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
y 961130i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祝洪娇
指导教师姓名: 至盟蕉职称: 垫拯
工作单位: 主兰主壅登撞丝盗堂叠
申请学位级别: 谴± 专业名称: 丛鲨丝盗芏
年级: !!Q2墼学号: §i!g!!Q1 2
论文提交日期: !!Q§生』旦论文答辩日期:!!!!圭i旦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主盐主盘童撞盟宝生瞳!!!i生旦旦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 阅人:
2006年5月
内容摘要
收入分配问题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胚.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关
于收入分配的经济理论不断丰富.而在我国,虽然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收入分
配差距的不断拉大。许多学者也开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我国现阶段的收入
分配差距状况进行具体研究,并为解决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实际问题做出了很多
贡献。但不可否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关于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还
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由收入分配问题
引起的社会矛盾正日益突出,可以说,忽视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将危
及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和长治久安,因此对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进
行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而研究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就不能不关注两极分化,二者之间
具有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我国是
否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已成为理论界争论和研究的一个焦点.本文就将从现阶
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事实入手,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两极分
化的理论界定,对我国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及其表现形式和客观必然
性进行全面具体分析. ·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导论是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性介绍,明确了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分析框架,主要方法、主要创新和篇章结构.
第一章主要是应用基尼系数法、等分法、比较法等从总体上分析我国收入分
配差距所具有的四大特征以及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
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具体状况.从本章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收入分
配差距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第二章主要是对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进行全面具体分
析.指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深层原因主要表现在四方
面,即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力资本的差异;政府宏观调
控的因素.
第三章着力论证了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虽然不断拉大,但是否已经出现
了两极分化?通过论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两极分化的理论界定为
依据,具体分析了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之间的联系和本质区别。并且通过对质和
量两个规定性的分析,得出了我国现阶段存在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的结论。并
对我国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证.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现阶段我国存在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即
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出现的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是否与马
克思主义的两极分化理论相矛盾?是否与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目标相矛盾?通
过分析得出结论:现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定程度两极
分化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历史发展的进步,这主要是从
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和资本与劳动雇佣关系的形成两个方面展歼具体分析
的.但在承认我国存在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前提下,本章也
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贫富差距悬殊所带来的诸多危害,提出
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第五章主要是在前面几章分析论证的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
现状、原因、必然性和消极效应等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
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首先是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进行了具体
分析;其次明确提出要保障市场调节下的合理收入分配差距;再次具体分析了我
国政府调节收入再分配的政策手段;最后着重论证了健全法制,运用法律手段来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重要性。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具体状况的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当前收入分
配差距已经过大的结论,并且这种不断扩大的趋势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那么,
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是否意味着我国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呢?
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两极分化的理论界定认为我国现阶段已经存
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但是,我国的两极分化不是全国范围内的、整体上
的两极分化,而只是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的两极分化.并且在当前我国生产
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一定程度上的两极分化具体表现
为两种形式:一是农民与土地生产资料相分离;二是工人与公有生产资料相分离。
那么,如果认为我国现阶段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是否与社会主义的
本质相矛盾昵?其实并不矛盾.现阶段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是有其
客观必然性的.在某种意义上讲,我国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是历史发展
进程中由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现代化发展实质所决定的历史进步。我们要防止
的只是极端程度的两极分化,并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过
于悬殊问题.
关键词t收入分配差距l两极分化;公平与效率;客观必然性;宏观经济政策
II
Abstract
Income distribution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theory on economic growth.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various countries。the economic theory on income
distribution is continually enriched.In our country,with the enlargement ofthe gap of
income distributi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end opening up,though many
scholars have started tO concretely study the sitnatiom ofincome gaps nowadays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aspects and helped greatly tO solve the practical questions on
income gaps,it is not denied that the study 011 the problem ofOur income distribution
is still a new tOpic in the theory or practice.
At the present time,it is a very serious phenomenon ofthe continual enlargement
of our country's gap of income distr/bution and the social contradictiom caused by
income distribution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nspicuous.It can be said that it will
jeopardize the existence,development and long-term stability ofthe state and nation if
the problem of the gap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s ignored.So studying the problem of
income gaps nowadays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in the theory but also in the
pmcti∞.
We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olarization when studying the problem ofour
counu了’S income gaps at the present time.They have close relation.Especially at the
present stage,it has become a focal poim at issue and study that there is or nor
polarization in the state of continual enlargement of the gap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Our country.The dissertation would make a tOtal and concrete analysis of Our
country)s polarization which exists tO a certain degree,its forms ofexpression and the
o巧ecdve necessity,which starts with the fact of continual enlargement of our
country’S gap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and is based on Marxist
theory ofpolarization.
Altogether it is divided into six sections.
Introduction:tO generally introduce the main content and show the important
issue for study,frame,studying method,creative parts and structure of this
dissertation.
In chapter l,the four general characters.of Our country’S gap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crete situations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in the
urban蝴s,in the rural areas and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between regions and
between trades arc studied with the approaches of GiIli coefficient,equal division.
comparative analysis.啊1e conclusion of empirical analysis iS that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appear the|rend ofwidening al the present time. ·
In chapter 2。to totally and concretely analys西the reasous for the continual
Ill
enlargement ofour country’S gap ofincome distributi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point out four mainly profound l_easons:the reform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the unevoD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difference of山e
human capital and the govemmeut’S macroeeonomic contr01.
In chapter 3,I take great pains tO expound if tbe polarization has arisen with the
continual enlargement of the gap of income dislribution in OUr country.The
dissertation concretely analyses the relation and essential distinction betwe.圮n the
excessive disparities in income and the polarization,which is based on Marxist theory
of polarization,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polarization which exists to a
certain degree has arisen in Our country at the present stage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definitions of quality and quantity,at the s哪e lime,profoundly expounds the
concrete forms ofexpression ofthe polarization which exists to a certain degree.
In chapter 4,the dissertation mainly expounds the objective necessity of the
current polarization which exists tO a certain degree in China.That is,nowadays,is
the polarization which exib;ts tO a ceitain degree under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ontradiction to Marxist theory of polarization and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Deng Xiaoping?The conclusion:it is not contradiction with them.It can be said that
the polarization which exists to acertain degree under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s
the necessity and advance of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a certain sense through mainly
analyzing the continual enlargement of the gap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mploymem relationship betw嘲capital and labor.Although
admitting the objective necessity ofthe polarization which exists to a certain degree in
China,the chapter also generally analyses a lot of harms caused by the excessive
disparity in income and raises that we should taI铲effective me鹊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the gap ofincome distribution in China.
In chapter 5。through analyzing and expou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the rP.,asous,
the objective necessity and the negative influences ofthe continual enlargement ofthe
gap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the preceding chapters,the chapter
puts forward the macrueconomic polici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current gap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hina.Firstly,the distribution principle of the priority to
efficiency with due consideration to fairness is concretely analyzed.Secondly,it
clearly points out that the reasonable gap of income distribution under the market
regulation should be ensured.Thirdly,it concretely analyzes the policies and measures
by which Our government regulates income redistribution.The last part ofthis chapter
i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improving the legal system and applying legal means to
standardize the order ofincome dis血ibution.
The main conclusion ofthe dissertation:

Through empirically aIlalyzing the concrete situations of OUr country’S gap of
IV
income distribution at the.present time,the dissertation gets the conclusion that 0111"
current gap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s qub嘶de and it is caused by many reasorls.
Then,has the polarization arisen in the state of continual enlargement of the gap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ourcountrft The dissertation thinks that the polarization which
exists to a certain degree has arisen nowadays on the basis of Marxist theory of
polarization.In our country,it is not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total and whole scope of
0111"country,but the polarization only exists to a c@rtaln scope and degree.Nowadays,
under socialism in which the public ownership of the mes.ns of production plays a
dominant role,our country's polarization which exists to a certain degree has two
concrete forms ofexpression:the fwst is the separation ofpeasants from land,and the
second is the separation ofworkors from the moans ofproduction ofpublic ownership
Is the polarization which exists to a cci-lain degree at the present time is contradiction
to∞cialist essence?No.It is objecfive and necessary to raise the polarization which
exists to a certain degree.In a certain 9勰。it is alSO the historical advance
determined by the development standards of our country’s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esscnc宅of the modernization drive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Nowadays,what We should avoid is only the oxtreme polarization and we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our excessive disparity in income
dislribution.
Key words:the gap ofincome distribution;polarization;fairness and efficiency;
objective necessity;macroeconomic policies
V
导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导论
收入分配的矛盾可以说几乎是一切社会矛盾的基础.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曾
经这样评价:“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也是最容
易诱发妒忌心理和混乱动荡的方面.没有很好地理解为什么这些变化会发生,以
及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就不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经济学界有关收入
分配问题的探讨一直没有间断过,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再到现代经
济理论,收入分配问题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并取得了事富的研究成果。但
从对收入分配研究的整个进程来看,研究者还难以提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收入分配
理论体系。对许多现实问题还不能有效地解决,因此对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依然
是一个挑战.
我国从1979年改革、开发以来,在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
了严重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现象,从基尼系数来看,我国已由1981年的0.28上
升到目前的0.4以上,并且在1995年就已经达到了0.445,超过了欧美大多数
发达国家o,突破0.4的国际警戒标准,居民收八分配差距问题非常严重。更值
得注意的是,由收入分配差距以及由此引起的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引起了一系
列的社会矛盾,并且越来越尖锐,可以说,忽视收入分配问题,将危及国家民族
的生存、发展和长治久安.
目前,关于对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研究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虽
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解决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
实际问题做出了很多贡献.但不可否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存在许
多不尽人意之处.很多研究只是通过实证方法对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现象进行某
一个侧面的分析,而且有些研究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的罗列上,缺乏宏观性、
本质性、规律性,多视角、深层次的探索.另外,收入分配是涉及到每个人利益
的问题,对它的研究常常带有很多“价值观”因素,这就更增加了研究这一课题
的复杂性和尖锐性. ’
长期以来,人们对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其产生的原因、结
果和政策性的建议,以及贫富差距过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危害,特别是对于我国
是否出现了。两极分化”这一问题的争论更是激烈,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
。阿毫·刘易斯·‘发展计划'.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页.
·事实.赵人伟,卡尔·事思蚰t‘中田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犀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49、
∞页·
l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认为我国目前没有出现“两极分化”,收入分配差距虽然不断扩大,但仍然控制
在合理范围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国的贫富差距现象已非常严重,已经出现
了“两极分化”局面.虽然。这两种观点都有合理性的分析,但却都存在不完善
之处.笔者认为,对于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研究,一定要从我国的具
体国情出发,不能直接搬用西方的一般性结论,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方法深入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和发展趋势.到底什
么是收入分配差距?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怎么样?它的产生是否具有历史
必然性与合理性?我国到底是否出现了“两极分化”?它的涵义是什么?在我国
现阶段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政策侧重点在哪里?对
待这些问题必须进行多视角、深层次的探索.本论文试图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在
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分配经济学.
二、理论回顾与评析
西方经济学界对于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思考由来已久.随着各国经济的发
展,关于收入分配差距的经济理论不断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差
距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并引发了各种矛盾。
在这种背景下,针对中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很多学者发表了真知灼见。
在这里,笔者对国内外有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若干重要理论进行梳理和评析,
为本论文的写作构筑理论支点.
(一)关于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趋势
在经济思想史中,有关收入分配长期变动趋势的研究一直是被忽视的。直
到20世纪中叶,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化,人
们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
茨(S.Euznets).他在1955年发表的‘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均等》著名论文中,
探讨了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期变动趋势,提出了著名的倒u假说,
把对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带入了一个新天地.他认为,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会提高.特别是在从前工业文
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时候,这种扩大的趋势会更为迅速,而后是短暂的稳定,在
后一个阶段收入分配差距趋向缩小.整个过程形状像倒U字,故此得名.
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对库氏的倒U型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基本上支持这一
假说.比如,阿德尔曼(kdelrIlan)、毛瑞斯(Morris)、鲍克特(Paukert)、阿
鲁瓦利亚(khluwalia)、钱纳里(Chenery)、塞尔昆(Syrquin)、以及索洛(Solow)、
魏斯考夫(Weiskoff)等人以不同的资料、运用不同的角度对倒U理论做了进一
步的论证,证实了倒U现象的普遍存在.但关于倒U曲线及其解释也是有争议的,
导论
很多研究人员提出了质疑和批评.比如,克莱思(w.R.Cline)、菲尔兹(G.S.
Feilds)、安纳德(Anand)和坎勃(Kanbar)等人就对上述人员的研究方法和研
究成果表示怀疑,并列举了一些相反的事实,否定倒U曲线具有普遍代表性.总
之,当今经济学界对这一假说是见仁见智,但多数经济学家还都坚持认为,虽然
各国国情不同导致了各国倒u曲线的数量形式不完全相同,但绝大多数国家都会
经历这一曲线所显示的那种分配格局的演变..
关于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最大的贡献就是它解释了经济发展中收入分配
差距的长期变动趋势,也就是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内在联系。这一假说似乎已
成为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的“试金石”.这一研究方法也开创了对收入分配差距的
长期演变进行分析的先河。
但是,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是以私有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关系为研究对象
的,它是否适用于公有经济还是未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
差距不断扩大,能否用倒u假说来解释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期发展趋势?学者
陈宗胜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在评述和肯定库兹涅茨私有经济收入分配
差距倒U曲线的基础上,尝试构造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差距模型,提出了公有经济
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距倒U假说,并以部分东欧国家的时点资料和中国的连续时
序资料和分解资料,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尽和充分的验证,揭示了公有经济中收入
分配差距的长期变动趋势,即在低收入阶段,收入差距虽较大但变动不大;在中
下收入阶段,收入差距较高且变动速度加快;在中上收入阶段,收入差距开始逐
渐变小,变动速度相对缓慢。
虽然,目前这一研究还远不成熟、不深入,很多结论还具有探索性和假设性,
但它是这一领域研究的开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的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
另外。国内还有一些有见地的学者也关注了这一重大主题.比如,邹恒甫、
林毅夫、李实、赵人伟等人,并且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中取得了一些颇具代表
性的研究成果.
(二)关于收入分配差距的公平与效率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对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公平与
效率的抉择问题,怎样判断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怎样处理好提高效率和增进
公平这对矛盾的收入分配目标,长久以来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
1、功利主义公平效率观
功利主义产生于西方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代表人物是约翰·穆勒
(John Stuart Mill).功利主义是以抽象的普遍人性为出发点的,认为趋利避
害、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它以经济利益为尺度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认
为社会的总日标就是求得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并以此作
中目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扳分化问题研究
为经济公平和道德判断的最高标准.它认为如果达到这一标准,经济效率也必然
提高.在功利主义看来,公平即效率.
功利主义的公平效率观后来受到很多人的批评和挑战。批评者认为功利主义
的理论过于理想化.因为,在实际生活中,能否真正比较不同选择对每个人的效
用是不确定的,如果不能比较不同选择对每个人的效用,就不能判断个人效用是
否最大化,这样,从一致的个人效用最大化中得出的社会效用最大化就难以成立,
那么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判断公平的标准也就值得怀疑
2、罗尔斯(John Rawls)主义公平观
罗尔斯是美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他在1971年发表的‘正义论》一书
中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公平观念.他否定功利主义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根
萃宗旨和价值之首,而认为正义才是社会制度的酋要价值.罗尔斯主义的公平观
强调的是利益分配必须首先符合公平的正义.虽然他也认为在社会财富或利益分
配中。也存在许多有效率的结构,但这种效率可能建立在不平等分配的基础上,
也可能建立在平等分配的基础上,所以,要用一种正义观为标准来选择既有效率
又正义的分配方式。但他认为仅仅是效率原则本身不可能成为一种正义观,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那种按照收入、财富、自然才干和能力进行的有效率的分配并非
正义.公平之正义应偏向于“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在不侵犯个人的自
由、平等这些基本权利的条件下,照顾社会中处于弱势的少数人,缓和贫富者之
间的冲突,使社会趋于安定团结.可见,在罗尔斯那里公平的正义始终应放在优
先地位,然后才谈得上效率.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罗尔斯的公平理论也存在很多困难和矛盾。比如,他认
为最公平的配置是社会中境况最糟的人的效用最大化,那么,境况最糟的含义是
什么?以谁的标准来衡量公平昵?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程度应该有多大?哪种差
别的理论基础才是公平的呢?
3、诺齐克(Robert Nozick)以人权论为基础的公平效率观
美国哲学家诺齐克以个人自由优先、权利至上的人权原则为前提提出了当代
又一具有影响的公平效率观.他认为个人的自由权利应放在首位,经济分配中的
公平,体现在个人对财产占有的权利要得到保证上,只有维护这种公平,才有效
率可言.这是在社会财富或利益分配领域中必须坚决贯彻的原则。人权论模式挑
战的芷是罗尔斯的正义论模式.
4、。帕累托最优”的效率准则
效率应采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呢?在经济学中,运用最为广泛、争议较少
的就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Pareto)的著名效率准则.他在‘政治经济
学教程'和‘政治经济学手册'中,阐述了这样一种社会资源的有效率的配置状

导论
态:当资源配置能够变动、且当配置变动可以使社会中至少一个人的处境变好、
而不会使任何人的处境变坏时,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配置状态;反之,当不可
能使一个或几个人的处境变得更好,而不使至少一个其他人的处境变坏时,则为
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这种效率的本质是“最优”.对于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
来说,他们认为一个好的社会目标就是帕累托有效的资源配置.
帕累托最先具体地描述了效率的最优状态,对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在经济文献中,其它有关效率的定义在某种意义上讲,都只是“帕累托最优
状态”的不同说法而已.但是在他之后,经济学界也对这一理论提出了很多批评。
认为“帕累托最优”过于理想化,它的实现必须是市场处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
而现代的市场经济根本无法达到这种状态,因此,这种理想的“最优”只是一种
假设,一种希望能够接近的目标.对于政策制订者来说,由于这一理论不能用来
衡量当政策变动增加某些人的利益,同时减少另一些人的利益时,这种衡量效率
的标准就不能作为直观的参照物.
5、自由主义的效率优先论
自由主义学派认为在经济增长中应主要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
因此,与市场相联系的效率应该放在优先位置,效率优先于公平,而公平也不是
结果公平,而是机会均等,反对政府干预再分配的以收入均等化为中心的“结果
均等”.这种观点是自由主义各流派的共同主张,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哈耶克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和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自由主义的
效率优先论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效率优先也就是自由优先.因为效率
是与市场竞争相联系的,而市场竞争又与经济自由相联系,只有先有自由才能有
市场竞争,也才能有效率:二是效率自身就意味着公平.因为个人的努力和勤奋
程度是不同的,这通过效率来反映,而只有按照个人的努力程度来分配报酬才是
最公平的。因此效率也就是公平. ‘
6、国家干预主义的公平优先论
主张公平优先论的国家干预主义主要代表是凯恩斯(John M Keynes)和萨
缪尔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虽然他们并不否认自由竞争及其理论基础,
但却认为市场本身是有缺陷的,如果只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收入分配就不可能
公平,因此,要由政府进行干预.他们的观点主要是;认为公平是一种“天赋权
利一。而效率本身不仅不代表公平,相反,它来自于不公平.因为市场经济中的
人们在占有财产、接受教育、天赋能力等方面所面临的机会是不均等的,而且,
市场往往也并不是真正按照人们的实际贡献来付酬.这样市场竞争就会引起收入
分配差距悬殊,而这种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则是对。天赋权利”的侵犯.
7、阿瑟·奥肯(Arthur Okun)的公平与效率关系论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在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探讨中,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的观点是一个舆型
代表。他认为公平和效率双方都有价值,而且在经济生活领域中确实存在二者相
矛盾、相对立的状况。必要时为了公平可以牺牲效率,或者为了效率也可以牺牲
公平,但二者中一方对另一方都没有绝对的优先权,无论哪一方的牺牲都必须是
公正的.他的最终希望还是要在市场机能的充分发挥中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因为,单纯地强调公平会严重地影响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单纯地强调效率又会
引起严重的贫富差距而影响社会安定.
有的学者把奥肯关于公平和效率关系的理论概况为“效率与公平兼顾说”.
也有人认为是“效率与公平替代论”,这些观点都可作为研究者的参考.
可见,西方学者对公平与效率问题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理论
出发得出不同的观点,并且均能自成其理,因而形成悖论.但总结西方经济学关
于公平与效率的各种观点可以发现其有共同的基本假设,即稀缺性的存在;经济
理性人的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并且都认为效率与公平问题,不只是经济领
域的问题,同时具有经济伦理的重大意义,而且它的首要前提就是维护人权。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我
国学术界也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一种观点强调效率优先,
认为中国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普遍贫穷,只有效率优先。极大地激发我国劳
动人民致富的积极性,建立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谈公平.否则,在“蛋糕”没
有做大的情况下谈公平,只能是奢望.对于这种观点很多学者提出了批评,特别
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过分地强调效率、忽视公平的做法导致我国已经出现了严
重贫富差距的事实,使这种观点更缺乏说服力.另一种观点提出我国当前主要问
题是公平问题,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基本
走入正轨。不能再强调效率优先,特别是中国已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状况,因
此,公平问题应该受到高度重视.这种观点也遭到了质疑,持反对观点的人认为。
一个国家经济要发展,就要讲效率,这样社会生产力才能大发展,否则,谈公平
就是空话.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公平与效率互不优先,效率本身包含着公平,公平
也需要效率作支撑,而且两者之间也可以从制度安排或制度设计上实现良好的结
合,目前,应该逐步从“效率优先”或“公平优先”向“公平效率优化结合”转
换.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但如何具体地实施,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
总之,我国学术界关于公平与效率问题的探讨,虽取得一些成绩,但还远没
有形成统一认识.争论的焦点还是围绕效率优先?公平优先?公平与效率交替?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等。同西方经济学一样,公平与效率两大目标之间的内在
6
导论
关联和制度安排,仍是各派经济学解答不尽的两难选择.
(三)关于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程度
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逐渐拉大的势头,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差距
已经扩大到什么程度?是否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学术界对此也争论不休,学者
们依据不同的一个或几个收入差距指标,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程度给予了不同
的评价和判断.主要观点概况如下t
1、关于什么是两极分化的争论-
关于什么是“两极分化”,目前理论界的观点并不一致,代表性的观点有以
下几种:
(1)王明华:从质的方面看,两极分化表现为富有者对贫穷者劳动的无偿占
有,体现了富有者和贫穷者之间在分配关系上的对立和根本利益上的矛盾;从量
的规定性来看,两极分化反映了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从“两极”的社会地位
和影响力来看,两极分化反映了贫富阶层的出现和社会阶层的改变,从这个意义
上讲两极分化是一令阶层特别是阶级概念;从发展趋向的规定性来看,两极分化
所表现的是贫富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从社会承受力的规定性来看,两极分化反映了一个社会因收入分配不公与差距过
大导致的社会动荡的可能性。o这个观点是从全方位的角度来阐述两极分化的。
(2)金喜在:所谓两极分化是指在存在私有制和商品生产的经济条件下,建
立在剥削基础上的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经济现象.它是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
经济以及剥削等相联系的经济范畴.o只要具备这些经济条件,客观上就必然存
在两极分化的生成与扩张机制,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o这个观点指出
了两极分化的两个特点;一是表现为贫富差距扩大;二是要建立在剥削基础上.
(3)王检贵:两极分化在本质上仅仅代表一种收入或财富差别程度极大的分
配状况.只要收入(或财富)差距确已达到了非常大的程度,即使没有出现“穷人
越穷,富人越富”,也完全有理由说社会上存在两极分化.o这个观点主要是强调
了两极分化只有在收入或财富差别程度极大的分配状况下才存在.
(4)邢伯春;两极分化所体现的是居民在占有财富状况上所存在的差距;它
表示某个时点的财富状况.o这种观点强调两极分化只是表示“某个时点”的财
富状况.
·王明华t‘论收入差距与两极分化之关系',‘经济问题'2003年第9期.
·金喜在t l当代中田居民收入分配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4页.
·宾建成,金喜在·‘关于两极分化的理论探讨,。‘吉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王检贵‘t两种不同类型的两极分化'.‘经济学家'2000年第2期.
·邢伯謇·‘关于我田居民收入差距问恿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f理’1996年第3期.
7
中宙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5)王荣彪、王仕军、李洪军:两极分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贫富差距过分
拉大.回这不仅表现在贫富两极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而且表现在沦为赤贫者的人
数越来越多.o二是产生了新的资产阶级.o整个社会中形成两大阶级之间的深刻
矛盾和冲突.-
(6)卢嘉瑞:两极分化是就“两极”而言的,是差距已经很大的贫富两极
在一定时期内向反方向发展的一种趋势,它不是居民在“某个时点”的静止的财
富拥有状况.至于它的后果可能加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那也是在特定的
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现象,而这一后果未必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必然发生.o这一观
点是对以上两种观点一定程度上的否定,即不认为两极分化是表示“某个时点”
的财富状况,也不认为两极分化必然会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可见,上述几种关于两极分化的观点的共同之处是,都认为两极分化是贫富
差距不断扩大,也就是说两极分化是建立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一基础上的.但
除了这一共同点之外,人们又对两极分化的内涵做出了其它界定。而正是因为这
些不同的界定才使得学术界对我国是否出现了两极分化观点不~. ·
2、关于我国是否出现了两极分化的争论
目前,我国是否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对此理论界有着截然不同的判断.基
本的观点有“两极未分化论”和“两极分化论”.
两极未分化论又根掘各自的分析、测算和判断得出不同结论:居民收入分配
差距是适当的(陈宗胜,1991)l收入差距虽然拉大了。但对照国际上的情况(十
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种差距还应在。合理区间■因此,不能做出两极分化的判
断(沈宝祥,1997);虽然没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但已经过高(李实、赵人伟,
1999)l 20世纪90年代里,居民收入分配状况进一步恶化(魏众、B·古斯塔夫
森,1998);目前中国收入分配领域的收入分配差距如果单从数量或技术权衡角
度来看的确已经很大。但是,如果从多角度来综合分析,那么收入分配的两极分
化既不是现实,也不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王明华,2003).
概括否定观点的依据,主要有:
(1)两极分化是指穷者愈穷、富者愈富,但是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是富的大富、穷的小富,所以这不是向两极分化的差距,而是向同一方向即共同
富裕的目标运动中先富和后富的差距.
o王荣彪l‘收入差距过分拉大会两极分化吗?'。‘工返论坛'1996年第2期·
·王仕军。李洪军I‘居民收入麓甩问息中的三个不等式'.‘探索’1997年第4期.
o同①..
o同⑦.
·卢鼻璃t‘中田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l页·
I
导论
(2)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虽然拉大了,但差距程度是合理的,远未达到
两极分化的地步,或者说差距的“倍数”还不够.因为参照国际标准。基尼系数
至少要达到0.5以上的水平才算得上是两极分化,而我国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3)当今的富有者并没有形成一个新的阶级,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因
其所属的职业阶层、所有制形式和社会身份而存在很大差异,因而目J;i『还难以形
成“一极”. ·
对以上观点持有相反态度的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
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十分明显(宋冬林,1995)I在高收入群体和非法收入群体
的收入水平日益增长的同时,城市和农村贫困人口正在迅速扩大,居民收入差别
正在随着两极分化而加剧(辜胜阻、刘入领,1996);中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
的现实和趋势已成定局(何轶群,1998);两极分化己现端倪,这是我国现实生
活中不争的事实(黄爱军。1999)I对我国目前是否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这样一
个尖锐的问题,我的观点是肯定的(卢嘉瑞,2003).
概括肯定观点的依据,主要有。
(1)“两极”人口,即城乡贫困人口和高收入人口,收入差距巨大.数百万
。阳春白雪”与几千万。下里巴人”并存,反差强烈.
(2)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收入差距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3)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在占有金融资产上差距不断扩大.25%高收入阶层
占有75%的存款额. .
(4)通过各种调查发现,广大人民群众对贫富差距过大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
绪,这绝不是一个-心理”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事实,很多人达到了难以接受
的程度.比如,根据国家信息中心1996年7月和12月对3000多户城乡居民做
的两次问卷调查,对收入差距扩大状况表示尚可接受的占47%s表示难以接受的
占4296,其中表示不能接受的占15.54%,不太能接受的占26.35%.T人家庭和
年收入I.5万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中,表示难以接受的比例分别高达48%和45%·
因此,从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来看,我国贫富差距已经达到了两极分化的程度·
(5)私营企业主及其资本增长迅速,而他们又是高收入群体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人们关于两极分化的各种观点和理论都有一定的依据,同时也存
在很多不足,所以争论激烈.而我们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这些探讨和争论
的基础上展开的.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本论文既冠名。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显然是以这两者为研究对象t
9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阿极分化问题研究
主要思路是从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事实入手,分析我国的贫富差
距是否已经达到了两极分化的程度,并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两极分化的理论:对
我国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及其表现形弋进行研究.
论文共分5章,基本框架如下:
第一章主要是对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况进行实证研究,即首先从总
体上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总体上呈
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高低收入阶层贫富差距悬殊;分配差距主要体现在群体之
间;居民收入来源呈多元化趋势。其次,针对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具体状况
十分复杂的特点,为了对全国收入分配的格局和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有一个具体
全面的了解,本章又分别对我国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
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进行具体分析,从而从现状分析的角度为本文的总体
研究提供实证基础.
第二章主要是对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具体
分析.指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深层原因主要表现在四
方面,即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力资本的差异:政府宏观
调控的因素.通过对造成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的分析,为后
文提出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对策思路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
第三章着力论证了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虽然不断拉大,但是否已经出现
了两极分化?通过论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两极分化的理论界定为
依据,具体分析了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区别,并且通过对质和
量两个规定性的分析,得出了我国现阶段存在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的结论,并
对我国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证.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现阶段我国存在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即
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出现的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是否与马
克思主义的两极分化理论相矛盾?是否与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目标相矛盾?通
过分析得出结论:现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定程度两极
分化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历史发展的进步。这主要是从
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和资本与劳动雇佣关系的形成两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的.但在承认我国存在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前提下,本章也
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贫富差距悬殊所带来的诸多危害,提出
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第五章主要是在前面几章分析论证的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
现状,原因,必然性和消极效应等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
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首先是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进行了具体
导论
分析;其次明确提出要保障市场调节下的合理收入分配差距;再次具体分析了我
国政府调节收入再分配的政策手段,一是运用税收手段调节高收入;二是不断完
善对城镇低收入者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也就是说,既要“调高”,也要
“保低”;最后着重论证了健全法制,运用法律手段来调节收入分配秩序的重要
性,主要包括立法调节和司法调节两方面.
四、论文创新之处
当前对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已有很多从制度、
体制、经济增长、税收、教育等方面进行探讨.然而,迄今以。收入分配差距与
两极分化”为题的著作还是比较少的,特别是很多人对待两极分化这一敏感问题
是避而不谈,而本论文以此为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两极分化的理论,分析我
国目前存在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的客观事实,其视角和立论本身可以说是一个
创新.
从总体来看,本论文的理论核心主要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而创新之处也主要
体现于此.
首先,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两极分化理论对两极分化的内涵进行了理论界
定.指出所谓两极分化包含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存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二
者形成雇佣关系;二是由资本与劳动对立引起的贫富差距悬殊.前者是质的规定
性,后者是量的规定性.
其次,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两极分化理论,以质和量两个规定性为依据进
行分析,得出我国目前存在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的结论,并对贫富差距与两极
分化的关系做了具体探讨.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本文对收入分配差距与贫富差距
两个概念基本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对二者没有做本质区分.
再次,本文在得出我国现阶段存在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这一结论的前提
下,又对当前我国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两极
分化的实质是劳动者与土地等基本的生产资料相分离,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生
产资料所有者,形成雇佣劳动关系.而在现阶段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
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一是农民与土
地生产资料相分离;二是工人与公有生产资料相分离.
最后,本文对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以及出现一定程度两极分化
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做了全面深入分析.长期以来,之所以对两极分化这一问题争
议比较大,很多人对我国是否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持完全否定的态度,都是因为
人们把两极分化看成是资本主义独有的特征,认为如果承认我国出现了两极分化
中田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最研究
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会出现危机.而本文认为,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之所以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是由当前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
制形式和城镇化的发展实质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即一定程度生产资料私有
制的存在是我国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根源,而城镇化的发展实质是现代社会雇佣
劳动大军形成的主要途径.并且正是因为私有制经济的存在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
发展的客观要求,城镇化进程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所以由其决定的一定
程度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讲,现
阶段我图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由我国生产力发展水
平和现代化发展实质所决定的历史进步,不与马克思主义的两极分化理论相矛
盾,也不与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目标相矛盾,我们所要警惕的只是极端程度的
两极分化.
可见,本文在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做出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两
极分化这一敏感问题进行了尝试性和探索性分析,所作的分析和论证还远不成熟
和深入,有待于以后继续研究.
五、论文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除采用归纳法、演绎法、一般到特殊的方法以外,重
点采用了以下方法: .
第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要解决事物“到底是什么样子”
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本文在研究中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时,
首先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事实状况进
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包括城乡差距、城镇内部差距、农村内部差距、地区差距、
行业差距、所有制差距等等.在掌握了这些大量事实,数据材料的基础上,才进
一步研究了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其必然趋势,这样使分析更具有
科学性.另外,本文在认识了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状况。是什么样子”的同时,也
分析了中国的收入分配“以后会怎样”.“应该要怎样”等预测分析和价值判断问
题。总之,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交叉使甩。相互渗透的。
第二、历史分析法,即不是从静止状态而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去考察事物
本身.在本文的研究中,则主要是从收入分配差距的发展进程和历史趋势角度出
发.来分析和解决事实问题。当然,在研究中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坚持理论与
实际相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但研究某些抽象的理论并不是本文的出发点,因为,
那样常常会把对问题既定在某个时点上,而这不适用本文在动态变化中研究中国
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导论
第三、科学抽象法,即运用抽象的思维能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找
出事物内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从而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因很复杂,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更
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必须要从大量的数据、材料中经过分析和抽象,
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把对事物性质的分析与对事物
存在的数量关系的分析相结合.目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是不断扩大的,
很多的数据资料可以说明这一点,但这只是一个量的概念,而收入差距扩大到底
反映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导致了差距扩大?有什么样的必然发展趋势?等等。这
些就涉及到性质问题.因此,必须在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进行定性分析,这样,
才能为制定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五、比较分析法,即通过比较,发现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得出
可能的研究结论.这一方法是经济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本文也采用了这一方法,
即在研究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时,也同其它一些国家的收入差距状况进
行了比较,这对很多结论的得出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方法外,本文还借鉴和参考了谣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其它
研究方法,比如,发展经济学对收入分配的研究等等.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一般分化问题研兜
第一章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发
生了很大变化,总体上呈现出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扩大的趋势.这种严重的收入分
配差距拉大现象不仅具体地体现在城镇和农村内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
之间等各个层面,而且,总体上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运用
实证分析的方法来具体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特征和具体状况.
第一节关于收入分配差距的测定方法
研究收入分配差距问题,首先应该掌握测定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目前,测
定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有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而且分
析闯题的角度各不相同.本节就将对常用的收入分配差距测定方法作以具体介绍
和分析.
一、基尼系数法
基尼系数(Gini Coeffient)法是目前国际上一种比较通行的衡量居民收入
分配差距的方法.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而提出来的:
它的基本含义是指社会成员的总收入分配状况与绝对平均分配状况的相对差距,
也就是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G=S a/(S a+S b)
其中,G表示基尼系数,S a,S b分别表示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均线、洛
伦兹曲线与绝对不平均线所围成的面积.当G=0,s a=O的时候,表明洛伦兹
曲线与绝对平均线的重合,因而此时的收入分配是绝对平均的,当G=l,s b=O
时,表明洛伦兹曲线与绝对不平均线重合,此时的收入分配是绝对不平均的,所
有的收入都集中在一个人手中.显然O≤G≤1.数值越小,收入分配的平均程
度越高;数值越大,收入分配的差别程度越大.
一般认为,当基尼系数小于0.2时,即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比
例小予20%时,收入分配为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0.4之
间为比较合理水平1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l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高度不平均,并且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往往认为超过这条警戒线,
就容易产生社会的动荡,而当基尼系数超过O.5对,表明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两
极分化.
I●
第一章现阶段我周收入分配差距的实iiF研究
我国的理论界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时也普遍采用了基尼系数这一
方法.但由于人们计算方法的差异和使用统计数据的不同,所以计算出来的结
果差别较大.目前,对我国基尼系数进行估算的主要有世界银行、中国人民大
学、国家统计局及有关学者和民间机构,各方的计算数据一直不尽相同.例如,
国家统计局2000年提供的全国居民基尼系数为0.397,而‘经济参考报》2000
年9月20日引用~些民间机构的调查分析数据,刚已经高达0.59。此外,还有
一些学术机构及学者提出一些在这两者之间的数据.正是由于计算数据上的差
异,所以把基尼系数作为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状况的衡量标准一直存在争议,特
别是在两极分化的数量界限问题上,争议更大.按照国际标准基尼系数超过0.4
就是两极分化,而按照学者陈宗胜的观点基尼系数超过0.5才算是两极分化.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基尼系数所能提供的信息过于简单,基尼系数及其二
十年的变化只是表明收入分配差距的趋势扩大,但它对于收入分配差距状况不能
提供更详细的描述.∞因此运用基尼系数方法来衡量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社
会不平等程度,一定要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不能简单地照搬其它国家的标
准,否则不能反映我国的实际情况.比如,学者厉以宁就提出,我们现在研究基
尼系数的方法应该考虑到中国的二元结构,应该将城市与农村的系数分开,如果
城市与城市,农村与农村分开来计算的话,那么系数大约都在0.3-0.4之间.虽
然对这一观点的看法不尽相同,但也说明了在对基尼系数这一方法的具体应用上
存在不同的认识.
笔者认为,从总体上看,用基尼系数法来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状况简便、科学。
而且,既然它被称为是一种国际的方法,就说明这一方法已经在不同的国家反复
被使用,是具有普遍性的.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也需要有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
通用的衡量标准来进行比较.因此,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状况的衡量是有必要运
用基尼系数这一方法的,这在我国理论界也是被普遍认同的,并且在长期应用。
二、五等分法
另一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是五等分法.五等分法就
是将所要分析的人口总体按收入多寡五等分分组,计算各组收入占收入总额的比
重,选取2096的最高收入组所占的收入比重与2096最低收入组所占的收入比重进
行比较,用二者相差的倍数来说明总体收入差距的程度.倍数越大,收入分配越
不均等;反之倍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均等.
五等分法集中考虑收入最高的居民与收入最低的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而对
。事謇玲·‘社会群体的收入差异·两极分化还是多层分化'.‘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3期.
t5
生里翌堕垦坚垒坌堡茎里皇堕堡坌丝塑望堕塑
中间部分则通常忽略不计,因此,具有简单明了的特性.五等分法又称收入不良
指数.目前,在欧美国家中比较流行,我国也经常采用.
除了五等分法外,在等分法中通常还包括二等分法、四等分法、十等分法、
二十等分法等等,但最常用的还是五等分法.与基尼系数相比,这些分析方法对
于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基本状况提供了更加详细的描述.但这些基于收入高
低分组而展开的分析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比如,它们不能比较不同社会群体的
收入差距和历年的变化情况等等.
三、贫困指数法
贫困指数是指收入在某个临界水平(即贫困水平)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它是由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提出来的。
其计算公式为。
P=H·【I+(i-I)·G]
其中,H代表一个社会一定的、预先确定好的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G为基
尼系数,I为衡量收入分配的指标,处于0和l之间,G和I均针对处于贫困线
以下的贫穷群体计算得出.在发展中国家,人们通常用贫困指数来度量收入的不
公平程度.贫困指数同大多数其他指数一样,隐藏着一个重要特征,即指数包含
着绝对的价值判断.o
四、相对平均数法
相对平均数法是指以总体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为临界线,分别计算在“线”
以上的居民的人均收入或收入比重和“线”以下的居民的人均收入或收入比重,
并对二者进行比较观察,分析差距变化.或者计算超出总体居民人均收入水平2
倍以上的居民收入或收入比重,与相当于总体居民人均收入水平1/2以下的居民
收入或收入比重,进行比较观察,分析差距变化.
这一方法主要是用来考察不同收入层次人口的收入对于总体平均数的相对
差距程度.9.
五、其它方法
测定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比如衡量收入最高20%人口收入份额
。韩宏、陈广援一‘居民收入差距溯度的方法与指标’,‘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4期·
·游宏炳t I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研究,.中固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第一章现阶段我田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值的库兹涅茨指数、收入最低4091人口收入份额值的阿鲁瓦利亚指数、测定最高
或最低收入对平均收入的偏离度的离散系数,以及泰尔指数、阿特金森指数、希
爱尔法、帕列图系数和帕列图曲线等等.另外,还有我国统计部门提出的将农村
居民收入水平分为贫困、温饱、宽余、小康的“四阶层”分析法和将城镇居民收
入水平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富有的。五阶层”分析法等等.o每一种
方法都可以从不同侧面测定收入分配差距状况.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国情也不同,因此,笔者认为,
试图采用单个指标或以一个精确数值来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具有很大的局限
性,很难对收入分配差距状况有一个全面、准确的反映.所以本文在写作过程中,
采用了多种分析方法,除了像基尼系数、五分法、十分法、库兹涅茨指数、泰尔
指数等常用的方法外,还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考虑了经济发展指标,经济体制
改革指标、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社会稳定指标、社会安全与保障指标等综合指
标体系,并且尽可能使所收集到的统计资料贴近现实,力求对我国的收入分配差
距状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第二节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特征述评
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状况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总体收入分配差距显著扩
大;高低收入阶层贫富差距悬殊;分配差距主要体现在群体之间:居民收入来源
呈多元化趋势.这里本文就将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特
征作以阐述. .
一,总体收入分配差距显著扩大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收入分配差距也不断拉大,特别
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拉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
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的基尼系数急剧增长.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
初,中国的基尼系数处在0.3以下,是一个比较均等的国家,NT 80年代中期,
基尼系数已超过了0.3,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进入90年代,基尼系数更是
急剧增长,并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测算的结果:1990年全
国的基尼系数为0.343,1995年为0.389,1999年达到0.397,2000年已达到
·游宏炳t‘中田收入分配差距研究',中暖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17 .
中嗣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眄掇分化阿崖研究
0.417,?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下表中的数据就是有关我国基尼系数变动情
况的一些测算结果: .
表1-1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基尼系数变动情况一览表
年份基尼系数年份基尼系数年份基尼系数
1981 0.288 1989 0.349 1997 0.403
1982 0.2494 1990 0343 1998 0.403
1983 0.2641 199l 0.324 1999 0.397
1984 0.297 19912 O.376 2000 0.417
1985 0.2656 1993 O.3592 200l 0.49

