,还是与Xr专家交换并消费x,,或者从零售商r
交换X。在出现了加价中间商之后出现了新产品,作为生产的专家本来r X
消费Y,但是在新的结构下Y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物理形态上保持一致
的新产品),,,经济系统中出现了某种商品消费量的非连续变化。这种跳跃
性的变化在传统的科布一道格拉斯效用函数下无法体现出来,为此本文选
择了固定替代弹性(CES)效用函数与科普道格拉斯函数的组合,满足上
述要求。有四种产品X、Y、Xr、",邙Yr分别表示X、Y、经过了组织交易的
劳动后附带了无形服务的新产品。效用函数满足固定替代弹性CES要求,
可以在这四种商品中多元化选择。双弘是必须消费的,z、X是可选的,r
同理,Y、Y,也是可选的。考虑到多样化偏好,简便起见,Ot=1/2,效用函
数设定为CES与C-D函数的结合形式:
U-I(Xp@Xrp)tipH(yⅥp)Vp]l,2 (5.1)
效用函数(5.1)的形式还没有体现出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特别之处,只
是为了体现出加价中间商的专业化劳动在经济系统中的价值。传统的观点
都只是认为,中间商尤其是那些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差价中间商的劳动
并不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生产物理形态上新产品的那些劳动。而在本
文看来,迂回交易是分工的一种现代形式,中间商的劳动在于有效的组织
交易过程,是一种创新性的劳动,使得生产物质产品的专家能够更好的专
业化于某一种产品的劳动。如果不把职业中间商的劳动归结为一种新产
品,并且进入效用函数,那么中间商富有创新的劳动就无法被经济系统接
受,这一理论上的缺陷恰恰与社会上职业中间商较重要的地位和较高的收
入水平严重不符。通过对新产品的重新认识,并对效用函数的改造,职业
89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中间商,哪怕是低买高卖的差价中间商,其专业化劳动的投入,最终会成
为真实效用的一部分,等同于这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被经济系统和社会价值
系统所承认。而本文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发现职业中间商的专业化劳动
如何提高加入劳动分工的社会成员的真实效用,以及对市场演进的作用。
5.2模型
5.2.1 基本设定
考虑一个具有M人的连续统的经济,在这个经济中有两类物理形态上
的最终产品x、y,在两类产品中可以选择附带了无形劳动的产品与没有无
形劳动的产品,例如瓢x,,同理Y、Y,,暂时不考虑交易服务(r)。所有
的人既是生产者(包括中间商),又是消费者,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例如x
产品的专家(生产者一消费者)卖给生产y产品的专家(消费者一生产者),
可以表示为P-C(生产者一消费者),中间商同样也是Xr、”的生产者一消费
者,有别于有形产品的生产者一消费者,可以表示为T—C(交易者一消费者)。
新兴古典经济学一个显著特点是生产者消费者合一的假设,最终完成
的生产和销售一定是一个全局供给和需求相等的均衡。对于产品x而言,
涉及到三个变量,X代表自消费量;一代表购买量,在一定的交易条件下
实际得到的是t一,其中屯表示x产品的交易效率;Xs代表其出售量。对
于个人而言,x的消费构成是x+k,xd。同理对Y、弘Y,等也满足上述规定。
效用函数改写成:
u={[(x+哎xd)P+(‘+k彩)P]1/p)l/2{[(y+k,y)户+("+k∥)pyp}l/2(5.2)
四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分别如下:
xP=X+X5=max{O,妒(t一口)),
Y,=y+y5=max{O,矽(乞一6)},
衫=_+《=min{x+kxxe,maxr(Ix,一c)) (5.3)
∥="+∥=min d,maxaoG,一d))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轴Y,的生产函数比较特别,中间产品是X、Y,通过中间商组织交易
的劳动成为了新产品x,、Y,。采用里昂惕夫生产技术,中间产品的需求量
取决于组织交易的劳动投入量,假定比例为1(这个比例应带是一个给定
的可变参数,但这样处理并不影响分析的结论)。厶、‘、k、k分别是生
产X、Y,Xr、只这四种产品的劳动份额,也即专业化水平,因而个人的禀
赋约束表达如下:
t+0+k+k-1,t,L,k,k∈【o,1】(5.4)
个人的预算约束为:
A(x5一xd)+岛(y5一yd)+n,(#一x?)+P蚱(∥-yD=o (5.5)
其中,差价中间商组织交易一种产品的价格差价关系如下,显然差价
中间商在交易组合中对价格是有控制能力的一方。
A。=(1+孝)以,
以=(1+lf,)岛
(5.6)
目标函数是(5.2),约束条件是(5.4)、(5.5)、(5.6), 决策变量有
弘Y5、Yd、Ly、x、r、一、t、x,、x;、x,、d k、Yr、y;、.y,d、工¨可以组成的决
策组合有2加之多。根据库恩一塔克定理,可以排除大部分变量组合。如果
其中一些变量可能取零,标志着一些特别的结构将会出现,例如职业中间
商的变量如果非零,就表示其一种新的迂回交易的分工结构的出现。
在16个决策变量的组合中,任何一个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生产(结构A),
也可以选择生产与直接交易(结构T),也可以选择生产与迂回交易(结构
RT)。专业化的决策有两种,即专业化生产任意一种产品并直接交易,或
者专业化生产一种并选择迂回交易。在自给自足与专业化决策之间,有多
种非专业化的决策,可以用文定理排除,在此就不一一列出。
5.2.2个人最优角点决策
5.2.2.1 结构A:自给自足(Autarky)
结构A代表自给自足(如图5—1),在这种经济中个人仅仅自我消费x、
9l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Y而且生产X、Y,没有消费品的贸易发生。
对于一个自给自足的纯生产者,变量:
Y5=yd"-X3=xd=Xr-Xr‘=≮d=k=”=y;=少?=k=o, (5.7)
而另一些变量Y、上。、X、厶为+,其决策模式如下:
max.UA=(x.1,)1彪
s,·y。矽(勺-b), (5.8)
x=缈(t一口),
三,+t=1
求解(5.8),得到:(1)X产品的自我消费量;(2)y产品的自我消费
量;(3)生产X和Y的专业化水平;(4) 自己自主生产者的效用水平:
z:q,O-a-%; y:矽0-o-%;
t:(1’6+%; o:(1。口+% (5.9)
n(1—6)(刎1么
5.2.2.2 结构T(直接贸易)
结构T(直接贸易)代表一种分工结构,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专家(如
图5-2)。一些专家生产X产品,另一些专家专门生产Y产品。与交易服务
中间商的研究相比,本文的模型中没有考虑交易服务这一劳动。这一部分
劳动在本模型中没有内生,而是与外部给定的交易效率k合并。即使考虑
到交易服务的专业化,最终的效果表现在效用函数中无非是在交易效率参
数前增加了一个系数,后续的迂回交易模型同样也不考虑交易服务的分
工。例如效用函数修改为:u=∽。/)1佗
在这个结构中,X产品的生产者(简称为X专家)是X的卖方,同时也
是y产品的买方。对于这一类专家,一些决策变量为零,一些决策变量为
+。对X专家而言:
X4=O、Y=y≮O、
‘≮=xd=0、"=Y;=yrd=0 (5.10)
X、r、Yd>0
X专家的决策模式如下: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max.U2(xkyy4 1“2
7‘x“2 9(t一口),
(5.1 1)
三,=1 一‘
PxX5-pyyd=0
求解这个问题可以得到:(1)、y产品的需求量;(2)、x产品的自消费
量和销售量(3)、间接效用水平。结果如下: yd:掣(5.12)
x=掣;^Tq,(1-a);t=1 (5.13)
《=掣㈣陀㈣川
对于Y专家而言,一些决策变量为零,一些决策变量为+,有:
Yd=0、z=∥=O、
Xr—--‘$彩=o、”=Y;=∥=0 (5.1 5)
Y、Y5、一>0
Y专家的决策模式如下:
max.U=(yk,xd1172
s,t.Y+Y5=矽(£,,一6),
三。:l

(5·1 6)
PyYs—pI鬈=0
求解这个问题可以得到:(1)、X产品的需求量;(2)、Y产品的自消费
量和销售量(3)、间接效用水平。结果如下:
,.d—P,≯(1一b). ^ 一. pl 2
少=掣: y5=掣㈣川
够=(1-2b)』【k玎xpyl
如果在结构T中出现均衡,必须满足效用均等uj=《,以及市场出
清的要求Mxx3=Myxd或鸭y5=M,Yd,这里M,、My分别代表生产x、y的专
93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家(Master)数量。
得到:
旦py=业(p(1-a)㈦I kyj陀
等M删伦, L吒/J
(5.18)
(5.19)
将符合结构均衡的xy比价代入任意一个效用,得到:
丛:业f蔓/ 1、I/2
乃·o(1-a)[,ky J (5.20) 儿(半)U2(训“
5.2.2.3结构R(Round-about):迂回交易
迂回交易代表一种完全分工,并出现了新的劳动分工(参见图5-4)。
这个结构中出现了新的产品‘、只和新的专家,从事买进卖出的差价中间
商M,、M一之前x、Y专家的直接交易变成了迂回交易,也就是x的消
费者一生产者不直接从x的生产者一消费者那里得到商品,生产者一消费者
也不需要去搜寻消费者一生产者,而是与差价中间商交易。表面上差价中
间商的活动是买进卖出,实际上中间商的劳动是一种创新性的组织活动。
如果经济系统中增加了这一种劳动分工,而且也能有效的提高所有经济主
体的效用,那就证明中间商的所谓买进卖出的劳动恰恰是社会非常需要的
劳动。
在结构R 中, x 专家的一部分决策变量
Y、Y5、少、厶、x、x5、昂#、≮d、&、∥、∥、k为零。一部分决策变量
瓢矿、t、”d为正,构成决策模式如下:
max.U=@砖,yre)¨2
sJ·x+,2 9(t一口),
(5.21)
Lx=1
Px工5一Py.Y,d=0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yd:—p—,q=)—(1—--一a)
2py. x=T1p(1-a);r=丁q’(1-a);t=1 (5.22)
啦=掣引胆
结构R中Y专家的一部分变量
Yd、x、r、一、t、币#、t、Y,、∥、yf、]Ly,f为零, 一部分变量
Y、Y5、Ly、x!为正,决策模式如下:
max.U2(yk彩)Ⅳ2
sj·少+少=矽(‘一6),
(5.23)
勺。1
PyYs—p。.Xrd=Q
解这个决策问题,可以得到:
· ≮d:旦掣兰;
p1. 2
少=T宰t(1-b): y5=掣(5.24)
彬=掣㈣胆
在结构R中,专业化决策应该有两个专业化的中间商,分别组织X、Y
商品的迂回交易,两类专家分别称之为Xr、”专家,即M‘、M儿。对于一专
家来讲,他购进从X专家购入X,组织交易卖给另一类Y的生产者一消费者。
在该结构中,Xr专家的一些变量
Y、Y5、Yd、0、x、r、Xr、《、‘、”、∥、k为零, 一些变量
一、-、《、t、少?为正,决策模式如下:
max·u2(k"y纠门(5.25)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矽=一+《=min{颤Xd maxr(L,,一c)) (5.26)
p‘j[rX;--以y?一见一:o
(5.27)
式(5.25)是t专家的效用函数,也是目标函数,自消费Xr;式(5.26)
是M:.组织迂回交易的生产函数,采用里昂惕夫技术,x成为了中间投入品,
可以从市场上购进,但是劳动投入受制于时间约束,产量取决于组织迂回
交易的劳动。式(5.27)是预算约束,出售Xr,买入中间品x,购买Y,消
费。
解这个决策问题,可以得到:
轳百r(1-c)[艮一iPX]
《=掣[&+iPX] ㈣28,
Xd:—r(1-—c)
kx
班瓦r(1-c)[1_氏一iPX] ㈨29,
卟[&一纠掣(矗厂㈨3。,
对于只的专家而言, 一些决策变量
Y、Y5、厶、x、x5、一、t、一、#、ffL,r、Y;为零, 一些决策变量
Yd、x,d、”、∥、工,为iE,决策模式如下:
max.U=(k,.xdy,)u2
s1.
∥=”+∥=min{kyyd,max∞(k—d)} (5.31)
Ly,=1
py?y;-Px?xd—py矿=0
解这个决策问题,可以得到:
‘羔’壁—’生——鳖‘—兰’—堕‘堂。‘兰—1茎’’。。。__-·__I-__---·___·_-·-___·_-_______---I___--I_--‘-_!_-生_-l塑_.塑——:—!—:——塑—曼一二墼’一墨’皇’。!~:⋯塑。⋯曼。立⋯⋯堑7_
”=等[以一对∥=等∽卜半㈣32,
≯o,O⋯-a)[p弗一刳㈨33,
卟[以一钥竿(矗r ㈨34,
要使得结构R达到均衡,必须满足效用均等和市场出清。
根据效用均等条件,四类专家的效用均等,有:
w=掣引位
彬=掣謦)l/2
《:㈧掣㈦彪∞·35’
《=[以一刳竿强r
其中相关产品的价格满足差价关系,善、jc,分别是x、Y两种产品经差
p1.=(1+专、)p。,
以=(1+y)岛
(5.36)
价格变量.争、(1+孝)、(1+{f,)是由分工结构决定的,这是三个内生决策变p。。一一⋯~’
量,而交易效率吒、k k、k是外生给定的。
根据四个已知的效用;8N,均等化处理得到三个独立的联立方程,
譬:黑彳笔娑ll/2 ㈨37)
B 妒(1一口)【k(1+善)l 、。。J‘7
卜,一爿(南]m=(加o(1卅-a). ㈨38,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卜,一古](i南卜而q5l(1-b) ㈣39,
(南厂=+擎2k2斛A=籍沲4。,
持1)]/|u2-Bky+#B2Zkg+4ky根杜端㈣4-,
旦Py=器一日t)lp(1[一2 ]lIl—B一七,+√+B24足,k2y附l陀lb㈣j 42,
儿护卅则叫协瓜下川H ㈨43, u 2il[一Bb+#B2ky;+4ky] j‘亢耳~’ 。玑4J’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里组织商品到并销售给同在一个区域的专家,这就是职业中间商。本文为
了简单处理,仍然在两个商品的模型中引入了差价中间商。从模型中得到
的结论其实更加符合现实中大大多于两种商品的经济。
但问题是,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人们不断扩大贸易,提高分工水平的,
又是什么因素促使新的分工结构出现的呢?
