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中国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中国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姓名:吴志勇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郭铁民
20070401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姓名)昱查勇学号旦2QQ3QQ垒专业Ⅸ塑查诠》皇社会圭塞
直扬经鎏所呈交的论文(论文题目: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中国山区产业
结构调整研究)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
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的学位论文并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学校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襄备重指导教师签名
签名日期兰塑至丝2 1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的总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其经济社会
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山
区又是全国的生态屏障:山区是淡水资源的主要源头,是自然资源的富集区,是清
洁空气的提供者,负有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重要的生态职责。因
此,推进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具有特殊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政治意义。
本文从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产业结构理论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
为主线,采用综合评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探讨如何通过调整山区产业
结构,推进中国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山区经济发展的
基本理论,指出我国山区承担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双重任务,可持续发展是中
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论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
及我国产业结构失衡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深入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导向下我国山区
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调整产业结构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通过改
造山区传统农业、发展山区非农产业、推动山区主导产业发展等方面,调整并优化
山区产业结构,实现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导向下推进
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山区产业结构调整
堡塞丝董查兰堡圭耋竺耋三
Abstract
China iS a mountainous country.2/3 ofher land iS mountain.The economic&social
condRious in these areas affect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SO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Moreover,the mountain area acts嬲an ecologic screen for the
whole C01m仃y_jt is the main source of fresh water,the habitat of natural resources,the
provider of fresh air.It is also helps to prevent the loss of water&soil.to modulate
weather,to purify air,etc.In this case,to boost the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mountain area has the special economical,ecological as well as social importance.
Firstly,this paper is to study how to boost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ountain area by way of adjusting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s.This paper bases on the
industry structure theory,guide lined b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using some tools
such as synthetic analysis,comparative analysis,case study,etc.Secondly,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Chinese mountain areas shoulder the duplex responsibilities of developing
economy &protecting ecology,therefo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omes the
consequential choice for China mountain area’s economy.Thirdly,this paper dissertat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由ust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impact of Chinese industry stgucture imbalanc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Fourth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 industry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necessity of th/s adjustment.FiflMy,this paper verifies the
mountain are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ld be achieved by reforming its traditional
agriculture,exploring non-agriculture industry,booming the leading industries,adjusting
&optimizing its industry stmci=Ilre.etc.Final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s of
how to boost the industry sn'ucture adjustment under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L mountainous area,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文摘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的总面积大约占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山区的
社会经济状况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山区经济虽然有所发展,
但与平原及沿海的差距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作为全国生态屏障的山区生态破坏越
来越严重,森林资源破坏、水土流失等对我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北方地区沙尘暴
日益剧烈,长江洪灾和黄河断流的威胁日益加剧。寻求即能保持山区经济增长,又
能够遏止山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并通过生态建设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人
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
发展战略以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全球的行动计划。1994年4月,我国政府
批准通过了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l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
环境与发展自皮书》,确立了中国2l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和各个领域的
主要目标,把可持续发展原则贯彻到各个领域。此后的历次重要文件,都规定了可
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
分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是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道,对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
等生态问题可从根本上予以治理,对于人口、就业等问题,也可统筹安排,找到合
理的出路。另一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强
调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非仅仅控制环
境污染即可,更重要的是必须全面彻底地变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保证社
会经济在总体上协调、稳定、持续地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
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我国产业结构失衡、产业层次低、结
构雷同、技术含量低、空间布局失当等结构性矛盾,也越来越严重影响到我国可持
续发展的进程,产业结构失衡所造成的结构性环境污染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实现
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山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山区生态安全,除了需要继续提高
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地位,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外,还应注意
如何从制度上入手,通过完善产业政策,合理选择产业,充分发挥产业结构调整对
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着力从山区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和结构调整效应中获得改
善环境质量的机遇和动力。因此,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山区产业结构升级是实
III
祸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现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及产业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如何通过调整山区的产
业结构,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在文章架构安排上,除绪论与结论外,本文用七章篇
幅着重从五个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我国山区经济发展概况。对山
区经济发展的概况作了简要的介绍,界定了山区经济与山区经济结构,山区产业与
山区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彼此间的联系,并论述了山区经济发展趋势与产业结构调整
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可持续发展: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介绍了可持续
发展基本理论及山区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山区经济与可持续
发展的关系,指出我国山区承担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双重任务,可持续发展是
山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本文的阐述和论证奠定立论基础:第三部分,产业结
构调整:中国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在产业结构理论的指导下,
研究了可持续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探讨了可持续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
提出的新的要求,并深入研究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的密切联系,指出为实现资源、
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应当调整优化的方向。其次,分析了可持续发展
导向下我国山区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
重点,结合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现状,论证了调整山区产业结构是山区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途径。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构成本文的核心,并揭示全文的主旨。这部分
包括第5.7章,论述改造山区传统农业、发展山区非农产业与山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与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不可能不涉及传统农业的改造,本
文在分析了山区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传统农业改造的方向是发展山区现代
农业,并探讨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山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是调整山区产业结构的
重点,山区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的发展、山区人民收入的提高,关键在于非农产
业的发展。结合山区实际情况,本文提出要积极发展符合山区比较优势的产业,如
绿色食品加工业、生物医药产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矿产资源业等。发展山
区主导产业则是带动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比福建泰宁、河南西峡、
武陵山区、湖北建始等四个山区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状况,总结了山区发展主导产业
的经验;第五部分,可持续导向下推进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探讨。在可持续发
展思想的指导下,探讨通过政策、法律引导,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服
务,转变农业经营体制以及转变政府职能等措施,推进山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山
区经济发展。
第l章绪论
第1章绪论
1.1选题依据与意义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
发展战略以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全球的行动计划。1994年4月,我国政府
批准通过了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
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立了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和各个领域的
主要目标,把可持续发展原则贯彻到各个领域。此后的历次重要文件,都规定了可
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我国是人口众
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
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13、资源、环境的关系。”党
的十六大也再次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
重视生态和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这样的国内国际背景条件下,可持
续发展的概念迅速被世人接受,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视角研究可持续发
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理论和实际工作的热点。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的总面积大约占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其经济
社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没
有山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山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l】另
一方面,山区又是全国的生态屏障:山区是淡水资源的主要源头,平原地区的大江、
大河都是靠山区的径流和森林涵养的水分形成的;山区是自然资源的富集区,是森
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生物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等的主要分布区;森林
还兼有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作用。而淡水资源、良好的气候条件
和良好的土地质量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如果这些环境破坏了,往往经
过几代人也很难恢复起来,所以山区生态环境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基础。
没有山区的生态建设,就没有全国的生态安全保障。因此,山地的生态功能,不仅
是山区本身经济的基础,而且是全国特别是平原区、经济发达区的生态屏障。山区
生态环境又是极其脆弱的,一旦破坏,不仅难以恢复,而且影响到山地环境的稳定
性。因此,山区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在我国具有特殊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政治意
义。
IlI姜春云艘有山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p叼.人民日报,2002·12-16($)
祸建师范大学博:E学位论文
与此同时,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山区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与平原及沿海
的差距越来越大,我国山区目前正面对贫困落后、人口过快增长、资源超负荷开发
利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挑战,如何寻求即能摆脱经济落后、保持经济增长,又
能够遏止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并能通过生态建设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人们
普遍关心的问题。对于发展山区经济,我国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如从20世纪50
年代开始,组织山区人民发展果园;60年代兴修水利;70年代治山改土;80年代
治山造林:90年代又提出了以“改土、治水、植树、修路、办电”为主要内容的山
区综合开发战略,取得了较好进展。【2】山区人民在多年的实践中也探索出一些适合
中国国情的山区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模式。例如,集成“科研、教学、示范”、“智力、
技术、资金”为一体的“太行山模式”;依靠当地优势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大别
山模式”;坚持“治湖先治江,治江先治山,治山先治愚”的“山江湖模式”;实行
山区农业资源产业化的“长白山模式”:施行种植业一沼气一畜牧业三位一体的“林
业小庄园模式”,以及引入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山区治理与开发的模式。纠但总的
来说,仍缺乏从总体上对山区进行战略性规划和发展的措施。特别是如何在保护山
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山区经济,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要么将保护环境与经济
发展对立起来,要么就是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由于山区的贫困落后、经
济欠发达、人口的过快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存在着因果循环关系,要协调好生
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其本质上可以说是如何解决好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也就是说,山区在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时,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通
过生态发展促进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发展来保障生态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
分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是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道,对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
等生态问题可从根本上予以治理,对于人口、就业等问题,也可统筹安排,找到合
理的出路。另一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强
调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非仅仅控制环
境污染即可,更重要的是必须全面彻底地变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保证社
会经济在总体上协调、稳定、持续地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
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我国产业结构失衡、产业层次低、
f2l陆诗雷,孙小兵,杨万利中国山区综合开发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J1林业科技管理,2002,0):16.17
Ⅲj:志学依靠科技全面推进新世纪山区建设【J】.林业经济,2001,(5):13.14
第l章绪论
结构雷同、技术含量低、空间布局失当等结构性矛盾,也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我国
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产业结构失衡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实现山
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山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山区生态安全,除了需要继续提高环
境保护基本国策地位,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外,还应注意如
何从制度上入手,通过完善产业政策,合理选择产业,充分发挥产业结构调整对环
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着力从山区产业结构变动和结构调整效应中获得改善环境
质量的动力。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山区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推进山区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途径。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有机会在福建最偏远的山区县之一,也是著名的莲子
之乡一建宁深入实践,接触山区人民的生活,了解山区存在的问题。建宁是中央苏
区县之一,同时也是典型的山区县,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期间,
我深深体会到山区经济发展的难度及山区人民对发展的渴望。为此,我在攻读博士
学位时,一开始就确定以可持续发展下当代中国山区的发展为主题,力图在调查研
究及认真思考中回答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中国山区如何走向现代化。在山区县的调
研给我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积极参与建宁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以及深
入各个乡村与村民调研座谈中,我掌握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分
析,我确定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题,研究如何通过山区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山区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
1.2相关论题的文献综述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一般认为,这一概念的讨论始于1962年,
美国学者卡森在其《寂静的春天》一书中,首次将农药污染的危害展现在世人面前,
引起人们对环境污染灾难性后果的关注。【4】1972年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研究
报告提出如果按目前的增长模式持续下去,世界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5]1987
年以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
未来》的报告,多视角地审视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
响,第一次在国际范围内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
议作出了~系列保护环境和促进发展的承诺。随后,1997年的特别联大和2002年
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会议又进一步重申和确认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
14l雷切尔·卡森藏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7
[sl丹尼斯·术都斯.增长的极限【M】.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H3一114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展强调在发展的基础上,作到保护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以及资源的循环和持续利用,
使人类在关心自己命运的问题上达成了空前的统一,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
展经济同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对立起来的错误观念,从实践上结束了以往通过牺牲
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错误作法。可持续发展以协调、全面发展为中心,目标是发展,
关键是可持续,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力争实现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文明的统一。在时间上,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长远的未
来;在空间上,不仅着眼于当代人,而且着眼于全人类。可以说,可持续发展革命
性地改变了旧的发展观。
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它的外延却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
理环境条件、资源保障程度以及文化价值取向等的不同而不同:有的偏重于经济,
如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Edward.Barbier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护
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6l
皮尔斯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自然资本不变的前提下的经济发展,或今天的资源使
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川有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以人为本”,
即以人为中心的系统发展观;州有的侧重于自然界,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回归自
然,放弃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成为“自然界的普通一员”,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
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的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的持续发展,包括生活质量的提
高与改善,如莱斯特.R.布郎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趋于平稳、经济稳定、政治安
定、社会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发展。在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野
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的著名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中就将可持续发展
定义为:“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91生
态学家则从自然或生态的角度,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之间的
平衡”;不少专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lq在1995年
召开的中国“全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讨会”上,有学者给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
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核心就是生态与
⋯Edward Barbier.Economics,Natural Rcsourcc Scarcity and Developmem[M]London:EElhscan Publications L缸
1989:5.6
仰D w Pearce,R.K.Turner,Economics of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M].Baltimore:The Johns Hot)kips
University Press,1990:4-5
[Sl刘长兴可持续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系统发展观【N】光明日报,1999-9.17(8)
{91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编.保护地球一可持续生存战略[M1.北京:中国环
境科学出版社.1992:16
叫王关义.可持续发展:六大学术观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02-18(11)
第l章绪论
经济相协调”。I“】1994年通过的《中国2l世纪议程》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一条人口、
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发展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
代人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道路。【12】在目前,如何解释可持续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的体系如何建立,还处于不断探索中。
在山区的发展这一问题上,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
人们充分认识到了山区提供森林、水、能源、矿产等主要资源以及遗传多样性的重
要性。大会通过的主要文件一(21世纪议程》第13章专门论述了“山区一脆弱的生
态系统及其可持续管理”,提出:山区是森林、矿石和各种产品的资源宝库,是水、
能源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来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条件,是全球错
综复杂、相互交错的生态系统的主要代表,并且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嘲议程呼唤人们加深对山区生态系统的理解,促进山区社会经济综合发
展,尽快为山区人民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开展行动。其后,各国政府及团体组织,不
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一直在遵循{21世纪议程》的原则并努力付诸实
践。在国际社会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如瑞士、奥地利、意大利、
德国、日本等多山国家也都采取了行动,成立了专门机构,颁布了有关法令,增加
了对山区的投资。2002年9月1日一3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
首脑会议上,不少国家政府、联合国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承诺建立山区可持续发展国
际伙伴关系,这标志着全球山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己得到全世界的广泛重视和认可。
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别是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差异的存在和扩大,
己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但对山区与平原经济发展的差距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从
我国山区理论的研究来看,与其他区域相比,对山区经济发展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
相对较少。冯玉广等人尝试构建了以县域为单元的5层山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可持续性评价。【lq孙守江对中国山区
的经济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山区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5】赵莹
雪以广东五华县为例进行了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研究,采用多目标线
性加权求和模型评价综合性指标。【16】上述文章提出从可持续发展度、可持续发展能
[111贲克平.全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讨会综述【J】冲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5(I):89
[121中国2l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R】.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2
[131国家环保局译2l世纪议程【R】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110
1141冯玉广.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定量研究一以山西省l临汾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3):18-20
115l孙守江.中国山区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们.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27(11):26
It61赵莹雪.广东山区县域农业发展驱动力分析及发展思路一以五华县为例田.热带地理,2003,23(2):158-161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力、可持续发展水平三个角度来评价山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杨建洲提出山区可持续
发展规划的方法是生态规划,实施的途径是生态管理。【川陈者香主编了《中国山区
经济学》一书,以山区建设为对象,进行专门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
议。【”l杜克勤主编的《中国山区经济研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山区经济综合开发、
山区经济政策、山区经济发展战略等。【‘q冉红美等人对中国山区生态系统存在的问
题及原因作了分析,从农业生态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山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20l陈
国阶等学者在对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山区居民家庭收
入的差距,主要来自非农产业,农业产业收入退于次要地位,非农产业人均增加值
决定中国山区的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2I】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受第二、三产业
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受第一产业的影响较小,中国要实现全面小康,必须逐步缩
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关键是加快西部山区的发展。(22】税伟等人以粤北始兴县为
例,研究了山区生态县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提出了加强与相邻相关地区的协调,
实施区域空间管治协调,科学合理选择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绿色考核等
对策。1231
上述研究为山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对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进
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现有文献对实现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的途径,特别是将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结构、产业选择联系起来并系统研究的成果并
不多,或者说还不够全面和深入。虽然,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它们有着密切和深刻的内在联系:可持续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反过来,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
中如何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山区而言是极为重要的。正是从上述
考虑,我将山区的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研究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通过调
整产业结构发展山区经济。
1.3研究视角与分析架构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山区经济,是我国面临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
1171杨建洲山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方法与实施途径们林业经济问题,1996,(3):4l-45
I”l陈者香,中国山区经济学f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0
㈣杜克勤.中孱山区经济研究【M】.jE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03冉红美.唐治诚.中国山区生态环境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水士保持研究,2004,11(2):180—182
H陈同阶,王青.中国山区经济发展差异与1F农产业的贞献[J]地理学报,2003.58(2):172—178
刚陈囝阶.周后珍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J].山地学报,2004。2i(4):435—441
例税伟.陈烈,唐常春.山区生态县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构建一以粤北始兴县为例[J].山地学
报,2006.24(1):70—78
第l章绪论
世界上许多山区共同面临的经济学课题。对这一课题的解析有各种不同的角度,即
使角度相同,剖析的切入点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研究从产业结构的调整着手,研
究如何通过调整山区产业结构,引导山区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及产业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调整山区的产业结构,是
本文进行分析的基本脉络。因此,在文章架构安排上,除绪论与结论外,本文用七
章篇幅着重从五个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解析:首先,对山区经济发展的概况作了简
要的介绍,界定了山区经济与山区经济结构,山区产业与山区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彼
此间的联系,并论述了山区经济发展趋势与产业结构调整闯的关系;其次,根据可
持续发展与山区发展的基础理论,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
过重点介绍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探究山区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的关系,为本文的阐述和论证奠定立论基础。第三,论述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
整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可持续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的新的要求。并深入研究产
业结构与资源、环境的密切联系,指出为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产业
结构应当调整优化的方向,同时分析了我国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因素,结合山
区产业结构调整现状,论证了调整山区产业结构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第四方
面是全文的重点,构成本文的核心,并揭示全文的主旨。这部分包括第5-7章,论
述改造山区传统农业、发展山区非农产业与山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农业是国
民经济的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不可能不涉及传统农业的改造:山区非农产业的发展
是调整山区产业结构的重点,山区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的发展、山区人民收入的
提高,关键在于非农产业的发展;而山区主导产业发展则是带动山区产业结构调整
的关键。最后,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探索调整我国山区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
1.4研究方法与创新
本文是一篇侧重理性思考和实证分析结合的论述,它围绕如何推进可持续发展
导向下山区产业结构调整这根主线,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经济学
和山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广泛吸收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优秀成果,试图将可持续
发展与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通过调整山区产业结构,实现
山区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总结国内外山区经济发展成功实践的基础
上,本文围绕中国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问题,采用具体分析和抽象分析相结合、
桶建师范大学博:t学位论文
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相结合,通过图表对比等方法,结合实际工作的体会,从以下
几个方面做出了一些创新性研究。
首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命题。尽管对于山区
的研究很多,在实践中也开发了大量的山区发展模式。但许多研究是就山区而山区,
主要是从如何促进山区经济发展这一日标下迸行的,措施比较单一,而对生态环境
对山区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考虑不多。本文提出山区既要经济发展,也要生态保护,
而关键还是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山区的经济发展不能损害山区的环境,
而山区的生态保护又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因此,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山区经济
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出调整山区产业结构是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
重要途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结构优化,已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产
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可持续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
求,而产业结构调整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促进山区经济可持续
发展,关键还在于调整山区产业结构。对于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山区实际调研情况,有一定的创新。
第三,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上,本文提出了要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山区非农
产业的目标。对于改造传统农业的研究较多,本文对山区农业的重要性作了分析,
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在发展山区非农产业方面,做好非农
产业选择对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对山区非农产业的选择研
究较少,而且在实践中山区存在引资饥渴症,为了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不少地方
只注意到引进项目和资金,而对产业门类的选择不加以重视,甚至为了资金和项目
的引进而放宽产业的环境保护要求,往往严重损坏了山区的生态环境。本文对适合
山区发展的非农产业进行了创新性的探讨。
第四,对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也进行了研究和
探索。鉴于山区的弱势地位,本文提出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介入山区产业结
构调整,同时政府也要注意介入的广度和深度,避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这方
面内容本文有一定创新,特别是对山区发展法的设想,以及如何转变政府职能,防
止山区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作了探讨。
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山区研究的一些缺憾。在理论上,明确提
出了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山区
第1章绪论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上,通过对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山区县发展主导产业的实
证分析,具体探讨了山区发展主导产业的经验,弗对政府在山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
作用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对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2章我国山区经济发展概述
第2章我国山区经济发展概述
2.1我国山区经济发展概况
我国山区开发,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1949.1957年间,国家比较重视山区建
设,进行了以治山、治水、整地、改土、封山育林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山区建设
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后来在1958-1978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的20年期间,全国绝大部分山区的建设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甚至破坏的状态。改革
开放后,国家确立了山区经济建设应当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农工商
运综合发展的正确方针,并从1996年起在全国开展了山区综合开发试点示范工作。
通过山区综合开发试点示范及推广,调动了山区人民的积极性,开发了山区资源,
使得山区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民收
入显著增加,人均纯收入从1992年的575元增加到1999年的1903元;山区县地方
财政收入从1992年的278亿元增长到1999年的559亿元。1999年以后,山区县域
经济发展更为迅速,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3506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4690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4678亿增长到2004年8957亿元。生态旅游、
天然医药、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已逐渐成为山区的支柱产业。
虽然山区经济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平原、沿海相
比,山区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距。2004年山区县、丘陵县、平原县的经济
发展水平统计表明,全国从山区、丘陵到平原存在三大区域差异,即平原县经济发
展水平最高,丘陵县次之,山区县发展水平最低。与平原县相比,山区县的人均第
二产业增加值远远落后(见表2-1)。
山区县丘陵县平原县
县个数895 529 645
面积(平方公里) 4231795 2220204 2636691
总人口(万人) 30175 28215 36789
第一产业增加值(万元) 46896104 53508652 78302067
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元) 1554.14 1896.46 2128.41
第二产业增加值(万元) 89566864 112997419 184699109
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万元) 2968.25 4004.87 5020.5
m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一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社。2005:421~423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即使在东部发达的沿海地区,山区与平原经济发展的差距也是明显的。广东省
50个山区县占全省总人口的39%,占总面积65%,但2003年全省50个山区县GDP
总计只有2104亿元,不及广州市的一半。p5]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年我国经济的快
速发展,山区与平原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中。推动山区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解
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关键。
2.2关于我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几个范畴
2.2.1山区的概念及其区域特征
2.2.1.1山区的概念
我国是一个地形复杂多样的国家,通常地理学家把我国地形分为山地、高原、
丘陵、盆地、平原等五大基本地貌类型。我们所说的山区是一个区域概念,它和平
原地区、沿海地区一样,同属于区域性范畴。凡以山脉或山系组成的空间区域,都
可以叫做山区。从外延上看,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原。可以说,山区和平原相
对,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
山区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地域空间。从自然状态观察,山有山顶、山腰、山脚、
阳坡、阴坡之分: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高原之别。不同的海拔高度和地质
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动物、植物、矿藏资源分布,这是山和山区自然形态的突出特
征。从人文构成看,山区民族较多。我国山区居住着汉、回、蒙、藏、茁、瑶、彝、
景颇、卡瓦、土家、哈萨克等50多个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
伦理道德观念及生活方式。从山区人口的聚居程度来看,又有城市、集镇和农村区
别。同时,大部分国家的山区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处于落后地区,我国的欠发达
地区绝大部分是山区,这种落后是社会系统整体发育的落后,因此,山区也是一个
社会的概念。正因为山区具有多重性质,因此,可以说山区是“具有一定海拔、相
对高度及坡度的自然人文综合体”。[26】
2.2.1.2山区的区域特征
山区是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社区,不仅有明显的自然环境特征,更有其典型的
社会经济特征。
(1)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山区以其特殊的自然环境而具备类型划分的意义,
因此,认识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显得非常重要。
瞄剐阿里巴巴农业频道身陷十面埋伏的广东,为谁哭泣
【DB/OL]http//info china alibaba com/news/detail/v2-d5586989.html,2007-02-19
c划丁锡札,郑运吕1Ij论山地学【JJ山地研究,1996,14(2):83·94
第2章我周山区经济发展概述
①山区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山区自然环境是由地貌、气候、相应的土壤和植被、
动物等构成的。山区地貌、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形成了山区土壤、植被、动物等的
多样性,构成了山区自然环境多样性的特征。如山地气候的多样性,在同一高度上,
不同的地貌类型如高原、平地、盆地、山峰、山谷,气候资源各有不同;同一山地,
山南、山北不同,迎风坡、背风坡有别,山顶、山腰、山麓各异。此外,山地还有
垂直分异性特征,即在山地形成的演变过程中,气候、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随海
拔的变化而分异,便形成山地自然垂直带。因此,进行山区经济建设,必须摸清当
地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为山区引种、改制、品种搭配和发展多种经营提供科学的
农业气候依据,这样才能减少种植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山区气候资源的巨大潜力,
更好地开发建设山区。
②山区自然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山区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
资源和森林资源。山区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种类众多而丰富的生物资
源,有“动植物宝库”之称,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是山区的一大优势,是山区经济
发展的物质基础。山区矿产资源的蕴藏量相当丰富,我国目前已找到的171种矿产
都在山区,探明贮量的有158种。在水资源方面,山区是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如
我国著名的黄河,长江,珠江、黑龙江等均发源于山区。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75亿
公顷,大部分分布在山区。即】此外,山区还是水果、茶叶、木本粮食、林产品和药
材等的主要生产基地。
③山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即山地环境的不稳定性。在山地的垂直系列或垂直
带谱中,若某一层次地带发生变化,不仅难以恢复,而且影响到山地环境的稳定性。
此外,山地灾害类型众多,有山洪、泥石流、滑坡和水土流失等。山地由于坡度、
地形影响,重力势能变化明显,其中发生频繁、危害最大的是泥石流、滑坡和水土
流失。山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山区的社会经济特征在习惯提法中,山区是贫困的代名词,这是一个具
有国际性的普遍现象。在中国,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集中连片的贫困县,绝大部分
分布在山区。山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绝不仅仅是收入水平、消费水准、生产
效率等经济差距,而是包括经济、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进化过程中历史阶段性的差
距”。[2a】费孝通先生通过社会类型的比较,确认了山区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地域社会。
[271 2006中国事实与数字
『DB/OL],http://www.china COlll.cn/cconomic/zhuanti/2006figures/nodc 7009148.htm,2007.02.ol
田1魏文明,袁芳.贫田地区贫困的成因及对策【J】经济论坛,1990,(6):5I-53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这个典型社会在我国又多是多民族或少数民族地区,山区的问题和民族的问题紧密
联系在一起。㈣从各学者的分析以及山区的现状来看,山区的社会经济特征主要有:
①社会封闭性特征。由于受特定的地形特征影响,山脉的阻隔,对外交通的困
难,造成了山地社区的自然封闭,再加上山区内部通婚的普遍性,加深了贫困山区
的自我封闭,影响和阻碍了山区之间的交易和互动,增加了山区发展城市、集镇,
乃至农村集市的成本和难度。
②居住分散性特征。在气候、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以农业为
主的山区乡村人口,必须分散居住才能使得每个家庭获得基本的土地或山林以维持
生存和生产。山地社区的分散性与海拔、耕地有密切的联系,海拔高的山村,山高
坡陡,地广人稀,海拔低的山村,则相对地少人多。
③发展边缘性特征。山区一般远离经济中心和市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
设施薄弱,处于经济区域的边缘地带,经济中心区域对山区的辐射带动力较弱。由
于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在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上与平原沿海地区相比,呈现出明显
的滞后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制定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确定的592
个贫困县中,丘陵和山区占86%,平原区仅占14%。俐大部分山区由于交通不便,
自然条件限制,山区居民素质低、市场观念落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④民族类型多样性特征。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90%以上在山区。从西北
帕米尔高原经青藏高原至西南横断山脉、滇南山地和华南桂西山区、华中武陵山区,
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藏、彝、苗、瑶、傣、哈尼、基诺、自、景颇、土家等少
数民族。从东北努鲁尔虎山至西北黄土高原,主要居住着蒙古、回、满等少数民族。
多民族居住,决定了山区经济文化类型的多样性和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⑤经济文化心理的保守性特征。山地社区,特别是贫困山区由于长期处于自给
而不能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加上与外界封闭隔离,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观念转换迟
缓。在价值观念上,山区人民仍表现出一种浓厚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商品
经济意识淡薄,不敢冒风险,怕在与外界的经济交往中吃亏上当,安于只求温饱的
生活状态,使山地社区的经济文化心理呈现出较强的以农为本、安士重迁的安贫观
念。
‘列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998
1301陈国阶.中国山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科技导报,2004,(6):56
第2章我屋山区经济发展概述
2.2.2山区经济与山区经济结构
山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地域空间,它不同于农村和城市,但又与农村、城市的
发展相联系。相对于农村,山区里面有农村和城市,而农村里面有山区但无城市。
相对于城市,山区里面有城市。而一般平原城市里面无山区。因此,山区经济与农