1986 0.2968 1994 0.436 2002 0.454
I 1987 0.3052 1995 0.445 2003 0.53
1988 0.382 1996 0.458 2004 0.46
资料来源: 1981.1984,1988,1989,1992,1998年数据引自曾固安: 《论中国居民
收入差距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中田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1990,
1999.2000年数据为周家统计局计算结果,1994。1997年数据为胨宗胜计算结果,1995年
数据为世界银行和中圆社会科学院计算结果,1996年数据为李强计算结果,都引自韩文秀.
尹艳林:《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83期;1982、1983.
1985、1986.1987,1991,1993年数据引自向书坚:《全固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的测算与
回归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1期:2001年数据为中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
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根据2001年抽样调圭数据计算的结果.引自李春玲:《中圜社会分层
与生活方式的新趋势》.1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2002年数据引自梁美钾:《中国人
收入差距是否会越拉越大?》,l中固经营报》2005年1月15日:2003年数据为中国人民大
擘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合作调查姑果,引自梁丽萍:l走向现代的和谐社会一一访中共中央党
校昊忠氏教授》。l中国党政干部论坛l 2004年1l期;2004年数据引自网易商业报道
http://biz.163.f001. .
从上表所列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反映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的
基尼系数上升趋势十分明显.虽然,因为数据来源或计算方法的差异,对基尼系
数的计算结果有多种说法,但是无论哪家机构、哪位学者,大家的一个共识是,
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已经相当严重,有争议的只是严重的程度而已·比如,按照
中圃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调查,1995年全囡的基尼系数已达0.452;
而按照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调查,如果包括非法和非正常收入在内,1994年
和1995年全国的基尼系数都已经分别达N-T 0.511和0.517.。另夕k,国家统计
。朱之鑫。‘我田收入分配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科学杜会主义’2002年第4期·
·赵人伟l‘对我盈收入分配改革的若干思考)。‘纾济学动寿,2002年第9期·
10
第一章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莲矩的实证研究
局承认的2003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6;中国社科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报告
中指出的2004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65以上,2005年逼近0.47;丽清华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在“2004中国改革论坛收入差距与公共政策分论坛”
上判断,目前中国的这个数字已不低于0.5;‘光明日报’2004年8月17日也发
表文章称,据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调查,中国内地基尼系数已高达0.53
或0.54;D也有学者认为它甚至已接近0.6,社会动乱随时可能发生.
此外,还应该关注的是,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不仅体现在国内收
入差距状况的纵向比较上,而且也体现在与其它国家的横向比较上.参看下表:
表l一2 2001年世界各国基尼系数(美国为1999年数据)
挪威O.26 德国O.30 智利O.6l 印度O.38
瑞典0.25 法国0.30 中国0.40 美国0.46
臭地利O.23 巴西0.∞ 俄罗斯0.49 日本O.25
英国0.36 墨西哥0.54 波兰0133
资料来源:用文兴:l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一一公共经j}}与公共管理的制
度创新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从上表可见,200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远远高于同一时期的大多数发达国家
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仅仅与分配过于悬殊的墨西哥、巴西,智利等国家有较大差
距,而与我们认为贫富差距悬殊的美国和俄罗斯同处于0.4以上.
另外,按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来比较,也可看出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状况.
目前,我国的人均GDP是1000美元,而世界其它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处于1000美
元左右时的基尼系数分别是;东欧为0.289,南亚、东亚和太平洋为0.381,中
东和北非为0.380,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为0.493.口可见,按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
阶段来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明显偏高.
除了从基尼系数这一指标来考察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外,本文还参照了
其它指标,这样,反映的情况会更全面、更具体。下面是从(1998/99年世界发
展报告'中得到的90个国家(包括中国)的基尼系数、阿鲁瓦利亚指数(收入最低
40%人口的收入份额值,最大值为0.47、库兹涅茨指数(收入最高20%入口的收入
份额值,最低值为0.2)和收入不良指数(收入最高2096人口的收入份额与收入最
低20%人口的收入份额之比).从这四个不平等指数综合反映的情况来看,中国
的基尼系数为0.415,高于90个国家的平均值0.391;阿鲁瓦利亚指数为0.153,
低于90个国家的平均值0.173,说明中国40%的贫困人口所得份额低于世界平均
水平;库兹涅茨指数为0.475,高于90个国家的平均值0.461,表明中国20%的
·李翔:‘争鸣t缩小贫富差距警惕。罗宾汉。式思维’.‘燕山都市报’2006年3月14日.
·黄搴岩。t我目个人收入差距的变动特征及其调节政策,.‘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19
’ ‘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扳分化问题研究
富裕阶层占有的社会财富较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收入不良指数,中国为3.105,
90个国家的平均值为3.294,已经很接近.∞由此可见,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程度已相当严重,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程度如此显著,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种差距拉
大的速度是惊人的,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可以说扩大的速度创造了世界记
录.比如,仅从1988年到1995年期间,全国的基尼系数就上升了7个百分点,
年均1个百分点.-与大致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速
度可以说是最快的.o目前,虽然这种拉大的趋势已经趋缓,但在一段时间内,
收入分配差距仍将继续扩大.o
二、高低收入阶层贫富差距悬殊
伴随着总体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我国收入分配状况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
高低收入阶层贫富差距悬殊。据有关资料统计,如果将居民按收入高低排序分成
五个2096的居民组,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最高收入组、次高收入组、中间收
入组、较低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居民的收入大约各占居民总收入的47%、22%、
15%、10%和傩.与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相比。最高收入组的份额约增加了5
个百分点,其它各组份额均小幅减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财富的总体分布是
呈“倒金字塔”型的.这里笔者暂不考虑中间阶层的收入分配状况,J面仅就高低
收入阶层的收入状况进行对比,以揭示我国总体收入分配状况的这一特点.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居民最高收入户的收
入相当于最低收入户的8.6l倍,口甚至更大.以1994年为例,1994年全国20%
最高收入户与2096最低收入户的人均收入相差达11.7倍,其中富有户与贫困户
相差60-70倍。o另外,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用五等分测量法提供的数据,1994年
我国最穷的20%家庭仅占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的2096家庭占全部收入的
50.24%,这一差距已超过美国.·美国‘商业周刊'1994年的报道称,在美国最
贫穷的20%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4%,而最富有的20%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
44.6%.·可见。我国高低收入组之间的差距有多大.而且,这种收入差距扩大的
趋势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2001年全国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收入最
。黄搴岩t‘我田个人收入差距的变动特征及其调节政策'.‘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事实,‘中囱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卷第2期·
’同⑦.
‘张乎l‘我田居民收入分配趋势与对麓'。‘人民日报’2002年7月9日·
·韩文秀、尹艳林·‘中田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期·
·黄密芳一‘按生产要素分配会导致曲撤分化吗?'.‘生产力研究'2002年第2期.
·李云南I‘正视贫l差距.避免两棱分化'.‘当代经济研究'l姻9年第2期.
·丛松日一‘两撮分化.共同膏格与社会制度,.‘财宴垂科学'2000年第5期·
●寅崖成,许缝勇l‘中田的两极分化判断’.‘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20
第一章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高的20%就业者的收入已经是收入最低的20%就业者的收入的33倍.西更重要的
是,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增长速度不平衡,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
高于低收入阶层,比如,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3年,在城市中,占总体20%
的最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472元,比上年增加2012元,增长13.o%;
而占总体20%的最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95元,比上年增加263元,
增长8.伟.最高组与最低组的收入之比由2002年的5.I:l扩大到5.3:l,o这种
不平衡的增长速度表明我国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将越来越大.参看表
1-3和表卜4:
表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平均收入对比(单位:元)
年份收入最高的20%居民收入最低的20%居民
19910 17∞.23 363.40
1995 491 o.48 707.36
1998 7007.∞ 1052.25
1999 7591.65 1052.32
200lo 8252,64 t0019.73
期.
资料来源:罗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极分化现象探析》,《娄底师专学报》2003第1
表1—4 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份额(卑位:%)
年份1982 19∞ l 9:B4 1985 1986 l粥7 1988 1989 1990 199l
20%
最富34.8 33.1 32.3 38.8 39.8 39.8 40.3 39.8 37.1 39.6
裕户
20%
最贫8.8 9.4 9.8 8.2 7.6 7.2 7.3 6.9 9.4 6.9
穷户
年份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I 200l
20%
最富41.3 42.1 42.4 42.6 39t4 41.7 41.8 42.9 44.2 45.2
裕户
20%
最贫6.5 6.1 6.2 6.1 6.8 6.1 6.1 5.7 5.2 5.O
穷户
资料来源:周文兴:《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一一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的制
度创新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为了更进一步考察我国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程度,我们再以十等分
由李春玲:‘中国社会分层与生活方式的新趋势'.‘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
·严先溥;‘收入差距不当会影响经济发展效率’,‘上海证券报,2004年6月兹日.
2I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板分化蝇题研究
法来进行分析.根据中国社科院“收入分配课题组”利用1988年和1995年两次
住户抽样调查所得数据计算的结果,十等分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的收入比
例,在1988年为13.5倍,而1995年则上升到了17.7倍.∞再看人均可支配收
入的情况,1998年,我国10%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76.75元,10%最
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62.11元,二者相差4.4倍.o而到了2004年,
全国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o可见,
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特定的高收入群体中,高低收入阶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
“分配落差”.
我国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悬殊状况,还可以从财产的分配上来说
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个人财产收入的增长极其迅猛,1993年比1985
年增长了12.2倍,平均每年增长52.3%,o 2002年全国人均财产的总额已达
25897.03元.但是财产收入的分布却极不均匀,目前,人均财产最多的20%人口
拥有59.3%的财产,而人均财产最少的20%人口则仅有2.80%的财产,两者的比
率为21.18:1.如果以拥有财产最多的10%人口同拥有财产最少的10%人口相比,
那么,两者拥有财产的比率为60.89:I.在各项财产中,房产的分稚是最不均等
的。其次是金融资产,它们对总财产不均等程度的解释力或贡献率分别高达
66.32%和24.92%.。这里笔者从金融资产的分配上来具体说明.据统计,到1999
年末,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已达到84940亿元,其中储蓄存款59622亿元,债券
8984亿元,居民手持现金5717亿元,股票及其他股权4900亿元,保险准备金
5717亿元.·我们先不考虑其它部分,而只考查占金融资产大部分的储蓄存款的
分配情况.上面已经提到,到1999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约达到6万亿元,
这可使全国人均摊到5000元.但是,在这6万亿元的存款中,20%的高收入者却
拥有了80%,即4.8万亿元;而80%的人口只拥有20%,即1.2万亿元.。另据资
料显示,到2002年底,我国居民个人本币储蓄存款已达8.69万亿元,而其中
50%为不足10%的人口所拥有.啊见,在金融资产的分布上,也呈现出一种“马
太效应”,即穷者愈来愈穷,富者愈来愈富.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之后,我国确实有一
部分人已经相当富裕了.2001年度‘福布斯)最新排名显示,2000年中国最富
。丁任重.陈志舟·‘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与解析',‘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n期·
·杨文进I‘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
’王雍君l‘。二次分配。求解社会公平’,中置改革论坛http://ww.chinarefort org.cn·2005年4月
8日.
‘张问tt‘当前的收入差距问题’,‘经济研究’1995年第8期.
·赵人伟、李实、丁赛·‘中国居民财产分布研究’。‘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4月26日.
·赵晓霄;‘中田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经济学分析'l‘财经研究'2001年第●期.
‘同@.
o一玉明I(iE确看待部分先膏与两扳分化'。‘创造'2004年第7期.

22
第一章现阶段我田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有的前50名富豪财产总和为100亿元,相当于5000万中国农民的年纯收入.02002
年,中国内地的百万(美元)富翁已达21万人.毒虽然从数量上看,我国的高收
入阶层所占人口的比例还是相当小的,2000年城乡高收入户只占总户数的296,
而中低收入户占总户数的18%,低收入户占80%.。但他们所占有的社会财富却是
惊人的.
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是:财富分布的“倒金字塔”型和贫富人口分布
的“金字塔”型并存.而这样的分配格局是不利于经济和社会良性发展的.
三、收入分配差距主要体现在群体之问
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不只体现在个体之间,它更主要的是表现为群体之间的
分化.而这仅仅知道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多大是不全面的,它没有具
体地反映社会各群体的收入分配状况。目前,在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整体扩大的过
程中,哪些是高收入群体?哪些是低收入群体?哪些群体的收入水平处在中间位
置?他们之间的差距如何?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各方关于社会各群体在改革中获益大小情况的观点,
参看下面两组列表; ,
表I-5 (^)精英阶层的观点(B)大众的观点
获益最大获益最小
对党的干部的调查。1997年lO月
l私营企业主1国有企业职工
2外企雇员2农民
3农民3政府部门职员
对党的干部的调查.1999年lO月
1私营企业主I国有企业职工
2艺术家2农民
3外企雇员3政府部门职员
对党的干部的调查,1999年11月
l私营企业主·I下岗职工
2艺术家2农民
3外企雇员3国有企业职工
获益最大获益最小
对城市人的调查,1997年11月
1私营企业主i固有企业职工
2艺术家2农民
3银行雇员3民工
对城市人的调查。1998年12月
1艺术家1图有企业职工
2腐败官员2农民
3私营企业家3农民工
对城市人的调查。1999年8月
l艺术家l国有企业职J=
2腐败官员2农民
3私营企业家3农民工
资料来潭:卢用来:l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分配》,f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2期.
o张晗立。‘关于贫富两檄分化与财富分布失衡问题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第4期.
·肖毛明,t正确看待部分先富与两极分化h‘创造,2004年第7期.
。赡冬伍l‘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雕发J‘对消赞搿求的影响’,‘学习导撤'2004年6月14 H.
23
中田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掇分化何愿研究
从上面的列表中反映的情况看,目前我国社会结构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占有权
力、财富和知识为特征的强势群体和以城市失业者与下岗人员、城市农民工、贫
困农民等为主的弱势群体.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于2002年发表
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以及2001年实施的全国抽样调查的数据,当
前中国主要分为十类社会群体,即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
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
者、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回他们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2%、1.6%、1%、4.6%、8.1%、
11.1%、11.2%、13.5%、42.9%、4.觚.o笔者认为这种群体的划分是有一定代表
性的,本文也主要以此作为分析对象.下面以平均月收入水平为标准来比较十个
社会群体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
表1--6 十个群体的收入水平
在业人员平均月收入城镇在业人员平均月收入乡村在业人员平均月收入.
均值(元) 高低均值(元) 高低均值(元) 高低
党政领导千部100lr29 3 1044.黔‘ 7”.00 4
企业经理人员1554.86 2 1638.57 2 1401.67 2
私营企业主4414.93 l 3242.59 l 4395.8I I
专业技术人员018.05 5 1050.77 3 491.3I 8
办事人员769.科6 799.55 6 625.81 5
十体工商户1000.93 4 899.10 , 89I.24 3
商业服务业员工644.89 8 696.观7 5跖.7l 7
产业工人664.嘶7 690.7t 8 590.63 6
农业劳动者162.66 IO 210.70 10 160.84 10
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276.60 9 256.32 9 4086f 9
平均53I." 873.科3“.5I
注:袁中无业失业半失业者群体平均月收入是指群体中部分打零工或半就业者的月入,
完全失业者(无收入的人)没有统计在内.
资料来源:李春玲:《社会群体的收入差异:两极分化还是多层分化》,《战略与管理》
2004年第3期. ,
从十个群体的平均月收入高低排序看。私营企业主群体的收入水平最高,
不论城市和农村都是如此,远远高于其它所有群体,其平均月收入是居于第二
位的企业经理人员平均月收入的2.8倍,是最低位置的农业劳动者平均月收入
的27倍..党政领导干部群体的收入水平从全国范围来看是居予第三位,但把
城乡分开来看,它位居第四位.个体工商户的收入在农村位居第三,高于党政
。李存玲I‘社会群体的收入差异,两投分化还是多层分化',‘战略与警理'2004年第3期·
。李軎玲;‘中盈社会分层与生活方式的新趋势'。‘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l期.
o同①.
24
第一章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整距的实证研究
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城乡差距很大,在城市位居第三,而在农
村则位居第八,仅高于农业劳动者和半就业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员工
和产业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太大,收入水平居于中下位置.收入最低的是农
业劳动者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他们中的很多人处于贫困或半贫困状态.
虽然,仅从平均收入水平来做比较还不能完全说明我国社会各群体的收入
分配差距状况,因为除了群体间的差距外,各群体内部还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地
位差异,比如,居于较高收入群体的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和党政领导干部中,
也有少数人收入水平较低,而收入水平较低的产业工人和农业劳动者中,也有
少数人收入水平是极高的.相比较而言,群体内部收入差距最大的是私营企业
主,虽然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但一致化程度却较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
群体的经济地位一致化程度是最高的.其次是农业劳动者、产业工人和商业服
务业员工这三个群体,这三个群体中的绝大多数成员居于中等收入组、较低收
入组和最低收入组。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比较小.∞另外,由城乡差距、地区差
距、行业差距等原因导致的同一社会群体内部差距悬殊的现象也是比较严重的,
如上表所示,同是专业技术人员,其收入水平在城镇捧名第三,而在农村则排
名第八,可见差距之大.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各群体成员中的绝大多数人的
收入水平还是集中在平均值附近的,所以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主要表现在
群体之间的差距这一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由知识集团成员、
新崛起的资本集团成员、以及一部分权力集团成员构成的高获益群体和由普通
工人、农民、下岗人员等构成的低收益群体.前者虽然绝对人数不少,但相对
比例还是较小。据何清涟女士一项研究,这部分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6.4%,而
社会下等群体和被边缘化了的群体却占了人口的83%以上.·
四、收入来源呈多元化趋势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收入分配状况有一个很重要的
变化就是居民收入来源呈多元化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集体、个体、
私营、外资企业的从业人员从多种渠道获得个人收入,就是国有企业和机关,事
业单位的从业者也是同样,收入来源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从目前发展的现状
看,总体上星现出劳动收入所占比重下降,非劳动收入比重上升的局面.据城镇
居民家庭收入抽样调查,在人均全部年收入中,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它
收入所占比重已由1996年的19.4%上升到2001年的26.296,而各种劳动收入比
。车謇玲·‘当代中田社会阶层的经济分化’,‘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o卢周来I‘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分配’.‘战略与管理l 2001年第2期.
2,
中田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腰研究
重则由80.哦下降到73.跳.∞但从反映的数字看,劳动收入依然是收入来源的主
要部分.
在各种非劳动收入中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一直都比较快,虽然对大多数居民来
说这项收入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但增长的势头却比较迅猛。比
如,2005年上海市统计局城调队最新统计报告分析指出,上海市居民家庭收入
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就是财产性收入.∞大连市对500户城市居民的抽样调查也显
示出,2004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lO.92元,比上年增长85.1%。
人均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由上年的0.6%增加到0.996.而且.部分高收
入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增长更快,2096最高收入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达到358.38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0%,是20%最低收入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的32.3倍.他
们的收入来源已由过去的以工薪收入为主,逐步扩大到以工薪收入、投资收益和
家庭资产获利并行的多元化格局。·青岛市亦是如此,2005年上半年,青岛城市
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为66.55元,比上年增长了72.1%.o可见,财产性收
入日益成为人们收入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除了财产性收入以外,转移性收入的增长也比较显著.1999年与1985年相
比,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中,转移性收入已由8.8%上升到21.3%.。转
移性收入正逐渐成为部分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3年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
转移性收入已达到105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其中,社会救济收入及失业
保险金增长很快,增长幅度分别达到45.2%和39.996,各项社会保障措施正逐步
得到实施.·另据长江三角洲地区15城市城调资料的显示,也说明我国的转移性
收入正较快增长.2004年上半年,长三角15城市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946
元,同比增长7.7%,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达28%.从区域情况看,上海市居
民转移性收入水平最高,入均达2302元,分别比江苏8市、浙江6市人均水平
高出261元、544元;转移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最高的是江苏8市,平均达
33.5%,分别比上海、浙江6市高出6.5个和11个百分点.o另外,还有一点应
该注意,就是随着户均就业人数逐年减少,离退休人口不断增加,在转移性收入
中离退休金所占比重明显增长.比如,1985年城市居民家庭户均就业人口2.2
人,退休人数0.24人,到2001年,城市届民家庭户均就业人口已减少到1.65
o扬凌窿一‘如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中田烟草’2004年第5期·
·‘上海人生活质量稳步提高’,‘解放日报’2005年4月7日·
·‘大连人均可支配收入曹次破万',大连信息港同站http://m.d1.net.cn,2005年4月7日·
·‘人均多收一成:'。青岛新闻嘲http:HwTw.qingdacnews.corn·2005年7月15日·
·‘中田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及对策思考'。中国改革论坛http://Inm.ohinareforL orE.cn,2004年1月8
日.
·陆纯。‘嗣索统计局公布城市居民收入情况',‘北京青年报'2003年8月1日.
·‘上半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5城市居民收入情况比较简析',‘经挤周讯'2004年第2‘期总第∞期. ·
第一章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兜
离退休金比重越来越高,从1985年的6.1%上升到2001年的18.4%,增ant 12.3
个百分点.m
收入来源多元化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收入的所有制来源不同.长期以来,
我国几乎全部人口都只在公有经济(包括全民和集体两种公有经济)中就业,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从而导致了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之后,已有相当一部分人
口逐步开始在非公有经济中就业,并从中取得收入.特别是随着全民所有制制度
创新性改革的进行,开始大量的消除冗员,这就使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就业的人
数大量减少,从而也就减少了其收入比重.据国家统计局家庭收入调查资料分析,
1999年与1985年相比。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中,来自国有和集体单位
的工资收入。从1985年的76.1%下降到1999年的68.1%.毒另据资料显示,2001
年城市家庭中,平均每户国有单位职工I.17人.比上年减少0.04人,按家庭人
口平均国有单位收入3746元计算,其总额占全部家庭收入的比重为54.2%,比
上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比1985年62.1%的比重份额下降了7.9个百分点.o
虽然仍占主要部分,但下降趋势明显.而与此相比。来自其他经济类型的收入则
大幅度增长,从收入增长率来看,2001年城市家庭中人均来自国有经济单位的
收入比上年增长7%,而增长最明显的个体被雇者收入,比上年增长了23.996,其
次是其他经济类型职工的收入,增长16.4%,个体经营者收入增幅也较高,为
11.3%,都高于国有单位收入增长水平.∞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状况.与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呈现
出多元化趋势一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格局也发生了重大
变化.下表是关于中国乡村劳动力的行业分布变化情况;
表I--7 中国乡村劳动力的行业分布变化(单位:万人)
年份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仓批发零售贸其他非
储及邮电通信业易业、餐饮业农行业
1978 2科55.6
1980 29808.4 916.3
1985 30351.5 2741.0 1130.1 434.1 462.6 1945.8
1990 33336.4 3228.7 1522.8 635.3 693.2 2593.1
1995 32334.5 3970J 2203.6 983.0 t170.4 4379.7
20∞ 32797.5 4108.6 2691.7 1170.6 1751.8 5441.9
200l 32451.0 4296.0 2797.4 1205.4 1864.5 5614.6
o(2001年城市居民收支的特点分析'。‘中田信息报’2002年5月20日.
·t中圈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及对馕思考',中嗣改革论坛http://m.chinareforL org.cn,2004年1月8
日.
’同①.
o勋D.
27
中困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纫息研究
注:本表分行业劳动力是按从事的主行业划分的,如以农业为主.兼营商业的.仍作为
农林牧渔业劳动力.
资料来源:l中田统计年鉴2002),中固统计出J惋社2002年版. 。
从上表所反映的情况来看,虽然农林牧渔业人口绝对数仍占多数,但其它非
农行业的从业人数都在不断增加。这说明农民的收入来源正向着农业、非农业、
农村经济和外出打工等多元化方向发展.比如,2001年,重庆市农民工资性收
入为696.5元.占纯收入的35.3%,比1996年提高了16.6个百分点.。再比如,
厦门市2004年l至9月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022元,同比增长9.1%,其中
工资性收入达1818元,同比增长18.9%,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36.2%t农民家
庭经营现金收入人均2490元,同比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经营收入仅为1501
元,同比下降4.蹦,第二、三产业经营收入989元,同比增长15.4%。另外,农
民财产性、转移性现金收入也大幅增长,人均达到714元,同比增长11.4%。。山
此可见,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非农收入已成为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第三节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状况
中国是一个城乡分割,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因而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状
况也很复杂.要想对全国收入分配的格局和收入差距的变化有一个具体的了解,
必须对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情
况进行具体分析.这五种收入分配差距既是全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构成部分,又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国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特点,始终是收入分配领域研究的焦
点问题.
一、城镇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总体上改变了原来高度平均的状况,
收入差距开始全面拉开,这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效地调动了劳动者
的积极性.但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即高
收入阶层的收入所占比重不断增加,高低收入者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剧,特别
是在金融资产和房产等财产收入的分配上更是差距悬殊.本文在此将对我国城镇
o‘重庆l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四川新闻嘲http://nv.nevssc·org/gb/newssc/root·
2002年6月舫日.
‘詹沧洲l‘思路创新I探索农民增收长散机制,.厦门市人民政府喇http:/,wIt xl gov·c仇/defaolt·aspt
2004年12月●日.
28
第一章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状况进行客观全面的实证分析.
(一)城镇居民收八分配差距的变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经历了由高度平均到不断
扩大的过程.在1985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基本上是比较稳定
的,而且相当平均.但1985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基尼系数不断
上升.虽然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从1978年343元提高到1985年的
749元,1990年的1516元,1995年的4279元,2000年的6296元,2001年的
6907元,2002年的8177元,2003年的9061元,∞但分配差距日益扩大(见表
l—8).
表I-8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基尼系数
年份1978 1980 1981 19跎1983 19蚪l粥5 19跖1987 1988 1989
城镇居民基尼累散O.16 O.16 O.15 o.15 o.1, O.16 0.19 0.19 O.20 O.23 o.23
年份1990 19引1992 1993 1994 l盼5 1996 1997 199S j999 2000
城镇居民基尼系数O.23 O.24 O.” o.27 O.30 O.28 O.28 O.抬O.30 o.295 O.32
资料来源:常兴华.张文兵:《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中国物价》2002年第
7期.
上表数据是国家统计局测算的结果,从中可见,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
0.16,此后~直到1984年都未超过这一界限,并且在1981年到1983年期间,
反而有所缩小,由0.16下降为0.15.而到1985年,基尼系数开始攀升,进入
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2年以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更是显著扩大。2000年
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32,比改革之初扩大了约l倍.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
济研究所。城市贫困与下岗失业课题组”在1999年进行的一项城镇住户抽样调
查显示,1995年到1999年期间用基尼系数测量的城镇个人收入差距上升了大约
10-'15%。o
而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显著扩大,城镇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在全国收入
分配差距中的相对重要性也随之提高,到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已占全国居民差
距的23%左右.·
(二)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所占比重不断增加
在城镇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整个过程中,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随着
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所占比重不断增大,收入日益向高收入
阶层集中.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对全国4.6万户城镇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
·1978年、198$年、2001年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2)1其余年份数据引自‘中田统计年鉴2004}·
·李实,‘中田个人收入分嗣研究回焉与展望),‘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卷第2期·
·牛飞亮一‘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国际比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2期.