5.2.3.1 结构A与结构T的静态比较
首先看直接贸易结构T与自给自足的比较,根据同质个体最优决策及
最终的均衡的结构解,他两种结构都可以选择,只要均衡的效用发生变化,
就会选择相应的结构。
ur:坠塑二丝:
2
(5.44)
(5.55)
式(5.44)、式(5.55)分别是自给自足和直接贸易的最大化效用,
这有助于静态比较个体到底选择哪个结构。分工结构的决定因素有两类,
一类是固定学习成本,一类是交易效率。
从固定学习成本来看,如果a+b>=1,一个人的时间都不够学习如何
生产两种产品,那就势必进入分工结构T,庞春(2009)也指出了这一点,
他的描述更为具体。当口+b<1,到底是自给自足还是直接贸易,那就取决
于交易效率及其最终的效用水平。如果交易效率能使得UA<U7’,或者
U 7’/UA>1,毫无疑问将促使自给自足的个体成为专家。
效用方程相比: 要使得等一堕掣>·
得到:(丸砖)¨2>i:曼三簧高或者哎砖>【【(O,一-口a)(-。一b)6:玎] c5.56)
就能保证自给自足的个体逐步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反之,可能由于
交易效率不够高,专家不得不放弃专业化而自给自足。
我们不妨带入县体的学习成本.槿丰以相府的专、l【,钟.涣笛.如今a=h:1/4.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坠型!二1:一4 (5.57)
【(1-a)(1-b)】9
一⋯。
那么只要保证t砖>9,2/16:,作为特殊的情况,两种商品的交易效率如
果都能达到0.5625以上,两种商品的专家就会产生。更一般的来讲,以
纵轴与横轴分别代表Y和X的交易效率的话,在二维平面上一定有一个空
间,其屯砖的乘积大于(击兰号禹]2。
令L【((。1一-口a)(-。一b)6z玎]2=矿(5.58,
有孕<o,表明a越大,V越小,同理,b越大,V越小,对交易效率
的要求就越低,交易效率的提高对学习成本较大的生产活动形成分工的效
果更为明显。这说明如果经济系统中随着生产产品的学习成本上升,当然
这与生产过程的迂回程度、复杂程度相关,随着新产品的复杂程度和质量
要求等日益提高,更需要专业化生产,就更加依赖交易,当然也就更需要
依赖整体分工水平的提高。事实上,只要交易效率有略微的提高,就有助
于分工结构的形成,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5.2.3.2 结构T与结构R的静态比较
结构R的效用如下:
lOO
儿峄(纠m{kb}l/4
儿掣㈣)1,2(t砖)1,4
(5.59)
(5.60)
专家到底选择直接交易结构T还是选择迂回交易结构R,学习成本a、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b已经不起直接的影响了,关键在于交易效率的改进。如果UR>U7’,或者
UR/U7’>1,生产专家会自动放弃直接交易,而选择中间商来组织交易。
我们可以得到:
如果UR/U 7’>1
(5.61)
必有{kk}>f,兰垒£竺!型三至二兰乏丑兰竺坚]2。5.62,
而在结构T与结构A的静态比较中,删tp心(h1-a)(1-b一)两]2
阻竺:巫琏:巫至]]2
令、=[垫霉]2[巫粤卜啪㈦5 64 ,
7

(. )
且㈣(1-a-b)玎]2
果以厂(t)为横轴,以厂(b)为纵轴,就能在二维平面上得到t,k的参数分
10l
= 竺旷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易品,最终一部分‰种贸易品采用迂回交易,一部分件种采用直接交易
(‰+nr=n)。只要满足交易效率的条件:
珥tlR k邺nR Mr一12=,(¨㈣65, 至于经济系统中m种产品与n种贸易品的关系,杨小凯(2003)专门
从消费的多元化与分工的同时演进的角度有完整深入的分析,而且后文模
型的拓展也是基于这一基础的。
不妨代入具体的参数,加以验证:
假定劳动效率系数缈=y=矽=国=1,学习成本a=b=C=d=1/2,满足模
型设定的要求,得到:
A:—々oO-—a):1:B:至!!=型:1 (5.66)
令屯b:1/2,(由于a=b=l/2,直接进入分工结构T) f坐生习一№)2 眠67,
l 4 l I 24 J
相应的kb只要大于歹1=;宰丁1即可,而t砖=l/2,直接交易的效率
已经相当高了,但是由于较高的学习成本a=b:l/2,对中间商的交易效率
相对要求低得多了。
5.2.3.3 针对固定学习成本的比较静态分析
结构盹A=篇;B=器,,(1一c) ∞(1一d)
102
即坐>o:一dB>0:坐<0:塑<0 j妇j曲dc dd
(5.68)
仆他川咖[一+22]2 ky[Bk,,+~/B2ky2+4k.,,]]2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有一dw>o;些>0 (5.69)
一幽7抬
这表明中间商的学习成本c、d越小,而生产X、Y的学习成本a、b越
大,A、B的值就越小。A、B值越小,对中间商的交易效率的要求就越低。
从加价中间商(未来的批发商的雏形)可能产生的角度来看,生产制造专
家的学习成本越高,实际上就是随着分工水平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生产
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那么整个社会对中间商的需求就越大,反而对中间
商的交易效率的要求就越低,中间商产生的可能就越大。从中间商本身来
看,如果学习成本越低,其实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中间商的学习成本是很
不同的。例如,在义乌这样一个有着“敲糖帮’’历史传统和民间“鸡毛换
糖”经商传统的社会中,成为中间商的学习成本是相对较低的,因此义乌
东北乡的农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偷偷摸摸做起了中间商的购销活动。
他们的活动范围就包括工业化水平最高的东北地区、上海和苏南地区,这
与工业化相对发达地区生产专家相对更高的学习成本有一定的关系,如果
不是计划经济的管制,那些地区更加需要有中间商来组织商品流动。
5.2.4对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上一节讨论了分工结构内部的均衡以及分工结构在交易效率及学习
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的演进过程,经过简单化处理的两产品经济会从
自给自足进入到中间商组织交易的结构R。结构T中,专家只有X、Y的
P-C两类,而且是一一对应的,涉及到的决策变量包括产品的相对价格、
产品的产量、自消费量、需求量、出售量等。但是,进入结构R之后,出
现了两个加价中间商专家,还出现了新的附加了无形服务的产品,原来的
相对价格还要加上一个加价系数,而且,生产的专家和组织交易的专家是
非对称的,不一定就是一~对应。
5.2.4.1.加价系数的分析
从效用均等中可以解出内生的加价系数: (南卜一2 斟A:渊㈨7。,
进一步处理后得到:
103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P,.=(1+善)=彳2t+彳√么2t2+4砖+2 (5.71)
变量所。表示批发价系数,下标,,表示x产品的批发价系数,那么P,,与
七,、A相关,与学习成本C、a相关。
盟>o;盟>o;盟<o;盟>0 (5.72)
姒’如’如1锨一
由式(5.71)X产品的交易效率越高,或者x生产专家的学习(a)成
本越低、中间商学习成本(c)越高,最后均衡的批发价系数p,.越高。一
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中间商从X专家收购产品并销售给需求方,是一个
与X专家和Y专家价格谈判的过程,批发价系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采购一
批发商在谈判中的地位。X专家的学习成本越低,其价格谈判能力越低,
批发价系数越高;采购商的学习成本越高,其价格谈判能力越高。另外,
X产品的交易效率越高,有利于批发商采购X,那么相应的批发价系数相
应就更高。注意,这里讨论的仅仅是批发价系数,并不是说批发价本身。
根据式(5.70) ,Pl。>2,含义是很明显的,卖给需求方的批发价要
比中间商的收购价高出一倍多,也就是说,经过了中间商的转手,价格至
少要翻一番,这是由迂回交易分工结构均衡所决定的。很显然,现实生活
中某产品经过第一道批发商,价格就在产地价格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同理,
对于产品Y的批发价系数也符合上述分析。
5.2.4.2 市场出清的分析
市场出清,是指在分工结构的均衡状态下,由个体的需求汇总为整个
分工结构的需求与供给的均衡。
X产品的市场出清,是指x专家(Master,M,)生产的产品x被Xr中
间商(M,)作为中间产品投入而购买,所以有:
M,.r=M,一(5.73)
根据坂、收的最优角点决策√=掣√=2孚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毗有:丝‘掣=畋掣
矧:兰2丽27'(1两-c)
(5.74)
(5.75)
根据前面的分析,生产专家的学习成本(a)越高,而中间商的学习成
本越低(c),中间商的分工结构越容易出现。那么,M。/M,>2。其含义
也是很明显的,由于分工结构中出现了新的专家,而生产方的劳动效率、
学习成本并没有增加。结构T中x产品的需求者只有Y专家,是一对一的
关系。然而在结构R中,x产品的需求者有y专家和M,专家,显然是一个
一对多的格局。M。/M,>2也就表明,一个中间商专家一定需要面对多个
生产方专家,多个生产方专家需要把产品转卖给中间商专家。显然,中间
商专家是有价格谈判优势的。Mx/Mx>2,是在两产品经济中得出的结论,
而且也假设了两种产品在消费中具有相同的比重。如果改变这些参数,如
果分工结构的产品种类数增加,新的专家加入,生产方单个专家的生产能
力是有限的,因此将会有更多的生产方专家围绕一个中间商。这个结论对
后文的模型拓展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5.3模型的扩展
两个产品的加价中间商模型与本文要研究的专业批发市场还有相当
的距离,例如,专业批发市场在形成之前有相当一段时间与当地的集贸市
场并存,而在专业批发市场形成后,市场上批发交易的产品种类不断增长。
这一节将对两产品模型适当扩展,试图说明:卷入分工的新产品种类数内
生增加,从而不同专业方向上的加价中间商数量增加,交易规模扩大;出
现远程贸易与临近贸易的分工,负责采购批发的加价中间商与负责分销产
品的服务中间商的分工,而专业批发市场的集中式交易促使这两类专家提
高交易效率;加价中间商与服务中间商是非对称的,导致了贸易的等级结
构。因此,需要对原来的模型在三个方向上扩展。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5.3.1加价中间商的内生
经济系统中的个体具有CES效用函数(Yang,1996),每个消费者一生
产者的生产条件和禀赋约束同前面一样。∞个体的效用函数中一部分是贸
易品,一部分是自给自足的非贸易品,杨小凯(2003)构造了一个内生消
费品种类数的一般均衡的新兴古典模型。这一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为了解释
经济系统中不断有新产品产生,而且新产品不断进入贸易品范围,也就等
同于有更多的个体卷入了市场协调的分工中,因此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由
此而提高。本文借鉴这一模型,把进入贸易品范围的新产品同时进入了迂
回交易结构R,也就等同于内生了贸易品的加价中间商。
每一个生产者一消费者有m中多元消费需求,潜在有如下的生产行为:
矿三一+耳=Max{l,-A,o},i=1,2⋯,m
Σt=1、t∈【o,1】
I=1
个人的效用函数是:
矿=(1一cm)“,“=[Σ二。(#)p]j
(5.76)
(5.77)
杨小凯(2003)的模型是一个在多元化消费与专业化生产之间有
“trade-off”的决策问题,多元化消费要付出管理成本c,因此实际得到
的效用满足要打一个折扣,为(1一cm)。由于这个管理成本的存在,以及贸
易品的交易成本,个体就会选择贸易品和自给自足产品的一个合理安排。
在杨小凯(2003)的模型中考虑加入加价中间商,中间商的行为是组
织交易,以生产者一消费者的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当产品进入迂回交易过
程,生产函数是不同的。
59
Yang,X.(1996),“A New Theory ofDemand and the Emergence ofInternational Trade from Domestic
Trade”.Pacific Economic Review,1,2 1 5-2 1 7.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霸P暑x。+x:=Mi,?{b#,妇{o一么,0,)),i=1,2⋯,所
Σ,,f=1in∈【0,1】
经济系统中有三类产品,第一类是非贸易品(x,)x,生产者一消费
者自给自足;第二类是直接交易的贸易品Xr,第三类是通过中间商迂回交
易的贸易品x。。对模型做适当的修改,不考虑直接交易的产品如何进入迂
回交易的过程,简化后只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是迂回交易的贸易品,一种
是自给自足的产品。而产品从直接贸易T进入迂回交易R的交易效率条件
在前面已经讨论过,只要满足这方面的交易效率条件即可,即式(5.65)。珥nR%>珥nR厂(‘),其中,(,兰』竺三二堕2 ]2:厂(k)
最终的状态是:一部分专家专业化生产产品,并消费一部分非贸易品;
一部分专家组织迂回交易,并消费一部分非贸易品。过渡状态是除了上述
两部分专家外,生产者一消费者直接交换贸易品,并从中间商购买一部分
每个生产者一消费者,包括中间商一消费者的决策问题:
』溉¨=(1-cm)ui,材,--I F+。群+Σ(砟《)p+Σ(岛《)p+Σ彳Ip (5.79)
,ER ,∈T ,IE, I
式(5.78)是效用函数,也是最大化的目标函数,有三类产品,包括
自给自足的和购买的直接贸易的产品矽+Σ(毛《)p和自给自足的和购买的
迂回贸易的产品《+Σ(t《)p和非贸易品Σ彳。模型还做如下简单设定:
专业化生产专家都是同质的,所有贸易品的直接交易效率、迂回交易效率
生产行为约束包括式(5.79)、(5.80)(5.81),因为是CES效用函数,
三类产品是选择关系,角点决策可以是非连续的。简单化设定学习成本都
为A。预算约束是式(5.82),左边是收入,右边是支出。
107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而+彳=肋{厶一删,, 、、(5.80) Xri+《=Mi.{k,4,触{厶一么,o)},

■=砌{厶一彳,o},w∈J, (5.81)
厶+Σ,“‘=1 (5.82)
P1.#+既.《--Z,。月P,.≮d+Σ心n.《(5.83)
经济系统中的个体,其角点决策变量一部分是零,一部分为正,都可
以统一在以上的决策模式中。按照杨的模型(2003),解出的个人专业化
水平、供给和需求以及间接效用函数:
厶={(玎一1)[1一A(m-玎)+K])屈一l+(m-以+1)K]
#=(刀一1)[1一么(聊一刀+1)]/[门一1+七(聊一”+1)]
彩=‘=一=K[1一么(所一刀+1)]/[珂一1+(研一胛+1)K],Vr R,VjeJ
删+卜卅K)+4彳一(,嗣)2]归(·+p)(,一K) ∞·84’
朋《彳+cp(1一K)]/c(1+户)
K=(1一c聊)(口Ij}p,/p,)[1一A(m一拧+1)][”一l+k(m--?7+1)]o—pVp
其中K暑(p,/确)州‘卜川,是只和k(直接交易效率)的减函数,是P,(直
接贸易价格)的增函数,每一种产品的效用管理成本都是c,其需求量的
表现形式是对称的,其大小取决于价格和交易效率。
利用效用均等化和市场出清条件可以得到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和售卖
不同产品的均衡人数(经济系统的总人口是M):
P,/p,=1,i,,.=l,2,...,刀
M,=M,,i,,.=1,2,⋯,力
根据中间商与生产者一消费者之间的加价关系、专家人数比例关系,
还可以解出经济系统中内生迂回交易的职业中间商的条件。
式(5.71)鼽,=(1+善)=彳2kx+A√彳2t2+4t+2 表示产生中间商的均A:型
衡价格,其中r(1一c)在现在的模型中改写为A=I。所以得到职业中间
108
浙江大学博上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商内生的均衡价格为:
Pl,=(1+孝)=七+√两+2
职业中间商与生产者一消费者的人数比例关系,
式(5.75)gx:三丛盟,根据现在的模型,得到。M。kx缈(1一口)’~。⋯⋯。‘
M 2
...上=一
M母k
l兀,%%>>兀i,厂厂(尼c尼),,,其毒中萋l上中—[学一]2l==厂厂c(七七,) ,=1 ,=l ‘ I
%讲瓜+2
Ml|M R?=2/1, (5.85、)
随着经济系统中的产品不断进入迂回交易结构R,同时更多的专业化
生产者、交易者也卷入了市场之中。如果考虑到空间因素,一个生产专家
需要从更多的生产专家、交易专家那里买到他所需要的消费品,空间距离
是一个影响交易效率的重要因素而必须加以考虑。在杨小凯的模型(2003)
中用邻居交易来表示相邻的在同一个社区的两个专家之间的交易,用非邻
居交易来表示专家与一个距离较远的不在同一个社区的专家之间的交易。
当贸易品种类数较少时,专家不需要长途跋涉,可以与同一个社区内的专
家在市场上交换各自需要的消费品,这其实就是满足社区交易服务的“集
贸市场"。但是随着贸易品种类数内生增加时,专家在距离遥远的另一个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社区,是通过专家的空间移动,还是通过贸易品的空间移动来满足多元化
的消费呢?通过专家的空间移动,实际上就是专家自己提供非邻居的交易