村经济、城市经济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可以说,山区经
济是在山区范围内受山区生产方式制约而形成的一种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
商业、建筑业等产业在内的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动态经济系统。地域性特征是山区经
济最显著的特征,山区经济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即由山地、丘陵、高原所构成的山
区地域,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到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也受到
山区自然环境的制约,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经济,有着自己独特的经济运行规
律。山区的地域特征、资源禀赋及特有的产业特点,构成了经济学研究的意义。所
以,综合观察,山区经济是一个多成份、多层次、多种结构的复杂系统。对于这样
一个复杂系统,我们必须用系统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研究,特别是对于山区的经
济建设、自然规划以及多种具体政策的制定等,必须因各个山区而异。
山区经济结构是山区经济的构成要素及这些要素的构成方式,是山区经济各个
要素在特定的关联方式和比例关系下所结成的有机整体。广义的山区经济结构指生
产方式的结构,包括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分
解山区经济结构,大体包括山区所有制结构、山区生产结构、山区流通结构、山区
分配结构和山区消费结构等5个部分。其中每一部分又可分解为若干部分,如山区
生产结构分为山区产业结构、山区技术结构、山区就业结构、山区生产组织结构和
生产地区结构等。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
益的根本性措施。131】发展山区经济,关键是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动山区
经济结构调整。
2.2.3山区产业与山区产业结构
产业是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相同用途产品企业的集合。啤】山
区产业发展是建立在山区特有的自然系统基础上的,并且对山区生态环境起着重要
的影响。大跃进时期“以粮为纲”的产业发展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山区的自
然规律,不仅使我国山区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而且造成了我国山区生态环境的破
p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q.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70
[321杨建文。周冯琦’胡晓鹏.‘产业经济学》[MI.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1-2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坏。改革开放后,我国山区农业发展较快,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004
年,山区生产了全国粮油总产量的53.94%、肉类总量的59%,不仅保障了中国山区
人口的粮食需求,而且对支援全国的粮油供应、保障社会安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
用。但由于山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山区农业内部结构单一,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抗
灾抗害能力较弱,集约经营程度和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农业
发展后劲不足,已成为山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此外,全国山区因自然条件和生
产力水平的不同,形成了农业生产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在东部沿海山区,
人均占有耕地少,粮食单产高,发展比较均衡:中部山区,一般人均占有耕地多,
但粮食单产低;而西部山区地广人稀,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一般人均占有耕地少,
粮食单产低。与此同时,在山区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山区非农产业也取得了长足
的发展。在三线建设时期,山区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山区是我国
重要的能源、原材料、汽车、机电、工业机械等产业的生产制造基地。据对全国山
区县和丘陵县的统计结果,2000年中国山区(含丘陵地区)非农产业增加值已占到
山区县和丘陵县GDP总量的71.5%。印】但广大山区远离大中城市经济中心,交通、
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薄弱,信息不灵,人才短缺,投资和发展环境不理想,产品
市场竞争力差,使山区非农产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产业结构,按通常意义上的理解,是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
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州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居于
主导地位。山区产业结构是一定时期山区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
关系,是山区产业之间关联程度的动态反映,也是衡量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
志,它的变动对山区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山区的三
次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第二、三产业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但与全国相比,一、
二、三产业比例仍然显著不合理,而且存在着东、中、西部的地域差异(见表2.2)。
表2-2我国山区县和丘陵县三次产业比重(2000)pq
项目山区丘陵山区+丘陵
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中部西部
人均GDP(元) 6788.8 3872.6 2639.1 9092.2 4656.7 3479.0 7872.9 4316.1 3003.4
第一产业比重(%) 25.19 28.98 36 42 22.79 28.82 36.69 23.88 28.89 36.59
第二产业比重(%) 44.02 40。22 32.67 47.3I 40.25 32 75 45.82 40.24 32.71
第三产业比重(%) 30.79 30.80 30.90 29.90 30.93 30.55 30 31 30.88 30.73
㈨陈国阶等.2003中国山区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34
⋯龚养军,应勤俭.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999:15
㈣陈国阶等.2003中国山区发展报告【M1.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0
第2章我国山区经济发展概述
从表2-2数据可以看出,不论是山区、丘陵、还是山区加丘陵,三次产业的比
重都呈现相同的规律,东部山区、丘陵或山区加丘陵的三次产业比例相对更加合理,
而西部山区的三次产业比例更加不合理,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地位。但就是东部山
区的三次产业比例25.19:44.02:30.79,与同时期全国的平均水平16.4:50.2:33.4
相比,第一产业也远高于当时全国的平均水平,而第二、三产业则发展不足。
表2.1和表2-2的数据表明,与平原和沿海地区相比,我国山区产业结构的基
本特征是以农业为主体,农业人口所占比例较大,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从单位
面积及人均产值来看,我国山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业人口人均产值都比较低,
根据宁夏山区的调查结果表明,1984~1999年间,山区乡村劳动力使用结构中,第
一产业比重虽然从96.7%降低到84%,但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却从58万人增加到
87.9万人,而且主要是种植劳动力的增加。pq
此外,由于山区加工业落后,虽然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但资源主要以原材料
的方式流出山区,产品附加值低。特别是在交通比较落后,信息不灵通的贫困山区,,
产业发展的规模受到明显的限制,不能形成稳定的产业发展条件。绝大部分山区是
以自给性的生存型农业为主体,物质投入少,劳动工具简单。为了维持不断增长的
山区人口生存和简单再生产,在生产效率低下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扩大耕地面积、
增加劳动力数量来实现粮食的增长。但由于山区宜耕地面积有限,大部分山区毁林
开荒的现象非常严重,造成了山区林地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山区灾害频繁。因此,
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势必要调整山区产业结构,促进山区经济增长,解决山区人
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2.3我国山区经济发展趋势与产业结构调整
山区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经济的发展。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完成工业化中期的
发展目标,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
目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此阶段的发展中,影响山区
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一是资源需求.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山区资源的
需求将进一步增长;二是环境保护。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山区生态
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贫困问题。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山区,解
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关键也在山区。这三个因素归根结底是如何更快更好的发展山
区经济。从国外山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也适用于山区,即
1361段庆林.典型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m.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4):23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非农产业产值比重逐步提高,我国山区
经济发展也呈现这种相同的规律。在此,我们选取东部、中部、西部三个有代表性
的山区县“十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见表2-3)。
表2-3中国山区县三次产业结构变化p"
,夏海原县湖北鹤峰县浙江苍南县
年份2001 2003 2005 2001 2003 2005 Z001 2003 2005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6.12 8.70 8.45 10.02 i3.14 88.67 109.8 135.52
第一产业<%) 37,1 31.O 41.7 36.3 34.1 11.86 9.47 10。4
第二产业(%) 29.9 13.5 35.5 40,0 35.3 53.80 53.19 44.4
第三产业(%) 33.0 55.5 22.8 23 7 30.6 34.34 37.34 45.2
从表2—3来看,在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各县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实质
性变化,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之间相对比重的迅速消长。其共同的规律体现为第一
产业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上述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山区经济发展,非农产业产值所占比重
逐步提高这~趋势,而这也符合世界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随着我国山区经济的发
展,我国山区产业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从收入需求弹性小、利润率较低的农业为主
的结构,逐步向收入需求弹性大、利润率高的非农产业为主的结构转变。当然,由
于各地山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和具体步骤将有
一定的差别,但对绝大部分山区来说,从以农业为主的结构,向以第二、第三产业
为主的结构转化将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以说,山区的经济发展包含着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演变,没有产业结构的
相应调整,谈不上山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如果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太慢,结构不合理,那么,它会阻碍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如果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和升级,有效的改善了资源的配置,就可以促
进经济增长。因此,调整和优化山区产业结构,已成为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
径。
071数据来源:根据各县历年统计公报分析
第3章可持续发展: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3章可持续发展: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已摆脱贫
困,所取得的这些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江河污染,地下水水位下
降严重,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生物种类、数
量锐减,【鞠1这些生态环境问题都跟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直接相关。因此。我国
山区如何在新形势下坚持可持续发展,已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成为
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3.1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综述
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共识。20世纪50年代以来,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生产的发展和工业的不断集中,人类社会在总体上进入一个
新的历史性发展阶段。但随之而来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环境污染蔓延,
生物种类减少,自然生态失衡,臭氧层遭破坏,气候变暖,荒漠化加重,使得国际
社会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不断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1.1马克思恩格斯对可持续发展的论述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主要是当代人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处的时代,
环境问题并没有象今天这样突出,马克思、恩格斯也没有提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理
论,但他们高度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面临着“两大变革”,
那就是“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p。】在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人
关系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在《资本论》等重要著作中初步分析了可持续发展
的问题。
3.1.I.1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它依据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要求人
类的行为既要有益于人类的生存,又要有益于生态平衡。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
其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
一部分”;【柏l“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以及人类本身都不断地变化,而且这一切
都是由于人的活动”、“只有人才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
删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N】.科技日报,2000·12-26(4)
1;91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03
【柏l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杜。1972:95
川恩格斯.自然辩证法【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既肯定人对自然界的主观能动作用,人的活动对地球表面、
气候、植物界等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的同时,又提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
为建构人与自然协调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哲学依据。对于人对自然的改造和
征服,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
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
取消了”。“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
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一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
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
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I“J由此可见,建立人一社会一自然的
协调发展系统,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重要任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
前提条件。
3.1.1.2关于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论述
对于土地资源,马克思强调,我们不是反对人们对自然界的利用,而是反对资
本主义对自然资源的自私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
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两个源泉:土地和工人。”pq土地作为人类永久
的生存条件,破坏了土地也就破坏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也就是破坏了财富的来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地租”理论时提出:“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
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
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及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
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
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4”马克思的这一论述,精辟阐释了为后代着想的可持续
发展理念。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之一就是在资源利用方面对后代负责,为后
代着想,给予子孙孙留下发展的空间和条件,而马克思明确表述了这个核心理念。
与此同时,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对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破坏。由于资
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对木材等资源的需求大量增加,而在当时还普遍缺乏生态意
识的情况下,就必然造成对森林的破坏,从而使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造成土地荒
漠化。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曾经写道:“耕作的最初影响是有益的,但是,由于
H2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305
[431马克思.资本论(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553
¨l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f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75
砍伐树木等等,最后会使土地荒芜。”“结论是: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
识地加以控制(他作为资产者当然想不到这一点),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象波
斯、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希腊那样。”I蚯】资本主义大生产不仅依赖于土地和森林,而
且还必须依赖于大量的矿产等资源,但是,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所以随着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矿产资源将会日益减少,从而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对此,
马克思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在分析由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作用而使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加剧时指出:“劳动生产率也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自
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随着由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减
少。⋯⋯我们只要想一想决定大部分原料数量的季节的影响,森林、煤矿、铁矿的
枯竭等等,就明白了。”[461在这里,马克思用“枯竭”二字来表明资源利用的不可
持续性。
3.1.1.3马克思恩格斯从制度和观念两方面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对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恩格斯曾经预言:“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不仅会消
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有形的浪费和破坏,这种
浪费和破坏在目前是生产的无法摆脱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HJ那么,
生产资料为社会占有的公有制社会,为什么能够避免资源和产品的浪费,从而有利
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
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
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
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即】这就是说,在理想社会里,
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控制之下,根据人的需要按最集约化的方式来组织人和自然之
间的物质变换,就可避免浪费,从而有利于持续发展。
如果说,上述表述是从社会制度的变迁方面来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那
么,马克思还提出了具有生态伦理学意义的善待自然的主张。这是一种新的发展观,
它从观念转变方面,即从单纯“征服自然”观念转变为必须“善待自然”的观念,
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I抽】所以我们有理由确认,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等
著作中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尽管这些理论是初步的,但给后世留下了探讨的
H卸马克思.马克思致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3
I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89
1471思格斯.反七L林论冯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小版社,1972:321--323
㈣马克思.资本论(第3箍)【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6-927
㈣李成勋.马克思论人与自然之问的物质变换..-j-持续发展理论的先声.株洲师范尚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5(12):9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方向。
3.1.2西方学者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论述
尽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能追溯到很早乃至于古代,但一般认为,这一概念的
讨论始于1962年,美国学者卡森《寂静的春天》一书中,首次将农药污染的危害展
现在世人面前,她用大量科学事实提醒人们,由于DDT等农药的滥用,人类将失去
“阳光明媚的春天”并非是虚构的故事.这一警告引起了人类开始质疑传统发展观,
开始关注环境污染的灾难性后果。
1968年《人口爆炸》一书发表,将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污
染联系起来,立即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爆炸性话题。【鲫】1972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D.
梅多斯等人受民间的国际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的委托,就当时的经济增长趋势与未
来人类困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提交了《增长的极限》这一研究报告,提出如果
按目前的增长模式持续下去,世界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其结论是:“如果世界
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消耗按现在的增长趋势继续不变,这个星
球上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一百年内某个时候达到极限。最可能的结果是人口和工
业生产能力这两方面发生颇为突然的、无法控制的衰退或下降。”[6I】罗马俱乐部的
预言一经提出就震动了全世界,在当时成了世界各国的头号新闻,唤起了国际社会
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但由于《增长的极限》结论过于悲观,过分夸大了
入口爆炸、粮食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严重性,它提出的“零增长方案”
在现实中也难以推行,所以后来反对和批评的意见也逐渐增多,一些西方学者把该
书作者指责为“带着计算机的马尔萨斯”。许多科学家和经济学家相信,《增长的极
限》所预言的世界末日不会出现,世界是可以持续发展下去的。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1980年由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
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出版的文件《世界自然保护策略:为了可持续
发展的生存资源保护》中第一次出现的。该书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保护与发
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其中反复用到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虽然这份报告并没
有明确给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但人们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发端源于此报告,
且此报告初步给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轮廓或内涵。
1981年,美国农业科学家莱斯特.R.布朗出版了他的名著《建设一个持续发
1删PaulR Ehrlich.ThePopulationBomb【M】.NewYork:Ballantinc,1968
㈣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杜,1997:113.114
第3章可持续发展: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展的社会》,第一次对可持续发展观作了系统阐述。这本专著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
分详细分析了土地沙化、资源耗竭、石油枯竭、粮食短缺等四大问题;第二部分探
索了走向持续发展的途径,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开发可再生资源
等三大途径,并对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作了多侧面的描述,探讨了向持续发展社会
过渡的途径、阻力和观念转变等闯题。至此,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初具雏形。【艟】
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了《我
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多视角地审视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开发、生态环境
的负面影响,第一次在国际范围内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嘲这一表述成
为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公认的定义。
3.1.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制度创建
在对环境与发展问题反思的背景下,从70年代起联合国先后召开了三次会议,
即1972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在巴西
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和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
首脑会议,这三次联合国会议被认为是国际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
要会议。可持续发展也逐步由概念进入战略形成与制度创建阶段。
3.13.1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这次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这是世界各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坐在一起
讨论环境问题,讨论人类对于环境的权利与义务的大会。会议的目的是:促使人们
和各国政府注意人类的活动正在破坏自然环境,并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的
威胁。会议鼓励和指导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采取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行动,并要求各
国政府、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在采取具体措施解决各种环境问题方面进行合作。
会议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一《人类环境宣言》,郑重申明:人类有权享有良好
的环境,也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
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会议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
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会议还通过了将每年的6
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的建议。在会议的建议下,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总部设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这次会议后,世界各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环境保护
1521莱斯特.&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M】.祝友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
删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王之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2-53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和污染治理工作,尤其是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环境质量有所
改善,工业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许多国家也设立了环境保护的职能部门,并
建立了环境保护监测系统。
3.1.3.2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这是继1972年6月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
境会议之后,环境与发展领域中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次国际会议。这次大会是
在全球环境持续恶化、发展问题更趋严重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以可持续发展为指
导思想,反思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
式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并加以否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普遍接受。
与会各国就可持续发展这个2l世纪的核心议题达成了共识,并一致承诺把可持续发
展作为未来的、长期的共同发展战略,标志着人类对发展理论的认识进入一个新阶
段。会议围绕环境与发展这一主题,在维护发展中国家主权和发展权、发达国家提
供资金和技术等根本问题上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最后通过了关于世界环境与发展问
题的纲领性文件一《2l世纪议程》以及相关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气
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五个体现
可持续发展新思想、新战略的文件,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
商理事会。《21世纪议程》涉及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领域,提供了至2l世纪的长时期
内,如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为在
全球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行动准则。它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
动,使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21世纪议程》成为人类共同发展的行动纲领和
一致追求的实际目标。会议的成果具有积极意义,在人类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进程
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1.3.3 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
这次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是继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后,国际社会就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举行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与会各国围绕生
物多样性、农业、能源、水与公共卫生以及健康与环境等中心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
流。会议回顾了{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了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这一重要文件。会议在总结全球的可持续发
展战略在过去10年来执行情况之后得出一个令人深思的结论:可持续发展并没有实
质性进展,局部地区还有恶化的趋势,人类过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努力并不
第3章可持续发展: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算成功.会议认为单纯依赖技术路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提出
要“在各级有一个有效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框架,是充分执行(21世纪议程》、
采取后续行动落实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的成果和应付正在出现的可持续发
展挑战的关键。应根据{21世纪议程》的各项规定和进一步执行《议程》的1997年
方案以及《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的各项原则,⋯⋯建立一个有效的可持续
发展体制框架”,以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领域的连贯一致和政策整合”州这
样一个全新的操作思路,这就开始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转向制度路径。
在这三次重大的国际性会议上,国际社会专门为环境问题走到了一起,并分别
从技术变革和制度安排两种途径探讨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方案,实现
了可持续发展由技术路径到制度路径这样一种操作思路上的转换,以及可持续发展
实践从单纯依靠技术路径转向到以制度路径为主的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正确的历史方
向。
3.2山区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从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人类过度对山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山区产生了一系列
生态环境问题。为此,国际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可持续发
展观点来分析,山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典型地区。山区是地球上复杂且相互依存的
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类型,是水、能源和生物多样
化的重要源泉,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人类不可持续的
自然资源开发行为,导致地球上绝大部分山区的生态系统正受到水土流失、山崩和
泥石流的严重影响,山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正在迅速丧失。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
山区人民的生活普遍贫困,地球上绝大部分山区正面临着环境的恶化,近半数的世
界人口直接受到山区生态系统退化的影响。嗍因此,需要立即采取行动,保护和管
理好山区的自然资源,促进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1国际山区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3⋯2 1 1国际社会对山区问题的理论研究
山区问题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研究课题。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山区
研究的科学家对山区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山区居民之间的重要关系有了
越来越深刻的认识。此后,开展山区综合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出现了“山区学”
(卅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DB,oL】.http:llc剃.acca21.o瞎cn/2002/hot34·10.html.2007-2-1
1551联台国粮食与农业机构快讯2000年07月31日【DB/OL】.
http://www.agri.gov.cn/ztzFFAO/2000/073 I.htm,2007-02-Ol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词。州美国、法国、奥地利、德国、瑞士、意大利、日本等国都成立了专门的山
区研究机构,并出版了很多专著和杂志。如日本对“山区科学”的研究历史悠久,
设有山区协会,出版了《山区讲座》、《高山深谷》、《富士山与生态学》等著作。美
国科罗拉多大学的极地与高山研究所专门出版了《极地与高山研究》杂志。法国格
勒诺尔布大学的高山地理研究所已出版《高山地理评论》期刊多年。
在国际地理界中,山区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1968年国家地理协会成立山地
生态委员会,并于1972年和1976年分别召开了国际性的高山生态专业学术报告会。
1980年山区生态委员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以联合国大学为中心,在
美国科罗拉多州成立国际山地协会,该协会的目的在于促进有关山区资源的保护和
开发利用方面的国际合作,指导山区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并协助解决有关山区开
发利用中的疑难问题。世界上还成立了一些着重于山区研究和发展的国际研究机构,
如在尼泊尔成立的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在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成立的非洲
山区协会,在智利圣迭哥成立的安第斯山区协会等。各个研究机构开展了对山区方
面的研究,内容涉及山区形成和演化过程、山区地形学和山志学、山区垂直地带的
特点和地区分异规律、山区开发利用研究、山区民族和居民点研究等。
3⋯2 1 2国际社会推动山区经济发展的措施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人们充分认识到了山区
作为提供森林、水、能源、矿产等主要资源以及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大会通过的
主要文件一(21世纪议程》第13章专门论述了“山区一脆弱的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
管理”,提出:山区是森林、矿石和各种产品的资源宝库,是水、能源和生物多样性
的重要来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条件,是全球错综复杂、相互交错
的生态系统的主要代表,并且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57J议程
呼唤人们加深对山区生态系统的理解,促进山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尽快为山区人
民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开展行动。其后,各国政府及团体组织,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
发展中国家,都一直在遵循《21世纪议程》自织则并努力实践。1998年11月联合
国代表大会通过了53号决议,确定2002年为“国际山区年”,旨在提高国际社会的
山区意识,使全世界人民真正了解山区及其重要性,全面认识山区资源的脆弱性和
保持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鼓励各国政府制定山区与非山区平衡发展的经济政
[561李维长.山区可持续发艘的世界意义【刀世界林业动态,2004:17(1):6
刚国家环保局译.21世纪议程【R】.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110
第3章可持续发展: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策,扩大投入山区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嗍
在国际社会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如瑞士、奥地利、意大利、
德国、日本等多山国家都采取了行动,成立了专门机构,颁布了有关法令,增加了
对山区的投资。在发展中国家,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肯尼亚政
府认识到了山区生态系统应当是一种由许多利益集团共同利用并管理的复杂多变的
生态系统,因此,在1994年颁布的肯尼亚新林业政策中规定:山区生态系统从政府
控制转为在非政府机构和当地社区组织的参与下与政府部门共同管理。泰国于1970
年开始执行“皇家北部发展计划”,这是一个长期的山区发展计划,由泰国国王筹集
资金并组建专门机构负责实旌。该计划根据山区特点,通过因地制宣地营造用材林
和果树、种植花卉和蔬菜、开展山区禽畜养殖业,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山区的自然植
被,也使山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网
2002年9月1日·3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
不少国家政府、联合国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承诺建立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伙伴关系,
这标志着全球山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重视和认可。
3.2.1.3国际社会推动山区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多山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发展山区经济
的经验证明,只要重视山区开发和山区研究,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山区经济就能
够迅速发展,达到甚至超过平原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1)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山区建设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为了保证国家对山区的
政策的有效实施,许多国家建立了专门的山区管理机构。如法国在1973年12月成
立了部际协调委员会,确定对大的山地实行区域化管理,每一区域派一委员负责:
另外,法国山区的农村改革委员会也参与山区经济发展的部分组织、协调工作。美
国在1933年公布有关水土保持法令,成立了土壤保护局,后又改组为自然资源保护
局,作为保护国家土壤资源和防治水土流失的常设机构。嗍意大利政府为了改变南
部山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状态,于1950年成立了跨部门的南方开发基金局,负责
协调开发各部门开发南方的长期计划。南方基金局的成立,对于促迸南部山区的经
济文化开发,缩小南北方面的巨大差距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6I】
【堋吴宁等,2002年“国际山区年”的由来和目标们林业科技管理,2002,(1):10
p研李维长.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意义【J】.世界林业动态’2004:I“1):8
【删李明华,徐琪.解决山区环境问题的制度导向们.浙江社会科学,2004,(6):92
[611杜克勤冲国山区经济研究Dd】.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52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制定有关山区建设的法律,保护和促进山区经济的健康发展。阿尔卑斯山
区的瑞士在1923年通过的《农业法》中,就提出了保护山区农业的问题。意大利
1948年的宪法中也明确规定了“有利于山区的措施决定”。日本对山地农业一向重
视,1952年日本第十三届国会通过了《急倾斜地带农业振兴临时处置法》、《新农山
渔村建设综合对策事业》和《山村振兴法》:1975年和1985年又对《山村振兴法》
进行了两次修改,进一步指出了山区开发利用的重要性:1960年在《治山治水紧急
措施》的基础上制定了治山事业lO年规划。法国于1982年12月制定了《山地发展
和保护法》,该法的制定旨在统一考虑山区问题,采取不同于其他国土的管理政策,
以促进山区的自行发展。英国早在十九世纪末就制定《山地绿化法》和《山地复兴
法》,主要目的是保持水土、防止侵蚀,其中有的条文至今有效,1946年还通过了
《山区农业法》。[65】
(3)提供投资、税收优惠和各种补助,鼓励山区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政府
为了鼓励山区产业的发展,为山区新企业的建立和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种形式的投资、
税收优惠和专项补助。意大利政府通过南方基金局采取措施减免税收,对工业企业
厂房建筑、购置机器提供补贴和贷款优惠,鼓励南方工业的发展,还通过强制性措
施使在意大利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参与制企业的投资和新建厂家转入南方;
此外,南方基金局在开发前期,还集中大量资金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981年法国政府为山区提供的各项补贴占山区农场平均纯收入的22%,其中13%是
山区特殊补贴,对工业、手工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按两种方法给予补贴:一种
是创造就业机会的补贴,一种是专用于有关农业方向的补助。这种补助和产业发展
相结合的政策,有力促进了山区产业的发展。【63】
(4)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山区的产业,保护山区自然环境。保护山区自然环境
的关键还是选择适合山区的产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各国
均从产业选择着手,在保护山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条件,引导山区产业结构的
调整优化,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受到各国的普遍欢迎。此外,由于受自然条件的
制约以及历史方面的原因。山区交通、通信、能源、供水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严
重制约着山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此,各国还重视发展山区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
不断优化山区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展水电等能源产业,解决山区的能源闯题。
1621陈者香主编中国山区经济学【M】.北京:红旗出版杜,2000:546
旧)杜克勤中国山区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52—53
第3章可持续发展: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瑞典全国有1000座水电站,其中小于1000千瓦的有600座。1979年美国国会通
过了小水电法,目前有50%水力工程,而这些工程又多分布在山区。【卅】
3.2.2我国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3.2.2.I我国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1992年,我国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
展报告》,系统回顾了中国环境与发展的过程与状况,阐述了中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
基本立场和观点。在会上,我国签署了两个公约,承诺中国将认真履行会议所通过
的文件。在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署、环境署的支持下,1992年8月我国制定了指
导中国环境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
路是中国当代以及未来的选择。1994年4月,中国政府制定完成并批准通过了第一
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
书》,确立了中国2l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和各个领域的主要目标。这是
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文件,把可持续发展原则贯彻到各个领域。在此之后,国家有
关部门也相应地制定了可持续发展实施行动计划,推动《中国21世纪议程》的具体
实施,如《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国海洋21世
纪议程行动计划》等。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1996年3月第
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作出了中国今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重大决策。“十五”计划还具体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阶段目标,并专门编制和
组织实施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社会和经济的其他领域也都全面地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
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建议》中明确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发
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加强了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及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
州陈者香主编.中国山区经济学D哪,北京:红旗出版社,2000:543
祸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制定和完善了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法律、行政法规,对现行
的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法律、行政法规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如在修改以后的《刑法》
中专门规定了几种主要的污染和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及其刑罚,修改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
产资源法》等,使环境保护法律更加严格、更有可操作性:国务院还颁布了区域性
法规一《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此外,许多省级人民政府也颁布了促进可
持续发展的规范性文件,为法律的实施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目前已初步
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与资源法律体系框架。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成立了环境
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在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起草、监督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加强和健全了执法和监督机构建设,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市、县四级环境和
资源保护管理机构体系。
因此,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经融入了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行业,
从一个抽象的概念,转为我们奋斗的目标,并正在扎实地深入推进。
3.2.2.2我国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理论研究进展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的同时,山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
受到了重视。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和人民十分重视
山区建设工作,一直将山区作为我国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并
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组织山区人民发展果园:60年代
兴修水利;70年代治山改土;80年代治山造林;90年代,我国政府又提出了以实
现山区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山区综合开发战略。1996年初,中央农村工作领导
小组决定由原林业部牵头协调中央11个部委、金融机构在全国组织实施山区综合开
发示范工作。山区综合开发的主要内容是“改土、治水、植树、修路、办电”,在全
国先后选定的114个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中施行。我国山区人民在多年的实践中探
索出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山区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模式。倒如,集成“科研、教学、
示范”、“智力、技术、资金”为一体的“太行山模式”,依靠当地优势发展区域性支
柱产业的“大别山模式”;坚持“治湖先治江,治江先治山,治山先治愚”的“山江
湖模式”;实行山区农业资源产业化的“长白山模式”;施行种植业一沼气一畜牧业三
位一体的“林业小庄园模式”,以及引入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山区治理与开发的模式
p”。从上世纪末起,还全面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
1651陆诗雷,孙小兵,杨万利冲国山区综合开发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J1林业科技管理,2002,(1):16
第3章可持续发展:中固山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三jE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建设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
沙工程、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山区
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特别是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
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旌,正在逐步改变山区的生产条件,推动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由1990年的12.98%提高到现在
的18.21%。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全国荒漠化土地263.52万
平方公里,比1999年减少37924平方公里,年均减少7585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3.97
万平方公里,由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减少1283平方公里,首次出现
了历史性转变。【阱】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山区的总体开发不够、开发也不尽合理,山
区丰富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大部分山区还很贫穷落后,重农轻林、重用轻养、
重主业轻副业,山区经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生态渐趋恶化等闯题也比较突出。
从目前对于山区问题的研究上看,国内理论界已有相当的重视。地理学界提出
要创立综合性的山地学学科群,肖克非、杜克勤编写出版了《中国山区经济学》,提
出了山区经济学的学科体系;【67】陆生主编出版了《中国山区经济发展模式》,将山
区经济划分为资源依托型、资产积累型、劳力优化配置型、管理效益型、产业适应
型、规模效益型、协作配套型、市场导向型等经济类型,分析了各类型山区如何发
展经济;【68】中国人民大学严瑞珍等著《山区的综合发展——理论分析和太行山区经
验证据》,以河北省太行山区二十余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为脉络,对“太行山道路”的
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69】中国科学院学者陈国阶等著{2003年中国山区发展报
告》,对中国山区现状与发展战略作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成为中国山区发
展研究的一部奠基性成果;韩劲著《走出贫困循环一中国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理论
与对策》,提出区域整合经济理论,并对贫困山区组织制度创新进行了探讨。r70】其他
学者也给予了充分关注,如冉红美等人对中国山区生态环境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作
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7l】李红搏士在对北京山区生态足迹研
究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山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m】方一平等分析了山区生态产
州国家林业局剐局长祝列克作学术报告[DB/OU.