中田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1986,1990、1995、2000各年,城镇10%最高收入居民户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
15.48%、17.07%、18.7%、20.46%;而同期10%的最低收入居民户的收入比重则
分别为5.61%、5.45%、4.94%、4.0816.。另据调查资料显示,城镇最低收入户居
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收入之比已由1990年的1:3.22扩大到了2001年的1:5.39,
即在11年间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了两倍以上.
1990年,高收入和最高收入户的人口占调查家庭总人口比重为17.2%,他们获得
的收入占调查户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为26.8%,而占人口22.8%的低收入和最低
收入户收入比重只有14.3%。到2001年,占人口比重只有17.6%的高收入和最高
收入户在总收入中所得到的份额已上升高达32.傩,而处于低收入和最低收入户
的人口比重占22.2%,收入比重却降为lO.7%.这意味着,我国城市有20%的人
口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足1 096,而另有20%的人口却获得了社会总收入
的I/3以上o(见表卜9).而且这种差距悬殊的趋势一直在继续,(2005年社
会蓝皮书)中的报告显示,2004年收入最高的1096的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
部财产的比重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
重仅维持在1%以下。80%的中等收入的家庭仅占有财产总额的一半.o这种收入
不平等的变动趋势表明,我国城镇收入分配结构正在向有利于高收入阶层的方向
变化.
表1—9 城镇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收入情况
1990矩
最低收入低收入中下收入中等收入中上收入高收入最高收入
’人口(人) 14585 13838 26460 24∞t 23536 11197 10234
人口比重【%) 11.了lI.1 21..2 19.9 18.9 9.0 8.2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76I.2 9胡.6 1144.4 1351.7 IS%.3 1889.5 2447.9
收入比重(%' 6.5 7.8 17.6 19.5 21.8 12.3 14.5
2001燕
人口(人) 15388 14818 28496 27269 2604I 12407 11574
比重(%) 11.3 IO.9 21.0 20.1 19.1 9.1 8.5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802.s 3S56.5 4946.6 6366.2 8164.2 10374.9 15114.9
收入比重(%) 4.6 6.1 15.2 18.7 22.3 13.3 18.毫
注:表中数据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缡1991年和2002年《中因统计年鉴》资料整理,人口
尊事玉菊。‘对我田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l,‘中田软科学’2003年第6期.
·马晓河I‘对当前收入不平等状况的分析’。‘红旗’2003年第16期.
·严光溥t‘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仍不匹配',‘置民经济瞥理'2006年第5期.
30
敷j鼍.指调查户数秉以平均每户家魔人口;人口比重是指每个收入等级人口数占总调查人口的
比重;收入比重是指每个收入等级人口数乘以相应等级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调查户可支配总
收入之比.
资料来源:马晓河:《对当前收入不平等状况的分析》,《红旗》2003年第16期.
(三)高低收入者之间贫富差距日益加剧
随着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城镇中的高低收入者之间的贫富
差距日益严重,到目前为止这种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
的城镇住户分组数据显示,1995年,十等分组中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的人
均收入比率是3.78,而到2000年已上升到5f 00.∞再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家计调查数据,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
为8472.2元,其中10%的最低收入者只有2590.17元,而10%的最高收入者达到
了21837.32元,后者是前者的8.43倍.o这比1999年的4.8倍增加了近4个百
分点(见表卜10).而2004年I-3季度,最高10%收入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己
达19210元,最低10%收入者仅为2116元,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之比超过9;最高
10%收入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6.8%,而最低10%收入者仅增长了
10.9%,高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o到2004年,城镇居民高低收
入差距已从改革初期的4.5:l扩大到了12.66:1.o
而收入分配差距的日益扩大,也必定导致城镇居民问实际生活水平的差距。
从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来看,2003年占总体20%的最低收入组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
46.1%,比上年的45.896有所上升;而占总体20%的最高收入组家庭的恩格尔系数
为31.8%,比上年的33.1%有所下降.口
表I--10 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级状况(单位:元)
平均最低收XP(IO%) 低收入户(10%) 中等偏下户(20%)
人均可支配收入纠72.2 25∞.17 3970.03 5377.25
中等收入户(20%) 中等偏上户(20'句高收入户(10%) 量高收入户(1仍钟
人均可支配收入7278.75 9763.37 13123.傀21837.32
费料来源:‘中困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9月版.
(四)财产收入的分配极不均等
研究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不能不关注财产收入的分配.因为正如前面
有关分析中所提到的,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居民除了少量的个人储蓄的利息收入
·李实l‘中田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眷第2期.
o集优彩I‘采取有效措麓减埋我嗣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中国经侪信息罔http://nv.cei.gov.cn·2005
年5月8日.
o严光溥t‘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仍不匹配',‘田民经济管理'2005年第5期.
o冯春梅I‘厉以宁、脒澈渝谈调节收入分配杓建和谐社舍’,‘人民日报,2005年3月8目.
o‘收入茬距五大寰现。麓距不当会影响经济发展效率’,‘上海证券报'2004年6月22日.
31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撮分化向题研究
以外,几乎没有什么财产收入,而改革开放以后,居民的财产收入,特别是城镇
居民的财产收入增长很快,1990年至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
年平均增长率为26.42%,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全部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16.2勰
高10.19个百分点.∞截至2002年6月底,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户均总值己达
22.83万元.口然而,虽然财产收入不断增加,但分布却颇为不均等,其不均等
程度已大于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前者比后者高出约13个百分点o,这导致财
产差距对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2年,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的
基尼系数为0.51,远远高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0.32.哺其中,因占财产
总额90.3l铲的金融资产和房产分配的不平等而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更成为人
们关注的焦点.
金融资产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客观尺度,居民金融资产的增
长与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提高高度相关.据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2002年上
半年的调查显示,截至2002年6月末,城市居民金融资产户均已达到7.98万元.
比1996年增长1.6倍,平均年递增17.3%.从1984年到2002年户均金融资产
增长速度为25.5%。o可见,金融资产增长之快.但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和
收入分配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快速发展,金融资产
在城市居民间的分布呈不平均态势,出现了明显的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趋势。根
据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城镇居民中金融资产最高的2096居民拥
有资产量占城镇居民总资产的比重高达4896,而最低的2096居民仅占4%,o以1994
年为例来做具体分析,1994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金融资产(包括储蓄存款、各
种有价证券和手持现金)为8064元,总额达1.8万亿元,但年收入在5000元以
下的贫困型家庭人均水平为平均数的11.3%,而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富豪型
家庭人均水平则为平均数的lO.5倍,是贫困型家庭的93.3倍.占居民家庭总数
38%的贫困、温饱型家庭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只占城镇居民全部家庭金融资产的
11.996,而占居民家庭总数7%的富裕、富豪型家庭所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却高
达30.2%,o可见,金融资产的分配差距十分显著.而到2002年,在城市居民家
庭金融资产中,2096的高收入家庭所占比例已达到66.4%,而205的低收入家庭只
占1.3%,差距进一步扩大.’
●苏海南、徐摄斌·‘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分析’,‘人民日报'2001年5月31日·
o‘嗣家统计局报告-城市家庭户均财产超22万).‘上海证券报’2002年9月27日·
o车实l‘中田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塑'.‘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卷第2期.
·音新林,陈文l‘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改革下一步的目标之一',‘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4期.
·赵人伟,事实,丁赛t‘中国居民财产分布研究'.‘中嗣经济时报'2006年●月25目·
o同@.
·严先溥,‘收入差距不当会影响经济发展效率'.‘上海证券报'2003年6月22日.
·寅建成,许磐勇z‘中盈的两极分化判断^‘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8年第‘期.
·王诚尧I‘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财政研兜'2004年第2期. .
32
第一章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造成城镇居民金融资产分配不均等的原因主要是家庭及个人的特征不同。首
先,与户主文化程度的高低有关。文化程度越高,金融资产越多.其中,拥有金
融资产最多的就是户主为硕士及以上的家庭.其次,与职业有关.据调查,户主
为股份制企业负责人的家庭金融资产最多,往下依次是私营企业经营者、文艺个
体户、证券业务人员、银行业务人员、IT从业人员、教授、个体经营者、文艺
创评人员和事业单位负责人等,这与人们心目中的高薪职业基本吻合.再次,与
是否从事经营活动有关.从事经营活动的城市家庭户均金融资产目前已经达到
21.98万元,而非经营家庭仅为6.26万元,前者相当予后者的3.5倍,双方差
距非常悬殊。中
除了金融资产外。城镇居民的另一项重要财产就是房产.撰调查,目前,房
产在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构成中所占的比重最高,已达10.94万元,占财产总额的
47.996,而金融资产为7.98万元,占家庭财产的34.996,o房产已日益成为城市居
民家庭财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同时,房产也是城镇居民各类财产中分布最不
均等的一部分,它对总财产不均等程度的解释力或贡献率竞高达67.62%,o其不
均等程度大大超过金融资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2002
年家庭调查的数据,目前人均财产最少的10%人口,其房产净值(按房产总值扣
除购房尚未偿还的债务之后的价值计算)是负数,即其房产总值还抵偿不了尚未
偿还的住房债务.人均财产最多的20%人口拥育52.36%的房产,而人均财产最少
的20%人口则仅有1.52%的房产,两者的比率为34.45"I.。
我国城镇居民的房产分配如此不均等主要是由下列原因引起的.首先,受城
市规模大小的影响.大城市家庭现有房产价值最高,达13.69万元/户;中等城
市居中,为8.95万元/户;小城市最后,户均7.46万元,。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相
比,差距很大.其次。受居民收入高低的影响.收入越高的家庭所拥有的房产价
值越大,拥有房产价值最低的是户主月收入不足300元的家庭,户均拥有量只有
5.99万元,仅达到平均拥有量的54.8%。。再次,受居民文化程度的影响.户主
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拥有的房产价值越大,按拥有房产价值从高到低排序的户主
文化程度依次是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中专、高中、初中
和小学.o最后,受居民从事的职业和所处职位的影响.户主从事高薪职业或身
居单位要职的家庭所拥有的房产价值相对较高.从职业/身份与房产价值的关系
。‘国家统计局报告l城市家庭户均财产超22万',‘上海证券报’2002年9月27日·
o同①.
·赵人伟、李实,丁奏t‘中国居民财产分布研究h‘中田经济时报'20惦年4月25日·
o同③.
o同①.
‘同o.
o周①.
33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疽分化问题研究
看,拥有房产价值最高的职业是私营企业经营者,平均房产价值超过30万元,
其次依次排序是娱乐服务人员、证券业务人员、股份制企业负责人、教授、社会
中介人员、事业单位负责人,三资企业人员、国家机关负责人,银行业务人员:
国有企业负责人、演员、IT从业人员和工艺美术人员.。另外,除上面几个原因
外,还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我国住房体制
改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了住房体制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使住
房商品化.而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对原公有住房分配中的不平等因素进行
考虑,而是以现有的住房状况为基础进行改革的,所以,这种在某种程度上说是
将潜在的住房使用差距转化为现有的财产差距的住房改革,加剧了城镇居民之问
的贫富差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对1995年调查数据的测算,
城镇居民收入不均等来源中,自有住房的估算租金价值和住房实物补贴对总体收
入差距的影响重大,基尼系数分别达到0.338和0.311,明显高于总收入的基尼
系数0.295,对总差距的贡献度分别为21.9%和15.1%,霍具有扩大城镇收入分配
差距的效应. .
二、农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分析
1978年以后,中国农村经历了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彻底改革,因
此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高度平均转向了收入分配差距
的不断扩大,这不仅体现在基尼系数的显著增长上,也体现在各收入阶层的收入
差距悬殊上,其中,特别要关注的就是工资等非农收入和财产等的具体分配状况
对总体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将在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具体收入分配状况进行全面分析。
(一)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与城镇内部一样,具有很强的平均
主义特征.1978年的基尼系数仅为0.21,虽然由于农村内部区域性差异的存在,
其收入差距高于城镇,但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而改革开发以来,农村内部的
收入分配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总趋势,这一判断已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认
同.参看下表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的变化情况;
年份1978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O.2124 O.2366 0.2388 0.:f318 0.2459 0+2577 0.2635 0.28“
年份1987 19黯1989 1990 199l 1992 1993 1994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O.2916 0.3014 0.3l∞ 0.2940 0.3072 O.3135 0.3300 O.3200
年份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2 2003
农村居民基尼系教0.340 0.3229 o.3285 0.3369 0.3361 o.3536 0.366 0.37
o‘田家统计局报告·城市容矗户均财产超22万’t‘上海证券报'2002年9月27日·
·常兴华、张文兵·‘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中用物价'2002年第7期·
· 3.
第一章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资料来源:1978—1994年及1997年敷据来自固家统计局农调总队。1995年为李实等估
算的数据,都引自陈宗胜.陈晓东:l关于中固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的研究》,《环渤海经济隙
望》1999年第6期;1996年.1998年、1999年数据引由常兴华.张文兵:《居PL4t.入盖距
扩大的现状分析》。‘中田物件》2002年第7期:2000‘年数据引白杨宜勇:l当前我固收入分
配的基本格而'.‘中圈经济时报》2002年2月28日:2002年敷据引自菜美娜:l中固收入
差距是否会越拉越大?',《中固经营报》2005年1月15日;2003年数据引自严先溥:《权
威报告:我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存在四不协调’.中因经济信息同
http://vM.eel.gov.∞,2005年2月24日.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反映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基
尼系数除了个别年份出现微小的下降之外,基本上呈迅速上升之势,收入差距显
著扩大.而从80年代后期开始,这种扩大的速度有所减弱,总体上处于一种持
续平缓的上升状态,到1995年达到了最高峰,基尼系数为0.340,比1978年上
升了几乎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扩大约0.8个百分点。但1996年,收入分配差
距又显著缩小,基尼系数下降为0.3229,比1996年低约两个百分点,恢复到了
90年代初期的水平.然而这种下降的状态非常短暂,1996年以后,收入差距又
开始逐年扩大,2000年达到0.3536,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0.37,比1995年最
高点扩大了3个百分点。从20多年来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的变动情况来看,农村
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经历了一个由逐渐扩大到一度缩小,再由一度缩小到日益扩
大的过程.
当然,由于所用数据和计算方法的差异,对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的估算结果也
有明显的不同.比如,世界银行专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分组数据对这一时期
收入差距的变化进行了估计,得出的结果显示,从1978年至1982年收入差距是
一直下降的,基尼系数从0.32下降到0.22。∞又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
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利用1988年和1995年两次住户抽样调查的数据,按照国际规
范的收入定义,在对农村个人可支配收入加以重新定义和估算的基础上,估计出
这两年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4和0.42.。
但是,无论计算的结果有何差异,总体上,都显示出我国农村内部的收入分
配差距是呈上升趋势的,而且可以说目前已经处于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的状态。
(二)不同收入阶层间的收入差距状况
与城镇居民各阶层间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相似,改革开放以来,特别
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内部各阶层间的收入差距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收
入不断向高收入阶层集中,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1985年,20%低收入户与20%高收入户的差距为1:3.65,
o赵人伟,基斯·格里芬t‘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丁任重,豫毒舟、顾文军一‘我嗣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与解析,.‘客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1l期·
35
中田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恿研究
1995年扩大为1:4.92,1999年进一步扩大到l:5.76;20%中等收入户与20%高
收入户的差距,1985年为l:1.86,1995年为l:1.95,1999年则为1:2.49。o到
2001年,低收入户与高收入户的收入比已达l:6.8,2002年达l:6.9,2003年
则上升到1.7.3.。再看十等分组所作的比较,从1988年到1995年,10%最高收
入组与10%最低收入组之间的收入比例由13倍上升到了14.7倍,如果不考虑农
户住房折算价值的影响,这一比例是由1988年的15.7倍上升到1995年的18.1
倍。·
另外。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马晓河的研究,同一
时期内农村不同阶层问的收入不平等程度甚至要比城市严重得多。在前面分析城
镇各阶层收入差距的状况时,本文也引用了他的研究数据。据他分析,1990年
城镇高收入户的居民收入是低收入户居民收入的3.22倍,到2001年扩大到5.39
倍.而与之相比较,1990年农村高收入户的居民收入是低收入户居民收入的6.7
倍,到2001年上升到9.3倍.吓表是他对1990年和2001年农村不同收入层次
间居民收入情况所作的对比分析:
表l一12 农村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收入情况.
1990年
低收入中下收入中等收入中上收入高收入
人口(人) 72592 94513 66714 73078 14426
人口比重(%) 22.6 29.4 20.8 22.7 4.5
人均纯收入(元) 303 498 692 1036 2026
收入比重(%) 10 21.4 21.O 34,3 13.3
2001短
人口(人) 62106 83089 69105 48065 20513
人口比重(%) 22.O 29.4 24.4 17,0 7.2
人均纯收入(元) 801 1589 2485 3762 7424,
收入比重(%) 7.5 19.2 24.6 26.3 22.4
注:(1)1990年的情况:此表中,低收入是指年人均纯收八在400元以下的农户,中
下收八是指年人均纯收^在400-600元之间的农户。中等牧^是指年人均牧八在600-800
元之间的农户,中上收入是相年人均收入在800-t500元之间的农户.高收八是提年人均收
·一俊廖I‘城乡收入差距态势与对策建议—<收入分配与社会稳定>研究报告之五’。中田财经论文资料同
http://www.b02000xom·2002年1月22日.
o严光游·‘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仍不匹配'.‘田民经济管理’2005年第5期.
·事实l‘中田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畚第2期.
·马晓阿t‘对当前收入不平等状况的分析'-‘红旗'2003年第16期.
36
第一章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入在1500元以上的农户.
(2)2001年的情况:此表中。低收入是指年人均纯牧八在1200元以下的农户,中下
收入是指年人均纯收入在1200-2000元之间的农户,中等收入是指年人均纯收入2000—3000
元之间的农户,中上收入是指年人均牧、在3000-5000元之问的农户,高收八是指年人均收
入在5000元以上的农户.本表是根据固家统计局农村社会调查总队编2002年l中周农村住
户调查年鉴》资料整理.
资料来源:马晓河:《对当前收入不平等状况的分析》,《红旗》2003年第16期.
从上表的数据可见,从1990年到2001年,中上收入水平以上的农户获得的
收入份额越来越多,而低收入农户取得的收入份额越来越少.在1990年。占调
查农户总人口比重27.2%的中上收入和高收入农户获得的收入比重为47.6%,到
2001年,这个阶层的农户人口比重为24.2%,收入比重五日达到48.7%。就是说,
当前我国农村仅有四分之一的人口获得了近50%的农村纯收入.相反,低收入农
户在1990年人口比重占22.6%,收入比重占10%,到2001年人口比重占22%,
收入比重却降到7.5%.
上面我们所作的各种分析都是从相对收入的角度进行的,但是我国农村不同
收入阶层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不仅体现在相对收入的差距上,而且也体现在绝
对收入的差距上。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2622.24元,其中高收入
家庭人均达到6346.86元,低收入家庭仅达到865.9元,前者是后者的7.33倍: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平均为1943.3元,其中高收入家庭人均达到3755.57元.
低收入家庭仅为1064.76元,前者是后者的3.53倍。参看下表:
表1-13 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分级状况(单位:元)
平均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
纯收入2622.24 865.90 1606.53 2273.13 3206.79 6346.86
消费支出1943.30 lO“.76 1377.56 1732.74 2189.27 3755.57
资料来源:桀优彩:t采取有效措施减缓我固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中圆经济信息网
http:}}州.eel.Soy.gn。2005年5 A≈E1.
(三)非农工资收入和财产的分配对农村收入差距的影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
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但这种扩大的趋势与农村中非农收入的分配有非常
重要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经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收入分配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表明,非农收入(主要是
工资收入)的快速增长和不平等分配对当前我国农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有非常
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非农就业与农业就业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劳动报酬率的
差异,农户非农收入份额的不断增加,同时农户之问非农收入分配的高度不均等,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檐分化问息研究
自然造成了农村内部不同农户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o据统计,如果以农户是否
有个人工资收入为划分标准,把全部农户分为两组,那么两组之间的收入差距占
总体收入差距的比例已由1988年的lO.7%上升到1995年的14.4%.与此相应,
农民从工业部门获得的工资收入和从企业中获得的其他收入对农村收入分配差
距的影响程度己由18.3%上升到39.7%.o可见,工资性收入等非农收入对农村内
部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之大.另据资料显示,从1995年到2002年。除个别省份
外。各省市的工资性收入的贡献份额基本呈上升趋势,2002年,上海、北京、
江苏的工资性收入比重都超过了50%.这些高收入城市工资性收入对其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额非常高。比如,上海为110.54、北京为78.84、江苏为
76.95、浙江为67.25.o再从三大经济带来看,在三大地区之问,东部地区大部
分省市的工资性收入比重较高,而中西部大部分省市的工资性收入比重较低,这
是造成省际佑J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据统计,从1988年到1995年,
农村个人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内部省份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贡献率从34%上升到了
53%.回总之,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非农收入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农村居民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状况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财产的
分配.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财产总体上可以分为六项,即土地、房产(按房产总
值扣除购房尚未偿还的债务之后的价值计算的,即房产净值)、金融资产、生产
性固定资产、耐用消费品和非住房债务.从动态上来看,财产的总规模增长是很
快的,人均财产总额由1988年的2869.5元上升到1995年的10560.5元,叉上
升到2002年的12937.8元.扣除物价因素,从1988年到1995年的实际增长率
为6件,1995年到2002年的实际增长率为13%,1988年到2002年的实际增长率
为89%.但是,在财产总值迅速增加的同时,其分配差距也在明显扩大,1988年,
人均财产最多的20%人口和人均财产最少的20%人口在拥有财产总额上的比率是
5.18:l,1995年扩大到5.33:1,而2002年则达到8.10:1.。
然而,虽然我国农村居民的财产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但长期以来,财产分布
的不平等程度始终都低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1988年,中国农村的收入分
配基尼系数为0.338,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则为0.311,1995年收入分配的基尼
。事实一‘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卷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雕i}l}题组t‘我国居民收入分配趋势与对策’.‘人民日报'2002年7
月9日.
。王尤贵,车鞭;‘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中固经济时推'2004年8月6日·
‘球宗胜.胨髓表I l关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的研究,,‘环渤海经济脖望,1999年第0期.
·赵人伟,串实,丁奏t t中田居民财产分布研究’.‘中田经济时报'2005年‘月25日.
38
第一章现阶段我田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系数为0.381。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为0.351.噬种特殊的状况与城镇正相反,
在城镇,居民的财产分配差距一直都高于收入分配的差距;这种状况与世界其它
国家相比也是一个例外,一般来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财产分布
的不平等程度都要超过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而甲国农村这种财产分配的例外
状况直到2002年才发生根本转变,2002年,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为0.399,首
次超过了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366.o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已由收入分配更为
不平等转化为财产分布更为不平等.
目前,在我国农村居民的财产构成中,土地和房产是所占份额最大的两项,
约占74%,其中土地占30.72%,房产占43.01%.但从发展过程来看,人均土地
价值在总财产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已从1988年的59%下降到1995年的47%,再
下降到2002年的31%;而房产价值和金融资产价值的比重则迅速上升,分别从
1988年的31%和3%提高到1995的32%、10%和2002年的4396、12%.。本文在这
里仅就这三种影响较大的财产分配状况做具体分析.
据中国杜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2002年家庭调查的数据显
示,在各类财产中,金融资产所占份额虽然只有12.31%,远远低于土地和房产
所占份额,但它的分布是最不平等的,其基尼系数高达0.681.人均财产最多的
20%人口拥有55.25%的金融资产,而人均财产最少的2096人口仅有4.54%的金融
资产,两者的比率为12.17:1.分配不平等位居第二的是房产,人均财产最多的
20%人口拥有50.94%的住房,而人均财产最少的20%人口所拥有的住房仅为
4.71%,二者的比率为10.82:1.审金融资产和房产的分布对总财产分布的不均等
程度起到了明显的扩大作用.而在所有各类财产中,分配最为平等的就是土地,
其基尼系数为0.452.据统计,人均财产最多的10%人口拥有总财产的30.51%,
但却只拥有19.05%的土地。人均财产最多的20%人口所拥有的土地和人均财产最
少的20%人口所拥有的土地的比率仅为34.44/8.47=4.07:1.由于土地的分布
具有很低的不均等程度,因此它对总财产的不均等程度的解释力或贡献率仅为
20.02%,显著地低于它在总财产中所占的比重30。72%.-
总之,在农村居民的财产分布中,房产和金融资产这两项的不均等程度基本
上都在提高,其对总财产不均等程度的贡献率也在提高,而土地的所占比重和对
总财产不均等程度的贡献率则都在降低.
‘中国居民财产分布研究',‘中国经济时撤'2005年1月蕊日·
39
『赛, 事实
赵同同阿葡人①①①① 伟.... o●●●●
中嗣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三、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分析
怎样来衡量和看待我国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轨迹和差距程度呢?
由于计算口径和方法的不同,人们对此问题的回答往往并不一致,但基本上对改
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先缩小后扩大这一总趋势的判断是没有什么分歧的。第
一阶段即差距缩小的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5年,第二阶段即差距日益扩大的阶
段是从1986年至今. .
改革初期由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是相当大的.1978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57倍(用城镇居民生活费
收入比为2.37倍。).改革初期的1979年到1985年,由于政府提高了农副产品
的收购价格,并在农村率先进行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大幅
度增氏,因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缩小.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
缩小到历史最低点1.82倍(用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比为最低点1.70倍o).但此
后,因从1984年开始我国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企业制度的创新、分配制度的
改革等有力地推动了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城镇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长.与此
同时,先行的农村改革却滞后,致使基础薄弱的农业发展速度放慢、农民收入增
长幅度下滑。结果使一度缩小了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不断扩大,到1986年,
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超过2倍.进入90年代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速度
更是不断加快,1992年为2.58倍,开始超过1978年的差距,1994年达到最高
点,为2.86倍(用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比为最高点2.60倍,比1978年的水平还
要高出23个百分点。).此后虽有所缩小,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
比为2.47:l,小于改革开放前的水平,但时间非常短暂,1997年之后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又开始加速扩大,并且这种趋势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1999年为
2.65:1,2000年为2.79:1,接近了1994年的水平,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
城乡居民收入比高达2.90:l,2002年为3.11:1,2003年为3.23:l(见表卜14).
2004年已高达3.53:1.回如果只考虑货币收入,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扩大为
4倍,若再考虑城市居民的住房、医疗、交通等各种福利性补贴。差距将进一步
拉大到5-6倍.·
总之,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是在向有利于城镇居民的方向变动,城乡收
入差距不断扩大.1990年,农村人1:3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78.4%
口李实,赵人伟、张平t‘中田经济改革中的收入分配变动',‘瞥理世界’1998年第l期.
o同①.
’同①.
·‘遏制不合理贫富差雁',‘半月谈’2005年3月4日.
·韩文秀、尹艳林·‘中田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期.
加’
第一章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和21.傩,城镇收入和农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7.8%和62.2%,而到2001
年,农村人口比重为73.2%,比1990年下降了5.2个百分点,但收入比重却降为
48.5%,下降了13.7个百分点,城镇则正与之相反,具有城镇户口的居民占全国
人口的比重为26.8%,其收入却占去了全国的一半以上.o
具体分析我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之所以不断扩大,主要是因为城乡居民
收入水平变化的速度存在差距,这种速度差距决定了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变化
的整个趋势.参看表卜14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以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的变动情况:
从表中所列数据可以看出,在第一阶段的1978年到1984年间,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6.6%,农村居民/、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则高达
16%,因此在这一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而在第二阶段,虽然
城乡居民各自收入增长幅度都有所下降,但总体上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高于
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比如,从1985年到199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的增长率为4.9%,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只为3.跳;从1993年到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则为4.996,虽然都有提高,但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已达到第一阶段的水平,
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率与第一阶段的高增长还相差甚远,特别是从1997年到
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下降,分别为4.6%、4.3%、3.896和2.1%。
正是这种城乡居民之间人均收入增长的速度差异导致了二者收入分配差距的不
断扩大.
表l—14 1978-200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
年份城镇人均年增长率(%) 农村人均年增长率(%) 城乡居民
可支配收入(元) 纯收入(元) 人
均收入比