服务,例如由专业化的生产者或者交易者自己运输、储存、分销贸易品,
显然与专业化的好处是逆向的。如果通过贸易品的空间移动,则需要有新
的一种专家来提供这一类服务,这一类专家就是交易服务的中间商。
杨小凯(2003)专门引入了交易服务中间商,讨论了交易服务中间商
在非邻居交易中的作用。一个有4种消费品的经济,每一个消费者的效用
函数如下:
u=兀4闽(‘+Zr) (5.86)
与前面的效用函数不同,产品X的交易效率内生,由交易活动的产出
决定。而交易活动既可以自给自足,也可以通过交易获得。
Z=‘+群(5.87)
效用函数可以改为:u=兀4-。[(薯+(f,+船?)彩)] (5.88)
如果贸易在邻居之间发生,
Z=己=0+碟(5.89)
如果贸易在非邻居之间发生,而其又没有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分工:
z=z。T,o=(o+幻:;:)(‘。+碟) (5.90)
如果有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分工,非邻居之间的贸易发生,交易服务有:
z=r,.r,oro.=(o+磁)(乙+叫d。)(t。.+《.) (5.91)
但是杨的模型把迂回交易结构R中的中间商统一称之为交易服务中间
商,他在买卖商品时并不改变贸易品的价格,而是单独对交易服务收取相
应的价格。这个处理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对于加价中间商而言,他把服务
的价格统一计算到批发价格之中,在原有价格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个加价系
数。而且,专业批发商的专业化要求其专于经营某一类产品。但是杨的模
型中交易服务中间商可以为多种贸易品提供交易服务,因此该模型中的中
间商并不是加价中间商。他的专业化不在于买卖贸易品,而是为买卖贸易
品提供服务。因而一种专业化的交易服务可以同时针对多种类商品。
110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在非邻居贸易中,加价中间商的作用是明显的专业化,这与现实中的
批发商是比较吻合的。批发商的经营品种单一而批量大,这其实就是专业
化的要求。从理论上来讲,加价中间商的行为必须符合“一个专家最多卖
一种产品" (文定理),也就是说批发商只专业化从事某一类贸易品的迂
回交易。如果组织多种贸易品,就需要面临多种价格决策,显然是不理性
的。而现实中的零售商,品种杂而批量小。从理论上来讲,他的行为违反
了文定理。事实上,零售商作为一个专家,仍然是专业化的,不过他专业
化于交易服务,其实是交易服务中间商。
如果经济系统中多种贸易品进入了迂回交易结构R,在均衡的分工结
构中,一个加价中间商要面对多个生产商,对应在需求一方,也要面对多
个需求者。而且随着进入迂回交易结构R的品种数增加,交易者越出了同
一个社区。60客观上,需要在中间商之间形成分工,沟通邻居间贸易和非
邻居贸易。加价中间商负责从专业化的生产者集中某一类贸易品,使得生
产专家能在社区完成邻居交易。
零售商的工作,其实是把加价中间商集中的产品,分销到消费者一生
产者,并索取一定的服务报酬。因此,零售商必须满足消费者一生产者的
多元化需求,要从多个中间商那里组织好所有的货源。表面上来看,零售
商从中间商那里买进很多产品,又把产品卖给消费者一生产者。如果认为
其既买又卖,那么就违反了文定理。事实上,零售商不同于专业的加价中
间商,他只提供交易服务。在迂回交易结构R中,贸易品的价格已经确定。
中间商需要方便另一个社区的生产者一消费者买到,就必须提供多元化贸
易品的交易服务。如果由批发商自己提供交易服务,交易效率因为交易服
务的非专业化生产而降低,例如单一的贸易品要运输到非邻居社区,要在
非邻居社区搜索交易对象等等。而如果由专门的交易服务中间商来提供,
交易效率会因为交易服务的专业化而提高。一个零售商可以承担起这些工
作,从多个批发商购进多种贸易品,仓储运输到某一社区,按照一定的价
格销售给同一社区的生产者一消费者(也包括交易者一消费者)。之所以说
60假定人口在社区间分布是均匀的,均衡的分工结构中每一个社区可以分工的产品种数其实足大致相
等的。假定社区是同质的,专业化品种数增加时,就会超出J,社区内的分工,卷入分工的产品和新的分工
关系必然会超出社区。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零售商只是交易服务中间商,其服务是一种独立的产品,每一份商品的分
销分摊了一部分服务,因此贸易品的售价中并没有加价系数,其价格完全
按照购入价附加服务价格的分摊部分来组合而成。
考虑到加价中间商与交易服务中间商的分工,原来的结构R可以进一
步拓展,交易结构的拓扑图如图5—6。
他们的行为符合上述假设:批发商专门化于组织交易某一种产品,买
进中间品,卖出附带了无形服务的贸易品,价格满足加价系数的设定,对
于每一个商品都满足,与贸易品数量无关;而零售商从所有的批发商那里
组织货源,运输到该零售商所在社区,满足该社区的生产一消费者多元化
消费需要。在原有价格的基础上,分摊交易服务的劳动,因此分销的贸易
品数量越大,每一个贸易品分摊的交易服务的价格就越小。
扩展后的结构R,生产一交易一消费的决策模式也有所变化:
消费函数:
浙江大学博上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茬j!:i≥::p+!二+(,+嚣Xpa,)vp‘l。/佗p(Yr r+k,rd
)"2
c 5.9,,
{[(y+屯yd)户+ + )y?)p]Vp r‘
矿=X+X5=max{o,驴(厶-a)},
yP=y+y:max;o,矽(三,一6爻, ‘5·92’
矽=Xr+#=min{x+k.xd,maxY(LI,-c)}
矽:”+∥:min{J,+砖少d,maX国(b一:)} ‘5·93’
,.,=,+,.5 max{0,口(‘一P)} (5.94)
以(r—xd)+岛(少5一ya)+见,(#一彩)+以(∥一ya)+pr(r5一,-d)=o (5.96)
u:=MⅥd d)I/2
x,=X+X5max{o,9(厶一口)),a<l (5.97)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5.3.3贸易的等级结构与市场类型
当经济系统中的个体突破自给自足结构,产品就成为贸易品,因而需
要相互的交换。但从交易的方式有两种:直接交易结构T和迂回交易结构
R,再联系交易的空间来看,又有两种,即同一社区的邻居交易和跨社区
的非邻居交易。
在结构T中,生产的专家同时也是交易方,两者是对称的,因而没有
交易的等级之分。双方为了节省交易的空间,会集聚在社区中心(一种观
点认为是近似正六边形的中心)交易,如果能确定交易的时间与周期,就
形成了周期性的集贸市场,如图5—6 。
图5-6 集贸市场的分工
在结构R中,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易的专家一一加价中间商。均衡的完
全分工结构中,每一大类的贸易品都会出现相应的加价中间商。加价中间
商与生产商是不对等的,均衡的结构中一个中间商对应若干个生产商,生
产商出售商品和购买商品都需要通过中间商。因此结构R是一个等级结构,
中间商处于结构的最顶端,同时为若干个生产商服务。考虑到交易空间的
因素,如果生产与交易都在同一个社区完成,生产专家和交易专家都会来
到社区的中心集中交易,因此形成定期的周期性社区市场一一集贸市场,
如图5-7。
114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图5—7 集贸市场的等级分工结构
在结构R的扩展模型中,迂回交易的贸易品种类数、专业化批发商人
数量内生增加,卷入分工的专家人口超出了社区人口分布,贸易品要实现
跨社区的非邻居交易。社会分工水平的演进会产生中间商内部的分工,批
发商把一部分交易服务的劳动(主要是跨区域的非邻居交易)让位给交易
服务商,也就是零售商,从而实现了采购商与分销商的分工。在扩大的结
构R中出现了三种专家,生产专家、专业化采购专家和专业化分销专家,
交易的结构也因此分成了三个层次。居于顶端的专业批发商,中间层的是
分销商,底层的生产专家。在分层结构中,层次越高的专家的数量最少,
层次越低的专家数量越多。
本文模拟了一个扩大的三产品迂回交易结构R的情形,如图5-8。有
三种产品卧昂x3分别由三个社区专业化生产,可以通过相关参数的设
定,使得每一个社区三个生产专家的产品正好满足一个专业批发商组织迂
回交易,因而有三个专业批发商m。,i=1,2,3(m为master)。由于跨社
区非邻居交易产生可观的交易成本,专业批发商m。把贸易品x。委托给分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销商m,(下标r表示该专家仅提供交易服务,也就是零售商),由分销商m,
把产品传递到生产者一消费者(其实也包括作为交易者一消费者的中间商)。
为了满足需求方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分销商m,必须同时采购所有的产品。
因此,一个分销商m,同时要与多个批发商聊。交易。同理,批发商m。同时
面对多个分销商m,。这就形成了迂回交易的等级结构。为了方便双方的交
易,节省空间成本和交易对象的搜索成本,会在不相邻的三个社区中心形
成集中而定期的交易,参与交易的是批发商和零售商这两种中间商。显然,
这种市场不同于中间商与生产者一消费者交易的集贸市场,实际上就是本
文所要讨论的专业批发市场。在图5—7中,方框表示的专业批发商,他们
在三个社区的中心集聚,而零售商从不同社区汇集到中心市场与专业批发
商交易。在现实世界中,专业批发市场上有固定经营场所的是专业批发商,
而零售商是专业批发市场的客户,他们在各自的社区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为社区内的生产者一消费者提供交易服务。
图5-8还对专业批发市场做了特别的处理,将一类产品与另两类产品
区分开。联系前面讨论的由消费多元化内生分工、贸易品种类数的模型,
不难发现,不同的产品要成为贸易品与该产品的交易效率、消费者的管理
效率等有关,某些产品成为贸易品的速度可能快于其他产品。因此,具有
相近的的交易效率、便于消费者协同管理的一类商品,更加容易成为迂回
结构A中的贸易品。我们不妨把这些相近的贸易品单独列出,有别于其它
贸易品。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推进,在批发市场内部,会形成相近产品的集
中交易,既方便批发商发现零售商,也便于零售商组织更多的商品。而且,
相近贸易品的集聚交易,有利于提高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的交易效率的提
高,从而加速了这些贸易品内部的细分产品进入结构R。这表现为一旦一
个某一类产品的专业批发市场形成后,不断会出现新的批发商,相应丰富
的贸易品种还会吸引更多的零售商加入交易。
116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图5-8 专业市场的职业中间商分工
5.4 小商品贸易的变迁与小商品市场
这一章主要构造了职业中间商的模型,这对研究专业批发市场的起源
有很重要的价值。从模型中可以得出一个专业市场形成必须具备的几个基
本的条件:第一是专业化的中间商能够形成,与专业化的学习成本、交易
效率等有关;第二是中间商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个通过职业中间商扩展
模型得以解决;第三是中间商要从事远程的贸易,并在远程贸易中产生中
间商内部的分工;第四是是专业化的批发商和零售商能找到一个集中定期
交易的场所,当然是为了提高模型中的交易效率;第五是在这个场所交易
的批发商和零售商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贸易品种类越来越多,市场呈现
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以上结论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推演,为现实中的小商品市场在分工演进
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本文在这一节仅依据模型中
相关变量初步展示小商品贸易的变迁与批发市场的形成,具体的结构分析
在后面一章展开。
一、“鸡毛换糖”贸易传统的延续。由于众所周知的制度变迁,新中
国成立后“敲糖帮’’组织被迫解散。不仅如此,个体工商业活动也受到了
严格管制。这对职业中间商来讲,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小商品贸易及其分
工体系随着崩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鸡毛换糖’’的贸易传统仍然得到
延续。根据第四章有关的模型及其分析,贸易传统之所以能够维续,关键
还是“鸡毛"等废旧物品仍然能够作为实物货币,使得交换得以正常进
行。义乌东北乡的农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就依托生产队和社队企
业,回到了农副兼业的传统。他们自制一部分糖和小百货,随身携带集体
组织开具的“小百货换鸡毛什肥"的许可证,在浙江及其邻近省区乡镇农
村流动经营,~部分优质的鸡毛出售给色社队企业用于制作羽毛制品,一
部分低档次鸡毛等作为肥料交给生产队,以此换回货币和工分(农村集体
组织依据公分来分配粮食等收入)。可见,这一阶段的贸易模式与第四章
的模型基本上是契合的,有所区别的是交换活动是个体行为而非组织行
为。如果停留在“物物交换"的贸易模式,是不可能产生专业批发市场的,
但是这一模式的重要之处在于促使一部分农民脱离了日常的农业生产,转
变为一个流动商贩,这对后面转变为职业中间商是至关重要的。
二、职业中间商的雏形。曾经有一个阶段,大量农民外出鸡毛换糖,
队伍不断庞大。官方的许可证上明确两种经营业务,一是用糖鸡毛换,二
是用小百货换鸡毛。小百货从何而来?一是必须采购而来,或者直接从生
产厂家采购, “货郎担”就是组织迂回交易的中间商。这些人已经完全不
同于农民,他们清楚哪里有小百货的生产厂家,当然这些厂家并不在义乌
本地,因此,他们已经是组织跨社区贸易的中间商。或者从其它流通渠道
如供销社采购,那么他就是跨社区的分销商、零售商。但是他们不能把所
有的劳动都配置到远程贸易中。在当时,粮食市场没有开放,他们必需的
粮食还只有用“工分"向生产队交换。因此,他们到各地农村、城镇换取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鸡毛什肥,这一部分是“农副兼业"的活动;同时,他们很善于在所在地
的集贸市场销售小百货,这就对应一个分层的迂回交易结构R及其相对应
的社区邻居交易的“集贸市场”。从这个不完全专业化的贸易来说,他们
还只是中间商的雏形。要成为真正的商人,还有待于交易效率的提高,例
如粮食可以自由购销,市场能够开放交易,城乡流通渠道放开等一系列制
度条件的改善。
三、中间商的分工。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上述有关制度条件开始
逐渐具备。最重要的是各地集贸市场得以恢复,允许农民在集市上自由交
换。直接的后果是通过集市交易,农民手中积累了一部分货币资产。同样,
也由于集市开放,鸡毛退出了交换领域。各类小百货成为“货郎担”组织
贸易的主打品种。市场开放后,需要更多的小百货来源,也有更多的农民
加入了“货郎担”队伍, “货郎担"的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正如扩大的
中间商模型所演示的,谁来组织货源,谁来负责分销小百货,这是一个亟
待解决的分工问题,也有一个谁来组织的组织问题。“货郎担”可以直接
在外地供销社购入,并在当地集贸市场销售;也可以从义乌本地供销社购
入,并到外地集贸市场销售;还可以从本地个别“货郎担”购入,到外地
集贸市场销售。在某一个时期,义乌本地农村定期集市贸易中出现了一些
特殊的“货郎担”,他们利用既有的商品来源信息,从周边地区的社队乡
镇企业组织了相对来讲批量较大的小百货,而且不同的“货郎担”花色品
种不一。另一批“货郎担’’则从他们购入货源,然后到外地走村串户流动
经营。就三种取得小百货货源的方式而言,外地、本地的集体流通渠道最
不可靠,唯有从本地的“货郎担"备货既方便又便宜。在后续的一段时间
里,这样的集贸市场上不断活跃着设摊的“货郎担’’和备货的“货郎
担”,而且不断有备货的“货郎担”加入到设摊的“货郎担"的队伍中
来。一时间,农村的定期集贸市场已不满足交易需要,蔓延到县城的街道
市场。在义乌,但凡有集市开放,总少不了这两类“货郎担"。对照上节
中的模型,很显然,这两类“货郎担”其实就是职业批发商和职业分销商,
而且数量在不断膨胀。
四、批发市场的雏形。中间商内部的分工有一个组织问题,也就是采
119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 中间商、小商品贸易与小商品市场
用什么样的交易方式才能有效地提高交易效率。模型提供了一个有交易等
级的的市场类型,显然集贸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在交易方式上都是集中开
放式交易。由于在当时批发商和分销商都是义乌东北乡农民,集贸市场就
是社区中心市场,到社区中心市场交易显然是最有效的组织方式。所以最
早的小商品市场并不是在城市的中心,而是在职业中间商生活所在的社区
中心。据有关资料考证,以及“鸡毛换糖”从业者的回忆,最早的鸡毛换
糖曾经在某一个生产队的仓库及周边的晒谷场,那里曾有小规模的交易。
随后转入该村的中心,也是定期集贸市场的所在地。随后,市场又一次搬
迁到该乡的中心,那里是更大规模的定期集贸市场的所在地。由于不断有
“货郎担”加入,超出了义乌东北乡,蔓延到义乌更多的地方,甚至义乌
周边邻近的乡村。显然,贸易要超出社区,市场也要从邻居交易市场转为
非邻居交易市场。小百货的交易不断向人口更容易集中的县城中心集中,
那些职业中间商那怕只要有一片空地,就将其作为小百货交易的极佳场
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个市场之所以繁荣,根本不在于设施的好坏,