htip://www.swcc.org.cn/zhuanti—viCW~content.asp?id=13690,2007-2-2
p1肖克非.中国山区经济学IM],北京:大地出版社。1988
【髓l陆生.中国山区经济发展模式【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1
【例严瑞珍,王政国,罗丹等.山区的综合发展一理论分析和太行山区经验证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7DI韩劲.走出贫困循环一中国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对策fMl.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7ll冉红美,唐治诚.中国山区生态环境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4,lI(2):180.182
['721李红.北京山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实践【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业的特征,探讨了生态产业与垂直地带性的构建关系,得出山区生态产业的开发就
是努力避免产业活动对生态环境干扰的逆向作用,积极引导与实现产业活动对生态
环境干扰的正向作用。【7”但总体上来看,我国理论界对山区的研究仍然不足,特别
是对贫困山区开发的规律性的总结和理论上的探讨还比较欠缺。人们虽然突出注意
到了“内地和沿海”“西部与东部”的两个区域概念及其相互联系,但忽视了其中地
理环境的因素,即与“内地”、“沿海”密切相关的山区和平原沿海地区的关系。在
此因素的影响下,以往的研究过多地重视山区发展的内部制约因素,往往以一般的
反贫困理论作出解释,而没有从山区作为一个经济区域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很
难对山区问题作出全面的理解,也影响到人们对山区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重
要地位的认识,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对山区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此外,各级政府和
众多研究人员都从不同角度定位和开发利用山区功能,各部门协调不够,缺乏总体
规划和布局,特别是对山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研究不足。因此有必要综合认识山区这
一自然社会系统发育过程,将山区各个学科分散研究的问题纳入到多层次综合研究
中,从而更好认识山区系统总体功能,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3.3我国山区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的总面积大约占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其经济
社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没
有山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山区经济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
的现代化;没有山区的脱贫致富,全国就不可能实现富裕与文明。与此同时,山区
又承担着重要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和
生活的环境。因此,如何确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经济,
是山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3.3.1加快山区经济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过去的2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不平衡的,内陆地区的
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从地形形态上看,这种不平衡还体现于
山区与平原的差距,即使在发达的沿海地区也是如此,山区的落后状况严重地制约
着全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山区与平原地区发展严重失衡,已成为我国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的制约因素,未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消除中国的贫困,
关键还在于实现中国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7”方~平,蒋梅鑫山区生态产业及其环境保育的作用研究m四川环境,2005,24(3):25-29
第3章可持续发展:中用山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3。3.1.1新世纪反贫困的主要任务在山区
我国山区大多数地方处于相对贫困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定的<‘‘八七”
扶贫攻坚计划》所确定的592个贫困县中,丘陵和山区占86%,平原区仅占14%。
州我国经过20多年的反贫困实践,成效显著,贫困人口数量减少,贫困区域也进
一步缩小,2005年末,农村的贫困人121是2365万人,即l但贫困人口在山区的基本
分布态势不仅没有大的改变,山区的贫困问题反而越来越突出。福建省制订的《中
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确定的十九个经济欠发达县,主要集中在
山区、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广东省的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在山区。据统计,
2003年我国贫困人口的70%以上生活在山区。f_76】因此,可以说,我国新世纪反贫
困的主战场在山区。而这与皮尔斯和沃福德在《世界无末日》一书中论证的一种社
会现象,即“最贫困的人口生活在世界上生态威胁最大、恢复能力最弱的地区”正
好相符。网也就是说,我国最贫困人口也生活在生态威胁最大、恢复能力最弱的山
区。
3.3.1.2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关键在山区
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2004年全国共995个山区县,行政区域总面积423
万平方公里,529个丘陵县,行政区域面积222万平方公里,645个平原县,行政区
域面积264万平方公里。山区县人均GDP4144元,丘陵县5425元,平原县6334元。
丽全国县域经济人均GDP为5391元,全国整体人均GDP为7063元。全国山区县
人均GDP只为平原人均GDP的65.4%。广东省50个山区县占全省总人口的39%,
占总面积65%,2003年全省50个山区县GDP总计只有2104亿元,不及广州市的
一半。【78】不仅山区县(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远低于丘陵和平原,在发展速度
上,山区县也远比平原县低。从湖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发布的2004年全省县域经济
实力评价报告看,山区县新晃以6.43分居最后一位,与第一位的长沙县93,03分相
差悬殊,古丈、龙山县、江永等29个山区县得分没有超过20分。体现在收入上的
差距更明显。长沙县2003年财政收入是13.3亿元,最少的古丈县只有2171万元,
【74l陈国阶.中国山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田.科技导报,2004,(6):56
17s]2006年4月20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在一季度国民经济形势发布会上答记者r.1tgB/OL】,
hnp:∥mvw.gtatS.gov.cn/was40/detail?reeord-一22&ehannelid。3790
1761李德水.反贫田斗争任重而道远【R】.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1771 Pear%D.w,Warford,J.J.World Without End:Economics,Environment,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272
ml阿里巴巴农业频道.身陷十面埋伏的广东,为谁哭泣
[DB/OU.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2-d5586989.html,2007-02-19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相差超60倍。人均GDP最多的是长沙县19407元,而最少的桑植县只有2896元,
相差近七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韶山市为4620元,而最少的城步县只有1337
元。贫困山区与城市、平原县市在经济上的贫富差距继续呈拉大趋势。【『79】随着时间
的推移,山区、丘陵和平原三者的经济发展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可以看出,
山区与沿海区域发展严重失衡,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的制约因素,未
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关键在于实现中国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3.3.1.3发展山区经济是关系到民族团结的大事
山区是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主要区域。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90%以上居住在
贫困山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2333亿,占全国总人口
的9.44%,其中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西南和西北地区。【80】在东北的长白山和大、
小兴安岭,中南地区的武陵山、大瑶山、南岭、十万大山、五指山等,也都分布有
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聚居山区与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联
系在一起,这种状态将会长期存在。中国少数民族与山区的这种紧密的亲缘关系,
也与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紧密相关。因此,未来少数民族社会的进步、经济
的繁荣,以及民族间的大团结和全国社会的安全,都离不开山区的开发、山区的安
全。搞好山区建设,对于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
水平,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等,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3.3.1.4加速山区经济发展是维护老区人民利益的要求
我国有不少山区曾是老革命根据地,如闽赣山区、井岗山、陕甘宁黄土高原区、
鄂豫皖山区、川I陕山区、湘鄂』lI黔山区等。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些山区老革命根据
地为我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但目前大多数山区老革命根据地经
济发展缓慢,全国23个重点苏区县均为山区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占了十个,其余
的则为省定重点贫困县。【8l】这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很不
适应。因此,搞好山区建设,加快老区经济发展步伐,尽快使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其政治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因此,发展山区经济,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是治国安邦的
p1李春波湖南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与对镱
【DB/OL].http://www.softscicncc.gov.crdview info,jsp?INFOID=10087 2007-02-02
弭卅田家统计局2005年全困I%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DB/OL].http:/1www.stats gov.cn/tjgb/rkpcgblqgrkpcgblt20060316 402310923 htm 2007-02-02
ⅢI关于中央苏区县,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人们均按1960年9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抗日战
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的注释所说,认定为21个县,后经中共党史研究室重新认定,漳平、
武平也屈于山区县,因此,现全国共有中央苏区县23个.
第3章可持续发展: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件大事,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3.3.2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山区是不同于平原、丘陵的地理空间。山区是“生态源”,是淡水资源的主要源
头,平原地区的大江、大河都是靠山区的径流和森林涵养的水分形成的:山区是自
然资源的富集区,是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生物资源、生态旅游资源
等的主要分布区;森林还兼有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作用。而淡水
资源、空气、良好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土地质量等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
如果这些环境破坏了,往往经过几代人也很难恢复起来。同时,山区也为经济发展
提供了重要资源保障和发展空间。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当代经济发达区主要集中
在沿海、平原和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但其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都受到
山区的牵制。没有山区的生态建设,就没有中国经济发达区的生态安全保障。因此,
山地的生态功能,不仅是山区本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全国特别是平原区、
经济发达区的生态屏障。与此同时,山区生态环境又是极其脆弱的,在山区的环境
保护中,一旦破坏,不仅难以恢复,而且影响到山地环境的稳定性。
尽管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其脆弱性已为人们所充分认识,但多年来,平原
经济发达区和城市为着其发展的需要,向山区索取木材、野生动植物、矿产等等。
迫使山区强化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掠夺。与此同时,山区发展战略失误,以牺牲当
地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上的发展,靠山吃山,造成森林破坏、土壤退化、物
种灭绝、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山区的生
态环境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的破坏或削弱,各地自然灾害频繁。当前我国的森林覆
盖率虽有所上升,但主要以人工林增加为主。而因建设毁林开荒、病虫害、山火等
原因每年损失林地约44万hm2,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38%,每年
损失6.7万km2耕地,流失土壤50亿t:高原水土流失面积50多万km2,土壤侵蚀
面积大于5 000 t/lan2,占15万km2。删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资源贫乏,耕地减
少,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大量贫困人口。由于森林被伐,山
区“绿色水库”破坏,降水付之东流,带来水资源枯竭,溪河断流,给我国工农业
生产带来巨大困难,也导致了大量的自然灾害,如1998年的长江、松花江大洪水与
黄河断流。自然灾害日益严重的现状,使山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始反思山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寻找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发展
p21冉红荚、唐治诚.我国山区生态环境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川.水土保持研究.2004,11(2):180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经济的途径。
3.3.3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双奄任务要求正确选择山区经济发展战略
为了全国的生态安全,自1998年后国家先后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
还林还草工程等山区生态建设工程。这无疑对提高山区和全国生态安全系数,有长
远的战略意义。但同时,给山区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山区脆弱的经济基础、
落后的社会环境,与保护全国生态安全的战略地位、功能形成强烈的反差。促进生
产力发展,提高山区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与沿海地区均衡发展,是我国发展生产力
的重要任务。而对于具有生态功能的山区来说,从地区范围、全社会范围来看,保
护生态环境又是山区的第一功能,因此,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发展经济,是山区
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山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方向。可持
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发展观的伟大革命,它强调在发展的基础上,作到保护环
境和保持生态平衡以及资源的循环和持续利用,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展经
济同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对立起来的错误观念,从实践上结束了以往通过牺牲生态
环境发展经济的错误作法。这就革命性地改变了旧的发展观,对全球的经济发展特
别是负有生态保护任务的山区的发展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在山区的经济发展中,
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从两个方面作出不懈努力:一方面是在山区生态建设中,
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山区经济发展中,
要重视生态建设,做到在不超越山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承载限度下,使山区的
自然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满足山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达到既保持生产力的
持续增长,又维护良好的生态状况。
第4章产业结构调整:山区经济町持续发展的霞要途径
第4章产业结构调整: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山区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由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化为可持续发
展模式,这必然带来山区产业的变动与转移,调整山区的产业结构成为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途径。
4.1可持续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是可持续发
展的治本之道,较好的解决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人口、就业等问题。另一方
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发展的
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非仅仅控制环境污染即可,更重
要的是必须全面彻底地变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保证社会经济在总体上协
调、稳定、持续地发展。,
4.1。l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调整产业结构
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和发展后,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可
持续发展下的产业结构优化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的提高,更要协调生态安全。因此,
可持续发展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不仅应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
结构高度化,而且还包括了产业结构生态化和产业结构特色化。
4.1.1.1可持续发展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化
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持久性,要求整个
经济部门的比例协调、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基本一致,经济总量大致平衡,能够避
免严重的过剩和短缺,防止大起大落,畸形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意味着各产业之
间的比例关系协调,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供求基本平衡,产业结构与社会需
求结构相适应,与资源结构相协调,满足市场需求,保证社会经济在总体上的协调、
稳定、持续地发展。显而易见,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要
求要正确处理三次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传统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现代工业
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进而转化为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世界各国产业发
展具有一定规律的演变过程。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既要把握自身的特殊性,又
要遵循上述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当前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改造第二产业,
巩固提高第一产业。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1 1 2可持续发展要求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即产业结构由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是可持续
发展的动力。可持续发展注重的不仅是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注重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科学化,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目
前我国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比较弱,技术和产品结构相对落后,经济效益差,发
展后劲明显不足,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在
这方面,一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产业为
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
用技术改造有前景的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形
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技术产业群;三是要走信息化的道路,广泛应用信息技
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升级优化,以产业升级优化促进信息化;四是要加快产
业化的步伐,实现产业布局的紧密结合,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推动产业发展上规模,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高新技术产
业,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要求产业结构不断向高加工度化、高附
加值化、技术集约化、知识化和服务化演进,使知识密集型产业日益上升,高新技
术产业不断出现,朝阳产业取代夕阳产业,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产业结构只
停留在合理化水平和层次上,就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可持
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4.1.1.3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
所谓产业的生态化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发展模式,在不同企业、
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
废弃物、循环利用物质、消除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
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增长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强调生产和生活必须与环境的承
载力相协调,要求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鼓励清洁生产,提倡绿色消费,
产业应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以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在产
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鼓励和支持低消耗、低污染和高效益
产业的发展,严格控制、坚决淘汰那些技术落后、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产业的发
展,促进产业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
4.1.1.4可持续发展要求产业结构特色化
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而且还强调产业结构特色化。
第4市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霞要途径
可持续发展不仅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稳定性的特点和技术密集化、知识
化、信息化的趋势,而且还具有高效性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是高效率
的发展,要求优化资源配置、节约并高效利用资源。高效利用资源的一个重要原则
是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和区位特点,选择和发展具有相对竞争力、
能取得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避免产业低水平雷同,获得比较利益。能否发挥
资源的比较优势,又与产业结构的类型紧密相关。资本和技术占优势的地区,就应
主要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占优势的地区,则主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
产业。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能够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色产业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资源比较优势会随着经济发
展而发生转化,产业结构类型也应该相应发生变化。比如,劳动力充足低廉、资本
短缺昂贵的资源禀赋状况,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收入和积累的增加、工资
水平的上升而发生变化,资源优势会由劳动力转换为资本。随着资源禀赋比较优势
的变化,产业结构的类型也应该相应发生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资源的比较优
势,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产业结构特色化是一个相对的、
动态化的概念。
4.1.2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是一个地
区单独的行为,而是全局性的举措。对此,必须将其放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背
景下加以讨论。建国以后,我国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进行优化,基本完成了抑制
通货膨胀、实现总量平衡的宏观任务,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
态势,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基本符合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第一产业比重下
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逐步合理化。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
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失衡状况。
4.1.2.1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加剧环境污染
(1)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我国第
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虽然渐趋向合理,顺应从低级到高
级演替的变动规律,但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
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见表4—1)。新技术、
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育不足,文化等知识型产业还未形成系统体系,环保型产
业不健全,产业结构的宏观性失调和微观性失调都不同程度存在,可持续性产业体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系还未形成。这种生产性功能占主导的产业结构加剧了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压力,
从而导致能源和资源消耗迅速上升,加剧环境污染负荷和资源的需求压力。
表4-1我国与其他国家产业结构比较呻l
经济发国家三大产业产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大产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1999人
展程度的比重(%) 重(%) 均GDP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美元)
中国内地18 49 33 49.8 23.5 26.7 782
发达国荧同2 27 71 7.5 30.7 5I.8 33846
家日本2 38 60 5.2 3i.7 63.O 33459
新必工韩国6 43 51 11.7 27.2 61.1 8682
业国家新加坡0 35 65 0.3 28.8 70.9 21814
发展中印度28 20 45 49.8 18.1 21.8 446
国家巴西8 36 56 26.4 22.7 50.9 3697
俄罗蛳9 42 49 18.3 30.5 51.2 1245
从表4—1可以看出,1999年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GDP比重与就业比重均降到10%
以下,第三产业的GDP比重及就业比重普遍在6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70%,而我
国三大产业GDP比重及就业比重明显偏离这一情况。即使到2005年按国家统计局调
整后的数据显示,三次产业比重为12.5:47.5:40,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
业仍远低于世界银行所公布的全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超过60%的水平。州
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可以说是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据估计,中国的工业污染占
总污染负荷的70%。工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三废”(即
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在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中,排放的污染物来源
主要集中在少数工业部门。因此,要改善环境污染状况,缓解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压
力,从短期看,必须严格控制“三废”的达标排放,从长期看,则必须逐步调整产
业结构,改变原有投入产出方式。【鲇】
表4-2 2000年三次产业能源消耗情况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e中:工业第三产业
能源消费总盈(万吨) 5787 91067 89634 19251
增加值(亿元) 14628 44935 39047 29879
万元增加值能耗(吨/万元) 0.396 2.03 2.3 0.64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版中有关数据计算
1531陈仲常.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杜,2005:46
if,41 2005年GDP增速终定10 4%,服务业比重站稳40%台阶
[DB/OL]http:Hinfo china alibaba corn/news/detail/v3-d6206891 htm!,2007-2-4
‘”1袁旭梅,张向前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看产业结构调整【J】技术经济,2003,(11):17
第4审产业结构调整:中固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用万元产值消耗的能源表示各产业能源消耗的强度,表4—2显示出第一、二、
三次产业万元产值能耗量分别为0.396,2.03和0.644。可见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
总量和强度都远远大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并且在整个第二产业中,工业的能源消费
总量占到了98.4%,其万元产值能耗量为2.3,高于整个第二产业的平均能耗量。因
此,在整个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量中,工业有着绝对的影响作用。
在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重工业在第二产业中则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见
表4—3)。
表4-3“九五,,期间轻重工业比重变化情况(%)【聃】
年份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轻工业42.2 41.8 43.2 44.8 42.8 40.1
重工业57.8 58.2 56.8 55.2 57.2 59.9
注:1.指标口径:1995—1997年为乡及乡以上全国工业企业增加值中轻重工业比重,1998年以后为全国规
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轻重工业比重; 2.数据来源:‘工业统计快报》(1995—2000年各期)
在“九五”期间,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而重工业恰恰是能耗高、污染严重的
产业,而且在工业内部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偏大,能源消耗高,导致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
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特别是能源。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
大和人们消费层次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能源生产和消费与
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能源支撑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能
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危及人类的生存和生活,
特别是能源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包括全
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等。在我国,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增长
很快,给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4.1.2.2地区间产业结构非正常趋同,造成资源重复消耗
我国各区域产业结构水平差距较大,但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却很高。在现行的
政绩考核制度和财税体制影响下,我国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和地方税收的快速
增长,通过行政力量的直接干预,投入大量资源来发展一些能快速带动GDP的增长
和提高地方税收的行业,如水泥、房地产、钢铁、汽车等等,造成我国地区之间的
大量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非正常趋同的现象。就我国经济成长竞争力最高的长三角
而言,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同构化现象也非常严重。“十五”期间,上海与浙江的同构
1161国家统计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DB/OU http://www.stats.gov.cn/tjfx/zffx/jwxlfxbg/120020530■0822.hlm,2001-01-05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系数为0.76,与江苏的产业同构系数为0.82,而江苏与浙江的同构系数则高达0.97。
这么高的产业结构同构系数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并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
长三角各城市间并未做好产业布局的协同工作。就制造业来说,苏、浙、沪三地在
各自的“十一五”规划中,都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上海的新型工业化
战略、江苏的沿江工业发展战略和浙江的环杭州湾产业带战略具有极大的产业同构
倾向,在两省一市的“十一五”规划中,排在前四位的是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
生物医药,趋同率达到了70%。这么高的同构化也必然会影响到长三角城市群的协
同效应发挥作用,不利于城市群中不同层次城市间的产业互动,进而会阻滞长三角
一体化的进程。p1产业结构的高度相似性带来低层次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增加
环境污染负荷和治理难度。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工业结构相似率为93.5%,中西
部结构相似率为97.9%。即使在一个省辖市范围内,其城市工业构成也与县城镇、
建制镇、乡镇在行业和产品上有惊人相似性和同构性,而且旧的结构矛盾尚未解决,
新一轮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重复建设又开始出现。【棚】“九五”期间,几乎全国所
有省市都将汽车、电子、化工等作为主导产业来重点发展。区域产业产业结构趋同
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的产业结构趋同是市场竞争的正常需求,但产业结
构由于行政力量的介入而带来的非正常趋同则一方面延缓了生产的集中程度,不利
于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造成了产业比例不协调,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降低了经
济的整体发展能力,使产业的发展在低水平上重复,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结果
是资源配置失调,浪费加大,加重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特别是各地为追求经济的
高速增长,普遍采用通过增加资源投入数量加速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据有关方面
提供的材料,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
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2003年,我
国以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第二的石油和电力消费,以及近50%的世界水泥、35%的
铁矿石、20%的氧化铝,只创造了占世界4%的GDP。嗍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使得
自然资源和能源被严重耗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
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必然进一步加剧我国自然资源的紧张程度,使自然资源更
加严重地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㈣汪洪涛同构化“消融”长三角产业群竞争力[N】,国际金融报,20064)8-07(05)
㈣郑建军中国地区产业结构研究【D1.【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31
[Bgl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DB/OL]http://www.ce cn/books/read/2005/x蛳/17.,200509/01/t20050901_4575647_4.shtml,2007-2-4
第4章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4.1.2.3产业技术含量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素质还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
低、设备落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科
技成果转化率低。来自教育部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目前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
成果在6000项至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据
调查:2003年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入均为0.78件;其
中成果转换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为零的占74.5%。刚由于产业技术含量
低,我国的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是以失调、扭曲的投资结构以及牺牲环境为代价取
得的。
4.1.2.4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失当加剧污染危害
产业布局是一国或一个地区产业的各个部门、产业的各种要素及各个环节在地
域的动态组合及分布。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通过实行倾斜的产业政策,重点
扶持东部地区的发展,而西部以及山区地区主要是作为能源、原材料基地。在三线
建设时期建设了一批重工业基地,但由于西部及山区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
脆弱,经济基础薄弱,这批工业基地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
污染。此外,在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尤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工业项目布局的随意
性很大,往往不顾地理环境特点,不顾城市功能划分,不顾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
在环境敏感区、脆弱区随意布局对环境危害的污染项目。由于对规划工作不够重视,
许多城市在项目布局中,不顾地理环境条件及功能分区,将大量污染企业布局于城
区上风向、水源地和人口稠密区。如九江发电厂、南昌发电厂均位于城区上风向,
年燃煤分别多达360多万吨和110多万吨,因没有有效的脱硫装置,严重影响了九
江市和南昌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这些失当布局,即使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
由于是处于环境十分敏感和脆弱的地区,不仅加大改造和治理的费用,而且其危害
也相当巨大,造成未来发展的自净空间越来越小,产业结构调整的回旋余地也越来
越少。
4.1.2.5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协作不足
我国企业规模小而分散,规模经济效益差,大而全,小而全,盲目追求自身体
系,技术含量低下的众多产业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
【帅】《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2003年)》课题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2∞3年)【R】.北京:中国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4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是山区,科技实力弱,缺乏具有支撑力的战略产业,缺乏规模大、水平高的骨干企
业和项目,缺乏过得硬、叫得响的名牌和骨干产品,如广东50个山区县有近2万种
农产品和工业品,但真正能打开市场的不到15%,真正的名牌产品或名优产品仅100
多种,大量的产品因为“卖难”而难以有效实现商品价值。【91】各山区产品市场竞争
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产业结构的井级也主要不是由于技术进步加快、加工深度
提高和资源利用合理化而导致的结构高度化,而是在扭曲的价格导向和地区利益驱
使下,盲目在资源粗放投入上的数量扩张。此外,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多地受到
政府导向的影响,主要通过上新项目,增加固定资产投入以尽快实现结构的高度化,
但是由于各地区产业结构条件不同,基础产业和相关产业发育程度不同,新的投入
不一定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有的生产项目还需要依赖大量进口原料和零部件,
产生了所谓“虚拟高度化”的现象。
从上述几方面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失衡加剧了生态环境破坏,也影响到可持续
发展目标的实现。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
越大。与此同时,我国产业结构失衡、产业层次低、结构雷同、技术含量低、空间
布局失当等结构性矛盾,也越来越严重影响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产业结构失
衡所造成的结构性环境污染也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后,也
大大的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强调指出,产
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增长中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整体素质不高和运行不
稳定的重要原因。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生态安全,除了需要
继续提高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地位,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外,
还应注意如何从制度上入手,通过完善产业政策,合理选择产业,充分发挥产业结
构调整对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着力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和结构调整效应中获
得改善环境质量的机遇和动力。因此,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实
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4.1.3我国山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与全国产业结构状况相比,山区因为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而导致
了山区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具体分析来看,我国山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
题及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体现于:
州1王先庆广东山区产品市场开拓条件,特点与发展思路川商业经济文荟,2004,(3):24
‘啦!苏民如何理解我国“-卜一五”时期若干重大战略任务~访同家发艘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N】.经济日
报,2005-11-04(2)
第4章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苇要途径
4.1.3.1山区不合理的农业种植破坏了山区的生态环境
建国初期,山区实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形成了基本合理
的粮食种植业、牧业、林业及其它相互协调的山区经济结构。但在合作化后期,平
原、丘陵等适于粮食生产的地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发展方针被不加区别地引入山区
经济建设,在山区大面积地毁林开荒、毁山造田,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
失加剧,山区的优势不仅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反而变为劣势。从1956年到1960
年,全国大部分山区的林、牧、副等业的生产和收入均呈大幅度下降趋势,大量用
材林和经济林被砍伐,土地裸露,水土流失面积大大增加,对早涝灾害的抵御能力
严重下降,而粮食收入不仅不能弥补林、牧、副等业的损失,反而由于自然生态的
失衡和土地肥力的降低而越来越不稳定,以至粮食产量和其它各业收入在1960年跌
入谷底,各地财政收入和农民平均收入锐减,生产与生活发生危机。在1965年以后
的15年内,由于政策措施的错位,以粮为纲,粮食产量的绝对数是增长的,但山区
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粮食增产的同时,林业、草业、牧业和土特产的萎缩,
使大部分山区丢掉了自己的优势,农民收入匮乏,生活条件恶化,乱砍滥伐森林的
现象严重,自然林面积逐年减少,生态条件进一步恶化。毁林开荒,广种薄收,形
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不合理的农业种植结构,不仅破坏了山区
的资源优势一发展潜力巨大的林特产资源、草场资源等,而且还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使山区的优势变为劣势。
4.1.3.2工业发展水平低,以资源性工业为主,结构单一
通过“三线”建设,我国山区初步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由于
基础薄弱,地理条件恶劣,交通通信闭塞,投资的比较利益低,横向比较,山区仍
远远落后于平原中部的工业发展水平。从第四个五年计划后期起,我国经济建设和
工业布局的重点逐渐由内地向沿海转移。在经济建设和工业布局上,国家将全国划
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强调要充分发挥三大地带各自优势,发展它们之间的横
向经济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不同层次、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经济
区网络。在此期间,山区虽然获得了国家给予这些地区更大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
量支持,也建设了一批矿山、水利、交通和工业项目,但与沿海的差距日益扩大。
而由于当时国家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少考虑到资源环境的问题,或者
说重视的程度不够,山区在与沿海的经济交往中,主要是提供初级产品,如农副产
品、矿产等。在长达几十年的计划体制下,山区资源开发主要是由中央企业直接垄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断经营,资源产品东运加工,这种发达地区的原材料供应基地的定位,框定了山区
的工业主要是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的格局。单一的原料型工业结构,给山区经
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一是资源开发产品品种少、档次低,难
以进行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二是在单一原料型结构下,高消耗、高污染产业
不断扩张,不仅造成整个经济高投入、低产出的低质循环,而且造成资源浪费惊人、
生态环境保护困难:三是受产品加工深度低的影响,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能源优势也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四是产业结构的低层次化,带来严重的结构性
短缺,整个供给结构中明显地存在着所谓“三多三少”现象,即大路产品多,名优
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从而形成技术
含量、附加值低的产品过剩与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产品短缺并存的被动局面,使
大量的资源消耗在滞销劣势产品的生产上,既浪费了资源,又不能形成经济增长的
动力,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1.3.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近几年来,山区基本上逐步形成了以特色林果业、绿色养殖业和休闲旅游业为
主的主导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但总体
看来,与平原地区相比,第三产业的发展差距较大,水、电、路、广播电视、信息
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平原地区相比严重落后,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商品市场建设严
重滞后,商品交换的主要形式是流动售货或流动收购。比如,由于流通业发展的不
足,闽西北山区县至今还在沿用传统的赶墟模式,以三天一集的形式出现,一般设
在乡镇所在地,在闽西北明溪等山区县,还有牛市,农民赶着牛走近上百里到集市
所在地进行交易。许多山村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生产主要为了满足生产
者个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商品交换,“吃饭靠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生蛋为了油盐
钱”,即使参与市场交换,由于商品贮藏和运输等手段落后,在途损失较大,不仅给
山区农业生产带来更低的生产力和更高的生产成本,而且也不利于山区农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
从山区产业结构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山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
薄弱,生产条件差,农民收入低;第二产业发展滞后,工业技术水平低,竞争力差,
过分依赖资源开发,尚未形成经济优势;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且结构不合理,市场发
育程度低。这使山区和平原地区相比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极
大地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第4章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山区产业结构表现出明显的低层次化,极不适应可持续发
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由于国家产业结构失衡,在造成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
同时,也给山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生态失调加剧了贫困,
而贫困的加剧又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更大破坏,并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由于天然林
面积大量减少,洪水灾害日趋严重,1998年全国的洪涝灾害,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
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山区产业结构的现状阻碍了经济
的发展,导致山区与平原及沿海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这一经济格局已严重危及到中
国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4.2可持续发展导向下我国山区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山区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不同于平原地区,也不同于城市。山区要从自
身的特点出发,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模式,而山区的特殊条件决定了山区比平
原更迫切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总体上看,可持续发展导向下
的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具备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l临着严峻的挑战。
4.2.1山区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机遇
20多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
了有利的条件。
4.2.1.1国家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了对山区的扶持力度,
为谋求区域协调和相对平衡发展,遏制山区经济与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差
距不断扩大态势,有效解决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
困难山区发展的扶持,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等六
大林业重点工程,为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举世瞩目的西部大开
发战略的实施,对占西部陆地总面积86%的山区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了大
量资金,大大改善了山区的交通条件和生态环境。国家实施的这些政策措施,加大
了对山区发展建设的投入扶持力度,注入了激发发展的活力,正在逐步推动山区经
济和社会发展,为山区农村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中国区域经
济及其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国家的宏观决策、相应的配套政策的扶持具有强大的
推动作用。嗍因此,国家加快山区发展的战略决策,是中国山区产业结构调整首要
的机遇。
惮1陈国阶等.2003中国山区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1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2 1 2沿海产业结构升级为山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产业选择的空间
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当前我国沿海经
济发达区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转变过程中,特别是东南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
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日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为此,除保
留其独具优势的传统产业之外,相当部分的传统产业包括一般性的食品加工业、日
用化工业、纺织工业、制造业等等都将被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如信息产业、
新材料、生物高技术等取代。不少仍有市场需求的传统产业需要转移,另找发展空
间,山区可以成为其转移的重要选择空间。沿海地区-丌放、开发程度较高,经济发
达。科技实力雄厚,地理上又具有对外开放的前沿优势,有着强大的物质基础和雄
厚的资金。而山区矿产、水电、林业资源丰富,拥有廉价的劳动力。显然,沿海地
区和山区在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层次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
性,如能采取政策优惠,改善山区投资环境,加强山海协作,就可以将沿海地区的
产业结构优势和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同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
价的劳动力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沿海地区的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内地山区发展
推移。这就为山区引进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某些产业创造了条件,也为山区非农产
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产业基础。当然,这种转移绝不应当是简单的原样搬迁和污
染的转移,而应当是高起点、高水准和不再污染环境的重组,重构或重新兴建。
4.2.1.3山区生产力的发展和山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山区非农产业发展创造了
基本条件
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山区的推行,大大解放了山区生产力,为继续开发与发展我
国山区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与外界交流的深入及山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
高,进一步调动了山区劳动者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由于国家粮食已基本得到保障,
广大山区从根本上可以摆脱“以粮为纲”的政策束缚,为山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
了基本条件。因此,当前山区经济的发展及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已不能再依靠传
统农业的发展,而需要对山区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
的符合山区的产业。发展山区非农产业正好适应这种新形势的要求,成为促进我国
山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4.2.1.4国际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及实践,对我国山区具有借鉴作用
在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类生存造成很大威胁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以技术进步为手段,淘汰污染严重的产业,调整产业
第4章产业结构_iIi9整:中周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布局以及发展环保产业等措施,来实现山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西方
国家发展山区经济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可以作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
个重要参考依据。我国山区工业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发展不足,但同时,如果山区
在工业发展之初就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线,适当地引进已
有的先进技术加强自然环境的保护,那么污染程度就可能在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逐
渐得到改善。而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上的日益接受,如何借鉴国际山区可
持续发展的经验,通过合理选择适合山区发展的产业,建立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山
区产业体系,将是我国山区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4.2.2山区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
4⋯2 2 1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目前消费市场已形成买方市场格局,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缺乏市场的产品和适
应不了市场变化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将被淘汰。中国山区一般都拥有丰富的资源,
包括适宜于工业发展的矿产资源、农副产品资源、能源资源等。资源丰富,得天独
厚,是绝大部分山区的共同优势。但是目前山区的非农产业结构仍然是资源开发导
向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和低经济效益,缺乏品牌企业,并且管理者的观念也
不能跟上市场的发展,给山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来困难。而且山区多数非农产业
的层次低,产品档次不高,企业规模小,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少,占领市场难,在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极度的弱势和不利地位,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失败,山区的资
源优势并不能必然转为产业优势。
4.2.2.2山区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山区人才缺乏,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大障碍。近年来,山
区人口素质问题虽然已经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与沿海平原的差距越来越大。据
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劳动力的比例为
8.09%。而根据闽西北山区县建宁三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表明,虽然三次普查体现
出人口素质在不断提高,但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比例仍然超过11%,远高于全国农
村平均水平,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占绝大多数(见表4—4)。究其原因,一
是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方面,由于山区本身人口素质不高,接受计划生育观念的
难度较大,其后代相应的教育机会也偏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往往念完小学阶段教
育后就不再进行更高一层次教育(见表4-5):二是由于贫困山区生存环境差、区域
经济基础薄弱,导致个人发展机会少,许多高素质人才通过上学、参军、经商等多
-49·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种途径流向平原和发达地区,进一步制约了山区人口素质的提高。此外,还有大量
的人口生活在地域偏远、交通不便、文化教育落后、生态环境很差的中西部山区,
缺乏基本的受教育条件。山区人口较低的科技文化素质严重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
推广和山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山区当前和未来发展面临严峻的人口素质挑战。
表4—4建宁县三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对比(单位:人)p4]
第三次人口普查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五次人口普查
(1982.7.1) (1990.7.1) (2000.11.1)
总人口122347 14391l 133918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364 731 2173
高中文化程度人口5485 8343 11206
初中文化程度人口12633 21597 34851
小学文化程度人口51033 57013 58770
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3328l 31380 14567
表4-5按地形分区县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占人口比例ps]
吐区县丘陵县平原县
年份2003 2004 2003 2004 2003 2004
年末总人口(万人) 30008 30175 28107 28215 36750 35789
中学在校学生数占该区每万名人口数622 629 665 667 719 713
小学在校学生数占该区每万名人口数1006 966 904 853 972 915
4.2.2.3国家生态保护要求越来越高
中国山区许多非农产业的发展还是基于当地的资源建立的资源性企业,对环境
污染较大。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对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山区产业发展
的门类受到了严格限制,可选择余地小,而建设和经营成本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生
态产业的建设周期长,投入成本较高,要吸引投资者进入的难度更大。从承接沿海
的产业转移进程来看,沿海已逐渐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向内地转
移,这即给山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风险。山区可以承接沿海的产业转移,
但如果产业选择不恰当,也可能承接了沿海的产业污染,这样将对山区的发展带来
灾难。因此,山区在承接转移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时应以可持续发展为
根本原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总的来说,山区仍处于工业化的
较低阶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但这并不表明山
区可因追求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忽视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治理。相反,山区对于产业
即l数据来源:根据《建宁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幸斗整理
195]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5}整理.山区县、丘
陵县、平原县均按照年鉴所列“主要类型区域县(市)名单”.