1978 343A -2.4● 133.6 6.7 2.57
1979 387 19.6’ 160 19.2 2.42
1980 478 6.2 191 16.6 2.50
1981 492 0.4 223 15.4 2.2l
1982 527 5.0 270 19.9 1.95
1983 564 4.9 310 14.2 1.82
1984 651 12.4 355 13.6 1.83
1985 739 O.1 398 7.8 1.86
1986 900 13.8 424 3.2 2.12
1987 1002 2.3 463 5.2 2.16
1988 118l -2-4 545 6.4 2.17
1989 1376 0.2 602 -1.6 2.29
1990 1510 8.4 686 1.8 2.20
1991 1701 7.2 709 2.0 2.40
o马晓坷l‘对当前收入不平等状况的分析'.(trll()2003年第16期.
●1
!里墨堕垦些垒坌垦茎里皇苎燮坌些塑璺墅壅
1992 2027 9.7 784 5.9 2.58
1993 2577 9.5 922 3.2 2.80
1994 3496 8.5 122l 5.0 2.86
1995 4283 4.9 1578 5.3 2.7l
1996 4839 3.9 1926 9.0 ’ 2.5l
1997 5160 3.4 2090 4.6 2.47
1998 5425 5.8 2162 4.3 2.5l
1999 5854 9.3 2210 3.8 2.65
2000 6280 6.4 2253 2。1 2.79
200I 6860 8.5 2366 4.2 2.90 .
2002 7703 3.4 2476 4.8 3.1l
2003 8472 9.0 2622 4.3 3.23
2004 9422 7.7 2936 6.8 3.2l
2005 10493 9.6 3255 6.2 3.22
年版。第175页;孛连仲:《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研究》,l宏现经济研究》2001年第
4期;严先溥:l权威报告:我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存在四不协调》,中国经济信息网
http://帆eel.gov.cn,2005年2月24目;《2004年,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公报》.固家统计局网http:,/w饥stats.gov.cn;并利用历年t中圆统计年鉴》的相关资
料进行了整理.
下面我们再从城乡之间居民消费水平的对比来看一下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
距的变化情况.因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所以城乡之间消费水平的变化也是二者
之间收入分配状况的反映.
据有关资料统计,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之间消费水平的差距与其收入
水平的差距呈现出同步变化的规律;1979年到1985年问,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呈
现缩小趋势,由1979年的2.73:l缩小到1985年的2.31:l;1986年到1995年
何,呈现出逐步扩大趋势,到1995年已达到3.40:l;虽然从1996年到1997年,
城乡消费水平之比有所下降,降为3.07:1和3.09:l,但从1998年以后,总体
上又开始呈现出扩大之势,2003年已达到了3.59:1.o .
下表是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之间消费水平增量的对比情
况,我们从此对比可以看出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过程中其消费水平的变动
情况:
表l一15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增量比较(单位:元/人)
人均消费增量(1990年价格) 人均消费增量(1990年价格)
年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年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
1980 54.47 24.45 1992 283.41 59.83
198l 50.oo 37.72 1993 188.94 40.58
1982 52.鳃39.02 1994 39.】5 32.52
1983 52.58 39.02 1995 108.94 60.87
·集优彩I‘采取有效措施减缓我田收入麓距扩大趋势'.中田经济信息同http://1npv.cet.gov.cn,2005
年5月8日.
.2
墨=!墨堕垦墨璺些△坌曼茎丝箜壅垩堡塞
1984 59.58 44.22 1996 61.28 112.38
1985 80.85 45.26 1997 87.66 30.44
t986 105.84 16.59 1998 216.18 17.17
1987 102.67 18.53 1999 320.16 45.30
1988 130.22 32.52 2000 318.26 48.37
1989 -24.68 .4.16 200l 152.25 47.60
1990 116.60 1.82 2002 144.68 62.90
199l 157.45 38.24 2∞3 184.52 31.50
资料未潭:梁优彩:l采取有效措施减缓我田收八差距扩大趋势》,中固经济信息网
http://m.eel.gov.cn,2005年5月8日.
从表中反映的情况来看,从1980年到1985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增
量是呈上升趋势的,虽然城镇的人均消费增量基本上也是上升的,但二者增幅差
距不大,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但从1986年以后,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消
费增量与城镇相比一直都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上,其中,除1989年和1996年两年
农民人均消费增量大于城镇屠民外,其余各年都是城镇大于农村,而且在大多数
年份里,二者的差距非常悬殊.
最后,我们再从国际对比和国内对比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
收入差距程度.
按国际一般情况,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GDP800-1000美元阶段,城镇居民
人均收入水平大体上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1.7倍.∞超过2的极为罕见.
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其中只有3个国家超过2,中
国便是之一,而其它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之比都小于1.6.o
如果动态地看,我国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程度已经达到了共和国建
国以来的最高值.。据李实、古斯塔夫森等90年代末所作的研究表明,如利用泰
尔指数估计的结果,1988年全国收入差距的4096左右来自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
距,到了1995年,虽然这一比重有所下降,大约下降了6-7个百分点,但是用
泰尔指数的绝对值来衡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自身上升了24%左右,这说明城乡
之间收入差距相对重要性的降低仅仅意味着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上
升速度超过了城乡之间的上升速度,而不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自身的缩小·在此
期间,全国收入差距的增加值中有16.5%的比例是由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上升引
m赵晓霄t‘中田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经济学分析',‘财经研究'2001年第4期.
·柏宜勇l‘当前我田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中置经济时报'2002年2月28日.
·事强t‘中置社会分层结构的新近演变'.黛郑杭生主墒‘中田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中固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4年版.
.3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起的.。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国地区之间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不平衡的.在
东部,城乡之间的差距占整个东部地区不平等程度的36%,但中部和西部地区城
乡之问的差距占相应地区整体收入差距的比重在一半以上,在西部甚至达到58%
左右.雪可见,收入越低的地区不平等程度越严重,这也验证了目前我国总体收
入差距过大主要是由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引起的.
四,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总体上也呈现出扩大之势。
对此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察,一是东中西三大部之间的差距;二是省际之间的差
距.本文将在这两个层面上对我国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关于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收入差距.
由予在改革开放前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一直实行的是政府计划分配机制,
而且为鼓励人口流向西部地区,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实行了地区津贴
政策,所以,西部地区城镇职工收入要高于东、中部地区,高低排序为西一东一
中.进入80年代以后,东部得到加速发展,在80年代末期,东西部城镇居民收
入水平大体持平,1989年,二者之比为1.01:1.口但从90年代开始,情况却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大幅度上升,差距迅速拉大,到1997年东西
部地区职工收入之比已达1.4:1。o差距显著.2000年,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依
照地区排序,东、中、西部分别为11202元、7411元和8332元,东部比全国平
均水平高19.5%,中部和西部分别低20.6%和11.1%。东部12个省、区、市中有
7个居全国前lO位,其中上海和北京分别为18531元和16350元,高出全国平
均水平97.7%和74.5%。西部lO个省、区、市中有2个高于全国水平,其中西藏
14976元,青海1005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9.8%和7.2%,分别列全国第3位
和第9位.而中部9省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排序位次最前的吉林省,职
工平均工资为792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54%,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后10位中
有5个在中部.o可见,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已非常严重,东部增长最快,西部
总体上收入水平不高,但由于有关政策方面的因素,西部部分省、区职工平均工
资水平在全国工资水平中仍居于较高位次,而中部始终是处在最为落后的地位.
再以地区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比较。从1986年到1999年,全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00元上升到5854元,增长了5.5倍。其中,东部
。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卷第2期·
。李实l‘中田收入差距再估计',‘财经'2004年第2期.
‘‘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t‘新快彳Ic,2000年5月lO日.
·韩留富I‘我田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调控措施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1年第2期.
·扬宜勇一‘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2月28日.

第一章现阶段我圈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地区增长最快,增长了5.9倍,中部地区增长了5.1倍,西部地区最慢,只增长
了4.7倍,。收入增长差距明显,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始终处于领先位置.但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和这些地区自身的奋起直追,
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01年全国城市居民中可
支配收入增长幅度排在前五位的全部是边远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广西14.3%,山
西14.1%,新疆13.3%,青海13.2%,宁夏12.9%,地区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
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直到最近两年,三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
比变化都不大.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当前中部地区的居民收入增长状
况.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本上接近或略高于中部.1980
年,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中部的98%,1990年则超过了中部,相
当于中部的109%,2002年相当于中部的102%.但当前随着长江流域的重点开发
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已逐步加快.中部地区的居民收
入也有了较快增长.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10366元、7036元和7096元,比上年分别增长lO.蹋、10.5%和8.4%。·虽然从
绝对收入比较来看,西部仍然高于中部,但从增长速度来看,中部不仅明显高于
西部,而且与增长速度一直较快的东部已很接近.
以上主要是对三大地区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所做的比较,下面我们再来看一
下农村的情况. .
改革开放初期及80年代,中国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开始不断扩大,特别是
进入90年代以来,这种差距扩大的趋势更加明显.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
调查总队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抽样调查统计,1980年,东中西部
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35:1.06:l,1985年上升到1.44:1.21:l,1990年
进一步上升到1.59:1.19:l,而到1995年,三者之比已高达2.01:1.32:l,。东
部农民收入水平达到西部农民收入水平的两倍以上.虽然从90年代中期以后,
由于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开发力度的加强,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有了持续稳定的发
展,农民收入也有了较快增长,比如,从1995年到2000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
居民纯收入增长分别为40.7%、44.7%和46.7%,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的增长速
度分别快4和6个百分点,o差距有所缩小,特别是1996年,由于中西部农民收
入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东部,所以差距有了大幅度的缩小,到1999年和2000年,
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分别为1.95:1.33:l和1.92:1.30:l,。但从
。常兴华、张文兵。‘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中用物价'2002年第7期·
·(2001年城市居民收支的特点分析',‘中国情息撒'2002年5月20日.
·严先溥l‘收入差距不当会影响经济发腱效率',‘上海证券搬'2004年6月22日·
‘同①.
·扬宜勇l‘当前我嗣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2月勰日.
o网①.

中田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总体上看,三地之间的收入差距程度依然较大.据国家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课题组
的测算:从1978年到1999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
绝对差额分别由12元和23元扩大到了928元和1430元,分别扩大了77倍和
62倍.啊部农村由于土地贫瘠,耕作的方法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收入水平
一直较低.1978年到2000年,全国农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
2253.4元,而西部12省区的农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水平没有一个超过全国平均
水平,事而且差距非常明显.另外,近些年来,。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之间收入差
距的日益扩大也正成为农村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表现。1997年东部地区
与中部地区农民收入之比为1.42:l,1998年为1.44:1,1999年为1.46:l,2000
年为1.47:1.2001年为1.49:l,2002年为1.50:l,2003年为1.52:l,o可见,
差距扩大越来越显著。·
其次,关于省际阆的收入差距.
省际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也是我们分析区域阆收入差距状况的一个重要层
面.按省级区域进行比较,从1986年到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最快的5个省市依次为上海、广东、北京、浙江、天津,增长幅度依次为7.3、
7.1、6.8、6.6,6,1倍;增长最慢的5个省市依次为黑龙江,辽宁,甘肃、宁
夏、青海,增长幅度依次仅为4.5、4.4、4.1、3.9、3.6倍,高低收入省份之间
的差距逐步拉大.下表是关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
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省份之间的收入对比情况:
表l一16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省份之间的对比(单位:元)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最高收入与最
年份
的省(市、区)及其收入的省(市、区)及其收入低收入的比率。
198l 上海599 山西370 1.62
J995 广东7438.70 内蘩古2863.03 2.60
1996 上海8178.48 甘肃3353.94 2.44
1997 广东8561.7l 甘肃3592.43 2.38
1998 广东8839.68 甘肃4009.61 2.20 .
19919 上海10931.64 山西4342.61 2.52

2000 上海11718.Ol 山西4724.11 2.48
200l 上海12883.46 河南5267.42 2.45
2003 上海14867.49 宁夏6530.48 2.28
责料来源:利用历年l中围统计年鉴》的相关资料整理所得.
·白书样。‘正确认识和对待我犀目前的萋尼系数’,‘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第3新.
·常兴华、张文兵I‘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中田物价’2002年第7期.
·严先游I‘收入差距不当会蟛响经济发展效串h‘上海证券报’2003年6月匏日.
46
第一章现阶段我田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从表中可见,我国省际之间的收入差距非常大.198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与最低的山西省分别为599元和370元,其比例是1.62:1.
到1995年,收入最高的广东省与收入最低的内蒙古差距已扩大为2.60:l,可见,
差距扩大的速度之快.虽然以后几年,收入比有所下降,1998年,达到2.20:1,
但从1999年开始又有所回升,1999年,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与收入最低的山西省
分别为10931.64元和4342.61元,其比例又扩大到2.52:1.这几年收入比虽然
没有继续扩大,但差距程度仍然非常严重.
再看农村的情况.在我国.农村省际间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速度要比农村总
体的收入差距扩大速度快。据统计,从1980年到2002年,农村居民省际闻的收
入差距基尼系数从0.14上升到0.2232,增长了59.43%,而同期农村总体基尼系
数提高了51.4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o另外,农村省际间居民收入差距也显著
地高于城镇省际间居民收入差距.1995年,上海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
为4245.61元,是农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甘肃880.34元的4.82倍.1999年,
上海仍最高,为5409.11元,是最低西藏1309.46元的4.13倍.2001年,上海
是5870.87元,西藏仍最低,为1404.01元,前者是后者的4.18倍.2003年,
上海为6653.92元,最低为贵州1564.66元,二者之比达4.25。o
总之,从以上城市和农村省际间收入差距的对比情况来看,我国省际间的收
入差距也呈现出不断扩大之势,虽然有些年份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却没有改变
总的趋势,据调查,2004年,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省市的人均收入仍是
宁夏、青海、甘肃、黑龙江和新疆等省区的2倍多.·
五、行业问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分析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探讨一直是研究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一个重点,特
别是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中,行业收入差距更具有突发性.当前,从已有
的资料来看,我们一般用行业工资水平反映行业收入水平.据有关专家利用国家
统计局公布的15个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的时间序列数掘进行计算所得的结果:
1988年、1992年、1995年和1997年行业间职工平均工资的变异系数分别是
0.1058。0.1384,0.1903和0.2144.由此可见,行业之间工资差距是逐年扩大
的.用变异系数来测量,1997年的行业间工资差距比1988年上升了103%.。
·王尤贲、李颗t‘省际向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中田经济时报'2004年8月6日·
·‘中田统计年鉴2004),中嗣统计出版社2004年9月版.
·赵全犀,马洪范t‘和谐社会目标下的收入分配调整及财税对簟’。中国改革论坛
http://m.chinarefonL org.cn,20∞年●月4日·
·事实。‘中嗣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展与展望',‘经济擘(季刊)'20∞年第2卷第2期.

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具体变化情况,我们来进
行比较分析:
N表1--17!改革开放以来箨行业职T平均1=资比较(单位:元) I穸擂19矗, f始7 J9如1992 19舛1999 2∞0 2002
农.林.牧,渔业470 878 ”43 154l 1328 2819 4832 5184 63粥
采掘业676 1324 1663 2718 3209 4679 752I 8340 llOl7
制造业597 lll2 1418 2073 2635 4283 7794 8750 11001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850 1239 1677 2656 33妮6l" 11513 12830 16440
建筑业714 1362 16鼽23“ 3066 4894 7982 8735 10279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708 1406 1768 2465 3222 5450 882I 9622 1230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694 1275 162l 2426 3114 56如1099l 12319 16044
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l lOD7 1270 1818 2204 3537 “17 7190 9398
金融、保险业610 n54 1458 2097 2829 6712 12046 13478 19135
房地产业548 1028 1327 2243 3l嘶62髓11505 12616 15501
社会服务业392 777 1085 2170 284I 50拍9263 10339 13499
卫生体育和杜会福利业573 1124 1446 2209 2812 5126 96“ 10930 14795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545 ll酾1409 2117 2715 4923 8510 9482 13290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669 1272 1620 2403 3115 6162 tl∞I 13620 19113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655 ll” 14醴2113 27鹋4962 897s I0043 13975
其他5213 l0068 11098 14215
赘料来源:利用历年《中圜统计年鏊》的相美资料整理所得.
经过比较,我们发现,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各行业职工的工资水
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同行业工资增长的速度和幅度却相差很多,行业间收
入差距总体上星波动扩大趋势。1978年,工资水平最高行业的职工年人均工资
是工资水平最低行业的职工年人均工资的2.17倍,1987年降至1.63倍,1992
年为1.86倍,1994年为2.38倍,2000年已增至2.63倍,2002年高达2.99倍。
收入高低位次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78年收入最高的行业依次为电力、煤气
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收入最低的为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教育、文
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直到20世纪80
年代中期,行业收入排行格局变化不大.但此后,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逐渐由
低收入行业变成高收入行业,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的调查,1999年与1990年
第一乖现阶段我固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兜
相比,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的收入增幅最高,分别达到35896和353%.o而与此
相反,采掘业、建筑业等一些传统产业则由高收入行业变为低收入行业。分析整
个的变化过程,可以发现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垄断性行业职工收入明显高于非垄断性行业.
虽然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有了突飞
猛进的发展,但市场竞争尚有待进一步增强,一些行业垄断现象仍十分突出,而
垄断行业正是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从而拉大了与非垄断性行业
的收入差距.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金融保险业、证券业、电力、电视、邮电
通讯、交通、航空、煤气、自来水及烟草等垄断性行业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普通
行业.2002年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保险业是平均工资最低的农林牧渔业的2.99
倍.2004年前三季度,石油天然气开采、烟草制造、铁路、航空、电信等行业
企业的景气指数高于各行业平均水平25-60个百分点,电力、能源、运力的紧张
更加剧了这一状况,使得部分垄断行业和一般行业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总之,从各行业职工收入来看,。十五”期间电力、煤气、供水、铁路、通
信等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年增长率均出现了提速,高于“九五”期间平均增长率
3-5个百分点,金融和保险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在20%左右,较“九五”期
间提高了7个百分点,提供垄断性公共服务的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职工平均工
资年均增长率超过18%,速度提升了5个百分点以上.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职
工平均工资之比由。八五”末期的2.2和。九五”末期的2.6上升到3.0以上,9
2004年已达到4.25,并且具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二是收入分配已经开始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行业倾斜.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严重的。脑体倒挂”现象,即体
力劳动者的平均收入高于脑力劳动者的平均收入.下表是谷书堂教授根据‘中国
统计年鉴1988)公布的混合分类统计数字计算的我国1978年到1987年脑力劳
年份1978 1979 ,1980 I 1981 19跎1983 19钳1985 1986 1987
脑力劳动者的相对收入0.∞ 0.∞ 0.85 lo.97 O.95 0.97 O.s7 0.黼O.93 0.89
资料来源:卢嘉瑞:l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
148页.
·常兴华、张文兵t‘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t中国物件’2002年第7期·
·顾严,杨宜勇l‘收入分配领域的新情况、新特点及其对肇',中母H http://mm.pnbu.crl,2005年7
月15日.
·赵全犀,马洪范;‘和谐社会目标下的收入分配调整及财税对簟’,中田改革论坛
http:,//Inm.chinareform.org.cn,2005年‘月4日.
49
中田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槿分化问题研究
表中数字表明,从1978年到1987年间,脑力劳动者的相对收入水平一直小
于I,反映了脑体倒挂的客观事实。
这种分配状况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后才有所转变,脑
体倒挂逐步让位于脑体正挂,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
型领域的劳动者、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得到了迅速提高.1990年,
金融保险业职工工资水平在各行业中排名倒数第四,1999年已变为第一.2002
年,以体力劳动为主的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分别是1 1017
元、11001元、10279元,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艺术
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
体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分别是19135元、13290元、19113元、13975元,脑力劳
动行业的工资明显高于体力劳动行业的工资.
三是服务行业工资普遍高于第一、二产业工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职工人均工资增长最快的五个行业分别是社会
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卫生体育和社会
福利业等第三产业,从1979年到2002年,其职工人均工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15.89%、15.44%、14.99%、14.92%、14.51%,快于全国职工工资年均13.34%的
增长率。而职工工资增长最慢的三个行业是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采掘业,同期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5%、11.896和12.3%.∞从这种职工人均工资增长的趋势来
看,像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工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
农业、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等第一、二产业工资的增长速度.
四是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变化对对总体收入差迮的贡献额在增加.
据学者陈宗胜以天津市为例进行的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差别主要
受就业、文化、行业、职业四个因素影响,并且从动态的角度看,这四个因素对
收入分配差距的贡献份额是不同的.总体上看,其中就业对收入分配差别的贡献
最大,其次就是行业,只是其贡献份额在不同年份有些变化.1988年和1992年
就业的贡献额几近~半,占到43—48%,这说明这期间就业是制约收入及其分配的
主导因素。其他因素的作用相对较小l而1995年贡献最大的是行业,即职工在什
么行业工作是制约收入及其差别的主导因素,占33%,就业的贡献额略有下降,
为四分之一多,占26%,其他因素的贡献次之.可见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变化己对
总体收入差距的变化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鬃优彩l‘采取有效措旌减缓我田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中田经济信息罔http:IIm.cel.印虬cn.200S
年5月8日.

第二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对于收入差距扩
大的原因,理论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资源禀赋、历史沿革、
经济结构、政策因素、市场化因素、所有制因素、制度因素、法制因素、劳动者
个体差距、分配秩序、财产积累效应、经济增长因素等方方面面进行探讨分析。
这些探讨分析揭示出影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相
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虽
然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相当复杂,但众多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相
同。是哪些因素主导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呢?笔者认为,主
要有以下四方面,即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力资本差异和政府
宏观调控.本章就将从这四个方面来对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进
行全面具体地分析.
第一节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长期以来一直是单一的公有制,
只是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公有”程度的差别.而与这种所有制形式
相适应,在收入分配方面,则是以“按劳分配”为唯一的分配方式,即在全民所
有制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城镇集体企业实行。工资制”,在农村集体经济
实行。工分制”.但实质上,工资制度是把全民所有制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整
个全民所有制范围内依照行政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分配;工分制度是在一个生产
队范围内,集体劳动,统一出工、统一派活、统一分配,虽然不同生产队之间的
收入分配差距要大于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但从总体上看,二者
没有区别,都是完全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严
重挫伤了企业职工和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的实践,而这首先就是从分配领域开始的.1978年到1984年,这是我国收入分
配领域改革的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就是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
分配机制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通
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我国基本上消除了农村平均主义分配的体制基础,
充分调动了农民扩大再生产和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使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
提高,掀起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次高潮.但同时由于农民个人收入的多少直接
中固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擞分化问题研究
取决于其劳动成果,取决于“剩余”的多少,所以农户之间在努力程度、生产条
件以及经营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也必然导致农户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且在承包
制下,农民还有了支配自己劳动的自主权,可以在完成承包合同的Ii{『提下从事多
种经营活动,这就使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也使农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
扩大.
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是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
全会开始的,从1984年到1992年,这是我国收入分配领域改革的第二阶段。在
此期间,主要是对企业的工资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打破了原来企业吃国家“大
锅饭”的局面,实行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同时搞活企业内部分配,把
越来越多的分配决策权交给了企业内部人,使企业内部的工资分配形式呈现出多
样化的格局,如结构工资制、岗位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和浮动工资制等,随
着这些制度的推出,充分调动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但这也使城镇居民的收人
分配差距开始逐渐扩大。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进入了第三阶段,即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
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的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
术市场等要素市场都获得了较快发展,而且还在建立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
方利益的制衡机制、建立具有内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利润分享制度和在企业内部
深化工资的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明确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建立适应企业、
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和正常增长机制;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
的合法收入与财产等各项收入分配原则.在这种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变动过程
中,以市场定价机制实现的按劳分配,把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
练劳动以及开创性劳动与非开创性劳动等严格地区分开来,并给予完全不同的劳
动报酬。这必然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同时,要素参与分配也越来越成为一
个重要内容和特征,由于当前我国资本、技术等要素的供给短缺和低价劳动力无
限制供应的情形非常严重,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边际产出
要大于一般劳动的边际产出,这些都使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收益远远高于一般劳
动的收益,直接引致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另外,由于各个企业、从业
人员所占有的生产要素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也存在差异,加之经营能力的差别,在
竞争中必然出现优胜劣汰,居民收入有高有低,甚至某一社会阶层、群体的收入
远远高于另一社会阶层、群体的现象,因此,不论是按要素贡献率来分配,还是
按要素拥有程度来分配,都必然会使我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第二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总之,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
来,随着计划经济逐步让位于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的收入分配
体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原来单一的“按劳分配”逐步转变为按劳分配为
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使市场机制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
不仅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收入和工资已直接受市场机制的决定,就
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分配主体和分配方式
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正是因为在收入分配领域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才有利
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提高效率,而这种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也必然会带来不
同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这是造成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最根本原
因.
第二节经济发展因素
生产决定分配.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状况从根本上说是由我
国的经济发展因素决定的。首先就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逐渐结束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
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发展速度、经营机制、分配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我国
非公有制经济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致使二者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
拉大.其次,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也引起了区域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
大.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时的原因,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由东向西的推进,
我国地域间经济发展的状况更加不平衡.再次,我国垄断性行业的高额垄断利润
及其内部的工资管理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状况也导致了行业间收入分
配差距的不断拉大.最后,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它一方面使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又通过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把
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这就在客观上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从而也必然导致我国居民之间,特别是城乡居民之问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非公有制经济日益成为我国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非公有制
经济单位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工资收入的相对差距星不断
扩大之势,虽然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差距又有所缩小,但从总体上来看,非
中自现阶段收入分配差砸与两极分化问愿研究
公有制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高于公有制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如以国有经济单位
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为1来进行比较,国有、集体和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平均货币工
资的比例1985年为l:0.80:I.18,1990年为l:0.74:I.31,1994年为
l:0.68:1.31,1997年为l:0.69:1.30,1998年为l:0.70:1.17,1999年为
1:O.68:1.15,2000年为I:0.66:1.15。o
而之所以非公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偏高,主要是因为在向市场经济
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发展形成了与市场机制
较为适应的运作和管理体系.这些经济成分以市场化的分配机制为主导,分配形
式复杂多样,个人收入不仅表现为工资形式,还包括资本收入、经营风险收入等
等.而且,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是新兴企业,没有沉重的社会负担.相比之下,国
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制度创新、体制转换滞后。效益低下,社会负担沉重,这
必然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国有经济,相应的,非公有制经济的收入水平
也高于国有经济,特别是高于城镇集体经济.比如,1992年,如果以工资最低
的城镇集体单位为I来计算,国有单位工资是其I.36倍,外资企业工资是其2.06
倍,港澳台资企业工资是其2.25倍.到1999年,相应的数字仍高达1.47倍、
2.24倍和1.90倍,o虽然相比倍数有所降低,但差距程度仍然较大.更为重要
的是,从收入增长的速度来看,非公有制经济仍然较快.2001年,城市家庭中
人均来自国有经济单位的收入比上年增长7%,而其他经济类型职工的收入增长
则为16.4%,其中增长最明显的是个体被雇者收入,增速高达23.9%,∞由此可见,
非公有制经济收入水平高于公有制经济的现象还将长时期存在.
目前,我国一些中等城市居民的收入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甚至超过了直辖市
等一些大城市,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地区私营个体经济、合资经济
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并且所占比重较大。据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队的统计,
2003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深圳、广州、
上海、宁波、北京。在这五个城市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宁波,它作为唯一的中
等城市排入了前5名.除宁波外,还有杭州、厦门、青岛等城市的居民收入也位
居全国前列。。这些大多位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中等城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拖欠的历史债务较少,与以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为中心的大城市相比,居民收入自
然增长迅速.
此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之所以造成了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另一
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职工比例不断增加。而这之所以会扩大
。常兴华、张文兵t‘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中田物价’2002年第7期·
。伞锋.刘红,‘缩小收入分鼠羞辱与经济协调增长’,l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51期.
o(2001年城市居民收支的特点分析’,‘中用信息报'2002年5月20日.
·陆纯l‘置象统计同公布城市居民收入情况),‘北京青年撒'2003年8月I目.

第二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居民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主要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远远大于
公有制内部的差距.根据1995年的数据计算,国有部门职工收入的基尼系数为
O.28,而非国有部门职工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47,‘D这意味着即使非公有制经
济内部的收入差距不变,只要从国有部门获得收入的人数下降,就必然会带来居
民间总体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而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失业下岗现象
的日益严重,在公有制经济单位工作的职工人数必然不断下降.比如,2003年
上半年,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国有经济单位职工人数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9%,
城市集体经济单位职工人数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3%,而城市个体经营者人数却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l傩.、口可见,这必然造成我国居民间特别是城镇居民间的收
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国是一个地区发展十分不平衡的国家.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
人口素质、政策取向等因素的差异是造成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
因.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工业设施和基础设施完备,科技水平发
达,人口素质较高,各方面都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快于
中西部地区.另外,我国的改革开放采取的是由东向西推进的序列进行的,东部
沿海地区优先获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迄今为止,流入中国的外资仍主要集
中在沿海发达地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份额也是由沿海省份提供,因此,改革
开放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内地的发展差距.而正因为东
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好、速度快、生产要素收益率高,才进一步促使其成
为生产要素的流入区,而生产要素的大量流入又必然进一步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
展.而与此相比,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人力、技术等方面都处于劣
势,生产要素流入也比较少,经济发展严重受阻.正是由于这种市场化的“马太
效应”。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才不断扩大,从而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
距也不断扩大.虽然,从长远来看,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升级和结构的调整,一
部分产业会逐渐往内地转移,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但
从总体上来看,经济发展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效应仍是主要的,即使东部发达
地区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保持同样的增长速度,这种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仍将
进一步扩大。
下面是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四类地区之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以
。中置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谭置组·‘我田居民收入分配趋势与对策'.‘人民日报’2002年7
月9日. .
·陆纯·‘周搴统计局公布城市居民收入情况’.‘北京青年报'Z003年8月1日.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此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街对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分析。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群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分
布在四类地区。每一类地区的收入状况都与该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城乡基础
设施、市场环境等条件密切相关.第一类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最为
发达的地区,即京津沪、江浙、广东、福建,其人口占农村居民的15%:第二类
地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农产品商品率较高的地区,即东北三省、山东、新疆、河北,
人口约占农村居民的25%。这类地区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较多,农产品商品率较
高。如,东北三省农民人均经营耕地5亩多,粮食商品率达到60%以上,新疆的
棉花、水果,山东的水产品、水果蔬菜,在全国均占有一定优势,出售产品的现
金收入较高l第三类地区是以中西部传统农牧区为主,即山西、河南,陕西、内
蒙古、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安徽、江西、广西、海南,人口占农村居民的
近50%.这类地区人多地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l第四类地区是高原地区,即贵
州、青海、甘肃、重庆、西藏,人口约占农村居民的10.7%。这类地区人均耕地
更少,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条件十分落后。与这四类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相
对应,我们来看一下其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情况.1997年,第一类地区的人均
纯收入为3550元,高于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第二类为2257元;
第三类为1785元,是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85.4%;第四类为1322
元,仅及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63.2%.另外,这四类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
与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分别为l:I.45,l:2,29,l:2.9,I:3.9,
与改革初期的1:2.5相比,前两类有所缩小,后两类有所扩大。这种情况表明,
目前约有60%的农村低收入者处在自然资源与经济基础条件较差的区域。∞
三、垄断导致的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
在我国,垄断经营性企业收入水平较高具有普遍性.除极少数如军工企业等
受历史、地区因素的影响,其职工收入水平较低外,绝大多数企业职工收入水平
都偏高.比如,从1978年至1998年这二十年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2.16
倍,而同期的垄断性行业如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
电通信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平均工资分别增长了12.32倍、14.13倍和17.43倍,
均高于全国水平.。_关于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状
况本文已在第一章中作了具体分析,这里不再赘述.在此只重点分析垄断为什么
会导致行业问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肖俊彦t‘城乡收入差距态势与对策建议—(收入分配与社会稳定>研究报告之五’.中嗣财经论文资料罔
hnp../.1www,b02000,com·2002年1月22 FI·
。胡静波、牟立·‘我固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存在的阿题与对策’,‘始济纵横)2002年11期.
56
第二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之所以部分垄断经营性企业职工收入水平过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垄
断企业能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这种高额垄断利润是垄断经营性企
业职工过高收入的主要来源.这里我们以电力行业为例来进行具体分析.一直以
来,我国的电力行业是垄断性非常高的行业,它集中了全国1/6(约8000亿元)
的国有资产,但1999年仅向中央财政上缴86亿元,资金利润率只有2.3%.而
据业内资深专家分析。电网的供电成本一般应在每度电0.10元左右,但电厂上
网价与销售价之差一般都超过0.15元.国家电力公司每年至少供10000亿度电,
取得的利润何止86亿.而电信行业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硬行向部分用户征收
数千元的高额初装费,迄今为止,这笔收费也已高达上千亿元人民币.另据国家
计委对垄断行业乱收费问题进行的价格大检查结果显示。1998年以来的两年内,
电力行业向全国用户违法收取27.4亿元,并且都被国家电力公司所属的各级单
位据为已有.1999年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职工人数为283万,按电力职
工占一半计算,违法收费金额相当于人均1930元.呵见,这必然引起电力行业
整体收入水平上升.
除了高额的垄断利润外,另一个造成垄断经营性企业过高收入的一个重要原
因就是其超过工资总额计划发放工资以及具有较高的工资外收入,这也是垄断利
润转化为个人收入的具体实现形式.据调查,1999年,一些企业超发工资总额
计划的比例高的达到4096,工资外收入占工资总额计划指标的比例,最高的达到
66%.哳这些现象的存在必定造成垄断性行业的工资水平普遍偏高.
另外,垄断经营性企业内部高水平上的平均主义也致使其收入水平居高不
下.在垄断经营性企业内部一般员工收入水平远远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而少数
关键岗位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又低于劳动力市场价位,这种平均主
义的现象必定使其员工收入水平与劳动力市场价位偏离。据统计,我国垄断行业、
企业一般员工的工资性收入比非垄断行业、企业一般员工的工资性收入高出3倍
以上.·
综上所述,我国垄断性行业的高收入主要是由垄断经营体制本身以及垄断经
营性企业的工资管理体制和内部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状况引起的.因此要解决
垄断经营性企业职工收入过高的问题最重要、最根本的出路就是深化改革、打破
垄断,特别是要打破行政性垄断和行政性色彩较浓厚的行业垄断,注重加强对垄
断经营性企业的改造和监管,同时还必须进行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综合配套改革.
。苏海南、狄煌.孙玉梅I‘如何调节垄断经营性企业过高收入'.‘中田经济时报’2001年11月12日.
o同①.
o同①.
,7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掇分化问题研究
四、=元经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特别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
差距不断扩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已成为制约我
国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而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
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原因,我国选择了重工
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这种战略使农业剩余大量地转为工业化积累,据周其仁的估
计,从1952到1982年期间,国家通过价格剪刀差、农业税和农村储蓄净流出等
渠道,从农村获取的剩余达6127亿元,相当于1982年全部国营企业的固定资产
原值,农民和农村经济剩余被剥夺殆尽,∞这导致改革前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长
期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间,我国农村曾发生了两次大的制度变革.第一次是
始于70年代末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这一制度的建立解决了土地——
这一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权问题,第二次是始于80年代初的农村乡镇
企业的崛起,它探索出一条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安置道路。这两次大的制度
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
加.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从1984年到1988年的乡镇企业发展高峰期,乡镇企业
就业平均增速达到24.2%,总产值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速达到44.9%,农民收入
年均增速达到12%。o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当前这两次大的制度变革的效应已经逐渐弱化.农村闯题再一次成为严重制约我
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其中农民增收困难,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增收
困难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尤其是从1997年开始,我国农
民收入增长又进入了一个新的低谷期.从1997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
平均增长仅为3.97%,比改革开放以来24年的平均值7.33%低3.36个百分点,
具体到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收入是停滞甚至是下降的,从
2000年到2002年,全国减收农户占42%。o可见,农民增收问题是相当严峻的.
具体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城乡二元
经济结构的存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一方面使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生产
率大大低于城市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毒昊宝华l‘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经挤学分析',中田科技信息嘲http://r一.chinainfo.gov.cn·2002
年3月20日.
·张学颗,‘对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分析和政策建议',中嗣经济信息月http;//m.ibe.cej.gov.cn,2001
年8月21日.
·韩俊,‘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人民论坛’2004年第2期·