而在于交易的人气和交易的集中度。相当一个时期内,小商品批发交易总
是与集贸市场如影相随。根据集贸市场的分布与交易规律,集贸市场需要
不断变更地点,才能用空间的转换来弥补时间上的间断。因此,这一时期
的批发商人和零售商人,总是在不断变换活动场所,暂时只能与定期集贸
市场为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尽管他们从事的交易完全不是满足日常所
需的集贸市场的邻居交易,但是却缺少一个固定的经营场所,因此只是小
百货专业批发市场的雏形。
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通过一定的制度创新,那些流动经营的
批发商和分销商能够有更加充分的理由从事交易,有更加稳定的交易场所
从市交易,才有更加稳定的市场客源,这一切表明一个正式的脱离了定期
集贸市场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是势在必然了。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6 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从农业社会中的“鸡毛换糖"传统发展演变到现代市场经济,分工结
构的演进固然是经济系统自身内在力量使然,从历史案例中不难发现分工
结构在不同历史阶段并不是不可逆的,存在结构的多重性和反复性,结构
的转换是跳跃性的,在新兴古典看来就是角点决策结构的跃迁。但是不是
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历史过程,这对于本文的工作“劳动分工与市场起源”
是非常关键而不可或缺的。本章的工作:寻找影响小商品分工的交易效率
的因素,厘清分工结构演进的结构性,并得到经验的可靠支撑。
6.1小商品贸易分工结构的演进
本文的假说之一是小商品贸易以及小商品市场是从当地“鸡毛换糖”
传统演化而来的,在第三章以分工与专业化为主线呈现了这一过程,可以
清楚地看到在二百年左右的时间里,“鸡毛换糖”有诸多表现形式,这里
暂且称之为结构。在论文的第四章运用了“内生货币模型", 第五章构造
了“职业中间商模型”,如果不考虑模型中变量的具体所指,完全可以脱
离第三章的案例,因此也可以算是纯理论模型。在第四、第五章中也结合
案例提炼的的几个核心变量充实了模型的实际意义。以上两个模型本身也
包含了分工结构演进,可以与第三章案例相对应,以反映小商品贸易分工
结构的演进。
回到第三章案例,“鸡毛换糖”演化过程中有若干个阶段性的中间状
态。起点当然是农业经济社会中最常见的农业生产和消费活动,是自给自
足的,特殊之处在于粮食Y的生产需要先生产中间产品肥料Z。
首先出现的是最本源意义上的“鸡毛换糖”,本文将其定义为“传统
副业",是因为第一次局部分工出现了“鸡毛换糖"这一传统,其次是专
家除了贸易外还需要生产必须的粮食,因此是“副业”。图6-1就反映了
两类个体之间的组织关系,包括了个体之间(顶点)的的交换关系(有向
121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连线表示),这与第四章中的结构P及图4—2是一致对应的。61


A:专业商人的前身
B:一般消费者
图6.1:传统副业的分工结构图
紧随出现的结构是“敲糖帮”,分工水平有所提高,与第四章中的完
全分工结构C:相对应。贸易品扩展到三种产品,分工结构中专业化个体也
由两位增加到三位。图6.2是一个反映A、B、C三类专家的交易关系的组
织拓扑图,B的鸡毛成为C生产粮食的投入,必须经过A的组织,因此带
有迂回贸易的特点,A作为一个整体带有职业中间商的功能和特性。职业
中间商并非一个个体,而是由行商(A1)和坐商(A2)组成的,撇开内部
的规章制度,行商和坐商组成了“敲糖帮’’,行商和坐商任何单方都无法
组织迂回贸易,因此是“准职业中间商”结构。在贸易过程中,并没有出
现货币,鸡毛在迂回贸易中充当了交易媒介。第四章的模型中Z充当货币,
B、C:消费者.生产者
图6-2: “敲糖帮"的分工结构图
仅仅是从交易媒介的角度而言,在其它交换中并不具备一般交换能
61图6—1中的A和B从事前的同质个体变成事后的异质对称个体,不同个体之间的联系,也
就是最基本的组织。顶点和有向连线构成了所谓的拓扑图,是分析组织的基本工具。
122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力,所以完全分工的结构C:可以由个体来完成。在现实世界中,行商之
所以愿意用小商品交换鸡毛,是因为与坐商达成了以鸡毛为内部结算物的
协议,整个贸易过程并没有出现货币。
“敲糖帮"结构由于特定的历史和制度原因强行解散,随之出现的是
“地下副业”这一结构。这一结构与传统副业并无明显的区别,也是一个
局部分工的结构。之所以称之为“地下”,是因为当时所处的时代对农民
有很严格的束缚,禁止擅自脱离农业生产活动。但是义乌当地有一些农民
在征得生产队、公社等集体组织的同意,恢复了“鸡毛换糖”的传统,作
为农业生产的有益补充。尽管如此,还是受到政府部门种种管制和限制。
尽管此时的农民已经不再具备“职业中间商雏形"的特性,但是仍然进入
了贸易领域。
AI;A2:地下商人、地下市场
B:一般消费者.生产者
C:生产队/加工厂
图6。3:“地下中间商雏形"分工结构图
紧随“地下副业’’结构之后的是“地下中间商雏形"。如图6.3,贸易
品有三类,专家也有三类,相当于“敲糖帮”时期的中间商雏形。A可以
自制小百货与B交换鸡毛,用鸡毛与C交换粮食、工分或货币,A组织了
迂回贸易,所以称之为职业中间商雏形。之所称之为“地下",在此结构
中贸易过程仍然是由鸡毛来承担交换中介,并不是因为没有货币,只是货
币参与交易受到严格管制,风险极大,只能偷偷摸摸,在图中A1从地下
市场用货币购入小商品,必须躲避政府的管制。事实上,此结构与“敲糖
帮”的分工结构几乎全类似。因为可以偷偷摸摸使用货币,即使“敲糖帮”
解体,既没有中断“鸡毛换糖”的个体副业传统,也没有妨碍职业中间商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雏形的形成。
A:小商品批发商
D:流动的”鸡毛换糖”:
BI、B2:国有集体商业渠道、企业
B3:自产自销:
C:消费者-生产者

图6.4: “地下小百货批发”的分工结构图
“地下中间商雏形”这一结构继续演进,进入“地下小百货批发”的
结构。图6.4,既可以看作是与第五章迂回贸易结构R(图5.4)的现实翻
版,出现了职业中间商从事组织迂回贸易,也可以看作是与第五章中完整
的职业中间商分工的结构(图5.5)一致,因为出现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
分工。图中的专家出现了四类,批发商、零售商、生产者.消费者和消费者
.生产者,这样的结构已经是完整的小商品批发贸易的分工结构了,所以称
之为“小商品批发”,但是,批发商和零售商集中交易的场所还没有合法,
同样职业中间商获得的专业化与分工的好处没有正式的保障,同样也只能
与政府部门的管制周旋,或偷偷摸摸,或冲撞,所以称之为“地下”。图
中很明显反映出鸡毛已经退出贸易过程,货币充当了交易媒介,贸易品虽
然虽然统称为“小商品小百货”,其实种类更加丰富,相应的分工水平也
比之前有所提高。
最后一个结构是“小商品批发市场”,分工的拓扑图与之前的类似,
124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只不过小商品市场、职业中间商的合法收益得到了有效的承认和保护。如
果说此结构与前一个结构有什么差异之处,可能在于市场的成长性。合法
的市场成长更快,卷入分工网络的职业中间商的人数和商品种类迅速增
加。
6.2交易效率与分工结构演进
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交易效率,在前面的模型推演中全部假定
为外生,仅讨论其影响因素。内生交易效率本来就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一
个重要工作,杨小凯(2003)的工作发展了产权内生于分工的模型,李克
(2002)发展了一个竞争性第三方保护产权促进劳动分工的模型。本文虽
然并没有构建独立的模型,但也必须深入讨论内生交易效率在特定的历史
背景下的特有方式。综合来看,交易效率内生于具体的交易行为和方式,
而交易行为和方式内生于一定的非技术性约束条件。
6.2.1产权保护与交易效率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权模型与产权经济学并不存在冲突,杨小凯
(2003)、李克(2002)的产权模型也是基于产权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
如科斯、阿尔奇安、张五常、巴泽尔等人的思想,并将产权行为引入了分
工结构中专家的决策中,由此来构造新兴古典的内生产权模型。其核心思
想是分工结构中的专家采取了专业化的行为,在获得分工的好处时,必须
面对如何分配分工经济时发生的竞争和摩擦,大致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
分工的好处要防止对方侵占,就需要有第三方来保护,因此有竞争性的收
税(保护费)的第三方有助于提高分工经济(李克,2002);另一种情况
是通过讨价还价,达成了分配好处的不完全合约,通过剩余权的配置来解
决内生的交易成本(杨小凯,2003)。
6.2.1.1第三方与产权效率
产权的经典定义有别于财产权利,产权是“社会保证实施的使人受损
或受益的规则”,62可见产权的核心是一种有实施保障的规则,这种规则
可能给行为主体带来好处(可以理解为收入),也可能带来损失(或者可
62科斯、诺思、阿尔奇安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125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以理解为支出)。产权的解释空间很有弹性,它可以指向一定财产和由财
产附带的利益与损失,这就是比较狭隘的产权理解。产权也可以泛指与一
切稀缺资源相关的行为必须接受的收益或受损的规则,其实就是行为权
利。通俗的来讲,产权规则与一定的财物相联系,约束了使用财物的行为,
是对行为的过程控制,是产权结构中的控制权。对于结果而言,受损还是
受益及其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配制度(分配的规则)及其实施结果。
无论是过程的控制还是结果的控制,都会涉及到多元经济主体的受损与受
益。一种可行的方法,是根据受损受益规则的执行来划分,即以约定方式
清晰界定的受损与受益,所谓的合同性受益与合同性控制权;另一部分是
无法以约定方式清晰界定的受损与受益,所谓的剩余受益与剩余控制权。
63
在“鸡毛换糖”开始的劳动分工演进过程中,每一次分工水平提高后
的好处,都需要一定的产权规则来解决分配分工好处时候的种种矛盾摩
擦。第一种产权是保证分工的好处不被侵蚀,例如剥夺、侵占等。分工的
好处是在交换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进入分工结构P(局部分工)、结构
T(直接贸易)或分工结构R(迂回贸易)后,如果分工的好处被侵蚀,相
当于可出售的成果被侵蚀,在模型中就是单位商品的冰山交易成本增加。
或者,可以购买的单位商品的冰山交易成本增加。在第四章出现的三种结
构中,结构A不存在产权问题,结构P和结构C:就有产权的问题。结构“传
统副业"和结构C:,专家可以自由获得分工的好处,社会上不存在对交换
行为的制约,因此也没有第三方可以强制剥夺分工的好处。从产权的界定
和保护的角度来看,产权是比较完整的,因此交易效率相对较高。在第四
章中曾经出现结构P有多达十种以上的分工结构,但是其中与粮食y交换
的分工结构都被排除,就是因为在农业经济社会中粮食是重要的生活物
资,分工的好处可能遭到侵权的情况比较多,所以真实世界中,并没有出
现粮食参与分工的结构,这就是基于产权的交易效率的作用。
产权规则与仅仅是交易双方有关吗?不一定,因为受益受损的规则如
何实施也是一个问题。如果规则的实施,完全是由交易双方决定而不受第
63肖耿,产权与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29页。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三方因素的影响,那么产权规则的确是双方的策略行为的结果。其实,不
排除双方实施规则与第三方实施规则之间的替代性和可选择性。在一个成
员数量较大的社区中,随着交易对象的扩大,第三方执行规则的方式的优
势更加明显。以至于在现代社会中,产权规则的实施背后几乎不可缺少
“社会"作为第三方的存在。在现代社会和现代市场经济中,产权规则更
为确切的定义应该是“一种社会保障实施的关于经济物品使用中使人受
益或受损的规则"。是接受第三方执行,还是规避第三方执行,如何处理
与第三方执行者之间的关系,这在市场经济产权规则比较健全的社会中几
乎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产权规则尚处于初创阶段、市场体
系尚在发育之中的社会中,产权规则的问题更为复杂。例如,论文涉及到
的由地方性商业传统来讨论市场起源的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李克(2002)的产权模型中对第三方的行为设定为保护产权、制裁侵
权行为,同时收取一定的税收用以消费和产权保护。但是现实世界中的第
三方并不完全是理性的保护者,政府作为第三方也有可能侵犯产权,限制
自主的交换行为,即使并没有从侵权行为中得到可观的收益。“敲糖帮’’
结构的解体、“地下副业”、“地下中间商雏形”以及“地下小商品批发市
场”等结构都与第三方对交易行为的管制和对交易所得的侵权有关,转入
“地下”就是一种减少侵犯的自我保护机制(白小虎,2005)。
·途径之一是恢复古老的交易传统。交换对象仅仅局限于鸡毛等废旧物
品,主要用糖饼、偶尔带一部分从集贸市场偷偷采购的小商品来交换,大
大增加了工商主管部门的管理难度,降低了私产被侵犯的风险。
途径之二是寻找生产队的保护。“鸡毛换糖”与集体农业息息相关,
是义乌农业生产和社队企业的需要,农民外出得到了生产队的支持和公社
的默许。他们用交换来的下脚鸡毛为生产队提供肥料,用卖鸡毛所得的货
币上交生产队并按一定的比例折算成集体农业劳动的工分。作为交换,生
产队和公社则为农民外出换糖开具证明(相当于许可证)。通过农民与生
产队合作的制度安排,在小范围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内,私人的产权和市场
交易活动取得了合法性,形成了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产权规则一一生产队
打证明、公社发放证件,这一条默认的规则从个别生产队推广到了义乌全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鸡毛换糖”成了集体农业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而集体农业也成为其产权保护伞。
“鸡毛换糖”一度被怀疑为“投机倒把",但是对“鸡毛换糖”的管
制一直很难奏效。“鸡毛换糖”依靠流动经营,管制成本高,久而久之“鸡
毛换糖"的管制形同虚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方政府明确宣布开放农
村集贸市场,为寄身于集贸市场的“鸡毛换糖"增加了一道保护伞,正常
的活动不再列为“打办"打击的对象。
产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分工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集贸市场在起初
满足了个人半专业化的农副兼业的要求,但是随着分工网络和交换范围的
扩张,专业化水平提高, “鸡毛换糖”出现了新的专业批发的分工,交换
的规模发展迅速,很快就超过了集贸市场的容量,为专业化批发小商品服
务的地下小商品市场联系着零售和批发的分工,解决了商品和货币的交
换,是一种协调分工的市场制度,完全有别于农副兼业和历史上的“敲糖
帮"组织。
6.2.1.2合约产权及其效率
第四章结构C:的标准模型里,参与分工的是个体,鸡毛Z也能在其
组织下起到部分货币的功能。但是鸡毛毕竟不是货币,脱离了该结构,鸡
毛Z就没有了价值尺度和等价物的能力。因此,不可能以鸡毛的多少来衡
量分工的好处,只有最终转换成货币;才是分工好处的最大化目标。要实
现从鸡毛到货币的转变,还必须有进一步的分工,在本案例中的结构“敲
糖帮”就是这样的组织。敲糖帮最基本的分工是行商和坐商,激励坐商换
得更多的鸡毛,激励坐商提供更完善的服务,需要一套分配分工好处的合
约。
第一个合约是坐商和行商共同划定的“鸡毛换糖”的经营范围。敲糖
帮的行商和坐商是一个等级组织,最高等级的“老路头”、“老土地"商定
每一年的行商路线,每一条行商路线划定给特定的“拢担",坐商在特定
的线路上配置相应的分支机构,并为特定的“拢担”服务。这样的合约避
免了内部的无序竞争,理顺了内部的服务,也排斥了外部的竞争。
第二个合约是行商内部的分成合约。“敲糖帮”为了保证成员的地位
128
浙江犬学博士学位论文6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和利益,在帮会中地位越高的人,所得到的报酬就越多,同时也为了减少
对下级的监督费用,敲糖帮采用的是收入分成的办法。各班“年伯"到达
“总站"时,便可以向账房去领取自己这一户头的货款,领来后再按各糖
担的存货账分摊,各糖担要提出一成交给“年伯”,作为本“班’’的公费,
“年伯"将公费折半上交给“拢担”, “拢担”收齐所属“年伯”的公费
后,也是自留一半,将半数交给“老路头”,作为“孝敬”。年伯在敲糖
帮基层组织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具有相对的人事权一一介绍新人入帮,
绝对的行政权一一分配每日的工作路线和指标,相对的收入分配权一一到
“总站”结算总款项并按每个担头的业绩分摊。
年伯的收入来自于担头的“公费”一一所得的十分之一,总公费的一
半交给“拢担",这对年伯来讲,还是有一定的激励的。以上的分配规则