第4章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的选择更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原则,最大程度上实现产业的绿色化和生态化。因
此,山区在承接沿海转移的产业时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因单纯追求短时间的
经济利益而饥不择食,盲目引进污染严重的企业。但是,在目前以GDP为主要考核
指标的体制下,山区地方政府对这一原则能在多大程度上遵循,则是一个问题。
4.2.2.4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对山区的影响
解放后,国家在山区发展政策上一度出现偏差,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山区的生态
环境。如国家鼓励生育的政策,使部分山区人口猛增,大大超过了山区自然生态系
统的承载能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给山区自然资
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大规模的破坏。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财政体制发生了变化,
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灶吃饭”,山区因为贫穷,无力应付财政支出,中央也缺乏足够
的财政转移支付,山区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盲目开发自然资源,使得山区生态环
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而现在,山区又要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限制产业发展、
退耕还林、保持水土等,而这种限制还是无限期的,以至于有的山区县提出应该在
全社会甚至全球形成一个生态补偿的机制,【蚰】山区承担着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以及
现在要求的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任,客观上要求作为决策主体的国家应当为山区的生
态环境建设提供合理的补偿。
由于生态建设必须对产业发展做出限制,山区将因此丧失许多既得和可得利益,
影响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国家在山区实行了天然林保护与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
退草还牧等公益政策,从长远来看,这些政策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就山区而言,对山区经济不可避免的会带来冲击,特别是原来以林业为主的林业
县更受到打击。如四川省天然林禁伐以后,当地支柱产业木材产业受到冲击,导致
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减少,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和林区人民生活(见表4—7)。云南省
迪庆州、丽江地区长期以木材采伐、加工业为经济支柱,禁伐天然林以后,当地林
木加工企业只能停产,对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影响是相当严重的。M
表4—7退耕农户与全省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鲫】
2000年(元) 2001年(元) 增减绝对数(元) 增减百分比(%)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903.60 1987.01 84.Ol 4.41
退耕户人均纯收入(元) 1818.72 1883.11 64.39 3.54
嗍向前进.谁来为生态公共服务买单.中共额尔古纳市委书记钱瑞霞就生态特区的构想答问【N】.经济观察
报.2007-01·15(35)
I叫聂华林,高新才,杨建国.发展生态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d;版社,2006:110
即1韩劲.走出贫困循环一中国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对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72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山区的贫穷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一方面山区是资源集中地,另一方面又
是大面积的贫困,以至于人们把它概括为“富饶的贫困”。f99】这种贫困与山区和外
部区域不平等的产业联系,与山区在垂直的产业纽带中不利的竞争地位是密切相关
的。山区作为上游产品的集中地,宏观经济体系中长期存在的价格“剪刀差”注定
了其被剥夺者的地位。山区作为下游城市的水源保养区域,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对
清澈安全的水源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山区的工农业生产受到了许多限制,而且这种
限制是无限期的,但是位于其下游的城市却并未对此作出补偿。
4.2.2.5山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不利于非农产业发展
由于山区山多坡陡,给山区产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在交通建设上,无
论铁路,还是公路,都以平坦地区建设投资低,山区修建道路,为了减缓路基地面
的起伏,铁路或公路大多沿河谷布设,即便如此,要延长线路,还必须采用复杂而
昂贵的工程措施,如建筑隧道、桥梁、涵洞等。山地的起伏不仅延长了交通线路,
提高了线路的基建投资,而且道路的坡度和弯曲度的增加,还影响到道路的维修和
交通工具的磨损、燃料的消耗等,山区道路投资大,建设困难,阻碍了山区内外经
济联系。从工业和城镇布局看,平坦的地面有利于布置厂房和运输线路,如果地面
坡度过大,势必进行大量挖填,增加土石方工程量,一些厂房和城镇的布局不得不
分成几片,延伸数十公里,又会造成分散,增加了运输距离。山区的地形特征对工
厂的选址也有制约。许多工厂,特别是冶金、化工等企业,需要布置在通风良好的
地区,以便于废气的排放。如果建在深山河谷、瓮地或洼地中,就会造成厂区及其
附近空气污染,影响职工及附近居民的健康和安全生产。而且,在工业发展历史上,
山区长期以来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其投资效益也不如沿海平
原地区。多种因素对山区吸引投资、发展山区产业形成了较大的制约。
总的说来,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山区的发展必须因地制
宜,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克服不利因素。
4.3可持续发展导向下我国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重点
调整山区产业结构对山区能否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山区产
业结构调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应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并分清主次,突出重
点。
【恻阎文学富饶的贫困·擎肘与成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第4章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4.3.1可持续发展导向下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4⋯3 1 1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
发展与保护问题是山区经济发展的两难选择。长期以来,在我国山区经济发展
中缺乏生态意识,往往要么只是向山区无止境的索取资源,要么是被动地注重生态
环境的治理,将生态环境治理和山区产业活动分隔开来,缺乏超前为主的生态产业
构建,形成了生态环境恶化与山区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因为贫困,人们无力自己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因为贫困,人们也难以制止无止境的索取资源等对山区生态环
境的破坏行为。反之,因为生态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更加贫困。正是由于山区生
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山区不解决经济发展闯题,
其生态环境就难以得到稳固的改善;不解决生态发展问题,经济发展问题也缺乏良
好的条件和保障基础。山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的因果关系。山区的现实是,只有使山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一个良性
循环,即通过生态建设推动生态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与经
济发展的双赢目标。
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
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必要性,认为发展是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主张停止
发展以求生态的持续,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发展,只有山区的经济发展了,才有可能
提高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能力,正如拉尔夫在《我们的家园一地球》一书中所指
出的:“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发展本身应当是对此的部分回答。”
[100]另一方面,山区的经济发展不能是短期行为,必须具有长远观点,不能以损害
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是丝毫不能忽视的问题。因此,在发
展山区经济中,要促进山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以尽可能小的环境损失
去实现尽可能快的健康发展。
4⋯3 1 2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相结合的原则
山区是一个特殊的自然区域和经济区域,其经济发展同时受到自然规律和经济
规律的制约,两者相互结合,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共同对山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制
约作用。自然规律是自然界各类物质表现出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和内
在联系,特别是生态规律。而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不以人们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运动的必然性。我们在发展山区经济、调整山区产业结构中,必须遵
【1删郑长德著.世界不发达地区开发史鉴【M】.北京:民族山版杜。2001:147
·53-
捐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循山区特殊的自然规律,依照自然规律的要求,谋求生态的平衡,给人类创造一个
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促进山区的林草、畜牧、粮食以及其它产业得到顺利发展;
同时也要遵循经济规律,依照市场的需求,研究山区的产品是否适销对路,能否把
产品转变为商品,提高山区的经济实力,研究山区的生产关系和经济政策,充分调
动山区人民的积极性,使之能够自觉地保护山区和建设山区,促进山区的繁荣和富
强。
4.3.1.3因地制宜,突出山区区域特色的原则
我国的山区条件极为复杂,各个山区之间各有特色。南方的山区和北方的山区,
沿海的山区和西北内陆的山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组成等均有很大的不
同,距中心城市的远近、区域发展情况、产业发展状况等均有不同。即使同一山区,
在海拔、温度、气候、水分等自然条件方面差异也较大,因此,山区之间不能采用
同样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在山区与沿海交流中,也要避免对沿海发展模式的照
搬照抄。在沿海经济成功发展的带动下,从领导层到山区人民都存在一个思想认识
上的误区,即容易复制沿海地区的成功经验,把沿海地区行之有效的生产方法和管
理方式带到山区来。但山区与沿海发展的条件不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更高,
在产业的选择和发展的途径上差异是很大的。因此,在山区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
深入调查研究,突出各个山区特色,正确地研究和把握山区特征,取长补短,趋利
避害,合理进行布局,优化山区产业结构,以期取得较好的山区经济效益,引导群
众致富。
4.3.I.4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要求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质的提高,注重的是集约内涵
的调整。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强调发展生态型产业体系,追求高产、
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以实现山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增长,而相对于传统的增长
来说,这种增长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与平原相比,山区生态产业从组织规划、实
施动工、投产到收获,间隔时间长,其建设周期并非一日之功。在农业方面,这种
长期性则更加明显,对高科技的依赖也是显而易见的。而由于山区普遍存在的技术
劣势、资金劣势、信息劣势、交通劣势,大大地制约了山区生态产业的发展。特别
重要的是,生态产业的发展还有赖于山区农民的接受程度。长久以来,农民最关心
的问题一直是如何在短期内解决温饱和改善生活。因此山区农民是否愿意接受生态
产业建设,往往是从短期的经济效益出发,看看能否即时为他们增加收入。虽然生
第4章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态产业兼顾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有机融合,但
生态产业的长期性特点,使其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山区农民的支持,而且山区农民的
教育水平低,既有的观念和生产方式并不容易改变,即使接受了,还有一个反复的
过程,这就充分表现出山区生态产业开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因此调整山区产业结
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4.3.2可持续发展导向下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按照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调整有两种基本方式: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
适应性调整是一种静态的、事后的、以市场为主体的调整,而战略性调整则是动态
的、事前的、以政府调节为主体的调整。从山区所处的特殊位置来看,对山区产业
结构的调整,应在适应性调整的基础上,主动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样,才能加快调
整山区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调整山区产业结构,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产
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最终实现山区经济、社会、生态可
持续发展。
4⋯3 2 1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山区产业结构升级
技术进步是产业发展的主导和决定因素,因而产业的现代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
重要内容,山区的发展也是如此。山区传统产业的现代化体现于,一要用现代技术
改造山区传统农业,加强农业现代化、集约化经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方法,
以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地肥力、持续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
用与保护的农业自然资源为目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二要用现代技
术改造山区传统工业,推动各产业的技术进步,同时,要压缩、淘汰过剩的落后生
产能力,协调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换。通过传统产业的改造,使山区产业结构不
断趋于合理。产业比例关系趋于协调,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4.3.2.2因地制宜,发展山区非农产业,实现山区产业结构合理化
根据山区产业结构的现状,长期目标是要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在三大产业之间合
理流动,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并逐步向现代化发展,但从山区的现状来看,要实现
这一长期目标难度较大。近期的重点应首先解决传统农业比重过大,工业结构单一,
服务业发展缓慢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调整影响国民经济大局的重大产业比例。由
于传统工业对山区能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污染都非常严重,许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
过程中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山区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限制
发展传统工业,鼓励发展符合山区实际的非农产业,在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
祸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持续利用资源、保
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4.3.2.3发展山区生态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
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首先要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体系,
这是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一种把产量、质量、效益与环境综
合起来安排农业生产的农业,是在不破坏资源与环境,不损害后代利益的条件下,
实现当代人对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农业。因此,在巩固农业的基础上,要加强生态农
业的建设,建立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节地、节水、再生能源、良种推广、
病虫害综合防治、提高量产等为内容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同时,要大力利用先
进技术,引导工业生态化,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资源,降低环境污染。
4.3.2.4发展山区特色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特色化
我国的山区条件复杂,各个山区之间各有特色,即使同一山区,在海拔、温度、
气候、水分等自然条件方面差异也较大,生态系统的丰富多样性造就了山区除了粮
食生产外,还有着农业生产多样性的优势,可以生产出许多平原、沿海不能生产的
农产品。如林产品、木材、中药材主要产自山区,桃、梨、苹果等水果及茶、竹、
菌等经济作物大部分也产自山区。山区已成为全国的食品饮料、医药、林产化工、
轻纺等的原料基地。山区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发
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提高山区农民收入。山区发展特
色产业,必须做到:一是因地制宜。特色产业是区域优势的集中体现,不同的山区
在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科技水平等方面总是不尽相同的,因面在不同的
经济发展条件及其组合下,不同的山区的优势也就各不相同,所以特色产业的选择
就必须从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要考虑到其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生
态环境的适宜性,那种盲目强调特色的做法是危险的;二是遵循市场导向。特色产
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区域经济发展在市场条件下的必然趋势,而不是可以
人为决定的。因而山区要从市场需求和不同消费者的要求出发来选择本地的产业,
使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才能取得竞争优势,从而赢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三是动
态规划。特色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如市场需
求的变化,特别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引起资源的开发广度和利用深度的变化、
技术手段的改进、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而引起生产成本的降低等,使得任何区域都
不存在永恒的优势与劣势,因此应依据条件的变化,适时对特色产业进行优化和调
第4章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整以及在新的条件下发展新的特色产业。
综上所述,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山区能否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十分
重要的意义。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山区产业结构调整,
就显得十分必要。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山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而山区必须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充分考虑现有产业状况、山区所处的区位,立足于比较
优势,正确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合理确定其发展数量和规模,使之承担起全国区
域分工的任务,以此为核心,协调山区各产业之间在数量和比例上的关系,促进产
业结构优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57·
第5章改造山区传统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第5章改造山区传统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中国作为一个以山区为国土主体的国家,山区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在山区的产业结构中,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长
期以来广大山区为发展粮食生产而盲目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牧区超载放牧等,导
致我国广大山区普遍存在严重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森林锐减、草场退化的情况,
并诱发严重山地自然灾害。山区生态环境破坏,不仅威胁山区农业的发展和山区居
民的生态安全,而且构成对全国江河流域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因此,调整山区产业
结构,实现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山区农业的改造。
5.1我国山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山区农业是全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山区的农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5.1.1山区农业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山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多年来,山区生产了全国粮油总产量的55%、
肉类总量的59%(见表5—1),不仅保障了中国山区人口的粮食需求,而且对支援全
国的粮油供应、保障社会安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除了粮油生产之外,中国广
大山区,也是我国奶产品、肉产品的重要产地。由于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大量城市
近郊区已转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原来郊区为城市提供粮食、油料、蔬菜、肉类的生
产基地已逐渐消失,而山区的农牧业发展,生产了大量的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农产
品,己成为城市的重要后勤基地。
表5-1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比较【loI】
地形分区县山区县丘陵县平原县
年份2000 2003 2004 2000 2003 2004 2000 2003 2004
粮食总产量占全国比重(%) 23.48 25.08 23.35 31.73 29.79 30.59 44.92 45.13 46.06
肉类总产量占全国比重(%) 26.91 26.81 32.10 32.17 40.99 41.02
油料产量占全国比重(%) 25。32 23.38 22.98 31.24 31.59 31.47 43,43 45.03 45,56
除作为全国粮食及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以外,我国山区还具有自然环境多样性的
特征,生态环境较好,可以生产出许多平原区不能生产的农产品,对全国的农业可
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重大的支撑作用。由于山区自然环境相对安
全,具备生产绿色安全食品的自然优势,随着科技发展与山区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IlOll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2005年出版的‘中国县(市)社
会经济统计年鉴-2005)整理,山区县.丘陵县,平原县均按照年鉴所列“主要类型区域县(市)名单”
桶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与完善,山区发展绿色安全食品的前景非常广阔。在产品多样性方面,林业和林产
品、木材和中药材、生物医药所需原料如红豆杉、银杏等基本上产自山区,许多水
果的生产基地也在山区,山区已成为全国的绿色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原
料支撑基地。此外,山区还可以作为城市产业发展的腹地,山区面积广阔,产业密
度较低,为城区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提供了空间,也为城市居民逐步向郊区转移,合
理调整城乡人口布局,缓解城区人口压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1.2山区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区农业虽然在全国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
与全国农业一样,山区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突出体现于:
5.1.2.1山区农业自然资源退化较为严重
由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盲目追求粮食增长的高速度,山区毁林开荒、陡坡
垦殖、砍伐天然林、牧区超载放牧,给山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大规模的破
坏。中国山区的耕地、草地和林地等农业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现象,对山区
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土地荒漠化趋势加剧。草地退化、耕地
退化、林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形式。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t02]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荒漠及荒漠化土地分
布较广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山区、高原;二是天然森林锐减,
生物物种日益减少。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随着天然森林
资源的减少,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有研究表
明,我国各类生物物种受到威胁的比例普遍在20%.40%,部分畜禽种质资源已经灭
绝,严重濒危的畜禽品种达37个;[103】三是水土流失严重。由于森林过度砍伐,使
山区失去水源、涵养和调节的作用,加剧了水土流失。据统计,目前。全国有368万
km2的土地遭受水土流失的威胁,其中严重流失的面积达179万km2,主要分布在
西部,特别是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地区,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长
江上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垦殖十分普遍,由此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长江上游水
土流失面积达35.2万km2,年土壤流失量16亿t。[104]此外,华南丘陵山地、川I
滇藏接壤的横断山区、北方的土石山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较强烈的地区。水土流失
一方面使大量耕地遭到破坏,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和土地生产率下降,土壤表层流失、
11021中困网十地资源保护Ij治理[D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mjwj/n164457.htm,2007-03-02
It03]刘毅我国生物物种资源急剧减少【N】中华合作时报,2005-1卜29(3)
[104l雷海章西部农业水土资源水续利用的途径【J】绿色经济,2002,(11):67
第5章改造山区传统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肥力减退,甚至表土完全消失殆尽,完全丧失了生产力;另一方面,1使江河泥沙淤
积,降低了防洪能力,使洪涝灾害越来越频繁。
5.1.2.2山区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由于农业科学技术在山区农业中的运用不够,农业科技的新成果、新品种、新
技术在山区的宣传、引进和推广不足,山区缺技术、缺良种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贫困
山区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与平原相比,山区农业的种植效益较差。尤其是西部干
旱、半干旱地区,粮食单产一般较低。我国山区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46%,
但其粮食产量却仅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山区2000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平原
为4.99t/hm2,而丘陵区仅为4.48t/hm2,山区为3.94t/hm2。【“】从近几年山区农业
发展的态势看,山区农业条件比较原始、生产条件改善的步伐比较慢、农业发展后
劲不足,在山区已是普遍现象。
5.1.2.3山区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山区人才资源短缺、人口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以山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情况为例,一般情况下,山区农民很少有继续学习和培训
的机会,即使在生态农业试点区,基层农民也很少得到培训与学习的机会。而另一
方面,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且不断流失。我国每万名农业人口仅有6名农业科技
人员,远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40人的水平。省(地)级农业科研机构的人才队
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只占4.0%,农业科技人员流失严重。[106]农技人员知识
结构也较单一,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在推广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服务内容比
较单一,服务领域不够广泛,产中服务多,产前、产后配套服务少等问题。
5.1.2.4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难度较大
广大山区由于居住较为分散,交通不便,户与户之间、村落之间多成零星点状
散布,缺少经济上的联系和农业经营,耕地也不能成片集中,机械化生产难度较大,
山区农户自给自足的耕作模式极为突出。由于分散经营,种植的规模效益很低,农
产品的收购、储藏、运输也困难,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增产不
增收的现象。在大部分山区农村中还存在传统的赶墟集市,而且主要是在乡镇行政
所在地。如闽西北山区的建宁县十个乡镇,都有赶墟的传统,每逢星期一、三、五
(有的是逢二、四六),农户们大都靠人拉肩扛将农产品运到集镇市场出售,有的产
⋯卅陈国阶等.2003中国山区发展报告【M】_t京:商务印书馆,2004:80
Ⅲl新华社.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落后发达国家20-30年
【DB/OL】,http:llwww.shac.gov.cn/nyxw/gnxw/t20041223—116083.胁,2007-02-01
-6l福
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品由于没有顺畅的公路和适当的运输工具,导致产品过期变质,得不到应有的收益
和回报。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种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特别
是和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市场如何相适应,已成为阻碍山区农业、农村发展的首要矛
盾之一。
山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这些问题使得山区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无以为继,农业在
中长期将无力继续支撑山区的进一步发展,也将最终拖累山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农
业是山区的基础产业,也是大部分山区的支柱产业,更是山区未来的新经济增长点,
新产业的创立、发展,大部分离不开农业的支撑,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也离不开
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因此,对我国山区传统农业的改造,是可持续发展下山区产
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5.2改造山区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若干意见》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
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
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因此,可持续发展导向下,我国改造山区传统农业的基本方向应当是在保护山区生
态环境的同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2.1发展现代农业,是增加山区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
山区经济发展的落后,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制约了我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影响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新世纪,山区面临着进一
步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改造山区传统农业,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山区农民收入,
发展山区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就要求山区要转变农业产业结构,开
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不仅要发展粮食生产,还要因地
制直发展山区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
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延长山区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在农业
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引导农民
走向市场。提高山区劳动力素质,引导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
收入。
第5章改造山区传统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5.2.2发展现代农业,是保持山区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
重要举措
可持续发展不仅追求量的增长,还追求质的提高。因此,山区农业在农产品高
产的同时,还应当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山区
要大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
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如积极培育和推
广超级杂交水稻等优良品种,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改革传统耕作方
式,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农
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
防治病虫害等适用技术;加快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繁育、饲料饲养、疫病防治、
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不断提高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2.3发展现代农业,是保护和改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山区在发展农业同时,必须保护
和改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山区自然资源。这就要求山区要大力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要发展生态农业,严格按生态产品和有机产品要求,推
行标准化生产,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发展绿色种植业,畜牧业,提高山区农
产品的档次和经济效益,抓好生产技术规程、监测检测和质量认证等关键环节,逐
步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在山区传统农业得到改造的同时,保护山区生
态环境。
5.3可持续发展导向下我国山区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思

对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已有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也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结合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山区传统农业改造可以
有如下思路:
5.3.1提高山区农业科技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
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IoT]科学技术水平对农
业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综观世界农业发展史,每一次突破和跨越都是以良种革命
为先导,每一次品种的改良都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与升级,品种改良等科
学技术在农业增产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难以取代的。但从我国现状
l‘叫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粱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01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来看,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对我国农业的提高仍然比较有限。按国家农业部张宝文副
部长的估计,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2004年已经达到了45%,但是
比起发达国家来说,我们还是差距较大。发达国家一般的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都在75%以上,有些国家都在90%,像德国、法国、英国等等发达国家。t'108]因此,
要使山区农业快速、高效和永续地发展,就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农”、“科教
兴国”的战略方针,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提高农业
生产技术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总的说来,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包
括生产对象的现代化、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
5.3.1.1大力推广生物技术,实现生产对象的现代化
现代生物技术的运用,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对传统
农业起到了革命性的变革。生物技术应用于动植物育种方面能培育出优质、高产、
抗病、抗倒伏的优良品种;微生物发酵工程应用于农业领域,能生产出生物肥料、
生物农药、兽药抗生素、食品和饲料添加剂、农业酶制剂、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这为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轻山区生态环境的压力提供了可能。此外,生物技
术还逐步应用于动植物保护、土壤改良、农产品深层次加工等领域,均获得了良好
的效益。比如在我国西北沙漠地区有一种叫苦豆子的野生植物有固沙和使沙漠土壤
化的作用,但当地居民因缺燃料过去将它连根拔起晒干后当柴烧,后人们研究发现
这种苦豆子的子粒中含有“苦参”,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当企业通过生物技术
把苦豆子粒提炼加工成治病的片剂和针剂,开始向当地居民收购苦豆粒,山区的人
们不再把它当柴烧,而是靠种植、采摘和出售苦豆子粒作为副业,苦豆子粒终于可
以持续地生长和繁衍了,不仅发挥了它固沙和改良土壤的作用,改善了生态环境,
而且当地的企业和老百姓都赚了钱,企业活了,人也富了。[1091这是一个生物技术
和生物产业在沙漠地区被广泛应用的例子,也是依靠科技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
路的一个典范。
5.3.1.2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实现生产条件现代化
现代化的农业基础设旌,包括现代的山区灌溉系统、现代化的山区交通通讯以
及良好的生态环境等,都是山区传统农业实现现代化的生产和流通高效运行所必需
的外部条件。近年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但
[1081张宝文.科技进步足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
【DB/OL]http://finance sina corn cn/economist/jingjixueren/20041225/1 1261250760.shtml,2007-01.08
11091孙守江中国山区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增刊),2000,27(11):27-28
第5章改造山区传统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大部分山区县属于农业县,缺乏其他收入来源,农业税取消也带来山区县乡、村一
级财政不足,乡、村干部带动村民发展农业基础设施的压力和动力也降低了,随之
而来的是许多山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出现年久失修的局面。建宁县十个乡镇的财政收
入主要是靠县财政拨款,除目前仍然保留的烟叶税提成外,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
也没有更多的财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而乡、村干部也担心增加农民负担,违反国
家政策,在发动农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上没有积极性。因此,国家农村税费改革后
如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农业基础设施建
设对山区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山区抗
旱水源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切实控制农用地转
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合理引导农村节约集约用地,切实防止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生产
行为;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
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快实施沃土工程,重点支持有机肥改
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扩大土壤
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试点规模和范围,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积极支持高标准农
田建设,最终实现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
5.3.1.3应用现代科学手段,推进生产手段的现代化
生产手段的现代化主要包括机械化、化学化和信息化。由于山区山多地少、.工
业化水平较低,机械化的适用范围不如平原更广,但在某些劳动强度大、时效性要
求高的生产环节及部分耕地较广的山区,实现机械化仍然是必要的,如土地翻耕、
谷物脱粒等。化学化是指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动植物生长激素的运用,化学化的
应用曾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和农产品
的污染,因此,其使用现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信息化指的是电子计算机及网
络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进入农业领域,正成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崭新技术,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育种工作、作物栽培以及农作
物保护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网络技术的应用缩短了山区与外界的时空距离,
使信息交流更为充分,商品交易更为活跃,使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进到了一个全新
的阶段。
现代科学技术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可能性,当然这个过程是较为漫长的,有
一个试验、推广和农民接受过程,关键还在于政府制订科学的农业发展规划和农业
科学技术的推广。政府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引导示范,将现有农业先进技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术在山区集成示范、推广,如农林牧优良品种的筛选、引进、试验、推广;高效农
业的耕作、播种、管理试验示范;坡改梯生物治理技术与示范;退耕还林还草的模
式选择与示范;农作物优质高产综合开发技术;资源植物、药物植物的开发、基地
建设与产业化示范:生态聚落、生态村落的建设与示范;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关键技
术与示范;干旱区节水农业技术与示范;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模式与示
范等等,提高山区农民的接受程度,引导农民自觉实施,提高山区农业整体科技水
平。
5.3.2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推进农业经营形式现代化
传统农业的改造,一方面涉及到农业科学技术,另一方面涉及到农业产业组织
和管理制度。我国山区山多地少,各个村落之间,甚至户与户之间相距较远,农业
种植以自给自足的耕作模式为主,缺少经济上的联系和农业经营上的合作,农业生
产的规模效益很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改革农业经营制度,
使山区分散的农业经营转化为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现代化,提高山区农产
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将是山区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山区
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5.3.2.1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走向市场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农民已自发的或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开始了新一轮的组织
创新,如成立农民协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股份合作制等等。这些农民合作经
济组织,在把千家万户的分散农民联合起来,实现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舰模化与产
业化,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实践,有效地增
加了农民收入,降低了农民进入市场所面临的风险。而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
过程和现状也表明,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过程,通过
这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很好地克服了农业生产分散化、个体化、小规模经营的弊
端,解决了分散经营与社会化生产的矛盾,既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又很好地保障
了农户自身的利益。因此,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走上农业合作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个有
效途径。
例如:在闽西北山区有“黄花梨之乡”美誉的建宁县,农业规模化生产取得了
较好的成效,至2005全县黄花梨面积11万亩,年产量3.64万吨。规模化经营后,
产量上去了,但是价格却跌下来了,最低时每斤不到l角钱,在黄花梨成熟季节,
第5章改造山区传统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果实烂在枝头无人采摘。为了促进黄花梨销售,县政府每年都要发文要求各个部门
协助销售,甚至出现1999年、2000年建宁县委书记、县长到福州、厦门、泉州卖
梨的情况。但自有了黄花梨专业合作社,发展了农村经纪人以后,黄花梨的销售已
成为民间的自发行为,不再是政府的老大难问题。价格也逐步上涨,2006年黄花梨
中的优质早熟梨品种“翠冠”上市时,价格达到了每市斤3元以上。
5.3.2.2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 .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是必由之路。规模
化的重要标志是经营者借助现代机械、运输和其他管理手段,使人均种植面积十倍、
百倍乃至千倍于传统农业经营者,以取得高效益的回报。专业化的标志是按农业内
部分工,将耕作、种子、化肥、农药、植保、收割、储藏、加工、运输等分别专户、
专人经营,共同构成完整农业经营体系。近年来,在我国山区,随着生产的发展和
竞争的需要,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苗头已经出现,如林果业、药物种植业、饮料
植物种植业、养殖业等开始出现大户、专业户大规模经营的范例,成千上万亩的杜
仲、银杏、柑桔、苹果、葡萄、花卉等种植基地己出现;草场或草植业的大规模承
包经营也已开始,这是一个良好的势头,政府要主动引导,包括实行土地承包经营