第二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另一方面又使阻碍劳动力流动的户籍制度长期存在,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
村和农业,这在客观上也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下面我们首先来分析由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对农民增
收的影响.
农业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的弱势产业特征,劳动生产率比其他产业低是合理
的,因此,一定程度上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也是合理的,并且是一个世界普遍
现象,即使像美国、欧洲、日本这样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农民与城镇居民之间
的收入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政府都必须通过价格支持、直接补贴等手段予
以适当弥补.而我国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之所以如此之大主要是由长期存在的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造成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
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形态基本上是市场经济或正在向市场经济转轨,尤
其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城市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
用,这有效地提高了各个行业的生产效率.但由于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管理结构极
大地限制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所以,我国的广大农村基本上
被排斥在信息社会之外,无法分享信息技术进步的成果,这就使农业的生产方式
基本上还处于分散、原始的状态,据有关专家估计,当前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自给性占4096左右.o这必然使农村经济发展长期落后,
也必然使农业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据有关资料统计,1990年我国人均GDP为1634元,农业人均增加值为596.25
元,农业生产率相当于平均水平的36.55,到1999年我国人均GDP为6534元,
而农业人均增加值仅为1661元,农业生产率相当于平均水平的比率下降为
25.4%,10年间下降了II.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可
见,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率偏低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农民增收的问题在短期内难
以从根本上解决. ·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长期以来使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的存在对农民增收的影
响.
经济上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执行的是将城市与农村完
全分离的户籍制度.这种户籍制度使农民一直局限在有限的土地之上,严重制约
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直到目前我国农业就业者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与世界发
达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从国际范围来看,从1961年到1970年,美国农业就业
人数每年减少4.45,日本减少4.蹦,欧洲大陆减少4.器,十年里农业就业人数
·韩文秀,尹艳林l t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83期.
·张学颗l‘对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分析和政蘸建议'·中田经济信息嗣http:/,m.ibe.eel.gov.cn.2001
年8月21日.
59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减少了I/3还多.韩国1976年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46%。到1997年,
已经降为12%.而在中国,从1978年到2000年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农业就业比
例只从70.5%降为60%,年均下降仅为I.6%.∞另据资料显示,1988年,一些国
家的农业就业者占全社会就业者的比重:美国3%,英国2%,法国7%,联邦德国
4%,意大利10%,加拿大5%,澳大利亚6%,日本蹦,农业就业者所占比例非常
小,而我国却高达60%,。就是直到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我国的农村人口仍然占
64%.o可见,由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严重限制了我国农村劳
动力的就业和转移.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非农收入的增加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起到
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闯题仍是非常严竣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是乡镇企业,农村
居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快速增长.但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乡镇企业的增
长速度开始放慢,乡镇企业工资增长率也大幅度下降.据统计,1995年乡镇企
业人均工资增长率为36.3%,而到1999年已下降为4.1%.。近年来,由于乡镇企
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更是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了
就业负增长现象.
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另一条主要渠道就是外出打
工.但这种转移大多是农民自发地、无序地、甚至是盲目地进行的.这种盲目流
动不但转移规模小,而且转移到城镇的农民很难稳定下来,始终处于不断的流动
之中,造成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即使农民可以进入城市务工,但因为我国劳动力
严重过剩,市场条件下劳动力无限供给,因此,民工没有谈判地位,基本上没有
社会保障.而且由于农民工拥有的人力资本普遍较低,大多进入的是近似完全竞
争的体力劳动者市场,与城市职工常常是同工不同酬,受到的歧视和刁难非常严
重。据调查统计,近些年来,农民外出打工收入的增长速度已有所回落。
总之,随着城镇下岗职工的增多,乡镇企业效益的下降,消费需求的不振,
虽然非农产业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量的贡献率仍在提高,但与1991年到1996年
期间年均增长30%的速度相比,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的收入增速已回落
了近20个百分点.o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转移、农民收入的增长仍是一项巨
大的工程.
o李成贵‘‘结构转换与。三农’t.1愿'.‘河北学刊'2003年第4期.
·李强t‘现代化对中田社会分层结构之影响’.‘东南学术)2000年第2期·
·车强l‘中国的社会分层',‘新闻周刊'Z002年第34期.
·韩俊I‘增加农民收入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t‘人民日报'2001年5月15日·
’同④.
60
第二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人力资本的差异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花费在人们卫生保健、教育、在职培训和劳动力流动等方
面支出所形成的资本,对个体来说,这种资本能够为其带来未来的货币收入和消
费,对社会来说,这种资本能够为其带来生产要素投入、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
可持续增长.o
当今世界,随着先进技术不断应用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现代经济的发展,
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取代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这就使对劳
动力人力资本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据美国商务部统计,在美国,从1979年到
1982年闻,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蓝领”工人。比如装配工、分类工、包装工
和电焊工等人数减少18%,运输设备产业工人减少1096。而在美国劳工部对美国
2000年就业结构的发展预测中,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企业行政和管理人员、专
业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等三类白领工作人员将分别由1986年的1058.3万、
1353.8万和372.6万增加到2000年的1362万、1719万和515万,增长率分别
为28.7%、27%和38.2%,远远高于总就业水平的平均增长率19.2%.但同期操作
工和农业就业人员等蓝领工人将分别由1630万、355.6万变为1672万和339万,
增长率分别为2.6%和一4.6%.-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人力资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力
资本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日益显现。但同时由于人力资本发
展的不平衡,也引起了我国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这已受到了人们广
泛的关注,虽然大家所持的观点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都认为人力资本水平不同
所造成的相对收入差距是致使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
现阶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
对外开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外开放,我们可以引
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以此来实现自身的快速技术进步.但同时实践也已证明,
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的先进技术总体上具有显著的人力资本偏向性特征,
对人力资本水平具有较高要求,如果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相应的人力资本,这种技
术的应用通常是低效率的.正因如此,发展中国家在整体上增加了对人力资本水
平较高的劳动力的需求,这也就使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劳动者收入水平也相对较
高.换句话说,发展中国家在获得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同时,难免会造成本国不
同人力资本劳动力间的相对收入差距拉大,进而形成全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而收
。许学军t‘技术进步.收入分配与人力赍本形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许学军。‘技术进步,收入分配与人力费事形成',经济科学出版杜2003年版.第嘶页.
61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入分配状况恶化,又会使贫困人IZI失去进一步的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积累能
力,导致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容易失去就业机会,而这又会造成收入分配
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这种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与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之『日J的恶性
循环在包括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也是现阶段我国收入分
配差距不断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有关专家研究得出,我国从1995年至1999
年期间,人力资本因素可以解释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3%。o
通常,在经验分析中,人力资本在居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估计教
育收益率来鉴别的。有研究表明,发展教育既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又有利于经
济增长,教育可以大大改进经济福利.虽然,当前我国的教育收益率还比较低,
大约只有4%,即平均算起来,一个人每多上一年学,将来工作以后可以比少上
一年学的人多获得4%的收入,这与美国12%的教育收益率相比还相差甚远,o但
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教育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正日
益突出,教育收益率还在逐步增加,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因素。
之所以教育会对收入分配差距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因为教育形成了劳动
者个体特质的差异,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也就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劳动者个体
素质和技能的不同,从而也就决定了劳动者在就业和收入分配状况上的不同。在
其它条件相同时,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就业与谋取收入的能力越强,个人受
教育的程度越低,就业与谋取收入的能力越弱.例如,在韩国,一个高中毕业生
的收入是一个初中毕业生的1.18倍,一个大专毕业生的收入是一个高中毕业生
的1.17倍,而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收入是一个大专毕业生的1.52倍,平均来
说,每增加一年教育可以使个人收入提高6%.霍在我国,相关的分析结果也表明,
个人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其收入状况的影响也很大.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
力与文盲劳动力相比,在1988年获得的非农收入的概率要高出近10个百分点,
在1995年要高出20个百分点;与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相比,在1988年要高
出约8个百分点,在1995年要高出约lO个百分点.o另据北京市统计局城调队
对2000户城市居民家庭的调查显示,2004年,北京市收入最高的是研究生群体,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567.3元,收入最低的是未上过学的群体,年人均可支配
收入仅为9049.8元,双方的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I:I上升到2.6:l,回可见,学
历与收入越来越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正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人力资本是决定个人收入及其分配的一个主
。事实I‘中111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卷第2期.
·亭强t‘中田牡会分层结构的新近演变,’载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铀构变化趋势研究’,中困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4年版.
。许学军t‘技术进步、收入分配与人力资本形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
o同o.
。杨润声I‘研究生年收入比立盲高1.4万元’.’‘竞报'2005年2月17日.
62
第=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要因素,所以个人所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不同就必然导致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的
不断拉大.在我国,据有关学者研究发现,1995年与1988年相比,城镇职工的
平均教育收益率明显提高,1995年达到了5.郫,比1988年的水平上升了2个百
分点.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外资企业职工的教育收益率最高,达到了7.1%,
而国有企业的教育收益率最低,为5.2%.在不同地区中,劳动力市场发达的省
份教育收益率较高,而劳动力市场不发达的省份教育收益率较低.o正是这种教
育水平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城乡,地区、行业、所有制之间的居民
收入分配差距.为了获得较高收入,素质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流动或在
城市就业、效益不好的企业职工大量向效益较好的企业流动或到外资、合资企业
就业,这部分人的收入明显增加,从而使居民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据估
计,从1988年到1995年期间,城镇职工工资差异的扩大幅度有1296可以由教育
回报率的上升来解释.-
当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还是比较低的,高中以上的就业
者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还很小,义务教育供应不足,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11
年,只相当于美国上世纪初的水平、日本上世纪50年代的水平.口2002年,我
国的文盲人口还占9.2%,小学初中文化的入口占6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
占4.4%,在全国的教育人口中,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在职人员仅占%.。很多老
百姓没有基本的能力进入劳动力市场,而被排斥在现代化的进程之外.可见,这
种低程度的受教育状况已成为制约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长远性和根本性的
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状况与城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据1982年的人口统计显示,第一产业36%的劳动力是文盲或半文盲,而其他部
门工人这一比率是7%,就职工平均在校时间而言,前者是4.8年,后者是8.6
年.而到1990年的人口统计显示,第一产业仍有22%的劳动力是文盲或半文盲,
而其他部门已经降到3%,职工在校时间分别升为5.8年和9.5年,两者的差距
并未有显著的变化.o当前,据“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透露,我
国城市本科生人数是农村的281倍.·在广大农村,无论是在农业部门工作还是
在非农业部门工作,无论是在农村劳动还是在城市打工,农民接受的低水平教育
·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卷第2期·
’同①.
·韩俊l‘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人民论坛'2004年第2期.
·邦连强l‘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收入分配差距问最探讨'.‘经济纵横'2004年第1期·
o D·篮尔·约翰避,‘缩小甲嗣城乡收入茇距,·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硝站
http://m.ecer.pku.edu.∞,2001年4月2日.
·王新亚、薛凯、孙金矗.贺大为I‘遏制不合理贫富差距’,新华网httpI//m.xinhu帅et.col,2005
年3月1日.

中嗣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都影响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这也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城乡居民之间收
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经美国经济学家D·盖尔·约翰逊分析,中国
农村地区的教育回报是,在校时间每增加一年,收入增长3.5%至5.5%.也就是
说,如果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时间增加4年,达到城市的水平,则城乡工人
的收入差距将会减少15%-2096。呵以说,城乡差距最显著最重要的是教育差距.
综上所述,要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非
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教育,特别是农村的教育,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口的科
学文化素质,培养大批的专门人才,才能把沉重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
力资源优势。
第四节政府宏观调控的因素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与改革开放以后我图政府的宏观调控密不可分。首
先,我国个人税收的公平分配功能弱化,它不但没有缩小居民间的贫富差距,反
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扩大效应。其次,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的制度、法律、
政策、管理等各方面都不完善,导致非法非正常收入大量滋生,这不仅拉大了收
入分配差距,而且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再次,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导致收入
分配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的一些重大政策实施造成了我国城乡、地区、
行业、企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
一、税收公平分配功能弱化
税收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在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方面具
有重要的意义.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征收高额个人累进所得税和遗产税,对
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具有重要作用。借鉴国际经验,我国的理
论界和实际部门也都强调利用税收手段来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但是,从总体上看,
现阶段我国税收公平分配的功能是非常微弱的.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行的税制存在着很多缺陷.在国际上,个人所得税和遗
产税被称为是“缩小居民贫富差距”的“良税”。但是,目前我国的遗产税还没
有开征,公平分配功能最强的只有个人所得税,而个人所得税也并没有像发达国
家那样起到明显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是在1993年10月合并原对外籍居民征收的个人所
得税和对中国籍居民征收的个人收入调节税及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三个税
口D·盏尔·约甜避一‘鲴小中嗣城乡收入差距,,北京大学中目经济研究中心孵站
http://n-.ccQr.pku.e血.cn。2∞1年4月2日.

第二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十多年的贯彻施行中,随着个人收入的上升,我国的
个人所得税收入也相应快速上升.原来三个个人所得税种都己开征的1987年,
收入为7.17亿元,仅占同期税收收入总额的0.34%,而到2002年,个人所得税
收入已达1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15亿元,上升了21.6%,占同期税收收入总
额的7.0蹋,该项比重,更为1987年的20.82倍.∞当前,个人所得税已跃升为
收入仅次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的第四个大税种.然而,由于我国的个
人所得税自身仍存在着较多缺陷,其发挥的公平分配功能犹如杯水车薪.并且,
从宏观上看,一直以来,以个人所得税为主的个人税收不但没有缩小贫富差距,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还拉大了贫富差距.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不够.个人所得税是从结果上对个人收入的再调
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高收入的调节,而目前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对高收入的
调节力度是很不够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以分类课征和代
扣代缴为主的制度,采取的是控制税源的方法,对各类来源不同的收入分别适用
不同的税率,对相同应税所得不区分纳税主体的纳税能力,这就违背了维持税收
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则一一量能负担,因此不能有效保证税负公平.目前,中国个
人所得税中来自便于从源头控制的工薪所得的比重最高。全国平均为46.4%,上
海、北京分别达81.25%和89.82%.同时,个人所得税中工薪所得的边际税率达
45%,比其他收入都高,比国际上通常的水平也高.另外,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
得税一刀切地按2096征收,也明显地对以工薪收入为主的中低收入者不利,储蓄
存款较少的工薪阶层居民承受了较高的税负.·与之比较,随着收入来源日益多
元化,隐性化以及工资外收入的大量增加,高收入者的主要收入并非来自工资,
而是来自其他所得,比如股息、红利、劳酬、租金、出场费、隐性收入、地下经
济等等.而按照现行税制,对这些工资收入以外的各种所得往往难于控制,征免
界限不清,很难保证这部分收入会纳税.例如,2001年,我国征收的660亿元
个人所得税中,43%是由工薪阶层缴纳的。而占有社会财富绝大部分的高收入者
所缴不足10%;·2004年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1737.05亿元,其中65%来源于
工薪阶层.o再例如,2000年,广东省地税所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中,高收入阶层
所交纳的比例仅占2.33%.o可见,这必然致使高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进一步扩大.此外,我国个人所得税800元的低起征点定位也使该税种不能有效
地发挥调节高收入的作用.总之,正是由于个人税收的种种缺陷,才导致了我国
。王诚尧,‘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财政研究’2004年第2期.
。‘中田居民收入分雕现状及对策思考,.中国改革论坛http://Innr.chinareforL org.cn。∞04年l力8
日.
·高淑琼-‘中田收入分配调节的五大难题解析'.‘田民经济瞥理'2004年第1期.
·许凯I●个我改革-新时代版。均贫富’’.‘国际金融报,‘20∞年8月筠日.
●‘个人所得税征f瞄准收入分配不公'.‘工人日报'2001年8月∞日.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税收公平分配功能的弱化.高收入者挣得多,交得少,这在拉大居民间贫富差距
的同时,也刺激了低收入群体的不平衡心理。
其次,农村居民承担的税负较重.中国的个人税收对居民『自J收入分配差距具
有一定的扩大效应,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在城乡之间.从纳税额占收入的比例
来看,农村居民所占的比例份额远远高于城镇居民.1995年的抽样调查数据表
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相当予城镇居民的40%,而仅税款一项他们支付的人均额
相当于城镇居民的9倍.如果再加上上缴各种名目繁多的杂费,它相当于城镇居
民的近30倍.∞而且,我国的税收优惠多集中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税种,农
业税与牧业税涉及的税收优惠项目很少,而前者显然主要是使城镇居民受益,而
后者却并没有使农村居民同等程度地受惠,这样,税收因素就成为促使城乡居民
之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税收使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农村内部。这是因为在
我国农村,各税种基本上是采用按人头分摊的办法征收的,这就使高收入者与低
收入者缴纳的税收额相等,而实质上这种横向公平而纵向不公平的定额税是具有
累退效应的,必然使农村内部税负不公,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再次,税收管理薄弱,偷漏税现象严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之所以实行分类
课征和代扣代缴为主的制度,客观上是因为我国的个人信息体系极不完善,无法
获取个人收入的整体情况,实行这种制度可以便于征收管理,从源头上控制。但
实践证明,这种制度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就是在便利征收的同时,也给偷逃税以
可乘之机,不利于增强公民自我申报的纳税意识。目前,灰色收入、黑色收入已
成为形成我国过高收入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1998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
收了300亿元左右,而据有关专家估计,漏收的高达600亿元.口近年来,根据
有关研究表明,全国平均每年流失的各类税收为5700亿元至6800亿元,占国民
生产总值的7.6啕.1%。o这种严重的税收流失现象一方面使一部分人的财富迅速
扩大,另一方面削弱了国家必要的再分配能力,难以有效地援助弱势群体,从而
加大了贫富差距.
总之,我国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是弱化的,它不仅不能有效地缩小贫富
差距,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贫富差距还具有扩大效应.下表是我国税收调节前后
居民收入分配的趋势变化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分析,看一下具体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
。事实、赵人伟I‘中固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 .
·杨宜勇I‘中田居民收入差距为何拉大,。‘中图经济时报,2000年5月21日·
·王新亚、群凯、孙金麓,贺丈为l‘遏制不合理贫富差用’.新华同https//,m.xinhuanet,.c∞t 2005
年3月1日.