是每一个担头进入帮会时必须遵守的,但并不等于说,担头经过年伯的介
绍入帮后就只能接受年伯的节制,对年伯在人事权、行政权和收入分配的
滥用毫无制约。事实上,担头按照规矩,三年以后可以自由选择年伯,也
可以自行组织一个班,推举新的年伯。而对于年伯来讲,如果滥用三权(人
事、行政、分配),可以预见分成收入将会减少,而且也会影响到“拢担”
的分成收入,影响他对年伯的支持力度。由此可见,敲糖帮中的产权制度
一一独立的剩余索取权,在组织的管理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一方面激
励年伯做好基层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向年伯施加压力,树立新的挑战力量。
在基层的“班”中,靠帮会惯例的权威维护了团结,减少了协调的费用,
同时,也让最底层的担头在入帮三年之后有退出或者说对年伯“造反”的
权利。
在敲糖帮分成制的实际运行中,在基层第一线的“敲糖帮"成员是整
个组织所有收入的来源,如果不能使之激励相容,组织的收入源泉就会枯
竭。交易过程中的投入支出与最终收入在座坊的体系中有健全的借贷记
录,无论是基层还是监督者,其收入分成都是合同性条款,因此,合同控
制权、合同受益权是平行配置的。“敲糖帮”对产权规则的设置很有讲究,
注重对第一线成员的激励。基本的原则是一线成员拥有剩余索取权,而座
坊的结算制度使得剩余的控制权在座坊和行商的“领导层"手中。在“敲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糖帮”中,基层的剩余控制权与与监督者剩余索取权互换,监督者通过剩
余控制权来保护自己的合同受益权。因为一线基层成员拥有剩余的索取
权,努力扩大剩余是其最佳策略。而作为监督者,放弃剩余索取权,通过
剩余的控制权监督基层成员的“私吞”,其合同收益权也能保证其收益的
最大化。作为一个等级组织,内部的产权存在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
倒置与互换,这与企业一类的等级组织完全相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
象。
在行商内部的等级组织中,特定的一级对对下~级而言,是具体贸易
过程的控制者,例如规定了行商线路,内部的分工,负责清点工作成果等,
但是并不从事第一线的交换工作,因此他获得了合同性控制权和剩余控制
权。但是对于他的上级而言,他又是一个剩余索取者,他的收入不需要上
级组织来分配,他的投入越多,越有效,从下级组织为其创造的收入中的
分成就越多。等级组织如此来分配产权,借助于“帮会”组织的身份、资
格。敲糖帮的有关身份、资格的制度不是孤立的,身份和资格的权利本身
也是财产权利的一个部分,而且在敲糖帮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资格的高
低即等于剩余收益控制权利、合同性收益权利的大小。敲糖帮作为一个组
织,和市场制度不同,必须由身份制度和剩余收益制度来支撑这个金字塔
组织。因为这是一个准商业性组织,必须讲究效率,而不仅仅是通过权威
来维持组织的稳定。所以,在看上去不合理的等级制身份制度的基础上必
须有合理的产权制度一一剩余收益的合同分成制度。敲糖帮独创性的设立
了“介绍入门’’、“师徒制”、“身份制”、“公费制”等形式,实际上
都是围绕等级组织的剩余收益分成制来进行设计的。
6.2.2交易组织、交易技术与交易效率
不同的分工结构的分工水平有高低差别,越是分工水平高的结构,参
与分工的专家数量就越多,交易环节也相应增加。如果从一个分工水平较
低的结构进入一个较高的结构,分工的好处没有被增加的交易成本抵消,
一定是交易效率有所提高。当分工水平提高,如何协调专家之间的交易是
一个组织的问题,使用何种交易和结算方式就是一个交易技术的问题,对
交易效率有明显的影响。
130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鸡毛换糖”的巧妙之处在于鸡毛做为交易媒介对货币的替代。“传
统副业"的从业者掌握了一定的交换技能,发现了鸡毛充当交易媒介的奥
妙,分工结构就可能进入“职业中间商雏形”的结构,直接贸易转变为迂
回贸易,他本人也从既做贸易又种粮食的专家转变为专门从事组织迂回贸
易的专家。在“敲糖帮”结构中“职业中间商的雏形”大规模出现,鸡毛
不仅可以充当交易媒介,而且还能顺利地转化成货币收入,这得益于“敲
糖帮"内部确立的借贷和结算规则。行商只要是在自己的线路上都能以借
贷记账的方式及时得到货源补充,可以专业化于交换鸡毛,在回到总部后
用鸡毛来充抵账款,多余的结算成货币收入。如果没有敲糖帮内部的坐商
的分工,任何个人还必须增加一个把羽毛转换成货币的交易环节,否则就
只能用羽毛全部换成粮食。
鸡毛作为交易媒介是一种特殊的交易技术,可以在货币比较缺乏,社
会总体分工水平和交换水平不高的条件下提高交易效率,也可以在货币禁
止参与交易,或者货币收入很容易被侵犯的情况下,提高交易效率。当“敲
糖帮”被强行解散后,个人的交换活动被严重限制的情况下,“鸡毛换糖”
仍能延续,就是因为鸡毛作为交易媒介的总体交易效率和安全系数在货币
不参与的前提下是最高的。在结构“地下副业”、“地下中间商雏形"这两
个结构中,鸡毛在整个贸易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与货币相比,换取
工分、换取口粮,鸡毛比货币更有效率;用鸡毛换取小百货比用货币换取
小百货也更有效率,职业中间商自我实施保护以鸡毛为度量的分工收入的
效率也最高。
从个别专家扩展到大批专家,是分工网络的扩张,也取决于内部组织
的创新,这是“敲糖帮”结构的特点。从结构“传统副业’’到“敲糖帮”
是一次组织上的创新,坐商为行商提供交易服务,大大便利了行商与大量
分散的消费者一生产者的交易。在“地下批发市场”结构中,鸡毛换糖内
部出现了分工,分成了组织货源的“批发商”和到各地把小百货与鸡毛等
交换“零售商”,他们借助与集贸市场或地下若隐若现的批发市场集中交
易,无论是“集贸市场’’还是“地下批发市场’’实际上就是一种交易组织
的创新,使得“批发商”和“零售商”既能得到专业化的好处又能方便交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易而获得总体的分工好处。
6.3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结构性
“鸡毛换糖”这种传统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由于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的强制性变迁,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表面上很难与小商品市场的兴起建立
起必然的联系。但是本案例的核心观点是:不管在具体的制度背景下义乌
从事何种形式的小百货贸易,其源头在传统,而形式上的差异只是分工结
构不同而已。因此,拾遗补缺的副业是一种分工结构,地下的小百货批发
也是一种分工结构,这些分工结构中有一些带有明显的“鸡毛换糖”的痕
迹,但是也有一些已经完全褪去了痕迹,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在一个统一
的理论框架下将这些分工结构做到逻辑上的合理解释和历史上的自然衔
接。
本案例的核心理论是分工结构的演进,分工受制于交易费用,因此分
工结构的演进(从“鸡毛换糖”到专业批发市场)必须在交易费用的概念
下展开。本案例提供这样一个框架:交易费用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
直接与交易方式、交易组织相关的交易效率,例如交易的媒介、规模等,
货币为媒介的交易效率就明显高于物物交换,另一部分是与产权制度相关
的产权效率,如果产权保证不受侵犯的程度越高,则产权效率越高。
纵观鸡毛换糖演变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改造运
动彻底改变了基本的政治经济制度环境,彻底地改变了产权制度。因此在
产权效率这一维度可以大致划分成两个区间,一是私人产权和私人经济活
动自由保证不受侵犯的财产权利制度,产权效率较高;另一种是禁止私人
产权和剥夺私人经济活动自由的财产权利制度,即私人产权和私人经济活
动自由随时都有可能遭受侵犯,则产权效率较低。为了通俗起见,前一种
产权状态下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公开受到保护或者公开不受侵犯的,名为
“公开状态’’;后一种产权状态下,经济主体只能被动地保护自己,以隐
蔽的方式来规避各种可能的侵犯,名为“地下状态"。产权制度对于分工
结构的演进而言,是外生的制约,也就是外生的交易成本。因此,由于产
权制度而导致的分工结构的变迁是一种强烈的、突变的、跳跃式的变迁。
相反,交易的效率则是内生于分工结构的。就本案例而言,分工结构
132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演进的关键因素是货币和市场范围(决定交易方式)。本案例将交易的效
率分为三个区间,第一个区间是没有货币、交换媒介自给的副业;第二个
区间是不需要自己生产交换媒介而专业化面对最终的消费者的零售交易;
第三个区间是面对零售商的规模更大、范围更集中的批发交易。这三个区
间从低到高的演进是受产权之外的货币、专业化的因素驱使的,可以完全
不考虑产权制度的影响,即使没有发生产权效率的波动也可能平和的、连
续的、渐进的发生变迁。
根据以上两个维度对交易费用的度量,可以划分成六个由产权效率和
交易效率组合成的区间。这六个区间充分考虑到分工制度内生的渐进性和
制度变迁的突变性,两者相结合能将“鸡毛换糖"传统与变迁划分成六个
相对独立的分工结构。如图6—1所示。








率地



低副业零售批发一

交易组织与方式
图6-1鸡毛换糖的6个阶段
按时间演进的顺序,依次形成的分工结构分别是:1传统副业一一2
敲糖帮一一3地下副业一一4地下零售一一5地下批发一一6公办小百货市
场。
从交易效率方向来看,传统副业与地下副业、敲糖帮与地下中间商雏
形、小百货公办市场与地下批发市场的交易效率相当。从图6—1和图6-3
可以看出,两者的结构相当,没有货币,其实就是第四章中的一种局部分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工(图4-2)。从图6—2和图6-3可以看出,两者的结构相当,贸易过程
中货币的作用很小。图6-2中突出了敲糖帮内部的分工,行商A1和坐商
A2;图6-3中突出了中间商内部的分工,A1是流动商人,A2是为其提供
货源的地下市场或者其他商人,只不过C由个体消费者一生产者变味了生
产队或社队企业。其实,这俩种结构都可以对应第四章的迂回分工结构图
4-4。地下批发与公办小百货市场的分工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见图5—6),
是由地下零售内生演进的。地下零售贸易的大规模兴起为批发贸易提供了
必要的市场规模,化解了批发的专业化风险。批发商或从国有集体商业渠
道扩大货源,或直接从周边的城乡企业取得货源,成为独立于计划经济流
通渠道的专业化批发商。
“鸡毛换糖”传统经历了6个状态的变迁,构成了完整的演化过程,
从本土化的贸易传统演变到现代产权制度下的市场经济,走了一个“Z”
字形的曲折过程。根据产权制度的结构性变迁,鸡毛换糖的传统与变迁历
时二百多年的这样一个时间跨度中分成若干个阶段,第一个是解放前的
“敲糖帮”时代,包括个人分散的敲糖副业和通过“敲糖帮”有组织的交
易;第二个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的时代,敲糖帮组织瓦解,在“鸡
毛换糖”掩护之下开展小百货零售活动;第三个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
变迁,包括大规模的“小百货、糖换鸡毛杂肥”的交换活动、地下批发市
场以及开放小百货市场等若干事件。
本文已经对分工结构在特定的产权制度下的演化做了逻辑上推理,而
且在交易效率、产权效率两个重要的变量的维度上,将“传统与变迁"划
分出六种前后相关但又明显不同的结构。其中“传统副业’’、“敲糖帮”
两个结构位于第一阶段,“地下副业"、“地下零售"两个结构位于第二
阶段, “地下批发’’、“公办小商品市场"两个结构位于第三阶段。变迁
可能发生在两个方向,一是在同一产权制度下的交易效率的提高,二是由
于不同产权制度而引起的变化。第二个阶段承上启下,同时兼有产权和分
工结构的变迁,因此最为关键。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之间发生了产权制度
的强制性变迁,导致交易方式的倒退,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之间发生交易
方式的改进和效率的提高,同时国家政策出现松动预示着产权制度方向的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变迁。在该阶段下从事副业交换活动的农民商贩,很可能在下阶段继续从
事经商活动,交易方式可能会发生变化,从地下的零售方式发展转变为地
下批发商,直至最后顺理成章地成为公办小百货市场的第一代经营者。
“鸡毛换糖”的演化中经历了六个阶段,有内生专业化的演进,结构
之间是连续的变化,但是也发生了重大的制度变迁,致使结构产生了跳跃
性的变迁。总之,无论其演化是演进还是蜕化,都必须受制于产权效率和
交易效率这两个条件。纵观整个过程,计划经济时代的强制性产权制度变
迁破坏了传统中形成的专业化零售的组织条件,致使退化到地下副业;但
是地下副业的专业化在一系列私人产权的自我保护措施下利用当时的社
会分工内生演进到了地下零售,而且在当时的产权制度和社会分工下,是
不可能再次恢复到“敲糖帮”的,尽管其分工结构基本相同。从地下零售
演化到地下批发也是专业化的内生演进,撇除国家个别政策层面上的制度
变迁,当时城乡市场开放和农村经济改革是重要的社会分工的变化,零售
市场在短时间内的扩张,零售商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地下批发市
场是迟早的事情,最终只取决于这样一种分工结构到底是以地下还是以公
开的状态出现。再次回顾整个演化过程,.“鸡毛换糖的传统与变迁"是极
其曲折的过程,走了一个“Z”字形。如果没有强制性的国有集体产权制
度变迁,货币资本的介入和社会分工的提高,专业化的内生演进将直接从
“敲糖帮’’时代演化到“小商品市场”时代,也有可能直接演化到“工贸
公司”时代。而之所以有今天这样一个案例,完全是因为制度变迁作为外
生的因素干扰了专业化的内生演进,也是分工结构产生了如此多变的形
态。
6.4贸易传统、劳动分工演进与市场起源的经验验证
本文的案例是关于“鸡毛换糖”传统及其变迁,假说是:义乌小商品
市场的源头是鸡毛换糖传统,经过了分工结构的多次演变,最后演变为了
现代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分工结构。但是,鸡毛换糖的传统与小商品市场跨
/ 越了二百年历史跨度和六个分工结构,前文已经用理论模型形式化了职业
中间商产生的两种情况,又从产权效率和交易组织与方式的两个角度比较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分析了分工结构在结构演进过程中的联系。
根据案例在前面的介绍,在“鸡毛换糖的传统与变迁" 历时200年
的这样一个时间跨度中分成若干个时段。“第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前的“敲
糖帮"时代;第二个是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时代,其中也包括两个较小
的事件,包括敲糖帮解体后的“地下副业’’和鸡毛换糖掩护之下的小百货
零售活动;第三时段包括了“地下批发市场”和“公办批发市场”两个结
构。第二个中时段承上启下,最为关键。在该时段下从事经商活动(特指
鸡毛换糖)的人,有很大的可能在下一中时段从事经商活动,而且随着时
间的推移和国家政策、城乡经济结构的演变,可能方式会发生变化,当然
也很有可能从地下的零售方式(类似于行商)发展转变为地下批发商(坐
商),直至最后顺理成章地成为公办小百货市场的第一代经营者。如果这
一思路成立,本文的假说得到了强有力的经验支撑。本案例将根据第一代
市场的创业者的回忆,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的筛选,提取符合本案例理论
框架的素材。
根据现有资料,本案例收集到了20个样本,基本上都是第一代市场
成立时就成为第一批经营者的先行者。65据创业者多方面的回忆资料,地
下批发市场和公办小商品市场的经营者大致在200—300人左右。因此,样
本数量足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第二中时段与第一中时段、第三中时段的联系如何验证,即第二中时
段的20个样本中再多大程度上与“鸡毛换糖的传统”、“小百货批发市
场"有明显的相关性。案例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验证传统与变迁的
相关性:第一是样本的籍地,第二是行商路线,第三是商品种类,第四是
从商的经历,第五是经营资本。
一是关于籍地。鸡毛换糖的传统区也在以廿三里为中心的义乌东北农
“参考了法国年鉴学派长时段研究方法的研究思路(布罗代尔)——不仅要研究短期的“事件”,更
要注重研究在长期起作用的因素,即结构问题,而介乎两者之间的中时段连接了短时断和长时段,可以看
到局势(eonjuncture),也就是连续相关的变化。参考: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商务印书馆,2000
年,北京,45-49页。
65 20个市场的先驱者分别是潘茂发、冯爱倩、朱关龙、龚辉潮、黄昌根、金益洪、施建文、何海美、
陈洪才、宗承英、吴承先、郑礼龙、卢浩、龚瑞芳、孟海谊、李樟潮、龚牛兰、龚新民、楼航卫、叶美芳。
关于20个样本的相关资料,如不加特殊说明,都来自于《小商品大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创业耆回