权改革的创新,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合理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为规模
化、专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5.3.2.3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不管是传统农业还是生态农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实行产业化经营,而
产业化经营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特别是生态产业对科学技术要求较高,仅依靠山区
农户自身是难以发展的,要有企业特别是区外企业的积极参与。如福建地处山区的
省级龙头企业福建文鑫莲业食品公司与5所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长期合作,开发了
用莲子附属物提取黄酮精粉的技术,发展一品莲速溶茶等产品,并通过“公司+农户
+基地+科技”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在建宁全县建
立千亩建莲示范种植基地、万亩绿色无公害建莲原料基地,带动农户l万多户,户
均增收1300元,年产干莲3000吨。因此,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要利用
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西部特色农业发展政策、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政策以及退
耕还林等政策,引导各种社会力量,依靠科技进步,投资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立
足当地丰富的特色资源和劳动力,加强农副产品产后深加工及流通技术开发,推进
农业资源开发创新工程建设。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3.3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山区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是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这种模式在继承传统耕作方法的
基础上,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和新型农业耕作技术,根据农作物的生物学特征,
在时间、空间、土地利用上进行多层次的配置,对光、热、水、土等农业资源进行
多层次利用,能使生态系统保持适度的物质循环强度和能量流动通量,从而使农业
保持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弥补了我国山区传统农业生产目标单
一、生产技术落后以及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农业的不足,又避免了工业化
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恶化等弊病,不仅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有效
地提高农业资源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而且能起到维护自然界的生态
平衡,保护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适合在山区推广。客观上,生态农业的发展
为山区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改善大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经济
保障。
5.3.3.1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劣势分析
与平原及沿海相比,山区开发较晚,开发程度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给山区
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难度,但同时也使得山区在发展生态农业上较沿海及平原有较强
的比较优势。
(1)山区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清洁的环境中国山区大多地处河流上游,离
城市中心较远,交通不便,受到城市中心的经济辐射不足,但因此也使山区远离城
市污染源;山区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基础薄弱,工业所带来的污染也较轻;山
区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化肥使用量不如沿海,很多地方特别是深山区还在施用农家
肥,对土壤的污染程度不高。因此,在不少山区仍然保持了清洁的空气、水源和土
壤,尤其深山区生态环境基本上仍保持原始的自然状态,为山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
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山区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中国广大山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及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对发展生态农业十分有利,发展中草药及其他天然食品的传统
优势十分明显;山区动植物种类繁多,种群间制衡机制完备,病虫害轻,可以不用
化学农药或仅用生物农药即可控制,作物及畜禽品种多为优质,抗病强的,在山区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将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有效地转化为商品
优势和经济优势。
(3)山区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生态农
第5章改造山区传统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幕础地位
业具有较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山区农民的普遍欢迎。以现在闽西北
山区县建宁农村得到广泛应用的“猪一沼一田”生态农业模式为例:广大山区,特别
是深山区,无法通管道煤气和液化气,农民普遍使用柴禾作为燃料,一个强劳动力
每周必须上山砍一天柴禾才能解决一周生活需求,不但占用了劳动力,而且破坏了
森林资源。由于使用沼气作为燃料,解决了山区农村能源问题,避免了广大山区农
民为寻找燃料而上山砍柴,对森林资源起到了保护作用,同时也节约了农村劳动力;
为了提供充足的生产沼气的原料,一般~户家庭要养3头猪或1头牛,这就促进了
农村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而农村四处可见的畜便被收集起来作为
原料以后,农村卫生环境变化很大,有利于建设环境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后,
将沼泥用于肥田,避免了大量使用化肥,对山区的耕地土壤起到了保护作用。从成
本分析,目前建设一口沼气池的成本大约为1800元左右,主要用于沼气灶、建池所
用建筑材料及劳动力花费。国家为了鼓励沼气的发展,对每口沼气池补贴800元,
有的财力较为充裕的乡村也给予相应的补贴,再加上农民投工投劳,一口沼气池农
民所付出现金成本不到600元。这与其建成后所获得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相比,
获益是巨大的。因此,可以说,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山区农村提供了一条较好的发
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道路,受到了山区农民的欢迎。
(4)消费理念的转变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生活和消费方式
对产业发展具有引导作用,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必然对生态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
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安全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
焦点。与此同时,污染的日益加剧,已波及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疯牛病、禽流感、
二恶英等事件先后发生。面对层出不穷的农业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绿色食品的消
费已成为一股潮流,促进了绿色产品和生态产业的发展。山区与平原及沿海相比,
更适合开发生态类产品,山区应当抓住这一市场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
展生态农业,开发绿色食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才能迅速发展山区经济,使山区
人民脱贫致富,同时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当然,山区发展生态农业也面}|缶着较多的劣势,特别是山区始终面临科技落后、
信息不灵、交通不便、与经济中心相距较远的区位劣势,影响着生态农业的发展,
特别是山区农民生态产业意识比较淡薄,往往是从短期的经济效益出发,看看能否
即时为他们增加收入。因此,由于生态产业的长期性特点,使其在短期内难以得到
山区农民的支持。建宁的荷塘生态系统,在发展初期,取得了较好效果,受到了国
.卯·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内外专家的肯定,但推广期过后,农民就任由其自生自灭,没有再费心去维持或者
发展。此外,在生产意识上,农民也不是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是我有什么
就卖什么。因此,生态产业的效益不容易得到充分发挥和认同。这就需要山区在发
展生态农业中做好推广示范工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综合利用山区资源,以争
取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生活、生产、生态、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
5.3.3.2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要求
山区的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而各个山区也针对不同自然条件、不同
农业门类、不同技术要求,开发出许多成熟的生态农业技术或经验,如立体种植业、
“田塘系统”、“农村复合系统”、“综合养鱼系统”等动植物共生系统、有机废物的
生物利用系统等。但总的说来,山区要结合当地实际,使生态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保护山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生态农业发展的
基础。虽然与沿海平原相比,总体说山区生态环境较好,但山区也面l临生态环境破
坏、农业资源不断退化的局面,因此山区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的
基本条件。特别是要重视抓好天然林保护和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对水土流失进
行综合整治,通过山区植被的保护、恢复和对水土流失的控制,改善山区农业发展
环境,为山区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做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
设生态农业,不能一哄而上,而是应该以村为单位,先在山区的部分地方进行试点
建设,推广符合当地实际的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然后根据示范点所取得的成效,
总结山区生态农业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再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实际情况,因地制
宜地在各个山区村庄发展生态农业。各个推广村不能遵循“拿来主义”,照搬照抄示
范村的模式,而是应该根据本村的实际优势和特征出发寻找符合自己特色的生态农
业发展道路,从市场需求出发,做好协调工作,尽量避免大规模的重复建设。
(3)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保证农产品品质山区农业要长期稳定发展,必
须保证农产品品质。在生态农业的建设上,必须充分利用山区远离城市工业污染源
和山地生态多样性的优势,严格按生态产品和有机产品要求,推行标准化生产,严
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培植绿色种植业、畜牧业,提高山区农产品的档次和经济
效益,扩大山区农业发展空间和影响力。重点是解决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卫生安
全和产品质量问题,根据市场要求,运用标准化原理,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
第5章改造山区传统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产后全过程实施相关的一系列标准管理。山区农产品的生产应该从产地的环境着手,
抓好生产技术规程、监测检测和质量认证等关键环节,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
生产体系。
(4)按照生态规律,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沟、渠、
川I、坡、谷并存,成群多样的小地貌形态,形成Yd,范围内多样的小生态环境,有
利于多种物种生长,具有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自然优势。因此,发展生
态农业,振兴农业经济,就必须按照生态规律的要求,因地制宜,按生态原理,配
置农业生态系统,根据山区区域特色,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良好的微农业生态系统,这样才能使生态农业的效益得到充
分发挥。如受山区垂直生态系统影响,各业种植有不同要求,山区农作物的种植应
在坡度小于6。山前平地或山间平原上进行。这里的地形平坦,适宜于进行一定规
模的机械化农业,发展精细农业。坡度在6—15。之间的缓坡山地,是发展果树和经
济林的适宜地带,该地带年辐射量大,适合于多种果木和经济林的生长。发展生态
农业应以此为突破,根据具体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板栗、核桃、樱桃、
石榴、黄梨、苹果等经济作物种植。在15—25。的斜坡地带上可以发展放养型的畜
牧业。在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带,则适宜发展林业。通过利用山区垂直生态系统
的多层结构,对山区农业进行合理布局和组合,建立农、林、牧相互保障的立体农
业复合体系。
(5)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生态农业科技水平制定和实施持续农业科技发
展战略,优先发展先进、适用和在农业生产上急待突破的技术,包括节水灌溉技术、
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物与林木栽培与管理技术、农产品贮运、
保鲜、加工技术等以及能大幅度增产增收和显著改善生态环境的技术,如农产品优
种选育技术、基因工程实施技术、自然灾害综合防治技术、区域农业综合开发技术、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农产品系列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绿色肥料与农药生产技
术、以及现代高科技在农业中应用等技术。另外,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注
意吸收、消化和第二次技术创新工作,把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摆在首位。
强化实用技术研究,在遵循山区自然、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前提下,开发具体的应
用技术,强调针对性、层次性和综合性,有的放矢地对山区的资源进行研究和开发,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高效率的山区开发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生态农业科技水平·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3.4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山区农民素质,服务新农村建设
在建宁调研期间,笔者深深体会到,每年农忙时,农民有五盼:一盼科技常下
乡。目前,农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农民对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化
肥深施等农业科学技术很感兴趣,渴望专业科技人员能深入到农村办培训班,到田
间地头指导,使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科学技术。二盼“农资”莫涨价。往年,每到
农民使用“农资”高潮时,经营化肥、种子、农药、农膜的单位和个人就随意乱涨
价。农民盼望工商、物价等监管部门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制止化肥、种子等“农
资”乱涨价和变相涨价,以维护农民利益。三盼严打假“农资”。近一两年,农民
靠优质种、优质肥取得了丰收,但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无不使农民忧心忡忡。
农民盼望技术监督、工商部门加大打假力度,纠正坑农行为,切实让农民买到放心
种、施上放心肥、用上优质农药。四盼市场信息。今年种什么能卖上好价钱?什么
畅销、什么滞销?农民对市场感到迷茫。农民盼望政府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能正确
分析农产品需求形势,把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他们。五盼服务到农村。春耕大忙,
各种农业机械需要维修,农民希望农机部门与农机生产商联系,组织专业技术人员
带上一些农机零件下乡,帮助农民解决维修难题。
上述问题,归根结底是如何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服务新农村建
设的问题。可以说,发展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改造和提高传统农业,实现传
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途径。舒尔茨重点强调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他指出,
“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
的正相关关系”。【I”J农民素质的提高,对我国山区农业的改造和提高有着重要的意
义。在太行山区开发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山区的智力开发,专家们每年要花较多的
时间向农民传授和普及科学知识。在农民中推广适用技术,也是坚持采取示范对比
的办法,等农民接受时再推广。如果树修剪能增产,农民不相信,就在树上挂了此
树不剪的牌子,结果修剪的比不修剪的产量高3—5倍,后来老太太也拉着他们去家
里修剪果树。山里人说:“科技进了山,石头也开花,人的素质不提高,投资也是白
白花”,可见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性。山区要大力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推行“科
教兴农”战略,鼓励农民子女上学,大力发展山区农业中等教育和农业职业技术教
育,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种养和农产品加工技术,
对农民进行相关岗位培训,提高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并通过多种
⋯研西奥多.w.ff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粱小民译.|t京:商务印书馆,1987:135
第5章改造山区传统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方式或渠道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有关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积极培
育和发展各种服务组织,特别是农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素质提高;通过发展多种
形式的农民技术学校,直接为各个农业自然村培养技术人员,使农业科技教育落到
实处。另外,由于目前山区的条件较平原更为艰苦,留住科技人才比较困难,因此,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科技人员建设山区的积极性,特别是要逐步改善科技人员
的待遇。如鼓励农科单位与山区农民签订技术合同,采取分成办法,以增加单位和
科技人员的收入;对长期在山区的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应予以关心、改善,
采取多样化的奖励办法;对农业专业毕业的学生以合理的择业引导,积极鼓励他们
到乡镇农技站、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农业企业等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工作,并提高其
生活待遇。
除上述措施以外,山区农业的发展还涉及到许多因素,如山区农业劳动力转移
等等。总的说来,山区农业的转变,相较于我国农业,即有共同之处,也有山区自
身的特殊性,改造山区传统农业,必须立足于山区区域特色,因地制宜,采用多种
方式,实现山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在提高山区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
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
第6章发展山区非农产业,塑造山区产业优势
第6章发展山区非农产业,塑造山区产业优势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与非农产业相比,农业对山区经济及农民增收的带
动作用不太明显。就农业产业对人均GDP的单位贡献率而吉,山区不低于平原及发
达地区,实际差距来源于非农产业的空间发展不平衡。非农产业发展的差距是导致
山区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llI】因此,加快山区非农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和发挥非
农产业效益比较优势,成为山区产业结构调整重要的战略选择。从目前中国山区的
产业基础、人才准备、技术条件及资源条件等分析,中国山区非农产业的战略定位
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应以资源开发导向为主,采用现代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注重发展
能充分发挥山区比较优势的新型产业,推动服务于山区的第三产业发展。
6.1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新型工业化
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可持续发展导向下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6.1.1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在三线建设时期,山区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山区是我国重要
的能源、原材料、汽车、机电、工业机械等产业的制造生产基地,但传统工业在我
国山区产业结构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传统工业的特点是用传统技术生产产品,
投入高、消耗大、污染重。此外,在多数山区尤其偏远山区还存在很多基于当地的
自然资源开发所建立的小矿山、小水泥、小造纸、小化工、小冶金等“五小”工业。
山区“五小”工业曾为山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但这些企业技术水平低、规模小、
效益差,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存在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等突出问题。
对于山区的工业,我们应区别对待。对“五小”工业,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
禁止发展并坚决关闭,但对于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没有违反国家产业导向,虽然有
一定污染但可以治理的这些传统工业,在我国山区产业结构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仍然是保持山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应当采用现代技术予以改
造,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山区传统工业的改造方向体现在:
(1)改造山区传统工业产品,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使传统产品向高性能、多功
能、低消耗、高附加值转化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只有促进山区产品升级换代的
技术创新,才能形成和创造新的需求,才能有利于充分发挥传统工业的优势,为传
f1113陈国阶’王青.中国山区经济发展差异与非农产业的贡献田.地理学报,2003。58(2):12
-75·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统工业的继续发展重新注入活力,使其走上集约化的道路,使传统工业成为山区经
济发展的支撑点。
(2)改造山区工业传统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造传统工艺,加快生产过
程自动化,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压缩过剩的一般产品生
产能力,优化产品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使山区传统工业内部得到提升和振兴。
(3)改善传统工业管理手段,促进管理科学化、信息化山区许多传统工业不
仅技术、工艺落后,其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也极为落后。随着技术设备的更新、工
艺的改进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需要有新的管理理论、新的管理方法的配合。要改
革传统企业原有的管理体制,加快产权制度改造,完善现代企业法人制度,使企业
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同时要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来代替传统的经营管理
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注重微观管理的同时,强化企业的战略管理。此外要注重运用
计算机等现代管理手段来代替人工管理,使企业在决策、监控、记录、统计等环节
实现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
总之,经现代技术改造后的传统产业,不仅会大大增强其生存能力,而且将告
别“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高污染”阶段,进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
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对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较好
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山区都应当把传统工业的现代化作为重点,
以实现山区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素质的全面提高。与此同时,要严格
限制乃至取缔山区“五小”企业,切实制止山区污染源。
6.1.2用现代技术引导山区工业生态化发展
生态农业的成功经验,为工业的生态化发展带来了契机。工业生态化的目的在
于把对自然体系的认识应用到人造体系的设计和实践上,建立起不仅能产生更大的
效益,而且从本质上与自然体系相和谐的工业生产和消费模式。其主要做法有以下
几方面:
6.1.2.1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指出,“发展循环
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
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
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
低投入、低消耗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应当说,在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中已
第6章发展山区非农产业,塑造山区产业优势
规定了资源补偿费及排污费的征收等环境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显现出比较明显的
“末端控制”的特征,一是污染的后果已经发生,而且同治理污染的成本比较,企
业宁愿交罚款,也不愿治理污染;二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本来可以回收利用的
资源变成了“三废”被处理掉,造成浪费和污染:三是忽视全过程控制,生产过程
中产生的污染无法得到治理。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则是把工业发展建立在持续利
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使工业生产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闭路式循环生产,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开发利用替代物以及加快重污染部门技术改造等措施,尽可能
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极少产生废物和污染的工业或技术系统,在
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
由于工业对能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污染都非常严重,许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
程中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山区的工业化建设不应走发达国家的老
路,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建立清洁生产的工业体系,促进企业合理利用资源,
减缓资源的耗竭,减少污染废弃物排放,实现废物资源化,促进工业生产与环境相
协调。推行清洁生产工艺,要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一是针对山区能源原材料利
用率低的现状,将节约放在首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为集约型;二
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污染问题。循环经济的开展,不仅有
利于环境保护,而且给企业也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地处深山区的福建铙山纸
业集团2004年实施循环经济示范项目,2005年即取得较好成效,通过投资2300万
元,实施白水回收工程,彻底解决了造纸排放物污染,实现原料封闭循环利用,每
年可回收浆料1000吨,节约用水500万吨,减少损失800万元以上。同时实施热
电联产工程,投资1293万元,引进热电联产技术,采用谷壳、锯屑等加工废弃物替
代原煤进行供气供热供电,项目实施后,有效降低二氧化硫排放和缓解电力供应不
足,年可节约原煤5万吨,降低用气、用电成本620万元。目前该企业已达到清洁
生产、达标排放、循环利用的目标。
因此,在山区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还
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结合技术改造,不断增
强工业污染防治能力,使企业通过工艺改造实现增产减污;结合节省降耗,减少污
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结合增产节支,推动企业大力开展“三废”综合利用,提
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工业对山区环境的污染问题。
祸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1 2 2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园
工业园是20世纪初工业化国家作为一种规划、管理、促进工业发展的手段而出
现的。工业园有一个共同的要素:在一个固定地理区域内,企业受统一管理,产品
或生产工艺类似或相同,工业园内统一规划、供水、供电。作为工业发展的一种有
效手段,工业园区在降低基础设施成本、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推
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安全问题。生态
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三废”的排放、噪声、辐射危害、工业事故、土壤污染等
成为工业园区受人们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并迅速向内地
延伸,其数量之大和分布之广,是人们始料不及的,甚至连很多乡镇也建立了工业
小区。工业园区的称谓也很多,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级,甚至还有村
一级的工业区,从工业园的性质和功能分,有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企业区、
保税区、工业园、工业村、科学园、技术园、研究园、技术城等。山区目前也建立
了大量的工业园区。但是同平原地区相比,山区的工业园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大。
比如,山区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平地少,山地多,要建设一个工业园,必须要大
量平整土地,填平沟谷,对山区环境的影响较大:此外,山区四面环山,废气不易
排出;在工业布局上,由于山区往往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即使山区的工业园
区布局在山区城镇下游,但对其下游的其他城市又造成了影响。因此,在山区发展
工业园,环境保护问题是首当其冲的。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源头防
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比较好的解决
办法就是发展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园区有别于传统的工业园。生态工业园内建立的工业生态系统模仿自
然生态系统,企业之间存在协同和共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
影响,从而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这种既保护生态环境,又节约资源的生态工业园
区是解决长期困惑人们的工业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以丹麦凯
隆堡工业园区为例,凯隆堡是丹麦的一个滨海小镇,在其工业园中,不同的企业按
照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凯隆堡生态工业
园中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
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
或部分替代原材料。使用副产品的还有大棚养殖、养鱼、硫酸厂、供热站、水泥厂、
第6章发展山区非农产业。塑造山区产业优势
农场等。通过这种。从副产物到原料”的交换,不仅减少了废物处理的费用,还产
生了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除凯隆堡生态工业园区外,
类似的工业园还有韩国科技研究院设计的“铝联合企业”;波兰华沙工业化学院设计
的“再循环方案”;加拿大伯恩得赛“清洁生产”方案等多种不同的生态工业园设计
版本。
尽管生态工业园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生态工业园也存在不足,主要是:(1)
企业选址闯题。由于生态工业因为建立园区的产业链,往往无法顾及各个不同的企
业在选址过程中对原材料供应、销售市场等因素的考虑,由此造成经济上可能存在
不合理现象,这一缺陷对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而言是致命的;(2)企业
经营风险问题。由于园区企业数目和类型的限制,企业的经营状况、技术和政策环
境等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产业链中的企业。一旦某个企业因生产经营不善而倒闭,
则有可能中断原有产业链,从而影响系统的稳定性,甚至造成系统的瘫痪。
虽然生态工业园存在上述不足,但毫无疑问,生态工业园区作为最大限度地利
用资源和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有效模式,必将在山区工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
作用。
6.2积极发展符合山区比较优势的产业
中国山区非农产业的内容丰富,可发展的产业类型也很多,但根据比较优势理
论及全国战略发展需求和中国山区发展基础综合考虑,山区的非农产业应建立在其
比较优势基础上。与平原及沿海相比,山区地貌、气候复杂多样,生态环境保护较
好,同时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等。基于
上述因素,山区可选择的非农产业有绿色食品加工业、天然生物医药开发、生态林
业、生态旅游、矿产资源业等,这些都有望成为推动山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
时也可作为全国能源、原材料、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的潜力区,为全国
可持续发展作出山区独特的贡献。
6.2.1绿色食品加工业
绿色食品加工业与传统加工业相比,具有污染少、无公害、有利于保护山区生
态平衡的优势。山区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中国大多数
山区环境保护较好,有清洁的空气及水源,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绿色产品,有利
于因地制宜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福建因地制宜,开发了
大量的绿色食品种类,主要有茶叶、果品、蔬菜、笋类、奶类、粮食、饮料、海产
祸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品等,其中除海产品和部分蔬菜外,都来自广大山区的名、特、稀、优、新的农产
品和土特产。如武夷天游绿清水笋、建瓯锥栗、松溪蒸绿茶、邵武大乾水蜜桃、建
宁莲子、清流茶籽油、龙岩盐花生、福安富春花茶、拓荣双芽白毛猴、福州茉莉花
茶、莆田枇杷、永春芦柑、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华安苦菜、平和瑁溪蜜柚、漳州
芦柑等等,【l”】为发展绿色饮料、绿色茶业、绿色蔬菜业、绿色水产业、生态畜牧
业、生态食用菌业等绿色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山区众多名优农副土特产
品生产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有着良好的基础。而且随着人们环
保意识的不断增强,食物与食品安全性和品质的提高日益为人们重视,绿色产品有
着强烈的市场需求。
目前山区绿色食品开发利用己取得不小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山区这
些丰富的绿色资源主要是作为原材料输出而不是就地进行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部
分为区外的加工企业获得,山区农民除了提供初级产品以外,无法进一步增加收入:
二是绿色食品开发利用的总量小、品种少,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粮食、畜产品偏
少。农贸市场、超市及百姓餐桌上还很少有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这与经济发展和
广大消费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三是绿色食品意识、品牌意识不强,绿色食品标志
远远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农民对农产品品质考虑较少,优质、优价的消费价格尚很
难拉开档次,生产绿色食品的知名企业不多;四是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专业化、
标准化程度不够。由于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连片面积小,易受外来因素干扰,给
田间管理和农产品监测、收购加工、流通等带来诸多不便;五是农地土壤退化、环
境污染较重。长期以来,农民一味追求产量而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乡镇企业“三
废”和城乡居民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等,造成农业生态质量恶化,从而使许多山区
的农她和农产品的安全性较难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六是从事绿色食品的教育科研
和专职技术人员少,资金投入不够,影响到绿色食品进一步开发,绿色食品企业加
工技术、装备、管理水平也较为落后。
因此,绿色产品在当今一系列实用的农业新技术支持下,有着进一步发展的巨
大潜力。在充分发挥山区绿色产品原料生产优势,建设商品生产基地的同时,要大
力发展绿色产品延伸加工,推广运用当代高新技术,以高起点、高水准开发新产品,
创名牌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走农工商一体化和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
发展之路。要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围绕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将千家万户的
≈高志强加快发展福建山区绿色食品产业的途径和对策【J】福建热作科技,2003,28(1):36
第6章发展山区非农产业,塑造山区产业优势
生产加工与市场销售紧密连接在一起,使分散农户有组织地进入大市场,实现农工
商、产供销有机结合,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向集约型的
现代农业转变。
6.2.2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结合。
广义的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各种形式的新药研究、开发、生产相结
合,以及与各种疾病的诊断、防治和治疗相结合的产业,是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
力提高相关的健康产业。由于生物医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中一个朝气蓬勃的、在
2I世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各国、各地政府纷纷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未来经
济增长的核心。
中国山区是天然药物资源与中药材资源的宝库,有丰富的天然药材,而随着现
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用植物提取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如红豆杉提取紫杉醇发展治
癌药物产品,黄山药提取皂甙发展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产品,青蒿提取青蒿素发展
替代喹啉治疗疟疾特效药物产品,银杏提取银杏酮或黄酮类化合物发展天然皂素类
药物及抗心绞痛药物产品等,这些药用植物都可以在山区得到广泛的种植。此外,
生物医药产品的市场及其深加工也有广阔的空间。以我国当前广泛发展的中药植物
种植基地来说,国际市场植物药年销售额约160亿美元,我国出口额仅占3%;国际
年销售中药材300多亿美元,我国只占5%的市场份额。“洋中药”已占领中国1/3
的市场。我国银杏产量占世界的90%,是目前广大山区广为种植的植物药物,估算
种植面积约20万hm2’,银杏果产量约l。5万t,银杏叶产量约1.8万t,目前产量
能满足国际市场的1/3。由于我国加工能力极有限,现主要是出口银杏原料和粗制
品然后从国外买回药品。如果能发展我国自己的银杏成药加工,我国银杏种植业的
效益就能成10倍增长。我国现有药用植物11146种,常年栽培的药材有200多种,
仅320种常用的植物药材的总蕴藏量就达8503万t。可见,若我国中药加工业有新
的发展,不但可以进一步扩大我国中药植物的种植,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提高山区
农业的效益。【“q
因此,有条件的山区,可以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物医
药原料药开发为切入点,从市场有需求的药物中间体做起,为一批有较强实力的国
内外生物制药企业开展配套,先做中成药、合成药的上游产品,逐步向终端产品发
[11]l陈国阶.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急需转变战略思维田.山地学报,2001.19(4):341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展,加快形成以植物天然药为特色的生物医药重点生产基地。走工业化带动生物医
药产业化的路子,建设好生物医药集中区,整合一批已通过GMP认证的制药企业
的优势资源,培育龙头企业,使山区在较短时期内成为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天然药
物生产基地。
6.2.3生态林业
森林是山区丰富的资源,也是以往山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许多山区城镇
的产业就是依靠林业的。面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国家在森林资源保护上的力
度越来越大。如从1998年9月1日起国家启动了天然林禁伐工程,对长江中上游地
区、黄河上游地区和东北原始林区等实施天然林禁伐,随后不久又启动天然林资源
工程,原来的砍树人变为管树人和种树人。应当说,天然林禁伐与天然林资源保护
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举措,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但是,这一
举措对我国长期以来以森林采伐为经济支柱、并形成典型“木头经济”与“木头财
政”的山区经济及其发展带来相当大的冲击,许多山区城镇的经济发展由此而停滞。
如何进行产业转型,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是山区城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山区城
镇由此开始了发展生态林业的探索。
6⋯2 3 1确立林业在山区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大力植树造林
山区地域系统具有先天脆弱、抗干扰能力差的特征,缺乏森林植被的山区,将
导致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给山区造成一系列长期性、灾难性后果。因此,生态林业
的发展首先是要保护山地森林,恢复和发展森林植被。通过建立和实行森林生态价
值补偿办法,加大森林经营力度。改造低产林,提高森林质量,增加后备资源,为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和充分的资源基础。同时要积极预防森林灾害,防止
森林火灾和病虫害,把森林资源灾害降低到最小程度,通过调整林种、树种结构,
增强森林防火防病虫危害能力,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另外要大力种植薪炭林,在山
区提倡节柴灶,推广沼气技术,开发生态能源和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山区能源短
缺问题,减轻对森林和草地资源的人为破坏。
6.2.3.2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经济林生产区域化、产业化
我国山区地域广阔,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适合于多种经济林生态发育的自然条
件。这种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的关键,是要建立起符合特定山区
地域自然环境条件,并且有市场需求的经济林基地,加快产业化步伐。经济林生产
区域化、产业化,有助于生产与需求之间建立良性循环,同时还有利于山区生态环
第6章发展山区非农产业。塑造山区产业优势
境的改善和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发展经济
林必须面向市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对经济林产品需求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低质水果无人问津,优质果品供不应求,客观上要求经济林的发展提高技术含量,
依靠技术实现优质高效。同时,还可以在山区发展园林种植,为城市提供较好的花
卉及观赏树木。
6.2.33实行生态经济林工程,以科技方法营林造林
对于山区营林造林,各地已开发出多种行之有效的技术,主要有:一是林果生
态经济工程。这是一种以经济林为主的农村复合栽培结构,由林木种群和农作物种
群等组合成一个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如林果粮食作物复合栽培、林果经济作物复合
栽培、林果蔬菜复合栽培、林果药用植物复合栽培、林果牧草复合栽培等。林果生
态经济工程改交了传统林果生产中单一树种的栽培方式,使林果树木群内部各生物
种群结构布局更趋合理,增加了绿色植物的覆盖面积,整个工程不仅具有较大的产
出和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较高的生态效益。二是山区立体林业生态经济工程。在山
区现有林业资源条件下,通过多种产业的科学组合,采用立体种植,在一定林木的
物质配合下形成的人工生态林业生产系统。它一般以林粮、林果、林菜、林药、林
草间作等立体林农混作形式为主。福建省的山地林业产业开发现已采用了以下几种
形式:(1)山地林木立体结构。在山地的较高部以杉、松、竹为主,同时发展各种
亚热带经济林,实行不同林种混交,并在林间发展林下放牧和林农间作套种;(2)
山地果园立体结构,在山地的较低部位,种植周期长,树高大的经济林果树,在幼
龄期套种周期较短的树冠较矮小的桃李等,树下套种一年生的花生、大豆、药材、
绿肥等;(3)闽南胶茶立体结构。即在山地低谷种植胶林,并在橡胶林中间种茶叶;
(4)山区庭院立体种养结构。即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种果树、栽葡萄,在树下养花
草、饲养鸡鸭、养菌、种菜、搞副业加工,使种、养、加全面发展。三是山区生态
经济防护林工程。山区生态经济防护林工程主要是针对山区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地
带建设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等防护林工程,并紧密结合山区经济
建设,围绕振兴山区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合理确定林种、树种结构,从而形成
一个完善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经济防护林体系。四是低山竹
林工程。在低山丘陵地带通过竹类栽培和科学经营,推广建立毛竹丰产林、笋用林、
笋材两用林、纸浆林等,并通过大力开展竹类综合加工利用,发展竹业经济,促进
山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生态林业的整体目标必须有利予山地生态系统演化向良性方向发展,但林业是
山区农民主要的生活资源和经济资源,实现生态向良性方向演替的环境目标,应当
从解决农民的生存发展需要入手,使经营者在优化山地生态系统结构的过程中得到
更多的经济利益,这是解决山区生态林业发展动力的最有效途径。
6.2.4生态旅游业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是一个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设施
为条件,为人们游览提供服务的新兴行业。我国山区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差异显著,
是我国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的主要分布地。我国有黄山、峨眉山等以地形地貌高峻险
拔秀丽著称的山地地形地貌景观资源,有大量的岩溶地貌、花岗岩地貌、丹霞地形
和火山地貌以及广大山区分布的峡谷瀑布、山区湖泊,还有大量的生物资源,构成
了我国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各个
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宗教圣地、历史文物古迹,也主要集中于山区,使得山区的人
文景观资源相当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构成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的
一个显著特点。
山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已成为带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旅游业的
发展有利于优化山区产业结构,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
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通过产业间的前、后联系,带动为旅游消费
服务的农业、工业的发展,形成以旅游业为中心的产业系列。此外,旅游业发展还
可以解决山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同时促进山区同外界经济、科
技、教育、文化交流,提高山区劳动者的素质。正因为发展旅游业有着丰富的经济
和生态效益,所以旅游业已成为山区政府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但是随着山区
旅游业的开发,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也随之而来。目前的情况表明,很多旅游区政
府急于开发本地的旅游资源,盲目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业达到投
资少,见效快的目的,不顾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导致大
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按照生态学的原则进行开发,已经造成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而游客带来的垃圾对旅游地的污染也日益严重,这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不仅不能