第二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袭2--I 我国1995年税收调节前后居民收入分配的趋势比较
级别每级占总税收前每级占税收后每级占
人口百分比总收入的百分比总收入的百分比
第一级20 5.5 降低
第二级20 9.8 变化不大、不明确
第三级20 14.9 变化不大、不明确
第四级20 22.3 变化不大、不明确
第五级20 4'7.5 提高
资料来源:1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第四列为张旭伟所作的趋势估计。引由高墙勇:《收
入分配:经济学界如是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页.
.在上表中,第一级和第五级居民分别处于农村与城镇,而税收因素一是拉大
城乡差距,二是拉大农村、城市内部的贫富差距,在税收调节后,这两级居民税
后收入比例分别是降低与提高;第二、第三、第四级构成我国居民的主体,由于
税收公平分配功能的弱化,这三级的居民在税后收入比例变化不大,也不明确。
=、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大量滋生
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并非全是合理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相当
一部分是由非法和非正常收入引起的,对此很多研究者都给予了分析。张维达等
人(1995)认为收入差别扩大的不合理因素有;市场发育不健全造成的过度投机炒
作;非法经营、谋取暴利;分配秩序紊乱,滥用分配权;体制转轨中不平等的市
场环境等等.赵人伟等(1999)也提出了体制变迁中的无序因素即寻租、内部人控
制和垄断.学者纪玉山认为。如果能仅以非法和非正常收入为统计对象而画出洛
伦兹曲线的话,那么基尼系数大概不会低于o.9.毋可见,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存
在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非正常扩大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随着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法律、政策、
管理等方面都还不是很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利用各方面的不完善来获取
高额的非法非正常收入:有人走私贩私、制毒贩毒或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牟取暴利;
有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侵吞公有财产,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巨额资金;有人偷税
漏税,把应上缴的巨额税金变为个人收入l有人利用公司上市非法获取原始股,
窃取内部消息获取股票差价收入;有人利用国有企业改革之机,侵吞巨额国有资
产、资源,等等.据有关权威部门估计,从1982年至1993年同,国有资产流失
达6000-8000亿元,大部分直接或间接地流入个人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成为近
·陈晓东t‘我重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研究评述’.‘宏观经济研究'200{年第4期·
67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些年来我国出现高收入阶层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我国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的
重要原因之一.国另据有关专家估算:仅仅从1990年至1995年阃,金融机构流
失的利差就约达3000亿元;在土地批租中流失的国家应得的差价收益达4000亿
元;在基建工程、项目审批、进出口批文、一些商品的交易和采购中,行贿等造
成的国家和法人收益或资产的流失约达5000亿元,可见,通过非法非正常途径
所流失的收益是巨大的,从而也就必然会对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铡算:从1988年到1997年间,由于各种非法
非正常收入的存在而使我国居民正常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平均扩大了17.64%。o
而这种由非法非正常收入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非常不利于我国的经
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理念和运行规则
的深入人心,人们对通过合法途径所取得的高收入、所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已逐
渐有所理解和认同,而引发人们不满的基本上是体制外的灰色收入和法制外的黑
色收入.虽然以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为基础形成的高收入群体仍属于支流、暗流,
但他们的不法行为造成的社会消极影响很大,影响了人们对高收入阶层主流的正
确理解,甚至也影响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正确理解,这是非常有害的,必须引起
高度的重视.
其实,收入分配中的许多问题是同转型期的复杂性联系在一起的,许多不正
常收入乃至非法收入都同转型期的种种无序状态有关.我们绝不能把这些问题归
罪于改革本身,从而否定改革的大方向,只有深化改革,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同时通过法律手段坚决而有力地打击非法非正常的“致
富”.才能从根子上解决转型期的无序状态所带来的问题,也才能改进我国的收
入分配状况.
兰、政府经济政策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嗬
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与政府的宏观调
控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有非常大的关系一之所以如此,是因
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几乎成为现
代化建设、社会发展的代名词。一时间。经济效益问题成为一切事情的判断尺度
和评价标准.相应的,所制定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也就更加注重效率的提高。而
缺少对公平的重视.因此,在实践中也就必然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总的政策导向是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
由余出莽I‘对我嗣当前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若干慰考',‘湖北大学学撤'(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
期.
●白书样·‘屯确认识和对待我固日捕的基尼系数’.‘经济与管理研兜,2002年第3期.
68
第二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起来.这一政策导向的制定和实施确实促进了我国整体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同时
也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平等性带来了严重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
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实施体现出来的.
一是地区优惠政策.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允许东部地区率先进行市场经济体
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在税收、信贷、投资等方面实行了区别于中西部地区的优惠
政策,这就使东部地区率先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吸引内地人才和资源为其所用
而迅速发展起来。而直到1991年,国家才对内陆边境城市、沿江城市和内陆省
会城市实行开放,但此时这些地区在基础设施、资金、技术等方面与东部沿海地
区相比已处于劣势,已失去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东部地区平等竞争的能力和平
等发展的机遇.因此,一直以来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远远高于中
西部地区,拉开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
二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优惠政策.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针对过去所有制结构
过分单一的弊端,在所有制关系上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
发展,国家为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制定和实施了包括税收、贷
款等在内的各种优惠政策,大大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国有企业不但没
有享受到各种优惠政策的好处,反而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社会义务,再加上
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未理顺,政企没有彻底分开,所以,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就
显得力不从心,这样,就必然使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也就必然使其收
入水平差距明显拉大.
三是行业优惠政策.多年来,我国一直对某些行业实行垄断经营,比如电力、
电信、烟草、金融、保险、民航、铁路等等,这些行业依靠实行制度性垄断,获
取高额垄断利润,因此其职工的工资相应较高,这也是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
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四是不平等的金融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为了治理通货膨胀,我
国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又安排了一
套更加严厉的金融信贷制度,这样,在紧缩货币政策的条件下,资金显得空前短
缺.而此时,银行采取的是对地区、企业授信并在内部实行贷款终身负责制,因
此,这必然导致越贫困的地区、越是需要解困的企业越贷不着钱,而越是发达的
地区、越是富裕的企业越容易贷款.相应的,也就必然使富裕地区或企业的劳动
就业和收入状况远远好于贫困地区或困难企业,从而拉开了二者的收入差距.
另外,金融制度和政策的不平等还反映在城乡之间.城市资金供给充裕,农
村资金供给严重不足.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各大银行从农村纷纷撤走办事
机构,对乡镇企业实行只存不贷或多存少贷的政策.与此同时,中央政府还撤消
了农村合作基金会,并将合作基金会连同原有的呆滞帐一同并入信用社.通过这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乡镇企业和农民的贷款越来越难.更严重的是,农村
资金向外流出则越来越多,据统计,从1997年到2000年,农村仅通过信用社和
邮政储蓄渠道,就净流出资金数量高达3477亿元.o这更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
发展机会和增收空间.
五是向城市偏斜的积极财政政策.近些年来,国家财政为拉动经济增长发行
了巨额国债,这对于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空间都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但
这次主要依靠圉债促进的经济发展,对大中城市关注过多,而对小城镇和农村关
注不够.比如,从1998年到2002年的5年里,国家共发行了6600亿元国债,
而其中为农林水等安排的建设资金仅2800亿元.o再比如,1998年,国家财政
的医疗卫生投入是587.2亿元。其中用于农村的只有92.5亿元.o通过几年的建
设,城市的水、电、路、通讯、医院、学校等公共物品的供给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越来越小,而与我国农村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并且在农村中,对农林水等基础设
施建设的投资,如大江大河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等等,也多是从全社会的角度考
虑的,而国债中直接用于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份额很小,
农民直接受益的规模和程度很有限。因此,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城乡之间的收
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
六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上涨政策。对居民收入分
配带来直接影响的另外一项政策,就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政府为国家机关事
业单位涨工资.在1998年至2001年间,中央政府先后给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
人员连续几次大幅度增加工资,受此影响,其他行业也随之相应调高职工的工资
水平.而此时正值国家机构改革和企业改组改造时期,这一时期仅国有单位和城
镇集体经济单位的职工人数就分别减少了3404.2万人和1591.7万人.回此期间
大幅度增加工资必然拉大在职职工与离职职工之问的收入差距.而且,增加工资
是在城市居民之中进行的,农民并未从中收益,加上这一时期农产品价格持续下
跌,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连年下滑.这样,城
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进一步扩大.
七是以调节供给为重心的农产品供求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供求
政策的重心是调节供给,而调节供给的核心则是不断增加农产品的供给数量.虽
然这一政策适应了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产品短缺状
态的逐渐消除、全国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以及市场情况的变化,这种单一的数量
。马晓拇t‘对当前收入不平等状况的分析),‘红旗’2003年第16期.
o同①.
·肖俊誊,‘城乡收入差距态势与对簟建议—-(收入分配与社会稳定>研究报告之五',中国财经论文资料同
http'J/www.b02000.com,2002年1月22日.
’同①.
70
第二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供给政策应该随之做出调整。然而在经济体制和市场供求状况都发生了根本改变
的情况下,我国的这一政策并未随之变化,而仍然是以追求数量供给为主.比如,
对较早由市场决定供求的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禽蛋类等农产品,虽然中央政
府不直接参与其购销活动,但要求各大中城市政府采取包括直接投资在内的多种
措施以增加数量,像“菜篮子工程”;而对主要由中央政府计划控制的粮棉等产
品,则基本上是政府垄断、价格支持、直接参与市场购销活动.虽然。这一政策
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保证了农产品数量的供应,但这种以追求数量为主的供给
政策必然受到市场需求约束的影响,从而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影响
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从而也必然影响我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
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出现过两次缩小,一次发生在
1979年至1983年期间,城乡收入比率下降了60个百分点;另一次发生在1995
年至1997年,城乡收入比率两年中下降了近40个百分点.而这两次都与农副
产品收购价格的大幅度提高密切相关.相对于1978年,1983年农副产品收购价
格提高了近50个百分点;相对于1993年,1997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幅度
比农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升幅度高出近90个百分点.∞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
以后,由于农业连年丰收,大宗农产品市场出现产品积压、价格下跌,政府由于
受财政能力的限制,没有能力继续通过敞开收购来维持市场价格,只得适当降低
政府保护价,并使部分品种逐步退出保护收购范围,因此,政府对农副产品的收
购价格不断回落,农民的收入大幅下降,相应的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就不
断拉大.据专家估计,仅从1997年到1999年期间,粮食、棉花价格的下跌就使
农民收入约减少3500亿元之多.口从1997年到2000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降低
了25%,相应地城乡之间人均收入比率上升了25个百分点.·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是有利于高收入群
体增加收入,而对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的环境却没有多大变化;有利于城镇居民
收入的增加,而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利于东部沿海
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增加,而中西部地区却远远落后;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收入
水平的提高,而公有制经济除了垄断行业外,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近些年来,虽
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农业税收的减免,我国低
收入群体的收入状况有所改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问题仍
然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
·事实。‘中田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卷第2期.
·吴硬,陆学艺,刘文朴·‘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期.
o周①.
7J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横分化向厝研究
第三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两极分化
改革歼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确,实不断拉大,但这种差距到底已经扩
大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昵?对此问题人们回答不一,其中争论的焦点就是我国的收
入分配领域是否出现了两极分化。概况起来,可以说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即“两极分化论4和。两极未分化论”,持每种观点的人都提出了一定的理论依
据和事实依据,本文在导言部分中已经对此作出了概况.但经过分析,很多理论
逻辑存在缺陷,难以令人信服.本章笔者就将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两极分
化的理论界定为依据,来分析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区别,从而
得出我国现阶段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的结论,并对我国一定程度的两极
分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和论证.
第一节两极分化的理论界定
两极分化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时提出来的论断。他深刻
地阐述到:“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规模和能力越大,从
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
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
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
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是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
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
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o“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
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
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
的积累。”o
从马克思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什么是两极分化的理论界定包含两
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说一个社会中存在着两极
分化现象;一是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二是存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而
后者是更为本质的界定,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正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
“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
关紧要的对立,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立,还
由‘马克J6}思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杜1972年敝·第?07页·
·‘马克世思幡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牡1972年版-第706贝·
'2
第三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两极分化
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o而前者关于财富的差距和贫富的对立,则是资本
与劳动对立的表现形式,更准确地说,是对两极分化的量的界定.
社会中的物质财富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种。而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本
质上是指对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这种占有不平等所产生的对立只是在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下才开始出现的.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以“劳动者和劳动
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问的分离为前提”的.o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两种极不相同
的商品所有者必须互相对立和发生接触;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
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
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o这种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他们本身既不
象奴隶、农奴等等那样,直接属于生产资料之列。也不象自耕农等等那样,有生
产资料属于他们,相反地,他们脱离生产资料而自由了,同生产资料分离了,失
去了生产资料.”田并且“资本主义生产一旦站稳脚跟,它就不仅保持这种分离,
而且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这种分离。”o即“在一极使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
资料转化为资本,在另一极使人民群众转化为雇佣工人,转化为自由的‘劳动贫
民’.”哒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永恒的自然规律”.这一“永恒的自然规律”
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基础、特征与结果,也是资本主义两极分化产生的根源。
而由这一根源所决定的两极分化的表现形式则是物质生活资料占有上的贫富悬
殊,也就是说,一方面,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随着资本的扩大,他们就愈来
愈把社会的财富据为已有,过着愈来愈富有的生活;另一方面,不占有生产资料
的雇佣工人,只有出卖劳动力,其它则一无所有,生活愈来愈贫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述的两极分化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两极分化就是生
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生产、剥削和资本积累等条件下的产物,而私有制是两极分
化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即“无产阶级和富有是两个对立面.它们构成一个统一的
整体.它们二者都是由私有制产生的”.o正因为私有制是构成两极分化的前提和
基础,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归结为消灭私有制,建立公
有制.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建立为彻底消除两极分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在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展,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现象
o‘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杜1972年版,第117页.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杜1972年版,第782,页.
o同@.
o同②.
o同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8页.
·‘马克露恩格斯全集’(第2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怕页.
73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的出现,两极分化还是一个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对此,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
创始入的思想,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对其作了深刻的阐述.
他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①“如
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
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
新的资产阶级”.·“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
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o“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
分析邓小平同志的论述,可以概括出其对两极分化的理论界定主要包括以下
几方面:一是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
裕;二是如果出现了两极分化,就表明阶级分化已经产生;三是两极分化是指剥
削者与被剥削者两极之间的收入反比关系,也就是“富的越富,穷的越穷”.可
见,这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两极分化的论述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即所谓
两极分化是指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商品生产为条件。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贫富差
别扩大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含有阶级分化的内容.
第二节关于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关系的探讨
经过前两章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现阶段在我国的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严
重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现象,致使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十分悬殊。也正因如此,
从而引发了人们关于我国是否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的讨论。那么,出现了贫富差
距就是两极分化吗?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从目前的一些研究来看,在关于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关系的探讨中,很多入
常常把二者混为一谈,认为贫富差距的存在就是两极分化的出现.其实,这是完
全错误的.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贫富差距并不等于两极
分化.
首先,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看,除原始社会外,在其他的私有制社会形态
中,人们对社会财富的占有都是不均等的,即人们对使用价值和金融资产在占有
的程度上是有区别的,因此只要存在私有制,贫富差距就不可避免.但两极分化
却与之不同,两极分化不是一般的的贫富差距,而是社会成员间贫富差距扩大到
o‘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杜1993年版。第1II页.
‘‘邓小平文选)(第3眷)。人民出版社1993年敝.第172页.
o同@.
。‘邓小平文选’(第3眷).人民出版杜1993年版,第373页.
7.
第三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两极分化
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虽然它也代表了一种贫富分化状况,但
是这种贫富分化已经发展到了极端,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会带来重大的影
响.
那么贫富差距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两极分化呢?对此不同的人、不同
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比如,有的学者认为基尼系数超过了0.4就算是
两极分化了,而有的学者认为应当是0.5;而采用五等分法测量时,到底最高收
入者相当于最低收入者的多少倍才算是出现了两极分化,就更难达成共识了.然
而,虽然两极分化的数量界限还没有定论,但当前比较流行的像洛伦茨曲线、基
尼系数、五等分比差法、十等分组分析法,泰尔指数等方法在说明贫富差距的具
体程度时,还是科学有力的。虽然这些分析指标仅仅局限在对贫富差距的量的测
量上.但当这些指标显示出贫富差距已经相当大的时候,就隐含着两极分化的可
能性.对这种可能性如果不加以任何限制和引导,而是任其发展,就会走向两极
分化.
但同时笔者也认为,两极分化虽然是贫富差距进~步扩大的结果,但两极分
化不仅仅是一种静态意义上的贫富差距扩大,它所表现的主要还是贫富差距不断
扩大的一种趋势,即富的越富、穷的越穷.这种富的越富、穷的越穷既有绝对的
即在某段时期内。富有者的绝对(实际)收入不断提高,而贫穷者的绝对(实际)
收入不断下降;也有相对的即“贫”通常表现为相对的贫,只是相对于富有者财
富增长的速度或相对于社会财富增长的速度来说,贫穷者在社会总价值中分得的
量越来越少.如果我们仅仅将。贫”和“富”绝对地理解为向“两极”发展,特
别是将。贫”理解为。赤贫”或绝对贫困化,那么对两极分化的理解就片面了.
以上的分析只是从量的规定性上对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的关系作了阐述,而
实质上,它们之间最本质的区别还是表现在质的规定性上.
从第一节关于两极分化的理论界定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所阐述的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是以资本主义私
有制的存在为前提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小生产者向两极分化:少部分人因占
有大量生产资料而成为资本家,剥削他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绝大多数人因丧失生
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沦为无产者,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也就是说,从根本上讲,
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是劳动依附于资本权力的结果,是富有者对贫穷者劳动的无
偿占有,体现了富有者和贫穷者之间在分配关系上的对立和根本利益上的矛盾·
并且这种依靠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收入进行的两极化分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正是因为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产生和发展,才塑造出
了两个对立的、能够采取统一行动的贫富两极利益共同体,即越来越富的资本家
阶级和越来越穷的无产阶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两极分化既是一个经济范畴,
中陶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阿极分化问题研究
又具有阶层或阶级属性.而贫富差距却不具有这些最本质的规定性,贫富差距只
是收入分配或财富占有上的差距扩大.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两极分化的产生基础和实质的分析是科学
的,他指出了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之间的最本质区别.
综上所述,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从量上看,只有当贫富差距扩大到极大程度后才会产生两
极分化l从质上看,贫富差距是任何私有制社会都会出现的一种收入差距扩大到
一定程度后出现的收入差距悬殊现象,它不具有阶级属性{而两极分化则相反,
它实质上不是一个社会现象范畴,而是一个社会本质范畴,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
人占有制是两极分化产生、存在和延续的制度性根源,两极分化具有阶层或阶级
性质;另外,还可以从社会承受力的规定性上来看,如果贫富差距是收入差距不
断扩大。但仍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的话,那么两极分化则反映了一个社会因
收入分配不公与差距过大导致的社会动荡的可能性.一句话,两极分化必然导致
贫富差距,但贫富差距却不等于两极分化.
第三节我国一定范围内的两极分化现象
通过上一节关于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关系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出了一个结
论;两极分化是贫富差距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两极分化的量的规定性就是贫富差
距不断拉大,但反过来,出现贫富差距却并不等于就是存在两极分化,二者具有
本质的区别.那么,具体到我国的现实情况,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贫富差距十分悬殊,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昵7对此问题的回答
观点很多,既有肯定,也有否定,并且双方都提出了各自的理论依据,对此本文
已在导论部分中做了详细分析,这里不再赘述.那么,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的论述,两极分化的理论界定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贫富差距的不断扩
大一一量的标准和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一一质的标准.也就是说,要判断一个社会
中是否出现了两极分化,必须要看其是否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本节笔者就将依据
上述两个标准来对现阶段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悬殊现象进行具体
分析,并且由此得出现阶段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的结论·
一、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一一两极分化量的标准
两极分化的量的规定性既可以从静态意义上来理解,即贫富两极之间的收入
差距或财富占有差距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也可以从动态意义上来理解,即富有
第三牵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两授分化
阶层所占有的社会总财富(收入)比重在扩大,而贫困阶层所占有的社会总财富
(收入)比重在减少,也就是富有阶层的财富(收入)增长速度要比贫困阶层更快.
实质上,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动态上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必然导致在某个时点
上差距程度极高,而这种已形成的差距悬殊又会促进贫富两极间的收入差距进一
步拉大,从而在整个社会中形成明显的极富有人口和极贫穷人口.
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状况无论从静态意义上还是从动态意义上看,都可以
说两极分化已经出现。静态意义上的两极分化可以采用基尼系数来考察。目前对
于我国总体差距的基尼系数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计葬和估计,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
种,即低估计:0.4左右;中估计:0.45左右;高估计:0.5左右,o而无论从
哪种估计来看,我国的基尼系数都是相当高的,即使是最低的估计,也已经超过
了0.4的国际警戒线标准,可见,现阶段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相当严重了.而再
从动态意义上来看,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我国包括贫困阶层在内的所有阶层的绝
对收入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总体上,我国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是越拉越
大,一些人越来越富有,而一些人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极富有人口和极贫穷人口同时生成.至于“两极”的大小该如何确定,是采用五
分法,还是十分法,或者是二十分法?从我国目前贫富阶层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
选择十分法与二十分法都是可以接受的.-
关于我国贫富阶层之间的巨大收入或财产差距,本文已在第一章中作了详细
阐述,这里不再进行具体分析.在此笔者将要重点阐述的首先是当前我国社会中
存在的大量绝对贫困人口,这也是从量的规定性上对我国目前的两极分化现象做
进一步论证.
当前,中国的贫困人口到底有多少?对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这主要是
因为人们所使用的贫困标准各不相同.而对所谓绝对贫困的界定一般认为是指生
存性贫困,即还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这种贫困当前在我国社会中还是大量存在
的,由此形成的大量绝对贫困人口是目前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的重
要表现.
自从1978年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及1986年开始大规模扶
贫开发以来,我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即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1:3已由1978年
的2.6亿人减少到1999年的3500万人,占农村总人1:3的4%,这充分说明我国
在消除贫困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时也可看出,我国的绝对贫困人口总
量还是相当大的,而且上述数字是以年人均收入635元人民币(按购买力平价计
算每天约66美分)为标准划分的,这一标准大大低于世界通行的每天l美元的
。赵人伟。‘对我田收入分配改革的若干思考'.‘经济学动舂,2002年第9期·
·王检责。‘两种不同类塑的两极分化h‘经济学窜'2000年第2期.
77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兜
标准.o而即使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标准,截至2005年末。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
元的农村贫困人口仍有2365万人,人均纯收入在684-944元间的农村低收入人
口也有4067万人.呵见,我国农村的绝对贫困现象还是非常严重的.如果再按
照国际通行的人均日收入低于l美元为贫困标准来统计,那么我国的农村绝对贫
困人口还将多出好几倍.
而除了农村的绝对贫困现象之外,我们再来看一下城镇。由于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城镇长期实行的是高就业低工资政策,职工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很小,也不
存在失业现象,所以除了少数传统的无工作能力、无储蓄或其它收入来源和无亲
友抚养、赡养的。三无人员”以外,城镇中根本不存在贫困问题,但是,改革开
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城镇中
出现了一批以失业、下岗人员,停产半停产企业工人和内退、退休者为主体的“新
穷人”群体,这些“新穷人”群体不仅相对收入愈益下降,而且出现了绝对收入
下降的情况,这与城市中臼渐形成的富有阶层和财富迅速向富有阶层集中的现象
相对应,形成了两极分化的态势。
具体分析我国城市新贫困现象出现的原因,结果发现我国城市中“新穷人”
群体的形成主要还是由下岗失业引起的,因下岗失业而致贫的群体是近些年来我
国城市“新穷人”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据统计,从1996年起,我国每年有360
万个新下岗职工,o这些人陆续进入失业者队伍,而且其中相当多的人员直接就
转化为了贫困人口.比如,利用1999年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城镇贫困的原因进
行分析后获得的结果表明,下岗失业人员家庭陷入贫困的概率要比一般家庭高出
7—8倍.o另据2000年民政部门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调查摸底结果显示,我国
城镇贫困人口中,由于失业与就业不足(包括在职职工隐性失业、下岗职工和失
业人员)所产生的城镇贫困人1:3占整个城镇贫困人口的62%.呵见,城镇新贫
困人口比较典型地表现为“失业型”贫困人口.
而之所以失业下岗人员如此大规模的地转化为贫困人口,首先是因为再就业
相当困难.这主要有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其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认为有
2亿之多,其中已经进城打工的近年来达4000-4500万人l其--是城镇新增劳动
力,近年来都在800—1000万人左右。垂而如此大规模的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了我
国劳动力的需求总量.据有关部门测算,未来ln年城镇因劳动力新增、下岗职
口伞锋、刘红I‘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协调增长',‘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5l期·
·(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撤’,嗣家统计局嘲http://wv.stats.gov.on,2006年2月28 Et.
·王朝明l‘转型期中国贫困问题的再认识’.‘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事实l l中用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翅,.‘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卷第2期·
o昊碧英。‘城镇重}困t成凶,现状与教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页.
·庸钧一‘中置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华夏出版杜2003年版.第221页.
73
第三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喇援分化
工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待转移,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为2450万人,而
我国近几年来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才不到300万个,即便考虑到未列入统计的部
分,另加20%,也只有400万个左右,这样,每年城镇劳动力需求缺口将在2000
万人以上,∞虽然2004年和2005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分别达到980万人和
970万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国整体的就业压力还是相当严重的.再
加上下岗失业人员本身年龄偏大、素质不高,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所
以常常被排斥在一般的劳动力市场之外,结果就必然使越来越多的失业下岗者转
入贫困人口,从而使全国的城镇贫困人口总量呈累积上升态势.据统计,到2003
年11月,城镇中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贫困人口已达2200万人.o虽然
由于统计标准和估算方法的不同,对城镇贫困人口总量到底是多少的说法不一,
但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规模大约占中国城镇人口总数的4—8%,
绝对数在1500-3100万人之间。田
造成失业下岗人员如此大规模的地转化为贫困人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长期以来我国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严重缺失,难以承担救助社
会贫困的重任.虽然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来
发挥“最后安全网”的保底作用,但相对于我国目前的总体要求来讲,现行的最
低生活保障制度本身还存在许多缺陷,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还必
须进行进一步地健全和完普.对于有关我国社会保障的问题,本文将在第五章中
作具体探讨.
以上我们主要分析的是有关我国城乡的绝对贫困现象.而我国除了一定数量
的绝对贫困人口之外,还有很多人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即相比较而言,生活水平
最低的那一部分人的贫困,这种贫困是任何国家都存在的贫困。至于相对贫困人
口的划分比例,说法有多种,比如,有的按总人口的5%来划分,有的按1096来划
分,还有的曾将收入只及(或少于)总体收入的I/3的社会成员视为相对贫困人
口.●
当前,我国的相对贫困现象也是非常严重的.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
国城市贫困已从绝对贫困向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共存的方向演变.绝对贫困继续
存在,但相对贫困已成为城市贫困的主体.。据2003年城调队对3.6万户住户的
调查,我国城镇lo%的低收入户人均月收入只有216元,其中5%的困难户只有
175元,如果按1096的比例来估算,贫困人口高达5200多万.再看我国农村的情
‘赢椒琼I‘中田收入分配调节的五大难题解析',‘国民经济警“’2004年第l期.
·(2004年,2∞5年田民经济和杜会发展统计公报,。嗣家统计局同http://m.1tns.扣v.cn·
o旁玉明t‘正确看待部分先富与两极分化’,‘创造'2004年第7期.
·唐钧l‘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华夏出版牡2003年版.第18页.
o庸钧l l中田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92页.
·庄慧玲·‘中国城市贫困茑【庭存在的原因及其泊理对毓,,‘上海统计'2001年第3期.

中田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同愿研究
况,由于长期以来农民一直就是我国低收入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农民的相
对贫困现象更为严重,据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统计。当前中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绝
对贫困人口有3千万人,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在865元人民币以下)为6千
万人,两者相加为9千万人.而且这种统计在计算农民收入时,还没有扣除农民
来年生产性的种子、化肥、水、电等的投入.如果把这些费用作了扣除,那么农
村居民人均收入1200元左右的人便只剩下800多元,也应算作贫困人口了.这
样,农村的贫困人口人数将达到1亿5千万人左右.∞可见,从全国总体来看,
我国目前的相对贫困问题也是相当严峻的.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使中国开始了一个新的贫富分化过程。特别是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马太
效应”表现得就更为明显,当一部分人越来越富有的同时,另一部分人却陷入了
贫困.并且,现阶段中国的贫困现象已变得相当复杂,既有绝对贫困,又有相对
贫困;既有长期以来~直存在的农村贫困人口,又有在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双重压力下造就的大规模城市“新穷人”群体:在这部分经济上走下坡路的人中,
既有丧失劳动能力者,又有越来越多的有劳动能力或有部分劳动能力但在劳动力
市场上由于缺乏交易资本(如年龄、文化,技术等等)而没有竞争能力的人.总
之,当前我国主要由长期失业者、下岗无业人员、其他靠社会救济的人、贫苦农
民、早年退休人员、停产、半停产国有企业职工等构成的贫困群体已与我国的高
收入阶层形成了在财富占有上的贫富两极分化.至于有关我国高收入阶层的收入
情况以及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巨大收入差距对比,本文已在第一章中作了详细分
析,这里不再重新阐述,本节的重点就是要通过分析我国大量贫困人口一极的存
在来从贫富差距的量的规定性上对我国现阶段的两极分化现象做一论证.
=、一定程度的资本与劳动对立一一两极分化质的标准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两极分化的理论界定,两极分化在量的规定性上
表现为收入分配领域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但这种量的规定性并不是两极分化的
本质特征.也就是说,不能只根据人们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大小来断定一个社会
中是否出现了两极分化.两极分化最本质的规定性是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即一极
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一极是劳动力的占有者,二者形成雇佣关系·只有由这种
资本与劳动的雇佣关系所决定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才是两极分化.显然,从马
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来看,两极分化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产物,是
·‘失街与新裂之两淘’,博客中田http://jfll08.blogchina.c明.2005年3月22日.
. 80 .
第三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曲横分化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与特征,在同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一极是资本一方财
富的积累,一极是劳动一方贫穷的积累,二者形成对立与分化,并且只要是一个
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的,这一社会就必然产生两
极分化.
那么,通过前面章节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拉大状
况是非常严重的,并且已经出现了极富有人口和极贫穷人口,可以说已经体现了
两极分化的量的特征,由此也引起了人们关于我国是否出现了两极分化的争论.
那么,我国的贫富差距悬殊状况是否是两极分化昵?在此笔者就将根据马克思主
义经典作家关于两极分化的质的界定来进行分析,并得出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两
极分化的结论.
首先,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两极分化”的原本涵义来看,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中资本与劳动的分化.而在我国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公有
制,在这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中,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是不会导致两
极分化的.因为在公有制经济内部不会出现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公有制的性质已
经决定了广大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资本与劳动已经在公有制内部实现了结
合,所以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不会出现全面的两极分化。但是,从另一力面来看,
虽然目前我国仍然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但同时也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而大量私有制经济的存在也就为两极分化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壤.从当前
我国私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可以说这些私有制经济已经具备了生产资料资
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性质。在我国的私有制经济中,一方是资本的所有者,依靠
所占有的资本大量积累财富,一方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他们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
动力为生,二者形成了雇佣关系.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
力为生不是说这些劳动者一定就是一无所有、家穷四壁,他们也可能拥有一定量
的存款和其它生活资料,但是这些却不能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他们必须靠
不停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维持生存.这样,一方是资本的财富积累,一方是
劳动的贫穷积累,必然形成两极的对立与分化.虽然私有制经济目前不是我国经
济的主体,但这种私有制经济的存在。也就决定了我国的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
具有了两极分化的质的规定性,所以我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可以说已经是一定
程度上的两极分化.
其次,剥削关系的出现。
根据马克思关于两极分化的理论界定,应该说两极分化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分
化.而很多研究者之所以认为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出现两极分化就是因为他们认为
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但笔者认为,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一个作为资本化身的资产阶级,但私有制经济所决定的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已经具
有了阶级分化的性质。一部分人通过雇佣劳动,榨取剩余价值,无偿占有另一部
分人的劳动成果而聚敛财富,这是一种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关系.这种以剥削为
基础的收入分配差距就体现着两极分化.所以虽然从整体上说,两极分化在我国
现阶段并没有全面发生,但是在局部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出现了两极分
化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两极分化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
制的产物,在我国由于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且还没有形
成完全意义上的新的资产阶级,所以在全国整体上还没有出现两极分化,但我国
多种私有制经济成分中所存在的资本与劳动的雇佣关系,已经体现了两极分化的
质的规定性,从而也就决定了我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已经出现了两极
分化现象.
第四节我国两极分化的表现形式
通过上一节的论证分析。我们已经得出了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
的结论.那么,我国的两极分化到底表现为哪些形式呢?当然现阶段贫富差距不
断拉大这是两极分化在量的规定性上的表现,这在我国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里本文将不再具体论证。本文在此所提出的我国两极分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从
质的规定性上来说的,也就是说在我国资本与劳动的雇佣关系是如何形成的,说
到底就是我国的雇佣劳动大军是如何形成的.本文认为,当前在我国生产资料公
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条件下,雇佣劳动者的出现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一
是农民与土地生产资料相分离;二是工人与公有生产资料相分离。而与这两种生
产资料相分离的劳动者大部分就形成了必须靠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
大军,他们与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从而也就形成了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
资本与劳动对立.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两种具体表
现形式.
一、与土地生产资料相分离的雇佣劳动者
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土地一直都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而资本主义社会之
所以会出现自由得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就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充满暴力的原始
积累过程中,小生产者被迫与土地相分离,从而受雇于资本,这样也就形成了资
本与劳动对立的两极.而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虽然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第三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两极分化
农民拥有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但土地仍然是以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的性质存在
的,农民只要与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相结合。就不会成为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雇佣劳
动者,而我国现阶段之所以会出现雇佣劳动大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大量的
农民已与土地相分离,这种与土地相分离的劳动者主要形成三部分;一是外出打
工的农民工群体;二是出卖劳动力给土地租用者的打工农民{三是失去土地尘产
资料的无收入农民.这三部分人已经成为我国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中的劳动
一极.
(一)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群体
与资本主义通过资本原始积累的暴力强制使农民与土地分离不同,在社会主
义性质的我国之所以会产生大量离开土地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主要是因为
我国的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中国有9亿农民,其中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
闲置浪费,o而如果是按照美国当前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利润率情况计算,
中国的土地只需要7000-8000万人耕种就足够了.o而正是因为土地有限
而人口众多,才导致了目前中国农民劳均仅2亩的土地经营规模。这不用承l戈
国农户劳均1000多亩的经营规模相比,就是与中等规模的欧洲劳均100亩、小
规模的日本劳均20亩相比也相差甚远,因此中国的大宗农产品在生产成本上不
具各国际竞争力.再加上中国农民大致占总人口的70%,分享约3096非农人口提
供的农产品消费利润,‘o人均所得很难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就使城乡之
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而正是由于有限的土地资源已经不能承载众多的农
村劳动人口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才驱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
力离开土地而进入城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进城农民工约有9400万人,乡镇
企业职工约有13300万人.o另据国家统计局预计,从2001年到2010年,由农
村向城镇转移的人1:3年均可保持1760万人。10年总计可转移人口1.76亿人.
从2011年至2020年,年均转移可维持1520万人,后lO年转移人口总量可为
1.52亿人.今后20年,转移总量约有3.3亿人.·而这些大量与土地分离而转
入城镇的农村劳动人口虽然有些人成为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他人的业主、有些人
成为占有少量资本的自我雇佣的个体工商业者。但是大多数正成为我国现阶段雇
佣劳动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o赵全厚,马洪范,‘和谐社会且标下的收入分配调整及财税对策,,中田改革论坛
http://w,.chinarefor-oFgo cn,2005年4月4日.
·周阳。‘中国的贫富分化还能走多远,.‘经济'2005年3月.
·肖俊彦t‘城乡收入差距态势与对策建议—<收入分配与社会稳定>研究报告之五’.中国财经论文资科罔
http://www.b02000.oom,2002年1月22日.
·‘去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超过9400万人'·‘人民日报'2003年1月15 El-t6日.
·昊摄坤l‘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理论动态'2003第1597期.
83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而作为出卖劳动力的雇用劳动者,虽然农民工与在农村的一般农民相比,他
们已有较高的经济收入,但实际上他们的收入水平还是非常低的.据农业部的调
查显示,2002年,9400万农民工的月均收入约480元左右.另据有关学者对珠
江三角洲6个市所辖9个镇的调查结果显示:打工者的月工资多在300—500元问,
占总体的50.8%,低于300元的占33.3%,500元以上的仅占15.9%,o显然,其
收入水平是处于低收入阶层。而与农民工的低收入水平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他们
的高强度劳动。据山东大学社会学系的调查发现,农民工的工作时问远远长于国
家法定的劳动时间。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一个月休息8天以上的占6.9%,休
息5-7天的占5.4%,休息3-4天的占11.5%,休息卜2天的占12.4%,根本没有
休息日的占63.8%.在正常情况下,农民工每周平均工作时间长达56个小时的
人数占63.9%.o即使这样,很多农民工所担心的还是“失业”和拖欠工资.可
见,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能不说大量的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正处在
被剥削的地位,资本与劳动对立的两极分化现象在我国确己存在。
(二)出卖劳动力给土地租用者的打工农民
农民离开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另一种形式就是流转土地的使用权。所谓
±地使用权的流转就是指拥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
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
形式有多种,除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反租倒包外,入股、拍卖等新的形式
也开始出现。目前,我国以各种形式流动使用权的耕地约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
5-6%,而且多数发生在沿海发达省市.发达地区流转的耕地约占承包地的8-10%,
有些县已达到20-30%l内地流转的耕地约占承包地的卜296。口
而大量把土地使用权流转出去的农村人口除了一部分靠土地流转的承包费、
转让费和租金等生活,一部分外出打工以外,很多人直接就选择在自己流转出去
的土地上打工,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下面以科迪集团的“反租倒包”
为例进行分析. ’
地处河南省虞城县的科迪集团是根在农村,员工大部分是农民的我国著名食
品集团.而它获得成功的一个主要法宝就是“反租倒包”.它的“反租倒包”主
要内容是指科迪集团以每亩地500公斤粮食的“价格”。把农民的承包地“反
租”过来,然后再包给农民耕种,这样,土地成了企业的“第一加工车间”,而
农民则成了企业的“编外工人”.据统计,从上世纪9D年代以来,科迪集团通
过种种形式给农民带来的效益达到2100万元。附近60%的劳力围绕“科迪”从
。卢海元l‘走进城市f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卢拇元l‘走进城市I农民工的杜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rrll‘如何看待当前的耕地流转,.‘人民日报’2001年8月6日.

第三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两极分化
事种养业,公司间接带动的从事销售、运输及配套加工的人数在6万人以上.o正
是因为走进了科迪集团,很多普通农民转变成了合格工人.
目前,在我国类似于上例中的土地使用权流转现象已经很多,大量农民开始
在流转出去的土地上为经营者打工,这已成为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与土地
相分离而转变成雇佣工人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失去土地生产资料的无收入察民
与土地生产资料相分离的最彻底的一部分农民就是失地农民,他们是我国城
镇化进程中形成的~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
而相应的耕地却不断减少.根据统计资料显示,从1978年到1994年16年『自J,
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28.62%,城市建成区面积由8842平方公里扩大
到204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由9938.95万公顷减少到9490.6万公顷.另据2003
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显示,2003年建设占用耕地2291万公顷,比2002
年增加了3.27万公顷,增长17%,并且经济发达地区建设占用耕地尤为突出,
比如,山东省建设占用耕地3.33万公顷,江苏省建设占用耕地2.8万公顷,浙
江省2.87万公顷。三省独立工矿占用耕地合计5.67万公顷,占到全国总数的一
半.。
而正是由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才不可避免地
导致了我国大量农民失去或减少土地。据权威部门的典型调查,现阶段每征用一
亩耕地大约就造成1.4个农民失去土地.1987年至2001年,全国有多达3400
万农民失去或减少±地,而且在未来十年中还将至少形成2600万失地农民.印
那么,目前我国大量失地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状况如何呢?可以说,现阶
段这些因土地被征用而失去耕地这一最基本生产资料的农村人口是已经被彻底
城镇化了的农民,他们最基本的获取收入的来源就应该是参加城镇就业,转化为
雇佣劳动力.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再加上失地农民本身文化
素质偏低,没有其它劳动技能,适应性较差等不利条件,所以在竞争日渐激烈的
城镇劳动力市场中他们始终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很多失地农民即使上了岗,也
容易下岗,成为就业无着落、生活无来源的失业者.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对失地
农民的安置方式主要采取的是货币安置,比如,以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员
为例,其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浙江省对lO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的抽样调查
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置,
·王慧t,彭俊l‘解读科迪,.‘人民日报’20∞年11月27日.
。转引自求戈。t中置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中田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卢海元I‘走进城市l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杜2004年敝.第155.1砧页.
15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比例更高达94.1%.。而这种“要地不要人”的城镇化模式,没有使失地农民的
长远生计得到制度保障,并且即使是货币安置,在实践中其货币补偿标准也是非
常低的,安置补偿费远低于人口安置的实际社会成本,因此目前很多农民在失去
土地以后,生活水平明显下降,甚至出现返贫现象,成为既无任何生产资料,又
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城镇新贫困群体.据一些城市的典型调查显示,失地农民已
经超过城镇低保人口的20%,个别地区甚至超过80%.口更严重的是,很多失地农
民已经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所以,可以说,这
一既失地又失业的低收入群体目前也正成为我国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中的
贫困一极.
综上所述,正是通过以上三种形式,才使我国的大量农业人口开始向雇佣工
人转变.虽然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与土地相分
离的方式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暴力方式完全不同,但是不管农民与土地相
分离的形式有何不同,其实质的结果都是使大量的农业人口离开土地而转变为出
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从而形成两极分化中的劳动一极。虽然作为与资本相对
立的劳动一极,雇用劳动者的生活不一定是绝对程度上的贫困,然而相对于资本
一极的财富积累来讲,劳动一极永远“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
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与公有生产资料相分离的雇佣劳动者·
我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公有制经济内部,广
大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者与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在本质上实现了结
合,因此在公有制内部不存在资本与劳动的两极对立.但是,‘由我国现实生产力
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我国当前国情是不能实行完全单一的公有制,而必须是允许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样就产生了大量的劳动者与公有生产资料相分离,而
受雇于私有制经济,成为雇佣劳动者.在私有制经济内部,劳动与私人资本相结
合,形成了雇佣关系,产生了剥削,也就具有了两极分化的实质。
那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情况.众所周知,改革开
放以后,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获得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01年底t
我国个体工商户已达到2433万户,注册资本为3435.79亿元,比改革开放初的
1981年分别增长了12.3倍、686倍;私营企业达202.85万户,注册资金为1.8
万亿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了21.3倍、216倍。1989年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
。卢海元l‘走进城市一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瞥理出版杜2004年版,第156页.
·卢海元I‘走进城市I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贞.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眷),^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8页.