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
136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村,66稠城镇的范围有一部分接近传统的义东北,也是受“鸡毛换糖”影
响比较大的区域。20个样本中在来自义东北的有1 0名,其中有4名就来
自于廿三里,6名来自稠城镇,其他4名暂时不详,但回忆录中都提及鸡
毛换糖传统对自己的影响。
义东北是最“鸡毛换糖"集中的地域,通过来自于该地区人数的比
重的变化来考察传统的变迁。数据均来自前面的分析,随着时间的递延,
在来自于义东北人数不减少、总体人数增加的情况下,该比重逐年递减,
而且在后三个时段递减尤为明显。
二是关于行商路线和市场范围。案例的前面部分曾经介绍过“敲糖
帮”的经商路线,分南、中和北三路。67在从事地下副业和地下零售时期,
根据资料统计,有5名明确曾到过江西福建等地,3名在金华、衢州,共
有8名,其中在地下副业阶段4名,地下零售阶段新增4名,都是在传统
的鸡毛换糖区活动。又根据一份回忆,在地下零售阶段,1980年持“小百
货、糖换鸡毛杂肥”许可证的农民,他们活动的区域包括本省的金华、衢
州、绍兴、杭州等地;外省的江西婺源、德兴,安徽的休宁,福建,还有
少数民族地区。翩就活动范围和路线来看,经历了长时间段的变迁,鸡毛
换糖的传统及其目的地市场得到保留和延续,前后两百年间历史是高度的
相似,这些地区日后也成为义乌小商品市场早期最主要的目标市场。
但是到了结构“批发市场”,市场活动范围明显发生了改变。根据现
有资料,共有14名提供了批发货源地,没有江西、安徽,基本上是浙江
省内的绍兴和杭州,外省有江苏苏锡常、上海、福建石狮等地,都是城乡
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经商活动前后连续的有7名,基本都改变了活动范
围,从传统的鸡毛换糖区域转向了城乡工业发达地区,足以证明经商的方
式已经从零售普遍转向了批发。
目标市场和货源市场组成市场范围,传统的鸡毛换糖目标市场在二百
66傅桂山, 《我参与市场开放的前后》,摘自《小商品大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创业者回忆》,
浙江人民m版社,1997年5月,23页。
67南路从合华至衢州,以衢州为中转站,深入江西,并进入湖南:中路在衢州中转,从浙江西部进入
皖南,进而到合肥、蚌埠的皖北地区,在回到皖南,并折㈣浙西;北路从苏溪出发,经诸暨过萧山,近达
宁波、上海,远到南京、徐州,最远到山东境内。参见:胡琦,《义乌的“敲糖帮”》,《浙江文史资料选辑》,
第二十一卷1982年6月第一版。
醑傅桂山, 《我参与市场开放的前后》,摘自《小商品大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创业者回忆》,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23页。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年间~直比较稳定,以江西最为典型,货源市场主要在义乌本地。表格6—1
主要考察在不同时段到达目标市场或货源市场(活动范围)的人数及其比
重。地下副业和地下零售基本上继承了传统的市场范围;但是在进入批发
阶段,一方面人数在增加,另一方面都转移了主要的活动范围,即从传统
的目标市场转向了货源市场,而且这一转变是整体性的。
三是经营品种。早期的鸡毛换糖既有副业也有“敲糖帮’’支持的专业
化零售,除了糖之外还有小百货。根据从事地下副业的人回忆,除了自制
糖以外,还从集市贸易、供销社购入一些小百货,主要也是家用什物和土
制儿童玩具。又据一份回忆录,1 980年前后,零售小百货主要有三类,一
是家庭加工的板刷、鸡毛帚、泥制小玩具、塑料钥匙扣;二是从商业供销
部门批发的日用商品;三是少数文化制品如年画等,可见从地下副业向地
下零售发展,从商品范围来看仍旧带有很浓厚的“鸡毛换糖”的色彩。不
过当时政府已经发放了“小百货换鸡毛杂肥"的许可证,糖已经逐渐退出
了主要的交换范围,小百货已经成为了主流。随着经营方式的转变,转为
地下批发为主后,商品种类有开始有所改变,糖一类的传统土产彻底退出,
家用什物也逐渐淡出,大量出现的是直接从国有集体商业渠道和城乡工业
企业组织的工业品。据一位开始就从事批发生意的经营者回忆:1980-1982
年间,外出鸡毛换糖的必需品是纽扣、鞋带、别针、缝衣针、拉链、橡皮
筋、小包锁,而这些货源都是经营者不辞辛劳、车马劳顿从江苏上海等地
厂家直接进货的。69在市场完全得到政府的承认而正是开放后,批发商的
队伍已经非常庞大,仅有经营证的摊位数已经上升到1000多个,市场上
大量出现的是来自各地的经销商,义乌本地的“货郎担”大多转行到坐地
批发的生意行列,但市场批发的商品基本上还继承了“鸡毛换糖"延续下
来的满足家庭日用的传统,无非在商品的数量、质量、款色上由于工业化
生产而大有改进。综上所述,从鸡毛换糖到小百货市场,经营品种在传统
与变迁的连续时间里的各个时间段里基本存在较强的延续性。
表面上看,经营品种统称小百货,但是品种、工艺、数量等还是有很
大差别,本案例根据小百货制作的专业化程度进行量化,一般来讲,越是
69冯爱倩口述,小商品市场的先行者,摘自《小商品大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创业者回忆》,浙
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110页。
138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原始简单的商品,其专业化程度就越低,或者说自给程度越高,就其供给
方式从个人、本地、本省、外省分别从5到1定量递减。专业化程度的提
高是一个连续的内生过程,但是前后两个时段的专业化程度还是有较大的
差异,显示时间不连续的专业化分工结构之间演进的跳跃性。
\!陛\质延续性突破性项目\ \
传统地下副地下零售/批发批发

籍地比重义东北l 00% 1 00% 52%
人数4 9 9
市场范围比重江西最具1 00% 1 OO% 12.5% .100%
人数代表性4 8 1 .14
经营品种主要品种糖、针线家用什家用器商业渠I r产
物具道品
自给程度5 4 3 2 1
个人个人、本本地本地、本省、外
地本省省
从商经历比重1 00% 50% 44% 23%.
人数5 4 4 4
投入资本人力资本1 00% 近1 00% 50% 近1 0%
的比重无货币资极少量人力资借贷货
本货币资本的货币资本
太币化
表6.1 关于鸡毛换糖的传统与变迁的量化信息
四是关于从商经历的延续性。根据案例提供的结构变迁,大致有地下
副业、地下零售、地下批发和公开市场这四种情况,其连续性及其程度在
经验资料中能否得到证实,对“传统与变迁”也是很有力的证据。1 960年
代从事副业的有5名,1970年代从事地下零售的有8名,其中前后连续的
139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有4名,1970年代末从事地下批发的有9名,其中前后连续的有4名,1 982
年成为第一代市场的经营者的有1 7名,其中前后连续的有9名,新加入
者有8名。即使不运用复杂的统计分析,也能看出鸡毛换糖的传统得到了
发扬光大,从事活动前后连续的数量在上升,而且总体数量也在上升。
地下副业与鸡毛换糖传统在经营方式上没有根本差别,所以以地下副
业的人数为基点,考察其在动态中的比重。从表格6—1中可以看出,样本
中从事过地下副业的人数比较稳定,但是在经商人员总体上升的过程中,
比重不断降低,暗示着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改进经营方式。
五是关于投入的资本。鸡毛换糖都是在货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从事
交换的方式,随着社会整体分工水平和消费者货币收入水平提高,货币能
提高交易效率,货币在交换中的比重应该提高。经商者组织迂回贸易之前
必须要积累一笔货币资本,交换的目的要从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转向更多
的货币收入。所以,货币资本是反映传统是如何被继承又是如何被转型的
很好的显示指标。20名创业者中,有地下副业和零售经历的有8名,其中
直接或间接以农业收入投入的有7名,来源有卖粮食、猪、鸡和借款,平
均35元;在9名从事地下批发和l 7名第一代市场的创业者,谈及资本投
入的共有12名,平均达到400元,来源有农业收入、朋友借贷赠送、征
地补偿、信用社借贷,而且其中有7位的来源同属于借贷性质。从一个零
售商转变成为一个批发商,不仅资本投入成倍增加,风险也大大提高了,
从事零售还可以依靠自己的积累,而批发远远超出自己的积累水平,通过
借贷,负债是自有流动资金的十倍左右,负债率高达90%,可见要承担非
常大的专业化风险。
第二中时段是承上启下的,既包含对传统的继承,同时也在不断地突
破传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将上面分析过的五个方面分别从传统、地
下副业、地下零售、地下批发、批发这5个短时段展开具体的量化,前三
个时段考察对传统的延续性,旨在说明本源在“鸡毛换糖”,是一个渐进
的过程;后三个时段考察对传统的突破性,旨在说明“鸡毛换糖”的变迁。
根据以上的几个维度,制作成表格6—1。地下副业和零售在籍地、活动范
围、经营品种、经营方式等方面与传统有着很强的延续性;但继承这一古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小商品分工结构演进的比较研究
老传统的经营者在市场范围、经营品种、经营方式、资本投入等方面突破
了传统,一系列的数据反映了在地下零售和批发阶段,传统发生了显著的
变迁。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历史上鸡毛换糖的传统,历史的曲
折变迁反映的是分工结构演变与产权制度变迁相互影响的过程。从最初的
传统,到偷偷摸摸的鸡毛换糖,到繁忙的地下批发市场,不变的是围绕小
商品交换的专业分工,不断变迁的是分工结构和产权制度。历史的巧合似
乎注定要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鸡毛换糖已经从一个不显眼的事实发展成
为一个引起县委县府争论的事实,制度创新的过程漫长,直到一九八二年,
稠城镇和城阳区工商所合办的“公办小百货市场”成立。这一次变迁表现
为非正式的市场得到政府的承认和支持,实质上来讲还是一次产权制度的
变迁,这一次变迁最终解决了产权的保护问题,彻底节省了私人降低产权
成本的努力,从而完成了鸡毛换糖自“敲糖帮”解散以来几十年间蜕变、
复苏进而获得新生的历史使命,实现了交换专业化和组织化的演进。本文
通过此变迁过程旨在表明市场经济可以在传统的专业化分工中萌芽,并在
制度创新中最终确立。
14l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7结论与研究前瞻
结论与研究前瞻
市场的作为一种存在(包括其起源与演进)当然是经济发展内生的,
几乎是一个只需要接受的事实,以至于人们很少去思考市场是如何内生
的,也就是如何起源的。从历史上看,也许很难考证市场起源于何时,但
是从逻辑上应该给出市场起源的条件和一般形式。伟大的斯密触碰到了分
工与交易,这是认识市场起源的关键。杨小凯为劳动分工思想构造了一般
均衡的数学模型,为市场起源的研究奠定了逻辑基础。而本文的工作,其
实是在这两位伟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的经验,将新兴古典经济学一般
化劳动分工模型应用于市场起源,对一个有着深远影响力的义乌小商品市
场展开逻辑与历史的分析。
7.1结论
本论文既是一个理论研究,也是一个案例研究。共同的问题是有形市
场是如何形成的,是如何在演化之中确立的。回归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
本文认为劳动分工是解释市场形成的逻辑起点和一种可行的研究切入角
度。概括来讲:以劳动分工思想为主线整理了一个案例,以新兴古典的劳
动分工超边际分析框架为基础构造了两个模型,动态分析了六种分工结构
及其演进,阐释了劳动分工演进是市场之源的假说,并得到了经验的有力
支撑。
7.1.1理论逻辑
首先,研究市场本身,需要对经济系统的新的假定。新古典的经济系
统假定了生产者消费者的两分,也就是任何一个个体天然的生产是为了出
售,或者消费必须购买。这样的假定必定排斥了分工的内生,也没必要考
虑分工,即使新古典也不否认分工的现象是比比皆是。按照新古典的逻辑,
如果一个消费者要得到一个商品,必定要从生产者那里买来,这就等于假
定了分工是给定的。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个个体可以是某些产品或
劳务的纯消费者,新古典的消费者其实就是这个意思。但不排除消费自己
142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7结论与研究前瞻
提供的产品,也就是自给自足。在大多数不考虑组织的时候,只考虑资源
配置的市场机制,新古典就够了。但是,市场不是外部给定的,正如分工
不是外部给定的一样。市场从无到有,而且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显然是一个不断出现新组织的过程。组织的问题才是新兴古典所要考虑的
问题。因此,新兴古典给出了另一个生产者消费者合一的经济系统,分工
是内生的,市场作为一种组织,也是内生的。这是第一个需要指出的,本
研究的参照系统是新兴古典的合一系统,研究分工的问题。
第二个需要指出的是分工与市场的关系是本研究的重点。分工是与自
给自足相对而言的,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自给自足不需要交易,分
工就需要交易,产生交易成本。但是,这两种决策一定是非此即彼的,不
存在两者之间一定比例的最优调和,所谓的角点决策,这是最优的。一旦
进入了分工的世界,如何交易就是个问题。一定条件下,交易顺利,也就
分工了。交易与有形市场是两回事,而交易与抽象的市场,也就是市场机
制其实是一回事。新兴古典认为市场机制不仅仅配置资源,还会协调分工。
怎么样交易,就怎么样分工,这就是市场组织分工的作用。逻辑上看,分
工的组织与分工似乎是因与果的关系,分得很清楚。其实,因与果一定是
统一的。讨论如何分工,也就等同于讨论如何组织分工,也就等同于讨论
有什么样的市场组织。虽然本文在案例中仅仅涉及到了由中间商组织迂回
交易的专业批发市场,解释了相对应的职业加价中间商这类分工结构是由
于给定交易效率改善而形成,由职业加价中间商为核心的交易组织不断成
长发展,从而形成了专业化的批发市场。从其一般性而言,揭示了劳动分
工结构演进与市场形成的内在关系。对于其它类型的交易组织和市场,也
应该有相应的给定的交易效率和劳动分工结构。
第三个需要指出的是分工与市场的两种存在形式之间的关系。市场的
两种形式,往往混为一谈,市场机制是抽象的,有形市场必须依托一定的
空间,一定的主体,是切切实实可观察的活动。本研究的重点虽然从分工
与市场机制开始,真正的落脚点是要解释经验世界中的市场,而不仅是观
念世界中的市场。经验世界中的市场要看具体如何交易、如何组织分工。
因此,分工与市场机制不可分。但不等于经验的市场就一步到位。偶然的
143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7结论与研究前瞻
交易,使得两个人偶然实现了交易的目的。一次偶然的分工,并没有导致
经验的市场,也许很快这次偶然的交易就被历史淹没了。只有当分工在一
定的组织方式下,已经是一种常态,而且组织分工的方式也是稳定的状态,
这种组织方式也是通过彼此的交易来完成的,那么经验中的市场具备了出
现的条件。
第四,专业批发市场作为经验世界中的一种市场,是中间商分工完成
商品迂回交易的组织。这样的定义显然比“集中交易的组织”或者“共享
式渠道’’要全面,更主要是在于指出了市场这样一种交易的组织,还具有
组织分工的重要一面,而且根源是分工,而不仅仅是交易。因此,专业市
场与其他市场相比较,从分工的演进的角度,能找出区别和联系。例如,
专业市场与集贸市场,交易方式确实有些不同,但不一定很明显,两者都
是集中地点、时间,现货面对面的交易场所,无非就是交易量的大小而已,
这并不能说明根本的问题。最大的区别在于背后的分工结构,定期集市是
生产者一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换,是两个人两种产品的分工。当更多的新
产品进入交易,分工的模式仍然是两个人两种产品的分工,只不过是产品
的种类数和分工的人数内生增加了,市场交易规模扩大了。专业批发市场
上见面的并非是生产者一消费者,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职业中间商,消费者一
生产者不直接从很远的地方购买生产者一消费者的产品,也不需要用自己
的产品与之交换,分工的过程就相对复杂了。生产者一消费者把产品卖给
中间商,中间商把产品销售给消费者一生产者,分工中至少出现了三种专
家,两类生产者一消费者,一类交易者一消费者,也就是中间商。更为复杂
的分工是加价中间商和交易服务商之间的分工,交易服务中间商负责把商
品分销到消费者一生产者手中。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化交易的两种分
工,后者的分工对应着职业中间商。职业中间商中负责组织集中商品的工
作和负责将商品分销给本地消费者一生产者的工作,在专业批发市场上实
现了加价中间商和交易服务中间商的分工。
本文的目的不局限于解释市场是什么,市场是如何形成的,而是要澄
清一种对于市场的认识。市场不仅仅配置稀缺资源的市场机制所对应的一
种概念上的存在,也不仅仅是“看不见的手’’,而是有内核、有外在形式
144
浙江大学博上学位论文7结论与研究前瞻
(包括了市场主体、交易规则、交易组织、交易机制)的经济系统。本文
尝试加深对市场的理解:它有看得见的场所,有可实证描述的主体和交易
对象,有特定的交易方式和协调方式,有相关主体组成交易组织,可以产