实现旅游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会造成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名满中外的东岳
泰山现已变成了“经济山”,不仅有宾馆、饭店,还有娱乐城、电影院,非遗产商业
建筑远远超过遗产建筑。如今,空中索道来来往往,大量游客纷至沓来,自然景观
面目全非,泰山如同带上了沉重的镣铐。湖南省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因其具有世
第6章发展山区非农产业,塑造山区产业优势
界上独一无二、莽莽苍苍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被视为人类宝贵遗产。但几年前,
因城市化倾向而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的尖锐批评。黄牌警告后,仅清除景区
里的“商业化”建筑就投入了几亿元,而武陵源一年的税收仅千万元而已。ll“J全
国已有许多自然保护区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给山区带来了深刻的负面影响。
应当说,旅游资源既不同于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也不完全等同于生物等
可再生资源,而是兼有二者的部分特性。旅游资源中除了生物旅游资源和气象旅游
资源外,大都是大自然长期作用的产物或人类文明经久积累的结果,一旦破坏,就
不可恢复。但是旅游资源又不同于矿产资源,只要合理保护,就可以永续利用,经
久不竭,这就使生态旅游在山区的发展成为了必然。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旅游
发展模式,通过保护旅游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可以减轻环境压力,实现旅游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促迸有效地保护自然与文化
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在传统旅游的基础上强调旅游对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合理化使
用,强调对旅游资源的舒适性、完整性和历史性等特征的保存,这恰恰为旅游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可能。
为了实现旅游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可持续
发展必须要达到二方面的要求:一是将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冲击控制在适当范围内。
在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对于可再生资源,必须保证对它钓影响与消耗限制在系
统可恢复、可补偿的范围之内,否则,若损耗快于再生,可再生资源最终也会耗竭;
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则尽可能实行节约消耗,进行适当的再利用、再循环,甚至在科
技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可再生资源替代。只有实现对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才能保证
生态旅游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实现旅游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
协调与统一。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取得满意的生态效益的基础,而生态效
益的优化又将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高;任何一方受到削弱都将在近
期或远期影响另外两方面的迸一步发展,进而影响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鉴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要求,在三者发生矛盾时必须把保持良好的生态
效益放在首位。
总之,生态旅游是现代旅游的方向,它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旅游对象,注重
对环境的保护,承担一定的生态责任。生态旅游同一般旅游一样是经济、社会、文
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这也就决定了它必然会对旅游地的社会、经济、环境、文化
⋯町曾金胜.假日文明的噪音【DB,oU.hRp:flcolumn.boke地.corn/30101.html,2007-2-8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等方面产生正反两方面影响。生态旅游的可持续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发挥其正面效应,
同时将其带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的问题。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自产生之日起就已
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且随着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对于旅
游业的发展、旅游对象的保护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更是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115】
6.2.5矿产资源业
山区是我国的矿产资源富集地区。目前中国已发现的170多种矿产主要分布于
山区,其中有20多种居于世晃前列。在山区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资源开发,尤其是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山区和全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同时,山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是山区引进区外投资的重要优势。由于山
区矿产资源业在山区经济发展中所占的位置,以及山区的矿产资源比较优势,在山
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山区优势矿产资源开采不仅应继续留存,而且有市场需求的
矿产的集约化科学开采还会继续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种种原因贫困
山区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开发工程的技术含量不
高,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够,开发过程中往往未能事前统一
规划,等等。特别是由于贫困的现状,使得山区人民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很低,与
环境相比,对生存的要求是第一位的,因此,在贫困山区涸泽而渔的现象比较常见,
而由于地方政府对发展经济的冲动,客观上纵容山区的矿山开发企业为降低成本而
省去环保措施。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贫困山区矿产资源开发的效率,致使山区
矿山开采和治炼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时乱采滥挖造成山区植被的严重破坏,进而
造成更大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和沙尘暴、洪水、泥石流等极端生态灾害的频繁发生,
影响了这些山区的可持续发展。矿山开发已成为山区最大的污染源。B16]
由于矿产资源业在山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对于山区矿产资源开
采与开发利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坚持统一规划,采取开源与节流、开
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克服短期行为。编制矿区规划时,应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
题,将环境保护所需的工程设施、经费、具体制度统一纳入规划,做到既开采矿产,
又保护环境,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努力实现资源开发与社会环境的协
调。同时,要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集约化经营,发展规模化矿山,以新技
术、新工艺装备矿山建设,对受矿山影响的环境给予生态恢复和重建,强化废弃矿
111 Sl丁晓蕾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19
[116]韩劲走出贫困循环一中国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对策[MI.北京:中国经济山版社。2006:231
篓!至苎星当璧斐窒耋些:矍塑当璧童兰堡叁
渣科学处置和矿坑污水处理,防止和杜绝乱采乱挖低水平与低水准的小矿山死灰复
燃、卷土重来。只要严格按环境法规办事,引进先进矿山生产线,山区建立矿产开
发支柱产业又不致对环境造成太大的破坏是可以做得到的。
6.3大力发展为山区服务的第三产业
发展为山区服务的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建筑业、产品流
通交换的商贸业等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既是山区发展的要求,也适合山区的劳动
力就业状况,应是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同时山区也要注重发展金融业,
保险业和信息服务业等,使山区第三产业提升一个档次。加快山区交通运输业的发
展,有助于改善山区的投资与发展环境,增强山区接受大中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
经济技术辐射能力,促进山区产品的流通。而商贸业是促成山区产品流通、有效进
入市场的重要产业,是山区应当着力发展的一项产业。
6.3.1发展山区交通通讯业
山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山区的投资与发展环境,增强山区接受大
中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辐射能力,促进山区产品的流通,密切山区
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与商品交流,增强山区的发展活力。大力发展山区交
通运输,是调整山区经济结构,加快山区经济发展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地处
东南山区的福建省,解放前没有一条铁路,公路也很落后。解放后,由于交通运输
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全省经济发展也很快。著名的武夷山区的开发建设,如果没有
贯穿武夷山区公路的开通,也是不可能的。交通事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山区的商
品经济。山区许多经济发展较快、国内外贸易较好、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乡
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通条件比较好。因此,发展交通运输是加快山区经济
建设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由于山区的固有特点是山多,且山高坡陡,这就给山区的交通建设带来了投资
大、造价高、工期长、工程长、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的困难,决定了发展山区交
通运输的艰巨性。“修路难、难修路”成了山区经济建设中的特殊难题。交通运输在
山区经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超前性,较之平原,更具有艰巨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山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当充分运用国家实施公路通乡、通村工程的有利机遇,
加快山区公路建设,积极发展公路运输业,包括乡村运输和城乡运输。山区运输业
是一个适合于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发展的行业,应当大力鼓励和支持各种经济成份参
与发展运输业,使之能真正改变山区物流、人流、信息流与技术流不畅的劣势状态。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通讯方面,山区发展落后,通讯落后及其带来的信息闭塞与信息不灵是其重
要原因之一。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社会时代,经济、技术、产品、商品以及市场
信息是经济发展的先导。通讯是信息传输的载体,山区必须加快现代化通讯发展建
设,大力推进通讯业的发展,力求在国家实施通讯通乡、通村工程中消除乡村通讯
死角。.
6.3.2积极培育山区中介组织,促进山区流通业发展
流通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产品与市场的纽带与桥梁。山区经济发展落后,其
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流通产业不发达,产品流通不畅,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流通
人才和庞大的流通从业人员队伍。当前山区工农业的生产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农业
已逐步成为我国城市和经济发达区的“菜篮予”、“肉包子”、“米袋子”;而工业也逐
步成为矿产、原材料、食品等的重要供应基地。产业发展取决于市场,市场需要流
通。流通业是促进山区产品流通、有效进入市场的重要产业。从山区产品营销的现
状来看,山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
需要,向大市场大流通的方向发展的难度较大,山区应当根据实际,采用多种灵活
形式,促进产品营销,特别是要推动山区中介组织的发展。·山区中介组织作为一种
比较专业化的营销组织,能及时、大量地掌握市场产销、价格、运输等方面的信息,
在归纳和分析基础上作出对市场行情的判断,而不至于象单个农民那样盲目地进行
产销,有利于解决农产品“卖难”等问题,同时也对农民的生产起到调节和引导作
用,在沟通市场信息、协调生产、控制价格以及保护各方利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在市场建设方面,要扶持发展市场网络,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主体,农贸市
场为支撑,农民产销组织为补充,延伸城市连锁、配送等现代物流形式的市场流通
体系,注重培养和引进流通人才,鼓励和扶持各种经济成分和多种联合或组合形式
进入流通产业领域,从而有效促进山区产品占领市场。
可供山区发展的产业行业还很多,诸如山区传统特色食品加工业,手工业和民
族工艺品制作业等,但均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可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第7章因地制宜,推动山区主导产业发展
第7章因地制宜,推动山区主导产业发展
主导产业对产业结构的演变具有导向与推动作用。具有增长潜力大、扩张能力
强等特点的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支柱。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
在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山区产业结构水平
较低的现状,集中精力发展能带动山区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部门,是调整山区产业
结构的合理比例、制定山区产业结构发展政策的核心,也是打破山区经济低水平循
环的突破口。
7.1主导产业理论概述
7.1.1主导产业的概念
主导产业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并加以系统分析的。罗斯
托在其1960年出版的《经济增长阶段》一书中,把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按其对经济
增长所作的贡献分为三类:(1)主导增长部门;(2)辅助增长部门;(3)派生增长
部门。主导增长部门是指这样一些产业部门,“在这些部门中,革新创造的可能或利
用新的或有利可图的或至今尚未开发的资源的可能,将造成很高的增长率并带动这
一经济中其它方面的扩充力量。”【l”】这些部门按罗斯托的定义就是主导产业部门。
显然,他在这里强调的是主导产业部门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及革新的力量。罗斯托认
为,不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且继续成长的经济中,前进冲击力之
所以能够保持,是由于为数有限的主要成长部门(1ip主导产业)迅速扩大的结果,而
这些部门的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它产业部门的作用。
我国对主导产业的研究始于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对有关主导产业
的内涵提出了诸多不同的看法和表述,《现代产业经济词典》将其定义为“国民经济
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并能带动一系列产业部门发展的部门。”【I川也有学者将其定义
为“那些发展速度快、在产业结构系统中起引导作用,对国民经济贡献大的产业”。
【119】
目前对主导产业的概念没有一致的观点,但总的说来,主导产业应理解为一个
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产生长远性影响作用,具有广
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强的技术进步能力,代表着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或趋势,并且能
fIl刀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62
⋯叼郭万达.产业经济学辞典【M】.北京:中信出版杜,1991:26
lIl川杨建文,周冯琦,胡晓鹏.产业经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188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够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部门。这种产业部门应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
具有高创新性,并能带动市场需求。主导产业能大量吸收新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
并且促进其他产业部门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也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
是所选择的主导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2)具有高速的增长能力。由
于主导产业率先在产业中引进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代表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因
此主导产业可以获得较快的发展速度,表现出较高的产业增长率;(3)具有较强的
扩散效应,部门带动性强。主导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其他一系列关联产业的发展,并
渗透到整个国民经济领域,引起社会经济生活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7.1.2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联系和区别
除了主导产业,还有支柱产业、战略产业、基础产业的提法,实践中往往容易
混淆,特别是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两者既有联系,也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一般认
为,支柱产业是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市场容量,占国民生产总
值5%以上的产品部门,支柱产业在该段时期内己具有一定规模,能充分利用规模经
济效益,具有一定的生产效率,在一定时期内,还不会出现周期性衰退,是该时期
国民收入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支撑者。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有一定的联
系:两者同属于产业结构体系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的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极
为重要的角色,直接担负着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重任,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实现了
规模经济;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有些情况下会发生重合,在特定时期,主导产业
可以是支柱产业。
尽管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两者还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它
们的区别体现在:
(1)两者在产业结构体系中重要性的体现方式不同。主导产业不一定是国民经
济中占有最大比重的产业部门,其重要性体现在它的扩散效应,能带动整个产业的
技术基础的更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带动产业结构转
换,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从而推动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支柱产业的重要性则
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作用,强调该产业对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贡献,是该时
期国民收入增加和提高的主要内容,但其发展一般不能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
(2)有些主导产业很可能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但并非所有的主导产业都会成长
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高增长率特性只是提供了其成长为支柱产业的可能性,而
不是必然性。发展主导产业的目的主要是发挥它的关联带动作用,并不必然要求它
第7章园地制宜,推动山区主导产业发展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达到很高。
(3)有些支柱产业由主导产业发展而来,但并非所有的支柱产业最初都是主导
产业。支柱产业的特征在于其高比例性,而不在于其是否具有关联作用。例如有些
由工业带动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本身不具有关联作用,但却可以迅速发展成为支柱
产业。
因此,可以说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在各自的目的、侧重点上是完全不同的,各
自所针对的经济发展目标、发挥作用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研究支柱产业,则要从
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入手,研究这些产业的产生、发展、衰落的规律,从
而适时确定应该支持哪些产业,同时合理放弃哪些产业,以保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
展。研究主导产业则是要研究在特定的经济发展条件之下,哪些产业具有较大的发
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并具有较强的关联带动作用,能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
的发展,从而重点对这些产业增加投入,以促进这些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
7.1.3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的意义
主导产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制定科学的主导
产业发展政策,选择和培育出与本区域相适应的主导产业,对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健
康有效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7.1.3.1正确选择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起飞的关键
在产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中,主导产业由于其所处的特殊位置和自身固有的特点,
使它在一个国家和地区中往往率先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比其他产业具有更高
的经济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主导产业侧重产业的关联效应,在一个国家和一
个地区的产业建设中,对其他产业部门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其发展往往能带动一
大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主导产业标志着一个区域的产业优势所在,代表着区
域产业的专业化方向。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得当,能够启动或刺激经济发展的内在动
力,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长期增长;反之,选择不当则可能引起许多
矛盾,压抑或削弱产业自身原有或潜在的力量。对于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经济欠发
达的区域来说,选准主导产业尤其显得重要和紧迫。
7.1.3.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提高
正确选择了主导产业,能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主导产业
选择侧重于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即意味着主导产业一方面市场前景广阔,另一方
面技术进步快,而广阔的市场前景是实现产品大批量生产的先决条件,较快的技术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进步率则会带来生产率的快速上升。这两方面的保证能促进产业快速发展,从而能
促进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地增长,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主导产业
产品的市场需求大,能拉动主导产业的迅速增长,如果再对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将
促进主导产业更快增长。主导产业还有极强的关联性,其快速增长必然带动其他众
多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7.1.3.3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
主导产业选择、确立、发展和衰退的过程,表现为区域产业发展的新陈代谢的
动态过程。由于主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产业结构的
升级换代过程,就是主导产业的更替过程。特定时期、特定区域主导产业是在具体
条件下选择的结果。一旦条件变化,原有主导产业衰退时,新发展起来的主导产业
又会接替它担当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角,从而不断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实现整个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不同时期选择适当的区域主
导产业,可以延续区域过去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的产业寿命周期,加速产业结构的
成长与转换,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因此,主导产业是形成合理和
有效的产业结构的契机,产业结构必须以它为核心才能快速向高度化发展。正确选
择主导产业成了各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
7.1.3.4加快主导产业发展是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实现追赶战略的重要途径
对于山区等欠发达地区来说,与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基础设施落后,资金、
技术、人才短缺,多个产业发育不良,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在条件极为有限
的情况下,不可能使各个产业同时并进、全面突破,而只能选择重点,集中力量,
培育出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更好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此带动区域经济的发
展。战后日韩等国通过政府的调控,集中力量不断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实施一系
列经济计划、经济立法等措施来干预经济,促进了本国产业结构层次的迅速提升,
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正确、合理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对于欠发达地区优
化产业结构,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实现跳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7.2山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山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但在主导产业选择的基
准上,由于实际情况的差异,立论的角度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国内外学者也
提出了许多基准,其中有代表性的有:赫希曼提出的产业关联基准【l⋯、罗斯托提
20]艾伯特·赫希曼.The Strategy ofEconomic Development[M].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1978:211.214
第7章因地制宜,推动山区主导产业发展
出的增长率与产业扩散标准【12l】、筱原的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效率
动态比较费用基准、产业寿命周期基准、竞争优势基准、持续发展基准等。ll叫这
些基准从不同的方面考察了主导产业的选择,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但是,正确选
择主导产业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课题;虽然理论界也给出了一些判断基准,但
从本质上讲,这些基准中一些指标不仅在具体测算上存在很大困难,而且不同的基
准指标存在彼此不相协调的问题。尤其是,在现实经济分析中怎样合理运用这些基
准并对它们进行有效地排序,是当前存在的一大难题。【I。q因此,山区选择主导产
业的关键是要将这些选择基准与影响山区选择主导产业的各种制约因素结合起来。
根据我国山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山区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要考虑
的因素主要有:
7.2.1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导向
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大多是通过法规和政策来实现的,我国也越来越注重通
过产业政策来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主导产业如果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就容易得到
鼓励和支持。国家鼓励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会对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
和发展速度产生影响。山区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主导产业的确立也必须
和国家宏观产业政策保持一致,才有利于主导产业的发展及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作
用。但一致并不是等同,而是方向、趋势上的一致,范围、内容上的相似。要把宏
观产业政策视为一种信号,在分析国家宏观政策鼓励的产业的基础上,根据山区的
实际情况,选择山区的主导产业,这样可以从多方面得到政策的保护和支持。因此,
尽管在沿海产业结构升级中,山区承接了大量沿海转移的产业,并在山区经济发展
中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这些产业能否成为山区的主导产业,还必须结合国
家的产业政策导向来判断。
就山区主导产业选择而言,国家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倡绿色消费,保护
生态环境,这些都将有利于山区发展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等产业。此外,
山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也要考虑山区政府选择供给和实施与特定产业相关的各项政策
供给的空间大小。地方性政策主要顾及的是区域利益,地方政府依据本区域的经济
发展条件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有关鼓励或限制某一产业发展的政策,使主导
112ll W·W·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79-83
1122)筱原三代平产业结构与投资分i配[JJ.东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1957,(s-4)
毗习关爱萍,壬瑜.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J】.统计研究,2002,(12):37..40
Il圳杨建文,周冯琦t胡晓鹏.产业经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192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产业发展方向符合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一般而言,不同类别的产业,山区政府
的政策空间会有差别,因而,山区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还应考虑该主导产业的地方政
策空间大小。
7.2.2山区要素禀赋状况
这是进行主导产业选择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要素禀赋是主导产业选择
和培育的基础。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往往影响着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贸易结构,从而
影响到产业结构,决定着主导产业的发展空间。
要素禀赋包括山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自然资源包括山区的土地、矿藏、
森林、河流等,这些资源是制定山区产业规划与政策的自然基础。山区拥有丰富的
自然资源,适合发展以资源的开发加工和利用为特征的产业结构,但必须依靠科技
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才有可能进一步确立这种比较优势。山区的人
力资源状况,如人口的数量、受教育程度、科研、管理等专业人员的数量和构成等
对产业结构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山区的情况是人口多、受教育程
度低、素质不高、高层次的专业型人才少,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山区的产
业发展一般主要侧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大适宜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总之,山
区产业结构的现实水平脱离不了本地区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其进一步优化也必须
从生产要素的供给现实出发。
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中,要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山区的要素禀赋。动态比较优势
是指从现实地区经济优势出发,按照全国产业地区专业化分工的基本格局,结合本
地区的要素情况,选择具有最大比较利益的产业。就是用发展的眼光,将那些目前
比较成本效益虽然尚处劣势,但未来有可能成为带动本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的
幼小产业,选择为未来主导产业。以山区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山区发展生物医药产
业的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生物医药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同时山区
的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因此,目前山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并不快,主要以提供
原材料为主,其产值在山区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可以说微不足道,但生物医药产业是
高新技术产业中一个朝气蓬勃的、在21世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可以带动
本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是山区在面临资金不足、人才缺乏情况下发展高新技
术产业的一个较好选择。因此,许多山区仍然以其作为主导产业,并不断创造条件
扶持培养,取得了较好成效。动态比较优势对山区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
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各产业的潜在优势,并加以比较分析,从中找出最具潜力
第7章因地制宜,推动山区主导产业发展
的新兴产业,作为未来主导产业精心培育:另一方面,动态比较优势的存在又为政
府扶持和保护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加快主导产业的演进和相
互更替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山区主导产业的选择还应当突出其经济特色。与平原、沿海相比,山区区位处
于劣势,交通不便、人才缺乏,引进高素质人才十分困难,这是许多山区的共性,
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考虑这一特性。目前大力提倡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
业的方向,是否适用于山区,有待斟酌。高新技术产业可以迅速和有效吸纳当今最
新科研成果,在促进自身高速和持续发展的同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推
动和扩散作用,从而促进整个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因此,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许多地区主导产业的必然选择。然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
业,必须具备相当的条件,比如高素质人才、市场需求、便捷交通以及与能够紧跟
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如果山区不具备这些条件而盲目发展,不仅高新技术产业本
身得不到发展,而且还将延缓其他产业迸一步发展。此外,我国各个山区之间各有
特色,距中心城市的远近、区域发展情况、产业发展状况等各有不同,经济发展水
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相对优势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在山区主导产业
选择中,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突出各个山区特色,正确地研究和把握山区现阶段产
业特征,合理选择体现各山区特色的主导产业,带动山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7.2.3山区现有的产业状况
主导产业不可能凭空产生和发展,必然会受到现有产业的支撑、限制和影响。
现有产业本身构成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未来产业发展中应该加以充分
利用的资源,充分利用现有产业资源不仅可以继承传统优势也有利于降低产业发展
成本。同样,正确认识和评估现有产业基础也可以防止新的产业政簸和产业规划脱
离实际。山区经济系统的演进是有阶段性的,这种阶段性是山区主导产业阶段性的
经济基础。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大体上规定了下一阶段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方
向和范围,而山区产业结构演进的不同阶段有着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主导产业.因
此山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以对山区发展阶段的把握为前提,而不能超越阶段选择
主导产业。所以,我们进行山区主导产业选择时,必须准确把握山区经济发展所处
的阶段、山区产业结构演进的现状及其趋势,考虑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
空间,特别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正确选择与其相适应的主导产业。
我国大多数山区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工业化进程低,第一产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
一95·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比重,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特别是第三产业处于较低水平。不正视这个现实,
盲目照搬照抄沿海的发展经验,不仅会丧失自己的优势,还会造成资本和时间的浪
费,影响山区的经济发展。
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还应当考虑到主导产业的产业关联度。产业关联度是指
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联系的紧密程度。它反映产业间普遍存在的供给需求关系。
如果主导产业的关联度比较大,则表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带动力比较强,对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力比较大,从两对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也比较大。主导产业的
发展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群体发展。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后向关
联效应、前向关联效应及旁侧关联效应实现的。【I叫一般来说,产业关联效果明显,
表明该产业发展对其他产业会有较大的牵动和促进作用,选择这样的产业为主导产
业,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例,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直
接影响的行业有12个,间接影响的部门有47个,引致影响的部门有20个。1元钱
的旅游直接收入,可带来4.5元相关产业的收入。fl嘲由于旅游产业的关联度较大,
具有旅游资源的地区,旅游产业一般都成为主导产业的选择之一。
7.2.4市场需求状况变化趋势
市场需求状况是确立主导产业时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主导产业是随着市场需
求状况的不同而更替的,市场需求是所选择的主导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
件,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拉动,主导产业部门迟早会衰落。山区在选择主导产业时
必须客观的预计市场需求的变动趋势,尽量选择市场短缺或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
作为主导产业。市场需求容量越大,市场前景越是看好,某种产业的产品越具有生
命力,该产业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越是明显。以绿色食品业为例,随着人们环保意识
的不断增强,食物与食品安全性和品质的提高日益为人们重视,绿色产品有着强烈
的市场需求。从这点出发,绿色食品业可以成为山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之一。此外,
还要研究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最新发展趋势,山区在经济上
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的规律,以及这些
规律将可能对本地区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掌握这些信息可以为山区产业发展规划
的制定及产业政策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和参考,帮助山区依照市场需求标准进行主
导产业选择时发挥山区的比较优势。对于山区而言,由于资本技术方面存在的劣势,
112卵陈仲常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M】_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66
[126]吴国新.旅游产业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J二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3,(4):238
第7牵因地制宜,推动山区主导产业发展
使得山区培育同样的主导产业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缺乏竞争优势。因此,山区的主
导产业培育必须扬长避短,避免与沿海地区相同。
7.2.5山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我们在选择山区主导产业时,要能满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
率,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以缓解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之
间的矛盾。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特别是对于具有发展经济和保护生
态双重任务的山区来说,可持续发展是前提条件。可持续发展导向下山区主导产业
选择,必须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产出的粗放
型增长方式,逐步转向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益、高产出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在各
产业领域,通过优化内部生产结构、延长产业链、采用环保工程等手段,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7.3山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实践与经验
正确选择主导产业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制定产业政策、发展国民经济必不可
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市场与政府的直接与间接手段,科学地选择和布局主导产业,
扶持主导产业的发展,也是调整我国山区产业结构,实现山区资源合理配置,最终
推动山区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关键。从我国山区发展主导产业的实践情况来
看,已充分证明这一点。
7.3.1山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7.3.1.1福建泰宁主推旅游主导产业
位于闽西北山区的泰宁县,是闽西北最偏远的地方之一,基础设施落后,资金、
技术、人才短缺,人口不超过15万,财政收入不超过5000万,20世纪80年代末,
还是省定老区贫困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泰宁县立足于丰富的旅游资源
优势,坚持不懈实施旅游兴县战略,确立了以旅游为主导、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决
策。继金湖旅游区1994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泰宁近年来先后获国家
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人与生
物圈网络成员、世界地质公园等国家、世界级品牌和福建首个优秀旅游县称号。
旅游主导产业的发展,大大带动了泰宁经济的发展。一是推动了传统农业的改
造。通过规划建设一批瓜果采摘、茶园品茶、休闲垂钓、农家生活等农业旅游项目,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全县3096以上的传统耕
作农业开始向观光农业、效益农业升级,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门路。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传统农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37.996调整为2005年的
25.8%;二是引导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开发旅游产品的需求,带动并形成
了食品饮料、工艺纪念品、竹制工艺品、土特产品等六大系列50多个品种的旅游商
品,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开发有特色的工业旅游项目。此外,旅游产业的发展,
对传统工业的改造还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了促进旅游城市的建设,普及工业清洁生
产,泰宁逐步搬迁城区景区污染高耗加工制造业,着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
型产业,促进工业与旅游协调发展;三是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迅猛发
展,产生了显著的关联带动效应,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社会保险、娱乐服务、
通讯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居民向城镇不断集中,城区人口达5万余人,
占到县域总人口接近一半,消费需求得到释放。目前,全县拥有国内旅行社13家,
星级宾馆9家,并拥有四星级宾馆,旅游购物商店300余家。长途大巴可直通福州、
上海等大中城市。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三分之一;四是
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旅游业的发展,在带动传统农业转型的同时,提高了农民
的收入。近十年来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不少年份超过了5%;五是推动了农村劳
动力的转移。由于山区的地理特征和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农村存在大量
的富余劳动力,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泰宁旅游业的迅
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居民就业增收,扩大了就业容量。目前,泰宁县旅游业直接
就业人数2350人,间接就业人数1.4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20%,是1995年
末的5.1倍。此外,旅游产业的发展还提高了泰宁的知名度,对城镇建设也起到了
美化的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泰宁经济迅速驶入快车道,近十年经济增长速度
超过10',6,2001年在福建省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名列全省32位,
2003则上升到第5位。
与此同时,泰宁发展旅游主导产业,也暴露出不足之处。一是泰宁的主导产业
比较单一,风险较大。一旦旅游业发展滞后,则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就受到影响。如
2003年全国的非典,在对泰宁旅游业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也使得泰宁的经济停滞。
二是旅游主导产业对地方财政贡献不明显。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乃至生命产业,虽然
有效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从泰宁财政收入来看,近十年并没有显著提高,甚
至有些年份还有下降的情况发生,这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状况形成了反差(见图
7-i)。从外省的经验来看,也是如此,旅游大省云南并非经济强省。而且为了保证
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旅游景区必须限制工业的发展,非农产业选择的约束因素更多,
第7章因地制宜。推动山区主导产业发展
地方财政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图7-1 1995—2005年泰宁财政收入图【1盯】
.^,11_,1;35§‘’{石j§’、弋:‘ ■⋯, /磊5”“%92一—’4776
/4,"嗡574 I+单位(万元)l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注:2002年起,地方财政收入统计口径改为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