第三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两极分化
率仅为0.67%,而2001年已达20.46%,平均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另掘资料
统计,近5年来,作为民营企业代表的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年度
增长率分别高达22.8%和16.5%,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4.2%的水5F.
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规模扩大的速度也更加迅猛,2001年,民营企业500强的
最低门槛为营业收入2.97亿元,而2002年就提升至4亿元,2003年更增至6.08
亿元,年均增长52%.到2004年,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已超过60%.o
而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从业人员数量也迅速增
加.据国家工商局统计的数字,仅1997年。个体私营企业吸纳的待业、下岗职
工就达353.55万人.o到2001年底,我国国有经济单位共有在岗职工已经降为
7409万人,比1998年减少了1400万人,年均减少467万人,如果按此速度减
少下去,到2010年,国有经济单位的职工总数将减至3200万人左右,减少幅度
达60%.毋而与之相比,到2001年底,个体工商户的从业人员数量则增至4760.27
万人,比改革开放初的1981年增长了20倍l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也达到2713.86
万人,比1989年增长了15.5倍.o另据列2003年的统计,到2003年,国有经
济单位共有在岗职工人数更是减少为6621万人,而个体工商户的从业人员虽有
所降低,为4637万人。但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却迅猛增至4299万人,再加
上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外商投资单位的863万人和其它的一些公司、企业的从业
者,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数量已超过1亿人.·
而这些大量的与公有生产资料相分离而与私人资本相结合的雇佣劳动者也
正成为现阶段我国雇佣劳动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成为我国一定程度的两极
分化现象中的劳动一极.虽然我国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劳动与私人资本
的结合具有客观上的必然性,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说它具
有两极分化的实质也不是说对它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只是笔者在此所要论证的观
点就是与公有生产资料相分离而与私人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已
经具有了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下两极分化的性质,它是我国现阶段一定
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一资本占有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劳动
在资本的剥削下生存,而由此所带来的必定是资本的财富积累和相反的劳动的贫
穷积累,资本与劳动二者之间的贫富差距必将不断拉大,由此所产生的社会矛盾
也必定更加突出.
o唐海滨。‘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12月12日.
·‘非公经济发_16E论坛发布对民企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新浪财经捌http://finance.·iI饥co‘伽·2005
年lO月12日.
·董生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理直气牡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刘迎秋。‘我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奉态势’。‘经济日报)2003年3月4日.
o同①.
o‘中用统计年鉴2004)。中固统计出版社2004年9月版.
87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第四章我国存在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的客观必然性
通过上一章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出了现阶段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现
象的结论.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两极分化理论,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
产物,资本主义的现实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么,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所出现的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是否和马克思主义的两极分化理论
相矛盾呢?是否和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目标相矛盾呢?其实并不矛盾。现阶段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历史发展的进步.我们所要警惕的只是极端程度的
两极分化.本章就将对此进行分析和论证.
第一节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必然性
到目前为止的人类历史证明,每一种社会形态在其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都
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收入分配差距,纯粹的平均主义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任何
经济体制下部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在原始社会的不同氏族、不同部落之间,收入
分配差距也客观存在,就是到了共产主义,也不是纯粹的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只
是小生产者的理念或幻想,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居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是“大锅饭”、平均主义。
这种格局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它和历史
发展的规律是相违背的。所以要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拉开收入分配差距,
打破平均主义,这已成为居民个人收入分配上的一个理性的、合乎逻辑的和自然
的选择.正因如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在我国成为配置资源的最主要力量,
我国逐步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体
系.在这种收入分配制度体系下,不同的社会成员、不同的经济组织因竞争能力
的差异、劳动贡献和要素投入的不同,收入分配差距开始逐步拉大.而这种在经
济市场化中所形成的收入分配差距特别是初次分配领域的收入分配差距正是我
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不仅是以上分析的它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
求,而且它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客观要求.有人认为,根据邓小平理论
的阐述,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而现阶段我国却出现了收入分配
差距不断拉大以至贫富差距十分悬殊的现象,这是和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目标相矛
盾的.其实不然,所谓共同富裕,就其质而论是消除剥削;就其量而论是消除贫

第四章我国存在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的客崩!必然性
富差距,使不再存在贫穷者.但即使是共同富裕仍会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因此
拉开收入分配差距与走向共同富裕二者之间不仅不矛盾,而且收入分配差距的拉
开正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要求. ’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根本不存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而是纯粹的平均主义,
但这种平均主义不但没有使我国走向共同富裕,反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导致了我国整体上的共同贫穷.因此,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识到,要
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就必须要允许收入分配上拉开差距,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自己
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后,正是在“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的总体政
策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国的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才得到了迅速发展.从
而也就使人们既可以在公有制经济中获得收入,也可以在个体、私营、外资等非
公有制经济中获得收入;既可以获得按劳分配的收入,也可以通过各种生产要素
的投入获得其它收入,如股息、利息收入,债券、股票交易收入,出租土地、房
屋取得的收入等等.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在必然促进我国生
产力迅猛发展、个人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必然会导致我国社会成员间的收入
分配差距不断拉大,而这种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也正是我国由平均主义、共同贫
穷走向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由之路.可见,实质上,要求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
的拉开并不可怕,我们正是希望利用适度的收入分配差距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所谓适度就是指收入分配差距(贫富差距)的拉大不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在这个
限度内,可以说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与实现共同富裕是成正比的,收入分配差距
的存在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前提条件.
再者。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已成为我
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因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竞
争法则必然会使有些人变得富有,有人些变得贫穷.比如,在市场的竞争机制下,
一些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不断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盈利丰
厚,企业职工收入随企业收益的增长而增加;而另一部分企业受资金、技术、人
才的限制,拓展市场乏力、效益下滑,甚至破产倒闭,企业职工收入随之降低,
有的工人甚至失业.这样,不同企业职工之问的收入分配差距必将不断拉大.再
比如,市场竞争的作用也必然会使资金、资源、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流向经济比
较发达的地区,以获得最大的效益和回报,这样,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必
将不断拉大.总之,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是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换句话说,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居民『HJ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它
是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以及存在市场竞争的必
然结果.因此对其不能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而要全面认识它的不可避免性和积极
效应,这样才能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收入分配问题的有效解决。
第二节我国必然产生两极分化现象的本质分析
乍一看来,两极分化是一个分配问题。但是通过前面章节的分析,我们已经
清楚地认识到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只是两极分化量的规定性的表现,两极分化必然
导致收入分配差距,但收入分配差距并不等于两极分化.因此对我国现阶段存在
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的客观必然性的分析,除了从收入分配差距上进行论证
外,更重要的是要对标志着我国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本质规定性进行分析,即资
本与劳动之间的雇佣关系.在我国现阶段。之所以必然产生资本与劳动之间的雇
佣关系主要是由我国当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城镇化的发展实质决定的。
一、一定程度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存在是产生雇佣关系的根源
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
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她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的手中,而
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
么自然而然地就要产生消费资料的现在这样的分配.如果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劳动
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么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蝴可见,
生产条件的分配关系决定着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也就是说,“分配本身是生产
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
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
分配的形式”.o
而正是因为分配是由生产决定的,所以我们认识到两极分化的产生不是由人
们物质财富占有上的差距过大造成的,物质财富占有上的差距只是浮在社会表面
的现象,要分析两极分化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就必须要从生产方式本身束揭示两极
分化产生的根源,首先就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中寻找答案.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两极分化理论,两极分化产生的本质就是生产资料占有上
的不平等,是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它是随着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产生
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页.
·‘马克世耳格斯全集)(第46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敝.第32—33页.

第四章我国存在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的客观必然性
而出现的·正是这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才是人们之间收入分配差
距不断扩大的最主要根源,才使两极分化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现象.
那么,在我国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什么也必然会出现一
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呢?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
位的前提下,还允许和鼓励一定程度的私有制存在,在私有制经济中,劳动者与
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已具有了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性质,即生产资料
归私人所有,资本雇佣劳动,企业主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正是
由于具有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性质的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才构成
了我国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根源.
在此我们说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我国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
根源并不是说对我国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持否定和批判态度,恰恰相反,这种私有
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的存在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生
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本身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我国现阶段的生产
力发展状况及其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当前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除了占主体
地位的公有制外,还必须允许有一定的私有制存在.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
中,还没有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
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毋在我国当前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尚未消失,脑
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也尚未消失,劳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生产者直接形式
的劳动仍然是社会财富的巨大源泉.而正是这种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
决定了我国不具备实行完全单一公有制的条件,而必定是原有的趋向于一元的所
有制结构的解体和多元所有制结构的形成,这样的所有制结构才是向着符合我国
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向发展.(见表4-1)
因此。从本质上说,我国现阶段一定程度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及由其
所决定的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它是对我国现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发展阶段的客观历史属性的承认,是促进我国生产力不断发
啜的客观要求,是由历史发展进程中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历史进步.
表4--1 不同所有制经济形式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
年份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经济
1978 56 43 I
199I 46 46 8
1993 42.9 44.8 12.3
1996 40.8 35.2 24
200l 34.5 32.5 33
。‘马克羼崽格斯全集'(第19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页.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注:1996年及其以前-R-iS是根据因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有关统计资料整理得出.这里需
要说明的是,1997年以后,田家统计局没有公布这方面的数据.本表中2001年的数据是根
据有关资料、井征询一些专家的意见。得出的估计数据.目的是粗线条地显示近年来不同经
济类型结构变动的趋势和大致状况.
资料来源:毛立言:t我国转型期社会分层的范式转换与类型结构玑擘说连线网
http://ww.af$IL COlU,2004年12月21日.
二、使农民与土地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城镇化实质促进了雇佣关系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两极分化的实质是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是二者之间的
雇佣关系.而这种雇佣关系的形成最初是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实现的.资本原始
积累的本质就是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与土地相分离,成为自由得一无所有的雇佣
劳动者,从而与私人资本相结合,这样就必然形成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两极分化。
所以,可以说,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是两极分化产生的根源,而资本
原始积累的过程实质就是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最初形成过程。
而在现代文明社会,两极分化的形成不会再通过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来实
现。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我国,虽然在现阶段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现
象,但这与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形成过程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小生产
者与土地生产资料相分离而成为雇佣劳动者决不是通过暴力的手段来实现的。在
现代社会,小生产者与土地相分离而成为雇佣工人的过程就是城镇化的过程,城
镇化的实质就是使农民离开土地而受雇于资本.
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何为城镇化?所谓城镇化,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的定义,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
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
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也就是说,城镇化的一个本质结果必然是使大量农
民离开土地而进入城市,逐步转变为非农雇佣工人,使一个国家从传统的农业国
步入现代的工业国,同时它也是现代社会中,雇佣劳动大军形成的主要途径,从
而也必然促进在存在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两极分化的形成.但这种两极分化的形
成从城镇化发展的实质结果这一角度来讲,它意味着小生产的劳动者与自己占有
的生产资料直接相结合的落后生产方式的破裂,意味着一极成为劳动力的占有
者,一极成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从而形成较小生产的生产方式更为先进的雇佣
劳动生产方式,因此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马克思曾经这样指出,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的历史.。也就是说,
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杜1972年版.第480页.

第四章我国存在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的客观必然性
使大部分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之关键.因此,具
体到我国的国情,可以说,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庞大的农民群体已成为我围现代
化道路上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障碍。只要还有大量农民离不开土地和农业,中国就
永远不能实现现代化.正是因为城镇化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的城
市社会的历史过程,是社会形态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表现形式,所以它是历史发展
的客观趋势和必然要求,而由此所带来的农民与土地的分离、雇佣劳动大军的形
成、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实践来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多为非农产业发展
的过程,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城镇化过程.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
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化国家必须达
到的10项指标之一就是农业劳动力不能超过全国总劳动力的30%。法国社会学
家H·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一书中指出。“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
处,这就是20世纪下半叶和当今世界给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毋从最近50
多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已由31.2%迅速攀升到
51.14%。o而与世界整体的城镇化发展状况相比,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一直以来都
是比较落后的,但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的城镇化也开始进入了快速
发展时期.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9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由27.6%提高到
30.9%,年平均仅仅提高0.47个百分点.而到200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
36.22%,2001年为37.7%,2002年为39.1%,o到200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
高达40.53%.o如果按照国际经验,城镇化水平达到30%,城镇化就进入了快速
发展阶段的话.那么,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处于这一时期。而且,据
(2001-2002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预测,到205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5%
以上,具有容纳11亿一12亿人口的城市容量,也就是说,今后平均每年我国将
有上千万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
随着我国农业人口的不断减少、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劳
动力是与我国占主体地位的公有生产资料相结合,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受雇于
私人资本的劳动力也将大量增加,从而也就必然促进我国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
的进一步形成。但正如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一样,
由城镇化的发展实质所决定的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也是历史发展的必
然,是由现代化发展进程所决定的历史进步.
。盂德拉斯t‘农民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97页.
o刘峰,‘对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的理性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束戈:‘中田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阿题研究'.中田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卯页.
o同@.
●来戈t‘中田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中田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中陶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第三节关于对邓小平两极分化思想的理解
既然本文得出了“在我国现阶段已存在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的结论,并
且认为这种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的存在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和城镇化进程的必然结果,那么,如何来认识邓小平的两极分化思想呢?本文所
得出的结论是否与邓小平的两极分化思想相矛盾呢?
我们知道,两极分化问题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曾多
次对这一始终在现代化进程中困扰着人们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过深入思
考和阐述,并对改革开放中的许多疑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回答:什么是两
极分化?中国能不能出现两极分化?怎样解决两极分化?等等。本节就将对邓小
平的两极分化思想作以分析和论证,并为本文的“在我国现阶段已存在一定程度
的两极分化现象”的结论提供理论依据.
一、邓小平关于两极分化的思想
对于两极分化问题,邓小平同志极为重视并曾有过多次论述,两极分化思想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邓小平关于两极分化闯题的论述,他基本上着眼于三点:一是“两极分
化”和“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本质层次的范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
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决不允许产生“两极分化”,决不能产生资产阶级,否则,
“改革就算失败了”;三是我们如何才能保证我国不会出现“两极分化”,这就
是,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下面我们就对邓小平的两极分化思想作以具体分
析.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邓小平始终是把“两极分化”
和“共同富裕”看作是体现社会本质层次的范畴.他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西“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
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o“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
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回从以上的论述
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板。第123页.
·‘邓小平文选'(第3眷),人民出版杜1993年版.第138页.
‘I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t邓小平文避,(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页.

第四章我国存在一定程度两梗分化的客观必然性
可以看出,邓小平始终是把不搞“两极分化”与社会主义的“特点”、“重要方
面”、“原则”等联系在一起表述的,而这些都是社会本质的层次。特别是在
1992年南方谈话时,邓小平更是直接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加以概括,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o
正是因为把“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看作是体现社会本质层次的范畴,
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所以邓小平同志认为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
国家是不允许也是不会产生两极分化的.
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在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的背景下,我尽制定了“让
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地区”的政策.而对于这一
政策,很多人表示怀疑,担心这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致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
道路.而针对国内外的各种怀疑,邓小平曾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改革开放的
政策,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不会导致两极分化,更不会导
致资本主义.1979年lO月15日,邓小平在会见格林率领的英国知名人士代表
团时说:。我们要增加我们的国民收入,使人良的生活一步步好起来,但是,绝
不允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产生新的剥削阶级.”01981年12月12日,邓小平
在向意大利客人介绍中国国内情况时又说:“现在我们提倡精神文明,坚持社会
主义制度,始终要注意避免两极分化.要逐步增加人民收入,不允许产生剥削阶
级,也不赞成平均主义.”。1984年11月9日,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
导机构成员、书记处书记贾恩卡洛·巴叶塔时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
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避免
两级分化(所谓两极分化就是出现新资产阶级),但这不是要搞平均主义.”。1985
年3月7日,邓小平出席全国科技工作会议闭幕式,作题为‘改革科技体制是为
了解放生产力》的讲话时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
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
的资产阶级,那我们真是走了邪路了.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
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口1985年8月28日上午,邓小
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罗伯特·穆加贝时又说:“社会
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至于
不搞两极分化,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如果导致两极分化,
o‘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杜t993年版,第3"/3页.
·‘邓小平思想年谁(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t998年版,第1“页.
·‘邴小平思想年潜(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垮昭年版,第210页.
·‘邓小早年谭(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4页.
·‘邓小早年请(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囊1032页.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印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
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1986年9月2日,在接受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电
视采访时的谈话中邓小平也说到:“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
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
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
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o
既然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要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不搞两极分化,那
么,依靠什么才能保证这一点呢?为什么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而在
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不会出现两极分化呢?
对此邓小平说;“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
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o而“只要
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可见,邓小平之所以
说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不会出现两极分化,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也就
是说,不是我们主观上决定不搞两极分化,两极分化就不会产生;而之所以不会
出现两极分化,根本上是由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即生产资料的公
有制保证了我国“不搞两极分化”,相反,如果我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
不“想”搞两极分化也一定会出现两极分化. .
二、如何理解邓小平的两极分化思想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邓小平的两极分化思想无疑是深刻而具体的,但根
据邓小平的两极分化思想,如何来解释和解决现阶段我国已经存在并且在不断扩
大的两极分化呢?本文所得出的“我国现阶段已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的结
论是否与邓小平的两极分化思想相矛盾?如果说我国当前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
的两极分化,那么,我们的改革真的失败了吗?
笔者认为,得出我国现阶段已存在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的结论并不与邓小
平的两极分化思想相矛盾,也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改革失败了.理由如下:
一是。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要“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指社会
主义的主体特征和最终目标。他深知要做到“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必
须以生产力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为前提,而由于社会主义的革命并没有像马克思
和恩格斯所预想的那样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国家并不
具有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因此,他说“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
m‘习I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牡1993年版。第138—139贝.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帮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9同@.
96
第1Iq章我国存在一定程度两撤分化的客观必然性
第二是共同致富.”呗有生产力得到了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
最终目标.
正因为发展生产力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所以在我国
现阶段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而生产力要发展,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我国总结的
一条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不能走“平均主义”道路.邓小平对这一点认识的十
分清楚,他说。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
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
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雷
由于认识到过去错误地把平均主义当作社会主义,严重地损害了群众的积极
性,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认识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可能是整个社会同步地达到,
因此,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就必须打破平均主义.而
事实上,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一步,就是从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开始的.为了打
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邓小平一方面提出要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一方面提出要
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他说,“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
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
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
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
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o
而实质上,邓小平既然提出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
就说明他对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开和一定程度两极
分化现象的出现是承认的。因为在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情况下,
必然有出现人群之间、地区之间的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悬殊的危险.而在他看来,
这只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手段和条件,“一部分地区发
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西因此,
可见,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和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并不与邓
小平所说的“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矛盾,
而是为了更好的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和实现最终目标. ,
二是,邓小平承认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并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这也是在客观上承认了在我国现阶段有可能出现一定范围和一定程
度的两极分化.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存在对两极分化
的天然免疫力.对此,恩格斯早已有所预见,他说;“财产分配日益不均,贫富
o‘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l∞3年版.第172.贝.
。t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牡1993年版.第155页.
。l邴小平文选,(第2眷),人民出版社1994年腹。第]52页.
‘‘邓小平文选'(第3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l∞页.
97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矛盾日益扩大,财富日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这是一切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
基础的社会的确定不移的规律。虽然这一规律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中得到了它的
充分的发展,但并非一定要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才能起作用.”o可见,恩格斯所
说正是阐明了市场经济与两极分化之间的必然联系.在我国现阶段,既然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那么,也就在客观上决定了具有产生两极分
化的可能性.
事实证明,亦是如此,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
逐步建立和完普,随着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已经产生.邓
小平在世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那时我国的贫富分化远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
但邓小平在1993年时就说;。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
现.”o对此,邓小平高度重视,并多次明确提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
须注意解决这个问题.1990年4月7日,他在会见泰国J下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
等人时说z“我们是允许存在差别的.像过去那样搞平均主义,也发展不了经济。
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搞共同富裕;”o同年7月3日,他视察国家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场馆,在谈到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避免两极分化问题时又说:
“现在有些地区,允许早一点、快一点发展起来,但是到一定程度,国内也好,
地区也好.集体也好,就要调节分配,调节税要管这个.”回同年12月24
日,他又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
题。”叼B么,到什么时候才必须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呢?对此邓小平在
1992年初发表南巡讲话时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
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
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实际上,邓小平已承认在我国现阶段已经出现了一
定程度的两极分化,但现阶段“两极分化自然出现”并不是否认了“共同富裕”
的社会主义本质,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必须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
度的时候,注意解决这一问题。
三是,当前很多人之所以对我国是否已经产生了两极分化有不同的理解和争
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邓小平曾经说过一段评价改革成败的非常著名的
话,即“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l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
。I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1页.
。‘邓小半年潜(1975-L997)'(下).中央文献山版社2004年版。箱1364页.
。‘邓小早年谱(1975-l∞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籀1312页.
’‘邓小平年谤(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7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邓小平文选'(第3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374页.
98
第四章我国存在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的客观必然性
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哪么,如何来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承
认我国现阶段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就是承认我们的改革失败了吗?
并非如此,其实,邓小平所说的“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
败了”也是从社会主体和全局的角度来说的.也就是说,只要保证在全国范围内,
在社会总体上不出现两极分化,就可以说我们的改革是成功的.邓小平认识到了
这一点,也牢牢地抓住了这一点.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在我国社会总体上不出现
两极分化呢?对此,邓小平认为,在我国占主体的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的生产
方式必须是公有制.只要社会主体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不是两极分
化,就可以保证不会在全国整体上形成两极分化.正因如此,邓小平并不反对一
定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我国的存在和发展,事实上,他是一直提倡发展多种经济
成分的,只要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是我国现
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既然邓小平承认了一定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我国
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就说明他并没有完全否认在我国会出现一定程度
的两极分化现象,因为私有制经济的存在是两极分化产生的根源.因此,无论在
理论上还是在逻辑上,都不能说现阶段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与邓小
平的两极分化思想相矛盾,也不能由此就说我们的改革失败了.
四是,当前很多人认为我国现阶段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存在的只是收入分
配上的差距,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邓小平两极分化思想中关于两极
分化与阶级分化之间关系的阐述.因为根据邓小平的两极分化思想,两极分化是
阶级关系在分配上的基本特征,是资本主义阶级社会的“特点”,资产阶级的存
在是两极分化的前提,有资产阶级存在就必然有两极分化,反过来,如果出现了
两极分化,也就表明了资产阶级已经产生.这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两极分化思想
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
正是因为邓小平有关于两极分化与阶级分化之间关系的论述,所以很多人认
为如果承认在我国现阶段存在两极分化,也就是承认了我国已经产生了资产阶
级,这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相矛盾的。
其实,并非如此,邓小平从阶级分化的本质来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出现了两极
分化也是从这一社会的整体和全局的角度来说的.如果说一个社会整体上已经形
成了两极分化,那么必然形成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全面对立,这一社会的性质
也就变成了资本主义.正因如此,所以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必须要防止全
面的两极分化.对于这一点,邓小平始终坚持和强调,并且,事实上,我们已经
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然而,虽然当前在我国整体上和全国范围内没有出现两极分化,而且“剥削
·‘邓小平文选’(第3畚).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II页.