生出价格,并使参与各方实现最大化的全局均衡。这样的市场有很强的扩
张性、可以容纳日益增多的产品种数、利益独立的主体,并使价格体系保
证组织的一般均衡。因此,市场是一个经济系统。·
成为一个经济系统,即市场是如何形成的,是本文的一个宗旨。本文
认为,其必要条件是基于人类本能的交易倾向的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是有
结构的,可演进的。基本制约因素是交易效率,分工结构演进的不同阶段
和不同水平,对应于特定的交易组织,并同时决定使各类主体实现全局均
衡的价格。现代经济学以新古典为主流,仅仅把市场简单看为抽象的市场
价格机制。本文的思想来自于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取自新兴
古典经济学,劳动分工并不一定依赖市场(有形的交易组织和场所),但
要使更多的主体进入劳动分工,交易效率的改进,不可避免要依托有形的
交易组织和场所,而价格机制则是市场促进劳动分工的伴生物,一个合理
的价格体系使劳动分工中的各类专家效用均等化。
7.1.2模型与分工结构
市场起源在逻辑起点上是劳动分工,同时也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和特定
阶段的结果。市场的逻辑起点是理论给定的,而市场的演进则离不开经验
世界中的案例。本文的案例内含了六种分工结构,与检验理论模型是相对
应的。
本文的理论模型主要是建立在杨小凯创建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
工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的,分为模型的基础层面和技术层面两部分。在模型
的基础层面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由此来构造和求解模型:一是消费者一生
产者一体的假设;二是具有专业化经济的生产函数;三是角点解的文定理;
四是C—D效用函数和CES效用函数;五是最优角点解的条件,包括效用最
大化、市场出清和效用均等化。所有新兴古典的分工模型,其核心是专业
化的好处与交易的损耗两者之间的“trade-off"。在技术层面,本文具
体构造了两个模型,其一是内生货币的物物交易模型,其二是货币外生的
145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7结论与研究前瞻
职业加价中间商模型,这两个模型都演示分工与交易不断演进的过程,而
且这两个模型都与相应的案例联系,模型中的产品与专家也就是案例中的
模型与专家。
第一个模型中设定了两种最终产品X和Y和一种用于生产Y的中间产
品Z,模型展示了分工的演进过程:第一步是自给自足;第二步是两种产
品之间的局部分工,条件当然是交易效率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第三部是
三种产品的完全分工,由于中间产品Z并不能满足所有交易者的需要,生
产Y的专家当然需要Z,这是其中一例。因此产生了需求的双向不对称问
题,一一对应的直接交换显然无法满足,迂回交易以实物为交易媒介,可
以解决这一问题。当进行两阶段的迂回交易后,交易的难度降低了,市场
能够出清,效用达到均等。最主要的是不同的产品参与了迂回交易,就会
有一个专家成为迂回交易的中介,这个角色对贸易活动而言是非常关键
的。本文结合了相应的案例,将这三种产品分别由小商品、粮食和肥料来
代表,这也就是“鸡毛换糖”传统中三种核一D要素。在局部分工中,小商
品和肥料相互交换,粮食是自给的。在完全分工中,鸡毛与小商品交换,
但是小商品的生产者一消费者并不真正需要消费肥料,而是转手与粮食专
家交换粮食。在这一过程中,小商品专家的地位突出了,他是一个中间商
的雏形,组织了迂回交易。
从案例的角度来看,历史记载的仅仅是义乌一地的习俗,在经济史学
着看来,可能是一个有意思的民间商业习俗,或者说是工商文化传统。因
为有了小商品市场的兴起,这种过去习以为常的习俗得到了重视,认为是
市场的源头,市场的兴起以及后来的经济发展都可以归因于这个习俗。但
是,如果没有相应的理论,这至多也就是一个猜想而已。构建了劳动分工
与市场演进的理论,就需要对“鸡毛换糖”习俗从分工的角度去重新加
工。它产生于一个农业社会中的自给自足经济,简化处理后有三种必须的
产品,其中一种是中间产品。本文将“鸡毛换糖"的演进过程划分了若干
分工的阶段和结构,第一个称之为“拾遗补缺”的副业,第二个就是物物
交换后的职业中间商雏形的分工,这一阶段中出现了“敲糖帮”这样的组
织。为什么能够出现这样的演化,显然是交易效率的缘故,论文的结论中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7结论与研究前瞻
讨论了小商品与肥料的交易效率明显高于粮食的交易效率,因此会出现
“鸡毛换糖"的分工结构。这样一种副业的分工在许多地方并不少见,常
见一些农民做起了季节性的生意买卖,但是不见得许多地方都可能出现类
似于小商品市场之类的批发市场。而这种市场的出现,对应于另一种分工
结构,也就是出现职业中间商的分工结构,需要局部的分工进一步扩展为
完全的分工。问题是交易效率能否有效提高,在货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
交易媒介缺乏制约了交易的扩大,用什么方法来替代货币呢?在这三种产
品中必须有一种产品充当实物货币,并且完成两次交易,也会碰到两次交
易中的风险。历史选择了鸡毛作为实物货币,由小商品的专家来承担职业
中间商的功能。在案例中,职业中间商并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组织
一一“敲糖帮”,内部将小商品的生产和小商品的交易再次进行了分工,
这更加提高了组织物物交换的效率,能使更多的人进入扩大了的小商品跨
区域贸易。“敲糖帮”代表着一个较高水平的分工结构,虽然还没有直接
产生市场,但是孕育了未来市场上的交易主体一一职业中间商。
第二个模型是一个正式的以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加价中间商”模
型,两类实物产品和两类无形产品以及相应4位专家进入了分工系统。模
型设计了实物产品作为中间品相应产出无形产品的专业化生产系统,经济
系统中的无形产品是加价中间商组织迂回交易的服务,它与有形产品一起
进入了消费者一生产者的效用函数,这是对中间商分工模型的新拓展。加
价中间商是迂回贸易分工的产物,由产品自给自足进入直接贸易分工,再
进入迂回贸易分工,分工受到诸如学习成本、交易效率的制约,论文给出
了迂回贸易中交易效率与直接贸易中交易效率比较的参数空间,通过全局
均衡时市场出清可以大致判断出分工结构中职业中间商与专业生产商之
间的数量关系,也就是职业中间商与专业生产商之间一对多的市场关系。
通过模型,还能初步分析迂回贸易过程中的加价系数的决定因素,这是对
职业中间商组织迂回分工的报酬。以“加价中间商模型”为基础,进一步
放宽卷入分工的产品种类数和专家种类数,在一个内生的分工模型中可以
看到,只要交易效率得到改进,专业化组织某一类产品的迂回贸易的中间
商种类和数量也在相应增加。同时,随着分工网络的扩张,职业中间商内
147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7结论与研究前瞻
部产生了新的分工,贸易跨越了社区,需要加价中间商和交易服务商之间
的分工。使加价中间商和交易服务商更顺利地交易的办法,就是交易在时
间和空间的集聚,当空间的集聚优于时间的集聚时,有形的专业市场雏形
出现,市场上的交易主体是有固定交易场所的加价中间商和流动的交易服
务中间商。
与第二个模型相对应的案例发生在“敲糖帮”解散之后,小商品贸易
的分工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迁,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对交易
的强制性取缔,第二个因素是货币。由产权因素导致的交易效率下降是明
显的,但是并没有彻底根除小商品贸易的分工。从理论模型来看,交易效
率下降,导致的结果应该是分工结构的变化,小商品贸易并不会因此而消
失绝迹。通过分析,小商品贸易退回了局部分工,也就是起到农民家庭或
农业生产组织拾遗补缺作用的副业。随着内部对交易的放宽,出现了专门
从事跨区域“鸡毛换糖"的农民,从理论模型来看,这种农民其实组织了
迂回贸易,既可以在货币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或者以货币来避免产权管制,
或者以物物交换来提高交易效率;也可以在货币媒介的作用下,在最终环
节上实现货币收入。因此,随着交易效率的改善,小商品贸易的分工逐步
恢复到“迂回分工”阶段。在这一阶段,职业中间商内部开始出现了组织
贸易和贸易服务的分工,但是,交易较为零星分散,通过定期集市贸易时
间的集中来替代空间的集中,因此,有形市场尚未出现。第三个阶段由于
货币发挥了全面的交易媒介的作用,鸡毛退出交易领域,相应加入了更多
品种的小商品与更多的消费者一生产者交换。更多的商品,意味着更多的
专业加价中间商加入分工,案例中出现了数万农民手持的“鸡毛换糖"许
可证,扩散到全国各地村镇集贸市场、城乡企业组织和销售小百货。当更
多的加价中间商和交易服务商加入分工,交易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交易
服务中间商对应若干个加价中间商,为了降低交易成本,空间的集聚换取
时间的集聚。在义乌乡村出现了若干地下交易市场,交易市场与定期集贸
市场互相呼应配合,最终以专业化批发为特色的专业市场脱离了集贸市
场,自发在人流集中、交通方便的县城街道交易,最终成立了公开的小商
品专业批发市场。纵观案例,分工结构的多阶段反复演化,在中间商组织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7结论与研究前瞻
的迂回交易阶段,尤其是中间商内部分工扩张后,才具备了交易空间集聚
提高交易效率的需要,专业批发市场才不仅具备了理论上的可能,也在现
实中从集贸市场中脱胎而出,进而才会引起一系列的旨在促进产权保护和
提高交易效率的制度创新。
本文从创业者的回忆录中整理出相关指标,对创业者在“敲糖帮”解
体后从事副业、地下流动经营、直至公开市场的批发贸易的经历中抽取了
籍地、行商路线、经营品种等若干指标,以期间对传统的继承和突破来支
撑劳动分工是市场之源的假说。
7.2研究展望
劳动分工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相应的劳动分工模型是新兴古典
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而中间商模型又是市场研究的基本模型。本文研
究劳动分工与市场的起源,立足于劳动分工的演化,基本上得到了合理的
解释。但是在经验世界中的市场还有一些现象不仅与劳动分工直接相关,
还通过一些因素间接与劳动分工相关,在论文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职业中间商模型是研究批发市场的一个切入角度,也是理解市场组织和交
易方式变化的关键,对许多通过中间商的分工和交易的组织都适用。例如,
流通业是一种相对于制造而言的专业化的产业分工,从事流通业的分工,
经济主体既独立于生产,又与生产密切相关,拓展中间商模型可以对流通
业的组织展开分析。
经验世界中市场其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在同一个过程
中,夹杂了多种状态,市场的交易主体、交易的产品种类、交易组织方式
等,并不是完全按照专业化的方向来组织的。在演变的过程中,没有完全
与理论模型相对应的相态。组织直接贸易的集贸市场与迂回贸易的专业批
发市场在本文的案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共存的,如果是直接贸
易,在生产者一消费者之间发生交易,那就是集贸市场;但是,集贸市场
毕竟通过时间集聚来换取交易的空间集聚,市场上也不乏活动着一批职业
中间商,沟通着专业化生产者之间的需求。交易的时空集聚转换的问题在
本文中还没有深入研究,而这一过程包含了交易组织从集贸市场转向专业
批发市场的一些重要细节。
149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7结论与研究前瞻
本文的研究立足于义乌市场起源与变迁的案例,而这个案例本身得到
了劳动分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一背景的支撑,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市
场确立之后,市场的组织和交易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之中,而且带动了义乌
大量小商品制造企业,商品进入市场扩大了市场容量,所谓的市场与产业
互动,这些问题在论文中虽然并不在研究范围内,无疑,能否依据职业中
间商模型进一步拓宽这方面的研究,显然是对基本模型的有效检验。经验
本身是很有说服力的,在小商品市场初创时期,市场上的商品种类的大类
基本与目前的经营种类大致相当,许多经营者同时经营诸多大类的小商
品。市场经营者虽然是专业化批发经营小商品的职业中间商,但是在具体
的小商品种类上并没有专业化经营。市场扩张的过程,伴随着以下几个相
关的现象:市场摊位(也就是加价中间商数量)增加,小商品内部的细分
种类中不断有新产品出现,新的经营主体加入,与原有的在位经营者形成
专业化方向上的细分差异,而在位经营者也不断调整其经营范围,加入到
需求更大的新产品的专业化方向。从市场的客户来看,采购的种类范围不
断缩小,其专业化倾向也在加强,同时采购的规模却在不断扩大。一般的
解释是从经济主体的活动同时具有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的“trade—off”
展开的,规模经济的好处与范围经济的好处不可兼得(白小虎,2004)。
但问题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平衡,并没有反映出经济主体在经济组
织中的角色发生的变化。’在客商采购了尽可能多种类的小商品时,不可否
认范围经济对其更重要,但为什么规模经济就不重要了,显然是解释不通
的。事实上,他此时是中间商分工结构中交易服务商(零售商),他需要
把更多种类的商品流通到终端消费者,面对的是具有多元化消费倾向的消
费者一生产者。当他逐渐缩小了采购范围,甚至只专业化于某一种类时,
均衡的分工结构使他成为了下一级的加价中间商,他面对的是在集中交易
的市场上采购商品的交易服务商,而不是消费者一生产者。两种均衡的分
工结构之间,是不完全、也不是最优的分工过渡状态,对经营着主体来讲,
却是一个在现实交易条件和市场需求规模下的选择,例如批零兼营,因此
他会同时采购一些小批量的其他商品。
从以上的动态变动的事例中,不难看出,专业批发市场内生了成长
150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7结论与研究前瞻
机制,动力一定是分工的内生演进。但为了获得更高的交易效率,会从组
织、交易方式和交易的时空制约等各个方面不断推进。
市场作为一种交易组织内生的扩张,与所在地的产业密不可分。但是,
当前的研究更多的从经验层面来加以概括,从分工的角度也是一般的论
述。职业中间商是组织迂回贸易分工的主体,迂回贸易的两端是生产者一
消费者,如何将分工模型从市场交易的组织端向两端延伸,这是一个解释
区域工业化的全新角度。市场带动产业发展,其实是一个专业化生产商卷
入小商品贸易分工网络的结果,之所以突出了市场的带动作用,是因为只
有通过中间商的组织,迂回贸易的另一端的消费者一生产者才能更多的卷
入小商品贸易分工网络。但是,产业对市场不是单向被动的,有很多经验
事实支持产业对市场的支撑作用,这方面缺乏有效的理论模型。直观的推
断是:进入分工网络的小商品越丰富,其实会产生一个正向的效应,即时
空集聚效应而提高的交易效率,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交易服务中间商,这对
市场本身的扩张是至关重要的。正是由于产业对于市场扩张的重要性,分
工网络的专业制造一端向本地集中,启动了本地区的工业化。所以,在工
业化的资本一劳动模型之外,还可以考虑分工与交易的因素,这种思路更
符合工业化作为一个动态过程的特点。
本文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仅举一例。第六章对分工结构演进
的比较研究,实质上是一个对分工结构内生的动态化研究,当然必须围绕
着交易效率的内生化来展开。本文目前将交易效率分解为产权和交易组
织、交易技术两方面的效率,只是个权宜之计。如果要得到更好的解释,
需要基本模型上有较大的突破。杨小凯(2003)和李克(2002)的产权内
生模型也是分别从两个角度来构造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权模型是以产
权的其他模型为基础并内生于劳动分工,并没有独立的产权模型。不过,
本文提出了一个有别于李克(2002)的产权现象,在第三方之外,产权的
自我保护机制也是很重要的,当第三方有侵权行为时,自我保护恰恰是一
种非正式的产权。当然,自我保护等于产权的服务是自己自主的,必然会
降低专业化经济的好处。平衡好两者,应该是一个有意思的产权内生模型。
至于交易组织和交易技术,比较容易进入模型,交易组织对交易效率的改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7结论与研究前瞻
进,一定是基于交易的专业化导致的效率提高,而交易技术一定是外生的,
只不过是改变参数的设定而已。不过,这两方面不可能在一个模型中包括,
必须是两个独立的模型,值得进一步探索。
152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Akerlof,G.,1970,”The Market for
Uncertai nty and
’Lemons’:
the
Mechani sm”,Quart.J.Econ.,Aug.:89:488-500.