7.3.1.2河南西峡县立足资源优势发展主导产业[12s]
河南西峡县是伏牛山腹地的一个深山县,全县总人口43万,总面积3454平方
公里,山区占80%,历史上一直是偏远、闭塞、经济落后的地区。2004年全省发展
壮大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以后,该县立足西峡独有的资源享赋、发展基础、人文传统
和产业特点,坚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强化特色,大力发展主导产
业,使县域经济呈现出三次产业协调推进的良好格局和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2005
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55亿元,比2003年增长51.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60美
元,比2003年增长50.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5亿元,比2003年增长134.9%;
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比2003年增长43%;森林覆盖率达76.8%以上;县域综合
经济实力排位由2003年的第42位前移至第33位。
西峡县从本地实际出发,依据比较优势,促进县域有限资源向主导产业集聚,
推动主导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增强县域产业竞争能力,重点培育发展五大主
导产业:
一是依托山林资源,培育形成了以山茱萸、香菇、猕猴桃为主的“药、菌、果”
特色农业。其中,山茱萸种植面积22万亩,产量1600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0%,
并通过了国家中药材生产基地管理规范认证,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猕猴桃人工
栽培面积9万亩,产量3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二;食用菌年产量1.7万
【121数据来源:根据三明历年统计年鉴整理
【’刎根据中共西峡县委书记杨炳旭‘立足自身特点,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山区富民强县新路子,一文整理t见
证券日报2006年7月30日第A08版
O
O
O
0
O
0
0
O
瑚枷砉耋蝴|}猢姗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吨,占全国的10%。2005年,“药、菌、果”特色农业产业实现产值1l亿元,占农
业总产值的54%,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份额近60%。
二是依托张仲景医药文化优势,培育形成了中药制药产业。中药制药行业年产
值达到6亿儿,主导产品仲景牌六味地黄丸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
三是依托周边矿产资源,培育形成了钢铁及冶金辅料产业。主要产品特厚宽钢
板填补了国内生产空白,炼钢辅助材料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5%,年产值达到30亿元。
四是依托传统机械加工业基础,培育形成了汽车配件产业。生产系列产品1050
种,总产值5亿元,主导产品汽车水泵和排气管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0%和35%,每
10辆国产汽车中就有3辆装有西峡的汽车配件。
五是依托恐龙蛋化石和山水资源优势,培育形成了自然生态旅游产业。建成开
放了西峡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鹤河漂流等十大景区,形成了“山、水、龙、园”
四大特色,成为南阳市率先拥有4A级景区的县市;年接待游客75万人次,门票收
入4570万儿,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3亿元。
7.3.1.3武陵山区主导产业定位解读【129】
武陵山区覆盖了重庆、贵州、湖南、湖北四个省市,6个地州市、46个县市,
其中32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县市虽然所处省份不同,
但同处于一个山区中,其地理位置、资源、气候条件大致相同,在主导产业的选择
和经济发展的轨迹上也有相似之处。武陵山区的各个县市通过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以主导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中,各县市
也存在类似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主导产业确定过多,重点不突出。湖南恩施州2003年提出,加快卷烟工业
结构调整,做“强”卷烟工业;加快水电资源开发,做“大”水电工业;加快硒产
品标准、绿色食品标准的应用,做“精”富硒绿色食品工业;加快高新技术运用,
做“壮”药化工业;加快新型建筑材料开发,做“新”建材工业,积极发展建筑安
装业。与此同时,铜仁地区工业主导产业确立为采矿、机械、水泥、烟草、服装等,
农业主导产业确立为稻谷、花生、油菜子;黔江则认为主要有电力、农机、煤炭、
水泥、印刷、卷烟、陶瓷等工业。以武陵山区目前薄弱的经济基础、落后的技术设
备、以及并不雄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要支持如此之多的主导产业,势必会使本已
112卅根据李俊杰、黄鹰‘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州县主导产业解读与选择》一文整理,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
第4期
第7章因地制宜,推动山区主导产业发展
稀缺的资源分散使用。
二是主导产业雷同,竞争激烈,市场风险较大。由于地理、气候甚至产业基础
的相近性,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州县出现了主导产业相同、特色产业相近的现象。如
水泥、化肥、造纸等企业几乎各县都有,砖瓦厂、预制厂等几乎各乡镇都有。市场
竞争激烈,发展空间有限,隐含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当然,产业趋同既是一种规模
优势,又是一种潜在风险。要想减少或避免趋同带来的市场风险,就必须抓好产业
布局的调整,同时要抓好产业内部的调整。同样的产业要抓品种,同样的品种要抓
品质,形成多元化、高标准的产品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是发展主导产业的配套措施不足。对于主导产业来说,合理有效的产业组织
政策、产业技术素质政策、产业地区分布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等方面的配套措施甚
为重要。如烟叶是黔江区的主导产业之一,但技术培训体系不健全,产业发展所要
求的技术难以到位。黔江区灌水镇2002年烤烟发展到一万亩,全年才培训2次,从
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烘烤等方面大量的关键技术,广大农村党员和基层
干部不能熟练掌握。怀化的柑桔早在2001年底总面积就达63.35万亩,总产量22.16
万吨,占全省的30%,全国的4%。但生产培植相对滞后,产后商品化处理率低下,
目前种类虽达130余种,可谓品种丰富,但真正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却寥若晨星,
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7.3.1.4湖北建始县依托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主导农业[130]
建始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区腹地,总面积2666平方公里,总人口51
万,是典型的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既是全国富有盛名的“富硒王国”、
中国南方最大日本落叶松生产科研基地县、产品质量位居亚洲第一的全国优质白肋
烟出口基地县、全国重点产煤县和魔芋种植大县,也是湖北省铁矿储量大县,“恩施
州地道药材”主产区。产业基础初具规模,形成了以烟叶、畜牧、魔芋、林果、硒
资源等几大产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建始县人均GDP在恩施州中一直位于中游,
1996年甚至达到2474元,仅次于恩施市的2525元。但从1997年起一直回落至倒
数第二位,仅略高于利川市,2002—2004年甚至为负增长。
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建始县经济在困难中起步,充分发挥“承东启西”的
区位优势和独特的资源特点,注重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特色产业。该县走
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培育煤炭、化工、富硒食品系列开发等支柱产业,强力推进“工
【’刈根据建始县公众网相关资料整理,见http://www.hbjs.gov.cn/及http://www.jswll8.e.om
垫垄塑董查兰些圭兰丝竺兰
业强县”的同时,按照“稳烟、壮畜、增果、强芋、活药、兴菜”的农业产业化思
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让农业变成“富”业。一是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和农业市场
化的要求,将农业战略性调整工作的重点由过去的调整粮经作物种植,转移到调整
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档次上来;由追求量的增长,转移到谋求质的飞跃上来,进而尽
快与国内外市场接轨;二是在已有的种植、养殖生产所形成的基础优势和规模优势
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建设涉农加工企业,形成“基地+农户”的模式,加快绿色
食品产业发展。三是按照“耕地净化、品种优化、投入无害化”的要求,强力推进
标准化生产和生态农业,大力兴办高效益的无公害生产基地。经过几年的认真探索
和不懈努力,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和探索模式,如山林庭园生态经济
模式、立体生态农业模式、食物链生态模式。目前,全县基本形成了7万亩烟叶、G
万亩魔芋、80万头生猪、4万亩药材、5万亩林果等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农业主
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成为全国第二批产粮大县。现在
的建始县城乡商贸流通更加繁荣,农家文化旅游方兴未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发
展环境更加优越,宣传工作、科教文卫事业、社会保障、扶贫攻坚、为民办实事、
精神文明建设等社会事业也不断进步,全面协调发展。城区交通秩序和环境污染整
治明显改善,城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城镇化率达到22.6%。经济发展环境不断
优化,2006年,建始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88元,年均增长5.7%,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95元,年均增长9.1%。
7.3.2山区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经验
我国山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大量事实证明,要使山区产业结构调整能够顺利进行,
主导产业的合理选择和培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由于山区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
复杂性和地域差异性,山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必须根据各地自然资源和社会经
济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宣,扬长避短。
7.3.3.1山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当立足资源比较优势
山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与其资源禀赋是分不开的,各种资源的丰富程度直
接影响到该区域相应产业的发展,资源条件常常是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的基础。因
而,主导产业的选择都必须考虑现实的资源条件的约束,以及改变这些约束条件的
可能性。一个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则有可能形成以资源的开发、加工与利用为主
要特征的产业结构。相比东部与平原地区而言,山区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技术、
人才短缺,如果盲目去发展高科技行业是不可能的,只能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而
第7章因地制宜.推动山区主导产业发展
相对来说,山区的优势是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泰宁、西
峡等地正是立足于其自身的资源优势而培育主导产业,并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
总的来说,资源比较优势的大小是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必要和前提条件。因此,
培育发展山区主导产业,必须找准发展的突破口,从本地实际出发,依据比较优势,
有所为、有所不为,促进县域有限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推动优势产业规模化、专
业化生产,增强县域主导产业竞争能力。
7.3.2.2山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当合理适当
主导产业的数量应当适当,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一般来说,各县市所拥
有的资源有限,县域经济总量规模一般并不大,如果样样都想抓好,结果样样都抓
不好。因此,县市完全可以通过专业化于国家和大区域主导产业链中的两、三个配
角产品就能实现经济的发展,从而避免走上“小而全”的老路,实现地方经济发展
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但是如果主导产业过少,比如泰宁的旅游经济
不仅是主导产业,而且是生命产业了,一旦遇外界因素冲击,就容易导致经济滑坡。
此外,山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具有较高的关联效应和市场需求。主导产业的
发展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群体发展。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后向关
联效应、前向关联效应及旁侧关联效应实现的。一般来说,产业关联效果明显,表
明该产业发展对其他产业会有较大的牵动和促进作用,选择这样的产业为主导产业,
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正因为如此,由于旅游产业的关联度较大,具有旅游资
源的地区,旅游产业一般都成为主导产业的选择之一。市场需求状况也是确立区域
主导产业时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拉动,主导产业部门迟早会
衰落。一般来说,夕阳产业不能成为主导产业,但是对山区来说,作为夕阳产业的
采矿业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所以在有矿产资源的地方,采矿业也可以考虑作为主
导产业的选择。
7.3.2.3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考虑与农业产业及区外产业的相互关系
首先,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考虑与农业产业的联系。我国绝大部分山区县是农业
县,农业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山区县域主导产业发展的基础。主导产业代
表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也应能带动农业的发展,为农产品提供市场,拉动农业发
展。农业能否成为山区的主导产业,不同山区情况不同,但农业能成为主导产业的
条件之一是与农相关产业,即农产品加工业能较好地发挥导向作用及一体化组织协
同作用,为农业结构调整导向,组织农户同闯市场,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增加农
橘建师范犬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收入。同时,在山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还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和较好的市场前景,
不但生产原料丰富,而且投资少,技术要求相对较低,进入门槛不高,市场潜力大,
增值能力强。
其次,主导产业的选择还应考虑与相邻或相近县市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相邻
县市之间地缘相近,特别是山区县往往同处于一个山区中,具有相似的资源条件、
经济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加上一些毗邻的县市彼此之间并不了解对方产业的发展
状况和周边市场需求情况,结果往往确定了相同的主导产生b出现产业同构现象,
造成局部地区过度竞争,这极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相邻或相近县市在确定县域主
导产业时应相互协调好,坚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原则,使其互为发展条件,在
较大的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事实上,各个地区资源禀赋肯定有所差异,经济传统
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特别是,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任务也不可能相同,而
且,一种成品或者半成品一般都有很多个生产环节,相邻县市之间可以在各个环节
上分工,有足够的选择余地,能够达到增强合作,弱化竞争的目的。为此,相邻县
市在定位县域主导产业时,思路不要被行政区划限制,既要“知己”,更要“知人”,
要充分了解相邻或相近县市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取长补
短:要有意识地使相邻县市在生产上相互补充,避免产业同构所导致的竞争损失和
优势抵消:要注意充分合理利用相邻县市的资源,做到不求所在,只求所用,不断
壮大经济规模。
7.3.2.4正确发挥政府推动作用,促进山区主导产业的发展
在主导产业的发展中,政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泰宁的旅游业之所以能够在
短时期内异军突起,最重要的经验也在于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旅
游发展,确立了符合泰宁实际的旅游发展战略,切实加强对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
坚持不懈地开展宣传促销,加快旅游设施建设和狠抓旅游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政府
主导作用,从而实现了金湖旅游业较迟起步、较快发展。政府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宏观区域主导产业政策、区域地方性政策及主导产业发展政策来
进行的。但主导产业的确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应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本
地的资源、产品、人才、区域优势,周密考察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前景,进行市场容
量、市场消费人群的预测等,以市场是否需求、市场竞争能力强弱作为选择主导产
业的根本标准,同时还要有效避免盲目的行政“跟风”和仿效行为。这就对政府的
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政府能力不强,认识不到位,没有科学规划,很容易
第7章因地制宜。推动山区主导产业发展
出现无序发展局面,甚至破坏山区生态环境。而且由于政府强力推动主导产业的发
展,在发展过程不免出现政府急功近利,为了实现发展目的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与国
家法律不符之处,比如增加企业市场准入前置条件等。因此,对于政府在主导产业
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应该有个正确认识。政府主导的领域、强度、方式、手段应
当随主导产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政府职能定位要准确,管理机制要适度,既不能
缺位,又不能错位和越位。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
调控是为弥补市场机制的“盲点”和不足,市场导向的基础性作用要在政府必要的
宏观调控中得以充分实现。事实证明,市场导向行为和国家宏观调控行为结合运用
得当,就会相得益彰,结合运用不当则会事倍功半。
第8章可持续发展导向下推进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探讨
第8章可持续发展导向下推进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探讨
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将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体制转轨时期,特别是平原和
沿海发达地区多年来处于快速的发展之中,GDP年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以上。
而山区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不仅发展的水平低,而且速度慢,尽管经济总量和GDP
基数小,但多年来发展速度也低。从经济发展基础来看,山区仅靠自身努力,要迅
速改变面貌,赶上或超越平原与沿海的可能性不大,与全国和发达地区发展差距将
继续扩大。与此同时,山区还承担着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对山区经济发展要
求更高。因此,山区面临的经济发展形势比较严峻。为了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同时
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山区给予特殊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完善山区的基础设施,转换山区政府职能,引导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山区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
8.1建立完善有利于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政策体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家对山区的扶持已不可能是直接投资,那
种靠国家统一调配、布局、强制分配的路已走不通了。因此,国家对山区开发的扶
持,主要体现在引导国内外的企业、资金、人才和技术进入山区,投资山区。而要
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上,也就是说国家可以通过制定、出台相关
政策,通过优惠和政策倾斜,为山区营造一个具有投资、人才、技术吸引力的软硬
件环境,提高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推动山区的发展。可以说,政策的影响对
山区是巨大的,山区的发展,呼唤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8.1.1财政政策
从现状来看,山区特别是贫困山区,由于工业发展不足,其财政往往自给比较
困难,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的资金不足。因此,国家应当实行倾斜的财政政策,
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1)进一步提高财政转移支付的针对性。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以各级政府之间
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主而实行的一种财
政资金或财政平衡制度。在我国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下,它是实现中央与地方、地方
与地方之间发展平衡的重要途径。目前山区财政普遍依靠转移支付支撑,随着中央
财力的增加,中央也逐步加大了山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但由于目前的财政转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移支付主要是作为地方财力补助,引导产业发展的导向性补助尚不明确,转移支付
形式也不规范。因此,为了帮助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财政转移支付中应探讨建立
产业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基础设施、生态产业等专项补助资金的分配方面,向山
区倾斜,以进一步提高财政转移支付的针对性。对国家批准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
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工程所需的粮食、种苗补助资金及现金补助,主要由中央财
政支付,对因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而受影响的地方财政收入,由
中央财政适当给予补助。
(2)实行山区产业导向税收优惠政策。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着重要
的引导作用,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中,税收政策已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山区的开发,
可以比照西部地区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探讨实行产业导向税收优惠政策。如为鼓励
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产业发展,对在山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
电视等企业,企业所得税可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对山区国道、省道建设
用地可比照铁路、民航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山区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
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先进技术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
免税的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凡到山区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兴办农
副产品加工企业的,三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引导东部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投资
山区建设,对设在山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山区教育事业,对社会捐资山
区教育的资金,经税务部门批准,允许企业在税前列支。
(3)加大山区基础设施、教育等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国家要采取多种方式,
筹集山区开发的专项资金。发改委、交通、水利等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行业发展规
划和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时,要充分体现对山区的支持,提高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
用于山区的比例。对于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
在按贷款原则投放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安排山区的项目。对国家新安排的山区重大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投资主要由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其他专项建设资金、银行
贷款和利用外资解决。国家财政主要投资于大型的公共工程建设如铁路、高速公路、
大型水电站等,地方财政主要用于市镇建设、农业灌溉系统等;另~方面,要广泛
开辟其他各种渠道,充分动员社会资金的力量,包括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吸引到基
础设施建设中来,鼓励企业资金投入山区重大建设项目。加快山区造田造地步伐,
对山区开展的造田造地项目,要优先立项,优先安排造地经费。要加大山区土地整
第8章可持续发展导向下推进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簟探讨
理的力度,鼓励非山区乡镇和企业到山区开展土地整理,对到山区开展土地整理的
乡镇、企业和个人按有关政策规定,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土地管理部门要加强政策
指导,帮助山区乡镇用足用好政策,允许山区乡镇通过土地整理,新增的耕地部分
依法有偿置换用地指标。全面普及山区义务教育,提高山区的教育质量,筹集资金
大力发展山区职业教育,加强山区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农函大、农广校等的作用,
加强对广大群众的文化技术培训。加大山区“希望工程”建设力度,扶助山区贫困
适龄儿童上学。设立山区教师奖励基金,奖励长期为山区教育作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并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积极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手段向农村传播
农业实用技术、市场信息和指导农业生产。加大对山区乡镇学校建设的投入,努力
改善办学条件。在集中力量办学的同时,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乡镇中学及中心小
学建设补助标准,大力发展山区教育。
8.1.2金融政策
我国山区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金约束。目前山区往往存贷差较大,
商业银行不愿对山区企业进行贷款,广大的山区农村只有依靠信用社这条途径,但
笔者在建宁调研中发现,由于三大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度呈弱化趋势:一
是农村信用环境差,造成农村信用社贷款大量沉淀。乡村经济组织、乡镇政府拖欠
贷款,造成信用社大量信贷资产恶化,截至2004年,建宁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
额为3238万元,其中两呆贷款余额3141万元,比例达17.32%,贷款的大量沉淀,
加重了农村信用社“惧贷”心理。二是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这就决定了农业贷款较其他商业性贷款具有更大的风险,目前又缺少相应的信贷风
险补偿办法,因此,客观上削弱了农村信贷人员的营销积极性。三是由于支农贷款
金额小、涉及面广,难以管理,尤其是农户贷款,少的几百、多的几千,信贷成本
偏高,因此农村信用社对发放农贷积极性不高。山区农民小额贷款基本没有渠道,
只能靠民闯借贷解决。与此同时,银行的资金处于净流出趋势,对于本身缺乏资金
的山区更是雪上加霜。因此,确定合理的金融政策,对于实现山区产业发展目标,
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山区金融信贷支持,特别在加大对产
业导向方面的金融扶持。在1996年开始的山区综合开发工作中,国家在农行特设了
山区综合开发专项贴息贷款,由财政按6%的利息予以贴息(中央3%,地方3%)。5年
来,共安排专项贷款40亿元(1996年3亿元,1997年7亿元,1998—2000年每年lO
.109·
桶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亿元),中央财政贴息累计2.15亿元。【⋯】对山区的综合开发起到了较好成效。各
地也采取了一些变通措施,如闽西北山区县建宁针对农户在发展中资金不足这一难
题,2005年实施了《小额农贷管理实施细则》,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农户不需
要抵押、担保就可以办理贷款。《细则》实施后,1-3季度,全县支农信贷22996万
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其中小额信贷84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96%,1.3
万户农户从中受益。
在对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扶持上,要鼓励银行加大对山区基础产业建设的
信贷投入,重点支持铁路、主干线公路、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大中型能源项目建
设。加快国债配套贷款项目的评估审贷,根据建设进度保证贷款及早到位。对投资
大、建设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和还贷能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国家开发银行新增贷款应逐年提高用于山区的比重,扩大以基础设施项目收费权或
收益权为质押发放贷款的范围。增加对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优势产
业、小城镇建设、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通过
金融、信贷政策等经济杠杆,引导山区产业的发展,制止山区发展污染性强的产业,
从而引导山区产业结构朝可持续发展目标演进。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贴息贷款等
金融扶持手段,加大山区农业开发的扶持力度。如对山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
效益农业、建立各类种养生产基地,农业部门、科研单位和农技人员以技术入股、
技术承包、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到山区从事农业开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
关部门应予以优先立项,优先安排贷款,并按一定利率给予贷款贴息。
8.1.3产业政策
从日韩等国的经验来看,有效的产业政策是山区产业发展得以顺利实现的必要
保证,如果没有产业政策的密切配合,国家山区产业发展目标就很难得到落实。对
产业政策的探讨争议较大,但就山区产业结构调整而言,国家的投资政策、产业组
织规模和布局政策对结构调整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投资政策方面,多年来国家对山区投资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重纯生
活救济,轻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第二,重直接生产投资,轻发展环境的改善。根
据国际山区发展的经验,国家在山区发展环境中大多数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有计划地逐步增加对山区发展的投资是非常必要的。在近期
应该主要采取调整有关山区投资的结构,增加基本生产和环境建设投资的政策,逐
1131]孙建.搞好山区综合开发,迎接世界山区年【J】.林业经济,2001,0):8-9
步形成山区环境建设投资以国家、地方财政为主,基本生产所需资金主要由山区自
我积累贷款、引进等途径解决的投资主体结构。
在产业组织政策方面,目前我国山区企业规模普遍存在小型化、全面化的问题。
在广大山区农村,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山区农民仍保持着自然经济的
经营思想。因此,在山区企业中,规模小型化的特点非常明显,以家庭经营为基础
的小而全的农户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面对这一现实,我国山区产业结构政策的设想
应当是在完善和稳定家庭经营的同时,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组织,逐步实现家庭经
营专业化和规模化;在有条件的山区,对特定产业适当发展国有的较大规模的产业
组织。对于后者,我们认为,由于山区投资效益不如沿海,特别是基础设旌项目,
单纯依靠山区自身的技术、资金力量是很难进行的,必须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在争
取引进外来资金和民间资金的情况下,国家资金应给予大力支持,在一定限度内适
当发展国有大型经济组织。
8.2建立健全有利于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
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并没有专门关予山区发展的法律规范,但关于环境保护的
法律规范则比较完整。我国宪法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宪法第9条规定:“中
国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
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在宪法的基础上制定
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躁声污染防
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以及自然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如(-t-_地管理法》、
《矿产资源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此外,还颁布
了《清洁生产法》。对于违反环境保护的行为,除了予以相应的行政处罚以外,还在
《刑法》中专门规定了几种主要的污染和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及其刑罚,对其予以
更为严重的刑事制裁。
虽然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与资源法律体系框架,但与山
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仍然不相适应。比如现行法律忽视了山区环境的特殊重要性,
未能将山区作为特殊对象加以保护;现行法律的立法倾向为“经济优先”,忽视了环
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立法未能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具有很大的
局限性;在立法宗旨上,仅仅是为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在处理环境问题上,也以
事后解决如污染治理为主,特别是宪法至今仍未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原则。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因此,山区要顺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个健全的可持续发展的
法律制度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建立完善有利于山区产
业结构调整的法律制度,也是世界各国发展山区经济的经验。
8.2.1加强可持续发展立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
广泛接受和认可。根据{21世纪议程》的要求,各国包括我国均制定了各自的《21
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制定、实施国
家计划、政策、法律、法规的指导思想。因此,加强可持续发展立法是可持续发展
国家战略定型化、制度化的基础。
8.2.I.1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宪法地位
我国宪法是在传统的“非可持续发展”模式基础上制定的,仅把环境保护作为
一项国家职责和基本国策在宪法上作了确认。对此,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
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编制的《保护地球一持续生存战略》中就指出:各
国应通过一个关于可持续性的全球宣言和盟约,使各国对可持续生存的道德准则作
出承诺,并应将可持续发展原则纳入各国的国家宪法和立法之中。[1321因此,对于可
持续发展的立法原则,应当在宪法中予以明确,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宪法性制度地位。
8.2.1.2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重新修订现行立法
以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判断标准,对现行立法进行重新检讨,查明在
有关的立法中有哪些遗漏或不明确之处,以及有哪些与可持续发展不配套或冲突之
处,并对冲突较大的地方进行法律法规的修订。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
策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包括经济的、社会的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不仅
体现在环保法律法规之中,而且要向其他部门法渗透,各个部门法律应努力将可持
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以自己的特色体现出来。
8.2.1.3适时制定一部指导资源、环保、人口、经济等部门法的可持续发展基本法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各级政府和民众
实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但战略不等于法律,必须通过制定可持续发展法,
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约束公众和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行为。可持续发展
法规范公民、法人和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行为,保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弥补现行法律的缺陷,还可为追究违反可持续发展法律责任提供评判标准。可持续
⋯1
IUCN.UNEP,WWWF(1991).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M],Gland,Switzerland
第8章可持续发展导向下推进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探讨
发展法促进依法行政,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应对作为消费者的政府机构、
团体、社会公众等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义务和行为规范作出规定。可以说,可持续发
展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持续发展法律体系的建构,不仅仅是使法律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具重要性
的有效工具,而且还要求所有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法律均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
导,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嵌入宪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各部
门法之中。总之,由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观,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法律体
系涵盖了整个法律领域,可持续发展立法也是一项涉及面广泛、时间跨度长远的工作。
8.2.2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制定山区发展法,引导山区产业结构调整
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对于山区这一特殊的地域应当制定专门的法律,
明确山区应当采取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发展政策。在这方面国外已经有了较好的经验,
如法国1982制定的《山地发展和保护法》,英国制订的《山地绿化法》、《山地复兴
法》、<山区农业法》,日本的《山村振兴法》等。我国可以参照国外经验制订《山区
发展法》,内容可考虑包括:
(1)加强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明确规定山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属于全体
人民的“公共财产”,山区及其他地区都有义务进行保护而不能任意对其占有、支配
和损害。建立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山区地区有义务植树造林,保护山区生态环境,
非山区地区享有“生态环境权”,包括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观赏权等,有权制止
山区地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但对所享有的生态环境权应履行一定的环境补偿义
务,对山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承受的损失应给予及时、必要的资金及其他支持。
(2)引导山区生态产业发展。对于山区产业发展,法律应作出明确规定,加强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禁止山区发展能耗多、水耗大等浪费资源、污染重的行业
和项目,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项目以及工艺落后、选址不当、严重
污染和破坏生态的项目。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生态产业,实
施清洁生产。探讨建立生态产业补偿制度,在山区实行禁止砍伐的政策,鼓励退耕
还林,退牧还草,国家并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金支持。
(3)建立生态税费制度,规范山区自然资源使用。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者征收
生态税费是世界多数国家通行作法,生态税费分为生态税和生态费两种。生态税费
可以使生态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可以为生态维护与建设筹到必要的资金。山区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仍然不规范,我国在《矿产资源法》、《水法》、《环境保护
榻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法》等环境保护法律中规定了矿产资源补偿费、水资源费、森林资源费、森林生态
效益补偿基金费、植被恢复费、渔业资源增值保护费、土地损失补偿费、野生动物
资源保护管理费、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费、水土流失防治费等生态费用,但大多数
的资源性收费实际上仅体现了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而没有体现其生态价值,生态费
的征收也缺乏统一的严格的法律依据,从而使征收标准、范围不统一,征收方式不
合理,费用管理也不严格,资金的收取和使用都存在较大的漏洞,并没有完全运用
于生态恢复和补偿。因此,在法律中完善生态费征收制度,同时积极进行我国新型
的生态税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有利于规范山区自然资源使用,而且可以反映出资源
的稀缺性和全部价值,并有助于防止环境恶化。
(4)规范山区发展的国家扶持。在实施山区产业发展导向的同时,国家应通过
法律形式明确对山区提供财政转移支付、投资、税收优惠和各种补助措施,改善山
区基础设施,将国家对山区发展的政策扶持法律制度化。
8.3制定科学、全面的山区可持续产业发展规划
可持续发展导向下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任务,是在保护山区生态环境的前
提下,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使山区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因地制宜、充分而合理地利
用起来,从而实现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有机地统一。因此,制订一个切实可行
的可持续产业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组织生产和建设,是山区开发能够顺利进
行的基本保证。我国山区政府要在深入分析本区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本区具
有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根据区域产业基础和现有条件,确立产业发展的目标和
模式,并筛选出最适合本区开发的主导产业,为其制定实施发展战略,并运用经济
的、行政的或法律的手段,创造这些产业得以落脚生根和蓬勃兴旺的条件,妥善地
把区内外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引导到这一产业中来,促进产业成长和壮大。
此外,要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山区具有自然条件的复杂性、自然资源
的多样性,以及社会经济的综合性和开发治理的长期性,决定了山区开发工作的艰
巨性和复杂性。因此,山区产业发展规划必须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照抄。山区开发
和发展应立足于当地社会经济及自然资源条件,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与区域内地区社
会经济功能及生态环境功能的互补与协调,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应有主次有先后,
逐步推进,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实行不同的政策措施。
山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如果单纯以经济发展作为目标,强调追赶沿海战略,很容
易导致决策行为的短期化,无法避免造成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
第8章可持续发展导向下推进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探讨
础上,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因此,山区的发展必须走经济、社会、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在充分了解山区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性能基础上,制定
完善的生态经济规划,强调山区开发和发展要立足于当地社会经济及自然资源条件,
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强调经济发展的高效和持续性,在可持续发展思
想的指导下,进行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规划,全面改善山区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山
区的各利益群体以及山区外的相关利益群体的未来和现实利益得到满足。要立足长
远,走生态型循环经济的开发道路,决不可再走先污染、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切
忌急功近利。
实践证明,加强山区产业开发规划,是~个不增加新的投入却可产生巨大效益
的做法,也是扭转环境恶化和资源衰败的关键环节,是决定山区建设成败和速度快
慢的核心所在。
8.4推进山区小城镇建设,完善山区基础设施
山区由于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经济底子薄等原因影响,各项基础
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还十分落后,直接制约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山区经济发展。
8.4.1推进山区小城镇建设,为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实现山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就山区未来的发展而言,关
键是非农产业的发展,而非农产业的发展又要依托城镇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从目前来看,山区城镇化建设所面临较大的困难:一是山区人口聚落分散。一定的
人1:3规模是城镇发展的基础。但就山区而言,人口分散、稀疏、不成有序团聚结构
是山区城镇化的一大障碍:二是山区交通条件差。山区各个城镇之间相距较远,地
形复杂。尽管山区实现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很多,但实现城镇化是调整山区
产业结构,推进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而且国家对山区
开发和农村发展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发展山区城镇建设的时机比以往
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好.山区小城镇的建设关键是要以产业带动山区城镇建设,这是
中国山区城镇化的核心和根本出路。山区城镇的发展基础是产业,重点是实业。这
样,既可以避免人为的所谓城镇化,实则空心化的弊病,又可促进产业的发展有城
镇作依托,同时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山区城镇的发展要与山区资源开发相联
系,以资源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城镇:反过来,依托城镇,发展产业,扩大产业,
扩大市场,带动资源的开发。因此,山区可以重点发展旅游城镇、矿业城镇、水电
城镇、边贸城镇,但各地不能相互搬抄,各个发展阶段也不能沿用~个模式。城镇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发展可以有多种类型,一是市场带动型。一般是靠近交通要道,在历史上就曾是
传统的商品集散地、集贸中心或新型商品交易中心,借助这一优势,改善市场条件,
扩大交易范围,这可以实现以商兴镇。二是加工带动型。一般是拥有当地的农产、
牧产、林产、渔产、矿产等资源优势,或是与城市大工业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利
用这些资源优势,或是与城市大工业的联系,发展加工业和贸易,形成专业产销基
地,便可形成以工兴镇。陕西渭北地区已经成为我国苹果生产基地,渭北地区的许