中用现阶段收入分配茬即々两栏分化向垤研兜
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再存在”,‘D但是,由于现阶段在我国还
有大量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中的私营企业主和雇佣劳动者之间的
关系仍然具有客观的阶级属性,虽然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但个别资产阶级分
子可能会出现,。因此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剥削,即两极分化还会在一定程度上
存在.
综上所述,邓小平所说的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在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
客观要求,我国必须实行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必须大力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允许和鼓励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必须允许一定范围内剥削的
存在,因此,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自然出现,我们不能由此说我们的改革失败了.
只要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我国的主体地位,我们就不会出现全国范围内的两极
分化,就不会走上邪路.而且,也正是因为我们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可
避免的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所以我们的最终目标才要“消除两极分化”.
第四节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消极效应
通过以上章节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出结论:在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现象的存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并且实践证明,适度的收入分
配差距有利于促进改革与发展,有利于鼓励人们勤劳致富,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开有其合理的、积极的效应,是
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的、必然的要求.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如果一个国家收
入分配差距或者说贫富差距过于悬殊,也必然会对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严
重的负面影响.而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也已经到了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的时候,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所产生的消极效应正日益显现.
一、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严重影响国内消费需求
从经济意义上讲,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与国内消费需求之间的关
系可以解释如下,
首先,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高收入者手中,低收
入者和中等收入者在圉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这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个人
收入分配格局.使各个阶层的消费倾向出现较大差别。高收入者受生理极限制约,
。中关中央文献研究室t‘关于建田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奉).人民出版杜1983年版.第
ll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139页.
100
第州帝我图存扛一定程度两极分化的客观必然竹.
消费倾向持续低迷;使他们的高收入无法转为消费;低收入者与中等收入者有消
费欲望但无钱消费。这些现象的综合结果必然是社会总消费倾向不断下降,并在
一定条件下引发消费需求的收缩和疲软,进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正是基于
此,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
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使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过高问题难以解决.
其次,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直接导致了高、低收入群体间
的消费断层.一方面对于整个中低收入阶层来讲,经济实用的基本生活用品仍是
消费主流,其中相当一部分乡村及城镇贫困居民仍生存在基本的温饱状态,其收
入所形成的购买力不足以支付他们的需要,其消费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
彩电、冰箱、摩托车、洗衣机等的消费远未饱和;另一方面占人口极少数的高收
入群体已有能力购买汽车、别墅等高价商品,高档品、奢侈品已经成为经常性的
消费内容,他们的消费主要是出国旅游、高级宾馆、高尔夫球,高级进口物品等
等,虽然这也可以对我国的消费市场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其市场规模很有限,
这些消费并不能解决我国目前的。商品滞销”问题.
总之,这种由高低收入分化所导致的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分化和消费市场断
层,不仅使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在较长时期内难以充分释放,而且也使我国的产
业结构演进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一些低水平产业生产能力过剩,但又不
能退出市场。只好压价竞争;另一方面高档供给尚显不足,不能成长为主导产业,
这样必定使产业结构升级脱节,产业技术在低层次徘徊,最终使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经济发
展的不平衡造成的,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和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一方面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使我国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不断
提高,而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却受到了严重制约;另一方面由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因此我
国东、中、西三大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中西
部地区相对落后.正是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才使得
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中西部落后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
相差甚远,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虽然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
不断拉大,然而反过来亦是如此,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
101
中圈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首先,从城乡之间来看,我国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就是农
民整体收入水平非常低.而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下必然导致农民消费能力、再投资
能力不强和农村市场、农业生产萎缩,并且最重要的还是影响农民接受教育,结
果必然使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很难提高、农村劳动力再生产受到影响。总之,城
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必然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
实现,丽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地区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对经济
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必然会进一步引导优势生产要素(资金、技术、人
才等)从收益低的中西部地区流向收益高的东部地区;二是必然会进一步压缩中
西部地区居民的购买能力和市场规模,从而制约中西部地区面向地区市场的产业
的发展;三是必然会进一步提升东部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从而提升东部地区市
场在全国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当然,收入分配差距的适度拉开对地区间资源配置
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最终结果
也必将严重制约全国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三、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严重影响了人力赍本的有效形成
伴随着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对经
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突出,然而人力资本的有效形成必然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
收入水平是影响人力资本投资能力的最重要因素。正因如此,我们不能不关注收
入分配差距拉大对人力资本有效形成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但收入分配差距不大,为了
保证劳动者的子女能够入学,国家掌握了全部教育资源并承担了所有的教育责
任,虽然当时国家的财力有限,微薄的教育资源只能允许极少数人入学、升学,
一部分社会成员占用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教育资源,但是却保证了贫困家庭的
子女就学不受经济因素的限制,维护了教育机会的均等。然而这并不是说计划经
济体制下的教育。平均主义”就有利于人力资本的有效形成。在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个人收入分配统得过死,从而教育投入的来源比
较单一,数量增长幅度不大,这样就使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和水平与社
会发展的要求和人口增长的需要不相适应.
改茧开放以后,随着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的建立,“平均主义”的
弊端逐渐被克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效地促进了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教育
公平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第刖章我团存在一定程度f嘶掇分化的客蜣必然性
如果说合理的、适度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予人力资本的有效形成,那么收入分配
差距过大就必然对人力资本的有效形成产生消极影响.突出表现在:由于教育费
用的增加。低收入家庭无力负担,因此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即使有继续深造的能力,
也不得不放弃受教育的机会而进入劳动力市场,而相反,高收入家庭的子女由于
拥有了优越的经济条件,因此相比较而言,他们有条件获得各种各样的受教育机
会,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富有阶层的专
用消费品。而这种由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导致的高低收入阶层间人力资本形成
的差异反过来又会使原本已经拥有较多财富的富有阶层更是通过“学历识别”进
入高级劳动力市场,从而又使原本已有的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拉大.特别是从我国
的现实国情来看,我国的高收入阶层仍是少数,中低收入阶层比重较大,社会整
体呈“金字塔”型结构,这样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对人力资本有效形成的影响最终
结果必然是不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 四、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必将损害社会稳定
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一定程度
上鼓励了人们勤劳致富,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收入分配差
距的拉开必须要维持在一个适当的“度”上,如果差距过大.它也必然引发诸多
危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或者说贫富
差距过大背后伤害的是社会公正.它会诱发或加重失业率上升、群体性事件爆发、
社会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风险,在某个特定的条件下。甚至会使原本属于个案
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演变为整体化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从而严重危及整个
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对此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拉美化”陷阱.何为“拉
美化”陷阱?所谓“拉美化”是一种病态的现代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收入分
配严重不公,贫富差距极为悬殊,接近一半的人Pl长期处于贫困化状态,经济结
构的对外依附性极强,社会矛盾相当尖锐,由此经常性地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冲突
与动荡,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复存在,社会的安全运行长时期得不到
保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拉美化”陷阱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现代化失
败的典型,进而也成为很多国家在处理收入分配问题时引以为戒的典型。
当然,现阶段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远没有达到。拉美化”的程度,但是
也必须要给以高度的重视,因为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随着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
差距的不断拉大,很多民众的心理日渐失衡,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富裕阶层的较高
经济水平和高消费已使很多贫困居民产生强烈韵相对剥夺感,特别是由于在我国
的收入分配领域非规范、非正常收入占相当比重,人们对由这些不合理因素所造
l∞
成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更是愤懑不平,由此引起了一些在经济上受挫的民众采取
了过激行为,比如,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的仇富杀富、集体上访、围攻地方政
府等事件,这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弱势群体对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的强烈不满,
而且也反映了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已成为损害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对策思路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对策思路
在前面几章,本文主要集中力量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现
状、原因、必然性和消极效应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并从理论上论证了
我国一定程度两极分化出现的现实性和必然性.那么,从这些基本分析中能够引
出怎样的政策建议,或者说能够为政策制定提供什么理论依据?对此前文较少涉
及,本章就将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加以论证。
第一节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的分析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一直使当代经济学家们感到困惑,二者之间的内在关
联和制度安排已成为各派经济学解答不尽的两难选择。特别是在一个国家收入分
配差距不断拉大、贫富差距同渐悬殊的情况下,公平与效率如何选择更不只是一
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必须认真对待的社会实践问题。对
此,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采取了对二者进行兼顾、协调的态度,比如,现
代自由主义国家既强调效率,也不得不讲公平;现代福利主义国家很强调公平,
但也讲效率.
那么,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收入分
配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我们是如何来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选择这一突出问
题的昵?这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的提出和实行。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的不断创新,我国收入分配的指导
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传统的平均主义按劳分配逐步转变到“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
分配原则.那么,何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呢?所谓“效率优先”就是指生
产力优先,收入分配应当首先考虑以追求高效率即生产力发展为目标,允许和保
护由于效率差别而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尽可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按效率原
则推动社会经济和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所谓“兼顾公平”就是指在追求效率、
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还必须正视由市场效率差别
而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拉大,必须通过相应的制度、体制和政策把收入分配
差距控制在一个适度的、合理的范围内,从而不致引起贫富差距过于悬殊和社会
对抗.
应当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基本分配原则在我国实行以来,为整
个社会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改革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市场竞争效应和赶超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兜
效应,使得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不
同个人之阃都在市场经济中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相互之间都想赶超收入水平,结
果就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向前发
展.
但是,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收入分配的指导思想确实推动了我国
经济高效率增长的同时,由于对“兼顾公平”认识的不是很清楚,有些人借“优
先”和“兼顾”之差异,有意无意地贬低、轻视社会公平和社会公J下,单纯地为
一切聚敛财富的过程辩护,并且在实践中对“兼顾公平”也缺乏必要的制度、体
制和政策的保障手段,因此在“效率优先”的增长过程中就产生了收入分配差距
不断拉大的情况,并且这种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已产生了诸多危害和不利因
素,已造成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损害.
对此,很多人对在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已经非常悬殊的情况下,应i幺如何重
新认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产生了困惑。他们怀疑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否还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否还应该继续坚持.?一些经
济学家也提出了在新的情况下应该重新构建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结构,应该向公平
倾斜,比如,经济学家刘国光就指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现在就
可以开始淡出,逐渐向‘公平与效率并重’或‘公平与效率优化结合’过渡”。∞
对此,本文认为可以作如下分析:
如果说从市场经济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讲,“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可以
说是一个不太准确的命题.因为“效率”不是优先不优先的问题,讲究效率是经
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公平”也不是兼顾不兼顾的问题,追求公平是人类社
会发展的目标。但是,任何效率和公平又都必须处于一定的现实生产关系中,效
率与公平只能是现实生产关系的效率与公平,自由与平等无不受到现实生产关系
的制约,因此必须根据现实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来解决人类经济生活中的这
一对基本矛盾,当平均主义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时,应当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来
提高效率,但是当资源配置采取市场方式产生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以至于可能
出现贫富差距悬殊、影响社会稳定时,就应当重视收入分配的公平.而“效率优
先、兼顾公平”芷是在这一意义上作出的相机抉择。
改革开放已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落后,难以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
解决众多的社会矛盾,并且长期实行的绝对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体制,
使效率大受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之所以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
配原则,其意图就是要打破原来绝对的“平均主义”,为整个社会提供有效的激
。刘田光t‘进一步t视社会公平问题’.‘中用经贸导刊'2005年第8期.
106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镱选择的对策思路
励机制,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从而带动社会大多数人
.共同富裕.正是在这一收入分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效率有了大大提高,
生产力发展迅速.
但是,随着现实生产关系及其结构、布局的不断更新和调整,在我国当前收
入分配差距已经过于拉大的情况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也不是
一成不变的.当前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公平的重视。因为收入分配差距一旦扩大,
获得大量财富的高收入阶层就可以运用其巨额财富换取更多的机会甚至权力,并
使之成为其进一步扩大财富的源泉,而这种由占有财富差距过大造成的竞争机会
或起点的不平等,必将会使人们在获取收入及财富时,多寡常常并不取决于人们
付出努力的程度.如果这种人们获得收人的多少同其付出的努力大小不相对称的
情况普遍发生时,人们的工作热情就会大打折扣,最终效率也就无从谈起了,因
此在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并已产生诸多危害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加
强对公平的重视.一些发展中国家曾为了赶超而无视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对经
济持续增长的破坏性最终导致的。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经验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
吸取.但是我们这里说更应该加强对公平的重视,并不是说就不要效率,不是要
回到传统体制固有的平均主义,当前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仍然是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还应该继续坚持,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效率,就意
味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而如果可资分配的
社会物质财富不足,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个人收入分配公平,只能是扭曲了的
公平一一平均,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
段上。重新寻求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第二节保障市场调节下的合理收入分配差足巨
要制定正确的解决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政策措施,除了应该重新
审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认清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
距的拉开,哪些差距是合理的,哪些差距是不合理的.通过前面几章的分析,我
们已经知道,导致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迅速拉大、社会分配问题丛生的因素
是十分复杂的,体制上的弊端、法治上的漏洞和政策本身的不尽完善等等,都是
重要原因.其中也有很多人把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
立联系在一起,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根
本原因,从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了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对此,我们一定要
给以正确的分析,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节下的合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一定要
继续提倡,决不能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开全盘否定,否则必将回到旧体制下的“平
中田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均主义0
纵观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我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市场机制本
身确实具有拉开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市场经济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按个人资源禀
赋进行收入分配的机制必将由于个人资源禀赋之问存在的差异而使个人获得的
收入拉开差距.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下,人们在获得资源禀赋的机会和
条件上还有很大程度的不均等,因此收入分配之间差距的不断拉大也是必然的.
但是,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拉大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
识到,市场机制是现代经济运行过程中合理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机制,它对收入
分配的调节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它通过高效配置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资
源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使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增加整
个社会的收入分配量;另一方面,使高效配置生产要素和劳动资源的市场主体在
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实现最大化收入,并使由效率
最大化造成的利益的最大差距进一步激励市场经济活动主体更合理高效地配置
资源.毋可见,这种在市场供求和竞争条件下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收入分
配差距的拉开是合理的、正当的.而且,可以说,只有在市场供求和竞争条件下
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收入分配差距才是合理的、正当的。因为只有在市场
经济的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才表现为一种市场行为,收入分配作为社会
劳动及其成果的交换,才表现为受市场机制调节灼经济效益的交换,而作为生产
要素和劳动效益的分配,只有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才能在根本上得到实现.正
因如此,我们不能因为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和引发了诸多矛盾,
就对收入分配差距拉开的作用完全否认,特别是对市场调节下按效率原则分配形
成的合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更是应该继续坚持.而且,实际上,随着我国改革开
放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市场经济的理念和运行规则已经深入人心,很少有人想回
到“大锅饭”的旧体制。人们对经由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的高收入,对由工
薪、技术专利和资本收益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已经基本能够理解、认同和
接受.普遍认为市场机制是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收入分配的市场化改革是有成
效的,我们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允许一部分人、一
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人们所不满的只是体制外的“灰色收
入”,法制外的“黑色收入”,以及体制内由法律不健全、政策不完善造成的非规
范收入.人们所希望调整和纠正的也是这些不公平现象,以及对过大收入分配差
距的适当调剂,而对于那些合理合法的高收入人们决不否认也不想触动。
当然。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
·林幼平,张澍l(20世纪∞年代以来中田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综述'.‘经济评论’2001年第4期.
108
第五章宏观绎济政策选择的对策思路
的调节作用发挥的也不是很彻底,在实际生活中,平均主义的残余在一些国有机
构、产业部门中还仍然存在,因此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
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尽快建立和健全包括生产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在
内的市场体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全国统一的
市场,提高经济效率,调节资源收益;通过市场供求,提高劳动效率,调节劳动
成果收益;通过劳动力市场配置,提高人力资源质量,调节劳动力资源收益;通
过调节分配收益,实现收入分配效率的最大化.与此同时,要摒弃行业经营中的
非自然垄断因素,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机制,创避公平竞争的市场经营环境;要
完善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创造平等的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管理,严格执法,加
大打击力度,整治假冒伪劣,查处欺诈行为,反对不正当竞争.这样,随着市场
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因素会越来越多地影响收入分配,合法、合理
的收入分配差距必将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非法、不符合市场规则
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必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而逐渐消除. 、
第三节我国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职能
在上一节中我们指出,市场经济配置资源比计划经济配置资源更加合理有
效,我们一定要保障市场调节下的合理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并把经济体制改革
进行到底.但是,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从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市场
只是配置资源的第一个环节也就是初次分配,在初次分配中,由于市场经济本身
包括一种难以抑制的自发倾向,即自发地使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收入趋向子不平
衡和分化,医此市场经济本身不但不能消除贫富悬殊,相反有可能扩大这种差距。
正因如此,我们就要在市场完成初次分配以后,再通过多次再分配对整个收入分
配的过程进行调节。这样才能使社会分配最终实现公正和平衡发展.而无论从理
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要对收入再分配进行调节,都必须发挥政府的有效功能.
在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是这样说的:初次分配由市场来管,再分配由政府来
管. .
现阶段,我国所建立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自发
倾向必然出现,地区、部门、单位、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强者愈
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正逐步显现.虽然经济理论与国际实践都表明,在
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会提高,
之后会是短暂的稳定,在后~个阶段收入分配差距将趋向缩小,而我国也必将经
历这样一个阶段,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国政府放任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的理由,相反,我们在看到根本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将是一个伴随着工业化和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趣研究
城市化发展的长期过程的同时,还需要政府承担起调节收入分配的责任,采取切
实措施,抑制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而在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已经相当悬殊的情况下,政府到底应该履行哪些
主要职能来解决问题昵?笔者认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主要应表现在以下
两个方面:一是运用税收手段调节高收入;二是不断完善城镇低收入者和农村贫
困人口的社会保障.
一、运用税收手段加强对高收入的调节
在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税收,税收
杠杆一直是收入差距的重要调节器.对此,国外已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国内
也有不少研究.而在各种税收中,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直接有调节作用的当然是
个人所得税,目前,经济发达国家一般都实行较为严格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以缩
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然而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却是我国税收
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对高收入的调节始终不到位,这是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
拉大问题未能有效缓解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国的个人所得
税制度存在很多弊病,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长期以来。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
税主体一直是工薪阶层,工薪阶层成为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主要力量,这就使我国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不仅不能有效控制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相反,在一定程度上
起到了“逆向调节”作用,甚至滑到了“劫贫济富”的边缘.关于我国个人所得
税公平分配功能的弱化,本文已在第二章第四节中作了详细阐述,这里不在重复.
而正是因为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未能有效起到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
作用,因此,要想实现公平合理的社会分配,必须对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
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近几年来,围绕个人所得税的修改,法律专家、税务专家、
经济学家、政府官员等都不断进行讨论,目前,可以说,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
展,其标志就是从'2006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
的实施.
此次税法修改主要涉及两项内容:一是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800元提
高到1600元;二是要求高收入者自行申报.
几乎众所周知,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从征收之日起,800元的起征点一直施行
至今,而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状况来看,800元的起征点使
得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主要是由工薪阶层来负担的,可以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低
是“贫富倒挂”.而正因如此,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为业界讨论最多的,当属800
元的起征点问题.而把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的改
第五章宏税经济政策选择的对镱思路
革结果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改进,将大大减少工薪收入者的纳税人数比例。掘估
算,如果按照原行的每月800元的扣除标准,工薪阶层纳税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约为60%;而按照1600元的标准,工薪阶层纳税比例将降至26%左右,也就是说,
逾七成的工薪收入者不用纳税了.∞而这必然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
社会分配的功能.
另外,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又一重大变化就是明确要求高收入者自行申
报,“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的,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或者没
有扣缴义务人的,纳税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纳税申报.扣缴义务人应当
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对此规定,可以说,有利于强化对高收
入者的税收征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堵塞税收征管的漏洞,最终有利于强化个人
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促进社会公平.
总之,通过以上两项的调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已经得到了进一
步完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虽然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取得了一些
重大成果,对缓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此次调整只是“微调”,是“渐进式”的改革,并没有触动我国个人所
得税法乃至整个个人所得税体制的根基,因此旧的个人所得税法所暴露出来的问
题没有在根本上得到解决,而要充分实现个人所得税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
作用,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比如,此次对个人所得税法
的修订只是提高了起征点以及加强了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而对之前公众普遍
关注的税率、调节收入分配等问题并没有触动,也就是说,在今后一个时期内,
普通工薪阶层仍然是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主力军,而与之相比,世界很多发达国家
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其个人所得税的交纳者主要是高收入阶层,以美国为例来说
明,据统计,在美国,每年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所交纳的税款
占美国全部个人税收总额的60%以上,是美国税收最重要的来源:。再比如,虽
然此次调整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提高了一倍,但无论起征点是多少,针对的
都是个人,没有计算家庭人口,没有考虑赡养系数,如果个人收入同样是3000
元,两个人都就业的家庭和两个人就业的五人家庭,人均的税收负担差异必定很
大,这就违背了个人所得税的公平原则,而同样与美国相比,美国缴纳的个人所
得税不仅考虑了个人收入,而且十分重视家庭其他成员尤其是儿童的数量情况,
同样收入的两对夫妇,有儿童和没有儿童所交纳的税收相差很大.可见,我国的
个人所得税改革还必须继续进行,很多问题还需要解决,这也是我国政府调节收
入再分配,解决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的必然要求.
。赡华兵l‘追七成工薪族将不用交个税,,‘东方早报’2005年lO月荔日.
·王振华一‘美国,财政来源主蔓足膏人纳税’,‘经济参考报'20晒年8月24日.
Ill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檄分化问题研究
此外,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状况的调节,除了要依靠个人所得税外,
我们还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尽早开征遗产税、赠予税、大额财产税、存款利息税、
特别消费税等.因为在我国当前现行的税制结构下。除了个人所得税可以对收入
分配差距过大状况进行调节外,占税收收入绝大多数的流转税如商品税、营业税、
关税等都不具有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因此要想实现公平合理的社会分配,
必须要实现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遗产税、赠予税、个人财产税、存款利息税、
特别消费税等为补充的个人收入税收调节体系的综合运用.
最后,我们还应该关注我国农业税的减免情况.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
断扩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城乡之间.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的存在和农民税收负担沉重,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非常缓慢,因此要想促进
农民增收,对农村税收的调节已成为当务之急.正是基于此,近两年来,我国政
府在农业税的减免方面给以了高度关注并施行了积极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任务的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划纲要》规定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坚持“多予少耿放活”的方针,
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其中,“多予”就是增加财政对农村
发展的投入,而“少取”就是取消农业税.并且已经规定从2006年起,在全国
范围内全部取消农业税,并由中央财政按规定给予转移支付补助.毫无疑问,这
必将对我国农民的增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掘国家税务总局测算,2006年全
面取消农业税后,与农村税费改革以前相比,全国农民共减轻负担1250亿元。∞
可见,农业税的减免已成为我国政府调节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必然选
择.
二,不断完善城镇低收入者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必然发生的现象,但政府卓有成
效的宏观调控能把这种差距控制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现阶段我国居民收
入分配差距的拉大之所以如此严重并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最为直接的原因主要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高收入的调节不力;二是对低收入者保障不够,因此我国
政府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政策手段,除了要继续加强运用税收手段调节高收
入外,还要不断地完善对城镇低收入者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也就是说,
既要。调高”,也要“保低”,这是政府收入分配的两大主要职能。本节就将对我
国的社会保障状况进行讨论.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相对滞后的.迄今为止,虽然我
∞王水霞:‘政府工作撤告挺出减轻农民负担的三个清晰时间点',新华同http:I/m.xinhuanet.tom,2006
年3月5日.
112
第五市宏观纾济政策选掸的对簧思路
国已经建立了一个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障制度和城市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
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也
不够发达。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很不适应,突出表现在;社会覆盖面狭窄;保
障水平低:管理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等等.特别是在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方
面,问题更是突出:一是缺乏对贫困农民家庭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救助办
法,传统的定期定量救济工作力度有限,很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从根
本上得到解决,营养状况堪忧.二是城市困难群体和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
缺乏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只覆盖了城镇从业人员的1/3左右.o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尚未全面推开,且受筹资水平的限制,报销比例较低。医疗保障
制度的缺失使得他们无法负担疾病费用,形成因贫致病和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
三是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难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
四是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
现实说明,在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的背景下,现有保障体系很难
把应保人口全面有效地“保”起来,也就是说,在我国对低收入阶层缺乏必要的
“兜底”,而这就便缓解贫富差距缺失了一个基础平台.因此,要想解决现阶段
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必须要加强建立健全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
会保障体系,而其中特别是要完善对城镇低收入者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
(一)健全和完善城镇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
中后期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我国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至今
已达约3000万人.啊其中很多职工的生活水平处于贫困线以下,生活、医疗、
教育等基本权利难以得到保障,一些贫困家庭陷入疾病、辍学、失业与贫困相互
作用的恶性循环之中,由此形成了城市的。新贫困”人口,而这些贫困人口由于
原来生活水平不错,后来下降或跌落,存在着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因此更是无法
接受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社会心理严重失衡,而在这种状态下,极易引
发社会矛盾和冲突.正是基于此,我国的社会保障必须首先要关注这些以下岗、
待岗、失业职工为主体的城市低收入群体.虽然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城市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制度,但从总体上看,社会保障水平还是非常低的.据资料显示,我
国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从1998年到2005年,财政社会保障经
费年支出由598亿元增长到36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9.4%,占财政总支出的
9高尚全t‘再分影要者力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目量,.‘光明日报,2006年2月16日.
o同①.
113 ’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比重也从5.5%增长到11%,o但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40%左右的
比例相比,相差还是很远.另据资料显示,目前包括困难下岗失业人员等在内的
城市低保对象约2200万人,此外还有1亿多进城农民工的基本权利维护和社会
保障问题也迫切需要解决,雪而据财政部提供的数据,2001年中央财政与地方财
政用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合计约63亿元。而当年领取“低保”金的
人数为1170.7万人,人均只有37.7元/月,这对于解决城镇贫困人口的生活可
谓“杯水车薪”l o即使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城市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消费
能够得到保证,但是在医疗卫生、住房、教育等方面,仍然面临着相当多的困难。
此外,我们再来看看企业职工的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情况,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统计,仅养老保险基金一块,从1998年到2001年,全国每年支付缺口就以100
亿元的速度递增,2002年已达,500亿元.回。十五”期间,我国养老保险参保人
数虽然增加了3800多万人,达到1.74亿人,但仍有大量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城
镇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没有被覆盖.·
可见,加强对城市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障可以说是解决现阶段我国贫富差距问
题的重要一环,它已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健全和完善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
加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仅要特别关注城市低收入者,而且还要最
终建成能够覆盖全部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体制。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我
国的社会保障面太窄,虽然在大中城市已经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茸J忽
视了小城镇和农村人口,据统计,截至2004年,我国有2610万农村人口年人均
收入不足668元,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还有4977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
足924元,属于相对贫困。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
每年还要出现数百万的失地农民,目前总量已经达到4000万到5000万人.9由
于很多失地农民缺乏必要的非农产业谋生技能,加之征地补偿中存在一些不公正
现象,他们的生产生活也面临着较大困难。当前,虽然国家对农村人口的社会保
障问题也作了很长时间的探索。一些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正在全国积极推进。据卫生部统计,
截至2004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333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为8040万人,共筹集
白天亮t‘我田财政去年用于社会保障支出3600亿元',‘人民日报'2006年1月14日·
高尚全l‘再分配垫着力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光明日报,2006年2月16日·
高淑璩l‘中国收入分配调节的五大难题解析'.‘嗣民经济管理’2004年第l期·
阊③.
同①.
伺@.
‘ l|4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对策思路
合作医疗资金32.83亿元,5200多万农民得到了合作医疗报销补偿,o但迄今为
止,我国农村仍未能建立一套像城市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比如,2004年全年,
全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户生活救助的农民加起来才只有1257万人,o而且
绝大多数农民无法进入现有养老保险体系,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因
此,从总体上看,农民基本上还都是以“养儿防老”的模式,通过家庭自保来实
现保障的.
总之,当前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存在着庞大的低收入阶层,而社会保
障体系的建设还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要解决中国收入分配差
距问题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来解决城乡低收入者以及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
增强和国家对社会保障问题的高度重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一
定的进步,据资料显示,2005年5项社会保险基金的总收入已接近7000亿元,
总支出5400多亿元.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7444万人,比
2000年底增加了3826万人,增长28%;全国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0648万人,
比2000年底增加了239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62万人,失业保险基金
收入达333亿元,全国共有678万人享受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待遇;医疗保险
参保人数为13709万人,比2000年底增长262%,医疗保险基金收入达1378亿
元;全国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5389万人,比2000年底增长80%;全国工伤保险
参保人数为8390万人,比2000年底增长93%.o然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在通过为低收入者以及贫困阶层人员提供基本社会保障从而缓解收入分配
差距的社会压力方面仍然收效不大,今后我们要继续把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
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扩大城镇职
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城镇从业人员,逐步纳
入到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
式;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
的发展;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的
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
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国家对社会保障事
业的投入.
·高尚全;‘弭分配璺着力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酶问题',‘光明日报'2006年2月16日.
·‘责任、慧瞢与救济保悻何在?断裂l柏槿分化的危机'.博客中置http://jfll08.blogchi嘿c佣,2005
年3月22日.
·筇大一一‘我眉社保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经济日报'2006年1月∞日.
115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第四节健全法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在第二章关于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已经详细
论证了导致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法非正常收
入大量滋生,这主要是由我国目前法制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造成的.虽然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是法制经济,但是由于当前我国法制体系的建设还存在很多漏
洞和空白,在许多问题上尚无法可依,一些既不合法也不合理的“黑色收入”和
不合理、但目前尚找不到法律依据处理的“灰色收入”的产生可以说是必然的.
概括起来看,这些非法非正常收入的产生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一是掌握权力及
掌握公共资源的公务人员个人或小群体利用职权进行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
行为;二是假冒伪劣、偷税漏税、欺行霸市、走私、诈骗等扰乱、危害市场秩序
和公共秩序的违法乱纪行为.这些通过非法非正常手段获取大量财富的“致富”
方式不仅使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暴富阶层,严重导致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
大,而且最容易造成居民心理的不平衡,影响社会的承受力,对社会危害性极大,
因此必须加大打击力度,坚决依法予以取缔。
而要健全法制,运用法律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秩序,从哉国目I;{『的情况来看,
必须具体做好以下两方面,即立法调节和司法调节.
立法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主要是指制定和宅善有关法律法规。使保护合法
收入、惩处经济犯罪等有法可依.比如,当前我们主要应该加强‘劳动法》、‘最
低工资法》、‘公务员工资法》、‘社会保障法》、‘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的建立和
完善,依靠法律制度和规则去规范、约束个人收入分配行为,从而解决由非法非
正常收入所形成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当然,值
得注意的是,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必须要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
发,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以法律为准绳来予以解决。但
是,目前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法律法
规的客观要求。比如,以‘最低工资法》的制定为例来说明.总体来看,我国从
1993年的最低工资规定出台至今,已有10多年的时间,各地政府在最低工资标
准的制定和调整方面虽然作了不少工作,出台了不少文件,但是,最低工资的科
学性和合理性还不尽人意,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如广州2004年的月最低工资标
准为510元,而最低生活保障线为300元,以一个有两个劳动力的--9之家为例,
假如三人不工作按每人每月300元领取低保,则全家每月共有900元,而两个劳
动力参加工作若只拿到最低工资,则全家收入才1020元,扣除交通费等其他支
116
第五章宏税经济政策选掸的对策思路
出,与不工作相差无几,母可以说,我国的最低工资在标准制定中还存在诸多问
题.因此,在制定‘最低工资法'这一法律时,就应该考虑多种实际影响因素,
比如国民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全国就业水平、工资水平、生活费用指数、
保障水平等等,这样才能使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
适应,不会畸高畸低.
当然,建立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打击非法非正常收入提供
了必要的法律依据,对调节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状况具有重要作用.但
是,有了完备的法律法规,我们还要特别注重法律法规的实际执行情况,这就是
对收入分配的司法调节.针对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司法调节
的重点就是提高执法效率,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特别是要坚决查处大案要案,
严厉打击为了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而以权谋私、寻租投机、贪赃枉法、大肆侵吞
国有资产、中饱私囊的行为,以及假冒伪劣、偷税漏税、走私贩毒、制黄贩黄等
犯罪行为.只有依法严重打击各种非法获利者,才能彻底消灭各种“灰色收入”
和“黑色收入”.另外,还要逐步强化对个人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动员
社会各方面对个人收入分配活动实行监督,形成国家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
相结合以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层层监督、上下联动的收入分配监督体
制.
母韩兆洲.麓章进一‘如何合理制订城低工瓷标准'.‘商业时代)2005年第17期.
117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克拉克.财富的分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威康·汤瞢逊.最能促进^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阿希马科普洛斯.收八分配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马克思.哥选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赵人伟等.中围居民收入分配研究【M】.北京:中圈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7l赵人伟等.中田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町.北京:中田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8】陈宗胜.经济发晨中的收八分配【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9孙洛平.收八分配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f10】于祖免.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个人收入分配研究[.o.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1】扬宜勇.效率与公平一一当代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蝴.北京:今日中固出版社,1997.
【12】曾令华等.个人收入分配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1 3】金喜在.当代中国收入分配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4】高书生.中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20年附】.郑州:中卅古籍出版社,1998.
【15】张向速.中回收入分配与经济运行【M1.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16】张道根.中固收八分配制度变迁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f17】韩保江.西方世界的拯救----现代西方收入分配制度变迁与贡献【M】.济南:山东人民出
版社。1998.
【18】赖德胜.先富共富一一中国转型期的收入分配【M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19】游宏炳.中固收入分配差距研究嘲.北京:中因经济出版社,1998.
【2 0】冯文荣等.中固个人收八分配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l】胡鞍钢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f22】来凤歧等.中固反贫困研究fM】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231王春正.我因居民收入分配问题【M】.北京:中国计饕l出版社,1995.
【241赵满华.中固城乡收入差距研究Ⅲ1.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f25】李实等.中圃居民收入分配实证研究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61李炯.中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差距分析【M1.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27】黄岩泰等.如何看待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n妇.北京:中固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f28】高培勇.收八分配:经济学界如是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91赵满华等.收入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岫.北京:中田经济出版社,2002.
【30】朱光磊.中圈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1.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118
参考文献
【3lI陆学艺.当代中固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眦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2】林红玲.制度.经济效率.收入分配n订.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31信卫平.公平与不平一一当代中困的劳动收入问题研究【M】.北京:中圈劳动社会保障出
版社.2002.
【34】杨灿明.经济转型中的宏现收入分配【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5】周振华.收入分配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6】卢嘉瑞.中田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M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7】李实,佐藤宏【日】.经济转型的代价一一中固城市失业,贫困.收入差距的经验分析【M】.
北京:中因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8】杨天宇.收八分配与有效需求【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f39】李强.农民工与中固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0】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111.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l】唐钧.中国城市贫因与反贫困报告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2】关碧荚.城镇贫困成因、现状与救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3】许学军.技术进步,收八分配与人力资本形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4】李彦昌.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45】宋戈.中因城镇化it维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61李春玲.社会群体的收入差异:两极分化还是多层分化【J】.战略与管理,2004,3.
【47】林宏,陈广汉.居民收入差距测度的方法与指标U】.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4. 。
【48】朱之鑫.我固收入分配现状.成因分析及对采建议【J1.科学社会主义,2002,4.
【49】赵人伟.对我固收八分配改革的若干思考【J1.经济学动态,2002。9.
【50】黄泰岩.我田个人收入差距的变动特征及其调节政策【J1.当代经济研究,2001。4.
【5l】韩文秀,尹艳林.中因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U】.经目}研究参考,2003,83.
【52】黄忠芳.按生产要素分配会导致两极分化吗【J1.生产力研究,2002。2.
【53】李云南.正视贫富差距,避免两极分化【J】.当代经济研究,1999,2.
【54】丛松日.两极分化,共同富裕与社会制度【J1.财经科学,2000,5.
【551宾建成,许经勇.中国的两极分化判断【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8,4.
【561李春玲.十田社会分层与生活方式的新趋势【Jj.科学社会主叉,2004,1.
【57l丁任重。陈志舟.我因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与解析【J】.宏现经济研究,2003,11.
【58】杨文进.中固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分析【J】.上海经目}研究,2002,9.
159】张R4t.当前的收八差距问题【J】.经济研究,1995,S.
【601赵哓雷.中田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经济学分析【J1.财经研究,2001,4.·
【6l】肖玉明.正确看待郝分先富与两极分化【J1J.创造。2004.7.
【621张晗立.关于贫富两极分化与财富分布失衡问题的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2,4.
119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63】李春玲.当代中固社会阶层的经济分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2,4.
【64】卢用来.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分配【J1.战略与管理。2001..2.
【6钉杨凌隆.如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UJ.中田烟草。2004,5.
【66】牛飞亮.城填居民收入差距的国际比较【J1.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
【67】李玉菊.对我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厦其变动趋势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6.
【68】马晓河.对当前收入不平等状况的分析【J】.红旗,2003,16.
f69]严光溥.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仍不鹰配(J】.田民经济菅理,2005,5.
【701唐新林。陈文.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改革下一步的目标之一【J】.经济研究参考,
2003,4.
【711王诫尧.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J1.财政研究,2004,2. .
172】常兴华,张文兵,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J).中田物件,2002,7.
173】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1999,4.
【74】陈宗胜。陈晓东.关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的研究【J1.环渤海经济隙望,1999,6.
【7钉事实,赵人伟。张平.中图经济改革中的收八分配变动U】.管理世界,1998,1.
【76】李实.中国收八差距再估计【J】.财经,2004,2.
【77】韩留富.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反调控措施研究【J】.经湃体制改革,2001,2.
【78】白书祥.正确认识和对待我田目前的基尼系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3.
f79】伞锋,刘红.缩小收八分配差距与经济协调增长【J】.经目}研究参考,2001,51.
【8们胡静波。牵立.我国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2,11.
【8l】韩傻.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1.人民论坛,2004.2.
【821李成贵.结构转换与。三农’问题【J1.河北擘刊。2003,4.
【83】奉强.现代化对中田社会分层结构之影响fJ】.东南学术,2000,2,
【84】李强.中国的社会分层【J】.新闻周刊。2002,34.
(85】郭连强.当前宏现经济形势及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探讨【J】.经济纵横,2004,1.
【86】高淑琼.中圜收入分配调节的五大难题解析【JJ.国民经济管理,2004,1.
187】余惠芬.对裁田当前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若干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勘。2001。2.
【88】陈晓东.我田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研究评速【门.宏观经济研究,2001,4.
【89J昊项,陆学艺.甜文朴.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Jj.经济研究参考。2000.80.
f90】王检贵.两种不同类型的两极分化【J】.经济学家,2000,2.
【91】王朝明.转型期中固贫困问题的再认识【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3.
【92】庄慧玲.中闽城市贫圈家庭存在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上海统计,2001。3.
f93】董生强.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理直气壮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fJ】.东北财经大学学
报。2000。3.
120
参考文献
[941刘峰.对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的理性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5.
【95】张平.我田居民收入分配趋势与对策【N】.人民日报,2002-7-9.
【96】严先溥.收入差距不当会影响经济发展效率【N】.上海证券报,2004-6-22.
【97】藐冬伍.中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对消费需求的影响【N】.学习导报,2004-6-14.
【98】陆纯.圈家统计局公布城市居民枚入情况【N1.北京青年报,2003-8-1.
【99】冯春梅.厉以宁.陈漱渝谈调节收入分配构建和谐社套【N】.人民日报,2005-3-10.
【100J苏海南,徐振自乞-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分析【N】.人民日报。2001-11-8.
【101】趣^伟。李实.丁赛.中圜居民财产分布研究【N】.中田经济时报,2005-4-25.
Il 02J中田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我国居民收入分配趋势与对策fN】.人民
日报。2002-7-9.
1103】扬宜勇。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N】.中国经济时批2002-2-28.
【104】苏海南,狄煌,孙玉梅.如何调节垄断经营性企业过高收入【N】.中国经济时
报,2001-11-12. .
【】051韩俊.增加农民牧^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N】.人民日报,2001-5-15.
【1061扬宜勇.中田居民收入差距为何拉大【N】.中国经济时报,2000’5—21.
【107l江夏.如何看待当前的耕地流转【N】.人民日报,2001—8-6.
【1081王慧敏,彭傻.解读科迪【N】.人民日报,2000-11—27.
f109】唐海滨.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和政策fN】.中华工商时报,2002-12-12.
1110】土6迎秋.我圈非公有黼经济发展基本态势【椰.经济日报,2003-3—4.
【III】苏大■.我国社保体系框架初步形成【N1.经济日报,2006-1-20.
【112】高尚全.再分配要着力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N】.光明日报2006-2-16.
【113】白天亮.我固财政去年用于社会保障支出3600亿元【N】.人民日报,2006-1-14.
1114】王振毕.美因:财政来潭主要是富人纳税【N1.经济参考报,2005-8-24.
【11 5】魏华兵.逾七成工薪族将不用交个税【N】.东方平报,2005-10-28.
【116】固家统计局.历年中因统计年鉴【R】.北京:中因统计出版社.
【117l王雍君.。二次分配。求解社会公平【EB/OL】.
中固改革论坛http://-w.chlnarefora.org.c如2005-4-8.
【118】梁优彩.采取有效措施减缓我国收入差距扩大趋势【EB/OLl.
中闺经济信息罔bI tp://m.cei.gov.cn,2005—5—8.
【11918严。扬宣勇.收入分配领域的新情况,新特点夏其对震【EB/OLl.
中固罔http://帆ganbll.cn。2005—7—15.
【120】赵全厚,马洪苑.和谐社会目标下的收入分配调整及财税对策【EB/OLj.
中固改革论坛http:,/帆chinareforL ors.cn。2005-4-4。
12l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1 21】是宝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经济学分析【EB/OL].
中国科技信息网http://w哪.chinainfo.gov.cn.2 00 2—3—2 0.
【l 22】张学颖.对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分析和政策建议【EB/OL】.
中国经济信息网http://ww.ibe.cei.gov.on.2001—8-21.
【l 2 3】王新亚,薛凯,孙佥霞,贺大为.遏制不合理贫富差距【EB/OL】.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05—3-1.
[1 2 4】D·盖尔-约翰逊,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EB/OL】.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ht tp://www.ccer.pku.edu.cn.2001-4-2.
[1 251肖傻彦.城乡收入差距态势与对策建议一<收入分配与社会稳定>研究报告之五[EB/OL],
中国财经论文资料网http:/hnw.be2000.tom,2 002-1-22.
【1 26】王永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减轻农民负担的三个清晰时间点【EB/OL】.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06-3-5.
【1 27】S.Kuznet 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hmerican Economi C Review,
rel.45,No.1 March,1 955.
[128】P.^.Samuel son,Will Jam D.Nordhaus.“Ecooomics(Sixteentb EditiOH)”,
McGraw—Hill Companies,Inc,I 998.
[129】Mill.J.S.“On Liberty”,London George Routledge&Sons,Ltd;New York:B、P.DuttOn
&Co.1 859.
[1 30】^.Smith.“^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New York:Modern Library,1776.
[1 31】J.M.Xeynes.“the 8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flt,Interest and Moncy”,
New York:Macmi llall,19 36.
[1 321W.A.Lewi S.“Development and Di St ribution”,in Cai rncros S and Furl(eds.),l 97 6.
【1 3 3】W.A.Lewi S.“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Manchester School,V01.22,May,1954.
【1 34】F.Paukert.“Income Di StributiOn at Different Level S of Devel opment:a Survey
of Evidence”,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September,1 973.
fI 35]World Bank(】995),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 995,New York:Oxford Uni versilY
Press,esp,Table 30,“Income Di St ribution and PPP Estimate s of GNP”.
【1 36】A.Okun.“Equality and EffiCiency:the Big T radeoff”,Washing LOtl:BI ooki ng s
Inst l rut iOn,1975.
[1 37】A.G.WaIde r.“Conimut]i st Neo—Trad【tionalj sm:Wo rk and Autbo rit Y i n Cil{fle se
Industl Y”,Berkeley:Unf versf【y of Cnjfferni a Pre s s,l 986.
122
后址
后记
在论文付梓之际,我首先要向我的导师王瑞璞教授致以最诚
挚的谢意。三年来,王老师为我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以
真正学者的风范教我做人,做事、做学问,他的谆谆教导使我收
益不尽,他对我的关爱让我终生难忘。
同时,我要深深感谢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张晓
红,李蔬君同学和周传蛟师兄,正是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我才
能顺利完成该篇论文的写作。
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朋友,正是有他们的默默支持,才使
我能安-卧的完成学业,正是他们给了我生活的力量和奋发向上的
堍袖动力。
谨以此文,向那些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最衷心的虑
谢!

祝洪娇
2006年5月12目于中共中央党校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作者: 祝洪娇
学位授予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
本文读者也读过(1条)
1. 李强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2007
引证文献(2条)
1.王琴转型期建立与完善第三次分配的必要性分析[期刊论文]-商业时代 2011(6)
2.汤健雄食品安全问题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的温和表现[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 2009(24)