Qualitative
Market
[2]B.PineII,1992, “Mass Customization:The New Frontier in
Business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3]Becker,G. and
Coordination
Murphy,K.,1992,”The Division of
CostS,
Knowledge”,Quart.J.Econ.,107:1 137-1 160.
Labor,
and
[4]Coase,Ronald,1988,The Rirm,The Market,and the Law,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Coase,Ronal d,1 988,The Rirm,The Market,and the Law,Uni vers i ty
of Chicago Press.
[6]Dixit,A.and Stiglitz,J.,1977,”Monopoli 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AER.,67,297-308
[7]Krugman,P.,1979,”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 i onal Trade”, Journal of Pol i t i cal
Economi cS,9,469—479.
[8]01iver E.Williamson,1973,Markets and Hierarchies:Some
E1ementary ConsiderationsAuthor,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01.63,No.2,PP.316—325
[9]01iver E.Williamson,1979,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01.22,No.2(Oct.,1979),PP.233-261
[10]PinelI,B.,1992,”Mass Customization:The New Frontier in
Business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Schultz,W.T.,1993,Origins of Increasing Returns,Blackwell
153
Publ i shers.
[12] Yang,X.,1988,A Microeconomic Approach to Modeling the
Division of Labor Based on Increasing Returns to Specialization,
PH.D.Dissert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13] Yang,X.,1991,Development, Structural Changes, and
Urbanization.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34:199—222.
[14] Yang,X.(1996),“A New Theory of Demand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rom Domestic Trade”,PacifiC Economic
Review,1,215-217.
[1 5] Yang.Xiaokai and Ng Yew—Kwang(1993):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 New Classical Economical Framework,
Elsevier:North Holland.
Young,A.,1928,”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
Economi c Journal,V01.38,No.1 52.Dec.,527—542.
[1 7] 阿弗纳·格雷夫:经济历史与博弈论概览,《比较》第2期,中信
出版社,2002年。
[1 8] 阿弗纳·格雷夫:历史制度分析:从经济史视角研究制度问题的新
进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5期。
[1 9] 奥利弗·威廉姆森,2006,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制; 经
济组织的逻辑,载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
[20] 白小虎,2004,专业市场集群的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一一义乌小商
品市场为例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第4期。
[21] 白小虎,2005,交换专业化与组织化的理论与历史考证一一以义乌
的“鸡毛换糖’’和“敲糖帮"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 第1期。
[22] 白小虎,2006,分工、产权与市场一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传统与变
迁的案例研究,载张曙光、金祥荣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23]
154
白小虎,2008,分工、产权与市场一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历史制度
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第3期。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24] 白小虎,2008,浙江专业市场:理论、实践与研究展望中共浙江省
委党校学报,第6期。
[25] 白小虎,2010,产业分工网络与专业市场演化:以温州苍南再生腈
纶市场为例,第6期。
[26] 包伟民和王一胜,2002,义乌模式:从市镇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历史
考察,《浙江社会科学》,第5期。
[27] 编委会,《小商品大市场一一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创业者回忆》,浙
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1 10页。
[28] 编委会,《义乌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9] 布罗代尔,《1 5至1 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一世界
时间》,三联书店2002年版。
[30] 布罗代尔,《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载《资本主义论丛》,顾
良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31] 陈红儿和陈琪,1998,中国小商品城的形成、发展与运行,《商业
经济与管理》,第2期。
[32] 陈理元和张旭昆,1996,城市专业市场蓬勃兴起的经济分析,《当
代经济科学》,第6期。
[33] 程炳卿和赖存理,1997,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研究,《浙江学刊》,
第2期。
[34] 程云行和沈月琴,1997,山区林产品专业市场问题的研究,《林业
经济问题》,第1期。
[35] 费孝通,1986,温州行,《嘹望》,第3-4期。
[36] 何荣飞,1989,《温州民间市场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版。
[371 胡琦:《义乌的“敲糖帮”》,《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卷
1982年6月第一版。
[38] 黄勇,1999,浙江“块状经济”现象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第5
期。
[39] 贾祥龙《话说“投机倒把”》,《义乌方志》2003年3-4期。
[40] 金祥荣,1 996,为什么外国没有中国特有?一种制度演进的路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径依赖模式,《浙江社会科学》,第5期。
[41] 金祥荣,1999,准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浙江社会科学》,
第3期。
[42] 金祥荣、柯荣住,1997,对专业市场的一种交易费用经济学解释,
《经济研究》,第4期。
[43]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
[44] 柯荣住,1998,棉纱生产中的户际分工和交易一一苍南宜山望里两
镇家庭经济分析,载盛洪主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北京:中
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5] 科斯、诺思、阿尔奇安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
1994年。
[46] 赖存理,1997,专业市场发展的数量经济原理,《数量经济技术经
济研究》,第8期。
[47] 赖普清.市场的性质[D].浙江大学:浙江大学,2007.
[48] 李克,关于分工、专业化和产权制度的一般均衡分析,经济社会体
制比较,2002年第3期。
[49] 卢福营,2005,村落商业经济的变迁及其意蕴~以义乌小商品
市场发源地的一个村落为个案,《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5期。
[50] 陆立军,1997,中国小商品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义乌模式,《商业
经济与管理》,第6期。
[51] 陆立军,1999,中国小商品城的崛起与义乌模式,《经济社会体制
比较》,第5期。
[52] 陆立军等,2003,《市场义乌一一从鸡毛换糖到国际商贸》,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533 陆立军等,2006,《义乌商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54] 陆立军和白小虎,2000,从鸡毛换糖到小企业集群一一再论义乌模
式,《财贸经济》,第ll期。
[55] 陆立军和杨海军,2007,市场拓展、报酬递增与区域分工一一以“义
156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乌商圈”为例的分析,经济研究,第4期。
[56] 罗卫东,1996,专业市场的前景不容乐观,《浙江社会科学》,第5
期。
[57] 马克思,2004,《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58] 诺斯、戴维斯,1994,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载科斯等编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一一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
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59] 庞春.为什么交易服务中间商存在?内生分工的一般均衡分析[J].
经济学(季刊),2009,(2).
[60] 彭建强,2004,《制度创新与市场发育:中国农村专业批发市场的
形成与发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61] 盛世豪,1996,农村专业市场的形成及其主要特点,《浙江社会科
学》,第5期。
[62] 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63] 石忆邵,1995,《中国农村集市的理论与实践》,西安:陕西人民出
版社。
[64] 史晋川,《民营经济与制度创新:台州现象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65] 史晋川,2005,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浙江模式研究,《浙江社会
科学》, 第5期。
[66] 史晋川、金祥荣、赵伟、罗卫东等,2004,《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
州模式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修订版。
[67] 斯蒂格勒,1996,《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 潘振民译,上海三联
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68] 盛洪,1994,《分工与交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
店。
[69] 孙家贤等,19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一一浙江专业市场现象
剖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70] 孙杰、谷克鉴和许陶,2004,竞争优势、外部经济与发达区域市场
157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可持续发展一一以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中国软科学》,第10期。
[71] 汪丁丁、贾拥民,一个嵌入社会网络的市场经济:义乌案例,社会
科学战线,2007年1月。
[72] 王汉文和张旭昆,1998,专业市场的分类及其生命周期,《中共浙
江省委党校学报》,第3期。
[73] 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商务印书馆,2000年,北京。
[74] 吴承明,传统经济、市场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
年第2期。
[75] 吴意云和朱希伟,制度变迁中的商业传统一一义乌小商品市场兴起
的一种解释,《浙江学刊》,2008年第2期。
[76] 肖耿,《产权与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5
月。
[77] 杨守信,1999,《敬呈三篇考证文章》,打印稿。
[78] 杨小凯,《当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 997年8月。
[79] 杨小凯,1998,《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0] 杨小凯,2003,《发展经济学一一超边际与边际分析》,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
[81] 杨小凯,2003,《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
[82] 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
7月版。
[83] 张仁寿,1996,对专业市场的若干思考,《浙江社会科学》,第5期。
[84] 张曙光,2002,政府、农民与市场:山东惠民“大市场”要灭“小’’
市场与浙江义乌小市场变成大市场案例的比较和分析,载张曙光编《中
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85] 张文学、朱恒兴,《义乌小商品市场研究一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
义乌的实践》,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86] 张文学等,1 993:《义乌小商品市场研究一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
158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义乌的实践》,北京:群言出版社。
[87] 张兆曙,2004,乡村五十年一一日常经济实践中的国家与农民一一
以义乌市后乐村为个案的实地研究,《开放时代》,第4期。
[88] 郑文哲,1998,专业市场生成发育规律研究,《中国流通经济》,第
3期。
[89] 郑勇军,1998,浙江农村工业化中的专业市场制度研究,《浙江社
会科学》,第6期。
[90] 郑勇军、邱毅,时空协同视角下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演进历程分析,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7月。
[91] 郑勇军、袁亚春、林承亮,2003:解读“市场大省"一一浙江专业
市场现象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92] 郑勇军和金祥荣,1994,农村制度变迁中的专业市场,《杭州大学
学报》,第12期。
[93] 朱国凡,1995,现阶段浙江农村专业市场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
第10期。
159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附录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1]. 交换专业化与组织化的理论与历史考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1
[2].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传统与变迁的历史制度分析一一分工、产权与
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3
[3]. “双二元结构"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一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
经济思想史评论(第三辑),2008年3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
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9期全文转载。
[4]. 产业分工网络与专业市场演化,浙江学刊,2010.6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后记
后记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一晃七载。就在五月末的初夏,我的博士学位
论文一路蹒跚走来,终于得到了答辩委员会的一致认可。通过论文答辩,
也算部分完成了我的学术愿望,作为我十多年来学术历程的阶段性总结。
2000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幸被陆立军教授看上,进入浙江省委
党校工作。陆老师给我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研究义乌。就这个任务,让
我在这条路上走了十年,而且还会一直走下去。陆老师看中我,一是得益
于我导师罗卫东教授的推荐,二是我的研究方向是劳动分工与经济发展,
与陆老师的义乌研究一拍即合。陆老师成了我学术道路的领路人,带我一
头扎进了义乌的资料中,深入接触到了市场经营户、基层管理者。在短短
三四年间,我在陆老师的身旁,俨然是一个学术小明星了。从2004年开
始,我选择了读博,希望借助于现代经济学把义乌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
度,我选择了杨小凯先生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从此,我放弃
了对义乌现实发展的进一步关注,而陆老师在这方面走得更远更远。现在
回顾我与劳动分工思想的结缘,更多的是寂寞和痛苦,所以,取得小小的
成果也倍感珍惜。1998年我开始我的硕士论文,自学杨小凯先生的《经济
学原理》,等到我读博士,我还是在自学杨先生的专著。劳动分工的超边
际分析,让很多人只能崇敬而不敢接近。在这条路上,我的学术伙伴实在
是太少了。有一年,杨先生来浙江大学,我觉得学业未精,不敢造访,如
今先生己逝,遗憾。多年来,我孤独地在新兴古典的路上摸索,注定这条
路走得很艰难。博士论文其实只完成了我义乌研究的三分之一不到,工业
化和城市化的问题还没有研究。不管怎样,我还要走下去,走得更宽一点。
我能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最早结缘的恰恰是我现在的博士导师史晋
川教授。当年,因为是跨专业自学考西方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成绩
刚好上线,能不能读上都成问题。我居然跑到了史老师的办公室,史老师
接待了我,也许是我的求学上进心抵消了我的冒失,史老师很是热情,给
我定下了面试的时间。十四年前,是史老师把我领进了浙江大学。八年前,
161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后记
史老师叮嘱我尽快读博士。可惜,我读博士期间,学术表现平平,有负史
老师的期望。如今,博士论文答辩通过,劳动分工的超边际分析能运用于
义乌的市场研究,史老师可以把我送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了,也算幸事。
跟随史老师求学,最高境界的指导就是史老师发现问题时一针见血式的精
辟和把握研究方向上的高屋建瓴。老师从不说多余的话,就像一个神枪手
一样干脆的打中目标,经常把别人说得七拐八弯的事情,一句话就说得清
楚明了,是那样的掷地有声。这就是洞察力,这就是思辨力。老师对我的
影响,潜移默化,学术是一方面,史老师的人格魅力也让我折服。进入浙
江大学,又从浙江大学毕业,能遇上史老师,是我人生的荣耀和幸运。
在经济学院求学期间,许多优秀的老师为我传道授业解惑,我要感谢
金祥荣教授、罗卫东教授、张旭昆教授、汪炜教授、蒋岳祥教授、潘士远
教授、曹正汉教授、叶航教授、郭继强教授、罗德明博士、叶建良博士等。
罗卫东教授是我的硕士导师,读博期间,我还能多次参加罗门读书会和球
会,分享导师的思想,和导师过过招。张旭昆教授,是一位非常博学、风
趣、大度的学者,他几乎是所有博士生共同爱戴的公共导师。潘士远教授,
是我的师兄,像一位兄长一样关心我、帮助我,在我构造超边际模型时,
总能帮我解决棘手问题,给我很多建议,避免了不少弯路。他是我遇到的
少有的对众多经济学基本问题都有独到见解的青年学者,对杨小凯先生的
新兴古典经济学也一样洞察秋毫,真是人生难得的诤友。还要感谢庞春教
授,他是杨小凯先生的弟子,他鼓励我用杨小凯的理论和分析框架深入研
究义乌。
在求学的同时,我的一些学友们也给我很多帮助,在此要感谢钱陈博
士、钱滔博士、何嗣江博士、赵自芳博士、吴晓露博士、金戈博士、陈春
良博士,他们都先我博士毕业,都作出了精彩的博士论文和答辩,使我受
益匪浅。感谢我的罗门师兄弟们,他们一直惦记着我这位二师兄,每次活
动都把我邀请上。尤其是范良聪博士,我经常要麻烦他帮我检索文献。
我攻读博士学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有我的家人、同事和好友
在鼓励和支持我。我的人生很平坦也很顺利,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但是家
人们对我的支持是最多的,寄托的期望是最重的,关怀是最温暖的。我的
162
浙江大学博上学位论文后记
母亲,在我读博士期间为我操劳家务,明显衰老了很多,不过,听到我通
过论文答辩的消息后,笑声是那么爽朗。我的妻子,既要为我分担家务,
又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身体也落下了一些病根。她似乎比我更着急我的论
文进展,那种期待也是我的前进动力。还有裴岩女士,在我参加入学考试
时,给我做了可口的饭菜,帮我照顾刚分娩的妻子,一段时间还时常帮着
照顾妻儿。
我入学面试之际,正是我女儿出生之时,如今,又到女儿生日,我通
过了博士论文答辩,算是我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女儿七岁了,喜欢问各
种奇怪的问题,我是她问题的最终答案之一,这一点她很崇拜我,称我是
家里的“科学家”。我要感谢我女儿,她的求知欲感染了我,我也要用我
的博士论文让她明白爸爸是如何在探索问题的。希望她永远保持天真和好
奇,去付出艰辛,去探索答案。
白小虎201 1年5月于杭州溪畔花园

劳动分工与市场起源--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
作者: 白小虎
学位授予单位: 浙江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顾寅杰 个体的社会图式对认知的影响:不同亚类图式的分离[学位论文]2011
2. 张有国 管风约束电热爆喷涂及材料合成试验研究[学位论文]2011
3. 陈祥歌 高分散性纳米氧化锆制备技术研究[学位论文]2011
4. 黄丹凤 新型黄酮醇及其糖苷和烯基醚衍生物的合成研究[学位论文]2011
5. 吴进 由橙皮苷半合成生物活性黄酮类及黄酮-7-O-糖苷的研究[学位论文]2011
6. 包乌日嘎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以蒙古族传统正骨术为例[学位论文]2011
7. 韦丽丽 岩溶地下河系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与迁移研究--以鸡喇地下河及龙寨地下河为例[学位论文]2011
8. 张兆震 连续化反应制备超细氢氧化镁阻烯剂研究[学位论文]2011
9. 乔艳阳 情绪对记忆巩固的影响:来自行为和ERPs的证据[学位论文]2011
10. 李伟 几种常用实验动物与人肠道主要菌群多样性比较[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