多小城镇利用苹果资源优势,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商一体化,大大
加快了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三是旅游带动型。一般是具有独特的自
然景观、人文历史和文化内涵,利用这一优势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小城镇的形成
和发展。山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带动型小城镇潜力巨大。四是产业带动型。
一般是通过开发一个优势产品,培育出一个产业,发育一个市场,形成一个小城镇。
城镇发展的速度要以多快为好,要以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依据,而不是
以主观愿望为依据,各地的速度不应硬性规定,强求一致:不同的发展阶段,城镇
化的速度也应有所不同。因此,不能搞攀比,不能一轰而上。中国山区的复杂性,
山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中国山区城镇化不是一个模式,城镇化的过程、时间长
短,也先后不能划一。中国山区城镇化问题尽管有许多共性,但存在许多差异。因
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市制宜是山区城镇发展的需要。
8.4.2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善山区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产业发展的硬件要求是显而易见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讯、配
套的生产服务设施等。这些条件具备了,才有可能推进产业较快发展。当前山区的
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不利于引进区外投
资,也增加了山区产品的运输成本,严重制约了山区经济的发展进程,已经成为制
约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山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加
强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山区区域公路网络;二是围绕生活供水保障体系、生态水环
境保护体系、节水体系和管理体系开展水利设施建设;三是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山区信息化及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
就山区自身而言,基础设施的发展面临着不可克服的困难。以交通运输为例,
山区各个城镇之间相距较远,地形复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投资成本高,
而且由于山区的产业不发达,物流、人流的密度不大,即使建设交通干线,运营的
效率和效益也很低。从建设成本上看,无论铁路,还是公路,都以平坦地区建设投
第8章可持续发展导向下推进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探讨
资低,山区修建道路,为了减缓路基地面的起伏,铁路或公路大多沿河谷布设,要
延长线路,还必须采用复杂而昂贵的工程措施,如建筑隧道、桥梁、涵洞等。山地
的起伏不仅延长了交通线路,提高了线路的基建投资,而且道路的坡度和弯曲度的
增加,还影响到道路的维修和交通工具的磨损、燃料的消耗等。因此,社会资金投
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政府必须采用政策倾斜等方法,直至以国有投资的
方式投资于山区基础设施建设。
8.5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转变山区农业经营体制,促进农
业结构调整
我国山区山多地少,各个村落之间,甚至户与户之间相距较远,农业种植以自
给自足的耕作模式为主,缺少经济上的联系和农业经营上的合作,农业生产的规模
效益很低,农产品的收购、运输也都很困难,而在山区农村经济分散式的发展经营
中,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低,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抗击市场
风险的能力相当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改革农业经营制度,
使山区分散的农业经营转化为规模经营,提高山区农业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
续发展,将是山区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山区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自主、自治的产物,体现“民办、民管、民受
益”的原则,在把千家万户的分散农民联合起来,实现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化
与产业化,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比如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团体形式对外进行谈判,比单个农民参与谈判更有利于提高对
外的竞争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公司与农户中也起到了桥梁作用,解决了公司+
农户之间存在的信誉与合作机制缺乏的问题,构筑了“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产
业发展模式。此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起到了技术推广作用,有助于提高农产品
品质和科技含量。如中国黄花梨之乡建宁县,通过黄花梨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果
树专用肥、矮化修剪、果实套袋、病虫综合防治等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成果,有
效提高社员果园单位面积产量,促进果实品质的升级。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降
低了农民进入市场所面临的风险。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很好地克服了农业生产
分散化、个体化、小规模经营的弊端,解决了分散经营与社会化生产的矛盾,既促
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又很好地保障了农户自身的利益。因此,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
础上,通过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走上农业合作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推进
山区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有效途径。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6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可持续发展导向下山区产业结构调整
关于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作用的争论由来已久。产业结构的调整究竟是应以
市场调节为主还是应以政府调节为主?或者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当起到什么样
的作用?这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难题。推崇市场机制的人们,强调“看不见的
手”的作用,主张尽力减少政府的干预。而强调政府作用的观点,则从公共物品提
供、外部性问题、垄断、信息不完善不对称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存在的市
场失灵出发,要求政府积极介入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二十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的实践证明,在转型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既
离不开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也离不开政府的合理干预。产业发展若单纯依靠市场
推动,既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又会延缓产业结构升级良机。我国目前仍处于市场
发育不成熟、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竞争不充分的阶段,还需要
政府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的发展。而对于山区这种特殊的区域,政府的合
理推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平原和沿海相比,山区存在的弱势是显而易见的,
在投资环境、投资效益上都要明显差于沿海。而山区产业的开发,如果不能有效地
吸引外来资金、人才和技术,仅依靠山区自身,是很难发展的。与此同时,山区还
面临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重任务,这就迫切需要强化政府的组织管理职能,主
动干预、介入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制定稳定的扶持山区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
法规体系,加快山区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平原沿海发达地区对
贫困山区的支援,在资金、科技、税收等方面对山区实行优惠政策,建立生态补偿
体系,加大财政转移的力度,引导山区外资金加大对山区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扶持
山区生态产业的开发,帮助建立山区新兴产业,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
当然,政府对山区的这种干预,应当以法律、政策等间接手段为主,而不能直
接参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度的干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纠正
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的功能缺陷,但政府的干预如果不适当或者超出必要的限度,
也会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并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过程中产生
的另外一种缺陷被称之为“政府失灵”。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转
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
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为了保证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常运行,
[133]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c】.北京:党建读物出版
社.2004:41
第8章可持续发展导向下推进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探讨
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政府介入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政府
行为的限度和局限性问题,特别是要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明确政府介入山区产业
结构调整的定位、目标和履行职能的方式,切实推动山区产业结构调整。
8.6.1明确政府履行职能定位,由“无限行政”转向“有限行政”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的经济职能转变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政
府自身改革仍然落后于经济体制转轨进程,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力度也小于机构改革
的力度。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目标下,政府经济职能特别是山区政府的职能定位
失误,希望在短期内以政府推动来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用政府来替代市场的作用。
各地普遍存在政府职能错位即越位与缺位同时并存的现象,越位的表现是政府集企
业、事业、社会自身职能为一身,做了许多职责范围之外的事情,导致精力分散,
必然出现在维护市场秩序等领域的缺位。如在招商引资上,以政府来替代企业招商
引资,各部门都有招商引资任务,完不成任务即考核不合格,而为了引进资金和项
目,各地竟相出台优惠政策,放宽环境保护要求。错位则表现为对促进经济长期稳
定增长的基础设施、教育、环境等投入严重不足。在产业结构的选择上,不顾国家
的产业政策与资源禀赋要求,短期化倾向明显,当前出现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的短期行为是最为突出的表现。因此,随着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山区政府的定位
必须予以明确,即不能越位,直接投资创办和经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争
利;也不能缺位,放弃了政府自身应当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对于山区政府来说,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小城镇发展对于促进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具有尤
为重要的意义。
8.6.2明确政府履行职能目标,由“管制行政”转向“服务行政”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在优化政府服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
就山区而言,服务意识仍然不是很浓,等上级政策、靠上级项目、要上级拨资金的
等、靠、要思想长期存在,而对区内企业发展不重视;大力招商引资,但引进来后
却无法兑现承诺。因此,山区的政府要切实转换行政职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
则规范行政行为,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耍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行
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能下放的要尽快下放。
减少行政审批决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创新管理制度和方式,建设高效政府,实现
高效优质行政。按照协调、有序的原则,充分发挥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
等部门的作用,规范行政行为、健全民主决策程序,落实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绩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效考核机制,形成高效运行的行政机制,确保政令畅通。同时加强政府信息化建设,
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缩短公文旅行时间。建设创新型政府,要大力投资于教育和培
训,建立或帮助建立地方的区域创新环境,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硬件设施,帮助
制定环保行业技术规范等,组织技术交流会、交易会等各类活动,促进技术人员间
的交流,培养和引入多方面的技术人才,建立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奖励机制,帮助
解决山区人才不足的问题,创造真正有利于企业家创新的环境。在知识经济和经济
全球化的条件下,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是政府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山区政府
应该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作用,提供创新服务,营造区域创新软环境,创
造良好投资环境。
8.6.3明确政府履行职能方式,由“直接行政”转向“间接行政”
从目前实践看,山区政府在对市场内部运行秩序的调控方式上,尚存在着行政
手段运用过多、干预过度的问题,政府行为不够规范。政府及其部门对企事业单位
的具体管理特别是随意性审批仍随处可见,缺乏法制约束,人治现象比较严重,缺
乏严格的行政首长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无责任决策的现象比较普遍。针对过去政
府在管理经济中滥用行政手段,影响经济发展和行政效率的情况,山区政府职能方
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就是由采取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政
府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财政、税收、信贷、工资、利润等经济杠
杆来组织、调节和影响经济活动,实现经济管理职责。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中介
组织的作用,使政府部分职能向社会转化,提高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扩大社会的自
我管理。要将招商引资、开拓市场等项工作交由中介组织进行,如近年来上海市已
经改变以往在招商引资中政府唱主角的做法,开始推行“中介招商”,通过专业的投
资中介咨询机构,将招商项目推向相关投资市场,为投资方选择最理想的合作伙伴。
8.6.4改革干部考核体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必然要求其经济发展思路、发展途径
和产业选择与山区生态环境相协调,而这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往往需要连续几任领导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但现有的以GDP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
系,只能促使山区政府注重短期行为,不顾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高强度开发
山区资源,超速发展山区经济,往往出现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冲突的情况,这也是
山区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的最大障碍。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体现为在任期内热衷于形
象、政绩工程,不惜拼资源来换取任期内政绩,而对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基础
第8章可持续发展导向下推进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探讨
设施、教育、环境等投入严重不足。而对于山区来说,这种不顾山区客观条件发展
工业的政绩工程严重损坏了山区环境,不利于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从经济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要在国际竞争中有
立足之地,必须加快发展,赶超发达国家。因此过去中国的发展基本上是以经济赶
超为优先目标的,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安排都是以此为目标设计和运转的,一直到2003
年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才明确指出树立科学发展观。过去以赶超和高速增长为
目标的发展主义居于支配地位,经济发展是硬指标和硬任务,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
人文发展是软指标和软任务。而为考核政府官员的一整套考核、评价标准和奖惩、
激励制度都是在向着经济发展的方向使劲用力,例如,我们把GDP的增长作为政府
的施政目标,用以考核各个部门和各个地区工作的业绩,排定先后的名次,决定官
员的选择任用和晋级升迁。因此,长期以来,在一些官员心目中,说到发展,就是
简单的经济数量的增长。在很多地方,一系列跟经济相关的量化指标,与官员的升
迁奖罚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在这种以升迁为动力的片面政绩观引导下,“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就演变成“以GDP为中心”,GDP获得了政策上、体制
上、文化上的全面支持,而在追求GDP的过程中,老百姓的利益却常常被官员们有
意无意地忽视。于是各个部门和各个地方都不惜用牺牲资源环境和社会人文发展的
方法来加快经济的发展。其结果是人均收入增长了,生活质量下降了;经济繁荣了,
环境破坏了,文明倒退了。中国已经制定了很多环境法律、资源管理法律和行政法
规和系统科学的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但是,有法不依,
有政策不执行,甚至明目张胆地违法乱纪的事情比比皆是。
因此,现行的干部考核体系必须改革,不能单看GDP的增幅有多快,干部考核
体系必须涵盖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可喜的是,经中央同意,中
央组织部2006年7月6日印发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
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指
导思想和检验标准,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此外,不少地方还
试行了绿色GDP制度。目前中组部已经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在我国的部分省份试
点实行绿色GDP核算,将环保业绩纳入官员政绩。【州把绿色GDP和环保成绩作为
政府官员的考核内容,有望能改变原有的唯GI)P论英雄的激励和约束结构,建立体
【⋯1张晓娟.试点实行绿色GDP核算,环保业绩将纳入官员政绩[DB/OL】.
http://financc.sina.com.cn/b/20040309/0758662050.shtml。2007。l。8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可持续发展导向下,政府介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不是要求政府包揽一切。如
同单独依靠市场机制自行调整产业结构存在局限性的问题一样,单纯依靠政府也有
其局限性。这样,一方面,需要政府从客观上对产业结构进行直接调控,以克服和
弥补市场机制调整作用的缺陷;另一方面,需要市场机制从微观上对产业结构进行
间接调整,以克服和弥补行政调控作用的不足。这就需要政府切实转换职能,以正
确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结论
结论
可持续发展导向下中国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关系到山区未来生态保护与经济
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应该说,目前中国山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
存,但是挑战与机遇往往是不平衡的,挑战是现实客观存在的,而机遇往往是潜在
的,决策者把握不好就会丧失。所以,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是一个必须给予正视的重大课题。
同时,中国山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与别的区域是不同的。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发展阶段。但与此同时,沿海与内
地差别、山区与平原的差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日益凸现。中国大部分山
区仍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阶段,而其面对的却是全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
部分地区特别是城市已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周边环境。这种态势既有利于山区的发展,
又对山区发展构成巨大的挑战。沿海经济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这种快速的
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保持,而山区由于历史的惰性,不仅起跑的水平低,而
且发展又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要在短期内赶上或超过沿海及平原的发
展水平,难度是比较大的。山区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而不能盲目实行赶超战略,最
终导致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
山区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因此,对山区经济的发展的研究、分析和判断都
应当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结合山区的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山区发展的落后决定了山区经济发展的迫切性,而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决定了
山区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山区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山区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而在现阶段,调整山区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而且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依然
是推动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
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的战略构想,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这些内容既适
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这为研究可持续发展导向下中国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确立了新背景,也提出了
新要求。所以,我国山区经济发展道路应当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特色道路,
既要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又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还要有利于全面
小康社会的实现。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推进可持续发展导向下山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
我国各个山区资源条件不同、特色不同,发展道路也必然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山区
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而不能有统一的发展思路,更不能照搬照抄沿海的经济发展
模式。在产业的选择上,也必须根据山区的各个特点作好产业的选择。传统农业的
改造、非农产业的发展、主导产业的合理选择,是调整我国山区产业结构的重点。
根据山区的不同情况,其产业结构调整的道路也大不相同,但山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最终推动山区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山区与平原相比所处的劣势,其投资环境、投资效益明显差于平原地区。
为了实现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必须大力发挥作用,包括通过
政策法律引导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制定科学合理的山区产业规划,完善山区基础设
施服务等。但政府介入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当有其一定的限度,政府在产业结构
调整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国内外的企业、资金、人才和技术进入山区,投资山
区,而不能越权直接替代企业。因此,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山区产业结构
调整,最终实现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8,23,25,32,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资本论》(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C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卜3)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卜3)咖.北京:人民出版杜,2006
[7]陈征.‘<资本论>解说》(1--3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杜,1993
[8]陈征、李建平、郭铁民.‘(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与发展》嘲.福州:福建
教育出版社,1998
[9]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DI].北京;杜科文献出版社,2006
[10]陈征、李建平、郭铁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11]陈征.‘<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12]陈者香.‘中国山区经济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0
[13]杜克勤.‘中国山区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14]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一2005}[M】.北京:中
国统计出版社。2005
[15]陈国阶等.(2003中国山区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6]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7]肖克非.《中国山区经济学》[M].北京:大地出版社,1988
[18]陆生.‘中国山区经济发展模式》[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1
[19]严瑞珍,王政国。罗丹等.《山区的综合发展—理论分析和太行山区经验证据》[M].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0]韩劲.《走出贫困循环一中国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对策》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社,2006
[21]龚养军,应勤俭.‘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22]杨建文,周冯琦,胡晓鹏.《产业经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3]陈仲常.《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12量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4]聂华林,高新才,杨建国.《发展生态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5]阎文学.‘甯饶的贫困一擎肘与成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1994
[26]郑长德著.‘世界不发达地区开发史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7]郭万达.《产业经济学辞典》[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
[28]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9]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宝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1]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C].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3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33]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3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5]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7
[36]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岫.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7]世界自然保护IE".Z、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编.《保护地球一可持续生
存战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8]莱斯特.R.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M].祝友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社,1984
[39]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王之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杜,1997
[40]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蛔.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1]马克·尤里·波拉特.《信息经济》[M].袁君时等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
[42]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一[43]艾伯特·赫希曼.(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美国:耶鲁大学出版
社,1978 .
[44]w·w·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45]国家环保局译.(21世纪议程》[R].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山版杜,1993
[46]《中国2l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二}5》[R].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
版社,1994
[47] 《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2003年)》课题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2003
年)[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26-
参考文献
[48]李德水.反贫困斗争任重而道远[R].中国农村贫困监铡报告(z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社,2004
(49]郑建军.中国地区产业结构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
[50]丁晓蕾.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51]李红.北京山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实践[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2]陆诗雷,孙小兵,杨万利.中国山区综合开发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J].林业科技管
理,2002。(1):16—17
[53]王志学.依靠科技全面推进新世纪山区建设[J].林业经济,2001,(5):13—14
[54】贲克平.全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讨会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5(1):89
[55]冯玉广.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定量研究一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
发,2003,22(3):18—20
[56]孙守江.中国山区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27(11):26
【57】赵莹雪.广东山区县域农业发展驱动力分析及发展思路一以五华县为例[J].热带地
理,2003。23(2):158—161
[58]杨建洲.山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方法与实施途径[J].林业经济问题,1996,(3):41-45’
[59]冉红美,唐治诚.中国山区生态环境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对镱[刀.水土保持研
究,2004,11(2):180—182
[60】陈国阶,王青.中国山区经济发展差异与非农产业的贡献【J]。地理学
报,2003,58(2):172-178
(61j陈国阶。周后珍.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力.山地学报,2004,21(4):435-441
[62]税伟,陈烈,唐常春.山区生态县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构建一以粤北始兴县为例[J].山地学
报。2006,24(1):70—78
[63]关爱萍,王瑜.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J].统计研究,2002,(12):37-40
[64]魏文明,袁芳.贫困地区贫困的成囡及对策[J】.经济论坛,1990,(6):51—53
[65]陈国阶.中国山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科技导报,2004,(6):56
[66]段庆林.典型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4):23
[67]李维长.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意义【J].世界林业动态,2004:17(1):6
[68]吴宁等,2002年“国际山区年”的由来和目标[J].林业科技管理,2002,(1):10
[69]李明华,徐琪.解决山区环境问题的制度导向【J],浙江社会科学,2004,(6):92
[70]陆诗雷,孙小兵,杨万利.中国山区综合开发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J].林业科技管
.127-
堡丝塑董查兰堡圭兰堡丝蚤
理。2002,(1):16
[71]冉红美、唐治诚.我国山区生态环境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
2004.11(2):180
[72]方一平,蒋梅鑫.山区生态产业及其环境保育的作用研究[J].四川环境,2005,24(3):25—29
[73]王先庆.广东山区产品市场开拓条件、特点与发展思路[J].商业经济文荟,2004,(3):24
[74]雷海章.西部农业水土资源永续利用的途径[J].绿色经济,2002,(11):67
E75]孙守江.中国山区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增
刊)。2000,27(11):27—28
[76]高志强.加快发展福建山区绿色食品产业的途径和对策[J].福建热作科技,2003,28(1):36
[77]陈国阶.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急需转变战略思维[J].山地学报,2001.19(4):341
[79]筱原三代平.产业结构与投资分配[J].东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1957,(8-4)
[80]吴国新.旅游产业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3,
(4):238
[81]孙建.搞好山区综合开发,迎接世界山区年[J].林业经济,2001,(5):8-9
[82]丁锡祉,郑运昌.再论山地学[J].山地研究,1996,14(2):83—84
[83]袁旭梅,张向前.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看产业结构调整[J].技术经济,2003,(11):17
[84]姜春云.没有山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N].人民日报,2002—12—16(5)
[85]刘长兴.可持续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系统发展观[N].光明日报,1999—9—17(8)
[86]王关义.可持续发展:六大学术观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02—18(iI)
[87]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N].科技日报,2000—12-26(4)
[88]汪洪涛.同构化“消融”长三角产业群竞争力[N].国际金融报,2006—08—07(05)
[89]苏民.如何理解我国“十一五”时期若干重大战略任务一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
凯[N].经济日报,2005一Ii一04(2)
[90]向前进.谁来为生态公共服务买单.中共额尔古纳市委书记钱瑞霞就生态特区的构想答问
[N].经济观察报,2007—01—15(35)
[91]刘毅.我国生物物种资源急剧减少IN].中华合作时报,2005一iI一29(3)
[92]阿里巴巴农业频道.身陷十面埋伏的广东,为谁哭泣[DB/OL].
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2一d5586989.html。2007-02—19
[93]2006中国事实与数字[DB/oL].
http://w,w.china.conl.cnj‘economic/zhuanti/2006figures/node 7009148.htm.2007—02一01
.128.
参考文献
[94】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DB/oL】.
http://cssd.acca21.org.cn/2002/hot34-10.html,2007-2—1
[95]联合国粮食与农业机构快讯2000年07月31日[DB/OL].
http://m.agri.gay.cn/ztzl/FAO/2000/0731.htm,2007—02—01
C96]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作学术报告叫B/0L].
http://m.$wcc.org.cn/zhuanti view__content.asp?id=13690,2007-212
[97]2006年4月20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在一季度国民经济形势发布会上答记者问
[DB/OL].http://vnnr.stats.gov.cn/was40/detail?record=22&channelid=3790
[98]阿里巴巴农业频道.身陷十面埋伏的广东,为谁哭泣[DB/oL].
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2一d5586989.html,2007~02—19
【99]李春波.湖南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与对策[DB/OL].
http://w,,.softscience.gov.cn/viev_info.jsp?INFOID=10087 2007-02—02
[ioo]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DB/0L】.
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60316_402310923.him 2007-02-02
[101]2005年GDP增速终定lO.螂,服务业比重站稳40%台阶[明/OL].
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3-d6206891.html.2007吨’4
[102]国家统计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明/oL].
http:llm.stats.gov.cn/tjfx/ztfx/jwxlfxbg/t20020530_20822.htm,2001-01-05
[103]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DB/0L].
http://删耽ce.cn/books/read/200G/xhjj/lz/200509/Ol/t20050901j575047_4.sbtml,2
007-2-4
[i04]中国网.土地资源保护与治理[DB/OL].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hj-j/1164457.htm,2007-03—02
[105】新华社.我国农业科技刨新能力落后发达国家20-30年[DB/oL】.
http:f|Ⅷ.shac.gov.cn/nyxw/gnxw/t20041223_116083.htm。2007-02-01
[106]张宝文.科技进步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DB/OL].
http://finance.sina.com.cn/economist/jingjixueren/20041225/11261250760.shtml,2
007-01-08
[107]曾金胜.假日文明的噪音[DB/oL].http://column.bokee.com/30101.html,2007—2—8
[108]张晓娟.试点实行绿色GDP核算,环保业绩将纳入官员政绩[DB/oL].
.129-
垫丝些至查耋丝圭兰些兰吝
http://finance.sina.com.cn/b/20040309/0758662050.sbtml。2007—1—8
[109]Pearce,D.W.,Warlord,J.J.World Without End:Economics,Environment,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10]IUCN.UNEP,WWWF(1991).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M]
Gland,Switzerland
[Iil]Edward Barbier.Economics,Natural Resource Scarcity and Development[M].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1989
[112]D.W.Pearce,R.K.Turner,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M].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0
[113]Paul R.Ehrlich.The Population Bomb[M].New York:Ballantine,1968
[114]Schmidt,S.K.,&Werle,R.,Co—ordinatingtechnology:Stud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of telecommunications(M)。Cambridge,IIA:MIT Press,1998
[1 15]Foss,N.J.and Knudsen,C.Towards the Theory of Competence of the Firm(M),London,
Rout—ledge Corporation,1996
[116]Hamel,G.and Heene,A.Competence—based Completion0D,NewYork,JohnWhile press,
1994
[i17]Nelson,R.R.and Winter,S.G.A11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1I),
Cambridge,Mass,Belknap Press,1982
[118]Richardson,G.B.Information and Investment 0I),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
[119]David Will Jams.Choice of Technology and National Planning:The Case of
Tanzania(D),1976
[120]Jan G·laarman、Klaus Virtanen.Choice of Technology in Forestry A Philiping Case
Study∽,New Day Publ ishers,1981
[121]T.Hahn.The Cost of Sustainability Capital and the Creation of Sustainable Value
by Companie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1995,9(4):47—58
[122]Albert J.Nyberg,Scott Rozelle.Accelerating China’s Rural Transformation[M].
Washington,DC,World Bank,1999
[123]Terri Willard,Heather Creech.Sust8in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Networks:Review of IDRC Experience(1995—2005)[M],Manitoba,Canada,IISD
Publ ications Centre,2006
.130.
[124]Adil Naj∞,David Runnalls,Mark Halle.Environment and Globalization:Five
Propositions[R].IDRC,IISD,200G
.13l堡
塞墼至查兰堡圭兰堡至圣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1】吴志勇,“浅议合同格式条款的行政监管” 《工商行政管理》2004年第16

【2】吴志勇,“从建宁通心白莲看证明商标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工商行
政管理》2005年第20期
【3】吴志勇,“论政府在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作用” 《中国农学通报》
2006年第8期
[4】吴志勇,“我国山区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可持续发展研究》
2006年第4期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致谢
从论文选题到定稿,历时四年。作为一名实践工作者,总是希望理论能同实践
结合,并用于指导实践。这四年中,搜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在即将完成论文之际,
却又觉得惶恐不安,想起先生的培养、家人的支持、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我唯有借
此机会表达我感激之情。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郭铁民教授。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提纲的形成及最
终的定稿,郭铁民老师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予悉心的指导。四年中,我得到了
郭铁民老师的指导和关怀,其中体现出来的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将使我受
益终生。
其次,我还要感谢经济学院的各位老师对我的辛勤栽培。感谢陈征教授、李建
平教授、严正教授三年来对我学业上的帮助,感谢李建建院长等领导和黄恒旺等老
师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最后,我还要深深感谢建宁县的领导和我的家人。在基层实践及求学期间,洪
明德书记、盛福江县长对我的工作和研究给予了大力帮助。在我的家人的支持下,
我方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工作中,顺利完成学业。对此,我谨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
谢意!
吴志勇
2007年1月30日于建宁县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个人简历
吴志勇,男,汉族,1970年10月生,福建福安人.1992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并在福建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2002年在美国华盛顿乔治城大学法律中
心访问,从事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研究.200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
法律专业,国际经济法研究方向,获法律硕士学位,导师徐崇利教授.2003年起就
读于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师从郭铁民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研究
方向为《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04年12月-2007年2月在建宁县挂职担
任副县长.
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中国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作者: 吴志勇
学位授予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被引用次数: 1次
引证文献(1条)
1.史亚军.唐衡.黄映晖.王有年基于山区产业发展的北京沟域经济模式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 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